现代商业银行的发展趋势范文
时间:2023-06-30 17:58:1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现代商业银行的发展趋势,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商业银行 集团化 运营 管理
一、前言
近年来,商业银行发展迅速,成为社会中一种重要的发展力量,对促进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性作用。商业银行以往主要是运用混业经营模式,增加了经营风险,导致金融秩序混乱。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商业银行要想顺应时代经济的发展趋势,必须要转变商业银行集团化运营和管理模式,认知到运营和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结合问题采用合理化的解决对策,采用集团化经营管理模式,强化自身的竞争优势,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二、商业银行集团化运营和管理现状
通过对我国的商业银行进行调查分析可知,已经有大部分商业银行完成了投资入股金融租赁、投资基金和投资入股信托公司。另外,也要求商业银行以外的城商行、股份制商业银行等也需要结合当前金融市场的发展趋势,对金融子行业进行优化战略布局,打造综合性的经营平台,与当前金融社会的发展需求相适应。商业银行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正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不断向综合经营银行金融方面进行不断的转化,扩大了商业银行的经营范围,促使商业银行发生了历史性的转变。商业银行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其自身的风险控制能力、品牌经营能力和客户数量呈现出逐年上升的发展趋势,并且带动了非商业银行的快速发展。商业银行的发展趋势与当前社会的发展趋势相适应,放大了战略协同的作用,对提高抗风险能力,改善资产结构,确保盈利来源的多元化发挥了重要的作用[1]。
另外从我国商业银行的整体性角度进行思考可知,商业银行在非银领域的布局存在较多不合理情况,商业银行的布局在各个行业中的应用效果不同,π幸档姆⒄够岵生较大的影响,导致整体的商业影响力较差。商业银行在发展过程中受高度集权化管理背景影响较大,导致对子公司的考核机制存在严重的不灵活现象,导致商业银行出现不同程度的风险偏好,不能充分发挥出自身的协同效应。从总体角度来看,我国商业银行的综合化经营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在未来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2]。
三、商业银行集团化运营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忽视了子公司与集团一体化之间的联系
近年来,商业银行发展迅速,已经形成了完善的金融机构,商业银行为了能够更快的适应市场的发展需要,建立了“分业经营”框架,是金融环境变化发展的产物。给客户提供了便捷的服务,充分的展现出了商业银行的发展趋势,促进了商业银行协同效应的发展,降低了商业银行的经营成本。集团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受经营惯性影响,导致商业银行的经营风险增加,近年来,以余额宝为代表的货币基金更是占据了商业银行的较大版块,货币基金的突起,导致总体存款量大幅度增加,资本市场长期处于牛市,导致银行存款出现大量的分流现象。给商业银行的保存款造成了较大的压力,并且子公司无法与集团一体化之间建立紧密的联系[3]。
(二)对子公司的支持缺乏持续性
既定的考核方式会直接影响商业银行的发展,导致商业银行出现较多的不可预见行为。要想促进商业银行的利益最大化,需要强化商业银行的集团化渠道,提高品牌竞争力和客户优势,以便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取较高的市场份额。子公司对商业银行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性作用,商业银行的发展,与合理的考核机制有密切关系,分支行要想取得良好的发展,也需要借助合理的考核机制来实现,构建适合商业银行发展的KPI考核指标,促进商业银行员工工作积极性的提高。但是商业银行在实际发展过程中,受分支行影响较大,子公司对商业银行的支持缺乏持久性。并且商业银行集团化的经营规模和考核制度也存在较多的不完善性,导致商业银行总行对子公司存在严重的短视行为,商业银行内部的核心竞争力大大下降,子公司的发展与商业银行的总行发展呈现出不相适应情况,无法促进商业银行的持续发展[4]。
(三)商业银行的风险偏好与子公司发展不适宜
金融机构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受信贷市场和资本市场影响较大,无法对商业银行的风险进行合理定位,导致商业银行在发展过程中承担较大的风险。商业银行子公司在发展过程中,与资本市场呈现出对接情况,导致商业银行面临较大的经营风险,对风险管理水平起到了严重的制约性作用。基金、期货和信托等子公司在发展过程中伴随着较高的风险,子公司在发展过程中长期脱离于商业银行总行,仅是沿袭总公司的文化和风险偏好,导致子商业银行的风险偏好与子公司的发展呈现出不相适应情况。
(四)子公司在商业银行中的定位不清晰
金融集团自身的经营价值与企业的经营规模和经营效率具有直接的关系,金融集团要想取得良好的发展,必须要选择与一些实力雄厚和规模效应大的企业进行合作,有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明确自身的职责权限,促进资本市场资源的共享。但是由于各个子公司的经营发展战略存在一定的差异,子公司在商业银行中的定位不清晰,并且在发展过程中也各自为战,导致市场营销、产品研发、投资管理及后台运营等方面的资源与社会的发展趋势呈现出不相适应情况,无法促进集团内部资源的共享,导致资源出现分散化现象,集约化及集聚效应不明显,子公司的优势不突出,难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更不能达到长远发展的目的[5]。
四、优化商业银行集团化运营和管理的策略
(一)提高子公司的控股权比例
商业银行在实施集团化运营和管理后,促进了集团化资源的共享,从全局性的角度对子公司进行合理的定位,展现出了资源共享优势。要求各个子公司需要做好产品的研发和推广工作,集团需要充分发挥自身的资金和技术优势,给各个子公司提供便捷的服务,促进集团化整体核心凝聚力的提高。商业银行需要充分的展现出自身的核心能力,挑选出适宜子公司发展的共享部分内容,充分发挥战略投资对促进中小股东发展的重要作用。并且商业银行为了取得更好的发展,需要创新经营理念,提高集团化控股比例,降低行政管理所造成的法律风险。对调动子公司经营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了战略投资者的重要作用。
(二)充分发挥集团总部的职权优势
为了提高集团总部的职权优势,强化集团总部的集团化管理,需要突出管理部门的风险控制能力,做好集团的战略制定与评价工作,强化绩效考核标准,构建合理的内部审计和内部监管机制。同时,集团总部还需要以战略规划为中心,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强化对子公司的指导和服务,促进商业银行思维的转变。以客户利益为出发点,强化客户体验,为客户提供便捷的一站式金融服务,突出产品的竞争优势,避免客户出现大量的流失。因此,集团在发展过程中,应该将子公司的产品质量作为一项重要的考虑内容,将政策优势逐渐向子公司倾斜,提高子公司对集团的贡献度[6]。
(三)营造良好的商业银行集F化经营环境
商业银行子公司所处于的经营环境与商业银行总部的经营环境存在较大的差异,需要加大对子公司的管理,降低商业银行的经营风险,将商业银行的经营风险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并且子公司在发展过程中应该积极主动的承担商业风险,结合自身的实际发展情况,构建适应自身发展规律的激励约束机制,强化风险控制能力,确保商业银行运作规范的合理性,推动商业银行的集团化创新[7]。
五、结论
本文对商业银行的集团化运营和管理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明确了当前商业银行集团化的发展现状,商业银行受市场经济发展影响较大,导致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面临较大的经营风险,并且由于没有与子公司建立长久持续的合作关系,导致子公司在商业银行中的定位不清,影响着商业银行的持续发展。结合商业银行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需要提高子公司的控股权比例,充分发挥集团总部的职权优势,营造良好的商业银行集团化经营环境,为商业银行创业良好的发展条件。
参考文献
[1]康美文,罗志恒.我国商业银行集团化管理的路径[J].银行家,2015,07:53-55.
[2]王婷婷.我国商业银行公司业务转型升级战略研究――基于互联网思维在交易银行业务发展中的运用[J].南都学坛,2015,05:97-104.
[3]孟祥南,庞淑娟,陆正飞.商业银行集团化管理与利益分配方式选择[J].现代管理科学,2015,11:3-5.
[4]张炜,刘泽华.商业银行集团法律风险防控机制研究[J].金融论坛,2011,07:3-9.
[5]辛华.论商业银行集团化经营的法律风险及其防控机制[J].金融发展研究,2011,12:67-70.
[6]张会丽,陆正飞.集团化运营与管理的经济后果:研究评述与展望[J].经济与管理研究,2014,05:111-117.
篇2
变革中的环境
国际经济走势
过去几年,由于美国、欧盟和日本三大经济体经济自身存在诸多结构性问题,世界经济一直在低速甚至衰退中徘徊。到2002年,由于美国和其他各国(地区)政府对宏观经济政策的放松,全球经济逐步进入了复苏的初始阶段。从目前情况预测全球经济运行的基本态势是:经过复苏初期的波动低速发展后,如果不出现重大非预期事件,将会呈现出逐步缓慢增长态势。
从国际经济运行态势看,规划期银行国际业务发展的外部环境不会太乐观,面临的市场风险较大。我们要加强对人民币汇率和国际资本市场的研究,有效防范汇率风险和债券投资风险,同时,利用美国、欧盟、日本三大经济体增长速度放缓所提供的机会,进一步加强与外资银行和外资金融机构的合作。
国内经济运行态势
在体制转轨和结构调整的现实背景下,随着经济民营化、自由化和国际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经济运行呈现以下特征:
1、经济结构调整实现较大突破,宏观经济运行质量不断提高。所有制结构方面,国有经济比重继续下降,民营经济比重加速上升;行业结构方面,第三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将快速发展,第二产业特别是钢铁、重化工、纺织等传统产业的发展速度将逐渐减缓;地区结构方面,东部地区依然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心,中西部地区的经济仍难有较快发展。
2、出口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比较有限,经济发展将更多地依赖国内市场和国内需求。这主要是全球经济增长速度放缓、贸易保护主义重新抬头,以及我国出口总体竞争力不强等因素造成的。政府投资对经济发展的拉动效应趋于减弱,积极财政政策将逐步淡出,经济发展将更多地依靠民间投资。
3、经济金融政策框架将加速与国际惯例接轨,政策环境将趋于统一、公平和公正,社会信用环境和经济运行秩序也将改善,市场竞争的规范性和有效性将大大增强。个人财富占整个社会财富的比重进一步提高,居民的消费行为和投资行为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国内经济运行变化将对银行产生下列影响:一是业务结构、客户结构和信贷投向结构将根据经济结构的变化而进行调整,民营经济、高新技术产业和东部地区,将成为银行业务发展和市场开拓的主要领域;二是个人财富的增长使得个人银行业务,特别是针对高端客户的个人银行业务逐渐上升。
股份制商业银行必须以变求发展
未来3年,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世界金融业的发展将呈现两个明显特点:一是金融的全球化发展趋势进一步加强,世界金融体系运行的不确定性继续增大,国际金融市场动荡和区域性金融危机爆发的频率进一步加快;二是银行业综合化、全能经营的广度和深度将进一步扩大和提升,规模化、集团化、国际化、综合化和信息化成为商业银行发展的基本取向。基于这样的背景及其影响,我国金融改革和金融国际化进程将大大加快,金融运行的市场化和自由化程度将会不断提高。
银行业务综合化 提升抗风险能力
1999年,美国国会通过《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宣告了实施近70年的“分业经营”体制的终结,标志着综合化金融体制已成为世界金融业发展的基本趋势。尽管目前我国还没有实行综合化经营的现实基础,但开放的中国金融业不可能长期游离于国际金融制度体系之外,综合化、全能经营将成为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的基本趋势。特别是随着中信控股等金融控股公司的成立,这一趋势将会不断强化。由此,国内股份制商业银行的产品创新、市场开拓、业务扩展、组织机构调整以及人才的培养与储备,都必须围绕着“综合化”这个核心进行研究、准备和探索。
风险管理能力是衡量商业银行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标准。基于经济金融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强、商业银行经营风险程度日益放大等客观现实,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于2001年初公布了巴塞尔新资本协议草案。经过全球范围内广泛征求意见,并经过一系列修订之后,新资本协议将于2003年底正式颁布,于2006年正式实施。由于这份风险管理文件引入了信用风险的内部评级法(IRB),强调了对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的管理,所以,它的调整将影响到不同经营水平、规模,处于不同经营环境的银行的风险管理和资本配置要求,对现有的风险管理体系将形成显著冲击,对各国银行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实力将产生广泛影响。基于这一背景,国内股份制商业银行必须关注和适应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变化要求,建立和完善内部风险评级体系,强化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的管理,构建起高层次、高标准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增强业务经营风险防范能力仍将是国内股份制商业银行未来3年经营管理工作的重心。
防止边缘化
资本市场和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发展将大大加快,商业银行在社会融资结构中的规模和地位将有所下降。随着资本市场和非银行金融机构发展速度的进一步提高,商业银行的业务结构将发生较大变化,传统业务的增长可能乏力,但许多新业务如理财业务、投资银行业务、企业财务顾问业务等将成为商业银行新的业务增长点。为此,国内股份制商业银行必须积极拓展同业银行业务,将中间业务定位于银行业务和利润的新增长点。
利率市场化将迈出实质性步伐
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的利率风险和市场风险程度将会加大。随着我国经济金融对外开放程度的迅速提升,我国利率市场化的步伐将大大加快。未来3年,不仅利率的浮动空间将进一步扩大,而且利率波动的幅度、频率也会越来越大,利率对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影响越来越大,利率风险和市场风险的压力也会不断加重。为此,国内股份制商业银行必须大力加强利率市场化和利率风险管理的研究,通过健全风险控制组织体制、广泛应用数理化风险管理技术、健全和完善资产负债管理系统等措施,有效控制利率风险和市场风险。
金融监管的重心转移
金融监管的重心将由加强管制转向推动创新、促进发展。金融监管当局将积极支持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对商业银行的收购、兼并和战略联盟等资本运作方式可能作出明确的政策安排。中小商业银行面临着重新洗牌问题,商业银行组织体系的结构性调整力度将会加大,银行购并、重组活动将可能在较大范围内展开。在这种情况下,国内股份制商业银行应加强对银行购并等资本运作活动的研究,积极稳妥地开展资本运作,借以壮大和提高银行的发展实力与市场地位。
客户结构变化
商业银行的客户结构发生较大变化。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纵深推进,未来3年国有经济和国有企业的发展将发生深刻变化,民营经济将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这样,商业银行的公司客户、个人客户发生较大的结构变化是一种逻辑必然。而且,随着中国银行业市场竞争逐步走向规范,业务和客户没有特色的银行,将失去市场竞争力。基于此,国内股份制商业银行必须通过加大产品创新与市场营销力度,壮大客户群体,增强客户的忠诚度,培育起稳定的客户群体。
商业银行组织与经营的信息化
商业银行组织架构扁平化发展趋势进一步加强。商业银行经营运作的信息化和网络化,深刻动摇着传统的“宝塔式”组织架构,扁平化成为现代商业银行组织架构改革的方向。国内股份制商业银行必须利用信息网络技术,进一步整合、优化业务操作系统和管理信息系统,从根本上提高业务运作效率和经营管理水平,继续深入推进“银行再造”进程。
新技术革命所导致的经济金融信息化、网络化趋势,是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对于商业银行来讲,信息网络技术不仅提供了服务与操作的技术和工具,而且也为管理水平的提升提供了强力支持。国内股份制商业银行必须进一步加强业务操作和管理系统的信息化、网络化建设,大力发展网上银行业务,进一步完善和扩展虚拟服务渠道,为不断降低经营管理成本,提高服务和管理效率提供技术保障。
人才资本竞争加剧
金融业、银行业的人才竞争将进一步加剧。随着中国政府对入世承诺的逐步兑现,越来越多的外资金融机构将进入我国,我国金融市场上的竞争将日益激烈。由于竞争最激烈、最集中的领域将集中在人才方面,人才竞争和人才流动的趋势将进一步加剧。因此,国内股份制商业银行必须在短期内完善激励机制,强化企业文化建设,为赢得市场竞争,实现稳健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力资本支持。
篇3
关键词:合业经营分业经营金融监管风险防范
金融业作为现代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持,其业务经营方式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经历了一系列的变化过程.在目前世界经济逐步趋于一体化,金融趋于全球化的浪潮之下,金融业合业经营的趋势也日益明朗。本文拟从美国金融业的发展历程出发,对全球金融业合业经营的趋势略作分析。
一,美国金融业的发展历史。
作为现代经济金融的强国,美国金融业的发展趋势对全球各国的金融发展都有着深远的影响,其中不乏值得借鉴的发展模式,当然也有许多发人深省的经验教训,为此,讨论金融业的发展趋势,我们有必要首先了解美国金融业的发展历程。
首先,在20世纪30年代以前,美国的金融机构基本上都是混合经营,没有严格的业务范围的划分,金融机构的种类也比较少,服务品种也不丰富。作为金融机构的主要代表-银行几乎承揽了社会上需要的全部金融服务品种。银行从传统的吸收存款,发放贷款业务中解脱出来,开发了中间业务,但是这些业务还远没有形成规模效益,尚处于起步阶段。
随后,30年代一场由金融危机引发的世界性经济危机之后,美国的银行体制几乎崩溃。为了挽救危机中的银行体系,美国于1933年颁布了《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因为他们将危机的诞生主要归因于银行发展的多项综合业务加剧了银行体系的风险,从而为整个金融业与经济发展埋下了隐患。鉴于此而颁布的银行法便主要着眼于银行业与其他金融业分业经营以降低风险。其内容主要有以下三个部分:第一,该法案规定商业银行的主要业务是吸收存款,投资银行的主要业务是承销和发行证券,二者必须实行严格的分业经营。严厉禁止交叉业务和跨业经营。其二,该法案对银行支付活期存款利率进行了限制。最初规定对活期存款不支付利息,即零利率,后来提高了利率上限,允许支付少量利息。这主要是为了降低银行的支付危机。其三,该法案规定政府对银行存款给予保险,并据此成立了联邦存款保险公司(FDIC)以及实行最后贷款人制度,这一切都是为了保障储户利益,同时提高银行的信用水平。
在《格拉斯-斯蒂格尔法》的严格限制下,美国金融业在分业状态下迅速发展着。这时候,以前从属于银行的一些金融机构开始独立发展并逐步成熟起来,并有了自己独立的业务经营范围与经营管理模式。在此过程中,金融业逐步形成了银行,证券,保险,信托四大支柱。但是进入60年代以后,逐步出现各种金融机构的金融业务范围的交叉,严格的业务划分被逐步打破,,经济学家及政府都开始考虑关于《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是否真的有利于金融业的安全发展问题。经过长久的争议与探讨,1999年12月,美国终于废除了《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并新颁布了《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从而为金融业的合业经营扫除了法律上的障碍。
二、业经营的产生原因及利弊分析。
前已述及,金融业自诞生以来,其业务范围及机构设置并没有自动的划分开来。最初几年主要都是由银行为了满足社会发展对多样化金融产品的需求而在其本身业务(存款与放款业务)之外新开发的金融服务产品。但是在30年代全球经济危机以后,美国率先立法,限制银行(商业银行)与投资银行(证券公司)的业务融合,要求分业经营,随后,许多别的国家纷纷效仿,这主要是基于以下考虑:
首先,分业经营能够使各金融机构更加专注于自己所擅长的优势业务,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避免盲目开发新产品,新服务,这样可以降低金融机构(当时主要是银行)的风险并使其收益更加稳定和有保障。其次,分业经营也更有利于政府的监管。实施严格的业务划分,各金融机构的业务都相对单一化,简单化,这样就更有利于政府根据不同金融机构的特点,实施有效的监督和管理并使其经营风险得到有效控制。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分业经营的立法规定却并未达到其预想的效果,这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状况以及这一立法规定本身的局限性都有着十分重要的关系。
首先,分业经营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投资者的利益。严格的业务划分使投资者失去了方便,快捷而又综合化的服务机会,投资者不得不与多家不同的金融机构往来以满足其多种金融需要。同时,它也削弱了银行业的实力,因为业务范围的严格限制使许多银行丧失了许多盈利机会,所以现实中,许多大银行都力图混合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业务,可以说,这也是满足社会需求的结果。并且分业经营降低了金融机构间的竞争性,将过去整个金融业的竞争分散到了几个不同的领域,例如投资银行不必再担心来自于许多大的商业银行的竞争,从而削弱了许多金融机构的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而投资者也无法享受激烈的市场竞争给他们带来的好处。
另外,尤为重要的是,在二战以后,世界经济贸易迅速发展,这对金融服务业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经济的全球化必然要求金融的全球化,而金融业务的分业经营状态无疑不能满足全球化的金融发展趋势的要求。于是各个国际性的大银行纷纷朝着业务的综合化方向发展。他们通过金融创新,开发,设计一系列的金融衍生产品,绕开法律的壁垒,达到综合经营的目的。60年代末期出现的新型金融工具,如定期存单,NOW账户,现金管理账户等一系列金融衍生工具都是这一环境中的产物。
分业经营规定的最初动因在于降低银行的经营风险,然而在事实上,面对世界一体化的经济发展趋势,它反而加剧了银行业的风险,使其生存能力受到限制。正因为此,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商业银行逐渐突破了与其他金融机构之间分工的界限,走上了业务经营全能化的道路。七八十年代以来,西方商业银行不断推出新业务品种,从专业化逐步走向多样化,全能化,从分业走向合业,这是与西方经济金融发展密切相关的。引起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银行负债业务比例的变化为其业务拓展提供了可能性。近二十年以来,西方商业银行活期存款的比重逐步下降,定期储蓄存款的比重相应上升,这一结构性的变化为商业银行开拓中长期信贷业务和投资业务提供了较为稳定的长期资金来源。第二,银行盈利能力的下降促使各个商业银行寻求更多的盈利渠道。自70年代以来,西方金融业竞争激烈,银行盈利水平普遍下降,这迫使银行业开拓新的业务和品种。他们一直想方设法绕过法规的限制,向证券保险等领域扩张,突破传统的业务束缚,开发更多的中间业务和表外业务。对于这些积极创新的银行而言,许多法律条文形同虚设,因为通过创新业务的开展,他们可以轻而易举的逃避政府的监管和法规的限制。与此同时,金融管理当局顺应经济发展的要求,也取消了一些过时的法规,适时的为商业银行开拓新业务提供了方便和支持。第三,金融理论的深入发展。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理论随着各个历史时期经济金融环境的变化而不断的发展,从最初的资产管理理论到负债管理理论及至70年代末期出现的资产负债综合管理理论,他们都是为了有效推动金融业的安全稳定发展而产生的。资产负债综合管理理论突破了传统的只重视资产或者只重视负债的理论的偏颇之处,使商业银行真正的从其资产负债业务双方着手,同时拓展资产负债业务,使其相匹配,达到收益最大化,风险最小化。资产负债综合管理理论的发展适应当前金融形势,为西方商业银行业务不断走向全能化综合化提供了理论基础,从而极大的促进了他们综合业务的开展。
由此可见,美国社会经济的发展,金融理论的发展乃至政府监管水平的发展都为金融业的合业经营做好了准备。分业经营终究只能是金融业发展过程中的一个过渡阶段。
三、合业经营的发展趋势。
1999年12月,美国颁布《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正式废除了已实施六十余年的关于金融业分业经营的法规。这一法案的颁布无疑将会对美国乃至世界的金融业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合业经营势不可挡。在此过程中,金融业的兼并与重组将会加剧,银行的综合经营能力将进一步提高,其国际竞争力也会日益加强。然而另一方面,我们也应当看到,在此过程中也存在着种种不确定因素,隐含着许多风险。
首先,合业经营将加剧兼并行为,使各金融机构过分重视规模的扩大和业务的综合化,而忽视了稳健经营这一根本原则。从一定意义上说,金融机构兼并的机会成本就是其稳健程度,稳健经营要求管理人员经常不断敏锐的监督本机构运作情况,而不是分散注意力去过分关注合并以扩大规模和范围,这可能造成在管理文化,预期,策略及日常业务经营等方面潜在的混乱。由于合并各方在企业文化,员工素质,经营理念等各方面都可能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合并后能使各方的优势结合并发挥其规模效益还取决于整合是否成功,而不同企业之间的整合成本往往是巨大的。
其次,合业经营也会对金融机构的监管提出更高的要求,这需要政府,社会以及金融机构自身都更清醒的认识到风险所在并加以防范。而对于某些项目,即使那些较大的金融机构对其所面临的新的风险也缺乏有效的管理办法。其中最为典型的是对从事金融衍生工具所带来的风险的监管和防范。
综上所述,金融业的合业经营趋势是不容置疑的,但不能急于求成,只有在社会经济金融形势都为此做好了充分的准备时,才能够适当放宽对业务范围的限制。目前我国所采取的金融业分业经营分业监管正是基于这一考虑。而一旦我国的金融体系发展更为健全,金融机构的抗风险能力进一步加强,内部监管与外部监管的水平进一步提高,我国便可朝着业务监管综合化方向迈进一步。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WTO 分业经营 混业经营 《商业银行法》
中国于2001年11月13日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orld Trage Organization,以下简称“WTO” ),WTO的统一规制本身就是不同法域下的法律理念、价值、规则的融合,从这一意义上说,金融“入世”,就是金融法律的“入世”。WTO下的《金融服务贸易协议》对我国金融服务贸易市场开放及其立法提出了新的法律性要求,加入WTO后,我国的银行市场开放将是全方位的。在外贸业务方面,加入WTO时就允许外资金融机构在我国的任何地方向任何机构和个人提供外汇服务;在人民币业务方面,加入WTO后,外资银行可以在上海、深圳、天津和大连开展人民币业务,到2005年1月1日,取消所有地域限制;从2002年1月1日,允许外资金融机构向所有中国客户提供服务。一句话,从2005年1月1日之后,根据《服务贸易总协定》国民待遇原则,外资金融机构在服务地域和服务对象上已与中资金融机构没有什么两样。[1]中国的金融机构,尤其是银行将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与竞争。然而,我国现行法律、法规却赋予外资金融机构“超国民待遇”,《外资金融机构管理条例》第17条(四)项,允许外资银行从事外汇投资业务,而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以下简称《商业银行法》)却明确禁止我国商业银行的投资行为。从我国《商业银行法》第43条的规定可以看出,我国现阶段对银行业实行的是较为严格的“分业经营”制度(即银行不得投资于证券、信托、保险这三项业务)。[2]本文拟对《商业银行法》所规定的这一制度,从“两个前提性思考”、“一个折中方针”、“具体制度构思”这几方面展开论证“混业经营”作为我国银行业发展的趋势,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些完善我国《商业银行法》的意见。
一、 两个前提性思考
最近一段时间,对于我国金融业是实现分业经营还是混业经营,人们的争论很激烈。有人主张商业银行应当实行混业经营,认为这样才能提高银行实力有利于银行业的发展;有人则反对混业经营,认为商业银行实行混业经营将给国家金融体系带来巨大的金融风险,不利于国家、社会的安定。[3]我认为,在权衡分业与混业孰是孰非时,首先必须提及的是两个前提性思考。
(一)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不断发展和中国加入WTO,逐步与国际接轨,我们有必要去关注一下西方国家金融经营体制演进的历史及当今各国的发展趋势。最典型且对中国最具参考价值的应属美国。[4]美国在1933年以前实行的是混业经营,尤其是20世纪以后,随着诸多大型工业的兴起和繁荣及银行业自身规模的迅速扩大,不少商业银行为了分享巨额利润,开始利用其雄厚的资金实力跻身证券市场,积极开展投资银行业务;另一方面,投资银行不但通过证券业务大发其财,同时也向商业银行渗透,通融短期资金以扩大资金来源。结果,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在业务经营方面的限制被彻底打破,两者最终紧密地相互融合。1929年至1933年爆发的世界经济危机给美国的经济带来了极大的冲击,无论是政府部门、经济学界还是工商人士都普遍认为,商业银行从事证券业务是导致证券市场崩溃,并进而引发经济“大萧条”的主要原因,致使美国与1933年颁布了《格拉斯—斯蒂格尔法》,将证券业和商业银行严格分离,并建立起存款保险制度,使美国的“分业经营”制度持续了半个多世纪。20世纪80年代后,为了提高银行的竞争能力和促进资金的自由流动及有效配置,美国出台了一系列放松管制的规定,并于1999年11月4日通过了《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正式肯定了银行业的混业经营模式。至于其他银行业较发达的国家,德国一直以其“全能银行” 著称,瑞士亦是一直实行混业经营。以前一些实行分业经营的国家如英国、日本,两者也分别于1996年和1998年通过立法明确改革为“混业经营”的模式。[5]混业经营已是世界银行业的发展趋势,中国加入WTO后,要有力提高本国银行的生存与创新能力,充分促进资金的自由流动和有效配置,不得不关注这一发展趋势。
(二)实行分业还是混业,或采取什么样的过渡措施,还要考虑到的一个重要因素,那就是中国的国情。加入WTO后,首先必须明确一点,即中国是公认的发展中国家,必须以发展中国家享受权利,同时不能承担超过我国经济金融承受能力的金融义务。我国是一个生产力发展严重区域性失衡的国家,东部、中部、西部三大地区经济发展很不平衡,即使在同一东部地区,不同省市、不同区县的经济发展水平、金融创新与吸收能力亦差异很大。所以在承认“混业经营”是必经之路的同时,于实行具体方针政策时,不能搞一刀切,而必须采取试点经营、逐步推广、以点带面、逐步发展的方法,具体措施留待下文。
二、 一个折中的方针
就我国目前的具体情况,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在银行、证券、信托、保险四个行业中,证券业的风险最大(如上市公司的“国有企业病”,限于篇幅,本文不论及)。[6]在选择银行投资方向的时候,2005年之前,可以制定一些行政法规,让银行涉足信托及保险行业,而控制其涉足公司(企业)债券的经营,股票的发行、及买卖等证券业务。等到2005年以后,随着我国证券市场的不断完善和金融业的全面对外开放,再让银行去从事证券业务。这样,既给银行一个投资准备的时间,又能保证金融市场的平稳过渡,并达到WTO所提出的要求。
三、 具体的制度构思
反观当今世界银行投资制度改革热潮,归纳起来,现各国银行的投资模式主要有三种:(1)全能银行模式(Universal Banking Model),如德国的银行全能制;(2)母银行模式(Bank Parent Model),商业银行直接投资控股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等,这时商业银行已经异化;(3)金融控股公司模式(Holding Company Model),将商业银行、证券公司、信托投资公司等金融机构共同置于金融控股公司名下,各金融机构相对独立运作,实现混业经营的高级模式。[7]如美国的银行持股公司,银行通过设立银行持股公司,并由持股公司下设与银行并列的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等来进行投资。我国《商业银行法》第43条的规定是对银行投资的限制,而上述三种模式是在银行投资基本无限制的基础上进行的比较。从发展趋势看,银行投资的三种模式的区别正逐渐消失,其基本特点是银行业务的多样化和投资的无限制。如果我国固守银行投资限制制度,将不利于我国商业银行提高效益和实力,也不利于其参与国际竞争。所以,顺应银行投资趋势是我们必然的制度选择。
当然,上述措施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一个较长的过渡时期。至于具体的制度构思,可考虑以下几方面:
第一,充分利用现有的法律空间。我国《商业银行法》对银行投资的限制仅是一种相对限制,而非绝对限制。从《商业银行法》第3条所规定的银行业务范围可见,商业银行可投资于政府债券、政策性金融债等部分证券业务,可经营部分信托业务(主要是一些业务)和保险业务。且法律并不禁止商业银行在我国境外从事信托投资和股票业务,对银行之间的投资也未加限制。[8]在法律明确放开投资限制之前,商业银行一定要积极在上述几方面中拓展业务并设置相应的机构及配套体系,以积累更多的投资经验和增强风险防范能力。
第二,到2005年放开对外资银行入
境的相关限制后,可以着手在一些比较发达的城市(如上海),逐步放开对银行业的投资限制。一方面,要以一些发展势头较强的商业银行为试点(如成立于1983年的光大集团,已经成为典型的混业经营的金融控股公司集团);另一方面,要严格加强国家有关机关的监管及专业人才的输送,等时机成熟,再将取消限制的政策逐步推广。
第三,至于具体的形式,可以采取银行控股公司模式(类似于金融控股公司模式)。这种模式具有如下特点:其一,由银行成立银行持股公司,银行将继续从事传统的银行业务,其他风险性金融业务由持股公司本身或下设的非银行子公司而不是银行去直接从事。其二,依法设立“防火墙”,防止持股公司的非银行附属机构金融风险侵袭银行。其三,持股公司的附属证券机构不归银行监管机关监管,因为“防火墙”的存在能够有效阻止持股公司金融困难对银行的波及,并且其附属证券公司的业务应由证券管理委员会监管。[9]正是鉴于其这几方面的特征及其所具有的效益提高和风险防范并重的优点,所以,建议在逐步取消对银行的投资限制时,可以采取此种形式。
四、 结语
综合以上论述,我认为,随着中国加入WTO后,有必要考虑对《商业银行法》第43条的修改,即应逐步取消对商业的投资限制。在未来的3到8年内,前3年应是分业向混业的转变与磨合,也是中国银行业混业体制的立法准备时间;后5年,随着我国金融服务市场的全面开发,应完成从银行法、证券法、保险法等平行法的修改到混业模式的最终确立,而且这种模式应是金融控股公司的模式,而非别的模式。
至于《商业银行法》中的其他问题,限于篇幅,本文简要提及以下几点:第一,该法中中国人民银行的权限太大。从第3条、第11条、第13条、第18条、第19 条、第24条、第62条等诸多条文中可见一斑。[10]]建议法律明确规定中国人民银行对商业银行的具体审查事项及明确、具体的审查程序,以赋予商业银行更多的经营自主权。第二,建议增加对治理结构方面的更明确的规定。银行业的法人治理结构问题在我国比较突出,银行产权仍不够明晰,希望立法者对此有所考虑。第三,由于科技的迅猛发展,建议增加“银行业务电子化”方面的有关规定,以解决实践中出现的新问题。第四,随着中国银行业对外的逐步开发,在修改《外资金融机构管理条例》的同时,可以考虑在《商业银行法》中增设“外资银行” 章节,对外资银行的市场准入、业务范围及监管等问题作专门规定。
“山雨欲来风满楼”,我国《商业银行法》中的相关规定已不能适应我国经济前进的脚步。为了促进我国金融业的不断发展与完善,使我国不断融入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我想反思的时刻已迫在眉睫了。
Mixed Managing Mode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Banking Sector in China
Law School of China University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 Zheng Kunshan
Abstracts: After China'accession to the WTO, the civil bank will be faced with more and more challenges and competitions. Begore figuring out the managing model of banking sector, we need to pay attetion to the financial managing system's developing history of western country, besides, we have to take the speciality of China into consideration. When dealing with the concrete measure, we can take a compromise, leting the bank get a smooth transition. As we gradually discard the confination on the banking investment, we should change toward the Holding Company Model.At last, there will be some suggestions on the recitions of Commercial Bank Law.
主要参考书目:
《银行法律论丛》,中国银行法律事务部 编,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年1月第1版;
《商法研究》(第三辑),徐学鹿 主编,人民法院出版社,2001年1月版;
《金融创新与法律变革》,陆泽峰 著,法律出版社,2000年1月第1版;
《银行法前沿问题案例研究》,韩良 主编,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年8月第1版。
* 郑坤山,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2000级本科生
[1] 《加入WTO:中国金融法律的反思与变革》,《银行法律论丛》,中国银行法律事务部 编,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年1月第1版,第31页。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第43条规定:“商业银行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不得从事信托投资和股票业务,不得投资于非自用不动产。商业银行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不得向非银行金融机构和企业投资。本法实行前,商业银行已向非银行金融机构和企业投资的,由国务院另行规定实施办法。”
[3] 《混业经营是我国银行业发展的趋势》,杨玉熹,《银行法律论丛》,中国银行法律事务部 编,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年1月第1版,第13页。
[4] 以下有关分业经营在美国演进的历史,本文主要参考了《美国商业银行转变为“全能银行”的过程》、《美国银行业与证券业分合简史》、《美国金融业的分业与混业经营》等文章,论文来源于中宏网资料(网址:macrochina.com.cn),该网站未能提供详细的文章出处。
[5] 关于有关国家变革的具体时间,笔者是从魏敬淼老师(中国政法大学教授)的课堂讲义中获知的,魏老师没有为我们提供具体的出处。
[6] 详细的介绍可参阅《混业经营是我国银行业发展的趋势》,杨玉熹,《银行法律论丛》,中国银行法律事务部 编,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年1月第1版,第23页。
[7] 《从美国〈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析中国银行业从分业走向混业的法律演绎》,吴敏,《银行法律论丛》,中国银行法律事务部 编,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年1月第1版,第10页。
篇5
[关键词]:分业经营 混业经营 商业银行
0引言
目前我国实行比较严格的分业经营金融监管制度,但是实际上并没有完全彻底的限制金融业的混业经营现象。我国商业银行现有的经营模式面临着一些新的问题和挑战。商业银行变相从事证券业务、一定程度上涉及保险业务;证券机构通过吸引客户而与商业银行争夺资金来源的现象也并不罕见。因此,开展混业经营的研究,为将来实现混业经营做好准备十分必要。
1分业经营与混业经营的分析
1.1分业经营与混业经营模式
分业经营模式也称专业化业务制度。其核心在于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信托业之间的分业经营、分业管理,各行之间有严格的业务界限。混业经营模式则是指银行不仅可以经营传统的商业银行业务,如存款、贷款等,还可以经营投资银行业务,包括证券承销交易、保险等。
1.2分业经营模式与混业经营模式的利弊分析
分业经营模式的优点主要体现在它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金融行业的风险,有效保证证券市场的合理和公正,实现金融行业的专业分工。但同时,分业经营自身也有一定的缺陷:首先,商业银行实行分业经营不利于规模资源和经济的合理利用,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社会发展运行的整体效率。
混业经营模式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优点:首先,业务范围比较广泛,更有利于实现规模经营;其次,混业经营能够给企业提供全方位的服务,能够实现企业和银行的有机结合,提高综合竞争力。不过混业经营模式存在着相当大的管理难度,从事的业务种类过多,面临来自各方面的激烈竞争,为了设法巩固本机构在每一领域的地位,管理与风险控制将更加复杂,需要大量的资源。
2我国商业银行实行混业经营的必要性分析
2.1实行混业经营有利于增强商业银行的竞争力
与欧美等西方国家相比,我国商业银行的业务范围相对狭窄,这种业务范围的局限性不仅制约了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而且不利于商业银行市场竞争力的提升。从我国当前商业银行的竞争力来看,我国的商业银行还无力与西方国家的全能银行进行竞争,也很难应对外资银行的进入给它带来的冲击和压力。所以我国的商业银行应该根据国际金融发展形式,认真研究和探讨银行发展趋势,向全能银行转变。首先是我国商业银行应该积极面对可能出现的金融交战,实行混业经营,发展成为业务和职能都很全面的银行,有效组织联合金融防线,才能和国外全能银行竞争。其次是我国的商业银行只有积极采取混业经营方式才能根据客户和市场需求,采取新的交易手段和交易方式,有效地分散交易风险。
2.2实行混业经营对商业银行经营安全性的影响
实行混业经营可以提高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进而保障我国的商业银行的金融安全。目前来讲,我国的商业银行资产结构单一,其中商业银行的信贷资产比重较高,这种资产结构存在较大的风险,尤其是我国国有企业还没有完全摆脱困境,这就加大了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从另一个角度看,商业银行从事不同领域的业务,当某一类业务陷入低谷时,另一业务可能处于高峰,互相弥补,从而降低了单一业务带来的集中性风险。如果商业银行能够根据客观形势的变化,及时调整内部经营业务之间的比重,实现银行资产向更好业务领域的转移,从而有效分散经营风险,就能提高商业银行经营安全性。
2.3实行混业经营对商业银行经营效率的影响
按照传统观念,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的分业经营是专业化的,然而专业化的分工有利于提高企业运行效率,所以传统的观念认为分业经营有助于经营效率的提高。但是混业经营并不损害商业银行各种不同领域业务的专业化,即使开展混业经营,商业银行也会设立专门的业务机构或独立的公司,仍然从事着专业化的业务分工,仍然具有专业化分工有利于提高企业运行效率的优势。
3我国商业银行实行混业经营模式的政策建议
3.1加快银行体系改革,加速银行的商业化进程
随着当前国际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金融领域的竞争日益激烈。因此,积极推进我国商业银行的混业经营是国有银行商业化的重中之重。首先,合理界定产权。在商业银行运行的过程中,要合理确定银行经营者和所有者的责任和权力,从而为银行的综合化经营提供重要的动力,保证银行混业经营的顺利开展;其次,要逐步减少直至停止对商业银行的政策扶持,要从银行发展的长远利益出发,用政策性银行全部置换国有商业银行的财政职能,进而对商业银行按照经济功能、信贷质量、业务区域等相关职能进行重组。
3.2加强相关立法,形成健全的法律框架体系
市场经济的稳定运行需要法律的支持和保证,商业银行实行混业经营需要完善的法律体系作为保障。首先,要建立健全金融法律建设。通过法律法规的完善,一方面能够弥补某些领域的法律空缺,另一方面也能够为商业银行的风险控制提供完善的法律依据。其次,要尽快出台《外资银行法》、《信托法》以及《期货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形成一个完善的法律法律体系;再次,在立法原则上一方面要考虑当前金融分业经营和管理的需要,另一方面也要兼顾银行经营综合化的发展趋势,进而为金融业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参考文献:
[1]杨荣.中国金融机构从分业走向混业经营的分析[R].江西财经大学金融学院,2009(06).
[2]陈雨露,马勇.现代金融体系下的中国金融业混业经营[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3]凌涛.金融控股公司经营模式比较研究[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4]严武.中国投资银行业的规范与发展[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0.
篇6
关键词: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发展策略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22-107-02
商业银行理财产品是商业银行业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利润增长点,也是投资者可供选择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投资理财渠道。在中国,虽然个人理财产品业务起步较晚,但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理财产品市场迅速膨胀,日益成为专业化、集中化的投资理财力量。个人理财产品发展迅速的同时,在产品设计、营销方式、市场管理方面暴露出一系列问题,因此,探讨个人理财产品的发展趋势,提出发展策略,对于促进个人理财产品业务的不断发展,提高商业银行的设计、营销与管理能力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产品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中国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发展迅速;理财产品种类、规模迅速增加。比如,中国银行开发的中银汇市通理财计划、中银债市通理财计划、“中银成长组合”人民币理财产品、“中银集富”理财计划、中银进取系列理财产品等;中国农业银行开发的“安心得利贵宾专享”人民币理财产品、“安心快线天天利滚利”等产品;中国建设银行开发的“利得盈”、“汇得盈”、“QDII”、“乾元―日鑫月溢”等;中国工商银行开发的保本型个人人民币理财产品、“高资产净值客户专属”个人人民币理财产品、“工银财富专属――两权其美”人民币理财产品、“灵通快线”个人无固定期限以及“灵通快线”个人高净值客户专属7天增利人民币理财产品等。相关学者对中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产品的现状进行了探讨。陈支农(2008)、黄振达(2010)、孟艳菊(2010)的研究表明,保本型产品占比逐渐下降,而资产型产品日渐占据主导地位,投资渠道更加宽广,产品结构也越来越复杂。赵媛媛(2011)指出,银行理财产品规模超过其他类别理财产品的总和;短期理财产品和非保本型理财产品逐渐占据市场主导地位。总体来看,中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产品市场主要呈现出以下发展趋势:投资方向多样化,理财产品获得广阔的投资渠道和发展前景;产品标的范围广泛,结构型产品在投资渠道选择上实现行业配置多元化;支付条款复杂化,摒弃过去单一的支付条款,采用多种方式的混合,如按日计息、平均绝对表现等;止损条款大众化,在产品设计中加入止损以及保本机制成为风险控制的主要方式。
二、个人理财产品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个人理财产品迅速发展的同时暴露出一系列问题,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
1.理财产品与服务同质化严重,创新能力较弱。个人理财产品虽然种类丰富,但设计缺乏差异性,金融产品在同业之间相差无几,无法展现出各商业银行的产品特色,产品竞争完全体现为市场价格的激烈比拼。例如,中国银行的“中银汇市通理财计划”第二期产品是一款非固定期限、非保本浮动收益型产品。本产品是面向个人和机构投资者募集美元资金,投资于美元固定收益、货币市场产品和外汇市场。中国建设银行的“QDII”是指取得代客境外理财业务资格的商业银行,受境内机构和居民个人委托以投资者的资金在境外进行金融产品投资的经营活动。两者都是投资外汇市场,虽名称有所不同,但实质类似,继续比较的就只是价格战争。另外,产品所涉及的范围不够广泛,无法给客户提供多样化的投资选择。再者,产品多为资金丰裕者设计,忽视了不同层次、不同年龄段客户的需要。
2.营销体系存在不足,缺乏效率。在营销方面,银行对理财产品的信息不能充分披露,特别是产品的风险方面,风险揭示不到位。虽然产品说明中均对可能面临的风险做了比较详细的揭示,然而一些银行在编写有关产品宣传材料时,风险提示只是简单的列示。有些产品在描述时使用非常专业的描述,或者营销人员在销售理财产品时着重强调产品的收益,而对产品的风险提示不够,容易误导客户,无法弄清楚该产品的真正风险。在营销方面,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往往受合作模式的制约,缺乏效率。
3.缺乏有效的监管体制。银行理财市场的持续健康的发展不仅需要投资者和商业银行树立正确的投资理财观念,还需要金融监管部门进行适当的市场监管。虽然银监会出台了相关通知,对理财产品的设计管理、客户评估、信息披露、产品宣传、客户投诉等提出了多项要求,但对于银行在理财产品方面的不规范行为,监管滞后,没有一个很有效的监管体制,投诉处理机制不完善。
三、中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产品的发展策略
(一)产品设计与开发方面
1.创新策略:商业银行应当实施创新策略,拓展理财业务品种,避免出现过多的重复性理财品种。银行要充分考虑目标客户对金融产品的实际需求,分析业务发展发展前景以及不同层次、不同年龄段人们的需求,确定市场需求规模和市场定位,设计更多适应大众需求的理财产品,真正实现让客户资产增值。在产品设计和开发时,对于风险爱好者和资金宽裕者可设计进取型产品;对于风险回避态度的大众投资者可设计保本类产品。银行还应当针对客户的短期、中期和长期需求或收益目标,设计理财产品对其财产进行有计划系统的全方位的管理,从而使其与其他竞争对手的产品区别开来。
2.保守策略:在产品创新方面,银行也应当保持一定的谨慎,重视产品的盈利与风险,建立适当的风险补偿、风险转移和风险分散机制。
(二)营销与服务方面
在营销与服务方面,商业银行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相应工作:
1.信息策略:目前,商业银行在销售理财产品过程中对目标客户群的动态管理滞后,无法为顾客提供满意、高效的差异化服务。良好的营销应是在准确的市场分析基础之上,充分运用各种营销渠道对理财产品进行销售。银行应该建立客户信息库,包括客户的风险承受能力、投资目的、收入水平、财务状况、未来计划等,以实现高效的营销,节省客户、营销人员的时间,更是为客户提供的另类服务品质。
2.网络策略:电子商务的迅速兴起和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使现代银行服务完全超越了物理网点的概念,促使银行业的业务服务模式由分支机构转向以电子化服务并存的多渠道服务方式。商业银行应当对营业网点的布局和功能进行再造,拓展电子化的服务模式,把大量的标准化服务通过各种各样的电子服务手段完成,积极构建传统物理网点和电子银行渠道协同发展的营销方式,形成以城市大型理财中心为主体,以小中型专业网点为补充,电话银行、网上银行协同发展的个人金融营销网络,多渠道为客户提品和服务。
3.人才策略:制订人员培训计划,精心挑选具备一定金融专业知识、懂得营销技巧、通晓客户心理的优秀员工作为理财的候选人才,让合适的人才到合适岗位上工作,由他们根据不同客户的偏好和需要,进行最有成效的营销。
4.服务策略:理财产品应当以个性化服务为核心,以客户需求为导向,针对不同顾客不同阶段的理财需求,结合他们对银行的利润贡献度,为不同层次的顾客提供有区别服务。销售人员应当分析客户需求,根据评估意见推荐适合的理财产品,并给予充分的风险提示。在服务理念上使客户由“买产品”变为“选产品”,使银行与客户的关系从简单的交易关系转变为客户对银行的长久依赖与信任关系,应当建立完善有效的客户投诉管理制度,对客户投诉较多的理财业务环节和理财产品及时有效地解决。银行应当建立“品牌战略”。消费者对理财产品的服务要求不仅仅是一种使用价值,而是一种品牌和一种心理感受,因此,理财品牌不仅应当进一步体现个性化,人文化的发展趋势,也应当体现银行服务的准确定位和文化内涵。商业银行建立自己的特殊品牌,保持竞争优势,避免产品同质化的低层次竞争。
(三)监管方面
1.加强市场监管。银监部门应该出台专门的理财业务指导办法以及监管法制,限制商业银行在个人理财产品营销上的非理,采取多方面措施规范银行理财市场。比如强制商业银行定期披露理财产品信息,增加市场透明度;要求商业银行加强对理财业务人员的监督管理,提高专业素质和职业操守。市场监管的核心内容是要保护投资者的利益,监管机构应当制订保护投资者利益的措施,防止银行在理财产品销售过程中会出现误导行为。主要包括:理财产品命名不得使用带有诱惑性、误导性和承诺性的称谓和蕴含潜在风险或易引发争议的模糊性语言;应建立客户评估机制,针对不同的理财产品设计专门的产品适合度评估书;揭示风险,说明最不利的投资情形和投资结果,对于无法在宣传和介绍材料中提供科学、准确的测算依据和测算方式的理财产品,不得在宣传和介绍材料中出现“预期收益率”或“最高收益率”字样;商业银行在未与客户约定的情况下,在网站公布产品相关信息而未确认客户已经获取该信息,不能视为向客户进行了信息披露。
2.共同维护市场环境。国内商业银行理财业务正处在发展初期,除了需要政府监管部门的强制性监管外,要实现市场的有效监管,还需要第三方的力量。作为第三方评价的基础,银行的信息披露必须到位,便于社会力量客观公正地评价银行理财产品。相对于银监会,同业协会更容易直接接触到投资者,同时其在信息获得以及专业精通方面具有优势,为监管部门措施的制定、监管体系的构建提供有效的协助,也有利于推动商业银行之间经验的交流借鉴、 信息沟通,帮助各个银行建立符合自身状况的风险内控体系。
参考文献:
[1] 陈支农.银行理财产品问题探析[J].中国信用卡,2008,(12).
[2] 黄振达.银行理财产品发展及趋势[J].经济导刊,2010,(12).
篇7
关键词:城市商业银行;竞争力
城市商I银行的是前身是20世纪80年代设立的城市信用社,其后经过国务院的批准而建立,是地方性股份制商业银行,是中国银行业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和特殊组成部分。城商行的成立是中央为了化解地方金融风险而对城市信用社进行撤并组建的,有着特殊市场定位:“服务地方经济、服务中小企业和服务城市居民。”截至2015年年末,全国城市商业银行总资产达22.68万亿元,为1995年的42倍,占银行业金融机构的比例为11.38%。经过二十年的发展,城商行的资产规模大幅增长,逐渐成为我国银行业的“第三梯队”, 也在我国金融体系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根据相关数据显示,我国在近几年的财务表现日益下滑,从2010年到2014年,国内城商行净利润增速由54.33%下滑至13.29%,个别城商行如湖州银行、汉口银行、绍兴银行等的净利润出现了负增长。金融行业日趋激烈的竞争加速了城商行之间的竞争,使其发展前景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一、城市商业银行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发展速度回落
截至2015年底,我国已有133家城市商业银行,总资产为22.68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5.4%,增速同比增长6.3个百分点,占银行金融机构比例为11.38%,占比同比增长0.89个百分点;总负债为21.13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5.5%,增速同比增长6.8个百分点,占金融机构比例为11.85%,占比同比增长1.3个百分点。其中,大型商业银行及城市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环比持平,股份制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及外资银行不良贷款率环比均小幅上升。经过近几年的财务重组、引入战略投资者、增资扩股,城市商业银行作为一个群体已基本摆脱由历史原因造成的财务风险,历史包袱有所缓解,但还远不容乐观。不良贷款比例过高不仅形成了大量的资金沉淀,降低了资产的流动性和盈利能力,导致经营风险的加人,而且阻碍、牵制了业务的发展。
(二)不良持续上升
由于我国经济目前处于换挡期和深度调整期,受宏观经济发展回落、产业转型以及金融市场深化改革的影响,2015年城商行的信贷风险继续暴露,不良贷款持续双升。银监会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末,城商行不良贷款余额为1213亿元,比年初增加211亿,增幅达到56%;不良贷款率达到1.40%,比年初增加0.11个百分点。虽然城商行的不良贷款持续上升,但是与大型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相比较而言,城商行的不良贷款率水平相对控制良好。
(三)盈利能力下降
2015年城商行税后利润总额进一步提升,但增速延续了2010年以来的持续下降态势。城商行税后利润在全部银行业金融机构税后利润中的占比首次突破10%,达到10.1%,比2014年占比提升了0.5个百分点。受经济增速的放缓以及利率市场化的推进等因素的影响,从资产利润率和资本利润率两个指标变化情况看,2015年,城商行资产利润率1.0%,比2014年下降0.1个百分点,低于商业银行平均水平0.1个百分点;资本利润率14.3%,比2014年下降2.3个百分点,低于商业银行平均水平0.7个百分点。近三年,城商行资产利润率均值和资本利润率均值同样表现持续下降态势。
二、城市商业银行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金融市场国际化的趋势,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必定面临着一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客观环境。想要对城商行进行战略调整,促进其竞争力的提高,就必须从理解和掌握现实环境和未来发展趋势的基础上,分析其所面临的宏微观环境,充分发挥其独特的资源配置能力和自身的战略能力,形成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定位和战略,促进核心竞争力的形成,并以此作为未来发展的依托。
(一)城市商业银行面临的宏观外部环境
可以说,城市商业银行处于一个开放、竞争、多样化的金融体系中,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动态发展的外部环境。一方面,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经济结构性调整、金融改革的深化都为城商行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和激励空间。但是从另一个方面来说,城市商业银行历史遗留问题未得到根本解决,同时又面临着货币政策变化、利率市场化、外资银行全面进入、监管政策调整和完善等新情况和新问题,这使城市商业银行面临着银行体系内部挑战、金融市场发展和金融制度创新的挑战、宏观政策调整和金融监管进一步严厉的挑战。
(二)银行业面临的竞争态势
商业银行面临着来自多方面的实际与潜在的竞争,不仅银行业内部竞争激烈,而且也面临着资本市场、货币市场、非银行金融机构的竞争。国有银行改制后经营活力的提高、股份制银行规模发展效应和管理机制优势、外资银行渗透后对市场的蚕食和引发的市场行为方面的变化等,都成为城市商业银行的竞争压力。同业竞争日益加剧,随着外资银行、股份制银行的快速发展,其在全国各地纷纷设立网点,其相对完善的管理措施、竞争策略、多样的金融产品及优质的金融服务,对正在发展中的城商行来说都形成一种挑战。
(三)发展优势与机遇
1.现代公司治理结构下一级法人体制带来的快速反应优势。大多数城市商业银行都是依照现代企业制度建立,公司治理相对科学完善,机构的地域设置较集中,具有信息传递快捷、决策链短的特点,因此对客户需求及业务建议得到及时的掌握与反馈,对各项情况的出现可以迅速反应,加以调节和控制。
2.与地方经济交融的地缘性优势。大多数城市商业银行在获取信息方面具有地缘优势和时效优势,对当地客户的资信状况、经营效果掌握得更详尽准确。可以有效地掌握当地客户的需求,集中优势资源提供有针对性的产品或服务。
3.得到政府支持的优势。由于城商行成立与发展的历史渊源,城商行与地方政府的关系较近,可以得到地方政府的扶植,更多地利用当地的资源,为业务的发展提供有利条件。
三、城市商业银行竞争力提升的对策
(一)确立清晰的市场定位
城市商业银行应根据自身和竞争者在市场上所处的位置,针对客户的特点,把市场按不同的子目明确细分,确立自己所要服务的特定市场。同时,要全面审视金融市场总体发展趋势,比较自身的优劣势,不断深化巩固“市民银行”、“中小企业主办行”的市场定位,走特色化、差异化经营道路。城市商业银行应主要依托地方政府及地方人民银行;为地方中小企业和市民当家理财;参与地方经济改革,为发展地方经济提供全面金融服务。
(二)加强内控建设,完善管理制度
城市商业银行应吸收中外银行的先进管理经验来强化自身的内部管理。要根据行内业务的发展或系统的升级变更,及时修正、完善相应的规章制度。其次,要提高风险控制能力,有效的风险管理是构建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前提。在管理方面,建立人力资源激励机制,制定银行人才战略规划,建立健全全行统一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一方面可为绩效管理提供客观依据,体现价值导向,提高激励机制的有效性;另一方面,还可为人力资源的科学评价和合理配置提供技术支持。
(三)加强金融创新,提高综合竞争力
金融创新推动着商业银行的发展,为商业银行走向自由化、多样化、国际化创造了条件。城市商业银行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为拓展生存空间,增强综合竞争力并获得持久的盈利能力,必须加快金融创新。应把握好业务样品多样化、市场营销高效化、金融服务人性化、营销策略针对化等原则,不断进行产品和服务创新来拓展市场,满足不同顾客需求,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扩大优势,巩固市场地位,取得胜利。
(四)城市商业银行的联合与区域化
城市商业银行通过兼并和重组地方非银行金融机构和城市信用社,以及寻求同级之间的兼并联合,可以扩大自身的规模,提高抗风险能力,实现资源共享,使实力较强的城市商业银行通过联合重组等方式逐步向区域化乃至全国发展,突破城市商业银行在市场定位方面地域的局限性,这对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城市商业银行作为我国金融体系中的重要组成和特殊群体,其产生和发展具有较强的时代色彩。在竞争不断加强的金融行业,城市商业银行面临着不同的挑战与威胁,但也存在机遇。其竞争力的提高不仅需要政府相关部门的扶持,更需要自身加强内控管理、金融创新等方面能力的增强,这样才能逐步培育和不断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从而在国际化竞争中赢得更加广阔的生存和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张学民.城市商业银行竞争力分析.吉林工商学院报,2012,28(1).
[2]虞伟健.城市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研究.复旦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5-14.
[3]向上.城市商业银行竞争力现状、问题、原因及对策分析.现代商贸工业,2010.
篇8
[关键词]商业银行;中间业务;营销创新
一、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营销的发展现状
(一)与国外商业银行相比,虽然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但是还是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经济高速发展对金融产品需求的拉动,我国商业银行开始重视中间业务的发展,特别是近几年为迎接入世后外资银行的竞争,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取得了快速发展。中间业务收入达到一定规模。但国外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一般占到总收入的40%~50%,而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一般在10%以内,平均为7%~8%,比例最高的中国银行也只有17%。
(二)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创新能力低,产品雷同,造成盈利能力差,“没卖点”
目前四家国有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品种中,大多数停留于以银行支付中介为基础和以信用中介职能为基础的中间业务,这些传统结算业务、服务性的收付款业务品种收入约占中间业务收入的90%左右。比如中国建设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主要来源于银行卡、结算类、类、外汇买卖及结售汇、咨询类和房改金融业务等,这6项业务收入占中间业务收入的86%。尽管我国商业银行业中间业务品种已达到260多种,但60%集中在代收代付、结售汇、结算等劳务型业务上,都是技术含量低的低附加值产品,银行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但利润率很低。相比之下,那些具有较高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的产品却很少。
(三)我国商业银行缺乏较为明确的发展战略和完整的组织管理体系.在发展中间业务方面存在发展战略和规划不明确,缺乏全局性
由于我国金融业实行严格的分业经营模式,造成各商业银行对中间业务的经营原则、经营范围难以把握,完全由各行根据自己的理解实施,缺乏规范性和长期性,分业经营模式也在某种程度上抑制了商业银行对中间业务的发展。
(四)我国商业银行虽然注重科技投入,不短提高中间业务品种的科技含量,但是却相反专业人才,科技支撑力度不够
(五)我国商业银行缺乏高素质复合型的从业人员,并且错误理解“关系营销学“
二、我国商业银行营销中间业务创新的主要内容
随着新的产品和服务的增多,营销已经成为只有战略者才能生存的阵地。西方商业银行已经能较为熟练的运用这半个多世纪的不懈探索和尝试研究出的营销管理创新的成果,并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商业银行市场营销管理理论和管理方法。根据西方的商业银行的营销手段及发展特点,配合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现状来讨论中间业务创新的主要内容。
(一)建立商业银行战略性营销管理过程模型及营销目标
首先进行营销策划,银行应该决定如何对实现营销计划的目标过程中的进展衡量以及谁对者这一衡量工作负责,换句话说,计划本身应对这一问题作出回答:“如何才能知道自己已经达到了目的”,无论是何种原因,对产生问题的原因进行评估并且对营销组合进行调整或是微调都十分重要。
(二)进行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市场细分和市场定位
各商业银行应根据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充分利用银行已有的营业网点,在空间上,从城市包围农村,要按照先从外部技术等环境较好的大城市开始,再逐步向中、小城市,甚至农村推进。在时间上,先立足发展,如咨询、理财、基金托管等风险较低的中间业务;待人员素质提高,再发展风险较大、收益丰厚的业务品种,并逐步向衍生金融工具交易方面拓展。
(三)制定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战略战术
商业银行营销战略,是指商业银行将其所处环境中面临的各种机遇和挑战与商业自身的资源和条件结合起来,以期实现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目标。
三、我国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营销创新的发展趋势
(一)从单一网点服务向立体化网络服务转变
银行营销的服务渠道的发展走过了从单一、片面到整体、全局,再到多元、一体化发展的轨迹,而未来的发展方向随着信息技术、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进步,以及金融业运营成本降低的要求,不受营业时间、营业地点的限制,能提供24小时银行服务的自助银行、网上银行、电话银行、手机银行等日益受到客户青睐,传统的分支网点数量比重逐年下降。据统计,招商银行60%以上的业务已经实现了非柜台化操作,随着电子银行的发展,这一比例还将不断上升。
(二)从同质化服务向品牌化、个性化服务转变
当今世界经济正在步入知识经济时代,作为金融业竞争发展新趋势的金融品牌竞争,正越来越受到各家金融机构的重视,成为现代金融企业竞争的着力点和核心所在。
(三)切实提高认识、转变经营理念、提高服务水平
正确认识传统业务与中间业务的关系,以传统业务优势带动中间业务的发展,反过来通过中间业务的发展壮大来支撑和促进传统业务的巩固与发展,使两者相互依存,形成一个协调发展的良性循环机制。
(四)把握网络背景下中间业务新的发展变化趋势
银行业务的网络化促使银行的组织和制度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也使银行中间业务由类传统业务向创新类业务的转变,商业银行在发展创新类中间业务时已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如商业银行在办理中间业务时,银行或者暂时占用客户的委托资金,或者垫付一定的资金并承担相应的风险,或者银行为客户提供银行信用,这时银行收取的手续费就不仅仅是劳务补偿,同时也包含着利息补偿、风险补偿或银行信用补偿。
(五)注重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中间业务人才的培训和引进。
各商业银行要重视中间业务人才的开发和利用,通过各种途径,采取理论培训和实务培训相结合的方法,加强对中间业务设计人员和操作人员的培养,尤其是要加强对从事中间业务开发等高级人才的培养和引进,逐步建立起一支具备复合性知识,具备多种适应工作能力,具有综合素质的人才队伍。
参考文献:
[1]孙连军.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的思考.辽宁经济,2007.3
篇9
一、全球银行业的发展趋势,
(一)金融管制放松,银行监管精细化。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银行业的激烈竞争,资本持有者对多样化和综合化金融服务的需要,推动着发达国家政府放宽对金融领域、特别是对银行业的管制,纷纷打破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分业经营的局面。进入90年代后,随着美国、日本、欧共体等主要国家金融改革方案的实施和生效,各国金融业的发展越来越多地渗入市场化和国际化因素。随着金融管制的放松,国际银行业的监管也日趋精细化。这主要表现在:一是金融监管手段现代化。各国普遍运用计算机辅助管制,尤其是实时清算系统在银行监管中得到普遍的运用。二是监管内容标准化和规范化。这主要体现在巴塞尔委员会公布的文件中,尤其体现在《资本充足协议》和《有效银行监管的核心原则》中。三是重视内部控制制度的监管。不再一味强调外部管制,而是转向内外监管结合,更加注重调动和发挥银行自身的积极作用。四是扩大信息披露,充分发挥市场约束作用。五是加强对金融集团的监管。
(二)混业经营,银行业务全能化。80年代以来,经济金融全球化导致了国际金融市场的激烈竞争,加上金融自由化、金融创新的冲击以及金融管制的放松,各类金融机构之间业务相互交叉与渗透不断加剧。进入90年代以后,西欧和日本等国的商业银行已经已突破传统的分业界限,业务范围向投资、保险等领域扩展,银行业务综合化趋势日益明显。受来自西欧和日本等国银行业的竞争压力,90年代以后,美国商业银行加快了改革步伐。1999年底,美国通过了《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允许商业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相互涉足对方领域从而彻底结束了《格拉斯--斯蒂格尔法》对美国66年的统治,标志着混业经营已成为国际银行业发展的大趋势。
(三)银行业通过并购走向巨型化。全球金融市场的激烈竞争,推动了银行业的收购与兼并。从90年代初开始,全球银行业的购并整合热浪滚滚,购并规模愈来愈大,涉及的领域愈来愈宽。据资料统计,91年至92年,93年至94年,95年至96年,97年至98年,全球银行业购并总值分别为847亿美元、832亿美元、2080亿美元及5342亿美元。全球1000家大银行的资产规模已从90年的19万9000亿美元,增至99年的25万5000亿美元,10年间增长78.4%,并且仍保持着强劲的增长势头。与以往购并浪潮颇为不同的是,此轮购并活动的主要动因,是混业经营发展所带来的全能化银行的出现与金融控股公司地位的确立,使银行业的购并活动广泛涉及金融领域的银行、证券、基金、保险等行业彻底打破了传统银行业务与其它金融业务的界限,将商业银行、投资银行甚至新发展的网上银行运作方式紧密地融合起来。由此而诞生了一个又一个的金融"巨无霸"。
(四)银行业电子网络化。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为金,融服务电子化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进入90年代以来,国际金融领域的电子化、自动化、现代化的金融服务系统基本全面形成,银行活动将先进的电子科学技术广泛应用于存款、提款、转账、汇兑、查账、交换控制、金融买卖交易和咨询等金融服务领域,并将银行和客户、银行与银行、客户与客户联结成一个电子网络。伴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在加紧实现金融系统的电子网络化,网络银行也应运而生,并成为世界银行业发展的基本趋势。据美国联邦保险局统计,1993-1998年,美国传统银行的资产递增率为8%,而美国网络银行的资产递增率为53%。英国保诚保险集团旗下的egg银行成立不到一年,通过互联网已吸存67亿英镑。与此同时,传统银行发展网上银行也正成为新的时尚。银行业电子网络化已成为国际银行业的基本趋势。
(五)银行经营国际化。80年代以来,金融管理的放松、银行经营风险的加大、金融工具的不断创新、全能制银行的兴起以及跨国结算体系的发展,无一例外地导致银行经营国际化趋势的不断加快。银行经营的跨国界发展,不但加速了国际资本流动及新的金融工具和技术的广泛运用,而且加速了金融市场的全球化进程。90年代以来,银行经营的国际化进一步向全球化发展,并逐渐形成银行国际业务与国内业务的合理分工,即大银行在国际金融市场上竞争,中小银行则在国内金融市场上发展。即使在同一个集团内部,不同机构之间也有类似?quot;分工"。当然,这种分工并没有严格的界线,更没有切断资产在国内和国外的流动。应该说,随着墨西哥和亚洲金融危机对边界经济的影响日渐淡化和消除,以及国际金融监管的不断加强,各国银行业将不断开拓新的国际业务领域,跨国银行将对海外融资结构进行必要的整合,减少传统贸易融资业务,增加投资银行业务;同时,必将增加其表外业务比重,提供东道国不能提供的服务,进一步推进金融国际化进程。
二、全球化背景下我国银行业面临的挑战
(一)传统分业经营体制面临金融集团化的挑战
我国银行业实行分业经营体制,银行业务范围狭窄,利润无法保证。而国外银行业大都是综合经营的全能银行或金融集团,其集团化模式已冲破了传统银行、证券、保险分业经营的界限,既涉足传统商业银行业务,又涉足现资银行业务、保险自营及经纪业务,是跨行业的综合性经营。这就必将对我国银行业造成巨大冲击。尽管在入世后的5年过渡期内,对于进入我国的外资金融机构仍可能限制其经营业务,使其只能从事一个行业的经营,但由于外资金融机构可以利用其境外的后援体系,外资金融机构集团化综合经营趋势仍能发挥作用因此,我国银行传统的分业经营将面临金融集团化的强大挑战。
(二)分业监管体制面临金融业务创新与业务交叉经营的挑战
由于金融业混业趋势加强和金融业务创新,我国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相互融合和渗透,目前,已有不少业务突破分业经营界限。
其主要有:允许证券公司和基金管理公司进入同业拆借市场进行拆借、债券回购;允许券商以股票质押从商业银行取得贷款;允许保险公司进入银行间债券市场进行日购交易;允许保险基金以购买证券投资基金形式进入股市等。各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从事债转股等业务,实际上也是把商业银行与投资银行业务连接起来。因此,在金融业务不断创新、业务交叉趋势加强和我国已正式成为世贸组织成员的前提下,我国现行的分业监管体制面临着三大难题:一是金融监管难度加大;二是存在监管不到位或监管真空;三是存在各监管机构互相争夺权力
或发生事故时互相推卸责任的可能。这是我国分业监管体制面临的新挑战。
(三)粗放型的行政式监管方式面临挑战
目前我国金融监管方式不适应加入世贸组织后复杂的金融监管环境。我国目前金融监管方式主要是粗放型的行政监管方式,银行监管重视现场监管,不重视非现场监管,在金融监管中往往运用人海战术,依赖查账发现问题。商业银行缺乏合理的内部治理结构,缺乏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机制,内部监管行为表现往往流于形式。同时,也缺乏行业自律组织。中央银行的监管方式是监管银行业务而不是监管商业银行的内控机制。这种金融监管方式缺乏弹性,很容易把银行管死。因为随着我国金融业的对外开放,金融机构的业务创新不断发展各种不同类型的金融机构的区别会越来越模糊,只有监管金融机构的内控机制,才有利于促进金融机构的金融创新活动,同时又有利于控制金融风险。
三、入世后我国银行业改革与发展对策
(一)放松金融管制逐步取消分业经营限制。只有由金融机构根据自身的核心优势,确定其业务范围,选择全能型或专业型发展模式以充分实现其规模经济、范围经济和专业分工经济效益,才符合金融业发展的内在规律性。取消分业经营的限制可分二步进行:第一步,根据金融机构的资本金实力、管理效率、风险控制能力和自律能力等多项指标,允许有条件的金融机构扩大业务范围或自主经营,不搞"一刀切"。第二步,对现有金融法律进行全面修改,彻底取消分业经营限制。
篇10
关键词:理财产品;商业银行;货币政策
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纷纷推出理财产品,从而推动我国银行理财产品在规模和品种创新方面的快速发展,呈现规模化、个性化及国际化的发展趋势,对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的影响越来越深刻。通过对银行理财产品创新趋势的研究,从这一新兴的事物揭示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的新动向,可以促进我国商业银行在新的形势下稳定而快速的发展。
首先,加强商业银行长远、稳定、健康的发展可以拓展融资的渠道,扩大资本积累,为国家的建设提供强有力的资金支持,缩小与发达国家(地区)的差距,这是迎接金融全球化的必然选择。其次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商业银行发挥着信用中介、支付中介及信用流通的作用。商业银行发展的研究有利于促进和加强商业银行健康、合理、科学地发展,同时扮演好其在市场经济中的角色,即充分实现其信用中介职能、支付中介职能、信用创造职能以及金融服务职能。
而且,商业银行的支付中介职能和信用创造职能也给储户和客户的生活提供了便捷。其金融服务职能满足不同客户不同层次的需求,实现了国家刺激消费的需求,提高了货币的利用率,降低了货币周转周期。
纵观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市场上的投资类理财产品,我们可以知道,从币种来看,可以分为人民币个人理财产品和外币个人理财产品,其中外币理财产品涉及的币种有美元、欧元、英镑、日元、加元、澳元、港币等;从产品类型来看,可以分为债券和货币市场类、信托类、新股申购类、QDII类、结构型等;从收益类型看,可以分为固定收益类和浮动收益类;从收益是否保本来看,可以分为保本型、非保本型;从是否可赎回看,可以分为可赎回与不可赎回两类;从风险等级看,可以分为高风险、中风险、低风险三类;从是否自主设计看,可以分为自主设计开发类、联合设计开发类。
对现有产品分析后,发现目前银行理财产品及其发展过程具有下列特点:
第一,理财产品投资范围全覆盖,结构创新日趋活跃,产品门类日益多元化。目前,理财产品的投资范围已不再局限于起步阶段的人民币固定收益产品,基本覆盖了国内外的主要可投资品种。以投资币种为例,从人民币拓宽至国际储备货币美元、欧元、英镑,商品货币澳元以及港元等币种。投资范围方面,除传统的债券和信贷产品,通过银信(银行信托)合作,以及 QDH等渠道,已基本覆盖了国内外股票、基金、商品、衍生品、指数、期货等主要投资品种。在产品设计上,也从起初简单复制国外产品,发展到目前各类创新层出不穷。
第二,金融风暴冲击下,投资者风险厌恶程度上升,避险型理财产品成为主流。金融风暴洗礼后,投资者对市场风险的认识程度大幅提高,对风险的态度也发生了明显变化,更加偏好于保本浮动收益类产品。国内银行的现有客户结构也决定了产品类型应以风险规避型为主;而风险承受能力较强的个人和机构则偏好于直接投资于股票、期货等金融工具。
第三,产品期限结构短期化,申购赎回机制日益灵活,流动性不断增强。金融市场具有较多不确定性,缺乏流动性的产品将面临额外的风险溢价。投资者也较为偏好流动性强的各类资产,因同等条件下,流动性好的资产可降低变现成本,以应对突发性现金需求,或及时转换为其他资产。因此,银行需在产品开发中,通过软硬件系统升级,以及建立资产池和资金池等方式,逐步增强产品流动性,改善产品期限结构。
银行理财产品的发展趋势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影响主要体现在:
第一,理财产品发行规模的大幅增长,在丰富社会投资品种、拓宽企业和居民投资渠道的同时,对货币政策传导和实施、货币政策工具作用效果、货币供应量以及银行体系流行性均产生了重要影响。具体来说,一是减少表内贷款,规避存贷比管制,弱化信贷调控效果;二是减少存款,同时影响存贷比,货币供应量和存款准备金;三是影响利率政策,通过较高预期收益率变相突破存款利率上限。
第二、信贷调控政策是我国现阶段货币政策传导最主要和有效的渠道,然而银行理财产品的出现一定程度绕开了信贷规模控制,弱化了货币政策调控效果。产这种影响的主要是贷款类理财产品,主要包括信贷资产转让类和信托贷款类,其中信托贷款类是指由商业银行将发行理财产品募集的资金交给信托公司运作,然后由信托公司贷款给需要资金的企业或项目。这种理财产品实质上是商业银行把筹集到的资金,通过信托公司,把本应该计人表内的客户贷款变成资金类金融资产或者表外资产计人到表外业务,从而一定程度规避存贷比限制,绕开信贷规模控制。
- 上一篇:建设工程勘察设计管理
- 下一篇:手机银行的发展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现代科技发展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