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课的教学方法范文
时间:2023-06-30 17:58:1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劳动课的教学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 劳动关系与劳动法课程 案例教学 方法改进 限制条件克服措施
“案例教学法”(Case method),又称“苏格拉底式教学法”(Socratic method),由哈佛法学院前院长克里斯托弗·哥伦布·郎得尔(Christopher Columbus Langdell)于1870年前后最早使用于哈佛大学的法学教育之中。案例教学法能够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迅速被推广到法学及其他学科的教学实践中。随着人力资源管理的专业化水平不断提高,社会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的专业技能要求也随之渐高。劳动关系管理实践中,最主要的就是关于劳动法知识的应用。作为该专业的主干课程,劳动关系与劳动法的教学效果也突出反映在案例教学方面。
一、劳动关系与劳动法课程案例教学的必要性。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具有专业化程度高、实践应用性强的特点,同时,劳动关系与劳动法课程内容涉及的很多是劳动法律法规的硬性规定,其适用要求具备精准、唯一且具有底限性的特征,因而凸显了案例教学在巩固课程知识方面的重要性。
(一)劳动关系与劳动法案例教学效果分析
案例教学法作为首创并应用于法学教育的教学方法,深受学生的欢迎。但是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劳动关系与劳动法课程并非一门专业的法学课程,所以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的案例教学方法必须不同于法学专业的劳动法学,而应该将管理学元素与法学元素结合起来应用到案例教学中方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下表是笔者教授的三个年级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的章节测验成绩统计结果,学生关于劳动合同管理的章节内容的平均成绩是最高的,究其原因,是劳动合同的内容教师应用的案例教学内容是最丰富的,由此可见,案例教学确实是迅速增强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
备注:1.教学方法分理论教学(L)和实践教学(S)两种,案例教学包含在实践教学中;2.教学手段分传统教学(C)和多媒体教学(D)两种。
(二)劳动关系与劳动法案例教学的作用分析
案例教学是连接实践和理论的桥梁。在劳动关系与劳动法教学过程中,案例教学之所以能够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是因为案例教学在教学实践中所起的作用。
1.对案例的应用模拟可以实现巩固理论知识的目的。单一的理论教学手段使学生对有关知识的理解过于抽象,辅助多种形式的案例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将抽象知识形象化,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从而达到巩固理论知识的目的。
2.对案例的排比分析有助于梳理理论知识体系。在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劳动关系与劳动法案例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案例选取的典型性与关联性。教师通过对关联案例的比较、综合案例的分析,建立案例库,可以帮助学生树立理论知识体系,快速地提升其综合应用学科知识的能力。
3.对案例的理论分析有助于提高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劳动关系与劳动法在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中是一门极其重要的主干课程,对学生将来从事本专业工作具有极强的指导意义。因此,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非常关注此门课程的教学实践应用效果。案例教学本身就是一种源于理论、用于理论的教学手段,之所以深受学生欢迎,就是因为这种教学手段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
4.对案例的价值导向分析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属于应用型专业,专业学习导向并非基础理论研究。因此,在开展教学过程中,丰富的案例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应用,能够使学生感知到本课程的应用价值。借鉴马克思的商品使用价值理论的精髓,当一门课程的应用价值得到充分体现,就能迅速激发学生对该门课程的学习热情。劳动关系与劳动法的案例教学正是起到这样的作用。
二、人力资源管理的专业性对劳动关系与劳动法案例教学方法的要求。
(一)案例选取要有典型性。
根据人力资源管理应用性专业的特点,教师在进行劳动关系与劳动法案例教学时要注重选取的案例具有典型性的特征。
1.针对劳动纠纷的多发点选取案例。比如对工资制度的案例教学应该结合农民工工资拖欠问题展开。除此之外,劳动关系与劳动法案例教学中可以重点分析的现实问题还有:劳动合同管理中关于劳动合同形式、试用期、劳动合同必备条款、劳动合同期限等。基于此,教师在开展教学前,首先要深入企业和劳动行政管理部门展开调研,梳理出问题多发点,选择性地摘取案例分析点,最终结合相关的法律规定展开针对性分析。
2.结合学生的就业实践选取案例。所有的高校毕业生最终都将面临就业问题,在如今就业压力较大的形势下,要在实际教学中,结合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实际遇到的问题选取案例,这样更容易引起学生关注。因此,教师要及时掌握学生就业动态,建立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就业信息反馈机制。比较可取的办法是与学生保持网络联系或通讯联系、与学生就业管理部门保持密切联系。
3.学会从社会热点话题中选取案例。这一类问题比较容易截取,比如针对规避劳动合同法的华为解雇风波,河南农民张海超的“开胸验肺”事件,富士康的员工跳楼事件,还有当下热门的“萝卜招”等社会热点话题都可以作为选取案例的依据。此类问题由于社会关注度高,容易引起学生讨论的兴趣,在研讨式和辩论式案例教学过程中应用度很高。
4.注重点面结合地选取案例。对于单元学习而言,选取一些足以说明对应的知识点的小型案例实施教学进度控制。此外,教师要适时地选取一些综合性案例展开分析,以便于学生形成系统的知识链。综合性案例由于涉及的知识点较多,宜采用研讨式、情境式、辩论式的教学方法。
篇2
关键词: 劳动课堂 兴趣 教学方法
心理学告诉我们:兴趣对人的学习和工作都具有重大意义。它能推动人们寻找知识,激励人们用心钻研,从而提高学习与工作质量,可见激发与培养学习兴趣是提高劳动课堂效率的重要条件。在学校众多的学科中,学生对每一门学科的态度都不一样,这取决于外在诱因和内在兴趣的差异。因此,劳技学科要在大多数学生的心目中保有一席之地,就应该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课堂,提升课堂教学效率,任课教师应该怎样做呢?
一、运用电化教学,呈现课堂的个性风格
劳动课虽然是动手操作课,但需要通过视觉获取信息,因而必须强化直观教学。传统的教学方法常常使教学枯燥乏味,如果将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引入劳动课堂,使教学媒体多元化,就可以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等感官参与感知,以激活课堂,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上《印章》一课时,通常采用的教学方法是演示法,即老师边讲解边辅导,此法直观性很强,但由于学生的制作水平各不相同,老师断断续续地示范、讲解、辅导,刻得快的学生想开快车,刻得慢的学生因跟不上而手忙脚乱。针对这种情况,我先把刻印章的过程制作成课件,并配以优美的音乐及解说,先播放一遍刻章制作的全过程,这样刻得又快又好的学生就可以胸有成竹地去做,动作慢的、心里没底的学生,也可跟着老师的示范慢慢进行。这样既丰富了课堂教学手段,又面向了全体学生,使教学在张弛有致的和谐节奏中进行。
电化教学融形、色、光、声为一体,调动学生多种感官,是一种一般教学手段难以比拟的高功效教学手段,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提高教学效率方面具有很大作用。
二、重视导课和结课艺术
一节成功的课从一开始就应引人入胜,让学生的精力很快集中并对新课产生兴趣,新课导入应该精心设计。导课是一种教学艺术,没有固定不变的模式,要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进行创造性的设计。例如:在上《印章》一课时,导入部分是这样的,提问:谁能为大家介绍2008年奥运会的会徽?以此引起学生对中国印的关注,播放一段张艺谋导演的奥运会宣传片,主要目的一是希望学生对印章的基本情况有感性认识;二是引出一个与“中国印”有关的故事,2003年3月28日,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先生用中国人的方式认可了中国送审的会徽,在会徽样本上加盖了自己的中国印章“罗格之印”。切题:联想“罗格之印”,让世界惊叹中国印的魅力。作为中国人,你有自己的名字印吗?如果有,是自己刻制的吗?如果没有,想不想自己刻一枚印章?学生发言踊跃,兴致很高,在导入新课的同时渗透了爱国主义教育及奥运知识。例如:在教学《粉笔微雕》一课时,我是这样引入的:同学们,在你们出去游玩时,当看到古朴典雅的建筑物时;当看到雕刻精美秀雅的家具和工艺品时,都由衷惊叹,你们在赞叹的同时有没有想过它们是怎样雕刻的,采用什么方法雕刻的。我们先来看一些作品(展示作品,吸引学生兴趣),你们想不想用你们的双手刻出满意的作品呢?学生学习热情高涨,积极性被调动起来。
一堂完美的课,不仅开始要引人入胜,而且课堂小结要精彩,余味无穷,给学生留下难忘的回忆,激起对下一次课的强烈欲望。
在《印章》一课中:学生刻好以后,开展“真情30秒”活动,由学生对父母说说心里话。结束语:中国印让世界感动,父母情让儿女感动,回报世界我们用2008奥运会来证明,回报父母我们应该……这样的小结使学生感到“言已尽而意无穷”。
三、重视辅导环节,优化课堂教学结构
篇3
关键词:综合实践课程;背景;范式
Abstract:in today's employment pressure is very heavy,but not to the recruitment of staff,under such a contradictory background,to enhance the students' social experience,to improve the college students' employment ideas and meet the social needs of the integrative practical activity curriculum is becoming more important,comprehensive practice curriculum so as to solve the social problems of an a in a way,its standardization,system will be put on the agenda.In this paper,characteristics and paradigm for comprehensive practice courses are analyzed and discussed,aiming to cultivate our
Keywords:background,comprehensive practice course,paradigm
综合实践课程是以培养人的实际劳动能力核心理念,以自由、独立、自主的方式进行研究学习,并以服务社会为主题,进行相关学习活动的课程。它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方法,摆脱了一直以来的填鸭式教育模式,让人们不再空读书,死读书,读死书,而是将书本与实际情况结合起来,用社会实践的方式体验书本,印证书本,又由书本带动社会实践,让书本与社会完美的结合起来。
1.综合实践课程的背景
综合实践课程是由于就业与求职社会新的教育改革的发起,用原有的劳动课为基础改造孕育而生。劳动课强调学生要有动手能力,而综合实践课是要求学生自己实践,提高社会意识和训练综合能力,为学生从学校走入社会作铺垫。
2.综合实践课程的特征
2.1理论性
综合实践课程具有一定的理论性,所以这门课程能够对问题进行探究以及解决,为人们的社会活动提供了一部份指导,让人们有一定的社会适应能力。同时综合实践课中的实践结果又会回馈给理论,修正理论,完善理论,使得理论更加完善,更具有全面性,为社会实践提供更加有力的指导。
2.2广泛性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门为人们提供社会指导并解决讨论社会问题的学科,所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必然要包括大量的题材,各种各样的知识学说,以及普通、特殊的问题,这样才能更加全面的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2.3综合性
当一件事物具有了理论性和综合性之后,那么它也就自然而然的具备了综合性。同时,它为社会服务,所以其核心至始至终都是社会,而社会又包括了自然与人文,理论性又将这些有机的整合起来,所以其综合性贯穿始终,所以也正是其具有综合性,才能够让所有的学生不受专业的限制,学习综合性知识,提高自我素养,提升社会适应能力和工作能力,在社会中立足。
3.综合实践课程的范式
范式有三种类型,一是辩证思想,二是具体的成就,三是作为一种工具,一个解决问题的方法,而在综合实践课程中,我认为是三者的结合。首先,综合实践课程是一个具体的事物,是教育改革的成果,其次也是解决社会问题的一样工具,同时也是一种让人深思的思想方式,它改变人们的思想方式,让人们能更好的立足于社会上。
4.综合实践课程对老师的挑战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立对原来采用填鸭式教学的教师来说,必须做出合理的改变。原本的教育只需要按照大纲进行教导,但综合实践活动课的综合性使得其覆盖面特别广泛,跨专业也特别多,且同学的方向也各有各的不同,使得教师根本没有大纲依赖。教学模式的改变让教师无法照搬原来的教学方式。评价分数也不能用标准答案来衡量了,所以这对老师来说是一个机会,也是一个挑战。
结束语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出现冲破了原来的填鸭式教育的教育理念,使教育更加贴近社会,让书本与社会相结合,学生也能自主学习,并自己实践书本上的知识,提高自己的综合素养,锻炼自己的综合能力,训练自身的辩证思维方式。让学生的知识面也得到拓展,让学生能够更加迅速的融入社会中。(作者单位: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东胜区未成年人综合实践活动基地)
参考文献
[1]胡怡芳.系统化综合实践课程开发背景与范式研究[J].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12,21(6):75-78.
篇4
我热爱和忠诚党的教育事业,自觉遵守教师职业道德,把培养高素质的建设人才和接班人作为自己义不容辞的职责,甘为园丁,做到教育安心和专心,全心全意为教育事业服务。热爱本职,踏实工作,不追逐名利。为了适应时展的需要,勤奋学习,刻苦钻研,及时更新知识,不断提高教学和科研水平与能力。虚心向有经验的教师学习教学方法与教学技巧,认真听取他们的教诲。以认真负责的态度上好每堂课。以满腔的爱心关心学生,关心学生的成长,积极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循循善诱,管教管导,既教书又育人,对学生一视同仁。做到深入学生,为学生排忧解难,为学生多办实事。本学期全勤,没有因个人私事而耽误学生一节课。能主动、认真地服从和配合学校各级领导的工作安排。承担四年级两个班的数学教学和五年级两个班的劳动课的教学任务,所任教的学生总人数182人,每周12节正课,2节自习课。并且能够顾全大局,与同事们团结协作,相互帮助,共同完成学校交给的各项工作任务。
二、用功学习
“书山无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学习是无止境的,活到老,学到老。 教师要不断更新充实自己的学识。博学多才对每一位教师来说当然很重要。因为我们是直接面对学生的教育者,学生什么问题都会提出来,而且往往“打破沙锅问到底”。没有广博的知识,就不能很好地解学生之“惑”,传为人之“道”。所以我在这学期里,能认真参加学校开展的各项活动,特别在继续教育的学习上,积极争取学习的机会。每次到市里听课参加培训学习,都争取坐个看得清楚的好座位,以便能更好地作记录。本学期共听课26节,在本校上公开课2节。其中《有余数的除法》一课,得到听课老师的好评。本学期写论文、教后记、教学反思、评课以及学习摘抄有《浅谈教师的基本功----教学机智》、《联系生活实际,促进学生发展》、《梯形的认识》教学后记、“师道尊严新说”读后感、对李老师“正方体表面积”一课的评课、学习“师德师风”、“公正合理地对学生进行教育”、“学生主动学习的探索”、“如何转化后进生”的文章 内容摘抄等。其中《浅谈教师的基本功----教学机智》送市里参加论文比赛获得一等奖;教后记:《联系生活实际,促进学生发展》得到学校领导的好评。此外,我还利用业余时间认真学习电脑知识,学习制作多媒体课件,为教学服务,同时也协助同事制作课件。我还在课余的时间里,经常到有关教育的网站查找学习的资料,浏览教育同行的优秀教案、课件、论文、教学札记和参与教学论坛的讨论。努力学习别人先进的教学经验,改变旧的教学观念,把新的教学理念运用在自己教育教学之上。
三、用爱育人
虽然我已经不做班主任,但是全员育人的教育思想在我的心中已牢牢扎根。我常常教育学生要爱学校,爱班级、爱老师、爱同学。如果连自己身边的人和物都爱不好,谈何爱祖国、爱人民呢?因此我时常不失时机地抓住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对学生进行常规教育,对学生的行为习惯、文明礼貌、思想品格等方面逐步渗透爱的教育。例如;对学生不愿佩戴校牌的现象,教育学生自觉佩戴校牌是一种爱学校、爱班级的具体表现,并不是丢人的事。遇到学生因小事打架,我会主动对他们进行思想教育,告诉他们要学会关爱他人。有一次我和学生一起在走道里发现一个废弃的食品袋,我没有叫学生去捡,而是亲自弯下腰把废弃的食品袋捡起来扔到垃圾桶里。有的学生生病住院,我用自己的钱买水果到医院探望,给予亲切的关怀和问候。我班有个学习落后的学生,时常没有作业本,家长没时间管,我买作业本给他,让他有本子完成作业。对于学习落后的学生,我没有放弃他们,时常鼓励和帮助他们解决学习的困难,使他们有信心继续学习。我用我的心去教诲我的学生,我用我的情去培育我的学生,用自己的行为给他们树立爱的榜样。
四、 用心教学
现代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认知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结果。"因此,他强调"教一个人某门学科,不是要他把一些结果记下来,而是教他参与把知识建立起来的过程。” 我在教学课堂教学中正确处理好"教"与"学","学"与"导"的关系,把教与学的重点放在"学"上,在教法上着眼于"导",以学生发展为本,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诱导学生主动探索、主动参与认知结构的过程 ,促使学生乐学,学会,会学。我在上梯形的认识一课时,通过让学生用七巧板来拼梯形,使他们在活动中,有机会探索,并有所发现。学生们拼出了个各种不同的梯形,我再让他们在交流中各抒己见,学生有独特见解的,我给予恰当的肯定,树立了学生的自信心,也激发了他学习的兴趣,学生在用七巧板拼梯形的学习中积极主动参与整个认知过程,促进了学生的发展。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播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没有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学习就会成为学生学习的负担。”因此,我上课的第一工作就是使学生“动”起来,让学生以偷快的心情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如教学“小数加、减法”时,我就创设了到商场购物的虚拟情境,让学生动起来。我把商场快报上的商品图案和价格一一剪下来,当作商品发到四人小组里,然后让学生每人每次购买两件商品,并算出这两件商品应付的钱数,要求在作业本上列出横式、竖式。比一比,谁列的算式最多,算得又对,谁就是大赢家。学生们兴奋起来,把课堂当超市,兴致勃勃地边选购商品,边写算式,非常认真。我看到那积极参与的热烈场面,连平时不爱写作业的学生也积极地投入到活动之中。 共2页,当前第1页1
篇5
一、手工教学意义
我们人类的一切活动都是从手的劳动和手的发展开始的。俗话说:“人有两件宝,双手和大脑,双手能做工,大脑会思考。”高度阐述了手和脑的作用。当今,社会上的泥匠、木匠、竹匠、漆匠、铁匠等三百六十行,通俗的讲是手艺人,我们把这些行当都称为手工艺。
我们要讲的“手工”,就是这些项目中的一部分,里面的经验和技能,经过筛选和设计,是比较适合学校学生口味的。手工作为一种培养创造意识、设计思维、动手制作能力的教育活动,对于促使学生更加心灵手巧,对于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和从事生产劳动、发明创造与美化生活等方面所需要的基本素质,有着内在联系;现在学校开设的劳动课、地方课、实践活动课包括劳技课、科技课、美术课等都少不了手工制作。因此,手工在教育领域有着十分重要意义,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亲自体验乐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相信会开拓创新,手脑并用,也为孩子们的动手、动脑、创新、探索提供一个展示的平台。
二、手工教学目标
1.让学生感知手工制作的创意空间是无止境的,使学生有强烈的学习和创作欲望。
2.形成对自己的控制能力,尤其是手、眼、脑的协调运用。
3.通过动手制作,启发学生观察生活中的美,通过艺术美化学生的心灵。
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提高学生的研究与探索精神。
5.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并通过想象力、创造力的培养,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
三、手工教学材料
手工制作的材料种类可以分为三种,1.面状材料,所谓面状材料就是以长宽变化为特征的材料,如各种纸、布、木板及铁板等;2.线状材料,就是只有长度变化的材料,如各种线、绳、棍、丝状材料等;3.块状材料,就是立体形态的材料,如黏土、陶泥、石膏、纸浆等。这样归类和认识手工制作材料更便于选择时创新和拓展,有利于手工制作新材料的开发。不同材料因其不同的材质、特性和质感而具有不同的成型方法和造型种类。像平时讲的纸工、布艺、绳结、泥工和废品再利用等都是我们开发利用的好材料。
四、手工教学内容
目前根据教科书上的内容,劳动技术课,实践活动课,美术课,科技课等里面都少不了有手工制作的内容,其类型丰富,情趣韵味十足,有很多内容符合城乡学校适用,如:贴画类,编织类,造型类,泥塑类,雕刻类,发明类等。
五、手工教学方法
1.鼓励式教学。学生在制作过程中,遇到问题后第一反应就是“我不会”,针对学生的胆怯心理,我们要求学生在课堂上把这句话改为“我能行”。并通过动手实践操作,使学生深刻意识到“我真棒”!在实践的过程中,针对学生的进步不断鼓励:你真棒!从而提高儿童的自信心。
2.启发式教学。我们手工制作的教学,可以采用“看一看”,首先让学生看到我们的实物;“想一想”,通过实物引导学生观察,启发学生思考制作过程以及相关方面的思维扩散;“说一说”,让学生说出自己制作的想法,并做到有条理;“做一做”,通过动手实践,做出自己的作品;“乐一乐”,学生在制作的整个过程中都怀有快乐的心情。
六、手工制作的基本规律
手工制作可以分为两类:一种是仿造手工,一种是创造手工。前者是模仿制作或者是按工作图样施工,是一种习惯性的手工制作,重在学习掌握制作技术和认识手工制作规律。后者是根据手工品种的原理设计制作,创造新品种,属于创造性手工制作,重在锻炼创造意识与创造思维。这里面涵盖了怎样提高学习创作方法与发挥创作才能,怎样提高艺术创作能力、技术创作能力与审美能力。如果在学习手工创作过程中,在设计、制作方面还不是十分完美,但是构思新颖,材质运用巧妙,情思、技巧达到意趣天成、率真自然,就是一件好作品。
手工创作的环节有以下几个方面:
1.要有意图:手工创作的首要条件是创作意愿和激情,不论是自身需要还是社会需要,不论是实用的目的还是表现的目的,总要形成自觉的或自发的创作意图,才能进入具体的酝酿构思阶段。因此意图的出现既是创作的前提,又是创作的开端。
2.要有构思:就是通过形象和思维,对手工作品的造型、结构、色彩、装饰、成品效果、性能等进行全面的计划与思考。这是一种实现创作意图,开辟创作道路,提高形象思维活动的重要环节。
3.要有设计:设计就是构思进一步具体化,设计一般通过完成设计图来体现。如直观图和制作图。
篇6
关键词:农村初中 思想品德课 教学收获
【中图分类号】G633.2
教学是一门艺术,又是一项技术,必须通过耐心实践才能掌握。我在长期从事农村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工作的过程中,细心观察学生,研究学生,努力通过各种教学实践活动,逐步探索出了一条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学生学习思品的兴趣的路子,最终大面积提高了学生思品课学习的质量,学生的进步,学生的成绩,是对我教学工作的肯定,也是我的教学探索的收获。
收获之一:让课堂活起来
爱因斯坦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求知的前提,是学习的源泉和动力。现代课堂教学的关键在于激发学生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内在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课堂上一旦失去了学生的动力,就失去了课堂的生命力。我在教学过程中,就尽可能地激发每一个学生的兴趣,采取一切方法吸引学生,尽最大力量使学生学有所得。今天的思品教材很贴近学生的生活,事例也很多,我在教学中,充分利用这些事例,如让学生用表演的形式(如小品),去直观的感受事例,因为这种表演不仅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更重要 的是能让学生多角度地思考问题,既有利于掌握知识,又有利于培养创造的思维。如在讲八年级上册第三课第二框《男生 女生》时就用了小品导入――情景:在初二的劳动课上,大男的衣服刮破了,需要用针缝一下。大男极不熟练地穿针,不小心扎了手。小女的凳脚松了,需要钉个钉子。小女笨拙地用榔头敲打,不小心打在了手上。唉,他们两个无奈的摇了摇头。演完我提问:小女和大男该怎么办呢?这样就能很顺利地引出男女生各自的优势、差异。这类教学活动的开展和运用,使学生在课堂上活动多起来,脑筋动起来,思维方式活跃起来,学生在这样的境界中进入最佳状态,并充分施展了自己的聪明才智,从而创设了一种你追我赶,蓬勃向上的“乐学”氛围。
收获之二:做学生喜爱的老师
今天的农村学生,父母外出打工的多,导致留守学生多;父母离异的多,造成亲家庭学生多。这些缺少父爱母爱的学生,往往性格古怪,脾气或暴躁或阴郁,不思学现象尤为严重。对这类学生的教育,任何老师都头痛。作为一个思想品德课的老师,我充分利用思品课的优势,利用思品教材中现有的例子,去教育他们,去感化他们,去和谐他们与老师与家长与同学之间的关系。我在教授七年级《成长中的烦恼》单元和八年级《跨越代沟》、《友谊的天空》两个单元时,就充分利用课文中的现成例子,有意识地教育引导这些父爱母爱缺失的学生,课后也经常关爱、帮助他们,与他们真诚地交流,真诚地沟通,努力做他们的良师益友,让他们真诚地感受到老师的关爱,从而让他们喜欢老师,热爱老师,进而喜欢老师所教的学科。
收获之三:弱差生一个也不放弃
由于农村生活环境、生活条件的限制,许多农村学生原本的学习基础就不太好,上了初中之后,由于学科的增多,各科学习的难度加大,就产生了自卑心理,觉得自己再也不能学好,自己很笨,再也赶不上了。在课堂教学中,我也常常发现,即使再调皮的学生也会因为老师的赞扬而欣喜,每个学生都有被尊重的需要,使自尊心得到满足。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就要充分相信学生,走近学生,走进学生的心灵,充分发掘学生的潜力,正确鼓励学生,耐心引导,使学生不断进步。
针对这部分弱差生,我在教学工作中,制作了详细的成绩册、积分表等,为学生的点滴进步加分,包括学生的每一次提交作业、回答问题、考试、遵守纪律等等,这样既可以激发弱差生的热情,不断强化弱差生的积极行为,又可以增强弱差生的信心。
对每一个弱差生都不放弃,弱差生进步了,班上的整体成绩提升了,自己的教学质量也就提高了。
收获之四:运用多媒体激发求知欲
多媒体教学利用丰富逼真的图像,生动形象的动画,优美动听的音乐,虚拟的实验场景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思维的发展。导入新课时,利用多媒体课件的优势,创设出一个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化无声为有声,化静为动,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克服传统教学中学生面向静态呆板的课文和板书的缺陷,使学生进入一种喜闻乐见的、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教学七年级思品课《创建新集体》时,我播放了从网络搜集到的《众人划桨开大船》视频画面,音乐中优美流畅、豪气十足的旋律,富有哲理的歌词,很快使学生产生了共鸣。学生一边听音乐、一边欣赏优美的画面,学习兴趣不断高涨。此时我及时就歌词提问:为什么“一棵小树弱不禁风雨,百里森林耐岁寒”?这首歌对我们有何启发?学生们情绪高涨,纷纷举手发表自己的感想,懂得了团结就是力量的道理。
收获之五:善用教学技巧增添趣味性
心理学告诉我们,任 何教学内容的讲授,只有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才能激发学生的心理需求,促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我在教学中,就注意运用各种不同的方式,增添课堂的趣味性。
(1)故事引入法
好的故事,可以让孩子终生不忘,受益无穷。比如在讲到 自尊一课时,我和学生分享了《晏子使楚》的故事,立刻引起了学生的共鸣。在讲到父母亲情时,我讲了《母爱如佛》的故事,那一刻,全班一片寂静,孩子们都陷入了沉思,体会自己父母对子女的爱。
(2)合作探究,培养发散思维
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适时组织学生讨论争辩,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从而解决问题。而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任何发现,认真对待学生的疑问,不能求全责备,更不能指责挖苦,不能抹杀学生的好奇心,应及时肯定学生,鼓励学生。
(3)理论联系实际,密切关注时事
许多学生不重视政治课,是觉得政治课就是讲道理,太枯燥。所以教师在上课时要吸引学生,把每天发生的热点事件,及时传递给学生,比如每节课开始前的“新闻3分钟快报”。在教学中要紧密联系实际,比如诈骗短信的 套路,马航失联事件我们该关注什么?比如老人倒地扶不扶?把课本知识立体化到生活中,让法律和道德观念内化到学生的行又小
总之,在课堂实践中,我们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情感,发掘每一位学生的潜能,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不断充实、完善自己,让自己教有所得,让学生学有所得。而这,也是我的农村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所得。
篇7
一、巧设悬念,激发兴趣。二、寓教于乐,调动兴趣。三、创设情境,巩固兴趣。四、开展活动,深化兴趣。
教师在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后,不能只停留在兴趣本身上,而要不断引导,把这种兴趣发展成为学生爱好自然科学的志趣,进而成为学生献身科学的志向。
【关键词】科学教学 激发兴趣 实践探索
【中图分类号】G62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1-0181-02
兴趣是知识的源泉,兴趣是成功之路,兴趣是学生获取知识的直接动力。有兴趣的活动不仅能使人积极主动而又愉快的学习,而且能使人全神贯注,甚至达到忘我的境界。我在科学教学实践中,在激发学生兴趣方面作了一些探索。
一、巧设悬念,激发兴趣
对小学生来讲,他们对周围的事物和现象都会有一种好奇感,有强烈的求知欲,他们经常问这问那,常常追根问底。这种有好奇心产生兴趣和求知欲是十分可贵的。教师要利用这一时机,把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到学习上来。如在教学《磁铁的性质》时,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上课一开始,老师做了一个小魔术――会走的回形针。首先老师竖放着一张白纸,在对着学生的一面纸放上回形针,背着学生的一面纸用磁铁吸引着回形针,并慢慢地移动磁铁,使回形针随意地走动。同学们,你们看一看回形针不但不会掉下来,而且还会走呢?真神奇呀!我把“神奇”两个字特别加重了语气。这一下,同学们的情绪可高涨了,一双双小眼睛紧盯着老师,流露出急切的神情。我不慌不忙地把纸的背面反过来,让同学们看到用条形磁铁遥控着回形针的走动。学生惊奇得瞪大了眼睛,有的禁不住发出了惊叹声。这时,我又说“回形针自如地走动的奥妙在哪里呢?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就能知道了。”短短2分钟的演示,通过诱发学生的好奇心,激起了他们的求知欲望,产生了学习的兴趣,我把同学们的注意力集中到新知识的学习上来了。学生的求知欲被激发起来后,老师就要精心组织教学,或通过讲解,或通过实验、讨论等,及时帮助学生解决他们渴望知道的问题,尽量满足学生的求知欲,这是使学生对学科产生兴趣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
二、寓教于乐,调动兴趣
在科学课中开展游戏活动,是一种好的教学手段,也符合儿童的心理特征。在教学中,无论是巩固知识还是传授知识都可采用游戏的方法。如在教学《杠杆》一课时,我设计了一个游戏“看谁力气大”。老师故意挑选了班上身材较高大的男同学与身材较瘦小的女同学作为对手。女同学胆小畏缩的样子,引起了同学们的哄堂大笑,都以为不用比赛,就能断定谁胜谁负了。力量悬殊的两位对手也不愿作比试,但在老师的激将动员后,要求男同学在接近门活页处,把门往外推,让女孩子在远离门活页的门把手处,用力把门往里推,比赛开始前,老师用粉笔在门板的前后两面中间划上一条白线,要求参赛者双手都不能超越白线,看来极其公正。比赛结果,小女孩竟出乎意外地获得胜利。这是什么道理?同学们学习兴趣一下子激发起来了。在科学教学中,我经常根据教材内容,设计各种游戏,提高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游戏中,加深了对自然知识的理解,他们在学中玩,玩中学,学得有劲,玩得愉快,让学生能轻松地学习科学知识。
三、创设情境,巩固兴趣
在科学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创设情境,不断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对于有的教学内容教师经过精心设计后,可以自始至终使学生处于探索问题的情境中,使学生不断产生解决问题的要求。如教学《空气在哪里》一课时,教师可先让学生设想,怎样感受看不见空气的存在?通过讨论和实验,学生看到空气从水中逸出时产生气泡,间接感觉到空气的存在。接着再让学生想一想,有没有其他方法能认识到空气的存在?这时可通过空气占据空间的实验,使学生看到空瓶并不空,水流不进去,说明空瓶里面有什么东西存在,这就是空气。教师进而引导学生设想,能不能用耳听到空气,用手摸到空气,用皮肤感觉到空气的存在。这样学生在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认识空气,初步懂得用间接的方法进行感知。这样,使一些学生感到枯燥难懂的问题变得生动有趣,并在探索中获得更多的知识,同时学生的主体作用也得到较好的发挥。
四、开展活动,深化兴趣
篇8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课外活动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已日益凸现。我校在开展课外音乐活动中,要从以下几个发面入手:
一、学校领导高度重视学校的课外活动,理念是行动的先导,要创导充满艺术教育的氛围
我校针对自身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不断端正办学思想,转变教育理念,冲破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怪圈,让校园既有琅琅的读书声,又有嘹亮的歌声;既有文化课的尖子生,又有艺术类的特长生。校长亲自挂帅,动员教师参加这一重要工作,主管教学的副校长亲自主持工作,把开展课外活动列入常规工作加以研究和检查,并在时间上给予了充分的保证,场地、设备器材等方面给予了充分的资金投入,配有舞蹈房、音乐教室、美术教室等艺术功能的设施,从而使课外活动得以顺利开展。
二、建立一支相对稳定的辅导教师队伍
学校领导首先在思想上动员,号召大家争当辅导教师,选拔责任心强,具有一技之长的教师担任辅导教师,教科处负责统一管理。辅导教师的工作计入工作量,对教师的成绩给予及时表扬、奖励,活动效果的优劣作为对辅导教师工作考核的一项内容,还拟定了一些奖项,如:成果奖,个人或师生取得成果或得到社会承认均能获得奖励;经常送辅导教师外出进修、短期培训,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素质。
三、各项音乐课外活动的内容介绍
合唱团:学校合唱队的训练目的主要是培养学生热爱音乐,表现音乐的能力,在训练和演出过程中让学生真正感受到音乐的艺术魅力,从而提高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和声乐水平。同时激发学生的团队精神,陶冶情操,开拓视野,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各方面都得到健康发展,使音乐教育起到丰富素质教育的作用。
声乐小组:声乐教学是一门富于创作性的思维劳动课,我校的学生大多来自农村,这些山里的孩子有着自然、纯美、悦耳的好嗓子。声乐小组着重培养尖子生,对“金嗓子”们进行超纲要求和训练,最大限度地发挥其艺术才能。让他们在校园内起到“领头羊”的作用。
舞蹈队:舞蹈教育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素质教育的进程中其影响也越来越广泛,学习舞蹈不仅可以增强学生体质,陶冶情操,提高艺术修养和审美素质,还可培养良好的协调能力和协作能力,提高心里素质和创新精神。舞蹈班训练时,教师开展舞蹈知识讲座,讲述国内外舞蹈的发展历史和现状,提高学生对舞蹈的认识,增强学习舞蹈的兴趣的学习的主动性。教学中,教师教授舞蹈基本功,进行中国舞儿童课的训练,身韵练习,让学生学跳各种民族,民间舞组合、小成品舞蹈,使学生们具有了一定的舞蹈技能、表演能力,对舞蹈这们艺术有了初步的认识,为学校培养舞蹈尖子生,成为学校艺术活动的骨干,班上文艺活动的带头人,有的学生还考上专门的艺术院校从事舞蹈专业。
器乐小组:我校的器乐小组教学,从实际出发,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家庭经济情况来决定开展器乐活动。农村孩子在家时,一般没有接受过器乐训练,根据学生特点,我们首先要选择学习难度小,学生易于接受,容易出成果的乐器进行教学,这样学生学习才觉得有意思,才有利于持久性活动,还要考虑家长的实际,乐器的成本要能够为家长所接受。综上所述,我校器乐小组开展了葫芦丝、竹笛教学,并聘请校外知名教师进行辅导。教师在教学时,以负责、认真、耐心态度面对学生,教学效果显著,让学生真切的感受自己的进步,对增强了信心,使器乐教学持续性进行。
四、在长期的音乐课外活动的组织与教学,我慢慢摸索出了一些感受与心得。课外活动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首先,要保证活动时间的稳定性和持续性。“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教学,无法达到预期效果,还容易让学生产生松懈的心理,养成拖沓的坏习惯。其次,活动目的要明确,教学内容要健康,要具备一定的艺术性还要能够迎合,引导学生的需求。活动式的教学,虽有别于课堂教学,但也不能以专业的要求进行教学。超过学生承受驾驭能力的内容容易使学生失去兴趣,产生畏惧。再次,活动的形式要生动活泼,吸引学生,充分激发学习兴趣,活动要具有组织性,要有健康的组织机构,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创造活动的可行性,要有设施活动的条件。最后,应提供学生充分展示教学成果的机会。可经常参加一些校外的音乐活动,也就是社会音乐活动,这是课堂教学、活动教学的进一步延伸,是社会交往价值的一种体现。学生参与这些活动即能扩大音乐视野,又能正确认识自身的长短处,激发学生再学习的情趣和欲望,有助于学生接触、了解社会。
五、对课外活动辅导教师的几点要求:
篇9
关键词:美术欣赏;审美情趣;激发策略
引言: 随着教育制度改革的深入,素质教育越来越深入人心,我国现阶段的教育目标就是让学生做一个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人。而美术教育正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部分,小学美术教学大纲规定:“小学美术以审美教育为核心,绘画、工艺、欣赏并重,着力培养小学生的审美情趣。”美术欣赏课是对学生的审美能力进行培养、升华的必须课程,在欣赏中,引导学生在艺术中感受形象、氛围、表现力,从中升华出各种能力,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与想象能力,最终达成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的教学目标。菏泽市位于山东省西南部,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教育质量有待提高,美术教学情况更是不容乐观。在进行美术欣赏课的教学探索之前,要对菏泽市美术教学情况尤其是农村基层现状予以调查,对影响美术欣赏课审美情趣的主体和客体进行充分的研究。我们认为小学美术欣赏课程是影响美术欣赏课审美情趣的客体,各年级段小学生是影响美术欣赏审美情趣的主体,应着力于提高本地区的美术欣赏课的重视程度和教学质量从而提高学生审美情趣。
一、 美术欣赏课的目的
(一) 课标要求《新小学美术课程标准》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一节中谈到:“美术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美术学习绝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技能技巧的训练,而应视为一种文化学习。”“应通过美术学习,使学生认识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差异性,人类社会的丰富性,并在一种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的特征、美术表现的多样性以及美术对社会生活的独特贡献。”“同时,培养学生对祖国优秀美术传统的热爱,对世界多元文化的宽容和尊重。”而欣赏―是实现这些课程标准的重要手段之一!(二)学生需求 欣赏教学具有三个主要功能―认识、教育、审美。也许我们教学最终都是一种手段,所要达到的目的并不仅仅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健康美好的趣味,但通过艺术形式的直接感知和审美体验是欣赏教学的主要特征。从欣赏中不断获取多种功用是审美欣赏中继发性的作用。欣赏教学的过程就在于使学生成长为具有一定审美鉴赏力的人,并且,依托这种审美能力的提高,带动创作能力的提升。(三)社会发展要求随着社会文明的逐步提高,审美也越来越成为个人素质体现的重要的一个方面。不管从将来可能从事的职业考虑还是人与人之间相互的交际、生活品质的提升等等,都需要人们能不断提升自身的审美水平,来适应社会的发展。
二、 当前菏泽地区小学美术欣赏课发展出现的问题
(一)过重的课业负担挤占了美术欣赏课的空间当前,该市中小学生课业负担沉重,而小学教育由于受当前我国考试制度、教师家长学生主课副课思想的影响和制约,学生的课业负担过重,阻碍了推进素质教育的进度,影响了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违背了国家的教育方针,是一种掠夺式的教育。小学生每周学习时间达40多小时,很多课程上安排的如美术、音乐、劳动课被挤占。而在这40多小时的学习时间中,欣赏课却只有大约40分钟的时间,而且这仅有的一个课时的时间还不被重视,经常被其他课程所挤占,得不到保障。(二)教材知识让学生难以下咽现有的教材更注重专业的系统性和知识点的完善,而与其他人文学科融汇不够,没有形成互为关联的知识网;美术教育与时代联系不够;对艺术在当代社会生活的影响没有足够的关注;审美意识教育相对淡薄,结论观念老套陈旧,缺少时代气息,容易让学生在心理上产生厌倦,使得学生的综合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发展受到极大的阻碍。对于一些作品的欣赏措辞过于主观和肯定,限制了学生在欣赏中拓展空间。欣赏内容缺少图片与文字并重,影响了学生的自主欣赏。(三)教师理论水平的局限性制约了美术欣赏课的发展教师的理论水平来源于师范学校的培养,但是拥有了高等学历的教师在我市尤其是乡村小学中的所占比例甚微,美术老师接受高等教育更是少之又少。现阶段在岗的美术教师在不同程度存在着一些共性问题:缺乏对美学、美术理论、艺术概论、中外美术史、教育学、教育心理学、教材教法等基础理论的系统学习、知识结构不合理。由于长期以来,美术教学一直停留在传播一些基本技能为唯一目的的现状上,做为美术教师也不太清楚美术大纲上的精神要求及对教材的片面理解,在一则到欣赏课时就一跳而过,很少与学生一起欣赏讨论一些中外美术名作。既使上,也只是繁琐在罗列一大堆画家和作品来平淡的介绍,对作品的创作背景和象征寓意及历史事件引导学生去分析评论的很少,这无疑限制了学生的艺术想象力和大胆评论对象的能力,整节欣赏课由教师当主角,学生听从,讲得平淡乏味,学生听了反应淡漠,一堂课下来,学生根本没有一点切身欣赏作品所带来的愉悦和深刻感受。长久以来,教师的思想里就日渐丧失对学生审美情趣的培养这一重要的教育目的,也偏离了美术素质教育的宗旨。(四)美术欣赏课缺失学习的反馈在本市小美术欣赏课中,很多教师采用单一的师生谈话式教学方法,课堂中,学生的参与度不广,仍然只有极个别有胆量的学生发言。一些欣赏课的学习效果只能通过教师评价个别学生回答的来得到反馈,一节课结束了,美术教师往往对全体学生的学习效果,自己心里是不清楚的。同语、数等学科相比较,小学美术欣赏课更没有作业布置或练习巩固,没有欣赏课的学习反馈,造成美术欣赏课像走马观花一般,教师上完了,教师走了学生散了,学生不清楚怎么学的,有什么内容,也不知道学到了什么?这就是师生之间没有明确的学习反馈的常见现象。如欣赏达芬奇的《蒙娜丽莎》时,就有必要介绍有关“文艺复兴运动”的历史以及“人文主义精神”。欣赏毕加索作油画《格尔尼卡》时,可适当讲第二次世界大战时 毕加索抗议德、意法西斯对西班牙北部小镇格尔尼卡进行狂轰滥炸。四、小学美术欣赏课的发展许多美术教师有这样的体会:欣赏教学难于实践教学,而现代作品欣赏则更难。在对毕加索、米罗等现代绘画艺术大师的作品欣赏上,许多学美术专业的学生都会提出这样疑问:“这些画好在哪里?”更别说作为欣赏刚起步的小学生对艺术作品的不理解了!这时候,作为引导者的老师,我们该怎么办?
三、解决当前菏泽地区小学美术欣赏课发展出现的问题措施
(一)教学过程中的引导首先要告诉学生:绘画不是摄影,象与不象不是评价一幅美术作品优秀与否的依据。很多时候,作品表达的是画家的情绪、对色彩对事物的感觉或者表达一种自我理解,是画家对理性世界的感性思考。我们要引导学生去思考:“我感觉到了什么?”“作品和其他画家的区别在哪里?”“作品的个性体现在哪里?”“对于作品的当时时代来说,它的创作手法是否是有创新的?”教师在讲解作品前,首先对自己的判断作内省的理性分析,理清情感中审美的和非审美的成份。教师对作品的分析和评价应该是一种建设性的,而不是指令性的。在教学中,把自己的判断从推测性的语言引导学生去感知和评价作品。如,“我体验到……”和“我感觉到……”等非定性语气。使学生觉得教师的评价也并非是权威的和终极的。于是,学生也会学习着对作品进行理解上的自我分析,尝试着―用感觉去理解感觉。(二)美术教育的情趣激发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创设有利于学生学习的特定情境,激发学生积极思维的主动学习欲望。而学生一旦有了学习的兴趣与欲望,就会把学习变成一种乐趣,内心感到由衷的兴奋,产生巨大的内部推动力,产生学习的自主性。浓郁、良好的艺术氛围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动力。我们想搞好美术教育,课堂的情境创设也非常重要。要提高一个学校的美术教育,使学生提高审美能力和树立正确的审美观。首先要把整个学校作为一个美育的大课堂,环境育人很有道理,优美环境能对人起潜移默化的作用。这样做还有几个优点:1.美化了校园,给外界、家长望学校的窗口。2.使学生感到学校与他们是多么地贴近,同龄人的优秀是他们学习的榜样,内心产生一种无形的驱动力,如果这作品是自己的,会产生一种十分积极的情感,自信、自豪,再加上老师的不断鼓励,会更上一层楼。3.班级与班级之间也会产生竞争,提高了学生学习热情。其次,安排专业美术教室,这对于负有审美教育重任的欣赏课来说尤为重要,走入文化教室上美术课,我们很容易把欣赏课变成说教课,历史课。美术教室墙上挂了精美的绘画或壁饰,橱上摆满了各种工艺制作,还有石膏模具和石膏像。黑板上布置了根据欣赏课内容而精心挑选的优秀作品,这样学生一步入美术教室就会被气氛所感染,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与学习兴趣。这对于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与对周围艺术美的发现能力是很有帮助的。第三,课堂中的情境创设也是十分重要的,教师要根据学生心理水平,设计好教学的各个环节,注重形式的多变,营造一个适合小学生认知的环境。比如在欣赏课中由于学生个体的欣赏水平、看法不一样,往往会发表“不同凡响”的言论,可能会引起课堂的空前活跃,教师不应训斥制止,而是应该适度宽容,灵活管理,作出必要的评价,使每个同学保留一种独特的感觉,而不应该去限止,束缚他。社会美还有一个重要的话题,那就是人的美,在整个审美教育中是至关重要的,它的教育成败与否,直接会影响一代人的品德修养。结合美术欣赏课应该使学生明白人的美包括人体美和心灵美。人的美是两者的统一,如果一个人光有漂亮的外表,而缺乏内在的修养(精神品质、心灵、情操、智慧)那样的美是肤浅的,是动物性的,人的内在美重于外。
四、 总结
总之在小学美术的教学中,美术欣赏课仅仅是刚刚起步,怎样选择欣赏的内容、怎样为学生创立良好的欣赏环境,我们老师还要思考的有很多……使小学生产生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这是我们每位美术教师应该负起的责任!
参考文献:
[1]尹少淳,美术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5
[2]常锐伦,美术鉴赏教学参考用书[M],人民美术出版社,2001,11
[3]王大根,学校美术教育目的论[J],教育科学出版社,1994,7
[4]尹少淳,美术与美术教育[M],高等美术教育出版社,2006.9
[5]刘肃 ,美术教学要紧密结合素质教育[J],科技创新导报,2008,8
篇10
[关键词] 大学生 思想教育 就业竞争力
2011年2月在北京召开的全国就业工作座谈会上指出:2010年应届毕业生规模是本世纪初的6倍,2011年高校毕业生人数为660万人,“十二五”时期应届毕业生年平均规模将达到近700万人。大部分学生仍然面临着巨大的就业竞争压力,需要社会各界高度关注如何提升其就业竞争力的问题。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是永恒的主题,尤其在新时期,更应加强和改进这方面工作。
一、国外就业理论研究
西方学者认为从社会学角度来看,获得一份带薪的工作是青年向成年转变的重要标志,意味着他们已经独立,并且做好了建立家庭的准备,失业则会阻碍他们的社会化进程。正因为如此,欧洲关注青年人就业问题一般都较早。艺珂研究院研究主任希尔伯特(Hilbert)博士也认为,如果青年人的初职机会被剥夺,将对他们就业能力的形成产生长期的危害,甚至对社会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因此,国外对于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关注度更高,而对于在校期间培养其就业竞争力的研究也更多,尤其在青年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择业观等方面的思想教育可以追溯的更早。
关于青年学生选择职业、树立正确择业观的问题,马克思曾经做出过重要的论述,并且做了最好的表率。《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是卡尔・马克思于1835年8月写下的中学毕业论文,他说:“在选择职业时,我们应该遵循的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人们只有为同时代人的完美、为他们的幸福而工作,才能使自己也达到完美。如果一个人只为自己劳动,他也许能够成为著名学者、大哲人、卓越诗人,然而他永远不能成为完美无疵的伟大人物。”可见少年马克思已经注意到了“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给自己的责任,他已经认识到个人职业选择和社会需要之间的关系,这一选择决定了马克思的一生,成为当代思想工作者的学习楷模。
现代西方思想教育的理论研究主要有三种类型,社会适应理论、人格自律理论和人格完善理论。这些理论都重视对学生道德、人格的培养,注重文化传承和借鉴,注重民族精神的养成。尽管各国的国情不同,思想教育的内容和目标设置不同,但是在内容和形式方面均存在相通相似的地方,如各国政府对思想教育都是高度重视的、其内容随着国家的发展不断丰富、教学方式多样化、方法更为灵活多样,而且能够充分利用各种教育途径开展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如社区、宗教团体、各种政府、校园、企业、学校互动活动等,从而保证了思想教育的政治性属性,强化了政府的执政根基。
二、国内部分高校思想教育现状
就国内高校的思想教育而言,尽管政府和学校已经很重视,并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但是一直以来效果不容乐观。主要表现在:一方面,学校按照国家的统一规定按部就班的开设思想教育课,探讨多种改革方式;另一方面:学生反映思想教育的内容仍限于书本教条,形式化现象严重;老师的授课脱离实际的多(有时甚至用理论解释不了现实的问题,导致了教师的授课威信下降);教学方法比较单一,许多现代的教学手段没有广泛应用;学校学习与企业需求实际相脱离,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不能真正培养出来;教师自身对课程不是十分热爱,导致对教学内容的追求和把握不到位,上课时不够敬业;课程的考核方式比较简单,不及格的少,优秀的也少(但多于不及格的),学生根本不用担心思想政治课不及格;学生对于课程设计的要求方面则普遍反应希望多听与自己相关的政策和问题分析,多听听时事的评论,多讲与就业及社会发展有关的事情,在日常生活中提升自己的政治素养,提高为民服务的竞争能力。
三、大学生就业竞争力低的主要表现
1.就业观念与社会需求的错位
当前大学生就业过程中表现出了对专业证书、书本理论、功利性的追求,忽视学习广博的知识、培养实践能力、提升个人就业技能和素质等方面,直接结果是就业观念与社会发展需求的脱节和错位,以至于发展不全面、综合素质不高、与用人单位的需求难以对接。
2.竞争力没有特色
目前国内高校走的是“大众教育”、“模式教育”的路子,对学生的因材施教多数也只是空话,因此导致了学生所学的基本知识一样,基本能力相似,难以形成独特的、有优势的竞争力。
3.人文素质和政治素质不高
由于市场的激烈竞争,很多企业的竞争力已经转移到文化力的竞争上来,要求学生不仅要有过硬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更要有坚强的意志、独立的个性、健全的人格、高尚的品格、敬业的精神,不仅要懂得爱自己,还要爱他人,更要爱国家、爱企业。在面试的时候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门已经开始拿这样的考题来考验学生,但是学生表现的难以令人满意。
4.个性方面存在的问题
大学生应该是社会的中坚力量,其应该以朝气、谦恭、敬业、吃苦耐劳等优秀的个性品格来适应社会发展需求,但是通常企业面试官在总结现代大学生个性品格状况时都认为还有很多缺陷,主要表现在:要么是自负自傲甚至有点目空一切,狂妄自大,要么是自卑怯懦,对自己没有信心;对别人缺乏宽容之心,对人对己的宽严程度不一。有的人竟然存在一些心理疾病,很难适应社会的高速发展和激烈的竞争。这些个性缺陷很不利于构建良好的人际关系环境,也成为大学生难以早日融入社会的巨大障碍。
四、加强思想教育,提高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措施及建议
1.与时俱进,创新思想政治课程改革观念
从学生在就业过程中暴露出来的竞争力较低的角度来看,要将高校思想文化课内容及观念的创新植根于社会发展及人的发展实践之中,这个改革和创新是当务之急。教育者应该考虑:全球化竞争条件下、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主旋律教育应该是什么样的?民主和法制化的发展对大学生的影响是什么?对外开放与多元化文化的发展对大学生的思想教育会产生哪些影响?高等教育大众化、综合化、多样化发展带给思想教育者哪些启示?……这一系列现实问题绝不都是马克思当年能够预见得到的,这对思想政治课内容和观念的改革提出了挑战,如何能够结合时事的发展,与时俱进就成为课程改革是否成功的关键衡量指标。
2.思想教育的领域与内容要不断拓展
(1)立足现代化、国际化发展的视角
教育者要考虑到大学生所处的时代是现代化、国际化发展的时代,“惟一不变的是变化”。教育者本人首先要提高个人能力,坚持与时俱进,学会现代化的教学技能和教学管理技巧,加强对宏观领域中新问题、新知识的认识,如竞争伦理、环境伦理、网络伦理等新的道德伦理与价值观,新的思想、心理、人格构建、生态、网络、生活方式、信仰结构和道德追求等问题都应成为教育者关注的主题。
(2)关注大学生的内心世界
大学生的内心世界是教师作为主导者必须重视的微观领域。在现代社会高速发展的情况下,各种现实因素交织生成多样化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心理不平衡、心理障碍与心理疾患等现象在大学生中有所增加,这就要求思想教育积极介人大学生个体的心理活动,开展心理研究、心理干预和心理咨询,为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打造健全的人格素养。
(3)注重历史知识的学习和文化意识的提升
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要求,已经将文化建设放在党和国家全局工作的重要战略地位上,指出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容忽视的。而现实生活中很多大学生不懂得珍惜幸福生活、不懂得尊重别人的劳动成果,不懂得简单的社交礼仪,更不知道中国的传统文化能够用来改变世界,我们这代人承担着中国文化传承的历史重任。因此,建议高校的思想教育工作者要进一步研究文化教育的内容,对学生加强历史知识教育,加强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为未来构建良好的企业文化打好基础。
(4)充分利用现代化的交流平台
由于互联网的发展,网络平台已经成为思想教育者首选的交流平台和指导学生工作的工具。教育者首先要指导大学生如何正确认识和使用网络、利用网络开展思想文化理论学习、优化思想教育资源、提高思想道德修养、提高思想素质,形成网络思想教育体系,帮助大学生在虚拟领域独立自主地开展自教自律,更好地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未来,随着物联网及心联网的发展,必将促进思想文化工作方法的创新和教育成果的提升。
3.创新思想教育方法
在理论课教师的教学中要尝试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尝试进行小班教学,尝试进行理论研讨、体验式学习等,而日常思想教育中则应该充分运用民主讨论、协商对话、交流、谈心、心理测试与咨询等方式,针对不同的教育对象可以考虑使用多媒体、视频、网络QQ、MSN等现代工具提高教学效果。达到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结合的效果。对大一的学生要密切观察其思想变化情况,使其尽快融入大学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中。
另外,还要注意学生的显性思想教育和隐性思想教育的结合。隐性思想教育要将教育的内容渗透到个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和生命活动之中,或者将思想教育的要求融入到个人的娱乐活动、个人成才等活动之中,以非正规的方式让学生主动接受,达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教育目的。
目前,高校思想教育的显性课程主要是由专业的任课教师来承担,而隐性课程的主要承担者是以辅导员为主体的,另外还包括其他各种课程的任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的导引,学校相关服务部门的身体力行,学生群团组织的活动宗旨设计等。隐性课程涉及的范围广,包含的内容多,需要将学生在显性课程之外的各种活动和管理都纳入课程建设的范围,因此,需要举全校之力共同完成。
4.增强思想文化课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
多元、多样、多变的文化背景和思想政治课的特殊性质决定了教师需要具有实践教学能力。成天关在书房里、校园里,缺乏社会实践,对世情、国情、社情不了解,在新形势下是不足以承担这类课程的教育教学任务的。思想政治课教师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围绕目标“走出去”,直接深入到最丰富、最生动的社会生活中了解世情、国情和社情,开阔视野、丰富教学素材、增强素质,授课时将自己考察中的切身体验和感受渗透到讲课过程中,使得课堂讲授效果更加富有感染力和说服力;深入企业了解企业的文化建设的关键和具体要求,了解用人需求状况,为专业课教师出谋划策,以实际行动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共同为企业量身培养合格的人才。
5.整合各种资源,实现多方联动教育
在学生的思想教育方面,要注意以学校为主要阵地,发挥家庭、社区、企业等的联动教育作用,为学生提供良好的环境竞争平台。社会实践是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最有效途径,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设计一定要做到: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种类繁多并与企业实际接轨。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大学生坚定的社会主义信念是可以克服课堂讲授的枯燥问题的。
当代大学生大多为“90后”,独生子女居多,在家一直受长辈的溺爱,比较自我。学校可以针对这个特点设计社会生活体验课、劳动课、野外生存课、夏令营、假期社会实践等,通过这些活动增强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和团结友爱精神,增强艰苦朴素、任劳任怨、无私奉献、助人为乐的品质,同时沟通能力及团队合作能力也会相应提高,从而促进就业竞争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刘川生.《大学生日常思想教育时效性研究》[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北京),2009年5月
[2]苏振芳.《当代国外思想教育比较》[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北京),2009年1月
[3]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大学生思想教育理论与实践》[M]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2009年5月
[4]孙健,张东玲.论思想教育与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提升[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7期.153―154页
[5]伍梅.坚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提高大学生就业竞争力[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0年第1期.82―84页
[6]闫超栋.从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谈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提升[J].教育探索,2010年第2期.158―159页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P3-7
[8]王烨.大学生思想教育有效沟通的原则及方法[J].青年文学家,2011年15期,185-186页
[9]伍梅.坚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提高大学生就业竞争力[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0年第1期,82―84页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劳动实践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