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教育活动反思范文

时间:2023-06-30 17:58:1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劳动教育活动反思,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劳动教育活动反思

篇1

为加强公安交通民警执法为民思想教育,打牢民警执法思想,进一步规范执勤执法行为,扎实推进公安交警队伍“三基”工程建设。根据公安部交管局《全国交警系统开展“牢固树立执法为民思想,严格规范执勤执法行为”专项教育培训活动实施方案》要求,制定本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牢固树立“立警为公,执法为民”思想,规范交警队、车辆管理所和事故处理岗位执法行为为重点,以查找队伍管理中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为突破口,通过集中开展“牢固树立执法为民思想,严格规范执勤执法行为”专项教育培训活动,为全省公安交警系统“三基”工程建设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和工作基础。

二、目标任务

通过教育培训,梳理队伍建设和业务工作中的薄弱环节,建立健全制度规范,落实行之有效的工作措施,大力解决存在的突出问题,推进交警队、车辆管理所、事故处理岗位的正规化建设,使民警执法为民思想进一步增强,执勤执法行为进一步规范,人民群众的满意度进一步提高。

三、方法及步骤

专项教育培训活动要紧紧围绕打牢思想基础,苦练基本功这两个重点,把教育与培训相结合,把教育与培训的效果与执法和管理实践相结合,把开展主题教育活动与自我教育相结合。专项教育培训活动共分理论学习、查摆剖析、集中培训、总结考核四个阶段,从3月30日开始至6月20日结束。

(一)理论学习阶段。(3月30日—4月10日)

组织广大民警认真学书记关于“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阐述;结合正在开展的“学习,遵守,贯彻,维护”活动,再次开展先进性教育“回头看”活动;对照先进典型找差距,开展“从警为什么,在岗干什么”讨论;组织开展换位体验、思考等活动。增进同人民群众的感情,增强从警的责任感和荣誉感。

(二)查摆剖析阶段。(4月11日—4月30日)

排查队伍建设和业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剖析原因。

一是开展一次执法大检查。以路面执勤执法、车辆和驾驶人管理、事故处理为重点,采取自查与交叉检查、明查与暗访相结合等方式,深入排查民警执法形象不佳、执法态度不好的问题;深入排查事故处理程序不合法、办案不规范的问题;深入排查车辆和驾驶人收费不规范、考试制度不落实的问题;深入排查执法违法、索贿受贿的职务违法违纪行为。

二是开展一次民警思想调查分析。通过多种形式,掌握民警队伍的思想状况;深入了解民警工作、生活上存在的实际困难。在民警中广泛开展算经济账、算违法违纪代价账活动,剖析近期公安队伍特别是交警系统发生的违法违纪典型案例,以案说法,以案学法,使民警普遍受到一次深刻的思想教育,尤其要在车管民警中开展一次“以案为鉴”警示教育活动,组织全体车管民警学习部交通管理局最近下发的《交警违法违纪典型案例》。

(三)集中培训阶段。(5月1日—6月10日)

对队伍建设和业务工作中排查出来的问题,各级公安交警部门首先要自查自纠,实施有针对性的业务培训,以“一队一所一岗位”为重点,采取“以集中培训为主,岗位练兵为辅”的方式,安排民警参加15天的岗位培训。文秘站版权所有

一是在交警队方面,要抓好一线执勤民警和领导干部两个层面的业务培训。总队将举行大队长培训班,对大队长进行轮训,使大队领导的指挥管理能力和抓落实能力得到增强;各支队可通过建立和完善小教官队伍,编写经验材料,制作示范片,举办法律法规培训班、案例评析会、经验交流会等多种培训形式,对现任中队长和一线执勤民警进行一次交通管理和相关法律法规知识以及疏导交通、查处交通违法行为、实施处罚、事故简易程序处理等技能的集中培训活动,使民警的执法管理水平普遍得到提高。

二是在车辆管理所方面,要结合业务岗位特点,分类开展业务培训。总队将对地市车辆管理所领导进行一次全员教育和培训,由总队领导进行授课,各支队也要由支队领导对县级车辆管理部门负责人进行授课。同时,结合车管所等级评定工作,评选出一批先进车辆管理所,树立标杆,以点带面。

三是在事故处理岗位方面,要结合落实事故处理资格等级管理规定,按要求组织岗位业务培训。深入开展“三个一”活动,即“剖析一起案件”、“开展一次家访”、“树立一批标兵”,进一步强化公正、公平、公开处理事故。“剖析一起典型案例”:要选择一起典型交通事故或事故案件,或组织事故处理民警到法院旁听一次交通事故案例的审理过程,深刻剖析现场勘察、证据收集、调查访问、处理程序、责任认定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增强事故处理民警的程序意识、证据意识和法制意识。“开展一次家访”:要组织事故处理民警深入到交通事故当事人家中,听取当事人对事故处理的意见建议,认真研究和改进工作。“树立一批标兵”:要注意发现和培养一批公正、公平、文明处理交通事故,群众反映良好的事故处理标兵,大力进行表彰奖励,充分发挥标兵的传帮带作用,提高事故处理民警的整体执法办案水平。培训结束后,各地要根据实际,以注重实效为目标,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绩效考核、岗位轮换、重点岗位业务规程、业务监督、警务公开等各项规章制度,向社会公布咨询、投诉电话,在程序上、制度上、管理上形成对职务权力的监督制约。

(四)总结考核阶段。(6月11日—6月20日)

教育培训活动期间,要按照 公安部《交通警察道路执勤执法工作规范》、《交通事故处理工作规范》和《车辆管理所等级评定办法》等有关规定,进一步完善各个岗位的具体考核标准,组织开展岗位技能考试,对于不合格的民警要重新培训后进行复考。

四、工作要求

(一)高度重视,加强领导。要将专项教育培训活动作为实施“三基”工程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加强组织领导,制定教育培训方案,迅速部署。

篇2

一、指导思想

本学期级部工作以党的十精神为指导,以“四质工程”为引领,按照学校工作计划的总体部署,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以“成就师生的梦想”为使命,以德育为首,教学为中心,深化德育教育、课程改革,开展品格教育,实施班级小组管理,加强安全教育、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进一步实践“学练评讲”教学法,认真开展“九个一”相关活动,构建团结、和谐、进取、幸福的教师团队,打造文明、有序、健康、活泼的学生集体,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4-6级部教育教学质量。

二、工作目标

1.五育并举,扎实开展24品格教育,培养学生优秀品格。

2.抓实班级小组管理,建立学生个人积分制,开展积分换心愿活动。

3.全力抓好安全教育,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确保校园零事故。

4.开展“九个一”活动,抓足球、羽毛球、篮球组活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5.抓教学常规工作,坚持巡课制度,进一步规范“学练评讲”教学法、 “双语课堂”,努力提高各科教学质量。

6.抓实常规教研活动,通过集体备课、问题研讨、公开课等,形成互帮互助氛围,提高每位教师的教学水平,培养骨干教师。

7.五年级开展主题实践研究活动,加强学生劳动教育。

8.加强六年级管理,注重优生的培养,进一步提升小学毕业班质量。

三、具体措施

(一)德育方面

1.开展品格教育。重视“五育”教育,扎实开展24个品格教育,本学期先后开展“爱国—尊重—勤劳—智慧”品格教育,通过丰富多彩的品格教育活动,把每一个品格化作问题(主题),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研究,在参与中感悟、内化,各班教育过程资料以手册的形式呈现。同时,抓学生文明、有序、爱护环境卫生的教育,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重视学生的劳动教育,开展学生食堂帮厨、校园卫生打扫、家庭今日我当家等劳教育活动。

2.实施小组管理。各班充分发挥班级管理制度,进一步完善评价体系,开设“积分银行”,建立班级个人积分榜,按规定进行积分换心愿的奖励活动;注重对班委干部的培训,充分发挥学生自主管理的能力,打造文明班级。

3.强化家校共育。学期初中末共召开三次家长会,一是通过学校统一组织的家长讲堂,提高家长正确教育子女的能力,促进家长关注孩子的思想行为的变化,与学校积极配合共同教育孩子。二是级部统一召开部分家长会,对孩子表现较差,家长关心不够的家长开会,进行交流沟通,让家长清楚自己孩子的真实情况,明白自己的教育态度及方法对孩子发展带来的严重后果,共同商议改变提高孩子的策略,确保每个孩子在校不掉队,变得更优秀。三是班主任根据班级个别学生的特殊情况,通知家长到样沟通交流,达到家校共育的作用。

4.开展“九个一”活动。按照学校总体安排,开展校园读书周活动,每月必须读一本好书,家长与孩子同读一本书,写摘抄笔记,背诵经典句子和段落,读后写读后感,结合读书成长册,各班每月最后一周开展一次阅读分享会。本学期开展古诗词诵读展演活动,充分展示学生风采。开展班级足球、篮球联赛,上好羽毛球课,开展好节目展演活动。继续开展宿舍文化创意大赛、叠被子大赛,落实“六化管理”,培养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5年级开展综合实践主题研究活动。

(二)教学方面

1.严格教学常规督查。加强跟踪听课,规范教师课堂,按照“学练评讲赛”的方法,使用双语教学,实行课堂小组竞赛积分。作业全批全改,针对存在的问题及时辅导,注重学科检测,并认真分析总结。注重学生作业的书写规范。级部管理小组每周不定时至少两次到班听课,每月进行一次教学常规督查考核,对存在的问题及时公布,抓实教学常规工作。

2.开好常规教研活动。每周在学校教研组的统一安排下,扎实搞好常规教研活动。备课组提前分好工,教师通过个人备课,组内研讨,形成教案,教师共享。在个人使用教案前进行个性修改,课后写好小结或反思。针对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或困惑,每周一位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在组内进行研讨,并形成资料。根据学校的统一安排,教师上好公开课,讲课教师提前备课、磨课,组内教师参与听课指导。

3.探究“方案教学”。方案教学的特点是主题、课程活动内容进行的方向、方式、时间长短,几乎完全来自于孩子的构想,而不是老师预先准备的。老师必须积极地鼓励孩子透过口语、肢体、艺术创作等表达或表现自己的想法感受,敏锐地观察孩子的兴趣、能力、反应,并深入理解孩子的想法和旧经验,协助孩子拟定、执行、评估、修正学习计划,从实际观察、探索、操作、实验的过程中建构新的概念。

4.抓小学毕业班质量。小学六年级毕业考试成绩将代表小学的教学质量,因此抓毕业班质量,争取我校本届小学毕业考试质量居全县第一位。开学召开毕业班教师会议,定计划,鼓干劲。召开六年级学生会议及家长会,进一步规范学生的行为习惯,努力提升学业成绩,争取家长的配合教育,同时做好我校下届初一生源保卫工作。

(三)安全教育

1.充分利用班会课进行安全专题教育,每天放学前给学生强调安全;利用黑板报、手抄报进行安全教育。

2.开学时各班进行特殊家庭、特异体质、特殊心理学生的摸排工作,把特殊群体学生登记造册,建立档案,开展团体心理辅导,有针对性的进行心理援助与辅导,关注生命教育,青春期教育,关注生命健康。

3.班主任每天入学时间清点学生;各任课教师每节课课前清点学生;课间楼道值班教师准时到岗;教师每天早晚主动询问住宿生的异常情况;生活教师每天通过观察、询问等方式了解学生的状况,夜间巡查2次,有记录;晚自习后教师带学生回宿舍,和生活教师进行对接;对受伤及重病学生及时送医,对生病学生(不严重者)第一时间告知家长(有短信为据)。

篇3

[关键词] 社区资源 体验教育 实践

一、背景

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过“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生活教育理论。当今家庭教育大多重视文化知识教育,孩子大多业余时间在校外补习班度过,学习压力大,而生活技能的缺少,户外活动时间的不得保证使大多数孩子厌学、懒惰、孤僻。特别是近年来,随着节假日的调整,孩子们一年中生活在家庭、社区的时间已达到160天。如何为他们身心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成了学校、社区面临的一项新任务。

二、设计创意

1.成立社区小队锻炼人

我们在社区成立了服务、宣传、环保三个小队,充分调动了队长的领导才能,通过定期开展丰富的活动,让队员树立我是社区的一分子的主人翁意识,努力为社区作出自己的贡献。

2.开展主题活动磨练人

为了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和提高学生的劳动技能,我们开展了“劳动最光荣”主题实践活动。用摘星卡的评价手段激励学生,以一系列的活动多层次、多角度地将劳动最光荣的活动深入地开展出去。

3.活动宗旨

学会生活,学会劳动,学会做人,学会助人。

三、实施过程

1.准备阶段

首先,通过校园广播发出招募社区小分队队长的号召,由大队总辅导员带领的评审团评选出了三位同学,分别担任服务、宣传、环保三个小分队队长。三个队长招兵买马,在校园里张贴了自己做的宣传海报,在广播中向全校学生发出招队员的邀请以及录用要求。队长们对应聘的队员进行现场面试,确定三个小队的队员名单。

其次,我们开展了社区社会实践活动基地的挂牌仪式,把大学新村一社区作为首批社区社会实践活动基地。

最后,少先队大队部联合大学新村一社区开展了“社区活动摘星卡”的发放仪式。活动宣布了本学期将要开展的活动内容及要求,接着学生代表的发言,最后由大队辅导员和大学新村一社区的工作人员共同为队员们发放了活动摘星卡。同学们每参加一次社区主题活动都会得到一颗星星,学期结束时评选出摘星之王。

2.实施阶段

(1)社区小分队在行动

①社区中的小喇叭――宣传小队

宣传小队以3~4人为一组轮流为社区出黑板报、布置橱窗,并做好详细记录。队员们利用双休日对社区居民进行多种形式的宣传(包括口头宣传、标语宣传、张贴倡议书等),宣传内容还包括安全、卫生、健康、文明用语、市民道德建设规范等,通过这样的宣传,对社区居民生活环境的优化和居民素质的提高起到了较好的舆论导向作用。

②社区中的小雷锋――服务小队

服务小队通过向社区了解社区内的贫困户以及孤寡老人,定期开展送温暖活动,慰问社区内的孤老和离退休干部,为老人提供体力劳动服务或与老人谈心聊天,消除老人的寂寞感,同时还为他们带去喜闻乐见的节目。服务小队还开展了“环保工人你们辛苦了”慰问社区内环卫工人的活动,让环卫工人感受到他们同样是被受尊敬的。

③社区中的小绿叶――环保小队

环保小队对社区内绿地实行分片分区包干责任的办法,要求队员每月至少两次对责任区内绿地中的垃圾进行集中捡拾与清扫。队员们不怕脏,不怕累,体验社会劳动的乐趣,树立起责任意识和环保意识。环保小队还利用空余时间为社区的环境美化服务,如清理黑色广告行动、回收废电池行动等。环保小队还开展了“变废为宝”改装废品比赛,制作了环保卡片并分发给社区居民。

社区小分队的活动始终做到有计划、有记录、有总结,在小队长的带领下,在辅导员的指引下有条不紊地越搞越有特色,越来越有意义。

(2)社区主题活动入人心

学校为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和提高学生的劳动技能,利用社区提供的一方天地建立了“劳动最光荣活动中心”。如今同学们每周都要到社区“劳动最光荣活动中心”参加活动。在进行劳动教育过程中,根据小学生不同年龄特点,每个星期都坚持开展丰富多采的“趣味型”、“知识型”和“艰苦型”相结合的劳动竞赛。每次活动我们都及时做好活动通知,通过校园网站、校园广播、社区宣传栏布置好活动要求。

开展包书皮、系鞋带、叠被子、洗衣服、钉纽扣、做沙包等生活自理技能比赛。根据学生能力的不同,我们对于低年级学生开展了包书皮、系鞋带、叠被子比赛,对于中高年级学生开展了洗衣服、钉纽扣、做沙包比赛。进行剥豆、拣菜、削水果皮、包水饺等家务劳动比赛。低年级开展了剥豆、拣菜比赛,中高年级开展了削苹果和包水饺的比赛。此项活动同样深受家长和学生的喜爱。

每次活动过后,我们都会让同学们谈谈活动感受,指导学生自制“我在社区中成长”的社区活动档案,记载学生每次参加社区活动的时间、地点、体验、感受等。

四、效果与反思

1.来自孩子们的心声

“今天过得真有意义,我学会了包水饺,以后可以和妈妈一起包了。”

“这次的钉纽扣比赛虽然我没有得奖,但我回家还会练习的,争取成为一个钉纽扣高手。”

“作为服务小队的队长,我感觉到责任重大,正是有了这样的压力,我的交往能力提高了,领导水平提高了。”

这样的发自肺腑的心声还有很多很多,从中我们坚信了一点,我们的社区活动搞对了,我们的形式更好了激发了孩子们的参与热情,我们活动的内容贴切孩子们的生活,是他们急需想要提高的。

2.来自家长们的反响

“现在每当孩子知道周末社区有活动,就高兴得不得了,每次活动都会参加,积极性很高。”

“自从学了削苹果后,孩子在家一有空就练习削苹果,也不看电视了,这样的活动很好。”

“学校和社区联合开展这样的活动很有意义,孩子双休日就有事可做了,生活更加充实了。”

像这样的话,说也说不完,家长们对活动的肯定让我们更加坚定了继续深入开展这样的活动的信心。

3.来自辅导员老师的反思

利用社区的资源开展这样的活动还是深入人心、富有成效的,活动的报道多次在媒体上发表。在摸索社区活动的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亟待改进的方面。

为了让活动留下深刻的脚印,我们还设想制作一个专题网站,这样活动的通知、过程、报道等都能在网站上展现出来,增强活动的影响力。

篇4

关键词:教学实践;幼儿教育;集体教育活动;情感沟通

幼儿教育是一种特殊的教育。教师的专业水平和业务能力的提升,需要在生活实践中,课堂教学后不断反思、调整、把握引领者这一角色的内涵,不断改进教育教学方法,让自身得到锻炼和提高的同时,笔者积累了一些工作经验。下面笔者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谈是如何在生活实践中开展幼儿教育工作。

一 在生活情景中观察、发现问题对幼儿进行独立生活的培养

目前,对于大多数幼儿来说,由于他们从小就受到父母比较多的呵护宠爱,生活技能基础较差。面对未来的职业家庭等方面都会出现困难和障碍。当前推广幼儿生活技能计划,包括针对幼儿的生活技能训练,是幼教环节中必不可少的内容,这一点在初入园的幼儿身上表现的最为明显。笔者在幼儿园带小班时,班里大部分孩子都不会自己穿衣服,户外活动前穿衣服总要老师帮忙代劳,这样以来既浪费时间又使幼儿养成了一种依赖性,不利于他们自理能力的提高,同时也不利于小朋友健康成长。怎样才能使这些孩子自觉又轻松的学会这一基本技能呢?笔者尝试过手把手的教他们,但效果不明显,幼儿学习时也很不情愿,于是我尝试着将穿衣服的步骤编成一首有趣的歌曲,同时配有着清晰的图解,并把它作为专门的一节课去传授,在课上,笔者邀请了大班的小朋友为小班的幼儿做自己穿衣服表演,表演同时配以儿歌讲解,如:“捉领子,盖房子。小老鼠钻洞子,执拗执拗上房子。”小朋友听了儿歌非常感兴趣,亲子跟着老师的指点和图解的提示学习穿衣服,这样就轻松的解决了这个难题,从此幼儿每次穿衣服都会边背儿歌边快速穿衣服,神情像在玩游戏一样,再也不会皱着眉头说:“我不会穿了。”他们在爷爷、奶奶面前自豪地说,我学会了自己穿衣服。

为了使孩子明确自己的想法,父母们不惜辛苦给他们创造一个能够使他们看得更多听得更多的条件,从而增加他们的感性认识。他们认为培养孩子的判断力和独立性比什么都重要。

教师如何找出适宜他们接受的学习方法如果能将这些方法渗透到日常生活中,体现在随机教育上,投入到活动区活动里,真正营造一个自然周密,轻松的主动学习氛围,幼儿掌握独立生活的技能就容易的多。

二 组织幼儿集体教育活动

众多研究表明,人如果受压抑易使大脑过度疲劳,产生逆反心理,相反处在自由宽松的情境下,则心情舒畅。我国幼儿园教师及家长普遍普遍对幼儿保护多度,这样反而限制了孩子的发展空间,使孩子没有自己的主见及创造力,幼儿期是人生中身心发展的关键期,给幼儿一个自由的天地,对促进幼儿各方面的健康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幼儿教育最核心的组成部分是集体教学,但我们的教育特点强调的是让幼儿在游戏中,自愿主动的学,要顺应他们的认真规律,,试想让幼儿规规矩矩的做好听老师讲课,或让幼儿一位的按照老师自己的想法来做,这样既束缚了他们好动的天性,与不会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所以以这种方式不可取,才能让幼儿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发展。”幼儿园教育活动应寓教育于生活、游戏中,这是幼儿教学改革的核心理念,也是当今“教育向生活回归”这一思潮在幼儿园教育中的折射。根据幼儿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幼儿园教学活动应以幼儿的兴趣爱好为基础,从幼儿生活中选择教学内容。在实践工作中,我发现幼儿对音乐课的接受相对困难,一般的授课程序是,让岁幼儿学会歌词――教师范唱――幼儿学唱――熟悉后独立演唱,这样整个过程显得呆板,幼儿没有自主性,孩子在演唱时也无精打采,拖着长音毫无美感可言,范唱就能跟上乐曲自由的演唱,这样,一项平时不易被幼儿接受的学习内容,在短时间内达到了教学效果,孩子们再也不会觉得上音乐课枯燥乏味了。因此,在幼儿园教学活动中,教师要从幼儿的实际生活出发,以适合的方式,组织教学活动,让幼儿在生活中学习,在生活中发展。比如:组织孩子们开展丢沙包,捉迷藏游戏活动。其目的是训练儿童的生存能力。

将这种教学方法推广到其他类型的课程中,同样会取到预想不到得效果,而这一方法本身也为今后的幼教课程改革任务中怎样激发幼儿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与此同时要知道,孩子才是活动的主体,要玩什么怎么玩,做什么怎么做,那是他们自己的事,我们不应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况且,我们成年人的思维模式已基本定型,而几岁的孩子好像是一块未开垦的土地,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他们敢想成人没想到的东西,他们敢做成人不敢做的事情,他们从中获得了无限的乐趣,个性得到了充足的发展,兴趣和想象力、创造力都得到了很好的培养。意大利著名教育家蒙台梭利说过:“教育首先引导孩子沿着独立的道路前进。”当孩子遇到困难时,我们鼓励孩子按照自己的方法大胆的去想去做,并适时地给以启发引导,而不是现成的答案,更不是包办代替。必须放手让孩子去实践、去探索。

当然,幼儿园生活也一定要有纪律,无纪律的集体生活是不可能存在的,但在纪律约束的同时,给孩子创设一种轻松的生活和学习氛围,给他们一个自由的天地,不仅可以使孩子形成自主、主动的个性品质,为幼儿今后的生活变得更加丰富、有趣创造了条件,更为幼儿今后从容地面对社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学校通过召开家长会。根据生活自理和发展责任心的需要,知道家长对幼儿科学进行生活自理及家务劳动教育。指导家长合理安排好业余活动时间,保证有时间和精力投入到与孩子的互动交往中去。并且在每学期期末进行乖娃娃评比活动,给予表扬和奖励。

三,注意观察幼儿的情绪与幼儿进行情感沟通。

幼儿教师对待孩子也应该像妈妈那样耐心、细致、关怀备至。笔者带的班里有这样一个孩子,他刚入园时,性格很内,向每天都会哭闹不止,不哭的时候,他就是沉默寡言,很少和小朋友一起玩耍,眼睛更不敢与人正视,说话的声音也很小,通过了解我知道他是个性格极其内向的孩子,为了让他的身心健康成长,,笔者对他倾注了特别的关爱与照顾,课余时间,本人喜欢讲寓言故事让他听。首先必须让他从情感上接纳我,信任我,才能让自己对他的教育按计划顺利进行下去,其次再让幼儿进行知识能力的培养,更重要的使要与幼儿进行心灵上的沟通及情感上的交流,只有这样才能让孩子乐意接受你的教育方式,才能使他们自信快乐的生活学习,身心得以全面发展!

通过教师的亲身实践感受,体会互动墙饰的生长与发展的过程,在不断的观察、分析、反思,有效的提高自己的教育技能。教师的言行举止应成为幼儿学习的良好榜样,幼儿教师应坚持说普通话,热爱孩子。作为一名幼教工作者,所扮演的角色 既是孩子的老师妈妈,又是与他们平等交往的伙伴,师生之间建立友好关系,只有认真的去扮演好这些角色,孩子们才会从心底里喜欢你、信任你、尊敬你。在日常生活实践中多下功夫,积极参加教师培训,将学前教育的理论知识与幼儿教学工作有效结合,通过教学反思获得专业成长,扎实开展好幼儿教育教学工作,为教育事业贡献出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牟映雪 主编 《学前教育学》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年8月第1版

篇5

一、搭建课改平台,实行人本管理

课程改革的宗旨是促进师生的发展和学校的发展,进而促进整个教育事业的发展。在课程改革实验的过程中,我校始终把师生的发展放在首位,尽可能的为师生创设舞台,提供机遇。在几年的新课程改革实践中,我们发现教育即管理,管理即教育;教育的内涵不在于一味的教和育,而在于管理教和育的过程中学生的自我内化和提升。管理的根本目的是在教育者的导引与促进中学生的自我潜能开发,既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学生自我发展的途径是在教育者创设的生成性教育情境中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和感染。为此我们提出了“以人为本,人人参与”的师生管理教、学模式,为师生实践新课程理念搭建平台,让师生在参与中得到全面发展。

1、以人为本,强化自我管理。我校在推进新课程的过程中,想方设法挖掘和盘活学校人力资源,科学扩大管理空间,充分调动师生参与教、学管理的积极性,构建民主和谐的人本管理机制。一是构建人本管理网络,为师生发展建造实习基地。我校构建了五级人本管理组织,即自我管理相互管理责任人管理集体管理干部管理,让师生在教、学活动过程中,通过自我约束,相互监督,集体威慑来营造和谐美好的新课程实践环境。二是建立责任追究制,为师生发展完善保障机制。我校把责任追究作为自我管理的一个重拳来抓,建立了责任追究明白卡,详细地记录师生一天内的教、学活动,让师生明白自己的言行,从而自加压力,即进行自我管理,确保新课改顺利进行。三是强化服务意识,为师生发展营造舆论氛围。学校每学期都要召开两到三次师生大会,向师生讲述“干部”的内涵或宣传新课程改革理念,通过宣传发动强化师生干部的服务意识,为新课改营造舆论氛围。针对学校干部或学生干部的监督管理,学校把其放在人本管理的第五级,引导他们实行智力管理,通过他们的纽带作用,不动声色的促进学校内部团体的自我管理、相互管理和集体管理,逐步形成了以自我监督为中心,以集体监督为核心,以干部服务为连心的上下联动的教、学管理体系,营造了浓郁的“做中学,学中做”发展氛围。

2、制度创新,突出生本管理。构建现代化的管理理念,大胆放手实施师本管理和生本管理,尤其突出生本管理,是我校在推进新课程改革中摸索出融洽师生关系,促进师生个性发展的一条捷径。学校在保障传统机构正常运转的管理制度健全的前提下重点构建《长寿一中五级人本管理制度》。制度规定学校里的每一个党、团、办、室组织里的每个成员都应管一件事,管好一件事,人人参与管理,人人都来当官员。在班级管理中尤为重视生本管理。班级里的学生都有一件事来管,每个学生所管的事都不一样,每周轮换一次,一年下来班级所管事件每个人都能轮换一回。这样师生人人参与管理,人人都管同样的事,在探究性的管理中品尝到了管人和被人管的滋味,慢慢的形成了自觉、自律、自信、自强的习惯,使自己各方面的能力都得到了发展,提高了教、学的管理水平,实践了新课程“在实践中发展即研究性学习”的核心理念。教师在生本管理中主要搞智力投资,及时发现学生中的问题,调整班级所管事件,指导学生化解矛盾。

二、挖掘学校潜力,打造优良队伍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课程改革,成败与否,关键在教师,具有全新教育理念的教师队伍是新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因此,学校对师资队伍建设非常重视。开展实验以来,我们认真组织教师开展新课程、新教材的研究,按照“边试验、边培训、边总结、边提高”的原则,不断对实施新课程的教师进行指导和帮助。通过“教、研、训”有机结合,促进教师走进新课程。在师资队伍建设中,我们以校本培训为主要方式,通过师师互动、师生互动,打造与时俱进、开拓进取、团结协作、业务精湛的教师队伍。

1、建立科研、教研、教学并进师师互动学习模式。学校对校本培训活动进行分层管理,构建了“教科室,教研组,备课组”三级培训网络,学校通过校本研究来传播现代教育理念,教科室主要负责规划教师的现代教育理念、教育方式的培训、学习以及科研方法的学习等,培训各科骨干;教研组主要负责各项培训活动的组织、实施、评价和检查等,进行专题培训;备课组主要负责一线的研究和试验,进行自主培训。形成了精英带骨干、骨干带成员,科研导教研,教研促科研的全面开花、互动发展的培训格局和以实验教师为中坚,以师生自主、合作学习和活动为中心,以全员参与为基础的群众性学习队伍。

2、构建教学、试验、反馈相结合师生互动学习模式。学校让教师在科研、教研和备课中学习,在组织教学,管理社团,开展活动中应用书本知识、程序知识和缄默知识;在学生的课堂学习、社团活动和活动参与中发现问题,反思学习过程和优化学习过程。学生作为教师学习实验对象和促进者来检验教师的学习成效。学校还在学生中设立了教师教学建言书,通过善意的评教来促教师富有成效的学习、教学。在有学生参与的学习即课堂教学中,师生互促学习,在没有学生参与的学习中,教师通过建言书来改进自己的学习行为。通过互动、合作学习,教师学得轻松,学得愉快,学得扎实,学得成效高,还拉近了师生间的感情。

三、立足课堂教学,夯实课程改革

课堂教学是课改的立足点,是重中之重。参与课改的教师在教学中力求为学生创造一个时空,让学生自己向前走;创造一个问题,让学生自己去解答;创造一个机遇,让学生自己去抓住;创造一个未来,让学生自己去把握。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我们主要从课堂育人观、学习主体和学生参与率三个方面优化课堂教学,夯实新课程改革。

1、树立课堂科学教学观,突出学生个性发展。学校要求广大教师追踪现代教育步伐,树立全新的教育观、人才观和质量观,把关注学生成长,培养学生特长,张扬学生个性,促进全面发展放在首位,做到教学理念前瞻,教学形式多样,教学方法科学。一是面向全体学生,促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自主发展。学校要求教师结合实际探讨新的教、学方式,在课堂上尽量为学生提供自主活动的空间,让学生在做、悟中感受学习,并得到发展。二是不分重点班,促进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公平教育。学校提出学校里的一切教育资源都属于每一个师生,任何组织或个人都无权独自享有,学生在学校接受教育时应受到同等待遇。学校每年在新生入学时,都要对学生的身体、品质、知识与能力进行全方位的考核,并根据考核量化的结果按名次把学生平均分配到各个班中。班级教师的配备也按优中劣搭配,确保师资力量的均衡。三是不歧视差生,促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公正教育。学校要求教师用管理和发展的眼光来对待教育教学,公正的对待班上每一个学生。学校每学期举行四次教学管理研讨会和两次学生评教活动,研讨和评教的主题都定为公正教育,并把研讨和评教的结果纳入工资分配,极大的调动了教师研究每一位学生,根据学生的需要来组织实施教学的积极性。

2、优化课堂教学结构,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学校以课堂教学改革为突破口,狠抓了四个转变,突出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训练主线、成才主旨,把课堂变成了学堂,推动了教育改革的深化。一是在思想上,抓教师角色的转换,变过去的灌输者、指导者和尊崇者为现在的启发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完全把课堂交给学生。该学生完成的事情教师决不能包办代替,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二是在方法上,抓课堂组织形式的转换,变过去的统一、单一的教学为现在的因材施教、分层教学。学校要求教师根据每个学生的实际分层次的设计出富有个性的教学环节,组织教学,作业也应达到个性化的。循环往复(课堂教学中,一个层次的学生还在思考这个环节上的问题时,另一个层次的学生可以进入下一个环节的学习。当高层次的学生又进入了下一个环节的思考时,教师再返回到上一个环节指导低层次的学生学习。如此循环,整体推进。)的课堂教学流程照顾了全体学生,使他们都感受到了课堂的乐趣、学习的兴趣。三是在效果上,抓培养目标的转换,变过去的升学教育为现在的英才教育。我们把补短教育作为英才教育的一种有效手段,根据学生的特点,用克服缺点来促学生优点的发展。学校设立了偏颇学生接待日,每周举行一次,周三进行。制定了学生矫正卡,发给教师,让教师随时对学生进行矫正,课堂上必须有补短环节,潜移默化的对学生进行矫正。四是在评价上,抓评价方式的转换,变过去的终结性评价为现在的过程式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逐步建立了“发展了就是好学生”的评价理念。四个转换的逐步实施使教师明白了自己在课堂上是学生学习的管理者、引导者和促进者,课堂是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的阵地,而不是教师演讲施展才华的舞台,从而自觉地去维护学生的主体地位。

3、加大课堂研究力度,突出学生参与意识。教育科研是学校教育的龙头,是学校持续发展和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是提升学校整体办学水平的必然选择。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依赖教育科研,这既是现代化教育教学的重要标志,也是实现教育教学现代化的重要前提。因此,为了提高教师实践新课程的课堂教学能力,全面提升学生课堂活动的参与率,学校以省“十一五”立项课题《新课程背景下学生课堂主动活动能力培养方法研究》为轴心,向各教研组、备课组,各位教师,各个班级辐射,形成了多层面多维度的课堂教学研究平台,引导教师进行课堂观察、课后反思、整合教案形成教学案例,指导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设计行动计划,并按计划边行动边研究边改进。这样教师每天都坚持写教育日志,有的到了一定的时机后还分析、整合行动计划和日志,形成了教学案例报告。总之,教师在行动中明白了教育科研就是对平常的教育教学的再认识和再升华,并在教育实验中让所有的学生都参与了学习,真正实践了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学生的每一个方面。

四、开发校本教材,优化德育教育

“德育为先,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教育氛围”是新课程改革又一核心新理念。为了贯彻这一方针,学校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开发校本教材,创设德育活动情景,在活动中通过身体力行对学生进行明理导行、社会公德的养成教育和劳动教育,帮助学生健全人格。

1、以教学为依托对学生进行明理导行养成教育。学校以《思想政治》和《德育》读本这“两课”教学为经线,其他学科德育渗透为纬线,课外的专题德育为补充,形成了德育教育网,使养成教育系列化、点滴化和完整化。在“两课”教学中,学校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认知结构,确定七年级重在日常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和良好心理品质的养成教育,八年级重在国情国史及法律知识的教育,九年级重在理想教育和初步认识社会发展规律的教育。此外,学校还制定《长寿一中学科德育渗透实施和评价手册》和编写校本教材“德语读本”,努力使德育教育更贴近我校的学生实际。在课外德育延伸中,一是通过国旗下讲话和夕会对学生进行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二是开展以“文明班级”、“文明寝室”和“文明个人”评选为轴心的十大系列教育活动来促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落实。三是采取教师蹲点包片的方法,通过家访、告家长书、建村级教育基地等形式和家长联系,配合教育子女。

2、以活动为手段对学生进行社会公德养成教育。一是通过班团会、活动课等阵地有计划、有组织的设置各种活动情境,让学生表演,给学生导行,培养学生热情待客,礼貌待人,办事认真,诚实守信的优秀品质。二是发挥校园人文环境这个隐形课堂的潜移默化作用,通过学生的耳闻目染和身体力行来激发学生热爱学校,热爱家乡,热爱祖国,努力学习,奋发向上的感情。学校注重挖掘校园里的一草一木、一房一屋、一言一语、一情一景的育人功能,构建了由过去到现在到将来,由地面到空中的全时段全方位的育人体系。三是开展固定和不固定标兵评选活动,以身边的榜样引路,激励学生做新世纪合格公民。学校每年举行十大固定标兵和适时举行不固定标兵评选,在班级推荐、个人演讲、无记名投票中对学生进行实实在在教育,效果十分明显,学生、社会认同率达100%。

3、以技能为载体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一是上好劳动课,让学生掌握劳动知识。二是开展劳动竞赛,对学生进行劳动规范教育。三是参与学校建设,让学生体验劳动乐趣。为此,学校配备了专职劳技教师;每年利用适当的时间开展植树、内务整理、野炊、插秧、割麦等竞赛活动,对学生力所能及的劳动技能加以检测,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劳动实践。另外,学校里凡是学生力所能及的小型劳动都让学生自己去完成,让学生在创建、维护和保持校园环境中体验劳动的乐趣,从而规范自己的日常行为,自己教育自己。

五、凝集众人智慧,取得课改成效

几年多来,我们按照《长寿一中新课程改革实施方案》的主要目标和实施措施,有目标、有计划、多渠道地开展了课改实验研究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1、促进了教育质量的全面提升。近年来,学校引入竞争机制,强化了教师的研究与学习意识,教师执教水平不断提高,新课程改革有序推进。目前,我校自主研究课题结题2项,协作攻关课题结题2项。50%的教师掌握了初步的研究性学习方法,少数教师精通了课题研究,并培育出1名荆门市学术带头人、2名荆门市学科优秀教师、2名钟祥市学生最信耐的教师和1名师德标兵。教师发表教科研论文国家级15篇、省级24篇,论文获奖30篇,优质课比武获奖6人次;辅导学生获各级各类奖31人次。学校整合的《生成性课堂教学摭谈》研究报告在省地两级推广;构建出了《长寿一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养成教育系列》,分阶段有侧重的对学生进行系统教育,学生品行优秀率达80%,合格率达100%,犯罪率为0。

2、优化了课堂教学。如,英语组教师根据“生成性课堂教学理论”,设计出的英语情景教学在市县两级教学比武中获二、一等奖。数学组教师根据“研究性学习的任务、情景驱动理论”,创设出数学思维情景课堂,大大的优化了课堂结构、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理化教师被研究性学习的实践性、过程性、生活化等特点所启发,在教学中加大了实验教学和理化知识的产生过程的推演,及它们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让学生在探究实践中主动学习,不仅中考成绩显著,07年在全国知识竞赛中还获6个国家级奖和6个省级奖。

3、促进了学校管理的人本化。一是我校在创设适应新课程改革的大环境时,巧妙的借鉴了我们在课题研究中的一些模式理论,变过去的封闭式强制管理为现在的开放式人本管理,构建了一整套学校、家庭和社会相联系的信息流通体系和对学生进行全程、全息(从到校到回家及在家里等)跟踪的管理体系,让学生的动态始终处在教师的掌握之中,以便教师更好的进行施教。二是在学校,我们也让学生参与学校、班级的管理,始终把学生的人格魅力、班级的凝聚力和团队的精神力量置于管理的最前列,让其不定时的警示学生,以便产生井喷效应,使学生真正成为学校、学习的主人,从而盘活学校,减少意外事故的发生,融洽师生的感情,为新课改营造了大环境。

六、规范反思行为,分解课改困惑

几年来,我们虽然初步取得阶段性的成效,但那只是刚刚起步,离课改的要求还相距甚远,存在的问题和困惑甚多。

1、教师的教育观念还没有完全得到转变,新课程理念还不明确,对这场改革的创新性认识不足,不少教师仍在等待别人拿出成功的模式供自己模仿。有的教师怀疑用现在的教法能否适应今后的升学考试,有的教师对课改成功的信心不足,思想上犹豫彷徨。学校还没有足够的经验和能力去完善《教师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和《学生全面素质发展评价》。

2、对课改与传统教学的关系把握不准,未能用继承和发展的思想方法参与课改。教学模式还不能完全打破旧框框,旧方法的束缚。教学设计一般化,教学中仍受教材约束,不是真正使用教研,仍停留在教教材的层面上,形成理论与行为脱节,并非真正是先进理念下的自觉行为。

3、一个教学班的学生人数比较多,学生的素质参差不齐,影响了他们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因此,教师如何面向全体学生,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如何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引导、控制和驾驭好一堂课难度较大。

4、如何处理好“知识、技能”的学习掌握与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之间的矛盾。还没有真正确立新理念,教育教学实践有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主要原因是一方面受应试教育思想影响太深;另一方面,理论学习不够,对课改的意义认识不足,其次是对课改的成功做法学习不够。

5、新课标的评价理念和方向是“评价主体多元化”。它提出一方面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指导学生开展自我评价和促进反思,另一方面要鼓励同伴、家长参与到评价之中,使评价成为学校、教师、学生、同伴、家长等多个主体共同积极参与的交互活动。问题是,除了学习成绩的评价是刚性评价,由教师主导的文本评价和由学生主导的过程评价都是弹性评价,如何防止这两种评价流于形式或混入暗箱操作,如何保证评价的公正、透明,同样是课改实施中的难题。

篇6

一中要发展,必须有一支政治素质过硬,教学能力突出的优秀老师。作为一名普通的老师,在本年度,我向这个目标看齐,认真参加了中继教的一切培训和活动,圆满地完成了学校规定的中继教任务,提高了自己的教学能力,培形成了自己新的教师素质,特作总结如下。

一、师德修养:本学年,本人关注中国感动人物的事迹,向优秀老师学习,并且研究《新时期师德修养》,认识到作为一中老师,在学校教学质量不好的情况下,在工资福利待遇与别人相差很大的情况下,更应该守住教师道德的底线,战斗在教学的第一线,为一中的崛起贡献自己的力量。本年度,我参加了学校组织的各种关于干部素质和师德修养的竞赛和考试,胜利过关。

二、学科培训:本年度,我积极地参加各种学科掊训。按时参加教职工大会,聆听校长们对教学的安排,意见及对老师的建议,并且认真地作好笔记。这一年度,学校开展了专题讲座,其中有语文方面的,我按进参加,并且写出反思;其他学科,如数学、英语,我也耐心地去听,获得了很多启示。我认识到,要搞好学科教学,必须与其他老师互通有无,取长补短,绝不能固步自封,师心自用,作井底之蛙。这一年度,我还认真地做好了语文学科的“白皮书”,认真地学习高中语文新课标。

三、教育技术培训:本年度,学校没有组织过多的教育技术培训,但我并不放松对教育技术的学习。我认真地参加公开课活动,去观摩别人运用教育技术的情况,与时俱进,发现不足,予以弥补。作为语文老师,我意识到必须掌握新的多媒体技术,才能更好地实施教学。我学习了“会声会影”等软件,学会了制作简单的影片,并与计算机老师学习,制作音频和视频。

四、专业学习:教书教了十多个年头,也不算年青老师了,但教学是仍感到知识不够用。这一年度,我认真进行研究生答辩,并顺利地通过了审核,获得了硕士学位证,通过读研究生,我认识到,只有有一定的机会,才能接触到更多的理念,才能对教学作更多的思考,获得新的启示。本年度,通过教研会,我观摩了公开课和示范课,学到了不少的知识,特别是从聂老师等有经验的老师那里获益匪浅。这一年度,我的论文获得贵州省教育科研所组织的论文大赛一等奖,并且参加了教育局组织的教学推广活动,专业知识和教学经验得到了领导的肯定。

五、不足之处及今后打算

1、培训中,有些内容的学习流于形势,不能更深入地学习其理论精髓;

2、培训活动单一,不能很好地把地方特色教材运用上来。

中继教的工作还很多,我只谈了其中的几个方面。现在的社会是一个竞争的社会,逆水行船,不进则退。作为一位人民教师,应该意识到,教学也需要与时俱进,否则就会害人害己。我已圆满地完成了中继教任务,在新的一年里,我想,我一定要积极地投入到中继教的洪流中去,不断地提高自己。

(二则)

为了把自己培养成具有新课程理念,具有执行新课程的能力,具有一定的课程研究和开发能力的高素质教师,确保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顺利、高效实施,课题实验的需要,为使今后自己在课题研究和继续教育工作方面更加有序,特作总结如下。

一、中继教培训情况回顾

1、师德修养:学校分别建立校级以及各职能处室、学部二个层面的领导小组,组织部署具体工作,分解各层面师德教育活动任务,设定个人师德奋斗目标,保证师德教育活动顺利开展,促进自己的师德师风建设。

2、学科培训:语文学科培训的内容主要有:课程标准解读,包括课程标准内容、编写说明,与原教学大纲的比较;教材培训,包括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与原则,基本框架、内容体系与特色,对教师的要求,教材内容解析,组织教学的原则、策略与方法;组织课堂观摩,课例讨论,集体备课与相关专题研讨等。

3、校本培训:加强校本培训,提高工作技巧。学校组织开展优秀主题班会观摩活动、班主任工作研讨会、任课教师恳谈会、全员育人交流会等系列教育活动,就如何与家长、学生和工作伙伴加强沟通、如何有效地帮助和促进学生成长和进步等问题进行深入的交流和研讨,强化教职工“视学生如亲子,视家长为‘伙伴’,视质量如生命,视学校如家庭”的意识,共同探讨育人艺术和技巧,不断提高教师的人格魅力和育人水平。

4、教育技术培训:创新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成效。结合主席提出的“八荣八耻”、“新时期教师职业道德修养”、“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等学习,开展分组讨论、教研论坛、分层次交流等系列活动,以形成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质量观、学生观和评价观为宗旨,促进观念提升、方法转变。各处室、年级组在学习过程中,要结合本处、组的师德师风现状,采取集中学习与个人自学相结合、个人思考与会议交流相结合、文笔交流与论坛交流相结合的方法,坚持“问题即课题,行动即研究,成长即成果”以问题为中心,以研讨为主线,营造浓郁研讨氛围,促进学习反思,增强学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中继教培训取得的成绩

1、强化教师依法治教、以德治教的意识,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同时,深入学习《新时期师德修养》、《教育法》、《教师法》、《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积极参加教育局”六个一”等一系列活动,自觉规范自身的教育行为,不断提高自身的师德素养。

2、学习课程标准,解读课程标准,包括课程标准内容、编写说明,与原教学大纲的比较。

3、加强校本培训,提高工作技巧,就如何与家长、学生和工作伙伴加强沟通、如何有效地帮助和促进学生成长和进步等问题进行深入的交流和研讨,强化“视学生如亲子,视家长为‘伙伴’,视质量如生命,视学校如家庭”的意识,学习育人艺术和技巧,不断提高自己的人格魅力和育人水平

4、拓展沟通途径,接受社会监督。以思想教育、规范服务、严格管理、纠建并举为重点,大力推行班务公开等制度。征询意见,及时检查自己的学习情况,对发现的问题及时改正,推进中继教培训的全面开展。

5、认真对照检查,撰写自我剖析材料。

三、不足之处及今后打算

1、培训中,有些内容的学习流于形势,不能更深入地学习其理论精髓;

2、培训活动单一,不能很好地把地方特色教材运用上来。

(三则)

通过第二轮继续教育培训的学习,使我在教育思想,教育理论及业务能力等方面受益颇多。我深切地认识到为了更好的胜任新世纪的教育教学工作,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必须不断的全面提高自身素质,现将本轮继续教育个人参训情况总结如下:

一、基本功培训

1、在远教活动中实践和探索信息技术的使用之道,学习网络的使用与管理。

2、订阅并且学习《电脑报》、《电脑爱好者》、《电脑高手》等杂志。

3、积极参加各级各部门的培训与学习,并且取得了相应的成绩;

4、参加了我校的教学技能培训,苦练基本功。

5、听取了我校的新课改培训,树立了课改意识,贯彻到了教学。

二、公共课程培训

1、参加学校统一安排,集中授课的方式培训,完成了《新时期师德修养》50学时、《新程推进中的问题与反思》40学时、《校本研修面对面》40学时、《教育技术培训教程》40学时的学习,

三、中继教培训取得的成绩

1、强化教师依法治教、以德治教的意识,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同时,深入学习《新时期师德修养》、《教育法》、《教师法》、《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积极参加教育局”六个一”等一系列活动,自觉规范自身的教育行为,不断提高自身的师德素养。

2、学习课程标准,解读课程标准,包括课程标准内容、编写说明,与原教学大纲的比较。

3、加强校本培训,提高工作技巧,就如何与家长、学生和工作伙伴加强沟通、如何有效地帮助和促进学生成长和进步等问题进行深入的交流和研讨,强化“视学生如亲子,视家长为‘伙伴’,视质量如生命,视学校如家庭”的意识,学习育人艺术和技巧,不断提高自己的人格魅力和育人水平

4、拓展沟通途径,接受社会监督。以思想教育、规范服务、严格管理、纠建并举为重点,大力推行班务公开等制度。征询意见,及时检查自己的学习情况,对发现的问题及时改正,推进中继教培训的全面开展。

5、认真对照检查,撰写自我剖析材料。

四、不足之处及今后打算

1、培训中,有些内容的学习流于形势,不能更深入地学习其理论精髓;

2、培训活动单一,不能很好地把地方特色教材运用上来。

(四则)

不知不觉,来坑口中心学校执教也近一年了。对于一个从事小学教育工作八年的年轻教师,换个新环境,一接手就一跃为初中班主任的角色,变化可谓大矣,但同时也深感肩上担子的艰辛。这一学年,我在教七年级两个班的语文同时,还担任了七(3)班的班主任,负责班级管理和学生的教育工作。本学期我们按照学校工作计划、本班期初制定的班级工作计划,并结合实际情况开展教育教学工作。现总结如下:

一、统一思想,形成合力

学生的思想品德要教师去陶冶,良好的年班级气主要教师去营造。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教师在思想品质方面要做好表率,以自己的人格力量去影响教育学生。首先,我凡事身体力行,表里如一,言行一致,各方面尽量起模范带头作用。其次,积极配合学校的工作要求,根据每一位教师的能力、兴趣等,尽可能地创造条件,发挥每位教师的聪明才智。再次,工作上的决策,通过各种民主方式,请教师参与,征求教师的建议和意见,努力创建宽松和谐的工作环境,让教师充分感受到自己是班级的主人,从而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以上做法,使全班级同心协力,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成为一个有坚强战斗力的战斗集体。

二、以教学质量为工作中心,达到共识

期初即明确本学期的工作重心是:补缺补漏,杜绝偏科现象。为此,我们努力配合学校特别是各科组,定期、不定期地开展教研活动。经常深入课堂调查研究,了解各学科的教学教育情况,通过召开各类型学生会议来了解情况,掌握新动向,研究新问题,制定新方案,拿出新办法,及时有效地解决存在的各种问题,力争教育教学水平以及学生的学习成绩都能不断地更上一层楼。三、积极开展课外活动,丰富校园生活

本学期成功地组织学生参加“学雷锋做好事活动”、“植树造林,绿化校园”、“知荣辱,树新风演讲比赛和征文比赛”“卫生月全校师生大扫除活动”等,寓教于乐。这些活动的开展,既大大地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使学生开阔了眼界,学以致用;同时也使学生得到了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革命教育、劳动教育以及科学世界观、人生观教育;使学生劳逸结合,取得良好的效果。回顾一学期来的工作,在学校领导的关心指导下,在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我们圆满地完成了本学期的教育教学工作。学生的违规违纪现象大幅下降,班风、学风都有了很大的提高,为正常晋升八年级奠定了稳固的基础,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我们也应该清楚地看到存在的不足,主要有以下几个亟待改进的问题:

1、有的学生的学习目的性不明确,学习态度不端正。

2、有些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有待进一步提高,学习有待进一步加强。

篇7

一年来,我校在上级党政和教育主管部门的领导下,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以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四有”新人为己任,确定了德育的先导地位,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培养“四有新人”为目标,对学生的素质教育进行了全面落实,现总结如下:

一、以人为本,加强队伍建设,提升教师专业发展

学校的一切工作,从形式到内容,都体现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学校管理,最根本的是对人的管理,就是要充分发挥每个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而制度只能管人的行为,并不能管人的思想。因此学校管理中我们坚持以人为本,以人的需要、人的发展作为管理的重点,从而使每个人参与学校管理,真正实现每个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发挥。

以“爱岗敬业,无私奉献”为主题,通过制度的约束和理论的学习,努力造就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我校每周坚持业务理论的学习,学习的内容和形式多种多样,既有专题研讨、专题讲座,又有观摩录像、心得交流,其中“人人听我课、我听人人课”的研讨活动已经成为教师们的相互交流、共同进步的舞台;此外我校还主动参加各级的培训学习,积极争取机会听专家的专题讲座,参加听课研讨活动,从而使教师的业务素质得到了长足的提高。

三、以教科研为先导,深化学校的教育改革

实施素质教育以来,我校把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作为教育科研的工作重点,加大教研力度,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为核心,充分利用每周周三组织教师进行理论学习,做到每次教研有主题、有理论,有发言、有讨论、有记录,教研后由中心发言人汇总大家的意见总结成文。通过教研,使教师明确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新形势下,加强教育科研的重要意义,理清实施素质教育的思路,不断更新观念,统一认识,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发展观和人才观,有力地促进教师教学思想观念的转变。当教学观念转变了,我们还因势利导,要求全体教师把新的教育教学思想观念落实到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之中。

深入开展《课程标准》的学习研讨活动,同时关注新的教研信息和课改动向,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理论水平,以理论指导实际,更好地进行教育教学改革研究。

我校还健全“人人上公开课,人人参与评课,人人撰写课后反思、教学随笔、教学论文”的教研制度,并结合平时的教学实践着手研究。以课堂教学的形式汇报自己的教研成果,展示自己的课堂教学水平。教研中,我们要求每位教师边听课边做好听课评析,保证听课时认真听、认真记,每次评课时以指定的中心发言人为主,人人有发言,发言有条理、有重点、有记录。通过评课,促进全体教师思想上和业务上的交流,互相学习,取长补短,从理论上和实践上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我们还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不但要能“教”会“评”,还要会“写”,引导教师形成“理论――实践――理论”的良性循环,认真总结教学经验、撰写教学论文、教学随笔和教后感,上交教案和教学论文。最后从课堂教学、业务档案和评课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作为学期目标考评奖励的依据。

四、优化课堂教学,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我校严格按照上级部门有关课程设置的规定,开齐了课程,开足了课时,做到了不随意增减课程。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成立了科学、英语、体育、美术、音乐等兴趣小组,激发学生兴趣,增减学生个性和特长。

教师们在日常教学中认真探索落实学生主体性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教师要充分利用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提高学生课堂学习兴趣。在课堂教学中要着眼于诱导,让学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变“被动接受”为“主动获取”;变“学会”为“会学”。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给学生有更多的自主性,有更多自我发展的时间和空间。

为了加快实施素质教育的步伐,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体现“面向全体”的素质教育精神,我校广泛成立了兴趣小组,有乒乓球、书法、绘画、鼓号队、作文、数学等多项兴趣小组,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级教育部门举行的各种竞赛活动,如:作文竞赛、书法、朗诵、绘画、乒乓球等活动,并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从学科上来看,活动不光有语文、数学的比赛,还有音乐、美术、书法、体育的较量;从形式上看,大部分活动我们都尽量让学生全员参与,再从中选拔最优秀的学生参加上级的竞赛,以体现活动的公平性、群众性、基础性和拔尖性,通过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开发学生的潜能、发展个性特长,促进学校教育质量的全面提高,为特长学生提供锻炼的机会,让他们在活动中展现自己的特长,体现成功的喜悦。

五、积极开展校本教研活动,认真开发校本课程

一年来,我校调整教研机构,积极开展校本教研活动,具体做法为:骨干教师认真做好教研引领工作的同时上好每节示范课;部分教师利用教育网络查阅资料为教育教学服务;教导处根据课题内容,制定实施方案,组织全体教师积极参与到课题研究当中,以讲座、说课、授课、评课、谈教后反思、主评为教研内容,每位教师轮流坐庄,初步形成我校教研特色。这样有针对性的教研活动使教师的观念得到转变,教法得到更新,专业水平得到明显提高。

我校以“乐学、文明、自立、健体”为内容,结合本校实际情况进行开发校本课程。各位任课教师都能认真安排好校本课程的周活动计划表,设计好教学方案。积极开展校本课程的教研活动。大家积极交流探讨,充分肯定优点,诚恳提出不足。通过教研活动,老师们对开发、实施、管理好校本课程信心更足。

六、以少先队活动为阵地,扎实有效地开展德育教育活动

近年来,我校德育工作以贯彻《中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主线,突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加强法制教育,以日常行为规范教育为重点,帮助和引导学生从小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遵纪守法的法制意识和文明的行为习惯。通过大队部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活动,积极探索德育工作的新形式、新方法、新思路和新机制。

篇8

【关 键 词】教师的良知/教育的终极价值/教育的工具化/精神的健全生长

【作者简介】金生鈜(1961- ),甘肃榆中人,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原理、教师教育(浙江 金华 321004)。

[中图分类号]G45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905(2012)04-0001-06

教师为什么而教?教师的使命是什么?何为教师的良知?教师的工作如何促进我们社会的文明与繁盛?为什么教师是知识分子?为什么教师应当不断地省思自己的行动是否符合教育的终极价值?

一、教育的终极价值是培育健全的精神人格

要回答教师的使命,就必须回答教育的终极价值是什么。这是因为教师的教育行动指向教育终极价值的实现。

教育的终极价值就是教育的本真价值,或者说是教育的本质价值,它规定了教育之为教育的本质,也就是教育建立在其上而实现自己本质的价值。教育的终极价值与教育的终极目的是相通的。教育的终极价值是教育的最高目的,也就是说,终极价值是教育应当追求的根本目的,而且只有把这种价值作为目的,才是正当的教育。

虽然学界经常用教育的终极价值或终极目的等概念表述教育应当追求的目的或价值,但是什么是终极价值或终极目的是不明的。终极价值就是最终的目的,是目的性价值,在它之外没有价值上可辩护的目的,这种价值不可能成为其他目的的手段。也就是说,终极价值不是条件价值和手段价值,不具有工具性,而只具有目的性。

终极价值或终极目的之所以是终极的,意味着没有超越于终极价值的价值,这个价值是最高的,而且因为这种目的或价值是理性上正当的,也是应当追求的对象,因此它是终极善。①实现终极价值,往往要借助于一定的手段善或工具善,或者说,借助于工具价值,但是如果把手段善或工具善作为终极善而追求,那么,终极目的就被僭越了。正当的价值秩序是工具价值服务于目的价值,即手段价值服务于目的价值,如果把手段当作目的,就是价值错位。

终极目的或者终极价值本身就是善的,值得追求的,它们对于实践行动具有构成性,因为终极价值是实践本身蕴含的。教育的终极目的是构成教育行动的要素,也就是说,追求终极价值是教育之为教育的标准。教育行动的正当性,依赖于教育的终极目的的实践,或者说,教育行动,不论是教育制度的实践,还是教育的观念的运用,不论是学校的管理行动,还是教师的教育教学行动,只有符合了教育的终极目的,才能获得价值上的正当性,才能称得上是进行教育实践。符合教育的终极目的行动就是合价值的,是应当实践的行动。正当的教育,就是教育的整体与应当追求的价值——终极目的相一致。②如果教育没有追求终极目的,或者教育仅仅把一些工具价值,作为终极目的,那么,教育就放弃了它应当追求的根本目的,这种教育就不是教育。

教育的终极价值或目的,是人类教育生活实践追求的根本对象,也就是说,终极价值是教育应当追求的,而且这种应当体现了正当③。终极目的是道德性的目的,而不是工具性的实质目的,这意味着教育的终极价值不是具体的实质性目标,如升学率或者培养的人才数量,或者服务于经济增长等,这些都不是教育的终极价值,因为它们都是工具性的实质目标或对象。教育作为人类的道德实践,不能把工具性的目的作为终极目的,也就是说,教育的终极价值不能作为其他目的的手段,一旦把工具性的目标,当作终极目的,教育本身就被工具化了。

但是,有时候,被当作终极目的的目的并不是真正的终极目的。比如,如果一个国家把举办教育的目的定位于实现经济的增长,这就把经济发展作为教育的终极价值,那么就意味着经济发展或国家强大就是这个国家试图通过教育实现的最终的目的或价值。问题是,在教育服务经济目的之外是否存在更有价值或者超越经济目的的价值?或者说,是否具有经济发展必须从属的目标?从教育的本身的特性来看,经济目的无法成为教育的终极价值,因为,教育还有发展人的精神的目的,显然,人的精神发展的目的优先于并超越于经济的目的。不管怎样说,我们难以推出人的精神发展就是为了实现经济增长,或者教育引导人的精神发展的目的是为了促进经济增长。因此,仅仅追求经济发展的教育在价值上就不是终极的,在教育的伦理上是站不住脚的,是不可取的,它颠倒了终极目的,把不是终极目的的经济发展当作了教育的终极目的,因此,它无法获得正当性的辩护。

教育的终极价值是什么呢?教育是为人创造的独特的实践,或者说,教育是为人而存在的,教育与人性的教化相关,与人的精神的优秀相关。如果不是,教育怎么叫做人性培育的事业?因此,教育的过程是人的经验、能力以及完整的人格精神得以生成和丰富的过程。教育帮助和促进人的精神的圆满发展,也就是说,教育行动自身的终极善就是促进人的心灵的丰盈和健全,也就是说,人的精神的健全成长,灵魂的提升净化,德性的优秀卓越是教育的终极目的。

教育行动自身的终极价值就是促进心灵的丰盈和健全。这是人类整体或个体期望教育实现的根本目的,这个目的不可能成为实现其他目的的手段,因为这是自足的、本身就是善的目的。在教育中,人的精神受到启蒙、陶冶、培养和发展,从而使得人基于本质的价值得以实现,这是教育之为教育的根本。尽管人类期望教育实现其他的目的,如获得知识经验、职业能力等,但这是从属于终极价值的。所以,人的精神、心灵、人格的优秀的教化是教育的原初的目的,是教育的终极价值。教育就是召唤精神的生成,召唤经验的更新,召唤人性的优秀。教育引导人摆脱自然的蒙昧状态,向精神的高尚、完整、健全迈进。

教育的终极善就是教育的原初的目的。④如果教育的终极价值是促进人格精神的发展,把人性引向崇高和完满,把精神引向健全与丰富,那么,在这一终极价值之后,无法再具有更根本的目的,人的精神健全发展不可能是服务其他目的的手段。我们不能说,把人性引向崇高的目的是为了经济增长,或者为了增加社会或国家利益,或者是为了社会和谐稳定的秩序,因为这样都把人性当成了手段。

教育的终极价值也是由人的价值尊严所规定的,也就是说,教育的终极价值的合理性在于是否促进人的精神完满和人格健全。如果教育仅仅培养获得知识的认知能力,或者训练某一种特定化的工作技能,那仅仅是在训练人的部分职能,很难说是在培养一个完整的人。教育是人的完整的精神成长,不是单纯的认知能力的形成。教育是人的灵魂整体的教育,而非理智能力的训练和知识的堆积,更不是为了竞争某种社会地位的考试过程,那样的教育放弃了教育的终极价值,也忽视了人对于自身的完整、和谐、健全发展的追求。如果教育的目的背离了人的发展,教育无法获得正当性。⑤

教育是人的精神共同成长的家园。[1]人的本质是精神,人通过教育才能获得人之为人的精神本质,才能实现人格的优秀。⑥教育其实创造了人类整体性的共同生活的方式,人在其中受到启蒙、陶冶、培养和发展,从而使得人的精神本质得以实现。教育引导人实现精神本质,即实现人之属人的位格⑦,因此,离开了促进人的精神实现优秀的终极价值,教育就不是教育。教育只有把能够成为终极价值的价值作为自己的目的,教育才能创造合乎人性的形式,如果教育的现实不是去追求终极价值,那么它就背离了人性发展的目的。这样的教育就是不合乎人性的。只有追求终极价值,教育才具有伦理性,教育呵护精神的完整与健全,才合乎人性。

二、教育的工具化是教育终极价值的颠覆

教育的终极价值是教育的理想,它是对教育过程、内容、方式的规范,也是对教育制度、学校、教师的规范。教育的终极目的或价值,反映了教育作为整体的价值实践的特性。教育的知识传授、道德行为的训练、能力的发展,习惯的养成,等等,都是组成教育整体的部分,都是为了实现精神人格健全发展的目的。智育、体育、德育、劳动教育、美的感受性的教育等等,都是为了精神人格的优秀,任何单一方面都不能够取代精神的成长。但是在现实的教育中,往往把精神的健全发展置之不顾,反而把知识教育、能力教育等当成了教育追求的终极目的,这样的本末倒置使得人的精神或心灵没有受到教育良好的培育,精神的荒芜和扭曲常常在教育中存在。

教育的终极善不是一个实质性的目标,不是通过教育过程或教育行动而实现一个确定的、可测量的具体目标。精神的培育与人格的养成是不可设计、不可计划、不可测量、不可算度的,也就是说,精神位格的培育或发展是非实质性的,不能设有实质性的具体目标。[2]这意味着教育只是提供符合精神成长的机会与条件,引导精神发展,而不是以某种外在于人性和精神的要求形塑人格,不是把人作为实现经济目标、社会目标的工具。如果是把人性当作实现实质性目标的工具,把实质性的目标作为教育的终极目的,那么,人性的尊严、精神的高贵、教育的庄严,都不会存在,精神的贬黜就会发生在学校里,就会存在于社会中,这样的教育就是异化的教育。在这种情况下,人虽然在接受学校教育,但没有受到培育,精神不但不会得到提升,反而被坏或恶的学校教育庸俗化,人性受到扭曲,心灵的贫瘠化难以遏制。

现代教育处理更多的是人的肉体,而非人的灵魂,训练的是人的工具性职能,而放逐了人的精神。这意味着价值的秩序发生了位移和颠覆,精神人格的价值被工具性能力的价值僭越了,关心人的精神完整性的成长不再成为教育的终极目的,教育把不是终极的价值放在首位。这样,精神、灵魂、理性、意志和情感等涉及人的精神完整性的内容就被遗忘。雅斯贝尔斯说:“在我们这个以群体秩序、技术和经济为主的时代里,当必然性被绝对化时,那么人类存在的精神就陷入危险的境地,精神的基础就将被毁灭,就像国家可以把人变成他的同盟者一样,他们也会把精神作为其政治的附庸,那么,精神就再也不能出自于本真的原初性而具有真实的生命,而是在为群体的服务和在有限的目标的追求中以伪造的面目出现。”[3]当表面性的手段被当作终极价值而成为教育的目的时,教育提升人的精神的本真性和原初性就失去了,成为一种伪装的教育,成为扭曲人性、败坏精神的方式,这样的“教育行动”实际上就是恶的,或者说在道德上是卑劣的、鄙俗的,是不可接受的。

教育的工具化,意味着对人性的工具化,意味着把经济、考试成绩、升学率等手段或工具性价值放在了教育的第一位,工具价值僭越了终极价值,这是教育价值的颠覆。教育价值的本末倒置,造就了人性扭曲的社会精神状况。社会上市侩习气流行,庸才密集,精神萎靡不振。虽然受过学校教育的人越来越多,但是没有灵魂的人也越来越多,没有良知的人越来越多,无教养的人越来越多,精神的疲软和倦怠表现得越来越充分。人们越来越集中于自我欲望的实现,而放逐精神对高贵的追求。

教育受工具理性的主宰,失去了对终极价值和本真目的的坚守,学校教育的扭曲在所难免。到处感受到教育的势利、急躁、野蛮与盲目,没有终极价值的追求,没有操守,无所谓,也无所为,而且伪善、势利和冷酷,仅仅迎合大众追逐实利(可见利益)的心态,而且毫无道德心地对于学生的精神进行控制和驯化,在这种条件下,教育与人性相背离。

更为严重的是,教育失去了对于终极价值的信念,不再相信普遍和终极的价值,不愿说出生活展示精神的价值状态,无法向受教育者解释生活的价值秩序,教育不再相信精神理想,不再相信精神的生成,人类的精神在教育中被物质的强盛而遮蔽,精神生长面临着巨大的困难。人类的尊贵和美,都不再成为人们渴望的善,人们不再爱善,也不再爱美,不再爱崇高,实际上,我们的获得可见利益的工具能力被扩张了,但是我们的精神的深度和高度却被忽视了。如此工具化的教育只能带来人性的扭曲、品格的败坏以及精神的降低。

现代性教育教导人们追求自我利益的最大化,培育人们进行利益博弈的工具性职能。教育鼓励、帮助、引导人精神发展的终极价值被替换了。激励和培养人们追求德行卓越的动力、勇气和精神气质,被那种盯着带来和利益的鄙俗眼光给抛弃了,这就是现代性教育的除价值化和除道德化的现实。尽管教育在进行,但却不是在进行教化,教育缺乏道德意义,在一定意义上说,教育仅仅是训练现代职能人遵守既定秩序的形式。实际上,教育本身成为对现代人的自我利益进行生产和分配的方式之一,它媚俗地迎合人们的欲望并且发展和深化它们,把欲望的实现当作自我实现,并以此来引诱受教育者进入教育的规训机制。教育许诺可以教给受教育者谋取自我利益的能力,并且以此为理由驱使受教育者。教育不是鼓励人们发展健全优秀的精神人格,而是激励人们养成追求实际利益的习惯与职能。教育因此而更宠爱那些能够实现自我利益的人。工具性的教育是势利的教育,浅薄的教育,平庸又狭隘的教育。

三、教师是教育终极价值的实践者

教育是人的精神走向崇高的引导方式。学校教育引导学生的精神健全发展,实现精神品格的卓越,就必须恪守教育的终极价值,教师的行动、学校的课程等任何一方面,都应当以教育的终极目的为准绳。教师是教育终极价值的实践者和守护者,教师的行动,体现着教育“照顾人的精神灵魂”的责任,这是教师至高无上的使命。

从教育本体的终极价值来看,教育是以人性的交流为基础的召唤精神再生、召唤经验更新、召唤人性优秀的事业,或者说安顿心灵、抚育精神、提升情怀、守护灵魂的事业。教师的教育工作因此与人的完整、健全、高尚、优秀的发展相关联,如果教师具有如此严肃而高尚的使命,他们应当怎样思考我们现实的教育状况,怎样思索我们面对的教育问题?如何反思自己的教育行动?应当如何判断教育的价值颠覆?他们的教育行动怎样才能促进人的心灵与精神的发展?我认为,这些问题是我们每一个教师应当向自己提出的问题。

教师是教育实践的道德主体。教师的教育实践是道德性的实践。教育实践的这种特性需要教师合乎价值地行动,也就是合乎道德的行动。教师的日常教育行动必须有教育终极目的的引导和约束,必须以实现教育的终极价值为己任,因为,教师作为教育活动的实践者,必须对教育的终极目的或价值具有清醒和敏感的理解,必须使自己的实践处在终极目的的引导之下。

教育是一种道德性的实践,是一种价值行动,是一种目的行动,教育和教学都是道德事业,不仅具有道德的目的,而且必须以道德的方式进行。这就意味着教育实践的好与坏,根本在于教育价值的判断、选择与实践,所以,一个教师,一定要反思自己的教育活动的目的是什么,反思怎样的行动才是正确的和道德的,一定要追问教育是为什么的问题,一定要在教育行动中勇敢地追求或实现教育的终极价值。也就是说,教师必须具有教育良知。

何为具有教育良知?就是具有教育目的感和对于教育终极目的的理解,具有对于好的教育的深刻认识与信念,就是不断追求教育的终极价值的实现。具有良知的教师严肃地探索教育的意义和目的,探索实现教育本真意义的方式,并且具体化为自己的教育理想,也就是说,具有良知的教师形成了关于世界、社会以及人生的理性观念,具有关于教育本真意义的理解和认识,他们形成自己的教育理想和个人工作的教育理念,他们必须对教育行动具有一种清醒和敏感的反思,使自己的教育工作与教育的终极价值相符合。

具有良知的教师永远把学生人格精神的发展看作是第一位的。他们将自己的心灵与学生心灵联系在一起,让教育的活动、课程的科目、学习的内容与学生的心灵联系起来。他们的心灵纯洁、高尚,他们是以自己的精神人格进行教育活动。所以,有良知的教师不是一个简单的教育工作者,也不是把教育仅仅看作是谋生的工作,甚至也不仅仅当作专业⑧,他们以教育为志业,他们对于人类教育的命运具有深深的体悟,对于教育的使命具有深刻的把握,他们对于自己从事教育的天命非常明确。他们的良知表现出对教育的道德追求,对于教育的终极价值的追求。具有良知的教师维护教育的神圣性和价值性,以坚定的信念、高尚的人格、真诚的行动,维护教育的尊严。

教师的良知来自于他们敏感的教育心,他们深深地为教育所遭受的价值扭曲而痛苦,他们为人类为民族的教育缺乏应有的高度而担忧,他们为人类社会缺乏正当的教育而焦虑,他们试图以自己的教育理想和教育行动改造教育。他们对于坚守教育的理想毫不动摇,面对现实的种种不符合教育的终极价值的所作所为,他感到一种深深的刺痛,他以正义感和责任感,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尽可能地抵御教育的工具化取向。

具有良知的教师对于人类和祖国的教育命运具有深刻的体悟,对于社会及时代的命运深感关怀,把自己的工作与更好的人性和更好的社会联系起来,并努力探讨教育应当做出的选择,并把它们化作自己的责任;他们遵循本真价值和理想的召唤,并把这种理想内化为灵魂和行动的切实信仰,勇于为教育终极目的的实现承担苦难,为真正的公共利益以及教育理想承担责任。这种良知是教师的平凡而伟大的精神情操,是一种脚踏实地的理想精神。

教师具有良知,意味着他们必须承担他们作为知识分子的责任,采取批判和反思的立场,使他们的教育行动与更广泛的社会和文化联系起来,以开放、深刻、高尚的心灵,关怀社会,关心教育,真诚地与学生的心灵交往,创造教育的文明,培养学生的精神人格,培育他们创造更好的社会和更文明的生活的心智能力和道德品格。

教师的良知意味着良好的理性品质。教师的理性品质帮助他们判断行动的目的、价值和意义,反思自己的动机和经验,提升教育实践的道德与智慧,使教育行动合乎价值、合乎目的。教师通过理性精神可以获得一种经验的穿透力以及判断、质疑的勇气,从而可以克服任何的盲信和盲从,克服冲动和盲动,通过自己的慎思和智慧选择教育的方式、内容与目标。同时,教师的良知使得他们对国家政治文明和社会文明的发展有一种清醒的判断,对建设一个更好的社会和更好的教育有乐观的希望。他们采取理性反思的立场,了解社会的公正状况,关注社会的重要问题,把自己的工作与改良社会、建设一个更好的社会联系起来。[4]所以,教师的良知不仅表现了对于教育的责任感,也体现为社会责任感。当制度不正义的情况下,教师的教育实践的社会责任就是反思和批评,尽管有一定的风险,但是教师必须要坚持自己的理想和理性,以敏锐的判断力和理性方法以及希望对社会的改造提出自己的观点,帮助学生认识社会。当一个社会基本正义得以体现的时候,教师也有必要保证社会的理想与价值的连续性,也保持基本的反思和批评,对于社会向更好的方向发展履行自己的责任。

具有良知的教师是淳朴、独立、勇敢、执著的知识分子,他们排除伪善,剥尽虚假,以真理为上,不求哗众取宠,不媚俗于潮流或世风的胁持,把道德良知与人格教养贯穿在教育行动之中,以关怀人性的眼光看待我们面对的时代问题和教育问题,他们以纯粹的教育活动抗拒庸俗、卑鄙和虚伪,他们的事业是对社会堕落到野蛮、灵魂沉沦为虚妄的防御,他们的使命是抵抗鄙俗、市侩、野蛮和无聊,通过教育拯救人性的纯粹、朴实、真诚和高贵,通过教育终极价值的追求而保有和传播高贵的情感、精神和观念,培育平凡而高尚、杰出而普通的优秀心灵,让孩子们的灵魂在人类的欢乐或痛苦的历史经验中得以照亮,得以卓越。他们的努力使得教育成为一种伟大而高尚的事业。

教师是文明社会的促进者,是文化崇高精神的保护者,是优秀人性的培育者,是社会进步的推动者。正是由于有良知的教师对于人间美好事物的坚持,对于人性优秀的期望,人类的高贵精神才不至于朽灭。在一个庸俗的时代,有良知的教师精神纯洁,意志坚定,不放弃,不屈服,不苟全,表现出心智的健全,这是教育最为重要的条件。

注释:

①我在本文中把教育的终极善、终极价值和终极目的作为相通的概念而互用。

②正义以终极善或价值为目的,如果违背了道德善,就根本谈不上正义和正当,不善的事物或者恶的事物怎么是正当呢?正义的呢?教育正义要平等地尊重和关怀对于生活理想与价值的追求,其实就是为了引导个人追求终极价值,在这种追求当中,终极价值构成了生活,而且对于生活和生活的灵魂有益。

③就人类的实践而言,正当意味着应当,正当的行动就是应当的行动。

④我认为,康德关于人及人性永远是目的而不是手段的观点是正确的,因为,人如果可以是工具,那就意味着对人的尊严的贬低,对人的压迫和利用就是有理由的了。

⑤人的精神的完满发展,意味着人的行动不断地追求自我超越和完善,追求人格的优秀。人的精神的完整性体现在这一过程之中,人格发展不是仅仅以道德、知识或者能力为表征,能力、知识或素质等是人的精神成长的内容,或者说,获得知识和发展某些特定素质是精神成长的途径,是为精神成长服务的,对于完整的精神成长来说,它们是内容和部分,而不是全部。从这个意义上,教育的终极价值面向人格或精神的完整性发展,而不是仅仅以教授知识或者提升某些特定素质为全部内容。

⑥黑格尔说,人的本质是精神,这其实是指人的心灵整体,人是有其精神所表现的。这个观点其实与伽达默尔把教育定义为人的精神变革的观点是一致的。

⑦所谓位格,是人具有的personhood,生物上的人的特点不构成人的位格,只有通过生活行动实现的精神人格才是人的本质,才是位格,所以,人是一个位格存在者,这是指人在共同生活的社会中拥有理性能力、行动能力,拥有价值和品格,拥有心灵。教育关心的是引领受教育者,使之具有理性能力、价值与德性,从而保证人成为位格存在者的精神特性。

⑧以教育为专业,本质上还是把教育实践作为一种常规式的按照相关规程和知识运作的过程,这种专业的实践需要精细的能力、规范的知识、娴熟的技巧。虽然这是经过训练和实际经验而获得的,专业虽然要求一定的道德责任,但是这样的道德责任是外在强加的,而不是自身通过反思性的实践和对教育本真价值的追求而自我追求的,也就是说道德不是自主的。专业是自己的谋生和谋利的手段,获得的是外在的荣耀和利益,而不是人生的内在价值的体验和人生的意义感。

【参考文献】

[1]舍勒.爱的秩序[M].林克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5.97.

[2]David Carr.教育意义的重建[M].黄藿,但昭伟译.台北:学富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07.6.

篇9

为了提高我们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能力,我们经常要写工作总结,这个工作总结要怎么去写呢?小编在这里给大家带来小学教师德育工作总结2020范文5篇,但愿对你有借鉴作用!

小学教师德育工作总结1一个学期以来,我能按照自己制定的德育工作计划进行工作,注意自己的师德形象,重视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现将情况总结如下:

1、认真学习师德规范,结合学习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并以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和十不准为标准,在家长中树立起良好的形象。

2、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把思想道德建设落实到实处,在学习中提升教师的道德标准,深入贯彻《纲要》精神,模范履行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不断提高教师的全面道德修养。

3、认真学习新课改,提高对新课程改革的认识和教育理念,并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使自己能更加适应日益发展的教育势。

4、继续学习报刊上有关的评论员文章及英雄人物先进人物的事迹,以加深自己对人生观的进一步理解。

5、学习报刊上有关国内外形势教育的文章。

通过学习,及时了解和关注当前国内外形势及我国各项改革的进展情况。为灾区群众积极捐款捐物,明确任务、增强信心、努力奋斗、扎扎实实做好本职工作。

6、继续认真学习有关的教育法律法规,着重学习《教育法》、《教师法》等法律法规,通过学习统一思想,进一步明确自己的义务和法律责任,不断提高对自己肩负特殊使命的认识。

7、制定了班级德育教学计划,利用各种机会对学生实施德育教育,使班级内每个学生在个性心理和道德品质方面得到较大发展和提高。

另外,我能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积极参加政治学习,团结同事,作为班组长,努力协调好班级的各项工作。在工作中敬业爱岗,热爱学生,为人师表,责任心强,在教育教学中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平和的环境,让学生在宽松、民主的氛围里学习。尊重学生,不体罚,使他们身心得到愉快的发展。在家校联系方面,我除了通过家长会和家校联系手册向家长介绍班级的德育工作计划、内容和实施方法外,还通过家访或个别交谈的形式,共同分析学生的情况,帮助家长形成正确的教育观点和方法,取得家校教育的一致性。

总之,经过一个学期的教育和培养,学生在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形成方面已取得较大进步。在新的学期里,我将继续努力,争取把班级的德育工作做得更好。

小学教师德育工作总结2本学期,我校德育工作认真贯彻区教育局的工作重点,以区教育局德育工作要求为依托,以构建和谐校园为主题开展工作。下面就本学期的德育工作作一个简要的回顾。

一、继续加强师德理论学习,开展德育工作理论研究。

1、加强教师的师德理论学习,强化教师师德意识。

本学期,我们利用教师政治学习的机会,组织教师多次学习了有关教师师德方面的文件法规,提高教师的政治素质,增强教师的责任意识,强调德育工作者要尊重学生,热爱学生,关心学生,杜绝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及其他伪规事件的发生,在学生,家长,社会面前树立良好的师德形象。

2、继续开展好班主任教研活动

加强班主任教研活动,在班主任教研活动时做到定时、定内容,开展丰富多彩的班主任教研活动。积极参与区教育局教育科、区进修学校德育处开展的德育工作,进一步推动了我校班主任比学赶帮的学习氛围。

二、抓住德育教育主题,开展多种形式的主题教育。

1、深化爱国主义教育,提升德育教育质量

(1)本学期继续抓好主题升旗仪式,激发学生爱国热情,树立良好的爱国意识。今年是祖国60周年大庆,少先队组织了以“祖国在我心中”为主题的爱国教育升旗仪式。

(2)抓住节假日为契机,通过有意义的活动,对学生进行爱祖国,爱家乡的教育。如“”十、一”国庆节、“少先队日”等进行了革命主义系列宣传教育等。

(3)组织学生开展“做一个有道德的人”活动。

2、安全法制教育

(1)加强安全知识的宣讲教育,提高安全意识。

在安全教育月活动中,学校加强安全知识教育活动,特别是进行了安全、法制教育。并充分利用黑板报、广播,利用晨会时间做好宣传教育工作。普及安全知识和技能,推进法制宣传教育,增强师生安全意识,从而达到了提高师生自我保护能力,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创造安全和谐环境的目的。

安全教育月活动中,安全教育活动内容分为三部分:一是安全知识教育活动,二是安全技能演练活动,三是安全隐患大检查。学校进行了防火安全疏散演练、举行了安全教育主题升旗仪式。

(2)加强对个别学生的管理,对一些苗头性现象及时加以教育,杜绝学生违法犯罪现象。针对出现的较恶劣的打架事件及时处理,防止恶性事件的出现。

(3)继续完善学校各种安全制度、应急预案的制定,特别是对学校消防工作。

(4)做好卫生防疫工作,尤其是对“手口足”病、水痘、风疹等传染病在学校及时进行知识宣传,防病、控病,卫生消毒。

本学期期末正值我省预防甲型h1n1流感传染的重要时期,学校根据做好教育局的布置做好学校此项工作的应急预案,加强对学生的宣传,让学生了解相关知识,下发《告健康书》,做好防控工作。

(8)做好考前、假前的安全工作。

3、环保教育

通过宣传橱窗、校园广播积极宣传环保的重要意义,上好环境教育课。结合环境日开展了主题升旗仪式,向学生开展环保教育,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形成自觉维护公共卫生的风气。

4、开展学唱校园歌曲活动,组织各班学生学习、传唱校园歌曲。

三、切实开展好开展好家校工作

切实落实“百、千、万”活动,使学校与社会、教师与家长形成了良好的关系。加强学校的走访工作。密切学校与社区的工作联系,将学校德育工作与社区关工委工作结合在一起。完善学校及各班家长委员会,发挥家长委员会的积极作用,从而促进家校工作的开展。

四、加强扶贫帮困工作

为切实减轻困难家庭学生的学习负担,真正落实国家的“两免一补”政策,使党和政府的关怀实实在在的体现,学校按照国家政策继续对城市困难家庭、农村家庭学生实施“两免一补”工作,保证不落掉一名学生,使党和政府的惠民政策切实落实。

以上是本学期我校德育工作的简单回顾,我们决心在今后的工作中继续努力,务实创新,进一步提高。

小学教师德育工作总结3学校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奠基工程,它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全过程和学生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渗透在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之中,与其它各育相互促进,相辅相成,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保证人才培养的正确方向起着主导作用。为加强班级德育工作,本学期我班德育工作认真按计划进行。开学初,利用班会,队会对学生进行安全宣传教育,认真贯彻《小学生德育纲要》,《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小学生守则》,《礼仪常规》及“一小学生十不准”对学生进行安全,纪律,法制,思想品德,环境文明礼貌等教育,使学生从开学起就有一个良好的开端。除了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和行为规范教育,我班还对学生进行了各方面的教育如:

一、抓常规训练

学校生活,要求孩子们树立严格的集体和时间观念,遵守学校纪律。一年级的孩子年龄小,仅懂得了道理,如果不经过反复训练,也不一定做到。因此从开学起,我便对他们进行常规教育,对怎样上课、下课、回答问题、尊敬师长、团结同学等等,都做了明确的要求,然后,进行反复训练,对做得好的同学给予表扬励志网wWw.qqZf.cN/,并让他示范给大家看。有的同学做错了,就让他们重做一次,两次……不厌其烦,多次反复,直到做好为止,不能因为错了一次而批评,应真诚地鼓励他们树立信心去做好。

二、坚持正面教育,寓教育于讲故事之中

对一年级的小学生进行教育,仅凭单纯的讲道理是不行的,孩子们都喜欢听故事,哪怕是最顽皮好动的孩子一听讲故事,马上就会安静下来。我就抓住了的这一好奇心理特征,常常通过讲故事的方法对学生进行教育。为了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我给他们讲“闻鸡起舞”的故事,使他们懂得学习应该认真、刻苦。五十多个孩子在一起学习,难免有打闹、吵架的现象发生。为了培养孩子们团结友爱的精神,我常根据班内发生的具体事例编成小故事,对学生进行教育。

三、联系实际,寓教育于活动之中

联系班内学生的思想实际,通过有意义的活动进行思想教育,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例如:个别学生对别人的东西(彩笔、铅笔等)较感兴趣,趁别人不注意时,就顺手牵羊。遇到这种情况时,我就先找些拾物交公的例子给他们讲讲,然后说,有的同学可能错装了别人的东西,在自己的书包中找一下,如果真的装错了,就勇敢的交到老师这儿来,结果有个同学红着脸交上来了,不好意思地说:“我不是故意的,请老师和同学们原谅!”顿时,掌声齐起,最后让大家讨论,都说不能随便拿别人的东西,并且拾到东西要交公。通过这一事例,学生们辨明了是非,自这次班会活动之后,班内拾物交公的学生多了。

四、耐心教育,以表扬为主

爱听表扬是儿童心理特点,表扬运用得恰当,学生的积极因素就会像原子裂变一样发生连锁反应。例如:上课了,大部分同学在吵嚷,没有做好上课准备,如果泛泛批评,收效甚微,如果点名批评,别人往往幸灾乐祸;倘若从乱哄哄中找个坐得好,不说话,书本都准备好的同学进行表扬,其他学生便会仿效,秩序井然。人都有自尊心,表扬有批评的作用,是不伤害学生自尊心的批评。我常用表扬某个学生道德品质、思想行为上的积极因素去影响和克服后进学生中存在的消极因素,寓批评于表扬之中。这样有利于学生之间互相学习,达到取长补短的目的。

五、以身作则,做学生的表率

一年级的学生模仿性很强,教师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对学生都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工作中我严格要求自己,处处以身作则,做学生的表率。凡要求学生做到的事,我首先做到。如要求学生对人讲话要有礼貌,我就带头运用礼貌语言;要求学生要爱护环境,我就带头做好环保工作。

六、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

我们这个班,后进生的人数挺多。因此,转化后进生是班主任的一项必不可少的工作。我认为对后进生要给予特别的关爱。要做到思想上不歧视,感情上不厌倦,态度上不粗暴。要用自己对差生的一片真诚的爱心,去叩响他们的心灵之门。要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比如:在课堂上不要紧紧盯着优等生,应多给后进生创造条件,鼓励他们举手发言,及时给予肯定、奖励,使他们也能自信地面对学习。课外积极辅导,多与家长联系,争取家校联合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同时也促进班级的整体发展。

在这学期中,我与学生在一起,觉得日子过得真快,虽然每天都是忙忙碌碌的,但我忙得高兴,忙得开心,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更加努力工作,不断完善自己,提高自己,使所教班级跃上一个新台阶。

小学教师德育工作总结4转眼间一年的德育工作已近尾声,回顾这一年来的德育工作,我觉得欣慰多于遗憾。欣慰是因为我的工作得到了家长和领导的好评,遗憾的是由于缺乏丰富的德育经验,工作中还存在许多不足。一年来,我根据学校德育工作部署和大队部的德育工作计划,针对低年级学生特点,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规范,收到显著成效。

一、严抓德育,把爱洒向全体学生

班主任工作,千条万条,德育工作是第一条,这是我从事班主任工作的深刻体会。俗话说得好,玉不雕,不成器。学生的教育离不开严格的纪律约束,针对小学生是非辨别能力差,自制力不强的特点,应该制订严密的管理制度,对学生进行严格的要求,增强教育力度,提高学生思想认识,促进行为规范。

抓好学生的德育工作来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既是班主任工作的一个主要特点,又是班主任工作的基点。

在工作中,抓好班级制度的建设,强化各项规章制度,针对小学生的过错行为,按照不同程度进行教育,做到一视同仁。如有的学生喜欢迟到,我就给他们讲关于迟到的故事,让他们引起重视,及时的教育,严格的要求,严格的管理,使学生认识到怎样才能做好,对那些迟交作业、抄袭作业,我会找他们谈心,毫不留情地要求他们改掉,不能出现任何不良的苗头等等。这样,不论是优秀学生还是后进生,同等对待,从不手软,使学生增强了纪律观念,为创建良好的班风提供了基本的保障。

二、加强学生心理健康辅导和教育。

针对现在孩子的多数是独生子女,不少学生存在一定的心理问题,全体教师特别是班主任,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与学生交流,及时发现有心理问题倾向的学生,做好记录,建立好档案,深入了解、分析其心理情况,家庭背景,随时掌握第一手资料,对症下药,多渠道、多形式的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教育,使其在参加集体活动中陶冶情操,培养心理承受能力,铸造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

三、注重小干部的培养

每个班都有班干部,老师不在的时候,班干部就是班级的核心。我觉得培养干部其实是培养他们的责任心为重点,他们不但要对自己有责任感,也要养成对别人的责任感。每个干部分管到位,这样全班大多数学生都有了自己的任务。少数同学则对他们实行一帮一的政策,学习自觉的和能力较强的同学对他们进行帮助。但是在干部的培养过程中、在日常事务的管理中,也有不少的过失。我会在他们做错了事以后单独找他们谈话,问他们:你觉得这件事你这样做对吗?让他们自己发现错误,总结经验,在以后的工作中才能不犯同样的错误。然后在班队课上强调:这件事发生的原因和经过,而且要让其他学生明白,小干部做错了事也会受到老师的批评,让学生体会到人人平等。但是也要帮助小干部树立他们的威信,如果谁不听小干部的话,就是不听老师的话,那么小干部的责任就很大了。要让各处干部管到位,层层负责。

四、重视与家长的联系。

孩子的进步,集体的成长,离不开教师,也离不开家长。为了更好地全面了解学生情况,我通过多种形式与家长建立密切联系,进行友好交往。通过电话家访,我给他们汇报小孩在学校的表现以及了解在家里的表现,以达到双向管理学生的目的。通过这样的方法不仅沟通信息还增进了情感的交流。我对孩子的一片爱心不仅赢得了孩子对我的爱,也赢得了家长的信任、鼓励和支持。这是家长对我工作的肯定认同,也是我继续努力的动力。

小学教师德育工作总结5为了深入贯彻落实国家、省、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升全县中小学教师师德素养和专业水平,努力培养和造就一支德才兼备、充满活力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围绕“践行为人师表,争做人民满意好教师”的主题,开展了为期五天的师德培训,具体做法是:

一、高度重视,精心部署。

今年师德培训,加强了对教师培训的力度,成立了以校长苏为泽为组长的师德培训领导小组,具体事务由教务处具体协办。形成校长亲自抓,各部门配合抓的局面,并做到培训有计划,落实抓过程,结束作总结。校长分别在行政会,教师会上做了师德培训动员工作,学校在邮箱里暑期教师文件、学习材料。通过多种途径,宣传暑期培训的迫切性和必要性,每位受训教师的牢固地树立起终生学习的观念,并在学习过程中体现出来,做学生和社会的表率。

二、内容具体,形式多样

本次专题培训活动要以深入学习全国、省、市教育工作会议与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精神为总领,以探寻“和谐教育,幸福师生”为目标,以学习两届“全国教书育人楷模”、“最美教师”张丽莉、“最美司机”吴斌等榜样事迹为重点,紧紧围绕落实温州教育“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两大战略重点和“三心四德”教育,推动平阳教育科学和谐、优质均衡发展展开培训学习。

三、严格管理,注重成效

1、建立签到制度,每天分上午,下午二次签到,校长监督清点人数是否与签到相符。

2、通过培训,教师根据学习内容,联系思想实际和工作实际进行了认真的总结和反思,每位培训教师认真做笔记写学习体会。

并在学习结束时,每个教研组分散交流自己的体会,进一步巩固师的培训成果。

3、注意资料的搜集与整理,培训中的签到表,培训心得体会,做到有据可查。

篇10

关键词:德国;《联邦职业教育法》;企业;职业教育主体

作者简介:李忠(1972-),天津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学博士,研究方向为教育史与职业技术教育学;亓婷婷(1991-),天津大学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职业技术教育学。

基金项目:天津市教委社会科学重大项目“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社会支持研究”(编号:2014-ZD18),主持人:李忠;天津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重点项目“工业化国家企业教育法律研究”(编号:THJX15-001),主持人:李忠;天津市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重点项目“企业鼓励内部员工(裂解式)创新创业的机制与对策研究”(编号:15ZLZLZF00380),主持人:李忠。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7)04-0086-06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期职业教育评估报告(2015)指出:我国职业教育发展虽然取得一定成绩,却面临严重问题。其中,职业学校教育一条腿走路,企业在职业教育中缺位并缺乏相应法律保障,是造成问题的主要原因。相比之下,德国企业积极参与职业教育,在德国职业教育发展中发挥出关键作用。这种作用受到立法机构的重视,并被立法机构以法律的形式给予确认,出台了企业参加职业教育的系列法律,形成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与法律认可之间的良性互动。1969年出台、2005年修订的德国《联邦职业教育法》,可谓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法律的集大成者。法律的认可与赋权,为企业参与职业教育起到保驾护航的作用,构成德国职业教育走向卓越的主要原因之一。新时期,我国政府提出将企业作为职业教育重要办学主体。在此背景下,借鉴德国的做法与经验,确立中国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合法性,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本文以德国《联邦职业教育法》为对象,分析其对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法律定,并从历史发展的脉络阐述德国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实践活动与职业教育法律之间呈现的良性互动关系,以期为我国职业教育法律完善以及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提供些许助益。

一、《联邦职业教育法》①对企业在职业教育中的主体地位确认

1969年,德国立法机构颁布了职业教育基本法――《联邦职业教育法》,对德国职业教育发展产生深远影响。2005年,德国立法机构在完善原有法律的基础上,整合了1981年颁布的《联邦职业促进法》,出台了新的《联邦职业教育法》,作为21世纪德国职业教育发展的法律依据。2007年,德国立法机构对该法进行了再次修订。《联邦职业教育法》的不断修订与完善,切合了职业教育和经济发展的需求,被充分应用于企业职业教育实践中。《联邦职业教育法》既肯定了德国企业在职业教育的主体地位与合法性,又对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行为作出明确的规范和指导,体现出超强的适用性和指导性。

(一)确立企业在职业教育中的主体地位

《联邦职业教育法》适合于学校以外的职业教育,主要是一部企业实施职业教育的法律。该法共七部分105条,除去“总则”与“过渡条款”外,主要分为职业教育(Berufbildung)、职业教育的组织(Organisation)、职业教育研究(Berufbildungsforschung)与研究所(Bundesinstitut)以及罚款规则(Bu?Ygeldvorschiften)等。其中,“总则”第三条明确规定:“本法适用于职业教育学校之外进行的所有职业教育”[1]。即该法所涉及职业教育,主要发生在企业以及跨企业之间。“职业教育”是该法中的主体部分,所涉内容为企业实施或参与职业教育过程中具体问题:如企业与学徒(教育提供者和受教育者)双方建立的职业教育关系(即签订合同),企业教育机构和教育人员的资质,企业主导受教育者的考试等内容。职业教育的类型主要包括:职业准备教育(die Berufsausbildungsvorbereitung),职业教育(die Berufsausbildung),职业进修教育(die berufliche Fortbildung),以及职业改行教育(die berufliche Umschulung)。前两者为职前教育,培养适龄青年进行职业活动所需要的职业行动能力,为年轻人提供工作准备;后两者为职后教育,传授职员升职或者改行所需的职业行动能力。无论是前者还是后者,企业都是具体的实施者。

(二)明确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标准和权利

权利是法律对法律主体能够作出或不作出某种行为,以及其要求他人相应作出或不作出某种行为的许可与保障[2]。《联邦职业教育法》赋予企业的权利包括:

第一,赋予企业实施职业教育的权利。在德国,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是一项权利,并且只有经过主管部门认定的企业才有资格实施职业教育。遴选依据主要是企业的种类和设施,是否适合进行职业教育并且有能力传授职业技能与知识[3]。有资质并且被许可实施职业教育的企业,被冠以“教育企业”[4]称号。据统计,截至2012年大约有447700个企业获得“教育企业”名号,约占企业总数(约201万家企业)的五分之一[5]。这些企业主要分布在工业、商业、手工业、服务业以及农业等领域,不同规模的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比例有所差异,大型企业的参与率普遍高于小企业②。

第二,赋予企业与受教育者签订教育合同的权利。《联邦职业教育法》规定:企业招收他人接受职业教育,应与受教育者签订职业教育合同[6]。通常,企业根据国家的“教育职业”③信息,以及企业的实际情况和发展规划等各种因素,综合考虑并制定招生计划和名额,经过申请者的自主申请、资质认定等环节,选拔符合要求的受教育者。依据法律,企业与录用的受教育者签订职业教育合同,申请者与企业形成法律关系,以学徒的身份在企业接受实践技能教育。

第三,赋予企业评价受教育者考试成绩的权利。《联邦职业教育法》规定,受教育者在学习期间须进行中期和结业两次国家考试。两次考试都由占数量至少为三分之二的雇主和雇员代表组成的考试委员会具体负责,成绩结算以教育企业出具的实际操作成绩为主,以职业学校出具的笔试成绩为辅。通过毕业考试的学生可获得由教育企业出具的合格证书、职业学校出具的毕业证书以及考试证书。其中,企业颁发的证书是接受职业教育的学徒进入就业市场的资质证明,是受教育者就业的重要凭证。

(三)规定企业在职业教育中的义务

义务与权利相对,法律主体在享受权利的同时,必须承担责任。《联邦职业教育法》规定,企业必须在职业教育中承担以下义务:

其一,实施职业教育教学的义务。企业实施职业教育主要形式是学徒培训,即企业中的课堂教学与实地训练结合。依据教育职业的培训章程,通过采用“工作岗位上的训练、学徒实训工场、企业内课堂教学”[7]等形式,有针对性地对学徒进行广泛而切实的职业教育。

其二,指派教师的义务。法律规定:企业教师需具备相应“人品资质”(Pers?inliche Eingung)和“专业资质”(Fachliche Eingung)[8]。“人品资质”是指,企业教师在企业教育实践中应该具有责任心、爱心等品质;“专业资质”是指,教师应具备职业教育学和劳动教育学的“技能、知识和能力”(Fertigkeiten、Kenntnise und F?]higkeiten),能够独立策划、执行、评估职业教育。企业指派的教师,只有通过专门考试并经由行业协会的资质认定后,才能承担教育教学任务。

其三,承担津贴和教育经费的义务。双元制职业教育系统中,职业院校产生的教育费用由政府、公共部门承担,而企业中产生的教育费用则由企业自身承担④。企业承担的教育费用主要包括:向受教育者支付的教育津贴,教师的工资以及教育经费等。以2013年为例,学徒月均津贴为767欧元,是熟练工人工资的三分之一。加上为教师支付的工资,人力成本达总投入成本的46%[9]。教育经费则主要包括:建立业培训中心、购置职业培训设备、购买教材以及日常管理等所产生的费用。

其四,督促受教育者到职业学校参加理论学习的义务。企业和职业学校同为教育场所,企业教育时间占受教育者全部受教育时间的三分之二。企业主要承担学生实践操作技能的培养,同时,为促进受教育者的综合素质提升,企业必须督促学生去职业学校学习相应的理论。

(四)明晰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法律责任

法律责任是指因违反了法定义务或契约义务,或不当行使法律权利所产生的,由行为人承担的不利后果,亦由于违反第一性义务而引起的第二性义务[10]。《联邦职业教育法》的第六部分为“罚款规则”(Bu?Ygeldvorschiften),即对企业在实施职业教育中违反法律的行为作出惩罚性规定。德国对于教育机构资质的认定有严格的要求,对其监督也依法进行。该法第32、33条规定,主管机构⑤对教育机构及其人员的品质和专业资质进行监督,一旦发现资质缺陷,如缺陷可弥补且对受教育者不造成伤害,责令期限内予以弥补,若资质缺陷不可弥补或对受教育者造成缺陷,则取消该机构的资质并禁止其招收和教育受教育者[11]。企业的违反法律行为包括:没有规范地与受教育者签订职业教育合同,违背教育目标,没有让受教育者脱产参加职业学校学习和考试,在不具备教育资质的情况下招收受教育者,不配合监督部门的监督工作,等等[12]。对于违反法律的行为给予相应的处罚,根据情况处以从一千欧元到五千欧元不等的罚金。

《联邦职业教育法》对企业在职业教育中的权利、义务和责任等规定,凸显了企业在职业教育发展中的主体地位,为企业实施职业教育构建一个有利的法律环境。可以说,德国完善而有效的职业教育法律,使得以“双元制”为特色的职业教育成为德国经济发展的“秘密武器”,“德国制造”成为品质符号,受到众多国家的认可。当然,德国职业教育法律之所以有这种规定,能推动职业教育持续、健康、有效发展,与德国的文化传统、职业教育历史以及立法机构的重视,有着密切关系。

二、德国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与职业教育法律的互动关系

在德国,企业实施职业教育有着悠久历史,承担着为各行各业培养合格劳动者的职责。从手工业时代的学徒制到工业化时代的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企业都作为职业教育实施主体参与到职业教育的实践发展中。企业实施职业教育的良好效果,得到用人单位与立法机构的肯定与认可。尤其是立法机构,通过法律形式,及时对企业实施职业教育的活动给予确认、规范与保障,形成职业教育发展――法律巩固――职业教育再发展的良性互动局面。可以说,德国《联邦职业教育法》对企业在职业教育中主体地位的确立,与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历史、实际效果以及法律的及时巩固与更新有因果关联。

(一)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历史传统与现实

现代学者普遍认为,职业教育肇始于学徒教育。在职业学校教育出现之前,学徒教育是技术传递和劳动力再生产的主要方式。学徒教育发生于生产实践场所,以“口耳相传”和“从做中学”的方式,培养下一代的生产操作技能和工作态度。13世纪,伴随行会制度的发展,学徒教育趋于规范化,形成学徒制。行会管理下的学徒制,在提高从业者社会地位的同时,保障了生产的规范化和专业化。当然,作为人才培养制度,学徒制规定学徒除了习得生产操作技能外,还需养成职业道德和职业操守,有助于自身人格的完善。

19世纪中期,伴随德国工业的发展,以往发生在手工工场的学徒教育随之发生变化。大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企业规模扩大且发展迅速。为提高经济效益,占据更多市场份额,企业需要改善产品质量,需要依靠高素质的企业员工。工业培训模式开始出现,工人的文化素质和专业技术成为工人培训的重要内容,大批高素质的专业工人(Facharbeiter)经此产生。十九世纪末,德国企业迅速发展,大企业自设职业培训场所,小企业间联合建立跨企业培训场所,工业企业自行培养劳动力且所培养的人才占据较大比重。但是,随着工业化生产的发展,企业对熟练工人的需求增大,对工人的专业技能和文化素质提出更高要求,单纯由企业培养劳动力的模式难以满足企业发展的需求。在这种情况下,企业联合职业学校共同参与学徒培训,形成“双元制”职业教育的雏形。随后,这一模式获得长足发展。到今日,企业联合职业院校培养劳动力的“双元制”模式,已经成为德国职业教育的特色。

(二)企业实施职业教育的原因及其效果

从企业实施职业教育的历史可知,在职业学校出现之前,企业是职业教育的主要实施者。从手工业作坊里的师傅带徒弟的学徒教育,发展到学徒制,再到企业工厂内的员工培训,最后到企业与职业学校联合培养劳动力,企业以不同方式参与职业教育。企业之所以实施职业教育,既是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也被企业视为一种权利。

首先,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企业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从业者;从业者品质与素质越高,企业生存与发展的能力越强。同时,作为经济单位,逐利是企业的本性之一。企业逐利必须以满足社会需要的方式实现,培养出良好的企业员工以生产品质优良的产品,是企业满足社会需要的主要方式。因此,无论是企业的生存,还是企业的发展,都须给教育以高度重视。而且,从企业实施职业教育的历史来看,企业参与职业教育还是企业的历史传统,即实施职业教育是企业的责任。

其次,企业实施教育可以获得回报。这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得以体现:一是参与职业教育的企业可以获得一种荣誉,提升企业知名度。如前所述,只有那些具有一定资质并被赋权的企业才有资格实施职业教育。对企业而言,一旦获得“教育企业”的资格,无疑是一种荣誉与认可,也是对企业的一种宣传。二是企业办教育可以降低劳动力成本。企业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学徒直接参加创造价值的生产劳动,费用仅仅是熟练工的三分之一,为企业节约生产成本。三是降低招聘费用。一般情况下,学徒受训完毕直接进入实施教育的企业。对企业而言,既可聘用到熟悉且适合的员工,又节省从劳动力市场招聘以及培训员工的成本。

与职业学校相比,企业实施职业教育具有先天优势,效果也更为明显。对受教育者而言,在企业接受技能训练,能够以较快速度获得进入就业市场所需要的职业行动能力和职业资格,同时缩短工作适应期。对企业发展来说,聘用专业技能强、理论知识深厚的年轻人,能够应对生产实际和技术革新的需要,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进而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当然,企业拥有的办学优势,如清晰明确的培养目标、完善的人才培养规格、合理的专业设置与师资结构等,能够促进职业教育健康发展。德国企业为德国产业发展培养了大批高素质的技术技能人才,满足了劳动力市场对合格工人的需求,二战后德国经济迅速恢复并崛起即是明证。

(三)保障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立法历史

德国企业开展职业教育的过程中伴随着法律制度的保障。早在1726年,德国的奥古斯堡(Augsburg)颁布的《城市法》中就有关于学徒制度的规定[13]。行会组织颁布的行业规章一般涉及对从业人员准入资格的规定,师傅和徒弟的资质等级规定,以及商品价格、工资报酬、生产规模的规定。这些规定确保了学徒培养的质量,有助于职业教育实施的规范化和职业教育质量的提高。1810年,普士颁布《营业税法》规定企业可自由开展学徒培训,形成了自由手工业者的学徒培训形式[14]。在手工业经济向工业经济转型、双元制培训模式生成的过程中,法律也起到引导和规范作用。1869年颁布的《北德意志联邦工商条例》规定,不足18岁的学徒,必须进入补习学校接受职业理论教育,传统手工业培训模式开始向“双元制”职业教育过渡。1897年的《手工业保护法》规定了工业、手工业和商业中的学徒培训,将部分学校教育与学徒训练结合起来,以维护手工业的发展,并规定为培训教师颁发职业资格证书。同年的《普鲁士行会法》规定了行会负责下属企业的学徒培训事务[15]。1908年的《手工业条例》规定,参加学徒培训必须通过考试。两项法律为后来的“双元制”职业教育的形成奠定了法律基础[16]。1969年,各种分散的法律法规得以整合,形成规范全国职业教育的基本法律,即《联邦职业教育法》。该法也成为规范现代企业教育行为的基本法,同时对企业作为职业教育主体予以法律保障。2005年和2007年,《联邦职业教育法》得到进一步的修订和完善,为职业教育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企业发展需要教育支持,企业主动承担培养劳动力的职业教育。企业实施的教育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得到立法机构和公共部门的认可并通过法律手段予以确认,保证了企业中的职业教育规范运行。德国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历史经验以及国家通过法律手段予以保障,对于中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具有启示意义。

三、德国企业实施职业教育的法律启示

德国企业实施职业教育与国家颁布职业教育法律之间呈现良性的互动局面,《联邦职业教育法》就是这种互动的结果。德国职业教育的发展状况,为中国职业教育发展提供了某些启示:即鼓励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实践,通过法律手段保障并明晰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权利与职责。

(一)鼓励并支持企业参与职业教育

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素质结构与劳动力市场需求不对接,用工市场出现“技工荒”,严重制约经济发展。这种局面出现的原因,主要在于企业没有参与劳动力培养过程。因为,单靠职业院校无法培养出满足企业需求的人才。企业有教育诉求,并且有培训优势,本应积极参与到职业教育中。但是,作为一个经济单位,企业办教育存在风险,当成本支出无法得到等同或者超值回报时,企业就会顾虑重重。政府与立法机构对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既无政策层面的支持,又无法律层面的保障,企业存在“后顾之忧”而消极应对“作为重要办学主体”的口号。

反观我国历史,企业曾作为办学主体承担过教育职责。时期,为抵制列强侵略,洋务派以“自强”“求富”为目的,兴办了一批新式学堂。其中,有相当数量的新式学堂由企业承办,出现一批融教育与生产一体的教育型企业。企业中的新式学堂不仅培养出当时亟需的人才,有效推动了中国近代经济、政治和教育的发展,而且为探索教育发展之路提供了宝贵经验。民国时期,一大批实业家在企业中开展教育活动,将工作场所当做教育场所,致力于人才培养与经济发展。典型如卢作孚创办的民生公司被誉为“社会大学”,上海康源印刷制罐厂被称为“学校化之工厂”,等等。这些做法获得实业经济与企业教育共同发展的效果,提高生产效率的同时提升了员工的素质,保障了员工受教育的权利,也起到教育救国的作用。然而,具有良好发展势头的职业教育,在随后的改造过程中出现重大转折,学校垄断职业教育,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权利被剥夺而退出,职业学校教育一条腿走路。在经济转型与产业升级的现实情境下,职业教育陷入举步维艰的境地。因此,我国政府应大力鼓励企业办学,并给予配套措施予以支持,德国在这方面积淀了丰厚的思想资源与实践经验。

德国的职业教育依靠企业的现场教育与职业院校的课堂教育两条腿,走出一条符合职业教育发展与产业发展需求之路。德国《联邦职业教育法》规定企业必须参与职业教育,而且必须具有相当资质,即同时具备硬性条件且有能力承担职业教育的企业才能招收学徒,并与职业学校配合,致力于职业教育质量的提升。同时,德国政府给参与职业教育的企业以政策保障和经费支持。在德国,企业实施职业教育产生的费用主要由企业自身承担,但政府对参加职业教育的企业予以资助。根据“欧洲复兴基金的贷款计划”,德国政府为中小企业培训提供为期10-15年的低息贷款;为企业联合会提供活动经费,辅助企业开展职业教育[17]。所以,德国企业积极参加到职业教育中。中国职业教育的质量提升,必须有企业参与其中。这需要政府给实施职业教育的企业以相应的支持和保障,如为实施职业教育的企业的培训费用“买单”,通过资金补贴、税收减免等措施,调动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和热情。

(二)加快修订有企业参与的职业教育法律

从世界范围看,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是发达国家职业教育的普遍做法,职业教育法律可为此提供依据。德国如此,其他工业化国家也如此。如日本的职业教育法即为典型的企业职业教育法[18],其《产业教育振兴法》规定企业必须参与产业教育;日本《职业训练法》规定:“企业主在对雇佣劳动者进行必要的职业训练的同时,还要给他们以必要的援助,以便让他们接受职业训练和技能鉴定”[19]。因此,无论是职业教育实践发展,还是职业教育法律制定,都不可忽视企业在其中的重要作用。

与德国的《联邦职业教育法》相比,我国虽然有职业教育法,却对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规定相当少,而且明显呈现出“柔性”一面。1996年颁布实施的《职业教育法》,主要是针对学校职业教育的行为,涉及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条款仅有几项,还过于原则化。对于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缺乏明晰、硬性规定,对不参与职业教育的企业几乎没有约束力,从而使得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于“法”无据。最近几年,政府出台包括《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等在内的一系列文件中,提出将企业作为职业教育重要的办学主体。但是,政府部门与立法机构不同,政策文件与法律法令相异,其对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约束力与保障性相当有限。因此,亟需对原有法律进行修订。修订职业教育法律时,需要广泛动员社会各界尤其是产业界积极参与,而非由教育界或教育部门唱“独角戏”。修订职业教育法律,首先要确立企业在职业教育办学中的主体地位,即企业必须承担职业教育职责。对参与职业教育的企业资质进行限定和规范,明确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权利、义务与责任,明晰企业与学校在职业教育中的边界,便于两者协作。鉴于现存职业教育法的柔性特点,修订职业教育法时,要考虑法律条款的具体、明晰与可操作性,使其成为“硬法”,能够切实保障和推动职业教育的发展。当然,在修订中国职业教育法之后,还要增加配套法律与实施细则,形成一整套行之有效、监之有据的法律体系,保证职业教育健康、有序、持续发展。

注释:

①本文中的《联邦职业教育法》指2005年修订版。该部法律将1969年《联邦职业教育法》与1981年《职业教育促进法》进行融合与完善,呈现出灵活、清晰、简练等特点,切合德国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

②德国的企业一般按照企业人数划定规模等级,分为1-9人企业、10-49人企业、50-499人企业以及大于500人的企业。以2012年为例,这些企业作为主体参与到双元制职业教育中的比例分别为50%、64%、70%和79%。

③德的“教育职业”是针对职业教育“专业”而创设的一种称谓,国家每年颁布认可的教育职业,企业会根据这些教育职业培训位置,并根据每一个教育职业下的“职业教育条例”对受训者实施技能培训。“教育职业”培养的能力资质不止适用于某一个职业,而是培养适用于多种职业的宽广的资质能力。根据德国职业教育研究所的《2014年职业教育政府年度报告》相关数据显示,2013年被认定的教育职业达329个。

④德国职业教育的资金投入主要由三部分构成:企业、公共部门(包括联邦政府、联邦州、联邦就业局)和受教育者。其中,企业与公共部门承担大部分资金。以2013年为例,提供企业投入资金为77亿欧元,用于双元制职业教育中的企业实践部分。公共部门的投入大约为97亿元,用于双元制教育系统中的职业学校。参见Bibb.Financing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 in Germany[EB/OL].https://bibb.de/en/41380.php.

⑤《联邦职业教育法》认定的主管机构指的是各个行业的行会组织,包括手工业协会、工商业联合会、农业协会、律师协会、经济审计员协会、税务咨询员协会以及医生协会等,这些行业协会构成了职业教育的主管机构。

参考文献:

[1][3][6][8][11][12]BIBB.Berufsbildungsgesetze[EB/OL].bibb.de/documente/pdf/pr_materialien_bbig.pdf.

[2]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教育》辑委员会,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编辑部.中国大百科全书法学[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4:485.

[4]姜大源.职业教育立法的跨界思考――基于德国经验的反思[J].教育发展研究,2009(19):32-35.

[5][9]VET data report germany 2014.[EB/OL].bibb.de/datenreport/de/datenreport2014.php.

[7]黄日强,黄勇明.德国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初探[J].外国教育研究,2005(8):74-77.

[10]吴广松.浅谈法律责任的界定[J].法制与社会,2010(5):293.

[13][15][16]翟海魂.发达国家职业技术教育历史演进[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17,473,100.

[14][17]黄日强.战后德国职业教育研究[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6:4,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