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提升策略范文

时间:2023-06-30 17:58:1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课堂提升策略,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课堂提升策略

篇1

一、思想品德课引入情景教学的途径和方法

(一)、注重心理体验,创设验证情景

《全日制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提出“在教学中,要不断创造条件,促进学生的道德践行,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感悟和理解社会的思想道德价值要求,逐步形式正确的道德观和良好行为习惯”。如八年级思想品德教材,把培养学生的交往能力作为重点。这就需要学生有一定的心理常识,能够学会调适自己心理并能体会他人心理。

(二)、构建生活课堂,创设故事情景

初中思想品德教材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是真实生活的典型化。在教学中我们围绕教学目标,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教学情景,并针对学生思维的疑点、难点设计问题。在学习《交往讲艺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这一课时,我让学生回想自己曾经历过的家庭冲突,然后设计成小品表演。并思考:“当时是怎样解决的?现在我们学了这一课后又该怎样解决?”同学们积极性很高。

(三)巧留时间空白,创设悬念情景

思想品德课在内容的表达上留有适当的空白,为学生提供了自由想像、自主思考的空间,力求在启动学生思维的基础上,在鼓励他们尝试探究的过程中,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体现教材的开放性、示范性、引领性。

(四)、运用多媒体课件,创设视听情景

多媒体技术的最大特点就是生动性、形象性和直观性,而中学生的思维又以形象思维为主,针对学生的特点、利用多媒体的优势,对调动学生非智力因素,营造情境、浓厚课堂氛围创造了有利条件,例如,《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一课(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我利用多媒体播放了祖国的文化习俗和风土人情,并配以优美动听的解说,使学生在欣赏中,犹如身临其境,乐而忘返,使学生们感受到了不同地区和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这些形形的文化,把大千世界装扮成一个百花盛开的大花园。这样,使学生在愉悦中,既掌握了知识,培养了想像力,又进行了美的心灵陶冶,增强了热爱祖国的感情,进而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二、思想品德课引入情景教学应遵循的原则

(一)、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实践表明,提高情景教学实效的关键,在于紧密联系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生活实际,这是思想品德课理论联系实际和情景教学的最佳结合点。从学生和社会实际出发创设问题情境,既可以调动学生参与合作的积极性,又可以帮助学生解决疑惑。

(二)、教师指导性和学生主体性相结合的原则。思想品德课实行情景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是讲授者,还是情景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和促进者。而情景教学的核心思想是以学生为中心,即一切为了学生,一切为学服务而不是为教服务;教学中,教师要将质疑、反对的权利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提出方案,并且让学生进行评价和自我评价,这样,就会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充分发挥,有利于促进每一个学生有更多机会学习、发展。

(三)、因材施教的原则:新课改的理念,特别强调“人文主义”、“以人为本”,采用情景教学,教师教学目标和教学设计的量体裁衣,使课堂教学真正做到了因材施教,真正实现了尊重学生个性差异,促进每个学生都发展的目标。

三、思想品德课引入情景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一)、创设的情景可以是多样的。可以是文字、图表、图片等文本材料,或音频、视频材料,也可以是小品、学生的探究活动等。

(二)、情景设置要坚持贴近社会、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以触动学生的内心世界,引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心理共鸣。

(三)、情景所反映的内容要注意典型性和针对性,要体现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念,以问题为切入点,引发学生的思考,问题的设置应有利于本节课学习目标的达成。

篇2

关I词:课堂教学;集体备课;教学成效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5-0076-02

当前,语文课堂教学存在很多问题。与内而言,很多教师会被新理念、新课型等"新常态"下的课堂教学现象搞得不知所措;与外而言,语文教学成了中国教学存在的最突出、最主要的一个问题。很多初中语文教师也在各种教育理念下"雾里看花",难辨真伪。一方面,初中语文不仅面临着升学压力,还肩负着培养学生综合素质重任。随着课改深度推进,"新常态"成为课堂教学改革的热点问题。课堂是教学的重要环节,为提升教学成效,本文就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提升策略进行深入研究。

1.提倡教师集体备课,提升教师的备课成效

高效课堂其核心理念与原则为"以学定教",有效教学的关键环节在于有效的备课。为了提升备课成效,初中语文教学推行集体备课制。集体备课是指在教师独立备课的基础上,以学科教研室教师共同备课为形式,而进行的集体性教研备课活动,其形式分为校内集体备课与校际集体备课。集体备课能集思广益,其与轮流备课、分块备课、组长备课等备课形式存在较为显著的差异。从形式上而言,它不追求老师们统一的教案,它目的在于为教师个人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提供相关的服务与帮助。

根据备课任务,我们大多将同一年级的语文教师集中起来,进行集体备课。如在集中备朱自清的《背影》时,老师们围绕学情分析、教材处理、教法选择、媒体选用、练习处理、教学过程中师生的双边活动等进行了充分讨论。备课组实行了导学案制,每一课学案在制定前都通过集体备课集思广益确定整体思路,然后由老师们分工完成。因此每课学案的设计既有相关的知识梳理,又有课堂学习环节,还有配套的精选练习,学案力求做到实用好用,教师又可根据自身优势和班级学生实际充分发挥,提升了课堂效果。

2.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师生对话来提升教学成效

课堂上的师生互动是一种提升教学成效的有效形式,语文课堂与其他课堂相比,具有灵活、开放性等特征。学校语文课堂教学实效性的提高可以这样入手:丰富课堂教学对话的类型。在初中语文的课堂教学中,师生对话较多,学生间的对话少。单调的对话不利于师生之间达成相互理解,因此作为教学主导者的教师有必要对语文课堂教学组织形式进行改革。在班级授课制难以改变的情况下,教师要着重研究班级授课制下师生、生生之间对话互动策略。教师可适当地引入小组学习、对组学习、大组讨论的合作交流,以及师生之间的个别指导。灵活多变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能够从时间上和空间上,保证学生对话的自主性,打破集体教学的单一性,扩大学生自主活动的空间,增加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往的多维性。从启发学生思维、完成教学任务等角度来思考问题,使交往围绕语文课文内容来展开,这样更容易锻炼学生思维能力。

《羚羊木雕》是初中语文教材的经典课文,其通过平凡的家庭琐事,赞美了孩子间的真诚的友谊,提出了如何尊重孩子情感的社会大问题,内容发人深省。在讲授《羚羊木雕》时,笔者就设计了相关讨论,组织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对话。有学生认为应该归还,毕竟是很贵重的东西;有学生认为不应该归还,毕竟同学之间的友谊是无价的。在组织师生的交流过程中,对话既是一种教学方式,更是一种师生关系。教师要尊重学生阅读过程中的独特感受,弘扬学生的阅读个性,促使学生"愿答"、"乐答",在"答"中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3.合理利用多媒体,创新课程教学模式

随着技术的发展,多媒体在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多。多媒体,顾名思义,就是多种传媒手段的综合运用。通过图像、画面、声音、动作的综合运用,展示一幅立体的全方位的视听形象,把语言文字转化为视听形象,这是电子传媒文化时代的一个主要特征。同时因为它具有的可视性、可听性、直观性的优点,而被引进课堂,这无疑使语文教学――尤其是古诗文教学――走进了一个新时代,语文学习也步入了一片崭新的天地。当前,在多媒体运用上,存在两个极端。一方面,很多语文教师认为语文教学中没有必要使用多媒体,一些老师在使用多媒体技术的培训上并不是很到位,如今还是一片散乱且非正规的局面,这就使得初中语文老师的技术能力跟不上多媒体发展速度,很多时候初中语文老师不能及时解决在课堂上出现的有关多媒体故障的各种问题,导致课堂宝贵的时间被浪费,耽误了老师授课的有效时间,从而教学质量就提不上去。另一方面,一些教师过于依赖多媒体,语文课堂教学出现的一些问题,如"电子课件使用过多"、"花样繁多、肆意翻新"等。电子课件使用的泛滥、课堂表演活动的频繁,以及课型的不断翻新等,以"新常态"冠名,就让人不敢非难和质疑。许多语文教师过于依赖多媒体,就拿"新常态"喋喋不休,也容易给人以误导。

在讲授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时,笔者先采用多媒体播放一段高山流水之曲,再展示陶渊明的形象,在清新优美的旋律中,再展示田园自然风光,展示的画面是描写农村生活的田园风光:方宅、林园、远村、茅屋、鸡鸣、狗吠。这些声画无疑可以引导学生进入一种美好的境界,体会到山水的魅力。但这还很不够,要想更深入地理解作品的主旨,作者的情感。于此同时,联系陶渊明的个性、人生道路,才可以更深地明白:此诗表现的是陶渊明的情怀,归隐田园、悠然自得的心态以及诗人淡泊名利、洁身自好的人格。

4.科学地布置好课外作业,在课堂上对学生作业进行合理评价

为了提升课堂教学成效,课后的语文作业也应被合理设计与合理评价。在影响学生作业对语文知识和能力发展质量的诸多要素中,科学的作业设计是前提,扎实的作业实践是基础的话,那么,有效的作业评价是关键。传统的语文作业评价,无论是评价目标还是评价方式,无论是评价主体还是评价因素,都存在着不少误区,有待于我们进一步深入研究,探讨一些科学有效的理念、方式和方法,为更好地保证语文教学有效性提供依据与参考。

在讲授《孔乙己》一课时,让学生感受当时社会的残酷与自私,民众的麻木与冷漠,学生心灵受到强烈的震撼。我借此设计了两个开放性问题"众人为什么而笑,用笑来贯穿孔乙己的故事,有什么用意?"、 "孔乙己是时代的落伍者,造成他人生悲剧的原因是什么?这和他的性格有什么关系?"学生兴趣盎然,充分发挥想象,谈得真切感人,对社会、生命有了深沉的思考。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3)-03-0039-01

高效课堂是指在教学当中利用有限的时间提升教学的效率,使学生轻松获取知识,掌握学习方法。随着小学数学教学的不断深入,数学课堂提倡“以生为本、兴趣引导”教学理念,就是要把课堂还给学生,学生的学习教师要从其兴趣入手。建立高效课堂是小学数学的当务之急,那么就需要数学教师落实数学课标、精心设计教学,活跃师生关系、培养学习兴趣,变抽象为生动、突破教学难点等方面去实施,最终提升小学数学课堂的实效。

一、落实数学课标、精心设计教学

新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构建“高效课堂”,就要把课标中的理念落实,利用这些理念精心进行教学设计,最终提升教学的效率。例如,《认识方程》具体是这样设计的:1.从直观的天平开始。上课开始,先贴出天平的简易图,再往天平右边的托盘里放了“300克的砝码”(硬纸做的)让学生用动作表示天平此时的状态,(不平衡)。然后问学生:“要想让天平平衡起来,怎么办?”在学生的积极讨论中,老师往左盘里加了“180克的苹果和120克的香蕉”。并随即让学生用数学语言表示,学生很容易写出180+120=300的算式。在这时,老师适时引导学生,如果把120克的香蕉拿走,拿来一个x克的苹果会怎样?你能用数学语言表示吗?学生在用身体表示天平此时的状态的同时写出了下面的算式:180+x=300,180+x>300, 180+x50+20+30。这些算式都是老师引导学生用直观的教具天平称出来的;2.分类。老师巧妙的引导学生把上面这些式子分为两类(等式分为一类,不等式分为一类)后,就揭示了方程的意义;3.让学生调起心中的天平。在此环节,老师引导学生:“我们认识方程是谁帮的忙?现在我把天平收起来,你心中有天平吗?”,接着,老师就出示了一个图片,上面的题目图文并茂,鼓励学生调起心中的天平,让学生:(1)从图中获取信息;(2)发现等量关系;(3)用自己语言表述;(4)用含有未知数的等式表达。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找到了等量关系,写出了下面的算式:X-145=35,X-35=145,145+35=x;4.让方程回归生活,在身边找方程,方程就是讲故事。整节课,在教师的精心组织和引导下,学生深入的理解了方程的意义,完成了方程的建模过程。

二、活跃师生关系、培养学习兴趣

提起学习兴趣,我们都知道兴趣是激发学生的学习的力量,是学生进行持久、深入学生的保证。“浓厚的兴趣超过一百种良好的教学方法”。大家都知道学习兴趣重要的重要性,可是学习兴趣培养是很难的。通过这次高效课堂的启示就是: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学习兴趣培养的剂。老师的一句话、一个微笑、一个眼神、一个亲切的握手、一次轻轻的抚摸,在举手投足之间都洋溢着对学生充分的尊重和爱,师生关系是那么的融洽。当学生在判断“80+( )=120”是不是方程有争议时,有位老师没有责怪学生,你听这位老师的话语是多么的亲切:“方程老早老早就和我们照过面了,只不过我们不认识它罢了”。难怪有很多学生听过这位老师的课后,很怀念这位老师,这位老师也经常收到很多学生写给她的怀念她的信。

在讲《解决问题的策略》一课时,可以和学生一起玩撕纸游戏,和学生一边撕纸一起说“嘶啦嘶啦”。这样老师讲课时不是站在讲台上,而是时常走到学生的中间,亲切的和学生交流。学生也积极的思考,课堂上小手如林,回答问题的声音很洪亮。当学生假设有错时,他憨厚的一笑说:“假设无罪”;还可以鼓励学生上课时可以随便说话,当然是说和学习有关的话。在师生关系和谐的课堂上,我们可以看到学生在积极的思考,认真的动手操作,大胆的表述自己的观点。他们精彩的回答赢得了听课老师的一阵阵掌声。是啊,关系和谐了,就会喜欢老师,俗话说:“爱屋及乌”,喜爱老师就会喜欢老师所教的课,学习兴趣的培养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三、变抽象为生动、突破教学难点

数学是模式的科学,数学的基本特性是抽象性,需要老师举出适当的例子。如何帮助学生由实例抽象出相应的数学概念,变成学生容易接受、生动的知识呢?关键要做到四点:1.关键之一:去情景;2.范例的作用与必要的抽象;3.“变式理论”“概念变式”――变突出不变;4.核心思想:如何通过适当的变化与比较帮助学生认识概念的本质特性。用负数的概念这节课,通过数老师口袋的豆子,左边装4颗,右边装10颗,产生“4-10=?”使学生能很好的明白负数就是表示相反意义的数。

篇4

下面,以“2011年龙海市小学品德课堂观摩研讨活动”的十四节参赛课为例,研讨提高小学品德课堂的教学实效应采用的几点策略:

一、有效目标定位,精选处理教材

教育学生如何做人,加强对学生文明行为的培养和道德品质的教育,是品德与生活(社会)教学过程中的一个主题,并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一节好课,必须在明确“学生需求”这个大目标下,吃透课程标准,充分理解教材,制定教学目标,实施教学,从而满足孩子的需要。《朋友之间》这一节课,老师就创设种种情境,让学生感悟,对待朋友要宽容要真诚,要学会分享。《说声“谢谢”》这一节课,教师就教给孩子,对于帮助过我们的人、为我们服务过的人,要真诚地说声“谢谢”。这既是对他人的尊重,更是对自己的尊重。《花草树木点头笑》这一节课,就让孩子明白,花草树木作用大,我们要用自己的行动,从小事做起做个爱绿护绿小卫士。《我们的大地妈妈》这一节课,教师通过大量的事实告诉孩子,地球妈妈被污染了,“她”难过得哭了,我们要保持环境,努力让大地妈妈“笑”。上述课例证明,教学目标定位准确,教学内容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及认知水平,才能真正对整节课起指导性的作用,这也是达到教学有效性最为关键的一步。

品德课要把生活作为本源,以生活为本,在课堂上应体现“生活性”这一学科特点。首先,教学内容要生活化。教学中,要了解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生活感受,并将这些生活经验与教学内容联系在一起,充分应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中华食文化》这一节课,就很好地体现了教学内容生活化这一理念。教学中,林老师对“食文化”的内容进行了有效的增删取舍,在众多“食”中,选择了学生较熟悉的面食作为切入点,从观看拉面的制作过程,进而展示面食品种多、制作方法多、制作手艺巧的特点,以点带面呈现中华的菜系文化的博大精深。熟悉的话题、熟悉的场面,通俗易懂的展示,让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交通问题带来的思考》这一节课,陈老师拍下校门口的堵车的场面,让学生真切体会到交通问题就在每个人身边。这些教学内容都来源于生活,都是那么真实,学生在回归真实生活的同时,也真正感悟了生活的真理。

其次,教学方式要生活化。要让学生在生活的情景中学习,在情境中感受,在生活中体验。《花草树木点头笑》这一节课,老师就请孩子们以第一人称的口吻介绍植物的功用,有些孩子讨论了“芦荟汁能使皮肤的伤口加快愈合”,“妈妈用黄瓜美容”等来自生活经验方面的信息。《我和动物交朋友》这一节课,教师把鸽子、金鱼等小动物们请进了课堂,让学生在与小动物交流中懂得:爱护动物就要去了解动物、尊重动物,“动物和人一样,也有生活的权利”(学生语);“动物也有生命,我们不要随便去伤害它们”(学生语)。教学方式的生活化更易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加深学生对生活的感悟。

二、创新教学设计,深化情感体验

品德课强调关注学生的生命经历和经验、生命感受和体验。只有引导学生在实实在在的生活中,在儿童喜爱并乐于参与的活动中进行自我体验,才能使道德认知内化为道德行为。《我们长大了》这一节课,老师牵着孩子踏着歌声进入教室,又引着孩子踏着歌声走出教室。每个孩子都动手在印着“成长的脚印”的大红布条里写下最能体现自己长大的一件事,人人参与、个个互动,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学生在愉悦中体验自己成长的快乐。《风儿吹呀吹》这一课,教师创设了一系列的游戏让学生去“寻找风娃娃”和“制造风娃娃”。在“寻找风娃娃”的过程中,学生用眼睛看、耳朵听、鼻子闻等多种方式感受风的存在。在“制造风娃娃”这一活动中,学生富有创意地用气球放出的“风”吹动风车,吹走羽毛,真真切切地“制造”出风来。充满童真童趣的活动引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孩子们在游戏化的学习中,感受“风”带给他们的乐趣。《我有一双明亮的眼睛》这一节课,老师教给孩子三个让自己的眼睛更明亮的妙招,并当场让学生体验,于是有学生快乐地说“我的眼睛更亮了”、“感觉舒服极了”,真切的体验才是最有效的,只有真切地体验过,孩子才会自觉付诸行动,保护眼睛。只有求新求变的课堂,才能调动起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课堂教学充满生机与活力。

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的教学过程,是以儿童直接参与的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强调寓教育于活动中,让学生在愉快的活动中体会到学习的快乐,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教学过程一要创设生活情境,促进内化;二要实践活动,加深体验。《各具特色的民族风情》这一节课,教师引导学生共同拟定学习目标,围绕了解不同民族的服饰、民居、歌舞、饮食这四个方面来一次民族风情游。学生自由组成学习小组,对相应的民族进行了初步的探究,并选派一名代表当导游,引领大家走进各个民族。于是,课堂成了一个游兴浓厚的旅游团,学生是游客,学生代表是导游,通过看一看、说一说、猜一猜,唱一唱、跳一跳等不同的活动方式,去大理、游丽江、看香格里拉,走乡进寨,走进少数民族居住地,欣赏他们丰富多彩的民族歌舞,感受少数民族各具特色的民族习惯,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交流中滋生出民族自豪感。《我们长大了》这一节课,学生通过量一量自己的脚印、自己的身高、自己的衣服、自己的鞋子的变化,比一比自己所获得的奖状,说一说自己所学到的知识等等,感悟自己的点滴成长,真切地体会到自己在不断地长大,并为自己的成长感到兴奋、感到自豪,进而萌生出对父母的感恩之心。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提高了学生的道德认识,促进了学生道德的内化,为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习惯打下坚实的基础。

篇5

关键词:初中数学;提问;有效性

初中数学课堂提问是数学课堂教学中极具普遍性的现象,无论是新授课,还是复习课都离不开课堂提问。当前,有许多教师对以“问题”为媒介的教学方式的实质理解不清晰,致使课堂提问仍存在着较严重的华而不实的现象。本文拟就初中数学课堂有效提问的策略与评价作探索,供同行研讨。

一、课堂提问的重要性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春秋大教育家孔子就提倡“疑思问”。一个好的提问比解决一个

问题更重要,它能促进学生积极思维,启发学生创新性的想象力。而在课堂提问更为重要,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还能集中学生注意力,更开阔了学生思路,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同时很好的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1.可以活跃课堂气氛,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所谓教学,就是“教”与“学”,是教师教和学生学,两者共同参与的双边活动,不是教师单一的教,学生单一的学,而是师生互动,双向交流。课堂提问正符合这一教学理论,它能活跃课堂气氛,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一个提问犹如一条纽带,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感情和认识联系在一起,促进教与学的和谐,活跃了气氛。当教师提出问题时,学生处于高度集中的状态,积极地思考、分析,然后争先的作出回答,从而防止了的注意力的不集中、讲话、打瞌睡等现象。

2.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心理学家指出:人的一切发明创造来自于好奇心。好奇心是人们对新鲜事物积极探求的一种心理倾向,是人的一种本能。要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它是支配学习活动的奠基石,课堂提问就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最有效手段,面对教师的提问,学生们总是希望回答的问题能够得到教师的满意和称赞,在这种竞分意识下,同学们会对问题积极思考,平时做大量课外练习,阅读大量课外书籍来丰富自已的知识面,这样潜移默化使学生产生求知欲和学习的兴趣兴。

3.可以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课堂教学活动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如何才能了解学生在知识上是懂还是不懂,而又知多少。只凭传统教学那种教师教出信息,学生接受信息的单向活动,是不够的,须进行教师与学生信息交换,通过课堂提高了解学生对自已讲的知识是否掌握,掌握多少,哪方面还需重点,哪方面可以一笔带过。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及时调整教学课程,并可以根据每个学生不同的学习基础,给以针对性的指导和补充。

二、提升课堂问题有效性的方法

在课堂教学中,课堂提问是使用频率最高的教学手段。课堂提高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本次教学活动的好坏,一堂课是否气氛活跃,能否激发学生的兴趣,与教师的提问艺术有相当大的关系。然而怎样提问,什么样时机提问效果最佳,一直是教师专研探讨的课题,以下提出几点看法。

1.在学生的疑惑处提问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提问,是为了启发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来获得知识,培养能力。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考虑如何让学生“生疑”“质疑”“释疑”,充分挖掘他们身上发现、分析、解决的能力。多在学生学习以及思维活的疑惑外、阻碍处、设计问题,引发思考,学生有了疑问,就会产生求知欲望。如学习正方体和长方体等一些抽象概念,当学生们对这些概念感到束手无策,想不出来时,教师可以利用实物直观地和学生分析问题,这样即激发了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又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使学生集中思考,全身心地投入到问题当中,在操作中自然地解决了正方体和长方体等一些问题。

2.深题浅问,难易适度

据研究,人的认知水平可划分为三个层次:“已知区”、“最近发展区”和“未知区”。而人的认知水平就是在这三个层次之间循环往复,不断转化,螺旋式上升。课堂提问不宜停留在“已知区”与“未知区”,即不能太易也不能太难,太易将导致高思考力水平的下降,太难则伤害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无法保持持久不息的探索心理。课堂提问,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以学生现有的知识结构特点和思维水平为基点来设计问题。那些和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有一定联系,但学生仅凭已有的知识又不能完全解决的问题,最能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也最具有吸引力,能促使学生有目的地进行探索。

3.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

有资料表明,教师在课堂提问时,如果只给学生短暂时间去思考问题,并在学生还没有想好时就重复问题或请另外的学生回答,其结果是使学生对回答问题失去信心,思维受到抑制,达不到训练思维能力的目的。因此,教师在课堂提问后,要学会使用等待技巧,为学生提供一定的思考时间;在学生回答后,不要马上对学生的回答做出评价或者提另外的问题,让学生有一定的时间来详细说明、补充或修改对问题的回答,使回答更加系统、完善,以此来树立学生的决心和信心,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

例如,教学“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师:等角对等边时,为什么要强调在同一个三角形中?”(这一提问,揭示了等腰三角形性质的关键)

生:在不同的三角形中,相等的角所对的边不一定相等。

师:回答的不错。那你能举出反例吗?(在此过程中,必须留给学生思考回答的时间,不能挫伤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从而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能够做到“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

篇6

关键词: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提升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1-0113-02

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对高中语文课程教学提出更高的要求。我国高中语文课堂在新课改的指导下不断寻求提升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教学策略和手段,也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与发展。但在具体教学活动中也凸显出各种弊病,如应试教育模式根深蒂固,教学注重教学结果而忽视教学过程;各种新型的教育理念和手段流于表面,难以真正融入高中语文教学活动中;课堂知识强度大,学生接受度有限。课堂教学的同质化现象十分严重。

诸如此类的发展困境也成为高中语文课堂所要突破关键,语文课堂要想符合新课改的发展要求,必须从根本上对课堂教学活动进行彻底性的变革,本文从教学参与主体、教学素材、教学手段等多个方面入手,寻求适合当前高中语文课堂发展的高效提升策略,全面提升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

1.以学生为本,建立学生与文本的对话策略

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应当积极主动地融入语文课堂教学环节之中。为了提升学生对课堂的关注度和课堂效率,必须注重建立学生与文本的接触性对话。高效课堂必须注重学生的参与度与积极性。高中语文课堂以教材文本为承载,必须建立学生与教材的紧密联系。整个教学的基本步骤可以分为:第一、建立学生对文本的期待性视野。这是建立两者联系的基础环节,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程教学,让学生对教学素材产生浓厚的兴趣,引导学生倾注自我期待和情感,展开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体验。第二、对文本进行拓展。为了提升学生与文本更进一步联系,可以对文本语境呈现在课堂,并对构架和内容进行更深层的填补,文本和意义的空白成为引导学生发挥自主想象力的空间,素材存在的空白成为学生期待视野自我填补和自我创造的一种召唤。第三、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升华。依据学生对文本建立的期待,体验和想象,不断深化对文本的认识,对文本旨趣进行深度感悟和w会,建立学生认知的重构,由表及里,剥茧抽丝见真知,并在动态的建构过程中,构建学生对语言思维的认知能力。

2.以教师为主导,组织高效课堂教学活动

教师作为掌控课堂的引导者,应当积极有效地组织教学活动,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在教学环节中承担的主要职责如下:第一、筛选文本材料,建立知识内容的联系。高中语文教学依托于教学素材(文本),文本的筛选成为构建语文课堂意义的关键,让普通文本提升其教学意义,构建文本之间的关联性。教师依据教材特征以及新课改要求,不断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根据学生能力培养方向和教学材料内容的难易程度,引导学生循序渐进。

同时注重选文话题的经典性与时尚性的结合,多元解读多个文本阐释的中心,引导学生举一反三,构建思维发散性。第二、组织高效课堂,把控课堂节奏。教师应当注重课堂的张弛有度,积极引导学生以最佳状态学习,全面提升课堂有效性。这种组织能力与教师的调控度具有密切关系,教师应当注重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准确把握教材的难易度,以及准确把握学生对课堂的反应度,并积极进行调整。第三、引导学生参与对话活动。以文本为基础的学生与文本的对话需要教师的调控,这种对话过程有助于实现教师与学生,学生与文本的视野的交流与融合。教师对文本的熟稔程度高于学生,挖掘教材中的丰富的对话情景,以及文章中的留白,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不断构建新的认知和意义,引导学生如何与文本进行多角度对话,做到学而有思,学而有悟。

3.充分分析教材,挖掘教学资源的深层价值

教材作为高中语文教学的底本,它蕴含着丰富的教学资源,需要教师依据文本材料,结合学生的发展层次,对教材进行剥茧抽丝,抽离出知识的重难点。

第一,充分挖掘教材中的语言知识,即工具性资源。鉴于高中语文教学还具有语言特征,应当重视汉语知识的语音、词汇、语法以及语用等多个方面,教材能蕴含着丰富的语言运用规则和使用环境,教师能抽离出丰富的汉语词汇和句子让学生掌握汉语的语法生成规则,巧妙地运用词语,表达更深层和更形象的意义与情感。第二,充分挖掘教材中的人文和审美资源。高中语文教学不仅是静态的语言知识的传递,还应当获得人文熏陶和情感陶冶,建构学生丰富而饱满的人格,形成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让学生追求更深层次的精神享受,形成自我思维认知方式和审美眼光。比如《孔雀东南飞》体会到"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韧如丝,磐石无转移"的爱情的柔韧与忠贞;《木兰辞》传递替父出征,忠义为国的巾帼气节;《乡愁》中蕴藏着的对故乡的眷恋与牵挂之情。丰富的人文知识,让学生耳濡目染,形成健康而美好的情怀。沐浴在文本"情"与"美"的旅程中。

4.巧妙运用教学手段,提升课堂效率

教学手段是教师掌控课堂法宝,它能有效调解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第一、教师可以采用小组合作来培养学生的分工协作能力以及团队的认同感,并通过小组的讨论与汇报,相互分享自我学习体会与感受,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第二、教师可以举办教学活动,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趣味性。比如诗歌朗诵让学生把握诗人的深层情感,角色扮演直观呈现人物语言中透露出的人物性格。第三、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实现视、听的结合,丰富教学形式。比如在讲授"林黛玉进大观园",可以以视频资源为载体。在讲述《骆驼祥子》能以幻灯片的形式介绍老舍写作的社会背景,丰富而形象的幻灯片能高效地实现内容与形式的呈现。

总之,为了适应新课改发展要求,将教学理论和教学手段更好地融入具体教学活动中,还需要教育研究者和教师的共同努力,不断丰富教学形式,让学生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体会到语文课堂的魅力,与教师共同创建高效率语文课堂。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效率;教学策略

引言

数学是初中必修的基础学科,有很强的理论逻辑性,大部分教师的教学模式较死板,多数学生认为数学枯燥复杂。因此,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不浓厚、效率不高。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要树立科学的教育理念,了解学生的真正需求,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学习,提高教学效率。

一、目前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育模式固定,教学方法单一

数学学科有抽象性、逻辑性、辩证性以及应用性特征。在初中数学课程中,部分教师为了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快速达到教学目标,在课堂教学中往往直截了当地展开教学,教学方法单调老套、缺乏新意,大多是灌输式教学[1]。此类教学方法难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不能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因此,学生学习主动性不高,课堂教学效率低。

(二)将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主要标准

虽然新课程改革正轰轰烈烈地进行,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分数仍然是教师对学生进行评价的主要依据。这种以分数作为衡量标准评价学生的行为,违背了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会在无意间给学生带来心理伤害,尤其是成绩差的学生,所以非常不可取。教师在进行教学评价时,应该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原有基础、学习经历、实际情况等,对学生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2]。

(三)师生关系不和谐

不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数学课堂效率低的又一原因。鉴于传统的教学模式与数学学科自身的特点,大部分初中生的数学成绩相对于其他学科来说不太理想。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为了提高教学效率,往往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严加管教,课堂氛围紧张、压抑。当课堂学习中存在困惑时,学生出于种种顾虑不敢提问,不懂装懂,结果考试成绩不理想。之后教师继续加强管理,形成恶性循环,导致师生之间产生距离感,打击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3]。

二、提升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策略

(一)把握学生心理特点,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学生作为独立的人,有自己的思想意识的。在学习中,学生应自主学习,而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通过观察学生的言行举止,掌握学生的心理状态,并结合初中生的心理特征,有针对性地展开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自己的情绪,不同的情绪会产生不同的学习效果。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果发现学生的学习情绪比较低落,就要想方设法帮助学生从消极的状态中走出来,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学习,以提高教学效率。另外,课堂教学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应以学生为中心,把课堂交还给学生;提倡学生自学,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解题思路,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针对有异议的问题展开小组讨论,合作探讨重难点,必要时进行补充;多与学生沟通、交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总的来说,教师在教学中要把握学生的心理特点,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每位学生在课堂教学中都能有所收获[4]。

(二)明确教学目标,强化重点,突出难点

在数学教学中,每节课都要有教学目标。教师要想在有限的课堂中达到教学目的,就必须对每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有一个清楚的认识,从而顺利完成数学教学任务,提高数学教学质量。教学目标指的是教师对学生通过课堂学习将会达到的知识技能、过程方法及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学习效果的预期。有了明确的教学目标,教师进行教学就有了方向。教学重难点即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在学生能力范围之外的、学生学习中可能存在困难的教学内容。只有明确教学重难点,教师才能有的放矢地开展教学,针对重难点内容重点分析,让学生着重学习,从而强化教学效果。

(三)丰富教学方法,改变教学模式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对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有重要作用。要想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就要改变传统僵化、固定的教学模式,运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展开教学。首先,教师要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制订灵活可行的教学方案。其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展开教学,扩充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巧妙将数学中的抽象内容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促进学生对抽象知识的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最后,做到因材施教,在达到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允许学生自由发展,根据学生学习的具体情况展开分层教学;通过小组合作、独立思考等方式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学会学习。

(四)发展学生的发散性数学思维

要学好数学,就要有发散性的数学思维。数学学科的解题原则是在掌握基础知识原理的前提下“以不变应万变”。但有的学生只是单纯地理解了基础知识,离开课本就不会做题。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鼓励学生多思考、多交流,注重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首先,培养学生思维的严谨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全面、周密地思考问题,时刻保持思路清晰。其次,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适当地安排反例,引导学生学会通过形式多样的题型看到背后的数学信息,从而认真细心审题,反复思考,多次分析,最终找到正确的解题方法。最后,要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与灵活性。教师要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思路解决问题,在解题过程中,杜绝产生思维惰性,要求学生勇于打破常规解题思维,灵活变通思路,从而培养发散性数学思维。

结语

篇8

关键词:生活化;感悟;网络;提升;有效性;策略

《品德与社会》这门德育课程是建立在学生生活基础上的综合课程。它根据学生社会生活范围不断扩大的实际,从学生品德形成、社会认识的需要出发,以人与他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为主线,将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品德教育、行为规范和法制教育、历史和地理教育、国情教育以及环境教育等融为一体,为学生成长为富有爱心、社会责任感和良好品德行为习惯的现代公民奠定基础。

近几年思想品德课堂的教学实践中,我对这门综合课程逐渐有了新的理解,课程逐渐走向生活、走向开放,很多学生从中获得生活化的探究与体验。但面对当前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及怎样提高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解决:

一、体验感悟,让课堂活起来

《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注意引导学生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体验、感悟社会,获得对世界的真实感受。”仔细阅读,不难发现,两份课标都不约而同地提出了“体验”这个概念,认为体验儿童品德的形成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陶行知先生提出的“六大解放”是对它最好的诠释。即:解放学生的眼睛――使他们从书本中解放出来,让他们去看社会、看自然、看生活;解放学生的双手――使他们闲置的双手动起来,去操作、去实验、去做事情;解放学生的头脑──使他们从“只听不思”中解放出来,开动脑筋,积极思维,学会思维;解放学生的嘴――给他们说的自由,特别是问的自由;解放学生的空间──除了课堂学习,还引导他们走向生活、接触社会、接触自然,给他们广阔的天地;解放学生的时间――不将功课把他们的业余时间填满,给他们活动的自由,把课余时间还给他们。

二、联系生活,让学生动起来

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不能脱离学生的实际生活,要引领学生走进生活、回归生活。因为只有来自学生生活中的东西,才能让学生乐于接受。从学生的生活出发,才有利于每个学生愉快地动起来。平时我在设计活动时也把自己想象成一个学生,用自己的“童心”去设计、吸引学生的活动。设计的活动只有先吸引了自己才能更好地吸引学生。把知识的讲授转变成充满童趣的游戏等活动:有时是快乐的教学游戏,有时是合作学习的小组讨论,有时是生动形象的情景表演,种种活动都为学生提供参与的机会,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动起来。

如,在教学《遵守交通规则》一课时,首先我组织学生做一个小游戏:让一部分学生举着自己制作的标志牌,另一部分学生手里拿着教师事先写好的有关标志名称的纸条,以找朋友的方式找一找,找到自己的朋友。这样在找朋友的活动过程中,学生对交通标志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我又让学生演一演在有信号灯的地方,交警怎样指挥汽车、行人何时通过。学生们积极参与活动,在活动中提高自我保护意识,这样学生们能够主动地去遵守交通规则。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教学的实效,也会使课堂上出现生机和活力。

三、走进网络,让学生的思维飞起来

小学品德与社会的信息化教学改变了以往枯燥的教学方式,给课堂教学注入新鲜血液,使课堂变得生动有趣。电教媒体在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的运用,成为提升品德与社会教学发展的重要手段。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这是时代的发展,也是时代的需要。信息技术的运用也要以学生和教学内容的需要而定,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是无可替代的,教师既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又是引导者,应该不断地给自己充电,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运用科学的教育观念、先进的教学思想去教书育人,使学生健康快乐地生活,成为合格的小公民。

总之,在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我们教师要树立“教学即生活”和“生活即教学”的理念。品德课的教学要遵循以学生的实际生活为主线,以学生丰富多彩的活动为内容,以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为教学空间的原则,让生活走进学生,让学生走进生活,让品德课成为生活化的课堂。

篇9

[关键词]教学手段 教学目标 问题情境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23-088

课堂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场所,是知识传递的神圣之地,它广博、严谨而活泼。教师应该想方设法地去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他们在兴趣的驱使下积极主动地投入课堂学习中。

一、丰富教学手段,提升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数学知识中包含着许多枯燥乏味的公式、概念、理论,要想用这些来激发学生的兴致,还是比较困难的。因此,教师要丰富教学手段,寻找一些能激起学生兴趣的教学手段,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进入课堂学习。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第1课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时,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先让他们在课前搜集各种精致美丽的包装盒,如火柴盒、饼干盒、礼品盒等。在讲述长方体和正方体时,我问学生:“你们在生活中见过哪些长方体和正方体呢?”学生想起了他们带来的各种盒子,于是从书包里拿出来,手举得高高的。我笑着对他们说:“你们观察自己手中的盒子,上下、前后、左右,数一数、算一算,一共有几个面?”学生在我的指导和自己的摸索中对长方体和正方体有了初步的认识。此时,我又说:“把一个长方体盒子放平后,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最多能同时看到几个面?”……

在数学课上,教师只有通过丰富教学手段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才能更有效地引导他们学习,并达到提升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

二、确定教学目标,优化教学进程

苏教版的教材内容广博而不失精细,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认真研读教材内容,分析课程标准,把每一个课时内容都理得清清楚楚,并明确教学目标,突出重、难点,从而优化教学进程。

例如,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第1课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的教学目标设定为:(1)知道长方体的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的含义,掌握长方体的基本特征;(2)知道正方体的面、棱、顶点以及棱长的含义,掌握正方体的基本特征,体会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区别。(3)培养观察、概括的能力及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维。教学目标是教师对教学内容的解读,也是对学生的期望,在达到目标的过程中帮助学生提升各种技能,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设置问题情境,诱发学生思考

数学学习就是一个又一个问题串联的过程,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可以逐步掌握数学知识的内涵。因此,在课上,教师要多设置问题情境,以此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全神贯注地进入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环节。当然,在设置问题时,教师要注意问题的难易度,要考虑到所有学生的感受,让每一位学生都能“跳一跳就摘到桃子”,他们才会对问题的解答有兴趣。若问题太难或者太简单,他们都会失去解答的欲望。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第1课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时,我给学生留了这样的题目:

下面几种说法,错误的是( )。

(1)长方体和正方体都有6个面、12条棱、8个顶点;

(2)长方体的12条棱中,长、宽、高各有4条;

(3)正方体不仅相对的面的面积相等,而且所有相邻的面的面积也都相等;

(4)长方体(不含正方体)相对的面形状相同,不可能有两个相邻的面形状相同。

这样的选择题,可以让学生全面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问题的难易度适中,能够让学生在思考中掌握知识的内涵。为了让学生更加清楚,我要求学生进行总结。学生说出了自己的想法:(1)(2)可以根据长方体的特征直接判断,是正确的;(3)可以根据正方体的特征“6个面是完全相同的正方形”判断,也是正确的;(4)“不可能有两个相邻的面形状相同”是不对的,如果长方体中左右两个面就是正方形,那么其余4个面的形状就会相同,前面和上面、前面和下面就是相邻且形状相同的两个面。这题的答案是(4)。如此的讲解,让学生在问题的指引下逐步掌握知识,学生注意力也相当的集中,课堂效率自然也就得到了提升。

篇10

【关键词】高中语文 翻转课堂 有效性提升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2B-0046-02

1996 年,美国迈阿密大学商学院的 Lage 教授首次提出了“翻转课堂”的概念,并将其应用到实际的教学中。2000 年,《经济学教育杂志》发表了关于翻转课堂的文章,此后,翻转课堂被正式推出。随后,翻转课堂的理念逐渐传入到我国,广大教育研究者和教师纷纷开始对翻转课堂进行研究。笔者在查阅翻转课堂的相关文献后发现,2012 年,知网内有关翻转课堂的文献为 16 篇,到了 2015 年则达到了 2892 篇,由此可见翻转课堂在我国发展迅速。同时,在应用上,笔者在调查后发现,从 2013 年开始,我国约有 45% 以上的教育机构都进行了翻转课堂的尝试,目前,持续使用的学校为尝试学校的 35.7%。由此可见,虽然翻转课堂在我国的理论研究较多,但是与其他教学方法相比,翻转课堂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实际操作都没有形成系统的结构。

高中是学生接受教育的关键阶段,面临着升学的压力,尤其是高中语文。语文是高考的重要学科之一,在高考分数中占据大的比重,因此,绝大多数教师都倾向于采用传统的教学法来进行教学,以保证学生能顺利升学。无论是从翻转课堂模式的本身还是高中语文教学思想的现状来看,翻转课堂模式在高中语文中应用都存在着有效性较低的问题,笔者以此作为选题背景进行分析,思考翻转课堂模式下高中语文教学有效性提升的对策。

一、翻转课堂对高中语文教学有效性提升的意义

(一)深入贯彻新课标理念

新课改指出,高中语文要更加注重实践,强调理论与实际的联系,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人们的生活出现了巨大的变化,因此,高中语文应该要顺应时代的变化,改变传统课堂的教学模式,利用信息技g的便捷、快速来提高课堂的有效性。翻转课堂能够利用互联网来实现传统教学和信息之间的融合,学生通过观看微视频来了解知识点,通过网络来获取资源,极大地丰富课堂教学的内容,满足学生对知识广度的要求。在深入贯彻新课标理念的基础上,提高高中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二)优化课堂结构

在传统的课堂结构中,由于课堂时间有限,所以通常都是“讲解+练习”或“讲解+提问”的模式。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都在有限的时间内进行了大量的劳动,所以使得课堂的有效性较低。而通过翻转课堂,则可以对传统的课堂结构进行改进,学生在课前观看微视频,在课堂上,完全可以转化为“复习讲解+提问+练习”的模式,这样可以在课堂上同时完成提问和练习两项步骤,更好地对学生进行检验,还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来对知识进行记忆和消化,因此,翻转课堂可以优化课堂结构,提高高中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三)提高课堂效率

在传统的高中语文课堂中,教师更加倾向于“教”的维度,而忽视了学生“学”的维度,从而使得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较低,并且自主学习的能力较弱,降低了课堂的有效性。翻转课堂模式倡导的是一种“合作、自主、探索”的学习模式,满足高中生的需要。高中生的思想发育已经较为成熟,就语文学科来讲,高中生已经具备较为稳定的语文能力,通过翻转课堂,能够充分地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给予学生更多的时间来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在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基础上提高课堂的有效性。

二、翻转课堂模式下高中语文教学有效性偏低的原因

(一)学校及教师方面的原因

1.学校方面

由于我国的经济发展不够平衡,使得不同地区的教育资源和师资配备不平衡,不同学校之间的硬件设备差距过大。众所周知,翻转课堂的应用需要信息技术、网络环境及相对应的终端设备等,这些设备都是价格不菲,对于普通的高中来说是较大的压力,因此,学习方面的设备投入不足将难以保证翻转课堂的有效实施,从而使得翻转课堂模式下高中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偏低。

2.教师方面

自翻转课堂模式传入我国以来,就有众多的教师对其表达出了不同的意见,支持者有之,反对者同样有之。笔者在研究中发现,有非常多的一线教师对翻转课堂模式持有反对的态度,尤其是对于高中语文学科来说,在庞大的高中语文教师群体中,支持翻转课堂应用于高中语文教学的教师数量寥寥无几。在这里,为了更直观地表达,笔者整理了翻转课堂和高中语文翻转课堂的期刊文献数量,归纳为表 1。

从表 1 中可以看出,从 2012 年开始,关于翻转课堂的研究文献不断增多,而关于高中语文翻转课堂的文献数量却非常少。高中是面临高考的关键阶段,所以更多的教师都倾向于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来保证学生在高考中的分数,不敢“冒险”使用翻转课堂这种新型的教学方法。

(二)学生时间方面的原因

对于高中生的特征来讲,高中生的年龄处在接近成年或刚成年的阶段,因此好奇心较强,对新鲜事物接受的欲望也较强,因此对翻转课堂的接受倾向较高,但是我们观察高中生的学习内容和时间就可以发现,精力不足是导致翻转课堂模式下高中语文教学中有效性较低的原因之一。高中生的课程设置分为高一阶段、高二和高三阶段。高一阶段未分文理科,学生的学科内容较多,共计 9 科,大量的学科学习对学生造成较大的压力,学生无暇在课后时间观看翻转课堂的微视频;高二后改为 6 科,学生所学学科减少,但是即将面临高考,大量的课后作业更加压缩了学生的课后时间,学生观看语文翻转课堂微视频的时间更是少之又少,所以降低了翻转课堂模式下高中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三)微视频方面的原因

微视频是翻转课堂模式下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可以说,在翻转课堂模式下,高中语文的教学是以微视频作为基础,所以说,微视频的内容和质量将直接影响到翻转课堂模式下高中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在当前,翻转课堂模式下高中语文的微视频中存在以下问题。

第一,微视频内容过于形式化。很多高三语文的微视频都过于形式化,无论是视频的内容还是节奏都是从训练学生的做题能力和应试能力的角度出发,而不是从语文学科的特点来锻炼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自主能力,缺乏科学性。

第二,微视频难以适应学情。教育资源共享是一项趋势,因为这可以降低绝大多数教师的劳动,减轻教师的压力。所以,“凤凰微课网”“中国微课网”等优秀的教学微视频平台成为了众多高中语文教师选择微视频的主要来源渠道。但是从本质上来讲,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的学生有着较大的差异,所以这种完全依靠共享的微视频难以适应不同高中学生的不同学情和不同语文能力,从而导致了翻转课堂模式下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性较低。

三、翻转课堂模式下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性提升的策略

(一)学校理性实施翻转课堂,转变教师传统思维

1.学校角度

从上文的分析中看出,翻转课堂模式在高中Z文课堂中的实施需要信息化的环境来作为保证,因此,学校要具备充足的资金和设备来保证翻转课堂在高中语文课堂中实施。针对当前部分地区学校设施配备不齐的问题,笔者认为,学校需要理性地对待翻转课堂,充分考虑学校的实际情况,在必要时,寻求政府、社会及当地企业的支持和帮助,尽可能地为翻转课堂的实施提供足够的设施,从而提高翻转课堂模式下高中语文课堂的有效性。

2.教师角度

对即将面临高考阶段的高中情况来讲,笔者认为,高中语文教师需要充分地了解翻转课堂的先进意义,及其在高中语文课堂中应用的必要性和对学生未来发展的重要作用,转变教师的传统思维。学校需要给予教师充分的支持,通过组织学习、教师自学、培训等形式让教师理解并掌握翻转课堂的具体应用方法,从而提高翻转课堂模式下高中语文课堂的有效性。

(二)科学设置学生观看微视频的时间

翻转课堂作为一种较为灵活的教学模式,微视频的观看时间也并不是一成不变,因此,翻转课堂模式下的高中语文课堂,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实际的上课时间及学习安排来科学地设置学生观看微视频的时间。

笔者认为,可以通过“学校+家庭”的形式来进行。在学校中,教师要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避免学生产生抵触心理,然后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和午休时间来进行微视频的播放。在家庭中,教师要和家长进行充分沟通,让家长为学生观看微视频创设相对安静的环境,必要时,还可以采取陪同、鼓励等方法来提高学生观看微视频的积极性。在这种科学设置学生观看微视频的环境下,提高翻转课堂模式下高中语文课堂的有效性。

(三)合理整合微视频资源

翻转课堂模式下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性与微视频的内容有着必然的联系,因此,需要合理整合微视频资源。针对现有的问题,笔者认为,要从两个角度进行。

第一,增强微视频的教育效果。微视频的设计应不仅仅将目标定位在做题和应试上,而且要结合翻转课堂的理念和新课改的要求,将微视频的目标定位为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合作能力、自主能力和实践能力。改变传统微视频的内容和节奏。

第二,增强微视频的针对性。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的差异性,因此,现有网络公开平台上的微视频不能满足所有学生的需求,因此,在对其使用的过程中,教师应该要对其进行改进。在改进前,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差异和学生知识的薄弱点,从而来对微视频进行有效改进,最终让其更加具有针对性。

总而言之,翻转课堂对高中语文教师及高中生的语文能力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需要结合当前翻转课堂模式下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性较低的问题,思考翻转课堂模式下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性提升的策略,进而保证翻转课堂模式下高中语文课堂的教学质量,促进学生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崔艳辉.翻转课堂及其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电化教育,2014(03)

[2]曲雪松.翻转课堂学习者满意度的影响因素分析――基于中职英语教育的实证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