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化经营的背景范文

时间:2023-06-30 17:57:4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多元化经营的背景,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多元化经营的背景

篇1

当今社会,价值观多元化,信息量庞大,信息获取方式多样且快捷,使人们对主流媒体的依赖程度有所降低。面对这种形势,如何让理论宣传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收到实效,是我们要着力解决的问题。加强和改进理论宣传工作,精心研究并改进传播方式方法,追求最佳传播效果,应着力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一、客观认识价值观念和信息多元化的大背景,应对新的挑战。面对社会价值观多元、信息量庞大等现实,作为主流媒体的从业者,必须客观看待、实事求是地承认并研究多元化的社会现实,以积极的心态看待这种社会新现象和时代大趋势。要认识到这种多元化的大形势既是社会进步的标志,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及其理论建设的重大成果,也是我们党的民主政治建设的重大成果。认识到这种多元化的社会现实及信息大爆炸的大背景对媒体及其从业者提出了全新的挑战。为此,媒体从业者要不断提升自身的理论素养,提升创作和传播的艺术水平,以辩证唯物主义者的心态和方式顺应这种变化,克服僵化的思想观念。要以顺变求新的精神面貌,不辱使命,占据理论宣传的制高点,完成好以科学的理论武装干部和群众、引领多样化的社会思潮的艰巨任务。

二、提升宣传艺术水平,强化理论宣传的传播力。当前,面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伟大实践的实际需求,面对改革发展攻坚期、经济社会转型期、社会矛盾凸显期的实际需求,面对经济体制改革、社会结构、利益格局的大调整大变革的实际需求,面对人们的价值观多元、多变之复杂局面的需求,我们的理论宣传显然远不能满足这些需求,存在着理论张力不足,阐述往往滞后而被动,空话套话连篇累牍,存在入情入理的平实阐述少,居高临下空洞说教多的现象。为此,要强化新闻及理论宣传的传播力,应解决好以下问题:

一是善学习,勤思考,提升思想理论素养。搞理论宣传是要用科学的理论武装人,用科学理论指导实践。如果没有对理论深刻透彻的理解,就不能融会贯通,也就不能实现深入浅出且生动地表达。因而,理论宣传工作者必须善于学习,勤于思考,敏于抓住精神实质,培养良好的思想理论素养。二是要有强烈的服务意识,得心应手的服务本领。媒体从业者就必须坚持“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必须自觉深入基层、深入实践、深入群众,踏踏实实“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真心实意“三贴近”。唯有如此,媒体所宣传的理论才能为受众所理解、所认同,理论才能转化为群众的思想、观念和意志,转化为受众的精神动力和行动指南。在实际工作中,我们还应在理论宣传实践中处理好见识上的高瞻远瞩与当前社会现实状况的关系,思想上的深刻性与表达上的浅显性的关系,理论上的抽象性与表现上的形象性的关系,本质上的冷静理性与感受上的激情感性的关系;弘扬主流价值观,阐述正确主张、立场,使用群众语言、生活化语言解疑释惑,引导舆论。强化服务就必须做到:寓理于事,寓理于情,不强加于人,不教训人,入情入理,入心入脑;尽可能在交流中宣传,在沟通中引导;要说真心话,说实在话;追求推心置腹,形象生动,深入浅出,通俗易懂,情景交融,喜闻乐见,把正确的理论、思想转化为受众的精神动力和思想武器。三是以思想观点的深刻强化理论宣传的传播力。要高高举起观点这面大旗,用真知灼见来感召受众,引领舆论。要将媒体建设成受众开心启智的钥匙、思想上的导师、生活和工作中的顾问、人生道路上的明灯。要把从业人员培养成高瞻远瞩、思想深刻而独特、视野宽广的新闻媒体工作者,使思想的力量渗透到各类节目中去,让思想理论的力量成为拉动传播力的引擎。

(作者单位:内蒙古电视台)

篇2

关键词:民族地区 小学英语 跨文化教育

一、在我国民族地区开展小学英语教育的重要性

(一)在民族地区开展小学英语教育有助于民族振兴

近年来,全球化浪潮不断高涨,我国的市场经济也不断发展与完善,西部大开发等政策也给了民族地区以帮助和指引,民族地区的经济生活与教育水平也得到了巨大的提高。但与此同时,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也面临这众多的挑战与威胁,为促进我国各民族的进一步发展,必需适应全球化趋势,与国际接轨,提高民族地区的整体素质与科技水平,提高综合实力。吸收与借鉴国外先进技术与经验,英语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英语的掌握是畅通与国际交流的重要途径。正确对待经济全球化对我国民族地区发展带来的机遇与挑战,采取积极应对措施,引导民族教育的正确方向,树立合理的价值取向,是健全民族教育制度,促进民族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需要。[1]

(二)在民族地区开展小学英语教育有助于民族文化传承与传播

多元文化教育是民主地区教育必须面对的一个现实,双语教学是多元文化教育的体现。在民族地区,由于各族人民生活方式、生活环境、习惯、认知等方面存在诸多不同,因此彼此的认知方式、价值观念也会存在差异。语言是各族之间进行沟通交流的重要载体,在我国多民族文化背景之下,将英语引入教学,也意味着西方文化与中华各族文化的相互碰撞与整合。在中外文化的相互摩擦融合过程当中,民族学生的思维得以开拓、个性得到发展,文化不是简单的堆砌,而是有效的融合,达到一加一大于二的质的飞跃。语言是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的载体,掌握一门外语,能够在文化交流期间,传播与发扬本族文化,使本族文化广泛流传于世界之林。

二、厘清民族文化与语言教学的密切关系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精髓所在,是增强民族凝聚力,激发民族创造力的动力源泉。各民族的文化有效统一,,才能唤起民族活力与希望。文化与语言存在密切的相互关系,语言是文化的支柱,是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只有通过语言的顺畅沟通,才能形成多元的文化。而文化对语言的影响也不容忽视,不同的文化氛围一定程度上左右语言的发展方向,各族语言发音、用词等,均反映出当地文化。可以说,语言反映了一个民族的主要特征,其中包括民族的传统、历史、文化,以及反映民族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所以,研究语言教育问题,就应该置身于所在的民族文化背景之下,而不能绕开民族文化,更不能规避民族文化,这不仅是因为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的奠基,并且从本质上来说,语言教育就是为了促进各民族文化的交流、融合与共生,从而实现各族之间的和谐共处。[2]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聚居在一起,特别是西南民族地区,多民族聚集使得文化价值多元存在。各个民族文化的有机融合,共同发展是我国发展的主流。随着全球化一体化和民族文化多元化的进一步加深,国际文化流入我国,我们必需面对国际局势带来的挑战,封闭是没有出路的,要实现民族的复兴与发展,必需适应社会变化,吸收国际文化精华,以增强民族文化综合实力。而要了解他国文化,首先就要学习他国语言。小学是个人认知的启蒙时期,在小学期间开始语言与文化的教育,对其未来价值取向的发展,具有重要引导作用。

三、在民族地区小学英语教育当中实现多元文化交融

(一)以教材为本,进行创造性的整合

教材是教学之本,精心设计、结构合理、难度适中的教材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与效果,有效传播相关知识。我国的教育改革正是在教材改革的基础之上,不断完善与发展。目前各个版本的小学英语教材经过改革与整合,在内容与形式上都更加符合学生的实际需求,顺应时展的需要。[3]小学教师可以在教材的基础之上,灵活运用,根据民族地区学生的实际,对教材进行创新性筛选与补充,如词汇拓展、趣味小知识、民族节日习俗解说等等,伴有文化内涵的知识拓展能够激发小学生对英语的兴趣,丰富小学英语教学内容,达到教学目标至于,实现民族文化与英语教学的有机结合。

(二)提高民族地区小学英语教师综合水平

教师,特别是小学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小学教师对个人的启蒙作用不可忽视。要提高教学质量,必须着手与教师总体水平的提高。在教育改革的趋势之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成为教育的重要目标,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要适应时展,重视师资力量的建设。吸引与培养一支具有专业水平的英语教师队伍,是小学英语教育的重中之重。首先,借我国西部大开发优惠政策之机,鼓励大学生特别是师范生回乡任教,支持青年志愿者到民族地区支教,积极采取有效政策吸引优秀英语教师。其次,加强对现有教师的培训。增加教师与发达地区小学交流学习的机会,以及教师参加教学培训的机会,大力提升教师综合水平。

(三)灵活运用教学方式,使小学生切身感受不同文化

灵活有趣的教学方式,能够有效激发小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提高学生积极性,同时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不同文化,实现文化的交融。首先,创设情境是提英语教育的有效途径。教师可以利用现有资源,创造条件,营造一个真实有趣的环境,使学生身临其境的感受文化氛围。例如讲到halloween,教师可以将教师布置具有节日气氛,穿上有趣的服装,准备糖果与南瓜灯等道具,在教师给学生观看视频,告诉学生在此节日西方国家孩子会敲门并喊“Trick or treat”,不给糖果就捣蛋,并在教师实战演习,从而在情境中学生对英语运用有更好的把握。其次,可以将民族游戏融入小学英语教育,培养学生的兴趣。教师可以广泛收集民族地区的传统游戏,并按运动、娱乐、竞赛等进行分类整理,进而从英语教学应用角度,选择适当的游戏与小学英语进行创造性结合,特别要注重游戏的可操作性与教育性。[4]例如壮族民族体育抛绣球,将绣球抛过有一定高度的铁杆上的球圈当中即得分,一定时间内过圈的绣球数最多者获胜。在英语教学中,可以在绣球上表上英文,如apple、banana、mango等水果名称,在球圈上贴上水果图片,学生按英文把绣球抛入相应的球圈即得分。民族游戏与小学英语教育的结合,能够有效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率与效果。

参考文献

篇3

改革开放以后,尤其是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我国各级高校的英语专业经历了一个跨越式甚至是超常规的发展历程,英语由一个学科发展成了一个专业,几乎每个高校都有英语专业,过渡地发展英语专业造成了很多弊端,比如使得专业的英语人才良莠不齐;人才的质量和数量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同质化的造成了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基于此,我们要在地方高校转型背景下研究英语专业多元化人才培养。

英语专业多元化人才培养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英语专业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矛盾和冲突。英语既是一门工具性的学科,也是人文性的学科。英语是一门国际性的语言,也是联合国法定的通用语言之一,当前经济全球化已经成了当今世界发展的趋势,各国的沟通和交流离不开语言,而英语则是最重要的沟通和交流语言之一,中国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对外开放和对外贸易,因而改革开放以后,党和国家一直非常重视英语专业人才的培养。英语也是一门人文性的学科,英语和汉语一样有着辉煌的历史,英语由英语语言、英语文学和英语文化组成,他是一门人文通识的教育,通过英语我们可以领悟文艺复兴时期莎士比亚的戏剧,可以拜读拜伦的诗歌,可以看狄更斯的小说,学习英语不仅是掌握它的口语,能够熟练的书写,而且要使得自己人文视野更加宽广,人文情怀更加深厚,同时能具备批判性的思维、终生学习的能力,成为一个全面性和综合性的人才。但是当前很多地方性高校在英语专业的设置和教授,在英语人才的教育和培养上面离着学科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上差距很大,尤其是地方新建的本科院校和独立学校的外语系在这方面做得更不好,地方院校和独立学校的外语系建校时间短、师资力量有限,入校学生基础差使得英语专业的工具性和人文性产生了很大的矛盾和冲突。当前在地方高校的英语专业中,课程设置上以基础技能课为主,在英美文学和英语语言学上面开设的并不多,同时英语专业知识课几乎缩减殆尽,这样就偏离了高校英语类教学大纲的要求。从某种意义上讲,当前地方高校英语专业更多的侧重于英语的工具性,对于英语的人文性则不太重视,但是工具性和人文性是统一的,因而顾此失彼。最后使得学生没有很好的掌握英语专业,由于专业技能差,在找工作以及其他方面困难重重。

地方高校英语专业的教学质量参差不齐。在改革开放以后,尤其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后,地方高校的英语专业迅速发展,甚至到了过度膨胀的状态,过度的膨胀导致的结果,就是教学质量严重滑坡,教学质量参差不齐,很难培养适应经济发展和市场需要的专业化、复合型的英语人才。英语专业的发展是跨越式的发展,课程结构不合理,专业技能多,而专业只是多,课程虽然不断增多,但是过于分散。教材中过度的选择日常生活中的内容,而对于文化内涵尤其是英美文学和历史的选材过少,而且深度和广度都不够。英语专业要求严格,一直强调学生的听说练习,而对于学生的阅读则不是很重视,学生的阅读量远远不够,而且在英文写作是更是不尽如意。造成的结果就是学生的语言能力不达标,学生的专业水平也不达标。高校英语专业的过度膨胀进一步导致了高校管理中的不规范和不到位,当前地方院校的本科毕业生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而高校对毕业学生的要求和管理却一再松懈,本科毕业生以参加面试或者准备找工作为由,经常缺课、旷课甚至逃课,四年八个学期的英语本科教学变成了三年半甚至是三年,这样学生在面试和就业中也很难有多大突破,因为他们的专业知识并不扎实。强大的就业压力也导致了学生论文质量的下降,很多时候指导老师很难找到学生,学生只是在快要答辩的时候才出现,论文抄袭非常严重,甚至没有几个是自己写的。毕业论文是学生在大学期间独立思考、知识积累和分析能力的集中体现,毕业论文全部是抄袭的,意味着大学四年青春白白浪费,也说明学生没有过硬的专业技能和知识,在就业方面遇到困难也是必然的。

高校缺乏统一分类的人才培养目标。我国早在21世纪初,就确定高等学校的英语专业的人才培养一复合型外语人才为目标,也就是说英语人才不但专业过关,而且综合能力强,就业竞争力大,在20来年的发展中,我国地方高校在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上亦步亦趋,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也暴露了很多问题,这个问题的症结就是缺乏统一分类的人才培养目标。实际上全国各地高校的英语专业有着很大的差异性,学生自身的水平也不一样,名牌高校和普通高校学生的基础差异很大,因而在人才培养上要注意差异性,要做到分类,但是当前高校缺乏统一分类的人才培养目标,在人才培养上没有很好的步骤,也没有可行的计划。相当一部分高校的英语专业学生也无法通过辅修、副修或第二学位的方式完成相关专业课程的学习,学生的选择比较单一,很多高校本身师资条件有限,不能做到因材施教,分类培养,这样就进一步削弱了英语专业的学科性和人文性。培养出来的人才大多数是强调的是工具化的职业训练,由于过分强调英语“工具性”职业化训练,学生思辨能力和人文素养严重缺失,这样就与社会对高端英语专业人才的需求不相适应。高校为了打造自己的特色,为了能在自己的院校出更多的人才,提出了很多培养人才的目标,比如有的高校提出培养通用型人才、而有的则以国际化英语人才为口号,应用型人才、学术性人才、精英型人才的提法也在很多高校出F,由于提法诸多,分类重叠,层次不明,导致很难出真正的人才队伍。

地方高校转型背景下英语专业多元化人才培养的研究

科学定位,双轨并举。地方高校在转型的过程中始终面临着科学定位的问题,将高校怎么定位,将学科怎样定位,培养的人才怎样定位都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地方高校要根据英语类的专业特性,科学定位,双轨并举,根据技能型和学术人文型两种类型培养多元化的人才,科学定位和双轨并举的战略形成以后,就安排和集中师资力量进行重点突击,在招生人数上也有所控制,这样就能很好的确定专业的走向和培养人才的步骤。当前地方本科院校应该基于自身的师资力量和学校发展情况确定培养人才的方向,要以高等职业教育为导向,培养英语应用型人才,地方高等院校在一定程度上承担了地方经济发展的重任,对外经济的发展和对外贸易的繁荣需要大批的英语专业人才,因而要充分利用自身办学的条件,结合地方经济发展的特点和要求,更多的培养应用型的人才。同时将培养学生研究型人才的职能更多的划分出来,也就是交给“985”和“211”以及专门的外语类院校,当然我们都清楚地方院校也不乏有“985”和“211”,培养学术研究型人才要以英语语言、文学、文化为核心的人文通识教育为主要方向,学术研究型的人才不同于应用型人才,他们将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放在理论研究方面。分类也只能体现在专业方面,也就是应用型的人才也要学习英语语言、英美文学和英美文化,而研究型的人才也要加强口语训练以及日常交际的培训,总之,高校培养的英语专业人才应该具备较高的语言应用能力和较强的人文知识修养。

优化英语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地方高校转型背景下培养多元化的人才,实际上一直面临着一个教学质量的问题,因而在课堂教学的环节上面,一定要有改革和创新的教学方法,不断提升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比如在英语课堂上采取启发式的英语教学法和案例教学法,启发式的英语教学法和案例教学法能够有效的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能够启发学生建立一套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当前人类已经进入了互联网时代,网络教学成了当前的趋势,因而要充分地利用新科技和网络教学平台等教学设备与资源,不断丰富教学手段,慕课等形式也应该成为地方高校的重要选择形式,语言与内容整合的教学模式也是在世界上比较流行的教学模式,地方高校应该借鉴和应用。在实践教学环节上面,欧美国家的应用技术型的本学经验、产学研以及校企合作都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地方高校可以试着尝试英语专业与区域相关企业单位签订共建校内外实习的基地,在校内建设加大力度,比如修建同传语音室、适用于商务发展的模拟谈判工作间等,这样就能使学生更好更快地融入社会和企业。在学校与企业合作的过程中,企业要委派一些专业技术人员对学生进行实质性的行业指导,如在校外实习则要注意与对外企业提供的岗位进行很好的衔接。教学质量决定人才质量,人才质量决定核心竞争力,因而,地方高校要优化英语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

地方高校严践行课程体系模块化。当前我国高校改革的终极目标就是培养多元化的人才,而课程体系模块化是实现人才培养模式多元化的有力的保障,英语类专业的课程体系可以分为四个模块,也就是语言教育、专业教育、通识教育和实践教育。这四大模块就是对英语类专业课程设置的初步设想,有着很强的指导意义。语言教育是课程体系模块化的基础,语言教育强调的是英语作为一种母语的语言技能训练,中国学生学习英语往往带有很大的汉语倾向,而通过语言教育,将英语的训练当做母语的训练,成为固本教育和基础教育。专业教育模块涵盖不同类型人才选择的不同方向课程,英语专业本身就包括英美文学、英语语言等,而专业教育模块更是将文学系列课程、语言学系列课程、翻译系列课程、商务英语系列课程、教育学系列课程、科技英语系列课程涵盖在内,同时高校可以根据毕业生的就业倾向和学校的办学目标决定决定学术型和应用型两大类别课程的比例,还可根据师资情况和学生兴趣决定学术型和应用型两大类别内部开设何种方向的系列课程,从而彰显学校特色。通识教育能够进一步是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不断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但是当前在地方高校中,往往忽略通识教育,因而要在通R教育方面加大力度,使得语言教育、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组成三角,而且要以实践教育模块为核心,内容灵活替换,教学互相渗透。重点培养学生知识综合运用的能力。

篇4

关键词:地勘单位改制;多元化经营;思考

中图分类号:F42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08-0032-02

随着地勘单位改制进程的不断加快,地勘单位经营项目也逐渐从单一的勘查服务发展到相关产业的投资与经营,地勘单位经营的多元化成为改制后组建企业集团的重要支撑,也是地勘单位发展壮大的主要途径之一。但是由于地勘单位改制尚处于过渡阶段,许多单位的企业治理结构规范化、科学化程度不高,管理体系还不健全,多元化管理与经营的制度体系尚未真正建立。在这种情况下,科学、理性的分析地勘单位多元化经营的优势与风险,为地勘单位多元化经营的决策提供基础,是地勘单位实施多元化经营要认真思考的重要问题。本文从地勘单位的改制背景出发,结合相关多元化管理理论和地勘单位操作实际,对地勘单位多元化经营的主要优势和风险进行分析,以帮助地勘单位推进多元化经营时扬长避短,发挥优势,化解风险,推动多元化经营健康发展。

一、地勘单位多元化经营的主要优势

1.地勘单位多元化经营可以分散发展壮大中的经营风险

多元化经营,一直以来都是许多企业规避单一产品竞争产生的风险,将企业做大做强的重要手段。多元化经营有利于提高经营安全性,分散风险。

分散市场经营风险,是推行多元化的主旨,也是多元化经营的基本功能。能否达到分散风险的目标,关键在于能否设计、开发出适应市场需要的产品组合。一般而言,价格波动上呈负相关关系的产品组合,分散风险的能力较强;而高度相关的产品组合,分散风险的能力弱,甚至不利于分散风险。因此,从事多元化经营的企业,就应努力避免高度相关的产品组合,以利于企业降低经营风险。

2.地勘单位多元化经营可以产生协同效应,稳定地勘单位的收益

地勘单位多元化是依据技术、市场和产业相关性实行横向或者纵向的多元化经营。由地勘单位的技术关联而将业务扩展到新领域,是水平多元化的一种体现,可以通过技术延伸或者业务扩大来发挥地勘单位核心的技术优势,通过技术延伸或业务扩展来充分发挥企业潜力,也就是技术的协同效应。

地勘单位从单一勘探业务扩展向多矿产、煤田资源的勘探、开发以及煤业化工、冶炼等在产业上游或下游延伸,可以使交易模式由原来的市场采购买卖到企业内部的行政调控与调拨,可以充分节约交易费用,提高企业生产效率,增加经济效益,产生垂直作业的协同效用。并且,与纵向多元化之前相比,由于内部有计划和协调功能,在问题处理、事件决策等方面可以有效提高效率,减少费用。这样就产生了控制与协调的协同效应。

企业要发挥协同效应,必须对组织结构和业务流程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优化,在各业务单元之间建立有效的协调机制,使管理层能够有效的控制协调各业务板块的发展,从制度上保证协同的实现。

3.地勘单位多元化经营可以充分发挥地勘单位的企业潜力,充分扩大地勘单位的市场影响力

在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地勘单位的核心业务板块竞争日益激烈,市场也面临日益萎缩的趋势。勘查业务的利润空间也越来越小,要想获得更高的利润,就必须在原市场以外的业务领域发展。在保持核心技术的基础上的业务多元化,可以对相关业务市场形成冲击力,甚至在业务延伸方面抢得先机,从而提高地勘单位的竞争地位,扩大地勘单位的市场影响力。

4.地勘单位多元化经营可以培育地勘单位新的经济增长点,增强企业内部融资的能力

地勘单位的业务如果只停留在勘查层面,业务利润只能处于“微笑曲线”的次底层或底层。在现有勘查市场出现饱和的情况下,要保持较高的利润就必须向勘查业务以外的领域拓展。地勘单位在保持核心业务板块的前提下,扩大业务领域,发展多种经营,带来盈利能力的提升,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地勘单位多元化经营的主要风险

1.分散管理精力,业务的多元管理将更加复杂

地勘单位在进行多元化经营时,由于产品或者业务的多元,市场环境也随之更加复杂。不同的业务板块产生不同的产品或服务,而这些产品或技术服务在开发难度、销售方式上也有所不同。地勘单位的多元化经营,管理层级会随之增加,管理部门也会更加细化,原有的职能、协作机制、利益平衡都会有所调整,管理的难度会显著增加。

2.容易导致盲目扩张,陷入多元化困境

企业经营多元化之后,往往为了追求经营业务板块的扩大而盲目兼并与重组,将核心品牌扩展至其他领域,不仅稀释了原有的核心优势,也会给企业发展造成负面影响,甚至导致优势与企业同时覆亡。

3.多元化投资,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投资风险

研究认为,通过企业多元化来降低经营风险同样会带来其他方面的风险,如投资风险。企业相关多元经营之后,在有充足盈余资金、人才、设备的前提下,可以考虑进入非相关多元化经营领域,同样也是为了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寻找新的产业支柱,分散经营风险。但这种需要资金、技术、设备、人才等多方面的投入,是需要大量的资本来支撑,这对一些企业是不具备的。

三、对地勘单位发展多元化经营的几点建议

1.多元化经营要把握市场机会,量力而行

多元化作为一种战略,对地勘单位来讲,是机遇也是挑战,关键是在于应该在对地勘单位自身资源、能力分析的基础上,有效运用适应战略的相关条件和发展企业自身优势,真正形成企业的多元化,构建新的经济支柱。地勘单位走相关多元经营之路,主要是要充分发挥地勘单位独特的行业性质,首先走相关多元化经营之路。

2.了解自身优势,先相关多元后无关多元

发展多元化要首先界定自己的核心业务,在保持核心业务的基础上先推进相关多元化。

主业是企业的生命,是企业核心竞争力所在。一业为主、多元经营之首要是做强主业。立足于主业,发展多元经营是企业成功的基本原则。成功的多元化经营是建立在成功的专业化经营基础之上的。企业在主导产业、产品上的优势可以为多元经营提供资金、技术、管理、市场、人才和设备等方面的帮助。

地勘单位有其优势也必有劣势。发展相关多元化经营,就是要重点放在发展核心技术、核心业务上,扬长避短,充分发挥生产技术相通、管理方式和销售渠道近似、产品相互依存的特点。企业相关多元化经营中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优势,有利于产生战略协同作用,同时有利于分担多元化成本,风险较小、投资较少、收益较快,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和发展后劲。

在一些有相当产业吸引力和充分的市场需求同时具有较大发展潜力和利润增长的领域,地勘单位可以在适当的时机发展非相关多元化。非相关多元化经营项目要经过行业详细调研和行业专家可行性论证分析,要科学决策,严格审批程序,明确权责,制定非相关多元化投资、决策、管理的一套完整的制度,用制度来规范、约束决策行为和经营行为,按章办事。

3.建立、健全多元化的管理体制体系

地勘单位发展多元化经营要从建立出资人的管理、监督制度和出资人财务制度入手,推动从行政管理向产权管理转变。同时,逐步建立适合多元化经营的管理体制、体系,并形成多元经营地勘单位资产的管理监督体系,以推动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

总之,地勘单位在发展多元化时,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认清经营风险,追求协同效应,优先发展主营业务,同时加强管理创新、制度创新,加快经营管理方式的变革,才能推动多元化迅速形成规模,实现地勘单位的战略经营目标。

Thinking of the diversified management under the reform of the system of the geological prospecting units

JIANG Qi-ming

(Bureau of coal geology,Shanxi province,Xi'an 710054,China)

篇5

关键词:控股股东;两权分离;多元化经营;公司价值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0962005);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1XGL002);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10YJA630015);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NCET-08-0919);石河子大学研究生创新项目(YJCX-Z08)。

作者简介:袁玲(1972-),女,湖北武汉人,博士研究生,石河子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公司治理与公司财务研究。

中图分类号:F27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1096(2012)06-0112-05收稿日期:2012-01-18

我国上市公司普遍是由大股东控制的公众公司,掌握控制权的大股东与外部中小股东之间的利益冲突是我国公司治理的主要矛盾,由此而形成的成本对多元化经营与公司价值产生影响。本文在控制多元化经营内生性的基础上检验了多元化经营对公司价值的影响,进一步通过将控股股东的两权分离引入模型探讨了控股股东和中小股东的冲突对多元化经营与公司价值关系的影响。

一、研究文献与假说的提出

(一)多元化经营对公司价值的影响

基于产业组织和管理学的观点,学者们认为多元化经营能够产生市场势力,具有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的效应,能够产生协同作用的优势。基于交易成本理论的内部资本市场观认为,专业化公司只能依靠外部资本市场配置资源,而多元化经营公司可以通过内部资本市场将资金由公司总部分配到各经营单元,复制了外部资本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促使资源向效益较高的经营单元转移。上述研究从外部市场环境和企业内部资源特质强调了多元化经营的优势,认为多元化经营有助于公司价值的提升。同时,一些学者转向公司内部行为人的研究,从视角分析了多元化经营的动机,基于股权高度分散导致的公司控制权集中在经理手中的命题,学者们认为公司多元化经营隐藏着经理阶层的私人利益,因为公司多元化经营往往是经理实施过度投资、建立商业帝国、扩大在职消费的形式和途径(Shleifer et al,1989);亦有学者认为多元化公司内部各经营单元之间存在着跨部门交叉补贴的现象及各经营单元的经理有意识的寻租活动造成多元化经营公司内部资本市场的无效率(Rajan et al,2000),多元化经营对公司价值具有毁损效应。上述文献是以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和地区为研究背景,这些国家和地区有着成熟的市场,无论是产品市场、资本市场还是人才市场,市场信息很充分,市场效率都非常高。而转型经济国家的法律体系和要素市场的缺乏增加了企业的交易成本,多元化经营所形成的内部市场有助于企业通过替代和模仿外部市场功能来促进交易和提升价值(Khanna et al,2000);另一方面,转型经济国家资本市场不发达,投资者法律保护水平低下的制度背景又使得控股股东或管理者更容易为攫取私利而进行多元化经营(Lins et al,2002),多元化经营未必能够克服外部市场的低效率,反而有可能产生问题,导致成本上升,从而抵消不发达市场条件下的多元化经营优势。综上,无论是成熟市场国家还是转型经济国家,多元化经营对公司价值均具有正面影响和负面影响,多元化经营对企业价值的研究尚无定论,两者的关系更有可能是一个经验命题。

(二)控股股东的两权分离对多元化公司价值的影响

控股股东控制权与现金流所有权的分离可能会改变多元化经营与公司价值的关系。当终极控制人的控制权与现金流所有权发生分离时,只要其凭借控制权地位通过侵占、转移上市公司资源所获得的利益大于其现金流所有权的存在而遭受的损失,终极控制人就有动机转移上市公司的资源来获得控制权私人收益。以控制权与现金流所有权的分离程度来度量控制性股东对小股东的攫取私利程度,众多的学者发现了它对公司价值及资本配置决策行为产生的负面影响(La Port et al,2002;刘星等,2010)。我国薄弱的投资者法律保护现状使得公司的多元化经营行为为控股股东提供了攫取利益的有利条件。首先,公司实施多元化经营所构建的内部资本市场,不仅可以通过在不同行业间现金流的调配获得较大规模的自由现金流,而且内部资本市场中资源的灵活调配,还可以弥补太多的资金漏洞以防止攫取行为的败露,即多元化经营所构建的内部资本市场可以实现攫取动机下的资金调配功能(邵军 等,2007;万良勇 等,2009)。其次,信息披露质量是公司治理的重要因素,信息披露透明度的提高降低了控股股东与小股东间的信息不对称,从而有利于降低成本,促进多元化经营公司的业绩。而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不完善所带来的信息不对称,无疑增大了控股股东掏空的可能性。考虑到公司多元化经营的复杂特性和转型经济时期的市场不完善性,具有追求控制权私利动机的控股股东确实倾向于实施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多元化经营行为(卢闯 等,2011),其实施的多元化经营可能有损于公司价值,我们提出如下假设:

终极控股股东的两权分离程度对多元化与公司价值的关系产生显著的负面影响。

二、研究设计

(一)回归模型与变量定义

为检验假设,我们设置了如下模型:

Ev=α0+α1Ei+α2Roe+a3Size+α4Lev+α5Age+α6Zzl+α7State+α8Contr+α9Cash+α10Ei*Sep+α11Xinchou+α12Chigu+ε

其中,Ev是公司的超额价值,借鉴Berger 等人(1995)的研究来测度多元化经营对公司价值的影响,Ev=ln[V/I(V)],其中,I(V)=∑Mi=1salei[Indi(V/sale)m]代表多元化公司的估算价值,salei代表各业务单元的收入,Indi(V/sale)m代表各业务单元所在行业专业化公司市值收入比的中位数①。Ei是衡量多元化经营程度的熵指数②,交互项Sep*Ei的系数符号可以识别出终极控股股东的两权分离程度对多元化公司价值的影响,如果系数显著为负,说明控股股东的两权分离导致了多元化公司更高程度的折价。

进一步往模型中加入交互项Sep*Ei来检验控股股东的掏空动机如何影响多元化公司价值,回归结果见表3。表3第I列的回归结果表明,两权分离与多元化经营的交叉项的回归系数不显著, 说明控股股东的两权分离没有导致多元化经营公司价值更大程度的下降。两权分离与多元化经营交叉项的回归系数不显著,是说明控股股东的两权分离与多元化经营公司价值没有关系呢,还是说明控股股东攫取私利行为与其对公司的控制程度有关呢?从理论上说其他股东的制衡能力增强时,会使得控股股东的掏空成本上升,从而遏制其攫取私利行为,大量的研究亦表明股权制衡作为控股股东利益侵占的重要微观影响因素,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制约控股股东的利益攫取行为,减少其控制权私人收益(吕怀立等2010;吴 等,2009),因此,我们按照控制权的高低将样本总体分为低控制权和高控制权组两个样本组来分析控股股东的两权分离对多元化公司价值的影响。表3第II和第III列的回归结果显示,在低控制权组,由于其他股东对控股股东利益侵占行为的制衡作用,多元化经营没有出现显著的折价现象,而在高控制权组,多元化经营出现显著折价现象的同时,两权分离与多元化经营交叉项的回归系数显著为负,说明控股股东的两权分离显著恶化了多元化公司价值。分组讨论的结果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总样本中控股股东的两权分离对多元化公司价值影响不显著的原因,即控股股东两权分离对多元化公司价值的影响视其在公司的控制程度而定。当控股股东对公司的控制权较低而受到其他股东的制衡时,控股股东攫取私利的动机受到抑制,自利的多元化经营行为得到缓解,控股股东的两权分离对多元化

表3控股股东的两权分离对多元化公司

价值影响的回归分析

变量样本总体控制权比例

的样本组控制权比例>50%

的样本组(Cons)3.948***4.921***3.469***Ei-0.081-0.036-0.095*Sep*Ei-0.0250.009-0.019*Roe0.484***0.382***0.519***Size-0.170***-0.170***-0.193***Lev0.103**0.0060.225***Zzl0.0300.0300.030Age0.089***0.173***0.028State-0.075**-0.042-0.034Cash0.0580.00580.0001Contr-0.006***-0.009***-0.005***Xinchou0.041***0.051***0.034***Chigu-0.079-0.002-0.002YER-INDcontrolcontrolcontrolN46418601390F值129.92***64.81***68.59***Adj.R20.50750.50450.5199注: ***、**、* 分别表示在1%、5%和10%水平上显著。

公司价值影响不显著;而当控股股东拥有公司的绝对控制权时,两权分离程度导致控股股东利用其控制权进行过度多元化经营,进而为其侵害公司和中小股东权益提供条件,这时控股股东的两权分离显著恶化了多元化公司价值。

上述结果表明,控股股东追逐私利的行为改变了多元化经营与公司价值的关系,当多元化经营成为控股股东掏空上市公司的工具时,多元化经营就会有损于公司价值。

四、结论

研究表明,不考虑控股股东攫取动机的多元化经营对公司价值没有产生显著的影响,把表征控股股东攫取私利动机的两权分离程度引入模型后,在控股股东拥有绝对控制权时,控股股东的两权分离显著恶化了多元化公司价值。研究结论意味着转型经济条件下的多元化经营对公司价值有正面和负面的双重影响,均衡的结果是控制内生性后多元化经营对公司价值的影响不显著,多元化经营是有利还是有损于公司价值视控股股东的冲突程度而定,当有着极强攫取动机和能力的控股股东基于追逐自身私利选择多元化经营,会导致多元化公司价值的下降。

本文的政策含义在于目前我国上市公司终极控制权与现金流权的分离一定程度上为终极控股股东侵占上市公司利益提供了条件,引发其进行无效率的多元化经营,损害了公司价值,通过降低终极控制人的控制权比例或提高终极控制人的现金流权比例,可以抑制公司多元化经营中的过度自利动机,降低多元化经营对公司价值的负面影响。

①Berger 等(1995)运用了收入乘数、利润乘数、资产乘数三种方法来计算超额价值,由于我国上市公司并没有披露各业务单元的资产或利润,因此,我们采用了收入乘数来计算超额价值。

②熵指数的计算如下:Ei=∑pi ln(1/ pi ),熵值越大,多元化程度越高。pi为某行业部门业务收入占公司总业务收入的比例。

③在La Porta 等(1999)、Faccio 等(2002)的代表性研究中常常把终极股东有效控制比例界定为10%或20%,为保证样本数量的充分性,我们以10%作为终极股东的有效控制比例。以20%作为终极股东有效控制比例进行稳定性检验,检验结果没发生变化。

④第一个工具变量是Iv,定义为公司所在行业中多元化公司销售量所占比例,它是描述各个行业多元化经营倾向大小的行业因素变量;第二个工具变量是行业盈利能力Roaind,我们首先求出各行业中专业化公司的绩效Roa的中位数,以此代表该行业的绩效水平;然后按中位数分组,行业绩效高于中位数的取值为I=1,行业绩效低于中位数的取值为I=0;对于专业化公司来说,由于只在一个行业内经营,Roaind的取值非1即0,对于多元化公司来说,Roaind=∑pi*Ii, pi为多元化公司各经营部门业务收入占公司总收入的比重。Roaind越小,意味着公司所面临的行业整体经营状况较差,公司进行多元化经营的倾向可能越大。

⑤以行业大类计算的某类业务收入占公司总业务收入的比例大于等于90%,则取Dum=0,即该公司是专业化经营;否则取Dum=1,即该公司是多元化经营。

HI=∑ni=1 pi表示某行业大类业务的销售份额,n表示企业涉足的行业数目。为了使赫芬达尔指数和企业多元化程度变化方向一致,采取了减1的处理方法。

参考文献:

洪道麟,熊德华.2006. 中国上市公司多元化与企业绩效分析—基于内生性的考察[J].金融研究(11):33-43.

李捷瑜,江舒韵.2009.市场价值、生产效率与上市公司多元化经营:理论与证据[J].经济学(季刊)(3):1047-1064.

吕怀立,李婉丽.2010. 控股股东自利行为选择与上市公司股权制衡关系研究—基于股权结构的内外生双重属性[J].管理评论(3):19-28.

刘星,刘理,豆中强.2010. 控股股东现金流权、控制权与企业资本配置决策研究[J].中国管理科学(6):147-154.

卢闯,刘俊勇,孙健.2011. 控股股东掏空动机与多元化的盈余波动效应[J].南开管理评论(5):68-73.

邵军,刘志远.2007. “系族企业”内部资本市场有效率吗?—基于鸿仪系的案例研究[J].管理世界(6):114-121.

万良勇,魏明海.2009. 集团内部资本市场、银行债务与债权人保护—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南方经济(1):54-63.

吴,吴世农.2009.股权制衡、大股东掏空与企业价值[J].经济管理(3):44-52.

KHANNA T, PALEPU K.2000. Is group affiliation profitable in emerging marked? an analysis of diversified Indian business groups[J].Journal of Finance,55(2):867-891.

LINS K V,SERVAES H.2002. Is corporate diversification beneficial in emerging markets? [J].Financial Management ,31(2):5-31.

LA PORTA R, LOPEZ-DE-SILANES F, SHLEIFER A.2000. Investor protection and corporate governance[J].Journal of Finance Economics ,58(1-2):3-27.

MATSUSAKA J G.2001. Corporate diversification, value maximization, and organizational capabilities[J].Journal of Business,74(1):409-431.

RAJAN R,SERVAES H,ZINGALES L.2000. The cost of diversity: the diversification discount and inefficient investment[J].Journal of Finance ,55(1):35-80.

SHLEIFER A, VISHNY R W.1989. Management entrenchment: the case of manager specific investments[J].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25(1): 123-139.

Controlling Shareholders, Corporate Diversification and Market Valuation

YUAN Ling

(College of Economicis & Management, Shihezi University, Shihezi 832003,China)

篇6

[关键词] 上市公司;股权结构;多元化经营;企业价值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2 . 09. 018

[中图分类号] F276.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2)09- 0025- 03

1 多元化经营对企业价值的影响

在多元化与企业价值关系的实证研究中,因为衡量多元化与企业价值的指标多种多样,所以实证结果比较混乱,没有形成统一的结论。姚俊、吕源和蓝海林(2004)发现多元化程度与资产回报率(ROA)有着显著的负相关关系。金天和余鹏翼(2005)实证检验出我国上市公司多元化经营损害公司价值。他们认为多元化会折价,即企业实施多元化战略降低了公司价值,恶化了企业经营业绩。但傅继波和杨朝军(2005)认为,中国上市公司多元化经营创造了价值,多元化公司的价值要高于相关专业化公司组合的价值。余鹏翼、李善民和张晓斌(2005)的实证结果也表明,公司进行多元化活动后,多元化程度与短期绩效呈现显著正向关系。他们支持多元化溢价观点,即多元化战略增加了企业价值,改善了企业经营绩效。与上述两种结论不同的是,我国部分学者认为多元化程度与公司价值没有任何关系。刘力(1997)研究发现,多元化经营程度与企业的总资产收益率(ROA)和资产负债率之间基本上不存在相关关系。薛有志和周杰(2007)采用调整的赫芬德尔指数衡量产品多元化程度,发现多元化程度对公司绩效(资产回报率和托宾Q)没有直接影响。薛光红(2010)提出,公司多元化是股东与管理层、大股东与中小股东之间关系的一个典型例证。因此,考察多元化战略,股权结构是必须考虑的一个因素。将多元化战略作为中介变量,在验证股权结构、多元化战略和绩效两两之间关系的同时,验证了多元化的中介效应。

2 不同股权控制人的多元化经营对企业价值影响研究

姜付秀(2005)认为,从终极控制人的角度出发,上市公司可分为国有控股与非国有控股两大类。相对于非国有控股公司而言,由于政府在很大程度上控制一部分关键资源,而且已有相关研究表明,国有控股的上市公司更加重视公司业绩,而非国有控股的上市公司更加重视公司的成长性。为使公司有更好的经济绩效,政府可能进行政策支持乃至直接投资,使企业多元化程度提高。陈信元和黄俊(2007)的研究也进一步表明,政府直接控股的上市公司更易实行多元化经营,而且在政府干预经济越严重的地区,这种现象越为明显,从而最终降低了企业的绩效。张作玲(2010)则通过对946家上市公司2004-2008年的4 166个数据进行回归检验,发现多元化显著降低了公司的经济绩效;通过考察最终控制人的性质发现,最终控制人为国有的公司经济绩效要低于最终控制人为非国有的公司,而且国有控股公司的多元化折价程度显著大于非国有控股公司。

魏立江(2009)研究表明,政府对国有公司经营范围的管控导致国有控制上市公司多元化程度低,多元化功能追求上的差别造成了国有控制公司多元化绩效并不理想,而私有控制公司有通过多元化实现内部市场功能的诉求,因此它们的多元化水平高,相应地公司绩效并没有降低,两者反而呈现出正相关关系,多元化促进了公司绩效。由此可以看出,在我国,不同股权控制下的公司多元化水平存在差异,但终极控制人性质与多元化水平、公司业绩之间的关系并无统一的结论。

3 管理层持股比例对多元化经营和企业价值的影响

Berle and Means和Jensen and Meckling都认为公共交易的公司中,管理层一般都致力于寻求个人收益的最大化,而不是与外部股东的目标相一致。诸如,管理层广泛存在的“帝国建造”、声誉和职业生涯的考虑、自我保护、短期主义等,都有可能使公司经理通过公司多元化来实现个人的各种利益目标。具体表现在:通过公司多元化可以提高其报酬、权力和地位;通过专有投资获得的特定管理技术,提升其人力资本期权价值,从而获得更高的“堑壕效应”和未来职业生涯预期;通过多元化分散公司整体风险,削弱个人投资组合的风险。因此,管理者的持股比例越高,其与外部股东的利益越趋于一致,因而就不大可能采取损害股东财富的决策。这样,管理层持股比例与多元化程度之间应该呈负相关关系。反之,企业则更容易采用多元化战略。通过实证检验,Denis和Sarin(1997)证明了管理层持股比例与多元化程度存在强负相关关系,即印证了以上理论。

与上述研究结论不同,Amihud、Lev和May(1981)的研究得出结论,公司多元化程度与管理者持有公司股权比例正相关。同时他们发现股权分散型公司比股权集中型公司的管理者更倾向于采用多元化经营战略。当股权结构比较分散时,单个股东的作用是有限的,出于“搭便车”的动机,他们没有动力去监督公司的治理机制,此时公司的控制权大多掌握在管理层手中。由于这些外部小股东对管理层约束机制弱化,致使管理层在公司决策时追求其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多元化战略便是其选择之一。当股权集中度上升时,由于“利益趋同效应”的作用,控股股东有足够的激励去监督经理层,从而避免了“搭便车”问题。这种约束机制使得公司管理层不能随意做出多元化的投资决策。在国内,余鹏翼、李善民和张晓斌(2005)发现,管理者股权比例与公司多元化水平呈U形曲线关系,即当管理者持股比例增加时公司多元化程度降低,当管理者持股比例达到一定程度时(52.94%),公司多元化程度随管理者持股比例的增加而增加。由此可见,国内外有关管理者持股比例与多元化经营和企业价值的实证研究结论比较模糊,有的甚至相反,这种结果与各国的具体国情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4 不同股权比例下多元化经营对企业价值的影响

饶茜、唐柳 等(2004)认为股权集中度(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国家股比例和法人股比例与公司多元化经营程度均呈显著性倒U形相关;并且国有控股型公司比法人控股型公司更倾向于采用多元化经营战略,法人控股型公司与不具有控股股东公司多元化经营程度并没有显著性差异。艾健明(2007)以2001年前上市的、属于制造业的416家公司2001-2005年的连续样本作为研究对象,实证检验了多元化、公司绩效与国有股之间的关系。结论显示,多元化损害公司绩效,国有股比例与公司绩效呈U形关系,而与多元化呈倒U形关系。同时,发现第一大股东对多元化有一定的约束作用,其持股比例越高,公司多元化程度越低,公司绩效也越好。按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分类控制权结构后的分析结果也显示,与绝对控股情况下的结论恰好相反,相对控股及股权制衡均与公司的多元化程度正相关、与公司绩效负相关。即股权集中有利于降低多元化程度,提升公司绩效。韩忠雪、朱荣林和王宁(2006)利用我国上市公司资料,在得出我国上市多元化公司存在折价的结论基础上,又得出结论:国有股权与公司多元化程度呈现负相关关系,法人股与多元化程度呈倒U形曲线关系,股权集中度、机构持股比例和管理层持股与多元化程度呈负相关关系。许陈生 等(2006)研究表明问题是公司实施多元化经营的重要原因,实证结果发现,公司多元化水平与国有股比例和股权集中度均呈现显著的负相关关系,与法人股比例呈倒U形关系。张奎(2004)发现多元化与公司价值的关系不显著,多元化与法人股比例呈正相关,与国家股比例呈负相关。魏立江(2009)的经验证据表明国有控制公司的终极控制人控制程度与多元化绩效之间呈现出倒U形形态,而私有控制公司的多元化绩效和控股程度之间并没有呈现出与国有控制公司那么明显的倒U形形态。通过对国内相关理论研究进行汇总后可以发现,在我国股权比例、管理者持股比例与公司多元化业绩之间的关系是不确定的,即没有形成统一的结论。

5 研究总结与展望

5.1 研究总结

在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回顾后,我们可以发现,国外对股权结构和公司多元化经营关系的研究大都集中在管理者持股比例和公司多元化水平之间的关系,而且结论也不尽相同,它们之间的关系既有正相关也有负相关。国内研究股权结构和公司多元化经营之间的关系的文献,很少研究管理者持股比例对公司多元化经营的影响,大多集中在股权集中度对公司多元化经营的影响。并且股权结构和公司多元化经营之间的关系更多的只是简单地从股权的性质出发来研究,如国有股、法人股等,且得出的结论也各不相同。国外有关多元化经营与企业绩效关系的研究相对已经比较成熟,但是最终结论尚未统一。本文认为之所以实证结果不一,有可能是以下几个原因:

(1)衡量多元化经营程度的指标不一。研究者多从自己的理解出发。在衡量多元化经营程度时,苏冬蔚(2005)用行业数、收入Herfindahl指数和收入熵值度量企业多元化经营程度,得出多元化溢价的结论。而刘力(1997)以企业其他营业利润(或加上投资收益)/主营业务利润作为企业多元化经营程度的指标,得出中性的结论。由此可见,不同的衡量指标对实证结果会产生质的影响。

(2)多元化经营没有区分相关多元化与非相关多元化。Rumelt(1974)研究发现,相关多元化经营会提高公司绩效,非相关多元化经营会损害公司绩效。可见对多元化经营进行细分可以产生不同的实证结果,因此在以后的研究中,如果能将多元化经营进行具体细分,那么实证结果或许会更加准确和显著。

(3)公司绩效的度量不太合理。如傅继波和杨朝军(2005)使用超额价值(EV)指标度量公司绩效,余鹏翼、李善民和张晓斌(2005)使用托宾Q,但由于中国上市公司存在股权分置问题,文章没有采用一定的调整办法计算公司绩效,并且中国股票市场存在严重的投机行为,使得采用市场指标度量公司绩效的有效性说服力不强。姚俊 等(2004)采用资产收益率(ROA)及净资产收益率(ROE)等会计绩效指标,但并没有控制可能存在的盈余管理问题。

(4)对上市公司多元化经营动因分析不足。国内研究者通常结合中国制度背景,研究在不同终极控制人特征下,股权结构与公司多元化经营业绩之间的关系,但经理、股东、内部市场构建和政府干预等其他多种动因往往被忽视。

5.2 未来研究展望

(1)在以后的研究中,我们应该尽量克服和弥补现有研究的缺陷。在对多元化经营程度进行衡量时,可以采用经营单元数(N),多元化哑变量(DUM),赫芬达尔指数(HI)和熵指数(DT)4种多元化衡量指标以相互校验。同时,把多元化熵指数(DT)细分为相关多元化熵指数(DR)和非相关多元化熵指数(DU),分别研究不同多元化经营类型对公司绩效的影响。在对公司绩效衡量时,可以采用资产收益率(ROA)、净资产收益率(ROE)和经营现金流量收益率(CFROA)3个会计指标来度量公司绩效,根据主成分分析法构建综合绩效(TF)对会计绩效指标作稳健性检验,使得结论更加可靠。同时,在进行多元化研究时应多考虑企业多元化的动因,并尽可能对多种动因进行实证区分。

(2)中国企业的多元化经营与公司绩效关系的研究文献较少,特别是对于多元化经营的溢价或者折价原因问题的研究更少,这就为我国研究者的研究指明了方向。在以后的研究中,我们可以从企业实施多元化经营的动因出发,探究多元化经营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丰富研究内容,拓展可研究空间。值得关注的是,在我国,政府一方面作为社会的行政管理者,扮演着市场“裁判员”的角色;另一方面,政府又是许多企业的所有者,具体负责企业的生产经营,充当了市场的“运动员”。那么,政府的这种双重角色是否会影响企业的多元化经营行为?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进一步去思考和研究。

(3)可进一步将股权结构作为中介变量进行实证研究。例如,以我国上市公司作为样本,股权结构作为中介变量,研究多元化经营与绩效的关系。即在验证股权结构、多元化战略和企业价值两两之间关系的同时,验证股权结构的中介效应。

主要参考文献

[1]薛光红.股权结构、多元化与企业集团绩效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0.

[2]陈信元,黄俊. 政府干预、多元化经营与公司业绩[J].管理世界,2007(1):92-97.

[3]苏冬蔚.多元化经营与企业价值:我国上市公司多元化溢价的实证分析[J].经济学(季刊),2005(10):135-158.

[4]魏锋.多元化经营与公司绩效关系的实证分析――基于时间的视角[J].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7):161-166.

[5]余鹏翼,李善民,张晓斌.上市公司股权结构、多元化经营与公司绩效问题研究[J].管理科学,2005(1):79-83.

[6]周晓艳,刘生.从多元化行为探讨公司治理结构[J].现代管理科学,2004(2):32-34.

[7]王化成,胡国柳.股权结构与企业投资多元化关系:理论与实证分析[J].会计研究,2005(8):56-62.

[8]姚俊,吕源,蓝海林.我国上市公司多元化与经济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J].管理世界,2004(11):119-125.

[9]金天,余鹏翼.股权结构、多元化经营与公司价值:国内上市公司的证据检验[J].南开管理评论,2005(6):80-84.

[10]薛有志,周杰.产品多元化、国际化与公司绩效――来自中国制造业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南开管理评论,2007(3):77-86.

[11]姜付秀,刘志彪,陆正飞.多元化经营、企业价值与收益波动研究――以中国上市公司为例的实证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06(11):27-35.

[12]韩忠雪,朱荣林,等.股权结构、问题与公司多元化折价[J].当代经济科学,2006(5):52-58.

[13]许陈生,郭烨.我国上市的股权结构与多元化战略[J].广东财经职业学院学报,2006(5):76-81.

篇7

关键词:多元化煤炭企业管理

我国的煤炭行业正处于发展的转型阶段,主要表现为行业集中度不断提高、具有代表性的大型煤炭集团的出现、企业安全标准和利润创造能力的逐步提升。同时,由于煤炭资源具有耗竭性,稀缺的资源使得煤炭企业的可实现产出量具有局限性,再由于长期以来煤炭企业以煤炭生产为绝对重心的产品结构,更使得煤炭企业的经营具有一定程度上的局限性。在此基础上,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促使煤炭企业必须合理制定战略,使得其能够在资源逐渐稀缺、开采能力不断提高、能源资源需求日益旺盛的背景下实现快速健康发展。

一、多元化经营战略理论

多元化经营指的是企业同时在多个行业内同时开展经营活动,也可以指企业的经营行为涉足到一个行业的若干个具体的细分领域,上述不同的行业或者领域通常具有一定程度的差异性。具体到煤炭企业,多元化战略主要可以分为煤炭相关的多元化以及非煤炭相关多元化两种。煤炭相关的多元化可以看作是煤炭企业围绕着煤炭开采,利用企业本身已经具备的生产条件、管理团队、技术能力和市场渠道,将企业的业务范围扩展到煤炭产品和相关副产品。具体来看,煤炭企业可以利用煤矸石发电,还可以开展焦化项目。这种经营战略一般具有很强的协同效应,或者具有规模报酬递增的作用,也即同时生产两种或多种煤炭相关产品的效益和效率,要大于将这些产品分散到不同企业进行独自经营下的效益和效率。在煤炭相关的多元化战略之下,煤炭企业可以充分地发挥其就地取材的优势,使煤炭产品和副产品能够得到更加优化的利用,进而可以产生比原有的单纯煤炭开采更大的产品类型和产能规模,具有创造更多产能和利润的潜力。相比之下,煤炭非相关的多元化战略可以看作是煤炭企业偏离自身传统发展模式的经营策略,它并不要求煤炭企业的新产品和新服务于煤炭相关,只要求煤炭企业在新的市场内具有其独特的竞争优势和差异化产品。在某种程度上,煤炭非相关的多元化战略可以被看作是煤炭企业实现经营模式转型的探索,因为资源的可耗竭性促使煤炭企业为了长久生存必须对新市场进行探索,不能完全依赖于行业寿命有限的煤炭开采业。综上,通过多元化经营战略,煤炭企业的经营模式将不再完全依赖于煤炭开采活动,而是具有多元化的产品的服务,以及分散化的利润来源和风险构成,多元化战略下的煤炭企业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能源资源和合理利用,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煤炭企业多元化经营战略的必要性

首先,国家的能源供给与需求整体局面要求煤炭企业实施多元化经营战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能源需求日益旺盛,以制造业为主的工业飞速发展带来的能源资源的巨大需求。据估计,我国近20年的煤炭资源使用量在全球一直位于前列,而煤炭资源的使用效率却长期以来处于较低水平。对资源使用效率的要求使得我国有必要控制煤炭资源的消耗量,因此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煤炭企业产能的任意增长。同时,由于煤炭资源的可耗竭性,对能源资源长期可利用的要求也限制了煤炭企业产能的飞速增长。在其他条件不变的前提下,煤炭企业无法完全通过煤炭产量的提升来获得利润最大化,而多元化经营是其提高产出和利润的可循之径。其次,煤炭行业的发展趋势促使煤炭企业实施多元化经营战略。当前的煤炭行业集中度逐渐提高,大型煤炭企业之间的竞争日益加大。从市场竞争策略的角度考虑,差异化的经营策略和多元的经营模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大型煤炭企业避免与其他主要竞争对手的直接摩擦,一个均衡的市场环境更加有利于煤炭企业实现产出和效益。再次,煤炭企业的自身成长能力和发展诉求对于多元化经营战略具有决定性作用。仅依靠煤炭开采生存,煤炭企业一方面不能完全地实现煤炭开采的产品和副产品所带来的所有利益,另一方面也注定了煤炭企业不能长期存在下去。对于传统的小型煤炭企业,或者俗称的“小煤窑”来说,这种发展模式或许合理;然而对于目前大多数的煤炭企业来说,通过多元的经营模式,实现差异化的利润增长点,可以引导企业走向不同的发展路径,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当前的多元化经营的问题

一般来说,为了实现多元化经营战略,企业需要具备一定的自身条件。首先,企业应该对目标的行业或者领域具备足够的知识储备。只有对一个新行业和领域的技术要求、市场前景、竞争情况、进入难度与行业周期进行了充分的调研之后,一个企业才能够考虑是否对既有的资源配置到目标行业中去。第二,企业应该具有足够的资源以保障多元化战略的实施。对一个新的行业领域进行探索需要消耗企业显著的人力和物力,一个企业需要充分地对自身条件进行评估,考察自己当下的资金、人才储备是否能够应对多元化过程中的可能的负面影响。可以看出,多元化经营战略并非易事,是对企业综合实力的考验。目前我国的煤炭企业的多元化经营,主要具有以下问题。

首先,多元化战略的行业规划与选择并不合理。一方面,许多煤炭企业所选择的行业领域通常并不具有足够高的附加值,使得多元化战略并不能给企业带来非常显著的效益,难以促使企业通过持续的投资来实现大范围的多元化;另一方面,许多煤炭企业在选择多元化战略时并没有充分地考虑自身的实力,例如在发展诸多煤焦化和煤化工等煤炭下游行业领域项目时,企业自身的技术条件难以保证生产的高效率、难以兼顾环保要求,从而造成的企业资源配置的浪费或者内部管理的混乱;另外,许多煤炭企业在自身管理水平有限的情况下盲目投资酒店、房地产等行业,使企业面临的巨大的市场风险。其次,煤炭企业传统的粗放式经营模式并未完全改变,制约的多元化战略的实施。当前的煤炭企业并未完全摆脱传统的粗放式发展模式,企业办社会的现象仍然普遍存在,煤炭企业往往存在人员冗余现象;然而多元化经营策略却要求煤炭企业大力引进目标行业领域内的先进人才和资源。这样,现有的资源限制和多元化的资源配置需求形成冲突,煤炭企业有可能面临发展瓶颈。综上所述,煤炭企业需要通过合理的决策和不断的自身改革来实现多元化经营战略,这也是需要我们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篇8

由于行业不同,风险不同,企业可以通过行业的选择来降低风险,比如海星集团,电脑行业是一个新兴的高科技行业;因此存在着较高的风险,而超市和饮料属于传统产业,成熟产业,虽然利润较低,但利润比较稳定,风险较小,通过两个行业的同时经营可以转移消化一部分风险。再看巨人集团,电脑业属于高风险行业,但它随后涉入的房地产和保健品在当时也是新兴行业。利润较高但风险也较高,结果三种业务结合,不但没有降低风险,反而还放大了风险,最终因危机同时出现,导致企业陷入危机。

因此企业在进行多元化投资时,特别是为分散风险而进行不相关多元化时,一定要注意行业之间的匹配。一般的是高风险匹配低风险,传统行业匹配新兴行业,高利润行业匹配利润稳定的行业。

在行业选择时,除了风险匹配外,还要注意生命周期的匹配。

国民经济各行业也存在着生命周期,存在着“朝阳产业”、“夕阳产业”之分。

有的行业已经历了长达100多年甚至是几百年的漫长发展过程,其产品的相对技术含量逐渐降低,产品盈利水平逐渐下降或者已经出现经常性亏损的状况,行业结构调整已经迫在眉睫。按企业生命周期的提法,这种行业已经进入了老化阶段,正在逐步走入衰亡。这种行业利润较低且存在着较多风险,不宜进入,应该尽早撤出。

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在淘汰一些旧行业的同时也造就了一些新兴行业,如通讯、电子、计算机、网络技术等。这些行业掌握了当前最新的科学技术和科研成果,反映了先进生产力发展的方向。

当然,由于经济发展存在区域性,国家之间、地区之间不同步,即便是同一行业,在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发展前景也并不一致,因此企业应根据实际情况而定。

企业在多元化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个易犯的错误,那就是不以企业现有实力为基础,而采取快速多元化,结果导致企业过度负债,资本结构恶化,最终因为一些意外事故而导致企业经营陷入危机。在这方面,一些韩国企业失败的例子,值得我们深思。

韩国大企业多实行多元化经营,且普遍采取章鱼战略,即自各个产业领域伸出自己的触角,把企业办成“百货公司”。到了20世纪90年代,位于前30名的大企业,少则介入了五六个产业,多则介入了几十个产业。

从金融角度分析,多元化经营的首要问题,就在于它使企业的发展时时处于资金不足的硬约束之下,进而使得国内对资金的需求大大超过国内的资金供给。一般来说,在专业化经营条件下,受所经营产业的技术经济规律和市场规模制约,在一个确定时间内,企业对资金的需求是有限的。而在实行多元化经营战略的条件下,由于经营每个产业都有着形成“门槛”的最低资金需求量,加总起来的企业资金需求量将远远超过全社会的资金供给。进一步看,如果说在以国内市场为主的条件下,多元化经营对资金的需求量还可能收到国内市场规模制约的话,那么,在以开发国际市场为主要目标的条件下,它就几乎是无限的了。

为了缓解资金约束,韩国企业均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其中,“高负债政策”是其核心环节。

企业的营运资金,从性质上说,可分为权益性资金(资本金)和债务性资金两类。由于权益性资金积累的规模和速度受到收入水平(财政收入、企业利润和居民收入水平等)、金融市场成熟程度、投资者意愿及其他制度条件的制约,运用这类资金来为大企业多元化经营提供支持,其难度较大,也不易迅速见效。与此相比,筹集债务性资金的渠道相对较多,其容量也较大,而且资金的积聚速度较快,特别是当政府对此采取积极支持时,债务性资金来源甚至可以通过金融部门的存贷款派生机制来开拓。另外,在金融全球化背景下,国际金融市场也可以成为企业筹集债务性资金的重要渠道。

在这种情况下,韩国企业在背负高债的情况下进行了过度地多元化扩张,当亚洲金融危机到来时,许多大企业纷纷破产。

因此,企业在进行多元化扩张时,要首先注意风险的平衡,防止出现行业匹配不当造成风险积累,同时还要关注企业资本结构,通过发展原有业务和控制多元化扩张的速度来实现财务风险平衡。

篇9

关键词:多元化经营 企业绩效

多元化经营战略是一种开拓发展型战略,是指企业经营不只局限于一种产品或一个产业,而实行跨产品、跨行业的经营扩张。二战以来,多元化经营成为大公司迅速扩张的重要方式。特别是20世纪60-70年代,随着美国第三次兼并浪潮的出现,一些大公司纷纷通过兼并来实施多元化,从而掀起了一股多元化经营的热潮。多元化经营战略的优势在于它可以分散企业经营风险,节约外部交易成本,并且有利于企业内的协作,提高效率。所以在随后的发展中,多元化战略成为风靡全球的经营战略。随着多元化经营战略的兴起与广泛应用,国外学者较早便对多元化战略进行了广范深入的研究。我国企业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才逐步采用多元化经营战略。随之也有不少学者展开了对我国企业多元化经营战略的研究。本文对国内外关于多元化经营战略研究的文献进行了梳理,从以下四个方面展开评述。

一、多元化战略与企业绩效关系研究

( 一 )多元化程度与企业绩效的关系 Gort (1962)最早研究多元化程度与企业绩效的关系,他的研究表明多元化发展程度与企业绩效之间的相关性并不显著。Grant(1988)研究发现多元化发展程度与企业绩效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与此相反,Amit和Livnat(1988)的实证研究表明多元化发展程度与企业绩效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Palich、 Cardinal 和 Miller (2000)运用元分析法对关于多元化发展战略与企业绩效关系这一命题的文献进行了研究。他们的研究结果表明 ,适中的多元化程度会提高企业的绩效,但是高度多元化与低度多元化程度的企业,企业绩效又会趋于下降,即多元化程度与企业绩效之间呈现出倒U型的关系。除了对多元化程度与企业绩效直接关系的研究,还有部分学者研究了产业变量、组织因素等对多元化程度和企业绩效关系的调节作用。Miller(1969)在研究多元化程度与企业绩效关系时,控制了相关产业变量――产业广告密度,发现模型中纳入产业广告密度时,多元化程度与企业绩效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但当这一变量从模型中剔除时,二者的相关关系就不显著,这表明了产业变量在模型中的重要性。Grinyer 等(1980)研究表明,在采用职能型或者事业部型组织结构的企业中,多元化发展战略程度与投资报酬率之间并不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而Jahera (1987 )发现,多元化发展战略程度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取决于企业规模。这表明组织因素在多元化程度与企业绩效的关系间发挥了重要的调节作用。

( 二 )多元化战略类型与企业绩效的关系 多元化战略的类型建立在企业投资组合不同业务之间的相关性基础之上,学者们对战略类型做出了不同的分类,归结起来主要有:Wrigley 类别法、Rumelt类别法、Capon 类别法、Ansoff类别法、企业发展模式法等几种方法。Rumelt (1974)开创新地将多元化战略类型分为相关多元化与非相关多元化。他通过对 1949~1969 年美国大企业多元化战略的分析认为:相关型和主导型多元化企业绩效最好;非相关多元化及垂直结合型企业绩效最差。以后的大多数学者都采用了Rumelt类别法进行相关研究。Bettis(1981)对Rumelt的样本进行进一步研究,指出相关多元化企业获得绩效提升的主要原因是广告和R&D方面的差异。Palich、Cardinal和miller(2000)发现,当企业从单一业务向相关多元化转型时,企业业绩会得到提高,但是进一步从相关多元化发展到非相关多元化,又会降低企业业绩。支持相关多元化优于非相关多元化的学者认为企业通过相关多元化能够达到在相关产业间利用有价值、稀缺、不可模仿和不可替代的资源,从而提高成本效率而实现规模经济。但是也有部分学者反对这一结论,Ramanujan 和 Varadrajan(1989)认为根据投资组合理论非相关多元化可以帮助企业降低系统风险 。Grant和Jammine(1988)比较了305家英国大型制造企业在1972年至1984年间多元化战略下不同的销售及利润,结果表明多元化的企业业绩优于非多元化企业,但是并无证据表明相关多元化优于非相关多元化。同样也有学者关注了多元化战略类型与企业绩效关系中一些调节因素的影响。Christensen 和Montgomery (1981 )对Rumelt的研究做了重复检验,他们发现,样本中处于高增长且集中度高的产业之中的相关约束型企业绩效表现更优。然而,Rumelt (1982)纳入了产业结构变量,对原来的研究再一次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控制了产业影响因素后,实施相关多元化发展战略的企业的绩效仍然优于实施非相关多元化发展战略的企业。我们看出关于产业变量对多元化战略类型与企业绩效关系的调节作用,学者们并没有得出一致的结论。而关于组织因素的影响,下面的一些学者进行了研究。Buhner 和 Moller(1985)采用股票市场的数据考察了结构重组对风险调节报酬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多事业部制组织结构重组与绩效之间存在正向关系。

( 三 )多元化战略模式与企业绩效的关系 多元化战略模式是指企业进入不同产品市场的不同的多元化方法。内部发展模式和外部并购模式是两种被普遍运用的多元化战略模式。这两种战略模式都有各自的优势与劣势,具体采取何种模式还要同样受到各种产业因素和组织因素的影响。企业多元化战略模式与企业业绩关系研究的文章相对较少。Lamont和Anderson (1985)对实施内部多元化战略的企业与实施外部并购多元化战略的企业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实施内部多元化战略企业取得的收益高于实施外部并购多元化发展的企业。Hubbard和Palia(1999)研究了20 世纪60、70年代并购浪潮期间的集团企业,发现多元化并购战略宣布会产生正向的报酬率。但是Graham、Lemmon 和 Wolf(2002)研究表明,多元化发展战略模式与企业绩效可能不存在显著的相关性。多元化战略模式与企业绩效关系的研究也没有得出一致的结论,而且目前文献中还没有学者对产业因素和组织因素在二者关系中的作用进行探究。国内学者关于多元化战略与企业绩效关系的研究也较多。朱江(1999)利用我国上市公司1997年年报数据,发现我国上市公司多元化程度与企业绩效并没有显著关系,但多元化能够降低企业经营风险,减少利润水平的大幅波动。姚俊、吕源和蓝海林(2004)研究发现,公司多元化程度虽然与公司的股权收益(ROE)没有显著关系,但与资产回报(ROA)指标呈显著负相关。金天、余鹏翼(2005)的实证研究表明我国上市多元化经营损害公司价值,国有股对公司多元化经营具有约束作用。李善民和朱淘(2006)以1998年至2002年发生于我国证券市场的 251 起多元化并购事件为样本,考察了多元化并购公司的长期市场绩效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多元化并购公司股东在并购后 1―3 年内财富损失达到 6. 5% ―9. 6% ;政府关联对并购绩效影响显著,这种作用在管理能力差和并购绩效恶化的公司中作用更为显著。魏锋和石淦(2008)研究了多元化企业研发投入与企业绩效的关系,实证结果表明多元化经营决策带给公司较少的研发投人,而且即使在进行研发投人的多元化经营公司中,也并未带来与理论预测相一致的更好的经营绩效。

二、企业资源与多元化战略关系研究

( 一 )资源基础理论 资源基础理论为,企业是各种资源的集合体。由于各种不同的原因,企业拥有的资源各不相同,具有异质性,这种异质性决定了企业竞争力的差异。企业竞争优势的来源是特殊的异质资源,竞争优势的持续性来自于资源的不可模仿性。从资源基础理论的角度出发,企业进行多元化是由于拥有过剩的资源, 而这些资源可以在不同产业间转移,企业可以由此更有效地组织经济活动( Penrose, 1959)。Wernerfelt(1984)从资源的角度对企业的发展进行了分析,他认为企业多元化的发展过程中应该寻求现有资源的利用与新资源开发之间的平衡。Guillen(2000)认为企业不是为了获得规模经济和协同效应而进行多元化,更多地是考虑获取能使其最大化利用资源的能力,诸如生产能力、知识管理能力和市场等。Montgomery和 Wernerfelt(1988)对企业各种资源的异质性进行了分析,发现企业的多元化战略应视资源的特性而定,拥有较强专用性资源的企业不适宜采用多元化战略,而拥有较低专用性资源的企业采用多元化战略能获得更高的报酬。Chatterjee和Wernerfelt(1991)从理论和实证两方面研究了企业为利用过剩的生产性资源而采用多元化战略这一论点。他们认为,自然资源、知识资源和内部财务资源适用于相关多元化,而外部财务资源更适用于非相关多元化。Kochhar和Hitt(1998)将财务资源划分为公共财务资源和私人财务资源,研究发现实施并购多元化的企业喜欢利用公募财务资源,而实施内部多元化的企业主要是利用私募财务资源。

( 二 )能力理论 能力理论是资源基础理论的发展,企业的能力通常被认为是企业拥有的关键技能和隐性知识,是企业拥有的一种智力资本,是企业决策和创新的源泉。能力理论的观点认为,企业的能力能够决定企业多元化战略的广度和深度。Hamel和Prahalad在1990年提出了核心能力理论,认为核心能力是能够在一批产品或服务上取得领先地位所必须依赖的能力。随后Hamel(1994)指出企业若想利用自身能力取得更好的发展,企业应该选择围绕核心能力进行水平多元化,而非垂直多元化。Markides和Williamson(1994)将企业能力具体化为“战略性资产”。他们认为能带来“资产改善”优势和“资产创立”优势以及“资产裂变”优势的相关性多元化,才能为企业提供长期竞争优势,当相关多元化优于非相关多元化时,企业业务组合的战略相关性优于市场相关性。国内学者在这一领域的研究大多集中在企业核心能力与多元化的关系上。刘王江 、杨锡怀和樊治平(2001)从核心能力出发,将企业的多元化战略重新划分为约束型基于核心能力的多元化战略和非约束型基于核心能力的多元化战略;单一核心能力的多元化战略和多核心能力的多元化战略。刘兵、李光金和刘军琦(2001)认为企业核心能力类型(硬核心能力和软核心能力)的不同,决定了企业成长路径的选择不同;并且由于不同类型的核心能力发挥作用的机制及效果不同 ,决定了一个企业的理性成长方式应该是专业化――相关多元化――非相关多元化。余博,蒋运通(2004)通过对多元化企业核心能力的管理从识别、部署、维护、发展四个方面的探讨,认识到核心能力管理是一个有机统一体,要求多元化企业的战略管理者必须从应有的高度,对核心能力进行统一规划和有效管理。

三、客观动因与多元化战略关系研究

( 一 )内部动因 内部动因主要包括未来现金收入的不确定性和降低经营风险。资产组合理论和内部市场理论是研究企业多元化内部动因的主要理论依据。资产组合理论的提出主要是针对化解投资风险的可能性。在用此理论解释多元化动因时,学者们认为企业之所以进行多元化,是由于多元化能够降低企业面临的风险,达到稳定收益的目的。Markham(1973)认为在多业务企业中,只要各业务的现金流不完全相关,企业就可以通过采用多元化战略来降低总体现金流的变动性。Rumelt(1984)研究了企业多元化战略与系统风险的关系,发现系统风险的大小和多元化类型有关,其中不相关多元化企业的系统风险要显著高于其他企业。而Chang和Thomas(1989)通过回归分析没有发现企业风险与多元化类型之间显著的相关性。Lubatkin和Chatterjee(1994)实证研究表明,企业多元化类型与股票收益风险之间呈现出U型关系,企业为降低风险,最好选择相关多元化而不是非相关多元化。姜付秀、刘志彪、陆正飞(2006)发现我国上市公司的多元化对企业收益的波动具有负效应,即多元化降低了企业收益的波动程度。而张翼、刘巍、龚六堂(2005)却发现多元化不能降低企业风险,所以企业不存在为降低风险而进行多元化的动机。内部市场理论的提出源于交易成本理论,R.Coase(1937)认为由于信息不称,企业在进行外部交易时,往往会承担较高的成本。但是企业内部资本市场容易获取相对全面的信息,内部市场能够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能够大幅度降低交易成本。Williamson(1975)研究表明,由于高交易成本而存在的不确定性和市场失败,企业往往选择进行多元化,从而达到内部化使用其资产的目的。多元化的结果是,企业建立了用于有效地分配资本的内部资本市场,从而降低了交易成本。

( 二 )外部动因 外部动因主要包括政府政策和市场失灵。在对外部动因的研究中,主要的理论基础有政府政策理论和制度学派理论。 政府政策学派认为政府制定的相关政策与企业的多元化选择有着密切的关系。制度学派认为,在新兴经济和转型经济的国家,虽然市场机制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是企业的发展很大程度上还是依赖于非市场机制获取资源,制度因素对于企业多元化选择的影响至关重要。Khanna和Palepu(1997)认为多元化战略的选择,应依据市场机制的健全与否来确定。在市场机制健全的环境下,企业应采用集中化战略,而若市场机制不健全,企业应采用多元化战略。Ravenscraf和Scherer(1987)研究发现政府颁布的法律法规对企业多元化存在影响。20世纪60至70年代,限制水平和垂直购并的反托拉斯法导致混合多元化的盛行,但是到20世纪80年代,国家放松了这些限制后,企业便开始盛行回归主业的并购。张敏和黄继承(2009)具体考察了政治关联对企业多元化程度及股票市场风险的影响,发现政治关联企业的多元化程度要显著高于非政治关联企业,表明企业多元化战略可能与政府的干预有关。姚俊等(2004)实证研究发现国有股份比例对多元化公司的业绩没有显著的影响关系,这又说明政府在企业进行多元化选择中的作用并不明显。由此可以看出,在客观动因与多元化关系的研究中,学者们依据了多种不同的理论进行了研究,有资产组合理论、内部市场理论、政府政策理论和制度学派理论等。依据不同的理论,对多元化动的动因的解释也不尽相同,这就导致多元化动因的丰富多彩。我国目前还处于转型经济时期,我国的制度背景决定了政治因素是企业进行多元化选择的一个重要因素。我国企业在进行战略选择的时候要重点关注政府出台的相关政策,并及时根据政策的变化作出相应的调整。结合我国特殊的制度背景,研究政治因素与多元化选择的关系是我国目前研究的热点。现有文献中,对市场失灵与企业多元化选择关系的研究还很少,建议学者可以多进行这方面的探索。

四、管理者与多元化战略关系研究

( 一 )基于委托理论研究 该理论认为管理层会为了获取更多的报酬,追求自身最大的利益,而进行多元化。Amihud和Lev(1981)开创了依据理论进行多元化实证研究的先河,他们发现企业采用多元化的战略,是由于管理者为了降低自身的就业风险。Hoskisson和 Hitt(1990)从三个角度对多元化的动机和绩效进行了评述,他们认为不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与管理层动机都会对企业多元化战略选择产生影响。 Lane et all(1998)用新的数据对Amihud和Lev的理论进行了检验,然而他们的研究并没有得出任何支持理论多元化动机的结论。Denis 和Sarin(1997)研究发现企业多元化程度与管理层持股比例负相关,他们支持多元化折价,并认为获取成本是管理层维持多元化的动因。车幼梅、龚小君(2006)以我国1999年至2004年间155家上市公司为样本,检验了我国上市公司多元化战略类型的选择与公司资源及治理机制的关系,研究发现经理层激励不足显著解释了无关多元化的扩张行动。魏锋、薛飞(2008)研究了董事会制度安排与多元化经营决策的关系,发现董事会会议频率、 独立董事比例以及二职合一与多元化经营决策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董事持股比例与公司进行多元化经营的概率呈负相关关系。

( 二 )基于高阶理论研究 Hambrick 和Mason(1984)提出高阶理论,认为高管人员的年龄与风险倾向,专业教育背景、工作背景等对企业决策有重要影响。基于高阶理论的多元化研究主要考察高管人员的这些特征对多元化决策的影响。Hambrick和 Mason(1984)研究发现企业的多元化选择主要是由高管人员的人口背景因素决定的。Wiersema 和Bantel(1992)以1980年世界500强企业中的100个企业为样本,研究发现年龄越小,任期越短,学历越高的企业高管人员更倾向于采用多元化战略。陈传明,孙俊华(2008)结合中国制度背景,验证了有关企业家人口背景特征与多元化战略关系的研究结论。研究发现, 企业家的学历与多元化程度正相关,,拥有技术类专业背景的企业家的企业多元化程度更高,,拥有财务背景的企业家的企业多元化程度更低。

五、结论

本文对与企业多元化经营战略相关的研究进行了评述。由于样本、研究方法的选择和不同国家制度背景的差异,导致相关的研究存在许多不一致的观点。西方学者对企业多元化战略选择的相关问题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关于多元化经营与企业绩效关系的研究已经较为广泛与深入;以资源基础理论和由此发展而来的能力理论研究企业多元化的成果也比较丰硕;关于企业多元化的动因,也有很多学者依据不同的理论分别从内部和外部两方面进行了分析;从管理者这一角度主要依据理论和高阶理论进行了研究,相关研究还可以拓展到对管理者的特殊行为和心理特征等因素的分析。就我国而言,企业选择多元化发展战略较晚,相关的研究也起步较晚。在研究方法和研究范围上都与西方研究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中国的经济制度与西方存在较大的差异,我国学者可以结合中国特殊的制度背景,借鉴并创新研究方法,关注上文分析到的较为缺乏研究的领域,拓展研究的范围。由于我国资本市场的还不够完善,公司信息的披露不够充分,导致研究缺乏相关的数据。希望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信息披露的不断完善,我国学者可以利用更加准确的数据对多元化战略选择这一领域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朱江:《我国上市公司的多元化战略和经营业绩》,《经济研究》1999年第11期。

[2]姚俊、吕源、蓝海林:《我国上市公司多元化与经济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管理世界》2004年第11期。

[3]金天、余鹏翼:《股权结构、多元化经营与公司价值:国内上市公司的证据检验》,《南开管理评论》2005年第6期。

[4]张敏、黄继承:《政治关联、多元化与企业风险――来自我国证券市场的经验证据》,《管理世界》2009年第7期。

篇10

关键词:出版集团;多元化;现金流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34-0042-02

一、出版集团多元化经营的背景

近些年来,中国的新闻出版体制改革不断深入,2009年,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印发的《关于进一步推进新闻出版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在三到五年内,培育出六七家资产超过百亿、销售超过百亿的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大型出版传媒企业,培育一批导向正确、主业突出、实力雄厚、影响力大、核心竞争力强的专业出版传媒企业。”

十七大报告中提出,推动文化产业大发展、大繁荣,主要依靠重大项目的拉动战略、形成产业集群、培养骨干企业和战略投资者以及传播手段的创新。而战略投资者和多元化经营是相关的。

但是在多元化的过程中,有的发展良好,在短短几年内一跃成为国内第一,有的似乎前景不容乐观,这其中一定有其必然性?当我们从现金流的角度分析时,我们会发现其中确实是有规律可循的,而不是某种偶然因数的结果。

二、从现金流的角度,对出版集团多元化经营现象的剖析

企业要想很好的生存与发展,一定要有充足的现金流。如果现金流出现问题,企业就会经营困难。

出版集团虽然在中国现今的社会里承担了不同的社会责任与义务,扮演了不同的角色,但是他的基本角色是企业,他的经济活动也必须符合经济规律。

出版集团的企业构成主要有专业齐全的出版社,数量众多、地区联网的新华书店、书城、印刷厂等等企业。这些企业虽然都是些传统产业,但是他们有着自身鲜明的经济特点。

在中国,由于出版产业是专营性质较强的行业,没有书号就不可以出版,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保证了他的回款必然性,很少有三角债的产生,现金流相对稳定。而新华书店更是处于图书发行的垄断地位,掌握着图书销售收入的支付权,掌控着支付图书出版公司销售收入的账期,即可以在一定时段内免费使用集团外图书出版企业的销售收入,而这个时间段可以长达半年。

因此,出版集团的基本经济特点是:绝对经济总量较大,绝对现金流较多,但是利润率趋于社会平均化,即平均利润不高。并且近年来,在与民营出版企业的竞争中,利润还有逐步减少的趋势。

企业要想发展,必须要有高额利润的项目作为支撑,所以出版集团就有寻找这样的项目的内在动力。一番搜索之后,房地产进入了视野。

房地产业具备这样的特点:高利润、周期长、专业性强,但是他有需要支付大量的现金的特点:买地、拆迁、施工等等都需要大量现金流作为准备。因此,传统的房地产企业与银行信贷关系在企业经营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每当国家经济调控来临,银根抽紧时,大多数中小房地产企业就处于风雨飘摇的状态,这样的特点对于多数房地产企业来讲是凭其自身能力所无法克服的,是命门所在。

所以,当出版与房地产成为一对经济组合时,他们的主要特点可以优劣互补,出版集团庞大而稳定的现金流有了用武之地,而不再单纯流转在银行与出版企业之间。出版销售产生的大量现金流进入了房地产业的流通,经过高额倍增,产生了高额利润。

产生的高额利润一部分用于房地产业的自身建设与发展,另一部分又重新投入出版业,升级改造原有产业,提高了出版业的生产力水平,提高了销售企业硬件水平,由此出版集团获得了快速发展。这样,周而复始,出版业与房地产业相互促进,短时间内就使集团产生了质的飞跃。

基于这一原理成功应用,出版集团很快将这一原理复制应用到了其他经济组合上。因此,当我们看到出版集团进军金融、医药以等等高额利润领域就不会感到太意外。

有的出版集团进军shopping mall则是基于这一原理的现金流模式,因为shopping mall的经营商户的销售收入是由卖场统一收取并且是有账期的,因此,集团可以无偿使用shopping mall产生的现金流。根据互补原理,集团将这一现金流投入高额利润产出领域,并完成倍增的目的。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是独立于金融机构以外的一种融资行为。

但是,有的集团的业务组合不符合这种互补原理,属于纯粹的叠加,只知道要多元化,而不清楚多元化的目的何在,这样的组合就不可能形成良性循环,达不到较短时间内倍增、壮大的目的。

三、出版集团多元化发展的现状

放眼世界,发达国家的一些大型出版传媒集团在多元化经营方面走出了成功之路。如贝塔斯曼集团包括图书、报刊、印刷、影视广播、娱乐、多媒体等经营范围,默多克的新闻集团则拥有报业、杂志、电视、电影、互联网等多种业务。

他们出版业以外的产业利润超过了出版主业。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时候,出版界发生了很大的变革潮,方向就是出版界以外的并购,因为出版本身的利润很小。但是到了20世纪90年代,发展方向又产生逆转,从表面上看,这次是回到出版,但实际是回到内容,所以才诞生了内容产业,它的背景是数字化。由于一部分内容可以多媒体使用,所以价值链拉长了,能赚钱了才有可能回报出版业。

“一主多元”、“以主带辅、以辅促主”、“跳出出版做出版”、“多元发展、反哺主业”等已经成为中国出版集团正在积极尝试进行的多元化经营,各家出版集团在形式和程度上各具特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1)凤凰出版传媒集团通过并购和其他资本经营手段涉足了除了出版、发行、印刷外,还有酒店、房地产和金融等领域,而且分别是江苏银行和南京证券的第二大股东,成为中国出版界第一个“双百亿”集团。(2)云南出版集团与云南丹彤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云南大理南诏古都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合资组建云南云鼎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正式进军房地产领域,充分利用了多方资源,跨所有制实现强强联合,能更好地保证多元化经营的成功。(3)中国出版集团与许多海外出版公司如巴黎、悉尼等地的出版公司都有合作,这是跨地区的全球化战略。另外,集团还在进行数据库的整合,数据库整合后进行网络出版和数字内容的生产;办理产学研基地,通过出资源链接学界、教育界的资源,实现跨行业“链”接。

四、反思同样条件下的不同结果

虽然各地众多的出版集团跨行业发展,结果有好有坏。但是他们在改制初期时遇到的问题却有着太多的共同点,相似处:

在改制初期,各集团虽然有一些优势,如资产、资源、渠道、作者群体、政策优势等,同时也不乏劣势:一是市场的劣势,现在基本每个行业都很饱和了。二是大多出版集团更多的是靠行政力量组建起来的,缺乏一种资本的纽带,缺乏高效率的整合。三是融资上的劣势,大型的多元化经营很大的一个问题就是融资问题。四是人才和体制的问题。所以,多元化经营应当是一个新的体制和一个新的模式。

各个出版集团都考虑到了多元化经营的原因是:一方面是出版主业正在萎缩,而其他短平快项目自然更受青睐。尽管对于集团的考量,主管部门一直明确要将出版主业所占的比例作为考核指标,但大量的改制成本、人员开支等都需要有强有力的经济支撑,不靠来钱快的项目而指望图书的赢利“远水解不了近渴”。另一方面则是出版单位改制为企业后,上级方面更看重经济指标,重数字,使出版企业不能不向来钱多与快的方面转移和用劲。

无论采取哪种产业链整合方式,都要结合集团自身的优势和特色,避免盲目扩张等“泛多元化”的行为。尤其是在集团上市融资后,更要谨慎投资,注重主营业务的保持及品牌的锻造与维护。从西方传媒集团的发展历程中可以看到,“泛多元化”的资本扩张带来的未必就是高收益和低风险,不适当的盲目扩张反而会累及集团整体发展。因此,出版集团的多元化发展,应再多些理性。

就河北某出版集团而言,多元化经营大多集中在批零、酒店、旅游、广告等领域,总的来说经济效益不理想。这主要是因为缺乏高层次经营管理人才队伍,缺乏战略安排,多属自发行为,各个下属单位都有投资权,这种情况现在看来是不符合投资发展规律的。二是规模小、 质量差、抵御风险的能力差。三是产权单一,造成企业节奏慢、决策体制缺乏灵活的弊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