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资银行发展情况范文

时间:2023-06-30 17:57:4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外资银行发展情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外资银行发展情况

篇1

银行业对外开放措施为外资银行提供了平等的发展环境,中国经济持续稳定也为外资银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经营基础。与入世前相比,外资银行机构设置和业务经营均得到良好发展,已成为中国银行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截至2011年11月末,外资银行资产总额为2.14万亿元,十年间实现了19%的年均复合增长。其中,人民币资产占其全部资产的71%,前五家外资法人银行资产均超过千亿元。外资银行在资产质量、流动性、盈利能力和资本充足方面表现稳健。截至2011年11月末,外资银行资产质量良好,不良贷款率为0.38%,整体流动性充足,流动比例为74.72%;盈利能力得到增强;外资法人银行资本充足、资本质量高,平均资本充足率和核心资本充足率分别为18.2%和17.7%。统计显示,截至2011年11月末,有48个国家和地区的银行来华设立机构,共设有39家外资法人银行(下设247家分行及附属机构)、1家外资财务公司、93家外国银行分行和211家代表处。在法人导向政策推动下,31家外国银行将境内分行改制为本地注册外资法人银行。

二、外资银行在华整体业务战略分析

(一)经营差异战略

与其经营风格相适应,不同的外资银行在中国市场表现出不同的竞争策略。各家银行结合自身的优势领域,在具体业务模式上各有侧重。经营策略的不同,可将在外资银行整体业务战略银行划分为如下几种类型:-进取型。此类银行对中国市场有较大的预期,选择批发和零售兼营的全能发展战略,批发型银行继续拓展企业和银行业务市场。以汇丰、花旗及渣打为代表的全能型银行是进取型外资银行的代表,业务全面发展,中国市场十分有进取型,染指了几乎所有的业务领域,分享中国经济增长带来的巨大利润。-稳健型。此类银行战略上重视中国市场,主要目标客户是在华外商独资企业,对零售业务以及中资企业人民币业务涉入较少。以日韩银行为代表的稳健型外资银行,同国内工商企业存在着长期固定的关系,形成了互相依托,共同发展的局面,采取了“客户跟随”战略。-专业性。此类银行往往致力于专业化发展,并以在某一专门业务领域的特色经营见长。如纽约银行在证券发行者、投资者和金融中介提供服务方面处于全球领先地位,其在华机构以贸易结算和清算业务为主,业务范围只集中于全球托管、存托凭证、现金管理和贸易融资等方面,不包括传统的存贷款业务,是专业型银行的代表。

(二)客户细分战略

外资银行进入中国市场前最重要准备的工作就是进行详尽的市场调查与市场细分,并在此基础上结合自身特点确定目标客户。一般来说,外资银行主要以贡献把客户分为三类:最有价值客户(MVC)、最具增长性(MGC)及负值客户(BZ)。公司客户细分。外资银行一般将公司业务服务对象定位于跨国公司、部分有发展后劲的国有和民营企业。个人客户细分。外资银行一般将其零售服务对象定位于大中城市的高层收入者,其细分个人客户的标准主要是资产资金的多少。外资银行注重对不同层次的客户提供不同种类的服务,以差别化的个人客户服务方式,最大限度地满足客户的业务和心理需求。外资银行最初在中国市场开展零售业务,是以发达地区拥有外汇的高收入群体为目标客户,随着近年内地居民的收入稳步上升,一些外资银行已经开始结合内地百姓的理财需求,对金融产品进行“本土化”的改造,这些创新产品即贴合了本地客户的需求,又突出了外资银行的竞争优势,同时显示出外资银行已经由单纯锁定高端客户开始中低端客户延伸。目前外资银行在华开展个人银行业务的主要客源,并非来自于中资银行,而是外资银行。

(三)经营业务战略

加入世贸组织以来,外资银行规模较快增长,在业务战略上采取“做强外汇业务、在外汇业务带动下精心挑选人民币业务、巩固突出非融资业务、力推八类核心产品(个人理财、外汇资金业务、外汇存货业务、消费信贷、信用卡、企业现金管理业务、证券业务、国际清算结算业务)”的战略。

1、做强外汇业务外汇金融业务一直是外资银行的优势业务领域,也是中国监管当局首先放开的业务,其主要包括外汇存贷款、国际结算、外汇资金业务等几个方面。

2、精心挑选人民币业务外资银行获准经营的人民币业务范围不断扩大,包括吸收存款、发放贷款、办理票据承兑与贴现、提供信用证服务及担保、办理国内外结算、从事外币兑换和同业拆借等。外资银行,5年内“存贷比”需达到75%。之前外资银行贷款资金主要来源是拆借,向母行或境内同行拆借,成为外资法人银行后,需要尽快扩大存款与贷款规模才能达到5年内存贷比75%的要求。扩大人民币资源来源、人民币资金运用渠道多样化是外资银行推进人民币业务发展的主要措施。

3、巩固突出非融资业务相对于人民币业务,外资银行的非融资业务由于先进的服务工具、丰富的经营经验和多种市场营销手段而处于优势竞争地位。即手续费及佣金收入,包括财务咨询、国内外结算业务、信用证及担保业务、汇款业务、账户管理费、外汇买卖业务、买卖政府债券及金融债券以及买卖股票以外的其他外币有价证券业务等。

4、力推多种核心产品a)个人理财业务个人理财将是未来中国市场上最具成长性的银行业务。正是这些“新富阶层”对私人银行业务存在着巨大的潜在需求,他们也成为中外资银行竭力争取的对象20%的高端客户带来80%的收入,这是银行界的“二八定律”。从国际银行业经验看,但凡成功者,都有成功的高端业务。汇丰控股的个人金融服务集团和私人银行集团的利润在全集团利润总额中占比在45%以上。实际上,外资银行在中国一直瞄准这20%的目标。私人银行最显著的特点是具有私密性,根据客户需求提供量身定做的金融服务,服务涵盖资产管理、投资、信托、合理避税及遗产安排、收藏、拍卖等领域,由专职财富管理顾问提供一对一服务,产品组合个性化,服务态度人性化,投资水平专业化。从事财富管理工作的人员是理财经理,而从事私人银行业务的是私人银行家;私人银行对一个人就可能制定一个产品,而财富管理却是对一类人,缺乏个性化。外资银行在客户管理、理财人员的素质、离岸投资选择以及经营技术水平上具有明显的优势。b)网上银行网上银行作为一种新兴的金融业,其低廉成本和广阔前景,已越来越得到外资银行的重视。外资银行主要借助网络无极限的优点,实现远程服务、以弥补其网点少、规模小之不足。c)信用卡信用卡业务已成为外资银行介入零售市场的主要产品。按照国外的一般经验,人均年收入达2000~5000美元的时期是银行卡业务大幅增长的有利时机,目前中国沿海地区和部分社会群体已进入这一收入区间,国内信用卡业务发展潜力十分巨大。另外,信用卡业务具有品牌塑造力强、开发时间短、进入门槛低、捆绑销售能力强以及相对于个人消费贷款来说对网点服务的要求较低等优势。,d)金融衍生产品服务随着中国经济与全球经济融合程度的不断提高,利率市场化及人民币汇率弹性化趋势使国内企业的利率风险和汇率风险凸显,通过金融衍生产品交易规避风险的需求也大大提高。由于外资银行具有在成熟金融市场运作的丰富经验并掌握着金融衍生产品的核心技术,其产品的核心技术,其产品设计水平及品种数目远高于国内银行。e)国际结算及贸易融资业务由于拥有发达的国际网络以及与跨国企业的长期联系,外资银行在国际结算及贸易融资方面一直处于优势地位,目前外资银行办理的国际结算业务已经占国内市场份额的40%以上。在继续发展传统业务同时,外资银行将加大对保理等业务的推广力度。f)现金管理业务现金管理是将银行已有的清算支付、贸易结算、流动性管理、货币市场投资、外汇交易、信息服务等业务产品整体打包,为不同的企业度身定制现金管理方案。通过此项服务,可以帮助客户提高对资金的控制能力,提高资金运用效率,目前已有多家外资银行在国内推广此项业务。另外,全球现金管理等更为复杂、有较高附加值的跨国财务管理服务也都是外资银行积极筹办的业务,如外汇保值和增值、流动性管理、风险管理及跨国财务系统等。

5.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QFII)托管业务相对于中资银行来说,外资银行在争夺QFII托管业务上具有跨国网络发达、增值服务能力较强等优势。

篇2

    外资银行经营状况与风险表现

    (一)总体经营情况平稳

    截至2003年8月末,外国银行在华共设立187家营业性机构,其中外国银行分行154家,下设支行10家;外资法人机构16家,分支行及附属机构7家。设立外国银行分支行前5位的国家和地区分别是:香港44家、日本20家、法国17家、美国15家和新加坡12家;设立分支行最多的前3家银行分别是:汇丰银行10家、东亚银行10家和渣打银行8家。

    截至2003年8月末,外资银行资产总额为437.36亿美元,比2002年末增长11.7%,其中各项贷款为203.77亿美元。负债总额为391.11亿美元,比2002年末增长11.9%,其中存款总额为119.96亿美元。2002年度,外资银行实现利润1.84亿美元,2003年1—8月实现利润1.76亿美元。截至2003年8月末,外资银行不良资产率为4.67%,比2002年末下降了1.84个百分点。

    截至2003年8月末,73家获准经营人民币业务的外资银行,其人民币资产总额为599.32亿元,比2002年末增长10.4%,其中各项贷款为 394.78亿元。负债总额为506.56亿元,比2002年末增长7.5%,其中存款总额为289.06亿元,比2002年末增长49.8%;借人同业为128.69亿元。2003年1—8月外资银行人民币业务实现利润3.44亿元。

    (二)部分风险领域值得关注

    总体来说,外资银行运营平稳,内部管理相对完善,资产质量较好,风险水平较低。但不同外资金融机构间风险状况不均衡,部分机构和业务领域的风险问题比较突出,表现为:

    一是部分银行不良资产比率较高。监管数据显示,部分外资银行在华分行或附属机构不良资产比率远远高于其母行全球并表数据,也高于同地区、同等经营背景的其他外资银行。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资产规模小,单笔业务占比较大;业务大幅收缩,收回优质资产而持有不良资产;过度集中于房地产等高风险行业。此外,贷款疏于管理、资产保全不力也是资产质量较差的重要原因。

    二是部分银行账面亏损或盈利存在水分。2002年,部分外资银行亏损严重,主要原因是计提了大额贷款损失准备金。由于以往法规中没有对外资银行准备金计提方式作出要求,许多外国银行分行的准备金由其总行统一计提。2002年4月颁布的《银行贷款损失准备计提指引》明确了外国银行分行必须在境内计提专项准备金,并对计提标准作了规定,对外资银行的盈利状况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为减轻政策变化带来的影响,外资银行获准在2005年底前达到该项要求。这样一来,许多外资银行可能要牺牲今后几年的盈利抵补以往盈利中的水分。由于准备金支出的累积影响,部分外资银行的资本/营运资金出现不足,出资有名无实。

    三是操作风险有所增加。外资银行母行大都制定有相对成熟或完善的制度,但部分银行对境外分行疏于管理,容易滋生操作风险。主要表现在:个别机构内部控制制度没有落实,无法做到岗位合理分工和制约,不能形成有效的职责分离;没

    有严格执行内部规定,违反操作流程;安全管理存在隐患;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充分性和有效性不够,对操作风险监控不力等。

    四是流动性总体情况良好,人民币流动性需求压力增大。外资银行流动性总体情况较好,但存在部分外资银行因外币流动性比率低于监管标准受到处罚的情况。相对而言,外资银行人民币流动性存在压力。大部分获准经营人民币业务的外资银行主要将人民币同业借款及承诺作为支持负债流动性的来源和流动性应急措施,对资金来源的依赖性强,容易受到市场及政策环境变化的影响。

    五是外资法人机构风险突出。受业务范围的限制,加上客户基础薄弱,外资法人机构的风险水平相对较高。而内部治理结构问题也一直制约外资法人机构的进一步发展。部分外资独资银行为家族控股,决策机制不透明,不能对银行实施有效管理,导致机构关联交易现象严重,承担了过度风险。截至2003年 8月,外资法人机构的不良资产率为15.4%,比外国银行分行高出11.3个百分点。由于经营状况较差,部分机构业务已近停滞,还有部分机构提出退出市场或重组意向。

    六是部分地区风险水平较高。在一些地区,外资银行的客户以较早来华投资的劳动密集型外资企业为主,随着经营条件的改变,部分经营不善的企业客户拖累了银行贷款质量,并最终损害了银行的盈利能力。此外,许多外资银行还在经济过热时期参与了对国际信托投资公司等机构的拆借活动,蒙受了较大损失。虽然大部分银行依据谨慎原则计提了充足的准备金,也从此认识到了中国市场的投资风险,但由此而形成的亏损和资产质量问题仍是一个巨大的包袱。

    外资银行发展使银行监管面临新挑战

    作为中国监管当局的对外门户,外资银行监管工作始终坚持向国际先进银行监管理念和监管最佳实践靠拢,并与母国监管当局一起为外资银行的审慎和持续经营作出了努力。经过多年的发展和完善,外资监管形成了以非现场监测、现场检查和综合监管为主的监管方式,完善了以市场准人、运营监管和市场退出为主的监管内容,并逐步建立了以风险为本的持续性审慎监管框架。但随着国际金融服务业的迅猛发展和我国金融业的进一步对外开放,外资银行在华经营条件不断放宽,业务发展势头迅猛,外资银行监管工作也面临着新的压力和挑战。

    (一)全面开放对市场准人和审慎监管形成压力。根据加入世贸组织承诺的金融开放步骤,我国不断放宽对外资银行经营地域、客户对象和业务范围的限制,至2006年还将实现完全的国民待遇。在全面开放的格局下,监管当局既要坚持依法履行承 。诺、取消对外资银行的各种非审慎性限制,又要准确地甄别出经营不稳健或潜在风险较大的机构,拒绝其进入市场或限制其市场参与程度,降低系统性风险发生的可能。这对监管当局加强市场准人管理和审慎监管形成压力。

    (二)业务创新的加快要求改变监管滞后局面。近年来,外资银行紧随国际金融服务业发展趋势,积极、主动地推出新型理财服务、网上银行和金融衍生产品等创新业务。目前,有12家外资银行获准开办网上银行业务,5家外资银行获准开办合格境外投资者境内证券投资托管业务。与银行业务蓬勃发展形成对比,监管当局对新业务监管方法的研究通常滞后于银行业务创新的步伐。外资银行业务创新的加快检验着监管当局的快速反应能力和跟进速度。

    (三)管理模式的发展质疑传统的属地监管方式。随着跨国银行和银行集团规模的不断壮大以及国际资本流动的加快,银行业务发展呈现出全球化趋势,业务联动性增强,风险传播也更为迅速。如果不能与母国监管当局就业务监管和信息交流建立紧密合作关系,仅依靠东道国监管当局实施属地监管,无异于管中窥豹,无法正确、完整地评价外资银行经营与风险状况。即使在国内,部分外资银行也逐渐呈现前后台管理职能在地域上分离、风险集中的趋势。这一管理模式的变化给监管当局分支机构各自履行属地监管职责的模式敲响了警钟,加强监管部门合作的必要性日益凸显。

    (四)外资银行经营策略调整影响监管部门的资源配置。从近两年的发展情况看,外资银行在华机构布局逐渐呈现出以下特点:一是对重点城市的关注明显增强,积极提交准人申请或增加业务拓展资源,争夺优质客户;二是与中资银行加强在同业借款协议和清算系统共享方面的合作交流,弥补营业网点不足的缺陷。外资银行在业务发展上扬长避短,将促使中外资银行在经济发达城市的竞争升级,竞争的业务领域将集中在中间业务和个人银行业务,争夺的客户则主要是优质大型企业和高收人阶层。外资银行经营策略的调整使监管部门面对调整资源配置以保证监管充分性和有效性的问题。

    (五)风险日益复杂对风险监管技术提出挑战。为满足不同客户的风险偏好或使产品更具竞争力,许多外资银行将不同产品重新组合形成新的业务品种。这些业务产品混合了不同性质的风险,业务流程极其复杂。与此相应,外资银行风险管理技术也更加复杂化。这些业务活跃的银行普遍采用了国际先进的风险管理技术和方法,利用模型量化风险,并通过分配资本控制风险,使风险管理更具操作性和针对性。上述特点使监管当局评估外资银行风险水平和风险管理能力更加困难。

    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也推荐实施《新资本协议》,要求银行和监管者提高风险敏感度,改善风险计量方法,并通过监管者检查和促进信息披露对银行需维持的资本水平和抵御风险的能力进行监督。这对监管当局迅速提高风险监管能力提出了迫切的要求。

    加强外资银行监管工作的思路

    银监会的成立,为独立履行监管职责,集中监管力量实施审慎监管创造了良好的条件。银监会将通过更新监管理念、提高监管技术、完善监管方式,对各类银行业金融机构实施专业化的监管,更好地为金融稳定和金融创新服务。在改善总体监管水平的框架下,外资银行监管也应有所进步,跟上国际金融业务和金融监管技术的发展,体现以风险为本的审慎监管思路,强化“一个核心”,实现“五个转变”。

    强化“一个核心”,就是要强化以风险监管为核心。通过现场检查和非现场监测等手段,依靠科学的风险评价体系,及时识别、监测和预警风险,提出控制和化解风险的建议和措施,并对风险发展趋势和控制情况进行持续跟踪。

    实现“五个转变”,包括:

篇3

【摘要】美国对外资银行监管制度架构的形成是在结合了美国自身的利益和世界经济的局势发展,不断修正和完善的。总的来说,美国对外资银行监管是朝着比较平等的方向发展,但是,其背后市场进入虽放宽了,市场监管则加强了。当今服务贸易自由化的条件下,美国对外资银行监管制度框架变更和演进对于我国监管制度的完善有着一定的借鉴作用。

美国的银行业经历了放任一监管_放松管制的历史过程,与此相对应,美国银行监管体制的确立也走过了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作为银行监管体制﹁个重要部分的对外资银行业务监管立法也是历经曲折.1999年美国废除了禁止美国商业银行从事投资银行业务和证券业务《格拉斯一斯蒂格尔法》的有关条令,至此美国的金融机构也与欧洲的商业银行一样向全能型银行发展。在这一背景下,我们有必要来考察美国对外资银行监管的制度框架是如何演变的,以便更深刻地来了解制度变革的经济含义。

(一)外资银行在美国的初步发展

美国银行监管总的法律构架是1913年的《联邦储备法》奠定的。《联邦储备法》是美国金融体系的基础,允许美国银行在海外建立分行。按照1919年的《埃奇法》,可以设立特别的公司即众所周知的埃奇法公司,作为美国银行的附属行以协助银行的对外业务活动。埃奇法公司的国内活动受到严格的限制,但它们可以比较自由地参与国际业务包括外国股权投资。1933年的《格拉斯一斯蒂格尔法》禁止美国商业银行从事投资银行业务和证券交易。

直到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随着欧洲市场的出现,国际银行业得到重大发展。外资银行在美国的竞争并未受到注意。在这段时期,美国和其他国家都执行对等政策,除非外资银行的母国给予同等待遇,否则不允许外资银行在本国境内开业。促使美国向外资银行敞开大门的因素之一是美国银行也希望在外国设立分行。外资银行的活动由各州管理,仅附属行和联属行由联邦管理,因此,外资银行享有一定的美国同业所没有的竞争优势。例如,外国银行在许多州设有分支机构(通常在纽约、加利福尼亚洲和伊利诺斯洲)。这些大银行包括巴黎国民银行、国民西敏士银行、住友银行、瑞士银行和贝克莱集团银行等。另一因素是,不同于国内银行,外资银行的行和分行不受《格拉斯一斯蒂格尔法》的限制。

此外,外资银行活动在一定程度上不受被认为是对发展和执行有效的货币政策所必需的管制的影响。四分之三以上的外资银行资产是由不受联邦管理或监督的行和分行所持有的。到1977年,设在美国的外资银行扩展到持有总商业贷款的大约10%的程度。至此,外资银行已成为美国银行业的一部分。人们看到了外资银行在美国市场拥有的竞争优势,以及这些机构活动的大幅度增长的情况,这导致了1978年美国《国际银行法》的通过。

(二)美国1978年《国际银行法》对外资银行的监管

1.在美国的外资银行的三种具体形式

代表处(REPRESENTATIVEOFFICK)。外资银行代表处是一种负责接洽母银行各种业务的外资银行分支机构,它不能吸收存款、发放贷款或进行其他银行业务活动,而仅仅是在某一地理范围内接洽、联络其总行和客户之间的业务。

外资银行机构(AGENCY)。机构是一种经营部分银行业务的外资银行分支机构,它可以经营一部分商业银行业务,诸如发放贷款、开立信用证、提供行服务、单价货币市场和外汇市场交易。但是根据法律,机构不能办理各种存款业务,也不能开展各种信托业务。

外资银行分行(BRANCH)。外资银行分行是可以经营全部商业银行业务的外资银行分支机构,它可以经营美国商业银行被法律允许经营的所有银行业务,包括存款业务、信托业务等外资办事处不能经营的业务。

2.《国际银行法》(INTERNATIONALBANKINGACT)的主要目的是建立一个联邦管理体系,以对所有的美国境内银行(不管是本国拥有的,还是外国拥有的)实行待遇或公平竞争的原则。《国际银行法》的要点如下:(1)规定外资银行的分行和机构在联邦注册的条款。(2)联储对拥有超过10亿美元世界性总资产的外资银行的分行和机构实行法定准备金制度。(3)外资银行的分行可以参加联邦存款负债保险。(4)在美国的外资银行可以享受联储的各种服务,如贴现和支票清算等。(5)不允许外资银行在一个以上的洲建立分行。(6)外国公司可以拥有埃其法公司。(7)外资银行的非银行业务和国内银行持股公司受相同的管制。

3.《国际银行法》中的自由平等经济原则和影响

《国际银行法》体现的基本精神是根据平等的原则为公司提供竞争的机会。按照平等的原则,美国管理机构在实施《国际银行法》和其他法律时,避免给国外或国内的机构提供优惠的待遇。有待建立一个完善的法律环境,以便对任何一国的银行都不产生歧视性的影响。

平等原则即按美国银行在外国受到的待遇对待外资银行。该原则在执行和最终的影响上产生了一些问题,并为国会所拒绝。这一条款的执行需要持续全面地了解有意进入美国市场的银行母国的银行法和管制情况。可是,就其性质上说,平等条款主要的特点在于执行的结果容易产生进一步的限制。例如,每个国家都有可能像外国限制其银行进入一样,严格限制外资银行的进入。当管理机构对外国的限制措施做出反应时,平等条款对外国银行的进入产生副作用。平等政策和美国对在国内的大多数外国投资形式采取的开放政策是一致的,这是一种积极的政策,它鼓励外国政府至少像美国一样给予非限制性的待遇。

1978年《国际银行法》的条款是全面而重要的,但它对外国的分行和机构产生的影响最直接、最迅速。该法带来的最重要变化是在埃其法公司分行和机构的联邦注册,跨洲银行业的限制,以及联邦存款保险公司的经营范围等方面。另一影响是对银行持股公司和埃其法公司的使用增加了。

(三)美国1991年《加强对外资银行监管法》对外资银行的监管

美国为了进一步填补外资银行监督和管理的空白,并确保国会的货币政策对所有在美国营业的银行机构都能以公平和一致的方式得到实施,国会在1991年12月19日颁布了《加强对外资银行监管法》(FOREIGNBANKSUPERVISIONENHANCEMENTACT,FBSEA)。

1.制定FBSEA的经济必要性

美国的外资银行最先由联邦管理,执法依据是《国际银行法》(IBA)。IBA规定外资银行保持一定储备并全面限制其在美业务及地理扩张,以便同适于美国银行机构的限制措施相协调。IBA的做法尽管非常成功,但限制美国银行的一些措施却对外国银行没有约束。例如,IBA不要求联邦对进入美国的外资银行进行再检查,联邦也无权终止外资银行的州特许机构业务。

2.FBSEA对外资银行的监管内容进一步加强

(1)联储批准。FBSEA规定州及联邦许可的银行机构设立经联储批准,这比原规定还要广泛(原法案仅指明联储有权批准外国银行州许可机构设立,而货币管理局才有权批准外国银行联邦许可机构设立)。同时规定,除非外资银行符合其母国的统一监督,联储不能批准其在美设立银行机构。

(2)州注册银行的限制。对由货币监理局许可的联邦注册分支行活动,FB-SEA对州注册银行活动有所限制,当联储认为银行机构的业务与健全的银行活动相一致,而且仅在经过保险的分支行的情况下,联邦存款保险公司认为该分支行活动不对存款保险基金构成严重风险时,州注册银行机构才可从事该州许可的,但尚未获货币监理局批准的业务。

(3)外资银行吸收存款的新限制。FBSEA对外资银行吸收存款也有新限制,除非通过经保险公司的银行子公司,外国银行不能接受或持有少于10万美元余额的存款账户。该条款可理解为禁止外资银行机构吸收一定数量的存款,从而会引起市场的极大变化。

(4)新外资银行设立的标准和手续。FBSEA强化了拥有银行机构的外资银行设立的下列两条强制性标准,即外资银行须直接从事美国以外的银行业务,并须遵守其母国法令的统一综合监管;以及外资银行须向联储提交评估其申请所需的充分情报。

(5)加强对代表机构的控制。法令另外部分是联储加强了对代表机构的控制。联储依照FBSEA,首次有权批准此类机构的设立和检查。临时条例含有代表机构的定义,对其在传统代表和管理功能下可从事的业务种类有所限制。这些限制在某些情况下甚至超过了州法中的规定,而州法仅指明了代表机构不能营业的种类。

(四)美国《1991年联邦存款保险公司改进法》对外资银行的监管

1.《联邦存款保险公司改进法》的管制规定

美国希望通过这项法案将外资银行置于同美国银行一样严格的监督之下,并将外资银行纳入银行存款保险体系,制定《1991年联邦存款保险公司改进法》(THEFDICIMPROVEMENTACTOF1991)。具体的规定有:

(1)开业申请与审查

过去外资银行在美设立分支机构只要向货币监理局或州政府银行署提出申请即可,现在它们必须向FRB申请。FRB在审查外资银行的申请时必须估价该银行总行所在国政府对其在海外活动的管理是否全面和有力,及对其在美设立机构是否支持,还要考虑其资本金的来源与管理人员的素质,并要该银行索取详尽的资料。

(2)中止活动

FRB如果发现外资银行在美的活动没有受到其总行所在国政府的充分监督,或发现该银行的活动;对于联邦注册的银行,FRB将要求货币监理局出面中止该银行的活动;对于州一级注册的银行,FRB在采取行动前将照会州政府银行署和该外资银行总行。

(3)开展零售业务

该法案要求欲在美国开展零售业务的外资银行报告保护消费者法律的情况并进行严密监督。

(4)收购或兼并当地银行

任何外资银行要想收购美国银行5%以上的股权必须事先得到FRB的批准,而过去这一限额是25%。

(5)检查

该法案授权FRB对外资银行和代表处进行一年一度的检查。

2.《联邦存款保险公司改进法》对美国银行业的影响

(1)银行间的尖兵和重组加速

该法案实施后,美国银行业的环境发生了三大变化,第一,资本是否充足成为银行业生存的关键;第二,管理成本将显著提高;第三,管理机构的严格检查和行政干预将会加强。在此种环境中,劣势银行要想生存,要么寻求大银行兼并机构,要么设法加强自己的地位,否则难逃倒闭的厄运。

(2)银行的经营战略发生变化

银行生存环境的变化将导致银行经营战略的变化。第一,对于同业之间的往来,将采取更谨慎的态度。由于该法案对银行同业的实有和或有资产负债作出限制,银行对于同业间的授信、拆放、证券回购、担保、信用证券业务将更加谨慎;第二,传统业务重点转移。由于经营传统业务的成本不断上升,今后银行将转向以收取手续费而不是以利差收入为目的的业务上去;第三,表外业务加强。表内资产的扩大会给银行带来更多的政府干预和更高的成本,通过开展表外业务,既可使资产规模缩小,又不会影响收益的提高;第四,银行的金融中介地位削弱。由于银行发放信贷持谨慎态度,它作为金融满足信贷需求的功能会有所削弱,更多的企业将转向资本市场直接筹集资金。

(五)美国对外资银行监管框架的最新修改

随着金融的自由化和国际化,加强对外资银行的监管已经越来越成为一种世界性的潮流和趋势。美国最近对有关法律进行了修改。

1.简化外资银行在美国申请建立分支机构的审批程序

货币总监局在审核外资银行申请设立联邦分行或机构以及联邦有限分行时所遵循的标准,精简了审批程序,尤其是对一些符合规定条件的外资银行更是提供加快审核其申请的优惠。

根据新的规定,凡是符合以下三项条件的外资银行均属于“合格的外资银行”:(1)该外资银行在美国的每一家联邦分行或机构在货币总监局使用ROCA评级标准进行年度检查的过程中,均获得一级或二级的综合评级;(2)该外资银行在美国的每一家联邦分行和机构均未被美国有关当局责令停止或结束营业,也未与有关当局签订正式的书面协议或被要求其迅速采取纠正措施,或者即使存在上述情况,货币总监局却以书面通知该外资银行,说明在申请设立联邦分行或机构的问题上,它仍被当作“合格的外资银行”来对待;(3)该外资银行在美国的每一家联邦分行和机构在执行《社区再投资法》方面被评为“显著”(OUTSATANDING)或满意(SATISFACTORY)。

同期,美联储于1997年12月颁布了《K条例》修订草案,简化外资银行申请程序。根据《加强外资银行监管法》(FBSEA),美联储审批外资银行程序复杂,不仅费时,而且费用昂贵。新法规大大简化了程序,两类银行(已被联储确认受到母国综合统一监管的银行和在1991年以前已设立了分行、机构的那些外资银行)通过增设分支机构拓展其在美经营的申请程序得到简化。

2.货币总监局在新颁布的法规中还对所有在联邦注册的外资银行未投保分行接受10万美元以下的零售存款作了具体规定。

篇4

关键词:外资银行 银行监管 对策

    一、对外资银行实施监管的意义

    银行监管,是经济金融监管的一个分支,是由中央银行、银行监督委员会或其他金融监管当局、有关机构,代表社会公众对银行经营管理的各个方面实施监督管理的行为。

    银行作为一国金融体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担负着重大的社会责任。其能否稳健运行关系该国的经济、政治的稳定,具有极其重要的社会意义。因此,银行监管受到了各国金融监管当局的普遍重视。各国金融监管当局纷纷根据本国银行业运行的实际情况对本国范围内的银行实行严格的监管。这里当然也包括该国境内的外资银行。随着经济的全球化,金融市场的界限越见模糊,外资银行大量存在于各国金融领域,它的高速发展给该国经济稳定和金融安全带来了多方面的影响。各国不得不加强对它的监管置于重要位置。但截至目前,理论界尚未形成完备的外资银行监管理论体系。各国的外资银行监管实践仍依靠原有监管理论体系的指导。对此,作者认为,外资银行本是银行,对其监管的区别主要来自各国实际情况的不同,而监管理论对它是完全适用的,也是十分必要的。中国尚属发展中国家,对发展迅速、影响日益扩大的外资银行实行审慎的监管,能维护国家经济稳定,保证国家金融安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外资银行在我国的发展现状和特点

    (一)外资银行在我国的发展现状

    截至2007年10月,我国已有外资独资银行20家;中外合资银行3家;另有72家外国银行设立了130家分行,191家外国银行设立了241家代表处。截至2007年底,我国共批准汇丰、渣打、花旗等21家外资银行将在华分行改制为法人银行。(注:法人银行在业务范围、税收等方面享有优惠。外资银行随时可转为法人银行。)外资银行在我国发展十分迅速,现已具有相当规模。

    (二)外资银行的发展特点

    1.外资银行经营范围、业务范围不断扩大。2006年12月11日,我国对外资银行实行全面的国民待遇,外资银行不再受到行业和地域限制。外资银行发展进入加速阶段。依托成熟的市场营销策略,外资银行经营范围和业务范围不断扩大,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力逐步加强。

    2.外资银行资产质量、盈利能力逐年提高。随着外资银行逐步熟悉我国市场规则,其经营状况日趋稳定,市场份额逐步恢复,盈利能力稳步提高,资产总额持续增加,仅2002年至2004年就从3330.5亿元增至5159.95亿元,占我国银行业资产的1.8%。

    3.参股中资银行速度加快。在《境外金融机构投资入股中资金融机构管理办法》的指引下,外资参股中资银行的速度不断加快。外资银行参股中资银行,一是出于对长期经营战略的思考;二是希望借中资银行不受政策限制和网点设置完善之利,绕开各类限制,快速进入零售市场。如花旗银行和浦发行联手推出的花旗参与管理和技术合作的双币种信用卡就是这方面的典型。

    论文出处(作者):

    三、我国外资银行监管中的问题

    (一)监管法规不健全

    监管的有效性依赖于监管的法制化,而我国的金融立法严重滞后。引进外资银行已近20年,却无一部约束外资银行的专门法律。这使外资银行有机会利用法律漏洞规避监管,严重影响了对外资银行的监管效力。2006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金融机构管理条例》和《外资银行管理条例实施细则》弥补了这些漏洞,但相关法规的健全工作远未完成。

   (二)监管方式单一

    目前,我国外资银行监管还停留在传统“经验式”管理阶段。主要实行报送稽核。监管部门对各外资银行报送的报表、材料进行全面分析,以确认其经营的合规性。而对于外资银行运营的风险性监管上处于空白状态。

    (三)监管资源严重不足

&n

bsp;   由于外资银行的开放性比较强,对其的监管需要高质量的资源。目前,我国外资银行的监管在资源方面相对缺乏。包括监管人员、信息系统等方面的不足。在监管人员方面,表现为量不足、质不高。尚未建立完善的认证制度和后续教育系统。在信息系统建设方面,缺乏灵敏、准确、高效的监管信息系统。在监管信息流程上,表现为低效率性。金融监管当局与相关机构缺乏信息交流。

    (四)缺乏与外资银行母国监管者的合作

    当今世界金融体系间的跨国联系不断加大,仅在某一国范围内考察金融监管问题已不能满足金融监管的需要。政府和金融监管当局要加强与各外资银行母国监管者的合作,以协调监管措施,降低共同面临风险。而我国金融监管当局再这一方面尚处于十分被动的境地。

    四、对改进我国外资银行监管的建议

    (一)健全监管法制

    要加强外资银行监管,我国就必须结合本国实际,参照国际公认的准则(如巴塞尔协议),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监管法律,制定适合我国国情的外资银行法。从法制角度,规范外资银行的行为,授予监管机构足够的权利,为监管工作提供基础条件。

    (二)多元化监管方法和手段

    当前我国对外资银行监管的手段单一,落后,主要是现场与非现场监管,而且两者缺乏衔接。因此,必须使监管手段多元化,由行政监管手段向经济性、法律性监管手段转变,充分实施现场与非现场监管、外部审计、审慎监管会议、三方会议等多样化监管手段。

    (三)健全风险监管体系

    目前我国对外资银行的监管多停留在合规性监管层面,而忽视了风险性监管。我国应根据巴塞尔协议的有关标准,制定严格、周密的风险监管体系,将外资银行的经营风险纳入监管,保证全面、客观、合理的实施监管。

    (四)建立监管人才培养和认证机制

    加强我国外资银行监管要依赖大量专门人才,监管当局应主导建立完善的人才培养和认证体系。可邀请高校等研究机构参与其中,确保培养认证机制的专业性。

    (五)加强信息交流,与各国监管机构坚强合作

    为了应对各国金融体系相互联系不断加强的现状,我国监管当局应主动同各国监管机构建立长期、高效的信息交流和合作机制。以协调各国监管手段,降低共同面临的风险。

    参考文献:

    [1]程芳,李仲明.银行业全面开放下外资银行的监管问题[j].甘肃金融,2007,(6).

    [2]耿明英.对在华外资银行不同商业存在形式下的监管探讨[j].武汉金融,2008,(4).

    [3]邓静.如何加强对外资银行的监管[j].决策与信息(财经观察),2006,(10).

    [4]杰姆斯·巴茨,丹尼尔·诺勒,张坤.外资银行的准入与监管:承诺与实践[j].银行家,2008,(5).

篇5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金融全球化的进程明显加速。其中,外资银行进入新兴市场国家是金融全球化的一个重要表现和内容。许多新兴市场国家为提升本国银行业的竞争能力,增强对金融风险的免疫力,也先后放松了对外资银行准入的限制。进入上世纪90年代后期,在国际经济一体化背景下,外资银行向新兴国家的扩张速度进一步加快。随着外资银行的进入和参与程度的不断上升,东道国银行业的竞争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外资银行的进入在增加市场竞争者数量、扩大市场边界的同时,对市场结构、组织结构等多方面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中最核心的是对东道国银行体系效率的影响问题。

自2006年底起,中国金融市场向外资银行全面开放,外资银行的进入不再受到地域、业务和客户等方面的限制,全面享受国民待遇。在这以后的数年时间里,外资银行不断加快在中国发展和调整的步伐,在机构数量、资产规模和业务增长等方面都取得了相当迅猛的发展,成为中国经济体系中不可忽视的力量。与此同时,外资银行的进入与中资银行展开了全面竞争,这势必对中国的金融和经济产生重大影响,并且随着外资银行进入程度的加深,影响愈加深远。近年来,学术界越来越关注中国银行业对外开放与我国银行效率演变的关系,很多研究从竞争角度出发就中资银行效率改进问题进行了分析。但现有研究存在以下不足:大多数研究是总体描述性的,缺乏针对具体影响因素、机制和条件的深入分析;偏重定性分析和政策性分析,在经验分析方面较为欠缺。本文采用定量分析的方法探讨外资银行进入对我国商业银行效率的影响,并据此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二、文献综述

目前,国内外相关学者对外资银行进入对东道国商业银行效率的影响尚无统一结论,但是这些研究的观点大致可以总结为两种:一是外资银行进入对东道国商业银行效率有促进作用;二是外资银行进入对东道国商业银行效率的影响不确定。

Mathicson和Roldos(2001)通过外资银行进入新兴市场国际的证实研究后认为,外资银行进入主要通过竞争和外溢效率产生直接和间接的作用。Levine(1996)认为,外资银行可在强化东道国银行市场的竞争、促进银行监管和法律框架的发展和提高该国获取国际资本的能力等3个方面给东道国带来好处 。Hasan and Marton(2000)在研究了匈牙利银行业的情况后,也得出了拥有高比例外资所有权的银行具有更高效率的结论。Claessens、Demiruc-Kunt与Huizinga(2001)、Denizer(2000)在分别通过对外资银行对八十多个发达国家和土耳其进行了研究后得出了相类似的结论。在国内,郭妍、张立光(2005)利用我国具有代表性的13家国内商业银行1993-2002这10年间的数据,选取了利差、利润率、非贷款收益率等指标,运用变量差分模型实证分析了外资银行金融对我国商业银行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外资银行进入提高了我国商业银行的效率。叶欣、冯宗宪(2006)选取了我国14家商业银行1995-2004年间的数据,对外资银行进入程度、市场竞争、中资银行效率水平的变化关系进行了分析,也得到了相似的结论。张荔、张蓉(2006)对17个新兴经济体的实证研究表明,外资银行进入对东道国效率产生了正溢出效应,但这种效应依赖于竞争环境、金融发展程度与金融监管水平等因素。

尽管大部分学者都认为外资银行进入能提高东道国银行业效率,但同时也认为对于不同开放程度以及不同制度环境的国家,所产生的效应也是必然不同的,所以必须根据具体情况加以分析。另一种观点认为,外资银行进入给东道国银行带来的成本大于收益。Stiglitz(1993)指出,外资银行进入会给国内银行、国内企业和政府带来潜在成本,主要是国内银行在和外资银行进行竞争时,会产生风险成本和利润损失,外资银行通常倾向于和大型跨国公司进行业务往来,导致国内企业获得的金融服务可能减少;且外资银行通常不会按照东道国政府的愿望行事或者对其愿望不敏感,因此造成东道国政府控制本国经济的能力下降,东道国金融风险增大。Clarke等(1999)研究了阿根廷的外资银行进入对于本国银行经营效率的影响,发现外资银行对于本国银行带来的竞争压力与效率在不同市场存在差异。Levy-Yeyati and Micco(2003)通过对拉美8个国家199-2002年的面板数据进行分析,发现与上述相反的结论:随着外资银行份额的增加,银行业的竞争程度却下降,股权收益则增加。而且这种市场实力的提高,并非是由外资银行带来的,而是由于本国银行所承担的风险降低才实现的。

由此可知,外资银行进入的影响是双重的,它可能给东道国银行业带来经济效益,也可能造成东道国银行相关成本的增加,其利弊不能一概而论,应根据不同国家经济金融的发展水平、银行业的开放程度以及宏观经济状况进行具体分析。因此本文试图弥补以上不足,系统分析外资进入对我国商业银行效率的影响以及深层次原因。

三、实证分析

(一)数据说明

本文选取我国最具有代表性的12家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交通银行、招商银行、兴业银行、中信实业银行、华夏银行、中国民生银行、深圳发展银行、浦东发展银行)2001—2010年的数据,实证考察外资银行进入对我国银行业效率的影响。所有数据来源于《中国金融年鉴》和《中国统计年鉴》各期及部分银行年报等资料整理、公式计算得出,个别数据通过中国人民银行网站、银监会网站进行补充。

(二) 变量选取

本文主要借鉴叶欣(2004)和郭妍等(2005)国内外关于外资银行进入对东道国银行影响实证研究的成果,并综合考虑我国实际情况及各数据的可获得性来确定所选变量。

篇6

银行开放是金融服务市场开放的核心内容之一,大量外资银行进入东道国从事金融活动必然对东道国的金融体系和经济运行产生影响。对外资银行进入的影响及发展对策问题,国内外有关专家学者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广泛研究。

一、国外在该问题上的研究趋势

(一)外资银行进入对转型国家银行业的短期效应

1.外资银行进入可以刺激国内银行业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并通过竞争增加金融服务的多样性。外资银行数量越多,国内银行业的盈利越低,利差越小。

2.外资银行进入会带来高效率的银行业技术.这些技术对于国内银行业来说是陌生的。通过外资银行渠道,这些新技术就可以迅速传播开来。同时,外资银行进入可以帮助国内银行改善经营管理,增强监管水平,进而提高国内银行业的运营质量。另外,外资银行进入会削弱东道国政府对国内金融体系的影响力,降低定向信贷政策的重要性。而这些溢出效应将有利于增强国内银行业效率,降低成本。Jordan和Rosengren(2000)的实证结果支持了上述看法。

3.外资银行会通过多种渠道提高转型国家银行部门的人力资本(Lensink和Hermes,2004)。外资银行在进入之时可能会从总部调来资深经理,本地的银行雇员可以向他们学习经验。外资银行还会对本地雇员进行培训,提升国内银行系统的人力资本质量,从而提高国内银行体系的效率,降低成本。

(二)外资银行进入与东道国银行业效率

1.外资银行进入的限制程度与东道国银行的利差收入。Levine(2003)认为,允许外资银行进入是一国放松管制的表现,管制程度越低,外资银行进入的限制就越少。为了检验外资银行进入的受限制程度与东道国商业银行的利差收入关系,他建立了如下的回归模型:

Marginij=α+β1Fi+B2Bij+β3Ci+εij (1) 式中,下标i表示国家,下标j为银行,Marginij为i国j银行的利差收入,Fi为外资银行进入i国的受限制程度,Bij为i国j银行的特征变量,Ci为i国的特征变量,α、β1、β2和β3为待估系数,εij为i国j银行的随机扰动项。Levine使用外资银行开业申请所获批准的比例,来衡量外资银行进入的受限制程度。申请所获批准的比例越大,则受限制程度越高。他选用47个国家的1165家银行的年度或加权平均数据,运用GLS估计方法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外资银行进入受限制程度与东道国银行利差收入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也就是说,在对外资银行进入限制较多的国家,东道国商业银行利息收入与利息支出的差额也较大,即银行效率较低。此外,Levine还使用不同地域的子样本数据及其他一些估计方法,对上述结果进行了稳健性检验。

2.外资银行进入程度与东道国银行效率。从竞争和效率角度而言,一些研究强调了外资银行进入对加剧竞争程度和完善竞争功能的显著作用,特别是外资银行进入通过对市场可竞争程度的影响而不是改变市场结构来提高有效竞争水平,从而推动比较金融体系的互动良性发展,提升其能力结构。由于放宽市场准入,外资银行不仅在信贷方面与本土银行竞争,而且在非银行信贷方面也进行竞争。外资银行进入不会占领所有不同市场,它们会结合自己的战略安排和目标市场定位来选择市场,但从整体行业竞争态势来看,国内银行会面临不同程度的竞争压力。这说明外资银行进入对提高银行体系的效率具有显著影响。

Claessens,Demirguc-Kunt与Huizinga(2001)选用在1988-1995年期间的年度数据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面板数据,检验了外资银行进入与东道国银行效率之间的关系。为了衡量外资银行的进入程度,他们选用了两个指标:一是外资银行数量占东道国银行总数的比例(FBNUM);二是外资银行资产占东道国银行总资产的比例(FBASS)。这两个指标的数值越大,说明外资银行的进入程度就越高。为了衡量银行效率,他们又分别选取了税前利润和日常开支等指标,这些指标的数值越大,则说明银行的效率越低。他们建立了以下回归模型:

Eijt=α+β1FBit+β2Bijt+β3Cit+εijt (2)

式中,表示差分,E为度量银行效率的各种指标,t为时期,FBit为i国家在t期的外资银行数量或资产比例,其余符号的含义同模型(1)。

运用加权最小二乘法,回归结果表明,外资银行进入程度高会显著减少银行的税前利润和日常开支等,即B1为负值。

分析表明,外资银行进入新兴国家一段时间后,降低了国内同行的盈利,但也使他们的营业成本下降。同时,他们认为,发展中国家银行业的高利润反映出业内竞争不充分和业态的潜在风险。外资银行在融入发展中国家金融市场的过程中,除了对内资银行进行直接技术转让、技术培训和交流外,还通过与内资银行的合作或合资使内资银行获得先进技术。另外,外资银行的进入会促使本地银行的会计处理方法和信息披露方式向国际惯例靠拢。内外资银行的竞争,不仅促使了内资银行经营效率的提高,也带来了其他部门效益的提高、金融产品的增加、服务水平的提高、价格的降低,间接促使了东道国经济的发展。

3.经济发展水平与外资银行进入效应。Lensink和Hermes(2004)注意到外资银行在不同国家所产生的不同作用和影响,在回归模型中引入了经济发展水平这一因素,以检验经济发达程度是否会影响外资银行进入。经证实,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会影响外资银行的进入效应,在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国家,外资银行进入程度高会使银行的日常开支与利差收入增加,从而降低银行效率;反之,则会提高银行效率。这种现象可能是随着外资银行进入程度的逐步提高,发展水平低的国家银行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生存压力,迫切需要通过增加投资来增强自身实力,所以在市场相对分割的情况下,它们就有可能通过加大利差来满足这种需要。

4.发展中国家个案研究。Denizer(2000)选择土耳其为研究对象,考察了外资银行进人对其银行业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银行的效率在外资银行进入以后得到提高。此外,Baraias等人(2000)选择哥伦比亚为研究对象考察了外资银行进入对其银行业的影响。他们利用1985~1998年间的数据,通过回归分析证实了外资银行进入有助于降低金融机构利差收入和提高贷款质量的结论。这项研究结论与Lensink和Hermes的结论形成鲜明对比。这表明,对

于外资银行进入与东道国银行效率的关系,不能一概而论,而要依据不同经济发展水平来进行具体分析。

(三)外资银行进入与东道国信贷资金流向

外资银行进入不仅可改变东道国银行的效率,而且也可改变东道国信贷资源在不同行业、企业和地区的配置。

1.外资银行进入与东道国中小企业融资贷款。Clarke等人(2002)利用阿根廷、智利、哥伦比亚和秘鲁四个国家上世纪90年代中期的银行数据,考察了外资银行进入是否会对当地中小企业获得贷款产生影响。他们首先按照银行的性质(内资银行还是外资)和规模等指标对四国的银行进行分类,然后选择中小企业从某种银行获得贷款占银行总贷款的比重或中小企业获得贷款的比例及中小企业从某种银行获得贷款的增长率等,分别进行回归分析。

结果表明:(1)在四个国家中,中小企业从小型外资银行获得的贷款比例均低于从小型内资银行获得的贷款比例,说明小型外资银行比小型内资银行更歧视东道国的中小企业。但是,大型银行的情况不同,在智利和哥伦比亚,中小企业从大型外资银行获得的贷款比例明显高于从大型内资银行获得的贷款比例。(2)在四个国家中,中小企业从大型外资银行获得贷款的增长率均明显高于从大型内资银行获得贷款的增长率;而中小企业从小型外资银行获得贷款的增长率明显低于从小型内资银行获得贷款增长率。Clarke等人的研究结论显示,大型外资银行进入并未对东道国中小企业获得贷款的机会和数量产生影响。

2.外资银行进入与东道国企业经营障碍的影响。Clarke等人(2001)曾对38个发展中国家和转型经济国家的4000家企业进行了问卷调查,以判断外资银行的进入是否会对企业的长期借款渠道和借款成本产生影响,是否对不同类型的企业产生不同的影响。

调查结果表明,外资银行进入拓宽了企业的长期借款渠道。在外资银行进入程度较高的国家,企业经理普遍认为,借款成本和长期借款渠道没有对企业运转构成较大障碍。另外,对不同规模企业进行的研究表明,东道国大企业并非是惟一受益者。虽然现有的证据表明,与小企业相比,大企业从外资银行进入中可获益较多,但是小企业也可望从中分得“一杯羹”,至少外资银行进入不会对小企业经营造成损害。对于这个结果,Clarke等人认为:尽管外资银行发放给大企业的贷款远远超出小企业,但外资银行进入使东道国信贷资金总量不断增加。这样小企业有可能获得比以前更多的贷款,即“蛋糕做大”对分得较少的那一方也是有利的,同时,外资银行的进入迫使东道国的一些中小金融机构将业务重点转向中小企业,从而便于中小企业获取融资贷款。

(四)转型国家外资银行与国内银行的绩效比较

众多文献认为,转型国家银行所有权的变化对银行效率非常重要。这是因为:

1.由于在转型国家外资所有权和私人所有权之间有很强的联系,外资银行可能会从私人股东更好的控制中获益,也会给经理们带来更好的激励;2.外国股东通常都是外国银行,它们可能会在企业组织和风险分析方面贡献它们的技术诀窍(Laurent Weill,2003)。

实证结果表明,外资银行一般比国有银行更有效率。Taci和Zampieri(1998)使用随机边界分析方法(SFA)研究了捷克银行的成本效率,他们将效率、规模及所有权结构(私有或公有)结合在一起分析,认为私有银行有更高的平均效率水平。Nikiel和Opiel(2002)对波兰1997~2000年的银行数据进行了分析,他们发现外资银行比国内银行具有更高的成本效率。

然而,并不是所有的研究结果都认为外资银行效率要高于国内银行。Kraft和Tirtiroglu(1998)对克罗地亚银行部门1994年和1995年的成本效率水平和规模效率水平作了预测。他们也采用了随机边界分析方法,以43家银行为样本,结果表明,新银行(主要是外资银行)与老的私有银行或国有银行相比,成本效率和规模效率都更低。Hasan和Marton(2003)同样利用随机边界分析方法对匈牙利1993~1998年的银行数据进行了研究,发现匈牙利国内银行比外资银行具有更高的效率,外资比重越高的银行越没有效率。

相关文献认为,国有银行的绩效优势可能来自于外资银行组织上的不经济,因为它们在经营和监督银行方面都要进行远距离控制,也可能来自于偏好国有银行的文化障碍(Berger,2000)。同时经历了10多年的金融体制改革后,一些转型国家国内银行资产趋优,竞争力大幅度提高。

同时还认为,国有银行和外资银行的效率差异还可能来自于银行规模或业务结构的不同。如果外资银行比国有银行规模小,那么外资银行更高的效率可能源自于国有银行的规模不经济,而不是外资银行具有更好的管理绩效(Laurent Weill,2003)。

二、国内关于外资银行进入效应的研究现状

叶欣(2006)运用中国银行业1995~2004年横截面数据对外资银行进入程度、市场竞争结构、中资银行效率水平的变化关系进行经验分析。研究发现:外资银行进入程度与中资银行利息边际和利润水平显著正相关;同时,本国银行市场竞争程度与外资银行进入程度的交互项与中资银行的税前利润这一效率变量显著负相关。结果表明:一方面,外资银行进入的实际竞争压力程度有限,尚未打破中国银行业低效均衡的状态;另一方面,随着中国银行市场竞争条件的改善,将更有助于实现外部竞争压力对本国银行效率演变的促进作用。

叶欣和冯宗宪(2004)选用50个国家(包括30个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1988~1997年间的年度数据,通过建立逻辑回归模型,检验了外资银行进入与本国银行体系稳定性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外资银行进入增加将显著降低东道国银行发生危机的可能性。

中国人民银行青岛市中心支行课题组(2003)以青岛市为例进行了个案分析,通过前后对比,检验了外资银行进入对货币政策传导的影响。研究表明,外资银行在我国的业务拓展,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我国的利率管制、数量管理和窗口指导等货币政策工具的实施效果,同时削弱了广义货币M2作为货币政策中间目标的宏观调控能力。

三、结语

篇7

关键词:天津市;外资银行;中资银行

中图分类号:F833.83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4392(2006)01―0021―05

一、天津市外资银行业务发展特点及总体评价

作为中国金融业最早对外开放城市之一,地处环渤海经济圈的天津与上海,深圳、广州等一起成为外资银行聚集的主要区域。目前在全国主要金融对外开放城市中,天津市外资银行数量位居第五位,总资产、贷款、存款规模分别占全国的5.2%,8.5%和6%,排名位居前列。近年来,天津市外资银行凭借经营机制灵活、市场定位明确和管理体制的优越性,以较小的规模实现了良性发展,资产质量保持良好水平,赢利能力稳步提高。

(一)业务领域和业务范围不断扩大

目前,天津市共有外国银行分行14家,支行1家,代表处4家。在15家分支行中有10家获准开办人民币业务,其中香港汇丰银行还被授权经营对非外商投资企业的人民币业务,香港汇丰银行和美国花旗银行获准经营全面外汇业务。

截止2005年11月末,天津市外资银行本外币资产总规模折合人民币266亿元,比2002年末增长17.6%,占天津市全部金融机构总资产的4.2%。各外资银行分支机构在天津除开办传统的存款、贷款、票据承兑贴现和资金拆借等业务外,在提供信用证服务和担保、办理国内结算以及外币银行卡等业务领域也进行了拓展,此外,还有11家外资银行开办了境外资金拆借、吸收境内非居民存款等离岸金融业务。

(二)外汇贷款等细分市场竞争优势明显

近年来,天津市外资银行在外汇业务等领域取得了较为明显的竞争优势,外汇业务市场份额逐步扩大。截至2005年11月末,天津市外资银行外汇存、贷款和国际结算业务的市场份额分别为25%、43%和34%,而对外商投资企业的外汇存、贷款市场份额则分别高达86%和75%。

(三)处于起步阶段的人民币业务发展迅速

截至2005年11月末,天津市外资银行人民币资产总额、存款、贷款分别为55亿元、27.8亿元、36.7亿元,余额分别是2002年末的6倍、21倍和8倍。实收人民币营运资金总额9亿元,是2002年的2.2倍。2005年前11个月,天津市外资银行人民币业务实现利润0.34亿元,比2004年全年增加0.12亿元。2004年人民币业务资产收益率为0.6%,远高于同期0.3%的外汇资产收益率,产出能力已明显优于外汇业务。

(四)中间业务稳步发展

目前,天津市外资银行以国际贸易为背景的国际结算业务市场份额超过30%。此外,在天津市15家外国银行分行中,渣打、汇丰、花旗等银行纷纷取得网上银行和金融衍生业务执照,共8家分行开办了电子银行业务,7家获得包括利率掉期、结构性存款、远期外汇合约等衍生产品业务交易资格;汇丰和花旗还申请并获准开办外币银行卡业务。2005年1-11月,天津市外资银行中间业务累计形成的手续费及佣金收入为0.7亿元,占全部营业收入的比重达8%,而同期天津市中资商业银行实现手续费收入8.8亿元,仅占全部营业收入的2.8%。外资银行收入构成虽说较中资银行更合理,但其中间业务收入与通常意义上的跨国银行整体发展水平还存在很大差距。主要是因为受制于政策限制和国内金融市场不发达等金融环境的影响。天津市外资银行中间业务在部分放开的领域仍集中在结算性、担保性业务方面,电子银行、衍生产品以及银行卡业务的交易量和收入均较小,QFII托管业务、保险业务等方面存在空白。总体讲,外资银行中间业务在稳步发展的同时仍处于积累经验和培育市场阶段。

(五)资产质量总体良好,赢利水平稳步提高

2005年1-11月份,天津市外资银行本外币业务共实现利润2.19亿元,已超过去年全年利润水平,人均实现利润74万元,约为同期中资商业银行人均利润的4.6倍。此外,外资银行不良准备充足并且普遍重视贷款管理和风险控制,资产质量一直保持了良好水平。2005年11月末,天津市各外资银行不良贷款余额1.6亿元人民币,不良率1.12%,比中资金融机构低4个百分点。

综观天津市外资银行发展中的竞争优势与经营策略,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

(一)依托成熟的经营理念和明确的市场定位实现良性发展

1.从经营理念看,外资银行在市场导向、风险管理、成本收益等方面普遍具有成熟的、符合市场发展规律的经营理念。如在新业务的拓展方面,天津市虽然已有10家外资银行获准经营人民币业务,申请对中资企业开展人民币业务资格的只有1家,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外资银行普遍具备成本约束理念,重视资本利润率、成本费用率的核算,不盲目追求迅速扩大资产规模和市场份额的粗放经营模式,而着眼于稳健和长远发展,注重以最小成本追逐最大利润。

2.从服务水平看,外资银行尤其注重对客户的服务策略和服务方法,在满足客户个性化需求等方面提供优质服务。如日本日联银行从丰田公司来津投资的计划阶段就开始对其进行有关投资方面的咨询及援助,来津后继续提供咨询服务和资金支援。为使业务操作更方便,日联银行积极推进GCMS(全球现金管理服务)为客户提供高效率的现金管理服务并提出导入贸易管理系统来提高贸易事物效率,并着眼客户商流,积极涉足应收账款买断等贸易金融领域。

3.从管理体制看,天津市外资银行内部考核机制实行扁平化、垂直型、纵横交叉的网状模式,激励和约束并重,内部管理制度的科学性和成熟性上较中资银行具有较大优势。以中外资银行在信贷管理制度上存在的差异为例:在组织结构上,外资银行重视水平制衡而中资重视垂直管理;在风险控制方面,外资银行重视事前防范而中资银行重视事后化解;在人员管理方面,外资重人员激励,而中资重视人员控制。从近几年外资银行贷款增长结构看,在其垂直信贷审批体制和有效考核机制下,信贷客户经理受本级机构考核压力小,独立性较强,避免了中资银行“贷长、贷大、贷垄断”的倾向。外资银行各项业务评级系统的可操作性与执行效率也明显高于中资银行,在外汇贷款领域取得明显优势,不良贷款比率始终保持较低水平。

4.从市场定位看,天津市外资银行的市场目标明确指向大型跨国企业和优质三资以及高端个人客户。天津市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工业增加值占全市的40%左右,以摩托罗拉、三星、LG等跨国公司为代表的电子行业及以丰田技术产业

链为龙头的汽车制造业成为支持天津市经济发展的骨干企业,这些企业也正是外资银行驻津机构的市场目标。2001年以来,天津市外资银行依托其先进的管理模式、灵活的经营机制和发达的全球网络,强化对驻津摩托罗拉、丰田汽车、三星电子等跨国企业的服务力度,贷款的97%投向外商投资企业,显示了其与中资银行在优质高端客户竞争中的优势地位,外资银行与母国跨国公司的天然血脉联系使得外资银行的竞争优势尽显。

5.从产品研发看,外资银行通过产品创新能力、良好的市场营销能力和先进的资金运营能力不断推出高附加值的金融产品和优质服务抢占市场。以个人理财产品为例,由于增长潜力和利润空间巨大,个人银行业务正在成为国内金融业的发展方向和竞争热点。汇丰银行、花旗银行相继成立个人理财中心,并纷纷推出与国际债券、海外股指挂钩的结构性产品。而中资银行由于缺乏先进的市场风险计量模型和资金国际运作经验,大部分中资银行理财产品的独立研发能力尚显不足。目前,中资银行推出的条件复杂、创新挂钩的产品,很多是转售外资金融机构研发的产品,或只对条件做细微改动。例如本市某家中资银行向市场推出的数期理财产品均是通过法国兴业银行天津分行介绍,整体购买法国兴业银行香港分行开发的一系列结构性产品。汇丰银行也基本向所有开办外汇结构性理财业务的中资银行出售过其研发的产品。花旗银行则在为中资银行理财产品背后的资金对冲方面提供了大量服务,同时分享了大量的利润。

(二)坚持差异化发展策略,通过资产重组与并购,不断调整在津发展战略布局

1.外资银行重组与并购活跃。2000年以来,驻津外资银行为满足其母行在华发展战略定位的调整和自身经营发展的需要,避免同国别外资银行因市场结构趋同导致激烈竞争的不利影响,不断进行业务整合和市场并购。先是日本东海银行与三和银行驻津办事处合并成立日联银行,后日本樱花银行与住友银行驻津机构合并成立三井住友银行,再后法国里昂信贷银行与法国东方汇理合并为法国东方汇理银行,2005年8月韩国朝兴银行完成了对新韩银行的并购,而东京三菱银行也在酝酿与日联银行进行战略整合。

2.外资银行注重差异化发展策略和市场细分。

从天津市外资银行发展看,不同外资银行根据自身实力、业务特点采取了不同的市场定位和发展战略,如具备地缘优势的日、韩银行依托于驻津日韩外商投资企业的发展优势,重点拓展贷款业务,其资产和利润等主要指标占全部外资银行的比重超过50%,优势较为突出;汇丰银行作为在中国投资最多的外资银行,注重各项业务全面发展,业务种类最全面且贸易融资规模较大;欧美银行从经营成本、赢利因素以及其本身混业经营特点出发,主要关注投资银行业务等。总之,随着中国金融市场的逐步全面开放,外资银行在华经营战略已初步显现。

(三)积极调整竞争战略,将加快自身发展与参股中资实现业务扩张相结合

为更多分享中国经济增长成果,许多外资银行都表示将会在政策允许条件下,在条件成熟的城市和地区开设分支机构。天津市的汇丰银行在2005年9月正式设立汇丰泰达支行,韩国朝兴银行在滨海新区的分支机构也即将开业。此外,花旗等也在等待时机在滨海新区设立支行,扩大在津服务网络和业务范围。

此外,因外资银行短期内不具备通过物理网点实现规模扩张的条件,外资银行纷纷通过参股中资加强向中国市场渗透,期待借助中资银行的本土优势实现快速扩张。目前,德国施豪银行与建设银行合作成立的中德住房储蓄银行在天津的业务稳步发展,英国渣打银行以19.9%的股权入股天津渤海银行,天津市商业银行也在酝酿引进澳新银行作为合格的境外战略投资者。当然,中资银行也希望通过外方股东提供各类技术援助和派驻董事,使其在完善治理结构、引进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技术、加强内控等方面取得进步。

二、后WTO过渡期外资银行发展趋势预测

综合各方面因素,外资银行未来参与业务竞争的重点将主要表现以下几方面:

一是优质高端客户和零售市场业务将成为外资银行重点拓展内容。外资银行在继续依托管理优势、体制优势强化对驻津外商投资企业和境内非居民自然人的服务的同时,包括优质中资企业和高收入个人在内的高端客户将成为外资银行未来市场开拓的重点;

二是在业务品种方面,住房消费信贷和汽车消费信贷将受到外资银行的关注。同时,外资银行将凭借国际化经营的优势,通过开展新产品和新业务谋求市场份额。重点将拓展成本低、风险小、高收益的中间业务,未来时期的网上银行业务和信用卡业务将成为中外银行的竞争焦点;

三是在人民币零售市场方面,当市场完全放开对个人人民币业务和人民币衍生产品方面的限制后,外资银行将充分利用其母行在产品开发方面所积累的经验,积极进行相应个人人民币产品和人民币衍生产品的开发和市场推进工作,获得人民币业务更多市场份额,从而在中国市场获得更大利润。

但同时应当看到,鉴于中国金融环境的特殊性,制度方面的软约束将长期存在,外资银行未来发展仍面临着诸多客观因素的制约:

(一)有关外汇管理方面的政策将继续影响外资银行业务规模的迅速扩张

伴随后WTO过渡期金融业开放的继续稳步有序进行,外资银行经营人民币业务将由批发(面向境内法人)向零售(面向境内自然人)逐步推进,服务对象和地域范围的限制将逐步取消,对国内银行的保护和对外资银行的政策限制也面临最后期限。过渡期完成后,WTO框架内的各项政策保护措施对外资银行发展的影响将逐步减弱,政策层面将由非审慎性监管转变为审慎性监管,如外资银行还将受境内外资银行合规性监管考核指标(如境内外汇存款/在华外汇资产不超过70%等)的影响等。同时更为重要的是我国外汇管理体制改革将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而外资银行因零售业务缺乏网点支持和与中资银行的资金拆借受到额度限制等原因,资金来源多依赖境外的趋势短期内将不会发生根本改变,因此,未来时期,外资银行在华业务的发展将主要受到外资外债政策的制约,如短期外债规模指标的规定,客观上将束缚外资银行业务的发展壮大。此外,诸多具有区域特征的政策限制,如天津市保税区内的企业不允许在区外开设外币结算账户,而保税区内的外资银行客户只能通过中资银行进行外币结算等政策措施,如外汇管理政策配套实施细则缺位,客观上限制了外资银行的业务,影响了外资银行对客户服务质量。

(二)外资银行面临如何更好适应本土市场经营环境的问题

当前和未来一段时期,外资银行虽然可以凭借其先进的经营理念和跨国网络优势为客户提供高端和高附加值产品和服务,但在华机构网点的缺乏将长期制约其零售业务的全面推广,而在信息技术尚不发达的中国,其电子银行和网上银行等先进服

务手段的开发利用也将受到人力和成本等制约因素的影响;此外,在津外资银行的许多业务还处于起步和发展阶段,因国内经营环境方面存在诸多如法律意识、行政效率、执法公正性以及债权、债务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等问题,这就要求外资银行对所有的监管规定、外汇管制、税务和法律问题深入细致的了解,研究和熟知各项政策法规;同时,外资银行经营理念和经营行为以及创新产品是否适合中国本土文化,市场认同程度如何,都需要外资银行积极调整经营策略,进行不断磨合。

(三)外资银行在华整体战略布局重点的确立,将不同程度影响外资银行不同地域分支机构各项业务的全面健康发展

目前,全国外资银行分布主要集中在以上海为龙头的长江三角洲、以深圳和广州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和以天津、大连为代表的环渤海经济圈等区域。近年来,在华外资银行普遍进行投资战略调整,把更多目光投向长江三角洲地区。在这一背景下,上海的外资银行机构网点和员工数量均实现快速增长,2004年末其机构数量已经占全国总数的三分之一,资产规模占到全国的半壁江山。而近年来与上海、北京等全国主要城市外资金融机构发展水平相比,天津外资在机构聚集和资金实力等方面存在较大差距。目前,英国渣打银行的战略重点已向北京转移,法国兴业银行和巴黎银行在总部没有授权的情况下,分行功能逐步弱化,各项业务停滞不前。天津如何充分利用滨海新区的经济增长潜力,在今后经济对外开放整体战略部署与外资银行战略重点转移中获得更多市场份额需要深入研究。

三、外资银行发展对中资银行的影响及几点启示

“入世”四年来,中资银行面对激烈的竞争局面以及外资银行积极的展业姿态,采取措施积极应对,做出许多适应性努力。如中资银行开始更新经营理念和模式,积极开展业务创新,在新业务品种上紧跟在华外资银行。伴随金融改革和金融深化举措的逐步实施,中资银行传统银行业务得到进一步拓展,信用卡业务和网上银行业务突飞猛进,不良资产处置成效显著,内部治理结构取得突破性进展,未来发展方向进一步明朗。应当说从目前情况看,外资银行的进入和发展为我国金融业的经营环境和监管理念等方面带来许多积极的影响和变化。

从长期看,为确保我国金融体系安全、稳健高效运行,在WTO后过渡保护期内,宏观层面应积极借鉴世界各国有关外资银行准入和监管方面的先进经验,从加快国有银行股份制改造,减轻中资银行税负等方面为中外银行进一步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同时,中资银行也应着重从以下几方面提高核心竞争力:

(一)着力强化资本约束和风险控制机制,努力提高赢利水平

面对外资银行的挑战,中资银行应在进一步推进体制和机制改革,加强和完善法人治理,健全激励约束机制,加强金融创新能力和服务客户能力,完善对管理者及员工的绩效考核办法等方面做出努力。更重要的是,中资银行应积极借鉴外资银行成熟经验,妥善处理资本、质量、规模、效益四者关系,重视资本利润率等指标的考核,约束分支机构不计资本占用盲目追求规模增长的行为。同时,应通过不断的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逐步提高风险管理水平,引导各业务部门的合理扩张与收缩,努力降低风险资产总量和比例,坚持增收节支,严格控制费用增长,提高整体赢利能力和赢利水平。

(二)充分利用本土优势,准确把握市场需求,培育客户忠诚度

与外资银行比较,中资银行物理网点多的优势将长期保持,如何充分利用这一优势,为自身改革与发展赢得时间,应成为中资银行重点研究的问题。当前,中资银行普遍存在与客户间根基薄弱的问题,客户营销也仅停留在关系营销层面,存贷款及其他业务在银行之间搬家的现象十分明显。因此,中资银行只有充分利用本土优势并利用强大的物理服务网络增强产品和服务的创新能力,满足客户个性化需求,才能赢得客户的忠诚度,才能在金融完全对外开放后抗衡外资银行的冲击。

篇8

人才流失和监管环境成最大挑战

普华永道6月发表的2008年《外资银行在中国》报告(下称报告)中对上述观点进行了阐述。这份基于42家在华外资银行的CEO、高级主管以及分行经理在4月至5月间所接受的平均一小时访谈的内容,代表了积极参与中国市场的76家外资银行的观点。报告显示,尽管外资银行对市场前景乐观并充满信心,但监管环境及挽留人才仍然是外资银行所面临的最大挑战。

外资银行雇用人数继续增长,高级人才更紧俏。外资银行过去一年增加了1万个岗位,其中花旗、汇丰等最大的四家外资银行占据了岗位增长总数中的近九成。如汇丰(中国)称,中国的员工人数从2007年3月底的3200名,到2008年3月底的4900名,增长超过50%。

自2005年展开“外资银行在中国”这项调查以来,人力资源一跃成为外资银行一个普遍而严峻的挑战,挽留人才因此也成为越来越重要的关注点。随着外资银行扩大其分行网络及产品服务范围,尤其是去年陆续开始设立本地法人机构以来,人才流失的威胁愈趋明显,外资银行在吸引及挽留人才方面受到了更为严峻的考验。相对于2007年的调查,20家银行表示,2008年员工流失率将超20%,并认为这个水平将延续三年。在过去一年多时间内,在中国大陆成立的外资银行本地法人机构从无到有,达到了21家,外资银行最难招聘的三个职位是高管人员、合规人员及财富管理人员,但他们更愿意聘用那些有经验的外资银行员工,而人才的流失也主要与工资待遇以及职业发展的考虑有关,流失方向为其他待遇更为优厚的外资银行。调查显示,今年,财富管理人员的薪酬升幅预计为30%,而其他职位的薪酬升幅普遍为15%~20%,个别情况会出现更高的升幅。

在监管方面,由于中国实行资本管制,外资银行对投入的外币资金转成人民币的速度较慢,以及在华设立分支机构和本地法人机构所需的审批时间较长使其难以实现经营目标有看法。同时,监管机构对于外资银行网点分布的区域也有一些限制,鼓励外资银行在比较边远的地区如西部开设分支机构。从成本效益的角度来看,外资银行要在西部地区发展面临较大挑战。此外,外资银行在实施收购兼并时,各个监管机构之间的协调也是一个问题。

随着中国日渐融入全球经济,市场波动及全球经济放缓的影响引起在华外资银行的关注。从今年开始,为了防止经济过热和通货膨胀,中国银监会对包括外资银行在内的所有银行采取了外币、本币贷款限额控制。显然,为满足上述监管要求,外资银行不能充分利用投入中国的资本并发挥其效力。当然,外资银行理解中国政府为调控宏观经济而采取的这些措施,他们对本外币贷款限额提出意见主要是向母行说明不能完成预定盈利目标的原因。

零售业务受挫

国外成熟产品难适本土

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给来华“掘金”的外资银行带来了超预期的回报。据调查,90%的受访外资银行认为过去3年中在中国的利润增长高于预期,高于去年的调查结果。大部分在华外资银行预计未来数年收入将强劲增长,多家银行预计年均收入增长率可达到40%~50%。42家受访外资银行当中,有9家银行预期2008年的收入增长会翻一番。

多家外资银行曾表示要扩大在华零售银行的投入。但从业务盈利模式来看,以公司业务、投行业务、资金业务,以及贸易融资为主要盈利的传统盈利模式依旧成为“主营业务”。在12家已经开展零售业务的银行中,普遍反映“盈利不好”,根源在于外资银行的优势产品短期内无法在国内实现推广。这就使得外资银行在考虑未来拓展策略时,倾向于依靠自身业务增长作为市场拓展的主要途径。与此同时,更多外资银行意识到成立法人银行对于在华发展业务的必要性。诸多外资银行担心如果不能选择转制为本地银行,有可能在受监管时被归入第二梯队银行。截至6月底,21家外资已获得外资法人银行资格。

相比2007年的调查,银行流动资金一跃成为外资银行所迫切待解决的问题。这主要是因为最近一年来外资银行存款增加有限而贷款扩大迅速。据了解,花旗、汇丰等银行在管理流动性方面执行较为严格的标准。花旗(中国)方面表示,2007年总贷款量比2006年增长30%,总存款量则增长了70%。目前,外资法人银行中,除汇丰、花旗已明确达成了75%的存贷比要求之外,其他外资银行普遍感到存贷比的压力。

此外,引入新的互联网技术以及服务质量隐忧也首次凸显出来。网络银行在很大程度上可以缓解外资银行网点不足而带来的业务不便。但许多在国内的外资银行尚未建立一个完善的技术平台,而网络银行的需求正日益紧迫。

报告还显示,外资银行在零售业务方面将锁定富豪客户群体,而不是大众高收入阶层。由于零售业务盈利不佳,重点在于国外成熟产品难以满足本土的需求。

中国银行业前景

仍被外资银行看好

2007年,花旗(中国)有限公司营运收入增长99%,达到人民币22亿元,净收入达人民币6.65亿元,其不良贷款率为0.2%,贷存比低于监管要求的75%,总资本充足率达11.34%。

中国银行业的乐观前景,从外资银行集团总部对中国市场的承诺及支持可见一斑。在普华永道2005年及2007年的调查报告中已经能够看到外资银行对中国市场的高度承诺,而2008年的数据更胜一筹。如果以1~10的评分来代表外资银行集团总部对中国市场的承诺,2008年则得到了创纪录的8.64分。

虽然大部分的全球性大型银行已经在中国设立分支机构,上述报告仍然预计将有更多外资银行进入中国市场,而只有少数银行会撤出中国。展望2011年,外资银行在中国的业务模式将随着法规、产品的变化发生转变。大部分外资银行亦预期在2011年前将完成一些收购计划,目标包括证券、保险、财富管理、租赁贷款及资产管理。但与2005年及2007年的研究报告相比,今年外资银行对与股份制商业银行合作的兴趣略有降低。所谓“收购”的概念将更为泛化,银行将根据其产品和技术的优势在银行领域之外寻求感兴趣的合作对象。

在过去的一年里,大型欧美银行因次贷危机纷纷遭遇财务困难并陷入资本金不足的困境,一些银行正考虑出售当初作为海外战略投资者所获得的中国商业银行股份。为了补充资本金,欧美银行的股东会考虑或者通过增发股份或者通过变现手中较好的资产,但个别银行的资本调配不代表外资银行对在中国的业务发展前景发生变化。预计到2011年在华外资银行数目将达100家。

篇9

(一)保护民族工业的需要外资银行的进入,在诸多方面对国内银行业形成冲击和挑战,使国内银行在市场竞争中处于相对劣势,增大了其被迫退出市场的可能性。这就促使央行必须对外资银行实施合理和有效的监管,从而维护国内银行与外资银行竞争的公平性。外资银行给国内银行带来的挑战具体分析如下。1、资金的挑战:从资金规模来看,目前我国国内银行尤其是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实力并不弱,有着雄厚的资本基础。但突出的问题表现为资产管理水平不高,结构失衡。相比之下,我国外资银行资产质量较高,分布合理,流动性强;负债中,中长期存款及金融债券较多,具有很强的稳定性,这一切决定其资金调度灵活,能够对市场变化做出迅速有效的反应。2、管理体制的挑战:我国的金融体制是建立在高度集中的计划模式下,采用了以往的行政管理,对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运行机制反应迟缓。尽管现在我国各大国有商业银行进行了一系列的企业化改革,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银行的管理体制,但在性质上与国际上著名的大跨国银行仍有相当大的差距。因此,在管理体制上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3、管理方式的挑战:长期以来,我国各大国有商业银行实行的是总量控制管理,按国家综合信贷计划制定各大国有商业银行的信贷额度,这种方式在计划经济占主导地位的体制中,有利于国家在宏观上严格管理、贯彻和执行经济计划,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却遏制了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经营活力,增加了经营风险,使国内银行同外资银行的竞争中处于被动地位。尽管目前我国各大国有银行已实施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和风险管理,但欲求完善还需一个过程,所以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必须致力于减少高风险贷款的比例,消化不良资产,以提高资本充足比率。

(二)维护金融秩序稳定的需要1、对中央银行宏观政策目标的挑战外资银行的引入会增强国际市场波动。特别是外资银行进入本币业务领域后,会对国内货币政策的调控进程产生干扰作用,影响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甚至整个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一旦国内经济出现波动,外资银行的大量人民币就会通过外汇市场兑换成外币流出,国内货币市场猛然抽紧,从而冲击了人民币汇率的相对稳定,如果我国央行不能有效地进行宏观调控,就可能引发人民币币值及汇率的动荡。2、对我国国际收支的影响外资银行对我国国际收支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资本项目的收支状况变动上,如果外资银行能引起资本净流入,则使我国国际收支赤字减少或盈余增加;反之,引起资本净流出则使国际收支赤字增加或盈余减少。从外资银行引进后相当长一段时期来看,外资银行对我国国际收支状况的影响可以分为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外资银行如将所获利润汇出,对我国而言是资本净流出,将导致国际收支赤字增加或盈余减少,而且这种情况具有长期存在的可能性。第二种情况,近年来,我国引进的外资银行对外负债远大于对外资产,相应地,对内资产则大于对内负债,其差额即是通过对外负债运用为对内资产,表现为资本净流入。当然,如果出现对外资产大于对外负债,说明其对内负债运用于对外资产,表现为资本净流出,这将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我国国际收支的平衡。

二、我国外资银行监管法律制度存在的问题

(一)立法层次低,监管法规不够完善我国尚没有一部专门的《外资银行法》对外资银行的运营进行规范和监管,立法层次仅限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金融机构管理条例》及其《实施细则》、《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外资金融机构在中国设立常驻代表机构的管理办法》、《外资银行并表监管管理办法》和其他一些配套的规定。这些部门规章不仅法律效力低下,而且稳定性也较差。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目前就外资银行监管的法律文件不仅立法层次低,缺乏系统性,让人感到繁杂和无所适从,而且在内容上还互相矛盾、重叠,对外资银行的资本充足性、流动性、内部管理、风险控制、信息披露等重要内容均没有做出详细的规定,操作性较差。就《管理条例》及其《实施细则》本身而言,其覆盖面较窄,存在依法监管的“真空”不完善之处颇多。

(二)立法原则不明确,监管法律体系不完善综观目前各东道国对外资银行的监管,归纳起来主要表现为四类原则:保护主义原则、对等互惠原则、最惠国待遇原则和国民待遇原则。从立法上看,我国现行对外资银行监管的法律法规中尚未对这些原则做出明确规定,对于外资银行的立法原则仍不甚明确,我们有必要探寻出现阶段最适合我国国情的外资银行立法原则,并在相关法律中加以明确,以利于我国银行业的发展。从目前我国情况看,外资银行监管立法主要包括《中国人民银行法》、《商业银行法》、《银行业监督管理法》以及《外资金融机构管理条例》。这些法律和条例奠定了外资银行监管的法律基础,但同时存在多方面的问题:一是相关法律的衔接不够。二是上述法律规范对外资银行监管的某些问题如外资银行申请公开、资产实力、业务范围、资本标准、内部管理制度、信息披露等方面内容的评估缺乏配套规定,使监管工作难于操作。三是《银行业监督管理法》与《外资金融机构管理条例》均未设立银行保密规定、存款保险制度及最后贷款者制度,导致立法体系不完善。

(三)监管主体不完善从一个完善的监管体制的要求来说,对外资银行的监管应当具备三个层次的监管主体:第一层次为监管主管机关,我国目前为适应银行业监管的需要,专门成立了银监会作为进行银行业监管的专门机构,然而单单只有这一个监管层次还是不够的,参考西方发达国家的监管经验,我们在另外两个层次上还很有欠缺,其一就是社会监督,即对银行业进行外部审计。其二就是缺乏外资银行行业自律性组织的监管。

三、我国外资银行监管法律的改进建议

(一)确定我国对外资银行监管的司法权原则我国的外资银行监管立法应从国际全融业发展的实际出发,采用以母国监管为主的综合监管原则。坚持以母国监管为主的原则,并不意味着放弃监管,我国只是在保证防范风险、安全经营的前提下与外资银行母国一起对外资银行实施监管。在坚持以母国监管的同时,我们可依照《巴塞尔协议》对监管责任的分工,辅之以东道国的监管,从而保证不会让外资银行有机可乘。坚持以母国为主的原则,需要我国在立法时注意平衡,维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

(二)加强对外资银行的市场准入的监管对外资银行市场准入的监管的目的主要是确保进入中国市场的外资银行实力雄厚、经营稳健、内部管理制度健全和风险控制科学并受到母国有关当局的有效监管;其次是适当限制外资银行的进入速度和规模,以保护尚未实现真正商业化运营的中资银行。这样就需对外资银行的准入进行严格审查。对外资银行进行准入审查的关键是如何评价申请人的经营、管理水平以及其所在国的金融监管水平。应加强这方面的立法并应明确对申请人的评价方法,如对其资本充足率、内部管理制度、不良贷款比例、盈利能力等规定相应的综合评价标准。同时要对母国金融监管当局的监管完善性有具体的评价标准,对不同监管水平的国家或地区实行相应的评级,以实行不同的准入管理。

(三)加强对外资银行业务经营上的限制

1、对外资银行信贷资金的投向应予以必要的限制。我国其他有关法律法规对外资银行的贷款投向没有做出限制性规定。对此,应借鉴其他国家的做法,在相应的立法中规定外资银行应将其放款或在我国境内吸收存款的一定的资金投向那些效益较低、国家优先发展的行业,弥补这些产业的不足,同时也使外资银行的经营成本提高,削弱其与国内银行的竞争力。

2、对外资银行国际结算业务的最高额做出限制。由于国际结算业务成本低、风险小、收益高,因此一直是外资银行主攻的重点,而且,外资银行办理国际结算较国内银行有更大的优势。因为外资银行多为跨国银行,在全球有广泛的分支机构,又有快捷的通讯手段,灵活的融资方式,这是日前国内银行所无法比拟的。这导致了国内银行的国际结算业务大量流失到外资银行。根据《条例》的规定,外资银行的进出口结算限制在外商投资企业的进出口结算、经批准的非外商投资企业的出口结算和放款项下的进口结算。这样做虽然减少了国内银行的国际结算业务的流失,但是该规定也不尽完善。因此,建议我国在有关立法中可进一步规定,外资银行的国际结算业务的最高数额不得超过其境内贷款额的一定比例,这样,既从总额上控制了其国际结算业务量,同时又诱导外资银行从事放款业务。

(四)完善外资银行市场退出监管机制

1、建立完善的存款保险制度和救助机制。保护广大公众利益。通过立法建立一个完善的存款保险制度,是保证金融机构市场退出顺利实施的重要前提之一。存款保险制度的作用主要在于通过对银行存款进行保险和通过处理金融机构债权债务、提供救助等介入金融机构市场退出运作来为存款人、经营者、债权人等提供一个保护机制。一方面可以保护存款人的利益不受或少受损失,另一方面也可稳定人心,不至于在一家外资金融机构出现支付危机或濒临倒闭时,出现挤兑风波,进而引发社会恐慌,以至于酿成金融危机。

篇10

外资银行发展较快

根据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承诺,一年后外资银行可以向当地的企业和个人提供外币 业务,在包括广州在内的6个地方,人民币借贷业务可以在外资银行和外资企业之间开展; 两年后,外资银行可以在4个左右的地方向当地企业提供本币业务;5年以后,针对外资银行 在地域和服务对象的限制都将全部取消。自2001年12月11日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至今,履 行承诺先后对外资银行开放了上海、深圳、天津、大连、广州、珠海、青岛、武汉9个城市 的人民币业务。此外在上海的外资银行分行经营人民币的业务范围可以扩大到江苏、浙江两 省,深圳分行可将业务延伸到广州、广西和湖南。

据调查,截止2003年上半年,在上海市的外资金融机构,人民币的各项存款已达189.77 亿元,新增35.43亿元,同比多增22.36亿元,各项贷款余额293.96亿元,新增1.37亿元,同 比多增3.73亿元;外币存款达53.19亿美元,同比增长41.37%;在深圳的外资银行从业人员 为735人,总资产达56亿美元,人民币贷款余额87.84亿元,外币贷款余额22.97亿元,人民 币存款20.74亿元,外币存款22.97亿美元,实现利润2100万美元,另外在北京、广州等地的 外资银行发展速度也都很快,可以预见,随着我国对外资银行各种限制的逐渐取消,外资银 行的营业机构和业务都会有一个大的发展。

外资银行也有难处

外资银行不远万里到中国设立机构、发展业务,除跟踪自已原有的客户保持市场外,主 要还是想在我国扩大业务范围、拓展重点领域,在中国占有一席之地提高他们的市场份额, 利用其金融产品丰富、管理方式先进来吸引中国的黄金客户,获取较高的利润,但由于到我 国设立分支机构,尤其是大城市的繁华地段成本较高,管理人员从本国派来花费较大,招聘 我国的业务人员也必须用高工资才有吸引力,所以说,外资商业银行在我国开展业务并非全 是凯歌高奏,也有不少难言之隐。据报道,目前在华的外资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超过20%的 有24家,超过90%的有7家,外资商业银行在中国的银行体系中所占的资产比例也从2%下降 到1.1%,我国商业银行长期以来与企业和居民互相支持、同舟共济有着深厚的感情,据调 查,大部分客户都愿到中资商业银行去办理业务,尤其是国有商业银行总觉的把钱存到那里 比外资商业银行安全,导致了外资商业银行很难通过吸引人民币存款的方式来解决其资金短 缺的问题,再则按规定,外资商业银行持有的人民币负债不得超过所持有外币负债的50%, 如果通过短期拆借,不但成本高而且风险大,若是长期银行间的拆借又很难盈利,带来金短 缺业务较难开展。

外资商业银行的经营风险加大,不良贷款上升,主要是由于长期经营规模过小,一家银 行只有很少的几笔贷款,一但发生风险,不良贷款率就会居高不下,因为从国外到中国来开 展业务,很难对客户的情况了解的详细、准确,就不可避免地发生有的客户违约贷款形成风 险。另外,有的外资商业银行对我国的国情、客户情况不是很了解,原先经营的项目没有达 到目的,为避免损失提高盈利水平,进行经营业务的转移和收缩,这样,不良贷款也会大幅 上升。还有的外资商业银行对我国的经营形势预测不准、判断失误,也带来了资产质量的下 降,如经济过热时,日本一些银行纷纷在华大设分支机构,贷款规模庞大,积累了大量的坏 帐,由于本国泡沫经济的破灭,就把在华的资产就地变现,从而影响了在华业务的发展。由 此可见,外资商业银行到我国来设立机构、开展业务,并非都是一帆风顺,其中也有艰难曲 折。

外资银行受宠度下降

外资商业银行一流的装潢、热情的服务、有效的广告宣传、丰富的金融产品,给刚开始 接触外资商业银行的中国客户一种神秘的感觉,好象到外资银行办理业务就一定能赚到钱而 成为富翁,使很多人都向往能成为外资商业银行的客户。但随着外资银行的增多和对外资银 行的了解,使大部分人觉的外资商业银行与中资商业银行并没有多大的差别,只是环境、服 务比中资商业银行好些,可是条件苛刻、收费高,也使一般客户敬而远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