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的发展范文

时间:2023-06-30 17:57:4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银行的发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银行的发展

篇1

关键词:管家银行;私人银行;商业银行

文章编号:1003-4625(2008)07-0049-03中图分类号:F830.33文献标识码:A

一、把握私人银行经营的实质,理清发展思路

私人银行是银行等金融机构众多业务中最高端的理财服务,是为那些财富金字塔顶端的富豪们专门服务的,通常只有国际级银行集团或金融集团才能提供该服务。私人银行在欧美国家已经有百年历史,专门针对富人进行的一种私密性极强的服务。要根据客户需求量身定做投资理财产品,对客户投资企业进行全方位投融资服务,对富人及家人,孩子进行教育规划,移民计划,合理避税,信托计划的服务。学者LynBicker于1996年把私人银行定义为:“私人银行是为拥有高额净财富的个人,提供财富管理、维护的服务,并提供投资服务与商品,以满足个人的需求。”通常意义上的银行机构的私人银行服务对象或贵宾理财,大多数是一些中产阶层以上的人,在瑞士银行、花旗银行和汇丰银行,客户至少要有100万美元银行可以接受的资产,才可以在私人银行部开户;美国最大的私人银行摩根大通,开户底线是500万美元。而摩根斯坦利私人银行部,除了高达500万美元的最低开户限额之外,还要求其私人银行客户最低净资产达到2500万美元,同时必须拥有1000万美元流动资产。而一些第三方的私人银行对象多是属于社会上真正的超级富豪。在国外,私人银行开户金额的底线通常是100万美元,而且每一笔交易的金额都以几十万美元为单位,私人银行服务的是真正的顶尖高端私人客户。

私人银行起源于17世纪初欧洲的一些金匠,最初是由私人独资或合伙投资经营的非股份公司形式的银行,属个人所有,由家族控制,一般以私人名字命名。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私人银行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国家和地区充分显现出勃勃生机与活力,形成超越于一般金融业务的强大竞争能力。统计资料显示,目前私人银行客户带来的利润能够达到银行普通零售业务的10倍左右,美国的私人银行业务过去几年平均利润率高达35%。

起源于欧洲时期的私人银行,正努力挤上中国经济腾飞的列车,在中国市场上大力“跑马圈地”,并将在商业银行的业务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位置。可以说,私人银行是顶尖级富人银行,是财富管理的最高阶段。但由于私人银行刚刚步入中国,一些银行从业人员以及银行客户都对私人银行的概念以及服务内涵没能真正把握,有的将私人银行和当前流行的财富管理混为一谈,实际上,二者之间是存在明显的差别。从概念上来说,私人银行与财富管理有五大区别。准入标准:私人银行准入标准100万美元,财富管理50万元人民币;理财业务人员:财富管理工作的人员是理财经理,从事私人银行业务的是私人银行家;产品服务:私人银行对一个人就可能定制一个产品,财富管理至少是对一类人;服务渠道:私人银行比财富管理更私密珍贵,全都是一个个单独的房间;服务提供:私人银行提供“1+1”服务,财富管理提供一对一服务。同时,私人银行也不同于零售银行,私人银行服务对象是高净资产的富裕客户,零售银行客户是资产和财富规模很低的一般性客户,两者在管理体系、产品结构和服务流程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别。

二、私人银行在中国有巨大而广阔的发展前景

(一)我国私人银行发展潜力巨大

中国经济突飞猛进的发展,特别是近几年来中国资本市场持续发展,中国中产阶层正以罕见的速度增长。中国的财富在过去五年中以23%的速度增长,在过去的一年则达到31.2%的速度。波士顿咨询公司2007年的《全球财富报告》显示,中国内地拥有百万美元金融资产的家庭数量已从2001年的12.4万上升到2006年底的32万个,跃居全球第五,仅次于美国、日本、英国和德国,这个数字有望在2011年达到60.9万个。尤其是在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资本市场迅速发展的大背景下,政府适时出台了让人民拥有和增加财产性收入的政策,物权法进一步加强了对私有财产的保护,从长期看个人财富的未来增长空间巨大,私人银行必将成为国内商业银行寻求业务突破的新大陆。

(二)私人银行可有效提升商业银行的品牌形象

私人银行服务对象是个性化客户,高端客户不仅在许多行业中具有很大的影响力,在富裕阶层也有较广的社交面。如果私人银行业务开展的好,得到了客户的认可,商业银行就可以在社会上建立良好的口碑,并通过高端客户影响他所在的整个行业以及社交圈,从而对商业银行的品牌提升带来很大影响,促进商业银行服务特色的培育和市场形象的提升。反过来,品牌形象的提升,会极大地推动商业银行私人银行业务的发展。

(三)私人银行业务可推进银行业务联动发展

私人银行业务和商业银行各项业务具有非常密切的联系,公司业务是解决商业银行目前生存问题的业务,私人业务是关系银行未来长远和可持续发展的业务。私人业务对商业银行公司业务的客户关系稳定有着积极的作用,对公司业务和中间业务等均具有很好推动作用。首先,私人银行和公司业务有紧密的联动关系。因为富豪阶层通常也是企业创始人或者公司高管阶层,私人银行业务往往能够成为对公业务开展非常重要的关键。针对富人的私人银行业务如果进展顺利,会极大地促使其对私人服务的认可,进而取得对整个银行品牌认可的功效,为公司业务的合作奠定基础。其次,私人银行业务可以带动中间业务发展,商业银行在为富裕阶层提供服务的同时,必然会带来债券、保险、基金等相关业务营销与渗透,进而推动金融衍生产品的需求扩大和商业银行资金运营业务的发展,进而带来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创新发展。

(四)私人银行是撬动商业银行转型的有力杠杆

在国际银行业中,私人银行业务是最赚钱、发展最快的业务之一,私人银行客户的人均利润是大众零售客户人均利润的10倍左右。普华永道报告称,亚太和东欧地区增长最为迅速。据接受调查的首席执行官们预计,该地区管理下的资产规模每年将增长34%。在私人银行业务上,20%的客户创造了80%的收入以及120%的利润,对国内商业银行来说,随着客户分层的深化、投资领域的拓宽和混业经营的形成,针对高端客户特殊需求提供综合的私人银行服务,是促进国内商业银行实现转型的重要契机。与此同时,中国不到1%的家庭拥有全国近70%的个人财富总量,最富有的0.1%的家庭(资产超过100万美元)掌控着全中国约40%以上的财富,私人银行业务蕴含着巨大的发展空间。因此,国内银行必须从现在开始,借鉴国际先进商业银行经营模式,以大力发展私人银行业务为手段,推进商业银行经营结构的调整和战略转型。这不仅直接带来商业银行高端金融服务水准和风险防范能力的提升,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它将极大地提升中国银行业核心竞争力,是我国商业银行未来发展必然趋势。

三、树立“为平民服务、为富人理财”思想,从高端客户做起,探索管家银行的经营模式

在国外,私人银行业务提供的服务和产品几乎涵盖了生活的方方面面,银行除帮助客户管理庞大的资产(如投资规划、避税、继承等)外,还提供并购案的建议及标的,甚至还提供收藏鉴定,代表客户到拍卖场所竞标古董。除此之外,私人银行业务还以人性化服务为特色,比如帮客户订机票、缴物业费,甚至替客户做订奶、遛狗之类的事情。有比喻说,成为私人银行的客户,就相当于拥有了一个私人管家,这种私密与周到的管家式服务,也正是富人阶层需要私人银行的重要原因。随着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私人银行业务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

一是服务内容无限延伸。传统的零售银行业务主要以产品的销售为主,而对于私人银行来说,理财仅仅是一小部分,服务涵盖了其他方面的金融服务,包括向客户提供一些不对普通投资者开放的投资机会,如某些对冲基金、股权投资机会等,帮助客户避开投资资格的限制,直接增加服务价值;还包括与客户个人及家庭生活相关的一些非金融领域的服务,比如代表客户到拍卖场竞标古董,陪客户品鉴红酒,甚至提供心理辅导等。私人银行为客户配备私人银行家和后台专家顾问,几乎可以为客户打理生活中大到财务管理、投资决策,小到订机票、接送子女等一切事情。私人银行被称为富翁的“账房先生”,它所提供的是从“摇篮到坟墓”的服务。

二是服务方式更加多元化。零售银行服务主要采取的是营业柜台服务的方式,而私人银行更是针对客户人生不同阶段和重要问题诸如婚丧嫁娶、教育、健康医疗保险、搬家、财产投资管理、旅游、退休计划管理等提供“一站式”全面金融服务。私人银行已不仅是单纯出售柜台金融产品的“金融百货店”,而且是针对顶级富人的贴身服务,是客户财富的管家和事业上的助手。

三是更加突出服务的私密性和个性化。私人银行家掌管着客户的真正财产,而这些通常是不为人知的。私人银行的会客厅永远是处于私密的小房间,更多时候客户根本不露面,而是让其私人银行经理“上门服务”。由于私人银行家们提供的不仅仅是财富增值的渠道,重要的是提供个性化服务,要为客户生活中的问题寻找解决方案。因此,私人银行经理不仅要具有丰富的财富管理专业经验,还要具备较高的个人生活品位和人生阅历及鉴赏水平,能够为客户提供个人物品选购、娱乐休闲、服饰选配等方面建议;客户要出国,私人银行经理安排整个行程的机票、酒店预订以及信用卡申办各项具体事务;客户生病,要找渠道安排住院、寻找有经验的医师;还有为客户孩子进入名校学习寻找途径等。实际上,私人银行家实际上扮演了客户贴身管家的角色。

四是组织机构的变化。传统零售银行对客户的服务由多个部门分开经营,导致信息无法沟通,资源不能共享。为满足客户多元化的需求,同时减少资源浪费,世界上著名的商业银行如美国的美洲银行、花旗银行,英国的国民西敏寺银行、标准渣打银行,德国的德累斯登银行等都纷纷成立私人银行业务部门,集中设计、开发和办理私人客户的金融服务,为私人客户提供全面广泛的服务支持。

四、以管家银行的思维筹划私人银行发展

(一)从战略高度认识和大力发展私人银行。国内商业银行要提高对私人银行业务重要性的认识,将拓展私人银行业务作为今后银行业务发展的重点,在人、财、物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和政策倾斜。同时,借鉴国际经验,研究制定私人银行业务改革和发展的策略与计划,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大力拓展个人银行业务。积极建立健全私人银行业务管理制度,包括操作规程、管理办法和内控制度的建设和完善,保证私人银行高效率运行。

(二)培养管家型的私人银行经理团队。私人银行客户需要的是真正有益于财富规划和事业发展的优秀金融专家和生活顾问,对从业人员所具备的专业知识水平和综合能力要求高。私人银行的客户经理要精通个人财富管理、企业财务管理,熟悉国际金融市场及衍生金融产品,了解资本市场运作的一般规则,了解保险知识、熟悉主要国家的税收政策和移民政策,熟悉信托计划的规则和运作,甚至还要懂古董鉴赏、营养知识、舞蹈艺术等等。他们不仅要具备扎实深厚的理论知识和实战经验,还要有较高的生活品位,成为能够与富豪在较高层面上进行对话和交流的管家或朋友。

(三)构建高效率的组织管理体系。发展私人银行业务,尤其需要高效的资源配置、灵活的市场开拓能力以及集约经营控制管理。我国商业银行应该积极探索个人银行事业部制改革,在组织架构上设置垂直领导的独立业务单元,构建起以业务条线为主导的扁平化的纵向组织管理体系,为私人银行业务的发展提供必要的组织保障。

(四)加强零售银行的基础建设。零售银行业务是私人银行业务的基础。一家银行只有在零售业务领域、特别是个人理财方面发展的比较充分、成熟,才有条件和资质去发展私人银行业务。近年来,国内零售银行业务受到各家金融机构包括外资银行的格外重视,均被列入主营业务和发展重点,业务规模不断扩大,业务品种日益丰富,一些银行逐渐形成的各自的经营特色,在市场上树立了良好的品牌形象。通过零售银行的发展,拉开了分割个人客户和业务市场的商战序幕,为私人银行业务的兴起创造了条件。

篇2

与全球大部分邮政银行一样,德国邮政银行(以下简称“邮政银行”)也是由德国邮政储蓄汇兑业务演进而成立的。邮政银行和德国邮政的总部均位于波恩。邮政银行的股权变动经历了三个阶段。(见图1)

一是德国政府控股A段。1909年,德国政府授权德国邮政部提供邮政支票服务,可视为邮政银行的前身。1988年德国邮政部开始启动邮电银分营改革,至1990年成立了邮政、电信、邮政银行三个独立公司,此时德国政府持有邮政银行100%的股份。成立初期的邮政银行只能从事负债业务,兼营小部分的中间业务和保险等业务,不能办理贷款业务。1995年,德国政府对邮政银行实施了股份制改造,将17.5%的股份转让给了德国邮政公司。与此同时,邮政银行正式获得监管部门颁发的银行牌照,开始办理贷款业务,成为真正的商业银行,监管部门还取消了邮政银行的业务范围限制和地域扩张限制。在向商业银行转型过程中,邮政银行逐步发展为拥有信贷、理财、保险销售、证券经纪等各种业务的商业银行,并将市场的触角延伸至欧美其他国家。

二是德国邮政控股阶段。1999年,德国政府将剩下的82.5%的股份全部转给德国邮政公司,后者完成了对邮政银行的完全独立控股。尽管邮政银行重新并入了德国邮政公司,但是其经营仍然保持着独立性。2004年6月23日,邮政银行在法兰克福上市,发行总额约15.5亿欧元。德国邮政公司持有邮政银行50.28%的股权和16.49%的可转债(2017年到期),公众持股33.23%。邮政银行和德国邮政的员工认购踊跃,60%以上的邮政银行员工认购了股份,德国邮政员工认购了流通股中的3.3%。邮政银行上市后发展迅速,占据了德国金融业的重要位置,其总资产占德国商业银行总资产的比例在2009年达到最高点(10%)。

三是德意志银行控股阶段。2008年9月,为扩大零售网络、强化零售银行业务,德意志银行(以下简称“德银”)宣布向德国邮政收购其持有的部分邮政银行的股权(22.9%)。2010年,德银成为邮政银行的控股股东(51.98%),开始将邮政银行并表。但是邮政银行一直仍以自己的独立品牌运营。2012年,德银受让德国邮政持有的邮政银行股份,持股达到93.7%,并在之后继续购入邮政银行的股票,最终在2015年底直接或间接持有邮政银行100%股权。2015年4月,德银“2020战略”,其中包括计划将所持有的邮政银行、华夏银行等股权售出,但该出售至今没有进行。

近年业务经营情况分析

总体经营情况

2015年底,邮政银行资本充足率16.3%,一级资本充足率11.4%,杠杆率3.4%(首次超过德国监管要求的3%);有员工1.4万名,约6000家营业网点,5000多个自助服务点,拥有约1400万个客户,以及640万个网上账户。该行是德国最大的零售银行,指纹验证支付笔数、邮件转账数、个人住房信贷等业务在德国排名第一。

从2004~2015年邮政银行的经营业绩来看,该行仅2008年受金融危机影响,税后利润为-8.85亿欧元,其余年份税后利润均为正值(另一个税前利润为负的年份是2009年的-3.98亿欧元,该年税后利润为0.77亿欧元),2007年是其利润最高点(8.71亿欧元);2015年,邮政银行税后利润为6.08亿欧元,税后RoE为9.2%。在德银宣称剥离计划以及欧洲低利率、低增长的不利宏观经济形势下,邮政银行还能取得这样良好的经营业绩实属不易。

核心业务板块

邮政银行主要有零售银行、公司银行以及金融市场三块业务(见表1),其充分表明了邮政银行以零售银行为主的特点。在零售业务方面,2015年末,邮政银行(包含DSL以及BHW)已经成为了德国市场上最大的房屋抵押贷款银行,私人房地产抵押贷款存量达到709亿欧元,其中2015年度该项业务量(包含家庭储蓄贷款)达到了105亿欧元;私人支票账户量为525万个(其中80%关联了网上银行账户),存款达291亿欧元(同比增长13%)。

在公司业务方面,邮政银行的长期战略是聚焦于德国中小企业(SME)。2015年末,邮政银行对公司业务的信贷总量为148亿欧元,其中对商业地产项目贷款量达67亿欧元。

在金融市场业务方面,邮政银行曾将大量资金配置到金融市场业务中。在2008年之前,该行存在吸收存款(包括同业存放)能力强,而发放贷款能力弱的问题,其将吸收的多余资金运用到了金融市场投资中。2004年至2008年期间,邮政银行将占总资产约40%的资金投放到了金融市场。该业务在2004年至2007年持续有较大的盈利(2002年、2003年金融市场利润为分别为0.36亿欧元、0.75亿欧元,2004年至2007年金融市场利润基本每年在5亿欧元左右)。但是受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2008年一年就将前几年的投资盈余亏空殆尽(亏损16.3亿欧元),2009年投资亏损6.4亿欧元,2011年又亏损了5.5亿欧元。从2011年开始,邮政银行显著降低了在金融市场的投资,金融市场投资占总资产的比重2015年底降低到了20.9%。

资产和负债结构

从邮政银行的资产负债结构上可以看到:

在负债与股权端。邮政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一直不是很高。2006~2008年,由于资产规模扩张,邮政银行一级资本充足率仅为6.6%、6.9%、7.2%,低于德国商业银行中位数约8.8%、9.7%、10.2%(数据来自德国央行网站相关统计数据)。为提高资本充足率,2009年起邮政银行进行了资产负债表的收缩,其资产总量降到了2015年的1506亿欧元(比2008年最大值2313亿欧元下降约33%,减少了807亿欧元)。2015年,邮政银行一级资本充足率提升到11.4%,但还是低于德国银行业中位数水平(约14.6%)。

在资产运用端。邮政银行客户贷款占总资产比例一直较表1 2014~2015年邮政银行三大板块收入情况(单位:百万欧元)数据来源:邮政银行2015年年报低,虽然其一直处于上升态势,但只在近年才接近德国平均水平(德国平均水平下降),2004年该项指标为37.2%。2006年,邮政银行通过并购当时体量与邮政银行相近但擅长住房信贷业务的BHW银行,增强了信贷能力,该项指标上升到47.2%。虽然2015年末客户贷款余额比2010年还少了12%, 但因为总资产减少, 该指标上升至2015年末的65.3%。而另一资金运用方面,金融市场投资占总资产的比例则从2008年的43.3%降低至2015年的20.9%,交易资产和投资性证券均有大幅缩减。

邮政银行的零售银行战略和经营策略

从银行成立之始,邮政银行根据自身资源禀赋,选择了聚焦零售银行的定位,此后一直非常坚持自己的这一市场定位。经过大概十几年的努力,邮政银行零售业务发展取得了较大的进步。其业务产品线得到了较大充实,具备了“一站式”金融服务的能力。它以零售业务为主,和其母公司德银以投行、资产管理和私人银行为主的商业银行定位形成区别、互补。

采取客户聚焦和成本领先零售战略

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足,邮政银行采取了差异化的定位。在客户上,邮政银行将主要的精力放在了“熟客”身上,希望与客户达成长久的公平可靠的合作伙伴关系。在2015年的年报中,邮政银行更进一步提出自己的目标是成为客户“一生的银行”(the bank for life)。在成本上,考虑到德国顾客对服务价格比较敏感,邮政银行采用了成本领先战略,即提供“方便又便宜”的服务。

不断优化产品线与业务

邮政银行期望给顾客提供“一站式”金融服务,其产品策略是提供全面但精简的、容易被客户理解的金融产品。它在完善产品线的基础上,将产品设计成标准化的产品,并通过销售与客户的有效沟通以及智能的销售顾问支持系统将一组标准化产品组合成M足客户金融需求的一套低成本的服务方案。

在提供信贷产品方面,邮政银行一方面加强自身的能力,另一方面也采取并购方式迅速获得业务能力和市场份额。1999年,邮政银行收购了DSL银行,为了双方业务的延续性,邮政银行采用双品牌战略开展业务,其中DSL银行继续开展其抵押贷款业务。2006年,为了进一步增强个人住房抵押贷款的能力,邮政银行收购了BHW银行,成为德国市场上个人抵押贷款业务领域排名第一的银行。当然,对于不符合战略需求的业务或市场,邮政银行也采取剥离出售等方式退出。如德银在2015年年报中提到,在2013年,邮政银行就向通用电气出售了14亿英镑的英国商业地产贷款组合。

高度重视信息技术应用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银行的成败越来越依赖于其使用信息技术的能力。邮政银行在不断梳理业务流程的基础上,及时重新评估技术趋势、前瞻性地确定自身信息技术的能力要求,根据服务客户的工艺需要不断优化IT基础设施结构,通过自我开发以及与各专业公司合作开发,在信息技术应用上保持着比别人快一步的优势。例如:

2003年,经过与SAP公司长达三年的合作开发,邮政银行率先引入了当时技术领先的IT平台,以此邮政银行成为了银行业内账户管理服务的承包商(Inside contractor)。2015年,邮政银行引入了先进的房地产贷款程序(2015年年报显示其在试点中,该程序叫做“建造―购买-居住”),以便将数据信息与个人的金融服务结合在一起,使得邮政银行的客户能够迅速获得房地产贷款。这种技术大大增强了邮政银行在房屋抵押贷款市场的竞争力。

2015年,邮政银行为准备与德银的独立,再次组建了自己的IT运营部门。同年,邮政银行提出了数字化与个人化的理念,成立了一个首席数字工作室来推进整个银行业务数字化转型。

依靠强大的分销网络

邮政银行的分销网络强调“方便可达”,使之成为客户“身边的银行”。邮政银行采用线上与线下协同开展业务的方式,将“自营+”的实体网点和安全可靠的电话、网络、手机银行相结合,辅之以强大的销售团队,着力打造线上银行和线下银行组合的优异体验。

邮政银行1000多家中心实体网点能够提供银行的全部业务;邮政的核心网点也能够提供全面的零售金融产品服务。其营业时间平均每周(包括周六)50小时,比其他银行网点多30%,其余非中心(核心)网点的营业时间平均每周42小时,也超过了德国银行业平均营业时间。

总之,在1999~2007年的快速发展期中,邮政银行的零售业务覆盖面有了很大的拓展,零售银行板块的商业模式基本成型。之后,邮政银行不断对该模式的进行优化,以便提供越来越有竞争力的零售银行服务。

邮政银行“自营+”模式的分析与借鉴

网点合作在探索中优化

邮政银行与德国邮政在网点合作中采用“自营+”的模式,形成了覆盖面广、双方网点合理配置的网点布局。在德国,与德国邮政的合作使得邮政银行拥有其他银行无法相比的最大销售网络和数量最多的自动提款机,90%的居民可以在很近的范围内找到邮政网点或银行自营网点来为自己提供基本的服务。

2006~2012年,邮政银行与德国邮政一起对所经营的网点进行了优化、撤并或新设。截至2012年底,邮政银行在德国有1092个自营网点、约4600个邮政网点以及16300个第三方网点(包括超市、便利店等)。至2015年底,邮政银行在德国有1066家自营网点、约4500个邮政网点以及50个全能的高级销售中心(销售该银行的产品,处理该银行所有金融服务的咨询工作)。邮政银行在德国还有5000多个免费的自助终端点,其中1300个是位于壳牌加油站的免费自助终端,它借助加油站服务将现金终端覆盖到了网点不能到达的位置。

费用

在德国邮政和邮政银行的业务合作中,双方经过艰苦的谈判才签订了内容全面的中长期合作协议,对双方在业务合作中的责权利关系做了非常详细的规定。其中,在设计费用时,既照顾了双方的利益,也注意到银行业务本身的性质与银行的战略需要,条款根据银行整体稳健经营的需要以及每个业务的性质而单独制定。有些业务是以增量来计量,有些业务则以存量来计量;有些业务按利润分成,有些业务按笔支付费用。

根据合作协议,双方营业网点的费用分摊基本按照三种方式进行处理:一是对邮政银行和邮政公司自用的固定资产、网络线路和专用业务费用等能够明确划分的费用,按各自投资、各自负担的原则处理;二是对双方合署办公的网点,按实际使用面积分摊费用;三是对只邮政银行收付现金的邮政网点,邮政银行按业务量支付费,根据不同的业务性质再进行不同的计价,有些业务存在超额奖励,有些业务则没有超额奖励。

摩根士丹利对邮政银行与德国邮政关系中佣金费率的研究显示,2002年双方签订了2003年至2008年的合同,并约定可在下一个合同期前就费用问题重新谈判,如果谈判未能达成一致,某些产品的费率每年上涨3%,但是关系不会终止。

从中可以看到,费用合同往往是一个中长期的合同,这种中长期合同可以减低谈判成本以及其他协调成本,并给投资者带来确定性;此外,费用的谈判往往是非常困难的,最终成文的很多条款可能取决于谈判双方当时的意愿、实力与关系等。2002年、2003年邮政银行支付的佣金(含存款和中间业务)约占来自邮政网点存款的0.80%、0.70%,佣金占当年邮政银行管理费用的比重约为25.2%和24.1%。2006年,邮政银行在收购了850个自营网点与相关的9600名员工之后,支付给德国邮政的佣金大幅下降,之后每年约占管理费用的5%。

邮政银行2015年年报称,欧盟委员会应第三方(可能是投资者)的请求,正在对其与德国邮政的各项业务往来进行调查,以确定相关关联交易以及定r是否符合欧盟法律要求,该项事宜尚未完结。

邮政银行在成立之后的十多年中,借助了邮政集团的网点优势,迅速发展成为德国一家重要的零售商业银行,其战略定位、服务理念、信息技术应用、资本运作,与邮政的“自营+”模式及在物流金融等方面的合作,是其经营发展中较有特色的方面。被德银收购后,业务发展转型继续取得成效。由于现阶段邮政银行的母公司是全球银行系统的重要成员之一的德银集团,这使得邮政银行虽也是全功能银行,但其在整个德银的布局中更局限在零售银行业务领域。

由于德国资本市场更为成熟,收购兼并较为普遍,邮政银行不仅开展主动投资(对自己不擅长的信贷等业务采取并购方式迅速获得业务能力),也对一些业务主动出售剥离。邮政银行自身的控股权也经历了较大变动。最近德银的战略调整也给其未来带来一些不确定性,虽然2015年开始邮政银行就为与德银的分拆做准备,但至今仍未确定最终方案。

从邮政银行的发展来看,获得和积累资本的能力大大限制了银行的规模扩张,由于金融危机引起的亏损和此后经济环境不好使得盈利能力受限。以及新巴塞尔协议的要求,为资本充足率达标,其不得不采取剥离资产、降低规模增速的更重质不重量的内涵增长方式。银行要长期稳健经营,必须满足资本充足率等监管要求,在扩大规模、提升收益与控制经营风险中寻求平衡。

(作者单位: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战略发展部)

全球视线月度资讯

印度2016~2017财年实际GDP增速为6.5%~6.75%

2月1日,印度财政部《经济调查报告》显示,受印度禁止大面值货币流通影响,预计印度2016~2017财年实际GDP增速为6.5%~6.75%。中期看,随着印度实施商品服务税,印度或恢复其8%~10%的潜在GDP增速。

芝加哥联储:美联储应放缓加息步伐

2月3日,芝加哥联储主席埃文斯发表讲话称,预期美国未来几年经济增长劳动力市场将表现良好;通胀率有望回归2%目标水平,但仍面临下行风险。在低利率环境下,降息空间有限,建议逐步调整利率以回归长期水平。

纽联储:美国货币当局未在2016年四季度干涉外汇市场

2月9日,纽联储副主席波特称,美国货币当局未在2016年四季度干涉外汇市场。美元在2016年四季度兑主要货币走强,美元指数上升6.4%,创2003年以来新高。其中,美元兑欧元上升6.8%、兑人民币上升4.1%。

欧委会:将加快建立资本市场联盟

2月10日,欧委会副主席东布罗夫斯基斯发表讲话称,欧盟将加快建立资本市场联盟。欧委会将推出措施降低企业重组难度,建立泛欧洲私人养老金市场,推动金融技术和可持续金融的发展,2019年前前建立资本市场联盟。

纽联储:美国1月份通胀预期上升

2月13日,纽联储消息称,美国1月份消费者预期调查结果显示,美国一年期和三年期通胀预期上升至2015年夏季末?水平;收入增长预期保持稳定;求职、失业率和未来失业率预期均上涨;家庭收入和支出预期增速放缓。

欧央行维持宽松货币政策不变

2月16日,欧央行货币政策会议纪要称,尽管欧元区通胀率上升,但潜在通胀压力仍然较低,应继续维持宽松货币政策。主要再融资利率和存款利率将分别维持0.00%和 -0.40%不变。

日本1月份贸易逆差10868.77亿日元

2月20日,日本财务省数据显示,日本1月份贸易逆差10868.77亿日元,同比上升67.8%。其中,出口额为54219.46亿日元,同比上升1.3%;进口额为65088.23亿日元,同比上升8.5%。

篇3

[关键词]民营银行;路径选择;市场定位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1)26-0075-02

1 民营银行的理论内涵

在国外,私人银行(Private Bank)一方面是指银行向高端客户提供的包括存贷款、个人信托和资产转移等服务,另一方面是指向上述客户提供这些服务的机构。在我国,央行于2002年12月2日声明不允许发展私人银行。徐滇庆也否认民营银行等同于“私人或家族式的银行”,强调民营银行是“具有现代企业制度的新型股份制银行,而绝不是任何一种私人银行或家族钱庄,也不是低档次的城市信用社和农村信用社”。对于民营银行的理论内涵,目前国内学者主要从产权结构、资产结构以及公司治理三个方面加以界定:

(1) 产权结构论,即强调产权结构,认为由民间资本控股的银行就是民营银行。国外多数学者都赞同这种观点,认为民营银行就是与国有银行(state-owned bank)相对的银行,也就是私人(除国有资产以外的资产所有者)控股的银行。霍德明、李纪珍(2002)结合台湾地区的经验,认为“民营银行的标准在于公股数量低于50%”。

(2) 资产结构论,即强调银行的资产结构,认为以民营企业作为主要服务对象的银行就是民营银行。部分学者将民营银行视为为民营企业服务的专业银行,认为中国民营银行目前较合适走“社区银行”之路。沙虎居提出了“区域性民营银行”的概念,即只有区域内自然人和民营企业参股、向民营企业提供资金支持并按市场化机制运营的银行。邓薇(2010)认为在民营经济较发达地区要发展民营银行主要为中小企业输血。

(3) 公司治理结构论,即强调民营银行的治理以及市场化机制经营特点,认为民营银行应该是以良好的治理为基础,采用市场化经营的现代股份制商业银行。巴曙松(2001)认为“民营银行是指在银行内部建立良好的治理结构和市场化的经营机制”。

大部分学者则主张从资本结构、银行业务、经营原则、治理结构等多个方面综合考虑民营银行的性质。如张杰(2003)提出判断民营金融的三大标准,即“归谁所有、由谁经营、由谁来监管”。熊继洲(2003)认为民营银行应该是“按照市场化的要求运行的拥有合理产权和市场化公司治理的商业银行”。李健(2005)在分析了三种界定原则之后,给出了较为全面的定义,即“向民营企业和城乡居民定向募集资本而设立的吸收公众存款、发放贷款、办理结算等银行业务,依靠银行自身的信用,以效益性、安全性、流动性为经营原则,实行自主经营、自担风险、自负盈亏、自我约束的企业法人组织”。

2 发展民营银行的理论基础

(1) 金融中介理论。金融中介理论分为传统和现代金融中介理论。传统金融中介理论主要从信息不对称和交易成本两方面加以分析,认为金融中介机构可以克服与金融资产交易相关的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以及由金融交易中的不对称信息和不确定性所产生的交易成本。Benston和Smith(1976)认为在没有任何交易成本、信息成本和不可分割性等摩擦的市场上,也就不会有金融中介存在。L-eland和Pyle(1977)通过模型证明拥有私人信息的企业可以通过将自有资金投资于该项目,使外部投资者相信他确实拥有私人信息。现代金融中介理论强调金融机构是资金流动性中介,具有管理风险、节省参与成本的功能。Diamond和Dy bvig(1983)在其著名的DD模型中从流动性转换功能的角度证明了金融中介(主要是存款类金融中介)存在的理由。Allen 和Santomero(1998)认为由于存在管理者的自我利益、税收的非线性、财务困境成本和资本市场的非完美性四个原因,企业需要金融中介为他们规避风险提供相应的避险产品和增值工具。国内学者冯斌星、何炼成、窦尔翔(2005)将效率观作为分析出发点,解释在不同经济形态下各种金融中介之所以存在和发展的真实原因,区别于以前研究采用的结构观和功能观。

(2)金融结构理论。早期的金融结构理论研究主要把金融活动和金融现象作为一种结构即金融结构来研究。Goldsmith(1969)将各种金融现象归结为三个基本方面:金融工具、金融机构和金融结构,他同时认为金融理论的主要职责是“找出决定一国金融结构、金融工具存量和金融交易流量的主要经济因素,并阐述这些因素怎样通过相互作用促进经济发展”。近期的很多金融结构研究则主要关注金融结构与经济发展和产业成长的相关性。如King和Levine(1993)、 Levine和Zervos(1998)的研究发现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有关金融体系发展水平的数据与有关当前和未来经济增长的数据密切相关。他们对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进行了回归分析,发现高水平的金融发展与更快的经济增长、物质资本积累、经济效率提高总是高度正相关的。Rajan和Zingales(1998)通过实证研究证明在金融发达的国家,融资依赖度高的产业其发展速度也较快。国内学者则主要借鉴国外的分析指标分析我国经济结构与宏观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及其存在的问题,如王广谦(2002)和杨再平(2002)。

(3)金融深化理论。Machinnon(1973)和Shaw(1973)指出在经济欠发达国家,存在着利率管制、金融结构严格管理和金融效率低下等问题,金融效率的低下制约了地方经济的发展,Machinnon 提出经济货币化率指标M2/GNP作为衡量一国金融中介体的总体规模。早期国外学者提出金融深化理论都是基于同一信念,即在金融领域和其他一切经济领域一样,可以借助于市场机制的力量达到一种均衡状态,所以应当减少对金融的干预。我国学者也结合国内实证研究对金融深化理论进行一定的发展。金纯(2006)通过对我国民营企业发展程度和经济货币化程度及金融相关率的线性分析,证明融资渠道的拓宽和金融深化程度的提高将极大促进民营经济的发展。陈凌佳、顾雪娟、杨剑波(2008)则认为“中国金融深化的数量化指标达到较高的水平,而其发展的内在质量不高,金融资产发展的规范化程度较低”。

3 发展民营银行的路径选择

(1)存量改革,即通过对现有银行等金融机构的产权改革形成民营银行。王自力(2002)强调“把加快存量改革作为银行业改革发展的重点”。邱兆祥(2003)认为,对于我国银行业来说,引进民间资本,发展非国有民营银行的路径,既可以新设,也可以通过存量改造。但鉴于我国中小银行已有一定存量,通过引进民间资本,对现有的中小银行(特别是城市商业银行、城市信用社)进行重组和股份制改造,使之走上市场化经营轨道是最佳选择。白钦先(2004)认为民营化是中国金融业的趋势,在具体步骤上,应先改造农村和城市信用社、地方商业银行,然后才是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光(2002)和张汉亚(2008)都提议将现有的地下钱庄等民间金融机构公开化和合法化,可以填补我国县域金融不足或真空。

(2)增量改革,即通过放宽市场准入,允许民间资本全新创设民营银行。林毅夫(2001)认为,必须放松银行的市场准入条件以实现银行业的完全竞争。徐滇庆、巴曙松(2002)认为改造一栋危楼要比重建大厦难得多,强调创建新的民营银行。赵守国(2004)提出以发展民营银行为重点,推进中国银行业“体制外”发展的增量模式,才能形成“符合现代市场经济原则的适度竞争的商业银行体系”。孙大午(2006)认为“拆大、放小、民营化”是发展民间金融的主要路径选择。

(3)无论存量改造还是增量发展,不仅取决于我国现阶段金融的总体现状,更取决于改革、发展的趋势。杨云斌(1999)提出建立中小企业信贷担保机构的情况下将农村信用社、城市信用社和城市商业银行改组改造为独立的专门性银行,或者新建一批中小企业银行,执行国家优惠政策,主要向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孙世重(2003)认为“既要为民间资本参股原有的正规金融体系开辟合法渠道,也要为设立新的民营银行创造制度空间”,同时把孰轻孰重、谁先谁后的问题交给市场而不是政府。巴曙松(2002)、晏陆蓉和林晓甫(2003)、杨仕晋(2003)、朱思爽(2005)、王修华和彭建刚(2007)、王剑灵(2008)、张淑芳(2010)等都强调发展面向中小企业、农业和社区内居民金融需求的社区银行的必要性,路径选择可以结合各地具体情况采用存量改造或增量发展。

也有的学者认为民营银行市场准入的路径可以有四种:一是全新设立,即增量改革模式;二是通过收购兼并地区性商业银行或城乡信用社进入市场,可称为收购模式;三是对基层金融体系中产权结构中已经包含非国有成分的城市商业银行和信用合作社的民营化改制,可称为准存量改革模式;四是对现有国有商业银行体系的民营化转制,也即存量改革模式。

4 民营银行的市场定位

(1)成立区域性的中小银行,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林毅夫(2003)认为发展民营银行的主要目的是“补课”,在我国目前的发展阶段,中小企业在数量上和重要性上都占绝对优势,推动中小银行发展目的是设立合适的金融机构以为中小企业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樊纲(2003)指出民营银行就应该定位成区域性、民营性、地方化的中小银行,在业务上补大银行的缺漏,而不应该立足于和大银行竞争。许小平、杨晓艳(2005)提出在改善中心企业融资困难上,民营银行具有信息、组织和机制方面的优势。李健(2006)认为民营银行在客户群的选择上应将地方中小企业作为自己的主要服务对象,理由是国有银行主要服务国有大中型企业,较少顾及中小企业融资需求,或者其调研资费较高、审批程序较长而导致贷款成本比较高,使中小企业难以接受。同时由于“中小企业户多面广形式多样,对信贷的需求具有要得急、数额小、频率高的特点,要求民营银行为其提供高度灵活的专业化服务”。王元京(2010)认为民营银行应发展适合中小企业和个人需求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使民营银行在其他银行开展的同类业务上具有比较优势,同时不断创新其他银行尚未开展的业务和服务,强化民营银行的弥补优势和创新优势。

(2)通过政策引导,实行业务多元化,改善金融结构,应对外资冲击。樊纲(2005)建议中国应发展多层次的金融体系,资本市场的发展既需要全国性的大商业银行,同样也不能缺少地方性的小型民营银行。刘卫红(2002)、韦衡(2003)、傅白水(2005)、钱方明(2008)探讨了我国对外资银行开放人民币业务后,传统的商业银行市场定位战略受到的挑战,指出民营银行必须借鉴外资银行混业经营、风险管理等模式,确定新的市场定位战略。龙海明、李莎(2004)则支持民营银行业务多元化,认为民营银行业务发展的着重点不是在储蓄上与国有银行竞争,或在规模、技术手段、中间业务方面与外资银行较劲,因为若靠这种金融战略,民营银行最终只能狭隘地停留在社区银行、城市商业银行或信用社的层面上。因此构建多元化、多层次的民族银行体系,才能有效应对外资金融机构的挑战。

参考文献:

[1]程工.我国民营银行的发展路径与方式分析[J].上海经济研究,2008(5):27-33.

[2]巴曙松.社区银行能否成为中国银行业放松管制的突破口?[J].现代管理科学,2002(7):19-21.

[3]董红蕾.增量改革模式中的民营银行市场准入[J].财经问题研究,2003(4):46-48.

[4]李健. 关于我国民营银行发展的学术观点综述[J].河南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3):71-77.

篇4

关键词:村镇银行;金融机构;银行发展;社会效益;经济效益

一、村镇银行的定义与设立

村镇银行是指经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依据有关法律、法规批准,由境内外金融机构、境内非金融机构企业法人、境内自然人出资,在农村地区设立的主要为当地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服务的银行业金融机构。

设立村镇银行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有符合规定的章程;

(二)发起人或出资人应符合规定的条件,且发起人或出资人中应至少有1家银行业金融机构;

(三)在县(市)设立的村镇银行,其注册资本不得低于300万元人民币;在乡(镇)设立的村镇银行,其注册资本不得低于100万元人民币;

(四)注册资本为实收货币资本,且由发起人或出资人一次性缴足;

(五)有符合任职资格条件的董事和高级管理人员;

(六)有具备相应专业知识和从业经验的工作人员;

(七)有必需的组织机构和管理制度;

(八)有符合要求的营业场所、安全防范措施和与业务有关的其他设施;

(九)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规定的其他审慎性条件。

二、我国村镇银行发展现状

村镇银行是中国银行体系中的新生儿,它的诞生为原本单一的、缺乏活力的农村金融服务注入了新的活力,是解决我国现有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覆盖率低、金融供给不足、竞争不充分、金融服务缺位等“金融抑制”问题的创新之举。目前,全国各地正在兴起建设村镇银行的。从2007年3月初首批3家村镇银行开业,到2009年3月初,全国已有97家村镇银行,短短两年时间实现了数十倍的增长速度,而这一数字还将迅速壮大。两会期间,中国银监会主席刘明康表示,银监会对村镇银行的发展目标是2000家,凡是有条件的县都可以有一家。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中,拥有纯正银行系血统的村镇银行最受银监会推崇与青睐。2007年以来,村镇银行的监管政策框架基本成型。一方面,银监会等部门通过制定和完善村镇银行管理和审批工作的相关规定,不断明确对村镇银行的监管政策。另一方面通过调整放宽相关准入政策,鼓励各类银行业金融机构发起设立村镇银行。目前,除银行外,资产管理公司也已纳入村镇银行发起设立方的范围。信达、长城两家公司已在四川等地考察,并制定了两三年内组建30家以上村镇银行的计划。而在鼓励外资银行发起设立村镇银行之后,监管部门又放开对港澳银行发展村镇银行的限制。

2009年7月,银监会《新型农村金融机构2009~2011年总体工作安排》(下称《工作安排》),提出到2011年全国需完成1027家村镇银行的发起设立。为保证目标如期完成,监管部门于2010年5月下发《关于加快发展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有关事宜的通知》,进一步完善配套政策环境。《通知》鼓励村镇银行主发起机构通过新模式规模化推进,例如设立10家以上(含10家)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主发起人可设立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管理总部,30家以上(含30家)的发起人,允许其探索组建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控股公司。此外,监管部门将村镇银行向单一借款人发放贷款的比例上限由占净资本的5%调高到10%,希望以此增强村镇银行的商业可持续能力。

三、促进我国村镇银行发展的建议

(一)合理限制村镇银行的发展规模

虽然较大的注册资本可以增强防范风险能力。但目前我国已开办的村镇银行多数坐落于贫困的乡镇,业务量有限,容易造成村镇银行单户贷款额度过大,不良贷款压力很大。因此,建议监管部门合理限制村镇银行的资本规模,初次设立时最好不要超过1亿元,以后随着资产规模可以适当增加,从而达到控制风险的目的。

同时,监管部门应充分考虑各地区经济条件、人文环境、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差异性,以及金融服务需求的多样化,坚持因地制宜,稳步推进。

(二)村镇银行应放眼未来,积极提高自身实力

部分村镇银行成立之初,即面临着吸储困难、放贷无门的境地,当年甚至第2年将面临亏损。尽管如此,我国村镇银行应坚持自身的市场定位,致力于为广大农户提供金融服务。成立初期,董事会应制定三年的发展规划,将工作重点放在拓展客户上,宣传自身的服务,培养忠实的客户群体。其次,应积极为农户和小企业量体裁农,设计具有自身特色的业务品种,要进行切实的"转型"。最后,必须建立并完善风险控制机制,在贷款流程和日常管理中严格控制,降低经营风险,只有这样,村镇银行才不会陷入坏账泥沼,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

(三)监管部门与地方政府共同打造和谐的发展环境

由于村镇银行个体小、资金实力弱、网点少,在当地的社会名气较低,普通百姓对这类新兴的金融机构比较陌生,往往被当作“个人开的银行”,规模又远不及其他机构,这样的新面孔较难建立起足够的信誉。监管部门应逐步完善结算环境,对村镇银行出台优惠政策,使之尽快加入支付系统、银联系统、个人征信等系统,帮助其完善银行功能,可以为广大农户提供更加丰富的金融服务。

同时,由于我国村镇银行多在贫困地区设立,当地信用环境不完整,缺乏担保机构。当地政府应尽快完善农村地区的信用环境建设,营造诚信的氛围,制定对农户的贴息或保险政策;降低农户贷款风险系数;适当时机成立针对农户贷款的担保机构,扩大农户的受益群体。

参考文献:

[1]张蕾蕾,刘向前.我国村镇银行发展现状与对策简析[J].农村金融研究,2010,(2).

[2]阮勇.村镇银行在我国农村金融市场中的定位问题研宽[J].安微农学通报,2008,(14).

篇5

关键词 :辽宁;发展;社区银行;调研实录

一、辽宁发展社区银行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调研实录

1.工商银行的观点

尽管辽宁县域经济发展迅猛,但从工商银行看,基本趋向集中管理,基本是资金集中调度使用,权力集中于省级分行,对地方服务兼顾不到,大面积支持企业发展力度不大。

2.农业银行的观点

尽管农业银行是涉农时间最早、最长的银行机构,但因为外界环境的变化促使农行城市化,趋向于大客户,逐渐远离农村社区;同时,由于农行获得的支持不如农村信用社多,因此,农行的支农积极性也不如农信社高。

3.中国银行的观点

从中国银行自身看,自总行到基层支行,主要是为外向型经济和对外企业提供服务,对内资企业基本是支持大企业、大项目,中行也深切感受到抓大不应放小,但经营体制决定了中行下属的经营策略。

4.建设银行的观点

2000 年左右,建设银行基层分支机构的发展方向是个人消费信贷,包括住房、商用、个人消费等等,基本具备社区银行的雏形,但由于整体信用环境不好,加上自身经营出现问题,经营陷入困境。

5.城市商业银行的观点

城市商业银行是地方性金融机构,其经营目标就是支持地方经济发展,但支持面远远不够,大部分企业的贷款需求得不到满足,对地方服务有欠缺,既有资金实力问题,也因为相当部分新兴企业不完全符合贷款条件。

6.邮政储蓄银行的观点

邮政储蓄银行普遍存在对经济支持不够的问题,简单说就是存贷比低,上存资金多,条条框框束缚太多,创新服务工具针对的也只是能增值,政策基本不予考虑,现有银行经营体制僵化,管理层次多,手续烦琐。

7.农村信用联社的观点

农村信用社是面向农村服务的银行机构,多年来一直对农村经济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支持作用,但覆盖面远远不够,自身也积累了很多问题。

8.政府主管部门的观点

金融发展与经济发展明显不匹配,表现在金融不断收缩服务领域和力度,对企业和地方服务不热心,过于追求自身效益,社会效益兼顾得不好,有其管理体制的因素,也有自身不作为的原因。

9.民营企业的观点

以普兰店市为例,全辖内基本为民营企业,银行机构提供各种支持的规模以上企业约为三分之一,接近二百户,还有大量的小企业,几乎都渴望得到多样化的金融服务。但商业银行对信贷条件审查过于苛刻,能够符合要求的也未必会被上级行审批通过,同时银行又不屑于仅仅提供咨询、规划等低值服务。

二、辽宁发展社区银行存在的障碍以及具体操作上的建议和意见调研实录

1.工商银行的观点

(1)存在障碍:辖区内金融机构的数量已经不少了,所以发展社区银行不是盲目扩大机构数量规模的问题,能否通过成立社区银行支持企业经济发展壮大最关键,要通过建立新秩序把经济总量做大,不要形成争食蛋糕的局面,不应该在解决一个问题后又产生新的问题。

(2)具体操作上的建议和意见:建议对现有区域内所有银行类机构依据资产地域覆盖区域进行调查摸底,预判评估。在此基础上分门别类对中小银行进行整合,或者剥离一部分大银行成立社区银行。成立的社区银行要有针对性,服务对象、覆盖地域都予以明确,不要与原有银行形成新的消耗对垒,搞无序竞争。

2.农业银行的观点

(1)存在障碍:是否存在市场容量过大的问题,经济总量固定,造成资源浪费;隶属部门问题,是以县为法人单位,还是以市为单位?隶属级别不同,经营中产生的矛盾和问题也会不同;何种支持政策问题,政策力度大小会造成原有银行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变化,进而对经营策略也会产生较大影响。

(2)具体操作上的建议和意见:做好调研论证,真正符合条件的可以成立,各自做好本职工作即可,相关政策原则上只能考虑增强其经营灵活性,不应过多给予资金支持、相关补贴等政策。在建立良好金融生态的前提下,实现所有银行机构信息共享,借此加强征信体系建设,彻底净化一下金融环境。

3.中国银行的观点

(1)存在障碍:监管问题,社区银行必然会享受到相当多的优惠待遇,这有可能牺牲多年来对银行机构治理整顿的成果,并且从其成立开始就与其他银行不在一条起跑线上,长期下去,势必会形成畸形,有违成立社区银行的初衷;地方保护问题,因为是地方出资组建,政府部门自然会偏爱,在展业及扩充规模的途径手段上、经营问题的化解处理方面会得到更多照顾,产生新的不平等。

(2)具体操作上的建议和意见:从组建到开业,尽量多听取其他银行、监管机构的意见,慎重出台每一项政策,不能与其他银行机构形成新的不平等。原则上不应继续扩大机构存量,有增有减,优胜劣汰,可考虑撤并部分效益落后的机构或网点。

4.建设银行的观点

(1)存在障碍:主管部门能提供给社区银行何种优惠政策,尺度把握非常重要,低了没有积极性,高了既增加财政负担又压制其他银行;诚信体系的健全和作用发挥必不可少,相关职能部门应协调运作,真正起到作用。对恶意逃废债和失信惩戒要加大力度,所有执法部门能否步调一致是关键。

(2)具体操作上的建议和意见:分门别类对待,针对基层实际情况,转变原有银行体制,从存量机构中挖掘具备条件的直接成立社区银行,彻底改变身份体制,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可以不仅仅一家机构组建社区银行,从所有已有机构中严格按照条件筛选。尽快建立担保等中介机构,对社区银行的成立到业务开展自始至终依法行事,提前预防,不做亡羊补牢。

5.城市商业银行的观点

(1)存在障碍:解决小企业担保抵押和诚信建设是个关键,地方政府在担保体系和对失信惩戒问题上要加大力度,在开始阶段就将问题消灭,不要频繁于事后做补救工作,要通过建立新秩序把信用环境建设好。

(2)具体操作上的建议和意见:城市地方性商业银行可以提供相当多的经验,一点思路是能否将中小银行直接转化成立社区银行,给予一定的优惠待遇和措施?另一点是吸引民间资本投资,但政府在基础设施、设备配备上应予优惠,在经营中多给支持尽量不索取,同时要考虑社区银行长远发展问题,实现效率与效益最大化,做好舆论引导,强调社区银行不是开展信贷扶贫工作,杜绝恶意索取服务的念头。

6.邮政储蓄银行的观点

(1)存在障碍:资金来源渠道需要扩展,如果管理无序,会与商业银行形成互挖“墙角”的局面;主管部门或许,过于偏袒社区银行,遏制其他银行的正常经营,这势必会影响社区银行的健康发展和壮大。

(2)具体操作上的建议和意见:社区银行设立初期就要严格界定经营范围,同时要超前思考社区银行的后续经营问题以及如何与国有银行形成长短互补的新格局。

7.农村信用联社的观点

(1)存在障碍:社区服务客户信用体系如何建设?这是社区银行能否走良性发展之路的关键;社区银行不可能像其他银行那样各类人才设备等软硬件齐备,应集中精力做好零售业务,以服务取胜,这对人员素质、管理能力、市场营销是个考验;同时,兼顾到可持续发展问题,政策如何支持、税费的确定,等等,既要考虑到实际情况,又不要与现有银行形成明显差异,造成冲击。

(2)具体操作上的建议和意见:社区银行的人员可考虑消化其他银行的富裕分流人员,实行竞争上岗,择优录用,既减轻其他银行的减员压力,又能减少社区银行的前期培训环节。社区银行设立初期规模不宜过大,先“试水”,探索一整套成熟的经营模式后,再推而广之。严格界定社区银行的经营范围,避免形成新的恶意竞争。

8.政府主管部门的观点

(1)存在障碍:社区银行能否真正实现面向居民服务是主要问题,存在可能与国有银行争市场、抢客户的冲动;在社区银行与居民相互之间的信息透明度方面,相关部门配合协调是关键;在管理经营指导工作开展方面,尤其是在保证形成互相支持共同发展的良性循环局面方面,有很多艰苦工作要做。

(2)具体操作上的建议和意见:将地方中小银行机构(商业银行或农村信用社)剥离一部分直接设立社区银行,省缺前期诸多环节,同时可以很好地借鉴成功经验,吸取失败教训。严格确定业务开展范围和服务领域,确保经营思想端正。人民银行直接承担对社区银行的监督管理培训责任,可有效解决谋取私利的问题。

9.民营企业的观点

(1)存在障碍:新成立的社区银行能否真正实现经营体制的灵活?是否形成新的近亲繁殖也值得商榷,社区银行在对服务对象的选取上要做到公平透明,起到扶优限劣的作用。

篇6

内容摘要:中国银行业产业效率低下,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中国中型银行相对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比较弱小。最近几年中国对于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和发展极其重视,但对于中型银行没有足够的关注,殊不知中型银行的充分发展对于提升整个银行业的竞争和效率具有关键作用。

关键词:中型银行 竞争银行 产业效率

中国经济要保持高速、稳定增长,需要转变经济增长的方式,进一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特别是金融资源运用效率。银行储蓄资金是社会资本形成的主要渠道。

一、中国中型银行比较弱小,小银行极不发达

    中国的信贷市场份额商度集中于四大国有银行,中型银行(本文指股份制商业银行)市场份额很低,小银行(特别是民营小银行)极不发达。

    根据2000年的数据,中国商业银行(包括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其他商业银行及外资银行)的资产总额为116406.9亿元,四大商业银行占84.6%,其他商业银行比例为13%,外资银行只占2.4%。当然,随着业务经营范围管制的放松和专业银行商业化改革的深入,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市场份额呈现出缓慢下降的趋势。如果我们将其他商业银行理解为中型股份制商业银行。如果把城市和农村信用社等金融机构理解为小型金融机构,他们的力量更加弱小。

    在银行体系方面,美国银行有8000多个,大概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全国性的银行,例如花旗银行、摩根大通银行,这些银行也是大的跨国银行,影响遍及全球。第二层次是跨地区银行,例如美洲银行、富利特银行。第三层次是地区银行。这类银行数量很多,一般都在某一州开展业务。为当地大的企业和大城市的居民服务。第四层次是社区银行。这类银行有几千家。主要为某一小城镇或大城市的某一社区的小业主和居民服务。这四类银行形成自然的分工。都有自己特定的服务对象和服务工具,使社会不同层次的企业和居民都能得到相应的金融支持,从而使经济活动在不同层面上都能有效的开展。

    中国银行业的区域结构很不合理。作为第一层次的全国性银行,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和开发银行,与美国相比有两大区别。一是中国全国性银行的资产集中度太高,集中了全国银行资产额的80%多(美国全国性银行只占全国银行资产额的40%,但服务的范围却不对称,广大农村,小城镇以及大城市的小企业都得不到应有的金融服务;二是中国没有跨国银行。中国银行虽然在国外有一些分支结构,但基本上是为中国进出口企业和当地华人服务的小机构,不能叫做跨国银行。

    作为第二层次的地区超级银行,如招商银行、中信实业银行、光大银行、民生银行,同美国同类银行相比,也有两个主要区别。一是美国地区超级银行一般都在某些地区占有相当的市场份额,而中国的这几家跨地区中等银行在任何地区的市场份额都很小,对任何地区都无大的影响力。二是美国的地区超级银行,一般都有相当的跨国业务,而中国的上述银行都是纯国内银行。作为第三层次的地区银行,在中国非常薄弱。美国基本每州都有在当地颇有影响的地区银行,中国只有少数省有省级地区银行,如广东发展银行、浦东发展银行、深圳发展银行、福建兴业银行和北京、上海、天津等直辖市由城市信用社改组的城市商业银行。与美国相比,中国地区银行数量很少,规模很小,没有形成气候。作为最后一个层次的社区银行,从严格意义上讲,在中国还没有。/

综上所述,中国银行业产业结构存在着严重的缺陷: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占据了信贷市场的极大份额,竞争还不充分,中型银行比较弱小,小型银行极不发达。这种状况会造成银行业集中度过高,不利于形成充分竞争的信贷市场环境。金融业是一个有机联系、互相补充的多样性生态系统,既需要大中小型商业银行,也需要面向社区中小企业和农民的合作金融组织。

二、中型银行的壮大有利于银行业竞争和效率的提高

    要特别指出的是,中国银行业的市场结构中中型银行的市场份额非常小,这使得中型银行没有力量对大型银行形成真正的挑战,使大银行得以长期维持低效运行的状况而没有改革的压力。笔者认为,中型银行的壮大是提升银行业竞争和效率的关键。

    银行业的市场竞争应该是梯度传递的有序竞争,才能衍生出一个富有竞争和产业组织效率的信贷市场。小银行在市场上除了和同等规模的银行全面直接竞争外,还会部分地和中型银行直接竞争,但由于实力有限却无法给大银行造成实质性竞争压力;中型银行在业务上除了和同等规模的银行全面地直接竞争以外,还会部分地与大银行和小银行两边都发生直接竞争:大银行在业务上除了和同等规模的银行全面展开直接竞争外,还部分地会和中型银行直接竞争,而不屑于争夺小银行的客户。

    三、做大做强中型银行的政策建议

    1、实施做大做强中型银行的战略。

    大力支持中型银行做大做强战略的实施将带动和加快银行业改革和产业组织效率提升。做大做强中型银行是提高中国银行业整体竞争力的关键。这一步棋下好了,可以将银行改革的全局“盘活”。鼓励现有的中信银行、招商银行、浦东发展银行、光大银行、深圳发展银行等中型银行做大做强,将会较快地打破目前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主导的寡头型市场结构,加速整个银行业的竞争和改革,带动中国银行产业效率的提升,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2、银行业对民间投资者要全方位、多层次开放。

中型银行的做大作强离不开资本市场的支持。要鼓励民间的资金投资银行业,鼓励银行间的重组和兼并,支持帮助中小型民营银行的建立和发展。2003年十六届三种全会文件以及2005年10月召开的五中全会文件都已明确提出,要稳步发展多种所有制金融企业,而目前为止全国意义的民营银行只有一家,这值得我们深思。银行业要能相对自由的进入和退出才能保证在足够的竞争中产生有效率和竞争力的银行。微观层面银行有良好的经营效率才能保证宏观层面信贷资金乃至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

3、鼓励小型银行(特别是民营小型银行、社区银行)的发展。

当前中国银行产业生态结构存在重大缺陷,小型银行(特别是民营小型银行、社区银行)极不发达已经严重影响到金融资源的有效配置,必须高度重视这一问题的解决。要鼓励民间资金进入这一领域。另外,可以考虑将现存的各类信用合作社拆分、改组为小型社区银行和规范的合作金融组织。各类信用合作社的改革不宜按照目前的趋势全部引导其向商业银行的方向发展,其绝大多数仍应定位为面向社区中小企业和农民的合作金融组织,这也是其在未来的金融业竞争中唯一的生存之道。因为进入中国的外资银行不会涉足其毫无优势可言的社区关系型融资的领域。但中国的信用社必须尽快改造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社区银行和合作制金融组织。

4、提高国家对整个银行业的监管能力和水平,防范并尽快化解潜在的金融风险。

鉴于目前中国的金融风险主要表现在国内脆弱的金触体系特别是国有银行体系,所以防范外资银行大量涌入的风险其最根本的立足点应放在国内金融风险的防范与化解上。银行业开放使外资银行成为中国金融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的安全运行将直接影响到中国的金融安全,因而,要不失时机地转变监管重心,强化对外资银行的业务监管和风险监管。/

篇7

[关键词]村镇银行 农村金融 内部控制

村镇银行是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村镇银行的出现是农村金融改革的重大突破,标志着农村金融进入了增量改革的新阶段。村镇银行的发展有助于解决我国现有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覆盖率低、信贷供给不足、体制不完善、服务缺位等问题。2007年3月1日全国第一家村镇银行正式挂牌营业,截至2009年9月末,银监会已批准成立村镇银行111家,分布在境内除、海南外的29个省(市、区)。村镇银行对农村金融的推动作用效果显著,但作为独特的金融机构,村镇银行在运行过程中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村镇银行的SWOT分析

1.村镇银行的优势

村镇银行作为面向农民、扎根农村的新型金融机构,市场定位明确,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村镇银行背靠商业银行大股东,它的发起人实力雄厚。村镇银行的设立条件之一就是要有一家公司治理良好、内部控制健全有效、经营业绩好的金融机构作为主发起行。村镇银行能够吸收、利用发起行的管理技术,合理移植管理制度,防范经营风险。村镇银行准入门槛和注册资本要求低,机制灵活,股东的权利义务清楚,产权明晰。治理结构上,它是正规的股份制银行,实行独立核算的一级法人治理结构,采用现代企业制度强化银行管理体制,决策链条短。村镇银行贴近市场、贴近客户,在服务方面反应速度快。业务上接受银监局的直接监管,摆脱了地方政府的操控,独立性强,内部控制到位、资源配置合理。具有人缘地理优势,能有效降低信息成本。经营管理模式灵活,它具有发放小额农村贷款的功能,能够针对特殊市场需求提供个性化、差异化的服务。发展潜力上,它以服务三农为宗旨,突出“简便、灵活、高效”的特点,注重中小规模贷款质量,未来盈利能力强。这些均有利于村镇银行稳步发展和成长壮大。

2.村镇银行的劣势

(1)缺乏稳定的存款来源。村镇银行成立的时间较短,没有任何的客户基础,也没有形成一定的知名度,农户对其缺乏信任。与农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农村信用社相比,农户对村镇银行的认可程度大打折扣,吸收存款的难度大。(2)村镇银行规模小、网点少、资金实力不足、现代化手段缺乏,对绝大多数农村居民缺乏吸引力。业务开展上,村镇银行受到农村经济环境和开放程度的制约,缺乏规模效应,业务范围有限,盈利空间小。所提供的金融产品比较单一,无法满足农村多层次的金融需求。(3)信贷资金存在严重的风险隐患。村镇银行信贷支持的主要对象为弱势产业――农业,弱势群体――农民,农业和农民对自然条件的依赖性很强,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弱,在农业保险体系不健全的情况下,村镇银行的信贷资金存在严重的风险隐患。此外,农村信用环境差,农民的信用和法律意识薄弱。部分农户认为在村镇银行获得了贷款就等于在财政部门拿到了补贴,可不用考虑归还。加之村镇银行发放的贷款多以信用贷款为主,极易形成信贷的道德风险。村镇银行从业人员少,缺乏高素质的信贷专员,管理人员规避风险意识淡薄,配套设施不齐全,科技利用率低,风险管理制度不完善。

3.村镇银行面临的机会

(1)政策扶持力度大。2006年12月20日,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颁布了《关于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更好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 提出要积极支持和引导境内外的银行资本、产业资本和民间资本到农村地区投资、收购、新设各类银行业金融机构, 鼓励各类资本到农村地区新设主要为当地农户提供金融服务的村镇银行。2007 年1 月22 日,银监会又《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2009年3月银监会表示开设村镇银行目标是2000家,同年财政部出台办法,实行对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补贴,为村镇银行扎根农村创造有利条件。(2)新农村建设需要村镇银行。农村资金需求大,农民投资理财的需求增加,但是农村金融供应不足,区域内经济发展不平衡,城市商业银行门槛较高,对农村市场辐射较少。农村金融机构网点覆盖率低,农村信用社和邮政储蓄银行在农村地区竞争不充分且无法根本解决制度缺陷问题。近些年随着国有金融机构撤出农村市场及农村资金的外流,“三农”发展得不到良好的金融支持,农民贷款难,农村中小型企业普遍面临资金短缺的问题。新农村建设对资金需求大,据有关部门初步测算, 到2020 年, 新农村建设需要新增资金15 万亿元至20 万亿元。显然, 单纯依靠国家财政投入远远不能满足新农村建设大量的资金需求。因此, 必须要有银行等金融机构提供新农村建设所需的资金。解决农村金融难题的途径之一就是广泛设立为农村中小企业和农民提供金融服务的诸如村镇银行之类的微型商业金融机构。这些因素为村镇银行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4.村镇银行潜在的挑战

(1)面临多元化的竞争格局, 竞争压力较大。村镇银行的设立加剧农村金融竞争,目前, 村镇银行最大的竞争对手主要是农村信用社。但是,随着金融体系不断发展与完善, 竞争格局将面临多元化, 农业发展银行开始逐步实施农业开发性金融战略目标, 其商业性信贷业务的重点主要面向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农业银行将会重返农村市场, 打造县域特色零售银行; 邮政储蓄银行也将争夺农村的市场份额, 从长远看, 竞争压力将进一步加大。传统商业银行先入为主,具有品牌和信誉优势。农村信用社是农村金融的主力军,垄断了农村信贷市场。大型商业银行实力雄厚、配套设施齐全、拥有庞大的金融网点、吸收存款有绝对优势。其他金融机构,如小额贷款公司、股份制农村商业银行等业务发展快、理念新颖。现阶段村镇银行刚刚成立, 做农村金融工作缺乏经验, 工作成本相对较高,缺乏经验丰富、具备专业技能的农村金融人才,存在很大的操作风险。(2)结算渠道不畅通。村镇银行目前只有一家乡镇网点,网点越少,客户存款越少,资金约束越大。贷款越少,银行绩效越低,这导致村镇银行的营销成本和业务处理成本高昂。村镇银行金融基础服务体系不到位,支付结算渠道不明确,结算渠道不畅,不仅使客户感到不便,而且在与其他金融机构的竞争中处于劣势。目前,对村镇银行的开户、结算问题,有关部门尚无明确规定,致使其支付结算难。村镇银行还没有直接加入人民银行的支付结算系统,村镇银行自身账户无法在人行开立,不能参加同城票据交换,有的村镇银行只有通过县级农行开户并结算。村镇银行目前尚未发行银联卡,银联对村镇银行缺乏差别性支持政策,业务开展有局限。税收政策倾斜力度不够,经营压力巨大。存款保险制度未建立的情况下,村镇银行缺少信誉支持和保障,严重制约了业务发展。

二、村镇银行的发展策略

1.SO策略:依靠内部优势,利用外部机会。

利用村镇银行灵活经营的特点、发挥地域优势,及时提供惠民优质的金融服务,积极创新金融工具、金融技术、金融产品来满足新农村建设的资金需求。参与县市、乡镇政府的新农村建设和城乡一体建设规划,形成政府、市场、金融机构和农民多方配合的系统化、良性循环的融资渠道,依托当地政府平台,在成本可算、风险可控的前提下,逐步推出与自身管理相适应、与“三农”和微小企业融资需求相匹配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加强对信贷专员的业务培训,鼓励其深入社区普及金融知识、宣传理财业务,提高村民对村镇银行经营理念的认知和对金融产品的了解,激发农户投资需求。建立健全客户信用档案、优化客户选择,加强客户沟通,大力发展有效益、有信用的优质客户群体,提高客户的忠诚度。优化抵押担保品设计方案、稳步发展信贷业务,扩大村镇银行的业务范围,调整经营理念,在完善服务的同时扩展盈利空间。

2.ST策略:利用内部优势,规避外部威胁。

利用信息和运行机制灵活的优势,积极寻找金融市场空间,与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等传统金融机构实现错位竞争,创新涉农信贷担保、抵押方式。建立联保制度,借鉴孟加拉乡村银行的“小组+中心+银行工作人员”的放贷方式,探索有效的抵押品替代机制,扩大对农民贷款的覆盖面,延伸小额贷款的对象、额度和期限,以小额信贷为主发展多元化的零售业务。发挥“短、平、快”的优点,效仿尤努斯模式,将工作的重点放在农村中低收入人群上。利用联动机制将村镇银行、当地政府和支农服务中介机构联系起来,控制金融风险,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降低营运成本,提高工作效率。扩展融资渠道,提高吸储能力,推广新的存款种类、理财产品,如捆绑发行金融债券、吸收大额的协议存款等,积极营销并重点支持资信俱佳、特色产业、高产高效的中小小企业。通过媒体宣传设立村镇银行、服务三农的战略性意义,多角度推介理财业务,引导信用投资,增强公众存款的信心,提高社会知名度。扩大村镇银行规模,设立分支机构,扩大股东人数,争取和其他正规或社会金融组织合作,实现资本构成多元化,壮大资本金。利用自身在地域人缘上的优势,深入“三农”的各个方面,全面及时掌握农民、农村中小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和金融需求,引导闲置资金流入村镇银行,扩大服务半径。完善用人机制,引进高素质管理人才,聘用业务精英,规范人员管理制度。加强村镇银行内部管理、提高竞争意识、改善服务水平,提高化解风险的能力。

3.WO策略:利用外部机会,弥补内部劣势

目前农村地区金融服务供给不足,农村金融需求旺盛,农村金融竞争并不充分,村镇银行必须利用这一宽松的竞争环境,尽快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在农村金融领域占领有利地位,把村镇银行建设成为农民自己的银行。要融合现代商业银行的经营思想、风险管理理念、内部管理标准、职业道德标准,培育内部控制文化。要规范经营管理体制,加强自身建设,注重体制创新,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明确股东的权利与义务。建立内部评级系统和信用风险管理机制,加强内控建设。保证制度的执行力,建立责任明晰的用人机制,实行绩效管理,消除在经营中因人为因素引发的信用风险和操作风险。特色经营,树立品牌形象,建设优秀企业文化。借鉴和引入其他银行优质服务的经验和国有商业银行先进的网络设施,提高自身业务运作能力,把村镇银行打造成具有“农”字特色、机制灵活、竞争力强、可持续发展的高品质银行。

4.WT策略:减少内部劣势,规避外部威胁

完善经营机构布局,增设营业网点。村镇银行应在县域范围内的城区和乡镇加快网点建设,有效扩大业务辐射范围,方便客户办理存取款等业务,将惠民服务落到实处。加快村镇银行基础设施建设,以现代化的手段和优质的服务吸引客户的加盟。进一步加快支付系统建设,畅通支付结算渠道。积极依托主发起行强大的网络资源优势,可采取先间接接入大小额支付系统、征信管理、外汇管理等网络系统,提高服务能力,待时机成熟后再加入大小额支付结算系统。村镇银行要加快中间业务发展步伐,满足客户多样化需求。开展人才引进培训工作,支持村镇银行从业人员到国有大型银行实习。移植主发起行的小企业信贷核心技术或引入第三方加强风险管理,形成良好信用和信贷支持的互动循环。建立存款保险制度,争取早日加入存款保险体系。

参考文献:

[1]张笑尘. 村镇银行市场定位分析[J].西部金融,2009(6)

[2]赵小晶. 村镇银行商业可持续发展研究――基于制度层面的分析[J].南方金融,2008(11)

[3]章芳芳. 村镇银行的界定与特点分析[J] .现代乡镇,2008(6)

[4]朱乾宇. 村镇银行的“支农”效应与制约因素[J] .三农金融,2009(6)

篇8

关键词 村镇银行 可持续发展

村镇银行在我国的农村地区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将村镇银行加以进一步的普及,不仅可以促进当地村镇企业的规模进一步扩大,还能带动起当地的经济发展,让当地的百姓过上更好的生活。所以村镇银行的可持续发展作已经成为当前的主要工作任务,需要进一步提升其工作效率,让村镇银行中相应的金融服务产品作用于村镇的发展进程中。本文主要针对相关的问题加以进一步的论述,对于促进当地文化的发展以及社会进步有着积极的意义。

一、在支农支小中的作为

以某县为例,该县是一个农业大县,整个县城的人口可以达到40万人次,因此从整体上来看,对于农村的金融需求量是极大的,具有显著的市场空间,但是当地的金融服务显然已经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要求了,当地政府为了能够让村镇银行在该县得到普惠,做出了积极的努力,目的是为了将当地的金融市场得以进一步的活跃,将更加先进的经营理念以及管理模式引入到村镇中。在村镇银行的开业之初,就明确的制定出了支农支小的政策,为其今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铺垫。虽然在最初的发展中,其认知度相对较低,并且服务手段也比较落后,但是经过上下一心的努力发展下,支农支小的服务发展策略获得了更多人的认可,该村镇银行也在朝着专业化以及特色化的方向发展着。

从具体的举措上来看,首先是将村镇银行所特有的体制优势发挥了出来,对机构以及岗位进行了更加高效与灵活的设置,将业务流程予以进一步的简化,根据客户需求的不同,分别设置了不同的信贷系列产品,如“小易贷”、“农易贷”等,为规范化的服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其次是将相关的制度予以进一步的明确,更好的开展了激励以及免责制度,将银行中员工的积极性充分的调动了起来,并且还制定了专项的考核绩效,将资金朝着三农以及小微不断倾斜。这样对农村经济的发展以及农民致富具有促进的意义。三是由于当前村镇知名度较低,所以应当增加宣传,让百姓对村镇银行的金融服务有更加充分的了解,对于非法集资等一些违反国家金融政策的行为有一定的辨识度,这对将规范化、合法化的金融服务普及到村镇中,让农民得到更多的实惠,具有深远意义。

二、抓重点创新

村镇银行在当地的认知度并不是很高,所以只有将村镇银行的优势充分地发挥出来,才能满足不断变化着的市场的需求,实现更高水平的创新发展,在村镇银行出现以后,该县的三农以及小微融资难问题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因为该县在农业发展上是主力,当地的政府也积极地加以引导,力求将农业发展成为更加专业化以规模化的发展趋势,在村镇银行的帮助下,该县的三农经济主力军主要可以分为三个方面,分别是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以及专业大户。村镇银行对相关的农业发展情况进行了详细的调研工作,针对上述不同的三种经营模式,分门别类地推出了信贷产品以及担保方式,让当地的企业以及农户得到充裕的发展资金。

以家庭农场为例,这是一种新形式的经营模式,该县的家庭农场数量已经达到了80多家,其种类也是十分丰富的,例如养殖、种植等,并且当前的发展势头迅猛。对此,当地的村镇银行专门推出了一项新业务,即“家庭农场专项贷款”,顾名思义就是专门向家庭农场进行贷款的业务,已累计发放家庭农场贷款5100多万元,而且贷款户数和金额逐月上升。

某家庭农场位于该县,通过购买、租赁等方式流转了山林近千余亩,主要培育油茶苗、茶苗和果木种植,并开展农家乐经营。2014年,农场因新增休闲旅游项目,需要较大资金,该行给予家庭农场专项信用贷款160万元,使其如期完成项目建设。目前该农场已成为规模较大的示范性家庭农场,实现了农场经营和休闲旅游为一体的良性经营模式,带来了可观的收入,带动了当地农民的致富。

他们在担保方式上还推出了宅基地房产抵押、划拨土地房产抵押、林权抵押、农户联保、收费权质押、商标权质押等担保方式。2014年推出了“小微信用贷款”业务,年底又会同歙县国税局共同推出“诚信纳税信用贷款”业务,已发放贷款1100多万元,进一步丰富了该行的信贷品种。

三、特色化可持续发展模式

村镇银行要想立足当地,谋求发展,必须因地制宜、深化管理,实现差异化、特色化,发挥自身优势。他们通过不断创新探索,积极打造以“小额、分散、灵活、快捷”为特色,以服务“三农、小微”为重点的特色化发展道路,初步建立了风险可控前提下的可持续发展新模式。

近几年来,该县政府加大保障房建设力度,努力解决住房困难户的实际问题。但是,保障房土地是划拨用地,购房户收入普遍较低,贷款风险相对较大,大银行一般不愿办理按揭贷款。该县的第一批保障房竣工,因无法办理按揭,许多居民无法入住,该行急政府和居民所急,主动承担起办理保障房按揭贷款的责任,针对购房者年龄偏大、收入较低的情况,根据购房户的具体情况,灵活制定个性化方案,采取追加共同还款人或保证人等降低风险方式办理贷款,已使100多户无房户圆梦新住房。

为了降低服务门槛,他们由传统的等客上门向主动营销转变,使得客户办理业务更便捷,获得贷款更方便。“以快制胜”是该行充分发挥一级法人优势的具体体现,开展阳光信贷、公平有序竞争,让客户、社会满意是该行对社会的承诺。他们深入研究贷款的特点、需求和规律,实行差异化管理。建立贷前调查准备制度,重视借款人第一还款来源和还款意愿;努力拓宽信息渠道,找出主要风险点,确定实地调查的重点和风险点;坚持实地调查来获得借款人基本情况、经营情况,重点分析贷款用途和贷款额度,根据现金流调查情况自编客户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用较准确的数据来分析客户信用。

四、结语

在当前的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需要重视起村镇银行的普惠性发展,只有让人们对村镇银行具有更加深刻的认识,相关的金融产品才能推广出去,促进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为农村经济造福,更重要的是,当地的经济发展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反过来还会反作用于村镇银行的可持续发展,在经济上逐渐地缩小城市与村镇之间的距离。

(作者单位为湖南工业大学商学院)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电子商务;网络银行;网络银行弊病;改革

一、绪论

“网络银行”是基于互联网或其他电子通信网络手段,提供各种金融服务的银行机构,其网站与各类客户使用的电子交易终端共同构成金融交易网络。目前,网络银行的模式分为两种:一是纯网络银行模式,即建立一个独立的机构经营网上业务,取代传统银行。这种模式由于交易成本低和吸引存款有一定的优势,在国外银行业盛极一时,但中国网络金融发展程度较低,尚无纯粹的网上金融机构。二是网络分支机构模式,传统银行网上业务的延伸,通过该机构可以极大地拓展客户群,拓展业务种类,拓展处理各种业务的渠道,并进而降低成本、提高效益,招商银行、建设银行、中国银行等都采用这种模式。

二、网络银行的发展

1995年10月18日,全球首家以网络银行冠名的金融组织——安全第一网络银行(Security First Network Bank,SFNB)打开了它的“虚拟之门”,从此一种新的银行模式就此诞生。在短短的五年内,有近40%的美国家庭采用网络银行提供的金融服务,网络银行利润在银行业利润总额的比重已超过50%。同时在中国,网络银行热潮也呈上升趋势,1997年4月,招商银行率先开办了网上银行业务。1998年,招商银行又试行了“一网通”网上业务。之后,细分为“个人银行”、“企业银行”、“网上银行”和“网上支付”几大部分,开始真正进入电子商务领域。之后,中国建设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工商银行等各大银行也开始向客户提供网上银行服务。到了2006年各大银行网络用户增长率都超过了50%。

三、网络银行现今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意见

(一)网络银行技术风险问题

网络银行业务及大量系统控制工作都是由电脑硬件和软件系统完成,所以,电子信息系统的技术性和管理性的安全就成为网络银行运行的最为重要的风险之一,也是金融机构和广大客户最为关注的问题。这种风险既来自计算机系统主机、磁盘破坏等不确定因素,也来自网络外部的网络攻击和病毒破坏等。尽管目前金融机构网站均采用了防火墙和网络检测等安全措施,但网上黑客的攻击活动却以每年10倍的速度增长着,他们利用网上的任何漏洞和缺陷非法侵入主机、窃取商业信息、发送假冒电子邮件、散播网络病毒等。在传统金融中,技术风险可能只带来局部损失,但在网络金融中,技术风险可能会导致整个金融网络的瘫痪,造成难以估量的损失,这是网络银行风险的核心内容。

中国金融电子化信息技术相对落后,因此,大力发展先进的信息技术,提高计算机系统的关键技术水平,提高关键设备的安全防御能力,建立健全的自身网络安全系统是防范和减少技术风险,提高网络安全性能的根本性措施。而且技术要与“意识“相统一,开发拥有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信息技术使中国金融机构的正常运行不会受制于人。

(二)网络银行产品匮乏问题

中国的网上金融业务大多具有明显的初级特征。即将传统业务简单地“搬”到网上,更多地把网络看成是一种销售方式或渠道,忽视了网络金融产品及服务的创新潜力。虽然对比早期网络银行,银行业务有一定的重组和再造创新。比如除账务查询、转账服务、交费、为集团客户进行内部资金调拨等老的业务外,产生了新的业务。但总体而言,在产品上并没有完全摆脱传统业务功能的限制,大多现代网上业务只是把客户申请处理业务的时间简单减少,并没有利用网络银行直接面对客户的特性制造出彻底网络化的新产品或新应用。而且在银行网站设计中也过于保守化,没有体现网络的根本属性——靠变化和新颖吸引客户。

为了让自己的网络银行业务更具特色,更能获得消费者的青睐,拓展思维开发新的产品服务,进行全新的业务拓展,实施传统业务与创新业务新型结合的道路必需坚定的走下去。如向国外一些网络银行取经,把网络银行打造成为一个网络金融业务“集合商”(也被称为“屏幕集合器”,为客户提供在单独一个网站上从所有诸如银行、保险公司和股票经纪公司等机构运营的网站上下载所有网上金融信息。客户可以根据自己的要求选择不同金融机构的产品,从而避免传统金融机构通过独立销售所实施的价格歧视),捆绑销售各种金融服务从中获利。

(三)网络金融立法滞后的问题

与经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网络金融立法相对滞后。早在20世纪90年代,美国就颁布了《数字签名法》、《统一电子交易法》等法律,解决了电子签名和电子支付的合法性问题。而中国直到2001年7月9日,中国人民银行才颁布《网上银行业务管理暂行办法》,相对于较发达国家网络金融法律相比这个规章过于简单、几乎没有量化标准,可操作性差。到现在为止,网络金融许多方面的法律法规都不是明确和完备的,很多情况是网络银行的行为已经侵犯了消费者的权益,之后国家才出台有关政策去规范网络银行。就2008年4月下发的有关规范理财业务的事件来说,亡羊补牢不如未雨绸缪。

面对全球网络银行的发展和电子货币时代的到来,为了让中国网络金融更健康的发展,需要进一步研究对现行金融立法框架进行修改和完善,适当调整银行业现有的调控方式,强化银监会对网上金融风险的监管,以发挥其规范和保障作用。特别是在以下方面:明确哪些银行可以开办怎样的网上银行业务、合理确定部门管辖、保护消费者隐私权、制定新的证据制度。

(四)网络银行信用危机问题

由于中国现阶段社会信用体系发展的相对滞后,经济活动当中失信的现象比较严重,而网络银行又是基于Internet的、虚拟的银行服务手段,使得大多数个人或企业客户对电子商务、网络银行采取的是观望态度。这里所说得不信任感不仅仅是客户企业对网上银行的,还包括网上银行对客户企业的、企业对企业的等。

网络银行的正常运营就与加强社会信用体系的建设息息相关。国家应组织公安、银行、工商、税务、保险等部门,开发信用体系数据库,实现信用资源共享,成立专业信用服务机构,建立公正、统一、客观、高效的社会信用体系。此信用服务机构应能提供信用报告网络查询服务、信用资信认证,信用等级评估和信用咨询服务等。由此不仅可以降低金融信用危机,提高人们对网络银行支付方式的信任程度,还为以后社会的稳定与健康发展奠定了良好的信用基础。

篇10

【关键词】互联网银行 微众银行 机遇 挑战 发展对策

一、互联网银行的发展背景

(一)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推进

近年来,我国互联网发展迅速,在互联网金融的时代背景下,不断有新的金融产品出现,为金融行业注入新的活力。随着互联网金融模式的不断创新,传统商业银行也随之转变思维,在金融产品和经营模式方面尝试突破转型,促成了互联网银行的出世。

(二)传统商业银行的矛盾激化

客户不断升级的需求与银行落后的服务和组织能力之间的矛盾,逐渐上升为商业银行面临的主要矛盾。一方面,传统商业银行存在信息不对称和成本高的问题;同时,传统的金融体系与风控制度安排一直以来也没有找到有效地为小微企业、为三农、为民间融资的办法。

(三)我国政府的积极政策推进

近年来,我国致力于培育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中国人民银行及国务院几度发文支持互联网金融的发展。2013年4月,国务院部署“互联网金融发展与监管”为重点研究课题,2014年3月,“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2015年7月18日,《关于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正式。

二、互联网银行的发展及特征

(一)微众银行的发展

(1)微众银行的发展历程。2014年07月24日,微众银行获得筹建批复;2014年12月12日,微众银行获得开业批复和金融许可证;2014年12月16日,深圳前海微众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成立;2014年12月28日,微众银行官网上线;2015年05月15日, “微粒贷”上线;2015年08月15日,微众银行APP上线;2015年09月23日,“微车贷”上线;2015年12月10日,“微装贷”上线;2016年09月24日,推出个人优惠消费服务“微众有折”;2016年09月底,服务用户达到6141万,普惠金融体系初步形成。

(2)微众银行的主要产品介绍。“微粒贷”是微众银行面向微信和手机QQ用户推出的纯线上个人小额信用循环消费贷款产品,受邀用户只需姓名、身份证和电话号码就可以获得最高30万元借款额度,可以满足普罗大众的小额消费和经营需求。“微众有折”是一款消费优惠产品,用户关注“微信有折”公众号,然后绑定银行卡充值,即可开通使用。微众银行APP为用户优选符合多种理财需求的金融产品,切实帮助用户轻松管理财富。具有理财、转账、绑定工资卡定期存入、还房贷等功能。“微车贷”与“微装贷”是微众银行通过与国内知名的互联网平台优信、土巴兔合作,将金融产品应用至它们的服务场景中,实现资源有效整合和优势互补,达成合作共赢的崭新模型。

(二)微众银行的特征

(1)国内首家民营互联网银行。微众银行作为我国首家民营互联网银行,未来重点打造的是移动端产品,不会设立线下物理网点,其前期所有获客、服务、风控都将在线上完成。构建以个人贷款和大众理财为主的金融产品服务体系。

(2)落实“普惠”理念的经营模式。微众银行的定位是“科技、普惠、连接”,主要针对客户为小微企业和个人消费者,将金融供给与金融需求连接起来,为普通大众提供更为高效便利的金融服务,以此努力化解中小企业及个人融资难的问题。

(3)大数据技术在征信模式的应用。微众银行的大股东为腾讯公司,其坐拥的QQ以及微信,成为微众银行开展业务的天然优势资源平台。可基于大数据分析技术,构建一套信用评定和风控策略,依据模型编制客户的征信评估报告来完成风险识别与计量的判断与决策。

三、微众银行的发展机遇及面临的挑战

(一)微众银行的发展机遇

微众银行完全依托互联网进行金融业务交易,降低了成本,提高了业务处理的效率;其目标用户为小微企业和个人消费者,弥补了传统金融业务只能大额贷款的空白;微众银行的发起股东处于产业链的核心节点,为微众银行的信用评级系统提供有效的稻堇丛矗幌冉的数据挖掘技术、数据分析技术为预测客户的风险表现和信用价值提供支持。

(二)微众银行面临的挑战

目前微众银行尚未实现远程开户,不能吸储,只能借助于同行拆借,这样的资金来源不健康,很可能出现错位的现象;微众银行没有信用审核,互联网的虚拟和不确定难以保证采集到真实的数据信息;目前推出的业务种类较少,产品创新步伐比较缓慢;其他互联网银行和传统银行不断推出新的金融产品,向微众银行发起挑战。

四、微众银行的发展对策

(一)以“轻吸储,重平台,中间连接”为定位

微众银行可以与其他金融机构进行长期业务合作,作为中间的连接平台,连接第三方与客户,处理好与第三方的关系,打通线上金融平台,就可以有效规避其吸储风险,降低与传统银行的竞争。

(二)建立完善的征信体系

微众银行应优化基于社交大数据的风控模型,深度挖掘社交数据的价值,提升适用于信用评级的社交数据质量,进一步解决怎样将社交信息转换为真实有效的数据的问题,充分发挥统计学和大数据的优势,做到定位更为准确清晰。

(三)加快提升业务和产品创新水平

面向普惠金融定位,微众银行应致力于发展创新型、差异化和特色化的银行模式,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上,微众银行应在不同发展阶段制定不同的发展战略,深入分析用户实际需求,进一步开拓业务范围,强化基于社交属性的互联网金融业务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