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业现状范文
时间:2023-06-30 17:57:4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银行业现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我国对银行业监管的现状
1.利率政策
我国利率改革的方式是明确的,即渐进、有序,原则上遵循先外币、后本币,先贷款、后存款,先农村、后城市,先大额、后小额的步骤。但是中国目前还没有明确全面实现利率市场化的时间表。利率市场的起步较晚,从1996年开放同业拆借利率开始,此后又开放了银行间债券利率。2000年开放了外币利率(小额外币存款除外),2004年存款利率管上限,贷款利率管下限的格局。在这种情况下,中国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至今也尚未形成基准利率体系,自然也没有简单的金融衍生工具,如期权和期货。这使得中国的金融衍生品市场不仅落后于发达国家,和其他发展中国家相比也存在差距。
2.商业银行的跨区域经营问题
长期以来,我国的中小商业银行,即城市商业银行不能跨区域经营。《城市商业银行暂行管理办法》第6条规定,城市商业银行在地级以城市设定,一个城市只能设立一家城市商业银行;第二条规定,城市商业银行主要为本市中小企业和居民提供金融服务。
分析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历史我们可以看出,中国的城市商业银行是清理整顿城市信用社、化解地方金融风险的产物。与此同时还承担了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特别是支持中小企业的重担。城市商业银行人员素质较低、经营管理水平不高、风险高度集中。这是监管政策明文规定城市商业银行不允许跨区经营的背景。
随着我国银行业改革开放的推进,城商行风险管理水平不断提高,许多城商行提出了拓展发展空间、实现跨区域发展的要求。对此,银监会与相关部门进行了认真研究并达成共识,城市商业银行完全可以走出城市。2009年4月,银监会调整了中小商业银行的准入政策。规定中小商业银行的机构发展不再受数量指标控制,不再对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设立分行和支行设定统一的营运资金要求,从而实现了基本上统一监管标准,实施同质同类监管。
3.混业经营
在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的最初期,我国金融业并不是分业经营的。当时,商业银行可以设立信托投资公司、证券公司,比如,交通银行和太平洋保险就是连在一起的。但是,由于后来金融业出现了一些混乱情况,当时一种主流的看法认为这些混乱来自于混业经营,因此就逐渐把金融业务切分开来;同时在立法上加以保证,形成了一种比较严格的分业经营体制。1995年通过并于2003年修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第43条规定,商业银行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不得从事信托投资和证券经营业务,不得向非自用不动产投资或者向非银行金融机构和企业投资,但国家另有规定的除外。
二、进一步完善银行业监管法律体系的相关思路
我们正处于一个金融市场迅速创新、竞争不断加剧的年代。这对我国银行业的发展和银行业法规建设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监管部门应当审时度势,抓住机遇,应对挑战,明确相关政策法律改革调整思路,进一步完善银行业监管法律体系。
完善调整金融市场主体关系的主导性法律制度。首当其冲的即是对我国商业银行的产权制度和公司治理结构相关法律制度的调整。这些年,我国市场经济发展和银行业改革取得了重要进展,不仅为国有商业银行补充资本金、剥离不良资产,也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在风险控制、财务管理、薪酬激励等方面进行了改革,但由于进行市场主体制度设计过程中主要按照政府意志展开改革,而未按照私法原理明确主体权利与义务,导致体制和机制等深层次问题没有得到很好解决,改革在许多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深化。未来几年,法律需要在商业银行产权制度、出资人制度、股东权利与义务、股东行为约束、法人治理结构等方面,在深刻理清社会关系的基础上,作出科学明晰的规定,在私法层面明确银行在市场中的商事主体地位,保护其自治权利,维护市场对于市场主体的选择和对于金融资源的配置。
建设开放性市场准入制度,培育多层次金融市场主体。银行业是有限持牌的行业,我国银行业实行严格的准入制度,这是完全必要和合理的。但过高的准入门槛也容易导致市场垄断,我国现有金融机构之间在服务方式上、组织构架上、经营模式上、服务对象上、产品设计上、业务流程上都具有惊人的相似性,同质化情况严重,供给动力不足。因此,如何实现经济的平等性是今后中国银行业法律制度完善的重要方面。作为国际政府管理的长期趋势,放松管制对于银行业发展至关重要。一方面,金融机构的丰富可以使优质资本进入银行业,提高中国银行业的发展实力;另一方面,各类金融机构可以提供不同的产品,实现服务多样化,从而解决金融市场供需矛盾。
篇2
关键词:投资银行;现状;策略
1我国投资银行业发展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1.1发展的现状投资银行业在我国刚刚起步,在很多方面还不完善,从事投资银行业的金融机构主要是证券公司、信托公司、地方性的股份制证券公司等。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我国开放了证券流通市场,原有的商业银行证券业务逐渐分离出来,各地区先后成立了一大批证券公司,形成了以证券公司为主的证券市场中介机构体系。投资银行业带有许多转型经济色彩,由于宏观环境的不成熟和自身体制的不完善,到现在也只有短短十多年的时间,尚处于起步阶段。
1.2投资银行业存在的问题
我国投资银行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仍处于初步发育阶段,必然会带有阶段性的缺陷。对现资银行的主要业务所涉及的深度和广度远不如国际上一般意义的投资银行,没有充分发挥投资银行在融资、产业集中等方面的作用,因而,这些缺陷造成了行业发展相对于市场需求和经济发展的滞后,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这个行业进一步的发展完善。我国投资银行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2.1资产规模小,国际竞争力弱。据统计,截至2010年,我国共有106家证券公司,证券数目虽多,但大多资本规模偏小,竞争力较弱。据统计,我国的106家证券公司总资产为1.97万亿元,净资产为5663.59亿元、净资本为4319.28亿元,其中,注册资本金在5000亿元人民币以上的只有11家,注册资本金有1000亿元人民币的有52家,根据数据,1000亿元的就占一半以上。近几年,为了和国际接轨,大批中国投资银行进行增资扩股,但与境外许多著名投资银行数千亿美元的规模相比中国投资银行业仍然相差甚远,目前中国投资银行资产总额同国际大券商相比,1.97万亿元人民币的资产总额简单微不足道,如仅美林公司2010资产总额约为8.8万亿人民币。近些年,虽然在资产总额上有比较大的上升,但总资产规模的差距还是很大,资产规模小必然导致抗风险能力不足,开拓新业务能力弱,另外,我国的投资银行数量多,低效率竞争明显,资源浪费严重,行业集中度低,同时,也削弱了抵御国际竞争的能力,从而制约了我国投资银行业的可持续发展。1.2.2业务品种单一,缺乏业务创新。我国投资银行业务品种单一,缺乏创新动力,收入主要集中在手续费、自营业务、证券承销业务等收入,而西方投资银行设计了各种不相同的金融品种,来满足不同客户的需求,并且还可获得较高的收入。目前我国对新型投资业务,如:基金发起、项目融资、外汇买卖等并没有广泛开展,对国际上的各种创新型金融业务,如:期权、调期、资产证券化、购并重组等几乎尚未涉足,少数国内所谓的大投资银行虽略有涉及,但因经验不足,实力不济等各方面因素,使得自身业务发展与经济效益受到很大影响。1.2.3缺乏专业人才和业务经验。在任何一家优秀的投资银行都应该有一个或若干个投资银行家。而这些银行家具有专业素质强,不仅要有涉及面广的特点,还要有从金融、财务、法律等各方面的知识及专家组合。我国投资银行的发展历史较短,自身经验匮乏。而投资银行业又是有着高智力要求的行业,其不仅要为客户提供资金支持,更重要的是要为客户提供各种策略、建议,解决客户遇到的各种金融难题。高素质人才特别是那种思维敏捷,并且有着丰富的行业经验的投资银行经营者和管理者,是投资银行必须具备的关键人才,而这类人才在我国的投资银行业中是比较短缺。1.2.4融资渠道偏窄,限制其发展。①分业经营,导致了我国投资银行融资渠道偏窄,限制了其可持续发展。我国实行分业管理的监管模式,虽然有利于防止和控制风险,而在客观上限制了投资银行的业务创新,并且对开展正常的投资银行业务所需的资金支持力度不足,抑制了投资银行融资规模的扩大。②由于我国投资银行处于初级阶段以及从业人员缺乏专业素质和训练,投资银行的经营理念和管理体制还很落后。在经营理念上,众多的从业人员只注重当前利益,没有重视企业长远的发展和建设,急功近利的思想浓厚,因此,导致企业在信誉,服务等方面越来越不尽如人意,所以,急需要转变和创新理念。
2我国投资银行业的发展对策
投资银行是市场经济成熟发达的产物,已经成为经济创新的典型代表,推动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尽管目前我国投资银行业十多年来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在促进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方面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但是总体来讲,我们整个投资银行的业务发展受体制的制约,受环境的制约,还是存在很多的弊端和障碍。因此,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加快投资银行业的发展。
2.1拓宽融资渠道引入
长期境外战略投资者,不仅可以增加经营的透明度,还可能带来先进的管理经验和其他的先进技术,为投资银行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动力。加大金融创新,改进金融服务,为客户提供高质量、高附加值的金融服务。①允许投资银行增资扩股,增加资本金;②允许资信好、业绩优良的投资银行通过银行同业拆借市场、证券回购、中央银行再贷款或再贴现、债券质押贷款等方式筹集资金;③允许券商通过货币市场发行专项投资基金、融券、短期票据等进行短期融资。
2.2建立风险管理机制
①要注重投资结构的多元化,实现风险分散,防止资产过于集中于一个区域;②要合理定位投资银行业务的监管目标,防止或制止系统性承销危机导致市场崩溃的发生。尽力保护知情较少者的合法利益,要能够估计到未来相当一段时间的金融形势和交易结构变化情况,在变化的环境中能够保持有效监管。对于投资银行不仅要保持其业务监管政策和制度结构的相对稳定,还要考虑对于投资银行业务监管在技术上和经济上的可行性。
2.3落实人才培养战略
我国投资银行要想在国际竞争中保持持续稳定的发展,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那就是行业人才问题。特别是投资银行业,是智力密集型行业,人才是其成功的首要因素。①培养高素质的人才不仅是加大金融创新、更是更好地服务于客户的前提条件。②优秀的投资银行人员应该具有一些交际能力、销售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等。③在业务的研究、运作、创新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要运用循环式方法输送人员参加培训,培养出既能掌握先进的投资银行经营之道,又能熟通我国证券市场情况的本土化高级精英,为我国投资银行的发展积蓄宝贵竞争力。
3结束语
当前处于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提高我国投资银行业盈利竞争和发展能力已成为焦点。从总体上来看,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投资银行尚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其自身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主要反映在融资渠道的限制、行业的人才及法律的缺陷等方面。我们在解决自身问题的同时可以借鉴国外的经验与教训,认识到其在未来发展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以便能够更好地发展我国的投资银行业,推动中国经济的发展和中国的国际地位。
作者:赵凤 单位:科学技术信息研究院
[参考文献]
[1]王德全.投资银行学[M].北京:北京邮电学院出版社,2008.
[2]陈琦伟.投资银行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3]何小锋.投资银行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4]罗晓青.我国投资银行的现状及发展深析[J].甘肃科技,2009,(5):56~57.
[5]郭卫东.投资银行信用风险的理论解释及防范策略[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9:10~11.
[6]刘建武.美国投资银行与金融危机[J].西部金融,2009,(1):75.
[7]张永鑫.投资银行内部风险环境治理的策略[J].商场现代化,2010,(34):101~103.
[8]徐懿.我国投资银行业务的竞争格局分析[J].金融与经济,2010,(11):37~38.
篇3
【关键词】投资银行业务 中间业务收入 风险控制 战略定位
2010年是金融危机过后全球资本市场逐步恢复的一年,是我国资本市场热闹非凡的一年。截至12月24日,沪深两市共有349家公司首发,融资规模高达4717.93亿元,募集资金总额达9563.33亿元,分别超越2007年4593亿元的IPO历史融资和8172.49亿元募集资金总额的纪录。券商收取的佣金可观,利润丰厚。在分业监管的制度下,商业银行只能望洋兴叹。不过在发行债券,重组并购,资产管理等商业银行也可以做的投资银行业务中也有了很大的发展。
一、各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发展现状
2001年《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暂行规定》出台后,商业银行经人民银行总行审批备案后可以办理金融衍生业务、证券、各类投资基金托管和信息咨询等投资银行业务。由此,我国商业银行有了发展中间业务的法律依据和巨大空间。
根据08年和09年上市银行的公布的数据统计显示,各银行的主要利润来源仍然是存贷差,但净利息收入增长乏力。存贷差缩小,以投资银行业务为重点的中间业务成本低利润丰厚,各银行已经开始进军这块市场但仍然还未形成品牌吸引客户。近年来各家商业银行从无到有经营投资银行业务,逐步建立起从产品、客户、区域、网络、业务拓展等方面完整的投资银行架构,业绩也逐年大幅增长,境内分行应当抓住资本市场快速发展的机遇,利用优势大力发展中间业务投资银行业务。
从统计数据显示出,我国中间业务的发展空间尤为可观,随着资本市场的健全,宏观经济的健康发展,中间业务的利润贡献率较大。在工商银行的年报财务指标上显示,2010前三季度年利息的收入为3388.18亿元,利息支出为1171.55亿元,而中间业务的收入580.29亿元,支出仅为34.66亿元,相比于利息收入的成本,开展中间业务的成本明显低廉。其他上市银行如中国银行,交通银行等的情况也是如此。
二、商业银行开展投行业务的特点及待突破难题
(一)从事投资银行业务的高端人员稀缺和激励机制不当
投资银行在发达国家有上百年的历史。在我国,证券市场的建立才30年,投资银行是一个新兴行业,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企业的发展而兴起。大型商业银行成为全球化的金融机构后,投资银行业务大都集中在总行层面。因此,境内分行投资银行业务几乎是空白,专业人员也极为匮乏,制约投行业务的发展。
此外,投资银行风险大收益高必须有不同于传统业务的激励机制。投资银行通过“承担风险”赚取超额收益,但是承担风险并不意味着蒙受损失,通过对风险实施更有效的管理,降低损失发生的可能,从而赚取超额收益。这才是投行业务真正不同于传统业务的激励方式。
(二)风险控制的标准存在矛盾
商业银行秉承审慎经营的原则,采用规避态度对待风险,而投行则强调风险承担和控制风险,通过创新的金融工具和金融方法来分散和控制风险以赚取超额收益。二者存在激烈的冲突。事实上,目前商业银行从事短期融资融券承销,在风险控制上是应该沿用商业银行传统信用业务的准入标准,还是应该关注尽职调查环节的作业风险、承销环节的市场风险,在各家银行内部存在严重的分歧。
如何建立适合商业银行的一套标准来识别、管理和控制投资银行业务相关的风险,是商业银行亟待解决的难题。如果用商业银行的自身的风险控制标准去控制投资银行业务,投资银行业务发展必然受到束缚,这一市场份额将逐渐失去。
(三)业务规划的缺失
目前,商业银行开展投资银行业务尚在摸索中并未对商业银行从事投行业务形成清晰和统一的认识。尽管管理层高度重视,但是投资银行业务的发展仍然缺乏相应的资源支持,无法将商业银行在投资银行领域的巨大商业潜力转化为生产力,与外国投资银行相匹敌。缺乏长远的规划,更谈不上构建系统的发展战略。所以,成为商业银行的一个重要收入来源和新的利润增长点;更无法撬动全行的综合化经营,推动商业银行的经营模式转变,让其成长为全能银行的巨人。
三、商业银行开展投行业务的几个思路
(一)建设投行人才队伍,提供高质量的服务
投行业务的收益高成本低,主要是依靠人才,核心的研究能力,高质量的经济研究成果和投资建议。一流的研究机构,一流的研究队伍是支撑投行业务和高端批发业务的基础,也是投行业务核心竞争力。因此建设并培养投行人才队伍是迫切的任务。国外的投行像高盛、汇丰、德意志银行一般都设有全球投资研究部,招聘世界顶尖人才。注重团队建设确保提高自身在经济、投资组合策略以及股票分析等领域的地位。制度和业绩评价体系能够较好地保证团队之间的协作,均衡团队中不同成员的利益。
(二)调整投资银行业务的定位
中国的经济在应对金融危机的年度仍然保持8%的速度发展。资本市场正欣欣向荣,要探索出一条适合客户金融服务需求、国内监管框架、金融市场环境以及内外部经营约束条件的投行业务发展道路,依托国内经济形势和各银行各自有区别客户资源,形成自身长期的投行业务路线和特色品牌。国有银行可以利用经济实力和独有的大客户资源等优势,而股份制银行可以以中小企业等长期合作伙伴为切入重点,实施全方位针对中小企业关于贷款、资产管理、财务顾问、发行债券等全方位服务,创出投行业务的特色和品牌,在资本市场的蓬勃发展中占领一席位置。
(三)利用银行融资优势,使贷款业务与投行业务发展良性循环 高盛在融资团队协作中,曾提出了“将资本用作市场营销工具”的理念,融资成为营销和提供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投资银行现在利用自己的资产为客户提供信贷,为客户承担市场风险,有时还需要与客户联合投资。在开展重组并购时,可以利用直接股权投资或过桥贷款来争取业务,设计方案并获取高额利润。国有大型的商业银行可以利用本身资金优势强调并购业务、融资业务和风险管理业务、直接投资业务的协调配合,能够增加自有资金的投资机会。在风险控制可以允许的情况下投行部分可以利用专项贷款参与并购业务的投资。
(四)理顺投行业务流程,强调各部门配合
国内商业银行要明确客户营销、组织运作、后台支持到风险控制各业务环节的责任主体和资源配置。第一,技术含量较高的投行服务如大型客户、大型集团客户和跨国公司等提供并购、直接融资、资产证券化,发行企业债,银团贷款,资产管理,财务顾问等由总部机构负责,并且要为全行决策及咨询顾问类业务发展提供研发支持,承担战略规划、组织推动等管理职能。第二,一级分行的投资银行业务部门承担投行业务客户具体咨询顾问类业务和前期营销组织推动等职能。第三、二级分行服务团队按照授权要求开展咨询类、债券承销、资产管理等投行业务。每一个投行业务的项目可配备双客户经理,明确责任义务,可以进一步提高投行业务的营销和服务水平。
参考文献
[1]刘永奇.探讨我国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的发展[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0,(06)
[2]黄文雄.金融危机下商业银行业务转型[D]复旦大学,2009
[3]许庭.我国商业银行开展投资银行业务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7.
[4]谢罗奇,刘珍芳.我国商业银行开展投资银行业务的思考[J]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02).
篇4
关键词:银行业监管现状发展趋势
一、我国对银行业监管的现状
1.利率政策
我国利率改革的方式是明确的,即渐进、有序,原则上遵循先外币、后本币,先贷款、后存款,先农村、后城市,先大额、后小额的步骤。但是中国目前还没有明确全面实现利率市场化的时间表。利率市场的起步较晚,从1996年开放同业拆借利率开始,此后又开放了银行间债券利率。2000年开放了外币利率(小额外币存款除外),2004年存款利率管上限,贷款利率管下限的格局。在这种情况下,中国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至今也尚未形成基准利率体系,自然也没有简单的金融衍生工具,如期权和期货。这使得中国的金融衍生品市场不仅落后于发达国家,和其他发展中国家相比也存在差距。
2.商业银行的跨区域经营问题
长期以来,我国的中小商业银行,即城市商业银行不能跨区域经营。《城市商业银行暂行管理办法》第6条规定,城市商业银行在地级以城市设定,一个城市只能设立一家城市商业银行;第二条规定,城市商业银行主要为本市中小企业和居民提供金融服务。
分析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历史我们可以看出,中国的城市商业银行是清理整顿城市信用社、化解地方金融风险的产物。与此同时还承担了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特别是支持中小企业的重担。城市商业银行人员素质较低、经营管理水平不高、风险高度集中。这是监管政策明文规定城市商业银行不允许跨区经营的背景。
随着我国银行业改革开放的推进,城商行风险管理水平不断提高,许多城商行提出了拓展发展空间、实现跨区域发展的要求。对此,银监会与相关部门进行了认真研究并达成共识,城市商业银行完全可以走出城市。2009年4月,银监会调整了中小商业银行的准入政策。规定中小商业银行的机构发展不再受数量指标控制,不再对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设立分行和支行设定统一的营运资金要求,从而实现了基本上统一监管标准,实施同质同类监管。
3.混业经营
在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的最初期,我国金融业并不是分业经营的。当时,商业银行可以设立信托投资公司、证券公司,比如,交通银行和太平洋保险就是连在一起的。但是,由于后来金融业出现了一些混乱情况,当时一种主流的看法认为这些混乱来自于混业经营,因此就逐渐把金融业务切分开来;同时在立法上加以保证,形成了一种比较严格的分业经营体制。1995年通过并于2003年修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第43条规定,商业银行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不得从事信托投资和证券经营业务,不得向非自用不动产投资或者向非银行金融机构和企业投资,但国家另有规定的除外。
二、进一步完善银行业监管法律体系的相关思路
我们正处于一个金融市场迅速创新、竞争不断加剧的年代。这对我国银行业的发展和银行业法规建设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监管部门应当审时度势,抓住机遇,应对挑战,明确相关政策法律改革调整思路,进一步完善银行业监管法律体系。
完善调整金融市场主体关系的主导性法律制度。首当其冲的即是对我国商业银行的产权制度和公司治理结构相关法律制度的调整。这些年,我国市场经济发展和银行业改革取得了重要进展,不仅为国有商业银行补充资本金、剥离不良资产,也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在风险控制、财务管理、薪酬激励等方面进行了改革,但由于进行市场主体制度设计过程中主要按照政府意志展开改革,而未按照私法原理明确主体权利与义务,导致体制和机制等深层次问题没有得到很好解决,改革在许多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深化。未来几年,法律需要在商业银行产权制度、出资人制度、股东权利与义务、股东行为约束、法人治理结构等方面,在深刻理清社会关系的基础上,作出科学明晰的规定,在私法层面明确银行在市场中的商事主体地位,保护其自治权利,维护市场对于市场主体的选择和对于金融资源的配置。
建设开放性市场准入制度,培育多层次金融市场主体。银行业是有限持牌的行业,我国银行业实行严格的准入制度,这是完全必要和合理的。但过高的准入门槛也容易导致市场垄断,我国现有金融机构之间在服务方式上、组织构架上、经营模式上、服务对象上、产品设计上、业务流程上都具有惊人的相似性,同质化情况严重,供给动力不足。因此,如何实现经济的平等性是今后中国银行业法律制度完善的重要方面。作为国际政府管理的长期趋势,放松管制对于银行业发展至关重要。一方面,金融机构的丰富可以使优质资本进入银行业,提高中国银行业的发展实力;另一方面,各类金融机构可以提供不同的产品,实现服务多样化,从而解决金融市场供需矛盾。
篇5
【关键词】银行业 存贷比 黄冈市
随着黄冈市经济逐年快速增长,而辖内银行业存贷比例指标长年排序在全省12个地市州后列,对地方经济快速发展起到了一定制约,近年来“存贷比”持续下降,引起地方政府高度关注。对此,我们对辖内银行业2012年存贷款比例状况进行专项调查。
一、黄冈市存贷比例概况
银行业存贷比指标,是银行贷款总额与存款总额之比,此指标是银行经营管理的核心指标,主要反映是区域经济与银行匹配状况,同时,也是地方党委、政府衡量地方经济与银行契合度的主要指标,银行业存贷比高低,一方面反映银行业信贷资金资源利用效率,另一方面也能体现银行业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状况。
(一)辖内银行业存贷比偏低
2012年末,辖内银行业各项存款余额1374.52亿元,各项贷款余额554.76亿元,存贷款比例为40.36%,居全省12个地市州倒数第一名,低于排名11位的随州市3.85个百分点,低于全省平均水平30.26个百分点。
(二)辖内新增存贷比仍然低
2012年,辖内银行业当年新增存贷款比例为34.74%,居全省12个地市州倒数第二名,高于十堰2.25个百分点,低于排名10位的孝感5.58个百分点,低于全省平均水平34.7个百分点。
(三)辖内银行存贷比有差距
从2009年以来,辖内银行业“存贷比”持续徘徊在40%上下,且与全省平均水平长年有25—30个百分点的差距,同监管部门要求银行业存贷比监管指标相距34个百分点。
二、存贷比现状原因分析
(一)银行改革,释放存贷比空间
从1999年后,银行业实行大的改革,国有四家银行实行了股份制改革,农村信用社实行了法人体制改革,改革中国家为减轻银行业历史包袱,对国有商业银行业历史形成不良贷款进行了剥离和核销,农村信用社通过票据置换不良贷款,辖内四家国有商业银行通过四次大规模剥离不良贷款93.18亿元,累计核销不良贷款23.16亿元,农村信用社通过票据置换不良贷款13.28亿元,共计处置不良贷款129.62亿元,由此,辖内四家国有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信贷总量大幅减少,存贷比由1999年末148.38%到2009年末41.01%,存贷比下降107.37个百分点。
(二)存款增长,制衡存贷比上升
银行业通过改革处置大量不良贷款,为银行业释放了大量信贷空间,从辖内银行业2009年末—2012年末信贷投放量情况看,贷款投放一年比一年增量,有效支持地方经济快速发展,三年间贷款投放量平均保持20.5%增长,但是,辖内银行业存贷比始终徘徊在40%上下,长年排序在全省后列,导致这种现象原因,主要是辖内银行业存款增幅比较快,三年间辖内银行业存款增幅平均保持22.59%增长,高于贷款增幅2.09个百分点,贷款增长始终落后于存款增长,制衡辖内银行业存贷比上升。
(三)经济薄弱,形成存贷比偏低
黄冈经济基础比较薄弱,是历史原因形成的,因为黄冈是一个农业大市,长期以来都是以农业为主,在经济发展大潮中,地方政府通过大力发展地方传统经济和招商引资,经济基础环境有所改变,但仍旧存在规模和行业影响力极小。从当前辖内经济状况看,规模以上工业,95%以上为中小企业,有影响力的工业企业还比较少,经济重头仍就是农业。导致辖内银行业信贷资金投放长期受到制约,因为农业吸纳信贷资金只是局部、季节性的,其需要信贷资金量也是有限的,工业企业有部分存在产能落后,技术含量低、粗放经营,加之企业信用度低、稳定性差、风险度高、管理不规范以及缺少有效的抵押物,还有的工业企业已成为国家产业政策限制发展产业。所以,造成辖内银行业存贷比长期偏低现象。
(四)经营管理,制约存贷比提高
随着银行业改革,经营权实行法人体制管理,贷款权限全面上收,总行对二级分行实行信贷规模控制。国有商业银行实行两种规模控制,一种是“切块式”管理,省分行将信贷指标分配到市分行,在月末或年末不得突破。另一种是“招标式”管理,市分行负责向省分行报项目,贷款由省分行集中审批。农村信用社信贷资金投放受限制,如果超过政策预期,人行就会采取窗口指导、约见谈话等措施进行信贷调控。由于辖内中小企业占比大,普遍存在抵押担保不足、财务信息失真、信用意识不强等问题,导致许多企业因此贷不到款,加之企业申请贷款项目,传统项目偏多,高端贷款项目较少,很难在全省争到更多的信贷份额。
(五)风险制约,造成存贷比难提升
由于银行业经营管理权模式改变,经营管理工作不断规范,至上而下主要突出经营风险防范和管理。(1)实行贷款风险管理。各上级行对下级行不良贷款管理,实行限额风险控制,不良贷款不能上升,一旦不良贷款出现上升,要及时化解,不能及时化解,贷款就会受到严格控制,有的行出现停贷处罚。(2)实行信用等级管理。银行业为加强企业贷款风险管理,对企业实行了信用等级评级,银行业对中小企业的融资条件,绝大多数中小企业很难达到银行现有信用贷款的评级要求,很难提供符合银行规定的抵押物种类或足额抵押物,2012年辖内80%以上企业资质达不到银行授信要求。主要是缺少有效的抵押物,企业信用度低,被评为A级以上信用企业占企业总数不到5%。所以,一方面许多中小企业出现贷款难问题,另一方面银行业大量的富余资金又找不到出路,存贷比不升反降。
三、提高辖内存贷比建议
(一)优化地方经济产业结构
(1)积极调整产业结构。要通过经济产业结构的优化带动信贷结构调整,以信贷结构的调整推动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大力发展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着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强产业结构信息引导,努力实现宏观信贷政策与地方产业政策的有机融合。(2)实施品牌战略。努力推动企业创品牌、创特色、占市场、树形象,打造产业高地。同时,银行业要帮助企业树立品牌意识,支持企业做大市场、做强品牌、做出特色。(3)发展优势产业。要立足实际,依托现有基础,发挥优势产业,以现有辖内农业优势、资源优势、人文优势、交通地理优势以及国家发展革命老区的政策优势逐步转化为区域经济发展优势,争取上级更多的政策优惠和信贷支持。
(二)拓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
(1)切实提升企业信用等级,加大A级以上信用企业培植力度,帮助企业达到银行授信条件,培育优质信贷客户。(2)积极培育抵押担保市场。建立多种形式的中小企业担保基金,扩充担保风险准备金、资本金,做大做强担保产业,提升担保能力。(3)搭建企业融资平台。帮助银行业与中小企业建立金融服务平台,推进银企信贷对接,引导银行业开展多种形式的信贷营销活动。(4)降低企业融资成本。认真落实关于对企业、个人办理抵押贷款和金融机构处置抵债资产有关税费的优惠政策,切实减轻企业负担,最大限度地释放银行信贷总量。
(三)推进银行信贷产品创新
(1)探索农村“三权”抵押贷款。积极探索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房和林权抵押贷款,破解“三农”融资难题,激活农村金融市场,促进“三农”经济快速发展。(2)创新融资模式。积极试行产业集群和产业链等新型融资方式,选择一批符合条件的企业进行融资租赁试点,积极开展项目融资。(3)创新信贷产品。积极引导银行业发展票据融资、理财融资、结算融资等非信贷融资业务;积极探索动产抵押、权利质押、应收账款质押和关联企业担保等抵押担保工具。(4)利用债券市场融资。积极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发行债券,拓展企业融资渠道,切实打破当前中小企业过度依赖银行贷款的单一融资模式。
(四)大力发展多样银行机构
篇6
关键词:银行业;思想政治教育;对策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5-0370-02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推进,大量的国外银行纷纷进入中国市场,给国内银行业发展带了强大的冲击。同时,社会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中、农、工、建四大国有银行业也顺利完成股份制改革,走上了商业化经营的道路,我国银行业内外部经营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些内外部经营环境的变化必然引发银行业在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中产生一些新的矛盾和问题,这都将会给银行从业人员带来强大的思想风波,导致无法适应当前的思想文化要求。因此,加强银行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一、银行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必要性
(一)可以最大限度调动银行员工工作的积极性
面对越来越激烈的同行业竞争,归根到底还是人才的竞争,银行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重视人的需求,尊重人的地位,专门研究人的思想和行为,最大限度地调动并协调员工之间的关系,重视培养职工的集体主义意识。银行业思想政治教育还坚持“以人为本”,把员工看作是企业的主体,关心人、培养人、塑造人,从根本上最大限度地调动了银行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推动人的自我完善和自身价值的实现。
(二)可以促进银行业经济效益的提高
银行业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根源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还涉及了经济学、社会学和管理学,在当代不断变化发展的社会经济环境下,我们必须要将银行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银行经营管理相结合,从根本上调动员工工作积极性、集体荣誉感,通过对员工进行有效的技能培训和正向的思想传导,合理的激励和惩罚制度,推动银行业经济效益的提高,经济持续发展。
(三)有利于银行业的和谐发展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变革之中,随着改革浪潮的不断推进,人们的利益关系越来越明显,内部矛盾越来越突出,并带有明显的群体趋势和隐形危险。银行是国家的小金库,人民财富的小管家,无论是银行员工的不良作风问题,还是工作失误、处理不当,资金一旦出现问题必将引发国家的动乱,经济的停滞,社会的不稳定,而银行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从源头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避免矛盾的激化,将问题扼杀在摇篮中,对银行业的和谐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银行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认识日益淡化
随着全球化经济形势日益严重,大部分银行业领导及员工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认识日益淡化,忽视了党的理论和政治学习,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可有可无;个别工会部门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但也是流于形式,不讲求实际效果;部分领导贪图享乐、拜金主义严重,不惜触碰风险底线,来达到分行的营业指标;还有个别员工只计较个人得失,置人民财产和国家、集体利益于不顾。每年各大银行内部员工发生的盗用银行存款和外部人员勾结骗取银行资金的例子屡见不鲜。
(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地位日益减弱
当今部分银行网点负责人误读了总行下发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资料和营销工作任务文件,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独立于银行管理和业务活动外的工作,忽略了其对银行管理及营销工作的促进作用,甚至将其与银行经营管理相对立,一味地追求绩效和考核;个别市分行没有设立专门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机构和专职人员,而是由银行领导兼职,多数银行领导更关注网点的管理和经营效益的提高,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视程度远远不够。思想政治学习会议变成了绩效考核会等,无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存在。
(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员素质参差不齐
工会人员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引领者和实施人,其自身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果。现阶段银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员队伍参差不齐,主要表现为:第一,银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大多为退出一线的老员工,工作方法和思想都存在局限性;第二,银行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无用论”充斥其间,其工会人员自身对党的理论政策学习缺乏兴趣和主动性,自身修养不足也很难在实际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发挥作用;第三,由于部分银行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重视,工会人员自然得不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培训,这就导致在对其他的员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这都严重影响了银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
(四)政治思想教育工作方法相对传统、单一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银行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外部环境不断地发生了变化,但银行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式、方法并没有跟上时代的步伐,大多数银行工会工作还停留在发宣传资料、开汇报会议、面谈教育等活动方式,交流的形式也只是“我讲你听”、“我说你做”、“我压你动”的单向传递方式,缺乏有效的沟通渠道,同事之间互动性差,员工参与度低,不能有效调动员工的积极性;部分教育内容陈旧,方法死板硬套,与实际工作联系较差,宣传作用和实际开展效果并不明显;个别单位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激励机制和惩罚措施存在明显的片面性和物质倾向,错误地引导了员工的思想,偏离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初衷。
三、解决银行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问题的对策
篇7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银行业务的不断创新,电子银行作为一项战略性业务,已经逐渐成为国内银行竞争的制高点。农村信用社因其服务对象和战略位置的特殊性,其电子银行业务具有个性化的特点。本文在分析农村信用社电子银行业务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发展农村信用社电子银行业务的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
农村信用社;电子银行业务;发展战略
0 前言
根据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在《电子银行业务管理办法》中的定义:电子银行业务是商业银行等银行业金融机构,利用面向社会公众开放的通讯通道或开放型公众网络,以及银行为特定自助服务设施或客户建立的专用网络,向客户提供的银行服务。根据依托形式不同,电子银行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电子银行是指网上银行、电话银行、手机银行、自助银行、短信服务、支付平台、中间业务平台、收台、短信平台和客服中心等,狭义电子银行则专指网上银行。
农村信用社是城乡建设发展中的金融主力军,以营业网点多、产品贴近“三农”为优势,立足农村金融市场。随着网络经济的高速发展和电子支付环境的改善,电子银行业务在农村信用社得到大力推广,不仅使农村信用社实现业务创新、提升品牌形象,而且赋予农村信用社新的生命力和综合竞争能力,也在适应农村市场需求、方便和服务农民生活、搞活农村市场经济、促进新农村建设和谐社会等方面作出突出贡献。
1 农村信用社电子银行业务发展现状及问题分析
电子银行业务是未来银行业的发展方向,农村信用社利用该契机推出自己的电子银行业务,虽然同其他银行相比仍存在巨大差距,市场份额低,发展速度慢,但在适应农村业务发展需要、扩展经营发展、创新使用功能、提升服务质量、增进优良客户方面都有很大程度的改善与提高。通过相关调查信息预测,在2015年中国互联网渗透率将会翻番,总人数将高于6.5亿人,而这部分人群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农村地区。所以,在农村地区开展银行电子业务前景非常乐观。
然而,由于农村信用社服务对象和所处位置的特殊性,使其在电子银行业务推广过程中遇到诸多客观问题:如农村居民对电子银行业务认可度低,农村地区电子银行业务基础配套不完善,农村经济落后等。但同时也伴随着一些主客观方面的问题:如农村信用社电子银行业务开展较晚,属地方性金融机构,存在地域性不通兑问题;营销机制不健全,柜员无主动营销意识;科技力量落后,硬件设施欠缺;宣传营销推广力度不够,市场认知度不高;功能有待完善,特色产品较少;培训链条断裂,专业人才匮乏等。这些主客观问题的存在,导致农村信用社电子银行业务逐渐遇到发展的瓶颈,出现对其他存贷款业务的带动能力弱等不协调局面,而存贷款业务对电子银行的依托程度也越来越高,电子银行业务亟待发展。
2 农村信用社电子银行业务发展对策探讨
2.1 增加政府支持力度,完善农村网络基础设施建设
农村信用社的健康长远发展与当地政府部门的支持密不可分,搞好农村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增加无线信号覆盖面,改善农村金融科技信息环境,要当地政府部门的支持与配合。因此,农村信用社应加强与当地政府的沟通合作,为电子银行业务的开展奠定基础。同时要依靠政府加强农村教育,普及新观念和新生理念,加强对农民的金融知识和电子银行业务的推广和培训,使广大农民充分了解、认可并学会运用电子银行业务,力求让客户真正感觉到电子银行业务的方便快捷,从而为农村信用社培养大批的高素质客户和忠诚客户。
2.2 提升产品研发效率和产品创效能力
业务需求与开发的衔接度不高成为制约农村信用社电子银行产品研发效率的关键所在。因此要提升产品研发效率,一是要业务部门深入了解客户需求,从本身定位出发寻找适合城乡群众的理财业务;二是需要专业研发人员与业务机构保持联系,根据目前实际情况进行产品的研发;例如,面对农村市场手机使用率高于电脑使用率的现状,农村信用社可以走“手机银行包围网银”的战略方针,首先大范围发展手机银行,改无线上网扣款模式为免费电话验证或短信验证扣款方式,简化操作规程,方便农民使用。三是配套研发电子银行风险监控系统,保障客户资金安全,增强客户使用电子银行的信心。
2.3 不断提升团队素质和客户服务水平
高素质人才缺乏是制约农村信用社电子银行业务发展的瓶颈之一。研发人员的稀缺和营销人员素质较低使得农村信用社电子银行业务发展落后于其他商业银行,因此,要不断调整自身营业理念,储备大量高素质人才,提升整体团队素质。同时,还要提高客服中心建设,提升一线员工的服务质量,使其深入了解所推广产品,还要推动客服中心与互联网、多媒体、通讯报导实现完美结合,建立健全客服中心管理系统,提高服务质量。
2.4 建立考核机制,加大营销力度
要制定完善的奖惩措施,建立营销考核机制,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促进各项业务经营的推广进度。农村信用社经不断加大员工电子银行业务的培训力度,努力建立一支勤学习、通业务、善营销的业务拓展团队。同时可以让员工引导客户进行业务体验,言传身教为客户推广农村信用社新的电子银行业务。
3 结论
综上所述,随着客户需求日益多元化,金融产品创新日益活跃,金融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加快电子银行业务发展成为农村信用社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客观要求。农村信用社发展电子银行业务是市场需求和自身发展需求共同推动的结果,面临着非常乐观的发展前景。因此,应通过多种手段促进电子银行业务在城乡之间的推进,为农村信用社未来发展和服务“三农”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史春英,云莉.对大力发展电子银行业务的思考[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9(16)
篇8
关键词:大型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
目前,我国大型商业银行的资本结构较单一,核心资本比例很高,附属资本很少,与发达国家商业银行附属资本40%的比例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其最主要的资产是各种贷款,贷款总量从2009年以来一直稳步上升,贷款量占总资产的比重也一直居高不下,信用风险是我国大型商业银行主要的风险。我国大型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现状如下:
一、资产负债情况
大型商业银行是我国银行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截至2014年第三季度,大型商业银行资产总额为708760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9.45%,占整个银行业金融机构的总资产比例为42.21%,负债总额为659333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9.11%,占银行业金融机构的总负债比例为42.17%。
银行金融机构资产负债情况表(法人)
二、信用风险状况
不良的贷款率和不良的资产是作为中国商业银行和监管体系的在经营和管理方面的有效指标,衡量着中国商业银行的市场竞争力。正常、关注、次级、可疑和损失这五个级别是中国银监会从2004年1月1日起全面推行的贷款分类制度所制定的。随着经济的发展,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数额巨大,不良存款持续增加,信用风险的加大,这一系列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国商业银行的正常运行。2008年金融危机诱发金融市场流动性不足,不良贷款问题更加受到关注。
中国银监会最新统计数据表明,2014年大型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有回升趋势。
从图可以看出,2009年以后,我国大型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先降后升,2014年第三季度末不良贷款余额为4272亿元,较2014年第二季度末增长315亿元,较2013年第三季度末增长907亿元。其中,工商银行2014年第三季度末不良贷款余额为1154.71亿元,农业银行为1034.66亿元,中国银行为906.96亿元,建设银行为1053.2亿元,交通银行为408.72亿元。
从图可以看出,不良贷款率从2009年以后一直下降,直达2014年开始有回升趋势,2014年第三季度末,大型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由2013年第三季度末的0.98%上升至1.12%,低于全部商业银行平均水平1.16%。
图 2009年第一季度-2014年第三季度大型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
随着我国现代商业银行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大型商业银行都严格执行不良资产拨备制度,2014年第三季度,大型商业银行拨备覆盖率为256.54%,高于同期的其他商业银行。其中,工商银行为216.6%,农业银行为335.07%,中国银行为207.70%,建设银行为234.47%,交通银行为201.29%,保持了较好的风险抵御能力,拨备覆盖率均在100%以上。
三、业务收入结构
利息收入占比高、手续费和佣金收入占比低是国内大型商业银行收入结构的一个普遍特征。截至2014年第三季度,工商银行利息净收入占营业收入比重高达74.28%,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占营业收入比重为20.65%,农业银行利息净收入占营业收入比重高达78.45%,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占营业收入比重为19.15%,中国银行的数据分别为68.94%和20.81%,建设银行分别为75.34%和19.53%,交通银行分别为75.74%和17%。
四、资本充足性
篇9
【摘要】经过十几年的发展,西方金融业发达国家普遍建耷起了较为完善的操作风险管理体系,并且总结出了一套与自身情况相适应的操作风险管理方法。相比来说就我国银行业的现实情况来看,对于操作风险的管理却依然存在很多问题。在此背景下,本文从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的实际情况出发,剖析了我国在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中所存在的核心问题,并结合国际上应对操作风险管理方面的先进经验,提出一些可供改进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操作风险 风险管理 金融监管
一、商业银行操作风险情况概述
2007年美国爆发的次贷危机迅速演变成全球金融危机,导致世界经济的严重衰退。这场危机造成美国数百家商业银行破产倒闭,有关银行存在操作风险管理不到位的问题也是重要原因之一,如不可接受的奖金文化、外部信用评级机构扮演的角色存在利益冲突等。有鉴于此,2010年10月颁布的巴塞尔资本协议Ⅲ提出更加严格的资本监管标准,同时在强化风险管理监管原则方面要求采取进一步的措施。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银行业取得了长足发展,存贷款规模不断攀升,银行机构数量和从业人员数量快速增加,金融技术日益先进,业务及其组合更加复杂,这使我国银行业具备了产生较高操作风险的一般环境。据统计,2015年全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共发生各类案件余件,基本都涉及到柜面业务操作。2012年7月,中国建设银行浙江分行遭受规模近30亿元的中江贷款案,在中江集团申请破产重组后巨额贷款才浮出水面。这一系列由于操作风险所导致的银行案件震惊了我国金融界,同时也显示出我国商业银行加强操作风险管理的紧迫性。
目前,国内外监管层将操作风险监管提到越来越重要的位置。2004年,新巴塞尔协议的第一支柱(最低资本要求)下,巴塞尔委员会首次将操作风险管理提到与市场风险管理和信用风险管理同等重要的位置。2005年3月,银监会出台《关于加大防范操作风险工作力度的通知》,以应对日益突出的操作风险的识别和控制能力与业务发展不相配的情况。2007年5月,以要求商业银行建立与本行的规模、业务性质和复杂程度相适应的操作风险管理体系为目的的《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指引》由银监会,以对操作风险实施有效的识别、评估、监测、控制与缓释。2011年12月,BCBS了《操作风险管理和监管的良好做法》,对监管机构监管操作风险的职责进行了明确的划分,指出对于操作风险,银行必须构筑业务条线管理、法人操作风险管理部门、独立评估与审查这三层防范架构,并提出了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的条原则。
二、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现状
(一)内部管理制度不完善
在我国商业银行业务发展中,往往会出现这样的现象,某个商业银行全系统的业绩标兵及经营分支机构,到最后往往会发生低频率、高风险强度的“骇人听闻”操作风险大案件。这说明,实践中有些操作风险的发生并非完全是执行中的操作失误,而是根源于制度本身的设计缺陷。一些重要的操作风险管理制度缺乏总体的设计和协调,未严格遵循内部控制要求的前后台职能分离原则,内控制度只是一个摆设。而风险管理职能大多由各个业务管理部门负责,存在管理职能交叉、管理目标冲突和管理流程紊乱的情况,并且还有不少管理死角,导致潜在操作风险加大。
(二)操作风险管理在业务流程中的实践效果不大
目前我国的商业银行在操作风险管理上仍主要依靠各级风险管理人员的经验和直觉,依靠员工的自律。由于业务风U管理流程方面的落后,操作风险管理方式基本还停留在行政管理和手工操作上。在操作风险的识别、评估和控制等各个环节上还不能做到定量分析,对操作风险的大小和危害只是定性估计和主观感觉。对操作风险的管理大多是以事后补救为主的亡羊补牢的方式,缺乏有效的事前防范和事中控制。对易发生操作风险的环节、岗位缺乏有效的防范措施,发生操作风险事件后往往只是突击检查、查找漏洞、进行整改、处理有关责任人等等。
(三)操作风险管理未达成共识
有的商业银行认为操作风险相对于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而言,对银行业稳健运行的影响不大;有的认为查处防范操作风险主要是监管当局和外部监督部门的职责;有的认为操作风险不可以事先预警和预防;有的认为金融违法犯罪行为是个体行为,同银行管理无关;有的认为操作风险等同于案件等等。可见操作风险,是我国银行业风险管理者长期以来忽视的对象。无论是在操作风险管理理念认识上、在操作风险认定上、还是操作风险的识别上,我国银行业均存在很大缺陷。银行业还未全面引入操作风险概念,其对操作风险尚未有一个全面、系统的认识。即使是那些已经引入操作风险概念的银行,也仅仅是停留在操作性风险和稽核监督的层面上。
(四)未建立风险数据库
由于银行的数据缺乏,计量操作风险就没有基础。更谈不上对操作风险进行建模管理分析。我国的商业银行往往将操作风险事件看着偶然的突发事件,而不是银行日常管理的一部分。在此情况下,往往只在事件发生时才采取应对措施,常常忘记从中吸取教训,并建立一套应急预案。当类似事件再次出现,商业银行依然是束手无策、重蹈覆辙。我国的商业银行有关操作风险的大案和要案频发,作案手法往往惊人相似。我们常常见到这样的“怪圈”,案发了整改,整改后又同样案发。以至于监管当局不得不依靠监察纪检力量,在业务监管以外,成立案件专项治理领导小组,采取“运动式”方法来遏制操作风险案件发生。这实际上是极不正常的。
(五)操作风险技术保障不足
这方面需要大力引进国外先进银行业的风险管理技术和建模方法,同时有关研究部门也必须加大研发工作,尽早建立适合我国商业银行的操作风险管理技术平台,为提高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水平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和保障。
三、加强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政策建议
(一)构建责权明晰的操作风险管理组织体系
针对内部控制方面的不足和缺陷,商业银行可以通过构建一个责权明晰的操作风险管理组织体系来克服缺点和降低风险。建立一个完整的操作风险管理体系,关键是要建立董事会管理下的操作风险管理框架,向董事会提供独立支持。保持独立性是操作风险管理框架构建的重要着眼点。一是设立独立的操作风险管理部门,牵头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的统筹规划、沟通协调、传导落实、监督执行、指导和后评价。二是各主要业务部门内部成立履行本条线操作风险管理职能的团队,并实行双线报告和双线考核制度,操作风险管理部门对业务部门的操作风险管理团队的考核比重应不低于50%。三是分支行设立相应的操作风险管理岗位,贯彻落实上级行操作风险管理目标,识别、评估、汇报和反馈本级机构的操作风险管理状况;
(二)打造审慎的操作风险管理文化
第一,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商业银行必须对各级管理人员在开展各项经营管理活动过程中所拥有的权力通过明确的授权制度进行控制。任何层级的管理人员都必须在自己受权范围内依规行事,严禁出现擅自越权的行为。第二,注重培育全员风险理念。商业银行要构建员工与银行共同发展的价值观,树立理性发展观和全员风险管理理念。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应该通过必要的信息传导渠道让所有员工都清楚地了解银行的操作风险管理政策。第三,充分发挥考核机制的激励约束和导向作用。商业银行要将操作风险资本的计量结果充分运用到年度绩效考核当中,从而建立起风险资本约束的绩效考核机制,引导各业务条线部门朝着节约资本的经营方向努力。
(三)建立全覆盖的操作风险评估和监测系统
商业银行建立全覆盖的操作风险评估和监测系统,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建立操作风险内部控制评估系统。操作风险内控评估可采取专题讨论会、访谈、问卷调查等方式进行,重点关注高风险领域和关键流程,定期审查、更新u估记录情况,对评估出的操作风险进行优先级别排序,定期向管理层报告操作风险整体状况。第二,建立操作风险关键指标监测预警系统。商业银行主要采取专题讨论会的方式,通过集中讨论审阅通过风险内控评估工作获得的操作风险特征信息的操作风险特征信息资料,调查分析相关数据信息,确定关键风险指标及其阈值。
(四)提高外部监管水平
银监会对操作风险的外部监管可以在两方面进行加强:一是完善对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评价体系。银监会应建立一系列评价标准对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状况进行监管和评价,引导商业银行依法合规经营。二是加大操作风险管理的检查评估力度。银监会应对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技术工具的有效性和内部控制制度的完善性等进行全面检查评估,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按照人员、流程、系统、外部事件等不同因素进行深入分析,督促商业银行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对存在问题以及潜在的操作风险隐患进行整改。
参考文献:
[1]丰吉闯等.商业银行操作风险度量模型选择分析[J].国际金融研究,2011,(8).
[2]胡阳.银行对融资租赁信贷业务的风险管理研究[J].兰州学刊,2016.
[3]潘悦.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信息披露水平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6.
篇10
关键词:商业银行;操作风险;风险管理
随着现代金融业的不断发展,商业银行已经成为了金融业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作为以经营货币为主的特殊行业,其具有高风险性,因此对于风险的管理和防范一直是商业银行发展的主题。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风险主要有操作风险、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其中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一直以来是各个商业银行风险控制的重点,到目前已经基本形成了成熟和较为完善的风险管理和控制技术,操作风险虽然一直存在但却未被重视,直到新巴塞尔协议的推出,对于操作风险的管理和控制才逐渐引起银行业和监管机构的注意和重视。
一、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现状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的金融业发展迅速,金融产品的种类也不断地增多,由此所带来的风险也不断增加,特别是操作风险问题频发,其影响力和破坏力逐渐增强。比如,2001年,中行开平支行三任前行长等人内外勾结,大肆贪污挪用巨额银行资金,9年作案,造成4.83亿美元巨额亏损;2004年锦州市交通银行2.21亿元不良资产核销案件;2010年底齐鲁银行银行职员与外部人员内外勾结诈骗金额达 101亿案件等,从这些案件中,我们可以看出现在我国商业银行在操作风险的管理和控制上还有很大的漏洞,特别是人为因素影响很大。除此之外,因为间接地操作失误、不完全的流程管理、不规范的法律规范等造成损失的案件也时常发生。操作风险已经成为了商业银行需要重视和防范的重点,加强和改进操作风险管理的方式和方法已迫在眉睫。
二、商业银行操作风险问题发生的原因分析
1.对于操作风险管理理念和认识存在偏差。许多银行从业人员对于操作风险的认识不足或片面,对于操作风险仅仅从字面上认为是操作性风险,而没有真正地去把握其内涵,按照巴塞尔委员会的定义,操作风险是指由有问题或不完善的内部程序、人员、系统或外部事件所造成损失的风险,而不仅仅是从业人员在工作过程中由于操作不恰当而造成的操作性风险。银行监管审查部门对于操作风险的事前防范措施和事中控制的措施往往比较少,而主要重视事后管理。同时对于高层管理人员的监管不足,而是将精力主要集中于普通基层员工,这样一旦高层管理人员操作失误或存在道德风险,它所引起的操作风险的危害可能会更大。
2.造成操作风险的人为因素。引起操作风险的因素中人为因素占了重要的位置,其主要包括银行从业人员的思想道德素质、业务能力等方面。许多重大的银行操作风险案件都是由内部欺诈和外部欺诈所造成的,甚至一些系统问题也是由于银行人员的工作疏忽造成的。因此人为因素在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管理问题上有很大的影响,从而对商业银行来说提高员工的素质是一项重要的工作。
3.商业银行对于操作风险管理的体系和框架不健全。一些商业银行尚未建立专门的风险管理委员会,从而不能对风险进行及时有效的监测与应对,对于风险的管理太过分散,不能系统、完善地对风险加以控制;商业银行总分行的组织形式也不利于实时有效地实施监督管理,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大多采取总分行制,此种系统不利于银行风险管理的及时性、时效性,削弱了银行进行内部控制的力度,从而增加了操作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对于操作风险的管理缺乏完善科学的处理方法和程序,不能有效地处理操作风险事件。
4.我国商业银行目前没有建立风险数据库,因而对于操作风险无法进行定量分析。在日常业务操作过程中,操作风险主要是通过银行从业人员的自律和风险管理人员的经验和直觉来加以防范的,对于操作风险的大小和危害只是定性估计和主观感觉,因为数据的缺乏,对于操作风险的计量和分析还没有科学准确的方法,从而很难对操作风险进行事前防范,而主要采取事后补救的亡羊补牢的方法,当操作风险事件发生时采取紧急措施加以控制,但常常忘记从中吸取教训,当此种事件再次发生时仍然束手无策。
三、对于操作风险防范的建议
1.通过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提高员工对于风险的防范意识和风险控制能力。从业人员的素质直接影响银行业务的效率和操作风险发生的概率,银行应建立严格的员工准入制度,同时对于银行的管理人员和从业人员要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工作检查和考核,还要通过定期培训的方式提高员工的风险防范意识和控制能力,努力地降低操作风险发生的可能性。
2.构建良好的操作风险管理组织构架。银行应建立专门的风险管理委员会来对操作风险进行及时的、有效的检测防范和控制,要确保其在风险管理过程中的独立性,而不应与其他业务部门交叉,同时银行应明确各个部门在风险管理中的职责,提高风险管理的效率。建立完整的风险管理体系,通过一整套程序和策略对操作风险进行有效的识别、评估、检测和控制、
3.完善操作风险数据库。操作风险数据库的建立是操作风险量化的前提,银行应全面收集风险相关信息,如风险发生时间、发生的业务领域以及对银行造成的损失数额等,同时还要保证所收集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全面性,通过数据库的建立对操作风险进行准确的定量分析和建模管理分析。
参考文献:
[1]钱浩辉,徐学锋.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问题解析[J].浙江金融,2011,12:27-29+33.
[2]刘永清.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研究[D].山东大学,2012.
[3]宋永强.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探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