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会计毕业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27 18:00:2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绿色会计毕业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绿色会计毕业论文

篇1

1、小微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2、小微企业财务风险防范研究

3、小微企业融资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4、市场实力、产品差异化与公司盈余管理

5、市场实力、产品差异化与企业社会责任

6、文化差异、财务背景与公司盈余管理

7、会计人员终身学习能力研究

8、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的识别和披露问题研究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题目以下限选6题

9、低碳经济视角下环境会计的研究

10、我国增值税会计问题研究

11、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研究

12、碳排放权及其交易会计问题研究

13、可持续发展战略背景下建立我国绿色会计体系的研究

14、资产减值准备对会计谨慎性影响的研究

15、营业税改征增值税的会计问题研究

16、智力资本会计的研究与分析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题目以下限选6题

17、××行业上市公司获利能力比较分析

18、XXX(存货、应收账款等)审计程序研究

19、公允价值计量与上市公司盈余管理问题研究

20、关于其他综合收益列报与披露的探讨

21、环境会计的XXXX问题研究

22、基于新修订的长期股权投资核算变化对企业的财务影响

23、新合并财务报表准则解读与准则经济后果分析

24、职工薪酬会计准则的变化及对企业的影响分析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题目以下限选6题

25、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现状及建议

26、内部控制审计——基于XX上市公司的实证分析

27、中小企业内部控制建设的几点思考

28、新三板与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研究

29、浅析新三板的现状及发展

30、关于我国构建多层次资本市场的思考

31、关于我国上市公司审计风险的研究

32、试论我国注册会计师审计风险的防范与控制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题目以下限选5题

33、北京市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管理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34、北京市高校管理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35、企业首次执行《会计准则》的调整事项以及工作流程研究;

36、新闻出版企业执行《企业会计准则》的工作流程研究;

37、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实施状况调查分析;

38、企业会计制度体系构成以及应用分析研究;

39、执行《企业会计准则》后企业所得税调整事项以及筹划对策研究;

40、北京市进出口行业外资企业税收构成以及筹划对策研究;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题目以下限选6题

41、民营企业内部控制环境的探讨

42、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自我评估报告探讨

43、企业内部审计的增值性的探讨

44、不同企业主要财务指标的分析探讨

45、财务共享服务的探讨

46、创业板上市前后盈利能力差异探讨

47、上市公司**行业盈余管理的分析

48、非营利组织会计改革的探讨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题目以下限选4题

49、工业企业资金收支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50、某上市公司财务报表分析

51、集团公司全面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52、工业企业作业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53、工业企业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题目以下限选6题

54、上市公司财务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55、我国券商类上市公司经营业绩评价研究

56、企业竞争力财务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57、我国输变电设备制造业上市公司经营业绩评价研究

58、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手段的研究

59、上市公司资产减值计提问题研究

60、关于或有事项相关问题的研究

61、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应用问题分析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题目以下限选6题

62、我国上市公司财务舞弊手段分析

63、小微企业财务风险分析及其防范

64、企业现金流与利润协调增长的方式探析

65、关于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的完善

66、我国银行业上市公司财务能力的分析

67、我国乳业上市公司财务能力的分析

68、浅谈企业产品成本计算法中的思想方法

69、企业产品的全部成本法与变动成本法的比较分析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题目以下限选6题

70、企业并购重组的财务分析

71、新版COSO报告的解析与启示

72、公允价值与其他计量属性的关系研究

73、我国政府会计改革的路径选择研究

74、我国城市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研究

75、上市公司股权激励实施效果研究

76、上市公司年报评比与评级的思考与建议

77、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披露现状与启示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题目以下限选6题

78、中小企业筹资方式的比较与选择

79、 企业资产管理效率分析

80、中小企业财务杠杆应用状况分析

81、 财务管理目标与资本结构优化实证研究

82、EVA最大化对企业财务管理的影响

83、民间非营利企业的财务管理对策研究

篇2

关键词:环境会计;环境会计计量;环境会计报告

目前,我国企业的环境会计理论与实务已处于萌芽阶段。在我国,无论是13益突出的环境问题,还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充分发挥会计职能,抑或繁荣我国的会计理论并使之同国际会计同步,都需要我们对环境会计进行研究。

1 环境会计的对象

环境会计的对象是全部自然资源环境。毕业论文企业不仅是环境资源的受托者,同时也是委托者。所以,无论谁的环境行为,只要对环境产生影响,企业的环境会计系统作为委托——受托关系的中介,就应对之记录并反映。所以,本文将环境会计的对象界定为:企业环境行为所涉及的自然环境空间、环境要素和环境因子,以及能够对企业自身生产经营产生影响的那部分环境空间、环境要素、环境因子及由此产生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本文提及的环境行为是指:企业通过这种行为提高、降低或控制环境质量,或者通过该行为取得、扩大、缩小、变更企业使用的环境空间、环境要素、环境因子,或者取得扩大、缩小、变更对这些使用作出规定的权利。环境行为包括直接环境行为和间接环境行为。

2 环境会计的计量

2.1 环境会计价值计量的理论基础

环境会计是以环境资产、环境费用、环境效益等会计要素为核算内容的一门专门会计。在核算各会计要素时,一般都采用一定的方法将其折算为货币量来进行计量。但是,环境会计货币计量单位的货币含义不完全是建立在劳动价值理论基础上的。因为环境会计的对象大多是自然界千百万年长期演变的结晶,依劳动价值理论,环境资源只有使用价值,没有劳动创造的价值和交换中形成的、反映价值的价格,无法计量。从环境资源的效用性、稀缺性、替代性、非交易性等特点来看,效用性构成了环境资源的价值源泉,稀缺性决定了必须引进边际概念,替代性决定了环境资源的价格,非交易性决定了环境资源的价格必须借鉴数学方法。综上所述,环境会计的计量价值理论是劳动价值理论与边际效用理论的综合。对于包含劳动的环境诸要素按劳动价值理论建立的计量方法来计量;对于不是劳动结晶的环境诸要素按边际价值理论建立的计量方法来计量。

2.2 环境会计的计量方法

环境经济学的丰富理论与实践,为我们提供了环境会计的计量方法。常用的方法主要有直接市场法和替代性市场法,此外,还有假想市场法。

1)直接市场法。度量被评价的环境质量到环境标准之间的变动,硕士论文然后直接运用市场价格对这一变动的条件或结果进行测算,具体包括:

(1)生产率法。这种方法把环境质量看作一个生产要素,其变化导致生产率和生产成本的变化,从而导致产品价格和产量的变化,而价格和产量的变化是可以观察到并可以测量的。如减少水土流失可以保持甚至增加山地农作物的产量。

(2)人力资本法或收入损失法。这种方法用收入的损失去估价由于污染引起的过早死亡的成本。根据米山的论文(Mishan1972),一个在正常情况下可以活到t年,由于污染而于T年过早死亡的人所损失的劳动力的价值可描述为:

LT= ∞t= TLPtT(1+r)一(t—T)

式中:——为预期个人在第t年内扣除非人力资本收入的总收入;卜为个人在第71年活到第t年的概率;r——为预计到第t年有效的社会贴现率。

(3)机会成本法。在无市场价格的情况下,资源使用的成本可以用所牺牲的替代用途的收入来估算。例如,保护国家公园,禁止砍伐树木的价值,不是直接用保护资源的收益来测量,而是用为了保护资源而牺牲的最大的替代选择的价值去测量。该方法是指人们由于环境危害而用损坏的生产性物质资产的重新购置费用来估算消除这一环境危害所带来的效益。

(4)预防性支出法。该方法是指人们为了避免环境危害而作出的预防性支出作为环境危害的最小成本。如由于水环境被污染,医学论文人们不得已购买纯净水作为饮用水,那么购买纯净水的支出就可以用来估计人们对水源污染危害的主观评价。

(5)置换成本法。该方法是指人们由于环境危害而用损坏的生产性物质资产的重新购置费用来估算消除这一环境危害所带来的效益。

2)替代市场法。所谓替代市场法就是找到某种有市场价格的替代物来间接衡量没有市场价格的环境物品的价值,主要有后果阻止法和资产价值法。

(1)后果阻止法。在环境恶化程度较深且无法逆转时,可通过增加的投入或支出额来减轻或抵消因环境恶化而导致的后果。这种投入或支出的金额,是企业因环境污染所支付的社会成本。

(2)资产价值法。把环境质量看作是影响资产价值的一个因素,当影响资产价值的其他因素不变时,以环境质量恶化引起资产价值的变化额来估计环境污染所造成的经济损失的方法,称为资产价值法。

3)假想市场法。在环境状况的变化甚至连通过问接地观察市场行为都不能估价时,只好靠建立假想市场的方法来解决。意愿调查法就是这样一种方法。

1)投标博弈法。该方法是通过模仿商品的拍卖过程,对被调查者的受偿意愿进行调查,最后所有的被调查者愿意接受的金额汇总或平均,求出环境质量的货币价值。 2)比较博弈法。该方法是通过被调查者在不同的方案组合之间进行选择,调查被调查者的受偿意愿,最后确定环境质量的货币价值。

3)无费用选择法。该方法是通过询问被调查者在不同无费用的方案之间选择;调查被调查者的方案选择意愿,每一个方案都不用付钱,最后通过比较得出环境质量的货币价值。

4)专家调查法又称特尔菲法,它是将各专家对环境质量发表的意见加以汇总整理,然后再发给各个专家作为参考资料,重新考虑,提出新的论证。经过以匿名方式多次反复,专家意见渐趋一致,得出环境质量的货币价值估量。

3 环境会计的报告

3.1 环境会计报告的内容

环境会计的具体目标是向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合乎质量要求的全方面信息,环境会计不仅要提供价值量基础的报告,同时也要提供自然量的报告。根据环境报告使用者对信息的要求来看,环境会计报告应该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3.1.1 环境资产

环境资产是指符合资产确认的标准而被资本化的环境成本。工作总结其中环境成本是指本着对环境负责的原则,为企业管理活动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而采取或被要求采取的措施的成本,以及企业因执行环境目标或要求所付出的其他成本。比如,开发更有利于环境的产品,进行环境审计等都属于环境成本的范畴。

3.1.2 环境负债

环境负债是指企业发生的,符合负债确认标准,并与环境成本相关的义务。其含义为确认环境负债并不一定要有法律上的强制性义务,可由企业管理部门作出有关环境成本的承诺,否则不能确认为环境负债。

3.1.3 环境收益

环境收益是指会计主体保护环境资源所得到的收益。因为企业积极参与治理污染极有可能会直接或间接产生某种收益。如利用三废生产产品会享受税收上的优惠政策,从而增加税后净收益。

3.1.4 环境成本

根据我国现行有关法律的精神,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对环境造成的损害需要以污染后的某种支出作为赔付或补偿,势必会产生某种支出。支出的形态多样,如:环境管理费用、环境监测支出、排污收费等。这些支出会影响到企业当期或多期的损益。

3.1.5 环境绩效

环境绩效是塑造企业环境形象的关键,其应该包括三方面的内容。

1)环境法规执行情况,包括执行的成绩和未能执行的原因。

2)环境质量情况。如污染排放情况、主要质量环境指标达标情况等。

3)环境治理和污染物利用情况。如污染治理情况、从事环境治理监测人员及开支情况等。

3.2 环境信息的披露

环境会计信息的披露有多种方式,通常看来主要是两种,在现有的报表内披露或对现有报表稍加调整进行披露。

1)在现有的报表内披露。英语论文环境会计信息的有关财务影响可以直接列入现有报表的有关项目之中,不进行单独揭示。例如,向政府交纳的排污费视同一般的共同性费用计人管理费用,用于环境保护的设备列为一般的固定资产等。也可在现有的财务报表内增加项目,以某种合适的项目对环境有关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指标单独揭示。例如,在损益表增设专门的项目,以反映全部或部分的环境支出,揭示控制环境污染和保护生态环境导致的收益。或在现有的财务报表正式项目之外设置补充资料,比如,在资产负债表中加注“环保资产”、“环境负债”等表外补充资料等。

2)对现有的财务报告稍加调整进行披露。除上述的在财务报表内披露的方式外,也可以将范围略加扩大,但不调整现有的财务报表,凡与环境有关的财务问题在财务报表中依然采取传统的处理方式,

只是在财务报表之外的财务报告中的其它部分进行披露。如增加附表或补充报表单独反映环境问题的财务影响或在财务报表注释中说明。

需要指出的是,这几种披露方式并不是排它的,几种披露方式的共同使用将更有助于会计信息使用者的理解。

参考文献

[1] 孟凡利.环境会计研究[M].辽宁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

篇3

关键词: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

一、应用型会计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一)应用型会计本科人才的特质结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就业的多途径和就业岗位的可变性都要求会计本科人才具有扎实的基础、宽广的专业知识、较强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及自我获取知识的能力。一是要有较强的适应性。会计人才的培养目标归根到底取决于社会发展对会计人才的需要,即所学专业与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应适应社会需要。确定应用型会计人才的培养目标必须紧密结合区域经济发展需要和社会需求,认真研究市场的现实需要和发展潜力,合理定位,找准学校发展和市场需求的结合点,创造学校自身特色;培养目标是随着市场需求不断变化的动态过程,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不断调整。二是理论与实践并重。应用型人才既要通晓会计理论又要善于会计实践,不仅能较好地利用理论指导实践,而且还能将实践过程中的经验提升为理论,在扎实的理论基础上有过硬的实践能力。会计的特点是实践性、操作性较强,但实践经验和操作技能直接接受理论的指导,理论指导实践,实践验证理论,彼此互相促进、共同发展。三是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是人才的核心竞争力,作为知识经济时代的人才,只有具备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才能使其工作体现时代性、富于创造性,以适应日新月异、不断变化的社会发展的需要。四是具有良好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在知识、能力培养上,要加厚基础、拓宽口径、增强可持续发展和适应社会的能力,培养创新、创造和创业能力;在素质教育和人格塑造上,要贯穿人文和科学精神教育,“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做事”,有良好的以人文素质与科学技术素质为内核的综合素质。五是具备较高的职业道德修养。会计人员是会计秩序和市场经济秩序的重要维护者,会计的职业道德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会计工作的质量。会计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会计人员应具备较高的职业道德修养,会计职业道德修养主要包括以下方面:思想品德素质。培养学生热爱会计事业,实事求是、忠于职守、尽职尽责、吃苦耐劳、脚踏实地和精益求精的精神;法制意识。法制是道德规范中带有强制性的部分或最基本的部分,法制意识要求学生具有学习和执行有关法规政策的自觉性,养成遵纪守法的良好会计职业品德。六是树立不断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观念。据统计,一个人所需知识只有极少部分来自于学校,绝大部分是通过工作和继续教育获得。学习是一个人成长和进步的最佳途径,学习能力是综合能力中的重要能力。会计环境变化无常,会计制度经常随经济政策的变化而变化,这就要求应用型会计人才要不断学习,具有知识的自我更新能力,在不断学习的过程中掌握新的会计理论、会计方法、会计技巧;在不断学习的过程中提高其理论水平和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最终达到提高综合素质的目的。

(二)应用型会计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本科人才总体培养目标~“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会计本科教育培养的是适应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会计人才,其人才培养目标的内涵应具体体现为“厚基础”,即要具备扎实的会计专业基础理论知识――不仅掌握会计学基础、财务会计、高级财务会计、管理会计、审计学、财务管理等专业基础知识,更应当能够熟练运用经济应用数学、财经英语、计算机应用技术等公共基础知识;“宽口径”是要拓宽学生的知识面,相近学科专业打通培养,增强学生对经济发展和社会需求的适应性;“高素质”,则是加强学生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教育,提高其文化品位和素养,使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身心素质和科学素质得到全面发展,增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和适应社会的能力;“强能力”,则是训练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及发展创新能力,将学校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对社会的认识及适应能力。因此,应用型会计本科人才的培养目标应定位为:以满足社会需求为导向,培养面向市场经济中企业和组织需求的具有开拓精神和创新意识、良好的职业道德、相关的专业知识并掌握学习技能的高素质应用型会计人才。这种会计人才应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和相关的知识,具备与本专业相关的实践能力和良好的职业道德,具有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掌握本专业继续学习的能力。

二、应用型会计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一)坚持“以学生为本、以应用为导向”的教育观 这种教育观主要包含以下内容:一是教育教学要服务于经济发展和社会需要,从专业结构、培养规格、培养方案到教学资源整合、教学过程实施与评价,都要密切结合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二是以学生为本,首先体现为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终极目标;其次体现为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教学过程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教学服务于学生,主要通过引导而非灌输来实现教育过程与目标。“以学生为本”符合“平等教育”和“个性教育”理念,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有选择有侧重创造性的接受知识,从而形成发散思维,敢于向传统挑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三是树立学生的差异观,即要认识学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在认识这些差异的基础上,实行因材施教和因人施教,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使其人格个性,知识、能力和素质得到相应发展。四是采用应用型教育教学实施模式,这是注重学生在应用中学习的、以“实践性”为特征的教学模式。

(二)构建以培养能力为重心的教学体系 在教学过程中将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既相对独立又有机地结合起来,构建以培养能力为重心的教学体系,体现多层次、个性化的培养特征。构建和完善以提高基础理论和基础知识为目标的理论教学体系,以提高基本技能与专业技能为目标的实践教学体系,以提高综合能力和拓展专业外延为目标的素质拓展体系,构成人才培养的总体框架。(1)理论教学体系。教学内容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在理论教学体系的构建过程中,要改革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要注意基础、专业平台的构架,在课程结构上逐步形成“基础+专业”的平台化架构、“专业主干课程+跨专业任选课程”的模块化、纵向化的培养体系,保证人才的基本规格和多样化、个性化发展,增强学生对社会的适应性。因此,应用型会计本科理论教学体系应包括:一是一般基础课。这类课程旨在传授一般知识,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外语交流能力、计算机运用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比例应为35%~40%,主要包括公共基础、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方面的课程,目的是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身体和心理素质,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提供坚实的基础;二是专业基础课。这类课程旨在传授企业组织的经营和管理知识,比例应为25%~30%,主要包括经济学、管理学、统计学、法学、财政学、金融学、税务学等课程,目的是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对环境

的适应性,增强其应变能力,并为学生的后续学习奠定较为深厚、扎实的相关学科的知识基础;三是专业课。这类课程旨在传授会计专业知识,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比例应为30%~35%,主要包括基础会计、财务会计、预算会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财务管理、审计学、高级财务会计、会计审计电算化、会计实验等主干课程,辅以会计理论、税务会计等相关专业课程。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四是专业选修课。这类课程旨在培养学生构建富有个性的知识结构,比例应为5%~10%,主要包括中外会计史、绿色会计、法务会计、人力资源会计等。(2)实践教学体系。加强实践教学,突出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是应用型本科教育的显著特点之一。完整配套的实践教学体系应包括实习、模拟实验、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等环节。各种实践教学环节与理论教学一样。要精心编制教学大纲。各种实习都要求学生写实习小结报告,记录实习内容和实习收获。教研室对实习单位进行回访,掌握学生的实习情况。课程设计要强调实用性、综合性,注重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毕业设计以毕业论文的形式进行,要抓好选题、指导和答辩三个环节,以求通过毕业设计培养学生热爱专业的思想、严谨的工作作风和认真的工作态度,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受到良好的科研工作训练。为了确保实践教学开展,应加强专业实验室、专业实习基地的建设。应特别注重实践教学的强化与创新,创建实践教学的长效机制:构建“双轨制”的实践教学组织机制,将正式教学结构安排实践教学与学生日常学习活动有机结合,实现实践教学的规范化与经常化;构建“三强化”的实践教学实现机制,不但强化实践课程教学,还要强化课外实践与社会实践教学;构建“三结合”的实践教学保障机制,通过组织保障、制度保障与物资保障来保证实践教学的效率与效果。(3)素质拓展体系。素质拓展体系的内涵包括社会综合能力的训练和专业外延的训练,既包括专业技能、专业素养的拓展,也包括社会综合能力的扩充,还应包括学生精神气质的陶冶和身心品质的全面提升。素质教育的核心是教会学生做人,因此,要从教育思想上将过去单纯地以培养学生“做事”为目标的模式调整为既培养学生“做事”,又培养学生“做人”的模式。就人才素质的整体而言,“做人”比“做事”处于更为基础、更为重要的位置,要把学生培养成为有社会责任感和事业心的人,培养成为具有科学文化知识和创新能力、协作能力的人才。以能力培养为重心的教学体系的整体构建,是培养知识、能力和素质和谐发展的应用型会计本科人才的内在要求,也是适应我国经济结构升级调整的客观需要。普通本科院校培养应用型人才,是时代赋予的任务。从目前高等教育培养方式的总体情况来看,迫切需要不同层次的高校结合自身特点和优势,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和鼓励学生个性发展,实现培养规格与培养方式的多样化。

(三)更新教学手段,改革教学方法 教学内容确定以后,如何通过有效的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来保证教学质量和提高教学效率则是培养应用型人才能否成功的关键。一是教学手段现代化。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以网络为依托,以计算机为载体,通过制作和开发会计专业软件将会计理论在会计实务、案例分析中进行应用,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同时,构建由网络支撑的师生互动系统,为学生提供多层次、多样化的教育教学服务。二是教学方法多样化。要不断拓展会计教育的开放性、互动性、自主性,在教学方法上实现多样化。改革教学方法要体现以人为本,了解学生需求,把握学生认知特点,贴近学生、贴近专业。因此,在教学中运用课堂讨论、案例分析、实务演示和角色扮演等多种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推行师生双向互动,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帮助学生树立新的探索式、研究式的学习方式,使学生能够主动地去寻求知识,拓宽知识领域,培养其独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创新教育的目标。三是处理好重点课程和一般课程的关系,尽可能避免重复讲解,特别是对于有相互关联的课程,任课教师之间应相互协调,彼此有所侧重。四是教师间积极开展教学研讨活动,对主要课程实行集体备课制度。五是以教学过程中的“结合点”为主线,建立新型师生关系,提倡共同思考、共同探索。“结合点”是指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讨论的热点、焦点,共同感兴趣的知识点、共鸣点。六是改革考核评价方法。理论考试采取试题库方式,技能考核则将考场设计成“模拟现场”,规定学生完成适合本“角色”的业务。

(四)构建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为了规范教学秩序和监控教学质量,应构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全员性、全方位、全过程的质量监控体系。质量监控体系应是“全员性”的,即监控的主体要以学校主要领导为第一责任人的全校所有部门和全体成员参加的全员群体;质量监控体系应是“全方位”的,即监控的对象既包括教学过程,又包括生源、师资、设备等教学投入要素与考核、就业反馈等产出的质量;质量监控体系应是“全过程”的,即监控的运行是全过程的,不但在教学基本过程实施监控,而且从市场需求调研、专业结构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到考核评价,学生就业、用人单位反馈,都要实施监控。这种全员性、全方位、全过程的监控,才能卓有成效保证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五)实行学分制教育 学分制是指在高等院校相对于学年制实行的教育制度。实行学分制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利于人才培养的多样化,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挥,而且与“大众化”教育的要求相适应。因为学分制有以下优点:可以较高程度地实现个性化教学和异步教学,激发出学生最大潜能;可以最大程度地解决学习任务和学习能力之间的矛盾;可以最大限度地培育学生的特长、能力和创造力;有充分的空间让每个学生深入细致地掌握、领会知识,将知识理解透彻。值得注意的是,实行学分制,首先应严把教学质量关和考试关,否则会背离实施学分制的初衷;其次必须对学生进行相应的选课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