贸易公司经营风险范文
时间:2023-06-30 17:57:2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贸易公司经营风险,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贸易型企业 管控 风险
当前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诸多行业产能过剩,同质化竞争激烈,运营成本上升,企业盈利能力下降,国际市场不确定因素增多,国内经营风险加剧。国有贸易型公司是连接企业与市场的中间环节,在行业价值链缩水的情况下,还要面对产品价格信息透明、企业加大直销力度抢占贸易商客户、电子商务快速发展等诸多不利因素,更重要的是在整个商业市场信用体系还不完备的情况下,国有贸易公司还可能遇到供应商或者客户不履行合同、甚至可能遭受到合同诈骗、骗资骗贷等重大经营风险,那如何有效管控经营风险呢?
在今天复杂的经营形势中,传统单买单卖的贸易模式显然略显单薄,当遭遇到市场价格大跌、客户资金链断裂时,贸易公司的风险便会突显。在新经济环境下,能否突破现有模式,寻求一种新的商业模式来发挥贸易平台优势的挑战摆在了贸易型企业的面前。
一、积极探索组合销售模式、推动业务转型升级
在适应经济形势、应对市场变化情况下,贸易公司进行商业模式的变更显得尤为迫切。挑战即是机遇,当普通的生产企业在要面对超大型客户时,会由于销售的独立性和分散性,无法形成合力,不能以集团整体形态与超大客户形成战略合作,发挥整体优势。很多产品只能一对一地与其对接,造成销售资源的重叠与浪费,且与竞争对手在质量、价格层面进行简单的竞争,没形成差异化优势。这对贸易型公司而言便是商机,可以搭建起有效的商务平台,以生产企业的产品和科研院所的技术为服务内容,以物流管理为供应链支撑的全新组织架构的搭建,创建一种如全新的大客户采购模式,收益将辐射所有合作的生产企业及技术科研院所,其有效落地与实现,更是在当今经济新常态下的一种组合销售模式的全新探索。
在探索创新产品组合销售模式过程中,要按市场规律办事,不能以牺牲生产企业利益来做大客户,要用开拓的设计思维,不断梳理客户需求,梳理过程中抓住其细微处进行转换、创新,同时加强与客户沟通,将我们的数据库与供应商、客户的数据库进行对接,用成熟稳定的产品进行磨合,技术创新创造价值,配以物流、供应链管理、信息提供与技术创新合为一体,打造“产品直供、技术创新、供应链整合”的组合型产品包。产品包完善并达到规范化、程序化、流程化、系统化,才能进行复制和推广。同时要建立了捆绑销售、利益分享、业绩考核的高效运行机制,使合作业务有了组织和体系保障,进而真正发挥国有贸易型企业作为商务平台的协同与整合资源的集中优势,大幅降低经营风险。
二、强化供应链、财务管理关键环节,完善相应制度堵塞管理漏洞
借鉴发达国家经验,要管控住贸易风险,除了贸易模式外,还必须从管控方式和管理制度等方面解决存在的问题。首先从业务梳理入手,对融资性贸易和有风险的业务坚决停止,从源头规避业务风险。结合最佳业务实践,改善业务管理模式,适应灵活多样贸易组合。根据实际业务处理,将业务流程标准化、规范化、统一化。统一管理客户信息,统一业务数据管理,相关领导和部门实时查询,实现销售策略和信用管控有效执行。紧抓贸易业务关键点,销售合同和采购合同对应管理,细化合同分类,建立标准流程,合同签订分类、分级审批管理,根据业务形态制定合同模板,防范合同风险,提高审批效率。经营业务中,要重视框架协议、年度合同的评审工作,从客户评审、法务、物流、财务等多个方面加以把关,保证和任何一个合作单位的贸易条款都是风险可控的范围。强化订单的管理,销售订单、采购订单的衔接管理,保证一对一、一对多、多对一的订单勾稽模式,使得单笔业务能够直接判断预期毛利。对贸易合同中的购销直接勾稽,使业务线条更明晰,便于利润分析,后期统计定制开发业务管理报表,统一台账、报表样式,提高效率,避免重复对账,对贸易业务进行多维度统计与分析,实现各模块高度集成。
其次,加强供应链管理,公司要对商品进行全流程集中管理,取消由公司下面的业务部门自选物流单位,管控仓储、货权等环节,由公司供应链管理部门统一与国内大型物流公司合作,集中管理。对运输、仓储、货代、报关等业务全流程管理,管控物权和风险。物流集中管理使物流费用更为规范、透明,保障了订单的准确执行,逾期报警,使用量化指标实现系统控制,不符条件拒绝执行。物流集中管理的标准化、流程化、指标化,运输、仓储、货代、报关环节的集中管理,库存管理实时信息报警,货权转移业务严格管控,储、运、票、款集成化管理将大力减少业务部门私自放货、违反公司规定进行违规行为,业务风险大幅降低。且要注意做好实时库存台账,实时反映各类库存物资的真实库存及物料出入库动态,统一货代和报关公司管理,可以优中选优,提高服务质量、降低经营费用,挖掘潜在利润。全面采用批次管理功能,加强每批物资的来源、去向追踪管理,这样能抓好货权管控,监控商品流转,切实降低货权风险。财务管理环节,要注重核算及时准确,合同执行信息实时掌握,强化信用额度管理,实现有效资金监管,大幅提升财务管理水平,注重实现财务业务一体化,摆脱纷繁事务,实现由事务性财务向战略支持型财务转变。
再者,要建立、健全管理制度。认真梳理业务细节,不放过每一个风险点,用制度规范、用流程监控,防控风险。对于业务管理、发货、库存管理、报关、报检单据管理等要制定相应管理制度、要出台经济责任考核制度,在考核制度中增加约束与惩罚力度。
三、利用现代化的先进信息系统,支撑贸易业务有效管控与科学发展
现代化的先进风险管控管理,依靠过去传统的手工作业已难以支撑,必须在公司整体管理要求下,以信息化系统为工具进行支撑,建立以购销合同为索引,监控合同执行各环节风险,对合同签订、货物收发、货款收支、收益核算等环节进行规范管理,在事前和事中防控业务风险,全面提升管理能力和盈利能力,通过实现“经营模式专业化、核心业务集中化、业务流程标准化、资源能力共享化、全球供应链协同”的信息化建设目标来切实降低经营管理风险。
先进的信息系统以业务流程节点控制为核心,将物流、资金流、信息流集中到一个平台上进行管理,打破部门之间的界线,将基础数据、业务数据、财务数据等进行规范化的管理和梳理,让内部业务流程和数据管理更加规范化,尤其是数据统计的规范,实现业务数据和财务数据的一体化管理与无缝衔接,减少内部反复的单据传递、数据核对、数据统计等工作,解放部分重复性的工作量,从而让业务人员及财务管理者更多专注于内部业务流程的监控和梳理上,提高效益。同时,其能进行实时的采集和统计,在业务控制的必要节点就进行统计,比如订单成本计算的数据管理;这样大大降低内部报表统计的风险并优化报表速度。其将财务模块和采购模块、销售模块、库存模块等业务系统高度集成,保证了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数据的统一性和完整性。将财务数据上最大的工作量(业务单据记账及统计的工作)从原来的手工录入的状况下提升到通过系统完成自动的业务帐和财务帐的同步,并通过必要的管理规则的引入,将财务数据上需要的管理元素进行控制,在内部控制上也进行了财务管理的事前控制的管理,比如客户的应收账款的控制:通过信息系统严格控制款到再发货,没有款发货单添加不了的管理流程,这样避免“国有资产”的流失,且有效的提升了财务资金管理能力。
篇2
【关键词】国际化;风险;管理
一、研究背景
RWE集团是德国第二大能源及公用事业企业,也是德国大型综合能源企业的典型代表之一。该集团成立于1898年,总部位于德国埃森(Essen),集团业务范围涉及发电、输配电、电力贸易、煤炭、石油、天然气、自来水等多个领域,主要业务分布在德国、英国及中东欧,其交易机构遍布全球多个地区,包括伦敦、新加波、日内瓦等。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市场也是RWE业务关注的重点,已在中国开展二氧化碳减排项目的开发与购买等业务。通过加大对新兴市场的开发投入,不断推进国际化业务发展。
二、国际化风险管控
风险管控是企业国际化管理重要内容,也是影响企业国际化成功推进的关键要素。RWE集团在国际化过程中,坚持围绕核心业务,适度拓展国际化业务范围和领域,以风险控制为基础,稳步推进国际化发展。(1)适应环境变化,调整发展战略,防范发展风险。企业发展战略是企业国际化经营的重要基础。作为大型能源企业集团,世界经济环境、能源发展环境与企业竞争环境等外部因素对RWE国际化经营的影响越发显著。为有效应对环境变化,把握企业国际化经营中的有利机遇,RWE集团通过积极调整企业发展战略,提出了“更加可持续、更加国际化和更加稳健”的三维发展战略,以适应国际化发展要求,防范集团国际化发展风险。更加可持续:集团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比重将从2011年的8%增加到2020年的20%;二氧化碳排放量将从2011年的0.79吨/MWh下降到2020年的0.62吨/MWh;提高发电厂的效率,促进用户节能。更加国际化:确保在德国、英国和荷兰等核心市场获得稳定收益,在中东欧和东南欧市场实现有机增长。更加稳健:保持目前在能源领域的完整价值链,将一体化业务模式作为稳定收益的基础;保持在管制业务(电网和天然气管网)和非管制业务(发电业务)间的平衡;将创造价值作为投资增长的原则。(2)聚焦核心业务,优化业务领域,防范业务风险。RWE集团业务范围涉及发电、输配电、电力贸易、煤炭、石油、天然气、自来水等多个领域,早先还涉及电信、土木工程等领域。在国际化发展过程中,RWE不断优化调整业务领域与经营范围,逐步将业务聚焦到能源电力及基础设施领域,增强企业核心业务竞争力。目前,RWE集团旗下拥有RWE电力、RWE新能源公司、RWE供应与贸易、RWE能源服务等子公司,业务范围贯穿了整个能源价值链的所有环节(表1)。同时RWE也根据市场环境变化与企业经营情况,不断优化传统电源业务结构,提升可再生能源发电比重,对企业业务进行动态优化调整。
表1 RWE主要业务分布图
(3)参与全球交易,丰富产品种类,防范市场风险。产品交易的国际化,是RWE国际化经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RWE防范要素价格风险,降低企业成本的重要手段。RWE是欧洲能源交易市场主要参与者之一,其能源产品交易主要由子公司RWE供应与贸易公司(RWE Supply&Trading)组织管理(表2)。RWE拥有欧洲最大最尖端的能源交易大厅,附属网络运营中心分布在伦敦、新加波、日内瓦、荷兰登博斯等地。其交易产品种类包括电力、天然气、煤炭、货运、石油、气候、排放权及可再生能源,以及相关金融衍生品的交易。
表2 RWE Supply&Trading 核心业务分类
(4)调整产业结构,优化资产配置,防范经营风险。根据欧盟相关法令要求,大型能源企业需要将网络业务与发电、批发、零售业务分离,并对中间环节的传输与配送业务实施反垄断监管。RWE燃气和电力的网络运行管理机构(TSO)是欧盟监管的重点,为适应政府监管要求,RWE于2009年将其天然气TSO机构出售给独立的第三方。对输电网的运营,RWE通过设立内部相对独立的TSO进行管理,该TSO在法律形式、组织和决策方面独立于集团的其它业务,以适应欧盟监管,防范经营风险。作为与经济运行结合紧密的能源基础设施产业,近两年RWE集团受欧债危机及国际能源价格波动等外部因素影响较大,企业收入及利润明显下滑。为有效适应外部经济形势变化,RWE不断优化资产配置,通过出售盈利能力较低资产,提升国际化经营业绩。2011年至2013年间,RWE集团先后出售电网公司Amprion74.9%的股份,剥离油气公司RWE Dea以及部分地区配电和售电公司的资产,剥离柏林水务公司Berlinwasser和Rostock燃煤电站的股份,出售天然气管线子公司NET4GAS等。通过优化集团资产配置,增强防范风险的能力。(5)加强研发投入,注重新产品开发,防范技术风险。近年来,电动汽车、智能电网等新兴业务领域发展迅速,产业发展存在巨大市场空间,并逐步成为企业新兴利润增长点。RWE逐步加大在电动汽车充电、智能电网等新兴业务领域的投入,并继续增加对传统化石能源及新能源使用技术研发投入。2011财年,RWE集团研发投入1.49亿欧元,比2009年增加投入3900万欧元。专门从事研发工作的人员规模也逐步扩大。RWE在德国建立了500多个充电站,与20多个市政公用事业单位签订协议,为其提供电动汽车和充电站设施。
三、案例启示
分析RWE集团国际化发展中的风险管理举措,对企业开展国际化经营有如下启示:(1)风险防控是企业国际化发展重要基础。积极防范国际化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业务风险、市场风险、经营风险、政策风险等关键领域风险,促进企业稳定发展,是保障企业稳步推进国际化的重要基础。降低风险,即是增加效益。RWE通过业务发展与经营管理的不断优化调整,有效规避了市场经营中的一系列风险。尽管相对于其他特大型能源企业,RWE的排名不算靠前,近年来企业发展速度也并不突出,但正是凭借其稳健经营的理念和有效的风险控制举措,使其有效规避了历次金融危机与能源变革对企业的影响,并经历百年发展,逐步成长为全球综合能源企业稳健发展的典范之一。(2)交易的全球化是国际化发展的重要内容。积极参与国际能源市场交易,丰富市场交易产品种类,降低企业生产经营中的市场风险,是RWE国际化发展中的重要内容。RWE对企业组织结构和管控模式设置、能源生产销售、参与国际能源市场交易等多方面经营模式,都充分体现了大型能源集团一体化经营与多元化发展的优势。针对不同环节不同领域,RWE通过成立专业化公司实施运营管理,充分发挥集团化运营与专业化管理相结合优势。如通过RWE供应与贸易子公司,统一参与欧洲能源市场交易、对集团资产进行统筹优化,以市场为基础,引导与调整能源生产企业日常运营,降低集团整体成本,提高集团整体经济效益。
参 考 文 献
[1]鲍明铭等.大型企业集团风险管理模型研究.经济与管理研究.2013(1)
篇3
关键词:电子商务;中小贸易公司;影响;对策分析
Internet正在改变世界,而国际贸易领域更是深受其影响,电子商务已经成为了国际贸易的通行证,并给国际贸易带来了崭新的运作模式和方式。
一、中小贸易公司的含义
2003年,国家经贸委等部门出台的《关于印发中小企业标准暂行规定的通知》,对我国中小企业制定了标准界定,“职工人数500人以下,或销售额30000万元以下。其中,中型企业须同时满足职工人数100人及以上,销售额3000万元及以上;其余为小型企业”。
中小贸易公司是我国市场经济主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规模较小,产品品种多等特点。这些都很符合网络营销的特点。同时,我国中小贸易公司与大型贸易公司相比较在经营机制、管理等方面都简单的多,有利于公司的调整、管理,便于较快的贯彻、接受新鲜的经营理念,快速的以更新的经营体制去适应时代的发展大潮。《2005-2006年中国中小企业电子商务应用研究年度报告》显示,“中国2005年中小企业电子商务交易额达到2766亿元,同比增长56.7%,已经占据中国电子商务市场交易额的38%左右”,可见。中小贸易公司在我国市场尤其是电子商务市场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二、电子商务对我国中小贸易公司的影响
电子商务无纸化、低成本的特点有效弥补了中小贸易公司在资金、技术、规模、形象等方面的缺陷,为中小贸易公司提高竞争力、参与国际竞争提供了很好的条件。
1降低中小贸易公司的成本
首先,电子商务可以降低采购成本。电子商务环境下中小贸易公司可以通过网络个人在更大的范围内选择供应商,通过网络传递商业单证,网络拍卖更是为中小企业提供了绝好的采购途径。
其次,电子商务降低了营销成本。中小贸易公司可以建立网站,产品介绍、技术信息、售后服务等信息,进行产品形象和宣传。更重要的是,电子商务使中小贸易公司的客户维系成本明显降低,电子邮件和在线聊天代替了原先昂贵的长途电话费用。
最后,电子商务降低了库存成本。中小企业可以通过与供应商建立良好的关系,从而降低自己的库存水平,进而合理规避经营风险。更重要的是,通过电子商务可以直接将供应商的商品提供给顾客,甚至不需要存储到仓库,实现零库存,同事加快中小贸易公司对市场客户的反应速度。
2提高中小贸易公司的业务机会和运作效率
中小贸易公司的最大问题是业务量小,而电子商务天然的无国界的特点会为他们带来更大的市场空间。大大拓展他们的市场机会,电子商务使传统的贸易流程得到简化,使信息能够以最快的速度接收,处理和传输,从而使中小贸易公司用最快的速度获取信息资料,顺利完成交易,这样不仅能降低成本,还能显著提高公司运作效率,有利于中小贸易公司把握商机,在竞争中获得优势,从而提高公司的竞争力。
3缓解中小贸易公司的基础设施难题
电子商务为中小贸易公司营造了一种全新的信息交流和商务贸易环境,中小贸易公司甚至只需要一台电脑、一部电话、一个猫和一根电话线就可以开张了,解决了中小贸易公司由于资金短缺出现的基础设施问题
总之,电子商务的发展使得中小贸易公司不但可以获得以前他们无法获得的信息,而且获得了和大公司一样开拓国际市场的机会,对中小贸易公司开展国际贸易提供了良好的平台。但与此同时电子商务在我国中小贸易公司应用中也存在一系列问题。
三、中小贸易公司实施电子商务的现实问题
电子商务在我国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中小贸易公司目前的信息化程度还不够、传统电子机制使得其实现实现电子商务的成本居高不下,这些矛盾都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电子商务的进一步深入。
1中小贸易公司电子化程度低
中小贸易公司因为业务量少,一般用人力就可以解决,所以普遍存在电子化程度低的问题。首先,资金少使得其硬件设施还不够完善,电子化处理水平较低;其次,人才的缺乏使得其现有设备的维护也出现难度;最糟糕的是,中小企业还没有形成电子化单据处理的工作方法和相应的数据库,不具有主动获取、分析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导致很大一部分公司网站成了“摆设”。如网站内容单调,仅限于产品目录,或者长时间得不到更新,使得对方无法快捷的获取自己需要的信息等,从而在竞争中失利,甚至错过很多贸易机会,阻碍了中小贸易公司发展国际贸易。
2立法不健全,观念未改变
传统意义上的贸易合同必须书面订立,通过手写签名或印章来辨识身份,在电子商务的网络交易中,大量运用电子货币和电子签名,导致有形合同的法律规定很难适用于网上无形的合同,对于网上合同权利义务的规定,还有待于进一步明确及规定。比如我国并没有专门的电子商务合同法规,只是在原来的合同法中进行了简单说明。使得钻法律漏洞的的行为常常发生,甚至有人利用网络贸易进行诈骗犯罪,这些都阻碍了国际贸易的发展,加之许多中小贸易公司还在利用电子商务发展贸易机会的问题上犹豫不决。
3电信资费较高
我们国家的电信机制是集行政管理与经营于一身的垄断体制,经营成本高,效率低下,使得资费标准较高。这与国外一些发达国家相比,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尤其对于资金实力本就不是很强大的中小贸易公司来说,高额的资费标准更是导致其对电子商务望而却步的重要原因之一。如不改变这种现状,在成本增加的前提下,中小贸易公司大多宁愿选择熟悉的,传统的经营模式,但这样就使得公司本身无法提高自身的竞争力,无法跟上时展的潮流,造成恶性循环,这不利于电子商务在我国的普及,更不利于我国中小贸易公司的发展壮大。
此外,开展电子商务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和风险。当前前网络安全技术及其相关的认证都不完善,如电子商务合同的应用和有效性认证,交付商品的质量保证,网上支付的安全认证体系等。网上交易的安全性成为了制约电子商务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如在信息安全保密方面,计算机专家在网上银行的安全问题上虽然采用了多种措施,但仍然无法有效防止网络黑客的攻击。也正是由于种种风险的存在,使得各方当事人对电子交易疑虑重重。因此,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规以引导电子商务健康有序的发展成为了当务之急。
四、我国中小贸易公司有效开展电子商务的对策分析
通过分析电子商务对中小贸易公司的影响,结合中小贸易公司实施电子商务过程中的现实问题,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1积极转变自身观念
中小贸易公司应主动推进电子商务,将现代信息技术运用于公司的经营与管理中,使公司在竞争中取得胜利。目前我国许多中小贸易公司仍认为电子商务仅限于网上信息,网上获取订单,而忽视了电子商务真正带来的优势——通过业务流程的电子化,从而提高运作效率,降低运营成本。不应当仅限于“眼见为实”的传统观念,要打消对网络交易真实性的怀疑和戒心,认识到电子商务距离自身已经非常的贴近,把发展电子商务调高到关乎中小贸易公司存亡的高度上去理解,转变观念,积极参与到电子商务发展大潮中去,主动推进电子商务,将现代信息技术运用于公司的经营与管理中,为自己的公司在市场竞争中抢占一个制高点。
2加强基础建设和人才建设
电子商务是网络技术发展的产物,其迅速发展的同时,也对网络信息基础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信息基础建设正是制约网络贸易发展的关键所在,我国目前在信息基础的投资建设方面已经取得了初步的成效,网络架构已经基本完成,但与发达国家的高投入及密如蜘蛛网的信息高速公路相比,我国在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上的投入仍严重不足,建设仍处于初步阶段,这方面的落后,制约着电子商务的发展,也影响着中小贸易公司的发展。因此加强信息基础建设刻不容缓,同时也应该充分利用现有的网络资源,以求实现利润最大化,加快中小贸易公司的发展步伐。
另外,电子商务的关键是人,公司贸易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己的技术和管理人才,中小贸易公司普遍工作素质比较低,对信息知识和技术的掌握程度非常有限,专业的信息技术人才很少或没有,这种情况在电子商务飞速发展的环境以及在面对外国企业和国内大型贸易公司优势的时候,显得尤为突,出,需要尽早解决。一方面引进新人才,针对目前的技术,管理需要,引进一些接受过系统学习、素质较高的复合型人才,以应对公司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要留住原有人才,中小贸易公司本身也应该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设立专门的培训部门,对原有的人才进行新式的培训,让员工更好的接受新知识。了解新技能,以便在自己的岗位上发挥更出色的作用。使公司更好的应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适应电子商务环境下的生产经营和管理工作。
3着力塑造网络品牌
对于中小贸易公司来说,商业机会更是维系公司生存的关键。我国中小贸易公司大多处于品牌创建初期,以提高品牌知名度为主要任务,应该大声地、异口同声的告诉大众“我的品牌是谁?我的品牌下的产品有什么优势?”。首先让公众知道品牌的存在和特点,这就要求公司网站要简单易用、网页设计要能吸引客户。接着应花力气宣传品牌。充分利用互惠连接、搜索引擎等方法进一步推广品牌,提高品牌影响力,赢得消费者感情上的认可与偏爱。
4重视客户关系管理
客户关系管理对国际贸易至关重要,尤其对于中小贸易公司这种先天客户关系资源就缺乏的个体来说。好的客户关系管理能为中小贸易公司把握住市场机会,不仅能促进产品贸易的顺利实现,而且有助于实现长期合作,中小贸易公司可根据客户特殊的要求为其量身定做某类产品或者可以及时的了解售后情况,为客户提供全方位的服务等等,这样一方面有利于公司获得到稳定的商业机会,取得客户的信任。另一方面,对于中小贸易公司本身也起到了一种宣传作用,可以带来更多的贸易机会,和壮大发展的机会。
5进一步营造良好的网络贸易环境
政府鼓励和引导对于国际贸易网络化作用明显。美国曾经出台政策要求对网上报关优先处理。我国政府要加快建设,改变目前的贸易方式,使那些贸易业务还在网下的贸易公司积极开展电子商务,在积极引导的同时,出台实际的优惠政策,例如,适当调整电信资费标准,为中小贸易公司提供电子商务有关的技术支持和服务等。真正为中小贸易公司解决网上经营中所存在的问题,使中小贸易公司从被动参与到积极将公司的贸易活动整和到电子商务上来,让中小贸易公司真正的体会到好处,这才是政府需要思考的切实问题。
篇4
关键字 第三方物流 物流外包 风险 对策
一、物流外包概述
所谓物流外包,即生产或销售等企业为集中精力增强核心竞争能力,而将其物流业务以合同的方式委托于专业的物流公司(第三方物流,3PL)运作,外包是一种长期的、战略的、相互渗透的、互利互惠的业务委托和合约执行方式。之所以出现物流外包,是企业为了强化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利用企业外部资源、降低和控制成本,节约资金、分散风险的需要。
通过物流外包企业可以取得明显的优势:
(一)节约时间。物流外包可以使得厂商集中资源用于提高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当今世界是一个专业化的分工协作时代,企业要想迅速成长,就应尽可能将核心业务以外的商业职能外包,必须让自己的员工专心致志地从事核心业务。这样做可能会失去一些控制权和做出反应的时间,但总的说来,利大于弊。
(二)比较优势。即便是自己拥有可利用的资源,但由于劳动分工与专业化的内生的动态比较优势,把企业物流业务分包给供应链内的其它专业化组织可能会做得更好。因为位于供应链中的相对位置不同,专业化的物流企业会拥有更多的市场知识、关系网络及专业化技能,同时还会发挥规模经济的优势。
(三)给企业节省费用,增加盈利。从事物流外包业务运作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利用规模经营的专业优势和成本优势,通过提高各环节能力的利用率,实现费用节省,使企业能从分离费用中获益。
(四)使企业加速商品周转,减少库存,降低经营风险。第三方物流服务提供者借助精心策划的物流计划和适时的运送手段,最大限度地加速库存商品周转,减少库存,为企业降低经营风险。
(五)重构物流网络。物流外包能以一条快速的捷径策划物流传递网络,满足全球市场需求,使企业组织尽快达到具有竞争优势的境地。
(六)降低管理难度,提升管理效率。物流业务外包既能使企业享受专业管理带来的效率和效益,又可将内部管理活动变为外部合同关系,把内部承担的管理职责变为外部承担的法律责任,有利于简化管理工作。
二、物流业务外包的潜在风险
事物都有其两面性,物流外包也不是只有好处没有风险的,它也有其潜在的风险需要企业把握。
(一)外包控制不足。外包常常会使企业失去对一些产品或服务的控制,从而增加了企业正常生产的不确定性。企业在外包的过程中有可能由于丧失对外包的控制而影响整个业务的发展。现实中因外包引起企业危机的事件不在少数。
(二)增大外包依赖风险。长期依赖某一个第三方物流服务商对企业的资本投资、效率提高具有潜在的好处,但同时又会使第三方物流服务商滋生自满情绪而让企业难以控制。
(三)内部员工抵制。企业物流外包往往会影响企业的内部业务流程,需要企业的内部业务流程重组,这个过程很可能对所有员工都产生影响,受到企业内部员工的抵制而对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产生负面影响。
(四)降低用户满意度。企业过于依赖第三方物流服务商,又无法控制或影响他们,使企业不能取得所需的用户需要信息,从而影响企业的产品改进。从长期来看,由于对物流活动的失控可能阻碍核心业务与物流活动之间的联系而降低用户满意度。
(五)企业利益受损。物流活动的长期外包,会使第三方物流服务商认为企业缺乏专家技术,因此抬高物流服务的价格或提供较差的物流服务,从而使企业蒙受损失。
综上所述,物流外包业务中隐藏着潜在的风险,使有些企业放弃物流外包而选择物流自营。例如,在郑州有一家专营第三方物流的公司,其最大的客户是一家钢铁贸易公司。两家公司合作一段时间后,钢铁贸易公司搞起了自己的配送系统。为什么有专业的第三方物流公司,能提供又好又便宜的服务,钢铁贸易公司还要自讨苦吃呢?原来钢铁贸易公司新任的总经理对配送业务外包很担心,认为自己完全让这家企业在从事第三方的相关配送,对方万一不干了或者提出不合理的服务标准或收费要求,企业就会受到极大的打击。在公司经营中,牺牲部分利润追求安全是非常理性的行为,这位老总的担心也不无道理。可见,企业面对物流决策时,是完全依赖第三方物流服务商而承担一些风险,还是自身培养一些技术专家来防范相关的风险,企业领导必须清醒的作出决择。
三、企业物流业务外包风险的应对策略
随着物流外包实践的推广,有些企业取得了良好的业绩,但也有一些企业并未达到预期的效果。因此,企业在选择物流外包时必须谨慎,在考虑物流外包优势的同时也必须重视其潜在的风险,以系统的、长期的观点来进行物流外决策,并采取一定的应对策略来防范潜在的各种风险。
(一)识别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外包本身并不是企业发展战略,它仅仅是实现企业战略的一种方式,企业应确定在行业中是否存在有能力和可供选择的物流供应商,否则,实施物流外包不仅不能成功,反而会带来一系列问题。因此,企业应深入分析内部物流状况,并探讨物流是不是企业的核心能力,分析物流是否能为企业带来外部战略经济利益;企业只有在拥有了合适的合作伙伴,企业内部管理层也认识到外包的重要性而且清楚针对外包应做的准备工作,才能决定是否实施外包。
(二)外包伙伴,即第三方物流公司的选择。物流外包决策中很重要的一个问题是包给谁的问题,即外包伙伴的选择。首先需要对外部的潜在物流供应商进行调查、分析、评价、调查物流供应商的管理状况、战略导向、信息技术支持能力、自身的可塑性和兼容性、行业运营经验等,评价其从事物流活动的成本状况,评价其长期发展能力,评价其信誉度等。特别是对于物流供应商的承诺和报价,企业务必认真分析衡量。报价应根据物流供应商自身的成本确定,而非依据市场价格,报价不仅仅是一个总数,应包括各项作业的成本明细。对于物流外包的承诺尤其是涉及政府政策或物流供应商战略方面的项目,必须来自物流供应商最高管理者,避免在合约履行过程中出现对相关条款理解不一致的现象。在评价的基础上,对潜在的多个物流外包伙伴进行比较,从中选择最适合企业需要的外包伙伴。
(三)物流外包活动的控制。对外包活动进行监控和控制是外包顺利实施的重要保证。企业即使与第三方物流供应商签订了协议,也应当监控第三方物流供应商的绩效,同时给他们提供所需的业务信息。企业与第三方物流供应商之间要注意相互沟通,共同编制操作指引。企业不能认为业务外包了,一切就由对方承包,完全是物流供应商单方面的工作,而应当与第三方物流商一起制订物流作业流程、确定信息渠道、编制操作指引,供双方参考使用,操作指引能够使双方相关人员在作业过程中相互步调一致,也可以为企业检验对方物流作业是否符合要求提供了标准和依据。因此,企业要建立物流外包的控制机制,对外包伙伴的业绩进行定期检查,制订标准对其业绩进行考核。
(四)企业内部组织结构的调整。企业物流外包可能会受到企业内部作业流程的制约以及员工的抵制,因此,企业内部组织结构的调整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如何在无缝衔接的基础上调整业务流程,进行职能变革;如何对外包的物流功能进行持续有效的监控;企业文化是否鼓励创新与变革;企业领导和员工对变革持何种态度等。从战略角度看待物流业务外包,致力于获得最佳合作伙伴,并围绕着这种伙伴关系建立一种健全的管理体系,从而实现无缝衔接,取得外包策略的成功。
(五)以"双赢"为原则,巩固合作关系。物流供应商对企业和企业的客户的服务能力是依靠企业自身的工作表现的好坏,外包意味着双方利益是捆绑在一起的,而非独立的,良好的合作伙伴关系将使双方受益,任何一方的不良表现都将使双方受益,任何一方的不良表现都将使双方受损。在选择物流供应商时,要改变现有的观点,即仅着眼于企业内部核心竞争能力的提升,而置物流供应商的利益于不顾,企业应以长远的战略思想来对待物流外包,通过外包既实现企业自身利益最大化,又有利于物流供应商持续稳定的发展,达到供需双赢的局面。因此,供需双方相互信任和忠诚以及履行承诺是建立良好的外包合作关系的关键因素。
参考文献:
[1]. 丁俊发. 中国物流[M] 北京: 中国物资出版社,2000
[2]. 杜文,任民. 第三方物流[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3]. 省略
[4]. 鄢丹,李建民. 物流外包在现代企业中的应用[J],中国水运,2002,(12):19-20
篇5
国际贸易专业论文范文一:低碳经济对国际贸易影响分析
摘要: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不断增加,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逐渐成为各国共同关注的社会问题。发展低碳经济有利于改善人类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是未来国际贸易的发展趋势。在低碳经济的视角下,必然会改变传统国际贸易发展方式,发展相应的技术,同时,由于低碳发展离不开科学的规划,因而需要完善的相应机制作为保障。
关键词:低碳经济;国际贸易;挑战
一、低碳经济的意义及发展的可能性
(一)低碳经济的定义
低碳经济指的是在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下通过技术提升、产业转型、能源替换等手段降低石油、天然气等传统高碳能源的消耗,达到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共同发展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低碳经济最早由老牌工业国家英国提出,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这一以低能耗、低污染为特点的经济模式正逐渐成为世界热点。
(二)低碳经济下国际贸易的意义
目前人们已充分意识到昔日过度依赖化石能源的经济和生产方式带来的危害,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低碳经济作为一种低能耗、低排放、高效率的可持续发展方式逐渐受到各国青睐,随之而来的便是对领先技术与能源效率的追求。在全球产业与国际贸易的竞争中,除了发展低碳产品的技术差异,政策的争夺也变得炙手可热,在低碳经济的视野下,不仅贸易形态,贸易关系会发生改变,各国在世界贸易中的位置和收获也会随技术和政策的不同而发生改变,因而,如何将低碳经济化为我国的优势也就变成了一个极为重要的议题。
二、低碳经济带来的挑战
(一)更为激烈的贸易规则话语权争夺
发展低碳经济是世界各国的共同选择,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形势,国际贸易也会发生相应的调整改变。低碳领域的国际标准是评判国际出口商品的标准和尺度,制定有利于自身的国际贸易游戏规则可以维护本国的经济发展、在低碳经济的视野下取得最大化的利益,对于每一个国家来说都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因而在低碳经济中,贸易规则话语权的争夺也变得更为激烈。
(二)更为严峻的贸易环境
在国际贸易中,各国贸易壁垒一直存在以保护自己的国内企业。我国作为对外贸易中的出口大国,由于出口产品大多集中在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的领域,因而随着低碳经济的不断深入,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也就拥有了更多的借口抵制中国出口的商品,出台很多相关的贸易措施,这对于我国的外贸事业来说是十分不利的贸易条件,出口商品将会面临更为严峻的贸易环境。
(三)难以快速调整的能源结构
中国的能源结构以富煤、少气、缺油为特征,电力中,火电占比达77%,可以说,煤炭资源是我国主要的能源资源;同时,我国主体产业为第二产业,工业生产技术水平的落后又加剧了高碳的特征。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我国目前整体科技水平仍然比较落后,这一特点严重制约了低碳经济视野下我国能源结构的调整,使我国难以在短期内转变成与世界贸易格局相符的低碳经济模式。
三、低碳经济带来的机遇
(一)新的市场需求
随着低碳经济的发展,低碳产业中不同产品将形成不同的市场。低碳产品指的是具有节约能源、节能减排的产品,例如天然竹木产品、太阳能产品等。相对于传统外贸产品,这些产品具有更高的技术含量,也同时具有更高的附加值优势,这些市场需求对于我国而言是新的市场机会,有利于我国开发相应产业从中获利。
(二)产业的升级转型
尽管我国目前产业结构仍然以粗放式的工业模式为主,但在随着低碳经济的不断深入和低碳产品需求的不断增加,国内产业也将随着市场需求进行相应的调整。目前我国在国际贸易中比重过大的在加工贸易方面,随着粗放型经济不断被集约型经济替代、高碳产品工业被低碳产品工业替代,高新产业所占的比重将会不断提升,低碳经济可以作为市场需求无形中加快我国的产业升级转型。
四、我国贸易发展对策分析
(一)争取规则制定主动权
随着中国经济、军事、政治力量的飞快发展,中国的综合国力在过去几十年中有了大幅提升,已具备了依靠自身实力参与制定国际贸易规则的实力。目前发达国家对于传统化石能源的依赖逐渐减弱,很多西方国家企图利用贸易规则弱化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贸易中的竞争力,对于我国来说,利用自身逐渐强大的综合国力争取到更多规则制定的主动权,在这场无硝烟的博弈之战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加快建设低碳机制
目前我国已经积极参与到多个多边国际气候变化谈判和治理中,然而,我们不难发现,发达国家在贸易规则的制定中大都企图通过发达的经济和技术优势谋求碳交易、碳金融中的控制权。在发达国家中,已经有很多国家形成了以资源能源定价的体系和控制权,而我国仅仅在少数一线城市建立了碳交易机构,仍然不够完善。在新兴的地坛国际贸易市场中,为稳固我国的话语权和控制权,应当大力加快符合我国国情的低碳机制建设,形成自身体系优势,从而面对国际形势。
(三)加速低碳技术应用
低碳经济的支撑是低碳技术的应用。西方国家早在上世纪就开始逐渐意识到生态环境对于人类社会的重要作用,因而通过洁净技术以及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的相关技术提高能源利用率,具有技术上的优势。我国起步相对较晚,目前应当大力加强相应技术的研发和学习,有效发挥先进技术的特殊作用,促进清洁生产和能源循环利用,广泛将低碳技术应用于清洁燃料交通工具、节能型建筑、环保型农业等不同领域。
五、未来发展及展望
(一)改变全球贸易格局,地区差距扩大
在低碳经济不断发展的同时,传统的能源类物品交易数额也在发生相应的下降。在整体的国际贸易交易格局中,高能耗、高排放的商品交易份额正在不断下降,而低碳环保的高新产物交易份额正在产生相应的上升。对于具有良好的科学技术基础的西方发达国家,在未来的发展中,将会获得更多的贸易优势,而以劳动力和低附加值产品为优势的发展中国家则面临着更多的贸易壁垒和挑战,地区与地区之间的差距将被扩大。
(二)改变技术格局,出现低碳环保技术的转让
根据基本的产品循环理论,可以知道产品的生命周期分为新产品阶段、产品成熟阶段和标准化阶段三个阶段。在第一阶段中,具有较多资金和技术的发达国家利用技术创新生产新产品;而当这一技术日趋完善、消费者接纳程度提高后,厂商将会采用大量生产的方式发挥规模经济的效益,因而会逐渐将工厂转移到海外;随着技术不断标准化,生产技术的模仿学习使得竞争主要以价格为主,劳动力成本成为主要因素,因而该产业将会被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尽管很多低碳产品目前仍然处于第一阶段,但可以预判到随着国际贸易的不断加深和相关技术的学习转让,更多的技术将会深入到发展中国家,相关贸易也会产生新的格局。
六、总结
随着环保意识的不断增强,低碳经济已经成为必然的经济发展趋势,对于国际贸易也将产生深远的影响,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我国在面临挑战的同时也拥有着相应的机遇,应当积极应对这样的形势变化,通过技术的提升、机制的完善、贸易规则的参与扬长避短,在国际贸易中取得更大的利益。
参考文献:
[1]马群.低碳经济对国际贸易发展的影响[J].中国市场,2015(21)
[2]何向骏.低碳经济对国际贸易发展的影响解析[J].经营管理者,2015(21)
[3]李玉婷.国外低碳经济政策研究:进展、争论与评述[J].当代经济管理,2015(5)
[4]宋雅洁.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途径、模式与政策选择[J].特区经济,2010(4)
国际贸易专业论文范文二:国际贸易的风险防范及控制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外贸企业越来越多,国际贸易量也取得了大幅度的增加。由于各国之间政策、法律等方面的差异和冲突,造成外贸企业在国际贸易的过程中很容易出现各种问题,不利于我国外贸企业的长远发展,如何能够有效的防范和控制外贸过程中出现的风险,不论对于外贸企业自身的发展还是对于我国国际贸易的发展都是有着非常重要的研究意义的。本文简要分析和介绍了国际贸易的特点以及国际贸易风险的类型,并对如何防范和控制国际贸易风险提出了一些建议和措施,期望能够对于我国外贸企业的未来发展能够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国际贸易 风险 防范和控制
一、国际贸易风险概述
1.国际贸易的概念及特点。
国际贸易是一种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之间的跨国性质的商品交换活动,在性质上与国内贸易活动是相同的,由于这种贸易活动是跨地区或跨国家的,其在很多方面与国内贸易活动还是有很大差异的。国际贸易的特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由于贸易活动跨国家或跨区域,所以贸易活动要涉及到两个以上不同的国家或地区,这些国家或地区之间可能会在政策、法律、语言文化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存在差异甚至冲突,所以程序和过程要比国内贸易复杂的多。
(2)国际贸易的金额和数量一般都很大,而且运输距离远,贸易周期长,贸易双方承担的风险相对国内贸易来说要大很多。
(3)由于国际贸易时间较长,在贸易过程中可能会受到贸易双方所在国家的政治、经济变动、双边关系及国际局势变化等条件的影响。
(4)国际贸易要经过双方所在国家的商检、海关等部门的协作和配合才能完成,程序要更加复杂。
2.国际贸易风险的概念及特点。
国际贸易风险是指贸易双方在进行国际贸易合作的过程中由于一些不确定性的因素而造成的贸易活动失败或收益低于预期甚至蒙受损失的可能性。国际贸易风险有着其自身的独特特点:
(1)客观存在性。国际贸易风险是客观存在的,其产生和发展是不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具有极大的客观性,正是由于其客观性的存在,使得很多国际贸易公司在国际贸易风险发生以后只能够被动的接受风险导致的结果而无法改变它的发生。
(2)复杂性和不可预见性。由于国际贸易涉及的方面较多、距离较远、周期较长,在国际贸易过程中的每个环节都可能会引发风险,而且国际贸易风险产生的影响也是极其复杂的,国际贸易风险的复杂性直接导致了其不可预见性,贸易公司只有尽可能的防范和降低风险的发生,提高自身的抗风险能力,但是却不能够阻碍风险的发生。
(3)危害很大。由于国际贸易风险很难预测,国际贸易公司无法避免或降低风险带来的严重后果,也使得这种风险带来的损失和危害都更大。
3.国际贸易风险的分类和内容。
国际贸易风险从不同的角度可以进行不同的分类,例如从表现形式可以分为有形风险和无形风险,从风险性质可以分为动态风险和静态风险,而从产生的原因分析的话就又可以分为自然风险、社会风险和经营风险,从风险程度可以分为低风险、中度风险和高度风险等等。现在比较流行的风险划分是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进行划分,宏观国际贸易风险包括政治风险、经济风险、政策风险、技术风险和文化风险等,而微观国际贸易风险则包括合同风险、运输风险、结算风险、价格风险等等。下面简要介绍一下宏观国际贸易风险的内容。政治风险是指国际贸易双方所在国家在贸易过程中由于政治不稳定、政治制度变更、政府更迭等重大政治变故而引发的国际贸易业务产生重大变化的风险,任何一方的国家或地区出现政治变故都会直接对贸易活动带来严重的影响。经济风险是指国际贸易过程中由于市场经济的变化而导致的贸易双方所在国家的货币汇率或商品价格产生重大变动而引发的风险,货币汇率和商品价格每天都在发生变化,因此合作双方必须事先就商定好。政策风险是指贸易双方所在国家由于存在贸易摩擦、贸易壁垒或贸易保护主义等现象而引发的风险,这种风险贸易公司只能被动接受而无法改变。技术风险也称操作风险,是指外贸公司由于在人员、基础设施、操作技术或流程等方面由于操作失误或业务不熟练等原因而产生的风险,如技术人员对贸易合同术语不熟悉产生操作失误而使得双方对于合同的内容或方式理解不同就会造成一定的风险。文化风险是指国际贸易双方所在国家或地区由于存在社会文化、风俗习惯等方面的差异而对贸易活动带来的风险。
二、防范和控制国际贸易风险的对策建议
国际贸易风险虽然是客观存在的,但并不是说国际贸易风险是不能够防范和控制的,只要外贸企业平时就做好防范工作,提前采取有效的措施就能够将风险造成的损失降到最小。
1.严格调查贸易伙
伴的资信情况。
选择一个资信情况良好的贸易合作伙伴是有效防范和控制国际贸易风险的前提和保障,在选择贸易伙伴的时候一定要慎重考察贸易伙伴的资信情况,并保证相关证明材料的真实性。资信情况调查的内容主要包括:对方的营业执照信息、经营活动信息、经营管理能力、经营主体的资格和身份以及对方的信誉度等等。只有找到真实可信的贸易合作伙伴才能为下一步进行国际贸易合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2.严格遵守国际贸易法律法规。
在国际贸易活动中,一方面要遵守一些由国际性组织或商团制定的为业内人所普遍接受和应用的有关国际贸易的规定或准则,另一方面要遵守贸易双方所在国家的有关国际贸易的法律法规,才能够使得国际贸易活动更加规范有序,从而有效的防范和控制国际贸易活动中产生的风险。
3.树立质量意识和品牌意识。
外贸企业要树立质量意识和品牌意识,注重于不断提高外贸商品的质量和品牌水平,在国际贸易中才能够开拓良好的市场,才能够得到国外客户的认同和信赖,才能够降低由于贸易壁垒等现象引发的国际贸易风险发生的几率,企业应当将注重产品质量与提升产品档次视为规避技术性贸易壁垒的重要手段之一。
4.采用有效的技术手段规避风险。
外贸企业可以采取一些合理、合法的技术手段来将国际贸易风险转移出去,例如可以采取投保货物运输保险的方法,将货物在物流运输过程中的风险转嫁给保险公司,可以有效的降低由于物流过程中出现问题而导致的损失。也可以采取投保出口信用保险的方式来降低境外买方信用风险和政治风险。外贸企业也可以利用国际保理业务开拓国际市场,防范对外经营风险。总之,外贸企业可以采用多种技术手段来有效的规避国际贸易风险,虽然要有一定的成本,但是相对于巨大的风险带来的损失而言,仍然是非常可行的。
5.积极控制汇率风险。
对于我国的国际贸易企业来说,要想控制汇率风险,可以采取以下两种手段:一是积极参与国际汇率下的期货市场之中,运用锁定汇率的方式来开展国际贸易,从而有效地控制汇率;二是尽量选用比较合理的计价货币。在具体执行过程中,企业可坚持在出口时用硬币进行计价,坚持在进口时用软币进行计价。一旦企业缺乏足够的议价能力而只能接受出口用软币计价,进口用硬币计价的话,那就可以考虑对价格实施调整。比如,在出口使用软币进行计价之后,还可相应地提高价格。同理,在进口时使用硬币进行计价之后,还可相应地调低价格。如此一来,就能有效地规避掉相当一部分国际贸易风险,从而确保合同能够在最大限度上得到有效地实施。
参考文献:
[1]高海宇.国际贸易术语和国际贸易风险规避的关系[J].现代经济信息,2011,(06).
[2]王耀宁.张强.国际贸易风险规避策略探讨[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9,(01).
[3]吴建功.国际贸易风险管理技术手段的建设问题[J].特区经济,2008,(04).
[4]王雷明.国际贸易风险探究[J].经济论坛,2012,03.
篇6
[关键词]钢铁企业;多元化;营销;产业链
[中图分类号]F2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2)49-0055-02
1国内钢铁企业开展多元化经营的现状及必要性
企业的经营之道,布局决定未来,格局决定发展。随着国内钢铁工业发展步入结构调整和产业布局的进程,在钢铁需求趋于饱和、行业竞争日益加剧、市场表现出倒挂的行业困境下。出于降低主业经营风险的考虑,国内众多大型钢铁企业纷纷加快了多元化经营的步伐。
在各大钢企公布的“十二五”规划中可以发现,企业发展的重心业已转移到加快多元化布局的发展中。以武汉钢铁(集团)公司为例,武钢在“十二五”期间为分散主营业务风险,将把“非钢”产业的发展思路从“一业为主”变为“一业为主,适度相关多元”。企业将围绕供销链发展矿产资源、钢材深加工、国际贸易相关产业,围绕生产链发展工程服务、后勤服务、金融服务类产业,围绕价值链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等。武钢计划在“十二五”后期,“非钢”产业收入达到1100亿元以上,占规划总收入3600亿元的比例超过30%。同样,以2011年全国钢铁行业学习的标杆企业——宝钢为例,其主要业务布局分为钢铁主业、资源开发业、钢材延伸加工业、技术服务业、金融业、生产服务业、煤化工业。这种多元化产业布局被宝钢称为“1+6”模式。而国外钢铁行业的代表企业,如美国钢铁公司、德国曼内斯曼公司、日本新日铁以及韩国浦项制铁等,无一不是从单一钢铁产品经营转向多元化发展之路。
综上所述,多元化经营已经成为钢铁企业可持续发展中的一条必由之路,也早在行业内形成了共识。相比于世界先进企业的非钢产业发展,我国钢铁企业的多元化经营还有很大的发展前景和拓展空间。关键在于钢企如何因势利导,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制定最为贴切的多元化发展战略,紧密围绕现有产业链平台和渠道来保证多元化经营和钢铁主业的协调发展,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才是成功的关键,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多元化产业链延伸。
2钢铁企业实施多元化经营中的重点环节分析
2.1明确发展方向,重点围绕企业现有资源平台和产业链范围
企业在进行多元化发展时,首先要综合考虑企业自身的经济能力、潜在优势和市场环境等各种因素,作出适度、适当的决定。在这方面,企业应注意避免涉足过多的行业或领域,以免战线过长、盲目扩张导致的顾此失彼,使主业和多元化产业都受到关联损害。
企业在实施多元化发展时,要把握一个“度”字,根据自身的实力决定多元化发展的方向和实施的力度。毕竟企业自身可调用的资源和力量是有限的,而企业多元化经营需要相当的资金保障,多元化的步伐越大,需要的资金越多。所以企业实施多元化经营前要充分考虑到企业自身的资金力量和财务状况,不妨先从门槛低、投入少的行业入手,充分利用企业现有的资源平台和沿着产业链上相关的“点”或“单元”来寻求机遇和方向。
首先选择那些与企业主营业务已经建立起核心关联,容易获得平台优势的业务领域作为多元化经营进入的首选目标。其优势则在于拥有高度相关联的领域或渠道才能更容易地依托主营业务建立起优势渠道和核心业务,以较低的成本和风险树立优势地位。以最小的投资和风险来创建优势平台和渠道,也就是商业市场中通常所说的“不熟不做”,只有最熟悉的事情或渠道做起来风险最小。
只有当企业具备了足够的渠道经验以及人、财、物力资源时,才可以进行更广阔层次的多元化发展。更为重要的是,企业的多元化经营不能以这山看着那山高,什么热门做什么的投机心态来进行多元化战略,必须要对市场发展前景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否则必然随波逐流,迷失经营的方向。
2.2加强资本运作,尝试并完善企业多元化合作营销机制
在多元化经营的运作方式上,企业的管理和销售模式需要根据实际发展情况不断加以改革、创新,以便建立、健全适应企业多元化经营发展的创新管控体制和营销机制。现阶段处于市场倒挂背景下的钢铁企业面对最为直接的问题,就是企业的生产能力远远大于实际产能,或者说企业的产品尚未完全适应市场需求,造成产量与成本始终处于尴尬境遇。如何开辟新的市场需求,创新现有营销渠道的一条重要途径就是加强资本运作,尝试并完善多元化合作营销管理机制。
多元化合作营销机制的运作方式主要是指进入、退出、引导和控制相关钢铁贸易企业参与钢铁生产企业产品营销的途径和机制。其目的是形成以大型钢铁企业为主导,通过合理设计产品和服务来引导各级贸易商和钢铁企业相互依托,相互协作,围绕钢铁企业的采购和销售产业链提供全方位的服务为目标。
对于钢铁生产企业而言,采取何种方式让各级经销商乐于采购和经销企业的产品,引导钢材流通渠道的众多优质资本心甘情愿地为企业服务。让企业在营销渠道最低限度投入的基础上使双方都能获得最大程度的效益回报,这是钢铁企业在多元化经营中关于创新营销合作机制的一种尝试。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本运作赋予企业开展多元化经营的途径更为广泛。现行企业开展多元化经营大多采取的如合资、联营或兼并收购等方式,这在国际上是早已通行的一些做法。而在现阶段国内实际运用中,钢铁企业可以考虑有选择性地给予钢材市场内的专业贸易公司以“授牌”、“特许”甚至“连锁经营”的加盟形式来拓展企业的多元化营销渠道,充分调动各类社会资源为企业产品形成新的营销服务体系。而如何通过相关形式的多元化营销合作机制将现有众多钢材贸易商户最终引导成为钢铁企业所能利用的庞大销售组织,这是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寻的课题。
2.3一步一个脚印,钢铁物流园的建设应该始终坚持以效益为中心
当前,钢铁企业在选择多元化进军方向时,目光纷纷被一个热门项目所吸引,那就是钢铁物流园区的建设。面对“十二五”后期国内钢铁物流总量将突破40亿吨这块如此诱人的巨型蛋糕,众多国有、民营钢铁企业均瞄准了物流创效这块“第三方利润源”,纷纷以独营或联营的方式提出了对钢铁物流园区的建设。
然而,钢铁物流园作为企业多元化发展中的一步重要“棋子”,同时也可能是一把“双刃剑”。既可以给企业带来巨大的收益,也可能加剧企业的经营风险。其因一是由于建设现代钢铁物流园的周期较长且规模巨大,动辄投资数十亿,面积过千亩。在当前钢铁行业资金面整体偏紧、市场十分复杂以及未来不确定性明显的行业背景下很容易造成企业资金链条的断裂。如韩国浦项制铁在2012年二季度的最新财务报告就指出因为非钢业务投资规模过大,回收投资和获得回报所需时间过长,从而导致资金吃紧,财务状况恶化、信用等级下降;二是钢铁企业在钢铁产业链上历来已久的“老大”地位,使得众多钢企在多元化发展的过程中既想拥有自己的物流平台,又想建立仓储加工配送中心,还想组建电子商务交易平台。试图集产、工、贸、运角色于一身,凭一己之力在整个产品供应链中一揽子插到底。这样反而使得钢企自身在产业链上的定位模糊,什么都想做,又什么都做不精。直接的负面效应是,钢企即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和精力影响了自身的生产研发,也很难做到产品供应链的高效整合。
企业对于正在规划中的钢铁物流产业园要始终以经济效益为中心,每一步的推进都要以赢利为目的,决不能搞山高无材的形象工程。尤其是在当前城市土地成本高导致物流园区建设成本、经营成本大幅提高的背景下,物流业地产和工业地产的开发可以根据市场需求和企业自身资金能力先期购买部分所需土地。在资金没有完全到位的情况下不要大面积开建,只建小规模样板工程,实施稳步推进。企业在物流园区建设的初期阶段,首先要将大型龙门吊布置到位,形成良好的市场氛围,为下一步拿下后期土地创造条件。因为,市场氛围的形成需要时间,地方政府也需要看到明确的经济实体,客户更要看见储存的实物钢材。而只有实实在在的实体建设才能给各方带来信心。这一切只能一步一个脚印来走,以免造成企业现金流危机。
3结论
钢铁企业实施多元化发展,首先要在多元化布局上赢得先机。首选方向是那些已经与企业主营业务建立起核心关联,容易获得平台优势的业务领域。多元化合作营销机制的尝试和建立要依托于企业现有的优势渠道和核心业务,以较低的成本和风险树立优势地位。钢铁物流园区的建设更要注重与主业经营的实际协同效益,由点及面,循环渐进。这样才能发挥多元化经营优化资源配置、分散经营风险、增强防范效应,实现企业的利润最大化。
参考文献:
篇7
首先,从全国范围看,有中国五矿(国企)、建发集团(国企)、华冶钢铁(私企)、大经钢铁(私企)等,已在全国各大市场建立了多个具有相当规模的大型加工配送中心,中、小型加工配送商则不计其数,在一级及二级经销商的队伍中,具有自身仓储加工配送能力的至少超过60%。同时,大型钢厂也已逐步加入仓储加工配送行列,在各重要市场建立起一批大型仓储加工配送中心,进一步挤占贸易商的市场生存空间,如宝钢、鞍钢、马钢、武钢等;
其次,从福建区域市场看,大中型贸易商均建有自己的加工生产基地及物流配送车队,大型的如宝闽、福泰、展志、均和等,中型的如鹭明鑫、南泉、闽亿源、厦门国光、厦门弘商等,小型的更多。另外,大型钢厂行列中,已有宝钢在福州建立的加工配送中心,未来鞍钢若逐步兼并三钢及新建生产基地后,也将在仓储加工配送方面有所动作。同时,一部分上规模的终端用户为了打破贸易商对资源的控制,建立了自身生产所需的建材加工工厂。
一、厦门国贸集团钢材贸易在福建区域的发展现状
从2005年开始,厦门国贸钢材贸易部门为配合开拓福建地区的终端市场,逐步尝试着以外包方式进行加工配送业务,即分别与具有一定资质和实力的加工单位和运输单位建立长期稳定的委托加工业务和委托运输业务。合作之初还算顺利,但随着业务开拓的深入,由于钢材行业多数加工单位都具有贸易背景,与加工方之间的利益争夺成了最大障碍。由此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一是寄放加工方货物的安全性问题;二是与加工方将不可避免地争夺客户和市场,并且在争夺中常处于被动局面,比如服务的终端客户资料,加工方由于控制加工信息及运输去向很容易获得加工及配送资料,并会通过某些手段挖走客户,再比如在市场价格上涨期间加工方常以生产计划满为由拖延加工时间,或以质量有问题有意刁难推延加工,目的仍是抢走终端客户,如此种种,给销售工作带来非常大的麻烦。最终的结果是,难以持续合作,又回到了纯贸易的批发商。
因此,为了完善终端销售渠道,打造钢材供应链管理项目,建立自己的配送加工仓库和钢材市场已成为了较迫切的需要,通过控制钢材贸易的核心物流环节来降低贸易风险和提高市场竞争力,已经成为未来贸易方式的一种新的发展趋势。
二、钢材供应链管理项目优势与竞争分析
(一)项目优势分析
随着国际国内市场的变化,从以进口为主逐步转变到目前以内贸业务为主的钢材贸易方式,同时随着钢材市场格局的巨大变化,过去以现买现卖的传统贸易模式的生存空间已越来越小,因此通过控制进货渠道、钢材的仓储、加工及配送等核心物流环节已经成为钢材贸易商规避风险、提高市场竞争力一种新兴发展模式和占有市场先机,立于不败之地的杀手锏。
1.在物流方面:厦门国贸公司自身拥有的物流服务公司—TD物流,在第三方物流服务方面已有十多年的发展历史和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在钢材贸易与物流相结合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一方面物流部门的介入有利于业务部门货物存储的安全,另一方面则有利于业务部门通过控制仓储、加工和配送环节提供竞争力和规避市场风险,同时还可以通过降低物流成本,使经营效益最大化。
2.在业务资源方面:经调查,单就建材来说,福建省内主要的几家钢厂在厦门区域的建材投放规模为:三钢总厂发至厦门5万吨/月;三安发至厦门3万吨/月,后期可能到5万吨/月;众达、三宝2万吨/月。因此,有了福建区域自身的长协量作为基础,只需拿到部分其他的仓储、配送任务,即可往盈利方向迈出坚实一步,这无疑为该项目的启动和顺利走向盈利方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在选址方面:白礁工业区位于漳州开发区内,地理位置十分的优越,开发区地处漳州与厦门交接处,紧邻厦门海沧投资区,距离厦门国际机场半小时的车程,距厦门海沧主要码头5公里,距324国道6公里,距厦深高速公路8公里,具有十分便捷的海、陆、空交通条件。该工业区的是以外资企业为主导、以优势产业为支撑的钢铁、小家电、汽车和汽车配件、电子、五金制造等产业集群区,因此项目选择在白礁工业区内具有天时、地利的优势;另外,厦门国贸公司在该区域经营钢材贸易、仓储业务已经多年,具有一定稳定的客户群,加上国有上市公司的良好口碑和信誉,使该项目同时具备了人和方面的优势,因此该项目的落户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
(二)项目竞争分析
据调查目前在白礁从事钢材贸易、仓储、加工、配送的企业主要有漳州FL、鹭明鑫、朝阳等公司,但由于这些公司都是民营企业或私人公司,在企业实力和行业信誉方面与国有企业相比则较为逊色,其在钢材市场领域的号召力也比较微弱,因此,截至目前该区域尚未形成一个规模化的钢材交易市场,整个钢材交易、物流市场仍然较为分散,而本项目在此区域的设立正好弥补了这些民营企业的不足,以公司的背景和在钢材领域十几年来的经营资历及在业界的良好口碑与影响力,相信项目投入运作遇到的阻力必将大大减轻,同时与三钢、三安等钢铁公司具有良好的合作关系,以及与其它钢铁公司签订了长期合作的协议,从而使在钢材货源上占有较大的优势,这些无疑为钢材供应链管理项目运作后向盈利方向迈进提供了经营方面的保障,大大提高了本项目的市场竞争力。
三、钢材供应链管理项目风险及应对措施
(一)市场风险与对策
1.合作风险:合作双方的长期合作意愿,项目发展方向,利益等方面是否能长期协调一致。如土地评估价值,双方股权比例分配等等。一旦出现无法解决的分歧,如成功运作一段时间条件成熟后,合作方抛开我方自行发展,将严重干扰该项目的经营。
对策:如果采取寻找战略联盟合作的形式进行项目运作,那么必须在股权比例方面占有绝对优势的控股权,另外可以通过合同条款约定来规避合作方的恶意退股或退出单干的风险。
2.经营风险:在项目运营初期,可能存在业务量无法达到预期目标的市场风险,另一方面也存在其他企业打价格战恶意竞争,从而引起项目营业收入的下降。
对策:(1)钢铁中心每月在福建区域的钢材长协作量为3万吨左右,加上与SA、SG等钢铁公司良好的合作关系,项目每月仓储量8万吨左右是具有充分保障的;(2)建立精干的营销队伍和营销激励机制,加大市场推广及宣传力度,积极拓展市场和挖掘客户;(3)利用公司的资质和良好的品牌与信誉,积极开拓新兴钢材物流服务,如为客户提供钢材运输、加工、仓储、仓单质押等服务,扩大营业范围,增加营业收入。
(二)财务风险与对策
财务风险:由于项目投资较大,可能存在的财务风险是投资收益稳定,投资回收期长的风险。
对策:从测算的结果来看是较为理想的一个项目;另外根据测算可以看出,本项目在市场和业务量都未达到饱和量的前提下,投资回收期较为合理,风险是完全可控的,最后该项目未来潜在的土地增值的收益同样也是规避项目风险的有效保障。
篇8
序:一个典型案例
某外贸集团公司下属10多家子公司,集团内部审计师对这些子公司1998下半年业务合同签订与执行情况进行了审核,发现在1000万元以上大金额进口商品合同中,仅豆粕一种商品就占16%,涉及金额5亿元。按照国际惯例,购买豆粕须提前半年签订期货合同,各子公司不约而同地进口豆粕,对整个集团来说,占压在某个商品上的资金过多,势必会增大经营风险。内部审计师立即向集团管理层提出建议:豆粕进口须做套期保值以避免价格下降造成的经营风险。果然,1999年国际市场豆粕价格一路狂跌,内部审计师的建议使集团避免了近2亿元的损失。
一、现代内部审计在风险管理中的地位
风险管理监督和风险承受部门必须有效分离,这已成为现代经营风险管理的一项重要原则。在部门风险管理中,内部审计正逐步担负起风险管理的职能,在许多世界知名跨国集团,内部审计的风险管理职能正逐步在广度和深度上得到有效的发挥。
1、内部审计师从评价各部门的内部控制制度入手,在生产、采购、销售、财务会计、人力资源管理等各个领域查找管理漏洞,识别并防范风险,查错纠弊,对既成损失提出应对策略等。例如像经理离任审计这样的综合性内部审计,要对离任经理的经营管理业绩进行综合评价,包括业务经营、财务管理、费用控制、制度建设等各方面。只有这样才能透彻地了解公司的资产质量和该经理在任期间为企业创造效益的情况,进而对资产保值增值情况作出评价。
2、内部审计还可以深入到企业管理的极细微的环节上查找问题,分析其合理性。除了像经理任期审计或企业诊断等综合性的内部审计外,内部审计师更多的是以风险发生可能性大小为依据,深入到经营管理的各个过程和行为,查找并防范风险。
3、内部审计在部门风险管理中还起着协调作用。不仅各部门有内部风险,而且各管理部门还有共同承担的综合风险,内部审计师作为第三方,可协调各部门共同管理这一投资决策带来的风险。
二、内部审计有助于识别组织风险
风险管理的首要环节是对风险的识别。内部审计正是以风险敏感性分析为起点开展工作。内部审计人员通常关注的风险主要有:财务和经营信息不足;政策、计划、程序、法律和标准贯彻失败;资产流失;资源浪费和无效使用;不能达到目的和目标。在决定所要审计的内容之前,内部审计师不仅要评估和备选内容相关的风险的类型,还要评估当前有多少风险。按照各待审内容风险水平的顺序排列,然后首先审查高风险的内容。风险的计算公式为:
风险=导致损失的可能性×涉及的金额。
例如,某外贸公司内部审计师调查了公司的五项工作:(1)应收款的收取,涉及金额3700万元;(2)境外市场开拓,涉及前期投入资金460万元;(3)配额商品大蒜的出口招标管理,涉及金额1500万元;(4)豆粕进口业务合同签订,涉及金额800万元;(5)某食品加工厂投资立项控制,涉及金额1.4亿元。根据以前的审计情况和所调查业务的性质,结合内部审计师的经验判断确定:第(1)项出现坏账的风险为32%;第(2)项市场开拓不理想的可能性为63%;第(3)项未中标的可能性为43%;第(4)项执行合同出现的损失可能性为15%;第(5)项投资立项没有客观可行的可行性分析,有可能造成投资损失的概率为11%。
按照前述的公式,五项调查内容的损失风险排序为第(1)项(3700×32%=1184万元);第(3)项(1500万元×43%=645万元);第(2)项(460万元×63%=289.8万元);第(5)项(14000万元×1.1%=154万元);第(4)项(800万元×15%=120万元)。由此可见,第(1)项业务可能造成损失的金额最大,应当优先列入审计日程。当然,这种风险识别是最初级的,随着审计工作的深入进行,对风险程度的识别还会有所改变。
三、内部审计有助于进一步确定并防范风险
1、环节中内部控制审计。在生产环节中内部审计识别并防范的风险主要是生产计划和实际生产脱节造成的产品积压和供不应求产生的损失。采取的方式是审查业务流程的合规性。
如:某集团所属食品加工厂可生产12种食品,其销售部反映,尽管销售部按月向生产部门提供销售预测,以便于他们安排生产,但产品不是延迟发货,就是产生积压。而生产部门报送的生产月报中,却反映每月实际完成生产计划数的98%。工厂管理层请集团内部审计师查明这种供销脱节的原因。
内部审计师调查了工厂经营计划的编制与执行情况:经营计划管理人员每月中旬从销售部接到下月度产品需求预测并据以确定每类产品的产量,同时还收到以后3个月的产品需求预测,据以订购下阶段生产所需原材料。每类产品的产量和生产周期都储存在计算机系统,系统中还存有产成品所需的原材料和包装物的耗用标准。由计算机输出库存原材料余额、生产领用材料数、需订购原材料数等。当计划管理人员被问及为何不能按时发运产品时,他们认为,有时原材料或包装物供不应求,有时生产计划超过生产能力,有时质量控制部门的检验时间过长而造成积压。内部审计师实施了如下测试:(1)生产计划完成情况。内部审计师阅读了工厂产量数据的汇总及报告过程,发现产量低或超产时,随时调整计划,然后用实际产量和调整后的计划数相比较,得出完成率。可见生产月报上98%的完成率存在水分。另外,完成率是由12类产品的实际产量和计划数相比,经常有这种情况:总体计划完成情况不错,但各类产品未完成计划或超额完成计划的差异相当大。(2)生产计划执行情况。内部审计师抽查了5月份12个品种的生产计划,并按照销售部提供的上月市场需求预测重新编制生产计划,发现4个品种需增加计划产量,2个品种需减少计划产量。据此估计这可能是各种产品供不应求或供过于求的原因。(3)存货水平。一是原材料。在5月份的生产计划中,有8项产品比计划要求晚了一个星期以上,计划管理人员反映,其中6项产品是由于订购的原料未按时到货所致。内部审计师抽取10例原材料进货情况进行检查,发现有5例未按时到货。原材料交货时间是由计算机确定的交货周期确定的,因而内部审计师抽取本年度20笔定货单,将其中每一种产品的计算机储存交货周期与实际交货周期进行比较,以检查计算机确定交货周期的准确性,结果发现7种原材料卖方要求的交货时间比计算机得出的时间要长,同时有4种材料则相反,这说明计算机对交货时间的确认有误,这是生产部门未按时完成生产计划的一个重要原因。二是包装物。包装物也采用计算机进行管理,当产成品报告输入计算机系统后,计算机自动按标准用量扣除所需包装材料。但内部审计师了解到,实际包装物用量并未输入计算机进行调整,而由于浪费等原因,实际用量与标准用量之间差异往往很大,有时还会发生额外的用途。例如,包装用瓦楞纸常被用来填充包装箱,而这一用量并未从存货数量中扣除。内部审计师抽取3种包装物库存,发现有两种账实不符,因此,计算机反映的包装物充足,但实际上已短缺,进而延误了产品的按时发运。(4)质量检查时间。根据规定,质量检查时间为两周,但这段时间未列入生产计划,内部审计师抽取了5月份8种产品的检测记录,发现2种产品是按时生产,但由于质量检验延误了发货。(5)生产能力因素。车间的生产能力是根据计算机系统的生产预测程序确定的。内部审计师抽查了5个月来6个主要品种,将计算机确定的生产能力与实际生产能力进行比较,发现差异从-50%到+30%,造成1个品种生产计划规定的时间不足,而未能按时完成计划;同时造成2个品种生产计划规定的时间过分充裕。
经过审计,内部审计师提出如下建议,以避免生产计划和实际脱节造成的损失:1.生产计划按需求预测确定,不得随意调整;计划完成进度按每类产品分别统计。2.定期调整计算机系统中供方交货周期的有关数据,以保证材料及时到货。3.定期盘点包装物,包装物实际用量应及时输入计算机系统,以保证计算机内反映存量的正确性。4.把每种产品的质检时间安排进生产计划中。5.至少每季度要检查影响生产能力的各因素,并据以调整计算机系统有关生产能力的数据,保证计划按时完成。
两个月后,后续审计发现工厂按照前次审计提出的建议进行改进后,有效地避免了生产脱节造成的损失风险。
篇9
一、关于出口信用保险的功能
(一)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
山东大学胡金焱教授认为,在信用证结算方式下,由于存在信息不对称问题,出口企业对买方和开证行的财务状况、资信、偿付能力以及近期和远期的市场预测等问题不清楚,因此存在各种风险隐患。出口信用保险公司拥有广泛的信息网络和专业人才,与世界各大资信评估机构有业务联系,可提供高质量的买家资信评估报告和进口国国情分析报告等重要信息,有助于出口企业提高项目前期可行性研究的准确性,避免风险的发生或减少损失。
(二) 拓展国际出口市场
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以下简称中国信保)山东省分公司副总经理宫本超认为,目前我国有许多出口企业已将目光投向非洲、拉美、东欧、独联体等市场,这些市场对我国产品有较大的需求,出口企业有可能获得较高的利润,但同时也面临着较大的商业信用风险和政治风险,因此结算方式一般采用远期信用证。但这些地区的某些开证银行有时不承担信用证中规定的按《跟单信用证统一惯例(UCP500) 》履行付款的责任, 凡事皆等买家指示,甚至付款后才将货款转付给信用证受益人,使国内出口企业难以及时收汇。如果出口商投保了信用证出口保险,风险就可转嫁给承保机构,而出口市场相应得到拓宽。
(三) 防范收汇风险
山东经济学院周宗安教授认为,信用保险确保了在买家破产、拖欠、拒收货物等商业风险发生时,或者买家所在的国家发生战争、暴乱、汇兑禁止等政治风险时,出口企业遭受的货款损失能够得到及时的补偿。
(四)提供融资便利
中国信保济南办事处杨华认为,出口信用保险为贸易融资提供直接或间接的风险保障,成为连接出口企业和商业银行的桥梁,并以风险最终承担者的角色转移了商业银行可能面临的企业拖欠债务的风险。利用出口信用保险的“保单融资”功能,可以使出口企业在交运货物后,能够从本地银行更加便利地获得贸易融资,而银行放贷的风险大大降低。例如,2007年以来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协助中国重汽在建行、农行、民生、招商等银行融资8959万美元,不仅顺利解决了资金问题,而且起到了规避汇率风险的作用。目前,保单融资已成为银行扩大贷款业务、降低贷款风险的一项重要业务,成为促进外贸发展的一个重要的政策工具。
(五)增加出口成交机会
民生银行济南分行行长马琳认为,利用出口信用保险的资信调查服务,可以使企业“知己知彼”,在信用保险的保障下,企业敢于使用比较灵活的结算方式增加成交机会。在金融危机环境下,信用保险进一步加大对出口的支持力度,帮助出口企业战胜竞争对手,提升利润空间,并有效破解“有单不敢接”的难题。
二、出口信用保险的特点
(一)政策性强,不以盈利为目的
山东银监局副局长王朝弟认为,出口信用保险由政府参与、不以盈利为主要目标的政策性特点,决定其应该承担公共财政的职责,在保险市场失灵的领域发挥作用。胡金焱认为,政府为了实现国内经济目标,如刺激经济增长、扩大劳动力就业,或实行有关国别政策,如平衡贸易逆差、加强与有关国家的联系等,就需要国内企业去具体落实。而通常这种目标的实现都存在较大风险,出口企业不愿意承担,商业性金融机构也不想介入。另一方面,市场经济的规律,也迫使企业选择的首要经营目标就是盈利,在这种情况下,政府为了实现其特殊的目标,保护出口企业的利益,在相关政策上就要对出口企业进行支持,而出口信用保险就是其中一种较好的政策性金融支持手段。
(二)以政府的财政支持为后盾
山东保监局赵文和认为,出口信用保险承保的不是某一实物,而是出口商的收汇安全,即承保的是政治和商业风险。出口信用保险业务出险率大且难以控制。因此,不具备市场化运作的盈利条件,必须有政府的财政支持。
(三)与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国际地位紧密相关
周宗安认为,出口信用保险产生于发达国家,之后随着许多国家的经济迅猛发展得以在世界范围内推广。因此,可以说出口信用保险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和国际地位提高的必然要求,是对外贸易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到一定阶段出口信用保险反过来又会推动对外贸易的更大发展。
三、出口信用保险发展情况
出口信用保险在我国开办较晚,而且目前的社会认识度不高。胡金焱简要回顾了出口信用保险的发展情况。
(一)我国出口信用保险发展历程
1989年, 当时的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开始办理以短期业务为主的出口信用保险业务。迄今为止,仅20年的发展历史。1992年,人保为支持大型成套机电设备、船舶、飞机和汽车等货物的出口而开办了中长期业务。1994年, 中国进出口银行成立,开始办理出口信用保险业务,并和人保进行了简单的分工:人保主要经营短期出口险,中国进出口银行主要经营机电产品和大型成套设备中长期出口的信用保险。
2001年12月18日,中国信保正式揭牌运营,成为我国唯一的专业出口信用保险机构。中国信保的主要产品包括:短期出口信用保险、国内贸易信用保险、中长期出口信用保险、投资保险、担保业务。新产品包括:中小企业综合保险、外派劳务信用保险、出口票据保险、农产品出口特别保险、义乌中国小商品城贸易信用保险和进口预付款保险。主要服务有融资便利、国际商账追收、资信评估服务以及国家风险、买家风险和行业风险评估分析等。
2002年至2008年,中国信保累计支持的出口和投资的规模为1700多亿美元。带动110家银行为出口企业融资3500多亿元人民币。2008年承保金额627.5亿美元,同比增长58.3%;短期出口信用保险承保金额432亿美元 。2009年1月至6月,短期出口信用保险累计承保金额242.1亿美元,同比增长31.5%。出口信用保险承保规模占我国一般贸易出口总额的10.5%。
(二)出口信用保险支持山东经济的情况
中国信保山东分公司成立于2008年8月,本部设在青岛,下设济南、淄博、烟台三个办事处。自成立以来,山东分公司累计为省内数百家大中型出口企业提供了超过140亿美元的出口信用保险支持,协助出口企业获得融资便利超过一百亿元人民币。截至2009年上半年末,短期出口信用保险累计支持山东省外贸出口额超过130亿美元,仅2008年一年,就提供短期出口信用保险近30亿美元,带动近20家银行为企业提供融资便利超过2.5亿美元。信用保险还为山东省的十几个项目提供了中长期出口信用保险支持,保险保障近10亿美元。
四、国际金融危机凸显了出口信用保险的地位
中国人民银行济南分行助理巡视员赵晓红指出,由美国次贷危机所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导致了美、日、欧三大经济体陷入衰退,新兴经济体经济增长受挫,国际市场需求持续萎缩,造成“订单减少”。同时,我国出口商品竞争力相对有所减弱。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一些国家的货币大幅贬值,其出口产品价格下降,相对减弱了我国出口商品的竞争力,导致企业“出口市场份额下降”。以对美贸易为例,2008年中美双边贸易比2007年增长10.5%,为入世7年中最低点;出口增长8.4%,7年中首次降至个位数。另一方面,海外市场信用风险加大。欧美等传统市场上大量银行、企业破产倒闭,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出口收汇风险明显上升,导致企业经营风险加大,企业出口更加谨慎,有单“不敢接、不愿接、无力接”。此外,国际贸易的融资困难加剧。受金融危机冲击,国外进口商及其融资银行的流动性不足,加上国内众多中小出口企业长期面临融资瓶颈,造成“有订单无力接”,交易量严重下滑。
王朝弟认为,出口信用保险是金融危机困境中推动出口贸易发展的有效手段,而稳定内需、扩大出口正是当前拉动经济增长、应对金融危机影响的迫切需要。国务院已经于2009年5月27日召开常务会议专题研究部署进一步稳定外需的政策措施,把完善出口信用保险政策作为当前我国稳定外需的6项重要政策措施之一。具体政策安排包括:提高出口信用保险覆盖率,2009年安排短期出口信用保险承保规模840亿美元,使出口信用保险覆盖率由6.5%提高到约15% ;降低保险费率,从2009年6月1日至12月31日,短期出口信用保险平均费率在2008年整体平均费率0.65%的基础上下调30%左右,降低到不超过0.45% ;建立和完善出口信用保险财政风险补偿机制等。
目前,840亿美元承保任务已全部分解落实到中国信保各地营业机构。中国信保还按照费率与风险匹配的原则实施结构性降费,大幅下调平均费率,降低企业投保成本。截至2009年6月,中国信保的平均费率水平为0.54%,较2008年同期下降11%左右。
五、进一步发展出口信用保险的策略
(一)为出口信用保险发展提供法律依据
目前,我国还没有专门的出口信用保险法律, 《外贸法》和《保险法》中也没有相关明确规定, 造成出口信用保险经营体制和管理体制不稳定, 保险赔付不规范, 影响了企业的投保积极性。再者, 政策性业务和商业性业务混为一体, 削弱了政策性业务对扩大出口的助推作用, 也限制了商业性业务的拓展。胡金焱认为,有必要建立基于法律法规基础上的出口信用保险,可以制定《 国际贸易保险法 》, 为出口信用保险提供可操作的法律依据。
(二)出口信用保险公司当前要趋利避害
随着金融危机的加深与蔓延,国际信用环境在不断恶化,我国对外贸易面临空前挑战。这对出口信用保险而言,既是困难,更是机遇。如何化被动为主动,化危机为转机,需要深入思考。赵文和认为,要进一步增强大局意识,坚决服从和服务于国家对外贸易和投资发展的大局。一方面,国家的空前重视和支持为出口信用保险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另一方面,出口企业在风险增加的形势下,也会更多地选择参加信用保险来转移自身面临的风险。这无疑会催生巨大的市场需求,中国信保如何在审慎选择、加强管理的基础上趋利避害、顺势而为,实现更大更好的发展,需要认真研究。
(三)为出口信用保险提供更多的政策支持
在风险增加的情况下,降低出口信用保险费率,不符合一般商业保险的经营规律,却体现了出口信用保险的政策性特征。周宗安认为应该按照国际惯例, 为出口信用保险基金建立合理的增补机制, 根据出口规模、国家财力和出口信用保险公司的经营能力适时增补风险基金, 并按照国际通行做法对出口信用保险实行税收优惠。
(四)深化银保合作
王朝弟认为,目前出口信用保险属于银行新开办的业务,品种不多,规模也有待扩大。首先,银保双方要进一步整合自身资源,充分体现专业分工、风险分散、通力合作的原则,结合出口企业的贷款需求特点和资金结算方式,创新产品种类,拓展业务范围;其次,要搭建银行与保险公司共享的信息平台,使银行能够及时了解出口商保费缴纳、出损理赔等情况,便于银行及时控制和防范融资风险;再次,加强对出口信用保险项下融资业务的监管,确保业务参与三方均能够规范操作,实现互惠共赢。
(五)创新产品,提高出口信用保险服务水平
周宗安认为,出口信用保险机构应积极研发银行保单产品,完善中小企业保单,推行集约承保模式和外贸公司承保模式,便利广大中小企业获得出口信用保险服务。同时,要提高资信调查、定损核赔等业务环节的工作效率,快速响应市场需求,为企业提供便捷服务。加强商账追收服务,帮助企业化解出口收汇风险、减少损失。发挥专业优势,及时重点行业、重大买家的风险预警信息,为出口企业提供风险指引,合理规避风险。
篇10
【关键词】金融危机成本管理控制
2009年4月,财政部颁发《关于当前应对金融危机加强企业财务管理的若干意见》(财企[2009]52号),要求企业财务部门针对当前金融环境,积极做好财务应对举措,其中,非常重要的一条就是着力加强企业成本管理和控制。该文件明确指出,进一步优化业务和管理流程,推行全面预算管理,强化各项预算定额和费用标准的约束力。树立过紧日子的思想,强化精细管理,推进挖潜增效,降低企业成本费用水平。重点加强对原材(燃)料及辅助材料的采购管理,妥善处理集中采购与分散采购的关系,努力把原材(燃)料及辅助材料成本控制在预算范围内。大力倡导节俭意识,尽可能减少非生产性支出,努力降低管理费用。可见,金融危机使企业收入增长受到严重影响,“节流”――成本管理在当前环境下,显得更为重要和更符合现实需要。
一、金融危机对成本管理提出更大挑战
1、宏观环境的不利影响,企业之间的竞争日益加剧
当前全球经济呈现出三个基本特征:一是全球经济进入了周期性的经济下行区间;二是出现了全球性的大宗商品价格的急剧上涨和波动以及通货膨胀压力;三是中心国家的金融危机风波蔓延和美国经济外部不平衡的持续调整。目前美国次贷危机继续发展,国际金融市场动荡不安,世界经济处在衰退边缘,国内市场需求萎缩,企业面临营业收入下滑、成本费用刚性支出、盈利能力下降等多重困难。这些就使得我国港口建设整体增速放缓,特别是南部沿海港口受影响显著,部分港口出现了负增长。航运市场中,预计集装箱运输和油轮的前景仍然不乐观,整体处于底部。而全球干散货运输2009年将会比较悲观,全球经济增长减弱,大量新船投运对BDI都有负面的影响,整体期租水平会相对2008年会大幅下降;同时由于中国的国际贸易市场进一步的放开,WTO对中国市场的优惠措施也逐渐失效,本来依靠低汇率、高出口退税以及较为低廉的劳动力带来的出口公司的利润开始降低,不断升值的汇率也给中国出口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南方很多中小出口生产商和贸易公司已经很强烈感受到了经营的压力。企业要在此困难环境下生存和发展下去,不得不竞相压低价格、放宽信用额度,特别是在外贸出口受限的情况下,企业之间的竞争会日趋白热化。以某勘探设计公司为例,其业务服务于水运工程建设领域,该领域与国民经济发展以及政策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2008年,该公司开展的项目前期咨询论证工作明显少于上年同期,而且大型港口设计项目明显减少,项目收款相比往年也难度加大。宏观环境的变化对于该公司未来的生产经营带来的负面影响日益凸现。
2、企业融资难度加大,资金成本较高
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主要影响之一就是金融危机导致企业筹资困难,银行不愿意向企业提供贷款,或者提高贷款利率,使实体经济的运行规模不可避免地出现萎缩。而金融部门银根缩紧,部分银行已将相关造船、勘探设计等行业列入高风险行业,使企业融资难度更是“雪上加霜”,特别是对于大型企业来说,由于前期工程勘探设计论证时间较长、基础性投资较大,运营生产周期也较长,当金融危机下银行等金融机构压缩贷款规模,提高资金成本时,会使得这些企业生产经营一下陷入困境,财务风险也一下子得到放大。
二、金融危机环境下企业如何加强成本管理
1、将企业成本控制与企业战略有机融合
成本控制不仅仅是为了企业提高利润,更不是单纯为了企业应对当前金融危机下的临时举措,而是为了企业能取得持续性竞争优势和竞争能力。这就需要企业首先通过对行业维、市场维、产品维等外部环境,以及诸如投资规模、垂直一体化程度、生产经验、生产技术、厂房规划布局、生产能力运用程度等企业内部条件的分析,找到企业自身的优势、弱点和外部环境中的机会、威胁,确定企业的战略定位。然后在此基础上确定与企业战略定位相匹配的成本控制战略。
2、进行全面预算管理,控制成本支出
良好的成本管理模式,应是在企业上述所确定的长期战略规划下,应用全面预算管理制度控制成本支出。这首先需要建立比较完整的全面预算管理制度,要对预算管理组织机构及工作职责、编制规则及实施细则、预算执行、控制、分析及调整,预算考评及激励、以及内部协调制度等方面做出具体规定。其次,将所有重要指标汇总,深入研究各个指标之间的内在关系,构建完善的预算管理指标体系。最后,建立跟踪追查制度以控制日常成本支出,完善预算考核机制。在全面预算实施过程中,一旦发现预算执行中的成本超支现象,应建立实时的预算跟踪调查制度,及时解决预算执行中的各种问题,将全面预算管理与“流程再造”和“不断改进”理念相结合,并充分保证预算管理内容、编制方法、应用工具、考核机制等同步进行,一旦步伐失调,预算管理体系将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
3、加大应收账款等的回收力度,节约资金占用
国际金融危机使我国企业面临的外部环境更加复杂多变,经营风险与财务风险骤增,特别是勘探设计企业面临的经营风险更大。企业应当高度重视应收账款和预付账款管理,强化合同订单管理,提高预收账款比例,减少预付款金额。加强货款回收管理,落实催收责任,提高应收款周转速度。强化应收账款风险预警预报,采取必要的保险或再保险办法,降低坏账比例。密切关注业务相关进出口国政治经济形势,认真研判进口国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适时调整出口策略和方式。重点加强国外客户授信管理,客观评估国外客户信用状况及支付能力,及时调整出口销售结算方式,严格控制因出口带来的坏账风险。
当前金融危机环境下,最为重要的就是进一步加大款项的收款力度,尤其是应收账款的回收力度,以减少应收账款所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降低财务风险,维持公司的可持续发展。具体说来,首先,应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办法进行清欠工作,对一般欠款户通过电话、信函等方式催还,对重点户列出账目清单,集中清欠,严禁资金流失。其次,对清欠遇到的困难要积极寻找债务链,采用实物抵债法或多家抹账方式找到解脱债务链途径,避免或减少坏账的发生,必要时,可通过诉讼程序来挽回损失。对于货款回收问题,要确定一套清欠工作奖惩机制,提高销售业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使其应收账款恢复其流动性,减少贷款极其利息,因此需要建立一套激励与约束机制,建立销售部门和销售人员的经营责任制。公司应与有关人员层层签约,明确责、权、利,并实行严格考核。
4、减少企业外包项目费用
这一点主要是针对勘探设计企业或建筑施工企业而言的。鉴于当前金融危机下企业经营业务的缩减,设计项目的减少,公司应尽量减少外分包,控制毛利率的下降,也可为公司可持续发展作下较好的铺垫。企业须采取有效的激励措施,充分调动生产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对可以不需外分包的项目实行奖励的办法,做到“实惠留给员工、效益留给企业”。
5、引入先进的成本控制方法和手段
随着企业生产经营中间接费用的比重增加和结构改变,许多费用甚至完全发生在制造过程以外,如设计生产程序费用、组织协调生产过程费用、组织订单费用等等。作业成本法是一种具有创新意义的成本计算方法,以顾客链为导向,以价值链为中心,对企业的“作业流程”进行根本、彻底地改造,强调协调企业内外部顾客的关系,从企业整体出发,协调各部门、各环节的关系,要求企业物资供应、生产和销售等环节的各项作业形成连续、同步的“作业流程”,消除一切不能增加价值的作业,使企业处于持续改善状态,促进企业整体的优化,确立企业竞争优势。这些特点,非常适合于各个“产品”差异较大,但是产品生产流程相同的勘探设计企业的生产。它改革了生产间接费用的分配方法,并使产品成本和期间成本趋于一致,大大提高了成本信息的真实性。企业管理者可以利用作业成本法提供的信息来更好地对他们的产品、服务进行定价,以便使他们收到的收入与所付出的成本能够配比;企业管理者也可以利用作业成本计算法所提供的信息更好地选择产品组合。
同时,在作业成本法下,企业应通过重新梳理供应链,抛弃没有竞争优势的作业,选择自己最具有专长的作业活动进行整合经营,集合成自己的供应链以降低企业成本。企业管理者可以通过回答以下几方面的问题来审视企业已经有的供应链。一是哪一个作业活动体现了公司的竞争优势?二是公司的竞争优势体现在差异化、快速化,还是低成本运作?三是这种竞争优势能不能持续?四是公司的财务数字能不能验证领导层的看法?五是供应链中的哪一个作业活动可能最需要改善?六是这种改善可以带来财务上的哪些改善?找出不能给企业带来利润的环节,勇于舍弃,以达到优化各部门供应链,最终达到优化整个企业的供应链、降低整个供应链的成本的目的。
6、制定周全的成本管理计划
值得注意的是,成本控制并不是一味的压缩成本支出,在当前金融危机环境下,企业需要制定周全的成本改善计划。否则在热火朝天的降低成本过程中许多公司会犯下盲目的错误,削减或收回对公司长期策略十分重要领域的投资,如研究开发支出、产品营销及广告等。这些领域的大幅缩减会影响公司利用经济复苏的能力,应尽量避免。因此,建议企业应合理安排短期和长期的改善措施。在经济衰落时期,公司往往急于削减成本却忽视了某些重要的改进机会。分步措施提供了一个短期成本节约和长期结构调整的较佳组合。第一步通常包括增加短期机会,如降低可自由支配的开支,增加成本控制力度;第二步包括中期机会,如流程改进、共享服务、外派辅助流程及策略化采购资源;第三步一般包括长期机会,如重新设计或外派核心业务流程,调整公司业务模式,重构全球供应链和扩大技术投资。通过良好的成本管理规划和设计,第一步节约的成本可以为第二步和第三步中重要的结构调整提供部分或全部资金,并且在金融危机时期第二步和第三步活动的效率通常能够提高。企业可寻求专业的咨询公司,在执行的过程中有专业的队伍去推动,有外部压力,成效上能更好,也能更客观、公正地去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1] 王敏:论以考核促进成本管理[J].企业导报,20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