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产管理的核心范文

时间:2023-06-30 17:57:2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资产管理的核心,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资产管理的核心

篇1

一、现行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弊端

(一)地方政府滥用国有资产,造成国有资产流失严重。地方政府虽然缺少法律所赋予的所有权以及由所有权带来的剩余索取权,但却拥有事实上的管理权利并不需要承担责任。这使得地方政府在管理国有资产上一方面缺乏积极性,如在我国具体情况下,许多竞争性产业的项目仍是地方政府与外商合资兴办,否认地方政府的国有资产所有权,挫伤地方投入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却会利用管理权力最大可能地谋取地方利益,造成对国有资产的滥用。这主要体现在国有企业改制过程中,具体表现为:地方政府在干预企业投资决策时只考虑高收益,不考虑或很少考虑高风险。拼命争投资、铺摊子、上项目,忽视对老企业的技术改造:投资决策时盲目趋向价高利大的加工工业,忽视由此造成的重复建设、产业结构趋同化以及由此引起的生产过剩、开工不足的风险。而一旦投资项目出了问题,尤其是国有企业因税费负担过重而发生资金困难甚至亏损时,地方政府又可以把债务偿还、职工安置等责任推向上一级政府或中央主管部门。由此造成的国有资产流失,损害了国家和中央政府的所有者权益。

(二)管理混乱。国有资产根据存在形态不同分为经营性资产、行政事业单位资产和资源性资产三类。由于每类资产所要实现的目标不同,相应的管理、监督和营运方式也应该不同。但我国目前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是“通用”的,引起了不同功能的国有企业责任和任务的错位,其结果是:要求公共服务企业资本增殖,要求竞争性企业承担各种社会职能,众多的竞争性企业发展困难,多数公共服务企业也由于得不到政府的财政投入和政策融资,发展也相当困难。同样,由于把资源性国有资产与经营性国有资产的管理体制混为一谈,如效仿经营性国有资产的“统一所有,分级管理”,将资源性国有资产的权力也下放给地方,结果造成地方政府对各类国有资源进行掠夺式开发。当前遍布全国的小煤窑、小矿山和毁坏森林、草场等现象,就是在资源性国有资产管理中硬性照搬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消极后果。

(三)管理成本高,交易效率低下。采用政府各部门管理企业,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都很高。政府部门人员的工资、福利和办公费用以最低人均10万元计,这部分直接成本至少需几亿,加上企业为请示、汇报等事项的费用和时间,恐怕得十几亿。由于管理部门多,对一些事项的审批不及时,公文旅行,耽误企业的商机,间接成本更是无法估量。在现有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下,国有资产归中央所有,地方政府分级管理,地方政府没有所有权,也就没有完全的国有资产交易权,如上市公司国有股的转让等只有中央政府才有权批准,而国有资产的交易要按照政府的管理体制层层审批上报,其交易效率极为低下,而且交易成本很高,这对于资源的合理配置有很大的阻碍作用。

二、“分级所有”是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核心

国有资产分级所有具有许多的优点:

首先,有利于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在分级所有体制的框架下,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一样,都是国有资产的产权主体,均在履行出资人职责的前提下,享有所有者权益,不存在上下级的政府间的委托问题,地方政府作为法定的国有资产所有者,具有不受干预的明确预期目标,在收益最大化目标的驱动下,地方政府会努力提高国有资本的营运效率,从而使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目标得以实现。

其次,有利于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原来实行的是“国家统一所有,政府分级管理”,由国务院代表国家行使所有者权能。而新体制实行的是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分别代表国家履行出资人职责,享有所有者权益,权利、义务和责任相统一,管资产、管人和管事相结合。这样做,可以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有利于企业清晰产权。

再次,体现了现代法治精神。新体制强调法治,要求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由国家制定法律法规,一切依法办事,严格执法。在中央政府一家所有的模式下,中央政府经常对国有资产的管理权限进行无偿划拨,这直接造成了对产权的侵害和不尊重,也造成国有资产所有者缺位和吃大锅饭的状况,国有资产分级所有有望改变这种状况。随着中央与地方经济和法律关系的进一步明确,随着一级政府、一级财政的完全分级财政体制的建立,政府间产权关系的界定逐步清晰,“分级行使出资人产权”必然过渡到“分级所有”的管理体制。各级政府对所属企业都拥有完整的所有权,政府间的产权关系将更加稳定,更有利于发挥地方政府的能动性、创造性。目前中央政府管辖的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企业将由专司的机构来行使权力,地方政府以后事实上将获得大部分位于本地的国有资产所有权,包括资产收益权、受限制的资产转让权和人员的任免权。

最后,分级所有将促进国有投资主体进一步多元化,有利于改善国有公司的法人治理结构。过去,尽管不同的国有投资主体客观上存在,地方对投资形成的资产也享有权限,但这种权限一般限于经营和监管,如果不经过中央批准,没有最终的处置权。因此,企业中名义上的中央和地方多个投资主体,变成了实际上的中央一个投资主体,一些大型国有企业或者资源类、垄断类企业,投资主体的多元化体制一直难以形成。至于关系到国家和地方需要共同投资的项目,在投资比例分摊、资产监管等诸方面,经常出现配合不协调的问题。如果能够以明确的出资者关系来规范各主体的权力,有利于调动各方面投资的积极性和实现按出资多少建立公司法人治理结构。

三、构建国有资产分级所有体制的途径分析

(一)产权“分级所有”的原则。当前世界各国国有资产均按照“谁投资,谁所有”的原则实行分级所有,中央和地方政府不能互相干涉对方的国有资产管理,从而避免了在我国现行体制下因国有资产统一所有造成的诸多弊端。由于国有资产承担社会性目标的特殊性,国有资产的分级所有也必须考虑特定产业满足不同社会性目标的区别,所以,不同的国有资产,其分级标准也不相同。调整各类国有资产的管辖隶属关系,调整的标准按照中央、地方对于非经营性国有资产、公共服务领域的国有资产、竞争性领域的国有企业中不同产业的划分原则而定。这就意味着,中央要适当收回部分国家下放的大型国有企业的产权。在国有资产的隶属关系大体确定的基础上,再按照中央、地方之间不同社会性目标的区别,承认地方政府对管辖国有资产的出资人资格。这里主要有三种情况:一是对于非经营性国有资产中的资源型国有资产、一般性国有自然资源,如土地类国有资产(包括水域)可以在国家统一规划的框架内,由地方政府履行国有资产出资人职责,中央政府按一定比例享有收益;而对于重要的国有自然资源,如森林、重要矿藏资源等,应主要由中央政府所有权,资源所在地也可以按一定比例享有收益。目前对重要国有自然资源的地方垄断和破坏性开发趋势必须加以遏制。二是对于公共服务领域的国有资产,即关系国家安全的行业、自然垄断产业的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等,要根据其服务特点区别对待。属于关系国家安全的行业和全国性的公共服务行业,应由中央政府履行国有资产出资人职责,如国防工业、铁路干线、大电网等;而地区性公共服务行业,如城市道路、供水、煤气、市内电话及地方性的基础产业等,应由地方政府履行国有资产出资人职责。三是对于竞争性领域中的国有企业,尽管国有经济将来要逐步从许多竞争性领域中退出,但在相当长时期内国有企业仍将存在于竞争性的领域,特别是对支柱产业中大型企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中大型项目的国有资产享有出资人职责;而地方政府则履行一般性制造业和支柱产业中中小型竞争性企业的国有资产出资人职责。从长期看,县级以下政府在几年内将不再持有竞争性企业的股份。

篇2

【关键词】 新《医院财务制度》;固定资产;核算和管理建议

一、医院固定资产核算现状及主要问题

1、固定资产标准太低:“一般设备单位价值在500元以上,专用设备单位价值在800元以上,使用期限在一年以上,并在使用过程中基本保持原有物质形态的资产都作为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单位价值虽未达到规定标准,但是使用时间在一年以上的大批同类物资,也应作为固定资产进行核算管理”。这是根据当时的经济水平和物价水平制定的,目前来看已明显偏低。但在国家未出台新标准前,必须按照此标准认定,造成了单位大量的办公桌椅等简易设备被列入固定资产管理范围,从而导致单位固定资产核算范围过大,增加了固定资产数据统计的不准确性。

2、固定资产购置支出作为收益性支出:医院在购置固定资产时在当期一次性列支,而固定资产在以后的使用期间期经济收益才逐渐实现,这样支出与收益不符合配比原则,更不能真实反映当期的经营成果。特别是在医院在扩张期时由于大量购置大型设备而导致当期经营巨亏,同时也不利于上级主管部门对医院管理效果的考核。

3、在固定资产使用期间,以计提修购基金代替计提折旧,修购基金是按收入的一定比例计提,不能如实反映固定资产的损耗程度。一方面造成资产负债表在任何时点固定资产从购置到报废账面价值一直不变,造成资产负债表在任何时点只反映固定资产和固定基金的原始价值,虚增了在其报废之前各个会计期间的资产和净资产总量;另一方面也会造成固定资产使用期间成本低估,结余虚增,最终会导致收支表提供的结余信息失真。

4、固定资产报废无法正确反映,老制度规定:“固定资产因出售、报废或毁损等原因减少时,直接冲减‘固定资产’和‘固定基金’科目,取得的价款、变价收入和清理费用直接列入‘专用基金’科目中的‘修购基金’”。 这样处理不能综合反映固定资产清理中的支出和收入以及清理后的净损益。

二、新制度要求下固定资产核算的主要亮点

1、固定资产标准提高:新《医院会计制度》将固定资产的单位价值提高至1000元(其中:专业设备单位价值在1500元及以上)。将固定资产的单位价值标准适当提高,使其在新的经济与物价水平下更符合固定资产的经济含义,符合实质重于形式的会计基本原则。

2、固定资产购置资本化:医院购置固定资产时借记“固定资产”,贷记“银行存款”,其支出予以资本化,这就在会计信息上避免了医院购建大型设备当期的亏损、引导医院近期行为与远期效益的平衡,促进了医院设备的更新换代,可以为群众更好的服务。

3、废止计提修购基金制度,计提固定资产折旧:医院原则上应当根据固定资产性质,在预计使用年限内,采用平均年限法或工作量法计提折旧。计提固定资产折旧不考虑残值。当月增加的固定资产,当月不提折旧,从下月起计提折旧;当月减少的固定资产,当月仍计提折旧,从下月起不提折旧;已提足折旧仍继续使用的固定资产,不再计提折旧。这样更符合权责发生在和配比原则。

4、建立了“固定资产清理”科目,加强了固定资产处置环节的核算和监督:本科目核算医院因出售、报废、毁损等原因转入清理的固定资产净值及清理过程中的清理费用和清理收入等。本科目期末如有借方余额,反映尚未清理完毕的固定资产净损失;如有贷方余额,反映医院尚未清理完毕的固定资产清理净收益。待固定资产清理完毕后“固定资产清理”科目余额结转入“其他业务收入”或“其他业务支出”。如此核算后,就能清楚反映固产清理的净收益或净损失,以便医院更好地对固产出售、报废、毁损进行管理和控制,增强了固产处置的管理意识,防止国有资产的流失。

5、增设“在建工程”科目,基建会计并入医院统一会计账簿,更能完整反映医院资产:本科目核算为建造、改建、扩建及修缮固定资产以及安装设备而进行的各项建筑、安装工程所发生的实际成本。本科目期末借方余额反映医院尚未完工的在建工程发生的实际成本。待工程交付使用时(不论是否已办理竣工决算)结转入“固定资产”科目。如此核算后,医院可以按在建工程的预算进行明细成本的控制,最重要的是将基建会计并入医院统一帐套核算,更能完整反映资产总额,更有利于医院会计的全盘核算和监督。

三、固定资产管理建议

新的《医院会计制度》和《医院财务制度》是在医改的大背景下修改和颁布的,2011年7月1日在全国医改试点城市的医院执行,于2012年1月1日在全国范围执行。新制度科学的设计,我们要以此为契机,医院的财务、资产管理部门应按新制度和《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财政部2006年36号令)、《陕西省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处置管理暂行办法》(陕财办资2008年29号)以及有关国有资产管理的规定核算管理好医院最重要的资产——固定资产。

1、对固定资产进行全面盘点,彻底清理

按照新旧制度衔接的要求,由于固定资产价值标准提高,原账中作为固定资产核算的实物资产,将有一部分要按照新制度转为低值易耗品。转账时,应当根据重新确定的固定资产目录,结合固定资产的清理状态,对原账中“固定资产”科目的余额进行分析:对于达不到新制度中固定资产确认标准的,应当将相应余额转入新账中“库存物资”科目;对于已领用出库的,还应同时将其成本一次性摊销,同时做好相关实物资产的登记管理工作,在新账中,借记“事业基金”科目,贷记“库存物资”科目。

2、完善”三账一卡”制度,建立固定资产的会计监督体系

医院财务部门建立“固定资产”总账和一级明细账(分为四类:房屋及建筑物、专业设备、一般设备、其他固定资产),资产管理部门负责二级明细账,使用部门建立固定资产卡片账。每年至少对固定资产进行一次全面盘点,努力做到账账、账实相符。

3、对固定资产直线折旧,加强使用过程中的管理

按照新制度规定,医院应当对除图书外的固定资产计提折旧。医院应当按照新制度对执行新制度前形成的固定资产(新旧转账时转入“固定资产清理”、“库存物资”科目的固定资产以及图书除外)计提折旧,并将计提的折旧冲减待冲基金和事业基金。在新账中,按照应计提的折旧金额中应冲减待冲基金的部分,借记“待冲基金”科目,按照应计提的折旧金额中的剩余部分,借记“事业基金”科目,按照应计提的折旧金额,贷记“累计折旧”科目。

4、健全和完善固定资产报废制度

明确事业单位各类固定资产使用报废年限;规范固定资产报废申报程序和手续;定期清查盘点固定资产,针对盘盈、盘亏,出售、报废和毁损等具体情况,通过“固定资产清理”和“待处理财产损益”账户,核算反映固定资产价值增加或减少以及清理后净损益的情况,并认真追究固定资产流失责任。

5、引入电子信息化对资产购置、使用、折旧、处置进行管理

为了及时管理和掌握固定资产的流动,合理调配资源,必须建立起科学有效的网络管理系统。一方面可以及时登记和掌握固定资产的增减变动、库存情况,避免重复购置;另一方面可以合理组织和调配闲置的资产,促进闲置资产的再利用,避免浪费。计算机网络化建设是实现医院科学化管理的必然趋势,是有效发挥现代医院管理会计职能的物质基础。

【参考文献】

[1] 财政部、卫生部.医院财务制度.医院会计制度制度,2010.12.

[2] 李启明,杜宇录.医院会计实物.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1.6.

[3] 财政部.财会[2011]5号.新旧医院会计制度衔接问题的处理规定.

篇3

关键词:新医院会计制度 固定资产 累计折旧 核算管理

一、医院固定资产的含义和特点

根据新医院会计制度,固定资产一般是指单位价值在1 000元以上(其中专业设备价值1 500元以上),使用期限在一年以上(不含一年),并且在使用过程中基本保持原有物质形态的资产。单位价值虽未达到规定标准,但耐用时间在一年以上(不含一年)的大批同类物资,也应作为固定资产管理。

固定资产一般分为在用、非在用固定资产、未使用固定资产、融资租赁固定资产等。医院固定资产主要包括房屋建筑物、一般设备、专业设备和其他固定资产。医院固定资产与其他行业相比,各种仪器具有单位价值高、使用周期长、设备种类繁多、使用地点分散的特点,这样不利于固定资产的清点盘查,增大了固定资产监管的难度。

二、医院固定资产核算的变化

(一)提高了固定资产的确认标准。新医院会计制度将一般固定资产的单位价值由500元以上提高到1 000元以上,专用设备单位价值由800元以上提高到1 500元以上。确认标准的提高,缓解了物价上涨导致固定资产确认标准偏低的现状。

(二)新医院会计制度规定医院应对除图书外的固定资产计提折旧,在固定资产的预计使用年限内分摊固定资产的成本。新增加累计折旧科目,这对固定资产核算的准确性有了相对的提高,大大解决了原制度按固定资产账面价值的一定比率提取修购基金、虚增资产和净资产的弊端,使固定资产价值得以真实、准确地反映,有利于会计信息使用者进行科学的决策,对考核医院的经济效益及单位负责人的业绩,具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三、新医院会计制度固定资产的账务处理

(一)固定资产取得的账务处理。购置的固定资产按照实际支付的买价、税费以及使固定资产达到交付使用状态前所发生的可直接归属于该项资产的运输费、装卸费、安装费和专业人员的服务费等计入固定资产的成本。

1.固定资产用自有资金购置的,按购置成本,借记“在建工程”(需要安装)、“固定资产”(不需安装)科目,贷记“银行存款”、“应付账款”等科目。对于需要安装的,待安装完毕交付使用时,借记“固定资产”科目,贷记“在建工程”科目。如有质量保证金的,贷记“其他应付款”科目,质保期满支付质保金时,借记“其他应付款”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等科目。

2.用财政补助、科教项目资金购置的固定资产,按购置成本,借记“固定资产”(不需安装)、“在建工程”(需要安装)科目,贷记“待冲基金”科目;同时,借记“财政项目补助支出”、“科教项目支出”科目,贷记“财政补助收入”、“银行存款”等科目。

3.自行建造的固定资产,其成本包括该项资产完工交付使用前所发生的全部必要支出。工程完工交付使用时,按自行建造过程中发生的实际支出,借记“固定资产”科目,贷记“在建工程”科目。

4.在原有固定资产的基础上进行改建、扩建、大型修缮后的固定资产,其成本按照原固定资产账面价值(“固定资产”账面余额减去“累计折旧”账面余额后的净额)加上改建、扩建、修缮发生的支出,减去改建、扩建、修缮过程中的变价收入,再扣除固定资产拆除部分的账面价值后的金额确定,固定资产改、扩建、大修缮时,应按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借记“在建工程”科目,按已计提的折旧,借记“累计折旧”科目,按固定资产的原价,贷记“固定资产”科目。工程交付使用时,按工程实际成本,借记“固定资产”科目,贷记“在建工程”科目。

5.融资租入的固定资产,其成本按租赁协议或合同确定的价款、运输费、途中保险费、安装调试费等确定。按确定的成本,借记“固定资产”科目,按租赁协议或合同确定的租赁价款,贷记“长期应付款”科目,按实际支付的运输费、安装费等相关费用,贷记“银行存款”等科目。

6.无偿调入或接受捐赠的固定资产,其成本比照同类或类似资产的市场价格或有关凭据的金额加上相关税费确定,按确定的成本,借记“固定资产”(不需安装)、“在建工程”(需要安装)科目,按发生的相关税费,贷记“银行存款”等科目,按其差额,贷记“其他收入”科目。

(二)固定资产折旧的账务处理。新医院会计制度增加了“累计折旧”科目作为“固定资产”的备抵项目,医院应对除图书以外的固定资产按照确定的折旧方法按月计提折旧。

1.对于自有资金构建的固定资产计提的折旧,借记“管理费用”(行政后勤部门)、“医疗业务成本”(医疗部门)科目,贷记“累计折旧”科目。

2.由财政补助资金,科教项目资金构建的固定资产计提的折旧,借记“待冲基金”科目,贷记“累计折旧”科目。

(三)固定资产处置的账务处理。固定资产处置包括出售、毁损、报废、对外投资、无偿调出、对外捐赠等。

1.出售、报废、毁损的固定资产,按照所处置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减去对应冲减完毕的待冲基金余额后的金额,借记“固定资产清理”科目,按照已提取的折旧,借记“累计折旧”科目,按照相关待冲基金余额,借记“待冲基金”科目,按照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贷记“固定资产”科目。

2.对外投资的固定资产,按照评估加上发生的相关税费作为投资成本,借记“长期投资――股权投资”科目,按照投出资产已提的折旧,借记“累计折旧”科目,按发生的相关税费,贷记“银行存款”、“应交税费”等科目,按固定资产的账面余额,贷记“固定资产”科目,按其差额,贷记“其他收入”或借记“其他支出”科目。

3.无偿调出、对外捐赠的固定资产,按照资产已提的折旧,借记“累计折旧”科目,按照资产对应的尚未冲减的待冲基金余额,借记“待冲基金”科目,按固定资产的账面余额,贷记“固定资产”科目,按其差额,借记“其他支出”科目。

(四)固定资产清查的账务处理。固定资产应当定期进行清查盘点,每年至少盘点一次,对于盘亏、盘盈的固定资产,应及时查明原因,报经批准后及时进行账务处理。

1.盘盈的固定资产,按照同类或类似资产市场价格确定的价值,借记“固定资产”科目,贷记“待处理财产损溢――待处理非流动资产损溢”科目。报经批准处理后,借记“待处理财产损溢――待处理非流动资产损溢”科目,贷记“其他收入”科目。

2.盘亏的固定资产,按照固定资产账面价值减去该资产对应的尚未冲减完毕的待冲基金余额后的金额,借记“待处理财产损溢――待处理非流动资产损溢”科目,按已提取的折旧,借记“累计折旧”科目,按相关待冲基金余额,借记“待冲基金”科目,按固定资产的账面余额,贷记“固定资产”科目。

报经批准处理时,按照相关待处理财产损溢金额扣除可收回的保险赔偿和过失人的赔偿等后的金额,借记“其他支出”科目,按已收回或应收回的保险赔偿和过失人赔偿等,借记“库存现金”、“银行存款”、“其他应收款”等科目,按照待处理财产损溢余额,贷记“待处理财产损溢――待处理非流动资产损溢”科目。

四、新医院会计制度下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及措施

(一)固定资产购置时,缺乏对固定资产购置前做相应的调查和可行性及使用效率的分析。应加强对固定资产购置的申请、审批、计价、招标、验收、使用、维修等各环节的相关制度控制,使各项工作有据可依、落实责任,引起全院职工的重视,充分认识到固定资产管理的重要性,杜绝一切违法乱纪行为,激发每个员工的主人翁意识,有效防范固定资产的盲目购置、不当使用等。

(二)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固定资产医疗设备因种类繁多,价值差别大,分布科室分散,给资产清查带来很大的难度。建议医院引进先进的信息管理系统管理固定资产,清晰、准确、及时的反映资产的各种信息,利用现代化医院的计算机联网,将固定资产管理部门、使用部门的终端连接,实现部门之间的资源共享,随时信息互动,这样可及时了解固定资产的使用状况,使资产管理部门更全面、清晰地了解固定资产的使用、分布情况,从而为固定资产的管理决策提供有力保障。

(三)固定资产的核算方法不完善。新医院会计制度将医院自有资金购置的医疗用固定资产计提的折旧计入各期医疗成本,对财政补助资金、科研项目资金购置形成的医疗用固定资产计提的折旧冲减“待冲基金――待冲财政基金”科目,不计入医疗成本,这不符合会计核算的配比原则,不能真实反映医院的医疗成本,直接虚增了当期结余,对医院的成本核算管理也不能做出正确的评价,弱化了医院的成本核算。因各医院不同时间获得财政补助资金金额有很大区别,不利于同一会计期间不同医院之间的横向比较,也不利于医院不同会计期间的纵向比较,直接影响了医院经营状况的评价和考核。建议平时医疗用的固定资产计提折旧时不区分自有资金和财政补助、科研项目资金,将计提的折旧都计入医院的医疗业务成本,不冲减“待冲基金”科目,待该固定资产处置时再作转出处理。S

参考文献:

1.侯常敏,程薇,刘建民等.新《医院会计制度》[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1.

2.肖燕霞,崔慧婷,王永照.刍议新医院会计制度下固定资产的核算和管理[J].经济师,2013,(10).

篇4

【关键词】新《医院财务制度》;公立医疗机构;资产管理

【中图分类号】R19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742(2013)03(b)-0191-02

2012年1月1日起,由国家财政部和卫生部联合颁布的新《医院财务制度》(以下简称新制度)正式在全国范围内开始执行。新制度是立足于当前国内经济制度改革和相应政策的变化,为适应我国新时期医疗卫生与保障体制改革,通过在原有的1998年颁布的财务制度基础上修订和进一步完善形成的。作为目前国内独立核算的公立医疗机构开展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工作的行业性规范,新制度体现了政府对于公立医疗机构财务管理的方向性、指导性要求,对于进一步健全财务核算和内部管理,提高财务会计信息质量,保持公立医疗机构的公益性具有重要意义。

资产是指经营主体所拥有或使用的能以货币计量,并为其带来一定经济效益的经济资源,包括流动资产、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是经营主体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公立医疗机构作为我国医疗体系的主体,其资产历来具有数额巨大,专业设备多,资产种类复杂等特点,对于其资产的管理历来都是我国国有资产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随着近十年来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公立医疗机构所拥有和控制的资产种类和金额都在快速增长。尽管作为公益性单位,公立医疗机构不以营利为目的,但是如果不能有效对其所有的国有资产进行科学管理,为人民群众提供有效、低廉的医疗服务的职能就难以得到保障翻。因此,如何切实加强对资产的科学管理,从而充分发挥资产的最大效率,以低廉的费用提供高质的服务,是当前我国公立医疗机构迫切需要重视和解决问题之一。

1 公立医疗机构国有资产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资产管理者权责不清,缺乏有效的制度保障

由于体制原因,公立医疗机构由于资产所有权、经营权不分,往往导致管理者的责、权、利不相对应。因此,往往导致管理者对资产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管理意识淡薄,存在重钱轻物,重购置轻维护等错误思想。同时,由于资产管理制度的不健全,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也往往因此而导致无谓的资源浪费甚至的产生嘲。

1.2 资产利用率低,浪费现象严重

在固定资产管理上,由于对投资缺乏有效的管理,决策缺乏科学论证等问题,盲目投资、重复投资现象十分普遍,由此导致仪器设备等固定资产闲置、浪费、利用率低等问题十分突出。同时,由于缺乏有效的预算管理、内部控制等措施,经常出现各类资产有物无账或有账无物。账实不符现象的频繁发生,往往导致固定资产家底不清,增减无据,无人管理和损坏丢失严重等问题。

在流动资产方面,同样由于医药收支界定不明确、财务信息不规范缺乏以及缺乏相应的监管措施等,导致医院部门内部私设小金库,职员私挪或侵吞公款等问题是有发生。此外,医疗机构的应收及预付款项不能及时收回,药品、器械及耗材的不合理库存等问题,也会导致医院资产的闲置和浪费,严重影响流动资产的有效使用。

1.3 固定资产价值不实,运营成本管理粗放

由于旧的财务制度规定医院固定资产在进行会计核算时按照固定资产原值的一定比例计提固定资产修改基金,这一方法使得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一直保持为入账时的修建或购买价格。而实际在使用过程中,由于无形损耗和有形损耗所导致的固定资产损失并为在财务报表中得到有效体现,虚增的资产价值容易给运营成本的核算造成误导。

2 配合新《医院财务制度》实施。加强资产管理的建议

2.1 进一步健全资产管理制度

公立医疗机构应当根据新制度对于资产管理的要求,结合实际工作情况建立相应的资产处置核销制度、资产清查制度、资产的采购、领用、保管制度以及使用责任制度等,并采用相应措施将管理责任和目标落实到具体的部门或相关责任人。通过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实现对资产的统一管理。

2.2 认真开展资产清查

为配合新制度在资产管理方面的变化,应当及时组织人员定期对单位所拥有的资产进行系统的清查,并及时处理资产的盘盈、盘亏,并及时计入当期的损益,以此保证国有资产的完好,减少不必要的损失。同时,此举也有利于摸清单位的家底,有助于管理层及时调整经营管理策略。

2.3 及时清理债权

对于单位发生的各种应收款项,应当尽可能控制应收款项的额度和收回时间,并建立行之有效的防范措施,及时组织结算催收,防治因意外导致的流动资产的损失。

2.4 建立完善的资产信息系统,加强对固定资产的管理

加强对固定资产采购及使用等各个环节的管控,重视自制固定资产的管理和核算。同时,对发生增值或减值变化的固定资产要及时加以科学评估,以适应新制度对于固定资产会计核算的要求。同时,应当建立起完善的信息化管理系统,实现药品、设备、后勤物资、卫生耗材等各类物资的信息化管理,以确保及时正确反映医院资产的实际状况,提供准确的会计信息。

篇5

[关键词] 资产全寿命周期;标准化管理;信息整合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7. 03. 033

[中图分类号] F273.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7)03- 0063- 03

1 引 言

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强调低成本及高效率的优化目标,通过资产各个环节管理工作进行统筹协调与优化,实现各个环节目标、流程、资源、制度、标准和方法的协同高效,控制运营风险。标准体系建设是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优化目标得以实现的重要内容与基础。目前,国家电网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各环节的制度标准及标准评价体系已经建立并实施。但是,由于缺少一个高效率的集成各环节信息的整合平台,使得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系统内各环节和各部门的信息沟通效率低,部门管理者更多关注阶段目标以及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标准化口径不一致。同时,由于不能正视和及时地分析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系统内标准的分布和适用性,不利于各环节和各部门标准的补充制订和修改完善,影响资产管理的运营风险控制。因此,整合资产全寿命周期各环节信息以实现无缝衔接,提高标准化信息数据口径一致的准确性和及时性,是电网资产全寿命周期标准化管理的必要工作。

2 电网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标准化体系与信息衔接

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标准体系涵盖了企业标准体系中与资产设备管理相关的各类标准、规定和制度等规范性文件,从技术、管理和操作等各个层面,指导和规范资产设备从规划设计至报废处置整个寿命周期各阶段的业务工作。

2.1 电网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标准化体系的两大子系统

从区分管理主体和管理目标的角度,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标准体系分为实物管理部门资产管理系统和财务资产管理系统两大标准化子系统。

实物管理部门资产管理标准化系统涉及到资产管理的每个环节,由相应责任部门负责,基于企业标准体系,设计与实施标准化管理,实现各管理部门的阶段性目标。它的内容架构包括三个维度。一是要素维度,包括技术、管理和操作的管理标准;二是时间维度,按照从资产形成的时间顺序划分为规划设计、采购建设、运行检修、技改退役4个阶段;三是对象维度,包括输变电设备和二次设备[1]。

财务资产管理的标准化系统则以企业的财务管理部门为主体,对资产各个环节的标准化管理工作进行统筹协调与优化,实现企业全局层面的经营目标和战略目标。它的标准化系统主要指企业的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评价指标体系,对实物管理部门资产管理标准体系中标准的适用性进行评价,以期为公司在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领域补充制订和修改完善相关标准提供依据。

实物管理部门资产管理系统是财务资产管理系统的基础,其标准化管理信息数据的准确性和各部门标准化管理信息数据的协同性决定着企业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最优化目标的实现程度。及时判断信息数据的准确性,实时分析信息数据的协同性,动态地调整某些部门或环节中的标准设计,是保证企业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最优化目标实现的必要条件。

2.2 电网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标准化体系中的信息衔接

电网企业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工作是一项标准化的系统工程,其信息系统的建设与实施,已经在理论研究和实际工作中取得了突破[2],为实物管理部门资产管理标准化系统和财务资产管理标准化系统之间的纵向信息链接,提供了科学的通道,使资产设备的实物管理部门和财务管理部门进行便捷性查询和目的性查询成为可能,提高了协同效率。但是,在实际运行中仍存在有碍于实现企业管理全局最优的管理目标的一些问题。

(1)部门间资产信息未实时共享,Y产数据联动不及时,在系统中新增或冻结大量未与资产卡片联动的设备卡片,给资产实时管控考核带来了一定不利影响。

(2)不能实时发现资产报废审批单信息与实际业务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报废流程完成之后,部分报废资产状态与变动方式仍为报废,需要手动恢复为在运,同时PMS系统中该设备卡片信息也需要返工进行再维护,导致开展资产报废环节工作存在滞缓,存在一定流程监测风险。

(3)各系统数据具发散性,随着资产全寿命周期体系建设的推广,各系统因口径不一导致数据无法顺利建立对应关系的问题逐渐暴露出来,缺少能够一体式集成反馈各系统数据的功能,对日后资产管理带来不便。

上述问题的解决,迫切需要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标准化系统的数据信息能够实时全面的展示。在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信息系统的基础上,建立标准口径对接一致的信息整合平台,从流程上将资产管理过程纳入信息整合平台统一管理,实时更新实物管理部门资产信息,才能真正实现实物管理部门资产管理系统和财务资产管理系统的无缝联动。

3 电网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标准化体系的信息整合

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的信息整合通过账卡物跨系统信息对接,统一口径,整改关联率,全方位实时展现资产状态。整体设计思路是对企业套装软件(SAP/ERP)中现有资产设备的各个管理流程(从资产新增到资产退役)进行串联,实现资产的闭环管理。实物管理部门资产管理标准化系统的专业性、复杂性和动态性,导致在财务管理标准化系统的运行中经常出现标准化数据的衔接断裂点,难以实现真正的串联。只有不断优化现有流程,才能实现资产全寿命周期标准化管理的信息整合。

篇6

河南省第二人民医院麻醉科;河南省第二人民医院药剂科 河南郑州 451191

[摘要] 目的 探讨分娩镇痛联合心理疗法对降低剖宫产率的影响。方法 随机将180例无相关禁忌症的初产妇分为三组,每组60例。A组为神经阻滞镇痛,B组为硬膜外分娩镇痛,C组为硬膜外分娩镇痛辅助心理疗法。比较三组产程、分娩方式、出血量等。结果 C组产程、剖宫产率明显低于A、B两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硬膜外分娩镇痛辅助心理疗法可缩短产程,降低剖宫产率,值得临床推广。

[

关键词 ] 硬膜外分娩镇痛;心理疗法;剖宫产率

[中图分类号] R71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4)02(c)-0163-02

自然分娩是一种正常、健康的过程,但近年来我国剖宫产率居高不下,已成为一个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目前,以产妇为中心,保护、促进和支持自然分娩已成为世界潮流,因分娩过程中剧烈的宫缩痛使产妇恐惧、紧张、焦虑,加上产妇对分娩过程认识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心理健康,加上无法忍受宫缩痛,无疑增加剖宫产率。所以对产妇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来缓解疼痛.解决心理问题,能减少剖宫产率。就我院2010年10月—2013年8月期间所收治的180例待分娩初产妇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初产妇180例,先取要求:19~38岁、单胎、头先露、足月、无妊娠合并症及并发症;胎儿情况正常。根据产妇意愿,未选择硬膜外分娩镇痛采取神经阻滞镇痛者60例为A组,选择硬膜外分娩镇痛者120例,将120例随机分为单纯硬膜外分娩镇痛60例为B组,自控硬膜外分娩镇痛辅助心理疗法60例为C组。

1.2方法

A组子宫宫口开全时行采取神经阻滞镇痛;B组 子宫宫口开至3 cm左右时,L2-3间隙行硬膜外穿刺并尾侧置管,试验量1%利多卡因注射液10 mL,严密观察30 min,麻醉效果满意,无相关麻醉并发症后续注入0.125%左布比卡因注射液10 mL,此后间隔2~3 h注入0.125%左布比卡因注射液10 mL,如宫缩乏力静滴催产素,在会阴伤口缝合完毕后停药;C组 硬外操作同B组,只是0.125%左布比卡注射液改用镇痛泵自控泵入,同时与产妇亲切交谈,解释分娩的相关知识,强调自然分娩的优势,使其树立自然分娩的决心,时时鼓励产妇,对产妇的积极配合予以赞同和表扬,增加其信心,播放音乐,减轻产妇焦虑及恐惧,随时根据产妇情况给予分娩及心理指导。

1.3观察指标

产妇血压、心率、呼吸、脉搏氧饱和度、宫缩间隔、宫缩持续时间、产程情况、运动神经阻滞情况、出血量、分娩方式、胎心监护、新生儿Apgar评分等。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l5.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的分析和处理,计量资料为t检验,计数资料为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三组产妇在活跃期早期和宫口开全时的宫缩间隔及宫缩持续时间无显著性差异,三组总产程及出血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新生儿Apgar评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三组剖宫产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果如下见表1、表2、表3、表4。

3讨论

分娩是一个自然的、复杂的生理心理过程,是女性生命中的重大应激事件。产妇在应激状态下,焦虑、恐惧、紧张等不良情绪可使疼痛域值降低,加重疼痛,而剧烈宫缩痛又加重恐惧紧张及焦虑,形成恶性循环,使产妇长时间处于高应激状态[1],而产妇的这种紧张、焦虑等不良情绪,使体内儿茶酚胺的分泌增加,导致子宫收缩乏力,产程延长,产妇体力消耗大,且紧张的情绪使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导致子宫平滑肌收缩功能紊乱,缺乏有效宫缩,产后出血量明显增加;产妇的不良情绪对胎盘血管系统也有显著影响,焦虑使体内儿茶酚胺的分泌增加,引起子宫血流量减少35%~70%[2] ,易导致胎儿宫内窘迫[3],阻碍产程进展,增加难产机会,从而增加病理剖宫产率。同时处于应激状态下的产妇自我评价表现为不同程度的降低,对自然分娩缺少自信,对分娩行为的自控力降低,增加人为剖宫产率。因此心理疗法在自然分娩中具有重要意义。心理疗法[4]是一种非药物疗法,通过减少大脑皮质对疼痛信号的感应,减轻宫缩痛,消除产妇紧张情绪,使子宫收缩协调,减少产后出血量,使产妇对自然分娩充满信心,有利于产妇在分娩中保持较好的心理状态和体力,提高产妇的承受和适应能力,调动产妇的主观能动性,使她们情绪稳定,精神舒畅地正视分娩这一生理过程,积极配合。同时由于疼痛缓解,产妇体力消耗减少,在第二产程有效用力,以缩短产程,促使分娩过程顺利[5],降低难产及剖宫产发生率,但心理疗法不能达到完全无痛,更不能代替药物。因此,心理疗法联合自控硬膜外分娩镇痛,这样非药物方法与药物方法的有机结合最大程度地帮助产妇身心放松,缓解焦虑紧张情绪和宫缩疼痛,减少麻醉药量。总之,自控硬膜外镇痛联合心理疗法用于产妇分娩,镇痛效果确切[6],显著改善产妇的心理状态,降低了剖宫产率,增加自然分娩率,减少产后出血量,缩短总产程,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

参考文献]

[1] 龙翠燕.非药物性分娩镇痛的临床作用[J].华夏医学,2008,21(4):870.

[2] 吴新民.麻醉学高级教程[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0:316.

[3] 苟文丽.分娩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51,441-442.

[4] 潘麒,孙立红.硬膜外分娩镇痛联合心理干预对产妇焦虑抑郁情绪的影响[J].医学临床研究,2011,28(7):1307-1309.

[5] 范永力,越观丽.离瑞珍,等.罗哌卡因复合芬太尼用于产妇自控硬膜外分娩镇痛的可行性[J].中华麻醉学杂志,2001,21(11):659-662.

篇7

一、资产管理的现状

产业地产运营服务分为两个板块:一是基础服务板块,即四保服务包括园区保绿、保洁、保安、保修服务;二是增值服务板块,即根据入园企业(客户)的不同需求,提供满足客户非核心业务的、差异化的服务产品,包括但不限于人力资源服务、物流服务、融资服务、政策服务、税收服务等。按照上述划分,资产管理属于基础服务板块“保修”内容范畴,属于大多数企业的薄弱环节,客户使用的“痛点”。资产管理的“保修”在当下很多企业中只有“修”而无“保”,即局限于资产出现问题后的事后维修,而没有事前定期的预防性保养维护。交付的资产如厂房、仓库、设备等因缺少日常维护,使用1年~2年后,如同使用了5年~10年,加之维修不及时,导致客户投诉、退租、资产空置现象频出。产业地产各环节如设计、开发建设、验收交付效果的优劣,站在产业链全流程的角度评价,资产管理阶段最具发言权,从资产保值增值及客户满意度两个维度评价,一个从资产维度评价、一个从客户维度评价,两者相辅相成。而前期各环节的评价往往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或本位性,比如常会出现项目验收阶段质量合格,一段时间后各种质量问题就会暴露出来,常见的有屋面漏雨、墙体脱皮、地面裂缝、沉降及管道堵塞、设备系统运行故障等问题。客户投诉抱怨也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资产质量或安全隐患问题,影响其正常使用;二是企业没有资产维护规划措施,资产各部位、各系统得不到定期检查、维护,致使问题积累由量变到质变,问题产生后维修响应速度较慢,且维修周期较长或多次维修不妥。

二、原因分析

资产管理是一个全流程的概念,目标是实现资产保值增值、提升客户黏度,必须从立项、设计,成本、建设施工等各环节严格把关,确保各环节严格按流程标准实施,实现资产管理的目标。资产管理过程中暴露出的问题,大多与前端环节有关,归结如下:1.设计环节:没有结合客户生产工艺、存储物料、产品属性等进行消防设计,导致厂房、仓库使用性质(丙类)与消防设计性质(丁类)不符,存在重大安全隐患。施工图评审形式化,技术部门过度依赖设计院,前端审核不严,如北方地区室外消防管网没有考虑保温措施,管道埋深不够,消防系统采用湿式系统,导致冬季管道冻坏。2.招投标环节:没有充分进行市场调研,过度追求低成本目标,采取低价中标规则,导致投标单位恶性竞价。3.施工环节:低价中标规则下确定的施工单位,施工过程中必然偷工减料,现场监理监督管理不到位,加之业主工期迫切要求,很难输出高品质的资产。4.运营环节:前期各环节产生的问题,若未能严格闸口纠正一路绿灯放行,最终会在资产管理过程中集中暴露,加之资产管理环节本身存在的问题:(1)公司高层重视程度不够:公司高层重开发、轻运营,追求资产开发的规模,而忽视资产管理的品质,导致资产管理在专业团队、流程及服务资源建设等方面严重滞后。(2)缺少资产事前维护的流程体系:资产维修和资产维护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前者侧重问题出现后的事后补救,后者则侧重事前的预防性维护。若以维修为核心,则建立起来的流程体系、团队服务理念、引入的服务资源等都会围绕事后维修开展工作,即资产损坏或客户投诉抱怨后,按维修流程操作执行,解决问题的效率慢、成本高、客户投诉多。(3)维修效果不可控:资产问题出现后缺少现场的有效沟通、核实,终端报修什么,接口部门就接修什么;维修单位出具的维修方案没有经过专业技术部门的论证,方案的可行性不可控,维修的效果及质量无从保证,这也是问题重复发生、重复维修的根源所在。5.监督缺失:立项、设计、招投标、施工、运营等每个环节均有对应的流程体系支撑业务的实施,但各环节流程的实施效果缺少监督和管理,存在流程与实际两张皮的问题,且存在本位主义,缺少全流程的有效协同,导致内部管理成本较高、执行效率低。

三、解决提升

针对各环节存在的上述问题,正确的解决思路和方法,应将资产管理提升至价值链的核心位置,确立以实现“资产保值增值、提升客户黏度”为核心的资产开发目标,加强资产管理团队、流程体系及服务资源的优化建设,建立资产管理数据库,通过数据分析结论倒逼设计、开发建设等环节的持续提升:1.公司高层重视:将资产管理目标提升至公司战略高度,各环节工作须围绕实现资产管理目标开展工作。2.专业团队的建立:成立资产管理中心,公司副总及以上级别领导独立分管,组建资产管理专业团队,同时引入外部专业服务资源,对资产进行定期维护保养。(1)成立资产管理中心或资产管理小微公司:整合内部专业团队,发挥内部团队优势。(2)成立合资公司:若内部资源有限,可与外部专业资源合作成立合资公司,由合资公司负责资产管理及经营,实现双方优势互补的同时,内可提升资产管理的品质,培养团队专业素养,外可拓展新的市场领域。3.全流程体系的建立(1)流程建立:资产管理中心牵头,设计、成本、招标、工程等共同参与,围绕“资产管理、加强资产事前维护、实现资产保值增值、提升客户黏度”的同一目标,建立一套完整的资产管理体系,并对流程的执行效果进行监督、纠偏。(2)流程执行:资产管理中心全流程参与项目实施,事前参与施工图评审、招标;事中参与施工巡检;事后主导项目查验接管及资产管理,制定资产维护规划推进实施,确保流程执行到位。4.建立资产管理数据库:将资产在立项、设计、开发建设及运营等各环节基础数据信息整合,重点将资产日常维护管理信息导入,通过数据分析为项目设计、建设、客户服务提供优化意见及建议,并为公司进行相关决策提供支持。

四、结论

篇8

关键词:资产管理;高效;管理体系;创新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07-000-01

一、当前企业资产管理存在问题

1.管理目标不明确

资产管理目标定位的不明确,限制了企业资本的高效运营。一些企业,虽然能够保证资产的安全,但是却无法有效利用资产。这样,资产安全了,资产利用率不高,也就谈不上资产利用率的最大化。另一方面,企业还存在着的一种普遍现象是,企业购入的资产并不符合发展战略需求,结果造成了严重的资产闲置,甚至资产贬值的情况。如此,不仅企业的投资受损,而且还影响到企业发展战略的顺利实施。

2.管理机制不完善

企业资产管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企业缺乏一套系统、科学、严密、规范的资产管理机制,直接影响企业资产的日常管理和操作流程,许多环节凭经验、凭感觉进行管理和决策,没有能够形成建立一种以制度来约束资产运营的方向和影响资产的管理水平模式。

3.预算缺乏可行性

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1)企业预算缺乏发展战略的明确指导。没有发展战略环境下的预算管理,往往出现短期活动,忽视长期目标,使短期的预算指标与长期的企业发展战略不相适应;(2)经不起市场检验,预算管理过程往往忽视对市场的调研与预测,使很多预算指标与企业的外部环境不相容,整个预算指标体系难以被市场接受;(3)预算指标缺乏弹性,缺乏对市场的应变能力,这也使企业的预算工作难以推行;(4)预算与企业的实践活动相脱节,编制的预算缺乏必要的客观性。

4.财务管理能力体现不足

企业的管理的核心是财务管理,财务管理的核心是资金管理。一些企业只注重财务数字核算而忽视参与资产过程管控,未能将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工作相融合,使得企业的管理信息与财务的准确性不能很好的沟通与确认,在资产管理处理上体现出不及时、不规范,及易产生权责不明,进而导致资金的循环不能保证资产管理的相关需求。另外,财务管理人员的素质和专业知识水平仍需综合提高。

5.资产配置不合理,利用率不高

由于企业的资产配置不合理、不规范,重复浪费严重,结果导致资产难免会有闲置现象,利用率低下。在处置和购买资产上不按相关法律、规定、程序执行,主观性和随意性较大,一定程度上导致资产流失,不仅不会给企业带来任何经济效益,相反还会使企业包袱更加沉重。

二、构建高效的资产管理体系

1.明确管理目标

首先建立资产管理基本导向:(1)明晰产权关系;(2)优化资产结构、降低资产风险;(3)通过资产的运用与周转,实现资产的良性循环,以实现资产效益的最大化;(4)最终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和股东权益价值最大化。其次,要将盈利作为资产管理的整体目标,在理顺内部和外部关系的基础上,通过相应的方式推动企业盈利目标的实现。,第三,对管理目标进行量化和考评,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1)资产参与度目标(2)资产效率目标(3)资产质量目标(4)资产风险目标

2.健全管理组织及制度

(1)加强具有资产管理专业人员的配备,确立明晰的纵向与横向的职能与责任;(2)制定规范、有效的资产管理流程标准,找准资产管理的关键控制点;(3)建立资产管理的监督和约束机制,完善和提升对于资产的监管和约束行为,从而促进资产的合理化使用机制;(4)建立资产经营和管理的连带责任制度,充分利用现代企业的资产管理的有效手段,树立起极有效的资产管理理念和责任意识;(5)建立管理评价指标体系,实现对企业资产的监控,保证资产的有效利用;(6)建立综合考核机制,严格奖惩制度;(7)利用信息化资产管理工具,提高资产管理效率。

3.实现全面预算系统化

(1)企业在实施预算管理之前必须认真进行市场调研并且进行企业的资源分析,确定自己的发展目标与战略计划,以此为基础发展后期各项预算;(2)树立具有企业战略的全面管理预算观念,要正视预算环境,通过市场调研,拟定内因外因的不确定因素中长期发展战略目标,牢记战略导向,并编制相应预算,使企业资产在管理过程中与预算相结合,避免预算工作的盲目性(3)在全面预算完成后,抓好事后预算考核评价工作,对预算执行过程中的偏差动因进行及早的发现,提出改进方案和补救措施,使全面预算管理得到真正的实施;(4)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加大执行力度,强调预算的刚性原则 ,使各项预算处在可空状态。

4.发挥财务管理的中心作用

(1)建立健全以财务为中心的管理体系,企业财务管理要服务和服从于企业资产经营的需要,一切以有利于改善和提高资产管理工作效率及经济效益为目的;(2)加强企业资金管理,抓好资金筹措及资金使用,充分体现财务三大基本功能:资金管理功能、成本控制功能、监督控制功能;(3)加强财会人员学习能力,全面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素质,造就一支会核算,会分析、会论证、会评价的财务管理队伍。

5.优化资产配置结构,不断提高资产利用效率

(1)对不合理的资产配置进行优化重组,一是优化资产综合效益考核指标,形成动态指标体系;二是优化企业内部财力、物力资源配置和占用结构,建立资产配置前的可行性分析和配置中的调控制度;三是优化企业组织机构,形成高效、精干、强有力的组织体系。

(2)建立企业资产管理内部风险机制,运用法律手段加大资产管理风险系数,运用行政手段强化资产管理的控管机能,建立一套严格的审计制度和监督控管制度。

三、在不断完善的管理中发展创新

1.意识创新

运用创新的思维和观念,对资产进行科学管理。

2.体制创新

实现资产管理部门、管理队伍、管理制度有机结合。

3.机制创新

对资产的运作进行激励、监督和约束,增强管理的灵活性和创造性,提高资产管理水平。

4.手段创新

实施资产购置程序化、资产管理动态化、资产配置标准化、资产处置规范化、管理系统信息化,使资产管理逐步在实践中向科学化和规范化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仲凤霞.浅谈企业资产管理现状与对策.现代经济信息,2014.10.

篇9

1.1资产管理体制不顺,影响资产管理的整体效益高校大多成立了国有资产管理处作为资产管理的归口部门,但并未从根本上改变多头管理的局面,学校一般还有其他部门承担着资产管理的职能,如财务处、党政办、科技处、后勤管理处等,尚未形成统一的国有资产管理体系[3]。多部门管理主要有2方面缺点:一是管理权限不清,管理内容有交叉,管理标准存在差异,甚至还存在管理缺位的现象,遇事容易相互推诿,造成国有资产直接流失或变相流失;二是责任主体不明确,两级管理体制不健全,资产管理责任制未能得到有效落实,账目与实物(账-物)相符率有待进一步提高。1.2资产管理制度不健全,影响资产管理的规范性高校国有资产管理工作面广、量大,涉及教学、科研乃至学校正常运转的各个方面。近年来,许多高校根据实际情况出台了《国有资产管理办法》、《国有资产处置办法》、《公用房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涉及学校资产管理的制度。随着国家经济体制改革以及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资产管理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愈发显现制度不够健全、可操作性较差、执行不到位等问题,尤其是资产过程管理中账-物管理分离、无形资产管理弱化、“非转经”管理失范等问题,制约着资产管理水平的提升以及资产管理目标的实现。1.3资产管理手段不强,影响资产管理的有效性随着高校经费来源的多元化,资产购置环节的可行性论证已得到重视,但资产管理与财务管理、预算管理相结合的机制尚未建立[4],资产配置标准不明确,共享机制不完善,设备重复购置、闲置等问题未能从根本上解决。在资产使用环节,信息化水平仍不能适应高校教学、科研快速发展的需求[5],且缺乏有效的绩效评价机制,对于资产使用、管理的监督考核与奖惩往往流于形式,资产使用效率达不到预期目标。1.5资产管理队伍偏弱,影响资产管理的可持续性经过多年的努力,很多高校引进了年轻的高学历人才充实到资产管理队伍中,资产管理人员年龄偏大、学历偏低等问题得到部分缓解。但目前高校中除资产管理部门外,其他单位资产管理人员多为兼职,人员流动性较大,且大部分缺乏资产管理专业知识,也没有经过系统的业务培训,常常对国有资产管理的政策和规定产生理解上的偏差。这已成为制约资产管理水平提升的主要障碍之一。

2以组织文化优化高校国有资产管理

高校文化建设的状况如何,直接影响到学校工作的各个方面,对国有资产管理工作也不例外。高校的组织文化是组织成员遵循的价值观念、行为规范、制度规范和外部形象的总和[6],组织文化在高校国有资产管理方面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加强组织文化建设对于提升高校国有资产管理水平具有重要的影响。2.1通过组织文化建设提升管理队伍的凝聚力高校资产管理各个子组织之间的联系是复杂的,必须深入了解组织内部的要素和结构,分析各个子组织的发展情况以及他们之间相互关系和作用,方能制定适应组织发展需求的管理方式。组织文化不仅可以反映出组织成员共同的价值观和精神理念[7],而且可以增进各个子组织之间的交流和理解,促使各个子组织成员产生认同感,进一步融洽组织成员间的合作关系,形成巨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通过组织文化建设,形成协调一致的资产管理理念,促进高校资产的精细化管理,从而有效防止高校国有资产的流失,促进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2.2通过组织文化建设提升资产管理绩效水平优良的组织文化是组织运行和发展的正向内驱力,通常包含着崇高的目标追求,引导组织成员共同为实现目标而努力。组织文化既是一种引力,又是一种推动力,激励成员以主人翁的态度开展各项工作,积极主动地寻求突破,进而激发出组织成员的巨大潜能和创造性。通过强化资产管理目标,加强高校资产管理成员之间的交流与有效沟通,达成心理默契乃至“使命共同体”,从整体上促进资产管理效率的提高,最大限度地保障高校资产管理效能的发挥,提升资产管理的绩效,增强高校的核心竞争力。2.3通过组织文化建设完善管理制度体系作为组织文化的重要载体,制度文化是组织在进行管理活动中所制定的、起规范保证作用的管理制度、管理方法和管理政策,是严格而规范的硬性约束,为组织文化的执行提供依据和保证。随着高校办学规模的扩大和资产数量的激增,高校资产管理不能依靠“人治”的方式直接完成管理,而必须在资产管理过程中通过一系列制度的建立、落实、修订和完善,将规范化的服务流程与工作行为加以固化,为高校资产管理的正常运转和有效发展提供基础保障。2.4通过组织文化建设完善管理体制,提升服务水平依据组织文化理论,组织氛围是指成员在某个环境中工作时的感受,而组织成员在工作中是否表现某种行为、如何表现,很大程度上受到组织文化的影响[8]。组织文化一旦形成,就会潜移默化地发生作用,成为约束和引导组织成员行为的非正式规则。建设优良的资产管理组织文化,在高校各级组织中形成积极向上的氛围,可以模糊资产管理各个子组织间的界限,对组织成员及团队行为产生规范作用,有效地调节组织内外的人际关系,使组织成员自动、自发地产生从众行为,自觉、自律做好资产管理和服务工作。

3基于组织文化建设的资产管理优化策略

笔者认为,从组织文化的视角来审视高校国有资产管理,必须结合实际,重点要从组织文化的精神层面、制度层面、行为层面和物质层面来探析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的创新和优化策略。3.1以精神文化建设为核心,更新资产管理理念,不断提高资产管理的服务能力为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应把精神文化作为高校国有资产管理工作运作的核心,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建立健全系统的组织学习制度,努力打造“学习型”组织,加强政治理论和业务知识的学习,强化思想作风和能力建设,调动资产管理人员的积极性。要在先进的资产管理理念指引下,增强全体资产管理人员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努力提高全体成员大局意识、服务意识和责任意识,端正工作态度、转变工作作风,凝心聚力地改革、创新管理体制和服务方式,形成乐于奉献、勇于创新、和谐融洽的组织氛围。资产管理人员要以高校资产管理为己任,自觉维护高校国有资产的安全完整,促进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3.2以制度文化建设为引领,明确资产管理权责,不断提高资产管理的精细化水平制度文化是高校国有资产管理工作的导向,为组织文化建设提供制度保障。任何制度的设计都是为理念和目标服务的[9]。科学、完善的资产管理制度可以把资产管理理念、价值观融入到管理、服务中去,营造出独具特色的资产管理组织文化。针对高校国有资产管理中遇到的新问题,按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以及上级主管部门的要求,认真对现有的规章制度进行梳理,重点完善物资设备采购验收、固定资产管理、无形资产管理、维护项目管理、“非转经”管理等相关规章制度,逐步健全资产管理责任体系,明确责、权、利,使资产管理的每个环节都有章可循,使每项制度都具有可操作性,为高校国有资产精细化、规范化管理奠定基础。3.3以行为文化建设为载体,创新资产管理机制,不断提高资产管理的工作效能行为文化是指组织成员在管理、服务和学习中产生的活动文化,是软文化。高校资产管理部门采用培训会、研讨会等多种形式,为组织成员建立沟通渠道和交流平台。资产管理部门应拓展资产管理的深度和广度,在全面摸清学校“家底”的基础上,优化和简化工作流程,逐步实现从实验仪器设备采购、资产管理与资源配置、资产报废处置等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10]。行为文化的建设,使资产管理工作在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的同时,保证国有资产不流失;借助信息化、网络化管理手段,进一步开发即时、动态的资产管理信息系统[11],将能够更准确地掌握学校资产的数量、价值、分布等状况,充分反映出资产的实际使用情况,为实验仪器设备购置论证、使用管理以及调配报废等提供决策依据,提高资产的使用运行效率。3.4以物质文化建设为手段,着力推进内涵建设,不断提高资产管理的质量和效益物质文化是组织开展管理活动,履行组织、协调、沟通、服务职责所必需的外在物质条件。高校资产管理部门必须坚持以学校发展规划为依据,切实加强资产管理与资源配置,强化全员安全意识,加大安全改造的力度,持续提高学校本质安全度。在资金渠道方面,对外积极争取外部资源,对内规范项目管理,重点对项目征集论证、申报立项、经费预算、组织实施等进行监督。在实验室建设与管理方面[12],坚持以各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为牵引,重点加强实验室的内涵建设,明确实验室建设和配置标准,强化实验仪器设备的管理,整合优化各类资源,完善绩效考评机制,避免重复建设和低水平建设,实现实验室资源的开放共享,更好地为学科团队建设和教学科研服务,不断提升实验室的整体显示度。

4结束语

篇10

关键词:固定资产;管理系统;设计;实现

1引言

固定资产在企业总资产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也是体现企业生产能力的重要因素,因此要想促进企业的正常持续发展,就一定要加强对企业固定资产的管理,建设有效的企业固定资产管理系统,这样才能有效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让企业在新时期获得发展。

2企业固定资产管理系统的设计

在企业固定资产管理系统的设计过程中,首先要明确固定资产管理的需求,企业可以从实际出发,对目前企业固定资产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然后针对这些问题来设计针对性更强的固定资产管理系统。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很多企业的固定资产管理缺乏有效的管理方法,由于企业的固定资产一般是由财务部门来负责,因此财务部门会直接采用财务软件中的固定资产模块来进行管理,这样不仅大大增加了固定资产管理的工作量,同时也凸显出各种问题。另外,在固定资产的管理中,对于固定资产的购置和报销的流程不够合理,缺乏有效的制度,固定资产的采购没有结合企业发展的实际需求来做好规划,最终造成了资源的浪费。企业对固定资产的利用不充分,没有加强资源在不同部门的共享。企业对于固定资产的后续管理环节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没有处理好报废的固定资产。针对这些问题,企业在固定资产管理系统的设计中,一定要以此为导向来设计,确定固定资产管理系统需要具备的功能。从存在的问题来看,要想改善现阶段固定资产的这些问题,就一定要在固定资产管理系统中设计固定资产的查询功能、修改功能,能够实现对固定资产信息的处理、收集和存放,这样才能便于管理,最终实现固定资产管理的科学性和规划性。系统中应该包含采购申请业务和固定资产报废业务,提高采购申请的计划性,使其满足企业的发展需求,同时要加强固定资产报废的管理。在系统设计中,应该确保系统的可操作性原则,提高系统的实用性和智能化,使系统能够针对重点管理内容进行重点管理。同时还应该确保系统能够方便管理和维护,由于固定资产在企业总资产中所占的比例一般比较大,而固定资产的变动性也很大,因此需要在系统的维护和管理中减少花费的时间,确保系统方便管理和维护,才能真正发挥系统的优势。

3企业固定资产管理系统的实现

3.1固定资产管理系统的功能性需求分析

在企业固定资产管理系统的实现中,应该加强对系统的功能性需求分析,系统的设计主要应该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采购申请业务和固定资产报废业务,其中采购业务又可以分为计划内申请和计划外申请。计划内申请是业务部门按照预算计划来对需要采购哪些固定资产提出申请,这部分需要完全符合预算计划,如果固定资产采购的金额和数量超过了预算计划,那么系统就会将采购申请自动退回。计划外申请是企业针对一些突发的状况和情况提出采购固定资产的申请,这一申请需要通过计划委员会的审批才能实现。固定资产报废也是固定资产管理的重要内容,在管理系统中设计固定资产报废业务,按照业务部门提出固定资产报废申请—资产中心进行审核—领导进行审批—账务处理这一流程来实现,通过这一规范化的流程来强化固定资产报废管理,让固定资产管理更加规范。其中业务部门提出申请,主要是项目管理部门按照固定资产的报废计划以及报废要求来提出报废申请;资产中心审核是财务相关部门来对固定资产进行技术鉴定,并提出处理意见,并以此作为是否符合报废要求的重要依据;报废审批就是企业的领导者来审批固定资产的报废计划以及报废清单;账务处理就是由财务部门来对报废固定资产的价值信息进行审核,并将固定资产的处理和退库交由相关部门处理,最后进行账务的处理。具体来说,固定资产管理系统应该包含基础信息管理、固定资产采购管理、采购计划管理、固定资产日常管理等功能模块,在每一个模块中又包含一些小的模块。例如,在基础信息管理业务中,又包括计划科目管理、资产分类管理、供应商管理、员工信息管理和组织机构管理等。

3.2固定资产管理系统的总体功能结构的实现

固定资产管理系统的总体功能结构应该包括基础信息管理、固定资产采购管理、计划管理、固定资产日常管理、任务管理、合同和付款管理以及系统管理这7个系统,每一个子系统中又包含一些功能模块。其中基础信息管理包括资产分类管理、固定资产的选型管理、计划科目管理计划模板管理和供应商管理模块,固定资产采购管理包括固定资产采购合同管理、采购申请处理、计划内采购申请和计划外采购申请,计划管理包括计划周期管理、计划编制、计划调整、计划汇总和资金预算查询,固定资产日常管理包括固定资产的盘点管理、固定资产的领用管理、固定资产的台账差异查询以及固定资产的台账管理,任务管理中包括参与的任务、发起任务、待办任务和流程监控,合同和付款管理包括合同付款和合同管理,系统管理包括角色管理模块、权限管理模块、用户管理模块和系统日志模块。

4结语

综上所述,企业固定资产管理系统的设计和实现应该从企业的发展实际需求和现状出发,针对企业对资产管理的实际需求来设计符合企业运行情况的固定资产运行系统。从而提高固定资产的管理效率,加强固定资产的审计、清理、评估和核算等,最终实现企业固定资产的优化配置和最大化利用,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宋仁科.企业固定资产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