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行业健康管理范文

时间:2023-06-30 17:57:2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保险行业健康管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保险行业健康管理

篇1

关键词:新常态;保险行业;发展;对策建议

1.引言

保险行业的发展事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各界对保险行业的发展提出了更高水平的要求。经济新常态背景下,我国保险行业的发展也在不断进行调整和规划,但其存在的问题依旧十分明显。社会大众对保险行业的认识存在误区、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有待于提升、缺乏健全的监督管理制度等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国保险行业的发展。因此,必须要从经济新常态的角度出发,重新审视我国保险行业的发展,针对其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有效的对策建议,以全面促进我国保险行业在发展,使其更好地服务于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

2.新常态下我国保险行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社会大众对保险行业的认识存在误区

我国的保险行业发展起步较早,但是由于发展模式和方法存在很多不足之处,使其在多年来的发展过程中在社会中形成了一定的不良影响,社会大众在心理层面对其具有一定的抵触情绪。这不仅是由于我国保险行业发展缺乏规范性和约束性;更重要的是因为我国保险行业的发展没有充分结合社会大众的需要,存在很大的盲目性。社会大众的认识误区具有一定的客观性,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各项保险的推广和发展,很多种类的保险难以在社会范围内推广,影响到我国整个保险行业的发展,长期来看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也产生了很大的阻碍作用。

2.2 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有待于进一步提升

在金融市场中,保险行业在发展一直不受重视,而很多保险企业为了获得高额的利润,不断扩大其规模,因此在保险行业中,其人员的整体素质较低。一方面,从业人员的学历水平和受教育程度有限,很多一线的保险从业人员缺乏必要的专业素质,在进行业务推广的过程中容易引发客户的不满,这与目前保险企业对其缺乏必要的培训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另一方面,由于我国保险行业竞争的不断加剧,很多保险企业的实际盈利能力相对有限,因此其不注重从外部引进专业化的人才,人才的匮乏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保险从业人员的素质,进而阻碍了保险行业的进一步发展。

2.3 缺乏健全的监督管理制度

缺乏有效的监管是目前我国保险行业发展存在的重要问题,一方面,央行和保监会在制定个行业发展规范的过程中难以全面渗透到保险行业发展的各个方面,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存在较大的时间差,难以实时对各项保险业务进行有效的监督管理,使其发展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和违规性,造成了一些不良的社会影响。另一方面,各项监督管理制度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难以得到有效的践行,很多保险企业为了获得较高的利润,不得不隐瞒相关的经营行为,其对各项政策的执行力度乏力,因此使得我国保险行业的一直难以得到有效的规范。

3.新常态下我国保险行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3.1 在社会范围内提升保险行业的声誉

新常态下,要想促进我国保险行业的健康发展,必须首先要在社会范围内提升保险行业的声誉。其一,可以通过促进保险行业以经济新常态为发展依据和基础,全面服务于社会大众及经济发展的需要,对其发展模式进行创新,摒弃传统的发展理念和方法,切实提升服务职能。其二,要通过必要的公益活动、广告宣传、政府规划、企业合理营销等措施来提升保险行业的可信度,使得社会大众逐渐接受并主动关注和参与保险行业的发展中,以此在全社会范围内营造保险行业发展的有利环境,将其发展全面纳入新常态下。

3.2 提升保险行业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

根据经济新常态的发展需求,保险行业应该全面树立人才观,全面提升其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一方面要对现有的从业人员进行全方位的培训,使其在现有的基础上提升专业知识和技能,强化对经济新常态的分析,广泛收集和分析市场数据,增强对保险市场发展的预测能力。另一方面,要通过制定和实施各项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从外部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中引进一批专业化的保险人才,为现有的团队注入新鲜血液,为我国保险行业在新常态下的发展储备大量的专业化人才。

3.3 建立健全新常态下的监督管理制度

一方面,要根据经济新常态的发展,加快制定各项监督管理机制和措施来规范保险行业的发展,将其发展纳入到合理的轨道中,避免传统的盲目性发展。在这一过程中,要对各项监督管理机制进行动态化的变革,增强政策的弹性,增强其对保险行业发展的监督、管理和指导作用。另一方面,要全面践行各项监督管理机制,增强对保险企业发展的实时监督,对其各项政策的执行情况进行全面检查,避免出现浅尝辄止的现象,以此全面完善保险行业在经济新常态下的发展。

总结

经济新常态的不断推进,为我国保险行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发展思路,如何突破现有的发展模式,完善整体的发展是目前我国保险行业需要思考的重要问题。因此,本文认为在经济新常态下应该在社会范围内提升保险行业的声誉、提升保险行业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建立健全新常态下的监督管理制度等措施来完善我国保险行业的发展,使其在新常态下能够实现健康长期发展。

参考文献:

篇2

首先,德国宠物保险市场能够得到深入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前提,就是人们对宠物的喜爱已经成为一种社会风潮,宠物的数量更是巨大,已经超过了1400万只,这样巨大的宠物数量无疑是为宠物保险行业的深入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和机遇,因此为保证宠物的健康成长,宠物保险在社会上得到了许多人的认可和欢迎, 这就为宠物保险行业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发展潜力和机遇。

其次,现阶段德国的宠物保险主要是宠物疾病保险,由保险公司规定宠物的诊断费用上限,而宠物的手术费用则是由宠物保险公司全额付款,保险的费用和宠物的年龄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当然还有宠物本身的身份以及宠物主人家庭因素。为宠物投的保险数目不同,出现意外情况时接受的赔偿也就不一样。德国先进的技术条件,也为宠物保险行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宠物医疗支持。不仅能够快速检测出宠物的疾病,而且能够为宠物保险行业的稳定发展提供广阔的机遇。

最后,要有完善的管理机制,宠物保险属于一种高风险的保险行业,在新兴的市场上缺乏相应的可以借鉴的经验,因此在宠物保险行业中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宠物保险由于宠物本身的价值,因此其定价不宜过高,根据具体的投保数额,判断其保险的相关费用。因此,在宠物保险行业的发展过程中,许多在普通健康保险中的经验就被运用到了宠物保险中,按照一定的时间和赔付的相关事宜进行理赔,这样就有效的减少了宠物保险公司的经营风险。

篇3

关键词:合规经营,保险公司,风险防范

Abstract: since China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the insurance industry is developing high speed development and at the same time, the insurance company compliance management mechanism is relatively backward, not only increase the enterprise compliance risk, also become China's insurance industry development of "bottleneck". So in order to make the insurance industry better development, strengthe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company operation compliance mechanism, improve enterprise compliance awareness, the enhancement enterprise's ability to adapt to supervision is especially important.

Key words: the compliance management, the insurance company, risk prevention

中图分类号:R-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合规”是指企业与其员工行为符合国家法律法规、自律规则、监管规定和公司内部制度、诚实守信的道德准则,并对不合规行为进行防范,避免引发法律责任、财务损失、声誉损失或是行政处罚。合规经营已成为当前国际金融保险行业所遵循的普遍准则,与独特风险管理技术,受到业界的一直认可。而我国尚未认识到合规经营的重要性,对该方面建设的重视程度不足,因此,我国保险公司大多存在一定的合规风险问题。而保险行业是一个时刻与风险相伴的行业,树立企业“规矩”十分必要。建立合规经营机制是保险机构坚持可持续健康发展道路的前提,是对保险公司风险防范机制强化的关键之一。

1我国保险公司目前合规经营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我国保险行业近年来的发展较为迅速,合规经营问题也越加突出,因此,行业中众多资深保险公司频频引入国际金融保险业成功经验,纷纷设立公司合规部门,保险公司对合规经营机制的建设越发重视。2007年我国保监会制订了《保险公司合规管理指引》,以此作为各保险公司合规经营机制建设的指导。即使较多的中国保险公司作出了合规管理机制建设的各种有益尝试,却仍未避免合规经营中问题的产生:

1.1 其问题具体表现为:首先,保险公司中各种违规事件屡见不鲜,合规风险始终居高不下。特别是近年来,保险行政处罚、保险投诉和保险诉讼案件持续上涨,保险公司合规经营机制建设迫在眉睫。例如:在2002年到2004年期间,因违法违规而被处罚的保险公司分支机构就高达1166家,有346名公司相关责任人受到处理。而第二年也就是2005年,受处罚的保险机构相对增加了30.89%;受处罚的高管人员相对增加了25.93%;罚没金额相比增加了144.56%;被吊销行业许可证和资格证的人员是有增无减。此后,各保监局又于2007年对813家保险公司的分支机构和保险中介机构的830家实施了行政处罚,其比例相对增长了93.47%。并责令保险公司撤换了102名高管人员,共罚没3055.35万元,公司吊销许可证12项,56项新业务被责令停止,对246家机构、360人予以警告处理。仅2008年上半年接到的保险投诉就达5448件,与去年同期相比,上涨了24.7%。以上这些受处罚和保险投诉案件均是由不规范操作和违规经营引起的,保险公司中合规经营问题越发突出。

1.2 最后,我国仍处于合规管理制度建设的初级阶段,尚未建立明确的职能划分。保险公司上下均以保费为先,并经常以业务为主线设置公司内部组织机构,这是造成保险公司合规制度建设与业务发展严重失衡的主要原因,少数公司甚至错误的将合规建设与公司效益的提高对立起来。部分保险公司已有合规管理职能多分散于各个职能部门,尚未形成体系,公司的合规建设缺乏协调与合力。公司合规管理资源匮乏,公司内从事合规风险的管理人员的数量、素质远不能支持体系、合规风险管理实际建设运转需要。

2保险公司构建合规经营机制的重要性

建设保险公司的合规经营机制,可有效改善企业合规管理合规管理滞后和合规意识薄弱的重要意义。

一是,保险公司的长期可持续的健康发展离不开合规经营机制的建设。保险公司合规经营机制较为滞后,各种违法违规现象频频发生,它不仅增加了保险公司的经营风险,而且也有损保险行业形象,造成保险行业公信力低,这显然阻碍了保险公司长远发展。为此,企业有必要加强合规经营机制方面的建设,化解防范公司经营风险,为保险行业树立良好新形象,推动保险公司健康持续发展。

二是,可将保险监管方针政策落到实处。开展相关政策宣传,实行监督检查,并逐渐提高监管的标准、内容以及要求。落实监管政策,为公司合规经营机制建设提供相关建议。

三是,促进员工合规意识的培养。依法构建合规经营机制,并有针对性的、对员工进行教育,使员工了解监管规定和内控要求,增强员工合规自觉性,使其自觉承担公司的合规责任,尽量减少过失违规与主动违规发生概率,为公司培养合格从业人员队伍。

四是,促进公司高层的管理人员开展监督工作。实施公司从上之下的合规机制建设。由公司合规部门将违规事项上报公司高层管理人员及董事会。其不具有直接否决权,避免出现相应管理责任逃避的现象。

3保险公司构建公司合规经营机制措施

保险公司合规经营机制的建立以其实施风险管理为基础及载体。我们可以通过以下方面来构建保险公司的合规经营机制:

3.1设置公司独立合规部门

公司合规部门是公司进行合规管理职能部门,也可将其称做法律合规部以及内控合规部等,它是重要的合规经营机制组成部分。该部门主要负责制定并实施公司合规制度、进行检查监督,防范公司经营风险、加强公司监管部门与内部各部门间的沟通与协调等。由于其特殊的职能、职责,保证合规部门作用的有效发挥,公司已经将合规部门与审计部门、业务部门以及财务等部门分离出来,确保其工作的独立性。

3.2加强保险公司合规人才队伍建设

提拔职业道德高尚,拥有较高技术认定能力和实践工作经验、个人素质较高、具有直言不讳的勇气的人员为合规人员,能够根据相关法律法规提出及时的应对方案。

3.3建立健全合规体系,培养公司合规文化

利用公司现有的学识较高的讲师队伍,从外部聘请监管专家、法律专家对企业员工进行教育培训,增强公司内部人员的合规意识,并在日常管理工作中贯彻实施。形成企业健全额合规教育培训体系。并将合规制度转化为公司全员自觉,充分发挥其作用,进行企业合规文化培育。

结束语:

合规经营是降低保险行业风险,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的规范,它有利于保险企业的长期健康发展,是我国保险公司长期发展的主题。

参考文献:

[1]刘迪:《保险企业的人文建设》,经济视角,2005,10。

篇4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模式;保险营销;保险行业

1互联网金融模式的风险

互联网金融模式在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为我国经济的发展带来一定程度的风险。互联网金融模式基于计算机网络技术而产生,目前我国的网络环境仍不十分成熟,造成人们在办理金融业务时受到蒙蔽甚至欺骗,直接造成客户经济上的损失。在这种情况下,互联网的不成熟对我国保险业发展影响巨大,因此,保险行业要想克服互联网的弊端,促进自身更好发展,就必须做好保险行业的营销工作,在充分利用互联网金融模式这一新平台的情况下,转劣势为优势,更好的服务于保险行业。

2互联网金融模式下保险销售的发展现状分析

保险营销在互联网金融模式下的发展使得消费者的选择变得多样化,消费方式也从被动式消费转变成主动选择消费。得益于积极的消费环境,众多保险公司在互联网上进行营销,并且销售方式变得多种多样。互联网金融模式下,保险的销售方式主要有平台直销、专业互联网公司、第三方平台销售及手机进行投保。越来越多的保险公司意识到互联网营销的好处,比如成本低、推广难度小、销售便利。表1的相关数据表明:2011年与2013年互联网保险业务规模的变化,数据从业务公司数量、保险保额以及投保客户人数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对比。

3互联网金融模式下保险营销现状问题分析

A.保险营销缺乏创新能力。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而保险行业作为我国市场经济的主要组成部分,营销策略相对比较闭塞和落后。因为营销策略缺乏创新精神,已经不能适应互联网金融行业自身发展的要求。在传统的保险营销中,一般在制定营销策略时都是照抄照搬,不能分析自身发展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的制定营销策略。因此,保险营销欠缺创新能力。

B.保险行业市场营销观念落后。社会在不断前进,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在随之进步,但互联网金融模式下的保险销售观念没有及时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显得比较落后。一直以来,保险行业的市场销售模式都是采用传统的营销理念及营销手段。在当前形势下,人们的理财观念也在随着思想的变化而变得越来越先进,传统的市场销售模式及观念已经不能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也在某种程度上阻碍了我国保险营销工作的开展。

C.保险产品与服务单一,服务体系不健全。当前互联网金融模式下,保险公司的主要产品是附加值较低而且容易销售的产品,已经无法满足消费者对保险业务的多样化需求。另外,保险产品的附加值无法实现,而保险公司服务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衡量标准就是附加值,只有充分发挥附加值的作用才能够满足当今社会客户多元化的需求,由于传统保险业营销模式的局限使得这一服务标准大打折扣。在互联网金融模式下,客户一般在网上进行投保,虽然在投保方面方便了客户,但实际理赔却无法在互联网上实现,一般还是需要到保险公司才能解决相关后续问题。服务体系的不完善,使得客户不能真正享受到精准化的专业服务。

D.保险行业营销模式不能与互联网融合,营销风险较多。互联网金融模式下,保险行业主要通过建立互联网销售平台和第三方平台的方式,虽然都可以获得有效的客户信息,但是缺乏控制权,而要保险企业自建互联网销售平台,投入费用及维护费用都较高,没有真正做到保险营销模式和互联网保险相匹配。而保险公司未能针对网络营销建立相应的风险管理,网络营销风险较大,已经成为阻碍保险行业发展的因素之一。

4互联网金融模式下保险营销的解决路径

A.实现互联网金融模式下保险营销的创新。互联网金融行业的发展使得保险行业必须加大创新力度,才能跟上互联网金融行业的发展需求。保险行业的创新分为两种:第一种,在保险行业的发展进程中,要根据自身发展的实际情况结合发展进程不断开展创新营销活动。这些营销创新必须基于能够为客户提供更优质的产品,以满足客户的需求为目标。第二种,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作用,利用互联网搭建营销平台,专人负责平台运转,为潜在客户解答问题,为老客户做好售后服务,为新客户介绍产品等相关服务。以上两种方法大大增强了客户与企业的互动,必将成为保险业营销创新实现的最主要渠道。

B.更新保险行业营销理念,增强创建品牌意识。基于互联网模式下的保险行业要实现快速可持续发展,必须时刻更新营销理念,树立品牌观念,这样才能满足保险行业的营销要求。第一步,从事保险行业的营销人员必须对市场充分调研,并立足市场实际,从市场的角度出发,改变传统营销理念。第二步,对保险产品质量严格把关,全面提升产品的质量。加强保险产品质量管理的意义不仅仅在于为保险行业提供生存和发展的动力,更有助于经济利益最大化的实现。第三步,保险行业要树立为客户提供优质服务的理念,坚持以客户为中心,加强客户与保险企业的互动,从增强客户体验和利益保障入手,为保险行业赢得越来越多的客户资源。保险行业的品牌是行业的无形资产,价值巨大,是保险行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因此,保险行业要得到长足的发展,必须树立创建品牌的观念。保险行业树立品牌的过程,要坚持以客户为本的思想理念,加大对为客户提供个性化服务的投入,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C.实现产品定制性,完善客户服务体系建设。保险客户的需求呈多元化发展,这种多元化的客户需求为保险行业带来无限的商机。大数据时代,可以对客户的行为特征等进行记录和分析,然后根据分析结果定制符合客户需求的保险产品,以此达到满足客户需求的针对性定制。在实现针对的前提下,再加以人性化的服务,这样客户群体就能享受到最好的购买体验,进而吸引大量的客户群体。经济的快速增长,物质水平的提高,使客户越来越重视享受服务的过程,因此服务水平的高低是保险公司能否生存的关键因素。正因为如此,需要保险行业完善客户服务体系,通过移动终端、语音服务、社交网络等方式加强与客户之间的互动,用完善的服务体系服务客户,打动客户。

D.营销模式与互联网实现对接,加强风险控制。针对网联网金融,保险公司可以成立专门的电商业务部门,将产品转移至互联网大环境中,实现产品差异化,满足客户的不同需求,与互联网充分对接。保险行业要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规避风险,实现保险行业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5结语

互联网金融模式一方面给保险业带来了发展机遇,另一方面也对保险业提出了挑战,在这种情况下,保险行业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并积极开展营销活动,实现保险营销模式的不断创新,更新行业营销理念,创建行业品牌,加强风险预估及多方面管理,确保保险行业稳定前行并获得长久性发展。

参考文献:

[1]杨剑锋.论混业经营与互联网金融趋势下保险营销员的管理创新[J].保险职业学院学报,2016,(02):54-57.

[2]唐勇.互联网金融模式下保险营面临的问题及机遇[J].经贸实践,2016,(04):164.

篇5

关键词:金融保险业;“营改增”;困境;出路

在交通运输行业和一些现代服务行业进行了“营改增”的试点,“营改增”试点的城市范围也在不断地扩大,并覆盖绝大部分的企业。“营改增”作为我国金融行业重要的改革项目和减税的重要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完善了税收制度,避免重复税收,对我国的经济结构起到一定的调整和优化。“营改增”在生产行业的应用不断拓展,金融服务行业是较为典型的现代服务行业也是当前我国发展比较快的生产行业。但是当前我国现有的金融营业税,会造成营业税中的重复征税问题。金融行业在提供劳务的过程中可以包含一些应税劳务。当前我国实行的是流转税制度即增值税和营业税并行,增值税的征收对象是销售货物,营业税的征收对象是提供劳务。对于金融保险行业重复的税收会导致金融行业在发展中具有一定的负担,也就会阻碍金融行业的发展,在金融保险行业中推行营改增势也存在一定的困难,为此,探索金融保险业“营改增”后的出路就显得迫在眉睫。

一、金融保险业“营改增”后面临的困境分析

企业在经营发展中都会通过借款来筹集一定的资金,也就需要支付利息。企业向金融保险机构支付的资金结算手续费和保险费也得不到一分的税额。在这种情况下企业自身经营成本不断增长,但是人为的又将增值税抵扣的链条的进行割裂。在社会发展中,“营改增”已经扩大到建筑业、金融保险业等,也促进社会各行各业的发展。金融保险业本身包含各种各样的行业,例如银行、保险业、证券业等,在税收结构、负担等方面也具有一定的复杂性,这样就导致金融保险业在“营改增”后一直是困难重重。

(一)金融保险业增值额的确定问题

增值税的征收是对各个环节的增值额进行征收,工业企业的增值额比较容易确定和征管,通过对产品的自身的销项税额去掉购进原来材料的销项税额,这样企业就能够确定增值额应纳税额。但是对金融保险行业增值额的确定本身就不是简单的问题,金融保险行业在发展中获得利润主要来源于对资本的投资回报。随着金融的不断创新,各种金融创新产品的衍生品也不断地发展,这样导致金融产品的增值额很难确定。

(二)金融保险业“营改增”后的进项税额抵扣问题

金融保险行业的增值额本身难以确定,也就会产生金融保险业增值税专用发票进行抵扣的问题。金融保险行业的进项部分,一般都是人工、场地等,在当前增值税税制下,这些项目的增值额不能很好地进行核算,也不知该如何进行核算,这样就导致金融保险行业在发展中不能享受到增值税的优点。对于可抵扣进项税额就是通过层层抵扣,以覆盖所有产业具有完整的增值税为目的,这样也就增加了金融保险行业在发展中实际中的增值税税负。一些专业也提出如果在金融行业发展中按照农产品的进项税一样来实施营改增是否可行,这也需要进一步探讨。

(三)金融保险业“营改增”后的国际业务问题

随着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发展,我国的金融市场也在不断地开放化面向世界进行发展,金融保险行业在国际方面的业务也就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在金融行业发展中如何进行服务方面的征税?如果在金融保险行业实施出口免税,是否也是可以实施出口退税?当前金融保险行业的税收竞争越来越激烈,每个国家的金融行业在发展中为了更好地吸引资金都在对金融保险行业实施免税。

(四)金融保险业“营改增”后的税率确定问题

金融保险行业不仅包括对金融的服务,也包括一些金融产品买卖,针对不同产品和服务都有不同的盈利,另外由于很多金融产品随着市场的变化在盈利方面也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如果对所有的金融保险业都采用统一的税率,在征收方面虽然会简单一些,但是就会造成不同的金融保险产品税负不公平的现象。但是如果对金融保险行业的不同产品确定不同的税率,这种方式在表面上看来具有一定的公平性,但是这样就会加大税收征管的难度,也会给金融行业的发展带来一定的变化。

(五)金融保险业“营改增”后税收征管部门的协调配合问题

金融保险行业在现代经济发展中的比重比较大,金融保险行业对专业知识的要求也比较高。在金融保险行业实施营改增,增值税系统的软硬件是否能够适应营改增?税收的主要负责人是否具有营改增方面的专业知识?在征管工作中如何协调各个部门以便更好地保证金融保险业营改增的顺利实施?

二、金融保险业“营改增”后的出路探讨

金融保险行业的营业税税率经过了不同的阶段,通过对每个阶段的税收进行分析可以发现我国金融保险行业的税负比较严重,相比于其他国家金融保险行业不征税或者是免征税的情况,我国的税负有待进一步地规范。我国金融保险行业的税率一般超过了建筑行业以及文化体育行业的税率,另外加之我国经济发展时期处于通货膨胀,这样导致金融保险行业在发展中除了要负担一些的税之外,还要承受通货膨胀带来的影响。为了更好地推进金融保险行业营改增的改革,要能够在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金融保险行业发展的现实状况进行营改增的改革。在金融保险行业发展中如果对一些核心产品直接免税这样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我国金融保险行业的市场竞争力,也会影响我国财政的整体收入。当前金融保险行业营改增的推进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开展:

(一)金融保险业“营改增”后征税范围进一步扩大

我国金融保险行业本身具有一定的特殊性,金融保险行业中的银行、保险等都要确定一定的增值税收,可以采用直接收费的形式,例如银行行业保管箱的一些业务收入、中介的业务收入、投资咨询服务等业务收入等。在当前正常的增值税范围内,通过计算销项税额,允许进行正常的进项抵扣。此外,还有一些中介业务和间接服务,例如银行的贷款收入、担保收入等,以此更好的推进营改增改革。

(二)金融保险业“营改增”税率

金融保险行业中的银行、保险等直接的收费可以参照已经实施运行的营改增的税率,结合每个行业的特点来确定增值税的税率。另外,考虑到当前有形动产的营改增试点情况,对一些比较核心的金融中介业务和间接业务进行征收。

(三)金融保险业“营改增”国际业务

金融保险行业在实施营改增之后,对于金融产品的进出口可以由国税机关进行统一管理,而不是纳入到海关的管理范畴。对于外汇管理局共享的一些资料可以采用欧盟模式的目的地原则,尽可能的鼓励金融服务进行出口,对于一些金融保险产品免退税政策,以便更好地提升我国金融保险行业的竞争力,使得金融保险行业能够出于相对公平的环境中。

(四)金融保险业“营改增”征管

金融保险行业在实施营改增之后可以按照欧盟模式,将金融保险行业的相关企业纳入到增值税一般的管理中,主要是由国税部门进行统一管理。国税部门要能够积极地培养有关的专业性人才,以便更好地适应金融保险行业的营改增改革。要合理的确定一些地方的增值税比例,减少地方财政压力,减少金融保险行业中对于税收的改革。此外,对于金融保险行业的营改增改革要能够考虑到我国的基本国情,提升其竞争力以便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

结语

金融服务行业是较为典型的现代服务行业也是当前我国发展比较快的生产行业。但是当前我国现有的金融增值税,会造成增值税中的重复征税问题。金融保险行业增值额的确定本身就不是简单的问题,金融保险行业在发展中获得利润主要来源于对资本的投资回报。在当前增值税税制下,这些项目的增值额不能很好地进行核算,也不知该如何进行核算,金融保险行业的不同产品确定不同的税率,这种方式在表面上看来具有一定的公平性,但这样就会加大税收征管的难度,也会给金融行业的发展带来一定的变化。为了更好地推进金融保险行业营改增的改革,要能够在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金融保险行业发展的现实状况进行营改增的改革。在当前正常的增值税范围内,通过计算销项税额,允许进行正常的进项抵扣。此金融保险行业中的银行、保险等直接的收费可以参照已经实施运行的营改增的税率,结合每个行业的特点来确定增值税的税率。在金融保险行业发展中还要不断探索营改增改革的措施,以便更好地促进金融行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董毅,马灵杰.当前我国金融业推行“营改增”的难点及对策[J].财会研究,2014(06)

[2]熊鹭.金融业“营改增”中的问题[J].中国金融,2014(03)

[3]高培勇.“营改增”的功能定位与前行脉络[J].税务研究,2013(07)

[4]高峻,郭磊.金融业“营改增”税负变化预测[J].财会月刊,2013(11)

篇6

关键词:保险;保险服务;质量标准

保险服务是保险产品的重要内容,是保险产品不可忽缺的一部分,从营销的角度分析,提供保险其实就是提供服务。

根据菲利普・科特勒的“顾客让渡价值”理论,在企业营销活动中,其营销核心是提高服务质量。中国加入WTO后及外资保险企业的准入,中国保险业机遇与挑战并存,保险的根本出路在于提高服务质量,也就是要做好保险服务。因此,树立强烈的保险服务意识,制定符合市场需要和客户要求的服务质量标准,采取新兴的客户服务管理手段及服务营销策略,是当前保险企业提高自身竞争力的关键。本文分析了保险服务的基本内容,并初步探讨了保险服务的质量测定标准及其构建。

一、保险服务的基本内容

保险服务的基本内容涵盖四个方面:售前服务、售中服务、售后服务及附加服务[1],它们围绕保险的核心价值,为实现保险的功能而成为一个服务系统。

售前服务是指在销售保险商品之前为客户提供的关于保险方面的服务工作。售前服务的主要目的是使消费者加深对保险公司的认识,激发客户的消费意识。主要内容包括保险咨询服务、风险管理服务及财务规划服务。

售中服务是指消费者购买保险商品的过程中,保险公司为消费者提供的各种服务的统称。根据保险销售流程,可将售中服务分为接洽服务和承保服务。

售后服务是在保险商品销售后,保险公司为客户所提供的一系列服务。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内容:协助客户降低风险的服务、保险理赔服务和处理投诉问题。

所谓附加值服务是指保险公司为符合其条件的客户提供的正常服务之外的服务。由于保险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各家保险公司所提供的保险商品和服务越来越向同质化方向发展,因此要在竞争中取胜,关键在于能否为客户提供个性化的附加值服务。

二、保险服务质量标准的衡量内容

保险服务的标准化是赢得客户满意的重要前提。美国著名学者白瑞及西斯姆等,提出服务质量模型,根据他们的理论,保险服务质量有五个测量标准[2]:(1)可感知性。是指服务产品的“有形部分”,为各种保险、服务人员外表等。(2)可靠性。指保险企业准确无误地完成所承诺服务。(3)反应性。指保险公司随时准备愿意为顾客提供快捷、有效的服务。(4)保证性。即保险服务人员的友好态度与胜任能力,它能增强保户对企业服务质量的信心和安全感。(5)人情性。指保险企业要真诚地关心顾客,了解他们的实际需要,并予以满足,使整个服务过程富有“人情味”。参照这些衡量内容,在此将以上所述的保险服务四个过程予以细化。

1、 售前服务质量标准的衡量内容

指从开始接触顾客前的准备,至保险业务促成历经的服务过程。售前服务的核心任务,是树立保险企业良好的社会形象,其主要衡量内容如下:一是有形展示,建立保险企业良好专业形象。衡量的基本要素有:实体环境、员工形象、信息沟通、产品说明及价格。二是情感展示,对准顾客建立良好的人性化咨询。基本衡量要素包括:关心准顾客个人及家庭健康状况;协助准顾客的事业;设计、制作针对准顾客需求的险种、计划书;准确的销售说明;每个营业部开设24小时热线联系电话等。

2、售中服务质量标准的衡量内容

指从保险业务促成至递交保单所历经的服务过程。售中服务的根本目的,是促成交易,其主要衡量内容如下:

建立客户联系电话;

将保费交给公司办理;

亲自送客户体检或财务检查;

为客户尽量减少投保手续、流程,建立“绿色通道”;

亲自递交保单;

寄一份感激客户投保的信等。

3、售后服务质量标准的衡量内容

指递交完保单后的一切服务过程。售后服务的目的在于:提高客户信心,避免保单失效,发展顾客源,改善保险企业形象。良好的售后服务,有利于刺激保户再加保,增加保源,提高续保率。主要衡量内容如下:其一、非出险状态(通常售后服务)衡量要素:(1)对客户家中发生的重大事件给予关心和关注;(2)定期访问;(3)不定期联系;(4)承诺重于一切,履约守信;(5)随时为客户提供答疑咨询;(6)向客户传递反馈各种信息;(7)妥善处理客户的投诉,让客户满意;(8)加强防损防灾服务。其二、出险状态服务衡量要素:报案受理、客户咨询、投诉处理、查勘定损、理算核赔、支付赔款等七个方面提出时效及态度基本要求。

4、附加服务质量标准的衡量内容

综合香港等地经验,从目前看,附加值服务主要衡量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免费体检;

举办各种客户联谊活动;

设立保险医疗绿色通道;

提供急难求助;

提供商户消费卡;

提供健康保险卡等。

三、保险服务质量标准的设立

在保险服务的实际工作中,通过有效的标准和手段来控制客户服务工作质量,就构成了衡量服务工作水平的重要标志。从目前的实际情况看,各家保险公司可根据自身的实际,依照保险服务质量标准的衡量内容,来制定即符合市场需要又满足客户要求的服务质量标准。其从低级到高级可分为:内部标准、行业标准及服务标准[3]。

1、内部标准

内部标准一般是指保险公司根据自己的服务工作经验和实际需要制定的服务标准,通常以公司已有的比较成功的服务水平作为标准。内部标准是各家保险公司常用的标准,它的优点是相对其它标准来说,比较容易建立,也能够比较真实地反映公司已经建立的内部流程和实务操作,但内部标准只是个客户服务的初级标准,容易使公司服务陷入故步自封,也难以达到客户的较高要求。

2、同业标准

同业标准也称为行业标准,是行业内部的组织或者协会(如保险行业协会)为了提高本行业的服务水准而制定的本行业的服务标准。2004年12月,山东省保险行业协会联合山东省质量监督部门制定的《山东省保险行业服务质量标准》(以下简称《服务标准》)及与之相配套的认证办法正式开始实施,此标准为我国保险行业第一个保险行业服务质量标准。

山东保险行业协会出台的《服务标准》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意在全面提高山东保险服务质量,应对加入世贸组织的挑战。《服务标准》对各保险公司的整个服务流程,如营业场所、展业承保、售后服务、保险理赔以及员工服务行为等,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并规定了量化考核指标。《服务标准》明确规定:对确定立案须前往查勘现场的,做到第一时间赶赴现场,辖内案件,要在2小时内赶到,省内异地案件委托协作公司查勘的,应在3小时内赶到现场;同时,山东省保险行业协会将每年组织一次检查,凡达到《服务标准》的保险经营单位,给予“山东省保险行业服务质量达标单位”认证,并颁发牌匾;凡发现有服务质量问题者,须在30日内整改,经复查整改不力的,将撤销认证。?

同业标准是保险行业服务工作的基本标准,通常都会受到行业内部各家公司的重视。

3、服务行业标准

服务行业标准是相对保险行业的标准而言的,利用服务行业标准来衡量保险行业的客户服务是对保险行业的一大挑战,也对保险服务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大多数保险公司都将自己定位于金融产品的提供者,因而也将自己的服务标准定位于金融行业的服务标准。但保险产品毕竟有其自身的特点,制定一个保险行业的统一的服务标准已迫在眉睫。2005年9月,中国人保、中国人寿、平安、太平洋等45家保险公司的负责人在京共同签署了《全国机动车辆保险服务承诺》和《全国个人意外伤害保险、健康保险服务承诺》(以下简称《服务承诺》)协议。由中国保险行业协会牵头制定的《服务承诺》规范了全国车险、意外险、健康险的服务内容,是保险行业服务的“最基本标准”。

四、提高保险服务质量标准的具体措施

1、树立保险服务至上的营销观念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险企业只有树立正确的营销观念,才能确保营销战略、策略的科学制定和实施,才能真正满足顾客的各种需要,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所以,保险公司要想提高其服务质量,首先应树立“服务至上”的营销观念。如世界著名企业IBM公司的宗旨是“服务”、中国平安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的宗旨是“信誉第一,效率第一;顾客至上,服务至上。”。

2、加强企业员工的专业培训

加强员工职业道德教育,培养员工热忱、负责、高尚的修养,以及诚实守信、服务至上的职业道德。训练员工拥有广泛精湛的专业知识、娴熟高超的服务技能。培养员工积极乐观的心理素质及诚实、守诺的工作品质。要求员工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

3、提供专业化、系统化保险服务水平

保险企业服务的完整过程,如前所述包括售前、售中及售后服务三个基本环节,这些过程的专业化、系统化程度决定保险服务的质量水平。通过对保险服务流程的创新以达到优质、高效、满意是保险服务达标的关键。

总之,确定保险服务质量的衡量内容及其质量标准,有利于保险公司树立统一的良好的企业形象,增强信任感,提高顾客的忠诚度,更好地满足保户的需要,从而达到提高保险公司的规范化和现化化服务水平。

作者单位:山东省泰山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 张洪涛.保险营销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2005.266-268.

篇7

关键词:保险会计 会计准则 变化 趋势

新会计准则重新确认了会计要素分类标准、保险合同分类标准、准备金计提、计量属性及财务报告等要求,促进了我国保险会计准则国际化,有利于我国保险业在新会计准则下的可持续性及国际化发展。为确保新的会计准则在我国保险业中健康发展,以现实的意义来分析新会计准则对我国保险会计的促进作用、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具有现实性和创新性的意义。

1 保险会计实施新准则的变化

从研究新的会计准则对保险会计应用的影响现实价值来看,不论是从保险行业在其会计计量、信息披露等方面,还是当前国际、国内保险行业的现实发展情况来说,保险行业都是一个在会计准则方面研究的新领域,具有较强的研究价值和现实意义。

首先,新准则要求在对保费收入进行核算时,要引入重大保险风险测试和分拆处理。就是在确认保费收入将对保险公司所收到的现金收入根据保单所承担的风险来计算保费收入,而与风险无关的收入作为对保户的负债而计入资产负债表的负债项。(这便是业内预期甚重的投资型业务分拆,其主要受到波及的领域便是万能寿险与投连险。)保费收入核算方法的改变将真正反映保险公司的保单质量,也是促进保险公司回归保险主业(风险保障)的有力措施。

第二,保单获取成本不递延。新准则要求保险公司会计核算采用“保单获取成本不递延,计入当期损益”,在核算保单获取成本方面,需要与国际会计准则上保持一定的差异。在我国目前居民保险消费理念尚不成熟的时期,对小型和初设保险公司防范风险提出的相应的要求,这样的“要求”显得十分必要。对于中、外会计准则核算来说,其差异主要表现为:保单获取成本对净利润的影响,核算保单获取成本的方法以及准备金核算的差异将对会计利润形成影响,至少影响的程度将取决于风险保费收入的风险计量。有资料显示,中国平安寿险准备金的调整对盈利的影响大于中国人寿,核算规则的改变将使盈利和净资产在现行核算规则基础上有所增加,但计量结果仍显谨慎。

第三,我国保险公司的运行机制和新会计准则的实施使得公司效益的评价从以账面价值为基础转变为了将公允价值做了引入。新会计准则明确规定:保险公司资产中绝大部分金融资产应当以公允价值的属性来计量。这样,保险负债也可能会采用依照公允价值计量的方式来进行管理。在新的会计准则下准备金的确定是以公允反映为基础的,摆脱了历史成本法下会计计量的局限性,用相对统一的公允价值反映评价企业的经营成果是一种创新,也会成为历史的必然。而保险公司作出的应对措施和规定则使得公司财务会计报告中的准备金项目的稳定性降低。为此,保监会虽未对业内呼声甚高的递延保单获得成本摊销问题并未做出改进,但允许保险公司采用新的基于最佳估计原则计提保险责任准备金。由此,作为实施当年的2009年,各保险公司的净利润水平将有望随着评估利率的提升获得提升,净资产状况也将因此有所改善。

第四,在不同项目的核算方面,新会计准则的实施使得保险公司的实际偿付水平以及监督管理水平受到较大的影响。其中最为显而易见的就是由于公允价值计量方式的引入,使得金融资产在进行价值确定时对公司的实际偿付水平产生较大变化。

第五,规范了金融工具的确认和计量。按照持有意图,可以将保险公司的“投资”分为四类:

①通过公允价值计量,并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

②持有至到期的投资;

③贷款和应收款项;

④可供出售的金融资产。

对第①类投资,新会计准则要求按公允价值进行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对第④类投资,新会计准则要求按公允价值进行计量,但公允价值变动计入所有者权益;不同于原来的成本与市价孰低的计算原则,新准则以公允价值计价,能够体现保险资金投资的浮盈,更准确地反映投资收益。

第六,保险行业内实行的新的会计准则对本行业内的经营和管理模式也产生了重要影响,新会计准则体现了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性,打破了所有制和行业的界限,增加了保险企业会计数据的可比性。

第七,新会计准则对财务报告的规范化要求,推动了保险公司的管理模式从已销售管理为中心向以财务管理为中心的转变,适应了现代化社会的保险经营和管理模式,增强了我国保险行业的综合实力还有国际竞争力。

第八,保险业的监管规则及制度都是以现有的会计数据为基础,新会计准则加大了监管规则的实施难度。新会计准则作为“财务报表导向”的会计规范,不再是统一的会计科目和账务处理,而目前保监会监管系统还是统一的全科目形式,所以应用起来势必会影响到企业的主动权。

2 新准则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思考

由于保险业相对其他行业具有特殊性,目前新会计准则实施中,现阶段还存在一些弊端,具体体现为以下几方面:

第一,新的管理方法及其制度还不够完善,没有充分结合保险行业的特点,缺乏一定的准确性还有弹性,即在市场变化的同时管理规定不能及时做出相应的适应保险行业的转变。

第二,由于公允价值观念的引入,一些保险公司为了避免这一规定对本公司造成的影响,达到企业盈利的目的,他们会把更多的金融工具划分到“持有至到期投资”当中去,或者采用降低某种金融工具短期交易量的方式将其划入到可出售金融资产当中去,这些措施会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他们不但会影响公司的长期的盈利目的,甚至会改变很多公司所固有的投资决策,对企业造成极大的风险。

第三,保单获取成本不递延,计入当期损益。对于寿险公司来说,新会计准则的这一规定影响最大。在开展寿险业务的过程中,因为获得保单新业务,通常情况下,在首年要求保险公司度垫支大量的人佣金、体检费用、签发保单费用等费用,不论是金额大小,还是发生时点,这些费用支出同此后保单维持期间发生的费用都有所不同,因此被称为“保单取得成本”。这些费用的开支,对于第一年缴付保险费中的附加保险费来说,远远不能进行弥补,与第一年收取的全部毛保费(首期纯保费加上首期附加费用)相比,有时这些费用甚至会更高,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在当期的损益表和资产负债表中出现所谓的“新业务亏损”或者是“盈余亏损surplusstrain”。对于资本金不雄厚或是新成立的寿险公司来说,其经营压力因“保单取得成本不递延”而增大。即便是资本金雄厚的寿险公司,也会影响其财务的稳定性及利润。

商业保险行业本质是服务行业、金融行业,是最需要开拓、开放的行业,也是竞争最为激烈、最为集中的行业之一,各大保险公司乃至国内整个保险行业,在新会计准则的影响下都已经进入到一个关键时期,在这样一个关键时期保持自己的方向感,保持自己对于发展格局、发展趋势的把握是非常重要的。未来阶段内要改变新会计准则对我国保险行业的负面影响,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在新会计准则出台的影响下,各保险公司采取了扩大宣传、市场欺骗、销售误导等一系列的负面措施。保险公司应该改变方式,做好公司内部控制,优化企业内部结构,使得保险公司内的销售结构进一步完善,同时还可以加大宣传力度,正面的宣传和符合法律法规及监管规定的有效促销手段,推动整个保险业的健康发展。

其次,调整合同价格,对产品进行重新设计,降低承保能力。①对含有长期期权与保证业务的价格进行相应的调整;②对于含有长期保证的业务,以及提供某些长期的期权与保证的业务进行撤出或停止;③向保单持有人转移投资风险与保险风险。通过提供投资连结产品将投资风险完全或部分地转移给消费者。通过开发降低保险公司长期潜在风险的新产品,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将部分风险转嫁给消费者。

再次,加强对新金融产品的开发。保险公司可使用金融套期保值措施来调整他们资产与负债在目前的配比失当。为了应对保险公司的投资需求,保险投资管理公司可开发新的金融产品。同样,保险公司可以考虑在资本市场上将其业务进行证券化,进一步处理保险公司那些无法与金融资产进行严格配比的负债。

第四,借鉴各国保险监管部门采取的种种措施,进一步缓解、消除保单取得成本带来的“盈余亏损”,进而稳定寿险公司,尤其是新公司的财务状况。例如:修正和调整各期提存的寿险责任准备金,或者在对寿险产品进行定价时,调整和控制保单各期预定附加费用率等。

第五,加大保险税收优惠力度。在国外市场上,对于寿险产品来说,往往从税收优惠中获取相应的利益。对私营与职业退休金产品来说,税收的优惠常常更为宽松。在优惠政策方面,我国的保险产品税收比较少,仅有的法律规定主要包括:在营业税上,国家对农业保险、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办理的出口信用保险业务、保险公司开办的一年期以上(包括一年期)返还本利的普通人寿保险、养老保险、健康保险免征营业税,对其余各险种统一征收营业税;对于一年期以上(包括一年期)返还本利的普通人寿保险、养老保险、健康保险免税,要经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审核,据统计平均只有1/3的申请险种能最终被列入免税名单。

参考文献:

[1]郭建维,马广奇.保险公司财务会计与新会计准则的比较分析[J].商业经济,2010(1).

[2]曾文桃.议新企业会计准则的特点和对保险企业的影响[J].金融与经济,2006年增刊.

[3]周瑞,马广奇.新会计准则下保险公司会计核算与信息披露问题分析[J].金融会计,2007(9).

[4]杨克泉.新保险会计准则对我国保险业的影响[J].财会月刊(综合),2007(6).

[5]赵治纲.新会计准则对保险公司的影响与对策研究[J].金融会计,2007(8).

[6]王颖.保险会计理论与实务[M].人大出版社,2009(11).

作者简介:

王颖(1955-),北京人,中国人民大学财金学院副教授。

篇8

认真学习、全面理解《意见》精神,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我省保险业加快发展的意见》省第一个全面指导保险业改革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各地各部门要站在总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高度。进一步提高对加快我市保险业发展重要性的认识,牢固树立保险产业观和科学发展观。要按照省政府提出的努力把我省建设成为区域金融强省的要求,把商业保险作为金融业的三大支柱产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并逐步建立一个由货币市场、资本市场、保险市场有机结合、协调发展的运行机制,促进我市商业保险产业的全面发展。

二、围绕中心。加强创新,做大做强保险业

进一步坚定加快发展并做大做强保险业的决心和信心。要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全市保险行业要把思想统一到发展是保险业第一要务”上来。制定保险发展规划和开展保险工作。要立足市情,紧扣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脉搏,大力拓展农村保险业务,积极为农业产业化调整和农村合作医疗提供配套服务;要大力发展企业财产保险和以第三者责任法定保险为主要内容的机动车辆综合保险,船舶、货运保险及具有较强社会管理功能的各种责任保险,努力为经济建设承担更多的风险保障;要大力发展以学生平安保险,驾驶员、乘客、建筑安装人员和执法人员为主的各种人身保险,积极探索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健康保险和商业养老保险及补充医疗保险,为建立和完善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作出贡献;要将保险业发展与扩大就业工作紧密结合起来,通过增加业务规模,扩充保险队伍来增加群众收入;要大力推进保险产品创新,紧紧围绕城乡居民的生活习惯和消费热点,围绕宏观经济政策和产业政策调整,及时推出适销对路的保险产品,以满足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要不断改进服务方式,努力提升服务水平,突出解决好理赔难问题,为受损企业和个人迅速恢复生产、安居乐业提供优质服务,同时使我市保险行业的整体形象和社会信誉进一步提升。

三、行业自律。规范经营,有效防范经营风险

市保险业发展主流是好的但还存在无序竞争、误导保户等不良现象,当前。不仅损害了被保险人权益,而且损害了行业形象,增大了经营风险,给我市保险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负面影响,必须引起高度重视。为了防范经营风险,使我市保险业健康、稳步、快速发展,要进一步加强保险行业协会建设,充分发挥其自律、维权、协调、宣传和交流职能。主动配合省保监局抓好我市保险市场秩序清理整顿规范工作;要广泛开展职业道德教育和保险诚信教育,引导各保险公司走规范经营的道路;要建立全市保险信息平台,通过内部刊物交流各成员单位的经营活动情况,及时向省保监局、省保险行业协会和市委、市政府及有关部门通报全市保险行业经营情况,促进行业间的真诚合作;各保险公司要增强依法经营的自觉性,理性竞争,自觉维护我市保险市场秩序,努力打造诚信经营、规范经营的良好形象。

篇9

摘 要:过去五年,我国财产保险市场抓住改革发展的机遇,扩大了市场范围,提升了人民心中的品牌形象,市场结构划分进一步清晰,优胜劣汰状况明显,监督制度进一步改善,但是当前市场中仍然存在问题,本文通过问题的探讨,尝试寻找改进的对策。

关键词:财产保险;市场结构;保险行业

1.前言

我国国民经济发展能力日益增强,保险行业也在近十年快速发展,从规模小、分散大和经营管理落后开始,慢慢得到提高,保险中介市场的业务规模从2005年的3596.73亿元发展到2010年的10991.14亿元,其年均增长达到41.17%。保险市场保持着良好的发展势头,逐步完善市场体系,2010年低的统计数据显示:全国拥有的保险专业中介机构(、经纪、公估公司)2550家,兼业的保险机构有189877家,保险营销员(保险人)有3297786人,相对于五年前,三个数据分别增长了41.67%、57.38%、124.66%。

“十一五”期间,我国保监会制定并了保险中介市场的管理办法和规定,推进了营销人员的管理体制改善,为保险行业的全面改革制定了基础。在保监会的管理下,市场秩序得到维护,打击了非法集资、售卖假保单等违规行为。建立了保险中介监管信息系统,加强了保险行业的信息化基础系统建设,提升了非现场监督的管理水平。

但是仍存在以下几点问题:

2.市场结构不够合理

2010年统计数据显示,中国保险中介行业实现的保费收入情况是保险营销人员4682.08亿元占总体保费收入的42.6%;保险兼业务机构所占的比例是49.7%,而保险专业中介机构的保费收入占总体保费收入的7.7%。在2010年的业务收入情况可以看到,保险营销员的业务收入占总体的业务收入的58.6%,而保险专业中介机构只是占有12.2%。通过这个比例可以看出,保险市场的壮大和拓展主要侧重于保险营销人员,也就是他们的所得也就是最大的。但是在长远来看,这个市场结构并不合理,营销员渠道和兼业机构等非专业中介机构已经在我国财产保险市场占据主导的地位,他们成为了保险行业的主角,无论是努力付出的保费收入,还是拿到的业务收入,都足够证明他们的位置。

专业中介机构只是占很小的一个份额,这就是一种市场结构失衡的现象。专业中介机构在发达国家占有的收入份额比我国多得多,为什么会出现这个现象呢?主要是因为急速激励保险市场发展的结果,因为保险行业在我国只是处于一个初级阶段,人们对它的认识度有限,所以通过一种人与人之间的沟通销售的方式进行扩张,所以营销员渠道和兼业机构在这个过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但是,对于保险市场长期的发展来看,专业中介机构是整个保险市场的大后方,也就是专业服务的提供中心,他们才是真正为客户做出承诺和提供保险服务的抵住,所以现时的专业保险机构的收入份额过于低,如此会造成我国保险行业专业服务能力的减低,专业水平降低,忽视保险专业管理,最后导致保险行业的发展缓慢甚至停止运作。

3.市场竞争力弱

现时的专业保险中介机构仍处于一个起步阶段,它缺乏市场竞争力。对于一个稳定发展的保险市场来说,保险经纪公司、专业公司和保险公估公司等专业保险中介机构应该是整个保险行业的发展核心,也是业务收入的主要支柱,但是显然我国的专业保险中介机构有着其弊端:

1、 中介机构规模小,资本势力疲弱,资金投入缺乏,但是经营成本却非常高,利润收益相当小,甚至无法独立盈利。

2、 业务结构单一。专业中介机构的业务结构严重失衡,企业财产保险占总业务收入的23%,而家庭财产保险仅仅为1%,主要的业务集中在车险业务上面。随着车险条款的固定,费用率不断提高,利润空间越来越少,很多依靠这个业务生存的机构都处于了亏损经营的状态。

3、 产品缺乏创新。我国保险中介行业对于保险产品的开发缺乏创新意识,存在普遍同样经营的状态。这是因为专业保险机构提供的专业水平有限所致的,很多譬如建筑工程保险,其业务量非常大,但是由于缺乏专业科学的风险管理技术,所以产品难以达到消费者的需求。这样子因为产品的种类和类型狭小,导致错失了大量的消费群体,产品开发水平的低下,导致保险产品类型的雷同,中介行业竞争乏力。

4、 经营不规范,现在保险业务透明度相当低,这是因为缺乏有效的内控制度所导致的,违规的行为现象普遍存在,部分公司使用套取手续费的手段扰乱正常的市场秩序。

4.市场改进对策

我国的保险市场应该提高其成熟度,把市场秩序加以规范,摸索出一种以产业链为融合形式的市场专业分工的结构。现时应该更加完善保险市场的产业链,提升专业中介在整个产业结构中的作用,发挥其供需关系的调控作用,提高专业服务的质量水平,避免市场结构的失衡。

首先通过保险业的经营活动划分为产品生产、产品销售、资金投资、出险评估以及定损赔付,而从事这些经营活动的主体是保险公司、保险中介机构以及消费者。

其次,保险公司在经营活动中执行产品生产部分,承接客户投保,承担客户的经济风险,并且把相应的保险投资。保险中介机构就代表保险公司向投保人和被保险人介绍保险产品,担当一个营销的角色。保险公估公司就是独立第三方公估机构,确定赔付金额,体现保险产品的经济补偿作用。

最后,保险公司和保险中介公司不仅仅注重市场的拓展而且需要提高自身的产品开发能力和业务管理能力,这样才能够做到全方位开展、多领域合作、专业合理分工。经纪机构对消费客户的需求进行收集,保险公司进行科学分析和理赔信息分析,站在客户的角度去设计研究保险产品,推出符合市场实际情况的保险产品,这样不仅仅让客户满意,而且能够带动保险公司进行转变和适应,提高其发展的水平和业务能力。

本文只是抛砖引玉,还有行业中存在的问题未能一一分析解剖,譬如是中介业务的违规违法的行为、建业机构不规范的经营以及营销人员的监督管理体制落后等等,都未能尽数,但是这些只要严格执行质检部所下达的规范办法,就能够一步步完善行业的监管制度,在总体上提高监管的效率。除了规范行业的行为之外,保险行业更加应该如同本为所说的那些一样,结合消费需求推出保险产品,这样才能够把消费能力释放出来,提高消费者的成熟度。通过如此努力,我国财产保险市场必然会向着一个健康稳定的发展方向前进。(作者单位:西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

参考文献

篇10

人力资源是推动企业发展的主要动力,而职工的综合业务能力和素质往往也决定了企业的整体发展效率和发展水平。人力资源是所有资源中最重要的资源,在经济增长中人力资源的价值远远高于其他物质资源,人力资源能够转化为生产过程中最具有价值和创造能力的资源,是经济发展过程中不断增长的重要资源。而对于保险公司来说,人才资源不单单是企业综合实力的一种表现,同时也是参与市场竞争的根本条件,而怎样才能够进一步提高人力资源管理的效果,完善管理体系,则是事关我国保险行业发展的重点问题。

2现阶段我国保险公司人力资源方面出现的问题

2.1保险专业人才匮乏

现阶段,我国从事保险行业的人员数目在120万左右,虽然看上去并不少,不过若从保险行业人员的结构以及综合素质等各个方面来分析,那么便能够发现实际上具有较高业务水准和综合素质的人员并不多。保险行业的精算、投资、理赔等各专业的人才培育则是一个长久的过程,我国保险专业的教育在近些年才刚刚开始兴起,起步较晚。因此,我国各领域的保险专业人才仍然存在严重匮乏的现象,特别是保险精算方面的人才以及了解保险相关法律的人才则更是短缺。

2.2保险行业人才流动具有局限性

保险行业人力资源的流动是市场经济变化下的客观趋向,保险人才资源的短缺必定会使得人才会在多个保险公司之间流动,不过这种正常意义上的流动却会被个别保险公司进行主观约束,不但不会通过改善待遇等手段来尽可能地挽留人才,还会针对有流动心理的人才加以限制和阻拦,对于保险行业人才的发展也产生了不利的影响。

2.3激励性不足

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各大企业最常用,而人才们也最受用的管理手段便是激励措施,比如绩效机制、赏罚机制等都能够极大地促进人才的积极性,为职工的工作提供动力,为企业发挥更大的价值。不仅需要在待遇和福利等方面进行激励,同时也需要给予一定的精神激励。职工对于精神方面的需求也是十分重要的,主要便表现在对于个人发展的需求方面,不过如今的保险公司中大多数并没有制定合理可行的选拔制度和优胜劣汰体系,这对于人才的选拔和晋升来说也会带来一定程度的影响。

3保险公司人力资源管理的相关策略

3.1构建人才选拔制度

建立合理的人才价值观以及公平公正的人才选拔制度,只要是具备一定的业务水平,或是具有丰富工作经验的人才,都是公司所需要的人才。而且,管理人员在进行人才选拔过程中也需要进行全面性考虑,不但要求职工具有一定的知识水平和业务能力,其综合素质也十分重要,为了能够进一步为公司的长远发展所考虑,必然要在人才选择方面侧重于德才兼备的综合型人才,只有具备一定业务能力和综合素养的人才,才能够真正推动公司稳定、健康的发展。

3.2构建激励制度

如何构建合理的激励制度,以及如何落实与应用是一门学问,而这也需要管理人员能够充分了解职工的具体状况和心理需求等来进行调整。激励是激发职工工作主动性的重要方式,也是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最常用也最难以把控的手段。保险公司若想进一步的吸纳人才,并且让人才主观上选择留下,就必须在企业各个阶层实施层次化的激励制度,按照职工的不同岗位以及不同贡献等设计不同的激励方式。职工的薪资水平要和绩效增长以及市场满意度等一系列指标进行联系,可以合理地增加收入差。而激励的方法并不止薪酬一方面,还可以将假期作为奖赏,通过激励制度的建立能够有效激发职工的主动性,为公司展现出更高的价值。

3.3促进企业文化建设

在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除了激励制度之外,建设企业文化也是吸引更多人才,以及留住人才的重要条件。而企业的长远发展也离不开企业文化的建设,这并不单单是管理手段,同时也是企业的灵魂和价值,优良的企业文化具有着无形的价值,也具备着一般的管理所不具备的凝聚力和吸引力。管理人员需要合理的创建企业文化、利用企业文化,以及推动企业文化的建设。企业文化是企业精神的集结,促进企业文化的建设,确立一致的价值观,能够为职工带来强烈的归属感以及使命感,这对于人才资源具有莫大的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