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经营基础知识范文

时间:2023-06-30 17:57:2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商业经营基础知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商业经营基础知识

篇1

关键词:EBP模式;课证融合;职业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4-0239-03

一、引言

在“稳增长、调结构、促平衡”的外贸政策支持下,我国中西部地区外贸持续增长。因此,中西部地区涉外企业对具有较强英语交际能力、掌握外贸运作知识的外贸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增长。服务区域经济是高职院校的基本使命,而我院位于引领中西部经济的大省四川,我院商务英语专业历经了十来年的发展,其专业人才培训目标根据企业的需求状况不断调整。通过深入企业调研和毕业生跟踪调查等方式了解了成都及周边德阳、绵阳等地区外贸人才需求状况,进一步明确了我院商务英语专业以“外贸业务+涉外文秘”为核心,以中小型涉外企业“外贸业务员+涉外文员”为岗位目标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经贸英语基础》课程为6学分,96课时,开设于第二、三学期。它是一门融合经贸专业知识和商务英语技能的专业基础课程,主要培养学生读、写、译能力,能够读懂英文报刊的经贸文章或新闻报道,能用英语撰写商务信函、商务文件,能够正确翻译经贸术语、商务信函、商务合同和单证材料,同时能够在一般商务活动中进行口头交流。该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活动紧紧围绕商务英语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

二、EBP教学模式

根据《经贸英语基础》的课程目标定位,突出课程为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服务的理念,以外贸单证、外贸业务工作流程为线索,我们确立了经贸英语基础课程EBP教学模式。EBP是由三个英文单词的首字母缩写而成,“E”代表“English”,“B”代表“Business”,“P”代表“Practice”,即“英语优先・经贸通识・技能熟练”的原则。

1.英语优先原则。本课程的目标定位是主要培养学生读、写、译能力,因此,英语是本课程的核心,在教学内容和活动中要凸显英语优先原则。但是,我院商务英语专业学生主要来自中西部地区和农村地区,他们的英语基础相对薄弱,水平参差不齐。针对这种状况,我们采用“渐进式・交互性・模块化”的教学方式。渐进式教学方式一方面体现在教学内容的安排由浅到深,从了解改革开放、广交会、关税、世贸组织、电子商务等经贸背景知识到掌握整个外贸流程的操作,比如利用现代商务信函进行询盘、报盘、还盘,对价格、支付方式、包装运输等重要条件进行磋商。另一方面,课堂教学语言从60%英文+40%汉语到80%英文+20%汉语再到100%全英文,逐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交互性首先体现在英语技能和经贸知识交互融合。教学内容一定是与经贸知识相关,但通过英文呈现;其次,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老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交互,共同提高。在课程教学之前,通过问卷调查、观察、面谈等方式了解每位学生的英语基础和经贸知识水平,根据结帮互助原则将学生分为3~4人一组,在任务型教学中,以随机抽查任意组员方式检查各组完成教学任务的情况和评定成绩。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之间会取长补短,达到教学相长。

模块化教学方式以现场教学为主,以技能培训为核心,具有灵活性、针对性、合理性的特点。目前经贸英语类教材主要以经贸阅读为主,其实用性不强。因此,我们根据外贸业务员岗位能力要求,将本课程的教学内容确定为经贸背景知识、商务信函、报盘还盘、国际支付、包装运输、商务合同、海运保险、海运提单、投诉与索赔九大模块,模块之间呈渐进方式。每个模块都明确了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任务型教学方式以及评价方式等。通过模块化方式,弥补了教材实用性不强的缺陷,增强了内容的灵活性和合理性,其针对性更强,更加紧密切合我院商务英语专业的目标定位。

2.经贸通识。在学习本课程之前,学生已经完成了《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学习,对国际贸易基础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因此,本课程需要在此基础上加强学生对经贸知识的通晓度。为了达到该目的,我们将本课程与职业资格证书考试融合在一起,理实一体化。目前外贸行业职业资格证书种类繁多,有剑桥商务英语、外销员、国际商务师、国际贸易业务员、单证员、跟单员等。结合本地区外贸人才需求状况和我院学生实际情况,我们为学生挑选了国际贸易业务员考试和国际商务英语等级考试(中级)两种资格证书,它们都是由中国对外贸易经济合作企业协会颁发。融入国际贸易业务员考试可以让学生对国际贸易方式、贸易术语、国际结算、国际市场营销等基础理论知识和进出口贸易实务、单证制作、信用证审核、成本核算等实务技能熟练掌握。同时本课程的交互性特点有利于学生商务英语能力的提高,通过国际商务英语等级(中级)考试可以有效和直观检测学生运用商务英语的综合能力。

3.技能熟练。众所周知,要想达到技能熟练最好的方式就是实践,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培养学生技能熟练的重要途径。然而,校内不可能建立真正的商务中心,校外企业也不可能接收大批学生到企业进行实训实习,商务英语专业在校企合作道路上一直很难打开新局面。针对这种状况,我们采用了校企合作的变通方式――一种方式是利用寒暑假时间派专业课程教师到本地涉外企业单位进行2~4周的学习,接触真实的外贸业务和资料,提高教师双师素质。这种方式比较容易实现,首先学院大力支持并提供经费保障,其次企业有能力接收和安排几个人的实习。虽然学生没有机会在学习阶段亲身到企业去实践,但实习回来的老师可以把最新最真实的案例带入本课程的教学中,通过真实的案例讲解和分析,让学生的技能熟练,从而达到就业“零距离”。另一种方式是将优秀毕业生请回来,通过讲座、座谈等形式给在校学生讲讲他们的从业经历,增强学生对外贸行业的信心和学习动力,从而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自主学习中。

三、EBP教学模式效果分析

EBP教学模式在我院商务英语2011级和2012级中实施了两年,各方面已初见成效,2011级商务英语44人中,有36人次参加了国际贸易业务员和国际商务英语等级(中级)考试,国际贸易业务员通过率为85%,国际商务英语等级(中级)考试通过率为100%;目前2011级学生已签了就业顶岗实习协议,过半的学生是在德阳、成都、重庆等地区从事外贸业务和涉外文员工作。2012级商务英语学生刚刚结束本课程的学习,其中有10位同学在课程未结束之前就参加了国际商务英语等级(中级)考试,并且也100%通过;还有三分之二学生正积极准备参加今年5月的考试。课程结束后,我们对教学效果做了调查和评估。调查结果显示,学生的学习目标更加明确,学习更有动力,专业技能和实际操作能力有了巨大提高。教学督导反馈任课教师的教学水平在不断提高,教学设计和过程控制能力得到了提升。

实践证明我们的经贸英语基础课程EBP教学模式效果明显,也说明课程改革方向的正确性。当然,课程建设是一个长期的、动态的过程,需要在实际教学中不断改进和完善。培养适应社会发展和市场需要的高素质人才是高等职业教育工作者的职责,研究课程教学改革,提升教学质量,是我们一直追求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刘香萍.“黄牌”背景下构建“课证融合”的高职商务英语实践教学体系研究[J].职教论坛.2013,(26).

[2]谢朝龙.论TNC经贸英语课堂教学模式[J].中国电力教育,2009,(8).

[3]严俊,廖国强.西部复合型经贸英语人才的培养[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2,(6).

篇2

【关键词】商业企业 会计政策 选择

商业企业在我国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当前经济发展增速放缓和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会计政策选择的合适与否,直接关系到商业企业竞争力和管理水平的提高,关系到其能否更好、更快发展和社会形象、地位的提升,因此基于危机理论的视角,对商业企业会计政策的选择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一、商业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的必要性和趋势

商业企业是从事货物的批发和零售等商业经营活动的企业及企业性单位,其主要通过买进货物然后转手以更高的价格卖给他人来获取利润。商业企业会计政策则是商业企业管理层在编制财务报告时所采用的原则、基础和程序。商业企业会计政策是由政府制定,商业企业只能选择、采用会计政策。

商业企业进行会计政策选择,首先是相关市场压力的结果,不断的淘汰竞争市场使得商业企业必然要进行会计政策的选择以实现企业利益最大化:此外,由于所有权和经营权相分离,经理人市场也存在竞争和淘汰,这使得商业企业管理层进行会计政策选择以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企业目标同管理层目标具有一致性,也存在矛盾和冲突,这就导致商业企业会计政策选择实际是在国家会计法规和相关会计准则、制度的范围内,两者互相博弈的结果。

随着公众法律意识的增强和会计体系的规范,利益相关者对商业企业会计政策的规范选择提出了更高要求,除要求遵循报告信息的原则外,对公正性、时效性和明晰性更加注重。商业企业有选择会计政策的权利,但同时也负有充分披露的义务,但总体上商业企业会计政策在相关确认、计量、报告和披露方面越来越规范,这保证了商业企业会计政策能够更好地选择。

二、商业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现状分析

(一)商业企业会计政策存在不足

商业企业的会计政策选择主要依据是我国的企业会计准则,而会计准则对商业企业会计处理的许多方面规定并不明确,以商业企业最常用的资产减值会计政策为例,我国目前并没有单独的资产减值准则,而是分布在各个单项准则中,资产减值会计的全部内容并没有被全部涵盖,资产减值会计政策的全面性和系统性的不足,不利于商业企业会计人员的操作,导致了会计实务中的一些随意性,例如存货的跌价准备计提是按照成本与可变现净值的差额来进行计算,可变现净值需用用售价减去完工成本和销售费用来确定,但目前我国的市场价格和资产信息不够完善和透明,使得存货跌价准备的计提缺乏可靠性,为商业企业提供了一定的操作空间;此外,追溯调整法的界定与相关规定也容易被商业企业有意识的利用来操纵利润。并且由于商业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的空间较大,增加了审计工作的难度。

(二)商业企业会计政策选择应用问题

会计信息的可靠性主要体现为会计政策的选择应用是否得当,商业企业在选择应用会计政策方面,存在一些问题:

首选,部分商业企业对会计准则的相关变化有所忽视。近十年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会计向国际接轨,会计准则发展和变化较大,一系列新准则不断制定颁布或修正颁布,然而许多商业企业对这些准则变化无动于衷,在相关业务处理上仍然采用原来的会计政策,不利于会计作用的发挥。如无形资产的摊销、长期股权投资的后续计量、采用资产负债表的所得税等都体现了同一个问题,即对会计准则的变化应高度重视,及时进行会计政策的选择调整。

其次,商业企业生产经营发展情况同会计政策的选择结合不紧密。商业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是经常变化的,会计政策选择也应该随着经营活动的变化而不断变化,例如有很多计价方法的存活,如商业企业周转速度较快,可首选先进先出法,如周转速度较慢,则采用加权平均法比较合适,再如资产减值,可转回也可以不转回,在进行计提时需要考虑未来经济情况的变化,如果忽视商业企业情况,不以自身状况为出发点进行考虑,商业企业的情况也不能通过会计信息体现出现。

最后,商业企业经常变更会计政策。根据会计准则的要求,企业的会计政策在一定期间内应保持不变,不得随意变更。但在现实工作中,一些商业企业并没有认真遵循此规定,随意的进行了会计政策的变更。例如一些商业企业在编制报表时,从需求结果出发,随意确定合并范围,运用资本化还是费用化处理方法对于固定资产的做法不一,不同的会计项目由同样的资产进行确认,这些会计政策方法的使用导致了会计信息的可比性受到影响。

三、商业企业会计政策选择问题的原因分析

我国商业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现状问题较多,滥用会计政策选择的行为大量存在,其原因主要有以下方面:

会计准则或制度自身不完善。会计准则是是对会计实务的升华和总结,当前具有创新性的经济事项不断诞生,会计准则就显得滞后,当前无论是国际上的会计准则、还是我国现在所使用的商业企业会计准则和相关会计制度,都为商业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留下了较大空间。

实务操作领域不规范。当前对会计政策的滥用,主要是未按照会计准则或块及制度的规定正确的选用会计政策,导致商业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不能得到恰当的反映,一些商业企业想钻会计政策的空子,要求会计会计人员对会计报表进行粉饰,用于偷税、漏税或蒙蔽投资者。主要表现为选择会计政策不按照会计准则或会计制度的规定、随意变更所选择的会计政策,并且对会计政策的选择情况没有进行充分的披露。

四、基于危机理论下的商业企业会计政策选择完善

(一)明确商业企业会计政策选择需要遵循的原则

首先应该确保商业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的独立性和合法性。商业企业进行会计政策选择时,首先需要按照准则、制度所规定的范围进行选择,保证其提供的信息真实和可靠,并具有可比性,违反者将承担法律责任。在准则、制度允许的范围内,可根据企业自身实际选择合适的会计政策。

其次,会计政策的选择要遵循实用性原则。商业企业在进行会计政策选择时,应根据行业的特点、规模、偿债能力等多种因素,并结合企业经营特点和理财环境做出选择,要保证会计政策的选择能够适应环境的变化,尤其在当前经济发展放缓、国内消费不振的情况下,此点便显得尤为重要。

再次,需要严格遵守职业道德原则。近年来为了操纵利润,会计人员对会计政策的滥用现象很严重,由于会计政策在企业中的作用很大,所以,对其进行道德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

最后,在进行成本与效益权衡的基础上遵循谨慎性原则。会计政策的选择需要进行成本与效益的权衡,保证质量最优的同时,应该选择清晰易懂的,在成本一致的情况下,我们选择最可靠的会计政策。在会计政策选择上,尽量选择稳健的会计政策。当前我国商业企业会计政策的资产质量低下问题十分突出,这主要是由于商业企业长期不能执行谨慎的会计政策造成的,因此,需要按照谨慎性的会计处理原则,客观的分析形成不良资产的历史原因,进行谨慎核算和确认经营中的有效资产,合理冲销其中的不良资产,防范商业企业会计政策的经营风险,推动商业企业健康发展。

(二)建立起高质量的以会计准则为核心的会计规范体系

以会计准则为核心的会计规范体系对商业企业会计政策的选择具有现实约束性,目前我国一系列会计准则已经公布,在形式和内容方面都实现了与国际接轨,但相对我国商业企业的情况来说,还需要不断的进行修订以能够及时应对新出现的问题,如资产减值问题等。在高质量的以会计准则为核心的会计规范体系建立过程中,商业企业应保持一定的积极性参与到准则的制定中去,以使得会计准则的制定能够考虑商业企业的诉求。

(三)现行会计政策下限制商业企业对会计政策多样性的选择

第一,需要完善内部机制。为了能够做出合适的会计政策选择,必须对企业内部约束机制进行完善,其目的是加强监控,控制商业企业会计政策选择中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还需要重视审计委员会和监事会的作用;第二,需要完善市场相关法规和诉讼制度。通过对市场法规的完善和诉讼制度的健全来保护相关利益投资者;第三,需要强化审计监督机制。加强对审计的监管,提高注册会计师的职业水平,它对公司的影响决定着商业企业选择的根本,对企业的真实性给予证实,使得企业能够健康的向前发展,这将有利于对商业企业能有一种约束机制。

(四)完善商业企业公司治理结构

通过商业企业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来确保商业企业会计政策的选择有所提高,保证其公允性。第一,协调会计政策选择相关者的利益,通过产权的清晰,使得投资人、管理层利益尽量一致,使其能够为了利益相关者的共同利益,同时选择合适的会计政策,并根据其交易费用的高低以及对其进行选择时能够对随意性的减少。第二,从长远的角度进一步的探索和制定出经营业绩评价标准,使得经营者的目标与企业的相一致,为企业创造更大的利润,在当前经济下行的情况下,如果能够目标一致,那么仍然会实现商业企业的不断创收。

篇3

“渐进式”双语教学存在于“双语教学”的基础之上。“双语教学”指为促进学生两种语言技能的发展而设计的教育课程。很多时候也指在学生受教育生涯的某一阶段使用两种(或者更多)教学媒体语。需要明确的是,“双语教学”中的“双语”是指两种不同的语言,它们只是教学的媒介而并非学习的目标。对于我国高校而言,“双语教学”即指在专业学科课程的教学中,采用国外原版教材(通常是英文教材),而在授课时则采用两种语言即汉语和英语交叉进行,作业、实验以及考试均采用外文(主要是英语)的一种教学方法。渐进式双语教学体系是建立在沉浸型双语教学以及保持型双语教学基础上的一种教学体系。沉浸型双语教学指学校使用一种不是学生在家使用的语言进行教学,保持型双语教学指学生刚进入学校时使用本族语,其他学科仍使用母语教学,只是在部分学科逐渐地使用第二语言的教学。建立于这两种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加上过渡型双语教学即学生进入学校以后先是部分或全部使用母语,以后逐步转变为全部使用第二语言进行教学的模式,结合课程体系,根据专业特点及培养目标,通过“渗透、整合、思维”三个步骤,先为学生提供接触英语的机会,逐步让学生学会用英语来表达中文内容,最后再让学生学会用英语来思考并解答问题。这个渐进式的过程使学生逐步形成英语思维,并能够在英语环境中学习、工作和生活。

二、地方高校工商管理双语教学课程存在的问题

在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采用双语教学整体上已经取得了不错的进展,但在应用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其主要表现为:

(一)双语教学出现目标偏离

英语只是传授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媒介,在工商管理专业采取双语教学,本应以传授专业知识为主要目标,而锻炼运用专业英语进行交流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只能作为第二目标。然而现实却是在应用双语教学过程中,部分师生过于关注专业英语的词汇、句型和句法,导致表面为“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学,其实质却成为了“专业英语”的教学。把英语理解和运用作为学习的目的无疑是喧宾夺主,偏离了工商管理专业知识学习的目标。

(二)双语教学缺乏应用性

应用双语教学开展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学本为了应用,提升经营管理能力,培养学生运用专业知识解决企业在生存和发展中遇到的各种问题的能力。而实际情况却是,因为地方高校工商管理课程总是选用英文原版教材开展双语教学,教材中国际上的先进理论并不完全适用于我国企业的经营管理,这对于学生来说,内容不免单调。加之英语原版教材是按照国外高校课程体系进行编排的,一般篇幅较大,而我国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目前的学时安排常常无法完全讲完教材的全部内容,这使得双语教学内容的应用性被大大削弱了。

(三)双语教学的形式表现单一

双语教学本来具有双重目标,为了帮助学生积累运用专业知识,要求工商管理专业双语教学必须采用实践性较强的教学形式,以帮助学生积累用英语解决商业经营以及管理问题的经验。然而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的双语教学却仍以讲授为主,即便是有一些实践活动,则也是一些单纯以提升学生英语能力为目的的,诸如英语角、英语演讲、编写英语剧等。或者开展一些商业案例分析活动等这类单纯以提升管理专业知识运用能力为目的的实践活动。

三、渐进式双语教学在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篇4

才女徐静蕾开过服装店,从轰轰烈烈开门到凄凄惨惨关张,不过一年。

年底,她用刚学的会计学基础知识做了个最终盘点:共投入资金330万元,搭进去时间无数,关张时只剩下90万元,亏损达73%。如果算上因为开店错过的赚钱机会,亏损超过200%。

前不久,作者在北京专访徐静蕾,听她讲述了开店亏本的故事。

先进理论做后盾,开店梦还怕做不成

曾经,徐静蕾经常上流行服装杂志的“黑榜”,被评价为“穿着不知所云”。

被逼迫着,徐静蕾就对着装花上了心思,慢慢有了心得:那些被批判的服装搭配,并非设计师思想出了问题,而是穿的人没考虑到身材。

比如说,她属于非丰满型的,穿一些上身繁复的裙子,就能弥补不足;同样的搭配换到丰满的人身上,就头重脚轻。

徐静蕾脱离了“黑榜”,渐渐变成了朋友圈里的着装咨询师。有朋友给她支招:为什么不开个服装店?

多好的主意呀。其实每个女人心里都有个开店梦――做个悠闲小老板,想必一定很有趣。

徐静蕾买回一批商业经营要诀书籍,恶补半个月后,她觉得自己很适合开店:本钱充足、顾客稳定、路线明晰,还有名人效应做后盾。合上书气定神闲,徐静蕾准备出手了。

她在东单市场4楼租下三间并排的门面,精心装修,招牌是她亲笔书就的三个大字――蓝莲花。

选址在4楼,是因为东单市场5楼是KTV、电影院、特卖场,乘直达电梯在5楼消遣完的顾客,一般都会乘手扶梯逛下来。“蓝莲花”正对着手扶梯出口,这种布局就叫“淋浴效应”。

背景音乐也有讲究,平时,播放的是60节拍、轻柔舒缓的古典乐,可以延长顾客在店内的挑选时间;人多或促销时,音乐就换成108节拍的快节奏,这种节拍能加速顾客做出决定。

定价也是大学问。徐静蕾看过的一本书上说,心理学家研究过:500元以下的商品,尾数为9最受欢迎;500~1000元的商品,尾数为95效果最佳;1000元以上的尾数为899最畅销。据说,“尾数定价法”会给顾客一种经过精确计算、最低价格的心理感受。

照搬了这些最先进的理论,徐静蕾自信满满开业了。

旗舰店叫好不叫座,隔壁又开折扣店

进货上徐静蕾不惜成本。开店前,她就想好要走奇货可居路线,衣服尽量保证一种款式只进一件,她把货源定在欧美、中国香港。

这样的要求会耗费很多精力。但她很乐意从事这样的工作,反正出国的机会也多。

每次出国前,徐静蕾会请关系不错的造型师出来喝咖啡,聊聊当季的流行色、服装趋势。到了国外,遇到那些穿得好就摇曳生姿、穿得不好就美丽扫地的有争议款式,她会掏一个素描本,简单几笔画下样子,带回来放大了,挂在店里墙上。遇上自认适合的顾客,先下订单,再联系服装店邮购。这样不容易造成压货和资金运转不畅。

但是,并非徐静蕾看好的时装就受欢迎。她进货有一个问题――她喜欢同色服装,而且喜欢比较素的颜色,自己总是一身蓝,或者一身乳白。进货时,她自然会按喜好挑选。

经常就会听到顾客抱怨:“你们能不能进一些耀眼的服装啊。”导购员只能道歉,请她过些日子再来挑选。顾客同行的朋友会劝说:“换一家店不就有颜色鲜艳的了?”“可是这家款式很独特。”后面这话让徐静蕾大受鼓舞,于是她忘了顾客先前的抱怨,依然按照自己的喜好进服装,怡然自得。

自我陶醉的结果是――叫好不叫座,款式独特但颜色不受欢迎的那些时装,一挂一个月。虽然不乏顾客试穿,但穿完之后依然挂回原处,像被遗弃的流浪狗,没人愿带它们回家。

一般来说,样品挂上一周还未售出,就该立刻下架,否则会给顾客造成进货不畅的坏印象。没人“认养”的时装怎么办?

打折促销绝不可能。“蓝莲花”走的是高端路线,一旦开了打折先例,再有新款就别打算有熟客光顾了――能等着买打折的谁愿买原价的?届时只能陷入进货――积压――打折――再进货――再积压――再打折的恶性循环。

想了很久,徐静蕾在4楼隔着“蓝莲花”9个铺面的地方又租了个小门面,起了个古怪的名字叫“飞流直下”,那些积压品,偷偷让员工运过去,然后标个原价,再挂个大大的六五折标签,清货。

徐静蕾太小瞧顾客同志们的智慧了,爱美的女人对时装的记忆可称过目不忘,打折店偏偏离旗舰店又那么近。不到一周,就有人神秘地问“蓝莲花”店员:“那家‘飞流直下’也是你们开的吧?怎么上周挂这儿的那条裙子七折在卖?”

店员支支吾吾,于是顾客越发认定了自己的眼光,来“蓝莲花”顶多转上一圈,就一头扎进“飞流直下”挑挑拣拣。尽管“飞流直下”的生意很火爆,但因为利润直线下降,扣掉固定开销,几乎赚不到钱。

鸭子没上架,还拉扯倒了架子

除了前期投入的资金,进货资金也全从徐静蕾的银行卡划账。一开始,她还经常看网上银行账单明细,大概知道投资了多少。后来除了进货,也买一些自己看中的衣服,一来二去,账单明细就成了一笔糊涂账。

朋友知道了她的这种状态,都数落她:你投入了这么多精力、金钱、时间,怎么可以不过问利润呢?

要一个大脑思维偏向文字、艺术的女人去理性计算金钱,这真是大难题。徐静蕾到西单图书大厦买了一本《基础会计学》,刻苦攻读了半个月,终于被那些支出与收入的术语弄蒙了。一个对于普通出纳员来说很简单的公式,对她来说就像是一座沉重的大山。

“蓝莲花”在徐静蕾的努力经营中越来越艰难。答应做她熟客的朋友纷纷改行,做了说客,劝她趁着“蓝莲花”尚有表面风光,赶紧易手他人,免得到时想转让都没人接。

徐静蕾坚决摇头,兴高采烈投资,怎能灰头土脸转让?就算开店不是强项,也一定要把这只ST股变成绩优股,再功成身退。

做这个决定时,徐静蕾觉得自己像极了偶像剧里积极上进的角色。

但做生意毕竟不是偶像剧。因为一天做不了几单生意,员工待遇成了新问题,提成少得可怜。大家开始委婉地提出加薪、跳槽的意向。

徐静蕾赶紧制订了高底薪低提成方案,希望稳定军心。没了提成的刺激,员工又开始懒散――卖多卖少一个样,能清闲谁还卖力?结果,店里的生意还不如以前。

最后一个月的收支详单是,徐静蕾一个月去了一趟法国一趟意大利两趟中国香港,投入82万元,营业额只有区区9万元――亏得不能再亏。

损失还不仅于此,因为一心想打理好服装店,徐静蕾那个月推掉了一部戏的拍摄,暂缓了一本书的出版,谢绝了三个时尚派对的出席……为此失去了可以赚到差不多七位数的机会。

这种感觉让人非常沮丧。这时,徐静蕾接到了邀请她出任电子杂志《开啦》主编的电话。这不是新邀请,之前她推辞过一次,原因是要开店。但现在,徐静蕾真的对服装店前景产生了动摇。

徐静蕾决定不再继续愚蠢,她退掉了两个门面,遣散了员工,没卖出去的衣服友情大赠送,剩下的一个包裹捐给了慈善机构。

后来徐静蕾遇上中国首席理财师刘彦斌,跟他谈起自己开店的事。刘彦斌说了这样一个观念――不在不擅长的领域赚钱。让一个没财商的人去经商,无异于赶鸭子上架,结果是,鸭子没上架,还拉扯倒了架子。

专家关于从商的建议:

平时多做经济头脑的锻炼,比如多看相关的书,和从商的人多交流,多做相关思考,等等。

要多熟悉新行业里的一些陷阱、一些规则。

自我期待别太高,可以利用团队力量支持。

市场也是细分的,要找准适合自己的商业领域。

要想长期可持续经营,需要三要素:专业积累、人才积累、服务态度。

篇5

[关键词]装饰装修行业 室内设计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2C-0135-03

室内设计的基本定义是根据空间的使用性质和所处环境,运用物质技术及艺术手段创造出功能合理、舒适美观的建筑内部空间环境,其本质上属于实践型的学科。从室内设计的专业定位出发,其目标是培养建筑室内、外环境设计创意人才,其就业岗位主要集中在装饰装修领域。

一、装饰装修行业的特点与发展趋势

(一)装饰装修行业的特点

经过多年发展,专业分工细化、竞争激烈的市场格局已形成。建筑装饰装修行业则在改革开放后作为一个新兴行业在市场经济中成长起来。一方面,从装饰装修工程的生产建造来看,装饰装修行业有建筑业特点。装饰装修工程与土木建筑工程具有相同特征:从生产经营方式来看,业主通过投标、竞标、订约、成交来选择设计、施工单位,围绕固定项目进行订单式的生产经营。从项目施工对象来看,都具有施工过程的一次性、项目的固定性与单体性等特征。与土木建筑工程一样,在施工活动中,装饰装修施工常常与空调、水电、消防等设施设备交叉、相互制约,因此在装饰装修工程的设计与施工中必须对这些设施设备加以统筹考虑。另一方面,从装饰装修项目的设计方面看,装饰装修行业具有创意产业特点。由于装饰装修产品具有一定的文化艺术属性,在满足使用功能的前提上讲究文化与审美,使得装饰装修行业的技术含量主要体现在功能布置与创意设计上。随着社会文化的发展、精神要求与审美品位的提高,装饰装修行业正在走向以设计创意为引领的时代。

(二)装饰装修行业的发展趋势

装饰装修行业的发展趋势体现在如下方面:一是市场经济的纵深发展使得行业分工细化,逐步往自己擅长的技术或优势方向发展。很多企业专攻某一领域的设计与施工,如有些专门做餐饮设计,有些专门做零售空间设计,有些追随地产商提供售楼部和样板房设计服务等,在专长范围内提供的设计服务更加到位。二是不少企业根据市场消费需求的变化创新经营模式,如有的企业业务范围向装饰构件、材料生产拓展,整合上下游资源,完善了产业价值链;有的小企业则主攻高端住宅装饰市场业务,从设计、施工到陈设、艺术品配置,全方位提供个性化的特色服务。三是装饰装修生产加工技术水平不断提高,从现场制作向工厂化生产方向发展,装饰产品不断集成化、构件化。大部分半成品在工厂生产后运到现场安装,从而缩短了工期、减少了施工环境污染,提高了社会经济效益。四是随着人们健康和环保意识的不断增强,装饰装修市场呈现出越来越追求绿色环保的趋势,要求项目施工与装饰材料应用消耗资源较少、污染度低,并在项目投入使用后综合能耗低。五是在经济全球化时代,社会变革、国际交流增多,科学技术和文化艺术等各种因素也成为室内设计专业不断发展创新的源泉。

二、装饰装修行业对人才的要求

根据以上行业特点与发展趋势,装饰装修行业对相关人才的要求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具备绘图技能和装饰装修基本知识。即具备室内设计基本理论,能熟练使用相关软件进行绘图,如能用3DMAX绘制电脑效果图,能用AUTOCAD绘制施工图,能认知主要装饰装修材料等。

第二,具备基本设计创意能力。即能综合应用相关知识与技能进行小规模项目的方案设计与施工图设计,掌握主要的装修构造与施工工艺以指导项目实施。

第三,具备较高的专业综合素质。装饰装修行业企业多为民营企业,希望员工有较强的综合素质以适应更多相关岗位的工作。即设计创意能力强,建筑与装饰装修技术知识全面,熟规范、懂管理,能参与一定规模项目的设计与施工,并能协调好与水电、空调等设备专业的关系。

第四,具备一定的经营意识。从行业来看,由于装饰装修项目普遍时间短、任务重,市场竞争十分激烈,因此要求专业人才具备较强的应变能力与市场意识。并且由于行业本身的服务特征,接到设计任务后与甲方或业主的谈判相当关键,要求从业人员具备一定的项目运作能力与社会能力。

此外,根据装饰装修行业业务领域宽、工多活广的特点,室内设计专业的毕业生应在从业一定年限后还能创业,即应具备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三、目前室内设计专业教学存在的问题

根据笔者对行业企业的走访调研,大部分毕业生仅勉强达到上述行业人才要求的第一、第二个方面,这是由于目前部分高等院校室内设计专业教学存在以下问题:课程体系没有体现室内设计专业的本质,教学模式还是“美术基础专业基础专业”的三段式课程结构,专业课程主要以效果图表现为主,偏重于电脑绘图软件学习;而部分院校师资队伍方面又以纯美术出身的教师为主,无论在师资上还是硬件上都缺乏建立室内设计专业的条件,导致人才培养规格与素质不符合市场需求。据相关调研,笔者认为当前室内设计专业教学至少存在以下五方面的缺失:

第一,对室内设计专业的建筑基础知识重视不足。首先,对建筑知识缺乏系统了解。民用建筑的基本知识是进行室内设计的基本前提或设计制约条件。民用建筑的使用性质、等级标准、基本结构与构造以及在功能布局上对交通人流、通风采光、防火与安全疏散的约束等,这些都是学习室内设计专业必不可缺的建筑基础知识。其次,与房屋建筑工程配套必不可少的还有照明、空调、给排水、消防等环境控制设备,这些环境控制设备完善了建筑物的使用功能,但在安装施工上都会影响室内各界面的装饰装修,同时从艺术造型出发的装饰设计也要求各类设备、管线与控制点作相应调整,但目前很多高校室内设计专业教学中缺少环境控制设备方面的课程。

第二,设计课程定位模糊,设计教学开发不足。首先,在室内设计的设计教学方面,以美术思维教学,片面强调电脑效果图,把设计课程教学变成以视觉思维为主导的效果图课程。从学生的设计作业上可以看到,空间各界面上常常为装饰堆砌了很多造型构件或色彩,既达不到使用功能目的,也分辨不出源于何种风格流派,形式流于表面。这样的方案设计教学模式使得设计创意呈视觉表象化,而偏离了各类空间(如居住与商业)功能逻辑的训练要求。其次,室内设计具有的创意特征,需要设计人员具有相当的历史文化与审美修养。反观目前的专业课程体系,学生缺乏对建筑与室内基本史论的系统学习,不了解东西方各历史时期建筑与室内的主要风格流变。从学生的设计方案作业上常常看到的是中式立面、欧式吊顶的室内空间,胡乱拼凑却美其名曰混搭风格,显示出基本史论素养的单薄。

第三,对室内设计的物质技术基础重视不足。首先,材料是室内设计实施的物质基础,挖掘材料表现力是设计创意的关键点之一。由于材料课程的不足,学生对装饰装修材料的分类、规格、性能与具体应用缺乏系统的了解。其次,装饰装修工程实践性强、工种多、工艺复杂。学生通过装饰施工技术课程学习装饰装修的主要施工工艺及施工方法,以及装饰装修新技术新工艺的应用情况,以在实际工作中综合运用相关知识来进行装饰装修工程施工。但目前很多学校普遍缺乏材料与构造、施工工艺方面相应的教学实践场所,把材料与技术当做纯理论课来教授,使得学生没有真实接触材料与构造、了解装修施工工艺过程,同时也使得设计方案或施工图缺乏依据或深度不足,无法为实际施工所用。

第四,缺乏装饰装修项目设计与施工的流程管理知识。市场上的室内设计、装饰装修工程大多是“短平快”的中小项目,设计业务是一种技术服务活动,也是一种营销模式。而科学的流程管理可以使得设计服务提高运作效率、跟上市场要求。同时,装饰装修工程是一项复杂的生产活动,过程工序多、涉及面广。室内设计专业人员必须具备一定的装饰装修施工管理知识,才能根据项目的要求合理编制施工组织设计,对施工活动进行统筹规划和科学管理,以实现项目的社会经济效益。然而,反观目前很多毕业生的行业实践,许多毕业生对项目设计和施工管理流程并不甚了解。

第五,对装饰装修行业的经营模式与市场状况缺乏认知。很多室内设计专业的毕业生不了解公装领域的基本建设程序,如工程项目的招投标过程,也缺乏家装领域的市场营销认知,不了解行业的相关法规知识。同时,在校园相对封闭的学习环境中,学生不能感知行业与市场的未来发展方向。

总的来看,目前大部分高校室内设计专业的课程结构与人才培养模式,普遍存在重视觉表现,轻专业理论以及设计案例实践的弊病,过于以美术的思维教学,脱离室内设计专业固有的技术、经济的约束,没有把室内设计专业的课程体系放在市场或一定的技术经济的范畴内把握。

四、室内设计专业教学改革的具体措施

处于高度市场化的装饰装修行业,需要的是具备一定创意设计能力、施工技术与管理能力且具备较强市场意识的专业人才。但对照装饰装修行业的发展趋势与人才要求,当前很多高校的室内设计专业教学在专业理念、课程体系与教学手段方法等方面,还滞后于行业市场需要。对此,应遵循室内设计的特点深入进行专业教学改革。

(一)调整室内设计专业的学科基础

在肯定室内设计专业具有艺术创意的属性上,强调室内设计专业的建筑学科基础。其依据是:首先,我国教育部编制的高职高专专业分类目录中,室内设计技术、环境艺术设计等专业都是归类于二级学科建筑设计之下的;发达国家的室内设计专业人才大都由建筑院校培养,室内设计专业设计工作也大都由建筑设计师从事。其次,从室内设计工作内容来看,设计就是对原建筑的功能进行布置和深化,大部分二次装修设计的项目都是改变功能布局、深化使用功能或提高装修档次;从装饰装修工程施工来看,装饰装修工程与土木建筑工程具有同样的特征:围绕着固定地点的订单式的项目进行生产建造。

事实上,建筑设计专业中的功能布置、建筑主体结构、水电空调以及环境控制设备等无不制约着室内空间的设计与装饰装修,尤其是建筑内部功能布置与交通人流,既是建筑设计专业考虑的重点,也是室内设计专业考虑的重点。因此,强调将建筑知识作为室内设计专业的学科基础,完善建筑基础知识与环境设备等方面的课程建设,有利于学生对室内设计专业的系统认知。

(二)创新设计教学模式

很多高校不同程度地把美术教学作为室内设计专业的专业基础,这与从视觉上理解室内设计专业的陈旧观念有关。事实上,现代室内设计的审美早已从单纯的视觉形式美转向整体文化意识,特别是包豪斯开创现代主义理论以来,学者们都提倡摒弃表面的装饰、强调形式追求功能,认为空间的美在于合理性和结构的逻辑表达,因而不能片面从视觉审美来理解室内设计。从现代室内设计的价值观来看,所追求的“空间艺术”是多元共生的,空间形态的创意既可源于功能要求、建造方法与技术,也可源自材料语言,还可源自场所的历史文化遗留特征,应开发出多种思维向度的设计案例教学模式。

在设计教学方面,可实施设计项目教学法。以居住方案设计课程为例,专业教师可结合实际案例中的业主要求设计出小户型、集合住宅、独立住宅等设计课题,指导学生学习从场地勘查、创意构思、平面功能布置、效果图绘制到系列方案排版表达的设计流程,使得学生相关知识与技能在案例教学中得到有机结合运用,熟悉项目设计过程;同时在其中加强典型案例分析,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使学生真正理解室内设计是在一定限制条件下解决功能、审美、技术等一系列问题的活动。

(三)加强专业实践教学

作为实践性很强的室内设计专业,单靠“纸上谈兵”式的绘图训练是难以获得专业知识的,因此必须重视相关工程技术课程。在专业技术课程学习中,接触真实的各类材料,亲自动手营造一些构造与节点,才能真正挖掘材料的表现力,认识到室内设计工作离不开材料与营造技术的客观约束。

专业实践教学的场所与设备必不可缺,主要有装饰装修材料陈列室、装饰装修构造与施工工艺实训室、装饰装修工程样板间等。装饰装修工程样板间根据场地条件按各类典型的室内空间来建设;装饰装修构造与施工工艺实训室的安装主要装修构造,并暴露主要节点构造,以便观摩与测绘。施工技术与管理部分的教学场所,如装饰施工现场也可以通过校企合作、由相关行业企业来提供。

(四)开设项目管理与经营相关课程

如前所述,装饰装修行业在竞争日趋激烈的格局中,其商业业态不断创新。行业企业必须创新服务与营销模式来满足消费者日益多样的需求;而装修项目的设计与施工则离不开管理,没有管理便没有效率,因而室内设计专业教育必须开设相关课程,如项目管理、装饰工程预算、建设工程法律法规等,使得学生掌握营销、管理与相关法规基本知识,具备经济效益观念以适应市场。

(五)完善专业教学考核评价体系

根据室内设计专业知识与技能多元综合的特点,改变单一的课堂教学考核模式。既然室内设计专业人才培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则可组织学生参加社会或行业组织的相关考核。如AUTOCAD、3DMAX等软件技能课程,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国家相关部门的技能证书考核,以考核成绩来确定学生的课程成绩;在高年级学生的设计和实践课程中,可通过组织学生团队以参加竞赛或承接社会企业设计项目的业绩效果作为考核成绩。

五、结语

由于室内设计是多种知识与技能的综合学科――在实际设计工作中,既要满足使用功能,又要追求艺术审美,并且受到工程技术与经济造价的制约;特别是设计创意能力,既要求有感性思维,又必须具备理性思维,需要知识修养较高、综合把握能力强,很难在短时间内积累起来。无论是本科院校还是高职高专院校,其学生在校学习时间都是有限的,怎样在较短时间里使学生掌握室内设计专业的基本理论知识与技能、形成有效的专业认知框架是一个难题。因此,可行的策略是根据行业的人才要求、专业的知识结构来精心设计课程体系,在理论教学上强调建筑基础知识,同时加强施工技术与管理、法律法规、商业经营等方面的课程建设,以完善专业的知识系统;在设计教学方面,以典型的设计课题为主干实施项目教学法,把本专业的基本知识与技能贯穿其中,从而使学生获得对设计活动的认知与整体把握。

当前,装饰装修行业处于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面对创意设计、施工工艺创新、环保节能以及法律责任等越来越苛刻的市场要求,需要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不断提升。影响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本文仅从行业从业要求、专业知识结构分析目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一些缺陷及提出相应对策,以期有益于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篇6

关键词:项目教学;中餐烹调

当前职教新课改轰轰烈烈地进行着,作为参与课改的一线教师,笔者应用项目教学法进行改革,现整理成文,与大家共同探讨。

项目教学法是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项目是指以生产一件具体的、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产品为目的任务。它具备以下特点:该工作过程用于学习一定的教学内容,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能将某一教学课题的理论知识和技能结合起来;与企业实际生产过程或现实商业经营活动有直接的关系;学生有独立制定计划并实施的机会,在一定时间范围内可以自行组织、安排自己的学习行为;有明确而具体的成果展示;学生自己克服、处理在项目工作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项目工作具有一定的难度,要求学生运用新学习的知识、技能,解决过去从未遇到过的实际问题;学习结束时,师生共同评价项目工作的成果。

中餐烹调教学中以所生产菜品为项目,以菜肴制作为独立的子项目形式进行教学活动,将理论知识与技能结合起来,让学生充分动脑思考、动手参与、动口讨论。按照任务计划进行工作,最终生产出成品菜肴,并将评价销售与现实商业经营活动联系起来,从而实现教学目标。

2005年秋天,我们专业组的三位教师同时任教04烹饪班。04烹饪班已处于职高二年级上学期,之前他们已学习了本专业有关的基础课程,具备了相应的烹饪基础知识和初步的动手操作能力。按规定这个班将于2006年7月份到单位顶岗实习,因此很有必要提高他们的专业技能及综合能力。此学期的主要专业课有《中餐烹调技术》、《面点制作技术》、《冷拼与食品雕刻》。我们决定通过项目教学法来帮助学生把所学知识进行整合,并在教学过程中增加实践性教学环节,提高实训要求,强化技能训练,从而培养学生过硬的职业技能。采用项目教学法近一年来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实施项目教学法的步骤

(一)项目设计

在2005年9月开学初就布置项目课题,分小组成立项目课题组,组建模拟的饭店厨房工作间,要求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烹饪知识,撰写工作任务计划书。

此项目的具体要求如下。

项目名称:

模拟饭店厨房工作间(共分三个模块:切配组、炉灶组、美工组)

基本要求:

1.按三个模块,分小组组建工作组,并确定小组工作的具体任务方向。

2.撰写工作任务计划书,计划书内容包括:①菜、点类别,列出部分高、中、低档菜目简介;②厨房工作间人员基本情况和工作目标介绍;③行业分析,服务对象分析,竞争者分析,合作伙伴分析,竞争优势分析;④生产计划,在项目任务完成期间所能达到的产品数量和质量指标。

3.根据工作任务计划书制作相应菜肴并实现产销一体化。(为了节约原料成本,将学生的实验菜肴按成本的50%销售给学校。)

4.提交工作小组计划项目成果。(每次的菜肴用数码相机拍成照片,并要求学生做好实验报告,作为项目成果提交)

(二)项目介绍

确定了项目设计的大致内容和方向后,教师向学生展示了一些优秀作品照片及相关资料,使学生清楚地了解项目所包含的内容以及所需达到的目标。对于本项目课题来说,最关键的地方在于学生组建模拟饭店厨房工作间的创意和构想。模拟饭店厨房工作间必须具有可行性,同时能体现饭店厨房工作间的特点。对于他们来说,是首次进行项目设计,因此教师详细地介绍了项目选择的原则;怎样通过更多的方法获取尽可能多的创意;项目小组如何组成;如何分工;如何协同工作和管理等等。

(三)学生分组

学生分组从表面看是一件简单容易的事情。但分组是否合理决定了各个小组整体的学习效果。笔者在学生分组时,采取的是以自愿为前提,先让全班同学按4~6人的规模自由组合成子项目小组。然后再按“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进行适当调整,力求各个小组的实力较为均衡,小组内部能做到优势互补。各小组还可根据自己的特长再做适当调整。

(四)项目立项

各个项目小组通过小组讨论和市场调查分析,初步确定本小组的项目内容。教师安排时间让每个小组讲解自己小组的工作构想、主要任务及有何特色菜点。全班同学展开讨论,探讨该方案是否具备可行性,并给出进一步修改意见。采用这种方式,有利于小组之间互相借鉴,通过积极思考产生更多的创意。由于受知识面和思维定势的影响,各个小组首次确定的项目方案都普遍缺乏创意,大多是一些传统的烹调方法和菜目。当进行了课堂讨论之后,学生提出了很多创新的意见和方案。各小组对项目方案进行修改并确认,之后,填写项目任务书,进行项目立项。项目任务书的内容包括项目课题、创意构想、人员具体分工和进度安排。

(五)项目开发

确定各个小组的项目方案后,各小组成员根据工作任务计划书分工进行自主学习。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需用到多门课程的相关知识,需具备多方面的能力。如在撰写工作任务计划书的“厨房简介”和“行业分析”部分,学生需借助互联网对相关信息进行检索,需要走进居民区、中小型饭店和菜场对群众喜欢吃的家常菜、饭店流行菜、特色菜及常用原料进行调查了解,获取第一手资料并综合分析这些信息。第二小组的学生在撰写工作任务计划书时,设计了相应的调查问卷,并在戚区和武进区等地方进行了调查。有的学生利用父母在戚区菜场做生意的优势,先后多次到菜场了解原料,了解一般市民的饮食需求、喜欢的菜式和可接受的价位,问卷和询问记录相结合进行资料采集。除此,他们还了解到校内学生的饮食喜好,积极主动地向家长和教师寻求帮助,找到一些具体的实例如菜单、书籍之类,获取初步的认识,再通过自主学习加深理解。在教学过程中,笔者注重让学生从原料的采购到加工生产都由学生自己去操作,教师做一个导航员。在整个项目设计和开发过程中,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和主动性都有显著提高,不懂的问题能积极主动地向各科任课教师、家长和同学寻求帮助。

(六)阶段小结、交流

在整个项目设计过程中,教师定期地跟进检查各个小组项目完成的情况。整个项目设计大致分成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确定计划项目;第二阶段,工作任务计划书的撰写和完善阶段;第三阶段,工作实践。在规定的时间内,各小组需完成相应的项目设计任务,并且准备好阶段性小结和结果演示。以这样的方式进行小组间的分享和交流,有利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使项目设计在不断的修改中得到完善。转贴于

(七)成果提交、评价

学期末,各小组都完成了相应的工作任务计划书中的具体任务。在学生的作品完成之后,综合运用自评、小组内互评、小组间互评和教师评价等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的项目成果进行评价。

我们设计了一份个人评定表,内容包括自我总结、个人评定等级、小组评定等级,以及教师评语和综合评定成绩。在自我总结一栏中,要求学生总结自己的收获,分析自己的不足之处,确立今后努力的方向,并给出自我评定等级。然后各项目小组成员共同商议,根据各小组成员的工作量和完成工作的绩效给出小组评定等级。

个人评定和小组内评定完成后,在班内举行小型的项目成果会,由各项目小组在全班正式公布自己饭店厨房工作间的工作任务计划和所取得的成绩,小组之间进行相互评价。

评分项目包括以下内容:创意构思(项目具有创意,适合居民需求,菜肴制作能体现“适口者珍”的原则并能体现菜肴的色、香、味、形、器、质等要求);工作任务(计划书内容完善,有详细的工作计划,具备可行性);团结协作(小组成员共同参与、优势互补、互相学习与促进)。

下面以一具体项目教学为例来说明。

课题:玉米鱼排的制作

1.让学生按照既定工作任务计划书的要求进行课前准备

包括原材料、设备及所需专业知识内容等等。在这一步骤中让学生了解“玉米鱼排”所用的主料是净鱼肉,辅料玉米片,所用调味品(可以是各式各样的酱品辅助调味蘸食,还可根据食用者的喜好进行选择和调配);烹调方法选用炸;在工具和盛器方面可根据制作者的构思进行选择。这里涉及的课程知识有“原料知识”、“烹调技术”、“厨房美工”、“营养与卫生”等内容。这一步骤需提前一天布置,让学生有查资料、思考与讨论的时间,大概需要4~5小时的准备时间。

2.部分小组成员采购原材料,其他成员准备设备器材等

负责采购的学生要了解工作任务中所需要的鱼肉品种、鱼肉和玉米片的比例关系,它们的质量、价格;负责准备设备器材的学生则对炉灶设备进行检查和整理。在这一步骤中学生要用到“原料的品质鉴定”、“成本核算”、“烹饪设备检测与维修”等方面的知识与技能。本环节也需要提前一天布置,学生可利用课余时间准备,约需2~3小时。

3.将所购原料进行初加工

需要的知识和技能有“原料加工技术”、“成本核算”(鱼皮可做鱼皮冻、内脏可以红烧。做到物尽其用,节约成本)、“营养与卫生”(无毒害,有营养的原则)。本步骤约需15分钟。

4.精料进入切配操作间进行切配加工

主料鱼肉片形的大小、厚薄、上浆是否到位;滚粘原料是否均匀;原料可否替代,如玉米片可用芝麻、面包屑等替代做成“芝麻鱼排”、“面包鱼排”等;如将主料换成猪肉、鸡肉等又会得到什么结果等等,所有这些都要求学生思考。本环节涉及“原料加工技术”和“厨房美工”方面的知识与技能,约需15分钟。

5.组配成型的菜肴原料进入烹调间进行烹调,烹饪美工组进行围边点缀

烹调油炸时,学生需识别油温,并能正确控制,需用到“烹调技术”中“火候”的相关知识。进行围边点缀的学生则要对“鱼排”的造型进行构思,充分运用“厨房美工”知识与技能对菜肴进行修饰,使成品更加完美。本过程约需15分钟。

6.组合成菜

鱼排炸成之后,要对它进行组装,就像流水线上的零件组装产品一样需要全面考虑,他们的工种相当于饭店里的“打和”。这一过程约需5分钟。

7.销售、评价

包括自我评价、组内评价、组间互评、教师点评、消费者评价。菜肴评价耗时较多,大约要20分钟左右。对菜肴进行评价并不仅限于嘴里的味觉、眼里的色彩,更重要的是用心去感觉,去评价。当学生把他们制作的这份玉米鱼排销售到学校食堂时,还有一份意见表一起交给消费者以征求他们的建议。在销售方面,我们并不看重销量,而是走出实验室,广泛收集信息,促使学生下次做得更好。

同样内容的一堂课,改革前我们通常是省略其中的第一、二步和第五步的美工、第七步的销售环节。上课时教师示范,学生模仿,整个过程所花时间约1小时。虽然涉及的知识也有“烹调技术”、“原料知识”及“加工技术”的相关内容,但学生不能对所学知识进行整合,达不到提高综合能力的目的。学生听从教师的安排,就像一只张开了口的口袋,教师传授什么,他们就接受什么。采用了项目教学法以后,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提高了,动手机会增加了,动脑的时间更多了,学习也由被动变为主动,所学知识的牢固程度也有所提高。

实施项目教学法的体会

在实践中,笔者确实体会到项目教学法富有成效的一面。它有效地建立了学校、课堂与社会生活的联系,从而使学生的学习更具针对性和实用性。学生学到了就业所必需的技能,提前进入社会角色。学生在分工协作、自主学习、成本核算、经营管理、推销交流等方面有了惊人的进步。

当然,项目教学法并不适用于所有的烹饪课程,它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对于那些理论性较强的课程及有关定义性的内容或使用定量手段较多的课程如《面点制作技术》中的定量配料,就不太合适。教师应告诉学生具体用量,不宜过多地让学生反复试验,造成不必要的浪费。而对于那些涉及的问题不够清晰,范围较广,一个问题有多种解释的情况,就比较适合用项目教学法,尤其对高年级的实践性强、跨学科的综合课程特别适用。

项目教学法是一种开放式教学法,对教师的综合素质要求较高。要求教师对本课程有一个系统的思路,同时有极大的创造性和应变能力。因为,教师在教学中经常会遇到一些突发事件。项目教学的开展还要求教师仔细观察每个学生的学习进展及兴趣发展,掌握每个学生的特点并提出或设计出既发展个性,又注重全面平衡的教学方案,这样才能激发学生激情。否则容易造成一部分学生被忽略的后果。因此,教师需要不断积累实践经验和理论涵养才能胜任项目教学法。

由于项目教学通常是对一个学科多门课程的综合,如果放在某一门具体的课程来进行,会加大该课程教师的工作量,冲击正常的课程教学。按正常课表一天8节课(4节专业课)难以完成从原料的采购到菜肴成品的评价、销售这一完整过程。建议可改变现有的教学时间限制,如专门有连续2~4周的集中实训时间。这样设计出适合该学科的学习项目,独立计算学分,可能会取得较好的效果。

总之,项目教学法有利有弊,教师在使用此教学法时,应具体问题具体对待,依据所教课程的内容、时间、学生特点、环境条件、教师本人的经验专长等,酌情与课堂讲授、案例教学法等配合运用,才会产生较强的组合效能,使课堂教学更为生动有趣,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为他们以后就业、创业和成才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篇7

[摘 要] 高等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培养专门人才的教育,其人才培养模式应把加强和改进创业教育作为重要的价值取向,高度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提高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能力,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自谋职业,以创业带动就业。

[关键词] 职业教育;创业教育;自主创业;思考

[中图分类号] G640[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5918(2011)05-0004-02

doi:10.3969/j.iss.1671-5918.2011.05-002[本刊网址] http://省略

现阶段大学生就业难是不争的事实,总理在2010 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千方百计扩大就业,要加强政策支持和就业指导,要拓宽创业渠道,鼓励自主创业、自谋职业等多种形式的灵活就业,以创业带动就业。当前,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要把创业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创业能力、创新能力和敬业精神,要把大学生是否具有创业技能、创新能力和敬业精神作为衡量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重要指标。

一、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意义

创新创业教育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的发展战略、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发展战略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教学理念与人才培养模式。建设创新型国家,大学生是国家最宝贵的人力资源,鼓励和扶持大学生自主创业,即有助于实现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增强国家的自主创新能力,也有助于缓解就业的压力。同时,通过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创新创业素质,提高了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二、创业教育要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

高等职业院校开展创业教育,是着重培育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胆识以及敢于创造、创新的创业精神,帮助学生把握市场经济运作的基本规律,了解企业运营的基本知识和有关法律法规。同时,对有创业意向和准备创业的大学生加强创业技能的训练,做到大学生毕业后能够自主创业,而不是鼓励大学生在校期间就去创业。高等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培养专门人才的教育。在专业技术教育中针对不同岗位,以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为直接目的。因此,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必须有机地融合,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培育大学生的创业素质。

三、开展创业教育从本质上来说就是要增强学生的创业意识,提高学生的自主创业能力

创业是一项十分艰巨、富有挑战性的社会活动,创业教育的本质是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创新能力以及培养大学生适应社会生存和竞争能力,让大学生们拥有创业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强烈意识。高职院校的创业教育,是以提高大学生自主创业能力为目的,是大学生开启创业成功之门的钥匙,当时机来临,能以自主的方式、方法和途径创业,从而使毕业生从求职者转为工作岗位的创造者。

四、大学生自主创业面临的主要问题

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关于实施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的通知》,我国在2010―2012 年引领45 万名大学生实现创业计划中,2011年不少于15 万人。可见,大学生自主创业是时展的必然选择。但大学生创业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他们面临着许多不利因素和困难:

(一)缺乏创业启动资金。创业启动资金的缺乏是最大的困难。大学生一般刚刚成年,自有资金规模不大,在校期间能够获得的银行助学贷款额度非常有限,除家庭援助外,基本上只有自筹资金、民间借贷。由于大学生社会阅历不深,人际关系比较简单,能够获得风险投资的机会不多;同样,由于他们抗风险能力低,能够得到民间借贷、银行商业贷款的额度也很有限。

(二)缺乏经验,对社会缺乏深入了解。创建企业、开拓市场、推介产品等工作需要社会资源的支持,但大学生社会资源匮乏,在市场运作过程中极为重要的人际关系和商业经营网络尤其缺乏。涉世不深、缺乏职场经验和社会经验的大学生在创业伊始,常常会感到举步维艰,挫折和失败常会发生,痛苦是难以避免的。

(三)对市场不熟悉,缺乏有效的营销手段。对市场不熟悉,尤其是市场运作行为,富于激情和幻想的大学生们常常能想出新奇的创意,但这些创意是否具有市场价值,是否能够得到消费者的认同还有待进一步检验。在当前的市场竞争中,由于商品的多样化,产品性能的兼容性,即使是好的商品,也需要有效的营销手段来促成有规模的市场。许多高端技术产品,往往由于技术进步、产品更新换代,或者技术创新而被其他产品所替代,这些因素往往最容易被大学生们所忽略。

(四)缺乏管理能力。大学生创业者中,不乏专业基础知识扎实,技术铮铮佼佼者,但交际、市场营销、投资理财、管理方面的能力欠佳。在创业初期,由于团队人数较少、市场没有形成规模,团队人员为共同的创业理想所支撑拧成一股绳,管理的重要作用尚未凸显。一旦形成了一定的市场规模,管理能力就成为影响事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在职场江湖缺乏摸爬滚打的大学生,往往由于管理能力的缺失难于把事业扩大,甚至有时导致创业的失败。

五、高校创业教育与学生自主创业的对策

(一)加强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开展自主创业的普及性教育。高职院校要积极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有机地融合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效衔接地创业实践活动与专业实践教学,注重培育大学生的创业素质。在高职教育中更要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注重自主学习、社会实践和人际交往,培养解决问题和处理问题的技巧、组织协调领导能力的锻炼,这些能力是承担任何社会工作都需要具备的基本能力,具备这些能力将有利于大学生未来走上自主创业的道路。

(二)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教材建设,开设自主创业相关课程。自主创业不但要有较强的创业意愿,有理想、有抱负、思想敏锐、观察力强,而且要求知识结构多样化,比较综合,了解企业运作的基本规律和市场化规则。高职院校要借鉴国内外成功经验,编写适用和有特色的高质量教材,在教学中开设自主创业相关的课程,让大学生了解企业运营的基本知识和有关法律法规,介绍市场经济运作的规律,介绍开拓市场的基本方法等。一则利于大学生将来开展自主创业活动,二则这些知识对大学生认识社会有积极的帮助。还应该聘请成功企业家开设专题讲座,介绍自己的创业之路,以激励和鼓舞大学生的创业欲望。

(三)加强创业师资队伍建设,有针对性地开展自主创业专业培训。一方面,高职院校从自身的教师队伍中积极培养具有创业潜质的教师从事创业实践活动,积累经验;另一方面,积极从社会上,行业内聘请一些成功的创业者担任兼职教师或客座教授。组织专任教师和与兼职教师进行交流创业教育经验、对创业教育的示范教学和研讨,不断提高教学研究与指导学生创业实践的水平及在教学中进行创业教育的意识和能力,着力培养学校专兼结合的高素质创业教育教师队伍。为大学生提供有效、优质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指导。

(四)切实加强校内外创业基地建设,拓展大学生创业实践的空间。高职院校可以利用现有的校内场地,建立大学生创业市场等创业基地,或在校区规划建设中为大学生规划建设创业园。在创业教育中,引导学生参与到具体的创业项目中,通过创业过程的体验,提高学生的自主创业能力。高职院校还应结合本校的专业教育资源,积极开发可行的创业项目,组织大学生为每个项目策划具体的初始创业方案,并评点优劣、提出改进建议,指导学生开展创业实践。同时,在承担行业课题时,积极吸纳大学生加入,为大学生创业实践拓展项目。

(五)加强就业指导和自主创业服务工作,出台鼓励大学生创业的政策措施。自主创业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社会活动,单凭理论教学是无法真正培养出自主创业的人才,需要自主创业的实践教学。自主创业的实践教学需要项目、资金、场地、人员等条件,这些需要强大的财力来支撑。大学毕业生初次创业具有一定的风险,需要各方面的关心和支持,需要政策的扶持和保障。高职院校要重视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做好相关创业的各项服务工作,广泛宣传国家和地方促进创业的政策、措施、毕业生自主创业的先进典型。建立公共信息服务平台,相关政策、创业项目等信息。通过多种渠道筹集资金,设立大学生创业扶持资金以及多种形式的资金支持。针对大学生的创业实践项目,为大学生创业实践活动提供小额经费支持等等。

(六)优化创业环境,政府要支持、社会要关心,切实落实大学生自主创业扶持政策。对于大学生创业,政策扶持尤为重要。符合国家创业政策扶持规定条件的大学生,都应该享受到注册资金优惠,各类社会保险缴纳,小额担保贷款融资、人事档案关系及户籍归属,各种税费减免等政策扶持。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切实落实创业扶持政策,按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教育部等《关于实施“2010高校毕业生就业推进行动”大力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通知》(人社部发〔2010〕25号)文件要求,与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共同组织实施“创业引领计划”,并切实落实相关政策。完善社会公共服务体系,为大学毕业生提供更具针对性的创业服务。

总之,高职院校开展创业教育与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引导大学生解决创业就业难的问题,还需要大学生个人努力、国家政策的扶持和全社会关心。大学生的自主创业带动就业,将减轻社会就业压力、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参考资料:

[1]袁旭东.高等职业院校创新创业服务体系的探讨[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6).

[2]胡文英,黄睿.试论职业院校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

[3]李晓云.金融危机背景下高校创业教育体系构建探析[J].吉林化工学院学报2010(5).

[4]翟英.对大学生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的思考[J].长春大学学报,2010(4).

篇8

行动导向教学理论起源于德国,其实践可以追溯到罗马16世纪圣路卡建筑学院的项目教学和以凯兴斯泰纳为代表的劳动学校运动。杜威也曾强调“知识本身就是行动的过程和行动的结果”,认为行动导向教学是民主教育理论的重要基础。上世纪后期,受到了原苏联社会主义社会学理论的影响,世界范围内广泛开展的以项目教学代替灌输式教学的课程与教学改革,标志着行动导向教学在当代职业教育实践中获得了新生。原东德学者哈克提出的行动体系的五个环节(确定方向、选择取向、设计、决策和控制)和福尔佩特对行动较为系统的定义以及多种基本行动模式的建立,为现代行动导向教学理论研究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发展至今,行动导向教学的基本内涵是通过行动产品引导教学过程,学生通过主动与全面的学习达到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统一。这里的行动不是日常生活中的活动或劳动,而是为达到学习目标而进行的有意识的行为。其基本特征为:学生可以从多种可能的行动方式中选择自己的方式;学生在行动前能对行动的可能结果作出预测,通过计划有意识、有目标地去影响行动的结果。

行动导向教学的根本特征是用“完整的行动模式”(即学生以小组的形式独立制订计划、实施计划并进行评价)替代按照外部规定完成任务的“部分行动模式”。教师通过合适的学习任务和多种辅助手段(如工作页等)帮助学生独立获得必需的知识,并构建个体的知识体系。行动导向教学重视“案例”和“发现”以及学生的自我管理式学习,强调“思维”和“行动”的统一,不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希尔顿从5个方面对行动导向教学的特征进行了归纳:

1.学生:照顾学生的兴趣和经验,通过迁移应用建立理论与实践的直接联系,强调合作与交流。

2.教师:是学习过程的组织者和专业对话伙伴。

3.教学内容:多为结构复杂的综合性问题,与职业实践或日常生活有关,具有工作过程系统性的特征,

有实际应用价值,可促进跨学科的

学习。

4.教学方式:多种教学方式方法交替使用。

5.组织形式:多以小组形式进行,学生有尝试新行为方式的空间。

行动导向教学与知识导向教学并不是完全对立的。行动导向教学没有专门的教学方法,而是多种方法的综合运用。按照行动的复杂程度,行动导向教学可分为三个层次。

一是实验导向性教学。主要过程为制订实验计划、进行实验和检验评价,目的是解决实际的技术问题。

二是问题导向性教学。主要过程为理清问题实质、确定结构、解决问题和实际应用,目的是培养技术

思维能力。

三是项目导向性教学。按照完整的行动模式,全面培养技术、社会、经济和政治等多方面的能力,促进综合职业能力的发展,典型的如项目教学法和引导课文教学法等。按照教学论大师科拉夫基的分类,项目教学法与教程法、课题法和实践练习法一样,属于最基本的四种教学法之一。

1.项目教学法。

项目教学是指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行动,既是行动导向教学的基本方法,同时也是一种课程模式。在项目教学法中,学生为中心,学生通过自主建构知识进行学习,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学评价也需学生参与;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咨询者和评价参与者。

项目教学法中的“项目”是指以生产一件具体的、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产品为目的的工作任务,它应该满足下面的条件。

(1)该项工作具有一个轮廓清晰的任务说明,工作成果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工作过程可学习一定的教学内容。

(2)能将某一教学课题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结合在一起。

(3)与企业实际生产过程或商业经营行动有直接关系。

(4)学生有独立进行计划工作的机会,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可以自行组织、安排自己的学习行为。

(5)有明确而具体的成果展示。

(6)学生自己克服并处理在项目工作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

(7)有一定难度,不仅是已有知识、技能的运用,而且还要求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在一定范围内学习新的知识技能,解决过去从未遇到过的实际问题。

(8)学习结束时,师生共同评价项目工作成果和学习方法。

事实上,在教学实践中很难找到完全满足这八项标准的教学活动,特别是学生完全独立制订工作计划和自由安排工作形式。但当一个教学活动基本满足大部分要求时,仍可把它作为一个教学项目对待。假如学生在制订工作计划时,若目的表述得不够明确或犯了错误,教师没有进行有效地干涉,那么即便满足全部条件的教学项目也不一定保证教学的成功,最终的结果也会受到影响。

在项目教学中,学生独立或者更多的是以小组形式完成项目,且项目要求有明确的目标,学生能独自计划并完成,结束时有一个明确的结果。为完成任务,学生需要使用不同的辅助工具、媒体和学习形式,最后以不同的形式展示他们的成果。项目学习的内容一般是跨学科的问题,也应当是学生感兴趣的问题。项目教学可以把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发掘学生的潜能,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杜威认为项目给参与者提供了多种多样的行动和经验的可能性,可以说项目教学法是一种引发学生全面学习的教学方法。在项目教学法中,教学就是安排,学生可以学习与现实生活相关的知识,从而实现全面的学习。

项目教学的关键是创设一个行动导向的学习环境,学生通过自我组织、自我管理与自我学习的主动性,建构自己的经验性知识并发展综合职业能力。为了保证这一目标的实现,项目教学需要遵循团队合作的一般原则,如:

(1)在设计和分析工作过程时遵循团队工作的规律。

(2)拟定小组或团队的工作进程。

(3)批判地分析所在小组的工作进程,并将其记录在案。

(4)了解和改变小组或团队中的阻力和冲突。

2.项目教学法的特征。

参与项目学习的学生能够自己决定将要从事的工作内容,规划所选择的项目,参与项目评价的规则与标准的定义与制订,独立解决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以多种形式展示项目成果。通过项目教学,学生可以在小组工作中获得有价值的经验,通过与教师和同学的积极互动,主动探索与所学主题相关的知识,发展“主人翁”意识、行动意识,并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目前有台湾学者为项目教学法总结出以下特征:

(1)学生在规定的框架内作决定。

(2)拥有事先没有规定解决办法的问题情境。

(3)学生自己设计解决问题的过程。

(4)学生负责评估与管理他们自己所收集的信息。

(5)评估在整个过程中一直发生作用。

(6)学生有序地反思他们所做的事情。

(7)得出最后的产品(产品不一定是物质形态的)并进行质量评估。

(8)课堂形成了包容错误与变化的氛围。

3.项目教学法的步骤。

项目教学法一般按照完整的工作过程进行,主要有以下六个阶段:

(1)确定项目任务。通常由教师提出一个或几个项目任务设想,然后同学生一起讨论,最终确定项目的目标和任务。

(2)制订计划。由学生分组制订项目工作计划的草案。

(3)作出决策。学生和教师确定最终的工作计划,并确定详细的工作步骤和程序。

(4)实施计划。学生确定各自在小组中的分工以及小组成员合作的形式,然后按照已确立的工作步骤和程序工作。

(5)检查控制。根据质量控制单自行或由他人进行工作过程或产品质量控制,即工作过程中的过程质量控制。

(6)评价反馈。讨论质量检查结果和将来如何改进不足之处,可由学生自己对工作结果进行自我评价,再由教师进行检查评分,师生共同讨论、评判项目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学习行动的特征。通过对比师生评价结果,找出造成结果差异的原因。

在职业教育中,理想状况下项目学习的工作结果应该归档或应用到企业、学校的生产教学实践中。例如维修工作的项目应记入维修保养记录,工具制作、软件开发的项目可应用到生产部门或日常生活和学

习中。

4.项目教学法的要求。

项目教学法的实施对学生、老师、教学组织和教学环境等提出了一定的要求。

对于学生,要求其有一定的基础知识,并且具备团队工作的基本能力和意愿。

对于教师而言,其角色应当从传统的传授知识转换到学习顾问,应主动并自愿意放弃对知识和学习过程的“垄断”。教师要善于退居到背后为学生提供帮助,有时甚至要“忍住”不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过多干预。

篇9

要推进地方本科高校工商管理类专业转型发展,应准确把握国民经济社会和人才需求新形势,深刻理解转型发展就是要适应新的商业模式及其外部环境需要,实现人才培养观念、人才培养定位、人才培养机制以及人才培养保障方式的根本性转变,科学设计实施方案。要对接企业需求,创新校企合作机制和模式;对接产业需求,构建特色专业模块和集群;对接职业标准,完善“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对接培养目标,建设高水平“双师型”队伍。

[关键词]

地方本科高校;工商管理;专业转型发展;认识与实践

2015年3月,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又一次强调,要“引导部分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之后,教育部为此专门组织举办了地方高校校长培训班,印发了《关于加快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若干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引导和推进地方高等学校转型发展,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成为深化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优化教育结构体系的重要举措。同时,引导和推进地方高等学校转型发展,也是提高劳动者素质、促进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客观需要,还是形成地方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内在需求。作为地方高校市场需求最旺而办学资源相对较少的工商管理类专业,如何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才培养需要,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现自身转型发展,已成为工商管理类各专业师生迫切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重要理论和现实问题。近年,学术界从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课程体系建构、教学资源开发优化、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也取得了很多有价值的研究成果。但受国家宏观教育结构布局、经济社会形态转变以及人才市场需求变化等局限,系统研究工商管理类专业转型发展的成果还不太多,特别是置于经济社会转型、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和新商业模式背景下的研究成果还不是很多,开展工商管理类专业转型发展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就显得十分重要且迫切。

一、推进工商管理类专业转型发展的理论认识

根据国民经济社会发展新形势、国家高等教育发展新战略和基于互联网技术发展的商业新模式,按照教育和人才成长的一般规律要求,立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人才培养需求,总结近几年的探索和实践,我们对加快工商管理类专业转型发展,形成了三个方面的基本认识。

(一)准确把握新形势,是推进专业转型发展的前提

党的十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生了深刻变化:经济发展方式转型、教育发展战略调整、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人才市场需求变化、商业经营模式转变,为工商管理类专业转型发展带来了新机遇,也提出了新要求。深化工商管理类专业教学改革,促进专业转型发展已成为适应新的社会形势、响应国家政策要求的基本路径选择。加快专业转型发展,首先要求我们准确认识和把握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专业发展所面临的新形势。只有把握住国民经济社会和人才需求新形势,才能明晰专业转型发展方向和思路,才能明确专业转型发展目标和任务,才能把握专业转型发展重点和难点,才能增强专业转型发展的紧迫感和自觉性,进而解决好工商管理类专业“为什么转”的问题。首先,经济社会新常态和教育发展新战略,提出了工商管理类专业发展的新目标。为应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完成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的任务,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我国实施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经济社会发展步入新常态,经济发展速度开始由高速增长转变为中高速增长,发展方式由粗放式资源消耗型向集约式知识技术密集型转变,发展动力由出口主导向内需拉动和创新驱动转变。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特别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新经济发展格局的培育和形成,必然要求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方式和人才培养质量发生根本性转变;相应地,地方高校工商管理类本科专业发展方式特别是人才培养模式必须深化改革,使之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匹配。国内外经济社会发展经验表明,经济发展越快,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需求总量越大,质量要求越高。另外,为适应和促进国民经济社会转型发展,自2014年开始,国家同步实施高等教育发展新战略,“引导和推进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型发展”既成为国务院2014年全国职业教育会议的重要议题,也是总理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的重要内容。加快向应用型高校转型发展,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已成为地方本科高校发展的重要目标和任务,也已成为工商管理类专业发展的基本方向和要求。其次,科学技术的新发展和商业经营的新模式,指明了工商管理类专业发展的新方向。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经济社会与信息技术高度融合,特别是具备高度自动化、高度信息化、高度网络化特征的工业4.0体系全面实施,将实现工业生产纵向集成、端到端集成和横向集成,人类经济社会全面步入“互联网+”时代,智慧制造、智慧工厂、智慧社会将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思维、新策略和新常态[1]。生产经营组织新模式推进管理创新,管理创新推进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经营管理模式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促进工商管理专业转型发展。另外,以计算机网络为基础平台,以B2B、B2C、O2O、C2C等为基本形式的电子商务快速发展,以突出车间纵向数字集成、产业链与供应链集成、多价值链横向集成的商业模式创新和商业流程再造,将越来越广泛地影响我们的生活,也将越来越深刻地影响工商管理专业的发展。新商业模式要求工商管理类专业无论是教育观念,还是教育内容和技术,都要发生深刻变化。主张职业导向、突出适应能力、促进管理创新,越来越普遍地为业界所认同,进而成为工商管理类专业教育的基本价值取向,网络化、远程化、信息化将成为工商管理类专业教育的基本形式,案例型、体验型、行动型教学体系将成为工商管理类专业教育的基本方式。再次,产业发展新方式和人才需求新变化,明确了工商管理类专业发展的新任务。经济转型发展要求产业转型升级,产业转型升级要求人才转型提质,人才转型提质要求专业转型发展。专业转型发展要求以现代教育价值观念为指导,深化以提高学习需求、保障能力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必将通过专业课程结构、教学内容方法、实践教学体系、质量评价标准的根本性变革予以体现和落实。事实上,国内外经济社会发展实践充分证明,经济发展需要管理创新为支撑,管理创新需要管理人才为保障;经济发展速度越快、水平越高,工商管理专业人才需求量越大、质量要求越高。此外,还要充分认识当前地方本科高校并不让人乐观的人才培养模式及其缺陷。近年来,地方高校工商管理类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虽然有所改善,但无论是人才培养观念、培养目标定位、课程体系设置,还是培养过程管理、质量评价体系以及毕业生就业去向等方面都还存在不少问题。从人才培养观念看,普遍重视学生知识的灌输和理论学习,同质化趋向严重,而忽视个性发展和职业能力培养,更谈不上学生团队协作意识训练和企业家精神培养;从培养定位看,主要参照名牌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设定,目标定位普遍过高、过大,既没有考虑自身办学实力和水平,又忽视了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从课程设置看,存在重视统一的基础理论和知识体系教学,而轻视了学生实践应用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从培养过程管理看,存在重视课堂理论教学管理,而忽视实践实训环节监管,“放羊式”毕业综合训练普遍存在;从质量评价体系看,评价主体单一、以校内教师为主、社会参与不高,评价内容强调校内课堂基础知识学习质量评价,而忽视学生应用能力和社会适应性评价,评价方式以形成性评价为主,忽视过程监管和目标考核。人才模式中存在的种种问题直接导致当前学生社会适应能力不足、创业能力不强、就业质量不高。

(二)深刻理解新内涵,是推进专业转型发展的关键

2014年以来,国家根据国民经济发展转型需要,强调要引导和推进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提高地方高校满足行业产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能力,增强地方高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实力。作为紧密联系市场、直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工商管理类专业,面临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工商管理类专业按照需求导向和需求保障原则,加快转型发展已是刻不容缓。加快工商管理类专业转型发展,关键是要深刻理解转型的实质和内涵要求,只有把握专业转型的实质和内涵,才能更加明确专业转型的目标和任务、突出专业转型重点、破解专业转型难点,进而妥善解决好工商管理类专业“转什么”的问题。教育结构功能主义代表人物涂尔干认为:“在解释教育的功能时,不能片面地、孤立地进行,更不能人为地将教育系统从社会中割裂开来,而应该将教育置于社会整个大系统中进行分析,教育和社会两者之间是相互依存和促进的。”“教育的主要功能是发展社会所需的能力而非发展个人的能力和潜能。”[2]显然,地方高等学校和工商管理类专业转型发展都应该遵循教育内外部结合规律,只有这样才能准确把握转型发展的逻辑起点和本质内涵。具体到地方本科高校当前面临的教育转型发展而言,就是要通过教育内部诸要素及其结构转换优化,实现教育与外部市场有机结合,从而持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支持和保障社会发展需求。而所谓“专业转型发展”就是指专业教育适应和服务于国民经济社会转型发展需要,实现教育思想观念、内部结构状态以及运行模式根本性转变的过程。具体对于工商管理类专业而言,转型发展就是要适应新的商业模式及其外部环境需要,实现人才培养观念、人才培养定位、人才培养机制以及人才培养保障方式等根本性转变,其本质是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满足国民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应充分体现外部需求导向与内部需求保障原则和要求。据此推定,工商管理类专业转型发展,从内部看,就是通过人才培养观念的转变、培养定位的校正、培养质量的监控以及培养流程的再造,重构人才培养机制模式,完善人才培养需求保障,提高培养质量;从外部看,工商管理类专业转型发展就是要适应经济新常态、教育新战略、技术新发展、商业模式新特点等要求,服从和服务于国民经济发展特别是区域经济发展需要,引导行业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全程,共建互惠互利、合作共赢的人才培养机制,创新复合型应用性人才培养模式。加快工商管理类专业转型发展,首先要实现专业人才培养观念转型。只有在思想观念转型方面取得突破,才能获得更大动力,这既是历史经验,也是现实选择。同志在向十八届三中全会说明《决定》时指出:“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解放思想是首要的。……思想不解放,我们就很难看清各种利益固化的症结所在,很难找准突破的方向和着力点,很难拿出创造性的改革举措。”对于地方本科高校工商管理专业而言,转变人才培养观念就是要倡导和践行以行业职业需求为导向、以学生成才需求保障为核心的人才培养理念,重构社会理解支持、师生全面认同并自觉实践的新型人才培养观念体系,实现“四个观念转变”。一是教育价值观念转变,即加快由传统专业教育向全面性教育观念转变,加强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实现学生身与心、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协调发展;二是教育质量观念转变,即加快知识性教育向适应性教育观念转变,加强学生社会适应、职业适配、持续发展能力培养,实现业务学习与就业技能、学校教育与终身学习、专业学习与管理创新的和谐统一;三是教育管理观念转变,即加快外部压力式管理向全面质量管理观念转变,突出学生需求保障,实现教学监督管理与学生自我管理、教师外部引导服务与学生内部响应激励、扁平化系统管理与学习团队建设管理有机结合;四是教学观念转变,即加快知识型教学观念向人本型教学观念转变,加强学生学习成才需求保障,实现知识学习与能力提高、知识运用与素质养成、知识增长与成才发展的完美统一。其次,加快工商管理类专业转型发展,要明确专业人才培养定位,只有专业人才培养定位准确,才能明确人才培养职责任务,才能实现教育资源合理配置,才能构建优良培养机制,这既是教育规律的一般要求,也是新发展形势的客观要求。事实上,现阶段经济新常态、教育新战略、科技新发展、商业新模式,已经为我们重新认识和明确地方本科高校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定位提出了要求,提供了思路,指明了方向。按照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指标要求,高校人才培养定位是培养目标、类型、层次、规格四个维度的有机统一。专业是高校办学核心载体,专业人才培养定位应该服从和服务于高校人才培养定位,同样应该是四个维度的结合。但由于地方本科高校工商管理类专业办学实力不强、规模扩张过快,人才培养定位要么模仿名牌高校发展模式,定位过高难以保障;要么由于教学资源不足,定位保障力不从心。因此,科学定位成为地方本科高校工商管理类专业转型发展要解决的重要问题。再次,加快工商管理类专业转型发展,还需要重构专业人才培养机制。只有建构与专业人才培养观念和定位相匹配、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机制,才能实现校内外优质教学资源的最佳配置,才能实现学校教育与行业职业需求有效对接,才能找到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最佳路径,才能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地方本科院校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机制重构,主要是要实现四个方面的转变。一是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转变。就是要对接行业要求和职业标准,实现由传统的、注重专业基本理论和知识传授的课程体系向新常态背景下突出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转变,把现代职业标准、新技术背景下的新商业模式、行业企业需求等内容植入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促进产教融合,加强学生就业、创业技能培训以及社会和职业适应能力培养。二是人才培养过程转变。就是要对接人才市场需求,实现由原来单向从校内到校外输出式的人才培养过程向校内外双向互动融合的人才培养过程转变,加大校政企合作,主动吸收行业企业专家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体系设计、教学过程管理和人才质量评价,使校政企合作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诸环节、各层面,共建校内外实践教学平台,实现人才、信息、资源的双向互动流动和共享。三是教学模式转变。就是要对接人才成长需求保障,实现由以课堂教学和校内实训为主体的单一课堂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向以校内外实训实习为主导、以校内外教学资源综合利用为基础、以学生成长需求保障为目标的多元联动自主式教学模式转变,深化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授手段改革,突出学生学习和成长需求保障。四是质量评价标准转变。就是要对接新商业模式及行业企业人才需求标准,实现人才质量评价体系由单一校内以学业成绩为主的评价标准向行业企业多元多层次标准转变,引进市场化专业和人才质量认证体系,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社会适应性。

(三)科学设计新方案,是推进专业转型发展的基础

教育观念转变也好,培养定位校正也罢,其关键都在于全面推进落实。全面推进学科专业转型发展,首先要有一个论证充分、设计合理、系统周密的实施方案。只有方案科学合理,才能保证转型工作本身目标明确、思路清晰、措施得当,才会少走或不走弯路,实现事半功倍之成效;才能营造成本低、阵痛少、风险小的良好的转型发展环境,减小转型发展内外部阻力,实现最优投入产出效益。科学设计工作方案应该立足当前新形势要求和自身基础条件,以国家宏观政策和教育的一般规律为指导,按照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才培养要求,紧紧围绕“为什么转”和“转什么”的核心问题,着力解决“怎么转”的问题。制定工作方案,首先要解决转型发展目标问题。从高等教育本质和地方高校当前内部发展需要看,人才培养仍然是地方高校一切工作的中心和重点;从国家转型发展政策目标和地方高等学校所面临的形势看,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是地方高校亟待完成的任务和目标。因此,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目标特别是工商管理类专业转型目标必须服从和服务于人才培养需求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如果不牢牢把握住人才培养和区域服务能力建设这一核心,而一味追求种种外在形式,就会本末倒置,也不可能真正实现转型发展的目标和任务。其次,制定工作方案,要解决转型发展基本思路的问题。既然转型目标指向已经明确,转型发展基本思路就比较清晰了,就是要对内加强建设、对外加强合作,在建设与合作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服务区域能力。从具体内容看,思路设计应体现五个方面的共建共管。一是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把市场需求和企业思维深度反映和融入人才培养方案设计各方面,指导人才培养各环节工作;二是共同设计课程体系,把企业需求和行业职业要求对象化到课程内容和课程体系之中,深化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三是共同建设实践教学平台和队伍,按照人才需求共同建设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践教学场地,共同组建实践教学指导教师队伍;四是共同管理教学质量,将企业需求融入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之中,校企共同确定评价原则和指标体系,共同评定学生学业成绩;五是共同开展项目研究,共同组建队伍,开展转型发展和企业管理创新问题研究,共同研究解决新技术背景下商业模式创新和商业流程再造中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从实施步骤看,转型思路设计还应体现酝酿准备、试点实施、总结提高等环节,在实施中改进、在改进后实施,尽可能降低转型成本。再次,制定工作方案,还要解决好转型重点和难点问题。保障和促进工商管理类专业转型发展,前提是实现师生教育思想观念转变,核心是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服务区域社会发展的能力,关键是要培育形成一支适应转型发展的师资队伍,重点是要建立和完善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基础是教学资源和管理体制建设。此外,制定工作方案,还必须解决转型发展基本保障的问题。专业转型发展保障既源自专业内部教育思想观念、管理机制体制、教学设施条件和人员队伍等因素,也源自院(系部)和学校的配套支持的深度、广度,还源自校外合作行业企业的配合和支持力度。这些要素都应在方案中予以充分体现并合理设计。

二、推进工商管理类专业转型发展的实践探索

笔者所在学校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工商管理类专业通过充分酝酿、试点推广、总结提升等步骤,开展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和实践。

(一)对接企业需求,创新校企合作机制和模式

1.明确校企合作导向

积极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建立校企共同规划、管理、实施、评价的合作机制,使人才培养深度进入企业生产服务流程和价值创造过程,使学科专业建设和科技创新全面反映和满足企业生产经营各环节需求。

2.改进校企合作方式

聘请校外专家加入专业发展咨询委员会、教学指导委员会和学术委员会,指导发展规划设计,参与学科专业建设、课程体系重构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鼓励青年教师和学术骨干到企业挂职锻炼、顶岗实践,参与企业规划、诊断咨询和管理创新。

3.规范校企合作管理

进一步制定和完善校企产学研合作、学生企业实习实践、校企订单人才培养、毕业生顶岗实习、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基地建设管理、教师参加企业实践管理、企业兼职教师聘用、校企合作项目管理、校企对口帮扶管理、校企合作绩效评价等系列制度,加快校企合作规范化、科学化发展。

4.完善校企合作机制

探索建立专业进企业、企业进专业,集发展咨询、人才培养、合作攻关于一体的校企合作互动机制。

(二)对接产业需求,构建特色专业模块和集群

1.调整专业建设思路和导向

按照学校所在城市娄底市产业发展“四转三化”的要求,围绕“一城两业”重点,对接相应服务产业链,调整改造5个学科专业模块,重点建设“工商管理类”、“旅游管理类”和“电子商务与物流类”三大专业群,提升学科专业建设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吻合度、依存度、贡献度和满意度。

2.改进专业建设组织方式

按照“专业学的”要适应“企业要的”的思路,建立校企互动专业建设机制。通过校企共同制定实施“学科专业改造提升计划”,让企业深度参与专业建设,使专业建设高度适应企业发展需求。

3.改造专业模块和结构

依据行业、企业从业标准和职业流程,改造专业模块和结构。财务管理专业加强企业财务会计与投资理财方向融合,突出职业要求和从业标准,试办职业资格专题学习班。市场营销专业按照现代技术背景下的商业模式创新和商业流程再造要求,结合不同行业产业要求完善专业模块,引进企业课程和人力资源,加大“互联网+营销”教学比重。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按照“规划设计、招聘配备、培训开发、绩效管理、薪酬管理、劳动关系”六大模块,整合课程资源,加大职场模拟实训项目的开发,继续办好“职要有你”、“模拟招聘”等专业特色项目,扩大对外影响。旅游管理专业按照旅游活动六要素整合课程资源,加大学科竞赛指导和导游职业资格证培训,加强与国内外知名旅行社和酒店合作,筹备申报酒店管理专业,完善旅游管理专业群。电子商务专业按照“懂技术、会经营”的思路,对内整合电子商务技术平台开发和市场营销管理资源,对外引进课程资源和职业技能培训项目,筹备申报物流管理专业,建立电子商务与物流管理专业群。

(三)对接职业标准,完善“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

广泛开展校企合作,积极推进产教融合,着力构建“以人才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就业职业技能为核心,以实践教学体系为主线”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1.转变人才培养观念

深入开展人才培养理念研讨,提高师生思想认识,树立“人才培养目标以就业职业技能为核心、专业改造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课程体系以实践环节为主线”的人才培养观念,引导和保障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2.明确人才培养定位

对照行业职业标准要求,通过开展人才需求调研、校企同行专家座谈、教研室专题研讨等措施和办法,进一步明确5个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

3.重构专业课程体系

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专业模块建设和职业从业资格标准要求,坚持“需求导向”、“以人为本”、“能岗匹配”、“持续发展”的原则,重构以就业职业技能培养为核心、以实践教学环节为主线的课程体系。新型课程体系包括公共基础、专业通识、专业主干、专业模块(企业引进课程)、专业拓展五大课程模块。公共基础课程结合专业教育要求,突出思想政治素质、人文科学素质和身心素质的培养;专业通识课程强化经济类和管理类的核心课程学习,夯实学生专业基础,服务于终身学习和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主干课程增加实践教学项目,加大实践实习比重,强化职业思维和专业技能的培养;专业模块课程按照对应专业方向和行业职业要求,开设以培养职业就业技能为目标的课程,包括校企合作课程和企业引进课程;专业拓展课程是按照与职业岗位要求匹配的非专业素质培养需要,或者满足人的全面发展要求所开设的课程,包括横向拓展和纵向提升课程。

4.加强实践环节教学

按照“四年不断线,两个相结合”原则,建构四年全程贯穿,包括专业岗位认知、专项集中训练、专门课程实验、专业综合实训、毕业顶岗实习和毕业设计(论文)等环节和内容,校内校外、课内课外紧密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按照“三基地一平台”定位,建构融“学生实习实践基地、学生就业创业基地、‘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技术和管理创新平台”于一体的校企合作平台。

5.推进教学改革

通过课程内容整合、理论课程与实务课程互通、课程组设计、增加实训内容等方式改革教学内容;通过加强案例教学、网络课程教学、引进微课、慕课等方式改革教学方法;通过实施分段式教学、课程负责人负责制,开展职场模拟大赛、假期社会实践、学科竞赛等系列活动改革教学组织方式;通过校企合作评价、引入计算机考试等方式改进课堂教学评价机制。

(四)对接培养目标,建设高水平“双师型”队伍

按照“引培并举,以培为主;专兼结合,以专为主”的思路,通过内部培养、外部引进、外聘兼职等方式,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一是通过制定优惠政策、构建学科平台、合作攻关等方式,加大优秀人才引进力度。二是通过行业顶岗实践、合作项目研究、国际交流合作等方式加大“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三是深度推进“六个一”工程实施,切实提高在岗教学专业学识水平、团结协作精神、教学科研能力、服务区域发展实力,增强教师行业产业发展适应能力和应用型人才培养能力。四是通过开展教学竞赛、实行青年教师导师制等方式,加强青年教师培养。

(五)对接地方发展,加强学科建设

对接地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集约资源,加强学科和服务区域发展能力的建设。“十三五”时期,力争建成1个省级重点建设学科,培育2-3个优势特色学科专业方向,争创1-2个省部级教学科研基地平台,申报2-3项高级别科研项目和奖励成果,建好10-15个稳定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争取10-15个地方政府和企业委托合作项目。

1.加强重点学科建设

聘请校外专家组建新一届系学术委员会,指导制定“十三五”学科建设发展规划,加强重点建设学科建设。

2.凝练学科方向

根据人才培养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加强学科方向凝练;根据区域经济和行业产业发展需要,征集研究选题,以企业研究选题支撑学科方向发展;突出服务区域能力建设重点,联合校企合作资源,加强特色学科方向建设。

3.凝聚学科队伍

根据学科发展需要和教师研究方向,凝聚学科队伍,明确研究目标,分解研究任务;对接校企对口帮扶企业需求,以合作项目为基础组建学术创新团队,开展合作攻关,提高团队创新能力、服务水平和协作精神;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和提升在职教师学历职称支持力度,改善学科队伍结构。

4.争创学科平台

依托现有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基地,围绕“一城两业”,确定研究选题,改善研究条件,加大专题研究支持力度,聚合研究成果,提高学科建设水平。

5.培育学科成果

以现有重点建设学科、学术创新团队为基础,通过开展团队合作研究、加大成果奖励、加强对外合作和联系等措施办法,培育高水平成果,提高学科竞争力和影响力。

(六)对接终身教育,创新大学生管理机制

1.实行四年一贯导师制

全面实行学生学业导师制度,完善支持保障、分配激励等配套制度,改善导师制实施模式,提高实施成效;聘请行业企业专家担任学生导师或参与学生导师管理,增强学生职业规划、学业学习、职业精神培养等方面指导的针对性、科学性;制定校内学生学业导师评价细则,加强学生学业导师绩效考核,强化学生导师责任;制定鼓励政策、加大学生导师绩效考核结果运用,强化制度激励。

2.完善学生指导服务体系

以学生特色成长室和创新实验室为依托,建立和完善大学生指导服务中心;建设“专兼结合、以专为主”的学生管理队伍,形成“全员参与、全面指导、全程监控”的学生管理格局;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等现代技术手段,建立学生管理专家信息库,多渠道开展学生指导服务;充分发挥奖学、助学等激励杠杆的示范导向作用,传播正能量;通过开展“一专一品”职场模拟竞赛、学科专业竞赛、社会实践、专题学术报告会等方式,增强大学生学习主动性和自觉性;加大实验室开放,加强创新创业指导,创设学生自主学习环境和条件;通过《致家长公开信》、开通家校微信平台等方式,共建家校互动平台,完善家校督学机制。

3.构建创业教育体系

全面开设《大学生创业基础》课程,开展SYB、SIYB等创业意识培训和创业模拟实训;依托湖南省工商管理类大学生创新训练中心,加大大学生自主创新实验项目开设,定期开放实验实训室,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精神和能力;组建创业指导团队,聘请企业家,招聘校外创业指导专家,与学生创业项目进行“一对一”对接,提高学生创业能力;建立和完善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加强创业指导。

(七)对接开放教育,加强国际交流合作

一是积极联合教育部认证的国外高校,开展国际教育合作,按照现代国际教育模式,支持并鼓励学生和老师出国留学深造。二是积极联系国外合作高校,鼓励学生利用假期参加国外短期培训,提高学生综合素养和国际合作能力。三是通过申报教育部各类公派海外学习项目,积极支持教师参加国际交流项目和学历教育项目。四是通过争取和实施海外名师项目,积极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提高和保障人才培养质量。五是聘请海外名家名师参与人才培养规划、学科专业建设、课程体系优化和教学改革指导。

作者:朱强 单位:湖南人文科技学院经济与管理系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