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银行发展思路范文
时间:2023-06-30 17:57:1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县域银行发展思路,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本文所说的中小商业银行,是指除了四个大型股份制银行之外的国内其他商业银行,包括全国性和区域性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信用合作银行等。这一群体构成了我国商业银行体系的一半市场份额。中小商业银行的成立和发展,适应了中国经济结构变化的要求,一定程度上填补了大型商业银行收缩县域机构造成的市场空白,较好地满足了县域经济发展的融资需求。从发展趋势看,发展县域金融应成为中小商业银行增强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首先,中小商业银行不具备与大型商业银行在大中城市进行竞争的优势。中小商业银行不能高水平地满足大中城市客户的金融需求。大中型城市客户一般规模大,信贷需求多,服务要求高。中小商业银行由于资本金、网络、人员素质的限制,往往难以满足其需要。有些大型企业资产规模超过中小商业银行资产规模。此外,在各种经营要素中,大型商业银行竞争处于绝对优势地位。中小商业银行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弱,难以与规模巨大的大型商业银行相抗衡;多数中小商业银行由于成立时间晚、系统建设滞后、缺乏高素质的专业人才等原因,造成业务品种少、服务手段落后,难以有效满足客户多元化、差异化的金融需求;中小商业银行大多采用跟随型市场营销战略,没有个性化的经营特色,竞争能力不足。
其次,县域金融为中小商业银行提供了充分的发展空间。目前,县域金融还是一个竞争不充分的市场,有着较大的发展空间,对于中小商业银行来说是一个潜力巨大的市场。近年来,县域经济快速发展,金融资源日益丰富。以县域经济发达的江苏省为例,全国百强县(市)中江苏就占有21个,最发达的十强县中有6个在江苏。统计数据表明,2005年、2006年、2007年县域GDP占全省GDP的比重分别达到49.7%、50.84%和51.74%。由县域金融的存款和贷款的统计数据可知,江苏省县域的存款及贷款增速均高于市区,而县域现有的存款及贷款的绝对值均低于市区,即县域金融市场还有很大的空间有待开发。由此可见,县域是一个有很大发掘潜力的金融市场,特别是金融服务相对薄弱县域蕴含了更多中小商业银行可以提供服务的机会。
再次,中小商业银行发展县域金融适应了金融改革的大势。利率市场化和进一步提高直接融资在社会融资中的比重是我国金融改革和发展的大势。利率市场化则意味着中小商业银行与大型商业银行在同一平台上进行面对面的规模与效益的对抗,显然,作为在这两方面都不占据优势的中小商业银行必然要选择与大型商业银行的错位经营策略,发展县域金融则是最佳选择之一。直接金融在社会融资比重的提高,意味着传统以存贷款业务为主的赢利模式将改变为以发展中间业务、个人金融业务等为主,这在客观上要求中小商业银行必须将战略向县域转移,将目标客户转向金融资源相对潜力较大的县域金融。
中小商业银行发展县域金融的策略
中小商业银行发展县域金融的主要目标是为了更好地为县域经济、新农村建设和中小企业发展提供金融服务,适应、满足并支持县域经济发展。因此,在其发展过程中,应遵循以下发展思路:
制定规划。中小商业银行在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时,应将发展县域金融列入发展规划,要在对各县域经济、金融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设立机构进行财务评估和风险评估,明确县域金融的发展目标、发展思路和发展策略。
完善机制。中小商业银行以灵活、方便、快捷为体制优势,发展县域金融必须建立符合县域经济发展要求的经营机制。具体地说要建立五大机制:一是授权机制。应给予县域支行充分的经营自,因为只有拥有一定权限的县域支行才可能根据市场的变化及时制定和调整发展策略。二是授信机制。应给予县域支行充分的授信权限,使之能不断优化信贷流程,减少贷款审批环节,提高贷款效率。三是激励与约束机制。应制定有别于城区经营分支机构的县域支行考核与管理办法,加大资源倾斜力度,以调动支行加快发展的积极性。四是财务管理机制。应给予县域支行一定的财务自,可以实行“多收多支”、“多存多贷”的原则,在创业初期可以不考核利润,等到一定规模后再进行严格的考核。五是风险控制机制。应加强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加快数据集中管理力度,加强事前和事中的监管,发挥科技手段在风险管理中的作用,以增强支行自我发展和调节能力。
抢占市场。县城经济关系较为简单,金融资源相对集中,同时中小商业银行也不可能设立众多网点,在发展中应重点抓住三个市场:一是中小企业市场。中小商业银行发展县域金融应不断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要搞好调研、分类指导,改善服务质量,加大贷款营销力度,培植核心客户。二是县城城镇居民的消费市场。县城集中了县域内高收入群体,中小商业银行应加大信贷支持力度,简化和完善个人消费信贷的发放程序,大力拓展消费信贷领域。三是带“农”字头农产品市场。县城也是大中城市与广大农村商品流通的中转地,在整个农产品供应链中有特殊地位和作用,因此,中小商业银行应突出支持农业产业化和龙头企业的发展,以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特色发展。中小商业银行发展县域金融的特色主要是通过其他行难以模仿的管理与服务来实现。第一,通过管理效率的提高与流程的优化,尽可能实现低成本经营,让客户利益最大化,以效益特色来促进发展;第二,通过加快金融创新,开发金融新产品。对已经在大城市开办的业务品种,应尽快在县级金融机构推广。通过业务创新,为投资者提供机遇。第三,根据县域客户的需求,适时提供差别化的金融服务。中小商业银行基层行对县域内的各种信息,企业的经营状况、发展前景、信用程度等情况掌握较多,因此要发挥主力军作用,积极提供各种金融服务品种。
篇2
支持“三农”责无旁贷。农村信用社因农而建,因农而兴。为此,郧县农村信用社紧紧围绕“农民银行、市民银行、地方银行”的服务宗旨,始终高举“三农”旗帜,围绕“农业抓产业、产业抓特色,特色抓优势”的发展思路,突出产业优势,突出特色规模,突出重点扶持,累计投放以柳陂、城关为中心的万亩大棚蔬菜基地、青曲为代表的万亩莲藕基地、梅铺的粉丝深加工、青山、五峰、南化的万亩有机绿茶基地、五峰为代表的万亩木瓜生态经济带基地等特色产业贷款15万户(次),4亿元,使9万户农民受益,户均年增收在1000元以上。与此同时,谭山大理石开采加工、胡家营的“桑蚕专业村”、五峰乡的“木瓜之乡”、南化镇的“罗非鱼之乡”,无不渗透着信用社“三送”服务的心血。到2010年9月底,农信社“三农”贷款总额达62036万元,支农贷款增量占全县金融机构90%以上,充分发挥了农村金融主力军作用。
支持工业竭尽全力。郧县农村信用社在满足“三农”资金需求的前提下,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利用中小企业“产权明晰,机制灵活,决策链条短”等与小银行具有诸多相似的性质和特点,不断调整经营思路,搞活营运机制,确立了“中小企业主办银行”的地位,实现了与众多中小企业的共同发展,探索出了一条与中小企业真诚合作、并肩发展的共赢之路,有效地支持了68家中小企业的快速发展,重点支持了以义兴公司、兴升公司、力丰公司为代表的汽配零部件精加工产业;以三星工贸公司、宏发精铸公司为代表的铸造产业;以湖北神河集团为代表的汽车改装基地;以十堰神洲龙公司为代表的汽车模具产品生产基地;以天神公司、铸帮公司为代表的化工特种产业;以佳恒公司为代表的液压油缸系列产品;以金石公司为代表的铸塑汽车零部件产品;以登丰农资公司为代表的农业化肥生产基地;以西山电站、罗堰电站为代表的小电站建设。
尤其是2009年3月20日,市信用联社与县人民政府签订了2009年――2010年合作项目25个、三年拟支持融资金额20亿元的战略合作协议,为近三年的政社合作奠定了基础。目前,已向汉江二桥建设项目发放贷款1.8亿元,及时解决了资金缺口;向湖北金龙水泥有限公司发放贷款9000万元,使第二条180万吨水泥生产线顺利点火投产;向十堰佳恒液压机械有限公司发放贷款5000万元,确保了前置式液压缸技改项目的顺利推进;向十堰兴升工贸有限公司发放贷款970万元,使氮气弹簧总成项目产品开发研制取得实效。其他项目融资正有序实施,为全县“保、促、争”目标的顺利实现增添了新的动力。
篇3
关键词:县域金融 金融业 型金融业态 “三化”原则
中图分类号:F830,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7)03-144-02
一、县域新型金融业态的总体发展情况
随着中国经济不断发展,居民消费需求日益增长,在监管创新的引领下,消费金融公司、金融租赁公司、财务公司等新型金融业态正蓬勃兴起,成为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不可或缺的力量。近年来,监管部门积极推动消费金融公司试点工作。中国首批4家消费金融公司2010年获批成立,2013年银监会扩大消费金融公司试点城市范围。浙江省长兴县随着县域经济的蓬勃发展,县域新型金融发展也非常迅速,总体情况是:(1)新型金融业态总体发展迅速。自2006年以来,长兴县在湖州市范围内已连续九年信贷规模名列湖州市三县第一,并于2014年实现银行存贷款总量破千亿。目前,长兴县金融机构和金融组织的种类、数量处于湖州三县前列,其中银行机构17家,小额贷款公司4家,证券营业部3家,担保公司2家,民间融资信息服务企业1家;同时企业挂牌上市工作也走在湖州三县前列,上市企业4家,新三板挂牌企业5家。(2)传统金融模式保持平稳发展。2016年以来,长兴县银行的发展速度和质量都实现稳步发展。一是存贷款稳步增长。截至2016年末,全县银行业各项存款余额646.54亿元,比2015年末增加76.05亿元,增幅13.33%;各项贷款余额531.51亿元,比2015年末增加32.60亿元,增幅6.53%。2016年末,全县金融机构中除1家存款负增长,2家贷款负增长外,其余全部实现正增长。二是银行不良贷款实现“双降”。2016年末,全县银行不良贷款余额6.48亿元,比2015年末下降1.95亿元,不良率1.22%,比2015年末下降0.46个百分点,信贷风险持续暴露态势得到控制。三是银行业人才流动加快。据多位银行人士反映,从2014年以来,银行业人才流动明显加快。除了银行业内部跳槽更加频繁,有部分银行人员流动到了证券公司、金融租赁公司等银行体系之外。(3)金融新业态仍处于起步阶段。一是互联网金融的规模仍然很小。以余额宝、P2P平台、众筹等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的兴起,为广大老百姓提供了新的理财手段,同时也给传统银行业在吸收存款方面带来了很大的竞争压力。长兴的互联网金融虽然近年来有一定发展,但是整体规模仍然很小,为实体经济提供的融资有限。二是小额贷款公司经营风险凸显。长兴诺力小额贷款有限责任公司、长兴恒力小额贷款有限公司、长兴永鑫小额贷款有限公司、长兴中高科创小额贷款有限公司4家小贷公司,不良贷款均居高不下。三是产业基金、民间资本管理等业态在政府引导下蓄势待发。长兴提出打造“太湖资本广场”,着力引进和培育金融控股、财富管理、基金投资、融资租赁、互联网金融、民融服务等各类金融业态。2015年7月以来,由长兴县政府组织,已经分别在杭州和上海召开了两次金融招商洽谈会,并出台了相关的配套扶持政策。据悉,由政府牵头的太湖产业基金已经成立,首期产业基金总规模1.5亿元。此外,科技发展基金、天使投资基金、民间资本管理公司、天能公司牵头的民间融资服务中心、与浙商资产公司合作的资产管理公司都在筹建中。
二、县域新型金融业态发展中的困境与障碍
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县域工业经济发展面临着一定的考验,各县区经济下行压力凸显。在为实体经济服务这方面,除传统银行业金融支持外,在新型的金融业态中,互联网金融利用互联网消除了投资者和借款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产业基金、资本管理公司等新业态由于政府的引导作用目前来看正蓄势待发。但是实体经济的风险,新型金融业态的管理水平、风控水平依然是制约新型金融业态发展的极大障碍。
1.互联网金融发展规模遇瓶颈。P2P等互联网金融业态的行业门槛虽然不高,但实际上是一个需要相当专业水平和管控能力的行业。长兴作为一个四线城市,互联网金融的行业基础较薄弱。具体表现在:一是本地P2P公司实力弱小,抗风险能力差。绝大部分P2P公司注册地都在一线或二线城市,且行业前40位的大平台占据了行业总贷款额的65%。这些大平台背后都有雄厚的资本支撑,有强大的专业团队管理。比如陆金所背靠平安集团,宜人贷有宜信集团。落户长兴的恒昌财富、易贷帮等都是小型P2P平台,抗风险能力不足。二是长兴本地的众筹平台还是空白。2015年以来,淘宝、京东、苏宁易购等电子商务大佬相聚成立众筹板块,行业洗牌即将开始。目前长兴的众筹行业处于起步阶段,专业的众筹平台还没形成。
2.传统金融“触网”但用户体验不足。互联网时代,银行、证券、保险等传统金融行业,也在利用互联网,打造网上银行、手机银行、手机证券客户端、网上保险销售超市等业务。但是,传统金融公司做自主互联网平台存在一定劣势,一方面,金融公司的人做互联网还是金融思维模式,用户体验方面比较差;另一方面,金融公司平台最大的问题在于其平台流量不足。
3.政府主导的产业基金运营能力有待验证。浙江省长兴县的县域经济虽然比较发达,但是有高科技含量的企业不多,有前景有成长性,未来可以冲击资本市场的企业数量也是有限的。产业投资基金应该定位于长期投资者,应着眼于被投资企业未来3~5年的长远发展。对于需要融资的企业而言,股权融资是优先考虑的方式,有利于降低企业的资金压力。目前长兴的太湖产业发展基金已经成立,但是对于基金的投资和管理能力,还未经历实践的验证。
4.民间资本资产管理公司、金融租赁公司等业态较落后。民间资本管理公司是规范民间融资的一种金融创新工具,资金来源于股东的资本金和以私募形式向特定对象募集的资金。资金投向一般有私募股权投资、项目投资、短暂性财务投资。长兴县域的民间融资一直比较活跃,近几年也陆续暴露出一些问题。通过建立民间资本管理公司,有利于政府对民间资本进行阳光化管理。资产管理公司通过收购、整合、盘活不良金融资产,并可以从中赢利。鉴于目前的不良资产整体都比较高,应该成立资产管理公司并尽快运营。近期商务部放开租赁公司审批,外资租赁注册资本在3亿美元以下的审批下放到省商务厅。各县域应紧跟政策形势,发展金融租赁,为实体经济和政府民生工程提供融资便利。
5.小额贷款公司坏账率高,资金来源不足。目前来看,小贷公司基本遵循了服务“三农”和中小企业的原则,但存在的问题也会影响其可持续发展,值得关注。比如,性质定位不够清晰。小贷公司的定位是经营小额贷款业务的企业法人。从实践来看,小贷公司的业务本质上是一种金融行为。从经营模式看,小贷公司的政策定位是以服务“三农”和中小企业为宗旨,从事小额放贷和融资活动,但在实践中,小贷公司实际上提供的是金融产品服务,是以企业为名行金融之实;另外还存在经营方向存在偏差、后续资金不够充足、日常监管力度欠缺等问题。长兴县共4家小额贷款公司,近几年来各公司的不良贷款仍然处于上升通道中。
三、县域新型金融业态未来发展的思考和建议
鉴于县域经济的发展水平和新型金融业态发展的现状,笔者认为,应确立金融行业的总体l展战略和目标。打造县域金融城市,使县域金融业辐射更加广泛,要努力拓展横向辐射面。在发展思路上,要注意“三化”的发展原则:一是规范化:如互联网金融行业,要严格准守银监会等相关监管部门的管理办法,控制风险,保护投资者利益。如民间资本管理公司决不可吸收民间存款等。二是市场化。虽然在新型金融业态发展方面,政府引导必不可少,但是政府切不可越位,市场的事情让市场去做,政府只需要做好监管。三是专业化。必须积蓄足够多的专业人才,政府应更加重视金融人才的引进工作。针对县域新型金融业态发展存在的问题,笔者有以下几点具体的对策和建议:
1.对互联网金融既要鼓励又要加强监管。引进行业中优秀优质的P2P网贷公司、众筹平台进驻本区域,为地方经济发展带来的便利是,可以降低投资者风险,避免发生平台跑路事件。政府的金融主管部门如金融办应重视对长兴本地P2P网贷公司、众筹平台的专项监管,着手研究国家对互联网金融的相关政策、管理办法等,并及时落实到位。
2.新形势下传统银行业要加快金融创新。在利率市场化改革、互联网时代背景下,银行业有条件、也有必要进行金融创新。有了网上银行、手机银行就认为是互联网化了,实际上却还是在按照老思维老办法经营,这是银行深化创新的极大障碍。银行应向优秀的互联网金融企业如蚂蚁金服、陆金所等公司学习,学习他们先进的管理模式、组织体系、快速应变能力等,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发展形势。除了进军互联网金融外,还可以尝试入股产业基金、民间资本管理公司等。
3.小贷公司加快上市步伐建立贷款网络平台。由于小贷公司“只贷不存”,资金来源为股东注册资本和银行贷款,在经济下行的形势下,经营风险很大。因此借力资本市场,是降低风险实现健康发展的最有效手段。事实上,小贷公司大步迈进资本市场正呈现争先恐后之势,H股、新三板、区域性股权市场甚至美国纳斯达克都出现了中国小贷公司的身影。据公开资料显示,德清的佐立科创小贷、重庆的瀚华金控已在港交所上市。更多的小贷公司则在备战登陆新三板。阿里小贷之所以能成功,依靠的是大数据分析。县域小贷公司可以考虑建立基于本县域的贷款网络平台,实现县域内企业、个人用户的大数据分析。一方面,推进有条件的企业进入新三板、战略性新兴板块、创业板、中小板等,加大一级市场股权融资力度,打造资本市场的“县域板块”;另一方面,推进有条件的企业(包括政府平台、类平台、实体企业)进行一级市场债券融资,降低融资成本,优化债务结构。以上两个方面可以共同提升一个县域在资本市场的影响力,打响县域金融的知名度。有利于引进更多更好的新型金融业态企业,有利于提升县域金融的发展水平,有利于实现“金融大县”的战略目标。
4.引进社会资本进入资本管理公司等业态。政府引导成立民间资本管理公司、民间融资服务中心、资产管理公司,但是政府更应该也更适合站在监管方的位置,应避免直接干涉公司的经营决策。因此,吸收社会资本进入,充分发挥社会资本的经营效率高的优点,使这些新型金融业态健康发展。比如,引进长兴本地的上市公司、银行、国内大型金融企业参股这些新业态公司,促进这些新业态的健康发展。并要善于利用新型金融业态化解部分地方债务。比如,产业基金用股权或债权形式投向县域地方平台企业以后,可以化解一部分地方债务,同时也能为这些新型金融业态企业提供稳定的收益。
5.加快新型金融人才的培养。在业务的推广和适应性方面,为了使地方金融业态发展有一个良好的快速的转型期,应该对县域内相关的金融行业服务人员、相关的企业人员定期在长兴举办金融专项讲座,邀请券商、信托、评级公司等金融机构人员作为嘉宾,解读最新金融政策和融资方案,组织政府工作人员、平台企业人员、实体企业人员参加各种讲座,进行学习和提高。
参考文献:
[1] 杨海燕.产业技术升级、融资结构变迁与金融中介发展[J];安徽大学学报,2006(02)
[2] 唐志武.区域金融发展推动东北区域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研究[J];长春大学学报,2007(07)
[3] 卫彦琦.我国金融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J];中国城市经济,2012(03)
[4] 王春丽.金融发展影响产业结构优化的实证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11(06)
[5] 陈凯.经济增长模式、银行类型与盈利优势[J];财经研究,2012(07)
[6] 蒋水冰.我国金融发展的影响因素研究:理论与实证[D];复旦大学,2010
[7] 吴昊.中国金融发展与出口结构优化研究[D];重庆大学,2011
[8] 闫海洲.转型期中国金融发展的生产率效应研究[D];上海社会科学院,2011
[9] 王聪.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D];西北大学,2011
[10] 姜新.中国金融结构研究[D];吉林大学,2005
(作者单位:浙江长兴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浙江长兴 313100)
篇4
农行改制将迅速推进
银监会主席刘明康随后也在今年的银监会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抓好农业银行股份制改造,加快推进农行改革。刘明康指出,要配合有关部门抓紧制定改革实施方案,推动财务重组和股份制改造,明确工作方向和各阶段的具体要求。
事实上,农行一直在遵循着“整体改制,择机上市”的思路,有条不紊地进行各项内部改革。
去年,农行启动了全面的外部审计和人力资源改革,而这“两步走”恰恰是农行整体改革的重要步骤。
另外,农行目前已经开始“选秀”,并与中信证券和中金公司达成了非正式协议,欲聘请其为改制的财务顾问。股改办挂牌、内外部审计、成立法律与合规部、启动人力资源综合改革等一连串动作表明,在坚持商业化运作的基础上,农行股改已进入全面启动阶段。
截至去年9月末,农行实现经营利润425.72亿元,同比增盈110.02亿元,增幅达34.85%;不良贷款余额较年初下降78.21亿元,不良贷款占比较年初下降2.68个百分点。
农行高层人士此前表示:“待金融工作会议明确农行改制方向之后,农行一系列的股份制改革工作将会迅速推进,今年将被定为农行的改革年。”
据了解,本次金融工作会议明确改革方案后,农行上报给国务院的方案将迅速出台,随后,注入资本金、成立股份公司、引进战略投资者及上市等工作将逐步推进。
目前有消息称,国家将总计拿出数千亿元人民币,帮助农行整体改制,在完成财务重组后择机公开上市。
有专家指出,农行的股改方案将沿袭工行模式,即在汇金公司注入新资本金的同时,保留财政部原在农行的资本金,国家将为此付出大量改革成本。其中,相当部分将用于帮助农行冲销呆坏账,汇金公司则会向农行大量注资,以改善其资产负债表,进而启动农行股改与上市进程。据他分析,改革成本是按照目前农行24%左右的不良贷款测算出来的。
继续强化农村业务
业内人士指出,从温总理的讲话可以明确,农行的市场定位于农村,服务于农村,这也是农行在今后发展过程中的主业所在。这意味着,农行今后将加强在农村地区的业务。
据了解,目前农行是国内惟一一家拥有农村信贷专业化服务管理体系的国有商业银行。农行未来将进一步增加涉农贷款的投放,同时在促进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增加农民就业、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提高农村综合生产能力等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农行还提出将深化农村金融服务,重点加快简式快速贷款、自助循环贷款等产品的研发和推广,为“三农”和小企业提供更有针对性的融资服务。
篇5
【关键词】涉农信贷;困境;思路
我国金融发展存在明显的不平衡性,城市与农村的不平衡尤为突出。要推动金融业的健康、快速发展,必须建立统筹城乡的金融体系,就需要弥补农村金融这块短板。本文结合黔南州实际,探讨在内陆不发达地区涉农信贷发展的有关问题。
一、涉农信贷发展面临的困境
1.从农业生产层面
(1)农业经营风险高,农业信贷风险大
农业生产的经营风险高,农业生产对自然灾害和市场波动的抗风险能力差,导致农业信贷不敢轻易介入,农业信贷面临自然和市场风险导致的信贷损失机会很大。
(2)农业组织化程度低,农业承贷能力弱
我州农业产供销一体化的经营体系未能形成,龙头企业与经营农户的关系不紧密,专业化合作社运转低效。农业组织化程度低,经营实力有限,抗风险能力不足,在银行的信用评估中,很难获得高的评级,导致获得的授信额度小。
(3)农业收益率低,农业承担高利率能力弱
农业是技术进步比较缓慢的行业,农业的收益率比较低。但从国外比较成功的农业信贷的实施经验看,只有高利率,才能弥补农业信贷的高成本,才能维持从事农业信贷的金融机构的可持续发展。
(4)农民信用意识淡薄,涉农贷款不良率高
农业的商业化程度相对较低,农民的商业意识不强。因此,导致信用意识比较淡薄,不能按时归还本息,不良贷款多,导致涉农银行不能大胆的发放贷款。
2.从农业服务体制层面
(1)农业要素流动性差,有效抵押物不足
要获得银行信贷就必须能提供有效的担保和抵押物,在目前我国的法律框架下,土地不能转让,不能成为农民的有效资产。农村房屋交易困难,流动性差,不能成为有效抵押物,这就限制了农业信贷的发放。
(2)农业担保缺失,农业信贷风险可控度差
有效抵押物不足,就需要农业担保的介入,来转移和承接银行的信贷风险,调动银行发放信贷的积极性。目前,我州没有专业的农业担保公司,农业担保主要限于农产品的加工环节,且农户也无法提供有效的反担保措施。
(3)农业保险薄弱,农业信贷风险转嫁能力差
我国农业保险发展缓慢,尚未建立起完善的农业保险机制。没有农业保险的介入,农业的风险保障能力差,农业信贷就无法有效的转移风险,也极大的限制了农业信贷的发展。
3.从金融机构制度层面
(1)合作金融机构成空白,农村金融体系不健全,
农村金融体系中合作金融占有重要的地位,但现阶段,我国由农民自身组织参与的合作金融机构尚处于空白,我州合作金融机构欠缺,导致农村金融体系不完善。
(2)农业信贷成本高,涉农银行积极性不高
对于单笔小额的涉农贷款,商业银行从事同样的贷前调查、贷中管理、贷款回收等工作,导致农业信贷成本高昂。因此,涉农银行在盈利的压力下,对于从事涉农信贷的积极性普遍不高。
二、涉农信贷发展思路1.农业产业化是基础
增强农业生产经营者的实力,增强市场竞争能力、抗风险能力的企业,才能承接更多的银行信贷资金,银行才能更好的进行风险评估和风险监控,从而愿意加大涉农信贷的投放。
2.合作金融是关键
目前,我州的涉农金融机构中,商业银行因多种因素,开展涉农金融业务困难重重。如果农民能够组建合作金融组织,将本地储蓄资金留在本地,农业资金短缺的状况会得到很大程度的改善。
3.农业担保保险体系是保障
农业担保和农业保险是农村金融体系重要的一环,它的重要作用不仅仅在于可以提高农业生产的抗风险能力和保障能力,更重要的作用是可以与涉农信贷进行合作,提高涉农信贷的风险控制能力。
4.抵押物创新是突破
一方面,目前我州仅有林权抵押、大型农机具抵押等少数抵押方式,抵押方式较为单一;另一方面,这些资源交易不易,也很难成为有效抵押物。因此,如何把这些资源转化成信贷的有效抵押物,是涉农信贷突破的关键。
三、加快涉农信贷发展的建议
一是扶持龙头企业成为信贷的主体。农业产业化经营应以龙头企业为核心,带动种养殖大户,形成种养殖、加工、销售、技术服务的农业产业链,提升我州农业的竞争力。
二是大力发展各类专业农业市场。通过探索新的交易模式,真正让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林权以及农村住房纳入其中,为这些产品能够充当有效抵押物创造良好的条件。
三是组建专业化的农业担保公司。农业担保是农村金融体系重要的一环,农业担保的缺失,是涉农信贷不能做大的一个制约性环节,应该尽快组建我州专业化的农业担保公司,为涉农信贷的发展解决担保不足的问题。
四是积极参与筹建农业保险公司。目前,必须由政府组建政策性的农业保险公司,贵州省政府从全局农业发展的战略高度,组建农业保险公司,我州要积极参与,寻求省农业保险公司对我州发展的支持,尽快在我州开展业务。
五是培育农村资金互助合作社。加大对农业专业合作社的引导,选择发展前景好、监管有力、具有高素质的管理者的农业专业合作社,积极的引导和培育,条件成熟时组建农村资金互助合作社,发展农民自己的“银行”。
参考文献:
[1]李强,简洁,梁锐锋. 基于信贷配给视角对金融支持涉农经济发展的思考[J]. 西南金融,2012,01:35-37.
[2]农业银行产险业务服务”三农”课题组,鲁蔚. 有效服务“三农”信贷业务 助推县域农行经营转型――加快农行产险业务发展的思考[J]. 农村金融研究,2008,02:72-77.
[3]汤洪. 基于县域视角的湖南农行涉农信贷服务体系优化研究[D].中南大学,2012.
篇6
[关键词] 县域经济;发展;优势
[中图分类号] F06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024(2007)03-0115-03
[作者简介] 彭春燕,宜春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经济管理。(江西 宜春 336000)
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大系统中的小系统,是国民经济的基石。它是以行政区划为地理空间,以市场为导向,以县级政权为调控主体,包含各类产业部门、各种经济形式、各类经营层次的区域经济。目前,我国有2200多个县市,面积占国土面积的90%以上,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70%,县域GDP占全国的63.4%。可见,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撑点,是承上启下的关键区域。
一、 依托特色产业,走壮大和规模之路
县域经济发展的根本出路在于发展特色经济。特色就是优势,特色就是专长,特色就是市场竞争力,特色就是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专、人专我精。改革开放以来,全国县域经济在探索中不断调整产业结构,相当一部分县(市)形成了本地的特色产业。虽然目前的县域经济发展很不平衡,地区差异较大,但各地都有相对的比较优势和比较劣势,应扬长避短,注重依托各地的特色资源、区位、技术、市场、人才等经济要素,发挥比较优势,从一草一木中寻找特色,在一针一线间培育规模。选准角度,找准空间,精心谋划和打造一批叫得响的拳头产品、特色产业和龙头企业,把产业做大,把企业做强,使特色经济产业化、规模化、品牌化,上规模,上档次,出效益,从而带动整体县域经济实现大发展。同时,特色产业要实现向特色经济的跨越,需要考虑发展思路、科技支持、市场眼光、产业链条以及行业自律等多方面的因素,才能最终达到通过做强特色产业,壮大县域经济的目的。
二、 抓住机遇,扩大开放,借助外力求发展
县域经济的发展,必须适应国内日益统一的市场和经济全球化发展的新形势,把搞好对外开放、利用外部有利条件和发挥自身优势、坚持自主发展结合起来,依靠内源性经济和外源性经济的双轮驱动,相互补充,共同发展。在坚持自主发展方面,要对自力更生有个再认识,在善于借助外力的前提下搞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主动适应经济全球化、多极化的发展趋势,提高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和抗风险能力。要以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为动力,依靠本地资源、区位、环境、资金等优势,充分调动民间投资创业的积极性,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商则商,增强发展的内在活力,增创内源性经济发展新优势,形成县域经济发展的坚实基础。在对外开放方面,要发展县域外源性经济,提高经济外向度,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充分利用外部资本、技术、人才、管理、市场等要素,发展壮大本地企业,增强县域经济实力。要强力实施“外向带动”战略,把招商引资作为实现县域经济新跨越的突破口,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抓住世界和国内发达地区产业向中西部转移的机遇,采取项目招商、行业招商、以商招商和招商等形式,加强与国内外大集团、大企业的经济技术合作,吸引大公司、大财团和知名企业、知名品牌来本地落户。在这个过程中,对于欠发达地区来说,更需要以开放的胆略、开放的视野、开放的气魄、开放的姿态,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上进行资源配置,以获取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同时,也要甘当发达地区的产业“配角”,主动承担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和要素外溢,发展配套产业和配角经济,把自身带动能力弱的产业,联接到发达地区的产业龙头上,借梯登高、借势发展。
三、 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县域经济发展的实践证明,推动大农业向纵深发展,必须以小城镇作为有效载体和支撑,把小城镇纳入大农业发展的范畴,以此带动大农业的协调发展。小城镇在县域经济中所起的辐射作用要远远大于其在城市经济中所起的作用。县域小城镇水平的不断提高,既是县域经济不断发展的一种必然结果,反过来说加快小城镇建设也是推动县域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力量。县域经济的发展重点在农村,难点在农民增收,而小城镇经济能够有效解决这个问题。因此,县域经济发展要坚持把小城镇建设当作农村城镇化、农业产业化和农民增收致富的龙头,当作工业化的载体和民营化的平台,从而大力发展城镇经济。重点发展县城和规模优势的重点中心镇,增强小城镇的集聚效应、辐射效应,促进农村人口、生产要素向强镇集聚,提高农村城镇化水平。为此,我们应当做好以下工作。
1.切实加强小城镇规划工作。应把握建设重点,避免平均用力,注重规划的超前性、科学性、现实性和可操作性,尽快扭转小城镇规模小、水平低、功能差的状况,提高规划质量和品位。
2.要解决好城市化建设投融资问题。加快推进城市化进程,必须走政府与市场相结合的路子。政府不仅要加强规划与引导,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政府扶持,更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建立多元化投资体制,调动社会力量促进小城镇发展。牢固树立“经营城市”的理念,把竞争机制、价格形成机制、成本收益机制引入城市建设和管理,走多元化投融资道路,实现城市的自我开发、自我增值、自我积累和自我发展。
3.加快小城镇综合改革步伐。一是加大小城镇户籍管理制度改革政策的落实力度,对在小城镇具备合法固定的住所和稳定的就业条件的农民,分期分批逐步办理城镇常住户口手续。对于在镇区落户的农民,在就业、医疗、子女上学、入托等方面,应享受与原有城镇居民同等的待遇。二是积极推进小城镇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小城镇建设用地实行政府统一征用、统一规划、统一开发、统一出租(出让)、统一管理。三是逐步建立和完善失业、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制度。
4.充分理解政策要求,指导小城镇建设。2006年4月,建设部、科技部共同印发了《小城镇建设技术政策》(以下简称:《技术政策》),要求各地建设、科技行政主管部门认真组织实施,并结合本地实际制定政策性文件,以指导小城镇建设健康发展。
《技术政策》强调,我国小城镇发展必须遵循以下两条原则:一是通过实施科学合理的城镇化战略,实现小城镇合理有序发展。做到城镇化发展要适合国情,要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工业化水平和市场发育程度相适应,与资源环境条件相协调。其中,东部地区或经济发达地区(或大中城市郊区和城镇密集区),要发挥大中城市对小城镇和农村地区发展的带动作用,整合城镇密集区,发展重点小城镇,促进人口和产业集聚,提高建设质量。已形成城镇群的经济发达地区,要充分发挥核心城市的辐射带动功能;城镇群内部的小城镇要有合理分工,形成各自的特色。中部地区或经济中等发达地区,发展小城镇要与发展中小城市并重,积极扩大重点小城镇规模,提高建设质量,增强辐射带动功能。二是坚持区域协调和城乡协调,统筹规划小城镇发展。小城镇发展建设应遵循区域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文明程度相适应。在区域城镇体系规划中,要明确城镇功能结构、城镇规模结构、城镇空间布局,并协调区域性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相对独立的小城镇要强化其为所在地区农业、农村、农民服务的功能,带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准确把握小城镇发展的功能定位,使小城镇发展建设立足于繁荣农村经济,切实为农业、农村和农民服务,形成城、镇、村经济社会发展互动的良性循环。特别是大中城市周边的小城镇,要积极延伸城市产业链,成为产品营销和信息交流的载体,促进城乡经济繁荣。
为此,各地建设、科技行政主管部门要制定本地区的产业发展模式,做好科学编制县(市)域城镇体系规划的工作。一是在省、市域(地区)城镇体系规划指导下,科学合理地编制县(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制定县(市)域小城镇发展战略,确定重点发展的小城镇,引导和控制小城镇合理发展方向和布局,并协调县(市)域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二是优化县(市)域城镇体系布局。依据县(市)域的地缘关系和社会经济联系进行必要的分区,稳妥慎重调整行政区划,合理调整居民点布局。提升县(市)域中心城市的功能地位,增强中心镇的骨干节点功能,培育各具特色的城镇组群,建立功能清晰、分工明确、布局合理的城镇功能结构体系。
四、 正确处理资源开发利用与环境保护的关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从整体上看,我国经济发展正处在一个工业化高速起步的时期,当代社会所遇到的许多矛盾在绝大多数县域范围内都存在着:物质资源相对短缺,一些关系到人类基本生存的耕地、淡水、矿藏、森林等资源人均占有量较少。有的地方产业发展追求短期效益,走先发展、后治理的路子,造成严重的环境破坏和生态失衡。县域经济要加快发展,必须要正确处理好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关系,从思想上跳出“县域经济等于资源经济”的怪圈,牢固树立环境保护、效益经济、长远发展的观念,既要充分利用资源,搞好开发,加快发展,又要科学规划,注重环保,做到可持续发展。
1.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正确处理好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对土地、山林、矿产等自然资源进行认真普查、全面论证。科学制定开发利用总体规划,努力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率,确保资源开发利用的科学性、计划性,避免资源大量浪费,实现资源型经济向资源优势型经济转化,使社会、经济、环境协调均衡的发展。
2.从环境和生态保护出发,走新型工业化的路子。县域范围内的环境保护,重点要解决县乡工业污染的问题,“工业强县”是时下许多地方发展和壮大县域经济 的基本思路,但我们必须看到,县乡工业多是资源加工型的,不少企业设备简陋、工艺落后、能源消耗大、污染严重。有资料显示:全国每年排放污水360亿吨,其中70%以上是由县乡工业生产带来的。因此,发展县乡工业,要注意把经济建设、资源利用、生态保护和环境污染治理有机地结合起来,要严格执行建设项目管理制度和排污收费制度,加强监督检查和整治。
五、 解放思想、创新体制,加快个体私营经济发展
个体私营经济产权清晰、主体明确、机制灵活,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很强的吸引力和极大的竞争力,是县域经济持久快速发展的动力源,是提升县域经济竞争实力的重要增长极,对于增加就业和保持社会稳定具有积极的作用。
在经历多年的改革开放之后,我国个体私营企业迎来了较昔日大为宽松的市场环境。我国经济政策从将个体私营经济作为补充,与公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到视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到“私产入宪”,这是一个巨大的变化过程。个体私营经济发展得早、发展得快直接影响着县域经济的发展。
“长三角”县域经济之所以充满活力,就是因为当别的地区还在为企业转制争吵不休、左右为难的时候,他们已经开始并完成了企业转制等制度创新,目前,乡镇企业整体上已转为产权明晰的民营经济。通过股份制和私有化等措施,比其他地区提前发掘了生产要素的潜能、释放了生产要素的活力,经济快速增长,资本原始积累顺利实现。
他们的经验告诉我们,发展个体私营经济,首先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解决平等对待各种经济成分问题,进一步消除个体私营经济的偏见,只要诚实劳动,合法经营,都应得到社会尊重,注意引导、保护并不断激发私营个体经济的内在动力,努力促进个体私营经济在扩大总量、做强实力、提升产业上求突破。要本着开放、放胆、放量、放活的原则,坚决破除一切影响民营经济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束缚,为民营经济快速成长创造一个更加宽松的环境,发展壮大一批民营企业。个私企业经营者也要解决小富即安、小进即满、不求长远发展等问题。
六、 疏通县域经济发展的融资“瓶颈”,银行贷款加大县域投放
众所周知,经济决定金融,金融反作用于经济,这是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从现行的国有商业银行信贷管理体制改革内涵来看,信贷资金的投向几乎全部集中于地市级以上的企业或项目,而县级以下农村经济的发展却颇受冷落,国有商业银行分支机构将在县域及乡下的吸存资金统一纳入其总行宏观平衡,系统内调剂使用,仅靠力量薄弱的基层农村信用社支持农村区域经济的发展,农村经济的发展后劲不足。有鉴于此,早在2004年中央1号文件就做出了“要从农村实际和农民需要出发,按照有利于增加农户收入和企业贷款,有利于改善农村金融服务的要求,加快改革和创新农村金融体制”。
1.国有商业银行要切实转变观念,改进金融服务,适当放宽基层行的信贷自,为中小企业创造公平、合理的市场竞争环境。对于县域经济中不同行业和产业应区别对待。对国家目前重点控制的产业、行业、产品,应进一步加强调控力度,严控贷款投向,防止重复建设和过度投资。对于县域经济中农业产业化的企业、中小企业、为大中型企业配套的中小企业以及出口外向型企业等有利于县域经济发展,有利于提高农民收入、解决“三农”问题,有利于社会稳定的企业,在信贷政策、资金供应等方面予以倾斜,通过“窗口指导”引导商业银行贷款投向。
2.加快农村信用社改革步伐,增强信用社的综合实力,发挥农村信用社是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主力军作用。农村信用社的行业管理者要积极争取国家及地区出台的改革优惠政策,消化历史包袱,建立产权明晰的股份制信用社,真正实现规范化的经营管理,提高农村信用社的综合实力;要充分运用好农村信用社存贷款利率的浮动政策,以提高吸收存款,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能力;要改进科技服务手段,加快金融业务创新,弥补因结算不畅、服务项目缺少因素导致客户流失问题。
参考文献:
篇7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要把服务业作为突破瓶颈制约、激活消费潜力、拓宽发展空间的重要抓手,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特别是生产型服务业,以产业结构升级带动经济发展质量提升。一要构建具有综合竞争优势的新型产业体系。积极发展金融、物流、信息、教育、人才培养等高端服务业,加快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旅游、商贸等基础服务业,以更少的资源消耗创造更多的社会价值。大力发展金融业,抢抓外资金融机构和国内股份制金融机构加速布点的机遇,引进各类银行、证券、保险及其它金融机构在我县设立分支机构;策划建设金融中心大厦,建设金融聚集区,树立县域金融形象;适度超前发展现代物流业,有针对性地引进培育物流企业布点,大力发展低成本水运物流和铁路公路联运,推动潜在的区位优势转化为现实的经济优势。
加快发展旅游业,科学推进旅游招商和项目建设,积极筹办国际文化节,开发特色旅游产品和服务,强化旅游营销和市场管理,打造黄金旅游线路,构建具有强大吸引力和承载力的旅游强县。二要积极引进培育具有带动效应的市场主体。抢抓外资服务业抢滩中国和国内龙头企业加速布点的机遇,强力推进服务业招商,引进一批实力雄厚、理念先进的金融机构、旅游开发企业、商贸连锁企业等现代服务业项目和企业。三要引导现代服务业科学合理布局。坚持规划先导、同步建设原则,引导生活型服务业在县城、镇村和社区分层次布局,引导生产型服务业在经开区等优势区域适度聚集;对会展、物流和旅游等区位要求较高的服务业,在城市规划和园区建设中留足未来发展的战略空间,建立与现代城市发展相适应的服务业发展格局。
二、构筑多层次支撑体系,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动力源
提升县域经济内生发展能力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以提高综合经济实力为目标,巧借外力,凝聚加快发展的外部资源,不断强化资源要素支撑、载体支撑和环境支撑,实现县域发展动力由低端要素主导向高端要素主导转变。增强资源配置能力,巩固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一是聚集人力资源。牢固树立人才第一资源理念,建设高素质领导干部队伍、企业家队伍和专业技工队伍。面向国内外人才市场引进专业骨干人才和高级管理人才,引导各类培训机构根据县域产业发展需要培养具备综合技能和全面素质的高级应用人才,为各级各类人才干事创业提供优良环境,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服务发展的积极性。二是激活资本投入。坚持市场运作和多元融资,积极撬动银资,引进外资,激活民资,营造各种资本充分涌流的生动格局;加快项目建设,县乡村联动,培育一批对未来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的企业和项目,使财政收入更充盈,人民生活更殷实。三是适度开发自然资源。坚持合理适度开发,支持西部山区乡镇引进具备较强开发建设水平的投资商,开发丰富的旅游资源和矿产资源,发展区域经济,带动群众脱贫致富。
增强县域创新能力,提高创新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一是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坚持科技先导,确立企业科技创新的主体地位,推进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结合,支持企业建设研发中心、引进研发先进技术和优秀人才,大力引进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和先进制造业,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推广和二次创新。二是提升体制机制创新能力。营造有利于科技创新和高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环境,健全科技创新服务体系,集聚创新要素,提升创新能力,从持续不断的创新活动和不断涌现的创新成果中获得推动县域经济全面发展的动力。三是弘扬创新文化。坚持“崇尚创新、宽容失败、支持冒险、鼓励冒尖”,形成人人关注创新、人人支持创新、人人参与创新的良好氛围,让创新成果更好促进发展、更多惠及群众。
增强环境支撑能力,营造良好外部条件。将环境建设作为永不竣工的工程,强化体制、机制和法制保障,营造优良的营商环境和人居环境。提高行政效率和政务服务水平,打造廉洁高效的政务环境。大力整顿规范市场秩序,培育企业信用意识,打造规范诚信的市场环境。加大平安县镇创建力度,全面推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预防各类违法犯罪案件发生,打造公正公平的法制环境,打造和谐文明的社会环境。加大对外开放力度,全面清除各种地方保护,建立统一有序的开放环境。认真落实节能降耗措施,加强环境保护,建设生态文明,保育秀美宜人的生态环境。
三、坚持解放思想,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助推器
篇8
记者:潼关县被誉为“华夏金城”,曾经有过辉煌的县域经济发展历程,近年来潼关县域经济发展境况如何?
何树茂:2008年潼关县紧紧围绕“南抓黄金、中抓林牧、北抓旅游”的发展思路,坚持“以金兴潼、以品富民、以稳促和”为中心,解放思想、锐意进取,全县经济社会协调健康快速发展。全县国内生产总值完成13.06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6.3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910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达到10763元,各项经济指标都保持了较好的增长水平。
记者:县域工业化是县域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以黄金产业为支柱的县域工业呈现什么样的发展特点?
何树茂:首先是黄金产业突飞猛进,工业经济快速发展。2008年县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完成15.03亿元,同比增长56.2%。黄金企业积极克服资金紧张、资源短缺、金价波动等不利因素,狠抓企业管理、推进地探增储,全年黄金产量达7744.7公斤,产值近15亿元,较上年增长43.6%和57.1%;全年黄金行业地探投入达8366万元,实现增储3.5吨。国有黄金企业体制改革顺利完成。2008年潼关县继续加大黄金企业进行整合重组步伐,新组建了渣金矿业公司。新公司对原四家国有黄金企业的资产、资源进行统一、高效地配置,整合盘活了原有企业的生产要素。
其次是工业园区建设起步良好。潼关县黄金工业园区被陕西省政府确定为全省的黄金工业集聚区。工业园区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企业为主、多元投人、滚动发展”的原则,整合人力、物力、财力,进行园区道路、供电、供水、排水、通信、绿化、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目前,园区规划已通过专家评审,园区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正在进行。陕西金塔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已入驻园区。
最后是非公有制经济蓬勃发展。政府积极解决非公有制企业资金紧缺难题,完成小额贷款发放313万元,财政缴付贷款担保基金400万元,有效地缓解了部分非公有制经济融资难题,促进了非公有制经济的蓬勃发展。
记者:黄金产业对于农村经济的带动作用有限,潼关县农村经济发展情况如何,政府采取哪些途径促进农民增收?
何树茂:首先是实施“以品富民”战略,保障农民收入稳步增长。潼关县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改善农业基础设施,全县农业和农村经济保持稳步发展的良好态势。全县农业生产总值完成2.2亿元,粮食总产达5.05万吨,棉花、油料、肉类生产总量较往年有大幅增长。
农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坚持走农业产业化道路,实施“双十万”工程,发展生猪10万头和花椒10万亩。目前,全县生猪存栏5万余头,花椒栽植连前累计达8万余亩。
“一村一品”扎实推进。采取农口部门包联“一村一品”示范村的办法,进一步整合资源,强力推进此项工作。目前,围绕生猪、芦笋、优质杂果,全县12个“一村一品”示范村均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记者:潼关县要实现县域经济跨越发展还存在哪些制约因素和丞待突破的瓶颈?
何树茂:潼关矿产资源丰富,品种较多,有金、银、铜、铁、铅、石墨、大理石、蛭石、石英硅等矿产资源十余种,尤其黄金储量丰富。但是随着不可再生资源的逐渐减少,中深部探矿难度和风险加大,加之潼关黄金工业自身存在的一些问题,都在逐渐显现。
一是工业结构不尽合理,主导产业链条不够完善。潼关县的工业经济结构中,黄金工业占绝对地位,对资源的依赖性较大,而且采选环节的技术要求较为突出,冶炼环节尚未产生突出优势,而黄金精炼、成品深加工、黄金及其饰品加工贸易、黄金尾矿综合利用等环节才刚刚起步,黄金冶炼的产品及电解铜及硫酸等副产品的加工尚未起步。在矿山工业中,铁、铅、硫、石英砂等矿产资源未能全面有效开采利用。
二是技术水平相对落后,科技人才短缺。潼关县矿业经济由于勘探、开采、生产技术更新缓慢、设备陈旧落后,资源浪费流失严重。企业技术人才近两年虽有改善,但仍不能满足企业技术改造和科技创新的需要。
三是开发资金短缺和基础设施薄弱。受资金短缺和银行贷款指标等限制,技术改造和扩大生产规模无法尽快实施,地探增储工作缓慢,潼关工业园区起步较晚,由于县财政基数小,支出压力大,园区建设资金投入不足,基础设施落后。
同时潼关县又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县,地势南高北低,沟壑纵横,耕地面积15万亩,其中水浇地不足6万亩,80%的人口在农村。耕地面积小,种植结构单一;科技服务体系不健全,农技人员较少;龙头企业少,带动作用不明显;基础设施差,高效农业发展缓慢等因素制约农业快速发展。
潼关的文化遗存丰厚,古关、古渡、古战场极具开发价值,古战船、高跷、芯子等古文化发展潜力巨大。但是由于受资金等方面的影响,旅游产业起步晚,产生的效益有限。
记者:潼关如何突破这些不利因素,实现县域经济的二次跨越发展?
何树茂:潼关县将认真把握国家政策,实现优势与政策的有效对接,紧紧围绕发展与和谐两大主题,抓住第一要务、大招商、保增长,坚持以人为本、大增收、保民生;突出抓好园区建设、项目建设、招商引资、农民增收等工作,努力实现全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一是全力推进招商引资,全力推进项目建设。依托潼关金、银、铜、速生杨、芦笋等产业优势,重点包装铜产业深加工、木浆造纸、芦笋深加工项目,落实领导包项目责任制和相关鼓励政策,积极开展上门招商、平台招商、网上招商等多层次招商,多渠道、多方式、全方位的引进项目资金和技术人才。
抓住国家扩大内需的有利时机,全面做好对口项目的开发、包装、上报、对接和落户等环节的工作。全力抓好总投资达10.45亿元的8个市级重点建设项目,围绕黄金产业链延伸、硫酸规模利用、木浆造纸、陕西东大门绿化、国际物流园区、潼关故城修复、风力发电等项目,力争项目建设工作取得新突破。
二是抓龙头、促升级,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黄金是潼关的支柱产业,每年的财政贡献率达到70%以上。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仍将围绕黄金资源开发,走新型工业化之路。一抓黄金产业升级。加快黄金企业资产扩张,加大地探增储力度,延长黄金产业链,带动全县工业经济产业升级。二抓潼金矿业公司上市工作,加大潼金矿业公司招商引资、体制改制、资产评估、资产优化等工作力度,尽快使潼金矿业公司成长为上市企业。三抓园区建设,走集约化发展之路。潼关工业园区是省政府确定的全省100个重点园区之一,举县一致,努力为园区发展、项目落地、企业引进提供良好环境。
篇9
【关键词】 西部;县域经济;现状;发展思路
中国西部幅员辽阔,所辖12省区,共有县级行政区划单位1077个,其中市辖区200个。县域人口占西部总人口超过70%,县域经济总量在西部经济总量中所占比例过半。因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县域经济是西部经济的主体。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对于统筹西部地区城乡发展、推进西部大开发有着重要意义。
一、西部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现状
1、经济总量有所增强,但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近年来,西部地区县域经济在总量上有了较大提高。以陕西为例,2008年,全省83个县(市)共完成gdp3506.68亿元。gdp总量较2004年增加1.9倍;县域gdp总量占全省的比重达到51.2%。比2004年提高了13.7个百分点。尽管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主要经济指标仍明显低于全国水平。2007年,全国县域经济总量占全国gdp的比重为57%,发达地区县域经济所占比重更高,而陕西省仅为49.2%,虽然2008年达到51.2%,但总体来看,县域经济的发展在全国仍处于较为落后的地位。
2、与全国百强县相比,强县少且实力相差大
在第九届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中,西部地区仅有6个县入围,且位次基本都居于中后部。2007年,全国百强县经济总量平均314.9亿元,地方财政收入平均达到16.7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590元,分别是陕西“十强县”平均水平的3.2倍、2.9倍和2倍,就连当年排列陕西省十强县首位的神木县在全国百强县中仅处于92位,与全国百强县最高的江苏省江阴市相比, gdp、地方财政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相当于江阴的16.6%,12.1%和47%。可见,与东部发达地区相比,西部地区县域经济的发展差距依然较大。
3、经济结构调整升级,县域工业作用加强
西部地区经过多年的发展,经济结构调整逐步跳出在农业经济内部反复徘徊的圈子,工业化有了明显增强。以陕西为例,2008年,全省各县(市)全部工业增加值1979.14亿元,较2004年增加3.5倍,县域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56.4%,比上年提高2.3个百分点。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县域经济明显表现为第二产业领先增长的特征。在县域gdp中,三次产业结构由2007年的17.0∶58.8∶24.2调整为16.7∶61.0∶22.3,一产比重比上年下降0.3个百分点,二产提高2.2个百分点,三产下降1.9个百分点。
4、农民收入普遍较低,且差距还在拉大
西部地区经济以农业为主,并且大多处于产业链比较低端的位置,产品附加值低,一直以来受农产品价格偏低的影响,农民收入普遍较低。例如,2008年陕西省农民人均纯收入3136元,与全国的4761元相比,相差1625元,相当于全国的65.9%,排名第27位。2004-2008年,陕西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额为1269元,同期全国的增加额为1825元,陕西省比全国少增556元,与东部浙江、中部河南相比,分别由2004年相差4077元、686元,拉大到2008年的6122元、1318元,差距还在继续扩大。
二、西部地区发展县域经济面临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1、非农产业发展缓慢,第三产业发展滞后
西部多数县经济结构调整还局限在农业内部,而农村二、三产业发展、劳动力流动、城镇化水平提高等涉及城乡互动层面的调整还远远不够,有的甚至还没有破题。一些地方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缓慢,农业产业化和农村经济组织社会化程度不高,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小,带动能力弱。
2、县级财政拮据,发展后劲不足
西部地区县域经济普遍基础薄弱,呈现出典型的农业弱县、工业小县、财政穷县,自我积累、自我发展能力严重不足。一方面,少数县自身财力只能保吃饭,还有相当一部分县保吃饭都有困难。另一方面,融资难的问题十分突出。设在县上的银行基本上是只吸储,不放贷,资金流向城市的问题日益加剧。此外,大部分县域工商企业效益不好,相当多的企业名存实亡,传统财源陆续丧失,后续财源又跟不上,自身无力投资搞建设,基础设施欠帐过多。
3、人才瓶颈的制约较大
环境上的差异、交通上的不便、待遇偏低,导致西部县域对各类人才的吸纳和集聚能力较弱。人才和技术缺乏,劳动者素质偏低,企业技术开发、技术创新能力普遍弱小,品牌意识不强,直接影响着西部县域经济的活力和动力。
4、体制性矛盾比较突出
县一级政府财权与事权不对称,缺乏集中有效的经济调控手段。有的垂直管理部门对县域经济发展想的少,配合支持不够。一些县(市)党政领导调动频繁。乡镇领导三年一换届,任期偏短,影响工作的连续性。
三、西部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的思路
1、更新观念,树立科学发展的理念
众所周知,发展工业,需要耗费大量的水、电、工业燃料和原材料等资源,还需要有优越的地理环境和方便的交通条件。一般而言,西部地区大多数县并没有特别的地理、交通、资源、能源优势。也就是说,大多数县域的经济发展,不能依靠“招商引资”,不能迷信于“工业兴县”。如果引入破坏生态环境新企业,那还将是一种“饮鸩止渴”式的危害子孙行为。因此,西部地区发展县域经济,要树立科学发展的思想,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2、大力发展旅游经济,激发第三产业发展潜力
西部地区旅游资源得天独厚,既有自然风光的俊美,又有人文风景的绚烂。为此,在旅游业发展中,要尽可能地保持自然和历史形成的自然风貌;尽量选择、利用具有特色的旅游资源项目,以突出自己的独特地位,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争取旅游项目反映当地文化特色,突出民族风情和地方传统格调;积极探索旅游业产业化运作模式;不断进行开发与创新,开发出更多特色的、新颖的旅游产品给市场消费者,以挖掘当地第三产业的潜能,带动当地经济大发展。
3、开发当地“名、优、特”产品,树立自己的品牌形象
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传统名优特产品,特色产品较传统产品的开发,对于县域经济的发展来讲,显得愈加重要。具体做法:(1)对县域内传统特色产品品种进行清查登记,利用现代技术,对其进行再改造、再开发,研发新产品。(2)加大技术和资金投入,对传统产品进行逆开发,确保传统特色产品的原料高质高产稳产。(3)制定统一的行业质量标准,强制依照标准生产,坚决取缔黑加工点和质量不达标加工企业,下大力气树立当地产品的优质形象。(4)统一市场管理,遏制价格大战和恶性竞争,并适当提高原料收购价和成品销售价,确保本地传统特色产品行业健康发展。(5)对各地名优特产品进行形象创新,加强品牌建设。(6)西部地区资源丰富,对涉及自然资源开发的项目应加强节能减排、循环利用;对涉及到野生动植物利用的项目,应经研究后对其进行合理开发利用,充分体现产品环保的形象。
4、大力培养和吸收人才,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
县域经济的发展,不能仅仅停留在办几座工厂,建几幢高楼这样的层面上,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和吸纳人才,为经济发展提供持续的动力。一方面,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在做好基础教育的前提下,加强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培训和岗位培训;另一方面,不拘一格,招聘人才。县域经济要发展,技术是关键,而技术问题,说到底就是人才问题。因此,要通过各种途径招揽人才,比如:为那些拥有高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的人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对他们的工资和生活待遇拨专款解决;做好后勤工作,解除他们工作的后顾之忧;对确实为当地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人才坚决予以重奖等。
篇10
【关键词】辽宁县域经济发展思路研究
一、调整财政金融政策,加大“三农”支持力度
关于为什么要加大对“三农”的支持力度,各界已有广泛讨论。除“三农”发展对整个经济的重要性外,许多同志还特别强调了计划经济下行政干预造成的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户籍制度形成的城乡二元结构等,以致造成了工业剥削农业,城乡差别等,所以现在需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我认为这确实是一个原因,但不能片面强调。因为这必然导致只要放开农产品价格、放开户籍管制制度就可以解决问题了。我们还必须看到:农产品不可能象工业品那样通过快速的、大量的更新产品而获得超额利润;各类家庭在温饱问题解决后思格尔系数下降必然造成农产品供应日益加剧的“相对过剩”;农业生产方式中生产资料的改进特别是生产工具的改进和土地集中、农业经营方式和组织结构的调整等,在城市和工业发展到相当程度之前不可能象工业生产方式那样快速的发展和提高。这样,在工业出现和发展的过程中,农业在与工业的竞争中必然处于不利地位,必然是不平等的竞争,价值规律在这方面的缺陷只靠市场竞争是不可能解决的。同时,由于工业主要是依托城市而产生、发展的,所以上述“不平等”因素也就决定了农村发展与城市发展在社会整体发展中必然处于不利地位、必然是不平等的竞争。正因为如此,世界上多数发达国家在“发达”之前都存在“工业剥削农业”,而它们在发达过程中也都实行了各种各样的政府保护农业、支持农村的政策和措施。
财政政策的调整,一要加大支农力度和调整支农资金结构。加大国家对农业、农村的支持。现在支农的对象多是农业基础设施、农村公用设施、纯农业的开发项目等,而对农村中的能直接生钱、创造效益的二三产业的支持还微乎其微。二是改进财政支农资金的使用方式。现有的各类财政支农资金主要是拿给县、乡、村去直接投资搞项目建设,或直接给农户去搞生产开发。这种方式往往效果差、风险大、资金流失严重。实际上,其中许多项目可以由县、乡、村出面组织或农民合作组成各类开发性实体或经营性企业,财政支农资金以补助、配股、担保、贴息、项目保险或奖励等形式去支持这些事业的发展,投资农业投资项目,以等量的财政资金去“四两拨千斤”,撬动各类民间资金和银行资金投向“三农”项目。三是要扶优扶强,扶持重点。要按照“抓龙头就是抓农业、扶持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民”的指导思想,尽量改变现有许多扶持农业结构调整、扶持农村搞开发的资金撒胡椒面,直接用于支持所有农户或零星小户的做法,把有限财力重点用于支持各地的各类龙头企业的发展,以加快龙头企业的发展壮大,带动农民增收和农业结构调整。
关于金融政策: 一是要引导商业银行恢复和扩大农贷业务。一方面,要运用前述财政、担保、贴息、保险、资金补助等手段吸引商业银行资金向农村投放,依据国家产业政策和农村发展需要,对各类涉农项目分别确定使项目运营能获得“平均利润”因而银行对农业贷款也能获得平均利润的“补贴”额度。另一方面,国家应对各金融机构整个业务量中贷款业务应达到多大比例,贷款业务中涉农贷款应达到多大比例等应作出硬性规定。 二是农业发展银行应名实相符,成为与国家“三农”政策相对应的、全面支持农业发展的政策性银行,对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业产业化经营、农村非农产业发展各方面进行全方位支持。三是农村信用社的改革要审慎进行。农村信用社来自储蓄存款的资金应与国家商业银行一样按市场机制运作,另一方面,从当前各个银行和农村的实际看,农村信用社又必需承担一定的政策性业务。四是邮政储蓄对农村的抽血机制应尽快改变。
二、正确引导和支持农业劳动力的转移
正确引导并促进农业劳动力转移是解决“三农”问题也是县域经济发展中的一个有战略性意义的问题。但是,无论当前还是长远看,我国农业劳动力的转移却必须坚持“两条腿走路”的原则,即既注重向城镇的转移,又注重就地转移。
1.向城镇的转移及城镇的发展
首要的还是工业的发展,以工业发展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促进城市的发展也即以二、三产的发展为劳动力转移创造就业岗位和收入来源,以城镇发展为劳动力转移创造安家的条件。
农业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的真正实现,是农民居家迁入城镇,而不是所有的“打工者”。要有针对性地制定鼓励转移的政策和措施,就必须进一步分析哪些人可能是“居家迁入者”,具体用什么鼓励措施。就当前情况看,今后一个时期可能居家迁入城镇的主要是:到城镇创业并已有一定规模、有一定发展者;夫妻双方都在城镇打工,已有一定积蓄者;夫妻双方都在城镇打工而生育子女者,他们为了子女的发展会千方百计在城里定居;农村中已有一定规模的私营企业主或以各种途径先富起来、有了相当积蓄而追求生活、文化等条件提高者等等。一般的打工人员,由于其收入低、工作不稳定、家庭成员多数还在农村等,很难居家迁入城镇。如果我们盲目地鼓励、鼓动这部分人入城,则要么政策目标难以实现,要么他们迁入了城镇后,成为城镇中的贫困人口,从而引发新的社会问题。
2.就地转移及乡镇企业的发展
大力发展乡镇企业,需要形成氛围特别是消除过去“阴影”的影响,需要营造各种有利乡镇企业发展的环境外,特别还需要前面已提到过的财政货币政策的支持。从现有财政支农资金中切出一块来,用于对乡镇企业的贷款贴息、担保、资金补助、配套贷款、保险等,无论其经济效益还是社会效果,肯定都会好得多。
现在还有一种意见,就是为了加快城镇化步伐,应采取措施把农村的乡镇企业搬迁到城镇去。这无论从正确性还是可能性上看都是明显不妥的。我们只能用城镇的聚集效应使企业降低成本、增加效益、便于发展来吸引乡镇企业,万万不可不顾经济帐而盲目“拉郞配”。可行的政策选择是:一方面引导乡镇企业增量部分到城镇去办。一方面对在农村更便于发展的乡镇企业也要一视同仁地大力支持。
3.农民的素质提高、观念转变与县域职业培训体系的发展
劳务输出在许多地方发展不起来,是因为农民素质不适应,或观念老化、宁肯在家闲呆着也不愿出去赚钱。许多农村有十分有利的开发、创业条件,而农民的素质、观念跟不上,“赚起赔不起”不敢去干或想干不会干。所以,观念陈旧、素质低下是制约农业劳动力转移、以至制约农村发展的另一个瓶颈,甚至比货币短缺的制约还严重得多、直接得多、紧迫得多。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是大力发展县一级的职业技术培训。当前县一级职业技术培训相对于农业劳动力转移而言,主要问题是规模小、收费高、培训内容针对性或适应性不强。所以,各级财政应高度重视、切实加大这方面的投入,而各职业培训机构则应根据需要灵活安排培训内容。也可以设想,农村的基础教育主要由县以上各级政府承担,职业教育和培训主要由县、乡、村承担。
4.鼓励和支持城里人上山下乡创业办企业
- 上一篇:铁路工程质量管理
- 下一篇:企业社会保险管理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