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境电商的定价策略范文

时间:2023-06-30 17:57:1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跨境电商的定价策略,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跨境电商的定价策略

篇1

演示机型:Iphone 12&&华为P40&&小米11 系统版本:iOS14.4&&EMUI11&&MIUI12.0.7 APP版本:考拉海购4.51.0 考拉海购是阿里旗下以跨境业务为主的综合型电商,于2015年1月9日公测,销售品类涵盖母婴、美容彩妆、家居生活、营养保健、环球美食、服饰箱包、数码家电等。作为“杭州跨境电商综试区首批试点企业”,考拉海购在经营模式、营销方式、诚信自律等方面取得了不少成就。

竞争优势:自营模式:考拉海购主打自营直采,成立专业采购团队深入产品原产地,并对所有供应商的资质进行严格审核,并设置了严密的复核机制,从源头上杜绝假货,进一步保证了商品的安全性。过去的一年里,考拉海购已与全球数百个优质供应商和一线品牌达成战略合作。

定价优势:考拉海购主打的自营模式拥有自主定价权,可以通过整体协调供应链及仓储、物流、运营的各个环节,根据市场环境和竞争节点调整定价策略。考拉海购不仅要降低采购成本控制定价,还要通过控制利润率来控制定价的策略,做到不仅尊重品牌方的价格策略,更重视中国消费者对价格的敏感和喜好。

全球布点:考拉海购坚持自营直采和精品化运作的理念,在旧金山、东京、首尔、悉尼、香港等近10个国家和地区成立了分公司和办事处,深入商品原产地精选全球优质尖货,规避了商、经销商等多层环节,直接对接品牌商和工厂,省去中间环节及费用,还采用了大批量规模化集采的模式,实现更低的进价,甚至做到海外批发价。

(来源:文章屋网 )

篇2

关键词 人民币结算;产品结构;进出口

中图分类号F752.6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673-0461(2011)11-0060-04

一、引 言

当前,人民币国际化不再只是发展目标,而是处在不断推进的路程中。回顾各国际货币的发展历程,都经历了先在本国国际贸易中充当计价结算货币,再逐渐成为主要的储备货币和流通货币这样的历程。因此,推动人民币跨境结算是人民币国际化的必然步骤。

自2009年7月人民币跨境结算启动以来,取得了长足发展。据央行统计,到2011年7月末,人民币跨境结算累计达1.63万亿。伴随着人民币跨境结算的快速发展,人民币跨境结算进、出口环节的不平衡问题,日渐突出。根据2010年四季度央行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披露的人民币跨境结算进、出口环节比例显示,2010年人民币跨境结算总额为5,063亿元,其中进口付款比例大约为85%~90%;2011年第一季度、第二季度央行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披露,2011年上半年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实收1,430.3亿元,实付5,244.7亿元,实付高于实收的差额为3,814.4亿元。

人民币跨境结算进出口失衡问题引起了广泛关注。余永定(2011)认为人民币跨境结算的失衡,是少量中国出口企业减少了人民币升值的汇率风险,而大量中国进口企业则丧失了人民币升值的获利机会。梅新育(2011)认为人民币跨境结算进出口失衡造成人民币国际化预期收益不能全部实现,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收付差额导致2011年上半年国内储备增长589.4亿美元,占同期储备增量的43.1%。

当前,对于造成人民币跨境结算失衡的原因有很多分析,有学者认为人民币的升值预期造成境外企业倾向于持有人民币获取升值收益,是导致人民币跨境结算失衡的主要因素;也有研究认为当前境外人民币的总量不足,境外还没有形成有规模的人民币市场,因而境外企业难以获取人民币造成我国产品出口环节难以以人民币结算。本文借助国际贸易结算货币的相关理论成果,通过对我国名义进出口产品结构与进出口产品技术结构的分析,阐释人民币跨境结算的失衡问题。

二、产品差异性对结算货币影响的经典文献

Mckinnon(1979)的研究成果表明出口产品的差异性、出口商的价格支配能力影响计价结算货币的选择。Mckinnon将出口产品分为异质性制成品与同质性产品,出口产品异质性强,则出口商在贸易合同谈判中居于支配地位,一般以出口国货币计价;同质性初级产品出口商则在市场中居于价格接受者地位,基于“信息传递的经济性”,倾向于以低交易成本的单一货币进行计价结算[1]。

Krugaman(1980)发现那些差异性不强,具有很强替代性的产品,出口商倾向与竞争者选择同样的结算货币,以此规避汇率波动对对价格的影响;同质性的国际贸易商品在计价结算中,遵循一物一价定律,倾向于采用具有规模效应的货币作为计价结算货币。这可以解释当前农产品、能源、原材料等商品多是采用美元定价[2]。

Bacchetta和van Wincoop(2002)利用新开放经济模型分析出口商的最优定价策略,研究结果表明,出口产品差异性越强,则其对贸易国需求的价格弹性也就越低,因而也更易于以出口国货币进行结算[3]。

Oi,Otani和Shirota(2004)对20世纪80年代以后日本出口产品的结算货币进行研究发现,在日本出口的产品中,产品差异化较强的自动化等产品在出口贸易中采用日元计价结算的比例明显较高[4]。

Goldberg和Tille(2006)综合比较了产品特性、交易成本以及国际贸易规模对结算货币的影响,认为产品特性是影响计价货币选择的主要因素,国际贸易规模及外汇市场的买卖差价所起作用相对次要[5]。

综上,产品差异性是影响国际贸易结算货币选择的重要因素,差异性较强产品出口商在国际贸易谈判中具有优势地位,在选择结算货币时具有优先权,通常采用出口国货币或者其他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货币进行结算;大宗商品如农产品、能源、原材料的等计价结算多采用统一的国际货币,当前一般是美元。

三、我国名义进出口产品结构分析

近30年来,我国名义出口产品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出口产品中工业制成品成为主导,且国际竞争力不断增强,在我国出口产品中的比重不断增加。我国出口产品的行业结构已经从资源密集型、劳动密集型行业为主,转向了技术密集型行业为主。我国的出口商品结构不断优化,表1可以看出从2000年到2008年我国出口商品中资源密集型产品、劳动密集型产品的比重逐步下降,技术密集型产品的出口稳步上升。其中资源密集型的出口比例从10.22%降到5.43%、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比例从51.69%下降到41.75%,而技术密集型产品则从2000年的38.00%提升到2008年的52.70%。从出口产品的技术分类来看,虽然长期以来劳动密集型低科技含量制成品(LT)是我国出口中最具有竞争力的产品,但2008年开始技术密集型已经成为我国出口最多的产品。技术密集型产品所占份额日益上升,在中国出口中占据半壁江山,标志着我国名义出口商品结构已经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为主转变[6]。

我国进口产品结构的一个重要变化就是资源密集型产品的比例进一步提高,资源性密集型产品在进口产品中的比重从2000年的20.76%提升到2008年的31.91%,并且随着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对资源需求的增加,资源密集型产品进口的比例还将延续增加的趋势;技术密集型产品的进口一直维持在较高水平,2000年为54.26%,之后还有增加的趋势,但在2008年下降到49.61%,不过仅凭2008这一年份的情况还难以得出技术密集型产品在进口中比重下降的判断,技术密集型产品在我国进口产品中依然占据重要份额;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口的比例呈逐年下降趋势,从2000年的24.24%下降到18.09%。

数据来源:CEIC数据库。

Schott,Rodrik (2006)在分析中国出口产品结构后认为,中国出口的产品与一般发展中国家有很大不同,不仅工业制成品出口规模和比重很大,而且出口产品中有大量的高技术产品,出口产品的技术水平较高。

如果从名义进出口商品结构的角度,我国出口产品中技术密集型产品比例已经占出口份额的一半以上,而在进口环节,我国进口的技术密集型一种较为稳定,只是在2008年技术密集型产品在进口产品中的比重下降。在2008年技术密集型产品出口首次超过进口。以技术密集型产品和劳动密集型产品占主导地位的出口商品结构, 特别是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快速增加,出口产品的差异性增强,在国际贸易合同谈判中的地位提高,有利于采用人民币进行结算,这为我国人民币跨境结算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7]。

四、我国进出口产品技术结构分析

根据表2,中等技术产品与高科技产品占我国出口产品总额的很大比重,到2008年,中等技术产品MT与高科技产品HT在出口产品份额中分别占24.48%、32.98%,两者累计占全部出口总额的一半以上。单从数据来看,我国出口产品具有相当技术水平,因而在国际贸易结算中也应该有相当话语权。

但是,进一步对中国出口产品的技术结构进行分析,就可以发现,当前中国出口产品的技术水平还不高,出口产品的竞争力也有待提升,出口产品在国际贸易谈判中还很难居于优势地位。

当前中国出口的中等技术产品与高技术产品实际上仍然处于低端层次,真正体现一国技术实力与较强产品竞争力的产品比重很低。比如出口的中等技术产品中MT3的比重较高,MT1、MT2的比重较小。而MT3产品差异性较小,我国仅仅完成产业链中的劳动密集型环节;MT1、MT2产品的异质性强,无论是在研发还是生产上都对生产厂家的技术能力有较高要求,更能体现一个国际的技术水平。再如我国出口高科技产品中HT1产品出口比例较高,HT2产品出口的比例较低;而HT1产品几乎都是产品终端加工装配环节放在中国,具有劳动密集型的特点,HT2产品才是真正代表一国高科技水平,反应现实的高科技产品竞争力。到2008年,真正体现一国技术实力和差异性较强的MT1、MT2分别只占出口总额的2.51%、5.78%,HT2占出口总额的3.01%。这说明我国出口产品的技术水平还不高,在国际贸易中谈判中的话语权有很大的局限性。

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中国资源性产品进口猛增,当前我国进口产品结构中,资源性产品占了相当比重,到2008年,资源性产品占进口总额的三分之一左右,并且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对资源需求的增加,资源性产品进口有进一步上升的趋势。技术密集型产品进口的比重一种较为稳定,甚至还有增长的趋势,虽然在2008年有所下降,但比重依然较大,占进口总额的一半左右。如果对进口技术密集型产品的技术结构做深入分析,发现产品差异性强,具有较强竞争优势的高技术HT2产品的进口呈现扩大趋势,到2006 年HT2 类产品的逆差已达到36. 4 亿美元;体现一国技术深度的中等技术MT2类产品的贸易,我国也长期存在逆差[8]。所以,进口产品的技术水平依然较高,产品在中国市场依然有较强的竞争力,在国际贸易结算中还是具有较强的话语权。

根据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我国名义进出口产品结构中出口较多技术产品的结论与我国进出口产品技术结构分析的结果不相符合,造成这两者不符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我国在国际产业分工链条中所承担的角色。我国出口的主要方式是加工贸易,由于外方控制了收益最高的设计、研发、品牌等环节,中方得到的只是份额很少的加工费。这其实就是国际分工从产业分工发展为“产品内分工”,在同一产品的不同工序、不同层次上由不同国家分工,每个国家和地区专门从事产品生产过程的特定环节。发达国家毫无疑问占据了产品分工的的高端, 技术研发、品牌运营以及技术密集型零部件生产等在发达国家进行,而发展中国家只能居于产品分工的的低端,只是完成劳动密集型等低端工序。国际分工的变化,导致了国际贸易产品结构的变化。在这样的国际分工状况下,表面上看发展中国家从出口原材料为主,变为制成品出口的比重大增,并且有相当数量的技术密集型产品出口。实际上发展中国家在其出口工业制成品中只是完成加工组装等劳动密集型生产工序,出口产品的技术水平并不高[9]。中国当前就处于这种情况,我国目前主要出口的高技术产品有很多是生产工序能够广泛分割, 并将加工装配环节放在中国的电子、通信设备类高技术产品[10]。我国出口的机械及运输设备中,很多只是参与了加工装配这些劳动密集型环节,将大量的具有资本技术密集形态的进口零部件装配成最终产品出口,比如,2009年我国机械及运输设备的中间货物进口的比重为66.51%,其中零部件进口为64.96%,这种生产分工名义上提高了我国机械及运输设备商品在资本技术上的比较优势(龙国旗,2010)。

综上分析,由于我国在国际产业分工中的地位不高,我国当前实际出口产品的技术水平有限,产品差异性也有待进一步增强,因此,出口产品的差异性总体不强,在国际贸易结算货币选择中依然居于不利地位。

五、结 论

根据国际贸易结算货币理论,在当前我国进出口产品结构下,出口产品由于技术水平不高,产品的差异性不强,议价能力有限,因而贸易结算货币选择中居于弱势地位,采用人民币计价结算比例必然较小;而进口商品多是资源性产品及技术类产品,在贸易合同谈判中具有优势地位,出口商可以选择利益最大化的货币进行计价结算。因次,在人民币存在升值预期的情况下,进口商选择人民币计价结算的意愿必然较强,这当然就会导致人民币结算进出口失衡情况的发生。所以,中国的进出口商品结构是造成人民币跨境结算失衡的重要因素。

当前是人民币国际化的起步阶段,由于我国存在资本管制,人民币还不能完全自由兑换,人民币对外投资也处于试点阶段,境外人民币的存量有限。纵观其他国际货币的发展历程,不管是美元、英镑、马克还是日元,在货币国际化的最初阶段都是通过对外贸易结算、对外直接投资和对外信贷等渠道从母国大规模向海外投放本币,人民币国际化也不例外。人民币通过贸易项下输出,是人民币国际化的必然途径。人民币结算失衡进一步促进了境外金融市场人民币数量的积累,客观上发挥了增加海外人民币存量的作用。只有境外有足够的人民币存量,形成有规模、交易频繁、交易与避险工具丰富的的人民币市场,才有可能进入支付软币(美元、欧元)而收入硬币(人民币)阶段。因此,从人民币国际化的角度来思考,人民币结算失衡及其所带来的负面效应是现阶段我们必须付出的成本,这些负面效应也是处于我国能够承受的范围之内。

[参考文献]

[1] Ronald McKinnon. Money in International Exchange:The Convertible Currency System[M]. Lond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79.

[2] Paul Krugman.Vehicle Currencies and the Structure of International Exchange[J]. Journal of Money,Credit and Banking,1980,12:513-

526.

[3] Bacchetta,Philippe,and Eric van Wincoop. Theory of the Currency Denomination of International Trade[R]. NBER Working Paper No.

9039,2002.

[4] Hiroyuki Oi,Akira Otani and Toyoichiro Shirota. The Choice of Invoice Currency in International Trade:Implications for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the Yen[J]. Monetary and Economic Studies,2004,22:27-63.

[5] Linda Goldberg and Cedric Tille.Vehicle Currency Use in Interna-

tional Trade[J]. Journal ofInternational Economics,2008,76:177-

192.

[6] 魏 浩. 中国工业制成品出口竞争力及其提升策略[J]. 国际经贸探索,2008(6):79.

[7] 李 超. 中国的贸易基础支持人民币区域化吗?[J]. 金融研究,2010(7):7.

[8] 齐俊妍. 中国是否出口了更多高技术产品?[J]. 世界经济研究,2008(9):43.

[9] 魏 浩. 中国出口商品结构、劳动力市场结构与高端人才战略[J].财贸经济,2010(10):96.

[10] 董有德,王 开. 国际贸易结算币种内生选择机制研究[J].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0(12):67.

The Analysis of Renminbi Cross-border Settlement Imbalance

Based on the Import & Export Products Structure

Liu Qi

(Department of Economics,Beijing Wuzi University,Beijing 101149,China)

篇3

2013年商业银行整体景气度

一、信贷投放规模适度增长,贷款收益率下行中趋稳

2013年,随着经济增长企稳回升,信贷需求将平稳增长。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指出“要适当扩大社会融资总规模,保持贷款适度增加”。预计2013年新增人民币贷款9万亿~9.5万亿元,较2012年有所增加。

首先,新一届政府上任将催生新的投资计划,固定资产投资的换届效应仍可能出现,推进城镇化的政策导向将进一步扩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2012年9月份以来,发改委已批复总投资规模超7000亿元的25项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规划与涉及公路建设、港口航道改造等30个基建项目。预计2013年投资增速将有所提高,从而产生大量的信贷需求。

其次,经济运行将稳中略好,收入分配改革方案也即将出台,居民收入增速有望平稳增长,加之扩内需的各项政策有利于稳定消费信心、持续促进消费,2013年消费增速将稳中有升,从而带动相关贷款需求增加。

第三,对小企业、三农、战略新兴产业等国家重点支持领域的信贷支持进一步加强,也将有利于信贷增长。

第四,刚性需求的持续释放仍将让房地产市场回暖的趋势在2013年得以延续,住房成交量有望平稳回升,房地产相关贷款需求适度增加。

鉴于经济增长小幅回升条件下信贷需求较为平稳、稳健,银行总体信贷环境不会过于宽松,2013年总体信贷供需形势可能趋紧。受贷款重定价因素的影响,预计贷款收益率将继续下行。但随着重定价完成,商业银行新发放贷款的收益率有望逐渐趋稳。若利率市场化进一步推进、贷款利率下浮幅度进一步扩大,贷款收益率也有进一步持续下降的可能。

二、存款增速基本持平,存款成本率继续高企

经济增速小幅回升会对FDI增长有利,短期资本流入可能增加,预计2013年新增外汇占款规模将大幅增加。银行持有企业发行的债券也会创造存款。2002年初银行持有的企业债券余额仅有1万多亿元,到2012年6月末则上升到了6万多亿元。在鼓励发展直接融资、企业发债成本较低的情况下,银行持有企业债券会进入快速扩张时期。综合考虑贷款、外汇占款和银行持有的企业债券三方面主要因素,预计2013年新增人民币存款约13万亿元,存款余额增速则在14.2%左右,与2012年末基本持平或略有提高。但考虑到存贷比依然偏高,股市恢复性行情等对存款有分流作用,存款的市场竞争依然激烈。

在经济增速小幅回升、企业盈利预期转好、经济活跃程度提高的情况下,企业将倾向于增加活期存款的持有量。受资本市场改革创新、上市企业经营向好的影响,股市有可能迎来阶段性上涨行情,居民户也将倾向于持有活期存款,活期存款占比将有所上升。鉴于部分银行依然面临较大的存款压力,存款市场竞争依然较为激烈,存款成本率将维持高位。

三、资产质量不会显著恶化但仍有反弹可能

虽然我国商业银行能够经受住经济周期的考验,资产质量大幅度恶化的系统性风险很小,但2013年不良资产余额仍有可能继续有所增加。预计全年不良贷款余额增长在700亿元~900亿元左右,不良贷款率将基本保持在2012年末水平,全年维持“一升一平”的格局。

从宏观层面看,银行不良资产见底的时间往往要滞后于经济增速见底3~6个月。基本可以判断我国经济增速已经于2012年三季度见底,据此推断2013年上半年可能是不良资产继续有所暴露并初步见底的时间。从银行的角度看,如果按照80%的不良转化率来处理2012年上半年生成的逾期贷款,会使得多数上市银行的不良率提高0.1~0.2个百分点。从企业财务状况看,与银行贷款质量有关的企业经营指标尚没有明显好转的迹象。受外需冲击较大的小企业和部分产能过剩问题突出行业的企业在短期内仍无法摆脱经营的困境,其资产质量走势仍是影响银行业不良贷款的最关键因素,仍值得关注。一是沿海地区外向型小企业不良贷款仍可能惯性走高。由于其他地区小企业主要面向国内市场,因此沿海地区小企业经营困难的问题向内陆扩散的可能性较小。二是少数行业贷款问题仍有隐忧。除钢贸行业不良贷款已明显暴露,光伏、航运和造船等行业贷款在2012年大多还处于关注类区间,在整合过程中产生不良资产的可能性较大,应成为2013年银行重点关注的潜在风险点。

四、商业银行盈利增速可能回落到一位数

受实体经济运行、货币政策调控和金融脱媒发展等因素的滞后作用和综合影响,预计商业银行生息资产增势平稳,净息差有所收窄,不良资产仍存在反弹可能,预计2013年上市银行净利润的增速可能下降到8.5%左右。

第一,生息资产温和增长,对利润增长贡献度有所下降。信贷投放规模虽略有增加,但增速会略有放缓,预计2013年全年新增人民币贷款约为9万亿~9.5万亿,增速则为14.3%~15%;对影子银行的监管将加强,成为影响同业资产继续快速增长的重要因素;跨境资金流动和外汇占款增长的新变化有利于银行存款增长并对生息资产的稳步增长起到支撑作用;债券资产将稳定增长。基于信贷投放约9万亿元的假设,2013年生息资产平均余额增速对上市银行利润增长的贡献度约为15%,比2012年全年17%(预计数)的水平继续下降,但仍是驱动银行盈利增长的最主要因素。

第二,净息差持续小幅走低。由于占银行存款40%以上的活期存款的基准利率降低幅度较小,因此2012年对称性降息也会导致银行净息差收窄;贷款重新定价的速度要慢于存款重新定价的速度,基准利率降低对银行息差的收窄效果往往在第二年的一季度才会充分体现;大型银行的贷款重新定价过程偏慢,由于大型银行的市场份额较大,其较慢的贷款重新定价速度导致银行业整体净息差收窄的速度较慢,2012年降息对净息差的压缩效果可能在2013年进一步显现。但考虑到2013年信贷供需形势处于“紧平衡”状态,净息差回落的压力相对温和。综合考虑以上因素,预计2013年银行净息差的回落幅度将有一定幅度的降低,下降幅度将在15个基点左右,并拉低上市银行利润增速5个百分点左右,从而构成银行净利润增速明显下降的最主要原因。

第三,拨备难以显著反哺利润。据估计,信用成本因素对银行利润增长的拉动作用,将从2012年1个百分点以上的正面因素,变为2013年1个百分点以上的负面因素。拨备的盈利调节功能弱化,是2013年银行净利润增速降至10年来最低水平的另一个重要原因。而拨备之所以已经很难释放,是因为不良贷款仍存在一定的反弹压力。

第四,手续费收入增速适度回升。2013年,商业银行手续费收入可能重新进入两位数增长区间,预计上市银行手续费收入对盈利增速的贡献度也将由2012年的-1个百分点左右转为2013年的2个百分点左右。一是由于名义GDP增速有温和回升,社会商品交易总金额有所增加,相应带动银行手续费收入“水涨船高”。二是2013年世界经济弱势复苏,出口增速有望有一定程度回升,而国内经济增长温和回升也会带动进口增速有所提高。这将带动国际结算类手续费收入增加。三是随着管理层对银行中间业务收费项目和收费标准的逐步明确,2012年三季度上市银行手续费收入呈现企稳迹象。四是2012年银行手续费收入的基数较低。但是银行刷卡手续费费率将平均下调23%~24%,可能使得上市银行净利润平均下降1个百分点左右。

第五,成本收入比有小幅反弹压力。由于营收增速下降至10%以下,而费用增长相对稳定,预计2013年上市银行的成本收入比将比2012年提高1个百分点以上至32.6%左右。预计成本收入比因素将拉低上市银行盈利增速1个百分点左右。随着中资银行战略转型的进一步推进,不论是从事零售理财、投资银行还是小企业贷款,成本费用的投入都必然显著增大,未来成本收入比温和反弹可能成为长期趋势。

2013年商业银行经营面临的

主要挑战和机遇

一、2013年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面临的主要外部挑战

贷款增速略低于去年,信贷供求存在结构性矛盾。在稳健货币政策的总体基调和更加重视拓展多元化社会融资渠道的政策导向下,预计今年银行业人民币新增贷款增速在15%以下,略低于2012年的水平。同时,信贷供求在一定程度上仍存在结构性矛盾。大企业仍处在去杠杆化的过程中,信贷需求相对不足。中小企业和个人的信贷需求相对较旺,但银行信贷供给相对不足。

存款竞争依然激烈,存款成本维持高位。从中长期看,我国人口结构进一步老龄化,金融脱媒大势所趋且逐步提速,银行存款增速下降将成为长期趋势。年底年初,股票市场出现恢复性上涨态势,对银行存款的分流效果将更为显著。2012年存款利率上浮空间打开,随着各行经营转型的推进,定价策略将进一步分化,存款的价格竞争可能加剧。未来资本市场持续改革创新,第三方支付高速发展,移动支付方兴未艾,银行存款拓展将面临金融脱媒和技术脱媒的更加有力的挑战。

周期性冲击和结构性压力交织,资产质量仍有隐忧。考虑到不良资产见底的时间要滞后于经济增速见底的时间,今年上半年银行仍可能存在不良贷款总量有所增加的压力。我国劳动力成本优势趋弱,经济增长更为倚重内需,外贸增速处于低位,出口导向型、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面临长期性经营压力,风险会从东部地区向中西部地区企业扩散进而传导至银行贷款。社会融资渠道拓宽,直接融资和互联网融资加速发展,银行优质的大型客户和小微客户均被分流、腹背受敌,资产质量承受压力,信用风险管理能力面临挑战。政府换届效应和城镇化效应的叠加,投资可能存在过热的隐患,从而给银行投入的配套资金带来潜在风险。

经营环境多方制约,中间业务快速增长受限。2013年我国经济名义增速(含GDP实际增速和社会物价增速)上升不多,社会经济交易总量的慢速增长将对银行支付结算类收入的增长构成总体制约。影子银行监管加强,银行信托、理财等业务和一些创新类业务的发展将受到影响。

金融改革继续深入,降低银行盈利增速。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有效降低社会融资成本,利率市场化可能继续深入推进,贷款利率下浮幅度可能扩大,长期、大额存款利率上浮空间可能进一步打开。作为利率市场化的配套措施,存款保险制度将会尽快实施,银行业准入门槛将会降低。随着上述金融改革措施的落实,银行竞争压力进一步加剧,经营成本进一步抬升。

二、2013年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主要机遇

供求关系有所改善,有利于贷款合理定价。2013年,国内稳增长政策和政府换届效应促使投资增速逐步回升;企业经营态势逐步向好,对经济增长预期改观;消费仍将保持平稳增长;房地产市场回暖的态势仍可能继续。无论从宏、微观层面看,实体经济对银行信贷的需求比2012年会有扩大。在贷款供给适度增长的情况下,供求形势对银行稳定贷款利率和优化贷款结构较为有利。由于银行利润对息差变动的敏感度最高,因而2013年盈利增速不会再现2009年“量难补价、自由落体”的局面。

推动存款稳步增长的积极因素尚存。如前所述,在贷款派生、外汇占款、财政存款等方面因素的推动下,预计今年商业银行新增人民币存款约13万亿元,较去年明显扩大,增速比去年略有提高。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优化存贷比监管指标,部分稳定性较强的同业存款可能纳入存款统计口径,有利于扩大存款基础、降低存贷比。

经济金融转型深化,新兴业务仍存发展机遇。在宏观政策拉动和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作用下,消费仍将保持平稳增长,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名义增速仍可能达到14%左右,银行消费信贷和支付结算等相关业务仍将保持较为良好的总体发展态势。社会融资规模适度扩大,金融市场改革创新深化,股票市场将出现阶段性行情,人民币进一步国际化,商业银行财富管理、投资银行、资产托管、资金存管、产品代销、衍生产品和跨境人民币业务等存在较大的发展空间。

运行环境稍有好转,银行资产质量不会显著恶化。从外部环境看,去年四季度以来,随着中央政府一系列稳增长政策出台和落实,经济增速趋于稳定,并出现向好的迹象。2013年经济增速有望小幅回升,达到8%左右。这决定了银行资产质量下行的压力逐步减轻,系统性风险总体可控。从银行内部看,当前我国银行业的经营状况良好、管理素质不断提升、跨周期发展能力不断增强,完全能够妥善应对考验、有效化解风险,保持平稳运行。

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

对策和建议

未来商业银行的发展战略必须量身打造并动态优化,经营管理的理念、机制、流程、方法和技术必须切实更新;信贷结构、资产结构、客户结构、业务结构、收入结构和盈利结构必须加以转变;创新能力、定价能力、服务能力、风险管理能力、资源配置能力和成本控制能力必须显著增强。2013年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应“多管齐下抢抓机遇、严控重点领域风险、优化降本增效机制、深入推进存量改革”。

一、顺应社会资金流动趋势,以合理成本争揽稳定存款

一是抓住居民和企业售汇意愿有所增强、资产“外币化”转向“本币化”的机遇,加大结售汇业务的拓展力度,积极拓展售汇所带来的新增人民币存款。二是抓住存款活期化趋势,拓展各类低成本活期存款。三是考虑到计算存贷比的存款口径可能有所扩大,积极争取更多稳定的同业存款。四是加强本外币、境内外、离在岸、对公对私、银行与子公司、存款业务与债券承销等各种形式的业务联动,带动存款增长。五是强化产品创新,进一步加强银行卡与网络、手机、电话等新兴支付渠道的对接,实现线上线下一体化,增加资金沉淀量。六是优化客户分层管理,统一各类客户信息,继续推进精准营销,努力夯实存款发展的客户基础。七是注重“开源吸存”,以资本市场脱媒资金、要素市场结算平台资金、政府机构财政事业资金、金融机构同业资金等为重要目标,拓宽资金吸纳源头和渠道。八是积极加强主动负债管理,优化负债结构,通过灵活的主动负债弥补存款稳定性下降的影响。九是切实加强存款成本控制。合理确定并动态调整不同存款的上浮或下浮幅度,优化FTP定价机制对存款发展的引导作用。

二、把握业务发展机遇,优化贷款投向结构,提高贷款定价能力

一是依托我国经济发展转型的总体部署,有序加大对城镇化、房地产、装备制造业、战略新兴产业、消费升级、科技创新、现代服务业、文化产业等领域的信贷投入力度,同时对一些传统夕阳产业及时退出。二是抓住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基础设施投资仍有较大空间的机遇,将信贷资源适度向中西部地区倾斜。三是有所为有所不为,以前瞻、战略的眼光看待小微企业贷款问题,进一步创新业务发展和风险管理的思路与方法,积极稳妥、精耕细作地发展好小微业务。四是谨慎实施贷款利率下浮政策,通过客户结构调整和深化RAROC工具的应用,努力稳定贷款定价水平,保持并提高贷款收益率。对银行议价能力弱,综合效益偏低的部分大型企业采取相对谨慎的态度,尽量降低利率下浮贷款的占比,减少为抢规模而放弃收益的现象。

三、努力挖掘非信贷业务的发展机遇,提高其盈利贡献度

一是抓住资本市场改革创新和阶段性上行的机遇,积极发展资产管理、产品代销、资金融通、存管托管等相关业务。二是在基准利率保持基本稳定的情况下,可以考虑适度增加对中长期债券的投资。三是顺应我国消费增速和消费比重趋升的方向,继续大力发展支付结算和银行卡类中间业务。四是继续研究挖掘收费业务潜力,适时推出新的合理收费项目。五是加强对基层的分类指导,加大对中间业务总体发展情况和重点业务品种的考核力度。

四、创新思路、流程和技术,持续提升人性化服务的质量

一是优化各相关业务系统,整合客户信息,在系统掌握客户偏好的基础上为其提供一站式、定制化、增值型、推送式服务。二是加强与各类大型服务企业的合作,为客户提供交叉、互补式的服务,共同全面满足客户需求。三是依托互联网、移动互联网渠道,深化信息技术应用,为客户提供更加贴身、便捷的服务。四是学卖场、连锁餐饮、电商平台等其他服务企业好的做法和经验,持续优化客户服务体验。五是持续梳理、动态优化关键服务链,消除服务断点,优化服务流程,提高服务效率。六是通过存量挖潜和持续培训,有效增加各类服务人员的数量、提升服务水平,有效、专业地引导客户和开展服务。

五、以战略为导向建设降本增效的长效机制

一是实施战略性成本管理,从源头上把控成本。做任何重大的成本支出决策之前,首先以发展战略为准绳进行评判。二是完善有利于节约成本的激励机制。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应该建立更加激励相容的成本控制机制,让成本使用者(信息最充分的人)有动力去最高效地花钱。三是对于成本投入要有“容忍度”、“宽限期”。允许有战略投入期,培育、呵护转型业务的“幼苗”开花结果。

六、强化重点领域风险管控,确保资产质量安全

继续密切关注小企业、钢贸、光伏、个人经营性贷款、政府融资平台等领域和重点企业的经营情况,全面深入开展存量资产排查,对可能出现逾期或不良的信贷业务提前制定防控措施。同时高度重视理财、托管、投行、离岸等表外业务,特别是承兑汇票、信用证等表外授信业务的风险管理,尽快完善相关制度和工具。进一步加强减退加固工作。着力加大对逾期贷款的集中处理和清缴力度。对部分地方政府盲目投资的潜在风险予以关注。

七、切实优化体制机制,重点推进存量改革

坚持“战略链接”和“责权利”统一的原则把改革推向深水区,提高业务经营、资源配置和绩效激励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