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形资产保值性分析范文
时间:2023-06-30 17:57:1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无形资产保值性分析,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资产结构 企业绩效 资产结构类型
一、引言
资本结构与资产结构是企业财务理论中的两个重要内容。资本结构是企业筹资结果,反映资金来源;资产结构是企业对资源的配置情况。虽然资本结构与公司治理息息相关,但其主要是从融资角度进行分析,易忽视融资之后资金的运作情况。资产结构能更直接地作用于企业绩效,优化资产结构有助于企业管理者合理安排资源,提高资产利用效率,提高企业经营绩效。
二、相关文献综述
资产作为企业运作的源动力,如何对资产进行配置才能最大程度发挥其作用是我们不容忽视的问题。对资产结构和企业绩效相关性的研究是解决此问题的关键。杨楠(2014)以创业板上市公司为样本,分析了资本结构的影响因素。发现偿债能力、企业规模、企业成长性、资产担保价值与资本结构之间呈显著正相关,企业的盈利能力、营运能力与资本结构之间呈显著负相关。张俊瑞、张健光(2012)研究了资产结构与资产效率、资产效率与企业价值之间的关系。发现在资产结构与资产效率、资产效率与企业价值之间存“倒U型”规律,但管理层持股比例与企业价值存在正U型关系。王鑫(2012)从公司资产结构及绩效影响因素入手,分析上市公司资产结构对绩效的影响,发现固定资产比率与企业绩效呈显著负相关关系,流动资产比率、货币资金比率、长期投资比率、应收账款比率与企业绩效显著正相关。周艳(2009)通过对不同行业企业分析发现,优化资产结构是提高企业效益的有效途径,对资产结构的管理应注意保持各项资产的合理比例及资产结构的整体合理性。目前的研究不完善的地方主要是对资产结构的分类较为单一,大多都是以资产流动性对资产进行分类,难以全面反映企业绩效。
三、资产结构与企业绩效相关性分析
要对资产结构进行更深入的研究,首先需要对资产进行合理分类,分析不同资产分类方式下的资产结构与企业绩效的相关性。不同的划分方式,不仅反应了企业对各属性资产组合的侧重,也能使得企业从更加全面的角度考察资产。资产常见的划分方式主要是根据流动性进行划分。这种方式较为单一,还有很多的分类标准,与之对应着各种不同类型的资产结构。张俊瑞,薛旺辰(2007)在研究资产结构的影响因素及模式中,从资产的占用形态、占用期限、用途、资本形态、数量习性、投资方向、产业结构七个方面对资产进行了分类,这一分类方法较为全面的考虑了企业经营内部和外部因素影响。本文将引用前三种主要划分方式,对资产结构与企业绩效的影响进行分析。
(一)资产结构分类描述
资产按占用形态划分可分为有形资产与无形资产,有形资产包括实物资产和金融资产,这三种存在形态不同的资产在总资产中所占的比重就是资产的占用形态结构。资产按占用期限划分是指不同占用期限的资产在总资产中所占的比重,如长期资产和短期资产。资产按用途划分是指收益性资产、保值性资产和支出性资产所占总资产的比重。
(二)资产结构与企业绩效相关性分析
1.实物资产、金融资产、无形资产与企业绩效相关性。实物资产包括固定资产、原材料等生产经营所必须的资产,实物资产所占总资产的比重越大,越有利于生产经营,绩效就越好。金融资产包括交易性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投资、长期股权投资等,这些资产可以使资产保持较好的弹性和流动性,并具备一定的收益性,因此,一定条件下,提高金融资产比重有助于提高企业绩效水平。但又因为该资产伴随着一定风险,如果风险大于收益,容易对企业绩效产生负面影响。因此可以推断,金融资产与企业绩效之间存在倒U型关系。无形资产体现着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利于企业的长期发展,有助于提高经营效益。
2.流动资产和长期资产与企业绩效相关性。流动资产的特点是流动性和周转能力强,但获利能力较弱。持有过多的流动资产,使得边际收益会小于边际成本,企业收益下降。合理的流动资产比例将有助于企业绩效的提升。长期资产变现周期长、风险大、获利多,在一定范围内,长期资产所占比重越大,意味着企业的生产能力充足,绩效越好。但是,长期资产占用资金较多,容易形成设备闲置、生产能力过剩等情况,抵减收益,影响绩效。
3.收益性资产、保值性资产和支出性资产与企业绩效相关性。如存货、应收账款等能为企业带来直接收益的资产均为收益性资产。收益性资产的比重越高,企业绩效越大。保值性资产是不能直接带来收益的资产,支出性资产是计入费用的、不断被消耗的资产。保值性资产和支出性资产所占比例越大,企业的收益越低。但是,并不是说要无限降低支出性资产,支出性资产的存在是为了保证企业的正常生产,只要增加支出性资产所带来的收益低于其所带来的费用,那就是有益的。因此,企业需要保持一定的保值性资产的和支出性资产来维持企业正常运作,同时加大对收益性资产的投入,从而提高绩效。
四、结论
本文通过对资产结构的相关理论和文献研究,对资产划分依据进行了分析,并结合以前学者的研究成果,选择了三种主要的资产划分方法。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企业结构与绩效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实物资产、无形资产与企业绩效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金融资产与企业绩效之间存在倒U型关系;流动资产和长期资产在一定范围内与企业绩效正相关,超过该范围则负相关;收益性资产、保值性资产和支出性资产与企业绩效正相关。可见,相应地增加实物资产、无形资产、收益性资产、保值性资产和支出性资产所占总资产的比重,合理安排金融资产、流动资产和长期资产所占总资产的比重,将有助于企业提高绩效。但由于不同行业情况不同,本文的结论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有待分行业进一步分析。
参考文献
[1]杨楠.创业板高新技术中小企业资本结构的影响因素分析[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03:136-143+164.
[2]张俊瑞,张健光,高杰,李金霖.资产结构、资产效率与企业价值[J].管理评论,2012,01:127-138.
篇2
关键词:高校;国有资产管理;问题及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6-0-01
高校国有资产是指被高校占有、使用,依法确认为国家所有的,能以货币计量的各类经济资源的总称。其表现形式有流动资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对外投资等,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来源:国家供给、高校根据国家规定利用国有资产组织的收入、接受捐赠或其他合乎法律规定的来源。高校国有资产是学校开展教学、科研、后勤等重要的物质条件,是学校顺利完成各项任务的前提,其数量、质量的等级是衡量高校实力的重要指标。
一、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的必要性分析
(一)促进节约型高校建设的必由之路
建设节约型社会的理念对高校提出了新的挑战。虽然现阶段高校国有资产的规模不断扩大,但基于历史和现实的各类原因,高校国有资产管理仍存在诸多问题,例如“家底不清”、资产配置不公平、核算不规范、管理手段落后等,这不仅浪费了高校的国有资产,又增加了高校的运行成本。因此,对高校国有资产的科学管理,可有效降低学校运行成本,是促进节约型高校乃至节约型社会的必由之路。
(二)清晰产权关系的客观要求
现阶段的高校不仅单纯从事教学和科研,而经常涉及到农业、工业、服务等各个领域,这就意味着高校国有资产构成的多元化,虽然这为高校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资金来源,同时也给资产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科学管理高校资产是明晰资产的基础、必要性工作。
(三)保障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必要措施
高校国有资产科学管理是资产保值、增值的必要措施。高校国有资产运行保值是基础,目的是增值,高校资产具有多元化特征,如何协调高校资产、实现资产的保值增值,科学管理是必要的措施。
二、高校国有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有学者称,高校国有资产现状是“迅猛增长”与“悄悄流失”并存。前者是社会、高校快速发展的需要及必然结果;而后者则是因为管理体制、管理措施不力及产权意识淡薄等原因所致。本文将高校国有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及成因总结如下:
(一)职能分散,资源浪费
目前,虽然大部分高校都设立了国有资产管理部门,但并未形成统一管理,多头管理的现象仍然存在,所有权归国家、使用权归高校、管理权却分散于学校的各个部门,表现在以下两方面的分散:1、固定资产配置分散,即固定资产配置分布在各院系、研究所或机关各室,这就造成管理人员众多,管理职能分散,这不仅影响着固定资产使用的效率,也加大了协调的难度;2、管理效率不高,存在资源浪费现象,学校方对于通用型的设施设备缺少有效的管理,导致这类资源的共享程度不高,从而造成了资源的闲置和浪费。同时,有些高校重购建、轻管理,资产管理严重缺位,造成管理严重不力。
(二)意识淡薄,机制欠缺
高校在办学过程中,较多地注重社会效益而忽视经济效益,尤其是无形资产管理及科研成果的转化一直没有得到充分重视,一些专利性成果长期被私人、企业占用。这种意识淡薄的现状也造成了资产管理的不力,而且目前多数高校的资产主要由国家划拨,在使用时不计提折旧,也不计盈亏,使得对资产管理没有保值增值的意识,更未形成保值增值的管理制度,以至在高校资产管理中呈现出重钱轻物,重购置轻管理的现象。
(三)制度欠佳,监督乏力
高校资产管理,长期以来制度建设比较滞后。现阶段,较多高校的资产租借、处置,没有严格的内部监督机制。例如,资产的出租出借,收入归谁,如何核算没有严格的规定,随意性较大,甚至不计盈亏;在资产处置时,具体操作缺乏有力的内部监控及科学有效的评估价值,随意性很大。
(四)核算不规范,收益失真
一些高校对国有资产管理方面核算不规范,存在着收益失真现象。例如“在建工程”和“其他应收款”存在着长期挂账现象,其原因如下:首先,部分项目未通过批准,手续不健全,无法完成资产入账;此外,一些在建项目超计划、超预算,致使资产不能入账;其三,由于核算不规范,一些费用没有进行合理摊销。另外,资产通过出租出借等方式形成的收益不能纳入学校预算管理中,但长期以来,大学工勤人员人数较多,为后勤人员支付庞大的支出,资产收入则是重要来源,因此,以收养人也成为诸多高校目前较为普遍的现象。
三、高校国有资产管理对策分析
(一)改革完善高校资产管理、核算制度
一方面,财务部门要与资产管理部门相结合,对账目进行仔细统计核对;另一方面,应完善高校固定资产管理的指标体系;三是推行固定资产折旧制度,按照资产性质、类别及使用情况对其进行折旧计算,但图书是特殊的固定资产,一般情况下不会贬值,相反还会增值,因此不用计提折旧,但仍要定期进行清理。
(二)利用数据库系统,实现动态监控功能
建立学校“国有资产综合管理平台”,打造资产数据库,实现资产信息公开化,将各部门的信息数据进行对接,逐步实现国有资产的集成化、数字化、信息化管理。
(三)树立“运作”资产的管理观念
树立运作资产的理念,达到资产保值、增值目的,并逐步完善资产有偿使用制度及效益评估体系,实现资产的优化配置以确保资产保值、增值。
四、结语
在各高校大规模扩招、高校国有资产快速扩大的今天,高校国有资产管理面临着保、增值以及优化管理的新考验,当前,要科学进行国有资产管理,就必须找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对症下药,通过修正制度、完善体制,有的放矢的对国有资产进行核算、运营,防止国有资产的流失,以保证国有资产的保、增值,发挥其最大效益。
参考文献:
篇3
一、会计计量方法的演进:现值模式――信息观――计量观
(一)理想环境下的现值模式理想环境是指公司未来的现金流量和经济体制中的利率是众所周知的,确定的。包括可以确定和公开地得知企业的未来现金流量和经济中的利率;或者是在有风险和不确定性的情况下,强调了具有一个给定的、固定的用于公司未来现金流量折现的折现率;完整的、众所周知的事件组合;事件概率的客观性及事件实现的公开性和可观察性;这样可在期望的现金流量的基础上计算出公司的市价,理想状况下的市场是完美的市场,其会计计量方法是现值会计模式,资产和负债的计价基于期望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财务报表是建立在期望现金流量基础上的,而且与股利是无关的,财务报表具有相关性;它客观地反映了期望的未来现金流量且管理人员无法操纵报表数字,所以,财务报表是可靠的,资产负债表包含了所有的相关信息,而收益表不具有信息含量。
(二)市场有效假定下的信息观理想环境难以存在,因而在现实环境中,提供的会计信息能否满足利益相关者的决策有用需求十分重要。会计信息的有用性表现为会计信息能够改变投资者的信念和决策行为,把有用性等同于信息含量称之为财务报告有用性的信息观。决策有用性的信息观是财务报告的一种方法,认为预测未来公司业绩的责任在于个人,并且专注于为此提供有用的信息,这一方法假设证券市场是有效的,认为市场会对所有来源的信息作出反应,包括财务报表。财务报告的信息观主要是研究会计信息与股票价格的关系,而不考虑市场是怎样把信息转换到股价中去的。信息观从上个世纪60年代末起就在财务会计理论和研究中占据统治地位,信息观假定投资者是足够理性的和证券市场是有效的,市场价格会对会计信息作出及时反应。信息观是建立在历史成本会计基础上,历史成本会计是损益表法,即未实现的价值增量不在资产负债表中确认,净利润滞后于真实的经济状况。价值的增加通过收入或者现金流的增加实现时予以确认,收益是收入与赚取收入所费成本的配比过程,损益表含有重要的信息含量,提供了公司创造价值当期部分的信息。
(三)市场并非充分有效下的计量观1968年,鲍尔和布朗(Ball & Brown)等人从不同角度对证券市场中股票价格对公司财务报告所提供的会计信息产生的反应进行了验证,开创了实证研究的先河。但现实中证券市场并非如原来认为的那样充分有效,列夫(Lev,1989)的研究表明,在短时间内股票收益中,仅有2%-5%的的非正常收益是由会计盈余所引起的,这带来了以历史成本为基础的财务报告是否具有相关性的问题。实证研究提供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证券市场可能没有原先认为的那样有效。
除非在理想环境下,不能期望净收益能解释证券的所有非常报酬。然而净收益的市场反应份额仅占2%~5%也似乎太少,列夫将这归因于低劣的财务报告质量,这导致了针对低质量盈利信息原因的研究。柯林斯、科萨、桑肯和斯隆(Collins,Kothari,Shanken&Sloan,1994)证实,低盈利质量是因为以历史成本为基础的盈利信息缺少及时性。这导致了一种提议的产生:当可靠性的减少所带来的损失没有超过增加及时性的效益时,将公允价值计量纳入财务报告也许能提高盈利信息的质量。随着金融工具及其衍生品的大量使用,在财务报表中增加对公允价值的使用成为必要。因此,公允价值会计体现了由信息观向计量观的转变。
所谓财务会计的计量观,是指会计人员已经认识到有责任将现值或公允价值恰当地纳入财务报告中(Scott,1997)。大量的研究表明,对计量方法的应用可以增强财务报告决策的有用性(Scott,1997)。证券市场并非充分有效增加了财务报告的重要性,改进后的财务报告能更有助于投资者预测公司的内在价值,降低行为性偏见的程度。所以,证券市场的并非充分有效支持了决策有用的计量观。
二、计量观的支撑依据
决策有用计量观是一种财务报告方式,该方式是在具有合理可靠性的前提下,会计人员将公允价值融入财务报表中,从而认可公允价值在帮助投资者预测公司内在价值时所起的作用。
(一)实证研究结果支持计量观鲍尔和布朗(Ball & Brown,1968)通过实证研究证实证券价格确实对净收益有所反应,投资者可从以历史成本为基础的财务报告包括充分披露的信息中获取决策信息。但是随后列夫(Lev,1989)的研究表明,在盈利信息公布前后几天内,投资者所获证券异常报酬中,只有2%~5%的份额归功于盈利信息本身,大部分异常报酬受其他因素的影响。针对市场对财务报表信息做出的反应,许多会计研究者进行了实证研究:预期理论认为,投资者在考虑一项风险投资时,将会分别评估其收益和损失。谢弗林等经过实证研究证实了投资者会持有已发生损失的股票而卖出可获得收益的股票,这样对收益和损失分开评估与对概率进行主观衡量结合起来,会导致一系列非理。伯纳德和托马斯证明了净收益公布后,股价在一段时间内持续波动。欧和彭曼的投资战略模型证明,市场并未对某些资产负债表信息做出充分反应,而是等到资产负债表信息在收益或现金流量上体现出来才做出反应等。大量的实证证据表明,证券市场并不象人们先前所想象的那样有效。
证券市场上投资者还存在过分自信和自我归因偏见,即投资者根据净收益信息会作出过分偏离他们作为理性投资者该做的反应,并且认为好的决策结果是其能力强,不好的决策结果则是因为出现的事件状态不好,不是自己的过失。这种心理因素会导
致市场的股价惯性,通过泰特曼的实证检验已证实了这种股价惯性的存在。所以说证券市场并非充分有效,这就提出了历史成本报告是否具有相关性的问题。有效市场异常情形的存在,如延迟反应、市场对非盈余信息的反应等,意味着投资者在评价企业未来盈利的可能性时需要更多的其他信息,而不仅仅是以历史成本为基础的财务报告所提供的会计信息,这是由于财务报告的盈余信息质量不高导致的,所以将公允价值计量观引入以历史成本为基础的财务报告中,或许能提高盈利信息质量,从而使投资者充分利用这些信息,提高投资决策的有用性。
(二)奥尔森净剩余理论支持计量观净盈余理论显示,企业的市场价值可以按照收益表和资产负债表中的变量来表达。奥尔森的净剩余理论(也称为残余收益模型)通过说明公司的价值是如何可由资产负债表与损益表基本的组成部分来确定,提供了一个与计量观一致的理论框架。奥尔森认为,公司价值的根本决定因素是其股利流。因而计算公司价值有三种方法:一是用期末所持现金的预期现值计算,称为比较股利模型,即公司价值=预期期末所持现金的期望现值;二是用未来的现金流量计算,称为现金流量模型,即公司价值=期初所持现金+本期预期流入现金的期望现值,即三是用财务报表变量来表示,称为费尔萨姆一奥尔森模型,即公司价值=每期资产负债表上公司资产的账面净值+未来异常收益的预期现值(商誉),其中异常收益=预期收益一实际收益。
从净盈余理论的公式可以看出:公司市值与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都相关,因为公式揭示了本年度的异常收益;该公式也显示,投资者需要信息来帮助评估存续收益与投资者对当前盈利的反应。
在理想环境下,商誉为零,所有资产和负债都是按照公允价值计价的,这种会计称之为无偏会计。若部分资产按照历史成本计价,资产负债表上公司资产的账面净值就会发生偏移,这种会计称之为有偏会计。对于有偏会计,只有奥尔森的净剩余等式成立,其余两个公式不成立。当会计是有偏的时候,公司没有记录商誉,所以历史成本会计下净收益会滞后于实际经济业绩。奥尔森的净剩余理论模型的特点是,不管公司如何进行会计政策选择,是高估净收益还是低估净收益,由会计政策选择导致的未入账商誉的变化正好被账面价值的反向变化等额抵消,所以奥尔森模型计算出的公司价值是相同的。
费尔萨姆一奥尔森模型引进了持续性,这里有两方面问题值得关注:即使在理想条件下,由于异常收益会持续到下期,则损益表也含有重要的信息。因为公式:公司价值=每期资产负债表上公司资产的账面净值+未来异常收益的预期现值(商誉),此时公式中商誉≠0;由于可持续收益对公司未来业绩至关重要,所以投资者希望获取能帮助他们估计可持续收益的信息,会计人员应当对持续性不同的项目进行分类,以提供对投资者更有用的信息。
费尔萨姆-奥尔森模型可用来预测公司的股票价值,然后与公司的实际价值对比,这样可以看出公司的股票价值是被高估还是被低估。奥尔森的净剩余理论支持了计量观。因为如果在资产负债表上报告的公允价值部分越多,则公司价值中包含在未入账的商誉就越少,于是投资者在估计公司价值的构成部分时所犯错误的可能性就越小,这就能够提高投资者的决策质量。
尽管净盈余理论适用于任何会计基础,但其“企业价值取决于基本的会计变量”的证明与计量观是一致的。
(三)实务中法律责任的承担也支持计量观(不是增加披露)越来越多的实务因素也支持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计量上,如金融机构的破产表明资产价值被严重高估,所以,出现了要求用市价计价、最高价测试以及其他公允价值为基础技术的会计准则以有助于减轻审计人员的责任。审计人员为了减轻法律责任,更愿意在资产负债中引入公允价值的计量观,在不严重丧失可靠性的情况下,会计人员采用公允价值会预测到公司可能出现破产、兼并、环保责任等方面的价值变化,增加决策的有用性,这导致了计量观的复归。
环境的变化也给历史成本会计带来了难题:如技术进步要求公司调整规模和结构,这必然会造成许多兼并、重组、裁员与破产事件的发生,给以历史成本为基础的净收益与资产估值的充分性施加了压力。另外,由于面临许多未来责任,如环保责任、社会责任,则无法应用历史成本会计的收益与配比原则。计量观的大量使用在减少投资者的偏见以及控制市场的无效率上还是有作用的。对证券市场的研究,关键是确定市场的有效程度问题。所以会计人员主要是要清楚在多大程度上计量观将增加决策有用性,以减少现存市场的无效性。由于存在可靠性问题,计量观永远不会扩展到所有财务报表项目都以公允价值为基础计量,如资本资产的历史成本的计量基础不会被取代。
三、现值计量观在会计实务中的应用
现值计量观应用中主要面临的问题是可靠性。如果为了更大的相关性而牺牲了太多的可靠性,则财务报表的可靠性就会大打折扣,所以应在财务报表中恰当的引入公允价值。对某些资产和负债以公允价值进行确认与计量来提供信息,财务报告的重心将由利润表转移到资产负债表上。
(一)财务报告现值计量项目 一直以来,财务报告中就存在相当多的现值计量项目,如短期应收和应计项目因支付期间相当短,没必要折现,实际上是以现值为基础计价;长期债券中使用实际利率法;投资使用成本与市价孰低法,一旦资产价值被冲减,就不再转回;长期资产减值当资本资产账面价值超过可回收净值时,应冲减账面价值,计算可回收净值时所估计的未来现金流量不需要折现,如果资产减值了,则应当减计至公允价值;若一公司被全部或实质收购,则允许被收购公司在资产负债表上按重估后的价值进行记录,将计量观引入了财务报告。以上均运用了公允价值的计量观。这些项目中部分运用公允价值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公司财务状况和前景,对投资者的决策是有用的。
(二)美国金融工具计量观一是债权和权益证券的计价。FASB将债权和权益投资的资产分为持有至到期日的、为交易而持有的、可用于出售的三类。持有至到期日的证券按照摊销后的成本计价,为交易而持有的以及可用于出售的证券按公允价值计价。衍生金融工具。二是衍生金融工具是价值取决于一些基础性的价格、利率、汇率或其他变量的合同。衍生金融工具可能需要、也可能不需要初始投资,要求或允许用现金交割――不需要交付与基础性变量相关的资产。衍生工具具有杠杆的性质――用相对较低的成本获得许多保护或进行投机活动。FASB要求在编制资产负债表时,所有的衍生金融工具都必须以公允价值计量。三是套期保值会计。进行套期保值主要是为了进行风险管理,企业面临的风险主要有价格风险和信用风险。企业可以通过持有的资产和负债进行自然套期保值,也可以通过购买套期保值工具进行套期保值。信息观下与套期保值交易有关的未实现利得和损失予以递延,在资产负债表中确认,直至这些交易真正发生。FASB要求对
于指定为已确认资产或负债套期保值的衍生工具(称为公允价值套期保值),套期保值工具和被套期保值项目上的利得或损失计人当期损益。而将指定为预期交易套期保值(称为现金流量套期保值)的衍生工具上的未实现利得或损失包含在综合收益中,直至交易对净收益产生影响。
(三)无形资产会计无形资产会计是对计量观的终极测试。由于无形资产很难预测其盈利性和成本收回,因而无法确定其公允价值,无形资产只有在其获得高于所用资本成本的异常收益时,才具有商誉,但报告商誉的公允价值会带来信息的可靠性问题。商誉主要有外购与自创两类。外购商誉是指当一家公司并购另一家公司时,兼并公司支付的价格与被兼并公司资产公允价值的净值的差额为商誉。在历史成本基础下,商誉必须在其使用寿命期内摊销。但在现值计量观下,商誉以收购时所确定的价值被保留在合并资产负债表上,除非有证据表明它已经减值,此时应采用最高值测试从而将商誉减计至新的公允价值。新准则取消了权益结合法,并对商誉运用最高值测试使无形资产确认向计量观迈进,净剩余模型可能为估计商誉的公允价值提供了一个理论框架。自创商誉。自创商誉由于没有现成的确认成本,所以通常在其发生时就会被冲销,由此带来了收入和成本不匹配问题,且报告收益的价值相关性很低。改进自创商誉的建议包括将成功的研究项目资本化,以及重编前期的财务报表,以在获取了更多的近期信息后更正提前冲销的无形资产成本。
篇4
【关键词】财务风险 成因 对策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医院的内外部环境发生了根本变化,医疗服务市场的竞争将日趋激烈,医院的经营机会与财务风险同在。加强医院财务风险的预防和控制,建立和完善医院防范风险的机制,已经成为现代医院财务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本文在现有理论的基础上,分析了医院财务风险的现状和产生的原因,提出了解决措施。
一、医院财务风险现状
1、资产流动性较差
一些医院片面地通过降低药品进价来降低药品购置成本,忽视了药品的储存成本和缺货成本,存货大量积压导致流动资金占用过多,医疗资金使用效率十分低下。
2、资产变现能力较差
除了少数医疗设备属于高利润率的投资项目外,相当部分的医疗设备,尤其是如X光机类的基本医疗配置项目,基本上没有收回投资的可能。加上现代医疗设备价值高、更新换代快的特点,如果不能取得预期的投资效益,医院需要承担巨大的投资风险。
3、应收账款比例大
医院应收账款主要由医疗欠费构成。医疗欠费在各级医院普遍存在,不仅给医院背上沉重的包袱,而且直接影响医院财务成果的真实性。
4、财务经营信誉持续降低
财务信誉是医院的无形资产,是医院理财的重要条件。良好的财务信誉,对医院的筹资、信用结算、药品卫生材料的采购等都有极为重要的作用。信用低的医院不但筹资困难,还会损害医院的整体形象,给医院经营带来不利影响。
5、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明显下降
部分医院存在医疗质量降低、门诊量减少的现象,收支结余长期出现赤字,资本不能保值增值,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明显下降。
二、医院财务风险的成因
医院财务风险的产生,是多种因素造成的。宏观环境的不利影响和医院财务工作的缺陷与不足,都是造成财务风险的重要原因。
1、宏观政策的影响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公立医院的外部宏观环境越来越复杂,而医院财务管理的手段相对落后,不能很好地适应环境变化。我国加入WTO后,国家的有关政策要逐步适应WTO的游戏规则,相关卫生政策的不断改革对医院收支结余产生了重大影响。同时,境外的慈善机构、医院集团等纷纷来我国投资建立医疗机构,加剧了医疗市场的竞争。
2、医院会计制度的局限性
现行的《医院会计制度》颁布于1999年,随着十年来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已经显现出一些不足和局限性,不能全面准确地反映医院的经济事项和财务状况,不利于及时、准确地把握医院已经发生或即将发生的财务风险。
3、风险意识淡薄
风险意识淡薄是财务风险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医院财务人员往往将工作的重点放在账务、报表等会计活动之中,没有强烈的财务风险意识,认为财务风险只会出现在企业,不可能出现在公立医院,觉得只要管好用好资金就不会产生财务风险。
4、财务决策缺乏科学性
决策是管理的核心,也是引发财务风险的最根本因素。避免财务失误的前提是实现财务决策的科学化。目前,医院的财务决策普遍存在经验决策、主观决策的现象,导致决策失误和财务风险。
5、财务活动具有复杂性
财务风险存在于医院资产筹资、投资和运营的各个环节中。主要表现为负债总量过度、负债结构不合理、大量囤积药品和购买变现能力差的大型设备导致资金使用效率低下等。
6、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
财务工作内部控制制度是为保证单位经济活动正常进行所采取的一系列必要的管理措施。如果单位的内控制度混乱,就会造成经营效率低下、资金流失严重、资金的安全性、完整性无法得到保证。
7、卫生行业的特殊因素
卫生行业的特殊性是导致医院财务高风险的重要原因。医院为减少存货的资金占有,大量拖欠药品款,使现金流量状况不容乐观。“110”病人欠费、医保欠费使得医院的应收账款居高不下,并且呈现越来越高的趋势,相当一部分已经成为无法收回的坏账。
三、加强医院财务风险管理的对策
1、改善公立医院生存环境
国家应通过立法和政策调整,给公立医院一个较好的发展空间,改善其客观环境。近年来,公立医院的逐利行为愈演愈烈,加大了患者经济负担,引发了信任危机,反过来加大了公立医院的营运风险和财务风险。国家应当适时调整政策,改变政策导向,引导公立医院职能回归、规范经营,改善其营运状态。
2、完善医院会计制度
完善会计核算系统和财务管理系统是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关键。只有依据准确、完整的会计信息,才能给出恰当的评价,做出正确的发展决策,降低决策风险。国家职能机构应当及时补充、完善会计制度,以提高医院会计信息的有用性。
3、树立风险意识
领导层在思想上对潜在的危机应有清醒的认识和警惕,学会分析医院的财务报表信息。只有管理层的风险意识增强了,才能引导全体员工参与风险的防范工作,真正在医院形成全面防范财务风险的局面。同时,良好的财务管理机制运行离不开医院全体员工的参与、配合和支持,只有医院全体员工树立强烈的风险意识,科学预测风险,才能增强抵御风险的能力。
4、提高财务人员的整体素质
医院财务人员的整体素质对医院财务风险的防范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要经常组织会计人员学习新制度、研究新问题,不断提高财务人员的专业技能;要加强财务人员的职业道德建设,强化自身约束,提高其政治思想素质。
5、进行科学决策
决策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财务风险的大小,经验决策和主观决策会使决策失误的可能性大大增加。因此公立医院必须改善决策方法,在决策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影响决策的各种因素,对各种可行方案认真进行分析评价,从中选择最优的决策方案,从而提高决策的科学性。
6、建立有效的财务风险预警机制
公立医院应当根据自身的风险特征、特点和资金运营状况,通过收集有关财务信息,选择有效的财务指标,并给每一个具体的预警指标确定相应的临界值,形成一套科学有效的风险预警指标体系。要利用计算机技术将预警指标体系开发成软件,对敏感性指标进行动态跟踪。
7、加强财务管理工作
医院应认真分析不断变化的财务管理宏观环境,把握其变化趋势及规律,制定多种应变措施,适时调整财务管理政策,改变财务管理方法,健全财务管理规章制度,强化财务管理的各项基础工作,从而提高医院对财务管理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以降低和规避因环境变化给医院带来的财务风险。
(1)加强预算管理。预算管理是防范财务风险的重要内容,是全局性的财务管理行为。医院的一切工作都应在保证满足医疗服务的前提下进行,所有开支均须纳入预算管理。预算的编制要细化到部门和项目,使预算执行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和可控性。要加强预算执行的分析评价,及时、定期向院领导汇报,做到适时监督和及时控制。预算年度结束,财务部门必须向职代会提交预算执行情况报告,并揭示非常事项及不可控因素对预算执行的影响。
(2)对经济活动实行契约化管理。医院财务人员应当制定经济合同管理办法,完善合同要见,规范合同签订程序和审批权限,严格履行合同约定。凡涉及有资金支付需求的基建、维修、购销和服务等经济活动,必须与对方签订经济合同。经济合同的签订实行主办部门把关、主管领导签字和财务审核盖章的管理办法。要确保经济活动在合同约定的范围内实施,有效防范和化解经济纠纷与合同风险。
(3)加强应收账款管理。医院财务人员应当加强住院病人的预交款管理和催交欠费工作,做好各病区、医技科室与收费处对住院病人的收费协调工作,建立完善的制约机制,使病人的欠费与科室的经济效益挂钩;加强对医疗保险费的管理,把医疗保险费的超支控制在最低范围内;及时清理债权,按照财务制度规定及时足额提取坏账准备。
(4)加强固定资产管理。医院固定资产是医院开展经营活动的重要物质条件,这要求医院管理层必须在投资决策前对可能出现的财务风险作充分估计,根据经营活动需要和财务能力,考虑技术上的先进性和适应性,并对医疗质量的保证程度、使用效益、使用期限、投资回收期等进行可行性分析和论证,确保投资安全,使投资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最大化。
(5)加强无形资产管理。随着资产评估技术的不断发展,无形资产因为其巨大的附加经济效益价值而备受瞩目。医疗服务行业是高技术、高风险行业,医院的无形资产除医疗技术专利以及一些新兴的非专利医疗技术外,还包括医院的商誉。因此,医院财务管理部门要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无形资产管理、计量、核算制度,适时、足额地反映无形资产变动情况,切实保障医院的经济利益不受侵犯。
8、加强医院内部控制制度建设
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可以提高医院财产的安全性,保证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财务活动的合法性,减少可能引发财务风险的因素出现。因此,建立起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就显得十分重要。医院应根据2006年卫生部印发的《医疗机构财务会计内部控制规定(试行)》,结合本单位实际境况细化内部控制制度并组织具体实施程序。应当建立科学的组织结构,按相互牵制的原则将医院各项业务划分为若干具体的工作岗位,赋以相应的权限和责任,把防范财务风险分解到相关业务流程的各个环节、岗位,并建立相互制约机制。
9、加强内外部监督
审计是防范财务风险的有效手段。外部审计可以监督医院财务运行情况,减少财务人员的可能性,提高财务报表的透明度,降低财务风险。内部审计可以对医院各项财务指标关联对比,找出财务工作中的弊病,通过对成本、利润、资产、负债等方面的审计,医院可以加强财务控制,最终防范并降低财务风险。
可见,由于宏微观环境的复杂多变,医院内控制度的缺乏和管理层决策的失误,加上财务人员的风险意识缺乏,导致医院风险抵御能力较差,财务风险事故频发,给医院和国家造成了经济损失。只有树立风险意识,完善管理制度,加强内控外审,才能较好地降低医院财务风险。
【参考文献】
[1] 韦元秀:浅议医院财务风险与对策[J].右江医学,2004(6).
[2] 管勇:论新形势下公立医院财务风险形成机理及应对举措[J].卫生经济,2007(9).
篇5
[关键词]高科技公司;财务管理;财务策略
[中图分类号]F530.6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10)07-0021-03
一、引言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高新技术公司发展迅猛,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亮点和重点。和传统公司相比,高科技公司以创新为发展动力,科技含量高,具有高投入,高回报,同时也具有高风险的特点。由于其具有的特殊性,传统公司的财务管理体系已经不能适应高科技公司的发展。所以在高科技公司中针对性的构建和实施与之相适应的财务管理体系,对于公司的发展和成长显得尤为重要。
二、高科技公司财务管理目标
关于公司的财务管理目标,目前主要有利润最大化、每股盈余最大化、资本利润率最大化、股东财富最大化和企业价值最大化集中代表性的观点。确定公司财务管理的目标是公司开展财务管理工作的基础。高科技公司财务管理的总体目标应该是追求公司价值和利益相关者利益的最大化。
公司价值最大化,使指通过公司合理的财务管理,采用符合公司发展的财务政策和财务战略,充分考虑货币的时间价值和风险与报酬的关系,在确保公司长期稳定健康发展的基础上使公司价值最大化。公司价值不时单纯的公司的账面资产总值,而是公司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的市场综合价值,看重是公司未来的获利能力,而不是已获得的利润水平。对于已经股票上市的高科技公司,股票价格的变动和短期的股价趋势并不能直接揭示公司的获利能力。对于非上市的高科技公司,可以通过资产评估来对其价值进行确定。公司价值最大化的观点相较于其他的财务管理目标理论更能体现公司市场认可的价值。所以在国际上被较多的采用。
同时,公司价值最大化的观点认为,在公司价值增长中应该满足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要求,即公司财务管理目标应该实现相关利益者利益最大化。相关利益者包括股东、债权人,企业员工、客户、供应商以及政府社会等相关利益者。在公司财务管理中,各类相关利益者都希望能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而发生冲突。传统观念上讲,公司的控制权集中于股东,在公司发展过程中,如果仅仅追求股东短期获利最大,则必然影响到其他利益相关者,破坏公司长期建立起来的人力资源、供销、债务关系。这就需要公司在进行财务管理过程中能够兼顾和均衡各方的利益要求。
在高科技公司中,知识科技资本同样是价值源泉,是公司发展的核心动力,作为知识资本创造者的员工,在高科技公司中同样应该是利益相关者。高科技公司员工对企业投人的科技知识对于公司知识资本的增值和创造价值具有重要重用。因此,员工利益的最大化也应该在高科技公司财务管理追求的目标之内。使员工的个人收入、资产积累与增长和公司的长远发展密切关联,形成一种公司和员工的利益共生关系,这样才能激发员工工作积极性,主动性,才能为工司创造更多的知识资本,加速高科技公司的发展。
三、高科技公司财务管理模式
高科技企业的财务管理模式目前仍在不断的完善和探索之中。高科技公司高度分权化的组织结构、财务管理信息化的应用、市场对公司产品的快速反应都对高科技公司的财务管理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对于高科技公司的财务管理,目前较为认可的是集成化财务管理模式。集成化财务管理模式是以系统论为指导,广泛借鉴各种管理观点的精髓,形成的一种新型的公司财务管理模式。公司集成化财务管理模式强调整合聚变,突出协同创新,使公司的财务管理能够更好的适应高科技的发展,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集成化财务管理模式充分利用现代化的信息集成技术,将财务管理、业务状况、供应关系集成起来,追求公司整体效率和效益的提高,使公司物流、资金流、信息流高度统一的实时财务管理,以适应市场的要求。
集成化财务管理模式和传统财务管理模式的不同点在于集成化财务管理模式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将业务管理和财务管理相结合,实现源头管理,远程在线管理等效果。满足公司对于财务的事前计划、事中控制、事后反馈的需要。实现对公司业务的全程全面管理。集成化财务管理模式层次结构主要有内部财务管理集成、内部财务活动与业务集成、供应链集成三个层次。
高科技公司内部各部门单位财务部门实现信息化财务管理之后,公司财务总管部门可以实时了解到各部门的财务状况及变动。将所有部门财务信息在财务管理总管部门进行集中核算管理。通过信息化的利用,公司内部实现财务资金的瞬间调动,相互调剂协调,更好的提高工资资金的使用效益。财务管理部门和公司其他部门集成可以提高财务管理的质量。在高科技公司中,公司研发部门、生产车间、销售部门等各个环节的运营状况都直接影响着公司财务管理状况。良好的财务管理不仅需要的是财会信心,公司其他部门信息也起着重要重用。实现财务管理和业务生产管理的集成,可以使财务管理工作质量更高,更好实现资本的保值、增值。在前两者的基础上,实现整个供应链的财务管理集成是集成化财务管理模式的最终目的。从整个供应链的战略高度来管理公司财务,才能使高科技公司的供应链上各单位协调发展,减少运营成本,缩短资金周转周期,提高企业经营效益。这一层次财务管理的实现需要将高科技公可内部财务管理和整个供应链结合,在实施上有一定难度,目前仍在不断的武完善和探索之中。
四、高科技公司财务风险管理
高科技公司在获得高回报率的同时,也面临着高风险。所以公司财务风险管理是公司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公司财务风险是指在公司各项财务活动中,由于不可预测或难以控制的因素的影响,财务状况出现不确定性,从而导致公司财产蒙受损失的可能性。在公司的财务活动中。从融资,投资到利润分配都有可能产生风险。高科技公司融资渠道一般来说主要有政府拨款、银行贷款、企业自筹三种方式,但在实际融资过程中,政府拨款能力有限,银行对于风险较大的高科技公司贷款过于谨慎,加上高科技公司研发过程较长,短期内研发成果难以转化为产品,无法获得收益。在进行利分配过程汇中,一方面高科技公司要满足投资者,另一方面需要大量资金来进行研发新产品。保持持续竞争力,如果出现矛盾,也会导致高科技公司的财务面临风险。
高科技公司的财务风险管理主要是及时地发现和确认风险,并进行分析评估,尽快地采取切实有效的策略来防范和控制风险,来使公司顺利发展。做好财务风险管理,首先应该加强财务风险
的防范。
首先,应强化公司财务管理制度的约束性。公司财务信息对公司资源的配置具有重要作用,低质量、低可信度的财务信息将使公司资源配置缺乏效率,不利于公司的发展,造成资源的浪费,加大市场风险。其次,公司应该提高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和决策的有用性。财务信息是公司管理者进行经营管理的重要依据,可以反映公司经营活动的质量。因此保障财务信息的可靠性准确性对于防范财务管理风险至关重要。第三,应该提高信息的规范性。规范的信息对于企业外部投资者而言是一个重要途径,企业外部相关利益者依据企业的信息来判断企业的盈利能力,决定是否对企业进行投资。不规范的财务信息将很大程度上加大企业的财务风险。第四,公司应该制定稳健的财务政策。稳健的财务政策可以减少财务信息中的不确定性,可以使财务信息使用者防止决策失误,有利于公司避免财务风险,提高公司的竞争力。
另外,在防范财务风险时,公司筹资应该注重长短期筹资相互搭配,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这样才能使公司的盈利能力得到提高,从而可以顺利的偿还债务,减少财务风险。有效的财务机制也是抵御财务风险的重要途径。高科技公司应该研发的产品应该多元化,不应仅仅局限于一种产品或者是单一产品的一层不便。当高科技公司发展壮大之后。多元化经营也是高科技公司防御财务风险的重要策略。不同的产品相互结合经营可以使公司财务在时间、空间、利润上互补,减少公司的利润风险。高科技公司不仅要合理有效的分配和利用好公司内部的财务资源,必要时要适当引入外部财务资源来缓解公司可能出现的财务风险。
五、高科技公司财务管理的创新
科技知识等无形资产在高科技企业中占有较大比重,也可以说是高科技公司的生命。传统的财务管理中主要根据公司账面净资产来衡量公司价值,往往会造成公司价值被严重低估。高科技公司的价值分析应该通过对其未来增值的预测来进行分析。在财务评价指标方面,高科技公司可以采用经济附加值、市场附加值等指标。采用经济附加值这一指标,高科技公司可以通过企业税后利润和债务资本、权益资本成本的差额来计算公司在过去一年的经营成绩,分析经济得失,有利于公司经营管理者更好的运用资本。市场附加值是公司股价总价值与投入总资本的差额,可以用来测算高科技公司市场价值和企业账面价值之差,可以评价市场对企业前景态度。
高科技公司的融资途径不应该仅仅局限于政府补助、银行贷款、自筹资金。争取风险投资应该成为高科技公司的重要融资途径。风险投资是由职业金融家将资本投入新兴的、成长迅速的、具有巨大潜力的未上市公司,主要是高科技公司。风险投资在承担风险的基础上为公司提供长期的股权资本和增值服务,并帮助企业迅速发展,然后通过公司上市或者股权转让等方式撤出投资取得回报的投资方式。风险投资目前已经被高科技公司广泛重视,成为高科技公司融资的一条重要途径。
投资质量管理是高科技公司财务管理的重要方面。由于高科技公司前期需要投入大量的研发费用和研发人力资源投入,所以在投资决策上应该更加重视投资质量。加强投资的调研研究,对投资的项目进行可行性分析,结合无形资产和新经济时代的特点,构造出适合高科技公司无形资产投资决策的模型。正确有效的对公司的无形资产进行决策分析。通过项目可行性分析,公司管理者可以准确的选择投资盈利能力高,收益快的项目。
高科技公司应该加强财务管理信息化的建设,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对财务工作进行处理,提高财务工作的效率和质量,促进财务管理的高科技化。财务关系的信息化可以使公司财务信息迅速及时地进行记录、加工、分析,有利公司经营管理者和投资者及时地掌握公司经营情况的最新情报。并且通过这些质量高、数量大的财务信息,对公司财务风险进行预测和衡量。从而及时地调整公司经营策略,更有效的提高公司的综合竞争能力。
同时,高科技公司也需要培养和引入高端的财务管理人员,参差不齐的财务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造成高科技公司财务管理工作的局限性。在这方面,公司应该加强财务工作人员的职业能力培养,及时地更新知识,使之适应公司财务管理的信息化,以人为本,高素质的财务工作人员对高科公司的财务管理工作会带来巨大的促进。
六、结语
在知识经济时代,高科技公司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也是我国目前进行经济结构调整的关键方向。研究和构建适合高科技公司的财务管理模式十分必要,直接关系到这些公司能否顺利健康的发展。在高科公司财务管理过程中,拓展融资渠道、加强财务风险防范、促进公司财务管理水平创新提高等方面对公司财务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
参考文献:
[1]武小华,周燕,胥清,公司财务管理基本原则及目标探析[J],绵阳师范学报,2009,28(6):13-29.
[2]申磊,公司财务管理的优化探析[J],山东交通科技,2008,(3):90-93.
[3]王玉,高科技企业的财务管理创新探讨[J],集团经济研究,2007,(2):124-125.
篇6
(一)审计中发现的
1、对外投资项目未经有关部门审批。部分事业单位及下属部门利用赠款、试验费、合作经费等对外投资,未经上级主管部门和国家有关部门的审批。由于机构改制、人员变动等原因,事业单位对这部分投资失去控制,造成单位的国有资产流失。
2、“投资可行性论证报告”严重失实。事业单位对外投资的重要依据是“投资可行性论证报告”。“投资可行性论证报告”是否客观、真实、可靠,决定对外投资的成败。在具体的审计实践中,一家事业单位的“投资可行性论证报告”预计公司投产后的年销售额为20000万元,公司实际投产后3年的年平均销售额为180万元,不足“投资可行性论证报告”预计年销售额的百分之一。该公司由于出现巨额亏损,无力继续经营,于投产3年后倒闭,造成巨额国有资产的流失。
3、对外投资未列入单位的资产总额。事业单位应设置“对外投资”科目,所有的对外投资应记入此科目,作为单位的资产组成部分。审计中发现部分单位的对外投资记入“科研成本”、“其他应收款”、“合同预收款”中,未按规定记入“对外投资”会计科目中,不能反映单位真实的对外投资和资产组成情况。
4、对外投资无收益。事业单位对外投资的目的是在保持国有资产保值的前提下获得对外投资收益。在审计中发现,部分事业单位对外投资项目经营管理不善出现亏损,投资无收益,造成国有资产流失。
5、存在各种舞弊现象。审计中发现事业单位对外投资项目中存在隐匿投资收益、投资收益体外循环、小集体和个人占有投资收益、设立小金库、通过借款转移投资、改制时低估资产等舞弊现象。
(二)出现上述问题的原因
1、对外投资不谨慎。部分事业单位对外投资不谨慎、随意性较大,不重视“投资可行性论证报告”的真实性、可靠性、客观性。对外投资项目论证不充分,决策程序不规范,缺乏监督。存在盲目投资、感情投资、关系投资的现象,许多对外投资项目因此而失败。
2、单位对外投资项目疏于管理。部分事业单位存在重投资、轻管理的现象,对投资项目的经营决策、经营管理情况、财务状况、经济效益等情况重视不够。未建立投资项目后期跟踪管理监督机制,投资单位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
3、缺乏管理人才和经验。在事业单位全资或控股的投资项目,由于单位选派的经营管理人员缺乏管理经验,不懂市场行情以及如何进行市场运作,导致经营决策失误、管理不善,投资项目经营陷入困境甚至出现亏损,造成国有资产流失。
4、经营者责任心不强。由于多数事业单位未对全资或控股的投资项目规定实现销售额、上缴利润等具体经营指标和严格的奖惩制度,事业单位选派的经营管理者工作无压力,经营责任心不强。
(三)建议和对策
为了规范事业单位对外投资,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维护投资单位的合法权益,必须加强对外投资的管理。
1、加强“投资可行性论证报告”可靠性、真实性、客观性。事业单位对外投资项期决策是决定投资效益的关键,对外投资项目要进行详细的可行性。应根据项目性质,组织有资格的单位和人员编制可行性报告,对投资项目在技术和上是否合理和可行进行全面的、的分析和论证,作多方案比较和评价。事业单位应建立健全投资项目评估制度,通过设立投资评估小组,要求有关业务部门、投资主管部门、财务部门等参加,必要时可邀请单位内外的有关专家,审核项目可行性分析报告,论证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可靠性、真实性、客观性。要进行咨询,听取法律专业人士的意见。投资评估小组在对可行性分析报告实事求是地进行综合评估的基础上,提出是否投资的倾向性意见,为领导的最后决策提供依据。
2、完善对外投资的决策和审批制度。首先,单位领导成员要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对投资事项通过有投资评估小组成员参加的行政办公会等会议形式认真研究,在充分讨论“投资可行性论证报告”和认真听取投资评估小组提供的咨询意见的基础上,严格按照本单位相应的投资决策权限,对投资事项实行集体决策,确保事业单位对外投资决策的合法、科学、合理。其次,要建立重大投资项目的审批制度。根据国家有关规定,需审批的投资项目,各单位应按投资管理权限报上级主管部门和国家有关部门审批。
3、使用合格的管理人才。对全资或控股的投资项目应选派思想水平高、组织能力强、精通业务、懂经营、善管理的人员担任主要经营者,由单位财会部门推荐熟悉业务、善理财的人员担任财务主管。必要时可外聘优秀的管理人才协助进行管理。
篇7
关键词:民办高校;资产管理;问题;对策
一、民办高校资产管理的特点
民办高校资产性质不同于公办高校资产,在资产管理中呈现出一些特殊性,只有准确把握民办高校资产的特点,才能有针对性地构建资产管理体系,全面提升民办高校资产管理水平。其特点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资产来源渠道单一
由于民办高校办学缺乏政府财政支持,所以大部分民办高校资产仅来源于学校举办者的投入,同时学校收取的学费、住宿费等也是购置资产所需资金的来源渠道之一。
(二)资产管理权利集中
民办高校资产购置决策往往由举办者独断,并委派自己的亲信负责资产采购工作。在决策过程中,缺乏对大型教学仪器设备、实验室建设等重大资产投资项目的可行性分析论证,存在较强的主观臆断,忽视了民主决策的重要性,从而导致资产购置决策不科学,易造成资金浪费。
(三)资产性质多样
民办高校资产兼具经营性和非经营性,高校负责人有权决定资产的性质。在民办高校资产闲置的情况下,可将一部分资产以出租的方式租赁给其他单位机构,如教学仪器、教师、宿舍等,以获取一定的经济收入。所以说,民办高校资产管理更加复杂,需要考虑资产增值问题。
(四)资产产权不清
民办高校的房屋产权、办学土地尚未全部归属于学校所有,而是挂在投资者名下,使得民办高校无法落实法人财产权。在资产管理和使用过程中,由于资产实际上归投资者所有,所以会对校方管理资产带来了诸多限制。
二、民办高校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
在民办高校资产管理中,受民办高校办学体制、资产特点、校外竞争形势等因素的影响,导致民办高校资产管理质量和效率不高,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资产管理机构不完善
民办高校的资产管理体制不健全,缺乏完善的资产管理组织机构,造成资产管理缺乏统一领导,一直处于松懈、无序、粗放的管理状态。具体表现为:部分民办高校未能全面认识到资产管理对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没有设置负责资产管理的专门机构,也未配置经验丰富的高素质管理人员,从而影响了资产管理工作的有序开展。有的学校将资产管理的职能分解到了各个部门,如财务部门、后勤部门等等,但由于没有专门的机构负责统一管理和协调,致使各部门在资产管理工作的开展上只走过场,实效性不强。有的学校在资产管理上习惯采用多头管理模式,如设备部分负责校内所有设备的管理、财务部门则负责对固定资产的价值核算,虽然各部门也都做好了本职工作,但由于部门与部门之间缺乏沟通、各自为政,对资产的核对工作开展不到位,严重制约了资产管理水平的提升。
(二)资产管理制度不健全
固定资产是民办高校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由于这部分资产是高校的基础,所以对它的管理有着较高的要求,不但要有专门的管理机构,而且还要有经验丰富的管理人员,同时与之相应的规章制度也是必不可少的,由此能够确保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然而,从目前国内民办高校对固定资产管理的情况上看,普遍存在管理制度缺失、无章可循、无制度可依的现象,甚至有的民办高校连最为基本的管理办法都未制定。有些民办高校虽然制定了一些与固定资产管理有关的规章和制度,但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这些规章制度并未得到有效的落实,执行力度严重不足,对规章制度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更是无从谈起。除此之外,有的民办高校所制定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时间过久,其中部分规定已经无法满足当前的实际需要,这种规章制度形同虚设,所能起到的作用也是微乎其微。
(三)资产投资随意性大
由于民办高校的大部分机制都相对比较灵活,从而使其在各类资产的购置上存在较大的自主性,但当自主性扩大到一定程度时,便可能导致资产随意购置的情况发生,换言之,过度的自主性容易造成资产投资的随意性增大。近年来,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推动了民办高校的发展,为了满足教学工作的需要,学校的各级院系纷纷开始购置资产,虽然多元化的资产购置使学校的整体教科研水平得到了大幅度提升,但是,资产盲目购置、重复购置等问题也随之产生,致使学校的资金严重浪费。一部分资产在购置后,由于缺乏长期有效的资产使用计划,使得资产处于闲置状态,降低了资产利用率。如,一些教学科研设备在专业调整或科研项目完成后,就会面临着闲置问题,造成了学校资源浪费。
三、加强民办高校资产管理的对策
(一)完善资产管理组织机构
民办高校要不断提高资产管理的重视程度,认清资产管理对学校发展的重要性,加强资产管理组织机构建设,实现对资产的全方位监管。在机构设置中,高校要遵循统一领导、归口管理的原则,设立资产管理部门,由学校负责人统一领导资产管理工作。资产管理部门的职责包括:负责制定有关资产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强化对学校资产的统一协调领导;负责监督管理资产采购、验收、安装、使用、报废等环节的工作,并对资产的经济效益进行分析,制定资产保值增值计划;负责大宗物资、教学仪器设备、基建工程的组织管理工作,对项目可行性进行分析论证;负责资产日常登记、统计、清查、变更审批工作,保证资产管理制度落实到位。为了实现对资产的精细化管理,还应在资产管理部门内部设置管理科室。具体如下:
1.设备管理科。该科室负责管理校内所有的仪器设备,其职责包括:建立账卡记录,收集整理设备报损、报废、报失的相关资料,做好资产的残值回收工作;定期检查仪器设备是否处于良好的运行状况,制定规范的仪器设备维修养护计划,保证仪器设备的完好率;建立起仪器设备技术档案,为仪器设备维修提供必备资料;对学校新购置的仪器设备进行验收。
2.房产管理科。该科室负责制定民办高校房屋资源的合理分配方案,确保分配方案满足学校教学科研的需要;编制房屋修缮计划,参与修缮招标工作;及时办理房产过户手续,将挂名在投资者名下的房产过户到民办高校名下。
3.图书管理科。该科室负责图书馆内的资产管理,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掌握馆内图书资料的基本信息;根据学校师生的具体需求,制定图书购买计划,丰富馆藏资源;做好防火、防盗、防潮工作,避免因图书资料损坏而给学校带来经济损失。
4.无形资产管理科。该科室要明确无形资产范围,制定无形资产计价、处置、使用的规章制度,负责管理民办高校在办学中形成的无形资产,如商标权、著作权、专利权、专有技术、土地使用权等,维护民办高校的合法权益。
(二)建立健全资产管理规章制度
民办高校要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制定具有可操作性的资产管理规章制度,加大规章制度的执行力度,有效协调各职能部门之间在资产管理方面的权限,实现责任与权利相统一。具体制度包括:
1.建立资产购置验收制度。该项制度应当涵盖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资产购置前的可行性论证与审核、资产的具体购置方式及相关的采购流程、资产验收入库等等。学校应当对各级院系提出的资产购置计划从技术性、经济性、适用性、需求性等诸多方面进行综合的可行性研究论证,借此来确认计划中的各类仪器设备是否需要购置,从而加强对购置环节的管理。同时,还要对资产购置计划进行审核,这样可以避免重复购置的情况发生,有助于杜绝浪费。针对学校自行采购的资产,可设立招标采购小组,并由学校的采购部门组织其他相关部门和专家小组进行评标,并对购置的资产进行验收及签字确认。
2.落实资产管理责任制度。为了进一步提高学校资产的利用效率,并使校内所有的资产都能够以良好的状态运转,学校应当制定资产管理责任制度,同时为确保该制度的有效落实,还应建立与之相关的奖惩制度。对于资产管理不善及使用不当造成资产损坏或是盲目购置引起浪费的责任人,应依据奖惩制度的规定,进行处罚;对于在资产管理过程中有突出表现的人员,学校要给予适当的奖励,借此来调动相关责任人的工作积极性。通过责任制度的建立,可以使学校的资产与使用者的切身利益相挂钩,有助于资产管理效率的提升。
3.执行资产清查制度。由于校内的资产数量较多,种类繁杂,为防止资产流失,必须做好资产清查工作。因此,学校应当建立健全资产清查制度,并严格贯彻执行。对校内资产的清查,可采取定期和不定期相结合的方式,资产管理部门应当根据财务制度的规定要求,每年对校内所有的资产进行盘点,并与财务部门进行对账,资产清查时,应当将盘盈和账外资产全部估价入账,对于盘亏和报废的资产,则应当按照相关程序进行处理,并作出相应的财务调整,从而确保账实相符。
4.健全资产处置制度。对于资产管理而言,资产处置是较为重要的环节之一,具体包括资产转让、出租出借、抵押、报损报废等内容,为防止各级院系和相关人员对学校资产进行随意处置的情况发生,学校应当健全资产处置制度,并制定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资产处置程序与方法,严格规定各类资产的转让、变卖、出租出借等报批程序,减少并杜绝资产流失问题的发生。
(三)加强资产投资管理
当前,民办高校普遍存在着资产利用率偏低的现状,为了改善这一现状,必须加强资产投资管理,杜绝盲目、重复购置固定资产,强化对资产投资的管控。具体措施如下:
1.健全资产投资决策程序。资产管理部门要对资产投资方案进行可行性论证,尤其对于贵重仪器设备的购置方案,要进行充分调研,收集相关资料,从学校教学科研需求的角度出发,合理预测资产投资的效益,综合各种因素作出投资决策。民办高校要健全资产投资决策程序,程序如下:确定决策目标、拟定各种备选方案、收集决策有关资料、优化最佳方案、监督方案实施。在决策过程中,要充分发挥集体决策的作用,避免个人主观臆断。
2.建立资产投资审计机制。在民办高校审计工作中,要加大资产投资的审计力度,进一步规范资产投资管理,实现资产投资效益目标。资产投资审计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开展资产投资绩效审计,对资产投资的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进行审计评价,使学校管理者了解资产投资情况;另一方面,对资产投资项目实施的全过程进行监督,保证资金使用效益。
3.合理规划闲置资产。通过对资产结构的优化调整,能够减少校内的闲置资产,并且可以使资产的利用效率有所提升,其自身的效益也能得到充分的发挥,由此可为学校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因此,学校可依据发展需要对闲置资产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可将长期闲置的资产以出售、转让等方式变现,而对于常用的固定资产,如电脑、空调、办公设备等等则要做到合理配置,以免频繁挪动造成资产损坏。
四、结论
总而言之,民办高校要重视资产管理,将其作为教育教学事业有序开展的基础性管理工作。民办高校应结合自身资产的性质特点,建立资产管理组织机构,健全资产管理规章,保障资产管理各项工作有章可循。同时,民办高校要重点加强资产投资管理,避免因盲目投资给学校造成经济负担,从而推动民办高校资产管理步入制度化、科学化、规范化的运行轨道。
作者:黎会友 单位:广东理工学院
参考文献:
[1]王秀明.创新战略下的高校资产管理体系研究[J].湖北经济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10):66-68.
[2]田惠霞,杨凯茹,王建辉.高校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建议[J].现代商业,2014(6):77-69.
[3]郭孟杰.高校资产管理实践中的问题及对策思考[J].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9):99-101.
[4]倪建发.新时期加强高校资产管理动因分析及策略思考[J].高等教育工程研究,2015(4):44-46.
[5]江波.高校固定资产管理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1):48-51.
[6]关会林,车忠强,刘兰涛.新时期优化高校资产管理的若干建议[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4(2):179-180.
篇8
【论文摘要】:在21世纪复杂的社会经济环境下,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企业需要树立科学发展的财务观念,以人为本,履行社会责任,实现可持续发展,提升企业价值。本文从企业社会道德责任财务政策的涵义入手,研究了企业社会道德责任财务政策的意义及内容,从企业筹资、投资以及收益分配方面进行理论探讨,并提出了相关问题的后续研究方向。
一、企业社会道德责任财务政策的涵义
1、企业社会责任
美国企业社会责任专家、佐治亚大学教授阿尔奇·卡罗尔对企业社会责任给出了具有代表性定义:“企业社会责任意指某一特定时期社会对组织寄托的经济、法律、伦理和自由决定 (慈善)的期望。”
我国学者在此基础之上,将企业的社会责任分六大内容。它们分别是:经济责任—企业维持日常的生产经营所应承担的提供优质产品和服务的责任;法律责任—企业遵守法律法规、照章纳税、公平竞争所应承担的责任;维权责任—企业应规范履行劳动合同、维护劳动者权益的责任;环保责任—企业自觉履行保护生态环境、不违法排放污染物的责任;社区责任—企业自愿参与社区的建设,为社区提供力所能及的支持和帮助的责任;慈善责任—企业支持慈善公益事业进行志愿服务的责任。
2、企业社会道德责任
对于企业社会道德责任财务政策的研究,笔者更倾向于我国学者对于企业社会责任更为细致的阐释和划分,并将其六大内容界定为两大层次,以便更好的进行理论探讨。
第一个层次是企业法律责任,企业的经济责任、法律责任、维权责任、环保责任这四方面的社会责任归结为第一层次,为企业的“法律责任”。这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基础,安身立命的根本,是一个企业作为社会的一份子对于社会基本责任的承担,是不论企业是否情愿都应该去做甚至做好的事情,是带有“刚”性的对企业的硬性约束要求。第二个层次是企业社会道德责任,社区责任以及慈善责任,表现为企业的社会道德责任,是我们研究的重点。企业承担社会道德责任是企业的形象之本,是提升企业社会价值的重要载体。一个优秀的企业不仅要实现经济效益、实现股东利益最大化,更要懂得回馈社会,能够更好的为企业可持续发展赢得良好的外部环境。这也是研究本问题的出发点和归宿所在。
3、企业社会道德责任财务政策
财务政策是指政策主体制定的用以规范、引导、激励和约束财务行为的一套指南和规则。企业则务政策是企业用来调整和控制企业财务行为的重要工具。
企业社会道德责任财务政策,是指企业在配置经济资源时充分考虑承担社会道德责任,构建的用来调整和控制企业有关承担社会道德责任财务行为的依据和手段。它决定着企业在进行财务资源配置的基本方向和经营理念、具体行为和处理方式,它是企业在承担社会道德责任方面的指向灯和风向标,是企业有意愿承担社会道德责任的经济基础。它的具体内容包括对企业社会道德责任的具体经济活动进行筹资管理、投资管理以及收益分配管理,它解决的是企业中谁来承担、承担什么、怎样承担社会道德责任的具体问题。
二、研究企业社会道德责任财务政策的意义
1、产生正的外部效应性
企业承担的社会道德责任是企业回馈社会的重要表现形式。对于企业外部环境而言,一方面,众多企业根据社会道德责任财务政策所做的各项努力对整个社会而言能够带来良胜效益;另一方面,企业会给其利益相关者正面良好的发展前景,包括与企业有关联交易的相关企业、消费者、债权人、所在社区等。
2、有助于提高企业绩效
企业承担社会道德责任必将获得政府和消费者的关注和赞许,而政府的支持可以为企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消费者的信任有利于提高企业的市场开拓能力,这都有利于树立企业形象,增强企业竞争力,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赢得良好的外部环境;同时企业承担社会道德责任也为员工及管理层创造更多的工作条件和工作机会,提高他们的工作幸福感及成就感,增强其对企业的忠诚度,为企业创造更大的效益。
3、提供制度依据和保障
企业社会责任道德财务政策可以为企业实施相关项目提供制度依据和实现保障。在企业承担社会道德责任具体项目的可行性分析、方案选择、实施形式、风险控制方面,财务政策能够帮助企业做出符合社会道德责任的正确决策以及制度保障,可以高效地承担社会道德责任,同时为企业处理后续相关问题提供依据和方法。
4、确定资金的流转运用
企业承担社会道德责任项目的实施,必将牵涉到该项目的资金来源、运用及流转等问题。而企业社会道德责任财务政策可以为相关的会计核算及监督打下坚实的基础,能够更好的为企业的后续决策和投资提供有效的信息。
5、推动企业的文化建设
企业社会道德责任财务政策使企业的文化建设有了与时俱进的内容,可以助其完善建立企业规章制度,在加大了宣传和实施力度的同时,可以让承担社会道德责任深入每一位员工以及管理者的工作理念中,推动企业自上而下的文化宣传和文化建设。
三、企业社会道德责任财务政策的内容
1、筹资管理
筹资管理是指企业根据其生产经营、对外投资和调整资本结构的需要,通过筹资渠道和资本市场,运用筹资方式,经济有效地筹集为企业所需的资本的财务行为。筹资管理解决的是企业的资金来源问题。 企业承担社会道德责任的资金有以下几个来源:企业、个人(员工)及其他有意愿与企业合作的企业法人和自然人。企业社会道德责任的筹资管理,应当充分考虑项目的个性差异,据其不同性质和类别,用差异化方案进行各有侧重的筹资,并遵照持续、稳定、合法、自愿的原则。
企业为了筹措长期的“责任基金”,首先可以由企业列支与员工捐赠共同构建。第一,企业可以在完成一个会计年度的运营取得销售收入后,以适当、合理的比例提取列支,作为企业履行社会道德责任的专项基金,留待以后备用,这是一项相对持续及稳定的资金来源;第二,企业该专项“责任基金”可以在各级各部门进行广泛宣传,明确资金用途及资金安全保障后,号召呼吁广大的员工及相关工作人员共同加入到该基金的构建当中来,同时遵守员工自愿原则,形成“责任基金”的第二大主要资金来源:员工捐赠。企业和员工共同构筑的“责任基金”是企业履行社会道德责任长期、持续、稳定的资金来源,为企业相关的经济行为提供基础保障。
同时,资金需求规模大小、期限长短则根据企业相关具体经济活动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因此企业需要根据具体经济活动的大小及投资规模来决定是否需要临时筹措来填补资金空缺。一般来讲,如果企业的“责任基金”处于起步阶段,相关资金积累不足,或者数个项目同时开展导致资金短缺时,临时筹措就更显必要。此时企业可以寻找有意愿共同承担社会道德责任的赞助商或投资商注入资金,共同合作,造福一方。另外,临时筹措的功能也体现在当社会遇到突发灾害性事件时,企业可成立专门的项目小组,临时捐款捐物,随同企业积累的“责任基金”一起送往最需要的地方。
2、投资管理
投资管理是指企业对为获取收益而向一定对象投放资金的经济行为的筹划管理活动。按照投资方向的不同,它包括对内投资和对外投资。投资管理解决的是企业的资金应用问题。
随着企业“责任基金”相关资金数目的积累,如何对该项资金进行保值增值,以达到可持续性、收效良好的投资的目的,成为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一方面,企业可以对履行社会道德责任日常活动进行投资。以下以“人力资本投资”为例进行简单说明。对内,企业对员工进行人力资本投资。企业可以为员工以及管理者提供更多进修及培训、学习的机会,提升其业务水平,提高企业的运营效率。同时,企业应对困难职工提供适当帮助,体现人文关怀;对外,企业对社会进行人力资本投资。企业可以通过为社会失业、待业人员、下岗职工开展技能培训班,为应届毕业大学生提供实习机会,参与提供勤工助学岗位等具体形式进行投资。这样不但能为企业履行社会道德责任提供很好的实践途径、为企业的人力资源提供足够的后备军,还为企业做了大量无形的宣传,同时为解决一定的社会问题提供了很好的榜样。大多数时候,这种投资所获得的收益虽隐于无形,但从长远来看有百利而无一害,这是因为人力资源是一切生产要素中最重要的资源,企业不容小视。
另一方面,企业对“责任基金”进行专项投资管理。企业可以通过购买国家及其它企业发行的有价证券或其它金融产品(包括期货与期权、信托、保险等),或以货币资金、实物资产、无形资产向其它企业(如联营企业、子公司等)注资的方式进行投资,以达到为“责任基金”资金保值增值的目的。关于此方面的具体操作可以借鉴各投资公司的投资经验,这里不再赘述。
3、收益分配管理
收益分配管理指分配主体对分配对象在各个分配参与者之间进行的分割和平衡的管理活动。也就是指企业将所获得的净利润在其利益相关者之间进行合理、有效的分配活动。在本文中,收益分配管理解决的是资金的使用问题。
篇9
关键词:网络经济;网络财务;财务管理;创新
互联网(Internet)产业的迅速崛起,以其强大的信息和服务功能正在改变和影响着社会各个阶层、各个领域,全球经济网络化、数字化逐步形成,这给企业参与市场竞争带来新的机遇与挑战,对企业经营管理全面创新发挥了推动作用。财务管理作为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面临着自身能否快速跟进新技术、适应网络经济的挑战。笔者认为在网络经济下,传统财务管理存在许多弊端,企业只有及时进行财务管理创新写作会计论文,才能在国内外市场竞争中占先,在网络经济大潮中站稳脚跟。
一、网络经济下传统财务管理的弊端
网络经济时代,由于经济活动的数字化、网络化,出现了许多新的媒体空间,如虚拟市场、虚拟银行。许多传统的商业运作方式将随之消失,而代之以电子支付、电子采购和电子定单,商业活动将主要以电子商务的形式在互联网上进行,使企业购销活动更便捷,费用更低廉,对存货的量化监控更精确。这种特殊的商业模式,使得企业传统的财务管理已不能适应基于互联网的商业交易结算。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难以防避企业管理出现的新风险
首先是网络安全问题。网络经济要求财务管理必须通过互联网进行,而互联网体系使用的是开放式的TCP/IP协议,它以广播的形式进行传播,易于搭截侦听、口令试探和窃取、身份假冒,给网络安全带来极大威胁。而传统的财务管理大多采用基于内部网(Intranet)的财务软件,没有考虑到来自互联网的安全威胁,特别是企业的财务数据属重大商业机密,如遭破坏或泄密,将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因此,财务管理首先必须解决的是复杂的计算机网络安全问题,这一点传统财务管理是难以做到的。
其次是身份确认和文件的管理方式问题。网络经济下参与商业交易均在互联网上进行,双方互不见面,这就需要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相互认证,保证电子商务交易的安全。而传统的财务管理软件一般采用口令来确认身份,不同的用户有不同的口令。如果继续沿用这种口令身份验证方式,那么随着互联网用户和应用的增加,口令维护工作将耗费大量的人力和财力,显然这种身份验证技术已不适合基于互联网的财务管理。另外,传统的财务管理一直使用手写签名来证明文件的原作者或同意文件的内容。而在网络环境下,电子报表、电子合同等无纸介质的使用,无法沿用传统的签字方式,从而在辨别真伪上存在新的风险。
此外,电子商务作为网络经济下的主要交易手段,财务管理和业务管理必须一体化,电子单据、分布式操作使得可能受到非法攻击的点增多。而目前的财务管理缺少与网络经济相适应的法律规范体系和技术保障。例如,在电子商务中如何征税、交易的安全性如何保证、数字签名的确认、知识产权的保护等。所有这些问题都是在网络经济环境下出现的,企业的财务管理所面临的新的风险是难以防范和规避的。
(二)难以满足电子商务要求
电子商务的贸易双方从贸易磋商、签定合同到支付等均通过互联网完成,使整个交易远程化、实时化、虚拟化。这些变化,首先对财务管理方法的及时性、适应性、弹性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财务管理没有实现网络在线办公、电子支付、电子货币等手段,使得财务预测、计划、决策等各个环节工作的时间相对较长,不能适应电子商务发展的需要。再者,分散的财务管理模式不利于电子商务的发展。在网络经济下,要求企业通过网络对其下属分支机构实行数据处理和财务资源的集中管理,包括集中记账、算账、登账、报表生成和汇总,并可将众多的财务数据进行集中处理,集中调配集团内的所有资金。然而,传统的财务管理由于受到网络技术的限制,不得不采用分散的管理模式,造成监管信息反馈滞后、对下属机构控制不力、工作效率低等不良后果,无法适应网络经济发展的要求。
此外,传统的财务控制和财务分析的内容不能满足电子商务的要求。在网络经济下,企业资产结构中以网络为基础的专利权、商标权、计算机软件、产品创新等无形资产所占比重将大大提高。但现今财务管理的理论与内容对无形资产涉及较少,因为过去经济增长主要依赖厂房、机器、资金等有形资产,致使在现实财务管理活动中不能完全正确地评价无形资产的价值,不善于利用无形资产进行资本运营。所以,传统的财务管理理论与内容已不适应网络经济时代电子商务运营的需要。
(三)不能适应新的管理模式和工作方式
在网络环境下,企业的原料采购、产品生产、需求与销售、银行汇兑、保险、货物托运及申报等过程均可通过计算机网络完成,无需人工干预。因此,它要求财务管理从管理方式上,能够实现业务协同、远程处理、在线管理、集中式管理模式。从工作方式上,能够支持在线办公、移动办公等方式,同时能够处理电子单据、电子货币、网页数据等新的介质。然而,传统的财务管理使用基于内部网的财务软件,企业可以通过内部网实现在线管理,但是它不能真正打破时空的限制,使企业财务管理变得即时和迅速写作毕业论文。由于传统的财务管理与业务活动在运作上存在时间差,企业各职能部门之间信息不能相互连接,因而企业的财务资源配置与业务动作难以协调同步,不利于实现资源配置最优化。
另外,传统的财务管理软件要求管理人员只能在特定环境下办公,因为它是基于内部网的系统,离开内部网将无法办公。而网络经济下,要求财务人员在离开办公室的情况下也能办公(即移动办公),这样财务软件必须是基于互联网的系统,而只有实现从企业内部网到互联网的转变,才能实现真正的网上办公。由此可见,在网络经济下,传统的财务管理存在许多弊端,必须及时研究财务管理创新,构造出与网络时代相适应的财务管理,企业才能在激烈的全球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二、财务管理创新的内容
网络经济的一个重要标志是人类生产经营活动和社会活动的网络化。财务管理必须顺应潮流,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从管理目标、管理模式和工作方式等多方面进行创新。
(一)财务管理目标的创新
企业财务管理目标总是与经济发展紧密相连的,总是随经济形态的转化和社会进步而不断深化。随着网络经济的到来,客户目标、业务流程发生了巨大变化,具有共享性和可转移性的知识资本将占主导地位。知识的不断增加、更新、扩散和应用加速,深刻影响着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活动的各个方面,客观需求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必须向高层次演变。原来以追求企业自身利益和财富最大化为目标者,必须转向以“知识最大化”的综合管理为目标。其原因在于,知识最大化目标可以减少非企业股东当事人对企业经营目标的抵触行为,防止企业不顾经营者、债权人及广大职工的利益去追求“股东权益最大化”;知识资源的共享性和可转移性的特点使知识最大化的目标能兼顾企业内外利益,维护社会生活质量,达到企业目标与社会目标的统一。知识最大化目标不排斥物质资本作用,它的实现是有形物质资本和无形知识资本的在网络经济下的有机结合。
(二)财务管理模式的创新
在互联网环境下,任何物理距离都将变成鼠标距离,财务管理的能力必须延伸到全球任何一个结点。财务管理模式只有从过去的局部、分散管理向远程处理和集中式管理转变,才能实时监控财务状况以回避高速度运营产生的巨大风险。企业集团利用互联网,可以对所有的分支机构实行数据的远程处理、远程报表、远程报账、远程查账、远程审计等远距离财务监控,也可以掌握和监控远程库存、销售点经营等业务情况。这种管理模式的创新,使得企业集团在互联网上通过Web页登录,即可轻松地实现集中式管理,对所有分支机构进行集中记账,集中资金调配,从而提高企业竞争力。
(三)财务工作方式的创新
互联网技术改变了全球的经济模式,相应地必须改变财务人员的工作方式。传统的固定办公室要转变为互联网上的虚拟办公室,使财务工作方式实现网上办公、移动办公。这样,财务管理者可以在离开办公室的情况下也能正常办公,无论身在何处都可以实时查询到全集团的资金信息和分支机构财务状况,在线监督客户及供应商的资金往来情况,实时监督往来款余额。企业集团内外以及与银行、税务、保险、海关等社会资源之间的业务往来,均在互联网上进行,将会大大加快各种报表的处理速度,这也是工作方式创新的根本目的。(四)财务管理软件的创新过去国内各财务软件功能独立,数据不能共享,企业在人、财、物和产、供、销管理中难以实现一体化。运用Web数据库开发技术,研制基于互联网的财务及企业管理应用软件,可实现远程报表、远程查账、网上支付、网上信息查询等,支持网上银行提供网上询价、网上采购等多种服务。这样,企业的财务管理和业务管理将在Web的层次上协同运作,统筹资金与存货的力度将会空前加大;业务数据一体化的正确传递,保证了财务部门和供应链的相关部门都能迅速得到所需信息并保持良好的沟通,有利于开发与网络经济时代相适应的新型网络财务系统。
三、实现财务管理创新的构想
企业财务管理创新是新形势下企业发展的当务之急,也是网络经济全球化的客观要求,在此笔者提几点实现创新的构想:
(一)转变企业理财观念
网络经济的兴起,使创造企业财富的核心要素由物质资本转向知识资本。企业理财必须转变观念,不能只盯住物质资产和金融资本。首先,要认识知识资本,即了解知识资本的来源、特征、构成要素和特殊的表现形式。其次,要承认知识资本,即认可知识资本是企业总资本的一部分,搞清知识资本与企业市场价值和企业发展的密切关系,以及知识资本应分享的企业财富。最后,要重视和利用知识资本。企业既要为知识创造及其商品化提供相应的经营资产,又要充分利用知识资本使企业保持持续的利润增长。可以说,转变企业理财观念是实现财务管理目标创新的根本保证,不可不予以高度重视。
(二)加强网络技术培训
网络技术的普及与应用程度直接关系到财务管理创新的成功与否。有针对性地对财务人员进行网络技术培训,可以提高财务人员的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因为,首先财务人员已具有坚实的经济和财会理论基础,如果再学习一些现代网络技术,将经济、财会、网络有机地结合,则面对知识快速更新和经济、金融活动的网络化、数字化,就能够从经济、社会、法律、技术等多角度进行分析并制订相应的理财策略。其次,通过技术培训可使财务人员不断吸取新的知识,开发企业信息,并根据变化的理财环境,对企业的运行状况和不断扩大的业务范围进行评估和风险分析。为此,要适应网络经济发展的要求,根据国际金融的创新趋势和资本的形态特点,运用金融工程开发融资工具和管理投资风险。事实表明,对财务人员加强现代信息科学与网络技术教育,有利于在网络经济下实现财务管理创新。
(三)积极开展对知识资本的理论研究
网络经济的发展将使财务管理目标转向知识最大化,但目前知识资本的理论尚未成熟,必须积极开展理论研究和实践。知识资本是一种无形资本,对知识资本的管理是新形势下企业理财的重大创新。对此,首先应研究知识资本的构成要素及其市场化形式,探讨知识资本的有效运作管理方法。其次,要研究知识资本的计量方法,确定知识资本价值,研究知识资本的证券化形式和估价方法。第三,要对知识资本运作的案例进行分析,总结企业知识资本运作的具体操作方案。第四,研究知识产权保护问题,它是知识资本保值增值的基本前提。总之,知识资本是网络经济下一种新的资本形态,对知识资本的理论研究也是实现财务管理创新的基本条件。
(四)对企业进行业务流程重组
网络经济是一种全新的贸易服务方式,它以数字化介质替代了传统的纸介质,将打破传统企业中以单向物流运作的格局,实现以物流为依据、信息流为核心、资金流为主体的全新运作方式。这就要求企业必须对现有业务流程进行重组,将工作重心放在价值链分析上。首先,企业要从行业价值链(原材料供应商—产品—制造商—销售商)进行分析,以了解企业在行业价值链中的位置,判断企业是否有必要沿价值链向前或向后延伸,以实现企业管理目标。其次,对企业内部价值链(定单—产品研究设计—生产制造—销售—售后服务)进行分析,以判断如何降低成本,优化企业流程。第三,从竞争对手价值链分析入手,通过与竞争对手的相应指标进行比较,找出与竞争对手的差异和自己的成本态势,从而提高整体竞争力。
(五)建立财务风险预测模型
随着互联网在商业中的广泛应用,在企业内部作为数据管理的计算机往往成为逃避内部控制的工具,经济资源中智能因素的认定将比无形资产更加困难。在企业外部,由于“媒体空间”的扩大,信息传播、处理和反馈的速度大大加快,商业交易的无地域化和无纸化,使得国际间资本流动加大,资本决策可在瞬间完成。总之,由于网络经济的非线性、突变性和爆炸性等特点,建立新的财务风险预测模型势在必行。该模型应该由监测范围与定性分析、预警指标选择、相应阀值和发生概率的确定等多方面的内容组成,并能对企业经济运行过程中的敏感性指标,(如保本点、收人安全线、最大负债极限等)予以反映。这样,将风险管理变为主动的、有预见性的风险管理,就能系统地辨认可能出现的财务风险。
(六)采用集中式财务管理模式
互联网的出现,使桌面管理转化成非桌面化的网络方式有了技术保证,也使得集中式管理成为可能。企业可以综合运用各种现代化的计算机和网络技术手段,以整合实现企业电子商务为目标,开发能够提供互联网环境下财务管理模式、财会工作方式及其各项功能的财务管理软件系统,该系统至少应包括会计核算的集中化、财务控制的集中化、财务决策的集中化三部分。采用集中式管理,将会提高财务数据处理的适时性,减少中层管理人员,使最高决策层可与基层人员直接联系,管理决策人员可以根据需求进行虚拟结算,实时跟踪市场情况的变化,迅速作出决策。
(七)创建企业财务管理信息系统
以数字化技术为先导的网络经济,其经济活动可以通过互联网在线进行,如:在线订货、在线资金调度、异地转账、在线证券投资、在线外汇买卖等。因而产生的会计信息都是动态的,更具有不可捉摸性;同时,市场需求信息的公开化,形成了多层次、立体化的信息格局。谁能占领信息的制高点,谁就将在市场竞争中占优势。创建基于互联网的企业财务信息系统,综合运用计算机网络的超文本、超媒体技术,使信息更形象、直观,提供多样化的各类信息,包括数量信息与质量信息、财务信息与非财务信息、物质层面的信息和精神层面的信息等,实现信息理财。
(八)建立网络信息安全保障体系
首先,需要制定相关的法律政策,以法制手段来强化网络安全。这主要涉及网络规划与建设的法律、网络管理与经营的法律、网络安全的法律、电子资金划转的法律认证等法律问题。其次,从管理上维护系统的安全,建立信息安全管理机构和切实可行的网络管理规章制度,加强信息安全意识的教育和培训,提高财务人员素质,特别是高层管理者的安全意识,以保证网络信息安全。第三,从技术上采取措施,在企业内部网和互联网之间要加一道防火墙,防止黑客或计算机病毒的袭击,保护企业内部网中的敏感数据。另外,将数字签名技术应用于电子商务的身份认证,可以防止非法用户假冒身份,从而保证电子支付的安全,为实现财务管理创新提供重要保障。
参考文献:
[1]薛慧丽、张新武。电子商务呼唤网络财务[J].北京市财贸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0,(1)。
[2]马红红、任存梅。浅谈网络财务[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1,(3)。
篇10
关键词:网络经济;网络财务;财务管理;创新
互联网(Internet)产业的迅速崛起,以其强大的信息和服务功能正在改变和影响着社会各个阶层、各个领域,全球经济网络化、数字化逐步形成,这给企业参与市场竞争带来新的机遇与挑战,对企业经营管理全面创新发挥了推动作用。财务管理作为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面临着自身能否快速跟进新技术、适应网络经济的挑战。笔者认为在网络经济下,传统财务管理存在许多弊端,企业只有及时进行财务管理创新,才能在国内外市场竞争中占先,在网络经济大潮中站稳脚跟。
一、网络经济下传统财务管理的弊端
网络经济时代,由于经济活动的数字化、网络化,出现了许多新的媒体空间,如虚拟市场、虚拟银行。许多传统的商业运作方式将随之消失,而代之以电子支付、电子采购和电子定单,商业活动将主要以电子商务的形式在互联网上进行,使企业购销活动更便捷,费用更低廉,对存货的量化监控更精确。这种特殊的商业模式,使得企业传统的财务管理已不能适应基于互联网的商业交易结算。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难以防避企业管理出现的新风险
首先是网络安全问题。网络经济要求财务管理必须通过互联网进行,而互联网体系使用的是开放式的TCP/IP协议,它以广播的形式进行传播,易于搭截侦听、口令试探和窃取、身份假冒,给网络安全带来极大威胁。而传统的财务管理大多采用基于内部网(Intranet)的财务软件,没有考虑到来自互联网的安全威胁,特别是企业的财务数据属重大商业机密,如遭破坏或泄密,将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因此,财务管理首先必须解决的是复杂的计算机网络安全问题,这一点传统财务管理是难以做到的。
其次是身份确认和文件的管理方式问题。网络经济下参与商业交易均在互联网上进行,双方互不见面,这就需要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相互认证,保证电子商务交易的安全。而传统的财务管理软件一般采用口令来确认身份,不同的用户有不同的口令。如果继续沿用这种口令身份验证方式,那么随着互联网用户和应用的增加,口令维护工作将耗费大量的人力和财力,显然这种身份验证技术已不适合基于互联网的财务管理。另外,传统的财务管理一直使用手写签名来证明文件的原作者或同意文件的内容。而在网络环境下,电子报表、电子合同等无纸介质的使用,无法沿用传统的签字方式,从而在辨别真伪上存在新的风险。
此外,电子商务作为网络经济下的主要交易手段,财务管理和业务管理必须一体化,电子单据、分布式操作使得可能受到非法攻击的点增多。而目前的财务管理缺少与网络经济相适应的法律规范体系和技术保障。例如,在电子商务中如何征税、交易的安全性如何保证、数字签名的确认、知识产权的保护等。所有这些问题都是在网络经济环境下出现的,企业的财务管理所面临的新的风险是难以防范和规避的。
(二)难以满足电子商务要求
电子商务的贸易双方从贸易磋商、签定合同到支付等均通过互联网完成,使整个交易远程化、实时化、虚拟化。这些变化,首先对财务管理方法的及时性、适应性、弹性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财务管理没有实现网络在线办公、电子支付、电子货币等手段,使得财务预测、计划、决策等各个环节工作的时间相对较长,不能适应电子商务发展的需要。再者,分散的财务管理模式不利于电子商务的发展。在网络经济下,要求企业通过网络对其下属分支机构实行数据处理和财务资源的集中管理,包括集中记账、算账、登账、报表生成和汇总,并可将众多的财务数据进行集中处理,集中调配集团内的所有资金。然而,传统的财务管理由于受到网络技术的限制,不得不采用分散的管理模式,造成监管信息反馈滞后、对下属机构控制不力、工作效率低等不良后果,无法适应网络经济发展的要求。
此外,传统的财务控制和财务分析的内容不能满足电子商务的要求。在网络经济下,企业资产结构中以网络为基础的专利权、商标权、计算机软件、产品创新等无形资产所占比重将大大提高。但现今财务管理的理论与内容对无形资产涉及较少,因为过去经济增长主要依赖厂房、机器、资金等有形资产,致使在现实财务管理活动中不能完全正确地评价无形资产的价值,不善于利用无形资产进行资本运营。所以,传统的财务管理理论与内容已不适应网络经济时代电子商务运营的需要。
(三)不能适应新的管理模式和工作方式
在网络环境下,企业的原料采购、产品生产、需求与销售、银行汇兑、保险、货物托运及申报等过程均可通过计算机网络完成,无需人工干预。因此,它要求财务管理从管理方式上,能够实现业务协同、远程处理、在线管理、集中式管理模式。从工作方式上,能够支持在线办公、移动办公等方式,同时能够处理电子单据、电子货币、网页数据等新的介质。然而,传统的财务管理使用基于内部网的财务软件,企业可以通过内部网实现在线管理,但是它不能真正打破时空的限制,使企业财务管理变得即时和迅速。由于传统的财务管理与业务活动在运作上存在时间差,企业各职能部门之间信息不能相互连接,因而企业的财务资源配置与业务动作难以协调同步,不利于实现资源配置最优化。
另外,传统的财务管理软件要求管理人员只能在特定环境下办公,因为它是基于内部网的系统,离开内部网将无法办公。而网络经济下,要求财务人员在离开办公室的情况下也能办公(即移动办公),这样财务软件必须是基于互联网的系统,而只有实现从企业内部网到互联网的转变,才能实现真正的网上办公。由此可见,在网络经济下,传统的财务管理存在许多弊端,必须及时研究财务管理创新,构造出与网络时代相适应的财务管理,企业才能在激烈的全球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二、财务管理创新的内容
网络经济的一个重要标志是人类生产经营活动和社会活动的网络化。财务管理必须顺应潮流,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从管理目标、管理模式和工作方式等多方面进行创新。
(一)财务管理目标的创新
企业财务管理目标总是与经济发展紧密相连的,总是随经济形态的转化和社会进步而不断深化。随着网络经济的到来,客户目标、业务流程发生了巨大变化,具有共享性和可转移性的知识资本将占主导地位。知识的不断增加、更新、扩散和应用加速,深刻影响着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活动的各个方面,客观需求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必须向高层次演变。原来以追求企业自身利益和财富最大化为目标者,必须转向以“知识最大化”的综合管理为目标。其原因在于,知识最大化目标可以减少非企业股东当事人对企业经营目标的抵触行为,防止企业不顾经营者、债权人及广大职工的利益去追求“股东权益最大化”;知识资源的共享性和可转移性的特点使知识最大化的目标能兼顾企业内外利益,维护社会生活质量,达到企业目标与社会目标的统一。知识最大化目标不排斥物质资本作用,它的实现是有形物质资本和无形知识资本的在网络经济下的有机结合。
(二)财务管理模式的创新
在互联网环境下,任何物理距离都将变成鼠标距离,财务管理的能力必须延伸到全球任何一个结点。财务管理模式只有从过去的局部、分散管理向远程处理和集中式管理转变,才能实时监控财务状况以回避高速度运营产生的巨大风险。企业集团利用互联网,可以对所有的分支机构实行数据的远程处理、远程报表、远程报账、远程查账、远程审计等远距离财务监控,也可以掌握和监控远程库存、销售点经营等业务情况。这种管理模式的创新,使得企业集团在互联网上通过Web页登录,即可轻松地实现集中式管理,对所有分支机构进行集中记账,集中资金调配,从而提高企业竞争力。
(三)财务工作方式的创新
互联网技术改变了全球的经济模式,相应地必须改变财务人员的工作方式。传统的固定办公室要转变为互联网上的虚拟办公室,使财务工作方式实现网上办公、移动办公。这样,财务管理者可以在离开办公室的情况下也能正常办公,无论身在何处都可以实时查询到全集团的资金信息和分支机构财务状况,在线监督客户及供应商的资金往来情况,实时监督往来款余额。企业集团内外以及与银行、税务、保险、海关等社会资源之间的业务往来,均在互联网上进行,将会大大加快各种报表的处理速度,这也是工作方式创新的根本目的。(四)财务管理软件的创新过去国内各财务软件功能独立,数据不能共享,企业在人、财、物和产、供、销管理中难以实现一体化。运用Web数据库开发技术,研制基于互联网的财务及企业管理应用软件,可实现远程报表、远程查账、网上支付、网上信息查询等,支持网上银行提供网上询价、网上采购等多种服务。这样,企业的财务管理和业务管理将在Web的层次上协同运作,统筹资金与存货的力度将会空前加大;业务数据一体化的正确传递,保证了财务部门和供应链的相关部门都能迅速得到所需信息并保持良好的沟通,有利于开发与网络经济时代相适应的新型网络财务系统。
三、实现财务管理创新的构想
企业财务管理创新是新形势下企业发展的当务之急,也是网络经济全球化的客观要求,在此笔者提几点实现创新的构想:
(一)转变企业理财观念
网络经济的兴起,使创造企业财富的核心要素由物质资本转向知识资本。企业理财必须转变观念,不能只盯住物质资产和金融资本。首先,要认识知识资本,即了解知识资本的来源、特征、构成要素和特殊的表现形式。其次,要承认知识资本,即认可知识资本是企业总资本的一部分,搞清知识资本与企业市场价值和企业发展的密切关系,以及知识资本应分享的企业财富。最后,要重视和利用知识资本。企业既要为知识创造及其商品化提供相应的经营资产,又要充分利用知识资本使企业保持持续的利润增长。可以说,转变企业理财观念是实现财务管理目标创新的根本保证,不可不予以高度重视。
(二)加强网络技术培训
网络技术的普及与应用程度直接关系到财务管理创新的成功与否。有针对性地对财务人员进行网络技术培训,可以提高财务人员的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因为,首先财务人员已具有坚实的经济和财会理论基础,如果再学习一些现代网络技术,将经济、财会、网络有机地结合,则面对知识快速更新和经济、金融活动的网络化、数字化,就能够从经济、社会、法律、技术等多角度进行分析并制订相应的理财策略。其次,通过技术培训可使财务人员不断吸取新的知识,开发企业信息,并根据变化的理财环境,对企业的运行状况和不断扩大的业务范围进行评估和风险分析。为此,要适应网络经济发展的要求,根据国际金融的创新趋势和资本的形态特点,运用金融工程开发融资工具和管理投资风险。事实表明,对财务人员加强现代信息科学与网络技术教育,有利于在网络经济下实现财务管理创新。
(三)积极开展对知识资本的理论研究
网络经济的发展将使财务管理目标转向知识最大化,但目前知识资本的理论尚未成熟,必须积极开展理论研究和实践。知识资本是一种无形资本,对知识资本的管理是新形势下企业理财的重大创新。对此,首先应研究知识资本的构成要素及其市场化形式,探讨知识资本的有效运作管理方法。其次,要研究知识资本的计量方法,确定知识资本价值,研究知识资本的证券化形式和估价方法。第三,要对知识资本运作的案例进行分析,总结企业知识资本运作的具体操作方案。第四,研究知识产权保护问题,它是知识资本保值增值的基本前提。总之,知识资本是网络经济下一种新的资本形态,对知识资本的理论研究也是实现财务管理创新的基本条件。
(四)对企业进行业务流程重组
网络经济是一种全新的贸易服务方式,它以数字化介质替代了传统的纸介质,将打破传统企业中以单向物流运作的格局,实现以物流为依据、信息流为核心、资金流为主体的全新运作方式。这就要求企业必须对现有业务流程进行重组,将工作重心放在价值链分析上。首先,企业要从行业价值链(原材料供应商—产品—制造商—销售商)进行分析,以了解企业在行业价值链中的位置,判断企业是否有必要沿价值链向前或向后延伸,以实现企业管理目标。其次,对企业内部价值链(定单—产品研究设计—生产制造—销售—售后服务)进行分析,以判断如何降低成本,优化企业流程。第三,从竞争对手价值链分析入手,通过与竞争对手的相应指标进行比较,找出与竞争对手的差异和自己的成本态势,从而提高整体竞争力。
(五)建立财务风险预测模型
随着互联网在商业中的广泛应用,在企业内部作为数据管理的计算机往往成为逃避内部控制的工具,经济资源中智能因素的认定将比无形资产更加困难。在企业外部,由于“媒体空间”的扩大,信息传播、处理和反馈的速度大大加快,商业交易的无地域化和无纸化,使得国际间资本流动加大,资本决策可在瞬间完成。总之,由于网络经济的非线性、突变性和爆炸性等特点,建立新的财务风险预测模型势在必行。该模型应该由监测范围与定性分析、预警指标选择、相应阀值和发生概率的确定等多方面的内容组成,并能对企业经济运行过程中的敏感性指标,(如保本点、收人安全线、最大负债极限等)予以反映。这样,将风险管理变为主动的、有预见性的风险管理,就能系统地辨认可能出现的财务风险。
(六)采用集中式财务管理模式
互联网的出现,使桌面管理转化成非桌面化的网络方式有了技术保证,也使得集中式管理成为可能。企业可以综合运用各种现代化的计算机和网络技术手段,以整合实现企业电子商务为目标,开发能够提供互联网环境下财务管理模式、财会工作方式及其各项功能的财务管理软件系统,该系统至少应包括会计核算的集中化、财务控制的集中化、财务决策的集中化三部分。采用集中式管理,将会提高财务数据处理的适时性,减少中层管理人员,使最高决策层可与基层人员直接联系,管理决策人员可以根据需求进行虚拟结算,实时跟踪市场情况的变化,迅速作出决策。
(七)创建企业财务管理信息系统
以数字化技术为先导的网络经济,其经济活动可以通过互联网在线进行,如:在线订货、在线资金调度、异地转账、在线证券投资、在线外汇买卖等。因而产生的会计信息都是动态的,更具有不可捉摸性;同时,市场需求信息的公开化,形成了多层次、立体化的信息格局。谁能占领信息的制高点,谁就将在市场竞争中占优势。创建基于互联网的企业财务信息系统,综合运用计算机网络的超文本、超媒体技术,使信息更形象、直观,提供多样化的各类信息,包括数量信息与质量信息、财务信息与非财务信息、物质层面的信息和精神层面的信息等,实现信息理财。
(八)建立网络信息安全保障体系
首先,需要制定相关的法律政策,以法制手段来强化网络安全。这主要涉及网络规划与建设的法律、网络管理与经营的法律、网络安全的法律、电子资金划转的法律认证等法律问题。其次,从管理上维护系统的安全,建立信息安全管理机构和切实可行的网络管理规章制度,加强信息安全意识的教育和培训,提高财务人员素质,特别是高层管理者的安全意识,以保证网络信息安全。第三,从技术上采取措施,在企业内部网和互联网之间要加一道防火墙,防止黑客或计算机病毒的袭击,保护企业内部网中的敏感数据。另外,将数字签名技术应用于电子商务的身份认证,可以防止非法用户假冒身份,从而保证电子支付的安全,为实现财务管理创新提供重要保障。
参考文献:
[1]薛慧丽、张新武。电子商务呼唤网络财务[J].北京市财贸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0,(1)。
[2]马红红、任存梅。浅谈网络财务[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