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链优化的策略分析范文
时间:2023-06-30 17:57:0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产业链优化的策略分析,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工业4.0;产业链管理;速度营销
[DOI]10.13939/ki.zgsc.2015.46.088
1 工业4.0时代与速度营销
1.1 工业4.0的概念
工业4.0在2015年4月举行的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上被提出,亦指实体物理世界与虚拟网络世界的相互融合第四次工业革命。随着一轮又一轮金融危机,实体制造业的重要性得以凸显,在移动互联网为依托的今天,以大数据推动制造工业4.0的时代已经来临。工业4.0的核心在于以信息技术网络为依托,实现智能工厂和智能生产。
以2014年为例,中国纺织服装生产299亿件服装,售出90亿件,60亿件低价出口,剩余库存149亿件,产能严重过剩。不了解消费者需求盲目生产是目前中国纺织服装业的主要弊病,中国纺织服装业需借助工业互联网的潮流加快改革,否则将是毁灭性的打击。
1.2 速度营销(Marketing of Speed)的概念
速度营销是指企业快速满足顾客的各种需求进而为企业带来的超额利润,其本质在于企业要对环境变化做出敏锐的反应。在移动互联网时代,速度成为企业间竞争的主流因素,也成为企业竞争的主要核心力。企业除了“做正确的事”、“正确地做事”还要“快速的做事”。速度营销有着重要意义:一是扩大市场占有率。调查显示:首家进入企业平均约有29%的占有率;早期跟进者有21%;较晚进入的企业只有15%。二是提高企业收益效率。麦肯锡研究表示:如果新产品在预算经费内开发完成,但比计划时间晚6个月出售,在开始的5年内,利润大概减少33%;若在计划时间及时推向市场,即使超出预算经费50%,利润也不受影响。三是降低新产品开发风险。
乔布斯的速度营销法则让世界震惊,但速度营销并不局限于电子产业,在竞争激烈的服装行业,在大数据的帮助下,流行趋势、消费者喜好迅速被服装企业捕捉,并服务于企业的设计、生产、营销各个环节。
2 中国纺织服装业产业链管理的困境
2.1 中国纺织服装业处在全球产业链低端,需完善延伸产业链
中国纺织服装业处在全球价值链(GVC)的低端,目前以OEM代工模式为主,需向ODM产品设计和OBM自有品牌模式升级。纺织服装产业链的上游为研发和设计、纺织设备、新材料开发,属高科技产业,附加值高;中游为组装加工和制造等附加值较低;下游为品牌、物流、销售等高附加值。附加值形成高―低―高的微笑曲线(Smiling Curve)。纺织服装业产业链属于购买者驱动型价值链,不像以飞机、计算机等资本技术密集型的制造商驱动型产业链,他们有能力进行供应商后向合并和销售商前向合并。而对于购买者驱动型产业链,大的零售商、营销者、品牌制造商在生产网络中起到关键作用。
中国制造的服装普遍存在质量差、款式老、缺乏品牌意识等问题。以国产丝袜为例,大部分国货质量稳定性差,以超薄隐形、燃脂加热、速干高弹等功能性服装研发和制造跟不上潮流,同款高质量产品国货售价远高于国外品牌等。因此,大部分中国服装制造企业出路在于加大上游设计研发和下游品牌、市场营销的打造,完善延伸产业链。完整的产业链有助于市场反应的联动性,制造生产出符合市场需求的高端、高功能的产品。
2.2 中国纺织服装业产业链整合能力差,市场反应速度慢
从纺织服装产品本身属性来说,市场需求逐渐有消费者追求个性化、样式要求高、市场流行趋势变化快、产品使用周期缩短的趋势。产品的更新换代速度之快和品种款式要求繁多,另外需求预测也变得难以掌控。面对“同厂同品海内外不同价”,主要原因在于中国纺织服装业市场预测和产业整合能力差,制造商与销售商各自为战。国外纺织服装业市场反应快,库存周期短,利润空间足够大,因此定价可以低于中国。
时刻引领和紧跟潮流是纺织服装业的出路,任何产品和服务都要符合消费者的品位和要求。传统工业2.0和3.0时代,中国因不接地气的生产导致产能严重过剩,主要原因在于产业链生产速度慢,无法满足消费者需求及时生产销售。大部分工厂提前1年预测流行,提前半年备料,提前3个月发货,先大批量生产,再小批量补货。因此,服装前导时间(设计到成衣摆到柜台的出售时间)一般为6~9个月,导致预测设计和实际流行需求因为时间相差过长而产生偏差,成品服装不符合大众品位而滞销。在工业4.0大数据时代,通过大数据保驾护航,可以通过控制销售数量来制定产量、调整产品样式和价格,实现速度营销,这是国内企业所欠缺的。
3 大数据背景下中国纺织服装企业的出路
3.1 工业4.0背景下中国纺织服装业产业链整合的速度营销
3.1.1 完善整合产业链
中国需要基于自身比较优势,奠定我国在世界纺织服装产业链的制造基础,虽然低端价值链的利润低,但也是我国的劳动力密集的基本国情。所以,中国要在巩固基础的前提下继续加强上下游的技术创新和品牌塑造以及营销策略。
加强上、中、下游产业链的紧密结合,加强制造商和销售商的联系,使其形成利益相关者紧密合作伙伴,完善关系营销,避免各自为战的情况。同一批中国制造的产品,跨海运输到美国比销往国内市场还便宜,值得国内销售终端的反思。国内大部分纺织服装企业还未形成统一的品牌一体化产业链。以西班牙ZARA企业为例,ZARA斥巨资设计一体化灵敏供应链,将生产基地设在西班牙,少量基本款式在亚洲等低成本地区生产。设立20个高度自动化染色、剪裁中心,将人力工作外包给周边小工厂。为了完善物流系统,加快传送速度,ZARA在地下架设了方圆200英里的传送带。根据订单,每天将最时兴布料准时送达终端厂,保证前导时间的缩短要求。这种制售一体化的效率化经营值得其他企业学习。
3.1.2 工业4.0背景下产业链优化进程
工业4.0背景下产业链优化将分为3个过程,从传统制造业产业链到优化制造业产业链再到最终工业4.0制造业产业链,详见下图。
工业4.0背景下产业链优化过程图
传统制造业产业链经过产品设计、原料采购等7个步骤,存在产业链反应速度慢、被动生产、存货易滞销等情况。基于大数据时代背景的工业4.0时代,制造业产业链得以优化,将产业链优化为产品设计、原料采购、订单处理、制造、终端零售5个步骤,产业链反应整合速度得到提升,但依然不能快速满足消费者需求;最终优化后的工业4.0制造业产业链以订单处理为第一环节,紧接着产品设计制造,此环节节省50%成本,然后原料处理到最终的终端零售,将提升60%的利润空间。
3.2 工业4.0背景下中国纺织服装业以销售终端为主导的速度营销
产业链要实现速度营销,能够获得市场大数据的销售端企业适合主导产业链整合。通过网联网平台的快速发展,企业可以通过迅速接受订单处理,缩短采购时间,产业链变成小订单推货,因需生产,生产组织和节奏如同上述工业4.0产业链发生颠覆性变化。此外,通过大数据的有力依托,销售终端可以收集分析每天每时每刻、每款每色每码的销售数据,制定产量、调整库存、降低成本,形成快速营销体系。最后,工业4.0互联网时代可以帮助企业开拓蓝海市场。企业可以根据每位顾客的年龄、喜好、购买习惯等各种信息进行数据分析,及时开发和预测市场需求,寻找新商机。
继续以ZARA为例,作为世界排名第三的服装零售商,ZARA建设了自己的工厂和物流体系,整合了从生产到销售的产业链,将品牌定位为“买得起的快速时装”。ZARA在每间门店设置一部定制联网PDA,通过PDA门店可以直接向总部下订单,经合理评估后传到工厂,将库存降低到20%以内。总部也可以掌握每家门店的销售情况控制生产,实现设计、生产、交付在15天内完成,实现了“快速、少量、多款”的品牌管理模式。通过灵敏的产业链体系和市场的快速捕捉,ZARA实现了最快7天交付、门店每周一上新、每隔三周商品全部换新的速度营销。
参考文献:
[1]赵丽君.全球价值链的垂直分离与产业升级――基于中国纺织服装产业的实证检验[C].成都:Proceedings of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ngineering and Business Management(EBM2010),2010.
[2]周浪,刘志迎.全球价值链下中国纺织服装业的升级模式研究[J].经济与管理,2011,28(1).
[3]陈华.论企业速度营销系统[J].商业时代・学术评论,2006(3).
[4]罗鹏.速度营销战略――企业超速竞争的战略优选[J].营销策略,2006.
[5]戴继平.新产品速度营销的时间价值及形成机理[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7,24(10).
[6]韩董.全球价值链下我国服装业物流整合研究[D].镇江:江苏大学,2009.
篇2
关键词:产业链;价值链;信息链;物流链;组织链;优化
一、景德镇茶叶产业链优化意义
产业链是指一种或几种资源通过若干产业层次不断向下游产业直至到达消费者的路径,它包含四个含义:一是产业链是层次的表达。二是产业链是产业关联程度的表达。三是产业链是资源加工深度的表达。四是产业链始于自然资源、止于消费市场。在当前竞争激烈的茶叶市场上,茶叶产业链单个环节的获利空间不断缩小。鉴于此,运用茶叶产业链管理理论对茶产业的产业链进行优化来提升瓷都茶产业的整体效益具有重要意义。利用茶叶产业链集成化的管理可以提高整个链条的竞争力,使整个链条的收益大于各个环节受益的总和。通过茶叶产业链管理的导入,实现茶叶产业资金物质信息技术等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组合,推动景德镇茶叶产业结构的调整;解决广大茶农分散经营方式与多变的市场之间的矛盾,分担茶农面临的市场风险和自然风险,使茶叶生产经营更加适应市场的变化;不断延长茶叶产业链的长度和拓宽产业链的宽度,提高整个茶叶产业各环节的经济效益和获利空间。
二、景德镇茶叶产业链的现状及分析
由于技术及人才等现实条件等影响,景德镇的茶叶产业链的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整个茶叶产业链缺乏有效的整合和优化。茶叶生产的集约化程度比较低,还停留在粗放式的管理模式下。茶叶经营体制是以农户生产方式为主;大型的生产加工企业很少,这种模式的生产方式下就决定了景德镇市茶叶的生产加工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低。专业人才缺乏和科研开发能力弱;实施产品标准化生产的难度大;自我发展缺乏资金和实力,无法抵御市场变化带来的风险。茶叶的附加值不高。目前的生产、加工、运输、销售等生产链严重脱节,实行的是分散的管理经营体制,缺少能够统揽全局的管理机制。现有的产业链条不能形成团体优势,容易造成生产上的脱节。
(1)景德镇茶叶产业链的价值链分析。茶叶流通主要由三部分组成:茶农、加工企业以及批发或零售企业,其分别代表了茶叶的生产环节、加工环节和销售环节,茶叶的三个环节构成了茶叶的价值。根据价值链各环节处于产业链中不同的地位,其增值能力也有很大的区别。茶农,即茶叶的种植者在产业链的收益是最低的,而加工和销售环节的收益比较大。主要原因是景德镇茶叶具有典型的产地特征,茶叶的种植产量的大小主要取决于自然条件,如气候和土壤等,这些因素是人很难以控制的;其次是景德镇市经济比较落后,龙头企业很少这就造成了生产商在产业链当中处于垄断地位,与其形成强烈对比的是茶叶上游环节供应者较多,而且可以向对个下游环节的提供茶叶产品。在这种情况下生产环节可以控制特殊农产品的生产,使得其在茶叶产业链中占绝对的优势。
(2)景德镇茶叶产业链信息链管理现状分析。景德镇产业链之间的信息沟通存在很大障碍或者说产业链之间共享信息的程度不高。例如茶农与初级加工者之间或者是初级加工者和下游客户之间主要是通过市场关系进行联系,很少有合作的情况出现。由于市场上存在信息不对称,从而使产业链各个主体之间所拥有的信息存在很大缺陷。各个主体之间为了不让竞争对手了解到自己更多的信息,把自己的有关的信息屏蔽起来,这就很难使产业链之间的信息实现共享。
(3)景德镇茶叶产业链的物流链分析。目前,景德镇市茶叶产业链的物流环节主要是产业链内部的成员来完成,很少企业将运输外包给其他物流公司。茶叶加工企业在采购时多数都有自己的车辆,很少的情况才会采用对方的物流进行采购。因景德镇茶叶生产者之间比较松散,种植基地小而分散,稳定性比较差,他们需要从规模较少、分散的茶农手中收购其茶叶原料。加上在茶叶鲜叶采摘季节还会有外地茶叶加工企业来收购茶叶鲜叶,为了保证按质保量地完成茶叶原料的采购,茶叶加工企业必须动用自己的车队而很少使用对方物流。
(4)景德镇市茶叶产业链组织链管理分析。在景德镇茶叶产业链当中,上游的茶农和茶叶加工企业之间主要是通过市场机制联系在一起的。相比较而言,通过战略联盟的方式联系的较少。茶农与生产者双方主要签订的是短期买卖合同在市场中进行交易。景德镇茶叶加工企业与下游的客户关系与上游的茶农的关系相同之处即是他们是通过市场机制来进行联系的。由于下游客户的范围比茶农更泛,导致下游客户与茶叶加工企业的联系更加的松散。在景德镇茶叶加工企业与下游的客户之间没有进行很好的整合,都是在市场中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下游客户和茶叶加工企业之间的合作很不稳定,即使交易大部分也是在市场上随机完成的,只有很少部分通过签订长期合同来维持双方之间的合作。
三、景德镇茶叶产业链存在的问题
(1)信息闭塞,难以及时掌握市场信息。由于地理位置和经济条件的限制,景德镇茶叶产业信息闭塞,茶叶市场信息的收集、传递速度比较滞后,难以及时地了解国内市场上消费者不断变化的需求。当不能及时应对市场消费者需求的变化时,就只能机械式的来适应市场。只有将市场信息及时传递给产业链上的各个部门(企业),才能使他们能够对信息及时的分析,从而制定出有效的竞争策略。加之由于信息的收集工作比较困难这样很难预测出未来的市场的需求,从而丧失一些重要的商业机会。
(2)缺乏现代物流管理理念,使物流成本上升。景德镇很多茶农甚至加工企业都简单地认为运输费用就是物流成本。景德镇茶产业对茶叶物流投入不够重视,仅仅是一些物流装备上的投入,很少在物流过程中通过资金投入和购买设备建厂房来进行生产加工,没能形成增值。景德镇物流最为突出的一个问题是:由于物流基础设施落后。很难满足茶叶物流应有的要求,导致茶叶在物流环节上损耗很大。那些茶农、茶叶加工者等由于技术上的原因在信息、收集和传送获得市场信息的成本较高。这些都是在增加茶叶的物流成本。
四、景德镇茶叶产业链的优化措施
(一)提升景德镇茶叶产业链各环节在价值链中的增值能力
(1)提升茶叶种植环节的价值。茶叶的种植是保障茶叶品质的关键环节,所以在种植环节:1)研发茶叶种植技术。将现代高科技农业技术应用到产业的种植上,充分提高茶叶的内在品质。2)注重茶叶鲜叶的内在质量。实施茶叶标准化生产,加强鲜叶产品的质量管理,从源头上保证景德镇茶叶的高质量,为提高市场知名度,为高附加值产品研发奠定基础。3)优化茶叶种植品种,加大优质品种的种植比例。
(2)提升茶产品研发和营销力度增加茶产品价值。景德镇茶叶质量上乘,但由于知名度低,其市场价格偏低。所以应在产品研发和营销方面加大创新力度打造高端品牌,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充分运用多种媒介扩大其知名度,如瓷博会,互联网等来提升产品的科技含量,丰富茶叶功能,为产品创造更多的经济附加值。
(二)建立现代信息系统,提高对市场信息的反应能力
景德镇信息闭塞,难以及时掌握市场信息,很难对市场做出及时反应。因此政府要加大对信息系统的投入,建立各个地区市场信息联网现代系统,其次企业应投入人力和物力构建网络、数据库和服务等信息管理系统。通过内外联动是企业及时有效地做出决策。
参考文献:
[1] 赵东健.安徽省茶叶产业链研究[J].农业经济,2010(2).
篇3
摘 要:天然气产业是成渝经济区的重要产业之一。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的不断推进以及低碳发展要求的不断提高,天然气产业链将会成为未来 10 年内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本文阐述了成渝经济区天然气产业链发展现状,总结了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成渝经济区; 天然气产业链; 协调发展; 技术创新。
对区域经济而言,如何根据自身发展环境和条件,形成基于资源优势的上中下游协调发展的产业链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成渝经济区是我国最早进行天然气勘察、开发和消费的区域之一,也是我国重要的天然气生产基地和消费市场之一。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成渝经济区的天然气产业链已初步迈向产业集群发展模式,这也是成渝经济区由天然气资源优势区域转变为天然气产业优势区域的必然途径。
但是,从区域内天然气产业链的发展现状来看,成渝经济区尚未充分利用区域资源禀赋优势带动天然气相关产业的发展。本文从区域内天然气产业链的发展现状出发,分析了成渝经济区内天然气产业链发展面临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应对策略。
一、成渝经济区内天然气产业链发展的现状。
天然气产业链是指以天然气资源开发利用为基础和依托的产业群。在天然气产业发展的生产要素构成中,资源占据主体核心地位。天然气产业集群是指在一定区域内,基于天然气资源禀赋形成的一个由点、线、面、网组成的多层次、多侧面、多领域的网络结构,它要求在与社会生产力布局的联系上,应按资源优化配置和有效利用的原则,合理分工,协调发展。从整体上来看,成渝经济区的天然气产业链初具雏形,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
( 一) 天然气产业发展的资源基础。
成渝经济区域内天然气资源丰富。截止 2010年底,探明的四川省天然气基础储量为 6763. 11 亿立方米,重庆市天然气基础储量为 1921. 02 亿立方米,整个成渝经济区的天然气基础储量之和位居全国首位。随着对区域内天然气地质认识的深化以及勘察技术的提高,天然气资源总量还会有所增加。
2011 年区域内天然气开采量达 263. 48 亿立方米,占全国天然气生产总量的 28. 2%。
( 二) 天然气产业市场培育。
在成渝经济区的能源生产结构中,天然气占26. 64% ( 按当值量计算) ; 在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天然气占 15. 53% ( 按当值量计算) ,远远高于全国3. 4% 的平均水平。天然气的利用领域涉及到了城镇燃气、化工原料、工业燃料、CNG 汽车等各方面。天然气管网设施逐步完善,基本上覆盖到经济区内的各大城市,市场培育基本成熟。
( 三) 上下游产业链发展情况。
成渝经济区内除有产能巨大的上游企业以及为天然气开采配套的油气装备制造企业外,还拥有数量众多的天然气化工企业,这些企业分布在经济区内靠近天然气产地的城市,其产量位居全国榜首; 天然气汽车在成渝经济区内各大城市的公共交通及出租车行业的推广成效显著,CNG 汽车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已初步建成,其在清洁能源汽车产业中崭露头角; 天然气加气站成套加气/检测设备已经完成国产化,并批量出口到国外。在成渝经济区的夹江、峨眉、沙湾及眉山一带,已形成以天然气为工业燃料的颇具竞争优势的建陶产业集群。
二、天然气产业链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十二五”期间,随着中国工业化和城镇化的不断推进以及低碳发展要求的不断提高,工业结构转型和快速城市化对能源产业产生了更大的需求,国家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对能源产业组织方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都给天然气及相关产业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尽管面临着如此难得的机遇,但是,要发展成渝经济区区域内天然气产业链就必须解决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成渝经济区区域内天然气产业链发展现状来看,还存在着以下问题:
( 一) 产业链延伸不足,产业结构欠合理。
天然气产业链发展处于初级阶段,天然气主要用于燃料、燃气的生产和作为化工原料。天然气产业结构的布局偏重于上游产业,天然气化工主要集中在生产二甲醚、合成氨等化肥产品上,产品雷同,附加值低,经济附加值较高的下游深加工企业没有达到相应数量与规模。除此之外,天然气产业链发展的“网状结构”不明显,削弱了其可以带来的竞争优势。天然气产业集群对区域发展的拉动作用尚未充分发挥出来。
( 二) 政府职能与市场机制之间存在矛盾。
天然气资源的特殊性,以及天然气生产企业的垄断特性,决定了天然气产业链的布局和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政府调控和协调。但是,由于目前政府在这方面的职能落后于快速发展的经济需要,以致天然气产业集群的发展受到了影响,具体表现为: 一方面,天然气生产企业反映成本高企和政府对资源的定价过低; 另一方面,闲置的民间资本难以跨过保护门槛。这不仅不利于天然气产业的发展,对整个区域的经济发展也有一定的阻碍作用。
( 三) 技术创新能力低,产业升级缓慢。
天然气产业内部创新能力比较低,产业升级缓慢,集群效应低。其主要原因是当前产业集群模式欠合理。在当前的模式下,产业集群还没有充分成长起来,高科技人才的支撑力度不足,创新体系不完善,从而影响了整个产业的升级与进一步发展。
三、破解思路和对策。
针对成渝经济区天然气产业集群发展存在的问题,结合区域经济的整体发展状况,本文提出如下对策:
( 一) 延伸深化天然气产业链。
成渝经济区内丰富的天然气资源和完善的管网设施是培育发展天然气产业链的基础,成渝经济区已初步形成包括天然气生产、城市燃气、天然气化工、CNG 汽车制造等在内的天然气产业链。随着对天然气利用的不断深化,如在城市工业园区、旅游集中服务区、生态园区、大型商业设施建设天然气分布式能源系统,必将推动燃气发电机、燃气锅炉、吸收式制冷行业的发展,同时也会带动机械制造行业的发展,而分布式能源的建设行业、运营管理行业也将随着分布能源的发展获得迅速发展,从而为天然气分布式能源装备产业化奠定一定的技术基础。依托现在的产业基础,适当延伸深化天然气产业链,将会对整个区域的经济产生更大的拉动作用,如图1 所示。
( 二) 根据区域内产业实际情况优化产业布局。
在成渝经济区内,与天然气相关的产业已经崭露头角。重庆市的清洁能源汽车产业初具规模,成都、南充、德阳、区域内资源地分别在天然气加气站成套加气/检测设备制造方面、油气机械装备制造方面、能源装备研发与生产方面以及天然气化工产业方面有一定的规模和优势。在此基础上,可加强经济区内各个行政区域天然气相关产业的规划,优化天然气产业结构和区域布局( 见表 1) ,提高天然气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以促进天然气产业集群的发展。
( 三) 完善政府职能,为天然气产业链的发展创造良好环境条件。
应该重新定位地方政府的角色和职能。地方政府既不能过度干预天然气产业发展,又不能太过放松,要与市场机制协同促进天然气产业集群发展。
成渝经济区内天然气产业集群的发展正处于起步阶段,政府应该更多地促进各企业进行合作,尤其是要协调资源开发企业与资源使用企业之间的关系,使产业集群快速成长起来。政府还要制定相关政策,扶持相关中小企业,尤其是处于天然气产业链下游的企业,以达到延伸产业链的目的。在产业集群逐步成熟稳定后,政府部门可适当降低介入程度,但是仍要促进产业链内部的创新,以保持整个天然气产业链的可持续发展。
( 四) 积极与高校及科研机构合作,提升创新能力,加快产业升级。
企业是产业集群的创新主体。由于成渝经济区天然气产业链内的企业与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互动机制不健全,而且企业本身也缺乏高素质人才,因此企业科研力量严重不足。加上产业配套不完善等原因,整个产业链缺乏发展后劲。利用区域内的科研力量优势,加强与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合作,促进科研成果的产业化,是天然气产业链创新最有效的途径,同时也能为整个天然气产业链的持续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 孙慧,李伟,杨义,庄涛。 2010 年中国天然气行业发展动向及“十二五”展望[J]。 国际石油经济,2011( 6) : 56 -59.
[2] 周怡沛,周志斌。 中国 CNG 汽车市场发展现状、趋势与策略[J]。 国际石油经济,2009( 10) : 44 -46.
[3] 陈磊。 陕西省油气产业集群发展现状综合研究[J]。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11,20( 6) : 13 -15.
[4] 王丽,魏敦崧。 天然气分布式能源系统的应用[J]。 煤气与电力,2006,26( 1) : 46 -48.
[5] 李明川,黄晓川,王瑞和,张训峰,王军和。 我国石油天然气工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J]。 钻采工艺,2011( 11) : 98 -100.
[6] 杨杰,叶小榕。 财政支出构成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基于我国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 西华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 6) .
[7] 何东,宋宝莉。 企业生态责任行为创造顾客价值回归研究[J]。西华大学学报( 哲社版) ,2010( 2) .
[8] 柯健。 我国区域能源合作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博弈分析[J]。 四川经济管理学院学报,2010( 1) .
篇4
继年初Google在中国推出DoubleClick Ad Exchange广告交易平台,数字广告交易平台这一产业受到越来越多行业内公司及广告主的关注。作为国内领先数字广告平台的互动通,亦拥有数字广告交易平台的拳头产品——hdtDXP。
hdtDXP互动通数字广告交易开放平台,是互动通控股集团近年来自主研发的广告交易开放平台,该平台集合了最先进的广告技术和理念,为广告主和商提供一个全新的广告交易平台,可实现多渠道和基于人群购买的实时竞价功能,从而达到广告投放的高回报(ROI)、高效率和高透明度,为广告主、商和媒体提供一种崭新的互联网广告客户体验及服务。
为了更深入了解这一平台的发展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本刊记者特前往互动通北京办公室,拜访互动通控股集团研发副总裁、研究院院长顾以文先生,为记者及广大读者答疑解惑。
数据支撑,实现精准
21世纪营销:首先请您为我们介绍互动通数字广告交易平台由哪几部分组成,各自的功能有哪些?
顾以文:这个平台是一个非常广泛的概念,覆盖了产业链的多个环节,产业链分为两极,一端是广告主和商,一端是媒体与消费者,平台主要提供了这两方面的服务。我们常说,媒体以内容为王,广告以数据为王。所以,我们离不开数据的支持。基于此,我们将广告主、第三方以及公司内部获得的数据相结合,并加以分析,在为品牌投放广告时实现更精准的到达。
厚积薄发,脱颖而出
21世纪营销:您认为打造这一平台,需要具备哪些条件?
顾以文:我认为“积累”是最重要的。如今,我们可以看到国内市场上有二三十家公司都在做数字广告交易平台相关的系统,他们都看到了这一产业蕴含的巨大商机。但同时,缺乏积累也是他们的通病。厚积而薄发,积累是多方面的,行业内经验的积累、对广告主的积累、对人群分析数据的积累,缺一不可。如果缺乏这些积累,就需要这些公司拥有雄厚的资本来源,以后天优势弥补先天不足。
21世纪营销:互动通在“积累”这方面有何明显优势?
顾以文:互动通成立初期开始涉足iCast,2007年公司推出iFocus,拥有互联网技术方面长期的经验积累过程。从广告主积累方面来看,互动通与全球500强企业几乎均有合作,积累了一大批优质广告主资源。同时,互动通经过多年稳扎稳打的发展,亦具有雄厚的资金支持。
多维度评估,保证投放效果
21世纪营销:hdtDXP这一平台满足广告主怎样的需求?
顾以文:如今我们产品的定位是“品牌+效果”,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比如很多投入到互联网领域的人,大多数是从电商起家,而这一行业在发展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恶性竞争的局面,究其原因,还是因为从业者没有将其提高到一个产业链的高度来经营。回到数字广告交易平台这一产业链的发展来看,我希望更多的知名品牌可以关注并投入到这一平台中,促进产业的兴旺发达。如果各家公司只是一味拼价格,最终只会陷入恶性循环的怪圈中难以自拔。之前提到品牌是我们的优势,同样,效果也是我们以及品牌广告主非常关注的,在与广告主长期的合作中,我们发现他们也在不断进步,从最初单纯要求曝光度发展到日益看重推广效果,这是一个可喜的现象。
21世纪营销:互动通采取怎样的策略评估广告效果,保证广告主的有效投放?
顾以文:为了配合广告主的步伐,hdtDXP通过9个维度评估广告效果,优化投放策略,实现精准投放。比如通过人群、媒体、地域、频次、时间等维度,通过手工优化以及自动优化的形式,评估这些维度在单一情况以及组合情况下的效果。
同时,在与商的沟通中,我们发现他们目前比较熟悉媒体购买,如果没有足够的数据支撑,人群购买的说服力微乎其微。在这个方面,我们为商提供优质媒体资源,保证投放环境,维护品牌安全性,促进产业链健康发展。
起步初期,发展空间巨大
21世纪营销:相对于国外的发展过程来说,国内的数字广告交易平台发展非常快,您认为这一行业在国内处于什么发展阶段?
顾以文:这需要从产业链的角度、资本角度以及技术积累角度这三方面来看国内平台的发展状况。
从产业链角度来看,国外比国内要超前很多。如果国外的发展处于青壮年阶段,国内还只是婴儿阶段。虽然国内很多公司看到这一领域的巨大潜力,纷纷涉足其中。但从产业链的各个环节来看,国内的环境发展严重失衡,仅仅依靠技术是不够的,数据支撑、投放环境监测等领域严重缺乏专业公司,造成产业链分工不明确。
从资本角度来看,产业链处于刚刚起步阶段,投资人对于这一产业链的认知不够,国内相关公司很难拿到投资。缺乏资金支持,对产业链发展来说可谓举步维艰。现在来看,国内只有互动通等少数几家上游公司有实力争取到投资,在资金方面压力较小。
从技术层面来看,相比美国硅谷,国内在技术开发能力上相对较弱,专业性落后。国内只有像淘宝这类大公司,可以依托幕后强大的资金背景,从无到有发展技术。但小公司却没有这个能力。互动通凭借多年积累的雄厚实力,可以开发新技术,培养专业人才,传播国外最新理念,提高平台整体质量。
21世纪营销:您认为如今广告主对这一新技术的接受度是怎样的?
顾以文:从国内来说,这一产业还处于培养期,广告主以及商对新技术的认知深度还不够。在国外,88%的广告主已经尝试过RTB技术。我们需要通过国际知名品牌广告主的推动,以及技术公司对平台的普及,带动更多本土广告主认识并接受这一平台,共同促进产业发展。
21世纪营销:如今的数字广告交易平台领域如之前的团购网站一样,不少公司参与其中,良莠不齐。您认为这一领域需要经过怎样的历程完成洗牌,并且有机融合?
篇5
关键词:铜产业链;生态化;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实现方式
1 研究背景。
降低能耗率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节约资源以谋求可持续发展和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已成为人们在经济发展方面的共识。铜工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已形成以采矿、选矿、冶金、消费以及废杂铜的回收与循环利用完整产业链。面临新形势,铜工业的发展还存在着诸如总能耗高、排放总量多和循环综合利用难等方面的问题。探索铜产业链生态化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使铜产业链上的物质、能源、废弃物梯级循环利用,产业链条上的每一个节点和企业内部各工序节点完成生态化[1-3],实现铜产业链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是一项值得研究的课题。
2 铜产业链的物质运动及其存在问题分析。
铜产业链上的物质运动包括开采、选矿、冶金、消费,以及废杂铜的回收与循环利用各环节排放出的物质运动,如图1所示。
图1 铜产业链的物质运动情况。
3 构建铜产业链生态化低碳发展模型。
我们根据铜产业链系统和铜产业链生产工艺流程,完善了产业链的企业组成,将物质、能量、水、技术和信息进行系统集成,并进行非物质化设计,构建了铜产业链生态化低碳发展模型[4-6]。对构建铜产业链系统生态化低碳发展模型解释如下。
1)企业组成。根据铜资源分布和铜产业发展现状,确定以铜为核心的采选冶企业,围绕核心企业构建起共生企业,从而构建铜产业链生态化低碳发展的主体。
2)系统集成。针对构成铜产业链,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通过物质集成、能量集成、水集成、技术集成和信息集成,使铜业生态化系统低碳运行。
a物质集成。从铜产业链生产工艺流程分析生产过程,采用新工艺和新技术,使生产流程朝着简单化、紧凑化、大型化、连续化和循环化的方向发展,实现物质集成,从而减少废弃物的产生与排放,用较少的铜资源投入,最大限度可持续地利用铜再生资源,使铜资源利用效率最大化、工业废物循环利用升值化、“三废”产生最小化。
b能量集成。运用以系统工程理论为指导、热力学分析为基础的能量集成技术[7-8],对目前铜产业链生产过程系统的用能状况进行诊断,发现“瓶颈” 问题,采用“能量集成策略”,并考虑过程的操作、控制、安全等因素,选择与确定过程系统节能降耗改造方案,推广先进的节能和环保技术,改变能源结构,淘汰或改造资源浪费、污染严重的落后生产工艺和装备,实现能源梯级和循环利用,提高能源效率,减少二氧化碳的产生与排放。
c水集成。水的原位再生和梯级利用是实现水集成的有效方法,其核心指导思想是“全过程控制、分散和集中相结合”,水梯级利用技术主要包括厂域梯级利用技术和区域梯级利用技术,建立工序内部、厂内、产业链各企业之间多级用水循环系统,提高水的循环利用率,采用先进工艺对循环水系统的排污水及其他排水进行有效处理,使铜产业链工业废水资源化,实现铜产业链工业废水“零”排放。
e技术集成。技术集成是包括软技术和硬技术的集合[9-10]。从铜产业链出发,依据生态设计的理念,把冶金高新技术、抗风险技术、废物使用和交换技术、信息技术、管理技术等集成起来,建立最小化资源和能源消耗、最少废物和污染物产生的高新技术系统,以实现铜业生态化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要求。
f信息集成。建立完善的数据库和信息管理系统,包括物质流信息、能源流、废物流的信息,铜产业链上的相关企业生产信息、原材料信息、产品信息、技术信息、市场发展信息,以及法律法规信息、人才信息、相关领域的信息,形成铜业生态化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信息支持系统。
3)非物质化设计。[论文格式]指通过小型化、轻型化、使用循环材料和部件以及提高铜产品寿命,在相同或者更少的物质基础上获取最大价值的铜产品和服务,或者在获取相同的铜产品和服务功能时,实现物质和能量的投入最小化。
4)铜业生态化低碳产业链设计。这是指依据工业生态学的原理,对采、选、冶、加工生产单位和为之服务单位组成的完整的产业链系统,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链接所进行的最优化组合设计或改造。通过比照铜业生态化低碳发展模式,找出存在的差距和主要问题,下面我们通过对江铜产业链实地调研,对其产业链情况作对比分析。
4 对江铜产业链的实证分析。
我们对江铜产业链的物质运动情况进行了实地调研。江铜是一家以铜的采、选、冶炼、加工及相关业务为主的上市股份有限公司,拥有和控股6座矿山、1个铜冶炼厂、6个铜材加工厂和2个硫酸厂。江铜已建立从铜的采、选、冶到稀散金属的回收较为完整的产业链体系,产业链上每一个环节都能遵循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基本规律:各生产装备和产品前后连接,上游企业的废料成为下游企业的原材料。整个产业链活动形成了“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循环过程,基本实现了最小的资源消耗和最小的环境代价的目标。其主要做法和经验有介绍如下。
4.1 物质减量化。
物质减量化是指可能地减少资源消耗和废弃物的产生,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从源头上节约资源、减少污染。具体表现在:
1)优化采选工艺,提高回收率。江铜针对矿体复杂、品位低的特点,系统优化采矿选矿工艺,进行了“特大型低品位斑岩铜矿床采选综合技术的研究与应用”的科研攻关,使江铜德兴铜矿采选工艺由原设计边界品位03%下降到025%,多回收铜金属383万t、黄金116t。
2)运用湿法技术,利用废石。对永平铜矿等难选氧化矿,运用湿法冶金技术,共生产合格电极铜870t;对德兴铜矿品位在005% ~025%之间的低品位原生硫化矿展开湿法冶金提铜研究,建成了千吨级电极铜生产能力的湿法炼铜厂,有效回收了废石中的铜资源,减少了铜离子对水体的污染。
4.2 物质再利用。
物质再利用是指尽可能地提高资源与能源的利用效率,减少污染物质和温室气体排放。
1)利用余热发电。德兴铜矿10万t硫酸、江铜-瓮福40万t硫酸2个项目,利用制酸过程中的余热每年可新增余热发电量约1亿kW·h,折合煤7万t。贵溪冶炼厂利用闪速炉产生的高温烟气,建立配套设施,进行余热发电达1亿kW·h。江铜化工公司利用制酸产生的余热发电,达1800万kW·h/年、折合煤7272t,这样减少了大量的温室气体排放。
2)节能降耗改造。德兴铜矿实施节能降耗变频改造项目,安装的进口MP800圆锥破碎机,改变细碎作业环境和生产能力,年节省电能3435万kW·h,折合12万t标煤。引进22500T/D异抗坏血酸钠出产线能量系统优化工程,每年减排二氧化硫3203t。
3)综合利用尾矿。武山铜矿采用分级尾砂充填井下采空区,减少尾矿库的排入量,延长了尾矿库的使用年限。银山铜矿以尾砂为原料,开发钙化砖和绢云母等产品。德兴铜矿运用硫化提铜生物技术回收酸性废水中的铜金属,每年可提炼铜金属550t。德兴矿山新技术公司每年从尾砂库中取砂15万t,生产新型墙砖4500万块,年可减少粘土损失约10万m3。
4.3 物质再循环。
再循环是指把废弃物转化为资源,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
1)回收废气,减少排放。贵溪冶炼厂采用先进工艺,通过回收SO2制酸,每年可生产100万t高品质硫酸,硫的利用率达到9683%,减少SO2排放量66万t,还在制氧车间所排出的气体中回收液态氮气和氩气。
2)回收稀散金属,减少废渣。贵溪冶炼厂转炉进行了二期工程改造,改进了工艺流程,使转炉渣选矿能力达到600t/日,经进一步改造,提高到750t/日,每年回收铜金属08万t;对制酸产生的含砷废渣,引进的全湿法提砷工艺,每年提取三氧化二砷01万t;江铜新材料公司运用高新技术,从各种尾渣中回收硫酸铜、铜冶金粉末和稀有稀散金属硒、碲、铼等。
3)回收杂铜废铜,减少资源浪费。江铜大力回收杂铜废铜,并引进了倾动式阳极炉,年产阳极铜10万t。江铜铜达公司采用鼓风炉技术回收不易处理的废铜,年产铜25万t。江铜还对废弃电动轮胎进行翻新,对废油进行提炼,循环利用废旧物资,节约资源和能源。
4)回收废水,充分利用资源。为使碎矿防尘水最大限度地得到利用,成功地将约3000m3/d的碎矿防尘水、设备冷却水和地面卫生水引入瓦尔曼泵池,直接城为磨浮工艺用水,回收有价矿物,减轻尾矿输送负荷。对精矿浓密池溢流水进行改造,确保3个浓密池溢流水全部进入浓密溢流回水泵池,把酸性废水用于选硫工艺,把尾矿库的碱性废水用于选铜工艺,其余酸性废水引入尾矿库与库中的碱性废水中和,达到以废治废的目的,实现选矿废水最大资源化目标。从实地调研情况来看,江铜集团产业链正朝着生态化低碳发展模式迈进,但离理想发展模式还有差距,只有经过不断的努力,才能实现铜产业链生态化低碳发展的目标。
5 结论。
通过对江铜产业链的实证分析,铜产业链实现生态化低碳发展模式的根本途径汇总如下。
1)科学地设计。按铜产业链生态化低碳发展模式进行科学的设计,首先考虑铜产业链上各企业之间物质循环,上道工序为下道工序提供资源,使铜产业链做到尽量少的废弃排放;其次考虑将物质、能量、水、技术和信息进行系统集成设计,形成环路;最后考虑节能问题。这三个方面综合考虑进行铜产业链生态化低碳发展模式的设计。
2) 按设计进行改造。按上述设计进行改造,把冶金高新技术、抗风险技术、废物使用和交换技术、信息技术、管理技术,应用到技术改造项目之中去,实现铜产业链的资源利用率最大化、能源消耗率最小化、污染物和温室气体产生少量化的目标,以满足铜产业链生态化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要求。
3)加强企业管理。铜产业应认真执行政府所制定的法律法规和各项政策,铜企业应自觉地将环境成本纳入自身的各项决策和运行过程之中去,加强企业日常管理,特别是强化现场管理,做到物流有序、操作规范,切实落实岗位责任制,建立激励与约束长效机制,使铜产业链做到低碳排放和生态化发展。
4)依靠科技创新。铜产业链各环节生产技术和工艺方面要依靠科技的进步,不断开发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生产工艺和技术,因为科技创新是动态的,当科技取得阶段成果时,实时地加以应用,不断地提高铜产业链的物质和能量的使用效率,不断地降低物质和能量的消耗,减少污染物和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实现铜产业链又快又好地发展。
参考文献
[1] 郭学益,田庆华。有色金属资源循环理论与方法[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8.
[2] 邱定蕃,徐传华。有色金属资源循环利用[M]。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2006.
[3] 赵国权,贺家齐,王碧文,等。钨回收、再生与加工技术[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7.
[6] 杨立宏,赵涛,程秋林。铝工业生态产业链的设计及其利益关系分析[J]。科学管理研究,2009.
[7] 元炯亮。循环经济与铝业生态系统[J]。有色金属,2003.
[8] 张照录,崔兆杰,张录强,等。铝工业循环经济产业链的规划设计[J]。中国矿业,2009.
篇6
本文主要研究了目前我国传统制造业的产业结构及相关问题,针对这些问题论证了战略联盟对于产业结构优化的作用,以及这种影响从微观到宏观的传导机制。本文的结论是,建立战略联盟是调整产业结构的一种有效的市场手段,比以往的行政手段更符合市场规律。战略联盟可以加强企业间更深层次的竞争,在竞争中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和行业的集中度,完善传统制造业的产业链,从而达到传统制造业产业结构优化的目的。
【关键词】传统制造业 战略联盟 产业结构优化
一、相关背景和问题提出
随着世界经济的持续低靡和欧债危机的逐步加深,已经融入世界经济的中国经济也遭受严重影响。在出口萎缩,内需不足的情况下,国内经济的矛盾日益突出。我国传统制造业曾经获得“世界工厂”的美誉,向世界各地出口价廉物美的商品。但是,由于我国传统制造业本身技术含量低,利润微薄,近年来,随着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和全球经济形势的恶化,使许多企业都陷入停产甚至破产的困境。2011年发生的温州许多制造业企业经营者“跑路潮”的风波至今尚未完全平息,2012年东莞制造业企业“倒闭潮”又席卷而来。
21世纪初,我国就有学者提出了我国制造业需要转型升级的课题。但是,十多年过去了,成功进行产业升级转型的案例并不多。一方面,大部分低端制造企业仍在微薄的利润中挣扎,徘徊在破产倒闭的边缘。另一方面,我们总是误认为制造业转型升级就是要把传统制造业变成高科技企业,例如许多地方政府都积极引导企业进入光伏产业,以达到产业升级的目的,但却造成了光伏产业产能过剩的局面,导致企业亏损。产业结构优化即意味着产业结构的高度化和合理化。产业结构的高度化和企业的创新能力密切相关。要使产业结构优化顺利进行,企业必须大力投入研发,提高创新能力。而我国低端制造业中的企业,大多规模较小,技术简单,资金有限,能力不足,难以对研发有大量的投入,创新能力普遍较弱。因此,整个行业都陷入一种创新能力低的困境中,而产业结构也很难得到优化。如果企业通过建立战略联盟,联合各方力量,展开合作,那么提高创新能力就是一个比较容易实现的目标。同时,建立战略联盟可以促进产业更深层次的竞争。战略联盟中的企业即竞争又合作。在研发领域可以积极展开合作,风险公担,成果共享;在制造和销售领域可以进行竞争,通过竞争提高产业集中度,促进产业结构合理化。
二、我国传统制造业产业结构优化研究
(一)我国传统制造业的产业结构
产业结构是指产业间的技术经济联系与联系方式。目前来看,我国仍处于工业化中期,制造业仍是我国的主导产业,而传统制造业仍是我国工业结构的主体,其产业结构也是大家关注和讨论的热点。依据国际经验来看,一战时期经济蓬勃发展的美国和二战后迅速崛起的日本,其经济高速发展的动力都是来源于大力发展制造业,并以制造业为支撑带动其他各行业的发展。英国鼎盛时期也是依靠国内强大的制造业,方能成为经济上的霸主;而后的经济低迷与下滑,也与国内制造业大量海外转移有一定的关系。从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中国在一定时期内还必须推动制造业的发展,使其作为产业链中的重要一环来带动整个工业产业链和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目前,我国传统制造业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生产能力过剩。虽然导致生产能力过剩的原因有很多,但不可否认,过度依赖劳动力要素的低成本和企业定位的雷同是两个重要的原因。在我国长期的工业化发展过程中,由于对制造业产品的技术开发度不够,以至于产品附加值低,在国际市场中容易被其他劳动力成本更低廉的国际的产品所取代,从而再次陷入价格竞争的恶性循环。一方面,我国制造业普遍存在低端生产能力过剩的现象;但另一方面,我国制造业又存在高端生产能力严重不足的现象。制造业中生产能力特别过剩的产业往往正是传统制造业。
按照制造业的定义来看,制造业除了制造环节本身以外,还应该包括产品设计、原料采购、仓储运输、订单处理、批发经营和零售。而我国的传统制造业基本上只有制造本身,缺少其他环节,从某种程度上说不算是真正的制造业,而是代加工业。由此看来,我国传统制造业的产业结构是不完整的。同时,根据宏基集团创办人施振荣先生在1992年提出的著名的“微笑曲线”(Smiling Curve)理论来看,制造环节本身处于整个产业链的最低端,附加值最低,利润最微薄。因此,传统制造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首先需要完善产业链,把微笑曲线两端的高附加值的环节掌握在自己手中,才有可能实现整个产业的转型和长远发展。
(二)我国传统制造业的产业结构优化问题
产业结构优化的内容主要包括产业结构优化的对象和产业结构优化的目标。从产业结构优化的对象来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供给结构的优化。供给结构包括资本结构、作为供应因素的投资结构、劳动力供给结构、技术供给结构,以及资源禀赋、自然条件和资源供应结构等。产业结构优化就是要对这些因素进行结构性调整。第二,需求结构的优化。需求结构包括政府公共需求结构、企业需求结构、家庭需求结构和个人需求结构,以及以上各种需求的比例;它也包括中间产品需求结构、最终产品需求结构,以及这两者的比例;还包括作为需求因素的投资结构、消费结构,以及它们的比例等。产业结构优化也要对这些因素进行结构性调整。第三,国际贸易结构的优化。国际贸易结构包括不同产业间的进口结构和出口结构,也包括同一产业内的进出口结构。产业结构优化也要对国际贸易结构进行优化。第四,国际投资结构的优化。国际投资包括本国资本流出和外国资本流入。对外投资会导致本国产业的对外转移,外国投资会促使国外产业的对内转移。这两方面都会引起国内产业结构的变化。国际投资结构就是指对外投资和外国投资的比例结构。产业结构优化同样要考虑对国际投资结构的优化。
目前,我国传统制造业的产业结构不论是高度化还是合理化,都存在较大的不足。从产业结构高度化程度来看,创新能力的缺乏是传统制造业产业结构高度化不足的关键。这些企业通常还处在原始积累阶段,缺乏现代公司的运作能力。而这时候的创新对企业来说可能是致命的,美国哈佛大学有一句名言:“企业不创新是要死的,但创新可能死得更快”。这是因为,对传统制造业而言,创新不仅需要技术和资本,更需要新的企业管理制度、新的市场和超额利润。从技术和资本来看,企业本身可能并没有积累足够的技术和资本,而外界提供的帮助又及其有限,这种情况下,企业连创新的前提都没有,根本不会去创新。而对于一些有技术有资本的企业来说,往往缺乏现代企业的经营和管理制度,导致创新也难以成功。即使创新成功,以目前国内的经营环境来看,企业的专利技术很难得到保障,很有可能被他人模仿,这样就无法使企业获得超额利润来回报企业的创新。率先创新的企业反而要遭受损失,这样就使企业失去了创新的动力。
从产业结构合理化程度来看,传统制造业由于行业壁垒较低,使得进入门槛不高,这往往也造成产业内同质企业过多,市场集中度偏低,企业大多会陷入利用价格战来竞争市场份额的恶性循环中,既损害了企业的利益,也不利于产业的长远发展。另一方面,传统制造业的企业大多集中于制造行业,而缺乏相应的产品设计、原料采购、仓储运输、订单处理、批发经营和零售环节。在产业结构缺失的条件下,产业结构合理化就无从谈起。
当然,解决目前这些问题的方法和思路有很多,而本文侧重于从战略联盟的角度,提业结构优化的方法。
三、战略联盟对传统制造业产业结构优化的推动作用
(一)非竞争性战略联盟对产业结构优化的推动作用
非竞争性战略联盟一般形成于企业成长或扩张时期。我国传统制造业的企业以中小企业为主,大多数还处在成长中,有的还未成长就已夭折。因此,非竞争性战略联盟可以是企业成长过程中的一种选择,帮助企业获得一些宝贵的资源和技能,从而从目前的困境中突围。
从传统制造业产业结构的角度来看,目前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产业结构不完整的问题。借助纵向伙伴关系,可以实现产业结构向两端延伸,从而完善传统制造业的产业结构。目前来看,我国传统制造业大多集中于制造环节,而制造环节处于价值链最低端,附加值低,利润微薄,导致这些企业虽然经过数十年的资本积累,有一定的资金实力,但是要往产业链两端延伸,仍有不小的困难。首先,产业链上游的设计研发、订单处理和原料采购环节大多数被国外大企业所控制,企业若想向产业链上游发展,必然会受到这些大企业的阻挠;其次,产业链下游的仓储运输、批发零售等环节,需要投入大量资金,可能会大大占用企业的现金流,使企业本身经营出现问题。以我国传统制造业企业目前的实力来看,能够直接进行纵向一体化扩张的企业并不多,而且要承担巨大的风险。因此,采取建立纵向伙伴关系的策略更加稳妥。从上游来看,企业可以和原料供应商建立联盟。一方面可以缓解目前原材料价格持续上涨带来的成本压力;另一方面可以使企业对上游供应商有一定的控制力。同时,企业可以和具有研发能力的伙伴建立联盟,控制产品的研发和设计。目前比较好的选择是企业和高校合作,共同研发新产品和新技术。近年来我国制造业流行的“产学研”联盟就是企业与大学合作建立的纵向伙伴关系。这种联盟一方面可以使企业获得新产品和新技术,另一方面又能为企业培养研发型人才。从下游来看,企业可以和专业物流公司和零售商组建联盟,同样可以使企业获得益处。我们知道,创新是产业结构高度化的核心;协调是产业结构合理化的重点。借助纵向伙伴关系,一方面可以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从而带动传统制造业产业结构高度化;另一方面可以完善产业结构,在保持我国强大的制造环节的本身,逐步完善产业链上的其他环节,从而使产业结构趋于合理化。
跨产业合作协定是帮助传统制造业企业突围的另一个策略。我国在推行产业结构升级时,采取的主要策略就是大力扶植新兴产业。传统制造业企业缺少新行业的相关经验以及现代化的公司管理制度,因此想要向新兴产业转型十分困难。从已有的案例来看,转型基本都以失败告终,甚至会直接导致原有企业的倒闭。通常,新兴产业需要大量资本和技术,同时还需要开拓新市场,企业盲目跟风转型,很有可能会陷入两难的境地,而导致资金链断裂。而跨产业合作协定可以帮助企业向新兴产业转型。企业可以通过联盟的作用,利用伙伴企业在新兴行业已经具有的资源,逐渐把主要业务向新兴产业转移,从而避免自己直接进入而要面对的巨大风险。传统制造业的企业向新兴产业转型,可以带动我国整体产业结构的高度化,使我国产业从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本密集型产业和技术密集型产业演进。另一方面,资源在产业间的合理流动,也会促进整体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具有较强实力的传统制造业企业从传统行业中逐渐退出,进入新兴产业,可以促使经济资源从效率较低的行业进入效率较高的行业,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为我国的经济增长提供强大的动力。而且,大企业的退出可以使中小企业获得成长的机会。中小企业获得足够成长后,又可以向新的产业转型,为我国高新产业提供了后备力量。当然,大企业也可以不退出传统制造业。大企业可以实施多元化战略,巩固自己的优势地位,进而淘汰没有竞争力的企业,提高行业集中度。根据最新的经济学基础理论,由于帕累托最优是不可能达到的,因此,市场最好的选择是一个次优的结果。也就是说,在现实中,最优的市场结构应该是垄断竞争市场。因此,产业结构合理化需要我们提高行业集中度。
建立国际合资企业也是拥有较强实力的传统制造业企业的选择之一。根据之前论述的建立国际合资企业的条件来看,由于我国制造业和发达国家相比,没有技术优势,因此我们通常有两种战略:第一,吸引外国先进企业来和我们建立合资企业。这种战略目前在中国已非常普遍,对我国制造业的技术水平的提升也起到了一定推动作用。第二,去不发达国家和其他发展中国家建立合资企业。这种战略有两点好处:第一,可以开发新的市场,使我们不再依赖于欧洲市场和北美市场;第二,可以利用当地更加廉价的劳动力,降低企业的成本。比较这两种战略可以发现,第一种战略对于我国传统制造业产业结构的高度化发展更为有利,虽然现实情况是先进的企业严密保守他们的先进技术和技能,他们仅仅把制造环节放在中国,使我们很难在联盟中提升技术创新的能力。因此,我国企业并没有获得太大的技术突破,但是,我国企业从联盟中学习到了许多先进的公司制度,大大提升了我国企业的制度创新能力,对产业结构高度化也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二)竞争性战略联盟对产业结构优化的推动作用
竞争性战略联盟一方面强调企业在某一环节中利用双方优势资源展开合作,另一方面又不会影响企业在最终产品上的竞争,可以说是对企业和市场而言,两全其美的战略联盟。
供应共享型联盟可以帮助企业实现产业链上游的规模效应。首先,对于我国传统制造业来说,往往原材料或零部件占到较大的成本。如果企业决定自行生产零部件,可能受产品规模以及自身实力的限制,无法实现规模效应,导致成本上升,而通过组建联盟共同生产,可以使零部件的生产达到一定规模,从而降低企业成本。如果企业是向上游供应商采购原材料,那么单个企业的议价能力有限,而通过组建联盟,可以大大提升企业的议价能力,降低原材料的采购成本。尤其对于制造业来说,最重要的原材料莫过于钢材,而钢材的原材料是铁矿石。目前,全球的铁矿石主要掌握在三大国际寡头垄断型企业手中。这三个企业操纵了国际铁矿石的价格,一旦他们将价格大幅提高,对我国钢铁企业乃至整个制造业都会产生较大的成本冲击。而单个钢铁企业在这三大寡头面前毫无议价能力。面对这三大寡头随意涨价的局面,我国钢铁企业组建了供应共享型联盟,从而提升了议价能力,大大限制了铁矿石价格的上涨幅度。第二,也是更为重要的一点,供应共享型联盟可以提升我国传统制造业的创新能力。传统制造业创新能力不强的原因有很多,但是不可否认,风险太大,成本太高是一个重要原因。我国传统制造业大多是中小型企业,单个企业资金有限,人力资源有限,很少有企业具备独立研发新产品、新技术的能力。而由于创新本身的风险就比较大,投入一旦失败,可能危及整个企业的生存。而组建研发类战略联盟,就可以大大减小企业投入的成本和承担的风险,减少企业的后顾之忧。因此,这类战略联盟可以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进而提高产业结构的高度化。
互补型联盟的实质就是企业通过组建联盟,获得对方的互补性资源,从而提升自己的竞争力。我国传统制造业中中小企业较多,而这些企业能够生存必然存在自己的特点,因此企业拥有的资源存在很大的不同。有的企业依靠的是地位优势,有的企业依靠的是品牌优势,有的企业具有一定的社会网络,而有的企业具有一定的研发能力,这就给组建互补型联盟提供了比较好的条件。通常,一个对产业链上游整合较好的企业与一个对产业链下游整合较好的企业比较容易组建互补型联盟,进而完成整体产业链的整合,大大提升企业的竞争能力。从产业结构的角度来看,产业链的有效整合可以使上下游产业合理匹配,促进产业结构合理化。
四、结论
战略联盟提升产业结构的策略与我们以往谈到的利用产业政策提升产业结构的方法有所不同。
首先,它是一种市场手段,而非行政手段。行政手段的优点在于可以引导市场预期,帮助企业实施正确的战略规划,见效比较快,但往往也会使市场盲目跟风,造成拔苗助长的结果。例如,我国曾出台政策大力扶持光伏产业,导致各省市都上马光伏产业项目,最终导致了严重的产能过剩,企业资金链断裂,直至破产。而战略联盟是企业根据自身特点自主选择的结果,更加符合市场规律,升级过程也比较稳健。
其次,战略联盟对产业结构的影响是从微观企业入手,而非宏观政策。战略联盟对产业结构优化的传导路径可以概括为如下模式:微观企业通过组建战略联盟使企业的创新能力得以提高,进而提高产业结构的高度化;同时,通过战略联盟,行业集中度得以提高,产业链得以完善,从而实现产业结构合理化,最终实现传统制造业的产业结构优化。
战略联盟作为企业的发展战略已经在我国兴起。同时,我们应该从整个产业的角度关注到战略联盟对于产业结构优化的优势。企业作为产业中的微观个体,企业强大了,产业才能强大。但是,战略联盟也不是完美无缺的策略,我们同时要警惕战略联盟带来的风险。尤其根据大量的案例研究发现,战略联盟的成功几率并不高。从企业角度来看,企业要提升自己在联盟中的学习能力和掌控能力,才不至于在联盟中损失优势资源,尤其当我们和国外公司组建联盟时,更要小心联盟带来的负面结果。而从产业角度来看,战略联盟的失败似乎也不是坏事,因为利用战略联盟的目的是为了加强企业更深层次的竞争,并在竞争中壮大好的企业,淘汰差的企业。因此,战略联盟对产业结构的优化是利大于弊的。
参考文献
[1]张延锋,刘益,李垣国.内外战略联盟理论阐释评述[J].科学学研究.2003,(21).
[2]陈耀.企业战略联盟理论研究与评述[J].江海学刊.2002,(4).
[3]颜光华,严勇.企业战略联盟及其在我国企业的应用[J].财经研究,1999,(7).
[4]胡江凤,史虹,王博民.战略联盟研究文献的综述与分析[J].科学学研究,2008,(10).
[5]彭礼坤.论中国企业战略联盟的发展[J].商业研究,2007,(6).
[6]袁磊.战略联盟合作伙伴的选择分析[J].中国软科学,2001,(9).
[7]樊友平,陈静宇.公司战略联盟选择的决策方法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0,(8).
[8]王蔷.战略联盟内部的相互信任及其建立机制[J].南开管理评论.2000.(3).
篇7
[关键词]产业;价值链;冰雪体育;黑龙江省
前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消费能力和运动健康观的变化,以及北京冬奥会的申办成功,冰雪运动项目掀起了一股热潮,冰雪体育产业市场逐渐形成,发展速度明显加快。黑龙江省是冰雪资源丰富的省份,其冰雪体育产业作为经济发展的一部分,发展速度相对较快,并提供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虽然黑龙江省的冰雪体育产业初见规模,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黑龙江省经济的发展,但其在一定程度上仍面临很多问题,还不足以在黑龙江省的产业结构调整中占据着重要的持续产业的地位,需要加大优化整合力度。
一、基于价值链理论的黑龙江省冰雪体育产业的发展优势
黑龙江省冰雪体育产业价值链的形成有利于发挥冰雪体育产业的集群优势,有利于黑龙江省冰雪体育产业的资源整合,能有效推进黑龙江省冰雪体育产业的自主创新,积极改善居民的生活品质。
1.能充分发挥冰雪资源的经济功能
冰雪体育具备广泛的社会意义,其商业经济功能的影响也十分明显。从产业价值链理论的宣传角度,要探索发展冰雪体育产业的经验,做好定位,应该通过宣传、论证,让人们看到冰雪产业不可忽视的发展前景。
2.有利于促进黑龙江省冰雪体育产业的集群发展
黑龙江省冰雪产业历经多年的发展与开拓,已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并已形成集冰雪艺术、冰雪经贸、冰雪体育、冰雪娱乐、冰雪旅游、冰雪休闲等为一体的,具有一定规模的冰雪产业集群,而冰雪产业集群的出现与发展也相应促进了黑龙江省产业格局的变化,冰雪产业已成为黑龙江省现代服务业中最活跃、最有发展前途和潜力的行业。黑龙江省冰雪体育产业价值链的集群效应通过冰雪各产业间的相互连接,能够形成良性互动,从而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形成有竞争力的统一体。
3.有利于改善冰雪体育市场体系,建立完善的滑雪产业链
冰雪体育产业的发展,就要培育和发展市场,就要确定发展重点,确定产业发展的方向,加大力度,挖掘潜力,使之具备更强的竞争力。目前,黑龙江省的滑雪产业链的核心环节,滑雪场已初成规模,并通过质量等级制度进行规范的管理。黑龙江省具有SSS旅游滑雪场最多,已基本形成以哈尔滨为中心、辐射全省的四条主干线,即 “一区四线”布局结构,即环哈尔滨周边滑雪区为“一区”及哈尔滨―牡丹江东部线、哈尔滨―伊春北部线、哈尔滨―鹤岗、佳木斯东北部线和哈尔滨―黑河、大兴安岭西北部线等“四线”。其次,推动了滑雪制造业的发展,压雪机、造雪机、雪地摩托、索道等滑雪场必备设备以前都是通过国外进口,如今省内已经有企业开始专门生产滑雪专用用品等。滑雪产业链越来越趋于完善与滑雪节的举办有一定的关系,滑雪节期间举行的“国际滑雪产业合作论坛”不仅给省内各大企业提供了新的生产经营理念,而且借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契机进行投资合作及项目交流,对黑龙江省滑雪制造业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
4.有利于健全黑龙江省冰雪体育产业经营管理制度
黑龙江省冰雪体育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要从冰雪体育产业的内部及外部环境的变化出发,要突出“错位发展”的战略思维,构建合理的管理机制,有利于增强黑龙江省冰雪体育产业的竞争优势。
5.有利于黑龙江省冰雪体育产业队伍建设,推动自主创新
人才的培养是重中之重,当务之急就是要对冰雪体育产业经营管理人才经行强化培训,掌握开发冰雪体育市场的技术能力,提高冰雪体育产业的管理水平,从而形成创新合力,进一步推动黑龙江省冰雪体育产业的分工、融合和可持续发展。
6.有利于促进冰雪与文化的融合、拓展发展空间
如何优化发展是冰雪体育产业必须关注的问题。大力发展冰雪体育服务业,营造冰雪体育服务业市场,提高冰雪体育服务业的市场占有率,广辟渠道,开发具有普及性和大众化的冰雪体育项目,促进不同冰雪体育项目间的优势互补,首当其冲。目前,黑龙江省的冰雪体育产业,除了滑雪项目得到了重点发展以外,很少见到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相结合的项目,尤其是具有东北地区民俗文化特色的体育项目的开发。冰雪文化的缺失无疑会制约冰雪产业阔步向前。坚持以冰雪产业为主,多种要素综合开发的原则,强调民族、民俗,个性鲜明、突出地方特色,并与群众性、参与性有机地结合,打造汇聚生态文化、娱乐文化、体育文化、民族民俗文化、龙菜文化等多元文化的集合体,为冰雪体育产业的发展提供宝贵的资源。
二、结语
黑龙江省冰雪体育产业的发展有其独特的自然和区域优势,其持续发展的本质,要求我们要备加关注,基于产业价值链理论,黑龙江省冰雪体育产业要想持久、稳定、健康的发展,参与到市场化的进程中是必经之路,也是一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黑龙江省冰雪体育产业价值链的形成必须要依靠政府、社会、企业及个人的多方面努力,只有这样才有利于黑龙江省冰雪资源的优化整合,才有利于产业链中各企业的创新发展。因此,黑龙江省冰雪体育产业的发展,要从实际出发,寻求新的切入点,做好冰雪运动、文化和旅游的结合,不断创新,延伸产业链条,以区域合作谋求长远发展,不断提升黑龙江省冰雪体育产业的竞争力。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项目成果 项目编号:13E056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互联网+”;电影;产业融合;产业优化
最近十几年来,在政策大力支持、经济结构逐步优化升级、城镇化率日益提高的大背景下,我国电影业进入快速发展的关键期,多层次、多渠道、网络化、信息化的现代综合电影市场格局逐步形成,并成为全球电影市场的引擎。尤其是最近几年,伴随电影市场的迅猛发展以及信息技术、移动技术的进步,电影产业与互联网产业呈现深度融合的趋势。以BAT为代表的互联网企业涉足影视产业,带来了新市场、新资金、新模式,电影制作、发行、放映等关键环节逐渐融合,这无疑为我国电影产业输送新鲜血液、注入新活力,也给“互联网+”时代中国电影业链带来巨大的冲击和影响。“互联网+”时代中国电影产业链在运营中会遇到什么问题,面临什么样的挑战,各关键环节应如何优化?本文通过分析在“互联网+”之后,我国电影产业的生态环境、政策环境及消费群体分析,试图寻求新环境下影视产业的发展策略。
1中国电影产业发展现状
“十二五”以来,中国电影产业收入快速增长。2015年全国电影票房440.69亿,观影人次达12.6亿,见表1。相对“十一五”末,全国电影票房和观影人次分别增长333.24%和348.40%,观影人次增幅总体高于票房增长,这表明电影对观众的吸引力日益增强,电影产业规模逐渐扩大。2015年,国产影片与进口影片形成类型互补、互相促进的态势。其中,国产影片票房271.36亿元,占比61.58%;全年票房前10名的影片中,国产影片有7部。以喜剧片为主的国产片取得较好的市场反响,《港囧》《夏洛特烦恼》《煎饼侠》等中小成本影片,取得较好的市场表现。2015年电影制作生产更加活跃,生产各类影片888部,其中故事影片产量686部,见表2。其他各品类影片产量明显增长。
2“互联网+”时代的电影产业链优化
国务院总理在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互联网+”行动计划和国家大数据战略,引发各个行业的创新转型。“互联网+”已成为新常态下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众所周知,电影产业的核心环节是制片—发行—放映。随着电影产业不断成熟、大电影概念的普及以及互联网的逐渐渗透,电影产业链也正在延伸和扩展,逐渐涵盖了电影立项、投融资、编剧以及衍生品开发等方面。新产业酝生新模式,新模式滋生新经济。互联网基因给电影产业输送了新鲜血液,互联网企业通过众筹、大数据分析、网络销售、衍生品开发等方式拓展广阔的商业利润空间。
2.1互联网资本跨界涉足电影业
自2014年,以百度、阿里、腾讯为代表的互联网巨头从资本运作到业务战略合作等方面深度涉足电影业。这些企业凭借资本、技术、平台等优势,通过投资、并购和战略合作等方式,直接投资电影公司。例如,2014年阿里以62.44亿港元投资文化中国,并更名为“阿里影业”,阿里、腾讯联合平安资产管理公司、中信建投,向华谊兄弟投资36亿用于影视剧制作。2015年3月,阿里又投资24亿元认购光线传媒定增股。此外,传统视频网站也雄心勃勃,乐视成立乐视影业,优酷土豆成立“优酷出品青年导演电影基金”。在融资方面,互联网企业充分发挥用户资源优势,通过电影众筹的模式将数量众多的网民转化成电影产业的投资人和“准粉丝”。例如阿里联合国华人寿推出影视及理财增值平台“娱乐宝”,第一期上线的电影有《小时代3》《小时代4》《狼图腾》等,投资总额达到7000多万。其中,影视剧项目投资额为100元/份,游戏项目的投资额为500元/份,并且每个项目每人限购两份。
2.2大数据挖掘电影受众需求
传统影视行业是以创意者为中心,“拍电影给观众看”,而互联网时代提倡受众导向创意者,“为观众定制拍摄电影”。特别是互联网时代,电影观众与互联网用户的重合程度较高,一方面,可以利用互联网对电影产业发展环境、目标市场、受众行为等因素进行分析,更加准确地捕捉观众的兴趣,归集受众的喜好题材类型、主创及演员团队等,降低投资风险,提高项目成功率;另一方面,互联网积累的用户数据还可以反向输入到创作环节,有利于提升市场预估准确性,为电影项目的题材研发、内容生产、主创及演员团队的选择、受众规模预估等提供决策参考。
2.3互联网IP为电影创意提供源泉
互联网时代,电影创作题材越来越丰富,网络知识产权产品成为电影创意开发的沃土,网络文学、网络游戏、网络小视频等互联网IP,成为创意之水的源泉。围绕这些IP资源,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相互借力、融合创新,形成囊括游戏、小说、动漫等多种产品的新生态环境。《小时代》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根植于原著的强大人气,电影未播先热,上映后也取得了不错的票房成绩。
2.4互联网拓展电影营销空间
随着“互联网+电影”的迅速融合,互联网正在成为电影最主要的营销渠道。一是电子票务公司参与发行的影片数量多,成为电影营销主要推手之一。例如,电影联合院线在总结国内外互联网票务行业多年的发展经验基础上,基于电子认证技术,推出了业内领先的电子票务运营平台,实现订购、选座、支付、验票等全自助化营运模式。二是发行手法创新,取得了明显效果。猫眼电影作为《港囧》的互联网联合发行商,提前一个月预售电影票,并通过主导预售和排片助力影片成为华语电影首周票房冠军。三是社交网站成为电影营销的重点平台。很多电影发行公司利用微博微信等网络社交平台制造热门话题,配合线下相关活动,使影片宣传保持较高的话题热度。
3研究结论
篇9
集成的企业智慧平台是建立以技术工具为支撑的集成的监控管理平台,发挥专业软件、专业平台的专业优势和集成平台的协同管理技术能力,打通软件之间、平台间的连接,实现真正的软件互联、平台互联,数据共享。该平台对天然气加工、储存、输送等各项资源进行合理分配和调节,以调整供需平衡,实现资源优化,与生产企业的MES系统计划、调度、操作、统计密切关联,具体生产操作交由各项目公司自行完成,跟踪计划和调度指令的执行情况,最终形成计划、调度、统计相关联的闭环管理模式。
该平台可以有效解决人工监控、检查存在的操作失误及人员专业技术缺陷等,加大检查密度、提高监控技术能力,降低人为因素对系统运行的干扰。通过对基础设施和业务系统进行持续的运行监测、诊断、调整及优化,增强系统运行管理的可控度,提高网络和业务系统运行的可靠性,降低安全风险,从而保证了管理水平的可持续提升。集成的企业智慧平台将是未来企业信息化发展与建设的方向,其可以实现以下功能:
(1)数据管理。基于标准的集成技术和接口规范,实现与已有数据采集平台、BW, ERP、报表四化、移动应用平台等系统的集成,系统相关管理信息数据、生产实时数据等不同类型的信息和数据均通过ED W CEnterprise Data Warehouse)系统所提供的数据接口从EDW提取,系统产生的管理数据也由ED W系统通过ETL CExtract Transform Load)工具提取到EDW系统的企业级大数据平台中,由报表四化平台统一进行分析及综合展示。通过与企业级大数据平台集成,实现整个集团全产业链的生产过程数据实时采集,以及检维修计划、生产异常情况等与生产运营协调相关的信息集成,实现生产运营管理数据的补充完善以及集成共享。
(2)业务管理智能化。对中国海油气电集团的组织架构、生产工艺、各专业管理业务流程进行全流程监控与分析、梳理、设计,个别业务需要流程再造与优化,采用建模工具,针对不同业务板块建立全流程的集团管理型企业模型,如客户管理、气量调度、能耗管理、槽车管理、检维修管理、绩效管理等业务子模块以及生产监测、统计报表、移动应用、对标管理等功能子模块,实现对数据、业务的模型化管理与应用,使系统应用逻辑完全体现企业真实管理实际,最大限度地保障系统的生命周期与灵活性。系统工作流应用通过Web Service接口采用AD用户认证方式使用统一建设的K2 Blackpearl工作流引擎,实现系统中的工作流审批功能。
篇10
国产基础软件作为国家的基础性、先导性、战略性产业,是发展软件产业的根本。针对目前“国产基础软件已经可用,并在自主安全、成本、服务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但国人基本不用”的现实,可以看出我国的基础软件市场面对的不仅仅是产品上的竞争,而是一个产业链的竞争,分析上下游产业链的诸多因素,产业链中产品出现的质量问题是主要的绊脚石。作为保证质量的直接有效手段,日益成熟和专业化的第三方测评服务是加速国产基础软件产业链发展的关键。
一、国产基础软件产业链现状
国产基础软件产业链主要是指产品推进过程中由硬件产品、国产基础软件、应用软件产品、信息安全产品、测试认证、用户人才、环境等方面因素在相互对接、相互融合实现均衡过程中所形成的链条式关联关系。
国产基础软件平台类厂商,主要是操作系统、数据库、中间件和Office软件的研发厂商等。国产基础软件集成示范应用单位,主要是信息化建设业主方或解决国产基础软件及通用支撑、应用支撑、应用服务环境等集成的关键技术,为政府、企业和用户提供信息化的整体解决方案的软件厂商等。
通过国家重大专项和产业政策的支持,例如“核高基重大专项”与“电子信息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等,我国基础软件从无到有,逐渐形成规模应用,国内基础软件市场被外资跨国企业垄断的局面,正在逐渐改变。
近几年来,我国政府、部委、企业和用户不断在国产基础软件的总体发展与战略、标准规范与测试、知识产权、关键与共性技术攻关、典型应用示范、教育培训与推广应用以及项目实施管理等方面积极探索,形成了“政务信息化领域平台”、“农业信息技术体系和应用示范服务体系”、“电子病历、数字化医院与电子疾病监测应用系统”、“全国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电子报告系统”、“‘蓝天’基础教育资源共享平台”等多个示范应用工程。
目前,国产基础软件产业面临很多有利因素,高速增长的中国经济,使得关键行业的企业级应用需求不断加强和提升。另外,随着行业并购,基础软件的行业应用将更为广泛。同时,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也为基础软件产业提供了更多机遇,特别是随着软件变服务这种新模式成为主流发展趋势,国产基础软件产业面临一场变革。
二、国产基础软件产业链存在的问题
国产基础软件产业链存在的问题可以概括为以下6点:
1 上下游产业链不完整
国产基础软件产业尚未形成完整的上下游产业链,各家厂商都在根据市场需求发展各自的软件产品,在孤军奋战中形成了各自不同的技术体系,遵从的标准不统一,相互之间以及软硬件之间存在着适配难题,在产业化上困难重重。
2 行业应用水平有待提高
国产基础软件产业链在推广应用方面比较薄弱,行业应用水平不高,导致用户的信任度低。
3 产品非功能属性质量低
中国软件评测中心在长达20年的测试历程中,从技术角度总结,发现国产基础软件与国外基础软件相比主要的差距在于产品的非功能属性上,比如稳定性、可靠性、易用性以及大数据量、多用户应用时数据处理的效率等方面。
4 现有系统向国产基础软件的系统迁移质疑多
国内大量现有的信息系统都是构建在国外基础软件产品之上的。原有的系统向基于国产基础软件的系统迁移,用户对迁移策略、迁移技术、迁移质量以及迁移后的可扩充性提出很多质疑。
5 国产基础软件相关标准落后
标准的推行在国内是个薄弱环节,尤其是国产基础软件产品标准和产品之间互适配标准更是缺乏。即使有相关的标准,又由于缺乏标准符合性测试导致标准不能深入人心。
6 国产基础软件专业人才缺乏
不论是在企业,还是在学校,我国的软件人才都是在国外基础软件平台上培养起来的。由于不是自主可控,我们无法做到深度研发和深度测试,导致缺乏国产基础软件的专业人才。
三、第三方测评加速国产基础软件产业链发展
第三方测评机构是企业和用户的桥梁,对于产业链中质量的保证和提升发挥巨大的作用,在国内应逐渐形成成熟的“产品测评产品改进一实际应用”的机制。中国软件评测中心依托其20年在软件产品和系统上积累的丰富测评经验,为加速国产基础软件产业链发展提供专业的第三方测评服务。
1 建立国家级国产化的考评机制
中国软件评测中心作为国内权威国家级第三方测评机构,建立了国产化的考评机制,提供全生命周期的软件质量测评服务。
2 助力国产基础软件信息化示范工程
国产基础软件缺少国家和省市重大信息化系统示范性工程。中国软件评测中心认为,如果用户能在应用系统正式运行在国产基础软件平台之前,就得到有效的确认和验证测试,这无疑会降低用户因采用国产基础软件平台而带来的技术风险。
3 监督国产基础软件的服务支持
国产基础软件的发展应该重视和加强软件服务保障体系建设,服务支持是国产基础软件的一个优势。加强服务需要产业链各方联合起来,协同工作,第三方测评机构需要对服务进行监督、管理和规范。
4 认证国产基础软件互适配操作
国产基础软件之间的互适配操作问题,以及国产基础软件产品适配网络防火墙、入侵检测、实时防病毒软件和安全管理工具的问题是目前的存在的核心问题,解决互操作问题,标准是必须首要关注的。中国软件评测中心应协同基础软件厂商和用户分三步走:跟踪标准,同步标准,参与标准。打破国内基础软件厂商进行互认证但用户不信任的混乱局面,提升用户对国产基础软件产品的信任度。
5 提供国产基础软件的专业性能测试
中国软件评测中心建立了完善的综合测试环境,向政府、行业用户提供测试、咨询、体验服务,使国产软件的性能得到有效优化,确保优化后的产品和系统再进入应用。
6 确保向国产基础软件的迁移质量
在国内,应用开发商和系统集成商逐渐向国产基础软件迁移后的质量将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中国软件评测中心提供系统迁移质量保证方案,依据方案提供专业化的迁移测试。
7 培养国产基础软件专业人才
- 上一篇:长护险管理办法
- 下一篇:保险公司月度工作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