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类劳动合同范文

时间:2023-06-30 17:57:0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教育类劳动合同,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教育类劳动合同

篇1

乙方:

性别:___ _ 生日:______年___月___日

身份证号码:________ _______ 文化程度:__________ _____

户籍所在地:_____ ____ 现在住址_______ ________

联系电话: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和有关劳动政策法规,甲乙双方在平等自愿、协商一致的基础上签订本劳动合同

一、合同期限

第一条 合同期限______年______月______日至______年______月______日为乙方在甲方

的劳动合同期限,同时也是甲方对乙方实行的用工合同期限。

第二条 合同生效日期______年______月______日,其中试用期从______年______月______

日起至______年______月______日。

二、生产、工作任务

第三条 乙方同意根据甲方工作需要,担任 岗位(工种)

工作。乙方按照甲方规章制度及要求,按时完成规定的工作任务,达到规定的质量、数量标准。

第四条 根据甲方不断地生产及市场业务拓展等需要,经双方协商同意,甲方可随时调换乙

方的工种和岗位和薪资。

三、劳动纪律

第五条 甲方应根据《劳动法》和有关规定,制定本公司各项具体规章制度。

第六条 乙方应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甲方依法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严格遵守劳动安全卫生,操作规程和工作规范;爱护甲方财产,遵守职业道德;服从甲方的管理和教育。

第七条 乙方违反劳动纪律,甲方可依据国家法律、法规和本公司相关规章制度,给予纪律处分、经济处分,直至解除劳动合同。

四、劳动保护和劳动条件

第八条 甲方应根据国家的有关生产安全、劳动保护、卫生保健等规定为乙方提供必要的生产、工作条件和劳动保护措施等。具体内容如下:

(一) 提供必要的劳动场所和设备。

(二) 发放规定的劳动保护用品。

(三) 对女职工和特殊职工按规定实行特殊劳动保护。

五、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

第九条 根据行业特点,由甲乙双方协商具体的工作日和休息日。 在国家法定节日(五一、

国庆、元旦、春节)期间,甲方应按规定安排乙方休假或调休。

六、劳动报酬

第十条 乙方应认真学习业务知识,积极工作,努力完成甲方分配的生产、工作任务。

第十一条 甲方支付乙方劳动报酬包括下列内容:

(一) 基本工资 元/月。

(二) 职务工资 元/月。

(三) 午餐补贴 元/月。

(四) 交通费补贴 元/月。

(五) 全勤奖 元/月。

(六) 社保 元/月。

(七) 提成或奖金(按甲方相关规定执行)。

第十二条 甲方不得无故克扣、拖欠乙方工资,否则甲方除支付乙方应得的工资外,并加发相当于工资报酬10%的经济补偿金。

七、职业培训

第十二条 甲方负责对乙方进行职业培训,培训费由甲方单方或协商共同承担。

第十三条 乙方从事普通和技术工种的,上岗前均须经过教育和培训,从事特种行业作业

的,必须经过专门培训,取得生产特种行业资格后持证上岗。

第十四条 在本合同期限内,若甲方出资培训,乙方提出解除劳动合同,经甲方同意,乙方应当按照未满合同的服务年限,在离开前一次性向甲方付清补偿培训费。

八、处罚与奖励

第十五条 乙方在劳动工作过程中,提出对甲方发展有利的合理化建议,甲方可视情给予乙

方口头表扬或经济奖励。

第十六条 乙方若在工作中一贯表现积极、屡创佳绩,甲方应给予乙方一定奖励。

第十七条 甲方可以随时口头或书面提出对乙方工作失误的处罚决定。

第十八条 乙方在工作中若出现严重违反甲方规章制度、严重失职、营私舞弊、泄露公司信息机密和技术机密资料给甲方造成了利益损害,甲方有权对乙方进行罚款或解除合同的各种处罚,并由乙方承担对甲方利益造成的全部损失。

九、社会保险和福利

第十九条 甲、乙方协商社保由员工自己办理,甲方每月将社保金直接发放给乙方;

第二十条 甲方应当创造条件,改善集体福利,提高乙方的福利待遇。

十、合同的终止和解除

第二十一条 双方订立的劳动用工合同期限届满,本合同将自动解除、终止。

第二十二条 乙方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甲方可以解除本合同:

(一) 严重违反了劳动纪律或者甲方规章制度。

(二) 严重失职,营私舞弊,对甲方利益造成了重大损害。

(三) 泄露甲方信息机密和技术机密资料,造成了甲方重大损失。

(四) 因自身原因被劳动教育以及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五) 不能胜任工作,经过培训或调整工作岗位后,仍不能胜任。

(六) 患病或因非工伤,医疗期满后,不能从事原工作也不能从事由甲方另行安排的工作。

第二十三条 甲方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乙方可以解除本合同:

(一) 甲方不按劳动合同约定支付劳动报酬的。

(二) 从事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工作。

(三) 经甲乙双方协商一致或劳动届满,或依法终止时,本合同可以解除。

第二十四条 乙方未经甲方同意,单方解除合同,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及其它相关的损失,由乙方全部承担。

第二十五条 甲方濒临破产,进行法定整顿期,或经营状况发生严重困难,甲方应提前三十日通知乙方后,方可解除本合同。

十一、违约责任及赔偿

第二十六条 甲乙任何一方违约给对方造成损失的,均须承担劳动合同终止的过错责任。

第二十七条 乙方如违反国家法律规定或甲方规章制度,甲方有权辞退或开除乙方,甲方不承担任何补偿。乙方因上列行为给甲方或他人造成损害的,乙方应承担赔偿责任。

第二十八条 如合同期未满乙方提出离职的,按甲方离职规定,须提前3个月通知甲方,经甲方批准后,将工作交接至甲方满意后方可离开,否则应支付给甲方一个月基本工资作为违约金,并赔偿甲方其他方面的损失。未经甲方同意擅自离职,甲方有权通过政府劳动部门,要求乙方返回工作岗位,并赔偿因此给甲方造成的经济损失。

十二、保守商业秘密及职业道德

第二十九条 下列各项甲方的咨询或文书属于甲方的商业机密,乙方不得私自保留、影印或提供他人,并执行甲方的安全保密制度,否则按相关规定支付甲方赔偿费用,构成犯罪的追究其刑事责任。商业机密:甲方行销、策略、计划、财务报表、人事档案、薪资及聘雇记录、会计资料、库存管理、客户名单、电脑程序及资料库、员工培训资料及公司规章、手册等,以上商业秘密不论以书面、图标或电脑磁盘等形式均属之。

第三十条 对于负责或经理、主管(主办)以上业务的岗位人员,在劳动合同终止前提出解除劳动合同一个月内,甲方有权调整其工作岗位。

十三、知识产权归属

第三十一条 乙方在劳动合同期间,因工作任务需要和利用工作条件所创造的知识产权由甲方享有,但甲方应给予乙方奖励。

十四、其他

第三十二条:本合同一式两份,甲乙双方各执一份,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甲方: 乙方:

篇2

为加强对民办教育培训机构(以下简称培训机构)的管理,规范办学行为,进一步提高培训机构的办学水平和办学质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市民办教育促进条例》、《市民办教育培训机构审批与管理规定》等法律法规,并结合本区实际,特提出以下规定:

一、财务管理

1.按规定提取风险保证金。培训机构的风险保证金为20万元人民币,举办者应当在领取办学许可证后15日内缴至审批机关指定的帐户存储。根据我区实际,2010年2月28日之前取得办学许可证的培训机构风险保证金采取逐年提取的方式进行,2010年提取5万元,以后每年提取2万元,保证金额度达到规定的20万元后不再提取,办学保证金在办学终止,并进行财务清算后退还培训机构。2010年3月1日以后取得办学许可证的培训机构风险保证金收缴按《市民办教育培训机构审批与管理规定》执行。

2.培训机构应聘请具有会计从业资格的财务人员担任会计和出纳,会计和出纳不得兼任,法定代表人、校长与财务人员之间实行亲属回避制度。建立相应的学校财务管理制度,并严格执行。

3.培训机构应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和《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进行会计核算、编制财务会计报表。在每个会计年度结束时制作财务会计报告,报区教育局备案。

4.培训机构提供的单项培训项目收费达到1000元以上(含),并且教学时间累计达到7天(或56课时)及以上的,应当与学员(未成年人的监护人)签订培训合同。如由用人单位组织员工集体培训并支付培训费的,可由培训机构与用人单位签订委托培训合同。培训合同的内容应当包括培训的目标、内容、时间、师资、证书、收费、退费、违约责任和争议解决方式等事项。

5.培训机构收费、退费应遵守和执行《价格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和《市培训机构收费退费管理暂行办法》。

二、师资队伍

6.有能够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政策观念强、思想品德好、熟悉教育工作、有组织管理能力的管理队伍。专职管理人员不少于3人,其他单位在职人员不得作为培训机构的专职管理人员。校长须具有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和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具有5年以上教育管理工作经历,年龄不超过70周岁,身体健康。公民不得同时兼任两个及以上培训机构的校长。

7.有一定数量与培训项目和办学规模相适应的熟悉教学业务的专兼职教师。教师应当具有教师资格或任职条件。聘请外籍人员作为教师或管理人员的培训机构,必须取得《外国文教专家聘请资格证》,相关人员必须取得《外国专家证》。

8.教职工工资待遇应不低于国家有关规定,并且按每年12个月计算,其他福利待遇发放另外计算。以后逐年提高教职工工资待遇。

9.培训机构必须与聘用的专职教职工签订劳动合同,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并为法定劳动年龄内的专职教职工办理社会保险。

三、场地条件

10.具有满足教学需要的稳定集中的办学场地和教学用房,办学场地建筑面积不少于300平方米。

11.培训机构必须设置在安全区域内,周围环境无污染,无严重噪音,教室环境卫生清洁。不得设在住宅小区内,也不得使用民用住宅、地下室等不适合办学的场所;办学场地应当符合消防和房屋质量安全要求,有食堂的应符合食堂卫生标准;教室和办公室应设在一处。早教机构设置必须远离饭店等餐饮场所。

12.培训机构租赁办学场地的,租期不得少于3年,不得租赁转租的场所。面向全日制中小学学生举办文化教育类的培训机构,不得租赁全日制中小学的场地办学。

13.有与办学范围和规模相适应的教学设施设备,有一定的图书、杂志、报刊等资料。

14.培训机构办学用的教室每生使用面积不得少于1平方米,教室内有标准的黑板、讲台,室内采光符合国家有关规定。

15.培训机构不得设置分校,不得跨县(市)区设置教学点。如需跨县(市)区办学,按设置新的培训机构的程序办理。

四、招生办班

16.培训机构应由有完善的办学章程、教学计划和教材,并按教学计划开展培训。

17.培训机构招生广告和简章,应填写《市民办学校招生广告(简章)备案表》,在前报区教育局备案。凡在市级媒体的,报市教育局备案。培训机构的招生广告和简章应与向审批机关审查备案的材料相一致,同时须刊登广告备案号。招生简章和招生广告,应当客观、真实、准确,载明学校全称、学校性质、培训项目、培养目标、办学层次、办学形式、办学地址、收费标准、证书发放等有关事项。

18.培训机构应当建立学生注册登记制度和学生学业成绩档案,健全档案管理制度。

五、安全管理

19.培训机构必须建立健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传染病防治预案等各类应急预案,并定期组织开展应急预案的演练。

20.培训机构必须加强安全管理,有条件的要配备保安人员或实行门卫管理。切实担负起培训对象在培训期间的监管责任。

21.培训机构严禁使用(包括自行配备和租用)车辆接送培训对象。

六、奖励与处罚

篇3

【关键词】服务 后发展地区 毕业

生 地方职业院校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12C-

0012-03

近年来,随着全国范围内的产业调整与升级,各地方的经济建设都取得了快速发展。后发展地区和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一样,也出现了严重的“用工荒”现象,如何吸引大批人才到后发展地区工作,特别是如何科学引导地方职业院校毕业生留在当地就业创业,解决当地产业发展引起的技能型人才紧缺的瓶颈问题,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是当前后发展地区及地方职业院校亟待破解的难题。

一、地方职业院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必要性

(一)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是地方职业院校办学宗旨和发展动力

地方职业院校包括由地方政府或社会力量举办的中职学校和高职学院,同属职业教育,是一种特殊的教育类型,具有职业性、区域性、服务性的特征。服务所属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是职业院校办学的宗旨,是他们的责任和义务,也是地方政府大力支持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原动力。地方职业院校只有充分发挥其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三大职能,满足社会需求,服务地方发展,才能更好地实现其建设、发展的目标。因此,地方职业院校必须与地方经济发展形成良性互动,相得益彰,共同进步。

(二)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是地方职业院校办学质量的标志

人才培养质量是教育的生命线,是各级各类学校办学质量的具体体现。知识、能力、素质都是人才质量的重要评价标准,如何评价职业院校的办学质量?应立足于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不仅是地方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标志,更是地方职业院校的办学质量标志。特别是后发展地区的职业院校,必须面向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为当地培养一大批“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出成绩”的技能型、高素质人才,担当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主力军。

(三)为地方培养高质量人才是地方职业院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任务

作为区域的职业院校,其首要任务是培养地方需要的各种人才,提高区域人力资源素质,促进区域全面发展。因此,地方职业院校应当紧密结合当地经济建设需要,有针对性地培养更多技能型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引导毕业生留在当地就业创业,实现其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职能。具体地说,就是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做到育人理念与企业用人理念的对接,实践教学环境与企业生产环境的对接,人才培养标准与企业需求标准的对接;要紧跟地方产业发展设置专业,紧跟职业岗位需要设置课程,紧跟用人单位需求培养人才;要全面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另外,还要充分发挥其人才和科研优势,提供其他社会服务。

二、后发展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现状

(一)新机遇加快了后发展地区经济社会的建设

当今世界科技发展突飞猛进,经济全球化日益加剧,我国东部发达地区正在积极采取相应对策,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升级,转移劳动密集型、资源型产业,以适应世界经济发展新趋势。全国范围内的新一轮产业布局调整序幕已经开启,尤其是“东丝西迁”、“东茶西扩”、“北糖南移”、“北钢南下”等产业转移趋势最为明显。后发展地区正积极主动抓住机遇,充分发掘比较优势,积极主动承接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加快当地经济发展。

(二)技能型人才短缺制约了后发展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

长期以来,由于后发展地区产业发展落后,企业用工不足,市场调节机制促进了大批技能人才向发达地区流动,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主要面向沿海及发达地区的现代制造业,职业院校毕业生服务地方经济的“数量效益”不高且存在不确定性。职业院校对当地经济建设的贡献率低,既降低了地方政府对其重视程度,造成了对职业教育投入不足,也制约了职业院校的可持续发展,影响了人才培养的数量与质量。随着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推进,后发展地区也壮大了本地工业,扩大经济总量,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对技能型人才需求和依赖猛增。如今,后发展地区频频出现“用工荒”现象,意味着后发展地区在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承接产业转移、经济日益向好的同时,就业市场的人才需求矛盾更加突出,技能型人才短缺成为制约经济进一步发展的瓶颈。

(三)后发展地区的自身条件阻碍了人才的引进

由于后发展地区自身条件相对较差,人才引进优惠政策有限,引进难度大,效果不明显。因此,外地人才普遍认为后发展地区城市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发展机会也少,大多不愿意屈就。而企业比较愿意招收本地职业院校的毕业生,因为他们绝大部分是本地户籍,人缘关系都在当地,建设家乡的情结让他们更加能够与企业同命运、共发展,且本地员工相对比较稳定,能够很快理解、认同和融入企业文化,很快成长为企业的骨干力量,促进企业发展。地方经济发展呼唤着地方职业院校为其培养更多的技能型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

三、积极引导区域职业院校毕业生服务后发展地区经济社会建设的实践与探索

职业教育只有实现与地方经济的良性互动发展,才能凸显其职业的本质属性。广西梧州市地处我国东、中、西部的结合部,是广西连接广东的桥头堡,属于西部靠东的后发展地区,在承接东部产业转移过程中,政府充分发挥管理与协调职能,畅通校企合作,加强职业指导,严格劳动执法,完善用人机制,积极营造良好外部环境,主动引导地方职业院校毕业生留在当地就业创业,服务梧州发展,有效解决“用工荒”问题,走出一条具有梧州特色的道路。

(一)立足产业需求,培养地方建设急需人才

一是对接地方产业需求,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根据梧州承接东部产业转移,打造西江黄金水道和西江经济带,构建“一带两地一枢纽一园区”,发展新格局和建设“五园八区”、“两城市一基地”的战略决策,以及立足于区位、交通、资源等优势,集中力量优先发展再生资源、陶瓷、不锈钢制品、医药、食品、光电信息、化工和机械造船等特色产业的总体部署,加强对职业院校专业整合,加强实训实习基地建设,提高职业人才培养质量,适应梧州经济发展需要。

二是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加强毕业生职业指导和服务,建立健全的工作机构。目前,梧州市教育、人社部门和职业院校都建立健全相应职业指导与就业服务工作机构,保证人员、办公场所、设备、经费“四到位”,切实履行推进就业创业职能。同时,配套安排专项经费,保障职业指导与就业服务工作正常运行。加强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坚持从认识家乡、热爱家乡、服务家乡做起,鼓励更多毕业生投身家乡建设,服务梧州发展。

三是建立毕业生就业状况监控、评价和服务体系。把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作为衡量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为评价学校办学能力提供可测和有效的依据;面向社会公布就业工作信息,不断提高职业指导与就业工作的质量和水平,实现信息沟通“零距离”、实习与就业无缝对接。

四是提供人本服务,帮助毕业生就地就业创业。加强校企联合,鼓励和引导企业与职业院校建立合作机制,开展招生、培养、就业协作等深层次合作,畅通就业创业渠道,让更多毕业生留在梧州工作,服务梧州经济社会建设。梧州职业学院从2011年开始每年留梧工作率均达80%以上。2012年至2015年,努力实现中职学校各年度毕业生留梧工作率分别不低于35%、45%、55%和70%;

五是加强对职业院校的就业工作及企业用人情况考核:实行年度评比、双边奖惩。

(二)加强企校互动,增进校企合作

一是每年7~8月份,企业派员与本地职业院校联系,开展招工双选会、应聘会等人才交流活动,挑选企业合适的人才。

二是每年下半年企业主动与学校联系,结合专业和企业用工需求专门开设课程,由企业派员进行辅导,提前进行企业岗前培训,组织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留住一大批实习生。

三是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基地,如把车间建到学校,把实验室建在企业。

四是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和订单办学等人才培养模式,企业根据岗位需求,与学校共同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签订人才定向培养和就业协议。

此外,校企之间还通过共建专业、研发课程、人员互访、冠名奖学金、冠名班、提供学费或生活费资助等形式加强合作,增进共赢。

(三)提供人本关怀,促进企业与员工共同发展

一是鼓励企业优先录用职业院校毕业生。鼓励企业主动走进职业院校、城市和乡村,宣传企业形象、规模和实力,让社会认识企业,提高企业知名度,吸引更多本地人才到企业就业。政府出台政策引导企业优先录用本市户籍城乡劳动力,将招用本市城乡劳动力比例纳入就业工作综合评定考核内容。进一步推进《梧州返乡农民工创业就业基金实施方案》等惠民政策的实施,鼓励梧州人为梧州经济建设服务。

二是树立“以人为本”用工理念,加强企业内部管理和文化建设。改善企业工作生活环境,关心员工的生活冷暖、衣食住行和休闲娱乐,满足必需的物质、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提升企业文化内涵,增强就业吸引力。适当提高工资报酬,实现与周边地区的同等待遇,依法依规提供社会保障,以“待遇留人”;提供安全生产必备的物质保障,加快技术革新,降低劳动强度,关心员工及家庭生活,以“感情留人”;实施职务晋升、工资晋级、业绩考评和职工培养进修等制度,完善激励措施,以“事业留人”。把管理重心转移到调动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员工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保障员工的合法权益,让企业赢得社会认可,赢得人才向往。

三是政府完善保障住房、子女入学、社会保险等政策。加大公租房、廉租房、限价房等保障性住房的建设,采取市场化运作方式,加大外来就业人员廉租住房的建设,对符合条件的给予房租补贴,解决一部分外来就业人员的住房问题。均衡配置中小学校教育资源,对外来就业人员子女实行无障碍入学。加大社保宣传,采取有效措施督促企业为员工(下转第31页)(上接第13页)办理社会保险,解决后顾之忧。

四是启动职称评定和晋级,吸引和稳住专业技术人才。强化就业培训及后续教育,提高劳动者素质。

五是加大劳动监察执法力度。积极推进劳动合同法实施,提高劳动合同的履约率,依法保障就业人员的合法权益,提高就业安全感。

(四)加强信息沟通,完善人才供需交流信息平台

一是完善人才交流机制。政府进一步加强对企业的服务,通过定期或不定期召开供需见面会、双选会、人才交流会等形式,加强人才与企业的沟通,搭建就业平台,及时向社会传递企业用工需求信息,为人才交流提供便利,形成长效机制。

二是加强企业自身宣传。认真总结推广用工经验,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媒体,结合职业院校招生安排,经常性地组织学校和企业举办人才招聘“大篷车”宣传活动,深入社区和乡村,宣传本地产业发展情况和企业优势,宣传本地优秀技能人才和一线劳动者突出事迹,提高社会对本地企业的认识。

三是加强信息网络建设。加强企业网站建设,展示企业文化和用人需求,引导人才就近就地就业。利用城市、乡镇的街道和学校电子广告屏播出企业信息,或设置专门宣传栏,加强企业形象宣传,吸引人才加入企业。市工信委、工业园区、教育、人社等部门共同建立人才供需信息平台,及时将企业和学校双方供需信息进行,提供信息咨询服务,促进本地人才供需对接和有序流动。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职业院校 职教生 实习权益 现状

【中图分类号】D91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21-0001-03

现代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应用技术型专门人才。实现这一根本任务的关键在于学生的实习活动。实习活动既可以增强学生的技能、丰富学生的社会知识、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又可以增进学校与用人单位之间的了解与合作。当前,在我国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大背景下,宁夏职业教育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阶段,办学规模迅速扩大。但伴随着职业教育办学规模的迅速扩大,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实习权益受侵犯的案件常有发生。

一 相关概念的界定

职业院校是指承担学历性职业教育任务的机构,分为初等职业学校、中等职业学校和高等职业学校。初等、中等职业学校教育分别由初等、中等职业学校实施;高等职业学校教育根据需要和条件由高等职业学校实施,或者由普通高等学校实施。根据教育部高校转型文件精神,应用技术型高校也属于高等职业教育学校范畴。

职教生是职业院校学生的简称,是指接受职业院校教育的学生,经过职业院校考核合格,按照国家相关规定,发给相应学历证书。职教生包括技校生、职高生、中专生、高职生和应用技术型高校学生。

实习是指学生在经过一段时间的理论学习之后,或者当学习告一段落的时候,把学到的理论知识拿到实际工作中去应用和检验的一种专业训练实践形式,其目的是锻炼工作能力,加深和巩固学生的专业认识和思想。

用人单位又称实习单位,是指配合职业学校按照专业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提供实习岗位的国家机关、事业单位、企业、个体经济组织、社会团体及其他社会组织等。

实习权益是指学生在用人单位实习过程中所享有的教育权益、劳动权益和人身财产权益。

二 我国及宁夏的学生实习权益保护法律制度现状

1.我国学生实习权益保护法律制度现状

目前,我国学生实习法律制度欠缺,且不成体系,针对职教生实习权益保护的法律仅有教育部和财政部2007年联合的《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管理办法》,而且仅对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在企业中的实习活动进行了特别规范,并不涉及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实习的问题。层级较高的《中等职业学校学生顶岗实习管理规定》,虽然是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制订,但也因缺少高等职业院校学生,而未对全部职教生实习进行规范和保护。由于现行《劳动法》未对学生实习进行规范,导致教育立法与劳动立法不协调。目前我国教育立法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和教育部行政法规以及各地方教育规章,对在校职教生学习等进行规范,而非对职教生实习权益进行规范。而且《教育法》与《职业教育法》基本上与《劳动法》没有交集,保护职教生实习合法权益的法律制度比较零散,实习权益保护没能形成体系。职教生在实习过程中,尤其是遭遇到生命、健康权益的损害,得不到劳动法与教育法规的救助,只能借助《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来获得救助。如果运用民事法律进行救助,维权成本较高,职教生负有一定的举证责任,无法及时有效维护实习生的劳动权益和教育权益。

2.宁夏学生实习权益保护法律制度现状

宁夏关于“实习”的地方法规,目前仅有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颁布的《宁夏回族自治区普通高校毕业生到事业单位培训实习管理办法》。该办法仅针对宁夏普通高等学校应届毕业生,实习单位仅限于自治区县级及以上各类事业单位,是较为简单、覆盖范围非常狭小的地方规章,对职教生实习活动的规范意义不大。当前,宁夏正面临转型升级和“两区”建设,利用少数民族地区的立法优势,建立适应宁夏本地区的学生实习法律体系,有利于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有利于宁夏的经济发展。2010年3月1日,为加强大学生实践能力,创造就业机会,广东省颁布了《广东省高等学校学生实习与毕业生就业见习条例》。虽然该条例存在局限性,但借鉴广东的立法经验,能够为构建宁夏学生实习法律制度,保护包括职教生在内的学生实习权益提供有益的帮助。

三 宁夏职教生实习权益保护现状

1.宁夏职教生实习中教育权益保护现状

随着职业教育改革步伐的加快,加强职教生的实践能力、动手能力的培养,已经成为职教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体现我国职业教育类型特色的重要方面,职教生学习与工作相结合的主要形式是实习,但职教生在实习过程中,暴露出教育权益受到侵害的问题日益严重。

第一,职教生规模迅速扩张,实习岗位得不到满足。根据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政府制定的《宁夏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对中、高等职业学校在校生规模进行了明确的阐述,2009年12.5万,2015年要达到16.5万,2020年要达到17万。再加之,教育部将宁夏三所本科高校划入应用技术型高校,这一数字还将进一步增大。以往职教生毕业前夕由职业学校统一安排到企事业单位实习,职业学校负责监督管理。但随着职教生人数的迅速增加,与职业学校拥有良好合作关系的实习单位难以安排更多的职教生实习,职教生只能自己联系用人单位进行实习,凸显实习岗位供需矛盾严重。

第二,职教生实习流于形式,实习目的无法实现。职教生到底在哪里实习?如何进行实习?实习是否与专业相符?职业学校及专业指导老师如何管理、指导自主实习的职教生?这些都是职教生教育权益问题。在现实中,职业院校对自主实习的职教生的管理几乎是空白,仅仅是“发表”和“收表”。自主实习的职教生实习犹如“走过场”,仅是“填表”和“盖章”。然而,实习的目的是要职教生系统掌握本专业实践技能,职业院校与自主实习的职教生这样的“配合”,使得实习目的无法实现。目前教育部还没有出台规范职教生实习目的的教育规章,导致职教生实习活动流于形式,职教生的教育权益再次受到侵害。

第三,职教生实习经费保障不足,实习工作不好开展。国家财政计划在“十一五”期间有近140亿元支持职业教育的发展。目前,大多数职业教育资金都用于职业学校的实训中心、基础设施设备的建设,公众很难看出有多少专项资金是投入到职教生的实习、校企合作。这些资金又由哪些专门的机构来监督或是负责这些资金的运作?仅有少数实习规范的职业学校与实习单位能够不间断地、积极地沟通,主动建设实习基地,将学校闲置的办公桌椅、文件柜等资产调拨到实习基地或是实习单位。教育主管部门与学校对实习经费保管不善,间接损害了职教生的教育权益。

2.宁夏职教生实习中劳动权益保护现状

第一,职教生实习期间法律身份的界定问题。关于职教生能否作为劳动法意义上的劳动者,历年来有不同的观点。这些不同观点和职业学院与实习单位利益上的不同以及我国现有劳动法、教育法律法规上的缺失,导致职教生实习中产生的争议和纠纷难以有效解决,往往出现职业院校与用人单位之间相互推诿、扯皮,损害职教生合法利益的现象。目前,在法律实务界和学术界,对于实习的职教生劳动者身份界定仍存在争议,主要有学生说、劳动者说、折中说。职教生首先具有学生身份,但职教生在用人单位实习过程中,独立地或在师傅指导下完成某种工作,且为用人单位创造一定经济效益,将其法律身份界定为“准劳动者”更为合适。相比之下,顶岗实习的职教生劳动权益遭受损害的可能性要大于非顶岗实习的学生。

第二,职教生实习劳动保障问题。目前,在保护职教生劳动权益的专门法律法规缺失的情况下,职教生实习在用人单位看来,只不过是其提供给职教生锻炼的机会,彼此并不存在劳动关系,而且在一定条件下,双方即可终止实习的关系。个别职业院校未对用人单位及其工作环境把关,职教生被用人单位安排到超时、重体力、有毒有害等存在安全隐患的工作岗位进行实习。部分用人单位把职业院校实习的职教生当作廉价劳动力,每天从事与实际所学专业无关的诸如洗盘子、搬箱子等纯粹的体力劳动。而且,现行的企业职工工伤保险相关条例没有确立职教生与实习单位之间的劳动关系。职教学生实习期间缺乏必要的劳动安全风险保障,一旦职教生在实习中发生了安全事故,学校与用人单位就互相推诿。

第三,职教生实习期间的薪酬问题。目前,高等职业教育学生的报酬普遍较低,而且许多人零报酬,有的甚至被要求缴纳实习费,中等职业学校的职校生实习薪酬问题更是如此。而且有相当数量的职教生在实习过程中,工作任务繁重,每天有“干不完”的工作,甚至比正式员工干得还要多。还有部分职教生按照实习单位的要求,几乎天天加班,却不能像正式员工那样可以领到加班费,每个月的实习薪酬很少,并且很多实习单位还会将职教生实习的一部分收入直接支付给职业学校。职教生加班,难道不应该受法律保护?可以不给加班费?职业学校收取一部分职教生实习薪酬的理由是否合法?职教生又该如何维权?

第四,职教生实习职业保障问题。例如高职法科生作为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实习单位和岗位主要是法院、检察院的书记员,公安、监狱的实习警员,律师事务所的律师助理,劳动仲裁委的仲裁协助员,公证处的公证辅助员等。由于高职法科生实习单位的特殊性,作为实习生,高职法科生主要是担任书记员、实习警员、律师助理、仲裁协助员,他们同样面临着“职业风险”,受到打击、报复等危险。而现行《法官法》《检察官法》《警察法》《律师法》《监狱法》等法律中,均没有实习学生关于职业保障的条款,高职法科生实习没有职业保障。

3.宁夏职教生实习中人身财产权益保护现状

时下职教生实习期间遭遇意外事故并不鲜见,人身财产权益难以维护。如2011年,在宁夏某企业顶岗实习的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小王,夜里除了操作自己的机器,还额外操作了另外一台备用机器。这台备用机器正在维修,已发现漏电,但厂方并没有停止使用,也未告知存在安全隐患,导致小王当场触电身亡。学生家长、学校、用人单位三方围绕赔偿问题展开了多轮协商谈判。2012年6月,银川某职业技术学院一名学生在自主寻找顶岗实习单位时,被要求缴纳实习保证金,待2013年6月实习结束时,保证金却长时间未得到退还。职教生在顶岗实习过程中的生命、健康安全遭遇侵犯的情况,屡见不鲜。

四 结束语

在职教生眼中,实习是他们从学校走向社会,开展职业工作的第一步,更是毕业前的工作演练。通过整理分析宁夏职教生实习权益保护现状,不难发现宁夏职教生实习权益正面临“无法”有效保护的尴尬局面。目前,宁夏乃至全国职教生实习期间实习权益保护问题日益突出,通过研究宁夏职教生实习权益保护的现状,有利于完善地方法律规章,有利于宁夏的经济建设对职业技能人才的培养,有利于建设开放宁夏、富裕宁夏、和谐宁夏、美丽宁夏。

参考文献

篇5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文化强国战略的实施,全国各地文化演出市场日益繁荣,演艺行业的经济效益较好,从业人员的薪资水平逐年提升,因此舞台表演类毕业生就业的起薪水平相对较高。据对浙江省近三届舞台表演类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显示,月薪在3000—5000元之间的毕业生人数占调查总人数的42.51%,5000元以上的比例达16%,此数据远高于浙江省劳动力市场提供给高校毕业生的待遇。由于较高的薪酬和满意的工作环境,大多数毕业生对目前的就业状况较满意。在受访的毕业生中表示对自己就业状况满意的比例高达82.97%,其中16.74%的毕业生表示很满意。在浙江省教育科学研究院的《2011届浙江省高校毕业生职业发展状况及人才培养质量报告》中也表明,2011届高职高专舞台表演类毕业生毕业一年后的月收入达到2908元,就业满意度得分63,全省排名第一。

毕业生灵活就业是指未按劳动力市场规范签订正式劳动合同方式而获得的职业,其特征是,毕业生毕业后没有明确地签约接收单位,且档案、户口挂靠在人事部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劳动科学研究所课题组的《我国灵活就业问题研究报告》对灵活就业的性质做出了如下界定:“在劳动时间、收入报酬、工作场地、社会保险、劳动关系等几方面不同于建立在工业化和现代工厂制度基础上的、传统的主流就业方式的各种就业形式的总称”。该报告进而明确,所谓毕业生灵活就业的主要形式有以下几种:“非全日制就业、临时就业、兼职就业、远程就业、独立就业、承包就业、自营就业和家庭就业”。舞台表演类学生由于具有较好的专业技能,在毕业后不能找到称心如意的工作岗位时,也不愿意跨行业就业,除了少数“漂”着外,更多选择当“艺术个体户”,创办自己的艺术工作室、培训学校和小型文化企业,这些企业都有着非常良好的发展前景和广阔的市场需求。近几年,舞台表演类毕业生的灵活就业率逐年提升,据浙江省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提供的数据显示,浙江省2010~2012届舞台表演类毕业生灵活就业率分别为9.36%、11.09%和14.69%,而对应的全省高校毕业生平均灵活就业率分别为2.69%、2.95%和3.05%,可见舞台表演类毕业生的灵活就业率远高于当地其它专业类别毕业生的水平。同时,据对浙江省近三届舞台表演类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显示,所有调查对象都有过离职经历,其中主动离职所占比例高达86.29%,有44.07%的毕业生第一份工作持续时间不到一年,有27.24%的毕业生持续时间在一至两年,数据显示舞台表演类毕业生跳槽频繁。

舞台表演类大学生就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高校艺术类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舞台表演类大学生就业竞争越来越激烈,就业形势日趋严峻。目前,舞台表演类大学生就业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岗位专业性太强,职业选择面相对较窄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由于专业的需要及学校专业老师的影响,舞台表演类学生十分看重自己的艺术特性和专业技能,几乎把他们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专业知识学习和技能掌握方面。因此,他们的专业技能较强,但文化知识欠缺。在对一些高校艺术类师生调查时发现,有48%的专业教师认为学生的文化课学习没有专业课重要,有75%的学生在专业老师临时调整的上课时间与正常公共基础课发生冲突的时候,会选择上专业课,有25%学生甚至认为所谓的综合素养提升与他们没有太大的关系。对专业课程过度重视,对人文类等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的课程极其忽视,影响了自身综合素养的提升。这种客观现象的存在,使舞台表演类学生在求职时的职业选择面上显得相对较窄。即使有些学生迫于就业等方面的压力,有心去尝试跨专业就业时,也往往会因为他们综合素养不够、各种可迁移技能训练不足,而缺乏有力的竞争力。

(二)就业期望值太高,就业稳定性变差

相比较其他艺术类学生,舞台表演类学生培养周期较长,平时请家教、购买乐器、参加各类培训等费用是一笔不小的支出。而进入大学后的学费和就学消费通常也远高于其他专业。家长们愿意花费更多的钱培养孩子,除了孩子自身的天赋、兴趣以外,也看中了艺术领域特别是演出文化市场的繁荣以及那些演艺明星的光环和高收入。这种高投入让舞台表演类大学生对于今后工作薪酬回报产生了比较高的期待和渴望。客观地说,太高的薪酬期望值使他们背上了沉重的精神负担,为今后的择业设置了障碍。为了能选择到高报酬的单位和岗位,有些毕业生出现了“等”、“靠”和“有业不就”的情况。有些毕业生可能迫于偿还就学期间的经济投入而极不情愿地选择不太满意的岗位就业,这种就业的勉强性也为他们以后的失业埋下了种子。薪酬的高期望也会使有些已经就业待遇不错的毕业生产生了“这山还望那山高”的念头,经常跳槽。在对浙江省舞台表演类毕业生调查中发现,86.29%主动离职的毕业生中,有52%的毕业生离职的原因是薪资福利偏低,因薪酬原因离职的学生占了一半以上。频繁地跳槽不利于个人职业上的自我累积、提升与发展,对用人单位缺乏诚信与忠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个人发展前途。

(三)就业区域过于集中,到基层就业的毕业生较少

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不平衡,地区之间的发展也存在差距,而艺术往往与经济发展挂钩,这就促使艺术类大学毕业生更多地流向发达地区。舞台表演类大学生与其他艺术类毕业生一样,毕业后都渴望留在大都市工作。这其中一方面的原因是他们家境大都较好,在大中城市生活经济压力不大;另外一方面是因为很多学生在孩提选择这类专业时就怀揣着“明星梦”,认为在城市里有着良好的艺术氛围和丰富的艺术资源,可以在以后的工作和学习中获得更多成长和进步的空间,逐渐实现自己的艺术追求和理想。据统计显示,浙江省2012届舞台表演类毕业生初次就业选择在杭州、宁波、温州等大中城市就业的占毕业生总数的56%以上,到县区、乡镇就业的比例只有12%。舞台表演类毕业生大量集中在大中城市就业,不但加剧了就业竞争,而且还会造成表演艺术资源的浪费。

(四)舞台实践经验不足,岗位适应能力不够

舞台表演类专业的艺术价值最终是要体现在舞台上,舞台实践既是技艺提高的过程又是经验积累的过程,有没有这个经历对于舞台表演类毕业生而言是有天壤之别的。与舞台表演类专业相对应的用人单位主要是文艺表演团体,如歌舞团、戏曲剧团、话剧团、杂技团等。这些表演团体与一般的用人单位不同,他们在招聘演员时往往是“一个萝卜一个坑”,需要这些演员上岗后就能在一个剧目中胜任一个角色,而这些角色是马上要面对观众的,也就是说毕业生们上岗后就没有舞台技能方面的实习机会了,所以用人单位在招聘时特别强调毕业生的舞台实践经历。当前,随着“艺考热”的升温,有些不具备开设条件的高校也纷纷开始招收舞台表演类专业学生,有些艺术院校也对这些表演专业盲目扩招,以至于专业课都采用大班化教学,一些学生在校期间从来没有上舞台的机会,在教学中忽视了对学生舞台实践的打造和磨练。这些学生毕业后往往是上不了台、开不了口,缺乏岗位适应能力。

改进舞台表演类大学生就业工作的对策

根据上述舞台表演类大学生就业特点和就业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高校势必要加强就业指导和教育教学改革,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强化自身舞台实践技能和文化素养,不断提升就业竞争力。

(一)加强校团合作,积极探索以“订单式”舞台表演人才培养模式促进学生就业

所谓“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是指高校根据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双方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开展符合个性化需求的人才培养工作,双方在师资、技术、办学条件和学生就业等方面合作的一系列教育教学活动。国内一些职业类院校较早开展了“订单式”办学模式,实现了校企之间的无缝对接,为提高学生专业技能、解决毕业生就业提供了很好的平台。由于专业的特殊性,在以前舞台表演类专业人才以订单式来培养的相对较少。目前,舞台表演类学生就业去向比较单一和集中,主要面向专业艺术团体就业。而舞台表演类从业人员的舞台生涯周期短,专业剧团演员的更新换代相对频繁,剧团也为缺少新生代演员而犯愁。因此,校团联合以“订单式”培养模式打造优秀专业演员的时机已经成熟。舞台表演类人才的“订单式”培养,与一般职业院校有着较大的区别。由于一个剧团由承担不同角色或者行当的演员组成,因此一个订单班里的每个学生可能都有不同的专业方向,且学生总量不多。所以舞台表演类专业的订单班仍然要求采用“高师资、小班化”的培养模式,剧团要从招生开始,介入到教学计划制定、师资安排、教学方案实施、舞台实践和顶岗实习等各个环节,以保证人才培养质量,共同量身打造舞台表演类专业人才。由于用人单位的提前介入,使学生与岗位实现了无缝对接,大大提升了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让学生走出去就能马上适应剧团里的工作和生活,在学生、学校、专业剧团间寻求到一个平衡点,促进了舞台表演专业毕业生充分就业。如近期中央戏剧学院和中国儿童艺术剧院合招的“中国儿艺班”,北京舞蹈学院与中央芭蕾舞团联合推出的“芭蕾舞表演人才实验班”,上海戏剧学院受中国木偶皮影艺术学会委托举办的“木偶班”等等,就取得了很好的实效。同时,舞台表演类中的一些传统戏曲专业,有的已列入世界和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需要政府加大扶持力度,以免学费的方式定向培养传统艺术传承人。如近几年浙江省高校分别与浙江小百花越剧团、浙江越剧院、浙江昆剧团联合举办了“小百花越剧班”、“浙越男演员班”、“浙昆传承班”,集中培养了一批优秀戏曲表演人才,也为戏曲专业毕业生就业提供了很好的通道。

(二)构建开放课堂,积极探索以“三式”锻造学生就业能力

舞台实践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一个重要过程,是舞台表演专业课堂教学延伸及拓展的一个重要空间,是提高学生艺术素养、增强舞台适应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同时也是锻造学生就业能力的有效途径。针对舞台表演类大学生普遍存在舞台实践经验不足等问题,学校必须根据专业特点和专业需求,广泛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舞台上接受锻炼,不断积累舞台实践经验。因此,学校在专业教学中要通过“三式”构建开放式课堂,使学生学习表演的过程始终能与舞台接轨,从而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所谓“三式”即介入式、项目式和竞赛式。介入式是指在专业教学中学校与行业之间的互相介入。首先是资深演艺从业人员、专家和学者等校外资源充分介入到学校的专业教学中来,将课堂当做舞台,使学生在“学中演”;其次是教学介入到当地文化演艺市场中,走出校园,接受大众舞台演出的检验,使学生在“演中学”。如浙江省一些高校的舞台表演类学生广泛参与到全省“钱江浪花”大篷车艺术团、“文化走亲”、“种文化”等文化下乡活动,取得了很好的实效。项目式是指学校整合音乐、舞蹈、戏曲、表演艺术等专业教学资源,建立对外服务平台,遵照市场规律,以项目制的方式承接和运营各类专业演出任务。综合舞台表演类各专业,在学生毕业前夕集中打造一场场精彩综艺大戏,既可以满足各地基层社区、乡镇、企业以及学校、部队文化需求,同时也可以利用这一时机很好地展示学生三至五年所学的专业技能,吸引用人单位通过流光溢彩的舞台寻找自己“意中人”。竞赛式是指学校既可承办校内外的艺术类比赛,又有针对性地组织学生参加国内外重大专业赛事,以竞赛促进教学。利用参加赛事来锻炼学生专业技能是舞台表演类专业的一大特色,许多优秀学生在重大艺术赛事中脱颖而出,受到用人单位的亲睐。舞台表演类大学生通过这样的舞台实践锻炼,拓宽了毕业生综合实践技能、提升了学生就业能力,进而促进了毕业生的成功就业。

(三)加强创业教育课程设置,紧贴市场搭建全真环境下的创新创业平台

大学生创业不但能提高自己的能力、增长经验、学以致用,更重要的是通过创业,可以实现自己的理想,证明自己的价值。因此,越来越多的舞台表演类大学生选择自由择业、自主创业之路。但是舞台表演类大学生创业往往存在着创业教育不足及创业平台落后等问题。目前在艺术类院校别是舞台表演类专业中,由于历史的原因,创业教育还属于“正规教育”外的“业余教育”,甚至还处于“缺席”状态。课程设置是高等教育的核心,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必须要纳入到课程体系中,在就业指导课程中加入创业教育的内容,开设创新案例分析讲座,培养创业意识,普及创业知识。舞台表演类大学生有着年轻的血液和蓬勃的朝气,以及“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勇气,具备了创业的良好自身条件,但他们对企业管理和经营方面知识比较欠缺。因此学校要在工商注册、企业管理、营销策略、融资管理、财务管理等方面给予指导,提升学生的创业能力和水平。舞台表演类学生主要在文化产业类行业创业,创业形式一般为提供艺术培训、社会演出服务以及文艺演出的衍生品服务,如开办艺术工作室、艺术培训机构、艺术团以及演出经纪、演出服装公司等。这些都是实体企业,需要有经营场地、消费群体以及商业氛围等。所以,舞台表演类创业训练必须具有“全真”式实战平台。学校要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根据舞台表演类专业特点,开辟比较稳定的创业基地,建立科学完善的管理运行体制,充分发挥校园市场的主体作用。要求入驻到创业基地的学生企业,经营项目必须与所学专业贴近,并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进行工商注册登记,依法经营,照章纳税,自负盈亏,优胜劣汰。学校要尽可能为学生创业创造条件,如学校可为学生创业企业有条件地提供排练厅、琴房等培训场,将一些演出服装定制、演出策划、会务等业务尽可能交给创业企业来完成,既可以节省资金,又锻炼了学生创业能力。通过这种全真环境下的创业平台的锻炼,毕业生具备了较为完善的创新理念和创业能力,为走上社会实现成功创业就业打下了坚实的实践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