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金成本的本质范文

时间:2023-06-30 17:57:0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资金成本的本质,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资金成本的本质

篇1

[关键词]智力资本;全面资本成本;主体权益

一、引言

债务资本与权益资本构成了现代公司制企业的两大资本来源,而现行财务会计仅仅计量债务资本成本并予以税前扣除,将权益资本成本视同利润的分配而排除在资本成本的计量视野之外。20世纪70年代罗伯特·n·安东尼(robert n.anthony)提出了资本成本会计的理论构想,旨在矫正这些偏颇之处。他指出,权益资本成本与债务资本成本作为企业融资代价均应视为一项费用予以确认,同时将股东权益划分为“股东权益”和“主体权益”两大部分,前者为股东实际投入的资本及按持股比例所享有的已宣告发放的股利,后者为企业法人通过自身努力所赚取的收益。诚然,共同确认两种资本成本并确认“主体权益”,修正了传统会计模式的局限性,是符合工业经济时财取向的一项创新。但是,在知识经济时代,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明显优于实物资本、财务资本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因而,全面计量智力资本成本也是一种历史逻辑的回归。

斯图尔特(thomas a.stewart)于1991年在《财富》中首先系统地提出了智力资本的概念,即公司中所有成员知晓的、能为企业在市场上获得竞争优势的事物之和,其价值体现于人力资本、结构资本和客户资本。…斯维比(k e.sveiby)进一步拓展了对智力资本的认识,认为智力资本是企业中以知识为基础的无形资产,包括雇员能力、为雇员知识技能在组织内部传递提供支持的内部结构和保证企业实现其价值的外部结构。埃德文森和沙利文(left edvinsson&sullivan)从财务会计的角度提出,智力资本是企业真正的市场价值与账面价值之间的差距。此外,部分学者如lev(2001)和n-n(2001)从权益的角度定义智力资本为企业对未来收益非实物形态的求索权。我国不少学者在引入西方观点的基础上探讨了智力资本管理问题,即智力资本生成、积累、扩张、投资等问题,但均未将其系统地引入财务会计领域,尤其是极少涉及智力资本成本的会计确认、计量及信息披露。基于此,文章主要探讨在知识经济背景下,如何将智力资本成本纳入资本成本会计领域,以反映企业完整的资本成本及其与核心竞争力之间的关系。

二、资本成本会计在知识经济下的局限性

(一)未能全面揭示资本成本中的“智能元素”:重“物质资本”、轻“智力资本”

随着生产要素的创新及制度的变迁,资源的稀缺性发生了变化,即由工业经济时代物质资本(在财务会计表现为财务资本)的绝对稀缺逐步转化为知识经济时代智力资本的相对稀缺。现行资本成本会计理论构想产生于20世纪年代70年代,而当时智力资本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尚不明显或较为隐蔽。因此,学术界关注的焦点仍为物质资本。诚然,将权益资本成本纳入企业资本成本的核算是一个历史的进步。但是,在知识经济中,价值创造中最为重要的因素是知识及其对知识的配置与运用,即创造性的新知识及拥有这些知识与创新能力的人。不论是人力资本、结构资本还是客户资本,均为投资行为所产生的能带来超额价值的价值。既然这些资本与债务资本、权益资本一样都是由投资主体的投资行为所形成,那么,对企业法人而言都是一种融资,理应向投资主体支付资本成本。只不过相对于物质资本而言,智力资本成本表现为一种更为隐性的经济代价,从而难以进入现行财务报告体系。

此外,根据“收入费用相配比”的原则,知识型企业的收益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源自于新知识在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整合中的运用、新客户的获取和参与企业创新的渗透性以及企业持续的创新能力,而这些因素均与智力资本的融资、营运等活动紧密相关。换言之,是智力资本及其与物质资本的整合而非单纯的物质资本为企业带来了超额收益。既然在收益的计量中默认了智力资本的贡献,那么在成本、费用的计量中理应反映使用智力资本的代价。否则,既违背了收入费用配比原则,也难以反映该类企业真实的盈利能力。

(二)未能完整地反映多元化的“主体权益”并清晰地界定其索取权

按照资本成本会计的思路,主体权益是除负债、股东权益之外的、由企业主体自身努力所形成的资本来源。企业将支付债务资本和权益资本之后的净收益部分纳入主体权益,并完全由企业法人所拥有。但是,企业法人毕竟是一个虚拟的概念,“其自身的努力”也是一个指向相对模糊的表述。智力资本管理理论认为,人力资本是价值增值的核心驱动力,结构资本是人力资本与客户资本发挥作用的载体与平台,客户资本为人力资本和结构资本创造环境,三者在相互支撑的机理下带来价值的增值。由此看来,企业超额回报可能是经营者卓越的经营能力所致,也可能是组织学习、组织创新与代际传承的结果,亦可能是品牌再造、客户消费价值的转变、消费者参与企业互动式创新等因素的结果。这一现实反映出“主体权益”在知识经济条件下出现了多元化的趋势。

更进一步而言,制度变迁的原动力为要素的创新,对权益主体的界定构成其索取权安排的逻辑起点。在未能明确界定多元主体权益的情况下来确定剩余索取权以及实质控制权,将必然出现制度安排的混乱与无序。在管理实践中,存在着大量由大股东或企业高管一人独断来安排剩余索取权而全然漠视市场的调节作用的案例。实际上,知识密集型产品价值的度量与实现必须通过市场行为来完成。那么,由此倒推,生产知识密集型产品的企业对其超额收益进而剩余权益的分配理应由市场来调节。这里的“市场”体现了商品市场与资本市场的融会贯通。只有引入市场机制才能真正实现债务资本所有者、权益资本所有者、人力资本所有者、企业法人、客户在剩余索取领域充分、公平的博弈。

(三)未能充分体现资本成本与企业竞争未来的能力之间的内在关系

在知识经济条件下,“永远领先”将成为持续经营假设的核心要义。加里·哈梅尔和c·k·普拉哈拉德认为,新企业是属于竞争未来的,而竞争未来发生于“无特定结构”的产业中。在无特定结构的产业中,有待争夺该产业未来的结构。很显然,“持续经营”假设在此受到了挑战。竞争未来的能力包括三个层次:(1)竞争产业远见和概念领先,即对发展趋势及突变获得比竞争对手更为深入的了解,以便利用这些趋势和突变来实现产业结构的变革;(2)竞争缩短发展路径,即抢先将新的产业概念

转变为市场竞争;(3)竞争市场地位,即在特定结构的产业竞争中拓展市场份额。智力资本成本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投资者对其所投资本的心理预期回报。若投资者预期企业在未来的产业结构竞争中缺乏明显的竞争优势,在当前就会必然要求提高该项投资的风险补偿率,那么将导致企业智力资本融资成本的相对提高,甚至陷入融资困境。现行资本成本会计关注的焦点是过去时态的竞争,不论是债券利息还是股票股息,其风险补偿的确定都是建立在债务契约或股权契约签订之前的产业竞争的局面下。尽管不同于固定契约中的利息、股利随企业预期收益及其管理当局股利政策的变化而波动,但终究是发生在“特定产业结构”的框架之中,无法向利益相关者披露资本成本与竞争未来能力之间的关系。

三、智力资本成本的构成与表现形式

(一)人力资本成本

人力资本成本包括筹资代价与用资代价两部分。其中,筹资代价是指在人力资源招聘、录用过程中发生的费用。由于其价值量在整体资本成本中的比重较小且基本不存在时间价值的折现问题,因此,本文主要研究人力资本的用资成本——由固定性契约产生的工资、“三险一金”等部分,以及非固定契约部分即人力资本作为要素参与企业剩余分配的部分,例如股票期权收益等。前者类似于债务资本成本,具有固定的信用期、回报率。后者则类似于权益资本成本,其支付额度与支付规模受当期业绩与股利政策的影响。正是由于这种双重的资本属性,导致其计量模式呈现复合性的特征:对于固定契约部分的工资与“三险一金”,可直接使用投入视角,即“成本观”下的计量属性,诸如历史成本或现行成本并在税前作为费用列支。而对于非固定契约部分,宜使用产出视角,即“价值观”下的计量属性诸如现行市价、可变现净值等。

(二)结构资本成本

企业结构资本包括有形的信息化平台及无形的知识产权、公司文化、管理模式与管理制度等因素,其形成具有较为突出的代际传承性与历史积淀色彩,并在一定程度上受企业高管心智模式的影响。由于结构资本的形成受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因此,其投资主体可能是“企业主体”自身,也可能是“企业主体”与人力资本尤其是企业家人力资本这一群体,亦可能是代际传承的结果,从而出现所有者“缺位”的表象。这种投资主体多元化且相互交织的特点,将引起结构资本成本确认与计量的困境。首先,若其投资主体为企业主体自身,那么其资本成本类似于“留存收益”进行追加投资所应付出的投资回报,并且该项支出应全部予以资本化。其次,若结构资本单纯地源自于代际传承,那么其资本成本应视同为内源融资的代价,可忽略对外筹资费用,而仅计量类似于普通股股息的用资费用。再次,若投资主体为企业主体与企业家人力资本这一特定群体,那么,结构资本所积累与扩张所带来的投资收益,应该在二者之间进行分割。

(三)客户资本成本

客户资本是企业与客户、供应商、合作伙伴等之间的有益关系,主要包括品牌、顾客与关系网络。对于品牌而言,其形成、传播与维持主要源自于两个方面因素:一个是企业主体自身努力的结果,另一个是消费者的心理认同及其自觉的维护与广泛的主动性传播。因此,品牌作为一项有价值的资本,其资本成本既包括归属于企业主体自身的部分,又包括应该支付给消费者的“消费资本”投资收益部分。对于顾客而言,其价值不仅体现在对企业价值实现的驱动作用方面,在知识经济条件下更为突出地体现为消费者参与企业创新与组织学习等领域。消费者参与式创新也正是企业预见未来产业结构的一个有效的外部驱动力。因此,其资本成本应体现为企业由于拥有高忠诚度、高创新参与意愿以较强创新能力的客户所付出的经济代价——可借鉴“消费资本化”的思路,向消费者支付消费资本投资收益。对于关系网络而言,它体现了企业在价值链各个环节与利益相关者,包括供应商、投资机构、政府管理当局、银行等金融机构、科研部门等主体之间的有益关系。由于该项资本的获取与积累是企业主体与外部主体共同努力的结果,所以,对于其资本成本的计量同样应在企业主体与利益相关者之间进行分割。

四、知识经济条件下资本成本会计模式的改进:涵盖“智力资本”的资本成本会计模式

(一)拓展资本成本外延,全面计量“智力资本”成本

企业资本成本的边界实际上反映了不同要素在价值创造中的贡献度。在工业经济时代,价值创造的源泉是物质资本,因而在会计体系中主要计量物质资本的货币表现,所反映的资本成本也仅仅局限于债务资本成本即利息及后来安东尼所倡导的权益资本成本即股利。而在知识经济时代,由于智力资本对价值创造的贡献度明显优于物质资本,因而,有必要根据要素的创新进行制度安排的调整,将智力资本成本纳入现行资本成本会计体系,即企业全面资本成本=物质资本成本+智力资本成本。安东尼所提出的资本成本会计体系将全部物质资本成本划分为债务资本成本与权益资本成本,但由于智力资本中的某些因素(如人力资本)本身具有债务资本和权益资本双重资本属性,所以,为了避免上述归类上的模糊性,笔者所提出的“全面资本成本”打破了原有的划分标准,而分为物质资本与智力资本两大部分,在各个部分内部再根据资本属性,划分为固定性融资代价和非固定性融资代价(见下图)。

(二)重新界定“主体权益”的所有者,倡导“主体权益”多元共享

若将智力资本所有者引入公司财务治理的范畴,那么,主体权益索取者身份的界定则存在多元主体错综复杂的局面:主体权益可能是代际传承结果,可能是企业家人力资本卓越管理才能的结果,也可能是债务资本与权益资本对企业研发提供积极、及时的财务支撑的结果。因而,在管理实践中,应充分考虑不同类型资本在主体权益中的贡献度。例如:某会计期间净收益较之以前有了大幅增长,且可较为明确地归因于知识型员工自主创新或企业家战略方向调整所带来的正面效应,那么,在支付普通股利之后,“主体权益”在相当大程度上应归属于人力资本所有者;若当前净收益及净现金流量的大幅增长,可明确归因于消费者参与式互动创新或“消费资本”的沉淀效应,则消费者应享有一定比例的“主体权益”;若当期股票市价大幅上涨,但无法寻找到一个较为明确的归因,则“主体权益”可视同为“组织租金”而归属于企业法人所有。总之,多元“主体权益”共存既反映了物质资本与智力资本及其内部各因素之间相互博弈的结果,也是不同类型资本对经济增长贡献度在会计计量与剩余分配方面的一个客观反映。

(三)以培养企业竞争未来的能力为理财导向,调整融资结构

在知识经济下,资本结构的调整不单纯体现为长期债务资本与权益资本比重的改变,也包含财务资本与智力资本结构的调整。传统的资本结构决策理论关注的焦点是如何在免税利益与破产成本之间寻求平衡。但是,这两个因素主要是针对债务资本成本,以及智力资本中 具有债务资本成本属性的如人力资本中固定性支付、“消费资本”中年返利额等。由于其比重较小,“税盾效应”也相当有限。所以在知识经济下,企业应侧重于从持续竞争的视角来调整融资结构。“资源基础观”认为,企业之所以能够获得持续的竞争优势,是因为这些企业拥有或控制了一些奇异资源。毋庸置疑,智力资本正是“奇异资源”的具体体现。因此,可根据未来竞争不同阶段之需调整融资结构。例如:在竞争产业远见和概念领先阶段,可增加企业家人力资本的比重,而适当降低物质资本尤其是公司债券融资的比重,毕竟在新的产业结构尚未完全建立之时,债务资本的“税盾效应”表现得较为有限。在竞争缩短发展路径与方向的阶段,企业应进行充分的客户沟通,尤其需要在更广范围内引导消费者参与式互动创新。在这一阶段,积极实施“消费资本化”并适当提高资本转化率,从而进行客户资本的扩张将是一个现实的选择。在竞争市场地位与份额阶段,由于旧的产业结构日渐式微,企业间竞争的重点由概念、技术取向转向产品功能、成本、价格等因素。因此,有必要适当加大债务资本如公司债券融资的比重,以赢得更为客观的财务杠杆利益。

参考文献:

[1]万君康,梅小安,企业知识资本管理及其绩效评价[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2]karl erik sveiby,the new organizational wealth[m].berrett—koehler publisher inc,2005

[3]芮明杰,21世界的选择:新企业、新经济、新管理[j].学术月刊,2004,(2)

[4]孙利琼,黄毅,“主体权益”在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思考[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4,(9)

[5][瑞典]斯威比·康莱得小组,著,王锦,刘华江,译,知识型企业的分析与评价——用于知识型企业财务分析、控制和评价的重要指标[m].北京:海洋出版社,2002

[6]芮明杰,新企业竞争优势的内生性资源:智力资本[eb/ol].http://blong.sina.com.cn/mjnli,2007-05-24

篇2

关键词:企业投资 企业筹资 资金成本 风险控制 决策

企业要想扩张,必须进行投资;企业若想创造价值,也必须进行投资;企业若想培育、升级、转型新利润增长点,重要途径还是投资。我国的大多数企业在传统制造业方面已经无法再取得高额利润,想取得高利润,重要途径就是将资金投到风险大回报高的行业,如证券市场、房地产和新兴科技领域。面对新市场,企业更需要控制投资风险。投资关系着企业将来的发展和生存,而未来的收益是不确定的,因此,企业可能损失利益或本金。风险与收益是并存的,企业必须承担风险才能有所收益。企业要善加利用风险,研究投资风险的防范措施和形成原因,从而确定正确的降低风险的方法和途径,企业投资就能更加理性。

企业筹资也具有风险性,对于不同的筹资方式和筹资渠道,企业必须研究筹资风险的影响因素和产生原因,同样筹资的方式和渠道不同,资金成本自然也不同。

企业筹资和企业投资二者彼此关联,资金成本在二者关系中作用重要,可以说是协调二者的桥梁。

一、企业投资的风险控制

(一)人民币升值

人民币升值对我国的出口企业影响很大,会挤压其利润空间,甚至导致亏损。企业如果两头在外,那么还比较容易。如果只是靠劳动力的优势如传统制造业等,那么将有很大的压力。如果企业主要靠出口,那么其风险将更大。海外投资也可能会因为人民币的原因导致缩水。如果人民币升值的预期比较大,那么海外投资资产价格就有可能贬值,因此投资需谨慎。如果人民币币值稳定,那么海外投资风险就会降低。

(二)经济周期

很多投资项目投资风险的产生源于投资周期太长,很多大型项目跨越经济周期。如果在经济低潮中,项目启动的成本比较低,到了经济,即便项目还在建设,如果有可转让性,项目具有转让商业价值时,那么企业此时就会面临一个很好的选择。可以中途转让,自己依旧能获利,可以自己继续进行投资兴建。总起来说就是在项目进行投资前,就要考虑卖掉。使投资具有可退出性,能够有效的控制风险。

把握投资的时间能有效的控制投资风险,根据行业周期和宏观经济的周期,谨慎选择入市。投资可退出性是把握投资时间后的第二个战略。投资项目不分好坏,关键是选择恰当的时间进入。项目做得再好,也不如卖得好划算。要把握好投资节奏,最好的情况是:经济低潮时,启动项目开发,经济开始转好后,项目已经基本做好。这样项目已经升值,无论继续做完还是中途卖出,企业都会获得很高的利益。

(三)通货膨胀

投资会形成金融资产和实物资产,这些资产都占有投资额,如果出现通货膨胀,投资额实际的购买力就会下降。这样投资的收益就会降低,回报也会减少。正确预测和判断市场的走向,是规避此类风险的主要方法。预测产品本身价格的变化、原材料价格的变化、设备、基建、土地等价格的变化。在预算中要充分考虑成本价格上涨的幅度,要留有余量,从而做出正确的投资。

(四)融资

资金链条中断是常见的企业投资风险,资金是保证,是抵御投资风险的关键。在进行投资决策时,一定要考虑融资方案,论证其可行性。要考虑以下内容:第一、企业开展业务是否有助于保持和增强融资能力;第二、企业投资收益率的满意度、稳定性、可靠性;第三、企业经营业务的现金流是否稳定、顺畅、安全。企业的融资和投资以及业务是一个整体,融资能够保证资金链的安全。

二、企业筹资的风险控制

(一)事前控制

做好预算工作,做好企业的财务计划和财物预测。根据具体情况确定资本的结构,合理安排借入资本和资本之间的比例关系。降低资本成本,选择恰当的筹资组合。企业的筹资方式分为两种,分别是内源筹资和外源筹资。外源筹资又分为以下几类:

1、 发行股票

股票的上市与发行有严格的发行程序和条件。在我国有《债券法》和《公司法》。普通股筹资方式的优点有:筹资限制少、筹资数量大、筹资风险小、能增强企业借债能力。缺点是:控制权容易被分散,资金成本比较高。

2、 吸收直接投资

一般吸收外商、个人、法人、国家的投资,原则是共同投资共同经营,风险共担利润共享。该投资方式优点是:能降低财务风险、能尽快生成生产的能力、能增强企业的信誉。缺点是:控制权容易被分散,资本成本较高。

3、 银行长期借款

优点是:有杠杆效应、企业经营状况不用公开、借款弹性好、筹资成本低、筹资速度快。缺点是:数额有限、条款较多、风险较大。

4、 融资租赁

优点是:能获得减税、财务和设备淘汰的风险都很小、能保存企业的举债能力、筹资速度快。缺点是:利率变动导致风险、租赁成本高。

5、 发行公司债券

优点是:能提高公司治理、能优化资本结构、促进财务杠杆作用的发挥、保证控制权、资金成本低。缺点是:数额有限、限制条件多、筹资风险高。

6、 高利贷

中小企业对正规金融依赖较强,一旦银根紧缩,走投无路之下可能选择民间高利贷。此种借贷方式成本十分高,经常有企业因高额的资金成本导致资金链断裂,最终导致破产。

企业在事前选择筹资方式时要根据社会关系、企业资信等级、筹资规模、企业规模、筹资收益、筹资风险、筹资机会、筹资成本、筹资数量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选择最佳的筹资方式。

(二)事中控制

现金储备要保持合理,确保企业的意外所需和正常支付。加强对存货的管理,提高存货的周转率。加快资金货币的回笼,加强管理应收账款。

(三)事后控制

事后控制主要在于对一个整体的过程结束后,企业必然要对本次筹资运作的全过程进行系统全面的分析。主要是分析企业各种资金的使用效率和各种财务比率,可利用杜邦分析法对报表进行分析。

三、资金成本在企业投资决策和筹资决策中的作用

资金成本具体指企业使用资金和筹集资金时所付出的成本。包括筹资费用和用资费用两部分。主要内容是用资费用,包括向股东支付股利,向债权人支付利息。筹资费用不同于用资费用,筹资费用一般是一次性支付的,支付的时间往往是在筹措资金时。在资金使用过程中,不会再发生和筹资费用有关的事。如发行债券、发行股票产生的发行费,向银行借款产生的手续费。投资决策和筹资决策的主要依据就是资金成本,当企业在项目中获得的报酬大于资金成本时,才能提高企业价值。第一、企业筹资决策。资金来源不同,资金成本也就会不同,企业为了资金决策正确,必须分析不同的资金来源的资金成本,然后进行合理的配置。第二、企业在选择资金来源时,主要依据就是资金成本。企业筹措资金有很多方面,如发行股票,债券筹资的资金成本最低,优先股的资金成本高于债券筹资,普通股的资金成本高于优先股。债券筹资之所以成本较低,因为债券的利息是在税前进行支付的,国家负担了部分利息,债券利率高于借款利率。由于租金总额高于设备买价,所以融资租赁的资金成本比较高。企业在选择资金来源时,首先考虑资金成本。资金成本同时决定了资金结构。企业在筹资决策时,要确定资金结构是最佳的,如果以后有追加投资,同样也要保持资金结构的最佳。也就是说企业在一定时期内要保证加权平均成本最低。

在实际当中,有很多因素决定着资金结构,财务风险和资金成本是主要因素。作为主要因素的资金成本影响着企业经济方面的效益,在筹资决策时,要使资金结构达到最佳,首先要考虑的是资金成本。企业在拟定筹资总额时,可以采取的筹资方式有很多种,因此可以形成很多筹资方案。在这许多的筹资方案进行选择时,要考虑不同方案的资金成本,然后进行比较,选择最佳的筹资方案。企业在进行决策时,会利用到净现值指标,折现率常常是资金成本。

参考文献:

[1]朱博义.企业投资风险的成因及控制[J].会计之友,2011

[2]赵平.企业筹资风险控制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2010

[3]唐建君.刍议企业筹资中的资金成本[J].冶金财会,2006

[4]许尚德.浅谈资金成本在协调企业投资和筹资活动中的作用[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4

篇3

关键词:企业;人力资源;成本控制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一、我国企业人力资源成本现状

(一)机构重置,职能重复阻碍了精简机构

我们现在很多企业已先后转制,引入了现代企业制度的管理模式,其核心应是精简高效。即机构应简,人员要精。然而,由于受模式化的误导,或者受政企不分痕迹的十扰,企业不从实际出发,照葫芦画瓢,似乎不加以扬弃的框架构筑就是改革的象征、成果。长此以往,管理内容、管理方式、管理方法及管理思想的一成不变导致穿新鞋走老路,如此重复,劳民伤财。精简高效又待何日可指,冗员始终成为企业的疾患。

(二)不分层次的用工导致人浮于事

在计划体制的年代提倡“人人有工作,个个有饭吃”的说法,它忽视了如何寻找使全部职工吃得更好的效益增长点,温饱似乎成了社会主义优越性的代名词,仅此而己。它导致企业没有竞争,职工没有追求,职工的积极性和潜能受到压抑。大锅饭式的分配方式抹杀了人的创造性。企业和职工同受其害。企业用工也由国家统一分配,各类人员按比例指令性由企业统揽,用工没有自,来什么人安置什么人。长此以往,用工不讲层次。大学生多了当工人,工人多了学搞管理,搞项目缺专业人刁.,采取“饥不择食”方式凑合干等等,致使企业用工层次模糊,劳动生产率低下,严重阻碍了“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用人策略。人员配置的混乱导致了一种错误的理念,似乎什么岗位任何人都可以跃跃欲试,孰不知,其理念土的偏差严F}.-阴碍了生产力的发展。

(三)不按层次的分配致使人心涣散,人力资源成本流失

现在的工资制度相对原来的八级工资制和易岗不易薪来说,可谓是一大变革。但就

现行的!二资制度相对市场经济和蓬勃发展则不难发现其弊端所在。就其激励功能的发挥又令人生疑。由于用人上的层次模糊导致了分配上的不合理性,它忽视了岗位对人的要

求和人胜任岗位的能力要求。现在似乎上了某个岗位就可以获取划一或基本划一的报酬,它没有从真正意义上上来认识能力的差异所导致结果卜的悬殊,它疏忽了不同人力资本的价值含量和潜在的能量。对不同人力资木实行划一或相差无几的价格实际上是对价值的背离,久而久之,人财两空。山此而言,划一的分配必然导致人力资源成本的流失和各层次员工凝聚力减弱,劳动积极性降低。

(四)定额、定员、定编的不严密也是对人力资源成本的浪费

由于受传统管理模式的理念惯性影响,在忽视企业个性的前提下一味参照历史上的国家有关标准,置生产工艺、技术条件、劳动环境及人力资源素质的变化而不顾,死抱、固守原来的管理方法,究其原因,既有经济核算不到位的因素,更有观念陈旧的惯性,企业之大,靠的是二级管理,由于上述因素的存在,难免有“充分留有余地”的思想,于是,该自我加压、自成机制的责任变成了自我放水留一手的折腾。周而复始,企业非但没有降低人力资源成本,相反人力资源成本在反复折腾中流失无遗。

可见,人力资源成本已到必管要控的时候了,它将直接影响到企业的产品在市场的竞争能力,我们再不能等闲视之。严格管理和有效控制人力资源成本己成燃眉之急,势在必行。

二、加强企业人力资源成本控制的迫切性

人力资源成本是企业成本、费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在市场的竞争力。从另一角度看,人力资源成本直接反映了企业对劳动者的全部投入,是经济利益之所在,其数额的增减对职工的积极性影响很大。特别是在深化改的过程中,它涉及至每一个岗位问题、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因此,考虑各方面的因素,

(一)加强人力资源成本控制是企业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发展的新课题

受传统经济体制的影响,国家实行高度集中的,劳动工资管理体制和财务管理体制企业在用人自、工资分配自和资金运用自方面长期受到影响。企业改制后,劳动工资制度和财务管理制度在逐步进行改革,工资奖金制度正朝着绩效挂钩(即工资同经济效益挂钩),经营者年薪制、职工持股等力向进行改羊,社会保障制度让逐步建立,使得企业人力资洲成本的形成机制中,开始引入了市场机制,这是对过去人事成本管理体制过死的一种改苹,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随着企业劳动分配自的加大,企业如何科学地用好自、工资分配自和理财自,如何建立自我约束机制,强化企业内部的科学管理,特别是人力资源成本的科学管理,并把人力资源成本控制在最佳状态,以开发最大的人力资源效益,从而达到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目的,将成为企业特别是上市公司的一个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

(二)加强人力资源成本控制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客观要求

股份制企业管理要求“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这是企业从经验管理、粗放管理向科学管理、现代管理转变的重要时期。实现人力资源成本控制的科学化、合理化,就要走学习、借鉴、总结、创新之路。学习,就是要学习中外先进的管理方法和管理技术;总结,就是对已有的企业管理经验进行总结,进行必要的扬弃、继承和提高;创新,就是在学习、借鉴、总结的基础上,进行科学管理和管理实践的创新,赋予人力资源成本控制以新的内容、方法和手段。当前国有企业人力资源成本控制存在的矛盾和问题,必须通过经济责任机制进行强化,使责任者在企业目标的引导下进行自我控制、自我约束,以达到发挥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的目的。

现代管理科学对人力资源成本控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是要求科学地配置劳动力,使劳动力与生产资料之间保持合理的比例,并注重劳动力的合理结构,避免人浮于事等劳动力资源的浪费现象;二是要求按照先进合理的人力资源成本控制标准,对人力资源成本实行标准化管理;三是要求实行全员效率管理,包括全员作业标准化管理、全员劳动量化管理、全员劳动量化考核、全员人力资源成本控制等;四是进行全方位立体考核的合理化控制。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建设工程;造价;控制;全过程;管理

一、决策阶段的投资控制

投资的决策控制,即在建设前期阶段进行工程项目的机会研究、初步可行性研究、编制项目建议书以及编制投资估算,进行环境影响评价、财务评价、国民经济评价和社会评价等可行性研究分析的工作。

造价咨询单位应做到:为业主选取最具经济效益的建设方案提供决策性的咨询。在决策项目开展可行性研究之初,对拟建项目进行市场调查和预测分析,对决策项目的选定,各项经济指标的拟定,通过多方案的比较,优选出最佳的投资方案,这是进行项目决策的前提和基础,对建设工程的造价及项目建成后的经济效益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造价人员应做好如下工作:编制出初步的造价估算,对拟建项目进行投资估算、资金筹措、风险分析、项目的盈利能力及偿还能力的分析,在经济上对项目做出合理,准确的投资决策。

二、项目勘察设计阶段的投资控制

项目勘察设计是一项政策性、技术性、综合性非常强的工作,是建设项目进行全面规划和体现其实施意图的过程,是工程建设的关键,对工程项目的造价及竣工后能否获得较好的经济效果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勘察工作对搞好设计工作和预防开工后的索赔十分重要,若地质资料与实际不符,势必造成设计的变更,导致工期延误、费用增加;设计方案对工程造价的影响是根本性的,主要影响因素有总图布置、建筑、结构方案的选择、设计深度等。设计越详细,报价所需的工程量和设备询价所需的技术参数就越准确。

造价咨询单位应做如下工作:1.协助业主提出设计要求,组织设计方案竞赛或设计招标,用技术经济方法组织评选设计方案;2.协助设计单位开展限额设计工作,编制本阶段资金使用计划,并进行付款控制;3.进行设计挖潜,用价值工程等方法对设计进行技术经济分析、比较、论证,在保证功能的前提下,进一步寻找节约投资的可能性。

造价人员应做到:1.根据初步的设计规划,编制出初步的概算和资金流量估算表;2.审查设计概预算,尽量使概算不超估算,预算不超概算,避免业主因资金筹措工作的不足而影响工程进度。

三、招投标阶段的投资控制

工程招投标是按竞争方式以合理的最低造价来择优选择施工企业的一种有效机制,此阶段工作的结果直接影响工程的建安造价。

造价咨询单位应注意做好如下工作:1.协助业主制定招标计划,充分了解业主的要求选择不同的招标方式,使业主认识到合理的工程造价;2.协助业主综合考虑施工单位的信誉、人员素质、工程施工组织设计、质量保证措施等条件。由于投标企业施工方案的优劣,直接影响工程的建安造价,应特别注意不能忽视施工方案对造价的影响;3.协助业主签定合同。合同作为贯穿整个施工过程和结算过程的合约,是确定工程造价的主要依据,对工程造价的控制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初步明确工程项目的结算方式,合同价变更的规定、材料、设备的供应方式、分包工程的管理等方面的内容,避免“低报价,高索赔”的发生;4.提醒业主注意建设工期对工程造价的影响。业主要求的建设工期往往比正常工期大大压缩,应让业主认识到加快施工进度来缩短工期,会增加人力或机械设备及高费用的施工方法等,从而增加工程造价。所以与合理工期相比,延长和缩短工期都会增加造价。

造价人员应做到:1.清楚各专业工程图纸的内容,编制工程量清单和招标工程标底;2.协助评审投标书,提出评标建议;3.明确界定包干费,风险系数等特殊取费的内容和范围,用鲜明准确的语言、文字认真编写招标文件的条款。四、施工阶段的投资控制

施工阶段是落实合同,实施投资控制的操作过程,是工程设计意图最终实现并形成工程实物的阶段,由于施工过程周期长,影响因素多,材料价格波动大,工程现场处理因素都会直接影响工程造价。采取有效的措施加这一阶段的投资控制,对管好用好资金,提高投资效益具有重要的意义。

造价咨询单位应做到:1.协助业主对施工组织设计认真审核,采用经济技术比较方法进行综合评审,加强投资控制;2.从造价项目的功能要求,质量和工期方面审查工程变更的方案,并在工程变更实施前与建设单位、承包单位协商确定工程变更的价款;3.收集、整理有关的施工和监理资料,为处理费用索赔提供证据;4.协助业主选用适当的支付工程款的方式;5.依据施工合同有关条款、施工图对工程项目造价目标进行风险分析,并制定防范性对策。

造价人员应做到:1.重点审查施工组织设计中各种不合理的施工措施增加费用;2.检查每个子项、数量和金额的变化情况;3.按照承包合同中工程量变更价格的条款确定工程变更的价格;4.按施工合同约定的工程量计算规则和支付条款进行工程量计算。

五、竣工验收阶段的投资控制

该阶段含竣工结算、保修回访、试运行效果评估等工作,这是投资控制全过程的最后一环。审核结算不仅是按合同规定的条款内容,更关键是审核其是否按实际结算,是否有多余工程子目,是否重复计算工程量等不切实际的签证,以真实体现工程实际造价。按施工合同的有关规定进行竣工结算,对竣工结算的价款总额与建设单位,承包单位进行协商。

造价咨询公司应做的主要工作:1.认真及时地进行审核结算工作,根据合同条款、图纸、定额及工程预算书等,对工程变更、工程量增减、材料替换等逐项审核;2.建设项目在竣工验收后的保修期内,应进行回访,协助业主做好索赔;3.对项目投资效果进行考核,最初的投资决策是否正确,分析其在使用过程中是否达到设计目的及成本控制,有利以后同类项目的投资控制分析。

篇5

基层各单位:

在本质安全四大要素中,人是最为关键的核心要素。推行安全自主管理,创建安全诚信企业,是提升职工个体安全素质、打造本质安全职工的重要途径。为早日把徐矿建成为国内一流的本质安全型企业,根据文件精神,现就深化安全自主管理、推进安全诚信建设,创建本质安全型企业提出如下指导意见。

一、深化安全自主管理,推进安全诚信建设,对于提升人的本质安全程度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近年来,集团公司本质安全程度日益提高,安全业绩不断取得历史性新突破,但是与本质安全目标相比仍有一定的差距。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少数职工安全自主管理意识不强,没有真正在思想上实现从“要我安全”到“我要安全”的转变,安全诚信观念不牢,安全作风不实、安全制度执行不力、责任落实不到位。人无信不存,企无信不兴。诚信,一直是维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石。对个人而言,诚信是立身之本,是为人处事的根本准则;对企业而言,诚信是信誉之源,是健康发展、长远发展所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安全诚信既是对安全工作的承诺,也是对安全应尽的道德义务,是以个人信用对自身安全行为的约束。要把徐矿打造成为国内一流的本质安全型企业,必须大力推行安全自主管理,深入开展安全诚信建设。

安全自主管理,就是通过建立一套工作机制和保证措施,充分调动和激发各级单位和广大职工贯彻党和国家安全生产方针政策、执行企业安全规章制度、履行安全职责、落实安全责任、实现安全目标的自觉性、主动性,在重视他律的同时,更加重视自律,更加注重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控制,从而实现外部监管与内部控制的有机统一,不断提高安全管理水平,推动安全形势稳定发展,更好更快地实现本质安全目标。

安全诚信,是从道德范畴把诚信融入到安全工作中去,通过建立统一的信用评价标准和奖惩机制,引导职工对待安全工作的态度和行为向良性方向发展,促使职工在趋利避害的选择中不断提升安全道德水准,做到安全言行一致。具体来说,诚,就是要求贯彻国家安全政策法规、落实上级安全工作指令要诚实,做到有令则行、有禁则止;遵守安全规章制度要忠实,做到精准执行、不搞变通;履行安全职责要忠诚,做到尽心尽力、不推诿扯皮;在安全工作上要正派正直,处事公正坦率,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当老实人。信,就是要求在安全工作中,遵守誓约和诺言,做到守信不失信;坚持言必行、行必果,做到诺信不失信;珍惜安全信誉,表里如一,做到有信不失信;自觉学习安全技能,做到自信不失信。安全诚信的核心是责任意识,即要求所有职工都要认真履行岗位安全职责,对自己负责、对他人负责、对企业负责,而不逃避所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

作为一种方法和手段,推行安全自主管理,加强安全诚信建设,既是提升人的本质安全程度的有效途径和有力举措,也是创建本安型企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加快本质安全型企业创建步伐,构建安全生产长效机制,推动企业安全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深化安全自主管理、推进安全诚信建设的指导思想和目标

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提升人的本质安全程度为根本,以创建本质安全型企业为目标,大力推行安全自主管理,全面加强安全诚信建设,引领广大职工追求自主保安、做到“我要安全”,讲安全诚信、提升安全道德,争创安全工作业绩好、社会安全信誉高的国内一流本质安全型企业。

工作目标:一是安全方针落实好。认真贯彻党和国家安全生产方针政策,安全管理制度和规程措施得到精准执行。各级安全主体责任意识强,各级管理人员认真履行安全职责,广大职工岗位安全责任明确,安全责任得到严格落实。二是安全工作业绩好。企业杜绝重大伤亡事故,原煤百万吨死亡率、工伤率、职工不安全行为发生率逐年下降,本质安全程度不断取得新的提高。三是社会安全信誉高。企业在社会上具有较高的安全信誉,具有良好的安全信用。

三、坚持以人为本,深入推行安全自主管理

安全自主管理,分两个层次进行。第一个层次,以生产矿井(厂处)、区队(车间)、班组为单元分级进行,在统一目标、统一标准、统一制度、统一规范的前提下,上一级不干涉下一级的工作流程,使其自主地抓好安全管理工作,保证安全生产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和制度措施的落实到位。第二个层次,以职工个体为单元进行,要求广大职工按照法规标准、规章制度的要求,自觉搞好劳动保护和安全生产,对不安全问题做到班前预想、班中控制和班后总结,职工之间互相监督、互相防护,做到安全自律。

(一)以区队和班组为重点,深化安全自主管理

安全自主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基层区队和班组。以有利于规范职工岗位行为、有利于控制各类事故、有利于提高职工的工作质量、有利于本质安全型企业创建为标准,鼓励基层区队在不安全行为治理、质量标准化建设、本质安全实用技术等方面积极创新安全管理。

1、逐级创造安全自主管理条件。从集团公司到基层单位,在日常的安全生产组织中,要减少召开大型会议的次数。在今后每年一季度安全生产的关键时期,为便于基层集中精力抓好安全生产,集团公司除召开安全专业会议外,其他专业会议一律停止召开;除元月份外,基层单位在其他月份也要设立1~2个“无会周”。各类安全活动要围绕创建本质安全型企业展开,减少与安全生产关联度不大的活动。减少重复检查和多头检查。各类安全检查,均由集团公司或矿井两级安监部门统一布置,统一安排,让基层区队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思考、安排和落实安全工作。

2、深化“三基”建设。按照安全、高效、实用的原则,深化质量标准化建设,追求内在过硬的工程质量、工作质量和服务质量,提高生产现场安全可靠程度。集团公司相关部门要严格标准,减少大规模检查,减少检查频率,减少与质量标准化建设无关的挂钩考核,真实反映现场动态达标水平。加强班组管理,推行师徒合同、安全对子、安全伙伴、安全联保等群众性的安全互保活动。

3、鼓励创建无“三违”区队、班组。加大“三违”治理正向激励力度,积极开展无“三违”区队、班组创建活动。明确政策,对无“三违”区队、无“三违”班组,适当上浮安全结构工资和季度效益奖,调动基层区队和职工遵章守纪的积极性。

为促进基层区队(班组)作好安全自主管理,各单位

要做好以下两项工作:1、推行安全监理制度。由安全监理人员对安全工作实行动态监理。工程施工前审查安全资质、规程措施和开工条件;施工中监督每一个工序是否符合措施要求并签字确认;施工后检验施工质量,对现场出现的问题现场处理和解决,保证工程施工过程安全。

2、推行安全质量结构工资。在生产矿井、厂处全面推行生产、安全、质量结构工资制,鼓励干部职工抓好安全管理;提高领导干部年薪中安全收入所占比例,加大考核力度,真正做到安全好则收入高。

(二)引导职工开展安全自主管理,着力提升全员安全素质

职工是实施安全自主管理的主体。职工素质和操作能力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安全自主管理的效果。只有不断提高职工业务素质和操作技能,规范操作行为,才能从根本上保证各项规程措施和岗位职责落实到位,确保自主管理实际成效。

1、推行职工安全自我评价。引导职工进行安全自我教育、自我预防、自我控制、自我管理,在采掘及井下辅助单位逐步全面推行职工安全自我评价。加强职工安全信息化管理,要求职工进行班前安全预想、班中控制、班后评价,做到每天一评价,每周一检查,每旬一通报,每月一总结,每季一表彰。

2、持续深入开展职工岗位行为规范教育活动。继续大力推行班前十分钟、每日一题、每周一案、每月一课、“手指口述”操作、准军事化管理、必知必会安全知识学习、警示教育等安全宣传教育活动,促进职工真学真用,提升职工岗位操作规范化水平、安全规章制度执行力。

为促进职工个人做好安全自主管理,必须加强外部监管:

1、加强职工不安全行为治理。认真执行《员工不安全行为考核办法》,严格查处各类不安全行为。对低风险和一般风险的不安全行为人进行帮助教育、扣分罚款,鼓励区队、班组开展自查自纠。对具有中等以上风险的不安全行为,要严格过“八关”程序,如职工家在外地,亲属签字关可以通过电话帮教方式进行。对特别重大风险的不安全行为,要公开追查分析、严肃处理。

2、深入开展管理干部安全不履职行为治理。认真执行《关于管理人员安全不履职行为标准》,每半年对基层单位副总以上的领导干部安全履职进行一次检查,履职情况直接与安全风险收入挂钩。基层各单位每月要对副总以下的管理人员进行安全履职检查,考核结果与月度安全工资挂钩。对严重不履职或月度内两次安全不履职的管理人员,副总及以上的领导干部由集团公司安监部组织停班学习,其他人员由单位组织停班学习过“八关”。

3、明确招工、管理干部任用安全素质标准,严把准入关。各单位招收派遣工,必须具备初中及以上文化程度,并经集团公司审核批准,并提前将有关情况告知集团公司教培部、安监部、生产部。新招职工上岗前,职教培训部门要组织不少于72学时的集中培训,考试合格后,经安监部门签字认可,并签订不少于6个月的师徒合同后方可上岗。各工种职工调换新的岗位,必须进行转岗培训,未经培训、未取得相应资质的不得上岗。提拔任用班长以上安全生产管理人员,任用前必须取得相应的安全资格,否则不得任用。认真开展全员安全培训和岗位练兵活动,基层单位每年要举行一次安全技术比武活动,集团公司每两年举办一次技能竞赛活动。

四、全面推进安全诚信建设,着力提升职工安全道德水准,引导职工切实加强安全自律

创建安全诚信企业,每一个单位从原材料的采购到产品的外运销售,每一个部门从方案的规划设计到竣工验收,生产经营的全过程都要讲安全诚信,每一个环节都不能有所遗漏。当安全诚信职工,每一名职工都有义务,任何人都不能例外。对待安全工作,广大职工要说诚信话、办诚信事,坚决摒弃说一套做一套、不求实不落实、工作浮躁的不实作风。具体要开展好以下活动:

1、深入开展全员安全承诺活动,引领全员牢固树立安全诚信观念。要建立个人对班组、班组对区队、区队对矿井、矿井对集团公司的层层安全承诺机制。各生产矿井每月要举行一次集体安全宣誓活动,从领导干部到一般职工都要承诺“安全从我做起,安全从我抓起,安全向我看齐”。安全承诺书要分层公示,让“我的安全承诺我履行,我的安全誓言我遵守,我的安全行为我负责”成为基层区队和广大职工的响亮口号,让安全诚信成为共识,我要安全成为自觉行动。地面生产厂处、医院、公司、中介机构以及机关部室,要结合业务实际、部门工作,开展相应的安全承诺。

2、建立安全诚信考评机制。要建立完善安全诚信评价方法、评价指标、评价流程和诚信度等级划分,对区队、班组和职工个人安全诚信度进行等级评定。对基层区队、班组的安全诚信考核,要突出安全方针政策及规章制度的落实、不安全行为治理、隐患排查整改、事故上报等重点,按照矿井、区队、班组逐级对下考核方式进行。对职工个人的安全诚信考核,要突出安全意识、安全行为、安全技能、岗位规范等重点,确定考核内容,进行量化考核,以基层区队为单位每月进行一次。各类考核,都要建立完整的档案。其中,职工个人诚信档案,要包括个人基本信息和每月安全诚信得分,每人一档。各单位要加强安全诚信

信息管理,及时把区队、职工安全诚信考核结果录入电子档案。依据考评结果,对安全诚信度较高的单位和个人要给予奖励,使守信者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对不讲安全诚信、失信的单位和个人,要给予经济处罚和责任追究,提高其失信成本,切实提高广大职工诚信作业、争做诚信人的积极性。对有不良诚信记录的区队、班组和职工,要进行跟踪监管,促其整改。

3、鼓励申报安全质量免检单位。对提交质量标准化免检报告并经集团公司同意的单位,除集团公司每月调度值班检查1~2次或安全、生产部门对安全控制重点进行跟踪督察外,不再组织其他检查。季度内,集团公司根据申报单位的要求,对免检单位的主要生产系统进行一次技术分析,帮助解决技术难题或安全关键。每半年由集团公司对免检单位进行一次全面的安全、质量评估检查。安全质量免检期间,根据工作绩效,集团公司对基层单位给予相应的奖励或经济处罚和责任追究。基层单位也要鼓励基层区队开展质量免检申报工作。

4、层层签订安全责任状。每年年初,从基层区队班组长到单位主要领导,要层层与上级单位签订安全责任状,明确安全职责,并将责任状落实情况与收入挂钩考核。

5、实行全员安全风险抵押金制度。每年年初,上至集团公司领导下至一般职工,都要根据岗位、工种、工作性质及与安全生产的关联程度,确定抵押标准,推行全员安全风险抵押,增强全员安全风险意识。生产矿井要提高基层区队管理干部、瓦斯员和班组长岗位安全风险收入的比重,提高重点和要害岗位干部职工安全履职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6、推行安全监察区域包保制度。将监察区域的安全状况、质量达标、隐患排查、“三违”治理与包保安监人员的收入直接挂钩。全面推行安全督察大队检查模式,实行全方位、全过程的安全监察。

7、严格事故报告制度。集团公司本部单位如发生各类工伤事故以及二级和二级以上的非伤亡事故,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如实向集团公司调度室和安监部汇报。异地矿井(公司)、煤炭生产建设项目部除按本部矿井要求汇报各类工伤事故和非伤亡事故外,当发生重伤以上的人身事故时,还必须立即向当地政府和安全监察部门汇报,如发生轻伤事故或二级以下非伤亡事故可在月底一并汇报。

8、加强安全诚信文化建设。建立职工安全诚信教育和培训机制,塑造安全诚信理念,引导职工牢固树立诚信意识。以“上信下诚”为核心理念,丰富安全诚信文化内涵,采取意识灌输、技能培育、系统教育、层次培训等手段,强化渗透,用强大的文化影响力激励和引领职工规范个人安全行为。在安全诚信文化建设过程中,要力求安全文化的知识性、趣味性和形象性,以便职工学习、理解和记忆,真正达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五、加强隐患排查治理,强化危险源和应急管理

1、完善隐患排查治理制度。按照本质安全管理体系的要求及有关规定,各单位要建立健全危险源辨识及隐患排查“六项制度”,即:隐患排查责任制度、隐患定期抽查制度、隐患排查登记和消除报告制度、重大隐患挂牌督办制度、隐患举报奖励制度、重大危险源分级监控管理制度,使基层区队、班组及职工进一步了解掌握危险源如何辨识,隐患如何排查、消除和报告,真正实现隐患排查治理制度化、正常化、规范化。建立完善重大危险源档案,加强安全基础管理工作。

2、落实隐患排查责任。严格执行集团公司《煤矿安全生产隐患排查和整改实施办法》,层层明确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整改的责任主体。把治理大隐患、抓大系统、防大事故作为控制重点,每月由分管副总工程师牵头,对采掘、机运、通防、基建、非煤等专业进行一次集中排查。对排查出来的各类安全生产隐患,必须按照隐患整改“五落实”的要求,实行闭合管理;对较大隐患采取可靠的监控和应急措施,限期整改;对危及人身、矿井安全的重大隐患实施停产、停业整顿,集团公司安监部、生产部挂牌督办。坚持班组班前查、区队每日查、部门每周查、专业每旬查的排查制度,确保隐患排查不留空挡,问题处理不留死角,排查整改率达100%。对因排查不细致使事故隐患漏查或者虽已排查但没有及时采取治理措施而造成事故的,或者未按治理标准和时限进行整改的,严格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

3、加大重大隐患治理力度。坚持足额提取使用安全生产费用,抓好安全技术改造、安全基础设施建设工程,严防瓦斯、火灾、顶板、水害、冲击地压等重大事故发生。每年要对安全生产费用使用及国债项目进展情况进行全面检查,确保安全投入的实际效果,提高矿井防灾抗灾水平。

篇6

关键词:资金成本 企业管理 原则 问题 优化

有一句至理名言说得好,“掌握了资金命脉,就掌握了企业发展的走向”。这句话虽然有所偏颇,但是也不无道理。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实质就是一场经济活动,资金运动就是其真实本质。目前,在很多企业当中都存在着资金管控以及资金流动方面的问题,造成企业缺少资金进行生产、经营,那么企业的经济效益也就很难提高。由此,加强企业资金管理,提高资金利用效率,合理安排资金流动成为了现今企业发展必须面临的重要研究方向。在经济“多元化、全球化”的今天,传统的资金管理理念已不能满足企业快速发展的需要,我们也只有在日后的不断管理实践中,进一步解决企业资金管理的困惑。

一、资金成本管理概述

(一)资金成本管理的目标

众所周知,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都是已经济效益为最终目的的。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不可避免的会有资金的投入,投入越多,成本就越高,风险也就越大。在这种情况下,企业要更好的健康发展,必须要对内部资金进行有效管理。由此可见,企业资金成本管理的目标就是在企业正常的运营模式下,尽可能的降低成本,提高资金的利用有效率,降低资金投入所带来的风险,为企业带来更加丰厚的利润,使企业的发展始终立于不败之地。

(二)资金成本管理的原则

很多企业内部的资金管理缺少相应的管控措施,原则化的缺失造成了企业资金管理的混乱,造成了企业效益低下。在企业高速发展的情势下,企业内部需要真正抓好资金成本的管理落实,贯彻资金成本管理原则,真正提高资金管理使用效益率。资金管理的原则就是在适应国家政策的情况下,根据企业内部管理决策有计划的进行资金的有效利用,专项资金、流动资金等项目不能相互交叉使用,与此同时,要将分级管理与统一管理相结合,建立资金管理责任机制,提高企业内部部门的资金节约意识,把各个部门结合起来,相互协调,共同管理控制好资金成本。

二、资金成本在企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资金管理制度不够健全

企业资金管理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资金管理的制度不够健全。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内部的资金流动管理差,流向不明确,管理方法不适宜等因素造成了企业在生产经营中的资金浪费,增加了企业经营风险。企业在如何有效、不浪费的进行资金投入,使企业效益最大化等问题上,缺乏一套科学有效的管理制度,久而久之企业资金管理将会更加松散。

(二)资金管理模式模糊

我国许多企业习惯了旧的管理模式,缺乏针对性的资金管理方式,生产经营的资金投入决策缺乏科学手段。这种模糊的管理模式,使资金在生产中消耗过多,企业投入成本过高,造成企业资金紧张,致使企业内部各部门资金互相受到牵制,资金周转严重受阻。

(三)资金预算编制粗糙

企业资金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了企业今后发展的整体规划。当前,很多企业没有相关的资金管理计划,资金管理控制不到位,资金管理人员散漫懈怠,致使资金预算编制相对粗糙,使企业资金流向查无根据,并造成企业资金损失。

(四)资金信息化管理程度低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不断变革,信息化管理模式早已走进了企业的生产经营当中。然而,很多企业不重视信息化管理的重要性,在资金管理上缺乏科学的有效手段,造成资金管理能力低下,最终影响企业自身发展。

三、企业资金成本管理的优化

(一)健全资金管理制度

企业要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首先必须要制定相关的资金管理制度,健全管理机制,并定期对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检查、分析,及时发现纠正发现的问题,做到“合理使用、减少浪费”,促进资金使用的合理化、有效化。

(二)明确资金管理模式

企业必须明确资金的管理模式,将资金管理模式系统化,并对资金管理做好合理规划,充分利用财务杠杆,以达到企业获利最大化。

(三)完善资金预算管理

企业应及时做好资金的预算管理工作,根据资金预算进行相关的资金投入,减少不必要的资金浪费,降低企业投入成本。

(四)加强资金信息化管理

现今,是信息化、科学化时代。信息化管理的参与,大大降低了人为的工作失误、降低了人工成本。企业要抓好信息化管理这一有效管理机制,提高资金使用的管理水平,减少资金投入失误,提高资金使用有效率,为企业的经营活动获取更高的经济效益。

四、结论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完善,资金管理在企业发展当中的重要性日趋明显。企业的资金运动涉及到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方面,努力改善资金管理模式,提高资金使用有效率已然成为企业高速发展的有效助力。

参考文献:

[1]杜杰,论企业集团资金管理的新理念[J].2007,2

篇7

关键词:高校贷款;风险;控制

近年来,全国高校连续扩大招生规模,高等教育逐步地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随着高等学校在校生人数的大幅度增加,学校办学条件差,软硬件设施落后的矛盾愈加突出。为了抓住高校快速发展的大好时机,各学校都在努力扩大办学规模,争相改善办学条件,对资金的需求急剧增长。在财政拨款和学校创收收入严重不足的情况下,银行贷款就成为各高校筹措建设资金的主要途径。据调查,河北省高校至2004年底银行贷款数额已超过22亿元,如何对这一部分银行贷款进行有效管理,降低财务风险,最大限度地发挥贷款资金的效能,对学校财务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着重对贷款资金在财务管理中如何有效控制财务风险的问题进行探讨。

一、认识贷款资金的本质

银行贷款是学校筹集资金的一个重要渠道,它与财政拨款和行政事业收入一样形成了学校资金来源。但是,银行贷款与财政拨款和事业收入在资金性质方面有着本质的区别。其区别就在于银行贷款需要偿还,是真正意义上的“负债”。财政拨款和事业收入对学校来说是自有资金,无需偿还,没有资金成本和偿债风险。学校必须按合同要求在未来偿还贷款本金和支付利息,这种法定义务迫使学校运用贷款方式筹资时必须考虑贷款的资金成本和偿债风险。

由于高校多数都是依靠财政拨款,习惯于无偿使用资金,对银行贷款资金的有偿性认识不清,缺乏资金的成本概念和财务风险意识。所谓资金成本就是在获取和使用资金的过程中付出的代价,也就是利息费用,这就是利用贷款资金的成本。所谓财务风险就是学校贷款后存在着债务负担过重而影响学校正常财务支付和不能按期归还贷款本金和利息的可能性。如果不能展期还贷甚至还存在着被债权人而破产还债的可能性。现在,有些学校还存在着侥幸心理,认为学校是国家的,即使不还银行的钱也不会破产。这种想法是十分错误的,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想“赖账”的人不会得到政府的支持,近年来一些国有大中型企业的破产案不正说明了这一点吗?因此,学校在决定采用银行贷款的方式进行筹资的时候必须考虑其负债的本质,在满足学校资金需求的前提下,合理贷款,努力降低资金成本和财务风险。

二、形成贷款风险的主要因素

对大多数高校来说,办学经费的来源渠道主要有以下几项:

1.财政拨款

近年来,无论是国家还是地方财政对高校教育经费的投入虽然年年都在增加,但增长率一直在呈下降趋势,拨款的绝对数也远远不能满足高校发展的需求。以我省某高校近3年财政拨款为例2000年3900万元,比上年增长5.3%;2001年4100万元,比上年增长5.13%;2002年4300万元比上年增长4.88%。除此之外,财政拨款是否可以用来偿还贷款,现在还没有明确的政策规定,执行上也比较模糊,未来一旦出台明确的限制性规定,财政拨款就不可能用来偿还贷款了。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在可预见的将来,我们既不能指望通过财政拨款的较大增长来偿还债务,也不可能寄希望于法规政策的根本性改变。因此,利用财政拨款还贷,无论是政策上还是数量上都存在着很大的不确定性。

2.教育事业收入

近十年来,高校的学费收入不断上涨,加上近几年的扩大招生,应该说高校的教育事业收入是相当可观的,但是随着在校学生数量的增加,学校对教学、教辅设施,师资力量的需求也在增加,而加大对这些项目的投资也是进一步扩大招生必然要求。但是,学校的事业收入不仅要用在基础设施的建设上,还要用于学校人员经费、业务费、公务费等方面,以补足财政经费的不足,剩余的资金还要发放不断增加的“校内津贴”,这样算下来教育事业收入能有多少用来还贷就很难说了.此外,现在各高校都在进行“招生大战”学生上大学的选择面越来越宽,如果出现学校招生困难的情况,势必影响到事业收入的增长,学校也会出现严重的财政困难。由此看,事业收入中能用来还贷的收入也是很有限的,我们不仅要仔细分析和判断事业收入中能有多少可以用来偿还贷款,更需要慎重考虑贷款规模。

3.校办产业缴款收入

虽然目前各高校都有一些校办产业、经济实体,但由于种种原因,至今仍然存在着产权不清,责任不明,管理思想落后,行政干预过多等问题,学校的科研成果也很难通过校办产业转化成真正的生产力。多数校办企业经济效益较差,实现自收自支都很难,更别说上缴利润了,有些企业学校还要每年专门拨款进行补贴。因此,寄希望于用校办产业的收入来偿还贷款的设想,显然是不现实的。

4.科研创收收入

对大多数高等学校来说科研创收收入在学校的总收入所占的比重还很小,以我省某高校为例,无论是在绝对数上还是在相对数上都还处于劣势。另一方面,多数高校的科研水平和科技开发条件并不具备科研产业化的条件,仅有的一些科研收入学校也只是作为短期“代管款项”也就是一项负债来看来待的,而且科研款还必须专款专用,在以后的一年或几年的时期内还要与科研支出配比,期末能用来偿还银行贷款的数额十分有限。

5.其它收入

这部分收入包括社会捐赠收入、其它杂项收入等。这些收入无论是从绝对数上还是在相对数上来说占学校总收入的比重都很小,用它来偿还银行贷款几乎不可能。通过以上分析我们不难看出,现阶段高等学校的资金来源渠道比较单一,期末能用来还贷的结余资金也很有限,如果不精打细算,慎重考虑学校的贷款规模,盲目借贷,必然会给学校带来巨大的财务风险,使其背上沉重的债务负担,甚至会把学校推向破产的边缘。

三、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双向调控财务风险

把高校贷款的财务风险控制在理想的范围内应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开源”,二是“节流”。在当前的社会环境和政策条件下,“节流”应当是首先考虑的有效办法。无论是“节流”还是“开源”最终都可以增加学校的自有资金,提高还款能力,降低财务风险。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1.科学论证,控制贷款规模

对学校来说贷款不可能是无限制的,“应该贷多少款和能贷多少款”始终是困扰学校的大问题。贷多了财务负担过重,偿债风险大;贷少了资金不足,影响学校发展。因此,对学校贷款规模的控制就显得十分重要了。笔者认为,学校有多少可用于偿还贷款的资产是衡量贷款规模是否适度的主要财务指标,也是衡量学校偿债能力的重要因素。

由于高校财务制度与企业财务制度存在根本的差别,决定了学校资产的含义与经营性企业资产含义的巨大差异。因此,根据企业资产负债情况而建立的一套财务指标体系对学校并不完全适用。例如:学校的“应收及暂付款”构成主要是未列支出的借出款,其本质是已有特定用途的支出,最终会形成费用或各种设备等资产,不能变现为现金,因此不能用来还贷。此外,学校的固定资产由于不提取折旧,账面价值与实际价值相差很大,用资产负债率指标来计算贷款的数量显然不行。从上面的分析看,学校能直接用于还贷的资产基本上只有现金和银行存款,因此,通过匡算年现金结余量就可以计算出每年可用来还贷的资金量和贷款数量。

年现金结余量=年财政拨款额+年事业收入额×增长系数+其它固定收入额-年均人员经费支出-年均学生支出×增长系数-年均水电暖支出-设备购置预计支出-其它固定支出

上述公式中,假定各项收入与支出均匀发生;增长系数可以通过学校最近3到5年的在校生每年递增数量环比计算取平均值;由于各学校实际情况不同,计算时会有一些调整变化。考虑到资金周转因素,年末用于还贷的资金一般不能超过年现金结余量的50%,假如年还贷资金都用来偿还借款利息,那么银行贷款的本金最大限额可以用下公式计算:

贷款本金=年现金结余量×50%/借款年利息率加权平均数

通过上面的公式我们可以大致计算出学校的贷款规模的上限。以上公式在实际运用中还要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分析考虑各种因素灵活把握。总之,学校必须严格控制贷款规模,避免出现财务负担过重情况,保证学校各项资金的正常运转。

2.慎选贷款种类

银行贷款种类繁多,选择是否合理直接影响到学校借贷数量和还款压力,注意贷款的组合合理调度资金均衡负债,对降低资金成本和财务风险是十分必要的。一般来说贷款期限越长,资金成本越高,但财务风险小;贷款期限越短,资金成本越低,财务风险大。要综合考虑建设项目投资需求与学校资金结余量,慎重选择筹资组合。做到贷款类型长、短呼应,远、近结合,运用财务管理中资金成本分析的方法,找准贷款数量与最优资本结构的最佳结合点,优化贷款结构,尽最大努力降低财务成本和财务风险。

3.严格控制贷款用途

目前高校贷款主要用于以下几个方面:(1)教学设施建设。如新建教学楼、实验室等教学、实验实习场所直接改善教学环境。(2)后勤设施建设。如投资兴建学生公寓、餐厅等,为学生提供更好的生活设施。(3)弥补经费不足。比如用于学校日常开支和职工津贴、补助的发放和各种日常开支等。(4)对外投资。比如有一些高校正在进行的大学科技园的投资,以及其他联营合资活动等。贷款的使用必须坚持“经济效益”的原则,注重投资质量。注意分析投资后是否会为学校带来更多的资金回流,也就是是否能创造新的更多的收入。例如,将贷款用于增加学生公寓和教学楼面积,改善后勤服务设施等,这些投资可以直接影响到学校扩大招生规模和提高办学质量,可以为学校带来更多的学费和住宿费收入,也为偿还银行贷款提供了一定的资金保证。而用于人员经费支出和对外投资等项目,不但不能构成资金回流还可能形成更高的财务风险和损失。因此,学校在使用银行贷款时,必须量力而行,自觉控制使用项目和基本建设规模,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做到“专款专用”。贷款资金的使用应经过严格、合理的专家论证,避免出现个别人的“拍脑门工程”和无效投入,避免给学校财政造成新的更大的困难。总之,学校在贷款资金使用上必须坚持效益原则,既要努力扩大收入,又要严格控制办学成本,不断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4.增加收入渠道,增加资金回流量

从1999年高校扩大招生以来,全国的高校表现出了空前的积极性,院校合并、调整专业、后勤社会化等改革措施也不断出台,以前从不做广告的高等学校现在也频频见诸报端,大力宣传自己。这些行为归根到底是为了能扩大自己的社会影响,最终能招收到更多的学生,可以说高校“招生大战”已经拉开了帷幕。面对日趋激烈的竞争,各学校只有通过深化教学改革,调整落后专业,大力发展新兴学科,改善教学设施等方式来适应社会教育需求,在稳定原有入学率的前提下实现招生人数的增长,尽量避免在招生上出现“大起大落”的现象,为学校的基本财政收支创造一个宽松稳定的环境。同时注重提升学校的综合实力,发挥高校在科研方面的优势,使学校成为教育、科研基地和高新技术辐射源,提高技术转让和技术服务收入在学校总收入中所占的比重,改变学校收入单纯依靠学费收入和财政拨款的局面,拓宽收入渠道。

四、加强对贷款资金的审计监督

由于贷款资金成本高,财务风险大,因此学校在资金的日常管理上应更加细心,并且要建立健全贷款使用的内部控制制度,对贷款资金实行更为严格的审查和监督措施。对内部审计机构比较完善的应设立贷款资金的专项审计组织,对资金的使用进行严格审查,督促财务部门对贷款资金实行专户管理,专人负责。对每一项支出都应仔细记录,并严格履行各项签字手续,做到“来源清,去向明”,避免出现贷款资金的“意外损失”。另外,还应注意加强对贷款资金的期中和期末审计工作,全程监督和了解资金的使用方向和使用效益。通过定期审计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做到及时调整及时处理,另一方面定期审计制度的建立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震慑潜在的犯罪分子,使他们有所畏惧而不敢实施犯罪。加强对贷款资金的财务、审计监督不但能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更可以进一步维护贷款资金的安全完整,充分发挥资金使用效益。

对学校来说有效控制银行贷款带来的财务风险是十分重要的,是关系到学校长远发展和深化改革的大问题,同时也关系到广大师生的根本利益。通过以上措施相信可以规避借贷风险,并把它控制在一个可以接受的水平,从而达到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和效益的目的,促进学校资金的健康稳定运行。

作者单位: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财务处

参考文献:

篇8

论文关键词:资本结构优化;结构调整;债转股;国有股减持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对企业财务管理体制的完善和发展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而国企扭曲的资本结构,不仅正在吞噬企业的信誉和市场竞争力,损害着企业的价值,危害市场经济的信用水平,而且也在很大程度上动摇了企业治理结构的基石,已成为现代企业制度推行的一大障碍。立足于国有企业资本结构现状和国有经济布局调整的趋势,在对我国现有资本结构治理方法剖析的基础上提出资本结构治理思路和策略。

1资本结构理论内涵

资本结构属于企业理财范畴,是分析财务风险、确定筹资策略、利用财务杠杆的前提。企业的资本结构是由于企业采取不同的筹资方式形成的,它是指企业的全部资金来源中除流动负债以外的长期负债与所有者权益之比,是企业可以长期使用的“资本”,故又称为企业的“永久性筹资项目”。各种筹资方式及其不同组合类型决定着企业的资本结构及其变化。

1.1早期资金结构理论

早期资金结构理论的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以美国财务学家戴维杜兰德为代表的西方研究者提出了净收益理论、净营业收益理论和传统理论三种观点。

1.1.1净收益理论

净收益理论认为,由于债务资金成本通常较低,公司利用债务资本筹资,可以降低公司的综合资金成本,提高公司的价值。因此,企业利用负债资金总是有利的。公司负债越多,综合资金成本越低,公司的价值就越高。即负债为100%是企业的最佳资本结构,此时,综合资金成本最低,而公司的价值达到最大。

1.1.2净营业收入

这是关于资本结构与公司价值无关的观点。它认为如果假定债务成本是一个常数,但权益成本在变化,因为随着负债的增多,公司承担的风险增大,股东要求的收益率也要增大,则公司的权益资本成本率会上升并抵消财务杠杆作用带来的好处,平均下来,公司的综合资金成本率没有改变,是一个常数。与净收益理论不同,净营业收入理论考虑了负债比例增加对权益资本成本率的影响,认为无论企业的负债比例为多少,其综合资金成本率是不变的,资金结构对企业的价值没有影响。

1.1.3传统(折衷)理论

传统(折衷)理论的观点是:企业在一定的范围内利用负债的财务杠杆作用时,权益资金成本率的上升并不能完全抵消使用资金成本率较低的债务资金的好处,因此,综合资金成本率会随着适度负债比例的增加而下降,而此时企业的价值上升,并可能在此范围内达到最高。但是,当企业的负债比例超过这个范围时,由于风险明显增大,企业债务资金成本率也开始上升,它和权益资金成本率的上升共同作用,使综合资金成本率上升,企业的价值因此开始下降。负债的比例超过这个范围时,综合资金成本率上升越快。该理论认为债务的增加对公司价值的提高是有利的,但必须适度。如果公司债务过度,就会使公司价值下降的。

1.2现代资本结构理论

在现代资本结构理论诞生之前,关于资本结构的讨论均是初浅的,仅就一些现象讨论现象,是建立在经验判断的基础上的,只是对所有者行为的一种推论,没有系统地、科学地讨论其本质。直到1958年“MM”理论的出现,才开创了资本结构理论研究的新时代。

1.2.1 MM理论

1)无税条件下的资本结构理论

该理论认为,在不考虑公司所得税,且企业经营风险相同而只有资本结构不同时,公司的资本结构与公司的市场价值无关。或者说,当公司的债务比率由零增加到100%时,企业的资本总成本及总价值不会发生任何变动,即企业价值与企业是否负债无关,不存在最佳资本结构问题。

2)含税条件下的资本结构理论

在考虑公司所得税的情况下,由于负债的利息是免税支出,可以降低综合资本成本,负债越多,杠杆作用越明显,公司价值越大。当债务资本在资本结构中趋近100%时,才是最佳的资本结构,此时企业价值达到最大。

1.2.2米勒模型理论

该模型用个人所得税对含税条件下的MM理论进行了校正,认为含税条件下的IVIM理论高估了负债的好处,实际上个人所得税在某种程度上抵消了个人从投资中所得的利息收入,他们所交个人所得税的损失与公司追求负债,减少公司所得税的优惠大体相等。于是米勒模型又回到无税条件下MM理论中去了。

1.2.3权衡模型理论

该理论认为,MM理论忽略了现代社会中的两个因素:财务拮据成本和成本,而只要运用负债经营,就可能会发生财务拮据成本和成本。在考虑以上两项影响因素后,运用负债企业的价值应按以下公式确定:运用负债企业价值=无负债企业价值+运用负债减税收益一财务拮据预期成本现值一成本预期现值。上式表明:负债可以给企业带来减税效应,使企业价值增大;但是,随着负债减税收益的增加,两种成本的现值也会增加。只有在负债减税利益和负债产生的财务拮据成本及成本之间保持平衡时,才能够确定公司的最佳资本结构。即最佳的资本结构应为减税收益等于两种成本现值之和时的负债比例。

1.3什么是最优资本结构

1)所谓最优资本结构是指能使企业的加权平均资本成本最低且企业价值最大、并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各利益相关者的积极性的资本结构。只有当企业加权资本成本最低时的负债水平才是较为合理的。因此,资本结构在客观上存在最优组合,企业在筹资决策中,要通过不断优化资本结构使其趋于合理,直至达到企业加权资本成本最低的资本结构,方能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这一目标。

2)结构是一种动态组合。现行合理的资本结构由于新筹资金加入可能导致负债过高或权益资本过大。财务管理的任务之一就在于通过筹资管理调整不合理的资本结构,通过经营和投资管理调整不合理的资本结构,使之趋向于收益和风险相宜的最佳结构。所以,要加强事前的预测和规划,实行主动的财务管理,从建立合理的资本结构出发,以企业高效益和适当的风险为立足点,实行新一轮筹资结构、投资结构和资产结构组合,从而实现新的最优的资本结构。

通过以上对资本结构理论发展历程的探讨,可以看出资本结构理论的发展始终遵循着经济学研究的传统轨道,并且是伴随着其它经济理论的提出和发展以及现实经济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地进行突破创新。

2我国国有企业资本结构现状

长期以来,我国国有企业资本结构受经济运行机制和自身组织形式的制约,资本结构畸形发展,成为国企改制和脱困的瓶颈,并进而影响到企业的治理结构。透过我国国企资本结构的现状,总结得出国企失衡的资本结构主要表现出以下三大特征:

2.1企业负债比率偏高

企业债务数量大,负债比率高。许多国有工业企业的资产负债率已达到80%,其中有些企业资产负债率突破100%的破产警戒线,如果流动负债在企业负债中占较大的比重,企业的资本结构看似合理实则有较大的财务隐患,因为短期负债的偿债风险要高于长期负债,对企业的生存威胁更大。

2.2国有企业股权结构失衡

就国有企业三类股东而言,个人股东的身份最为明确,投资的目的性最强;法人股东参与公司治理的能力较强,为实现股东财富的最大化,也有强烈的动因实施监督;而在国有企业占一半以上的国有股,虽然其终极所有权归国家所有,但由于国有股的委托关系层次太多,投资主体不明确,对国有企业的约束软化,出现了人人能管而谁都不管的”模糊治理”现象,国有资产流失严重,企业成本上升。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国有企业业绩较差、治理效率不佳,与国有股权比重过高呈正相关关系。

2.3国有企业筹资方式单一

对筹资方式的不同选择将影响企业的筹资成本和筹资效率,多元化筹资途径可以减少企业对某种筹资方式的依赖性,增强企业的筹资弹性。我国国有企业基本上是靠吸收国家财政资金的方式实现的,由于国有企业效益太差和资本市场规模的限制,内部留存收益和发行股票等权益筹资方式对企业融资贡献相当有限,因此,当企业过度依赖的财政拨款被取消后,企业自有资本的筹措便陷入了困境,由此陷入了高负债经营的泥潭。

3我国国有企业资本结构治理

目前,国企资本结构治理,我们应基于国有企业现实的资本结构,重视国家制度安排在企业资本结构治理中的作用,并关注企业自身治理结构对资本结构的要求和影响。我国资本结构治理是要改变目前业已形成的不合理资本结构现状,而这种扭曲的资本结构在很大程度上是体制的直接产物。解铃还需系铃人,体制的遗患还应当从改革旧有体制本身来着手加以解决。

3.1国有企业优化资本结构应遵的原则

在确定我国国有企业最优资本结构时,应当根据我国的具体情况,遵循以下原则:

3.1.1不阻碍企业生存与发展原则

企业的最终目标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得生存、获得发展、赚得利润。因此,良好的资本结构不仅不应阻碍企业的生存与发展,而且还要有利于企业的发展。为此,所确定的资本结构首先应满足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资金需求。除此之外,企业在优化资本结构时,还必须注意确保企业具有足够的偿债能力。同时,还应科学地确定债务结构,合理安排债务到期日,以免因负债到期日集中而加大企业偿债压力。

3.1.2弹性原则

企业的盈利水平、经营管理状况、资产结构及宏观经济政策等因素,都或多或少地影响着其资本结构的确定。这些因素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处于不断变化之中,资本结构也理应做出适当的调整。

3.2国有企业资本结构调整的措施

3.2.1坚持存量调整和增量注入相结合的治理方式

由于我国国企资本结构治理涉及的范围和金额都非常庞大,外部注入资本(包括国家资本)是相对有限的,期望采取此模式来解决所有存在的问题也是不现实的。相比最现实的途径莫过于内部存量资本调整模式,因为此模式投资少、见效快,国家通过债权转换为股权能迅速改变企业高负债率问题,企业国有股权的减持和出让有助于企业股权的分散化。目前,国家也通过送股和配股的方式缓解这一现象。

3.2.2建立与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的筹资结构体系

筹资权作为企业财权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求有完善的资本市场相配套,但我国目前单一的筹资方式难以使企业成为独立的筹资主体。为此,只有按市场要求建立严格的筹资运行机制,使融资体制由国家融资真正地转向市场融资,使融资方式由过去单一的间接融资转向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相结合的融资方式,才能保证企业资本结构的健康发展。但在我国目前筹资结构现状下,大力发展直接筹资有利于企业资本结构的优化和约束机制的完善。

3.2.3注重资本结构的制度建设与技术管理相结合的治理原则

当前,我国资本市场的快速发展和现代企业制度的确立,为进行资本结构的技术管理提供了现实可能,企业的生存靠国家政策扶持的时代将一去不复返了,企业资本的取得和结构的形成都将与其管理水平密不可分。

3.2.4债转股:修正国有企业资本结构的过渡性举措

从全球范围看,债转股已成为世界各国处理银行不良资产以及化解金融风险和企业财务风险的有利手段,如在西方发达国家中,美国的RTC、法国的CDC、瑞典的AMC,日本的过渡银行和德国的托管银行等,都是债转股的托管部门;在新兴市场国家,曾遭受金融危机打击的墨西哥,以及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的韩国、泰国和菲律宾等国相继成立了资产管理公司。从我国国有企业的角度看,债转股的首要任务就是帮助国有企业摆脱目前的财务困境,并借债转股之机帮助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极大地降低了企业的资产负债率,这是债转股积极的一面。但是,债转股也有其另一面,企业最终还是要承担权益资本的成本,而权益资本成本高于债权资本成本。因而,债转股的实质在于使企业在成本负担上打了一个时间差,其最终出路还在于提高企业收益水平,以补偿资本成本。所以,债转股只能作为国企资本结构治理的一种过渡性的治理措施。

4结语

篇9

[关键词]效率损失;衰减系数;留存收益;贷款规模约束

一、高校大规模贷款的成因

我国制定了加速发展教育的战略目标,高校经过连续五年的扩大招生量(以下简称“扩招”),很多人认为已经完成了“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的任务。扩招需要新增大量的基础设施,增加大批合格师资。但是,政府对高校的投资本来就严重不足,扩招后政府对高等教育的投入并没有明显增长(除教育部属高校和个别地方属的高校外),大多数地方属高校的生均拨款还大幅度下降。准公共产品没有投入也能得到丰裕的产出,肯定隐藏着其他问题和风险。

教育主管官员也承认:“从1998年至今,中国高教毛入学率从9.8%增加到17%,如此迅速的增加,办学资金肯定有缺口。”[1]实行“非义务教育阶段”的“缴费制”向学生收费,实际上就是为了弥补生均拨款不足采取的措施,或者更宏观说是为了缓解教育发展需求超过了经济发展现实水平的矛盾。[2]这是引致“乱收费”现象的根本原因。师资数量不足与平均质量下降则成为整个高等教育质量降低的重要原因。当然,这不是我们要讨论的内容。

我们关注的是扩招所需投入的来源及其引致的风险。全国公立高校近年来普遍扩展校园或建设新校区,保守估计的贷款总额不低于2000亿元。巨额的扩校费用显然不能来自学生缴费,也不是来自政府投资,而基本是来自贷款。我国的特殊国情,决定了即使没有扩招,公立高校也必然甚至必需适度负债。[3]但是,尽管教育用地是低价征收甚至无效划拨,一个高校(甚至城市重点中学)动辄征地数百亩甚至三五千亩,新增建筑面积几十万平方米,投资数亿至数十亿元,即使不论由此带来的农业问题和失地农民问题,这么大的投资最终如何消化,不能不引起人们的强烈关注。

扩校从根本上说是政府行为,教育主管部门实际上正是通过“办学条件评估”,规定高校学生的生均占地面积和建筑面积,下达远超过学校承担能力的“招生计划”等方式,诱导和迫使高校扩校。但这并不意味着政府会最终为教育投资的巨额沉没成本“埋单”,一旦偿债风险凸现,政府和高校将面临极其复杂的尴尬局面。风险估计的核心问题是如何进行贷款规模控制,本文即探讨贷款的财务约束条件。

二、扩招前的高校财务成本结构

管理会计以量本利分析为中心,其重点是分析成本结构。最重要的原理之一,是企业产品销售价格低于完全成本但高于变动成本时,仍然可以继续生产,因为固定成本是以前投资形式的,已经是沉没成本。近年来,研究教育成本的科研立项课题、论文数以百千计,测算出的高校生均成本从七、八千到一两万,而几乎没有哪个学校的国家生均拨款加上学费,能够达到或补偿这么高的(完全)成本,但是没有哪个学校破产,甚至还在拼命扩招,秘密就在于固定成本不需要进行成本分摊。

高校的固定成本内涵为何?某些学校有上百年的历史,国家投入和社会注入的各种存量性质的资源,包括校园及其基础设施、建筑物、图书仪器设备等,按照现行的高校财务制度,不必进行成本分摊,都属于固定成本,且通常以“专项经费”形式拨款。与企业不同的是,虽然高校的固定成本看起来很高,但既然无须折旧,也就无须补偿。

与企业相比,水电费、交通通讯费、实验材料费、教具费、招生费、出版印刷等刚性支出,以及图书设备费、维修费、绿化费、招待费、办公费等半刚性支出,明显属于变动成本(大约占学校总支出10%—20%左右),可以称为基本支出。按国家统一标准发放的工资、津贴、社保、引进人才、住房补贴、科研补贴、学生事务支出等人事费用,也是刚性支出(虽然短期内,学校可以使教师大量缺编和冻结经费),但大体上应视为变动成本。这样,高校的变动成本由基本支出和基本人事费用两部分组成。

高校是非赢利组织,“股东”只有一个即国家。扩招前的高校普遍现象是教职工收入低,办学条件差,也基本上没有其他收入,所以按当时的预算会计制度,高校的学校收入仅限于政府拨款,而财务结余应当为零。要注意的是,虽然有指定用途的专项经费也包括在学校账面收入中,但一般情况下这类经费不能挪用,所以应从学校收入中剔除。

用W0和P0分别表示学校收入与变动成本,根据以上分析,可以得出结论:

假设I:高校扩招前的学校收入等于变动成本,即:W0=P0.

三、扩招后收入与支出的结构变动

拓展校园或建新校区应以满足完成学制为限(例如大学本科一般为四年学制,则每年增加等额学生,四年后拓展校园或建新校区刚好填满),所以扩招期为常数,以后不能再增加学生数量,这样,一个扩招期末的生均拨款为固定数(不考虑很多高校扩招生均拨款递减的情况);同样在物价管制和社会压力下,学费收入也不会变化(收费标准事实上已经冻结)。因此,扩招期末的学校收入和主要成本即已固定。为简化分析,设高校扩招期末即贷款扩校完成后的当年为基年(一般为扩招开始后的第四年)。基年及以后的学校收入、其较扩招前的增加量都可以视为一个常数,分别用符号W、R表示。

扩招后的新增的变动成本由基本支出和基本人事费用(随规模扩大需要新增教职工)以及贷款利息组成。考虑到规模效应,除贷款利息外,前两项支付不会按学生增加的比例增长,但是却会随时间增长。按照教育部的生均建筑面积等考核指标,每增加一个学生,需要的土地、宿舍、教室、食堂等随之增加,所以银行贷款形成的固定资产表面上应归入变动成本;但是扩校新增的固定资产又是一次性形成,而不是多一个学生就多建一个床位教室,即并非严格的“随产量变动而变动”,所以扩校的投资实际上属于沉没性的固定成本。

这种一次性支出的固定成本有两个特点:一是需要维修保养以及更换设备等等,新增支出只能由学校自己支付且随时间推移而增加;二是高校随规模增加将出现效率损失,我们没有约束高校管理者偏好和树立个人形象的欲望的机制,筹资越多,用于锦上添花的、随意决定的事项越多(例如一部分收入用作他途,增加差旅费、招待费等),这类事项也几乎与固定成本偿还无关,即便企业也不乏这方面的实例[3],此外,行政化的高校还存在资金管理能力问题,资金规模越大,管理效率越低。因此,肯定会使变动成本逐年增大。

为简化分析,设基年的变动成本为P1,贷款后每年的变动成本以固定比率f增长(f>1,称为增长系数),设基年开始第n年(n≥1)的新增变动成本为Pn,则有:

Pn=P1fn-1

高校扩校和扩招后需要有基金节余。基金节余的意义之一是“股东”节约了开支且实现了社会目标。为避免岐义,把基年以后第n年学校收入减去基年的变动成本后的余额称为留存基金,用Un表示。

留存基金的第一用途是偿付贷款本金。从理论上说,贷款风险应由政府承担(这就是一些大学校长说的,只要银行敢借我就敢用,反正最后国家埋单),但是高校贷款的原因又恰好是政府不能或不愿承担巨额的扩校投资,更谈不上替高校还贷,这显然是一个悖论。即使考虑到其他因素,财政最终要为一些学校部分还贷,政府也拥有一个反制条件:经营者即学校将承担责任并蒙受直接利益损失,例如校内津贴被完全取缔。这种情况肯定会使学校“停摆”(例如优秀教师纷纷调离),所以应是一个较强的借款规模约束。当然,在干部任期制的体制扭曲下,学校决策者可能会采取“短期行为”,从而使之变为一个软约束。软约束也是约束,在大学的行政化体制下,学校决策者在还贷责任信号明确时,会考虑个人风险,所以假定由学校偿还贷款更符合实际,这当然也应从留存基金中支付。

留存基金的另一用途是支付随着招生规模扩大而增加的其他人事费用。由于教师的负担在加重,而总收入的增加又使“改善待遇”成为可能,几乎每个学校都对教师发放了工资补贴性质的课时费(由于体制原因,非教学人员的津贴也“水涨船高”),这类支付是扩招带来的附加效应。目前的现状是,高校教职工的工资外收入已经远远超过工资内收入,也就是说,其他人事费用大于基本人事费用。

这样,留存基金的结构是:偿还每年债务的固定的本金,支付其他人事费用Qn.在制度因素的作用下,高校肯定有增大内部分配的其他人事费用的倾向,其特征是没有规范且“能上不能下”,所以也可以假设其他人事费用按大于1的一定比率t增长,即Qn=Q1tn-1.

需要说明的是,从扩招年起学校收入与变动成本都在增长,留存基金也相应地增加,但高校还贷期都在借款的三年以后,所以几乎所有高校都将这一时段的留存基金完全用于其他人事费用。因为讨论贷款规模控制关注的是长期偿债能力,所以可以忽略扩招年到基年的学校收入、变动成本以及留存基金的短期变动。

四、高校负债经营的基本限制

财务杠杆指企业对固定的资本成本筹资方式的利用程度。企业负债后,因债务利息固定而与利润多少无关。于是利润增加时,每一元钱负担的债务利息相应降低,投资者的相对收益更高,这种影响就是财务杠杆。所谓固定的资本成本,对企业而言,包括短期借款、长期借款、应付债券、融资租赁等各种负债和优先股股本。对高校而言,负债仅指银行借款。在筹资产生财务杠杆“正”的作用的前提条件下,财务杠杆作用的大小取决于负债比例的高低,提高负债比例将增加财务杠杆利益;降低负债比例则减少财务杠杆利益;负债比例为零时则不产生财务杠杆利益。

高校负债如果能够使财务杠杆产生“正”作用,则相当于将营业利润转移支付于社会目标,所以运用负债以发挥财务杠杆作用也理所应当。财务杠杆运用当然与筹资风险相联系,不妨借用企业分析筹资风险的方法。

企业计算财务杠杆系数的公式为:财务杠杆系数=营业利润/(营业利润-借款利息),对高校而言,记贷款总额为M,贷款年利率为r,以上公式变为:

财务杠杆系数=留存基金÷(留存基金-借款利息)=Un÷(Un-Mr)

财务杠杆为正的条件显然是留存基金大于贷款利息,即得:

公式I:Un>Mr即M<Un÷r

扣除变动成本后的留存基金数额极大,因此公式I是一个很弱的贷款基本限制。负债的限制条件还可以从基年起第n年的留存基金与变动成本的关系来分析。由于:

学校收入=扩招前的学校收入+学校收入增长=留存基金+扩招前的变动成本+新增变动成本

由假设I,扩招前的学校收入=扩招前的变动成本(W0=P0),所以基年起的第n年有:

学校收入增长=留存基金+新增变动成本,即R=Un+Pn=Un+P1fn-1

这就是说,新增收入能够补偿新增的变动成本且有节余,否则高校自身便不会产生扩校冲动。以上分析的只是贷款的基本限制条件,显然还应寻找更有效的约束条件。

五、高校负债的第一约束条件

设贷款需在n年内偿还,由于R=Un+Pn=Un+P1fn-1,即可推出:

∑R=∑Un+∑P1fn-1,即nR=(M+∑Qn)+P1∑fn-1=M+Q1∑tn-1+P1∑fn-1=M+Q1(tn-1)(t-1)-1+P1(fn-1)(f-1)-1,得到:

公式Ⅱ:M=nR-Q1(tn-1)(t-1)-1-P1(h-1)(f-1)-1

这是一个贷款规模的约束条件,显然,它取决于新增学校收入、其他人事费用和变动成本的增长系数。换言之,如不能满足这一条件则负债经营不能成立。公式I和Ⅱ显然独立。

举一个例,假设某高校扩招前的学校收入W0=1亿元,以年息7%的贷款扩建新校,从第四年起十年期内还本。扩招期末的学校收入绝对增长数R=2亿元,基年的其他人事费用Q1=1亿元,基年新增变动成本P0为0.4亿元,而其他人事费用与变动成本增长系数分别为1.05、1.04,所以:

M=nR-Q1(tn-1)(t-1)-P1(fn-1)(f-1)-1,即M=10×2-1×(1.0510-1)÷(1.05-1)-0.4×(1.0410-1)÷(1.04-1)=20-0.6289÷0.05-0.4×0.4802÷0.04=20-12.578-4.802=2.62(亿元)

其他人事费用增长系数t<1.04与变动成本增长系数f<1.05,本身就对学校提出了极高的成本控制要求,不用说,这是一个非常有效的约束条件。

六、贷款的边际资金成本

从公式Ⅱ可看出,成本控制状况对贷款规模的作用很强。但是制度因素的作用使这种控制毫无把握,因而可能导致贷款规模制约失去效用。可见,公式Ⅱ的约束条件尚不完全,为此引入边际资金成本进行分析。

高校现在的情况是银行愿意给贷款,筹资成本似乎不会变化。但是仔细分析就会发现,高校存在另一种增加边际资金成本的动因。

可以断言:高校贷款随规模增加将出现效率损失。首先是管理体制问题,我们没有约束高校管理者偏好和树立个人形象的欲望的机制,筹资越多,用于锦上添花的、随意决定的事项越多,这类事项也几乎与固定成本偿还无关,即便企业也不乏这方面的实例[4].其次是对项目涉及的筹资目标的分解问题,尽管高校的筹资用途与企业不同,但贷款投资与资金回收只是弱相关,因而所贷资金的一部分必然要用作他途(如补充维持费用),即筹资目标分流。此外,行政化的高校还存在资金管理能力问题,资金规模越大,管理效率越低。

一个企业无法以某一固定的资金成本来筹措无限的资金,当所筹措的资金超过某一特定限度时,筹资成本便会升高。边际资金成本就是再筹集一元资金的成本,它在一定条件下随所筹资金的增加而增加。所谓企业无法以某一固定的资金成本来筹措无限的资金,就是说到达某一点时,再追加一元的筹资的资金成本将增加,这个“点”称为突破点。以此类推,如果不断增大筹资额,便会出现一连串的边际资金成本增加的突破点Gi.如果用图形来表示,边际资金成本线即MCC线便是一条连续上扬的曲(折)线。

高校筹资规模增加的效率损失可以视为变相的边际资金成本,因此也服从MCC线连续上扬的规律。高校现有的资金结构大体上由学校收入与贷款组成,所以计算突破点与加权边际资金成本的公式可以简化为:

突破点=保留收益(留存基金)÷该资金占全部资金的比重

高校上扬的MCC线有没有约束?答案是肯定的。在企业的情形,突破点不能超过内含报酬率(投资净现值为零的报酬率)。虽然已经假定了高校只有一种投资机会(投资目标),但是既然我们认为高校与企业的边际资金成本曲线没有本质区别,那么,边际资金成本曲线不超过投资内含报酬率,就是高校贷款额度的第二约束条件。内含报酬率需要事先设定,由于高校自有资金不需要考虑报酬,只需考虑还贷付息,显然有:

留存基金率=保留收益÷学校收入,即U′n=Un÷W

由公式I,U′n应高于贷款利率r.

仍然举例说明。设某高校原学校收入为2亿元,考虑贷款2亿元用于新区建设,资金成本r1=7%,如果贷款分十年还本,则至少需保留收益0.34亿元。则U′1=0.34÷50%=0.68(亿元),即贷款达到0.68亿元前,边际资金成本都是7%.一旦耗用了留存基金,就必须再贷款,但超过0.68亿元,则产生效率损失,设这时的资金成本为r2=9%,如果还须贷十年期贷款2亿元,负债在资本结构中的权重变为4÷6=0.67,保留收益至少应为0.34+0.38=0.72(亿元),则U′2=0.72÷0.67=1.07(亿元)。当然还有其他突破点。MCC线从7%,9%,…连续上扬,可能超过留存基金率(例如第二突破点时为0.72÷6=12%),这时,应自动中止贷款。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副部长吴启迪在第二届“中外大学校长论坛”上的发言[N].南方周末,2004-8-12.

[2]彭久麒。教育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动态平衡关系[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1(8)。

篇10

关键词:BT模式 敏感性分析 弹性 项目评价

一、引言

随着经济发展、人口增加、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社会经济对基础设施的需求急剧膨胀,然而快速扩大的财政赤字使得以政府为主导的基础设施投融资能力进一步减弱,BOT、BT、PPP等作为非政府资金参与基础设施建设、以缓解政府财政压力为目的的项目建设和投融资模式开始在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大量涌现。在众多的项目建设和投融资方式中,对于一些非经营性的和一些特别是出于安全和战略的考虑必须由政府直接控制和运营的关键基础设施项目,国际上则通常采用BT模式来进行建设。BT模式的核心关系是建设期投资方投入资金进行项目建设,建成后由发起方(政府)分期支付项目回购价款用以补偿投资方项目资金投入、融资成本和投资回报,其本质是一种发起方(政府)在项目建设期和回购期利用投资方的资金和建设能力进行的融资加建设的活动。BT模式中发起方(政府)和投资方各自之所以投资于BT项目,其目的在于:于投资方来说,期望依靠自身的投融资与建设能力从项目的建设环节和回购价款支付环节获得预期收益补偿;而于发起方(政府)而言,则期望通过采用BT模式缓解财政资金投资于基础设施项目的资金压力,提高其资金使用效率和效果。因此,BT模式下项目回购价款的确定及投资控制问题就成为发起方(政府)和投资方密切关注的核心问题,对于发起方(政府)来说尤其如此。基于此,本文选择该课题进行研究。

二、BT模式项目回购价款及其影响机理

( 一 )BT模式项目回购价款及其构成 (1)BT模式项目回购价款。BT模式项目回购价款可定义为:项目建设完成并移交结束后,经发起方(政府)和投资方双方按照合同约定条款审定,发起方(政府)所应支付的全部工程建设费用及其融资成本和项目投资回报。(2)项目回购价款的构成。根据定义,BT项目回购价款可分为回购基价和回购价款两个部分。项目回购价款包括回购基价和回购期融资成本,回购基价则由全部工程建设费用和建设期融资成本组成。项目回购基价是指项目建设完成回购期开始时经双方结算核定的发起方(政府)支付给投资方的全部价款,一般由工程建设费用和建设期融资成本两部分组成,特定情况下还应包括投资方的项目投资回报。工程建设费用是指BT项目建造期间的建筑安装工程费用、设备及工器具购置费用以及其他约定费用。工程建设费用在项目招标时通过项目概(预)算初步确定,在项目竣工验收时考虑工程变更情况和合同特定条款的约定,最终通过项目决算审定。建设期融资成本是指发起方(政府)支付给投资方在建设期间为满足项目建设所投入资金的使用价格,包括建设期自有资金的投资回报和支付给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融资利息。这部分费用在项目竣工验收时根据资金投入情况和合同约定条款按一定的计算方法确定,也构成项目回购基价的一部分。项目回购价款是指项目回购期结束时发起方(政府)支付给投资方的全部价款,包括回购基价和回购期融资成本。回购基价是指回购期开始时通过双方回购协议中约定的回购价款构成内容和回购条款计算核定的发起方(政府)应支付的全部价款,如前所述包括工程建设费用和建设期融资成本两部分。回购期融资成本指项目完成后至项目回购完毕期间,因发起方(政府)继续占用投资方的资金而发生的融资成本以及自有资金的投资回报,这部分融资成本随着回购价款的支付以及回购期数的减少而逐期减少。

( 二 )BT模式项目回购价款影响机理 基于已有结论,本文选取资金投入方式、资金投入和回收的时点、建设工期及工程变更、融资利率和投资回报率、回购价款支付方式以及回购期限等影响因素,作为主要影响因素对BT项目回购价款的影响机理进行分析。其中,前三项因素主要影响项目的回购基价,而后两项因素主要影响最终的项目回购价款,融资利率和投资回报率则对项目回购基价和最终的项目回购价款都会产生影响。(1)资金投入方式。本文将BT项目的资金投入方式界定为投入资金的具体构成和投入项目的具体方法。资金投入方式对项目回购价款的影响具体表现在:投入资金的具体构成对项目回购价款的影响具有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是基于资金投入先后次序和融资成本计算方法的不确定性而产生的。首先,在BT实务中,投资方的借入资金一般均要计算其项目建设期融资成本,但对自有资金却可能存在不计投资回报的情况,这就会造成不同的项目建设期融资成本。其次,在投资方自有资金和借入资金均计算资金占用成本的情况下,由于自有资金和借入资金成本率取值的不同,自有资金和借入资金投入次序的不同将产生不同的项目建设期融资成本。资金投入的具体方法对项目回购价款的影响则较为明确。若项目建设早期大量投入建设资金,则因建设期初资金占用基数较大会产生更高的融资成本,从而增大了项目回购基价。理论上来说,若项目建设期初一次性投入全部项目资金,则项目建设期融资成本最高,而建设期末一次性投入全部项目资金,其融资成本则最小。(2)资金投入和回收的时点。广义上讲,资金投入和回收的时点属于资金投入方式和项目回购方式的范畴。本文对资金投入和回收的时点因素单独研究是基于资金时间价值在项目投资决策中的重要性和构建项目回购价款一般估算表达式的需要。资金投入和回收时点对项目回购价款的影响表现在:资金投入和回收时点的不同会产生不同的融资成本。若项目建设期和回购期一定,资金在每期期初投入、每期期末支付回购资金,由于资金占用时间比每期期末投入、每期期初支付多了一期,从而会产生更高的资金占用成本,相应加大了项目回购价款,对发起方(政府)也更为不利。资金投入和回收时点的不同会产生不等量的投资风险,从而要求资金投资报酬中有更高的风险贴现率来补偿。假设每期的资金占用量一定,若资金在每期期初投入、每期期末支付回购资金,在建设期和回购期足够长的情况下,投资方会要求比每期期末投入、每期期初支付方式更高的风险贴现率来弥补其投资风险,从而会产生更高的资金占用成本。(3)建设工期及工期变更。建设工期及工期变更对项目回购价款的影响表现在:项目建设工期越长则建设期融资成本越大,在工程建设费用不变的前提下缩短工期有利于节约建设期融资成本,从而降低项目回购基价。可原谅的工期变更往往由于发起方(政府)或不可抗力会使回购基价增加,从而对发起方(政府)控制项目回购价款不利,而不可原谅的工期变更往往因投资方的原因使回购基价不变,甚至可能因发起方(政府)的索赔使项目回购基价降低。(4)融资利率和投资回报率。一般来说,融资利率与投资回报率的高低对项目回购价款会产生同方向的影响,在资金占用量和占用时间一定的情况下,融资利率与投资回报率越高,会产生越高的资金占用成本,反之亦然。在BT项目实务操作中,这两种影响因素对项目回购价款影响程度确定的难点在于如何确定其具体取值。国内实务中目前比较通行的做法是,自有资金投资回报率直接在同期银行贷款基准利率的基础上上浮2-4个百分点来确定。(5)回购价款的支付方式。回购价款的支付方式对项目回购价款的影响表现在:回购价款的支付主要有两种方式:等额本金法与等额本息法。对于发起方(政府)来说,采用等额本金的方式,各期偿还的本金相同,但因为前期支付的融资成本多,相应回购价款也多,但由于后期资金占用量的减少回购价款也逐渐减少,这意味着发起方(政府)提前偿还了大部分回购款从而总体上项目回购价款要少于等额本息方式。因此,如果发起方(政府)回购前期资金充裕,可采用等额本金方式回购项目,从而也可提高自身资金使用的效率和效益。不同支付时间间隔对回购期融资成本的影响也不同。同一支付金额单期时间间隔越小,回购期总的融资成本越低。这主要是由于相对于以年为单期,若采用小于一年的支付周期,因为尚未支付的项目回购价款的计息周期缩短而降低了回购期的融资成本,从而降低了项目回购价款。(6)回购期限。相对于其他影响因素,回购期限对项目回购价款的影响比较简单。在单期支付金额和融资利率及投资回报率一定的情况下,较短的回购期限对于发起方(政府方)而言,由于回购基价计息周期的缩短而降低了回购价款。从投资方的角度来看,由于其提前收回了投入资金,也相应的提高了其自有资金的投资回报率。

三、基于BT模式的项目回购价款敏感因素判断模型

( 一 )BT项目回购价款的一般估算表达式 (1)项目回购价款估算表达式的基本假设。借鉴全生命周期成本理论(LCC),采用一般费用估算模型研究。按照全生命周期成本理论(LCC)的分析思路,如果单独将BT项目的建设—移交阶段视为一个完整的项目生命周期的话,包含资金投入方式、资金投入和回收的时点、建设工期及工程变更、融资利率和投资回报率、回购价款支付方式以及回购期限这几个因素及其影响关系将可以用全生命周期成本理论(LCC)的一般费用估算模型来表达和解释,这个费用估算模型就成为项目回购价款的敏感因素判断模型的构建基础。以“施工二次招标型”BT模式为基础,不考虑其他类型BT模式的个别影响。本文前述研究认为只有“施工二次招标型”BT模式才符合投融资加建设BT模式的根本性质,因此对于BT项目回购价款估算表达式也将以此为基础来给出。至于“直接投资型”和“施工同体型”BT模式,这两种类型的BT模式将影响到项目回购价款算式中选取的具体指标各自数量上的差异,但并不影响算式中各变量之间的内在关系即指标间具体运算关系的差异,这种BT模式类型不同产生的算式中运算关系的差异本文将通过模型修正的办法加以解决。指标的选取:重点考虑主要因素和关键因素。通过对BT项目回购价款影响因素的作用机理分析,可以看出影响BT项目回购价款一般估算表达式的所有因素在某种程度上均带有不同程度的不确定性。本文根据影响BT项目回购价款的六个主要因素,抽象出如下四个指标作为构建项目回购价款一般估算表达式的主要影响参数:资金投入额(P)、建设工期(N)、资金成本率(R)、回购期数(M),次要因素以随机误差项列示的办法予以解决,进而简化模型的推导过程。其中,资金投入方式和工期变更体现为资金投入额(P),建设工期对应的是建设工期(N),融资利率和投资回报率体现为资金成本率(R),回购期限对应的是回购期数(M),资金投入时点和回购价款的支付方式具体表现为以上四个指标在算式中的运算关系。资金成本率统一给定,借入资金和自有资金均计算融资成本。鉴于本文研究的重点,本文不对投资方自有资金的投资回报率进行单独研究,而是参照BT项目实务运作中的做法,不区分借入资金和自有资金,统一给定一个相同的资金成本率来确定。(2)项目回购价款的一般估算表达式。工程建设费用。国内学者的研究和相关政府法规对工程建设费用内容和构成的理解和规定基本一致,大体分为建安工程费、设备及工器具购置费和工程建设其他费三部分。因此,工程建设费用可表示如下:C=C1+C2+C3… (1)。式中:C 为工程建设费用;C1 为建安工程费用;C2 为设备及工器具购置费用;C3 为工程建设其他费用。建设期融资成本。BT项目中建设期融资成本的计算均采用复利方式,按照资金投入的时间点、资金成本率和投入金额即可计算出投入资金的融资成本。一般情况下,建设期资金均为期初投入,则资金一次性投入情况下BT项目建设期融资成本可表示如下:IC=P(1+R)N-C…(2)。式中:Ic 为建设期融资成本;P 为 投入的资金数额;R为资金成本率;N 为建设期数。回购期融资成本。实务中,回购价款的支付方式分为等额本息和等额本金两种方式,因此回购期融资成本的估算也分为两种算式来表达。一般情况下,回购期资金的支付均为每期期末支付,则BT项目回购期融资成本可表示如下:等额本息方式:Ir=M(C+IC)■-(C+IC)…(3)。等额本金方式:Ir=(C+IC)R■…(4)。式中:Ir 为回购期融资成本;R 为单期资金成本率;M 为回购期数。BT项目回购价款一般估算表达式及其求解。上述各项费用之和,即为BT项目回购价款(Repurchase Price)。如果用 表示项目回购价款,则整理并化简之后的BT项目回购价款估算表达式如下:等额本息方式:Cr=P(1+R)N■…(5)。等额本金方式:Cr=P(1+R)N[1+■]…(6)。

( 二 )不同参数的项目回购价款估算表达式的修正 (1)资金投入方式和时点的修正。在确定项目回购价款估算表达式时,假定资金为期初一次性投入。但在BT项目实际运作过程中,由于项目性质和特点不同,项目建设资金的投入方式大部分是按建设进度分次、分批投入,资金投入的时点有时也可能会是每期期末、每期期中或以上时点的组合方式,这时就有必要对给出的项目回购价款估算表达式中的资金投入额进行修正。设每期期末、每期期中或以上时点的组合方式投入的单期资金投入额为P',此时项目回购价款估算表达式中资金投入额(P)在这种情况下可表示为:P■P'(1+R)-n…(7)。(2)不同计息周期的修正。在确定项目回购价款估算表达式时,假定资金支付以一年为一个周期。但在BT项目的实际操作中,资金投入和回购资金的支付有些项目是以季度、月度为一个计算周期的,这就要求对构建的项目回购价款估算表达式中的单期资金成本率进行修正。设给定的年资金成本率R',则不同计息周期下单期实际资金成本率(R)可表示为:R=(1+■)m-1…(8)。(3)通货膨胀的修正。当项目的建设周期和回购周期比较长时,要考虑通货膨胀对项目回购价款的影响,并尽可能对其进行量化。即需要将名义利率调整为实际利率,用以计算项目实际的融资成本。设给定的单期名义资金成本率为R'',则单期实际资金成本率(R)可表示为:R=(■)-1…(9)。

( 三 )项目回购价款的敏感因素弹性及敏感因素判断模型 本文构建的项目回购价款估算表达式可以看成是受资金投入额(P)、建设工期(N)、资金成本率(R)、回购期数(M)四个因素作用的一个多元函数,通过对项目回购价款模型中设定的四个指标各自的敏感弹性进行数理推导,即可在此基础上建立项目回购价款的敏感因素判断模型。(1)敏感因素弹性及其求解。根据式(5)和(6),如果将■看成等额本息回购方式下的项目投资的投资回收系数,将■看成等额本金回购方式下项目投资的投资回收系数。设:■=A1;■=A2。利用MATLAB7.0软件,分别对式(4-5)、(4-5)中的四个参数求偏导数,计算项目回购价款估算表达式中资金投入额(P)、建设工期(N)、资金成本率(R)、回购期数(M)各自的敏感弹性EP、EN、ER、EM。于是,得到基于项目回购价款一般估算表达式的各因素敏感弹性通用表达式:EP=■…(10)。ER=■=■+1-A1(1+R)-(M+1)=■…(11)。EN=■=Nln(1+R)…(12)。EM=■=1-A1ln(1+R)■=■…(13)。(2)敏感因素判断模型及其简化。设项目回购价款估算表达式各参数资金投入额(P)、建设工期(N)、资金成本率(R)、回购期数(M)分别为X1、X2、X3和X4,其变动幅度分别为λ1、λ2、λ3和λ4,项目回购价款由原来的Cr变为Cr',即Cr'=Cr+ΔCr。当某个参数Xi变动λi时,则该参数Xi引起项目回购价款变化率为?鄣Cr/Cr=λiEXi。相应的,项目回购价款的变动量为ΔCr,Xi=λiEXiCr。当多个参数以不同幅度同时发生变动时,则项目回购价款总变动率(Δλ)和总变动额(ΔCr)可表示为:Δλ=■λiEXi… (14)。ΔCr=■ΔCr,Xi=Cr■λiEXi…(15)。式(15)即为建立的敏感因素判断模型。此时,基于敏感因素判断模型的变动后项目回购价款估算表达式则可以表示为:Cr'=Cr+ΔCr=Cr+Cr■λiEXi =Cr[1+■λiEXi]…(16) 。(3)敏感因素判断模型中各因素变化临界值的求解。设项目回购价款控制额(即变动后的项目回购价款)为Cr',且Cr'=Cr+ΔCr。若Cr'已知,则有项目回购价款变动率β=Cr'/Cr已知。因此,求解敏感因素判断模型中各因素临界值的函数变为:■λiEXi=β-1… (17)。式(17)中,除参数λi外其余参数均为已知变量,λi即为第i个因素单独变动的临界值。相应的,也可以根据若干个参数同时以不同幅度变动的组合,判断项目回购价款投资控制额是否落在指定区域。

四、BT项目回购价款敏感因素判断模型应用分析

( 一 )项目基本情况 ××路市政道路建设项目是某市西北部重要的交通干线工程,该项目属于政府投资的非营利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内容包括道路施工、桥梁架设、管道工程及照明绿化等部分。道路规划红线宽60米,道路等级为城市主干路I级,主要数据如表(1)所示。项目合同主要条款和敏感因素指标:(1)资金投入额(P)。《××路BT合同书(草案)》中《BT项目回购办法》(附件2)约定,××路项目中建设期不计融资成本,工程建设费用即为回购基价,因此本项目资金投入可以看成是建设期初一次性投入,与本文构建模型时的假设一致。另外,可原谅的工程变更、工程索赔等产生的费用要视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具体情况而定,因其不确定性在以下分析中将不考虑其对资金投入额(P)的影响。(2)建设工期(N)。《××路BT合同书(草案)》中《工程建设合同》(附件1)、《BT项目回购办法》(附件2)约定,建设期不计融资成本,项目工程建设费用即为回购基价,因此尚航路项目建设工期可以看作为零。至于因建设工期内及工期的延长可能出现的贷款利率调整因素,仅表现为回购期融资成本的变动,在运用模型具体分析本项目建设工期参数时可不予考虑。(3)资金成本率(R)。《××路BT合同书(草案)》中《BT项目回购办法》(附件2)约定,回购期资金成本率直接采用5年期贷款基准利率计算。因此,本项目资金成本率按项目启动时中国人民银行2011年4月6日公布的3-5年人民币贷款利率6.65%计算。此外,本项目投资人的投资回报作为一个单独的加项以项目投资管理费形式出现,按工程结算造价的固定比率1.5%提取,此部分因素不影响资金成本率(R)的变动。(4)回购期数(M)。《××路BT合同书(草案)》中《BT项目回购办法》(附件2)约定,××路项目回购价款的支付采用等额本金的方式,回购期数为4期。此外,由于项目管理费未被包括在回购基价中,这部分资金虽分期支付但不计算融资成本,因此从发起人的角度来看项目管理费可以看做是项目回购价款的固定组成部分,不影响回购期数。

( 二 )项目回购价款的敏感因素判断模型 (1)计算各敏感因素指标的敏感弹性值(EXi),确定各因素变化次序:EP=■=1;ER=■=■=■=0.1426;EN=■=Nln(1+R)=0×ln(1+6.65%)=0;EM=■=■=■=0.1140。由以上计算结果,得出EP>ER>EM>EN,故××路项目回购价款Cr对各敏感因素的敏感次序依次为:资金投入额(P)、资金成本率(R)、回购期数(M)、 建设工期(N)。(2)××路项目回购价款敏感因素判断模型。?驻λ=■λiEXi=λP+0.1426λR+0.1140λM;?驻Cr=■λiEXi=Cr(λP+0.1426λR+0.1140λM)。式中,项目回购价款变动率和变动额是一个各敏感因素变动率为未知数的函数。只要明确了各敏感因素变动率,即可计算出项目回购价款的变动额和最终的项目回购价款,从而即可对项目是否可行做出评价和修正。

( 三 )项目回购价款的确定及建设方案的选择 假设投资方基于行业惯例和自身利益考虑,提出以下两种修正方案:协议草案其他条款不变,若建设期不计算融资成本,则回购期资金成本率应在5年期银行基准贷款利率的基础上上浮3个百分点,按9.65%计算。由于项目造价中已包含有施工利润,投资人管理费部分则相应取消;协议草案其他条款不变,建设期仍不计算融资成本。发起人回购期按季度为一期,即每期还款6.25%。同时,投资人管理费部分计入项目回购基价中,并计算回购期融资成本。

(1)计算项目回购价款的总变动率(?驻λ)。根据投资人提出的以上方案,计算项目回购价款总变动额如下:

方案一:?驻λ1=λP+0.1426λR+0.1140λM=1×0+0.1426×(■-1)+0.1140×0=0.0643

方案二:R=(1+■)-1=(1+■)4-1=6.82%

?驻λ2=λP+0.1426λR+0.1140λM=1×(■-1)+0.1426×(■-1)+0.1140×0=0.0186

(2)项目评价及最终方案的选择。按××路项目《BT合同书(草案)》有关条款,不含单独作为最终加项反映的投资人项目管理费情况下各因素变动前项目回购价款为:Cr=P(1+R)N[1+■]=54364.75%×(1+6.65%)0×[1+■]=63402.89(万元)

则原方案最终项目回购价款为:Cr=63402.89+54364.75×1.50%=64218.36(万元)。方案一最终项目回购价款为:Cr1'=Cr+?驻Cr1=63402.89(1+0.0643)=67479.70(万元)。方案二最终项目回购价款为:Cr2'=Cr+?驻Cr2=63402.89(1+0.0186)=64582.18(万元)。根据以上计算结果,可以得出结论:××路BT项目中,原方案项目回购价款最低,方案二次之,而方案一项目回购价款最高。对于发起方(政府)来说,如果投资方能接受发起方(政府)合同草案提出的方案,则对发起方最为有利。如果投资方不能接受发起方提出的方案,则发起方(政府)应选取方案二来签署相关合同,相较方案一,发起方(政府)可节省未来财政支出2,897.52(67,479.70-64,582.18)万元。

( 四 )敏感因素判断模型在项目回购价款确定中的应用分析 (1)敏感因素判断模型的应用效果和效率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从以上应用效果对比表可以看出,三个方案中运用敏感因素判断模型确定的尚航路项目回购价款与传统计算方法确定的结果基本一致,说明敏感因素判断模型在BT项目回购价款确定过程中完整反映了各敏感因素的变动及其规律。但判断模型法的计算步骤要明显精确于传统方法,主要是得益于前者计算过程中尾数丢失较少的缘故。与传统方法相比,本文构建的基于项目回购价款的敏感因素判断模型在BT项目回购价款的确定和控制方面具有较高的应用效率。表(3)针对传统方法与敏感因素判断模型法在项目评价过程中应用效率问题,以定性描述的方式从两种方法的使用假设、应用广度、数据处理能力、计算工作量、结果精度以及额外考虑因素等方面对其应用效率进行了结论性的归纳。(2)敏感因素变化临界值的应用分析。仍以××路项目的已知资料为基础,假设项目发起方要求××路项目最终回购价款变动幅度不超过《BT合同书(草案)》条款约定的±10%,其他条款不变。由式(17)计算各关键敏感因素变化临界值如表(4)所示。通过敏感因素临界值表可以看出,××路项目若只进行单因素控制,欲使最终项目回购价款变动幅度不超过10%,必须使资金投入额(P)的增长幅度控制在10%以内,或者使资金成本率(R)的增幅不超过71.43%即年利率不超过11.40%(6.65%+6.65%×71.43%),又或者回购期数(M)的延长幅度小于90.91%即项目回购期数不能超过4年11个月(4+12×90.91%)。同样可以计算出项目回购价款变动不同幅度下各敏感因素单因素控制的临界值范围。另外,从各因素组合的角度来看,若要将最终项目回购价款变动幅度控制在某一变化幅度内,还可以同时进行多因素、不同幅度的多方案控制组合,从而扩大了敏感因素判断模型的适用范围。

五、结论

本文研究认为:项目回购价款是指项目建设完成并移交结束后,经发起方(政府)和投资方双方按照合同约定条款审定,发起方(政府)所应支付的全部工程建设费用及其融资成本和投资回报,包括工程建设费用、建设期融资成本和回购期融资成本三部分。其中工程建设费用和建设期融资成本构成项目回购基价,成为计算项目回购期融资成本和最终确定项目回购价款的基础。影响BT项目回购价款的诸多不确定性因素中,资金投入方式、资金投入和回收的时点、建设工期及工程变更、融资利率和投资回报率、回购价款支付方式以及回购期限是主要影响因素,这些因素通过不同的影响机理会对项目回购价款的形成产生关键性的重大影响。影响BT项目回购价款关键因素,可以抽象为资金投入额(P)、建设工期(N)、资金成本率(R)、回购期数(M)四个经济参数,作为构建项目回购价款敏感因素判断模型的函数变量。研究发现,这四个经济参数对项目回购价款的影响程度大小是存在差别的,通过敏感因素判断模型可以量化这种影响程度的大小,从而为项目回购价款的确定及控制提供定量化的决策依据。BT项目的回购价款可视为该项目产品的最终取得价格,本文构建的项目回购价款敏感因素判断模型,一方面可以为具体BT项目不同方案的选择和合同相关条款的确定提供实践意义上的理论指导,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量化项目回购价款各关键影响因素变化的临界值及其组合,为项目投资是否可行提供重要的评价依据。

参考文献:

[1]严玲、赵华、杨苓刚:《BT建设模式下回购总价的确定及控制策略研究》,《财经问题研究》2009年第12期。

[2]万先进:《BT项目风险分析》,《重庆交通学院学报》2005年第24期。

[3]林平:《基于BT模式的建设工程工期索赔问题研究》,《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27期。

[4]钟炜、王博:《BT项目回购阶段业主方回购价款的确定分析》,《建筑经济》2010年第9期。

[5]周洛华:《金融工程学(第二版)》,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6]蔡毅、邢岩、胡丹:《敏感性分析综述》,《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第44期。

[7]陈文东:《弹性、杠杆及敏感性分析》,《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年第14期。

[8]程崇祯、蔡一鸣:《关于弹性理论的几点拓展》,《学术研究》2003年第1期。

[9]全国造价工程师执业资格考试培训教材编审组:《工程造价计价与控制(2009版)》,中国计划工业出版社2009年版。

[10]H.克雷格.彼得森,W.克里斯.刘易斯著,庆译:《管理经济学(第四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1]程启月:《评测指标权重确定的结构熵权法》,《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10年第7期。

[12]庞彦军、刘开第、张博文:《综合评价系统客观性指标权重的确定方法》,《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1年第8期。

[13]张旭梅、李志威:《具有动态指标偏好的多指标决策方法》,《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2007年第4期。

[14]Woodward D.G..Use of sensitivity analysis in build-own-operate-transfer project evaluatio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ject Management,1995.

[15]Confoy B.,Love P.E.D.,Wood B.M.and Picken D.H..Build-Own-Operate—The Procurement of Cor- rectional Services.Proceedings of the CIB W92 and CIB TG23 Joint Symposium,Chiang Mai, Thailand,November 1998.

[16]Akintola Akintoye,Craig Taylor,Eamon Fitzgerald.Risk analysis and management of Private Finance Initiative projects. Engineering,Construction and Architectural Management,1998.

[17]Guasch.J.Luis.Granting and Renegofiating Infrastructure Concessions:Doing It Right.Washing- ton, D.C..World Bank,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