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营决策分析的方法范文

时间:2023-06-30 17:57:0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经营决策分析的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经营决策分析的方法

篇1

关键词:奥运会场馆;建设规模;决策分析法

中图分类号:G818.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08)06-0724-03

在北京举办的2008年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对中国来说既是一个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难得机遇,又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在短期内新建和改造近百个体育场馆,不仅能够促进体育设施的快速发展,也能给建筑业快速提高规划设计、施工和建设管理水平提供一个契机。为举办综合性国际体育赛事而大规模建设体育设施,在北京的城市建设史是第一次,其组织和管理工作是一项复杂的开放系统工程。

从2001年7月申办成功到2008年8 月正式举办,北京奥运会的筹备工作分为前期准备、全面建设和完善运行三个阶段。2001年底至2003年底为前期准备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工作内容为组建筹备工作机构,研究制定战略目标和工作计划,开展场馆设施建设前期工作和启动市场开发;2003年底至2007年7月为全面建设阶段,主要工作内容为陆续开工和基本建成比赛和训练场馆、相关设施及城市基础设施,制定赛时运行计划,开展多项赛事筹备工作;2007年7月至2008年奥运会开幕前为完善运行阶段,主要工作内容为通过在奥运会前举办一系列体育赛事,测试场馆和城市设施配套条件,演练赛事组织管理和城市保障工作,使全部筹备工作逐步就绪。

1控制奥运会场馆建设规模问题的形成

从上述筹备工作进程可以看到,场馆设施建设是奥运会筹备中开始最早、历时最长的一项工作,也是其它各项筹备工作得以顺利进行的重要物质基础。北京奥运会从筹备工作的前期即开始了场馆设施建设的可行性研究和规划设计工作。

2007年初,建设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财政部等五部委联合了《关于加强大型公共建筑工程建设管理的若干意见》,要求重点加强文化、体育等大型公共建筑建设标准的编制,完善项目决策依据。规范和加强对政府投资的大型公共建筑工程可行性研究投资估算、初步设计概算和施工图预算的管理,严格执行经批准的可行性研究报告投资估算和初步设计概算,可行性研究报告批复的建设规模,原则上在初步设计等后续工作中不得突破。在实践中,北京奥运会场馆建设前期工作是按照这样几个步骤来完成的:

1) 根据奥运会基本赛时使用要求进行场馆建筑方案设计。

2) 在方案设计的基础上开展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经过批准的可行性研究报告确定了场馆建设规模(包括主要使用功能、建筑面积和建设投资)。

3) 依据可行性研究报告确定的建设规模进行场馆建筑的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

由于控制场馆设施建设规模的关键是控制建设前期工作规模,上述“环环相扣”的工作步骤,其目的是为了有效控制场馆规划设计阶段的建设规模。

有效地控制建设规模是北京奥运会场馆设施建设管理工作中普遍遇到的问题。

建筑面积和建设投资是构成场馆设施建设规模的两个主要指标。其中基础指标是建筑面积。因此,控制建设规模的关键是控制建筑面积。

在北京奥运会场馆设施规划设计阶段,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已经批准了各场馆的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据此,各场馆设施初步设计建筑面积和建设总投资不得超出已批准的建筑面积和建设投资控制数。

由于场馆设施规划设计是一个由方案设计到初步设计,再到施工图设计的逐步深化过程,因此对使用需求的满足只能随设计深化的程度来逐步落实。在方案设计阶段,由于场馆设施建设项目仅在可研程度,目的是解决建设立项问题。场馆设施的各个赛时使用者尚未到位,各方面提出的使用需求还较为笼统,多在需求分类层面上。对建筑面积的测算主要采用按照既往同类经验值进行框算的方法。到了初步设计阶段,场馆设施已立项,各赛时使用者已明确。他们不但会从各自负责业务工作的角度强调各自需求的合理性和重要程度,而且往往还会提出新的需求,以尽可能地使自己负责业务范围内的使用需求得到满足。相应在场馆设施初步设计阶段,各赛时使用者提出的需求内容细化、数量增加、范围扩大。使用需求的膨胀通常会引起初步设计建筑面积大大超出已经批准的可行性研究报告所确定的控制指标。

在所有赛时使用功能需求不可能得到同时满足的情况下,如何对其进行区别分类、合理排序,在已批准的场馆设施建筑面积范围内解决全部使用需求?这就构成了控制奥运会场馆设施建设规模的问题。

2应用决策分析方法控制奥运会场馆建设规模的基本思路

运筹学多目标决策分析方法――层次分析法,为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了一种有效的系统分析方法。

层次分析法的应用过程体现了人的决策思维基本特征,即分解、判断与综合。是在对复杂决策问题的本质、影响因素及其内在关系等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利用较少的定量信息使决策的思维过程数字化。从而为多目标、多准则的复杂决策问题提供简便的决策方法。尤其适用于解决在实践中对决策结果难于直接准确计量的问题。层次分析法将定性与定量相结合,便于决策者之间彼此沟通,是一种十分有效的系统分析方法。

奥运会场馆设施建设前期工作的主要内容是进行建设可行性研究和规划设计。而前者是场馆决策,后者是组织实施。因此,应选择规划设计阶段作为控制建设规模的研究对象。

在奥运会场馆设施的规划设计阶段,主要赛时使用者已经基本明确。这些使用者对未来场馆设施使用功能所提出的要求,就构成了奥运会场馆在规划设计阶段必须考虑的赛时使用功能需求,即规划设计阶段的需求影响因素。这些影响因素对场馆设施建设规模的构成产生重要影响。使用需求的无限膨胀引起场馆建设规模的扩大,而不合理的建设规模又不能为奥运会举办提供必要的保障条件。因此,研究解决好赛时使用功能需求与场馆建筑面积控制指标之间的矛盾,使场馆建筑设计实现对使用功能需求合理分类,区别对待,才能有效地控制场馆设施建设规模。

应用层次分析法控制奥运会场馆建设规模的基本思路:

1) 基于以上认识和分析,选择场馆规划设计阶段作为决策分析系统,以场馆建设可研报告确定的建筑面积作为总目标,弄清规划设计阶段的所有需求影响因素。

2) 按照区别是否必须在设计阶段解决,是否可以综合考虑的原则对所有需求影响因素进行甄别,找出场馆规划设计阶段引起建筑面积扩大的真实影响因素。

3) 对真实需求影响因素建立层次分析结构数学模型,将定性问题转化为定量问题。

4) 结合奥运会赛事组织和场馆建设实际工作,建立判断准则的数学矩阵。以赛时使用需求、赛后经营管理和可行性研究报告确定的建设投资作为影响因素重要性的判断准则,分别计算出不同的权重数据组。

5) 进行数学计算,并对计算结果进行一致性检验和总排序。

6) 运用计算结果对真实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提出控制场馆规划设计阶段建设规模的对策。

3应用层次分析法控制国家体育场规划设计阶段建设规模的探讨

3.1层次分析法的应用国家体育场是2008年奥运会的主体育场和北京奥林匹克公园内的标志性建筑,将成为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留给城市的宝贵遗产和城市建设的新亮点。北京奥运会期间,国家体育场将举行开、闭幕式和足球、田径比赛,可容纳观众91 000人(其中临时坐席11 000个)。奥运会后国家体育场将成为北京举办各种大型体育赛事和活动的重要设施。

在国家体育场规划设计阶段,国际奥委会、国际田联、国际足联及其它有关组织机构都对国家体育场的奥运会赛时使用提出了各种各样的要求,同时都强调各自需求的重要性并努力使之实现。随着规划设计阶段的深入,开、闭幕式设计、安保、交通、观众服务等赛时使用者逐步明确,各方提出的赛时使用需求更加具体并不断膨胀,达到12个方面之多。

但国家体育场的建设规模在国家发改委批复的可行性研究报告中就已经确定为总建筑面积14.5万平方米。同时国家体育场的建设还必须考虑赛后使用要求和在可研报告确定的建设总投资内限额设计,因此,膨胀的使用需求与已确定的建设规模之间就形成了一对矛盾。实际工作中,奥运会组织方在“穷尽需求”的指导思想下提出的大量赛时使用要求由于缺乏相应的甄别和制约机制,曾一度引起国家体育场初步设计大大超出已批准的建设规模。通过采取措施虽然进行了压缩,但在建设过程中又出现了“反弹”。因此,在规划设计阶段采取有效措施,来合理地确定国家体育场在规划设计阶段所面对的各种需求影响因素,并将这些需求影响因素按照重要性程度进行排队,在建筑功能设计中对它们区别分类,合理优化,是有效控制国家体育场建设规模的基础工作。需要寻找一个科学可行的理性方法来解决。

按照区别是必须在设计建设阶段解决,还是可以通过赛时组织或搭设临时设施来满足,以及是否可以对使用要求综合考虑的原则,可以将国家体育场面对的12方面需求因素甄别归纳为以下8个方面:运动员和赛事管理人员需求、观众需求、贵宾需求、新闻媒体需求、竞赛技术需求、竞赛服务需求、安保交通需求、临时设施需求。

目标层G:是经过计算得出的结果,即对应于不同条件下的需求影响因素排序。

准则层C:代表三组不同条件,即要达到的建设目标和制约条件。

措施层A:经过甄别归纳出的8个真实需求影响因素。

在国家体育场建设规模已经确定的情况下,实际上不可能满足所有的使用需求。可以看出,对上述8个方面使用需求影响因素进行区别分类,合理优化的过程,实质上是一个典型的目标评价排序问题。由于评价排序的对象都是定性的,评价的过程可以尝试采用层次分析法,将定性的问题转化为定量的问题,通过建立层次递阶结构模型(图1)来求解。

按照上述模型所生成的判断矩阵,经过运算得出各影响因素的重要性排序。对影响因素重要性最终排序结果分析如下:

在国家体育场规划设计阶段,如果以满足赛时需求为主要目标,运动员及赛事管理使用需求的重要性要远远高于其它各方面使用需求因素。因此在国家体育场规划设计阶段的诸多赛时使用需求中,应当选择运动员及赛事管理使用功能需求作为建筑功能设计的首要满足目标。

如果分别以赛后经营管理和满足已确定的建设投资控制数为主要目标,则相应的需求影响因素重要性排序情况也会发生改变。但是运动员与赛事管理需求因素和观众需求因素的重要性排序仍在最前列。这意味着即使以满足国家体育场的赛后经营管理和场馆建设总投资为目标,也必须将运动员与赛事管理及观众的赛时使用要求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这种情况下,赛时临时设施需求的重要性就明显上升。这意味着在考虑国家体育场赛后经营管理需求和控制建设总投资时,可以通过减少场馆永久建筑和设施规模、增加赛时临时设施设置的措施来兼顾赛时使用、赛后经营管理和降低建设成本。

3.2几点思考1) 从国家体育场的应用尝试可以看出, 在奥运会场馆设施建设的规划设计阶段,可以采用运筹学多目标决策的层次分析方法,构建层次分析结构数学模型对所有赛时使用需求的重要性程度进行排序,以达到在建筑设计中对功能需求合理分类,区别对待,有效控制场馆设施建筑面积,进而控制建设规模的目的。

2) 应用层次分析数学模型进行排序计算的结果,与当初国家体育场在规划设计阶段通过反复纷繁的讨论后,采用定性方法选择的以赛时使用需求作为建筑功能设计首要满足目标的实际做法是一致的。但采取数学模型计算的方法简捷易用,效果直观,而且定性与定量相结合,便于在场馆设施规划设计阶段参与讨论的各赛时具体使用者之间采用量化明晰的方式彼此沟通,并提高工作效率。

3) 采用数学模型计算的方法,还可以区别以赛后经营管理作为首要满足目标和以控制建设投资作为首要满足目标的不同情况,通过对各使用需求重要性程度的不同排序,对场馆设施建筑功能设计的不同结果进行模拟。分别计算出兼顾赛时使用需求、赛后经营管理和控制建设投资这三种情况下的不同结果和相应需要采取的措施。从而使奥运会场馆设施在建筑功能设计时实现多方案比较和设计优化。

4) 定量分析结果显示,对于奥运会场馆设施的规划设计,在分别选择以满足赛时使用功能需求、赛后经营管理需求和控制建设投资作为主要实现目标时,运动员与赛事管理需求和观众需求在所有使用需求因素中均排在首位。这反映了奥运会比赛场馆设施的建筑功能设计首先要满足体育功能,也与体育建筑设计建设的基本宗旨相一致。5) 在以满足赛后经营管理需求作为主要目标和考虑控制场馆设施建设投资时,可以采用大量搭设赛时临时设施的方法来实现奥运会场馆设施赛时赛后的转换。这为综合考虑场馆赛时赛后使用,和根据不同场馆建设项目的情况,采用不同资金来源渠道来满足赛时使用要求提供了多种实现对策,也为控制场馆建设投资提供了一条新思路。

6) 北京奥运会场馆设施建设前期工作和工程实施的时间表明,组织这样一项庞大复杂的开放系统工程,如果仅仅固守于已有的常规模式和主要靠采取行政手段来管理是远远不够的。不能及时破解实际工作中涌现出来的大量新鲜问题,就无法完成举办一届有特色、高水平奥运会的历史使命。必须充分认识体育运动赛事组织和工程建设的实践性、多样化特点,尊重客观规律,深入分析实践中出现的主要矛盾和问题,运用现代管理理论和方法去创造性地工作,不断完善组织实施方面的具体对策和措施。

这里探讨的虽然是北京奥运会场馆设施前期工作中所出现的问题,而且随着2007年场馆设施建设的基本完成,这一应用系统决策分析方法也没有机会回到奥运会场馆建设工作中去具体应用了。但是对于今后其它大型综合性体育赛事(如亚运会、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全运会、城运会),以及类似大型公共文化活动的组织筹备和设施建设管理,是否可以提供一些有益的反思和借鉴呢?

参考文献:

[1] 北京市“2008”工程建设指挥部办公室. 2008年奥运会北京地区31个比赛场馆基本情况(2005年2月版)[R].北京:北京市“2008”工程建设指挥部,2005.2.

[2] 《奥运工程设计大纲》编写组.国家体育场奥运工程设计大纲[R].北京: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组织委员会,2002.

[3] 许树柏.层次分析法原理[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1988.

篇2

关键词:企业经营决策 因素 决策

影响企业经营决策的因素有很多,比如,企业经营者对于经济信息的掌握程度、经营目标的准确性、决策者水平和其他一些外界因素。因此,本文将详细分析影响企业经营决策的因素有哪些,探讨企业如何进行科学地经营决策,从而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益,使企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一、企业经营决策的影响因素

1、决策者水平

在市场经济下,企业经营者要管理现代企业,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并且掌握一些现代化管理工具。其次,企业经营者必须树立时间观念、市场观念、信息观念、系统观念、发展观念、风险观念、用户观念和效益观念,这些都是现代化管理理念的体现。最后,企业经营者还应该学会用优化分析和定量分析技术,掌握系统分析方法,掌握现代化管理方法和定性分析。

2、经营目标准确度

经营目标就是指将生产任务具体化,一个企业的经营决策是否正确,得看它有没有确定可行的生产任务目标,如果其确定的生产任务目标符合客观的实际,那么企业的经营决策就是正确的。因此,经营目标准确度问题是做经营决策的中心问题。

3、经济信息掌握程度

企业只有及时掌握准确、完整的经济信息。在企业经营者做出决策之时,他必须搜集生产经营过程中的经济信息,对经济信息进行分析、综合和加工,从而制定准确的经营目标。因此,科学的经营决策依赖于准确、使用、及时、充分的经济信息。

4、其他因素

除了以上三种影响因素之外,企业的经营决策还受一些其他因素的影响,比如业务技术人员素质、企业管理和组织的效率、物质资源的丰富程度等等,这些因素都会影响决策者的决策水平。

二、企业经营决策要求

企业要想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做出科学、正确的经营决策。从企业来讲,要做出令人满意的经营决策,就必须具备以下四点要求:

1、掌握科学的决策方法和程序

在企业进行经营决策之前,首先,必须做大量的调查研究,调查企业的内外条件,通过调查发现企业存在的问题,并且分析问题,再对每个方案进行评价,权重每一个方案,从而从中选出最佳的方案;最后是实施方案,用具体的方法和措施落实方案的实施,然后进行信息反馈和调整,当发现方案在实施的过程中出现偏离目标时,应该及时纠正和调整。

科学的决策方法是指计量决策法和主观决定法,后者是主要的决策方法,它是指决策者凭借自己的判断力和经验做出决策的方法。前者是指利用数学工具的方法,用在重复性比较强的程序性决策。所以当经营决策的难度比较大时,那么就要使用到计量决策法。企业具体该用哪种方法,得看当时的实际情况,也可以同时用几种方法。

2、遵循科学原则

企业在做经营决策时,必须遵循一些原则。第一是整体发展原则,就是说企业在做经营决策时,必须将企业看成是一个完整的整体,从全局的角度出发,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企业的过去、现在和将来。第二是实事求是原则,就是说企业的经营决策必须符合实际的需要,并且有实际的可能性。第三是信息的准确、完整原则,企业的经营决策是否正确,跟掌握的经济信息准确性和完整性有很大的关系,所以企业一定要广泛搜集各类信息,并且对信息进行统计和分析。第四是对比选优的原则,也就是说企业在做经营决策时,应该集思广益,从多种具有可能性的方案中选择最好的方案。第五是减少副作用的原则,也就是说企业在执行方案的时候,可能会产生一些副作用,所以企业必须在之前正确地估计决策方案的副作用,从而将副作用降到最低程度。第六是坚持民主的原则,也就是说企业在制定经营决策时,一定要集思广益,听取各位专业的研究人员和专家的建议,从而发挥每个人的智慧和力量。

3、提高决策者素质

决策者素质对企业经营决策有着很重要的影响,他们素质的高低对企业的经营决策的科学性和正确性有着直接的影响。为了提高企业经营决策的科学性和正确性,决策者必须具备很强的风险预见性,能够按照经济规律办事情。其次,决策者还应该具有灵活的头脑和敏锐的市场洞察能力,看到市场的细微变化和发展的趋势,并且能够根据市场的变化作出灵活的决策。最后,决策者应该敢于开拓创新,为企业开创新局面。

4、全面了解企业环境

企业的环境包括企业的外部所处环境和企业的内部环境,企业的外部环境包括社会背景、国内外政治条件、经济因素和科学技术因素等等。企业主要要掌握国外的市场行情和国内的政策,比如说通货膨胀、市场利率、证券市场指数、购买力、潜在需求、购买动机、风俗习惯和可支配收入变动等。企业的内部环境是指企业的生产经营系统,它包括人、财、物。它的重点是产品、市场和财务。企业只有全面了解企业所处的环境,才能够对企业的发展情况有一个大概的了解,才能准确地做出判断。

三、总结

经营决策对企业的发展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它能够帮助企业规避风险,获取巨大的经济效益。影响企业经营决策的因素有很多,其中比较重要的有决策者的水平、经济信息掌握程度和经营目标准确性等。企业在做出决策时,就必须符合一定的要求,提高决策者素质,遵循科学的决策原则和程序等等,才能够做出科学、正确的经营决策。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银行数据挖掘;理论分析;典型算法;应用及效用

中图分类号:TP311.13

银行是现代经济的标志,也是现代经济活动中不可或缺的环节和工具,从银行诞生应用以来,银行业就需要处理大量的经营数据,银行数据记录手段也经历了数个阶段,从白纸黑字的账本到计算机信息化时代的银行数据信息系统,银行数据业务可以在业务交易流程、数据库建设、金融风险评估和经营决策分析等方面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从银行业本身的发展来看,商业银行的规模和类型都在逐年丰富,信息化和数字化的银行业务模式也逐渐成为商业银行的运行模本;现代银行更加重视客户本位思考,通过多样化的市场需求分析手段,可以为客户提供极具个性化的银行业务产品服务,吸引更多的潜在客户群;同时现代银行的风险管控意识更强,在市场经济节奏更快的当今社会,银行经营决策的风险评估效果决定了现代银行的经营走向;再者是网络终端服务和移动终端服务的迅猛发展,银行交易手段更加丰富,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移动证券交易等等电子支付交易方式的发展给现代银行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这一切都需要现代银行在数据处理分析能力上有新的应对措施。

1 数据挖掘和数据效用理论基础

数据挖掘的通用定义指的是从现有的大量存储数据中,采用数据撷取的方式,搜寻出感兴趣的、有价值的数据点或数据模块的数据处理技术。数据挖掘广泛地应用于商业金融领域,基于既定的商业化分析目标,可以依托于企业内部的金融数据系统进行数据分析,最终获得需要的商业经营规律和市场发展规律,并且能够在成熟的数据挖掘模型的支持下与其他分析工具和分析技术相结合,形成商业化的数据挖掘分析系统和分析软件。数据挖掘的功能需求决定了数据挖掘是一个典型的学科交叉项目,现代银行受到业务拓展发展的需求,在其数据挖掘技术的运用中广泛地的结合了数据库技术、智能学习技术、统计分析技术、模式识别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和神经网络技术,数据挖掘常分为六个技术类别:聚类、分类、估值、预测、相关性分组和关联规则分析、描述和可视化分析。

对数据资料的重视性促使了现代银行对数据利用效率的不懈追求,现代化经营模式中,数据已经成为最为重要的无形商品,作为商品的数据资料,其资本性和营利性决定了信息数据的效益最大化,由于数据资料的复制成本低、附加值高且利润丰厚的特点,数据信息价值理论已经成为数据效用分析的主要理论模式。

2 银行数据挖掘的应用分析

2.1 数据挖掘在银行客户需求分析中的应用

现代银行针对客户资料和消费记录都建立了功能庞大的消费市场数据库系统,对银行客户的个人资料、账户信息、交易历史记录、业务服务历史记录、理财数据和个人理财风险评估等进行了数据库仓储式分析,基于成熟的数据仓库逻辑分析模型,可以对每一个银行客户进行多维度消费分析,以交易历史纪录为例,交易历史纪录作为该分析维度下的分析主键字段,在其下端进行次元维度分析,对交易类型、交易金额、消费地点、存贷款交易、电子银行消费、手机银行消费、证券消费等进行子健分析,但是也要考虑到不同主键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关联性,此时可以考虑在客户数据仓库分析中建立星形数据模,在关联数据子健上进行数据溢出处理。在数据挖掘中主要采用的是聚类算法,在对客户数据进行详细的数据仓库建立之后,可以对客户进行数据特征值标定(如商业价值、交易类型、风险倾向等),以便于进行客户分类,在用户细分时,行为特征是主要的特征,自然属性是辅助的特性。

表1 聚类汇总表

业务类型 纸黄金 基金理财 外汇 个人金融 债券 贷款

业务渠道 柜台 电话银行 网上银汉 手机银行 自主服务 中间交易

由此可以得到详细的客户聚类,例如以年龄段为标准的20-30岁阶段用户(业务类型为纸黄金,业务渠道为网银和自助服务)、30-40岁阶段用户(业务类型为外汇和金融,业务渠道为柜台和自助)、40-50岁阶段(业务类型为基金债券,业务渠道为柜台服务)。

基于SQL Server Analysis Services分析工具,在银行原始交易数据库中进行聚类分析,选用Microsoft聚类算法对交易日志中的指定页进行类型搜索,在后处理模块中可以查看聚类分析结果。聚类算法进行数据挖掘时需要原始数据具有较强的分类性和数据关联性,才能在数据挖掘中针对特定数据属性和数据聚类进行分析,并且获得该属性在任意聚类中的数据分布情况,由此可以精确的知道特定类型客户的银行消费习惯和消费倾向,有助于银行稳固现有客户群,吸引潜在客户群体。

2.2 数据挖掘在银行决策分析中的应用

银行经营的各个环节都基本实现了信息化管理,银行综合业务系统为其提供了基础业务操作平台和统一账务处理系统平台,能够帮助银行实现有效的资源整合和集中管理。数据挖掘技术的应用能够全面提升银行系统的内控管理和风险管控水平,为银行的内部决策提供有效的数据支撑。

表2 数据挖掘与银行决策关系

数据源 数据处理 数据存储 决策分析

交易数据

客户信息

管理信息

外部信息 数据抽取

数据整合

数据加载 数据仓库 经营状况决策分析

数据监控 数据节点1 资产负债决策分析

数据刷新 数据节点2 风险管理决策分析

数据包装 数据节点3 客户需求决策分析

数据公布 数据节点4 银行财务决策分析

为了保障银行的经营效益、提升业务覆盖范围并预防经营风险,银行需要及时掌握市场动态并且做出经营调整,数据挖掘技术能够跟踪分析银行经营过程中的各个基本要素环节,通过比对分析自身产品的营收现状、竞争对手的经营现状,以及对资产负债率、银行坏账率和金融产品的销量,可以及时为决策层提供参考数据。商业银行的风险管控是其保障经济效益的关键,数据挖掘系统的关键性作用体现在对银行业务的全方位、多角度的可靠性分析和风险评估,基于银行内部的风险模型参数,在成熟的模式识别技术和智能分析技术的辅助下,可以提前对经营风险进行预判,以减少成本损失为风险数据挖掘模型约束,以保障经营效益最大化为风险决策目标,以调控决策方式为风险决策手段,可以进一步提高银行的资产质量。财务风险控制中数据挖掘的具体应用如下图所示:

图1 数据挖掘在银行财务决策分析中的应用分析

3 银行数据挖掘的效用分析

3.1 数据挖掘在银行风险控制中的效用

风险控制是银行日常经营活动中的核心内容,通常来看可以分为定性控制和定量控制两种方式,定性控制的关键是建立一套有效的风险控制管理体系,在多流程决策体系的协作下,构成风险管理知识,以非结构化数据的形式保存并流转使用;定量控制则更看重对经营实时数据的管理效率,建立一个基于客户需求和市场规律的量化风险控制体系统框架。银行信用评估体系要求银行用于信用评级的数据必须具备一定年限和质量标准,对数据样本量、样本时效性、业务覆盖范围、数据来源都有明确的要求。数据挖掘对于银行风险控制的关键性作用主要体现在对于银行信用风险控制、银行市场风险评估和银行操作风险管理上。

在信用风险控制上,数据挖掘主要是针对信用关键指标:违约率、违约损失率、违约暴露和违约期限进行针对性的数据挖掘分析,结合银行的信用评级动态变化和银行信用置信度的波动规律,在银行交易数据库中采用数据关联分析方法,对概念分层数据进行多层挖掘,提高数据挖掘的精准度;在对市场风险控制上,数据挖掘技术主要集中在市场风险识别和市场动态分析两方面,通过分析银行特征值数据在各种风险环境下的数据概率分布值,可以构建银行内部的市场风险模型,结合遗传算法和智能分析,可以针对市场发展规律进行智能风险评估决策;对于市场的偶然和不确定行为,通常数据挖掘会采用预测(predication)、时序分析模式(time-series model),通过遍历历史交易数据,能够对偶然性市场行为进行概念排序,采用模糊分析(fuzzy method)、证据理论(Evidence theory)等方法进行决策分析。

3.2 数据挖掘在银行产品创新中的效用

产品创新是提升银行市场竞争力的根本手段,数据挖掘的重要性则体现在数据分析准确性和有效性上,首先是对业务流程效率的数据分析,对于总行、分行、支行和营业网点的银行结构进行业务处理效能分析,通过实际交易数据和历史交易数据进行比对分析,可以有效的找出实际业务模式中的最大风险点,设计或优化业务流程,明确录入、审核、授权各岗位的职责,从而运用创新手段控制流程风险;采用产品规划的方法指导新产品的设计流程工作,则需要在产品设计理念、产品市场定位、产品竞争优势分析和产品风险控制上进行数据分析,通过数据挖掘技术可以在银行内部历史数据、行业共享数据和商业数据的基础上进行特征属性挖掘,并最终为新产品的量化定型提供有效的数据参考,并未新产品的市场价值进行定性和定量预测分析。

4 结束语

信息化时代背景下金融业的供需地位发生巨大转变,金融数据也从经营资料开始向数据商业化发展。基于详尽的量化数据系统,现代银行可以在高效数据分析模型的基础上对银行数据进行二次开发,提供数据分析服务。本文通过阐述银行数据的数据结构,分析了对银行海量数据进行数据挖掘的主要方法和应用模式,并评估现行银行数据挖掘方法的有效性和经济效益价值,为进一步提升银行数据挖掘的效能提供了新的思路。

参考文献:

[1]丁剑敏.数据挖掘技术及其在商业银行中的应用[J].市场周刊・财经论坛,2013(04).

[2]宓文斌.数据挖掘在银行信贷业务中的应用[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2012.

[3]王佳丽.财务诊断中的数据挖掘运用研究[D].南宁:广西大学,2012(05).

篇4

关键词:管理会计;企业管理;应用

中图分类号:F23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13-0119-02

随着经济的发展,现代管理会计在西方国家已经形成一门系统的、规范的、相对独立而又不断发展的学科。中国在20世纪70年代开始引进管理会计,由于中国经济环境的限制,管理人员的素质偏低,管理会计在实际运用中并不令人满意,比如许多企业的责任中心形同虚设,管理会计中的投资经营决策分析在企业运用更少,管理会计在中国还没有得到广泛的运用,也没有得到应有重视,本文拟对管理会计应用状况和一些技术方法的应用及其推广策略作粗浅分析,进一步发挥管理会计在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中的重要作用。

一、管理会计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作用

1.全面提供管理信息,为科学合理地进行经营管理奠定基础。管理信息的及时汇集,科学加工和合理的运用,是现代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正常进行的必备条件。现代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存在着大量而复杂的数量关系和非数量关系,形成各种财务会计资料、统计资料、业务资料及其他各种资料,管理会计用特定的方法,将这些资料进行加工、整理和改制,使之成为符合企业内部管理要求的特定数据,成为满足管理者开展预测、决策、规划、控制等项工作所需要的管理信息。

2.能动地参与经营决策,使管理会计成为企业管理者的决策依据。经营决策既是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的核心问题,也是管理会计的重要内容。正确的经营决策的制定,不仅需要及时掌握各种管理信息,而且需要科学地加工和运用各种管理信息。管理会计在向企业管理者提供各种管理信息的同时,还可卓有成效地帮助管理者进行决策和规划,能动地参与企业管理。各项规划、决策,尤其是属于全局性、战略性的规划、决策,虽然是由企业管理者做出的,但各项规划的具体内容和决策的具体方案却通常由企业内部各职能部门首先提出并进行必要的分析评价,管理会计在这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3.实行绩效考评,使优化企业管理有了保证。绩效考评,是管理会计的主要内容之一。通过对生产经营过程的监控,将预期目标的实际执行数与预计数的对比,可以使生产经营活动按照最优化原则进行,这是最终实现预定经营目标的可靠保证。例如,根据责任会计的基本原理,将企业的总体规划层层分解,落实到各个责任中心和个人在生产经营过程中随时记录各项指标的完成情况,以考核责任单位乃至每名职工的工作业绩,据此奖优罚劣,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各部门和全体职工的积极性,努力提高经济效益。

二、中国企业管理会计应用的现状

管理会计的发展与应用是与一定的经济环境、社会环境相关联的,中国目前管理会计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介绍引进国外最新研究成果上,西方国家管理会计的研究与发展是有其高度发达的经济背景的。由于目前中国的经济社会环境和企业实际状况等原因,管理会计的具体应用还很不理想,下面仅从企业内外部环境介绍其对管理会计的影响。

1.企业外部环境的影响。管理会计是一门面向未来的专门会计学科,它着重控制现在与预测,规划未来,分析未来将要采取行动的各种方案的可行性,管理会计与企业内部环境具有十分密切的联系,内部环境因素对管理会计能否普遍运用具有重要影响,然而由于许多国有企业自主经营权不落实,企业不能真正做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企业经营者在决策时要考虑到许多行政和社会等非经济因素的影响,不能重视管理所提供的信息,从而造成管理会计在企业中不能普遍运用。由于中国法律体系、金融体系不够成熟和完美,在一些企业中权大于法,执法不严的情况相当严重,这些都会滋出许多不规范因素,影响企业的经营活动,使管理会计在实际运用中缺乏保证,而管理会计只有在公平竞争的环境中才能为企业经营者提供有用的信息。

2.企业内部环境的影响。管理会计是为企业内部管理服务的,企业的内部环境主要取决于企业经营决策和管理人员素质,现代企业管理要求经营者不仅要懂经营,更要懂管理。在中国企业中,普遍流行把业务骨干提拔为领导,一些领导往往是重视抓生产,抓产品开发,注重财务会计运用,注重事后的记账、算账和报账,而对管理会计的方法了解不多,用之甚少。也不积极运用管理会计提供信息。究其原因:一是有的领导和会计人员未学过管理会计或虽学过一些基本知识,但没有系统掌握,对其知之甚少;二是受传统管理观念的束缚,未对管理会计的技术方法加以重视,而制约了管理会计在企业中的应用。

三、管理会计在企业中的应用

会计科学的发展比不上许多尖端科学,但是我们可以看到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环境的变化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入,管理会计各种技术方法在企业中将得到广泛应用。下面仅从管理会计中的本量利分析法、投资风险法,差量分析法,长期投资,决策分析法等方法在企业中的应用谈几点粗浅认识。

1.本量利分析法应用-T‘企业产品生产的保本点数量的计算。某企业有某种产品,产量是600件,成本每件12元,其中直接材料成本,每件3元,直接人工成本,每件4元,折旧和其他固定成本,每件5元,而此产品售价每件只有10元,即每售出1件,亏损2元,600件全售出,将净亏损1 200元。

按传统的知识,这种产品是赔本产品,不应该产销,但是按管理会计的认识,这种产品是所谓“创利”产品,为提高经济效益,不但应该产销,而是应该大产销而特产销。

销售收入减去销售成本等于毛利,这个公式我们很熟悉,在这里销售成本并不分为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所以按传统的成本计算方法,是把固定成本变动成本和在一起统算,这样统算的总成本如超过总售价,就认为是亏本了,由此而作出的决策,当然就是不应该产销。

但管理会计的算法就不同了,要按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两种成本分开算,尽管总成本超过售价,但只要变动成本低于售价,仍应认为是有利可图的产品,只有当销售收人连变动成本也无法补偿时,才算真正亏本。

在本例中,变动成本是每件7元,它低于销售单价,每件能创利3元。请注意:凡是创利的产品,只要生产上得去,就不必害怕亏本。这个观念对我们实际工作有很大的现实意义。为什么有创利的产品可以不怕亏本呢?因为创利,首先要用来抵补固定成本;其次,如抵补固定成本的总数是不变的,它是种“坐定了的”成本,不管生产还是不生产,多生产还是少生产,一般都得支出这个数目。因此,人们往往把固定成本称之为“沉没成本”。由于它是固定不变的,因此只要创利多,是可以将它捞回来的,只有当销售收入低于变动成本或者停止生产时,它才永远地沉没了。

2.差量分析法在企业生产自制产品或外购产品问题上选择决策时应用。 还是前面所说的那种产品,但现在不是为了出售,而是为了自己使用。具体情况是:这种产品如自制,每件成本为12元,如外购,每件只需用 10元。现在请问,为提高经济效益这种产品应自己生产,还是向外购?按照传统的观念,自然是外购合算,但按管理会计的观念,却应自制。为什么?我们不妨算一笔账,仍按生产品税1 000件来说,如果自制,成本是12 000元,但其中已包括沉没成本3 000元在内,向市场购买,虽只掏100元,但工厂还要损失沉没成本3 000元,合起来是13 000元,您看怎样合算?

这个例子很简单,但对提高经济效益的意义很大。它告诉我们:如果您厂里生产能力有余,就应千方百计地加以利用。需知生产能力的浪费是最大的浪费,过去人家争投资,拼命扩大生产能力。当然追求高固定成本也不能算错,因为固定成本,必须同是追求质量,否则浪费生产能力,沉没成本捞不回来,其结果必然是亏本。

3.根据货币时间价值,运用投资风险分析法对企业长期投资风险进行:分析决策。现在有个企业,国家投资1亿元,在十年内交回国家的税金、利润、折旧、资金占用费等合起来也是1亿元。请问,您认为这个企业是否已经把国家的投资金部还清了?

篇5

关键词:管理会计,医院管理

 

管理会计是在传统的成本会计基础上,为满足单位内部管理和经营决策需要而发展起来的,是通过预测,决策,计划等环节提供未来信息的会计。医院管理会计是结合管理会计学和医疗卫生改革的实践经验建立起来的一门新的边缘性学科,是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产物,医疗保险制度改革正在深人开展,医院如何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增强生存与竞争意识,满足广大群众不断增长的医疗需求,是摆在医院管理者面前的重要课题,而试行医院管理会计能在这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论文大全。

一、医院管理会计的内容

1.成本管理方面 新的经济环境和市场竞争环境要求转移成本管理重心、拓展成本控制视角。在知识经济时代,医疗服务的价值将更多地取决于其中所包含的信息和知识,这些信息有技术上的,也有市场方面的。医院服务科技含量日益提高,医院为确保长期竞争优势,不得不在信息、知识发展方面投入大量资金。如何运用好各种资源,使高知识转化为高智能,高智能转化为独特的策略、构思,进而形成各种新设计、新发展是新时期医院最为关注的问题。管理会计可以通过适度的投资规模降低成本;通过市场调研确定为顾客提供医疗服务多样性的广度来降低成本;通过合理的研究开发政策,按照所得大于所费的原则降低总体成本,通过合理劳动力投入来降低医疗成本。

2.决策分析与评价方面 管理的重心在决策。从决策分析方面来看,传统管理会计在进行决策分析时注重把模型运用和结果放在首位,而忽视模型运用的前提分析和结果计算的取数过程,以致影响到会计信息的准确性。与结果计算相比,取数分析过程更为重要。在经济行为分析上,作为计算依据的取数是否正确,决定了计算结果的正确性;作为模型运用的前提条件是否存在,决定了模型的可运用性。目前,高新技术的运用引起的医院内外经济结构的不稳定性,要求管理会计进行决策分析时必须做到:进行模型的理论前提与现实前提是否吻合的比较分析,从而确定选用的模型或对计算结果的可能进行修正;在遵从取数的一般过程和其分析要求的前提下,确定取数的方法以及取数的分析方法;对取得的数据进行确定性、可靠性评价,进而确定所取数据中存在的风险因素;对模型中运用的数据,凡存在不确定性的因素,应提出控制措施,确实找不到控制措施的,必须对取数进险值测定,并调整取数的大小。

从决策评价标准来看,目前管理会计所采用的决策评价标准主要是利润最大化(成本费用最小化)和现金净流量最大。从管理目标来看,上述决策评价标准不够全面。新形势下管理的中心课题是不确定条件下医院价值的评估,管理的目标是实现医院价值最大化,而医院价值是医院现实与未来收益、有形与无形资产、自身经济走势和外部资本市场的综合表现。所以,当今的管理会计离不开利润、成本、现金等标准,但还要综合考虑其他各种难以或无法计量的因素。

3.人本管理问题 坚持以人为本、充分挖掘和使用人力资本将成为医院管理中首先考虑的问题。因此,管理会计在进行预测、决策、规划与控制的过程中,必须将提供的会计信息与对人的管理结合起来。应做到:进行人的行为研究,采用有效的激励机制和业绩考核方案,激发人的主观能动性和行为积极性,使人在开始行动之前就有积极的行为意识,在行为过程中能做到有意识的自觉控制;对人力资源价值及成本进行确定,与实施具体的人力资源管理,有必要将人力资源价值与成本量化,便于各项管理措施的操作;进行人力资源的投资分析。人力资源同物力资源一样,能够在未来为医院获得一定的收益(尤其是在知识经济时代),此外,对人力资源投资的分析与评价,还有助于医院在总资本预算中考虑到人的因素,使医院资金的分配更为有效,克服以往管理者追求短期利益而不重视人力资源的急功近利行为。

二、试行医院管理会计的主要影响因素

1.管理会计的应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单位领导的重视程度 由于财务会计工作具有及时性、连续性、系统性的特点,因而其采用的程序与方法具有在实践中应用的客观必然性,即如果没有财务会计工作,单位就无法掌握其全部经济活动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因此,不管单位领导重视与否,财务会计都是各行业必须要进行的一项日常性工作。管理会计根据单位内部经营管理的特定需要,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与程序向单位内部各级管理人员提出有选择的、部分的和不定期的管理信息,以便单位管理部门能够根据这些管理信息对有关经济活动进行规划、决策、控制与业绩评价。但是与财务会计不同的是,管理会计并不具有法律上的强制性,一个单位是否在日常工作中应用管理会计,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单位领导和各级管理人员对管理会计的了解与重视程度,如果企业领导缺乏对应用管理会计重要性的认识或对管理会计的基本概念与方法知之甚少而不应用管理会计,而是凭过去的经验或主观判断对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规划、决策、控制与业绩评价,可能并不影响其经营活动的正常进行。尽管由此可能会导致单位经营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的下降,但这种不利影响需要通过应用管理会计之后产生的效果对比才能体现出来。因而,单位在实践中是否能够主动地应用管理会计,则取决于单位领导和各级管理人员的观念更新,即是否能够将管理会计视为一项有助于加强单位内部经营管理和提高单位经济效益的经常性工作。只有得到单位领导和各级管理人员的重视,并且单位拥有掌握管理会计基本知识的专业人才,才能够使管理会计得到有效的推广和普及应用。

2.力争实现单位内部的管理会计工作制度化 为确保管理会计工作的规范化,必须在单位内部建立管理会计部门,由专业人员负责管理会计工作,并建立健全相应的规章制度,以便考核评价单位管理会计师的工作业绩。

3.培养一批高素质的管理会计专业人员 会计人员对管理会计运用的影响,主要是通过会计人员素质高低来体现的。素质系指会计人员知识层次、知识结构、价值观和职业水准。它不仅要求会计人员掌握现代科学管理、数学、预测学和经济学方面的知识而且还应了解心理学、行为学等社会科学知识。同时建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制度,加强会计人员培训,提高会计人员应用微机的能力,尽快培养一批高素质的管理会计专业人员,是推行医院管理会计的重要条件之一。

三、医院管理会计实施设想

1.培养医院主要领导的管理意识 能否成功推行管理会计,医院主要领导的管理会计知识和素质培养显得十分重要,没有他们的支持和参与,推行是一句空话。论文大全。通过参加管理会计培训班或自学有关基本知识和相关知识,使主要领导增强管理会计意识,不断完善自己对会计工作和会计人员的认识,可为顺利推行医院管理会计打下最重要的基础条件。

2.培养医院管理会计人员 从现有财务人员中培训专业管理会计人员,通过培训,系统地掌握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管理会计人员必须明确工作职责、任务,如定期提交分析报表、专题报告、项目预测分析、评价、建议,适时列席部分院级工作讨论会等等

3.开展医院经营财务专题分析 (l)固定资产投资合理性分析。论文大全。针对近几年连续不断的基本建设项目进行回顾和再评价,尤其是银行信贷投资效益分析,为今后医院基本建设立项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2)医院经营管理中的成本控制。大力加强对各部门人力、物力消耗使用的控制是提高经营管理效果的有效途径。通过对各科室实际人员费用及材料消耗的统计分析制订出合理的消耗指标,以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3)物资采购预测和决策分析。医院每年的医疗设备和药品采购资金额巨大,任何盲目的设备采购和药品库存积压都将给医院带来资金上的浪费和周转困难。因此,事前做好预测分析工作,制订资金使用计划,可以有效地避免上述问题的发生。

总之,管理会计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其最主要的特点是具有参与决策的作用,为经营管理者提供决策支持。尽管目前普遍推行尚存在不少问题,但管理会计的科学性和先进性是不容置疑的。各单位应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合理应用,不断探索,总结提高,使管理会计在医院的经营管理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篇6

关键词:管理会计;局限性;办法;措施

中图分类号:F2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10-0105-02

管理会计又称“内部报告会计”,指以企业现在和未来的资金运动为对象,以提高经济效益,提供经营管理决策为目标的经济管理活动。管理会计形成和发展是以适应市场竞争、满足经济组织内部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为目的,它是从传统会计中分离并发展起来的现代会计的一个分支,对会计学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目前,管理会计在中国企业管理中的应用正处在关键时期,急需将以往的经验加以总结和提高,形成有中国特色的管理会计理论和方法体系。

一、目前中国管理会计的基本状况

从20 世纪80 年代初开始,随着西方管理会计的传入,管理会计在中国企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逐渐被人们所认识,在企业中有了一定程度的应用,并且获得了显著成效。短短三十年时间,管理会计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很多事实证实中国管理会计已逐步从数量、定额管理过渡到成本、价值的管理,从项目、部门管理演变为全面管理、战略管理。随着理论探究的拓展和实践经验的积累,现代财务会计、财务管理、管理会计呈现出日趋融合之态势,人们的目光已从过去转向现在和未来,开始用全局的观点、战略的眼光进行财务活动管理,管理会计的发展对于指导和改进中国经营管理、提高宏观经济效益发挥了积极功能。但管理会计在中国形成和发展的时间毕竟不长,尚存在许多缺陷和不足:缺乏一套严密而又行之有效的理论;管理会计的方法在实务中的运用具有较大的局限性;管理会计应用经验亟待系统总结和提高;缺乏职业化的管理会计师队伍等。总之,管理会计在中国的应用过程中还面临着一些困难和挑战。

二、影响管理会计在中国应用的因素

(一)管理会计的方法在实务中的运用具有较大的局限性

由于传统管理会计的理论是依据特定的经济环境而建立起来的,它所确定的定量模型和假设在变化着的现实经济生活中有许多并不能成立,人们很难运用这些理论和模型来解决实际问题。例如,投资决策分析中货币时间价值的计算问题,所有教材都是沿用西方国家的复利制计算利息,而中国则普遍应用单利制计算利息,这种理论严重脱离实际的方法影响了它的实际应用,以致长期投资经营决策和长期投资敏感分析几乎没有企业在实际中应用。此外,追求高深莫测的理论与数学模型,有的将一些本来比较简单的方法加以复杂化,使其不易掌握,可操作性差。

(二)管理意识尚待增强

目前,由于受到传统做法的影响,管理意识较薄弱。其一,对管理会计认识不足。一些会计人员和经营决策者认为,会计就是算账、报账,至于管理、经营决策是企业领导的事情,财务会计是会计人员工作的最重要组成部分,管理会计属于副业;其二,企业经营决策者管理意识不强。企业决策当局的重视程度直接影响到管理会计在企业中能否普遍应用,现代市场经济要求企业家不仅要懂经营,更要懂管理,而目前,多数企业经营者离这一要求还有一定距离,并且有些经营者受传统等级观念的影响,“长官意志”较重,使得管理会计提供的方案、资料无法发挥实际效力,从而影响了管理会计在企业中的应用。

(三)缺乏职业化的管理会计师队伍

在中国,管理会计的任务和职能基本上由财务部门和成本核算部门承担,没有专门机构和专业人员承担其任务和履行其职责,无管理会计师专业队伍,全国也无此类技术资格考试。由于企业主要精力放在会计核算上,较少考虑是否有利于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致使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发展不平衡,制约了它的推广和运用。

三、如何做好中国管理会计的应用与发展

(一)学术界积极参与

学术界将管理会计的研究成果及时应用到企业的实践中,指导管理会计实践,企业为学术成果提供试验场所,通过实践升华理论,从而形成理论、实践交替上升的良性循环。随着管理生产要素逐步深入人心,管理会计的理论水平和实践应用层次、规模将出现一番新的景象。

(二)要建立管理会计的专业机构

以英、美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早已设置了管理会计协会,目的是为了促进管理会计科学的研究和发展。

1.建立管理会计协会可以加强会计学术界之间的交流,有利于具有中国特色的管理会计理论的研究和体系的构架,同时,未来管理会计会向多学科、综合性方向发展,管理会计学界可以通过协会与其他相关学科进行学术交流。

2.管理会计协会的建立可以加强学术界与实务界之间的交流,从根本上改变目前中国管理会计理论与实践相脱离的局面。学术界可对实务界中的典型案例进行具体分析、深入调查研究,将西方管理会计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形成符合中国国情的管理会计理论。实务界可以将在应用过程中遇到的具体问题与学术界相互沟通,找到合适的解决办法,并可以将学术界的最新理论成果迅速的投入生产实践。

(三)努力提高企业决策者和会计人员的素质

企业经营决策者对管理会计的重视程度,直接影响到管理会计在企业中的普遍应用,因此要重视企业领导者的科学文化素质,把懂管理会计作为选拔领导的必备条件。有了懂管理的领导队伍还不够,企业还要配备精明强干的管理会计专业人员,保证管理会计在企业中有效推广和应用。

总之,管理会计的推广与应用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理论界和实务界的共同努力,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21世纪的竞争是全球化的竞争,随着中国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的完善,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管理会计必将在中国经济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生产决策 差量分析法 贡献分析法 增量利润

生产决策是企业短期经营决策的主要内容,而差量分析法与贡献分析法是生产决策的主要方法。企业在进行新产品的开发决策、亏损产品是否停产、转产以及增产决策、特殊订单追加订货决策、零部件自制还是外购决策以及半成品或联产品是否深加工决策等中经常要选择这两种方法中的一种做出方案选择。

一、 差量分析法与贡献分析法的基本原理

(一)差量分析法的概念和计算公式

差量分析法是比较不同方案的差量收入、差量成本,进而计算差量利润并据此做出方案选择的分析方法。其计算公式为:

差量收入(ΔR)=方案A的收入(RA)-方案B的收入(RB)

差量成本(ΔC)=方案A的成本(CA)-方案B的成本(CB)

差量损益(ΔP)=差量收入(ΔR)-差量成本(ΔC)

当差量损益(ΔP)>0时,方案A优于方案B,选方案A;

当差量损益(ΔP)

当差量损益(ΔP)=0时,方案A与方案B无差别。

(二)贡献分析法的概念及计算公式

贡献分析法是通过计算不同方案的贡献毛益进而选择方案的分析方法。其计算公式为:

在无专属成本等其他成本的情况下:

贡献毛益(CM)=销售收入-变动成本

如有专属成本,则在计算贡献毛益的基础上,还需计算剩余贡献毛益:

剩余贡献毛益=贡献毛益-专属成本

(剩余)贡献毛益>0,方案可行;

如有多个可行方案,选择(剩余)贡献毛益最大的方案。

二、 差量分析法与贡献分析法的应用

例1:某企业拟进行经营策略调整,现有A、B两个方案可供选择(由于资源能力的限制,企业只能在两方案中选择其中一个),两方案的收益及成本状况如表1。

会计处理解析:

差量分析法:

差量收入(ΔR)=方案A的收入(RA)-方案B的收入(RB) =300×1 000-240×1 500=-60 000(元)

差量成本(ΔC)=方案A的成本(CA)-方案B的成本(CB)=200×1 000-180×1 500=-70 000(元)

差量损益(ΔP)=差量收入(ΔR)-差量成本(ΔC)= -60 000-(-70 000)=10 000(元)

由于差量损益(ΔP)=10 000>0,表明方案A优于方案B,选方案A。

贡献分析法:

A方案的贡献(CMA)=RA-CVA =300×1 000-200× 1 000=100 000(元)

B方案的贡献(CMB)=RB-CVB =240×1 500-180× 1 500=90 000(元)

由于A方案的贡献毛益(CMA)=100 000(元)>0,B方案的贡献毛益(CMB)=90 000(元)>0,故方案A与方案B均为可行方案,但选择方案A比选择方案B可多获10 000元的利润,故方案A优于方案B,选方案A。

由于方案决策时只涉及变动成本,故两种方法均较为简单。

如涉及专属成本则计算要复杂一些。

例2:续上例,如用A方案,需增加专属成本50 000元;采用B方案,需增加专属成本30 000元。则采用差量分析法求解差量收入不变仍为-60 000元,差量成本计算如下:

差量成本(ΔC)=方案A的成本(CA)-方案B的成本(CB)=200×1 000+50 000-(180×1 500+30 000) =-50 000(元)

差量损益(ΔP)=差量收入(ΔR)-差量成本(ΔC)= -60 000-(-50 000)=-10 000(元)

由于差量损益(ΔP)=-10 000

如采用贡献分析法,则需在前例计算各方案贡献毛益的基础之上,进一步计算剩余贡献毛益,进而进行方案选择。

A的剩余贡献毛益=A的贡献毛益-A的专属成本= 100 000-50 000=50 000(元)

B的剩余贡献毛益=B的贡献毛益-B的专属成本= 90 000-30 000=60 000(元)

由于A方案的剩余贡献毛益=50 000(元)>0,B方案的剩余贡献毛益=60 000(元)>0,故方案A与方案B均为可行方案,但选择方案A比选择方案B少获10 000元的利润,故方案B优于方案A,选方案B。

由此可见,在简单的方案决策中,两种方法应用起来差别不大。

三、两种方法在生产决策中应用的局限性

(一)差量分析法的局限性

1.在备选方案只有两个时,差量分析法的应用较为简单,但如果涉及到多个方案选择决策时,采用差量分析法t要比较多次。

例3:某企业拟进行新产品开发,现有A、B、C三个互斥产品方案可供选择,开发三种产品都要用到某种资源,该资源供应是有限的,企业能动用的该资源最大量为30 000千克,三方案的资源消耗及收入、成本数据如表2。

试用差量分析法做出企业应开发何种产品的决策?

决策分析:

由于涉及三种方案比较,从中选出最优。所以必须依次比较,逐个排除。

由于生产产品可动用的资源有限,因此必须首先确定该资源能够生产的三种产品的产品量分别为多少。

A产品的产量QA=资源总量÷单位产品资源消耗量=30 000÷30=1 000(件)

B产品的产量QB=30 000÷20=1 500(件)

C产品的产量QC=30 000÷15=2 000(件)

首先对A、B两个方案进行取舍

差量收入(ΔR)=方案A的收入(RA)-方案B的收入(RB)=460×1 000-320×1 500=-20 000(元)

差量成本(ΔC)=方案A的成本(CA)-方案B的成本(CB)=300×1 000-180×1 500 =30 000(元)

差量损益(ΔP)=差量收入(ΔR)-差量成本(ΔC)= -20 000-30 000 =-50 000(元)

由于差量损益(ΔP)=-50 000

差量收入(ΔR)=方案B的收入(RB)-方案C的收入(RC)=320×1 500-200×2 000=80 000(元)

差量成本(ΔC)=方案B的成本(CB)-方案C的成本(CC)=180×1 500-100×2 000 =70 000(元)

差量损益(ΔP)=差量收入(ΔR)-差量成本(ΔC)= 80 000-70 000 =10 000(元)

由于差量损益(ΔP)=10 000>0,表明方案B优于方案C,排除方案C。

因此,经过两次比较排除方案A、C后,最终选择方案B。

可见,两个方案进行选择时,采用差量分析法要计算一次差量收入、差量成本、差量损益,进而做出方案选择决策;三个方案进行选择时则要计算两次差量收入、差量成本、差量损益,最终做出方案选择决策;推而广之,N个方案进行选择时,要计算(N-1)次差量收入、差量成本、差量损益,并最终做出方案选择。可见,多个方案进行选择决策时应用差量分析法比较麻烦,这是差量分析法的局限性之一。

(2) 利用差量分析法进行方案决策时还要对最终选定的方案进行可行性验证。利用差量分析法进行方案决策时,只对各方案之间的优劣性进行了比较,而对于方案本身是否可行则没有论证。因此,如不对最终选定方案的可行性进行评价,可能导致最终选定的并非可行方案,进而导致决策失误。

例4:某企业现有生产能力200 000机器工时,但实际开工率只有原生产能力的80%,为充分利用企业现有生产能力,企业拟利用剩余生产能力进行新产品开发,现有A、B两种新产品开发方案可供选择,产品有关资料如表3所示。假设两种新产品开发中动用资源的成分大致相同,另开发A产品需增加研发费用20 000元,开发B产品需增研发费用15 000元。见表3。

假定企业只能开发其中一种产品,运用差量分析法做出开发何种产品的决策。

由于机器工时是生产产品的限制条件,故应先计算出剩余生产能力生产两种产品的产量。

A产品的产量QA=资源总量÷单位产品资源消耗量=200 000×20%÷80=500(件)

B产品的产量QB=40 000÷50=800(件)

差量收入(ΔR)=方案A的收入(RA)-方案B的收入(RB)=1 000×500-600×800 =20 000(元)

差量成本(ΔC)=方案A的成本(CA)-方案B的成本(CB)=700×500+200 000-(450×800+15 0000)=40 000(元)

差量损益(ΔP)=差量收入(ΔR)-差量成本(ΔC)= 20 000-40 000 =-20 000(元)

由于差量损益(ΔP)=-20 000

但经仔细推敲,利用贡献分析法对方案B本身进行分析,我们会发现选择方案B也是有问题的,问题表现在方案B本身是不可行的。

B方案的贡献毛益(CMB)=RB-CVB=600×800-450×800=120 000(元)

B的剩余贡献毛益=B的贡献毛益-B的专属成本 = 120 000-150 000=-30 000(元)

B方案的剩余贡献毛益=-30 000(元)

(二)贡献分析法的局限性

贡献分析法的局限性表现在其成本的归集不是很清晰,从前述的公式中可以看出,贡献分析法在计算当期贡献时把变动成本、专属成本考虑在内,而对其他与决策有关的成本则未予以充分考虑,导致此法在应用时易出现成本归属不清晰,进而出现决策失误的问题,因此在实际应用中贡献分析法也要做出相应的改进。

四、 差量分析法与贡献分析法应用的改进建议

(一)差量分析法的改进

由于差量分析法的局限性可能导致最后选定的方案不具备可行性,故在利用差量分析法做出方案选择时应对比较后的优选方案做进一步的可行性验证,只有具备可行性的方案才能是最终选定的方案。

例5:某企业利用现有生产能力开发新产品,有两种方案可供选择,两方案的收益及成本状况见下页表4。

要求:利用差量分析法做出以下Q策:(1)假定企业原有生产能力无法转移,做出选择何种方案的决策;(2)如不开发新产品,企业生产能力可对外出租,年可获租金 50 000元,另采用甲方案需增加专属成本80 000元,采用乙方案需增加专属成本70 000元,试做出选择何种方案的决策。

决策分析:

(1)差量收入(ΔR)=方案甲的收入(R甲)-方案乙的收入(R乙) =100×5 000-60×8 000=20 000(元)

差量成本(ΔC)=方案甲的成本(C甲)-方案乙的成本(C乙)=80×5 000-48×8 000=16 000(元)

差量损益(ΔP)=差量收入(ΔR)-差量成本(ΔC)= 20 000-16 000 =4 000(元)

由于差量损益(ΔP)=4 000>0,表明方案甲优于方案乙。

另方案甲的贡献毛益=(100-80)×5 000=100 000(元)>0,故方案甲为可行方案,即方案甲为最终选定方案,选择甲方案可使企业利润增加100 000元。

(2)差量收入(ΔR)=方案甲的收入(R甲)-方案乙的收入(R乙)=100×5 000-60×8 000=20 000(元)

差量成本(ΔC)=方案甲的成本(C甲)-方案乙的成本(C乙) =(80×5 000+50 000+80 000)-(48×8 000+50 000+ 70 000)=26 000(元)

差量损益(ΔP)=差量收入(ΔR)-差量成本(ΔC) = 20 000-26 000 =-6 000(元)

由于差量利润(ΔP)=-6 000

此时方案乙的贡献毛益=(60-48)×8 000-50 000- 70 000=-24 000(元)

(二)贡献分析法的改进

贡献实际是方案实施后给企业带来的利润增量,故方案可行与否取决于增量利润是否大于零,而方案间的取舍最终取决于各可行方案增量利润的比较。因此可以通过增量收入与增量成本的比较,进而计算增量利润评价方案的可行性并作出取舍选择。

增量利润=增量收入-增量成本

其中增量收入为有关决策实施后的收入增加量,增量成本为有关决策方案实施后的成本增加量,即所有与决策方案有关的收入和成本都可以归集到增量收入和增量成本中来,采用此法简化了计算,同时提高了决策的科学性。

例6:某企业现有剩余生产能力可用来生产A产品或B产品。如生产A产品,每年可实现A产品销售2 000件,A产品单价200元,单位变动成本150元,但由于A产品生产的特殊性企业需从外部聘用甲技术人员,年费用 60 000元;如生产B产品 ,每年可实现销售1 500件,但需增加专属设备70 000元,B产品单价280元,单位变动成本200元。

试采用贡献分析法做出企业应生产何种产品的决策。

分析:如生产A产品,除单位产品增加150元的变动成本外,每年60 000元的聘用甲技术人员的费用也要计入到增量成本中;如生产B产品,单位产品变动成本200元,专属设备费用70 000元也应计入增量成本中。

决策分析:

生产A产品的增量利润=生产A产品的增量收入-生产A产品的增量成本 =200×2 000-(150×2 000+60 000)= 40 000(元)

生产B产品的增量利润=生产B产品的增量收入-生产B产品的增量成本=280×1 500-(200×1 500+70 000)= 50 000(元)

A的增量利润=40 000元>0,B的增量利=50 000元>0,A、B两个方案均为可行方案,但由于B的增量利润大于A的增量利润,故应选择增量利润大的B方案。

综上,比较差量分析法与贡献分析法在生产决策中的具体应用,笔者认为贡献分析法较差量分析法应用起来要相对简单一些,故贡献分析法较差量分析法应用更为广泛,更为实用。

五、 结语

差量分析法与贡献分析法同为生产决策的基本方法,其应用各有局限性。相较而言,改进后的贡献分析法通过增量收入与增量成本的比较,进而计算增量利润的方法;差量分析法通过计算差量收入、差量成本,进而计算差量利润,并应进行选定方案可行性评价的方法更为简单;现在贡献分析法改进后也更加实用,应用也更为广泛。

参考文献:

[1]周航.管理会计[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6.

[2]孙茂竹.管理会计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

篇8

关键词:管理会计;局限性;办法;措施

管理会计又称“内部报告会计”,指以企业现在和未来的资金运动为对象,以提高经济效益,提供经营管理决策为目标的经济管理活动。管理会计形成和发展是以适应市场竞争、满足经济组织内部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为目的,它是从传统会计中分离并发展起来的现代会计的一个分支,对会计学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目前,管理会计在中国企业管理中的应用正处在关键时期,急需将以往的经验加以总结和提高,形成有中国特色的管理会计理论和方法体系。

一、目前中国管理会计的基本状况

从20 世纪80 年代初开始,随着西方管理会计的传入,管理会计在中国企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逐渐被人们所认识,在企业中有了一定程度的应用,并且获得了显著成效。短短三十年时间,管理会计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很多事实证实中国管理会计已逐步从数量、定额管理过渡到成本、价值的管理,从项目、部门管理演变为全面管理、战略管理。随着理论探究的拓展和实践经验的积累,现代财务会计、财务管理、管理会计呈现出日趋融合之态势,人们的目光已从过去转向现在和未来,开始用全局的观点、战略的眼光进行财务活动管理,管理会计的发展对于指导和改进中国经营管理、提高宏观经济效益发挥了积极功能。但管理会计在中国形成和发展的时间毕竟不长,尚存在许多缺陷和不足:缺乏一套严密而又行之有效的理论;管理会计的方法在实务中的运用具有较大的局限性;管理会计应用经验亟待系统总结和提高;缺乏职业化的管理会计师队伍等。总之,管理会计在中国的应用过程中还面临着一些困难和挑战。

二、影响管理会计在中国应用的因素

(一)管理会计的方法在实务中的运用具有较大的局限性

由于传统管理会计的理论是依据特定的经济环境而建立起来的,它所确定的定量模型和假设在变化着的现实经济生活中有许多并不能成立,人们很难运用这些理论和模型来解决实际问题。例如,投资决策分析中货币时间价值的计算问题,所有教材都是沿用西方国家的复利制计算利息,而中国则普遍应用单利制计算利息,这种理论严重脱离实际的方法影响了它的实际应用,以致长期投资经营决策和长期投资敏感分析几乎没有企业在实际中应用。此外,追求高深莫测的理论与数学模型,有的将一些本来比较简单的方法加以复杂化,使其不易掌握,可操作性差。

(二)管理意识尚待增强

目前,由于受到传统做法的影响,管理意识较薄弱。其一,对管理会计认识不足。一些会计人员和经营决策者认为,会计就是算账、报账,至于管理、经营决策是企业领导的事情,财务会计是会计人员工作的最重要组成部分,管理会计属于副业;其二,企业经营决策者管理意识不强。企业决策当局的重视程度直接影响到管理会计在企业中能否普遍应用,现代市场经济要求企业家不仅要懂经营,更要懂管理,而目前,多数企业经营者离这一要求还有一定距离,并且有些经营者受传统等级观念的影响,“长官意志”较重,使得管理会计提供的方案、资料无法发挥实际效力,从而影响了管理会计在企业中的应用。

(三)缺乏职业化的管理会计师队伍

在中国,管理会计的任务和职能基本上由财务部门和成本核算部门承担,没有专门机构和专业人员承担其任务和履行其职责,无管理会计师专业队伍,全国也无此类技术资格考试。由于企业主要精力放在会计核算上,较少考虑是否有利于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致使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发展不平衡,制约了它的推广和运用。

三、如何做好中国管理会计的应用与发展

(一)学术界积极参与

学术界将管理会计的研究成果及时应用到企业的实践中,指导管理会计实践,企业为学术成果提供试验场所,通过实践升华理论,从而形成理论、实践交替上升的良性循环。随着管理生产要素逐步深入人心,管理会计的理论水平和实践应用层次、规模将出现一番新的景象。

(二)要建立管理会计的专业机构

以英、美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早已设置了管理会计协会,目的是为了促进管理会计科学的研究和发展。

篇9

随着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经济环境的快速变化,先进的管理软件层出不穷,使得原来可望不可及的先进管理模式在管理软件的支持下得以广泛应用,信息技术为会计管理职能的发挥提供了良好的机遇。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我国会计电算化教育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会计信息系统已成为会计专业的必修课程之一。但随着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的发展,我国会计电算化教育显得相对落后,国产的教材普遍比较落后,跟不上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的速度。目前我国会计专业本毕业论文由整理提供、财务管理专业以及经济管理专业的学生学习的会计电算化课程仅限于会计信息系统的教学,而且主导思想不是很明确,如有的学校注重财务软件的应用,而有的学校注重会计信息系统的分析和设计,但由于高素质的,没有达到较好的效果,特别是忽略了如何将学生所学的财务管理、管理会计的理论知识与计算机技术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建立财务管理和管理会计中所需的模型,解决在财务管理和管理会计中存在的问题。在财务管理和管理会计中所讲的理论和先进管理方法一直没有机会得到很好验证,企业的财务管理成为一纸空谈。而西方发达国家早已开设计算机管理会计和计算机财务管理课程,特别是美国全国会计师协会(NAA)下属的管理会计协会每年的管理会计师资格考试,已在决策分析中加入信息系统及决策系统建立等内容,促使教育界对计算机管理及计算机财务管理的课程重视,使学生能够应用计算机先进财务管理软件在虚拟的计算机环境中,模拟现实企业的财务环境,建立适合企业财务管理需求的分析和决策模型,进行成本、销售、投资、筹资、预测等定量分析,参与企业的管理和决策工作。

为了满足经济管理类教育改革的需要,2004年6月笔者编制了一套计算机财务管理系统软件,并出版了配套教学用书《EXCEL在财务管理中的应用》,于2005年9月正式投入教学使用,现已经由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正式出版,经过二年多实验证明,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通过计算机财务管理的教学,使学生基本掌握了利用计算机建立财务管理模型的方法,解决了过去从事会计和财务管理工作的人员由于计算机编程能力差,无法建模的问题,利用微软提供的EXCEL财务软件建立财务管理中所需要的模型。笔者建立计算机财务管理模型主要基于以下的考虑:

一、开设计算机财务管理课程的目的

培养学生利用EXCEL建立各种财务管理模型,如:财务分析模型、投资决策分析模型、筹资决策分析模型、流动资金管理模型、销售与利润管理模型、财务预算与财务计划分析模型等,应用财务管理系统,可以解决会计和财务管理中存在的实际问题,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在将来工作中真正发挥管理职能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计算机财务管理系统的建立

计算机财务管理系统共分为七个模块,32个子模块,具体分为:

1.财务报表模型的设计

该模块将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现金流量表、销售情况分析表的编制和绘图分析放在一起组成财务报表模型,较好的解决财务管理与销售与业绩管理中的问题。

2.财务分析模型的设计

主要将财务比率分析模型、趋势分析模型、杜邦分析模型、综合评价分析模型这四种模型设计好后放在一起组成财务分析模型,该模型可以较好的对企业财务管理中的财务指标进行分析和计算。

3.投资决策分析模型的设计

利用单利、复利的终值和现值及年金函数、长期投资分析模型及多方案长期投资决策对比分析模型,较好解决求单利、复利的终值和现值的计算;各类年金(普通年金、即付年金、永续年金、递延年金)的计算;长期投资模型可以计算长期投资决策中三个动态指标净现值、内含报酬率及现值指数,从而判断投资方案的可行性和最佳方案的决策分析。此外,还利用EXCEL中提供的折旧函数进行折旧分析、利用折旧函数和净现值函数建立固定资产更新模型,并对各个方案固定资产是否进行更新进行决策和投资风险分析模型。

4.流动资金管理模型的设计

该模型中主要将会计学中的流动资金管理模型组合起来形成,其中包括最佳现金持有量决策分析模型、客户信用条件评价模型分析模型、应收账款账龄分析模型、应收账款赊销策略分析模型及经济订货批量决策分析模型等,可以解决财务管理中各种流动资金管理决策问题。

5.筹资决策分析模型的设计

该模型将财务管理筹资决策中加权平均资本成本模型、长期借款分析模型、多方案决策的双变量分析模型、租赁分析模型以及借款与租赁对比分析模型。加权平均资本成本对企业常用的筹资方式:长期借款成本、债券成本、优先股成本、普通股成本、留存收益成本进行计算,并可以计算其加权平均资本成本。

6.销售与利润管理模型的设计

该模型将企业在销售过程中进行的销售预测模型、本毕业论文由整理提供成本预测模型、资金需求量预测模型、销售业绩模型及本量利分析模型组合起来形成资金需求量预测模块通过销售百分比法对资金需求量进行预测;本量利分析模型又对保本点、安全边际量、目标利润的计算,并可以对目标利润进行灵敏度分析,为企业生产经营决策服务。

7.财务预算与财务计划模型的设计

该模型从财务预算模型编制的基础模型开始从销售预算、成本预算、生产

预算等基础数据开始直至编制出预计资产负债表、预计损益表和现金预算表,在此基础上进行财务政策的制定,从而根据财务计划模型制定出相应的财务计划方案。新晨

三、从教育改革的需要出发,进行计算机财务管理的设计

计算机管理会计模型库设计时,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社会生产的需要

教育的首要职能是传授生产劳动的经验,否则社会的生产将不能发展,人类也无法进步。我国的《教育法》第五条明确指出: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因此在财务管理系统设计与案例的选取上从企业的需要出发,将财务管理的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并考虑到社会未来发展的需要。

2.教育目标的需要

教育目标是其他各种因素的一个综合,是社会、经济、文化、科技等的综合体现。目前理论界普遍认为会计教育的目标并非是让学生一走上岗位就成为专业化的会计工作者,而是要使学生具有一名理财人才所应具有的学习能力、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计算机财务管理的教育也应服从这个目标。因此通过建立模型、设计模型和使用毛线可以更好提高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创新的能力。

3.信息技术发展的需要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新知识、新内容不断出现,使财务软件的功能不断扩充,财务软件不仅满足账务处理要求,还应倾向管理会计和财务管理方面,对财务指标进行量化分析,因此需要财会人员除了具备现代会计知识外还应掌握计算机技术及各种财务软件的应用,为企业生产经营决策和长期投资决策服务,财务软件的功能大小标志着一个国家财务管理现代化的水平。

4.国际化发展的需要

我国加入WTO后,国际化进程大大加快,先进的管理软件和管理思想伴随着跨国公司进入我国,我国企业要想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需要先进管理软件的支持,同时需要培养具有国际化知识背景和视野的会计软件方面的人才。

5.我国国情的需要

篇10

关键词:会计电算化财务管理模型计算机财务管理

随着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经济环境的快速变化,先进的管理软件层出不穷,使得原来可望不可及的先进管理模式在管理软件的支持下得以广泛应用,信息技术为会计管理职能的发挥提供了良好的机遇。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我国会计电算化教育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会计信息系统已成为会计专业的必修课程之一。但随着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的发展,我国会计电算化教育显得相对落后,国产的教材普遍比较落后,跟不上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的速度。目前我国会计专业、财务管理专业以及经济管理专业的学生学习的会计电算化课程仅限于会计信息系统的教学,而且主导思想不是很明确,如有的学校注重财务软件的应用,而有的学校注重会计信息系统的分析和设计,但由于高素质的,没有达到较好的效果,特别是忽略了如何将学生所学的财务管理、管理会计的理论知识与计算机技术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建立财务管理和管理会计中所需的模型,解决在财务管理和管理会计中存在的问题。在财务管理和管理会计中所讲的理论和先进管理方法一直没有机会得到很好验证,企业的财务管理成为一纸空谈。而西方发达国家早已开设计算机管理会计和计算机财务管理课程,特别是美国全国会计师协会(NAA)下属的管理会计协会每年的管理会计师资格考试,已在决策分析中加入信息系统及决策系统建立等内容,促使教育界对计算机管理及计算机财务管理的课程重视,使学生能够应用计算机先进财务管理软件在虚拟的计算机环境中,模拟现实企业的财务环境,建立适合企业财务管理需求的分析和决策模型,进行成本、销售、投资、筹资、预测等定量分析,参与企业的管理和决策工作。

为了满足经济管理类教育改革的需要,2004年6月笔者编制了一套计算机财务管理系统软件,并出版了配套教学用书《EXCEL在财务管理中的应用》,于2005年9月正式投入教学使用,现已经由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正式出版,经过二年多实验证明,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通过计算机财务管理的教学,使学生基本掌握了利用计算机建立财务管理模型的方法,解决了过去从事会计和财务管理工作的人员由于计算机编程能力差,无法建模的问题,利用微软提供的EXCEL财务软件建立财务管理中所需要的模型。笔者建立计算机财务管理模型主要基于以下的考虑:

一、开设计算机财务管理课程的目的

培养学生利用EXCEL建立各种财务管理模型,如:财务分析模型、投资决策分析模型、筹资决策分析模型、流动资金管理模型、销售与利润管理模型、财务预算与财务计划分析模型等,应用财务管理系统,可以解决会计和财务管理中存在的实际问题,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在将来工作中真正发挥管理职能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计算机财务管理系统的建立

计算机财务管理系统共分为七个模块,32个子模块,具体分为:

1.财务报表模型的设计

该模块将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现金流量表、销售情况分析表的编制和绘图分析放在一起组成财务报表模型,较好的解决财务管理与销售与业绩管理中的问题。

2.财务分析模型的设计

主要将财务比率分析模型、趋势分析模型、杜邦分析模型、综合评价分析模型这四种模型设计好后放在一起组成财务分析模型,该模型可以较好的对企业财务管理中的财务指标进行分析和计算。

3.投资决策分析模型的设计

利用单利、复利的终值和现值及年金函数、长期投资分析模型及多方案长期投资决策对比分析模型,较好解决求单利、复利的终值和现值的计算;各类年金(普通年金、即付年金、永续年金、递延年金)的计算;长期投资模型可以计算长期投资决策中三个动态指标净现值、内含报酬率及现值指数,从而判断投资方案的可行性和最佳方案的决策分析。此外,还利用EXCEL中提供的折旧函数进行折旧分析、利用折旧函数和净现值函数建立固定资产更新模型,并对各个方案固定资产是否进行更新进行决策和投资风险分析模型。

4.流动资金管理模型的设计

该模型中主要将会计学中的流动资金管理模型组合起来形成,其中包括最佳现金持有量决策分析模型、客户信用条件评价模型分析模型、应收账款账龄分析模型、应收账款赊销策略分析模型及经济订货批量决策分析模型等,可以解决财务管理中各种流动资金管理决策问题。

5.筹资决策分析模型的设计

该模型将财务管理筹资决策中加权平均资本成本模型、长期借款分析模型、多方案决策的双变量分析模型、租赁分析模型以及借款与租赁对比分析模型。加权平均资本成本对企业常用的筹资方式:长期借款成本、债券成本、优先股成本、普通股成本、留存收益成本进行计算,并可以计算其加权平均资本成本。

6.销售与利润管理模型的设计

该模型将企业在销售过程中进行的销售预测模型、成本预测模型、资金需求量预测模型、销售业绩模型及本量利分析模型组合起来形成资金需求量预测模块通过销售百分比法对资金需求量进行预测;本量利分析模型又对保本点、安全边际量、目标利润的计算,并可以对目标利润进行灵敏度分析,为企业生产经营决策服务。

7.财务预算与财务计划模型的设计

该模型从财务预算模型编制的基础模型开始从销售预算、成本预算、生产预算等基础数据开始直至编制出预计资产负债表、预计损益表和现金预算表,在此基础上进行财务政策的制定,从而根据财务计划模型制定出相应的财务计划方案。

三、从教育改革的需要出发,进行计算机财务管理的设计

计算机管理会计模型库设计时,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社会生产的需要

教育的首要职能是传授生产劳动的经验,否则社会的生产将不能发展,人类也无法进步。我国的《教育法》第五条明确指出: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因此在财务管理系统设计与案例的选取上从企业的需要出发,将财务管理的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并考虑到社会未来发展的需要。

2.教育目标的需要

教育目标是其他各种因素的一个综合,是社会、经济、文化、科技等的综合体现。目前理论界普遍认为会计教育的目标并非是让学生一走上岗位就成为专业化的会计工作者,而是要使学生具有一名理财人才所应具有的学习能力、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计算机财务管理的教育也应服从这个目标。因此通过建立模型、设计模型和使用毛线可以更好提高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创新的能力。

3.信息技术发展的需要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新知识、新内容不断出现,使财务软件的功能不断扩充,财务软件不仅满足账务处理要求,还应倾向管理会计和财务管理方面,对财务指标进行量化分析,因此需要财会人员除了具备现代会计知识外还应掌握计算机技术及各种财务软件的应用,为企业生产经营决策和长期投资决策服务,财务软件的功能大小标志着一个国家财务管理现代化的水平。

4.国际化发展的需要

我国加入WTO后,国际化进程大大加快,先进的管理软件和管理思想伴随着跨国公司进入我国,我国企业要想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需要先进管理软件的支持,同时需要培养具有国际化知识背景和视野的会计软件方面的人才。

5.我国国情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