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业的发展前景范文

时间:2023-06-30 17:56:5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银行业的发展前景,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银行业的发展前景

篇1

关键词:信息技术革命 银行业 转型发展

科技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之一,不仅推动了人类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变革,更在推动人类社会加速进入信息社会。始于上世纪40年代的信息技术革命,不仅在潜移默化地改变着银行业的物质基础,也推动着银行业态变革,需采取措施提前应对。

一、信息基础设施成为当今世界最重要的新增基础设施

作为信息基础设施的表现形式,全球互联网已经成为人类当今世界最重要的新增基础设施,其技术和装备的应用已经深入到人类社会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推动产业变革。随着关键技术的日趋成熟,全球信息技术的应用进入了大规模拓展期。当前,互联网应用已经初具规模,成为当今世界最重要的新增基础设施。

(一)全球信息基础设施应用已覆盖全球五大洲

当前,全球信息基础设施应用规模持续扩张,表现为虽然在五大洲互联网用户数占全球用户总数的比例不同,但已覆盖全球。一是全球互联网用户数在持续快速增长。2008年至2015年期间,全球互联网用户达30亿,增长平稳,增长率达到30%,同比增长9%(见图1)。

根据世界互联网统计机构的数据,截止2016年12月底,全球互联网用户总计已达约37亿户。其中,互联网用户数在发展中国家的发展速度更快,例如印度互联网用户2015年同比增长率达到了40%,远超世界平均增长率的10%。2015年3季度,印度已超过美国,成为继中国之后的第二大互联网用户市场。这都表明,互联网基A设施正快速覆盖全球。二是互联网全球覆盖率呈现较大差异。根据世界互联网统计机构的数据截止2016年12月底,亚洲互联网用户数占全球总数比例继续上升,已经占到50.2%,依然保持用户数全球第一的地位;欧洲地区用户数居世界第二,占到全球用户总数的17.1%;拉美和加勒比海地区用户数世界第三,占全球总数的10.4%;非洲的互联网用户总数占全球总数的9.1%;北美地区互联网用户总数位居世界第四,占全球总数的8.7%;中东地区的互联网用户总数占全球总数的3.8%,大洋洲占全球总数的0.7%,比例最低。其中,亚欧大陆总体约占76%,欧亚非总体约占85.1%(见图2)。可见,虽然各地区互联网用户数占全球总数的比例不一,但全球互联网用户已经遍布全球已经是个不争的事实,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了信息技术引发的互联网时代。

(二)全球信息基础设施应用已覆盖全球近半数人口

首先,虽然各大洲互联网实际用户数布不均衡,但全球信息基础设施应用规模还在持续扩张。据世界互联网统计机构的数据,截止2016年12月底,亚洲地区互联网用户规模最大,大约为18.56亿户;其次是欧洲,约为6.3亿户;位于世界第三位的是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海地区,约为3.8亿户;非洲约为3.36亿户;北美地区变化不大,用户数保持在3.20亿户左右;中东地区约为1.42亿户;大洋洲仅有约0.28亿互联网用户。其中,亚欧大陆总体约为24.86亿户,欧亚非总体约为28.246亿户(见图3)。可见,全球网民全球分布十分不均匀,亚欧两大洲用户较多,中东和大洋洲网民数量相对都少。亚欧两大洲是世界互联网应用的主要地区,网民数呈现快速攀升态势。

目前,信息基础设施应用规模持续扩张,在互联网对人口的渗透率上表现为发达经济体渗透率远高于发展中国家的特点,而后者扩张的步伐呈现不断加快态势。据世界互联网统计机构的数据,截止2016年第12月底,互联网对北美人口的渗透率就已经达到88.1%,占据全球第一的位置;欧洲人口的互联网渗透率为76.7%,处于世界第二位置;大洋洲人口的互联网渗透率为68.0%,位居世界第三位;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海地区人口的互联网渗透率为59.4%,位居世界第四;中东地区人口的互联网渗透率为56.5%,位居世界第五;亚洲和非洲人口的互联网渗透率分别仅为44.7%和26.9%,远低于世界平均值49.2%,排名分列倒数世界第二和第一(见图4)。渗透率是指一国网民数占其总人口的比例,反映了互联网在该经济体的普及率。全球互联网渗透率的现状表明,与亚非发展中国家在当今世界竞争格局中的落后状态相适应,其在世界信息技术革命中也处于落后状态,但随着信息技术硬件成本降低,扩张步伐在加快。

其次,全球信息基础设施应用规模持续扩张,还表现为全球互联网用户规模增长率趋势表现为增速放缓,规模还在不断攀升新高度。

据世界互联网统计机构的数据,世界互联网用户规模还在以每年大约2亿左右的规模快速上升,总规模持续增加。同时可以看出,互联网用户增长率并不随着互联网用户规模的增加而增加,而是在下降,2012年增长12%,2015年增长9%。另据2016年KPCB的《全球互联网趋势报告》显示,2015年,全球智能手机用户的增长率相较于2014年的31%,已放缓至21%(见图5)。而且,全球智能手机单位出货量急剧降低,只有10%的增长,而2014年度为28%。安卓手机继续抢占iOS的市场份额,在美国的销售价格持续下降。可见,新互联网用户获得的难度加大。KPCB在2014年5月了一份《全球互联网趋势报告》认为,造成互联网用户增长率下降趋势的主要原因是,“互联网普及率高于45%的经济体的网民增速在放缓,互联网普及率低于45%的经济体的网民增速虽然在增加,但难以抵消互联网普及率高于45%的经济体的互联网用户增速放缓的影响。考虑到互联网普及率低于45%的经济体经济发展的滞后性,经济发展收益增加难以支撑其国民购买网络设备的需求,难以形成互联网用户快速增长的局面,但增长趋势不会改变。”徐长春,贾文学.《2014年全球互联网引发的变革研究》,《国际经济分析与展望(2014―2015)》,社科文献出版社,2015年3月版,第406页。KPCB在2016年的《全球互联网趋势报告》认为,因不发达和/或欠发达和不富裕国家的新市场尚未开放,智能手机材料成本在这些国家人均收入的占比非常高。

总之,在现有技术平台上,全球信息基础设施已覆盖了全球一半的人口,空间上覆盖了五大洲。当前,世界互联网用户规模增占率增速放缓将是未来一段时期的常态,但并没有改变全球互联网用户持续增加的基本态势。

二、信息技术革命推动下的银行业变革

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已经成为产业存在和发展的基本影响因素,重塑产业基础设施,推动产业组织演进,提升产业绩效,改变产业市场结构,调整企业组织形态,成为推动传统产业变革的引领性力量,深刻影响产业演进。通过技术渗透,信息技术正在改变传统银行业业态,推动下一代银行业业态的出现。

(一)信息技术革命正在推进银行业基础设施的重大变革

由于信息技术设施的普遍应用,银行业基础设施正在发生革命性变革,呈现加速数字化态势。

首先,银行业对外窗口呈现数字平台化趋势。当前,所有的银行都建立了自己的网站,作为面向市场和社会的窗口。如图6所示,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年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报告(2016)》显示,我国企业互联网使用比例几年来出现快速增加态势。截止2016年12月底,全国使用互联网办公的企业比例达到95.6%。作为一种特殊的企业,银行业使用互联网办公比例走在了各行业的前列,已经实现了全覆盖,且都建有自己的网站。需要说明的是,银行网站最初只是作为展示和信息的平台。随着对互联网站功能的拓展,网站的这种展览展示功能继续得到保留,成为其面向社会的基本功能之一。

其次,银行业业务呈现数字平台化趋势。目前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发展,银行网站越来越多地呈现扮演业务平台的趋势,银行业传统业务越来越多地被搬上了W站,比如存款、转账等业务,通过互联网来完成。如图7所示,我国银行核心业务越来越多地依靠信息系统来解决。当前随着我国第一家互联网银行―网商银行的出现,银行的产品设计业务也通过互联网来完成了。比如,网商银行信贷的信用评估业务就通过客户的互联网大数据来完成。可见,银行从传统业务到新业务的拓展都越来越平台化了。在信息技术生态系统不断演化的条件下,数字平台化是银行业发展的宿命。

总之,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银行业对信息基础设施的依赖越来越大,而银行功能的信息化反过来也推动信息装备应用的进一步扩大。银行业呈现基础设施信息化、数字平台化趋势。

(二)信息技术革命正在推进银行业组织形式的变革

信息技术装备的应用正在使得传统业务模式受到越来越多的挑战。现在,去银行办理业务还要经过取号排队,然后刷卡,输入密码,核对身份信息,签字确认,必要时还要拍照,以保证银行业务的安全。但是,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生物特征识别技术日臻成熟与完善,指纹识别技术、视网膜识别技术、人脸识别技术越来越多地应用到银行领域,其提供的密码安全性和无与伦比的便捷性远超传统业务方式,其效率也拉下传统方式不知几条街。另外,随着互联网金融得开展,人们已经不需要到银行柜台办理业务,微信支付、网上支付的普及也使传统业务方式失去了存在的必要性。优胜劣汰的市场法则作用的结果,不仅意味着传统业务模式将因被取代而逐步消失,而且因为效率提高而意味着银行从业人员规模也将锐减。

信息技术装备的应用正在推动银行业组织模式的变革。一是信息技术装备的应用意味着现行银行业的总分行模式将逐步被淘汰。由于信息技术装备的应用,原来总行与分行的资金池业务不在需要当地分行通过人工来操作,通过互联网在总行就能实现;存取款业务也不再需要柜台来人工实现,只需具有存取款功能的ATM机就能完成。随着大数据技术和云计算技术的广泛运用,个人信用评估可以通过网络画像技术就能实现,信贷产品设计和放贷业务通过互联网就能实现,原来由分行业务人员承当风险识别业务将失去存在的意义。所以,非洲金融技术学会各专家近日在约堡进行圆桌会议讨论时表示,数字技术在金融服务领域的应用对当今银行分行的模式造成了巨大冲击,各大国际银行已经在减少银行办公室雇员人数。商务部网站.《专家:数字技术意味着银行分行的模式可能很快淘汰》。http:///article/ztdy/201705/20170502568179.shtml。也就是说,现有分行将被一系列ATM机等信息设备所取代,现行银行业的总分行模式将逐步被淘汰,而代之以单一总行模式。二是银行业内部组织模式将演变成信息技术装备服务部门和投行业务部二元模式。由于银行存款和贷款的信息化、自动化,只要银行信息资产设备运行安全健康,就能保障银行存贷业务的正常运行,银行柜台等中间业务几乎失去了存在的意义。但是,银行资金的投放业务还难以被信息机器所取代,还必须由人工来完成,需要高素质的投资团队保证利润来源,需要继续保留高素质的投行团队。所以,随着信息技术的应用,未来的银行只需要信息技术装备健康安全运行的技术服务团队和保证资金回报的投行团队,是由后勤技术服务部门和投行部门组成的二元内部组织结构。

总之,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及其装备的应用,现有银行的空间组织模式和内部组织模式都将发生重大变革,而且为期不远。现有的互联网银行就是其先行者。

(三)信息技术革命正在引发银行业市场结构的变化

篇2

关键词:商业银行 中小企业

2011年3月16日最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要“建立健全中小企业金融服务和信用担保体系,提高中小企业贷款规模和比重,拓宽直接融资渠道”。中小企业是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但是由于自身规模较小,可用于抵押担保的财产有限,一直存在融资难的问题。尽管近年来党和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商业银行也加大了对中小企业的融资支持力度,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仍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

一、商业银行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意义

(一)商业银行支持中小企业发展是履行社会责任的表现

中小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中小企业的蓬勃发展,对于提高当地经济发展水平、提高就业、改进民生、促进和谐社会构建都有重要意义。中小企业数目占我国企业总数的90%以上,但是由于企业规模较小,可用于担保的物品有限,财务制度不健全,管理水平较低,长期存在融资难的问题。当前我国多层次融资体系尚未建立起来,大多数中小企业在直接融资市场上不具备发行股票、债券的资格,只能借助于间接融资方式融通资金。在这种情况下,商业银行应承担起责任,支持中小企业发展是商业银行履行社会责任的表现。

(二)商业银行支持中小企业发展是自身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需要

商业银行历来重视大企业客户,这导致银行信贷结构不合理,贷款金额大、贷款期限长、贷款集中现象明显。金融危机后,监管层对商业银行监管规则进行变革,修改后的《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对银行资本充足率提出了更高的标准。按照新规定,每笔贷款所占用的监管资本由贷款金额、贷款违约率、违约损失率、贷款期限和与宏观经济的关联程度决定。虽然大企业的贷款违约率较低,但是每笔贷款金额较多、违约损失率较高、贷款期限较长。因此,商业银行贷给大企业的资金所占用的监管资本较高,贷给中小企业的资金所占用的监管资本较低。另一方面,中小企业融资期限较短,商业银行可以借助于中小企业信贷来调整信贷结构。第三,商业银行在支持中小企业发展中可以与中小企业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在中小企业发展壮大中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二、我国商业银行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措施

近几年来,我国商业银行重视中小企业信贷业务,不少商业银行将发展中小企业信贷业务作为自己转型的突破口。综合起来,我国商业银行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措施主要有:

(一)建立了中小企业金融服务专营机构

小企业金融服务专营机构是根据战略事业部模式建立、主要为小企业提供授信服务的专业化机构。它是独立的专营机构,包括一系列独立运行机制,集产品开发、销售渠道建立、客户市场开拓、内部财务核算、信贷审批和风险管理等一系列职能于一身,实现责权利统一,人财物相对独立。截至2010年12月末,全国共有五大国有商业银行和12家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在内的109家银行设立了小企业金融服务专营机构。主要银行业金融机构小企业金融服务专营机构的新增贷款已超过全行新增小企业贷款的60%。

(二)针对中小企业的类型,推出了新的融资模式

商业银行将中小企业划分为不同的类型,根据每种类型中小企业的特点,创新融资模式。光大银行将中小企业划分为三大市场,共推出十种融资模式:为定位于配套型的企业推出政府采购模式、银租通模式和供销商模式,为定位于积聚型的企业推出联保模式、专业市场模式、电子商务模式和担保模式,为定位于科技型的企业推出科技孵化模式、认股权模式和低碳金融模式。

(三)调整了银行服务管理机制

中小企业融资具有“短、频、急、小”的特点,对于放贷效率要求较高。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调整银行服务管理机制,简化贷款审批程序,标准化贷款流程,提高中小企业信贷效率。中国建设银行创新出“信贷工厂”,将中小企业信贷业务细分为营销、销售、业务申报、审批、客户维护、贷后管理等环节,每个环节实行专人专岗,快速提高了中小企业信贷的质量和效率。

(四)创新了不少金融产品

针对中小企业担保品少、信用较低的特点,我国商业银行开发出动产抵押贷款、应收账款抵押贷款、企业联保贷款、股权质押贷款等金融产品。例如,中国工商银行推出“网贷通”业务,小企业与银行一次性签订循环贷款借款合同,在合同规定的有效期内,客户通过网上银行自助进行循环贷款合同项下提款和还款业务申请,银行对客户申请进行集中受理和处理,“网贷通”贷款额度最高可达3000万元。

三、我国商业银行进一步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途径

尽管我国商业银行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困境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今年“两会”中,如何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的话题备受关注。商业银行可以通过以下途径进一步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

(一)落实银监会“六项机制”

商业银行需要根据小企业的风险水平、资本成本、资金成本等因素,确定小企业贷款利率水平,建立小企业风险定价机制;设立小企业贷款的专业部门,建立独立的小企业贷款核算机制;简化贷款流程,建立高效的小企业贷款审批机制;将小企业信贷人员的收入水平、职级晋升等与其业绩紧密相联,建立和完善小企业贷款的激励约束机制;加强对小企业信贷人员的业务培训,建立专业化的人员培训机制;关注贷款客户情况,收集、分析小企业贷款恶意违约方面的相关信息,建立和健全小企业贷款违约信息通报机制。

(二)构建适用于中小企业的信用指标体系

构建一套适用于中小企业的信用指标体系是解决中小企业信息不对称问题的一个关键点。商业银行可以根据评价得出的中小企业信用状况,为中小企业信贷产品进行合理定价。我国有不少学者在这一问题上作过探讨,例如乔薇(2008)将中小企业信用评级的基本要素设定为:①市场评价要素,包括行业状况、市场竞争力状况;②企业素质要素,包括企业规模、领导者素质、企业员工素质、企业管理水平、资产质量;③财务评价要素,包括营运能力、获利能力、偿债能力、成长发展能力、获取现金能力;④创新评价要素,包括创新投入、创新效果;⑤风险评价要素,包括经营风险、财务风险;⑥履约状况评价要素,包括银行信用状况、商业信用状况。

(三)与电子商务平台合作调查中小企业信用状况

近年来,京东商城、阿里巴巴、淘宝等电子商务平台快速崛起,电子商务平台可以提供客户的交易数据信息,从这些数据中银行可以分析出客户的经营状况、财务状况、信用状况等。商业银行通过与电子商务平台的合作,可以获得一部分中小企业的信用资料,降低调查成本,缓解中小企业信用记录缺失的问题。

(四)注重风险管理

由于我国商业银行历年来注重大企业客户的开发和维护,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主要是管理大企业的信用风险。随着商业银行将中小企业信贷业务作为转型突破口,管理中小企业信用风险成为银行风险管理的重心。商业银行需要从大量中小企业中发现风险规律,提高银行的风险管理竞争力。

(五)培养创新理念

创新是商业银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商业银行需要培养创新理念,不断创新产品、创新服务、创新营销。另外,商业银行应该注重科技创新,使中小企业信贷管理系统具有以下功能:①自动优选客户功能,②快速业务受理功能,③自动风险评级功能,④自动风险定价功能,⑤简化业务流程功能,⑥自动风险预警功能,⑦违约信息通报功能,⑧业务自动考核功能。

(六)开拓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中间业务

中小企业财务管理水平、风险控制能力不高,商业银行可以利用自身的专业化优势开展中小企业财务管理业务、投资银行业务、风险管理业务、战略规划业务等,在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同时,为中小企业传播金融知识、提供专业技能支持,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壮大。

参考文献:

[1]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小企业贷款的通知,2006年4月4日

[2]金立新,光大银行模式经营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金融时报,2011年3月24日,第三版

篇3

关键词:商业银行;跨境人民币结算;国际结算

一、引言

随着跨境人民币结算如火如荼的发展,商业银行在参与过程中不仅扩大了经营范围,增加了业务收入,同时也发展了客户资源。我国商业银行在国际化进程中,可以作为跨境人民币结算的主要参与者和推动者,不仅为国内外客户提供便捷、高效的人民币结算服务,还为其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浅析商业银行对跨境人民币结算发展的推动。

二、我国商业银行推动跨境人民币结算发展的现状及问题

1.我国商业银行海外机构现状及问题

(1)服务对象局限。商业银行海外机构服务对象多局限于国内企业的海外分支机构,缺乏当地的客户,且产品结构单一,业务收入主要来自于境内分行提供的人民币融资或利差业务。服务对象的局限性,将阻碍其为客户提供优质的跨境人民币结算服务。

(2)国际化人才缺乏。商业银行海外机构在国际化专业人才方面与大型跨国银行存在差距,其主要负责人和大部分员工都是来自国内分行,对国际及当地金融政策和监管法规缺乏了解,必然会影响到其推动跨境人民币结算的发展。

2.我国商业银行与其行关系现状及问题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行在数量上有较快的增长,范围也覆盖到中国主要贸易往来国银行,业务种类也日益齐全,但其结算业务存在着以下问题:

(1)行人民币账户数量较少。目前我国商业银行虽与众多外资银行建立了关系,但开立人民币清算账户的行却为数不多,无法真正推动人民币行清算模式的发展。以工行为例,截至2013年11月,共为外资行开立跨境人民币清算账户325个,在其1771个行中仅占比18.35%。

(2)行人民币账户交易数量不足。行虽开立了跨境人民币清算账户,但其认为人民币账户的资金依然存放在中国境内,如果要将资金划转给其客户还需要进行跨境划转,操作上存在着时效性和清算费用的问题,因此交易数量不足。

3.我国商业银行人民币产品的现状及问题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跨境人民币产品的种类主要涉及到货物贸易、服务贸易等跨境经营活动领域,包括向企业提供跨境人民币结算服务和向境外金融机构提供人民币清算、账户管理、同业拆借等服务。但现有跨境人民币结算产品种类较少,商业银行在丰富产品种类时遇到了以下问题:

(1)外部监管约束。商业银行在进行产品创新时往往受到外部监管部门的政策约束,跨境人民币结算在推出初期监管和约束较多,产品创新的脚步也因此有一定程度的减慢。

(2)内部缺乏创新主动性。目前商业银行内部缺少鼓励政策,都在被动的进行产品创新,若某家银行研发了新产品,陆续会有其他银行进行产品模仿,导致商业银行缺乏创新主动性,产品创新停滞不前。

三、我国商业银行推动跨境人民币结算发展的对策研究

1.海外机构发展对策

(1)提高本地化发展能力。海外分支机构在维护境内企业海外机构关系的同时,应重点拓展当地客户,着手于本地市场的开发。海外分支机构应调查不同行业的客户交易习惯和业务需求,制定市场营销的突破口,因地制宜、积极开拓当地优质客户,为当地客户提供人民币现金管理、银团贷款、债券投资、衍生品交易、国际结算、电子银行等跨境人民币服务,丰富和完善综合化服务水平体系。

(2)培养国际化人才。海外分支机构在员工队伍建设时,应建设一支具有丰富国际金融政策法规知识和国际业务产品开发能力的专业化团队。在境内招聘业务水平较高、管理经验丰富的人员,加以培训外语、国际金融运行规则、现代金融运行规律,派往海外工作,建立中方的海外机构管理团队。同时在所在国引进一批当地金融人才,提高海外分支机构的经营管理水平。

2.行发展对策

(1)积极营销欧美银行跨境人民币账户。商业银行应当高度重视,并将发展欧美地区跨境人民币账户作为中间业务的支柱增长点。目前我国企业在同欧美客户进行贸易时主要使用美元和欧元作为结算币种,导致欧美银行缺乏在我国银行开立跨境人民币账户的积极性,但是随着人民币不断升值和我国政府给予跨境人民币结算不断的政策开放,相信跨境人民币结算会在欧美大规模发展,商业银行应抓住先机,给予外资银行一定开户优惠条件,例如开户一段时间内免收账户管理费等,大力发展欧美银行开立跨境人民币账户。

(2)鼓励行增加交易数量。针对行虽然开立跨境人民币账户,但是不愿意通过此账户进行跨境人民币交易的现象,商业银行可以在政策允许范围内,鼓励行增加交易数量。如当交易数量达到一定笔数时,给予行手续费减免或优惠,或承诺行一定外币结算量来达到互赢互利的局面。同时,也可设立专门服务机构为行的跨境人民币账户资金转移提供迅速、高效的服务。

3.鼓励人民币金融产品创新

篇4

一、商业银行迎来新旧模式的转折点

商业银行属于经济主体之一,是金融体系的骨干力量。商业银行在依赖实体经济的同时又服务于实体经济,并随着经济发展方式的变革而转变。20032013年是中国经济迅猛发展的十年,商业银行借助这一趋势,实现了自身的跨越式发展,并形成了与经济增长方式相适应的经营方式。

(一) 传统经济发展模式下的银行经营逻辑

过去十年,中国经济发展速度迅速提升。中国加入WTO 使被低估的要素红利获得前所未有的释放,中国瞬间成为了世界瞩目的制造工厂,Madein China的标签琳琅满目,红利的改革措施大幅度增加了市场需求。此外,土地批租和分税制度促进了政府的资金积累,政府通过有效使用这些资金投资于基础设施和开发房地产,极大地满足了城镇化过程中的居民需求。在三驾马车:投资、消费、净出口的带动下,以要素驱动型投资和成本竞争型出口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整个市场重要的金融需要。对于政府和企业部门两方面来说,由于要素投入所产生的边际回报率依然持续增长,投资规模扩大能够提高回报率进而促进经济快速增长。政府部门希望通过放大债务从而促进投资,刺激社会需求;而企业的投资支出也迅猛发展,杠杆率迅速放大。政府的金融需求和企业的金融需求,大部分表现为直接的简单的固定资产投资的资金、流动资金和房地产开发融资。对于单个部门而言,居民人均收入每年持续上升,但居民的个人理财意识和投资意识都有待增强,个人投资消费依然以定期存款和保本理财等简单的金融产品为主,而信贷需求大部分集中在以下三方面业务:住房贷款、信用贷款和信用卡业务。

这种金融环境的特点是:需求多、类型少。因为商业银行相对于客户而言,银行处于一个较为稳定的卖方市场,即客户对金融需求多,但银行给予的金融供给较少。因为在这种环境下,银行通过借助利率监管、利差固定的政策红利和业务牌照的优势,能够安全稳定地获得超额收益。大部分客户由于受到自身理财观念和理财意识的约束,一般金融服务就能满足其简单需求。因此,银行一般不会以客户为本位,而是以自身为本位,采取资本投放、规模扩大、销售引导、利润考察的粗放型经营方式,表现出需求侧驱动的特点,造成与粗放型的发展方式相吻合的传统经营逻辑局面。

(二) 传统经济发展模式下的银行管理逻辑

发展模式和管理模式一般都是相匹配的,粗放型的发展模式一般是对应粗放型的管理模式。这种管理模式一般有如下五个方面的特征:(1) 以追随策略为主的战略管理,商业银行业务类型大体相似,从而大多存在白热化竞争;(2) 产品和业务成为企业管理的核心,职能式组织架构占领主要方面;(3) 以规模的大小和结果的好坏作为绩效的评估标准,以短期内的业绩提升作为衡量经营好坏的标准;(4) 对员工约束和物质补贴双管齐下,大力激励具有营销才能的人才,知识的力量被严重低估;(5) 以传统信贷审批和信用风险管理为重点的风险管理,缺乏人为控制风险的观念,并且没有建立综合性的风险管理系统。

传统商业银行在经营管理过程中,追求多而不追求精,即对数量多少的重视远远高于质量的高低。虽然当前有很多银行提倡智慧经营客户至上的理念,可是还没有在整个银行系统中获得全面实施。当经济增长模式转变,经营行业环境和客户的金融需求也同时转变时,传统商业银行的发展模式一定会遭遇各种问题,如供需不平衡问题,这种情况也势必会导致经营理念和管理逻辑的变化。

二、当前商业银行面临的主要矛盾和问题

随着市场经济、银行经营环境、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或改变,客户持续升级的金融和非金融需求与银行有待提高的管理和服务能力之间的矛盾,慢慢升级成为所有商业银行即将面对的主要矛盾。

(一) 商业银行传统模式的终结当下,保障银行过去存在的各种红利已经悄然消失,对商业银行局部要素效率的提高、去产能、降低成本、补短板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

(1) 经济红利大幅度降低。从整体而言,经济增长速度减缓;从部分而言,实体经济的衰落程度在加速。由于拉动型经济模式遇到了产能太多、债务增高的问题,传统部门有效信贷需求不充分。

(2) 制度红利悄然消失。大量股份制银行和国有银行股改上市之后,公司的管理制度所带来的促进效能也基本呈现耗尽的趋势。同时,由于很多民营银行加入到竞争的队伍当中,以往的牌照红利也逐渐消失。

(3) 成本优势逐渐削弱。存贷利率上限的取消意味着商业银行过去的低成本负债优势遭遇了困境,资金成本提高成为了不可倒流的趋势。更多的是,知识性资本、稳定资产、技术开发等一系列成本逐渐提高,成本增加也导致了压力的增加。

传统模式的完结,意味着商业银行必须迅速进行自身的产能清仓。在商业银行传统的需求侧被动运营方式下,来自需求侧的产能过剩、债务堆积势必造成低效资产过多,这就意味着银行需要迅速转变观念,快速出清低效能资产。同时,要加快推进减少成本支出速度的工作。在利润增长的条件下,有效管理利润是当务之急。接着,运营效率和管理方式也需要进行变革。追随战略和简单模仿已不再具有市场空间,银行管理水平也不太可能通过制度红利和后发优势来提高。

(二) 客户金融需求的深刻变化

(1) 产业经济的变化。建立在传统的分工模式和资源优势下,以产能增长为主要标志的投资促进型、出口引导型经济模式,将慢慢地被产业升级、技术进步、整体要素集中投入所带来的新消费拉动型经济模式替代。产业经济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商业银行的经营效率、管理手段、服务意识有了新的提升。

(2) 金融环境的改变。金融行业的发展日新月异,正在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综合性金融交易局面。互联网金融、民间金融、产业资本等新的金融形态正在融合变化更新。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商业银行需要重新建立新的商业合作关系,在新的金融环境下共谋发展。同时,商业银行要意识到传统的商业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建立新的商业模式迫在眉睫。更重要的是,产业链的每一环,商业银行都要倍加注意,要从全局的视角看待问题。

(3) 技术手段的进步。在互联网思维的推动和大数据模式的影响下,传统的金融渠道和工具手段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升级。同时,国家信息化进程迅速,各种新技术快速涌现。在新技术的作用下,客户的商业模式、发展方式、金融需求都将产生长久而深刻的变化。

(三) 商业银行面临的核心问题

(1) 思想观念和文化落后。目前很多商业银行还是追求数量而不注重质量,追求速度而不追求服务,容易发生忽略客户的情况,对知识资产、人力资源的重视不足,缺乏互联网合作精神,对新时代下的技术革命还不能迅速适应。

(2) 战略意识和管理水平有待提高。银行竞争白热化,管理手段缺乏创新。很多银行的战略计划没有得到严格执行;管理水平更是停滞不前,协调能力和服务能力低下,效率低,属于粗放型管理方式。

(3) 产品创新及服务意识低,服务能力差。商业银行一般站在自己的角度思考问题,很少站在客户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这就导致了不能根据客户需求制定金融产品。同时,综合性金融体系建设缺乏建设性措施。

(4) 金融体制及组织发展滞后。大量的商业银行没有建立新的合作关系,而是十分依赖关系型营销,没有充分的客源支持,更没有完善的业务规划,员工数量多,银行资产庞大,但组织结构不分明,没有运营动力。

(5) 创新能力有限,转型升级受阻。商业银行过去处于一个相对保守和安全的金融环境,随着金融环境的变化,创新能力成为了核心力量,但银行没有鼓励创新的政策直接导致产品升级速度慢,与客户需要的升级速度形成了鲜明对比。

三、推进商业银行供给侧改革的对策

商业银行的供给侧改革,并不是在传统金融环境下进行的,而是在国家供给侧的背景下,通过改变过去粗放型的经营方式,提高银行效率,培育先进的金融理念和金融文化,实施改革创新。尤其是针对管理和组织架构的改变,提高产能供给,提高办事效率,促进新型金融体系形成,为实体经济的发展提供强大后盾,完成银行的全面变革,促进国家十三五发展战略实施。

(一) 商业银行供给侧改革的整体思路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基本含义为通过提高供给质量,优化资源配置效率,合理利于产业资源,促进产业结构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从需求角度出发,提高供给对于市场需求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供给效率,从而更大程度满足市场主体需求,维护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商业银行业推进供给侧改革,要充分理解这一内涵,并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为要求,以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为任务,大力提高商业银行供给体系的质量和管理效率,切实将措施落实到下面几个方面。

1. 优化金融资源配置。为了调整产品结构,减少金融资源的滥用、过剩、浪费等问题,大力支持产业改革和重组;运用先进的运营理念,使用先进的融资工具,减少金融成本和降低杠杆率;加大对金融创业群体、微型企业、新型经济的支持力度,发展绿色金融,促进普惠金融,促进金融资源的配置和经济转型的方向一致,从低效向高效流动,促进经济转型,完善资产构成。

2.深度关注新形势下客户需求的转变,提高金融创新的能力,提升金融服务,刺激新的金融需求。金融行业环境的变化,技术手段的不断进步,使得银行必须站在全局的高度,加快向咨询型、互联网技术型、融智型的方式转变,满足高层次、高阶段的金融需求。从金融环境方面来说,要满足客户金融和非金融的需求,加快建立综合性金融系统;从技术手段的层面来说,银行要提高使用先进技术手段的能力,全面提高员工使用互联网和金融计算的能力;从商业模式来看,银行应当重新搭建新型的服务平台,增强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能力,转变传统思维,建立完善的产业链和服务链。

3.持续提高银行的运营能力和管理水平,提高银行从事人员业务处理能力,构建强而有力的支持保障系统,提高生产全要素,促进商业银行改革进程。传统的银行业务模式一般是简单直接的线条模式,急需通过改革形成纵向、横向、综合型、交叉性模式。商业银行应当重新调查市场状况,了解市场空间,探索新环境下的金融需求。同时,银行应该构建灵活性强、合作能力高的管理体制,对客户的需求和市场的变化两者的矛盾进行协调。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大背景下,还要储备高科技高智商人才,尤其是聚集了解多行业知识和具备跨行业工作经验的综合型人才,改进前中台一体化的营销服务框架,构建高效的管理机制,制定科学的激励制度,筹划强而有力的支持保障系统。

4. 不断提高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在策略运营、金融渠道、创新模式、组织管理、技术研发等方面,逐渐与国际管理水平一流的银行系统接轨,促进商业银行战略升级。我国对内提倡经济的转型和升级,对外提倡建立相对开放的经济模式,供给侧就是在这种背景下提出的,故将全球化竞争、全方位开放、人民币国际化融合在一起是其应有之义。为适应全球化的竞争要求,促进产业链的变革并实施再度分工,保障金融环境的稳定和安全,需要提高商业银行核心竞争,使商业银行的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都走在世界的前列。

(二) 商业银行供给侧改革的布局与节奏

促进商业银行的供给侧改革,意味着在当前阶段,商业银行的经营者需要创新发展理念和探究创新模式。供给侧改革需要综合考察商业银行的硬件条件和软件条件,制定与自身相适应的策略,掌握合适的尺度,科学引导以及系统决策。从思想观念的角度来看,要从外到内、从上到下形成本质性的转变,增强供给活力和提升服务意识。同时,要改革管理机制,提高管理水平,构建全面、科学、系统的商业模式,为银行供给侧改革奠定基础。

1. 转变经营理念和培育服务文化。

商业银行员工需要切实充分理解国家十三五规划对供给侧改革的解释、含义、内涵与外延,并且深刻了解这种改革的意义。在买方市场主导下建立以客户为大前提的评估机制,力求做到让顾客满意和放心。只有真正尊重和了解客户的真实状况,才能提供科学的金融供给,提高运营能力,构成有效精确的良性循环。

2.激发市场端的供给活力和提高服务水平。

探索事业部制改革、建立特色化转型方式,紧紧追随区域化政策方针,提升区域经济竞争力,建立专业化的专家队伍,挖掘客户深层次的需求,提供专业设计与客户需求相贴近、相一致的金融解决方案。实施激励政策,适度诱发各个部门之间的良性竞争,保持人才队伍的服务热情以及提高创造力。对于产业链而言,商业银行应该以国家政策为导向,对新型产业进行支持和鼓励,努力践行创新的观念和思路,挖掘产业链的价值和增强客户的依赖性,保持商业银行的专业性和提高客户对银行的信任与认同,发挥实体经济的支持优势。同时,在形成产业链的过程当中,要形成相邻的供应链,构建一系列网络关系,把握产业链的盈利方式和交易状况,优化金融资源配置,提高产业链商业价值。

对于以服务特色经济、打造区域经济、发展金融平台为目标的商业银行分行,要能够根据区域性行业特征和居民收入状况、金融需求等要素来考虑和计划金融解决方案。合理引导企业优化产业链和建立新的合作关系,对地方支柱产业链要不断给予支持和深入拓展,联合PE产业基金等实现经营性资本参与;为客户提供符合区域经济特征、客户生命周期的资产管理、消费金融支持以及创业型金融支持。

3.实现中后台的管理变革和机制

篇5

Franz Odermatt此次是应上海理财专修学院之邀,为该学院与瑞士商业金融大学合作推出的“瑞士私人银行与财富管理”高级研修课程的学员进行培训的。Odermatt先生对私人银行在中国的发展前景表示了乐观,同时对私人银行从业人员的培养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

瑞士私人银行业源远流长

《理财周刊》:瑞士是私人银行业务的发源地,也是私人银行业务最为发达的国家。您能为我们介绍一下瑞士私人银行业的发展状况吗?

Odermatt:瑞士的私人银行业务拥有悠久的发展历史,从18世纪开始,瑞士的银行就开始为富翁们提供私密性极强的专业金融服务。在过去的100年中,瑞士的私人银行业务也得到了长足发展,这与瑞士这个国家本身的特点是分不开的。瑞士是一个中立国,在二战期间瑞士没有受到战争的影响,而独有的《银行保密法》使得更多的富人选择把他们的资产存放在瑞士的银行里。尽管目前对于瑞士的《银行保密法》存在着一些争议,但是不可否认的是,《银行保密法》增加了瑞士金融资产的流入量,这为私人银行业务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基础。

同时,和瑞士的钟表一样,瑞士的银行业高度发达。金融从业人员在瑞士人口中的占比约为5%~6%,却创造了超过40%的GDP,而私人银行业务也在瑞士的金融业中占据了很大的比例。就目前而言,瑞士仍然是世界上私人银行业务最为发达的国家。

除了拥有悠久的历史和强大的金融人才积累,瑞士的私人银行业还有一些自己的特征。比如经营手法上比较传统,擅长于进行投资组合管理,崇尚稳健的投资风格,同时离岸业务占据了较高的比例。

私人银行让富翁生活更轻松

《理财周刊》:对于大部分人来说,私人银行业务似有一层神秘的面纱,请谈谈私人银行业务的主要服务内容。

Odermatt:私人银行所针对的客户群是一小部分的富翁。在客户现有资产的基础上,私人银行为客户提供全面的财产管理业务。

例如通过投资组合管理的方式,帮助客户的资产获得稳定的增长。在现在的市场环境下,全球化投资是投资组合的一种重要管理方式,我们根据不同地域市场的发展,在各个市场进行资产的配置。税收的筹划也是一项重要的内容,通过一些合法的手段进行税收的筹划。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税收的政策存在着很大的差异,私人银行可以帮助客户规避一部分税务负担。满足客户的财务需求,也是私人银行服务的内容,如我们帮助客户来制订养老、教育和资产传承的计划。

中国市场非常有吸引力

《理财周刊》:这几年随着经济的发展,亚洲已经成为私人银行业务一个新兴的市场,很多私人银行机构都开始进驻这个市场。而在中国境内,超过百万美元资产的客户已经超过了30万人。您是如何看待中国这个市场的?

Odermatt:是的,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经济正以飞快的速度发展,同时孕育了一大批富裕人群,对于私人银行机构来说,这是一个非常具有吸引力的市场。其实,类似的市场经验我们可以在俄罗斯的发展过程中找到几乎相近的例子。这几年中国经济的发展为世界所瞩目,中国一直保持高速的经济发展速度,而且未来这一发展还将得到延续。与此同时,中国的富裕人群也在不断增加,他们积累了相当多的财富,财富的保值、增值是他们迫切的需要,而私人银行业务正可以满足这一需要。我也关注到,中国的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人们非常富有商业头脑,他们的资产管理愿望也更加迫切,这为私人银行业务提供了更好的发展机遇。

不过,在为中国及亚洲的富裕客户提供私人银行服务时,我觉得有一些方面也值得给予更多的关注。如财富的稳定性,是否有可靠的机制保障客户的财产、同时客户对于不同市场、不同领域的投资产品的理解,也是私人银行业务在开展的过程中需要予以重视的一项内容。现在越来越多的投资产品拥有了与原有产品不同的特点,私人银行服务的前提是客户真正理解我们的服务和产品理念。

《理财周刊》:您对中国的富裕阶层如何打理自己的财富有怎样的建议?

Odermatt:我很抱歉,对中国的市场情况我还了解得不多。但是从国际经验的角度来看,对于富裕人群来说,在自己的资产进行管理时,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多元化地配置自己的资产,进行国际化投资。我们可以通过投资组合的方式,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分散自己的投资,从而规避税收、通胀和货币贬值所带来的一些问题。当然了,我也知道,在中国目前人民币正以较快的速度在升值,资产的国际化流通可能还有一些条例上的限制,这可能需要我们按照市场的特点制订出可行的投资组合方案。

人才选拔更看重软能力

《理财周刊》:私人银行业在亚洲的发展,对私人银行人才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很多机构都在着力培养自己的私人银行人才,您觉得作为一个合格的私人银行从业人员,需要具备哪些方面的能力和素质?有哪些培训的方式和途径?

Odermatt:私人银行业对于从业人员的素质有着较高的要求。通常可以分为软技能和专业技能这两个方面。就软技能而言,最基本的是从业人员的道德素养。他们是与金钱在打交道,这对道德品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同时要尊重客户的隐私。而良好的社交能力和沟通技巧也是私人银行从业人员必需具备的,这可以敏锐地了解到客户的需求。此外,我们更希望从业人员拥有开朗的性格,有利于和客户的沟通交往。专业技能也是一个重要的方面,它可能包括资产管理能力、语言能力、对不同国家不同地区各种法律法规的熟悉与了解。

篇6

关键词:农村地区;手机银行

中图分类号:F832.2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24-000-01

手机银行,是指利用移动终端设备和通信信息系统完成银行类金融业务。这种新型的金融服务方式可以避免空间、时间的限制,无障碍开展电子化银行业务,该类业务成本低、速度快、服务类型多样,是目前传统柜面业务的有效补充和延伸。[1]随着农村信息化建设和农村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手机已经成为农村居民的日常生活用品,且智能手机的占比份额也在逐步扩大。通过手机银行完成金融业务,弥补农村地区金融基础设施不足、替代传统网点式物理服务空间的基本条件已经具备。

一、手机银行在农村地区推广的可行性

1.农村手机上网的比率较高。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调查统计,2009至2012年,我国农村手机网民人数突破从7000万增长为11722万人,连续保持两位数的增长率。可以说,农村居民主要的上网终端设备即为手机,通过手机开展农村地区金融业务的时机已经成熟。[2]

2.农村手机银行节约成本。相对于银行的传统柜面交易,手机银行明显成本较低。来自世界银行扶贫协商小组(CGAP)的调查显示,银行实体网点的运营成本是使用电子移动设备成本的30 倍,特别是手机银行能够使运营成本降低50% 左右。手机银行在方便用户的同时也减少了银行的成本。

3.手机银行的交易方式符合农村地区发展要求。随着国家经济改革的深入和城镇一体化的发展,农民的收入和教育水平不断提高,对于银行业务的需求也愈加旺盛。加之新型城镇化的推进带来的大量农村人口流动,使农村地区对金融需求日益增长。《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5》的数据显示,2014年年末流动人口数达到2.53亿人。依据经济改革和城乡人口变动趋势预测,至2020年,我国流动迁移人口将逐步增长到2.91亿,年均增长600万人左右,其中,农业转移人口约2.2亿人。这些农村流动人口会带来更多的金融服务需求。

二、农村手机银行可采取的发展模式

1.由农村地区银行体系主导。该模式是指利用农村地区已有银行类金融机构和物理网点,由农村地区金融机构如农业银行、农商行、农村信用社等展开手机银行业务,即已拥有银行账户的农户可以利用手机进行账户查询、转账支付、投资理财等金融服务。在已有银行账户的农户广泛使用这一方式的同时,可以有效利用手机互联网分享及邻里宣传,吸引还未开设银行账户的客户人群申请开立。该模式适用地区,需要具备较为完善农村金融机构体系,有具备办理特殊业务的物理营业网点,民众对银行较为信任等条件。利用农村金融机构的公信力,扩大银行业务范围和拓展非银行账户客户,节约农村金融机构运营成本,提高金融业务村级服务效率。但是农村地区也具有自己的地区特点和产业特点,需要针对不同的个人要求和农副业生产特点,对手机银行业务进行地域化改造,使之符合当地农户的使用需求。

2.由移动运营商主导。该模式是指借助运营商自身建设的较为完善的信息通讯网络为农村居民提供移动银行服务,该模式主要适用于无基层金融机构的农村偏远地区或交通不便地区。该地区民众进行金融业务的成本较高且不便,但是具备完善的移动终端通信系统,可以无障碍开展手机银行业务。此模式可有效填补金融空白,发挥普惠金融特性。同时,为了防止移动运营商发生高息揽存等扰乱金融秩序的不法行为,可将手机存款账户开立在合作银行,由银行经营,电信运营商仅仅作为移动终端的服务机构,不涉及资金的存储和运用,降低金融风险。

无论是何种手机银行发展模式,都需要趋利避害选择使用。这两种模式各有利弊,应充分利用其特点,根据不同地区的条件和资源,酌情考虑,选择适合地区特点的发展模式。若选择农村地区银行体系主导模式,现有银行网点应在全面推广之前,进行有步骤的试点行为,总结试点过程中发生的问题和经验,使之形成较为符合当地特色和完善的手机银行发展模式。选择运营商主导模式的地区,应该充分发挥电信运营商网点覆盖率高的特点,同时加强金融风险保障和监管,提供更为安全有效的金融服务。

三、农村手机银行存在的问题

1.对于手机银行认识不足。目前我国农村金融机构的从业人员,往往认为传统银行柜面业务是机构发展的主要手段,忽略了手机银行的发展前景,在进行业务营销时也没有对农户开展有效的讲解和宣传。

2.手机银行客户群单一。农村手机银行基于其自身终端的限制,许多金融类服务无法提供和延伸,只能满足最基本的金融业务需求,这大大限制了农村手机银行的客户群拓展,使得大部分客户群集中为中低端客户,缺乏高收益业务对象。

综上所述,因势利导是农村手机银行发展的主旋律。不论选择何种模式或是创新何种模式,都需要建立在对业务地区深入调研的基础上,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水平、教育水平、消费习惯等因素,注重技术创新和业务创新,确定适用的技术平台、主要业务和业务模式,针对不同群体、不同地域的农民推出多层次、差异化的特色手机银行产品。

参考文献:

篇7

随着市场经济及深化改革措施的进一步推进,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但是银行业务的管制正在日趋放松,商业银行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出现了投行业务与传统业务相互交融的现象,投行业务逐渐成为商业银行的一项中间业务。当前,尽管投行业务已经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还存在许多问题与不足,为此,必将完善投行业务准入制度,完善商业银行内部控制体系,善用商业银行内部监控体系,才能使投行业务逐步正规、高速的发展。

【关键词】

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市场经济;深化改革

在我国,商业银行主要是以经营存贷款业务为主,并具有盈利性的企业。而投资银行则是可以从事所有资本市场业务的机构。根据两者的经营业务,不难看出,商业银行的利润来源主要是存贷款利差,而投资银行则是以资本市场业务为利润来源。目前,我国商业银行逐步开展了投行业务,来拓宽其利润范围,应对市场变化及时代的发展。

一、我国商业银行投行业务发展的现状与回顾

2001年,《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暂行规定》颁布实施后,工商银行率先于2002年设立投资银行部,当年即收入1.9亿元,并保持快速增长的势头。此后,众多商业银行纷纷试水投行业务,并取得了一定的效益,投行业务也逐渐成熟。

(一)投行业务法律框架逐步宽松

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深化,金融市场逐步成熟,商业银行的发展环境有了较大的变化,资本市场之间的界限逐渐虚化,各项业务交叉融合,金融产品结构逐渐复杂,金融服务的需求更加多样化。同时,监管部门也逐渐出台相关的政策法规,逐渐放松对商业银行的各项业务的限制,尤其是对投行业务的束缚。

(二)产品经营模式多样化

随着越来越多经营业务的发掘与发展,商业银行的产品经营模式逐渐多样化,主要模式有准全能银行式的综合经营、控股式的间接经营模式。全能银行式的经营是商业银行通过内设部门直接开展各种非银行业务,各种业务融合发展在同一个组织体系内,如工商银行下设投资银行部,招商银行成立商人银行部,浦东发展银行设立投资银行部等。控股式的间接经营主要为银行母公司与子公司的形式,如中国银行成立中银国际,都是此形式的银行。银行经营业务的模式也较传统呢形式有了较大的发展。

(三)业务范围日渐广泛

随着经济的发展,银行客户的业务需求也日渐丰富,商业银行主要业务有财务顾问、融资业务、基金托管等。财务顾问的相关业务主要有证券的承销、企业的并购以及项目的融资等业务的咨询顾问、政府的财务顾问以及集合理财顾问等。杠杆融资业务主要包括上市公司之间及上市公司与非上市公司间收购兼并时的资金周转融资业务,发展迅速。基金托管业务主要是福利基金的托管、各种企业年金的托管以及社保基金的托管等。商业银行的业务范围及服务对象日趋多样化、复杂化、综合化。

二、我国商业银行投行业务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潜在的威胁

(一)商业银行投行业务发展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在市场经济的深化及监管逐渐放松两大助力的推动下,商业银行的投行业务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是仍存在一定的问题与不足。

1.经营业务的范围仍受到限制

目前,我国的金融业的发展仍是分业经营、分业监管,商业银行仅能从事一些简单的、风险较低的投资银行业务,风险低的业务,收益自然也较低,与资本市场运作相关的高风险的业务项目往往存在较多的限制;同时,商业银行的IPO资格较难取得,商业银行直接融资业务也不能开展;相关法律法规也规定,商业银行不得从事股票业务,不得投资企业等等,商业银行在业务范围上还存在许多限制,虽然这些规定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防范风险,但是一刀切的限制往往会阻碍商业银行的发展,限制投行业务的进步。

2.投行业务专业人才较为缺乏

投资银行业务是一项专业性较强的金融业务,但是目前投行业务的发展仍处在加速上升期,暂时还没有形成一支精通业务、熟悉法规的专业人才队伍,存在较大的人力资源瓶颈,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投行业务的创新与发展。

3.业务监管的存在政策盲区

目前,银行监督管理相关部门对商业银行开展业务实行的是市场准入制度,但是针对投资银行业务的相关管理细则仍未出台,政策上还存在很大的弹性,再加上,商业银行的业务要受到一行三会的多边监督管理,针对投行业务的管理的政策盲区,也许会构成商业银行开展投行业务存在政策风险。

(二)商业银行投行业务面临的威胁

1.国际上的金融环境存在许多变数

受金融危机影响,我国经济发展的严峻形势仍然存在,各种金融机构的盈利能力均面临着很大挑战。商业银行在业务扩张上,结构趋向保守,可能会导致投资银行业务发展放缓。

2.较多的竞争对手带来的市场冲击

商业银行在投资银行业务的方面,不仅要面对外资金融机构,而且要遭遇证券公司的竞争;同时,各种基金公司、资产管理公司都会成为某些投行业务的市场占有者,商业银行面临众多竞争对手,市场的抢夺之战比较激烈,将会面对众多冲击。

三、对策建议及投行业务发展展望

(一)商业银行投行业务的发展前景

1.近几年,投行业务将会出现恢复性发展

投行业务是与宏观经济的运行情况、金融市场的发展趋势、监管政策的变化趋势密切相关的,近几年,投行业务将会出现恢复性的发展。近期,我国的宏观经济已经逐渐回暖,债券市场在经过调整的震荡之后,也将逐渐走强;关于商业银行的收费清理整顿也已告一段落,这些现象都预示着投行业务将恢复增长。

2.长期来看,投行业务发展前景看好

随着金融监管市场逐渐放松,利率市场化将逐步推动企业直接融资强度,商业银行将利用其信誉优势、强大的资金来源、遍布城乡的机构网络等优势,加速开展其投行业务,明确了我国商业银行今后一个时期的内的发展重点。总体来看,投行业务发展态势,长期看好。大力发展包括投行业务在内的中间业务、提升非利息收入比重将是我国商业银行今后转型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二)商业银行发展投行业务的相关对策建议

1.要进一步创新经营业务模式,提高服务水平和服务能力

商业银行可以进一步整合其银行、非银行的金融资源,与证券、信托等相关机构加强联系,建立合作关系,为客户提供更加全面、更加丰富的服务,提高综合服务水平。同时,加强商业银行内部之间的沟通协作,完善商业银行内部整理客户资源机制,提高服务能力,创新服务模式。

2.要进一步发挥资金优势,着力发展投行业务

商业银行要充分发挥其充足的资金来源优势,在合乎法律法规的情况下,要合理利用担保资源,进一步配合投行业务的发展,提高银行的发展水平及整体收益,同时要建立完善的、科学的、有效的考核机制和激励机制,进一步促进商业银行的快速发展。

3.建立完善的风险内控管理体系,保障投行业务健康发展

完善的内部风险管理体制,是保障商业银行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更是保障商业银行顺利开展各项业务的基本前提。商业银行要建立更为完善、合理的内控体系,尤其是投行业务的监管,要加强信贷风险管理,做好控制业务的选择,慎重选择合适的、适当的投资银行业务,合理控制商业银行发展风险。

4.要进一步完善人力资源管理,增强投行业务创新能力

投资银行业务需要较高的专业性,需要较多的实践经验,需要较广泛的专业知识,但是总的来说就是需要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商业银行要加强人力资源管理,着重培养一支专业化的人才队伍,完善投行业务的发展条件,可以适度借鉴国外发展比较好的先进投行的优秀经验,适度将收入与业绩挂钩,发挥人才在竞争作用,促进投行业务快速发展。

四、结语

长期来看,我国商业银行的投行业务将出现快速发展,应对投行业务的各种限制性因素及发展限制条件,商业银行英及时做好准备,完善其管理体制机制中存在的问题,解决其在人才队伍建设中的不足,完善风险管理体制,进一步做好准备迎接投行业务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实现银行业务、银行规模、银行综合实力的同步提升。

参考文献:

[1]宋国良.投资银行概论[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6

[2]潘石,陈曦.我国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现状、风险与对策[J].河南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4)

[3]黄晓雪,于红燕.发展投资银行业务的策略及对商业银行的新机会[J].中国外资,2012(7)

[4]刘宜辉.商业银行开展投资银行业务的风险及其管理[J].经济论坛,2007,(17)1

[5]董立杰.我国商业银行开展投资银行业务的优势和模式[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1)1

篇8

关键词:银行保险银行业保险业

银行保险又称银保融通,主要是指银行通过各种方式向客户提供保险产品从而进入保险领域的一体化经营方式,也就是通常所说的银保合作。

我国发展银行保险的现实意义

银行业与保险业相互合作、相互渗透、相互融合,作为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产物,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在这一潮流的影响下,当前我国出现的银保合作热,符合国际经济一体化的趋势,是我国银行业和保险业在应对我国加入世贸组织挑战所作出的理性选择,也是为下一步迎接激烈竞争所作出的必要准备。大力发展我国的银行保险,对于我国的银行业、保险业起着双重促进作用。

银行保险可以有力促进保险业的发展

有利于节约保险的经营成本,提高保险市场的运行效率由于银行发展较早,比较完善,具有丰富的营业网点和广泛的销售渠道。银行保险正是利用银行庞大的分支机构网络销售保险产品,使得银行保险的经营者可以凭其信息优势接触数量巨大的潜在客户,而不需要在社会上随机寻找潜在客户和准客户,主动联系进行保险展业,在扩大经营规模的同时降低保险产品的营销成本,实现规模经济,扩大了潜在客户群,提高保单的销售效率。

促使我国保险经营模式的变革一是保险经营理念的变革。银保合作可加深保险公司与客户的关系,降低客户的信息收集成本和交易成本,为客户提供更多的服务选择,满足其多元化和个性化需求。二是保险经营手段的变革。保险业利用银行网点作为销售渠道,可以高效率地覆盖市场与客户,解决保险公司分支机构不足的问题;并可借助客户对银行的信赖,有效缩短保险产品与广大客户之间的距离。

促进我国保险核心资源的深度和广度开发银行保险的推广,可以增加保险市场的主体,有力地加快中国保险业、特别是寿险业的扩张速度,提高保险市场的竞争力度,培养健康、竞争、有效的保险市场。银行与保险开展深层次合作,对提高我国保险业整体规模和服务水平,增加服务的技术含量,增强国际竞争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银行业也会在银行保险业务中获得巨大的利益

使巨大的销售网络获得根国利用利润银行的收益是多方面的首先,银行通过现有的销售渠道、技术等资源的合理利用,实现了成本节约。节约的成本包括交易成本、销售渠道成本、客户信息收集成本等。银行和保险公司可以协商降低保费的形式,把节约的费用向顾客转移从而提高产品的吸引力。银行保险最为发达的法国,在寿险市场采取银行保险形式的公司在成本上明显要比传统的保险公司占据优势,银行保险机构基本上可以把佣金和成本占总保费收入的比例控制在10%以内,而传统的保险公司的这一比例普遍高于10%,有的甚至达到22%。其次,银行可以通过销售保险产品得到手续费,参与其销售的保险产品部分的资产管理将获得资金的投资收益;多项收益将产生“收入的协同效应”,即银行保险可以通过产品开发、销售、网络关系等资源的共享达到规模经济的效果,为银行带来了可观的收益。

稳定银行的资金来源金融市场近年来逐渐显现银行的资金逐渐分流到保险公司,银行为了避免这一状况的恶化,采用了两种方式保险业务的经营:一是与保险公司签定分销协议并参与资金的管理,二是成立自己的保险公司保证资金保留在集团内。这样既避免了资金分流,还使得银行自身的资金来源更加稳定,更多的短期投资转化成中长期投资。

我国银行保险的现状及问题

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及国民经济结构性调整的逐步深化,银行与保险公司的合作仍然面临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有:

观念转变滞后于市场。目前银行已充分认识到拓展银行保险业务是今后稳定客户源的一条重要渠道。但是在基层网点,大多数员工对这项业务认识不足,认为是增加额外负担、不务正业。同时推销保险业务简单依靠信贷手段、柜台销售,全员没有真正开展起来,没有采取行之有效的办法。保险公司则习惯于沿用行业代办的模式,对银行保险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上热下冷。甚至一些基层公司有畏难情绪,认为花很多时间和精力启动这块市场,还不如建一个保险站业务来得快,没有从营销机制创新角度来重视银行保险,更没有像引进个人营销机制一样开拓银行保险市场。

银行与保险公司合作的广度和深度仍显不足。商业银行与保险公司都是金融企业,其在产品、管理、风险防范、营销对象等多方面有着共通之处,具备广泛、深入合作的条件,但目前我国银行与保险公司的合作仍处于初期,合作内容以保险、保费结算、资金存款为主,而在产品互补、客户共享、电子网络等方面仍未开展有效合作,合作内容的单一和简单化影响了双方资源的共享度和资源整体效益的提高。为此,银行与保险公司应进一步扩大合作的广度和深度,并通过合作,努力实现降低经营成本、化解经营风险、增强自身竞争力的目标,为迎接全球化金融竞争的挑战奠定基础。产品单一,同质化程度高,且产品存在较高的风险。各家保险公司在银行柜台上推出的产品大同小异,绝大部分为简易型人身保险产品,保障功能设计不足,无法满足客户的差异化需求。产品单一带来的直接后果便是容易偏向价格恶性竞争。目前占银行保险市场份额最大的产品为趸缴的分红保险,2002年占银行保险业务保费收入的43.6%。分红型产品占比过高,而我国资本市场又不是很稳定,资金运用渠道相对狭窄,势必造成过高的资本运用和分红压力。当然,银行保险主推分红保险与我国民众保险意识不强有关系,因为相对于保险而言,人们更容易接受传统的储蓄方式,但另一方面也反映出保险公司在产品开发过程中由于受技术力量、精算水平的制约,加之对银保合作的渠道与机理认识不清,不能结合双方优势开展产品、服务创新,以致出现产品缺乏吸引力和价格缺乏竞争力的问题。

电子化管理水平低,专业人员相对缺乏。由于保险产品的特殊性,需要具备保险专业知识的人向投保人详细解释,而我国目前这种专业人员的数量远远不能满足客户的需要。银行与保险公司之间电子化管理水平参差不齐,机型和软件的规格不统一,双方网点无法实现全面联网;保险公司系统内尚没有开发和建立银行保险售后服务网络系统,始终存在保单流传速度慢、承保质量低、管理有漏洞等问题,影响了客户到银行购买保险的积极性。

发展我国银行保险业务的对策

商业银行与保险公司的业务合作,使银行保险业务成为金融业一个具有巨大赢利潜力的领域。能否很好解决好目前存在的问题,将极大地影响我国银行与保险业合作的未来前景。现阶段我国保险业发展银行保险的对策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转变银保合作的经营理念。对银行来讲,保险是金融一体化的前奏,是银行自身发展的需要,不是夕阳式的短期行为,更不能单纯地停留在增加银行储蓄存款的低层次认识水平上。这个观念要灌输到银行的每一个员工的思想里,使其工作由被动转为主动。对保险公司来讲,则要树立全新的市场经营理念,除在产品、管理、服务、培训等方面下功夫外,还可以适当地增加前期投入,为银行提供有效的宣传等配套服务。

进行服务和保险产品的创新,使之融入银行的产品和服务渠道,发挥整体联动优势。银保合作的核心是寻找共同的客户市场,并提供多元化服务,保证客户的长期满意度,留住老客户,吸引新客户。为此,保险公司应与银行组成市场拓展专家小组,充分开发与利用客户资源,对市场进行细分、确定相应的目标市场,针对不同需求层次的准客户和潜在客户设计相应的保险产品和营销策略。一是开发适销的银行保险产品。这是银行保险业务得以发展的关键。二是服务创新,提升服务内涵价值。目前可尝试开展诸如信函账单、电话服务和信用卡销售等新型销售方式。

完善利益分配机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任何企业都是以获得最大利润为目标,作为银行也不例外。银行保险能否取得最大利益成为银行保险工作能否突破的关键。业务发展初期,利润少,银行的积极性不大。保险公司应和银行共同商定销售人员的激励考核办法,采取奖励基金与销售业绩、产品组合、业务增长量以及目标实现率相挂钩的方法,调动银行销售人员的积极性。银行在利益分配上要克服短期行为,要有前瞻性、连续性,将手续费或佣金足额分配给经办人员,以充分调动员工开展这项业务的积极性,激活银行保险市场。

加强从业人员的业务培训和市场营销力度。保险业务专业性强,险种的开发、产品的销售、售后的服务是一个系统工程,因此从业人员的专业知识培训已成当务之急。保险公司和银行应该积极引入欧洲的银行保险业务经验,并结合国内银行的特点,加强对专门负责保险业务人员的培训,使之有能力应付各种技术性和专业性问题,使客户在银行买保险也能享受专业化服务。

加快技术开发,推广“银保通”。实现银行保险业务处理的电子化,解决保单流转缓慢、承保质量低、管理有漏洞等问题。银保双方要舍得增加必要的投入,添置和更新计算机设备,建立银行与保险公司之间的网络系统。尤其是保险公司要加强内部自动核保系统、投保信息管理系统、结算系统与银行的合作,开发出适合银行保险需要的业务处理系统,在承保、核保、理赔和其他售后服务等方面全面实现计算机网络管理,建立统一的操作平台,为客户提供方便、完善的售前售后服务。同时,双方应建立共同客户数据库,通过对数据库信息的分析,随时了解共同客户的经营状况、合作情况,有效实施客户关系管理。

银保保险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不仅能促进保险公司进行销售渠道和产品创新,也能丰富银行的经营结构和服务层次。展望中国经济发展的前景,混业经营将成为我国金融业适应国际市场竞争的必然选择,因此我国必须大力发展银行保险。

参考资料:

1.施建祥,发展我国银行保险业[J],保险研究,2002年4月

2.袁宜,银行保险及其在中国的发展[J],浙江金融,2002年10月

3.刘晓宇,银保融通与我国“银行保险业”的发展前景[J],上海保险,2002年4月

4.沈琳,我国银行保险发展的现状分析[J],华东经济管理,2003年2月

篇9

一、深刻认识金融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意义和作用

(一)金融促进县域经济发展是遵循经济规律的必然要求。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是现代经济的“血液”,是连通社会经济生活的媒介和命脉,是经济发展的持久动力。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各项改革的不断深入,特别是银行业商业化进程的加快,金融在现代经济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实践证明,不断加大金融对现代经济的有效支持,才能维护货币资金在国民经济中正常有效的作用。

(二)金融促进县域经济发展是地方经济与金融共同发展的需要。金融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地方经济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有机整体。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离不开金融强有力的支持,而快速健康发展的经济又是金融稳步健康发展的基础和条件。因此,要积极采取措施,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促进经济的平稳运行,实现经济与金融的共同发展和良性互动。

(三)金融促进县域经济发展是落实中央金融政策的基本要求。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已成为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战略举措,是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具体体现。

(四)金融促进县域经济发展是促进经济与金融良性循环,发挥好资金资源效益的共同目标。金融支持县域经济发展,既是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银行改善资产质量、分散信贷风险、寻找新的效益增长点的客观要求。各银行金融机构要突破所有制、规模等限制,合理调整服务定位,完善营销服务体系,创新信贷业务和贷款品种,努力在有效服务、支持县域经济发展中提高自身效益,培育和建立优质融资服务客户,实现银行和企业的双赢。

二、金融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基本原则、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基本原则

1、遵循经济规律的原则。各金融部门要充分考虑和尊重市场经济规律和县域经济发展实际,只要符合国家产业政策,产品有市场、有效益、有信誉、有发展前景,都应予积极支持。

2、深化金融改革,促进金融经济互惠原则。加快和不断深化金融改革,是促进金融业健康发展的重大决策,是对几十年经营模式和理念的彻底冲击和转变。因此,各金融机构要正视自己的市场主体地位,在自身发展的同时,加大对县域经济的投入,促进金融经济良性互惠共赢发展。

3、防范风险,促进发展的原则。风险控制是现代企业发展的重中之重,各金融机构要正确处理好促进县域经济发展与防范金融风险的关系,正确认识金融业具有高风险的客观性,坚持在发展中防范和化解风险,实现经济金融双活双赢的良好局面。

(二)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围绕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十一五”规划的战略目标,发挥政府组织协调和引导推动作用,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根据县域经济发展实际,创新融资方式,拓展融资领域,扩大融资规模,提高融资效率,建立起全方位、多层次的融资体系,为融资工作创造良好的政府服务和政策环境,着力解决制约县域经济发展的瓶颈,努力培植骨干企业,促进电力、旅游、畜牧、农产品加工等支柱产业做大做强,壮大县域经济实力。

(三)发展目标

金融机构存款增幅保持在10%以上,贷款增幅保持在20%以上。不良贷款下降5%以上。当年新增存款的50%以上用于支持县委、县政府确定的17项主导产业。积极参与招商引资、项目对接工作。各金融机构重点支持1家以上县内产业化龙头企业,在信贷、现金、结算、财务管理等方面提供优质服务。力争2011年末全县各项存款余额达到36亿元,各项贷款余额达到28亿元,不良贷款占比下降至15%以内,全县A级以上信用企业达到30家。

三、主要措施

(一)切实加强窗口指导,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县域经济发展的信贷支持

1、充分发挥窗口指导作用。人民银行要充分发挥传导和实施货币信贷政策的重要职能,着力引导金融机构增加有效信贷投入,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要切实抓好已出台的各项信贷政策的贯彻落实,督促银行业金融机构改变目前信贷投入结构不尽合理,贷款增量不足的状况。规范金融机构的经营行为,定期对贯彻国家货币信贷政策的情况进行分析督导,总结交流,确保信贷政策全面落实。人民银行定期以简报等形式向企业和有关部门相应的信息,每年举办1-2次金融业务与企业项目互相推介会。

2、综合治理县域资金外溢现象。针对银行业金融机构资金大量上存的问题,在保证信贷资金安全和银行贷款自主性的前提下,原则上银行业金融机构全年新增存款中要力争有50%以上用于支持县域经济发展。

3、发挥综合协调职能。通过银企座谈会、贷款营销洽谈会等,促进项目与资金的衔接,实现经济金融共同发展。人民银行要加强与政府有关部门的联系,精心打造政府、银行、企业对接的“金融平台”,通过运用再贷款、再贴现等货币政策工具,支持银行业金融机构扩大信贷投放,加大对县域经济的有效投入。坚持按季度召开由政府主导,人民银行组织,银行业金融机构和产业化龙头企业参加的政府、银行、企业三方联席会议。建立由政府组织,人民银行牵头,银行业金融机构参加的产业龙头企业生产经营调研制度。

4、加强对县域经济金融形势的综合分析。信息支持和信息反馈是人民银行货币政策服务职能的重要体现。人民银行要对县域货币信贷政策落实情况,县域信贷有效需求变化情况,银行业金融机构执行货币信贷政策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等进行调查研究,有针对性地提出政策措施和建议,为银行业金融机构提供各种信贷咨询和信息服务,为上级行制定和完善货币政策提供依据。银行业金融机构要定期向政府和企业信贷政策信息,提供信贷政策咨询服务。

(二)加大工业信贷投入,促进工业经济持续发展

1、大力支持工业园区建设。银行业金融机构要全力支持和配合巴东工业园区建设。在继续支持现有的酿酒业、农副产品加工业的基础上,配合当地实际,对考察和引进的新项目,最大限度地给予相应的信贷资金支持。

2、继续支持重点项目建设。支持麻线坪电站、桥河电站、泗渡河电站、后河电站等新建和续建的水电项目,支持电网改造和电力外送通道建设。继续支持三峡库区和水布垭库区配套项目的建设,支持铁路、高速公路及库区地灾治理的相关项目建设,支持列入政府规划重点的交通、能源、农业、工业、城建等项目。继续支持发展柑桔、茶叶、蔬菜、魔芋等富硒绿色食品的产品提升和精加工,创精品名牌,争取走出山门。银行业金融机构要做好调研,对资金需求较大的项目要积极向上争取支持,尝试建立银行联合信贷支持机制。

3、积极支持企业提升技术层次。银行业金融机构要加强信贷政策与产业政策的有效衔接,按照国家、省、州有关部门的产业政策,对技术成熟、具有良好市场前景的高新技术产品和专利产品的生产企业,积极予以信贷支持。同时,要支持传统产业进行技术改造,提升产业整体技术水平。支持我县名优产品的培育和发展,增加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

(三)大力支持“三农”,强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1、支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有关金融机构要积极协助农民摆脱传统农业模式,支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大力推动特色经济发展。

2、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对于已经具备一定生产规模或市场潜力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个体大户,农村金融机构要做好信贷服务工作,要重点扶持一批技术含量高,市场潜力大,辐射能力强,能立足本地资源,带动农户发展商品生产的龙头企业和大户,将农业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促进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优化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继续支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重点包括:农田水利建设、乡村公路改造、本地“天然林保护”工程及农产品集贸市场建设、农业科技推广应用项目。

3、完善小额农贷,适量增加大额农贷。继续推进农村信用工程建设,扩大覆盖面,规范农户信用评级和《贷款证》发放及操作,提高授信额度,切实解决农民贷款难问题。特别要重点支持种养大户,适量发放大额农贷。

(四)支持发展第三产业,提高社会化服务水平

1、支持民营企业发展,促进传统服务业的改造和提升。银行业金融机构要在“双百”工程基础上,进一步增加对民营企业的授信面和授信额度,争取每年对民营经济的投入不低于2亿元。以民营企业为重点支持和促进连锁经营、仓储式批发、物流配送、电子商店、超市等现代企业的发展。支持发展通讯、中介服务和社区服务业。实施信贷创新、开展综合服务,促进我县民营经济快速、高效的发展势头,使之成为县域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2、支持教育及旅游业的发展。银行业金融机构要努力解决基础教育事业临时性资金缺口和义务教育设施改造的资金需求,解决高中学生扩招的各项资金需求,支持神农溪旅游景点延伸开发和水布垭旅游风景区建设。

3、支持城乡结构调整,推进集镇化进程。银行业金融机构要积极配合政府的小城镇建设规划,支持发展加工型、商贸型、旅游型小城镇建设。要支持城镇建设与改造,支持城市绿化、亮化、美化工程。

4、继续拓展消费信贷,发展旨在提高人们生活水平和质量的新型信贷业务。银行业金融机构要在规范管理的基础上,培育和扩大个人信贷消费热点,推动消费结构升级。以教师住房贷款为突破口,逐步扩大个人住房贷款的覆盖面,加大对普通居民住房的信贷支持力度,控制投资性购房贷款。尝试开展汽车消费信贷业务。积极开拓农村消费市场,改善农民居住条件和提高生活质量。

(五)继续推进政策性业务发展,积极发挥信贷资金的社会效益

1、继续推进下岗失业人员小额担保贷款业务发展。经办银行要在总结经验、完善管理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下岗失业人员小额担保贷款业务覆盖面。要根据中国人民银行、财政部、劳动保障部《关于进一步推进下岗失业人员小额担保贷款工作的通知》(银发〔2004〕51号)等文件精神,继续完善风险补偿机制,简化贷款担保和审批手续。同时要对新增就业岗位吸纳下岗失业人员达到一定比例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和下岗失业人员合伙经营的企业积极予以信贷支持。

2、大力推进助学贷款业务发展。银行业金融机构要牢固树立社会公益意识,积极为社会弱势群体提供信贷支持,促进社会稳定。要继续完善和推进助学贷款业务,支持教育事业发展,帮助困难家庭学生完成学业。相关经办银行要与有关高校加强协调和沟通,要按照《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财政部、人民银行、银监会关于进一步完善国家助学贷款工作若干意见的通知》([2004]51号)文件的有关规定,简化贷款程序,及时足额发放国家助学贷款。农村信用社要根据省、州文件精神,大力推进生源地助学贷款工作,积极帮助辖区内困难家庭学生完成学业。相关金融机构要探索完善助学贷款风险防范、风险补偿机制,促进助学贷款业务健康发展,逐步形成就学地、生源地并重、商业性为辅的助学贷款体系。

(六)强化服务意识,加大金融创新力度,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优质金融服务

1、合理布局服务网点。银行业金融机构要不断扩大对县域经济服务的覆盖和辐射面,在结算、财务管理、信息咨询、投资理财等方面为县域经济提供多方面金融服务。加快金融创新步伐,为公众提供更多的投资机遇,在带动整个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为金融机构自身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加强与客户的联系,增进了解,促进企业与金融机构良性互信共荣。

2、创新信贷方式。银行业金融机构要选择有市场、有效益、有信用的中小企业试点信用贷款方式。积极推行票据融资,推广商业汇票业务。扩大抵押和质押贷款范围,允许县域中小企业以适销对路的库存产品和可靠应收款作为保证条件向银行申请贷款。

3、改进工作流程。银行业金融机构在贷款评估、审查、发放过程中要建立限时服务制度,提高贷款发放的及时性和有效性。对申请贷款的企业应及时进行审查,在资料规范、完整的前提下,应在10个工作日内给予明确答复。对重点优质客户实行贷款营销“绿色通道”,在符合信贷管理制度和有关贷款条件的前提下,适当简化审批环节。对已经批准的贷款,应按照客户需要,保证资金及时到位。

4、提高服务效率。银行业金融机构要从信贷政策、业务处理、运作程序、服务手段等方面,制定标准化信贷服务规范,公开办事程序,接受客户监督。要扩大服务范围,利用银行便捷高效的资金汇划系统,进一步完善对信贷客户的结算服务,节省在途资金占用,加快资金周转,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同时要针对不同客户的特点,积极开发配套适用的金融产品,为其提供经济金融信息、投资咨询和公司理财等综合。

5、加大信用授信力度。银行业金融机构要自主选择一批符合国家产业发展方向、有一定科技含量、有良好发展前景的中小企业给予信用授信,对已有一定资金规模、资信良好、确能偿还贷款本息,尤其是对已经经过本行信用等级评定的中小企业发放信用贷款。进一步建立和完善适合本地中小企业特点的评级和授信制度,及时根据中小企业的信用等级确定授信额度;合理确定中小企业贷款期限和额度,要防止脱离中小企业的生产和流通的实际需要,人为延长或缩短贷款期限,给中小企业增加利息负担和贷款困难。

(七)大力开展金融生态环境建设,为金融支持县域经济发展搭建“信用平台”

1、加大县域经济金融环境综合整治的力度。金融支持县域经济发展,有赖于一个良好的经济金融环境。也是深层次解决“贷款难”问题的现实选择。经济金融环境的综合整治,应以政府为主导,各部门和全社会广泛参与。金融部门要主动出击,加大宣传和协调力度,千方百计地提高社会信用意识,树立良好的信誉形象。

2、全力做好金融债权维护工作。县政府有关部门要加强对企业转制过程中金融债权保护,切实保障金融部门收贷收息和落实金融债权。加大对金融胜诉案件的执行力度,加大对欠、赖、逃债行为的打击力度。人民银行要牵头组织有关部门搞好金融债权维护的协调工作,全力支持县域金融机构保全和维护债权,要建立逃废金融债务企业“黑名单”制度,定期通过新闻媒体和人民银行的中小企业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系统向社会公布,并从信贷、开户、结算等方面进行联合制裁。

3、进一步加大清收公职人员拖欠银行债务工作的力度。要从改善金融生态环境,支持我县经济更好更快发展的大局出发,克服困难,排除阻力,切实加大公职人员欠贷的清收力度。对清欠工作较差的责任单位和仍然拖欠不还的国家公职人员,要坚决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清收。各金融机构要主动做好公职人员拖欠贷款清收的有关工作,必要时会同纪检监察、组织部门采取措施进行清收。

4、全面推进信用工程建设。积极组织开展信用企业、信用乡镇、信用村组和信用社区评比活动,加强中小企业信用体系信息建设,着力扫除中小企业和农村经济的“诚信障碍”。加强县域银行业金融机构之间的沟通与协调,严格行业自律,建立有序的信贷市场竞争秩序,防止恶性竞争。重视人民银行中小企业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系统建设,运用现代科技手段维护和保障良好的社会信用。各金融机构要按要求及时登记、上报借款人信息,在办理贷款业务时充分利用系统查询有关信息,解决企业贷款中的银企信息不对称问题。启动中小企业参加人民银行指定社会中介机构信用等级评定工作,逐步实行统一、合理的信用评级标准,扩大贷款营销。

(八)完善融资抵押担保机制,加快建立县域中小企业担保制

按照“政策引导,多方出资,市场运行”的模式,为中小企业提供担保,为民营企业和个体工商业贷款提供便利。充分利用国有资产清理成果,将非经营性国有资产转换成经营资产,扩大担保机构资本金。安排间隙性财政资金充实到担保机构,壮大担保实力。银行业金融机构对县担保公司同意担保的项目,不应对贷款企业的资产再抵押。

(九)构建适应县域经济发展的银行经营管理体系,完善信贷营销贷约束和激励机制

1、增强货币经营理念。银行业金融机构要牢固树立发展意识、市场意识和服务意识,深入市场和企业调查研究,加强贷款营销工作。要针对县域经济的特点,及时调整经营思路,制定适合县域经济特点的信贷营销策略,及时发现、积极培育优质客户和贷款项目,开拓适应中小企业和县域经济特点的信贷品种,扩大信贷投放领域。通过支持经济发展和增收节支,努力提高资金使用的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水平,并以此实现自身的发展壮大。

2、争取合理贷款权限。各金融机构要根据自身的管理水平、经营能力、风险控制能力和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积极向上争取政策,适时调整县支行贷款审批权限。对贷款对象坚持“不论大小,不论所有制,以效益为中心”的原则,不因所有制、企业规模原因将产品有市场、有效益、有发展前景的新兴企业拒之门外,对政府筛选推荐的重点扶持企业,根据企业信用等级确定一定的授信额度,积极给予信贷支持。

篇10

[关键词] 外资 参股 商业银行 绩效

一、引言

经济全球化和金融一体化,不仅使国际银行业面临更广阔的市场空间,同时也使银行业面临全球范围内的激烈竞争。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范围内的银行并购风潮此起彼伏,这场并购浪潮开始从一国国内延伸到国际市场。进入21世纪,亚洲成为了银行业巨头的一大追逐目标。为在中国银行业全面开放之后抢夺中国金融领域的制高点,欧美银行业在中国金融市场上演了激烈的银行资本大战。国外经验表明,通过外资并购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对于我国商业银行是一种抗对激烈竞争的良方。

事实上,外资参股国内商业银行早已暗流涌动,在我国刚刚加入WTO的2001年底,IFC就以2700万美元收购南京市商业银行15%的股份;同期,汇丰银行拟参股上海银行、花旗银行拟参股交通银行等事项均体现出众外资银行明显的合作意向。

二、外资参股中资银行现状

加入WTO之前, 外资参股我国银行机构的案例非常少。近年来,为鼓励境外战略投资者投资入股中资商业银行,提高中资银行的国际竞争力,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利好政策。2003年12月8日出台的《境外金融机构投资入股中资金融机构管理办法》规定单个境外金融机构向中资金融机构投资入股比例由原来的15%提高到20%,这对外资银行极具吸引力。为加快在中国零售业务、中间业务市场中的布局,外资银行加快了抢滩中国市场的步伐,不仅设立机构数和在华资产数快速增长,更有大量外资行通过参股国内银行进入中国市场。截至2006年年底,外资参股的中资银行已经超过20家,参股规模也超过180亿美元。

三、外资参股中资银行的投资绩效研究

我国经济处于高速增长阶段,企业投资资金需求旺盛,银行业的发展前景也相当乐观。随着居民消费结构升级,住房按揭、信用卡,以及理财产品市场规模扩张迅速,零售业务作为银行业未来重要利润来源的潜力正在显现。另一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市场的竞争并不充分,银行业竞争处于粗放状态,可以挖掘的利润空间巨大。因此,外资金融机构迅速开始抢占中国市场,以便最大限度地分享中国经济发展的成果。

本文选取中国入世以来已上市的中资银行为例,截至2008年6月30日,对外资参股中资银行的投资收益作出绩效评估,如下表。

每股净资产是股票的账面价值,它是用成本计量的,每股市价是这些资产的现在价值,它是证券市场上交易的结果。不管从成本还是市场交易来看,外资参股中资银行都是获得了较高的投资收益。

注:每股净资产是2008年公司半年报中所披露的每股净资产,股价是2008年6月30日的收盘价.①和②分别指以每股净资产和股价为基础计算出的年平均收益增长率。(资料来源:银行年报,《财经》等资料整理)

以每股净资产为基础的投资收益年增长率中,恒生银行、新加坡政府和国际金融公司参股兴业银行取得了最高的投资收益年增长率32.18%,第二是荷兰国际集团和国际金融公司参股北京银行为30.52%。以每股市价为基础的投资收益年增长率中,高盛集团、美国运通公司和安联保险公司参股中国工商银行的投资收益年增长率高达95.63%。

可见,外资参股中资银行都获得了很好的绩效,虽然外资银行积极寻求国内的战略投资伙伴,其真正的目的是扩大市场占有率,削弱中资银行市场份额,为最终实现低成本扩张战略铺平道路,但是从短期来看,获得较高的收益也是促使外资胃口越来越大的一个因素。同时也从另一个方面说明了中国商业银行在引入外国战略投资者后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参考文献:

[1]陈兴述左晓婷:我国银行业外资并购的经济学分析[J].预测,2008,(2)

[2]欧阳敏:我国商业银行引入外资参股的治理效应实证研究[J].农村金融研究,2007,(11)

[3]董保芸倪宁:外资银行参股我国银行业的现状及其正负效应分析[J].甘肃社会科学, 2006,(03)

[4]赵鹏飞:外资并购中资银行的现状、问题和对策[N].四川行政学院学报,20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