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性资产的特点范文
时间:2023-06-30 17:56:5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流动性资产的特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流动性覆盖率;高流动性资产;净现金流出
中图分类号:F832.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2265(2015)05-0054-04
全球金融危机过后,巴塞尔委员会在2008年和2010年相继出台了《稳健的流动性风险管理与监管原则》和《流动性风险计量、标准和监测的国际框架》,针对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及监管框架做了明确规定和要求,并首次提出了全球统一的流动性风险定量监管体系。2013年1月,巴塞尔委员会公布《第三版巴塞尔协议:流动性覆盖率和流动性风险监测标准》,对2010年公布的流动性覆盖率标准进行了修订完善。澳大利亚作为首批实施巴塞尔协议监管的国家,于2014年11月审定了最终版的《Australia Prudential Standard APS210: Liquidity》(以下简称“APS210”),于2015年1月1日起实施。
一、APS210对流动性风险管理的主要要求
(一)总体要求
澳大利亚审慎监督管理局(Australian Prudential Regulation Authority, 以下简称“金管局”)根据存款机构的规模及复杂程度从流动性风险角度分为适用流动性覆盖率(LCR)监管标准的机构和最低流动性要求监管的机构。对于满足LCR监管的存款机构(ADI:Authorized Deposit-taking Institution),LCR监管指标的设定是基于各自的压力情景测试,即要定期分货币流动性情况进行情景分析及压力测试,并根据压力测试结果制定并调整应急资金计划。
流动性覆盖率。即要保证存款机构在严重的流动性压力情景下有足够的无担保的高流动性资产及时变现以满足30个工作日的流动性需求。对澳洲当地的存款机构来说,必须要满足100%的比例;对在澳的外资存款机构来说,必须满足40%的比例要求。但具体对高流动性资产的认定及取得渠道来说,当地银行及在澳的外资银行的要求与口径是不同的。
危机情景测试。实施LCR管理的存款机构必须要在特定危机假设情景下证实有足够的本外币流动性,满足至少5个工作日的债务支出要求。假设的情景必须事先得到金管局的认可方可进行测试。对在澳的外资存款机构,金管局特别规定,必须分为对当地业务经营出现的危机情景及对全球业务经营出现的危机情景分别进行测试,外资存款机构必须同时覆盖此两种情景下的至少5个工作日的债务支出要求。
持续经营情景测试。为证明存款机构具有在正常的经营条件下履行其支付义务的能力,在至少15个月内在持续经营情景下的赤字不能超过存款机构正常的融资能力。即在金管局认可的假定情景下,存款机构至少能够持续经营15个月以上。
(二)APS210关于LCR管理的主要内容
LCR计量口径为高流动性资产(HQLA)与未来30天之内的现金净流出之比,即要求商业银行仅依靠自身的优质流动性资产就可以满足在严重压力环境下未来30天的流动性需求。
LCR=HQLA/未来30天净现金流出
未来30天净现金流出=现金流出量总额-现金流入量总额与75%的现金流出量总额的较小值
为防止存款机构以扩大现金流入量来抵减净现金流出量,减项要求为现金流入量总额与75%的现金流出量总额的较小值,也就是说,未来30天净现金流出量至少为25%的现金流出总额。
同时,对在澳外资存款机构在此指标上的口径作了明确界定:
1. 对于在澳的外资存款机构来说,LCR必须为40%以上。对有不同币种资产的银行鼓励分货币管理,即主要货币的LCR不低于40%。但不同币种之间在充分评估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允许有一定程度的币种错配。
2. 澳币的HQLA只包括第一层次的高流动性资产,即只包括存放央行现金、国债及洲政府债券,与之前版本口径最大的不同是去掉了金融债券。同时规定美元、人民币等外币的HQLA应满足货币母国对高流动性资产的监管要求。
3. 在澳的外资银行LCR计量中不包括中资银行向当地央行做回购的流动性支持(CLF)。
4. LCR需逐日计量并满足。总行流动性支持算做第16天的现金流入。
二、LCR对不同业务品种的计量特点
(一)突出了存款的核心位置
LCR模型对存款机构的存款来源从不同维度进行了细化分类,并针对不同的分类分别制定了不同的现金流出比率。对LCR正向影响顺序为:零售存款及中小企业存款、有业务关系(清算、存管、现金管理)的运营存款、无业务关系(清算、存管、现金管理)的金融机构存款。同时,存款的分类为多维度交叉分类。
1. 稳定性分类。存款的稳定性分类在LCR考虑的特定压力情景下尤为重要,因此针对不能提前提取的存款、提前支取通知期限超过30天的或者是提前支取的违约金非常高以致大大超出利息的支出,分别制订不同的现金流出比率。如对于稳定性较差的零售类存款,实行评分制:
单笔存款余额大于任何政府担保的限额,如不存在此限额,则每笔超过25万澳元,得2分;
存款如果为网上存款,得2分;
没有与客户建立客户关系的,得1分;
存款是高利率驱动的,得1分;
以上汇总得分如为0―2分的,现金流出比率为10%;如果得分在3分及以上的,现金流出比率为25%。
2. 主体属性分类。按存款主体分为零售客户、中小企业、金融机构、其他非金融机构,按不同主体行为特点及不同类别和期限存款制订不同的现金流出比率。
(二)充分考虑衍生金融工具对现金流的影响
LCR模型对衍生金融工具的影响给予了充分的重视,对由此产生的现金流入及流出分别按100%的比率计入。只有满足一定条件的衍生交易,如与同一交易对手,业务发生在30日之内;签订master netting agreement或者外汇交易客户端或平盘端交易在同一天的,才可以用一定净现金流出量计入LCR。
(三)现金流测算涵盖表内外项目
除包含所有的表内资产及负债产生的现金流外,也包括信用及流动性承诺、贸易融资、保函和信用证、债券回购、结构性产品及基金项下的非合同性义务及其他或有负债。
对贸易融资项下产生的或有负债,按照最近12个月期间平均的月度净流出量计算。
对非贸易融资项下的保函和信用证,按照最近12个月期间月平均净现金流出量的50%计算。
对在澳洲境内债券市场上的债券回购,对短期债券按10%、长期债券按5%或者经金管局同意的现金流出比率折算。
对结构性产品和管理基金下的非合同性的义务,按5%的现金流出比率折算。
关联经销商或做市商的发行者,金管局逐一与存款机构协商讨论后决定。
其他非合同性的或有融资负债,由金管局逐一与存款机构协商讨论后决定。
三、LCR实施对商业银行管理方式的影响及应对
在国内,利率市场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存款保险制度的逐步建立、利率市场化和互联网金融的进一步发展等都会对商业银行存款造成很大压力,不可避免地推动负债成本的上升;同时随着证券市场的发展,银行的资产端也受到很大的挑战。除此之外,目前国内银行对资产与负债的管理缺乏科学的定量分析,在这种背景下,LCR的实施将对现有银行经营管理模式提出新的挑战。商业银行应增强主动调整结构意识,提高表内外项目的精细化管理程度,并提前谋划,通过各种配套管理工具将经营导向层层传递。具体说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增强资产负债结构主动调整意识
从资产总量上看,LCR监管标准中严格的优质流动性资产的定义在实际操作中意味着银行有效资产的缩水,从而影响到银行的盈利能力和竞争能力。银行通过吸收存款来弥补资金缺口的压力增大,这将使区域存款市场份额的竞争程度和分支机构设立的难度大大提高。同时,为满足LCR要求,银行必须改变资产负债的期限结构,增加长期债务的比重,从而支付更高的期限风险溢价成本,或在存款市场上付出更高的溢价争揽存款,这都将削弱银行的盈利能力。当然,资金的构成将最终取决于各机构的自身状况和未来的市场条件。此外,LCR流动性资产定义中政府债券要优于银行持有的部分其他资产,因此银行为达到LCR要求,将增加持有政府债券比重,从而导致银行在经营中面临更多的政治风险和系统风险。与此同时,随着业务发展,根据流动性管理政策要求,必须持有更多的高流动性资产,导致这部分资产的机会成本逐步提高,银行将不得不面临流动性风险管理和整体盈利能力的两难选择,迫使存款机构不得不在资产负债配置和盈利模式上进行深刻变革。
(二)提高商业银行资产与负债项目的精细化管理程度
巴塞尔协议Ⅲ主要是围绕着资本充足率与流动性管理两大目标制订的。而这两大目标的基础是对资产和负债及表外项目的精细化管理,范围上涵盖了所有表内外业务品种,管理方式是逐日监测。这就要求银行要对所有的资产负债项目区分不同的币种、业务类型、交易对手、金额等,多维度进行计量、规划、监测,同时,综合运用多种资产负债管理工具,如设定限额、压力测试、衍生金融工具等,结合市场流动性状况,对不同现金流比率的项目,通过内部资金转移定价及经济资本等工具,将流动性管理要求及导向有效地传递到每条业务线及营销人员。
(三)提前规划,在合理的利润目标前提下尽力降低净现金流出量
由于LCR为逐日监测管理,因此不能根据当日的LCR结果来决定高流动性资产的购买。因为高流动性资产指在压力状态下能够随时变现的资产,因此收益率较低。同样筹资成本的资金如购买高流动性资产须承担高额的机会成本。且当一段时间内净现金流出波动幅度较大时,频繁地买入卖出高流动性资产只会徙增交易成本。因此首先应做好资产与负债项目的预测规划工作。要在资产与负债整个生命周期的LCR现状基础上,根据各项资产业务发展计划,合理规划筹资业务的开展,包括期限、币种、金额等要素,以提前主动地采取措施减少未来现金流错配,如对大金额业务到期日尽量匹配、做远期业务动态调整、调整起息日和到期日等。在合理的收益目标前提下,通过提前规划尽力降低净现金流出量。
(四)探索高流动资产的有效管理方式
对于一定时期的净现金流出必须满足至少30天内的支付需求,就要有一定比例的高流动资产来支持,这是LCR模型的核心所在。而持有可随时变现的非金融机构发行的债券(包括或准级债券、企业债)越多,尤其是信用等级高的债券越多,收益率会越低,资金机会成本就会越高。因为流动性强的资产的收益率通常是非常低的,如目前美元国债一年期收益率是0.22%,但同期限的筹资成本在1.15%左右,因此会形成一定的资金损失,除非大幅度期限错配,而大幅度期限错配又会面临利率风险。另外,基于澳洲实际,有可能当地满足一级流动性资产定义的政府及地方政府债券数量有限,并且监管当局会设定一个持有量比例为合理区间。因此无限制购买政府及地方政府债券也面临操作上的困难。所以,要将高流动性资产的机会成本降到最低,就要首先根据一段时期(如一年)的净现金流出状况,确定高流动性资产购买量的最高点和最低点。然后按最低点数量买入高流动性资产,不足的部分用回购/逆回购来满足。或者在金融债或企业债多余的情况下,与交易对手在ISDA协议下做互换,互换债券的处置权及资产的所有权、收益权都不受影响,确保银行在压力情景下可随时变现,满足现金流出的需要。
(五)银行的配套措施要适时调整
LCR的实施增加了银行的经营成本和流动性管理成本,对传统业务定价过程中的资金成本加点的定价方式形成了较大冲击。银行在内部资金转移定价时必须要考虑银行的流动性成本,针对各业务单位的流动性敞口,按照核定的流动性价格收取流动性收益或支付流动性成本。也就是说,要通过FTP使流动性成本(或收益)与每一笔存贷款业务、同业拆借和债券投资直接相关,并直接影响到部门的考核结果,从而使流动性管理的思想深入到每一名营销人员和相关部门。
(六)按照LCR计量要求及时调整银行的经营导向
1. 加强客户存款特别是有业务关系的客户存款的吸收。深入研究稳存增存的策略,尤其加大长期的、稳定的资金来源客户的营销力度。在存款客户营销策略方面,应着力在提高服务效率、提供配套产品及服务、增强客户对银行的黏性上下功夫,而不能单纯靠提高利率来争揽存款。同时,对潜在目标客户进行分层,根据不同层级客户群提供个性化服务方式。
2. 适度发展同业业务。在危机发生时期,同业机构会共同面临流动性短缺这一难题,极易因某一同业机构违约触发系统性风险。这意味着银行如过度发展该业务,特别是用短期负债来支撑长期资产,会导致现金流出量大幅增加,需要更多的优质流动性储备资产去覆盖现金流出,导致银行资产收益下降。这对当前中资跨国银行的部分境外机构靠在同业拆借市场上借短贷长的业务模式形成较大冲击。
3. 加大长期资金的筹措,降低资金错配程度。长期资金筹措方式有客户存款、票据发行和同业市场拆借等。要综合比较不同产品、不同货币、不同渠道、不同发行方式的成本收益,根据市场情况,实现筹资产品、币种、渠道的多样化,以分散风险、实现筹资组合风险回报最大化。
4. 控制低效表外业务的开展。由于各项或有负债也纳入现金流出管理,同时也占用经济资本,因此要清理各项无效低效的信用承诺或流动性承诺。如对已签合同未提款的贷款承诺,一是可依据提款进度在签订合同时将大合同分拆为小合同签订;二是对已过期的承诺进行及时清理;三是根据提款节奏合理确定贷款合同签订时间。
5. 在不能完全对冲风险的情况下,尽量减少复杂结构性金融产品的发展。LCR充分考虑了衍生金融工具对现金流的影响,对相关现金流均给予了100%的比率。从满足LCR角度考虑,拥有较大比重的衍生品交易和证券化活动的银行,如不能在同一时间内完全对冲风险,在计算现金流入时应被赋予较高的现金流出比例,以降低相应的流动性风险。
6. 申请总部流动性额度支持,提升现金流入。根据APS210定义,在澳外资存款机构总部承诺的有具体金额的流动性支持额度可作为第16天的现金流入项,但一般会收取一定费用,银行应根据各自的现金流情况,决定流动性支持的额度和期限。
参考文献:
[1]Australian Prudential Regulation Authority.2014.Australia Prudential Standard APS210[S]:Liquidity,11.
[2]巴曙松,朱元倩.巴塞尔资本协议Ⅲ研究[M].中国金融出版社,2011年.
篇2
宏观审慎的监管原则于金融危机爆发之后问世,着眼于金融系统的整体稳定,目的在于防范系统性风险。
资本充足率、拨备率、杠杆率和流动性四大监管新工具新近获国务院批复,具体指引在最后意见征询。据统筹安排,巴塞尔III流动性覆盖率(LCR)和净稳定资金比率(NSFR)预计于年底实施并纳入我国金融监管体系。
流动性覆盖率是优质流动性资产储备和未来30日资金净流出量的比率,净稳定资金比率为可用稳定资金与所需稳定资金的比率,标准都是不低于100%。透视巴塞尔文件,两个新工具的主旨是要求银行在压力条件下,拥有充足的优质流动性资产和中长期稳定资金。
笔者认为,上述两个指标没有嵌入逆周期性的设计,而这恰恰是宏观审慎工具的首要特点之一,不能单独借此两工具实现宏观审慎。
首先,近年的存款大搬家现象预示微观层面的流动性风险管理,越来越依靠宏观流动性调控的大环境。
中国一直是储蓄率最高的国家之一。伴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近两年居民理财方式的变化,流动性呈现出在存款、股市、保险等跨行业、跨市场波动的特点。存款日趋短期化,商业银行期限错配现象日趋严重,即以较短期限的存款匹配较长期限的贷款。
这导致存款大搬家的现象频频发生。2006年、2007年A股大牛市引发最为汹涌的一波存款搬家潮。2007年4月和5月,商业银行月度存款余额分别减少1674亿元和2784亿元。第二波搬家潮发生在2008年末,受四万亿经济刺激计划影响,A股探底回暖,引发存款回流股市。至次年10月,当月居民存款大幅减少2507亿元。
2011年1月,在中国经济整体流动性充裕,存款准备金率频频上调,并两度加息的情况下,银行系统流动性却突然出现红字:同业拆借利率飙升,大型银行趋向无资金可拆。这导致央行在准备春节后至2月9日三度加息的同时,不得不反方向操作:于1月底启动逆回购操作,向银行系统注入救急资金。
其次,中国银行业的流动性长期存在同质化、同方向性的特点,即“一旦有钱,大家都有钱。一旦缺钱,大家都缺钱”。大型银行,作为银行间同业市场的做市商,一旦无资金可拆,往往“蝴蝶效应”般引发市场恐慌。这种环境下,实施两个新工具,可能会出现指标健康,而流动性风险管理突然中断的情况。
流动性覆盖率是两工具中的主要指标,但其依赖于优质流动资产的效力。在巴塞尔III方案中,国债被定义为优质流动性资产。
但我国国债市场同银行界现存的资产负债结构相比仍显单薄。加之债券市场长期存在的单边市和自身流动性不足的矛盾,必然使得我国国债难成系统性风险事件的灭火器。
危机时刻来临的可能后果是:内部持有的债券,大家都急于抛售,谁都卖不出去。外部的银行间同业市场,大家都急于拆入资金,谁都没有资金可拆的流动性风险中断现象。
再次,央行的最后贷款人角色一直是银行体系流动性风险的最后一道屏障。在较早地引入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等措施之外,存款的长期政府隐性担保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1999年6月,四川省农村合作基金会发生不能支付到期存款的事件。当月底,人民银行向地方贷款,同时中央财政从中央向地方转移资金或从税收返还中扣抵,最终保证了对储户的存款支付。
中国的国情决定,流动性覆盖率和净稳定资金比率仍不能独保危机时刻的支付无虞,因此不是流动性风险宏观审慎的全部。
每个银行的两指标合规达标,并不意味着银行业流动性风险的整体稳定。单独依赖两项工具,很有可能出现连队士兵个个健康,貌似全连健康,一场传染病,放倒全部的情况。放倒全连的传染病就是各种系统性风险事件。
篇3
一、房地产行业流动性风险的衡量指标
(一)流动比率、速动比率的缺陷。
常用的流动性指标包括:流动比率、速动比率等。但如果用这两个指标来衡量房地产行企业的流动性的话,存在以下缺陷:
1、以流动比率、速动比率来衡量房地产企业的流动性不符合房地产行业特点。从流动性比率公式来看,流动资产的增加会使流动性比率增加。其中影响流动资产的因素有应收账款、存货。在流动负债给定的情况下,应收账款和存货越多,企业的流动比率或速动比率就越高。但房地产不同于一般企业,房地产企业将很大部分资金都用于储建存量房,而存量房这类存货,在市场上很难很快变现。同时,房地产企业采用的是分期付款销售,这造成了房地产企业有大量的应收账款。而这些应收账款大部分都要在十年甚至是几十年之后才能完全收回。从实质上来看,房地产公司的流动性资产并不“流动”。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高并不能说明房地产企业不存在流动性风险。
2、流动比率和速冻比率指标不能及时评估出企业可能存在的流动性风险。在流动比率中流动负债被看成是一个整体。企业的负债分为长期负债和短期负债,按照配比原则, 企业投资的期限应该是与融资的期限相配比的。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循环往复使用的流动资金, 也应被视为长期性质的投资, 根据配比原则,这些流动资金也应该采用长期融资。流动比率或速动比率的定义虽然假设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之间存在配比关系, 但并没有认为流动资产有一些是循环往复使用的流动资金,是需要长期融资的。所以,它不能及时、敏感地评估出企业可能存在的流动性风险。
(二)基于房地产特点及配比原则的流动性风险指标---易变现率。
为了克服流动比率、速动比率的缺陷,根据房地产企业的特点,本文使用易变现率来衡量房地产企业的流动性风险。
易变现率={(股东权益+长期债务+经营性流动负债)-长期资产}/流动资产
易变现率是基于配比战略建立的。流动资产的资金来源,一部分是短期来源,另一部分是长期来源,后者是长期资金来源购买固定资产后的剩余部分。在分析企业的流动资产时,我们可以把流动资产分为两部份:一是永久性流动资产,指满足企业长期的最低需求的那部分流动资产;二是临时性流动资产,指企业随季节性需求而变化的流动资产。永久性流动资产在有些方面特征与固定资产相似,因此,在利用配比战略分析流动资产时,永久性流动资产与固定资产融资都应依靠长期资金来源。易变现率高,资金来源的持续性强,偿债压力小,企业的流动性强。
二、我国房地产上市公司流动性风险分析
(一)我国房地产上市公司的易变现率分析。
表1 对我国117家从事房地产开发与经营业务的上市公司的易变现率进行计算的结果
从表1可以看出房地产行业的易变现率,2008年最低,2009年开始有所提高,2009年略高于2010年水平。说明行业的偿债能力较2009年开始改善,企业对抗短期风险能力有所增强。从总体上来看房地产企业的易变现率都小于1,说明房地产行业整体上存在着用短期资金满足长期资金需求的情况。这与房地产行业的特征有关:房地产是一个投入大、价值高、经营周期长且资金周转较慢的行业,而房地产企业的自有资金有限,利用自有资金完成房地产项目的开发基本不可能。
(二)我国房地产上市公司的资本结构性分析。
表2 我国房地产上市企业公司的资本结构
从表2我国房地产企业的资本结构可以看到,我国房地产企业的流动资产占总资产比率虽然这三年都超过80%,但其中存货占了很大比重。资产负债率都比较高,三年平均值为0.6668,2008到2010年资产负债比逐年上升。从三年均值来看,流动负债扣除经营性流动负债,即必须在一年内付清的债务占总负债的40%;企业的长期债务仅占总负债的38.65%,而这些长期债务里80%以上为银行贷款,需要在1-3年内付清。不难看出,企业总负债的70%左右需要在 1-3年内付清,而房地产开发项目的周期至少为2-3年,大型项目需要5-10年,这对企业的资金链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三、我国房地产上市公司流动性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资产结构不合理。
房地产企业的流动性资产中,应收账款和存货占了主要地位,而房地产企业的销售模式以及产品特点决定了它的应收账款和存货难变现这一特点。部分企业单纯追求土地储备和多建存量房而忽略了资金链的平衡严重影响了企业的正常经营。《新文化报》报道,房地产已进入去库存时期,今年一季度136家上市房企存货达9865.14亿元,同比大增40%。其中招商、万科、金地、保利四家企业一季度存货分别为407.79亿元、1508.52亿元、522.45亿元和1270.61亿元。按2010年销售数据计算,要消化这些存量,四家公司分别需要35.51个月、35.69个月、32个月和42.48个月。目前绝大多数房地产企业都面临销售难、资金回收慢的困境,贷来的钱还未投入建设就被预征,资金压力之大不言而喻。
(二)资本结构不合理,资产负债率高。
我国房地产行业的一个重要特点是自有资金有限,融资途径较为单一,主要依靠外源融资,且外源融资又以债务融资特别是银行信贷融资为主。因此,银行资金仍然决定着企业的存亡。根据2010年的年报数据,117家上市房地产企业中资产负债率超过70%的有38家,占整个行业的32.47%,目前,我国房地产企业的平均资产负债率高达68.35%以上,远高于50% ~ 60%的警戒标准,个别上市公司甚至高达100% ~ 300%。
四、我国房地产企业流动性风险的控制措施
(一)合理确定土地储备量。
我国房地产企业为了增加土地储备,经营性现金流历来负值居多,给企业造成了很大的风险。房产企业必须实时分析企业现有的资金状况, 未来融资和开发的能力,等各种可能影响现金流的因素, 统筹进行适度的土地储备, 降低资金成本与经营风险。在土地储备的数量和长短期结构上,要注意两大方面,一要注重分析市场状况,既要把握现时状况更要把握未来市场走势;二要衡量自身财务实力,盲目过度拿地,会造成巨大的现金流损失。
(二)加快资金的周转,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为了充分利用闲置资金,可以对工程物资全盘考虑,统一调度,并进行横向融通,这样既能确保工程顺利进展,又能减少物资积压,加速资金周转。企业为了加速资金的周转,尤其要加强应收账款的管理:(1)建立稳定的信用政策;(2)确定客户的资信等级,评估企业的偿债能力;(3)确定合理的应收账款比例;(4)建立销售回款责任制。
(三)合理确定负债规模和比例,适度负债经营。
篇4
关键词:营运资本;营运资本管理;现状;对策
一、引言
营运资本(working capital)是用以维持公司日常经营活动正常进行所需要的资金,是指在公司经营活动中占用在短期资产上的资金。营运资本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营运资本就是企业的流动资产总额,狭义的营运资本是指企业的流动资产总额减去各类流动负债后的余额,也称净营运资本。因此,大多数情况下,我们将营运资本的概念界定为净营运资本。
营运资本管理是指对企业流动资产、流动负债的管理,它是现代企业短期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涉及企业短期投资和融资活动,与企业的日常生产经营活动有着密切的联系,是企业维持正常生产经营活动的物质基础,涉及到企业生产的各个方面。因此,科学、正确地营运资本管理在企业经营管理中起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二、我国企业营运资本的现状
近些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速推进,卖方市场转向了买方市场,企业对客户的争夺日益激烈,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产品市场占有份额息息相关。在此基础上,提高企业的商品流转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而要提高企业商品的流转管理就必然要提高企业营运资本的管理,但目前我国企业的营运资本管理还存在着许多的问题:
(一)流动资金不足,融资困难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我国企业规模在不断的扩大,但我国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过于重视企业业务规模的盲目扩大,结果造成流动资金短缺,面临着营运资金风险。中小企业这一现象更为普遍,当前中小企业融资的主要渠道是银行贷款,而贷款难又是中小企业融资碰到的首要问题,融资困境仍旧制约着中小企业的发展。
(二)现金流量管理弱化,营运资金波动大
目前,很多企业存在重销售、轻理财的现象,不注重日常现金流量的管理,营运资金波动大。部分企业,尤其是广大中小企业,财务管理机构不健全、财务人员短缺,没有制定合理可行的最佳现金持有量,对现金日常收支没有有效的控制。当出现经济繁荣时,不能正确预估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盲目扩大生产规模。一旦企业外部环境发生变化,产品成本提高,经营现金流入量锐减,或是新上项目见效慢,原有业务资金告急,或是债务到期,财务风险加大等情况出现时,问题与危机就充分暴露出来。
(三)应收账款回收困难,坏账损失增加
应收账款控制不严,数量普遍很高,相互拖欠情况比较严重,平均拖欠时间长,资金回收困难。很多时候企业高层只是片面地认为销售才是企业第一要务,追讨债务和资金回笼是财务部门应该做的事情,这种观念的存在会直接导致企业应收账款绝对额和应收账款回款周期的增大,必然导致应收账款坏账损失可能性的增大。
(四)存货管理制度不科学
当前我国多数企业对库存仍然是实行大类管理,进销差价核算的方式,这种存货核算状态和方式的存在会使得企业的存货管理出现混乱,尤其是商品类别比较多的企业,随着库存量的增多,盘点和准确核算完成依靠人力来完成是不可能的。过多的存货占用会使得企业因此而承担过重的存储成本,影响企业利润水平,而相反,过少的存货也会使得企业面临着缺货而丧失市场机会的风险。
三、改善我国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的对策
(一)通过多种方式增加融资渠道
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深入发展,企业可以通过越来越多的渠道取得资金或者资本,既可以通过长期筹资的方式也可以通过短期筹资的方式。拿短期筹资方式来讲,企业可以通过银行贷款、也可以通过票据贴现、或者债权融资实现。融资渠道的增多客观上使得企业能够借助外界有实力的企业或者金融联盟的帮助,进而获得较为充裕的资本。
(二)选择合理的资产结构
为了适应资产流动的要求,企业在经营中要选择合理的资产结构,流动性资产和长期性资产的比例要安排合理。长期性资产占用太大会影响资产的流动性,会产生成本沉淀、占压资金。解决方法应根据资产经营的目标情况,在产权市场租赁、拍卖、合营、实物投资、置换、出售等方式盘活存量。流动性资产比例过大则会影响企业经营的报酬率,对此应通过资本市场对外联营、合资、上市等扩大资本增量,使流动性资产保持合适的水平。
(三)加强对应收账款的管理
企业的整个生产经营,存货流转都伴随着应收账款的周转问题,如果企业的应收账款拖的时间太长,那么企业应收账款资金的成本就会较高,结果会降低企业营运资本的管理效率。所以,企业要重视对应收账款的管理,充分结合自身条件和特点制定适合企业运营的应收账款策略。财务部门需加强对赊销业务的控制,制定相应的应收账款制度,加强对应收账款的管理,及时收回,减少风险。
(四)强化存货的周转和管理
一般情况下,对企业来说存货周转的速度越快,说明企业的销售能力及存货的流动性越强,存货库存占用的资金风险比较小,企业的变现能力也就越好。但是存货周转速度过快,也可能会引起存货短缺,进而增加企业存货的采购批量和生产批量造成存货定货成本和生产准备成本上升。所以,企业应该具体结合行业特征、市场环境及企业自身的特点,确保企业存货周转速度在一个合理的水平上。
篇5
一、现金资产流动性预测
所谓的现金资产,也可称为现金头寸,主要包括库存现金及银行存款、在中央银行的存款、存放同业存款和在途资金等四个项目。
流动性预测是预测内部流动性供给和流动性需求来源,估算可能出现的流动余缺,据以平衡流动性供求的管理手段。现金资产管理的核心任务是保证金融机构经营过程中的适度流动性。为此,需要进行金融行业管理者准确地计算和预测资金头寸,为流动性管理提供依据。流动性预测主要有以下三种方法:
(一)资金来源与资金运用法。资金来源与运用法是指通过预测资金来源与占用数量来预测流动性需要量,进而组织资金来源,满足流动性需求的一种方法。通常需要一方面根据市场变化的信息及时调整、修正相关假设条件,以便更准确地估计流动性需求;另一方面需要制定保护性应急方案,建立备用流动性资源,以应付预测之外的流动性需求。
资金来源与运用法是一种通过估算一定时期内(即流动性计划期)潜在的资金来源量与潜在的资金需求(运用)量的变动,以确定流动性短缺或盈余的方法。这种方法将计划期内存款和贷款的数量变化作为分析、测算的重点,包括季节性、周期性和趋势性资金需求变动三个方面的内容。这种方法的基本操作程序是:1、预测计划期(如1年)存贷款数额,通常是按月或按周计算存贷额的预测值。2、根据同一时期存贷增减额变动的估计,测算出流动性需求净额(短缺或盈余)。预计流动性需求净额反映了每一间隔期资金来源量与资金需求(运用)量的差额,即流动性缺口。当流动性资金来源量小于资金需求量(运用量)时,银行便存在负缺口(缺口为负号的数值),表示流动性不足或短缺,为此商业银行必须及时筹集资金以满足流动性需求;反之,当流动性资金来源量大于资金需求(运用)量时,银行存在正缺口(缺口为正号的数值),即表示商业银行流动性盈余或过剩,这意味着银行可将剩余的资金运用于能产生收益的资产。
(二)资金结构法。资金结构法是指对于银行负债按照其稳定性加以分类,根据各自的流动性需求大小预测应保留的流动性准备,对合格贷款的增长保留充足流动性准备的预测方法。资金结构法的预测步骤如下:
1、负债类预测流动性需求
(1)负债的流动性需求预测。资金结构法将负债按照提取的可能性大小分为三类:1游资负债,是指那些利率敏感性强或者在最近将要被提取的存款,包括同业拆借的短期资金。2易损资金,是指那些在近期内有可能被大比例提取的存款,提取比例一般占总存款额比例的25%~30%,包括最大额存款和非存款负债。3稳定负债,是指那些最不可能被提取、稳定性最强的存款,即核心存款。
(2)新增贷款的流动性需求预测。大多数银行认为,银行必须随时准备发放高质量的贷款来满足客户融资的要求,并为其保留充足的流动性准备,即使流动性短缺,也要依靠借款来满足找上门的优质贷款需求。这是银行的客户关系准则。这样做的好处还在于贷款不仅可以带来利息收入,而且可以带来新的存款;一旦贷款发放,银行就可以有步骤地向客户提供其他金融服务,并与客户建立多方面的联系,从而为银行带来额外的服务费收入。
2、预测最有可能出现的流动性需求。在实际当中,流动性需求可能出现最坏和最好两种状况。其计算公式为:流动性需求=出现a情况的可能性×在a情况下的流动性缺口+出现b情况的可能性×在b情况下的流动性缺口+出现c情况的可能性×在c情况下的流动性缺口。
(三)流动性指标法。流动性指标法是指银行根据资产负债表的数据,计算流动性指标,用以衡量银行流动性状况的预测方法。实践中很多银行都采用流动性指标法,根据经验和银行业的平均水平估算流动性需求。衡量银行流动性状况的指标有两类,即资产流动性指标和负债流动性指标。
1、资产流动性指标
(1)现金状况比率。现金状况比率是现金和应收账款与总资产的比率,用公式表示为:现金状况比率=(现金+应收账款)/总资产。该指标越高,意味着银行可动用的付现资产比率越高,在满足立即付现需求过程中处于有利地位。
(2)流动性证券化比率。流动性证券化比率是指银行持有的一年以内的政府债券(包括政府机构债券)与总资产的比率,用公式表示为:流动性证券指标=政府债券/总资产。该比率越高,表明银行资产的流动性越强,当银行流动性缺口时,可随时将其出售以弥补流动性缺口。
(3)能力比率。能力比率是指净贷款和租赁资产与总资产的比率,用公式表示为:获利能力比率=(净贷款+租赁资产)/总资产。该比率越高,表明银行资产的流动性越差,它是流动性的反向指标。
2、负债流动性指标
(1)游资比率。它是指银行的货币市场资产与货币市场负债的比率,用公式表示为:游资比率=货币市场资产/货币市场负债。货币市场资产指流动性极强的短期资产,包括现金、短期政府债券资产、中央银行超额准备金拆出及逆回购协议。货币市场负债是银行流动性极强的负债,包括大额存单、中央银行超额准备金头寸的拆入及回购协议借款。该比率反映银行平衡货币市场资金头寸的能力。
(2)短期资产比率。短期资产比率是指银行的短期投资与敏感性负债的比率,用公式表示为:短期资产比率=短期投资/敏感性负债。短期投资是短期内能够迅速变现的资产,包括在其他银行的短期存款、中央银行超额准备金的拆出和银行持有的短期证券。敏感性负债是对利率变化反映极强的负债,包括大额存款、回购协议中的证券出售、政府的即期票据和其他票据。这些负债对于市场利率变化的反映极强,很容易从银行中流出。这一比率越高,则银行的流动性越强。
(3)核心存款比率。核心存款比率是指核心存款与总资产的比率,用公式表示为:核心存款比率=核心存款/总资产。核心存款是存款中最稳定的部分,其特点在于利率敏感性不强,且不随经济条件和周期性因素的变化而变化。由于核心存款到期前被提取的可能性很小,该比率越高表明银行流动性压力越小。
(4)存款结构比率。存款结构比率是指活期存款与定期存款的比率,用公式表示为:存款结构比率=活期存款/定期存款。这一比率用来衡量银行资金基础的稳定性。活期存款的稳定性差,该比率上升,意味着银行存款的稳定性减弱,流动性需求增加。
在运用上述流动性指标时应当注意,这些指标受季节性和周期性因素影响很大。在经济繁荣时期,由于贷款需求增加,流动性指标往往是下降的;在经济衰退时期,流动性指标又会上升。因此,整个行业的流动性指标不稳定。一家银行在运用流动性指标时,必须与同类银行进行比较,把握流动性变化的原因。
(四)现金资产管理的原则
1、存量适度原则。存量适度原则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将现金资产保持在一个适度规模上。这里的适度规模是指以最低的机会成本满足经营活动对流动性的需求所需要的现金资产的规模。因为现金资产是非盈利资产,如果存量过大,势必造成财务公司资产的浪费,加大机会成本,降低资产收益率;如果存量过小,又会加大流动性风险,影响财务公司信誉,甚至危及安全。只有坚持存量适度原则,才符合我们经营方针的要求。
2、适时调剂流量原则。适时调剂流量原则是指根据业务活动中资金流量的变化,及时调节现金资产的规模。在业务经营中,资金的流入、流出总是不间断地进行。在一定时期内,若资金流入大于资金流出,会增加现金资产存量;反之,资金流出大于资金流入,又会减少现金资产存量。现金资产管理必须根据资金流出入的变化及时调整现金资产流量。
3、安全防范原则。安全防范原则是指为防止银行账户被盗,所以财务公司对现金资产要严加管理,健全安全防范制度,严格业务操作规程,保证现金资产的安全。
二、现金流动性管理
(一)现金流动性。所谓现金流动性,是财务公司生命线,流动性不但是整个财务公司金融体系,而且是经济体系顺畅运行的基本保证。在复杂多变的金融环境下,流动性风险是财务公司面临的主要风险之一。流动性风险是由于资产和负债的额度及其期限的不匹配引起的。当资产大于来源时,便需要从市场寻找融资缺口;当资产小于来源时,盈余的资金则需要寻找出路进行投资。资产和负债的差额被称为流动性缺口。通常我们认为流动性风险就是银行不能保持必要的资金来源或者不能锁定外部资金与资产规模保持平衡从而引发清偿问题的可能性。
(二)流动性风险的衡量。目前,对银行流动性风险的衡量方法尚无定论,流动性风险与银行未来的现金流入与流出以及信用风险等因素都有关系,衡量流动性的准确程度显然受到这些因素的影响。
1、静态分析法。这种方法是指通过运用一些流动性比率指标来衡量流动性风险。
(1)核心存款与总资产的比率。核心存款是指那些相对来说较稳定的,对利率的变化不敏感的存款,季节性变化和经济环境对其影响也较小。核心存款是银行稳定的资金来源,与其相对的是非核心存款,它受利率等外部因素的影响较大。对同等规模的银行而言,核心存款与总资产的比率越高,该银行的流动性能力也相应越高。
(2)贷款总额与总资产的比率。如果贷款不能在二级市场上转让,那么这类贷款就是所有资产中最不具有流动性的资产项目。因此,该比率越高,表明流动性能力较差,而该比例较低则反映了具有较大的贷款潜力,其满足新增贷款的能力也比较强。
(3)流动性资产与总资产的比率。流动资产是指那些投资到期限短、信誉好、变现能力强的资产。此比率越高,银行资产的流动性越高,应付潜在流动性需求的能力也就越强。
(4)易变负债与总资产的比率。易变负债是指那些受利率等经济因素影响较大的银行资金来源。这一比率越大,所面临的流动性风险也越大。
(5)大额负债依赖度比率。这一比率是大额负债与临时投资之差除以盈利资产与临时投资之差。此指标使用分析较大的银行,比值越高,说明承担的流动性风险越大。
以上流动性指标的共同缺陷是:它们都是存量指标而不是流量指标,都没有考虑能在金融市场上获得流动性的能力。
2、动态分析法
(1)流动性缺口法。它是指未来一定时期内银行资产和负债的差额。当负债大于资产,即流动缺口为正值时,便出现资金盈余,这时不会产生流动性风险;当负债小于资产时,即流动缺口为负值时,便出现资金紧缺,这意味着银行具有较多的资金运用。此时,流动性风险已经产生。财务公司将面临无法从金融市场获得资金以及为满足资金需要必须支付比正常成本高的成本的风险。要估算流动性缺口,应该预测未来一定时期内的新增贷款净值、新增存款净值以及到期的资产和负债等关键变量。
(2)现金流量法。它是指“实际和潜在的现金流量”概念。实际现金流量是指那些按合同规定发生的现金流量,如即将到期的资产和负债,还有实际业务中存在的大量现金流量,如到期的资产和负债可能会被展期、银行可能会出售部分资产,等等。
(三)流动性管理策略
1、资产流动管理策略。它是以持有流动性资产的形式保持流动性。当需要现金时,就将一些资产出售。由于这是将非现金资产转换成现金资产,因而也称其为资产转换战略。
篇6
摘 要 企业的并购活动会给企业带来直接的财务影响,这其中也伴随着财务风险问题,比如说最佳资本的结构偏离,企业价值降低,财务风险增高。在企业的并购活动中,怎样控制好财务风险,对财务风险进行有效地防范是摆在企业管理者面前重要的问题。本文先是分析了企业并购财务风险问题产生的原因,然后讲解了企业并购财务风险的表现形式,最后根据企业并购财务风险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出了企业并购财务风险问题的防范措施。
关键词 企业并购 财务风险 防范方法
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间进行的并购活动慢慢增加。并购过程中也产生了一些财务风险问题。要想对这些财务风险问题进行有效地防范,就需要找到并购财务风险的形成原因。下面就先讲一讲企业并购财务风险问题产生的原因。
一、企业并购财务风险问题产生的原因
1.未来不确定
企业的并购过程有很多的不确定因素。比如宏观方面的国家经济政策变动、通货碰撞程度、经济周期运动、汇率利率变动,微观方面的并购方资金状况、并购方经营环境、收购方反收购、收购方价格变动等等。这些不确定因素都可以引起企业并购的预期结果发生偏离。加上企业并购活动牵涉的领域有很多,例如法律、专有技术、财务、环境等等。这些都会导致企业并购发生财务风险问题。这些不确定因素根据收益决定的效益和成本影响的约束机制使企业的并购结果发生偏离。不确定因素的价值增值特点也给企业决策者带来价值诱惑力,使控制负偏离的动机和追求正偏离的目的得到了强化。这些不确定因素也间接地影响着成本膨胀,外部的各种因素和内部的各种因素综合作用,使作用结果有损失的可能,这又形成了企业决策者的约束力。价值诱惑和成本约束的综合作用导致了诱惑约束效应机制。诱惑效应比约束效应大时,并购预期和结果发生正偏离,完成企业并购活动;诱惑效应比约束效应小时,并购预期和结果发生负偏离,引起企业并购中的财务风险问题。
2.信息不对称
企业在进行并购活动中,信息不对称现象普遍存在,例如,并购方经常把目标企业负债的多少、资产抵押的情况、资产担保的情况、企业财务报表是否可靠的相关信息估计不足,不能准确确定出企业的盈利能力以及资产价值,这就会导致企业并购财务风险问题的发生。当目标企业属于上市公司时,并购方对目标企业的产品市场占有情况、企业富余人员、资产可利用价值等估计不足,在并购进行后不能进行有效地整合,导致企业整合失败。收购方进行要约收购活动时,目标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为了自己的个人利益而隐瞒自己企业的事实情况,使收购方不能对目标企业的盈亏情况、负债情况、技术专利情况掌握不足,使收购方在错误的、失真的信息上进行错误的决策,增加了企业并购成本,使企业并购不能进行。
二、企业并购财务风险的表现形式
1.价值评估风险
并购方在确定好了目标企业后,开始关注以持续生产经营基础上估算目标企业的价值,把这个成交的低价当成并购成功的基础。并购企业对未来时间的预测和自由现金的预测可以决定目标企业的估计。当目标企业估价不准确时,就会造成企业并购的估价风险,估价风险的大小由并购企业的信息质量决定,并购企业的信息质量由一些因素决定;一是目标企业是否是上市公司;并购企业属于善意的收购还是恶意的收购;企业进行并购需要的时间;目标企业审计距离并购的时间多少等等。由此可以看出企业价值评估风险决定于信息不对称的程度。
2.流动性风险
企业并购后因为债务繁重,没有短期融资的参与,导致了支付发生困难,这就属于流动性的风险。它在利用现金支付时表现的特别明显。因为现金支付的企业要考虑到资金的流动,速动资产和流动资产的质量越高,企业变现的能力就越强,越能进行顺利地资金收购。企业进行并购活动也会占用大量流动性资金,降低对外部环境的反应能力以及调节能力,使企业的生产经营风险增加。当自由资金不多时,企业利用举债,使并购后企业负债率上升,资金安全性下降。
3.融资风险
企业并购活动产生的融资问题指不能按时筹到资金,使并购不能顺利完成。怎样利用企业内外部资金渠道筹到资金是并购活动顺利实施的保障。并购需要大量的资金,这就需要综合各种融资渠道。企业并购属于暂时持有,以后还打算改造出售时,需要短期大量的资金作为支持。可以选择成本低的短期借款方式,企业还本付息安排不当时,就会造成企业财务风险问题。企业打算长期持有,需要根据目前企业持续生产的资金需用、资本结构进行具体筹资计划。
三、企业并购财务风险问题的防范措施
1.改变信息不对称情况
企业通过改变信息不对称情况,通过收购估计模型合理确定目标企业价值,使目标企业估价风险降低。信息不对称会造成目标企业估价风险,并购企业要尽量避免恶意的收购情况,进行并购活动前对目标公司进行评价审查。并购方还可以让投资银行进行企业的全面策划分析,判断审定目标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能力以及产业环境。对目标企业未来的资金流做出正确地、合理地预测分析,这样一来,估计水平就接近于真实价值。同一目标公司不同价值估价方法的使用,会得到不同的企业并购价格。企业进行价值估计的方法有很多种,例如市盈率法、账面价值法、同业市值比较法、清算价值法、市场价格法以及现金流量法。并购公司可以根据并购后是否存在目标公司、并购动机、并购掌握的信息资料来确定目标公司的估价方法,合理地、正确地评估出目标公司的并购价值。
2.进行流动性资产的组合
篇7
总体来看,林先生家庭目前主要面临两大财务困惑,我们不妨一一加以分析。
家庭收入来源单一。全家开支仅凭林先生的一份高薪,一旦林先生收入中断,则家庭面临极大财务风险,家庭每月近两万的支出将无从列支,即使将家庭70余万的家庭净资产变现,也仅够应付一时由于家庭发生变故出现的重大支出,但这并不是最经济的做法,同时会严重影响林先生家庭的生活质量。而且家庭流动性资产占比过高(如下表),不利于资产有效增值。
养老保障准备不足。随着年龄的增长,林先生也意识到了自身家庭的财务隐患:平时一贯大手大脚,没有理财习惯,需要及时改进,至少要为夫妇俩今后的养老积攒一笔养老基金。
理财建议:
首先该家庭要补充基础保障。
建议林先生购买一款30年期缴的定期寿险附加重疾险,正好将保险期间延续至其退休年龄,以覆盖家庭收入的风险敞口。遵循保险设计中的“双十原则”,建议购买保额为200万元(家庭年收入10倍),年缴保费约为15000元,若林先生生存期满,则可拿回近50万元保费,以补充养老金。
另建议为林太太购买一份保额为30万元的定期两全保险,附加提前给付长期重大疾病保险,以防林太太突发意外或重大疾病所需巨额医疗费用,可尽可能减少由于突发事件对整个家庭带来的影响。每年所缴保费为5000元。
其次,应及早准备家庭养老基金。
要提高投资性资产占比。可以准备10万元左右家庭备用金,货币市场基金或银行系类货币基金,以提高流动性资产收益。
建议每月的14700元结余中,可拿出部分进行基金定投,最好选择有后端收费的基金。有时间达到基金公司所规定的时间为养老准备进行长期投资。在基金的选择上,定投基金更适合选择股票型、指数型基金,因为它们波动大,分批买入可有效摊低成本,长期较易获得高收益。鉴于目前市场处于相对历史低位,林先生可以适当增加投资额,以获取较多的基金份额。一旦市场上扬,基金净值整体有所增长,投资人就会获得一个相对较好的收益。但从目前市场情况看,建议定投股票型基金和债券型基金,分散投资风险,当市场有所上扬时,可再适时调整投资品种或投资比例。建议每月拿出10000元结余,股票型基金和债券型基金各定投50%。
同时,可以每年适时定投实物黄金。
黄金投资有四个显著的特点。一是强制型储蓄,通过每年适时买入的方式,投资者不知不觉完成了储蓄;二是抗通胀,长期来看,黄金具有明显的抗通胀功能;三是完善个人资产配置;四是方便灵活变现容易。最适合如林先生这样的“养老型”投资者。
黄金具有安全保值和防止通胀损失的功能,同大多数资产价值的波动呈负相关,是投资组合中收益最稳、受影响最小的投资品种,黄金在2009~2011出现持续性大涨以后,虽处于历史性高位,但由于美元的走软及国际战争的不稳定因素存在,前景依然看好。
篇8
有观点认为此次“钱荒”是央行的有意为之,目的是向商业银行施加压力,使其资金流入实体经济中。但笔者认为,此次“钱荒”本质上恰恰反映了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对流动性风险管理缺乏重视
2008年以来,由于政府为了救市投入4万亿计划,我国的商业银行一直处于流动性过剩的环境中,流动性风险监控及管理意识淡薄。并且长期以来我国商业银行都有一个共同的心理,即“政府兜底”———不论什么重大的问题,都会由政府解决。正是由于“政府兜底”意识导致了我国商业银行缺乏对流动性风险管理的重视。而此次“钱荒”正好给我国商业银行一个警示。在此次“钱荒”中,央行冷面旁观,按兵不动,向金融机构传递了坚决去杠杆的决心。没有了国家这个后盾,商业银行只能独自面对此次“钱荒”。
(二)资产结构配置不合理
此次“钱荒”反映了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总量和期限结构的不合理。最近几年,我国存款市场发生了重大变化,商业银行的各类融资性表外业务迅速发展,不少业务的长期投资依靠短期资金滚动对接,期限错配矛盾凸显。在同业存款利率放开后,商业银行之间大肆进行同业往来业务,以获取收益。本应从金融领域到实体经济的信贷业务,却在加杠杆的操作后,成为金融机构“钱生钱”的手段,银行同业业务规模的迅速增长加大了流动性缺口。并且我国大部分的商业银行没有一个流动性的二级储备,只有一个一级储备存在中国人民银行。因此,就商业银行来说,是难以自由提取其在央行里的储备,再加上长期贷款期限比较长,风险大,若发生短期大量提取存款的情况,将在一定程度上加剧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
(三)风险监管体系不完善,缺乏动态预警机制
在发生“钱荒”时,由于银行间信息披露不及时,各行相互之间情况不了解,造成不敢随便拆出资金的后果,进而加剧了“钱荒”。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策略不到位,管理技术和经验存在不足,加大了流动性和利率的影响程度,我国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监管体系有待完善。自2014年3月1日起实施的新《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办法(试行)》,对数据和管理信息系统的精细化程度、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的专业化程度以及监管人员的专业化水平都提出了更严的要求,其有效实施仍然面临挑战。而且,一直以来都是央行制定流动性管理规定,商业银行据此实行。由于规定难以全方位地考虑到各银行自身的特点,做不到因“行”而异,也就难以确保监管的有效性。当前,我国商业银行采取的流动性监管指标多为静态监管指标,例如,存贷比、流动性比例等,动态预警机制不足。这些静态指标只能反映某一时间的流动性风险,不能做到实时监控,监控反馈的信息不够准确,容易对银行整体流动性水平的前瞻性判断造成影响。(四)“盈利性、流动性、安全性”三原则难平衡现代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三原则———盈利性、流动性、安全性对于商业银行来说一般难以平衡。我国商业银行现处于流动性过剩的状态,即商业银行拥有大量流动性资产而没有进行很好的投资,这就导致了商业银行的盈利水平低。一般情况下,由于商业银行对利润的追逐,流动性风险是必然存在的。而且,在央行2013年第二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也谈到了有待加强商业银行流动性与盈利性等经营指标的平衡性。商业银行通过扩张贷款,增加盈利的冲动,以提升资金的使用效率,达到利润目的,因而在平衡流动性、安全性、盈利性三者的关系时,就容易忽视流动性风险。
二、“钱荒”对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的启示
经过此次“钱荒”事件,我国商业银行认识到了流动性风险管理问题的重要性。笔者认为,商业银行要加强流动性管理,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优化调整商业银行的资产结构
首先,商业银行需掌握好为实体经济服务的对象,减少对房地产等产能过剩的行业贷款,加大对小微企业、“三农”及制造业、服务业等实体经济领域的扶持力度,合理配置资源,合理调整资产负债总量和期限结构,合理控制信贷规模,从而防范流动性风险的发生。其次,优化资产储备结构,扩大二级储备,以增强资产的流动性。再次,要推进商业银行资本结构多元化,积极进行资产证券化,进一步提高其流动性,盘活银行存量资产。
(二)建立较为有效且先进的流动性管理体系以及预警机制
对流动性管理而言,应做好以下两方面工作:一是运用科学的方法来预测流动性缺口;二是搜寻合适的策略以弥补缺口。这就需要选择一个较为先进且系统化的流动性管理方法。目前主流的流动性管理方法主要有以下三种:流动性缺口法、线性规划法、期限阶梯法,商业银行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进行选择。在此基础上,还必须建立流动性预警机制。我国商业银行目前使用的流动性监控指标不能准确掌握流动性的供给、需求及缺口的变化,而流动性风险在不断的动态变化中。因此对于流动性风险进行管理时,应该和这种动态变化的情况相适应。商业银行应借鉴国际上先进的流动性覆盖比率和净稳定资金比率两大流动性标准,建立市场动态的流动性监测指标。此外,商业银行还应建立流动性风险应急处理预案,以防风险的出现,并能迅速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控制,减少风险造成的损失。
(三)关注宏观经济以及金融市场形势,实施动态流动性风险管理模式
商业银行在进行流动性风险管理时,不仅要从自身出发结合本行特点实施有针对性的流动性管理,还需重点考虑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因素的影响。流动性是货币政策实施和传导的直接对象,因此对宏观政策的分析在流动性风险管理中显得尤为重要。商业银行应加强分析宏观审慎管理政策趋向和金融市场变化对流动性的影响,及时估计央行货币政策操作取向,做好流动性安排,加强流动性管理能力。
三、结语
篇9
资产结构就是企业中所有资产在内,各种资产所占总资产的比例关系。资产结构一共分为三大类:
(1)资产变现的速度以及该企业转移资产价值的形式
结构资产的变现速度以及企业转移资产价值形式结构就是该企业可流动性的资金数额以及不可流动性资金数额占企业总资产的比例关系。这种结构可以分析出该企业的经营能力大小还有它的经营风险大小,根据对企业的这种结构分析,我们可以制定出该企业比较合理的资产比例,然后对该企业的资产比例进行调整,这样企业的资金周转能力会得到一个合理的优化,增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2)企业资产占用的形态结构企业资产
占用的形态结构就是企业中有形的资产以及无形的资产所占企业总资产的比例关系。通过这种结构关系可以分析出该企业经营能力的大小或者是经营风险的大小。
(3)企业资产占用的期限结构。企业资产
占用的期限结构就是该企业中长期的资产和短期的资产与总资产之间的比例关系。这种结构反映了该企业资金周转是否存在问题,并且也关系着该企业的财务运营风险的大小。
2、资产结构的内涵和特征
企业的资产结构具有以下三个特征:整体性、动态性以及层次性。
(1)整体性:企业的资产包含多种形态,每种形态有都是企业资产的一部分,每种形态都有自己的独有功能,但是又共同为企业的生产经营发展服务,所以资产结构具有整体性。
(2)动态性:在企业运营中,资产比例是不断变化着的,资产各种形态之间的转换成为了企业资产管理的一种方式。所以企业资产结构具有动态性。(3)层次性:企业资产具有层次性,企业的资产结构就像一棵树一样,主干是企业总资产,接下来的分支就是流动性资产和非流动性资产。然后再根据这两大类具体往下细分。所以资产结构具有层次性。
3、资产结构对企业经营的影响
资产结构对企业的影响包括如下几种:1、运营风险的影响2、收益情况的影响3、流动性的影响4、弹性的影响等等。而且在我们对企业资产划分与分析时,我们也必须对该企业资产的质量进行有效结合。
(1)、运营风险的影响
企业面临的风险包括两种:财务风险以及经营风险。根据企业的产业结构不同,其企业运营的风险大小也不相同,一家企业,如果可流动的资金或者短期资金所占总资产的比例较大,则该企业运营的风险较小,因为在企业发展过程中不会因为资产的变现速度而影响公司运营。若有形资产所占比例较大,则该企业经营风险较小,因为有形资产有实物作为产业价值基础。固定资产并不能较快的实现其价值,因为对于固定资产的价值评定并不能进行准确的市场估计,所以企业的固定资产并不能较快速度的变现成企业所需的价值。企业关于市场的预测与市场的变化往往是不相符的,难以达成一致。如果市场发生了变化,固定资产的价值就会随着市场的变化而发生贬值。而无形资产的经营风险要比有形资产大得多,因为它存在着固定经营成本,不管企业是否运营,这种固定成本依然存在。
(2)收益情况的影响
企业的产业结构对收益的影响类型一共有三种:①能够直接形成收益的资产,比如该企业生产的商品或者库房内的产品存货、企业结算资产包括企业对外应收的账款、还有其他的投资资产,比如有价证券等等。其中结算资产已经包括了企业在运营中的盈利状况,然而其他的资产则需要在市场中实现,比如企业生产的产品,只有在市场中销售出去才能变成企业可以直接利用的资产。②货币是企业经营的结果,它对企业的收益暂时不会起到特别大的作用,一般情况下货币的价值不会出现大幅度的波动,但是也不会为企业产生盈利。③这种影响是企业在运营过程中产生的非商品的、无形的产业支出,它们的产生是要抵扣企业收益的。在企业运营过程中,这类的项目越多,需要抵扣的企业收益就越多,所以在企业的日常运营过程中,应该有意识的控制这一类资产的产生,从而降低企业的运营风险。所以,通过对企业资产结构的分析,增加第一种资产比重,降低另外两种资产所占比重,有益于企业运营的利益最大化。但是他们之间比重也必须达到协调标准。
(3)流动性的影响
由于企业资产变现的速度不同,从而影响了企业的周转情况,进而产生了企业资产的流动性。对于一般情况来讲,企业的流动性跟企业资产的性质有着极大的关系。流动资产跟非流动资产相比较,流动资产的流动性远远超于非流动资产的流动性。与短期资产相比较,长期资产的流动性比较小。企业资产的结构制约着其资产流动性,比如对于货币这种资产结构来说要比非货币资产具有更强的流动性。所以说企业的资产结构决定着该企业的资产风险大小以及企业的收益性。
(4)弹性的影响
企业资产的弹性就是随着市场的波动,企业的资产结构被调整的难易程度。在企业的运营过程中,企业会随时根据市场情况调整企业的资产结构,但是一家企业的资产结构会对该企业的资产弹性产生很大的影响。举个例子:如果一家企业的资产结构中固定资产所占企业总资产的比重比较大的话,则该企业在必要时想要更改其资产结构的难度便会增大,这也就是说,该企业的资产弹性较小,则该企业在市场改变的情况下,经营风险也会随之增大。同理,若该企业资产金融资产所占企业总资产的比例较大,则该企业就会比较容易随着市场改变调整资产结构,从而该企业应对风险的能力就越大,企业资产弹性就越大。金融资产对于其他的资产形式来说,比较便于转变成其他的资产方式,通过与其它形式资产结构进行交易的方法来改变其资产结构比重,所以说只有金融资产才能随时转换变成其他类型的资产,其他的资产类型,包括实物资产、固定资产等等都是不能随意转换的资产。因此,一个企业的资产弹性大小可以用该企业资产结构中金融资产所占的比重大小来衡量,企业的金融资产占企业总资产的比重越大,则该企业的资产弹性就越大;反之,该企业金融资产比重越小,则资产弹性就越小。在企业发展中,持有更多的金融资产会给企业带来更多的发展机会,但是持有过多的金融资产也会使企业丧失过多的投资和周转所带来的利益,从而影响企业资产的收益性。企业资产的弹性大小决定着企业能否在需要时及时地调整企业的内部产业结构,由于资产弹性太小,企业无法马上满足临时支付的业务需求,则会为企业带来一定的经营风险;如果企业的资产弹性过于巨大,企业将会产生许多并没有运用到的资产,从而失去了资金周转带来的利益,造成企业不必要的损失。所以,在企业运营过程中,企业应该根据自身日常运营情况制定出一套适合自己的运营方案,根据自己的特点,将企业的资产结构合理化,控制企业合理的资产弹性,为企业的发展创造更多的机会。
4、资产的质量对资产结构划分的影响
篇10
(云南工商学院管理学院,云南 昆明 650000)
摘要:企业并购是高风险经营活动,风险贯穿于整个并购活动的始终,其中财务风险是企业并购成功与否的重要影响因素。本文以互联网行业为例,剖析了企业并购过程中财务风险的成因,并对财务风险的控制及其防范提出建议以期降低并购风险,提高互联网企业并购活动的成功率。
关键词 :互联网行业;企业并购;财务风险
中图分类号:F27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5)22-0156-02
在当前的互联网时代和中国经济转型的大背景之下,企业通过并购重组实现做大做强是必然的趋势。而我国的并购市场已经具备天时(经济转型)、地利(技术进步)和人和(政策放松),预示着中国或将出现一次历史性的并购浪潮。从WIND统计结果来看,标的为互联网行业的交易数目完成数量有175起,未完成202起,排名所有行业第一。可见如何来控制和降低互联网行业并购的财务风险也是当前互联网时代并购的主要议题之一。
一、并购财务风险的界定
互联网行业领域的竞争焦点已从传统简单的产品价格,产品质量竞争,进入到以知识产权为核心的品牌以及标准控制等为竞争焦点的新阶段。互联网行业由于技术爆炸性的特点,所以行业的并购主要以取得技术专利、技术团队和产业研发优势为主,移动互联网、垂直社交化整合等成为近年来行业发展的主流,也成为了互联网行业并购的主要趋势。
互联网行业并购活动的大量出现也就意味着大量资金的流入,资金的流入必然涉及筹资渠道和方式。这里的筹资通常是指举债,因此狭义的财务风险可界定为企业因举债利用财务杠杆而导致财务成果的不确定性。广义的财务风险指企业在各项财务活动过程中,由于各种难以预料或控制的因素影响,财务状况具有不确定性,从而使企业有蒙受损失的可能性。因此,为便于本文的分析和阐述,互联网行业并购财务风险应当是互联网企业由于技术专利并购而涉及的各项财务活动引起的企业的财务状况恶化或财务成果损失的不确定性。
二、互联网行业并购财务风险的成因分析
一项完整的并购活动通常包括目标企业的选择、目标企业价值的评估、并购可行性分析、并购资金的筹措、出价方式的确定以及并购后的整合,上述各环节中都可能产生风险。并购财务风险主要源自估值风险、融资风险、流动性风险等三个方面。
1.估值风险
互联网行业属于典型的轻资产行业,盈利模式主要依靠技术研发、客户资源、品牌文化、供应和销售渠道等“轻资产”来获得持续竞争优势和企业绩效,特别重视非财务资源在企业价值创造中的作用(戴天婧等,2012),这些资产绝大部分都难以通过会计计量手段等进入财务报表,这使得对互联网企业的估值困难重重。作为合并双方来讲,最关心的是目标企业的价值,主要取决于并购企业的股价风险,受到未来收益的大小和时间的预期的影响。从企业的组织形式来看,上市公司的信息更加容易取得;从收购方式来看,善意收购比恶意收购会更加有利于降低并购的风险和成本;从并购时间来看,并购时间越长,目标企业估值更加准确。由此可见,目标企业价值的评估风险根本上取决于信息不对称程度的大小。
2.融资风险
互联网产业化过程中投资大,失败率高,使得互联网行业呈现出高投资,高风险,高收益等“三高”特点。而现实中大部分从事互联网行业的企业又都属于中小企业,使得传统融资渠道无法满足其现实的资金需要。如何利用企业内部和外部的资金渠道在短期内筹集到所需的资金关系到并购活动能否成功的关键。
如果企业进行并购只是暂时持有,并购企业可以选择资本成本相对较低的短期借款方式,但还本付息的负担较重,企业若届时安排不当,就会陷入财务危机。如果买方是为了长期拥有目标企业,并购企业应针对目标公司负债偿还期限的长短,维持正常营运资金的多少,来做好投资的不同回收期与借款的种类相配合,合理安排资本结构。例如,2013年7月16日,百度官方宣布与网龙网络有限公司达成协议,将向网龙收购其持有的91无线网络有限公司全部股权。百度公司2011、2012年度的投资活动净现金流量是2010年的约14倍和13倍。同时2011、2012年度的融资活动净现金流量是2010年的约20倍和90倍。可见百度近几年大规模的投资并购活动使得资产负债率的增加,从而导致财务风险的增加。
3.流动性风险
流动性风险是指企业并购后由于债务负担过重,缺乏短期融资,导致支付困难的可能性。流动风险在采用现金支付方式的并购企业中表现的尤其突出。如果并购企业的融资能力较差,现金流量安排不当,则流动比率也会大幅度下降,给并购方带来资产的流动性风险,影响其短期偿债能力(Jensen,1963)。互联网行业发展的整个过程中都特别重视市场份额和用户规模。这是区别于其他行业的重要一点,淘宝网、打车软件的发展历程是极好的佐证。等到市场份额和用户规模(下转158页)(上接156页)发展到一定程度企业才会逐渐开始出现正的现金流,但在此之前企业将面临巨大的财务挑战
三、互联网行业并购财务风险的防范措施
结合互联网行业本身的特点,如何采取有效的措施来降低和控制在并购活动中所出现的财务风险,可以从四个方面来着手。
1.恰当的收购估价和信息不对称的改善
并购双方信息不对称是产生估值风险的根本原因,因此并购企业应尽量避免恶意收购,在并购前对目标公司进行详尽的审查和评价。并购方可以聘请投资银行根据企业的发展战略进行全面策划,捕捉目标企业并且对目标企业的产业环境、财务状况和经营能力进行全面分析,从而对目标企业未来收益能力才会有合理的预期。在此基础上进行的目标企业估价才会比较接近目标企业的真实价值,有利于降低估值风险。并购公司可根据并购动机、收购后目标公司是否继续存在,以及掌握资料信息的充分与否等因素来决定采用合适的评估方法。
2.保证并购资金取得的时间和数量
现金支付是企业并购过程中最常见的一种方式,但是现金支付的资金筹集压力最大,会给企业带来严重的债务负担,通过影响企业的现金流给企业造成财务风险。因此,通常可以考虑采取分期付款方式以缓解资金紧缺的局面。并购企业可以结合自身能获得的流动性资源、每股权益的稀释、股价的不确定性、股权结构的变动、目标企业的税收等情况,对并购支付方式进行结构设计,将支付方式安排成现金、债务与股权方式的各种组合,以满足收购双方需要来取长补短。对于采用自有资金的混合支付主要适用于实力雄厚的公司,而债务资金的混合支付主要适合于对被并购方前景比较看好的互联网企业。
3.建立流动性资产组合
并购企业可以将未来的现金流入与流出按期限进行分装组合,寻找出现正现金流和资金缺口的时点,不断调整自身的资产负债结构来防范流动性风险。企业可采用对冲(到期匹配)法融资,每项资产与一种跟它的到期日大致相同的融资工具相对应,以减少出现资金缺口的情况。这种匹配方法一般会受到现金流入不确定性的影响。其主要表现在资产的风险上。要降低资产的风险,就必须增强其流动性,而资产的流动性强又意味着收益性下降。因此需要建立流动性资产组合,将一部分资金运用到信用度高,流动性好的有价证券资产组合中,尽管这类资产名义期限相对较长,但其变现力强,可以弥补目标企业和并购企业自身债务到期的资金需求。
参考文献:
[1] Jensen,M.C.Agency Cost of Free Cash Flow,Corporate Finance and Takeovers[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86(3):323-329.
[2] Modigliani,F.and M.Mi11er.Corporate Income Taxes and the Cost of Capital[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63(53):433-4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