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思维导图范文

时间:2023-06-30 17:56:4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中医基础思维导图,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中医基础思维导图

篇1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思维导图;小学语文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12-0350-29

当前,社会经济发展迅速,人们开始越来越重视教育行业的发展,基于多媒体技术的思维导图由于具有对知识展示直观、形象和可视化的特点,所以,使得它的发展和应用更加适合于小学语文的教学。小学语文实现的是对学生形象思维的教学,基于多媒体技术为基础思维导图应用,对促进小学语文的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也具有很大的开发潜力。

一、思维导图的概念及特点

(一)思维导图的概念

思维导图,又称为心智图,是一种体现放射性思维的有效工具,它的表现形式简单,但是效果非常好,具有很强的应用性,是一种重要的思维工作。思维导图采用的是图文并重的表现形式,帮助我们确立一定的思维过程,充分发挥大脑的机能,并不断进行延伸发展,形成一定的放射性图形。

思维导图实现了对放射性问题思考的具体化处理。放射性思考是一种大脑的自然思考方式,对于生活中进入大脑的任意感觉、记忆以及想法都会在大脑形成一个中心,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无限的延伸和扩展,这些放射性的结构形成,就是一个大脑的数据库。

(二)思维导图的特点

1.放射性特点。思维导图的结构和目前研究中发现的大脑神经元结构网络分布十分相似。它的处理过程一般是从一个点或者关键词出发,就能进行无限的延伸和拓展,形成一个相互联系的脉络结构图。

2.思维导图具有直观形象性。思维导图的建立就是要实现将一些复杂的知识结构体系进行直观化和图像化的处理,并在这个过程中,进行一定的项目引用,对具体的内容进行解释和分析,增强大脑的理解和记忆能力。

3.思维导图的多元化。目前,思维导图的发展,灵活地运用和实现了包括图片、色彩、线条以及数字等综合表现形式,可以实现对不同知识和问题的有效形式表现,更好的展现思维的延伸和发展。

4.思维导图知识体系的立体关联性。思维导图对问题的处理强调的是立体化的思考方式,实现的是知识体系的多维度联想以及想象,不断扩展和延伸,形成一个立体化的网络结构。

5.思维导图的个性化设计。思维导图的设计充分考虑的是个体化的差异,因此,表现形式活泼,没有相对固定的形式,每个思维个体都会形成不同的思维过程,产生不同的思维导图。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思维导图模式的分析

目前,思维导图在教学中的应用具体表现在教学过程中以及复习的过程中,其中,在教学过程中的表现形式就是教师备课,然后在教学中进行展示,并通过多种方式进行表示的过程。它的主要表现是教师、思维导图以及学生三个过程的表现。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进步,多媒体技术在目前的思维导图应用和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不仅实现了多种信息资源的整合展示,并强化了学生对思维导图内容展示的理解和记忆。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发挥了主导作用,一般情况下,教师所承担的是对资源的收集、整合以及思维导图的有效制作,引导学生的思维。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此,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实现学生探索知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更好地学习知识和掌握知识,实现良好的学习效果。而且,思维导图的建立也很好地体现了目前新课改对教学工作提出的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发挥主导作用,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因此,思维导图的建立,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并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三、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的优势分析

(一)有利于发挥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构建清晰的知识网络结构

小学语文教学,注重的是对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学习的知识内容以抽象性为主,而且小学生的知识经验都相对比较浅显,因此,思维方式主要体现出形象性的特点。目前,思维导图和多媒体技术的有效结合,加强了语文教学知识网络结构的清晰表达,同时,充分利用线条、色彩和符号等方式对复杂的知识结构进行可视化的表达,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从整体上对课文结构进行把握,以及重难点问题的认识,因此,能够促进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形成和发展。

(二)利用多媒体的展示,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理解和记忆能力

思维导图是以一定的关键词为基础进行相关概念的延伸和扩展,因此,多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很好地实现了这一方面内容的展示,对思维导图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也对教学质量的提高以及学生的学习效果改善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小学语文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应用,能够很有效地实现对学生抽象思维能力以及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能力的提高。

(三)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目前,随着新课改的推行,将教学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升到了一个发展的重要方面。思维导图具有无限的发散性特点,在一个关键词的延伸和扩展中,实现了对知识的全面了解和深化。利用思维导图的模式和概念去教学,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形成和发展。

(四)有利于加强对学生的思维引导,提高教学质量

新课改提出,学生在教学中处于主体地位,因此,结合互联网技术的思维导图在教学过程中,对知识点的表现形式更加灵活多样,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加强了对学生思维的引导和提高,从而提高了教学质量。

四、结语

思维导图是一种体现放射性思维的有效工具,目前,在社会生活的多方面都有一定的应用,并且效果相对较好。本文介绍了思维导图的概念以及特点,分析了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思维导图模式,同时,详细论述了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优势条件。因此,可以看出,基于多媒体技术的思维导图对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 思维导图 医学知识 思维训练

人类社会已进入21世纪,卫生事业面临着越来越尖锐的供求矛盾,为了迎接这一严峻的挑战,要求培养更多高质量高素质的医学专业人才,从而提高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和创新的能力已成为医学教育的主要任务。在医学教学中引入思维导图,不仅能优化教学设计,增加教学互动,而且能激发学生的潜能和学习兴趣,可以提高学生对医学的兴趣,减轻学生的畏难情绪,增强其学习的动力,提高成绩,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思维导图的优势在于可以把一长串枯燥的信息变成彩色的、易记的、规律的图画。因为图形、图画比枯燥的词汇更具感召力,图片中使用到的线条、色彩、梯度、搭配等多种技巧,可以充分刺激平时较少使用的右脑皮层。

1 思维导图的基本内容

思维导图是英国人托尼・巴赞在20世纪70年代开发的一种组织性思维工具。他通过绘制图的方法,将人认知知识、解决问题和创新想象的思路、途径以及如何对它们进行配置有序的表达出来。一般是以主题为中心,有组织、分层次而放射式、互相关联地展现出来,要充分展示形象思维、逻辑思维的有机整合。开始,托尼・巴赞仅是为了克服线性笔记不易记忆、不能有效地激发大脑潜能而成功地尝试以一种图的形式以增强记忆。随后的进一步研究发现,思维导图在大脑对信息储存加工处理方面具有先天性的生理、心理优势。即反映了由内、外各种信息在大脑形成节点、互相联系,不断动态地加工组合成不同结构、组件规模和存在时限不一的所谓"思考中心",并由此发散(放射)出成千上万的挂钩(新的连结)。大脑正是依靠这样的基本方法构成极为庞大、复杂的神经网络或信息网络,不断实现信息的输入与输出,内外信息的交流。左右大脑半球的不同功能倾向,不仅使不同信息类别的加工处理有了相对专门分工,更籍助两个大脑半球功能的互相协同、叠加而大大增强整合功能,强化了大脑整体的高级神经活动。 三十多年来,思维导图已逐渐被广泛的应用于个人(自我分析、解决问题)、家庭、商业(计划、员工培训、经营管理、会议)和教育中。

2医学知识的特点

医学的内容复杂,既是防止健康向疾病的转化,又是促进疾病向健康的转化,认识生命现象以及健康与疾病相互转化的规律,都是以人体为中心而展开的。人体既具有器官系统的独特性,又有其对立统一的整体性;既有特殊的内在活动规律,又有复杂的外界环境影响;再加上研究方法的困难,所以,摆在医学研究面前的任务是十分繁重的。医学研究的对象看似简单,仅仅是一个人体,但以此为中心展开的范围却十分广泛。在深度方面,对人体生老病死的每一个阶段都要进行研究;在广度方面,对周围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可能影响人体健康的各种因素也要进行研究。深度与广度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交织在一起,使得医学科研的内容变得十分复杂而庞大,几乎任何一个学科都难以与之相比。从而,要求思维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必须有效的促使形象思维、逻辑思维以及灵感思维的相互融合,彼此协同。思维导图的优点具有促进这些思维能力培养的作用。学习和运用思维导图的过程本身,实际上也是运用思维导图的逐步引导的过程。从了解、模仿、自主运用到开发性的运用,反应人的认知基本过程。

3思维导图在医学教学中结合运用

思维导图以放射性思考为基础的聚合和发散方式,除了要提供一个正确而快速的学习方法和工具之外,运用在创意的发想和收敛、问题分析解决等方面,也产生令人惊喜的效果。思维导图是一种充分展现个人智力潜能的方法。将可提升思考技巧、大幅增进记忆力,组织力和创造力。从思维的发展看,思维导图构造图能够构造一个清晰的知识网络,便于学习者对整个医学知识架构的掌握,有利于直觉思维的形成。促进知识的迁移。思维导图有助于提高学习者的学习能力,有助于使一个学习者真正实现终身化学习和学会学习的目标。思维导图是一种基于大脑自然的思考方式,因此,它赋予人的思考以最大的开放性和灵活性,而无论是传统的线性思考还是现代的非线性思考都是被包容的,特别对于表达现代非线性思考方式提供了最佳的途径。只要有一定学习基础和生活经验的人都可以学会运用思维导图,一个人一旦掌握了这种方法就可以在短时间内提高他的思考能力和思考水平,挖掘出自己的思考潜力。

4思维导图在医学教学中运用的体会

教学的推进在于不断注入新的理念,其探索的关键在于尝试和总结。医学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理论学科,循序渐进的知识及交叉渗入的知识很多。要求我们必须系统规范掌握与整合。然而由于普遍存在的知识网络过于零散,不容驾驭,出现无法灵活运用的情况。思维导图的运用让学习过程更有乐趣,同时赋予个人特色和多面性,因为它源于脑神经生理的学习模式,表现放射性思考能力和多感官学习特性。人大脑的潜能是无限的,思维导图科学遵循了大脑的自然思维模式,因而生活,学习、工作可以变得很简单。思路更加清晰化。学习思维导图并灵活运用就是要多接触,多尝试,多训练,就可以绘制属于自己风格的思维导图。

参考文献

[1] 托尼.巴赞.思维导图[M],北京:作家出版社,1998.

[2] 范晓卫,刘丽丽.浅析在课堂教学中运用思维导图进行个人知识管理[J].中医教育.2008(01).

篇3

甘肃省卫生职业学院,甘肃兰州 730000

[摘要] 目的 探讨在护理实训教学中应用思维导图的方法与效果。方法 采取整群抽样的方法,选择甘肃省卫生学校2012级普通护理班中的2个班级的66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2个班级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传统实训教学方式,试验组则在传统实训教学方式的基础上,将思维导图应用于护理实训教学中。教学结束后,通过技能考核和问卷调查评价教学效果以及学生对思维导图的态度及评价。结果 试验组学生的无菌操作技术及静脉输液操作技术考核成绩为(87.97±5.8)、(83.21±7.4),对照组学生的无菌操作技术及静脉输液操作技术考核成绩为(84.94±6.9)、(77.4±8.5),两组成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学生对思维导图教学活动实施效果的评价和态度得分最低为(4.65±1.23)分,最高为(5.61±0.42)分。结论 护理实训教学中应用思维导图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加强学生对知识的记忆、提高教学效果。

[

关键词 ] 思维导图;教学方法;护理实训

[中图分类号] R64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2-5654(2014)07(b)-0050-02

护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其实践教学应该成为培养护生各种实践技能和思维能力的主要教学环节[1]。随着社会的发展,日益复杂的护理环境对护生评判性思维能力和临床决策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传统的实训教学方法已无法满足这一需求。思维导图是英国学者TonyBuzan在20世纪70年代初期所创[2],是指应用图文并重的技巧,把各级主题的关系用相关层次图表现出来,可以把一长串枯燥的信息变成彩色、容易记忆、有高度组织性的树枝状图表[3]。思维导图用图示的形式展示学生思维的过程,符合思维训练的过程,有利于发现学生思维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此,笔者将思维导图于2013年9月—2014年1月应用于护理实训教学,并取得了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甘肃省卫生学校2012级普通护理班中的2个班级的66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均为女性,年龄l4~22岁,随机将2个班级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其中试验组32人,对照组34人。两组学生前期学习的基础课程的课程标准、教学内容、任课教师和教学进度均一致,年龄、上一学年成绩等一般资料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1.2方法

1.2.1教学内容试验组和对照组给予同样的教学内容,均为铺备用床等16项护理基本技能操作技术。

1.2.2 教学方式对照组采用传统实训教学方式;试验组则在传统实训教学方式的基础上,将思维导图应用于护理实训教学中。两组教学时数相同,授课教师相同。

(1)传统实训教学方式。教师按照“学生预习-教师授课、示教-学生模拟练习,教师指导-授课结束后对学生进行考核”的方式进行授课。

(2)思维导图应用方法以静脉输液技术为例,思维导图应用方法如下。

①课前培训:本学期初以口腔护理技术为例,对所有学生进行思维导图基本知识和绘制方法的培训,时间40 min。在学生掌握了思维导图的本质和应用方法后,以已经学过的学习专题为例,让学生绘制各自的思维导图,教师逐一检查并评定,加以改正和引导,直到学生基本掌握思维导图的绘制方法。②思维导图绘制:开课前一周布置作业,要求学生提前复习并绘制思维导图。上课前一天将作业交至授课教师。③课堂点评:点评学生作业,展示优秀作品,重点是对通过思维导图所表现出来的错误进行讲解和更正。

1.3效果评价

1.3.1技能考核以《基础护理技术操作指南》[4]技能操作评分标准评分,对学生无菌技术及静脉输液技术进行考核。

1.3.2问卷调查问卷采用自行设计的“思维导图教学活动实施效果评价及建议”,该问卷为半结构式问卷,共12题,前9题采用Likert6级评分,从6分到1分表示“非常赞同”到“非常不赞同”;具体项目见表三。后3题是开放性问题,涉及思维导图教学中遇到的困难及解决办法、思维导图教学的作用、思维导图教学法的不足及建议。问卷集体发放,当场收回,共发放问卷32份,回收有效问卷32份,有效回收率为100%。计量资料进行描述性描述,开放式问题结果采用质性研究主题分析法进行分析。

1.4统计学方法

数据用spss 19.0软件进行整理,计量资料用(x±s)的形式表示,采用t检验分析。

2 结果

2.1两组技能考核结果比较

见表2。

由表2可知,两组无菌操作技术及静脉输液操作技术考核成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高于试验组。说明思维导图是是一个正确而快速的学习方法与工具,它与传统笔记法和学习法有量子跳跃式的差异 [5]。

2.2学生对思维导图教学活动实施效果的评价和态度

见表3。

由表3可知“我很喜欢思维导图教学”这一项目得分最低,“有助于加强对知识的理解”这一项目得分最高。思维导图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学习兴趣,增强记忆,提高学习效果。

3 讨论

思维导图在国外教育领域广泛应用,在提高教学效果方面已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6]。近几年来,护理教育者也逐步将其应用于教学查房[7]、急诊科护生入科指导[8]以及护理管理工作[9]中,均取得了满意效果。但总体而言,思维导图的应用还不够成熟、系统,为进一步探索其在教学中的应用,本研究将思维导图应用于2012级普通护理班护理实训教学中,结果表明思维导图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自学能力,培养学生善于思考、不断创新的学习习惯。

3.1思维导图是一种有效的学习工具

从表2可知,试验组学生对同一护理技能操作成绩高于对照组(P﹤0.05),从表三可知“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可促进自主学习”、“提高课前预习效果”等项目得分均在5分以上。这与黄鹤鸣的研究一致[10]。因为思维导图具有视觉图形化的特点,能清晰地展现操作流程,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掌握细节,从单一、机械的抄写背诵转变为有意义的、创造性的学习。

3.2思维导图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评判性思维

从表3可知,思维导图“有助于激发想象力”(得分4.89±0.94)。目前我国传统护理教育的教法是老师首先进行示范,然后学生“照方抓药”进行练习。在实训课上老师过分强调精确的操作程序、操作动作的规范性,导致学生在上课时死记操作流程,练习时拼命模仿老师的动作,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开发,使护生虽严谨但不灵活。这种教学激发不起学生的兴趣,甚至产生厌倦心理,也导致学生进入临床后对应急事件缺乏应变反应能力[11]。而绘制思维导图的过程也是学生不断思考的过程,当用图示展现对知识的理解时,有助于激发她们的创造性思维。

3.3思维导图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效果评价工具

由表3可知,思维导图“有助于对操作细节的掌握”(得分5.52±0.76),“可评价自己的知识水平和运用能力”(得分5.07±0.65)。思维导图是学生思考过程的体现,是学生对知识点理解的外在表现,它既可以帮助学习者认识到自身知识的掌握情况,也可以帮助教师清晰地了解学生学习的状况。所以,笔者认为思维导图不仅可以用于实践教学,也可用于理论教学,不仅是教师备课的参考依据,也是教学效果的评价工具。

3.4思维导图在应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从调查问卷开放式问题的回答可知,学生认为相比较书写实验报告这样的常规作业,思维导图的绘制过程需要耗费更多的时间与精力,要完成一个理想的思维导图,需要精心的设计和不断地修正,因此部分学生有排斥心理,以完成任务的心态绘制思维导图。此外,由于中职生基础知识薄弱,理解力相比较本科生和高职生较低,有部分同学提及绘制思维导图时有时思维混乱,仅局限于对课本上图形的简单模仿。这就需要教师的包容和鼓励以及授课过程中不断地引导和指正,以帮助其学习,这样才能真正有效地利用思维导图这一教学手段,提高护生学习能力和认知水平。

[

参考文献]

[1]朱修文,王薇.护理实训教学改革对护生评判性思维能力的影响[J].护士进修杂志,2008,23(23):2132-2134.

[2]Buzan B.The Mind Map Book[M].BBC Books,1995.

[3]托尼巴赞.大脑使用说明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

[4]黄刚,金中杰.基础护理技术操作指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

[5]段海瑛,黄松.思维导图对减轻高血压患者焦虑的影响[J].护士进修杂志,2011,26(18):1638—1640.

[6]易红,王晓茜.“思维导图”在中医儿科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1,25(12):93-95.

[7]余儒,詹健,单云峰,等.思维导图在外科护理教学查房巾的应用[J].护理与康复,2011,10(11):1000-1001.

[8]吴晓燕,黄梅,李静.思维导图在急诊科护生入科指导中的应用[J].护理学杂志,2012,27(3):64-65.

[9]邢俊玲,张翠芬.思维导图在临床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6,22(21):67-68.

[10]黄鹤鸣. 思维导图在实习生护理操作教学中的应用[J].中华护理教育,2013,10(6):255-256.

篇4

关键词:病理生理学 思维导图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6)08(c)-0169-02

病理生理学是一门研究疾病发生、发展规律及其机制的科学,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学科,同生理学、病理学、生物化学、内科学和外科学等学科都有密切联系[1]。该课程内容复杂,逻辑性较强,抽象难懂,不管教师教学还是学生学习中都有一定的难度。而高职高专病理生理学教学课时少,内容多,这就要求教师要掌握重点,提纲挈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在充分把握教材的基础上,采用多样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提高学生学习程度[2,3]。

思维导图(mindmap)也叫心智图或脑图,是托尼・巴赞开发的一种应用于学习、记忆和思考等有效的图形思维工具。它通过图文并重的技巧,将人认知知识、解决问题和创新想象的思路、途径以及如何对他们进行配置有序地表达出来。以主题关键词为中心,将各级主题有组织、分层次、互相关联地展现出来,充分展示了形象思维、逻辑思维的有机整合。是把握学重点,提高学习效率,培养思维方式的很好途径,已经广泛应用于各个方面[4,5]。

在病理生理学教学中应用思维导图可以在很多方面解决病理生理学教学中的问题,具有诸多优点。

1 有助于优化教师教学

病理生理学研究疾病的发病机制,并且各种疾病的发病机制间相互联系,错综复杂,这是病理生理学教学中的难点问题,也是学生难以理解的重要方面。因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清晰的授课思路和学生对教师思路的把握决定了教学的质量,而思维导图恰恰是一种能够帮助教师更好地理顺教学思路的学习方法,它具有直观化、可视化的特点,能使知识点一目了然,可使教师快速了解整节课的内容。教师在教学中由思维导图做出讲课的框架,对整个章节的结构更加深入了解,可使教师在备课中就能够清楚地把握讲课重点,讲授过程思路清晰,在有限的学时中完成一个整体概念的讲授。

2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高职高专学生自学能力差,学习中难以抓住重点,虽然在学习中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学习效率较低,遗忘率高。造成学生认为即使努力学习也没办法学好的印象。病理生理学又是在医学课程中较为难学的一门课程,很容易造成学生对病理生理学的学习甚至是整个医学学习缺乏自信心,觉得难以学好,失去学习的兴趣。

思维导图可以从大量的文字词汇信息中找到主题,提炼关键词,并用不同颜色的曲线和分支展现所学内容的层次与逻辑关系,并提高学习效率。高职高专病理生理学的教材多以一个病理过程为一章节,这样很容易让学生找到主题,从而以这个主题为中心,展开思维,然后用笔画出来就是整个一个章节的思维导图。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运用思维导图可梳理思路,弄清概念,明确重点,使整章的重要知识点一目了然,便于记忆,也便于复结。不仅能够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理解和记忆能力,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自己绘制思维导图,更有利于树立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找到学习的乐趣。

3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医学学科性质决定了医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辛苦。因为医学学习中课程繁多,内容琐碎,这就要求学生要学会自主学习,仅仅依靠教师在课堂上的讲授并不能完全掌握一门课程。高职高专学生理论课学习时间仅有2年,因此。很多课程学时缩减比较严重,病理生理学也是如此。学生要在教师课堂讲授的基础上学会自主学习,除了课堂时间,还要充分利用课余时间,要有效地学习。思维导图正是一个很好的学习方法,它利用思维笔记的方式,将思维过程具体化,可以在有限时间内提高学生学习效率。通过思维导图的绘制,学生会主动地去探究问题,去网络或已经学过的知识中查阅各个问题的解答,会对所学问题进行积极思考、分析和解决,这就养成了有序思考的习惯,找出了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4 培养学生科学思维能力

思维导图可以让复杂的逻辑关系图像化,这样就能将复杂的知识点组织起来,通过绘制各个主题之间的连接,发现其中的内在逻辑关系,可以说是将思维具体化了。而病理生理学是逻辑性关系较强的学科,正需要通过这样形象化将逻辑关系整理清楚。学生绘制思维导图,能培养他们从多个角度来分析同一知识点的能力,而这种分析能力是创造力产生的基础,学生利用思维导图进行学习,既可以纵览全局,又能在一些理论、概念和他们自己的观点之间建立联系。同时可以充分调动大脑的活力,激发想象力和思维能力,使之产生更多的创新性想法。

5 培养学生医学的整体思维观念

医学课程相互联系交叉,本就可以说是严密的整体。如生理学的循环生理、病理生理学心力衰竭、药理学的强心及利尿药物、诊断学的心脏听诊和内科学的心脏相关疾病等,这本就是层层递进的关系,作为承上启下的桥梁学科,病理生理学教学在完成规定授课内容的同时,既需要对以往基础知识进行回顾,也要对临床课程进行前瞻[6]。使用思维导图能条理清晰地理解各个学科间的联系,形成医学的整体思维意识。这是将来学生进入临床之后很好的素质培养。

6 有利于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

教学学习中免不了交流互动,在以往的教学中,学生虽然有时也会相互讨论,但由于学生思维局限,对问题的回答调理不是很清楚,思维混乱,与教师交流更是很少。思维导图的应用可以使学生和教师都围绕同一个主题绘制自己的思维导图,然后进行讨论,相互之间进行交流借鉴,不断地更改错误以及遗漏内容。一起讨论更能在其他人的想法中得到启发,产生新的想法。这样既能加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又可以培养学生之间相互协作的精神。

通过教学实践发现,思维导图在病理生理学中应用,有助于学生掌握重点,协助记忆,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更有利于学生培养医学的整体意识观,对将来临床课程以及以后临床工作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 金惠铭.病理生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

[2] 范建伟,张红,张晓芹,等.病理生理学网络化教学初探[J]. 现代医药卫生,2016(15):2423-2424.

[3] 张妍,何航,朱艳琴.医学基础课教学中案例式情景教学模式应用探讨[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6(15):17-18.

[4] 东尼・博赞(TonyBuzan),著.大脑使用说明书[M].张鼎昆,徐克茹,译.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

篇5

摘要:中医理论的形成和发展有其明显的时代烙印,中医病证动物模型将是我们这个时代对中医理论发展的烙印之一,其对完善中医理论和发展中医临床具有深远的意义,在中药复方配伍规律的研究中意义更为重大。中医临床施治病人时往往是辨病与辨证相结合,而以辨证施治用的相对较多,因此,为中医所用的动物模型也当是病证结合,尤其要能体现中医的证型。然而要建立理想的中医病证结合的动物模型,使之成为中医理论的一部分目前还任重道远。

关键词:中医理论;中医病证动物模型;思考

中图分类号:R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717(2007)05-0994-02

在中药复方配伍规律的研究中,采用动物模型观察有关指标,是常用的方法,然而病证结合动物模型、有效组分或有效成分的属性、对疾病或证候发生的关键环节的认识以及方剂整体效应的评价等四大问题,却是困扰中药复方配伍规律研究和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仅就病证动物模型和中医理论的关系,谈一些自己不成熟的想法。

1中医理论与中医理论模型

1.1中医理论 中医理论是一个覆盖广泛的内容,是把古代的哲学观、道德观、自然常识观应用于人体,并通过长期的观察总结,而形成的系统化、条理化,可重复化的理论,是从宏观、整体上,认识人的生长壮老已,是对外部环境,七情六,饮食劳倦等诸多因素作用于人体而产生的病理变化的观察总结,是有其成熟的诊断、治疗、康复、治疗方法和治疗手段等复杂内容的理论体系,其内容的核心是为诊治疾病服务的。

1.2中医理论模型 由于中医的长期发展是以小生产方式的形式向前缓慢递进的,使得中医理论的发展出现了不同的分支,如“六经辨证”、金元四大家、“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但这些不同的分支理论体系,都是源于《黄帝内经》这一中医理论模型,所以说,历代中医名家所创立的各种中医学派,都可以称之为是《内经》的理论模型下的子模型。这些理论模型早已得到了人体实际模型的数以亿计人次的检验和后世医家的不断完善,可谓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了。

2中医实验动物模型和中医瘸证动物模型

2.1中医实验动物模型 中医方法论特点,决定了它所揭示的是宏观层次规律,抽象程度较高,使中医药理论难以量化和精确表达。从现代医学的发展得到启示:研究方法和思维方式的改变,往往会使这门学科进入新的领域。中医实验动物模型的应运而生,正是产生于上个世纪的中西结合时期,经过40年的努力,已能用数百种方法建立数十类中医实验动物模型。

在中医的发展史当中,也不乏应用动物做实验的记载,唐・陈藏器《本草拾遗》冲记载用“黍米及糯饲小猫、犬,令脚屈伸不能行”,明・李时珍《本草纲目》中有用马观察糯米致脚气的实验,用曼陀罗花作的人体实验。古人的动物或人体实验,是对中医药理论和临床的一种粗浅的实证化认识,说明古代医家们也认识到了动物实验的重要性。而现代中医实验动物模型则较前人进步得多,如脾气虚证候的动物模型是以中医饮食不节,过食五味,损伤脾胃理论为指导,以9种方法,8批实验,筛选出偏食酒、醋为造模诱发因素,用Wistar大鼠、英国三色短毛豚鼠和SD大鼠,使之出现脾气虚证。实验结果表明,偏食脾气虚证动物模型,出现摄食量减少,大便异常、腹胀、自发活动次数减少、体重减轻,体温下降等类同人类脾气虚的表现,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明显。继而用反证治疗的方法,来判断模型是否成立:偏食脾虚动物模型,用四君子汤反证治疗,病变得以纠正,与自然恢复组动物(动物造模后让其自然恢复,不用药物治疗)比较有明显差异,提示模型复健治疗成功。可见中医实验动物模型来源于中医理论的指导,而反过来,其对中医理论也进行了印证。

2.2中医病证动物模型 中医病证动物模型即中医疾病和证型相结合的动物模型,它要求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从病因病机病证等诸多方面模拟人体所生疾病和证型,能为中医科研所通用的实验动物模型。如胸痹血瘀证动物模型的制作:将心电图检查为正常的大鼠8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模型组(A1)、及药物组B、C、D、E、F、G,共8组,每组10只。试验前1周开始,正常组和模型组用生理盐水灌胃,其余用相应药物按人体等效剂量的10倍溶于生理盐水中灌胃,每日1次,每次3mL,末次灌胃60min内试验。用20%乌拉坦按1.2/kg体重腹腔注射麻醉动物,仰卧固定。分离左颈外静脉备用,分离右颈总动脉,逆行插管人左心室,记录心功能指标Lvsp和±dp/dtmax,同时记录Ⅱ导联心电图。通过颈外静脉正常组注入生理盐水,其余注入高分子右旋糖酐和垂体后叶素以造成胸痹血瘀证模型。记录药后15s、30s、lmin、2min、5min的Ⅱ导联心电图和5min心功能。然而仔细分析此“病证动物模型”似更趋向于心肌缺血的病理模型。是否能真正反映中医的胸痹心血瘀阻呢?建立病证动物模型最根本的是要满足或最大努力地贴近中医的发病机理,或其中的某一环节,而要涉及到证侯的疾病模型就更是有困难,这也深深影响了方剂配伍的实验基础研究。

3中医辨病辨证施治体系

早在《伤寒杂病论》中,其理论体系就始终体现了病和证相结合,《伤寒论》阐述外感病提及约40个病名,《金匮要略》研究杂病提及16个病种,无论是在《伤寒论》还是在《金匮要略》中,大部分条文都是病、证并提,方药合出的,如“肺痈,喘不得卧,葶苈大枣泻肺汤主之……”等,每个篇章的名称也都以“病证”并提,如“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等。《千金方》与《外台秘要》在专病专证专方方面较之仲景更有所发展,如治瘿用羊靥(羊甲状腺)、海藻、昆布方,治消渴用地黄、黄连,治痢用苦参,治肝热抽风用龙胆草,治夜盲用羊肝等。宋金元时期医家由对疾病具体特性的研究转为领悟思辨,以不变应万变的辨证施治思维方式占了上风。明清时期由博返约,是辨证施治的鼎盛时期。岳美中曾说:“病者本也,体也;证者标也,象也;有病始有证,辨证方能识病,识病后可以施治”。金寿山也指出:“能辨证而不识病,可谓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在诊断上缺乏全面观点,在治疗上会毫无原则地随证变法;当然只识病而不辨证,也就是只见森林不见树木”(《金匮诠释》)。说明病证结合,辨病与辨证施治互参自来就是中医诊疗体系的核心。

4建立中医病证动物模型的意义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中医,她是以人体为研究对象,对用药的称谓是由“毒药”上升为“本草”,又单方上升为复方,再到方剂,是在无数医家不断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之上而形成了中医药理论。如今若再象“神农尝百草之滋味……,一日而遇七十毒”(《淮南子・修务训》)的以身试药,

那是不相时宜的,所以中医学的发展只有与时俱进,引入现代科学,才能有所发展,建立中医的疾病和证型相结合的动物模型就是适应这一发展的需要。“在中药复方配伍规律研究的试验过程中,很难用现代生物医学的试验指标对方剂单纯干预证侯进行疗效评价,因此,采用病证结合动物模型的研究方式是可行的方法”。

建立中医疾病证候动物模型的研究体系,对中医学的发展无疑具有重大意义。医学研究中进行动物实验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解决人类防病治病的问题,模拟中医病证动物模型的目的也是一样的。一种新的诊疗方案的创立,一个新药品种的问世,在应用于人体之前,必须要进行前期的动物实验,一个新的中医学说的猜想或假说,一个针对某一疾病,某一证型研制的新复方,都应该得到中医病证动物模型的验证,这是检查新方法、新手段,新疗法的客观标准,具有极强的说服力,也是能使中医得到国际学术界承认的一种途径。现代中医病证动物模型的建立,是对古代粗浅动物实验的发展,是对中药复方配伍规律的完善,是对方剂配伍规律的物质基础研究的推进,可减少中医临床的随意性,使得中医临床辨病施治和辨证施治有证可循,这将成为中医理论与现代科技结合的一个突破口,为中医方药和临床研究提供了广阔的前景。

5对中医病证动物模型的思考

篇6

1多元化教学法的特色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传统的教学方法与现代教育技术和手段结合,在传授知识的基础上,更加突出能力、智力的培养,有效活跃课堂氛围,加强师生互动,使学生从被动的接受变为主动的学习,教学相长,有益于教学质量的提高。

2多元化教学法在中医基础理论教学过程的实践

2.1医林故事、传统文化的导入法

国内外大量的教学实践研究证明,传统的教育模式仍然在高校教学中占据极重要的地位[1]。多元化教学是秉承传统教育模式的丰富和完善。如中医基础理论“绪论”之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讲授金元时期的刘完素时,可用故事导入。刘完素以“火热论”而名著医林,他理论上的独树一帜,得益于《素问·至真要大论》中病机十九条的启迪,十九条病机中论属火的病机约占四分之一,且刘完素生于北方,风土刚燥,素体阳盛,又处宋金交战,疫病流行,用《局方》温燥之品治疗所发热病,常无疗效,故此刘完素用药主张寒凉药,为“寒凉派”代表人。通过故事导入,让学生深知对中医经典理论的传承和创新。中医理论植根于中国的传统文化,对于“中医学的哲学基础”之阴阳学说的讲解,应引入中国的传统文化。可借助《易经》中“阴阳”概念、图形,帮助学生理解中国古代的朴素哲学观,让学生意识到传统文化的科学内涵,中医理论的学习不仅是医学诊疗、防治疾病技术的学习,更是一种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与发扬。

2.2中西并重,实验教学法

中西医学理论体系的构建及其思维方式虽有差异,但都是以人的生理、病理为研究内容,因而其知识点也可相互贯通联结[2]。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使中医学理论与当代前沿科学相沟通,许多中医学理论的奥秘得以逐步揭示。应在中医基础理论教学中引入一些现代科学实验研究方法和手段,如“气与津液的关系”,可通过灌胃麻黄水煎液,观测小鼠发汗的情况,与正常对照组耐缺氧的死亡时间的比较理解“津伤耗气”的理论;通过灌胃人参水煎液,观察补气药对小白鼠凝血时间的影响,强化对“气能摄血”理论理解[3]。同时培养学生根据中医思维规律,应用现代科学知识和技术解决中医问题的能力。

2.3实验法、病案法与知识拓展法的有机结合

藏象,源于《素问·六节藏象论》,是中医学特有的关乎人体生理病理的系统理论,是中医学的核心理论体系,是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内容,故此对此部分内容的讲解应注重多元化教学法的有机结合、合理利用。如讲解“心主血脉”的生理功能,可通过给大鼠颈静脉插管法,连接心动图机,记录Ⅱ导联心电图,较直观地观察乌头碱对心脏的毒性反应所出现的室早、室速、室颤的实验效果,理解所学的理论知识,熟悉炙甘草汤益气补血复脉在抗心率失常中的应用。如讲授“肝主疏泄,调节生殖”时,可以列举案例:一对年轻夫妇结婚3年未孕,各种检查未发现异常,吃了很多中西药无效,心理压力很大。后来领养了一个小孩,1年后妻子怀孕了。经过解释,学生自然明白了:原来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压力增加,情志不畅时,会出现“肝郁气滞”,肝不能正常行使疏泄功能,就会引起女方排卵紊乱、月经不调,或男方排精障碍,从而导致不孕。在这里,“肝”是通过调畅情志来调节生殖的。通过分析,学生很容易把理论与实践联系起来,这样既激发中医专业学习兴趣,同时又强化教学效果。理论与学科前沿接触,反映最新的学术成果,使学生真正感悟到古老的中医理论、中医学永恒的魅力。将语言古奥、强于思辨的中医理论知识,辅之以相关的现代医学知识来阐释,以讲授“肾主骨生髓”的内容为例,可引入现代医学研究内容,西医发现肾与骨在发生学上是同源器官,皆发生于胚胎外层;西医的肾脏具有分泌促红细胞生成因子的功能,能刺激骨髓红细胞的生成。可以让学生更好的理解临床上骨骼、骨质异常、贫血等疾病应该从肾来论治的理论基础,既拓宽学生视野,有巩固和加深了对中医学相关知识的理解掌握。

2.4仿真情境与动漫视频教学法

仿真情境教学可用于真实,实验无法实现或者表现不清楚的教学中,从而达到一种传统教学模式不能达到的效果。在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学中,可以利用现代计算机虚拟技术把舌诊、脉诊、阴虚、阳虚等中医学临床中的抽象症状和体征以形象生动的形式直观地呈现出来。使教学内容变得具体生动[4]。如对于血液循行、经络的走向的讲授,可进行仿真人体血液循行。如“病因病机”的解读,其中关于“六致病”、“阴阳失调”可制作动漫或者拍摄录制的形式表达风、寒、暑、湿、燥、火之邪的性质与致病特征;阴阳偏胜偏衰、阴阳互损动态图。七情内伤影响病机的相应临床表现可以从大家熟知的电影、电视剧中获取视频影像素材,如“喜则气缓”可用“范进中举”的视频;“怒则气上”可选《三国演义-孔明三气周公瑾》的片段来呈现,能有机地将视听结合起来,声像并茂,帮助学生将枯燥乏味、空洞抽象、难以描述和理解的教学内容直观、形象地表达出来,让学生如身临其境,弥补了学生缺乏临床感性认识的不足,加深了对教材内容的理解与记忆,达到理性知识与感性认识高度统一。

2.5学生授课体验法与讨论法

“体质”部分内容比较通俗易懂,适宜学生自主授课方式为主导,让学生体会“讲台上下”、“学与教”的不同。应用理论知识全体学生来辨别自己的体质类型,并且共同讨论不同体质的用药宜忌及如何指导养生,使知识能够当堂吸收,学以致用。

2.6网络课程教学法

可将中医基础理论全部教学课件、部分教学录像及内容丰富的音频资料上传于网络课程,为学生提供多种学习途径;同时也将教学大纲、教学方案、习题库、模拟试卷等上传,方便学生复习、自测。在此网络平台中建立在线网络论坛、公开教师电子信箱,开展内容丰富的学术讨论,及时解答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有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了良好环境。

3小结

篇7

1.内科学资源库模块构建与初步应用分析              

2.中医内科学开放式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3.“内科学”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探讨 

4.小动物内科学综合设计性实验教学的探讨 

5.强化内科学研究生临床思维能力培养的探讨 

6.内科学教学中多媒体技术应用的利与弊 

7.结合内科学教学实际,培养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 

8.内科学实习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改革 

9.PBL教学法在中医内科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10.提高中医内科学理论教学质量的探讨 

11.《中医内科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研究 

12.浅谈内科学教学方法的应用与体会 

13.如何加强实习生中医内科学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  

14.内科学教学中病案教学法和传统讲授法的比较 

15.口腔内科学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改革思路探讨 

16.Blackboard平台应用于口腔内科学教学中的效果评价 

17.PBL教学在中医内科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18.对医学生内科学临床实习综合能力量化考核的研究和探讨 

19.基于临床案例的PBL教学法在中医内科学理论教学中的应用 

20.内科学专业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新模式的初步探索 

21.案例式教学法在高等中医药院校内科学教学中的应用 

22.临床医学内科学双语教学调查分析 

23.中医内科学教学中引入现代医学知识的方式和意义探讨 

24.PBL教学模式在兽医内科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和思考

25.改良PBL教学模式在医学留学生内科学教学中的应用 

26.医学生内科学双语教学需求调查分析 

27.新世纪教材《中医内科学》“咳嗽”篇历代文献引述的相关问题 

28.培养创新理念,提高中医内科学临床教学质量 

29.抛锚式教学法在临床医学八年制内科学实践教学应用初探 

30.内科学教学中的“逆向思维”与“横向”教学法 

31.多种教学方法结合在《中医内科学》教学中应用初探 

32.PBL教学法在中医内科学课堂教学的应用 

33.谈医学生如何学好内科学 

34.能力本位教学法在中职内科学教学中的应用探讨 

35.澳大利亚悉尼大学内科学PBL教学模式介绍及借鉴 

36.口腔内科学教学改革初探 

37.临床医学留学生内科学全英教学探讨与反思 

38.中医内科学内分泌代谢系统病证临床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39.新疆少数民族学生兽医内科学教学方法探讨

40.中医内科学PBL教学法问题设置初探 

41.中医内科学教学在本科生临床轮转实习中的应用 

42.浅析如何提高内科学教学艺术 

43.师生微信内科学互动平台在内科学教学中的应用体会

44.内科学双语教学的思考与改进 

45.三年制专科层次临床医学专业(全科医学方向)内科学实践教学的改革与研究 

46.采用多种形式教学 提高学生学习内科学的兴趣 

47.案例式教学法在兽医内科学教学中的应用 

48.《中医内科学》中英文教材比较研究 

49.中医内科学症状术语规范化研究 

50.结合八年制医学生特点进行内科学见习教学初探 

51.心血管内科学专业发展趋势及设想 

52.建立八年制临床医学生内科学考核评估指标体系的研究与探讨 

53.《内科学》教学改革探讨 

54.规范消化内科学临床教学查房模式的实践研究 

55.“做乐赛”教学模式在《内科学》教学中的应用 

56.内科学考试试卷分析与评价 

57.中医药高等院校精品课程内科学教学改革的思路与实践 

58.基于中医思维模式下的中医内科学教学评价体系的构建 

59.论宋金元时期中医内科学发展特点 

60.TBL教学法在心血管内科学教学中的实践与探索 

61.浅谈《内科学》双语教学课程的建设 

62.内科学临床见习课双语教学方式的可行性探讨  

63.如何提高内科学专业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 

64.思维导图在《内科学》教学中的应用 

65.内科学临床见习实施案例教学应重点关注的几个问题 

66.内科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67.案例式教学在中医内科学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68.福建省内科学学科发展报告 

69.内科学课程改革中教与学的创新性研究 

70.临床医学专业留学生内科学双语教学刍议 

71.案例式教学法在《中医内科学》教学中的运用 

72.内科学见习教学中临床思维能力培养 

73.改革考试内容方式 提高内科学教学质量 

74.以LBL联合CBL为基础的八年制内科学教学实践 

75.内科学双语教学探究 

76.内科学PBL教学模式对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培养的探索 

77.医学生内科学见习课的调查分析  

78.内科学“考站式”考试的实施及评估  

79.基于系统科学理论及全面质量管理理论的内科学教学精细化设计与管理 

80.病例引导的内科学心血管疾病立体式见习教学法研究 

81.中医内科学课程运用形成性评价教学的实践刍议 

82.内科学见习课采用CBL联合PBL法初探 

83.医学留学生内科学教学模式的建立与实践 

84.多媒体在医学留学生内科学英文授课中的作用 

85.内科学PBL教学模式的应用探索 

86.CBL,PBL与TBL整合教学法在心血管内科学中的实践 

87.诠释学在中医内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88.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内科学教学体系改革初探 

89.《内科学》实践教学中“双语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探讨 

90.内科学教学改革分析与探讨 

91.心血管内科学中英双语教学实践回顾与探讨 

92.基于Blackboard网络教学平台的内科学混合式教学模式构建 

93.PBL教学方法在中医内科学教学中的应用 

94.八年制诊断学和内科学教学改革探索 

95.内科学教学中以问题为基础的病案教学法探讨 

96.基于PBL的内科学教学模式探究 

97.内科学精品课程网络教学平台的建设 

98.PBL教学法结合LBL教学法在呼吸内科学教学中的应用探索 

篇8

【关键词】 阴阳学说;基础理论;中医教学

《素问・生气通天论》中指出:“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1]。”《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亦指出:“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1]。”张介宾就此作出发挥:“凡诊病施治,必须先审阴阳,乃为医道之纲领。阴阳无谬,治焉有差?医道虽繁,而可以一言蔽之者,曰阴阳而已。故证有阴阳,脉有阴阳,药有阴阳……设能明彻阴阳,则医理虽玄,思过半矣[2]。”阴阳学说作为中医学最基本的理论,是入门者的必修科目,它所蕴含的哲学文化思想及其与西方哲学的异同,都是初学中医者亟需掌握的。

作者认为,阴阳的概念当有广义、狭义之分。本文先讨论广义阴阳。

1广义阴阳的涵义

广义阴阳,将事物的一切存在形式都归结为“阴”,而事物发展变化和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内在动力和规律,则属于“阳”。以生命之源――水为例:液态水、冰块和水蒸汽都是水分子的存在形式,都属阴的范畴;三态之间相互作用、相互转变的过程和机制,则属阳的范畴。依此类推,阴代表构成一个生命个体的一切物质要素的总和,阳代表这个个体维持其生存、成长、蜕变等生命活动的能力。《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将此概括为“阳化气,阴成形[1]”,《 素问・阴阳离合论》称之为“阳予之正,阴为之主[1]”。

2广义阴阳与西哲之唯物论的异同

2.1广义阴阳与唯物论的相似点

古人认为世间万物皆由“气”构成。“通天下一气耳[3]”(《庄子》)。这里的“气”,即包含物质性的“阴”和功能性的“阳”这两大要素,二者缺一不可,须臾不得分离,孤阳不生,孤阴不长,“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1]”(《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这与西哲之唯物论确有共通之处,后者亦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物质的本性,物质是运动的载体,任何事物都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

2.2广义阴阳与唯物论的不同点

在看待前述两大要素的侧重点上,中国古代哲学家却与西方唯物论者有着质的区别。唯物论更侧重物质因素,虽然它也强调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但“存在决定意识”乃是其核心思想。阴阳学说则着重突出阳一方面的作用,《易经》对此可谓开宗明义:“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4]。”“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4]。”乾卦代表纯阳、至刚,坤卦代表纯阴、至柔,六十四卦以乾、坤二卦为基础。从两卦的《彖》辞可以看出,乾对坤而言处于主导、支配的地位,坤对乾则是从属、配合的关系。阳给了生命以起点,阴才能对之孕育、培养。这种阳始阴成、阳主阴从的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影响至深,自然也成为中医理论思维的基石。

3试论广义阴阳对中医基础教学的指导意义

3.1指导学生形成研习中医的正确思路

广义之阴,即生命的物质基础,亦称为“形”;广义之阳,即生命的各种机能及其活动规律,亦称为“神”。神不单指大脑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而是人体全部生理功能和心理活动的总和。古人对神机的重视程度显然超过了形质。“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不见其事而见其功,夫是之谓神[5]”(《荀子》)。“其生物也,莫见其所养而物长;其杀物也,莫见其所丧而物亡。此之谓神明[6]”(《淮南子》)。

中医受此影响,非常重视对生命机能的调护。《黄帝内经》判定健康与否的最高标准是“得神者昌,失神者亡[1]”,评价医工水平高低的基本准则为“粗守形,上守神”、“粗守关,上守机[1]”。

中医脉诊,首先要体察脉象有无神气,亦称胃气,即和缓从容、严整有力之象,《黄帝内经》称之“胃脘之阳[1]”,体现人体维持生机、抵抗疾病的能力。病家只要神机不散乱,皆属可调治之例;若见纯阴无阳之脉象,《黄帝内经》称其为“真藏脉[1]”,亦称“悬绝[1]”,此等无神之脉“见则为败,败必死也[1]”,故“别于阳者,知病处也;别于阴者,知死生之期[1]”(《素问・阴阳别论》)。

神与形的主次关系,在传统体育运动中表现得也很明确。“聚精在于养气,养气在于存神,神之于气,犹母之于子也”(《摄生三要》)。所谓“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即指修炼气功由浅入深的不同层次;而“以意领气、以气贯形”作为太极拳的练功要领,也着意于神对形的驾驭作用。

就养生保健而言,中医并不刻意追求摄入营养的全面丰富,更反对过度依赖药物以图防病延年的做法,而是强调新陈代谢的顺畅和机体内环境的稳定,正如《素问・六微旨大论》所言:“成败倚伏生乎动,动而不已,则变作矣[1]。”“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是以升降出入,无器不有[1]。”这一点在儿科显得尤为重要。儿童因为初生,所以生命机能旺盛,中医称其为“纯阳之体”;因为初生,所以形质娇嫩、功能脆弱,中医亦称其“稚阴稚阳”。中医历来有“小儿无冻饿之患,有饱暖之灾”的古训,哺育儿童须注意避免其脏腑摄取营养元素和排泄代谢产物之功能超负荷运转。

总之,通过对广义阴阳的学习,使学生建立起“形神统一,形随神聚”的思维框架,为更进一步学习中医理论打下坚实基础,也会对未来的临床、科研实践产生深远影响。

3.2指导学生正确认识中、西医的区别

中、西医两大医学体系,是在各自所根植的哲学文化背景下形成的。相比较而言,中医着眼于宏观整体,侧重广义之阳,因而擅长调治各类功能失调性疾病。所谓行气活血、利湿消肿、泻火解毒、温阳散寒等治疗手段,都是为恢复人体脏腑经络的正常功能,而非直接针对各种毒素和病变本身而设的,如果组织器官发生难以逆转的实质性病变,就尽可能维护其残余功能。西医则重视从微观上探知人体的奥秘和疾病的本质,对人体生理学、病理学和药理学的研究早已达到分子生物学水平,且善于通过手术对发生病变的组织器官进行切除、移植、置换等根本性的改造。中医固然可以为很多心脑血管病、糖尿病患者减轻痛苦,可以让部分癌症患者带瘤生存,还可以使某些急危重症患者脱离险境,但有的宣传资料中所谓中药在抗血栓、抗肿瘤、降血糖等方面足以完全取代西药的说法,显然是站不住脚的。初学中医者对此必须有清醒的认识。

当细菌、病毒等外界致病因素侵入人体时,中医主张调动机体卫外功能,将之逐出体外;西医对人类的一大贡献则是抗生素的发明和使用,其目的在于消灭而不仅仅是驱赶致病微生物。当外感病出现高热、剧烈咳嗽等症状时,宜因势利导,以祛风、解表、宣肺为大法,强化机体防御职能以驱邪外出,病情严重者可以配合应用抗生素。倘若对中医一知半解,只关注表象且混淆中西医理论,滥用清热解毒、清肺泻火类中药,非但不能抑菌杀毒,反而只会削弱人体防御功能,如再配以敛肺止咳、养阴润肺之品,更会引外邪深入体内,触犯开门揖盗、闭门留寇之戒。

因此,实现中西医结合、中医现代化,并不意味着要将传统中医理论完全纳入现代医学体系,更不能以西医理论指导中医实践。相反,笔者主张把中医与西医、传统与现代置于同一平台,双方取长补短、互通有无。这一理念应该贯穿于中医教学的全过程。

参考文献

[1] 牛兵占,陈志强,徐树楠等编著.中医经典通释:黄帝内经.第2版.河北: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209~434.

[2] (明)张介宾.景岳全书.2006年版.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2006:3~4.

[3]王辉主编.中国传统文化经典文库:庄子.第1版.西安:陕西旅游出版社,2003:6.

[4]王辉主编.中国传统文化经典文库:易经.第1版.西安:陕西旅游出版社,2003:1~18.

篇9

中图分类号:R24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349(2007)05―0029―01

针灸处方,是针灸治疗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临床疗效有着直接的影响。因此,历代医家都非常重视针灸处方的配伍与应用。面对疾病错综复杂的临床表现,应按照中医、针灸的理、法、方、穴理论进行辨证思维,然后拟出切合病证的针灸处方。现结合笔者从事针灸临床及教学的心得体会谈谈针灸处方配穴的辨证思维。

1、以经络辨证为基础

针灸属外治法,它是以腧穴为作用点,以经络为通路,以调节脏腑经络气血为目的的治疗方法。它的应用范围不仅是发生于外的肢体肌肉、关节、器官的病症,而且对在内脏腑的病症及因脏腑功能异常所引起的相关的病症,均有良好的治疗作用。其奏效的关键,在于经络学说的相关理论,以经络辨证为主体。如治疗头痛有太阳、少阳、阳明、厥阴之分,除在局部取穴之外,要循经远端配穴;而太冲治疗面瘫,也是以经络理论为基础的。至于对内脏疾病的治疗与调节,均立足于经脉所属、所络及循行所过、所系的基础上,以此为依据配穴。因此说经络辨证是指导针灸配穴的基础、主体。

2、以脏腑辨证为指导

针灸虽然属于外治法,但是它对在内的脏腑、以及全身功能的调节作用也很明确。其原理固然离不开经络理论,然而,准确的脏腑辨证,同样极为重要。具体体现在如下几点。

2.1指导辨证循经取穴 此为针灸运用脏腑辨证的基本内容。基于脏腑、经络、腧穴相关的学说,在某一脏腑病变时,取与之隶属的经脉上的腧穴治疗。如胁痛(胆囊炎),取胆经的经穴;哮喘属肺的病变,取肺经经穴等。

2.2指导灵活配穴 此为脏腑辨证在针灸临床中的较高境界。虽然针灸取穴时,基本都遵循局部(邻近)、循经远端取穴的规律,可是,具体选择什么穴位,都体现了辨证施治的理论。这体现在特定穴的应用上。如:治疗五脏病时,多取相应经脉的原穴,同时配合俞募配穴;治疗六腑病时多取募穴和下合穴;而脏腑兼证或表里经同病时,取络穴或原络配穴。更具临床指导意义的是,在治疗某些与脏腑相关的组织器官病变时,依据脏腑辨证进行配穴,如治疗三叉神经痛,取内庭清泻胃火;治疗眩晕(高血压)时,配太溪、太冲而滋阴潜阳,平肝熄风。

2.3指导针刺补泻 此方面的应用不单纯体现在辨脏腑虚实之后决定补泻方法,而对选穴、配穴同样具有指导意义,如:利用五输穴进行本经补泻、异经补泻,使“虚者补其母”、“实者泻其子”的治疗原则,在针灸临床中得到具体体现。

3、针对病因、病机论治

3.1对因论治针灸治疗疾病,是通过调节阴阳,疏通经络而达到治疗目的的。如《灵枢・根结》篇说:“用针之要,在于知调阴与阳。”《灵枢・刺节真邪》论说“用针之类,在于调气”,从而“真气得安,邪气乃去”。其组方遵循“治病必求其本”的基本原则。所谓本,一般是指引起疾病的原因,因此针刺治疗,选穴组方,必须针对病因选穴。如泄泻,属脾肾阳虚者,当健脾胃、补肾阳,针脾俞、肾俞、灸关元、气海等;若感受秽浊,宜在井穴或其它经穴(委中、尺泽)放血。只有依照对因论治的原则进行组方,才能真正达到邪去正安、阴阳调和的目的。

3.2对机论治所谓机,是指病机,是疾病发生、发展与变化的机理,在揭示疾病本质的同时,说明了邪正盛衰和阴阳变化。相同的病因在不同的发展变化阶段中,可以产生不同的病机;而不同的疾病在某一阶段亦可产生相同的病机,故而针刺组方应随着病机的变化而选用不同的腧穴,即同病异治或异病同治。如风寒外侵,一般应祛风散寒。但其病机变化很多,产生的病证各不相同。若致脑络不畅而头痛者则需通络止痛,选用风池、太阳等;若致肺失清肃而咳嗽则宜针肺俞、列缺、合谷等宣降肺气等。针对病机选穴是针灸组方中一个不可缺少的原则。

4、主辅相配,照顾全局

临床用药上有君臣佐使之分,针灸亦有主穴配穴之分。针灸处方是根据病情,在辨证立法的基础上选择适当的腧穴配伍而组成的。人云“用药如用兵”,同理亦可言“用针如用兵”。因此在临证中要注重针灸处方配穴的先后主次。

篇10

“治未病”一词最早源于两千多年前的《皇帝内经》:“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此后,“治未病”的思想经过历代医家的发展与完善,成为中医理论重要的组成部分。其思想价值在于:将“治未病”作为中医学的理论基础和医学的崇高目标,倡导人们重视预防疾病,维护健康的思维模式。中医“治未病”理论主要包括:“未病先防、已病早治、既病防变,愈后防复”。四个方面。

【关键词】中医的“未病”;预防;现实意义

【中图分类号】R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49(2013)10-216-02

1中医“未病”的范畴

根据中医“治未病”的理论,其“未病”之人可归纳为:一是身体健康,并想预防疾病之人;二是体质先天虚弱、是疾病易患者;三是自觉不适症状明显,但生化指标无异常者;四是生化指标处于疾病诊断的临界值,也可认为是疾病的前期或潜伏期;五是慢性疾病稳定期,希望延缓疾病的发展,减少并发症者;六是病已痊愈,但需预防复发者。

众所周知在健康与疾病之间,存在一个“中间状态”:虽然机体无明确的疾病,但在机体上、心理上出现种种不适应的感觉和症状,从而呈现机体的活力和对外界适应力降低的一种生理状态。也就是现在所说的亚健康表现。中华中医协会将亚健康定义为:“亚健康是指人体处于健康和疾病之间的一种状态,表现为一定时间内的活力降低,功能和适应能力减退的症状”。其中,一类人群表现为各种不同的躯体、心理、社会交往方面的主观感觉上的不适应或能力减退,但现代仪器检查未发现阳性指标;另一类则表现在体检化验中发现一些生物参数偏高,但够不上疾病诊断的标准,临床上也无明显不适等。所以亚健康人员也应归属于中医的“未病”之人。

2我们国家的健康现状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健康”的标准有了更高的要求,世界卫生组织给健康下了明确的定义:“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病痛,而且是一种躯体上、精神上和社会上处于完好的状态”。

由于社会的快速发展,竞争日益激烈,生活的节奏加快以及不良的生活习惯加之人口老龄化的到来,亚健康状态人员的剧增,导致疾病谱的改变:现代文明病、生活方式病、精神心理疾病、诸多慢性病、营养过剩及代谢紊乱等疾患已在源源不断地侵蚀着人们的机体,加上环境污染以及新的流行性传染性疾病的不断出现如:艾滋病、非典、甲型H1N1流感、手足口病、H7N9禽流感等;以及化学药品的毒副反应,药源性疾病、医源性疾病的日益增多,使人们不能很好的享受健康的快乐,同时给家庭经济和国家财政支出造成了想当大的负担。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局和国家疾控中心联合的《中国慢性病报告》表明,我国慢性病死亡人数占总死亡人数的比例由1991年的70%上升到2000年的81%。城市慢性病死亡人数占总死亡人数的比例比农村略高。而医疗卫生资源以及卫生资源的消耗城市是大高于农村的;这一现象说明以上的结果均与环境污染、快节奏生活、心理压力过大、用药频率高、身体缺乏锻炼、营养过剩及代谢紊乱等成正比。以上不良因素很多是可以进行有效的预防。

政府拨款的医疗费用,已经成为全球性的社会难题,即便是号称经济最发达的美国在哈佛公共卫生学院疾病预防中心的研究表明,上世纪70年代中期之后,美国因不堪年增长率过快的医疗费用便开展了类似于中医“治未病”学说的内容以“合理膳食、适当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为基石的全民健康教育,结果很快取得了成效,使高血压发病率下降55%,脑卒中下降75%,糖尿病减少50%,肿瘤减少1/3,并且使美国人均预期寿命延长10年;而用于这方面的费用仅为同一时期医疗费用的1/10。可见以上现象对于像我们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利用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治未病”的超前先进的思维方法来预防疾病的发生,以减少医疗费用是最有现实意义的一项大工程。九五“期间”,卫生部曾做过这样一个课题,研究社区防治和预防投资效益比,得出的研究结论是:一元钱的预防,可以节省医疗费用八元五角钱[1]。故一些社会学家和经济学家把“治未病”学说称为“供得起和可持续的医学”,况且现在我们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并将相对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相对穷国办大卫生”,用于医疗卫生的投入十分有限。因此,“治病贵”已成为社会主要矛盾之一,困扰老百姓、困扰医院、困扰卫生管理部门。“上工治未病”是解决医学发展困境的主要途径之一。

3如何预防中医的“未病”

首先要认识“未病”也就是认识疾病的前期或潜伏期,就需要加强医学的基础理论学习和临床实践经验的总结。积极改善体质虚弱的疾病易患者,增强其自身抵抗力,防止相关的疾病发生。对临床上的常见病、多发病、季节性疾病的前兆以及传染性疾病的潜伏期要了如指掌。并将其控制在疾病发作之前也就是疾病的萌芽期。如遇流感或麻疹流行之前还可预防接种相关疫苗。对高危人群和有亚健康表现的人员可进行生化、B超、X线、心电图、甚至CT等相关检查后,对确诊患有疾病的人员,给予尽早治疗,对排除疾病的亚健康人员,给予饮食起居的指导,心理疏导,体能锻炼,并可适当理疗。对于检查结果,属于疾病前的临界值时,如高血压、糖尿病等易患体质者,可指导其改变生活方式,调整饮食结果,减肥、戒酒,定期复查。对于慢性疾病的稳定期:如冠心病、肺心病、风湿关节炎、慢性肠炎、腰椎间盘突出症、骨质疏松症等疾病;给予相应的降血脂,预防心肌梗死的口服药物,并可参加“个体化”的体能锻炼,预防感冒,戒烟、戒酒,防止受潮,补充益生菌、牵引、补钙等预防性支持治疗。以延缓疾病加重,减少并发症。再对手术后痊愈的病员,给予补充营养,心理开导,指导其加强功能锻炼,预防疾病的复发。

4中医“治未病”的现实意义

上世纪九十年代,世界卫生组织指出:“医学的首要目的:是预防疾病和损伤,维护和提高健康”这与早在两千多年前的《皇帝内径》中提出的:“治未病”思想不谋而合。20世纪末,全球医学界大讨论的最终结论是:最好的医学不是治好病的医学,而是使人不得病的医学。治未病以及控制亚健康的发生和阻断亚健康的发展,其核心问题是预防。中医学这种以治未病为基础的防重于治的预防观,符合当今世界医学发展的潮流。世界卫生组织在《迎接21世纪的挑战》报告中指出:“21世纪的医学,不应该继续以疾病为主要研究对象,而应以人类健康作为医学研究方向。” [2]就是说要将医学研究的重心从“治已病”向“治未病”转移,调控亚健康状态至健康状态,防止疾病的发生,实现人类健康无疾的梦想,并可减轻国家经济投入及家庭经济支出,而且可以直接或间接地提高社会生产力,促进国家经济发展,进一步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和生活以及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