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电商运营能力范文

时间:2023-06-30 17:56:4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社交电商运营能力,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社交电商运营能力

篇1

从理论上来说,社交电视是广义上的互动电视,其应用较为复杂,可以跨网络、跨终端、跨行业,当然也可以跨地域。

1)电视节目签到。即观众在观看基本电视节目时,通过微博表明自己正在观看该栏目(签到Check in),当微博显示观众观看该栏目的次数达到一定值以后,观众即可得到一定的回报。如GetGlue、CNN就开展了此服务。由于通过微博签到作假难免,因此INTONOW公司借助手机的听力功能开发了听节目签到的应用。观众只要启动手机上的听节目签到应用程序,其就会自动识别你正在看何种节目,并发到指定的社交网络上。此技术推出三个月后即被雅虎公司收购。目前该服务的最大用途是广告。观众只要听到新广告,广告主通过社交网络获悉后即可给观众提供商品打折优惠。

2)手机遥控电视。电子节目指南是数字电视最基本的功能之一。通常用遥控器操控“电子节目指南”界面选择目标节目。据悉国外已在手机上开发了各种各样的电视节目指南导航应用。观众用装有“EPG导航”软件的智能手机即可遥控电视,选择喜欢的节目;同时该指令被特定的“社交网络”收集。这样电视节目运营商就会根据该“社交网络”收集的信息,自动将观众喜欢的节目推送到其手机上,而且还能实现提醒功能。国内的一些企业也开发了此应用。

3)动作转换视音频应用。曾几何时,微软研发了一种软件系统,它能够让观众在游戏机上作运动时,通过设在其上的摄像头来识别观众的肢体动作,并将识别的信息转换为观众的脱口秀节目。这种应用可谓匠心独运。

4)实境扩张应用。所谓实境扩张,即是将荧屏上的可视画面分成若干层,观众可利用手机或平板电脑获得电视机屏幕上没有呈现的画面。这种应用可以跨越时空、跨越媒介。如去年湖南卫视播出的2011年跨年演唱会就是这种应用。通过这一应用,观众享受超女与邓丽君“隔空”对唱所带来的震撼。

5)移情电视。所谓移情电视,即是利用电视画面上的EPG标识来使用户获得亲友们当前关注的节目信息以及其观看节目感受的一种服务。这种标识的传送或屏蔽,可通过人工选择,也可设置成无需用户操作的自动通知。此服务在IPTV上已有应用,而且日本还就该应用制定了严格的技术规范,以确保观众看电视与“社交”的最佳体验。

6)社交网络游戏。相当长一段时间,互动的主流游戏依附于互联网。随着三网融合的实质性推进,“十一五”末,CNTV、北京电视台、湖南卫视、浙江广电纷纷涉水基于广电的社交网络游戏。如浙江广电率先推出了基于三屏(电视、电脑和手机)的网络游戏《哈皮星球》,在我国首次将电视元素植入大型社交网络游戏中。它将当时最热的事件和电视节目融入游戏中,展示了另一种真实生活,使电视观众在看完节目后能到游戏中“遨游”,也可使正在游戏中的朋友关注电视节目。

7)社交(电视)问答。即电视观众在看电视的时候可登陆指定网站,通过与“专业”和非专业社交成员的问答来实现互动,分享各种体验。如前年10月,湖南广电利用旗下在线问答社区在线网实现了该功能。该网站定位于“新鲜有料的问答社区”,可通过网络快速地向朋友提问,并引导人们做出问答。

8)社交电视应用的研发。社交电视的应用在我国刚刚起步,其良好的社会效益和潜在的商机吸引了研发机构的关注。前年11月,山东网络广播电视合广电总局广科院、新浪、海信等多家知名企业成立了中国社交电视实验室,尝试开展应对三网融合、打通三屏的社交电视服务;开发融媒体社交电视频道;同时探讨社交电视的相关技术标准和规范;进行社交电视管理策略、行业发展战略和市场模式的研究。

9)节目竞猜。“十一五”以来,通过手机短信方式对直播节目中通过屏幕下飞游标进行竞猜以期获奖的运作模式使电视台及通信公司均获得了较大收益。在社交电视应用的今天,此种模式仍然可以借鉴。只不过竞猜的手段不再局限于(手机)短信,可以是微博、电视论坛等。

10)与节目元素的互动。即观众在看电视的时候能够实时与节目中的演员、节目主持人或嘉宾进行交流。这是一种涉及人员较多的社交电视形式,需与特定交流的目标人群(演职员)进行沟通。

社交电视的支撑平台

社交电视要正常运营,制作、传输和接收各环节必须要符合一定的条件。

1)社交电视的制作平台。社交电视的制作,实际上是电视节目的再处理。目前广电有线电视运营商、电信(IPTV)/移动(手机电视)运营商、各网络电视台及视频网站均可进行社交电视的制作。社交电视主要应用的关键技术是主屏视频(社交元素)的叠加技术。针对目前高清化、3D化及大屏幕显示的趋势,视频叠加的要求越来越高。首先是叠加画面与主画面的相互干扰问题;其次是主画面与叠加画面清晰度的一致性问题。要解决这两个问题,必须采用广播级硬件设备,价格不菲。而支持小屏(如手机屏)的社交电视制作平台则对视频叠加技术的要求低得多。

2)社交电视的传输平台。社交电视要能够得到较好的应用,必须要有双向网络的支持。它包括单一的双向网或两种(或多种)双向网。如果社交电视在一个屏实现,则单一的双向网即可承载;如果在两个(或多个)屏实现,就需要由两种(或多种)双向网承载。由于社交电视的互动可能要传送视频或图片,因此其对上行带宽也有较高要求。故笔者以为:采用IP方式/上、下行信道均为宽带的网络才能提供完美的社交电视服务。“十二五”初期,中国电信、中国联通和中国移动的固网是理论上理想的社交电视传输平台。但其移动网则不然。因为单通道中国移动(3G)TD-SCDMA网络上、下行信道传送的活动图像,每秒不超过10;而采用单通道中国电信(3G)CDMA2000网络传送,每秒也不超过20;仅有单通道中国联通(3G)WCDMA网络传送,每秒能达到25和352*288的分辨率,但动态画面马赛克和丢现象不容忽视。对于广电有线电视网络,其“双向”是在原“单向”的基础上改造而成,考虑到成本及保护已有投资等方面的原因,不少地区下行采用DVB-C广播式,支持宽带;上行通道是增加或改造的,以IP方式仅提供对窄带的支持。故笔者认为目前3G的移动网与上、下行不对称的广电有线网不是社交电视的较佳传输平台。

3)社交电视的终端平台。从理论上来说,社交电视对目前主流家用电脑的配置无特殊要求;手机要求为智能型,其CPU的主频应≥600MHz,内存≥512M;连接电视机的机顶盒,其CPU的主频应≥450MHz,内存≥256M;而智能电视机,考虑到其“智能处理”增加成本比率的问题,适当提高配置为必然选择,故笔者建议可参考《智能云电视行业标准2.0》,采用双核CPU、多核GPU、512K缓存、8G以上内存,并支持100G以上外接存储,支持3D。对于操作系统而言,家用电脑当然仍采用Windows系列,手机以采用iOS、Android为主;机顶盒考虑到成本问题(目前各地广电有线网络公司采用整体转换送数字电视机顶盒的推广策略、电信运营商采用装宽带送IPTV机顶盒的营销办法)和其本身就是过渡产品的因素,建议采用中间件架构并可有计划地部分采用Android系统,因为该系统开放性高、应用程序多,可搭载领先的OTT TV客户端(如Bes TV),可较容易地嵌入多屏互动协议,以实现其与手机、电脑和PAD等各类终端的互联互通。

社交电视的运营模式

社交电视刚刚起步不久,目前总的来说尚无成熟的运营模式。以下运营模式尚在摸索之中。

1)以网络电视台为中心的运营模式。“十二五”期间,各地电视台纷纷试水网络电视台。网络电视台依托互联网,具有较强的互动性,而且目前的主要终端家用PC机视频处理能力较强,加之具有电视台背景的网络电视台是受政策保护的网络电视,因此利用网络电视台平台进行社交电视的运营是理所当然的选择。其实现方法是:使网络电视台在播放电视节目时,能通过其网络电视台平台与社交网络的应用程序接口进行社交信息的推送。此种模式的主要目的是将观众吸引到各自的网络电视平台,提升节目的点击量。

2)以电视机厂商为中心的运营模式。这种模式主要是由电视机生产企业自建云存储系统,电视机终端用户通过互联网在特定的“云”中观看电视节目时开展社交互动业务。如去年上半年,海信自主研发了“围观”社交电视系统,通过此系统,电视节目可通过配置的“电视汇”功能以导航界面呈现;观众可通过电视平台组成自己的圈子,分享自己喜爱的视频、网页和音乐等。

3)网络运营商主导的运营模式。开展广电(有线)数字电视的有线网络公司和开展IPTV的电信公司,它们提供终端节目视听服务,并且已具备规范的电子节目指南(EPG)等社交电视的核心数据。这些网络运营商具备开展社交电视服务的先天优势。利用其EPG界面及其集成的有关链接,网络运营商可推广其节目集成平台上的相关节目,让受众使用其提供的电视服务,并可延伸到“第二屏”,提供电视签到分享到社交网络。目前北京歌华有线的歌华飞视即是较为成功的运营模式,其较大的社会效益增加了在网用户的粘性。

社交电视的发展趋势

社交电视具有强互动、跨屏应用等特质,因此它的发展勿容置疑。

1 社交电视发展存在的问题

总体来说,我国社交电视尚处于市场形成期,存在一些问题。

1)应用问题。主要表现在应用的“不完整”性上。如“TV-time”只支持Android操作系统;“电视粉”用户只能收看一部分视频节目,要完全观看必须在电视或PC上进行;“Dopol”手机电视虽然频道内容丰富,但互动体验差;凤凰网推出的“卫士通”社交电视只能参与节目的互动,不支持在线播放。

2)盈利问题。目前我国社交电视的盈利手段匮乏,主要以植入式广告和页面广告为主。但此种模式极大地影响了用户的体验,使电视和广告产生冲突,不利于社交电视的发展。

2 社交电视的发展方向

近年来传统电视的收视正出现逐渐下滑的趋势。笔者以为,社交电视有可能改变这一现状,是观众重新回归电视屏幕。其发展方向为融合化、特色化、个性化。

1)多屏融合是未来社交电视的出路。所谓多屏即指电视屏、PC机屏、平板电脑屏和手机屏。所谓融合即是用电视屏主看、PC屏和平板电脑屏辅助收看、手机屏连接社交网络。这种模式涉及到多种有线/无线双向网络、多家运营商,甚至是终端制造商、电视节目制作机构和社交媒体。在三网融合的大环境下,其运行最终是一种良性循环。目前济南有线、重庆有线已启动了多屏合一项目,且能够实现断点续传服务,即实现同一电视节目分别在电视机、电脑(含平板电脑)及手机等多个显示终端播放。用户若在任意一个终端暂停正在收看的节目,即可在其它两个终端从暂停处继续收看。但该项目在方案制定时尚未提供与社交网络链接的功能。因此在终端上开发“社交”链接界面为这一项目的后期课题,而且主攻方向应为手机终端的升级。

2)加强合作是社交电视发展的希望。从本质上看,社交电视包括两个层面:一个是看电视,另一个是“社交”。这就决定了电视服务商(包括广电及通信网络公司、电视台)与密切互联网的企业联合为社交电视的必然趋势。如去年7月13日,上海东方传媒集团(SMG)与新浪公司联手推出应用产品“百视通”看点,将电视媒体和社交媒体进行无缝连接,激发用户的便捷参与、分享和互动。该产品可在SMG旗下新媒体企业百视通的多屏平台上展开。用户观看电视时,能够在屏幕侧方直接分享直播和回看内容,并可利用“看点”围观及评论。另外,通过手机客户端连接指定的IPTV智能(娱乐)机顶盒,用户还可以把手机“变成”遥控器,完成多种互动,并可以通过“用户推荐”更容易找到想看的节目;同时诸如顶、踩、截屏这样的互联网功能都在电视屏上得以实现。据了解,SMG与新浪的合作涉及IPTV、OTT(互联网电视)和移动互联网电视的平台和业务。笔者以为,此举将推动“十二五”中后期社交电视的合作共盈之路。

篇2

2012年伦敦奥运期间,由于智能手机及微博的广泛应用,这次奥运也被称为首届“社交媒体”奥运会。有学者认为,伴随社交媒体的崛起,电视的观看方式也渐渐发生转变,注重观众与观众及电视内容间互动的“社交电视”,或许将是未来一段时间内传统电视的转型方向。①

所谓社交电视(Social TV),泛指能够在看电视(或电视内容)情境下支持传播及社交互动的任何技术,包括各种通过社交技术或平台支持用户进行与电视相关的社交活动。目前社交电视有两种形态:一是社会媒体运营电视,如美国的IntoNow、中国的“新浪看点”;二是电视在运营中嵌入社交媒体的手段,如CNN引入UGC(用户生产的内容)机制,开辟iReport频道等。国内的社会化电视平台始于2011年,除了“新浪看点”,还有“网易电视指南”、TV time等,主要功能在于提供当前热播节目单,并实时分享观感。有研究者认为,社会化电视、电视社会化,或称“社交电视”是把消费者重新拉回到电视节目前,以及用新媒体手段创新电视的一种新举措。作者指出,我国国内的社交电视还存在明显的问题,如缺少内容支撑与机制上的驱动力、功能设计和技术方面尚不完善、缺少“社会化民主”诉求的根基等等。②

也有研究者指出,就发展形势而言,我国社交电视尚处于市场形成阶段,存在诸多问题,如个性化不足,用户体验差,社交网络和电视尚未足够融合及盈利问题等,但作者认为,“社交电视未来的发展也是可以预期的,一旦成熟,将给媒体行业带来变革性影响。对社交网络运营商和传统电视行业来说,这都将是一块巨大的蛋糕。”③

跨媒体叙事

面对新媒体环境下的“观众分流”“公信力下降”等发展困境,有关电视新闻叙事形态革新的话题在2012年度进入学者的研究视野,出现了“叙事转向”“跨媒体叙事”“叙事创新”等用于电视媒体的词汇。

有研究者对当下电视新闻的叙事形态所面临的多重挑战进行了归纳,认为大致有几点:其一,网络共时时空的搭建,使得电视新闻报道的延迟与观众期待的共时时空形成明显错位;其二,缺乏互动的媒体独白依然是电视新闻的主要叙事方式,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媒体与受众的疏离;其三,网络叙事的开放性为网民的积极参与提供了内在动力,而电视相对封闭的叙事结构正是电视新闻的现实困境之一。尽管电视新闻报道的叙事形态悄悄发生了转向,如电视媒体与电信、网络的广泛合作使得新闻事件的传播打破了单一的文本界限,电视媒体初步确立直播日常化的基本理念等,但这种转变还远远不能适应现实需求,“需要进一步确立现场直播的核心理念,加大与新兴媒体的合作力度,不断探索新闻节目叙事形态在新媒体语境下的最新发展。”④

有学者提起近年来兴起于欧美电视媒体的“跨媒体叙事”模式,认为电视的渠道优势逐渐消失,电视媒体的竞争者扩展到所有的内容生产商。在这种情况下,需要打破电视机的边框,将不同媒介平台传播的电视内容市场化、品牌化,让观众进入任何渠道都能够看到他们想要看的电视节目内容,同时有参与的机会。这正营造了适合的跨媒体叙事环境,即一个故事穿越不同的媒介平台展开,每一个平台都有新的内容为整个故事做出有差异的、有价值的贡献。在媒介全球化的今天,跨媒体叙事将成为电视媒体内容生产的新趋势,强化媒介产品本土化传播能力的新策略。但作者也指出,究竟如何跨媒体叙事,并没有统一的模式可循,另外还要认识到,并不是所有跨越媒体的故事都能被称为跨媒体叙事,如跨媒体品牌营销、媒介内容的数字化或再媒体化、不同媒介形态的故事改编等等,算不上真正的跨媒体叙事。⑤

全媒体

伴随全媒体概念的广泛应用,以及业界对它的强力推进,2012年有关这一话题的讨论多了一些质疑、保留和反思的声音。

针对全媒体(omnimedia)的概念,有研究者指出,这一概念至今未被国外新闻传播学界提及,然而“在中国的业界、学界却广泛地流行着。因为其语出不详,所指不清,最终造成了一些媒体机构在实际操作中的偏向,反而影响着媒介融合的进程。”⑥还有研究指出:“现在业界和学界所说的‘全媒体’,是一个既涉及载体形式,又包括内容形式,还包括技术平台的集大成者。如此一个‘大而全’的东西,显然无法给出一个确切的内涵和外延都很清晰的定义。这从另一个角度说明,‘全媒体’的概念并不科学。”⑦有研究者建议,全媒体最适合国内学者们给出定义的英文对应,应该是Digitization and Media Convergence,中文可直译为“数字化与媒介融合”。“事实上,也只有绕开全媒体的概念陷阱,才能将全媒体研究纳入国际视野,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形成中国特色,获得学术研究的合理性与学理性。”⑧

在实践层面,至今并没有一个技术平台可以同时适用于报纸、杂志、电台或电视台等所有媒体,最多可以同时处理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等不同形态的信息。因而有研究者指出,“全媒体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其“广而全”的整合应该建立在特定的媒介形态基础之上,“抛开特定的媒介形态去谈论全媒体运营,势必会成为无根之木”。就现阶段而言,全媒体的战略意义更大于其战术意义,并不是所有媒介都适合全媒体战略布局,全媒体转型与改造是一个长期的过程。⑨

新闻直播

篇3

结合当前工作需要,的会员“DDSS”为你整理了这篇2020年电商扶贫工作总结范文,希望能给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参考借鉴作用。

【正文】

2020年电商扶贫工作总结

(一)2020年电商扶贫工作主要任务

2020年,按照省市商务主管部门有关电商扶贫的安排和部署,电商扶贫的主要任务是:按照当地复工复产部署,指导和帮助有条件的电商企业、电商服务网点有序复工运营,通过“电商企业+经营主体+贫困户”模式,帮助贫困群众参与网上销售。积极利用网络平台开展电商培训,大力培养农村电商实用人才。开展贫困村、贫困户农产品信息收集,加强农副产品、生产资料和社会需求等信息对接,发挥农村电商服务网点的特色优质农产品上行和生产资料下行功能,帮助拓展农产品销售渠道。支持有条件的电商经营主体收购贫困户农产品,并按政策给予补助。

(二)工作完成情况

目前全县所有电商企业均已全部复工;全县288个村级电商服务网点已全部复工,其中68个贫困村电商服务网点已全部复工。2020年,全县电子商务网络交易额22.29亿元,同比增长16%,其中:下行商品交易额14.51亿元,同比增长15.4%,农村产品上行网络销售额7.783亿元,同比增长17.2%,农产品网络销售额4.274亿元,同比增长19%。通过微信、直播、快手、抖音等社交电商平台累计促销滞销农产品350余万元,电子商务促进农民收入明显增加。全年网上零售额同比增幅100.6%。位居全省100个县区增幅第八。新增电商经营主体93家。累计电商知识培训297人,培育“电商企业+经营主体+贫困户”模式电商企业1个。

(三)工作推进举措

一是加强领导,推进电商服务网点有序复工。成立复工复产帮扶领导小组,对符合复工条件电商企业和电商网点“应开尽开”“应复尽复”,加快推进电商网点安全有序复工复产,最大限度减少疫情带来的影响。

二是大力宣传,抓好省市县相关促进政策贯彻落实。认真学习省市县针对疫情有关促进政策措施,切实领会文件精神,准确掌握政策措施,同时对政策措施通过各种途径大力宣传,及时了解网点在复工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尽最大能力帮他们解决。

三是加强指导,充分发挥电商网点的民生作用。引导和鼓励电商网点充分发挥电商优势,在能够为村民提供水、电、话费缴纳,快递代收等基本便民服务的基础上,大力拓展生活必需品、日常消费品及生产资料的代购服务,引导和鼓励村级网点进一步加强村级网点与贫困户的利益联结,收集上报贫困户农产品信息,力所能及的开展农产品上行并帮助周边贫困群众进行线上销售自产农产品。

四是加强培训,提升电商人才专业知识能力。针对农村电商人才瓶颈制约,我局按照不同层面的需求,大力实施电商培训,重点开展电子商务实务培训,提高参训人员实战能力。5月20日,我局与中国矿业大学联合在县委党校举办了为期3天的全县分管负责人和具体工作人员以及73个贫困村网点负责人和联络员全封闭培训,共计186人。7月23日开展了电商直播培训,共有111人参加。通过培训,有效缓解电商人才匮乏之痛点。

五是拓展渠道,积极组织开展产销对接。一是引导鼓励电商企业、超市(便利店)、网点负责人充分利电商无接触优势,利用网络直播、微信、抖音、快手等社交电商平台推进本地滞销农产品线上销售。据不完全统计,在疫情期间,通过这些社交电商平台销售包括贫困户在内种养殖的杂粮、蔬菜、水果、鸡鸭鹅等农产品达300多万元,其中,虞姬浩园果蔬合作社首次通过直播就订购200多单、安徽思悠悠食品有限公司首次通过直播不但获得100余份订单,而且获得2个长期经营商。二是利用县电商公共服务中心公众号进行推介,宣传推广我县的好网货、好产品,扩大社会影响,引导更多社会力量通过电商途径助力脱贫。灵璧县下楼镇蕊龙土鸡养殖合作社因疫情期间禁售活禽,养殖的红瑶草公鸡饲料短缺无法继续饲养,通过县公共服务中心公众号宣传推广,成功将该养殖合作社的草公鸡宰杀后推售到泗县等周边县区及超市。三是大力推广“电商企业+基地+专业合作社+贫困户”模式,引导农村龙头电商企业以委托生产、订单农业等方式,帮助贫困户实现自产农产品网销,达到“你种我销、你养我卖”的扶贫效果,带动群众增收脱贫,通过为贫困户提供就业岗位等助力脱贫。灵璧县七稀商贸有限公司充分利用自身的电商资源和比利时杂交野兔养殖基地的优势,在疫情期间,通过微信、直播及七稀商城收购信息,不仅按高于市场价收购贫困户养殖的成品野兔,同时收购贫困户养殖的滞销鸭鹅等,经进一步加工成熟食,再通过微信、直播等社交电商平台及七稀商城进行无接触配送销售,解决了养殖贫困户的燃眉之急,助推贫困户增收脱贫。四是引导电商企业、专业合作社、种养殖大户等与贫困户对接,鼓励电商企业与有条件的贫困村、贫困户建立帮扶关系,发展订制化电商消费扶贫模式。鼓励电商经营主体收购贫困户农产品,并按有关政策给予补助。

六是组织开展灵璧县首届助农直播大赛。为充分发挥网络直播传播速度快、受众范围广、推介能力强的优势,推动农产品进城,拓宽优质产品销售渠道,增强企业可持续发展动力,带动贫困群众脱贫增收。同时带动一批本地直播电商机构、孵化一批本地网红品牌产品、培养一批本土带货达人。2020年7月23-26日,灵璧县商务局组织开展了以“助农发展直播,助力灵璧腾飞”为主题的灵璧县首届助农发展直播大赛,大赛邀请耀你直播参加,全县有80余名选手报名参与,同时邀请了本地网红夫妻直播“庙街林哥”冉林、“沈大美”沈梦雅参加了助农直播大赛。此次大赛选取了我县的派杰食品、兴程食品、匠米辣食品、达园粮油和绿信现代农业五家企业的产品作为本次大赛指定销售产品,本次大赛现场交易13228单,销售金额16.02万元。通过举办此次大赛,一方面宣传推介大美灵璧,展现“魅力灵璧”的风采,另一方面扩大了我县特色农产品网络销售渠道,将网红主播的粉丝关注度转化为了购买力,取得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8月12日,举办了“记录美好灵璧,美食快来偶遇”美食专场直播带货活动,充分利用“电商+直播”这样的创新型销售模式,将农副产品的供给和消费需求进行快速匹配,通过主播带货,让产销之间建立充分的信赖,助力我县农副产品插上直播的翅膀,为我县本地企业拓展出一条新的销路,累计销售金额1.7万元。9月22日,借助“丰收节”开展电商直播带货2.8万元。

七是组织开展扶贫产品展销会。10月23—25日我局在钟灵广场组织开展了灵璧县2020年消费促进月暨灵璧县首届百业博览会,组织我县23家被国家认定的扶贫产品生产企业进行展示展销,推介销售灵璧扶贫产品,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参与扶贫,积极倡导“以购代捐”、“以买代帮”的消费理念,通过现场采购、签约采购的方式购买扶贫产品,以消费促销售,以销售促增收,畅通销售渠道,促进贫困群众稳定脱贫。此次会展共现场销售我县扶贫产品36.63万元。同时组织了直播带货活动,现场销售343单,计9604元。

篇4

随着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布局逐步落地,越来越多的中资企业开始在“一带一路”的各个节点城市布局,《海航:“一带一路”的空中布局者》文章中的海航就是这样优秀企业的代表。其实,一方面,企业依托“一带一路”的战略布局积极发展海内外业务,做大做强;另一方面,国家的“一带一路”战略也正是依托这些企业的积极作为来逐步实现的,相辅相成。

文中的海航正是这种共荣的典型代表。

海航集团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创业至今,历经20余年的发展,从单一的地方航空运输企业发展成为以航空、实业、金融、旅游、物流、科技为支柱的大型企业集团,业务版图从南海明珠初步发展到全球布局,总资产逾6000亿元人民币,参控股上市公司11家。海航国际化步伐始于2004年第一条国际定期航线的开通。随后通过不断兼并重组,整合国际现有资源,海航国际化网络布局日益完善。自2010年以来,海航的国际化步伐不断加快,在短短几年内初步形成以香港为国际化发展桥头堡辐射五大洲,涉及航空、物流、金融、酒店等各行业的国际化布局。数据显示,海航境外企业总资产近1400亿元人民币,境外企业数量30余家,境外投资遍布10多个国家和地区,境外员工逾80000人。

如此庞大的海航阵营正在崛起,那么,需要细分一下这艘大船的业务领域,看一下海航是如何通过这四大板块来实现共荣发展的,笔者认为这也是对《海航:“一带一路”的空中布局者》文章的补充。

第一个是海航旅游。海航旅游是国内唯一一家集航空、旅游、酒店、金融、互联网为一体的全产业链旅游集团,运营业务主要有航空、旅行社、酒店、金融、在线旅游。总资产逾1400亿元,服务网络布局多个国家和地域,每年与全球近3000万游客共享旅行喜悦,拥有金鹿公务、凯撒旅游、唐拉雅秀等20余个成员品牌,拥有亚洲首屈一指的公务机运营公司,机队规模80余架,拥有国内第一家以航空公司管理模式进行经营管理的汽车租赁公司,拥有超过11000辆可用租赁车辆。海航旅游在整合旅游产业链发展模式、运用新技术打造旅游综合服务能力等方面持续发力,“中国旅游新经济体”初具规模,已成长为涵盖航空、旅游、酒店、金融、互联网等多重业务领域的现代大型旅游集团。

第二个是海航资本。海航资本承载了海航集团的金融板块职能,依托海航集团产业背景优势,打造完整的金融产业链条,不断强化金融服务能力,提出创建世界级卓越金融企业、打造世界级卓越金融品牌的目标。主要业务有租赁、保险、证券、期货、投资银行、基金、保理、股权投资、担保。资产规模逾6800亿元,全球拥有各类金融网点近1200个,拥有各类成员公司近30家,业务遍及北京、上海、香港、新加坡、悉尼、伦敦、纽约等超过100个全球大中城市,租赁机队数量近550架。

第三大板块是海航物流。海航物流打造专业物流、海航智造、投资金融、物流科技四大业务体系,致力成为全球物流产业资源整合商及行业解决方案提供商。主要业务有现代海运、冷链物流、工程物流、装备制造和智能制造、物流产业和金融投资、航空航运交易、网络金融、支付科技、跨境电商等。总资产规模近700亿元,年造船能力600万吨,运营海运船舶逾50艘,年运输能力逾4650万吨。旗下海航海运被评为2015年“中国航运业务年度投资价值企业”。并且,在践行“互联网+”的当下,海航云商打造中国首家全领域网络金融平台,2015年入围中国互联网金融品牌50强。

篇5

科技圈向来热闹,近日,海航集团宣布跨入科技领域,成立海航生态科技集团。新成立的海航生态科技集团整合了海航旗下易建科技、海航通信、海创百川投资管理有限公司等10多家创新业务企业,业务范围包括云计算、大数据、智慧+、跨境免税电商、电子支付等多种业务形态。

生态科技集团的成立,意味着海航正式进军生态科技市场,成为继航空、实业、旅游、资本、物流之后的第六大产业集团。这意味着海航集团将完成互联网战略转型,重塑海航集团的商业版图。

近年来跨界进入科技圈的企业不乏来自传统行业的巨头,海航进军科技领域的雄心勃勃,但竞争对手强者如云,海航生态科技与其他转型或跨界的企业同样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此次我们邀请到海航集团首席创新官、海航生态科技副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童甫先生,解读海航扩张科技版图的企图和野心。

Q:如何理解生态科技板块在海航集团整体战略中的意义?

A:实际上,海航集团在科技领域的战略雄心由来已久。1998年创建的易建科技,作为海航集团旗下IT信息技术企业,敲开了海航在通往科技行业的大门。2015年6月成立的海航云科技有限公司,既扩大了海航在IT领域与国内外企业的合作,更推进了科技产业板块的最终形成。不到一年时间,海航云科技再次“升格”成立海航生态科技集团,背后折射出的其实是海航迈入科技领域的坚定决心――将科技产业提升到与航空、实业、旅游、资本及物流等核心产业同等重要的地位。

“生态科技”这个名字很好地体现了它在海航集团的定位。它的核心是底层云计算和大数据,包括“云+”、“智慧+”技术的应用,以“云和大数据”为主体,以“社交电商”和“科技金服”为两翼,以“资本”和“技术”为助推工具,并在此基础上聚合创新工具,建设优质资源配置平台,形成相辅相成的协同发展的生态系统。

海航生态科技的业务主体可以理解为“5+X”模式,“5”是指五大事业群云科技事业群、社交电商事业群、科技金服事业群、科技智能事业群和孵化加速器(众创空间)。“X”则是指为运用资本工具整合技术、产品、上下游业务的科技投资平台和探索新科技、新领域、改变人类生活工作方式的创新实验室。

Q:海航生态科技几大业务瞄准的都是当下及未来最被看好的增长引擎,特别是核心的云和大数据业务,但从目前的格局来看,这些领域中外市场都是强手如云,海航的独特优势在哪里?

A:确实是强手如云。不过,与阿里、腾讯、亚马逊这些互联网巨头相比,海航生态科技集团虽然成立较晚,但有自身的诸多独特优势,除了背靠海航集团,在资本、产业、客户、数据、信息方面都有很好的积累,有很高的起点和后劲。

作为一家世界500强企业,海航集团拥有航空运输、旅游服务、机场管理、物流、酒店管理、金融服务J也产、商贸零售、航空食品等多种业态,带给了生态科技集团庞大的客户群和广阔的业务空间,而从服务传统业态起家的海航生态科技也对各行各业的IT需求有着更深刻的市场洞察力,能提供更适合它们个性需求的信息解决方案,这是许多IT公司可望不可及的起点。

篇6

自从张小龙把应用号改为“小程序”后,关于小程序的产品动向一直令开发者和创业者心驰神往,当前的小程序开发热逐渐有了七年多前的安卓开发的盛况。从做一个App走上人生巅峰,到做一个公众号估值千万,到如今已有爆款小程序、小程序服务平台等拿到一线VC的巨额融资,连独角兽捕手朱啸虎在不同场合表态,“别看区块链了,赶紧去小程序创业啊!”

当我们谈起“小程序”时,在语境一般指代的是“微信小程序”,这有点儿不公允,支付宝在去年也做了小程序,淘宝会员码店铺也像小程序;百度才是最早的小程序鼻祖,从轻应用(lightApp)到直达号再到今年4月重新上线部分企业的小程序,现实很残酷,与用户称呼公众号一般特指微信订阅号一样正常。

微信在基本完成连接“人”(社交)、连接“内容”(社媒)任务之后,已把重心放在连接“产品”(小程序)上,尽管目前主流产品形态还是App,但微信小程序增速非常亮眼,根据QuestMobile报告显示,从2017年1月至2018年3月微信小程序的月活规模超过4亿,在上个月小程序日活用户达1.4亿左右,渗透率达43.9%,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越来越多App开发了小程

那么,BAT三家之中,为何只有微信小程序具有强大的用户流量以及生态场景能力?在微信生态之中,小程序如何才能存活下来?

一. 阿里小程序、百度小程序为什么没有那么火?

本质上说,小程序是以超级App为母App不断孵化出无数多的子App,使得超级App成为新的移动互联网基础设施,当各种需求被不同的小程序满足之后,很容易长出类似苹果应用市场(App Store)那样的生态。所以从微信小程序诞生起,巨头们就很焦虑,阿里担心小程序的社交电商在腾讯体系内形成闭环,百度担心人们搜索需求被小程序搜索满足。

1. 阿里小程序押注“新零售”,拓展线下场景

马云曾这样评价微信,刚出来时“被吓了一跳”,再后来觉得“仅此而已”,而这几年,微信支付在碎片化支付场景之中对支付宝的冲击显而易见;微信小程序在下很大一盘棋,仅从小程序之中孵化的一个拼多多,就成了腾讯战略冲击淘宝电商垄断地位的又一王牌。

阿里做小程序的孵化基地是支付宝和淘宝,支付宝的小程序更多是在便民属性上工具应用,属于“用完即走”性质。今年淘宝的一个显著变化是不再是纯粹的电商平台,而是线上新零售基地。当前淘宝中已经整合了“淘宝外卖”、“飞猪旅游”等O2O业务,挨着淘宝搜索框的“会员码”实际上是一个向用户附近位置线下门店导流的本地生活服务业务。

在淘宝平台模式之中,要实现复杂的、非标的到店或到家服务场景,就得采用免下载安装包的“小程序”产品形态以更好实现流量闭环,由于淘宝本身就是阿里系产品导流基地,做轻应用有比较强的技术积淀,产品体验并不差。但阿里做小程序也只能打通在小程序上的电商场景,而没有办法丰富其他业态,阿里电商的盈利模式决定了商户依然需要自购广告买平台流量或者返佣。

(淘宝首页本地生活服务类增多,会员码实际上是门店小程序,目前支付宝使用较为高频的共享单车小程序)

2. 百度小程序的出路是做信息流广告落地页

百度链接信息的强项更准确的说是链接官网或者站长,这种优势在微信生态之中被公众号和自媒体削弱,接下来企业做官网的趋势可能就是做一个小程序(开发App的成本相对较高),毕竟以前PC端4亿用户每个企业都有官网,和现在微信小程序用户量级差不多。所以,百度再不推小程序,确实就有点晚了。

此前的轻应用没有做起来是由于百度在移动端没有拳头级App带,过去2年百度移动端转型已经完成,2017年手百信息流广告业务以环比20%增速发展,与大搜业务并驾齐驱,是百度长期投入AI技术研发的现金流业务。后续在百度移动端的信息流之中,有望接入一些体验较好的小程序站点,首页向用户Push(推荐)时呈现,无需跳转到至客户的App,使用体验要比H5式的广告落地页要好很多。

笔者发现4月12日百度App的“常用服务”中上线了“优信二手车”小程序,还没有介入首页。

百度小程序的缺憾在于其移动支付市场份额较小,没有办法在自身生态体系内完全打通支付场景;并且或许只有与百度合作的小程序商家才能得到类似“品牌专区”的推荐以及首页的流量推荐,这将制约很多企业开发者进驻的兴致。

(百度小程序目前仅作为常用服务,优信二手车作为样板,体验App化,暂无支付功能)

二. 长尾小程序如何在微信“去中心化的产品生态”中生存?

目前阿里小程序、百度小程序均无法与微信小程序相抗衡,更多只是出于战略防守的目的,并且其他移动端产品也不可能再做小程序了,自身的流量不够。

微信小程序独特禀赋在于:用户基数、打开高频度、用户粘性第一,拥有真实的个人账户和社交关系链,微信支付用的人越来越多,而最为难得是微信试图培育出的“去中心化”的小程序生态,而非是中心化流量入口进行系统分配。微信会让用户自主选择小程序,微信首页下拉呈现是用户常用的小程序,便于让用户养成使用习惯。

阿星认为,微信小程序也是为腾讯的商业模式服务的,但创业者大可以放心,正如微信营建公众号庞大生态,它本身并不需要从某个公众号中抽佣或者收费,腾讯本身靠游戏、投资拥有丰裕的利润,腾讯无意与小程序运营者争利。它反而更需要所有用户、企业、产品等在腾讯自己的生态玩下去,这样才有源源不断的“流量”为其商业模式提供肥沃的土壤。

很多创业者和企业已经敏锐觉察到,微信小程序正复制公众号成功的逻辑,很快小程序也会成为企业的标配,正如2000多万个公众号中真正能够生存下来极少数,而小程序运营者痛点也与微信定位的“去中心化产品生态”息息有关:

目前头部小程序很多是腾讯自己开发或投资项目,很多创业者会担心的我的用户留存在微信,数据在微信上跑,哪天封号怎么办。

如何结合自身的业务逻辑设计出体验度不比App差的工具,依然需要行业解决方案,市面上的小程序开发商大多良莠不齐。

小程序不能像公众号那样向用户推送消息,如何唤醒留存用户,提升转化率成为运营难题。

而去中心化产品生态的好处在于这些小程序的痛点会微信第三方服务商加以解决,他们本身既是与微信有着深度合作的开发者,熟悉小程序游戏规则,又是其他微信小程序创业者的服务平台,因而在小程序风口成为资本市场投资的重点。笔者发现此前做公众号服务商的平台已经转型做小程序平台,他们与传统中小企业打交道的多,更了解他们的痛点和需求,并且小程序的开发与此前的公众号微商城成熟经验可以很好的结合,4月份微盟完成10.09亿元D1轮融资,可见资本市场对于小程序企业服务(to B业务)的看好。

移动互联网从流量上更像“微信互联网”,小程序是微信目前主推的用户交易、交互产品,微盟创始人孙涛勇“小程序+”概念或许更容易理解张小龙小程序“连接万物”的野心,小程序可以加官网、加公众号、加电商、加门店、加广告,这么多的玩法没有开发和运营经验的企业单独去玩,可能没法充分释放其“全渠道”价值,另外如何遵守微信相对复杂、变动的产品规则也得有小程序服务商引导,而小程序服务平台崛起满足了这种市场刚需。

而微信小程序服务平台,最重要的不是技术,微信底层技术已经比较简易化了,真正的壁垒是具备不同垂直行业的运营经验积累,只做少数小程序案例的服务商很难应付,小程序的红利就是眼前,但是真正会玩的、能抓到仍然是少数,这种两年左右的红利窗口期试错成本高昂,使得小程序服务平台容易出现“头部化”的马太效益。

提供小程序应用服务是一门技术活,比如做微电商、智慧餐厅、智慧外卖、智慧美业等不同行业的小程序产品逻辑肯定不一样,在不同场景做交易、官网、门店或者会务小程序的交互也不一样。此前帮助不同行业创业者和企业做微网站、微分销的团队对业务理解优势凸显了,笔者认为,这是资本市场看好微盟成为中长尾企业主做小程序开发和运营的赋能者的重要原因。

尽管小程序要超过50个流量入口,要解决小程序推广难的问题,还得依靠“公众号+小程序”组合拳的办法,公众号粉丝留存度高、但入口比较深、打开率低,小程序入口多、使用可以高频,长尾中小企业用户如果能发挥出公众号存量和小程序增量优势,可以节约很多推广成本、并丰富小程序的推广玩法,比如公众号插入小程序,二维码设计粉丝的分配机制,拼多多式的社交+拼团模式,铂涛酒店式的微信卡券营销、礼物说式的送礼等方式可以借鉴和模仿,“专业人做专业事”,阿星相信,目前小程序服务商已经掌握了足够多运营工具和解决方案。

张小龙说小程序不是为电商准备的,意思是小程序在内容、社交、门店、工具等多个应用场景都可以广泛应用,或许内容电商、社交电商、粉丝营销以及本地生活化服务可以通过小程序真正引爆。

当腾讯成为中小企业连接线上线下的“赋能者”的时候,腾讯才会最终与阿里拉开市值差距。

篇7

摘要:认为OTT TV不仅可以获得很好的用户体验,还可以把丰富的互联网业务引入到电视业务中,实现电视使用的丰富化和个性化,因此OTT TV已超越交互式网络电视(IPTV)成为广电行业的发展趋势。介绍了中兴通讯提出的低码高清与OTT TV多屏融合的解决方案,该方案即可以让运营商充分发展OTT业务,扩展更多的增值业务,实现盈利增长;又可以为用户提供随时随地且清晰流畅的视频体验,最大程度提升用户业务使用体验感受。

关键词:OTT;IPTV;云平台;低码高清

Abstract: OTT TV provides good user experience and converges the internet business with the television broadcasting business. OTT TV is a development trends in broadcasting industry. This paper introduces ZTE's low-bit HD and OTT TV solutions for multiscreen integration. This solution allows operators to fully develop their OTT business and expand value-added services in order to grow revenue. This solution provides users with clear, smooth video anytime and anywhere.

Key words: OTT; IPTV; cloud platform; low bitrate HD

中图分类号:TN929.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6868 (2014) 01-0048-06

1 OTT TV的诞生背景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我们的生活正呈现出日新月异的变化,新的应用科技给传统业务模式带来了强猛的冲击,并给人们的生活工作习惯带来巨大的变革。伴随着各种智能终端的出现,媒体信息的共享与无缝传递成为可能,传统的家庭客厅已不再是电视机一霸天下的局面,各种数字设备与电视机一起共同构成现代家庭的数字客厅,同时多源化的信息获取也把人们从客厅里解放了出来,人们可随时随地享用新科技带来的便利。

近几年随着平板电脑的问世,又出现了除电视、手机、电脑屏之外的第4屏。跨设备的无缝对接、断点播放,随时随地的视频体验也因此成为时下的发展趋势。但从观看的舒适度来说,电脑、便携设备都不如电视,电视的高清大屏和丰富的节目源是广电的优势所在。有没有一种视频播放既能拥有电视的优势,又能集合互联网主动性的优势呢?这就是OTT互联网电视,它通过HTTP协议能让任何一个用户直接联网看电视,终端可以是电视机、电脑、机顶盒、PAD、智能终端等。OTT TV的问世,使得互联网为电视提供了另外一个传输平台/分发渠道[1]。

典型的OTT TV如谷歌(GoogleTV)、苹果(iTV)、Netflix等,开发商们均利用运营商的宽带网发展自己的业务,致使原来的商业模式发生了重要的改变。图1所示为国际OTT运营模式。

中国OTT TV是则是指通过公共互联网面向电视机传输的、由国有广播电视机构提供视频内容的可控可管服务。接收终端一般为互联网电视一体机。图2为中国OTT运营模式。目前中国对厂商提供OTT TV服务有如下要求:

(1)播出平台必须由获得牌照之集成服务商(央视、文广、华数)提供,而一般家电厂家不得涉足播控的相关平台。

(2) 内容来源必须由获得互联网内容服务牌照的广电播出机构提供,非广电机构无法获得。

(3) 一台电视机只能植入一家集成商的客户端,但同一品牌不同型号可以植入不同客户端。

随着三网融合的大力发展,云计算技术的应用,以及国家各项有关政策的支持,OTT TV的受关注度已经超越IPTV,成为广电行业的最新热点,引领众多广电运营商及平台提供商朝OTT方向演进[2]。

OTT TV发展至今,目标虽然非常明确,但在实施过程中还存在很多问题,比如视频内容的版权控制、网络质量的不稳定而导致的点播时延、终端的安全性不足、缺乏有效的盈利商业模式等。同时,中国OTT TV的发展还受到内容“可管可控”的政策影响,广电总局采取了牌照制方式来实现对OTT的可管可控。由广电总局认可的集成牌照方负责提供内容播控,且互联网电视与牌照方客户端完全绑定,通过牌照方的集成播控平台对客户端实行控制和管理。

2 OTT TV的发展趋势

伴随着三网融合的力度加大,终端智能性的进一步提升,互联网服务凭借其创新开放的能力在从传统的PC向手机、电视等更多的终端扩展,并在互联网视频和应用商店为主的服务中率先得到了应用。这些都成了OTT TV发展过程中不可缺少的推动力,国际电信运营商正将传统的电视内容转向互联网,预计几年内大部分电视内容将会转由OTT TV方式提供。OTT TV也呈现一些发展趋势。

2.1 业务发展趋势

OTT TV产业的发展核心是“越顶传球”,所以不同位置的越顶会对产业的发展产生不同的效果,同时也会影响不同企业的运营模式和盈利模式。但不管“顶”在何方,最根本的两个原则每个厂商都应该遵循:服务用户与创造价值。OTT TV业务也呈现出一些发展趋势。

·友好的人机界面:充分利用OTT的技术优势,以OTT为具体渠道和模式,提升广电新媒体业务的灵活性、互动性和智能性。比如为用户定制的EPG个性化界面,智能搜索等。

·多模式并举:研发以智能终端、混合电视、高清交互电视等为平台的OTT业务模式。

·优化用户体验:根据用户行为分析而定制的定向广告、个性化推荐等精确营销策略将会在OTT上发挥更大的应用空间。同时对于用户操作控制,智能终端可操作性与可控性更强,可融合语音、触屏、体感等多种操控方式,让用户的体验得到进一步的优化。

·业务智能融合:使得用户能随时随地享用OTT业务所带来的便捷。比如网络游戏、商务社交、智能社区、多屏互动、信息共享与推荐等业务的无缝切换。

·应用商店服务:随着OTT业务的发展,互联网上的各种应用商店所提供的服务将会满足各种人群的需求,增强OTT业务的用户粘性度,真正做到“各取所需,有求必应”的电子化生活。

2.2 业务运营趋势

OTT TV运营主要有两种趋势:一种是运营商发展自己的OTT业务,充分发挥自身的技术和平台优势;另一种是电信运营商与OTT提供商密切合作,互相协作、融合,共同发展。

在电信运营商发展自己的OTT业务方式同时,电信运营商可以将OTT 平台建成有线数字电视平台的有力补充,通过OTT TV平台可将直播频道、VOD平台视频点播资源引进互联网接入业务平台,从而形成覆盖个人计算机、手机、PAD等移动多媒体终端的视频服务体系。电信运营商也可以将OTT平台建成为互联网接入平台的补充,通过OTT平台,采用适当的引导方式,引导宽带互联网接入用户访问OTT平台获取视频点播内容,从而降低宽带互联网出口压力;另一方面,通过该平台提供高质量的音视频点播、直播内容,能够显著提高用户相关体验,有利于宽带互联网接入业务的推广[3]。

在电信运营商与OTT提供商密切合作的方式下,电信运营商需要大力建设智能管道,开展流量经营,并为OTT提供商提供运营与计费平台,同时利用OTT业务促使和鼓励用户大量使用移动数据流量,以提高运营商的运营利润。电信运营商需要进一步开放网络能力,保持其在产业链中的主导地位。

2.3 技术发展趋势

·软硬件云化。通过引入云计算技术,打造功能强大的OTT TV业务云端,同时整合、融合CDN支持,可以使OTT业务部署摆脱机顶盒软、硬件的限制,加上智能终端操作系统智能化进程日渐加快,这些因素都为进一步轻松实现用户的快速操作体验提供了技术保障和技术可能。

·社交化技术的全面采用。在近几年的电视与互联网融合过程中,电视“社交化”也正被业界普遍认为是新一代互联网电视的主要特征,而多屏互动将成为社交化的必然手段,通过电视终端和“第二屏”终端的社交网络共同跨平台、跨终端的交互来实现“社交电视”。对着电视机大屏幕,一边看电视剧,一边刷微博是微博控们做梦都没有想过的,这也将是OTT TV业务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

·业务的个性化实现。随着OTT视频时代的到来,多屏业务和实时社交媒体互动正在改变人们娱乐消费的方式,传统视频业务如IPTV将会面临着严峻考验。仅仅保障业务质量对IPTV来说是不够的。电信运营商除了需要保证音频/视频质量以外,还需要提供丰富、优质的内容,更加关注个性化的用户体验,如提供画中画(PIP)、录制/时移、屏幕/第二屏幕资讯、个性化用户广告推送等功能。优质内容不仅能够吸引IPTV用户,更能促进用户分享这些内容。年轻的观众们倾向于在观看电视的同时,用其他设备接入社交媒体。据英国《卫报》称,多于1/5的电视观众在看电视的同时会在Facebook或Twitter上进行交流[4]。

3 OTT TV的关键技术

OTT TV让媒体信息在多屏间无缝传递,多屏互动是OTT TV的一个重要的优势。为了能最大程度地发挥OTT TV的功能与技术优势,克服IPTV等现有系统的缺陷,其中的一些关键技术包括:

(1) 内容编码技术

为了能让同一内容在多屏间进行传递,提升用户的体验,就必须要用最低的带宽来传输最高质量的视频。比如中兴通讯的低码高清技术。

(2)内容传输技术

目前,OTT TV主要有两种实现方式:HTTP渐进下载(简称HPD)和HTTP自适应流媒体(HAS)。传统的OTT TV一般采用HPD技术。基于HPD的客户端在开始播放之前仅需等待一段较短的时间用于下载和缓冲媒体文件最前面的一部分数据,之后便可以一边下载一边播放。HPD OTT TV存在诸多的局限性,例如:不适合对实时性要求较高的直播节目的传输;初始播放的等待时延一般较长;当网络带宽不稳定时比较容易出现卡屏现象;由于客户端会持续下载视频文件,当用户中途放弃节目观看,会造成已下载文件(消耗带宽)的浪费。为解决这个直播时延,中兴OTT TV推出HLS直播编码器,并在印尼和保加利亚开通了OTT直播节目,实际测试结果为单节点时延为50 s,多借点为90 s,这样可以使得直播变追看。

(3)业务开发技术

由于一些新的技术、新的架构在OTT TV中的应用,使得业务的开发需要一整套环境的支撑,包括开发模式的变化等。这个新技术、新架构包括:云平台的引入、终端安全性的控制、多屏互通业务的实现、融合CDN平台的创建等。

· 云平台的引入:根据云计算的标准架构,OTT TV的云平台也应该包括3层:架构即服务(IaaS)、平台即服务(PaaS)、软件即服务(SaaS),具体架构如图3所示。

对于OTT TV业务,此3层可以分别有所对应。

SaaS:在保障用户体验的同时,占据移动互联网入口,将用户的关注点吸引到典型应用和开放平台上来。

PaaS:建立OTT TV典型应用的开放的用户访问接口,为OTT业务提供用户流量和业务传播支撑,为用户提供能在各种网络环境和多终端使用,可以与其他联系人随时随地、无缝沟通的业务体验。

IaaS:是OTT TV平台的硬件基础。基于IaaS,可建成3层异构云计算资源池。

基于云计算架构和多屏互动的OTT TV是一个开放的平台,采用云技术就可以很容易实现多屏内容的汇聚,提高智能搜索的效率,并可以通过云端来实现终端设备(TV、PC等)进行视频、音频、资讯等多种内容的共享和互动。

·对终端安全性的控制:目前整个OTT面临最大的问题就是安全性。因OTT TV采用HTTP协议,能上网的地方都能看视频,所以一定要提高OTT终端的安全性,以满足安全播控的需求。

·多屏互通业务的实现:OTT TV一个非常重要的优势就是多屏互动,随着各种智能终端的推陈出新,OTT业务能在任何在线终端设备上应用。由此可见,尽管OTT业务需要适应不同的码率、操作系统、数字版权管理(DRM)、屏幕格式等来实现多屏同看、精彩推荐、视频分享、多屏监控、多屏通信等业务;同时各个终端实现浏览收藏、购买消费等操作统一,支持多终端无缝传递、互动和可定制的统一服务等。因此在三网融合的背景下,不同屏处于不同的网络平面,多屏业务之间就存在关联与互通的问题。中兴的多屏网关方案就很好地解决了。

·融合CDN平台的创建:随着OTT TV的发展,平台也需要做些改进,一是有更多的内容和不同的应用加了进来,二是需要有更多的平台支撑能力,比如搜索。这些对用户体验都是至关重要。因为OTT TV越过了不同的电信运营商,屏蔽了不同的网络平面的接入,这就需要CDN适配不同的接入网,需要不同的网络传输技术,而且还能针对不同网络进行智能调度。同时发展OTT,提高用户体验是关键。高流量、高带宽需求的应用服务比例不断上升也进一步加大了对CDN服务的需求。因此高速、稳定、安全、可扩展是OTT TV对CDN以后发展提出的必然需求。

(4)用户体验增强技术

用户使用OTT TV的业务,良好的用户体验是一个基础。包括个性化的用户体验和对针对用户群的精准营销方面的技术。

个性化的用户体验:因为发展OTT TV的关键是提升用户的体验,只有增强用户的黏性才能保证OTT TV业务的正常发展,OTT TV天生的优势使得多屏互动、社交媒体等业务实现比传统IPTV更加容易。但同时要看到,目前的OTT TV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不利因素影响着个性化的用户体验,比如OTT TV的数字媒体内容太过于纷繁复杂,无法让用户的眼球归于集中,使用户能快速做到“看你想看的”,因此快速方便找到符合个性需求的节目内容是一个难点;再比如用户的操控方式,因OTT产品源自互联网,既有电视的观看体验,又有电脑的操作感受,还有智能手机的应用移植,如何将多种终端的操控方式进行融合,以方便用户的操作习惯也是提升用户个性化体验的一个重要方面。

针对用户群的精确营销:OTT TV与传统的IPTV的根本区别在于用户的个性化需求更能得到充分的实现,因此基于OTT TV进行对不同用户群的精确营销,可以大大提高运营商的运营利润。精确营销即对用户的操作行为和属性特征进行多维度分析,以获取用户的个性化业务数据,从而深度挖掘不同用户群的需求和资源,并针对不同用户群体进行精准业务推荐,以实现精确营销。比如点播推荐、精准广告推送等[5]。

4 OTT TV与IPTV的优劣势

比较

IPTV是电信运营商通过IP专网和专用的IPTV机顶盒开展的一项视频业务,其显示终端通常是电视机。OTT TV 则是通过公共互联网来开展的一项视频业务,其显示终端可以是个人电脑,也可以是电视机或平板电脑等其他显示终端。OTT TV的服务供应商可以是电信运营商,也可以是各种各样的视频网站和电视节目制作机构。所以,OTT TV有着多屏分发、多屏互动的天然优势。

表1从支持的协议类型、播放方式、网络部署等多个方面,对IPTV和OTT TV做了比较。

基于表1中的差异比较,OTT TV与IPTV业务的发展方向目前有两种主流观点。

一种观点是OTT TV完全取代IPTV是必然趋势,只是时间的问题。从接入方式看,OTT TV和IPTV一样,OTT TV内容经过充分整合,完全可能包含IPTV的内容,这样就可完全替代IPTV。同时,IPTV是电信发展视频的早期业务模式,已投入了大量的资金与精力,有了一定的存量用户,因为OTT TV与IPTV的业务形态是一样的,而且更加开放、灵活、自由,实现了用户只要能上网就能看电视的愿望,所以这些存量用户反而正是OTT TV发展的基础,在以后国家政策允许的情况下,OTT TV替代IPTV只是时间问题。

另一种观点认为IPTV与OTT TV融合,形成优势互补的新式业务模式。相对于IPTV来说,OTT TV终端和内容的安全性难以满足安全播控的需求,这是整个OTT TV面临的巨大问题。对中国的OTT TV而言,广电总局要求必须是可管可控的,重要的是保护视频版权的问题,这将会严重制约中国OTT TV业务的开展。相反,和OTT TV相比,IPTV的业务却是安全可控的,虽然业务模式相对封闭,但如果电信运营商在IPTV业务中引入OTT TV的内容与业务,就可以弥补IPTV在内容上的不足,只要做好OTT TV内容管控,就能够发挥出运营商宽带网络的价值。

5 中兴通讯低码高清与

OTT TV多屏融合的

解决方案

随着OTT TV的快速深度发展,开放的互联网视频及开放的多屏终端越来越多,传统电信业务面临互联网业务的巨大冲击。为了持续发展视频服务以提升竞争力,运营商迫切需要一套能快速发展OTT业务,又能有效降低网络改造和平台建设成本的解决方案,为用户提供随时随地且清晰流畅的视频体验。中兴通讯推出基于云平台下的低码高清与OTT TV多屏融合技术相结合的整体解决方案,实现比较好的用户体验。框架如图4所示。

中兴通讯的OTT TV解决方案支持OTT TV业务在TV、PC、PAD和手机等多屏终端的融合互动,结合低码高清技术节省传输带宽,帮助运营商低成本进行网络改造与平台建设,从而快速开展OTT TV业务。

低码高清技术通过基于视觉心理模型的预处理、自适应变换、基于神经网络的矢量量化、量化误差人眼感知、内容自适应码率控制5个核心方面的改进,可在保持720 P的清晰度情况下,以3 Mbit/s码流传输原本需要8 Mbit/s码流带宽的高清内容,可节省运营商一半的网络建设和CDN建设,从而大幅降低运营商网络改造压力。同时通过对承载优化、存储优化、转发优化、码流优化等直播时延优化技术,实现了大幅度的直播时延的缩短,加上丢包补偿技术和自适应的组播技术,能够最大程度上提升用户业务使用体验感受。而OTT TV多屏融合技术,以开放的丰富内容源和自适应动态码率等特点,在不同的网络条件下,针对TV、PC、手机、PAD等多屏终端提供不同码率的视频服务,且支持多屏终端业务融合互动,帮助运营商吸引更多用户。OTT TV的业务扩展特性,可帮助运营商便捷地扩展更多的增值业务,实现盈利增长。同时中兴通讯推出的低码高清技术和OTT TV多屏融合相结合的解决方案,还具有业务的互动性和可扩展性,结合低码高清技术,可以使得OTT TV在直播及点播内容的传输上对网络的带宽要求更低,切实降低运营商的网络运营成本,大幅促进全球IPTV和OTT TV产业的进步。

中兴通讯的OTT解决方案是一个基于云计算平台框架开发的、完全开放的业务能力平台,它可以很方便地为各OTT应用提供强大的能力接入接口,从而从用户层、服务层、应用层等各个层面为多种OTT应用接入提供技术接口和平台保障。

应用商店是OTT最典型的应用之一,也是运营商的一个新的重要利润增长点。应用商店使得原有的服务模式发生了重大变化,用户通过一个开放架构的终端就能够得到各种各样的海量应用,方便快捷。中兴通讯的OTT方案中考虑到应用商店的广阔前景,在架构上实现了和应用商店的融合。

互联网让我们的已经生活进入到世界化的时代,社交化业务已经成为互联网发展的主要方向之一,以Facebook、Twitter为代表的各类社交化业务在全球范围内正飞速地增长已充分说明了这一点。社交化业务拥有3个核心特点:分享、协作和选择,高度满足了人类分享的需求,推动了跨时间和空间的协作,提高了消费者选择的效率并降低了选择的成本。中兴的OTT解决方案中充分考虑到与各社交平台的应用对接,用户可使用社交平台帐号同时操作OTT的各项业务、好友推荐等相关的社交业务。

中兴通讯的OTT TV解决方案采用开放的平台架构,通过多种接口和互联网应用对接,构建了一个容纳了内容提供商、内容运营商、电信企业、互联网应用企业、电视等家电厂商在内的多厂商参与的产业生态圈,为基于互联网、基于内容、基于交互而形成的新媒体产业的发展贡献力量,切实提升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

6 结束语

OTT TV是传统“看”电视模式的一场革命,让用户对“用”电视有了新的认识,将带动新型电视服务的发展。通过OTT TV,用户不但能看直播的高标清节目,同时还可以把丰富的互联网业务引入到电视中,实现电视使用的丰富化和个性化。OTT TV给了用户更多的自由,在海量的视频资源上观看自己想看内容的自由,而不是传统的有线电视或IPTV那样,只能看运营商推送的东西,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点播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而OTT TV则可以为用户带来海量的内容,将互联网上无数可以免费看或付费观看的内容,以及一些交互式的应用引入到我们的媒体和信息分享的多彩生活中。

参考文献

[1]罗小布.浅谈三网融合与OTT[J].中国数字电视,2012(7):12-14.

[2]黎文.OTT-TV业务模式发展浅析[EB/OL]. http:///p-777490955858. html

[3]刘深.IPTV领跑 OTT发力 三网融合和宽带国家战略双重受益[R].长城证券, 2012-09-06.

[4]蒋力.OTT TV带给电信运营商的思考[C]//2012亚太OTT TV峰会, 2012年11月15-16日,上海.

[5]曾会明.DVB+OTT融合创新的必要性[C]//DVB+OTT融合创新论坛,2012年6月20日,北京.

作者简介

篇8

近年来,微商势头迅猛,动辄数千上万人、火气腾腾的大会让很多“小白”觉得它就是自己未来的造梦空间和致富工厂。目前尽管没有微商群体数量的准确统计数据,但业内人士估算,仅参与朋友圈微商经营的人数就超过了1000万,参与卖面膜的微商数量则在几百万人。

商业形态的创新

就经营模式看,微商主要有B2C和C2C两类:B2C模式通过搭建一个微商管理体系,提供完整的商品分销方案。而C2C模式则是通过品牌商找一级总,由一级总往下,层层发展商销售产品的纵向模式。

微商巨大的爆发力和发展空间有其必然性。首先是交易的即时化。微商主张的是“去中心化”,消费者能够摆脱电商购物平台的束缚,每个人都有机会成为销售终端。这种基于社交产生信任关系的微商平台,能通过互动、交流、分享、社群价值导向等,促进商品交易随时实现。

其次,是服务的贴近化和入口的多元化。微商追求的是“小而美”,主要服务于朋友圈、熟人圈,可以及时、精准地满足朋友圈里“熟客”消费者的需求。而拥有庞大用户群体的微信朋友圈则是微商的第一入口。微博、易信等社交工具,也都成为了微商经营的主要入口。

可以说,微商是一种新型的商业形态,它通过移动设备将用户的碎片化时间聚合起来,通过赋予场景化的购物体验将用户汇集起来。从严格意义上讲,它不单单是一个销售通道,更是一个客户关系维护的社交电商平台。正是看中了微商这种独特的价值,淘宝、美团、大众点评、京东等都绞尽脑汁在微信朋友圈里跑马圈地,一些商业实体店也及时推出了微信公众号。

但是,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微商行业,鱼龙混杂的弊病也逐渐显现出来。由于进入门槛低,微商在产品和服务方面都有风险,一旦信任链条断掉,整个渠道都将崩塌。

遭遇信任危机

微商,本是电商平台之后的又一“康庄大道”,然而现在泥沙俱下,某些微品牌现在已俨然成为的天下、传销的狼窝、假货的天堂。不可否认,作为新型电子商务,微商“凭借其创业门槛低、经营灵活、推广成本低、受众者众、赚钱快捷”等优势而逐渐成为民众创业所优先考虑的方式之一。统计披露,目前微商年交易流水已达700多亿元了。然而,这巨量交易的背后是“市场无序”、“信任危机”与“立法空白”,造成该行业过快地“野蛮生长”。

今年初微商还风风火火,自4月屡遭媒体曝光以来开始变得有些萎靡不振,不少个人微商的业绩一下被腰斩。而媒体的介入将微商这一行业以及这个行业的群体推向了从未有过的风口浪尖。先是媒体爆料90后“网红转战微商”卖毒面膜致人毁容,接着媒体又连发微商报道,称某些微商品牌质量存疑,涉嫌造假,几个微商大会酷似传销。

究其根源,除了遭媒体的披露导致形象受损外,关键还是这类微商的商业模式亦出了问题,现在至少45%以上的微商品牌是靠拉下级盈利的,而不是通过售卖产品本身赚钱,其本质就是一种变相的传销模式,产品一直堆积在数千上万人手里,而并没有进入到真正的消费流通领域,无法形成下一个规模级别的消费。

靠拉下线赚钱,这种形式是否可以算做是传销的一种,虽然有争论,但已很“神似”,而像面膜这类微产品到底有多少是真正卖到了终端消费者手里,虽然最终数量很难确认,但“很少”确是大家公认的。这种依靠拉下线击鼓传花的赚钱模式对于微商这一新生行业的肌体侵蚀无疑非常严重,危害也甚大。

另一个值得重点注意的问题是,朋友圈将很难成为一个主流的电商业态,更不能重走当年新浪微博的老路。抛开那些不靠谱传销式的微商,真正务实在朋友圈售卖产品的微商,其接下来的生存将遭遇越来越大的挑战,这类朋友圈微商将注定是一个非主流的电商业态。

有业内专家表示,朋友圈微商“非主流”的原因主要有两个:其一是微信平台自身对朋友圈的经营态度,在可以预见的时间里,微信不会再走当年新浪微博充满商业味敞开式的老路,不太可能会支持用户拿朋友圈来到处售卖产品,这对微信的用户体验是莫大(博客,微博)的损害。其二,朋友圈营销说好听点是口碑营销、关系营销,说不好听点就是贩卖的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关系。倘若你的产品本身没有来自企业品牌有力的质量与信誉背书,其实靠信任关系不足以维系长期的经营。

在消费者的购买力、品牌意识、服务观念不断增强的当下,以廉价为经营目标的微商业态也很难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品牌电商化已是大势所趋,从近年来天猫不断提高的招商门槛多向传统线下知名品牌倾斜的运作模式来看,廉价产品也很难像以前一样获得更多的资源支持。

因此有业界认为,微商将会成为传统品牌迈向互联网春天的最佳平台。以微信朋友圈营销、微信公众号为代表的微营销将会是传统一线品牌千载难逢向互联网进军的良机,它为传统品牌的互联网化开辟了新的销售通路。而小而杂的微品牌今后将没那么幸运了。

毋庸置疑,作为一种基于微博或者微信等微平台的电子商务行为,微商绝对会是2015年最热的互联网词汇之一。我们在为微电商叫好,也要进行一番思考。热闹过后,微电商存在的各种短板也正不断浮出水面,要发展到比较成熟的模式,还有不少问题需要解决。

除了上述问题外,微商模式当前尚难全面落地与有效对接,比如物流、退换货以及评价体系和惩罚机制,这些是与SNS社交化体系完全不相关的另一种模式,一切需要从零做起。

关键还在产品和服务

作为一种新的商业形态和营销形式,微商的立足根本在于真正的好产品和优质服务。

不过有三种微商很快将迎来一场大洗牌,并在微商市场追求好产品和优秀服务的转变中优胜劣汰。

一是重营销轻产品的。微商应专注于产品而非关系营销。重营销轻产品的微商最终都不会长久。在体验至上、品质为真的时代,好产品才能迎来好口碑。一个典型的失败案例是凡客,虽然凡客没有做微商,但过度的营销是导致凡客逐渐走向滑铁卢的一个重要原由。

二是靠层级走超低价的。让大家吐槽的微商除了暴力刷屏,破坏朋友圈生态关系之外,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微商产品成为另一种的变相传销,最终都是消耗在层级手里,并未到达终端用户。只有金字塔顶端的赚到了钱,底层只有通过低价贱卖才能获得微薄利润,或无利可赚。这种层级、层层剥削的微商将走向穷途。

篇9

1人机数一体

万物智能化、人类机器化,智能终端是人类在物理世界的增强器官,也是通往互联网世界的“虫洞”,而数据是人类在比特世界的生命载体与表现形式,人类自身与智能设备(手机、穿戴式设备、传感器等)、在线数据正在加速融合,线上数据、服务将通过智能终端融入人、物体,例如有多少人的智能手环是日以继夜一直“长”在身上,糖尿病患者通过佩戴的智能隐形眼镜测量血糖等健康指标,将NFC芯片埋入表层皮肤下面以实现近场支付等“P2O”(People to Online)功能。

2云脑新人类

在人机数一体化融合的过程中,将出现新人类,其生命外延和智慧边界将依靠“云脑”指数级提升,“云脑”比你自己更理解你的需求和细微变化,每个人(及其他生命体)的数据集(Inpidual Data Profile,简称IDP)将存储在云中,当然海量数据将对人类的个体生理认知产生“盈余溢出”效应,即超出我们人脑的处理能力,这时智能云脑(Cloud Intelligence)将根据日趋详细的个人数据,即时发现个性化场景需求,并动态生成“个人服务目录”,每个人都是VVIP,每个人都能获得智能助手“大白”为你定制的个人O2O服务门户(Inpidual Service Portal,简称ISP),例如现在可穿戴式设备、车联网都在向个人智能助理方向研发。

3数据驱动服务

简称“DDS”(Data Driven Service),即利用你的隐私数据来为你自己定制服务,形成个人“隐私消费闭环”。当前移动互联网的两类模式为UGC(User Generate Content用户产生内容)、PGC(Professor Generate Content专家产生内容),用户产生的流式内容参差不齐、海量庞杂,不能直接变现,专家人力成本成为规模化发展瓶颈,而DGC(Data Generate Content)则能针对个人特性需求自动化生成内容、甚至匹配服务,这一过程是从“DGC”到“DDS”的转变,例如“过日子”App根据手机、智能手环的个人体质测试,不断滚动“用户健康画像”,依靠个人数据提供季节节气中最适合你身体的养生食谱,根据LBS匹配身边的O2O养生服务。

4泛化商业

社交商业化,商业社交化,社交1.0以非商业化的情感沟通为主,而社交2.0则是以人与人之间日常发生的利益关系为纽带,商业与生活的边界逐渐模糊不清,社交电商、达人营销、粉丝经济、共享经济都是商业与社交融合的开始,在移动互联网中,全环境感知、全场景服务、全渠道零售让商业智能无处不在,O2O的商业形态通过统一用户账户合并消费者流量、数据,充分共享线上线下的服务组件,生活服务、电商导购、垂直社区、社交应用等App、H5轻应用、线下门店皆为前台市场“触点”,以统一用户数据为中台“服务智能”,以电商平台为后台“变现引擎”,用户在场景入口处“一站式”成交,这种泛化商业体系是未来互联网企业、创客合纵连横的业态环境。

5即时满足vs按需工作

伴随着电脑出生的80后、90后甚至00后,依靠互联网的便捷服务,期待能够随时随地获得所需的任何东西,包括产品、服务、工作、生活,这一趋势是持续推动O2O发展的源动力,这改变了商业游戏规则,为大众创造了灵活就业、按需工作的空间,简而言之,互联网让服务型工作机会随处可见,商业效率因社会化协作显著提升,移动创业者若能够在垂直细分领域创建多边服务平台、最大化利用社会资源,将会迅速获得巨大商业价值成功,例如Uber创造的100万司机伙伴、淘宝网创造的140万活跃卖家都是自由支配时间的“应需员工”,城市O2O领域的“河狸家”通过对接社会上分散的美甲师与女性消费者而快速崛起。

6物联网+

在“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对产业改造时,“物联网+”技术与产业创新紧随其后,据IDC预测“未来五年内,所有行业都将推出物联网举措”,物联网将从纵向专业化向横向多样化普及,其中智慧城市将成为领先物联网技术的综合应用空间,预计到2018年将有超过25%的政府开支用于物联网在智慧城市中的部署管理;另一方面,“物联网+”与发迹于消费互联网的“移动互联网”不同,将从消费者端、产业端同时推进,政府、企业、个人应学习如何在物联网基础设施上创新创业,“软+硬”才能构筑更深的“护城河”,例如部分母婴导购App逐渐向智能手环、智能贴纸等家庭服务平台转型。

7数据物质化

移动互联网初期实现了“原子比特化”,将物理世界转换为数据化描述,这一过程仍在全面进行中,但逆向的“比特原子化”正在兴起,用数据刻画、生产物质,正是目前C2B柔性制造、3D打印、工业互联网的主要方向,基于此领域的创新商业模式仍存在较大空间。

8全民创客

DT时代(Data Technology)是去中心化的,以“我”为核心,对话个体,开放组织,自设计、自开发、自制造、自传播、自运营、自管理,“我”即是终端消费者,又是商品服务的生产者,从工业时代的“精英创新”模式,转变为“草根创新”模式,将发明创造从拥有昂贵实验设备的大学或研究机构,推向开放创业空间,例如麻省理工学院比特和原子研究中心在世界各地发起的Fab Lab(微观装配实验室,Fabrication Laboratory),是一个构建以用户为中心的个人创新制造环境,在这种小型工厂中没有任何经验的学生、上班族、全职主妇可以制造任何产品和工具,此举引发了世界创客浪潮;受MIT启发,欧盟发起的“Living Lab”(生活实验室),立足于本地社区,汇聚政府、科研机构、企业的力量为大众构建开放创新网络。

9平台+敏捷创新

“平台+”与“敏捷创新”相辅相成,以面向大众的开放平台为核心,汇聚了配套的技术资源、创业型人才、天使投资等公共创业设施服务与孵化配套资源,减免个人创业者与小微企业的创业资金投入,简化技术复杂度,大幅缩短创业周期,将个人创业门槛降至最低,形成“创新最小闭环”,催生了互联网开放平台上繁荣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生态圈,而独立创业者则必须“重新发明轮子”并面对巨大的创业风险。“平台+”的生态圈案例包括美国Google、Apple、Facebook、Amazon的BaaS(后台即服务,Backend as Service)平台,国内BAT的移动开放平台、硬件开放平台,其中“阿里百川”无线开放平台将移动互联网创业者的App创新开发周期从18周缩短至4周。

篇10

当我们复盘那场拍卖会时,阿里系的网红经济版图开始浮出水面。淘宝、微博、优土等阿里生态圈的平台也都纷纷推出了直播产品聚集一大批内容生产者,围绕网红的养成、内容传播和价值变现形成一个大生态,那么,这个网红计划到底隐藏着多少风险与机会呢?

淘女郎开直播卖东西商家却不买阿里的账

“参加了上百场会,以前第一排坐的永远是领导或记者,现在却把第一排让给了网红。”一位记者感慨道。

如今在会、展会上,常常都会看到带着网红妆容的年轻姑娘举着自拍杆直播,她们对着镜头不断介绍的新产品,然后引导粉丝们去购买,“天猫旗舰店里现在有新品的限时优惠,大家快去抢哦,从我的链接进去就行了。”美宝莲新闻会尝试请网红在淘宝上直播,20分钟就卖出了一万支口红,销量不逊双十一。

今年5月,淘宝开启了直播平台,入口比较深地嵌入在“微淘”这个栏目里。目前有1000多人在淘宝上做主播,大部分是以前的淘女郎,现在的网红店主。

当广告位资源越来越贵以后,很多商家开始寻求淘宝天猫平台之外的营销方式,利用网红来聚拢流量就成了趋势。从一个数据可以看到效果,2015年淘宝双十一销量排行榜的Top10中,有7家都是网红店。“我们商家如果要聚划算、搜索结果靠前等资源来增加流量时,淘宝小二就会让你来投广告,我们卖出一件衣服,售价的10%都是给阿里的广告费,淘宝很多时候做的是寡头生意。”一位淘宝大商家透露。

当发现流量被第三方导购平台、微商和社群电商所“劫持”时,淘宝开始尝试用淘宝头条、ifashion等平台来“招安”网红,将主动权握在自己手里。淘宝头条是由自媒体来撰写推荐帖,比如怎么穿显瘦、黑girl怎么变白等等,一位从阿里出走的品牌营销高管说道:“我还在阿里的时候,最想抄的就是小红书,淘宝头条也是学的它,最初是为了应对蘑菇街、美丽说这些第三方导购平台的分流。”ifashion则是一个设计师网红的孵化平台,但是淘宝头条和ifashion都收效甚微,一方面商家没有太多精力去配合,另一方面自媒体从中得到的佣金并不诱人。

于是,淘宝又开始尝试用直播来引流,平台也可以从网红经济中分一杯羹。网红变现的途径只有两个:广告和电商。淘宝拥有天然的平台优势,但似乎还没有想清楚新的模式。在大多数的直播平台,网红的收入来源是固定工资和虚拟礼物分成。在淘宝直播,网红通过引导粉丝购物,从商家处得到推广佣金。“目前还在聚拢人气时期,淘宝还没有对直播平台收费,但是小二会向商家要网红的联系方式,不免有将网红资源握在自己手里,再将资源卖给商家的嫌疑,这不太符合做平台的思路。”上述淘宝大商家说道。

papi酱们估值那么高投资人却难以下手

记者在与十几位投资人交流后发现,风投几乎都在关注网红经济但不敢贸然下手,有一个观点似乎成了共识:像papi酱这样的网红,太过依赖于网红本人,不可控风险太多,失恋、生孩子、内容面临整顿等等。所以投资人更倾向于投社群经济,比如网红孵化器、网红经纪公司或网红电商等等。

之前经营外贸公司的钱江和在天猫服饰组工作多年的单志云联合成立了一家“网红孵化+网红电商”的经纪公司浙江光灿。他们主要帮淘宝网红在微博等社交平台聚拢粉丝,然后帮网红运营淘宝店铺,包括生产、发货、客服等。

钱江他们签了30多个网红,这些姑娘们白天要拍照,晚上要修片和上新,一天要发5条以上的微博,其中两条必须是视频,同时要跟粉丝不断互动。“我们有位网红店主上个月的销量是一千万元,她其实也很拼,每天只睡一个半小时,这样持续了一个礼拜。”

钱江旗下也有网红因为生孩子不再做淘宝生意,还有一位姑娘因为失恋而不回复微博、不上新,但是当她在钱江面前哭得像个泪人似的,他们也没办法用商业模式去制约她,所以只能不断地培养新网红。

为什么会出现网红电商?达晨创投董事总经理高洪庆就投资了这样的网红电商,在他看来,中心化搜索电商开始向移动买手制社交电商转移,以前消费者买一样东西,会选择去综合电商上用关键词搜索,谁性价比最高就选谁,但现在更多垂直电商开始出现,消费者没有太多时间去搜索,需要买手来推荐,小红书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以前中国最大的流量分发都在BAT,现在流量模式开始式微,从流水线生产到C2B定制,支付手段越来越便捷,在直播里发一个链接就可以下单。这也催生了网红电商,而且网红的粉丝数和变现能力是成正比的。

正常逻辑下,网红流量变现的模式是广告或电商,但是这两种模式存在明显的短板。电竞圈直播的姿态很高傲,广告强行植入或是虚拟礼物分成,都过度消费了粉丝,像张大奕这一类淘宝网红店虽然切入了供应链,但是没有原创设计,很难形成品牌辨识度。

“网红可以创造巨额收益,但生命周期很短,大部分网红只能活三到五个月,只有一部分网红可以成为IP。”多年来深耕于社交媒体营销的微播易CEO徐扬表示。

同道大叔常常被当作一个网红IP养成的范例,他曾经绞尽脑汁讨好处女座的女友,没想到用星座撩到了上千万的粉丝。现在,同道大叔已经将触角伸向了星座主题的出版物、游戏、影视、展销、艺人团体等等。

“我们十二星座的IP有望成为今年国内最赚钱的卡通IP。papi酱的视频贴片广告卖了2200万,我们即将举办星座展览,到时半天的成交额都不止2200万这个数。”同道大叔满怀信心地说道。

微博财报利好短视频和直播决定未来

在接受阿里巴巴注资后,微博一度陷入商业化过重的诟病中,淘宝的导流模式让用户体验变差,但是网红经济兴起后,产业链各方都找到了合理的推广方式,就像是影视剧里的“硬广”变成了“软植入”。

不久前,新浪微博公布了2016年第一季度的财报,利润和活跃用户增长喜人。2016年,CNNIC的报告指出45.1%的用户每天对微博的使用时长在半小时以上。Quest Mobile的报告也显示,微博人均使用时长明显增长,安卓端月人均使用时长增长34.7%,iOS端增长26.3%,这与微博第一季度财报公布的活跃用户增长速率较为接近。

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数据,第一季度的短视频播放量同比增长了800%。也就是说,短视频在很大程度上救活了微博的流量。微博花了三年火起来,微信花了两年火起来,但短视频却只花了六个月。

最近,微博与一下科技推出了战略合作产品“一直播”,尝试借助直播为微博添加活力,成为“网红摇篮”,培育一批papi酱们。在这对关系里,微博是阿里巴巴投资的社交媒体,一下科技(旗下有秒拍、小咖秀、一直播等产品)又是微博投资的短视频老大。

目前,国内直播平台数量已经破百,直播已经成为视频社交的标配。“现在的百播大战其实是伪风头,我不认为直播产品可以完完全全地建立一个社交网络,像微博从文字、图片、视频到直播,不断地增加互动工具,说到底直播只是一种技术,微博才是一个社交网络。”一下科技副总裁何一回应道。

微博和一下科技是共生的,从秒拍到小咖秀,一下科技用爆款短视频应用笼络了一大批明星和网红资源。一直播在推出之际,就拿下了宋仲基中国粉丝巡回见面会的总冠名,宋仲基和贾乃亮15分钟的互动吸引了800万人在线看直播。何一表示,直播不会放弃明星和秀场模式,微博目前有12个垂直行业月均阅读量超过100亿,其中就包括明星和美女。

不过,做直播并不是无本买卖。微博CEO王高飞算过一笔账:“一个用户的宽带成本是2元/天,如果20万人同时在线就需要投入40万成本,卖广告给这20万人赚不回这笔成本。所以直播要将流水做到每月2到3亿才会有利润。”直播需要很高的宽带成本,目前由微博和一下科技共同承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