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的相关知识范文

时间:2023-06-30 17:56:3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中医的相关知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中医的相关知识

篇1

关键词:中医特色慢病管理 社区高血压 效果 影响

Influence of chronic disease management organization model with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haracteristics on the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hypertension in community

Feng Feng Dou Nianjun

Laogang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Center of Pudong New Area,Shanghai City;

Abstract:

Objective:To explore the influence of chronic disease management organization model with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haracteristics on the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hypertension in community.Methods:From October 2015 to October2017,350 patients with hypertension in the community were selected.They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with 175 cases in each group.The control group was treated with routine treatment and care mode.On the basis of routine treatment and care,the study group increased the chronic disease management organization model with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haracteristics.We compared the intervention effects of the two groups.Results:In the study group,after the intervention,systolic and diastolic blood pressure were low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and the standard rate of blood pressure was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After the intervention,the scores of quality of life in the study group were high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The incidence of complications in the study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Conclusion:In community patients with hypertension,the intervention of chronic disease management organization model with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haracteristics is conducive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life and reduce the level of blood pressure.

Keyword:

Management of chronic diseases with TCM characteristics; Community hypertension; Effect; Influence;

高血压是一种周身性疾病,患者往往伴随心脑血管疾病,尤其是对于老年高血压患者群体,具有非常高的致死率、致残率。随着人们年龄的增长,机体器官生理功能逐渐退化,高血压疾病发病风险大大增加,在我国老龄化社会背景下,高血压患病人数大幅上涨。同时居民生活水平提升,带来的不良生活习惯也导致高血压发病率上升。因此,目前社区高血压患者数量不断增加,有效的治疗干预措施对于控制患者血压水平、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具有重要作用[1]。随着相关研究不断深入,在社区高血压治疗中,中医特色慢病管理模式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本文针对中医特色慢病管理组织模式在社区高血压患者治疗中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选取2015年10月-2017年10月社区高血压患者35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175例。对照组男89例,女86例;年龄48~79岁,平均(52.15±6.8)岁;病程1~12年,平均(6.8±1.5)年。研究组男107例,女68例;年龄50~81岁,平均(53.41±6.23)岁;病程2~12年,平均(6.5±1.7)年。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1)均符合世界卫生组织(WHO)成年人高血压诊断标准,收缩压≥160 mm Hg和(或)舒张压≥95 mm Hg。同时,患者《中医内科学》诊断分型符合“肝阳上亢、痰湿种族性眩晕病”证候标准。(2)均为原发性高血压。(3)均在本社区内长期居住,并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1)严重器质性病变或精神疾病;(2)对本次研究所采用的穴位按压或八段锦功法锻炼有禁忌;(3)继发性高血压;(4)依从性较差或者中途由于其他原因脱落。

方法:(1)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及照护模式:根据患者实际采取药物治疗,并对患者进行用药指导,包括药物用法用量、服用方式、服用时间等;指导患者家属在家测量血压,加强对患者血压的日常监测;对患者及家属进行健康教育,包括高血压疾病健康知识、高血压持续治疗重要性、日常生活注意事项等;对患者实施饮食指导,叮嘱患者要以清淡饮食为主,严格控制油腻、高脂、高糖、高盐等食物的摄入量;嘱咐患者注意做好日常运动,戒烟限酒,保持心情舒畅等。(2)研究组在常规治疗及照护基础上增加中医特色慢病管理组织模式干预。对患者发放一份药膳指导菜单,辨证患者体质,针对性地制定个性化膳食方案,主要指导方式为门诊指导。通过教学光碟方式指导患者练习七段通调降压功,每周定期组织集体练习,次数不少于3次,现场专人进行指导。患者人组时建立健康档案,每间隔2周对其进行1次随访,了解患者服药和练习情况,根据实际情况对干预方案进行调整,在第1个月、2个月和3个月月末随访时记录血压指标。通过调查问卷方式了解患者对高血压相关知识掌握程度、对中医治疗理念认知程度以及慢病管理模式的相关需求。进行中医健康宣教,帮助患者了解中医“治未病”的相关理念,建立健康的生活意识,达到综合治疗的效果。

观察指标:比较两组患者血压水平、达标率、并发症发生率及生活质量评分。并发症包括眼底病变、肾功能不全、心力衰竭、脑血管病;生活质量包括生理领域、心理领域、社会领域,每项评分越高、生活质量越好。

统计学处理:数据应用spss 24.0软件处理;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两组患者血压控制效果及达标率比较:两组干预前血压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干预后收缩压及舒张压水平均低于对照组,血压达标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比较:两组干预前各领域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干预后生活质量各领域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随访过程中,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讨论

高血压疾病是一种以患者动脉血压超出正常值,并且通常会伴随发生心脑血管、肾脏等器官功能异常的一种周身性慢性疾病[3]。同时,高血压疾病病程较长,致残致死率不断增加,对患者日常生活造成严重影响。在基层医疗卫生体系中,加强社区高血压疾病的防治工作是十分必要的[4-5]。高血压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病”,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不良的饮食、运动、睡眠等习惯以及不良情绪管理,均可能引发高血压患者血压较大波动,严重甚至威胁患者生命。因此,基层社区高血压患者治疗中,不仅要关注患者药物治疗效果,还需要加强对患者的有效管理,从而对患者治疗起到正向影响作用。

表1 两组患者血压控制效果及达标率比较[n(%),(±s)]

表2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比较(±s,分)

表3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n(%)]

在实际干预过程中,通过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深入到位的健康宣教,并将具有中医特色的辨证施膳、穴位按压以及八段锦功法锻炼融合进患者日常生活中。其次,中医特色保健调理方法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通过对患者急性辨证分型,确定适合患者的合理膳食方案,从而达到以食养生,改善病证的目的,患者接受程度高,无不良反应,还有利于患者健康饮食习惯的养成,对患者防病治病、调理机体具有重要作用。穴位按压具有疏通经脉、调节脏腑的功效,并且具有操作简便,无不良反应的优势,根据患者中医分型,选取最佳的穴位按压,可以使治疗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有研究指出,穴位通过发挥双向调节作用,对患者降低血压具有一定效果。

综上所述,中医特色慢病管理组织模式对于社区高血压患者治疗发挥着积极影响,在实际应用中能够有效提高患者血压控制效果,改善患者血压水平,同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并降低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具有在社区慢病治疗与管理中推广应用的价值。

参考文献

[1]梁丽红.中医特色社区慢病精准管理模式探析[J].科技资讯,2020,18(11):189-190.

[2]穆亚敏.医院-社区-家庭护理模式对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治疗依从性的效果观察[J].教育教学论坛,2020(12):115-116.

[3]潘秀玲,吴东南,郭丽珍,等.中医特色慢病管理对H型高血压患者血压、血浆Hcy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20,5(11):159.

篇2

关键词:普世价值观 文艺创作

长期以来,文化传播与价值观渗透是自然行为和市场行为,而真正成功的文化行为,其影响力的产生方式都是以价值观渗透的形式出现,其效果是通过作品达至情感调动,价值观归位。实现这目的最合适的渠道则是依赖文艺作品自身的感染力和生命力。当下,普世价值观是处于动态中不断变化的,而这里所指的普世价值是指普遍通行于世界的人类价值观,含有最低级别的道德约束,也就是一个人最基本的价值观。“普世的”是拉丁文oecumenicus的意译,这个词来源于希腊文,除“普遍”之义外,还含有“根”的意味,是一个富含深刻价值意义的词。然而,中文里的“普世价值观”,指不是“价值基础”的价值也能普世。实际上,只有作为一切价值基础的价值,才是普世价值,那就是自由。是被各种文化形态所接受,在全世界范围作为判断是非善恶的标准的价值观念。

然而我们创作的心态是否具备普世价值观?要看作品的社会担当,一直以来,我们的文艺创作在过去,都是长期受阶级斗争思潮影响,文艺作品中不乏带有浓郁的火药味,较集中地描述人性险恶,而远离了传统文化提倡的温柔敦厚,孔子提倡的“乐而不,哀而不伤”的教化。而纵观目前的文艺作品,都热衷于宣泄和抱怨,津津乐道于人与人之间的争权夺利,勾心斗角,尔虞我诈,再加上性和暴力的佐料,组成了一种现代东方杂烩炫示的不纯粹的创作动机。一些前卫的价值观狭隘的文学创作者,乐于表达自我慰藉,内在满足成为心灵墓地,冷漠和残酷,情操被忽视,人文情怀被当作过时的价值观那样受到质疑……

其实文艺创作却是心灵的创作,是与人的关爱,同情、恻隐等善良感情密切相关。从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为例。他以卓越的文学作品奇迹地征服了世界,感动了不同肤色的人们。他是给世界以正能量传递的中国作家。诺贝尔奖官方网站称,莫言“用魔幻现实主义的写作手法,将民间故事、历史事件与当代背景融为一体”。莫言的价值将会经得住时间的洗礼。莫言对乡土中国的魔幻式描述,将中国元素发挥到了极致,相对于近年来的“非虚构”写作热潮,虚构文学的想象力的作用将再次被重新审视。他的作品十分有想象力和幽默感,他很善于讲故事。由此给许多同时代的作家又燃起了希望,创作热情高涨,莫言的获奖更引起了青年一代对文学的注目。

之先生曾指出:“将从本体论高度,将艺术看作人把握现实的方式、人的生存方式和灵魂的栖息方式。”因此,文艺美学是抵达人的最微妙的心灵境界,抵达人性的最深处,从根本上说是关怀人性的精神家园。一个有文学艺术追求的艺术家,他的创作应表达一种精神旨趣,或负载生命博弈的心路历程,其最高的艺术目标是去追求精神的永恒,以构筑人的精神家园。当然,面对市场经济的冲击。文学艺术家面对的是物欲的入侵和对崇高的放逐,这样,本来是表征精神澄明之境的艺术,被无情抽空了价值底蕴,失去了为心灵升华。从审美角度看,不少作家的作品“精神建构和情感升华不足,没有高原的道德理想吸引,没有对人性的深刻分析,没有对人生存的意义和价值的大力肯定”。精神审美在现实社会中不断贬值。近年来,社会上流行用“正能量”来评价事物的有益程度,我们能否也借用这个词,探讨莫言获奖对中国文学出版是否产生正能量?莫言作品获奖,使出版社在评价、选择文学作品时有了一个新的参照系。莫言吸收世界文学的精髓,将自己独特的生命体验融入作品当中,形成了别人不可模仿的文学世界。从他的文学作品中看到了创新,看到了在继承中的发展,世界的眼光、富中国特色,大悲大悯、大爱大恨,让每个角色都深入读者的心灵。曾有人解读莫言的笔名,无法言说,不可尽言。

篇3

论文摘要:本文就中职学校图书馆的传统服务模式存在诸多的问题,根据中职学校图书馆创新服务的特点,从创新服务观念、手段、内容、资源和方式及创新馆员队伍建设等诸多方面来探讨构建中职学校图书馆管理服务模式的发展方向。

目前,中职学校图书馆仍停留在传统服务模式的层面,其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以几方面:一是服务形式的单一性。传统的服务模式主要是“面对面”、“一对一”的借阅服务方式。图书馆所有的工作以图书馆的馆藏为轴心而展开,以有限有形的文献信息的搜集、加工、整理和传递为主要内容,即以收藏,加工和保存图书服刊,资料等以纸张为载体的文献信息为主,向读者提供原始文献等较低层次的服务。二是服务工作的被动性。传统的图书馆服务是一种等读者上门的服务。有的馆员以自己是图书的管理者和主人,而不是服务者,简单地将图书馆看成本校师生的图书“借阅室”,习惯于等读者上门的服务方式。三是服务工作的封闭性。由于中职学校图书馆发展历史短,外部联系少,逐渐形成自我封闭的内向型服务模式,大多局限在图书馆之内。四是服务对象的固定性。由于条件限制,图书馆的活动少,影响小,读者少服务对象比较固定,主要是本校部分师生。

中职学校图书馆要想发展,必须不断创新,不断提高,构建中职学校图书馆管理模式发展的新途径、新方向。

一、更新服务观念,强化服务意识

首先要改变以收藏文献种册数为衡量图书馆规模、等级、服务能力的思想观念,树立以信息利用效果作为标准评估图书馆工作的观念,大力倡导开拓进取,无功是过的观念,将图书馆信息服务工作引向深入。广大的信息服务人员要自觉树立市场观念、竞争观念、时效观念、创新观念、服务观念,自觉运用新观念去指导工作,强化服务意识。这样馆员才能从陈旧落后,保守的管理模式中跳出来,图书馆才能逐步形成新的管理机制。

二、重组管理模式,提高服务质量

传统的图书馆管理模式一般是以文献管理为中心,按文献类别或工序来设置部门,如采编部、流通部、阅览部、期刊部、技术部、参考咨询部等。这种模式将采购、加工、整理、服务相分离,部门划分过细,不利于信息时代的高效管理。重组管理模式应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其一,市场运作方式。目前大多数图书馆在分类编目工作上投人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其实这些工作完全可以通过市场运作来完成。把采购、分类编目、数据交换合为一体,组建信息整理部,用最少的人力物力可达到相同的效果,提高工作效率。其二,建立流通、期刊、咨询部门一体化管理方式。流通、期刊、咨询一条龙服务,为读者提供中外文图书,期刊一次性信息管理服务,减少读者查找信息的盲目性,提高文献资源的利用率。这就需要馆员把工作重心转移到如何通过多种方式获取文献信息满足读者的需求上来,将分散的文献信息集中起来变为有序信息,按读者需求有针对性地总结、概括、加工提炼,二、三次开发文献,达到文献深层的利用,使流通及期刊管理的档次上一个新的台阶。

三、建立馆员继续教育管理机制,提高管理质量

现代图书馆必须有适合网络环境的专业人才,能够熟练掌握网络技术,具有较高的信息处理能力、外语水平及计算机水平。信息时代掌握现代技术,提高服务技能,是馆员的职责要求。加强对馆员继续教育的管理,也是图书馆在新形式下的重要工作。图书馆员要不断更新知识,拓宽知识面,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来装备自己,努力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和业务素质,使自己的知识结构带有特色,富有个性。但事实表明,还有些馆员没有意识到接受继续教育的必要性。图书馆要打破陈旧、落后、保守的管理模式,在建立现代化信息管理模式基础上建立馆员接受继续教育的管理机制,订出具体详细的馆内培训计划,设专门的监督检查人员,督促每个馆员达到要求和目标。强化馆员接受继续教育的思想意识,使馆员清晰地意识到接受继续教育势在必行,从而主动利用自学、培训、专题辅导、进修学习、脱产学习等形式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和水平,跟上时代的步伐。

四、充分利用网络.发挥圈书馆网络阅谈导谈作用

网络阅读导读是图书馆馆员借助一定的手段,以帮助网络读者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认知能力、学习能力和阅读品质,形成较高的信息素质为目的,面对学生网络活动所进行的有效的引导、辅导和指导行为。

1.强化信息导肮功能,培养读者网络阅读能力。面对海量的网络信息和超文本,图书馆要当好信息的引航员,推荐专业站点和热门网站,有针对性地引导读者掌握鉴别精华与糟粕的标准和方法,使之明确自己的阅读目标,防止网络迷路。图书馆可以在校园网开展“读书咨询”、“新书介绍”等活动,组织有关工作人员通过网络引导学生进行网络阅读和学习,提使学生的网络阅读在浅移默化中不断提高和完善。

2.创造良好的网络环境,确保阅读效果。日益丰富的网络信息资源,在为网络读者提供获取信息便捷的同时,也在滋生着许多负面影响。图书馆应借助计算机的分级审查制度控制,通过这些有效措施,减少网络对学生的毒害,营造一个良好的网络阅读环境,确保积极,健康的网络阅读效果。

3.重视阅读的品位与质量,做好导读工作。导读在我国不仅有悠久的历史和传统,而且有着丰富的经验和理论。图书馆要有一批具有丰富网络阅读知识和较高信息素质的图书馆员,他们有充分的条件和能力承担网络阅读导读任务。结合学生的年龄、专业、兴趣、爱好等因素,可编制推荐书目或导读书目,满足广大学生的需求。

篇4

医院作为我国尤为重要的社会机构,其关乎着整个国家人民的生命健康,同时也影响着一个国家的稳定发展。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医疗体制改革的深入,医院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发生了系统的变化,人事工作的开放性、自主性,甚至局限性日益凸显。医院人事工作与医院工作人员的利益关系紧密,如果处理不好就会影响医务工作人员的工作态度和情绪,不利于医院工作的有序运行。因此,必须强化医院思想政治工作,为医院人事管理提供强大的动力。

【关键词】

思想政治工作;医院;人事管理;重要性

思想政治工作作为我党工作的“生命线”,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保证。医疗人事体制改革的深入,使医院工作人员在道德准则、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层面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作为基层医院,要想更好地优化人事管理,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尤为重要。只有不断适应新形势的变化,以事实为准绳,才能够推动医院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一、医院思想政治工作与人事管理工作的关联性

党的十明确指出,各个领域都要强化与改善思政教育工作,要加强对员工的心理疏导与人文关怀,以更好的方式来处理医院内部的人际关系。医院作为我国尤为重要的社会机构,其关乎着整个国家人民的生命健康,同时也影响着一个国家的稳定发展。首先,医院思想政治工作与人事工作的对象一致。思想政治工作主要就是以医院工作人员为对象,注重工作人员能力的发挥,不断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运用宣传、教育、激励等方式,解决医院工作人员的思想问题;人事工作同样也是坚持以员工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通过人事工作调动实现“人”与“工作”的和谐统一;其次,医院思想政治工作与人事工作互相促进。医院人事工作与医院工作人员思想政治工作紧密相连,人事管理如果处理不好就会影响员工的思想情绪,就会造成思想政治工作的难度;如果思想政治工作开展不好,就会影响医院人事管理的进程,只有把医院思想政治工作和人事管理融合起来,医院工作才能够实现更好地进展;再次,医院思想政治工作和人事管理的目标一致。对于医院思想政治工作而言,其主要目标就是通过宣传教育等方式对员工进行思想教育,帮助员工解决思想问题,提高思想觉悟,实现医务工作人员的健康成长;人事管理主要是以人与医院的发展为共同目标,实现医院人员的快速成长。

二、医院思想政治工作对人事管理的重要性

1.医院思想政治工作是人事管理的重要保障

在《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一书中曾经做出了这样的论断:“政治工作是一切经济工作的生命线”,这句话从深层次揭示了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随着社会大环境的深入变化和医院医疗改革的推进,医院人事管理出现了开放性、自主性,甚至局限性等鲜明特点。在医院管理中,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进一步发挥思想政治工作在人事工作方面的功能作用,强化医疗工作人员和医院之间的合作关系。首先,思想政治工作为人事管理提供强大的思想保障。运用宣传、教育、激励等方式,解决医院工作人员的思想问题,为人事管理工作提供强大的思想保证;其次,思想政治工作为人事管理提供强大的制度保障。思想政治工作强化了制度的规范,规章制度的制定和管理机制的确立要求管理者对方针、政策有正确的理解;再次,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系统性工程,是人事管理工作的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两者之间互相补充、互相完善。我们要认真研究、深刻探讨医院思想政治工作的特点,不断探寻与人事管理之间有效融合的途径,实现医院管理工作的稳定健康运行。

2.医院思想政治工作是人事管理制度改革的重要基础

不论是大的医疗体制改革还是医院小范围的人事管理制度改革,都与医院工作人员的切身利益有着密切的关系。一方面,医院思想政治工作为人事制度改革减少了阻力。在医院人事制度改革的过程中,很容易造成一些人员的不满,容易造成医院职工的思想波动,这个时候对员工进行思想方面的教育非常重要,做好对医院工作人员的心理疏导,做好“稳压器”的角色;另一方面,医院思想政治工作能够为医院人事制度改革激发起巨大的活力。医院人事制度改革对人事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现在的人事改革已经不同于以往,只有通过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不断提高医院员工的思想道德水平和政治素质,才能够使医院工作人员在理论上有所收获、在思想上有所觉悟、在行动上有所规范,牢固树立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改变“以医谋私”的不良现象,更多的为人民服务。

3.医院思想政治工作对医院工作人员具有导向、凝聚和激励作用

首先,医院思想政治工作对医院工作人员具有强大的导向作用,这种导向作用主要体现在对医护人员职业道德层面的教育。在市场经济的发展背景下,由于受到利益的驱使,“以医谋私”的不良现象时有发生,因此必须对医护人员进行思想引导,适当运用动员、启发、监督、批评的方法,引导工作人员的思想和行为规范,通过灵活深入的潜移默化的方式方法,把医院人员引导到正确的追求职业价值和实现大爱情怀的境界上来;其次,医院思想政治工作对医院工作人员具有强大的凝聚作用。在实际运行过程中,把医护人员对职业发展的内在追求和医院的长远发展有机融合起来,强化医护人员对医院的归属感和责任心,在对职工进行思想政治工作时,将医院文化内在为自觉认同,实现员工和医院的和谐发展;再次,医院思想政治工作对医院工作人员具有强大的激励作用。在医院职称科研、工资福利方面,要强化对医院工作人员的思想政治教育,通过谈心交流、征求意见等方法对员工进行精神激励和教育引导,最终保障人事工作的顺利推进。

三、强化思想政治工作在人事管理中的应用

1.把医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落到实处

在医院人事管理工作中确保把思想政治工作落到实处,提升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把思政工作落实到医院内部工作的每个细节。在思想政治工作中要不断带动医院工作人员的情绪,加强与医院员工的沟通,用真情打动员工,用激励挽留员工,切实解决员工面临的问题,不断提高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宣传

工作加强对医院内部思政工作的宣传,能够进一步优化医院的各种人事管理工作,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宣讲、讲座、评选优秀员工等形式,让医院工作人员获得相应的益处。不断优化激励机制,给予医院员工各种思想激励,提高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好地配合医院的相关工作,让员工充分了解到正面的、积极的思想观念对于工作有着怎样的帮助,对于自身的发展又有着怎样的益处,医院工作人员才能够更加自觉的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不断提升自己,实现自己更好地发展。

3.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与人事规章制度的有机融合

执行人事规章制度,实施奖惩办法都是教育职工的手段。但在实施中惩比奖的思想政治工作更难做,我们思想政治工作者的光荣职责就是要在执行纪律过程中,耐心做好疏导教育,使犯了错误受到处罚的职工把处分变成改正错误,继续前进的动力,加强与员工的思想沟通,不断优化认识制度规范,为医院员工的长远发展奠定重要的制度基础。

参考文献:

[1]赵金东.浅论加强医院职工思想政治工作[J].基层医学论坛,2007年07期.

[2]蒋荣卿.新时期附属医院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机制[J].中国医药导报,2007年4期.

[3]郝爱民,倪小芳.医院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问题与挑战[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5年10期.

[4]王仁田;刘家敏;董四平.构建和谐医院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探讨[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6年02期.

篇5

关键词:项目管理;激励约束机制;薪酬;绩效考核体系;运行监督机制

中图分类号:F42 文献标识码:A

1概述

激励约束机制是一种利益机制,它通过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将项目人员与项目和企业效益紧紧联系在一起,一方面,给予项目人员物质和精神上的奖励,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创造性及主动性,为企业利益工作,另一方面,运用法律、道德等手段抑制项目人员对个人欲望的追求,保证项目管理的规范实施。建筑施工企业建立激励约束机制的核心作用是,调动项目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创造性,增强了他们的责任意识,从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综合市场竞争力。我国建筑施工企业越来越重视对项目人员的激励和约束,大都建立了相应的激励约束机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也存在不少问题。

2 现有激励约束机制存在的问题

2.1激励手段太少,薪酬结构不完善

建筑施工企业现有激励机制存在许多不完善的地方。首先激励的手段过于单一,缺乏多样性。目前对项目人员的激励主要是依靠货币化薪酬手段,职业培训、晋升、精神奖励等其他激励手段太少,项目人员与企业完全是等价交换的关系,很难产生主人翁的意识。其次薪酬体系还存在不合理处。一方面薪酬组成部分的比例不合理。现有薪酬主要是由基本工资、奖金及各种补贴组成,基本工资占主要比重,奖金及补贴所占的比重偏低,项目人员的努力程度不能对自身收入产生显著影响。另一方面,薪酬体系的公平性不足,未有效区分开关键岗位及具体工作职位的不同。

2.2 薪酬激励缺乏定量考核依据,弹性过大

薪酬很重要的一个作用是激励项目人员工作的积极性,如果没有一个科学的绩效考核体系做保障,薪酬的激励作用将无法得到体现。许多企业的绩效考核侧重于定性评估,缺乏规范、科学的定量评估,绩效考核的指标过于形式,没有一个具体的量化标准,项目人员的部分工作业绩得不到认可,干多干少差别不大,甚至干好干坏也相差不多,利益与贡献往往不相匹配,导致项目人员工作的积极性不高,许多人仅仅满足于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对工作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

2.3 激励约束机制缺乏有效监督,公平性不足

许多建筑施工企业虽然建立了激励约束机制,但在运行过程中,并未取得理想的激励约束效果,究其原因是缺乏一个有效的运行监督机制,导致激励约束机制运行随意性较大,弹性也较大,往往失去了公平、公正的根本原则,容易出现激励不当,约束失效的结果,激励约束机制非但没有起到应有的积极作用,反而影响了项目人员工作的积极性。

3 基于激励约束机制的项目管理对策

3.1 不断丰富对项目人员的激励手段

理想的激励约束机制关键在于激励手段上,而激励手段不能仅仅局限于货币形式上,许多情况下简单的工资、奖金等货币激励手段并不能使项目人员获得满足感,项目人员常常还需要各种精神方面的激励,以获得自我价值的肯定。因此,建筑施工企业应在工资、奖金、福利、股份、期权等有形奖励的基础上,不断丰富精神激励手段,比如学习培训机会、职位晋升、舒适的工作条件、度假旅游等,特别要结合企业文化的建设,设立企业文化奖,比如优秀标兵、技术能手、劳模、企业功勋等荣誉奖励,满足项目人员的精神及情感需求[3]。通过多种多样的精神激励手段,使项目人员保持高昂的工作热情,为企业发挥自己的最大潜能。

3.2 逐步完善项目人员的薪酬体系

现代意义上的企业薪酬主要是指以工资、奖金等形式表示的显性货币化收入和住房、保险等隐性的不以货币化支付的收入。建筑施工企业要进一步细化和丰富薪酬体系的组成,完善其组成比例,构建一套适合企业发展的有激励性的薪酬结构。首先,除了项目人员的基本工资、工龄工资、各种补贴等固定工资外,增加诸如等级工资、年底奖金、销售提成等浮动工资,有意识的提高这部分的比例,通过弹性化的奖励模式激励项目人员的积极性。其次,重点建立绩效工资,将项目人员的岗位价值和技能作为考虑因素,薪酬与绩效挂钩,个人绩效和团队绩效挂钩,以考核评估的结果作为分配依据,给予相应的工资奖励。另外,企业要重视项目人员的隐性收入,根据企业实际情况建立规范的福利制度,包括补充医疗保险、带薪休假、旅游、定期体检、继续教育、岗位培训等。

3.3 科学建立公正的绩效考核体系

激励约束机制与绩效考核体系相结合,才能最大程度的发挥作用。建筑施工企业在进行绩效考核的过程中,要有一个量化评估的标准,建立具体的量化指标和考核标准数据,每一个项目人员都可以根据考核标准准确推算出自己的考核分数,项目人员的薪酬与考核分数直接挂钩,通过考核分数将项目人员绩效工资等薪酬进行分级分档,这样就避免了人为因素的影响和激励约束机制运行的随意性,确保了考核体系的公正性。建立绩效考核体系时还要尽量科学,除了重点考虑项目人员具体的工作业绩外,还要将项目人员所处工作岗位、工作态度、创造性等因素都纳入考核范畴,综合评估项目人员的贡献值。

3.4 努力形成有效的运行监督机制

激励约束机制必须在监督体系的运行下,才能确保公平性,真正发挥其激励和约束作用。不仅要确保激励适度,避免出现激励不足或激励过度的现象,更重要的是要使约束机制发挥作用,通过法律法规、企业的规章制度以及社会道德,对项目人员的行为及项目管理进行监督和制约,避免项目人员为了自身利益而忽视了施工质量。最好建立一支专门的监督队伍,结合绩效考核指标,形成一套相应的监督体系,将日常的施工管理工作置于监督体系之下,保证施工企业严格按照施工制度和进度来进行,切实提高项目管理的质量。

结语

总之,建筑施工企业要积极拓宽激励手段,从企业实际出发,以量化的绩效考核指标为依据,不断细化和丰富薪酬体系的组成,通过严格的运行监督机制,逐步形成一套系统、成熟的激励约束机制,有效调动项目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创造性,提高项目管理的质量。

参考文献

[1]林世奇,郭艳辉.建筑企业项目管理激励和约束机制的研究[J].河北企业,2011,5:41.

[2]韩振彪.激励约束机制的探讨与思考[J].理论探讨,2011,3:22-23.

篇6

关键词:高中政治;教学模式;有效教学

高中政治课堂教学没有什么固定模式,但是一些基本规则还是有的。在近些年的教学改革当中,我们按照新授课、复习课、讲评课的模式对高中三年的课程进行了梳理,以成此文,为之后进一步的课堂改革提供一些参考。

一、理论思考

在教学改革当中,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教师是课堂学习的主导,这一指导原则就是我们进行课堂教学改革的主线。既然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那么我们就必须赋予过程以活力,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师要服务于这个过程。

同时,教师也要积极地做好教学设计,把教学中应该实现的目标、达到的能力提升贯穿于教学过程之中,实现教学目标,体现教师的主导性。

权变理论和系统理论,是高中政治新课程改革的理论来源之一。权变理论,即因时制宜,衡量是非轻重,权益应变。系统论反映了社会的整体化、科学化和综合化的发展趋势。权变理论和系统理论为课堂改革提供了一些有益的思路和指导原则,课堂是丰富多变的,我们要时刻关注课堂的变化,比如学生的变化、授课氛围的变化,甚至还包括社会环境的改变,并且要在变化的环境中来达到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系统理论认为教学过程其实也是一个系统,我们要时刻关注系统的互动,师生之间、课堂内外都是这个系统的一部分,只有充分利用了这种互动,才能够达到我们的教学目标。

二、具体策略的思考

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对传统的“教学―学习”的教学模式进行了反思,认为传统的教学模式是单一的、线性的,学生参与的教学环节过少。在新的教学尝试中,我们应该从系统理论中接受启发,多方面鼓励学生参与。

教学模式要从三个方面来进行考虑:教学流程的设计、教学方式的设计以及教学工具的选择。教学方式的选择,是自主探究,还是自学答疑,讲授为主还是探究为主等;教学工具的选择,是课堂讲授为主,还是多媒体视频展示讲授,还是活动教学等都是教学模式应该考虑的问题。教学流程是教学模式的核心,下面从五个方面进行一些简单的介绍。

1.创设情境,新课导入

新课导入的关键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仅要引起学生的兴趣,更要激发学生的互动性。导入的案例,或者情境,不仅要考虑到吸引学生注意,还要让学生参与进来,提出问题或者质疑,这是一个良好教学的开端。

2.自主学习,明确目标

现在高中生学习时间紧张,不可能在课前做到很好的预习,尤其是政治学习,那么每一节课都尽量设立一个自主学习的模块。自主学习首先要明确学习目标,其次要发现疑难点,为下一个教学环节做好准备。

3.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合作探究是学生在问题的指引下自主合作地解决问题。教师要营造一个民主自由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大胆设问,包括向老师设问,以问题为导向展开教学。这一环节的控制一定要紧凑,问题要明确,只有这样才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教学。“独立思考―合作学习―反馈释疑”是这一环节的概括。

4.构建网络,综合提升

在上一环节完成重要知识点的学习之后,要让学生尝试构建知识网络。在此环节教师还要对知识结构进行查漏补缺,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5.知识迁移,有效练习

课后练习是课堂教学的延续,也是课堂教学的一部分,发现问题,完成课堂教学的任务是课后练习的主要目的。

三、关于高中政治课堂的一些建议

在高中政治教学中,从备课、上课、课后反思到课后作业的处理都要注意一些问题,比如学生的主体性问题,课堂的有效性问题,以及如何重视学生体验的问题。

1.主体性原则

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激发学生W习的潜能。这就要求教师转变教学观念,从教学思想这个源头就树立“从学生出发”这一宗旨。同时教师要不断学习,学习教学理论,同时结合教学实际,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2.课堂有效性原则

青年作家韩寒在自己的博客中发表文章,主张“取消高中思想政治课”,他认为,“思想政治课内容枯燥,编写乏味,不如改上游泳课,提高学生的求生技能。”韩寒的论述虽然过于偏激,但是,这也给我们两个思考:一是政治课的内容,如果仅限于书本知识的传授会很枯燥乏味,生活也应该是高中政治的一部分;二是讲课方式,能不能在知识之外赋予学生其他能力,这两个问题都必须思考。

3.学生体验原则

传统政治教学比较忽视学生的体验权,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做到对学生的尊重:尊重学生各种体验的权利,创造条件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适当犯点错误,走点弯路,鼓励学生带着问题去实践和反思。

参考文献:

篇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717(2015)05-0030-04

收稿日期:2015-04-28

基金项目: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国家一般课题资“利益相关者视角下的高等教育质量评价研究”(BIA130060)。

作者简介:刘春花(1965-),女,云南元谋县人,湖南文理学院师范教育教学部教授,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管理、教育基本理论研究。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和多样化发展,教育公平与教育质量问题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高等教育利益相关者的相关问题,也成为广受国内学界关注的重要研究视角。关注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诉求,并求得各方利益的协调和平衡,成为我国大众化高等教育质量评价及其管理的基本共识;从基于各利益相关者之于高等教育利益诉求视角,构建多维质量及其管理体系,成为我国大众化高等教育质量管理研究所要关注和解决的现实课题。笔者尝试基于利益相关者的角度对高等教育质量的多元诉求及解决策略提出一己拙见,以求教于同仁。

一、高等教育质量是利益相关者之博弈与合作的过程与结果

通常情况下,“质量”反映的是某事物足以有别于他事物的可区分的特性或满足要求的程度,是对事物的优劣程度或价值的综合反映。高等教育质量就是高等教育与社会其他事物相互作用所具有的特征及性能的总和;高等教育质量是某种想要达到的目标或需要努力的方向[1]。大众化发展的高等教育系统,是一个关涉学生、政府和社会用人单位等利益相关主体的多元整合系统。高等教育的发展不能不受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多种因素或其内、外利益相关者多元主体的制约和影响。从某种角度看,高等教育的内部利益相关者往往倾向于以学术组织“从高等教育自身结构、功能和发展规律出发,把质量定义在实现高校办学目标的有效性上”[2]。

因此,高等教育的多维质量,即关涉到与高等教育存在直接或间接利益关系并享有合法权益的高等教育的多元“利益相关者”维度,可概括为内部和外部两个层面。内部层面主要指与高等教育有着直接关系的相关者,如教师、学生等;外部层面是指与高等教育有着间接利益关系的相关者维度,主要包括政府、用人单位、家庭、社区等。虽然高等教育质量的核心利益者是教师、学生与高校管理人员,但政府――我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财政资金供给主体,却存在着管理越位的问题。这就造成其他的利益相关者的意见与建议往往被渐渐弱化或边缘化,高等教育决策从很大程度上来讲没有从各不同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最大化出发进行决策,从而导致高等教育质量的核心利益主体以及边缘利益主体的利益诉求无法实现[3]。

为了满足不同利益方的利益需求,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应该以一种共同治理的方式,建立以共同利益为目的、以互相尊重和信任为手段的合作伙伴关系。第一,高等教育各利益相关者之间构建合作伙伴关系。如高等学校尊重并满足学生的学习与发展利益,学生参与学校的建设与管理;高等学校与用人单位之间合作进行人才培养,用人单位参与高等学校的质量管理。高等教育需要内、外各方力量的参与和支持。第二,充分尊重并满足高等教育内部利益相关者对高等教育的利益需求,并发挥他们在高等教育质量管理中的积极作用,为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提供可靠的内在动力和前提条件。第三,积极推进高等教育外部利益相关主体参与高等教育质量管理,全面激发政府-高校-用人单位或社会参与高校治理的积极性,这是使高等教育质量获得可靠的外力支持的重要因素。利益相关者视域中的高等教育质量,要着眼于在遵循教育自身规律与科学发展逻辑的基础上,关注包括其所培养的人才、传承或创造的知识以及提供的社会服务等多个层面,而不仅仅局限于其内部利益者维度。

二、高等教育质量是利益相关者多元价值之“共识重叠”

大学是学校,如果没有学生,学术成就终归会枯萎[4]。一定意义上,高等教育质量归根到底是学生发展的质量。人才培养是教育的根本任务,也是大学的第一要务。虽然利益相关者对高等教育质量有不同的诉求,高等教育利益相关者之间存在冲突与合作,每个主体的利益不仅取决于自己采取的行动,还取决于其他人采取的行动[5],但正如王伟廉所说,“如果不能将培养什么人这个根本问题的解决,与人才培养模式运作逻辑的缺失问题的解决一并加以考虑,教育质量的提高恐怕很难取得实质性的进展。”[6]这已经形成了高等教育质量利益相关者的“共识重叠”效应。鉴于此,第一,应明确学生之于大学的意义。西班牙思想家奥尔加特?加塞特认为:“高等教育机构以及大学的建设都必须以学生为基础,而不是以教师或知识为基础”,“我们必须以普通学生为起点,把迫切需要学生掌握,并且一个正常的普通学生能够掌握的教学内容作为一所大学的核心,把它看作大学的中心内容和基本组成部分。”[7]第二,人才培养质量作为高等教育质量的底线标准,同时又是高等教育质量利益相关者之共识的标准;以质的提升为内涵的现代高等教育的多维质量理念,要正确理解和把握质量标准和质量价值。同理,高等教育的多元利益主体之于高等教育的利益诉求,是基于质量“底线”标准的要求,也是建立在人才培养这一共识基础上的多元价值诉求;基于多元利益相关者视角的高等教育质量评价和质量管理,要以质量“底线”标准和人才培养这一共识为基本依据来进行;第三,建立价值差异的共存、博弈与共生的利益生态。要在一种多元利益主体关系性的多重观照中,探寻多元价值存在的相对合理性,承认并坚守多元共存的共识价值,为高等教育质量评价和质量管理提供具有启发性的框架和富于包容性的视野,以构建一种互利共赢的利益相关者利益生态。

三、高等教育质量是利益相关者之利益兼顾与协调

利益相关者参与高等教育建设与管理,是大众化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一定意义上,包括质量管理在内的高等教育改革和向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高等教育的内涵式发展转型,都是围绕如何更好地实现“社会利益表达者”和“社会发展引领者”功能而展开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已经使大学组织越来越多地呈现出“作为不同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共同体’”特性,大学作为其内部和外部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联盟”的作用或功能也越来越明显。它不仅要维护教育系统内部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而且要兼顾和协调各外部利益相关者的不同需求。

高等教育改革成功与否,归根到底取决于它能在多大程度上体现或反映各相关利益者的需要,或者说能在多大程度上满足各利益主体的诉求。但就现实层面看,协调或平衡各方利益是一个难度极大的任务。一方面,高等教育内部各利益相关者之间有着不同的利益诉求,另一方面是高等教育系统的内部直接利益相关者与外部利益相关者存在矛盾。大众化阶段的高等教育,各个利益相关者越来越关注教育质量问题,也就要求高等教育质量标准应该逐渐转向关注利益相关者的价值需求。当然,教育只是社会整体中的一个部分,它不应当也不可能实现所有社会利益。无论何种类型的高等教育,都必须是关注和满足各利益相关主体而不是某单个主体的利益。可以肯定的是,要找到一种能满足各方利益诉求的“全能”标准是不可能的,我们只能尽最大可能尊重和考虑各利益相关者的正当诉求。

因此,为了保障高等教育质量,必须兼顾与协调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构建多元利益相关者的协调与平衡体制,从而实现与促进整体利益的最大化。第一,尊重各利益主体的利益诉求,并求得各方利益的协调和融合。第二,承认冲突与差异的存在,,必须深入了解每一群体的需要,在协商与对话的基础上找到大家认可与接受的方式。第三,大学作为中间者,既要充分发挥各个利益相关者的作用,又要做好与各方的对话与沟通,互助互利,达到良好的效果。高校要及时了解各利益相关者对于高教质量的期望和感知,促进高等学校质量目标与利益相关者要求之间的协调和互动,实现高等教育质量评估外部环境的内部化,以保证高等教育服务质量全面、持续、稳定地提高[8]。

四、高等教育质量是各利益主体共享大学、和而不同的文化形式

诚如有学者所指出的:“没有文化底蕴的大学,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大学;追求卓越的大学,如果缺乏卓越的大学文化,其永远不可能成为卓越的大学。”[9]一定意义上,大学是一个典型的文化机构。所谓大学文化,就是大学自身所蕴含的激励教师与学生不断生成、不断超越、不断提高的文化,其要素主要包括精神文化、制度文化与环境文化。

但要引起警醒的是,“在人文主义与科学主义、理性主义与功利主义此起彼伏的冲突中,大学的作为与时代和社会之精神灯塔的角色和地位有渐渐偏离之势,对大学的反思及对其本质属性的审视,使我们认识到解决大学的问题,还是该从它是理想主义的精神所在寻找出路。”[10]我国现行的大学质量管理与保障体系的建设,较多局限于量化指标等显性层面,少有关于质量文化的理念与价值渗透,现实的质量评价或质量管理制度往往呈现过于短期的实用、功利取向而成为冰冷的僵硬框架,难以发挥现代大学之发展、传播和创新文化的功能。

因此,高等教育质量管理也必须注重以文化为内核的建设并加以改进。第一,质量文化建设必须建立人才培养为核心的质量价值观。人才质量是大学质量的前提和基础,形成一种以质量价值观为核心、具有强大感召力和实际导向性的质量文化,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根本要义。第二,质量文化建设必须尊重自身历史传统。一定意义上,教育质量是一个发展的、动态的概念,也是彰显民族精神和传统文化的重要方面。因此,基于利益相关者视角的高等教育价值取向和质量追求,既要有兼顾各利益主体的多维视野,又要有继承和发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意识。第三,质量文化建设必须观照国际社会大学文化的发展趋势。“优良的大学文化就是要团结知识人群体,凝聚一种精神,以昭示青年学子的心灵,同时烛照社会的方向。这是大学存在的根本理由,也是大学文化的精髓所在。”[11]

五、高等教育质量是利益相关主体活力的释放

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自上而下的行政管理模式,多是以政府为主导进行的单向式管理或政府“管、评、办”三位一体,学生、社会、用人单位等其他利益相关主体的参与度低,自上而下严密的行政性逻辑抑制了其他利益相关主体对高等教育管理的活力,因而,包括高等教育在内的教育公平问题、大学去行政化问题一直广受社会关注,且尚未得到较好解决。高等教育资源配置、高等教育机会均等、大学生就业发展和社会阶层流动等方面的问题,共同构成我国高等教育质量管理中不可忽视的方面,它足以影响到社会公平或社会安全。

但是,由于目前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主体是政府,利益相关者很难参与其中,更别提激发利益相关者的活力。如果想要多元利益主体参与其中,绝不能为了某一主体的利益,走任何一个极端[12]。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必须激发高等教育各利益相关主体的活力,提高他们的参与度。“满足不同利益相关者的价值诉求,成为新时期高等教育质量观的价值取向。”[13]鉴于此,必须树立并努力践行基于多元利益主体需求的高等教育多维质量理念,以此寻求达至兼顾各方利益并协调不同利益诉求的高等教育质量的至善状态和理想目标。

篇8

【关键词】社区治理 利益相关者 集体行动困境 多元合作

一、问题何以出现――集体行动的合作困境

任何时候,只要许多个人共同使用一种稀缺资源,就会造成环境的恶化。正如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中所说,“凡是属于最多数人的公共事务常常是最少受人照顾的事物,人们关怀着自己的所有,而忽视公共的事物;对于公共的一切,他至多只留心到其中对他个人多少有些相关事物”。即在集体行动中,人们往往选择趋利避害,对与自己利益相关或一致的政策做出反应。当许多人有共同的利益时,当他们有一个目的或目标时,个人的无组织行动根本不能促进共同利益,或根本不能充分个人利益。奥尔森从经济学的个人主义视角出发,首先假定,每个人都是理性人,而理性人的显著特征就是行为前要进行成本收益的计算和权衡,以追求自身效用的最大化为目的。中国古代“三个和尚没水喝”、“滥竽充数”的故事,俗话中的“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众口难调”,实际上也是集体行动困境的问题。

二、治理何以失灵――利益相关者的角色迷失

社区的公共事务不是某个家庭某个个人的简单需求,而是涉及社区利益相关者的共同利益和需求满足的复杂过程。因此,在利益相关者的复杂博弈中,如何增进共识,消除分歧,使各方主体合作互动,在面对“任何时候只要许多人共同使用一种资源,便会发生环境的退化”的“公地悲剧”时走出困境,建立合作机制保证利益共享。

社区治理行政化倾向是现阶段中国社区治理的显著特征。强国家―弱社会特征的影响下,我国城市社区管理主要是政府主导。政府过度的进入社区自治事务中,存在角色越位,造成社区管理委员会等社区自治组织在社区治理中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限制其发展。在一些本应由政府解决的问题上,政府存在责任推诿,把本应由政府承担的职责推给社区自治组织,而社区自治组织又没由足够的承接能力,影响了治理的效率。在社区委员会委员的产生中,存在者低素质者当选的现象。推选出的代表民意的委员没有经过全体社区成员的投票选举,大多数委员只是对社区事务热心的社区居民,专业化程度和素质不高。

三、治理路径何以选择――多元主体合作治理

1、从“划桨”到“掌舵”,转变政府角色

过去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管了许多不该管管不好的事。在当前市场经济的体制下,政府不是唯一的权力中心。目前我国社区治理中存在严重的行政化倾向,政府将本应由其承担的职责转移给社区基层委员会,而基层的承接力不足,资源资金条件有限,造成在社区公共事务的管理中角色缺位,错位。构建服务型政府,法治政府,制定相关法律规则规定政府在社区事务中的职责,转变政府由“划桨”转为“掌舵”的角色,对社区的良性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

2、加强社区自治组织的自治性,提高专业化水平和规则意识

社区自治组织是社区发展的重要支撑,在社区治理中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地位。但是,目前我国的社区自治组织发展还很缓慢并长期存在合法性危机,信任缺失,资金资源缺乏等困境,严重影响了社区自治组织在社区治理中作用的发挥。因此,有必要在社区组织内部形成一整套组织运行体系,通过制度规则避免 “搭便车”现象,促进社区居民参与社区公共事务的治理。建立社区自治组织与政府的良性互动机制。政府提供给社区自治组织其缺乏的资金和资源,改变过去政府直接控制社区的局面,增强社区自治组织的自主性和灵活性,让社区自治组织成为居民意志表达的代言人。

3、提升参与意识,构建社区居民参与合作机制。

公民个体作为理性人,必然会对参与收益成本进行计算。公民个体投入了时间、精力参与社区事务,能否实现利益诉求,投入成本与预期回报是否成比例,这些都直接影响着公民个体参与的积极性。当公民个体利益与社区公共利益存在冲突时,社区公民较多的是从自身利益出发,与自己利益有关时,参与社区事务的热情就高,反之则低。社区公共利益与公民个体利益的矛盾导致部分公民直接选择“搭便车”,而不是积极主动地去参与。在社区中,应强化社区居民的共同体意识,培养社区居民的公共精神,构建参与合作机制,让社区居民积极参与社区公共事务的管理中。

参考文献:

[1]埃莉诺・奥斯特罗姆.公共事务的治理之道[M].上海译文出版社,2012.

[2]卫志民.中国城市协同治理模式的构建与创新[J].中国行政管理,2014(3).

[3]陈炳辉.“社区再造”的原则与战略―新公共管理下的城市社区治理模式[J].行政论坛,2010(3).

[4]李慧凤.社区治理与社会管理体制创新――基于宁波市社区的案例研究[J]. 公共管理学报,2010(1).

篇9

橡胶支座基本涵盖板式橡胶支座和盆式橡胶支座两个类型的支座。本文主要就板式橡胶支座在安装使用过程中的常见异常现象与大家共同探讨。

板式橡胶支座的主要功能是将桥梁上部结构的反力可靠地传递给墩台,并同时能完成梁体结构所需要的变形(水平位移及转角)。根据这些要求,板式橡胶支座应在垂直方向具有足够的刚度,从而保证在最大竖向荷载作用下板式橡胶支座产生较小的变形;在水平方向则应具有一定的柔性,以适应梁体由于受制动力、环境、温度、混凝土的收缩和徐变及荷载作用等引起的水平位移;同时板式橡胶支座还应适应梁端的转动。

一、板式橡胶支座的初始剪切变形现象(图示1)

图示 1

这种现象在板式橡胶支座安装就位,梁体落梁或现浇梁拆除模板后的近期内表现较为普遍。其原因 1 是由于环境温度的变化和混凝土的收缩徐变而导致。 2 是由于落梁过程中在板式橡胶支座受到初始压力后人为的移动梁体而导致。原因 1 的避免方法交通部公路规划设计院一九八八年组织汇编的《板式橡胶支座》一书中提到:安装板式橡胶支座最好在年平均气温时进行,以减少由于环境温度变化而造成梁体膨胀或收缩给板式橡胶支座造成的不应有的初始剪切变形。当不可避免一定要在最高环境温度或最低环境温度条件下安装施工时, 可使用板式橡胶支座产生预变位的办法。但是,这一方案在施工过程中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制约难以实现。我们在多年的现场服务中总结了一些经验,在这里介绍大家,供大家在板式橡胶支座安装施工过程中予以参考。

板式橡胶支座在安装施工过程中,在有条件的前题下应对环境温度予以考虑,另外主要是保证在落梁的时候避免板式橡胶支座发生初始剪切。在落梁后不要急于拆除架梁设施,待每片梁落下后要仔细检查板式橡胶支座是否有初始剪切现象,如果有一定要进行调整,调整这种现象只需稍微的起高一侧梁端,板式橡胶支座就会在自身弹性作用下自动复位,做到了这一点就为板式橡胶支座的初始剪切变形减少了很大的不利因素。在桥面铺装前还应对板式橡胶支座的剪切变形进行一次检查调整,这次检查调整要尽量选择靠近年平均气温的天气,这时架梁设施已拆除,可使用千斤顶等相应工具将梁端稍微顶起,板式橡胶支座应自动复位,否则应予以更换。桥梁铺装前应重新检查已使用的板式橡胶支座,因为这个时候梁体经过了一个较长时期的收缩徐变已趋于稳定,而且桥面尚未铺装,每一片梁的每一端均可单独升高,施工简单而方便,所以该环节应引起施工现场工程技术人员的高度注意。

二、板式橡胶支座承压后侧面波纹状凹凸现象(图示2)

图示 2

由于板式橡胶支座是由多层橡胶与多层钢板交替平行叠置并通过硫化工艺相互粘连制成,橡胶层的厚度和钢板的厚度由板式橡胶支座的规格及形状系数确定,板式橡胶支座的单层橡胶厚度大致分为:5、8、11、15、18,板式橡胶支座的单层钢板厚度大致分为:2、3、4、5。由于其结构的特性,当板式橡胶支座受到垂直荷载的时候,在橡胶层厚度不同的支座上,其橡胶层处会出现明显或不明显的弧形突凸、钢板处会出现弧形凹槽状,因此形成了板式橡胶支座的侧面波纹状凸凹现象。这种现象从理论上讲应视为正常现象,但这种正常现象应表现为板式橡胶支座四周侧面的波纹状凸凹应基本一致,否则应视为异常现象。异常现象的产生基本上有两种因素造成, 1 是梁体偏压板式橡胶支座。也就是说在梁体的作用下,板式橡胶支座的受力点未在中心。该现象轻者表现在同块板式橡胶支座上波纹状凸凹现象不一致,重者造成板式橡胶支座单边脱空。 2 是梁底预埋钢板不平,其表面是由于焊接钢筋引起的钢板弯曲变形。

原因 1 解决的方案是:在吊梁前对梁体和墩台支承垫石进行检查,检查梁端底面与板式橡胶支座相关联处是否平整、两个板式橡胶支座相关联处是否平行。如不符合应即时修整,应杜绝落梁后使用填塞楔形块的解决方法。关于原因 2 ,应在梁底钢板焊接与制造中解决。往往有部分施工单位为了节约成本忽略了梁底钢板的质量问题,直接用毛坯钢板作为梁底钢板或焊接锚固钢筋后不进行调整,因此引起了钢板弯曲变形。因为这些原因的存在使得落梁后板式橡胶支座产生压偏现象,另外因梁底钢板的弧形弯曲变形落梁后至使板式橡胶支座周边预先受力,使板式橡胶支座的波纹状凸凹现象更为明显。较大的波纹状凸凹现象将会加剧板式橡胶支座的老化,从而出现表面龟裂现象。如梁体已预制完成或因种种原因造成了不可调整的事实,建议采用环氧树脂进行修复以达到预埋钢板表面平整之目的。

三、质量确认难

上述三类情况是板式橡胶支座在安装使用过程中常见的异常现象,异常现象不能及时排除将会降低板式橡胶支座的使用寿命。但是有一个隐形的异常现象也不容忽视,那就是较大型的板式橡胶支座的质量确认。因为我国目前受检测能力的限制,无法对大型板式橡胶支座进行实体检验,相关技术资料也不能为此确定一个较为完善的技术数据和验证条款,严格的讲其技术数据的科学性和产品质量的符合性都无法确认和保证。也因此给市场造成了混乱,给工程的施工单位和监理单位带来了困惑,给工程埋上了质量隐患。为此建议桥梁设计单位,承载力超过3000KN的支座尽量选用盆式橡胶支座,以确保工程质量。

铁道部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庄军生老师编著的《桥梁支座》一书中有关章节显示:“根据国内外技术资料表明,在正常情况下在我国板式橡胶支座使用寿命50年应是没有什么问题的……。”当然这需要设计、制造、施工各过程都要有一个严肃认真的态度才能实现。

参考文献

[1] 《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B01―2003).人民交通出版社,2004.

[2] 《城市桥梁设计荷载标准》(CJJ77-98).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8.

[3] 《市政工程勘察规范》(CJJ56-94).中国计划出版社,1994.

篇10

[关键词]知识产权;专利资产;评估方法

中图分类号:F2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37-0363-01

0 引言

知识产权交易过程中,专利资产评估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其技术性、理论性、政策性以及时间性相对较强,其学术研究范围涵盖了法学、经济学、管理学以及计算机科学等多门学科,其应用领域涵盖了工农业与服务业等众多产业。因此,通过对知识产权交易时专利资产评估研究的现状进行把握,并根据实践过程中的组织与计划、协调、信息的收集和整理、评估方法的选择和鉴别、评估效果的反馈与评价、评估制度的激励与控制等等评估功能间的相互组合、实现,如此可完成专利资产的交易、完善专利资产的评估理论、加强专利资产配置效率等。

1 专利资产评估方法

1.1 收益现值法

专利资产评估过程中,收益现值法的本质其实是折现,就是计算专利资产带给组织的全部预期收益的现值,并据此对专利资产的价值进行初步确定,用过如下评估公式进行:P=∑[Ri/(1+r)i](n=1,…,i)。其中,P代表专利权的重置成本,Ri代表每年新增的净收益,r 代表折现率,n代表专利权的有效年限,i 代表年度序号。

1.2 市场价值法

部分资产评估专家认为,在知识产权评估方面可以采用2种以市场为依据的措施,包括:可比使用费率法以及可比市场价值法。对于市场价值法来说,若想运用,所交易资产的市场一定要较为活跃,具备一定的可比较的对象。部分专家认为,市场法在专利资产评估中的应用,首先要保证资产交易市场充分活跃、公平,可以收集到参照物的所有资料,但是由于专利自身具备的特性,还有专利管理制度所形成的约束,仅就目前形势来看,专利资产交易市场还不属于充分竞争的市场。因此,需要结合市场价值法以及其他方法。但随专利资产交易日趋活跃,还有交易的手段、交易方式等等的变革,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克服可比较问题。

1.3 成本法

基于替代经济原则,形成了成本法。即对于成本法的处理方式包括两种:重置成本以及历史成本。重置成本指在现实条件下,对某项专利进行重新购置或者是申请相同的专利所耗费的成本;历史成本法的核心之处是找出开发某项专利过程中所耗费的成本。选择历史成本法相对比较简单,只需查阅专利创造时的财务数据及其相关资料便可达成目的;但是选择重置成本法,便要对购置、创造两种不同的情形进行考虑。(1)对完全购置情形进行考虑,P=C+a∑Ri/(1+r)i(1+r)i](n=1,…,i)。其中,P 代表专利权重置成本,C 代表专利的外购成本,a 代表专利资产的贡献率,Ri为代表每年新增加净收益,r 代表折现率,n代表专利权的有效年限,i 代表年度序号;(2)对完全创造情形进行考虑,P=(C+B1)(1-B3)/(1-B2)+ a∑Ri/(1+r)i。其中,P 代表专利权重置成本,C代表研发专利所耗费的物化劳动,a代表研发专利耗费的活劳动,B1代表研究专利人员创造性劳动的倍加系数,B2代表研发专利的平均风险系数,B3代表专利权价值损失率,Ri代表专利权每年的新增净收益,n 代表专利权的有效年限,i代表年度序号。由于发明专利具有明显的“唯一性”,自行创造的难度较大,可购置的参照对象也无法找到。所以,在专利资产的重置成本分析过程中,完全购置以及完全创造在一定程度上还属于理论假设,需要有机结合完全购置与完全创造的评估思路。

1.4 比例法

比例法是将有形资产作为参照,对无形资产价值进行估算的一种方式。大部分专利权交易时,并不仅仅是专利权的交易,还有其他方面比如专利权的载体以及相关配套设备、配套设施等交易。所以,交易双方可以在明确总资产的价值时,依据当中专利资产的比例对专利资产的价值进行确定。若不明确总资产价值时,需预先评估有形资产,再进行专利资产价值的推算。

2 专利资产评估方法的未来研究趋势

依据国内外的研究现状,不难看出,知识产权交易过程中关于专利资产价值评估研究方面,包括了不同传统专利资产评估方法的适用性研究、新专利资产评估方法的开发性研究、专利资产交易特点与内在机理等的研究等不同方面,研究深度与研究广度均有较大提高,但是需要改进的问题还有很多,主要涵盖如下几方面:

2.1 专利资产交易评估方法的内在机理研究

首先,目前的研究多数是以静态角度,从成本与收益的观点出发,静止评估专利资产,并没有涉及到动态指标,也没有给出明确的选择标准以及选择方法,从而降低已开发评估方法对于实践的动态指导意义;其次,与知识产权交易特点相关,评估方法内在机理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尤其是专利资产存在差异、专利资产交易信息不对称、交易主体地位不对等以及专利产品市场有差异时,依据目前来看,很少有研究提到上述的情形,也很难看到上述条件下研究专利资产评估方法的内在机理相关文章,因为缺少对内在原理的讨论,所以,评估者只能知道是怎么回事,究其原因,可能连自己也不知道,如此是无法有效选择专利资产评估的方法。

2.2 传统专利资产评估方法的适用性研究

目前的研究主要是“嫁接技术”。就是直接将成熟的有形资产评估方法嫁接至专利资产评估实践当中,没有对专利资产本身的特殊性进行充分考虑;与此同时,嫁接过程中,没有深入研究各个有形资产评估方法在专利资产评估中的应用条件与范围、设置关键变量等内容;还有,因为没有深入研究适用性等问题,尤其是对“嫁接“过程中的利弊分析等的比较分析较为浅薄,因此,评估者在优化选择多数专利资产评估方法过程中,没有统一的选择标准。

2.3 新专利资产评估方法的开发性研究

因为没有深入研究专利资产和有形资产间的区别,从而导致多数的研究均采用了“嫁接技术”,在专利资产评估的理论以及实践过程中直接使用有形资产评估方法,而基于专利资产特征进行的科学性以及实用性的评估方法研究迟迟没有结果,几乎停滞。例如:基于专利资产生命周期内的价值评估方法的创新研究,专利资产的交易主体与交易环境的评估理论及评估技术的研究等方面。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资产评估的目的很明确。就是要加强经济核算,达到资产保值及增值,确保资产所有者、使用者以及经营者的合法权益等。在资产评估过程中,资产产权的当事人、评估依据、评估主体、评估目的、评估程序、评估原则、评估方式以及评估目标等关键的因素都要考虑到,这就要求我们在选择相关评估方法过程中,要保持较为务实、弹性的态度。

参考文献

[1] 范晓波:论知识产权价值评估[J].理论探索,2006(5)

[2] 林圣哲,薛求知. Black-Scholes模型应用于知识产权评价的研究[J].科技导报,2005,(11):43-47.

[3] 贺武,刘平.基于实物期权的专利权估值方法[J].财会月刊,2005,(20):14-15.

[4] 周英男,李昕杨,王雪冬.专利初始静态价值的实物期权评估模型研究[J].科学学与科技管理,2007,(6):9-12.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