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镇银行发展建议范文
时间:2023-06-30 17:56:3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村镇银行发展建议,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自2006年以来村镇银行的快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网点覆盖率低、金融供给不足、竞争不充分等问题,但经过几年的急速发展和扩张,资产规模小,对农村金融格局影响甚微,盈利能力有待提高,收入来源单一,与“服务三农”的目标有所偏离,人员素质不高,管理水平相对滞后等诸多问题和矛盾也相继暴露。如何使村镇银行成为一个既能盈利、又能有效服务“三农”的农村金融新模式,为农村地区提供更好的金融服务?本文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保证村镇银行“服务三农”与商业可持续的统一
(一)通过制度设计来减小村镇银行“服务三农”的风险
农业天然的弱质性导致了农村金融的风险大于普通商业领域。只有降低风险,才能保证村镇银行的可持续发展。一是加快建立完善农村产权交易体系,实现农村土地、宅基地及林权的流转,解决困扰农户的抵质押权问题。二是大力发展信用担保体系,搭建一个政策性担保、互担保和商业性担保均衡发展的多元化信用担保体系,着力解决农户担保难的问题,有效增加农村信贷的可获得性。三是建立国家财政支持的农业巨灾保险制度,以政策性保险规避涉农贷款的系统性风险。四是建立有效的风险补偿机制,将支农财政资金整合成统一的风险补偿基金,对涉农信贷损失予以一定的补偿。
(二)通过政策扶植来提升村镇银行竞争力
一是积极协调财政、税务等方面的力量,在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方面出台更多、力度更大的扶持政策,进一步延长政策扶持期,创造良好的社会和政策环境以鼓励村镇银行的可持续发展。二是地方政府可在村镇银行开设涉农财政性存款账户,提高其他客户对村镇银行的信任度。同时制定财政性存款与涉农贷款挂钩办法,让“服务三农”贡献大的村镇银行得到更多的资金支持。建立地方奖励基金,对支农扶贫成绩显著、贡献较大的村镇银行在经营场地、费用补助方面进行一定的奖励,鼓励村镇银行加大“三农”资金投入。三是政府应通过积极的引导和政策鼓励,争取把闲置的民间资本吸收到村镇银行。同时积极推进符合条件的村镇银行进入全国银行间拆借市场,以市场化的方式取得较低成本的放贷资金。
二、优化村镇银行的金融生态环境
(一)完善农村金融法律环境
健全并完善一整套适合农村金融发展的金融法律体系,规范农村金融市场的交易,健全农村金融市场运行机制,为整个农村金融的快速、稳定、健康发展保驾护航。通过立法来保障村镇银行的经营不受地方政府或政府部门的干预,使其合法权益不受侵害。同时还要建立农村金融机构退市机制,保证农村金融机构之间的充分竞争。
(二)加强技术平台环境建设
加快对村镇银行开放结算、征信系统及业务准入门槛,拓展村镇银行的服务能力。适当降低村镇银行进入支付清算系统的准入条件,在支付平台建设、支付结算费率等方面给出制度安排和政策支持,扶持村镇银行发展支付结算业务。适当降低村镇银行加入银联的入会费用,鼓励发放银行卡,更好的“服务三农”。另外,应进一步放宽标准和条件,积极推动村镇银行加入征信系统,以增强其掌握客户信用状况的能力,加强对贷款风险的防范。尽快将农户纳入到个人征信系统中,完善征信系统数据。
(三)优化信贷和监管环境
首先要为村镇银行提供一个相对宽松的信贷环境。可以为其提供支农再贷款、贴息贷款及央票兑付等优惠的信贷政策,增强村镇银行的资金实力,降低村镇银行的融资成本和信贷风险。条件成熟时逐步尝试放开对村镇银行存贷款的利率限制,允许其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制定存贷款利率。其次在监管方面,要对村镇银行实行差异化监管。由于村镇银行所处地域、发起行及发展状况的千差万别,因此在监管上要体现村镇银行的地域和发展特色,设置有效的评级体系,按照评定等级及风险状况进行差异化监管。同时由于市场化运作使村镇银行极易脱离“三农”,因此必须制定相应的政策以保证村镇银行将一定比例的资金用于农村地区,保证辖区内的农户优先享有村镇银行的服务。
三、推动村镇银行的创新发展
(一)找准自身定位
村镇银行要坚持以“服务三农”为立身之本,以政府支持下的市场化运作为导向,积极发挥小银行的优势和特点,充分利用地缘优势和“软信息”开展金融服务和金融创新,面对农业产业化和城镇化的历史性发展机会,与大中银行展开错位竞争,避免展开同质化竞争。
(二)提高创新能力
进一步拓宽农村金融的服务领域,积极发展农村现代金融服务业。创新服务对象,大力支持新、明、优、特农业产业化项目,进一步强化与农业专业协会、龙头企业的联合协作。创新业务种类,积极开展银行卡、支付结算、票据承兑及保险等中间业务,并在融资咨询、资产管理、产业资源整合及企业改造等领域为涉农企业提供咨询服务,探索与保险类战略投资者共同拓展农村市场,尝试农机具的融资租赁业务。创新金融产品,根据农业资金需求多样化的特点,加大贷款新品种开发力度,如开办特色农业、观光旅游农业、“农家乐”、生态农业等多样化的贷款品种。
(三)提升管理水平
篇2
[关键词]村镇银行 西部地区 金融服务
[中图分类号]F832.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1)10-0143-01
引言
为了解决我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网点覆盖率低、金融供给不足、竞争不充分等问题,自2006年12月以来,中国银监会相继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政策,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积极支持和引导境内外银行资本、产业资本和民间资本到农村地区投资、收购、新设包括村镇银行在内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作为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主力军,村镇银行在服务西部地区“三农”的过程中理应发挥重要作用,本文提出了如下的调研结果及建议。
一、西部地区村镇银行发展状况、问题及原因
(一)股权结构制约
2007年银监会的《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中要求,村镇银行的发起金融机构必须是法人金融机构,资本充足率达到8%以上。由于农业贷款单位贷款成本高、回报率低、风险相对较高等原因,大型商业银行对西部地区参股成立村镇银行普遍缺乏动力;本土的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近年来加大扩张力度,资本充足率等各项指标极少能达到《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要求,也缺乏参股一家与自己竞争的村镇银行意愿。
(二)服务经营定位不明确
目前已经开业的村镇银行,相当一部分都设在经济比较发达、金融服务并不贫乏的县域和大城市郊区;相反,在最需要村镇银行的乡镇和农村,尤其是经济相对比较落后地区的乡镇和农村设立村镇银行很少。市场定位上,绝大多数村镇银行都以所在县域的企业客户为主,很少主动下乡,那些真正急需贷款的农户实际上很难获得贷款。客户的选择上存在“放大放小、嫌贫爱富”的现象,逐利动机是导致“村镇银行不村镇”的最主要原因。
(三)公信力与吸储能力弱
村镇银行属于新生事物,品牌和声誉相对较弱,服务网点少业务办理不方便,再加上民众对村镇银行及相关政策缺乏了解,增长存款几乎为零,多数人仍然愿意将钱存在国有银行和农信社。
(四)支付结算网络不畅
目前人民银行还未允许村镇银行以直接参与者身份加入支付系统,只能采取方式,多通过手工票据传递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客户的资金汇划速度。多数村镇银行没有加入央行大小额支付系统和支票影像交换系统,也没有加入银联,不能发行银行卡,无法印制票据,不能实现银行间的直接汇兑,致使其不具备现代银行结算功能。
(五)经营缺乏政策支持
村镇银行得到的政策扶持不及农信社。中西部信用社暂免征收所得税,其他地区减半征收,营业税3%;而多数村镇银行执行所得税25%,营业税5%的税率标准。与其他银行机构的存贷款业务结构相比,村镇银行往往笔数多、额度小、服务半径大,服务成本偏高,进一步陷入高成本的经营状况。
二、促进村镇银行发展建议
(一)采取激励有效、风险可控、协调配套的扶持措施
一是财税政策支持,村镇银行可比照农信社享受免征所得税和减免营业税的优惠政策;二是建立涉农贷款补贴制度,鼓励加大对“三农”的投入,满足农村多层次金融需求。
(二)探索在西部地区开展利率市场化改革
允许村镇银行根据不同客户对象灵活浮动利率,保证为“三农”领域提供信贷服务的整体可持续;实行差别存款准备金政策,对村镇银行在场域内吸收的存款,比照农信社缴纳存款准备金;同时对村镇银行给予支农再贷款支持,增强其支农资金实力。
(三)放宽村镇银行发起人必须为银行的限制条件
允许资本雄厚、财务状况良好的资产管理公司、保险公司、证券公司等中外非银行金融机构作为发起人,真正吸引各类资本。
(四)完善支付平台系统
核准村镇银行的行名、行号,批准村镇银行印刷支票,允许村镇银行参加同城票据清算和大、小额支付系统,允许村镇银行开立对公结算账户,同意村镇银行其发起银行的借记卡,畅通支付网络,提高汇划速度。
综上所述,由于村镇银行处于初创阶段,不可避免地面临一些经营运行和发展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为发展的环境问题,涉及政府及有关政策。地方政府和金融政策制定部门应加强对村镇银行的资金支持并综合运用财税杠杆和货币政策工具,发挥存款准备金率、支农再贷款、利率等货币政策工具的作用,定向实行税收减免和费用补贴,引导村镇银行延伸和发展针对农户的金融服务,同时推动和支持担保机构介入,加强对涉农小微企业和“三农”贷款的担保,因地制宜创新担保方式,最大限度地降低和分散村镇银行的信贷风险。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村镇银行;发展;趋势;建议
村镇银行是中国银行体系中的新生儿,它的诞生为原本单一的、缺乏活力的农村金融服务注入了新的活力,是解决我国现有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覆盖率低、金融供给不足、竞争不充分、金融服务缺位等“金融抑制”问题的创新之举。目前,全国各地正在兴起建设村镇银行的。本文主要阐述了村镇银行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提出了发展村镇银行的意见和建议。
1 我国村镇银行发展现状
2006年12月,银监会出台了《关于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更好地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首批选择四川、吉林等六省区进行试点,2007年10月又将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试点扩大到全国31个省份。从2007年3月初首批3家村镇银行开业,到2009年3月初,全国已有97家村镇银行,短短两年时间实现了数十倍的增长速度,而这一数字还将迅速壮大。两会期间,中国银监会主席刘明康表示,银监会对村镇银行的发展目标是2000家,凡是有条件的县都可以有一家。
2 我国村镇银行的发展趋势
2、1 注册资本规模逐步增加
根据银监会《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在县(市)设立的村镇银行,其注册资本不得低于300万元人民币;在乡(镇)设立的村镇银行,其注册资本不得低于100万元人民币。但在目前已成立的97家村镇银行中,注册资本有逐渐增大的趋势。全国第一家村镇银行四川仪陇惠民村镇银行成立时注册资本仅为200万元。而去年年末成立的广东中山小榄村镇银行的注册资本为2.5亿元,规模居全国村镇银行之首。注册资本的逐步增加,主要原因是一方面村镇银行开业之初吸储比较困难,缺乏营运资金;另一方面高额的注册资本可以在短时间内使各项指标满足监管标准,有利于村镇银行拓展业务。
2、2 金融机构发起人范围逐步扩大
村镇银行成立之初,多以当地的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金融机构作为主发起人。同时,外资银行在这轮农村金融机构布点中表现活跃,2007年12月,汇丰银行发起设立了第一家村镇银行,随后它马不停蹄地在重庆大足、福建永安、北京密云和广东恩平设立了5家村镇银行。渣打、花旗等外资银行业巨头也在摩拳擦掌,将目光投向了中国农村的村镇银行,并且在积极布局,设立网点。相比之下,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在这场金融布局中的态度反而不是非常积极,2008年8月,由中国农业银行发起设立的湖北汉川农银村镇银行和克什克腾农银村镇银行在湖北、内蒙古同时成立,开创了国有商业银行发起设立村镇银行的先河。建设银行紧随其次,同年12月在湖南省发起设立了桃江建信村镇银行。截至目前,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均未发起设立村镇银行。
各类金融机构积极发起设立村镇银行,说明了我国银行业整体实力上升,特别是城商行和农村金融机构经过几年的改革重组,资本总量、内控制度等已具备了跨区经营的实力,而发起设立村镇银行正是一个很好的平台,有助于城商行和农村金融机构抢占农村金融市场,实现资产规模的迅速扩张,从而实现跨区域经营。
3 促进我国村镇银行发展的建议
目前,我国的村镇银行已经开办了97家,实现有效贷款40多亿元。但是在村镇银行设立以来,吸储困难、业务品种单一、社会影响低等问题也随之产生,困扰着正在发展的村镇银行。现对村镇银行的发展问题提出以下建议:
3、1 合理限制村镇银行的发展规模
虽然较大的注册资本可以增强防范风险能力。但目前我国已开办的村镇银行多数坐落于贫困的乡镇,业务量有限,容易造成村镇银行单户贷款额度过大,不良贷款压力很大。因此,建议监管部门合理限制村镇银行的资本规模,初次设立时最好不要超过1亿元,以后随着资产规模的可以适当增加,从而达到控制风险的目的。
同时,监管部门应充分考虑各地区经济条件、人文环境、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差异性,以及金融服务需求的多样化,坚持因地制宜,稳步推进。在经济发达地区,可设立多种所有制的村镇银行,采取市场化方式促进民间资本投资参股,促进规模型村镇银行的发育在经济欠发达区域,可设立小型化的村镇银行。
篇4
关键词:村镇银行;农村金融;经营问题;建议
虽然村镇行发展中法人治理初步形成、内控建设也逐步健全,同时业务经营也进一步发展,金融服务也逐步加强,发展势头越来越好,但是仍然在经营的过程中存在各方面的问题。
一、村镇银行经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社会认知度依然不高
一方面社会公众对村镇银行的认可度低。由于村镇银行新成立且网点单一,特别是在发起成立时有部分民企参与,导致社会公众对其认知度和依赖度不够,影响村镇银行发展,另一方面当地政府对村镇银行的认可度低。由于村镇银行目前相比于其他企业的经营规模小,金融供给能力弱,村镇银行受自身经营实力和股本金的限制,不能满足政府对项目的融资需求,从而难以获得当地政府的大力扶助,不利于村镇银行的发展。
(二)目标定位依然不清
村镇银行的利益最优和服务“三农”“双重”目标使其处于“两难”境地:经营目标方面,村镇银行实行的是商业性运作,必须自担风险与自负盈亏,追求利润最大化和投资人的利益最大化,在市场开拓与客户选择时首先考虑资金的盈利性,即考虑资金的经济价值;政策目标方面,村镇银行设立的目的是填补农村金融服务“真空”,引进农村金融领域竞争,加大服务“三农”力度。而农业作为高风险低效益行业,受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影响巨大,影响村镇银行的资金安全和增值能力,村镇银行无高效益项目支持,盈利空间较小,存续前景不乐观。
(三)资产比率和股本总量依然过小
村镇银行作为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做农村工作缺乏经验,加之经营规模小,无营业网点,工作成本高,服务区域受限,市场占有率不高,在提供金融服务与加大农村资金投入方面,短时期内难以与农信社等老的银行机构相比,难以实现农村金融机构良性竞争的初衷,难以取到适度竞争的“鲢鱼效应”。股本总量过小,导致其抗风险能力减弱,存款客户存有顾虑,特别是一些大额资金,影响了其负债业务的壮大。此外,由于受最大贷款户比例限制,对于一些目前经营状况良好并有良好发展势头的中小企业不具吸引力,影响了资产业务的拓展。
(四)政策扶持依然不足
村镇银行有运营成本高、经营风险大、收益周期长、经营利润率低的特点,虽然财政部门对于贷款增量与投向达到相关要求的村镇银行给予贷款平均余额2%的补贴,这对村镇银行的业务发展有一定的支撑作用,但力度不大也不全面:一是国家税收政策扶持不明确;二是当地政府还未建立和落实支农奖励机制,影响村镇银行的支农积极性;三是人民银行在结算、再贷款、贷款规模控制等相关政策对村行的发展不利。
(五)运行环境依然不优
首先是信用环境较差。农村信用环境是农村银行业生存与发展的基础,但目前农村信用环境还不乐观;其次是担保机制缺失。村镇银行信贷资金的有效运作也依赖于农村地区信贷担保体系的完善,农村地区可用担保资源稀少,遏制了农村金融机构的资金供给。目前在我们县乡级担保机构不健全,特别是乡镇一级几乎缺失;再次是民间借贷冲击。民间借贷便利快捷,民间借贷双方就当事人品性及经营项目收益性较为熟悉,所以民间借贷领域的资金往往相对较为安全和盈利性较高,这样对村镇银行拓展信贷业务形成了较大冲击。
二、加强村镇银行建设的三点建议
建议一:强化自身建设,练好“内功”
一是做好宣传工作。可以通过在当地具有较大影响力的报纸、电台等新闻媒体上广告,加大村镇银行的宣传力度,提高知名度。二是提高金融服务水平。村镇银行要本着可持续和健康发展的原则,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强化员工培训力度,不断提高金融服务水平。三是打造核心竞争优势。村镇银行应坚持服务“三农”初衷不动摇,加快信贷产品创新力度,有力支持当地“三农”事业发展,形成特色竞争优势。四是建立长效资本补充机制。村镇银行应制定自身中长期比本补充规划,根据自身业务发展的需要,适时申请增资或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不断提高自身资本金规模,进一步提高自身风险抵御能力,为自身的业务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
建议二:优化政策配套,借好“外力”
一是完善服务功能。人行等有关部门应尽快协调解决村镇银行支付结算难题,畅通结算渠道,完善村镇银行功能,促进其健康发展。二是加大支持力度。要在存款准备率、财政补贴、税收征收、不良资产处置等方面给予村镇银行特殊的优惠政策,促进其加快支农以及自身发展步伐。三是构建诚信体系。有关部门要研究制定适合农村地区的金融保障制度,尽快出台存贷款保险制度,各级政府要着力培育面向农村的金融担保体系建设,为村镇银行安全运营构建良好的外部环境,要强化农村法制建设和诚信文化建设,增强公众法纪观念和道德观念,培育公众良好的信誉意识。
建议三:细化监管服务,当好“保姆”
一是明确风险监管为重点。监管部门要科学开展对村镇银行的风险评估和日常监管,合理配置监管资源,督促村镇银行切实按照“准确分类-提足拨备-做实利润-资本充足率达标”的监管要求,做好风险防范工作。二是保障市场定位为基础。督促村镇银行明确服务“三农”、支持新农村建设的市场定位,均衡发展业务,对偏离这一市场定位的行为,积极采取有效监管措施。三是坚持科学评价为手段。建立对村镇银行支农服务质量的考核体系,要定期或不定期地对村镇银行发放支农贷款情况进行考核评价。
三、结语
要发展适合中国国情、适合广大农村地区不同需求的农村金融,就需要勇于创新和探索,不能光按照老的经营模式,要创造出可持续发展的多种新模式促进农村经济,这样村镇银行的金融业才能发展壮大。
参考文献:
[1]黄庆华.三农贷款难与村镇银行的构建[D].福建师范大学,2007(12)
[2]曹艺,才凤玲,苗闰.关于我国村镇银行经营模式的现实思考[J].中国集体经济,2009(3)
篇5
【关键词】村镇银行;农村金融;机遇;问题;对策
2006年10月,一直在国际上享有“小额信贷之父” 、“穷人银行家”美誉的穆罕默德.尤努斯教授以其在孟加拉创立的世界上第一家乡村银行——格莱珉银行获得诺贝尔和平奖。30年前他看到孟加拉赤贫村民受高利贷商人的盘剥而大为震惊,曾把27美元借给42名赤贫的农村妇女,不久建立起孟加拉乡村银行,经过发展,至今已形成一个有1200个分行、遍及4.6万多个村庄的银行系统,惠及400多万孟加拉农村的贫困人口。尤努斯教授和他所创办的乡村银行通过开展小额信贷业务,使孟加拉大量的穷人脱离贫困。目前,全世界有23个国家仿效格莱珉银行模式建立了自己的农村信贷体系,为农民脱贫致富提供了一个有效的金融渠道。尤努斯教授以其近30年的农村工作实践打破了发展中国家农村金融许多先验性的理论假设。
为了加快农村金融改革,中国银监会在学习借鉴印度、孟加拉国等国家银行业金融机构服务的经验,并在征询了中农办等有关部门建议的基础上,于2006年12月20日正式了《关于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更好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并决定在四川、内蒙古等六省(区)进行试点。2007年3月1日,在四川诞生了中国首家村镇银行——四川仪陇惠民村镇银行。
一、我国村镇银行的特色剖析
村镇银行是指为当地农户或企业提供服务的银行机构,与孟加拉国小额信贷机制不同的是,我国的村镇银行自设立开始,就允许办理存、贷款业务,是一个全新的、专为农民、农业提供金融服务的金融机构。村镇银行是深化我国农村金融机构改革的一项创新之举,在我国的银行体系里面是一个新角色。和商业银行分支机构相比较,它具有一些独有的特色(参见下图)。所以要充分考虑村镇银行与商业银行分支机构的差异,切忌将建设商业银行分支体系的方针政策简单地套用于村镇银行的建设。
二、目前在我国创办村镇银行的机遇
村镇银行就是中国农村金融的毛细血管,目前在中国发展村镇银行势在必行、机遇良好,主要表现如下:
(一)竞争压力小
经过90年代中后期农村金融机构大量裁撤之后,目前我国很多农村地区(特别是乡镇级的农村)处于金融服务空白状态,在农村地区设立村镇银行或信用合作机构的竞争压力比城市小得多。
(二)投资村镇银行的门槛低
按《意见》规定:村镇银行的注册资本要求低(参见上表);业务范围与普通商业银行统一,并准许拓宽;管理人员任职资格放宽,取消高级管理人员任职资格审查的行政许可事项,改为参加从业资格考试合格后即可上岗;在同等条件下,适量选聘具有农业技术专长的人员作为其董(理)事、高级管理人员,或从事信贷管理工作;组织结构相对简单,新设立或重组的村镇银行,可只设董事会,并由董事会行使对高级管理层的监督职能,董事会可不设或少设专门委员会,并可视需要设立相应的专门管理小组或岗位,规模微小的村镇银行,其董事长可兼任行长。
(三)国家将对村镇银行给予各种优惠政策
如按《意见》规定:在农村地区设立金融服务机构的商业银行可享受在发达地区设立营业网点的优先权。如上所述,目前在我国创办村镇银行适逢最佳时机,但村镇银行在创办和发展过程中也会存在一系列不容忽视的问题。
三、目前在我国创建和发展村镇银行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村镇银行的业务开展缺少细则性规定
目前仅有关于村镇银行注册资本运作监控的基本原则,缺少细则性规定。按照银监会有关人士的说法“银监会正在起草新型农村银行业金融机构行政许可实施细则,具体下发日期和受理村镇银行申请日期待定。”这使村镇银行的业务开展缺乏操作依据。
(二)村镇银行的设置范围受到局限
目前仅针对四川、青海、甘肃、内蒙古、吉林、湖北6省实施试点,其它地方暂时不能享受优惠政策。
(三)村镇银行的投资群体受到限制
按《意见》规定:对于非银行企业和个人投资村镇银行的比例限制严格。村镇银行应有1家以上(含1家)境内银行业金融机构作为发起人,持股比例不得低于20%,任何单位或个人持有村镇银行的股份总额5%以上的,应当事先经监管机构批准, 单一自然人持股比例、单一其他非银行企业法人及其关联方合计持股比例不得超10%。如果严格按照此规定执行,公司投资将不能控制村镇银行的经营权,这在一定程度上会使村镇银行缺乏广泛的投资群体。
(四)农村金融市场环境狭小,导致村镇银行的前景未卜
“为穷人提供服务会导致银行经营亏损”这是前几年不少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银行在股改过程中,纷纷将分支机构撤出贫困地区的理由之一。一方面,由于农村地区相对封闭保守,农民的储蓄观念非常传统,缺乏理财观念。另一方面由于村镇银行按经营区域原则上被限定于所属县市或乡村的地域范围内,市场狭小,要受制于当地经济发展状况和居民收入水平,这也是90年代中后期大量农村信用社倒闭的主要原因之一。
(五)村镇银行的资金投向难以保证
成立“村镇银行”的目的是解决农村金融供给不足问题,但由于《意见》中没有明确规定农村新金融机构吸收的存款应全部投向农村,这很可能导致新成立的“村镇银行”将资金投向利润更大的城市地区。
(六)村镇银行的支付结算等问题尚需加以明确
由于“村镇银行”规模较小,数量较多,如何将其纳入支付结算体系,结算渠道是直接纳入当地人民银行还是通过其他金融机构,需要进一步探讨并加以明确规定。而且,按照目前的发行库管理制度规定,多数“村镇银行”明显不符合要求,需要对“村镇银行”能否直接在当地人民银行发行库存取款做出明确规定。同时,需要解决“村镇银行”金融稳定的问题。
(七)农村利率尚未实现市场化制约着村镇银行的可持续发展
农村金融机构的农户贷款往往集中于某一地区或某一产业,面临着较大的自然和产业风险,在缺乏农业保险和抵押品情况下,贷款的风险很大;同时,由于农户贷款金额小、居住分散,贷款交易成本也很高。目前农村金融机构的贷款利率浮动范围在一些农村地区还不足以使农村金融机构获得合理的资产和资本金回报来弥补其成本和风险。这一扭曲利率政策使许多农村金融机构贷款越多,亏损越多,金融机构无法保证其未来的收益。而且管制的利率政策导致了农村金融机构把信贷资金撤出农村,越是贫穷边远地区农村金融机构的这种冲动越强烈。在银监会放宽农村金融市场准入标准的同时,相关政策并未提及农村金融市场利率市场化的问题,这将成为社会资本进入农村金融市场的极大制约。
(八)村镇银行的运行缺乏完善的市场退出机制
实际上,所有金融活动管理只涉及两个问题:一个是金融风险的防范,一个是金融机构的营运。银监会发了一套由6个文件构成的有关农村金融的文件,但这6个文件中,没有退出机制。这就涉及到了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如果这家村镇银行破产了怎么办?
四、实现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村镇银行运行应采取县市级村镇银行 + 乡镇级信用合作组织实施方案
由乡镇级信用合作组织作为一线吸纳组织成员的储蓄存款,各个乡镇的信用合作组织的存款统一存储到县市村镇银行,由县市村镇银行统一调度安排在各乡镇的放款额度,乡镇一线的信用合作组织负责放贷对象的情况调查和催收贷款,在县城和所辖的各乡镇之间实现资金的自由流动。
(二)国家应继续加大对村镇银行政策上的扶持力度
对敢于试水村镇银行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和投资者而言,他们心里盘算的并不完全是“扶贫”,赚钱才是最终的目的。政府要创造一个可持续的农村金融商业环境,在农村基础设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农村教育和医疗等方面加大财政支持力度,让农民有能力来利用金融服务,这是从大处着眼的补贴。
(三)解决农民贷款难的问题是保障村镇银行长期发展的根本举措
建议成立代表农民利益的专业合作社或综合合作社,成立担保公司帮助农民贷款。
(四)防范金融风险,建立和完善村镇银行的退出机制
应尽快在我国建立能惠及村镇银行的存款保险制度,建立村镇银行的联合银行。
(五)我国村镇银行的运行可借鉴中国扶贫基金会的成功经验
中国扶贫基金会在一些贫困县搞小额信贷的试点,在为贫困农户提供小额信贷的同时,还为他们提供技术培训发展生产,帮助他们提供销售渠道,因此贷款的效益比较高,贫困农民因为拿到贷款而普遍增加了家庭收入。另外贷款利率也高于银行、信用社的利率,有权势的非贫困户自然不会选择,保证了贷款的合理投向;其次招聘的信贷员都是经过专业培训的当地农民,对他们不发基本工资,其报酬是从他们收回的每一笔放款利率中拿出的一部分。由于他们对农户的信誉情况了如指掌,所以几乎没有不良贷款。另一个是建立了会员升级的激励机制,一级会员可以贷款1000元,如果按时还款,就可以升为二级会员,二级会员可以贷款2000元,如此可以升至五级会员,五级会员可以贷到1万元。因此农民的还款率非常高,基本按期还贷,没有呆账。
(六)建议从经营布局上对金融机构进行调整,以此支持村镇银行的发展
如果哪个地方要发展村镇银行,那么那里的商业银行就应该逐步撤出,让富裕起来的农民将闲钱存到村镇银行或者为农民服务的信用社,给这些金融机构一个吸纳资金的市场空间,促进这些金融机构的良性循环,更好地为农民提供贷款服务。
(七)农村金融市场的利率放开步伐应加快
涉农贷款应在利率覆盖风险的原则下进行,即借贷利率要能覆盖贷款业务的全部成本。发展农村金融,在现有的利率环境下是不行的,只会导致金融机构继续“脱农”。提供农村金融市场正常运行的环境,最重要的就是利率环境。很简单,农村金融要有利可图,才会吸引机构进入。4月10日,《金融时报》头版文章《正确理解农村金融市场的高利率问题》,可能暗示央行将加速放开农村金融市场利率步伐。
五、结语
尽管面临各种难题,但就目前的发展形势来看,村镇银行依然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村镇银行的设立,对引导当地民间借贷健康发展、抑制高利贷会发挥重要的作用,这将有效地改变农村地区的金融环境。可以预测,村镇银行将与农村信用社等农村金融机构一起,共同在竞争中发展壮大,最终将真正位于功能完整的主流金融机构之列。 参考文献
[1]梁志宏.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研究[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2,(8).
[2]鲁靖.农村金融行为与创新研究[J].农业经济,2005,(2).
[3]罗春玲.农村金融体系的制度创新[J].改革,2005,(2).
[4]黄孝武.论我国民间金融的治理[J].中南财经大学学报,2004,(6).
篇6
关键词:反洗钱;村镇银行;问题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12)10-0034-03 DOI:10.3969/j.issn.1003-9031.2012.10.09
近年来,村镇银行在我国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作为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村镇银行促进了农村经济金融的发展;但是,面对日益猖獗的洗钱犯罪行为,村镇银行由于受到各种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在反洗钱工作开展中遇到了不小的挑战。以海南为例,到目前为止,其辖内的村镇银行初步建立了反洗钱内控制度,搭建了反洗钱机构,已着手开展了客户身份识别、风险识别等工作,也在一定程度开展了大额交易和可疑交易报告工作。然而,村镇银行反洗钱工作仍存在若干问题,亟待解决。
一、村镇银行反洗钱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各村镇银行反洗钱工作虽已正式开展,但在反洗钱义务的全面履行上,各村镇银行仍存在不少问题。
(一)反洗钱内控制度建设较为薄弱,执行力度不足
一是内控制度不够健全。有4家村镇银行的反洗钱内控制度不够健全,制度中缺少明确的大额交易和可疑交易报告工作流程或客户风险等级划分规定等核心内容。二是制度内容不符合现行法律规定。有2家村镇银行的个别内控制度依据的是2003年颁布、2006年已废止的《人民币大额和可疑支付交易报告管理办法》,2007年3月开始施行的《金融机构大额交易和可疑交易报告管理办法》并未予以体现。三是内控制度未得到有效执行。2011年,人民银行推行“两管理、两综合”工作以来,新成立的村镇银行在申请加入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管理与服务体系时便会初步订立反洗钱内控制度,但有4家村镇银行未严格执行其内控制度。
(二)反洗钱组织机构成员职责规定不明,实际运行效果有限
其一,反洗钱工作领导小组未覆盖所有业务部门。如某村镇银行内设营业部、办公室、市场营销部和风险管理部等四个部门,但反洗钱组织机构的成员只包括营业部,未涵盖其他业务部门。其二,反洗钱组织机构各成员职责规定不明。有2家村镇银行虽建立了反洗钱工作领导小组,明确了小组成员构成,但各成员的反洗钱职责并未根据业务发展明确规定,无法确保组织机构的有效运行。其三,反洗钱组织机构未得到实际运行。有3家村镇银行自开业来从未开展过反洗钱工作领导小组会议讨论部署相关反洗钱工作,也未见在实际操作中给予反洗钱工作有效地指导。
(三)客户身份识别和资料保存工作执行不到位,难以全面了解客户真实身份
首先,未有效开展客户身份识别工作。有6家村镇银行的个人客户开户申请表格式中缺少“职业”、“国籍”、“性别”、“有效期”等基本的身份信息;另外2家村镇银行虽设计了相关表格,但信息登记不完整,部分客户的 “职业”、“常住地址”等信息并未登记。对于证件失效或即将失效的客户,有7家村镇银行表示未有可靠手段予以发现和提示。其次,有3家村镇银行自开业以来一直未对客户开展风险等级划分工作。再次,登记留存的客户基本身份信息资料不完整,个别村镇银行留存的部分客户身份证复印件模糊不清。
(四)反洗钱业务系统有待完善,大额交易和可疑交易上报力度亟需加强
第一,反洗钱业务系统不够完善。有2家村镇银行尚未建立反洗钱业务系统或借助于发起行可靠的业务系统来上报大额交易和可疑交易。有4家村镇银行反洗钱业务系统设计存有缺陷,如系统不能自动提取大额交易和可疑交易、无法提供已上报交易的查询比对、未设计可疑交易补录功能等。第二,未按要求上报大额交易和可疑交易报告。有3家村镇银行自开业以来已发生不少大额交易,但一直未提交大额交易报告;有2家村镇银行对反洗钱业务系统自动提取的可疑交易直接上报到反洗钱监测分析中心,并未对这些可疑交易进行更多的人工分析。第三,未按规定留存可疑交易人工分析记录。有3家村镇银行表示会对系统提取的可疑交易进行人工分析,主动筛选剔除系统提取的异常数据,但都无法提供可疑交易的人工分析记录。
(五)反洗钱培训力度不足,员工的反洗钱意识和业务知识较为薄弱
有4家村镇银行未自行组织开展过反洗钱培训,培训主动性和力度不足。半数以上村镇银行高管和业务人员的反洗钱意识不足,对反洗钱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只关注业务拓展和经营效益。员工总体的反洗钱知识较为薄弱,部分反洗钱岗位人员对于基本的反洗钱“一法四规”和具体工作内容都不清楚。与其他银行机构相比,村镇银行从业人员总体上的反洗钱意识和业务知识都存在较大的差距。
二、政策建议
针对各村镇银行反洗钱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笔者建议从以下四个方面予以完善:
(一)完善相关法律规定,严格村镇银行准入要求
村镇银行的反洗钱意识总体上较为薄弱,这与相关法规在村镇银行准入环节的反洗钱要求缺失有关。目前,村镇银行准入执行的是2007年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下发的《村镇银行组建审批工作指引》,并没有把反洗钱工作纳入村镇银行准入条件。2011年,人民银行开展“两管理、两综合”工作以来,虽然加强了对包括村镇银行在内新设金融机构申请加入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管理与服务体系时的反洗钱内控制度审核,但毕竟不是法规层面的准入要求。因此,建议有关部门将反洗钱工作作为一项硬指标纳入村镇银行的准入条件之中,作为一项刚性要求,使村镇银行在准入环节就意识到反洗钱工作的重要性[1]。
(二)加大对村镇银行的政策扶持力度,协助完善其反洗钱业务系统
海南省各村镇银行的经营规模普遍较小,正处于起步发展阶段,各项业务系统尚未完全配齐,而开发一套完整的反洗钱业务系统需要较大的支出,受自身资金实力的限制,要在短期内完善反洗钱业务系统的确有一定困难。鉴于村镇银行对地方经济,尤其是小微企业和“三农”的金融支持作用,建议相关部门在村镇银行反洗钱业务系统开发和配套上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或将村镇银行上缴的税费按一定比例返回,用以支持村镇银行反洗钱业务系统的开发和完善。发起行也应在入股时明确反洗钱系统的配套资金注入或代为开发反洗钱系统,以满足村镇银行反洗钱工作开展的技术需求。
(三)强化对村镇银行的监督检查,提高村镇银行反洗钱工作执行力
根据人民银行“两管理、两综合”工作要求,加大对村镇银行申请加入人民银行金融管理与服务体系时反洗钱内控制度和组织机构的审核力度,确保村镇银行在开业初期便建立较为完善的内控体系。通过非现场监管评估、现场走访、高管约谈、书面质询、现场检查等多种监管方式,使村镇银行认真贯彻落实反洗钱法律法规,提高反洗钱内控制度的执行力。对虽经多次检查,但反洗钱工作依然不力,推而不动、督而不办的,依据《反洗钱法》从严从重处罚。
(四)加大反洗钱培训力度,提高村镇银行从业人员反洗钱业务素质
一方面,建议人民银行将村镇银行尽快纳入反洗钱远程标准化培训计划,力争在短期内对现有村镇银行反洗钱专兼职人员进行全面轮训和资格认定工作,同时加强反洗钱业务的日常培训和指导,全面提高其反洗钱业务素质。另一方面,各村镇银行应主动加强对反洗钱业务知识的学习和培训,将反洗钱工作融入日常的业务经营中,并纳入各行的绩效考核体系,充分利用各行晨会、例会、反洗钱工作领导小组会议等方式集中组织学习,并鼓励员工利用业余时间自我学习,并定期组织业务知识考核,切实提高全行员工的反洗钱意识、知识和技能。
篇7
关键词:农村金融;村镇银行;金融发展
自2006年底中国银监会放宽农村金融机构准入政策后,我国村镇银行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截至2009年6月末已成立了100家,其中相当部分村镇银行已实现盈利分红。日前,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部课题组对安徽省村镇银行运行情况开展了专题调研,调研结果集中显示两个问题:一是村镇银行确实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农村金融服务,完善了农村金融体系,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二是村镇银行普遍存在社会认同不足、可贷资金缺乏、税收压力大、资金外流严重等问题,政府仍然需要加大扶持力度。
一、安徽省村镇银行信贷发展现状
2009年,全省银行业资产总额同比增长29.2%,增幅创近年来新高;利润总额同比增长11.4%,盈利能力进一步提升;不良贷款率为5.1%,较年初下降2.4个百分点,资产质量持续改善。其中农村金融机构发展较快:农村合作机构的数目达到2945家,从业人员27612人,资产总额为2517亿元,资产总额较08年同期增加了30.69%。另外,农村新型机构的数目达到了127家,从业人数841人,资产总额达到63亿元。对于农村新型金融机构,虽然我省起步较晚,但是发展速度却十分迅速。在各级人民银行大力推动下,全省10家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累计发放6.2亿元农民工返乡创业贷款,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对安徽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但是从全国的普遍情况看,包括村镇银行在内的各种金融机构对农村地区投入的贷款总量仍然不足:对比全部金融机构的各项贷款余额增幅,村镇银行的贷款总量呈现出增幅小、总量低的特点。在这一点上,安徽省村镇银行也不例外。虽然人民银行在支持村镇银行信贷发展方面做出了许多努力,出台了一系列相关鼓励政策,但是收效甚微。
二、村镇银行信贷发展的制约因素
(一)吸储能力与资金需求存在较大差距
村镇银行进入农村市场的时间短,开设的网点少,很多群众对村镇银行的认同感不足,感觉到把钱存在村镇银行“很不安全”,许多村镇银行的可贷资金量始终很少。根据有关资料显示:截至2009年6月,全国金融机构存款余额为58万亿元,而同期村镇银行的存款余额为130亿元,仅占0.022%。
与村镇银行可贷资金的明显不足形成强烈对比的是广大农户对贷款的旺盛需求。以安徽凤阳利民村镇银行为例,截至2009年5月,存款余额9315万元,贷款余额7729万元,存贷比高达83%。明明有着很好的投资眼光和投资计划,但由于资金缺乏而只能眼睁睁看着奔小康的机会溜走,这样的现象并不少见。
(二)无抵押品作保证,贷款难以及时全额回收
农民的收入在很大程度上主要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方面,农产品产量高低和土地质量的好坏,以及天气状况的适宜程度密切相关。而土地质量的优劣只有农户自身最清楚,村镇银行不可能为每一块土地做评估。再者,天气状况变幻莫测,让村镇银行去预测农产品的收成更加不可能。另一方面,国家开放农产品收购价格的政策,让价格由市场来决定,农民的收入与市场的变动息息相关。农产品价格的随行就市增加村镇银行评估农户还款能力的难度,再加上村镇银行和农户间难以避免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使得贷款效率变得更低,违约风险增大。
农民群众大多属于低收入群体,要求其向村镇银行提供担保物或者收入证明,既不现实也不可行。另外,根据国家规定,农民的土地属于国家或者集体,农民对土地没有占有权,土地不能算作农民的财产用来抵押贷款。而农民在其宅基地上加盖的房屋没有产权,不能被用于向银行抵押。村镇银行向农民贷款毫无保障,到期连本金的回收都存在巨大风险,更别谈盈利的问题了,村镇银行的发展举步维艰。
(三)村镇银行贷款品种单一,手续繁琐
村镇银行面向农民进行的贷款,品种单一,基本都是是小额的和短期的。从额度上看,作为银行,优先考虑风险问题,向单个农户的贷款额越高,所面临的违约风险就越大,银行不愿意提供资金;作为农户,优先虑增收问题,能得到越多的贷款就意味着更好的大棚,更大的鱼塘,更优质的化肥,来年的收成就可能更好,农户想从银行贷到尽可能多的钱。当这两方面的矛盾相遇,就会出现银行有钱惜贷,农户无钱想贷的困境。一方面,是资金闲置得不到充分利用。另一方面,是资金需求得不到满足。这样的资金配置方式显然是帕累托无效的。
村镇银行作为正规的金融机构,发放贷款必须按章办事,其信贷业务有一套完整的审核制度,这样的制度执行起来往往会使农民在申请贷款时会感觉到操作繁琐,麻烦重重,再加上贷款的审批还存在一定的时滞,很多时候是当贷款经过层层审批最终真正拿到农民手里时,投资的大好时机已经错失,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农民贷款的积极性。
(四)村镇银行在宣传方面力度不够
在广大农民心中,普遍存在这样的思想:只有四大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工商银行、农业银行)才算是真正的银行,村镇银行并不是正规的银行。农村的消息相对比较闭塞,在广大农村地区,尤其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对村镇银行感到很陌生,不接受甚至抵制村镇银行的情况时有发生。新事物被接受是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然而在今天,国家的经济需要加快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亟待提高,让农民尽快从心底里接受村镇银行,不仅关系到农民自身的利益,更关系到城乡同步发展战略的实施,关乎社会稳定。
三、关于村镇银行信贷发展问题的建议
同所有的新生事物一样,村镇银行在发展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遇到一系列的问题,我们应该以积极的态度去面对处理这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在体制方面,我们要审慎地、有计划地改革;在经营管理方面,我们要虚心向省外甚至国外的先进经验学习,引进优秀的管理人才;在风险控制方面,我们要大胆地解放思想,鼓励创新,利用各种可以利用的资源,最大程度的降低村镇银行的经营风险。下面笔者将就上文中所述的问题,提出几点建议。
(一)村镇银行应拓宽存款来源
首先,村镇银行要解放思想,勇敢地走出去,走进农户家中,走到乡镇企业中,改变以往被动揽储的方式,将“在家等”转变为“上门找”;其次,村镇银行应该将乡镇企业作为揽储的工作重心,尽可能多地吸收企业暂时闲置的资金,并将这些资金运用到农户小额贷款中,这样既可以让闲钱变活,为村镇银行和乡镇企业创造收益,又能缓解农民贷款难的局面,切实解决农民的实际问题。。
(二)改变对抵押物的态度,创新还款方式
虽然我国法律规定农村土地的使用权不能用于银行抵押,但是村镇银行可以考虑以事先签订协议的方式,允许农户使用未来的收成或者土地若干年的使用权作为还款保证。如由村镇银行先把钱贷给农户,让其先进行生产,待到丰收的季节之后,再将所贷款项如数补齐。如果遭遇农作物歉收或市场行情不好,银行可以依实际情况适当延长农户还款期限或允许其分期还款,不能因偿还银行贷款而使农民陷入贫困的境地。如果出现农户恶意拖欠的情形,银行可以先采用说服教育的方式进行规劝,在劝说无效的情况下,根据事先签订的合同,收回土地的使用权,将其转租给他人,以租息抵偿款息。
(三)开拓思路,立足农村发展,推出适合农户的贷款产品,提高服务质量
村镇银行设立的目的在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只有农民最了解农民”,村镇银行有着其他各类商业银行都没有的天然优势:它每天与有着各种资金需求的农户面对面地交流,在第一时间了解农村发展的动态,掌握着农村金融的第一手资料,清楚农户最切实最迫切的需求。这些都是农村发展和农村经济建设宝贵的资源。利用好这些资源,拓展业务开发新产品,提升村镇银行的专业化水平和市场竞争力,为农民提供更全面更周到的金融服务,努力实现“金融产品多样化,金融服务专业化,金融管理人性化”。
(四)加强宣传,让农民真正接受村镇银行
各级政府都应该有这样的意识:农村经济发展的中心是农村金融,而构建完善的农村金融体制的关键在于建立完善的村镇银行体系。一方面,利用各种媒体,包括报纸、广播、电视等的力量,在农民群众中广泛宣传村镇银行,包括其开办的目的、宗旨、服务的对象、服务的方式,让广大农户真正了解村镇银行。另一方面,村镇银行本身也应该主动出击,利用其身处农村的优势,在乡里、村里,利用农闲时间开展村镇银行知识普及讲座,用通俗的语言向农民们讲述投资理财的重要性和意义。既丰富了农民的农闲生活,又开拓了农村市场,为积累客户资源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五)村镇银行的健康发展,离不开政府有关部门的支持
村镇银行刚刚进入快速发展的重要时期,政府应当从资金,政策等多方面给予其帮助。首先,政府应加大对村镇银行的财政支持力度。鉴于村镇银行服务对象多为农户,贷款利率低于商业银行这一特殊性,政府财政上应给予村镇银行一定的利率补贴;其次,现阶段要求村镇银行完全实现商业化运作,自负盈亏为时过早,财政应在银行员工工资上进行适当的补贴;再次,政府应当在政策上给予相应的扶持,如对村镇银行的营业税率予以一定程度的降低,简化相关金融业务的行政审批程序等。
村镇银行是农村金融体系的核心部分,而农村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农村金融的保障。2010年1月,国务院正式批复《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标志着安徽沿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纳入国家发展战略。对安徽的发展来说,这是一次难得的机遇。安徽是农业大省,农村经济的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尤为重要。所以,我们应充分利用村镇银行这一解决农村金融发展问题的重要途径,助力农村经济发展,切实改善农民生活。
参考文献:
1、2009年安徽省金融运行报告[R].
2、郑圆.建设银保融通机制,激活农村金融“链条”[D].安徽财经大学,2010.
3、潘婷.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债务可持续性分析――以安徽长丰县为例[D].安徽财经大学,2010.
4、李海娣,丁文丽.关于加快云南省农村金融体系改革的思路[D].云南师范大学,2010.
5、兰虹,郑兴渝.农村金融的区域差异与农村经济的协调发展[D].西华大学,2010.
6、忠.农村小额信贷需要拓展:路在何方[D].安徽财经大学,2010.
7、庞欣新.中国农村信贷政策的分析与建议[D].澳门大学,2007.
篇8
关键词:村镇银行 可持续发展 定住战略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09-198-02
几乎所有的农村金融机构的经营者都有这样一个共识:必须首先保持商业上的可持续性,才谈得上为“三农”服务。因此,部分村镇银行为了保持可持续发展和盈利性的需要,在经营过程中逐渐偏离服务“三农”和支持新农村建设的办行宗旨,寻求新的市场定位。本文将从对村镇银行市场定位战略分析解读出发,分析目前村镇银行在经营中面临的问题及劣势,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使其在履行好服务“三农”宗旨的同时保持其可持续发展。
一、村镇银行的定位战略分析
商业银行的市场定位战略是指银行根据自身特点,扬长避短,选择、确定客户一产品一竞争地(C--A--P)最佳组合的系统步骤和方法,以达到银行资源的最优配置和最佳利用。利用“C-A-P"模型,可以对村镇银行的定位战略进行全面的分析解读,以便村镇银行更加明确自身定位,真正地立足农村区域,服务“三农”。
1.客户定位。村镇银行主要为当地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提供金融服务。主要是农村小企业和农户,而大中型商业银行则主要面向城市高中端企业客户。这种差异化的市场定位为村镇银行带来了集中经营的优势。农村小企业和农户的信贷需求特点与村镇银行规模小。贷款资金来源于当地的特点相吻合,而且村镇银行的服务宗旨是服务“三农”,这在服务的过程中容易建立共存共荣的关系。
村镇银行的基本体制特征在于村镇银行的“村镇性”,集中表现在它是依托所在村镇社会地缘人格信任关系网络开展信用中介活动。利用有利的人缘和地缘,充分了解客户各方面一情况,从而能更顺利的开展信贷业务,解决客户的需求。
同时村镇银行的存在和发展成为农村企业、农户能否顺利获得发展需要的资金支持的重要条件,而农村企业、农户的资金需求也是支撑村镇银行在农村金融市场持续发展下去的重要支柱。二者的相互依存也是国家大力支持发展村镇银行的理由。所以。村镇银行在坚持服务“三农”的过程中可以牢固自己的长期客户群。
2.竞争地定位。村镇银行以县域或乡镇作为自己的主要竞争地,容易获得人缘地缘优势。
首先,村镇银行是县域或乡镇土生土长的“草根银行”,而且这些县域或乡镇可能经济不发达,所以更能获得当地政府和居民的支持,更易于与客户沟通,在建立和保持业务合作关系方面具有优势。
其次,村镇银行的存款客户主要是县域或乡镇的涉农企业和农户,他们的存款利率敏感性低,短期内存款余额可能有所波动,但是长期相对稳定。这部分活期存款为村镇银行提供了廉价且稳定的资金来源,是村镇银行保持流动性的“核心”。同时村镇银行是在国家政策支持下成立的以服务“三农”为宗旨的银行。更容易得到当地小企业和农户的支持。
再次,村镇银行将吸收的存款继续投入到该地区,因而可以解决资金运行中的“虹吸”现象,有效防止农村地区金融空洞,同时使资金继续留在农村,在维护金融债权等方面易于得到政府部门的积极协助。
此外,有利的人缘地缘有助于村镇银行的风险识别,便于开展高风险的涉农企业贷款。由于村镇银行对目标实行集中经营,又拥有天然的地缘人缘优势,因而比大银行具备更有利的信息优势,大大缓解“信息不对特性”问题。
3.产品定位。村镇银行的发展一定程度上依赖村镇区域内零星小额存款,同时又要服务农村,提供小额信贷。而“三农”的自身特点决定了村镇银行的服务不能复制大型商业银行的做法。村镇银行的产品服务应该充分考虑小企业和农户的需求,分析自身将要服务的对象,比如小企业或农户的经营特点,贷款期限、贷款投向、贷款方式等因素,通过服务对象分析,就能“量体裁表”提供个性化的小额信贷等金融产品,同时利用自身的人缘地缘优势,更易开展产品服务。所以,个性化服务已成为村镇银行最重要的竞争优势,通过提供个性化服务,村镇银行能够将业务从大银行中吸引过来。
二、村镇银行发展中存在的劣势
国家对于村镇银行的定位是在农村地区设立的主要为当地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服务的金融机构。从客户、竞争地及产品三方面来看,村镇银行确实具备一定的优势,但是在村镇银行实际的运营过程中,还存在着劣势。
1.追求利润与支农目标相矛盾。关于村镇银行不村镇的问题。主要是由于贷款投向。村镇银行是为服务三农而存在的,但村镇银行要生存下去必须要盈利,而农产贷款的风险高、成本高、利润低。单靠农户贷款基本无法实现盈利,县域中小企业的贷款需求有很多,利润也比较高,所以出现为三农服务的村镇银行,农户贷款倒成了其次。从调查数据可看,四川惠民村镇银行所在的仪陇县中小企业极少,县城经济不发达,收入主要来源于传统农业和农民外出务工,因而惠民村镇银行被迫通过种种途径下乡开拓市场。截至2009年末,该行向农户、个体工商户、村镇居民发放贷款9676万元,占全部贷款的83.45%,向农业小企业发放贷款1919万元,仅占全部贷款的16.55%。
2.吸储难度高,存贷比持续高住运营。村镇银行中部分设立于农村贫困地区,受地域自然条件和开放程度等限制,这些地区的居民收入水平不高,农民和乡镇企业闲置资金有限,客观上制约了村镇银行储蓄存款的增长。吸存难的一个客观原因是网点少、支付结算功能太差。
银监会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09年末,已开业的172家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其中148家为村镇银行)吸收存款269亿元,贷款余额181亿元,存贷比为67%,低于75%的监管高限。但事实上,村镇银行的存贷比普遍高于75%,甚至出现倒挂现象。
3.结算网络不畅。缺乏齐全的配套设施及政策。虽然村镇银行可以办理国内结算、办理票据承兑与贴现、从事银行卡业务等,有条件的村镇银行要在农村地区设置ATM机,但是从目前看,村镇银行并不能办理结算、票据承兑及发放银行卡业务。同时针对村镇银行的财税扶持政策并不配套,比如,同是服务“三农”。农信社按3%交营业税,村镇银行则要按5%交,农信社所得税暂时免征或减半征收,村镇银行则要全额上缴。
4.金融风险相对严重。一是服务对象风险。银监会强调,村镇银行发放贷款应首先充分满足县域内农户、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由于涉农贷款的风险高、数额小。村镇银行信贷支持的主要对象为农民,农民的收入采源对自然条件的依赖性很强,而且抵御自然灾害
的能力弱,在农业保险体系不健全的情况下,村镇银行的信贷资金存在严重的风险。同时村镇银行发放的贷款多以信用贷款为主,极易形成信贷的道德风险。二是自身经营风险。村镇银行尚处于萌芽阶段,规模较小,实践证明:规模过小的金融机构难以存活。作为农村金融机构,村镇银行与其他商业银行一样会遇到一些问题,如贷款风险偏高、呆坏账可能性比较高等。
三、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篇9
【关键词】 村镇银行 河南省 发展 对策建议
一、河南省村镇银行发展的情况
河南省在 2008 年 6 月16日成立第一家村镇银行――栾川民丰村镇银行。2012年5月26日,银监会《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银行业的实施意见》,将村镇银行主发起行的最低持股比例由20%降低到15%。受此利好影响,河南组建村镇银行的步伐进一步加快。截至2013年5月末,河南省开业村镇银行56家,筹建3家,另有4家已获得银监会正式备案。2012年,全省村镇银行新设支行39个,新覆盖28个县(市),18个省辖市实现“全覆盖”,其中5个省辖市实现了县域“全覆盖”。河南省村镇银行正在规范管理中加快发展。2012年,全省村镇银行资本金增长102%,盈利增长175%;69个县(市)设立村镇银行,占全省县(市)总数的64%。按照河南省银监局对农村金融机构总体工作安排计划,全省村镇银行数量要达到100 家左右,争取实现县域“全覆盖”。
二、河南省村镇银行发展中面临的问题
1、相关扶持政策力度不够,配套改革滞后
(1)相关扶持政策力度不够。一是在税收政策方面,营业税优惠幅度不大,目前村镇银行执行3% 的营业税率,且5万元以下的小额农户贷款才适用减免税政策。在所得税方面,村镇银行没有优惠,但农村信用社暂时免征或减半征收。二是补贴方面,对村镇银行定向费用补贴的政策时间短,仅限于2009―2011 年,并且要求也高,必须达到存贷比大于50%,实现贷款余额同比增长。按照这一规定,实际上村镇银行开办的前两年是享受不到的。财政对农业银行、农信社发放农业贷款进行贴息,对村镇银行发放农业贷款则没有相关规定。
(2)配套改革滞后。一是我国没有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农村居民还是愿意把钱存入邮政储蓄银行与农村信用社,影响了村镇银行的吸收存款的能力。二是农业保险制度不完善,且农业又具有弱质性,导致村镇银行发放贷款的风险较大。三是对村镇银行的利率管制多。
2、吸收存款难,且融资渠道较窄
(1)吸收存款难。一是社会信誉认知度低。河南村镇银行成立只有五年多的时间,是个新生事物,且资产规模较小,资金实力弱,再加上绝大多数村镇银行只有一家经营网点,品牌影响力极其有限,导致农民不愿意把钱存到村镇银行。二是村镇银行基本上都是设立在县城,资金来源主要是农村居民和乡镇企业的闲置资金,而它们的闲置资金较少,客观上限制了村镇银行的发展。三是结算功能不健全。目前河南村镇银行基本上未加入中国人民银行的支付清算系统,也没有加入银联,不能发行银行卡,不能实现银行间的直接汇兑,不能异地存取款,不具备开具票据的条件等等,使得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存取款非常不方便,也直接导致村镇银行吸收存款难。
(2)融资渠道较窄。一是《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限制了非银行性金融机构及其他社会民营资本的资金投入份额,使得村镇银行无法融通更多优质资金。二是村镇银行发行债券资格受限,不能发行、买卖金融债券,即不能通过发行债券的方式进行融资。另外,村镇银行只能向当地金融机构拆借资金,不能进入全国银行间拆借市场进行交易。
3、风险较大且控制能力差,监管力量薄弱
(1)风险较大且控制能力差。一是信贷风险较为突出。第一,农业生产易受自然条件的影响,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当借款人无法获得预期的收入时,村镇银行就面临借款人不能按期还款的风险。第二,河南村镇银行发放的贷款,普遍存在“无抵押”贷款现象。第三,大多村镇银行没有建立一套完整而科学的信用指标评价体系,缺乏对客户的信用评价制度,贷款业务中存在大量的控制盲点。二是风险控制能力差。第一,与其他银行相比,村镇银行注册资本要求低,通过对河南省内的村镇银行进行调查发现,其资本金数额较小,抗风险能力差。第二,河南村镇银行组织机构不完善。虽然大多数村镇银行成立了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及高级管理层,但部分村镇银行的董事长、行长及监事长由主发起行高管兼任。另外,多数村镇银行没有成立内部审计委员会,也没有专职的审计人员,稽核监督机制不完善。
(2)监管力量薄弱。作为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村镇银行,一方面,由于市场准入门槛相对较低,另一方面,各地政府设立村镇银行的积极性较高,所以河南村镇银行机构数量增加较快。然而县域监管力量比较薄弱,这是因为由于监管办的整合,有的部分县城没有监管部门,而有监管部门的县城,由于普遍存在人员少、监管任务重等问题,对村镇银行的监管也难以到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对村镇银行的监管质量。
4、金融创新能力不足,业务发展受限
一是绝大多数村镇银行存在缺乏个性化金融产品、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在实际工作中,一般的做法是很多村镇银行的发起行将信贷技术“移植”到村镇银行,缺乏成熟和符合自身实际的范例作参考;或者与当地信用社开展的业务基本重合,具有趋同性。相比村镇银行,信用社经营规模大,资本实力雄厚,网点众多,这大大降低了村镇银行在农村地区的竞争力。二是受监管部门资本充足率、存贷比率、单户贷款占比等多项指标限制,业务难以有效拓展。另外,村镇银行经营的业务具有“分散、小额、频率高”的特点,所以,村镇银行存在规模不经济问题,经营成本较高,可持续经营难。
三、完善河南省村镇银行发展的对策建议
1、加大政府支持力度和完善相关配套措施
(1)加大政府支持力度。一是给予村镇银行税收优惠政策。建议对于初创期的村镇银行,五年内免交营业税和所得税,营业满五年以后,可以执行较低营业税率和所得税税率。二是给予村镇银行更多的财政补贴和资金支持。对村镇银行的涉农贷款给予定向补贴和增量奖励,提供再贷款的政策支持等。
(2)积极推进相关配套改革。一是应尽早推出存款保险制度,完善市场退出机制。存款保险制度的推出可以降低村镇银行的流动性风险,避免个别村镇银行破产倒闭引起存款人挤兑;还有助于提高村镇银行的信誉,增加吸收存款的能力。二是扩大村镇银行存贷款利率上下浮动幅度。允许村镇银行根据借款人的风险状况、资金供求状况、当地经济的发展水平情况等自主确定存贷款利率,合理定价,实现自身财务可持续发展。三是完善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可以降低农业生产的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减少灾害对农民、农业生产的影响,促进农村金融市场的培育和发展。四是加快农村信用体系的建设。健全的农村信用体系有利于降低村镇银行的经营风险。
2、积极拓宽资金来源渠道
一是村镇银行要积极拓宽存款资金来源渠道,这是实现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本文认为,要加大宣传力度,采取多种形式让农民了解村镇银行的性质、经营方式、服务对象和产品等,使其赢得广大农民的信任和支持,从而提高社会信誉度。另外,地方政府也要积极引导,借助官方信誉,消除公众对村镇银行的疑虑。同时村镇银行要提高业务服务水平与质量,在业务量较大的地方增加营业网点,为广大农民、乡镇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提供更便捷的金融服务,吸引他们闲置资金的存入。二是通过多种多样的融资方式,来增加村镇银行的资金来源。鼓励村镇银行向农村信用社、邮政储蓄银行及其他商业银行通过市场机制进行拆借资金,增加中国人民银行对村镇银行发放支农再贷款,支持村镇银行通过发行债券、票据,甚至上市等形式进行融资。
3、尽快加入中国人民银行支付结算系统
村镇银行只有根据广大客户的需要,能为客户提供安全、快速、便捷的支付结算服务,满足客户的基本需求,才能争取更广泛的客户资源,增加存款资金的来源。因此,要尽快协调解决好河南村镇银行支付结算难题,完善结算网络系统,指导其加入中国人民银行大小额支付系统、清算系统、账户管理系统,加入银联系统等,畅通支付结算网络,为客户提供方便。同时,支付结算系统的畅通也可以使村镇银行能够与其他金融机构之间开展同业拆借,增加村镇银行的主动型负债,拓宽融资渠道。
4、完善风险管理体系
一是防范信用风险。村镇银行必须根据自身情况,研究并建立一种科学有效,适应农村金融环境的农村信用评估方法。同时,要积极探索多种担保、抵押方式。另外,尽快让村镇银行接入人民银行的征信系统,这样就能够查询人民银行征信系统中企业与个人的信用状况,而且要逐步将村镇银行的农村企业、农户信用信息导入人民银行征信系统的数据库。二是加强内部管理,完善村镇银行的内部控制制度。完善贷款风险管理制度,如建立多部门组成的贷款审查委员会,实行多部门审批制,防止信贷风险的发生;设立审计部门,配备专门的审计稽查人员,进行定期与不定期的专项检查,防范操作风险与财务风险等风险的发生。三是加强村镇银行的监管。监管村镇资本充足率、不良贷款率、存贷款比率等指标状况,村镇银行要控制好规模扩张的步伐,确保稳健经营;监管村镇银行在发放贷款时是否坚持“小额、流动、分散”的信贷原则,信贷资金是否用于支持三农和小企业发展等。银行监管部门既要监管村镇银行内部管理机制的运作情况,又要完善其信息披露制度,同时还要与地方政府、人民银行做好协调工作,防止互相推托,出现监管上的“真空”。
5、明确市场定位,创新金融产品与服务方式
一是村镇银行要明确市场定位,应以服务“三农”为宗旨,在认真做好细分市场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供个性化的金融服务。二是村镇银行是县域一级法人,要充分发挥自身的灵活机制,创新金融产品。如河南栾川民丰村镇银行结合当地经济发展特点,开展小额信贷业务,推出了“家庭宾馆贷款”、“个人投资经营贷款”,又针对农民进城经商需要短期流动性资金的需求,开发了“农经商”个人贷款业务,最大程度地满足了县域居民、农民从事涉农经营的临时性、周转性流动资金需求。三是创新服务方式,加强银银合作,实现合作共赢。如河南栾川民丰村镇银行与洛阳银行建立了资金拆借平台,把闲置资金协议上存,既提高了资金的收益,减少资源浪费,又增强了市场风险的抵御能力;又与洛阳银行的科技部合作,实现了总分行系统的上线,解决了民丰不能发行借记卡从而严重影响储蓄业务发展的情况。
(注:基金项目:2013河南省科技厅项目《河南金融发展的现状问题、原因及对策研究》(No:132400410284)的阶段性成果;2013河南省教育厅科学技术重点项目《河南省农业保险制度研究》(No:13B790882)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 高彦彬:河南村镇银行的比较优势与发展方向策论[J].征信,2013(3).
[2] 曲小刚、罗剑朝:村镇银行发展的制约因素及对策[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
[3] 袁梁:我国村镇银行生存困境及突围路径[J].农业经济,2012(10).
篇10
关键词:村镇银行;农村;建议
从2007年3月1日全国首家村镇银行——四川仪陇惠民村镇银行成立至今,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试点已满一年。截至今年3月底,银监会已累计批准34家新机构开业,其中,村镇银行22家,贷款公司4家,农村资金互助社8家。注册资本金从800万元到上亿元不等,设立主体包括国家开发银行、农村信用社、汇丰银行等中外资银行类金融机构。2007年末,吉林东丰村镇银行在考虑退税的情况下,赢利20多万元;甘肃庆阳瑞信村镇银行赢利达101万元,成为全国同类金融机构中规模最大、经营效益最好的银行;四川惠民村镇银行则出现轻微亏损。目前来看,村镇银行试点的总体情况是好的,对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一、村镇银行在农村金融发展中的作用
(一)村镇银行的设立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村镇银行的设立正赶上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时期,其建立是由于农村地区金融网点覆盖率低、金融服务供给严重不足。以往农民主要是依靠农村信用合作社来解决融资问题,但审批时间长,容易使农民错过最佳发展时机,使许多农民无法实现投资需求。村镇银行向农民提供一定的无需担保的小额贷款,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资金保证。据中国银监会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07年12月底,三类新型机构(村镇银行、贷款公司、互助社)共筹集各类资本12726.65万元,其中,银行资本6480.21万元,占比50.9%,产业资本1953.89万元,占比15.4%,个人资本4292.55万元,占比33.7%。而其资产总额也达到了32446.16万元,累计发放贷款22008.43万元。
(二)村镇银行的设立有利于促进农村新金融竞争格局的形成,由此形成村镇银行与农业发展银行、农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农村信用社及各种非正规金融机构同时并存的局面。村镇银行的进入对我国传统的农村金融机构起到促进作用,增加一条支持“三农”的金融渠道,可以弥补商业银行撤离农村地区所形成的空白,还可解决国有商业银行贷款因审批严格、手续繁琐、门槛高而对“三农”和中小企业支持不足的问题,有利于“三农”和地方经济的更好发展。中外资商业银行进驻农村金融市场,增大了农信社的竞争压力。由于涉农贷款机构的增多,农信社已经开始主动上门服务了。这对于农信社的发展、进步而言,无疑是一个好的开始。
(三)村镇银行的设立为农村金融创新提供了舞台。首先,为农产品企业或者个体业主提供金融服务。长期以来,这类企业或者个人融资需求较大,而且基本上是通过民间融资(非正规金融)完成的,村镇银行的出现无疑拓宽了融资渠道,从而为形成规模化农业经营提供一定的资金保障。其次,村镇银行的出现可开拓我国农村消费信贷需求。农民生活支出中教育、医疗比例较大,村镇银行可在这方面做出一定的探索,从而促进农村消费信贷市场。再次,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民收入增长较快、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一些农民拥有一定的闲余资金,村镇银行的出现可以满足广大农民的理财需求。
(四)设立外资村镇银行——汇丰村镇银行是创新农村金融的有效举措。有利于扩大开放领域、优化开放结构、提高开放质量,创新利用外资方式,从“开放”的角度深化农村金融改革。党的十七大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关于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总体战略,注重统筹利用国内国际资源,积极引导外资金融机构参与农村新型金融机构的试点工作,进一步推进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构建多种所有制和多种经营形式并存、结构合理、功能完善、高效安全的现代农村金融体系。
二、村镇银行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市场定位偏离服务“三农”的目标。银监会《村镇银行暂行管理规定》显示,村镇银行是在农村地区设立的主要为当地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服务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农村低收入人群的小额信贷需求一直未能被信用社很好的覆盖,这是农村金融的空白点,也是最需要解决的难题,村镇银行在这方面的能力也比较弱。部分村镇银行无意“高风险、高成本、低收益”的三农业务,而将目光放在贷款金额比较大的小企业主及出口企业上,某种程度上偏离了当时设立村镇银行的初衷。
(二)村镇银行信誉度不强。商业银行法规定,村镇银行发放贷款的金额不得超过存款余额的75%,如果没有资金来源,村镇银行的贷款业务也无从做起。一些村镇银行人士介绍,他们行在村民中的信誉度还比不上其他银行甚至农信社,吸存十分困难。在我国首家村镇银行——四川仪陇惠民村镇银行的南充市仪陇县,仪陇县乡村发展协会小额信贷的名义利率是8%,实际利率在13%以上,比村镇银行和信用社都高,但农户却更愿意到协会贷款,而不是村镇银行或者信用社。出现了协会资金不够贷,村行、信用社资金贷不出的情况。另外,该银行现在只有一个网点,没有加入银联,村民存款、取款都必须要到网点来,让客户感到不便。
(三)缺乏差别化金融产品,创新性不足。很多村镇银行目前开展的贷款业务与当地信用社业务基本重合,由于规模经济原因,其信贷能力远弱于信用社。因此,实际工作中常与信用社“撞车”,从而引发村镇银行存在必要性的质疑。
三、解决村镇银行运行中存在问题的建议
(一)充分认识村镇银行的独特性,明确村镇银行的定位。组建村镇银行有一个最大的政策背景,就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按照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已经富裕起来的群体扶持弱势群体的指导思想适时组建村镇银行,让具有优势的金融机构把信贷支持延伸到村镇,并通过股份制吸收和引导民间资本,从而为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提供更便利、更充分、更有效的金融服务,让贫困农民尽快富裕起来,让弱质产业尽快升级换代,让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是符合十七大精神、具有长远意义的战略决策。当前农民状况可分为三类,一类是在贫困线以下的农民,农田不多,收成不好,没什么技术,也没有打工的经济来源,勉强维持着生计。二类是正在脱贫致富的农民,他们从事个体经营,成为种植、养殖大户,已经解决温饱问题,成为农村经济活动中的有生力量。三类是已经富裕起来的农民,他们办企业,办商场,办学校,从事一切有利可图的规模化的经营活动,基本实现小康水平,走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前列。村镇银行的根本任务,是要帮助农民脱贫致富,首先应该为欠发达地区尤其是农村最贫困、最需要扶助的人提供帮助,否则,它就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村镇银行。
(二)加强监管。村镇银行市场定位与政策目标的差异应得到及时矫正,否则,试点效应一旦扩散,再来进行规范就比较被动。要从农村经济平衡发展的大局出发,站在国家的整体利益上,定位贷款的投向。金融监管部门应设立相应的指标体系进行年度或阶段性考评,对不符合市场定位要求的村镇银行提出改进措施,直至责令退出农村金融市场。村镇银行的组建和运行虽然是经济现象,但要看到它关系到民生问题。
(三)制定适当的优惠政策,促进村镇银行可持续性发展。要建立健全村镇银行相关法律法规,对村镇银行实行适当的优惠政策,比如推动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减免税收、降低存款准备金率、给予政策性贷款利差补贴、允许申请央行再贷款、提供征信服务、及时解决支付结算等方面的障碍问题,等等。对外资金融机构组建或参股我国村镇银行,要积极引导鼓励,并利用其成熟的管理技术和小额信贷经验,来增强我国农村金融机构的服务意识和效率意识。
(四)产品及服务创新。要推出适合农村中低收入阶层的产品,没有好产品的推出,就没有生命力。村镇银行可以在寻求合作的道路上积极探索,主动加强与政府各部门的联系,了解当地重点发展农业产业的相关政策和规定,同时与当地经济合作组织接洽,把握本地农村经济发展特征和农户金融需求特点,针对不同需求的农户和农村小企业,探索并开发相应的金融产品。另外,除有贷款的需求外,部分农民也有理财需要,村镇银行可借鉴城市银行的理财经验,设计适合农民的理财产品。在提供金融服务上,应把村镇银行建设成为“田野上的银行”,让农户觉得这是他们自己的银行。在村级层面将金融与生产、流通、采购结合起来,更有利于金融服务水平的提高和创新。在降低信用风险方面,对村镇银行来说,可以由三个途径来强化这方面的工作:提高信息的对称程度;创新担保方式;与专业合作社进行融资担保合作等。村镇银行要真正深入基层,了解收集大量客户资料,降低因对客户信息的不知情而导致的信贷风险;寻求和开发新的担保方式;对专业合作社的社员贷款时可要求专业合作社提供担保等。
(五)放开农村信贷利率限制。放开利率限制是农村金融得以健康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目前,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的浮动区间为基准利率的0.9~2.3倍。对于信贷供给方,关心的是成本收益,考虑到农户居住偏远、分散,借款额小、借款频率低等因素,要想使农村金融商业化可行,2.3倍的贷款利率上限还是太低,应该实现利率市场化。对于信贷需求方,最迫切的问题是“贷款难”而不是“利率高”。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村镇银行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