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社会保险管理制度范文

时间:2023-06-30 17:56:1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公司社会保险管理制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公司社会保险管理制度

篇1

一、迅速传达会议精神,提高整体认识

1、迅速组织干部召开专题会议,深入学习关于加强粉丝群体领域安全稳定风险应对工作重要部署精神,从思想上提高认识,树立“底线”思维。根据辖区内各地区粉丝群体领域的实际情况,进行深入分析和判断,保持高度警惕,做好防范粉丝群体领域安全稳定风险的准备。

2、责任细化分解到位,狠抓落实工作防范和化解重大风险紧盯社会组织有效监督管理,对重点人群、重点机构、重点领域进行持续、拉网式梳理排查,确保风险排查做到全覆盖、无盲区。一是进一步加强对社会组织的监督管理,严把登记审批关口,加强对“僵尸组织”、不规范社会组织的行政处罚力度,加强社会组织党的建设,不断促进社会组织规范化管理。二是加强社会组织法定代表人、社会组织审查、社会组织日常活动监管,对粉丝应援会等粉丝组织,依法登记监管,对非法组织依法打击取缔。三是开展对对粉丝应援会等粉丝组织线索摸排,在全镇社会组织中开展自查自纠工作,并要求社会组织主要负责人、法定代表人填报《关于加强学生粉丝群体领悟安全稳定风险治理的工作问卷》,未发现社会组织领域粉丝应援会等粉丝组织的行为。

篇2

一、企业社会保险体系构建的意义

(一)支持企业长久持续发展

国有企业作为国家经济建设的重要力量,要想实现其长久、持续、健康发展,就必须稳步、扎实地做好保险管理,为员工提供安定、长久的保障,传统的国企保险未能纳入社会管理体系,无形中加重了企业的经济负担,也影响了企业的经济效益,将企业保险纳入社会保险管理体系,不仅减轻了企业经济负担,同时,也为企业员工保险权益开辟了全新的出路,使员工的合法权益得到有效维护,企业有了充足的经济效益空间,员工的权益得到保障,自身的信誉、形象等又得到了一定提升,自然会引来更多的优秀人才,内部员工也会更加积极努力地贡献并服务于企业,在人才的支持下从而获得更加长远、健康的发展。

(二)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

推动国企保险纳入社会化管理能够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有效途径,因为通过社会保险能够实现国企职工与打工者在保险利益分配方面的平等化、均衡化,维持打工者的心理平衡,维护社会的安定,使企业的劳动者都能公平、平等地享受社会福利,共享社会发展成果,从而打造出一个公平、和谐的社会环境,促进社会的安定和谐,维持社会的公平正义。国企构建社会保险管理模式使自身的保险管理纳入社会体系,使企业融入社会发展大环境,维持社会和谐良好的环境。

(三)支持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

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有企业经历了改制改革重组等过程,要想适应市场竞争,提高企业的实力和竞争力就必须逐步创建并形成现代企业制度,达到产权明晰、责任明确、管理科学的经营目标,企业要想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切实按照国家在现代企业制度方面形成的制度和规定,积极参与市场化经营与管理,积极改革并完善传统的管理制度,逐步推动社会保险管理制度的实施,将保险管理纳入社会保险管理系统,从而减轻企业自身的财务负担,也调动员工参与市场管理的积极性,从而推动企业逐步朝着现代化方向发展。

二、国企社会保险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健全完善的社保管理制度有待确立

不同国有企业有着不同的发展历史,面临不同的发展形势,自身遗留着不同的问题,受传统的保险管理理念的影响,使得社保管理模式的构建举步维艰,国家虽然在相关方面出台了各种文件、制定了方针和政策,然而,实际贯彻执行过程中阻力重重,使得科学有效的社保管理制度无法有效建立,影响了企业社保管理工作的高效开展。

(二)员工缺少有效配合

社会保险管理模式的构建需要国有企业全体员工的积极配合,然而,很多企业由于缺少宣传教育与引导,再加上员工受传统观念的影响,缺少配合的积极性,一些关键且重要岗位的员工,例如:社保审核、审计人员存在自私心理,缺少对社保管理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导致实际工作中问题重重。

(三)没能实现公平与效益的有效协调

国有企业社会保险管理最关键是要协调处理好效益与公平间的关系,然而,更多的企业却在这两者间出现了偏颇,强调公平,忽视了效率,使得社会保险制度自身无法充分、高效地在企业运转,单纯重视效率,则导致了一些不公平问题,引发了矛盾和危机,也阻碍了社保管理制度的贯彻和落实。

三、企业社会保险管理模式的构建策略

(一)加大对社会保险的宣传教育

传统的国有企业的保险管理未纳入社会管理体系,企业在职员工的保险全盘由企业或国家承担,国企职工能够充分地享受保险福利待遇,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的不断进步,我国逐渐改革了保险管理制度,将国企、事业单位保险纳入社会系统,实行企业社会保险管理模式,这对于一部分长期享受传统国家保障制度的员工来说是一大挑战,会产生抵触与排斥情绪。因此,国有企业必须做好员工的内部宣传与教育工作,通过组织召开思想交流会议等进行宣传教育,使员工意识到企业保险社会化管理的长远益处,从整个社会的发展、企业长久经济效益等方面去分析,让员工能够欣然接受地配合企业社会保险管理。

(二)积极完善社会保险办理服务体系

创建完善的社保机构体系,打造出专门的社会保险部门,并内设健全、专业的部门与职位,为社保办理提供健全完善的服务,形成健全完善的社保制度规范,以及业务办理流程,同时,也要加大对社保机构内部各职位的培训与培养力度,使他们积极学习并掌握社保办理的各项业务、各种操作,形成细致、具体的岗位职责划分,形成制度化、规范化的管理,确保各个部门、岗位都能遵规办事、合法履行职责,实现企业社保管理的公平化、透明化,确保各项工作都严格依照规定开展,从而最大程度地维护企业员工利益,同时,强化监督与检查,对社保管理部门人员的工作行为、作风进行全面、彻底的监督,提高他们的责任感与责任意识,自觉遵守规章制度、主动积极地履行工作职责。

(三)设置层次分明的责任岗位

国有企业社会保险管理模式的构建需要一个逐步渐进的过程,其中各个岗位的职责力、执行力非常重要,必须依照国家的相关规定,设置全面到位、且层次分明的职责岗位,而且确保各个岗位人员都能注重履行社会保险管理职责,积极践行国家的保险方针和行政制度。根据保险工作需求,以及国家的相关规定,至少应该形成以下几大岗位:业务岗位、财务岗位与规划监管岗位。业务岗负责贯彻、落实相关的保险制度和政策,负责各种社会保险业务的办理,创建并维护社会保险信息系统等;财务岗则负责严格按照科学的规定保障资金的到位与运转,规划监管岗则负责严格监督业务岗以及财务岗的各项工作,负责整个企业保险的计划、规划、运行与监督,为企业制定科学的保险管理政策、制度和方针。

(四)重点加强社会保险基金征缴与核对管理

要想使企业的社会保险管理步入正轨,就必须及时加强企业社会保险支付与缴纳管理,确保企业能够及时缴纳社会保险费用。具体可以从以下方面做起:第一,把缴纳社会保险纳入员工工作考核范畴,使其成为企业员工工作业绩考核依据之一,对于不能及时缴纳保险基金的员工或者配合度不积极的员工则应加强劝导与教育,提高群众配合的积极性。第二,保险工作人员必须及时做好保险征缴工作的核查、核对、分析与直接工作,并形成工作总结报告及时向上级相关部门进行提交,以此实现企业社会保险管理有条不紊地开展。第三,重点完善保险管理者的工作监督与纪律管理,使他们能够公开透明地正确处理由员工缴纳的保险基金,定期进行保险基金征缴的监督,加强核对,对于资金挪用、非法占用社保基金的工作人员和行为严格依照法律进行处理。第四,健全服务体系。企业社会保险管理模式的构建需要一个健全完善的服务体系支持,因为只有在健全、完善的服务支持下,才能使企业的社会保险管理逐步走向成熟,才能更加调动广大员工的积极性,企业可以设置专门的社保服务部门,开展全面、完善的服务,使企业员工享受到社保服务的便利,以此来保证社保制度顺畅执行。

四、总结

篇3

关键词:社会保险;企业员工;企业

目前,我国社会保障制度越来越完善。依据相关法律规定,与企业签订正式劳动合同关系的员工,企业都应为员工办理并缴纳社会保险。在社会保险管理系统中,企业也承担一定法律责任:一是加强社会保险管理工作;二是按照规定的时间进行社会保险的申报和费用缴纳。

一、目前我国企业社会保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缺少社会保险专业管理人才。随着社会保险制度和政策的不断健全,我国社会保险工作也更加专业化,这也对企业社会保险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企业中,社会保险管理人员既是具体的执行者,也是企业员工的服务者。但是,从实践来看,目前企业社会保险管理人员整体水平还有待提高,专业管理技能不强,不能有效适应日益信息化的工作方式。这不仅制约了企业社会保险管理的效率与质量,也不利于更好地保护员工的合法权益。

2.企业管理层重视意识不强。社会保险能保护员工的合法权益,是连接企业与职工的桥梁。企业完善的社会保险管理,将有效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与主观能动性,促进企业生产效益不断提升。然而,一些企业管理者在经营管理实际中,对社会保险问题不够重视,也未真正从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给予社会保险管理部门有效的支持,使社会保险管理基础比较薄弱。有的企业为了节省开支,不与职工签订劳动合同,也以各种借口不给员工缴纳社会保险,导致员工合法利益得不到应有的保障,也无法享受到社会保险改革成果。

3.管理理念与管理方式相对滞后。在社会保险事业改革与发展背景下,企业内部社会保险管理工作也更加复杂,涉及的事项和内容也更多。尤其是大中型企业,在内部要进行员工信息采集、核定等,这些工作量都非常大,而且要求也非常细致。因为不同险种需要的信息不同,还要对信息进行分类处理。在外部,要根据社会保险机构要求完成各项申报任务。传统的社会保险管理方式效率比较低,管理人员工作量比较大。现在,企业管理信息化水平越来越高,但在社会保险管理工作中,一些管理人员的创新意识不强,管理理念与管理方式滞后,使社会保险管理工作比较低效。

二、针对企业社会保险管理中存在问题的有效对策

1.加强社会保险管理人员,提高其专业素养。企业要结合实际情况,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来不断提升社会保险管理人员专业技能与职业素养。企业可以举办各类专业技能培训班,也可以邀请业内专家到企业来举办讲座,针对社会保险结算、基金管理等知识与技能,进行以人为本的培训。同时,因社会保险管理是一项服务性工作,企业还要强化社会保险管理人员的服务意识,增强他们主动管理的积极性,使他们本着“社保工作无小事、带着感情干社保”的原则,在员工范围内,加强社会保险相关知识宣传,耐心地帮助员工解决遇到的社会保险相关问题。

2.企业管理者要重视社会保险工作。企业管理者要采取多种措施支持社会保险工作的开展。完善的社会保险能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为企业发展提供充分的人力资源基础。如果要促进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企业领导就要重视社会保险管理工作,全面了解社会保险的内容与知识,以及我国的社会保险政策,身体力行地支持企业社会保险管理工作,将其纳为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在社会保险管理实践中,企业领导要创新思路,促进社会保险管理工作健康、良性地发展。同时,企业管理层还要针对社会保险管理工作的特点和其中存在的问题,加强政策体系和标准建设,落实社会保险管理人员的权责,强化制度执行与考核。对于社会保险管理改革与实施,企业管理层要用科学的、前瞻的眼光,进行监督和检查,严把社会保险基金使用关,确保社会保险基金管理和使用合理化,从而使本企业的社会保险管理工作达到良好的效果。另外,还要提高工作效率,解决社会保险管理中的一些历史遗留问题,为推动社会保险管理工作扫清道路。

3.建立健全企业社会保险制度。建立健全企业社会保险制度,切实推进社会保险落到实处。完善的企业社保管理制度建设,是高效、高质开展社保管理工作的基本保障。企业要加强社会保险制度建设,提高制度建设水平,并在实践中促进制度得到有效实施。这将能保证企业社会保险管理工作有据可依。完善企业社保管理制度建设,最主要的是建立相应的部门机构,使社会保险管理人员能专心做好此项工作,确保社会保险公开、公平、公正。在进行社会保险管理过程中,还要厘清各项工作,明确各项工作的内容,使管理实效不断得到提高。

三、结语

目前,企业信息化建设水平越来越高,社会保险管理的信息化水平也要不断加强。根据国家对社会保险的具体规定,不断优化企业社会保险管理工作模式,使之更加高效、准确、全面。提升企业社会保险管理工作信息化水平,将能促进企业经营管理效益不断扩大,增强企业发展的动力,帮助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成功立足。

参考文献

[1]李丽.浅析铁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社会保险问题[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6(8).

篇4

一、电力企业社会保险管理工作现状

1.1.养老保险的管理

企业需要根据法律的规定,提升养老保险金的受益人群,增加缴纳人数的比例。经过多方的不断努力,电力企业已经在养老保险工作方面有了很大改善,具体有:一通过近年来的不断改革,企业在社会保险体系的建设方面已经日趋完善;二是通过不断变革政策以及实施措施,电力企业已经逐步建立起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养老保险体系,初步实现了全新的养老保险管理机制,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企业沉重的养老金负担,改善了离退休职工的实际待遇;三是随着养老保险改革的不断深化和推进,电力企业的领导层对于社会保险管理专业团队建立的监督力度加大,通过近年来的不懈坚持,由最基层的管理工作抓起,电力企业已经在养老保险管理方面有了显著改善。

1.2.医疗保险的管理

电力企业不仅需要顺应全民医保机制的变革,还需要联系自身所属行业的特点,在最短时间内建立并改进企业补充医疗机制。首先,投入资金建设能够应对企业全部员工的医疗服务体系,使所有员工都可以在身患疾病时,获得最为及时、高效、稳妥、方便、经济的治疗服务;保证员工可以享受到一定的公共卫生服务;保证员工可以买到必需、高效、优质低价的基本药物目录以及医保目录中的药品。其次,提升医疗保障提供相应服务的能力,改进企业补充医疗机制。

1.3.工伤与生育保险的管理

工伤与生育保险的管理工作,与所有员工当前利益直接相关,良好的管理状况可以有效保护员工利益。当前,电力企业借助将工伤保险的实际费用和企业的实际工伤发生情况相联系的预防制度,有效规避了影响企业正常有序发展的风险;对于生育保险,企业为女员工提供一定的生育补贴,缓解了女员工由于怀孕以及生产等特殊生理阶段导致的经济以及生活困难,同时清晰列明了女员工可以享受的免费医疗服务以及产假的时长,反映了企业对妇女劳动权益的重视以及保护程度。

二、现行社会保险管理体系中存在的不足

2.1.员工对社会保险的认知较低

尽管最近这些年,国家对社会保险制度进行了大力的改革,推出了不少新的政策,可是对企业员工来说,不管是高层领导还是基层员工,都缺少对社会保险的正确认知。

2.2.管理方式不合时宜,信息反馈滞后

企业未能按照社会保险管理的改革进程建立起与其相适应的管理信息系统,导致无法第一时间向相关部门反馈员工社会保险管理中出现的问题以及紧急事件。

2.3.社保相关待遇存在冒领的情况

由于当前养老金已经实现了统一的发放,部分企业对该工作的负责任程度也大不如前,再加上信息化系统建设的严重滞后,不少退休人员,尤其是没有在本地居住的,身故之后还是有人冒领他的养老金以及报销医疗费用,不仅造成了社保基金的严重外流,也形成了极坏的影响。

2.4.电力企业保险管理制度落后

电力企业内部信息管理系统建设的滞后,涉及到企业员工的个人利益,如果社会保障问题不能及时予以解决,将导致很多突发性事故的发生。如2011年10月17日百余电力企业员工上访广西电网公司,要求补偿107名职工的职工社保。另外各地电力企业的离休标准不平衡,难以取得统一的补贴标准,使离休人员的意见很大。再者电力企业的多部门管理制度也存在弊端,每个险种都配备相应的工作人员和办公设备。多部门管理导致电力企业的重复性劳动,工作成本升高,企业资源被浪费。出现问题很难找到责任人,存在互相推脱的现象。

三、改进企业社会保险管理的建议

3.1.升级自身的管理理念

由于国家针对电力行业的改革力度不断加大,对电力企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精准的定位、更艰巨的任务。这就要求电力企业整理自己的发展思路,同时进行认真细致的研究,不断摸索处理实际问题的新模式,立足行业发展全局,清晰分析当前形势,以静中求变的创新思维,谨慎科学的分析和处理改革中遇到的关键问题,保证体系科学高效的运作,进而实现社会保险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3.2.建立正确的工作观念

社会保险管理工作当然不仅是管理,还是一种服务性质的工作,在实际的工作中,要求电力企业建立一支善于管理并且对保险事业充满热忱的管理团队,借助管理人员的不断创新,维持员工结构的稳定性。另外,电力企业的保险管理人员需要转变自身的工作方式以及态度,提升服务意识。因为社会保险具有的普遍性、保障性等属性,实际的管理工作相当繁琐,专业要求很高,所以企业的社会保险管理人员不仅需要拥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还应该持续提升自己的业务操作水平。

3.3.完善社会保险管理体系

完善社会保险管理体系需要有长期的发展目标,因为这可以保持政策持续、稳定的实施,是保障企业在职员工与离退休员工利益的重要基础。电力企业需要秉持以人为本的发展思路,完善人才吸引以及储备机制,做到人尽其才、知人善用,同时着手建立拥有过硬专业知识、高素质的管理团队,以保证企业社会保险管理体系的健康有序运行。

3.4对电力企业医疗制度的完善

电力企业医疗保险制度的完善,是关系着广大电力企业职工切身利益的大事,是深化企业改革,建立现代化企业制度的重要考量指标。电力企业应当予以高度重视,在医疗保险的实施中,要不断发现问题。落实好惠民政策,建设覆盖整个企业的医疗保障体系。让职工享受到安全、有效、便宜、方便的医疗服务。同时,电力企业也应该提高妇女儿童的公共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全面提高医疗水平,以企业职工满意为标准。

篇5

关键词:保险;档案;管理

中图分类号:G2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049-(2016)11-0242-01

社会保险档案的管理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它关系到每一个与保险有关的人,千千万万的个人保险构成了整个社会庞大的保险信息库,只有保险档案管理工作做到规范有序,分类整齐,才能在个体信息查找时快速准确的提取出来,有条不紊地解决问题,由此可见,建立健全一个规范化、系统化的保险档案管理系统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现在保险档案管理中的不足之处

(一)档案意识淡薄

很多单位都不重视档案管理,只把重心放在业务工作上,认为档案管理不能带来收益,因此不愿意在这方面投入过多的人力物力,招聘一些没有专业知识的员工来管理档案,在基础设施的配备上更是不会投资更多的资金,这就使得档案管理杂乱无章,没有明确系统的保存目录,随意保存,容易丢失,虽然整理保存时很容易,但是对这些档案进行管理就非常困难,查找时更是麻烦,降低了保险单位的工作效率。

(二)档案管理制度不完善

很多社会保险档案管理部门都不能完全贯彻落实国家档案管理规定,因为没有人意识到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也没有人强制其执行,再加上社会保险档案管理制度不健全,缺乏统一的规范和标准,造成归档范围不明确,社会保险文件材料收集不齐全,档案管理方法不健全,丢失、涂改、损毁社会保险档案的现象时有发生,[1]各个单位之间没有统一的标准,执行困难,这也是现在保险档案管理的又一大问题。

二、加强档案工作的管理措施

(一)提高档案管理的意识

深刻认识到档案管理的重要性,树立保险档案意识,保险档案从形成到使用再到归档,在其“一生”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档案管理就是充分发挥档案在归档后的作用,是对以往工作的记录,是对日后工作的指导,这样才能够积累经验,寻找不足,及时调整,对档案工作的提升有很大意义。

(二)引进专业人才和基础设施

顺应现代社会的要求,档案管理应该进行信息化处理,这就需要保险事业管理单位加大投入,招聘有专业知识的人才,精通档案管理知识,熟悉《档案法》,懂得计算机技术;另外引进先进的基础设施,这样专业人员才能发挥最大的价值,建立健全该事业单位的保险管理体系,目录详细,条理清晰,便于保存和查找,节省时间,提高工作效率。

(三)加强对档案工作者的管理

档案工作者要有不断学习、不断进步的意识,更新自己的知识存储,向最先进、最有创意的档案管理单位学习,激发潜能,发掘价值,努力使自己成为单位需要的复合型人才。保险事业管理单位也应该定期组织培训,请有成绩、有权威的人来单位做讲座,向档案工作者传授知识,树立榜样,使他们意识到自己身上的责任,意识到广阔的上升空间,增加工作人员前进的动力。此外,还可以建立奖惩制度,激励档案工作者向更加优秀的方向发展,多劳多得,创造更大的价值。

(四)完善档案管理制度

社会保险档案管理要向着规范化、数字化、信息化的方向发展,充分利用现在的计算机网络带来的便利,建立保险档案数据库,对保险的各种数据进行整合,系统地传到该数据库中,实现资源共享、自助查询,方便人民的使用,也减轻了档案工作者的工作量。与此同时,还要规范对纸质档案的管理,避免纸质档案的损坏、丢失,按照时间和类别分类存放,尤其是一些重要文件,一定要小心保管,妥善处理。当然,保险档案纸质资料也不能一直存放,需要定期对这些档案进行查看,除保单送达回执档案保存期限为2年外,其他业务档案白保险合同终止之日起,原则上至少要保存10年才可销毁。[2]在这一过程中要严格遵守销毁流程,对保险档案进行逐一核查,确定其已经没有效力,再由专门人员签字,统一进行销毁,以此减少档案管理工作者的工作量。

(五)组织力量,不断创新

现代化的档案管理方式是适应时展潮流的趋势,保险档案的管理也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根据自身单位的规模与需求,利用计算机网络体系对保险档案进行搜集、整理、存档,创建保存和查找的桥梁,创新理念,保证工作质量。

三、对保险档案管理工作未来的展望

(一)执行依法治档

《档案法》是具有权威性的档案立法,档案工作人员应该以此为出发点,监督、指导、检查档案的前期控制。[3]在未来的工作中,严格执行《档案法》,对保险档案管理工作给予合理的法律权限,增强档案管理的法律意识,提高工作人员的政治、文化及业务修养,对有违法、失职等问题的工作人员追究法律责任或行政处分,从而实现档案管理工作的高效、公正。

(二)开发运用档案

对保险档案进行搜集整理是最基本的一步,之后要对分类后的档案做分析和预测,成为有参考价值的信息资源,为日后的工作积累经验。此外,创建更加便捷的查找咨询方式,比如通过电脑版、手机版的保险档案管理体系向广大人民群众开放,人们可以随时随地查询自己的保险信息,服务人民,提高社会效益。

四、结论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系统的、数字化的保险档案管理才能满足信息化时代的要求,要促进社会保险档案管理体系的完善,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优化:领导者应重视档案管理,投入资金,引进专业人才和基础设施,加强对档案工作者的管理,定期组织讲座,不断完善保险档案管理制度。此外,要推进依法治档的执行,开发运用档案,发掘其内在价值。

[参考文献]

[1]邓青松,王洛平,武鸣城,孙志浩,李东平,周海嚒,刘世豪,黄宗正.完善社会保险档案管理促进保险事业发展.建筑工程技术设计,2015(26).

[2]马为民,李文泉,黄宗正,郑冬英,黎文卓,董存红,刘世豪.浅谈新时期保险业务档案管理———河南省今州县张北村社会保险管理思路与情况案例分析.山东档案,2014(4):51-53.

篇6

2011年7月1日,《社会保险法》生效。其中第四十一条规定:“职工所在用人单位未依法缴纳工伤保险费,发生工伤事故的,由用人单位支付工伤保险待遇。用人单位不支付的,从工伤保险基金中先行支付。从工伤保险基金中先行支付的工伤保险待遇应当由用人单位偿还。”该制度即“工伤保险基金先行支付制度”,旨在实现对未参保工伤职工的快捷救助功能,有效维护其合法权益,堪称工伤劳动者保护史上的“里程碑”。

在吉林省白山市某煤矿工作的山东籍矿工杨某,于2011年10月不幸遭受工伤。经历了3年多的诉讼追偿,却换来了“执行终结”的一纸空文。身心俱疲的杨某怀揣最后一丝希望,敲开了白山市社会医疗保险管理局的大门,申请由社会保险基金先行支付其工伤待遇。而白山市社会医疗保险管理局就此迟迟未作回应和处理,无奈之下杨某诉至法庭。北京义联劳动法援助与研究中心的李世泽律师接受了工伤职工杨某的委托,了吉林省首例工伤保险基金先行支付案。

案件背景

杨某,男,1970年7月24日生,山东省安丘市景芝镇大市留村人。他自2009年9月来到吉林省白山市,在该市八道江区某煤矿从事井下采掘工作。2011年10月23日,杨某如往常一样进入井下回采作业。当日凌晨4点30分左右,该矿井里的一处顶板突然脱落,而杨某刚好位于脱落顶板的下方。由于来不及躲闪,杨某的腰部被掉下的石块砸中。事后,杨某被工友紧急送往通化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总医院接受治疗。经诊断,此次事故造成其右侧骨盆粉碎性骨折、右侧大腿骨骨折等多处损伤。经过为期1年多的住院治疗,杨某于2012年11月6日出院,实际住院381天。由于受伤严重,其需要配置辅助器具人工关节,关节假体的使用寿命有限,须定期更换,后期的治疗和恢复远没有结束。

煤矿所支付的医疗费用勉强维持到杨某出院,而当杨某在向用人煤矿主张其所受工伤的赔偿时才发现,煤矿并未给其缴纳工伤保险。在这种情况下,杨某的相关工伤赔偿待遇依法应当由该煤矿承担。但煤矿以无资金可供赔偿为由,拒绝了杨某的索赔。万般无奈之下,杨某只得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没想到的是,这条诉讼追偿之路,一走就是三年多。

杨某先后历经劳动关系仲裁、工伤认定、劳动能力鉴定和再鉴定、人事争议仲裁以及一审和二审等多道法律程序,最终在2014年11月5日,由白山市中级人民法院作出终审判决:其单位给付杨某各项赔偿合计55万2 720.82元。

申请支付

虽然获得了胜诉,但是杨某并没有如愿拿到赔偿款。用人煤矿拒不履行义务,又因其无可供执行的财产,白山市浑江区人民法院于2014年12月3日裁定执行终结。眼看着自己后续治疗所需的赔偿款和前期所做的所有努力,终将付诸东流,杨某实在难以接受。一次偶然的机会,杨某在电视节目中了解到了工伤保险基金先行支付制度。杨某随即便带着自己的工伤保险基金先行支付申请书,找到了白山市社会医疗保险管理局,期望能够通过这个途径拿到自己的赔偿款。

然而一次次地登门造访却并没有效果,相关工作人员拒不接受杨某的申请书。无奈之下,杨某又于2014年12月16日、2015年3月6日和2015年3月10日,三次向白山市社会医疗保险管理局寄送了先行支付的申请材料。材料虽然均被签收,但白山市社会医疗保险管理局仍未就此事作出任何处理。后来,部门工作人员口头上给出了这样的答复:“要不你就去吧,法院判你多少我们就给你多少,我们单方面没法给你拿钱。”求偿无门的杨某只得又一纸诉状,将白山市社会医疗保险管理局告上了法庭,以期如对方所说的,通过诉讼最终先行支付自己的赔偿款。

在诉白山市有关部门工伤保险先行支付不作为一案时,杨某在网上搜索到了北京义联劳动法援助与研究中心。了解到该中心的公益律师韩世春,曾了重庆第一例工伤先行支付案,并获胜诉。他马上与北京义联取得了联系。义联指派中心资深律师李世泽,担任其诉白山市社会医疗保险管理局行政不作为一案的人。

2015年5月25日,杨某正式将白山市社会医疗保险管理局诉至白山市浑江区法院,要求其依照《社会保险基金先行支付暂行办法》的规定,先行支付其工伤保险待遇。法院5月28日受理此案,并决定于6月23日开庭审理。

在白山市社会医疗保险管理局6月18日提交的行政诉讼答辩书中,其对自己未向杨某先行支付工伤保险待遇的原因,作如下解释:

首先,目前吉林省和白山市暂未出台工伤保险基金先行支付的地方配套政策,没有具体的先行支付的操作办法;另外,白山市工伤保险基金现处在基金预警状态,无法支付赔偿款项;已将杨某要求先行支付工伤保险待遇的情况汇报给白山市人民政府,待市政府出台相关配套政策后执行。种种说法,实则拒绝了杨某的诉讼要求。

就在该先行支付不作为案件审理期间,白山市政府给有关法院施加压力,协调执行庭恢复执行。2015年5月28日,浑江区法院依法追加该煤矿股东作为被执行人,共同履行生效的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冻结了一名股东9万6 000元的银行存款,查封了另一股东家属名下的一套房产。通过强制执行,期望杨某可以尽快得到工伤赔偿款。目前,杨某的工伤保险基金先行支付不作为案件处于中止审理状态。

律师说案

本案的李世泽律师认为,杨某符合工伤保险基金先行支付的条件,并履行了申请和证明义务,白山市社会医疗保险管理局拒不执行工伤保险基金先行支付的受理、审核及支付的法定职责,其不作为行为损害了杨某的合法权益。

为贯彻落实《社会保险法》的相关规定,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制定了《社会保险基金先行支付暂行办法》,明确了先行支付的申请条件、程序、支付流程和争议处理程序。

《社会保险基金先行支付暂行办法》第六条第二款规定中明确,职工被认定为工伤后,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职工或者其近亲属可以持工伤认定决定书和有关材料,向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书面申请先行支付工伤保险待遇:依法经仲裁、诉讼后仍不能获得工伤保险待遇,法院出具中止执行文书的。

在本案中,杨某经过仲裁、诉讼和执行程序仍不能获得工伤保险待遇赔偿,符合工伤保险基金先行支付条件。他通过特快专递形式提交了申请和相关证据,白山市社会医疗保险管理局作为先行支付审核与支付的职能部门,没有履行法定职责。

在行政诉讼答辩书中,白山市社会医疗保险管理局以“省、市未出台工伤保险基金先行支付的地方配套政策,没有具体的先行支付操作办法”为由,不履行先行支付职责,这种说法是不成立的。《社会保险法》明文规定了工伤保险基金先行支付制度,《社会保险基金先行支付暂行办法》明确了实施的具体办法。贯彻国家法律,是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和职能部门应尽的职责。怠于行使其职责,不执行法律规定,损害了法律的权威和尊严,也妨害了工伤职工的合法权益。

而白山市社会医疗保险管理局以“工伤保险基金处在基金预警状态”为由,不履行工伤保险基金先行支付义务,同样违背法律规定。《社会保险法》对工伤保险基金先行支付作了明确的规定,该制度的宗旨是在工伤职工不能从单位获得工伤赔偿的情况下,由工伤保险基金先行支付,以使其获得救治和生存的权利,是对人权最基本的保障。在工伤职工的救治和社会保险基金安全两个方面,立法优先保护前者的利益。而对工伤保险基金的安全问题,应通过相应的管理制度给予保障。而不是出现基金预警状态,便拒绝履行工伤保险基金先行支付的职责。这与立法的精神背道而驰,必将损害工伤职工的合法权益。

透过该案,也反映出当前工伤保险基金先行支付制度,在具体施行环节所存在的一些问题。从北京义联劳动法援助与研究中心的调研结果来看,截至2014年,全国范围内已有18个省份的地方社保机构出现了向劳动者先行支付工伤保险待遇的案例。该制度从一开始的“形同虚设”到各省份逐步出现成功的个案,其施行的范围不断扩大,在保障劳工权益方面发挥着愈发重要的作用。但就目前的整体情况而言,未参保工伤职工仍很难顺利申请先行支付,一些成功案例未摆脱“特事特办”的色彩,或者需要通过行政复议或诉讼才能成功。社保机构往往以没有实施细则等为由拒绝接受申请,或者增设受理和支付的条件,限制职工合法权益的实现。在社保机构依法先行支付了受伤职工的工伤保险待遇之后,其再向用人单位进行相关款项的追缴时,也是困难重重。这些因素都将限制该制度有效、可持续地施行。

篇7

关键词:社会保险管理;信息技术;应用分析;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C35文献标识码: A

一、社会保险档案管理信息化的重要意义

1、有利于密切联系群众

信息化时代的显著特征是具有较强的交互性,同样一条信息会在无限延伸中反复阅读。我们可以利用这一特征,密切联系群众,在信息网络中建立新的交流方式,主动将规定与条例传达给群众,积极回应群众的诉求。

2、有利于提升社会保险档案管理的效能

利用信息网络技术,一方面我们可以实现社会保险档案管理信息与社会公众的有效对接,从而能够有效地避免信息传递的失真;另一方面,我们可以运用计算机网络的处理信息与存储信息的技术,将人力从繁琐的手工操作中解放出来,从而提高社会保险档案管理的工作效能,达到协同高效的管理水平。

3、有利于优化服务水准

信息化转变了传统社会保险档案管理单一与被动的服务模式,突破了时空限制,整合了信息资源,丰富了服务内容,让人民群众享受到了公开透明的优质服务,从而拓展社会保险档案管理的服务内涵,优化服务水准。

二、社会保险管理中采用信息技术的必要性

1、建立层次清晰的数据资源库,省时高效,节约开支

之前在社会保险管理中最让工作人员犯难与头疼的即是信息搜集繁杂,收集信息数量庞大,很难实现即时查阅与定期更新。在社会保险管理系统中引进信息技术可以改变这一难题,极大进步工作效率。数据处理速度提高,节约办事时间。我们经过一个实例证实功率进步的明显性。例如某公司现有在职员工10000余名,这10000余名员工参保,首要要将这10000余名员工的信息记录下来,通常社会保险管理人员最快的录入速度是每分钟一人次,这样就要花费6天左右的时间,折合成工作日即是快到半月时间,周期比较长,效率低下。这还不排除其间呈现的录入错误。如果选用先进的信息技术,那么经过简单的复制与黏贴,大概一个多小时就能够轻松搞定。效率整整进步了100多倍,这是在信息技术未诞生曾经我们所无法想象的。

除了提高效率外,还能够削减失误与经济开支。先说说失误的减少,人工操作很难防止过错,并且数据都比较相似,很容易出现乱行、错行等现象,人为发生二次过错。假如选用信息技术,机器操作依照指令进行,能有效将失误率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并且如今的信息技术都建立了完善的自我监测系统,能够进行数据的自动检测与更正。节省经济开支也是非常显着的,不只节省了人工开支,削减作业人数,并且削减物资耗费,降低办公成本。

2、简化保险办理流程,推动社会保险新的变革

之前因为整个社会保险管理非常困难,所以保险制度的更新与优化遥遥无期。有了信息技术的加入,简化了保险办理流程,一改往日繁琐的手续,效率提上去了,制度革新就自然就提上了议程。新的五险颁布出台,更切合民意,保障民生,我们享受的权力更多,制度也更趋向合理。

3、信息及时更新,查询更加方便

社会保险管理中的数据是需要随时更新的,有了信息技术的加入,信息更新简单又便捷,这也使得信息查询更加方便,政策服务工作开展得更加透明,居民可以咨询查询自己的个人社会保障信息,发现其中的问题,切实维护自身的利益,政府部门的工作在阳光下运行,更加得民心,显民意。

三、社会保险档案管理信息化的特点

1、对象的复杂化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将越来越多的人融入到虚拟社会之中,由于其具有高度的自由、开放、匿名等特征,为社会保险档案的管理带来了挑战。因此,信息管理不仅是社会保险档案信息化的组成部分,也是社会保险档案信息化的难点所在。

2、管理开放化

传统的社会保险档案管理是一种层级化的封闭式管理模式,容易形成官僚化和低效化的弊端。一方面,信息源部门的权力不断得到强化;另一方面,群众由于难以获得信息而处于劣势。而在信息化时代,得益于互联网的开放体系,极大地降低了门槛,群众很容易就能够与社会保险档案管理信息实现“无障碍”对接。

3、信息互动化

互动化是信息化时代的另一个重要特征,社会保险档案管理的信息互动化就是要借助互联网技术更加广泛地倾听民意,回应民声。同时也要借助于微博、微信等新媒介,不断地创新管理方式,提高管理效能。

四、社会保险管理工作信息技术应用的策略

1、做好电子文件的有效分类,分门别类,层次清晰

这是社会保险管理工作选用信息技术的基础性要求。做好文件夹的分类,分文件管理杂乱的电子数据。我们能够把档案管理中的全部电子文件按内容进行逐一摆放,能够依照不同地区不同单位不同部门不同社保类型进行由大到小的细化,每个文件夹下是一个子文件夹,甚至子文件夹中又包括一些更细微的分文件夹,这样细化的优点是能够随时查询某个文件中的个人信息,通过信息技术所自有的检索功能能够找到需求的数据资料。假如资料安放比较杂乱,没有规律与层次,即使有现代信息技术的辅助,也是一团数据的混乱堆积。这样按文件夹分类既能够方便资料查询还能够实现数据的随机更新。对于那些需求定期更新的文件,一次性批量更新,省时省力没有差错。

2、注重原始资料备份,与数据信息紧密结合,保证信息真实

有时候我们会发现信息技术的使用虽然使得数据信息愈加方便查询与保存,可是往往真实性欠缺,乃至出现无法与原材料的严谨对接,引发群众对其真实性的置疑。由于信息技术是一项新式的事物,与传统的纸质资料比较起来具有不可考据性,民众公信度底。这就要求我们管理人员加强数据资料与初始资料的紧密结合,在保持原真实在资料的基础上实现其与数据资料的有效统一,消除群众质疑。在数据资料进行有效更正与修改时,如果有初始材料能够构成对照,操作起来愈加简单。近几年,随着养老进入社会化阶段,个人的退休档案与记载必须多次移交,有了初始资料的备份就不怕数据资料无处对照或者是丢失。

3、加强文档保密,保障个人社保档案的安全

社会保险管理工作一般要涉及到个人的社保档案,可以说每一个数据都是个人的一份档案,之所以称为档案就是因为其具有一定的保密性。所以作为社会保险管理工作人员就要时刻保持安全保密意识,尽可能地加强对个人社会保险缴纳资料的保密工作。除了对这些数据资料进行有效备份外,还要对重要的文件加密处理,防止重要信息的泄漏与遗失。现在的网络攻击比较严重,有必要针对这些恶意攻击展开必要的防御,下载安全证书,安装漏洞补丁,设置防火墙等等,定时清理一些垃圾信息,实现计算机资源的优化。还需要注意的是最好电脑实现专职专用,如果是关于社会保险工作的数据就专门记录这些重要数据,不要夹杂其他另类信息。

4、社会保险管理人员要树立服务意识,提高自身信息化技能

我们前面提到掌握社会保险管理中的信息化操作是一门技能,这就对社会保险管理工作人员提出了要求,必须要掌握一定的信息化技能,会通过信息技术实现日常数据的采集、录入、检查与更新。同时,作为一名公职人员必须要时刻树立群众服务意识,认真办理群众的社会保险,接待群众关于社会保险的咨询,解答其本方面的疑问,对于群众提出的查询要求要积极配合,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建设为人民服务的政府。

结束语

信息时代既为当前社会保险档案管理工作提出了革故鼎新的客观要求,同时也为不断革新社会保险档案管理工作提供了先进的技术支持,社会保险档案管理信息化已成为推动社会保险档案管理工作不断创新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徐伟佳.社会保险档案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黑龙江大学,2013.

[2]周仕芹.试论社会养老保险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J].黑龙江史志,2014,03:124-125.

篇8

关键词:社会保险

社会保险财务管理是指按照国家统一的财务制度和社会保险机构的政策、法规以及社会保险机构财务目标,通过核算控制和监督手段,合理组织社会保险基金的筹集、支付、调节和筹备等财务活动。由于我国现行社会保险的财务管理实行现收现付制,基金管理实行收支两条线。从这一方面看,基金的收缴支付是社会保险财务管理的重点。

一、基金收入的安全运作

社会保险基金的筹集是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的首要任务。社会保险是通过社会保险基金制度贯彻落实的,而社会保险基金的征集又是基金制度的基础,如果无法征集到基金,社会保险工作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所以,要做好保险工作,首先要做好基金的及时足额收入。企业社会保险基金的收入主要包括:

1.企业根据工资总额按一定比例提取的社会统筹部分。这是基金来源的主要渠道。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之间竞争日益激烈,导致部分企业效益滑坡,职工工资和各种福利也难以兑现,加之少数企业领导者的一些错误思想,出现拖欠社会保险费的现象,严重影响了社会保险工作的正常开展。对于这种现象,各社会保险机构和工作人员要树立“管理与服务”的思想,大力开展宣传工作,使企业和职工认识到实行统筹是利国利民、造福企业和职工的大好事,推动统筹工作的顺利进行。必要时,执行社会保险管理的强制职能,通过强制手段保证有关单位和个人履行社会保险义务,使基金能及时足额到位。

2.个人缴纳部分,这是社会保险基金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职工个人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个人缴费水平也将不断提高。对于这部分基金,各保险机构也应积极做好宣传工作。实践证明,在社会保险工作中,多一分宣传就少一分阻力,增加一分动力。以上收入属于社会保险基金的主要组成部分,要保证其安全运作管理,就要做到:

(1)按计划的要求,及时收缴和储存社会保险基金,正确地支付退休费,保证离退休职工的生活。建立保险基金管理台帐,监督企业及个人按规定应缴纳的社会保险基金以及欠缴情况,以便及时催缴,使基金及时到位。

(2)加强社会保险财务管理工作。社会保险财务管理工作对于社会保险工作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由于社会保险基金数额较大,如果没有健全的财务管理制度,就会产生许多问题。社会保险基金是广大劳动者的“养命钱”、“活命钱”。对于这部分基金社会保险部门应严格执行财经纪律和财务法规。做到保险基金“专户储存,专款专用”。保证基金的及时足额到账,防止欺报,瞒报,漏报基金。防止截留问题的发生。加强会计业务核算,及时准确完整地处理各项业务,登记账簿,编制报表,提高管理水平。上级单位应定期组织检查,防止保险基金乱支冒用;审计部门应定期审计,防止基金的流失和挪用。

二、基金支出的安全运作

社会保险的根本目的在于投保人遇到意外事故,疾病和失去劳动能力时的生活保障。这种保障功能最终体现在社会保险基金的支付环节上。主要包括:医疗保险基金支出、养老保险基金支出、工伤保险基金支出、生育保险支出和失业保险基金支出。现在主要的支付方式主要有:(1)社会保险机构直接发放;(2)社会保险机构委托银行发放;(3)由企业或单位代为发放。实践证明,采取前两种方式效果最好,基金运作最安全。第三种情况往往不能保证各项社会保险基金的及时足额发放到位。存在这种问题的根本原因:是企业对社会保险机构没有法定义务,同时社会保险机构对企业也没有约束机制,当企业发生资金短缺、生产滑坡等情况时,就会发生本企业受保人不能及时足额领到社会补助资金的问题。

三、社会保险基金的保值和增值

社会保险基金就是为了实施社会保险制度而筹集的资金。这笔钱,如果以货币的形式存在,随着经济的增长,其价值——总的购买力要降低。因而。社会保险基金的保值就是通过一定的资金运营方式,保持基金总的购买力不降低;而增值就是在保值的基础上,使其购买力增加。从这一方面看,作为社会保险制度物质基础的基金,保证它的保值和增值具有重大意义。

依据社会保险基金的性质,社会保险基金的投资原则以及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我国社会保险基金的投资方式主要有:银行存款、国库券和国家发行的定向债券。

政府社会保险机构主管的社会保险事业与商业性保险公司主办的人身保险业务有着原则上的区别。社会保险是一种社会保障制度,是国家的基本社会政策,通过国家立法强制执行,具有非盈利性,而商业保险是商业保险公司运用经济补偿手段运作的险种,是国家经济活动的一个方面。经营双方按照自愿原则签订契约,运用经济补偿手段运作,以盈利为目的。

四、完善保险基金管理的对策

为确保社会保险基金的安全运作还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才能实现保险基金的最优化运行。

篇9

    社会保险财务管理是指按照国家统一的财务制度和社会保险机构的政策、法规以及社会保险机构财务目标,通过核算控制和监督手段,合理组织社会保险基金的筹集、支付、调节和筹备等财务活动。由于我国现行社会保险的财务管理实行现收现付制,基金管理实行收支两条线。从这一方面看,基金的收缴支付是社会保险财务管理的重点。

    一、基金收入的安全运作

    社会保险基金的筹集是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的首要任务。社会保险是通过社会保险基金制度贯彻落实的,而社会保险基金的征集又是基金制度的基础,如果无法征集到基金,社会保险工作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所以,要做好保险工作,首先要做好基金的及时足额收入。企业社会保险基金的收入主要包括:

    1.企业根据工资总额按一定比例提取的社会统筹部分。这是基金来源的主要渠道。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之间竞争日益激烈,导致部分企业效益滑坡,职工工资和各种福利也难以兑现,加之少数企业领导者的一些错误思想,出现拖欠社会保险费的现象,严重影响了社会保险工作的正常开展。对于这种现象,各社会保险机构和工作人员要树立“管理与服务”的思想,大力开展宣传工作,使企业和职工认识到实行统筹是利国利民、造福企业和职工的大好事,推动统筹工作的顺利进行。必要时,执行社会保险管理的强制职能,通过强制手段保证有关单位和个人履行社会保险义务,使基金能及时足额到位。

    2.个人缴纳部分,这是社会保险基金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职工个人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个人缴费水平也将不断提高。对于这部分基金,各保险机构也应积极做好宣传工作。实践证明,在社会保险工作中,多一分宣传就少一分阻力,增加一分动力。以上收入属于社会保险基金的主要组成部分,要保证其安全运作管理,就要做到:

    (1)按计划的要求,及时收缴和储存社会保险基金,正确地支付退休费,保证离退休职工的生活。建立保险基金管理台帐,监督企业及个人按规定应缴纳的社会保险基金以及欠缴情况,以便及时催缴,使基金及时到位。

    (2)加强社会保险财务管理工作。社会保险财务管理工作对于社会保险工作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由于社会保险基金数额较大,如果没有健全的财务管理制度,就会产生许多问题。社会保险基金是广大劳动者的“养命钱”、“活命钱”。对于这部分基金社会保险部门应严格执行财经纪律和财务法规。做到保险基金“专户储存,专款专用”。保证基金的及时足额到账,防止欺报,瞒报,漏报基金。防止截留问题的发生。加强会计业务核算,及时准确完整地处理各项业务,登记账簿,编制报表,提高管理水平。上级单位应定期组织检查,防止保险基金乱支冒用;审计部门应定期审计,防止基金的流失和挪用。

    二、基金支出的安全运作

    社会保险的根本目的在于投保人遇到意外事故,疾病和失去劳动能力时的生活保障。这种保障功能最终体现在社会保险基金的支付环节上。主要包括:医疗保险基金支出、养老保险基金支出、工伤保险基金支出、生育保险支出和失业保险基金支出。现在主要的支付方式主要有:(1)社会保险机构直接发放;(2)社会保险机构委托银行发放;(3)由企业或单位代为发放。实践证明,采取前两种方式效果最好,基金运作最安全。第三种情况往往不能保证各项社会保险基金的及时足额发放到位。存在这种问题的根本原因:是企业对社会保险机构没有法定义务,同时社会保险机构对企业也没有约束机制,当企业发生资金短缺、生产滑坡等情况时,就会发生本企业受保人不能及时足额领到社会补助资金的问题。

    三、社会保险基金的保值和增值

    社会保险基金就是为了实施社会保险制度而筹集的资金。这笔钱,如果以货币的形式存在,随着经济的增长,其价值——总的购买力要降低。因而。社会保险基金的保值就是通过一定的资金运营方式,保持基金总的购买力不降低;而增值就是在保值的基础上,使其购买力增加。从这一方面看,作为社会保险制度物质基础的基金,保证它的保值和增值具有重大意义。

    依据社会保险基金的性质,社会保险基金的投资原则以及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我国社会保险基金的投资方式主要有:银行存款、国库券和国家发行的定向债券。

    政府社会保险机构主管的社会保险事业与商业性保险公司主办的人身保险业务有着原则上的区别。社会保险是一种社会保障制度,是国家的基本社会政策,通过国家立法强制执行,具有非盈利性,而商业保险是商业保险公司运用经济补偿手段运作的险种,是国家经济活动的一个方面。经营双方按照自愿原则签订契约,运用经济补偿手段运作,以盈利为目的。

    四、完善保险基金管理的对策

    为确保社会保险基金的安全运作还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才能实现保险基金的最优化运行。

篇10

随着国家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和居民医疗保险制度相继建立以及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广大职工、家属生活质量和健康需求日益增长,基本医疗保险已无法满足企业职工及其家属,特别是大病人员医疗保障需求,尤其是国有大型企业,职工较多,人员复杂,迫切需要企业社会保险管理部门,在新形势、新环境下,研究建立保障多层次、管理科学、运行高效的补充医疗保障制度,以适应国有大型企业发展,增强企业医疗保障能力,进一步减轻职工医疗费个人负担,为企业发展提供和谐稳定环境创造条件。从2004年我公司建立补充医疗保险起,在充分研究地方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不断总结企业补充医疗保险的成功经验与教训的情况下,对国有大型企业补充医疗保险管理进行认真的研究与探索,通过多年的实践与应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二、企业建立补充医疗保险的关键点

一是企业补充医疗保险保障水平问题。企业建立补充医疗保险,确定保障水平是关键,必须考虑企业经济承受能力、各类人员医疗需求以及企业历史医疗保障水平。二是与基本医疗保险有效衔接的问题。重点就是要充分发挥基本医疗保险与补充医疗保险各自优势,相互补充。在保障原则、支付内容、票据利用、信息共享等方面实现有效衔接,保证补充医疗保险业务顺利运行。三是企业不同群体平衡问题。重点分析企业各类人员的医疗需求,确定不同群体医疗保障水平,确保新旧制度平稳衔接和过渡。四是补充保险基金监管问题。保障基金安全,防止基金流失、浪费,是补充医疗保险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因此在补充医疗保险制度设计中必须充分考虑内控管理。五是高效运行问题。补充医疗保险涉及企业人事、财务、社保等部门,涉及职工医疗待遇计算、费用报销与结算,在管理方式、运行机制和管理手段等方面要科学、便捷。

三、企业补充医疗保险管理技术

一是充分考虑各类群体需求。职工、退休人员和家属(子女)分别按照当地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和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制度,同步建立企业补充医疗保险,保持公司新旧医疗保险制度平稳过渡。二是多层次提供医疗保障。对于基本医疗保险不予负担的部分,通过门诊和住院费用分别补贴办法,解决基本养老保险门诊额度低、住院报销比例不高的问题;通过投保商业保险,解决基本医疗保险最高支付限额以上医疗费用报销问题以及重大疾病人员医疗费个人负担过重问题。三是一般疾病与特殊疾病分开管理。按照“保基本、向大病倾斜”的原则,对于需要门诊长期治疗、费用较高的门诊特殊疾病患者,通过提高门诊报销额度和比例,减轻慢性疾病患者门诊医疗费用个人负担。四是应用现代信息管理手段。研究开发信息管理软件,应用计算机信息技术,支持IC卡技术应用,实现企业社保部门与定点医院、基层单位的数据信息共享与业务处理。五是完善制度,规范工作流程。重点在补充医疗保险的保费筹集、费用审核、就医流程、费用结算以及管理职能等方面建立各项规章制度,统一业务流程,确保业务规范运作。

四、管理技术主要创新点和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