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定资产特征范文

时间:2023-06-30 17:56:1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固定资产特征,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固定资产特征

篇1

【关键词】固定资产折旧 费用分配 “含溢”资产有用会计信息

一、引言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及资本市场的不断完善,企业投资客观分为有形事业和金融投资两大类,并把资产划分成事业有形资产和金融资产两部分。因此,企业取得并持有土地、房屋建筑物、机器机械设备、运输工具等固定资产时,在会计制度范畴内,采用确定成本核算固定资产取得原价,并选择折旧方法进行折旧会计处理。

在固定资产折旧会计处理过程中,折旧方法的选择直接影响当期累计折旧额,从而影响计入当期的成本费用及固定资产账面价值。目前,由于投资者充分依赖企业公开披露的财务报表信息进行投资决策,而固定资产不仅具有丰富的内容和双重的性质,还是为企业带来长期经济利益的资源,是企业获得营业利润及其营业外收入的经济源泉。因此,从提供有用会计信息出发,必须详细客观分析固定资产折旧的会计信息。

二、固定资产取得的资本性支出特征

企业取得并持有固定资产属于有形事业投资行为,目的是为了获得事业投资收益,取得固定资产支出具有资本性支出特征。因此,企业取得固定资产按确定原价核算,并设定资本性质的资产科目“累计折旧”,对持有固定资产实行折旧会计核算,收回投资成本。

1、固定资产账面原价特征。根据固定资产取得支出的资本性特征,企业取得固定资产的全部支出从购入价额到交付使用为止发生的利息,构成固定资产原价,确认及计量于资产负债表。会计报表记录的固定资产账面价值作为有形长期资产投资的初始原价,反映了企业该资产的未来经济收益能力。因此,在进行折旧计提时采用间接法,即固定资产账面原价不变,而用“累计折旧”科目的增加间接反映固定资产账面原价减少。

2、固定资产折旧的理论特征。根据固定资产折旧理论依据,固定资产对企业经营利润有贡献,并且这一贡献额度是通过固定资产的机能减耗换取而来的,因此假设企业持续经营前提,固定资产取得原价就等于资产的潜在经济使用能力。由此,会计制度规定,企业固定资产一经取得,不管使用带来的真实收益如何,都必须在经济使用年限内实行折旧会计处理,收回固定资产取得原价。

3、固定资产的“含溢”资产性特征。固定资产折旧会计核算客观是收回取得原价目的,而企业取得并使用固定资产目的获得超过投资成本以上的期望价值。因此,固定资产使用可能获得的收益超过投资原价以上部分,无法在账面价值上反映,只能以“含溢”资产形式存在;企业持有使用目的土地、房屋建筑物固定资产,客观具有金融资产特性,这些资产的市场价值高出账面价值部分,也是以“含溢”资产形式存在于资产负债表中所有者权益部分。

三、选择固定资产折旧方法特征

根据企业会计制度规定,企业进行固定资产折旧会计处理过程中,可以选择平均年限法、工作量法、年数总和法、双倍余额递减等折旧方法中的一种,进行累计折旧会计核算。

1、固定资产折旧会计核算特征。企业固定资产折旧会计核算有直接法和间接法两种方法。直接法折旧会计核算是通过借:管理费用(或制造费用或营业费用),贷:固定资产的会计分录,把折旧额直接冲减固定资产账面价值;而间接折旧法则采用贷方为贷:累计折旧的会计分录,核算固定资产的投资回收金额,固定资产账面原价不变,通过固定资产账面原价与累计折旧额的差,间接反映固定资产账面价值减少。根据会计制度规定采用间接进行固定资产折旧会计处理。

2、选择折旧方法的信息特征。根据会计制度规定,允许选择固定资产折旧方法进行折旧核算。而事实上选择不同的方法,直接影响当期累计折旧额及当期会计利益。

(1)企业选择平均年限法折旧。表现为在经济使用年限内每年计提的累计折旧额相同,分摊的成本费用相同,冲减每期利润额相同,固定资产账面价值减少额度每年相等。同时固定资产的累计折旧额按年同等速度增加,每年收回的固定资产投资成本额相同。

从上图分析看来,企业选择平均年限折旧法反映了累计折旧额在等额增加,账面价值等额减少;反映了企业计划每年等额分配摊销费用平均收回固定资产投资成本的信息特征。

(2)企业选择加速折旧。无论是双倍余额递减法还是年数总和法,目的都是加大经济使用年限前期费用分配额。

采用双倍余额递减法时,不用考虑固定资产处理残值收入,并以直线折旧率的两倍作为加速折旧率。而年数总和法折旧,则先将固定资产折旧原价减去预计残值收入后,再乘以一个由经济使用年数形成的逐年递减分数计算每年的折旧额。所以,采用双倍余额递减法计提的第一年累计折旧额、分摊的费用额、收回固定资产投资成本数额比采用年数总和法多。

企业还可以选择固定资产承担工作量为费用分配依据计提折旧额。可见,每种折旧方法计提的年度累计折旧额都不同,企业选择哪一种折旧方法应该取决于费用分配计划。

3、固定资产折旧会计信息特征。根据一贯性原则,无论选择哪一种折旧方法都会产生如下会计信息特征:第一,不同折旧方法带来年度的累计折旧额不同,但在整个经济使用年限所计提的折旧总额相等;第二,不同折旧方法,计提的年度累计折旧额不同,表明年度分配的成本费用额不同,但费用分配总额相同,都以该固定资产取得原价为费用分配总额;第三,折旧方法不同,年度分配的成本费用额不同,对年度利润影响不一样,但合计计入的利润表的费用总额相同;第四,无论哪种折旧方法,都表现为固定资产账面原价在减少、折旧累计额在增加,投资成本的收回额在增加。由此可见,固定资产折旧会计处理,客观上表现为折旧方法选择,实质是固定资产投资原价的回收过程,反映了主观分配费用的会计信息特征。

四、固定资产折旧的有用会计信息特征

企业固定资产折旧会计处理,体现了主观分配费用特征,没有考虑固定资产的客观经济收益。由此可见,折旧方法的选择反映了固定资产的账面确定成本回收的会计信息特征。

客观上,企业取得并持有固定资产过程中,随着生产经营技术发展,营业利润将呈现不断增长趋势;其次固定资产的实际使用年限一般长于折旧年限,累计折旧全部计提完毕即投资成本收回之后,仍在使用并创造经济收益;第三企业持有土地、建筑物等有形固定资产,具有客观金融性,这类资产的市场公允价值远远高于账面价值,如果处理这些资产直接所带来的巨大经济收益。可见这些固定资产本身具备的、超过其成本以上的经济收益能力即资产性,无法在会计报表上得以确认及计量,只能以“含溢”资产形式存在,不易被投资者发现。

综上所述,投资者应该从固定资产折旧会计信息特征的综合分析,结合企业持有固定资产的种类、目的、使用状况,有效预测固定资产账面价值以外存在的经济价值收益,客观估算企业投资价值,做好最佳投资决策,实现最大投资利益合理规避投资风险。

【参考文献】

[1] Financial Accounting Standards Boar(美国会计准则委员会),Statement of FinancialAccounting Concepts No.1(财务会计概念公告第一号);Objectives of Financial。 Reportingby Business Enterprises(营利企业财务报告的基本目的),November 1978。

篇2

信贷增长过快是2006年上半年宏观经济运行凸现出的三大问题之一,为此人民银行采取了提高利率与存款准备金率、发行定向票据、加强窗口指导等一系列调控措施对其进行宏观调控。然而,近几个月份的信贷增长状况表明,信贷增长和固定资产投资增长之间存在高度正相关关系,在未来一段时期,信贷仍会维持高增长的基本趋势,信贷增长也将面临一种调控悖论。

信贷投放与固定资产投资存在联动

经济运行中的货币领域存在两个市场:信贷市场和货币市场。在中国经济转轨时期,一方面政府仍然通过一定的计划来维系其对金融领域及非金融领域经济活动的控制;另一方面,由于资本市场不发达,厂商不得不更多地依赖间接融资维持其正常经营活动。这也使得信贷市场成为中国市场经济运行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此,信贷增长和大量厂商行为的各个加总变量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2006年上半年,固定资产投资总量和信贷总量的双快增长就是这一联系的重要表现。

因此,现阶段对固定资产投资和信贷增长的调控,正确认识二者之间的关系非常重要。目前,无论是理论界,还是监管层都有相当多的观点认为:是信贷增长过快造成了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但我们认为,这种观点没有抓住问题的本质,因为它过于强调宽松的信贷环境对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的刺激,同时也内含了要以货币信贷政策作为最主要的宏观调控手段的思想。应该承认,在2006年上半年出现的信贷与固定资产的双快增长存在相当程度上的联动机制,而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信贷的增长,在诸多影响因素中,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是造成信贷增长过快的最主要原因。当然,作为一个独立运行的市场,现阶段信贷市场的流动性宽松也大大刺激了固定资产投资。

由于固定资产投资增长态势决定了信贷的增长态势,从而,要达到对信贷增长进行调控的目的,前提是必须对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展开有效调控。

在本轮经济周期中,固定资产投资高增长态势的形成有其内在机制。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重化工业的自身特征在客观上决定了固定资产投资高速增长在较长时期内是一种必然现象。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经济增长发生了“质”的重大变化:2000年我国人均GDP突破800美元,从而使我国进入了中等收入国家行列;2003年我国人均GDP突破1000美元。人均GDP的两次提升,极大地带动了整个社会消费的升级,以住房和汽车为核心的消费时代来临了。在消费升级的带动下,我国开始进入一个新的工业化阶段――重化工业阶段。新一轮经济周期中固定资产投资领域的集中化对此给予了充分地证明。

在重化工业时期,产业发展诸多特征的变化导致了经济增长过程中的特征差异。表现在:(1)重化工业的发展使得社会生产的迂回化程度提高,从起初的原材料生产环节到各个最终产品生产环节之间,插入了越来越多的中间产品。生产链条的变长,使固定资产投资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日益显得重要。(2)重化工业的建设周期长、资本规模大等特征,对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的持续性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即固定资产投资一旦高速启动,就会在较长时期内保持这种高速增长的趋势。因此,固定资产投资重要性的增大及其持续性的内在要求,必然造成本轮经济周期中固定资产高速增长的难以抑制性。

第二,地方政府的内在投资冲动在主观上为固定资产投资高速增长提供了基本动力。

从2003年局部经济过热开始,地方政府就在固定资产的高速增长中发挥着主导作用。2004年,国有及国有控股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为14.5%,国有及国有控股固定资产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为57.5%;2005年,该增长速度为17.5%,所占比重为53.3%。2006年上半年国有及国有控股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0.5%,其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为46.5%。如果把各年固定资产投资按照中央项目和地方项目进行区分,那么,近几年地方项目的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占全社会固定资产规模的比重均在80%以上。

地方政府之所以成为现阶段固定资产投资增长乃至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原因在于:(1)现行的考核体系、财税体制等决定了地方政府必然利用预算软约束、信息不对称等,通过强烈的固定资产投资冲动,一方面实现地方GDP的高速增长,为自己创造良好的政绩;另一方面,也为增加地方收入、创造地方就业机会、实现地方社会稳定等提供物质基础。(2)现阶段,相对于弱小的民营经济等厂商基础,地方政府具有持续调动大规模资本的手段和能力,而这恰恰是满足发展具有建设周期长、资本规模大等特征的重化工业所必需的。因此,从地方政府的视角看,由其在发展重化工业中充分发挥主导性作用具有强烈的现实可行性。(3)地方政府主导性的充分发挥,能够使所辖地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以最快的速度占领有利的重化工业领域,从而为所辖地区经济繁荣奠定基础。

以上内生机制的存在,使本轮经济周期中,固定资产投资一直保持着高增长态势。这种带有典型地方政府主导特征的高增长态势,必然产生巨大的、持续的信贷需求。在较为宽松的信贷控制环境中,这必将导致信贷规模的高位增长趋势。2006年6月份,广义货币供应量M2的增幅为18.43%,比5月份回落了0.62个百分点,虽然有所下降,但仍比央行年初确定的16%的预期目标高出2.43个百分点,货币信贷仍然在高位运行。

信贷增长面临调控悖论

基于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对信贷增长的决定性作用,信贷增长的调控必须建立在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调控的现实基础上。然而,根据目前状况,对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的调控面临着两难困境。

在重化工业自身特征和地方政府内在投资冲动的作用下,现有宏观调控政策处于一种低效甚至是无效状态。其直接原因是,地方政府具有强大的以非市场行为手段来应付中央宏观调控政策的内在激励和能力,即使对于那些行政性强制调控措施,亦是如此。从而,当前固定资产投资的调控必将陷入两难困境。

困境一:如果不对地方政府现行考核体制、财税体制等进行改革,那么宏观调控政策可能将长期保持一种低效状态。

宏观调控是在既定体制下的短期市场经济行为,宏观调控政策则是这种短期行为的外在表现。在宏观调控过程中,尽管体制改革不属于宏观调控范畴,但它对宏观调控的有效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轮经济周期中,虽然人们认识到了地方政府成为搅动这场持续三年的固定资产投资的主体,也逐步意识到了现存考核体制对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的影响,然而,关于宏观调控政策的选择,还是置于不改变地方政府现行考核体制的基本框架内,并且,地方政府作为市场经济运行中的一个逐利主体,已经在人们的潜在意识中得到认可。

实际上,上述状况一直是构成宏观调控政策有效性发挥的重大障碍,三年来一直占据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半壁江山的国有及国有控股固定资产投资的高速增长已经为此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据。基于此,如果不改变现有考核体制、财税体制等,地方政府将继续维持其采用非市场经济手段来应付中央政府宏观调控政策的内在激励和能力,继续以重要逐利主体的面目出现在市场竞争中,未来有关固定资产增长过快的宏观调控政策将依然不会有效,我们将面临更为严重的产能过剩乃至经济衰退的威胁。

困境二:如果彻底改革地方政府现行考核体制和财税体制,使其退出竞争性固定资产投资领域,回归其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提供者角色,那么其他厂商主体在短期内很难填补空缺,可能造成经济增长的大幅滑坡。

既然地方政府的行为往往阻碍宏观调控政策贯彻执行,那么,符合逻辑的改革思路就是改革其现行考核体制和财税体制,使地方政府退出竞争性固定资产投资领域。然而,深入研究则可发现,这一符合逻辑的改革思路并不具有现实可行性。这是因为在短期内,地方政府退出后的领域,其他厂商主体无法迅速跟进来加以弥补,从而形成重化工业领域大面积固定资产投资真空地带,进而造成经济增长的大幅滑坡:假设一,地方政府退出后的投资领域由具有规范现代企业制度特征的国有企业来跟进。由于现阶段国有企业改革的不彻底性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滞后,从行为特征看,即使是那些具有规范现代企业制度特征的国有企业,也并未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市场经济主体,即它们接受宏观调控的行为和地方政府非常相似。这就意味着宏观调控政策可能同样出现低效状态,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同样无法得到根本性遏制。假设二,地方政府退出后的投资领域由民营经济来跟进。一则,尽管改革开放以来民营经济得到了巨大发展,但总体而言,目前它还不具备跟进投资所需要的资本规模、管理水平、人才等方面的力量;二则,民营经济大规模跟进投资有“私有化”嫌疑,不易为人们所接受。假设三,地方政府退出后的投资领域由具有规范现代企业制度特征的国有企业和民营经济共同跟进。该假设不仅具有前两个假设的缺陷,而且在投资跟进领域的划分上存在着难题。

对固定资产投资进行调控的两难困境表明,短期内,不可能通过改革考核体制和财税体制来实现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的良性回归。这就意味着,未来一定时期,地方政府依然具有通过各种途径和手段来进行大规模固定资产投资的内在动力。期间,为实现其投资目标,地方政府必然会千方百计进行融资,从而,信贷增长的高位态势就不可避免。实际上,我国金融格局从2005年“宽货币、紧信贷”演变为2006年一季度的“宽货币、松信贷”,在一定程度上就反映出地方政府的强大融资能力和手段。

在不改变地方政府行为的前提下,信贷增长调控也将陷入一种调控悖论:第一,如果采取一般性的信贷调控政策,如小幅提高中长期贷款利率等,那么,这些政策依旧会表现出低效乃至无效状态,信贷增长继续保持高位态势,进而引发通货膨胀和经济过热等;第二,如果采取过于强硬的信贷调控政策,如大幅提高存款准备金率、严格控制信贷规模等,真正发挥“信贷”闸门的作用,那么,很可能会造成信贷萎缩,其对固定资产投资的消极反作用效应过度扩大,同样会造成经济的大幅滑坡。

篇3

关键词:固定资产;绩效评价;高校

一、高校固定资产的含义与特征

高校所占有和使用的以货币计量的经济资源被称为高校的固定资产,其中包含学校的房屋建筑、教学所用设备、教室陈设、图书以及文物陈列等,这些固定资产被法律确认为国家所有。对于高校固定资产的认定主要包含两个要点,一是总价值在一百元以上。二是高校使用时间超过一年,对高校固定资产的界定有利于资产管理和绩效评价体系的建立。高校固定资产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固定资产具有多种多样的形态,种类繁多,价值高、数量多,且高校对于固定资产的投入也在逐年增加。其次,固定资产的来源丰富,不仅仅限于财政拨款还包含金融信贷款项购买、社会赠予、自主知识产权以及其他收入购置的固定资产。再次,经营性和非经营性资产都是高效固定资产的构成部分。

二、高校固定资产财务绩效评价体系建设的重要性

第一,高校进行固定资产绩效评价有利于固定资产进一步多样化。随着社会的经济发展,高校固定资产的来源渠道也进一步拓宽,更加多元化,各个投资主体在进行高校投资的时候需要更加高效和丰富多样的信息,高校做好绩效评价体系有利于进一步提高效率,提供更多样的信息,为投资者的投资提供依据和重要参考。

第二,建设绩效评价体系有利于提高高校资源利用率,提高使用效率。大部分高校的教室、实验室等占固定资产比重较大的固定资产使用率仅为三成,而固定资产在总资产中的占比超过六成,这就使得高校的固定资产使用效率偏低。

第三,有利于国家的统筹管理。高校的固定资产是国有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在现实中政府对于企业的统筹管理更加重视,而忽略了对高校的管理,这使得高校固定资产使用欠缺科学性,通过绩效评价体系的建立,有利于国家对于国有资产的统筹管理和宏观调控的有效推进:

三、高校固定资产财务绩效评价中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全局观念

目前高校在固定资产财务绩效评价方面缺乏全局观念,学校的各个部门由于缺乏相关的评价体系,在处理问题方面,难有全局观念,这样导致高校各个部门在经费上形成竞争关系,不利于资产的管理,使得高校进行固定资产管理的经费增加,不利于工作的正常开展。

(二)缺乏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

高校在固定资产的管理方面没有理清工作职责,缺乏明确的分工,导致各部门在工作中权责界定困难,在不同部门在管理中出现矛盾时也因为赏罚不明和沟通不畅导致矛盾难以顺利解决,也缺乏相应的绩效评价体系,导致工作协调和落实难以顺利进行。

(三)缺乏易操作的绩效管理评价体系

高校在固定资产方面缺乏绩效评价体系,或者是绩效管理评价体系的效率不高,缺乏可操作性,导致学校存在很多重复建设的问题,很多资源没有充分利用甚至处于闲置状态,造成资源的浪费,占用了大量的固定资产和国家的财政支出。对于固定资产的管理也只是停留在账面上,对于其成本的核算和效益的评估并没有进行,导致整体高校的固定资产使用率偏低。

(四)缺乏专业人才

由于高校在固定资产中存在的问题导致对资产的成本分析核算以及绩效评价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加之对于高校固定资产管理的重视度不高,导致相关专业管理人员的缺乏,也因为对此类人员的认可度不高和晋升空间的限制也进一步导致优秀专业人员的流失,使得高校的固定资产管理更加困难。

综上所述,由于高校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着缺乏全局观念、缺乏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缺乏易操作的绩效管理评价体系和缺乏专业人才等问题,导致固定资产管理的效率低,因此,建立一套高效的财务绩效评价体系势在必行。

四、固定资产财务绩效评价的原则

在进行高校固定资产财务进行评价体系的建立时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一)坚持科学性原则

在进行高校固定资产财务绩效评价体系建立时相关指标体系要遵循科学性合理陛,科学性主要在于要符合高校的实际,要根据不同高校固定资产的组成部分,固定资产的性质和特征进行绩效评价,要根据高校固定资产的结构不同进行更加深入的剖析,对评价的对象的本质进行深刻科学的反映,对于高校固定资产管理的状态进行科学全面地反映,明确其管理的目标,并与实际的达成情况和管理水平进行对比,最终得出科学客观的评价。对于相关的指标的规定和设立要清晰明确,保证各指标的相互独立和计算方法的科学合理。

(二)坚持全面性与重点性协调统一

在进行绩效评价时要坚持全面性原则,对于反映高校固定资产绩效管理水平的指标做到全面、层次分别,要尽量选取能够充分反映管理水平的指标,但并不是只重数量不重质量,要选择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指标,能够突出表现管理现象的指标,要兼顾全面性和重点性。

(三)坚持定性定量原则

在进行固定资产绩效评价体系建立时既要有定性方面的指标和内容,又要有相关的定量分析,这样的分析才更加科学,能够满足绩效评级体系复杂性的要求,有利于评价体系的建立。

(四)坚持有效性原则

实现固定资产的有效管理是建立评价体系的根本目的,因此,在进行评价体系建设的过程中一定要把有效性原则放在首位,只有对制度进行科学合理地制定,保证管理效率的提升并达到最优值,才能有效保证固定资产管理的有效陛。

篇4

Abstract:Based on the principles of the impairment of fixed assets, the thesis points out some changes and analyzes the accounting of the new principles with examples.

关键词: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累计折旧

Key words:fixed assets; impairment; accumulated depreciation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04-0014-01

新的资产减值准则明确规定,资产减值损失一经确认,在以后会计期间不得转回,只允许在资产处置时,再进行会计处理。从而确保了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的真实、可靠,有效地避免了一些企业利用资产减值来进行利润调控的现象,保护了投资者的利益。

1 固定资产的定义

准则规定,固定资产是必须同时具有以下几个特征的有形资产:

(1)为生产商品、提供劳务、出租或经营管理而持有的。这实质是说明持有固定资产的目的,这种目的不管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都要求其是有用的,能为企业带来效益,否则,就没有确认为固定资产的必要。(2)使用年限超过一年。固定资产是长期资产,其使用期限应长于一年的一个会计期间,这也隐含了其价值的转移方式(折旧)是逐步的,是其区别于流动资产的一个显著特征。(3)单位价值较高。无论是自建的,还是外购的,或是其他方式取得的固定资产,都要求其单位价值含量较高,这也就暗示了对其核算应加强重视。固定资产的定义在着重说明其作为资产的共性――有用性――的同时,突出了其本身的特征――使用年限较长、单位价值量较高,即从共性和个性上较好地说明了其内涵。

2 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当期的纳税调整及会计处理

按照准则规定,企业应在期末资产负债表日,对固定资产逐项进行检查,对由于市价大幅度下跌,有证据表明已经陈旧过时或者其实体已经损坏,已经或者将被闲置、终止使用或者计划提前处置等原因导致其收回金额低于账面价值的资产,应当将资产的账面价值减记至可收回金额,减记的金额确认为资产减值损失,计入当期损益,同时计提相应的资产减值准备。依照税法相关规定,企业所得税前允许扣除的项目,必须遵循真实发生的据实扣除原则,除国家税收规定外,企业根据财务会计制度规定提取的任何形式的准备金(包括固定资产减值准备)不得在企业所得税前扣除。比较会计准则和税法的相关规定,因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的期间与允许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的资产损失的期间不同而产生的差异,作为可抵减暂时性差异,即作为来来可抵减应纳税所得额的时间性差异,在计算当期应纳税所得额时,进行纳税调增。“当期应纳税所得额=当期会计利润+计提的固定资产减值准备”。

3 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后固定资产折旧差异的纳税调整及会计处理

按照会计准则的规定,资产减值损失确认后,减值资产的折旧或者摊销费用应当在未来期间作相应调整,以使该资产在剩余使用寿命内系统地分摊调整后的资产账面价值(扣除预计净残值)。比较会计准则和税法的相关规定,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后固定资产账面价值减少,但由于固定资产尚可使用年限有可能缩短,所以很难确定固定资产计提减值准备后的会计折旧与税法允许可在应纳税所得额中抵扣的折旧或摊销额的大小关系。若前者小于后者,则将两者的差额从当期利润总额中扣减后,再计算当期应纳税所得额。若前者大于后者,则将两者的差额在当期利润总额中加上后,再计算当期应纳税所得额。“当期应纳税所得额=当期会计利润一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后提取的会计折旧小于税收折旧的差额”;或者“当期应纳税所得额:当期会计利润+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后提取的会计折旧大于税收折旧的差额”。

[例1]中兴公司计提减值准备后预计固定资产尚可使用年限为7年。2006年以后计提的折旧额会计制度与税法存在差异:

按会计制度规定每年折旧额=2380+7=340(万元)

按税法规定每年折旧额=4000+10=400(万元)

该项固定资产计提减值准备后,以后年度每年会计上计提的折旧小于税法上允许计提的折旧,应将两者的差额,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在会计利润基础上调减。

2006年后该项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计税基础、暂时性差异及递延所得税、应交所得税、所得税费用。

所得税相关会计分录:

2007年:借:所得税 1914000

递延所得税资产 1188000

贷: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

2008年:借:所得税 2112000

递延所得税资产 990000

贷: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

以下年度略。

若中兴公司计提减值准备后预计固定资产尚可使用年限为5年。2006年以后计提的折旧额会计制度与税法存在差异:

按会计制度规定每年折旧额=2380÷5=476(万元)

按税法规定每年折旧额~000÷10=400(万元)

该项固定资产计提减值准备后,以后年度每年会计上计提的折旧大于税法上允许计提的折旧,应将两者的差额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在会计利润基础上调增,但在2012年、2013年,会计核算上不再计提折旧,税法上仍允许计提折旧400万元,因此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在会计利润基础上调减400万元。

2006年后该项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计税基础、暂时性差异及递延所得税、应交所得税、所得税费用。

2007年:借:所得税 1917000

递延所得税资产 1633800

贷:应交税金――应交所得税 3550800

2008年:借:所得税 1663200

递延所得税资产 1887600

贷:应交税金――应交所得税 3550800

篇5

一、关于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会计核算

(一)应修订固定资产的初始确认标准

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规定的固定资产初始计量标准为:一是使用年限在一年以上,单位价值在规定的标准(一般设备单位价值在500元,专用设备单位价值800元)以上,并在使用过程中基本保持原来物质形态的资产;二是单位价值虽不足规定标准, 但耐用时间在一年以上的大批同类物资。此确认标准的不科学之处在于:一是随着物价的提高,会有一些原来不属于固定资产的物品不断被纳入固定资产的核算范围;二是将一些具有明显低值易耗品特征的物品也纳入了固定资产的核算范围,如事业单位使用的电话机、办公桌椅、饮水机、电脑组配件等办公设施易损易坏,具有明显的低值易耗品特征,但是按现行标准要求都必须在固定资产中核算。 这样不仅会增大固定资产后续核算与管理的工作量,也会影响信息质量。

建议:一是应根据物价变化来调整固定资产的单位价值标准。二是应借鉴企业会计准则的处理原则增设“周转材料”科目,用来核算那些耐用时间在一年以上、但又具有低值易耗品特征的物品。对一次性购进批量的,可在一定期限内分次摊销;零星购进的,直接列支。

(二)应改进固定资产的初始核算

现行制度规定单位购置固定资产是通过两组分录反映的:一是支付款项时,借记“事业支出”、“专款支出”、“专用基金-修购基金”等科目,贷记“财政补助收入-财政直接支付”、“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银行存款”等科目;二是固定资产入账时,借记“固定资产”科目,贷记“固定基金”科目。上述会计处理有违真实性原则, 因为以银行存款购置固定资产,实质上并没有引起资产减少,只是资产存在形态的一种转换,而借记“事业支出”,势必虚增了单位的费用支出,且期末要将该项支出转入“事业结余”账户,参与事业单位的结余分配,又虚减了单位结余。

建议参照企业会计,在购置固定资产支付款项时,借记“固定资产”科目,贷记“财政补助收入-财政直接支付”、“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银行存款”等科目,使用过程中在受益期内摊销其价值形成相关支出较为科学。

(三)完善固定资产的后续计量

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后续计量一般不按照固定资产原值和使用年限计提折旧,而是在存续使用期间始终以原始价值反映,待报废处置时才核减固定资产和固定基金。这种核算方式的不科学性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使得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与实际价值背离。由于不计提折旧,随着使用时间的延长,固定资产账面价值与现时净值的差额会越来越大。二是在固定资产报废处置时一次核减固定资产和固定基金,会造成当期净资产的保值增值与前期相比时缺乏可比性。

建议设置“累计折旧”科目,购置固定资产时,可直接按借记“固定资产”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等资产类科目;计提折旧时,借记“事业支出――折旧费”、“经营支出――折旧费”、“成本费用――折旧费”科目,贷记“累计折旧”科目。通过计提固定资产折旧,可以累计折旧抵减调整固定资产原值,反映固定资产在使用过程中的损耗和新旧程度,使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与实际价值相互一致。

二、关于事业单位自创无形资产的会计核算

事业单位的自创无形资产是指由本单位研制开发成功而形成的无形资产。 自创无形资产一般会发生两项费用:一是研究开发费用;二是附带费用,如成果登记过程发生的费用。国际上有关此项无形资产的计价方法主要有三种:第一,将研究开发费用在发生时全部计入当期损益,作为期间费用处理。第二,采用谨慎的态度,将研究开发费用在发生时通过有关的账户专门记录下来,当研究开发成功、并能预计产生效益时,将其所有支出全部资本化,计入无形资产的价值;如果研究开发失败,则将全部支出费用化,通过一定的方法分配计入以后的各期损益中。第三,研究开发中的调查分析部分的支出,因支出费用相对较少,可将其作为期间费用计入当期损益;创新和改良部分的支出,因其支出费用相对较大,可按上述第二种方法处理。在这几种方法中都没有将附带费用资本化,即附带费用不计入自创无形资产的价值。

我国现行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基本采用第一种方法,规定事业单位发生的研究开发费用全部费用化,即研究开发费用在发生时计入当期损益,而向有关部门申请成果登记时发生的一系列费用作为无形资产的成本形成无形资产的价值,这也是原企业会计准则对自创无形资产的计价原则。而实际工作中,一些高科技无形资产,如软件,开发软件前期投入非常大, 按照现行的准则和制度都要求将这些支出费用化,而一旦软件开发成功,其后期费用非常低,无形资产账面价值就非常低,这不利于真实反映财务状况和财务成果,直接影响事业单位无形资产开发的积极性。因此我们建议事业单位会计也采用新企业会计准则对自创无形资产进行处理,即对于研究阶段发生的支出进行费用化处理;对于开发阶段发生的费用,在符合相关条件的前提下,允许资本化,形成无形资产的成本。

三、关于事业单位所得税的会计核算

关于所得税的处理,会计理论界有两种观点,即利润分配观与所得税费用观。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中,所得税的会计处理作为对事业单位收益的一种分配,按照规定,事业单位通过经营活动取得的收入, 应该在年终计算应交所得税,借记“结余分配――应交所得税”,贷记“应交税金――应交所得税”。而2006年出台的新企业会计准则中,所得税是作为一项费用处理的,与国际会计准则实现了接轨,会计科目名称由原来的“所得税”改为“所得税费用”,计提时,借记所得税费用,贷记“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

我们认为事业单位交纳所得税也是一种支出而不是对收益的分配,会计处理应该与企业保持一致,即:增设“所得税费用”科目,年终计算应交所得税时按企业的会计办法处理即可,不用冲减结余分配账户。

篇6

【关键词】 固定资产弃置费用; 会计确认; 会计计量; 会计政策

中图分类号:F23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937(2014)23-0100-03

一、固定资产弃置费用的会计确认与计量

我国财政部于2006年颁布了新的企业会计准则。新准则体系的基本结构是以基本准则为指导原则,以固定资产、存货等基础业务准则为主线,同时兼顾生物资产、石油、天然气等特殊行业中的特定企业。这不仅体现了我国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时代特征,适应了我国宏观政策的要求以及社会经济的和谐发展,同时也对固定资产弃置会计政策作出了规定。将固定资产弃置费用计入固定资产成本的提出,也正是在这理论框架下的具体体现。

(一)固定资产弃置费用的定义

固定资产弃置费用也叫固定资产弃置成本,或资产弃置义务,相当于一项预计负债。通常是指根据国家法律法规、国际公约等规定,企业应承担保护和恢复环境等义务所规定的支出。例如,核电站、石油开发企业,在进行相关工作时而废弃的核废料、油气井等,这些都会在一定程度上破坏环境,对环境造成污染,企业应当承担起该责任,而环境污染的治理成本是巨大的。所以,固定资产弃置费用具有明显的约束性和强制性,以及费用金额大的特征。

(二)固定资产弃置费用的确认和计量

我国新的会计准则中规定,对于特殊行业的特殊固定资产,在确认其初始入账价值时应当考虑弃置费用。企业应当根据准则的要求,将符合的固定资产弃置费用确认为预计负债。弃置费用属于未来企业发生的环境恢复义务支出,它的确认条件与预计负债相类似。我们可以通过预计负债的确认方法,从而判断出企业是否需要确认弃置费用。但弃置费用有一个特定的确认条件就是必须是特殊企业的特殊资产,一般企业固定资产报废所发生的支出并不属于弃置费用,而应当在费用发生时利用固定资产清理科目进行核算。

预计负债是指因或有事项的可能产生的负债。《企业会计准则第13号――或有事项》规定:与或有事项相关的义务同时符合三个条件的,应确认为预计负债。一是该义务是企业承担的现时义务;二是履行该义务很可能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三是该义务的金额能够可靠地计量。将固定资产弃置费用按照现值计量以确定应当计入资产成本的金额和相应的预计负债,并在固定资产使用期限内,根据预计负债的实际利率与摊余成本来确定利息费用,然后计入当期的财务费用。

固定资产弃置费用的计量,应当正确反映弃置费用支付储备的形成过程。弃置费用是未来发生的支出,而计入固定资产初始入账价值的是弃置费用的现值,两者相比相差很大。因此我们需要考虑货币的时间价值,进而按照一定的折现率计算出应计入固定资产成本的弃置费用。从财务角度上看,这一过程实质上是一种融资过程。支付储备的形成是将要支付的弃置费折算为现值计入初始固定资产原值,然后通过折旧方式将这一部分价值分期计入成本费用。在对未来金额进行估计时,企业不仅要对通货膨胀、技术进步等外界因素作出合理的假定,还要对它的时间分布进行预计,甚至需要通过技术手段对未来情况的不确定性计算出期望值,以确定未来预计支付的金额。在进行折现时,还需要考虑折现率的确定。企业应当认真考虑各方面因素,相互借鉴,以获取相对准确客观的弃置费用金额。准确估计弃置费用的大小,可以有效地防止收益与费用不配比的情况发生,正确反映企业相关资产的真实价值。

二、新会计准则中弃置费用会计政策存在的问题

(一)固定资产弃置费用政策的适用范围较狭窄

我国颁布的新会计准则中引入了弃置费用会计概念,然而在企业会计准则中,仅仅是将石油天然气和核电站等特殊企业的资产弃置义务纳入弃置费用的计算范围内。美国FAS NO.143中对于固定资产弃置费用确认范围的规定,为全部的会计主体。相比之下,我国准则关于弃置费用规定的范围较狭窄,大部分企业是可以不受该条款约束的,当然也不需要承担恢复环境的相应义务。这明显不利于环境的保护和恢复。冶金矿山与石油天然气等企业存在类似的经济环境特征,当企业对资源开采耗尽时,所废弃的材料设备,都会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和污染,应当承担恢复环境的义务,计算其弃置费用。石油天然气的弃置费用计算有明确的规定,计算依据是非常充分的,但冶金企业却没有明确的规定。对于冶金企业来说,无论是从国家规定还是弃置费用确认条件来说,它都应当承担恢复环境的支出。

我国的企业会计准则,应当将在未来固定资产报废时预计会存在弃置费用的行业纳入到弃置费用的核算范围内,这样才能够真正引导企业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形成良好的环保意识,避免短期效益,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二)固定资产弃置费用会计处理中存在的问题

1.确认问题。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中,关于固定资产弃置费用的确认范围,明确指出只有石油天然气和核电站等化工企业。对于煤炭、矿山等企业是否需要确认,以及需要多大规模,是否无论大小均要确认计提弃置费用,并未明确规定。矿石的开采以及与其相关设施的报废,无疑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对环境造成破坏。是否只要是矿区都应该确认其弃置费用呢?笔者认为,矿区弃置费用与它所处的特定环境相关联。例如,矿区处于铁路、桥梁、公路或者其他的大型建筑附近,随着矿石的不断开采,必然会影响建筑物的稳定性,很可能造成道路凹陷等严重后果。又如,矿区位于大山脚下,矿产资源被采空后,极易发生滑坡、泥石流等恶劣灾害,威胁人民的生命健康。再如,矿区位于河床附近,一旦矿产资源被采空,很可能引发决堤、地面裂开等现象,严重破坏生态环境。我国近年来因此发生的事故数不胜数,迫切需要相关制度来规范企业行为。我国的《石油天然气开采》、《固定资产》准则中,将弃置费用作为或有事项来处理,利用预计负债科目来核算。同矿区一样,如何确认油气资产弃置费用的范围,也需要政策的明确规定。因为,天然气或石油的开采都需要用到油气井等相关设施,但当油气资源枯竭、油气井遭到破坏而不能修复时,它就是报废资产,会对环境造成污染,需要确定其弃置费用。根据行业特性,油气井的报废费用基本包括:拆除费、填埋费、清理费、环境治理费等。然而这些费用是否都应计入弃置费用中呢?这是需要我国会计准则作出明确规定的。

2.计量问题。固定资产弃置费用计入到生产成本中,如何准确计量弃置费用的金额,成为影响企业会计信息真实性的关键因素,一旦被不法企业滥用,将成为操纵企业利润的一种手段。然而新颁布的准则中,对于弃置费用的支出范围、折现率的选择、折旧方法规定不明确。在固定资产使用期间,如果有明确证据表明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不能够真实地反映它当前资产价值,那我们是否需要对其账面价值进行调整,并在财务报表中对外披露呢?这些都是需要我们进一步探讨的问题。核电站的核设施、石油天然气的油气井,它们的报废成本都是相当大的,在一定程度上可能会超过固定资产本身的成本,并且弃置费用并不是发生在当期,而是若干年以后,通货膨胀、技术革新等因素都会对其产生影响。所以弃置费用也具有不确定性特征。如果不将固定资产弃置费用计入到成本中,然后分月计提,那么在资源耗尽后,企业未必有能力承担所有的环境恢复费用。然而,企业又如何准确计量固定资产弃置费用呢?

根据新准则的规定,特殊企业在取得固定资产后,将预计负债折算为当前现值,与取得成本同时计入固定资产原值,并在固定资产使用寿命内进行折旧。在资产使用寿命内,弃置费用与现值之间的差异,分期计入财务费用,并调整预计负债的金额。计算每年需提取的利息费用时,用各年年初预计负债的金额与原贴现率相乘计算,最后用利息费用的累加值加上固定资产的初始值即为弃置费用。然而按照会计谨慎性原则,在固定资产使用期间,会有一些因素影响固定资产的价值,那就需要重新计算弃置费用。但如果按照现值重新计算的话,是非常困难的。这就不仅仅是会计问题,更大程度上是技术问题。

美国FAS NO.143规定,只要资产弃置费用的公允价值能够合理估计,就应当在该费用发生当期按照公允价值作为一项预计负债予以确认。从这一规定中可以看出,它明确了资产弃置费用确认的时间是在义务发生时,确认的金额按公允价值计算。而我国新颁布的准则中并未明确指出固定资产弃置费用的计量标准和计量方法,只是强调使用未来应付金额的现值来计算。这对于企业来说,无论是实际操作还是具体计算都存在很大的困难。

固定资产属于一项长期资产,我们虽然在当期确认了弃置费用的金额,但这是企业未来对环境恢复义务的支出,在当期并未真实发生。弃置费用的发生是在以后的若干会计期间,并随着时间的推移会存在很多变化因素。那是否需要我们对它重新估算,又如何估算呢?然而企业将弃置费用列入到成本中,重新估算必然会影响其当期利润,那又怎么计算其应纳税所得额呢?我们是否可以效仿美国,利用公允价值计算弃置费用呢?这些问题,都是需要我们进一步解决的。

三、完善我国固定资产弃置费用会计政策的建议

新的会计准则中对固定资产弃置费用进行了阐述,但不管是理论的严谨性还是操作上的实践性都是不够的,存在许多的不足之处。因此,我们应当借鉴国际上其他国家的会计准则和相关的法律法规,同时结合我国的国情,进一步完善我国固定资产弃置费用政策。

(一)扩大固定资产弃置费用政策的适用范围

我国现行的会计准则中仅将油气和核电站等特殊资产列入弃置费用的核算范围内,而其他也造成环境污染的企业却未列入其中,这显然是不够的。例如,煤炭开采、金属冶炼、造纸、制药等活动,都会不可避免地污染空气和水。同时我国是煤炭消耗大国,用煤炭作为燃料进行生产活动的化工企业、烟草公司、供暖企业等,都会制造大量的工业废气和废物,破坏臭氧层和生态环境。因此,会造成环境污染的行业涉及面是非常广的。

我国新的会计准则应充分考虑各行各业的实际情况,对在未来固定资产弃置时可能属于需要承担环境恢复义务的企业资产加以规定和界定。只有不断完善固定资产弃置费用政策,扩大其适用范围,才能引导企业真正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只有这样,才能避免企业追求短期效益,促使人与生态环境的和谐相处,保护和爱护我们美好的家园。

(二)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固定资产弃置费用

我国新颁布的会计准则中,关于弃置费用金额的计算是通过现值实现的;而美国则采用的是公允价值计算。笔者认为,利用现值计算应计入固定资产成本的弃置费用,在实际操作中并非易事,因为弃置费用是一项未来义务,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计算时我们需要考虑通货膨胀、新的法律政策的出台、技术进步等外界因素。这些因素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将会对原估计数产生影响。若不进行调整,将会使变化后的弃置费用与原估计的弃置费用产生差额,使企业的会计信息失真。

公允价值不同于现值,它的计算考虑了未来所有可能发生的因素,对未来弃置费用的履行方式是建立在由第三方承担恢复义务上,而不是企业自行承担的假设上。这就更具有真实性,符合市场经济运行的规律。因此,我国可以在未来市场机制建立完善的基础上,借鉴美国FAS NO.143中关于弃置费用的规定,用公允价值作为唯一目标的期望现值来对固定资产弃置费用进行计量。

(三)研究制定固定资产弃置费用单独的会计准则

固定资产弃置费用具有费用金额大、不确定等特征,这对于其他费用来说,具有特殊性。而现行的会计准则中,关于固定资产弃置费用的说明,寥寥几行字,在空间上仅涉及石油、天然气、固定资产、或有事项等,跨度较大,内容较简单。鉴于固定资产弃置费用确认与计量的操作复杂性及不确定性,我国有必要对弃置费用制定出单独的会计准则,明确规定其确认与计量的方式方法。

通过专门的准则来对相关概念进行界定,明确规定弃置费用各项指标的核算和具体会计处理及财务上的披露要求。对具有弃置义务的企业进行划分,并非所有企业都需要计提固定资产弃置费用。在以后的研究中,需要通过在实际操作中遇到的问题,来不断完善和规范固定资产弃置费用的会计核算。

我国利用会计和法律手段能够有助于企业将弃置费用转化为企业内部成本,遵循“谁污染谁治理”原则,使环境恢复支出逐渐转嫁到企业,让企业承担该项支出,迫使企业自觉保护生态环境。这样不仅有利于环境的保护,防止资源的浪费,同时也促进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 肖序.环境会计制度构建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2.

[2] 周志方,肖序.国外环境财务会计发展评述[J].会计研究,2012(1):44-47.

[3] 张庆阁.弃置费用会计处理存在问题解析[J].会计之友,2012(7):12-14.

[4] 李爱君.固定资产弃置费用的分析与探讨[J].现代商业,2011(5):11-16.

[5] 王琳,原鹏.弃置费用在新会计准则中的体现及应用[J].商业时代,2010(7):46-47.

篇7

关键词:资产,固定资产,负债、或有资产、未来经济利益、不良债权、机会损失。

前不久,美国著名投资家—罗伯特·T·清崎写了一本书《穷爸爸、富爸爸》,在这本书中,作者提出了许多令人深思的观点,其中之一就是:房子不是一项资产而是一项负债。

从会计的角度来看,这一观点似乎不正确,因为我们所接受的会计知识已在我们意识中形成,房屋是资产中的固定资产,那么房屋究竟是资产?还是负债?

一、资产的含义及特征:

(一)资产的定义:

资产是指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并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资源,该资源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

(二)资产的特征:

1、资产能够直接或间接的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

所谓经济利益,是指直接或间接的流入企业的现金或现金等价物,资产之所以成为资产,就在于其能够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如果某项目不能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那么就不能确认为企业的资产。

2、资产是为企业所拥有的,或者即使不为企业所拥有也是企业所控制的。

企业拥有资产,就能够排他性地从资产中获取经济利益,有些资产虽然不为企业所拥有,但是企业能够支配这些资产风险利益,因此同样能够排他性地从资产中获取经济利益,如果企业不能拥有或控制资产所能带来的经济利益,那么就不能作为企业的资产。

3、资产是由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

资产必须是现实的资产,而不能是预期的资产,只有过去发生的交易或事项才能增加或减少企业的资产,而不能根据谈判中的交易或计划中的经济业务来确认资产。

二、固定资产的定义及范畴

(一)固定资产是指具有以下特征的有形资产。

(1)为生产产品、提供劳务,出租或经营管理而持有。

(2)使用年限超过一年。

(3)单位价值较高。

由于企业的经营内容,经营规模等各不相同,固定资产的标准也不可能强求绝对一致。

(二)固定资产的范畴

固定资产大体可分为动产和不动产,其中不动产包括房屋、土地、建筑物等土地上的附属物。

由上述可知,房屋只要复核以上特征便认可为企业的固定资产,那么为什么在《穷爸爸,富爸爸》中,作者一再强调:房屋是负债?要弄清这个,我们由必要对负债作一下了解。

三、负债的定义及特征。

(一)负债的定义

负债,是指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现实义务,履行该义务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

(二)负债的特征:

1、负债的清偿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

对此,企业不能或很少可以回避,如果企业能够回避,则不能确认为企业的负债。

2、负债是由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

只有过去一经发生的交易或事项才能增加或减少企业的负债,而不能根据谈判中的交易或事项或计划中的经济业务来确认负债。

由以上分析可知,房屋、建筑物只有在导致企业发生经济利益的流出时,才可确认为负债,可是在会计中,这种情况似乎没有发生过,可是为什么罗伯特·T·清崎还一再强调:房屋是负债,并得到大多数人的认可呢?

房屋、建筑物是固定资产还是负债,为澄清这一问题,我们从一下两种情况进行分析:

(1) 用自有货币购建的房屋、建筑物:

企业用自己存入银行的货币资金购建的房屋、建筑物等为企业所拥有的现实的资产并且符合固定资产的特征,那么企业自建的房屋、建筑物能否给企业带来未来收益呢?

1、确定能带来“未来经济利益”

首先需要明确“未来经济利益”的涵义,从字面上看,“未来”是时间上相对于现在而言的,指以后,将来;“未来经济利益”可以理解为:因为过去或现在的某一行为而带来的、在以后才能够实现的、比行为本身所耗成本费用大的那部分经济利益,也即从货币量上看,遵循币值稳定的前提,企业未来实际拥有的要比现在拥有的多,也就是带来增值。

若企业用自有资金购建的房屋、建筑物能带来未来经济利益,即增值时,那么房屋、建筑物则为企业的固定资产,反之,若不能确定能否带来经济利益,是否就该定性为负债呢?

2、不能确定能否带来“未来利益”

因为市场上风险的存在,“未来经济利益”或有或无,或大或小,不宜事先确定,即“未来经济利益”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笔者认为,若“基本确定”,能带来“未来经济利益”,则确认为固定资产;若其确定发生的概率介于95%与50%(不包括50%)之间,则我们应称其为或有固定资产或为或有资产,若其发生的概率小于、等于50%,则我们应称其为负债。原因是:

(1)我们知道,投资于房屋、建筑物时 ,会造成一定的机会损失,即会失去用其他资产增值的机会,当然,若投资的房屋、建筑物能确定带来“未来经济利益”则不会存在这些“机会损失”。

(2)为房屋、建筑物发生的环境方面的额外支出或因环境而导致房屋、建筑物使用年限的减少,如由于国家的禁令而提前报废的房屋、建筑物等,若“未来经济利益“发生的概率小于等于50%,而现在又发生了经济利益的流出,我们称其为负债。

(3)只要有房产、就要交纳房产税,所谓房产,是指有屋面或围护结构(有墙或两边有柱),能够遮风避雨可供人们在其中生产、、工作、娱乐、居住或储藏物资的场所。从此可知,房屋、建筑物都属于房产,都要交房产税,并且房产税是依照房产原值一次减除10% 30%后的余额值交纳的,若“未来经济利益“发生的概率小于50%,并且每年还要发生的房产税的支出,即只有现在经济利益的流出,没有经济利益的流入,或经济利益的流出大于经济利益的流入,则我们称其为负债。

(二)企业贷款购建的房屋、建筑物:

企业贷款形成一项负债,但企业购建的房屋、建筑物也并非为企业现时拥有,因为我们知道:企业贷款,银行要“双保“,即要产权抵押贷款并有第三方的担保,抵押物可为动产或不动产,不动产必须以产权为抵押物。

1、企业贷款购建的房屋、建筑物确定能带来“未来经济利益”若能“基本确定 ,能带来 未来经济利益 ,也不能就此肯定,此为固定资产。

(1)若在房屋、建筑物有效使用年限内带来的“未来经济利益 小于、等于 贷款+利息 ,则我们称其为负债,因为除了每年企业要归还贷款和利息外,企业还要支付环境费,房产税等费用以及一些机会损失等。

(2)若在房屋、建筑物有效使用年限内带来的“未来经济利益”大于“贷款+利息”,但不能确定是否还大于环境费,房产税,机会损失等支出,则我们就把其确定为或有资产。

(3)若在房屋、建筑物有效使用年限内,带来的“未来经济利益”大于“贷款+利息”并能确定其也大于房产税、环境费、机会损失等支出,则可确定为固定资产。

2、不能确定能否带来“未来经济利益”。

(1)若房屋、建筑物能带来“未来经济利益”发生的概率介于95%至50%之间,其不确定性很大,所以即使前者大于后者,并且也大于房产税、环境费、机会损失支出,也不可确定为固定资产,只能称其为或有资产。

(2)若房屋、建筑物能带来“未来经济利益”发生的概率小于50%,则无论是“未来经济利益”大于、等于还是小于“贷款+利息”,都应称其为负债。

此外,在企业与银行的贷款合同期,由于企业方面发生一些变化,导致收入的减少,费用支出的增加等,因此企业就会有可能因无力按期偿还债务,而放弃房产的权利,那么此时,根本就无“未来经济利益”而言,相反还要支出一笔财务费用,购建前期的各项费用开支以及一些机会损失等。

同样情况下还有在贷款合同期,由于市场上房地产价下跌,以至借款人所未偿还的房产抵押贷款债务高于其抵押物(房屋)本身的现有市场价格,无论将来能否带来“未来经济利益”,现在就可预见未来贷款支出远远高于“未来经济利益”,此外,还有企业在还债期内,可能会遭受一些意外灾害,现在所创造的收益还抵不过贷款和利息。

有人会说,企业的钱和银行的钱都是由国家来共同掌握,只不过是一件衣服上两个口袋的钱罢了,确实,以前银行与国有企业之间的信用关系被扭曲为资金供给关系,根本不考虑贷款的归还问题和效益问题,银行的巨额不良债权和国有企业的巨额不良债务,可以说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据统计1996 1997年初,在我国32.2万户预算内国有企业的7.29万亿资产中,负债为5.18万亿元,资本金仅为2.11万亿,资产负债率为71%,而其负债中70%以上是银行贷款,在这里,我们虽然不知道,这些贷款中哪些投资于了房屋、建筑物等不动产中,但每年的房屋折旧费、修补费都是要发生的,即使是钱从一个口袋转到了另一个口袋,但在所创造的“未来经济利益”微乎其微的情况下,无论钱周转几个口袋,所发生的支出仍然大于收入,那么,这些就永远是国家的债务。

是一个有着几千年的农业文明大国,“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息方式,使稀缺的土地成为农民的生命依赖,“地主式”的思维方式深烙于人们的心灵深处,步入市场经济大潮后,这种地主情结便以另一种方式表现出来,盲目追求有形资产的扩展,并美其名曰“规模经营”,于是,不管市场如何,技术如何,先把土地围起来,厂房盖起来,殊不知,厂房盖起的同时,就意味着债务的增加。

我们虽然不认同厂房就是负债,但是我们却认为罗伯特·T·清崎的观点也有其合理性,性。虽然,我们不否认房屋、建筑物是企业的资产,一项固定资产,但是我们也不肯定“不动产就是企业的固定资产 。

如何使不动产成为固定资产,取决于“未来收益 的大小,而这又取决于企业领导者的决策,现在,中国加入了WTO,固定资产的确定将会促使企业为创造更多的收益努力,从而成为世界的强企。

《当代财经》:尚遒 《中国住宅信贷迟缓的成因及创新》

《财经问题》:《对我国信贷资产质量问题的理性思考》

《之友》:刘建英、胡曼军《论环境问题造成企业资产减值的会计处理》

《财会期刊》:韦桂华《解析“大企业病“》

《注册会计师丛书·会计》

《注册会计师考试丛书·税法》

篇8

摘 要 本文在对新增值税税制改革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论述了修订后的增值税对固定资产初始计量产生的影响,以助于会计信息使用者更深刻地理解企业相关报表信息,对企业经营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财务成本管理与分析。

关键词 增值税转型 固定资产 入账价值

《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以下简称“《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自实施以来,新的增值税抵扣办法在全国铺开,成功实现了由生产型增值税向消费型增值税转型的重要一步。此次增值税转型改革的核心是“允许企业新购入的机器设备等固定资产所含进项税额在销项税额中抵扣(用于非应税项目、免税项目等的机器设备除外)”。由此可见,增值税转型不仅关乎企业的纳税问题,也对固定资产业务的会计核算产生了一定影响。本文拟以增值税一般纳税人为例,结合在会计实务中的操作经验,就增值税转型对固定资产的初始确认与计量等问题进行分析。

一、增值税转型对固定资产概念与范围的影响

新《实施细则》明确固定资产概念为“使用期限超过12个月的机器、机械、运输工具以及其他与生产经营有关的设备、工具、器具等”,取消了原来“单位价值在2000元以上,并且使用年限超过两年的不属于生产、经营主要设备的物品”的规定,这样的修改更加符合《企业会计准则》中关于固定资产“同时具有下列特征的有形资产:为生产商品、提供劳务、出租或经营管理而持有的;使用寿命超过一个会计年度”的特征。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4号――固定资产》的规定,固定资产一般采用历史成本法进行初始计量。本次增值税转型后,增值税一般纳税人新购入(包括接受捐赠、实物投资)或自制(包括改扩建、安装)的固定资产可以抵扣进项税额。从税收的角度看,固定资产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作为与企业存货相同的资产,即外购或自制的固定资产应将准予抵扣的进项税额记入“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不再计入固定资产的成本中。

二、增值税转型对固定资产初始确认与计量的影响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4号――固定资产》的规定,固定资产一般采用历史成本法进行初始计量。根据取得方式的不同,固定资产的初始入账价值的具体构成亦有所区别,主要分外购和自建两种方式。

(一)外购设备初始入账成本的确定

企业外购固定资产的成本,包括购买价款、相关税费、使固定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前所发生的可归属于该项资产的运输费、装卸费和专业人员服务费等。企业收到税务机关退还的与所购买固定资产相关的增值税款,应当冲减固定资产的成本。如上所言,在本次税制改制以前,购进固定资产的进项税额不得从销项税额中抵扣,这样企业购进机器设备等作为固定资产管理的成本税负较重。修订后的《暂行条例》删除了有关不得抵扣购进固定资产的进项税额的规定,允许纳税人抵扣购进设备的进项税额。这样,按照新的增值税条例,一般纳税人新购入机器设备所含进项税额应当单独确认为进项税额,不再计人固定资产成本,从而固定资产的入账价值会有所下降。但同时,《暂行条例》也明确规定,“与企业技术更新无关且容易混为个人消费的自用消费品(如摩托车、小汽车、游艇等)所含的进项税额,不得予以抵扣”。这主要是由于这部分资产的特殊性决定的。因此,对这些固定资产而言,其会计核算仍与增值税转型前相同。

(二)自建固定资产初始入账成本的确定

《企业会计准则第4号――固定资产》规定,“自行建造固定资产的成本,由建造该项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前所发生的必要支出构成”。此类固定资产的成本包括工程用物资成本、人工成本、交纳的相关税费、应予资本化的借款费用以及应分摊的间接费用等。对自建固定资产而言,增值税转型产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企业购买工程物资的进项税额是否可以抵扣。对此,应视工程物资的用途作具体分析。企业购进的工程物资一般包括两类,一类是为安装设备所用的物资;另一类是为建造房屋所用的物资。企业应当将购进的工程物资用于房屋建筑物属于用于非增值税应税项目,因而其进项税额不能抵扣,仍计入工程物资成本;但用于机器设备的工程物资其进项税额可以抵扣,仅就不含税买价计入工程物资成本。企业自行建造固定资产包括自营建造和出包建造两种。无论采用何种方式,所建工程应当按照实际发生的支出确定其工程成本并单独核算。

三、增值税转型对旧固定资产出售会计处理的影响

原政策规定“纳税人销售自己使用的应税固定资产,无论其是增值税一般纳税人或小规模纳税人,一律按4%的征收率减半征收增值税,不得抵扣进项税额;纳税人销售自己使用过的属于应征消费税的机动车、摩托车和游艇,售价超过原值的,按4%的征收率减半征收增值税,售价未超过原值的免征增值税”(《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旧货和旧机动车增值税政策的通知》(财税〔2002〕第29号)。

本次税制改革后,根据《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全国实施增值税转型改革若干问题的通知》(财税〔2008〕170号)第四条规定,自2009年1月1日起应区分不同情形征收增值税:“纳税人销售自己使用过的2009年1月1日以后购进或者自制的固定资产,按照适用税率征收增值税;2008年12月31日以前未纳入扩大增值税抵扣范围试点的纳税人,销售自己使用过的2008年12月31日以前购进或者自制的固定资产,按照4%征收率减半征收增值税;2008年12月31日以前已纳入扩大增值税抵扣范围试点的纳税人,销售自己使用过的在本地区扩大增值税抵扣范围试点以前购进或者自制的固定资产,按照4%征收率减半征收增值税;销售自己使用过的在本地区扩大增值税抵扣范围试点以后购进或者自制的固定资产,按照适用税率征收增值税”。对旧固定资产出售采用区别对待的会计处理方式,也使得企业财务信息反映更加真实,有利于经营者做出正确决策。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 成长性; 企业规模; 财务杠杆; 固定资产比重; 股权性质

一、引言及文献回顾

成长性代表了有价值的未来投资机会,也反映了企业对投资机会的把握能力。从价值角度来看,成长性表现为企业获取超常回报的能力及其资本化,可以解释为持续经营价值(going concern value)。Miller and Modigliani(1961)认为:企业捕获超常回报的能力来源于企业专有的(firm-specific)优势,如地理优势、市场优势、技术优势、管理优势以及其它垄断性优势。Myers(1977)则强调:成长性还来源于未来投资机会的现实期权(real option)。现实期权是指企业家或管理者所具有的对未来投资的可选择性,而这种投资可选择性的价值决定了企业的成长性。从成长性的来源来看,影响企业成长性的主要因素大致涉及技术和制度两个层面,技术层面主要包括企业规模、固定资产投资和企业负债(财务杠杆)以及行业属性等;制度层面主要包括股权结构和治理结构等。

丁培嵘和马晔华(2004)分析了我国上市公司主营业务增长的行业特征。他们发现,上市公司的经营增长存在显著的行业差异;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行业差异性会有所缩小。程惠芳和幸勇(2003)考察了我国科技型企业成长性与资本结构和规模的经验关系。他们观察到了企业规模和企业杠杆对企业成长性的积极作用。王青燕和何有世(2005)对我国上市公司成长性进行了因素分析,计量了资产特性、资本结构以及股权结构对企业成长性的实证影响。毛定祥(2004)以及朱和平和王韬(2004)探讨了企业成长性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上述研究基本上是选择经营收入和经营利润的增长率作为企业成长性的评价指标。本文将在股权性质分类的基础上,选用价值指标作为研究变量,考察企业组织特征对企业成长性的影响程度和方向,并着重分析第一大股东性质对各影响因素解释力的影响。

二、研究设计和样本

本研究主要采用以下基本计量模型,估计企业组织特征对企业成长性的解释力,进一步将总样本公司按照第一大股东性质(国家股东、法人股东和流通股东)划分为相应的亚样本,并分别计量和比较各个亚样本中各影响因素对企业成长性的解释力,进而分析股权特征对企业成长性的影响。

Growth=α+γi*Pi+∑βi*Ii+ε(1)

Growth:公司成长性变量;P:影响企业成长性的各项组织特征;Ii:行业虚拟变量(用于控制行业效应);α:截距,ε:残差项;具体的变量说明及描述见表1。

本研究以2003年和2004年的数据为基础,分年度进行截面分析。样本公司为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的A股上市公司(删除少量数据缺损的公司):2003年的观察样本为763家公司,2004年的观察样本为815家公司,共涉及所有13个大类产业。研究数据来源于Sinofin中国金融数据库(ccerdata.com.)。

三、回归结果及其解释

(一)企业成长性和企业组织特征:全样本基础

本文根据基本计量模型(1),运用OLS方法估计了各项企业组织特征对企业成长性的影响程度及其方向(回归结果见表2)。

2003年和2004年的回归结果(表2)均显示,各项企业组织特征(企业规模、财务杠杆和资产结构)对企业成长性具有显著的影响。而且,从回归系数来看,各项组织特征的影响程度在经济意义上都较大。从回归系数的P值来看,各项组织特征的影响显著性几乎均在0.01水平上。另外,即使在控制了行业效应之后,各项组织特征对企业成长性的影响程度和方向仍未发生明显改变。从各项组织特征的影响方向来看,企业规模对企业成长性具有显著的负向效应,财务杠杆和固定资产比重对企业成长性具有显著的正向效应。上述发现表明,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张,企业成长性会呈减弱趋势,这显示了企业成长性的规模递减效应。固定资产投资对企业成长性具有积极的作用,这意味着固定资产的投资提高了企业的生产力,并为企业注入了新的投资机会;而财务杠杆对企业成长性的积极效应体现了Jensen(1986)的自由现金流理论:财务杠杆(公司债务)减少了企业的自由现金流,并迫使经理进行更有效率和更有价值的投资,从而提高了企业的成长性。

(二)企业成长性和企业组织特征:亚样本基础(股权性质)

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控股股东的性质(国家股东、法人股东或流通股东)对公司绩效会产生显著影响。为了考察股权性质对企业成长性的影响,作者将总样本公司按照第一大股东的性质分为两个亚样本:国家股东控股的公司样本和法人股东控股的公司样本(由于流通股东控股的公司数量太少,该亚样本不作分析),并根据基本计量模型(1),运用OLS方法估计并比较两个亚样本中各项组织特征对企业成长性的影响力。

表3的回归显示,无论对于国家控股公司还是法人控股公司,企业规模对企业成长性均具有显著的负向效应,财务杠杆均具有显著的正向效应,固定资产比重均具有正向效应。但是从两个亚样本的回归系数来看,各项组织特征对企业成长性的影响力存在较大的差异。另外,回归系数的等价性检验显示(结果省略),企业规模、财务杠杆和固定资产比重对两类公司企业成长性的影响力存在显著的差异。其中,企业规模对法人控股公司的成长性具有更强的负面影响力,固定资产比重和财务杠杆对法人控股公司的成长性具有更强的正面影响力。上述结果意味着,第一大股东性质对公司经营机制会产生较显著的影响,从而导致企业组织特征对企业成长性的影响力会随着股权性质的改变而发生显著变化。

(三)回归结果的理论解释

第一大股东性质对各项组织特征对企业成长性解释力的影响可能源于第一大股东治理机制的差异:法人第一大股东具有更强的管理激励去提升公司价值,并有更强的意愿去把握公司的成长性投资机会,从而导致更低的自由现金流成本。因此,对于法人控股公司,财务杠杆的债务压力将能够发挥更强的治理功能,并促使公司经理改善绩效。而且,国家控股公司所承担的债务具有较强的“软预算约束”特征,从而弱化了财务杠杆的管理压力和激励机制。同样,对于法人控股公司,随着投资效率的改进,固定资产投资将更加有效率,并会带来更多的成长性机会。另外,企业成长性规模递减效应的差异表明,法人控股所衍生的治理机制和经营模式更适合于规模较小的企业;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法人控股公司的企业成长性将产生更快的规模递减效应。

四、结论及政策意义

本文的实证研究发现,企业规模对企业成长性具有显著的负面效应,企业成长性存在显著的规模递减效应;财务杠杆(融资结构)和固定资产比重(投资结构)对企业成长性表现出显著的积极效应。通过对样本公司的分组回归,笔者还观察到,企业规模、财务杠杆和固定资产比重对国家控股公司和法人控股公司的企业成长性的影响力存在显著的差异。其中,企业规模对法人控股公司的企业成长性具有更强的负面效应,财务杠杆和固定资产比重对法人控股公司的成长性具有更强的正面效应。该经验结果表明,法人控股公司存在着更大程度的规模递减效应,公司债务和固定资产投资对法人控股公司更能够发挥积极作用。笔者认为,第一大股东性质对各项组织特征对企业成长性解释力的影响可能源于第一大股东治理机制的差异。法人第一大股东具有更强的管理激励去提升公司价值,有更强的意愿去把握公司的成长性投资机会,从而导致更低的自由现金流成本。因此,对于法人控股公司,财务杠杆的债务压力将能够发挥更强的治理功能,并促使公司经理改善绩效;而固定资产投资也将更为有效,并会为法人控股公司带来更多的成长性机会。另外,企业成长性规模递减效应的差异表明,法人控股所衍生的治理机制和经营模式更适合于规模较小的企业。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法人控股公司的企业成长性将产生更快的规模递减效应。

【主要参考文献】

[1] 丁培嵘,马晔华. 中国上市公司增长的行业特征[J]. 上海管理科学, 2004,(2): 54-56.

[2]程惠芳,幸勇. 中国科技企业的资本结构、企业规模与企业成长性[J]. 世界经济, 2003,(12): 72-75.

[3]王青燕,何有世. 影响中国上市公司成长性的主要因素分析[J]. 统计与决策, 2005,(1): 61-63.

[4]毛定祥. 基于时序立体数据表的上市公司成长性综合评价[J]. 上海大学学报, 2004,(12): 653-656.

[5]朱和平,王韬. 创业板上市公司成长性的实证分析[J].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 2004,(10): 82-85.

[6]谢军. 企业成长性的因素分析:来自上市公司的证据[J]. 经济管理, 2005,(20): 82-88.

[7] Jensen, M., 1986, The agency costs of free cash flow: corporate finance and takeovers[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76, 323-329.

篇10

关键词:固定资产;管理

一、内河航运企业固定资产总体情况

(一)内河航运企业的固定资产总体呈现行业特殊性

一是内河航运企业的固定资产的构成特殊。据调查了解,内河航运企业的固定资产占企业总资产的比例达到四分之三,而其中运输船舶又占固定资产的比重达到80%以上;二是内河航运企业固定资产产权成分复杂,既有企业融资租入的质地优良、运力强大的新型船队,又有承包给个人(含几人一组的集体)的一般船队,也有出租给家庭的单个运输船只;三是内河航运企业的固定资产为完成运输任务,长期处于在外流动状态,飘于水面,管理复杂。

(二)内河航运企业固定资产的管理现状

1.固定资产日常管理不到位。内河航运企业长期以来,重心放在抓营运上,长年组织货源、运力,对于占企业总资产将近四分之三的固定资产,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缺乏有效的管理机制,也没有建立健全完整的规章制度,企业的固定资产日常管理难以有效实施。2.固定资产清查流于形式。由于内河航运企业固定资产的固有特征:固定资产“流动”、分散等,造成一年一度的固定资产清查工作诸多不便,再者,清查时,组织者领导不力,组织成员重视不够,形成年年清查走过场,固定资产清查不全面,清查工作不彻底。3.固定资产粗放管理,使投资缺乏有效依据。由于固定资产长期缺乏有效的管理,市场调查、投资预测亦难以开展,致使企业投资盲目,造成决策失误,损失浪费现象严重。

二、内河航运企业固定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内河航运企业在固定资产的使用、管理中较为粗放,与企业资产管理制度的要求差距较大,具体表现为:

(一)内河航运企业经营重心完全放在了船舶的运营上,企业关心的是货源,是运力,内部的建章立制重视不足。没有完善的规章制度,有的即使有,也落实不到位,固定资产管理部门和财务部门衔接不到位,存在信息沟通不畅,实物资产和账目登记不匹配的状况,缺乏对固定资产使用单位的监管、管理要求不严,使用单位不重视资产的管理。

(二)船舶流动性强,固定资产清查工作不彻底,未能有效解决管理上出现的漏洞。

(三)产权界定不明确,固定资产保管、使用责任不分。由于内河航运企业存在着部分船舶长期对外租赁等现象,加之企业账目处理跟不上,一些应属于融资租赁的资产,企业照提这部分资产折旧,造成账上多列成本等不合理现象;而一部分应属于经营性租出的资产,企业却只记录租金收入,而不计提折旧,造成利润虚增;有的资产因管理混乱,产权不清,至今一直游离在外。

(四)由于内河航运企业长期对固定资产管理的粗放型管理,在固定资产投资决策上,造成决策依据不科学、不充分、不真实,从而导致一些固定资产投资失误,造成固定资产损失浪费。如90年代初期,由于发往江浙等地的货源充足,一些内河航运企业“跟风”建造了一批大吨位船队,后因市场运力过剩,大船不适应江浙水网─浅水航道,营运收益不佳,造成大量运力闲置,或只能低价出租,损失不可估量。

三、加强内河航运企业固定资产管理的建议:

针对内河航运企业目前普遍存在的上述问题,根据内河航运企业固定资产的经济性质和管理现状,我们认为内河航运企业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加强固定资产的管理:

(一)加强固定资产基础管理,正确认识固定资产管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内河航运企业固定资产价值高、数量大,船随货走,使用地点分散,针对这些特点,其固定资产的基础管理首先应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通过岗位分工、部门制衡,绩效考核等措施,稳步予以落实,保证固定资产的安全完整。其次,要管好固定资产,就要把固定资产的管理权限和责任落实到相关管理部门和使用单位,因内河航运企业固定资产长期处于流动在水上的状态,实物管理权实际掌握在船舶管理人手中,就要因地制宜,对固定资产进行分级分船、归口定则管理。把制度建设和现场管理相结合,把资产管理和绩效考核相结合,把《固定资产管理办法》、《低值易耗品管理办法》的制度文件发放到每一条运输船舶上,把绩效考核的精神宣贯到船舶上每一个职工,实现“责权利相互统一”,充分调动资产使用单位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发挥固定资产管理部门的职能作用,管好、用好现有资产,盘活暂时没用的、闲置的固定资产。

(二)建立固定资产清查制度。固定资产清查至少每年一次,务必高度重视,做到真实完整。在固定资产清查过程中,由实物资产管理部门牵头,会同财务部门、使用单位的相关人员,深入实地,现场盘点,逐项检查,制作盘点表,资产盘点记录要全面、适用状况要备注。防止账外资产和资产虚列。如发现盘盈盘亏、毁损报废的固定资产,先填制统一格式的“固定资产盘盈盘亏、毁损报废审批表”,由清查人员现场签字,进一步查明原因,报企业主管领导签署审批意见,财务部门根据审批意见按企业会计制度规定进行账务处理。若在清查中发现有未使用、不需用、长期闲置的固定资产,要在盘点表中备注,资产管理部门应在资产清查报告中注明,并根据资产使用需求,提出资产调配的合理化建议报企业管理层做出合理安排。资产清查相关部门负责人要对财产清查工作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负责任。

(三)科学制定企业固定资产保养计划。在企业固定资产清查的基础上建立完善企业资产清册,根据清册中载明的资产状况和使用单位的维修申请制定切实有效的维修保养计划,按期检查计划的执行,提高固定资产的完好程度和利用效率。运输船舶是内河航运企业固定资产基石,因此加强船舶维修管理,是加强内河航运企业固定资产管理的重中之重。为使固定资产维修养护做到科学规范,为维护固定资产的性能完好以保障船舶处于最佳适用(适航)状态,航运企业应及时对固定资产进行修理并建立科学完善的大小修制度。首先,建立企业总的固定资产清册,并为每一项固定资产制作资产卡片,载明每项固定资产的原值、投入使用时间、使用年限、折旧情况、技术状况等,根据资产状况制定维修计划,做到一目了然,有的放矢。其次,按期计提固定资产修购基金,保障维修经费的充足,同时要严把修理费的开支和使用,做到维修有计划,维修费用支出有标准,报批流程要规范。

(四)准确把握经济形势,精准定位企业固定资产投资方向和投资规模,严格控制投资风险。一是要建立科学的投资方案。固定资产的投资应根据行业发展状况,市场需求预测,企业自身所处发展阶段,在充分发掘现有资产运力的基础上,测算资产缺口,拟定投资方案,提交管理层集体研究决定后确定投资方案。二是要建立风险防控机制。水运企业新增运力的资产投资,单项资产金额大,风险高,受市场风险影响大,固定资产的投资既要和企业的发展战略融合,满足战略目标的实现,也要建立风险防控措施,加强风险跟踪管理,三是固定资产的投资在满足投资需求的同时,不忘旧资产的更新改造,注重环保设备的加装,并及时进行大小修,使资产处于最佳适用状态,为企业创造最大经济效益。核定了企业各类固定资产需用量以后,进而编制年度的固定资产需用量计划,据此结合企业发展战略,确定固定资产投资计划。

(五)充分发挥财务部门对固定资产管理的有效作用。财务部门是对固定资产实施价值管理的部门,加强固定资产的管理,必须充分发挥财务部门对固定资产的管理的有效性。内河航运企业财务部门负责牵头和推动企业固定资产的管理工作,对固定资产起登记、账务处理和核查监督作用。财务部门要加强与资产管理部门、资产使用单位的沟通合作,建立切实可行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和财务管理办法,及时对固定资产进行核算、登记固定资产明细账,制作固定资产卡片、对各类财产的购置处置、维修养护、内部调拨等,规定统一而严格的审批手续,严格遵照资产管理办法的审批流程审核办理固定资产的相关事宜,督促有关单位规范执行。此外,财务部门加强与资产实物管理部门的协作,积极参与到企业固定资产清查工作中,一旦发现问题,会同资产实物管理部门和资产使用单位,积极寻找对策和改进措施,充分发挥财务部门在固定资产管理中应有的作用,保证内河航运企业的资产安全、完整,创造出最大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