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教育课程的开展范文
时间:2023-06-30 17:56:1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劳动教育课程的开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新时代;劳动教育教师;专业特质
新时代背景下,要落实劳动教育,充分发挥其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关键在于教师。劳动教育教师只有具备良好的专业特质,才能胜任劳动教育教学工作,真正实现劳动教育的综合育人价值。
一、新时代劳动教育教师专业特质的内涵
从事不同行业的人,有着不同的专业特质。所谓特质是指一种可表现于许多环境的、相对持久的、一致而稳定的思想、情感和动作的特点,它反映了一个人的性格特点和行为倾向,具有抽象性、稳定性、相对性和结构层次性等特征[1]。新时代劳动教育教师的专业特质就是指劳动教育教师所具有的稳定、持久而独立于情境的心理特征[2]。新时代劳动教育教师只有具备从事劳动教育教学工作所必需的、特有的品质,才能胜任劳动教育教学工作,在工作中有所作为。
二、新时代劳动教育教师专业特质的主要表现
新时代劳动教育教师的专业特质是由教育对象、教育内容和新时代对劳动教育的要求所决定的。根据劳动教育教师应具备的特点和符合的要求,笔者认为新时代劳动教育教师应具备的专业特质主要有高尚的职业道德、丰富的专业知识、过硬的专业能力和强烈的学习意识,以下展开具体论述。
(一)高尚的职业道德
职业道德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所应遵循的基本规范。教育是塑造学生灵魂的事业,教师只有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才能更好地培育学生。劳动教育教师的职业道德规范主要表现如下。1爱岗敬业能够充分认识新时代劳动教育的综合育人价值,高度认同劳动教育教师职业,热爱劳动教育教学工作,对工作认真负责,兢兢业业。2关爱学生具有高度的工作责任心和社会责任感,全身心关心爱护每一名学生,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和个体差异,相信学生的潜能,努力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3育人为本,因材施教牢记新时代劳动教育的根本任务,努力培养学生形成劳动价值观,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能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努力为每一名学生提供合适的教育。
(二)丰富的专业知识
教师的专业知识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支持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基础。教育最终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不仅影响着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而且影响着学生的学习[3]。劳动教育教师要具备的专业知识主要有以下几点。
1扎实的教育知识
劳动教育教师的教育知识指教师在从事教育教学过程中所具有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是开展劳动教育教学工作的基础和前提。教师要熟练掌握教育教学基本原理,特别是要把握好知、情、意、行相统一的劳动价值观形成规律,按照教育教学规律开展教学活动,还要准确把握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采取合理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做到因材施教。
2精深的学科知识
劳动教育学科知识主要指劳动教育教学的概念、原理、理论、方法等方面的知识。具体包括劳动教育的历史发展、劳动教育的性质和基本理念、劳动教育的目标和内容、劳动教育的形式与方法、劳动教育的途径与评价、劳动教育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以及劳动的相关知识等。它是教师进行正常教学、保证教学质量的基础,教师要精准掌握劳动教育相关学科知识。
3丰富的学科教学知识
学科教学知识是教师运用学科知识进行教学活动的载体和基础,具有实践性、工作性、情境性、隐蔽性、综合性的特点,是教师专业知识最核心的表现。劳动教育教师要从劳动教育的目标、内容、实施、评价等方面系统把握新时代劳动教育的本质要求,掌握劳动教育课程开发的方法和教学策略,充分了解学生劳动教育的认知特点,然后将这些学科知识、教育教学方法知识及学生知识加以内化,融合于自己的思考中,运用于教学中,不断优化教学。
(三)过硬的专业能力
1课程规划设计能力
劳动教育课程教学不像其他学科教学那样,有课程标准、教学用书、教学参考书等可以依据和参考。也就是说,劳动教育课程没有具体的体系化或校本化的目标和内容设计,它只有《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作为指导。那么如何确定校本化的劳动教育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实施模式和评价策略?这就需要劳动教育教师进行规划和设计。劳动教育课程规划能力就是教师在《纲要》指导下,基于学校办学理念和育人目标,以及对学生学习需求和可以得到的校内外课程资源分析,构建具有学校特色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的能力。其既包括对学校劳动教育课程体系的规划设计,也包括对学年(学期)课程和具体劳动项目的规划设计。课程规划设计能力要求教师做到以下几点:一是能准确把握学校的办学理念和育人目标;二是能准确了解学生的年龄特点、劳动素养现状及需求,并能对校内外劳动教育课程资源进行价值分析,做到充分利用;三是能确立校本化的劳动教育目标,包括学校目标、学期目标、主题目标、活动目标等;四是能构建基于目标的课程内容体系,做到科学安排、有所侧重、因地制宜、凸显特色;五是能探索出适合学校实际、满足学生需求的课程实施和评价模式。
2课程实施能力
课程目标的达成关键在于课程的有效实施。课程实施能力是指教师在《纲要》指导下,将劳动教育的相关要求付诸行动,并在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个性心理特征。劳动教育教师的课程实施能力主要包括组织协调能力和活动指导能力。组织协调能力是劳动教育教师应具备的一项重要能力,因为劳动教育的有效实施需要教师精心组织活动和及时协调各种关系。这就要求教师做到以下几点:一是能创设有效情境,调动学生参与劳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二是能及时发现学生劳动中存在的问题,组织学生有序有效开展劳动;三是能及时协调学科间、校内校外间,以及家庭、学校、社会间的关系,确保劳动教育顺利进行。活动指导能力是指教师在学生劳动中,能对学生的劳动知识、劳动技能、劳动习惯等及时给予指导,促进学生劳动素养的发展。教师的有效指导是实现劳动教育目标的重要保证。活动指导能力要求教师做到以下几点:一是能熟练掌握各种劳动技能,即教师要通过多种方式认真学习和熟练掌握劳动知识和劳动技能,做劳动教育的行家里手;二是能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三是能及时发现学生在劳动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恰当地给予指导和帮助;四是能指导学生及时进行交流反思,提高学生的反思能力。
3劳动实践能力
劳动实践能力主要指教师在指导学生开展劳动教育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劳动素养。从一定程度上讲,教师的劳动实践能力决定了学生劳动素养的高低。教师的劳动实践能力主要表现在:一是能清晰地讲解劳动的意义、价值,以及劳动的知识技能;二是能正确、规范地使用劳动工具;三是能熟练掌握劳动技能,即能熟练掌握所指导的劳动项目的流程和技能;四是示范操作要科学规范,即能按照技术规范和流程进行示范操作,做到科学规范。
4课程评价能力
课程评价能力是指劳动教育教师对学生的学习状况和教师自身课程实施情况的诊断评价能力,包括综合评价学生的能力和自我评价与改进的能力。劳动教育教师综合评价学生的能力包括对学生的学习现状、学习与发展结果的诊断评价能力。教师要能利用多种方式、渠道收集评价信息,对评价信息进行科学分析,帮助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能客观公正地评价学生,发挥评价的育人导向和反馈改进作用;能做到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有机结合。自我评价与改进的能力是指教师对劳动教育课程的实施情况进行自我认识和反思,从而实现自我素质的提高和专业自主能力的发展。教师要能制订出具体明确的、可操作性强的自我评价指标体系;能通过多种途径收集诊断信息,进行综合分析;能充分利用自我评价结果不断改进教学,促进自身专业成长。
5课程资源开发能力
课程资源开发能力是指劳动教育教师在校本化的劳动教育目标指导下,在分析学生年龄特点和需求基础上,对校内外劳动教育课程资源进行分析、开发和利用的能力。劳动教育课程不同于其他学科课程,它没有现成的教学内容,它的课程资源广泛存在于学校、家庭和社会之中,需要教师善于发现和开发劳动教育课程资源。因此,教师要具有课程资源开发意识,及时发现课程资源,并能合理利用,使之成为促进学生劳动素养发展的重要条件。
6教育科研能力
教育科研能力是指劳动教育课程教师在劳动教育教学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深化课程实施和实现自身专业成长所表现出来的能力。教育科研能力是劳动教育教师专业能力的核心,是教师实现自身专业成长的关键能力。教师要能善于发现课程实施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并及时将问题转化为要研究的课题;能对研究课题进行规划,制订科学合理的研究方案;能进行文献综述与分析,找到已有成果的优点与不足;能在劳动教育教学实践中利用科学研究方法进行深入研究,并整理分析信息得出研究结论,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从而达到改进教学、促进自身专业成长的目的。
(四)强烈的学习意识
长期以来,由于多种原因,劳动教育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劳动教育的独特育人价值在一定程度上被忽视,劳动教育正被淡化、弱化。劳动教育教师不愿从事劳动教育教学工作,对劳动教育教学工作思考得少、研究得少,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高,专业水平低。而新时代劳动教育对劳动教育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这样就形成了劳动教育教师专业水平不高与新时代劳动教育对教师的高要求之间的矛盾。为了全面落实新时代劳动教育,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劳动教育教师应具有强烈的学习意识,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把学习当作一种不懈的精神追求和行为习惯[4]。劳动教育教师要认真学习关于加强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各种指导文件,深刻领会文件精神,准确把握新时代劳动教育的性质、理念、目标、内容、实施策略、评价方式等,积极探索全面落实新时代劳动教育的路径和方法;要紧跟科技发展和产业变革,准确把握新时代劳动工具、劳动技术、劳动形态的新变化,创新劳动教育内容、途径、方式,增强劳动教育的时代性;要认真学习教育教学理论和心理学理论等,不断优化知识结构,提高文化素养,努力做终身学习的典范。总的来说,劳动教育教师要肩负起新时代劳动教育赋予的使命,就要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丰富的专业知识、过硬的专业能力和强烈的学习意识。这就是新时代劳动教育教师应具备的专业特质。
参考文献:
[1]成有信.十国师范教育和教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
[2]顾明远.教育大辞典(增订合编本)(下)[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3]教育部教师工作司.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篇2
美国斯坦福大学名人胡佛,自幼家境贫寒,靠打零工勉强维持学业。后来他艰苦创业,成为百万富翁,并当选美国第31届总统。“脚板上的茧有铜钱厚,穿烂的草鞋有一大堆,中午经常靠红薯充饥”的苦难生活磨砺出顽强的意志,成就了他的事业。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时代培养了一大批不屈不挠、意志坚强的时代精英。笔者大学时的班主任就经历过“上山下乡”,他经常很有感触地对我们说:“尽管那时我们把最好的上学时光献给了黑土地,失去了许多宝贵东西。但从另外一个角度,我们时常可以感悟到,艰难困苦培养了我们承受挫折的能力,吃苦耐劳锻炼了我们的意志品质。”他深信不疑地认为,若没有这些,也就不会有他们今天的事业上的辉煌。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国外教育孩子的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美国的学校,重视孩子独立性教育,从孩子上幼儿园起,就鼓励他们劳动,认识劳动价值,学会帮大人做些家务事。瑞士也有一句教育名言:“为了不让孩子成为无能之辈,从小就要培养孩子自食其力的精神。”瑞士有不少父母把自己十六七岁的女儿,初中一毕业就送到一户有教养的人家去当一年女佣人,上午劳动,下午上高中。
国外教育孩子的理念,是我们教育所要弥补的。受此启发,我们也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重视家庭教育。双休日和寒暑假,家长要有意识地让孩子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和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亲自带领孩子进工厂、下田地,学习工农伯伯勤劳、俭朴、勇敢、顽强的品质。我每年寒假或暑假都要带孩子回农村的老家,向他农民爷爷、农民伯伯学种田,砍柴除草。虽然他脸皮晒黑了,难看了,但培养了他的承受挫折能力和吃苦耐劳精神。对孩子,父母该放手时须放手。放手就是让孩子有独立面对世事人情的机会,能够在风雨砥砺中成长,而这正是一种比溺爱更为深沉的爱。
加强学校的劳动(劳技)教育。当今学校虽不提倡上世纪70年代的“半工半读”教育,但也不能完全脱离劳动(劳技)教育。劳动(劳技)教育能以劳积善,以劳促智,以劳健身,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承受挫折能力和吃苦耐劳精神,更有利于形成对集体、对国家的义务感和责任心。劳动教育的本质特征就是实践性,真正抓好劳动教育,就要让劳动教育从理论回归到实践。从国家宏观角度看,应该将劳动教育纳入国家法定课程和学生综合评价体系,增加“尊重劳动、歌颂劳动、劳动光荣”等内容在语文、思想品德等课程教材中的分量,并与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同步推进。
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应保障劳动教育在各级各类学校保质保量完成。学校要恢复和加强劳动课,建设劳动基地,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劳动教育实践活动。除学校的常规教育教学外,要采取多种多样的教育教学组织形式,把学生从“笼子”里放出来,课堂不能局限于教室,社区、工厂、田野、运动场、博物馆、动植物园等都应成为课堂。把课堂延伸到与之联系的现实生活,延伸到相关领域的新知识、新技术,则不仅能使课堂丰富博大,而且更有利于学生愿学、会学、学活、学好,效益倍增,学生承受挫折能力和吃苦耐劳精神等良好素质自然就会形成。
篇3
关键词:哲学思辨;劳动教育;实践;策略
必须要承认,在开展劳动教育方面,我们和很多学校一样,起初踟蹰不前、裹足“不动”。而促使我们真正“动起来”的,是家长的一次投诉。
我校一二年级周一到周四,下午只有两节课,比其它年级少一节。考虑到孩子较小、放学又早,家校双方都想让孩子早点打扫完卫生回家,我们就依值日表,安排对应孩子的家长,到校带领孩子一起打扫卫生,认为这样做一来可以加快洒扫速度,孩子能早回家;二来可以对孩子起到言传身教的作用,给孩子“爱劳动、会劳动”的积极示范和启示。但家长认为,卫生应该由班主任带着学生一起打扫,不应该麻烦家长。并因此投诉。
学校对投诉进行了及时回应,并沟通解决了有关问题,这一事件带给教育者三点启示:(1)学校开展劳动教育必须是全员的,不论职位;(2)劳动教育的家校合作是必须的,不论途径;(3)家长对学校劳动教育是有期待的,不论形式。
从学校层面来说,要坚持“德育为首,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落实素质教育政策,深入开展、实施好“劳动教育”。
由教育部、和全国少工委等多部委联合下发的《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到今时已落地一年。这是一份很有分量的文件。但从基层学校开展劳动教育的实际观察来看,劳动教育蓬勃发展的局面却并未出现。虽有《意见》“落地”,但“劳动教育”在很多学校并没有“动”起来,颇有些“雷声大雨点小”的意味。究其原因,除了《意见》本身的宣传、执行力度存在不足外,还有可操作性方面的问题。
一、现时困难:“动”与“不动”,这是个问题
客观来讲,国家非常重视面向中小学的劳动教育,并且有相当长的一段时,各种劳动教育实践,如学工学农、校外实践、家务劳动、公益劳动开展是丰富而有效的。但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和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和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的发展,劳动教育在学校被弱化、在家庭被软化、在社会被淡化、在实践中被虚化的问题也随之出现并成为今日常态。如何更好地推进劳动教育,变成了“动”还是“不动”的问题。推进劳动教育的主要困难体现在:
(一)学校方面
1.“课”动难。课时紧张,劳动与技术课程推进随意性强,“被调课”现象比较普遍,“开齐上足”成奢侈品;课程形式比较单一,学科整合力度不够,这些问题亟待解决。
2.“师”动难。师资保障能力有限,缺少专职老师,兼职老师不能科学、系统地推进学科建设,专业水平亟待提升。
3.“生”动难。各种文化课学习(补习)、特长(兴趣)培训占用了学生参与劳动实践的时间;学生劳动热情持续时间短,“表象性”劳动占据主导地位,劳动实践的观念亟待转变,劳动的习惯和能力亟待培养。
(二)家庭方面
1.思想变动难。一是“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思想仍大行其道;二是大多孩子是独生子女,家长对孩子宠溺过度,总认为孩子还小,劳动太苦太累,老是借着“等孩子大一些再说”来包办代替。
2.家校齐动难。家长都有自己多种多样的家教理念,要使他们集体认同一个教育理念并实际行动,需要做大量细致而有说服工作。各位家长的教育理念有先进、落后之分,水平高低有别,难以均衡。
(三)学生方面
1.劳动学习不足,家长示范太少,学生整体缺少必要的劳动知识和技能,家长因为客观上没有时间或是主观上轻视劳动,和孩子一起劳动的机会少,对孩子的主动示范也很少。
2.劳动时间不足,劳动实践太少。据一份调查显示:仅以学生每天从事家务劳动平均时间为例,美国为1.2小时,韩国为0.7小时,法国为0.6小时,英国为0.5小时,日本为0.4小时,而中国仅为0.2小时,也就是12分钟。时间的绝对不足必然约束、限制孩子的劳动实践,使其在劳动形式上趋于简单重复,缺少多样性。
(四)社会方面
1.寻找基地难。一是区域内的校外素质教育实践基地数量严重不足且建设质量总体不高,二是无偿或低价面向学生的劳动教育基地须依靠学校自身去寻找、协调,制约因素太多,学校往往勉力为之或选择知难而退。
2.整合评价难。及时、有效的评价对激发、保持学生的劳动热情,并逐渐内化为劳动习惯、劳动品质具有积极的意义。但当下学生社会层面的劳动,除及学校有组织地进行并实时纳入学生的德行评价之外,其他形式和途径的劳动均处于自发、自觉、自主的状态,没有评价标准,更未与学校现有的评价激励机制形成对接或整合。但由于其自由的活动形式,纳入评价又出现无法掌控过程和效果、无法确立评价主体和标准等实际困难。
3.制度支撑难。劳动教育在实际运行中还遇到一个现实的问题,就是没有相关的制度来保障、约束或是激励相关部门和单位来支持学校的劳动教育实践活动。活动支持不支持、配合不配合完全凭着个人好恶、社会责任等情绪性因素来支撑,弹性太大,缺乏稳定性、规范性和约束力。
二、对症有方:“动”与“不动”,这不是问题
思想决定行动。任何一项工作的完成、项目的推进都必须先解决“为什么做、做什么、怎样做”三个问题。其中“为什么做”属于思想认识的范畴,必须有坚定而一致的认识和态度。《意见》的出台充分阐释了加强劳动教育的意义,即“切实加强劳动教育,培养学生劳动兴趣、磨炼学生意志品质、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对于推进教育现代化、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我们必须将推动《意见》的落实作为加强劳动教育的“指南针”和检验实施劳动教育决心和力度的“试剑石”。
事物在螺旋式上升的过程中得到发展,困难在寻求智源和资源的过程中得到解决。寻求智源和资源的过程就是寻求办法的过程,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获得经验的过程。当前,学生缺少劳动、不爱劳动、不会劳动、不尊重劳动的现象普遍存在;学校推进劳动教育力度不一、迟疑观望;家长重智轻劳,参与学校劳动教育热情不高……推进劳动教育困难重重。如何解决?当然是面对具体的问题和困难,有的放矢,统筹推进。具体办法有:
(一)整合三门课程。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坚持课堂是劳动综合素养培养的主阵地和重要窗口。我们实现劳动教育的课程是劳动与技术,该课程倡导“做中学”和“学中做”,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突出强调“劳动教育与技术教育的统一”“以生活为基本逻辑,组织劳动与技术课程的学习内容”。与此同时,学校开设的科学课程、少先队活动课程都有与“劳动与技术”课程内容交叉甚至重叠的部分,我们要通过校本化的二次课程开发,实现三门课程的有效整合,从而集聚优质资源,更好地达到课程目标。
(二)确立三个主体。现时的劳动教育在主体认定上隐约是“双主体”,但同时又存在模糊不清的情况:在学科推进上,“劳动与技术”课程的老师是当然的落实主体,但缺少主体责任、评价要约和具体标准。班主任是潜在的落实主体,因为很多的劳动意识培养、劳动技能习得和劳动教育实践等工作需要通过班主任(少先队辅导员)来组织实施,但同样没有主体责任。而从劳动教育的内容设置来看,家务劳动是关键的环节之一,也是劳动素养形成的重要途径,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家长也是落实“劳动教育”的主体责任,而这以往是被漏掉的一环。所以我们在加强劳动教育的过程中,必须明确确立学科教师、班主任(少先队辅导员)和家长等三方位落实主体,并设定相关责任。
(三)形成三方评价。以往的评价多以形成性评价为主,且参与主体多是班主任,而标准则是凭着学生参与班级值日是否热情、是否认真、是否主动等定性标准(主观印象)来制定,评价具有很强的随意性。而同为落实主体的学科教师和家长,失去了评价的参与权和话语权,评价具有明显的片面性。在这一点上,学校要用规范的形式与班主任、学科教师和家长等三方评价主体衔接好并将评价要素、评价标准等形成可操作性量表提前告知,以形成有三方参与的、既重视结果也看中过程、兼具指导性和约束力的成长性评价指南。
(四)培养三种意识。即,在实施劳动教育的过程中,我们既要帮助学生熟练掌握一定的基本劳动技能,更要从培养劳动素养的角度,培养他们正确的劳动观点、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劳动情感,牢固树立“劳动光荣,人人参与”的躬行意识、“珍惜劳动成果,勤俭光荣,浪费可耻”的节约意识和“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奉献意识,努力营造“自己的事情自己干、集体的事情争着干、家里的事情帮着干、公益的事情抢着干”的氛围,形成风尚。
(五)建好三个基地。基地是夯实常态培养和实现整体提升的有效载体。班级和家庭要基于学生个体在班级(孩子个体在家庭)的义务,分给劳动“责任田”,建好“责任基地”。职能处室基于学生个体价值实现和道德成长的需要,要划出“爱心社区”,建好“小雷锋基地”。学校基于学生劳动实践和整体展示的需要,在校外寻找“试验田”,建成“校外成长基地”。通过上级指导、学校定制、意向调研、签订协议、认可挂牌等程序,将校外基地建设高标纳入学校管理视野并在此基础上引入课程建设理念,实现建设的科学化、规范化、系统化和效能化。
三、务实推动:“动”与“不动”,都不是问题
生活靠劳动创造,人生也靠劳动创造。人世间的一切成就、一切幸福都源于劳动和创造。在核心素养视域下重视和加强学校劳动教育,既是实现核心素养培育的“固本强基”工程,是“大国工匠”的召唤,也是党和人民的热切期盼。加强劳动教育,“动”的是从培育劳动素养的角度务实行动,下力气解决“如何尽早动起来”和“如何动得更好”的问题。“不动”的是始终坚持“充分发挥劳动综合育人功能,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以劳创新,促进学生德智体美谌面发展”的基本原则,抓好“落实相关课程、开展校内劳动、组织校外劳动和鼓励家务劳动”四环节。我们的具体做法是:
(一)推进校本实施,相关课程“真落实”。课程实施是“本”,要做好四个“一”:做好一个整合,即在有职能处室代表、班主任代表、劳动与技术(综合实践课)学科老师代表、家长和学生代表参与的环境下,把劳动与技术课程、少先队活动课程与科学课程中相似或相同主题的内容进行校本整合,使课程实施处在学校视野下,增强执行的力度。
开发一本教材,即开发《我爱劳动》校本教材,将劳动观念培养、劳动知识学习、劳动技能掌握、劳动成果评价等内容涵盖其中,并根据低、中、高年龄特点使教材体现阶梯式成长的特征,使学生“学有所依”“行有所获”,教师“教有所倚”“行有所成”。
制订一份意见,即制定基于学校的《关于加强劳动教育的意见》,将学校劳动教育从整体上进行目标和原则定位,在实施中明确工作细节,突出机制保障。
申报一个课题,即通过省级课题《核心素养视域下少先队劳动教育实践路径研究》来推动和保障课程实施,使课程的实施全程都在科学、明晰又正确的路上。
(二)设计劳动岗位,校内劳动“真丰富”。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实际体验是习得劳动技能、形成劳动素养的重要渠道。我们设计了三种类型共8个岗位来满足学生需求:
1.责任型岗位。是属于义务性质(任务性)的,人人都要参与。包括:
(1)卫生保洁,主要劳动形式包括扫地、拖地、擦黑板、擦玻璃、清洁区打扫、蛛网清洁、污渍清除等。
(2)班务保持,主要劳动形式有图书整理、讲台整理、桌凳整理、洒扫工具整理、生物角管理等。
2.奉献型岗位。是属于志愿性质,个人有强烈意愿并获得班主任支持即可参与。主要服务岗位包括:
(1)美德美行示范岗,隶属“五小”团队,主要职责是做好学生车辆停放区域的车辆排放、班级饮用水保障、学校平地的卫生保持、卫生环保宣传等。
(2)小雷锋社区,主要职责是做好学校公共区域的卫生保洁、开放书吧的管理、低年级班务劳动支持、校前区左右30米卫生维护等。
(3)红领巾绿地,主要职责是学校绿地的杂草拔除、树木花草浇水、为花草树木做名片等。
3.技能展示型岗位。遵循自愿原则,但带有集体组织性质,有一定的约束力。包括:
(1)成果展示性的,主要有“我有一块田”种植(园艺)展示(结合科技节)、生活自理能力展示(穿衣、洗红领巾、刷鞋、叠被子、整理图书等)等。
(2)劳动竞赛性的,主要有清洁区打扫(团体)、植树(团队)、水果采摘(团队)、摘菜、手工(擦皮鞋、洗碗、做沙包、钉纽扣、做香包、包粽子、包饺子等)等。
(3)特长展示性的,如编织、缝纫、木工、陶艺等。
(三)聚合区域资源,校外劳动“真常态”。校外劳动有广阔的智源和资源,对加强劳动教育起着“加速度”的作用。我们与素质教育基地合作,组建校外成长基地,通过“学校定制”将劳动教育渗透在素质体验项目中;我们将全国、省、市劳模和校前区的保洁责任人请进校园给学生做国旗下讲话和共上少先队活动课,增强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的意识;结合德育主题教育活动和劳动与技术课的实践需要,我们春、秋季各开展一次全员性外出的劳动体验活动,并形成体验报告;结合少先队寻访活动,我们走进家乡创造创新先进集体和个人典型。通过区域优质教育和实践体验资源的聚合,校外劳动体验正为劳动教育深入推进提供成功样本,为素质教育深入实施插上翅膀。
(四)鼓励家庭参与,家务劳动“真融入”。一个巴掌拍不响,众人划桨开大船。家庭参与是劳动教育是否得到真正重视的“测谎仪”。一方面,我们通过《给家长的一封信》、家长会和校信通等形式和渠道广泛宣传劳动教育的重要意义,争取和尽量多的家长达成共识,为全面推进劳动教育提供思想保障;另一方面,我们借助家长委员会,首先获得他们对学校有关劳动教育家庭实践活动的支持,进而把声音传播向更多的家长;再者,我们明确并公示学校劳动教育安排中有关家庭、家长参与的内容、形式、方法和要求,使家庭真心支持劳动教育,家务劳动真正融入劳动教育。
(五)重视欣赏激励,评价手段“真创新”。及时、恰当的鼓励和欣赏对于激发兴趣、保持热情有着积极而持久的支持作用。而创新评价手段、丰富评价形式更能放大这种效应。一方面,我们继续用好雏鹰奖章、“好少年”评比、“好队员”评比等传统有效评价手段;一方面,我们通过“劳动小能手”“最美小雷锋”“小小劳模”等表彰和给家庭发喜报、家长给孩子发奖状(奖励)等形式,及时发现、欣赏和肯定爱劳动、会劳动、尊重劳动和善于劳动创造的榜样和先进典型,积极营造人人重视劳动、人人参与劳动、人人赞美劳动的积极氛围。
以上为加强劳动教育具体实践中的一些实际探索并施行有效的做法,希望能引发大家讨论和思考。
就在不久前,《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正式。其中,关于劳动意识的培养被作为六大素养之一,在“实践创新”层面的第一条予以凸显,其重点是:尊重劳动,具有积极的劳动态度和良好的劳动习惯;具有动手操作能力,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在主动参加的家务劳动、生产劳动、公益活动和社会实践中,具有改进和创新劳动方式、提高劳动效率的意识;具有通过诚实合法劳动造成功生活的意识和行动等。这为务实推动劳动教育在学校层面落地生根再次提供了方向指导和生长沃土。
当然,无论是在教育主管部门还是在学校教育行政层面,我们都还面临着诸多问题:如何运用行政力加强资源开发,推动一批校外公共劳动教育实践基地的建设?如何制定督导评价标准,引领区域内的劳动教育特色学校的创建?如何加强师资培训,提高学科教师推动劳动教育课程专业化实施水平?如何用“规矩”的形式来保证劳动教育的实施问题?等等。我们相信,伴随这些问题的逐步解决,必将为更好推动劳动教育的实施起到助推作用,这都是我们共同关注、期盼和乐见的。
参考文献:
[1]刘宇.学生课程参与论[M].山东教育出版社,2012.
[2]高振宇.儿童哲学论[M].山东教育出版社,2011.
[3]陶行知.教育的真谛[M].长江文艺出版社,2013.
[4]陈瑾.“更儿童”的课程:阶梯式课程的深度实施[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5]冀晓萍.加强中学生劳动教育,创新高素质人才培养途径: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就《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答本刊记者问[J].人民教育,2015(17).
[6]瞿德良.用劳动铺就孩子美好的未来:基于儿童终身幸福的“三xin”劳动教育的探索与实践[J].江苏教育(教育管理),2015(5).
篇4
作为一所以科技教育为办学特色的省一级重点中学,台州市第一中学积极探索普通高中技术教育的新路径。自2010年以来,学校依托仅一墙之隔的椒江职业中专的教育资源开设“职业技能实践课程”,“试水”普通高中职业技能教育,开创了普职优势资源整合实施普通高中技术教育的崭新模式。
一、普职资源整合的动因
普职资源整合,即通过一定的方式、政策和机制,整合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学校的资源,以实现普职学校的携手合作、资源共享和人才共育。在实施此项活动过程中,职业学校和普通中学建立结对关系。其中,职业学校负责向结对的普通学校无偿提供特色专业实验、实训场地、图书馆,为普通学校学生开展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提供物质条件,为普通学校师生开展职业教育政策解读、职业意识培养、特色专业介绍活动,为普通高中的通用技术课程提供兼职专业教师和必要的教学设施。此种普职资源整合源于台州一中开展的“学一门生活中的技术”活动,是台州一中分别于2010年和2011年暑期由校团委、学生会组织实施的实践活动,目前已成功举办两届。活动以即将升入高二年级的高一学生为对象,安排4天时间在职业中专集中进行职业技能实践课程学习。活动过程如图1所示。
经过两年多的磨合与发展,该活动已逐步向规范化的选修课程体系发展,派生出多个项目设计类和学科拓展类课程,在课程的开发、实施、评价、师资配备及教学管理制度等方面初步形成了一定的操作范式。
从新课程以及普通高中技术教育的角度分析,台州一中尝试普职资源整合基于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一)为了增加普通高中技术教育的比重,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能力是人们成功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个性心理特征,是人的综合素质在行动中表现出来的实际本领和能力。它包括人应具有的一般能力——认识能力、实践能力和社交能力、专业技术能力或职业技能、创造能力。实施素质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其实质就是解决“高分低能”“重知轻能”的问题,故必须确立“能力为本”的观念。由于高考的压力和认识上的误区,长期以来,普通高中在科技教育中偏重于科学教育,而对于技术教育则相对忽视,即使开设了信息技术、通用技术、研究性学习以及综合实践活动等技术教育课程,也往往理论讲得多,动手做得少,“应试”痕迹非常明显。由于缺乏必要的实践操作机会和实际技术体验,学生难以将技术课程真正学好,并且导致了动手能力的弱化。物理实验会考时发现,有些高二学生竟弄不清螺旋灯泡(或卡口灯泡)的两个接线端在哪里,能自己连接或修理家庭照明电路的学生不到5%。这与新课程的要求不相符合。职业高中虽然在办学体制、培养模式、教育目标、生源基础等方面都与普通高中存在着巨大差异,但是它注重实践操作,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成熟的技术教育模式。借鉴职业高中的技术教育经验,无疑是增加普通高中技术教育的比重、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的捷径。
(二)为了在普通高中渗透职业技术教育,增强学生对未来职业的认知
基础教育阶段是学生择业观、职业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但是,不少学校把主要的精力放在对学生进行知识的机械重复训练和应对考试上,几乎没有开展真正意义上的职业认知教育。在这样的背景下,学生对什么是职业、对各种具体职业的认识基本上是模糊的,甚至是空白的,这会导致学生将来选择职业时迷茫、不安,更谈不上选择一个符合自己兴趣、爱好和特长的职业了。普通高中学生渗透职业技术教育是新课程改革的内在要求。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城市的普通中学要逐步开设职业技术课程。在开设职业技能课程方面,职业高中拥有如专业师资、场地、设施设备等普通高中所不具备的实践教育资源优势。普职资源整合是向普通高中学生渗透职业教育、增强学生对未来职业认知的一条重要途径。
(三)为了探索普通高中多样化办学的路子,满足社会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
高中阶段是学生个性才能显露、人生发展选择的关键时期,学生的个体发展已呈现出多元发展的趋势;同时,随着生产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产业转型速度的不断加快,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呈现多样化和全方位的特点。但一直以来,普通高中“一切为了高考”的倾向十分严重,“千校一面”,缺少办学特色,形成了高度同质化的格局。普通高中这种单一的人才培养机制和教育模式与学生、社会的多样化需求形成了尖锐的矛盾。普职资源整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技术素养。“技术素养的内涵十分丰富,不仅包括良好的技术知识结构,娴熟的技巧技能,更重要的是强烈的探究精神、丰富的想象力、富于建设性的批判和创造力,其核心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技术设计等活动,技术课程应能成为激发学生探究、批判和创造欲望的良好载体,使学生的创造潜能、批判思维得到有效开发,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这是高中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加强普通高中和职业高中学校间的合作,将职高的一部分专业技术课程引入普通高中,是探索普通高中多样化办学、更好地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有益尝试。
二、普职资源整合项目与课程的开发
普职技术教育资源各有优势,可以相互补充,相得益彰,这是普职资源整合的前提和基础。作为普通高中,台州一中拥有大量的理论教育资源,但是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和资源设备却相对较少。椒江职业中专则拥有大量的实践教育资源,从专业设置来看,有数控、化 工、电工与电子、机械加工、汽车维修、计算机等与生产生活紧密相关的专业;从专业实训设施来看,有数控机床、电工电子实验室、机电一体化设备、计算机软硬件设施等。这些实践教育资源与普通高中技术教育的相关学科构成了普职资源整合项目,比如:通用技术、物理课程可与电子、电工、机械等专业整合;信息技术课程可与计算机相关专业整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除了以上各专业外,还可与装潢设计、平面设计等专业整合。具体如表1所示。
表1
在分析上述项目的基础上,普职两校合作开发了面向普通高中的职业技术选修课程,如电工技能、钳工制作、电子商务、企业网站设计和制作、多媒体技术与动画制作、计算机安装与维修、汽车实用技术、快乐数控、局域网络搭建、艺术手工、创意广告设计等。这些课程突出了技术教育的生活性、趣味性、实践性,授课教师以高级技师、高级工、技术能手等具有专业技能强项的职高师资为主,能够较好地满足教学的需求,弥补普通高中技术教育的不足。与此相应,两校建立了菜单式与自主式相结合的选课机制,为学生提供每周4课时、一学期40课时的职业技术选修课程菜单,组织学生通过网络报名自主选课,以走校的形式加以实施。
两校还成立了校本课程领导小组、研发小组、实施与评价小组、审议委员会等组织机构,完善选课、学分认定、档案管理、教师考核、课程评价等管理制度,以确保普职资源整合的顺利开展。
三、 普职资源整合与普通高中技术教育相关问题探究
普职资源整合为普通高中更好地开展技术教育搭建了多元化的操作平台,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空间,但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还有许多问题需要作进一步探讨。比如,我们要认识什么是技术教育,在新课程背景下普通高中技术教育具有哪些特征,它与职业技术教育之间有什么联系和区别,在普职资源整合的框架下普通高中技术教育的目标定位是什么,等等。这是保证普职资源整合顺利实施的前提。因此,在普职资源整合中必须理清以下几组关系。
(一)“技术教育”与“劳动技术教育”的关系
“劳动技术教育”一直是我国普通高中进行技术教育的主导性概念,直到今天其概念影响依然十分强大。所谓“劳动技术教育”,人们通常将其理解为“劳动教育”和“技术教育”。不可否认,所有的技术都是各种形式的劳动的技术,因此,在劳动教育的过程中常常附着一定程度的技术教育。从这个意义上说,技术教育与劳动教育有着重合相通之处。但是,历史上人们对“劳动技术教育”的认识更多地倾向于对学生进行劳动态度、劳动观念、劳动习惯和劳动体验的教育,基本上属于德育范畴,即使涉及到其中的“技术”因素,也大多侧重于简单技能的培养。事实上,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普通高中的技术教育已不能也不可能停留于一般生产劳动教育的阶段,其范畴应包括技术本质、技术与社会、技术与环境等技术发展理念。我国高中新课程方案中不再设“劳动技术”科目,而设立“技术”领域,就是这种理念的体现。“技术教育”提倡的是一种思想,要求学生理解:技术是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只有技术的发展,才可能推动社会前进;而技术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技术的创新。这种认识可以使我们的学生去关注社会生活、学习、生产等一切社会实践活动,从中发现问题,明确问题的症结,去思考、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养成良好的习惯。因此,新课程背景下普职资源整合最大的意义并不仅仅是为普高学生敲敲打打练技术提供场地和资源设备,也不仅仅是通过实践活动的参与使学生树立起劳动的观念,而是在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的基础上使学生获得技术体验,更好地培养其问题解决能力、技术探究能力、反思能力与创造能力,从而促进其对技术的理解,激发其创造的欲望,深刻理解技术对社会、环境和人类生活的影响。如果离开了这个立足点,普职资源整合就将失去其存在的基本依据。
(二)“技术教育”与“科学教育”的关系
由于在日常语言中人们常常将科学和技术混淆起来,这就容易导致误解,似乎科学与技术是同样的事物,技术教育存在于科学教育之中。实际上,科学和技术在本质上并不属于同一个概念。“科学教育是关注科学技术时代的现代人所必需的科学素养的一种养成教育,是将科学知识、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科学精神作为整体的体系,使其内化成为受教育者的信念和行为的教育过程,从而使科学态度与每个公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让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在现代文明中交融贯通。”[2]科学的作用在于理解,技术的作用在于做、制造和实施。但是,科学和技术又像一对连体双胞胎,既相互依赖,又相互促进。一方面,科学构成了当今多数技术产品的基础;另一方面,技术又为科学提供了探索世界所需的工具,促进了科学的发展,提高了人类认识世界的能力。因此,科学教育与技术教育既有合作,又有各自的独特品性。一般来讲,前者具有认识功能,后者具有应用功能。就普通高中技术教育而言,它是一个既要动脑构思、设计,又要动手操作的实践过程;是一个将高中的科学知识转化为技术应用的试验场;是一个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运用技术原理和工具手段解决问题的实践活动。技术教育活动使学生对于技术过程、方法和常见的技术设计、结构等具有基本的技术意识和眼光,形成技术思维。普通高中长期以来注重科学教育,技术教育则严重滞后,这为新课程背景下普通高中引入职业技能课程留出了空间。如果不能认清普通高中技术教育的独特品性,就不能准确、全面地把握普职资源整合对于普通高中技术教育的意义。
(三)“普通高中技术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关系
职业教育,顾名思义即传授某一职业所需的知识和技能的教育,它的突出特点在于它不是以传递原理性知识为主,而是以传授技能、技巧、技术性知识为主。由于技术与职业的紧密联系,技术教育成为职业教育的主要内容,成为职业教育的特色与标志,因此职业教育也常被称作职业技术教育,但它的目的是应对职业的需要。虽然普通高中的技术教育也具有职业入门教育的意义,但在普通高中开设职业技能类选 修课并不等同于职业教育的职业定向,即它不是为了让学生学到系统的专业知识,也不是为了掌握专业技能或通过技能等级考试,更不是为了学生就业,而是要通过普职资源整合这个平台来转换普通高中技术教育的学习模式。“技术课程不是单纯的技能训练课程,它着力发展的是以技术设计与应用为基础的技术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它力图使青少年的知识、技能和对科学的理解结合在一起,注重的是学生对技术思想和方法的领悟和运用,对技术的人文因素的感悟和理解,其核心是‘提高技术素养’。这一课程目标的确立,突破了传统的以‘单纯劳动’或‘技能培训’为主要取向的目标模式,以全新的内容体系实现了我国技术教育课程目标的根本转型。”[1]一方面,要通过“做中学”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成就感,提升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要拓展学生的学习视野,找到生发学科兴趣的研究点。因此,普职资源整合不能单纯地将普通高中技术教育和职业教育机械地叠加在一起。
综上所述,在普职资源整合中,普通高中技术教育一方面要加强与职业技术教育的互动,打通使用职业技术教育资源的渠道,另一方面也应当保持自身的独特品性。作为普通教育的组成部分,普通高中技术教育是学生全面发展的一个独特知识领域,其主要目的不是要培养专门技术人才,而是要发展学生以问题解决能力为核心的技术素养,以便为将来进入技术的社会做好准备。虽然在普职资源整合中也渗透了劳动意识教育、职业技能教育等因素,而这些因素也可以满足不同潜质学生的发展需要,但是其最终的目标在于通过这个多元化的技术教育平台,使学生获得一定的技术经历和技术体验,并以此为台阶促进他们技术思维的发展和技术素养的提高,而这正是普职资源整合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大学生 创业素质教育
引言
必须承认的是,我国从1999年开始的高校大幅度扩招在一定程度上引发了高校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加之适逢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高校培养机制的滞后与用人单位要求的差距和大学生自身的观念和素质等原因,造成了大学生就业问题难上加难。为此,本文以创业素质教育的内涵为切入点,分析加强大学生创业素质教育的必要性,提出加强大学生创业素质教育的途径。
一、大学生创业素质教育的内涵
创业、素质、能力等是大学生创业素质教育问题研究的基本范畴。因此,我们首先需要理清这些概念的基本内涵。
㈠ 对创业素质的基本认识
一般认为,创业就是创业者对自己拥有的资源或通过努力能够拥有的资源进行优化整合,从而创造出更大经济或社会价值的过程。素质是指个体本来的性质或素养,是在实际表现中得以综合展示的个人知识、修养、能力诸要素之和。
㈡ 大学生创业素质教育的定义
创业教育(enterprise education)是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它最早在20世纪80年代末,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面向21世纪国际教育发展趋势研讨会》上提出。会议认为,开展创业教育对于培养具有开拓性和个人首创精神、创业能力以及技术、社交、管理技能的人非常重要。[1]大学生是最具创新、创业潜力的群体之一,他们是未来社会的中坚力量,对其进行创业教育是高校适应经济社会和国家战略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高校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
基于此,我们认为,大学生创业素质教育是高校以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其创业精神和社会适应能力为依归,以创造性和开创性为基本要求,以课程教学与实践活动为主要载体,从而培养他们未来从事创业实践活动所必备的知识、能力、品质等的素质教育。
二、加强大学生创业素质教育的必要性
在当代社会,加强大学生创业素质教育不仅仅是应对大学生严峻就业形势,解决他们就业问题要求,更是大学生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和能力的要求。
第一,加强大学生创业素质教育是应对大学生严峻就业形势,解决他们就业问题要求。我国高校在扩招后,由于没有为高校大学生吸纳做好充分的准备,使得4年后高校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显得来势汹汹,措手不及。
第二,加强大学生创业素质教育是大学生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和能力的要求。创业需要综合素质,特别需要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通过开展创业素质教育,可以开发和提高大学生的创业基本素质,从而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生存能力、竞争能力和创业能力等,使其成为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
三、加强大学生创业素质教育的途径
前面提到,大学生创业素质教育必须以“创造性和开创性”为基本要求,以课程教学与实践活动为主要载体。因此,加强大学生创业素质教育必须从几个方面着手:
㈠ 高校要树立创业素质教育的观念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以应试教育为培养模式,培养出一大批千人一面的没有个性与创造性的人才。随着我国经济的深入发展和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的要求,高校教育必须从应试教育向创业素质教育转变,要改变专业对口的静态就业观,确立就业就是不断创业的动态过程的人才观。
对于教师而言,要树立培养学生创业意识的观念。所谓创业意识,指的是在创业实践活动中对创业者起动力作用的个性意识倾向,包括创业的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和世界观等要素。
对于学生而言,要认识到,考研和就业不再是未来职业的唯一选项,而能自主创业更不失为一个理想的选择。这就要求,学生在学校教学、课外实践活动中,要积极培育自己的创业素质。
㈡ 构建创业素质教育课程体系
在构建创业素质教育课程体系方面,要重视教学计划和课程结构体系的制定和设计。
第一,在教学计划的制定方面,要从大学生入学开始就开设创业课,传授创业思想,并保持创业教育在时间和内容上的连续性,逐步深入,直到学生毕业。
第二,在创业课程设置内容上,要融合基本理论、案例分析和模拟练习,注重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创业技能。
第三,在创业课程结构体系的设计上,学校相关教务部门要制定科学的创业课程结构体系。
㈢ 重视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创业能力
我们认为,创业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特性就是实践性。因此,我们在进行创业素质教育的实践教学时要把握好以下3点:
第一,要加强教学计划内的实践环节,如科研实验、专业实习、军事训练、劳动教育、就业指导等。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情景模拟教学,增加到企业的参观考察的机会,带学生参加社会调查,强化实训教学。
第二,要加强教学计划外的实践活动,如校园文化活动、专业技能竞赛、大学生创业大赛、各类型的文化指导服务、青年志愿者活动等。除此之外,更要加强校企合作。校企合作是实践教学的重要方式,可以积极探索各种各样的合作模式,如聘用企业在职人员为兼职教师、企业人员来校做讲座等。
参考文献:
[1]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的使命:面向2l世纪的教育宣言和行动纲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21
[2] 潘美意,杨立君.高职学院创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思考[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6):87
篇6
1.大部分职业教育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处于雏形期。
改善教学内容的部分主要是部分学校会统一管理教师布置有关思想政治课外读物的阅读,教师则配合实施,并定期考核监督。而在此基础上,就务必要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过程中的教育经费,于是学校与企业联姻,找寻相关的教学时机,并适时提升对于教学环境的追求。同时,学校与教师有针对性的拓展理论结合实践及相关案例的分享与探讨针对性展开教育,并酌情按教学目的针对该科目教师的教学质量、教学方法、教学水平、教学态度进行要求,进行标准的设置和榜样的树立,甚至有些学校会作为工作KPI针对教师考核,当教师完成较好的时候能够得到奖金,完成不佳时则相应扣除部分绩效工资。
2.当前职业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改革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大部分学校都能够适当的采取相关的推进措施进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改革效果的开展工作,这类效果容易取得,方法、办法也容易想到,但是属于改革雏形,想要追求更高的,甚至是标准化的教学改革效果依旧需要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深度理解。学者褚亦农在他2009年的《深化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改革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中提到了这样的观点,即中职学生是未来的劳动技术大军,其思想政治水平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稳定和民族素质的提升,因此随着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许多机遇和挑战,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带来更广阔的空间,对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此时,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教育效果弱化,时效性低,目标不明确等诸多现象都显现了当前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必要性,也是因此理应从教育教学理念、内容和方法等方面出发研究改革效果,并尽可能做出那些贴合学生群体心理特征的教育行为。
二、学校评测方式不够理想
对于学生学习效果的测评通常使用试卷进行考试,要么闭卷要么开卷,闭卷考试的话,学生要么背题,要么打小抄,效果并不理想,反而因为考试降低了学生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好感度与辨识度,被认定为考试-及格-毕业过程中的一个筹码,而开卷所谓的“素质教育”意义不大,比闭卷略好,但学校依旧不擅长和经常采用。最后,基于我国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教学目的而言,流经职业教育环境的考试测验后,这一课程流于现状,很难作用到人的观念、精神的高度,学生对于该课程与其他课程一样都是文化课,在道德价值观方面,缺乏对于良好的生活习惯的认知与培养,在实践环境下的实际作为与学习脱节,不能带来根本性的教育结果。
1.提升职业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改革效果的策略。
(1)增加开放性的场景案例评测题目。国务院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使受教育者坚持学习科学文化与加强思想修养的统一,坚持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坚持实现自身价值与服务祖国人民的统一,坚持树立远大理想与进行艰苦奋斗的统一。国家对于职业教育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改革效果提到了对于健康体魄、情操素质、劳动教育、德育智育几个层面的教育要求,因此,对于效果的研究,理应通过这样的几个方面来看:①基本素质;②思想政治能力;③环境中的出来手段及判断价值观:A.常态、B.突发。也就是说,职业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改革效果根本,是临场的,是随机的,是非考试情况下的结果,这些不能脱离社会生活,而变成简单的学习考试。因此,我们据此提出务必做到结合职业教育环境中学生的受教心理,引发他们变被动为主动学习的积极状态,并有针对性测评相关学校效果,例如,可以考核场景中的应变行为,或出开放性的案例解析的题目让学生自主回答,教师也可因此掌握学生的学习效果及学习状态,通过互动的方式潜移默化地教育学生。
2.提升教师的考核与教育能力。
篇7
计算机专业创业模式职业体验
随着社会科学技术的进步,目前职业院校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因此,沈阳北软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北软”)计算机专业教研室借鉴现代职业教育理念结合北软的学生实际情况,以“感恩、爱国、励志、劳动、技能、职业”六方面教育为核心,打破传统的学科课程体系,建立以专业培养目标为职业定位,以职业的市场需求为导向进行课程开发和组织教学。
一、计算机专业教学指导思想
1、以爱的教育为核心,塑造良好的职业道德观
以科学的劳动观与技术观为指导,强调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开展感恩教育,让学生因感恩而成长,开展爱国教育,让学生因爱国而高尚;开展励志教育,让学生因榜样而勇敢;开展劳动教育,让学生因劳动而光荣;开展技能教育,让学生因实践而自信;开展职业教育,让学生因修养而美丽。
2、以企业需求为基本依据,以创业就业为导向
在这个创新型社会,我们将满足当代企业的工作需求和创业需求作为课程开发的出发点,全力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适应性。关注企业岗位需求变化,根据企业用人需求,调整专业方向,确定培养规模,以创业就业为导向开发、设计和实施教育培养方案。
3、以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不脱离客观实际
适应计算机技术发展,通过与当地软件企业合作,让企业技术专家参与专业技术授课和实践教学,增强实际技术应用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突出本专业领域的新知识、新技术和新方法,结合计算机专业要求,在扎实掌握专业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及时了解、掌握计算机领域的最新技术发展及相关技能,实现专业教学内容基础性与先进性的统一。
4、以学生为主体,注重教学组织的灵活性和科学性
根据东北区域经济技术的发展情况、充分考虑北软学生基础、认知水平、技能、经验和兴趣,为每一个学生提供适应实际市场需要和有职业发展前景的学习资源。
二、计算机专业培养目标
计算机专业坚持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理念,以“爱的教育”为核心。让学生掌握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术等实践能力,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适应企业第一线需要的中等技术应用型专业人才。探索符合课程改革精神的教学策略和模式,改变教学过程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的现状,建立平等互动、共同发展的新型师生关系,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让学习快乐,努力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全面发展。
三、计算机专业培养具体内容
1、开展现代职业教育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培训
第一、进行职业教学理念培训。学院邀请国内职业教育研究专家来校讲座,进行职业学院的教学改革的理念、思想、方法作系统的学习和培训,为学院改革和实施现代职业教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二、进行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符合现代职业教育理念的课程是实施教学工作的前提,而搭建现代职业教育理念下的课程有教师来完成,学院邀请专家来校进行专项培训,对专业骨干教师进行课程教学改革理念、方法的培训。
第三、重点培养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现代职业教育理念下培养的是符合市场需求的综合职业素质强的人才,学院邀请专家来校讲座,参加培训的教师都设计一份课堂教学设计,在教学设计答辩中相互交流、相互学习。
2、提升专业技能和企业工作经验,增强教师实战教学能力
计算机技术日新月异,变化很快,这就要求教师不断学习新技术,我们主要通过校内以教研室为单位进行培训和参加校外机构组织的专业技能师资培训,通过这样的方式让教师紧跟技术发展的步伐。
3、综合、灵活地运用多种教学模式,推行行动导向教学法,优化课堂教学过程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因材施教,贵在得法”,对于教学模式来说也是这样,教学作为一门科学,应当有规律,达到教学目的的教学过程。
从教学改革的角度看,教学模式的综合应用,本身就是创新和发展,我们要在原来熟悉的教学模式基础上,吸收其它教学模式的优势,开拓创新,逐渐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行动导向教学法是按照职业工作过程来确定学习领域,设置学习情境,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工作任务为载体,学生通过手、脑并用进行探究式、发现式学习,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形成学生关键能力的一种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方法。
第一、采用实际项目教学。以现实工作任务为课程设置与内容选择的参照点,以项目为单位组织内容并以项目活动为主要学习方式的课程模式,学生通过完成工作任务或具体项目的过程来学习相关知识,学与做融为一体。
第二、切实做好案例教学。要求各专业教师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需要以及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从选择教学内容、确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案例、分析教学案例等做好课前准备;教师设计好案例的呈现方法;教师与学生共同讨论案例;指导学生写好案例报告;教师设计评价表册与测试题目等五个步骤进行分析论证,运用典型案例教学将学生带入特定事件的“现场”,深入角色分析案例,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以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篇8
一、借助外力,增加学生实际获得
所谓外力主要是指上级的方针政策、经费支持、外部教育资源供给等。借助外力就是积极贯彻上级的方针政策,吃透课程改革的相关精神,把政策用足用好,落实到位。
第一,依托学科实践活动管理服务平台,开展好10%学科实践活动。开放性科学实践活动:团体预约上课、送课,学生自主选课。强化学校管理与资源单位协调,努力做到尊重选择、全员覆盖、课前通知、班级列表、课后登统,确保“三个100%”,即100%选课、100%上课、100%合格。综合社会实践活动:了解考核要点,突出顶层设计,设计具体活动。利用班会及家长会让学生与家长明晰活动的重要性、内容及实施流程;相关教师严谨操作各个任务环节,学校与区信息中心密切联系,建立指导交流渠道;班主任督促完成作业材料上传,教师认真对学生作业确认、评价、计分。
第二,依托市区级统筹,开展学科实践活动。围绕“走进高雅艺术”和“博物馆之春”两大主题,认真实施市级统筹活动:组织学生走进地质博物馆、国家大剧院、抗战纪念馆、北京科技馆,体验情景、实际感知,开阔了学生视野,拓展了学习时空。多学科整合,积极开展区教育基地实践活动:来到灵溪科技教育基地,感受家乡优美山水环境,探究多样性植物分布;走进琉璃渠劳动教育基地,在观摩、制作中感受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
第三,开展游学实践活动,培养创新型人才。融合物理、化学、生物、历史、思想品德、地理等多学科,与科研院所合作开发“科技英才”和“人文英才”游学课程。“科技英才”游学:走进青岛中科院海洋研究所,在海洋生物学专家的引导下对多宝鱼进行解剖;聆听地质学家讲解崂山的形成,做课题研究,组织演讲、答辩。“人文英才”游学:来到延安,走进宝塔山、革命纪念馆、“七大”会议旧址,探究体验总书记插队的地方,开展乾坤湾、清凉山地质考察,路遥故居文学体验。游学实践活动提升了学生的科学与人文素养,增强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二、借助内力,增加学生实际获得
所谓内力主要是指学校办学的传统、特色、师资队伍等内部优势办学资源。借助内力就是深入挖掘校内优势资源,发挥人才、设施设备的办学效益,特别是激发出教师的创造活力。
其一,挖掘学科内涵,拓展学科活动课程。依托诗歌特色校资源优势,开设诗歌课程,在赏诗、写诗、吟诗中提高诗歌鉴赏能力和文学素养;发挥教师特长,开设书法、民族舞蹈课程,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利用外教资源,设置英语口语交际课程,激发英语学习兴趣;发挥心理咨询专职教师作用,开设职业生涯与生命教育课程;发掘优秀退休教师资源,初一年级设置物理开放性科学实践课程,强化实验动手能力和科学体验;挖掘人文学科教师潜力,开展每周1小时的学科拓展专题讲座,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开设“品读经典,阅读原著”大阅读课程,激发阅读兴趣,培养阅读习惯;激发教师活力,尊重学生选择,设置课后6类32门校本课程,师生自主选择、自由呼吸、自然绽放。
其二,搭建活动平台,开展学科整合实践。体育节,全校师生参与,关注整体育人功能以及学科间的联系与整合;科技节,在制作、比赛、展示、原理讲解等活动中,激发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精神;跳蚤市场“乐购节”,数学组教师与政治、美术等学科教师协作,师生搭设展台,绘制促销广告,通过旧物循环利用,推广“循环经济”思想,让学生在校园交易中初步感受市场经济,学会推销、购买商品、计算利润;语文戏剧节,师生自编自导自演原创三幕历史剧《追寻》,语文、美术、音乐教师通力合作,在校、区、市的舞台上再现了万世师表孔子伟大的一生,拓宽了语文学习视角,推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英语戏剧节,英语组教师把口语教学与语文名著阅读整合,编排英语剧《西游记》,选取原著精彩片段,深度阅读、准确翻译、刻画加工,演绎出人物性格鲜明的唐僧师徒,开辟了英语口语教学的独特蹊径。
三、形成合力,增加学生实际获得
学校树立大课程观,坚持德才并重、家校联动,紧紧围绕新颁布的《中学生守则》开展德育活动,不断形成教育合力,落实整体育人,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一是加强文化建设,引领成长方向。在“尊重”核心文化引领下,学校的管理文化重人本、教师文化重自觉、课程文化重适合、课堂文化重成长、环境文化重人文、特色文化重诗意,努力做到核心价值观的践行、《中学生守则》的学用与文化建设相融合,促进了师生生命质量的提升。
二是深化养成教育,打牢成长基础。学校制定养成教育常规,通过每日、每周、每月常规教育,塑造好形象、继承好传统、养成好习惯、争做好少年。
三是融合各项活动,丰厚成长积淀。融合诗歌特色开展读书节,逢节必有诗,培养了学生的诗人气质;融合艺术特色举办艺术节,在欣赏美、感受美、创造美中,提升了学生的精神境界;融合传统项目落实阳光体育,丰富了学生的体育生活;融合校内外开展志愿服务,传承了中华美德。
四是家校协同教育,形成教育合力。学校建立家校班级QQ群、微信服务平台,为教师、家长、学生互动联动搭建了平台,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尤其是“停课不停学”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建立健全班级、年级和学校三级家长教师协会,开展家庭教育讲座,组织亲子沟通辅导课堂,举办心理健康咨询,家长开放周、家长进课堂、家长大讲堂,凝聚了育人合力,推动了整体育人。
一年来,学校落实整体育人,坚持尊重学生,在课程改革中坚持走出课堂,走近生活,走进社会,努力把时间还给学生,把选择权交给学生,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有体验,有收获,有成长。
篇9
班级活动 教育目标 序列化
大多数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都是强调学生的学习,都是强调学生的纪律教师与安全教育。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开展班级活动的很少。很多活动都是在学校的集体活动。并且学校安排的班级活动课班主任老师也没有很好地运用,整个活动显得随意、低效,甚至负效。这样不仅不利于班风的建设也不利于学生的成长,班主任老师自生也没有得到成长。班级活动课程能够很好地弥补班级建设中的诸多不足。
班级活动课程是指在班级管理中,通过活动的形式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发展、提高学生品德素养的课程类型。它不同于学科课程,强调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提升。教师在班级活动课程中起着引导作用。班级活动课程遵循“育人为先、体验为主、走进社会、融入生活”的工作思路。
一、开展班级活动课程遵循的原则
1.活动性原则
班级活动课程强调学生的活动,不同学科教学,它强调的是学生的活动。
2.全员性原则
班级课程活动要面向每一位学生,让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到班级课程活动去。
3.持续性原则
班级课程活动属于校本课程的范畴,只不过是根据班级的情况开展的,它是一个序列,是一个持续的过程,而不是一两次班级活动就结束了。
4.自主性原则
班级课程活动,主要是教师引导学生的发展,但是在实施课程活动中,学生是课程的主体,整个课程活动教师只是协助学生,而主要是学生自主合作探究。
5.教育性原则
开展班级课程活动是为了让学生在活动受到教育,得到提高,它具有鲜明的教育性。
二、班级活动课程设置的前提
班级活动课程是为了学生的发展与提高,只有了解学生状况才能开展好班级活动课程。首先要了解学生的身心特点。初中生的年龄一般为13~16岁。学生开始进入思维发展的初步成熟期,智力基本上趋向定型;意志自觉性强,但容易出现独断性,争强好胜,常坚持错误意见;性格日趋稳定,对社会、现实、人生等问题的思考深度和广度增加;渴望参与丰富的活动,对社会实践活动有新鲜感,希望过集体生活;基本适应初中生活,渴求友谊,群体意识强烈,爱交往,小群体初步形成;对美的追求强烈,并随着身心发展,少数学生可能出现早恋或单相思情结;但自我认识和自我控制的能力不强,需要悉心引导。对不同信息渠道的社会影响分辨能力弱,法纪观念、是非观念不强,部分学生由于学业受挫,会产生消极情绪。教师清楚地了解学生的身心特点,才能制定切合学生实际的班级课程。
下面是根据九年级学生的身心特点设置的班级课程:
九年级下学期:谱写人生新一页。包括:人生的里程碑(社会各行各业青年英模谱辑录);知法守法——做一名合格的公民(演讲及手抄报展览);路在我们脚下——选择与奋斗(主题班会);人生、理想、纪律(演讲);个人利益大于集体利益和国家利益(辩论赛);一颗红心献给祖国(主题班会);我的复习方法最优秀(学习经验交流);勤能补拙——我的深刻体会(报告会);成功的路不只一条(毕业后打算);同窗情深共勉励,二十年后再相会(临别赠言、联欢)。
三、开展班级活动课程的教育目标
1.进行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教育
我们的教育是为了培养新时代的人才,培养国家建设需要的人才。培育和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是我们教育的神圣使命。
2.人生观、价值观教育
很多学生没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很多学生受到社会不良习气的影响,将金钱作为衡量成功的唯一标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这就带来了学生思想的单一性、功利性与盲目性,扭曲了学生的心灵。
3.理想教育
笔者在60名优秀学生调查中,问及他们的理想追求时,有48名学生不知道自己追求什么。就是随着岁月的潮流盲目的朝前走。仅有3名同学具有执着的理想。其他9名同学虽然有理想,但是付出的非常少。理想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4.诚信教育
现在诚信缺乏,人与人之间缺乏真诚,人际关系显得空前的冷漠,作为教育者,培养学生诚实待人、守时守信的优良品质。义不容辞。同时现在学生撒谎和考试作弊、替代作业等不诚信现象,也经常出现,开展“社会公德讲诚信”教育也势在必行。
5.养成教育
养成教育是最基本的教育之一。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养成教育尤为重要,我们必须认真执行新颁布的《中小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引导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自觉遵守社会公德的良好品质。
6.青春期教育
初中阶段是学生青春期发展最为显著和突出的阶段,也是学生成长的关键阶段。不论在心理、生理上都出现很大的变化。这个阶段如果能够进行适时的教育和引导,学生将会得到良好的发展。
7.心理健康教育
我们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也作了调查,发现不少学生心理不够健康,现在农村中学学生留守的比较多。单亲家庭也不少,心理健康教育是必须要进行的。我们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品质,增强他们正确认知自我、调控自我、承受挫折、与人交往、适应环境的能力。
8.劳动教育
现在很多孩子都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样子,我们老师也很苦恼。在安排班级活动课程时,我们就加入了劳动教育。端正学生的劳动态度,提高他们的劳动技能,培养他们爱劳动的品质。
9.法制教育
近年来,我国青少年犯罪率不断上升,青少年犯罪比例之大、增长速度之快可谓触目惊心。我们要教育青少年知法、懂法、守法。通过法制教育,提高学生自觉遵纪守法的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10.安全教育
安全重于泰山。安全工作是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开展好班级工作的首要条件。因而需要加强对师生和学校各类从业人员的安全教育和培训,提高学生安全意识和自我防护能力。坚决杜绝重大交通安全、食品卫生、意外伤害等重大责任事故。
四、班级活动课程要序列化
班级活动课程序列,就是针对学生在学校各个不同时期及思想上共性和个性特点,并结合常规教育活动而开展的有层次、有针对性的系统的班级活动课。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系统活动。不是随心所欲的开展活动,不是零散性的开展活动。所谓序列,一是从纵向看,就是要具体构建从七年级到九年级各个年龄阶段的班级活动,并且要使这些班级活动体现出层次性,形成序列;二是从横向看,要使运用多种途径和方法所开展的班级活动,能够形成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充分发挥整体育人功能的班级活动体系。
下面就是笔者2009年七年级上学期的班级活动课程:奔向新的旅程——七(6)班新生首次班会;感恩的心——饮水思源之浓浓师恩,点点祝福;追本溯源——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天生我材必有用;小运动,大团结;和谐——源于心与心的沟通;好风彩进行时——展示个性;好吧进行时——六大吧建设;六环紧相扣——吧主竞选;新岗位、新责任——班级干部选举;感恩的心——饮水思源之亲恩难报;hand in hand——同学间的互帮互助;感恩的心——饮水思源之回忆亲恩;勇往直前我做主——六大吧吧主改选;新年钟声别样响;走过2009——回忆一年收获;希望就在前方——期末复习动员指导;为“爱”而行——学期小结。
五、开展班级活动课程的意义
1.丰富了学校课程,改革完善了育人模式
我们国家实行三级课程体系,即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而在校本课程中,很少有研究并开发班级活动课程的,这丰富了学校课程体系。并且活动课程和学科课程有机结合,相得益彰,完善了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2.培养了学生能力,提升了学生的品质素养
班级活动课程不同于学科课程,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学生更愿意参加活动课程,学生面对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课程,学习积极性大幅度提高,学生体会到学习的快乐。活动课程以活动为主,育人为先,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这就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并且提升了学生的道德素养。
3.形成了良好的班风,融洽了师生关系
班级活动课程具有很强的教育性,它基于学生身心特点和在学习和生活中存在的问题而开展的,有很强的针对性。它是以班级为单位进行的,学生能够展现自我,能够促进同学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开展班级活动课程的要义之一也是促使班级形成优良的班风。在活动中,师生之间走得更近,师生关系也更为密切。
4.提高了教师的课程研发能力
在班级活动课程中,教师要从课程的设置、课程内容的选定、课程的组织形式到课程的评价,都要进行细致周密的思考,这样教师就自然地进行班级活动课程的开发。实现了教师有课程的执行者到课程的开发者的转变。
(上接第112页)文字信息元件边放入到相应的信息点。为了修改及调整方便,文字信息元件和背景图像要放在不同的图层上。完成单一内容的Flash视频合成后,将其成.swf文件,文件名要按事先制定的编码规则命名。大量单一内容的Flash视频,组成了人体彩色解剖图谱的Flash视频库。
(二)主界面菜单的制作
主界面菜单采用Adobe Flash CS4 Professional提供的ActionScript3.0 脚本语言来制作。菜单的设计思想是:将菜单中要显示的选项文字信息放入一个数组,利用duplicateMovieClip()函数,将文字信息从数组中取出并显示到灰色的底板上;利用MovieClip.onRollOver自定义事件处理函数,当鼠标指针滑过影片剪辑区域时显示蓝底白字,以示该选项已被选中;利用MovieClip.onRelease自定义事件处理函数,当鼠标按下并释放按钮影片剪辑时,调用制作好的单一内容的Flash视频到主界面。如果不是末级菜单,则调用下级菜单Flash视频。
(三)人体解剖彩色图谱主界面制作
主界面是实现图谱调用的主窗口,其制作方法是:首先,利用Flash绘图工具制作主窗口界面静态的部分;其次,进行各级菜单集成。虽然各级菜单的数量较多,但可以采用复制的方法来制得。只要替换前面所述ActionScript3.0脚本语言数组中的中文文字信息及调用文件名,就可制成不同内容的菜单。各级菜单组成后,放到主窗口的相应位置,然后通过ActionScript3.0脚本语言调用各级菜单。ActionScript3.0脚本语言的编写与前所述菜单中脚本语言编写类同。主要是利用MovieClip.onrollover、MovieClip.onrollout、MovieClip.onRelease自定义鼠标事件,即鼠标移到主菜单时、移出主菜单时、鼠标左键按下时调用相应的菜单电影夹。最后,将主界面文件成.SWF或.EXE文件,供教学时使用。
三、人体解剖彩色图谱教学软件使用及特点
人体解剖彩色图谱教学软件使用时,首先,将Flash影片库文件及主界面文件复制到同一目录(也可不同目录,根据末级菜单中调用文件的设置而定);其次,用Flash播放器打开主界面文件就可演示。如果要扩张软件及修改软件,只要修改Flash影片库及相应菜单数组中的文字信息即可。人体解剖彩色图谱教学软件适用于医学院校人体解剖学教学演示、学生自学人体解剖学识图时使用;调用图谱方便、直观,以多级菜单的形式显示图谱中的不同图片;图谱图像清晰逼真,克服了印刷图谱将器官及部位名称直接标在图中,影响图像整体效果的弊端;图谱具有较强的交互性,只要将鼠标移到图中相应部位,便可出现该器官或部位的名称及相关的文字说明信息;图谱教学演示时,可放大图片,清晰地显示局部解剖图像。
参考文献:
[1]严正国.正常人体解剖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1.
[2]郭光文.人体解剖彩色图谱[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
篇10
关键词: 应试教育 舞蹈教育 作用
一、引言
应试教育,是我国现行教育模式中打着素质教育的招牌式形式教育。应试教育是片面的素质教育,任何教育模式和环境都会影响到人的身体素质,它往往作用于人整个学习和工作过程,长期的应试教育给人才素质培养留下许多遗憾。应试教育在教育内容上忽视德育、体育、美育和生产劳动教育,只重知识传授,忽视能力与心理素质培养,它所追求的是片面发展,而不是全面发展。为了考试而学,是根本违背人才培养规律的。一些中小学校,特别是广大的农村和民族地区学校不能按国家要求开设艺术类课程,有的学校有两张课程表,一张应付上级检查,另一张执行。艺术教师数量严重不足,学历偏低,兼职艺术类教师占多数,严重影响教学质量,经费器材设备严重不足。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评价等方面远远不能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反观当今世界,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教育观念的更新,智力已不再是能力的同义词,现实问题的复杂化和综合程度的提高及知识更新速度的加快,要求人不仅要具备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要具备合作能力、处理问题的应变能力、持续性的学习能力、自我激励能力和自我提升的能力等素质。
素质教育,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是针对应试教育而提出的。教育要避免纳入应试教育的轨道,我们就必须认识到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是对立的。在教育的对象、内容、方法、评价和结果上,应试教育存在众多的负面消极因素,激发、推动了素质教育的发展。而舞蹈教育又是素质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所以素质、舞蹈教育与应试教育同样也是对立的。
二、应试教育没有摆正舞蹈教育的位置
谈到应试教育,更多的人持有一种极力反对的态度,但是我国现行教育模式中却有许多都是打着素质教育的招牌实行应试教育,甚至将本该开放的艺术类课程停止,占用所有空闲时间来强化文化知识。一些中小学校,特别是广大的农村和民族地区学校不能按国家要求开设艺术类课程,有的学校有两张课程表,一张应付上级检查,另一张执行。教师数量严重不足,学历偏低,兼职艺术类教师占多数,严重影响教学质量,经费器材设备严重不足。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评价等方面远远不能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严重地影响学生全面素质的发展,成为整个素质教育中最薄弱的环节,与其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形成极大的反差。
应试教育是片面的素质教育,任何教育模式和环境都会影响到人的身体素质,它往往作用于人整个学习和工作过程,长期的应试教育使人才素质培养留下许多遗憾。应试教育在教育内容上忽视德育、体育、美育和生产劳动教育,只重知识传授,忽视能力与心理素质培养,它所追求的是片面发展,而不是全面发展。为了考试而学,是根本违背人才培养的规律的。
反观当今世界,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教育观念的更新,智力已不再是能力的同义词,现实问题的复杂化和综合程度的提高及知识更新速度的加快,要求人不仅要具备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要具备合作能力、处理问题的应变能力、持续性的学习能力、自我激励能力和自我提升的能力等素质。应试教育这种教育倾向不能适应社会人才培养的需要,而且会有碍于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尤其是基础教育的发展。
素质教育作为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给教育教学奠定了宽阔的视野,给高校教学提出了新概念,提供了新空间。艺术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艺术教育,就不是完整的教育。舞蹈在艺术教育中有不可替代的位置。
三、舞蹈教育在应试教育中的作用
1.舞蹈教育的内涵
舞蹈从本质意义上讲,是人的生物性本能和社会性特征合理结合的产物。它既是人性的自然展现,又是社会生活和艺术升华的结果。舞蹈的人性特征预示着人对跳舞的自然需求,它是舞蹈的动力源泉,是人类舞蹈自古以来经久不衰的原因所在,舞蹈的社会性特征预示着舞蹈的交流功能,人类通过舞蹈相互沟通,传播情感,体验人类爱美的情怀。
舞蹈教育是以情启真的艺术。教育的对象是人,人作为一个实体与价值的统一体,就使得教育具有二位一体的不可分割的任务,从人作为一个社会实体来说则要求德、智、体全面发展,从人作为一个价值存在来说,又要求真、善、美的和谐人格,学校教育则应紧紧围绕二位一体的目标开展有效的育人活动。实际上,在学校教育中,无论是体现善的教育的德育,还是真的教育的智育,美的教育的艺术,都是互相联系、不可分割的。
舞蹈蕴涵的动态性揭示了人生美,舞蹈是动作的艺术,舞蹈的动作是以虚拟、象征、写意、夸张、浓缩、扩大、变形与方式处理而成的舞蹈动作。表演者动作的起伏变化蕴涵的是情感的起伏变化。这种用动态反映生活情感的艺术,它不仅可以将蕴涵在人的心灵深处的人情善、人性美通过人体美的形态展现出来,而且可以把人生的哲理熔铸于美化了的连绵不断的有节奏的运动中。所以舞蹈家以哲学的力度和诗意的柔情,最高理性和最大浪漫这一经一纬构成思维创造空间,并把人生体验世界和宇宙的内心独白,融解在人体文化延伸上,蕴涵了无限的人生美。
舞蹈的和谐律动性体现了人性美,舞蹈的律动性是指在舞蹈过程中全部人体形态动作是按一定的节奏有规律地流动的。舞蹈的律动性核心是节奏,节奏就是用人体动作不同的时间长度和强弱处理表现出来。而要把内在的情感用外部动作反映和体现出来,必然是在动作的快慢、强弱的节奏中得到表现,因而,我们内在的情感是节奏的基础,外部动作是节奏的表现形式。当然不可忽视的问题是,舞蹈无声的人体节奏和音乐有声的节奏和谐统一地表现出来,以便给人从视觉和听觉上的韵律美感。两者在艺术教育中也是不可分离的,是节奏使两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当音乐和舞蹈结合到炉火纯青的程度,是形与神的统一,舞蹈是看得见的音乐,音乐是听得见的舞蹈,使欣赏者从中得到美的享受,获得财富,得到升华,从而强化舞蹈艺术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这种感染所产生的功能可以使冲动的人趋于平和,消沉的人振奋,喜悦的心情得以抒发,伤感的情绪得到抚慰,达到身心和谐发展。
2.舞蹈教育在应试教育中的作用
舞蹈有利于提高青少年的记忆力、想象力和创造力。①
舞蹈学习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记忆水平、领悟水平和自觉主动性。首先,教师通过启发和引导,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发参与意识,使大脑经常处于积极主动状态,从而达到潜移默化、提高记忆力的作用。同时学生在舞蹈过程中,按照规定的形式舞动,必然会集中精力,提高警惕,做到训练有素,动作敏捷。再次,可以在大自然中,在游戏、舞蹈中启发想象力,通过用身体语言来描述和模仿大自然中诸如白云、流水、动物等事物和现象,不仅为舞蹈创作增添了基础,而且为学生写作文、谈感受提供了素材。据我观察,凡舞蹈跳得好的学生,其学习成绩也是十分优秀的,说明舞蹈这种特殊的锻炼方式,对学生的智力发展有很大的帮助作用。最后,学生在舞蹈学习过程中,有利于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有利于个性发展,使天赋得到更充分的发挥和展示。
3.舞蹈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由于体育、美育自身的特性,通过体育、美育不仅可以强健学生体魄,陶冶学生情操,②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而且在增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观念,培养坚忍的意志品质、健康的心理素质、良好的协作精神,激发和强化学生的创造冲动,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审美能力、想象力和创新精神等方面有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在竞争激烈的当今世界,这些素质无疑具有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在情感方面,舞蹈对学生适应团体活动、接受领导、遵守纪律都有帮助,对学生个人的言行举止、表情达意也有助益。因为跳舞活动既重规律,又讲解决,舞蹈时身体要能操纵自如,在团体舞或任何种类的舞蹈中,个人更要依循规律;可是鼓励学生用舞姿动作,表达他们要表达的事物,跳出感受,在舞蹈的形式中,发现与舞伴的关系。
跳舞除了身体和情感并用外,显然还要精神集中。如果要身体按照规定的形式舞动,要把思想感情清楚地从编舞中传达出来,就一定要提高警觉,训练有素,敏捷过人。
4.舞蹈教育有利于培养国民素质
若是从舞蹈教育的本质内涵观点出发,我们在考察舞蹈教育与国民素质的关系时能够得到什么样的启示呢?很显然,舞蹈教育一能提高个人对艺术的欣赏与参与能力、鉴赏能力,③从而提高人的自信心;二能增进人类社会的情感交流。在这个异彩纷呈的世界里,尽管人们的交流方式多种多样,但舞蹈以独特的美的表现传达着人类共同享受,共同追求的情感,它所展现的人类心灵深处的情感不仅为特定的民族所接受,而且引起全人类的共鸣。当我们以美好的、生动的、诗一般的意境的舞蹈来进行交流时,我们体验到的是对人类的热爱、对和平的向往、对真善美的渴求和对人生的珍重。因此,舞蹈教育于国民素质的意义在狭义上指的是个人身心艺术修养的教育,广义上意味人类境界的完善与升华。
舞蹈是以经过提炼、组织和美化了的人体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反映人们的社会生活;它起源了劳动,又与文学、音乐、美术相伴而生,是人类历史上最早产生的艺术形式之一。以肢体的造型、音乐的节奏和丰富的情感为基本要素,鲜明地反映人们的思想,生动地塑造人生形象,表达人们的审美需求,同时又培养了人们优美的举止和正确的体态。舞蹈教育可以达到艺术教育的最高境界,它能够充分展示人的生命和内心世界的共鸣,使生命一次又一次地燃烧升华。④随着社会对全面素质人才的高度重视,尤其是在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颁发之后,为了大力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各校都在加强和完善艺术教育,并将舞蹈教育作为素质教育课程之一引进校园。在校开设舞蹈教育课程,并不是为了让每个学生都成为专门的舞蹈家,而是把它作为一种审美教育,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文化修养,提高审美能力、艺术鉴赏能力,提高舞蹈欣赏水平,最终达到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提高新一代的艺术素养。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需要一个过程,舞蹈教育和高校素质教育的主旨是通过欣赏、创作、训练、表演,对学生进行德、智、体、美的教育,开发他们的潜在能力,从而为社会主义培育新人。在人们审美需求的作用下,舞蹈教育对当代大学生的素质教育功能日益凸显。
四、怎样在应试教育中加强舞蹈教育
学生的启蒙阶段是在幼儿小学阶段,儿童生性好动、模仿能力强,对任何事物都持有新鲜感。如能在应有的文化知识教育中加入以律动、唱游、歌舞为主的舞蹈教育用以培养学生的动作感、节奏感和协调性,这就能在增强学生文化知识的同时培养创造能力和表现能力,让他们在接受音乐舞蹈教育和文化知识教育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学到所学知识中所蕴涵的道德品质规范和科学文化知识。
初高中阶段是青少年成长发育阶段,也是面临人生转折的中、高考紧张时期。在学习和练习舞蹈的过程中,舞蹈无形地增强了学生的记忆能力,缓解了因学习任务重而产生的疲惫和压力,起到了适时的调节作用。如果能够在强化文化基础知识的同时加以芭蕾基训和舞蹈欣赏课,那么学生在学好文化知识的同时又得到了身型的训练,在舞蹈这门流动的艺术中得到了美的感悟,受到了形的启示,锻炼出开朗豁达的性格,以最好的身体和最佳的心态去迎接人生的转折点。
加强少年儿童的舞蹈教育,培养对舞蹈的感情,是普及舞蹈的重要任务。通过舞蹈教育,中小学生不仅能了解舞蹈艺术,而且在形体、行为、举止、性情等方面,都会得到良好规范,影响深远。
五、结语
舞蹈教育一能提高个人对艺术的欣赏与参与能力、鉴赏能力,从而提高自信心;二能增进人类社会的情感交流。在这个异彩纷呈的世界里,尽管人们的交流方式多种多样,但舞蹈以独特的美的表现传达着人类共同享受、共同追求的情感,它所展现的人类心灵深处的情感,不仅为特定的民族所接受,而且引起全人类的共鸣。当我们以美好的、生动的、诗一般的意境的舞蹈来进行交流时,体验到的是对人类的热爱,对和平的向往,对真善美的渴求,以及对人生的珍重。加强少年儿童的舞蹈教育,培养他们对舞蹈的感情,是普及舞蹈的重要任务。通过舞蹈教育,中小学生不仅能了解舞蹈艺术,而且能使其形体、行为、举止、性情等方面得到良好规范,影响深远。如果能够在强化文化基础知识的同时加以芭蕾基训和舞蹈欣赏课,那么学生在学好文化知识的同时又得到了身型的训练,在舞蹈这门流动的艺术中得到美的感悟,受到形的启示,培养开朗豁达的性格,以最好的身体和最佳的心态去迎接人生的转折点。
注释:
①林艳红.浅谈舞蹈教育的功能.2003-11-1.
②赵艳.论舞蹈教育与国民素质教育.舞蹈(双月刊),2000,(3).
③张琳仙.论舞蹈艺术教育.
④刘浩.浅谈舞蹈教育与青少年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1]中国舞蹈家协会主办.论舞蹈教育与国民素质.舞蹈(双月刊),2000,(3).
[2]中国舞蹈家协会主办.舞蹈教育与青少年素质教育.舞蹈(双月刊),2001,(5).
[3]论舞蹈艺术教育的真善美.舞蹈(双月刊),2001,(6).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劳动实践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