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教育实施过程范文

时间:2023-06-30 17:56:1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劳动教育实施过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劳动教育实施过程

篇1

关键词:制造业 工资水平 比较优势

自改革开放特别是2001年加入WTO以来,我国对外出口贸易呈现迅速增长的势头,市场份额逐年攀升,到2009年出口总额已经达到了12016.7亿美元,超越德国成为了世界第一出口大国。我国的对外出口的比较优势是低廉的劳动力成本和充裕的劳动力资源,出口生产劳动密集型产品是我国参与国际竞争的主要手段。而近几年我国低技能劳动力的工资普遍上涨,这将会使企业的投资和利润受到压缩,劳动力成本优势逐步丧失。当面临工资水平持续上涨时,是否会导致我国的竞争力降低,我国制造业的比较优势发生转变呢?本文基于此展开研究。

文献综述

国内有很多文献对比较优势进行了研究。申琳和马丹(2007)认为自1995 年以后只有制成品具有比较优势,而农业原材料、食品、燃料、矿物和金属等均不具有比较优势;蔡 (2007)认为如果劳动力成本的上升是生产要素禀赋变化的自然结果,则不仅不会削弱竞争力,反而通过推动增长方式的转变,可以提高长期竞争力和增长的可持续性;苏汾和胡昭玲(2008)认为我国出口产品比较优势结构呈优化发展的趋势,高技术含量产业比中、低技术含量产业的变化情况呈现出更快的提升速度, 但我国的总体比较优势结构与达到质变水平尚有差距;吴侃(2009)认为应该通过发展职业教育提高制造业劳动生产率,充分发挥最低工资政策的作用,转变企业价格竞争手段,增加我国制造业竞争优势。

工资对比较优势影响的机制分析

(一)投入产出方法

本文借鉴任若恩(2006)的投入产出方法,并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计算了工资变动对价格的影响。假设现行的劳动者报酬可以反映在商品生产过程中的劳动力消耗值,在给定商品生产税净额与营业盈余率之后,就可以计算出各种商品的价格为:

pj= aij pi+adj +avj +atj +amj

( j =1,2,…,n) (1)

表示为矩阵形式,则有:

(2)

(3)

其中,A为直接消耗系数矩阵,D为固定资产折旧系数,V为劳动报酬系数,T为税利系数,M为营业盈余系数。

本文利用我国2007年投入产出表进行了初步测算。假设除工资变化外,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折旧和营业盈余以及各部门产品生产中各种消耗均不变,在劳动生产率和劳动消耗固定的前提下,工资的变化将引起各部门产品成本变化,并使价格随之变动。由(3)式计算工资变化引起的价格变动,有:

P+ΔP=[(I-A)-1]T×(D+V +ΔV+T+M) (4)

利用2007年投入产出表,假设当所有42个部门工资均上涨10%的情况下,计算各部门产品价格的变化情况。计算结果如表1所示。

从表1中可以看出,工资上涨对不同部门产品价格的影响存在较大差异,受工资上涨影响较大的部门集中在农业及服务业中,而建筑业和制造业等部门受到工资上涨的影响相对较小。而在我国出口总额中,制造业作为主要出口组成,其行业工资与进口国相比,仍然处于较低的水平。

(二)比较优势的测算

本文采用市场占有率法(MS)来衡量我国的比较优势。市场占有率是衡量比较优势的最直观的显性指标,通过产品的市场份额反映一国某产业竞争力或比较优势的变化。常用的评价指标为产品的世界市场占有率。具体公式为:

MSi=Xi /Wi (5)

其中,Xi为该国i类产品的出口额,Wi为世界i类产品出口总额。一般说来,MS值越高,表明该产品所处的行业比较优势越强,反之则越弱。表2为我国2000-2008年我国主要制造业部门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变化情况。

由表2可以看到,从2000年至2008年,表中各行业的产品世界占有率都有明显的上升趋势。其中,纺织服装业一直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市场占有率相对较稳定;办公电信设备等产品的世界市场占有率在2001年之后有快速的上升势头,这也与我国作为电子通信设备零部件生产装配的主要国家状况相一致;农产品、矿物燃料、医药化学品等行业的市场占有率相对较低。通过各行业间的横向比较,可以发现,我国世界市场占有率较高的行业仍然主要集中在劳动密集型产业中,仍然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

为了进一步衡量不同资本投入下工资变动对比较优势的影响,根据人均资本投入的差异将制造业分为资本密集型部门和劳动密集型部门,并重点研究目前我国具有较强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部门的变化情况。

(三)面板数据分析

本文将影响我国出口比较优势指数的回归方程设计如下:

MSi= c +β1WAGEi +β2WLCi +β3STi +β4SEi +β5 FIi +μ (6)

其中,MS表示行业的贸易竞争指数;WAGE表示行业的平均工资水平;WLC表示单位产品劳动成本,且有WLC=W/Y,其中W为行业总的工资费用或劳动力成本,Y表示行业总产值;ST表示行业的科技投入,用科技活动内部经费支出与该行业工业增加值之比表示;SE表示行业中企业的平均规模,用工业增加值与该行业的企业总数之比表示;FI表示三资企业产品销售收入占该行业全部销售收入的比重。由于相关数据可得性问题,本文设计年份为2003年至2009年。其中贸易竞争指数由UNCOMTRADE数据库整理计算得到,其他变量数据由2004至2010年《中国劳动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中整理得到。由于在统计年鉴中具体的行业划分有所变动,本文最终选择了制造业中的27个主要部门进行分析。

为了进一步衡量不同资本投入下工资变动对比较优势的影响,根据人均资本投入的差异将制造业分为资本密集型部门和劳动密集型部门,并重点研究目前我国具有较强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部门的变化情况。

根据Hausman检验验证,本文适合采用个体固定效应模型,并且运用Eviews6.0对资产密集型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分别回归,为了保证结果的稳定性,我们将WLC指标分别加入到两个模型中,如果加入前后其他指标的系数变化不大,那么表明模型具有稳定性。得到结果如表3所示。

从表3中可以发现工资对比较优势有一定的正效应,工资上涨并没有减弱我国制造业的比较优势。单位产品劳动成本与比较优势呈负相关关系,表明单位产品劳动成本的上升会削弱产品的贸易竞争力,当劳动生产率的上涨速度大于单位劳动成本的上涨速度时,单位产品劳动成本下降,会导致比较优势的提高。此外,通过加大科技研发投入对我国制造业比较优势具有推动作用;企业平均规模表现出与比较优势之间的负相关关系。近年来由沿海到内陆大量中小型企业的开设与发展,打破了之前国有大型企业的全面垄断,因此企业平均规模增长并不是十分明显;外资投入对比较优势有较明显的正效应,表明外商投资促进了我国比较优势的提高。

结论

篇2

                      培养劳动习惯,学会体验幸福

                                夏冉冉

一、问题标题  

“幸福是什么”教学微案例

二、问题描述/呈现

现在出现越来越多的独生子女,他们在家从来不劳动,甚至穿衣服,背书包这些小事都是依靠家长,我的这个教学微案例目的就是教会学生主动参加劳动,养成劳动的习惯,结合人教版四年级上册《幸福是什么》,通过三个牧童在智慧女儿的指引下去寻找什么是幸福的故事,告诉学生什么是幸福,幸福就是参加劳动,尽自己的职责,做对别人有益的事。

三、原因追溯

造成学生缺少劳动的原因有:1、家长溺爱孩子,不舍得孩子劳动,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自小娇生惯养,很多家长对孩子的事情“大包大揽”,孩子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孩子难以体会到劳动的意义;2、现在学生大都是留守儿童,爷爷奶奶管不住孩子,溺爱孩子;3、错误的教学理念,学校和家长方面忽视劳动的作用,只追求学生的成绩。

四、方法/策略选择或者技能应用(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填写,写方法策略或者技能)

1、教师分析课文,理解文中告诉学生相关的道理;

2、教师需要发挥每个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主动举例;

3、教师做好学生关于老董就是幸福相关回答的评价;

五、实施过程

师:请同学们打开书认真地读读课文,并想想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课文中所讲的幸福是什么?

(本文讲三个牧童为人们疏通了一口泉眼,砌起一口井,智慧女儿代表人们感谢他们并祝他们幸福,可他们不明白什么是幸福,于是智慧女儿让他们自己去寻找。十年后他们明白什么是幸福。)

师:这三个人明白的幸福是什么?

生:幸福要参加劳动,尽自己的职责,做对别人有益的事

师:假如你是第一个人,在给病人治好病之后,病人们会怎么说?怎么做?

生1:病人痊愈之后,会说谢谢你,给我治好了病,你挽救了我的生命,你就是我的救命恩人。

生2:病人们会说,十分感谢你,我要四处帮你宣传。

生3:如果我是那个医生听了病人们的话,会感到很开心,很幸福,很有满足感

师:病人会有什么样的感受?

生:病人们会特别高兴,他们身体恢复了健康

师:无论是病人,还是医生他们都会感到很开心,很幸福。

师:作为我们学生,应该做什么才会让自己和别人感到幸福呢?

生:我觉得好好学习,学习成绩提高会给我带来幸福。

生:我认为在班级做好值日,把班级打扫的干干净净,这样我和同学们都会感到幸福。

生:我觉得在家里帮爸妈做好家务,爸妈和我都会感到幸福。

师:同学回答的都特别的好,幸福就是要靠劳动,要靠很好地尽自己的义务,做出对人们有益的事情。”

六、实施成效

1、教会了学生热爱和尊敬劳动者,让他们认识各行各业劳动的社会价值,并从小立志做个光荣的劳动者;

2、培养了孩子的劳动习惯。养成学生劳动光荣、不劳而获可耻的观念和勤劳俭朴的品质。

3、在学生全面发展方面,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劳动教育是关注学生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劳动教育强调动脑与动手、实践和体验相结合,在全方位的素质教育中有其他教育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从鼓励学生劳动出发,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劳动的重要性,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全面提高了学生的素质。

4、有益于学生自信心的树立,很多学生学习成绩不好,通过鼓励他们劳动,通过劳动,他们有了新的生活体验,感受到了集体的需要,体验到学习的快乐,有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

七、评价与反思

篇3

一、关于劳动与技术课程的界定

劳动与技术课程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个人探究或与他人的合作学习来完成一个教学目标,将设计、制作、使用与维护等过程应用于劳动与技术的实践探究活动中,以培养学生的劳动技术意识、劳动技术知识与操作技能,具有非常鲜明的实践性、综合性和探究性。劳动与技术课程的教学资源包括校内教学资源与校外教学资源两项,校内教学资源包括师资力量、课程安排、基础教学设备、课程教材等,校外教学资源包括家庭劳动、社区劳动与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等。这些丰富的资源为劳动与教育课程的全方面开展创造了立体化的教学环境,使得学生的课堂学习与社会实践真正的结合在一起。

二、劳动与技术教学在新课改环境下存在的问题

1.劳动与技术课程教学的过程中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分离

许多小学教师在劳动与技术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并没有注重实践操作,依然遵循旧的教学方式实行满堂灌,将理论教学放在主要地位,课堂还是围绕着教师转。例如,在教学中,许多老师对学生进行理论教育,而缺乏对学生的实践教育,使得学生的劳动技能与技术技能实践操作能力差,一些学生甚至对劳动操作工具构造都不了解。

2.理论知识教育与社会生产实际脱节

劳动与技术教学的最终归宿是要将理论知识应用于社会实际生产。在现有的教学中,教师专注于对学生进行理论教育,没有做到理论联系实际。照本宣科式的教育方式必然导致学生与社会生产实际脱节。

3.以考试为主的考核方式限制学生的发展

我国的应试教育方式使得学校和教师关注学生的分数,缺乏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在劳动与技术课程的学习中,学生通过题海战术来进行理论巩固,没有考虑过理论的合理性,只是在机械地复制和记忆,且过分注重理论考试成绩还背离了劳动与技术教学要求重视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初衷。

三、针对劳动与技术教学在新课程改革环境下存在问题的解决策略

1.学校和教师都要解放思想

对于小学学校来说,学校要转变以往的管理方式,不能以分数作为衡量学生素质的标准,合理安排课程。对于教师来说,要改变满堂灌的教学模式,淡化自身权威感,尊重学生。学校和教师都要解放思想,抛弃旧的不合理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

2.将理论教学与实际操作相结合

劳动与技术课程的关键就在于关注实践操作。劳动与技术是一门关注实际操作的学科,空有理论而没有实际操作技能只能是空泛的知识汲取。教师要对课堂的学习目标进行分化处理,要求学生制定操作步骤,并在操作步骤的指导下进行实践。

3.理论教育要与社会实际生产挂钩

篇4

初中音乐教学 新课程实施 困境 策略

音乐新课程的目标强调增进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使学生关注并乐于参与音乐活动,提高音乐感受与评价鉴赏的能力,初步养成良好的音乐欣赏习惯,发展表现音乐的能力,丰富和提高艺术想像和创造力,培养丰富的生活情趣和乐观的态度,增进群体意识,锻炼合作与协调能力。音乐课程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具有不可或缺的意义与作用,但是在音乐新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与困境,诸如音乐教师不乐意教,音乐教师不知道教,学生不愿意学生,学校其他学科教师不重视,学生家长漠视等现实而具体的问题。面对如此问题,学校、音乐教师、社会、家庭等各个方面都需要积极寻求有效措施来进一步推动音乐新课程实施。

一、重视音乐课程资源开发

1.民族传统音乐课程资源

在音乐新课程实施过程中,音乐教师需要充分地发掘民族的传统课程资源,实现“古为今用”。音乐教师需要充分的理解我国音乐历史和音乐传统,了解不同背景下的音乐文化,采取扬弃的态度,充分利用我国优秀的民族音乐文化传统资源,将传统的、民族的音乐为今天的音乐课堂教学和音乐创作服务。

2.社区音乐课程资源

不同社区具有不同的音乐文化资源,音乐教师需要进行不断的开发和利用。特别是在校本音乐课程开发时,学校应结合当地人文地理环境和民族文化传统,开发具有地区和学校特色的音乐课程资源。

(二)改进音乐课程评价

1.音乐课程评价目标多维化。音乐课程评价目标不仅要涵盖音乐的不同教学领域,更应关注学生对音乐的兴趣、爱好、情感反应、参与态度和程度,以及教师引导学生进入音乐的过程与方法的有效性等诸多方面。

2.音乐课程评价主体多元化。音乐课程评价主体需要实现自评、互评及他评相结合。

(三)转变音乐教学方式

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要不断转变音乐教学方式。

1.注重学生的参与体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创设良好的音乐艺术与课堂氛围,尽可能地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全身心全方位地参与音乐课堂活动,从而使他们获得音乐审美体验。音乐艺术在很大程度上说就是那种“只能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仅凭教师口头传授,而没有学生的亲身参与和体验,哪怕是音乐知识、音乐技能技巧,学生也是很难真正理解和掌握的,更不用说对音乐作品的欣赏与再创作了。只有当学生参与到音乐活动之中,与音乐融为一体,自己主动地去探寻、领悟、体验时,对音乐知识技能的真正理解和掌握,特别是对音乐的欣赏与创造,才会成为可能。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确保学生在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学生是活动的主角而不只是观众,教师是策划人和欣赏者而不是裁判员。

2.尊重学生的音乐创造力。教师在音乐课堂教学中,要欣赏学生,指导学生进行探究和创造,对于学生的音乐创作需要尊重。

3.形成“学习共同体”。学习共同体主要是指一个由学习者及其助学者(包括教师、专家、辅导者等)共同构成的团体,他们彼此之间经常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沟通、交流,分享各种学习资源,共同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因而在成员之间形成了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人际联系。学习共同体不同于生活共同体,它的形成“超越了课堂同新的生活方式与社会原理相通的共同体”,同时它由尊重个体差异性的前提下形成的“同一性”。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学习共同体的形成,体现出音乐教师与学生都是平等中的一员,“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教师与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和交流,教师指导学生的进行探究性学习,学生之间相互交流与学习,教师也可以通过与学生的对话交流以及合作学习实现教学反思,促进自身的专业化发展。

(四)转变家长观念

积极转变家长的观念让其认识到学生的全面发展,是包括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等几个方面的发展,而不是某个方面的发展。让家长认识到:音乐新课程可以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培养对其生活的积极乐观态度,也可以培养音乐兴趣,树立终身学习的愿望,能够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陶冶高尚情操,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更需要让家长明白,在多元智力理论的指引下,学生的智力是多元化的,音乐智力是其智力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不只是智力因素影响学生的身心发展,非智力因素同样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充当重要的角色,音乐课程在学生的其他学科学习方面是相辅相成的,对其他学科的学习是有很大的促进作用的,因此在音乐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家长需要重视音乐新课程的价值,而不是采取漠视的态度。

(五)推进音乐教师专业化

1.增强音乐教师的知识涵养。音乐教师是需要很强的专业性,没有标准的音乐专业技巧和音乐专业知识,很难胜任的,音乐教师需要掌握扎实的音乐专业理论和技能,如音乐基础理论知识、音乐技术理论知识、器乐演奏技巧等。

2.加强音乐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一个优秀的音乐教师必须既有教学的能力,也要有进行教学研究的能力,中学教师在教学第一线,可以获得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和信息,只要不断地学习、总结,就能得到丰富的经验,并使其上升为理论。

音乐课程是义务教育阶段必修课程,其对学生的发展不仅具有文化传承价值、审美体验价值,而且还有创造性发展价值和交往价值。在音乐新课程实施过程中,音乐教师需要不断进行教学实践,探索新的音乐教学理论,从而更有效的推进音乐新课程发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提升自身的发展。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Multisim10;数字电路;项目教学

一、引言

《数字电路》是高校电子信息类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随着集成电路制造技术的迅速发展,中、大规模和超大规模数字集成电路在各个领域获得广泛应用,它已成为国民经济的强大推力,这对相关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宜采用传统教学方式,应该尝试一种新的教学方法,我们在对传统的数字电路教学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研究之后,在数字电路教学中引入了德国“以培养关键能力为核心”的项目教学法。在项目教学的实施过程中,辅以仿真软件Multisim10,通过计算机强大的辅助设计计算能力,提高电路设计的效率和准确性;通过仿真,学生可以根据需要任意调整所设计电路的各项参数,极大的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项目教学法在数字电路课程中的应用

项目教学法萌芽于欧洲的劳动教育思想,最早的雏形是18世纪欧洲的工读教育和19世纪美国的合作教育,经过发展到20世纪中后期逐渐趋于完善,并成为一种重要的理论思潮。2003年7月德国联邦职教所制定以行动为导向的项目教学法,其特点是把整个学习过程分解为一个个具体的工程或事件,设计出一个个项目教学方案,按行动回路设计教学思路,不仅传授给学生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的职业能力。

《数字电路》的主要知识点包括:组合逻辑电路、时序逻辑电路、555定时器极其所构成的电路、A/D转换器和D/A转换器、存储器等[1],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数字电路课程都是按照上述知识点授课,这样的授课体系由于目标不明确,学生普遍反映数字电路课程内容庞杂、头绪纷乱、枯燥无味、无所适从,因此在学习过程中容易丧失兴趣与信心。而在项目教学中,我们结合数字电路课程实践性强的特点,将整门课程围绕项目展开,根据项目的开发过程来安排授课内容,将数字电路的各个知识点拆开,插入到项目的开发过程中,引导学生边做边学,在实践中学习理论知识。教师不再把知识技能的传递作为教育的唯一目标,或者说不是简单地让学生按照教师的安排和讲授去得到一个结果,而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边做边学,把看到的、听到的、手上做的结合起来,通过在数字电路课程中采用项目教学法有效地建立起课堂与生产实践之间的联系。我们在设计项目时,力求教学过程模拟真实的工作过程,体现项目教学法整个过程的真实性,从而使学生的学习更有针对性和实用性。以组合逻辑电路的学习为例,我们针对知识点和学生实际情况提出两个项目:项目一、三人表决器的设计与制作;项目二、抢答器的设计与制作。项目一比项目二容易,涉及的知识点较少,用到学生原有的知识较多,便于学生接受。项目一的主要作用是引入数字电路,让学生对数字电路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和了解,熟悉数字电路的分析、设计和制作步骤,为项目二的进行打下基础;项目二则是一个综合的组合逻辑电路实例,扩宽了知识面和项目深度。当然,我们还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拓展其他相关的一些项目。学生在项目产品的制作过程中,通过自行设计电路,安装,调试电路,提高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每个成员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工作能力和团队精神得到提高和发挥,因此在数字电路课程中实施项目教学法可以更好地完成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专业技能。

三、Multisim10软件介绍

Muhisim10软件是一种专门用于电子电路设计与仿真的软件,以Windows为操作平台,具有丰富的元件型,可以进行电路原理图的图形输入、电路硬件描述语言输入,能够完成仿真和分析功能,适用于模拟/数字电路板的设计[2]。

Multisim10具有以下特点:系统高度集成,界面直观,操作方便;支持模拟电路、数字电路以及模拟/数字混合电路的设计仿真;电路分析手段完备;提供多种输入/输出接口。

四、Multisim10在数字电路项目式教学中的应用

针对高职学生基础薄弱的特点,我们在设计教学项目的时候遵循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的原则,通过分析课程知识和操作技能的要求,并结合学情,确立最合适的项目。在初学时可以用一些比较简单的项目,随着学习的深入,逐步增加项目的复杂度,在保持学生的自信心的基础上,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应用Multisim10软件可以经济方便的进行项目开发,很好的支持了数字电路项目式教学。

下面以“四人智力竞赛抢答器电路的设计”为例,介绍在Multisim10软件中如何完成数字电路项目。

1.下达项目教学任务

设计一个四人智力竞赛抢答器电路,要求智力竞赛抢答器电路能识别出4位数据中的第一位到来的数据,而对随后到来的其它数据不再作出响应,至于哪一位数据到来,通过LED指示。

2.学生通过查资料、自学、相互讨论、合作协调,完成

(1)四人智力竞赛抢答器电路设计;

(2)Multism10仿真,验证设计电路的正确性。

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把握好指导的尺度,更多地放开手让学生成为项目完成的主体,这样能充分锻炼学生的发散思维,培养其创新能力,并指导学生对项目进行拓展和延伸。

图1是学生设计的四人智力竞赛抢答器电路,通过此仿真电路优化了电路结构,形象地模拟四人抢答,学生学习热情高涨,效果良好。通过实际电路的焊接调试,培养了学生的操作技能。整个过程培养了学生从理论到实际、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实现了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教学目标.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总之,通过Multisim10仿真,学生不仅明白了设计方法,更清楚了数字电路的功能,加深了对理论的理解,建立起动态、形象、直观的感性认识;所以,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要求学生设计好电路之后,使用仿真软件进行电路仿真、调试,优化电路结构和参数,可以以得出最佳、最优的电路设计方案。

参考文献

篇6

教育评价是教育过程中一个极为重要的环节,在推行索质教育中,更具有重要意义。教育评价是否正确,内容是否全面科学,评价方法是否得当将直接影响到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文章从素质教育评价的意义、内容和注意的问题进行了必要的分析,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供参考与指导。

关键词:

素质教育;教育评价

评价是人们对某一事物的价值判断,素质教育评价是在实施素质教育中对教育教学过程及其结果作出的价值判断。它既是素质教育的“目标——实施——评价”这一全程的末端环节,又为下一个循环提供反馈信息,注入新的活力。

一、素质教育评价的意义

1.教育评价是素质教育正常运行和制约性因素。

教育评价能否按照素质培养的目标,全面反映教育活动的成果及存在的问题,是当前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中,保证素质教育取得成功的至为重要的一环。评价制度的改革在素质教育的实施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在素质教育的目标已经明确,课程改革已开始启动的今天,评价制度及与相联系的升学制度已成为制约素质教育顺利实施的“瓶颈”。

2.教育评价是促进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的有效手段。

教育评价是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和一项重要措施,也是提高教育质量的有效手段,教育的周期长、见效慢。要促进教育质量的提高,必须采用教育评价的办法,特别要重视过程评价,一边施教,一边评价,对学校的全部教育活动及措施进行控制和调整,使教育过程保持良好的态势,这样才可能大面积提高教育质量。

3.教育评价是加强学校科学管理,提高办学水平的重要条件。

教育管理科学化的重要标志是整个管理活动有一个严谨的科学程序和客观的评价标准,以及根据一定的客观标准对管理工作进行科学的考核和评价。通过教育评价,能判断出学校管理、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中的成功经验及薄弱环节,找出存在问题的关键所在,以便准确、及时地成为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学校领导提供反馈信息,及时地调整、改进工作,不断提高学校各项工作的科学管理水平。特别是通过形成性评价,在动态过程中实施评价,有利于目标管理和民主管理,使学校管理科学化,从整体上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平。

二、素质教育评价的内容

(一)学校评价

学校评价是学校管理者按照一定的原则和方法对管理对象和管理工作进行鉴别和判断。它既是学校管理的重要职能,也是提高学校管理质量的重要手段。由于它在学校管理中的特殊作用,所以受到国内外教育理论界和实际工作者的普遍重视。学校工作评价主要有学校教育质量评价、思想政治工作评价、教学工作评价、后勤工作评价、合格体育卫生工作评价、课外活动评价、学校管理工作评价等。学校教育质量综合评价,其目的在于对学校教育质量进行价值判断,引导广大教育工作者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和质量观,明确办学方向,加强科学管理,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实现培养目标;使学位和教育行政部门及时了解情况,为教育决策提供依据。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既是实现教育目标的保证,又是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评价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应从政治课教学、班主任工作、日常思想政治工作,团队、学生会工作,《学生守则》《爱国主义教育大纲》和《思想品德教育大纲》的执行情况以及学校与家长、社会的配合等方面进行。教学工作是整个学校工作的核心。教学工作评价,包括教学思想、教学方法及教学活动各环节以及教学效果和质量的评价等。

(二)教师评价

教师工作评价是运用教育评价的理论和方法,以教师工作为对象,对教师工作的劳动投入进行测量与换算,对教师教育教学工作过程的目标到达程度进行考查,并对其工作绩效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对教师工作的评价实际上是对教师劳动的评价,教师劳动具有教师职业所带来的特殊性,这种特殊性决定教师工作评价的特殊性。主要内容有:(1)教师工作量的问题是教师工作评价中首要问题。研究表明:教师工作量是教师在实现本职岗位目标所规定的要求的过程中必须消耗的脑力与体力的支出量。(2)教学工作过程与教学工作效果的评价。中小学教师的教学工作一般包括教学常规工作与教学改革试验。在常规教学中的备、教、改、导诸环节里贯穿着教学改革的思想,教学改革又在常规教学的基础上,进行探索和试验。(3)教师职业道德与教书育人的评价。教师工作中的职业道德规范和教书育人的岗位目标要求,主要表现为教师在工作中必须具有的政治觉悟、品德修养、文明行为、师表作用以及面向全体学生、全面关心学生,促进学生身心健全成长和发展的育人意识。教师劳动成果具有集体性的特点,虽然教师教学工作过程的劳动方式是个体性,但教学成果的获得有赖于不同年级教师、不同学科教师的共同努力。因此,教师教学过程的个体性特点与教学效果的集体性特点要求我们在确定评价内容时,对待教师工作效果的评价要十分仔细,同时,在评价指标系统的权集构造上,应依据教学效果在整个教学工作评价中的地位和作用,合理地分配其权重,尽可能地做到客观公正,符合实际。

(三)学生评价

学生全面质量评价是学校评价最重要的内容。

1.学生全面发展的情况。

不同社会、不同时期对人才都有不同的标准和要求。要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就要了解现代社会和未来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要重视对人和社会的研究。学生全面发展情况具体要看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五育均不得偏废。

2.学生在校期间每年发生变化情况。

具体指标应从思想品德、学业成绩、体质状况、美的情操、劳动态度和个性发展等方面进行评价。当前,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往往是用一个标准或从一个方面对所有的学生进行评价,这就使学生因得不到全面、正确的评价影响学生自身的发展。尤其是对学习差的学生,他们无法激励自己,从而失去了自信心。而对学习成绩好的学生来说,也会因为在学习成绩方面得到过多的激励而忽视其他方面的发展。苏霍姆林斯基指出:现在我们的许多弊病,其根源就在于学生表现的片面性。在许多学校,学生表现的唯一领域就是分数,以致形成了一种习惯观点,得了好分数,那他就是好学生;得了坏分数,那他就毫无出息。这种弊病和片面性,易使学生心灵蒙上失败和耻辱的阴影,进而影响他们的全面发展。

三、素质教育评价应注意的问题

1.素质教育评价要大胆改革和创新。

伴随应试教育而产生并逐渐完善的评价考核体系不仅为人们所掌握、接受,而且正在无可争议地发挥着重要的导向功能。科学的教育评价,是面向全体学生,引导学生全面发展、主动发展的重要导向机制。传统的教育教学评价是以考试分数作为评价的唯一标准,以偏概全,阻碍了教育方针的全面落实。要真正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就必须坚决地改革传统的教育评价制度,建立适应素质教育的评价机制。烟台市教委推出的《教学成绩评价实验与研究》整体改革方案,从改革考试入手,建立新的教育评价机制,取消百分制,用“等级+特长+评语”全面评价学生。这种方法克服了少数学生单一的分数竞争现象,把学生从沉重的课业负担和心理负担中解脱出来。

2.素质教育评价要扎实有效进行,防止评价走过场。

有专家指出最近一个时期,各地抓素质教育的声势不小,但我们不能只是停留在做报告、写文章、喊口号上,而应当从具体工作上一件事一件事地抓起。切不可雷声大雨点小,说得多抓得少,有关人士已经指出一些问题:一是贴标签。你讲素质教育重要,我就把一切都原封不动地冠以素质教育的名称,见不到真正的改革。二是敷衍塞责,不是把素质教育作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根本方向,也不从根本上研究怎样推进和实现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而是持一种“应付”心理。三是抓不实。一些领导同志讲素质教育是侃侃而谈,道理一大堆,似乎素质教育是空的、虚的。判断一个地区、一所学校是否真正推行了素质教育,主要看是否做到了面向全体学生;是否做到了促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全面发展;是否做到了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健康地发展。学校要纠正一个“片”字,换上一个“全”字,即全面的学校管理,全面的育人环境,全面的人才规格。如果在这些方面作了努力,并取得实际效果,就真正向素质教育迈进了。

3.教育评价要把素质教育置于一个系统工程来抓,上下贯通,综合改革。

篇7

关键词:误区;更新;新探索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2-307-01

一、传统教育的误区

从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来看,传统教育在认识上存在着两个误区,一是教育对象存在片面性,只对少数成绩优秀的学生重点培养,大多数成绩一般的学生则是任其自己发展。客观现实决定了只有少数人能够通过考试进入大学,片面强调和追求升学率,必将牺牲大多数人的利益,使基础教育成为面向少数人的教育;二是传统教育在教育内容上忽视德育、体育、美育和生产劳动教育,只重知识传授,忽视能力与心理素质培养,它所追求的是片面发展,而不是全面发展。为了考试而学,是根本违背人才培养的规律的。尤其是在数学教学的实施过程中表现的极为明显,授课基本是按照教材直接在黑板上重复叙述,考试虽然具体到每一道题的对错,但是总结性的教育较少,解题思想教受很少,学生只是会做题,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二、当今世界的教育观念更新与传统教育的弊端

反观当今世界,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教育观念的更新,智力已不再是能力的同义词,现实问题的复杂化和综合程度的提高以及知识更新速度的加快,要求人仅要具备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更要具备与他们之间的合作能力,处理问题的应变能力、持续性的学习能力、自我激励能力和自我提升的能力等素质。简言之,社会需要的是全面的综合性高素质人才。显然,传统教育教育已经不能适应社会人才培养的需要,而且还会有碍于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尤其是基础教育的发展。在传统教育中多数学生受到忽视,产生厌学情绪,片面发展,个性受到压抑,缺乏继续发展的能力。对教育的基本职能“尽可能的使人得到全面的发展,最大限度地为每一个人创设良好个性最佳成长的空间,为社会的良性发展不断提供最大的创新动力”不能顾及或者干脆不提甚至对教育“基本职能”产生“负作用”。

三、小学数学教育中的新探索

1、改革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评价。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受教育者能否在未来生活、学习、工作中取得成功,不仅取决于他们拥有知识、技能的多少和一般智力水平的高低,而且还取决于他们的兴趣、动机、态度、意志力、自信心等非智力因素的发展水平,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高低。这些现实问题的客观存在给现代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无可否认考核评价体系是体现教育工作者状态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当前的小学数学改革的措施之一就是改革课堂教学的评价标准,让教师有明确的教育目标,按着考核体系实施教学,行之有效,明确清晰。

2、改变数学内容的呈现方式。转变传统的教学表现方式,变老师黑板直接讲解为故事性讲解,现实实例性讲解,思维扩展性讲解等等方式。此外可以采用项目教学法实施教学,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变被动为主动,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在项目教学中培养学生之间的配合协作能力。

3、结合生产和生活实际提出真实的、有思考价值的问题。知识的学习最终是应用于实践,没有实践价值的知识是空谈,是空中楼阁,对与小学数学来说,这些知识是基础中的基础,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随处可见。因此在课堂讲解过程中应该将大量的生活运用实例展现在课堂上,实现教学方式的灵活运用,更好的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4、扩大例题的思维空间,便于学生独立思考,学习构建知识的方法。数学是研究数量、结构、变化以及空间模型等概念的一门学科。透过抽象化和逻辑推理的运用,由计数、计算、量度和对物体形状及运动的观察中产生。数学的基本要素是:逻辑和直观、分析和推理、共性和个性。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从例题出发将学生的空间想象、逻辑推理深层次扩大,从了真正完成数学思想的培养。

5、积极营造自然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敞开思想参与学习活动。良好的学习氛围可以促进孩子对知识的快速吸收学习,尤其是在活泼轻松的学习氛围中,孩子的的天性得以发挥,思维不受束缚,是最好的知识接受模式。在小学数学教育课堂中,教师尽量采用活泼的、互动的讲课方式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体验快乐。

在素质教育大力推广实施的前提下,小学数学教育的改革也势在必行,为了培养符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合格人才,教育重心必须由成绩第一转变为素质第一。当前小学数学教育新方案的实施还处于一个探索的阶段,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才能更好的完善。

参考文献:

[1] 《数学课程标准解读》,[M] 北师大出版社

篇8

【关键词】认知失调 思想政治教育 启示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2)09-0069-02

一 认知失调理论

费斯汀格在《认知失调理论》中指出:“失调理论的核心是颇为简单的。它认为:(1)在认知元素之间可能存在着失调或‘不合适’关系;(2)失调的存在产生了减少失调和避免增加失调的压力;(3)在这些压力下,操作上表现包括行为改变,认知改变,以及慎重地接触新信息和新认知。”鉴于本文的角度是研究认知失调理论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以下选择几点和思想政治教育关系较为密切的观点加以论述。

1.“失调”的内涵及产生原因

费斯汀格认为,元素就是认知,而“失调”和“协调”这两个术语指的是存在于成对“元素”之间的关系,这些成对元素之间存在着三种关系:无关、失调、协调。当一个认知元素对某个其他元素全然没有含义,它们之间就存在着无关的关系。当一个元素紧跟着另一个元素的反面,那么,这两个元素处于失调关系中。相反,当一个元素紧跟另外一个元素的同方向,那么,这两个元素间存在着协调关系。为什么人们的认知会产生失调?费斯汀格认为是由以下几种原因引起的:(1)发生了新情况或者知道了新信息,它们同已经有的知识、观点或行为有关的认知产生了至少暂时的失调;(2)在日常生活中即使不出现新的、不可预见的事情或者信息,日常生活中也可以产生失调的现象;(3)逻辑上的不一致、文化习俗的差异等都可以产生失调现象。

2.减少失调的方法

失调的出现,产生了减少或消除失调的压力,促成了减少失调的行动,费斯汀格认为,有以下几种方式可以减少失调:(1)改变一个行为的认知元素。如果有关环境的某些知识的一个元素同一个行为元素之间存在着失调时,通过改变行为的认知元素,使它与环境元素相协调,能够消除失调。(2)改变一个环境的认知元素。通过改变与该元素相应的环境,有可能改变一个环境的认知元素。(3)增加新的认知元素。

3.来自强迫服从的失调

强迫服从是指由提供奖励或由威胁性惩罚所产生的表面上的服从,但内心观点并未改变的情况。这样,一方面存在着与所涉及的观点或信念相应的认知元素,另一方面存在着与外在或陈述相应的认知元素。这两组认知元素明显地彼此失调。很显然,奖励或惩罚的程度,即提供奖励的吸引力和希望程度,或威胁性惩罚的不愉快和不希望程度,是一旦服从表现出来后产生失调程度的重要决定因素。太大的奖励或惩罚只会产生很少的失调。

二 认知失调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三个契合”

“失调”的内涵、原因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矛盾相契合。“失调”即一个元素紧跟着另一个元素的反面,而造成失调的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发生了新情况或者知道了新信息,这些信息同已有的知识、观点或行为有关的认知产生了至少暂时的失调。而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矛盾是“一定社会的要求同人们实际的思想水准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原因。在实际生活中,人们的思想政治表现总是同一定社会的思想政治要求有距离,很难完全一致,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帮助人们逐步缩小这一距离,使两者趋于协调。在某种程度上讲,“失调”的内涵、原因正是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矛盾在个体心理上的表现,它们只是在不同学科上的表述不同,却有着相同的实质。

社会支持与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相契合。社会支持理论认为,社会群体是个体认知失调的重要来源,也是消除和减少可能存在的失调的主要来源。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是社会或社会群体。如此看来,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与认知失调理论中的社会支持理论相契合。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所传递的思想政治观点,正是引起人们认知失调的来源,但同时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也正是消除或者减少人们认知失调的主要来源。

减少失调的方法与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相契合。在实际应用中,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也是减少失调的方法。减少失调的方法主要有改变行为认知元素、环境的认知元素、增加新的认知元素等。而这三种方法也是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思想指导行为,行为反映思想,而当通过组织、引导受教育者参加各种实践活动,通过在活动中改变人们的行为,从而改变人们的主观世界,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三 认知失调理论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

1.利用认知失调理论,引起思想政治教育对象认知结构的不协调

认知失调理论认为,认知或认知结构是个体对环境、他人及自身行为的看法、信念、知识和态度的总和。认知失调将会造成特定的心理压力,并使人们产生一种求得协调的动机。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不是使教育对象产生认知上的不协调,而是怕他们产生认知上的不协调,因此,就造成了老师说什么,他们听什么、记什么,从来不问为什么。这种“师道尊严”,忽视了学生的认知规律,使得一部分学生不能在言语与行动上产生不协调。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应该使教育对象产生认知上的不协调,只有这样,教育对象才能产生学习与认知的积极性。首先,应充分尊重教育对象的主体地位。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自主选择、自主内化的能力,才能使教育对象自身的认知图式产生由不协调到协调的过程。其次,发挥课外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尽量把课外活动组织成“三贴近”实际内容,来调动学生主体的积极性,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各种类型的课外活动。学生只有接触、了解社会,接受丰富的信息,产生信息与信息之间的矛盾,激发学生对社会、对道德认知的不协调,激起求知的欲望,达到认知协调。

2.利用认知失调理论,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原则

第一,激励原则。认知失调理论认为,处于强迫服从情境中的失调,往往是因为有奖励及惩罚措施在制约着人们,使他们为了获得奖励或避免遭受惩罚而“违心”地做出外表上服从的行为,这样就产生了认知失调。这种认知失调因奖励和惩罚而产生,也可以通过奖励和惩罚来消除或减少。认知失调理论研究指出,太大的奖励或惩罚只会产生很小的失调。因此,在奖励和惩罚过重的情况下,从改变个体内心观点的角度来讲效果并不理想。与惩罚或奖励过重相比,当惩罚或奖励相对较轻时,常常更容易发生紧跟着公开服从之后的内心观点的改变。这样,如果除了公开服从之外,我们还想使教育对象的内心观点得到改变,那么,最佳的方式就是:提供的奖励或惩罚刚刚足够引发外在的服从。实施严明的奖惩措施,鼓励先进、鞭策后进,也是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和手段之一,但为了收到最佳的效果,在实施奖惩时,既不能太轻,也不能太重,要把握好一个度,使人们真正在思想上有所转变,做到表里如一,从而达到治标又治本的理想效果。

第二,渗透原则。根据认知失调理论的研究,处于被动接触信息的情境时,人们是否避免或规避会产生或增加失调的信息材料,要取决于他们对材料的预期或对材料的早期判断。那么,如果能够创造出这样的情境,对某些信息的预期和早期的判断能减少失调,材料本身实际上是增加失调的,促使人们在不知不觉中产生更大的失调。这样可能更容易使他们改变原有的观点,接受新的观点。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过程中,教育者要善于发现受教者认知不协调的地方,发现其思想状况的薄弱点,找准症结,精心创设特定的教育氛围,对教育对象进行特别教育,使受教育者在无意识和不自觉的情况下,受到影响、熏陶、感化而接受教育。

3.利用认知失调理论,完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内容

通过改变行为的认知元素,行为元素所代表的行动或情感也就改变了,失调就能够消除了。社会的快速发展、信息的大量涌现,只有在实践中才能使学生的理论与实际相联系,使自己的行为与社会的要求相一致。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要倡导学生积极参加劳动。劳动教育是把学生培养成为理论与实际结合、学用一致、全面发展的新人的根本途径,如参加义务劳动、实习劳动、家务劳动等。只有使学生主动地、积极地参加劳动,不断总结在劳动过程中的体验、感受与认知,巩固劳动锻炼所取得的成果,才能使学生认识劳动的价值,并在价值的实现中感受愉悦。

通过增加新的认知元素,而这些认知元素又能产生新的协调关系,就会减少失调。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应该引入新的认知元素,使教育对象的认知结构趋于和谐。面对日益变化的社会环境与社会关系,人们的认知结果不稳定,极易变化,也缺失一些必要的认知元素。尤其是青少年,他们的自我意识和主体性的发展还不完善,对自我和外界对象的认识缺乏客观性,评价水平较低,新的认知结构正在构建,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针对其某些认知元素的缺失,及时地引入新的认知元素,增加那些能减少整个失调的新信息,从而减少失调的程度或消除失调。

参考文献

[1]〔美〕利昂・费斯汀格.认知失调理论(郑全全译)[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9

[2]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3]王琳.费斯汀格认知失调理论――新世纪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J].绥化学院学报,2010(3)

篇9

【关键词】 信息时代;中职学校;计算机;IT项目;交流

当前,我国对专业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中等职业教育在培养实用型专业人才,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和重要的战略意义。然而当前一些中等职业教育实用性不强,学用脱节的现象严重,因此中职院校需要不断地深化教学改革,提高专业的实训性,并于企业实现无缝接轨,这也是是当前中职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因此,在中职学院的计算机课程中,我们也强调将企业IT项目与计算机教学结合起来,如果采用得当,将大大提高计算机教学质量和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企业IT项目与中职学校计算机教学的融合概述

中职学校计算机教学与企业IT项目的融合,是指计算机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以“校企合作”为基础,将一些传统的学科的书本知识与若干个适合学生操作和智力发展的企业IT项目结合起来,围绕着这些项目利用计算机所学知识展开教学,并使学生直接参与到项目的过程中来,以此来提高课堂效率和教学质量。作为一种教授与学习能力相互作用的教学模式,它既注重了教,更注重了学。在老师的指导之下,学生通过参与企业IT项目,亲自动手、动脑,并参与实践,形成一种自主探究式的学习。

校企合作的项目教学法最初起源于欧洲的劳动教育思想,18世纪的工读教育和后来美国的合作教育是它的较早的雏形。项目教学法要求将学习的过程分解成为一个个具体的事件和工程,并根据这些具体的企业项目设计出项目教学的方案,进而形成教学思路,校企合作的项目教学法教给学生的不仅仅是具体的理论和操作技能,而且还包括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能力、接纳新知识的学习能力以及与人协作的能力等等社会能力。

与传统的教学方法相比,校企合作的项目教学法具有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可控性好,培训周期短、见效快,目标指向的多重性等特点,更加易于激发学生的潜能,使学生在学习中主动探究,是被证明行之有效的新型教学模式。

二、企业IT项目与中职计算机教育结合的具体应用

校企合作的项目教学法是一种建立在信息社会和工业社会基础上的现代教育模式,下面我们就来谈谈中职学院计算机教学中,怎样在具体应用中将企业的IT项目与教学实践结合起来。

一是在校企合作的项目教学法的开展前,首先要满足一定的教学实施条件,即要有着具有价值型和目的性的特定的教学内容,并要将这些教学内容与具体的实践有效的结合起来,并且要给学生创造一些独立的空间,让他们自己做主,并要有一定的自我组织的权力,在计算机教学与企业IT项目结合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IT项目的难度要把握好,才能让学生在所学知识的基础上开展工作,而不至于难度过大而削弱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二是中职学院的计算机教学的项目教学法要分析好特定的教学目标。中职院校教育的目的是为社会输送出具有专业知识和能够迅速适应岗位要求的高素质人才,计算机课程中的企业IT项目确定应该从学生的认知、情感和技能出发,将学生的智力和非智力因素都考虑在内,让学生通过这些项目实践来掌握计算机的相关操作。中职学院的学生具有文化基础较差、学习理论知识时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注意力不集中等特点,但他们思维和性格活泼、知识面宽广、社会交际能力较强、操作能力和动手能力较强,教师应充分考虑中职生的特点,设计合理的计算机教学目标,更好与计算机IT项目融合。

如Flash 是现在IT企业中常用到的二维动画制作软件之一,并被应用于制作广告、宣传片等,同时也是中等职业技术院校计算机学生的重要的必修专业课。针对实际的教学情况我们通过校企联合,与一些IT企业合作,为学生争取到了一个完整的,真实的项目来进行教学任务。如某IT企业的一个项目是“为一个帆船比赛设计制作一个规则简介”,在项目开展前,教师可先对重难点环节进行引导讲解,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然后,分组分配子项目,各项目组要自我管理,自己动手,经老师确定认可后再制定具体的项目实施过程在这个Flash项目的具体操作中同学们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极大的锻炼,个性将得到充分的发挥,同时分工合作的形式也在培养着团结协作的能力。

三是在企业项目的操作过程中,老师也收集到了一些对学生的分析,如学生学习成绩的比较与分析、学生学习兴趣的比较与分析、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比较与分析、学生合作能力的比较与分析、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比较与分析、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比较与分析等等,这将对教学质量和效率的提高有很大帮助。

四是项目完成后,我们对项目的情况进行了反思,认为在项目的前期分配时要尽可能的做到具体,尽可能的减少学生的盲目心理,同时老师要先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对自控能力较差者进行监督和提醒。最后,教师在项目的操作中,一定要适度放权,让学生自我管理,这样校企结合才有意义,学生才能真正增强计算机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目前,中职教育是我国职业教育的主体,也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重要平台,具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将计算机教学与企业IT项目融合,进行校企合作的项目教学,如果采用得当,在中职学院计算机教育中可获得良好的效果,因此在以后的计算机教学工作中,学校应该加强校企结合,让企业的IT项目于与中职教育中的计算机教学更好地融合。

参考文献:

[1]郭鹏.浅谈我国中等职业教育面临的挑战[J].出国与就业 . 2009(7)

篇10

“项目教学法”萌芽于欧洲的劳动教育思想,最早的雏形是18世纪欧洲的工读教育和19世纪美国的合作教育,经过发展到20世纪中后期逐渐趋于完善,并成为一种重要的理论思潮。其实质就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亲自处理一个项目的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习掌握教学计划内的教学内容。学生全部或部分独立地组织、安排学习行为,共同解决在处理项目中遇到的困难,这样提高了学生的兴趣,自然就能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将学生的被动学习状态转变为主动学习状态。“项目教学法”不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细枝末节的改革,而一种全新的教学方法,是一种彻底的改革。那么“项目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比较其特点与优势到底有哪些呢?

(一)教学模式的改变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处于主导地位,教师主动教学生被动学,不管学生愿不愿意听,教师都要把教学内容灌输给学生,属于“填鸭式”教学,而“项目教学法”是以项目为单元,布置任务,指导学生思考,要完成项目所需要的途径、方法、步骤以及所需知识,为学生主动尝试和学习创造条件,让学生独立搜集查找资料,制定计划,确定方案,完成项目,总结评价,在整个过程中每个学生都参与其中,都有自己的任务,为了使该项目圆满完成每个人都必须并且有责任做好自己的工作,在项目完成的过程中不断遇到问题,不断解决问题,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责任意识又加深了彼此的合作交流。

(二)教学内容的改变

传统教学是以课本为中心,一般是包括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两部分,彼此是并行或者叠加的关系,做不到有机结合,而“项目教学法”是以项目为中心进行理论学习,方案设计,方案实施,通过工作任务、项目活动将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统一起来,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不再是彼此孤立的,互相割裂的。

(三)教学情境的改变

情境就是学生的学习环境,传统教学是以课堂为中心进行的教学,“项目教学法”的教学情境是为学生开展探究式学习创设的,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和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为学生营造了和谐的协作学习氛围和构建了一个专业学术研究氛围,提供了全面的学习经历。学习的教室或实训中心是尽可能真实的工作环境或者仿真的工作环境,学生这样的情境下自主探究,并且实现与他人的合作。

二、“项目教学法”在《过程控制工程》中的设计思路

项目教学的特点是“项目主线、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在项目驱动教学中,项目任务的设计是教学过程的关键,项目设计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教学内容的渗透和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的发挥。《过程控制工程》是一门应用性、技术性、综合性都很强的专业课,整个教学过程以项目为中心展开。

(一)项目的前期准备

“项目教学法”所选择的项目应该来源于实践,在行业中应具有典型性,能够在一个完整的工作项目中包含一系列的典型工作任务,教师选择好项目后,要把教学内容融入到项目中,设计出切实可行的项目。《过程控制工程》课程内容复杂,可以按照由浅入深将教学内容设计成若干项目,如单容水箱的恒值液位控制,流量的恒值控制,双容水箱的串级控制,温度的大滞后控制等,把繁杂的内容单元化,设计成项目由学生查阅资料,设计方案,选择控制方案,选择硬件,连接电气图,调试及运行设备,检测故障,排除故障,开发组态监控系统,测试性能,进而完成教学任务。学生按照男女混合,学习基础比例分成若干个小组,一般4-5人为一组。在每次开展项目工作之前都先将任务书和参考资料下发给学生,任务书中包括任务描述,设计内容,设计要求;参考资料中包括项目的相关知识及技能。要求学生在课前查阅资料获取更全面的知识,并且结合任务书的任务描述进行方案的设计。

(二)项目的实施

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教师要起到引导者的作用。学生首先要进行方案的分析与评估,教师要指出学生在此方案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提醒学生提前预知,然后按照方案设计进行设备及器件选型,画出电气连接图进行硬件连接,合理连线;选择合适的组态软件进行组态调试界面的设计;合理选择控制方案进行软件编程;通讯调试使系统投运;最后选择最优的控制参数使系统工作在最佳状态。在此过程中学生会不断遇到问题,先让学生独立思考,不能解决时教师给出思路,查找资料的方向,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提出解决方法,再由教师评估。

(三)应注意的问题

在“项目教学法”的实施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第一,项目要循序渐进,由简到繁,要能包含教学内容,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不要很生硬地叠加到一起;第二,教师起督促和主导作用,学生才是主体,一定要把握好这个度,一定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三、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