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的基础知识范文

时间:2023-06-30 17:56:0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中医的基础知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中医的基础知识

篇1

这是很多人都想知道的谜题,所以每年都有专家学者络绎不绝地从世界各地涌至芬兰取经。然后他们发现,原来芬兰的秘诀之一在于教师。芬兰教师的社会地位之高,是其他地区难以想象的。据当地媒体的民意调查结果显示,年轻人最向往的职业是中小学的老师,一般普通小学老师受敬重的程度犹胜于国家元首。而且他们的老师都像学者,几乎全部拥有硕士以上的学历,暑假的时候还要上大学继续进修。如果一个老师干了几年就辞职,他多半是跑去念博士了。由于老师自己就是喜好学习并且擅长学习的人,所以他们才能教出世界上最优秀的学生。当然,也有不少老师后来进了企业,变身成为高薪人士。芬兰的大公司最喜欢聘请教师,理由是能当老师的年轻人一定是这个国家最顶尖的人才。

如果一个总是对世界充满好奇心、总是奋发学习的人,就是未来知识时代最需要的精英;那么中国一定是个很有希望的国家,因为我们也有一大批好学之士。和注重基础教师的芬兰模式不同,“中国模式”强调“学习型官僚”。你现在去各大专院校的研究所点名,会发现登记册里没有几个中小学老师,倒是有不少在职官员,他们全都很踊跃地攻读着硕士博士,颇有学政合一的古风。

芬兰教育以国际视野闻名,小学开始学英语,中学再加一门第二外语。他们还把全球的信息与知识自然地融入课程,例如在小学的数学课里要孩子计算各国摩天大楼的高度,在初中社会科学的课堂上请孩子模拟演出联合国的工作情况,使他们懂得从不同国家的视角了解世界局势。除此之外,他们的教育部有种特别补助,尽量让年轻人有出国游学的机会。当地一位官员解释,其实“在北欧,你已经找不到没出过国的中学生了”。相对地,在我们的“中国模式”底下,你则很难找到没出过国的官员。1999年,两会代表开始关注中国干部公费出国何以花了两千亿元人民币;到了2007年,两会代表持续关注干部出国的总开支怎么会渐渐跳到三千亿元。财政部的数字显示,2007年中国政府的教育经费大约是六千多亿人民币,占了GDP的2.7%。世界平均水平是7%,一般经济欠发达国家也有4.1%。我手上一时没有2007年中国公务员吃喝、公务用车和出国的开销统计,但我知道在2004年的时候,这笔钱的总数就已经达到了七千亿元人民币。如果把这个账目也看成是种教育开支,那么我们的学习风气就算赢不过芬兰,至少也叫做各擅胜场。

篇2

一、政治教师必须具备较高的素质修养

实施素质教育,首先要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教师的素质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自身的专业知识要扎实、要更新,业务能力要提高;二是教师的言行修养、道德觉悟要提高。这是素质教育的基础,也是推行素质教育的先决条件。要提高教师素质,必须扎扎实实地做到下面几点:

1.坚持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随着不断深化的改革的,政治理论也在不断地丰富和发展。作为政治教师必须不断学习,不断更新知识,使自己的认识适应发展的需要。

2.勇于实践,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教师有渊博、深厚的学科知识,还需勇于实践,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这就要求教师积极参与教学研究,结合实际、因材施教,不断探索和掌握学科教学的方法,有效地推行素质教育。政治教师必须善于接受和消化新观念、新知识,认真钻研业务,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必须积极探索新时期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艺术,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必须勤奋好学,孜孜不倦,使自己的“一桶水”常满常新,努力做到学识渊博,业务精良,既有精深的专业知识,又具有广博的相关知识,还具有坚实的理论功底和较强的业务能力。只有这样,讲起课来才能深入浅出,旁征博引,成竹在胸,得心应手;才能使学生产生敬重感,自觉自愿地接受教育和指导。

3.为人师表,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觉悟水平。正人先正己,教师必须以高尚的师德为学生树立楷模,用高尚的言行举止带动学生修心立品。这就需要教师做到:在言论上,要对国家、对社会、对学生负责,对社会有不同看法,也不能在学生中大发言沦,误导学生。在举止上,要时时处处为人师表,要求学生做到均教师首先要做到。教师要热心做善事,让社会主义道德、风尚在生校园里、在学生中传扬。

二、使学生产生学习需要。激发学习动机

要使学生对思想政治课产生兴趣,必须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与现实的社会生活、现实的社会现象和学生思想实际相贴近,进行生动活泼的形象化教学。例如,几年来,我在教学实践中举例说明原理时,尽量做到用今少用古、用近少用远、用熟悉少用生疏、用正面少用反面的事例。这样可以克服农村学生因地域的差异、知识视野的狭窄而造成对概念、观点理解上的困难和枯燥无味,使学生感到思想政治课上理论知识确能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他们对这门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

兴趣的增强可以激发学习动机。教学中理论联系社会与学生的实际是激发和端正学生学习动机的有效方法。例如,指导学生进行以“家乡的变迁”为主题的社会调查,要求他们抓住两个关键时期进行前后对比。一个是家乡解放前后,另一个是家乡改革开放前后进行对比。通过社会调查和考察,搜集材料与写调查报告,增强了他们的爱国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使他们认识到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立志努力学习,将来报效祖国。

三、利用好社会大课堂。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篇3

【关键词】初中物理;知识记忆;方法;指导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活的人才教育不是灌输知识,而是将开发文化宝库的钥匙,尽我们知道的交给学生。”在物理学习中,学生既要学习知识,也需要记忆大量的物理知识。但在识记过程中,还需要讲究一定的方法,巧妙记忆,则事半功倍,否则,若是死记硬背,则事倍功半。因此,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需要指导学生知识记忆方法,帮助学生提高记忆效率。

一、比较记忆法

心理学表明:事物的特点通常在与其他事物的对比中显示出。正所谓:“有比较才有鉴别”。比如单独站着一人难以证明他和其他身高相近的人到底哪个高,两人站到一块比比才可获得正确结论。同样,在知识学习过程中,对一些相近的、相似的知识,通过比较分析,学生才能更透彻理解,才能更牢固的把握。同时,通过比较,还可引导学生发挥联想,回顾所学知识,构建更完善的知识结构体。因此,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将教材中的一些物理概念、公式等,尤其是相似或相近的概念、公式,加以比较分析,总结归纳出其区别与联系。这样,可降低记忆难点,让学生记忆更多的知识,避免死记硬背。

第一、运用比较记忆法记忆物理公式。在初中物理学习中,压强与速度是需要理解与把握的,在学习过程中,可将其比较分析。首先,比较两者的基本概念。然后类比压强与速度的计算。其中,压强p=F/S(物体单位面积上所受力的大小);速度v=s/t(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的多少)。对于上述两个物理概念,看似毫无关系,然而通过比较分析,则可归纳出如下共性:①相同的计算方法,均是除法计算。②相似的概念语法结构。这样,通过比较分析,可让同学们更好的理解与记忆物理公式。另外,倘若扩大比较范围,初中阶段和压强、速度存在共性的公式,还有如电流、密度等,均可采取比较记忆法,构建知识系统。

第二、运用比较记忆法记忆物理概念、定理等。如压强与压力,压力与重力, 物质密度与物体密度,溶化与熔化等。通过比较,找出它们的异同点,发现知识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提高辨析能力。比如重力与压力是两种性质不同的力。它们产生的原因、方向、力的作用、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不同均是不同的。

再如光的反射与折射。两者均是光在两种物质的分界面上传播方向出现变化的光学现象,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其中,相同点可归纳如下:①光路路可逆。②传播方向发生变化。③均可以成像。光折射与反射时均可以成像。④角的大小同时变化。折射角、反射角均随着相应入射角的变化而发生变化,并且同时变小或者变大;⑤三线共面。折射光线、反射光线和相应的入射光线、法线均处于同一平面内。 ⑥居于法线同侧。而两者的不同之处在于:①物像大小各异。当物体折射时所成的物像大小不一,而反射的时候物像大小一样。②界面分布各异。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处于界面两侧,而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处于界面同侧。 ③方向变化不同。当折射光线进入到其他物质时,没有改变方向;光垂直入射至两种物质界面时,那么反射光线会改变方向,于是光会反回到原物质中。④物像分布不一。折射的时候物像处于界面同侧;反射的时候物像处于界面两侧。⑤角大小各异。折射角不一定等于入射角,当光线由空气斜射入玻璃或水时,入射角大于折射角。而当光线由玻璃或水射入空气时,入射角则小于折射角;而反射角总是与入射角相等。

二、实践记忆法

古语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即由课本上获得的知识终归是毕竟是浅显的,而若要深刻而透彻的把握事理或事物本质,则需要亲身实践。由心理学看,所学的知识只有频繁运用到实际中,才能够在头脑中留下更深刻的痕迹,将知识内化成能力,从而巩固深化,强化记忆。因此,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应指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从而增强记忆效果。如动手制作物理模型,比如自制测力计,更深刻的理解与记忆弹簧的伸长和外力存在正比关系。再如通过实践操作,体验电流表与电压表的测量,把握其正确操作方法,并注意其注意事项。另外,写写物理手抄报;阅读一些趣味性科普材料,写写读书体会;进行物理小实验等等,都是简单易行的实践方法,有助于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加深知识理解,提高实践能力。

三、图表记忆法

所谓图表记忆法,即运用列表格、小卡片等方式,把所学的知识加以分类,总结归纳,以图表形式呈现,有效记忆。如学习物态的变化时,可回忆所学知识,构建如下知识网络图。

再如学习浮力后,梳理知识脉络,利用图表等形式总结归纳,建立知识结构图。

篇4

关键词:企业集群;知识溢出;技术创新

一、引言

在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明显的今天,为了抢占国际竞争力的制高点,各国各地区特别是发达国家和地区,高度重视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不断完善和发展本国的国家创新体系。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在不断加速,但世界上主要的技术创新活动并没有突破区位的限制而遍地开花。相反,在一些国家和地区出现了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技术创新型企业集群,如美国硅谷、英国的剑桥、日本的筑波、印度的班加罗尔、中国台湾的新竹、北京的中关村,这些企业集群都表现出极强的创新能力,并成为本国本地区的竞争优势的主要来源之一。在企业集合法权益,还要保护自然环境及社会生态平衡。因此,如果企业能够顺应道德和社会责任发展趋势,把驱动市场的行业重构、角色重塑活动与顾客和社会所关注的环境、生态等主题结合起来,实施绿色营销、社会责任营销等,将有利于驱动市场型企业建立良好的社会形象。例如,杜邦公司面对21世纪的挑战,放弃了65年的“生产优质产品,创造美好生活”的企业宗旨,重新定位为“创造科学奇迹,实现生态价值”。群内部,知识溢出是集群内企业技术创新的关键要素,它可以为企业的技术创新提供强大动力。

知识溢出是知识扩散的一种方式,一般通过无意识或非自愿的方式传播出来,溢出的知识被他人占有或使用并产生新的知识和技术。知识溢出中的知识主要是缄默知识(tacit knowledge),这种知识在传播中不易留下痕迹,容易受语境限制。缄默知识更适合通过不断重复的接触和面对面的交流来传播,这类传播还不易与个人、社会和环境分开,这样便产生了知识溢出的地方性。在企业集群内,知识溢出的方式大多是非正式、非系统化方式,这种方式提供了知识、技术创新和扩散的基本途径。企业集群的知识溢出主要通过企业之间平时的非正式交流进行,一波接一波永不停留,有可能多波多渠道同时进行,每个知识波都是一个多级溢出过程。

畅通的溢出路径是企业集群中知识溢出效应有效发挥的前提。相反,如果没有畅通的渠道,知识溢出就很难发生。目前文献对企业集群知识溢出传导机制缺乏系统研究。尽管有不少文献研究企业集群的知识溢出,但这些文献中都存在两个共同问题:(1)它们主要解释的是集群内部知识溢出的存在性,而对集群内部知识溢出途径很少进行具体分析;(2)集群内知识溢出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只有具备了畅通的传导路径,来自于核心企业或其他创新活动的知识溢出才能比较容易被地理位置接近的其他企业吸收、利用,作为结果的知识溢出效应才会产生。

二、企业集群中知识溢出的途径

企业集群中知识溢出的传导表现为从知识溢出源对集群中企业的知识输入到集群中企业知识产出的一个动态过程。由于知识的累积性,知识溢出的动态过程使集群中知识存量不断增加,从而产生更多的知识溢出,形成持续的竞争优势。企业集群中知识溢出的途径很多,主要的溢出途径有四种:供应商与客户关系、正式或非正式的合作研发、企业间人才的流动以及创业和衍生企业,下面分别对这四种途径进行分析。

(一)供应商与客户关系

企业集群中企业之间可以通过供需关系获得知识溢出,比如从群内企业中购买技术设备。技术设备包含着为制造特定产品所需要的管理、组织以及技能方面的知识,可以分为工艺和技能两个方面:工艺是关于如何生产一个产品的知识,技能是指将专业技术转化为市场产品的能力。一个企业仅有有关生产某产品的工艺,而不具备有关技能,该企业还是不能成功地生产该产品,并使其具备市场竞争力。汇集和物化在设备中的工艺和技能通常可以通过逆向工程或模仿而获得,也可以通过供应商的技术培训获得。从经济学角度来讲,技术设备是企业的专有财产,但其所隐含的知识具有公共品的外部经济特征,追加服务并不因此增加成本。由于市场不可能像处理以自然资源为基础的产品的生产和交易那样有效地处理具有不确定性、规模经济和外部经济特征的技术知识和组织技能等资产的生产和交易,知识和技术从生产商转移到使用者手里,就会发生知识溢出现象。

除了通过购买技术设备会发生知识溢出外,企业集群中的供应商与客户之间会发生向前或向后链锁关系会发生知识溢出现象。先进企业在产品和加工工艺以及管理营销等方面,具有相对丰富的知识,处在先进企业的供应链或销售链上的企业也会获得相应的溢出效应。其中,向后链锁是指先进企业与供应商即上游企业之间的联系;向前链锁是指与客户即下游企业之间的联系,他们提供市场所需的营销服务。通过向后链锁,使上游企业资源得以有效配置,使其生产能力得以加强,进而提高生产效率,同时为供应商建立生产性设施,提供技术援助、信息咨询服务和管理上的培训等服务,促使其生产能力的改进和经营管理能力的提高。向前链锁是指先进企业为了建立生产设施和发掘客户,对存在的和潜在的供应商提供信息、技术和管理策略,同时先进企业的管理水平、务实的售后服务、高效的营销方案等等都成为产生溢出效应的可能来源。通过这些知识的溢出,滞后企业就可能逐步融入先进的技术创新网络之中,提升其自主技术创新能力。当然先进企业之间也会通过此种溢出获得企业的产品创新、先进工艺技术和市场知识。

企业集群中的企业还可以通过集群成员之间供应商与客户关系的联结,实现采购本地化,形成了整个集群成本优势,这种连接结构大大便利了上下游企业之间的沟通互动,从而为双方或几方技术创新协作创造了条件。例如,来自客户的知识,主要是客户需求信息、质量标准以及相关的技术支持,并涉及所订购产品的原型实现和制造工艺;供应商为了推销产品,必定将产品的部分知识无偿地与需求商(顾客)共享。来自供应商企业的知识,它一般附在供应商所提供的商品(设备和中间产品等)上以及相应的技术服务中,比较多的是关于如何应用商品的诀窍,其中广告就是一个知识溢出的过程。产品的广告将产品的信息和部分知识传递给了集群中各个企业,同时也传递给了各地的经销商、顾客,从而产生了知识溢出。

(二)正式或非正式的协作研发

伴随着知识与网络经济的发展,知识更新的速度也在日益加快,技术创新的周期大大缩短,企业单凭自身的力量难以应对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另外,当前科技成果的研制成本增高,技术难度加大,高精尖技术产品的研制过程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对资金、技术、人才以及组织形式等各方面的要求越来越苛刻,技术的突破需要依靠学科和产业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技术发明和创新需要更多地依靠群体协作的力量,整合式的技术创新成为当今的主要趋势。而企业集群内部企业近距离的接触使得学科间和产业间的技术交流和合作变得更方便。并且在企业集群中存在着大量的正式或非正式的协作研发组织,这种组织是群内多个企业建立的一种松散协作关系,技术知识和信息在组织内分享和传播。通过企业的创新活动,企业与形形的组织之间建立了各种联系,形成协作研发的网络。这种网络最大的特点是信息交流方式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不仅存在面对面的交流方式,还增加了由信息技术、网络平台所带来的新的交流方式,在交流过程中同时产生大量的知识溢出,是企业集群知识溢出的重要途径之一。

企业在协作研发中可以通过学习过程不断地消化和吸收,由于协作研发而产生的知识溢出带来的外部知识,使外部知识逐渐成为企业知识组成中的一部分。通过学习——消化——再学习的知识创造过程来完成知识的整合,然后在下一轮的合作研发中产生新的知识溢出。具体的知识溢出和整合模式可以通过图1来表示。从图1中可以看到企业集群中的知识的溢出与企业学习方式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衔接的过程。溢出的外部知识通过企业内部的消化系统融入到企业之中,转化为企业内部知识的组成部分。同时企业通过对内部知识测度与评估来发现企业知识的不足,从而进一步指导企业在合作研发的过程中对外部知识的选择与索取,然后在下一轮的合作研发中产生新的知识溢出,同样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

(三)企业间人才的流动

企业集群内部成员企业间有稳定的一定比例的人才流动有利于知识溢出,因为人才在同一企业内部配置的刚性会阻碍技术信息扩散和再组合。人才在企业之间流动促进了知识在成员企业间的扩散,而且外部人才流人为外部知识传人及其与集群创新系统内部原有知识的重新组织提供了可能。集群内人才流动一般发生在:(1)横向企业与竞争者或合作者之间;(2)纵向产业链上企业与供应商企业、用户企业之间;(3)企业与公共服务机构或集群机构之间等。这种知识溢出途径特别适用于那些没有编码的知识,包括高层的管理经验或者某项技术,除知识拥有者本人以外,其他人很难掌握或模仿,因而人才流动是人力资本流动中知识溢出量最大的,或者说是最难得的,可以说有些知识不靠人才的流动无法实现流动和溢出。另外,人才流动带来的员工社会关系的网络化,尤其是在成员企业间形成的网状的社会关系,极大地扩大了不同企业员工间非正式交流的范围和程度。人才流动作为企业集群知识溢出的一种途径,促进了集群企业的知识传播与创新。通过人才的流动为企业带来了新的思想、知识诀窍和技能,从而促进了企业知识基础的更新和增强,以尽快适应外部技术和市场的不确定性。从集群层面上看,人才在集群内的流动驱动了集群整体创新能力的提升。

(四)创业企业与衍生企业

20世纪90年代开始新创企业成为各种新兴产业的主要缔造者,是创造新经济的主要力量,是解决失业问题的重要途径,为理论界与实业界所广泛关注。创业在企业集群中发生的比率要远远高于孤立的区位。波特(1998)认为在同一产业中,企业集群比在地理位置上分散的企业具有竞争优势是因为有利于新企业的形成。集群经常代表着一个显著的地方市场已经形成,企业家能从已经建立的诸多关系中受益。所有这些因素都降低了可以觉察到的、使企业不能退出的风险。个人创业离不开集群,并与集群有千丝万缕的关系,它既是许多创业者成功创业积累的结果,更是创业得以进行并取得成功的载体。实际上,企业集群就是个人创业最好的孵化器,因为它是经过自然淘汰形成的。集群本身是一个天然的孵化器,是新企业诞生的催化剂。以中小企业的集群为载体的网络状组织是一种富有活力的创业组织形态,企业有机会接触到群内大量的知识溢出,从而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

很多研究表明,企业家的成功创业与其嵌入的地区社会经济环境是难以分开的。企业集群中比较健全的创业机制集中体现了这种优越的环境和创业平台。比如,硅谷生态系统存在着一种快速淘汰、鼓励创新、催生新企业和知识资本化的机制,为高新技术企业提供了一种创业机制,鼓励创业并且从机制上保证了创业者不断的涌现。这种机制的发展到最后形成了一种独特的与产品制造服务相关联的创业文化。另外,企业家也在互相影响,这种企业集聚的环境,为他们的创业提供了各种有利条件,他们的企业家精神和个人才能能得以充分展现。事实上,在许多成功的企业集群背后,经济主体之间具有共同的文化和社会背景,并且创建了一套行为规范。在创业文化的背景下,鼓励人们去创业的地区,就是_个只要有思想,有创业精神,就可以施展才华的地方;是一个失败了可以重新站起来的地方,在共同的行为规范指引下,人们相互信任和交流,从而加快了新思想观念、信息和创新的扩散速度,节省了企业集群组织的交易成本。在企业家的培育和形成中,集群内的产业文化氛围起着相当大的作用,政府、机构、企业乃至整个社会环境形成一种创业文化,正是这种区域产业文化使集群层出不穷地涌现具有开拓精神的企业家资源。

企业衍生(spin-off)是指一个稳定的组织(如企业、大学、研究机构等,又称母体组织)通过某种方式,孕育催生出新企业的现象。企业衍生在企业集聚区明显强于其他地区,成为知识溢出、技术成果转化和新企业创建的重要途径之一。企业衍生是对原技术系统的扬弃,通过对知识和技术的进一步升华,为新技术创新开辟了新的道路。企业衍生使得一些不为原技术系统认同或兼容的技术实现商业化,促进了知识的突破和转移,是突破原技术方式的重要途径。企业衍生为尽可能多的技术提供了商业化的机会,通过市场考验各种技术的发展前景,促进了技术与市场的结合,使得新知识服务于社会。企业衍生是成熟的企业集聚区创建新企业的重要渠道。世界上大部分科技园区的形成都以本地的大学、科研机构、知识型企业为基础,吸引着大量高技术企业在园区内迅速集聚,增加衍生的机会,以此形成良性循环。企业衍生加速了企业集群中的知识溢出速度,并且使创造的新知识、新技术商业化,使得知识更加成熟,进而提高了企业集群的技术创新水平。

三、促进知识溢出的对策研究

篇5

一、原文:而世又不与能死节者比

教材注释“与”为“称许、认可”。这一注释导致了句中“比”的意义无法落实。“比”本义是“并列、挨着”,如《韩非子・说难》:“是比肩接踵而生也。”王力主编《古代汉语》(中华书局1990年3月第2版)《报任安书》注:“比,同等看待,相提并论。”另外根据原文语句“而世又不与能死节者比,特以为智穷罪极,不能自免,卒就死耳”,司马迁认为即使自己“伏法受诛”了,世人也不会肯定自己的死,反而认为自己是咎由自取,死有余辜。因此,“比”在原文中可解释为“相提并论,并列”,充当全句的谓语,这样“与”作动作性词语解释就很不妥。如果将它作介词,译为“跟、同”,和“能死节者”构成介宾短语,作谓语“比”的状语,全句就很顺畅,译为“世俗的人也不能拿我和死节者并列”(朱东润主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

造成这种注释不当的原因可能是版本混用。教材《报任安书》节选自《昭明文选》卷四十一,原句为“而世又不与能死节者比”。王力主编的《古代汉语》中的《报任安书》原句为“而世又不与能死节者比”,其注释5:“《文选》李善本作‘而世又不与能死节者’,无‘比’字。五臣本作‘而世俗又不能与死节者次比’,今依《汉书》。”朱东润主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中《报任安书》相关语句为“而世又不与能死节者比”,作者注明:“此书载《汉书・司马迁传》及《文选》卷四十一,两本文字略有不同。这里是用《汉书》(影印北宋景刊本)所载为底本,参以《文选》。”清吴楚材、吴调侯选编的《古文观止》(北京古籍出版社)中的《报任安书》相关语句为“而世俗又不能与死节者次比”。

以上几种版本的选文大体相同,值得注意的是王力先生所说的《文选》李善本(以下称为李本)。李本中的相关语句为“而世又不与能死节者”,句中没有“比”。在这种情况下,句中的“比”必须承担起谓语动词的职责,解释为“称许、认可”应该是恰当的,句子可译为:但是世人又不认可我是为名节而死的人。然而教材的相关语句是有“比”的,却将“与”解释为上述意义,显然不妥。

二、原文:故述往事,思来者

教材注释“思来者”:“想到未来。意思是让后世了解自己的思想。”注释前半部分(想到未来)是对原文的直译,后半部分(意思是让后世了解自己的思想)是对原文的意译,笔者认为前半部分的注释不当。

《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1996年版)认为“直译指偏重于照顾原文字句的翻译(区别于‘意译’)”。而教材译文却将“思”译为“想到”,“来”译为“未来”,“者”没有注释,显然没有忠实于原文,不符合直译的要求。王力主编《古代汉语》注释“思来者”:“意思是想让将来的人知己之志。”吴楚材、吴调侯选《古文观止》注:“思来者以作戒也。”朱东润主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注:“关心未来的人,以书遗之,使见己志行。”据此,“思”应为动词的使动用法,即“使……认识、了解”,“来者”为“未来的人”或“后世的人”。因此,教材如果直接注释“思来者”应注释“思”的用法、意义及“来者”的意思,或者将原注释中的“想到未来”去掉,只保留对原文的意译,这样就可以避免理解上的混乱。

三、原文:通邑大都

教材注释“通邑”:“大的城市。通,指四通八达。”此处“通邑”注释值得商讨。“邑”有“小城市、小城镇”之义,如苏洵《六国论》“小则获邑,大则得城”。“邑”常与“都”相对,如《荀子・富国》“田畴秽,都邑露”。(邑,小城市;都,大城市)。根据课文注释“通邑”应与“大都”同义。但依据原文句子的结构特点,此种注释十分令人费解。原文“仆诚以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其中“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三句均为四字句,句式整齐,读来朗朗上口,一气呵成。分析其句式特点,“藏之名山”“传之其人”均为动词短语,其中的“藏”“传”是动词,据此“通邑大都”也应该是动词性短语,“通”作动词用。但依据教材的注释“通邑大都”却是并列结构的名词性短语,“通邑”与“大都”同义,均为“大的城市”,那么支配它的动词是什么呢?联系上下文似乎也补不出一个相应的动作性词语,这就造成了前后句式的断裂和理解上的含混。

《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商务印书馆282页)“通”条目③注:“畅通,没有阻碍。司马迁《报任安书》:‘通邑大都。’(邑:城镇。都:大都市。)”朱东润主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142页)注:“通,流布。通邑大都,意谓能使己书流传于邑与大都。”吴楚材、吴调侯选《古文观止》注:“广之邑都。”以上三种注释都主张将“通”作动词,理解为“畅通、流传”,“邑”与“大都”并列,意为“大小城市”。这种解释使整个句子的结构前后一致,并消除了理解上的障碍。

篇6

【关键词】中职 计算机教学 情景教学模式 应用

随着当前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在计算机教学中,传统的“电子课件PPT”+“讲解”的简单教学模式已在逐渐改变,正朝着情景化教学和案例化教学迈进。在计算机教学中,我们也不再过分追求理论知识,而是以实用为原则,重新组织教学内容体系,这比传统的教学模式有很大的改进。

一、情景教学的涵义

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建构主义认为,学生只有在真实的情境中才能使学习变得更为有效。学习的真正目的,是要让学习者真正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现实世界中的问题。在一些真实的情境中,学习者将会学到更为有效的知识,学会利用自身的知识结构去解决实际问题,这也是衡量学习是否有效的关键。所以,情境教学法在人才培养观、教学方式和教学效果方面远远优于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方法,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真正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

二、情景教学模式应用策略

1.精心选择教学材料,为“情景教学”创设奠定基础。在课堂教学中,如果能够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情境,就可以引发学生的新鲜感,调动学生大脑皮层的优势兴奋中心,同时利用知识的内在逻辑,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吸引学生不断往下学习,从而完成目标任务,使学生在学习中产生愉悦的心境,活跃学生的思维,能有效的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因此,情境教学的创设应当有丰富的课堂教学材料为基础,使学生的思维在广度、深度上有一个充分的、自由发挥的空间。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上课时,精心筛选材料,紧扣教材而又不拘泥于教材,围绕教学目标和学习目的,而又应有所拓展和延伸。

情境教学可用于新授课,从一开始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使课堂气氛很快进入活跃的。例如:在学习《海报制作》时,因为学生都有阅读海报的经历,所以在学习海报制作的开始,我引导学生去观察事先准备好的许多优秀的海报,而不是仅仅局限于教材上提供的资料。通过教师精心选择的资料,使学生进行一个美好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有针对性的学习解决问题。而且经过几次对学生的引导,学生就逐渐养成了通过查找观察优秀海报——思考分析——发现提出想要解决的问题——解决问题这样的方式进行学习。当然在解决问题这一环节中,还会遇到很多具体的问题,引导学生再通过不断的观察——将问题分解细化——逐一解决,从而达到自己的目标。在这样交替循环的学习过程中,使学生不断进步提高的起点是观察,发现问题是关键。

2.巧妙安排课堂教学结构,选择良好教学情境创设时机。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有机整体,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既互相联系又互相制约。创设教学情境是课堂教学整体结构中的重要一环,教师一方面在教学中要完成预定的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点、 难点,另一方面又要创设教学情境,沟通师生关系,激发学生思维,诱导学生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因此要巧妙安排课堂教学结构,适时地创设教学情境。

情境教学可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将计算机课的教学与学生的学习、生活紧密联系,创设情境教学,激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从情境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计算机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计算机只有和现实生活结合才会更有意义。所以,我们就巧妙安排教学结构,将学习的新知识往往与学生的学习生活相联系,使教学内容真正和每个学生的学习生活贴近,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计算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愿望,学生对计算机知识的理解也会更深刻。另一方面鼓励引导学生将学到的计算机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去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如在学习Word部分知识时,设计情境为“制作公司的宣传手册”,根据所涉及的知识点划分若干相应任务。在技术领域,学习情境常常可以表现为具体的学习工作任务。学生在完成一个与实际生活和学习密切相关的“工作任务”会明确和专心目标。教师把“教、学、做”一体化教室模拟成某公司的办公室,让学生扮演成某公司负责企业宣传的职员,并划分学习小组,一个小组就是公司的一个项目组,由组长安排其组员的分管工作,共同完成学习(公司)任务。每个任务以任务单的形式发给学生,学生从中了解相应任务要求。学生在这种仿真的环境中很兴奋,很好奇,学习的积极性大大提高了。

篇7

关键词:合作学习;中职计算机教学;教学模式

随着信息技术在国内飞速发展,计算机学科作为一门技能应用型的学科在中职学校中陆续展开教学。中职计算机教学既要顾及现阶段中职学生自身的素质,同时其教学方式要适应当今社会科技技术的发展。计算机学科本身固有的特点,决定着计算机课程内容大多以学生实践操作为主题。为了迎合计算机教学课程的这一特性,兼顾学生不同的学习能力,任课教师在课堂中多数以任务教学法贯穿始终。与此同时,合作学习既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能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锻炼学生的团队精神。因而,合作学习在中职计算机教学中应运而生。

一、合作学习在中职计算机教学中的意义

1.中职学生的特性

因为每个地方的城乡和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差异,从入学开始学生的计算机操作水平就显得参差不齐。有的学生对于计算机的一些基本操作已经掌握的相当娴熟,这些学生常用计算机上网、玩游戏,但是有些农村的学生可能根本就没有机会接触到电脑。就学生的心理状况来看,中职学校的学生大多数是没能够考上高中,或者自己本身具备某些特长的学生,他们的学习正处于他们成长的过渡时间,容易受到外界不稳定因素的干扰,情绪波动幅度也比较大。学生学习的自我控制能力也比较薄弱,教师通过精心设计教学任务,营造出学生熟悉的学习场景,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唤醒自主探究的意识。

2.中职计算机课程的学科特点

中职计算机课程是一门职业性、技能性、实践性都非常强的课程,只有通过大量的实践操作与锻炼才能学好计算机,而大多数是通过操作程度达到一定数量才能掌握到该有的技巧。

3.合作学习的内涵

传统意义上的说教式联系并不能较好地达到理想的效果,合作学习教学吸纳了“合作与探究”和“任务推动”两种教学方法的优势所在,采用任务教学的引导方式,通过组内成员的集思广益和全力合作,才能实现教与学之间的优势互补,既能开拓学生的视野、磨砺意志、维持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增长学生的才干;也能在最大限度上让每个学生发挥出自己的真才实干,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自我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二、教学实施策略的分析

1.任务设计是否合理

设计任务是否合理是实施中职计算机有效教学的重要因素,教师在进行教学任务的设计时,要从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出发,考虑学生原有的技能水平和知识结构。与此同时,由于中等职业院校的学生,知识水平相对而言比较低,但是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好奇心都比较强。因而教师教学任务的设计应该具有实用性、可行性,比较贴近实际生活的,这样更能激起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动力和热情。教师教学任务的设计要具备非常明确的教学目标,而且要将难易程度控制好。教师最好能够把任务分成各小组学生能够独立完成的细分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既能学会与学生的合作,获取相应的知识,同时还能让学生的特长、才能的发挥留有比较充足的空间,让学生去研究、去思考。

2.分组合适

有效的小组分配是保证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顺利完成的关键所在。在分组的过程中要对学生的学习能力、计算机操作水平及兴趣爱好等进行摸底探究。尤其是针对中职学校的学生。根据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和学生计算机学习操作基础的层次差异,将不同层次的学生比较均匀地分配到各组,让各组学生在合作学习时,能够充分调动每一位学生的积极性,让每个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获得相应的成就感。避免出现由于各组学生能力分布不等以及专业知识储备不同而出现小组内部学习任务不能定期完成的现象。

3.主体――主导模式的运用

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以教师为教学的主导的双主的学习教学模式,是构建以学习理论为主的教学模式,其强调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通过学生自主地完成学习任务,教师在教学与学习的过程中充当一名评价者和指导者,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地位。既要能够给学生提供所需的学习资源又要能够给学生做出正确的任务指导,还要做好监督调查工作,防止在完成学习任务的时候,优生独揽整个讨论形式,差生旁观的现象,为了避免出现这一现象,我们可以要求学生在做各自的任务时做好相应的记录,作为以后参考的凭证,防止出现差生依靠优生的现象,偷懒不承担其应该承担的任务。

基于合作学习是中职计算机教学一重要的教学方案,通过探究合作的模式来完成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在中职计算机教学的实践证明:合作学习的方式对于课堂中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有着比较积极的作用。中职学生的注意力相对于高中生来说要短得多,这种学习模式既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又能让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也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合作意识,也能较大地提高教学成果。

参考文献:

[1]贺 斌.基于小组协作的“任务驱动”式教学探微[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2008(1).

[2]宋国明.浅谈“小组合作学习”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应用[J].中等职业教育,2004(16).

[3]贺 斌,夏 燕.基于问题的小课题探索[J].教育科学论坛,2007(2).

[4]王星霞,刘桂珍.网络课程:交互、合作学习设计模式及策略[J].电化教育研究,2006(2)

篇8

[关键词]:建筑幕墙;施工质量影响要素;管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TV5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引言

由于当代我国对于城市化建设的不断推进,形式各样的高层甚至超高层均在不断的密集建设中,在此环境下,对于建筑幕墙企业来说,对于建筑幕墙质量及其技术的管理成了至关重要的环节。而且也极大程度上对当代建筑幕墙工程有着促进作用。在以往对于建筑幕墙项目的管理,一般只关注其施工现场质量的管理而对其它方面基本上属空白,这种情况下建筑幕墙项目的管理存在着很多的漏洞,很难满足现代社会进步的步伐。所以完善建筑幕墙企业对于施工质量及技术的管理就显的尤为重要。而在实施对施工技术及质量的系统、良好管理中,就必须对其施工流程及各工序间的联系进行深入的分析与研究,进而作出合理、科学的管理。另外随着当代建筑幕墙领域的快速发展,企业间的竞争也更加强势,势必会影响到其利益的减少。所以,建筑幕墙项目的管理人员需转变以往统粗放的管理理念,进而向集约式管理方式转变。若想在市场竞争中突出优势,也只有在建筑幕墙项目施工管理中强抓核心问题点、管控施工要点才行。本文对建筑幕墙工程施工质量的问题及其控制措施等方面的内容进行了浅要的分析和探讨。

二、建筑幕墙工程施工质量问题及其控制措施

1、对建筑幕墙工程的施工组织管理予以充分重视

在建筑幕墙工程施工中,应建立一套完整、有效地项目施工管理体系,并对整个工程划分合理施工节点,实行节点作业控制,以实现施工过程监控,是保证工程质量的基础。在施工安排上,切实按照施工总进度计划的要求组织进行;拉索张拉等分项工程的施工要与钢结构工程施工进行密切的协作配合。一方面钢结构工程的施工要积极为拉索张拉等工程的施工创造有利的施工条件;另一方面拉索张拉工程的施工要配合钢结构工程共同按照总进度计划的要求完成施工任务。

2、严格把控建筑幕墙工程施工材料与施工设备的质量

管理建筑幕墙项目的施工过程,第一便是对于原材料及施工设备的管控,对其进行检验、接收与入场。材料接收前,专业技术人员均需对其质量、规格及型号进行全面的检验,对于材料合格证件、质量检验合格单检验不及格的不给予接收入场,而不管材料来源于自身企业的采购还是甲方的供应。并且对入场的材料数量进行清点,并按型号规格存放。机械设备在施工过程中担当重要的角色,而对于建筑幕墙项目中用到的所有设备尤其是大型机器或者重要的大规模的建材,均需要在性能、规格,材质型号、国家要求的出厂质量合格证等方面符合国家的相关要求与规定,并且也要符合本建筑幕墙项目的设计要求。在各种机械、配件、材料入场过程中需经过严格的检验接收,在各种机械入场时,需对其三证进行检查,并且需在进行安装前严格依照施工操作规范进行严密性与强度的测验。等全部检测合格后才可以使用。而任何不合格的材料、器材均不予入场,更不可以枉自使用。

3、认真细致地做好建筑幕墙工程图纸会审工作

在建筑幕墙项目要进行施工前,必须对其工程项目的设计图进行审查,并且对其它相关专业的图纸也要仔细审看,标出设计图纸中所存在的问题与错误,进而在图纸会议审核中进行讨论解决。而在此次工程中所运用的新工艺与新技术需对其进行技术审评,看其能够满足设计要求;而对于建筑幕墙设计里的空间布局也需作一定的审查,以确保空间能够容得下施工设备。若不能满足设备安装要求,那么需对建筑幕墙空间局部进行调整。

4、合理进行建筑幕墙工程施工方案的优化设计

在管理建筑幕墙项目施工时,由于施工方案的不同对施工的质量及工程建设周期有着极大的作用,为了确保建筑幕墙项目施工的正常开展,节约成本,缩短施工时间,需对施工的设计方案进行调整与优化。而对于施工方案的优化主要有对施工平面图的布置的优化、对施工顺序的安排的优化、建筑幕墙工程施工方法的确定的优化。而对施工线路有优化能够有效的缩短工期、优化施工结构、合理安排资金流动、降低工程造价;对施工顺序的安排的优化是在编制施工进度与拟定施工方案时需思考的问题,施工工序的合理化使得资源能够合理流动并提高施工的效率;建筑幕墙工程施工方法的确定是根据施工工艺、建筑幕墙结构等所决定的。

5、提前做好建筑幕墙工程的施工测量定位放线工作

对于建筑幕墙工程的施工质量管理而言,施工测量定位放线工作是不容忽视的。主控点的确定:为测量准确、方便、直观,采用内控法。设定内主控点和外主控点,在主控点位置上设置主控点标志。边缘控制点的确定:选取幕墙边缘外形定位关键点作为边缘控制点。控制单元及精度控制点的确定:为减少安装尺寸的积累误差,有利于安装精度的控制与检测,将幕墙分成多个控制单元,每个单元以九宫格的形式划分九宫格的边缘四个光点就是每个九宫格中九片玻璃的尺寸精度控制点。从测量放线到结构安装调整,玻璃安装调整定位都应按每个单元来进行尺寸控制。

6、注重建筑幕墙工程技术管理与施工工序协调控制

在管理建筑幕墙项目施工中,因为影响施工质量的因素十分多,所以在对其技术与质量进行管理中需分别对可能引发不好作用的环境因素进行制定科学有效的管控方案。尤其针对施工现场,需创造出一种文明施工的良好环境氛围,在施工过程中将材料有序的放置,以使施工道路的通畅,进而为其施工质量与技术的管理打下良好的根基。并且对于施工工序的优化管控是对建筑幕墙项目质量及技术管理的核心内容,若要科学合理的对其对行管理,需要做到下面四个方面:第一,对于工艺的施工流程需接设计严格执行,它不但是施工现场操作的根本依据,并且也是确保工序施工质量的根本保证;第二,对施工工序的重要环节要重点把关,确定质量控制点,以此保证施工工序的强化性管理,进而确保施工质量的良好管理;第三,对建筑幕墙项目施工质量及技术的管理中需对施工环境、环节、方法、原料、机械、人员实行全过程监管,也只有将上述所有的因素进行系统有效的管控才能够确保各个工序的施工质量及技术达到要求;第四,对于管理施工质量及技术得出的结果及时检查,进而确定该施工质量及技术管理活动的效果是否满足预定的目标,并且依据所反馈的信息对其施工管理进行优化调整,保证建筑幕墙项目全程中的施工质量及技术管理均符合要求。

7、建筑幕墙工程拉索施工的质量管理控制措施

在建筑幕墙工程的施工质量管理过程中,根据工程施工特点,组织相应工种参与各施工阶段的施工,并针对各阶段的工作量和重点工序合理调配人员,以满足劳动力的合理使用,确保工程在施工周期上,在施工质量上做到万无一失。将需要安装部位的拉索提前一天作好计划,将安装拉索的型号、规格、数量和编号分别登记,然后由工地仓库根据以上统计数据清理完拉索。于安装当天运至现场,注意运输和拆包装过程中千万不要碰击拉索或将拉索表面刮伤。拉索初装过程中必须注意不要碰击拉索或刮伤拉索表面;拉索初装完成后,做一次成品保护工作,用塑料布将拉索整体包裹起来。同时对索网进行专业编号;为使玻璃夹定位准确,通常在安装玻璃夹之前给拉索施加预应力,使其绷紧后再进行施工;拉索调整准确就位后,进行玻璃夹具构件安装,并根据要求分别调整到位,此时爪件固定螺栓不能拧紧,并在夹持部位摸适量剂(固体二硫化钼等),以防止拉索在张拉过程中刮伤。总而言之,在建筑幕墙工程施工中,拉索的张拉是整个工程施工中的重要分项;为确保该分项工程施工按期优质完成,应组织精兵强将,拟定可靠施工方案,保证科学、文明、质量的施工,满足安装总体方案和进度、质量的要求。

8、建筑幕墙工程施工质量保障制度措施

①培训制度:建筑幕墙工程全体作业人员在作业前需进行质量培训教育考核,主要明确建筑幕墙工程特点、作业质量保证注意事项等。②例会制度:每周一由项目负责人组织建筑幕墙工程全部作业人员召开质量分析会,内容包括本周质量管理情况、存在问题、解决方法下周质量要求等。③交底制度:技术要求、工序流程、质量标准、安全措施等内容由质量、技术负责人在每项工作开展前进行交底,质量控制小组进行监督。④日常检查制度:对具体实施时作业的人员资格、仪器设备、外业操作、内业资料等要素进行定期及不定期检查。⑤质量验收制度:审核人员对每次现场监测成果、质量负责人对中间报告及最终成果报告质量分级验收考核。⑥资料管理制度:建筑幕墙工程资料由项目部资料管理员管理,建立专门的资料台帐,按资料验收制度及资料借阅制度严格控制。

篇9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学衔接;知识迁移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是为了不教”,这句话既说出了教学的目的,又讲明了学生掌握方法后能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思想。要真正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更应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和学习习惯的培养,必须充分挖掘信息技术课自身前后知识之间的纵向联系,以及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知识的横向联系。我所在的学校是十二年一贯制的集小学、初中、高中于一体的完全中学,信息技术教师一般情况下都要跨头任教。我主要担任高中和初中的教学工作,在十几年的实际教学工作中,就初、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衔接过程中知识点的迁移问题进行一些思考。

一、注重融会贯通,采用实例教学实现知识点的迁移

知识迁移就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是要把学过的某些知识联系到其他问题中,从而解决问题。产生知识迁移的前提是知识的共振。美国著名的认知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认为:“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引导学生努力探讨观念之间的联系,指出它们的异同,消除学生认识中表面的或实际存在的不一致之点,使学生在学习中产生横向和纵向的融会贯通。”

通过对初中信息技术教材和高中信息技术教材的横向对比,不难发现两者的第一章的内容上有相当大的重复,都是讲解有关信息和信息技术的概念。为了更加有效地让学生理解,我在初中课堂上以图片展示为主。“清晨的霞光送来了黎明的信息,树叶开始变黄,隐含着秋天来临的信息;树木的年轮,铭刻着它的年龄……”通过一幅幅图片,说明信息是无处不在的。把学生分成耳语组、接力组、喇叭组、网虫组,采用不同方式传递电话号码的信息来了解信息的基本特征。但是,同样的内容到了高中课堂,我如果再采用图片展示和做游戏的这种方法再讲一遍,学生也会觉得枯燥无味。因而,我采用“野外生存实验”“感觉剥夺案例”“美国国防部报告”等教学案例,以故事的形式讲给学生听,让学生来分析说明信息的基本特征。让高中学生在分析案例的同时接触到不同学科层面的知识,让学生感觉到信息技术学科的多样性和趣味性,实现教学内容知识点的螺旋式上升的同时,让学生理解信息技术学科给人们的生活、发展带来的全方位的影响。

二、善于归纳类比,在软件学习的过程中实现操作技能的迁移

现代社会信息技术飞速发展,软件日新月异地推陈出新,让我们目不暇接。学校教育不可能教会学生学习使用每一个软件,教科书上的软件一般都会落后于市面上的软件版本。所以,只有让学生学会学习,才能终身受益,这也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重要体现。

对于初中的学生来说,接触Word的第一堂新课并没有什么新鲜感。其实,在小学里已经接触过Word这个软件,如果再从怎样启动程序开始讲解,恐怕学生觉得自己都会了也不高兴再听。到了高中,就应该用已经学过的知识去解决新问题、发现新问题,教学生掌握某种应用程序的一般规律,形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在初中的“应用文档设计”这一章节中,我通过对比展示学生写的作文普通电子稿、与设计好的带有图文混排超链接等的作文选,这样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再来逐步探索。沿着这个思路一路下来,到了高中阶段的教学,我并不是以教为主, 而是用这些问题去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迁移,体验文本信息的结构化和形象化加工的方便之处。

字处理软件的变化非常迅速,曾经流行一时的软件和版本,过两三年或更短的时间就可能已经落伍,被功能更强的新产品所替代。但大多数数字处理软件都有相似的窗口元素、功能构成、窗口菜单和操作规则。这不仅体现在同一软件的不同版本之间,不同公司的字处理软件之间也有很多相似之处。事实上,只要图形界面时代还在继续,许多操作方法和规律都是可以触类旁通的。如果掌握了Word2000的基本使用方法,那么使用Word2003、Word2013也会相对容易些。掌握了Word,学习Office系列软件时,教师只要点拨一些画龙点睛的方法,学生便很容易找到相应操作的入口了,也都会比较容易上手。

三、联系生活实践,实现初高中信息技术学习的纵向迁移

关于迁移过程的实现,贾德在本世纪初曾提出过一个著名的观点:“两个学习活动之间存在着共同成分,这是产生迁移的必要条件,而实现迁移的关键则在于学习者能否概括出两种学习活动之间的共同原理。”对于信息技术教学中的知识点等,直接给学生讲,学生不易理解,还会感到抽象枯燥,影响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而老师如果借助学生对生活的理解,巧设比喻,不仅可以吸引学生兴趣,还可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如初中阶段的“数据统计与分析”部分的Excel教学,主要是介绍数据统计与分析的一般过程,掌握Excel的基本操作。我在教学的过程中,通过实际表格数据进行讲解,侧重于知识点的积累。而高中阶段“表格信息加工”这部分内容,我更侧重于问题的解决。数据是对客观事物的量化,由于客观世界的丰富性和多元化,数据所包含的信息也是多义的。同时,因为生活中人们所扮演的角色不同,需求有所差异,对数据的加工总是带有一定的选择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教会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老师通过类比,从而引导学生把已掌握的知识运用到新课中去,通过知识迁移,培养学生融会贯通、举一反三的学习能力,开拓学生的思路,活跃学生的思维,从而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很好地发挥出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

我们知道,很多知识有一定的共通性。这就要让学生逐渐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克服思维上的惰性,恰到好处地进行知识迁移,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做好初高中信息技术学习的衔接,灵活运用知识迁移,合理进行自主探索,促进学生成长。

参考文献:

[1]李艺.信息技术基础[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

[2]张娟.如何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J].小学教学参考,2012

篇10

关键词:

移动计算;移动事务处理模型;预写事务模型;AMTMBW模型

中图分类号: TP393

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移动计算中,由移动客户机发出的事务称为移动事务。移动事务实际上是一种分布式事务,其中部分计算工作放在客户机上完成,而其他部分则交给固定节点(服务器)完成。移动事务处理是移动数据库系统的关键技术,主要用于维护数据的一致性,支持多用户的并发访问,使用户可以可靠地查询和更新数据库。移动环境的特殊性决定了移动事务处理具有以下几个特点:移动性、长事务、易错性、异构性。总之,移动事务是不同于传统事务的一类新事务,且要访问更加复杂的数据资源,因此需要研究适应移动计算环境的新事务处理模型[1]。

在移动事务处理方面,人们已经提出了很多处理模型,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模型如集群事务模型[2],Kangaroo事务模型等,对事务的ACID性质做了一些折中或者重新定义,因此不能完全保证事务的可串行性和数据库的一致性;另外一类模型如MDSTPM事务处理模型[3]以及在乐观两段锁协议基础上提出的O2PCMT移动事务处理模型,能够保证事务的ACID性质。但是上述事务处理模型都是针对某一种具体情况的,比如O2PL、预写事务模型[4]等针对的是移动计算环境中断接情况下的事务处理机制。对于现实环境中的移动终端,每个移动用户所提交事务的网络状态,即可能处在断接状态,也可能处在连接状态,单一应用上述模型都不能取得很好的效果。所以本文提出一种综合现有模型优点的事务处理模型――基于权值的自适应移动事务处理模型(Adaptable Mobile Transaction Model Based on WeightAMTMBW)。

1AMTMBW模型

AMTMBW模型的体系结构是一种基于支持移动终端的数据库系统。AMTMBW模型在各个移动终端的事务基础上,增加了一层全局事务管理层,用来管理当移动事务出现跨区情况时,对一个移动事务的各个子事务的协调处理,其体系结构如图1所示。

GTM:全局事务管理器,负责对每个事务进行全局管理,当一个事务发生跨区分解时,该模块负责同不同Cell内的GTM互相通信,协调各个子事务的提交和结果返回。

MTC:移动事务控制器,负责对移动终端的事务进行管理,包括对移动终端消息队列管理、各个事务按权值排队、事务返回的结果队列管理,并且负责发生事务跨区情况下的事务分解,对于不同区域的子事务可以通过路由表进行转发处理。

MTP:移动事务参与控制器,具有除了MTC的路由功能外的其他功能。

LTM:本地缓存事务管理器,负责本地事务或者锁分配的全局子事务的实际执行以及故障恢复。

AMTMBW模型的设计思想是根据移动网络连接好坏和所访问的数据是否是热点数据,将移动事务分为四类,分别是连接网络下的高权值事务、连接网络下的普通权值事务、断接网络下的高权值事务、断接网络下的普通权值事务。移动事务提交的时候,判断自己事务的类型,自动选择相应类型的处理模式进行事务处理,这样提高了事务执行的成功率并且减少了移动用户的通信代价。根据各种模型的特点和上述四类事务提交情况的需要,这里设定三种子事务处理模式,分别对应上述四种事务类型:

1) 预写事务处理模式:该模型主要针对连接网络下的高权值事务处理,因为在网络连接的情况下,移动终端对热点数据的访问比较频繁,移动终端一旦修改了该数据,通过预写事务处理模式,对该数据进行预提交后,其他移动终端就可以看到该数据,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提高数据处理的实时性。当然用这种模式处理热点数据,也带来了一个问题,就是热点数据在预提交状态下,如果又被其他终端修改,如何来维护其数据修改的顺序和有效性?我们采用时间戳的概念来处理不同MSS下对同一个数据项的修改提交,具体过程如下:给每一个事务加上一个时间戳,这样MSS的GTM在预写处理模式下,如果要对该事务进行预提交,首先该TM先向服务器发送一个带有该数据项时间戳的修改请求消息,服务器查找排队的事务日志中是否有对该数据项的修改请求消息,如果有,比较两个消息的时间戳,服务器发送取消修改消息给时间戳较早的GTM,同时发送确认修改消息给时间戳较晚的GTM,这样收到取消修改消息的GTM就地取消对该数据项的预提交,而收到确认修改消息的GTM可以对数据项进行预提交。通过时间戳机制,就可以避免不同GTM对同一数据项修改预提交所带来的移动事务数据冲突,减少事务回滚。

2) 乐观两阶段提交移动事务处理模式:O2PCMT事务

处理模式主要针对网络连接下的普通权值事务处理和断接

情况下的普通权值事务处理,因为该模型采用了乐观并发控制和两阶段提交结合的方法,可以很好地支持弱事务处理,允许多次发送事务和事务跨区的操作。该模式比O2PL具有更好的性能,但是这里需要对事务提交进行读、写冲突的检测。为此定义四种锁类型,分别是:预读锁、预写锁、读锁、写锁。其锁相容矩阵如表1所示。

3) 就地夭折事务模式:该模式主要针对断连网络下高权值事务处理,对于这类事务,移动终端在网络连接后,不需要对本事务进行提交,而是在本地就地夭折。这是因为高权值事务操作的是热点数据,而热点数据的修改是极为频繁的,在移动终端断连时间内,其他移动终端对该数据将进行多次的操作,所以网络连接后,再次提交该事务已经没有意义。该处理方式可以有效的减少重新连接后移动事务的回滚率,从而降低网络通信代价。

移动终端发送给MSS的读写操作规定以BEGIN(MTID,MODE,WEIGHT,TS)开始,以COMMIT或ABORT结束。这里MTID为每个移动终端对每个事务的移动事务标识(MTID),规定MTID的格式为MTID=MCID+N,这个N是移动终端对所发送的事务操作依次从0到N进行编号,MCID为移动终端在Cell中的终端标识。MODE为上面讨论的三种子模式,这里定义0代表预写事务处理模式,1代表O2PCMT处理模式,2代表就地夭折事务处理模式。TS为该移动事务的时间戳,用来记录该事务的时间。WEIGHT代表每个移动事务开始的权值,该权值的获得应该根据数据在数据库中的访问频率来决定。数据库数据在初始的状态下,每个数据的权值都是相等的,但是随着数据库数据的使用,将有20%的热点数据被频繁访问。为了计算出数据的权值,在服务器上对每个数据项的更新进行计数,记为W,每更新一次数据项,对应的计数器数值加1。为了能更好地反映近期内它们更新的频率,周期性的对计数器数值减1。权值在事务处理分类上,有高低之分,这里可以根据数据库实际情况,设定一个阈值W,大于这个阈值的事务定义为高权值事务,低于这个阈值的为普通权值事务。阈值可以根据需要实时修改,其数值通过广播的形式发送给各个移动终端。移动终端在从服务器下载数据的同时,也下载了相应数据项的权值。

1. 产生一个移动事务T,自动赋予标识并交MU处理;

2. MU分析该事务,确定其进行的操作(如读、写),并分析其操作数据项的权值,确定相应处理模式和时间戳;

3. BEGIN(MTID,MODE,TS,WEIGHT)

4. Case MODE=0;//使用预写模式进行处理

5.对操作事务加锁,进行本地操作;

6.初始提交给GTM,并使操作数据项立刻全局可见,GTM协调所有子事务完成后,根据权值进行队列排队,进行预提交;

7. GTM发送修改请求AR(Alter Request)给服务器;

8. Server根据TS查找排队事务日志log,发出相应消息;

9. if 消息为CAR(Conform Alter Request)

10.事务预提交成功,将该事务加入Server排队日志;

11. Server处理结束后,发送确认消息;

12.事务Commit结束;

13. if 消息为AAR(Abort Alter Request)

14.事务在GTM取消预提交,Abort结束;

15. Case MODE=1;//使用O2PCMT模式处理

16.对操作事务加锁,进行本地操作;

17.初始提交给GTM,GTM协调所有子事务完成后,并根据权值进行队列排队,进行预提交;

18.进行读写和执行时冲突检测;

19. if 无冲突

20.事务预提交成功;

21.Server处理结束后,发送确认消息;

22.事务Commit结束;

23. if 有冲突

24.事务在GTM取消预提交,Abort结束;

25. Case MODE=2;//使用就地夭折处理模式

26.对操作事务加锁,进行本地操作;

27.重新网络连接后,直接对该事务取消提交,以Abort结束;

2AMTMBW模型性能分析

AMTMBW模型结合了O2PCMT模型和预写处理模型优点:使用两阶段提交算法,对热点数据项的修改使用时间戳检测冲突,对普通数据项的修改使用严格的读写冲突和执行时冲突检测,即可以充分提高热点数据的实时性,也可以保证数据项的ACID性质,保证了事务的可串行化;引入了权值和时间戳概念,保证热点数据处理的优先性;引入队列机制和消息机制,保证了预提交的顺利进行和事务发送方式的灵活性。为了对上述几种事务模型进行性能比较,本文设计了详细的模拟实验,具体模块包括:一个普通事务发生器(记为PTG);一个移动事务发生器(记为MTG);一个普通事务处理器(记为PTP);三个移动事务处理器:AMTMBW事务处理器(记为AMTP)、O2PCMT事务处理器(记为O2TP)、预写事务处理器(记为PWTP)。整个实验的系统参数主要如表2所列。

MTG通过随机数发生器生成2B000个移动事务,其中80%的移动事务访问数据库20%的热点数据。首先1B000个移动事务作为系统的预热数据,不记入实验统计数据,其中Pr和Pu所占移动事务比例为50%,并且定义Delay>250ms

的事务为长事务。移动事务撤销率的实验中,长事务在移动事务中的比例从10%到80%之间变化,其实验结果如图2所示。

从实验结果可以看出,经过预热的AMTMBW处理模型,随着长事务比重的增加,事务的撤销率近似线性减少,这说明AMTMBW具有更好的事务执行成功率,可以避免较多事务的回滚所带来的网络资源的浪费和系统资源的占用。当长事务比重达到100%的时候,系统的撤销率会近似为0,这是因为所有的移动事务都在本地执行,连接网络后就地夭折。

下面的实验验证移动事务响应时间与事务更新率之间的关系, Pu的取值为20%到80%之间,主要验证的是移动事务响应时间与Pu变化之间的关系,结果如图3所示。

图3与图2比较可以看出,在对具有热点数据项特性的数据库事务处理情况下,AMTMBW比其他两种模型具有较大的性能提高。这是因为在处理移动事务过程中,AMTMBW模型考虑了热点数据项事务的实时性,使用预写模型提高了数据的可用性,并且通过时间戳协议和消息机制,很好地控制了事务并发时的冲突,并且提前了热点数据事务的处理顺序,使得修改频繁的数据事务能得到优先处理,从而提高了整个系统的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