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全集范文
时间:2023-06-30 17:56:0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中医基础理论全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新新贸易理论 出口 全要素生产率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企业的出口总体呈上升趋势,在1984年至1992年期间,总体呈下降趋势,1993年至2005年总体表现为上升趋势,而2006年至2009年呈现微幅下降趋势(见表1)。而从中国国内市场结构看,出口企业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一带,出口地区主要集中在发达国家和亚洲新兴国,如果单从企业结构来看,国有企业的性质占比近年来有所下降,外商投资企业出口份额逐步上升,私营企业出口占比后来居上。自2007年以来,由于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出口影响较大,且仍在持续,比如贸易顺差增长过快,贸易结构不合理等情况,主要是因为中国企业对出口的定义只涉及数量的增长,而忽略了质量的提高,这种方式易导致企业在国际市场中处于劣势地位,对中国经济的推动作用也是不明显的。
企业出口与全要素生产率变动机理分析
企业在出口过程中,影响全要素生产率的因素有很多,比如劳动、资本等,但是归根结底受三个方面影响最大,依次是规模效应、技术效应和制度效应。
(一)规模效应
随着国外市场对中国企业产品需求量的增多,出口企业扩大了发展空间与经营规模,以此来推动生产边界向外部移动,由此产生规模效应。其实从某种意义上说,规模效应不是单纯意义上的经营规模的扩大,因出口扩大而带来的规模效应使企业开辟了新的需求,带动着附属产品企业的经济发展和闲置资源的有效利用。此外,各个产业之间形成产业链,生产要素实现互补,生产原料进行共享,生产总产值的提高必定带动生产水平的不断提高、生产成本的不断减少。
规模效应的另外一个体现就是贸易不断深化分工合作。世界全球化经济贸易往来的实现归功于国际分工的深化,世界各地经济主体的不断往来使各国之间联系更加频繁,从某种意义上增加了分工和规模经济带来的利益。
(二)技术效应
受要素投入边际递减规律作用以及要素配置效率有限性的影响,人均增长必须要通过技术进步以及相关专业知识的不断积累而成,内生增长理论曾指出,技术进步是长期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量,若要抑制要素报酬的递减,就需要通过注入新能量,注入新产品、科学的管理方法和新的生产过程等途径来进行推动技术进步。同时,内生增长理论也将技术进步作为较关键的内生变量,技术作为附生品,只要其他变量增长,技术也会随之一起增长。以往的经济增长总是伴随着资源浪费和高耗能产业的发展,而自从技术出现之后,各经济体之间的贸易就出现了明显的差异,一方是通过资源推动贸易增长,另一方则是通过技术进步推动贸易增长(邢延龄,2008)。
技术的进步除了推动贸易增长,同时也促进着各经济主体出口企业不断推陈出新,不断创新。以广东东莞手机壳制作企业为例,不同国家不同消费群体对手机壳的需求不同,从低廉到高端,国内外的市场需求就要求厂商雇用技能比较高的工人,同时需要收集不同国家、不同消费人群、不同时间段手机的使用型号,针对性进行生产。这种厂商自发的进行市场调查行为就是不断在挑战自己能力的过程。
(三)制度效应
各国经济主体之间频繁的贸易往来使出口企业接触到国外企业先进的经营理念和管理模式,出口企业在进行经济往来过程中,中国先进企业的进步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向国外优秀企业学习企业制度,然后让自己的企业慢慢转型。以公司制度为例,最早中国人通过魏源在《》中对外国公司制度的介绍,之后到1872年李鸿章等人学习国外公司制度创立中国第一家股份制公司,紧接着到清政府时期,以法律形式设立商部;后北洋政府颁布《公司条例》、20世纪初国外企业大规模入驻中国,再到近代民营公司制、股东会、董事会下的公司制企业在中国如雨后春笋发展起来,这些都归于中国在不同时期发现了国外的先进公司管理制度,并引入中国。今天,我们倡导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这正是在这种制度效应下中国企业不断适应世界潮流的过程(张秀英,2001)。
新新贸易理论指导下企业出口对全要素生产率影响实证分析
(一)数据选取
全要素生产率作为一定时期企业生产的社会效率,其来源主要包括组织创新、技术进步、以及专业化生产等,即本文在第二部分提及到的影响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规模效应、技术效应、制度效应等。为了研究全要素生产率中各因子对企业产品出口的影响情况,本文选取了国内10家大型出口企业在2012年的出口总额作为研究对象,其贸易出口额主要来自中国商务部网站及海关总署,以美元折算。由于上述10家国内公司贸易指标有所差异,所以本文在数据选取上选择了面板数据,从而避免了单纯使用截面数据或时间数据带来的弊端。文章运用SPSS20.0,借助这些公司2007-2012年的出口额,利用广义最小二乘法对建立的模型进行了回归分析。
(二)模型检验及结果分析
首先对全要素生产率影响因子(规模效应、技术效应、制度效应)进行相关性分析,通过观察各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检验变量之间的多重共线性。通过检验发现,各变量之间的相关性比较小(见表2)。
接下来需要分析全要素各因子对于我国企业产品出口的影响,分析结果如表3、表4所示。
通过上述模型分析可以发现,在加入制度效应/规模效应/技术效应等全要素因子之后,这些因子与贸易出口额呈现出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其中可调整的R2为0.887,这说明模型的拟合效果特别好。F值为28.378,可以在5%的显著性水平上拒绝原假设,这表明一国制度越健全、企业规模越大、企业技术越先进,企业的产品出口贸易额也就越大。通过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企业的制度效应、规模效应、技术效应与企业出口额成正相关关系,即企业制度越健全、企业规模越大、企业技术越先进,则企业的出口规模也就越大,出口额相应增加(潘辉,2005)。
在经历了金融危机的波动后,针对我国企业出口出现的种种问题,许多国内学者也对其出现的问题进行一系列研究思考,指出在这种背景下,要评价中国的出口,需要引入全要素生产率(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概念,它指的是除了要素投入以外所有因素对经济增长贡献的数值,这个概念客观的指出中国企业的出口与全要素生产率之间的关系(陈君君,2005)。
出口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影响我国全要素生产率:第一,从外部环境来看,国际市场的激励竞争对促进国内企业出口以及相对应的产业提高效率、改善公司管理制度、提高人力资源管理等。第二,由于国际贸易是技术外溢的主要途径之一,除了会影响国家的经济增长,还会使贸易伙伴国吸收因技术扩散带来的世界先进技术,以此来提高本国的技术水平。绝大多数企业出口之前都不会注重企业的技术开发和研究,但是随着国际贸易的增长,出口国外的利润提高,企业不得不提高技术研发投入费用,以此来加快对外出口的速度(张鸣,2006)。第三,中国有能力出口的企业大多都是具有较高生产效率的企业,能够应付短时间大订单的要求,这就要求企业具有较高的全要素生产率,出口的不断扩大会使生产要素等更多的集中在这些效率高的企业中,通过企业高效率的驱动,整个经济的全要素生产率都进行了改进。第四,企业出口部分与国内部门在大多数情况下会同时出口,这将加速国外技术水平的蔓延,同时,也促进了相关资源行业的国内企业进行优化配置,不断提高生产技术水平。第五,国外市场对于国内企业的产品需求量较大,以致国内出口企业大多是以规模化进行生产,这可以给企业带来规模经济,能够降低企业生产的单位成本,同时也能够合理有效的配置人力、物力、财力资源。
我国出口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建议
(一)增强技术溢出效应
技术溢出不是简单的模仿国外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水平,更多的是要靠我们在国外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技术外溢,如人力资源,可以为国内企业吸收出口而进行人力积累。我国应当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机制,加强国内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提供丰厚的优惠政策吸引出国留学人才回国创业。同时,增强技术溢出效应的另一个方面就是完善金融支持体系。目前,我国还没有建立起高效的多渠道的现代金融体系,传统的融资体制和方式不能满足高技术产业高风险、高收益的资金需求。在中国企业出口不断扩大的同时,国内相关部门机构要建立健全融资体系,为资金供给方和高技术企业建立桥梁,把融资的成本降到最低。
(二)为出口企业提供政策和服务
首先,政府可以建立专项资金,由金融部门贷款担保风险补偿、拓宽融资渠道和财政补贴等多个方面,并由金融部门来接受知识产权质押贷款业务。其次,政策性银行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支持企业在资本市场上通过发行企业债券、股权、信投产品等形式进行融资。再次,政府部门根据出口企业的企业类型出台相对应的优惠政策,鼓励企业提高自身的自主创新水平,比如可以对某些正在从事技术开发的企业实现减免营业税等等。最后,在出口企业开拓海外市场时,应积极开通绿色通道,简化出口的审批手续,建立企业出口的服务体系。
(三)提高产品自主研发水平
在拥有政府和相关部门政策优惠之下,出口企业应当把握机会,积极进行新产品、新专利产品的研发和实验。在资金投入和研究人员的科研水平来看,我国与西方大国还存在着很大差距,我国对出口企业研发水平的投资力度还不够,尤其是针对高技术产品的支持力度。加强科技出口创新基地的建设,改变传统依赖资源生产的产品,利用政府资源进行产、学、研的合作。此外,完善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法规,并扩大宣传,可以鼓励企业和民众进行知识开放和创新,也提高了生产者和使用者的积极性(马凤鸣,2011)。
参考文献:
1.邢延龄.理性认识国际贸易中的技术性贸易壁垒[J].财经理论研究,2008(2)
2.张秀英.近代中国公司制度的发展历程[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6)
3.潘辉.论FDI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D].华东师范大学,2005
4.陈君君.对外贸易与区域全要素生产率―以温州为例的研究[D].浙江大学经济学院,2008
5.张鸣.出口贸易对我国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分析[D].复旦大学,2006
篇2
关键词:五行;五材;相生;相克
相生相克是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之一,中医用它来说明五行之间以及运用五行分类的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相生是指一事物对另一事物具有促进、助长和资生的作用,其次序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相克是指一事物对另一事物的生长和功能具有抑制和制约的作用,其次序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1]。人们对五行的相生相克关系存在两种解释:一种是根据木火土金水这五种物质本身属性来解释五行的生克关系,如金属可以砍伐树木是金克木[2]。另一种是从季节的相生相间关系来说明五行的相生相克,如四季轮转、从春(木)到夏(火),故木生火[3]。这两种解释哪一种更适合中医的五行学说呢?笔者认为,从时令季节角度解释五行的相生相克更贴近中医的精髓。
1五材的起源及五材的生克关系
五材是指自然界中木火土金水等五种物质或材料。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长期生活和生产实践中逐步认识到木火土金水这五种物质的重要性,如《尚书·大传》载:“水火者,百姓之所饮食也;金木者,百姓之所兴也;土者,万物之所资生,是为人用。”并认识到这五种物质是不可缺少的,正如《左传·襄公二十七年》所说:“天生五材,民并用之,废一不可”,而且古人进一步认识到木火土金水是构成世界万事万物的物质来源,《国语·郑语》中说:“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这说明古人已开始试图把木火土金水作为构成世界的五种基本材料或元素来把握世界的整体联系。
这种建立在朴素、感性的实践认识基础上的五材说使人很容易根据木火土金水这五种物质本身属性来解释五行的生克关系。如在《白虎通》记载:“木生火者,木性温暖,火伏其中,钻灼而出,故木生火。火生土者,火热,故能焚木,木焚而成灰,灰即土也,故火生土。土生金者,金居石,依山津润而生,聚土成山,山必生石,故土生金。金生水者,少阴之气润泽,流津销金,亦为水,所以山云而从润,故金生水。水生木者,因水润而能生,故水升木也。”可见,五材相生的关系是古人在长期生活实践中观察总结出来的,是人们在开荒垦林过程中,烧荒后土壤变肥是火生土,水滋润土壤使农作物生长是水生木等。五材相克关系,如同相生关系一样,也是古人在长期生活实践中观察总结出来的。因为水可灭火是水克火,火可让金属软化是火克金等。五材说来源于人们的生活生产实践,融入了人们生活实践中的一些直观体验,生动、直观、易于理解,故人们在解释五行的相生相克关系时更喜欢从五材本身来说明。
但这种根据木火土金水这五种物质本身属性来解释五行的生克关系却存在内在的逻辑矛盾[4],如按照五材说观点,“木生火”是因为钻木取火,同理火也可烧木,就可得出“火克木”。可见,用五材来解释五行的生克关系存在许多无法自圆其说的地方,这就使中医的五行理论难以让人信服[5]。
2五行与四季相配合的生克关系
另一种解释五行的生克关系是从季节的相生、相间来论述的。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说:“天地之气,合二为一,分为阴阳,判为四时,列为五行……比相生而间相胜也。”意思是说,由于天地之气的运行,有了阴阳,才有了四季,有了四季,才有了五行。五行之间以季节相邻的次序相生,以季节相间的次序相胜,也就是相克。春、夏、秋、冬依次交替,没有春的生发,就没有夏的蕃莠、秋的收获和冬的收藏;同样,没有冬的潜藏,也没有春的生发,这是四季的相生关系。四季轮转,不可能一个季节在一年中常在,是因为有了秋的收敛,才能制约春的过度生发;有了冬的寒冷,才能抑制夏的一味暑热,这是四季的相克关系。同时,相生与相克是密切结合的,相生与相克相结合,就叫做制化,这是保持事物正常发展变化的必不可少的两个方面的条件。正如《类经图翼》所说:“造化之机,不可无生,亦不可无制。无生则发育无由,无制则亢而为害。”这样既生又克,就能维持事物之间的动态平衡,防止太过和不及。用四季的相生相克来理解五行的生克关系,更好地体现出相生与相克的密切关系。
事实上,在《内经》中将五脏、五行与季节的配属关系(肝-木-春、心-火-夏、脾-土、肺-金-秋、肾-水-冬)是一以贯之的。如在《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言养生应顺应四时生长收藏之道。《素问·水热穴论》云:“春者木始治,肝气始生……夏者火始治,心气始长……秋者金始治,肺将收杀,金将胜火……冬气水始治,肾方闭,阳气衰少,阴气坚盛……”可见,《内经》一直是把肝、心、肺、肾四脏与春夏秋冬四时、木火金水四行分别对应的。
为了更好地把五行与四季相配合,人们又在四季中加一“长夏”。唐·王冰在《素问·六节脏象论》注释中说:“所谓长夏者,六月也。”在长夏,暑热未去,气候闷热潮湿,草木枝端已开花结果,正在化育种子和果实,此时正是夏秋之交由阳转阴的转折过渡期,按取象比类的方法,长夏与土性的生化、平稳相应,故长夏属土[6]。这样,五行正好与季节相对应,随着季节的自然更替,五行也就有了以季节次序排列的相生关系;同时由于阴阳作用,季节之间又存在彼此抑制、制约的关系,呈现出一种以季节的相间次序的相克关系。见图1。
图1季节一五行生克关系示意图
3五行从季节角度理解生克关系更贴近中医精髓
3.1五行从季节角度理解生克关系符合中医“天人相应”理论中医把自然界看成一个整体,人是自然界的产物,自然界存在着人类赖以生存的条件,自然界的各种变化必然会影响人体,从而引起人体的相应反应,这种主张人与自然界息息相通的思想就是“天人相应”自然观[7]。这种天人相应思想的产生是以天地阴阳和人之阴阳彼此相应为基础的,如《素问·天元纪大论》中提出“天有阴阳,地亦有阴阳”、“天为阳,地为阴,人亦应之”。《灵枢·刺节真邪》亦提出:人“与天地相应,与四时相副,人参天地,故可为解”。《素问·宝命全形论》进一步论述:“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这些都体现了人随自然界四时阴阳的运动而变化,故中医的阴阳五行学说就是建立在“天人相应”的基石上,将人体与自然界相类比,以探求人与自然界的关系。《内经》认为随着四时气候的寒暑更易,人体的脉象、气血也相应地发生升降浮沉的调节性反应。如《素问·脉要精微论》所说:“春日浮,如鱼之游在波;夏日在肤,泛泛乎万物有余;秋日下肤,蛰虫将去;冬日在骨,蛰虫周密”,说明春夏阳盛,人体之脉随之而浮大,气血也随之趋向于表;秋冬阳气内伏,人体之脉随之而沉小,气血也随之趋向于里。由此,《内经》提出“法于阴阳,和于术数”、“和于阴阳,调于四时”的命题,强调人类应主动地适应自然界的变化而养生。可见,在解释五行生克关系时把五行与时令季节相配更能体现中医的“天人相应”的观点。而且在《内经·四气调神》中也体现出对季节更替次序为准的相生思想。它提出如果春不养生则“夏为寒变,奉长者少”,如果夏不养长则“秋为痎疟,奉收者少,冬至重病”,如果秋不养收则“冬为飧泄,奉藏者少”,如果冬不养藏则“春为痿厥,奉生者少”,在这里四季表现为一种依次更替的相生关系,五行也以这样的次序排列,相生的思想是很明显的。
3.2基于时令季节的五行观念是对中国农业文明的一种体现我国历史上是以农业为本的国家,在靠天吃饭的时代里,按四时五行时令节气进行生产被古人奉为最高准则[8]。将五行从时令季节角度理解比从五材说解释要更符合中国的历史文化,这可从《尚书》两处关于五行的文献中得到有力佐证。一处是《尚书·甘誓》中夏启讨伐有扈氏的誓辞:“有扈氏威侮五行,怠弃三正,天用剿绝其命,今予惟恭行天之罚”,如果说五行就是五材,显然说不通。因为对这五种东西,谁也无法“威侮”它们,要将其作为夏启讨伐有扈氏的理由更让人难以信服。同样在《尚书·洪范》有:“鲧矱洪水,汨陈其五行;帝乃震怒,不畀洪范九畴”,如果将其理解为五材也让人难以理解。但是如果将五行从时令季节角度理解则能够很好理解。前文“有扈氏威侮五行,怠弃三正”是说,有扈氏作为一个重要的部族首领不遵从天地自然之道,不按四时五行时令节气祭祀天地、施政治国、指导农业生产,因而严重怠慢天地自然之神。这在今天不是什么大问题,但在当时“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虔诚自然图腾文化时期,违背天人一体、天人相应的自然法则,是一个非常严重的忤逆和大不敬行为,所以“天用剿绝其命”,夏启要“潜天行道”,故“今予惟恭行天之罚”。后句“鲧矱洪水,汨陈其五行;帝乃震怒,不畀洪范九畴”是说,鲧治水不懂天地自然四时五行的生克之道,不能根据时令季节雨量特点进行合理疏导治理,因而久治无功,最终震怒天帝。
另外,五行与天文历法范畴的时令节气的密切联系也可从其它许多文献中得到佐证。《礼记·月令》:“某日立春,盛德在木”;“某日立夏,盛德在火”;“某日立秋,盛德在金”;“某日立冬,盛德在水”。《史记·历书》:“盖黄帝考定星历,建立五行,起消息,正闰余。”从这些文献中可以看出从时令季节角度理解五行学说要更符合中国农业文明历史的真实。正如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说:“计算尼罗河水涨落期的需要,产生了埃及的天文学”[9]一样,基于时令季节的五行说的产生,也是我国农业生产的需要。之所以在认识确定四季时令过程中还要进一步创立五行学说,是因为四季时令的确立只不过是对一年当中自然界客观物候变化的外象描述,没有在根本上涉及到四季形成的内在机制及其形成根源的诠释。这种仅对表象的局限认识仍然极大的限制着人们对自然物候现象发生规律的准确把握,因此他还不能主动、前瞻性的指导农业生产、预防自然灾害等。从人们切身的生存需要出发,非常有必要进一步探讨四季物候产生形成的内在机制,以及形成根源,以便不仅“知其然”,而且还知其“所以然”。五行学说正是基于社会生产力客观发展的需要所产生形成,它的根本目的就在于阐释四季物候变化的内在机制,以便前瞻性的把握天地的自然未来变化趋势。故我们认为五行学说是古人基于四季的认识而逐步形成的,从季节角度理解五行的生克关系更贴近中国的历史。
3.3“五材”与“五行”的辨析五行说来源于五材说,五材说是五行学说的最初萌芽的形态,二者有着密切的关系。但五行说不等于“五材”,五行是基于“五材”而高于“五材”的。所谓“基于五材”,是说五行的特性是根据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某些性质概括出来的,如《尚书·洪范》所说:“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所谓“高于五材”,是说五行的特性已从具体物质抽象化,并引申运用,实际上已超越了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本身,有了更广泛的内涵。五行学说在长期的历史演变过程中,出于农业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需要,五行学说在“天人相应”自然观的指导下,结合天文历法范畴的时令节气的变化来阐释四季物候变化的内在机制和根源[10]。五行之间的动态生态关系是在“五材说”之后慢慢形成的,这可从《洪范》中得到证明。因为五行的相生相克在《洪范》中并没有提到,而且其中五行的排列顺序是水、火、木、金、土,与五行说体系中的五材排列顺序不同,既非五行相生的顺序木、火、土、金、水,亦非五行相胜的顺序土、木、金、火、水,《洪范》之阐述又只言及五行各自单独的属性和功用,而对于五行各要素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没做任何说明,这说明“五材”说并不能解释五行之间动态的生克关系,五行的生克关系是在后期历史发展与四季物候变化相结合而慢慢形成的。中医的阴阳五行学说正是借用这种五行观念来解释人与自然的关系,详细阐释人体生理、疾病与自然息息相应的关系的,故从时令季节角度理解五行生克关系要更合理。
当五材发展到五行时,木火土金水这五个字已由具体的五种物质或材料升华到能代表这五大类事物属性的抽象哲学概念;已由形而下的水平上升到研究万事万物普遍规律的形而上的水平,也就是由“器”的水平上升到了“道”的水平。如果在解释五行的生克关系还停留在“五材”阶段,用木火土金水本身属性的关系来解释五行的生克关系,那就不可避免地会遇到“火能使金软化是火克金,但火能烧木也可推出火克木”这些无法自圆其说的逻辑矛盾的问题。超级秘书网:
综上所述,从时令季节角度解释五行的相生相克比从五材本身属性的关系来解释更贴近中医的精髓。
【参考文献】
[1]王新华.中医学基础[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1:40.
[2]赵棻.中医基础理论详解[M].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1981:21.
[3]郝万山.关于五行的讨论[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16(1):10.
[4]谭春雨,方力行,陶御风.浅析3种常见五行本源认识论的逻辑矛盾[J].时珍国医国药,2006,17(12):12.
[5]方芳,粟明,王棱霞,等.五行学说内在逻辑矛盾[J].辽宁中医杂志,2008,35(7):1018.
[6]方力行,谭春雨.历代五行学说中土与长夏相配及五行顺序的探讨[J].河南中医,2006,26(12):8.
[7]申秀云.论“天人相应”与“天人合一”观之异同[J].甘肃中医学院学报,2004,21(1):10.
[8]谭春雨,方力行,陶御风.五行与四时的文化相关性探考[J].辽宁中医杂志,2006,33(12):15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