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如何发展范文
时间:2023-06-30 17:56:0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商业银行如何发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农业银行支持现代服务业现状
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一环 金融业,农行淮安新区支行着力在两个方面,一是提高自身的金融服务能力,二是提高对现代服务企业全方位的金融支持。
近年来,该行不断提升自身整体实力,培育核心竞争力,积极向上寻求政策支持,坚持市场需求为导向,拓展电子服务渠道,优化业务流程,不断创新金融服务手段和金融产品,以提高自身的金融服务能力;加快开发面向服务业企业的多元化、多层次信贷产品,在实际操作中,为现代服务业企业提供融资咨询、项目评估、财务辅导、融资设计等特色服务,以期更好的为现代服务业提供良好的金融支撑和服务。针对现代服务业各子行业的特点,提供个性化的融资支持,根据不同环节、不同企业的经营特点和需求特征量定制解决方案,探索推出适应各类现代现代服务业客户特点的金融服务模式和金融产品,形成了特色产品体系。比如除积极支持现代服务业中区域龙头企业的项目建设及日常经营周转以外,还大力发展龙头企业上下游贸易融资、满足了龙头企业及其上下游企业和客户综合化的金融需求。该行还努力为现代服务企业提供融资服务外的投资银行、电子银行业务、结算与现金管理、对公存款、企业年金和资产托管以及个人金融业务等全产品服务。
该行积极为在淮台籍人员提供生活业的金融支持,解决台商、台干购买住房、投资商业用房的资金需求,先后对近20位台籍人员发放按揭贷款800多万元;同时对富士康、达方电子、膳魔师等台商企业的本、外地籍职工购房全力支持,优先受理、优先发放,并提供优惠利率,满足其安居的需求,以达到乐业的目的,2007年以来,己先后发放上千户台资企业员工的按揭贷款数亿元。罗马假日、华安新城、红豆国际商务城、天生赢家等楼盘,都是台企员工比较集聚的住宅小区,也多是该行的客户。
对台在淮的现代服务企业,该行也积极予以全力支持,如台商房地产企业――淮安首裕置业有限公司,从成立之处,该行就与其合作,对该公司所开发的楼盘“天生赢家”,该行安排专职客户经理为该楼盘服务,提供“绿色通道”,优先受理、优先上报,尤其是在信贷计划紧张的时期,优先满足信贷计划供应,提高楼盘的回款速度,对这一个楼盘,就先后发放的按揭贷款近3000万元。
二、存在问题
现代服务业具有高附加值、高成长、高知识密集的特征,在产业结构调整及消费升级过程中蕴含巨大的发展潜力。商业银行应紧抓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的历史性机遇,把握重点发展领域,针对产业特点积极创新,持续完善服务体制,提升服务能力。但是目前商业银行支持现代服务业存在诸如对现代服务业外生支持作用总体偏弱、资源型城市和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地区现代服务业的信贷支持较弱、 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发展滞后对现代服务业的外生支持效应较弱等不可忽视问题。
(一)传统金融服务模式不能适应现代服务业融资的要求。抵押和担保是商业银行对信息不透明的企业提供贷款时保护自身利益的重要工具,而许多现代服务业企业具有重知识和技术含量、轻固定资产的特点,自身资产较少,普遍缺乏可用于抵押担保的土地或房产等资产,使得传统金融服务模式不能适应现代服务业融资的要求。
(二)商业银行支持现代服务业的信用状况不佳。现代服务业大多是近年发展起来的民营性质中小企业,许多财务制度不规范、不透明,申请贷款时难以向商业银行提供证明其信用水平的信息,增加了商业银行的信用状况调查和评价的困难,因此商业银行对现代服务业企业的贷款持慎重态度。
(三)商业银行支持现代服务业的内在动力不足。大多是点多面广的中小企业的特点决定了一般贷款额度较小、频率较高,商业银行为其服务需要增加更多的机构网点资源,增加更多的运营设备,配置更多的人员,无疑增加了经营成本,导致商业银行缺乏支持现代服务业的内在动力。
(四)商业银行支持现代服务业的间接融资渠道不畅。长期以来商业银行在经营战略上偏重于传统工业、房地产业及基础建设,而对现代服务业的认知度偏低,面对现代服务业旺盛的市场需求,由于传统的观念认识,缺乏相应创新支持现代服务业的金融产品,导致现代服务企业从间接融资渠道获得资金难度较大。
三、几点思考
当前,商业银行如何促进区域服务业快速发展已成为产业经济领域值得关注的热点问题。在政府大力推动、现代服务业加速发展的背景下,商业银行应把握机遇、顺应趋势,积极从拓展策略、业务创新、系统建设、营销模式等方面进行探索,进而在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的机遇中拓展客户、赢得市场、树立品牌。这不但关系到商业银行自身可持续发展,更决定了未来在现代服务业市场上的主动权和话语权。就该行而言,下一步,该行也将进一步完善服务体制、机制,打造专业化营销团队,通过细分市场创新产品和服务模式,实行差别化业务绩效考核,努力把这一块业务做大做强,为该行健康发展注入强劲的动力。一来自农业银行江苏淮安新区支行的报道
(一)高度重视,着力支持现代服务业发展。面对未来开发区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巨大潜力,商业银行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相关业务,有利于其拓展客户、带动业务发展、改善业务结构,是商业银行自身转型发展的内在需要。
首先,商业银行拓展现代服务业金融市场能够有效拓展客户群、扩大业务量。由于现代服务业为生产型企业和居民消费提供广泛深入的服务,因此现代服务业客户和商业银行以制造业为主的战略客户、广大的零售客户联系紧密,通过发展现代服务业金融服务,加强和现代服务业客户的合作,将有力带动商业银行在其他产业领域和零售领域的业务发展,为商业银行带来新的市场机会。
其次,商业银行拓展现代服务业金融市场有利于自身转型发展。随着市场变化,商业银行以利差为主的传统盈利模式难以为继。在如此“紧环境”中,商业银行亟需找到一条更有质量、更有内涵、更具可持续性的转型发展之路,而广阔的现代服务业金融市场提供了此种机遇。客观而言,现代服务业客户的金融需求和传统银行业务有较大差异,客户业务需求类型多样。现代服务业市场不仅为商业银行传统融资服务发展提供了机会,更为投资银行、电子银行、结算与现金管理、投资理财、企业年金和资产托管等全产品服务的发展提供了机会。紧跟我国产业结构转型趋势,大力拓展高附加值、高成长性的现代服务业客户,将是商业银行优化业务结构,提升市场综合竞争力,实现转型发展的有效途径。
(二)开拓思路,创新支持现代服务业发展。
面对现代服务业企业难以符合商业银行传统的信贷标准的状况,商业银行要不断通过产品创新、服务创新和流程创新,探索推出适应各类现代服务业客户特点的金融服务模式和产品,形成能覆盖大多数优质现代服务业客户需求的特色产品体系,得到广大现代服务业企业的认可和接受,实现银企双赢的局面。
l、创新拓宽现代服务业融资渠道。商业银行应根据服务业企业不同的生产周期、市场特征和金融需求,积极开展产品、服务创新,实现金融服务的专业化、特色化和多样化。例如,在信贷业务方面,对信誉度高、资产质量良好的成长型服务业企业,可采取公开统一授信的方式,适度扩大授权授信额度,积极推行仓单质押、订单融资、应收账款质押等业务;对信誉良好、收益稳定的服务业主,可适度发放创业贷款或提供具有一定透支额度的贷记卡等金融服务;对市场波动较大的服务业企业,可以法定代表人或自然人财产抵押质押的方式提供可循环使用的信贷资金额度扶持;对中小型服务业企业和业主,适应其短、少、频的资金需求特点,可在适当增加动产、不动产抵押质押及财产权利质押等信贷业务的同时,积极探索开发中小企业或业主联户联保贷款业务。在提供服务渠道方面,商业银行应根据现代服务业网络化、信息化的趋势,大力发展网络银行等业务,推广自助设备以及非现金支付工具的使用。在服务模式方面,商业银行应充分发挥中间业务优势,为服务业企业提供投融资政策咨询、项目评估、财务辅导、融资设计等特色服务,协助其筹措和有效利用资金。 引导现代服务业企业完善会计制度,强化公司治理,通过发行短期融资券、集合票据、联合债券、应收账款支持债券等新型直接融资工具提高债务融资比例,让更多的现代服务业企业分享金融服务的阳光雨露。
2、扩大消费信贷增加现代服务业有效需求。引导商业银行适当简化房地产信贷审批手续,贯彻落实国家关于扩大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利率下浮幅度等有关政策。鼓励金融机构研发、推广科技、教育、旅游等领域的消费信贷产品,推动农村消费信贷市场发展,不断增加现代服务业有效需求,促进健康发展。
3、有效介入现代服务业的基础建设。商业银行进入现代服务业金融市场最直接的方式之一即是介入与之相关的基础建设。为推动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近年来各级政府纷纷出台支持政策,大力推进服务业基础设施建设,各类产业园区层出不穷,促成了对商业银行项目融资、结构融资产品的强烈需求。商业银行应紧跟国家、省市战略规划,立足于资源基础、市场潜力和发展条件,灵活运用项目贷款、流动资金贷款、融资租赁、债券承销等业务模式,为现代服务业产业园区和基地、仓储、景区、医疗场所及设施、文化场馆和有线电视网络建设等提供多层次、多样化的金融产品和服务需求。
4、大力推动产业链和集群营销。商业银行开发和挖掘现代服务业客户需要把握其产业链上下游关联度较强以及产业集群化特色明显的特征。一方面,现代服务业与制造业等传统产业结合紧密,互动性强,商业银行应充分利用其产业链开展营销。可依托现有的大型制造企业客户,将外包和衍生出的现代服务企业作为重点营销目标,在业务拓展上拓宽广度、挖掘深度、加大力度,充分发挥银行内部资源优势,强化公司、零售、国际、结算、资产管理、银行卡、网络银行等业务联动,通过产业链辐射实现对现代服务业客户及其上下游企业的整体营销。另一方面,现代服务业集群化发展特色凸显,商业银行可按照其产业分布集群推进营销。以功能特色鲜明、辐射带动作用强的现代服务业基地、园区等聚集区,以龙头企业为切入点,以点带面,营销培育核心客户群,进而辐射整个聚集区。
篇2
当前,商业银行在支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时应认真总结和分析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采取针对性措施对区域业务进行合理布局,分享政策红利,在保证商业银行正常运营的同时,促进区域性经济的协调发展。
一、商业银行支持区域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商业银行贷款审批权限上收严重
最近几年,一些规模较大的商业银行上收基层贷款权限严重,使资金投大量放到大项目和大企业中,导致基层银行没有贷款审批权限,同时地方政府融资程序十分繁琐,增加了融资的难度。另外,国家进行的宏观调控目的在于保护重点企业,而很多欠发达区域主要以中小型企业为主,因此宏观调控对其的影响微乎其微,这些情况给基层银行开展业务带来较大困难。
(二)商业银行利润与区域经济发展相矛盾
为了追求更大的经济效益,商业银行信贷业务的开展更加倾向于效益高、发展好、信誉高的工业企业,而对第三产业的资金投入明显减少,这种情况与某些地方的产业格局相矛盾。针对地方服务业和中小企业而言,提供给银行的抵压物有限,且不具备较强的抗风险能力,因此,商业银行极不愿意向其投放资金。这些情况的存在严重阻碍了地方服务业与中小企业的发展。
二、商业银行支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措施
(一)抓紧区域经济发展产业脉络
落实区域经济发展规划目标,需要从扶持相关产业和优惠政策中体现出来,例如对消除政策壁垒等。从宏观角度分析,国家不断出台区域发展规划,无非是产业结构调整的尝试,但是考虑到不同区域政策敏感度和经济结构的差别使发展不平衡现象在所难免。因此为了减少这种不平衡性,商业银行应正确判断并准确把握区域发展的产业脉络,为此需要明确在发展规划中发挥重要作用的相关产业。
首先,商业银行应深入研究相关产业的授信政策,并将其进行细分。同时也可借鉴在成熟行业、市场的成功经验,做好经验移植,进而打破区域限制。并尝试整体式迁移成熟行业的研究、分析经验,例如防范措施、风险识别等;其次,详细了解不同地方已出台的发展规划,把握地方未来发展方向,例如不少地区将新能源的开发,以及传统行业中新兴领域当做发展的重点;最后,商业银行应转变以资源换市场的发展观念,因为当前很多地方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淡化了之前“高耗能、高污染”行业,注重生态、绿色行业发展。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一方面由于受到当地有限资源的限制,导致开发难度逐渐增加,另一方面随着资源的耗尽,“高耗能、高污染”行业中的企业再生难度困难较大。因此,对于商业银行而言这些项目并不利于长期的储存。总之,商业银行应对地方发展规划进行详细的研究,在对地方不同行业充分调研的基础上,肩负起调配市场资源的重担,为地方相关产业和行业提供支持。
(二)注重区域经济发展协同效应的利用
商业银行其优势体现在拥有位于不同区域、不同行业丰富的客户资源,如能巧妙的利用庞大的客户资源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往往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以纺织业为例,位于该行业链上游的主要是羊毛供应商和制造纺织产品机械设备生产商,另外羊毛生产与自然环境关系联系较为紧密,因此,纺织业具有产业集群特点。此时商业银行如能借助业务遍及全国以及网络机构优势,将防治产品市场整体性的向纺织企业较为集中的区域转移,不但能够促成商机,而且能降低授信风险,有助于客户资源范围的扩大。
这种发展模式以传统的产业链为基础,促进政策的使用性和有效性延展,即随着产业扶持政策逐渐在产业链上发挥作用,进而为相关经济主体的发展添加动力。在政策向密集、集约式方向倾斜的趋势推动下,社会资本布局的科学性将大大提高,尤其各大商业银行广泛推广的供应链金融,将在这种趋势下发挥不可估量的作用。以此同时商业银行还应对政策过剩提高警惕,因为在政策扶持条件下,很多项目将争先恐后的上马,会加快新兴行业衰退步伐,例如之前晶体硅行业发展形势迅速转变就是很好的说明。因此,商业银行在促进发展的同时,不能忽略对发展质量的把控。
三、准确把握完善业务资源布局时机
商业银行应综合分析自身实际情况,重新安排和梳理业务分布和结构,选择性的退出未被列为重点的发展行业。站在全局角度分析商业银行布局,同时可以借鉴当前区域发展思路适当调整业务,使业务发展与政策相协调,以避免因政策的配置错误影响业务的正常开展。为此,商业银行可以建立以中西部能源基地为核心的业务带,依靠不同地域的政策资源优势,实现各个支行的业务融合。同时建立以行业为序列的分析和管理团队,及时评估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而选择最佳时机退出。
四、准确定位客户
商业银行发展不能仅给实力雄厚的企业提供支持,应考虑给中小型企业发展提供必要的帮助,因为中小型企业贷款时的议价能力相对较低,利率变动较为明显,商业银行如采取措施将风险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在资本占有量相同的条件下甚至高于大型企业贷款获得的利润。另外,商业银行适当向中小型企业提供支持,能够在分散贷款投向的同时降低信贷风险。
另外,商业银行还应注重中间业务的发展速度和质量,尤其应在电子银行、投资银行、理财业务等方面突出自己的战略优势,依靠实力雄厚的影响团队,设计并制定综合性产品组合与金融服务方案,为业务的发展提供支持。
五、总结
商业银行在推动区域经济增长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为了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商业银行应认真分析在支持区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适当增加对中小型企业中的信贷投入,进而实现降低风险实现双赢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刘碧钦.浅议商业银行对地方经济发展的作用[J].现代经济信息.2010(18).
篇3
一、我国商业银行发展民生面临的思想误区
1 传统观念认为,商业银行效益目标要求银行的经营管理者尽可能地追求利润最大化(及股东价值最大化),而民生领域注重分配和公平,从表面上来看没有经济效益,对银行在满足股东要求、抵御风险、增强实力、激励员工等方面并没有显示出直接的作用。
2 认为商业银行独立的市场经营主体地位与其在民生领域应承担的社会责任是对立的。将民生领域仅视为政府的责任,认为发展民生应依靠国家财政的扶持,商业银行在民生领域作为不大,不应过多的参与民生和广泛的社会责任活动,只应承担与其性质、地位相对应的责任与义务。
3 认为民生领域不同于一个具体的工程和项目,商业银行在同时面对公众、地方政府、股东、客户、员工等多个利益诉求主体时,金融服务将无从人手。
二、我国商业银行关注民生的必要性
1 外部政策原因。我国商业银行在经济、金融发展和改革过程中。除了发挥商业银行的基本功能外,事实上还一直在发挥着通过贯彻执行国家政策和政府意图,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支持,维护经济社会稳定的特殊功能。面对中央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商业银行不能游离于这一大的政策环境之外,而要积极支持和参与政府启动内需的努力,这既是商业银行难得的发展机遇,也是商业银行必须践行的社会责任。因此,我国商业银行关注民生领域是实现与政府意图对接,寻找业务发展机会的必然选择。
2 内部发展原因。银行本身既是经济组织,也是社会组织。关注民生、承担社会责任与银行的发展是共生共荣,相辅相成的关系。做好民生领域的金融服务,是商业银行实现战略转型,优化客户结构的需要。
近几年,国内商业银行纷纷加快了战略转型步伐,并在中间业务、零售业务、内部架构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然而,由于产品的高度同质化,真正要建立持久的差异化竞争力,要靠社会效益转化成一种持久的差异化竞争力:从过去硬件竞争上升到软件竞争,从技术和产品方面竞争上升到社会责任理念以及商业伦理和道德水准的竞争,这才是国内商业银行真正的转型之道。美国管理之父德鲁克指出,把社会问题转化为企业发展的机会可能不在于新技术,新产品,新服务,而在于社会问题的解决,即社会创新。这种社会创新可以直接和间接使企业得到利益。营利性作为商业银行的本质特征,是应当得到高度肯定和鼓励的,但任何单向度地对一方利益的过分顾及不利于银行与利益相关人之间的利益均衡。商业银行需要通过进军民生领域调整客户结构,促进业务发展战略转型,实现利益相关者的均衡发展。
三、服务民生的重点领域选择
1 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发展中国家民生领域的一个基本国情就是基础设施、基础产业、基础产品相对薄弱,需要长期性、综合性、可持续的融资支持。随着扩大内需政策的进一步落实,我国迎来了新一轮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的,客观上为我国银行业积极介入大型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扩大业务规模,特别是信贷资产规模方面提供了巨大拓展空间。
2 保障性住房领域。住有所居是民生领域的基本要求。因此,国家促进房地产市场发展的政策重点之一是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增加经济适用房供给。2009~2011年,全国平均每年将新增130万套经济适用住房,建设资金规模高达6000亿元,未来i年将是保障性住房市场的黄金发展时期。
3 教育、医疗、环保、社保领域。教育、医疗、环保、社保是更高层次的民生项目,是提升人民生活质量的重要保证,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保、医疗、学校、环保等众多客户群体,多属于服务行业客户,是民生领域建设的直接参与者,这四个民生领域的金融服务覆盖到银行对公条线和对私条线的各项业务,是我国银行业实现支持民生事业,拓宽增收渠道,实现调整客户结构和业务转型最重要的内容。做好这四个领域的工作重点是:一要注重将建行相关业务和产品整合成一个产品系列,并逐步形成品牌。二要细分客户需求,解决客户最关心的突出问题,提供全方位、高品质、个性化的金融服务方案。三要体现人性化的服务理念。
4 财政资金领域。财政资金是民生领域发展的源头,在社会资源配置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近些年,快速增长的财政收入,为解决民生问题创造了有力条件。然而,解决民生问题需要支付的巨额成本单靠财政是不够的,必然会通过拓展和运用金融平台,加快融资规模和资金运营效率,形成财政与金融两个车轮,共同推动民生领域建设驶向快车道。
篇4
近期,中国银监会副主席唐双宁表示:“到2006年底,全国城市商业银行必须达到银监会三项政策要求,对于实在难以救助的高风险城商行,要做好退市的准备。”
这三项政策要求:到2006年底,绝大多数城商行资本充足率应达到8%的监管要求;80%以上的城商行要力争建立起合理制衡的“三会制度”和有效运行的决策、执行、监督与约束机制;所有城市商业银行都要全面真实地向社会公众披露信息,主动接受社会监督。
从监管部门的强硬立场来看,对于总体实力普遍薄弱的城市商业银行来说,三项政策就如同三道门槛,2006年底好比商业银行的生死大限,如果缺乏有效的措施和办法,将面临被市场淘汰的残酷局面。为此商业银行的董事长和行长们不得不积极、认真地思考,如何在短短的18个月里实施有效的“救市”。
“救市”的困惑与彷徨
中国城市商业银行是在特殊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基本上都由原来各地市的城市信用社改制而成,存在许多先天不足:资本金规模大都较小,资产质量不高,技术水平、服务手段较落后,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整体不高,企业品牌影响不大,经营范围受区域性限制等。历史负担和现实环境的双重压力严重地阻碍着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
城市商业银行的区域性决定着其业务经营受到狭小的地域限制,特别是在为跨区域的企业集团提供金融服务时受到很大制约,从而最终影响了业务拓展。当然,中国金融机构对城商行的经营范围限制,在一定条件的前提下已有所松动。
据业内有关人士指出,目前大多数城市商业银行都是照搬早期国有商业银行的管理模式和业务体系,帐务信息分离、客户信息分散,控制资产质量和风险管理的能力相对薄弱。
作为中国银行业“第三梯队”的城市商业银行,越来越感受到国有银行、外资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等多方的压力,同时也面临中国银监会对城市商业银行的“市场退出”机制的压力,所以,城市商业银行变革是肯定的。但是,如何变革?变革成什么模式?成为城市商业银行所困惑与彷徨的问题。
企业战略定位
纵观中国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城市商业银行的市场定位并不十分明确。尽管目前对城市商业银行的市场定位主要体现在“立足地方经济、立足中小企业、立足城市居民”,但是,但是这种定位策略并不明显,在任何一个定位市场上都缺乏明显的竞争优势。从行业发展趋势看,各商业银行都在倡导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强化利用信息技术增强自身市场竞争力的思想。可以说,“立足地方经济、立足中小企业、立足城市居民”是对城市商业银行粗放的市场定位,无法明确细分市场,无法清楚适合本地区和本银行的市场策略,也就无法采取有效手段提高自身的市场竞争力。
全成本管理
城市商业银行要立足市场,实现成本管理是必然的。但是,目前城市商业银行的成本管理非常粗放,通常只核算到部门。核算的方法主要是将企业的全部成本、费用公摊至利润中心。
随着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利用成本控制和成本优势占领市场已成为包括城市商业银行在内的金融企业共同努力的方向,也就是说,全成本管理已成为金融企业十分关注的问题。
全成本管理是指成本管理不是简单而静态的成本核算,而是从不同角度,对各种成本进行全方位考察,实行全过程控制。
根据目前城市商业银行的业务模式和管理方法,实现成本的全过程控制几乎是不可能,那么,如何实现成本管理,其成本管理的精细度和准确度是多少,恐怕是城市商业银行的董事长和行长们目前十分关心的问题。
差异化服务
差异化服务不仅是目前国内商业银行积极发展的领域,也是国外商业银行一直探索的的方面。对于城市商业银行而言,如何借助当地资源,为中小企业和市民开发一些我有人无的个性化、贴身关怀的产品服务,真正体现地方银行、中小企业银行和市民银行的特色,是城市商业银行的决策层苦苦思索的问题。
产品创新能力
产品创新一直是各商业银行积极发展和研究的领域,但是由于诸多条件的限制,城市商业银行对于产品创新往往力不从心。例如银行卡业务:城市商业银行由于网点有限,开发银行卡业务的单位成本大,其成本效益比可想而知。为此,如何在有限的范围内,开发出具有竞争力的产品是城市商业银行关注的问题,而如何提供快速反应市场变化的产品创新能力,如何开发出适应当地市民、受市民喜爱的金融新产品,却是城商行更为关注的问题。
风险控制管理
风险控制是城市商业银行未来发展过程中的重中之重。由于城市商业银行先天不足,在资产质量上存在缺陷,一方面要消化先天带来的不良资产,另一方面又要防范新的不良资产的产生。虽然人民银行出台了有关风险控制管理的规定,但是,落实到具体实施和执行时,仍然存在一些操作和控制的问题。如何在内部经营管理和业务运作中实现有效的风险控制机制和手段,使风险控制管理体系化,让每笔业务流程和流程的关键环节都具有可控性,是每个城市商业银行近期必须解决的问题。
综上所述,这些困惑与迷茫,如同某城市商业银行的行长所说:目前国内许多银行都在实施数据大集中,城市商业银行这种区域型银行不存在此类问题。我们更关注数据大集中以后能够解决什么,能够给银行带来什么。如果没有想清楚,数据大集中的作用将会大打折扣。数据大集中仅仅是技术实现问题,真正的目的是要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包括全成本管理、产品与服务创新、风险内控管理、客户关系管理等等。怎样将它们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是需要经过科学论证和规划的,遗憾的是目前国内还没有完全成功的案例可以参照、学习”。
城市商业银行再造出路
当然,从近期各城市商业银行积极引资行动可见,城市商业银行在当地政府主导下正在实施和酝酿重组改造、增资扩股和资产置换,并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从而化解历史风险,强化内控能力,同时也在按照市场规则和自愿原则进行联合并购,实现优势互补和资源整合。
尽管城市商业银行通过重组改造、联合和积极引资是缓解自身压力的有效手段,但是,这仅仅是“被动”提升自身实力的一个方面。从战略层面看,应该涉及到IT技术、人才资源、金融创新、资产质量、市场信誉等诸多因素,而IT技术的应用却是“主动”提升城市商业银行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关键手段,也是近期城市商业银行渡过生死大限的有效手段。
利用IT技术打造业务新模式,实现专业化的精品银行;利用IT技术提升经营管理水平,实现良性的公司治理机制;利用IT技术加强内部控制能力,实现高标准的资产质量;利用IT技术有效调配内部资源,实现优质的资源组合。
然而,城市商业银行在建立初期,其信息化的发展具有一定共同性。城市商业银行在资产结构上与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有很多雷同,现在绝大多数都是对公业务。而银行的业务品种、服务品种和利润来源却决定着信息化的投入程度和方向。目前城市商业银行由于区域化比较明显,所以比较容易开发出适合当地客户的服务以及金融产品。普遍而言,过去城市商业银行对IT技术的要求并不高,而且它们与大银行不同的是,在问题的解决上要求立竿见影,出现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有什么需求就开发什么。就好比头疼治头,脚痛治脚。
大多城商行是从最初的储蓄、对公业务会计核算、央行国债交易系统,到工资管理、央行信贷登记咨询系统,以及后期的股权管理、电话银行、储蓄后督、印鉴比验、咨信评估等系统。也就是说,城市商业银行是根据自身业务的发展需求,逐步经历了从业务操作电子化,到业务系统支持、管理系统支持和新产品开发的发展历程。
篇5
关键词:商业银行 经营 绩效评价 发展思考
1、引言
伴随着近年来,外资银行在介入,中国市场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内部生存压力也在不断增大。伴随着我国市场体制的不断完善,对于当下的市场竞争也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社会潮流之下,国外银行对于中国金融市场的冲击还是较大的。因此,在这个社会背景之下,我国的商业银行如何发展就成为当下所面临的一个巨大的发展挑战。本文从当下的社会环境入手分析,结合当下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来进一步提出当下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法相,同时结合笔者的专业知识以及在金融工作方面的一些经验,从一个客观公正的角度来剖析当下我国商业银行需要更好发展所面临的挑战,以及应对激烈的社会竞争,如何以更好的状态来面对等问题。旨在更好的促进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在科学经营的前提下,保证我国国家经济的安全和平稳发展。
2、当下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绩效的现状
当下在我国的商业银行发展过程当中,对于银行经营的绩效管理还存在诸多为,例如最明显的就是在管理过程当中利用指标进行评价,而这些指标通常也是较为单一的。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初期大多是借鉴国有银行的发展模式好管理方式,这样长期发展下去,势必会导致在商业银行发展过程当中,逐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相背离,甚至是出现格格不入的现象。国有银行机构冗杂,绩效低下这些问题近年来在商业银行的发展过程当中也不断凸显,因此这些问题在商业银行当下的发展过程但中必须要得到重视。这样,才能保证商业银行在发展过程当中,提升银行的经营管理能力,促使绩效评价制度不断的完善。
3、提高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绩效的建议
3.1、通过管理模式的优化来促进商业银行的盈利
纵观当下我国的国有银行,在绩效评价当中,缺乏一个合理有效的管理制度,从而导致其自身在经营过程当中,机构冗杂,效率低下。而我的商业银行同它的区别较大,因此必须谨慎面对管理问题。当下在我国的国有银行当中,管理模式存在问题,最直接的关系是当下国有银行目前实行的是法人授权分级管理机制,由于管理层次过多,不仅直接导致了管理在上传下达过程中效率降低。在冗杂的管理体系当中,不可避免的产生了基层管理者的道德风险问题,致使国有银行的经营目的的实现受到阻碍。而这些问题的存在便会直接导致国有银行在发展过程当中绩效低下,这些是当下我国商业银行在发展过程当中,必须重点注意的问题。同时,国有银行冗员众多,负担过重,也限制了盈利能力的提高。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了国有银行的发展,因此国有银行发展带给商业银行发展的管理启示便是要积极促进国有银行的机构改革,裁撤冗员,进行管理模式的重建,推行扁平化的管理,提高管理效率,才可以达到提高国有银行盈利能力的目的。
3.2、推进商业银行的股份制改革
在当下我国商业银行发展过程当中,为了更好应对社会发展的需要,不断进行一定的银行改革,在这条道路发展当中,我们也看到改革带来的优势。因此,需要继续巩固股份制商业银行的经营优势,形成银行间竞相赶超的局面防止股份制商业银行发展到一定规模之后,其行为表现也逐渐出现了国有化的趋势。当时,在进行改革过程当中,商业银行还需要注重对于内在实力的提升,通过督促股份制商业银行完善内控制度,提高风险防范能力,加强对流动性风险、利率风险、汇率风险、信用风险、操作风险的控制继续完善银行法人治理结构等来更好的提高商业银行抗风险能力,同时可以更好的使权力机构、执行机构、经营机构和监管机构相互分离、互相制衡。这样在构建一个稳定的商业银行绩效发展的基础上,更好的构建科学有效的决策机制、制约机制和激励机制推进以股票期权为主要内容的现代企业激励约束机制。
3.3、利用中间业务来更好提升商业银行的竞争力
在我国银行的发展过程当中,传统的存贷款业务仍是我国银行的主要收入来源。但是,从国外的发展来看,除了注重存贷款业务之外,手续费收入在总收入中已占相当大的比重。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地区经济发展是当下我国经济发展当中的一个较为突出的特色,因此如何更好的服务地区经济,同时在地区经济发展的基础之上,增加银行的非利息收入将成为银行新的利润增长点。因为,借助手续服务费不仅可以促使加快区域经济之间的联系,而且对于形成全国范围内的金融联系网也具有重要意义。银行盈利点单一的弱点不仅影响了盈利能力的提高,而且也增加了经营风险,因此,在当下的经济发展过程当中,应鼓励商业银行开发新的中间业务品种,提高自身的竞争能力。这样,不仅可以为消费者用户提供多样化的金融服务方案,而且,也可以拓展商业银行的收入渠道,同时帮助商业银行通过利用中间业务来更好的增加收入,保证银行经营绩效。
参考文献:
[1]连太平.中国商业银行薪酬激励机制及效率增进[J].广东金融学院学报,2008(03).
[2]程雪梅,段云,文守逊,黄,王仁杰.商业银行高级管理人员绩效的评价[J].统计与决策,2008(19).
[3]晋静静,王翠娟,王倩.对中国商业银行薪酬激励机制的探究――基于人才流失的视角[J].商场现代化,2008(12).
[4]姚爱丽,朱桂丽.商业银行高管薪酬激励的实证研究――以上市商业银行为例[J].北方经贸,2010(04).
篇6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商业银行;冲击;策略
[DOI]1013939/jcnkizgsc201607068
互联网金融(Internet Finance)是传统金融行业与互联网相结合的新兴领域,即互联网技术与金融功能的相互融合。互联网金融是指以依托于支付、云计算、社交网络以及搜索引擎等互联网工具,实现资金融通、支付和信息中介等业务的一种新兴金融模式。
1文献综述
由于互联网金融在我国刚刚兴起,国内对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的影响研究较少,随着互联网金融的迅猛发展,无论是其对商业银行的影响,还是对其的监管都引起了广泛的重视。目前,研究主要集中在互联网金融的新特点、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及如何实现商业银行与互联网金融的融合等方面。
冯娟娟[1]认为:互联网企业进入金融领域,不仅影响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模式,也将冲击商业银行业务经营。邱峰[2]认为:由于互联网金融存在许多缺陷,因此,互联网金融暂时无法取代商业银行的地位。Klafft(2008)与Linetal(2009)研究指出:由于互联网贷款人的专业化程度较低,必然导致互联网信贷有较高的风险。Tess Ocean(2013)认为:网上贷款的审批速度不仅比商业银行要快得多,而且可以享受比较低的贷款利率。
2互联网金融的特点
21典型的普惠金融
普惠金融是一种更广泛、更有效、更便捷的为社会提供服务的金融体系,就是更好地支持实体经济特别是小微企业的发展。无论是余额宝还是P2P小额信贷等互联网金融产品都是大众能够接受的金融服务,都具有明显的普惠金融的特点。具体体现在交易的便利性,例如,淘宝的余额宝。由于支付宝作为第三方支付平台的存在,作为交易的中介会带来大量资金的沉淀,这些沉淀的资金大量地购买了余额宝,余额宝对接的天弘基金公司的天弘增利宝,使得淘宝用户不仅能够在购买商品的时候方便地从余额宝把资金划转到支付宝账户,而且获得了较高的利息收入。
22运用先进信息技术创建的全新金融平台
互联网和金融业相结合形成的全新金融平台模式,为平台体系内的企业与客户提供了不受时空限制的全方位的在线融资、现金流管理等业务,实现了全流程网络化金融服务。例如:2013年5月,华夏银行在商业银行内首先创新性推出了以“电商快线”业务为代表的“平台金融”服务模式,中国建设银行推出了“善商商务”的相关服务业务,都为小微企业提供了经济高效、全面优质的金融服务。同时,互联网金融可以通过云计算对大量信息进行采集、整理、辨识,为精准营销和个性化服务提供了高效的数据支撑,实现了高效低成本的信息处理能力。例如,阿里小贷通过对淘宝商家的数据流进行分析,对该商家进行评价,从而精准地确定对每个商户的贷款额度。阿里小贷每笔贷款发放的成本只需要2元多,远低于银行的20多元,还可以做到随借随还,所以商户的资金实际使用成本较低。
23相关法律尚不完善,监管体系尚不健全,运营不规范、风险大
由于互联网金融是新兴事物,因而,银监会还没有制定针对性的法律法规,使得违规经营时有发生,造成了目前互联网金融风险较大。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消费者通过互联网参与金融交易时,只会过度关注金融收益而忽视风险;其二,互联网安全问题突出,安全风险大,稍有不慎用户的资金和个人信息安全很容易受到威胁;其三,互联网金融的监管体系尚未建立,用户信用风险大,极易诱发故意骗贷等风险问题。
3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的冲击
2011年以来,随着移动支付的迅猛发展和网络借贷的兴起,互联网金融具有资金匹配成本低、支付快捷、资金配置效率高等优点,体现在渠道和服务的便利化,服务时间短等方面,因此,对商业银行的核心业务产生了较大的冲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对商业银行贷款业务的冲击
由于互联网公司在数据的处理及获取上相对商业银行具有比较优势,所以他们每笔贷款的成本很低。网络借贷的特征是资金需求量小,多数为5万~25万元的用户。例如,阿里金融18万户淘宝卖家,2小时内就分享了阿里小贷的3亿元淘宝信用贷款。截至2012年年末,阿里小贷累计为20万余家小微企业提供融资服务,户均61万元,年化利率18%,不良贷款率仅为09%。而多数商业银行的目标客户是较大的企业,因此,互联网金融目前只对以中小企业为主要客户的小规模商业银行的贷款业务有一定的冲击。
32对商业银行存款业务的冲击
商业银行会由于客户投资余额宝和央行紧缩的货币政策而缺乏流动性,这必将引起同业拆借利率的走高。余额宝就利用比商业银行活期存款利率高得多的利率吸引资金,然后以较高的利率把资金再借给商业银行使用,通过存款搬家,来实现余额宝的收益。结果是商业银行不得不以更高的成本使用着原来低成本的资金,这就导致了对商业银行的巨大冲击。
33商业银行面临金融中介角色弱化的风险
商业银行的主要职能是资金融通,但由于社交网络平台为资金的供求双方提供充分的参考信息,很好地解决了信息不对称问题,同时降低了信息获取成本和交易成本,从而分流了商业银行融资中介服务需求。同时,互联网技术还打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改变了支付渠道,使得网络购物兴起,也严重冲击了商业银行支付中介的垄断地位。例如,我国互联网支付业务交易额2010―2012年两年间由10858亿元上升至38412亿元,第三方支付占据了近八成的额度,2012年支付宝日交易金额高达45亿元,每周沉淀资金高达300亿元。
34商业银行的传统经营服务模式面临深层次变革
当今社会已是客户主动寻找适合自己终端的时代,而商业银行“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模式,已经无法同互联网金融所强调的具有尊重客户体验、强调交互式营销、主张平台开放等新特点的服务终端相抗衡。由于商业银行传统的业务模式无法应对小微企业贷款业务的风险分散化、多样化的挑战,这恰使应用大规模数据云计算的网络小微贷款的互联网金融模式表现出了极强的竞争力。
35商业银行的收入来源将受到冲击
现在的网络借贷因其能为没有得到正规金融机构覆盖的个人或企业筹措资金而迅速发展,这在个人借贷和小微企业领域与商业银行形成强有力的竞争,严重影响了商业银行的利差收入。并且伴随着以支付宝、财付通为首的互联网第三方支付企业的服务内容从互联网及移动电话支付,到银行卡收单、预付卡发行与受理、货币汇兑等众多业务支付环节的不断增加,这也大大减少了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
4针对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冲击的应对策略
比尔・盖茨指出:传统银行如果不改变,你们就是21世纪快要灭亡的恐龙。为此,商业银行应该如何应对呢?
41虚心地向互联网金融学习,实现与互联网金融的融合
马云认为,未来的金融有两大机会,一个是金融互联网,金融行业走向互联网,另一个是互联网金融。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很多在发展互联网金融方面,只是坚持金融互联网的管理,只是把传统的金融业务用互联网技术去经营而已,如多家商业银行通过互联网销售理财产品,工商银行开通的网银汇兑、网贷通等。而真正要应对互联网金融的冲击,商业银行应该坚持开放、共享、普惠的互联网理念,实现与互联网金融的相互融合。
42运用互联网及大数据技术,发展互联网金融
互联网金融面对商业银行的影响,不仅倒逼商业银行加快发展互联网金融的步伐,而且有利于我国的汇率与利率市场化的深化改革。这是因为互联网金融模式客观地反映了市场供求双方的价格偏好,互联网金融作为交易平台,资金借方报价,贷方依据对流动性、风险等因素偏好选择贷款对象,双方议价成交等交易完全市场化。在互联网金融模式下,金融机构可以通过互联网金融市场利率走势,判断特定客户群的利率水平。通过大数据分析,形成完全由市场决定的利率指数,用来完善贷款定价基础。
商业银行应该学习掌握互联网金融的思维模式,实现与传统金融业务模式的优势互补。例如,小微企业因融资难的问题一直影响着企业的发展,借助商业银行完善的内控机制,信贷资源充足等优势,如果实现互联网金融与商业银行的相互融合,就能有效地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我们深信不久的将来,互联网金融和商业银行必将相互融合,各取所长,只有这样,金融行业才会有更好的未来。
参考文献:
[1]冯娟娟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商业银行竞争策略研究[J].现代金融,2013(4):16-18
[2]费晨曦,窦郁宏互联网金融的典范[J].银行家,2013(8):96-99
[3]张波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商业革命[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3
[4]迈克尔塞勒移动浪潮:移动智能如何改变世界[M].邹韬,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3
[5]滕悦互联网金融与商业银行的个人客户营销模式探究[J].中国市场,2015(44)
篇7
[关键词]商业银行 金融理财产品 风险管理 对策
随着我国国民收入的逐渐增加,我国居民储蓄存款的总额也在不断地上升着,然而受到2008年金融危机的影响,社会对金融产品的可靠性普遍认同不高,这导致我国大量的居民储蓄资金回撤到银行。为此,银行如何结合自身的优势特点,为居民储户提供更多的理财产品,为居民和自身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被社会各个方面所关注。
一、我国商业银行金融理财产品的发展历程
我国银行金融理财产品的出现是建立在国民收入稳步提升的基础上,居民的储蓄逐渐增加,而物价的上升也十分迅速,如何在快速发展的市场经济当中使自身来之不易的储蓄稳定保值甚至增值,使得居民对于金融理财产品的需求日益增加。
商业银行在从客户利益和实现自身经济效益的基础上,对经过储户授权的储蓄资金进行运作,是金融理财产品形成收益的主要方式。
在商业银行金融理财产品当中,银行对于客户储蓄资金的支配完全取决于客户的授权程度,而投资的收益根据具体的产品类型分别由客户和银行按照合约约定进行承担。
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的发展是我国内需和外部环境的共同产物。银行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需要拓展自身的业务类型,而居民对于自身的财产增值需求强烈。在这种综合环境下,银行理财产品的规模正在不断地扩大并且日益复杂。如何回避理财产品的投资风险,是我国商业银行进一步拓展业务的关键所在。
二、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类型及风险
商业银行理财产品是围绕金融市场而推出的。随着我国商业银行在国际金融市场中的逐步深入和我国政策上的逐步开放。商业银行的理财产品的种类也在逐渐增多。
1.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的种类
商业银行的理财产品的种类颇多,根据不同类型的理财产品,银行客户面对的投资风险和收益都是各不相同的。其中,在目前商业银行理财产品中国较为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1)新股申购类。新股申购类理财产品真正的高速发展是在2007年开始的。新股申购类产品在出现的初期凭借自身低风险、高收益的特点被众多商业银行所追捧,然而随着我国政策和金融市场的调控,新股申购类产品的收益正在逐步减少。
(2)银信合作产品。银信合作产品是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当中出现较早的一类产品,在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出现的初期,银行对于金融类产品的经营渠道和效益并不理想。为此,银行选择具有良好诚信和合作关系的信托机构进行委托。通过信托公司对客户资金进行运作获得收益。这种产品的规模较大,同时由于信托机构良好的运作能力被人们所普遍认可。但是从2008年美国信贷危机开始,此类产品在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当中的比例大幅度缩水。
(3)结构性理财产品。结构性理财产品属于一种中长期的投资,投资的类型介于股票和债券之间的概念。由于其在自由度上的宽松,所以结构性理财产品的种类相对于其他产品较为丰富和复杂。
2.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的风险
(1)市场风险。要说明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的风险,就需要对金融市场具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实际上是银行通过集中支配客户的资金在金融市场当中的一张运作。既然运作的过程在市场当中,那么就存在风险的问题。商业银行的资金来自于储户,所以银行利率和货币浮动都会对理财产品产生风险。当银行利率较低时,银行缺乏足够的运作资金,而当银行利率较高时,又会使理财产品产生过高的机会成本,特别是在金融危机刚刚经过不久的当今国际金融市场。商业银行的理财产品的运营风险过高,而收益远远不足以满足承担风险的程度。
(2)交叉风险。交叉风险不仅仅在理财产品交叉保值的部分,同时也要考虑到现有商业银行和信托机构在风险转移上存在的风险问题。与此同时,理财产品的资金兑付过程当中也存在着风险。可以说,交叉风险作为金融产品当中的主要风险,随着商业银行和信托机构在合作商的逐步加深,将会日益趋向复杂化。
三、商业银行控制理财产品风险的有效对策
1.规范和加强同信托公司之间的合作
对于银行和信托公司之间的合作,需要双方要本着互惠互利的原则,在规范操作的基础上客服在业务开展方面的各种问题。尽量降低资金流动环节当中的运作风险,增强信息的交换和投资的管理效率。并且,监管单位要对银行和信托机构之间的合作关系进行合法性确认,增强两者之间合作关系的透明度,保证理财产品正常健康的发展。
2.加强产品的完善设计
对于理财产品的设计,需要银行和信托机构进一步提升自身在金融交易试产当中的竞争力和专业性,针对客户的需求,进一步完善理财产品的设计,降低产品的风险,提高产品的收益和止损措施。
四、总结
综上所述,商业银行理财产品作为金融产品当中的一种类型,其在运作过程中存在风险不可避免。为了在最大程度上保护我国居民的储蓄安全,加强对于理财产品风险管理工作的力度就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刘梅禹. 析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产品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J].现代经济信息, 2011,(20)
[2]刘艳英.浅析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模式[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08)
篇8
后金融危机时期,在各国大规模的经济刺激和救市计划后,世界市场的金融体系虽已基本稳定但还比较脆弱。商业银行作为市场经济发展的强大力量,如何重振旗鼓,快速走出危机的阴霾,是整个经济复苏回暖的关键所在。而流动性原则作为银行“三性原则”中的重点原则,如何解决后金融危机时期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问题是当前经济问题的重中之重。
商业银行流动性的定义
流动性的三种不同含义:一是整个宏观经济的流动性。;二是指金融市场及金融资产的流动性;三是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的流动性。宏观经济的流动性状况会影响到金融市场及金融资产的流动性,金融市场的流动性又对金融机构的流动性产生很强的约束力。同时,它们之间的差异性很强,不能混淆。商业银行的流动性是指银行对全部应付款的支付、清偿及满足各种合理资产需求的能力,其水平取决于流动性供给与流动性需求。流动性供给主要来自于客户存款、中间业务收益、贷款本息偿还等,流动性需求则主要是存款提取、客户贷款、经营支出、股东红利支付等。
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产生的原因
从银行内部看
一是由商业银行金融服务的本质决定。商业银行所提供的服务,实质上是一种流动性的转换;相对而言,商业银行的资产业务是缺乏流动性的,负债业务是高流动性的。作为中介,商业银行的职能就在于将缺乏流动性的资产转化为高流动性的债务,在这一转换过程中带来了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问题。二是源于资产负债的盈利性和流动性的矛盾。三是资产和负债期限的不匹配、短期资金的借入和长期资金的使用的不匹配。四是行业贷款的集中性,当危机爆发时风险的集中。
从银行外部看
随着全球经济金融一体化进程的日渐加快,国际金融环境更趋复杂,对商业银行经营环境的分析应将其纳入更加开放的条件下进行。金融监管、货币政策、经济周期、债务和赤字、汇率等都可能带来商业银行流动性问题。
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情况
地方政府贷款拖累银行流动性
交通银行2011年至6月底,地方政府融资未偿还贷款余额占该行贷款余额比例为12.6%。中国银行至6月底,该比例为8.7%。商业银行地方政府贷款明显超过市场预期,交通银行在公布该报告后的交易日股价下跌5.4%,即是投资者不满情绪的表现,这也增加了银行融资的压力。
流动性风险管理意识淡薄
国外商业银行采取资产管理、负债管理、资产负债管理综合管理来使其适应外在环境的变化,流动性管理的主体是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具有内生性。而长期以来,我国商业银行对流动性的管理比较被动,主要靠外在推动,靠央行强制,严重缺乏自发的流动性管理。
流动性管理的技术手段落后
国际先进银行的流动性风险管理已经进入了模型化、动态化的阶段,大量使用情境模拟、压力测试等先进的风险管理技术。同时,国外银行普遍实现了全面风险管理,将流动性风险、信用风险、市场风险等各种风险纳入一套体系进行综合分析。而我国商业银行尚处于定性判断和头寸管理的初级阶段,对国际上广泛使用的先进技术的运用还远远不够。
缺乏对流动性风险的动态监控和预警机制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使用的流动性风险管理指标都属于静态指标,只能反映某一时点的流动性状况,缺少动态的、事前的管理手段,特别是没有建立起预测和计算流动性需求与供给的技术和方法,不能准确把握银行流动性的供给、需求及缺口变化。
我国商业银行应如何保持流动性
从商业银行内部看
1. 银行资产与负债的匹配要合适,尽量减少大额长期贷款,以避免在某些时候资金链断裂。“短存长贷”会造成负债的流动性远高于资产的流动性,流动患较大,比较容易造成流动性不足。加强资产和负债管理,提高资产的变现能力以及及时获取资金的负债能力,提高资本充足率,降低不良资产比例。
2.要适度进行信用扩张,既要发挥发放贷款对经济增长的积极作用,又要防止信用过度透支,以避免引发巨大风险。不能为了盈利而降低信用评定的标准。
3.统筹规划银行的流动性需求和流动性供给。将测定的流动性需求与银行所持有的流动性头寸联系起来进行规划,以解决面临的流动性问题。使用适当的流动性衡量指标体系并健全风险预警机制。
从银行外部看
1.加快货币市场的发展和资本市场的建设。首先,要健全和完善同业拆借市场,放宽限制,延长期限。其次,促进票据贴现和证券回购市场的发展。最后,在增加货币市场交易工具的同时,还要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规范金融市场发展,疏通资金流动渠道,从而降低银行流动性管理的成本,提高管理效果。
篇9
[关键词]商业银行;中间业务;营销创新
一、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营销的发展现状
(一)与国外商业银行相比,虽然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但是还是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经济高速发展对金融产品需求的拉动,我国商业银行开始重视中间业务的发展,特别是近几年为迎接入世后外资银行的竞争,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取得了快速发展。中间业务收入达到一定规模。但国外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一般占到总收入的40%~50%,而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一般在10%以内,平均为7%~8%,比例最高的中国银行也只有17%。
(二)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创新能力低,产品雷同,造成盈利能力差,“没卖点”
目前四家国有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品种中,大多数停留于以银行支付中介为基础和以信用中介职能为基础的中间业务,这些传统结算业务、服务性的收付款业务品种收入约占中间业务收入的90%左右。比如中国建设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主要来源于银行卡、结算类、类、外汇买卖及结售汇、咨询类和房改金融业务等,这6项业务收入占中间业务收入的86%。尽管我国商业银行业中间业务品种已达到260多种,但60%集中在代收代付、结售汇、结算等劳务型业务上,都是技术含量低的低附加值产品,银行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但利润率很低。相比之下,那些具有较高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的产品却很少。
(三)我国商业银行缺乏较为明确的发展战略和完整的组织管理体系.在发展中间业务方面存在发展战略和规划不明确,缺乏全局性由于我国金融业实行严格的分业经营模式,造成各商业银行对中间业务的经营原则、经营范围难以把握,完全由各行根据自己的理解实施,缺乏规范性和长期性,分业经营模式也在某种程度上抑制了商业银行对中间业务的发展。
(四)我国商业银行虽然注重科技投入,不短提高中间业务品种的科技含量,但是却相反专业人才,科技支撑力度不够
(五)我国商业银行缺乏高素质复合型的从业人员,并且错误理解“关系营销学“
二、我国商业银行营销中间业务创新的主要内容
随着新的产品和服务的增多,营销已经成为只有战略者才能生存的阵地。西方商业银行已经能较为熟练的运用这半个多世纪的不懈探索和尝试研究出的营销管理创新的成果,并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商业银行市场营销管理理论和管理方法。根据西方的商业银行的营销手段及发展特点,配合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现状来讨论中间业务创新的主要内容。
(一)建立商业银行战略性营销管理过程模型及营销目标
首先进行营销策划,银行应该决定如何对实现营销计划的目标过程中的进展衡量以及谁对者这一衡量工作负责,换句话说,计划本身应对这一问题作出回答:“如何才能知道自己已经达到了目的”,无论是何种原因,对产生问题的原因进行评估并且对营销组合进行调整或是微调都十分重要。
(二)进行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市场细分和市场定位
各商业银行应根据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充分利用银行已有的营业网点,在空间上,从城市包围农村,要按照先从外部技术等环境较好的大城市开始,再逐步向中、小城市,甚至农村推进。在时间上,先立足发展,如咨询、理财、基金托管等风险较低的中间业务;待人员素质提高,再发展风险较大、收益丰厚的业务品种,并逐步向衍生金融工具交易方面拓展。
(三)制定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战略战术
商业银行营销战略,是指商业银行将其所处环境中面临的各种机遇和挑战与商业自身的资源和条件结合起来,以期实现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目标。
三、我国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营销创新的发展趋势
(一)从单一网点服务向立体化网络服务转变
银行营销的服务渠道的发展走过了从单
一、片面到整体、全局,再到多元、一体化发展的轨迹,而未来的发展方向随着信息技术、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进步,以及金融业运营成本降低的要求,不受营业时间、营业地点的限制,能提供24小时银行服务的自助银行、网上银行、电话银行、手机银行等日益受到客户青睐,传统的分支网点数量比重逐年下降。据统计,招商银行60%以上的业务已经实现了非柜台化操作,随着电子银行的发展,这一比例还将不断上升。
(二)从同质化服务向品牌化、个性化服务转变
当今世界经济正在步入知识经济时代,作为金融业竞争发展新趋势的金融品牌竞争,正越来越受到各家金融机构的重视,成为现代金融企业竞争的着力点和核心所在。
(三)切实提高认识、转变经营理念、提高服务水平
正确认识传统业务与中间业务的关系,以传统业务优势带动中间业务的发展,反过来通过中间业务的发展壮大来支撑和促进传统业务的巩固与发展,使两者相互依存,形成一个协调发展的良性循环机制。
(四)把握网络背景下中间业务新的发展变化趋势
银行业务的网络化促使银行的组织和制度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也使银行中间业务由类传统业务向创新类业务的转变,商业银行在发展创新类中间业务时已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如商业银行在办理中间业务时,银行或者暂时占用客户的委托资金,或者垫付一定的资金并承担相应的风险,或者银行为客户提供银行信用,这时银行收取的手续费就不仅仅是劳务补偿,同时也包含着利息补偿、风险补偿或银行信用补偿。新晨
(五)注重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中间业务人才的培训和引进。
各商业银行要重视中间业务人才的开发和利用,通过各种途径,采取理论培训和实务培训相结合的方法,加强对中间业务设计人员和操作人员的培养,尤其是要加强对从事中间业务开发等高级人才的培养和引进,逐步建立起一支具备复合性知识,具备多种适应工作能力,具有综合素质的人才队伍。
参考文献:
[1]孙连军.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的思考.辽宁经济,2007.3
篇10
一、金融企业形象的竞争
当世界经济日益从狭小的地方经济发展成为全球性的大经济时,企业间的竞争也从局部的产品竞争、价格竞争、资金竞争、信息竞争等发展到企业的整体性竞争棗即企业形象竞争。也正是随着市场经济的日趋成熟,社会与公众的金融意识也开始不断增长,企业对银行的要求越来越高,资金已不再是企业选择银行的惟一标准。提供多功能、高质量、全方位的金融产品与服务已成为企业选择银行的主要依据。商业银行在这样的市场中占有的份额将与其在社会上的形象及在公众心目中的地位密不可分。
回顾前一阶段竞争,各家银行那种空洞雷同的广告宣传,不成体系的网点装修,缺乏特色的员工形象设计等均分散了商业银行的竞争力,影响了各商业银行的整体形象的形成,没有给公众留下“这一个”的强烈印象。正是认识到以往形象宣传中的不足以及对商业银行如何顺利进入21世纪并大展宏图的长远思虑,建设银行率先将目光投向CIS战略,并且已经在规范装修、统一着装、文明用语、挂牌上岗、承诺服务等方面展开竞争,期望在视觉、听觉、感觉方面给公众以全新的印象,从而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但由于商业银行与一般企业的根本区别在于它是经营货币的特殊企业,这就决定了它必须靠引伸服务内涵来塑造自己的企业形象,即通过内在的服务质量、工作效率、银行信誉等内涵因素来充实丰富其外在形象。因此,仅仅依靠门面装修、广告宣传或感情投资等手段是难以适应市场经济不断向高层次发展的需求,这些仅仅是竞争的初级形式。
二、金融产品创新的竞争
当前各商业银行在服务方面的竞争集中体现在承诺服务、计时服务、关照服务等方面,究其实质都还只是肤浅的表面工作。现代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迫切需要金融工具不断创新,金融技术的不断现代化,那种仅有微笑和耐心的服务是远远不够的。
西方发达国家的商业银行在近30年来已通过改造传统的工具和创造全新的工具两种方式创新出几十种金融工具以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而我国的金融工具还只是沿袭以往的几种旧工具,种类少、数量小、性能差、质量低且更新慢。金融工具几年甚至几十年一贯制已远远不能适应市场经济日异快速发展的需求。商业银行积极适应市场需求,大力创新金融工具,革新金融技术,以此稳定老客户,发展新客户将成为抢占市场制高点的有力武器。
在金融创新中所形成的有别于传统的资产负债比例管理模式的新业务,即中间业务将成为竞争焦点。近年来,西方发达国家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有了飞速发展,新业务的拓展,新技术的应用层出不穷。比如,应用电子化技术发展了信用卡业务、电子转账业务等;适应世界贸易和资本借贷的发展需求又开拓了担保承诺、融通、债务互换、信息咨询等业务。为在激烈的竞争中求得生存,商业银行的业务种类和服务领域不断增多拓宽,西方商业银行已成为名副其实的“金融百货公司”,银行中间业务的收入大都占到总收入的30%,高者甚至达到了70%,中间业务已成为其主要收入来源。
目前,我国银行业面对存贷款利差微小,信贷资产质量不高,经营效益欠佳等形势,对中间业务也有了足够的认识,并着手进行这方面业务的拓展,但中间业务在我国仅仅处于初级阶段。以建设银行为例,据有关资料统计,1993年建行系统中间业务的收入仅占到总收入的07%,到1997年虽有发展但也仅达到7%左右。但可以预见,随着传统的资产负债业务规模的扩大和管理的深化,以及整个社会经济飞速发展对银行业提出的种种需求,都将为发展中间业务提供极为广阔的业务空间。中间业务必将以其独特的经营发展方式与资产、负债业务共同构成商业银行的三大支柱,并将逐步成为商业银行经营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由于中间业务与传统的业务相比,在服务方式和效率要求等方面有很大差异,目前发展中间业务亟需解决以下五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要全面、及时、准确地收集信息,快速优质地传递信息,并要能提供全方位、多功能、方便快捷的服务方式;二是必须具备现代化的操作手段,尤其是在结算、咨询等业务方面,必须利用自动化、电子化通讯网络技术,实现全国乃至全球资料、资源共享,以满足客户需求;三是亟需培养一支包括金融、财务、会计、计算机、工程技术、资产管理以及法律方面的专门人才队伍;四是亟待出整的中间业务管理制度,确定收费标准以及中间业务发展规划,尽快改变自发状态下存在的种种问题,严防中间业务竞争中出现一些不正当手段,影响业务拓展;五是要加强会计基础建设,保证新业务顺利开展。各项业务的创新和开展都必须以完整科学的会计核算体系做保证,防止业务创新中金融风险的出现。总之,中间业务要在发挥传统业务优势的前提下逐步发展,要与传统业务形成合力,切忌盲目追求多、快、新。
根据目前实际,可先大力发展属于劳动密集型的中间业务,如代收代付业务,信用卡业务,传统的结算业务,保险业务等。这类业务市场潜力大,风险小,成本低,以此为突破口,积累经验,循序渐进,逐步向知识密集型的中间业务挺进。例如,信息咨询、项目评估、期货买卖、期权交易、货币和利率互换等业务,因其操作技术性很强且风险高,必须具备专门人才方可开展,以确保新业务稳健运行。可以预见,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与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商业银行也会逐步发展成为“金融百货公司”。
在金融创新中与业务创新并重的是金融技术创新。只有充分利用现代化技术与设施,大力推广金融技术科技化才能推动金融服务业的革命,也才能提高金融服务效益。
近年来,我国各国有商业银行电子技术均有了长足发展,但与我国市场发展所需要的快速便捷的电子清算系统、交易系统、管理系统以及各系统之间的网络化需求相比,目前的电子化仍处于初级阶段。在软件开发应用以及现有数字信息的深加工再应用方面尚存在大片空白点。也正是认识到金融技术创新的不足以及其对占领市场的重要性,各家银行都纷纷注入巨资更新办公设施,开通电子汇兑,推行城市网络建设并积极试行对公存款等领域的通兑。银行电子化高科技含量的增加,必将大大延伸金融业服务的“触角”。从这个意义上讲,金融技术创新是业务创新的基础,业务创新是技术创新的充分利用。总之,金融技术创新和金融工具创新是商业银行管理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并逐步形成综合化、网络化、系统化、多元化服务系统,从而为社会提供全方位、优质服务的最根本保障。
三、管理方法和能力的竞争
商业银行要真正实现集约化经营,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有两个:一是网点机构设置要趋于合理,整体素质要逐步提高;二是内部管理中要引进管理会计,积极推行责任会计,真正做到决策科学化、管理现代化。
随着金融业之间竞争逐步向深层发展,降低经营成本,求得效益最大化已成为竞争者们的共识。盲目的机构网点大战已逐步降温,各家银行都在考虑并已着手撤并那些设置不合理、效益不理想的网点机构,以降低成本,提高效益。在这种形势下,如何按照商业银行的经营原则,合理配置资金,提高单位资金使用效益;如何按照规模经济和效益原则,合理调整网点布局,简化内部机构,提高全员劳动生产率及人均创利水平;如何采用先进的管理技术和电子化手段对经营活动的全过程实行科学化、规范化管理以提高工作质量,减少工作失误等,便成了商业银行每一级管理者需要面对并解决好的课题。可以肯定,这些课题解决的结果如何将直接影响到商业银行的竞争力。而真正对商业银行集约化经营具有深远影响的课题则是如何在内部管理中尽快引进管理会计的问题。
以往各行业绩考核的重点是规模考核,经营效益往往以外延规模扩大为基础。这种管理体制下的财务管理体系将其重点放在对已发生的经济业务进行分析,立足于算“呆账”,是一种单纯提供历史信息和解释信息的报账型会计方法,属于事后反映定期监督的粗放经营模式。现代金融业管理要以效益为中心,要实现集约化经营,必然对事前预测与事中控制提出更高的要求。而应运而生的新兴科学棗管理会计正是面对未来算活账,具有规划职能、组织职能、控制职能、评价职能,能为领导层提供决策信息,并且其子系统棗责任会计能划分责任中心,理顺内部关系,具有明确权、责、利,加强内部管理的特性。正是认识到管理会计对现代化经营的重要性,商业银行纷纷将管理会计方法引入内部管理,并试图通过推行责任会计来改变以往传统财务管理体系下的被动局面。但由于管理会计的实施一方面需要先进的电子化设施,另一方面需要高层次的金融人才队伍,才能真正建立起适合商业银行的内部管理模式。因此,虽然各商业银行都对引进并充分利用管理会计给予了相当关注,并对这一课题积极探索与研究,但到目前仍无突破性进展。在实际工作中如何推行责任会计并发挥其效力仍存在着种种困难。这一课题的解决决非一蹴而就,但运用管理会计原理建立商业银行内部管理新模式将是各家银行加紧研究的热点问题,这一难题的突破将是商业银行实现集约化管理的一个飞跃。
四、人才资源的竞争
困扰商业银行发展的根源在于员工素质低,人才资源匮乏。一方面各行均存在着人浮于事,大机关小基层,人满为患的问题,另一方面却是员工素质普遍不高,真正的金融管理人才奇缺。在这种窘境中各行又不约而同地出台了诸如精减员工,实现人员零增长甚至负增长;加强培训以期提高员工自身素质;广招研究生、博士生等高学历人才等方面的人事改革措施。但到目前,商业银行的人事制度的改革仍极为缓慢且步履维艰。
商业银行间的竞争,归根到底还是人才资源的挑战和人才的竞争。这种竞争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员工整体素质是否能满足商业银行发展需要;二是各级管理者尤其是基层管理者素质如何,能否担当起竞争重任。由于基层行经营好坏的关键在于其管理者,所以基层行行长的素质尤为重要。
在商业银行所面临的严峻挑战和激烈竞争中,基层行处于竞争最前沿,且所面临的竞争最为激烈。只有拥有高素质的金融人才,才能保证基层行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而恰恰是在这一环节上,出现了最为严重的高素质人才资源的匮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