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业高质量发展措施范文
时间:2023-06-29 17:28:0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银行业高质量发展措施,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巴塞尔协议Ⅲ 商业银行 影响 对策
一、《巴塞尔协议Ⅲ》的主要内容
(一)更严格的资本金要求
《巴塞尔协议Ⅲ》规定最低总资本充足率仍为8%,但是提高了核心资本尤其是普通股的占比,即要求一级核心资本充足率由4% 提高到6%,普通股最低标准由2%提高到4.5%,并可于2011 年到2015 年分阶段达到要求。
(二)建立资本留存缓冲和逆周期资本缓冲
《巴塞尔协议Ⅲ》中引入了2.5%的资本留存缓冲,由扣除递延税项及其他项目后的普通股权益组成。如果商业银行的资本留存缓冲比率达不到该要求,监管机构将限制银行拍卖、回购股份和分发红利等。这项规定将于2016年1月起适用,并于2019年1月开始生效。同时,该协议还规定定银行根据自身情况建立0-2.5%的逆周期资本缓冲。
《巴塞尔协议III》关于过渡期安排,从现阶段银行资本状况,以及对银行盈利情况和为经济发展提供信贷支持等方面考虑,将过渡期规定为2013 年1 月1 日到2019 年1 月1 日,在此期间分阶段达到《巴塞尔协议III》的相关规定。
(三)系统性重要银行额外资本和应急资本机制
通常系统性重要银行也被认为具有“大而不倒”的道德风险,因此,需要对系统性重要银行建立额外资本,通过这一规定使得系统性重要银行具有较高质量的资本,具有更强的损失吸收能力得以稳健的发展。建立应急资本机制,如应急可转债,当由于各种原因导致银行濒临倒闭时,通过债权人参与共同承担损失,因而不但能够减少对纳税人的影响,还使得银行得以继续经营。
(四)在风险资本框架之外,引入杠杆率监管指标
新协议规定了最低3%的权益资产比指标,以控制银行的杠杆融资规模。但是,由于银行经营模式的不同,杠杆率指标与资本充足率监管指标之间可能会存在一定的冲突。因此,巴塞尔委员会建议从2011年1月1日起,各国监管部门开始对杠杆率指标进行监控,以观察其与资本充足率框架的契合情况。2013年为正式实施期间,所有与杠杆率相关的信息披露应从2015年开始执行。
(五)流动性监管指标
金融危机爆发的又一重要原因是银行流动性监管不足,全球银行业缺乏统一的流动性监管标准,此次,《巴塞尔协议III》引入流动性监管指标。首先提出流动性覆盖率(LCR)监管指标,衡量在设定的严重压力情景下,优质流动性资产能否充分满足短期(一个月) 流动性需要,规定要求不低于100%。于2011年开始进行检测,于2015 年实施。其次提出净稳定资金比率(NSFR)监管指标,用于度量银行较长期限内可使用的稳定资金来源对其表内外资产业务发展的支持能力,规定要求必须大于100%。于2012 年开始进行检测,于2018 年实施。
二、《巴塞尔协议Ⅲ》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
(一)资本充足率指标的影响分析
短期来看,核心资本充足率提升对我国银行业影响不明显。中国银监会目前规定国内大型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下限为11. 5% , 核心资本充足率不低于7%, 而《巴塞尔协议Ⅲ》中这两个指标分别为8% 和6%, 即便巴塞尔新协议马上执行, 国内资本充足标准仍高于国际标准。但是从长期来看,由于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业务主要以信贷为主,以利差收入作为主要的利润来源,信贷业务为资本消耗型的银行业务模式。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正处于快速发展时候,以及十二五期间我国经济将快速发展,对于信贷的需求将会增大。再加上提出了《巴塞尔协议III》资本要求,我国银行业将面临资本监管压力。其次监管资本中普通股所占比例的增加,普通股被认为是高质量的资本,因此其资本成本也最高,这将提高我国商业银行的资本成本。
(二)对建立资本留存缓存和逆周期资本缓冲影响分析
根据《巴塞尔协议III》的规定,商业银行根据自身情况建立2.5%的资本留存缓冲和0- 2.5% 的逆周期资本缓冲。协议规定资本留存缓存和逆周期资本缓冲由普通股和其他高质量的资产构成。根据目前我国监管当局对资本留存缓存和逆周期资本缓冲的要求来看,尚不足《巴塞尔协议III》中2.5%的要求。《巴塞尔协议III》提出的更高的资本要求,这将会使商业银行的再融资或者使得其未分配利润将受到一定程度的挤压。
(三)对系统性重要银行额外资本和应急资本机制的影响分析
《巴塞尔协议III》规定银行体系需建立系统性重要银行额外资本和应急资本机制,使得对于系统性重要银行计提风险准备,当发生重大风险或者经营失败时,通过额外资金进行风险补偿或启动应急资本机制,从而使银行能够得到稳健的发展。由此可见,系统性重要银行额外资本和应急资本机制的建立对于提高我国银行业的经营稳定性具有重要影响。
三、我国银行业的应对措施和建议
(一)完善商业银行资本补充机制,调整经营模式
长期来看,我国银行业将面临资本金不足的问题。面对这些问题,我国需要建立健全的商业银行资本补充机制。如通过调整商业银行资本结构,将普通股资本补充方式同内部资本积累补充方式相协调,以实现高资本补充低成本。还可通过创新混合资本工具等,通过开发创新型金融工具以增加银行资本。
同时,我国商业银行应该努力调整经营业务模式,减少资本消耗型业务,增加资本节约型业务,进而提高资本的使用效率,以最小的资本消耗尽可能获取最大的经营效益。
(二)结合现实国情,合理安排过渡期限
如何在贯彻《巴塞尔协议III》的前提条件下不影响经济各部门的稳定运行是一个重要的问题。更严格的资本定义,更高的资本持有水平,更广泛的风险覆盖范围等,都是我国银行业在下一阶段工作中需要仔细考虑的问题。过于仓促地实施新资本框架势必会对中国的宏观经济运行带来负面影响,太长的执行期间又会削弱新准则的政策效果。这就需要监管部门寻找一个时间上的制衡点,以合理的速度对我国金融系统进行改革。只有这样,中国银行业才会获得长久稳定的发展。
参考文献:
篇2
(一)引入竞争机制,提高金融系统经营管理效率
外资银行的进入有效提高了我国银行系统的经营效率,有利于银行系统的稳定性。与此同时,金融市场的竞争也将促进政府机构或民间机构对于银行监管的技术改进,促进相关法律体系的健全和完善。
(二)国内银行业面临竞争压力,银行体系风险加大
外资银行的进入将进一步加剧国内银行的竞争,给我国银行带来很大的压力和成本。特别是存款市场的竞争会冲击银行体系的脆弱性,使国内银行贷款质量下降。外资银行与我国银行市场份额的竞争以及银行开放的风险暴露和恶化问题,将会加大银行系统的风险。同时,外资银行通常不会按照东道国的政策来经营自己的业务,这将削弱我国金融宏观调控的有效性。
(三)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直接冲击
一是争夺银行客户资源,银行业务面临威胁和考验。外资银行具有信誉和服务质量的优势,而且大部分外资银行混业经营,能为客户提供全方位、高质量的商业银行服务,对于优质客户有很强的吸引力。由于跨国公司占据较大的资本市场份额,其金融业务主要来源于外资银行,这将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市场份额产生较大的影响。近几年,外资在华投资企业贸易额占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的58%,2008年我国非金融领域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的金额有924亿美元。从国有商业银行到外资商业银行合资控股改革过程中,外资银行对争夺国内银行高端客户资源的程度有增无减,将不利于我国商业银行的进一步发展。
二是猎取金融业高级人才。银行从业人员的高级人力资源关系到银行业的进一步发展。外资银行的雄厚资本、丰厚报酬、灵活的激励机制、员工培训机制优势往往吸引许多国内优秀金融人才,中资银行不得不面临人才的流失和缺乏的境地。
(四)对我国金融市场的影响
外资银行的进入不可避免地给我国金融市场的稳定性带来冲击。外汇市场资金流动的不确定性,国际金融投机的干扰,若监管不力,我国金融市场定会引起动荡。一旦银行业资本的流动性加大,信贷膨胀易产生高风险,泡沫破裂,将摧毁我国的金融市场,导致银行破产,经济瘫痪等连锁反应。加上金融衍生工具若被投机者利用,其产生的风险无法控制,将导致金融危机的产生,导致金融市场遭受严重的破坏。
二、规避银行风险的对策
(一)大力发展资本市场,完善金融监管体系,加强监管力度
依靠市场经济,培育我国的资本市场。资本市场的不成熟造成银行中间业务较弱,使银行业的发展受到阻碍。用有效的资本市场带动银行改革和金融结构的调整,改变银行资本代替产业资本来直接投资的现状,避免不良资产给银行带来的风险。
加强金融监管,减少金融风险。2003年成立中国银行业监管委员会,加强了监管制度的建设,金融业分业经营和分业监管格局,加强了监管主体制度化和规范化建设。外资银行从市场准入、运营、风险控制与处置、市场退出等都形成了一套完善的监管程序,建立以资本充足率、资本质量、清偿能力、贷款集中度、外汇风险、对外业务风险和国家风险为主要内容的非现场监管指标体系,防止国际短期资本大量进入,提高以防范金融风险为核心的金融监管。
(二)提高内在竞争力提升综合实力,为我国银行业的发展创造有利的微观经济环境
加快国有商业银行产权制度改革和内控机制的建立。按照现代企业产权制度的要求,建立银行法人治理结构,有效行使决策权、执行权、经营权和监督权。加强银行内控机制的建立,使风险控制机制与利润机制能够有机地统一起来,努力提高银行经营透明度。
推行银行业股份化等多种途径,通过资本市场发行股票、债券融资或外汇市场购汇等多种渠道增加银行资本金。我国银行的资本量与其资产不成比例,与《巴塞尔协议》有较大的差距,国际大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平均在12%左右。
加快金融创新。我国银行严重依赖存贷利差为主要利润获取方式,我国银行业的收入中75%来自储蓄存款收入。为此需开拓新的利润增长点,大力开展中间业务项目;加强多功能综合业务平台开发,推广金融超市;加强金融产品推广营销,为客户提供优质便捷的个性化服务;大力推进信息化建设和电子商务建设,充分利用综合技术增强竞争力。
(三)培育新生力量,提高运行效率
培育国内金融市场新生力量,发展民营银行,补充国有商业银行不灵活的劣势,加强竞争,提高金融体系的运行效率,但良好的系统环境需要体制、信息机制、法律保障等支撑,避免民营银行倒闭引发整个金融行业的信用风险和危机。
(四)加强中外银行在各方面的合作,相互理解和沟通
以《巴塞尔协议》为基准,和外资银行母国进行双重监管,建立畅通的信息交通渠道,良性竞争,节约成本,共同维护有序的市场秩序,共同促进我国银行业的繁荣。
三、对银行业风险控制的思考
面对可能产生的各类风险,需从宏观和微观层面加强管理。宏观上,进一步培育资本市场,完善金融体系,从机构外部加强合规性监管和风险监管,建立风险预警机制,及时预测和发现风险,通过有效措施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微观上,金融机构内部建立决策、执行、监督等环节之间相互制衡的有效的管理体制,严格遵守和执行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工作细则和奖励措施,严格规范操作行为,建立定期的培训和考察制度。加强风险管理,以减少或消除不确定性及其损失,这是尤为重要的工作。在保持警惕的同时,我们也应肯定风险产生的积极作用:外资银行带来了先进的管理经验,能改变我国银行业竞争不足、经营效率低下的局面,能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在为规避风险所采取的金融监管和创新措施将使金融市场更加充满生机和活力,正是意识到了进入风险的存在,我国银行业也会有所警戒,在制度建设、业务发展、创新管理、风险监管等方面将自觉地约束和规范自己的行为,促进金融机构的稳健经营,以保持金融体系的安全性、稳定性。金融开放对金融市场起着积极地约束作用,使国内金融市场与国际接轨,从而保持金融市场健康、稳定发展。
篇3
[关键词]电子银行;营销策略;渠道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4)48-0036-02
1 引 言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与互联网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电子银行逐步成为未来银行日常结算型交易的主要渠道,在市场竞争与客户服务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它是现代银行创新发展的重要支点和增长引擎,也是创新发展的新标杆和获取客户的新利器,同时,电子银行业务也是我国商业银行战略转型与金融产业变革的必然趋势。因此,各家商业银行都高度重视电子银行业务的发展,大力推进电子银行产品的创新与功能的优化,以此吸引客户提高其电子银行的市场占有率。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电子银行业务是银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我们应当始终把电子银行渠道作为商业银行重要的基础设施与战略性资源,通过有效的营销手段,积极、稳妥地发展商业银行电子银行业务,进而推动商业银行各项业务健康、持续地发展。所以,根据商业银行电子银行业务的特点,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电子银行业务。
2 电子银行业务的优势
伴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以互联网、计算机和移动通信设备为手段的电子银行业务蓬勃发展,它为客户提供了更为便捷的服务方式,是商业银行在空间与实践上的延伸与拓展,为银行获取更广泛的客户群体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也成为连接客户与银行的重要的纽带与桥梁。具体来说,电子银行有以下几大优势。
2.1 便于银行客户关系管理
电子银行业务为商业银行建立有效的客户管理系统和客户信息系统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和条件,使银行客户在选择银行服务的时候有了更为广泛的需求空间。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各商业银行之间的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这就迫使商业银行转变传统的服务理念,把提升客户体验作为工作的重点环节,进行业务与市场拓展。而电子银行业务是一项高度集约化的经营业务,它能够较为全面反映客户的金融信息资料,为商业银行分析客户需求提供了完善的信息,这对于商业银行加强客户管理与客户维护有着重要的作用,商业银行借助电子银行业务汇集的信息,能够更为全面地分析客户需求,从而进行金融产品设计,开发具有竞争力的新产品,这样可以更为精准地维护客户,进行有效的产品渗透,从而使商业银行在市场竞争中获取优势。
2.2 降低银行营运成本
与传统银行业务相比,电子银行渠道的营运费用较低,客户通过电子银行渠道办理相关业务能大大降低银行的营运成本,虽然电子银行业务在开发过程中需要投入相关的研发费用以及市场推广费用,而且后期需要相关的硬件及软件系统维护,但是客户通过电子银行渠道办理业务主要是通过计算机系统的自动处理完成的,它避免了人工操作,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银行网点业务的办理数量,大大降低了银行对网点设施的投入费用,同时也降低了人工费用,从长远来看,电子银行渠道具有规模经济的特点,电子银行业务发展越广泛,则对银行来说就越经济,这对降低银行营运成本具有显著成效。
2.3 提供高质量的客户体验过程
与传统银行业务渠道相比,客户通过电子银行渠道办理业务更为便捷,它不受营业时间和地理位置的限制,随时随地为客户实现其资金划转与增值等金融服务功能,它不仅节约了客户通过网点办理业务的时间,也避免了人工办理业务可能出现的差错,因此电子银行可以为客户提供高质量的金融服务体验过程,为商业银行获取客户资源提供的有利条件。
2.4 为客户提供高效的金融信息增值服务
电子银行除了能够向客户提供传统金融交易服务及其他新型的自主银行服务外,它还能够借助信息技术,从各类金融交易数据中提取出有用的信息,并向各类客户提供有高附加值的金融信息增值服务,如投资咨询、代客理财等,从而实现金融信息向竞争优势的转化。银行从过去的单纯只提供支付服务,到如今既能够提供支付服务,又能够提供金融信息增值服务,这是银行从传统向电子化发展的一个实质性的转变。
3 电子银行营销策略分析
3.1 精准化营销
充分了解自身产品是开展营销第一步,也是成功营销的关键。商业银行电子银行渠道大致分为6类: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电话银行、短信银行、家居银行、微信银行。就目前来看,商业银行主推电子银行渠道中的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短信银行、微信银行,这四类渠道成为商业银行获取客户重要利器。电子银行渠道的优点是:方便、快捷;客户关注焦点是:安全性。因此,我们在进行产品推介的过程中,一定要突出电子银行的优点,同时向客户说明只要科学、规范的操作可以避免不必要的账户风险,进而保证账户安全性。
“精准化的营销”是在锁定目标客户后,根据客户需求与特点(年龄、职业、受教育程度、资产状况等),为其制定科学、合理的电子银行产品组合。针对不同的电子渠道,我们在推介的过程中应当重点把握每种电子渠道的特点与优势:
(1)在推介网上银行的时候,要重点介绍商业银行“网银”的强大功能、互联网网购对接广泛;
(2)在推介手机银行过程中,应当重点强调“功能强大、操作便捷、完全免费”的特点;
(3)在推介短信银行的过程中,我们应当强调短信银行“告知及时、汇款便利”的特点;
(4)在推介微信银行的过程中,应当强调微信银行的“融合性(与微信客户端的融合)、个性化和完全免费”的特点;
(5)对于客户提出所谓“外行电子渠道汇款免费”的质疑,我们可以通过办理商业银行结算通卡,通过“结算通卡+电子银行”来解决客户异地及跨行汇款收费的问题,同时说明该措施在功能和费用上远远优于外行电子渠道(对于异地及跨行资金往来频繁,且资金数额较大的客户效果甚好)。
根据不同客户群体,我们可以根据其需求及经济状况,设计不同的产品组合。例如对于汇款频繁的客户,可推荐“新开户 + 网上银行+手机银行 + 短信银行”的组合服务;对于网购族可推荐“新开户+网上银行+手机银行+微信银行”的组合服务;对于工资的客户群体可以推荐“短信通知”为主,尽量增开其他电子渠道;对证券及贵金属市场客户可推介网上银行 +手机银行 + 短信银行的组合服务。
3.2 流水化签约
电子银行业务的签约较其他业务而言相对复杂与繁琐,整个签约过程用时较长,因此,在办理电子银行渠道签约的时候,我们最好能做到“流水化签约”。所谓“流水化签约”是银行营业网点的工作人员在发现客户电子银行产品服务需求后,通过有效的营销尽可能地营销更多的电子银行产品,利用有效的分工协作,用最短的时间,为顾客办理电子银行渠道签约的业务。一般来说,当柜面人员发现或者通过营销使客户产生签约需求后,大堂工作人员应当及时指导顾客填写电子银行开户材料,在此时柜面人员应当做好电子银行的签约准备,同时做好电话核查等事项工作,通过有效的分工协作,保证客户在最短的时间完成其电子银行渠道的签约,避免因为资料填写或是签约时间过长引发顾客的放弃。
3.3 贴心化服务
电子银行业务属于电子信息类产品,与传统银行金融产品相比,该产品具有一定操作难度,由于商业银行面对的客户群体差异较大,因此,在办理电子银行渠道签约时我们更应当注重优化我们的服务。我们通过签约前的详细讲解,签约中的快速办理与签约后的细心指导,保证签约电子银行产品客户签约后的有效激活,避免客户资源的浪费,尤其是在客户办理电子银行业务后,我们应当结合客户需求,为客户完成签约后的服务指导。例如,对于网上银行用户,我们应当通过网银终端体验机,为客户完成网银激活与密码修改等自助服务功能业务,在进入商业银行网银界面后,应当简要介绍商业银行网银的基本功能,通过部分功能演示,使客户能够成功体验网上银行的快捷服务;而对于手机银行客户,我们应当根据客户需求,提示客户下载正版手机银行软件,同时,耐心为客户讲解如何激活手机银行,帮助客户完成手机银行部分主要功能的体验。通过贴心化的服务,不仅保证了客户可以成功体验商业银行电子银行产品功能,也大大提高了其电子渠道利用率。
参考文献:
[1]韩庆黎.手机银行现状及存在的问题[J].中国信用卡,2004(11):64-67.
[2]祖延菊.移动互联网带来的碎片营销时代[J].成功营销,2013(4).
[3]殷治平,李刚,李娟.电子银行[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12.
[4]孙潇.我国网上银行发展的现状及对策探讨[J].华北金融,2011(2):56-57.
篇4
关键词 网络银行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1网络银行的概念
网络银行是建立在IT(计算机通信技术)之上的网上金融,是一种以高科技高智能为支持的AAA式银行,即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并以任何方式为客户提供服务的银行。它是金融领域的一场革命,将引发金融业经营管理模式,业务运作方式,经营理念风险监管等一系列重大变革。同时,网络经济特别是电子商务的迅速发展,为网络银行提供了极其广阔的市场
2我国网络银行发展的现状
(1)设立网站或开展交易性网上银行业务的银行数量增加。自中国银行之后招商银行、交通银行、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中信实业银行等商业银行也陆续推出了各具特色的网络银行业务,其他一些金融机构也正在筹划逐步涉足这一领域。
(2)网上银行业务量在迅速增加。这一点可以通过一些具体的数字来说明,如2014年中国网上银行交易规模达到1304.4万亿元,增长率为40.2%,增速较2013年的24.6%有一定幅度提升;截止2014年底,个人网银用户达3.82亿人,占整体网民规模比例达到58.9%;企业网银用户达到1729.5万户,同比增长27.7%。网上银行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积累起较为稳定的用户群,庞大的电子银行用户为银行业拓展电子商务市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发展电子商务及互联网金融等创新业务将成为电子银行交易规模增长的主要动力。
(3)网上银行业务种类、服务品种迅速增多。目前,交易类业务已经成为网上银行服务的主要内容,提供的服务包括存贷款利率查询、账户查询、转账、汇款、银证转账、网上支付、代客外汇买卖等,部分银行已经开始试办网上小额质押贷款、住房按揭贷款等授信业务。
3我国网络银行发展中具备的优势
首先,网络银行将改变传统银行经营理念。其次,网络银行将改变传统的银行营销方式和经营战略。
(1)成本优势。网络银行的建立和新市场的开发,不再凭借传统营业网点的扩张和分布,节省了大部分的房屋和人工费用。在线自动提供各种标准化的服务,也大大提高了银行的工作效率,而且降低了交易成本、银行组织内部传递成本和市场信息的收集成本,从而使银行的经营和运作更加有效。
(2)规模经济优势。随着整个信息产业特别是网络规模的发展,银行将随之迅速完成庞大的网络建设,就可以以相当低的成本,大批量地迅速处理大量的金融业务,实现大范围的规模效益。
(3)信息和技术竞争优势。信息在当前网络时代是企业竞争的首选资源,网络银行具有更强地获得高质量的信息、传输信息、综合信息的能力,这将是银行的重要资产和竞争手段。
4我国网络银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市场主体发展不健全。目前国内网络银行是在现有银行基础格局上发展起来的,通过网络银行延伸服务即所谓的传统业务外靠的电子银行系统,大多只满足存款、汇款、汇兑等业务,只是一个简单化的传统业务外挂,其实只能算照搬柜面业务的“上网银行”。
(2)我国网络银行经营的业务范围狭窄,缺乏差异。我国银行业开始了一些网上银行方面的业务,如中国银行、中国招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等拥有了具有支付功能的网上银行,提供包括公司业务和个人业务在内的各种网上金融服务,办理信息查询、银企转账、工资、定向转账、网上购物、网上支付等业务。
(3)监管意识和现有监管方式的滞后。在网上银行时代,账务收支的无纸化、处理过程的抽象化、机构网点的虚拟化、业务内容的大幅增加,均使现有的监管方式在效率、质量、辐射等方面大打折扣,监管信息的真实性、全面性及权威性面临严峻的挑战,对基于互联网的银行服务业务监管将出现重大变化。
(4)法律法规与现实的需求脱节。网络银行仍然是经济金融活动的一部分,它离不开法律的规范和保护,而现行的法律又很难规范网上银行业务的发展和保护消费者权益。
5我国网络银行发展的建议
(1)大力营造我国网络银行发展的良好环境。首先,大力推进信息化、网络化建设。扩大网络银行的生存空间,电子商务与网络银行的发展空间取决于信息基础设施规模的水平,信息终端以及信息知识的普及程度。其次,结合信贷登记系统和存款实名制,建立和完善社会信用体系。
(2)积极转变观念,加强网上银行经营管理。在网络经济条件下,银行业拓展全新的服务,以此来实现以客户为中心,提高智能化、标准经、个性化的业务发展模式。开发新的产品服务,进行全新的业务拓展,银行业务拓展。实施传统业务与创新业务的结合,采用新的业务开拓视角,新的操作方式,金融服务的延伸来赋予传统业务以新的内涵外延网络银行。
(3)强化银监会对网上金融风险的监管。政府必须对金融机构实施广泛的监管。市场缺陷包括信息不对称,以及由此引发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再加上银行业较强的外部性和天然的脆弱性,都容易引发消费者对银行体系的不信任。因此,政府要进行干预,政府对银行业监管的目的是保护消费者和提升公众对银行体系的信心。
作者简介:丁凯翔(1991-)男,湖北鄂州人,汉族,本科。武汉东湖学院金融专业2012级本科生,研究方向:金融学。
参考文献
篇5
1.收窄息差、压缩利润
存款利率市场化给银行业带来的最大挑战无疑就是存款利率的上升,导致银行息差收窄,进而压缩银行利润空间。存款利率市场化后,各家银行为争夺优质存款,稳定资金来源,势必会竞相提高存款利率;同时,为争夺优质贷款项目,又必须降低贷款利率,一升一降,最终导致银行利差缩小,利润降低。这在国外存款利率市场化过程中也得到了验证。上世纪70年代,美国在放开存款利率管制过程中,就曾出现过几千家银行因利润缩水而倒闭的现象。中国银监会的定量测算也表明,如果今后十年内放开存款利率,实现完全利率市场化,银行息差收入可能下降60-80个基点,银行利润将降低一半。这对于习惯靠息差生存的我国银行业来说,是巨大的挑战。
2.风险加剧,风险管理难度加大
首先,利率风险加大。存款利率市场化给利率带来了更大的不确定性,对利率的预测也更加容易出现偏差,这自然会加大银行业利率风险管理的难度。而另一方面,相对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银行而言,我国银行业无论是在利率风险管理的组织上、还是在利率风险管理的方法和手段上,都比较落后,利率风险管理工具较少,创新不足,管理人才也相对匮乏。其次,操作风险加大。存款利率市场化后,银行的经营自提高,为了满足客户的不同需求和自身发展的需要,银行的产品创新将加大,计息方式将更加多样化,对员工的利率定价和日常账户管理将提出更高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极易发生不当操作和违规操作,引发操作风险。再次,银行自身道德风险增加。存款利率市场化会提高存款利率,导致银行资金来源成本增加。资金来源和资金运用匹配性原则以及客户和银行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会诱使银行在高息揽储后,冒险去从事一些高风险,高回报的投资项目,从而扩大了违约风险,甚至导致银行破产,损坏客户利益。所以,如何降低存款客户和银行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减弱银行在资金运用中的冲动性,保护存款客户利益,这为存款利率市场化后银行业的监管带来了新的挑战。
3.加剧银行业竞争,加快银行业分化
存款利率市场化后,各家银行为了争夺优质客户,提高市场占有率,会竞相提高存款利率并降低贷款利率,银行业面临的竞争将更加激烈。在这种情况下,一些银行为了吸引更多的客户,会增加理财产品发行规模,提高收益率,通过高利率的理财产品变相加大对存款的争夺,而这最终结果则是带来了银行利润的进一步缩小。利润的缩小直接刺激各家银行去尝试更激进、更冒险的竞争方式和手段,尤其是一些长期处于竞争劣势的中小银行,为了生存,甚至会不择手段。这样一来,竞争加剧导致利润缩小,利润缩小反过来又刺激竞争进一步加剧,从而产生一种恶性循环,如不进行及时有效的监管和疏导,极易爆发恶性竞争,滋生金融腐败,以至于影响银行业整体的健康、有序发展。
4.银行资产负债管理难度加大,员工整体素质亟待提高
首先,存款利率市场化以后,银行的资产负债结构将更加多元化,主动负债在银行资产负债中的比重将逐步提高,资产负债组合管理难度加大。其次,存款利率市场化后,利率波动的频率和幅度都将大大提高,利率的期限结构和利率定价管理将更加复杂。这会导致银行资产收益与价值相对于负债成本和价值发生不对称变化的可能性增加,从而容易造成银行收入损失和资产风险,增加银行经营管理的难度。再次,存款利率市场化将催生大量的金融创新产品和工具出现,这需要银行更新观念,创新资产负债管理技术和方法,提高资产负债管理水平,从而适应存款利率市场化后新形势的需要。存款利率市场化后,资产负债管理难度加大,对银行员工的要求也相应提高。目前,我国银行专业人才普遍缺乏,一些银行特别是国有控股银行,队伍整体老化,观念陈旧,进取意识不强,对新事物接受能力较弱。要想尽快适应存款利率市场化改革带来的新局面,必须多方面大力提高我国银行业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否则,存款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预期目标将很难实现。
二、银行业存款利率市场化的应对措施
1.转变经营理念,转换经营模式
为了适应存款利率市场化带来的新形势,银行业必须加快转变经营理念,变“被动负债”为“主动负债”,既要用价格优势来吸引客户,又要用优质、高效、周到的服务来赢得客户的认可。面对激烈的竞争环境,银行业要提高竞争意识,通过差异化经营,努力培育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在日常经营管理中,银行要改变以往“坐等客户”的工作方式,积极主动的去了解和挖掘客户,始终做到以客户需求为中心,以高质量的金融产品、技术、网络、团队为基础,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为目的,全面提高自己的管理质量和服务水平。经营理念的转变必然要求经营模式的转换。在存款利率市场化以后,银行经营发展模式要由过去粗放式转换为内涵集约式。即改变过去高资本消耗、高成本投入,靠规模取胜的外延粗放式经营发展模式,实行银行精细化资本管理,调整经营策略,大力发展低资本占用、低风险和高收益的业务,降低存贷款利差收入在总收入中的比重,增加非利息收入,努力实现以最小的资本消耗获取最大的经营收益。此外,在管理模式上,要通过完善银行公司治理结构、健全组织管理体制,改进绩效考核、强化风险管理、提升定价能力、优化资源整合等一系列措施,不断提高管理效率,实现银行业稳健发展。
2.加快金融创新,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
存款利率市场化以后,银行业要进一步增强创新意识,不断通过金融产品创新和服务创新来吸引顾客,提升定价的话语权。一方面,银行要通过开发“个性化”、“差异化”的金融产品,来满足不同客户的不同需求。通过“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多样化金融产品,实现与客户之间的互动和双盈,提升自身的竞争实力;另一方面,银行要不断创新服务方式和服务领域,通过灵活多样的服务方式和广泛的服务领域,不断提高综合经营能力,努力为客户提供全方位、一站式金融服务。在金融创新过程中,银行要积极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以弥补存款利率市场化带来的息差收窄,利润压缩的不良影响。为此,银行要大力发展中间业务。在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中间业务是与资产、负债业务并重的三大业务之一。近年来,中间业务在国外发展迅猛,而我国银行目前从事的中间业务并不多,有的也只是一些代收代付等技术含量较低的传统中间业务。未来,中间业务在我国发展潜力巨大,我国银行业要积极开拓多元化的中间业务,如理财、保险、证券等高附加值的业务品种,扩大非利息收入,提升盈利水平。
3.强化风险意识,提高风险管理水平
首先,要建立健全风险管理基本流程,包括识别、计量、处理和评价四个步骤。银行要结合自身实际经营管理情况和风险控制目标,制定相应的风险识别系统、计量系统、处理系统和评价系统,建立风险数量模型,不断提高风险量化技术,创新更多的风险管理工具。其次,加强风险信息系统建设,为风险管理提供信息技术支持。尽快建立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包括数据库技术、网络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及其它一些信息处理加工技术等,对存款利率市场化后银行各项业务交易数据进行多渠道采集和批量处理,为银行风险的及时预警和有效控制提供及时、有效的信息支持。最后,大力培养风险管理人才。风险管理,专业性较强,需要高水平的相关人才,而人才匮乏正是我国银行业发展的“短板”。银行要不断加大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力度,以应对存款利率市场化后,利率的高度不确定性带来的风险和管理难度的增加。
4.转变监管方式,提高银行监管有效性
首先,要正确处理现场检查和非现场检查之间的关系,不断加大现场检查力度。因为,存款利率市场化以后,相对利率的频繁波动,现行非现场检查体系较为滞后,难以发挥对银行业利率波动和风险苗头的及时预警、检测作用。其次,加大对中小银行的差别化监管和保护性监管。存款利率市场化后,这些银行由于规模小,抵御风险能力弱,竞争实力不强,很容易产生经营困难,甚至引发大量中小银行倒闭。监管部门在监管过程中,要区别对待不同银行,对中小银行不仅要监督,更要帮助扶持,促进银行业协调发展。再次,从机构监管转向功能监管。存款利率市场化促进了银行业金融创新,对综合经营,表外业务以及出现的大量金融衍生工具的监管将成为银行监管的重点和难点。
5.完善配套改革,加强制度建设
存款利率市场化作为一项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人民币汇率改革,资本账户开放、银行业务限制放开等相关改革的配合。除了这些配套改革和配套措施外,相关的制度建设也迫在眉睫:首先,要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存款利率市场化是利率市场化改革中最关键,也是最惊险的一步,必须先设立一个法律框架,在法律法规的指导下,有序进行,以避免不必要的混乱。其次,加快存款保险制度建设。存款利率市场化以后,银行与银行以及银行与其他金融机构之间的竞争将日趋激烈。有竞争就有胜负,竞争失败则就意味着可能破产倒闭,如何处置在竞争中倒闭的银行,保护存款人的利益,这是一个十分现实的问题。我国目前由政府信用提供的隐性存款担保,既有悖于市场经济规律,也难以在实践中实现。因此,有必要尽快推出存款保险制度,以有效地保护存款人利益,促进银行业公平竞争。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易纲,不久前透露,有关部门正在紧锣密鼓地制定存款保险制度相关方案,目前条件已基本成熟,可以考虑抓紧出台。再次,还应尽快出台《金融机构破产处置条例》。在市场机制作用下,通过安全、高效的市场退出机制和破产法律制度,使一些经营管理不善,创新意识不强,无法适应存款利率市场化新形势的银行有序退出,实现行业的优胜劣汰,加速银行业健康发展。存款利率市场化将打破银行业原有的利益和竞争格局,短期内,可能会引起改革阵痛,导致银行业竞争加剧,风险加大,利润空间缩小。但是,只要各家银行未雨绸缪,审时度势,抓住机遇,扬长避短,正确定位,最终,从长远来看,我国的存款利率市场化改革,必将促进金融创新,提高银行资产负债管理水平,进而提高银行业竞争实力,促进我国银行业健康、有序、全面发展。
篇6
【关键词】电子银行 服务质量 运营方式
一、电子金融时代已经到来
随着电子银行业务的发展,目前我行已经完成了网上银行建设,开发出了网银、电话银行、手机银行等电子银行产品。实现了银行业务的品种渠道网络化、多元化、服务个性化、经营管理信息化和金融监管的现代化。提升了我国的金融服务水平,保证了电子银行部业务的持续增长。
网上银行的建设为客户提供了直接办理金融业务的渠道,为客户节省了大量的交通费用和时间,电子银行正日益成为银行交易和服务的主渠道。电子银行业务的开通,为客户提供了查询、汇款、开户、销户、支付、转帐、网上证券、投资理财等传统服务项目,使客户足不出户就能够安全快捷地办理银行业务。它的优势在于极大的分流了柜面业务和服务压力,缓解了银行业务量快速增长与物理网点资源相对有限的矛盾,促进了业务的发展和效益提升的平稳过度。目前我行电子银行渠道与物理网点渠道并驾齐驱的银行模式已经逐步形成。
我们看到:在银行业务不断的拓展中,银行业务的转型、产品和服务不断的升级,电子银行对百姓衣食住行中的作用也正在与时俱进,如今电子银已不可阻挡的趋势走进了千家万户。据各银行对银行业务量的初步统计中,每10笔业务中就有6笔以上是通过电子渠道办理的。每天通过电子银行办理的业务量已经超过了营业网点办理的业务规模,预示着一个电子金融新时代的到来[1]。
二、了解银行服务质量的屏障,找到提升服务水平的突破口
金融新时代到来的同时,我们也清醒的看到,电子银行业务服务质量已经成为银行后续发展和快速增长的瓶颈。中国服务贸易协会客户服务委员会近日公布的对国内17家银行电话服务热线的监测结果显示,各银行电子银行部门中客户服务系统普遍存在电话难打、强行插播广告、等待时间过长、服务水平亟待提高等问题。专家认为,“热线”问题是银行服务的软肋和提升服务的突破口。从电话服务热线的监测结果看,电话难打问题位列第一位。按银行业内对客服中心要求的标准,20秒钟客服电话接通率至少要达到80%。而调查结果显示,有一半的银行不达标,电话接通后无人接听的问题比较突出。我们了解到:加大对电话热线服务的投入会增加银行的经营成本,但电话服务的满意度可以提升客户的忠诚度,这对扩大银行的业务范围及企业良性发展方面都有好处。其次客服人员素质也制约着“热线”的答疑水平。银行业客服中心人员解答客户问题的正确率平均为77.16%,据统计17家银行客服中心只有7家银行客服中心达标。虽然我行属于达标银行内,但可以看到,当前服务质量已经成为各大银行市场竞争能力的核心内容。银行客户服务中心的水平直接影响到客户的满意度,甚至影响银行的赢利水平。因此全面提高客服中心的服务能力已经迫在眉睫。
调研表明:银行客户服务中心需要在以下方面给予关注[1]:完善和建立客户服务申诉室、电话访问室、建立品质确保室以全面提升品质;同时还应该在现有基础上建立内部查核室,以防控操作风险,有效保证客户服务部整体运作效率;建设多渠道、全方位的整体服务平台;通过硬件的改造和提升,提高客服中心的整体服务能力以及多渠道客户服务接点的业务处理能力,将客户服务中心作为与客户直接接触并提供服务的对外信息沟通及反馈窗口,寻找自身提升服务水平的突破口。
我们希望:建立自己银行相关品牌和产品创新等机制,提供区别于其它行的优质服务,为用户提供专业、优质、高效的服务作为差异的营销核心。针对客户服务方面存在的问题,我们应该在改善措施中下功夫。客户就是企业的上帝,谁获得了客户,谁就获得了市场。因此提高客户服务质量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客户服务中心发展到今天,已不单纯是简单的服务部门,而是整个银行业务体系的一部分,在银行日常工作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2]。
作为咨询服务提供方,客户服务中心为客户提供最便捷、高品质、一站式服务,使客户获得我行服务的成本有所降低,并且缓解了我行网点少在零售业务发展方面的竞争劣势。同时客户服务中心建立的专业知识分享与传递机制,有效保障了我行服务的标准化,确保了服务的高品质。作为全行投诉及建议的受理方,客户服务中心是全行服务体系的参与者和监督者。我们在提供客户咨询服务的同时,通过定期对客户关心的问题进行汇总与分析,为业务部门提供改善服务、提品及服务研发的决策依据。通过建立与各分行及业务部门间常规的、固定的、快捷的联系通道,形成了覆盖全行的客户建议投诉处理闭环机制。以客户服务为中心,全面提高服务质量是我行电子银行部一直致力于的工作,也是未来工作中提升服务品牌,创新服务的重点。
三、根据客户服务中心发展趋势,改进运营方式
电子银行部-客户服务中心发展到今天,已不单纯是简单的服务部门,而是整个银行业务体系中的一部分,在银行日常工作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调研表明:随着银行业务市场的变化和拓展,客户服务中心正趋向大型化、多点化的发展趋势。具体表现为:业务快速发展,业务种类日益繁多,业务复杂度也不可同日而语,客户群体逐步壮大,因此对咨询服务的需求将呈倍数级增长。客户的需求是多元的,而且客户日益希望从客户服务中心获得广泛的信息与服务,例如咨询服务、交易服务等,甚至很多需求超越了传统银行业务范围。客户对一站式服务的呼声越来越高,我们必须面对这一呼声,采取更加灵活的运营策略,服务手段更加多元化,更加注重主动服务。
多种服务手段的融合也是趋势之一,互联网与客户服务中心的融合,在线客服、电话回拨将日益普及。在等待客户呼入提供服务的同时,客户服务中心将更加注重交叉营销,在为客户提供服务的同时,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实现金融产品的无缝营销。发现更多的利润源,逐步走向盈利。可见,我们除了努力完成日常业务外,进一步加强银行业信息化基础建设,建立稳定可靠的生产运行环境; 规范银行信息化的发展,这些都将是未来电子银行部主要工作职责的补充。
我们深知:目前随着我国银行的对外开放,银行业竞争越来越激烈。我们的服务质量必须进一步提高才能在市场上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未来金融业的竞争,是一种信誉的竞争,同时也是服务质量的竞争。只有找出我们存在的差距,确定我们努力发展的方向,才能促进银行运营效益的显着提升。
据了解,电子银行部客服中心的发展目前可分为几个阶段:以提高客户满意度为基础的接通率时代、以客户分层为特征的个性化服务阶段、以提高运营效率为基础的运营管理阶段和呼叫价值创新阶段。尽管目前国内银行业客服中心仍处在前三个阶段交叉并行的时期,但价值创造也已提上各中心的工作日程,并逐渐付诸实施。作为面向持卡人的服务窗口,客服中心在与客户的沟通中积累了大量的第一手信息,对提升本行信用卡的市场竞争力有着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因此,各行的客服中心都承担着收集、挖掘、反馈信息的重要责任,并受到银行运营部门的高度重视。
调研表明:目前我国银行业电子银行部的服务系统利用率及效益普遍低于预期值。该部门客户服务中心工作的行员虽然都是经过培训的专业上岗人员,但就目前情况来看,他们均没有发挥最大的效能,而只是被动的接受客户的一些投诉或业务
咨询。那么如何提高自助银行的使用率,从而解决银行目前面临的困境呢?各银行的客服中心可从所积累的客户服务数据中找出客服中心工作量的变化规律,展现其发展趋势。基于这种规律和趋势,管理人员可以科学地预测未来的人力需求,及时地修改业务设计、优化业务流程,灵活地进行排班管理等项工作。而用户的业务行为所产生的数据可以作为重要的分析对象,客户与银行发生的交互本身的数据也具备着重要的意义。客户对某项业务变更抱怨的激增,可能从侧面提醒我们改善工作质量和业务行为的变更[3]。
客户服务中心通过电话银行业务系统来实现对客服人员工作效率及工作强度的统计,而录音的自动化,保存了座席人员与客户的原始录音,以备日后查证、规划工作、考核业绩。通过解答客户咨询的问题连接客户与银行内的桥梁,达到改进工作方法、完善服务功能、提高工作效率的目的。通过有效的客户服务、新颖的电话营销把客服中心从“ 费用中心” 真正转化为“赢利中心”。
电子银行部客服中心目前采取昼夜倒班制作息时间,保证24小时全天候不间断地为客户提供电话服务,及时解决客户问题并在日常工作中,保持高度警惕性,对发现的可疑交易,及时向有关部门报告,并协助做好被查询账户信息的统计汇总工作。同时,修改完善电话银行系统,减少密码容错次数,降低电话银行业务交易风险。
电子营业部,目前已经为200多家电子商务部提供了直接的网上支付。全国范围当中,提供全日无休的查询服务,有利支持了电子商务网站业务的发展,不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我们都以客户的需求作为目标,以客户的满意作为我们前进的动力,坚持将优质的服务,完善的电子商务解决方案,以及安全可靠的支付方式,提供给客户。只有紧紧抓住维护与顾客的关系这一核心,以市场为导向,以高质量、多样化、特色服务,满足顾客多层次需要,才能获得自身发展的持续动力。
四、金融业的竞争是信誉的竞争和服务质量的竞争
银行业务的快速发展和业务的拓宽,使员工的敬业精神得以发扬光大,在知识更新变化的信息时代,“终身学习”和建立“学习型组织”是我们在激烈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基本要求。只有充分发挥员工的潜能和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才能最大限度的激发员工工作的热情。
长久以来电子银行部一直致力于建立完善的客户服务体系,把提升服务品牌,创新服务手段作为重点。将“专业、差异”确定为客户服务的定位,即以一流的专业
水平,为客户提供专业、快捷的服务。我们相信:靠建立自己银行相关品牌和产品创新等机制,提供区别于其他行的优质服务是可行的。针对客户服务方面存在的问题,我们应该在改善措施中下功夫。通过对客户服务的营销环境、销售理念、服务态度和客户档案的分析,阐述客户在企业中的重要作用,使企业产品更加适应市场变化,从而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为企业赢得更大的经济效益。
在社会经济发展迅猛的时代,企业发展有着非常多的机会,如何把握市场、把握机会是企业的首要任务。我们通过建立与各分行及业务部门间常规的、固定的、快捷的联系通道,形成了覆盖全行的客户建议投诉处理闭环机制,深度挖掘投诉发生的机理,做到及时发现,从源头解决。作为全行投诉及建议的受理方,客户服务中心是全行服务体系的参与者和监督者,为完善全行服务体系起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客户服务中心在提供客户咨询服务的同时,定期对客户关心的问题进行汇总分析,为业务部门提供改善服务、提高客户满意度的建议,为业务部门提品及服务研发的决策依据。
我们深知:目前随着我国银行的对外开放,银行业竞争越来越激烈。我们的服务质量必须进一步提高才能在市场上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只有找出我们存在的差距,确定我们努力发展的方向,才能促进银行运营效益的显著提升。未来金融业的竞争,是一种信誉的竞争,同时也是服务质量的竞争。
参考文献
[1]杨放.金融创新与金融体系的稳定性[J].财经问题研究, 2002(5).
[2]杜爱文.论国有金融企业业务创新与服务创新[J].中国集体经济,2007(2).
篇7
摘要:加入WTO推动我国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这给地处西北的宁夏金融也带来了机遇。如何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是宁夏金融发展的关键所在。本文认为,对于宁夏这样一个金融发展相对滞后的地区而言,无论从金融资本的总量和规模上,还是金融技术、人才、管理上,和国内其它发达省份相比尚有相当大的差距,和外资银行相比更是不可同日而语。因此利用WTO带来的发展机遇,宁夏金融可以在金融信息化找到突破口,以实现跨越式发展。
关键词: 商务 金融信息化 虚拟
一、信息技术使传统银行发展面临挑战 传统银行的主要特征是:吸收公众存款、集中信用;发放贷款使社会资源得以重新分配;独有的结算系统实现信用的转移和权利的让渡。既银行在信用集散、风险集散和资金集散的过程中,获取利润。 电子信息技术改变了传统银行的运作方式,以金融电子化为特征的金融延伸到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领域,使银行的非利息收入不断提升。特别是九十年代的新经济浪潮,银行业的混业经营、跨行兼并促进了整个金融业的整合,使传统银行面临巨大挑战:一是商业银行信用中介的功能发生变化。商业银行最基本的职能是信用中介,即通过负债吸收公众存款,再通过资产业务将其运用。传统模式下,融资途径主要是银行贷款,企业对银行存在高度依赖性。网络信息技术使新的信用工具不断产生,投资渠道多样化,银行资金来源减少;企业融资多通过资本市场,对银行的依赖降低,可见网络技术的发展,使银行的部分功能退化;二是传统商业银行垄断性支付中介地位受到挑战。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使银行业务创新如虎添翼,自动柜员机、无人银行、网上支付使支付方式多样化,传统的柜台、网点正在逐渐被新兴的电子、网络支付工具所替代;三是由于发达的投资渠道、快速的结算工具、先进的支付手段导致资金高速流动,大大减少了资金的在途时间,使银行可支配头寸减少,使传统的信用创造受阻;四是由于支付方式等的变化导致金融服务方式方面的变化。银行拥有的客户资源将成为银行创新的主要源泉,银行必将利用信息化网络手段,以优质的服务扩大自己的市场份额。
二、金融信息化是金融改革的必然走向 在商业银行由传统的金融媒介主体向社会支付体系主体转变过程中,电子商务为其开辟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信息技术革命带来银行功能的转变,银行不仅是社会资金运动的中心,同时也是信息中心、商品交易中心和报价中心;银行既是货币流的载体,更是信息流和物流的基本平台。 首先,电子商务为银行业提供了巨大的市场和全新的竞争规则,缩小了新兴银行和传统银行的距离,改变了大银行和小银行不平等市场竞争格局,使不同类型的银行可以在同一个网络平台上公平竞争。 第二,电子商务还为传统银行个性化创新能力的提高奠定了基础。面对极大的金融商品选择空间的余地,客户将表现出日益强烈的“个性化”需求特征,从而令银行业面临提高金融创新能力的巨大压力,而发达的信息网络技术为之提供了强有力支持。 第三,电子商务技术为金融业务“一体化”发展提供了技术平台。全方位的金融服务,存、取、贷款以及汇兑、代收、代付等服务可以在网上实现。这种一体化服务不受时间和地域的限制,成本低、交易费用低,可为银行提供更大的获利空间。 第四,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传统银行组织体系、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使银行业不断整合、再造与变革以适应新的发展需要,提高了银行的经营效率与效益。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网上银行成为传统银行变革与发展的基本方向。发展网络银行具有很多传统商业银行不能比拟的竞争优势:(1)成本低廉。网络银行的管理构架与传统商业银行有很大的差别,它不需要设立分行、支行、分理处等多层机构,而是直接通过互联网络为客户提供金融服务。客户只需在家中或办公室登录到银行的主页,点击自己所需的服务项目即可完成开户、存取款,支付、转帐等手续。这种直接的营销方式与传统商业银行有着本质的区别,所以可节省巨额的场地租金、室内装修、照明及水电费用;而且电子银行只需雇佣少量的人员,从而大大降低了人工成本。(2)资源共享。由于网络银行多为近几年才兴起的,所以在规模和资金方面无法与那些老牌的商业银行竞争。但是,这并不新兴网络银行的发展与壮大。它们充分利用大银行花费几十年时间和数百亿元建立起的客户服务系统,比如ATM机POS机,迅速扩大自己的客户群。(3)服务个性化。网络银行可以突破地域和时间的限制,提供个性化的金融服务产品。传统银行的营销目标一般只能细分到某一类客户群,难以进行一对一的客户服务。然而,网络银行却可以在低成本条件下实现高质量的个性化服务。例如,网络银行可以根据客户本人的喜好设计个人支票,比如将其爱人的形象印在支票上,使支票更具特点,同时也增强了支票的防伪性能。 结合宁夏商业银行发展的现实,宁夏应该结合物理网点发展“鼠标+水泥”式的网络银行。就是将网络技术与传统业务想结合,用网络技术和电子商务去改造传统银行,实现商业银行的数字化和网络化发展。因此宁夏商业银行信息化发展要注意几个:(1)要以金融品牌为主导。随着信息技术的高度发展,不同金融机构所提供的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的差异日益缩小,客户的“注意力”将成为银行争夺的目标。金融品牌就是金融服务的脸,能不能吸引客户,品牌很重要。(2)要以全面服务为内涵。未来的金融业可以提供的服务产品将涵盖金融与非金融领域,几乎可以满足客户所有的需求。集银行、证券、投资、保险为一身的“巨无霸”的产生,使银行的服务要面向未来更多的领域。(3)要以网络技术为依托。随着网络经济的深化,金融的网络将越来越高,货币、资金、金融机构都将向虚拟化方向发展,银行业的虚拟化程度将是衡量商业银行实力的重要标准。(4)要以物理网络为基础。未来的金融企业将拥有多条服务渠道,网络将成为效率最高、成本最低的营销渠道,但客户对“面对面”式的亲切、互动的服务方式的需求决定了物理网络将仍然存在。因此对本省的银行网点仍要做到高质量的服务。
三、宁夏信息化的战略选择 加入WTO后,外资银行将陆续进入金融市场,它们会选择具有技术和管理优势的领域与中国本地银行相竞争,特别在网上银行或个性化的理财服务等领域。宁夏商业银行在传统业务的总量、规模、产品上与其它银行相比没有优势,在技术、人才、管理上差距更大。但是银行化是近年来起来的,1995年世界上第一家网络银行诞生,而中国出现网络银行则是1999年的事情。在金融信息化上,宁夏商业银行和不同类型的银行基本处于相同的发展平台。 金融信息化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推动金融业的发展。宁夏传统金融业怎样才能适应商务的要求,在金融竞争中站住脚跟,笔者认为必须从银行外部和银行内部两个方面着手。 就外部而言,就是要首先确立起健全、规范的电子商务游戏规则。在此基础上,通过加强网络基础设施和化系统的建设、加快电子商务标准与规定的制定、加强网络安全和风险防范系统的建设、迅速提高信息化普及率、增强电子商务对社会公众的吸引度等措施,为传统金融业的彻底变革和稳健发展尽快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因此必须:(1)制定与网络相适应的发展战略;(2)完善信息系统建设,满足网上金融业务不断发展的需要;(3)完善与网络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创新机制; 就内部而言,注重现有网点潜力的挖掘和质量的提高,注重科技立行和金融创新。加大科技投入,致力于改变过去那种单靠分支机构数量的扩张争取客户和市场的模式。要强化服务功能,开发多样化产品,做到合理的市场、客户的定位,培育金融人才等。 在服务功能上,在服务功能上。要做好个人客户服务客户服务两部分。个人客户服务包括在线查询、转帐、缴费、证券保证金转帐、外汇买卖、支付结算等针对使用个人名下定期、活期帐户和信用卡帐户完成的自助交易;企业客户服务指企业帐户的查询、转帐等财务管理服务。 在业务品种的选择上,,商业银行成为经济领域中电子技术最多、技术最密集、国际化最广的行业,以电子资金转帐为基础的ATM、POS和信用卡使商业银行活动空间大为扩展,服务效率发生革命性的提高,业务经营向多元化、现代化、多功能、扩张表外业务、创新服务技术的方向发展。因此要积极开发智能信用卡支付系统,同时通过热点业务吸引客户的注意力,掌握市场运作的主动权。 在市场和客户的定位上,一方面,要树立以人为本培育个人客户的网络意识,树立群体规模的长远战略;另一方面,又不能忽视企业客户带来的巨大交易量和潜在的财务效益。 对金融人才的储备和培养上,未来银行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注重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是银行致胜的关键。重视加强人才资源的战略投资构筑本行业的人才高地,建立起多渠道、多方式的人才开发途径,造就一支市场竞争意识强,熟悉金融业务和金融政策法规,数量充足、质量合格、结构合理的金融人才队伍。
篇8
【论文摘要】客户需求是银行业务转型的出发点,是银行发展中间业务的源泉。不断创新是满足客户需求的归宿。是银行价值最大化得以最终实现的根本保证。银行可以通过网点转型,促进基础业务转型,为树立中间业务的基础地位提供可能:通过建立专业团队,实现投资银行业务的快速突破,抢占中间业务的制高点和市场先机;通过对公信贷业务上移。对公司类客户提供更高质量专业化的金融服务,促进部门联动和业务整合,为中间业务发展开辟通道。与此同时,还应不断了解和追踪客户的需求变化。适时调整自身经营模式及业务结构,以更好满足客户日益变化和增加的金融需求。
一、客户需求多样化使业务转型成为必然
客户对银行服务的需求大致可分为两种:一是基本需求,二是附加需求。对于公司类客户而言,过去对银行服务更多的是基本需求,即对银行传统存、贷款、汇总结算业务的需求;而随着金融市场的不断完善和延伸,企业对银行服务的需求更加侧重于附加需求,即借助银行资金、技术及人力资源优势,对银行投资、理财、、咨询、风险管理等服务功能的需求,也即对银行中间业务产品的需求。对私客户亦是如此。过去,客户到银行来一般只办理简单的存取款业务,随着社会经济的进步,人们富裕程度不断提高,客户对金融产品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多,查询、办卡、交费、买基金、买保险等,成为个人客户对银行服务需求的主流。
服务无止境,千方百计满足客户多样化的需求是现代银行的天职和生存的本能。在同业竞争日趋激烈的市场环境中,只有令客户满意的银行才会得到更多客户的青睐。当客户高度认可银行提供的超额服务时,银行所创造的超额价值成了在行业中的核心竞争力。为了最大程度地满足客户需求,商业银行必须摒弃传统的经营观念,实施业务转型,即从传统利差收人为主向中间业务收人与转利差收人并重的盈利模式转变。
二、业务转型伴随着中间业务大发展
在满足客户基本需求模式下,银行的部门设置以储蓄、信贷和会计三大部门为主,网点职能主要表现在吸存、放贷和会计核算功能上。在满足多样化客户需求的今天,业务转型后的银行在部门和网点定位上发生很大的变化,形成对公、对私专业服务团队和营销服务新型网点共同作业的格局,其结果是大大促进了银行中间业务的快速发展。
(一)通过网点转型,促进基础业务转型,为树立中间业务的基础地位提供可能
所谓网点转型,就是要通过调整服务理念、服务方式、产品结构、客户结构及内部流程等方面,深人落实‘以客户为中心’经营理念,达到有效提升客户满意度、员工满意度和销售能力的目标。近年来,我国各大商业银行都积极开展网点转型并取得明显成效,突出的一点就是银行的盈利模式发生了改变。根据不同的产品及客户的不同需求设置不同功能的柜台,分别向不同的客户推介不同的产品。就像大型菜市场一样,按照商品类别分别设置不同的区域,实行精细化管理,进行点对点、面对面的营销。为客户提供多样、便捷、更加精细化和全方位的金融服务,在不放松抓传统存贷款业务的同时,极大地促进了证券、保险、投资理财等中间业务的快速发展。
(二)通过建立专业团队,实现投资银行业务的快速突破,抢占中间业务的制高点和市场先机
在投资银行业务领域,国外先进商业银行已涉足多年,并具有成熟的经验,取得丰硕的成果。在这些银行的营业收人中,60%是中间业务收人,而中间业务收人的80%为投资银行业务收人。伴随着国内金融业综合化经营的推进,国内商业银行将迎来做大做强投行业务的时代。投资银行业务已经事关银行公司业务经营模式和盈利模式的转型,对于全行未来的业务战略转型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投行业务是中间业务产品创新最好的平台,客户的投资需求、融资需求、上市需求和风险管理、财务顾问需求等等,都给银行带来了许多创新产品的要求和机会,使银行充分发挥银行信用中介和信用创造功能,为企业提供综合金融服务和一揽子金融服务方案,辅以灵活多样的投资银行产品和其他金融产品,增加银行的中间业务收人,改善银行盈利模式和收入结构。
(三)通过对公信贷业务上移,对公司类客户提供更高质量专业化的金融服务,促进部门联动和业务整合,为中间业务发展开辟通道
对公信贷业务经营层级上移是从体制和机制上解决银行经营集约度不高、经营专业化程度不高、为客户提供高档次产品服务的能力不强、信贷基础管理薄弱等难题的有效途径。通过对公业务上移,首先是增强了银行的风险管理能力,提高了风险质量。第二,解放了基层行生产力,使基层网点有更多的精力和人力投人到改进服务上来,为客户提供更优质的服务。第三,有利于银行中间业务产品服务团队的建设。比如成立了投行业务团队、国际业务团队等专业化的团队,集中优秀的人才,从省行和二级分行层面提品服务和技术支持。第四,对公业务上移,强化了部门和条线之间的联动。通过跨部门、跨条线、跨层次的联动与交叉影响,大大提高了金融产品的覆盖率,提高客户的综合贡献度。
三、需要解决的几个问题
(一)提高认识,坚定信心
认识是行动的先导,提高认识应贯穿于中间业务的整个过程。端正对发展中间业务的认识问题,改变为吸收存款而开展中间业务的出发点,真正把中间业务作为树立企业形象,提高经济效益,增强竞争实力的支柱性业务,将中间业务提升到战略高度来认识和看待。同时还要坚定超常规发展中间业务的信心,过去几年来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增长速度逐年攀升的成功经验,加上未来更适合中间业务发展的经济金融环境,均说明在中间业务领域我国商业银行有能力做得更好。进一步提高对发展中间业务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最终在措施和行动上推动中间业务的健康、快速发展。
(二)资源激励要到位
中间业务要发展,长期靠产品,短期靠激励。目前,各大银行对中间业务激励力度较过去有了很大的加强,激励费用所占比例逐年上升。激励方式上,由整体激励细化到产品,实行现买单制度,对中间业务产品激励实行了统一的“明码标价”,按业务量或收入分别配置不同的人力费用和营销费用激励标准,直接对现到基础机构和前台人员,从而极大地调动了全行尤其是基层人员发展中间业务的积极性,为银行中间业务超常规发展提供了动力。
(三)做好品牌整合和宜传
企业的竞争最直接的就是品牌的竞争。产品是一时的,品牌的长期的。中间业务代表银行发展的未来,因此要加大宣传力度,加快品牌的创造和树立。根据“满足客户需要,遵循市场导向”的原则,建立可以覆盖客户多方面需要的产品线,创建有影响力的产品品牌,实现客户满意与自身发展的有机统一。借助网点、客户经理以及内外部各种媒体等多种渠道,进行宣传营销活动,向社会推介银行的服务项目和业务品种,使银行的产品广为人知,让更多的客户了解本行中间业务产品的功能和优势,积极培育新的客户群体。
(四)解建立产品与服务创新的机制
篇9
关 键 词: 金融学科;实验教学设计;实验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 G424.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544(2013)05-0065-04
一、开展金融学科综合实验教学的必要性
1. 是突出学院办学特色, 培养应用型金融人才的需要。针对高等教育新形势、新变化,结合学校实际和发展潜力,河北金融学院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是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因此,在人才培养上突出应用型,注重学生解决未来工作中所面临的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金融学科是河北金融学院历史最悠久、实力最雄厚、成果最丰硕的学科,也是河北省重点学科,其中的金融学专业是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 也是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因此,探讨该校金融学科的综合实验教学设计与实践,是突出学校金融特色,培养应用型人才目标定位的需要,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
2. 是适应全球金融一体化和专业化发展的必然要求。随着金融业跨国发展,金融活动按全球同一规则运行,同质的金融资产价格趋于统一,巨额国际资本通过金融中心在全球范围内迅速运转, 逐步形成全球金融一体化的趋势。世界各国、各地区在金融业务、金融政策等方面相互交往和协调,相互渗透和扩张,相互竞争和制约,进而促使全球金融形成一个联系密切、不可分割的整体。近年来我国金融市场加速发展,新的金融产品和金融交易不断涌现,并逐步与国际接轨。在此背景下,各大银行、证券、保险、基金、投资、期货等金融行业企业对专业化金融从业人员的要求越来越高。 新的金融市场要求金融学专业大力发展实验教学, 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应用型专业化金融人才。
3. 是适应现代金融学科建设和发展的要求。现代金融学,是在传统货币、银行、金融市场和保险等理论基础上,以市场为中心融合发展的学科;是以国内外金融市场为中心,以各种金融活动、金融关系、金融体系、 金融运行及其相关经济关系的规律、特点、作用和实际运行为研究对象的科学,是金融理论与运用规律的概括。 现代金融学科的研究重点转向了资本市场、公司财务、金融工程、金融经济学等领域。随着现代信息科学、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金融等一系列新课题成为金融学科研究的重点。随着金融行业以及金融学科的发展和演进,重视金融实践教学已在世界范围内达成共识。现代金融教育的主流,就是要提高学生业务操作能力、数据挖掘与分析能力和信息处理能力,培养精通金融专业技能的应用型人才,而金融学科综合实验教学实践能够培养学生该方面的能力。
二、金融学科综合实验教学存在的不足
总体来看,河北金融学院已经在人才培养方案中明确将实验教学纳入金融学科的整体教学体系,将实践环节纳入教学管理和考核的重要环节。目前该校建立了专业实验室23个,其中与金融学科相关的专业实验室8个,并配置了相应的软硬件设施,建立了实验教学相关的规章制度,金融实验教学有序开展。但金融业的发展日新月异,既为该校金融学科的实验教学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同时也提出了挑战。对比国内外知名财经院校金融实验教学的改革和建设,其金融实验教学体现出以下不足之处:
1. 金融实验课程设置有待进一步完善。 整体来看,金融实验课程开设数量有待进一步增加,结构有待进一步完善。目前该校开设的实验课程有《商业银行业务实训》、《股票模拟交易和行情分析》、《保险业务实训》、《期货综合实训》、《理财综合实训》和《数量化投资综合实训》等,对期权、外汇、风险管理和金融工程等方面的实验课程开设较少,远不能适应金融业快速发展的实际需要,不利于交叉学科、前沿学科内容的引入,更不利于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的提高。
2. 金融实验内容内涵有待提升, 实验项目数量有待增加。有些实验课程的内容往往流于业务的简单操作,缺乏理论指导下的业绩综合考核、评价和分析;有些实验局限于教会学生使用业务处理软件等浅层次内容,对金融机构整体的业绩评价、风险管理、数据模型分析等深层次内容还有待于进一步开展。如《银行业务实训》课程,教师让学生熟练掌握了银行业务的基本处理程序,但如何处理特殊业务,学生没有得到有效的辅导与训练。同时,目前开发的实验项目数量较少, 不能全面涵盖金融学科知识。因此,应加强对学生理论指导之下的实验训练,全面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 缺乏高质量的实验教材,教学大纲、指导书等教学文件有待进一步完善。目前在全国范围内,高质量的金融实验教材种类较少, 相关配套的实验教学参考书、实验指导书更是少见。许多教师只能依据个人对金融专业的理解, 进行教学大纲的编排与实验教学内容的选编, 多数实验课程仍停留在自编讲义阶段。这样导致实验教学缺乏相对科学可行的依据,也没有规范的标准,教师的主观性成分较多,从而降低了教学的效率和预期效果, 也降低了实验教学在培养高素质金融人才方面所发挥的应有作用, 也容易和金融行业的人才需求出现脱节。
4. 具有金融行业背景的专任实验教师有待进一步增加。目前,学校从现有的讲授该门理论课程的在职教师中, 挑选熟悉计算机操作和系统运行的教师担任实验课程的主讲。这种做法虽然可以开展教学,但是这些教师大多缺乏金融从业经历,因此其实验教学与金融业实际应用的契合度不佳,教学效果有待进一步提升。总体来看,大多数实验教师在金融行业的从业经历不足, 对金融机构特殊问题的处理能力有限。因此,学校需要增加具有金融行业背景的专任实验教师的数量,或进一步增加实验教师在相关金融机构挂职或实习的频率和时间。
5. 金融实验教学经费投入有待进一步加大。目前学校在实验环境和硬件配置方面,已经建立了8个金融专业实验室,配置了金融业务软件以及新型电脑等软硬件设备。但是,金融行业的发展日新月异,新业务、新产品层出不穷,学校需要和金融机构及时联系, 依据金融业发展及时更新原有的软件系统,以适应分模块实验教学的需要,保证软件系统应用的实时性、先进性,提高实验效果。由于新软件购置的费用较高, 因此金融实验教学的后续经费投入有待进一步加大。
三、 金融学科实验教学设计与实践的具体措施
1. 转变传统教学理念, 创新实验教学的设计与实践。 要推进金融实验教学改革, 提高实践教学效果,必须创新实验教学理念,树立“自主学习”、“快乐学习”、“协作学习”、“终身学习”等先进的教学理念。大力提倡教师建设实验课程,增添实验教学内容,创新实验项目,并予以奖励和资助。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对实验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不断提升实验教学的效果。
2. 以金融业需求为导向,以专业为基础,构建分层次的、科学多样的实验课程体系。当前金融市场变幻莫测,在此环境下,金融学科的实验课程体系建设应根据金融业发展过程中新业务、新产品、新交易对金融人才的需求来开设实验课程。 目前学院的金融类专业包含金融学、保险学、投资学等专业,这些专业的实务操作性都很强, 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技能要求高, 因此可以根据这些专业的不同性质开设相应的实验课程(见表1)。
3. 开展深层次实验教学,提升实验内容的内涵。金融学科的实验教学,应立足于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而提高这些能力必须通过熟练掌握专业的金融知识、理论和技能才能实现。金融知识、技能和理论在金融实验中表现为:经济数据、量化方法和专业理论。其中,经济数据涵盖了解决问题需要的有效信息,而量化方法则是处理、挖掘和分析这些信息的有效手段,最后,通过金融理论来分析运用经济信息并解决问题。金融学科的实验教学内容应契合这三个方面对学生实验能力的要求。因此,开展深层次实验教学,提升实验内容的内涵,其关键就是实现经济数据、量化方法和专业理论的结合,使学生能够游刃有余地解决实际问题。以此为指导,实验课程的具体实验内容设计如表2所示。
4. 根据实验课程情况, 设计并丰富相应实验项目。金融学科应设置多类别的实验项目,项目种类应涵盖研究性实验、设计性实验、综合性实验、操作性实验和验证性实验。 研究性实验需利用数据库和各种统计分析软件(SPSS,E-view,SAS等),对金融经济的运行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建立数学模型,总结经济运行规律,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设计性试验是在一定的实验条件下, 由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流程和内容, 最后达到实验要求, 实现预期的实验结果。 这应该借助于金融机构的专职人员的指导来完成,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操作性实验和验证性实验相对简单,主要是对金融业务进行流程操作,或验证相应的金融理论和经济模型。从总体上,学校应增加实验项目的数量和种类,提高学生的实验效果。从具体项目来看,一要甄选基础性和验证性实验项目,不断提高实验质量; 二要开发覆盖面广的综合性实验,提升实验教学效果;三要大力增加研究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比例, 以满足学校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要求(见表3)。
5. 从专业教学需要出发, 编写高质量的金融学科实验教材。 编写高质量的实验教材是摆在学校面前一项非常紧急的任务, 是实现实验室与金融业务“零距离”的重要保证。金融学科实验教材编写要以模拟当前的金融业务为基本设计思路,专门针对教学和科研设计,为学生和科研人员提供自主学习、研究现代金融业务的平台。实验教材编写要保证教材内容的实时性和全面性, 兼顾超前性和互动性。首先,教材内容要与当前金融业务发展现状紧密联系,以满足学校培养学生和培训商业银行工作人员的需要。其次,教材内容不仅包含保险、证券、基金、外汇、清算中心的业务内容,还要包含银证通、银保通、外汇买卖、资金清算、电话银行、网上银行等业务内容。最后,教材要能满足学习的互动性特点。每一项业务操作步骤均应提供相应的帮助信息及与业务相关的图片资料。在业务界面中要能体现业务操作流程,相关业务操作要有衔接性,如在做票据交换业务时应具备相关业务查询注解的功能, 使使用者了解该交易和清算业务交易的联系。
6. 以现有师资为基础, 建设高质量的实验教学队伍。 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实验教学队伍是保证金融实验教学质量的关键。 学校可以从两方面加强实验师资队伍的建设:一是“请进来”,即从金融机构聘请具有丰富工作经验的金融从业人员来担任专职实验教师, 他们在实践工作中摸索出一整套处理问题特别是特殊问题的办法, 因此能正确地把握业务处理的风险点, 能帮助学生树立风险意识并教会学生正确的风险控制措施;二是“走出去”,即将学校的青年教师定期送到金融机构去实习, 保证青年教师能及时更新知识体系,特别是及时学习金融业的新业务、新产品, 进一步保证学生从实验教师那里学习到最新的业务知识和岗位技能,实现“实验教学与实际岗位零距离”,保证实验教学的实用性。同时应定期将实验教师派送到国内外知名院校进行专业培训, 特别是接受最新的金融前沿理论的培训, 以保证实验教学的前瞻性。完善专任实验室教师的考评、选拔、任用和奖励制度, 以保证实验教师管理体制的先进性和连续性。
篇10
一、商业银行资本约束瓶颈透视
资本约束瓶颈,是从满足监管要求角度来讲,指银行因其资本金低于监管要求,在机构扩张和业务发展等方面所受到的制约。当前主要表现形式为:一是经营理念与思想约束瓶颈。多数商业银行在经营管理中虽然认同效益、质量与规模协调发展的重要性,但由于缺乏资本约束观念,长期以来,形成了“存款立行”的经营指导思想,忽视了银行是高风险的经营企业,以追求账面利润的提升和不良资产率的降低为目标,不计风险和成本放贷等在西方商业银行看来不可思议的经营行为,在中国银行业内却屡见不鲜,从而使自身积累了大量的金融风险。二是速度情结与规模偏好瓶颈。由于历史和实践的局限性,业内外评价一家银行的经营管理基本上是以规模增长为标准,在这样的舆论氛围和惯性思维下,商业银行普遍走的是一条规模扩张型的发展之路。一些银行经营者甚至认为中国的银行没有资本照样可以发展,为了抢占市场份额,追求虚假高速或短期账面利润,往往展开无序竞争,实施“规模至上”的经营措施,片面追求规模扩张,这些非理,在宏观上催长了经济泡沫,在微观上则使经营者背上了沉重的风险包袱。三是融资软化与渠道不畅瓶颈。在西方国家,商业银行外部补充资本主要依靠资本市场。目前,股市中不断扩容和频繁的再融资,很大程度上抑制了银行股的市场表现,影响了投资者的热情,难以承担起包括商业银行资本在内的“输血”“造血”功能。同时,由于我国业内整体盈利能力相对较弱,使得商业银行依靠自身利润增加留存收益,提高资本也受到极大的限制。
资本约束瓶颈严重影响着商业银行的改革与发展,突破资本约束瓶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商业银行不同于一般企业,资本约束不仅是其监管的外在要求,更是自身发展的内部要求。短期来看,强化资本约束虽然将给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带来一阵短痛,但却可以摆脱单纯注重规模扩张的惯性思维和经营取向,将效益作为规模扩张的前提,注意发展的质量、效益、稳健性和持续性,在速度、质量、效益三者间寻求平衡,迫使商业银行实现经营转型;长期来看,资本约束将引导商业银行从传统模式向现代角度挺进,以较小的资本杠杆、较低的风险补偿和经营成本创造稳定和长久的收益。同时,资本充足率已成为商业银行当前乃至未来风险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直接决定着盈利能力的高低。资本约束瓶颈的突破,将使商业银行转向建立新型的业务增长模式和资源配置方式,提高资金营运效益,实现高质量、低风险的业务发展和份额扩张,形成业务发展和风险控制、经营目标与业绩考核的统一。
二、商业银行资本约束瓶颈原因剖析
首先,经营指导思想上存在误区
商业银行的长期经营目标,不论在认识上、宣传上还是经营者的业绩考核上体现得都很不充分,往往只注重眼前的短期效应和没有扣除风险的盈利。在公众舆论中,往往认为哪家银行规模扩张得快、贷款条件低,哪家银行就有能力、有前途,这种评价反过来又加大了银行自身的认识偏差,导致一些商业银行在业务经营中不自觉地轻视风险管理,形成指导思想上的误区,造成商业银行的非理性扩张和竞争,付出惨重代价。
其次,内部风险管理水平偏低
与国外先进银行相比,特别是与已实施全面风险管理模式的银行相比,国内商业银行在风险管理技术、办法、体系等方面都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国外银行在风险管理方面充分运用了高技术的信息手段,并大量采用数理统计模型和金融工程等先进的定量方法,对风险进行实时、量化的管理。而我国商业银行长期以来在风险管理方面仍主要以定性为主,且时效性差,在风险识别、量化和控制等方面还不够精确、及时。由于风险管理水平偏低,国内商业银行在规模过度扩张的同时带来了大量风险隐患,风险逐步积累,从而导致业务发展受阻。
第三,信贷规模快速增长和资产结构不合理消耗商业银行资本
我国商业银行的信贷规模一直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而银行的资本增长速度却十分缓慢,远不及信贷规模的扩张速度,出现了较大的资本缺口。2005年末,国有商业银行资产余额19.7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6.1%;负债余额18.8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5.8%。资产结构与资本净额存在着一定的配比关系。各类资产业务的风险权重不同,所需要的资本也不同。我国商业银行信贷资产中对公贷款占主要比重,其风险的权重也最高,基本上为100%,成为推动风险资产快速增长的主要动力。高风险权重资产占比过大,资本补充又非常有限,这些都导致资本充足率不断下降。同时,巨额不良资产严重侵蚀商业银行资本也是原因之一。
第四,自身“造血”功能不强,缺乏必要的资本积累能力
我国经济体系对商业银行贷款的依赖程度非常高,经济的快速发展需要银行贷款。而国内资本市场目前还处于初级阶段,不能为资本需求单位提供足够的低成本融资支持,银行体系依然要成为国内融资的主渠道。另外,我国还处于消费结构升级、重工业化、城市化的起步阶段,未来将继续保持较快的经济发展速度。根据历史经验数据判断,经济增长要保持7%-8%的速度,至少需要金融机构贷款6%-18%的增长,这意味着银行业资本也需要保持16%-18%的增长,才能维持一定的资本充足水平。同时,我国商业银行还处在规模相对不足的阶段,规模经济内在要求银行保持较快的发展速度,这就需要大量的资本补充。
三、进一步加强商业银行资本约束的措施建议
(一)充分重视资本约束理念
围绕金融风险的化解和控制以及商业银行的审慎稳健经营,在强化资本约束的基础上,以商业银行资本监管为核心,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资本监管框架,缩小与国际标准的差距,提高商业银行体系的安全性,促进商业银行的审慎稳健经营。准确、真实反映商业银行经营的风险状况,引导商业银行加强资本管理和强化有序发展的自律意识,强化外部监督的力量,全面、公开地进行信息披露,将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置于社会、舆论和公众的监督下,促进银行不断加强管理,提高经营水平。
(二)全面和科学提升风险管理能力
找出宏观调控中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所暴露出来的薄弱环节,从建立风险管理的长效机制出发,围绕全面风险管理这个中心目标,在经营决策、考核体系、信息建设、人才配置等方面进行革新。一是银行的最高决策和管理层要把风险管理和风险控制作为银行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明晰风险管理战略,构建集中化、扁平化、专业化的风险管理体系,形成相对独立的风险监督制约机制;二是改变传统以经营利润为中心的绩效考核方式,建立以风险调整后的资本收益率,经济资本回报率和经济增加值为核心的绩效考核体系,将有限资源配置到低风险、高回报的业务上,解决追求利润与控制风险之间的矛盾,在降低风险的同时提高收益,实现内涵式增长;三是加快数据信息系统、风险预警系统及内部评级系统建设,完善风险缓释机制。全面推行资本风险分类,定期对资产质量和产品、行业、区域风险进行分析报告,对风险变化及时进行预警并采取相应的调整措施,做好不良资产化解机制,建立健全抵押、担保、保险、信用工具等风险缓释工具体系,降低资产风险整体水平;四是积极引入优秀风险管理人才,推行客户经理制、产品经理制和风险经理制,确保人才专业化培养和配置,特别是要将先进的风险管理文化和理念引进,不断进行创新,合理地评价、管理、控制和规避各种风险。
(三)加快银行业务结构调整
一是发展零售银行业务。零售业务具有风险权重较低、盈利空间较大、资产质量相对高等优势,加快发展零售业务,符合现代商业银行的发展规律,也是银行节约使用资本的内在要求;二是发展中间业务,加快中间业务产品创新。继续把发展中间业务和其他新兴业务作为工作的主线,针对市场的需求,加强中间业务产品的开发和创新,由单纯的收代业务向包括结算、担保、投资管理、个人理财及咨询等全方位的服务拓展;三是以资本市场为依托,实现差别化竞争。充分依托资本市场的发展,商业银行采取不同的经营模式,加强对自身定位的研究,实现差别经营;四是发展网络银行业务。以网络银行为代表的电子银行服务系统的迅速推广,使得商业银行过去难以实现的服务功能变得更容易实现。
(四)建立合理的资本规划
根据风险战略要求,把资本充足率维持在一个稳健的水平之上。监管部门在实施监督、控制风险的前提下,应从政策上为商业银行进行资本金补充及进一步发展提供支持。建立开放的股权结构,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吸引外来资本的加入,鼓励商业银行突破政策上的障碍,探索和尝试吸收民间资本,推动股权结构多元化和资本补充渠道的多元化;允许并支持上市银行开展募集,增加资金来源,并且简化资本市场融资审批手续,适当缩短审批时间,加快融资进程。
(五)提高技术工具应用水平
- 上一篇:餐饮经营方案
- 下一篇:简述劳动教育的基本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