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经营方向范文

时间:2023-06-29 17:28:0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企业经营方向,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企业经营方向

篇1

有人认为,农业企业化概念是在20世纪90年代提出的,因此农业企业化经营也产生于20世纪90年代;还有人认为,农业企业化理论与实践是在农业产业化之后,因此农业企业化经营也产生在农业产业化之后。其实,农业企业诞生之日就是实行农业企业化经营之时。的推行,使农户具备了生产经营自、决策权和产品的处置权,农村土地所有权的模糊性和承包权的长期性,使农户的土地承包权具有准所有权的性质,使农业企业化经营具备条件、成为可能;乡镇企业的产生和发展揭示了农业企业化经营的客观必然性,发展的必要性、可行性和广泛适应性,是农业企业化经营的具体实践;农业产业化的核心是农业企业经营,是农业企业化的继续,是农业企业化的“三化”(农村城镇化、农业产业化和农民员工化)结果之一;农业合作经济组织越来越具有经营的属性,它是农业企业化经营的重要形式,而不是手段。农业企业化伴随着家庭承包责任制的实行、乡镇企业的发展和农业产业化经营而全面推开、推进。

2、农业企业化与农业产业化的联系和区别

2.1农业产业化经营存在的主要问题

农业产业化的主体是谁?表面来看,似乎不是一个问题,但现在农业产业化真正意义上的主体是谁?不是农户,不是农业企业,而是基层政府!农业产业化把应该重点扶持的广大农户放在了相对较次的地位,影响了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效率和效果,一方面使基层政府有可能干预企业正常的市场经营活动,造成政府行为的越位,为极少数的农业企业和政府官员提供了的土壤;另一方面,造成政府对企业的发展规划、咨询、条件支持等服务的不到位,造成对农户服务的不到位,造成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和规模化农业经营没有质的提高。农业产业化实践中存在经营主体错位、政府行为越位和服务缺位等现象。

2.2农业企业化与农业产业化的联系

首先,农业产业化的核心是农业企业,是农业企业化经营。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组织形式主要有:企业+农户、合作组织+农户、专业市场+农户、主导产业+农户等。由于2007年7月1日开始登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含农村供销社)与传统意义上的农业企业一样,具有法人资格地位,多数专业市场实行的是企业运作模式,按法定程序登记的农业协会、农业中介组织是具有(事业)法人资格地位的团体……因此“企业+农户”为产业化的基本组织形式,农业企业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核心环节和关键步骤。农业产业化通过合同契约、参股分工、全面经济核算等制度,使多元参与主体在各个环节互惠互利,实现企业化管理。企业化管理是农业产业化的主要特征之一。

其次,在发展行业农业企业化方面,二者有相同的内涵。农业企业化在对某一个产品进行企业化经营时,其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内涵是基本一致的,二者都是通过建立一定的利益联结机制,采取或参照企业经营的形式,把农产品种植与销售、加工等相互脱离的环节联系起来,从而达到提高各经营主体经济效益和农民组织化程度之目的。当某个行业内的产品都基本上进行企业化经营时,就是行业农业企业化,行业农业企业化经营即为农业产业化的高级阶段。行业农业企业化的特点就是农业生产出来的农产品,大部分或绝大部分作为农产品加工业的原料,种植业成为加工业的第一车间。

其三,农业企业化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高级阶段。根据社会分工和市场交换的不同特征,可将农业产业化的进程由低到高分成商品化、市场化、企业化三个阶段。在农业企业化的低级阶段,社会分工由垂直型向水平型转变,在农业企业化的高级阶段,生产和资本的集中逐渐形成垄断性的农业企业集团。农业企业化的充分发展,将直接导致农业产业化。即商品化、市场化阶段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农业产业化,而到了农业产业化的高级阶段,其典型特征则是农业企业化。

其四,目前各项农业产业化政策其实就是发展农业企业化经营。农业产业化上升为我国的国家战略后,从国家到各个地方政府、甚至是涉农的各个部门和机构,都相继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和扶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政策措施,从政策和措施层面证明了农业产业化的核心就是农业企业化经营。

2.3农业企业化与农业产业化的区别

其一,农业企业化概念更明确,更有利于实施。关于农业产业化,一种观点认为,农业作为一个产业,提“农业产业化”不仅同义反复,而且不科学。即便是农业产业化,也有两种不同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农业产业化与国外的农工商一体化概念是等同的,他们主张采用“农业产业一体化”的提法。第二种基本上还停留在对农业产业化实践经验的总结上,不少地方是作为整体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改革与发展的一种新思路,存在一种试图把农业和农村经济改革与发展中的各种新经验都囊括在“农业产业化”这一个概念中的倾向。农业企业化是指使各个农业经营主体按照或逐步按照企业特点与要求进行生产和经营的过程。农业企业化概念更明确,更利于实施。

其二,农业企业化的组织化、规范化程度更高。“公司+基地+农户”是农业产业化的基本组织形式,它能否叫产业化,要看其本质,要看参与产业化经营的各方是否真正结成了利益共同体,目前多数是简单的商品买卖关系。由于农业企业采用现代企业制度来进行组织管理、生产管理、技术管理、质量管理、劳动工资管理、物资管理、经营管理、财务管理,按企业化经营进行经济核算和成本核算,追求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具有较高的组织化程度。

其三,关注和强调的重点不同。农业产业化强调产业的联系,引导工商业进入农业,增加“三农”投入,经营主体是企业或政府。农业企业化则强调的是企业化经营这种形式,更加关注农户,农村城镇化、农业产业化和农民员工化是农业企业化发展的“三化”结果之一。

其四,组织方式不同。农业产业化强调的是产业的联系,强调的是二、三产业对农业的带动,政府干预意识较浓,因此其主要是通过外生性农业企业带动农业的发展,这就可能造成企业对农业的控制,甚至搞圈地、掠资源,在企业与农业的发展目标不相一致时,企业就可能牺牲农业的利益(这种例子很多)。而农业企业化经营主体之间的合作,很多时候是原有的、自生的,即使企业是游离在农业之外,但多数时候,龙头企业的掌门人是或曾经是农民,即热心于推进农业企业化的龙头企业多数是内生性企业为主,例如整乡整村推进模式中的农业企业几乎全部是内生性农业企业,属于整体利益联结。

其五,目标(结果)有可能相反。农业产业化是想用二、三产业的发展带动农业的发展,企业为了获取利润甚至是超额利润,它就必须实现对农业的控制和对资源的占有,让二、三产业占有农业的资源或利益,是二、三产业向农业内部的拓展,是由外向内引导农业的发展,主要解决农业问题。农业产业化可能向农业返还二、三产业的利润,也可能争夺农业内部的利润。但除非有非市场安排,否则利润返还几乎是不可能的。而农业企业化在提高农业自身的综合生产能力和农民自身的组织化程度的同时,引导农业由内向外发展,提高农业向二、三产业拓展的能力,较好地实践“以工哺农,以城带乡”,向二、三产业要利润,整体解决“三农”问题。

其六,农业产业化从属于农业企业化。农业企业化会分为两部分:产品农业企业化和区域农业企业化。产品农业企业化即为农业产业化经营,产品农业企业化的进一步发展即为行业农业企业化,行业农业企业化为农业产业化的高级阶段。区域农业企业化即为在某一个区域整体推进农业企业化,目前有条件整体推进农业企业化的区域是乡镇和村屯。虽然农业产业化也可以在乡村甚至更大范围内进行整体推进,但它主要是在产业内或产业之间进行推进,而农业企业化在乡村的整体推进,除了在产业进行推进外,还带动了整乡整村的城镇化、城市化,使农民身份实现由村民向股东、股东向工人的转变(农民员工化)。从经济学分类来看,我们也曾经认可胡鞍钢教授的观点,认为如果农村经济属于宏观经济,则农业产业化属于中观经济,农业企业化属于微观经济。但随着整乡整村农业企业化的推进,农业企业化已超出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范围。如果说农业产业化除了在产品和产业的农业企业化经营之外还有其它内涵、也还是属于中观经济的话,农业企业化与农业产业化一样,也属于中观经济。而且就农业产业化和农业企业化而言,农业产业化从属于农业企业化,而不是相反。农业企业化是我国继、农业产业化之后,农村经营体制的第三步改革,是农业产业化的替代战略。

3、农业企业化经营路径

农业企业化经营路径分为四部分:一是农户企业化经营。这主要是指广大农户通过自身努力,或者通过准农业企业、农业企业带动等形式,成为企业化经营农户,并由企业化经营农户发展壮大为农业大户、联合农户,再由农业大户、联合农户发展成为具有法人地位的农业企业的过程。二是准农业企业和农业企业的企业化经营。这主要是指在做大做强准农业企业和农业企业的同时,促进准农业企业向农业企业转变,农业企业向农业龙头企业和农业上市公司转变。三是产品农业企业化经营。产品农业企业化主要是指某一或某些产品通过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等形式,通过龙头企业、专业市场、合作组织、中介组织等带动进行一体化经营,也即初级阶段的农业产业化经营。产品农业企业化进一步拓展产业链,当某个产业或行业内的产品基本上在进行企业化经营时,就叫产业或行业农业企业化,即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高级阶段。四是区域农业企业化经营。区域农业企业化是指在某一特定区域内进行的农业企业化经营。就我国而言,按行政区域划分有村屯、乡镇、市县、省和全国农业企业化之分,其它还有如某某场、某某园区农业企业化等。如果只是区域内的某些产品或产业进行企业化经营,则它与产品和产业农业企业化经营无异;区域农业企业化区别于产品产业农业企业化主要是在于其在某一区域内整体进行农业企业化,涉及农业各产业,土地等各种农业资源,农民身份转变和农村城镇化城市化等各个方面。

因此,农业企业化的路径为:大力发展企业化经营农户,促进企业化经营农户向准农业企业、准农业企业向农业企业转变;发展产品农业企业化,促进产品农业企业化向产业或行业农业企业化转变;发展区域农业企业化,促进区域内某些产品或产业的企业化经营向区域整体企业化经营转变;促进行业农业企业化、区域农业企业化向全国农业企业化转变。

4、农业企业化经营政策建议

4.1提高认识,全力推进农业企业化

农业产业化没有也不可能完全解决我国的“三农”问题,必须进一步创新我国农村经营机制、完善农村经济体制:农业企业化已到该总结和提升的时候了。政府部门长期以来对农业企业化存在认识上的误区,对农业企业化的必要性认识不够,低估了推行农业企业化的可能性。目前在已实施农业企业化的地方,个别地方存在与农业产业化雷同现象和回归农业产业化的倾向。为此,建议政府加强农业企业化的调查研究,组织有关部门进行较为深入的理论研究,在积极性较高的地方设立全国农业企业化综合改革试验区,争取在更大范围、更高层面上推进农业企业化。

4.2坚持家庭承包责任制,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

是我国农村的基本制度。这个制度是根据我国的国情建立的,它予农民以长期而有保证的土地使用权,使农民具有充分的生产自,从而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的生产力,推进农业企业化也必须坚持以为基础,同时必须坚持以“自愿互利、三权明晰、责任明确、收益显化、注重效率、产业导向”为方针,按照“稳定承包权、搞活经营权、保护收益权”的原则,依法鼓励农户通过出让、入股、转包、租赁、土地信托、置换、股份收购等形式盘活土地使用权,促进农业企业化经营。

4.3千方百计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

农民是困难群体,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就是提高生产力。因此,农民的组织化不是要不要提高的问题,而是如何提高、尽可能快地提高的问题。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的路径有:一是发展农业企业化,二是发展农业产业化;三是发展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四是村民自治;五是发挥现有村各种组织的作用;六是发展规模经营;七是促进土地流转;八是转移农民,减少农民,农民市民化……总之,路径是很多的,但最关键的一条是我们是否允许农民提高其组织化程度,在市场经济和法制经济逐步完善的今天,我们要深刻反省这个问题。

4.4建立农业和农业企业化的长效投入机制

一是构建政府宏观农业投入机制,提高对农业的支持效率。基于农业弱质性、公益性和基础性的特点,需要政府不断规范其农业投入行为,自觉承担起宏观农业投入主体的责任和义务。二是建立和完善信贷农业投入机制,拓宽农业融资渠道。三是重构微观农业投入机制,激励农户的农业投入行为。四是扩大农业利用外资的渠道和规模。

篇2

结构裂变带来战略性重构

结构裂变带来的是新的组合与新的发展可能,这在一定程度上突破结构内部的单一改变,而将这样的改变放置在了与外部结构相互关联的转变之中,这将是一种根本性的变形。纵观企业创新的多个侧面,真正的将创新演绎为内外突变,从而带来结构性的改变,这是企业创新足以影响开放式经济整体性格局的重要方面。这样的裂变是战略性的重组,是结构的整体性调整。在相关的分析中,结构裂变与战略性重构需要从至少两个方面去加以理解。这种调整一方面是企业创新本身的调整,另一方面是企业调整后的相关创新所带来的开放式经济的整体的结构性调整,从而切实实现企业创新对于开放式经济科学发展的促进。“结构”一直是经济学乃至整个社会科学中的重要概念,作为模型论中的专有术语,“结构”表达着一种特有的组织方式。企业创新需要突破原有的技术创新、人才创新等表层的单一创新模式与结构,不再孤立的采取某特定方面的创新,而是开放式创新与封闭式创新并举,直面全球经济一体化日益加剧的现状。在这样的带有根本性的结构裂变中,企业创新需要为开放式经济带来的结构的深沉裂变,而这样的结构性调整是以企业创新促进开放式经济科学发展的重要保障。而对于战略性的重构,这也是企业创新所需要思考的,这样的战略性意义上的重构,不只是针对企业,同时也是开放性经济所应该做出的调整。企业创新只有站在战略性调整的高度,才能够最终影响并促进开放性经济走向科学发展之路。

从宏观出发,在大的指导思想上做好了定位,结构裂变与战略性重构的创新方式与经济发展方式,将有利于整体的全面而科学的发展。这是切实有效的方法,也是以企业创新促进开放性经济科学发展所应该有的表现,是科学发展之路的先导。在这样的新的方式中,产业演化与管理创新得以推行。产业演化需要进行创作性的改变,这是整个开放性经济发展进程中所需要解决的问题,而企业创新中所具有的渐进式创新与突破式创新并举的新的技术图景与路径、结构裂变与战略性重构等为开放性经济产业演变式的科学发展提供了良好的保证,正是这一系列的创新式改革,促使了产业演变的实现。产业演变是一种影响重大的转变方式,要想真正的进入到产业演变的步骤之中,需要充分借助企业创新之力,企业创新的有效途径的探取为开放性经济产业演变提供充足保障,而产业演变的成功与合理进行又将在极大程度上调节开放性经济的整体格局,并最终影响到国民经济的健康、有序的向前推进。除了有利于开放性经济的产业演变的科学发展,同时开放式经济科学发展中所需要的管理创新也得到了强有力推行。在之前的企业创新的可行性路径的相关分析中,企业创新需要寻找新的方式,而一些新方式所带来的正好是管理创新在开放式经济中所获取的重要地位,管理创新是对以往开放式经济中过分追求技术性创新的一种修正,同时这也可以看作新时代下人文观念对于后工业时代技术先行所带来相应弊端的补充性修正。

渐进式创新与突破式创新并举

在企业创新中,采取新的技术路径,即渐进式创新与突破式创新并举,将带来崭新的技术图景的构建。渐进式创新,就是按照产品路线图上规划好的需求进行创新,因此我们也叫它路线图式的创新或可预见的创新,例如Intel公司把迅驰升级到迅驰2,以及新一代Nehalem微架构,实际上都属于渐进式创新,这类创新将产品性能不断加强,为用户体验带来渐进式的提升。真正能给企业发展和用户体验带来革命性变化的技术创新,我们称它为突破式创新,这种创新比较“稀有”,它虽有明确目标,但人们却很难预测它能否获得成功及何时成功。渐进是在原有的基础上,或者说在原有的知识构成的基础上,进一步进行相应的革新,而突破式创新带有突变与破坏的因子,是一种毁灭式的方法与手段。如何在这样的两种方式中进行相应的取舍,是当下需要面对的重大抉择。在以往的企业创新要么是单一的选取渐进式的创新之路,要么就是对过去与现有的几乎彻底式的抛弃,这样的方式也使得开放式经济带有了相应的色彩,并在非此即彼的状态之下徘徊。开放式经济受到不科学与不稳定的发展方式的冲击,对其科学的发展之路造成了极大影响。虽然突破式创新的意义非凡,但在开放型经济下的企业创新战略中,它与渐进式创新都是不可或缺的。我们认为,只有把这两种创新结合起来,让它们相辅相成,才能充分挖掘出它们的价值,以获取企业发展的持续性竞争力。

绘制新的技术图景与采取新的技术路线,是企业创新自我完善的途径,同时也是企业促进开放式经济科学发展的有效方式。渐进式创新与突破式创新并举,为新图景的绘制带来了切实可行的希望。这样的结合并举,要求在借鉴原有模式的基础上,不仅有限创新,而且可以在较为恰当时候选取破坏性的创造手段。回到企业创新而言,如果在充分参考企业的相关规模、所处地位、行业特征等基础上,保证了信息来源和知识密度的有效性,那么企业创新是可以采取突破性的方式进行革新。这样的企业创新是具有适度的科学性的,而通过这样的企业创新所影响到的开放式经济,也可以朝向更加科学的路径得以发展。渐进式创新与突破式创新并举是经济学中一个重要的命题,在创新意识研究与经济学科的交叉研究之中,著名经济学家汉德生曾就这一命题进行过深入的讨论,当然他的讨论更多的是将关注点放置在渐进式创新和突破式创新两者分别对企业的整体性影响之上。而我们当下倡导渐进式创新和突破式创新并存,是对原有讨论的突破,是对新的技术场景绘制的需要。渐进式与突破式创新将带来企业的新发展,而这样的新发展又将直接影响到整个的开放式经济的发展模式与格局。两种方式的恰当的结合性使用,将会成为以企业创新促进开放性经济的科学发展的又一有效手段。这样的创新使得开放性经济一体化结构得以构建与企业创新的双赢。“一体化”是当下经济所追求的共赢性格局,而媒体时代的到来为开放经济中的“一体化”的实现提供了新的可能,在开放经济科学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的企业创新,便是需要借助媒体化时代的大背景,通过传播媒介的多元与密集引发跨越企业组织边界的新型创新,来帮助开放性经济走向科学的发展道路。

当下的“一体化”是全球性的“一体化”,区域经济需要在各地区、各行业的交互中获取新的发展空间。企业创新正是在创新中选取了与传媒化时代密切相关的创新方式,使得原本就以寻求融合为基点的开放式经济更快的迈进了“一体化”的进程之中。当然,在推动开放式经济一体化,并促使其健康、稳步的走向科学发展的同时,企业在自我创新中也获取了相应的收获,企业探寻出了一系列新的自我创新之路,同时以这样的自我创新去改变着整个大的经济格局。这样的互动与演化是一种良性的互动,开放式经济体系在这样的演变之中确立了更加合理与健康的框架,企业作为开放式经济体系中的一部分也转变得更加完善。创新之路在企业发展与开放式经济发展中科学演进,以企业创新促进开放性经济的科学发展注定是一条双赢之路。#p#分页标题#e#

传播媒介的多元与密集引发跨越企业组织边界的新型创新

企业创新实际上也一种社会交往,是通过社会交往寻找和判断最适合于特定企业、特定运作和特定市场的新观念。为什么必须通过社会交往呢?因为我们所说的创新是熊比特意义上的“创新”(innovation),而不是科学家关在实验室里从事的“发明创造”。而现代传播媒介的引入,使得企业直接单向的促进向经由媒介影响的路径发生转变,媒介时代的到来带来了全面革新的必须。一个最为明显的例子就是新近微博对企业营销创新的巨大影响。微博的高覆盖及高渗透是很多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而恰恰是这种天然的媒体属性及低成本特点让越来越多的地板企业也加入到了微博中,并开始尝试运用这种新形式的媒体进行品牌宣传。历经几年的飞速发展,如今的微博已然成为企业品牌营销的另一大战场。正如传播之父麦克卢汉所言,世界终将成为一个紧密相连的地球村,这样的紧密性正好切合了开放性经济的特质,开放性经济正是这样的一种根生于资本市场对外开放与货币自由兑换全面加速的经济形式,市场经济一体化与经济生活国际化使得开放式经济中的各个经济实体必然关联,而这样的关联正是一个传媒世界所带来和必然面对的。在传播媒介大量介入、世界日益媒体化这样的大背景之下,企业创新也以自我的新变化促进着开放式经济的科学发展,同时这样的新变化也是以企业创新促进开放式经济发展的新的有效方式与具体表现所在。

具体而言,这样的新方式的一个重要的形态在于传播媒介的多元与密集引发跨越企业组织边界的新型创新。在原有的企业创新的基础中,不仅打破同行业之间,同时打破不同行业间的企业联动,跨越企业组织边界,将带来整个开放性经济的革新。企业组织的边界一直是企业革新中所不愿意去触碰的部分,因为在一般的经济学观念中,组织是区分开不同行业,使得整个经济领域得以秩序化的基础,企业的革新一般都避免去打破相关的行业边界。但在媒介时代,媒介的密集和多元使得企业革新很多时候需要借助媒介这一载体,企业革新因此也不可避免的走向了相互紧密依存的状态之中。因此,现在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刊物、报纸、简讯。通过国内和国际相应的媒体发电子文档,传真以外,有的企业上门去送,这些形式无非是求得媒体对各方面的需求和报道和认可。无论是何种媒体,包括广播、电视、报纸、网络,都是为企业,为大众服务。例如大众公司就充分利用新媒体进行企业创新,在2011年4月21日第十四届上海车展上,大众汽车品牌面向中国公众启动了一个探索未来汽车设计与制造的对话平台———“大众自造”项目“,大众自造”是一个可以由消费者自己创意、设计、分享和讨论心中梦想之车的交互平台。在这场充满创意和激情的造车之旅中,互联网不仅担当了主要的传播渠道,更担当了消费者与大众汽车品牌双向沟通的创新平台。实际上,媒体不只是对大品牌、大企业才适用,其实小型企业也需要,这可以提高客户的忠诚度、企业的推广工作以及企业信誉,而且几乎每行每业都可能用到。

篇3

一、影响企业经济效益的因素有哪些

一个企业的经济效益是由多方面的因素所造成的,所以,在我们分析影响企业经济效益因素的过程当中,一定要立足于多方面因素进行分析和考虑,这样得出的结论才能更加全面,整体信息的准确度也能更高。下面,我们就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影响企业经济效益的关键因素进行分析:

第一,创新因素。一个没有创新精神的企业就永远没有未来,一个不懂得创新的企业将很难在商海当中生存下去。创新是企业最重要的一股生产力量,如果一个企业不能足够重视自身的创新精神,不能为企业产品的研发付出一定的人力物力上的支持,那么在企业产品创新这一领域就很难看见任何的回报,在企业创新与收益回报之间永远是一个循环的过程,缺一不可。

第二,管理因素。我国传统的企业管理模式主要依赖扩大企业经营规模来提升企业的经营利润,像这种没有经过仔细核算就盲目扩大企业规模的做法着实在企业的经营当中存在着许多风险。不但有可能不会为企业带来巨大的收益,而且还可能产生影响企业前进的阻力。这种传统粗放式的管理模式已不能适应当今社会的市场需求。

第三,成本因素。据有关资料显示,中国历年来企业产品的再利用率都是十分低下的,产生这样结果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其一,企业管理者思想意识认识不足,对于当今社会的一些企业管理者来说,他们对于原料重复使用的概念还很模糊,企业的管理者尚且认识不到这一点,所以企业的生产成本始终居高不下。其二,为了追求暂时的利益不惜放弃重复使用。一个产品想要做到可以重复使用,就要在工艺上以及设计上等各个方面进行重新的设计与加工,以确保产品的质量,然而这样一来,势必会加重企业的支出预算,很多企业不愿意额外增加这样的投入,所以很多企业还是在走高消耗、低产能的老路。

第四,形象因素。对于当前我国的一些企业来说,他们只注重短期利益,而不注重企业形象。为了一些蝇头小利,不惜放弃企业的形象和信誉,殊不知这种做法是拿企业的未来在换取利益,长此以往这种做法得不偿失。不仅对企业的经济效益没有一丝好处,甚至还可能会赔上企业的前程。

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对策

既然提出了影响企业经济效益的以上四个因素,下面就是我们如何提升企业经济效益的方法:

第一,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创新是企业第一生产力,我们的创新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科技创新,人才创新,制度创新。例如:某国有钢铁企业响应国家号召积极开展创新,积极引进国外的钢铁生产技术,从规模化低质量的热钢锻造工艺向数字化集成式的定向生产进行转变,根据市场需要生产产品,有效地防止因为市场信息的掌握滞后,而导致盲目扩张造成产品滞销的危险。另外该钢铁企业也从根本上改变了原有的用人制度体系,从低效能、“大锅饭”的终身制向现代职业人经理制度以及聘任制结合的方式进行过渡,淘汰与分流不合格的员工,保证该企业的生产活力,彻底摒弃平均制,试行绩效管理考核制度,引入现代的人力资源管理方式,从人才的管理角度激发创新活力,保证人尽其用,争取做好合适的人做合适的事儿,这样资金、人力资源的重新科学分配,使得企业切实提高了经济效益,不仅扭亏为盈、当年该企业的市场占有率就提高了5%,并且一次性还清了5年期的银行贷款。另外,制度创新也不容忽视,国有国法,家有家规,一个企业想要经营得好就要为企业制定出一系列适合企业发展的企业制度,并且随着企业的发展不断改进制度,不断创新,在企业日常活动过程当中灵活运用。不断提升企业创新能力的同时就是在提升企业经济效益。

第二,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当前我国存在很大一部分企业他们不善经营,仍然采取粗放式的管理办法,这样的管理不仅效率低下,对于企业的经济效益也不是十分有利。因此,我们要借鉴国外一些先进企业的管理制度。以美国的煤矿企业巨头ConsolEnergy为例,其煤矿遍布美国20余个州,年生产量500万吨左右,但生产人员不足300人,而同等规模产量的国内矿井,最少也要3000人以上,而且美国煤矿企业的经营利润也远高于国内同行,且由于美国煤矿企业工作人员数量少,绝对工资更好,待遇更好,生产积极性也越高,由此形成良性循环,而反观国内则工作效率低下,煤炭生产质量难以保证同时,安全事故频发。如上即使企业间的差距。我们既然知道了差距,我们就要迎头赶上,首先我们要革新我们的生产设备,虽然暂时的投入是巨大的,但是作为长久来看其带来的回报也是十分丰厚的。其次,我们的管理人员在制定任何企业制度时要为企业的长远利益出发作打算,不能仅仅在其位谋其政,更要在其位谋更长远的政事。最后,企业的管理不仅在于管理者,更在于企业的文化,企业的文化就是一个企业的魂,我们要让一个企业的文化根植于每一个员工的心中,这样才能进一步提升管理效率,进而增加企业经济效益。

第三,控制生产成本。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我国的企业发展虽然得到了举世瞩目的成果和伟大的进步,这样的经济体系所带来的低能耗、高产能的影响将是十分深远的,为企业减少消耗,提高经济效益带来无穷大的能量。

第四,提升企业形象。众所周知,企业的形象就是企业的一张名片,因此我们在做产品营销的环节当中,在对企业产品进行营销的过程当中一定要注意保护好企业形象,一个企业只要在消费者的心目当中树立起美好的形象,那么它的产品就能在消费者心目当中加分,就会为后期的产品营销工作带来极大的便利,间接的提升企业经济效益。

篇4

【关键词】 货币政策; 房地产; 经营绩效; 面板模型

中图分类号:F27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937(2015)07-0069-04

一、前言

房地产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对我国经济增长作出了重大贡献。当前房价一直居高不下,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自2003年开始,央行频繁使用货币政策工具对房地产行业进行调控,不少学者也进行了相关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任木荣(2012)和王东(2012)就货币政策对我国房地产价格的影响机制进行了研究。任木荣(2012)认为货币政策传导有效性不强,导致货币政策的调控效率较低,利率因无法区分投机需求和消费需求,对房地产市场的影响有限。王东(2012)指出调整房地产市场供给结构,加快经济适用房建设是调控房价的关键。陈胜(2010)就货币政策对房价的影响进行了实证检验,指出货币政策对房价影响显著,认为在调控房价时应该注重货币政策的运用。艾丹(2010)对货币政策在抑制高房价中的作用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发现,提高央行准备金率,控制商业银行贷款和其他相关融资渠道是使货币政策发挥作用的有效手段。也有部分学者面对货币政策调控将房地产企业作为研究对象进行了相关研究。陈震(2008)采用因子分析法,使用24家具有代表性的房地产企业2007年的统计数据对紧缩货币政策下房地产企业的生存能力进行了研究,指出规模较大的房地产企业生存能力较强,充分体现了房地产行业的规模效应。姚雪绯(2011)采用递归VAR方法,使用42家房地产企业2003―2009年的季度数据,研究了货币政策对房地产企业现金流的影响,指出广义货币供应量(M2)和短期利率对房地产企业现金流都有影响。短期利率对经营活动现金流影响较大,M2对筹资活动现金流影响较大。陈欢(2013)利用2008―2011年房地产上市公司的数据,对货币政策与房地产企业融资决策的关系进行了研究,指出贷款基准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对房地产上市公司资本结构中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的影响是完全相反的。当前关于货币政策对房地产企业经营绩效影响的研究还没有明确结果,本文采用房地产上市公司面板数据来研究货币政策对房地产企业经营绩效的影响。

二、理论分析

货币政策是指政府或中央银行为影响经济活动所采取的措施,尤指控制货币供给以及调控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以达到或维持特定政策目标的各项措施。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可以表述为在一定的货币政策目标指导下,通过使用货币政策操作工具影响货币政策操作目标,并通过各种传导渠道传递至最终目标实体经济。

(一)贷款利率对房地产企业经营绩效影响分析

贷款利率调整将会影响房地产企业融资成本,成本的改变又会影响企业的现金流量,继而影响企业运营能力。利率调整会影响潜在购房者的购房意向,进而影响房地产企业的销售,最终影响房地产企业盈利能力。另外,利率的调整将直接影响上市公司的财务费用。房地产企业为减少政策变动对企业的影响,可能会改变企业融资结构从而影响企业的偿债能力。

(二)存款准备金率对房地产企业经营绩效影响分析

中央银行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导致商业银行放贷资金减少。商业银行为防范风险,对房地产企业的贷款条件和资金用途的要求和监控将更加严格,使得房地产企业获取贷款的难度更大。同时,中央银行对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将导致消费者对房地产不明朗的前景持观望态度,间接降低房地产企业资金来源,资金短缺导致房地产上市公司无法获取土地,土地储备减少将影响房地产上市公司进一步开发,影响房地产企业的成长能力。

(三)货币供应量对房地产企业经营绩效影响分析

货币供应量对房地产企业的影响可以从货币供给的流动性和银行的信贷渠道两方面解释。央行通过增加基础货币投放,在流动性更加充裕的情况下,商业银行的放贷能力提高、放贷意愿增强,促使银行发放更多的房地产抵押贷款,从而增加了对房地产的需求。房地产企业方面,货币供应量增加,房地产企业更容易获得资金,促进企业发展。另外我国市场经济不完善,投资渠道匮乏,货币供应量增加导致大量资金流向房地产市场,降低房地产企业经营成本,提高房地产企业收入,影响房地产企业经营绩效。

三、实证检验

(一)样本选择与数据处理

研究货币政策对房地产企业经营绩效的影响需要选取合适的货币政策指标和房地产企业经营绩效评价指标。通过分析货币政策与房地产上市公司经营绩效评价指标之间的关系,得出货币政策对房地产上市公司经营绩效的影响。

1.货币政策指标数据选择与处理

货币政策指标方面,选取贷款利率、存款准备金率和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指标。考虑到房地产开发周期一般在三年以内,选取1―3年期的贷款利率作为贷款利率评价指标。因研究对象为房地产上市公司,规模较大,资金需求较多,小型金融机构资金难以满足房地产上市公司需求,选取大型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作为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评价指标。通过文献研究发现,货币供应量研究方面基本都选取广义货币供应量作为研究对象,因此,本文选取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作为货币供应量评价指标。

从2003年开始,中国人民银行在国务院指导下对贷款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进行了多次调整,因本文研究对象为年度数据,为方便研究及数据统一性,取每年的平均贷款利率和平均存款准备金率作为贷款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的最终数据,如表1和表2所示。

中央银行主要通过公开市场业务调节货币供应量,通过发行中央银行票据,回笼资金使得流通中的货币减少;相反,通过回购债券等使资金进入流通增加货币供应量。2003―2013年,我国货币供应量情况如表3所示。

2.房地产企业样本选择与数据处理

利用深圳证券交易所和上海证券交易所的信息,通过房地产板块分析,选取了149家房地产上市企业,通过分析其主营业务收入,选取房地产业务收入占总业务收入85%以上的企业并剔除财务数据不全的企业,最后共选取59家上市房地产企业作为研究对象。通过上市房地产企业的年报,提取了59家上市房地产企业2003―2013年11年的财务数据。

(二)房地产上市公司样本选择及经营绩效评价指标构建

当今社会,无论何种社会形态,无论何种经济制度,也无论何种企业性质,财务绩效始终是企业关注的核心,因此采用财务指标评价企业经营绩效对任何经济环境下任何性质的企业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盈利能力、运营能力、偿债能力和成长能力方面使用财务指标构建房地产企业经营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如表4所示。

(三)模型构建

本文使用Eviews软件,通过建立面板数据模型来检验货币政策对房地产企业经营绩效的影响。面板数据包含有横截面、时期和变量三维信息,利用Panel Data(面板数据)模型可以构造和检验比以往单独使用截面数据或时间序列数据更为真实的方程,可以进行更加深入的分析。

1.面板数据模型检验

面板数据模型的种类很多,一般可以分为变系数模型和变截距模型。考虑到房地产企业样本全部来自沪深A股,样本房地产上市公司面临的社会背景和经济制度并无太大差异,又因为通常很少采用变系数模型,因此这里采用变截距模型。变截距模型又有混合效应模型、固定效应模型和随机效应模型,因此,在模型设定前先进行相关检验确定模型形式。通常使用F检验决定选用混合模型还是固定效应模型,用Hausman检验决定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还是随机效应模型。

2.建立回归模型

本文经过单位根检验,原序列平稳,可以建立回归模型。经F检验和Hausman检验确定模型形式,建立变截距混合效应模型。考虑到货币贷款利率、存款准备金率和货币供应量等对房地产企业的影响可能存在滞后性,因此建立当期影响的回归模型1和滞后一期影响的回归模型2。

y(1,2,3…)= ?琢 + ?茁1x1 + ?茁2x2 +

?茁3x3+?酌 (1)

y(1,2,3…) = ?琢 + ?茁1x1(-1) +

?茁2x2(-1)+?茁3x3(-1)+?酌 (2)

其中y1、y2、y3…为总资产报酬率、净资产收益率等绩效评价指标,x1、x2、x3分别为贷款利率、存款准备金率和货币供应量,?琢为常数项,?茁为影响系数,?酌为误差项。

经过分析整理,得到回归结果如表5、表6所示。

(四)检验结果分析与说明

由货币政策(贷款利率、存款准备金率、货币供应量)与房地产上市公司评价指标(盈利能力、运营能力、偿债能力、成长能力)的回归模型,综合考虑当期影响及滞后一期的影响可知:

贷款利率对房地产上市公司每股收益和每股净资产影响显著,影响系数为负,且当期影响比滞后一期影响显著。说明利率提高会影响房地产企业的盈利能力,这种影响会随着房地产企业的调整逐渐减弱。原因在于贷款利率提高导致房地产企业融资成本增加,对房地产企业当期盈利能力造成影响,之后房地产企业通过提高售价等措施,将增加的融资成本转嫁给消费者,所以影响逐渐削弱。货币供应量对房地产上市公司总资产报酬率、每股收益影响显著,影响系数为负,滞后一期影响不显著。说明货币供应量增加对房地产企业的盈利能力一开始有负面影响,之后这种影响逐渐削弱。可能的原因是货币供应量的增加,导致房地产上游的建筑材料价格上升,而商品房的建造和销售具有价格滞后,导致房地产企业盈利能力降低,之后房地产企业通过提高售价将增加的成本转嫁给消费者,这种影响逐渐削弱。

贷款利率对房地产上市公司存货周转率和总资产周转率当期影响不显著,滞后一期影响显著,影响系数为负。说明利率对房地产企业运营能力的影响具有滞后性。贷款利率调整影响潜在购房者购房意向,最终影响房地产企业销售,进而影响房地产企业存货周转率和总资产周转率;存款准备金率对房地产上市公司存货周转率和总资产周转率影响显著,影响系数为负且滞后一期影响仍然显著。说明存款准备金率提高对房地产企业的运营能力具有重大影响,且这种影响短期内不会消失。货币供应量对房地产上市公司运营能力影响不显著。

贷款利率对房地产上市公司流动比率、现金比率影响显著,存款准备金率对房地产上市公司长期负债比率和资产负债率影响显著。说明贷款利率的变化会影响房地产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存款准备金率的变化会影响房地产企业的长期偿债能力。贷款利率变动,房地产企业将付出更多的财务费用,流动资产减少,导致房地产企业短期偿债能力受到影响。存款准备金率变化,房地产企业融资困难增加,房地产企业为保证发展需要,倾向于借入更多长期贷款或进行权益融资,以应对未来的不确定性。货币供应量对房地产上市公司现金比率影响显著,影响系数为负。说明货币供应量的短期刺激,会导致房地产企业减少现金持有量。货币供应量增加,房地产企业获得资金的途径增加,未来不确定性减少,房地产企业将减少现金持有量。

贷款利率对房地产上市公司总资产增长率当前影响为负,滞后一期影响为正。利率的提高对房地产企业成长能力有负面影响,对未来房地产企业的成长有促进作用。可能原因是利率提高导致商品房价格上涨,人们的短期观望导致房地产企业销售变慢,但是房地产市场仍然处于卖方市场,当消费者发现这种价格的提升是一种长期趋势时,会积极进入房地产市场,导致房地产企业的未来成长能力增强。存款准备金率对房地产上市公司净利润增长率和总资产增长率影响显著,影响系数为负,说明存款准备金率的提高对房地产企业的成长具有负面影响。存款准备金率增加,房地产企业融资困难,资金欠缺影响房地产企业土地储备和开发建设,影响房地产企业成长。货币供应量对房地产上市公司总资产周转率影响显著,影响系数为负,滞后一期影响不显著。说明货币供应量对房地产企业短期成长能力有负面影响,影响逐渐削弱。货币供应量对房地产企业短期盈利能力有影响,影响房地产企业成长能力。

四、总结

货币政策对房地产企业经营绩效具有明显影响,特别是当前房地产市场下行趋势预期增强的情况下,房地产企业通过转嫁成本等方法消除对绩效的负面影响将变得愈发困难。另外,十八届三中全会后,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作用,利率将逐渐交由市场决定,房地产企业将面临更多的不确定性,在这种情况下提高房地产企业经营绩效对房地产企业未来发展有重要意义。

在货币政策影响下,房地产企业要想更好地发展,首先,要拓宽融资渠道。货币政策变动对房地产企业经营绩效造成影响的一个路径是影响融资成本,在转嫁成本越来越困难和市场愈发不可预测的背景下,银行的风险意识将显著增强,房地产企业不可能再依赖银行贷款,必须拓宽融资渠道,其中海外融资和信托融资是重要选项。其次,房屋开发要面向真实自住的需求。货币政策的调控重点在于控制投资投机性需求,鼓励刚性需求,进行差异化调控的动机明显,在当前降价预期严重、销售艰难的环境下,房地产企业应当面向真实自住性需求和改善性需求,开发适销对路的房子,回避政策和市场风险。

【参考文献】

[1] 任木荣,苏国强.货币政策工具调控房地产价格的传导机制分析[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2(4):23-29.

[2] 王东.货币政策对我国房地产价格的影响机制及原因分析[J].时代金融,2012(35):9.

[3] 陈胜.货币政策因素对房价影响的实证分析[J].会计之友(上旬刊),2010(6):25-27.

[4] 艾丹.货币政策在抑制高房价中的作用[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3-4.

[5] 陈震,吴宗法.货币政策紧缩下的我国房地产企业生存力研究[J].经济论坛,2008(20):65-67.

篇5

关键词:顾客价值;第三方物流经营战略

随着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增多,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物流企业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最重要的就是关注顾客的需要,提高顾客的满意度和忠诚度。因此,有必要将顾客价值理论引入到物流领域并加以应用。

一、第三方物流企业的特征

第三方物流指生产经营企业为集中精力搞好主业,把原来属于自己处理的物流活动,以合同方式委托给专业物流服务企业,同时通过信息系统与物流企业保持密切联系,以达到对物流全程管理的一种物流运作与管理方式。物流企业的顾客并不是商品的最终消费者,而是生产企业或商业企业。这要求物流企业与顾客之间默契合作,实现双赢。第三方物流企业具有如下显著特征:

(一)战略共赢性

生产企业或商业企业把业务外包给第三方物流企业,双方形成合作伙伴关系。生产企业或商业企业可以节省在物流方面需要花费的精力和人力,更专注于自己的核心业务,提高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可见,现代物流的突出特性在于其系统性,第三方物流企业同顾客是一个互动的系统。要让这个系统稳定、持久地发展,物流企业与顾客就必须用战略的眼光来分析问题,形成战略联盟的关系,实现双赢的目的。

(二)专业化

第三方物流企业拥有专业化的物流管理人才、先进的物流设施和设备,具备高度系统化、集成化和信息化的管理体系,能够对物流资源进行快速整合。正是由于物流企业的上述专业性特点,顾客才把部分或者全部物流业务外包给第三方物流企业,这也是社会分工的必然结果。

(三)柔性化

现代物流活动的内容及其运动过程,早已不同于传统的物流形式,正在发生着信息化、自动化、网络化、智能化和柔性化等质的飞跃,柔性化是第三方物流服务的又一个特性。由于顾客的性质和期望不同,物流企业与顾客之间建立的关系也就不同,物流企业要能够为顾客提供柔性化的服务。

二、顾客价值的涵义与构成

(一)顾客价值的涵义

在《竞争优势》一书中,迈克尔·波特(1985)给出了价值的定义:“价值是顾客对企业提供给它们的产品或服务所愿意支付的价格,价值由总收入来度量。”其实,价值就是产品或服务的提供者带给顾客的净效用。研究者们通常认为,在企业为顾客设计、创造、提供价值时应该从顾客导向出发,把顾客对价值的感知作为决定因素。顾客价值是由顾客而不是供应企业决定的。菲利普·科特勒(1997)给出了顾客让渡价值(customer delivered value,CDV)的定义:总顾客价值与总顾客成本之差,其中总顾客价值包括形象价值、人员价值、服务价值、产品价值。总顾客成本包括精力成本、体力成本、时间成本、货币成本。Besanko(1999)提出消费者剩余(ConsumerSurplus)的概念。他认为:消费者剩余是可觉察收益减去购买价格的余额。也就是说,在价格既定的情况下,消费者剩余的大小取决于可觉察收益的大小。可觉察收益(Perceived Benefit)是顾客对商品或服务的主观评价,它反映顾客对商品价值的理解,是顾客对商品使用预期收益的判断[3]。国内研究者王永贵、韩顺平、邢金刚等(2005)认为:顾客价值的核心是感知利得(与使用特定产品相关的实体特性、服务特性和特定使用条件下可能的技术支持等)与感知利失的权衡;顾客价值是顾客对产品属性、属性效能以及使用结果的感知偏好和评价。因此,顾客价值实质就是在考虑到期望水平时,基于顾客感知利得与利失的差异而对产品/服务效用的总体评价。虽然研究者对于顾客价值的看法不尽相同,但顾客价值的核心是感知利得(Perceived Benefits)与感知利失(Perceived Sacrifices)之间的权衡(trade一off)还是得到了众多学者的认同。

(二)顾客价值的构成

Weingand(1996)在对图书馆实证研究中将顾客价值划分为四个层次:基本的价值、期望的价值、需求的价值和未预期的价值。Sweeney&Soutar(2001)在总结他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实证研究提出了四种价值维度,一是情感价值,指顾客从商品消费的感觉和情感状态中所得到的效用;二是社会价值,指产品提高社会自我概念给顾客带来的效用;三是质量价值,指顾客从产品感知质量和期望绩效比较中所得到的效用;四是价格价值,指短期和长期感知成本的降低给顾客带来的效用。借鉴已有研究成果,结合物流企业的具体情形,将顾客期望价值和客户感知价值分为四层,从最基本的功能层面的产品或服务基本效能价值到附加价值(增值服务价值),再发展到顾客的情感价值(信任、荣誉感等),最后到最高层次的顾客自我实现价值(顾客取得的社会认同、企业价值最大化等)。价值的升级也是顾客需求和顾客满意度的层次升级过程。低层价值的实现是高层价值的基础,高层价值的实现是对低层价值的提升和超越,从而形成一个动态的价值创造过程。随着顾客价值的升级,顾客的满意度也在升级,由最初的功能满意到最终的自我实现满意。

三、以顾客价值为导向的经营战略的意义

顾客是组织存在的理由,只有当组织满足了顾客的需求与偏好,组织才能获得生存与发展。尤其是当市场的主导权转移到顾客,顾客已经成为左右组织兴衰存亡的决定因素。所以,近些年来以顾客价值为基础的战略日益引起人们的兴趣,优异的顾客价值(Superior Customer Value)是能够在顾客头脑中造就与众不同的驱动力,也是造就忠诚顾客、终身顾客的驱动力(Khalifa,2004)。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顾客价值(Customer Value,CV)已成为西方营销学者和企业经理人共同关注的焦点领域,被视为竞争优势的新来源(Woodruff,1997),是获得企业成功的关键因素(Higgins,1998;Kordupleski&Laitamaki,1997),是一切市场活动的根本基础(Hol·brook,1994)。物流作为第三产业,其产品是为顾客提供物流服务。具体来讲,就是完成顾客委托的每一单运输作业、每一次装卸作业、每一批货物的储存,为顾客长期提供的运箱、仓储、配送服务,协助顾客进行物流网络设计或评估,为顾客提供的管理咨询等。第三方物流企业同样也应以顾客价值为导向,将增加顾客的价值作为经营的目标。物流企业面临着庞大的市场需求,尤其生产企业和商业企业越来越认识到把业务外包给物流企业的好处,纷纷在寻找自己的战略伙伴。他们要求的并不是一次的交易关系,而是一种长期合作、战略联盟的关系。这也是第三方物流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发展壮大的机会,应尽快加强对顾客价值的分析和研究,建立同顾客的战略联盟,抓住机遇,创造更多的利润,进一步发展壮大。

四、国内物流企业对顾客价值分析的认识与应用

篇6

关键词:工业;碳排放经济绩效;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F205;F42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409(2014)11-0030-05

Research on Economic Performance of Industrial

Carbon Emissions of China and Its Affecting Factors

ZHA Jianping1, FAN Lili2, GAO Min3

(1. School of Management, Southwest University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 Chongqing 401120;

2.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Business Administration,Southwest Jiaotong University,Chengdu 610031;

3. School of Business Planning, Chongqing Technology and Business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060 )

Abstract:

This paper constructs a model on economic performance of carbon emissions with sequential DEA and shadow price of carbon in the totalfactor analytical framework, evaluates the industrial carbon emission performance of Chinese 30 regions during 2003 to 2010,and analyzes its affecting factor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carbon emissions economic performance is at a low level, where exists the condition of “eastern region> midland> western region”. As for the affecting factors, enterprise scale, stateowned property structure, technical level, industrial structure,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 ,energy consumption structure and foreign capital play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the performance.

Key words: industry; economic performance of carbon emissions; affecting factors

1引言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尚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工业碳排放量急剧攀升,我国政府所面对的减排压力也越来越大。2009年,中国政府正式对外提出了控制碳排放的具体行动目标,即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碳排放量比2005年下降40%~45%。现有工业领域碳减排主要存在两种思路:一是碳排放绝对量缩减,二是碳排放绩效提升,前一种思路会对工业经济形成硬性约束,不利于国民经济发展及社会进步,亦与人类的生存权、发展权相背离,而后一种思路的关键在于在碳减排与工业经济发展之间取得平衡。合理、科学地评估与分析中国工业领域碳排放绩效水平及其可能的影响因素可以为中国工业领域碳减排工作提供参考,因而具有重要研究价值。

迄今为止,已有部分国内外学者利用不同方法或指标对碳排放绩效测度进行了研究,这些测度方法与指标主要分为两类:一是单要素碳排放绩效指数,譬如碳化指数、碳排放强度、碳生产率等;二是全要素碳排放绩效指数,譬如全要素碳排放综合绩效与全要素碳排放相对绩效等。Kaya、Mielnik、Ang、何建坤、查建平等学者利用碳排放强度、碳化指数以及碳生产率等单要素指标对碳排放绩效进行了测度与分析[1~5]。然而上述单要素碳排放绩效测度指标对应比值关系的多样性容易导致碳排放绩效测度结果无法统一,因而只有将能源消费、经济发展、碳排放等相关指标纳入碳排放绩效评价中,评价结果才更为合理 [6]。对此,Fre、Zhou、王群伟、查建平等

部分学者参照全要素框架下环境绩效的测度方法,通过构造包含非合意性产出的环境DEA分析法对碳排放绩效进行了评价与分析[7~10]。

现有全要素碳排放绩效研究在模型构建上存在两方面局限:一是运用当期DEA方法使得碳排放绩效测度中容易出现大范围、严重技术衰退现象,这与社会现实并不契合;二是仅在全要素分析框架下对经济增长和碳减排双向成效或者碳减排单一成效进行度量,并未从统一的经济价值视角出发,对受评省份低碳经济发展成效做出测度与分析,不符合低碳发展的内涵。有鉴于此,本文拟在全要素分析框架下运用序列DEA方法,结合碳排放影子价格信息,构建全要素碳排放经济绩效模型,规避了相关研究在非合意性产出投入处理方法上的局限,从综合经济价值视角出发,对2003~2010年中国省级工业碳排放绩效进行测度与分析。

2研究方法设计

传统全要素碳排放绩效模型主要包括环境技术、方向性距离函数及全要素碳排放绩效模型三部分,以此为基础构建全要素碳排放经济绩效模型。

2.1环境技术

Fre等将合意性产出、非合意性产出和要素投入之间的技术结构关系称之为“环境技术(The Environmental Technology)”[7]。每个省份使用N类投入得到合意性产出y,非合意性产出c,T(t=1,…,T)时期第i(i=1,…,M)省投入和产出值为(xti,yti,cti)。参照Fre等的环境技术公理[7],环境技术如下:

Tt(xt)={(yt,ct):Mi=1ztiyti≥yi′,Mi=1zticti=ci′,Mi=1ztixti≤xi′,zti≥0,i=1,…,M}(1)

式(1)是一个满足零结合性、联合弱可处置性、合意性产出的强可处置性、投入要素的自由可处置性等四大特性的产出集[8]。

2.2方向性环境距离函数与传统全要素碳排放绩效指标

在环境技术Tt(xt)构建的环境产出的可能前沿基础上,具体方向性环境距离函数构造如下:

Dt(xti′,yti′,cti′,gti′y,-gti′c)=max{yti′+βgti′y,cti′-βgti′c∈Tt(xt)} (2)

式(2)中,Dt表示受评省份在第t期所对应的技术前沿,距离函数值β是给定投入xti′和技术结构条件下,产出yti′增长、碳排放cti′减少在一定方向(gti′y,-gti′c)上所能实现的最大可行程度。对应全要素碳排放绩效指数定义如下:

CCPti′=1/[1+Dt(xti′,yti′,cti′;yti′,-cti′)]=1/(1+β)(3)

依据方向向量设定的不同,可以将现有全要素碳排放绩效划分为两类,即全要素碳排放综合绩效(gti′y,-gti′c)=(yti′,-cti′)与全要素碳排放相对绩效(gti′y,-gti′c)=(0,cti′),全要素碳排放综合绩效两个方向的量纲并不统一,对应方向向量必定在提升经济总产值与抑制碳排放之间有所偏倚,致使最终测算结果容易受到投射路径主观性的影响。全要素碳排放相对绩效旨在既定投入要素与产出条件下对碳减排单一维度成效做出测度,忽略了受评省份追求经济发展的权利,亦不符合低碳经济的内涵。

2.3全要素碳排放经济绩效模型

针对传统全要素碳排放绩效模型局限,本文构建了全要素碳排放经济绩效模型,具体模型构建如下:

假定存在m个省,每个省(DMUi)以N类投入要素x=(x1,…,xN)∈R+N生产得到合意性产出y与碳排放c,T(t=1,……,T)时期第i(i=1,…,M)省的投入和产出值为(xti,yti,cti),wti′,c为第i′受评省碳排放影子价格,则全要素碳排放经济绩效模型如下:

ρti′(t)=max(yt*i′-ωti′,cct*i′)

s.t.tp=1Mi=1zpiypi≥yt*i′

tp=1Mi=1zpicpi=ct*i′

tp=1Mi=1zpixpi≤xti′

zpi≥0,i=1,…,M(4)

式(4)中,ρti′(t)表示受评省DMUi′投入要素既定下,以基期与第t期之间所有样本所构筑的技术前沿为参照能够实现的最大净产出。yt*i′与ct*i′分别表示净产出最大化时的合意性与非合意性产出。给定要素投入、碳排放、合意性产出及碳排放影子价格,可以计算得到DMUi′所能实现的最大净产出,具体指数构建如下:

CEPi′=ηi′(t)ρti′(t)(5)

式(5)中,ρti′(t)为第DMUi′第t期最优净产出,ηi′(t)为DMUi′第t期实际净产出,二者比值CEPi′为全要素碳排放经济绩效,其数值越大,则经济绩效越大,反之则越小。借鉴Malmquist全要素生产率构造思路,构建Malmquist碳排放经济绩效动态指数(MCEPIi′(t,t+1))如下:

MCEPIi′(t,t+1)=ηi′(t+1)δti′(t+1)・ηi′(t+1)δt+1i′(t+1)ηi′(t)δti′(t)・ηi′(t)δt+1i′(t)1/2

(6)

式(6)中,ηi′(t)/δti′(t)、ηi′(t+1)/δt+1i′(t+1)分别表示DMUi′在t(t+1)期相对于基期到t(t+1)期参照技术前沿的静态绩效水平,ηi′(t+1)/δti′(t+1)、ηi′(t)/δt+1i′(t)分别为DMUi′在t+1(t)期相对于基期到t(t+1)期参照技术前沿的静态绩效水平。若MCEPIi′(t,t+1)>1则经济绩效上升,若MCEPIi′(t,t+1)=1则不变,若

MCEPIi′(t,t+1)

3碳排放影子价格估算

碳排放是工业生产中为了得到好产品而不可避免的附属物,因而对应大气碳容量消耗亦是社会物质福利提升不可或缺的要素,因而各省碳排放存在一个使社会净效益最大化的最优水平。若碳排放的社会成本与效益分别为SC(C)与SB(C),则社会净效益为:

NB=SB(C)-SC(C) (7)

依据式(7),社会净效益最大化的必要条件为碳排放的社会边际成本等于社会边际效益,即:

MSCC=MSBC (8)

满足式(8)的排放量C*为最优排放量,MSCC=MSBC符合生产要素市场的均衡等式PC=VMPC。若存在碳排放隐形市场,则社会边际成本与社会边际效益曲线交汇点的均衡价格即为碳排放影子价格ω*,这一价格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碳排放的经济价值,即:

ω*=MSCC=MSBC (9)

为了计算2003~2010年中国各省工业碳排放的影子价格,该部分引入扩展的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如下:

Yi,t=ALαi,tKβi,tEδi,teμi+ξi,t (10)

式(10)中,Yi,t为第i省第t年工业总产值,Li,t为劳动力,Ki,t为资本存量,Ei,t为能源消耗量,A为技术水平,α、β及δ分别表示要素产出弹性,μi为个体效应,ξi,t为随机误差项。通过碳排放与能源消费之间的线性关系将碳排放纳入生产函数,即Ei,t=θi,tCi,t,其中θi,t为第i省第t年能源碳排放平均系数倒数,生产函数转变为:

Yi,t=Aθδi,tLαi,tKβi,tCδi,teμi+ξi,t (11)

依据式(9),碳排放影子价格计算公式为:

ω*=DYdC=δAθδi,tLαi,tKβi,tCδ-1i,teμi+ξi,t (12)

本部分以2003~2010年30个省的工业劳动力、资本存量、总产值、碳排放量等面板数据为基础,对式(11)进行面板数据估计。以各省份年末工业从业人数平均值计算劳动力数据;以利用永续盘存法(PIM)估算工业资本存量

;以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对各省份工业总产值进行价格平减,剔除价格波动的影响,进而得到2002年不变价格的产值数据;以各类型能源消费量、水泥生产量与对应排放系数的乘积和来估算碳排放量,参照参考文献[10]

。具体数据源于中国经济统计数据库及《中国能源统计年鉴》。

为了克服模型(11)的非线性问题,拟对其进行对数化处理如下:

ln Yi,t=ln(Aθδi,t)+αln(Li,t)+βln(Ki,t)+δln(Ci,t)+μi+ξi,t

(13)

为了减少共线性,通常运用人均形式来表示各变量,即将式(11)两边同时除以L,取对数后经整理,设(α+β+δ)=χ,式(13)转变为以下形式:

lnYi,t-lnLi,t=ln(Aθδi,t)+(χ-1)lnLi,t+β(lnKi,t-lnLi,t)+δ(lnCi,t-lnLi,t)+μi+ξi,t(14)

基于上述指标面板数据,本文运用静态面板数据估计方法对模型(14)进行估计。Hausman检验结果表明选用随机效应模型。为了克服可能出现的残差异方差与自相关问题,本文选择利用可行广义最小二乘法(FGLS)对随机效应模型进行稳健型估计,结合碳排放影子价格计算公式(12),计算得到2003~2010年中国省级工业碳排放影子价格(见图1)。从图中可以看出,全国与东部、中部及西部三大地区的工业碳排放影子价格呈现上升趋势,说明碳排放经济价值逐步增大,对应碳减排成本亦不断攀升。

4数据说明及全要素碳排放经济绩效测算结果

4.1数据来源与说明

基于上文构建的全要素碳排放经济绩效模型,本文选择以2003~2010年30个省市工业为决策单元,以工业劳动力、工业资本存量及工业能源消费量为投入要素指标,分别以工业生产总值与碳排放量为合意性与非合意性产出指标。各省份碳排放影子价格数据源于上文计算结果,其他指标数据处理与上文一致,相关统计性描述见表1。

4.2全要素碳排放经济绩效静态水平及动态变化

基于上述面板数据,利用Matlab分析软件计算得到2003~2010年中国省级工业全要素碳排放经济绩效静态值及动态变化指数,测算结果见图2、图3。

如图2所示,上海、北京、天津及广东等省市工业全要素碳排放经济绩效静态分值水平较高,东部地区工业全要素碳排放经济绩效静态值约0477,中部地区约为0149,西部地区约为0133,而全国整体上的绩效均值约为0264,因而整体上处于较低水平,这可能与我国的高能耗、高排放的产业布局及粗放、低效的资源配置方式有关。

如图3所示,全国层面上,2003~2010年各年工业全要素碳排放经济绩效保持增长趋势,东部、中部及西部地区工业全要素碳排放经济绩效亦保持增长,各年份增长幅度呈现出东部、中部、西部由大到小的分布态势。

5工业碳排放经济绩效的影响因素分析

上文测度了我国工业全要素碳排放经济绩效,因而有必要对影响其变动及差异的因素进行分析及解释。参照现有关于环境绩效、能源效率及生产率影响因素的研究文献 [10~12],本文拟考察企业规模、产权结构、能源结构、技术水平、对外开放及轻重产业结构等因素对工业碳排放经济绩效的影响,对应指标定义及数据说明见表2,具体面板数据模型构建如下:

lnCMCEPIi,t=α0+β1lnSSi,t+β2lnPSi,t+β3lnESi,t+β4lnTSi,t +β5lnFDIi,t+β6lnERi,t+β7lnHSi,t+ηi+uit (15)

式(15)中,CMCEPIi,t为工业碳排放经济绩效,SS、PS、ES、TS、FDI、ER、HS分别代表企业规模、产权结构、能源结构、技术水平、对外开放及轻重产业结构等解释变量,β1、β2、β3、β4、β5、β6及β7则是待估参数,α0为截距项,ηi为个体效应,uit为随机扰动项。本文依据F检验与Breusch-Pagan的LM检验在混合OLS与面板数据模型之间做出选择,而随机效应模型与固定效应模型的选择依据Hausman检验值而定,并利用Driscoll-Kraay标准误估计法和FGLS分别对固定效应模型与随机效应模型进行稳健型估计,结果见表3。

表2碳排放经济绩效影响因素变量定义及说明

变量名变量定义单位数据来源

工业企业规模剔除价格波动的工业总产值/企业数目百万元/个

产权结构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产值/工业总产值%能源结构煤炭在工业能源中占比%轻重产业结构重型工业企业总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 %技术水平专利授予数件外资工业企业占比外资工业企业产值/工业总产值%单位产值二氧化

硫排放环比比率单位工业产值二氧化硫排放量环比比率%

《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中国环境统计年鉴》

6研究结论

(1)我国工业碳排放影子价格呈现上升趋势,东部工业碳排放影子价格最高,其次为中部、西部,说明东部工业碳减排成本最高,减排空间及减排难度相对较大,而中部、西部地区较小。

(2)我国整体工业碳排放经济绩效处于较低水平,同时也呈现出东部、中部、西部由高到低的态势。从动态变化趋势看,全国与东部、中部及西部工业全要素碳排放经济绩效保持增长趋势,而就增长幅度而言,东部最大,中部次之,西部较小。

(3)影响因素方面,规模性因素对碳排放经济绩效产生正面影响,工业企业规模扩增能够提高企业集约化生产能力,进而有利于碳排放经济绩效的提高; 2003~2010年产权结构对碳排放经济绩效的影响不显著,而2005~2010年该变量却呈现显著正面影响,其原因在于两个方面:一是国有产权制度层面上的弊病经过市场化改革已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与其他性质的企业相比,国有企业往往在行业准入、资本、资源及关系网络等方面存在“畸形”优势,使其在产出价值方面具有较强竞争力;二是国有企业往往是 “节能减排”政策执行重心,在能耗与排放标准上已取得了较大进步[11];煤炭比重上升会对碳排放经济绩效产生抑制作用,因而有必要进一步优化能源结构、降低煤炭结构比重;2005~2010年模型估计结果显示,轻重产业结构对工业碳排放经济绩效产生显著正面影响。相较于轻工业产业而言,重工业能耗及碳排放量较大,但对应产出亦有较大优势,若以合意性与非合意性产出统一价值视角审视,则重工业比重上升反而有益于碳排放经济绩效提升;技术水平对工业碳排放经济绩效呈现正面影响,说明在工业经济发展过程中需要加大自主研发及技术引入强度,着重推进节能环保技术进步;2003~2010年FDI对碳排放经济绩效呈现负面影响,这可能是由“污染避难所”效应所致。随着外资引入“门槛”的抬升,FDI的污染转移效应得到有效扼制,技术溢出效应进一步凸显,负面效应亦逐步减弱,表现为2005~2010年模型估计系数不显著;作为环境规制变量的单位产值二氧化硫排放环比比率对碳排放经济绩效起到显著负面影响,说明环境规制对其产生正向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Kaya Y. Impact of Carbon Dioxide Emission Control on GNP Growth[R]. Paris: IPCC, 1990.

[2]Mielnik O, Goldemberg J. The Evolution of the “Carbonization Index”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J].Energy Policy, 1999, 27:307308.

[3]Ang B W, Liu N. A Cross-country Analysis of Aggregate Energy and Carbon Intensities [J].Energy Policy, 2006,34(15): 2398-2404.

[4]何建坤,苏明山.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下的碳生产率分析[J].中国软科学,2009,(10):42-47.

[5]查建平,郑浩生,唐方方.中国区域工业碳排放绩效及其影响因素实证研究[J].软科学,2012,26(4):1-6.

[6]Ramanathan R. Combining Indicators of Energy Consumption and CO2 Emissions:A Cross-country Comparison[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lobal Energy Issues, 2002,17:214227.

[7]Fre R, Grosskopf S, Carl A, Pasurka. Environmental Production Functions and Environmental Directional Distance Functions[J].Energy, 2008,32 :1055-1066.

[8]Zhou P,Ang B W,Han J Y. Total Factor Carbon Emission Performance: A Malmquist Index Analysis [J].Energy Economics,2010,32:194-201.

[9]王群伟,周鹏,周德群. 我国二氧化碳排放绩效的动态变化、区域差异及影响因素[J].中国工业经济,2010,1:45-54.

[10]查建平,唐方方,郑浩生.什么因素多大程度上影响到工业碳排放绩效?来自中国(2003~2010)省级工业面板数据的证据[J].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3,1:79-95.

篇7

一、我国钢铁产业产能过剩的评判

(一)产能利用率评价

产能利用率是表示生产能力利用程度的指标,是反映产能利用情况、判断是否存在产能过剩最为直接的指标。伯纳德・鲍莫尔(2005)根据美国的经济运行实践指出,当工业部门的产能利用率在81%以下徘徊时,该行业产能已经出现过剩,反之,则不存在产能过剩现象。2000~2009年我国钢铁产业炼钢产能利用率统计(如表1所示)表明,绝大多数年度的产能利用率都在81%以上,仅在2004、2006、2008三个年度略低于“鲍氏指标”。因此,如果以伯纳德・鲍莫尔的观点来评价我国钢铁产业的产能状况,产能过剩并未达到突出、严重的地步。显然,这一理论推论与我国钢铁产业运行的实践不完全吻合。

(二)需求吸纳程度评价

根据供求均衡原理,只有为市场需求吸纳的产品才会构成有效供给,否则只能是过剩产品,相应的产能利用也是无效的,从这一意义上说,产品过剩是产能过剩的市场表现。有关统计(如表2所示)显示,2004年以前,钢材产量小于其表观消费量,钢铁产品市场总体上呈现出供不应求的状态,因此,产能并不存在过剩现象。自2004年以来,钢材产量增长迅速,供过于求(钢材的产量大于表观消费量)的市场格局开始显现,而且,产品过剩规模也呈现出逐年扩大之势。2009年,整个钢材市场的产品过剩规模高达43649万吨。钢材市场供求关系的严重失衡,表明我国钢铁产业产能过剩问题已变得较为突出。

综上分析,产能利用率是既定技术条件下资源配置与效率发挥状况的反映,而需求吸纳程度是产品市场供求结构的反映,后者是前者的结果表示。尽管中国钢铁产业现有产能利用率虽已达到“鲍氏指标”,但是来自于官方的认定和理论界的研究表明,中国钢铁产业产能过剩问题已经显现。故而,本文采用需求吸纳指标对中国钢铁产业产能过剩现象作出评价。

二、 开放型经济下我国钢铁产业产能过剩的主要成因

凯恩斯主义关于开放经济条件下的均衡条件(C+S+T+M=C+I+G+X)虽然产生于一国经济的总体分析框架之下,但其内含的供求均衡原理也可以应用至一个特定产业部门的分析。根据国民收入均衡条件之一命题和经济实践的运行轨迹,借鉴有关产能过剩生成原因的既有研究成果,不难看出,投资和进出口贸易是影响钢铁产业供求的主要因素。

(一)长期的过度投资是导致产能过剩的直接原因

长期以来,钢铁产业一直是国内投资增长较快的一个领域。统计显示,1992~2001年间,钢铁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率始终保持在7%左右。自2002年之后,钢铁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呈现出急剧增加的态势,2002~2009年,钢铁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率达到了24%,超过同期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年均增长率(22%)两个百分点。在过度投资的驱动下,钢铁产业的产能在迅速膨胀之后必将陷入过剩状态。

从市场的反映来看,伴随投资的快速扩张,供过于求的现象也逐渐突出。2005年,我国钢材的产量比2002年翻了一番,而当年的表观消费量为31500万吨,过剩产品达8192万吨。2009我国的钢材产量更是高达69626万吨,表观消费量仅为25977万吨,钢铁市场上的过剩产品高达43649万吨,钢铁产品市场上供求的严重失衡充分表明,钢铁产业历经了连年的投资累积后,产能过剩现象已经显现。

(二)出口增长的贡献乏力使产能过剩更为凸显

在开放型经济中,进口是本国市场需求的扣减,而出口则形成了对本国市场需求的增加,因此,进出口贸易对一国产品供求关系及其产能状态也具有较强的解释力。近年来,我国出口产品屡屡遭遇贸易摩擦的局面并未得到根本性的扭转,钢铁产品出口也是贸易摩擦的重灾区。其中,2007年是我国钢铁产品遭受国外贸易救济调查最多的一年,涉案次数达到15起,同比增长87.5%,涉案金额约20亿美元。贸易摩擦对我国钢铁产品出口增长的空间已形成了明显的抑制,甚至出现了倒退。2008年,我国钢材出口环比减少了34160万吨,而2009年的出口环比减少额则高达346300万吨。可见,尽管我国钢铁产品贸易已于2006年实现了净进口国到净出口国的转变,而且进口规模也呈逐年下降之势,但频发的贸易摩擦使我国钢铁产品供求关系的外部市场调节效应得不到充分地发挥,钢铁产业产能过剩也无法借助外部市场加以缓解(如表3所示)。

三、开放型经济下我国钢铁产业产能过剩的危害

在钢铁投资快速增长和需求大幅萎缩的双重影响下,整个钢铁市场出现严重的供大于求的局面,导致了我国钢铁产业严重的产能过剩问题。据估算,目前我国过剩的钢铁产能已高达1.9亿吨。这样庞大的产能过剩,给钢铁产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带来一系列的危害和冲击。

(一)造成能源供应紧张

所有产能的形成都需要大量能源、资源的投入,而当这些产能不能形成有效供给时,所有的投入也就成了长期收不回来的“沉没成本”。钢铁产能过剩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大量的能源浪费,加大了能源供应压力和资源的供应紧张。数据表明,从2006年到2008年,我国钢铁工业所消耗能源总量从42812.32亿吨标煤增加到51862.92亿吨标煤,增长了21.1%,年均增长6.6%,比同期整个能源消费量增长速度快11个百分点。受此影响,钢铁工业能源消费量占我国能源消费量的比重从16.5%提高到了18.2%,提高了1.7个百分点。

(二)加剧生态环境恶化

钢铁工业产能过剩,加大了我国环境负荷。数据表明,从2005年到2009年,钢铁工业及其上游产业――黑色金属矿采选业的二氧化硫排放量从80.1万吨增加到175.63万吨,增长了119.26%;烟尘排放量从48.3万吨增加到53.68万吨,增长了5.68%;粉尘排放量从86.4万吨增加到87.9万吨,增长了7.3%。2009年,我国39个工业行业中,钢铁工业及其上游产业的二氧化硫排放量居第1位,粉尘、烟尘的排放量均居第2位,固体废物排放量居第3位。可见,钢铁工业产能过剩不仅破坏我国的生态环境,而且成为我国实现“十一五”期间节能减排目标的重要阻碍因素。

(三)贸易摩擦加剧

扩大出口是缓解国内产能过剩的一个重要途径。数据显示,2001到2006年中国钢材出口量年均增幅达到46.25%。2007年我国钢材出口持续呈现强劲势头:出口钢材6264.60万吨,同比增长45.6%。仅2007年上半年我国钢材出口韩国614.85万吨,同比增长51.29%;出口欧盟25国590.88万吨,同比增长131.85%;出口美国234.29万吨,同比增长1.17%;对此,为了保护本国的钢铁产业,美国、欧盟、韩国等国纷纷采取贸易保护措施,频频发起针对中国钢铁产品的反倾销措施调查。2001年我国钢铁行业遭受反倾销53起,2007年,我国钢铁行业遭遇到的反倾销高达67起,同比增长26%。可见,为缓解我国钢铁产业过剩产能,不断增加的出口导致国际贸易摩擦日益加剧。

(四)挤压企业利润

一般来说,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供给大于需求有利于促进市场竞争和技术进步,但是严重的供过于求会对经济和社会发展造成破坏。钢铁产业产能过剩问题日渐突出,产成品库存增加较多,产品价格大幅回落,有的甚至跌破成本;企业效益大幅下滑,亏损企业增加。

截至2009年底,全国钢材社会库存量达1000万吨,与去年同期相比增加100%还多。中钢协2010年的数据显示,7月份国内大中型钢厂共实现利润总额28.6亿元,环比减少33.9亿元,环比降幅达到54.24%,同比大幅下降73.05%。产能过剩造成中国钢铁业处在低利润的困局中。

(五)过度依赖海外铁矿石

铁矿石是钢铁生产的重要原料,随着我国钢铁产业产能的不断扩张,对铁矿石的需求也愈加旺盛,产量、进口量不断增加。据资料统计,2007年我国粗钢产量比2003年增长了1.2倍,铁矿石的消费量增长了1.6倍。 2009年我国的粗钢产量达到56800万吨,居世界第一。在我国铁矿资源禀赋自身特点和产量规模无法满足钢铁行业对铁矿石的强大需求的情况下,只有通过进口铁矿石来填补铁矿石的供给缺口。数据显示: 2009年进口铁矿石6.28亿吨,约是2003年的10倍,同年我国铁矿石的进口依存度已接近70%。2003 ~2009年,铁矿石的进口依存度年均增长约20%可见,随着我国钢铁产业产能的不断扩张,其铁矿石的进口依存度也越来越高,过度依赖相对集中的海外铁矿石市场,降低了我国在铁矿石国际贸易中的话语权,对整个钢铁行业的发展甚至是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都会产生不利影响。

(六)阻碍钢铁产业结构升级

现阶段我国钢铁产业产能过剩,主要表现为一些科技含量不高的低端产品如螺纹钢、型线钢、窄带钢等供过于求。数据显示,热轧宽带钢产能和热轧棒材产能,2009年比2005年分别扩大了2.39倍、 2.03倍。而高档板带材和高附加值的深加工产品产能不足,需大量依赖进口。另外,我国各地钢铁投资项目和钢铁企业数量不断增加,而其中以民营中小企业为主,这些钢铁企业起点低、规模小、技术差,普遍存在能耗大、产品质量次和对生态环境破坏大的弊端。在缺乏有效的优胜劣汰机制和有效资本市场作用的情况下,它们或者不能自动清除性退出,或者不能通过收购兼并和各种资产重组的方式进行产业整合,阻碍我国钢铁产业结构升级。这些民营中小企业的迅速发展反而降低了钢铁产业集中度。根据2007年世界各主要钢铁生产国产能排名前三位的钢铁生产企业的数据计算出的产业集中度,中国钢铁业的产业集中度与发达国家相比明显偏低。巴西、韩国、印度、日本、德国、美国各国的产业集中度都在50%以上,中国钢铁产业的集中度只有15.2%。可见,伴随钢铁产能扩张过程出现的产品结构不合理和中小型钢铁企业的大量出现阻碍了钢铁产业结构升级。

四、 缓解我国钢铁产业产能过剩的若干思考

第一,深化体制改革,抑制过度投资。一方面,通过理顺政府间财政收支划分及中央对地方的转移支付制度,使财权和事权相对应,降低地方政府不当干预企业投资行为的动机;另一方面,改变以辖区内GDP增长为主要考核晋升标准的体制,把反映经济质量和效益状况、反映能源资源消耗和环境影响程度、反映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情况的指标纳入指标体系,遏制地方政府的热衷于投资驱动发展的惯性。另外,在投资过程中,要有严格的项目审批程序以及市场准入管制和技术标准准入约束,从根本上抑制投资“风暴”的轮番角逐。

第二,统筹国内外市场,扩大市场需求。鼓励钢铁企业立足于国内外两个市场的兼顾和两种资源的互补,加快推进生产经营的重新布局和战略调整。以大型钢铁企业为龙头,通过强化研发激励与考评,重点加强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的力度,加快产品结构的升级优化进程,提高产品的质量和市场适应度,进一步激发国内外市场需求。尤其是要加强海外市场环境的跟踪调研和贸易摩擦协调,进一步拓展海外市场份额,消化过剩产能。

第三,加快“走出去”的步伐,推进过剩产能输出。国际产业转移不仅是实施全球范围资源整合的媒介,也是缓解国内产能过剩的有效路径之一。为此,应抓住全球产业结构调整和欠发达国家工业化的契机,进一步完善企业“走出去”综合服务和保障平台,通过政府对外援建工业园以及企业海外合资、新建等方式,鼓励和推进钢铁龙头企业加大“走出去”的步伐,从而实现过剩产能的外部转移。

第四,强制淘汰与兼并重组相结合,缓解产能过剩。一方面,在严格控制新增产能,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的同时,加大运用经济政策和经济杠杆来推动落后产能的淘汰进程,必要时还可采用行政规制和法律手段,对高耗能落后项目实施关停并转,促使其尽快退出市场。另一方面,政府在项目审批、土地供应、贷款授信、资本市场融资以及安排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等方面,加强对企业兼并重组的支持,改善资源配置和产品结构,缓解结构性产能过剩。

参考文献:

[1]江飞涛.中国钢铁工业产能过剩问题研究[D].中南大学.2008

[2]董晓.我国钢铁产品贸易摩擦效应、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9

篇8

关键词:产业结构变迁;烟(粉)尘和SO2排放;空间效应;动态空间杜宾面板模型

中图分类号:F205文献标识码:A

产业结构调整是实现经济增长与环境质量协调发展的重要突破口,本文采用纳入时间滞后以及考虑内生变量和外生变量空间相关性的动态空间杜宾面板模型,构造大气污染权重矩阵,试图从产业结构高级化和合理化维度来衡量产业结构变迁,以及两种大气污染物与经济增长、大气污染治理投资的关系。

一、变量选取与数据来源

(一)变量选取

针对环渤海经济圈的大气污染以及能源消费特点,本文选取烟(粉)尘和SO2两种大气污染物排放量为被解释变量,其排放量为人均排放量(吨/人);选取的解释变量包括产业结构高级化(TS)和合理化(TL)、经济增长(gdp)、大气污染治理投资(inv),具体如下:

1.产业结构高级化(TS)和合理化(TL)。借鉴干春晖等构建的衡量方法,TS通过第三产业产值和第二产业产值的比值来计算,以反映产业结构变迁是否朝着低污染的 “服务化”方向发展。TL是要素投入结构和产出结构耦合程度的一种衡量,若TL=0,表明经济处于均衡状态;若其值不为0,表明产业结构偏离了均衡状态,产业结构不合理,其具体形式为:

TL=∑3i=1(yiy)ln(yili/yl)(1)

其中y表示产值,l表示就业,yi为第i产业产值(i=1,2,3),li为第i产业就业人数。

2.经济增长(gdp)。本文利用人均gdp来代表经济增长,在模型中纳入人均gdp的一次项、二次项,研究烟(粉)尘和SO2排放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用人均gdp(元/人)来衡量;为消除价格波动的影响,以2000年为基期计算人均gdp的实际数。

3.大气污染治理投资(inv)。本文利用人均大气污染治理投资分析其是否对烟(粉)尘和SO2减排取得了良好效果,取值为以2000年为基期的实际人均大气污染治理投资(元/人)。

此外,为消除变量可能存在的异方差,还将所有变量进行对数化处理。

(二)数据来源

样本数据的选取区间是2000-2012年,烟(粉)尘和SO2排放数据由生活排放和工业排放两部分构成。其中,2000-2010年,烟(粉)尘数据是烟尘排放总量与粉尘排放总量加总而来。2004-2012年烟(粉)尘、SO2数据来源于2005-2013年《中国环境统计年鉴》,2000-2003年数据来源于中经网统计数据库。各省份gdp、三次产业产值、三次产业就业、总人口数量来自2001-2013年各省份统计年鉴,大气污染治理投资来源于中经网统计数据库。

二、研究方法

(一)空间自相关性分析

空间自相关是指区域邻近省份的样本观测值之间存在的相互影响,判断烟(粉)尘或SO2排放空间自相关性存在与否,一般可通过刻画全局空间自相关性的指标――全局莫兰指数(global Moran’s I)进行检验,其表达式为:

Moran’s I=∑i∑j(Yi-Y)(Yj-Y)S2∑i∑jwij,

S2=1n∑i(Yi-Y)2,Y=1n∑iYi(2)

其中Yi和Yj为观测值,wij为空间权重矩阵中的元素。Moran’s I的取值范围为[-1,1],Moran’s I>0,说明存在正的相关性,越大相关性越强;Moran’s I

虽然全局莫兰指数可以检验大气污染空间相关性的总体特征和趋势,但仍存在一定缺陷。如果一些省份间的大气污染存在正相关,而另一些省份间的大气污染存在负相关,则正负效应会抵消,只有各省份的莫兰指数一致时,全局空间相关性检验的结论才有效。因此,需进一步通过莫兰散点图(Moran’s scatter plot)来检验是否存在局域的空间集聚。莫兰散点图可划分为4个象限,其中1、3象限为正的空间相关性,2、4象限为负的空间相关性。具体来说,第1象限表示高-高集聚(HH),即大气污染排放水平高的省份被同是大气污染排放水平高的省份包围;第2象限表示高-低集聚(LH),即大气污染排放水平低的省份被高的省份包围;第3象限表示低-低集聚(LL),即大气污染排放水平低的省份被同是大气污染排放水平低的省份包围;第4象限表示低-高集聚(HL),即大气污染排放水平高的省份被低的省份包围。

(二)模型设定

借鉴EKC的分析方法,本文参考Elhorst(2012)关于动态空间杜宾面板模型(SDM)的设定,建立以下模型:

lnYt=τlnYt-1+ρWlnYt+lnXtβ+WlnXtθ+μ+ξtιN+ut

lnXt=(lngdpt,(lngdpt)2,lnTLt,lnTSt,lninvt)

u=(u1,u2,…,uN)T(3)

lnYt是N×1被解释变量, 即烟(粉)尘或SO2排放量,包含每个空间单元(i=1,2,…,N)在时间t(t=1,2,…,T)的观测值; lnXt是N×K的外生解释变量;W为反映空间相关性结构的空间权重矩阵;τ刻画了上期大气污染物排放量大小对本期排放量的影响;ρ为空间自回归系数,表示邻近区域大气污染对本区域的空间影响;β为外生解释变量的系数;θ为空间滞后解释变量的系数,表示本区域解释变量对邻近区域大气污染的影响;μi(i=1,2,…,N)为空间固定效应,控制了所有空间固定且不随时间变化的量;ξt为时间固定效应,控制了所有时间固定且不随空间变化的量;ιN为N×1向量;ut随机扰动项,且ut ~ iid(0, σ2)。

(三) 空间权重矩阵

为探讨不同空间权重矩阵对空间相关性结构的影响,本文选取和构造了地理、经济、大气污染等三种不同空间权重矩阵。

1.地理空间权重矩阵。地理权重矩阵采用一阶Rook邻近矩阵,即两地区i和j相邻,则Wij=1,不相邻则为0,主对角元素Wii=0。其形式为Wg=(Wij)N×N,其中N为区域内省份个数。

2.经济和污染空间权重矩阵。本文利用经济或污染空间权重矩阵来反映由区域单元经济发展或污染程度不同,而导致的区域之间空间关系的差异性,并借鉴王立平等构建的表达式:

Wx=Wg*diag(X1X,X2X,…,XNX)

其中 Xi=1T∑Tt=1Xit,X=1N×T∑Ni=1∑Tt=1Xit(4)

T为考察时间期数, 当Xi=gdpi时代表经济权重矩阵We; 当Xi=Ei时为大气污染权重矩阵Wp, Ei为各省份烟(粉)尘或SO2排放量。此外,需要对空间权重矩阵Wg、We、Wp进行标准化处理,使其行和为1。

三、实证分析

(一)空间自相关检验

本文采用三种不同的空间权重矩阵,对两种大气污染指标进行全局空间自相关性检验,其结果如图1和图2所示。由图1和图2可知两种大气污染物都表现出较为显著的空间相关性,其空间相关性先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增加,然后趋于稳定,这与环渤海经济圈各省份间的经济联系不断加深相吻合。此外,对于三种不同的空间权重矩阵,其空间相关性变化趋势基本保持一致,但由Rook邻近矩阵所得出的空间相关性值大于经济和大气污染空间权重矩阵,这反映了不同空间权重矩阵所产生的空间效应不同。

通过莫兰散点图来进一步分析大气污染的局域空间特征,具体结果如图3和图4所示①。通过图3和图4可以发现冀、晋、内蒙古、辽、鲁大气污染水平高的省份,被同是大气污染水平高的省份所包围,即HH集聚;而大气污染水平低的京、津两市被高的省份所包围,即LH集聚。因此,大部分省份表现出一致的空间自相关特征,即大气污染排放水平高的省份存在明显集聚现象,这也支持了全局莫兰指数的检验结果。

(二)模型估计

首先,基于三种不同矩阵进行模型估计,其拟合优度和对数似然值如表1所示。基于不同权重矩阵的模型估计取得较好效果,但基于大气污染权重矩阵的拟合优度和对数似然值略大于另两种情况。此外,原假设为空间固定效应显著的LR检验结果(69.65,自由度为7,p=000),表明时间、空间双固定效应优于空间固定效应,原假设为时间固定效应显著的LR检验结果(10059,自由度为12,p=000),表明双固定效应优于时间固定效应。因此,本文选择基于大气污染权重矩阵的时间和空间双固定效应动态SDM模型进行分析,具体结果如表2所示。

(三)结果分析

1.模型的时间滞后项与空间自相关项系数通过了1%的显著水平检验,说明两种大气污染物都存在显著的时间滞后效应和空间溢出效应。时间滞后项的系数为正且小于1,即上一期的排放量对本期排放量具有正向影响,这与经济增长的稳定性、产业结构、能源消费结构、技术进步等调整的缓慢性,以及环境政策效果的滞后性等众多宏观经济因素密不可分。对于空间溢出效应,邻近省份烟(粉)尘和SO2排放每增加1%分别导致本省份增加05657%和04953%,说明本省份大气污染不仅取决于自身产业结构、经济增长等内因,还受其邻近省份大气污染的影响。之所以表现出这种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一方面与风向、大气污染易于扩散等自然因素密不可分,另一方面与区域各省份之间的产业转移、经济往来等经济因素紧密相关。这也说明如果没有协调一致的大气污染治理措施,各省份的大气污染治理并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2.模型1中的产业结构高级化和合理化系数通过了10%的显著水平检验,表明产业结构高级化和合理化对烟(粉)尘排放具有显著影响;其弹性系数分别为-00076和00261,这说明产业结构高级化能够降低烟(粉)尘的排放,而产业结构合理化可以促进烟(粉)尘减排。模型2中的产业结构高级化弹性系数为-01070,且通过了1%的显著水平检验, 说明产业结构高级化可以促进SO2减排,而产业结构合理化系数并不显著。

总体而言,产业结构高级化可以促进烟(粉)尘和SO2排放,但其弹性系数较小,尤其是对于烟(粉)尘而言,其弹性系数接近0,故其减排效果仍较小;产业结构合理化对SO2排放影响并不显著,对于烟(粉)尘减排效果也较小,这与环渤海经济圈产业结构变化特征相符。2000-2012年间,北京市产业结构高级化指标由153增加至337,而其他省份不仅处于较低水平(06-1之间)且十余年间未有明显提高,甚至出现某些年份下降的现象,这反映了环渤海经济圈各省份(北京市除外)产业高级化进程缓慢,即高污染、高能耗的第二产业仍处于主导地位,而第三产业发展步伐明显落后,产业结构高级化并未有效促进两种大气污染物减排。此外,2012年晋、内蒙古两地产业结构合理化指标在03以上,冀、辽、鲁三省份在02左右,只有京、津两市较为接近0,说明京、津两市产业结构较为合理,其他地区产业结构仍不合理,即尚未实现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因而产业结构合理化并未有效促进大气污染减排。

3.模型1和模型2中的经济增长及其二次项通过了显著性检验,即烟(粉)尘和SO2排放受到经济增长的显著影响,但二者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却存在一定差异,烟(粉)尘排放与经济增长存在倒U型曲线关系:随着经济的增长,烟(粉)尘的排放逐渐增加,当跨过拐点后,其排放逐渐降低,从而实现了烟(粉)尘减排与经济增长协调发展。SO2排放与经济增长存在U型曲线关系,随着经济的增长,SO2排放经历短暂下降,然后呈上升状态,这与环渤海经济圈长期以来依赖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有着密切联系。由经济增长导致的能源消费需求越来越大, 若不改变现有的能源消费结构,将会导致SO2排放随着经济增长而不断增加。另外,由于研究年限较短,SO2排放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仍是倒U型曲线的一部分,实现SO2减排与经济增长协调发展的拐点还较远。

4.大气污染治理投资能促进烟粉尘减排,但其弹性系数较小,其减排效果也较小,这与各省份大气污染治理投入较少,或治污效率较低有关。对于SO2排放,其系数并未通过统计检验,这可能与SO2污染较为严重的山东、辽宁等地大气污染治理投资,在整体区域处于较低水平有关。

5.对于烟(粉)尘而言,经济增长、产业结构高级化、大气污染治理投资等影响因素,对其邻近省份的排放水平具有显著影响,而产业结构合理化对其邻近省份没有产生显著影响。具体而言,本省经济增长会导致邻近省份烟(粉)尘排放的增加,而大气污染治理投资的增加有利于降低其邻近省份的排放水平。对于SO2,只有产业结构高级化表现出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即本省产业结构高级化会导致其邻近省份SO2排放增加,而其他因素并未通过统计上的显著检验。因此,对于两种大气污染物而言,产业结构高级化存在显著的溢出效应,即本省经济向低污染的“服务化”方向发展时,会导致邻近省份的大气污染排放水平增加,这与环渤海经济圈各省份的产业结构升级更多的是区域内省份之间的产业转移有关。例如北京市将一些高污染、高能耗的产业转移到河北省,以实现自身产业结构升级,这种产业转移在带动河北省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为其带来了严重的环境问题。

四、结论

本文采用动态空间杜宾面板模型,分析了产业结构变迁对环渤海经济圈烟(粉)尘和SO2排放空间效应的影响,并得到以下结论:

1.烟(粉)尘、SO2两种大气污染物存在显著的时间滞后效应和空间相关性。从全局空间相关性看,大气污染的空间相关经历了先上升后趋稳定的过程。从局域空间相关性看,冀、晋、内蒙古、辽、鲁五省份表现出高集聚。

2.产业结构高级化能够促进烟(粉)尘和SO2减排,但其减排效果仍处于较低水平;而产业结构合理化只会促进烟粉尘减排,其减排效果也较小。

3.烟(粉)尘排放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符合EKC假说,即随着经济的发展,其排放情况会得到改善;而SO2排放与经济增长的EKC假说并不成立,或者尚未出现,呈U型关系,即随着经济的增长,SO2排放会持续增加。

4.大气污染治理投资能够促进烟(粉)尘减排,而对SO2减排效果不显著。

5.本省份经济增长、产业结构高级化对其邻近省份的烟(粉)尘排放存在显著正向溢出效应,邻近省份大气污染治理投资的增加会降低本省份烟(粉)尘排放;对于SO2,只有产业结构高级化存在正向空间溢出效应。

针对上述结论,本文认为产业结构高级化发展缓慢、产业结构不合理是环渤海经济圈面临的较为严峻的问题,这也是产业结构变迁未能有效促进烟(粉)尘和SO2减排的主要原因。由于大气污染及其影响因素存在空间效应,单个省份的治理措施很难取得良好效果。如何实现区域内大气污染的联防联控,如何避免大气污染治理的“搭便车”现象,如何解决以“污染转移”为代价的产业结构调整等一系列问题是解决区域大气污染问题的关键。目前,各省份大气污染治理投资仍处于较低水平,增加大气污染治理投资,提高资金利用效率是解决大气污染的有效途径。总之,实现大气污染减排需要各省份的共同努力。

注释:

①基于三种不同矩阵2000-2012年两种大气污染物的莫兰散点图结果基本相似,限于篇幅,本文只分析了2012年基于大气污染权重矩阵的莫兰散点图。

参考文献:

[1]干春晖,郑若谷,余典范.中国产业结构变迁对经济增长和波动的影响[J].经济研究,2011(5).

[2]马丽梅,张晓.中国雾霾的空间效应及经济、能源结构的影响[J].中国工业经济,2014(4).

[3]彭水军,包群.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假说的中国检验[J].财经问题研究,2006(8).

[4]孙洋.空间计量模型中空间矩阵的误用及其影响[J].统计研究,2009(6).

[5]谭丹,黄贤金,胡初枝. 我国工业行业的产业升级与碳排放关系分析[J].四川环境,2008(2).

[6]王立平,管杰,张纪东.中国环境污染与经济增长:基于空间动态面板数据模型的实证分析[J].地理科学,2010(6).

[7]吴玉鸣.中国区域农业生产要素的投入产出弹性测算――基于空间计量经济模型的实证[J].中国农村经济,2010(6).

[8]吴玉鸣,田斌.省域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扩展及其决定因素――空间计量经济学模型实证[J].地理研究,2012(4).

[9]闫海波,陈敬良,孟媛.中国省级地下经济与环境污染――空间计量经济学模型的实证[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2).

[10]Anselin L. Spatial Econometrics: Methods and Models. Dordrecht: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1988.

[11]Anselin L, Getis A, Spatial statistical analysis and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s[J].Annals of Regional Science,1992,26:19-33.

[12]Ansuategi A, Perrings C, Transboundary externalities in the environmental transition hypothesis[J].Environmental and Resource Economics,2000,17:353-373.

[13]Auci S, Becchetti L. The instability of the adjusted and unadjusted Environmental Kuznets curves[J].Ecological Economics,2006,60:282-298.

[14]Auffhammer M, Carson R T, Forecasting the path of China’s CO2 emissions using province-level information[J].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2008,55:229-247.

[15]Cole M, Air Pollution and ‘Dirty’ Industries How and Why Does the Composition of Manufacturing Output Change with Economic Development?[J].Environmental and Resource Economics, 2000,17:109-123.

[16]Elhorst J, Dynamic spatial panels: models, methods, and inferences[J].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ystems,2012,14(1):5-28.

[17]Friedl B, Getzner M, Determinants of CO2 emissions in a small open economy[J].Ecological Economics,2003,45:133-148.

[18]Grossman and Krueger, Environmental Impact of North American Free Trade Agreement. NBER Working Paper, No.3914, 1991.

[19]Liu C M, Du M S, et al, Empirical Research on the Contributions of Industrial Restructuring to Low-Carbon Development[J].Energy Procedia,2011,5:834-838.

[20]Maddison D. Environmental Kuznets Curves: A spatial econometric approach[J].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2006,51:218-230.

[21]Markusen J R,Morey E R, Olewiler N, Competition in regional environmental policies when plant locations are endogenous[J].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 1995,56(1):55-77.

[22]Vukina T, Beghin J C, Solakoglu E G, Transition to Markets and the Environment Effects of the Change in the Composition of Manufacturing Output[J].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 Economics,1999,4:582-598.

篇9

2020年4月,我省印发《持续深化“亩均论英雄”改革2020年工作要点》及任务清单的通知,旨在持续深化“亩均论英雄”改革,进一步增创“市场有效、政府有为、企业有利、百姓受益”体制机制新优势,加快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根据该文件规定,亩均税收=税收实际贡献/用地面积,税收实际贡献是指企业税费“实际入库数”合计,即“净入库数”合计。“实际入库数”中包含13 项税(费)种:增值税、消费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土地增值税、印花税、城市维护建设税、车船税、资源税,教育费附加、地方教育附加。其中:增值税实际入库数=增值税直接净入库税收+生产型出口企业发生的“免抵”税额(含应调未调部分)。基层在实际操作中发现,由于税收口径存在几方面问题,或将影响企业评价结果,需关注。

一是企业“净入库数”税金与企业所属期实际缴纳的税金不一致。企业待征税款入库销号后,税款状态由待征变为入库状态,由于存在时间差,企业所属期实际缴纳的税金未能在当年度全部入库。以浙江XX有限公司为例,根据税务部门数据显示,2019年增值税、企业所得税“净入库数”合计为2342万元,2019年增值税、企业所得税所属期实际缴纳合计为3190万元,而分类评价中税收口径为“净入库数”,由于未入库部分税金未能得到体现,拉低了企业亩均税收24.6个百分点。

二是新办企业进项税额抵扣多,增值税产生难度大。由于企业购进机器设备、不动产等固定资产所产生的进项税额都能够全额抵扣,新办企业前几年建设厂房及设备购买所产生的进项税额也大部分用于抵扣,故企业当年或者近几年很难产生增值税,甚至净入库税金会出现负数的情况,对亩均税收指标有较大影响。以浙江XX有限责任公司为例,企业成立于2017年11月,2019年度新增房屋建筑及购买机器设备所产生的进项税额160.4万元全部用于抵扣,当年实际缴纳的增值税仅为0.9万元。根据税务部门数据显示,企业2019年增值税净入库数为-58.3万元(增量留底退税59.2万元),导致2019年13项税种净入库数合计为-39.7万元。

三是税种口径存在差异,影响企业最终评价。根据《财政部 税务总局 海关总署关于深化增值税改革有关政策的公告》(2019年第39号)规定,自2019年4月1日起,试行增值税期末留抵税额退税制度,“连续六个月增量留抵税额均大于零,且第六个月增量留抵税额不低于50万元的企业均可以申请留抵退税。”以浙江XX地板有限公司为例,根据税务部门数据显示,企业2019年13项税种净入库数合计40.8万元,但根据海关提供的数据显示,该企业2019年海关入库税收53.6万元。由于我省文件中规定的13项税种口径未包含海关入库税收,故在评价中海关入库税收不能计算在内,导致企业亩均税收不足3万,综合评价结果为D类。

篇10

企业经营理念是一种思想观念,是企业所特有的基本信念、价值标准和行为准则等的总和。它贯穿于企业的全部活动,指导企业的方向,影响企业全体成员的精神面貌,决定企业的素质和竞争能力。先进的企业经营理念被企业中的大部分人或全部人掌握了,每个人都能在其岗位上为共同目标发挥作用,可以形成合力从而对整个企业起到推动作用。

企业经营理念所包含的基本信念、价值标准和行为准则是作为群体心理定势及氛围存在于企业员工之中的,在这种氛围的影响下,员工会自觉地按企业的共同价值观念及行为准则去从事工作、学习和生活。企业经营理念是一种精神的力量,支配、决定企业中每个成员的行动方向,引导和推动整个组织朝着既定目标前进。企业经营理念也是一种道德的力量,促使其成员自觉地按某一共同准则调节和规范自身的行为,并转化为成员内在的品质,从而改变和提高成员的素质。企业经营理念还是一种心理的力量,这种力量能使企业员工在各种环境中能有效地控制和把握自己的心理状态,使企业成员在激烈的竞争及艰难困苦的环境中也能有旺盛的斗志、乐观的情绪、坚定的信念、顽强的意志,因而形成企业的心理优势。

企业经营理念通过共同的价值观和基本信念,使来自不同层级、不同地区的职员统一起来,从而把企业成员团结成一个有机整体,共同为企业目标的实现而努力奋斗。不仅如此,先进的经营理念还能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和组织氛围,能促进成员之间和谐的交流沟通,人和人之间有关心、有感情,从而使得企业全体成员对企业产生归属感和认同感,与企业同甘苦、共命运,增强了群体的凝聚力。在这种环境中工作,人们的心情是愉快的,斗志是昂扬的,工作是有前途的,感觉是美好的。

先进的经营理念可以使企业摆脱经营思路上的被动和无力感,促使其成员更加积极主动地做好工作。同时规定了应该怎样做和不应该怎样做,因而可以使员工勇于为实现企业目标而做出个人牺牲。

企业经营理念设计

企业为了实现预定的目标,需要制定一系列策略来引导和激励员工。企业经营理念设计就是企业在具体的历史环境及条件下将人们的事业心和成功欲转化成具体的奋斗目标、信条和行为准则,形成企业员工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为企业的共同奋斗目标而努力,因此优秀的企业经营理念实质就是一种企业内部动力机制。这一动力机制,使广大员工为企业崇高的目标而努力,使员工勇于为实现企业目标作出个人牺牲。如果设计了先进的企业经营理念,通过群体意识培育,使员工在潜移默化中接受这些企业理念,就可起到导向作用,可使企业员工与企业真正结成有机整体,就能形成向既定方向共同努力的巨大力量。

企业经营理念设计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首先,应确定企业的宗旨及愿景目标。组织的存在,都是为了某种宗旨及愿景目标的追求,学校有其办学的宗旨,企业有其经营的目标。企业是经济实体,必须获取利润,但不能单纯把赢利作为企业的愿景目标或宗旨。许多企业经营实践证明,单纯把赢利作为最高追求,往往适得其反。国内外比较优秀的企业大都以为社会、顾客、员工服务等作为本企业的最高目标或宗旨。

其次,设计企业核心能力及企业竞争优势。企业核心能力和企业竞争优势的设计包括企业竞争战略、经营思路和经营方向的设计及增强员工活力、加强企业的整体协调性等等内容。它应解决怎样才能取得并维持核心能力与竞争优势的问题。企业的核心能力表现为不同企业在获取战略性资源过程中的“异质性”,这种“异质性”表现为企业在资源识别、资源转化、资源获取和提品过程中的独特的能力。企业拥有了这种独特的能力就可在同行业中拥有较强的竞争力。设计企业的竞争优势,就是要寻找并保持企业在特定业务中能向顾客提供超过对手的价值。

企业核心能力和企业竞争优势的设计首先应考虑企业竞争战略、经营思路和经营方向的设计。企业所处行业结构极大地影响着可供企业选择的竞争战略,因此,研究行业结构是战略制定的起点,确定企业定位是战略制定的前提,战略正确,经营思路和经营方向正确,企业就会取得理想的绩效。企业竞争战略设计由五个步骤组成:行业研究与对手研究、企业定位、战略设计与制定、市场绩效反馈、战略修改与完善。波导公司设计了“抢先一步,快速行动”的企业竞争战略,在与国外强大对手的激烈竞争中获得发展,坐上了“国产手机第一”的宝座。

在增强员工活力的设计中,需重点考虑员工活力来源并制定激励的政策。一般来说员工的活力源于对事业的追求,因此应设计使员工建立起事业心,使他们有目标,愿意为达到目标和完成目标做出贡献;在此基础上设计激励机制,对于完成目标的员工给予奖励,对于未能完成目标的员工给以惩罚。应鼓励员工的冒险精神,并由企业为其承担失败责任。尤其是各行业的领头企业,正在走前人未走过的路,遇到的问题无任何现成答案,应随时准备接受失败,应培养“失败者也是英雄”的观念。

确立企业优势中的一个关键内容是增强企业整体协调性的设计,企业若缺乏整体协调性,就无法形成整体优势。企业整体协调性的设计则应能够发现企业内部存在的或隐或明的不协调之处,经过系统协调后应能增加市场绩效。如果企业内部有内耗,各部门得不到良好配合,自然会降低市场绩效。例如企业的某一先进技术如果生产部门不愿采用,或采用后销售部门不努力进行产品推销,那么这一先进技术的市场价值就无法体现;再如企业的部门人员组合如果缺乏整体协调性,就不会形成好的团队等等。因此企业整体协调性设计首先应发现不协调之处,对于这些不协调现象拿出解决方案,从组织系统整体性角度加以整体整合协调。

第三,设计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和企业行为规范及规章制度。所谓价值观就是人们评价事物重要性和优先次序的一套标准。企业经营理念中的核心价值观是指企业中人们共同的价值观。建立于企业的核心价值观之上的企业行为规范和规章制度规定了企业成员在工作中所应当遵循的行为准则,其设计应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工作制度设计。包括企业领导工作制度、技术工作制度及管理制度。其中有计划管理制度、生产管理制度、设备管理制度、物资供应管理制度、产品销售管理制度、经济核算及财务管理制度、生活福利管理制度、劳资人事管理制度、奖惩制度等,这些制度构成了企业员工工作中应遵守的主要制度。

岗位责任制度设计。这是指企业内部各层级机构、各类人员工作的权限及责任制度的设计,其目的是使每个员工、每个部门都有明确的分工和职责,使整个企业能够分工协作,井然有序地、高效率地工作。主要包括领导干部责任制、各职能机构及职能人员责任制,以及员工岗位责任制等。

其他制度设计。这主要是指企业的非程序化制度,如员工民主评议干部制度、干部竟聘上岗制度、员工与干部对话制度等,还包括企业特有的典礼如仪式、特色活动等。

企业经营理念结构设计及程序化步骤

企业经营理念的设计应考虑到经营理念不同结构层次,在设计时可将企业经营理念的结构设计分为三个层次:外现层、中心层和核心层。外现层是企业经营理念的表层部分,它往往能折射出企业的经营思想、经营管理哲学、工作作风等,主要包括企业标志、标识和产品的外观设计等内容。如厂名、厂貌、厂服、商标、标语等,充当着企业理念的载体;而产品的外形、式样、品质、包装、维修服务、售后服务等,是企业理念的具体反映。企业设计出具有自己独特风格的产品时,就能吸引顾客。

企业经营理念的中心层是制度层,它规定了企业的行为准则,主要是指对企业员工和企业行为产生规范性、约束性影响的规章制度。包括了企业成员在工作中所应当遵循的行为准则,这些行为准则是以生产标准、质量标准、管理标准、工作标准等形式表现的企业规章制度。

企业理念的核心层是企业的价值标准、基本信念和职业道德及精神风貌,它是指导企业理念的表层和中心层方向的指南,是企业理念的核心和灵魂。企业理念的核心层设计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企业经营哲学设计。它是企业领导者为实现企业目标在整个生产经营管理活动中的基本信念,是企业领导者对企业生产经营方针、发展战略和策略的哲学思考,只有以正确的企业经营哲学为基础,企业内的资金、人员、设备等才能真正发挥效力。有了正确的企业经营哲学,处理企业生产经营管理中发生的一切问题才会有一个基本依据。企业经营哲学的形成首先是由企业所处的社会经济制度及周围环境等客观因素所决定的,同时也受企业领导者人文修养、科学知识、实践经验、思想方法、工作作风及性格等主观因素的影响。企业经营哲学是在长期企业活动中自觉形成的,并为全体员工所认可和接受,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企业精神设计。它是企业有意识地在员工群体中提倡、培养的优秀价值观和良好精神风貌,是对企业现有的观念意识、传统习惯、行为方式中的积极因素进行总结、提炼及倡导的结果,如北京WEDO软件公司的企业精神是:WEDO好比一只雄狮,敢于向一切困难挑战!

企业价值观、道德观与信誉观念设计。企业价值观是指企业中人们共同的价值观。共同的价值观为组织全体员工提供了共同的思想意识、信仰和日常行为准则,这是企业取得成功的必要条件。因此,优秀的企业十分注意企业价值观的设计。企业道德是指企业内部调整人与人、单位与单位、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企业与社会之间关系的准则和规范。道德与制度都是行为准则和规范,但制度是强制性的行为准则和规范,而道德是非强制性的行为准则和规范。

企业经营理念的外现层、中心层及核心层这三者是密切相关的。外现层是企业理念的外在表现,是中心层和核心层的物质载体。中心层则制约和规范着外现层及核心层的建设,没有严格的规章制度,企业理念建设也就无从谈起。核心层是形成外现层及中心层的思想基础,也是企业理念的核心和灵魂。

企业经营理念设计的程序化步骤可分为五个步骤:

首先寻找若干企业核心管理人员及核心员工,组成核心小组。小组成员应该对企业的业务熟悉,对企业暗含的价值观有深刻的理解和认同,应在同事中有信誉、有能力,有广泛代表性。

进行企业情况调研,弄清影响企业发展的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为企业准确定位提供信息。

核心员工小组开会,请每个人发言,对企业经营理念进行反思,列出他们认为重要和合适的经营理念,把大家的意见集中,将重要的企业理念如企业经营哲学、企业愿景目标、企业战略、企业精神等排序进行选择。

提出企业经营哲学、企业愿景目标、企业战略、企业精神等企业经营理念设计的初步内容,并经企业员工广泛讨论。由若干文字功底较好的秀才组成写作班子,创作通俗的、准确的企业经营理念表述。应充分利用群体智慧并可考虑借用外脑。

在全企业范围内充分讨论,由大家发表意见,意见归纳后经领导层审议定稿作为正式的企业经营理念。企业经营理念确定后还应接受实践的考验,并不断修改完善。

企业经营理念的设计过程应作为企业统一思想的过程,通过提出梳理企业经营理念的任务,在企业内部开展大讨论,逐步统一思想、统一意志,获得形成合力的效果,使经营理念深入人心,成为员工共同信仰和追随的理念。

企业经营理念应符合企业的实际情况,经过独立思考完成,不能简单地照搬、照抄别家企业的经验。应通过信息反馈,以实践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反复修改、不断完善。先进的经营理念应能使员工与企业真正结为一个有机整体,应能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应能激励员工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应能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应能推动社会理念的提高与发展,我国企业应重视建设先进经营理念,并形成先进经营理念思想库。而落后的经营理念则会造成企业观念和体制的僵化,不能适应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带来人心涣散的后果,削弱企业凝聚力与竞争力,甚至导致错误的企业行为。因此,我们应积极推广先进的企业经营理念,摈弃落后的企业经营理念,使我国众多企业实现先进企业经营理念的导向。

参考资料:

1.芮明杰,“21世纪的选择:新经济、新企业与新管理”,《学术月刊》,2004,2

2.中国企业家协会课题组,“21世纪的中国企业管理难题与建议”,《新华文摘》,2004,10

3.张楠,“简述企业家战略思考的七个核心概念”,管理科学,20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