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经营一体化建议范文
时间:2023-06-29 17:28:0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生产经营一体化建议,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 个体户 生产经营所得 纳税筹划
个体户即个体工商户的简称,是指以个人或家庭财产作为经营资本、依法经核准登记,并在法定范围内从事工商业经营活动的自然人的特殊形式,属于个体经济中的一种。其经营形式可以是个人经营或家庭共同经营,但对外须以“户”的名义独立进行民事活动,具有财产所有者、经营者和劳动者不分离的特性。
一、个体户生产经营所得纳税筹划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非公有制经济在我国有了很大发展,个体户作为其中之一也不例外。截至2008年底,全国共有个体户2917.33万户,比上年底增加175.80万户,增长6.41%;实有资金数额9005.97亿元,比上年底增加1665.18亿元,增长22.52%; 户均资金数额3.09万元,比上年增加0.41万元,增长15.13%; 从业人员5776.41万人,增加280.24万人,增长5.1%,增长速度显而易见。
与此同时,纳税筹划作为近年来我国税收业务中常常提及的一个新名词,在个体户中的实行情况却并不理想,一方面表现为许多个体户根本不知道什么是纳税筹划,一提起纳税筹划就联想到偷税;另一方面表现为部分个体户想开展纳税筹划,却不知道如何着手,在专业知识的欠缺下往往出现“以税收筹划为名、行偷税之实”的违法行为。因此,对个体户的经营业务进行纳税筹划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很有必要,既可以增强其法制观念和纳税意识,又可以合法实现理财规划收入,是一举两得的好事。由于个体户经营范围广泛,不同主体经营过程中须缴纳的税种不同,筹划方案也各有千秋,但对生产经营所得缴纳所得税则是共有行为,本文仅针对此过程中可能遇到的纳税筹划问题予以探讨,提出相应的建议。
二、个体户生产经营所得纳税筹划的建议
1.应先根据政策确定纳税方式
个体户的生产、经营所得是指从事工业、手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商业、饮食业、服务业、修理业以及其他行业生产、经营取得的所得;个人经政府有关部门批准,取得执照,从事办学、医疗、咨询、以及其他有偿服务活动取得的所得;其他个人从事个体工商业生产、经营取得的所得;上述个体户和个人取得的与生产、经营有关的各项应纳税所得。缴纳所得税时以每一纳税年度的收入总额,减除成本、费用以及损失后的余额为应纳税所得额。从事生产、经营的纳税义务人未提供完整、准确的纳税资料,不能正确计算应纳税所得额的,由主管税务机关核定其应纳税所得额。这就意味着个体户在缴纳所得税时可以采用查账征收、核定征收两种方法,而这两种方法对纳税筹划的实施影响各有不同。
核定征收方式包括定额征收、核定应税所得率征收及其他合理办法,通常由税务机关按照一定的标准、程序和方法,直接核定个体户的应纳所得税额,或核定应税所得率后由个体户根据纳税年度内的收入总额或成本费用等项目的实际发生额计算应纳税所得额。由于应税所得率只是一个行业估值,是税务机关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在国家规定范围内自行核定的适用值,就使个体户实际承担的税负可能小于应负税负,因此,投资者不能再享受个人所得税的优惠政策,而整个过程因税务机关介入,也无法进行纳税筹划。
查账征收方式则由个体户纳税人通过详实的账目记载数据,以全年收入总额减去成本、费用、损失后算出应税收入,再适用五级超额累进税率中的相应档次税率得出应纳税所得额,计算过程中投资者可以享受地域、行业等优惠政策,还可以在合法的前提下,通过对收入、成本费用、税率三个环节的筹划而达到应税收入最小化的目的。其中,税率的适用情形及高低是国家法定,个体户只有使用级别的区分,没有筹划的可能。因此,个体户对生产经营所得的纳税筹划只是查账征收方式下的税基筹划,即通过收入和成本、费用、损失部分的筹划来影响适用税率,进而影响应纳税所得额。
2.慎用收入递延方式减少当期应纳税所得额
收入是经营者收益的体现,对企业而言,取得的收入主要包括销售收入和劳务收入,不同的销售方式和劳务提供方式在税法上确认收入的时间不同,企业可以通过具体方式的选择控制收入确认时间,合理归属所得年度,并获得延缓纳税的税收效益。而个体户在销售商品或提供劳务时,应于所售存货的所有权自卖方转给了买方、收取了货款或取得了收取货款的凭据时,确认营业收入。具体而言,其收入确认形式只有两种,一种是现销方式,即个体户以“一手交货、一手交钱”的方式进行交易。该种方式通常在发出商品、提供劳务、收到货款时确认营业收入,往往以出库单、收款凭据等注明的时间、金额为准,无法进行人为递延;另一种是赊销方式,即个体户先发出商品、提供劳务、推迟收回货款,但实务中为确保未来收款的可行性,会通过赊销清单、欠账单等作为收款凭据,因此,该种方式下赊销清单或欠账单等票据上注明的时间、金额则为收入确认时间,也无法进行人为调整、递延。这样,个体户确认收入方式的相对单一,就使其采用递延收入方式进行纳税筹划并不可行,实属一种偷税行为,税务机关会依法予以处罚。这样的筹划方案不仅没有给自己带来节税效益,而且要额外受到处罚,得不偿失,不可采纳。
3.合理利用折旧方法增加固定资产成本支出
个体户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使用的期限超过一年并且单位价值在1000元以上的房屋、建筑物、机器、机械、运输工具及其他与生产经营有关的设备、工器具等为固定资产。其中房屋和建筑物、在用机械设备、仪器仪表;各种工器具;季节性停用和修理停用的设备,以及以经营方式租出和以融资租赁方式租入的固定资产可以计提折旧,并允许扣除。固定资产的折旧方法包括直线法和加速折旧法,前者分为年限法、工作量法,后者分为年数总和法和双倍余额递减法。不同折旧方法下准许扣除的折旧额不同,这就使计算当期应纳税所得额时有了选择。
通常,个体户的固定资产折旧须按直线法计算提取,特殊情况下经批准也可以采用加速折旧法。直线法以平均分摊为核心,计入各期的折旧额相同,对各年损益影响也均等;但在加速折旧法下,往往前期折旧多而后期折旧少,意味着个体户前期准予扣除的成本增加、利润减少,应纳税所得额降低,而后期准予扣除的成本减少、利润增加,应纳税所得额提高。对其而言,在固定资产使用年限内,折旧影响纳税金额总额相同,但从纳税筹划角度讲,因资金存在时间价值,加速折旧法滞后了纳税期,可获得资金的时间价值收益,相当于在固定资产折旧初始年份内获得了政府提供的一笔贷款,这种抵税作用在当前通货膨胀环境下显得更为突出。因此,在合法的前提下,个体户可以通过对直线法和加速折旧法的选择而获得纳税筹划的好处。但该方法不适合享受所得税定期减免优惠的个体户。
4.合理利用存货计价方法增加成本支出
个体户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为销售或者在用而储备的物资为存货,包括各种原材料、辅助材料、燃料、低值易耗品、包装物、在产品、外购商品、自制半产品、产成品等。存货应按实际成本计价,领用或发出存货的核算,原则上采用加权平均法,但也可以允许采用先进先出法、个别计价法等其他方法。这就使个体户可以通过选择不同的存货发出计价方法来产生不同的销货成本和期末存货成本,进而影响各期利润及所得税额,使得成本费用的抵税效应得到最充分的发挥。其中,先进先出法适合在存货市场价格普遍处于下降时采用,可以增加当期销货成本,减少当期应纳税所得额,延缓纳税时间,为个体户增加资金的使用价值。加权平均法适合在市场价格比较平稳,一定时期内多次购入、陆续耗用的情况下采用。个别计价法则适合存货市场价格波动大、无规律可循时采用,可以通过如实反映分批发出的存货和期末存货成本,避免虚增利润,增加税收负担。
总之,为促进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体现公平、公正和平等竞争的原则,个体户应该逐步加强对纳税筹划的重视力度,在不违反税收法律规定的前提下,通过经营和交易活动的安排,优化选择纳税方案进行以减轻纳税负担,取得正当的税收优惠利益,从而促进个体户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 江平:民法学[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122-123
[2] 国家工商总局办公厅. 2008年全国市场主体发展情况报告 gsaic.省略
[3] 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8条
[4] 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17条
[5] 刘宝锁:再议个体工商户生产经营所得的纳税筹划[J]. 财会月刊,2009(11)
篇2
【关键词】科学发展;农业现代化;土地使用权;基层管理体制;改革
在推进我国农业现代化与城乡一体化的过程中,应坚持科学发展,深化农业的工业化、市场化、资本化发展的同时,高度重视相关管理体制创新。
一、我国农业现代化与城乡一体化中的问题
目前,在我国农业现代化和城乡一体化发展中,有以下两方面的问题值得高度重视——
1、片面强调城市化,导致城乡“二元结构”矛盾加剧
上世纪80年代,我国小城镇建设在江浙一带取得了重大成就,集中体现为乡镇企业的广泛发展,使得部分农业开始转化为工业、部分农民转化为工人、部分乡村转化为工业化城镇,这种小城镇化发展成为我国城市化和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的早期成功形态。自进入新世纪,我国城市化化发展出现了新的变化。由于在一定程度上沿袭了西方旧有单向“两化”发展模式,片面强调资源、人口向城市的集中,忽略了城乡均衡协调发展,使得固有的“二元结构”矛盾加剧,城乡差距进一步拉大,甚至在一些地区出现了“两极化”的恶性发展,严重阻碍了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进程。
西方社会早期的“两化”进程,是在资本自由化状态下推动形成的。即,一方面由于资本在城市的高度集中,推动城市建设的迅猛发展及城市工、商、服务业等的高度繁荣;另一方面,资本向农村的扩展侵袭,又加速了农村劳动力及失地人口向城市的流动。由此造成先进繁荣的城市与落后衰败的农村之间的对立和城市里贫富阶层之间的对立。
西方发达国家历经百年发展,这两种对立已趋于缓和。但是,在拉美及印度等一些发展中国家,这种单纯追求城市和工业发展的“两化”模式及其所酿成的两大对立仍在蔓延与发酵,并成为阻碍发展、生成动乱的主要温床。我国一些地区,特别是在西部相对贫困的地区,这种单向“两化”模式所导致的“二元结构”矛盾加剧,在制造出大量“城市病”的同时,恶化了城乡关系,造成了走向繁荣的城市与日益贫瘠的农村的严重对立。
2、现行农村体制亟待改革
目前,我国农村体制的基本形式,仍为自80年代末期实行的“”。随着我国社会生产力的整体提升,尤其是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及科技发展水平的提高,现行土地使用权制度与行政管理模式,不再适应农村深化发展的需求。
现行“”有两方面特点:第一,土地使用权归个体家庭所有。第二,土地管理权由县、乡(镇)、村等3级行政中心管理。这一体制对于以个体家庭为单位的农业经济的改革发展,存在以下问题:
(1)无法按照市场要求统一组织大农业生产;
(2)使得农业的机械化、精细化、科技化、标准化难以大范围开展和普及推广;
(3)诸如水利实施大型农机农资无法有效规模利用;
(4)农村行政管理机构难以有效组织农业领域的规模生产经营;
(5)难以协调有效地推进三农改造和城乡一体化建设。
对于西部多数农业县长期存在的粗放式生产经营、品质及价值含量难以提高等等,其根本症结,应与农村体制相对滞后直接相关。
二、创新思维,探寻农业现代化与城乡一体化路径
立足于中国国情,坚持科学发展观,汲取西方“两化”教训,因地制宜,就探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农业现代化新模式,提出如下建议——
1、以农业资产“股份化”逐步深化土地使用权改革
参考国际与东部地区成功经验,在目前各地推进三农改造已证明行之有效的各种方案模式的基础上,建议参考珠三角九十年代以来的如下做法,大力推进农业生产资源的资本化运作;
(1)“外来投资+土地使用权入股”。即由外来投资大型企业以资金、设备、技术、管理等持股,农户或农民以所占有土地的使用权入股,商定各自所占比例,组成股份制,果、农或种养殖类股份有限公司;享有股份与分红利益的农户人员,既可外出务工,亦可根据需要,成为股份公司内员工。
(2)“内联式+土地使用权入股”模式。即在具备有组成企业化生产经营基本条件的地方,由村、乡(镇)政权机构出面协调,由具备相应条件及资格的果、农或种养殖大户牵头,小散农户以各自所占有土地及所能够提供的资金入股,协议组成特定生产经营性质的股份有限公司;享有股份与分红利益的农户人员,既可外出务工,亦可根据需要,成为股份公司内员工。
东部及国外的经验证明,这类农业资产的资本化股份化运作一是有利于更新旧有生产方式。即将旧有以农户为基本单位、分散粗放式的果业、种养殖或其它门类商品的生产经营方式,提升为具有现代化基础性质的企业化模式,为向高科技、高品质、高价值含量、精细化生产经营方向迈进,奠定基础。二是有利于破解“二元化”难题。随着生产方式改变,农民除享有按所入股土地应占有股份外,则无论外出务工或就地在所入股企业就职,身份皆随之而市民化。同时,因为有股份分红及务工收入的双重保障,单向“两化”中所难以避免的农民被迫贫困化问题,可得到合理解决。另外,诸如医保、社保等政策的贯彻落实,也较易推行。
三是有利于招商引资。投资现代农业与工厂化种养殖业,已成为具有前瞻眼光的工商业企业的一大选择。实施上述农业资产的资本化股份化模式,则不仅有助于更为顺畅地吸引农业领域的外来投资,亦有利于在充分保障外来投资利益的同时,保障为其提供土地使用权农户的利益。
另外,对于适合使用入股形式的非农投资,可因前期购地成本的大幅减低,增大对其的吸引力;同时可避免“土地财政”带来的各种弊端,使地方政府通过新兴农业工业的规模运营获得财税收益。
2、探寻推进基层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在逐步推进农业产权的资本化股份化的过程中,加强农村、农业管理体制的创新,是一大重要任务。通过农业资产的股份化和生产方式的集中化、工业化,积极探索和试行:
(1)农业村镇的社区化。对于具一定规模企业(特别是农场、种养殖场等农户入股类企业),以及偏僻落后、已不具备人居基本条件或发展前景的村落乡镇等,可以农业劳动者及其资产入股的大型农业或工商企业为中心,合并分散空穴化的村、镇,集中建设由县政府直管的大型社区,在实现农业的工业化、农民的工人化的同时,实现农村居民的市民化和农村的城镇化。
(2)创建“大县城+中心镇+社区”新型三级行政管理体制。通过“撤并、减层、扩盘、分权”,改革传统行政区划与管理格局,撤除原村级政权管理,纳入县城及镇直管范围内,设置为社区,形成以县为基础、行政经济片区有机协同的“大县城+中心镇+社区”新型三级行政管理体系。
(3)逐步建立“政府-行业协会-企业”3级产业管理体系。以“农业村镇的社区化”和创建“大县城+中心镇+社区”新型三级行政管理体制相协同,逐步探索试行县级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即将部分产业性县级行政管理部门(局委办)逐步转型为对应的“农业产业协会”、“果业产业协会”、“交通运输业协会”、“县域工业协会”等市场性产业管理机构,将其与政府行政管理体系分离,原有政府产业职能部门的部分职权责任下放至协会,使之有权有职有责,利益则与相应产业领域的运营效益挂钩,合理确定,形成与“政府-行业协会-企业”3级产业管理体系。
(4)向“省直管县”和“省-县-社区”3级新体系过渡。在条件成熟的地区,可渐次扩大管理区盘,调整财税管理体制,增大基层服务功能,试行建立“大县城+中心社区”的2级行政管理模式;通过减少行政管理层级,逐步为向“省直管县”和“省-县-社区”3级新的地方行政管理体系过渡奠定基础;
通过上述渐进慎重点探索试验改革,一是有利于三农改造和城乡一体化发展。在中国的农村城市化与农业现代化发展中,首要前提是现有土地使用权形式的变革,即在通过政府的引导与主导,逐步以现代企业化(科技化、精细化、市场化、批量化、标准化)生产经营模式,取代现有以农户为单位的粗放分散的生产经营模式。随着这一进程的推进,原有村、乡(镇)区划及机构与管理方式也将发生变革,逐步形成“大县城+中心镇+社区” 乃至“大县城+中心社区”的管理格局,这对于三农改造与新农村建设,以及城乡一体化发展,产生积极效果。二是有利于土地的合理有效使用。农业资源特别是土地资源的股份化集约化,不仅有利于土地的合理规划与有效使用,同时,有利于吸纳外部工商业资本用于大型产业园区的建设发展,加速农业经济的工业化转型,也是招商引资工作中解决土地问题行之有效的方式。三是有利于政务政治体制改革。上述改革,不仅可进一步有利于精兵简政,探索撤并后多余行政人员的合理分流与有效安排,深化地方政务体制改革,同时通过农业村镇的社区化、创建“大县城+中心镇+社区”新型三级行政管理体制,逐步建立“政府-行业协会-企业”3级产业管理体系,向“省直管县”和“省-县-社区”3级新体系过渡,为进一步深化社会管理体制、政务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奠定坚实基础。
在工业化的时代背景下,积极探索我国农业现代化与城乡共同发展的创新型路径,是我国现代化建设和市场体系建设的迫切需求。创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以农业现代化为主线,以农村土地使用权改革、基层管理体制改革为切入点,构建县域城乡一体化综合改革系统模式,对破除城乡二元结构,深化农业建设,全面推动小康社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作者简介】
单元庄,西安朝华管理科学研究院院长, 教授,博导。
篇3
关键词:城乡一体化;农村;经济
中图分类号:TU98文献标识码: A
一、城乡一体化催生新的金融需求
(一)农村经济发展的需求。城乡一体化意味着农村生产方式的转变,农业向集约化和规模化发展,使得农村大额资金需求逐渐趋旺,产业化资金需求迅猛增长;现代农业发展呈现生产经营专业化、经济组织形式多样化的特点,相应的金融需求也日趋多元化;农业科技水平不断提高,需要资金的支持;农村土地流转制度改革产生新的资金需求;土地耕种的逐步集中化可能放大农业经营风险,将加大对农业保险业务的需求。
(二)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的需求。城乡一体化过程也是农民向市民转化的过程,其中蕴含着社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巨大转变和升级,也意味着巨大消费潜力的释放。一方面农村转移人口急需就业创业、居住服务、购买耐用消费品、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领域的信贷服务;另一方面随着进城农民工工资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的增加,迫切需要合适的理财产品,实现资产的增值。这就要求金融机构加大金融创新,提供多样化的金融产品和优质的服务。
(三)城镇中小企业发展的需求。中小企业在促进经济发展、吸纳农村转移人口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新型工业化的推进,城镇中小企业呈现成长型企业增多、产业转移集聚加速等新特点,新兴产业、工业园区以及技术创新等领域的金融需求明显增加,需要金融机构创造更多的新产品、新服务。
(四)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的需求。在城乡一体化的发展过程中所必需的生产和生活设施包括农田水利、电力通讯、水电煤气、医疗教育、科技文化等,还有为适应现代城镇经济与生活所需要的生产与生活设施,如城市住宅、工业聚集区、商业网点及娱乐设施等。建设这些基础设施仅靠政府财政投入和自筹资金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强有力的金融支持。
二、目前农村金融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以九原区为例,目前农村金融的主力军为农村信用社,信用社承担了主要的支农、农村微小企业信贷需求,并且信用社也是网点分布最广、最多的机构。除信用社之外,农业发展银行、邮储银行、村镇银行也各自发挥着相应的作用。即便如此,当前的农村金融也存在诸多不尽如人意的方面。
(一)在支付结算方面,票据化程度低,农村商品交易现金结算为主的传统模式仍然占据了农村结算的主流,结算手段相对落后,中间环节多,延缓了客户资金周转。
(二)在产品服务方面,新金融产品匮乏,商业保险、证券投资、信托、租赁、理财、网上银行、银行卡等业务需求无法满足。
(三)在融资方式方面,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是“一条腿短,一条腿长”,一方面表现为近年来企业在直接融资市场上融资难,直接融资成“短腿”;另一方面表现为近年来企业更加依赖间接融资。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的发展长期以来极不平衡,社会融资的重担绝大部分都压在了商业银行的肩上。
(四)在贷款对象方面,随着农业生产和农村工业生产的规模扩大和专业化程度提高,农户或是农村企业对资金、贷款的期望越来越高,这种期望已经远远超出了农村金融机构能给予的贷款额度。而由于大额的贷款都需要提供抵押担保物,而小型的农业生产和农村工业、企业,他们一般不能提供有效的抵押担保物,或者对他们提供的抵押担保物的价值估算非常困难,因此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农户和农村企业的贷款增长。另外,农村城镇化建设一般以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事业建设为主,其承办单位一般是地方政府的相关部门,而不具有承贷主体资格的部门,银行只好通过政府投融资平台垫贷方式介入项目。而因为一些地方政府银行投融资平台的监管并不到位,导致腐败滋生和银行放贷收不回来等问题,国家已经强制叫停了地方融资平台的项目贷款。这样,金融业对农村城镇建设的信贷投入就会非常有限。
农业和农村中小企业的弱质性及其生产经营的高风险性,使得涉农金融服务具有高风险、低收益的特点,这也成为制约涉农金融业务增长的主要因素。
三、对策建议
(一)各司基职。对于商业性金融,政府要通过制定减税、费用补贴等政策,引导其回归农村市场,并鼓励其开发适合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的微型金融服务产品。对于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的农村合作性金融机构,从其萌芽到注册成立,都离不开集体经济管理部门和金融监管部门的扶持和引导。对于政策性金融机构即农发行,因其本身是由政府发起,理应贯彻和配合实施政府对农业的扶持和保护政策。
(二)降低涉农业务成本。对主要经营涉农业务的远郊农村金融机构网点,实行税收优惠,进一步减轻支农负担,增强支农实力。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建议让农村信用社继续享受税收优惠政策,提高他们支农、助农的积极性。协调相关部门对目前“财税库银”和粮食直补农民资金业务收取合理的手续费,以降低在该业务运行中发生的亏损额。
(三)建立和完善农业贷款担保和保险体系,降低农业生产的资金经营风险,提高农村信用社放贷积极性。
(四)完善农户征信体系建设,加快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向农村推进。加快推进将农村地区金融机构企业和个人信贷信息纳入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实现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在全国范围内信贷信息的全采集与查询服务的全覆盖,为农村金融机构准确识别借款人身份,充分判断借款人信用状况,有效防范信贷风险提供科学、便捷、有效的参考依据。
(五)完善农村支付结算体系,支付结算体系应覆盖到新型农村金融组织以及偏远地区的农村金融机构。
篇4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影响因素
1引言
近年来,很多城市开始施行农业产业化经营管理,着重发展优势产品,按照“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要求,大力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将优势产品引向优势产区并汇聚在一起,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产业带雏形,提高了产业的聚集效应,促进了农民收入的增加,推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
2我国主要的农业产业化生产经营模式
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过多年发展,探索出了多种产业化经营模式,并逐渐呈现出了其多元化的特性。受各地区不同的市场条件和资源条件的影响,这些模式分布在不同地区,但从整体上看,目前被广泛采用且对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效果最为显著的应该是以下三种模式。其绩效对比如表1所示。
2.1龙头企业主导型———“企业(+基地)+农户”模式
这种龙头企业为主导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又可以将其称为契约农业,这种模式主要是双方通过签订合同或者订单等形式来限定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农户根据合约上签订的数量和产品进行生产,而龙头企业则根据合约内容对农民的农产品进行销售或回购,并组织其生产的一种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应用这种模式能够将龙头企业的连接作用和带动作用充分发挥出来,采用契约的形式把较为分散的小规模农户聚集在一起,将经营规模逐渐扩大,使农业产业化生产更趋向于专业化。另外,部分龙头企业为了提高产品质量的稳定性,统一产品质量,为其搭建了一个专门的农业产业化生产基地,并负责种苗的培育和供应,为整个生产流程提供专业的技术服务,最后以约定好的价格来回收基地加盟农户的农产品。这种模式推动了农业生产标准化的进程,相较于单纯的“企业+农户”生产模式具有技术上的优势,但是在资金投入方面对小型企业提高了门槛。
2.2中介组织联动型———“企业+中介组织+农户”模式
中介组织联动型模式主要是通过各种中介组织(如农民合作社、供销社、销售协会、技术协会等),将所有分散的小规模生产经营者组织起来构成一个大规模的经营群体,并将各个生产经营中的各个环节连接起来,引导农户展开专业化生产,从而达到规模效益的目的。这种模式以契约农业为基础,将中介组织加入其中,把农户和企业连接在一起,削弱了龙头企业对农户的控制力度,使二者的正面利益冲突有所缓解,有利于整个市场的和谐发展。
2.3合作社一体化型———“企业+企业”模式
合作社一体化型模式主要是农户聚集在一起成立合作社,当合作社发展到一定规模就成立企业或其他实体来对合作社内部成员生产的农产品进行加工、销售,从而实现农业生产的一体化经营。这种模式有些是由中介组织成为农民企业或合作社演化而成的一体化经营模式,有些则是龙头企业通过吸纳农户入股或“反租倒包”的形式形成一个农工商综合体,从而形成一体化经营。合作社的组建形式有很多种,如:由龙头企业进行组建,农民参股并获得一部分股份或者由占用企业大部分股权的参股农民自发形成。农户通过合作社进行生产经营不仅可以得到很多服务,还能根据交易量进行按股分红和利润返回,这样农户就增加了一项额外收入就是农产品的增值部分,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农户收入更加稳定[1]。
3以合作社为研究对象的农业产业化影响因素分析
首先,合作社在运行过程中呈现两级分化的现象,一种是合作上存在问题的合作社,农户只是基于某个环节的合作才会集中起来,如农资集中采购、销售等环节,在其他环节没有任何联系,更没有二次分红;另一种是合作紧密的合作社,并且管理科学,农户在整个产供销的流程当中都有密切联系,这两种情况最终导致合作社质量参差不齐。另外,合作社成员素质也有所差异,再加上政府部门对发展较好的合作社的大力扶持,使得原本实力就强的合作社发展的更加迅猛,而原本实际较弱的合作社发展的越来越慢,导致合作社之间的实力悬殊,最终影响了农业产业化经营效果。其次,合作意识较差。由于家庭承包经营体制下小农思想的影响,合作社成员们都只顾自己,缺乏合作意识,再加上不完善的合作机制,影响了合作社的发展,最终影响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同时,我国普遍存在分散的小规模农户生产,导致很难实现土地规模化经营,严重制约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另外,很多农户的综合素质和对待新事物的接受能力有待提高,也缺乏长远的市场眼光等等,这些都最终对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造成了影响。最后,融资困难。当前融资难问题已经成为合作社发展的瓶颈,组织化程度低、规模较小的农民合作社普遍存在,另外,农民缺少抵押担保物,很难从银行获得贷款,再加上缺少外界支持,导致很难扩大生产,最终影响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2]。
4加强农业产业化对策建议
4.1创新管理机制,协调各成员关系
为了推动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各地区应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结合本地资源特色和优势,选择适合本地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方式。另外各地区还要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协调各成员之间的关系,以“民办、民营、民受益”为基本原则,鼓励成员将农村集成建设与自身建设结合起来发展。
4.2为农业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创造条件
各地区的政府部门应大力扶持本地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挥职能所在,尽最大能力配合本地的农业专业合作社的发展,为其提供优质的生产经营环境。同时,建议政府的其他职能部门在为合作经济组织办事时,尽量简化办事流程,缩短办事时间,从而提高合作经济组织的工作效率[2]。
4.3鼓励多样化形式的农业投资,解决资金缺乏问题
针对企业贷款难的问题,各地政府可以出台一些有利于农业企业贷款的优惠政策,增强对农业企业的支持,提高农业企业效益和规避风险的能力,建立多种形式的农业产业化投资系统,为其发展提供必要的经济支撑。另外,受市场上信息不对称的影响,农业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极易出现利益受损的问题,这时当地政府应充分发挥其自身优势,有机整合市场上的有利信息与资源,为农业企业提供实时的市场变更信息,帮助企业开拓销售市场,为企业开发和引进新项目,增加农业企业的资金流,从而解决其贷款难的问题。最后,政府可以适当放宽金融市场进入农业市场的门槛,鼓励多样化形式的农业投资[2]。
5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农业产业化具有多种经营模式,并且农业产业化经营是促进农民增收的一种有效途径。虽然我国在农业产业化方面取得了一定成就,但是依然存在很多制约因素,需要广大农户和企业共同努力,为建设经济强国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宋瑛.农户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影响因素及绩效评价[D].重庆:西南大学,2014.
篇5
工业化、城乡一体化、增长方式转型、发展方式转变是中国经济社会现代化的突出表现。
在工业化方面,我国工业体系构建基本完成,其进程已经指向新型工业化道路。这在北仑表现尤为明显。石化、能源、钢铁、纸业、汽车、船舶等六大临港产业,599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20家产值超亿元的效益企业,使这一地区成为浙江省的国家重大项目规模最大、密集程度最高、产业配套较为完善的区域,使其成为浙江省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华东地区重要能源、原材料基地的战略重点。石化梦、钢铁梦、造纸梦的现实,使其重化工业与轻工业的结构逐步调整,形成了趋于完整并完善的现代化工业体系。
在世界经济发展格局中,中国占有特殊而重要的位置。在浙江省以及华东地区的经济发展格局中,北仑亦占有特殊而重要的位置。浙江省与宁波市对于北仑的发展战略定位,是要将其建设成为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华东地区制造业的重要基地以及区域物流中心和现代化滨海新城区。
三十年来,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是基于地大物博人口众多、生态环境禀赋良好的国情国力,是基于战略规划与政策的调整以及行业资源配置的国情国策。相比之下,北仑发展得益于三大优势,即得天独厚的港口资源、开发开放的政策引导和举足轻重的临港行业配置。在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互动中,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北仑发展抓住了宁波与上海宝钢等重化轻纺相互呼应构筑杭州湾和长江三角洲工业体系的机遇,和抓住了港口这个中心环节,实现了国内外两类区域生产力合理调整。
“三农”问题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城乡一体化是我们的奋斗方向。在城乡一体化方面,北仑的发展走在全国前列。
当前,我国经济处于增长较快且相对稳定的阶段,也处于转型升级的端口。在增长方式转型与发展方式转变方面,推进循环经济,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和谐社会是改革开放内涵的深化。现阶段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的基本国情与国际需求的必然选择。这也表明,北仑发展践行着绿色思想。
面向未来,北仑的地理位置、发展现状、经济状况和开发建设等各个方面具备诸多优势,有着可持续发展的巨大潜力。北仑的发展模式和开发模式,与国家的改革开放同步,北仑正在进入增长方式转型与发展方式升级的新阶段,她今后一个时期的发展目标,是全面构建宜居宜业、民富民安的和谐新北仑。北仑模式将对全国和国际社会有着绿色示范作用,对国家与世界经济增长的质量的提升有着积极的推进作用。北仑模式是中国模式的一个绿色类型,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的一个范例。
基于上述认识,我们建议宁波北仑应有更为绿色的战略规划和创新设想。
我们建议在北仑的循环经济建设中将生态恢复、环境治理向着产业化方向推进,将生产流通生活消费所产生的各类废弃物、排放物、释放物的回收、治理、加工生产进行系统化统筹及经营管理,成立专题专项组织机构并设立专门业务区域,且陆海统筹,构建国家级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循环经济综合开发基地。通过示范工程将摸索经验,为新型工业化、绿色城乡一体化及国土陆海统筹建设勾画出现代文明与优秀传统相结合的可持续发展蓝本作出贡献。过去,我们缺乏陆海统筹理念。北仑的开发建设正适于运用这一理念。
具体建议有三:利用科技创新成果和管理创新成果,以信息化建设为途径,促进新型工业化、城乡一体化下的“三农”建设、陆海统筹及军民结合。
(一)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循环经济综合开发前提下的新型工业化模式
利用科技创新成果和管理创新成果,以信息化建设为途径,支持、促进、完善北仑的新型工业化模式。利用信息化建设成果,利用办公自动化建设成果,利用奥运科技成果,发展北仑。利用北仑规模以上的企业密集、工程项目密集和科技资源密集的优势,开展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循环经济综合试验。将基础设施的项目扩展到资源环境、循环经济领域。新的基础设施建设必须规划设计资源这些方面的专项系统工程。
(二)城乡一体化下的“三农”建设模式
利用科技创新成果和管理创新成果,以信息化建设为途径,支持、促进、完善北仑的新型城乡一体化模式。丰富农业模式,在种植业、养殖业、渔业、林业之外,发展有利于生态环境的立体农业。在陆地与海域进行陆海统筹,陆地农业与“以海为田”的海域农业统筹兼顾。特别是将农业的生产经营与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禀赋的保护管理相结合,将生态恢复、环境治理产业化,使其形成生产力而产生经济效益。通过“三农”的现代化建设及其为工业和城市提供的系统服务,使其与工业化、城市化进程有机联结,既可规避工业与城市对“三农”的不利影响,又能在交流中综合获益。
(三)国土陆海统筹军民结合模式
强调陆海统筹军民结合模式提法,是我们落实科学发展观五个统筹的延伸和发展。具体设想包括开展国土陆海生态恢复、监测管理以及提供生产经营服务;包括设立海上丝绸之路新口岸,向东南西北各方面陆海联动发展,组织国家海岸线和中国海海域的观光旅游等经济文化活动与海洋国土资源保护、生态维护、环境监测等的工程化、系统化、一盘棋地结合运作。
总之,通过一系列的活动方式有效地落实中央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与科学发展观,使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落到实处。以北仑为例,使其成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范例与实践缩影。
篇6
【关键词】石油企业产业链政策建议
随着经济全球化特别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之后,国内市场国际化、国际竞争国内化的趋势日益加快,我国石油企业面临着越来越激烈的国际竞争。而对中国的石油企业而言,要想尽可能多地参与分享国际石油的资源和市场,保障国内石油供应,从而在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就必须以国际跨国石油公司为发展标杆,实行产业链构建战略,提高自身的经济实力和综合竞争力。
然而,我国石油产业虽然经过了一系列的并购、重组活动,目前可以说基本上实现了上下游的一体化,另外,通过几次调整,在一定程度还完善了其产业结构,但是由于这种一体化活动并不是市场发展的结果,而是国家按照地理位置划分而人为形成的,因此对于我国石油产业而言,产业链形成的非市场化必然会导致不合理的产业链。这就要求我们深入分析当前我国石油企业产业链目前存在的不合理状态,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以期更好更快地促进我国石油企业产业的发展。
一、我国石油企业产业链的构建缺陷
1、上下游结构不合理
近几年,在全球石油行业中,国外大的跨国石油公司的业务构成情况为:上游、下游以及中游化工业务占用公司总资本的比例大概保持在70:21:9左右。造成这一差别的主要原因是石油行业中化工业务的周期性波动远比上游油气勘探开发业务要明显,另外,前者的投资回报率相对较低,所以国外几大石油公司会自发地增加勘探开发等上游业务在整个公司业务构成中的比例,控制调整炼油业务。在我国,石油企业的上下游投资比例却极不合理:中石油和中石化都各自拥有自己的石油采掘业、石油炼制和化工业行业,两大公司与国外公司一样,其最主要的业务也是在上游,区别仅仅在于中石油的上游投资比例要比中石化的高许多,与国外石油公司的比例差不多,中石化的上游投资比例仅保持在50%左右。具体而言,中石油上游投资规模较为突出,但下游业务却缺乏适度规模,尤其是在炼油和化工方面与国外几大石油公司之间存在明显差距;中石化的上游的投资比例要明显低于中下游的投资比例,从而导致上游生产规模明显低于中下游的生产规模,其中开采与勘探资本支出占公司总支出的一半左右,这主要是由于中下游炼化加工业需要的原油大部分依靠海外市场的进口,纵向一体化程度相对中石油要低。
2、产业链构建的国际化特征不明显
国外跨国石油公司的发展,基本上在企业开始生产阶段或者由于占领殖民地、海外并购等因素,都实施了国际化战略,使产业链延伸到了全球绝大地方。这种国际化战略不但可以使公司获得大量的原油来源、带来丰厚的利润,还可以减轻由于国际油价剧烈波动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与国外这种国际化战略形成明显对比的是,我国的石油企业在海外石油市场中,则采用的是忽视中下游而重视上游的战略。虽然之前我国的石油企业也曾提出过要有效利用好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战略,然而实际情况却是国外石油市场的利用还远远不够,目前在国外市场上,我国石油企业大多只是将从国外石油市场上买到的石油直接运回国内,即扮演的只是“国际采油队”的角色。当然,这种战略的实施与我国国内有巨大的石油需求缺口这一国情相符,但这种发展战略也存在缺陷:一是容易使原油运输面临遭受西方敌对势力的风险,二是将会导致国际石油价格的波动,对国内油价的影响弹性有更大的风险。
二、我国石油企业产业链的合理构建建议
1、横向规模化与纵向一体化并举
任何一个公司实现了横向规模化或是纵向一体化,都应具有较好的市场前景,而对于中国石油产业,应该坚持两者并举的做法,才能逐步提高产业国际竞争力,保障企业和国家双赢的理想效果。
所谓横向规模化,是指发生在企业间的兼并和收购,其实质是产权买卖。在企业竞争中,较之产品经营和生产经营,产权经营是高层次的。所谓产权买卖就是收购、参股、兼并其他企业的产权,参与招投标、拍卖等形式,将部分资源扩大。通过产权买卖,将产品、项目、劳务和资本相结合,将原油、成品油的进出口贸易与合资、合作、国际招投标等跨国与跨区域经营相结合,实现企业经营的多样化、多元化和多渠道化。所谓纵向一体化,是指沿产业链占据若干环节的业务布局,在前向和后向两个方向上扩展现有经营业务的一种发展战略。
国外几大石油公司将业务重心基本上都放在业务利润更高的上游勘探与开采业务,从而使得国际油价波动对这些公司的影响不敏感,而相反,对于那些重视中下游炼油和化工业务的石油企业而言,更容易受到国际油价波动风险的影响。所以,对我国石油企业而言,今后一方面要重视进行横向兼并和收购,从外部进行资产结构和战略重组的同时,另一方面也要注重纵向一体化的结构优化,拓展上游业务,提高企业的综合抗风险能力和对市场的控制能力。
2、调整海外石油产业链
在国际市场上,应当改变以往忽视中下游而重视上游的战略,下一步应主动向产业链的中下游拓展。只有进入海外石油工业的中下游领域,我国的石油企业才能跻身全球石油供应的主流系统,从而可以极大程度地稳定我国的石油供应,避免价格受海外市场的剧烈波动带来的影响。除此之外,在进入国际市场后,应该积极有效地开展“一体化经营”,不仅要建成海外石油勘探开发基地,建成规模化的石油生产和供应基地,还应该注重海外项目分散与多国化,并带动设备出口、技术出口和劳务输出。通过向国外输出“一揽子资源”不仅可以获得必要的资金与市场,还可以转移和消化国内过剩行业的生产能力,以此促进国内产业、产品结构的升级,力争提升我国石油企业的整体竞争力。
3、政府支持
根据石油行业的特点,毋庸置疑,要想实现对其产业链的合理构建,需要投入大额资金以及一些先进技术信息等客观条件的支撑,而这些往往是个别企业所无法承担的,这就需要政府的支持,从政府层面来完善这些客观条件。比如,可以通过大力发展资本金融市场等为石油企业提供资金,以及加大石油行业的项目研发,提升其技术水平。
此外,出于实现潜在网络经济的考虑,政府应该支持石油企业在销售环节的大规模兼并和收购举措。当前,由于我国成品油价格的市场机制还没有完全放开,因此销售终端的大规模兼并和收购,并不会影响市场的成品油零售价格,相反还会使整个社会享受到网络经济所带来的好处。如果今后一旦成品油的定价机制被放开,政府依然可以通过反垄断法等来限制石油企业的零售环节。
4、保持适度垄断
石油行业,由于其独特性,具有自然垄断的特点。基于此,我们认为,对石油这一特殊行业而言,政府不应该为了消除垄断而打破石油企业的一体化经营模式,应尽量减少在该行业产业链各环节的竞争。虽然,垄断对整个社会而言意味着低效率,会产生寻租行为等,但是一旦国家鼓励在产业链各环节进行竞争,则会影响该行业的一体化所获得的好处,即一体化企业所具有的风险分担机制和内部利益转移机制所带来的利益。这是因为石油价格的波动比较大,而一体化企业可以通过企业内部产业链的相关环节进行内部利益或损失的转移,从而有效降低对其中某个环节所带来的损失,达到风险共担的作用,一旦打破这种一体化模式,虽然能降低垄断带来的负面影响,但是这些好处却将无法获得,比如一旦市场波动导致中间某个独立环节出现该企业自身所难以承受的巨额亏损,甚至有可能不得不破产清算时,那么对整个产业链来说,损失将会更大,行业效率将明显受到影响。此外,这样做甚至还会影响到我国石油企业参与海外市场的竞争力,面临更大的海外市场风险。而石油石化行业对国家的经济安全和能源安全都担负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果一旦石油企业面临巨大的价格波动风险或海外市场风险,将无疑会对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产生非常不利的影响,因此,对石油企业而言,还是要保持适度的垄断。
篇7
1月23日至28日,政协第十届河南省委员会第三次会议在郑州举行。会议期间,来自各行各业的700多名委员为河南的经济发展积极建言献策,充分体现了省政协主动顺应科学发展新要求和全省人民新期盼,深入研究人民政协事业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努力探索新形势下人民政协工作的新途径、新举措,按照重在持续、重在提升、重在统筹、重在为民的要求,助推全省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
2010年是共和国的下一个航程、又一轮甲子的开启,也是新世纪的第二个十年,三农工作也迎来了一个崭新的开局,部分政协委员关注三农的情怀,让民众看到了三农的希望。
孙运锋,漯河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工程师
孙运锋:
与时俱进,
推进村镇银行建设
村镇银行发展是大势所趋,总理也曾说过:村镇银行和农村经济发展要相辅相成,农村经济搞好了,村镇银行才有发展的基础;村镇银行对农业和农户进行支持,农业和农村经济才能更好发展。
近年来,我省大量的中小企业资金需求只有通过民间借贷等途径缓解,还有很大一部分根本就得不到解决,河南应该怎样推进这项工作呢?加强指导,明确村镇银行定位,将村镇银行办成民间资本的运用者和中小企业及农村的利益合作者,以中小企业及农村最需要的融资服务为特色,不与大银行争大客户,不以存款论英雄,以做“小而精”为品牌,以民营中小企业、个体工商户和农村创业人员为服务对象,以快、简、便为服务特色,为县乡经济发展做好金融支持;鼓励更多民间资本参与,积极引入民间资本建立市场完全竞争机制,引导、支持信用好、有实力的行业龙头企业参与投资组建;实行贷款保险制度,对于村镇银行的贷款进行保险,控制、降低风险,以避免因经营不善波及社会稳定;为村镇银行发展做好人才支持,鼓励、支持村镇银行组建既懂信贷业务又了解市场和企业、实践经验丰富的信贷业务管理团队,提高化解风险的能力;严格金融监管,要建立中小企业和村镇银行的诚信记录和监督机制,建立强有力的诚信约束机制,形成健康的、可持续的金融秩序。
姚龙:
统筹城乡发展、
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
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没有捷径可走。一是建议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促使支柱产业规模扩张,强力发展县域经济。同时优化投资环境、盘活民间资本,提升综合经济实力,为城乡一体化各项工作提供强有力的物质基础和保障;二是建议在农业产业化发展上下工夫,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提高产品品质,提升竞争力;三是建议在促进农村居民集中居住上下工夫,加快推进城乡基础设施的对接融合,缩减自然村数量,加快建设中心村和农村新社区,配套完善交通公路等服务网络;四是建议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把重点先放在县城和基础条件较好的中心镇,使之尽快完善功能、集聚人口,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对接并轨,营造良好的宜居环境;五是建议进一步制定和完善土地流转扶持政策,鼓励引导离城较远的农村社区及其居民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以转包、出租、转让、股份合作、保底分红等多种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六是建议在具备条件的县市加快户籍改革,取消限制农民进城务工经营、安家落户的限制性规定,实现其就业、社保、教育等方面与城市居民同等待遇,逐步实现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七是建议在实现一元化户籍管理的基础上,建立新型社区管理体系,推进社区居民自治,加快实现社会管理一体化。
肖宏滨:
农村环境治理不可忽视
农村环境污染源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农民日常生活所产生的生活污水、人畜粪便和垃圾;二是农民使用农药、化肥,焚烧秸秆等对环境造成的污染;三是个别小型工厂和矿山企业,以及不适宜城区而向郊县转移的产业造成的污染。
针对农村环保工作存在的问题,建议如下:一是积极开展面向广大农民的环保宣传和教育活动,对一些陈规陋习和不良生活习惯公开进行剖析,营造重视环保、参与环保的氛围,学会健康、环保的生活方式;二是制订省级的农村环境保护条例及细则,对农民的生活、生产活动进行指导,倡导垃圾减量化的生活方式;三是将农村环保工作纳入政府目标绩效考核体系并建立农村环保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形成农村环保工作各部门齐抓共管的局面;四是继续完善“以奖代补、以奖促治”措施,从全局角度,统筹发改、环保、农业、建设、畜牧、科技、新农村建设等各方面的资金和物资,做到全面规划,有的放矢;五是加强农村生活垃圾和污水收集处理设施的建设,建设垃圾中转站和垃圾收集设施,按照“村收集、乡运输、县处理”原则进行处理;六是按照新农村建设和生态文明村建设要求,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继续提高沼气在农村的普及率,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的废弃物处理问题;七是要建立养殖小区,实行人畜分离,对规模化畜禽养殖和养殖小区进行环境综合整治。
卢大铮:
培植农业种粮大户
意义重大
培植粮食种植大户对于巩固“中原粮仓”、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推动小城镇建设和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但目前种粮大户普遍存在的问题是缺乏经验和技能,缺乏农业生产的风险意识,人才、技术等农业科技投入严重不足,共赢的合作机制不健全,及一些部门为农业种植大户服务的意识不到位等影响生产大局,阻碍了种植大户发展,如不及时解决,将有可能成为制约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因素。为此,我建议首先,建立合理的考核评价机制,把服务农业种植大户纳入大学生村官、县乡(镇)政府、有关行政事业单位领导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引导全社会关注和支持农业种植大户的发展;其次,鼓励农民以土地入股的方式进行流转,采取股份合作经营,谋求共生共赢,促进农村和谐发展;其三,加强对种粮大户生产、管理技术技能的培训,使其能够正确进行经营成本核算,实施农业生产标准化管理,为粮食种植大户转型升级奠定基础;其四,制定政策、措施,引导种植大户改变重视基础设施投资,轻视人才、技术投入的现状,努力提高农业产量、质量、产值,提高农业生产经营效益;其五,建立种粮大户贴息贷款扶持基金,减少无偿补贴,增加贴息贷款,扶持种植大户扩大经营规模,培养粮食种植大户诚实守信经营,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
董撵群:
强化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强化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对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确保粮食稳定增长,如期实现粮食增产目标至关重要。目前,水利基础设施存在四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水资源保障程度不高,抗旱能力不强;二是农田灌排设施配套差,粮食产量不稳定;三是防洪安全保障能力尚待提高;四是水资源管理薄弱,缺乏长期稳定的投入机制,合理的水价机制尚未形成。为此,应该重点加强粮食核心区内灌区建设、重要支流治理、低洼易涝地治理和水库建设等4类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对粮食核心区现有大中型灌区节水改造续建配套及末级渠系改造,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灌溉保障;新建引黄灌区,扩大灌溉面积;治理粮食核心区黄淮海平原南部地区的重要支流及低洼易涝地,完善排涝工程体系,增强农业生产抗御涝灾的能力,保障粮食稳产高产;在粮食核心区黄淮海上游山区和山前平原地区,兴建大型洪水控制工程,增强对上游山区洪水的控制能力,提高沁河、淮河干流及沙颍河防洪标准,保障粮食核心区防洪安全。建议省政府协调省发改、财政等部门及金融机构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大对灌区续建配套节水改造及末级渠系改造投资力度,设专项资金对粮食核心区内的新建灌区、水库工程及重要支流治理给予资金支持,加强项目建设的监督检查,确保项目按国家规定建设实施。
刘建发:
发展生态农业,
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
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加快发展生态农业,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关系到小康社会人们的生活品质。从区域竞争的角度看,发展生态农业是实现农业结构升级的必由之路,是提高农业竞争力的有效途径。我们要抓住当前有利时机,积极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全面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为此,我们应该从以下几方面着力加强。政府要积极引导生态农业的发展,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生态建设力度,实行绿色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逐步建立健全地市级和县(市、区)级绿色食品认证管理机构,扶持具备条件的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积极发展绿色农业,真正使发展生态农业的农民得到实惠;以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为重点,推进农产品清洁生产、节约生产、安全生产,加快推进农业标准化,进一步形成科学、统一、权威的农业标准化体系,促进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优质农产品生产发展;要通过大力宣传,使人们充分认识到以浪费资源、牺牲环境和大量损耗资源造成高消耗、高浪费、高污染为代价的发展误区,从而树立走生态农业之路是必然的选择的价值观,自觉拒绝污染和不安全食品,提倡自觉绿色消费。
张振元:
理性应对,
推进新农村建设
资源和产业在空间上的积聚与集中,必然加速农村的“三要素”流失,怎样在这种情境下既不影响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又兼顾新农村建设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难点,有几个问题值得思考。一是关于城乡社会保障制度对接和农民离农机制的培育问题。如果农民移民进城,那么其所拥有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山林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房屋所有权等如何界定,如何定价,如何流转出去,都需要寻求市场化途径来解决。从全省来看,二、三产业占比已经达到85%,城镇化水平也达到1/3以上,在未来一个时期,建设用地增加和农村人口减少、农村地盘缩小趋势难以避免;二是关于农村土地流转和土地收益分配问题。应该在全面确权的基础上,对农村的田、水、路、林、沟、渠、村实行综合国土整治,利用新增加的耕地面积获取来自城市的占补平衡费;对经由宅基地和其他农村建设用地整治节约出来的建设用地指标,通过“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为农民置换更高的土地收入;三是农村生活形态的变化问题。我们统筹城乡发展的政策应作出调整,必须由初期立足于现有村庄格局和以全面改善农民生活为目的的普惠制,向充分考虑到农村生活形态尤其是村庄形态变化基础上的重点推进阶段转变,要把握变化的方向和变化的节奏,增强新农村建设的预见性。
郑高飞:
培育壮大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新鲜事物,现存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由于长期缺乏规范化指导,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和不足。因此,选择典型,以点带面,对于推动整体工作的开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是完善机制,规范发展。对那些符合条件、运行效果好的协会要进行重新登记,使其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法人实体。在各个层面上和各个行业内,组建制度健全、管理规范、运行高效、设施先进的行业协会,负责全市各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指导、服务和协调工作,使其形成上有行业大协会,下有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网络服务体系,进一步提升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为农服务的档次和水平。
二是打造品牌,整体推介。积极实施品牌战略,增强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力创代表本地发展水平和特色的农业品牌,提高农业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三是加大扶持,优化服务。各有关部门应正确引导、扶持和保护其发展,运用更多经济手段、优惠政策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供支持,以切实的措施加强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服务与管理。要把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作为“良种”工程、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农业技术开发和推广、扶贫攻坚等农业项目的申报实施主体,予以立项支持,加大专项资金投入,增强其“造血”功能。要把重心放到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供服务上,加强技术服务、销售服务,帮助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搭建农产品购销平台,开拓市场。
高九思:
农业产业化模式
篇8
关键词:全面预算管理;成本控制;绩效考核
全面预算管理贯彻 “全面、持续、协调”的全面预算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油田增储上产工作,以“四全”(全员、全方位、全过程、全要素)管理为重点,坚持“三匹配”( 业务部门之间工作量、上下级工作量、工作量与价值量的匹配)、“两统一”(财务预算与业务预算相统一)、“五同时”原则,优化业务量预算,完善零基预算定额和目标控制指标,做到全面预算管理一体化、实现综合效益最大化。
一、完善经营运行机制,全面提升全面预算管理水平
采油矿坚持从创新和完善运行机制入手,细分成本要素,强化责任落实,规范经营行为,经济运行质量不断提高,全面预算管理的水平不断提升。
1、抓细化,经营考核内容实现全分解
20项主要经营指标和复合考核指标全部分解到四级单位,九个单项费用指标(包括电费、维护作业费、工程维修费、设备维修费、运费、青赔费、管理性费用、水费、材料费)全部都分解落实到每个单位,并对不同成本要素制定不同的考核方法和激励措施,成本运行的质量和效果有了明显的提高。如在作业费考核方面,只对维护作业费进行考核,基层队加大日常群挖工作量,延长检泵周期,降低作业费用。
2、抓关键,重点费用控制实现双管理
为确保重点工作量投入和重点费用的控制,采油矿成立7个成本项目组。分管副矿长担任项目组组长,与基层队一起对项目资金实行双重控制,确保资金专款专用、投入到位;并且负责项目实施全过程的组织、协调和监控。每个项目组明确第一责任部门,对重点费用和管理指标明确管理办法,把自营工作量指标纳入项目组考核。从运行机制上引导大家挖掘内部潜力,努力增加产出和收入,降低消耗和损失。
3、抓责任,指标控制实现人人共但
机关工作责任制得到进一步落实。为进一步强化机关管理,转变机关作风,提高机关工作人员的履责能力和执行力,在矿机关范围内推行了绩效考核办法,全矿性的生产、技术、经济、管理等目标20个和重点9个单项控制指标责任全部落实到机关股室,机关各部门将责任指标也都一一进行了分解落实。
二、完善成本管理机制,加强费用支出全过程监管
1、在成本监控上主要采取“两检查、两通报、一预警、月运行”的管理办法。“两检查”:月度的成本项目组系统检查,每月基层单位成本管理检查。“两通报”:每月把检查出的问题和考核情况通报,每月进行全矿成本使用情况通报。“一预警”:每月对项目组和各单位超支成本项目提出预警。“月运行”就是采油矿每月召开一次生产、成本运行情况讨论会,及时发现问题,协调解决问题。
2、在全面预算方面,开展“年、月”两级预算优化管理。一是年度实行零基预算,消除历史成本的干扰,增强年度预算的科学性。二是实行月度弹性预算,突出与月度生产经营目标和季节生产特点的结合,产量高位运行,成本就要增加投入。通过全面预算管理,进一步增强预算执行的精细化控制。在资金投入方面,建立成本动态预警控制机制,及时纠偏,优化成本支出结构,确保成本平稳运行。搭建成本优化信息平台,每月组织讨论确定优化方案,并定期落实方案的执行情况,进一步优化管理,超前控制成本运作。
三、完善管理创新机制,激发全员挖潜增效的潜能
1、采油矿坚持创新课题选择面向管理、面向生产、面向油藏经营,结合实际,科学立项。通过改善经营管理建议信息平台,收集汇总各基层单位上报的符合创新性、实践性、效益性,能够解决实际问题或填补管理缺失的创新课题,并从中优选出具有可操作性和推广价值的课题进行立项。对职工提的每一条生产经营管理建议,都能及时地给予回复,让职工得到认可、受到鼓励,保护职工的积极性和创新热情,为采油矿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源源的动力。
2、对采油厂下达的挖潜指标,加强组织领导,加强部署安排,下设作业、电费、材料、修理费、运费、青赔费、外部劳务等7个专业组,负责各自费用项目挖潜增效任务的协调、组织及落实工作。另外,设立考核专业组,做好各项考核指标的验收把关工作。同时,完善挖潜增效措施方案,确保挖潜增效指标全面完成。
具体做法:优化作业工作量,挖掘内部潜力,降低作业费用;加大用电治理力度,降低用电量,减少电费开支;加大材料费用控制力度,减少非生产性用料;加大自营工作量,减少外委费用。
四、健全奖惩考核机制,确保全面预算指标完成
1、按照全面预算“严考核、硬兑现”的考核原则,落实“严格预算、严格结算、严格考核、严格问责制”四项要求。一是要按照全面预算一体化管理要求,各级要建立产量、工作量、质量、成本执行的考核指标体系和责任承包制度,实现生产与经营的协调一致。二是针对不同管理层级和管理范围,建立不同侧重点的考核方案,横向上要建立健全业务部门、项目组、节点、岗位考核办法,纵向上要建立健全三级、基层、班组、个人考核。
2、充分发挥考核激励的引导作用,强化成本管控意识,制定配套的考核评比标准,建立奖惩激励制度,认真抓好日常检查督导和季度评比,对核心指标进行量化考核排名,严格落实公开评比、严格考核制度,考核结果作为效益兑现和年底评先树优的主要依据,藉此引起全矿职工的高度重视,促进全面预算管理工作常态化、制度化。
参考文献:
[1]李丽萍.浅析企业成本管理.财会通讯,2010;7
[2]万兰芳.企业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2008;6
篇9
(一)广泛与政府部门开展互利协作
世界许多国家都有政府和行业协会对话的制度。行业协会在政府补贴、检疫等许多事务性工作上与政府有着密切合作。法国政府的农业和经济管理部门大多委托相关的行业协会负责绿色食品的认证及监督管理工作;韩国的农业协作合同组织是协调政府与农户间关系的桥梁与纽带,具有生产经营、金融服务及社会保障诸多职能;日本政府的农业政策、农业项目和措施主要通过农协实施,农户对政府的意见和建议也通过农协及时反馈给政府有关部门,使政府能够适时调整应对。这些国家的农业协会在保证政府的宏观政策实施、规范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及保障农民权益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组织实施农业产业一体化经营
相对于欧美农业生产模式来说,日本和韩国的农业发展模式更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日本和韩国的农业生产条件与我国相类似,同样面对过与我们现在“三农”相似的困境,他们通过发挥农业行业协会协作组织功能来带动农户开展产业化经营。日本生态农业建设得到农业协会在生产、流通领域的全力支持,日本农业协会通过对农业生产资料和农产品实施统一管理,降低了农户的生产经营成本,使农业规模化生产和一体化经营得以实现。农业协会不仅在生态农业生产技术上提供服务,还在生态农产品市场建设中构筑本地化有机食品的直销模式(AFNs)。
(三)制定行业标准,规范经营行为
西方国家的农业相关行业协会能够根据本国及本行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制定统一的行业标准,在本行业内建立统一的农产品生产质量及流通标准体系。德国农民联合会可以对有关农业方面的税率、进出口政策、农产品标准及环保规定等的制定和实施施加影响。日本农协参与稻米质量检验,积极推动行业自律。具统计,日本全国1253个具备资质的稻米检验机构中,约有一半隶属农协。
(四)统一协调对外贸易关系
国外农产品行业协会作为非政府组织代表农民参与到国际组织的谈判过程中,并根据本行业的实际情况对政府的谈判决策施加影响,使得相关规则制定和技术标准符合本行业的整体发展利益。国外农产品行业协会普遍对损害本行业利益的相关进口产品展开调查,并向有关部门提起反倾销诉讼及建议有关政府部门采取保护措施。而我国的农产品行业协会受体制及自身能力影响以上功能基本是缺失的,已不能适应农产品对外贸易发展的新形势。
(五)农业协会积极充当科研与产业衔接的纽带
澳大利亚农牧业的民间经济合作社和行业协会组织为相关企业提供技术及信息服务。为农场主提供先进适用技术、管理方法及相关的市场信息。农牧业的研究经费通过各专业协会会费以及公司产品拍卖销售收入中按比例提取,反哺于科研机构。以各专业协会为纽带,开展相关的技术咨询、中介、培训等工作,将农牧业生产与先进科学技术应用接轨,较好地将新技术、新方法推广到生产应用中,在做到保护环境的前提下,提高农牧业生产力水平。
二、对我国农村行业协会开展生态农业建设的启示
(一)强化行业协会法制建设
我国现有的大型行业协会都不是由市场主体自发创立的,往往由市场主体管理者由上而下设立的,并依附于政府的相关部门,从某种意义上说,行业协会只是政府某些隐形权利或影响的延伸,没有起到行业协会应有的作用,应通过加强行业协会立法及完善行业内部管理规则来明确政府部门和行业协会的职能定位,逐步完善我国行业协会运转模式。
(二)建立社会组织与政府良性互助机制
目前,我国农村地区的合作经济性专业协会约占合作经济组织总数的85%。在发展生态农业的工作中,由于行业协会组织更了解微观情况,往往能起到桥梁和纽带的作用,平衡、兼顾不同主体的环境利益,更易为各方接受。应通过强化行业自律,维护地区或行业内部的整体利益,通过与政府加强协作,帮助政府完善行业管理。
(三)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
东北亚地区的日本、韩国及台湾地区都在短期内实现了农业和农村的现代化,他们依靠农协组织合作经营,通过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破解“三农”问题。应借鉴这些国家和地区的经验,完善土地流转制度。目前,我国产业化实现的根本在于培育龙头企业,行业协会应因势利导,加大对农业龙头企业帮扶力度,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
(四)大力推进农产品标准化战略
行业协会应大力推进农业生产标准化工作。目前,农产品生产及运输标准已经明显不能适应国际农产品贸易发展的新形势。应逐步建立与国际标准相符的农产品生产及运输标准。行业协会应积极推进IS09000系列标准在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上的应用,借鉴发达国家农产品贸易的相关产品生产及运输标准控制体系,协助政府建立起适合我国农产品生产及运输的行业标准。
(五)帮助政府及企业按WTO规则调整农业政策及农产品贸易策略
WTO多边贸易体系中有非歧视原则、谈判机制、报复措施、合理对抗机制等许多对发展中国家特殊照顾的规定。农业协会应充分研究相关行业国外的贸易制度及产业政策的变化,根据进口国产业结构调整及政策的情况提出合理意见,帮助政府及相关企业及时调整产业政策及产品结构,以规避发达国家绿色贸易壁垒。
(六)农业协会应积极推进农业先进技术应用
篇10
[关键词] 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产业化;产业组织理论
【中图分类号】 F06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3)03-048-3
不断发展壮大农户自己的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户的组织参与程度,加强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各个环节建设,是加快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重要途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问题的提出
农民合作组织是在农业的市场化、社会化和集约化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也是有力推进农业增长的正确道路(陈吉元,1998)。在推进农业产业化过程中,农业部门与农业前部门和农业后部门结合形成一种大规模的综合经营系统,农业生产企业与其关联部门(工业、商业、金融、服务业),在专业化和协作的基础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互相协调发展,在经济上和组织上联结为一体的经营形式,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夏英和牛若峰,1996)。在市场机制的引导下,实现农业的专业化、规模化和一体化生产,可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
的生产效率,增加农业利润。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在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同类农产品的生产经营者或者同类农产品生产经营服务的提供者、利用者,自愿联合、民主管理的互经济组织(李秉龙和薛兴利,2009)。虽然农民合作社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发展情况有所差异,但是总体看来,自愿民主、自主自立、共同协作和教育培训是所有合作社所共同遵循的原则,实现社员的利益最大化是合作社不断努力的目标。
产业组织理论认为,将农户和企业都纳入产业化链条可以引导农业市场的健全发展,规范市场的运作。同时,不断建立和完善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组织运作,可以带动农户的生产积极性,提高农户生产的组织程度和专业化分工水平,为农户和企业创造利润,提高市场绩效。交易费用理论则认为,在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过程中,无论是龙头企业和农户的联结,还是合作社在二者中的协调,都可以避免单个农户搜寻市场信息的成本,也能降低农业生产的盲目性;由合作社或龙头企业来提供农业生产所需技术和机械服务,并且利用合作社来监督企业和农户的生产经营行为,可以保障产品生产的质量,降低企业和农户生产成本;通过合作社在企业和农户之间的协调,可以减少或者避免契约当中农户因为经济实力弱小而产生的利益损失,也可以增加双方履约率,减少违约机会。
二、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重要意义
(一)提高农户的组织程度,增强经济实力
农户的分散经营,势单力薄,导致其在庞大的市场体系中难以确保应得利润不受损失。农民专业合作社将自愿加入的农户连结起来,把同类产品的提供农户结合成为一个整体,由农户来组织生产、管理甚至加工销售,培育农户自己的生产,销售队伍,增强农户力量,扩大交易范围和经营规模,促进利润实现。
(二)促进农业生产的专业化分工,降低交易成本
农户联合是合作社产生的基础。合作社的组成单位为同类产品生产者和同类服务提供者,这就为专业分工提供可能。组成合作社以后,由合作社对农户和所在区域的资源进行优化整合,农户可以利用自身优势,负责生产的不同环节,减少平时生产中资源的浪费和劳动力的闲置,专门劳作,提高农业产出效率。同时,通过农民合作社与市场和企业进行交易,生产中使用的大宗生产资料由农户合作购买,增强了农民在交易中的谈判地位,能够降低交易成本,也能够降低因单个农户资金压力和资产专用性带来的成本沉没。
(三)减少“龙头企业+农户”模式中双方的违约机会,提高履约率
企业和农户在农业生产的过程中属于两个不同的利益主体,各自占有一部分生产信息,双方紧密和频繁的沟通成本高,在市场价格和契约价格不一致时,都有违约的动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建立,就在农户和企业之间出现了一个媒介,合作社可以代替企业来组织农户,监督农户生产,也可以深入到企业的加工销售领域,帮助农户监督加工中的利润增值。因此,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建立,对于企业和农户来说,减少了彼此监督的成本,降低了违约带来的损失,提供了实现双赢的机会。
三、目前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农民合作社发展规模较小,没有实现农业专业化分工
尽管农业产业化已经推进20余年,但受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我国农民合作社发展规模仍然较小。合作社的小规模和弱实力,农户不能得到因加入合作社带来的服务,对农户的吸引力不强,农户在没有利润驱动的情况下,对加入合作社缺乏热情。此外,与发达国家一个农民参与多个合作社的情况不同,我国农村地区没有丰富多样的专业合作社。农业土地适当流转带来的集中,在进行专业化和规模化生产中可以极大地节约农产品生产成本。从现阶段参与专业合作社的情况来看,大多农户只是单纯参与,出于对自身经济安全的考量,并没有将土地通过合理的方式进行流转,合作社没有达到土地的集中,无法实现规模化生产。分散的土地生产,给内部组织管理时的专业分工生产带来困扰,增加分工生产成本,所以大多农户不得不维持原来的独立生产。
(二)农民合作社发展程度较低,内部运作混乱
将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产业化的组织载体,是希望能够通过长期发展使之成长为社区性或者专业性的产业一体化组织,从而带动龙头企业和农户的生产、加工、销售,为农户提前产、产中和产后服务。由于农户的专业分工生产没有实现,合作社的发展程度较低。在龙头企业进行加工销售的过程中,合作社中的农户没有进行有效地关注和监督,对于生产中的增值部分不够了解,在企业信息占有程度高的条件下,可以轻易地将大部分利润收入囊中。合作社对农业加工、销售、流通的支持较小,只具备了产业化中的原始职能,农户只能充当企业货物的生产者和仓库的作用。农民专业合作社在产业化发展中应发挥农工商一体化组织的作用,成为农户和市场的协调者,因而需要科学合理的管理和运作机制。目前国内各地区的专业合作社虽然在国家宏观法律的大背景下建立起来,但是内部运营状况仍然缺乏明确的规定细则,导致大多专业合作社内部关系混乱,权责利划分不明晰,监督机制也尚未建立起来,使得合作社的组织涣散,维系不牢固,发展升级困难重重。
(三)政策支持不足,专业人才缺乏
在农业产业化过程中,农民合作社得到政府政策上的支持十分重要。目前,农民合作社得到政府在融资、财税等方面的政策支持明显不足。在我国除了政策性银行之外,其他银行基本上都已经采取了股份制组成模式,主要目的都是以存贷款利差获取收益。农户在具备一定收入后,由于缺乏投资理财意识和出于对家庭生活的保障,将资金存入银行是普遍做法。而因农业经营风险大,金融机构并不愿意注资,因此各金融机构纷纷在农村吸收大量资金后转投其他回报率高的产业部门,农业获得的发展资金少。尤其是银行对于合作社的有限支持没有得到政府的补贴后,国有商业银行的分支已经陆续撤离农村,合作社和农户寻找农业信贷支持的困难更大。我国在农业产业化发展中,对农业的支持举措少,力度小。例如,农民自己销售农产品可以不征收农业税,但是通过合作社销售,就要征收农业税,打击农户参与合作社的积极性,限制了合作社的发展。此外,农业产前、产中和产后都需要市场信息、生产资料、操作技术,流通运营的服务。专业合作社在建立时期的所有组成人员都为参与农户,几乎没有各项服务的专业人员进入。农业生产中缺乏农用技术服务与指导,不能达到标准化生产的要求,导致农产品的质量和科技含量低,市场竞争力弱。
四、加快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建议
(一)加强宣传与推广,扩大合作社发展规模
我国曾经开展过合作社运动,主要都是政府推动型,在合作社发展后期,由于搭便车现象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使农民产生抵触情绪。现在,农业产业化发展中建立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是不同于以前的,因此需要推广宣传,以区别早期的专业合作社。使农户明确了解合作社自愿、民主,平等、互利的成立原则和科学合理的运转模式及利益分配机制,才能让更多农户自愿加入合作社,提高生产积极性,壮大合作社实力,增加收益。
(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制,推动土地适度集中
合作社的建立将农户组织起来,却没有将农户手中的生产资料集中起来。土地作为农民最重要的生产资料,具有保障功能和资本功能,其保障功能包括粮食生产、就业、养老等。在农村缺乏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的情况下,由地方政府主导土地流转,甚至迫使农民出让自己的土地经营权,实质上就意味着农民失去了部分保障,这种风险与农业内部的生产性风险累积在一起。因此,土地的流转必须建立在社保的完善和流转机制合理的基础上,这样才能将土地集中起来,促进合作社内部的生产资源得到整合,实现专业分工生产。
(三)加强合作社与政府的沟通,获得有效的政策支持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建立就为农户提供了发言人和利益争取者。农民专业合作社要从农户的角度出发,了解农户农业生产中的需要和面临的问题,代替农户和政府、企业进行协商,减少农户生产过程中不必要的成本损失,为农户争取到合理的发展空间与支持。政府在今后的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应当完善农业的金融、税收支持与扶持政策,注重农户生产技能的提高,解决产业化过程中的土地问题、技术投入和资金障碍,协调三大产业间关系,将惠农富农政策落到实处。
(四)重视专业人才建设,加强合作社服务职能
农民合作组织的人才培训是国际惯例。合作社的发展建设必须要注重专业人员的作用。要不断培育参与农户和向合作社内部引进人才,提高对合作社、农业产业化的认识、参与程度,增强合作精神,然后通过农户和专业人员向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和产后提供全面和专业的技术、高质量服务,科学生产,从而提高农业竞争力。同时,专业人才和高素质人才的不断增加,有助于加强合作社在农业服务中的各种职能。应不断完善合作社的内部职能与机制,广泛参与到农业产业化的各个环节中,提高加工和销售产品的能力,加强企业监督,争取到农户应得的利益。
参考文献:
[1]陈吉元.中国农业发展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调研世界,1998,(2).
[2]夏英,牛若峰.农业一体化理论及国际经验[J].农业经济问题,1996,(12).
[3]李秉龙,薛兴利.农业经济学[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9.
- 上一篇:商务谈判报价策略与技巧
- 下一篇:工程管理措施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生产成本控制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