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的发展前景范文

时间:2023-06-29 17:27:4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商业银行的发展前景,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商业银行的发展前景

篇1

商业银行作为重要的金融机构,在改善经济发展上必然起着重要的作用,所以我们应该注重银行各项业务的发展,促进银行更好地发展,其中商业银行信贷的发展可以对金融行业的发展起一定的支持作用,从而带动整个国家经济的发展。

二、商业银行信贷的概况

1.商业银行信贷的发展

信贷是我国商业银行的主要业务,也是其主要盈利的途径。他主要是通过信贷的利息进行收益。银行信贷是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通过其特有的形式,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商业的发展。我国的各大银行的信贷体系也在不断地改革深化,目前我们正在努力推行全面绿色信贷。绿色信贷是绿色金融中的一个重要部分。自从绿色信贷这一概念在2007年在我国正式被正式提出,近20年来,我国大多数商业银行都全面实行了该项业务,并且在农业,商业等众多领域有了很显著地成效。但是,由于法律制度和监督机制等不完善,我国商业银行的绿色信贷业务开展中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

2.互联网金融对银行信贷的影响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传统的银行贷款也受到互联网技术的影响。互联网金融是传统金融行业与互联网精神相结合的新兴领域。互联网信贷是一种新型的信贷方式,为信贷者提供了便利,扩大了信贷对象范围,为一些小型企业提供了必要的资金支持。与传统的信贷方式相比,互联网信贷以其快速,效率高,范围广的特点被广泛使用。传统的银行信贷应及时作出调整,使银行信贷得到良好的发展。

三、商业银行信贷业务中存在的问题

1.商业银行信贷体系不完善,监管机制不健全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信贷业务中存在着信贷体系不完善的问题。而就导致在信贷业务的具体流程中存在着各式各样的问题,比如具体操作不规范,材料信息不合格等现象。有一些银行对个人或企业的信用评估登记上记载的不详细,就会影响调查核实的细节,最终出现赖账等问题的出现。当然,这些问题的出现也有一部分是监管机制不健全导致的。对于银行绿色信贷有一些相关的法规还不是很完善,导致具体操作时没有相应的标准。

2.商业银行信贷存在一定的风险

我国商业银行信贷存在的风险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中长期贷款快速增长,不良贷款率快速上升。中长期贷款的数额一般较大,而且期限较长。在这较长的期限里容易发生一些信贷政策上的改变,最容易出现的就是利率的变化,而这就容易导致一些风险的出现。商业银行供于信贷的费用主要就是百姓的储存资金,而银行一些政策的改变容易影响这些储存资金,而中长期的贷款期限较长,所以就会影响银行资金的正常运转。而不良贷款增加是最直接的导致银行信贷风险的因素。除此之外,房地产行业也给银行信贷带来一定的风险。一方面,开发商在项目开发时有时会采用贷款的方式,而贷款买房是现在大多数家庭采用的购房形式,也是银行信贷的一个重要的部分;另一方面,房地产行业的发展对银行信贷会造成一定的影响,由此也带来一定的风险。

四、促进商业银行信贷发展的举措

1.建立风险防范和预警机制

风险防范和与预警体系是银行信贷正常发展的重要保障。而建立科学合理的防范与预警机制是减少银行信贷风险的重要举措。所谓的防范与预警机制就是指一个能及时发现信贷机制中的潜在风险,而对其进行具体的分析来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从根本上消除此风险,使信贷体系正常运行。而当其检测到该预警机制无法自行解决的潜在风险时,就会有一定的提示,我们银行的管理人员就可以根据提示来自行解决这些问题,最终达到消除风险的目的。

2.严格控制信贷投放比例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信贷在房地产行业投放的比例过大,而目前房地产业的发展并不是很景气。所以,此情况下我们就应该考虑调整信贷投放的比例,适当的将信贷向其他行业转移投放,例如汽车行业、教育行业、以及旅游业等这些都将成为未来新的经济增长点。而他们的发展都离不开信贷业务的支持,所以积极调整信贷投放比例也可以对信贷的发展起一定的积极作用。

五、商业银行信贷的发展前景

1.明确发展方向

要想使银行信贷快速高效的发展,首先要明确其发展方向。目前,我国的商业银行有很多,要想得到好的发展就要提高自身的市场竞争力。其次,应该确保银行流动资金的稳定,这主要通过控制资金存储来实现。加大调研力度,把握客户需求。另外,金融市场上存在着大量与信贷相同特点的融资产品,而在银行信贷的发展中应该采用一定的方案去应对同类产品的竞争。

2.加强信贷方案创新

我们应该根据客户的信贷需求及时调整信贷的体系,健全科学合理的信贷体系,而且要注重加强信贷方案的创新。首先,这种创新是要以客户和经济市场为导向,其次是要注重信贷的方式的创新,可以吸取互联网信贷中一些可取的特点,融入到银行信贷之中,扩宽服务范围,当然这种丰富是要建立在细致的市场调研之上的,进而完善信贷的方案。在方案的创新中要融入专一性的思想,可以对每一类客户打造独特的符合其实际要求的信贷方案。另外应该积极的灵活而高效的融资产品。

篇2

随着改革开放程度的不断加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已经更加的完善,这就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我国银行的发展环境。随着商业银行的不断发展,银行之间的市场化竞争也变得更加的激烈,特别是城市商业银行在实现跨区域发展的过程中,其所面临的竞争环境也产生了十分显著的变化。而在城市商业银行跨区域发展的过程中,由于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其在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许多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对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产生了十分不利的影响,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也产生了一定的阻碍作用。因此,必须要强化对于我国城市商业银行跨区域发展当中的经济效应研究,从而提出相应的措施,更好的发挥出其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方面的作用,为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

二、我国城市商业银行跨区域发展现状及原因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与完善,城市商业银行业进入了快速的发展时期,其跨区域发展程度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这就使得其不但对当地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也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一)城市商业银行跨区域发展现状

我国城市商业银行跨区域发展始于2006年。当时,为解决城市商业银行经营区域限制产生的问题,银监会颁布《城市商业银行异地分支机构管理办法》,采取“分而治之”的监管思路,明确鼓励有实力的城市商业银行通过收购、重组或直接设立分支机构等模式,在所在城市以外的郊区(县)、周边地区及邻近其他经济区布局,实现跨区域经营。2006年4月,上海银行在宁波设立分行,成为我国第一家实现跨区域发展的城市商业银行。2007年,原银监会负责人提出“阳光普照”概念,在监管上要求对城市商业银行进行审慎的同质同类监管,并同时允许城市商业银行在异地设立分支机构,从而获得与其他金融机构同等的权利。2009年,银监会又颁布了《中小商业银行分支机构市场准入政策的调整意见(试行)》,进一步放松对中小商业银行在中国西部和东北等地设立分支机构的限制,取消了对城市商业银行运营资金的限制,使之能够更好地发展地方金融、服务中小企业。这一系列政策建立起的城市商业银行跨区域发展准入政策体系,刺激了城市商业银行扩张,许多中型城市商业银行也开始向县级及省外市场辐射。而随着各项政策的不断出台,我国的城市商业银行也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发展,其在促进社会发展方面的作用得到了很大的发挥,对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二)城市商业银行跨区域发展原因

城市商业银行是我国20世纪90年代中期对原有城市信用合作社进行改造的产物,其成立旨在降低并化解各地方原有城市信用合作社在经营过程中逐步积累起来的金融风险,因此,城市商业银行从设立开始的定位就是“服务地方经济,服务中小企业,服务城市居民”,事实上,这种定位和功能类似于美国的单一银行制商业银行模式,对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有重要意义。但从另一方面来说,城市商业银行的定位又限制了其做大做强,特别是经济相对落后地区的城市商业银行吸储能力较弱,无法满足当地企业融资需求,迫使城市商业银行发展必须探索跨区域经营之路。跨区域扩张能够降低经营成本、贷款损失和破产概率,维持金融稳定,这些积极效应推动了城市商业银行的跨区域扩张,是城市商业银行发展的良性因素。

从外部原因来看,2006年开始的中国城市商业银行跨区域扩张源于中国金融业的对外开放。为实践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承诺,2006年11月15日,国务院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银行管理条例》,正式对外开放中国金融业市场。因此,无论是前期五大国有银行的股份制改革和谋求上市,还是城市商业银行的跨区域扩张,都是为了应对金融业开放带来的巨大竞争冲击。此外,2008年爆发的全球金融危机也成为推动城市商业银行跨区域扩张的外部动因在经济下行周期,金融管制和市场准入相对前几年有所放松,国内金融业改革和发展速度明显加快。

三、城市商业银行跨区域发展中面临的问题

在我国城市商业银行的跨区域发展当中,由于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使得其在进一步的发展当中面临着许多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对商业银行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也造成了极大的阻碍。

(一)加剧金融资源区域分布不平衡

城市商业银行在跨区域发展的过程中,受到利益的趋势,往往会集中的进入到发达地区来进行发展,而这种情况的存在也就使得金融资源的区域分布不平衡性在很大程度上加剧了,这就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十分不利的影响。根据相关统计数据表明,在我国目前的城市商业银行的分支设立当中,东部发达地区要远远多于中西部地区,这就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的发展,对整体国民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十分不利的影响。而在这些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当中,由于其对发达地区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使得这一区域的商业银行分布呈现出重叠的情况,这不仅会造成金融资源区域分布不平衡的加剧,还会在很大程度上造成金融资源的闲置浪费,对区域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十分不利的影响。特别是在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当中,由于受到利益等多方面因素的驱使,许多的金融资源集中分布于东部发达地区,这就使得其在中西部的资源配置方面存在很大的不足,进而造成区域金融资源分布差距拉大的情况,对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十分不利的影响。

(二)加剧金融资源纵向分布不平衡

在我国以往的银行体系当中,组成部分十分广泛,通过农村信用社、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以及国有银行等组成了多层次的银行体系。而在这一体系当中,不同的金融机构所服务的对象有着一定的区别,这就使得其能够更好的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做出贡献,保证各方面都能够得到充足的资金支持,从而实现更为快速的发展。但是随着城市商业银行的不断扩张与发展,我国以往多层次的银行体系产生了一定的变化,甚至出现了一些断层的情况,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国金融机构服务的深度与广度,加剧了金融资源纵向分布的不平衡,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产生了十分不利的影响。特别是在一些城市商业银行跨区域发展的过程中,对于发展速度与规模的追求过于极端,发展过程中过于重视复制大银行发展的策略,并没有充分的考虑到自身的实际情况,这不仅会对自身的发展产生十分不利的影响,还会对整个的金融业发展产生阻碍。

(三)加大银行风险管理

在我国目前的城市商业银行发展当中,由于对自身的实际情况并没有一个清楚的认识,过于追求发展的规模与速度,这使得其在发展的过程中存在一些安全隐患,在很大程度上加大了银行的管理风险,对其长远发展产生了十分不利的影响。根据银监会的相关规定,在对商业银行进行监管评级的过程中,需要对其资产质量、资本充足率、资本管理、资金流动性、市场风险以及资金的盈利能力进行考虑,从而通过多方面因素的综合评价,对商业银行的发展有一个更为全面的认识。但是在我国目前的一些城市银行跨区域发展当中,其在发展的过程中并没有符合相应的评级标准,而是受到利益的驱使,在一些地区当中进行盲目违规的扩张,这不仅会在很大程度上加大城市商业银行的经营风险,还会对地区经济的发展产生十分不利的影响。特别是在一些地区的发展当中,地方政府为了更好的吸纳资金,往往不会对城市商业银行的实际情况进行详细的考量评级,盲目的引进城市商业银行,这不仅会对商业银行自身的发展产生很大的阻碍,还会为自身地区的发展埋下隐患,进而影响到整个国民经济的健康稳定。

(四)加大行业竞争

随着现代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商业银行在发展的过程中面临着经营业务同质化的情况,这就会在很大程度上加大了行业的竞争,而这种竞争的加剧也就使得商业银行的发展面临更大的风险,对其以后的风险管控产生了十分不利的影响。特别是在目前的城市商业银行在进行分支的选择当中,往往会集中在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在这些重点发展地区进行规模的扩张之后,商业银行就会积极的谋取上市,从而吸纳更多的社会资金,这就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整体的发展质量。而在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当中,其以往的客户定位产生了很大的变化,不再局限于中小企业以及个体户的发展,而是与国有银行之间进行大客户的争抢,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加大了行业的竞争。但是在具体的业务开展当中,城市商业银行所提供的服务往往有着很大的趋同性,并没有形成独具特色的产品,这也就使得其竞争力相对较低,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城市商业银行往往会出现一些恶性竞争的情况。而在这种不健康的竞争环境之下,城市商业银行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当中的作用也就很难得到有效的发挥,一些恶性竞争甚至会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健康稳定产生危害,进而影响到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四、发挥城市商业银行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措施

为了更好的发挥出城市商业银行在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方面的作用,必须要对其跨区域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进行分析,从而更好的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应对这些问题,进而更好的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贡献。

(一)准确进行发展评估定位

随着地区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商业银行的规模也有了很大程度上的提升,总体的资产规模已经突破十万亿元,但是其在整个银行体系当中所占比例十分有限,仅仅占到约百分之十左右,其发展规模与质量和国有银行以及大型银行之间的差距十分明显。甚至在一些城市商业银行之间,这些差距也十分明显。因此,为了更好的实现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其在制定自身发展战略的过程中必须要进行准确的定位,通过对自身规模以及发展潜力的正确评估,制定出最为恰当的跨区域发展战略,从而更好的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在近几年间的发展当中,整体的金融环境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各地区对于城市商业银行的进入持一种较为开放的态势,希望借助其雄厚的资金来实现自身的更好的发展。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商业银行能够盲目的进行跨区域的扩张,必须要在自身发展的实际情况基础之上,与地区经济发展相结合,找准自身的发展定位,从而更好的进行差异化发展,树立独具特色的品牌形象,从而更好的进行多层次银行体系的建设。这就要求城市商业银行在发展当中必须要充分的考虑自身的实际情况,发展基础较好的商业银行在开展跨区域发展的过程中,可以更好的实现自身实力的提升,从而最大程度上的增强自身的盈利能力。而对于一些基础较为差的城市商业银行来说,可以将工作的重点放在中小企业方面,通过较少资本获得较大利益的方式,更好的促进自身的良好发展。

(二)完善银行治理结构

在现代经济的发展当中,作为经济的核心,金融业的稳定直接影响着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而对于我国这样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而言,金融行业的稳定需要依赖于银行业的稳定,只有保证各大银行能够在一个稳定的市场环境当中发展,才能更好的促进整体国民经济的发展。而对于我国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来看,政府的监管与控制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实行跨区域发展的过程中,分支的设立往往会受到地方政府因素的影响。城市商业银行经营行政化的现象,对于其发展产生了十分不利的影响,特别是在适应市场竞争方面,很容易造成核心竞争力下降的情况。因此,为了更好的实现城市商业银行的跨区域发展,为地区经济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必须要对自身的治理结构进行不断的完善,逐步的实行商业银行民营化的经营管理模式,淡化政府在商业银行发展当中的作用,从而充分的发挥出市场经济的作用,促进其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只有真正的发挥出市场在商业银行发展当中的主导地位,才能从根本上避免盲目扩张情况的产生,通过开展深入的金融体制改革,完善自身的治理环境,从而在促进资本活力提升的同时,更好的开展相应的金融创新工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

(三)加强管理人才培养

城市商业银行的跨区域发展,离不开必要管理人才的支持,只有形成充足的人才贮备,才能为各项工作的开展提供可靠的保障。特别是在其跨区域发展的过程中,尽管会对当地的经济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同时也会产生相应的风险,特别是受到贷款集中度高、资本金薄弱以及融资渠道不足等问题的制约,经营管理风险也在不断的加大。为了更好的应对城市商业银行发展当中可能出现的一些风险,必须要强化对于管理人才的培养,促进其专业技能与职业道德水平的提升,从而为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提供可靠的保障。特别是对于一些发展程度较高的城市商业银行而言,其在进行跨区域发展的过程中必然会面临一些人力资源方面的需求,只有形成充足的人才储备,才能更好的满足银行发展的要求,在促进人才自身发展的同时,更好的提升商业银行的发展水平。除此之外,商业银行必须要不断的加强对于风险管理人才的培养,从而应对各种不同地区发展当中可能出现的情况,进而采取差异化的处理方式,对经营风险进行动态化的监控,更好的降低商业银行的经营风险,发挥出其在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方面的作用。

篇3

一、商业银行迎来新旧模式的转折点

商业银行属于经济主体之一,是金融体系的骨干力量。商业银行在依赖实体经济的同时又服务于实体经济,并随着经济发展方式的变革而转变。20032013年是中国经济迅猛发展的十年,商业银行借助这一趋势,实现了自身的跨越式发展,并形成了与经济增长方式相适应的经营方式。

(一) 传统经济发展模式下的银行经营逻辑

过去十年,中国经济发展速度迅速提升。中国加入WTO 使被低估的要素红利获得前所未有的释放,中国瞬间成为了世界瞩目的制造工厂,Madein China的标签琳琅满目,红利的改革措施大幅度增加了市场需求。此外,土地批租和分税制度促进了政府的资金积累,政府通过有效使用这些资金投资于基础设施和开发房地产,极大地满足了城镇化过程中的居民需求。在三驾马车:投资、消费、净出口的带动下,以要素驱动型投资和成本竞争型出口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整个市场重要的金融需要。对于政府和企业部门两方面来说,由于要素投入所产生的边际回报率依然持续增长,投资规模扩大能够提高回报率进而促进经济快速增长。政府部门希望通过放大债务从而促进投资,刺激社会需求;而企业的投资支出也迅猛发展,杠杆率迅速放大。政府的金融需求和企业的金融需求,大部分表现为直接的简单的固定资产投资的资金、流动资金和房地产开发融资。对于单个部门而言,居民人均收入每年持续上升,但居民的个人理财意识和投资意识都有待增强,个人投资消费依然以定期存款和保本理财等简单的金融产品为主,而信贷需求大部分集中在以下三方面业务:住房贷款、信用贷款和信用卡业务。

这种金融环境的特点是:需求多、类型少。因为商业银行相对于客户而言,银行处于一个较为稳定的卖方市场,即客户对金融需求多,但银行给予的金融供给较少。因为在这种环境下,银行通过借助利率监管、利差固定的政策红利和业务牌照的优势,能够安全稳定地获得超额收益。大部分客户由于受到自身理财观念和理财意识的约束,一般金融服务就能满足其简单需求。因此,银行一般不会以客户为本位,而是以自身为本位,采取资本投放、规模扩大、销售引导、利润考察的粗放型经营方式,表现出需求侧驱动的特点,造成与粗放型的发展方式相吻合的传统经营逻辑局面。

(二) 传统经济发展模式下的银行管理逻辑

发展模式和管理模式一般都是相匹配的,粗放型的发展模式一般是对应粗放型的管理模式。这种管理模式一般有如下五个方面的特征:(1) 以追随策略为主的战略管理,商业银行业务类型大体相似,从而大多存在白热化竞争;(2) 产品和业务成为企业管理的核心,职能式组织架构占领主要方面;(3) 以规模的大小和结果的好坏作为绩效的评估标准,以短期内的业绩提升作为衡量经营好坏的标准;(4) 对员工约束和物质补贴双管齐下,大力激励具有营销才能的人才,知识的力量被严重低估;(5) 以传统信贷审批和信用风险管理为重点的风险管理,缺乏人为控制风险的观念,并且没有建立综合性的风险管理系统。

传统商业银行在经营管理过程中,追求多而不追求精,即对数量多少的重视远远高于质量的高低。虽然当前有很多银行提倡智慧经营客户至上的理念,可是还没有在整个银行系统中获得全面实施。当经济增长模式转变,经营行业环境和客户的金融需求也同时转变时,传统商业银行的发展模式一定会遭遇各种问题,如供需不平衡问题,这种情况也势必会导致经营理念和管理逻辑的变化。

二、当前商业银行面临的主要矛盾和问题

随着市场经济、银行经营环境、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或改变,客户持续升级的金融和非金融需求与银行有待提高的管理和服务能力之间的矛盾,慢慢升级成为所有商业银行即将面对的主要矛盾。

(一) 商业银行传统模式的终结当下,保障银行过去存在的各种红利已经悄然消失,对商业银行局部要素效率的提高、去产能、降低成本、补短板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

(1) 经济红利大幅度降低。从整体而言,经济增长速度减缓;从部分而言,实体经济的衰落程度在加速。由于拉动型经济模式遇到了产能太多、债务增高的问题,传统部门有效信贷需求不充分。

(2) 制度红利悄然消失。大量股份制银行和国有银行股改上市之后,公司的管理制度所带来的促进效能也基本呈现耗尽的趋势。同时,由于很多民营银行加入到竞争的队伍当中,以往的牌照红利也逐渐消失。

(3) 成本优势逐渐削弱。存贷利率上限的取消意味着商业银行过去的低成本负债优势遭遇了困境,资金成本提高成为了不可倒流的趋势。更多的是,知识性资本、稳定资产、技术开发等一系列成本逐渐提高,成本增加也导致了压力的增加。

传统模式的完结,意味着商业银行必须迅速进行自身的产能清仓。在商业银行传统的需求侧被动运营方式下,来自需求侧的产能过剩、债务堆积势必造成低效资产过多,这就意味着银行需要迅速转变观念,快速出清低效能资产。同时,要加快推进减少成本支出速度的工作。在利润增长的条件下,有效管理利润是当务之急。接着,运营效率和管理方式也需要进行变革。追随战略和简单模仿已不再具有市场空间,银行管理水平也不太可能通过制度红利和后发优势来提高。

(二) 客户金融需求的深刻变化

(1) 产业经济的变化。建立在传统的分工模式和资源优势下,以产能增长为主要标志的投资促进型、出口引导型经济模式,将慢慢地被产业升级、技术进步、整体要素集中投入所带来的新消费拉动型经济模式替代。产业经济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商业银行的经营效率、管理手段、服务意识有了新的提升。

(2) 金融环境的改变。金融行业的发展日新月异,正在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综合性金融交易局面。互联网金融、民间金融、产业资本等新的金融形态正在融合变化更新。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商业银行需要重新建立新的商业合作关系,在新的金融环境下共谋发展。同时,商业银行要意识到传统的商业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建立新的商业模式迫在眉睫。更重要的是,产业链的每一环,商业银行都要倍加注意,要从全局的视角看待问题。

(3) 技术手段的进步。在互联网思维的推动和大数据模式的影响下,传统的金融渠道和工具手段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升级。同时,国家信息化进程迅速,各种新技术快速涌现。在新技术的作用下,客户的商业模式、发展方式、金融需求都将产生长久而深刻的变化。

(三) 商业银行面临的核心问题

(1) 思想观念和文化落后。目前很多商业银行还是追求数量而不注重质量,追求速度而不追求服务,容易发生忽略客户的情况,对知识资产、人力资源的重视不足,缺乏互联网合作精神,对新时代下的技术革命还不能迅速适应。

(2) 战略意识和管理水平有待提高。银行竞争白热化,管理手段缺乏创新。很多银行的战略计划没有得到严格执行;管理水平更是停滞不前,协调能力和服务能力低下,效率低,属于粗放型管理方式。

(3) 产品创新及服务意识低,服务能力差。商业银行一般站在自己的角度思考问题,很少站在客户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这就导致了不能根据客户需求制定金融产品。同时,综合性金融体系建设缺乏建设性措施。

(4) 金融体制及组织发展滞后。大量的商业银行没有建立新的合作关系,而是十分依赖关系型营销,没有充分的客源支持,更没有完善的业务规划,员工数量多,银行资产庞大,但组织结构不分明,没有运营动力。

(5) 创新能力有限,转型升级受阻。商业银行过去处于一个相对保守和安全的金融环境,随着金融环境的变化,创新能力成为了核心力量,但银行没有鼓励创新的政策直接导致产品升级速度慢,与客户需要的升级速度形成了鲜明对比。

三、推进商业银行供给侧改革的对策

商业银行的供给侧改革,并不是在传统金融环境下进行的,而是在国家供给侧的背景下,通过改变过去粗放型的经营方式,提高银行效率,培育先进的金融理念和金融文化,实施改革创新。尤其是针对管理和组织架构的改变,提高产能供给,提高办事效率,促进新型金融体系形成,为实体经济的发展提供强大后盾,完成银行的全面变革,促进国家十三五发展战略实施。

(一) 商业银行供给侧改革的整体思路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基本含义为通过提高供给质量,优化资源配置效率,合理利于产业资源,促进产业结构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从需求角度出发,提高供给对于市场需求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供给效率,从而更大程度满足市场主体需求,维护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商业银行业推进供给侧改革,要充分理解这一内涵,并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为要求,以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为任务,大力提高商业银行供给体系的质量和管理效率,切实将措施落实到下面几个方面。

1. 优化金融资源配置。为了调整产品结构,减少金融资源的滥用、过剩、浪费等问题,大力支持产业改革和重组;运用先进的运营理念,使用先进的融资工具,减少金融成本和降低杠杆率;加大对金融创业群体、微型企业、新型经济的支持力度,发展绿色金融,促进普惠金融,促进金融资源的配置和经济转型的方向一致,从低效向高效流动,促进经济转型,完善资产构成。

2.深度关注新形势下客户需求的转变,提高金融创新的能力,提升金融服务,刺激新的金融需求。金融行业环境的变化,技术手段的不断进步,使得银行必须站在全局的高度,加快向咨询型、互联网技术型、融智型的方式转变,满足高层次、高阶段的金融需求。从金融环境方面来说,要满足客户金融和非金融的需求,加快建立综合性金融系统;从技术手段的层面来说,银行要提高使用先进技术手段的能力,全面提高员工使用互联网和金融计算的能力;从商业模式来看,银行应当重新搭建新型的服务平台,增强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能力,转变传统思维,建立完善的产业链和服务链。

3.持续提高银行的运营能力和管理水平,提高银行从事人员业务处理能力,构建强而有力的支持保障系统,提高生产全要素,促进商业银行改革进程。传统的银行业务模式一般是简单直接的线条模式,急需通过改革形成纵向、横向、综合型、交叉性模式。商业银行应当重新调查市场状况,了解市场空间,探索新环境下的金融需求。同时,银行应该构建灵活性强、合作能力高的管理体制,对客户的需求和市场的变化两者的矛盾进行协调。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大背景下,还要储备高科技高智商人才,尤其是聚集了解多行业知识和具备跨行业工作经验的综合型人才,改进前中台一体化的营销服务框架,构建高效的管理机制,制定科学的激励制度,筹划强而有力的支持保障系统。

4. 不断提高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在策略运营、金融渠道、创新模式、组织管理、技术研发等方面,逐渐与国际管理水平一流的银行系统接轨,促进商业银行战略升级。我国对内提倡经济的转型和升级,对外提倡建立相对开放的经济模式,供给侧就是在这种背景下提出的,故将全球化竞争、全方位开放、人民币国际化融合在一起是其应有之义。为适应全球化的竞争要求,促进产业链的变革并实施再度分工,保障金融环境的稳定和安全,需要提高商业银行核心竞争,使商业银行的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都走在世界的前列。

(二) 商业银行供给侧改革的布局与节奏

促进商业银行的供给侧改革,意味着在当前阶段,商业银行的经营者需要创新发展理念和探究创新模式。供给侧改革需要综合考察商业银行的硬件条件和软件条件,制定与自身相适应的策略,掌握合适的尺度,科学引导以及系统决策。从思想观念的角度来看,要从外到内、从上到下形成本质性的转变,增强供给活力和提升服务意识。同时,要改革管理机制,提高管理水平,构建全面、科学、系统的商业模式,为银行供给侧改革奠定基础。

1. 转变经营理念和培育服务文化。

商业银行员工需要切实充分理解国家十三五规划对供给侧改革的解释、含义、内涵与外延,并且深刻了解这种改革的意义。在买方市场主导下建立以客户为大前提的评估机制,力求做到让顾客满意和放心。只有真正尊重和了解客户的真实状况,才能提供科学的金融供给,提高运营能力,构成有效精确的良性循环。

2.激发市场端的供给活力和提高服务水平。

探索事业部制改革、建立特色化转型方式,紧紧追随区域化政策方针,提升区域经济竞争力,建立专业化的专家队伍,挖掘客户深层次的需求,提供专业设计与客户需求相贴近、相一致的金融解决方案。实施激励政策,适度诱发各个部门之间的良性竞争,保持人才队伍的服务热情以及提高创造力。对于产业链而言,商业银行应该以国家政策为导向,对新型产业进行支持和鼓励,努力践行创新的观念和思路,挖掘产业链的价值和增强客户的依赖性,保持商业银行的专业性和提高客户对银行的信任与认同,发挥实体经济的支持优势。同时,在形成产业链的过程当中,要形成相邻的供应链,构建一系列网络关系,把握产业链的盈利方式和交易状况,优化金融资源配置,提高产业链商业价值。

对于以服务特色经济、打造区域经济、发展金融平台为目标的商业银行分行,要能够根据区域性行业特征和居民收入状况、金融需求等要素来考虑和计划金融解决方案。合理引导企业优化产业链和建立新的合作关系,对地方支柱产业链要不断给予支持和深入拓展,联合PE产业基金等实现经营性资本参与;为客户提供符合区域经济特征、客户生命周期的资产管理、消费金融支持以及创业型金融支持。

3.实现中后台的管理变革和机制

篇4

    关键词:商业银行;中小企业;贷款;风险;对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企业迅速发展,极大的推动了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然而产期以来,融资困难一直阻碍着中小企业的发展。为了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商业银行要加大对中小企业的贷款力度,当然在贷款审批过程中,商业银行也要考虑到贷款风险。

    1. 商业银行中小企业贷款风险因素分析

    1.1中小企业

    我国中小企业数量众多,但是其基本上规模都较小,科技含量不高,没有很强的能力来抵抗风险的威胁。中小企业经营方式基本上都是以家族式经营为主,对管理人员素质没有过高的要求,自主研发能力也非常有限,发展前景不是很好。银行针对于其还款能力的限制而不愿意为其贷款,以免承担贷款风险。我国中小企业在经营的过程中基本上都存在资金不足的问题,为此,很多的中小企业一味的追求盈利,将生产规模不断扩大,这样所需的资金越来越多,此时面对商业银行门槛高的问题,又使中小企业陷入困境。而且中小企业的固定资产较少,可提供给银行的贷款担保物不足,因此,银行考虑到了信贷风险,从而不愿给企业贷款。

    除了中小企业资金不足外,中小企业财务制度也不健全,没有规范的财务管理。由于家族式企业占中小企业的绝大多数,这些企业中的财务管理人员基本上都是创业者的亲戚,有些根本就没有进行过财务相关的培训和教育,导致财务管理水平较低,财务状况不透明。另外,很多中小企业不注重现金流管理,缺乏长远融资战略,一旦得不到银行的贷款,就陷入了财务危机。还有很多中小企业会计行为不规范,信息失真现象较多,账面混乱,从而使银行很难了解企业经营的真实状况,那么对于银行来讲,贷款就存在很大风险。

    1.2商业银行

    对商业银行来说,因为借款人对自身状况的了解要远远大于贷款人,其在交易中处于弱势。信息不对称将导致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在金融市场上,逆向选择是指市场上那些最有可能造成不利(逆向)结果(即造成违约风险)的融资者,往往就是那些寻求资金最积极且最有可能得到资金的人。为了降低交易成本,银行一般会按照平均的风险成本对中小企业设立同一的贷款利率。高质量、低风险的企业因不愿意接受较高的利率而离开银行借贷市场,而那些低质量、高风险的企业却愿意承担较高的利率。这样,商业银行将面临大量低质量、高风险的借款企业,从而导致逆向选择。道德风险是指从事经济活动的人在最大限度地增进自身效用的同时做出不利于他人的行为。企业从商业银行得到资金之后,对于资金的使用有可能用于收益更高风险也更大的项目,无形中加剧贷款的风险。中小企业普遍存在管理不规范、内部制约机制不健全的现象,资金的使用受到的制约更少、随意性更大,这就要求商业银行在贷款发放后要经常关注企业的资金使用和财务风险状况,对企业的贷后监督要加大。

    另外,行业银行信用体系不健全。信用评级是一种社会中介服务,主要为社会提供资信信息,或为单位自身提供决策参考,最初产生于20世纪初期的美国。1902年,穆迪公司的创始人约翰·穆迪开始对当时发行的铁路债券进行评级,后来延伸到各种金融产品及各种评估对象。商业银行对企业的信用评级是指商业银行根据企业的偿债能力和盈利状况来决定是否将贷款进行审批的行为。目前,国内很多商业银行没有专门针对中小企业的信用评价体系,缺乏专业、先进的中小企业风险预警机制,因此无法客观、真实地评价中小企业的信用风险。他们对中小企业的信用评级大都着重于过去的财务数据,缺乏对未来偿债能力的预测。

    2. 商业银行中小企业贷款风险对策分析

    2.1革新担保方式

    在降低贷款风险的因素中,革新担保方式是一种有效的方式。而中小企业贷款担保物不足这一现状使其获得信用担保是很难的,因此,需要对担保进行不断创新,为中小企业寻求一种最为合适的一种担保方式。例如对中小企业担保体系进行不断完善,将担保机构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对于那些担保不足但是又与政策扶持要求相符的中小企业,应该采用政策性融资机构来进行融资担保。如果中小企业到还款期限还不能偿还银行的贷款,那么此时就由这些担保机构来进行偿还,并要承担相应的追讨欠款等职责,这样不仅使银行信贷资金的风险得以降低,而且也确保了信贷资金的安全。

    2.2建立中小企业征信系统

    为了确保商业银行的信贷资产安全,控制信贷风险,减少坏账率,必须建立中小企业征信系统。由于中小企业具有抗风险能力差、生命周期短等特点,必须充分考虑其成长潜力、行业发展前景、企业管理者个人素质和才能等。另外,由于中小企业发展受企业经理人决策影响较大,更需要对中小企业法人以往的经营情况和银行个人信用记录进行贷前调查,防范道德风险。此外,建立全国联网的征信系统,将企业法人及主要经理人的信用信息录入数据库,将大大降低银行的调查成本,提高银行的贷前调查效率,有效防控风险。

    2.3加强银企合作,建立稳定的银企关系

    商业银行应加强对中小企业综合信息的调查分析,筛选出信用度高、经营管理规范、市场前景广阔的中小企业作为长期合作对象。贷款发放后对贷款资金的使用情况实施监督,防止企业私自将贷款资金挪作他用。银行也可以利用自身信息、技术优势,为企业出谋划策,帮助企业合理调配资金。这样不仅能是银行与企业就形成良好的合作关系,也可以一定程度上消除银行与中小企业信息不对称的状况。

    参考文献:

    [1] 龚烨, 李欢. 浅析我国商业银行开展中小企业融资业务[J]. 经营管理者, 2009, (22)

    [2] 李海峰. 揭开中小企业助保金贷款业务的面纱[J]. 银行家, 2010, (02)

篇5

一、平衡计分卡简介

平衡计分卡(Balanced Score Card,BSC),是由哈佛大学教授Robert Kaplan与诺朗顿研究院(Nolan Norton Institute)的执行长David Norton于1992年所提出的一种绩效评价体系。平衡计分卡的目的是要构建“实现战略制导”的绩效管理系统,所以它的目标和评估指标都来源于组织战略,平衡计分卡原理是将无形的组织使命和战略转化成为有形的目标和衡量指标,从而确保企业战略能够得到有效的执行。平衡计分卡的构建主要分成了四个纬度,分别是:财务纬度、顾客纬度、流程纬度、学习和成长纬度,具体如图1所示。

在传统平衡计分卡框架中,四个纬度与“股东、顾客、员工”这三个企业主要利益相关者相互对应,因此,它们都有各自的核心内容:首先,财务纬度关注的是企业盈利,重点关注企业的战略及其实施和执行情况对改善企业的盈利是否做出了贡献。第二,顾客纬度关注的是顾客价值,解决“顾客如何看待我们”这类问题,管理层重点考虑的是“如何为顾客创造价值”以及“如何以顾客为导向进行运作”。第三,流程纬度关注的是企业内部效率,关注能够促使企业整体绩效提高的生产过程、战略决策和执行活动,尤其是能够影响顾客满意度的重要企业过程。最后,学习和成长纬度关注的是企业的成长和创新,重点衡量相关职位在追求企业效益的同时,是否为长远发展营造了健康积极的成长环境,是否能够培养和维持组织的竞争力。

图1 传统平衡计分卡框架

二、基于平衡计分卡的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评价纬度研究

前面介绍了平衡计分卡的原理,并分析了传统平衡计分卡纬度的内涵,在此基础上,本文结合商业银行的特点,从财务、资源、业务、信息技术与可持续发展等角度进行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研究,这些角度与传统平衡计分卡的思想很相似,并且与其四个纬度形成对应关系,因此,本文将平衡计分卡的原理运用到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评价纬度研究中,构建了基于平衡计分卡原理的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评价纬度的研究框架,具体见图2。

图2 基于改进平衡计分卡的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评价纬度

如图2所示,从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四个纬度的获取路径来看,他们有着不同的作用,并且相互转换、相互支持。

1.财务能力。这个纬度对应的是传统平衡计分卡中的财务纬度。财务能力是商业银行竞争力的核心指标,也是实现其他三个纬度――资源能力、系统整合能力和成长能力的基础和保障。对于银行而言,只有具备财务优势,才能有足够的金融资金和运营资本,从而提升银行的运营水平和核心竞争力。商业银行的财务指标可以由资本状况、资产质量、资产流动性、盈利能力等二级指标组成。

2.资源能力。这个纬度对应的是传统平衡计分卡中的客户纬度,并在此基础上将顾客纬度的含义进行了外延的设计,将资源能力延伸为客户、企业无形资源、金融产品与服务、人力资源等资源指标。资源能力是系统整合能力的源泉,是商业银行不断创新、不断发展的成长之源。资源能力能够为商业银行的长远发展营造积极健康的环境、实现客户价值、培养和维持组织中的人员竞争力。通过与其他三个纬度的相互转换,共同形成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实现财务优势,最终实现健康的可持续发展。

3.系统整合能力。这个纬度对应的是传统平衡计分卡中的业务流程纬度。在传统平衡计分卡中,业务流程纬度体现的是静态评价,本文结合商业银行的特点,对此纬度进行了适当的改进,引进了动态评价指标,将系统整合能力归纳为经营与战略管理能力、资源优化配置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动态评价指标与静态评价指标相结合,从而保证商业银行适应复杂变化的动态环境。系统整合能力是商业银行改革和创新的根本,突显了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和协调配置能力,是从战略层面上支持财务能力的形成、保持和发展,从而促进银行的成长与发展。

4.成长能力。这个纬度对应的是传统平衡计分卡中的学习成长纬度。成长能力反映的是商业银行未来的发展前景,是在财务能力、资源能力、系统整合能力基础上的能力提升,同时也是实现银行可持续发展、驱动财务能力、资源能力、系统整合能力获得卓越成效的动力,它与其他三个纬度相互关联,共同反映商业银行未来的发展前景和竞争优势。商业银行具有同质性的特点,所以想要取得更强的竞争力,就必须提升成长能力,形成竞争优势。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评价中的成长纬度主要包括银行的创新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社会责任等。

三、基于改进平衡计分卡的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指标体系构建

基于平衡计分卡原理,通过上述对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四个纬度及其因果关系的分析,本文参考以往学者们对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研究,结合商业银行的特点,采用频度分析法和理论分析法,从财务能力、资源能力、系统整合能力和成长能力四个纬度,构建了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指标体系,具体的指标体系见下表。

篇6

关键词:国有商业银行;零售业务;竞争力

一、国有商业银行零售业务的范畴

零售银行业务是相对于批发银行业务而言的,通常来讲,商业银行对个人客户提供的、零星的、小额交易的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称为零售银行业务,而对企业客户提供的大量的、金额较大的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称为批发银行业务。目前,在国内还没有严格意义上的零售银行业务的定义,本文将零售银行业务定义为商业银行向个人和家庭提供的综合性、一体化的金融服务,包括存取款、贷款、结算、汇兑、投资理财、电子银行等业务。

(一)我国商业银行发展零售业务必要性分析

1、我国商业银行零售业务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进入21世纪,西方发达国家商业银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零售业务在商业银行业务中的比重和地位不断上升。目前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具名收入水平不断提高,尤其是广阔的农村市场急需得到开发。面对国外投资者的竞争和广阔的发展前景。我国商业银行必须抓住发展机遇,迎难而上,大力发展零售业务。

2、居民消费观念的改变为商业银行发展零售业务提供了可能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的消费观念也发生了一些变化。目前,我国有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愿意接受信用消费,投资理财的观念,尤其是文化素质较高,收入稳定的年轻人,称为了银行零售业务的主要目标客户群,而这种发展趋势不仅只在大城市中出现,在广大的中小城市,甚至是农村地区,有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加入到这一行列中,相较于其他的投资,银行因为有着相对的稳定性成为一般人的首选。

3、科技水平的提高为银行零售业务的发展带来了良好的契机

当前社会科技发展日星月易,科技水平的不断为经济发展带来了良好的契机。一方面能够较大程度地降低成本,从而增加消费主体的数量和消费量,使信用消费的规模日益扩大,另一方面计算机技术的创新,提高了银行开展零售业务的工作效率和经济效益。

(二)当前我国商业银行开展零售业务面临的问题

1、零售业务的产品种类较少

与发达国家商业银行相比,我国商业银行零售业务的产品种类还较少。发达国家银行我们可以称之为“全能银行”,尤其是投资业务、中间业务更为发达,其可以为客户提供各种各样的金融服务。然而,我国商业银行的产品开发具有盲目性大、模仿性强的缺陷,很多金融产品的运营还停留在初级阶段,产品种类少、形式少、技术含量低。

2、业务的信息化、网络化水平较低,服务质量不高

目前,商业银行的服务渠道仍以柜台业务为主,信息化、网络化发展滞后,服务质量不尽人意。近些年,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商业银行为提高竞争力纷纷加快了营业网点基础设施的现代化建设,但是不容忽视的是商业银行在服务质量,服务效率上还存在很大的问题,排队问题的长期存在,对一些不熟悉银行业务办理手续人的指引工作不够,再有零售业务产品的创新力度不够。

二、江苏宜兴地区商业银行零售业务竞争力调查

(一)概况

江苏宜兴位于太湖沿岸,是一座具有活力的县级城市,近年来随着全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宜兴这座太湖西线第一城的经济也得到飞速发展,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带动了金融业的发展。该地区商业银行分布相对集中,竞争激烈。除了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外,近几年多家股份制银行相继进驻宜兴,到目前为止加上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该地区的商业银行共有12家,尚无外资银行。

(二)实例的比较分析

1、股份制商业银行在零售业务上的优势

(1)与零售业务客户的关系上具有一定优势

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深入,分散的个体经营者、中小企业因为有着体制、机制、管理等方面的优势,逐渐成为富有活力和具有竞争力的潜力群体,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在位中小企业提供服务方面大有空间。从2007年到目前为止,宜兴市已有上市企业12家,其中境外上市11家、境内上市1家,由此可见,县级城市达到一定规模的企业数量并不是很多,中小企业市场广阔。

(2)具有与客户联系密切,熟悉客户信贷与经营状况的优势

与具有强大市场功能的国有商业银行相比,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零售业务发展迅速,与长期的合作中对刻画经营状况的了解,信息相对对称有关。大银行因为经营需要,地方分支机构经理经常调换而降低对地方企业了解程度,或了解经营情况,难向其上级机构传递经营信息,使其对地方企业的联系相对较弱。导致国有银行和股份制银行在为中小企业服务方面产生差距。而消费者为什么倾向于选择股份制商业银行办理业务,表1中的数据显示:在客户心中,后起之秀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在服务态度,办理业务效率等方面都比国有商业银行更具有竞争优势,而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柜员大多是一些年轻人,他们的活力也能感染客户,相较于国有商业银行中柜面上的老员工,虽然办理业务时会比较熟练,但是态度比较冷漠客户更愿意选择去股份制商业银行,并且,在一些国有商业银行的营业大厅经常会有排长队的现象,再有股份制商业银行的职员会给顾客更多放入介绍一些理财产品,让客户更好地了解金融商品。客户选择股份制商业银行的理由,如表1所示。

(3)中小商业银行具有经营灵活,决策效率高的优势

相较国有商业银行,中小型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决策层较少,业务相对集中,决策效率高,业务调整快,可以为企业推出更具有针对性的金融服务种类,如投资咨询、财务顾问、信息调研、结算便利等。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因此吸引客户,扩大市场份额,带来可观的非利息收入。股份制商业银行采取灵活服务体系,根据客户的业务需求设计金融产品,依照市场需求灵活调整,提供个性化服务,从而提升银行竞争力。

2、股份制商业银行在零售业务上的劣势

(1)在资产规模和经营规模上劣势明显

相比较与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而言,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从资产状况上看,截止目前,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总资产规模仍在50%左右,而存款总量仍然保持在60%以上。聪慧银行网点上看,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网点遍布全国,股份制商业银行则收经营地域的限制,经营范围较小。开展零售业务时,市场拓展的空间有限无法与大银行抗衡。

(2)进驻时间较晚

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因为进驻县级城市较早,拥有了一大片较为稳固的大客户,出于熟悉度和情感因素,这些大客户不会转而去选择后来进驻的股份制商业银行。

三、启示与思考

(一)不断创新,加快零售业务产品的研发

国有商业银行发展零售业务要坚持不断创新,要加快零售业务产品的研发,以满足客户多样化的需求。因此,加快产品研发将是银行零售业务发展的主题,此外,银行在加快产品研发的同时,还要注意对金融产品生命周期的研究,开发一揽子金融产品来提高新产品的吸引力,银行通过不断地创新,提高产品的竞争力和银行的整体竞争力。表2显示了抽样调查的客户对银行推出新产品抱有的态度,完全不感兴趣的只占22%,银行可以抓住剩下78%的客户,推销新产品。客户对银行新产品的兴趣调查,如表2所示。

(二)改进服务手段,提高服务质量

争创一流的服务水平,以赢得更多的客户,提高服务质量的过程就是先进的科学技术和严格的管理相结合的过程,要对银行职员进行专业培训,使他们都能熟练地掌握计算机等现代化的服务手段,大力推广以旧带新,老员工对年轻的新员工传授熟练的业务操作。

(三)优化营业网点布局

打破过去按行政区设置营收网点的做法,结合本市,本行的实际,按照经济区划和经济效益原则,有计划,有步骤地适当撤一批,建一批,节省人力、物力、财力,在繁华的闹市区、城郊区新建、改建一批上档次、上规模、上水平的高标准营收网点。实践证明,外部装潢精美、室内窗明几净的营收网点,不仅是银行经济实力的象征,而且给客户带来安全感、舒适感、认同感,能有力促进业务发展。

四、结束语

金融危机刚刚过去,社会对经济发展的前景还是持有比较乐观的态度,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作为我国金融界的领头羊,正接受着来自股份制商业银行的竞争,在一些中大型城市中还要面临外资银行的挑战。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推进和监管指标的刚性化,占据银行绝大部分资产的传统贷款业务的盈利能力逐渐受限。因此,商业银行迫切需要调整业务结构,发展商业银行零售业务,寻求新的利润增长点。

参考文献:

1、中国人民银行网站[DB/OL].

2、叶滨.国内中小商业银行零售业务现状分析[J].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2009(14).

3、曹彤.财富管理:商业银行零售业务发展战略选择[J].财经问题研究,2009(5).

篇7

关键词:商业银行 中小企业 贷款风险

一、商业银行中小企业贷款风险因素分析

(一)企业方面

1中小企业规模小,资本充足率低

(1)我国中小企业大多规模较小,科技含量低,属劳动密集型企业,抗风险能力弱。而且,中小企业多采用家族式经营管理模式,管理人员素质不高,自主研发能力有限,其发展前景很不明朗。对于银行来说,由于其贷款回收不确定性增强,贷款风险增大,大都不愿涉足。

(2)我国中小企业大都存在资本金不足,资本充足率低的问题。许多中小企业为了增加盈利,盲目扩大生产规模,导致对资金需求不断增加,而银行贷款的门槛之高,又导致大多数中小企业很难涉足。同时,由于其固定资产少,存货和应收账款比重高,可提供给银行的厂房、设备等贷款担保物不足,银行出于信贷风险考虑,不愿意对这些企业给予贷款支持。

2中小企业财务制度不健全,财务管理不规范

由于我国中小企业财务管理不规范、财务状况不透明,导致银行在进行贷款决策时很难判断其真实的财务状况,如果贸然贷款,必然会增大银行的贷款风险。

(1)企业管理者素质不高,财务管理观念淡薄。我国大多数中小企业属于家族式管理,其财务主管人员大多是创业者的亲属,很多根本不具备相关的财务专业知识,没有会计从业资格,财务管理水平较低,财务管理观念淡薄。中小企业往往缺乏严密的资金使用计划,机构设置混乱,财务状况不透明,缺乏财务监督。

(2)不注重现金流管理,缺乏长远融资战略。很多中小企业缺乏现金流量管理观念,经常会动用流动资金来增加固定资产,从而导致营运资金受到压缩,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无法正常运转。同时,由于缺乏对资金使用期限的合理规划,导致企业缺乏长远融资战略,资金缺乏时才会临时抱佛脚,融资成功率很低。而一旦银行贷款得不到审批,极易产生财务危机。

(3)会计行为不规范,财务核算不健全。许多中小企业会计行为不规范,财务核算不健全,信息失真。很多财务人员只是停留在记账、算账和报账这一层面上,缺乏规范的会计管理。而且,很多企业会计建账混乱、账目不健全、披露虚假信息,以达到逃税、漏税、骗取银行贷款等目的。由于难以了解企业的真实经营状况和财务状况,因此对于银行来说,存在很大的贷款风险。

3中小企业贷款成本高

由于除土地和房产外,银行很少接受其它形式的抵押品,而我国很多中小企业固定资产少、设备陈旧,缺乏有效的抵押物;同时,由于经营风险较大难以找到担保人,所以对于中小企业来说,贷款成本很高。

(二)银行方面

1、信息不对称。信息不对称是指交易一方对另一方的了解不充分,双方处于不平等地位。对商业银行来说,因为借款人对自身状况的了解要远远大于贷款人,其在交易中处于弱势。信息不对称将导致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

在金融市场上,逆向选择是指市场上那些最有可能造成不利(逆向)结果(即造成违约风险)的融资者,往往就是那些寻求资金最积极且最有可能得到资金的人。为了降低交易成本,银行一般会按照平均的风险成本对中小企业设立同一的贷款利率。高质量、低风险的企业因不愿意接受较高的利率而离开银行借贷市场,而那些低质量、高风险的企业却愿意承担较高的利率。这样,商业银行将面临大量低质量、高风险的借款企业,从而导致逆向选择。

道德风险是指从事经济活动的人在最大限度地增进自身效用的同时做出不利于他人的行为。企业从商业银行得到资金之后,对于资金的使用有可能用于收益更高风险也更大的项目,无形中加剧贷款的风险。中小企业普遍存在管理不规范、内部制约机制不健全的现象,资金的使用受到的制约更少、随意性更大,这就要求商业银行在贷款发放后要经常关注企业的资金使用和财务风险状况,对企业的贷后监督要加大。

2、信用体系不健全。信用评级是一种社会中介服务,主要为社会提供资信信息,或为单位自身提供决策参考,最初产生于20世纪初期的美国。1902年,穆迪公司的创始人约翰・穆迪开始对当时发行的铁路债券进行评级,后来延伸到各种金融产品及各种评估对象。

商业银行对企业的信用评级是指商业银行根据企业的偿债能力和盈利状况来决定是否将贷款进行审批的行为。目前,国内很多商业银行没有专门针对中小企业的信用评价体系,缺乏专业、先进的中小企业风险预警机制,因此无法客观、真实地评价中小企业的信用风险。他们对中小企业的信用评级大都着重于过去的财务数据,缺乏对未来偿债能力的预测。

3、银行信贷成本高。由于我国中小企业信息不够透明,银行很难获得其经营管理、财务状况等方面的信息,如果要加大信息的获取量,必然要增加搜寻成本。同时,由于中小企业普遍管理较差,发展前景不明朗,因此很多时候,商业银行要承受很高的信用风险成本和为其贷款的机会成本。中小企业信贷成本分析如下:

信息成本:我国中小企业普遍存在管理水平低下、治理结构不健全、运作不规范等问题,许多中小企业缺乏足够透明的财务报表和良好的经营记录,信息不对称现象极为严重。因此,为掌握中小企业的真实信息,商业银行不得不付出大量人力、物力对其经营状况进行核实,从而加大了信息成本。

信用风险成本:信用风险成本是指银行因贷款无法按期偿还而遭受的损失。中小企业普遍技术水平落后,专业化水平低,经营风险高。由于经营不善而造成亏损,导致中小企业无法到期归还商业银行贷款的例子不胜枚举。所以,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融资的信用风险成本要比大企业高很多。

机会成本:机会成本是指把一定资源投入某一用途后所放弃的在其他用途中所能获得的利益。这就意味着,当商业银行向中小企业投放资金时,它就放弃了将这笔资金投入其他大公司的机会,放弃的选择被称为机会成本。相对大公司来说,中小企业有明显的经营管理和发展上的劣势,因此银行为其贷款的机会成本很高。

4、职业道德风险。当前,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银行网点不断增多,同一地区各商业银行之间竞争激烈。很多银行信贷专员为完成任务人为放宽了信贷标准,在没有认真核查企业财务状况、偿债能力的情况下,就为企业办理贷款业务;更有甚者,缺乏职业道德精神,见利忘义,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在企业财务状况不达标、抵押物不足的情况下帮助企业获得贷款以取得“好处费”。这种行为无异于“慢性自

杀”,长久来看必将会有风险暴露的那一天。

二、商业银行中小企业贷款风险防范对策

(一)创新担保方式

对商业银行来说,防范贷款风险最主要的方式就是要确保企业能提供可保值、增值的抵押品,如土地和房地产。但是,中小企业由于规模较小,普遍存在抵押物不足、难以获得信用担保等情况,因此要不断创新适合他们的担保方式。

1、变企业担保为个人担保。对中小企业来说,其经营者和所有者往往是同一个人,所以银行可以根据其企业法人的个人信用记录来判断是否发放贷款,便于银行风险管理。从国际经验来看,此类转变有助于提高客户还贷的积极性、银行的贷款效率和银行对企业融资需求的反映速度,降低贷款风险。另外,还可以采取强制储蓄的方式,要求借款者定期在该行的账户中存入资金,在偿还贷款前不得随意支取,从而起到防范道德风险的作用。

2、变企业担保为群体担保。中小企业大都是家族企业,其周围往往存在一个群体,如果有这些群体为中小企业进行担保,将大大减少商业银行的监督成本。同时,由于一个群体之间的成员往往彼此非常了解,担保人不会为信用不好的人进行担保,从而有效减少了银行的调查成本。而中小企业主一般不会冒着被群体抛弃的危险而恶意逃债,因而群体担保的方式能更加激励中小企业主的还款意愿,降低贷款风险。

(二)建立中小企业征信系统

为了确保商业银行的信贷资产安全,控制信贷风险,减少坏账率,必须建立中小企业征信系统。由于中小企业具有抗风险能力差、生命周期短等特点,必须充分考虑其成长潜力、行业发展前景、企业管理者个人素质和才能等。另外,由于中小企业发展受企业经理人决策影响较大,更需要对中小企业法人以往的经营情况和银行个人信用记录进行贷前调查,防范道德风险。此外,建立全国联网的征信系统,将企业法人及主要经理人的信用信息录入数据库,将大大降低银行的调查成本,提高银行的贷前调查效率,有效防控风险。

篇8

电话银行外呼经营业务是客户服务人员利用电话银行系统,开展主动营销、客户回访、通知提醒、问卷调查等业务,是银行主动营销的一种模式,是数据库营销的一种方式。电话银行外呼经营通过主动营销的方式,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向特定客户群体推荐和营销各类产品及服务,满足客户多元化、个性化需求。在银行业竞争趋于白热化的今天,外呼经营业务将依托其渠道优势和创新特性,为商业银行创造新的利润增长点。首先,外呼经营业务打破了物理网点局限,延伸了销售触角,提升了产品销售的深度、广度和速度。其次,外呼经营业务整合了网点、客户经理、电子银行等多个渠道,集中了业务资源,通过协同营销实现销售效率的最大化。再次,通过外呼经营业务中心“专业专注”的集约化销售,可促进网点产品销售,并减轻网点的工作量。外呼经营业务改变了传统的坐等客户上门模式,拓宽了与客户的接触途径,是传统柜面、客户经理渠道的有效补充。在发展方向上,外呼经营业务平台将不断丰富和创新销售品种,成为商业银行各类产品的“批发中心”和“速递中心”。外呼经营业务的开展也是客户服务中心逐步由成本中心向利润中心转变的主要职能和标志,在银行价值创造、客户关系管理等方面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二、外呼经营业务的优势

1.渠道优势

外呼经营业务相对于银行柜面营销,目的性更精准,方向性更明确,效果也更好,与柜面营销渠道是互为补充、相得益彰。它是在传统营销方式之外,能够一定程度上挖掘客户价值、提高盈利能力的另一种营销方式。柜面部分业务的营销可以转入外呼经营业务,如理财产品、基金销售、保险销售等,外呼经营业务必将成为商业银行改变单一柜面营销方式的有效途径。

2.成本优势

电话营销相对于柜面营销具有成本低的优势。对银行而言,首先,电子银行创建成本较低。一般而言,电话银行的创建费用只相当于传统银行开办一个分支机构的费用。二是业务成本低。根据美国著名的咨询公司IRESEAECH公司调查结果,就银行一笔业务的成本来看,手工交易约为1美元,ATM和电话交易约为25美分,只有手工交易单位成本的25%。电话营销的优势显而易见。

3.客户优势

商业银行具有丰富的个人客户资源,这些客户资源优势为商业银行开展电话银行外呼经营业务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和条件,经过科学的数据挖掘,可以寻找到大量的营销机会。

4.利润优势

商业银行外呼经营业务的产品可以有理财产品、基金销售、保险销售、电子银行产品等,是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利润增长点,外呼经营业务将成为商业银行今后保持业务市场份额的重要渠道。

5.专业优势

专业化的外呼经营业务中心,有利于全辖网点与电子渠道的资源整合,有利于对业务的专业专注,有利于外呼经营业务整体管理水平和营销能力的提升,从而实现外呼经营业务收入的最大化。

三、外呼经营业务的开展情况

目前,各商业银行已充分认识到发展外呼经营业务的巨大潜力和商机,纷纷加强该项业务的拓展力度。下文以保险外呼经营业务为例,介绍外呼经营业务的开展情况。

1.国际同业情况

国外保险电销产业发展较早且相对成熟,目前国外保险电销主要有为欧美模式和亚太模式两种。欧美保险电销较为发达,行业年产值高达5千亿美元。在美国银行保险电销主要采取IC(Insurance Consultant)模式。即:由呼叫中心电话预约客户再由营销顾问当面向客户进行产品销售的方式。销售的产品主要有年金、养老金、万能险、投连产品等。目前,全美国有超过两万人从事该行业,其达成的保费销售规模约占全美国保费规模的30%。美国市场银行基本不做柜面保险业务。在亚洲地区,电话销售已经成为银行保险业务的主要渠道之一。整个亚洲地区银行保险电销从业人员达五万人,其湾有近两万人,其电销保费收入占整体银保保费规模的50%。香港有超过3000人的保险电销从业人员,电销业务占银保业务规模的10%左右。在亚洲地区保险行业电话销售成交率大约在3%~5%之间。亚洲市场销售模式又分为两种,即Tele Sales 模式和Tele appointment模式(即美国模式)。目前国内在发展银保电销业务中基本都参照Tele Sales模式,亚洲地区保诚与渣打、大都会与花旗的合作较为成熟。

2.国内同业情况

国内大部分寿险公司都十分重视并正式启动保险电话销售业务。截至2010年,国内保险外呼经营业务市场整体保费达50亿,较上年增长100%,市场总坐席规模22000席。在银行保险电销领域,银行与保险公司合作,通过在银行营业场所内现场销售或通过电话呼叫中心联系客户等方式,向客户推销保险产品。看到良好的发展前景及巨大的盈利空间,国内各大商业银行十分重视保险电销业务,纷纷开始拓展市场,业务正在快速发展。

四、外呼经营业务投入产出分析

篇9

关键词:金融危机;不确定性;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

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使人们对风险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加强风险的识别与管理是企业生存的关键。商业银行作为专门经营货币的特殊企业,具有高负债性和高外部性的特点,这就使其不仅追逐收益性,也必须关注安全性和流动性。而作为发展中国家的商业银行又担负着“转型与发展”的双重使命,这必然使信贷风险不断积累。在当前的外部环境下,信贷风险管理已不再是对风险的规避和对冲的博弈术,而是一种保值增值的差别化技能。虽然我国金融市场由于实行相对开放和汇率管制等措施,形成了“天然防火墙”,使国内各商业银行到目前为止在这次金融危机中受到的影响相对较小。商业银行作为开放的组织系统,它从环境中获取资源,将其转化为产品或服务,输出给环境,同时又受到环境的反作用,所以未来国内商业银行的效益及可能的损失情况,在相当程度上还取决于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管理能力。由于目前的金融危机如何演变,还存在不确定性。所以,本文试图重新审视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管理体系,找出存在的问题,以期对实践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一、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在金融危机中暴露的问题

(一)信贷投放的行业较集中。近年来,房地产业、制造业、通讯业及基础设施投资快速增长,银行的贷款资金也随产业的火爆集中到这些行业上来。根据国际经验,个人房贷风险暴露期通常为3到5年,而我国房地产行业个人信贷业务是最近4年才发展起来的,也就是说我国银行业已进入房贷风险初步显现的时期。同时,商业银行前几年发放的房地产开发贷款,可能由于房地产的滞销,使巨额房地产开发贷款面临危机。

(二)缺乏不同等级的违约概率估计和违约损失估计。我国商业银行现行信贷客户评级办法在总体结构、等级结构、评级程序、信息收集等方面都比较粗,所用的信用等级划分也较粗(一些银行将客户信用分为四级,即AAA、AA、A、BBB,而巴塞尔协议要求至少为八级,在每一级别存在略升和略降的情况,如出现AA+、AA-)。这种粗放式的信贷管理方式,在宏观经济环境好的情况时并未显露,但在目前金融危机环境下,很可能使商业银行踏上未知的“地雷”,使信贷资产遭受损失。

(三)抵(质)押物的评估价值相对较高且缺乏更新机制。商业银行发放的大量贷款中,有部分贷款是抵(质)押贷款,其中有很多抵(质)押物的价值评估是在我国经济上行时进行的,那时的宏观经济背景还比较乐观,现在经济处于下行中,银行的抵(质)押物的价值已大幅缩水。如,2007年上半年我国股票市场异常火爆,很多银行以股票为质押物发放了大量贷款,随着国际游资的大规模撤离、大小非的纷纷解禁,股票价格回落,并且可能会长时间低迷,这无疑给商业银行的抵(质)押贷款带来巨大风险。而且,商业银行对在建工程、未办理产权证件房屋作抵押的抵押物跟踪管理薄弱,没有建立动态更新机制,甚至会出现抵押的在建工程已经完工,还没有办理好后续抵押登记手续,使银行的抵押权“悬空”。

(四)信贷风险管理组织及方法不完善。这表现为:信贷风险管理条块分割,信贷风险管理框架不完善,难以从总体上测量和把握风险状况;在制度上没有把信贷风险的计量、分析规定为日常性工作。如,缺乏独立的风险报告程序,致使管理层、决策层不能及时、全面、准确地掌握信贷风险状况。对信用风险分析主要停留在传统的比例分析阶段,缺乏建立在统计分析和人工智能等现代科学方法基础上的信用风险量化测量工具。另外,我国商业银行电子化管理起步较晚,很多银行缺乏详尽完整的企业信息数据库,缺乏成熟的信用风险管理专家系统。

(五)商业银行内部信贷控制不健全。商业银行内控薄弱是普遍存在的问题。近年来发生的多起骗贷案件及信贷的操作制度不健全、执行不到位等问题,充分暴露了国内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存在的缺陷。如,缺乏系统的内部控制制度和主动的风险识别与评估机制,内部控制措施零散等。信贷风险的内部控制建设职责没有明确归属,内部控制还没有形成体系化、标准化。这就要求信贷风险管控水平在经济的下行通道中进一步提高。

二、商业银行加强信贷风险管理的对策

商业银行在金融危机背景下进行信贷风险管理,首先要明确信贷风险管理的目的不仅是保护资金的安全,而且还要提升构成银行经营模式的有形和无形资产的组合水平。信贷风险管理应遵循保本、稳健的原则,保护银行资产的安全,保证存量资产质量的稳定,这是银行生存的基础。对内生不确定性引致的风险,如银行由于内部的信息传导不及时、相关制度不完善而发生的操作失误、贷款抵(质)押物价值没有及时更新等,可通过加强控制程序和业务检查力度来实现。同时,由借款人履约风险、借款人可能出现的经营失败及行业性风险等外生不确定性引致的风险,则需要商业银行建立良好的信贷风险管理文化,具有完善的内控措施、相对独立的内部审计检查等措施来防范。

(一)建立更为谨慎的信贷风险文化。商业银行应充分认识当前形势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以提高资产安全为现阶段的第一要务,兼顾流动性和效益性。应深入研究风险规律,科学识别风险,及时总结,提高风险识别的能力。不能简单采用“依赖经验、简单比较、同业跟随”等方法模糊评审。同时,要严格控制房地产业的“两高一资”、纺织业的“两头在外企业”授信风险。对贸易融资业务要把握好客户风险和产品风险辩证统一的关系,不能迷信产品对授信风险的控制作用而忽视对客户风险的管理,要严格控制出口押汇、船舶预付款保函、行授信的国家信用、商业信用、金融信用的风险。适度提高本轮经济周期下行冲击较大行业和区域内企业的授信准入标准,适度提高中小企业的授信准入标准。严格信贷审批标准,收缩和严格控制授信额度,一般情况下不给予新增授信,对管理良好、发展前景较佳的企业,要在风险可控的情况下继续支持。

(二)加快建立信贷风险内部控制制度的步伐。完善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内部控制制度主要应做好如下两方面工作:一是成立由管理层直接推动的内控机构。信贷内部控制体系建设越是由管理层发起越易取得成功,建议成立由行领导直接推动的建设机构并争取整个管理层的支持。这样既明确了目标,又在建设过程中加强整体意识,方便与各个层面沟通,并可获得员工的支持。二是强调信贷部门在内控体系建设中的职责。内部控制体系建设是系统工程,需要强化各部门职责,使其互相配合,提高内控体系的效率。同时由内部审计等进行监督、检查评价和反馈,并提出进一步完善信贷内部控制体系的建议,使其长期处于有效状态。商业银行只有完善信贷内部控制,才会在信贷业务流程的每一环节控制风险。

(三)充分发挥内部审计在信贷风险管理中的作用。信贷风险管理是一项综合性强、全员参与的工作,内部审计就是这一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内部审计在商业银行组织结构中具有相对独立的地位,这使内部审计发挥的作用是其他部门无法替代的。在商业银行传统业务操作模式中,前台业务经营部门是风险防范体系的第一道防线,而后台的业务复核则是这一风险防范体系的第二道防线。对于一般意义上的操作风险、合规风险或发现舞弊等环节,内部审计则起着“第三道防线”作用,内部审计对上述两道防线的检查是商业银行风险防范的最后一关。内部审计这种事后的独立性检查,不仅可评估前两个环节发挥作用的好坏,也是对前两道防线的再监督,对他们充分履行职能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篇10

(一)低碳经济的认知度不足

由于低碳经济发展还处于探索阶段,很多商业银行对于其认知匮乏,同时也由于当下低碳经济成功的案例较少,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商业银行,因难以确定可靠的投资收益,对于低碳行业的投资热情不高从而导致低碳经济类的相关业务难以得到开展,低碳经济的社会地位停滞不前,对于整体社会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造成阻碍。

(二)与企业自身经营目标存在矛盾

目前大部分企业主要是以营利为目标,其目标是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实现企业收益的最大化。而低碳经济表面理解是在经济发展时降低相应的能源消耗,从而保证经济的长久发展。但这一目标的实现往往不是一蹴而就的,借助于先进科学技术的低碳经济模式需要前期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这些巨额的成本投入与未来的投资回报是否成正比,令许多企业望而却步。这也成为了当前企业是否选择低碳经济模式的最大矛盾。

(三)缺乏对风险的可靠计量

由于低碳经济往往具有较长的周期性,而风险性和安全性是大部分商业银行在开展集资项目时优先考虑的内容,在商业银行发放贷款前往往需要对企业进行资质审查和风险评估,但是根据目前我国市场现状,低碳经济类风险预估缺乏一个标准、科学、系统的评价体系。风险的不可估以及担保中介机构的缺乏导致很多银行机构对于低碳经济相关的项目投资保持着谨慎的态度。

(四)政府关注度不够

对于目前市场而言,低碳经济的发展方向较为模糊,政府对低碳经济的行业补贴以及政策引导还远远不够,使得低碳经济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同时政府未完善法律法规,使得很多指标以及资质都缺乏认定,从而导致其中空白性较大,对于其有效的监督管理也是极其不利的正是这些原因,让一些商业银行对于低碳经济的发展前景持有怀疑态度而不愿出资尝试。

二、低碳经济条件下商业银行发展对策

(一)加大政府宣传力度

对于低碳经济发展,商业银行是当之无愧的最大的资金支持者,而目前最为缺乏的则是该经济体系对低碳经济的认可,而政府部门则需要带头充当这一认可角色,即首先对低碳经济加大宣传的力度,从而保证让商业银行熟悉低碳经济,认识其发展的前景,并且重视低碳经济的发展,其次需要将国外的成功案例代入到低碳经济项目经营中,让银行机构体会到低碳经济将会给他们带来更多利益和价值。

(二)促进战略目标形成

很多企业对于低碳经济的发展往往存在盲目性,而政府部门则需要推行一些优惠政策,让低碳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雏形能够形成,而各大商业银行就可以根据自身的经验情况以及市场情况制定相应的符合自身发展的战略目标,促进商业银行与企业合作的顺利达成。同时政府部门还可以出面作为担保机构,让更多的银行得以放心放贷,降低低碳经济放贷风险,实现低碳经济战略目标同时惠及企业和商业银行。

(三)把握时机推出低碳类金融产品

当前国际已有不少大型商业银行参与到低碳经济市场,我国商业银行也可紧跟时代潮流,不局限于传统的存贷业务、中间业务等,可采取金融工具的创新,如适时推出低碳经济类投资基金、碳排放量期货交易等金融衍生品,在市场上释放流动性,商业银行的积极参与也将吸引大量人气,加快低碳经济产业资金周转。

(四)强化人才培训

人才可以说是任何企业发展的核心,也是经济发展的基础,特别是对于低碳经济这种新兴经济,更需要有新型的人才作为支持,即而对于人才的培训,商业银行需要培养一支精通低碳经济的人才队伍,熟练掌握相应的金融操作和业务知识,同时在银行内部设立专门服务低碳经济的柜台,为企业提供便利。在业务开展后,配备专人对企业运营状况进行跟踪了解,定时汇报分析,有效防范风险。

三、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