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职员的发展前景范文

时间:2023-06-29 17:27:3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银行职员的发展前景,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银行职员的发展前景

篇1

[关键词]豪斯综合激励模型;银行职员;职业倦怠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1)31-0058-02

1 银行职员职业倦怠的成因分析

银行职员的职业倦怠,即是在多元化的社会背景下,面临复杂的工作任务而职业价值和社会地位不能被有效认同的情况下所产生的一系列消极的情感、意识和行为方式的反应。引发职业倦怠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工作重复,竞争压力大。银行职员每天的工作大多是重复劳动,总是与数字和金钱打交道,数据的微小错误都可能面临着极大的金额风险,“短款自赔”的要求使银行职员难免产生数字化“紧张”,数据与钞票的重复核对不同程度上强化了员工的心理焦虑感。另外,在业务上,同事之间也有竞争压力,由于银行职员在完成日常工作的同时,还兼有理财产品等其他银行产品的推介职能,这些都直接与个人的绩效挂钩,因此表征压力与结构性压力结合,使得银行职员感到精疲力竭,工作热情递减,导致职业倦怠。二是社会评价度不高。银行作为一个服务性的窗口行业,难免有市民对银行职员的工作缺乏理解和宽容,使银行职员的付出不能得到客观的评价。随着同业竞争日益增强,市民维权意识的提高,人们对银行职员的预期增高,加之媒体的广泛关注,这都给银行职员的工作带来隐形的压力。银行职员也需要社会支持,当社会对其工作的认可度降低,势必对银行员工造成负面影响,诱发职业倦怠。三是外在压力大。银行作为服务行业,面对不同的客户群,必须实行微笑服务,员工在工作中应尽量避免表达消极情绪。尽管隐藏消极情绪可以减少人际冲突,提高工作效率,但是长此以往会使银行员工的情绪性压力隐性化,“负压”增大,作为社会角色中的银行职员,压力引申和影响到其他角色群,造成角色模糊和紧张,如此循环,银行职员对待工作情绪衰竭,工作效率降低,从而引发职业倦怠。四是职业目标茫然。银行“金字塔”式的组织结构形式,使得员工职位越往上升,晋升的机会就越少,处在“职业高原”上的银行员工对自己未来职业发展的方向感到迷茫,在工作中表现为对现任工作冷漠,没有激情,消极怠工,工作缺乏方向感和创新能力,时间过长就会感到心理受挫,产生职业倦怠。

银行职员体验到职业倦怠后不仅会影响个人的身心健康和职业生涯,更会因为消极的工作态度而影响银行日常工作的顺利开展,进而影响银行的效益。

2 豪斯综合激励模型的简要解析

3 豪斯综合激励模型在缓解银行职员职业倦怠中的应用

恰当的激励对于激发银行职员的工作积极性、缓解工作倦怠具有重要意义。根据豪斯综合激励模型,在实际工作中提高激励水平应从内外激励两方面入手。因此,本文将从该模型公式右端的后两项着手,探讨通过强化内外激励,充分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缓解其工作倦怠的方法。

(1)提高内在激励EiaVia。第一,银行员工要学会积极地情绪劳动管理。Hochschfld将“员工在工作中为了使顾客快乐,而根据情感规则来伪装情绪过程中所付出的努力”称为情绪劳动(Emotional Labor)。积极心理学家Fredrickson(2002)提出了“积极情绪扩建理论”(the broaden―and―build theory of positive emotions),该理论认为在积极情绪条件作用下,人会有多种行为(或思想)选择,甚至会创造出前所未有的新行为、新思想;反过来,当个体运用各种方式来表达自己的积极情绪时,对积极情绪的体验又会更深刻、更彻底,这本身又会促使个体不断地去创造条件复制这种积极情绪体验。银行员工在工作中表达积极情绪可以不断发挥积极情绪的扩建功能,充分增强自己对工作的控制感和主动性,从而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表达积极的情绪可以使银行员工与领导、同事保持和睦的关系,及时获取周围人对自身工作成效的反馈,获得有效的社会支持,体验到成功和成就感;当银行员工把表达积极情绪广泛应用到工作和生活中时,会以更积极的态度看待由表面行为导致的高工作要求,以乐观的心态对待个人职业发展前景,有效地缓解职业倦怠。第二,主动调整心态,学会自我减压。银行职员应主动调整自我认知,使内心感受和外在情绪表现一致,尽量少地隐藏消极情绪,通过体育运动、情绪宣泄、放松训练、心理咨询等方式处理消极情绪。有研究表明,包括谈话、倾听以及表达关心或同情的情绪性社会支持有助于消除职业倦怠,尤其是正性内容的谈话,如讨论工作中积极的内容与职业倦怠的增加表现为负相关。因此,银行职员应加强与家人、同事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削减工作倦怠感。第三,完善员工培训体系,提高员工履岗能力。金融行业的发展日新月异,银行可以从实际出发,制订分层次、多形式的培训计划,帮助员工更新知识,提高技能,从而提高他们的自我认同感,增加其工作满意度,调动员工的工作热情。第四,做好职业规划,完善自我激励。银行管理层要重视员工的职业生涯设计和规划。为员工的前途着想,才能体现 “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根据员工的知识结构和工作能力,使职工在银行有三种职业前途可选择:管理型、专业型和操作型。而每一种职业,还应有不同的等级。当每一个员工跨入银行的大门时,他可能体会到将来会有什么样的职业前途,通过他的努力,在若干年后,他又会达到什么样的职位,这样,才能让每一位员工都能有一个奋斗的目标,激发其努力实现人生价值,实现发展留人。事实表明,在知识经济条件下企业最终的竞争优势在于其学习能力以及将其迅速转化为行动的能力。为此,积极创建“学习型组织”,通过实行不同层次的教育和培训,使员工观念不断更新,知识不断优化,素质不断提高,使员工觉得工作有目标,自身有发展,有效避免职业倦怠。

(2)提高各种外酬激励效果之和Eia[DD(]n[]j=1[DD)]EejVej。第一,优化薪酬结构,创造福利制度。根据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理念,薪酬分配具有补偿、激励、调节等作用。在银行职员的薪酬分配上既要注意绝对薪酬,也要注意相对薪酬,可根据工龄和岗位职责,工作难度和工作量的大小,区别对待。同时应充分考虑到银行员工由于行业原因,通常需要中午、周末或节假日加班,年休假制度得不到落实,可采取调休、经济补偿等方式,在员工福利中予以体现。合理的薪酬结构,既能保证银行职员的收入,稳定工作心态,同时这也是对员工工作的积极认可,激励员工工作的积极性。第二,推进绩效考核,开展成就激励。美国心理学家戴维•麦克利兰指出,“成就需要”是人对挑战性工作及事业成就的追求,是一种到达理想境界的内在推动力量。对银行员工工作业绩进行正确评价,并给予合理的评价和表彰,是满足其成就需要,激发员工积极性,增强竞争意识的重要手段。要建立以工作业绩为核心的科学绩效考核制度,考核内容要量化,建立全面的、科学的、可操作的考核指标体系,并通过集体考评、个人自评、同事考评等三个层面结合进行综合评比,考核要公开、公正、公平,不要流于形式,使之真正成为约束、激励的一种手段,同时根据评比结果建立良好的表彰奖励机制,要定期大力表彰员工中的优秀人员,可以通过有力度的物质奖励,或是为其提供学历深造、学习访问、旅游等机会,使优秀的员工实现其成就需要,同时为其他员工树立好的榜样。第三,推进银行企业文化建设,营造环境激励。环境激励即是指用一种工作机制激励人。培育良好的企业文化将有助于营造良好的环境激励。企业文化是一种以激发人的潜能、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方式,只有有了满意的员工,才会把满意的心情带到工作中去,才会有满意的客户,才会实现满意的绩效。所以,要坚持把“以人为本”的思路贯彻在文化建设的全过程,关心员工、理解员工、尊重员工,重视员工的满意度,培育其“主人翁意识”,最大限度地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增强其使命感、归属感、荣誉感,从而有效缓解员工的职业倦怠。第四,建立全新的升迁制度,实行多渠道晋升。银行应更多地在非垂直晋升方面增加附加值,开辟网状职业路径、横向职业路径等多维职业发展模式,为员工提供更加广阔的职业发展空间。银行员工中多是工龄不长,朝气蓬勃的年轻人,可根据员工职业性向的不同,为其开辟技术人员通道、管理人员通道等多种职业发展途径,摒弃提升过程中的论资排辈现象,使晋升过程透明化,体现公平公正。

篇2

关键词:银行保险 瓶颈阶段 混业经营 深层次合作 金融监管

中图分类号: F840. 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1770(2006)07-059-04

一、引言

在中国即将结束加入WTO后的过渡期,快速融入世界经济体系的形势下,我国民族保险业更加需要加速和创新发展,提高自身综合竞争能力,以应对日益激烈的国际保险市场的竞争。目前,银行保险合作已成为国际金融保险业的主要发展趋势之一,我国的银行保险近年来也得到了迅速发展,这是适应国际形势和挑战的必由之路。但是从2004年下半年开始,国内银行保险业务首次出现了负增长,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其进入了瓶颈阶段。如何采取有效措施,在借鉴国外银行保险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提出符合中国国情的创新对策,以此来突破这个瓶颈阶段,促进我国银行保险的深层次合作发展,真正提高民族保险业的核心竞争力,值得我们深思。

二、银行保险的内涵

银行保险的定义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分别代表了其在不同发展阶段的不同内涵。狭义的银行保险是指保险公司通过银行、邮政网点以及其他金融机构依靠传统销售渠道和现有客户资源销售保单、代收保险费等,也即银行作为保险公司的兼业人实现保险分销。[1]目前国内银行保险合作主要是这种方式。广义的银行保险是指保险公司和银行采用一种相互渗透和融合的战略,将银行和保险等多种金融服务联系在一起,并通过客户资源的整合与销售渠道的共享,提供与保险有关的金融产品服务,以一体化的经营形式来满足客户多元化的金融服务需求。

笔者认为,如果以银行为主导,从银行业与保险业混业经营的角度出发,银行保险的内涵可以通俗地表述为:银行通过各种方式向客户提供保险产品而进入保险领域。具体形式包括银行设立自己的保险公司直接销售保险产品,或者作为保险公司的中介机构各种保险产品,还可以与保险公司建立合资公司经营保险产品。

三、国外银行保险的发展经验

1.银行保险的起源

银行保险(Bancassurance)这一术语最近才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和研究。然而银行业与保险业相互结合有着悠久的历史。例如,比利时的CGER,西班牙的Caixa of Barcelona 以及法国的CNP,这些公司从19世纪就已经全面提供银行与保险服务了。但一般认为,银行保险的真正出现是在20世纪80年代,因为那时银行、证券和保险这三大金融业支柱联手合作、相互渗透的趋势逐渐明朗,特别是银行业和保险业之间的混业经营得以迅速发展。

2.国外银行保险发展的三个阶段

(1)第一阶段,在1980年前,银行保险仅仅局限在银行充当保险公司人这一层面上,严格意义上的银行保险尚未真正出现。

(2)第二阶段,大约开始于1980年,银行推出一些与传统业务大相径庭的理财产品,开始全面介入保险领域。

(3)第三阶段是银行保险发展的关键时期,大约开始于上世纪80年代末。银行采取各种措施(如新设、并购、合资等)来满足保险公司的激烈竞争对其全面拓展业务的需要。银行介入保险的形式以及银行保险的组织形式也日趋多样化。1998年11月美国花旗银行兼并旅行者集团将银行保险推向了。在亚洲,银行销售保险渐占上风,香港的银行销售保险业方兴未艾。可以说银行保险的发展在全球范围内是大势所趋。[2]表1说明了部分国家近年来银行保险保费收入的增长情况。

3.国外银行保险合作的四种模式

(1)分销协议,银行与保险公司签订关于销售产品的合作性协议,一般是银行作为保险中介人销售保险产品。特点是简便易行、成本较低,但该模式下双方的联系比较松散,合作关系不是很稳定。

(2)战略协议,银行与保险公司合作提升到了双方战略发展的高度,双方可以在产品开发方面进一步合作,同时分享客户信息。

(3)合资企业,银行与保险公司共同出资,建立新的企业经营银行保险,双方共同拥有产品和客户并分担成本与经营风险。

(4)金融服务集团,通过银行与保险公司之间的并购、发起设立子公司等方式建立金融服务集团,进行一体化运作,提供一站式服务。

以上四种模式体现了银行保险合作不断深化的演进过程,其中分销协议、战略联盟、合资企业是发达国家主要采用的三种模式,而金融服务集团代表了未来国外银行保险合作的发展方向。目前中国的银行保险合作仍主要采用第一种分销协议模式,这制约了我国银行保险的发展。基于借鉴国外成功经验,以及“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展示了其发展前景”这一朴素认识,我们认为要突破瓶颈,我国的银行保险合作必须从简单的兼业向紧密合作的战略联盟、合资企业模式发展。关于这一点后文还将作进一步分析。

四、中国银行保险的发展历程及存在的问题

1.国内银行保险的发展历程

(1)萌芽及兴起阶段(1996年以前)。1995年之前,银行保险笼统归纳在团体业务中,实现的保费收入很少。国内银行保险真正的兴起是在1995年,当时通过银行柜台销售的主要是养老年金和定期寿险产品。从1996年开始,随着银行利率的不断下调,保险产品的预定利率也跟着逐步走低,银行保险产品的销售出现下滑的态势。

(2)初步发展阶段(1996年――2001年)。1996年以后,我国保险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国内银行和保险公司逐步开始合作。当时一些新设立的保险公司,如华安、泰康、新华等,为尽快占领市场,纷纷与银行签订协议。从1999年开始,中国金融业出现了“银保合作”热,业务规模逐步扩大。2000年以来,在入世压力的推进下,国内银行和保险公司合作更为频繁。进入21世纪,各家保险公司为了有效抵御通货膨胀和规避利差损的经营风险,纷纷开发出具有新型投资功能的银行保险产品。同时随着银行存款开始征收利息税,2001年开始,银行保险业务量呈现出跨越式增长势头。

(3)快速发展阶段(2002年――2003年)。2002年开始,国内银行业和保险业之间加强了合作,逐步建立了银行保险战略联盟关系,联手开拓银行保险市场,如民生银行和泰康人寿、中国银行和平安人寿。银行对银行保险业务的重视程度也不断提高,纷纷成立专门的保险部门管理银行保险业务,并逐步规范运作,纳入银行内部考核体系。

(4)瓶颈与创新阶段(2004年至今)。早期高速增长的银行保险业务从2004年开始增速放缓,下半年更是出现了五年来首次负增长。表2反映了近几年中国银行保险合作最主要的险种――寿险的保费收入情况,2004年比2003年增长速度回落88.01%。这表明我国银行保险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进入了“瓶颈”阶段。为了早日实现突破,我们需要在分析进入瓶颈原因的基础上,实现合作模式、银保产品、营销渠道和监管制度等方面的创新。

2.国内银行保险发展进入“瓶颈”阶段的原因

2005年6月3日,“银行保险深层次合作与发展论坛”在北京举行,众多专家指出我国银行保险已经过了高速成长期,并从规范销售、产品创新、深层次合作三方面提出了下一步的发展思路。[2]国内银行保险合作发展进入“瓶颈”阶段,探索其深层次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银行保险发展受到分业经营体制制约。近年来,我国构建了完整的金融框架,即银行业、保险业和证券业分别由中国银监会、中国保监会、中国证监会监督和管理,银行和保险整体上还受到行政条块分割。这与我国目前体制不健全、金融市场不成熟、保险业欠发达的背景相符合。但是,混业经营是金融发展的内在规律和要求,也必将是发展的趋势。尤其是中国加入WTO后,处于全球经济的一部分,国内金融保险集团与世界大公司相比规模还很小,无法与国外金融集团竞争。

(2)银行保险仍处于银行主导的简单合作状态。从国内目前的情况来看,银行和保险合作的模式主要是签订分销协议,即银行网点柜面销售寿险公司产品。从总体上说,当前国内银行保险仍处于低层次简单合作状态,银保双方为了争取自身利益而不是共同利益的最大化来对待合作,许多权宜之计对银保双方的长期合作带来不利影响。并且随着银行保险竞争日渐白热化,由银行主导的银保市场环境特点越来越明显。

(3)恶性手续费竞争。手续费问题一直是银保双方关注的焦点。同质化的银保产品使得各家公司只能通过手续费争夺稀缺的银行资源。银行自然希望手续费越高越好,也已经习惯于利用手续费杠杆炒作各家寿险公司。同时,保险公司对市场抢占的重视多于产品和客户成本的计算,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保险公司信誉和未来偿付能力。当前这种手续费恶性竞争已经给整个保险业带来了巨大的潜在风险。

(4)产品及销售方式单一。当前银行保险经营方式相对稳定,银行习惯于用单一的销售方式来销售单一类型的寿险产品。各寿险公司考虑到银行柜面人员销售能力较弱,2003年以前在合作中主要推出类似于银行产品的险种。2003年以后,各家公司都尝试开发类似于营销险种的复杂产品,但并未形成较大规模。同时保险公司和银行在营销理念、策略和手段上也都不同程度地滞后于经济环境的变化,市场需求和供给脱节,限制了银行保险业务的扩大。

(5)银行保险监管不够完善。与银行保险的发展相比,保监会的监管措施跟进相对滞后。保监会只负责对保险业进行管理,对于银行缺乏约束力,同时与银监会的协调力度较弱,所以往往将银行保险合作中出现的各类问题都归咎于保险公司。而保险公司多处于有求于银行的弱势地位,对银行行为的控制能力有限,削弱了监管措施落实的力度。

五、我国银行保险合作突破瓶颈的对策分析

上述诸多问题的存在,使得我国银行保险合作的发展进入了瓶颈阶段,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对症下药”尽快走出瓶颈呢?笔者在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充分研究中国现实国情的基础上,提出了以下四条政策建议。

(一)在设置“防火墙”控制风险的条件下,加快混业经营的步伐。混业经营是国内金融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早在2004年1月24日举行的全国保险工作会议上,中国保监会主席吴定富表示,鼓励成立专业银行保险公司。[3]在去年的“银行保险深层次合作与发展论坛”上,中国保监会人身监管主任陈文辉也指出成立专业的银行保险公司可以从多方面解决银行保险业目前面临的问题。中国人保控股公司筹建的健康险公司、平安和太平洋设立车险公司等一系列举措使得保险企业经营发生了集团化、专业化变化,保险业走进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从实质上看是在逐步突破严格分业经营的壁垒。

(二)建立深层次的合作模式和融合方式。从前文提到的国外银行保险合作的四种模式来看,一个国家的银行保险并没有固定的发展模式,也没有确保银行保险取得成功的统一模式。这既需要综合考虑国家的法律环境、文化背景、经济发展、市场化程度等诸多因素,又要考虑单个金融机构的市场取向和市场判断。[4]国内目前银保双方的融合度并不高,基本上都是处于分销协议的阶段。要建立真正的深层次合作关系,改变现在的简单合作形式,一方面需要银行将保险业务纳入整体的金融战略中,要注重考核与激励机制的完善、销售理念与技能的提升、理财人员的规划与培训;另一方面保险公司应该增加产品服务与银行业务的融合能力,不能仅仅从网点、渠道方面向银行要资源,而要建立在相互信任、互惠互利基础上,努力使双方从简单的兼业关系发展到建立紧密合作的战略联盟。

(三)真正以客户为中心,通过多种营销渠道提供更多的银保产品。在银行保险发展的初期,由于银行职员对保险产品的认识较为有限,银行主要销售如住房贷款时的火灾险、汽车贷款时的车险、押汇业务时的运输险等与其自身有紧密关联的保险产品,这些产品是银行自身业务的直接延伸,银行无须与客户作太多保险产品的解释,而且客户对此类保险有潜在的需求。但随着银行职员对保险产品的认识程度及营销技巧的提升,可以进一步提供基本保障的保险产品,如人寿保险、伤害保险、健康保险等业务。现在国内的银保产品主要以寿险为主,为了改变这种状况,银保双方应联手开发合作新领域,在开发新产品的前端就引入银行意见,将保险产品纳入银行理财服务中,为客户提供全面的风险保障和财务规划,并且充分考虑现金柜、理财柜、信贷柜等多种渠道,从而在银行和客户之间建立多元化的营销平台。

(四)健全法律体制,完善金融监管。一个健康、完善的银行保险市场必然是一个依法经营管理的法制市场。为顺应时代的发展和形势的变化,必须逐步修改落后于实践的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为包括银行保险合作在内的金融业务发展创造一个比较宽松的外部环境,提高银行与保险公司之间资源利用效率与创新能力,降低金融风险,通过银行保险合作进一步提高中国金融业的整体竞争实力。2000年,中国人民银行、中国保监会和中国证监会建立了联系会议制度,加强了三大监管部门的协调,向综合金融监管迈出了第一步。[5]但是单纯的联系会议制度远不足以应对日趋复杂的金融市场格局和瞬息万变的金融市场动态。从长远来看,设立负责综合金融监管的专门机构、统筹规划、全盘布局,统一制定中国金融业的发展规划和相关法律法规,集中监管信息,协调监管政策和监管标准,监测和评估金融行业的整体风险是必然的发展趋势。

纵观银保合作的前景,我国银行保险的发展任重而道远,这不仅仅需要银行业和保险业相互协调合作,同时也要求相关的监管部门制定合理、健全的法律政策,以此为银行保险合作实现混业经营和建立深层次合作模式提供良好的经济和法制环境。

参考文献:

1.郑伟、孙祁祥,银保融通产生的背景及发展趋势[J],财贸经济,2001/5.

2.郭琳,亚洲地区银行保险经验借鉴[J],保险研究,2006/1.

3.吴定富,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努力开创保险业发展新局面[J],保险研究,2005/1.

4.闻岳春、严谷军,东南亚地区银行保险的发展及对中国的启示[J],国际金融研究,2005/12.

5.徐海彬,论我国银保合作的发展[J],商场现代化(学术版),2005/5.

作者简介:

篇3

【关键词】 政策性融资 市场失灵 调控

一、引言

中小企业在推动经济增长、增加就业机会、促进技术创新、维护社会稳定中具有不可或缺的地位和作用。然而,在我国市场经济环境中,中小企业由于自身规模小、运行机制不健全、风险抵御能力差等,在市场资源配置过程中,在与大企业的市场竞争中,总是处于劣势地位。中小企业的生存环境受到了严厉的挑战。其中融资难是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一个瓶颈,要想解决这个难题,我们必须要找出一个能够引导资金流向中小企业的途径,这种途径就是政策性融资。

二、中小企业面临融资难的困境

我国企业融资方式分为内源融资和外源融资两种。内源融资资金额有限,只限于企业开办初期,难以满足企业走向正轨后对资金量的需求。外源融资又分为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直接融资方式主要有股票融资和债券融资两种。我国自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直接融资成为许多企业获得长期资金的一种有效方式,但是由于我国资本市场发展尚不成熟,股票公开上市的要求条件非常严苛,基本上把中小企业排除在外。创业板市场主要是针对具有良好的市场前景,较高的技术含量的中小企业而设立的,尽管其上市要求比主板市场要宽一些,但这也只是针对极个别的科技型中小企业而言的,并没有解决其他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因此,中小企业不能通过发行股票来解决资金需求的问题。在我国,虽然公司债券的发行在法律上是允许的,但却需要得到证监会的批准,对于在资信方面处于弱势的中小企业来说,得到批准可以说是几乎不可能的事情。目前来讲,已经发行公司债券的也只是为数极少的国有大型企业及部分地方扶持企业,对于中小企业来说,这也只是理论上的一种融资渠道而已。间接融资方式虽然也很多,但我国企业主要依靠的是向商业银行贷款的方式。然而在我国现有的融资制度下,中小企业要从银行获得贷款是非常困难的。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是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目标与中小企业融资特点存在的矛盾冲突。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第一,银行作为市场经济中的盈利性机构,其追求的目标是利益最大化,由此而产生的放贷原则是安全性、流动性、盈利性。因此,银行更愿意为规模大、资产雄厚、市场前景好的大企业服务。第二,中小企业由于其经营体制不健全、财务信息可靠性差、可抵押资产少,银行对其放贷必然要承担很高的风险。而且中小企业贷款具有少、频、急的特点,必然会增加银行的交易成本,降低其放贷的盈利能力,由此造成了银行对中小企业“惜贷”或“拒贷”现象。第三,由于我国的征信系统和信用担保体系不健全,银行与企业之间存在着信息不对称,由此而造成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严重阻碍了中小企业从银行获得贷款。

以上几种融资方式都是我国企业比较行得通的融资渠道,然而没有一种融资渠道是向中小企业完全敞开大门的,这与我国目前的融资制度和融资环境是分不开的。如果任由中小企业在这样的融资环境中自生自灭,无疑会将大部分中小企业扼杀在摇篮里。既然市场这只“无形的手”在对中小企业的资源配置中失灵了,那么我们就要采取政府干预的方式来引导市场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具体到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上,最直接的办法就是政策性融资。

三、我国政策性融资存在的问题

中小企业融资难不仅存在于我国,而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多年来,国内外许多学者和专家都对该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希望找出一个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建立政策性融资体系就是一个普遍适用的方法,在这方面一些发达国家采取的措施值得我们借鉴。

美国的政策性融资主要以间接扶持为主,其特点就是很少向中小企业直接提供贷款,而是与金融机构、担保公司等联合帮助中小企业获得贷款。美国在1958年依据《中小企业法》设立了中小企业管理局(Small Business Administration,SBA),SBA作为“永久性联邦政府机构”并不直接向中小企业提供贷款,而是通过与银行、信贷机构及其他贷款机构合作的方式帮助中小企业获得贷款。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美国金融业陷入瘫痪,市场中出现信贷冻结现象。根据“经济复苏及中小企业就业法案”,中小企业管理局提供的贷款担保比例达到90%,以帮助处于困境中的中小企业顺利获得贷款。中小企业管理局不仅向中小企业提供贷款支持,还为其提供咨询服务。SBA在美国各州中至少设有一间办公室,负责向当地的中小企业提供咨询服务。目前全美有超过900个中小企业发展中心,这些发展中心通常设立在大学附近。这些服务中心每年面向超过100万中小企业主提供咨询服务。

二战后,日本经济迅猛增长,短短几十年时间里跻身于世界发达国家之列,最重要的发展经验之一就是有一个较为完善的政策性投融资体系。与美国的体系相比,日本的中小企业政策性融资体系更多的强调政府的直接干预,主要表现在政府集中财力设置一系列政策性金融机构,直接向中小企业融资。日本在上世纪50年代就成立了日本开发银行、中小企业金融公库、中小企业保险公库等政府金融机构,这些机构由政府出资和控制向具有市场前景、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而又资金缺乏的中小企业提供长期、低息的政策性融资。

无论是美国的“间接扶持”模式还是日本的“直接扶持”模式,都存在利弊,最重要的是要找到符合本国实际情况、惠及面最广的模式。相对于发达国家而言,我国的政策性融资体系还处于初级阶段,虽然社会各界对政策性融资的重要性认识不断提高,各种政策不断实行,但却成效甚微,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政策性融资的资金来源过多依靠政府。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又处于经济转型的特殊时期,资金需求量大,供给量却有限,如果把政策性融资仅仅停留在财政拨款上,不但惠及面窄,也不利于政策性融资体系的健康发展。第二,政府在政策性融资体系中的定位不清。我国经历了很长时期的计划经济,处于那个时期的企业是完全在政府的管制下生存的,没有市场化的概念。而现在我们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中小企业发展遇到瓶颈,政府既不能撒手不管,也不能过多干预,这个尺寸的拿捏对中小企业发展是很重要的。第三,已建立的中小企业信贷支持体系没有很好地发挥作用。虽然我国大部分商业银行都设置有中小企业信贷部,村镇都设置了信用社,但由于中小企业贷款具有高风险、低收益的特点,而这些部门都是市场化运作的性质,它们并不青睐为中小企业进行贷款服务。第四,对中小企业的界定标准过于笼统,没有按照具体情况进行层次划分。我国是个经济发展水平极不平衡的国家,一线城市比二线、三线城市发达的多,城市发展水平又比农村发展水平高的多,再加上我国中小企业数量多,发展水平也不同,如果国家按照统一定制的中小企业标准进行扶持,必然会增加国家财政的压力,而且也不能照顾到地区经济比较落后的企业,最终只会造成“马太效应“式的恶性循环。

四、完善我国政策性融资体系的有关对策

我国是个储蓄大国,有大量的储蓄存款和民间闲散资金可供利用,所以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不是资金问题,而是体制问题。政府怎样建立一套既符合我国国情,又行之有效的政策性融资体系,是本文讨论的核心,就此提出几点建议。

1、要完善相应的法律体系。尽管我国先后颁布了《关于鼓励和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和《中小企业促进法》,但这些条款都是从全局观的角度制定的,对所有中小企业普遍适用,但却缺乏具体性和针对性。首先要下放关于中小企业融资法律法规的制定权利,按照省为标准,初步制定出适合本省经济发展特点的政策,并作出可行性分析报告,然后由上级审批,这样就可以考虑到处在不同经济环境下的中小企业的发展问题。其次,法律法规的内容要全面,既要涉及到中小企业融资方式、担保方式,也要涉及到政策性金融机构的监管办法,这样才能保证政策的实施和机构的运行都有其相应的法律保障。

2、风险评估和浮动利率相结合的融资政策。中小企业之所以很难从商业银行获得贷款,归根结底就在于信息不对称。由于中小企业财务岗位设置不规范,财务信息质量不高,银行仅从财务报表很难判定企业的经营状况,加之银行职员也缺乏专业的风险评估经验,正是这种信息不对称导致了银行对中小企业“惜贷”。鉴于该问题,要建立一个连接银行与中小企业的信息沟通平台——风险评估委员会,以此来消除不信任所带来的问题。该委员会由政府出面组建,抽调风险评估领域的专家组成,对申请贷款的中小企业进行风险评估并出具风险评估报告。国家可以划分出不同的风险等级,并针对不同等级规定银行的贷款利率,银行可以依据企业风险评估报告和相应的贷款利率,给中小企业发放贷款。这样就大大降低了银行所承担的贷款风险,并给资信状况良好且发展前景好的中小企业提供了贷款支持。

3、实行政策性融资和商业性融资相结合的融资体系。我国经济发展水平还不高,政府扶持中小企业的资金数量有限,怎样才能做到以有限的资金发挥出无限的效用呢?那就是要建立以商业性金融体系为基底的政策性金融体系。例如:政府建立中小企业担保机构,以政府信誉为中小企业做担保,从商业银行贷款。政府可以加大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通过税收优惠政策、技术创新基金等扶持政策降低企业的经营风险,引导金融机构向科技型中小企业发放贷款。

4、政府应鼓励并规范民间金融机构的发展。民间金融机构是实现个人和中小企业贷款的有效途径。民间金融机构主要办理的是短期小额贷款,这正弥补了大型商业金融机构的业务空缺。我国长期以来都实行“金融抑制”政策,民间金融的发展在我国还处于萌芽期,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渐成熟,国家和部分地区频频出台了关于民间金融合法化的利好政策,这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我国民间金融的发展。例如:我国广州市于2012年6月底正式开放的“民间金融街”,它是广州市委、市政府为探索新型城市化发展道路、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战略部署,也是民间金融在我国的一次大胆的尝试。还有即将在山东济南举办的“2012中国民间金融发展高峰论坛”。峰会以“民间借贷新环境、新趋势、新模式”为主题,众多企业界的精英们将与专家学者共聚一堂共同研讨新环境、新趋势下民间金融的发展方向、发展思路。这些举措都证明了我国对民间金融进行积极探索,有望未来的民间金融机构成为中小企业贷款的核心力量。

五、结论

本文通过指出市场失灵是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所在,提出必须要积极发展政策性融资体系,这才是中小企业走出融资困境的出路。政策性融资在我国虽有了初步发展,但仍存在诸多问题,政府需要借鉴国外经验,建立起适合本国中小企业实际情况的政策性融资体系。

(注:本文系河南省政府决策研究招标课题(2012B268)。)

【参考文献】

[1] 王悦群:对小额贷款公司发展的思考[J].决策咨询通讯,2011(6).

[2] 贾康、孟艳:我国政策性金融体系基本定位的再思考[J].当代财经,2011(6).

[3] 白钦先、王伟:中国政策性金融只能加强、不能削弱的客观必然性[J].经济研究参考,2010(60).

[4] 时旭辉:中小企业的政策性金融:国际经验及借鉴[J].财贸经济,2005(8).

篇4

关键词:私人银行业务 市场潜力 竞争主体 基础条件

中图分类号:F830.4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1770(2007)03-050-05

所谓私人银行业务(Private Banking),是指专门为处于财富金字塔顶端的人士提供的一揽子专业化金融服务,是以财富管理为核心,以高层次人才为支撑,以研究分析为手段,以专业化经营为特色,是提升商业银行与客户合作价值、延长客户关系价值链的财富管理业务,已成为当今国际知名商业银行的战略核心业务。

一、私人银行业务的主要特征

虽然同为零售业务,但由于私人银行业务的服务对象是那些被称为“具有高净资产值的个人”(HNWI,即High-Net-Worth Individuals)。因而区别于一般的零售银行业务(personal banking),具有鲜明的特点:

(一)进入门槛高。与针对普通个人客户的个人银行业务不同,私人银行业务的进入门槛较高。从已有的资料看,开户"门槛"最低为50万美元,最高为500万美元,且有些银行在不同地区的规定不同。比如汇丰在把亚洲区私人银行的下限定为300万美元(区别于英国本土的200万英镑),目前他们正试图进一步提高"门槛",为亚洲总资产达10亿美元以上的豪门巨富提供"一站式"服务,而低于300万美元的客户则交给零售银行的"卓越理财服务中心"。

(二)服务个性化。为满足顶级富裕阶层的各种需求,私人银行业务的个性化特征非常突出,强调产品与服务的深度和广度。一般来说,富裕阶层人群的需要大致有以下几种:第一,财产低成本、安全转移到国外,方便移民和子女留学;二,得到专业法律和税务的建议,节约资产在收益、利息和遗产方面相关的税收支出;第三,财产继承和接班人计划顺利进行,减少纠纷;第四,减少投资与融资的交易成本,遇到公司增资扩股或资本交易,避免时间消耗、手续复杂、审批艰难等困难,并可以规避法律上的限制;第五,规避国际单一市场的投资风险,等等。

由上述需求可以看出,私人银行强调财富管理能力,通过为客户提供资产管理服务,确保私人资产的保值升值,而不是银行提供的一般意义上的股票、基金、保险的贵宾理财。其业务范围更广,金融产品的复杂程度更高,其内容涵盖资产管理、投资、信托、税务及遗产安排、收藏、拍卖、现金管理、继承人教育安排等广泛领域。

(三)服务私密性。私人银行面对的客户,大多坐拥亿万财富,协助管理如此庞大的财富,自然要求保证其私密性。西方私人银行通常为富裕人士提供具备高度技巧、训练有素的客户关系经理(relationship manager),由客户经理针对客户的所有需求提供全方位与专业化的财产管理服务,并设计综合性的解决方案。在国外,私人客户管理经理和私人律师一起,常常是富豪不离左右的"心腹倚重"。在一些特别的服务领域,诸如财务咨询、规划投资、合理避税、遗产管理、信托和托管等,更需要私人银行家提供高度私密性的服务,以实现财产的安全保值和增值。

在境外,私人银行的服务场所一般设在金融中心甲级写字楼的高层,没有华丽的门面和精美的地毯,也没有笑容可掬的银行职员在门口迎宾,只有戒备森严、隐秘的小会议室、雅致的桌椅和异常安静的空间。上千万美元的理财交易,都在极为私密的交流中完成。客户总是在随从的陪同下悄悄而来,乘坐直达电梯,交易完成后便迅速离开。多数情况下,客户根本不露面,而是让从事私人银行业务的专属顾问登门拜访。

(四)具有明显的批发业务性质 。据世界银行估计,全球高净值财富的总人数约700万,持有27万亿美元资产,其中私人银行存款规模约17万亿美元。以美林集团为例,其下属的水星资产管理公司管理的资产规模达5000亿美元,平均每个账户资产为1亿美元。从交易角度看,通常一笔交易的金额都以几十万美元为单位。私人银行业务毫无疑问是零售领域的批发业务,单位交易成本较低。

二、国内私人银行业的市场潜力及对商业银行经营的意义

(一)国内私人银行业的市场潜力巨大

世界领先财务管理和顾问公司美林集团,联合全球著名的管理咨询、技术服务与外包服务提供商凯捷咨询,连续十年《全球财富报告》,该报告每年针对富裕人士(即不包括个人居住的房产、收藏品及耐用消费品,拥有个人资产在百万美元以上的人群)进行定向研究,并进行大量严密的数据和区域分析,如今已成为业内最具权威的财富报告之一。该报告从2003年起,对中国内地富豪人数进行了较为具体的统计(见图1)。

如图所示,2002-2005年,随着宏观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人民币升值等因素,我国富豪人数和平均资产拥有量逐年稳步增加,到2005年达到32万,人均资产高达500万美元,成为全球富豪人数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是亚太地区除日本之外富裕人士的第二大集中地。2005年,由于中国股市的持续不景气,导致该年富豪人数增长率放缓。

2006年,中国股市一举告别了长达4年多的熊市,开始步入牛市周期。按照最后一个交易日的收盘指数计算,上证综指和深证成指的全年涨幅分别达130.43%和132.12%。2006年是中国股市的股改年,股市效应将带来金融财富的迅速集中,富豪人数的增长率和财富的积累速度有望进一步增加。据新华网(北京)统计,2006年,在沪深股市上市公司中,持股市值排名前50位的自然人已经拥有近400亿元人民币财富,其中近半数的人市值超过5亿元,而这50人的身价市值几乎全部超过2亿元。随着股改后全流通时代的到来,上市公司高管因手中的股票可上市交易而身价暴涨,沪深股市由此诞生数百位千万富翁甚至亿万富翁。其中,由于深圳的中小企业板是率先完成股改的,成为亿万富豪诞生的"俱乐部"。

这些"新富阶层"对私人银行业务存在着巨大的潜在需求。无论是从投资的角度还是从资产管理的角度,对私人银行而言,中国都是令人着迷的市场。

(二)私人银行业务对国内商业银行经营的意义

私人银行业务的业务特点和巨大的市场潜力,使得私人银行业务对国内商业银行的发展战略具有深刻的影响。

1. 私人银行业务和公司业务具有紧密的联动关系

一般的零售业务,在业务拓展前期,在一定程度上依赖对公业务提供客户支持,实现零售业务的批发化。但由于中国富豪的诞生和产业投资具有紧密的联系,富豪阶层的产业特点,使得私人银行业务的发展状况将直接影响到对公业务的发展。从中国富豪的产业分布特征来看,主要为房地产业、科技信息产业和一些市场巨大的传统行业如食品、印刷等。富豪的人群主要为企业创始人和公司高管,其中民营经济占较大比重。这个现实,使得私人银行业务成为对公业务开展的瓶颈和喉舌。如果针对富豪个人的私人银行业务开展顺利,将稳固针对该公司的对公业务。反之,缺乏私人银行业务的跟进和良好的服务,先前进入的对公业务将受到竞争者的有力挑战,面临流失的危险。因此,不同于一般的零售业务,私人银行业务和公司业务的联动效应,具有不同的方向,因而具有更深刻的意义。

2. 带动商业银行零售业务、基金发行、保险、财务咨询等中间业务的发展

由于产品的多元性和交易的规模性,以资产管理为基础、以高价值个人客户为服务对象的私人银行业务,在满足富裕阶层的投资和财富保全需求时,势必带来基金产品、保险产品的和销售规模的快速增长,并可以为商业银行带来投资管理、信托、托管、收购、产品与服务组合等多元化经营机会;同时,针对部分客户自主投资的倾向,为私人客户提供财务咨询、税务咨询等业务也会相应启动。上述领域的拓展,将有力推动零售中间业务的发展,实现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由传统的单一存贷利差向服务功能多元化和收益多元化转变。

另外,随着金融管制的放松,银行、证券、保险的混业经营框架下,私人银行业务的发展将有助于实现各业务单元的协同效应。

3. 提升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

波士顿咨询公司的客户分层统计显示,可投资资产在100万~500万美元的私人银行客户对银行的利润贡献是其他业务客户的3倍。世界金融巨头的国际经验表明,私人银行业务获取了远高于社会平均利润的高额回报。在过去几年中,美国私人银行的理财业务年均利润率高达35%,年均盈利增长12%~15%,其中资产管理费占收入的45%,经纪费占20%,净利息收入占25%,远优于一般的零售银行业务的盈利表现。以汇丰为例,2005年上半年,其私人银行业务税前利润高达4.51亿美元,比上一年同期利润3.62亿美元上升了24.6%,并计划在2007年将私人银行贡献度由2004 年的3.5%提高为5%。私人银行业务已然成为现代国际知名商业银行利润率最高、成长最快且最有前景的战略核心业务。

4. 促进商业银行的品牌建设

从世界范围来看,国际上知名的商业银行在私人银行业务均有所建树,私人银行业务已成为银行机构实力和品牌的象征。涉足位于金融服务顶端的私人银行业务,依托强大的金融服务能力,进一步树立强势的品牌形象,有助于竞争能力的提高。

三、国内商业银行启动私人银行业务的对策

从设立代表处到直接设立私人银行业务部门,外资银行涉足内地私人银行市场的步伐在提速。虽然暂处于竞争劣势,且在短期内难以拓展海外市场,但国内大型商业银行在各中心城市拥有众多的分支机构,距离目标客户的半径小,具有广泛的客户来源,并在与本土客户的文化融通方面具有较强的优势。

另外,国内商业银行普遍存在客户结构不尽合理,高端客户尤其是顶级客户比重偏低的问题。如果不及时地推出私人银行业务,加强针对顶级客户的服务,宝贵的客户资源将面临进一步的流失。因此,对国内大型商业银行而言,尽快跻身金字塔尖的角逐,是非常急迫的一个任务。具体来讲,要做好以下基础性工作:

(一)组织机构

要满足私人银行客户全方位、多元化以及安全性和私密性的要求,不仅要求有经验丰富的资深专职关系经理提供个别服务,还要求有强大的专家组合和组织架构提供专业的客户支援和日常的行政支持。从世界范围看,大多数私人银行由完全独立的机构运作,也有些私人银行业务作为营业单位设立在一般的商业银行的零售、资产管理或财产管理部门,并采取整合的业务模式。

具体来讲,我国商业银行私人业务的组织结构,应类似信用卡中心,设立为总行零售板块垂直领导的一个独立的业务单元,并构建以业务线为主导的扁平化的纵向组织管理体系。

基本思路是在现有的体系之外,建立事业部制的组织体系,在上海、北京或深圳等高收入群体比较集中的区域成立私人银行中心。其职责是集中人、财、物等资源并进行统一配置,针对高收入群体的金融需求,制定全行私人银行业务计划、政策、制度和管理办法,组织、指导、推进和管理全行的私人银行业务。在营销体系上,私人银行中心既要成立自身的直销团队,也要充分依托于国内银行现有的广泛的分支行网点。分支行可成立相应的私人银行分中心(分部),从事营销工作,不归属区域分支行管理而直属私人银行中心总部管理。

另外,实行各条线客户信息的共享,最大限度获取客户资源,是私人银行业务开拓的重要策略。由于私人银行业务是相对独立的管理体系,结合其事业部制的矩阵结构,建议业务条线实行双重考核的办法,并建立较为科学合理的内部结算体系,实现一致的利益目标。

(二)系统开发

私人银行业务,不同于一般的零售业务,因而,针对私人银行业务全球性、快捷性、创新性等特点,需要构建高效、安全的技术平台,开发一套独立的真正以客户为中心的信息管理系统,大力发展全球性的网上银行、电子银行等网络支持服务手段。具体来讲,私人银行业务的系统开发应包括以下基本功能:

客户信息系统建设。要加强以客户经理为中心的个人客户信息的收集、处理和查询系统的建设,发展高效的客户关心管理技术,不仅集中掌握和统一处理高端客户在自身金融机构的所有的信息,还要获得客户在其他机构开立帐户和金融交易的记录,全面了解客户的财务需求和风险偏好,提高营销效率。

高效的管理信息系统。高效的管理信息系统是分析与评估特定客户和特定产品利润的重要工具。建立高效的管理信息系统有助于建立金融产品信息反馈体系和客户信息资源的开发运用体系,分析产品和客户对银行的贡献度,提高服务效率,为相关决策提高科学的依据。

创新的网络解决方案。互联网已成为银行保持与私人客户关系及提供新服务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许多高端客户主要利用互联网获得全面帐户信息,进行方便快捷的交易,与关系经理进行沟通和监察资产管理的表现,等等。据统计,截至2002年底,私人银行管理的全球27万亿总资产中,有2500万投资者的1.9万亿美元通过网络进行管理,每年产生200亿美元的收入。大力发展网上银行系统,提供详细、安全的网上解决方案,以满易的私密性等需求,方便客户经理跨区域开展业务,是提高私人银行业务机构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三)产品设计

从世界范围来看,私人银行业务的产品最为复杂、广泛、个性化,私人银行部门不仅要提供种类齐全的投资、税务筹划、授信及各种规划服务,并且产品的开发要确实迎合富豪的个性化需求,具有最强的针对性。

以花旗银行为例。花旗的私人银行家发现,对于很多超级富豪,“富不过三代”是他们最为伤脑筋的事情,如何让亿万家财长长久久的传承下去成为超级富豪最担心的问题之一。鉴于这种情况,美国花旗集团的私人银行部针对富豪的子女推出了各种教育计划。卓有实效、趣味盎然的课程设计让小富豪们能够真正熟悉企业的实际运作流程和实业投资、金融理财等方面的知识。这些培训和教育活动不仅满足了富豪的需求,而且加强了和富豪的人脉联系,确保业务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另外,在产品开发过程中,由于客户经理是与客户联络的主要通道,他们最了解客户的需要以及客户愿意支付的价格。因此,在产品开发与定价过程中一定要尊重客户经理的建议。

(四)业务专家

在私人银行业务的开展中,客户经理的作用是第一位的。由于对客户的争夺非常激烈,客户经理能否争取新的客户,发现新的客户领域,或者从现有客户里争取更多的顾客份额(又称钱夹份额,share of wallte),或者从竞争对手里争取客户,将成为私人银行业务能否顺利启动,并获得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条件。

从国际经验看,私人银行的财务顾问大多担任过跨国银行的分行经理,具有10年以上专业经验,学历出众。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引进优秀的私人银行专家,培训未来的客户经理,并避免优秀客户经理的流失,使优秀的客户经理真正成为银行的资源,将是国内商业银行人力资源部门的重要任务。

另外,需要建立健全和完善的稀缺人才外聘制度。对于私人银行业务发展需要而本行缺乏的专业人才,比如熟悉古董鉴定、拍卖、慈善、体育、艺术等方面的专业人才,可通过外聘的方式予以解决。

参考文献:

1.李贞彩.私人银行业务发展策略研究[J].北方经贸,2006(3):74-75。

2.薛桂清.发展我国私人银行业务的策略思考[J].金融教学与研究,2006(2):17-18。

3.王欣杰、赵波.关于我国发展私人银行业务的思考[J].金融与经济,2005(5):58-59。

4.胡文韬.财富管理业务的新发展新金融[J].新金融,2006(5):39-41

5.王赛芳.西方商业银行私人银行业务的创新发展与经验借鉴[J].特区经济,2006(6):154-156。

6.孙焕民、连建辉.私人银行业务:高端财务管理的发展趋势[J].经济导刊,2006(1-2):44-49。

7.谢国梁.香港地区私人银行业的发展前景[J].国际金融研究,2004(4):52-57。

篇5

人尽所知,最近网上很流行一个生动活泼的新词语:晒工资。

人尽所知,最近国人很流行一个创意十足的新行为:晒工资。

如果自己月收入三千块,叫做自领,但自己觉得入不敷出。那么别人呢?他们收入多少。他们是怎么生活的?为什么自己买不起房子车子?那么别人呢?房子车子都卖给谁了。他们收入多少?他们收入比我高,他们在什么工作岗位上,做什么工作,与自己有什么区别?他们收入比我低,与我又有什么区别?

人人都想知道,我是生活得好,还是不好。而这个“好”还是“不好”,不是一个数字标准,它是从比较中得来的。所以,人人都想比较。网民们从如此单纯的角度出发,就想晒一晒自己的工资。

匿名将自己工资晒出来的,大多相对真实,就想看看别人的反应,别人说我是多还是少。晒工资的人,从别人的反应中默默地评价自己的价值:晒得多的,令人羡慕,也引来一片叫骂声。晒得少的,人见人可怜。晒得不多不少的,人家说你这个是虚账。所以你是混账。

越是这样,晒工资越潮流。人人赶去真真假假晒一场,并且急巴巴地催着别人晒出来。我晒了,就有权利要你晒。就像大家都在大街上晒被子,就你家不晒,不肯晒,你家肯定有问题。

在网民们如此单纯地晒工资的动机背后,却有一个复杂的社会价值的背景。包括人的价值。

为什么要从工资上来表现呢?因为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工资代表一切。工资代表养护家庭,维持个人生活。延续个人生命存在状态的唯一手段。没有工资,就没法养护家庭,没法维持个人生活,连生命能否延续都是个问题――比如生病。

我们一辈子都在上班。一辈子都在领工资。从工资上,就体现了我们的个人价值。因此。是否说,晒工资,我们是在遮遮掩掩地晒自己的个人价值。拿来在社会中进行商业性的比较呢?

晒工资,究竟为什么晒,每个晒的人,恐怕心里都有不同的想法吧。

晒工资,晒什么?

不管为什么晒,晒都晒了。

网友把在网上“晒工资”的人分成三种类型:炫耀型、抱怨型和探听型。那你是哪种类型的呢?

1“炫富”:收入丰厚的中产阶级,想获得被认同的“优越感”和“成就感”。

2“宣泄”:职场失意者,借自己微薄且不公平的工资表达不满。

3“攀比”:占中国社会60%的大多数人,想显得“出类拔萃”。

4“交流”:对自己工资怀疑的人。希望借助信息交流,达到知己知彼的目的。

穿梭在网络上,满大街小巷的都是工资单,让我们看看,晒的都是什么?林林总总的工资条上,不仅公布了行业、职业、区域、从业年限。还把基本工资、职务补贴、工资津贴、奖金、通讯补贴、扣保险、扣税等一一罗列,最终还注明实发金额。有相当一部份人还罗列了工资的详细支出情况。

晒工资,晒动了什么?

工资,就这样晒出来了。

除了好奇、比较、参与,晒工资,晒出了些什么内容呢?恐怕这一点人人所见所思想不同。

名为深圳XX友旗舰店的群里,晒工资晒得一名叫“鱼”的成员跳槽。

在群晒的工资单里,鱼的工资单是:

单位:私企。职位:财务,类似打杂。

岗位工资:1500。交通补助100。住房补助:100。浮动奖金:200-300/月。合计:2000

扣除社保,约实发1900左右。

同群的“理想”晒出的工资单是:

单位:私企。职位:营销

岗位工资:3000。通讯费:500。提成:3000-5000。合计:8000左右

扣税并扣社保后,约实发75元左右。

“鱼”的支出如下:

房租:600。吃饭:500。通讯费:150。交通费:300。参加实习班:200/月。

“理想”的支出如下:

供楼:2500。吃饭:1000。通讯费:500。交通费:600。健身:480

“理想”用剩余的钱购买基金,每年可获10000-20000收益。

“鱼”看了“理想”晒出的工资条,痛心疾首。他说:“我真实的心态是,对生活感到了极大的失望和迷茫。”他决定要换工作。但是要换什么样的工作,特别是行业与工种,他还没有决定好。他说他会寻找适合自己的,有发展前景的工作,并且会参考网上晒出的工资条,在进入新工作单位之前,先查阅一下这类工作的工资。

传说现在某有关单位跟某某网站说,不要再晒工资了。

而某某企业也跟员工说,禁止他们上网晒工资。

晒工资,触动了谁的心?让谁觉得敏感了?

“晒工资”一词彻彻底底是中国人的发明,在一些国家,比如美国,公布个人财产是一项必须要做的事情。美国政府公务员的收入,大学校领导到教职员工,每人的年薪都清清楚楚地“晒”出来。道理很简单:只要你拿的是纳税人的钱,你的工资就被晒在阳光下。

在晒工资的过程中,最受关注的是教育、石油石化、邮政、公务员、银行职员等五类职业的工资条,这些行业的工资条点击量最高。

在晒出的公务员和一些政府单位的工资条上,网友提出:工资单显示工资并不高,那么一个交警大队的普通民警。何以可以有自己的私家车,居住价值一百多万的楼房?

很多人并不知道,除了业绩上升、职位提升之外,还有什么涨工资的理由。其实,中国经济增长本应带来工资总额增长的。但事实上,近二十多年来我国工资总额占GDP的比重一直在下降:1980年、1990年和2000年分别为17%、16%和12%。

改革20多年里,什么因素对中国经济腾飞贡献最大?是廉价劳动力,是制度变革,还是技术进步?答案可能见仁见智,但中国的劳动力廉价,几乎成了一种共识。

根据搜狐理财频道公布的调查数据,1978年到2004年,中国经济高速增长了将近30年,工资却只有美国的4%,日本的5%。

2000年四国劳动者工资总额占GDP的比重:

美国:58.31%德国:53.84%英国:55.27%中国:12-16%

从网上晒出的工资条来看,我们的工资首先会因地区而有很大的差异,其次会因行业有很大的差异。从合理分配的原则上,晒工资晒出人们的三点疑问:

第一垄断行业,他们的收入与他们的贡献对等吗?

第二国家公务员、政府官员,单晒工资有说明性吗?是否应该晒晒财产?

第三我们的工资合理吗?

工资确实会因行业、地区、分工等等不同而产生差异,但是当这种差异严重违背社会公平原则时,就会激化社会矛盾。比如与工资收入不相匹配的财产,垄断行业的高收入,企业里管理者的年收入都在普通职工的20倍以上,再加上企业职工超时超劳,加班加点没有额外报酬。而对于企业来说。花在面对政府公关费用,及不良公关关系上的支出,又成为他们的压力和压缩工资的藉口。

所以,网友说:“工资是眉毛,物价像胡须”。

在晒工资晒得沸沸扬扬,晒得光明透亮的情况下,网友们一比较,更加明了:汽油在涨,医药费在涨,学费在涨,门票在涨,房价在涨,唯独工资不怎么涨。当工资涨一点的时候,生活消耗就涨了N点。从晒工资这种活动展开开始,人们更可以比较和计算出这种比率。

晒工资,实际酝酿着一场工资上的民意改革运动。

晒工资,还会晒多久?

晒着晒着,大家知道,其实晒工资晒出了很多问题。一些问题是潜在的,一些问题是表象的。

表象的问题是:

教育、医疗、住房“新三座大山”的出现。物价在跑,工资在爬,虽然收入增长了。可是教育、医疗、住房所占的支出比重却也越扩越大。收入越低的人群,在这些方面的压力就越大。甚至没有能力支出。

工资。作为大部份群体的唯一收入,感觉生活负担日益加重,他们对工资也就越敏感。不敢提、怕提、怕提不起来。但是不能不提。

贫富差距越来越大。像“鱼”面对“理想”的工资单,尚觉得心服口服,毕竟,“理想”也是靠自己努力和自己工作的贡献得到的收入。但是他们同样都对于垄断行业、政府行业的高工资人员有抱怨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