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产负债情况范文

时间:2023-06-29 17:27:3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资产负债情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资产负债情况

篇1

关键词:村镇银行;资产负债;小微金融

中图分类号:F830.3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0017-2015(6)-0058-03

一、引言

随着监管部门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金融机构准人政策,逐步将村镇银行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试点范围从6个省(区)扩大到31个省(区),全国村镇银行如雨后春笋,陕西省村镇银行也得以快速发展。2007年以来,陕西省西安、宝鸡、渭南、商洛、延安、榆林6个地区相继成立了村镇银行。截至2013年末,陕西省共发起成立村镇银行10家,占陕西省地方法人银行业金融机构(2013年末119家)总数的8.4%。从成立时间及发起人看,陕西省村镇银行基本上是2010年以后成立的,主发起人是国有商业银行的3家,股份制商业银行3家,城市商业银行和城市信用社3家,外资银行1家。

从新型金融机构的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看,我国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主要有村镇银行、农村资金互助社、小额贷款公司等。村镇银行作为陕西省地方法人金融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着支持农村金融发展的作用。但同时,从村镇银行在地方法人金融市场的业务和利润份额看,陕西省村镇银行存贷款业务量小,对农村金融格局的影响微弱,涉农资金市场份额少,对“三农”的支持力度还需要大幅度提升。本文以陕西省8家村镇银行2010-2013年资产负债等数据为研究基础,分析村镇银行资金来源及配置情况、经营特征及制约发展因素,以期为陕西省村镇银行提升经营能力、进一步发挥作用提供发展策略。

二、陕西省村镇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实践

历经七年多的实践,陕西省村镇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经验逐步成熟。陕西省8家村镇银行2010-2013年的资产负债数据分析显示,资产负债结构及其变化总体表现为资产负债变化的统一性,不同形式机构之间略有差异。

(一)贷款规模增长拉动总资产规模快速增长

从资产总额看,村镇银行资产总额快速增长,四年内资产总额实现倍增,无论是资产绝对额还是增速均实现了较大的增长。从资金结构看,资产结构中的贷款总额规模不断增加,占资产总额比重经历先扬后抑的小波动后趋于稳定。8家村镇银行自成立以来贷款总额最小增长1.15倍,最大增长2.7倍。从统计数据看,村镇银行在成立1-3年内,由于业务开展和推进,各类贷款占资产总额的比重会逐步增加,之后又因资产规模扩张或其他资产投资等因素的影响略有下降。2012、2013年7家村镇银行的各类贷款在总资产中的比重在30%-60%之间。数据表明各类贷款规模的快速攀升带动了村镇银行总资产的快速增长。

(二)存款规模增长拉动了负债规模快速增长

从负债总额看,总负债规模与总资产保持了同步扩张的态势。8家村镇银行负债总额呈现了成倍增长,增速略低于资产总额的增速。大部分村镇银行的负债总额均实现了1.19倍以上的增长,最高增长倍数达到2.45。从负债结构看,各类存款是总负债的最主要组成部分。2010-2013年8家村镇银行各类存款规模不断增加,各类存款占总负债比重在60%以上,这说明各类存款是村镇银行总负债的主要资金来源。另外,委托及负债业务、向中央银行借款等是村镇银行的相对重要资金来源。

(三)所有者权益快速增长,资产负债率高

从资本增长和资产负债结构看,村镇银行所有者权益快速增长,存贷结构总体稳定,资产负债率相对高。具体表现是,从所有者权益规模看,2010-2013年8家村镇银行的所有者权益规模逐年快速增长,个别村镇银行在成立两年内所有者权益总额达到了10倍左右增长。从存贷结构看,存贷比有所上升,但总体上存贷比变动区间不大,4家以上村镇银行存贷比在66%以上。从资产负债结构看,资产负债率超过50%。

分析表明:从规模上看,近几年陕西省村镇银行资产、负债规模及所有者权益实现了快速增长,总体上资产增速快于负债增速。资金配置上看,资金的主要来源是吸收存款,发放贷款的增速快于吸收存款的增速,存贷比逐渐升高,存贷结构总体稳定;从资金结构管理上看,资产负债结构需要优化。

需要关注的是,无论在融资渠道、成本控制、风险管理等内部自身发展,还是政策扶持、竞争优势等外部发展环境方面,陕西省村镇银行都有着制约其有效发挥作用的问题。第一,融资渠道单一,资金来源受限。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由于陕西省村镇银行主要成立于2010年以后,设立时间短,规模小,资金实力不足,受成本费用制约,服务网点少。同时,缺乏品牌号召力,存款增长缓慢。二是村镇银行的主要服务对象是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农村居民收入水平不高,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村镇银行储蓄存款的增长。第二,交易成本高、流动性不足。村镇银行业务范围相对单一,缺乏规模效应,工作成本高,盈利空间小;存贷比偏高,流动性不足会抑制贷款业务的开展。第三,财务状况不尽人意。村镇银行成本收入比远远高于农合行、农信社水平。第四,缺乏相应的政策扶持,村镇银行竞争优势不强。村镇银行税率高于农商行、农合行以及农信社的营业税,又缺少贴息贷款、财政性存款等优惠政策,导致在与农信社等当地金融机构的竞争中处于进一步劣势的地位。

三、政策建议

为解决陕西省村镇银行现存发展问题,改善村镇银行金融环境,提升小微金融经营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本文认为,应在明确市场定位、强化内部机制建设等夯实内部管理的基础上,从内部创新发展和改善外部环境两个层面进行突破发展。

(一)自身创新发展

一是拓展资金来源。从支农信贷为突破口,村镇银行依据再贷款相关规定向人民银行申请再贷款,壮大资金实力;利用村镇银行经营灵活及融入农村的优势,积极争取地方政府支拨的政策性补贴、涉农资金等由村镇银行来办理业务,优化负债结构。

二是创新信贷模式。利用经营灵活和政策宽松的优势,与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等传统金融机构实现错位竞争。

(二)加大政策扶持

一是建议对村镇银行在税率征收上给予一定幅度优惠,实行差别税率政策,对初创阶段的村镇银行3-5年内减免营业税、所得税或延长税收优惠政策的执行期限。

二是建议地方政府对农村地区的支农补贴等,可以通过村镇银行来发放,给予村镇银行必须的政策性支持。

(三)监管部门推动发展

一是实行差别监管。根据发展情况,将符合条件的村镇银行加入大小额支付系统、征信管理、外汇管理等网络系统,提高村镇银行的资金清算效率和服务能力;对发放支农贷款达到一定比例的村镇银行,在再贷款和利息方面给予扶持和优惠。

参考文献

[1]蒲蓉.基于SWOT分析的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研究[J].改革与开放,2009,(10):146-147。

[2]曲小刚.村镇银行双重目标的困境[J].银行家,2013,(7):82-85。

[3]吴治成.村镇银行的市场定位与发展研究[J].经济师,2010,(2):17-19。

[4]张军.国外小额信贷模式在我国农村金融中的应用现状分析[J].农业经济,2013,(10):100-102。

[5]赵冬青,王树贤.我国村镇银行发展现状的实证研究[J].农村经济,2010,(7):77-79。

The Research on the Development of Micro and Small Finance from the

Assets and Liabilities of Rural Banks

LIU Yajun

(Xi’an Branch PBC, Xi’an Shaanxi 710075)

篇2

关键词:资产负债表日 财务报告批准报出日 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 调整事项 非调整事项 会计处理

中图分类号:F2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07-130-02

由于财务报告的编制需要一定的时间,因此资产负债表日至财务报告批准报出日之间往往存在时间差,在这段时间内很可能发生一些有利或不利事项,对财务报告使用者产生重大的影响。这些事项就叫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企业会计准则第29号——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规范了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的确认、计量和相关信息的披露要求。我国于1998年1月1日开始施行《企业会计准则——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此后,财政部对该准则进行了修订,修订后的准则于2003年7月1日开始执行。2006年财政部对该准则再次进行修订,重新了《企业会计准则第29号——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新准则),自2007年1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范围施行。新旧准则主要存在差异:(1)扩大了非调整事项的范围,调整了其披露要求。原准则把“资产负债表日后至财务报告批准报出日之间才发生的,不影响资产负债表日的存在情况,但不加以说明将会影响财务报告使用者作出正确的估计和决策的事项”作为非调整事项,认为只有影响财务报告使用者的估计和决策的事项才是非调整事项。新准则则把所有“表明资产负债表日后发生的情况的事项”都纳入非调整事项范围,而不论这些事项的重要性、影响力等情况,范围较大。原准则要求对所有的非调整事项都予以披露,而新准则要求对所有重要的非调整事项予以披露。(2)修改了“企业利润分配法案中拟分配的以及审议批准宣告发放的股利或利润”的会计处理方法。原准则要求将该类现金股利在资产负债表中单独列示,作为“应付股利”列示,股票股利在附注中单独披露。新准则要求对“企业利润分配法案中拟分配的以及审议批准宣告发放的股利或利润”不确认为资产负债表日的负债,但应该在附注中单独披露。

资产负债表日是指会计年度末和会计中期期末。其中,年度资产负债表日是指公历12月31日;会计中期通常包括半年度、季度和月度等,会计中期期末相应地是指公历半年末、季末和月末等。财务报告批准报出日是指董事会或类似机构批准财务报告报出的日期。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涵盖的期间就是以资产负债表日为起点,财务报告批准报出日为终点。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调整事项;一类是非调整事项。资产负债表日后调整事项是指对资产负债表日已经存在的情况提供了新的或进一步证据的事项。其特点:(1)在资产负债表日已经存在,资产负债表日后得以证实的事项;(2)对按资产负债表日存在状况编制的财务报表产生重大影响的事项。

企业发生的资产负债表日后调整事项,通常有下列典型事例:(1)资产负债表日后诉讼案件结案,法院判决证实了企业在资产负债表日已经存在现时义务,需要调整原先确认的与该诉讼案件相关的预计负债,或确认一项新负债。(2)资产负债表日后取得确凿证据,表明某项资产在资产负债表日发生了减值或者需要调整该项资产原先确认的减值金额。(3)资产负债表日后进一步确定了资产负债表日前购入资产的成本或售出资产的收入。4.资产负债表日后发现了财务报表舞弊或差错。

资产负债表日后非调整事项是指资产负债表日后发生的情况的事项。其特点:(1)资产负债表日并未发生或存在,完全是资产负债表日后才发生的事项;(2)对理解和分析财务报告有重大影响的事项。

企业发生的资产负债表日后非调整事项,通常有下列典型事例:(1)资产负债表日后发生重大诉讼、仲裁、承诺。(2)资产负债表日后资产价格、税收政策、外汇汇率发生重大变化。(3)资产负债表日后因自然灾害导致资产发生重大损失。(4)资产负债表日后发行股票和债券以及其他巨额举债。(5)资产负债表日后资本公积转增资本。(6)资产负债表日后发生巨额亏损。(7)资产负债表日后发生企业合并或处置子公司。(8)资产负债表日后,企业利润分配方案或经审议批准宣告发放的股利或利润。

现用实例加以进一步说明,例:甲公司2010年10月向乙公司出售原材料450000元,根据销售合同,乙公司应在收到原材料后3个月内付款。至2010年12月31日,乙公司尚未付款。假定甲公司在编制2010年度财务报告是有两种情况:(1)2010年12月31日甲公司根据掌握的资料判断,乙公司有可能破产清算,估计该应收账款将有30%无法收回,故按30%计提坏账准备;2011年1月12日,甲公司收到通知,乙公司已被宣告破产清算,甲公司预计有60%的应收账款无法收回。(2)2010年12月31日乙公司财务状况良好,甲公司预计应收账款可按时收回;2011年1月12日,乙公司所在地遭受重大自然灾害,导致甲公司60%的应收账款无法收回。2011年3月10日,甲公司的财务报告经批准对外公布。

篇3

内容摘要:由于人民币从2005年至今缓慢升值,并且仍然面临继续升值的压力,我国的外币资产和外币负债的比例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进而影响到总资产负债比。因此不仅需要了解一国的货币错配程度,更需要了解各部门的货币错配程度,以及各部门间货币错配的传导机制和路径。本文建立各部门的资产负债交叉表,并且在此基础上试图从各部门资产负债表的变化上探究各部门间货币错配的程度、各部门对汇率变化的敏感程度,以及货币错配在部门间的传导机制。

关键词:货币错配 资产负债交叉表 传导机制

引言

货币错配是指由于一个权益实体(国家、银行、企业、居民等)的资产负债表以不同的货币计值,导致其净值或净收入(或两者同时存在)对汇率的波动表现非常敏感的现象。所以,货币错配对汇率变动非常敏感,在合并资产负债表结算的时候,常常会因为汇兑风险而造成资产和负债的不相等,如果是资不抵债则会对该国各部门的稳定产生负面影响。在存在净外币负债的情况下,本币贬值将导致经济主体外币债务增加;在存在净外币资产的情况下,本币升值将导致经济主体外币资产缩水。这两种情况如果严重,都将会使经济主体陷入财务困境,从而导致投资减少,引发经济收缩,最终导致经济或金融危机。

Burnside & Craig(2001)分析了货币错配对亚洲国家的预期财政赤字、货币流动性风险的影响。美国学者戈登斯坦(2005)提出了发展中国家的新兴市场发生金融风险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存在严重的货币错配,并提出了在国家层面上测算货币错配的指标AECM,并且发现在发生金融危机前夕和危机中的国家其货币错配程度普遍较高。Agnion(2004)构建了货币错配导致货币危机发生的路径模型,为后来的学者提供了新的思路。但是一国的货币错配程度并不是各部门货币错配程度的简单叠加,货币当局、政府部门、金融部门、公司部门和居民部门对汇率变动的敏感度不同,货币错配的程度也不同。陈晓莉(2005)构建了一个两时期的银行资产负债模型,分析银行业的货币错配和期限错配程度,并分析了本币升值冲击通过银行的资产负债表渠道,由于银行和企业之间信息不对称而引发的银行危机的传导路径。Andreas B & Jonan M(2006)建立了各部门的资产负债交叉表来分析格鲁吉亚各部门的货币错配程度。朱超(2009)通过建立各部门的资产负债表研究各部门的货币错配程度,并且在戈登斯坦的货币错配指标基础上提出了新的测算货币错配程度的指标体系ACMAQ,通过该指标在各部门的数值变动来分析各部门对汇率变动的敏感程度。

但是各学者基本都是基于各部门的货币错配指标数值来说明货币错配的程度。本文试图通过建立各部门的资产负债交叉表分析中国各部门的货币错配程度,并测算各部门对汇率变动的敏感程度,分析中国各部门货币错配的传导方式、传导渠道以及作用效果。

分析框架

一国的经济体可以分为四个部门―公共部门(包括政府和中央银行)、银行部门、公司部门和居民部门。这些部门是靠银行部门为纽带联结彼此的关系,商业银行将存款准备金存于中央银行,形成对中央银行的债权;商业银行对公司和居民的存款和贷款,形成商业银行的债务和债权。一国经济体各部门与世界部门的关系如图1所示。

虽然一国整体资产负债表可以分析一国经济对一系列危机(包括金融危机)的自我恢复能力大小,同时,关注一国经济的内在结构以及分析该国经济中重要的经济部门,如中央银行、政府部门、金融部门、企业部门和居民部门,也是非常重要的。分析一个经济体中主要部门的资产和负债构成与规模,将有助于分析该经济体遭受危机的可能性以及一个部门传递给其他部门的渠道。因此,本文构建了各部门的交叉资产负债表,来分析货币错配在各部门的程度以及传递问题(见表1)。

通过2005-2007年部门间的本外币资产负债数据,构建了2005-2007年中国各部门资产负债交叉表。根据2005年资产负债交叉表的数据,以2005年末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8.07作为参考值,计算外币净产值、总净产值、外币资产负债比、总的资产负债比四个指标如表2所示。由于各部门的净产值不能简单的相加,所以没有计算净产值的合计。

外币净产值=外币资产-外币负债

总净产值=本币表示的总资产-本币表示的总负债

外币资产负债比=外币资产/外币负债

总资产负债比=本币表示的总资产/本币表示的总负债

我国商业银行吸收国内存款作为银行负债,其中一部分作为商业贷款,一部分投资国外的债券。从表3可看出,银行部门的外币资产多于外币负债,但是总资产净值还是为负。公司部门的外币净产值和总净产值都为负值,由于本文并没有计算公司的自有资产,因此只能说明我国公司存在流动性和偿还能力不足的风险。

假设各部门的资产负债保持2005年的结构,在逐渐提高了汇率水平下,各部门的资产负债情况将如何变化?

随着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水平的下降,货币当局、银行部门、居民部门的总净产值都下降了,而政府部门、公司部门、世界部门的总净产值却提高了。货币当局主要的外汇资产主要是外汇储备,汇率的下降使得外汇储备实际减少了;银行部门由于净产值的减少,对公司的贷款随之也会减少,所以从数据上看到的是公司的负债下降了。从总资产负债比来看,随着汇率的下降,货币当局、居民部门的总资产负债比也下降了,而政府部门的资产负债比提高了,银行部门、公司部门由于外币资产负债占总资产的比重相对较小,所以总资产负债比基本没有变化。

本文根据2005-2007年各部门资产负债情况绘制外币净资产和总净资产变化图(见图2和图3)。比较后发现,货币当局的外币净资产和总净资产逐年增加;政府部门的外币净资产为负,但总净资产为正,并且在2007年有显著提高;银行部门外币净资产为正,但是总净资产却为负,从短期看银行存在流动性和偿债方面的风险;公司部门的外币净资产和总净资产都为负,并且逐年减少,尤其2007年与前两年相比有显著减少。世界部门衡量的是各部门的对外币资产负债情况,我国各部门总的外币净资产为负,并且逐年减少。

资产负债比大于1,表明资产大于负债,数值越大,表明资产大于负债的程度越大;资产负债比小于1,表明资产小于负债,越接近0,表明资产小于负债的程度越小。通过表4比较2005-2007年各部门外币资产负债比和总资产负债比,货币当局无论是外币资产负债比还是总资产负债比都大于1,并且逐年递增,尤其是外币资产负债比增加幅度比较大;政府部门资产负债比也逐年增加,特别是2007年增加明显,资产已为负债的4倍;银行部门外币资产负债比大于1,并且逐年下降,总资产负债比小于1,基本保持稳定;公司部门的外币资产负债比和总资产负债比都小于1,并且逐年下降;居民部门的总资产负债比大于1,并且也逐年下降;世界部门的资产负债比基本保持稳定。

随后,以各年实际的年末人民币比美元的汇率为基准(2005年的汇率为8.07,2006年的汇率为7.81,2007年的汇率为7.3),将2005-2007年我国各部门的外币资产比和总资产负债比的实际变化进行比较(见表4)。随着各年人民币比美元汇率的下降,各部门资产负债实际数值也根据人民币升值预期做出调整。货币当局不管是外币还是总的资产负债比在逐年提高,尤其以外币的资产负债比变化更大,到2007年底,货币当局的外币资产是外币负债的45倍以上,可以推断,货币当局及时调整了其所拥有的外币和本币资产和负债,人民币升值并没有明显影响。政府部门的总资产负债比也在增加,由于这个部门没有外币负债,本币资产的增加抵消了外币资产的减少对总资产负债比的不良影响。银行部门的总资产负债比基本不变,而外币资产负债比逐年下降,明显看到,人民币升值已经恶化了银行的外币和总资产负债情况。公司部门不管是外币资产负债比或是总资产负债比的下降幅度都比较大,居民部门的总资产负债比也在逐年下降;世界部门的外币资产负债比基本稳定。

汇率变动对各部门货币错配的传导机制分析

(一)银行部门与货币当局之间货币错配的传导

货币当局是银行部门的管理机构,并通过银行部门调控宏观经济各部门。各部门通过银行建立彼此之间的联系,银行功能的本质是作为资金供给者和需求者之间的金融中介,通过资产组合转换和期限转换,从个体投资者手中获得资金,再贷给需要依赖银行融资的借款人。货币政策传导主要有两个渠道:货币渠道和信贷渠道。货币渠道的传导机制是货币政策变动的影响直接由债券市场传递到实体经济,而信贷渠道的传导机制则考虑了商业银行对实体经济的影响。这种传导机制的存在需要满足三个条件:货币的非中性、银行依赖的借款人的存在、中央银行能够影响贷款供给。一般在金融结构、金融中介和实体经济之间关系的分析中,前两个条件的存在具有客观合理性。在金融市场存在缺陷的条件下,第三个条件也具有合理性。

假如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提高了银行体系的准备金率,则即使在存款来源不减少的情况下,可利用的负债资金来源也将减少。因此,银行面临的这种融资约束,将在紧缩性货币政策情况下影响银行的贷款决策。我国中央银行在2006年9月15日上调外币存款准备金率至4%,2007年5月15日再次上调外币存款准备金至5%。上调外汇存款准备金将迫使银行部门增持更多外汇而减少结汇额度,央行被迫投放大量外汇占款的压力也随之降低。央行将人民币升值带来的货币错配压力转移到了银行系统中,虽然在一定程度抵消了升值的压力,但银行部门的货币错配程度加重。央行上调外汇存款准备金率还可以收回银行体系流动性,锁定银行机构外币头寸,抑制其投放外币贷款。

(二)银行部门和公司部门之间货币错配的传导

对于存在货币错配的企业,汇率变化会产生扩张性效应(对贸易企业而言)和资产负债表效应。如果扩张性效应大于资产负债表效应,则对企业产生有利影响;反之,如果扩张性效应小于资产负债表效应,货币错配引起企业净值下降,会导致企业所支付的外源融资升水上升和产出下降,进而无法偿还债务而破产。当考虑企业的资产负债表效应时,我国贸易企业应该普遍存在借入以本币标价的款项用于国内的生产和投资,获得以外币标价的现金流收益,在企业的资产负债表上形成正向的货币错配。本币升值导致企业的净外币资产减少,债务负担增加,企业净值减少。当企业资不抵债达到破产水平时,无法偿还银行的外币贷款,如果大量客户的外币贷款均无法偿还,会导致银行体系的崩溃,发生银行危机。同时,在存在外源融资约束和信息不对称的条件下,企业的内源融资和外源融资的成本是不同的,外源融资成本高于内源融资成本的部分为外源融资升水。企业的净值会对其金融地位产生影响,随之影响企业的外源融资升水和从银行借款的数量。

当银行总资产负债比提高,贷款数额受到限制,企业为了满足资金需求只能转向债券市场,但是贷款与债券的不可替代性必然使外部债券融资的风险溢价上升,货币紧缩效应进一步加强,从而企业可以借到的数额下降。因此,货币错配下人民币升值对公司部门的影响是最大的,因为其影响来自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公司自身外币资产负债在汇率变动下对其比例的影响,另一个方面由于银行资产负债的恶化从而对其贷款减少,从而导致本币资产和负债的恶化。所以公司的外币和总资产负债比都在下降,货币错配程度在公司部门不断加强。

(三)银行部门和居民部门之间货币错配的传导

在我国,银行部门持有居民部门的本币存款负债,也会向居民部门发放消费信贷。当银行部门由于货币错配程度加强,减少信贷额度时,居民部门的消费信贷也会有影响,其作用机理和公司贷款是一致的。因此居民部门的总资产负债比率也在逐年下降。

结论

本文通过建立各部门的资产负债交叉表分析了货币错配在各部门的不同程度及传导机制。通过分析得到以下结论:

我国的货币错配并没有严重到影响经济正常运行的程度,因为我国所拥有的外币资产和外币负债只占到总资产负债很小的比重。如政府部门外币资产和居民部门的外币负债可以忽略不计。但是,还是要对货币错配引起重视,特别是公司部门的货币错配,已影响到了公司部门的偿债能力。

货币政策通过货币机制和信贷机制同时作用于经济各部门,而各部门又是通过银行互相联系的。货币机制通过银行的负债方面起作用,而信贷机制通过银行的资产方面发挥作用。由于银行部门存在货币错配,会使得紧缩性货币政策的作用加强,信贷约束也随之加强,从而使得公司和居民的资产负债比下降,严重的会影响公司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和居民对房产、汽车等耐用品的投资和消费。

从企业的资产负债表角度看,汇率发生变化之后,企业将面临原材料、劳动力、管理费等价格的相应变化,生产成本也就随之而有所变化,因此,产品的市场价格也将不同,从而影响到顾客对该企业产品的需求量,最终导致该企业的营业额发生变化。一般而言,如果本国货币的实际价值下降,本国出口商品和受进口竞争的国内商品会更具竞争力。相反,本币升值会打击本国出口商以及与进口商竞争的生产商。而且由于汇率变化导致企业应收账款和应付债务的价值发生变化,人民币升值,则以外币表示的应收账款折算成人民币将会减少,而应付债务折算成外币将会增加,进一步恶化了公司的资产负债状况。

参考文献:

1.Burnside,Craig,Eichenbaum M and Rebelo S.Prospective deficits and the Asian currency crisis[J].Jouranl of political economy,2001,109(6)

2.[美]戈登斯坦,特纳.货币错配―新兴市场国家的困境与对策[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3.Aghion,Philippe,Bacchetta P and Banerjee A.Currency crises and monetary policy in an economy with credit constraints[J].European economic review,2001,45(7)

4.陈晓莉.本币升值冲击与银行业危机―一个基于不对称信息的分析框架[C].经济发展论坛工作论文,2005

篇4

一、农村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面临主要问题

(一)资产负债管理方式方法较为单一。

在现有资产负债管理模式下,部分农村商业银行尚未运用利率风险管理、内部资金转移定价管理、资本管理等工具。在资金运作管理上,各资金运用部门只管运用,很少考虑资金数量、资本约束、成本及期限结构;资产负债管理部门也很少关注资金能否及时得到有效充分运用,资产负债管理缺乏科学的定量分析。

(二)把握流动性、安全性和盈利性之间关系的能力相对较弱。

近两年来,农村商业银行利差空间不断收窄,存款增速呈下降之势,融资需求平稳,资产投入保持适度增长,势必会造成流动性压力显著上升,或者盈利水平的大幅下降。如出现这种情况,农村商业银行“三性原则”之间的矛盾将日益凸显,较弱的把握能力可能难以应对风险的发生。

(三)资产负债管理部门的管理范围不够全面,甚至存在部分功能缺失现象。

一是同业负债的主动管理偏弱,部分农村商业银行高效的同业业务决策机制尚未完全建立;二是缺乏对非信贷资产的有效管理,很难做到统一的非信贷资产运用总量和节奏安排;三是对表外资产负债的统一管理滞后;四是部分农村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部门不具有资本管理功能,无法真正建立起以资本约束为核心的资产负债管理体系。

(四)信息系统的支撑力度不够,管理人员专业能力不强。

现阶段大部分农村商业银行信息系统支撑业务经营力度还不够深入,未能做到大数据的收集、分析、归类,也未能做到全资产负债表下所有项目的配置、监测和分析评估功能。

(五)绩效考核评价体系还未到位。

部分农村商业银行在绩效考核中经济利润考核占比逐步扩大,但对支行、客户经理的考核还是以规模增量、资产质量为主,在经济利润考核中对资金的内部转移计价主要以期限划分,未考虑具体业务产品条线,缺少对资产、负债各业务产品及时正确的引导和调控。

二、农村商业银行推进资产负债管理战略转型的对策措施

(一)构建职能合理、功能齐全、责权利统一、管理流程和机制运行顺畅的资产负债管理条线。

在组织架构形式上,农村商业银行可建立董事会、资产负债管理委员会和资产负债管理部等“三级”管理运行模式。在管理范围和机制运行上,一是资产负债管理的对象应涵盖所有的资产和负债、表内和表外产品。资产负债管理部门在全额资金管控的基础上,对全行的流动性风险、利率风险和汇率风险等进行集中化的管理;二是建立高效的资产负债运行决策机制,梳理管理流程,将局部利益和全局利益、短期利益和长期利益有机地统一起来。三是形成统一的资产负债和资本管理体制。统筹考虑流动性情况和资本占用状况,制定资产配置计划和资本配置方案,使前台业务发展同时具有流动性和资本的约束,更好地发挥资产负债管理对开展具体业务的引领和指导作用。

(二)构建科学合理的定价制度。

建立科学、完善的定价机制是农村商业银行提高定价能力的重要基础,以价值回报为中心统筹管理表内外定价。重点实施以经济利润和资本回报率为核心的客户综合贡献评价模型,提高资产与负债业务、表内与表外业务、信贷与非信贷业务、管制与市场化业务之间定价的协调性。在存款利率的确定上,银行应深入分析资金的供需状况、资金成本和客户情况,根据期限结构确定合理的存款利率。在贷款利率的确定上,银行应参考存款利率、宏观经济运行、行业发展以及客户自身风险,按照收益覆盖成本和风险的原则,综合考虑风险补偿、费用分摊、利率优惠、提前还款以及违约概率等因素来确定贷款利率。

(三)树立以流动性和安全性为前提的稳健经营理念。农村商业银行必须根据不同经营时期确定流动性、安全性、盈利性“三性”的摆布偏好,在战略引领、战略落地的基础上,形成资产负债管理政策。要对资产负债配置进行深入分析,围绕整体经营策略,把握资产负债项目中的利润增长点以及潜在增长点,弄清资本及其他资源的耗费点,进而提出优化资产负债项目的可行方案,逐步把较高收益而较低资本消耗的项目置换进来,努力走出一条创新发展、转型发展、低资本消耗、低成本运营的新路子。

(四)构建资本与资产负债组合联动的统筹管理模式。

农村商业银行可以对占用不同经济资本的资产负债进行总量和结构上的优化,资产负债管理首先必须强调资本约束,资产配置不但要考虑流动性约束,更要考虑资本约束。应通过建立以经济资本为核心的价值管理体系,协调资本约束与业务增长之间的关系,提高经济资本回报水平,实现银行价值最大化。

(五)优化考核评价机制,以引领资产负债结构调整。

一是强化对基层经营机构以存定贷的考核要求,尤其要加强对超过贷款控制计划或增量存贷比计划机构的管理。二是绩效考核体系应突出效益优先原则,加大信贷资产收益率和存款成本率等效益型指标的考核权重。三是加强对资产负债结构调整指标的考核。既要引领支行重视发展核心储蓄存款,合理控制市场化存款规模,也要通过分摊流动性成本等方式,抑制支行为追求利润盲目扩大中长期贷款投放的冲动。四是加大对非信贷资产规模和收益率的考核,引导支行合理、适度发展非信贷资产业务。

篇5

关键词:美联储;资产替代;资产结构;负债结构;效果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428(2010)09-0059-05

一、中央银行资产负债结构转换基本原理

(一)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简况

货币当局资产负债表是对中央银行行为的综合会计记录,一国中央银行行为实质是中央银行对经济进行的宏观调控。鉴于一国中央银行在宏观经济运行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它的资产负债表在性质上完全不同于一般商业性企业的资产负债表。与中央银行所承担的“发行的银行、银行的银行和政府的银行”等功能相适应,其资产负债科目主要包括通货、对金融机构债权和准备金存款、对政府债权和政府存款等。

在此表中,流通中的现金和准备金被称为中央银行的货币负债,即基础货币,它是总货币供给的重要组成部分;资产科目包括政府债券和贴现贷款,这些资产科目的变动会引起准备金变动进而影响货币供给变化和名义利率变化,比如政府债券和贴现贷款的增加都可以提高货币供给水平,在货币需求不变的情况下,货币供给增加能够引起名义利率的下降。由此,货币政策通过利率途径、信贷途径、资产负债表等渠道发挥作用。

(二)中央银行资产负债结构变化对银行体系和一般公众资产负债的影响

中央银行资产负债结构变换是指在中央银行资产负债总体规模不变的情况下,中央银行各资产负债科目权重的调整。这种调整既包括新设或者取消资产负债科目,又包括提高或者增加原有资产负债科目的比重。在特定经济环境下,中央银行资产负债结构的调整和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即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规模的变化1并不是截然分开,而是同时发生的。与资产负债的对应关系相一致,伴随资产结构的转换,其负债结构转换也在同时进行之中。由于中央银行更能容易调整其资产结构,所以负债结构变化多是资产结构调整的结果。

下面对中央银行资产负债结构转换的具体效应做一个简单的描述。

A 假设一开始,中央银行的资产和负债均为零,下面考察中央银行通过调整政府债券资产如何影响经济。假定中央银行在银行同业市场从银行体系购买了100万元的政府债券,与之相对应,这相当于它同时发行了100万元的基础货币。这对中央银行和银行体系资产负债表的影响分别如表2、表3所示。

B 假设中央银行的资产购买对象是非银行公众,而非银行体系,这对中央银行、非银行公众和银行体系资产负债表的影响需要区分两种情况,即依赖于非银行公众的资产配置行为:如果非银行公众选择持有现金,这种影响分别如表4、表5所示,此种情况下,对于商业银行没有影响;如果选择持有银行支票存款,这种影响分别如表2、表6、表7所示。

C 假设非银行公众一开始选择持有银行存款,而后选择持有现金。如果银行体系拥有充足的准备金,那么非银行公众资产配置行为的变化导致了银行体系准备金和支票存款的同时减少。现在假定出现这样一种情形,银行体系没有充足现金,银行对于一般公众的反应是通过向中央银行提供其运用公众现金购买的资产以申请贴现贷款满足公众的提款需求。如果中央银行能够满足商业银行的要求,在不增加总体资产负债规模的情况下。中央银行通过卖出政府债券的资金所得增加其贴现窗口贷款,于是中央银行改变了其资产结构配置,在此过程中,中央银行的负债结构也发生了变化即由准备金变为流通中现金(总体基础货币不变);相反,如果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的请求置之不理,那么这将会直接导致银行体系“挤兑危机”。于是,可以得到如下的初步结论:中央银行在不改变其规模的前提下,通过调整其资产负债结构能够稳定银行体系,对宏观经济运行产生积极影响。

D 中央银行的资产负债结构转换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实现。因为在理论上,中央银行可以买卖多种多样的资产,如政府债券、机构债券、公司债券、股票、外汇等金融资产和黄金、房地产等实物资产。而在实践中,正常情况下。中央银行可以买卖的资产包括政府债券、一些外国政府债券、政府支持企业债务和市政债券。在紧急情况下(危机时期),中央银行买卖的资产规模和类型可以扩大,例如美联储可以接受广泛的资产担保作为贴现窗口贷款;除了购买政府债券以外,日本银行甚至购买商业票据、各种类型的资产支持证券和商业银行股票。中央银行可以买卖各种类型资产的行为说明了其资产负债结构的调整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实现。

二、中央银行变换资产负债结构的调控本质是引发资产替代

(一)中央银行拥有无限供给货币这类特殊资产的可能性

货币被定义为在商品和劳务支付以及债务偿还中被普遍接受的东西,它具有三项主要的功能:交易媒介、记账单位和价值储藏。价值储藏功能表明货币具有资产属性,而交易媒介功能又使货币区别于股票、债券、土地和房屋等资产。货币本身就是交易媒介使得货币成为流动性最高的资产,从而货币是一种特殊的资产。这种特殊性表现在货币无需转换为他物就可以直接用于购买行为,而其它资产只有先转化为货币才可以实现直接购买。虽然货币是流动性最好的资产,但它并不是具有最好价值储藏功能的资产,货币作为价值储藏手段的优劣依赖于它本身具有的实际购买力,如果物价水平上升,那么意味着货币实际购买力的下降。物价水平上升的原因在于货币供给的增加,所以,从长期来看,货币并不是完美的资产。由于货币是其它一切资产的计价手段,在市场完美条件下,货币资产向非货币资产的转化提高了非货币资产的价格水平和收益率。

由于具有垄断货币发行的权利,中央银行便具有了无限供给货币资产的可能性。事实上,中央银行资产规模的增加过程就是其供给货币资产的过程。

(二)中央银行是资产市场的重要的直接或潜在参与者

因为其具有无限供给货币这类特殊资产的可能性,中央银行是资产市场的重要的直接(已经拥有债券等重要资产)或潜在参与者。与其他参与者保值增值的目的不同,中央银行是为了进行宏观调控。中央银行通过买卖某些特定资产而参与相关资产市场,其资产结构转换过程往往伴随着基础货币在不同主体之间的转换,进而引发私人主体的资产替代。于是中央银行的资产负债结构转换可以影响到各种资产的期限、风险和流动性溢价,乃至于总体收益率(Bernanke et al,2004)。

中央银行通过转换自身的资产负债结构触发私人市场主体的资产替代进而作用于宏观经济,这种行为本身存在着一种类似杠杆的作用机制。比如对于某些交易陷入“冷冻”的市场,即无人参与的市场。中央

银行的介入能够重启并“激活”这种资产市场,此时中央银行的作用类似于做市商,中央银行的介入保证了这种资产市场的流动性,使得某一特定市场重新恢复价格发现、信息传送等功能。

三、危机时期美联储资产负债结构转换的实证分析

(一)危机前美联储资产负债结构的历史演变

1、1914年-布雷顿森林体系诞生之前。

美联储资产负债结构的演变是和货币制度的发展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世界货币制度的发展经历了商品货币本位制、银本位制、银两本位制、金本位制、信用货币(纸币)本位制等各个阶段。美联储是在1913年诞生,1914年正式运作。在美联储诞生之初,当时正处于金本位制的时代。在这种货币体制下,货币的发行完全基于黄金。因此,自从1913年至20世纪四十年代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之前的很长一段时间里,黄金储备在美联储的资产方占据主要地位;负债方以流通中货币为主。

2、布雷顿森林体系诞生后-2007-2009金融危机发生之前。

布雷顿森林体系本质上是一种金本位和纸本位相混合的货币制度,在这一货币安排之下,美联储货币发行模式基本上是依据“政府债券一美元”模式,伴随政府债券发行规模的扩大,它也逐渐成为美联储的主要资产。于是,自从黄金储备在20世纪40年代达到顶点之后,资产方政府债券持有开始占据主导地位、负债方通货占据主导地位(各占90%以上)是资产负债表在长时期内的典型特征。如表8美联储2006年年底的资产负债表结构,它可以被看作过去50年美联储资产负债表的一般代表。在此表中,国外资产与黄金资产之和、资本分别占总资产和总负债的比例约为35%。此时,美联储资产负债表在美国信贷中介化过程中发挥着最小的直接作用。

(二)危机期间美联储资产负债结构的转换

1、资产结构转换。

(1)政府资产占比下降时期。

对比表9、表10和图1、图2,可以发现,在金融危机开始和金融风暴阶段至2008年年底前后,美联储的政府资产呈现出显著下降的趋势(由90%以上下降至不到23%)。这种趋势源于以下两个方面的原因:首先是美联储资产规模的增加,资产规模由少于9000亿美元上升至2.23万亿美元,由此稀释了政府资产的比重;其次是政府资产绝对水平的下降,政府资产由危机前的8000亿美元下降至2008年底的5000多亿美元。前一种因素在于美联储的资产负债表上新设了很多资产科目,如外汇互换、TAF、CPFF等:后一种原因在于美联储向私人市场主体出借了政府资产。

在这一时期,与政府资产比重的下降相对应,外汇互换新设资产科目比重呈现出上升的趋势,政府资产比重的下降伴随着美联储资产规模的扩大,可以称之为混合型的资产结构调整。

(2)政府资产占比上升时期。

对比表9、表10和图1、图2,在危机中后期,伴随着金融状况的改善,政府资产比重呈现出相对上升时期:绝对规模由5000多亿美元上升至1.8多万亿美元,占总资产的比重由不到23%上升至80%。之所以上升是由以下几个因素共同决定:其一,市场流动性的逐渐改善使得美联储拆放政府资产行动逐渐停止,政府资产比重的重新上升伴随着外汇互换等比重的逐渐下降;其二,购买3000亿元长期国债计划的逐步实施;其三,购买机构债务和政府担保企业MBS方案的逐步实施。

与前一时期资产结构变化伴随着总资产规模的增加形成鲜明的对比,在这一时期,美联储总资产规模并没有发生显著的变化,既没有剧烈上升,也没有剧烈下降。这种资产结构转换应该是纯粹的中央银行资产结构转换。

2、负债结构转换。

对比表8、表9、表10和图3,可以观察到负债结构变化特征。起初,流通中通货在负债方占据支配地位:流通中货币总量为7800多亿美元,占比90%以上。随着危机的恶化,虽然流通中现金绝对数量并没有发生显著的变化,这种支配地位却呈现出持续下降的趋势(占比下降为40%左右),这主要是因为伴随着美联储总资产规模的扩大,其总负债规模也同步扩张:美联储的总负债规模由正常时期的8600多亿美元上升至危机时期的2万多亿美元,由此导致了流动中货币占比的大幅度下降。

与流通中现金比重下降相对应。银行准备金负债(绝大部分是超额准备金负债)在波动中呈现出持续上升的趋势:由正常时期的不到200亿美元首先上升至2008年底的8600多亿美元(占比38.57%),然后又上升至2009年底的10690多亿美元(占比47%);而政府存款首先是剧烈上升,然后又剧烈下降,在短时间内呈现出倒V字型走势,其后的波动相对平缓,但总体趋势是持续下降。在2008年年底,银行准备金比重已与流通中现金比重相差无几,都在40%左右;而政府存款在10%左右。2009年年底,银行准备金比重已经超越流通中现金比重约lO个百分点,与此同时,政府存款负债比重已下降至1%左右。

与资产结构转换类型相一致,在危机中后期,由于负债总体规模变化不大,负债结构调整亦是由混合型的结构变化演变为纯粹型的结构变换。

四、美联储资产负债结构转换的效果评析

判断美联储的资产负债结构转换对于应对金融危机是否发挥了作用不但需要分析这种资产负债结构的变化是否引发了金融体系中资产替代行为的发生,而且还要看资产替代现象是否有利于稳定金融体系,而资产替代通常表现为金融资产价格或者收益率的变化。为了与量化宽松政策(即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规模的单纯增加)相区分,这里对于混合型的资产负债结构变换和纯粹型的资产负债结构变换分别评析,因为混合型和纯粹型也是美联储的资产负债结构变化在不同阶段所表现出的不同情形。

(一)危机前期的混合型资产负债结构变化

危机前期,伴随美联储资产负债规模的增加,其资产负债结构转换表现出的突出特点是政府资产占比下降和流通中通货占比下降,同时,政府资产的绝对数量也在下降,政府存款和银行存款(准备金)“双上升”。其背后的政策意图是美联储希望满足稳定市场的“恐慌心理”,满足各类参与者对高流动性、低风险的资产需求。由此,美联储降低了国债等安全资产的配置数量和比重,增加了对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保险公司和货币市场基金等金融机构的债权,适应了危机时期市场主体对安全资产的配置需求。美联储的这种资产配置选择并不意味着其风险承担意愿和能力的增强,其根本目的是要稳定金融体系,增强参与各方的信心,避免单纯因为恐慌而导致“自我实现”式的金融系统的瘫痪。事实证明,美联储的资产结构调整部分满足了金融体系对安全资产的配置需求,一个例证是代表避险性资金流动的美联储负债方银行存款(准备金)的增加,满足避险需求有利于避免金融系统的过度混乱。

篇6

关键词:军工 资产负债率 成因

一、引言

2011年,国资委调整了对高负债中央企业的界定,认定标准由原来的80%降低至75%,并将资产负债率偏高的中央企业划分为重点关注企业(75%-85%)、重点监控企业(85%-90%)和特别监管企业(90%以上)。国内某军工科研事业院所近年来资产负债率基本维持在78%以上,已达到了被重点关注企业的水平。

资产负债率,从概念上讲是指负债总额与资产总额的比率,它是衡量企业利用债权人提供的资金进行生产经营活动的能力,同时也可以用来检查企业的财务状况是否稳定。其计算公式为:

资产负债率=负债总额/资产总额×100%。

从公式可以看出,资产负债率的高低,实际上就是负债总额占全部资产总额的比率大小。从财务学的角度来说,一般认为理想化的资产负债率是50%左右。但是站在不同的角度,对该指标的理解也不尽相同。

(一)对企业所有者来讲

当资本收益率大于筹资资本成本率时,资产负债率越高越好,俗称“拿别人的钱赚钱”。但资产负债率过高,势必影响到单位的偿还能力,为筹资带来困难。

(二)对债权人来讲

资产负债率越低,风险越小,债权人总希望把钱借给那些负债率较低的企业,因为如果某一个企业负债率比较低,所借出的钱收回的可能性就会大一 些。

(三)对企业经营者来讲

经营者强调的资产负债率要适度,因为负债率太高,风险就很大,资产负债率太低,又显得太保守。单位应根据自身情况将资产负债率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当资产负债率接近100%时,或超过100%时说明单位的偿债能力非常脆弱,或所有资产不足抵偿债务时,已达到了破产的警戒线。

本分析选取某军工科研事业单位某一年度的数据,该年度资产负债率水平为79.47%。

二、高资产负债率成因分析

从资产、负债的结构来看,负债的构成主要包括预收账款、专项应付款、应付账款、应付票据、其他应付款等科目。从形式上来讲,可以将应付账款、应付票据等归纳为外部往来款,其他应付款等科目可以归纳为内部往来款,因此将资产负债率拆分如下:

资产负债率(79.47%)=预收账款类(52.45%)+专项应付款类(7.95%)+外部往来款类(16.52%)+内部往来款类(2.55%)。

(一)预收账款

军工科研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规定,对于军工科研单位按照合同规定向购货方或接受劳务单位预收的货款,需要用以后的产品、劳务等偿付,来款记入拨入科研费,按国资委转表规则记入预收账款,属于负债类科目,这部分对应的资产负债率(即拨入科研费/资产总额)为52.45%。

这部分负债的偿还是以产品的完工交付为对象,如果要降低,唯一途径就是尽快交付产品,需要提高项目的计划完成率与结算效率。

(二)专项应付款

军工科研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规定,对于基建项目收到的财政所拨付的专项资金,在未完工交付以前反映在报表上的专项应付款,由于军工项目的专用性较强,每个研保项目往往需要较长的时间才可完工交付资产,这部分对应的资产负债率(即专项应付款/资产总额)为7.95%。

这部分负债的偿还以工程竣工验收交付为对象,如果要降低,唯一途径就是要尽快完成基建项目的竣工验收,提高基建项目的计划完成率,高效的利用好财政资金,提高资产规模增长的科学性。

(三)外部往来款

由于民品发展现金、自筹基建项目投资过大,导致所属单位现金流不足,需要通过对外举借贷款、压缩对外付款等形式来增加现金流,反映在报表上的短期借款、长期借款、应付账款、应付票据等科目,这部分对应的资产负债率(即外部往来款/资产总额)为16.52%。

这部分往来款大多需要通过货币资金对外进行偿还,降低的途径需要提高单位自有资金的积累能力,统筹平衡自筹基建项目的投资力度、提高民品投资的回报率。

(四)内部往来款

由于内部往来款不能及时清理导致其他应付款等内部往来科目的余额呈现增长的趋势,这部分的资产负债经(其他应付款等/资产总额)为2.55%。

这部分属于内部往来形成的负债,降低的途径需要加大内部往来款项的清理,提高工作效率,加大清欠力 和员工主人翁的责任感。

三、降低资产负债率的对策

根据该单位长远规划,资产负债率控制目标在69%左右,以当前的资产负债率水平来看,需将资产负债率降低约10个百分点,通过对影响资产负债率的因素进行分析,建议对每类影响因素进行控制,降低资产负债率。

(1)进一步梳理现有军品任务的实际生产阶段、收款、付款、结算和存货等情况,及时签订型号合同并办理拨款,减少个别完工型号项目长期挂账的情况,提高收入确认效率,将拨入科研费类对资产负债率的影响控制在50%以内,降低约3个百分点。

(2)加强对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可行性论证,提高投资进度与可研报告对完工交付时间的匹配性,及时办理固定资产投资 的完工交付,降低基建财政拨款对资产负债率的影响,控制在5%左右,降低约3个百分点。

篇7

【关键词】 国债风险; 资产; 负债; 国家资产负债表

一、引言

2006年记账式第二期国债以美式招标方式发行,标志着我国1981年以来的赤字管理的终结,国债余额管理正式启动,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我国国债的风险控制。但是,2008年金融海啸冲击下希腊等南欧五国爆发的债务危机表明现行国债余额管理制度仍然存在一定的不足。这些国家都过分关注短期的经济效益,将宏观经济效益最大化作为发行国债的原则,这是其产生信用危机的主要根源。政府作为承债主体,其负债能力是有限的,从长期来看,其承债力决定于税收、经济规模与经济增长。当发债规模超过其承债能力,国债债务危机也就出现了。目前的国债余额管理制度虽然能够根据宏观经济发展的趋势对国债规模予以约束和控制,但从拉美债务危机、亚洲金融危机以及欧洲五国的信用危机的事实中可以看出,按照长期安全所确立的国债余额管理,并不能确保短期内不会爆发债务危机。自然灾害、国际金融危机、人们预期的改变以及国际游资的炒作都有可能使得国债危机在某一时点爆发。因此,在国债管理中应当采用能够在不确定条件下,实时反映政府承债力的管理工具――资产负债管理技术。

二、我国国家资产负债表分析

资产负债管理技术,依据资产负债表各科目之间的“对称原则”,要求资产与负债科目之间期限和利率的对称,依此来不断调整资产结构和负债结构,以实现经营上风险最小化和收益最大化,从而缓解流动性、盈利性和安全性之间的矛盾,达到三者之间的协调平衡。对于政府而言,也有自己的资产与负债,自己的现金流收入与现金流支出。国家资产负债管理技术作为一种更直观、反映信息更全面的先进技术,较传统财政赤字管理更能够准确反映出政府真实的财政状况。可惜的是,至今我国仍然没有官方的资产负债表,需要研究者自行估算国家资产负债表。

政府与一般金融机构有所不同。第一,政府可能会采用国债融资,投资低收益的带有公共物品性质的公益性项目,这些资产不容易在市场上进行出售,即使可以在市场上出售,也缺少可使用的市场价格。因此,对于这些资产和负债,存在严重的定价问题。第二,政府拥有土地、外汇储备等资源类资产,即便其自身的规模没有变化,外部经济环境变化也可能引起这些资产价值发生大幅度变化,从而对资产负债表产生影响。在识别政府的偿债能力时,要注意这些具有特殊性质的净资产对其的影响。第三,对于国有资产的评估价值,采用传统的评估方法得到的只是资产对卖方的价值,而买方的价值则取决于资产能给其创造的预期净收益的多少(杨丹,1999)。在现实买卖交易中,买方对国有资产的出价结果,并不一定等于评估价值,这使得由资产负债表显示出来的资产负债情况随之波动,政府的偿债能力也随之变化。这主要体现在国有企业的民营化收益可能远远低于其账面价值。第四,如果从长期来看,国家历年总收入额应该等于总支出额,即净资产为零。而就短期来讲,国家净资产作为分析财政形势的指标之一,对于其合理规模的确定也需要加以分析和界定(刘锡良、刘晓辉,2010)。

判断国债的风险应当将所有资产和负债放在同一时期进行计算,通常我们可以采取折现的方式对不同时期的现金流收入进行汇总。结合国家资产负债表的特点,本文以2008年与2009年我国政府的资产负债情况为例,建立起国家资产负债表。由于资产是经济主体所拥有的有助于未来现金流收入增加或未来现金流支出减少的资源,根据这一定义,我国政府拥有的资产应当包括经营性资产、行政性资产和资源性资产三大类。考虑到我国的社会主义体制,国家拥有大量国有企业的所有权,这些企业把握着国民经济的命脉,对其他经济成分起着带动和引导的作用,这些企业可以通过上缴利润的方式在未来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因而其也应当属于政府资产的范畴。

2008年我国资产负债表如表1所示。根据财政部数据,到2007年底,我国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总资产为34.7万亿元(不含金融机构),总资产扣除负债和少数股东权益后,国有股东的权益为11.2万亿元,按照1.5倍的市净率来计算,国有资产的价值大概为16.8万亿元。而2008年末已上市金融企业中国有股东所属的资产价值约为4.45万亿元。因此我国经营性国有资产中,政府所有的资产价值大约为21.3万亿元。

行政性资产一般则难以转让,难以成为政府财政收入的来源。2006年年底事业单位仍然有2.06万亿元负债,实际上构成了政府的隐性负债。

资源性资产是政府最大的一项资产,过去的10多年中土地批租和拍卖已经成为政府预算外收入的主要来源。

从资产负债表来看,我国2008年政府总体负债规模为45.03万亿元,拥有资产大约为101.24万亿元,这样,从长期来看,我国的负债率略低,我国的国债发行仍然具有较大空间,这也正是我国应债能力较强的原因。

但是从资产结构来看,资源性资产大约占到总资产的50%,经营性资产占到总资产的39%,行政性资产与财政收入占总资产的比重均为6%左右。如果出现国债违约风险,只有财政收入能够迅速地用于偿债,而出售经营性资产换取现金流则需经过较长的时间和较复杂的程序,资源性资产在数量上的稀缺性和不可再生性,原来依靠拍卖土地和批租土地维持财政赤字规模的做法必然是不可持续的。而行政性资产虽然具有价值,但在应对国债信用危机和应付突发经济冲击时却是不能及时变现的,因此在分析国债信用风险时也不应将其考虑在内。而从政府的经营性资产来看,由于存在着委托关系,虽然政府具有所有权,也并不能自由使用这部分资源。况且,尽管这些企业会上缴红利,但一直以来国企上缴的红利数目都是比较低的,而且企业也有自己的发展规划和管理审批程序,很难在出现国债信用危机时有效向政府提供资金助其渡过难关。所以,在资产负债表中该项资产对于国债风险的控制力也非常有限。

当出现国际金融危机等外部条件变化时,经营性资产负债结构会有所恶化;资源性资产也会因为经济不景气而出现缩水;政府为刺激经济增长,一方面会增加财政支出发挥投资乘数与消费乘数作用,另一方面会通过减税达到刺激消费的目的。这样,短期内政府的资产负债表会迅速恶化,如果人们的预期也发生变化,在国际游资的炒作下,这种资产负债的错配会被很快放大很多倍,国债危机就很可能在某一时点爆发。

因此,在此资产负债表框架下研究短期国债风险以及短期偿债能力还需要进一步分析资产负债的现金流情况。2009年我国资产负债情况:1.政府负债结构:(1)官方确认的政府负债:截至2009年末,人民币6.2万亿元,相当于GDP的18.5%。(2)地方政府负债:截至2009年末,人民币6.1万亿元,相当于GDP的18%。(3)财政预算赤字:截至2009年末,人民币9500亿元,相当于GDP的2.8%。(4)或有负债:截至2009年末,人民币5.2万亿元,相当于GDP的15.9%。2.政府资产结构分析:(1)财政存款:截至2009年末,人民币2.2万亿元,相当于GDP的6.7%。(2)其他政府机构存款:截至2009年末,人民币3万亿元,相当于GDP的8.8%。(3)政府所有的非农村用地:2004―2009年六年间土地出卖累计收入达到了5.7万亿元人民币,相当于2009年GDP的17%。(4)国有企业:2008年达到了17万亿元,相当于GDP的51%(摩根斯坦利,2010)。

如果不考虑流动性不强与变现能力较差的行政性资产和经营性资产,政府的各项负债之和为18.5万亿元,即便不考虑或有负债,总负债额也高达13.3万亿元;而财政存款、其他政府机关存款以及资源性资产现金流之和尚不足11万亿元,这种情况表明短期内资产和负债之间可能出现不匹配,我国国债的短期风险比较大。

三、主要结论

1.国债发行、赤字持续等问题的解决仍然需要依托税收增长,而税收增长是以经济增长为前提的。因此,国债的发行与国债的风险是一个辩证统一体。即提高国债风险控制能力要依托经济的增长和税收的增长,而经济的增长在一定条件下又需要发行国债,但发行国债又会导致国债信用风险上升。

2.从2008年和2009年我国国家资产负债情况看,尽管我国政府资产规模很大,但相对于流动性负债而言,流动性现金流并不多,而且财政预算外收入是依靠不可持续的土地批租和拍卖支撑的。长期来看,我国国债风险仍然处于安全边界内,但是,短期信用风险已经较大,不容小视。

3.从20世纪80年代拉美债务危机到90年代的东南亚金融危机,再到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充分说明,合理的国债管理目标和制度框架将有助于政府积极面对经济和金融风险冲击,有助于帮助政府权衡以低成本满足财政需要还是向风险承受度以及建立有深度、流动性的国债市场倾斜。

总之,从我国的国家资产负债表中可以看出,总体上我国政府的资产规模要高于负债规模,这表明未来国债的发行仍然具有一定的空间,但从资产负债结构来看,资产与负债之间存在着不匹配,在遭遇外部冲击时可能会造成短期的信用危机。因此,需要进行金融和债务创新以适度调整和改善我国资产负债结构。

【参考文献】

[1] 杨丹. 国有企业资产转让定价行为分析――兼评国有资产流失观[J]. 经济研

[2] 刘锡良,刘晓辉.部门(国家)资产负债表与货币危机:文献综述[J].经济学家,2010(9).

篇8

关键词: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调整事项;非调整事项;会计处理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12-0-01

一、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的会计处理

企业会计准则对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分别调整事项和非调整事项规范了不同的处理方法,对调整事项要进行适当的调整,对非调整事项则以披露为主。

1.对调整事项的会计处理

调整事项,是指由于资产负债表日后获得新的或进一步的证据,以表明依据资产负债表日存在状况编制的会计报表已不再具有有用性,应依据新发生的情况对资产负债表日所反映的收入、费用、资产、负债以及所有者权益进行调整。资产负债表日后调整事项的判断标准为:资产负债表日后获得新的或进一步的证据,有助于对资产负债表日存在状况的有关金额做出重新估计,应当作为调整事项,企业应当根据调整事项的判断标准进行判断,以确定是否属于调整事项。

资产负债表日后发生的调整事项,应对按照已编制的会计报表所反映的收入、费用、资产、负债及所有者权益作相应的调整,并按调整后的金额重新编制会计报表,以便为报表使用者提供在会计报表报出日最为相关的会计信息。除此之外,还应做出相应账务处理。但由于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发生在次年,上年度有关账目已经结账,不能再调整有关损益类科目。

调整事项一般可采用“追溯法”进行报表项目调整,即沿循经济业务的账务处理程序和报表编制程序的“路线”,进行层层追溯,最终追溯到涉及的报表项目。在调整时,首先分析该事项涉及并影响到会计报表中的哪些项目;然后确认应调增或调减的金额;最后按调整后的金额重新编制会计报表。对于涉及损益的事项,通过“以前年度损益调整”科目进行调整,并将其余额转入“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科目中核算;对于不涉及损益及利润分配的其他事项,应在相关科目中调整。因此,资产负债表日后发生的调整事项,应当分别以下情况进行账务处理:

(1)涉及损益的事项,通过“以前年度损益调整”科目核算。调整增加以前年度收益或调整减少以前年度亏损的事项,以及其调整减少的所得税,记入“以前年度损益调整”科目的贷方;调整减少以前年度收益或调整增加以前年度亏损的事项,以及调整增加的所得税,记入“以前年度损益调整”科目的借方。“以前年度损益调整”的科目的贷方和借方余额,转入“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科目。

(2)涉及利润分配调整的事项,直接在“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科目核算。

(3)不涉及损益以及利润分配的事项,调整相关科目。

(4)通过上述账务处理后,还应同时调整会计报表相关的数字,包括:①资产负债表相关项目的数字;②当期编制的会计报表相关项目的年初数;③提供比较会计报表时,还应调整相关会计报表的上年数。

2.对非调整事项的会计处理

非调整事项,是指在资产负债表日该状况并不存在,而是期后才发生的事项,资产负债表日后才发生的事项,不涉及资产负债表日存在状况,但为了对外提供更有用的会计信息,必须以适当的方式披露这类事项,这类事项作为非调整事项。资产负债表日后非调整事项的判断标准为:资产负债表日以后才发生或存在的事项,不影响资产负债表日存在状况,但如不加以说明,将会影响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做出正确估计和决策,这类事项应当作为非调整事项。

非调整事项不需要对会计报表作调整,但应在报表附注中加以说明,说明的内容包括事项的内容及其对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的影响;如无法做出估计,应说明无法估计的理由。非调整事项主要涉及企业的重大决策与计划、企业外部经济环境的重大变化、企业债权人或债务人的重大事项等。

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的非调整项目必须是:(1)资产负债表日前并不存在,完全是期后新发生的事项;(2)对理解和分析财务报告有重大影响的事项。其主要内容包括:企业合并;应付债券提前收回;所持用于短期投资和转卖的证券市价严重下跌;由于客观原因存货中某种产品的市价下跌;需要为新的养老保险金计划在近期支付大笔现金;偶然性的大笔损失等。对于非调整事项,由于与资产负债表日存在状况无关,故不应调整资产负债表日编制的会计报表。但这类事项的影响可能很大,如不加以披露,将会影响会计报表使用者对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做出正确的估价;资产负债表日后发生的非调整事项,应当在会计报表附注中说明事项的内容对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的影响,如无法做出估计,应说明无法估计的理由。

二、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会计处理中存在的问题

1.粉饰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一些企业为完成当年的财务任务和上级下达的考核指标,在会计数据上粉饰财务成果。如:采用年终销售退货方式做假销售,或采用虚假的关联方交易,人为调整收人和利润。

2.调整各项准备。某些企业为调节利润,在资产负债表日不按规定比例故意多提少提各项准备;或者属于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应调整而不调整,人为调整利润指标。

参考文献:

[1]《企业会计准则第29号——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2006.

[2]韩富荣.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的处理[J].财会研究,2000(9).

[3]尹芳.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的几个特殊处理[J].财会月刊,2003(9).

篇9

(2)属于可使用水资源范畴内;(3)被某一主体控制或拥有;(4)可以用货币对其资产价值进行计量;(5)可以给人类带来经济效益。这个水资源资产的定义相对来说比较全面,不论是水资源的获取方面还是使用方面,都考虑的很周到,但是在水资源的具体使用方面以及实际使用中的经济效益获得没有表述清楚。因为在我国,水资源的供给量与实际的使用量还是存在一定偏差的,并且偏差比较大,我们将可以使用但是没有实际投入使用的这部分水资源称之为潜在水资源。潜在水资源中,一部分将转化成经营性资产,另一部分将转化成非经营性资产,剩下一部分将持续保持水资源的属性,并未投入使用。

2.如何确定水资源资产负债表中的会计主体

确认会计主体也是水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的必要前提。会计主体在会计学中指的是会计工作服从的组织或者单位,规定了会计核算的空间范围,在目前的水资源资产负债表中,对会计主体的界定还没有明确的定义。但是相比于企业来说,水资源资产负债表的会计主体更加复杂,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可以划分很多不同种类的会计主体。例如,考虑到对国民经济的核算,国家应该作为水资源资产负债表的会计主体;考虑到各大流域水资源的管理,以一条河道或者一个流域作为一个会计主体能更加全面的反映出整个流域的水量水质状况,也能够保证水资源资产统计的完整性和连续性,有助于水资源的管理规划;考虑到自然资源的离任审计问题,以一个区域作为水资源资产负债表的会计主体更加合理,能方便落实生态环境的领导责任,提高水资源的管理水平;在将来,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管理水平不断提升,可以将一个供水系统作为一个会计主体,能够全面的反映出一个供水系统的供水效率如何,等等。所以,水资源资产负债表的会计主体,可以是一个国家,可以是一个流域(河道),可以是一个区域,也可以是一个供水系统,比企业的会计主体复杂很多。3.水资源资产质量的反映水利部2015 年了水资源资产负债表中的水资源资产及变动表和水资源质量及变动表两张表。水资源资产及变动表把水资源分为地下水和地表水两种,要求核算地下水和地表水的期初、期末水量以及中间的变化;水资源质量变动表将水质分为Ⅰ~Ⅴ五种,但是该表欠缺对水资源资产概念的考虑,没有充分考虑人们对水资源资产的需求情况,缺少和水资源资产及变动表的联动。应该把水资源资产根据使用需求分为工业用水、农业用水、生态用水以及生活用水等。各种类用水的水质必须要达到规定的使用标准才能够称之为水资源资产。水资源的水质与资产是紧密联系的,例如生活用水的水质要达到Ⅲ级才能够称之为水资源资产,而工业用水达到Ⅳ级可以被称为水资源资产等等。本文所提到的水资源质量都是指的水资源资产的质量,我国现行的水资源资产负债表虽然对水资源质量和变化情况以及水资源资产和变化情况都做了要求,但是所针对的是所有的水资源,没有针对水资源资产进行反映。不同的用水对象对水资源的质量要求是不一样的,每一类用水都可以设置自己的质量标准,超过该类用水的质量标准则不能称之为水资源资产,只能列入水资源负债,当水资源的质量变好的时候,可以看作是水资源资产的增加,反之则看作是水资源资产的减少或者水资源资产负债的增加。水资源资产的质量劣化应该在表格中予以表示,并提出警告,这样水资源的相关管理部门能对水资源的现状做最直观的了解,提升了水资源资产的管理水平,提高了水资源管理的工作效率。

4.水资源资产的负债表分期我国的自然资源核算期是从每年的1 月1 日起到12 月31 日止,这在我国还是比较合理的计算周期,但是国外有专家研究过,对于水资源量和经济数据的统计,要考虑水文循环规律的影响,所以尽管使用日历年并没有大的差错,但是显然在水文循环的影响下,采用水文年进行统计会更加合理。水文年的循环周期是以一个水文现象为一年的,我国一般地区都是在当年3 月或4月至次年2月或3月。按照水文年进行水资源统计易于实际操作,考虑到了水资源的蓄泄期,也符合自然的规律,对水资源的管理有帮助作用,能提高水资源的管理水平。

篇10

关键词:资产负债管理 商业银行债券投资

1.我国商业银行债券投资现状

近年来,我国债券市场发展迅速,截至2012年底,债券市场托管总量达到26.56万亿元,同比增长16.75%。随着债券市场的快速发展,商业银行作为债券市场的主要投资者,其债券业务规模也在近几年取得高速增长。截至2012年底,商业银行债券托管量为16.6万亿元,较2011年增持1.97万亿元,同比增长13.39%;商业银行持有债券占比65.33%,是债券市场最大的机构投资者[1]。目前,部分大型商业银行债券资产规模已达到其自身总资产规模的20%~30%,如工商银行2012年债券投资规模占总资产比重为22.68%[2]。

2.商业银行债券业务对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影响

资产负债比例管理是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核心,是商业银行作为高负债企业,对其资产和负债的期限、结构、利率水平等进行的匹配和协调,从而保证银行经营的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在银行经营的“三性”中,流动性又是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基本要求。债券资产属于银行资产,自然属于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对象,因此,债券资产管理与银行整体的资产负债管理息息相关,互相影响。

2.1债券市场在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中的积极作用

对商业银行而言,其资产主要为存款准备金、备付金、贷款和持有债券。从三性的角度出发,商业银行参与债券市场较之贷款具有更好的流动性,较之现金具有更高的收益性,因此商业银行进行债券投资业务增加了商业银行资产的安全性和流动性。债券投资业务为商业银行经营资产多元化提供了选择,优化了资产配置。债券回购业务高度的融资便利提供的高度流动性,为商业银行降低资金备付率创造了可能。债券回购业务为商业银行提供了灵活的负债管理手段,改变了银行负债手段单纯依靠吸收存款的局面,提高了整个银行经营的效率。此外,由于银行间债券市场较早实现了利率市场化,银行通过参与债券市场业务可以对市场利率的一般规律和风险特征有了一定了解,为在以后金融市场的完全利率市场化环境下加强资产负债管理积累了宝贵经验。

2.2债券市场给商业银行资产管理带来的问题

对于商业银行来讲,如何判断债券资产与自身资产负债状况的匹配程度认识比较模糊。由于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起步较晚,且对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的重视不够,往往只是将其作为参考和应对监管当局的工具,并没有真正发挥其调配流动性,调整资产负债动态平衡的作用。相较于银行传统资产负债业务,商业银行债券投资业务往往受制于银行的流动性管理,商业银行多数情况下被动地利用银行剩余资金进行投资,而并未将其上升到资产负债管理的高度加以管理。此外,有一部分中小商业银行在追求债券盈利性的情况下,忽视了债券的流动性和安全性,面临着利率风险和市场风险,手中持有大量低利率的长期债券资产的商业银行,其风险并不亚于贷款迅猛增长带来的风险。

3.商业银行债券投资资产负债管理策略

为发挥债券投资在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中的积极作用,解决债券投资给商业银行资产管理带来的问题,商业银行有必要将债券资产管理作为资产负债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定期进行分析,以判断债券资产是否会成为整个商业银行的潜在风险,从而及时调整资产结构,对相关部门加以适当和必要的控制,确保商业银行得以理性进行债券投资。商业银行可以考虑采取期限配比、免疫策略以及混合策略三种技术手段对债券资产进行管理。

3.1期限配比策略

债券作为商业银行的一项资产。可以通过计算资产和负债的期限和数量并进行互相轧差得出详细的资金数量和期限。然后通过期限配比,找出最合适的债券投资。具体做法是:利用计算机综合业务系统先取出具体定期存款、贷款和债券的期限、数量情况,再将负债项目中短期应付款项视为立即到期项目,活期存款按一定比例折算为永远不会到期的负债(正常银行的活期存款总是保持一定比例的年增长),资产项目中一级准备金视为扣除项目,通过负债资产互相轧差得出详细的可以使用的资金数量和期限。资金数量就是商业银行在债券市场新增债券的限额,资金期限结构就是新增债券资产的期限结构。

3.2免疫策略

免疫策略构造这样一种投资组合,以至于任何利率变化引起资本损失(或利得)能被再投资的回报(或损失)所弥补。免疫之所以能够避免利率波动的影响,原理在于一只给定久期的附息债券可以精确地近似于一只久期相同的零息债券。因此,商业银行可以根据自身资产负债情况,利用缺口管理各类债券资产,并通过考虑自身银行的整体存款久期和贷款久期,从而得出债券资产组合应达到的久期,才能在银行间债券市场下跌时有最小的风险。其较期限配比的优点是:它不但考虑了资产负债在期限上的匹配,而且考虑了在利率变动的情况下,通过构造组合,确保偿付各种期限的多种债务。具体做法:计算得到负债的总久期和贷款的总久期,将资金数量作为权重,进而得到债券组合应当达到的久期值。同时我们将负债的现值减去贷款的现值还可以得到债券组合的合适现值。当我们在久期和净现值两方面满足资产负债的匹配条件时,我们就可以获得在收益率曲线平行移动时免疫风险最小的组合。

注释:

[1]中国债券信息网

[2]《中国工商银行2012年年报》

参考文献:

[1]邓洪《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期限结构的错位与债券业务创新》,[J]《海南金融》2005年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