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德育的方法范文

时间:2023-06-29 17:27:3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简述德育的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简述德育的方法

篇1

关键词:空间数据库;查询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0)03-522-02

空间数据查询技术在地理信息系统(GIS)和计算机辅助设计(CAD)领域中有着极其广泛的应用。人们不仅希望准确检索到数据,而且希望检索的速度越快越好。当前空间数据检索的一个关键问题是速度。提高速度的核心技术是空间索引。空间索引是由空间位置到空间对象的映射关系,为空间检索提供一种合适的数据结构,以提高检索速度。

GIS数据中包含了大量的地理信息数据,如果不为这些数据创建索引,要从海量的GIS数据中检索到目标数据,这一过程可能会经历相当长的时间。如果为这些GIS数据创建合理的索引文件,在索引文件中检索目标数据,检索速度会明显得到提高。因此在空间数据产品中实现高效的索引算法是非常必要的。与此同时,随着人们对地理数据表示和处理的需求越来越普遍,地理信息系统正迅速扩展到各种应用领域。传统的GIS系统本身的功能和结构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开始向Web扩展。

1 空间数据库查询的主要特点

空间数据库查询是空间数据库的一项重要操作,空间查询技术是针对空间数据库的特点发展起来的。由于空间数据量的庞大,以及空间对象、空间查询的高度复杂性,使得空间数据库的查询效率成为衡量空间数据库性能的重要指标之一。

数据库是为一定目的服务的,并以特定的数据格式存储的相关联的数据集合。它是数据管理的高级阶段,是从文件管理系统发展而来的。空间数据库是某一区域内关于一定地理要素特征的数据集合,与一般关系数据库相比,其主要特点有:

1)数据量特别大,要用数据来描述各种地理要素,尤其是要素的空间位置,其数据量往往很大。

2)不仅有地理要素的属性数据与关系数据库中数据性质相似,还有大量描述地理要素空间分布位置的空间数据,并且这两种数据之间具有不可分割的联系。

3)数据应用广泛,如地理研究、环境保护、土地利用、生态环境、道路建设、资源开发、市政管理等。

空间查询是空间数据库的一项重要操作。由于空间数据库的特殊性,空间数据库的查询除兼有普通数据库的查询能力外,同时还应具备空间数据的查询能力。空间查询大体上可分为点查询、区域查询、最近邻查询及空间连接查询四类。

与一般关系数据库相比,空间数据库在查询处理方面的主要特点至少有:1)目前仅仅在空间操作的类别上达成了一致,对每种具体空间查询的设计与处理规则各不相同。2)空间数据库要处理非常大量的复杂对象,这些对象具有空间范围,而且不能自然地排序成数组,需要建立适合于空间数据的访问方法以提高查询的效率。3)检测空间谓词的算法计算量极大,所以不能再假定I/O代价在CPU的处理代价中占主导地位,这就使得空间查询处理与优化过程设计比传统数据库更为复杂。

2 空间数据索引

空间数据访问方法由空间索引和定义在空间索引上的查询操作组成,是空间查询技术的基础,空间查询的性能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空间数据访问方法的效率。

2.1 网格索引

网格索引的基本思想是将研究区域纵横分成若干个均等的小块,每个小块都作为一个桶,将落在该小块内的地物对象放入该小块对应的桶中。从精度考虑,小块还可细分,直至不可再分为止。当用户进行空间查询时,首先计算出用户查询对象所在网格,然后再在该网格中快速查询所选空间实体。其优点主要有:桶数固定、结构简单,每个表项都用于表示地物的空间位置及分布;查询方式多样,可以任意以一点或一条线或一个任意形状的区域进行检索;检索结果合理查询精确,这是因为网格索引支持地物的特征信息存储;支持多精度等级,查询并不要求太精确,如查询某点附近的地物,网格索引的多级分块策略正好适应这种情况,对于一些非精确查询,特征信息匹配计算无需进行或只进入第二级就行了,而不必再往下去。这样就节省了更多的时间。然而网格文件本质上会造成目录非常松散,因而浪费主存缓冲区和二级存储。

2.2 R树及其变种

R树是GUTTMAN于1984年提出的最早支持扩展对象存取方法之一,也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空间索引结构。许多商用空间数据库系统,如MapInfo SpatialWare和Oracle Spatial等均提供对R树的支持,开放源码系统PostgreSQL也实现了R树。近二十多年来,许多学者致力于R树的研究,在R树的基础上衍生出了许多变种。比较典型的有R+树、R*树、压缩R树等。

R树是一个高度平衡树,它是B树在k维上的自然扩展,用空间对象的MBR来近似表达空间对象,根据地物的MBR建立R树,可以直接对空间中占据一定范围的空间对象进行索引。R树的每一个结点都对应着磁盘页D和区域I,如果结点不是叶结点,则该结点的所有子结点的区域都在区域I的范围之内,而且存储在磁盘页D中。如果结点是叶结点,那么磁盘页D中存储的将是区域I范围内的一系列子区域,子区域紧紧围绕空间对象,一般为空间对象的外接矩形。

R树中每个结点所能拥有的子结点数目是有上下限的。下限保证索引对磁盘空间的有效利用,子结点的数目小于下限的结点将被删除,该结点的子结点将被分配到其他的结点中;设立上限是因为每一个结点只对应一个磁盘页,如果某个结点要求的空间大于一个磁盘页,那么该结点就要被划分为两个新的结点,原来结点的所有子结点将被分配到这两个新的结点中。令M为一个结点中记录数目的最大值,m≤M/2为一参数,说明一个节点记录的最小值,m可作为调节树结构的一个可变参数,R树满足如下几项特点:根节点若非叶子节点,则至少有两个子节点;每个非根叶节点和非叶节点包含的实体个数均介于m和M之间;所有叶子节点在同一层次。

R树兄弟结点对应的空间区域可以重叠,可以较容易地进行插入和删除操作。但正因为区域之间有重叠,空间索引可能要对多条路径进行搜索后才能得到最后的结果。当查找与给定的查询窗口相交的所有空间对象时,空间搜索算法是从根结点开始,向下搜索相应的子树。算法递归遍历所有约束矩形与查询窗口相交的子树,当到达叶结点时,边界矩形中的元素被取出并测试其是否与查询矩形相交,所有与查询窗口相交的叶结点即为要查找的空间对象。R树的查询效率会因重叠区域的增大而大大减弱,在最坏情况下,其时间复杂度甚至会由对数搜索退化成线性搜索。正是这个原因促使了R+树的产生。在R+树中,兄弟结点对应的空间区域没有重叠,而没有重叠的区域划分可以使空间索引搜索的速度大大提高,克服了R树中多路查询的问题,但同时它也存在着一些缺陷,如对某个最小约束矩形的划分,可能会引起相关子树上其他结点也需要重新划分,向下分裂操作可能使得已经划分好了的结点被重新划分,空间对象在R+树的叶结点中被重复标记,完成删除运算后,必须对R+树进行重建等,同时由于在插入和删除空间对象时要保证兄弟结点对应的空间区域不重叠,而使插入和删除操作的效率降低。R*树是最有效的R树变种,它能对覆盖区域、重叠面积和边界周长进行启发式地优化,并通过重新插入节点重建R*树以提高其性能,但重新插入这个过程相当繁琐,其实现过程太过漫长。

压缩R树的空间数据集是预先己知的,通过预先对数据进行合理有效的组织,可以保证其具有很高的空间利用率和良好的查询效率,但由于其不能进行动态插入和删除,因而其应用受到了很大限制。

3 空间数据查询技术

3.1 点查询与区域查询

点查询(Point Query, PQ):给定一个查询点P,找出所有包含它的空间对象O。使得PQ(p)={O|PεO.G≠?},其中O.G为对象O的几何信息。

范围或区域查询(Range or Regional query, RQ):给定一个查询多边形P,找出所有与之相交的空间对象O。当查询多边形为矩形时,成为窗口查询:

PQ(P)={O|O.G∩P.G≠?准}

对这些查询的处理与包含该查询关系的文件的组织方式有关,根据参与查询的空间数据集是否具有空间索引,其相应的处理策略各不相同。

1) 数据集未排序且没有空间索引在这种情况下,唯一的方法就是采用穷举法扫描整个文件,并判定每一条记录是否满足查询谓词,利用过滤、精炼两步处理来实现。如果空间对象用它的MBR来近似表示,则区域查询的过滤步骤就对应着检验矩形与查询矩形的交集。这个处理与没有过滤就处理整个对象相比,其代价是非常低的。扫描的代价为O(n),其中n是进行区域查询的关系中包含的页面数。

2) 数据集具有空间索引在数据集具有空间索引的情况下,查询可通过扫描索引文件过滤掉大部分不满足查询条件的空间对象,从而避免扫描整个数据文件,减少系统负载。通常使用的空间索引为R树族。使用索引树,点查询通常可在O(logn)时间内完成处理,区域查询的代价则依赖于许多因素,包括数据矩形的分布、查询窗口的大小、树的高度及用于构造索引树结点的压缩算法等等。采用R树的缺点是不同分支的MBR可以交叠,这就可能导致沿着索引树的不同分支进行搜索。R树的一个变体树避免了内部结点的交叠,R+树的主要问题是空间对象的外接矩形可能在多个内部结点上存在重复,这会导致搜索时间增加和结点的频繁溢出。

3.2 最近邻查询

最近邻查询在许多应用中都很常见。如电子商务网站接收到书籍订单后该把订单发送到最近的配送中心。典型的算法有两遍算法和一遍算法:

1) 两遍算法第一遍检索包含查询对象QO的数据页D,以确定D中任意对象到QO的最小距离d;第二遍通过一个范围查询检索与QO的距离在d内的对象以确定最近邻居。这个方法使用了用于范围查询和点查询的算法。

2) 一遍处理算法该算法的最近邻查询需要用到与区域查询和点查询完全不同的算法。最早由ROSSOPOULOS提出,使用了一对距离度量,即搜索修剪条件和搜索算法。

3.3 空间连接查询

空间连接查询是空间数据库系统一种重要的多路查询,即从两个数据集合中检索出所有满足某一空间谓词,如交、包含等的空间对象。如给定两个对象集A、B,其空间连接是从A中的对象到B中的对象应用谓词S的结果。谓词S包括覆盖、距离、方向、邻接和包含等。

当两种空间关系连接在一起时,我们称之为空间连接。空间关系是指空间对象之间具有空间特性的关系,主要包括拓扑、顺序、度量三大类关系。因此空间连接查询又可分为拓扑连接查询、顺序(方位)连接查询和度量(距离)连接查询。与其它空间查询一样,空间连接查询的实现过程通常分两步进行过滤和精炼。过滤即是借助空间索引与MBR,查找出满足给定条件的空间对象候选集,建立空间连接索引。精炼则是用相应的空间对象代替进行具体的连接处理,检索出满足实际需求的空间对象,即从第二存储区检索候选集中每个对象的精确形状信息,来测试其是否满足查询条件。

参考文献:

篇2

一、蔬菜病害识别方法

1、蔬菜发生时期进行识别

蔬菜在整个生长期内均可发病,依发病期不同主要分为苗期病害和成株期病害,苗期病害常见的有猝倒病、立枯病、沤根,如黄瓜苗期易发生炭疽病、黑星病等。成株期病害是指由菜苗定植到收获期间发生的病害,绝大多数病虫害都在此期间发生,如黄瓜霜霉病、枯萎病一般在开花期发生,炭疽病多在果实成熟期发病。

2、蔬菜发生部位进行识别

病害发生的部位主要有根、茎、叶、花及果实等,根据发生的部位可确定病害范围。如根腐病、根肿病、根结线虫病、沤根及烧根等,这些病害先在植株根部发病;早疫病、霜霉病、角斑病、白粉病等先在叶部发病;枯萎病、黄萎病、青枯病等,病菌首先危害茎部输导组织;灰霉病、黑星病、脐腐病、炭疽病、软腐病、畸形果等多危害花果。另外,对于发生在叶部的病害,还可根据发生在植株上的位置不同判断属哪种病害,如黄瓜角斑病多发生在下位叶,霜霉病多发生在中位叶,缘枯病发生在上位叶。

3、蔬菜发生条件识别

由于每种病害发生时所需环境条件不尽相同,在一定环境条件下只能有1种或几种病害发生,因此可根据外部环境情况初步判断可能发生的病害。如:高温干旱条件下一般只发生病毒病;高温高湿条件下可发生枯萎病、炭疽病、疫病、青枯病、立枯病等;低温高湿条件下易发生灰霉病、菌核病、霜霉病、白粉病、猝倒病、黄萎病等。

4、蔬菜主要症状进行识别

了解和掌握各类病害外部形态特征(即症状)是正确识别和防治病害的前提和关键,但任何一种病害症状都是多方面的,要完全掌握并非易事,也没有必要,只要抓住每种病害的显著症状就可准确判断出病害种类。细菌病害病斑主要表现在叶部,潮湿时无霉(粉)状物,但病部常出现脓状物、溃疡及腐烂现象,有时发生臭味,如黄瓜角斑病叶背面有菌脓溢出;青枯病用手挤压横切开的茎基部可见米汤状菌脓溢出;蔬菜软腐病病部腐烂有臭味。病毒病害病叶呈黄绿相间的花叶形,或呈线状厥叶形,或有褐色斑块的条斑形,顶部叶片变小,中下部叶片内卷。真菌病害发病部位有不同形状(圆形、椭圆形、多角形、不定形)病斑,潮湿条件下,病斑上有不同颜色霉(粉)状物,如黄瓜霜霉病在叶背面有灰黑色霉层,疫病、白菜霜霉病病部有白霉,灰霉病病部有灰褐色霉层,炭疽病有红褐色胶质物等。

二、防治方法

1、适期防治:任何一种病害在不同地区都有发生与流行的时期,只有掌握不同病害及其在不同地区的发生规律,才能做到提前预防、及时用药。在病害初发期,应首先控制发病中心,然后全面施药防治,这样既减少用药次数和用药量,又提高防效。

2、选择适宜的剂型和施药方法:常用农药剂型有需对水使用的水剂、乳油、悬浮剂、可湿性粉剂及可溶性粉剂等,直接使用的粉剂和颗粒剂,加热后使用的烟剂;常用施药方法有喷雾法、喷粉法和熏蒸法。在施药时应根据天气情况和棚室内湿度高低而选用适宜的剂型和施药方法,如在阴天或棚客观存在内湿度大时,选百菌清烟剂或速克灵烟剂防霜霉病、灰霉病等真菌病害,脂铜粉剂防角斑病、缘枯病等细菌病害。

篇3

关键词:工程造价;项目监理;投资控制;措施

Abstract: the control of project investment is an important content of engineering supervision, scope and extent of its influence is very big, to realize the control will have a direct impact on the investment of engineering and quality objectives. Supervision should be at each stage of project construction, through the scientific management methods and effective measures to achieve the goal of project investment control.

Keywords: engineering cost; project management; investment control; measures

中图分类号: U415.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引言

工程造价是一项工程通过建设形成相应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所需一次性费用的总和,它是计算在工程建设过程中投入的各种要素,如原材料,劳动力、机械设备、管理费用及利润等,最终转换为业主要求的工程项目业主的支出。工程造价不同于工程价值,但它是组成决定工程价值的要素之一,也是决定了业主愿意为工程项目付出多少货币价值的因素之一。

1工程监理投资控制的作用和意义

1.1目前我国大部分工程监理只发生在施工阶段,监理对工程投资的控制一般是根据施工合同确保每一笔工程进度款的支付都符合合同的要求以及做到现场签证费用的准确有效。如果在招投标阶段就引入监理,让监理协助业主编制施工招标文件,起草施工合同条款,确定一个合理的合同价款,有利于选择一个最佳的施工单位,因为施工单位的素质,将直接影响到工程的质量和工期,对工程的最终造价起重要的作用。

1.2项目施工过程中,由于地质条件的变化、设计变更等原因,经常造成实际施工情况与设计图纸和工程量预算清单不符的情形,往往需要进行现场签证,有些施工单位为了多增加工程造价,往往会使用极为巧妙隐蔽的签证手法,这个时候监理人员丰富的现场经验和专业知识就能准确地进行现场签证确认,从而有效地控制工程投资,维护业主利益。

1.3随着建设工程规模越来越大项目越来越复杂,出现了很多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其中多数无价可依,无计价规范可参考,这就需要监理人员深入现场,了解这些施工方法,参与这些定价,最终合理确定工程造价。

1.4监理应具备工程竣工结算审核的知识能力。从工程施工合同生效起,到工程项目竣工验收直至保修阶段结束为止,建设工程监理活动始终贯穿其中,所以监理能准确地理解和把握工程施工合同条款,准确了解并清楚工程施工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情况以及各种责任关系。因此,依据工程施工合同及投标书单价,材料与设备价格的组成,监理直接承担工程管理及投资控制工作,可以对工程变更工程索赔以及工程进展期间双方履行合同等情况进行控制,并对工程竣工结算进行审核。

2不同的建设阶段对工程造价的影响

不同的工程建设阶段,对工程造价的影响是不同的。在项目的前期,业主和设计人员的行为能够影响到工程的大部分费用(大约为90%),而与此对应业主的所发生费用,基本上是咨询费和设计费 (大约只有15%)。与此相反,施工阶段承包商要对工程主要费用(大约为85%)负责,但这一阶段对工程造价影响却很小(大约只有10%)。

工程建设与工程费用的这种特点造成一种责任的不均衡:工程项目的设计、咨询单位的工作对项目造价的影响大,但是所承担的责任小;而施工承包商对项目造价的影响小,但是所承担的责任与前者相比却大得多。因此,从工程项目的全过程控制出发,业主应在工程的前期阶段就引入监理单位,监理工程师的造价控制工作的重点在工程项目的前期。那么,如何选择适当的方法达到监理造价控制的工作目标呢?将价值工程引入到工程项目监理的造价控制中是一种比较合适的方法。

3工程建设监理中的造价控制

3.1工程设计阶段的造价控制

工程投资的控制应从工程项目的设计阶段开始。工程建设项目往往出现设计不合理、缺乏可行性、设计图纸不准确、没有考虑现场地质条件等问题,其后果不仅影响到施工进度及工程质量,同时也影响工程项目的投资,使预算价超概算价、结算价超预算价,造成工程投资的总体失控。然而,当今的工程建设,多数的监理单位难以介入项目的设计决策中,从而无法及时审查、规范设计,为随后施工阶段造价的大幅增加埋下了隐患,直接影响到投资控制工作的质量及效率。因此,应加强建设单位的投资控制意识,让监理单位尽早介入到工程设计的过程中,及早发现设计图纸存在的重大缺陷,从而减轻施工阶段的投资控制压力。在工程设计环节进行投资控制监理工作,是解决投资失控的一个重要举措。

3.2项目招标阶段的投资控制

工程建设的施工质量直接关系到整个工程的质量和最终效果, 因此施工单位的专业水平高低显得尤为重要。其不仅决定着工程质量的优劣、施工工期,同时对项目的投资也起着很大的作用。因此,在项目招标阶段进行施工单位的选择时,监理单位应根据有关法律、法规、政策以及设计图纸、施工现场资料等,制定招标文件的标底(控制价),提供较准确的工程量清单,起草招标文件、施工合同等,协助业主进行筛选,确定各方面条件最符合本工程的优秀的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在招标阶段,协同业主选择最佳的施工单位,对日后的投资控制有着明显的效果,可以降低投标报价漏项情况的发生,减少施工阶段的签证和索赔。

3.3项目工程变更造价控制

由于工程项目前期工作的条件限制,在实施中往往会出现某些实际条件与原设计文件不符、原设计错误、遗漏或因其它客观因素而改变原设计方案、结构、数量或调整原合同中的工作内容等,这就产生了工程变更。只要在工程实施中有前述情况发生,工程建设相关各方中的任何一方(包括业主、监理方、承包方、设计方)均可据此提出工程变更。任何工程变更势必影响到工程的正常施工,都会对工期、造价等产生影响,容易使投资失控,使建设项目的投资效益受到影响。频繁的工程变更会增加和扰乱业主方和承包方正常的工作步骤和内容,还会增加监理工程师的组织协调工作量,对合同管理和质量控制都不利,增加项目管理的难度和复杂性,并直接或间接导致工程造价的增加,成为造价控制监理工作的一个难点。在项目监理过程中可采用加强对变更的审批程序、对必须变更项目的变更价款严格审核、从总量上对整个变更价款进行限制的方式进行控制。要求工程发生变动时应通知各方造价控制人员到场,与业主、承包方、专业监理工程师就变动的工程量及相关费用进行审核确认,以便及时掌握投资变动情况。为了使工程进度款的支付合理有据,对影响造价的变更采用连续跟踪,专业监理工程师积极介入施工的相关环节,参加各种相关工程例会,及时为每个项目的结算做好资料收集工作。

3.4施工期间的造价控制

对于施工阶段的造价控制,监理人员首先应坚持施工合同、协议确定的合同价款,按合同及相关规定对工程进度款进行审核支付。良好的合同管理,不仅能够有效避免发生不必要的纠纷,同时还能保证施工进度及质量,从而积极、有效地促进工程效益。而工程进度款,其不仅是工程施工质量和施工进度的保证,同时也是造价控制的有效手段,工程项目的监理人员应对其进行严格的控制,只有按图施工并通过监理人员质量验收合格的工程内容,并经计量核实的工程项目,监理工程师才同意支付。对于施工期间出现的变更,监理人员应进行严格的核查,避免变更后的投资数额超过总投资限定的数额。为有效控制工程造价,监理人员应规范工程的变更操作、事先把关、积极主动进行监控,杜绝不必要的变更发生。

3.5竣工阶段的造价控制

在工程建设项目竣工时,监理部门应及时、认真地对竣工结算进行审核,竣工结算是工程造价控制的关键部分,首先由施工单位进行申报,专业监理工程师根据工程实际情况重点审核申报项目是否完工、质量是否符合要求、工程量是否准确、是否符合合同要求,才办理支付凭证手续。倘若发现问题或存有疑问,应查看监理日记,同时进行现场校核,从而准确审核竣工结算、如实反映工程造价。对工程进度款及工程竣工结算情况进行全面分析,出具相应的月进度款或工程结算款监理审核报告,报请总监理工程师负责最终审定,由建设单位批准和支付。目前很多监理合同对监理审核竣工结算的偏差情况有明确的规定,超过规定的偏差范围监理要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这就对监理结算审核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6严格工程索赔关的造价控制

建设工程索赔通常是指在工程合同履行过程中,合同当事人一方因对方不履行或未能正确履行合同或者由于其它非自身因素而受到经济损失或权利损害,通过合同规定的程序向对方提出经济或工期补偿要求的行为。监理工程师在处理索赔事件时一是要坚持预防为主的原则,在监理过程中根据以往监理经验及时提醒相关方容易发生的索赔事项,尽量避免索赔事件的发生;二是在索赔的处理过程中必须以合同与事实为依据,根据合同的相关规定进行处理;三要采用公平、协商的原则,不偏袒任何一方,保持客观公正,尽量协调双方的要求,达成双方都能接受的结论。在发生索赔事件时,要按照索赔程序进行处理,同时收集一切可能涉及索赔论证的资料。与相关方研究技术问题、进度问题和其它重大问题的会议应当做好会议纪要,并让会议参加人员签字,作为正式文档资料存档。同时还应建立各方往来的文件资料登记、存档制度,作为处理索赔时的依据。

4结语

投资控制作为监理工作的重要内容,已经越来越受到各方的重视,建设单位对监理的投资控制要求也越来越高,监理人员应不断学习和掌握投资控制的理论和方法,在监理过程中为业主提供优质的投资控制服务,充分发挥监理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葛妍;许靖;有效进行工程造价控制完善工程质量管理[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2年16期

2贾新华;浅述建筑工程造价管理[J];广东建材;2011年08期

篇4

多媒体教学不仅仅是一种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更是一种独特的教学过程和教学模式。我们要发挥多媒体教学优势,使其与学科教学内容紧密地结合起来。

一、初中数学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课件的意义

1.运用课件把抽象转化为直观。

初中数学中有许多较为抽象的概念,而多媒体课件丰富的表现形式能使抽象的数学概念变为学生容易接受的直观形式。如在线段的垂直平分线、角平分线概念教学过程中,可以用FLASH动画的形式将线段的垂直平分线、角平分线表示出来,以体现垂直平分线和角平分线的特点;又比如,学生在理解三角函数值与角的关系时,可以把三角函数值和角的关系放在直角三角形中,设计成因果互动的形式;学生在理解圆中角的相互关系时,我们可以用动画的形式变换角的顶点、角的边与圆的相对位置关系,让学生从运动的角度去理解圆心角、圆周角、弦切角与圆的位置关系以及这些角之间的相互联系。

2.运用课件体现数学的严密性。

数学推理的严密性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很好地体现,我们可用Powerpoint将每一步推理过程预设动作,通过教师与计算机的互动,一步一步地将推理过程在幻灯片中演示出来,这不仅能很好地体现推理的全过程,而且为每一步推理过程的讲解留出了时间和空间,对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品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这与在黑板上进行数学推理相比是一个进步。

3.运用课件可以表现问题本质。

初中数学应用于实际的内容,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由于受到表现形式的限制,没有时间和条件把应用的细节很好地表现出来,这对学生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形成了一定的障碍。把多媒体应用于数学教学后,我们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将预先选择好的应用场景用图片或动画的形式详尽地表现出来,通过演示,使学生抓住问题的本质。同时,教师可以通过计算机网络收取大量的数学应用事例,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学生也能从中体会到数学在实际应用中的作用。

4.运用课件能更好地训练学生的“三基”。

初中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数学思想方法,在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传统的数学教学过程中,一位教师要面对几十名学生,要及时发现并纠正每一位学生在“三基”学习中出现的问题是很困难的。将多媒体应用于数学教学后,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的可交互性,让计算机及时发现和纠正学生出现的问题,使学生能及时正确地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这里要注意的是,对课件交互性的设计,一定要全面考虑各种可能出现的情况,否则,将影响学生对于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正确理解和掌握。

5.运用课件更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

由于多媒体课件具有极其丰富的表现形式,正确地应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数学教学,可以更有力的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我们还可以通过把学生数学思维的过程用多媒体的各种形式(如图片、动画、声音、视频图像、表格)表现出来,使学生以这些形式为媒介,去体会、理解和掌握数学的思维方法,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6.运用课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初中数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在教会学生解决问题的同时,要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我们可以通过多媒体的表现形式及问题情境,让学生在错综复杂的条件下发现新问题,引导学生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思考。传统的教学方法要完成这样的设置是十分困难的,特别是模拟现实生活中的一些情境。多媒体利用其具有的独到的优势,把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置身于现实。

7.运用课件演示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概念。

初中数学中,可以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观念的知识点很多,这里仅举一例。在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的教学中,我们可以将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制作成动画,突出圆心到直线的距离这一量变是如何引起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变化,从而让学生领会量变引起质变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在动画的演示过程中,还强化了学生对点与圆、点到直线的距离、圆和直线位置关系等数学概念的理解。

二、数学多媒体课件制作中应注意问题。

1.多媒体课件的制作要树立正确的教学思想

要在现代教育思想和教学观的指导下开展数学多媒体教学,明确开展数学多媒体教学不仅仅是使学生获得知识和技能,其目的主要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扩大学生数学知识面,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动参与者,培养学生数学应用知识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学生原有的数学知识基础上构建新的认知结构,因此,在数学多媒体设计及教学过程时要力求体现这一教学指导思想。

2.多媒体课件要选择适合多媒体教学的内容

由于一个多媒体课件要花费大量的智力劳动,因此首先要选择适于多媒体教学的内容,在计算机硬件可能的情况下,要力求更好地体现多媒体动画模拟、交互性、个别化等教学特点,充分发挥多媒体的教学优势。如教学内容尽量形象直观,切忌书本搬家;图形、动画要美观、清晰,声音要悦耳动听,色彩要符合美学要求;合理、适当设问,启而不发,引导学生积极思维;设计同一教学目的下的不同分支程序等等。使多媒体在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发展学生智力,提高学生能力方面发挥最大动效。

3.多媒体课件要谨慎选择音乐和动画

滥插音乐动画,使得有些学生只热衷于新奇的动画、音乐,兴趣的转移,不但不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反而分散学生注意力,大大影响了教学效果。

4.多媒体课件不能代替黑板,鼠标也不能代替粉笔

有些课件走向另一个极端,多媒体教学完全取代了传统教学,屏幕代替黑板、鼠标代替粉笔,学生像看电影,教师像放映员,使双边活动减少,忽视了师生互动及情感交流。因而多媒体教学应因课制宜,并非所有课堂都适宜用多媒体,尤其是习题课时,传统教学中教师的启发引导,适时的点拨,分析数学题目过程中数学方法的渗透,数学思想的交流,都是多媒体教学望尘莫及的。

5.多媒体课件要有的放矢、适可而止

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图文声并茂,形象生动,对于教学那些内容抽象、学生理解吃力、传统的教学模式难以奏效的而且有适于多媒体技术形式的内容,其效果较好,但只有适时使用,才能达到最佳的效果,若使用不当,反而画蛇添足,效果不佳。

篇5

关键词:技术预见;技术路线图;专利地图;方法

1 基本内涵

1.1 技术预见

技术预见的定义。目前公认的是英国技术预见专家马丁(B.Mar)的观点,就是对未来较长时期内的科学、技术、经济和社会发展进行系统研究,其目标是确定具有战略性的研究领域,以及选择那些对经济和社会效益具有最大化贡献的通用技术。该定义包含三个方面假设:①“契约论”。即选择将要发展的通用技术.能给一个国家或地区带来社会经济方面的效益,就像生产契约一样,有投入就有产出;②“稀缺论”,即选择技术要体现有所为有所不为,选择具有最大贡献的技术,而不是选择所有技术;③“构建论”,即通过发展技术,能确定战略领域,塑造未来,而技术路线图也是建立在“构建论”的基础上,这也是建立技术预见与技术路线图关联的基础。

从技术预见应用与实践上看,技术预见的过程和结果要体现创新性、客观性、科学发展观。①创新性就是要求技术预见应为创新决策服务,不断创新预见方法,增强预见结果的可操作性,推动科技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和社会化。②客观性就是要求技术预见的过程中要准确体现世界科技发展趋势,反映国内科技发展态势,把握地方和行业科技发展优势和特色。③科学发展观就是要求技术预见在关键技术选择原则上不仅要选择那些能提高产业竞争力的尖端技术和通用技术,而且要选择那些能促进社会节能减排、解决国计民生的和构建环境友好型与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尖端技术和通用技术,促进社会和谐可持续发展。从预见的层面来看,技术预见可以分为跨国技术预见、国家技术预见、区域(地方)技术预见和企业技术预见。

1.2 技术路线图

目前对于技术路线图有着各种不同的定义,例如:Robert G alvin将技术路线图定义为:对某一特定区域的未来延伸的看法。David Probert将技术路线图定义为:利益相关人关于如何前进的看法,以及对达到的目标的看法。前美国总统科学技术顾问、哈佛大学教授Branscom b把技术路线图定义为“以科学知识和洞见为基础的、关于技术前景的共识”。

笔者认为,路线图就是把未来的发展趋势、需求、发展重点、发展策略、相关分析等转换成图表来表示,让读者更容易理解。而技术路线图是对某一特定技术领域的未来延伸的看法,并将这些看法图示化,这些看法集中了集体的智慧和最显著的技术变化的驾驭者的看法,这种看法是建立在“构建论”的基础上,否则就无任何意义。技术路线图应用简洁的图形、表格、文字等形式描述技术变化的步骤或技术相关环节之间的逻辑关系。它能够帮助使用者明确该领域的发展方向和实现目标所需的关键技术。同时,技术路线图是一种需求驱动的技术规划程序。把一组专家集中在一起,提出关键的技术规划信息,制定一个预见框架,确定、选择并且提出替代性技术,籍此进行理性投资决策,促进这些投资的实施。

1.3 构建技术路线图预见法的意义

技术路线图预见法就是把技术预见的基本理念、基本假设和原理应用到技术路线图中来,融合专利、产业经济和相关政策信息,使预见的趋势、需求和聚焦的重点可以用图示来表示,使技术预见更加具备科学性、灵活性和可操作性。其意义在于①让技术预见“有路可循”,自主创新有路可走。②凭借不断修正未来技术发展方向的选择机制,技术路线图预见法为科技规划等活动提供了一个整合不同利益共同体观点的平台。③技术路线图预见法是企业实现自主创新的有效手段。④技术路线图作为实施科技政策的行为纲领,能够提升科技计划管理过程中的行政能力。

2 技术路线图预见法

2.1 基本特征

在方法论和实践上看。技术路线图预见法的典型特征是灵活性、过程性、多维系统性。①灵活性。技术路线图并不是“黑箱”,每一种或每一次应用都是递进性的学习体验.并且每一次使用都要采取灵活的方法,通过调整适应特定情况。②过程性。通过技术路线图解决问题的价值体现在制定过程,而不是路线图本身,在制定过程碰撞火花,形成共识。集中不同领域的专家,共享各种观点和见解,通盘考虑解决问题的新创意和方案。可能还需要若干次反复过程,由此经过整合的技术路线图有可能推动战略规划过程的进一步展开。③多维系统性。技术路线图清晰地给了时间维度,对于确保技术、产品和服务等有效地达到同步,对于揭示技术和商业环境的走势和变化本质都是极为重要的。制定多个组织的技术路线图能够促进知识共享,并有利于共同愿景的形成。

2.2 应用范围

技术路线图预见法是非常灵活和具备弹性的,“产品”或“商业”路线图等名称适合很多潜在的客户。根据内容、结构和时间范围,可分为8个领域方面的应用。见表1。而从应用层面可以分为国家技术路线图、行业技术路线图和企业技术路线图。

2.3 技术路线图预见法的程序

技术路线图预见法一般用于产品技术的预见或部门的专题技术预见。作为技术预见活动的规范,技术路线图提供了一整套方法,用来技术的开发、组织和实施。技术路线图内含的信息与在特定时间框架下必须满足的系统的关键性要求和预期目标,包括开发满足这些目标的技术,提供在不同技术选择方案之间进行取舍所需的信息。在这里需要特别强调的一点,国外传统的技术路线图没有考虑到专利技术信息,这样就不可避免会产生一些缺陷,例如对专利陷阱不了解.可能会导致某个国家的技术发展误人跨国公司的专利陷阱。而基于路线图的技术预见方法就考虑到了专利技术信息。因此,构建技术路线图有6个相互联系的步骤:①初步确定研究领域范围,制定专利地图和开展专利关键技术分析;②选择预见专家(包括技术、经济和社会等领域);③开展专利关键技术德尔菲调查,确定基于未来的需求和关键技术:④回到现实,确定现有的能力与基础,了解相关的经济和政策;⑤实现预期目标,确定重点发展领域,制定路线图;⑥在确定的发展领域中描述研究项目,并给出相关发展建议,见图1。

2.4 技术路线图预见法的形式

技术路线图的结构一般包括4个层面,即研究、开发、能力和需求。每一层面的结点和结点之间连接都要在技术路线图中表现出来。研究和开发层的结点分别代表了目前进行的或是建议开展的研究项目和开发项目。能力层结点表示了实现目标的可能性,即对项目开发取得成功的可能性的认同意见。

技术路线图预见法的格式也灵活多样,一般没有非常固定的格式。在公司层面的技术路线图预见法一般包括业务目标、战略规划、市场份额、销售历史和预测、产品生命周期曲线、经验曲线和竞争力,以及技术预测、技术路线图矩阵、质量、资源分配、专

利文档、产品描述、状况汇报、总结图和少数派意见。在格式上有:多层图表,条形图、重要事件图、甘特图、流程图、电子数据表等等,见图2和图3。政府层面技术路线图预见法的格式见表2。

3 技术路线图预见法的实践应用

目前,技术路线图预见法主要是广泛应用在企业层面。根据英国对其国内的2 000家制造企业的调查。其中10%的企业(主要是大企业)已经运用过技术路线图法,在这些使用过的企业中,大约有80%的运用此方法超过2次或正在使用。然而,技术路线图法还存在相当大的挑战,因为路线图本身结构和理念还比较简单,需要根据战略和计划来调整和深化。根据对相关人员的调查结果,认为其关键的挑战有:技术路线图过程的灵活性(50%的人认为),技术路线图的启动过程(30%的人认为),技术路线图的完善性(20%的人认为)。很多企业越来越偏爱应用技术路线图,因为技术路线图有很多种形式,能够根据企业和商业内容的需要来度身定制。

在技术路线图预见法应用举例方面,企业层面有摩托罗拉公司的技术路线图。产业层面的代表是国际半导体技术路线图。国际半导体技术路线图关注的是一种技术轨道(Technology Trajectory)或路线(S型曲线)以及沿此轨道所进行的边际性技术进步。国际半导体技术路线图研究确定了未来15年间半导体产业的技术挑战和需要。在国家层面的应用有韩国国家技术路线图,韩国参照企业制定技术路线图的方法制定国家技术路线图(NTRM)。为此,韩国提了5个科技发展构想,然后确定实现每个构想的“战略产品或功能”,最后确定了99项要开发的关键技术。制定NTRM的目的是,分析国内外的产业变化和技术趋势,明确保持在今后10年内国际竞争力所必需的、有发展前途的产品和核心技术,在国家层次上推进战略研发项目。

4 技术路线图预见法的改建与建议

篇6

Abstract: Based on the fuzzy condition in attribute decision making, first, the normalized formulas for rough attribute values are given, and the attribute weights are derived by calculation. Then, this paper employes the rough artinmetic, expected value operator and the variance value operator, to change the problem of interval number ranking into the problem of real number region ranking, obtains a new interval number ranking method based on variable precision rough set. Finally, an example is given to show the feasibility and availability of the method.

关键词: 多属性决策;区间粗糙数;期望;方差

Key words: multiple attribulte decision making;interval rough number;expected value operator;variance value operator

中图分类号:O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03-0303-02

0 引言

多属性决策是现代决策科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理论和方法在诸多领域中有着广泛的应用。由于客观事务的复杂性、不确定性,以及人类思维的模糊性,在实际的决策问题中,决策信息常常以区间粗糙数的形式给出。文献[1]对这类问题给出了一种研究方法,在此基础上本文对此方法作了改进,实例证明改进的方法应用更加广泛。且具有有效性。我们首先给出一些基本概念和计算公式:

1 间粗糙数

定义1[2] 设U是一个论域,并且X是一个表示概念的集合,其下近似和上近似分别定义为

■=x∈U|R■(x)?哿X,■=■R(X)

其中R(X)={y∈U|y?艿x},R-1(X)={y∈U|x?艿y}(?艿表示一种具有自反性,但不具有对称性和传递性的二元相似关系)

定义2[2]具有相同下近似和上近似的所有集合的整体称为一个粗糙集,记为(■,■)。

定义3 一个区间粗糙数是下近似和上近似均为区间的粗糙集,记为([a,b],[c,d]),其中c?燮a?燮b?燮d。

定义4 设ξ=([a,b],[c,d]),ξ1=([a1,b1],[c1,d1]),ξ2=([a2,b2],[c2,d2])均为区间粗糙数,λ>0且为实数。则有:

ξ1+ξ2=([a1+a2,b1+b2],[c1+c2,d1+d2])

kξ=([ka,kb],[kc,kd])

定义5[1] 设ξ=([a,b],[c,d])为一个区间粗糙数,则设ξ的期望值为

E[ξ]=■(a+b+c+d)

对于区间粗糙数,可按其期望值的大小进行排序,即ξ1和ξ2为两个区间粗糙数,当E[ξ1]>E[ξ2]时,则ξ1>ξ2。

定义6设ξ=([a,b],[c,d])为一个区间粗糙数,则设ξ的方差值为

σ[ξ]=■(a-E[ξ])■+(b-E[ξ])■+(c-E[ξ])■+(d-E[ξ])■

对于区间粗糙数,可按其期望值的大小进行排序,即ξ1和ξ2为两个区间粗糙数,当σ[ξ1]ξ2。

2 区间粗糙数的规范化与属性权重的确定公式

2.1 属性权重的确定公式的规范化计算公式

设不确定型多属性决策问题方案为X=x■,x■,…,x■,属性集U=u■,u■,…,u■。对方案xi∈X,按第j个属性ui进行测度,得到xi关于ui的属性值ξij,从而构成决策矩阵A=(ξij)m×n。

为了消除不同物理量纲对决策结果的影响,用下列规范决策矩阵的计算公式,即:

将决策矩阵A转化为规范化矩阵P=(pij)m×n,其中p■=p■■,p■■,且

pij=aij/■,j∈I1,i∈m (1)

pij=(1/aij)/(■),j∈I2,i∈m (2)

其中,■=■a■,■=■1/a■

2.2 多属性决策中属性权重的计算

定义2.1 设ξi=a■,b■,c■,d■,(i=1,2)为两个区间粗糙数,则它们的相离度定义为

δξ■,ξ■=a■-a■+b■-b■+c■-c■+d■-d■

根据离差最大化思想[1],可得到属性权重计算公式为

ω■=■,j=1,2,…,n (3)

在求出属性权重ω=ω■,ω■,…,ω■■之后,方案xi的综合属性值与属性权重的关系为z■=■p■ω■,i∈m。

3 改进的决策方法

第一步:根据表中的数据建立决策表;

第二步:将决策矩阵用公式(1)(2)转化为规范化决策矩阵;

第三步:根据(3)式算出各个属性的权重,进而计算出各个方案的综合属性值;

第四步:计算各方案的期望值,按定义1.5排序;

第五步:对于期望相等的方案,计算其方差,按定义1.6排序,可得到最终排序结果。

4 实例分析

某公司计划进行项目投资,拟定5个备选方案xi(i=1,2,…,5),由此建立决策表如表1。

其中投资额和风险损失为成本型属性。期望收益和风险盈利为收益型属性。

利用(1)(2)进行规范化处理,结果如表2。

根据公式(3)可得属性权重ω=(0.25,0.45,0.25,0.05)T。

可求得各方案的综合属性值为:

z1=([0.1565,0.2825],[0.0835,0.4805])

z2=([0.1755,0.2655],[0.108,0.428])

z3=([0.1525,0.2575],[0.0925,0.4735])

z4=([0.1425,0.2615],[0.1025,0.437])

z5=([0.1235,0.238],[0.074,0.375])

计算各方案期望值,有

E[z1]=0.25,E[z2]=0.245,E[z3]=0.245,E[z4]=0.235,E[z5]=0.2025

因此五个备选方案的初步排序为:

x2=x3>x1>x4>x5

再计算x2,x3的方案的方差得:

σ[z2]=0.0068,σ[z3]=0.209

因此五个备选方案的最终排序为:

x2>x3>x1>x4>x5

5 结论

本文针对不确定决策中模糊量用区间数表示时,提出了一种改进的区间数排序方法,通过计算实例表明该方法一定程度上克服了使用期望值排序的不足,是有效可行的。

参考文献:

[1]曾玲,曾祥艳.一类区间粗糙型多属性决策方法的研究[J].控制与决策,2010,25(11):1757-1760.

[2]Hwang C.L.Yoon K Multi-attribute decision making: methods and applications[M],New York: Springer-Verlag,1981.

[3]Zelney M.MCDM: Past decade and future trends. Greenwich: JAI Press,1984, iv:68-78.

篇7

【关键词】构件的软件工程技术 理论方法

前言:伴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各种新型技术已经逐渐开始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人们对于软件开发速度及质量要求越加严苛。传统软件开发形式已经不能够满足现代人对于软件应用的需求,软件市场中所拥有的软件数量及规模正在逐渐加大,软件设计人员开始思考软件系统重复利用的问题,对软件复用技术和基于构建的软件的深入分析,研究基于构件的复用在实际中的应用。

一、软件构件技术

1.1构件

人们对于构件的软件工程技术并不是十分了解,构件也仅仅是一个专属性名词。现阶段,软件设计人员对于构件的定义仍不明确,本文在对于构件的软件工程技术研究中,暂且将构件定义为:构件是软件系统在重复利用过程中的软件实体,主要有两部分构成,分别是构件规约与构件实现,构建规约指的就是构件模型,构件实现指的就是某一件具体的构件。

1.2软件构件技术的应用与构件模型

目前,软件设计人员在开发软件过程中已经开始广泛应用基于构件的软件工程技术。构件的软件工程在软件开发设计应用的过程中有不少企业纷纷加入到软件构件开发队伍中,例如我们都熟知的IBM公司所创建的SanFrancisco工程。

构件模型是对于构建自身特点的描述。构件模型制作过程中对于接口结构及框架、构件之间的关联都有着明确性规定,所构建的模式需要与软件实际构建基本一致,这样才能够保证软件设计人员构件中能够拥有准确性依据。构件模式对软件设计人员在应用构件中的依据,已经成为了构件的指标。随着各个行业对软件质量的要求不断提要,世界各国在对于构件模式研究中已经形成了多种构件模型,其中应用最为广泛的是青岛构件模型与CORBA。

1.3软件构件化

构件技术是基于OO技术上的更高级的抽象的。基于构件技术的软件生产就是把已存在的构件组装到当前软件系统框架结构中而生产出软件产品。所以说构件技术是软件产业化革命的必然发展趋势。其实软件构件化可以被比喻为机械行业的生产建设,通过各种元件组装。软件构件化在实际应用中就是将不同厂家所生产出的构件集成,目的就是通过多样性的编辑语言及硬件平台,完成软件构件任务,让构件可以在不同的计算机上应用,分布在网络环境中的不同结构中。

二、基于构件的软件开发过程

基于构件的软件开发技术在实际应用中与传统软件开发技术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最为明显的就是基于构件的软件工程技术在实际应用张不需要在使用“算法+数据结构”,而是应用“构件+组装”的形式。

2.1基于构件的软件开发的构件化思想

构件化思想正在改变着软件开发的方法和人们的思维方式。构件的软件工程技术在实际应用中主要是将不同的构件集成封装,软件中所需要具有的单元格在相对应独立的状态下,通过软件开发的形式组装,不同软件所具有的性能之间存在的差异就是构件的集成过程。

2.2基于构件的软件系统的开发方法

构件是独立配置的单元,基于构件的软件工程技术的核心就是构件。在软件设计中,可以根据软件所具有的工程来收集构件,这样就可以缩短软件开发时间,提高软件生产效率。基于构件的软件开发工作主要可以分为两个方面,分别是对于构件的开发与应用程序的开发,有标准的软件体系结构,构件具有标准的接口,构件独立于编程语言是实现构件技术的必备条件。

2.3基于构件的软件系统的生命周期

篇8

关键词:桥梁检测 技术方法影响因素

一、 桥梁检测意义重大

近期据法制晚报报道从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官网可查询到的大桥垮塌事故中发现,最近5年,全国至少有17座大桥发生垮塌事故,事故共造成200余人伤亡。2011年七月份短短一个月时间里,全国可公开查询到的大桥垮塌事故就有5起之多。频繁发生的大桥垮塌事故引发了公众对于大桥质量的关注。交通运输部表示,要立即进行全面排查,以特大和大型桥梁、特殊结构桥梁、双曲拱桥、系杆拱桥以及有一定使用年限的老旧桥梁为重点。我省公路管理局近期组织技术力量对全区使用中的桥梁进行病害大检查,对各重点桥梁检测监控,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治理措施,确保交通“生命线”的安全畅通[1]。

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对桥梁等生命线工程的依赖更加突出,因此桥梁的安全检测成为了国内外研究的热点之一。随着桥龄的增长,自然环境的作用,和车辆等造成的意外损伤,使得桥梁的安全性与耐久性均低于其建设之初的系数。因此对现役桥梁检测具有重要意义。

二、桥梁检测技术

1、传统的桥梁检测

通过对桥梁的使用状况、缺陷及损伤进行全面、细致、深入的现场检测,明确缺陷和损伤的性质、部位、严重程度及发展趋势,寻找缺陷及损伤产生的原因,以便分析、评价缺陷及损伤对桥梁使用性能和承载力的影响,为桥梁维护、加固基改造设计提供及时、有针对性的第一手资料。

桥梁检测的主要内容

(1)按桥梁检测的频率可分为a经常性检查,以目测为主辅以日常工具,每月至少一次b定期检查,一般周期为一至五年c特殊检查,在遭遇自然灾害或事故后,在桥改造或加固前,采用仪器设备等特殊手段科学分析桥梁损害,以采取相应加固措施。

(2)按评定方分桥梁检测分为a外观分析法,即根据外观调查(裂缝、变形、腐蚀、污损、水流变化等)推定桥梁的实际状况的技术方法。我国《公路养护技术规范》规定桥梁的技术状态分为四类分别为一类正常保养二类进行小修三类加固或中大修四类则则需进行载荷试验,以进行加固或改建[2]。b以分析计算为主的评定方法,即根据外观调查的资料,对采集的数据结合桥梁理论结构加以分析计算,以对桥的安全性与可靠性进行评定。如在混凝土结构桥梁检测混凝土强度的超声法,回弹法及其综合方法。

2、桥梁健康检测

桥梁垮塌事件频发,不得不令人感到痛心,然而痛心的同时也不免让我们反思:如何以根本性的防灾举措,以先进的科学措施来弥补在灾难中所失去的,也让未发生事故的桥梁有个健康的安全监测系统,来预警其变形或者坍塌,以减少不必要的伤亡和损失。

追查这些大桥坍塌的原因,一方面桥梁本身的缺陷,另一方面是管护缺位。对于一座正在运营的桥梁来说,日常养护和安全监测都是必不可少的,只有严格执行这两项,便可防微杜渐,跨桥事件也就可以避免了。

传统的桥梁检测技术在我国应用较广,但其本身又无法克服的缺点如采集数据的人为性与片面性,后期数据的处理分析无法融合,如回弹超声法测的数据为混凝土的强度而超声波仪测得数据为裂缝的系数。数据无法融合从而无法判断桥梁的整体状况。桥梁健康检测是指利用一些传感器(包括光纤、压电、gps、静力水准仪等)来读取桥梁各部分的参数(温度、应变、位移风速、车辆载荷、吊杆斜拉索拉力等)根据健康检测智能系统对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和显示,除了具有桥梁本身的损伤达到阈值极限后报警的功能,还为桥梁设计理论的发展提供了真实的,长期的模型验证。可以让桥梁维护人员24小时实时掌握了解大桥在各种气候和荷载等状况下的变形情况。通过对桥梁的全面检测,系统地收集当前桥梁技术数据,积累技术资料,为充实桥梁数据库、加强桥梁科学管理和提高桥梁技术水平提供必要条件;通过合理设计检测的方法,辅以布设长期监测设备,逐步建立桥梁健康监测系统,对桥梁结构的健康状况、结构安全进行评估,全面获悉桥梁运营状况的信息,为桥梁的管理与维护提供科学依据。确保桥梁长期安全运营,以发挥其最佳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3]。

三、造成桥梁寿命减少的其他原因及对策

任何阻碍和终止交通所造成的损失远非工程本身的造价所能比拟,所以对这些工程的使用年限要求也愈来愈高。欧洲相关规范规定,桥梁等各种土木工程结构物的设计使用寿命不少于100年,美国则按75年到100年设计。现在国际上有专家认为,城市重大桥梁的寿命应不低于150年。而据统计五年来这些垮塌的大桥多数都没有超过二十年的使用年限,官方公布原因有三成是因为超载造成的,超载未能压垮桥梁,但其引起的应力也仍然对大桥的寿命影响很大。首先是如果超载过度,使桥上的应力超过设计的安全系数,桥梁可能立即坍塌。若车辆超载100%,应力幅就大了一倍。那100年的桥梁设计寿命就减少到12.5年了。

除超载和缺乏养护等原因导致塌桥外,目前我国桥梁安全的隐患还存在两个方面。一是国内工程领域仍未能杜绝转包、围标等违规现象;二是设计、施工标准低。不少土木工程由当地领导拍板上马,工期多需在较短任期内完成,何谈精心设计、精心施工,工程质量从一开始就得不到保证。

桥梁在长期使用中难免会发生各种结构损伤,损伤原因多样,甚至是不可避免的,针对环境因素造成的影响我们可以利用先进的技术例如智能监测系统将不利因素降到最小,而超载或养护不当我们可以称之为“人为因素”,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则要加强对“人”的管理,主要措施可以分为两方面:

1、政策及法律法规的实施。为确保桥梁工程质量,与桥梁后期的安全保障,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交通部及建设部等颁发制定了一系列的桥梁检测与维护标准和规范,有关的技术标准各规范如下:《公路工程质量鉴定办法》交公路发446号;《公路养护技术规范)(JTJ73-96)、《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B01-2003)、《公路旧桥承载力鉴定方法(试行)桥梁设计准则》(CJJ11-93)、《城市桥梁设计荷载标准》(CJJ77-98)JTJ073。

2、有效的监督机制。对桥梁工程的监督要做到高标准、严要求就要落实以下几点(1)建立规章制度,规范监督管理(2)监督招投标工作和业主的工作程序(3)加强施工现场监督(4)狠抓试验检测工作,实验检验工作作为最重要的环节既为工程质量的评定提供依据,又为生产实际提供重要数据[4]。

四、结束语

桥梁安全在国民经济发展与人民财产安全中意义重大,而桥梁检测是保证桥梁安全的的最重要的途径与方法,大力发展我国的桥梁安全检测技术的研究使我国由桥梁大国变成桥梁强国,而为实现这一目标,制定完善的法律法规,加强监督管理工作也是必不可少的。

参考文献

[1] 王南.法制晚报,2011/8/11

[2] 广西公路桥梁养护管理工作制度实施细则,2007;

篇9

【关键词】输变电设备;检修;策略;研究

一、输变电设备检修概述

电力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和命脉,因此保证输变电设备的正常运行工作尤为重要。正常运行的设备都可能会发生故障,所以要求对设备进行检修,所谓检修就是要确保设备保持实现其设计功能的状态。而检修的目的是降低设备故障的频率,减小设备故障的影响,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至少延长两次检修之间的时间间隔。按照设备检修计划安排的时间顺序,可以把整个检修体系分成3个层面:即检修策略层、检修安排层和检修实施层。

1.检修策略层

检修策略层研究的内容是:设备是否检修、何时修、修什么、如何修、如何进行检修保障、如何防控检修过程中存在的电网风险和作业风险、如何评估检修效果等。在设备层面上,利用设备信息和网络拓扑信息等,为每一个或每一类电力设备选择一种合理的检修方式。检修技术发展至今,出现了多种检修方式,如事后检修、预防检修、经济检修、状态检修及其他多种不同的分类方式。

2.检修安排层

检修安排层主要针对某一种具体检修方式,研究如何具体安排,确定设备的检修周期及检修内容、根据检修内容制定检修计划及根据季节性因素及班组承载力对计划加以调整。在设备确定了检修方式后,对系统中所有设备的检修安排进行统筹考虑和检修优化,在整个系统层面上以时间为主线,按年、季、月、周检修计划模式,从点到面,全面梳理本企业反措、安全生产隐患及技术监督要求,严格遵循“一停多用”原则,合理安排年度、季度、月度及周停电检修计划。

3.检修具体实施层

检修具体实施层,研究设备检修的全过程管控,包括人员分配、设备可靠性管理、数据的综合管理、备品备件的管理、具体实施过程的管理、作业过程电网风险和作业风险管控、专业人员的培训等。根据部门职责落实具体的检修项目,如监控中心重点监控重载过载设备;运行部门跟踪各运维站及线路特巡特护结果、运行管控措施落实情况;检修部门负责反馈运行班组现场工作安全措施布置情况;检修部门通报检修班组现场修试进度;到岗到位人员负责监督检查施工方案、事故应急预案、作业风险措施的落实情况。通过运行、检修部门的相互督查,到岗到位人员的现场监督,安监部门不定期抽查,形成现场安全互相监督、互相促进的闭环管理,以确保设备检修得到全程的管控落实。

二、输变电设备检修策略

输变电设备检修策略的目标是寻找一种最优的检修方式,早期我国电力企业普遍对所有设备采用固定的检修间隔,这大大增加了设备检修的工作时间和费用,频繁检修不但影响设备的可用系数,也直接影响着设备使用寿命。这种基于固定检修间隔的定期检修模式,存在以下三个缺点,第一“,一刀切”,没有考虑设备的实际情况,往往浪费人力物力。第二,近年来电网规模发展迅速,设备数量急剧增加,定检工作量剧增。第三,电网设备制造质量提升,早期的定检周期已不能适应设备管理水平的进步。

1.检修模式的演变和发展历程

近年来,随着我国电力企业步入大电网、大机组、大容量、特高压、交直流混合、远距离输电、智能电网的阶段,电力系统的复杂性明显增加,电网的安全稳定问题日渐突出,各个时期的设备管理与检修方式有了很大的变化,通常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事后检修,也称故障检修。事后检修是当设备发生故障或其它失效时进行的非计划性检修。因为故障的出现具有随机性,所以检修工作难以事先计划。事后检修是通过对设备是否出现功能性故障为判断依据,只有在设备发生故障并且不能继续运行时才对其进行检修。这种检修方式最适用于简单、价格较低且故障后影响不大的设备,其优点是检修比较方便,检修成本相对较低,并能够最大限度地利用设备,减少因不必要的检修工作而造成的浪费。但是事后检修也存在很多缺点,会影响设备和人身安全,有可能会对系统造成极其恶劣的影响。

第二阶段是预防性计划检修。计划检修是通过设备的运行时间找出一个较合适的周期对设备进行检修,或者按事先规定好的操作次数对设备进行例检,此类检修的目的主要是预防设备发生故障。计划检修是根据设备以往的运行状况,统计出一定的规律,然后按照这个规律确定设备的检修类别、检修周期、检修工作内容、检修配件及材料等的检修方式。在设备检修中,人们逐步认识到有一些设备故障后的后果较为严重,故障不仅影响到设备自身的运行,还影响到了整个系统的正常运行,因此不能再采用事后检修的方式对其进行维修,而应该采取预防性检修。该检修阶段对待故障的基本思想是以预防为主,着重考虑维护设备的安全性,减少故障的发生,很少考虑维修活动的经济效益。

第三阶段是以设备状态监测和故障诊断为基础的状态检修,即基于设备状态的检修。状态检修或预知维修是从预防性检修发展而来的更高层次的检修体制,是一种以设备状态为基础、以预测设备状态发展趋势为依据的检修方式。它根据对设备的日常巡视、定期重点特巡、在线状态监测和故障诊断所提供的信息、经过分析处理,判断设备的健康和性能劣化状况及其发展趋势,并在设备故障发生或性能降低到不允许极限前有计划地安排检修。这种检修方式能及时地、有针对性地对设备进行检修,不仅可以提高设备的可用率,还能有效降低检修费用。

2.以可靠性为中心的检修策略

以可靠性为中心的检修是指在对设备作检修决策的过程中,首先要考虑设备的可靠性,在此基础上兼顾设备检修的经济性,使设备检修后达到规定可用度的一种检修方式。其基本思路是:对设备进行功能与故障分析,明确设备各故障的后果;用规范化的逻辑决断方法,确定各故障的预防性检修对策;通过现场故障数据统计、状态评估、定量化建模等手段,在保证设备安全和完好的前提下,以检修停运损失最小为目标对设备的检修策略进行优化。优化决策是对设备是否检修,某些关键元器件是否更换的决策过程。决策过程包含两种状态:一是检修周期的调整;二是检修与更换的决策。

(1)检修周期的调整

(2)检修与更换的决策

设备到寿命周期末,就需要判断是否继续运行,还是检修后运行或是更新改造。判断的过程就是优化过程,其判断结果就是决策。方法有多种多样。通常有以可靠性为中心的检修策略(RCM)、全寿命周期成本(LCC)管理策略、状态检修(CBM)策略和设备风险评估等。

从电网运营特点和整个公司的目标来看,对电气设备状态检修的期望是:①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防止事故发生,保证电网可靠性。②检修人员应按规程有目的、安全、最有效地完成设备检修工作。③延长设备检修周期和使用寿命。④降低运行和检修费用,提高经济效益。因此,优化决策必须建立在科学、高效、经济基础上。由于各地区的设备、人员素质、可靠性要求和运行环境不一样,不能采用“一刀切”的办法,应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开展决策工作。电气设备状态检修优化决策可由LCC与设备风险评估法结合构成。其决策因子有:状态评估结果;LCC报告;设备在电网的重要性;故障后对用户可靠性带来的后果程度(监管惩罚)等。因此,应从节约检修成本,同时满足应有的可靠性要求基础上,开展有针对性的状态检修工作。只有采用有效的检测与检修策略,方能保证电网高效、经济运行。

三、结语

总之,只有通过不断探索、优化和实践,并以可靠性为中心的状态检修,主动检修、定期检修和故障抢修于一体,将各种检修方式进行优化的组合。只有不断总结经验,优化、融合各种检修技术,才能有效地控制了设备停运次数和停役时间,使各项电网运行指标取得了大幅度的提升,并提高了电网安全稳定运行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蓝少艺.变电设备状态检修的分析与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08(8).

[2]束洪春.电力系统以可靠性为中心的维修[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

篇10

关键词: 建筑变形,沉降观测,水平位移监测,基准点

中图分类号:[TU196.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引言

高层建筑从施工准备起,到全部工程竣工后的一段时间内,应按施工与设计的要求,进行沉降、位移和倾斜等变形观测。观测高层建筑各部位的变形,找出监测体的变形规律,合理解释监测体的各种变化现象,以检查施工质量和工程设计的正确性,并为有关地基基础与结构设计反馈信息。

建筑物的沉降量、沉降差以及对相邻建筑物产生的位移量,在施工设计中应对变形观测内容和范围作出统筹安排,应有监测单位制定出详细的监测方案。不同施工条件沉降量不同,不同的建筑物有不同的允许变形值。首次观测获取监测体的初始状态的观测数据最为重要,为以后的监测打下坚实的基础。

1、沉降观测

1.1使用仪器

沉降监测采用DSZ2型自动安平精密水准仪加FS1平板测微器,配2m铟钢条码尺。

1.2沉降观测基准点及沉降观测点的布设

1)沉降观测起始点。沉降观测起始点将采用甲方提供的该工程已有等级水准点。这些水准点经使用前进行检查无误后,可作为本次沉降观测起始点。

2)沉降观测基准点的布设。沉降观测基准点拟根据实地的地形情况设立,在距观测对象变形影响较小、地基稳固、不易破坏的位置布设3个沉降观测基准点,编号为G1,G2,G3,具体埋设的规格见图1。

3)沉降观测点的布设。观测点应设置在能反映出沉降特征的位置,如建筑物的受力柱,伸缩缝两侧等,具体埋设位置可由设计院设计或由施工单位自行设计,经由甲方、监理批准后实施,其编号为“C1,C2…”。

沉降观测点标志埋设离地面高度为30cm以上。标志头上空的净空高度应大于2.2m,以便竖立标尺观测。观测点与建筑物的联结要结实稳固。具体的埋设方法如图2所示。

1.3沉降观测方法(建筑工程变形监测按规范要求按二级进行观测)

1)待点位稳固后,根据甲方的要求开始第一次观测,首次观测联测全部的沉降观测基准点及沉降观测点,采用往返观测,形成水准闭合环线,整条线路闭合差不得大于(n为测站数)。经平差计算求得的高程作为各沉降观测点高程的最或是值。沉降观测起始点与沉降观测基准点联测,采用往返观测,取中数作为各沉降观测基准点高程的最或是值。

2)沉降观测点及沉降基准点按《建筑变形测量规程》中二级精度要求进行,首次须往返观测。每次观测前应进行i角检查。具体执行的各项规定和限差如下:a.测站视线长度、前后视距差、视线高度按表1规定执行。b.测站观测限差应不得超过表2规定。

表 1 测站视线长度、前后视距差、视线高度规定值 m

1.4沉降观测周期

主体施工完一层观测一次,竣工验收后,第一年不少于4次,第二年不少于2次,直到下沉稳定为止。当沉降变化量符合《规范》规定的建筑物稳定标准(即沉降速率小于0.01mm/d~0.04mm/d)时即可结束观测。在观测过程中,一旦遇到大量水浸泡,或者连续下雨,此时一旦条件具备,必须进行跟踪观测。

1.5内业计算

沉降观测的平差计算采用电子计算机进行(平差前应进行各项改正、验算各项限差、列表计算往返高差较差、限差并计算每千米水准测量的高差偶然中误差,以便检查),观测成果表按规定统一表格整理。

1.6资料成果整理

1)每次沉降观测结束后必须当日进行计算整理,同时提交沉降观测成果表。

2)建筑封顶后,提交沉降观测“沉降量—时间曲线图”。

3)沉降观测技术说明。

4)沉降监测点位布置图。每次沉降观测后,及时整理分析观测数据,绘制沉降量分布曲线图,编写沉降观测分析报告,并将观测结果报总承包技术管理部,同时作为竣工资料的一部分。对于突然发生的异常情况,应及时通知监理、设计院及业主。

2、水平位移监测

2.1使用的仪器

水平位移监测要求使用精度在2″以上的电子全站仪和配套的棱镜,其观测方法及各项误差均要满足规范要求。

2.2位移监测基准点及位移观测点的布设

1)位移观测起始点将采用施工控制网中的首级控制点。这些控制点在使用前应进行检查,无误后方可作为本次位移观测的起始点。

2)位移观测基准点的布设。位移观测基准点拟根据实地的地形情况设立,在距观测对象变形影响较小、地基稳固、不易破坏的位置布设3个位移观测基准点,且这3个点之间相互通视,并且不影响施工,编号为J1,J2,J3。

3)位移观测点的布设。观测点应设置在能反映出位移变化特征的位置,如建筑物的主要受力部位,具体的位置可由设计院设计或由施工单位自行设计,经由甲方、监理批准后实施,其编号为“T1,T2…”。

2.3位移观测的方法

1)待点位稳固后,根据甲方的要求开始第一次观测,位移观测采用极坐标的方法进行,每次观测都应该首先在一个测站上架设全站仪,以其中一个控制点来定向,并以第三个控制点来做检测,来确保控制点能满足监测要求。每次控制点的点位观测误差不应大于3mm。2)位移监测点的观测采用全站仪极坐标的方法,具体实施按照《建筑变形测量规程》中对位移观测要求进行。

2.4沉降观测周期

根据基坑的结构情况,在基坑降水前进行首次监测(此时支护桩帽梁应清理露出),基坑开挖后按正常施工进程计算:第一阶段,基坑连续开挖并完成到70%时,每天监测一次。第二阶段,基坑连续开挖70%至基坑底板连续施工完毕,每1d~2d监测一次。第三阶段,主体基础底板施工完毕至新建建筑主体施工至±0,每3d~5d监测一次。当新建建筑主体施工至±0时停止监测。

监测期间,我方可及时将监测数据提供给甲方或监理,为设计方分析提供依据。如基坑出现异常情况,或接近报警值时,将及时通知甲方,根据设计及甲方要求可以适当增加监测次数。如果施工周期延长,按日平均费增加监测费。

2.5内业计算

将每次所采集的数据导入电脑,用Cass软件将观测点进行展绘,得出每次观测与上次观测之间的位移差及累计差值,并绘制位移变化曲线。

2.6资料成果整理

1)每次位移观测结束后提交水平位移观测成果表。

2)从第二次就提交时间位移曲线图。

3)水平位移监测点位布置图。

4)每次观测结束后,及时整理分析观测数据,绘制沉降量分布曲线图,水平位移曲线图编写变形观测分析报告,并将观测结果报总承包技术管理部,同时作为竣工资料的一部分。对于突然发生的异常情况,应及时通知监理、设计院及业主。

3、结束语

变形观测是工程测量的一项重要内容,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飞速发展,变形观测在工程实践中的应用和影响会越来越广。

参考文献:

[1] 《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S],中国计划出版社.

[2] 窦理波.关于变形测量常规方法解析[J].国家测绘学报,2010.

[3] 李刚.精密测量仪器在施工的应用[J].中国建筑学报,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