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保险相关论文范文

时间:2023-06-29 17:27:3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养老保险相关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养老保险相关论文

篇1

关键词:养老保险,覆盖范围,对策

Abstract: China has experienced 20 years of development and reform of the old-age insurance, has formed a relatively mature urban pension insurance system, but with the change of the current economic situation, the need to further expand the coverage of old-age insurance. How to expand the coverage of old-age insurance, has become a priority among priorities social work. The paper discusses the necessity of social endowment insurance in China around the expansion, in view of the current collection of problems, put forward countermeasures to face the collection of endowment insurance of expanding the scope.

Key words: endowment insurance, coverage, countermeasures

中图分类号:F840.6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养老保险是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保险五大险种中最重要的险种之一。养老保险是国家和社会根据一定的法律和法规,为解决劳动者在达到国家规定的解除劳动义务的劳动年龄界限,或因年老丧失劳动能力退出劳动岗位后的基本生活而建立的一种社会保险制度。

在我国首次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即国家、单位、个人都是负担的主体。这就使得大部分人不能去按时缴纳养老保险。因此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增速,扩大养老保险征缴面对提高社会保障能力,改善民生,促进经济发展就具有了重要的意义。

一、社会养老保险扩围的必要性

改革开以来,我国居民的收入逐年提高,生活有了很大的改善,但与此同时收入差距也在逐渐拉大。构建和谐社会,维护社会的稳定,就要缩小贫富之间的差距,也就是要有的放矢,扩大社会养老保险的覆盖范围。

实行养老保险扩围是社会保障公平性的体现,现如今养老保险主要覆盖国有企事业单位,很多私营企业没有在社会保险覆盖范围之内。每个企业都是一个竞争主体,养老保险覆盖面不统一,不参保的企业相对就节省了成本,这样最终会影响企业间的公平竞争。

二、我国养老保险扩围存在的问题

(一)制度准入门槛过高,灵活就业人员参保困难。

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原有的职工养老保险制度和标准在扩面范围内已捉襟见肘,现如今,城市灵活就业人员日益增多,低收入人群比重增大,拉开贫富收入差距,这也就影响了扩大覆盖范围的进度,制约了社会保险体系的完善与发展。只有少数国有企事业单位职工享有基本养老保险待遇,而其他外来务工人员、灵活就业人员等只能被排除在覆盖范围之外。我国社会平均工资提高,养老保险缴费率增幅过快,外加上在大多数私人企业职工的基本工资没能达到养老保险最低的缴费标准,这就使得收入低的困难群体更多在乎的是工资而不愿参保。

(二)养老保险体系不完善,处罚力度有缺陷

尽管我国《社会保险法》已经出台,而在实践工作中,配套措施不全,操作性不强等方方面面的因素存在,致使养老保险征缴面扩围工作难有所为。相关部门责任不明确,处罚手段不到位,对于拒不参保的单位是束手无策,只能把要处罚的单位转交其他行政部门,这样一来,就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最后不了了之。按照政策规定“缴纳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费最低年限须累计满 15 年,到法定退休年龄(男 60 岁、女干部 55 岁、女职工 50 岁)办理退休手续时才能享受社保待遇,领取基本养老金。”,因此,相当多的流动性较大的工作人员认为缴纳的周期太长,在 15 年后到自己退休年龄的时候政策还不知如何改变,不想交;有部分私营企业从业人员则认为现在竞争大,企业普遍不景气,甚至有陷入破产、停产、半停产的境地,如果中断交费导致累计不满 15 年,那么以往的费用就等于白白浪费了,不愿交。这两种想法也给社保扩围带来了很大的难度。

(三)企业参保认识不足,劳动者思想意识淡薄。

一方面,有的民营企业,领导受眼前利益驱动,责任意识缺失,认为能开工资就算不错了,给职工参保就是“花自己的钱,办别人的事”;有的私营企业不是全员参保,而是只给亲信和少数骨干缴纳社会养老保险,将大部分人拒之门外,老板认为其他工作人员流动性大,思想不统一,害怕效益减少,缴纳保险只会给企业带来损失。这样一来,在大多数民营、私营企业中,经营者对养老保险产生了模糊的理解,认为缴纳职工养老保险费会提高企业生产成本,影响企业经济效益,因此把参加社会养老保险视为一种负担。

另一方面,有的就业人员受教育程度低,文化水平有限,不了解养老保险的相关知识,对于他们来说岗位竞争激烈,不能得罪老板, 害怕被“炒鱿鱼”,能够及时领到薪水才是最实在的,没有意识和能力对企业提出缴纳养老保险的要求;有的职工则是学历高、年纪轻的,对于公司是否缴纳养老保险漠不关心,他们只是追求高待遇,因为他们随时有跳槽的机会。

三、促进社会养老保险扩面的对策措施

(一)降低门槛标准,切实解决就业者参保难问题

解决就业者参保缴费问题,对改善生存质量,保障基本生活,促进民生水平提高都至关重要。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循序渐进和高低结合的策略,实行“低门槛,低享受”的养老保险制度,就业者可以按照低于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缴费标准进行缴费,但在领取退休养老金后,也相应地享受低于基本养老保险待遇标准的待遇。对于自由职业者按一定比例收取社会保障费,按照“多缴多受益,少缴少受益,不缴不受益”原则,自愿缴纳,退休后根据个人的意愿按月领取或者一次性全部领取,这样既可以建立了激励机制,又能保证退休后享受更加宽裕的退休生活。

(二)建立多元化养老保险体系,加大处罚力度

提高养老保险统筹层次,实施城乡统筹、全民共享的养老保险体系。改变当前主要依靠养老保险这种单一保障形式,发展商业保险,建立专项社会救助。社保部门也要认真参与改制工作,大致掌握职工参保情况,使“断保”的职工重新参保,扩大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范围。

对于拒不参保缴费的单位,按照相关法律,劳动保障部门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或提讼。法院接受申请时,建立快速执行的“绿色通道”,切实加大处罚力度。

(三)加大宣传教育力度,改变员工观念

下到个体私营企业中,对经营者宣传为什么要参加社会保险,为员工缴纳养老保险,是解决了他们的后顾之忧,这样才能留住人才,使企业发展后劲十足,有效参与到市场竞争中去。利用舆论的力量曝光少缴、拒缴养老保险的企业,促使经营者主动参保缴费,营造全社会都依法缴纳养老保险的良好氛围。通过报纸、网络等新闻媒体宣传,使每个员工意识到养老保险是一种利国、利民、利己的保险制度,缴纳养老保险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在履行义务的同时,也享受其应有的权利,提高维权和自我保护意识。

参考文献:

1.谢士伟:《浅议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扩面的难点与对策》,东方企业文化,2013.

篇2

本文以山东省临沂市为例,分析其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实施过程中的问题,并提出完善建议,为我国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建设提供一定的借鉴。

【关键词】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

一、绪论

(一)选题背景

1、研究背景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经济建设长期持续高速增长,国家综合实力逐步增强,财政收入规模迅速扩大,农村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但不可否认的是,取得成果的同时,一些问题也凸显出来。城市养老保险制度基本走上正轨,而在大多数农村则十分薄弱,老年人口的生活难以得到基本保障。随着农村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民迫切需要建立国家负责的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以保障自己的老年生活。

本文对山东省临沂市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现存问题进行研究,探讨完善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对策。

2、案例引入

临沂市位于山东省的东南部,是山东省面积最大和人口最多的地级市。临沂市是山东省的农业大市,农业人口众多,农村老年人口占农村人口的比重较大,具有比较典型的代表性,并且能够较好地反映全国的基本情况。

(二)文献综述

1、国内研究现状

(1)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方面:

丁元竹、安体富等分析后发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现存问题有:一是不同领域较为普遍的存在公共服务非均等化的现象;二是政府之间职责不清,权力分配不明。

(2)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方面:

(a)关于我国传统农村养老保险存在的问题研究

王艳品、付素霞(2005)将存在的问题概括为对养老保险重要意义认识不足、一些法律法规不完善、政府保障力度不够、养老保险体系管理缺失。

(b)对我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一些建议

学者刘昌平(2009)从我国社会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长远发展路径上提出:第一是要实现城乡两种保险制度之间的有效衔接,第二是通过城乡两种保险制度的合并实现社会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城乡统筹。

2、国外研究现状

(1)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方面:

Nagel认为,美国等国家主要在以下几方面实现了公共服务均等化:一是每个儿童享受教育的机会均等;二是失业人员能得到资助,维持基本生活;三是公民均有机会享有基本医疗服务;四是每位老人在退休后仍有一定的收入来源。

(2)社会养老保险方面:

国外众多学者对西方国家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状况调查研究后,提出一些建议:提高参保缴费率;适当降低养老金偿付额,提高养老金缴费额;对基金进行科学化的运营;发挥商业保险的作用。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1、研究思路

本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从总体上阐述选题的缘由和研究意义,对国内外相关的研究做文献综述,并提出自己研究的思路、方法及创新点。第二部分为相关概念的界定。第三部分分析新型农村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第四部分从多个角度为完善临沂市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提出一些建议。

2、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文献研究法是在查阅了大量的论文、专著、报纸文章和官方资料之后,在此基础上进行整理分析,提取其中对写作有帮助的部分,作为论文写作的参考。

(2)规范分析法

规范分析主要是通过对一些基本概念和理论观点进行规范性分析,从而确定研究的内涵、外延、特点和本质,为研究的开展提供规范基础。

3、创新之处

(1)视角的创新:以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视角,将新型农村养老保险与公共管理学结合起来进行研究。

(2)切入点的创新:以山东省临沂市为切入点,通过具体案例探讨现阶段新型农村养老保险的不均等化,从而提出具体的对策和建议。

二、概念界定

(一)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一般地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指政府要为社会成员提供基本的、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能够体现公平正义原则的大致均等的公共产品和服务,是人们生存和发展最基本的条件的均等。

(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是以维持农村老年居民基本生活为目标,建立农民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相结合的筹资模式,养老保障结合社会供给和个人账户,与家庭养老、土地保障等其他社会保障政策措施相适应,由政府组织实行的一项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三、临沂市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

(一)社会养老保险的覆盖面不均等

临沂市农村中参加新型养老保险制度的农民并不少,但是绝大多数农民并不是出于自愿原则,还有不少人则是抱着一种跟风心理。

(二)社会养老保险财政支出不均等

我国农村社会保障资金筹集遵循农民个人缴纳为主,集体补助为辅,国家予以政策扶持的原则。中央财政只“补出口”,不补入口;地方财政对农民缴费进行补贴,分级财政分担机制进一步加剧了欠发达地区政府的财政压力。

(三)社会养老保险管理水平不均等

临沂市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管理平台建设滞后,一方面组建人员不够、资金投入较少、相关设施落后。另一方面工作人员专业素养不够,建设信息化管理平台的步伐太慢。

四、完善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对策建议

(一)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农民养老保险意识

利用各种媒体如电视台、网络等传播工具,广泛宣传开展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工作的重大意义,运用简明易懂的宣传方式,加强对“新农保”各项政策的宣传,使群众真正了解它。

(二)明确各级政府职责,形成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导向的财政支出结构

要求进一步明确中央政府与各级地方政府财政在养老保险均等化过程中应承担的责任,明确各级政府对农村养老保险的财政支出,合理确定中央地方的负担比例。

(三)完善管理平台建设及制度衔接,健全法制

要尽快落实新农保经办机构的组建和人员的配备,建立和完善新农保的管理信息平台。同时要不断加强法制建设,逐步地完善社会保障的法律体系。

参考文献:

[1]朱政旭.我国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完善对策——以山东省临沂市为例[J].科学与管理,2011

[2]杨婧.苏州市地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研究[D].苏州大学,2010

篇3

[关键词]保险政策 农民工 优化 策略

在我国特定的时代背景下,研究农民工的社会养老保险政策有着很重要的现实意义。农民工是推动城市化、工业化的主要力量,是衔接农村和城市的主要纽带。然而,大量的农民工没有被纳入社会养老保险体系,这与他们为城市和社会所做的贡献是不对称的,为了更好地体现公平,让农民工群体也享受到正常的“国民待遇”,需要有完善的农民工养老保险政策和措施。

一、农民工养老保险政策实施的现状

1.政策设计不合理

第一,各地政策对接性不强。目前,国家对农民工养老保险政策的制定并未全国统一,所以各地政策种类繁多,有独立型养老保险政策,将农民工与城镇职工的养老保险分开;有综合型养老保险政策,将农民工与城镇职工的社会保险分开;有纳入型养老保险政策,将农民工与城镇职工共同纳入到社会保障中来。由此可见各地政策不一致,导致对接性不强。第二养老保险统筹层次不高,转移难。各地养老保险政策规定的转移程序不同,部分农民工所在城市无法实现养老保险转移,或者即使可以转移,也有许多限制条件。农民工养老保险制度区域的互相分割,加之许多地方管理机构不全,农民工在城市缴纳的养老保险往往没有地方接收。因此,农民工面临着缴纳养老保险后转移难的问题,而宁可直接选择不参保,从而导致参保率低的现象出现。

2.农民工自身参保意识不强

农民工的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社会保障意识普遍较低,绝大多数农民工没有风险防范意识,即使意识到未来养老的问题,也多寄希望于农村的“土地保障”以及传统的“养儿防老”等方式。对于朴实的农民工来说,他们不知道自己同城镇职工一样,也享有工伤、医疗、生育、乃至养老等社会保障的权利,在他们眼里,能够拿到工资,拿更多的工资,就是最大的保障。所以,即使有的地方强制性的要求企业及用人单位必须为农民工购买养老保险,但如果企业、用人单位违反规定不缴或漏缴,农民工们也没有向劳动监察部门举报的维权意识。同时,当前的农民工养老保险制度由地方政府举办,而农民工的流动性又较大,不同的地区采用不同的缴费标准使得保险关系的转移成为现实中的难题,导致了绝大多数农民工多制度缺乏信心,从而更加弱化了农民工参保的意识和积极性。

二、我国农民工养老保险政策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体制方面。第一,户籍制度。按现行户籍制度的规定,人一出生就被划定社会角色和地位,而且终身难以改变。户籍性质事实上的血缘继承性,使市民的子子孙孙永远是市民,农民的后代只能是农民,而市民则可享受多种生活、工作待遇和各种保障,这无形中使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具有贵贱等级之分。由于户籍的限制使农民工无法得到与非农业人口同等的待遇。第二,就业制度。劳动就业与社会保障特别是养老保障的关系毋庸置疑,两者是相辅相成、相互制约的。农民工的就业情况直接影响着他们的经济收入,只有先就业才有能力缴纳养老保险。长期以来,农民工在恐惧失业的心理压力下,根本无心考虑若干年后养老的问题。

2.政府方面。第一,监管不力。中央早在90年代就已出台了相关维护农民工权益的养老保险政策,并且在2009年12月出台了最新的《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暂行办法》(〔2009〕66号),其中对于农民工的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等具体的办法描述得更详尽、更完善。但是至今为止对于如此多的政策的实施却缺乏监督与管理,目前存在着的参保率低的情况,大多数是由于企业不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不按规定给农民工缴纳养老保险造成的,同时大部分农民工维权意识差。政府对于自身制定的政策的实施过程和结果缺乏监管,使部分企业能够堂而皇之地逃避支出这笔费用,使大部分农民工被挡在了政策之外。第二,制度不健全。二元户籍制度形成的城乡分割制度在养老方面的体现是:城市企事业单位职工的养老问题由国家和企业承担,而农民的养老保障主要依靠集体和家庭。除了少数农民在特殊情况下能够得到少量的国家救济外,国家在农民养老方面不承担任何责任。与此同时,中央及地方政府在制定农民工养老保险政策的同时,也未指定专门的管理和监督机构,也未制定相应的处罚措施,使政策的实施存在漏洞,即使不按规定执行也无惩治标准,并且无人能承担惩治责任,这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部分企业的不当行为。第三,宣传不到位。目前政策的推广和宣传主要是依靠新闻媒体、报纸等媒介来进行,通过这些方式将新的政策法规传播到人群中去,但是这些常规方法的实施却未能使农民工详尽地了解到他们所关心的政策,因此无法得知相关政策或精神。

3.企业方面。第一,经济成本增加。企业运营的目的最终是为了盈利,用最少的成本获得最大的利润,企业雇佣农民工是因为农民工群体数量庞大,供过于求,有利于降低企业的用工成本。虽然目前的政策规定,企业在雇佣农民工的同时必须为其缴纳养老保险,但企业为保留更多的利润从而逃避应负担的责任,因此更加造成合同签订率低,也就造成参保率低的现象。第二,责任模糊。目前,在农民工数量庞大,供大于求的现实下,许多企业可以明目张胆的不与农民工签订劳动合同,肆无忌惮的逃避本应负担的保险费用,为什么会存在这种现象呢?因为农民工对于自身的责任不了解,企业对于自己该负的义务不清楚,或者是不愿意去弄清楚,他们知道即使他们不按规定来做也不会得到过多的制裁。

4.农民工方面。第一对养老保险认识不足。由于大多数农民工主要集中于建筑业、服务业、运输业等,以非正规就业为主,并且农民工对养老保险认识不足。普遍认为社会养老保险离他们很遥远,可望而不可及。同时在农民工看来,养老远远没有目前的生活重要,因此才出现了不参保或退保的现象。第二农民工流动性大。农民工来到城市打工的目的很明确,主要是为了赚钱。因此哪里有钱赚就去哪里便成为了农民工流动的主要原因。除此之外,农民工来城里打工主要是因为地缘关系和亲缘关系,当所有的社会关系转移后,他们也会跟着转移。由于流动性很大的原因,这给农民工参加养老保险带来了一定的风险和阻碍,因此很多人宁可选择不参加。

三、改进我国农民工养老保险政策的措施及策略

1.完善农民工养老保险政策

目前我国正在实施的农民工养老保险政策种类繁多,统一的难度较大,之前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出台了《农民工养老保险办法》和《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办法》,目的在于听取广大人民群众的意见,现已宣布于2010年1月1日起施行新的《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暂行办法》,这一办法的出台使得农民工养老保险政策中存在的一大难题“转移难”有希望得到解决,但是除此以外,农民工养老保险政策还存在其他的问题,需要采取相应措施加以解决,才能建立统一的农民工养老保险政策,最终实现全国统筹。第一制定全国统一的农民工养老保险法规法律法规是社会保障制度实施的前提和依据,没有法律的准绳,社会保障在实施过程中不免会迷失方向,进而陷入混乱。制定全国统一的农民工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的相关法规,是保障农民工养老保险关系顺畅转移接续的重要基础与前提,作为一个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大国,在建立和实施相关社会保障制度的时候必须重视法律的规范及指导作用,通过立法的形式建立与健全社会保险与社会保障制度,是世界各国开展社会保险工作的通行做法。第二,构建全国统一的农民工养老保险管理中心。其基本框架是:国家级、省级、市级,国家级和省级管理中心参与养老保险金的支付核算工作;在管理上实行垂直领导,最大限度的平衡地方利益。第三,建立以管理信息系统为依托的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平台。全国统一的网络管理和信息服务体系,不仅能更好地完成信息的收集、整理和上传下达,为制定养老保险政策的决策者和社会公众提供更好的服务,而且有利于实现全国统筹,方便农民工养老保险关系的顺畅转移与接续。第四,建立以银行为依托的基金转移与支付平台。,由银行作为农民工养老保险基金转移与支付的平台,实现了养老保险基金收支两条线,有利于基金的安全。这种做法也是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管理的通常做法,便于和城镇养老保险系统和农村养老保险系统接轨,减小未来的转制成本。

2.建立多元化基金筹集机制

由于我国实施养老保险政策不久,各方面制度还不完善,特别是农民工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的管理和资金筹集面临着很大的问题,因此基金的筹集更需要通过多渠道、多途径,来建立多元化的基金筹集机制。当前我国农民工的养老保险政策规定企业与农民工共同出资缴纳养老保险费,但是实施效果说明部分企业为了降低经营成本、追求高额的利润而不惜牺牲农民工的利益,农民工也由于自身的原因不愿意缴纳或者没有能力缴纳养老保险。因此,政府及相关部门应该加大力度筹集农民工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基金。一方面,政府可以对农民工缴纳养老保险进行补贴。另一方面,考虑到各地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各省财政应加大对省级调剂金的扶持力度,形成长效、可持续性的财政投入,保证省级统筹下的调剂金规模,真正发挥其调剂能力,确保农民工未来养老金的待遇水平。

3.建立多层次灵活的缴费基数与方式

农民工养老保险金的来源是企业和农民工个人,而农民工收入普遍低于城镇职工,这一特点也是造成养老保险覆盖率低的主要原因。由此可见,如果降低农民工的缴费基数,或者建立多层次的缴费基数,使农民工可以根据自身经济承受能力选择适合自己的层次进行缴费,则可以更好的使农民工老有所养。同时,由于农民工经常变换工作地点,很难按月准时拿到工资。因此应该对农民工采取灵活的缴费方式,比如可以分为按月缴纳、按季度缴纳、或者按年缴纳,对缴费金额和时间实行累积计算,真正地从农民工的立场出发,为农民工着想。

参考文献:

[1]肖军梅,王志峰.完善农民工养老保险制度的研究[J].科技创业月刊,2007(1):174-175

[2]谭樱芳.由农民工退保谈城镇养老保险制度的完善[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6(5)

[3]梁欣.农民工社会养老保险问题研究[D].辽宁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篇4

(一)急于求成的制度转轨带来了超重的历史债务。1995年国务院了《关于深化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通知》,标志着我国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从现收现付制开始向“统账结合”的模式转变。在转制过程中,由于“老人”和“中人”的退休金权益并没有以养老金的形式形成积累,于是就出现了“转制成本”。由于统筹基金无法填补这一缺口,所以我们就采用了混账管理的模式,统筹账户挤占个人账户资金,实行个人账户的空账运行。

(二)基金征缴不力导致的新债务。养老保险基金征缴是养老保险制度运行的核心。但基金征缴不足已是不争的事实,这方面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情况:

其一,基金征缴中的“打折征收”,导致了“新隐性债务”。目前,我国一些地方对社会养老保险缴费采取“优惠征收”、“打折征收”的办法,加上我国在养老保险缴费年限等方面存在的“政策漏洞”,形成新参保人员“缴费少、受益多”的财务失衡状态,“新隐性债务”正在大面积生成。

其二,社会保险费拖欠、拒缴严重,养老保险基金征缴率低,导致供款不足。据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公布的数据,2001年1月8日全国企业欠缴基本养老保险费千万元以上的有20余家。国务院体改办宏观司2000年5月的相关数据显示,当时全国累计发生企业欠缴养老金已达376亿元。另外,参保不缴费的情况比较严重,有的省区高达20%,全国总计达800万人。

(三)人口老龄化、高龄化趋势,养老保险基金负担系数提高。人口老龄化是全球问题。但我国由于人均寿命的延长和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使得老龄化问题尤为严重,并呈现出以下两个特点:即相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我国的老龄化速度是最快的;相对于发达国家而言,我国是在人均收入水平最低的条件下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所以,我国当前面临的老龄化形势最为严峻,其对我国养老保险基金财务平衡的冲击也最为严重。

(四)提前退休带来的养老保险基金的收支剪刀差。由于提前退休现象对养老保险基金具有少缴多支双重侵蚀,所以成为当前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基金财务危机的主要根源。

(五)基金投资管理不善,无法满足养老保险基金刚性调节增长的需求。目前,我国的养老基金几乎全部用于银行存款和购买国债,受银行存款利率不断下调及国债期限结构的影响,基金收益甚微,保值增值困难。个人户收益也不理想。以辽宁的试点为例,2002年底个人户基金全年收益率只有2%,2003年通过协议存款等方式,个人户基金年收益率提高到了2.45%,但都远低于7%的平均工资增长率水平。在滚存结余基金的管理方面,也存在管理不善、使用不当的问题,挤占、挪用、虚报、冒领养老保险基金的情况比较严重。

二、完善我国养老保险基金管理的建议及对策

(一)变当前的“统账结合”制度为“统账分离”制度。统账结合模式下的混账管理导致了空账问题,空账的恶性循环是本质上的现收现付,既有可能导致即期养老金待遇的扩张性支付,也无法应对老龄化危机,同时还会阻碍劳动力正常流动。因此,必须实行“统账分离”制度,推行个人户“实账化”,并完善个人账户的有效管理,利用社会和市场的力量,提高个人账户的经济效益,使个人账户资金能够名副其实,能够有效地化解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养老金债务危机。统账分离后统筹基金的资金支付缺口通过盘活国有资产(包括居民的福利住房)等方式筹集资金解决。

(二)加强基金征缴工作。一方面要扩大养老保险覆盖面,提高资金来源。扩大全社会参保范围有利于筹措资金,而且还可以更好地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稳定社会。因此,只要符合参保条件,外商投资企业、港澳台商企业、集体企业、事业单位、非公有制经济、自由职业者等都应作为扩面的范围和重点,做到应保尽保。在养老保险征缴方面,新经济组织的职工要和国企职工一视同仁;另一方面要规范征缴基数,杜绝渗漏。目前,参保单位通过瞒报、漏报缴费工资基数逃费的情况比较严重,抽样测算过程中发现,1999年缴费工资比1998年降低了5.7%(下降545元),而统计局统计的平均工资增长了11.6%。根据全国参保单位缴费工资与平均工资的统计比较,前者比后者也低了10个百分点。如果将参保单位缴费工资基数严格核实,至少可以使基金增收10%。

(三)尽快实现社会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建立方便合理的社会养老保险跨省区转移机制。如果社会养老保险实行全国统筹,统一管理,可以建立便于跨地区转移养老保险关系的机制,工人不论转移到什么地方,都可以凭卡缴纳社会养老保险费,则将根本解决因工人流动性而造成的社会保险关系难以转接的问题。

(四)应当杜绝提前退休。可以通过改革基础养老金的计发办法,实行替代率随缴费年限浮动来杜绝提前退休。如,以缴费15年作为“门槛”,缴费15年可领取社会平均工资的15%作为基础养老金,每多缴费一年多领1%,如果恶意中断缴费,按照离退休年龄差几年停缴的办法,一年扣0.3%。

篇5

论文摘要:商业养老保险可以弥补社会养老保障供给上的不足,有利于建立一个多层次、全方位的社会保障体系。本文分析了全省商业荞老保险发展中存在的制约因素,提出加快发展全省商业养老保险市场的政策建议。

目前我国初步形成了由社会基本养老保险、企业补充养老保险(企业年金)和个人养老保险构成的“三支柱”养老保障体系。商业养老保险是养老保障体系第二、第三支柱的主导者,满足人们更高水平、更高层次的养老保障需求,并为基本养老保险提供技术支持和服务。甘肃省作为西部欠发达省份,经济总体发展水平较低,而社会养老保障负担逐年加大。积极发展商业养老保险既能填补现有社会养老保障的空白,拓宽社会养老保障范围和领域,也能弥补社会养老保险供给的不足,有利于建立多层次、全方位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

一、全省商业养老保险发展的制约因素

(一)缺乏税收优惠政策的支持。税收优惠政策直接影响着人们参与商业养老保险的积极性。我国税法规定,居民个人购买的商业养老保险,在领取养老金时无需缴纳个人所得税,但在商业养老保险的缴费环节却没有相应的税惠政策。目前,我省企业年金只是企业年金缴费在工资总额4%以内可以免税,个人缴费必须在税后缴纳,完全以养老保险为特征的商业保险没有税收政策支持。

(二)城镇居民可支配收人较低。近年来、甘肃经济发展取得了显著的进步,但由于基础薄弱,发展相对滞后,在全国仍然处于落后地位。2008年甘肃省城镇居民可支配收人达到10 969.41元,比2007年增长9.560I0,但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我省城镇居民可支配收人在全国的位次后移,差距在逐年扩大,省内地区间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仍然突出:商业养老保险需要投保人具有持续、稳定的经济收人,可支配收人的较低水平直接限制了人们对养老保险的投保能力和有效需求。

(三)商业养老保险意识薄弱。我国长期形成的政府和企业包揽一切的观念至今仍未根除,人们缺乏风险与自我保障意识。另外,商业保险起步晚,多数寿险保单尚未兑现,人们对保险公司的信誉心存疑虑,习惯把储蓄作为养老的首选方式。从我省情况来看,人们商业养老保险意识普遍薄弱,还不擅长运用保险机制去防范和化解风险,企业和个人参保意愿不强,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潜在保险需求向现实保险需求的转化。

(四)保险产品不能适应市场需求。目前中国人寿、太保寿险、平安人寿、新华人寿、泰康人寿、太平人寿、平安养老、人保寿险、幸福人寿9家寿险公司已在我省设立了分支机构,各家公司均已开办了养老保险业务,但是养老险种雷同,个别险种“克隆”现象严重。一方面是某些保险产品的过度开发和供给,另一方面又有大量养老保险需求得不到满足,保险产品供给结构问题突出,严重影响了保险需求的实现。

(五)保险服务质量较低。目前我省保险公司的服务质量较低。主要表现在:首先,缺乏服务意识,更多是从自身利益出发,没有意识到服务对于保险这一无形商品的重要性,保险服务的手段和方式有待进一步提高和完善,消费者难以从保险公司享受到高效、专业的风险管理及其延伸服务。其次,保险公司管理不规范,公司内控机制还不完善,没有将维护保险消费者的利益作为公司管理的重要内容。此外,保险业务手续繁杂,消费者获取相应的信息以及保险索赔较为困难等都是保险服务质量低的表现。

(六)保险销售过程中问题较多。长期以来,我省保险消费者的保险知识相对缺乏,选择保险产品主要依赖于销售人员的推介。商业养老保险产品专业性较强,客观上要求销售人员在承揽业务时必须担负起客观、全面、准确介绍保险产品的剑玉,使客户能基于自身的保险需求作出正确、自愿的抉择。但是部分销售人员由于受自身专业知识限制或出于个人利益考虑,在保险销售过程中过分注重保险功能和好处的宣传,甚至产生销售误导行为,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人们在风险处理方式上对养老保险的选择。

二、加快全省商业养老保除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结合甘肃实际,推动全省养老保险税优政策的出台。养老保险产品是税收敏感型的制度安排,合理的税收制度能够促进潜在养老需求转换为现实购买力。2008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当前金融促进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要“积极发展个人、团体养老等保险业务,鼓励和支持有条件企业通过商业保险建立多层次养老保障计划,研究对养老保险投保人给予延迟纳税等税收优惠”。建议相关部门加快研究,结合甘肃实际.尽早推出落实该文件的配套政策和措施,为我省商业养老保险的发展创造良好环境,以逐步满足人民群众更高层次的养老保障需求。 (二)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养老保险的市场需求。一是加大商业养老保险宣传,培育理性的消费观念。保险公司应加大对商业养老保险的宣传力度,并侧重宣传内容和方式。首先要通过大型的社会宣传活动,采取新颖的形式、丰富的内容,广泛宣传养老保险的作用,引导社会民众及早作出养老规划。其次,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等各种新闻媒介,进行广泛的社会宣传,普及商业养老保险知识,培育理性的保险消费观念。第三,深人农村、企业单位、居民院楼等,面向广大群众宣传商业养老保险的意义与功用等。二是激发养老保险意识,推动潜在的养老需求向现实需求转化。养老保险意识的薄弱影响了潜在保险需求向现实保险需求的转化,激发人们积极的养老保险意识是商业养老保险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一方面要引导人们转变观念,提高对保险和风险的认识,转变过去一切依赖政府、单位和家庭的传统思想,努力实现养老风险自担。另一方面,充分认识商业保险的保障和社会互助功能,增强自保意识和转嫁风险的意识,享受养老保障的利益,提高保障水平。

篇6

论文摘要:目前,我国在养老保险基金的征收、发放和管理过程中,主要存在着提前退休、冒领保险金、养老保险覆盖面窄、少缴漏缴、欠缴以及养老保险基金的安全和险基金的升值等问题。可通过加大养老保险基金的安全管理力度;尽快出台《养老保险法》;在全国范围内建立养老金发放体系;加大养老保险基金的征缴、扩面工作;加大养老保险信息化建设;逐步完善退休审批和退休金调整制度;确保养老保险基金的安全、保值和升值。

养老保险是社会保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国民经济发展、尤其是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的影响。随着人口老龄化,我国养老保险面临严峻挑战,而养老保险基金是养老保险赖以生存的根本。因此加强养老保险基金的征收、管理,特别是严防养老保险基金的流失,确保养老保险基金更加保险是十分迫切和必要的。

一、影响养老保险基金安全运行的有关问题

养老保险事业虽取得重大进展,但影响养老保险基金安全、正常运行的因素不少,笔者通过实践和调查认为,可以从养老保险基金的发放、管理和征收三个方面去分析:

(一)、在养老保险基金的发放过程中,主要存在下几个的问题:

1、想方设法“提前退休”。根据现有的养老金计算办法,无论缴费年限长短,其基础养老金都是一样的,因此有些参保人员在自身条件不符合相关政策的情况下,还是千方百计地提前退休。这样做,一方面缩短了这些职工的缴费年限,降低了养老保险基金的征收;另一方面,提前了这批职工领取养老金的年限,增大了养老保险基金的支出。

2、起“死”回“生”冒领保险金。在养老金实行社会化发放过程中,由于有不少退休人频繁更换居住场所,管理部门对他们的生存状况难以掌握,因此在养老金的发放过程中,有些实际已经死亡的退休人员,其亲属仍在冒名顶替死者领取养老金,造成养老保险基金的无谓流失。

3、确定和调整养老保险待遇的标准不统一,制度不规范。在为参保人员办理退休手续或调整养老金时,存在着标准不统一、制度不规范的问题,造成企业与机关事业单位同类人员待遇水平有较大差距等问题。退休人员的年龄、工龄等基础信息的确认标准也存在着差异,导致退休金核算的不准确。

4、重复享受养老待遇。由于养老保险是由各统筹地区分别征收、支付和管理的,而个人账户基金转移手续繁琐,这就造成部分跨地区调动的人员可在两个统筹地区同时参加养老保险,当在两个统筹地区参保均15年以上时,就可在两地同时办理退休手续,领取养老金,造成了养老基金的流失。

(二)、在养老保险基金的征收方面,主要存在以下几个的问题:

1、养老保险覆盖面窄。既然是社会保险,就必须充分体现其“社会性”,而“社会性”又以广泛性为基础,但我国养老保险的现状是,国有企业基本实现全覆盖,城镇集体企业覆盖率为75.39%,但其他经济类型企业仅为17%。这显然谈不上广泛。

2、少缴漏缴养老保险基金。一些企业尤其是非公有制企业为了降低经营成本,便以种种理由来降低员工养老保险的缴费基数,或剥夺部分员工参加社会保险的权利,少缴漏缴养老保险基金。这样不仅严重侵害员工的切身利益,而且也造成养老保险基金的流失。

3、养老保险基金缴纳的比例和时间问题。企业缴纳养老保险基金的起始时间和比例等因素都直接影响着养老保险基金缴纳的多少。而企业整体参保时间有早有晚,缴纳比例又有高有低,这将影响部分企业缴纳养老保险的积极性,也不能充分体现养老保险的和谐与公平。

4、养老保险基金的欠缴问题。产生欠缴的原因:一是部分单位领导只考虑眼前的经济利益,对缴纳养老保险基金不积极、不主动;二是部分事业单位经费紧张或企业效益不佳,无力为职工缴纳养老保险费;三是社会保险机构执行力度不到位。欠缴养老保险基金直接影响退休金的正常发放和养老保险基金的保值和升值。

(三)、在养老保险基金的管理方面,主要存在下几个的问题:

1、养老保险基金的安全问题。养老保险基金既是参保人员的“血汗钱”,更是退休人员的“活命钱”,国务院明确规定,专款专用,任何地区、部门、单位和个人均不得挤占挪用。而最近一段时间,社保基金大案迭起。先是上海社保基金弊案,紧接着浙江又爆社保大案,涉资数亿。所有这些,都说明养老保险基金的安全管理存在着严重的问题。

2、养老保险基金的升值问题。要想在不增加或少增加参保人负担的情况下,持久地维持养老金的支付承诺,就必须提高养老保险资金的投资效率,实现其持续的保值增值。 而保险基金靠什么去保值增值,又迫切需要研究。

二、养老保险基金安全运行的对策和建议

从以上分析的问题来看,要解决好这些问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

1、建立和完善养老保险内部审计、外部监管和考核机制,将养老保险基金的安全管理放在首位。

笔者认为,养老保险基金的管理应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一是建立健全养老保险基金管理制度,劳动保障、财政部门和社保经办机构,按照各自的职责,协同配合,齐抓共管,形成行政监管、专业监管、内部监管和社会监管四位一体的监管机制,对基金的运行实现全过程的监管。 二是建立相应的养老保险基金投资运营机构,专司养老保险基金运营工作。只有如此,养老保险基金的运营才能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也只有如此,才能针对养老保险基金被挤占、挪用情况进行相关的处理。

2、尽快出台《养老保险法》,为养老保险基金的征收、发放和管理提供法律依据。

现行的社会保险法规不能对缴费单位采取查封银行帐户、拍卖资产等强制措施,社会保险费征缴也缺乏法律手段。国家应尽早出台《养老保险法》,为养老保险基金的征收、发放和管理提供法律依据。

3、在全国范围内建立养老金发放体系。

健全街道(乡镇)劳动保障机构,实行退休人员登记卡制度,将每名退休人员都纳入到街道保障机构的社会化管理中去。通过这些机构社会化、精细化的管理工作,确保退休人员养老金的按时、足额发放;同时也能杜绝养老保险金的冒领、重发和漏发。

4、加大养老保险基金的征缴、扩面工作。

一是做到养老保险基金的足额、及时征收。对于故意拖延缴纳养老保险基金的企业,决不姑息,坚决加收滞纳金。二是核准缴费信息,从基础工作入手,确保养老保险基金的应收尽收。当前基本养老保险“扩面”工作的主要任务是向非公有经济延伸,有效满足非公有经济对社会养老保险的需求。

5、加大养老保险信息化建设。

一是不断完善社会保险信息化系统,尽快完善省级养老保险的信息化系统。二是不断提升社会保险信息化职能。三是充分发挥网络信息化的优势,提高养老保险基金的征收、发放和管理水平。

6、逐步完善退休审批和退休金调整制度。

制定标准统一、信息准确、制度严密的退休审批程序,在办理过程中,增加透明度,加大公示力度,疏通信息交流渠道,确保退休审批的公平、公共。退休金调整的水平,要根据工资增长、物价、养老保险基金和财政承受能力等情况,以当地企业退休人员的养老金水平和上年度企业在岗职工平均工资增长率的一定比例来确定。

7、社会保险靠社会,争取全社会的理解与支持。

篇7

论文关键词:养老保险;保值增值;问题;对策

社会保险是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又是农村社会保障的重中之重。我国是个农业大国,有一半以上的人口在农村生活。解决好农村养老保险问题就直接关系到农民切身利益;关系到我国经济发展和和谐社会构建;关系到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因此农民的养老保险问题已经成为各级政府关注的焦点。

一、发展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必要性

(一)农民老龄化趋势的要求

社会养老保险的重任是保证老年人生活有保障。而农村老年人的比重在增加。农村养老保险在各地不断尝试过程中可以看到,养老保险存在很大空缺。迫切要求完善农民养老保险制度,只有这样才可以减轻、化解养老压力,才可能有全国的安定与农民幸福。

(二)加快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

中国现阶段“三农”问题日趋严峻。建立和完善新型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让农民老有所养,老有所靠,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才能保护和调动他们的劳动生产积极性,发展生产,增加农民收入,使他们逐步富裕起来。才能保证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三)促进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

由于农民占我国人口总数的62%以上,农民消费不足已成为制约经济快速增长的主要因素之一。而农村现实情况表明,由于受传统养老问题所困扰,农民不愿也不敢将全部积蓄用于消费。为了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国家应该为广大农民提供包括养老保险在内的最基本的社会保障。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二、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存在的问题

(一)农民参保意识淡薄

受传统思想的影响,在农村养儿防孝的思想还大量存在,特别是在目前农村经济发展比较滞后,农民增收比较困难,大部分农村家庭的收入并不宽裕。这就削弱了农民参保的意识。即便意识到了养老保险的重要性,却因为对农村养老保险知识了解比较少,对农村养老保险持怀疑态度也不愿意参加。养老保险的重任是让农民老有所养,老有所靠。“受益”是农民参加社会保险的直接动力与最终期望。但是有资料表明,农村社会保险的受益率并不高。这样严重打击了农民参加社会保险的积极性、主动性。农民参保率较低。覆盖面较窄。参保的积极性不高[1]。仍然无法普及推广。

(二)法律保障不健全

西方各国社会保障制度包括养老保障制度的制定和实施都是通过立法的形式实行的一种强制性社会保险。具有很强的法律强制性、保障基本性和国家保证性特点。而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几乎没有一部成文的法律法规。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主要依据是1992年1月颁布实施的《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由于没有专门的法律法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办法普遍缺乏法律效力,从而使广大农民对此缺乏安全感和信任感,投保积极性不高制约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发展[2]。

(三)基金保值增值困难

长期以来社会保险基金都采取了存入银行的方式且基金存入银行利率明显低于给付利率,出现利率倒挂现象,最终导致保险费征缴的越多基金收支赤字越大。基金的保值都很困难更不用说增值。这主要是由于分散运营、管理水平低、投资渠道单一造成的。再加上管理人员的素质有限、机构设置不健全、一些基金管理部门违规投资,致使农村养老保险基金被挤占、挪用的现象时有发生,基金的安全性难以保障,很难保证农民养老基金的保值增值。

(四)城乡社会养老保险未能有效衔接

城乡社会养老保险未能有效地衔接起来。我国城镇养老保险制度已初步建立起了较为完整的体系,而农村的养老保险还处于起步阶段。据资料证明。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支出仅占全国社会保险费支出11%。然而农民的总人数却占全国总人口的一半以上。截止到2006年底,我国每年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的支出占GDP的比重还不到0.5%。而城镇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的支出占GDP的比重却达到了7%左右[3]。由此可见城乡养老保险待遇差别较大。要逐步实现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与城镇职工的养老保险制度的逐渐衔接。把乡镇企业职工纳入城镇职工的养老体系。才能体现和谐社会提出的初衷。很好体现社会公平性。

(五)养老保险地区间不平衡

由于我国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地区经济水平存在较大差异,造成了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发展不均的现状。东部地区、农民保障水平相对较高。西部地区,集中了我国大多数贫困人口,有些人甚至连温饱还未解决,农民参保率极低,养老保险在西部地区农村就无法得到保障。那些养老保险欠发达农村地区和没有投保能力的贫困农民却被拒之门外,致使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东部地区的参保率较高,西部地区的参保率较低。越是贫困的地区养老保险的覆盖面越低。这充分表明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存在严重的地区发展不平衡状况。

三、构建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对策

(一)加强舆论宣传增强农民对养老保险的认识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有8亿左右的人口在农村生活。目前农村人口急剧老龄化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这不仅阻碍了经济的发展,而且严重影响中国社会的稳定。所以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势在必行。因此,要让更多的农民意识到养老保险的重要性,这就需要相关部门充分利用各种媒体、采取多种的方式,大力宣传农村养老保险的政策,提高农民的参保意识,进而提高农民投保的积极性。

(二)通过立法完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

各地农村社会保险制度千差万别,具有很浓的地方色彩,呈现出明显的“碎片化”状态,普遍缺乏法律规定性。为了保证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正常运行。要制定具体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办法。一是要建立激励机制,出台扶持政策,鼓励农民自觉投保。建立财政补助和集体补贴制度,采取“个人负担、财政补贴和集体补助”相结合的办法筹集农保资金。二是健全约束机制,完善必要的规章制度和管理办法,规范农村养老保险工作行为。特别是对基金、业务、财务管理等方面要有具体的、可操作性的措施,逐步将农村养老保险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三是制定扶持农保基金增值优惠政策。提高农村养老基金的保值增值能力是吸引农民参加养老保险的一个重要途径。

(三)完善基金管理和运营方式实现养老保险基金保值增值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是参保农民老年生活的物质保障,是农村社会养老事业发展的基础。基金的运营和管理是否科学和完善直接关系到农民的切身利益。要创新和完善基金运营管理方式,确保基金的保值增值。首先提高农村养老保险基金管理层次,成立省级管理机构。把基金的管理权由县一级单位管理的方式转为省政府相关部门管理,大幅度提高基金管理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能。其次成立专门的基金运营公司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进行专门的投资和运营。一是基金投资运营公司的管理费用不再从政府管理成本中提取。而是从公司盈利中提取。二是政府部门要加大对投资管理公司的监管力度,建立开放式的监督机制。完善审计、监察、财政等有关部门联合组成的外部监督制度。定期审查这些公司的营运资格是否符合要求,确保公司有足够的投资能力和信誉。最后拓宽投资渠道确保基金保值增值。对于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资金确保它安全的前提下,要实现基金的保值和增值,需要通过银行存款、购买国债、投资房地产和股票市场等方式拓宽基金的投资渠道,加强基金的流动性,提高它的收益性。

(四)建立城乡社会养老保险的衔接机制

我国应确立以社会性和公平性为原则的城乡一体化的养老保险制度建设长远目标。我国现有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与城镇职工养老保障制度是完全不同的体系。但是随着我国经济改革的深入,城市化步伐的不断加快,大量的农村劳动力流向城市,这种不相衔接的养老保险体系已成为劳动力自由流动的障碍。因此,应建立养老保险关系转移衔接机制,使农民进城或回乡后养老保险关系合理、顺利衔接。将农民个人的缴费建立个人账户养老保险津贴(福利)额应与个人账户的积累额挂钩。在此基础上可以考虑将集体以及国家的部分补助用于建立社会统筹账户,以提高社会共济能力,将来也易于与城保制度衔接。

篇8

关键词:养老金会计 问题 原因 建议

中图分类号:F2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6)09-144-03

养老金也称退休金、退休费,是职工因年老或者因为工作残废而不得不离开岗位以后,由国家、企业、金融机构按月支付相应金额来保障职工退休后能维持正常水平的生活的一项福利。由于我国老龄化问题越来越严重,出现了养老金支付不足,个人账户空账问题,双轨制遭到质疑,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得不到有效的推广,多层次养老保险制度没有得到有效的实施。为此,应积极借鉴欧美等西方国家对养老金制度的做法和经验,健全和完善我国养老金制度。

随着我国老龄化的到来,我国养老金会计制度显现其不足之处,于是我国于2006年颁布了38项具体的会计准则,并且其第9号和第10号会计准则专门为养老金会计服务。要求把养老金归为职工薪酬部分,要求按权责发生制进行相关的会计处理,把养老金的相关支出在员工工作期间就先确定为负债,并根据职工性质不同计入与之相关的资产成本或当期费用中,使得养老金的收取和支付从成本费用中分离出来,有了更加明显且合理的会计处理方式。我国又于2014年重新修订了《企业会计准则第9号――职工薪酬》,在以前的内容上增加了离职后福利这个全新的概念,是职工薪酬进一步扩充,并分为设定提存计划和设定受益计划两种模式,来保证养老金会计核算的更加规范和清晰。

一、我国养老保险会计存在的问题

1.基本养老保险缴费率过高,财务状况失衡。我国的基本养老保险缴费率过高是造成我国企业和职工养老压力过大的一个重要因素。据统计,我国的养老保险缴费率比国际平均水平高20%左右,更是远远高于西方发达国家的缴费率。我国缴费率偏高还造成企业和个人缺少更多的资金参加企业补充养老保险,所以我国的补充养老保险参与人数仅为基本养老保险的5%左右,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更是少有人参与。

养老保险的财务状况失衡,由于现阶段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严重,现状的养老金投入和支出严重不平,年轻人缴纳的养老保险不足以支付老年人支取的养老保险,而且现在养老金缴费率还需要进一步减少,但老年人领取的养老金不能减少,这将很容易导致出现养老金财务机制不平衡问题,导致收支严重不平,投资当代人的养老金储备。“空账问题”这是我国目前急需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现阶段推行的“统账结合”的制度不仅仅要为自己未来的养老金出力,还需要照顾现阶段已经退休人员的养老资金,“空账问题”成为养老金制度运行中一个很严重的阻碍。所以养老金的投资收益将成为决定养老金问题的解决与否的关键之一。所以我国相关专家学者提出了养老金入市的观点,但是养老金入市还不成熟,需要进一步的规范。

2.养老金会计准则不完善,会计核算不规范。缺乏完善的养老金会计准则,跟国外几十年对养老金会计的研究相比,我国在养老金理论研究还处于探索阶段,国外有着完善、科学的养老金会计体系,而我国的理论探究处于萌芽阶段。在养老金的会计核算方面,我国养老金相关的会计科目都掩盖在相关的成本费用当中,没有专门的养老金会计科目进行核算,所以在年报中难以有效披露。

3.补充养老保险的实行率低下,财务效率不高。我国于1991年开始提出养老保险制度的三种模式,其中补充养老保险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但是我国的现状是养老保险的实行率极为低下。企业补充养老保险的参与人数仅为参加养老保险人数的5%,多数中小企业的补充养老保险更是无力实施。而国外的很多发达国家早已全面普及企业补充养老保险,美国的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参与率更是高达80%。补充养老保险更是成为了保障职工退休后生活来源的一大重要途径。

二、我国补充养老保险财务与会计方面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1.我国企业的补充养老保险财务效率不高的主要原因是国家对补充养老保险的重视程度过低,没有积极倡导企业建立补充养老保险。更没有相关的优惠政策来激励补充养老保险的发展。导致企业缺乏对建立补充养老保险的积极性,除了个别上市公司外,很少有企业愿意且有能力去建立补充养老保险基金。

2.我国的基本养老保险的缴费率过高,因此导致企业和职工个人没有更多的闲置资金再去参与补充养老保险的征缴,这也是我国补充养老保险得不到有效实施的一个重要原因。在2016年的十六大上政府也提出了这个问题,也希望尽快实施降低社保征缴率过高的问题,可以充实职工的口袋和减轻企业的养老金压力。此项措施的实施可以作为一个补充养老保险推广的契机。

3.补充养老保险基金投资受限。我国对补充养老保险基金的投资范围进行了相关规定,确定大部分的投资是稳定的国债等,基金的增值难以实现,如果补充养老保险基金仅仅靠国债这样稳定但是收益很低的增值方式,那么职工个人也可以进行相应的投资,也就是没有必要建立补充养老保险基金的必要,也就失去了对企业和职工的吸引力。

4.职工缺乏对补充养老保险的认识。大多数的企业职工认为只需要一份基本养老保险就足以应对以后的养老保障。特别是对农村地区的企业职工来说,很多小企业根本没有对职工缴纳五险一金的相关规定,养老保险的缴纳都是个人缴费,支出过大很多人宁可存银行也不愿缴纳养老保险。

补充养老保险在现在的养老保险制度当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但是毕竟仅仅靠基本养老保险来保障职工退休后的生活明显是不够的,唯有“三大支柱”的养老保险体制协同作用才能更好地保障职工退休后的生活待遇问题,以免职工退休后生活的巨大改变。

5.补充养老保险相关准则不规范。我国对于补充养老保险的相关规范主要来源是《企业会计准则第10号――企业年金基金》中的相关规定,此准则对企业补充养老保险的缴费、投资范围都进行了相关的规定,来确定补充养老保险的筹集、投资与发放的原则。但是这个会计准责主要是规范企业年金基金,来规范企业年金在投资运营中的相关规定,主体虽然是只企业年金基金,但实质上却是一种基金会计,并不是完全意义上的企业会计准则。即使在《企业会计准则第9号――职工薪酬》也仅规定了相关对企业补充养老保险的相关核算要求,但是较为简单,并且该准则包括了很多的企业会计的相关核算,缺少为企业补充养老保险进行细致专门的规范要求。这样的话会造成企业在处理企业年金时遇到的很多问题难以进行对照解决,没有相近的会计准则进行规范要求,导致各个企业在实务中难以规范自己的操作要求。

6.我国对养老金会计信息披露不充分。我国对养老金会计信息的披露并没有过多的相关规定,目前我国的养老金会计信息只要求简单的披露计划资产负债变动额和精算假设的基本状况,没有更详细和标准化的披露要求。而企业往往是不重视养老金的相关信息要素,并没有对养老保险相关的提取、支付等重要信息在年报中进行有效的披露,仅仅只在年报附注中少量披露,披露的信息不全面不能让信息使用者有效的了解到整个企业的养老金会计的提取和使用情况。而在年报中有关养老金的相关信息都掩藏在相关的成本费用当中,根本不能有效了解。

三、完善基本养老保险会计的相关建议

1.推动理论化研究,建立新的会计准则。根据现在的养老金会计准则的相关规定,我国企业的养老金会计核算均通过“应付职工薪酬”科目核算,没有专门设置相关的养老金会计科目。而养老金会计准则也仅仅在企业会计准则的两个准则中少量规定使用,没有专门的养老金会计准则来规范企业的养老金会计核算和披露等相关内容。

所以,首要目标是借鉴国内外先进的会计核算理念,再结合我国的实际国情,建立起一套专门为养老金会计服务的企业会计准则,通过准则来规范企业的养老金会计核算。比较缺乏先进理论的指导,实践将没有目标和方向,而实践又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因此,我们应先从理论入手,在研究和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基本国情提出相应的改革措施。在实践的同时一点点发现其中的不足之处再给予改进。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唯有相应的准则规范才能领导企业进行相关改革,才能推动养老金会计制度的进一步优化,最终达到解决当代养老金的相关问题的目的。

2.建立合理规范的核算体系。在会计核算方面,取消二级科目“社会保障费”并设置养老金的专用科目,对养老金进行分离出来,进行单独核算,以突出养老保险的重要地位。比如说设立专门养老金资产账户,专门记录养老金的收支情况;在代扣代缴的时候设立预收养老金科目,把代扣职工的基本养老保险金和企业的基本养老保险金作为企业的负债计入预收养老金,在缴纳的时候设立应付养老金科目,作为企业应当承担的养老金缴纳义务。再设立养老金费用,用来核算相关因养老保险提取缴纳时发生的相关费用支出。把与养老保险相关的内容都用专门的养老金科目进行核算,形成自己独立的会计账簿。还可以建立相关的企业年金会计科目,把企业年金每期的盈余或者亏损都计入相关科目。

3.加大养老保险会计准则推广实行。另一方面,在建立起新的养老金会计准则以后,应加大会计准则的宣传力度,把相关准则编入会计人员的教科书中,各项考试也应加入养老金相关准则的要求,要让企业会计人员充分掌握应用。如有必要也可以加入专门用来进行养老金会计的从业考试,把养老金会计作为一个新的职业。在此基础上,还应制定相应的监督管理制度,并进行有效管理,保证准则的有效实施,促进养老金会计全面发展。

四、完善补充养老保险,提高养老保险财务效率的建议

我国想要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发挥其应有的职能就需要对其进行改革,参考国外成熟的实施体系,以点带面推动补充养老保险的实施。

1.国家相关政策激励。国家需要制定相关的优惠激励政策来吸引企业进行补充养老保险的实施,毕竟没有相关的优惠政策,企业职工得不到相应的利益,怎么能让企业职工心甘情愿进行补充养老保险的建立,所以应该参照国外的相关做法,职工的补充B老保险费在不超过职工工资的一定范围内予以免税。另一方面,降低基本养老保险的征缴率,使企业和个人能有更多的资金参与补充养老保险。也是政府对企业职工的相应鼓励。

2.企业拥有充分的自。政府和社保机构不再参与到企业补充养老保险的征缴和管理中,由企业自行筹集资金,在投资增值方面也不再参与,放宽企业对补充养老保险的投资范围,由企业自行投资,政府只进行相应的监督和指导。当企业投资取得成效,职工得到的回报令人满意以后,这将是补充养老保险发展最好的催化剂。

3.实行集合企业年金计划。对于没有能力进行补充养老保险的中小企业来说,我国可以借鉴美国的多雇主计划,在中小企业中建立企业年金。所谓集合企业年金,是由法人机构作为受托人所设立的,将多个企业的年金基金进行集中处理,指定相关的基金保管人、投资人、监督人等,制定相关的制度和投资流程,为参与企业提供一系列基金管理和服务的一种企业年金计划。集合年金计划可以解决占我国企业大多数的中小企业没有能力建立补充养老保险的问题,保障中小企业也能建立自己的补充养老保险,推动企业补充养老保险的全面推广。

4.保障企业和员工的相关利益。政府参照国外政策制定补充养老保险转移准则,以保证职工参与补充养老保险时与企业紧密联系,使得企业可以在支付补充养老保险的相关支出后获得优秀人才的长期工作,还可以吸引优秀人才加入企业,以此调动企业建立补充养老保险的积极性。

5.建立专门的补充养老保险监督机构。有了相关的监督机制可以保障企业进行补充养老保险基金的投资管理,避免相关资金因为某些意外而大量流逝。也监督相关企业合理合法地建立企业补充养老保险,保障职工的资金安全。

6.建立健全补充养老保险核算体系。建立专门的补充养老保险会计核算体系,使其与基本养老保险区分开来,明确补充养老保险的重要地位。

五、完善养老金会计信息披露

美国作为最早实行养老保险制度的国家,研究理念和成功一直走在时间的前列,国际会计准则中关于养老保险的各种规定有很大程度上都是来自于美国的先进方法。虽然我国还是一个处于探索改革阶段的发展中国家,但是由于老龄化的提前到来,我们急需一套完涞难老金会计体系,以适应这提前到来的“银色浪潮”,所以我们需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充分利用国外先进的理念来充实我国的相关制度。美国早在1948年就建立了第一个养老金会计准则,而我们直到2006年CIA开始有相应的养老金会计准则出现,在养老金准则的实施上我国明显处于落后地位。美国在2006年颁布的《雇主对既定福利养老金和其他退休后计划的会计处理》是美国企业养老金会计信息披露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在这个报告中准则要求养老金的会计披露不仅仅在附注中出现,而且要在整个年报中进行披露,开始上升到在整个资产负债表中展现,体现了美国对养老金会计信息披露的重视,而我国到现在还没有开始对此项内容进行有效的披露。对养老保险的提取与使用等相关重要信息更是没有在年报中进行相关披露。

与美国养老金会计信息披露要求相比,我国养老金会计信息的披露十分简陋,无法满足相关信息使用者的要求。在计量方法方面,我国从1992年才开始有企业会计准则,2014年修订后的基本会计准则虽然更加规范,但是与国际会计准则相比较还是缺少了很多重要的内容,相关准则不规范也造成了我国跟国际会计缺乏可比性。所以笔者在会计披露方面提出以下观点以求完善养老金会计信息的披露。

1.完善养老金的披露要求且统一相关披露的标准。养老金会计信息披露方面,应遵循充分披露原则。要求企业在财务报表中披露相关的养老金成本、使用以及负债情况,而不仅仅只将其少量地反映在报表附注当中,这样可以使财务报表提供的养老金会计信息更加详细和完整。

2.培养专门为养老金会计服务的优秀人才。完善养老金会计制度,离不开高素质的养老金会计人员,比如说我国的精算师匮乏也是导致我国养老金核算不精确的一个重要原因,把养老金会计内容作为一门专一的学科,吸引会计人员进行系统的学习,培养优秀的会计人才。

3.建立专门的养老金会计信息披露制度。在养老金会计信息披露上面,我们可以建立专门的养老机构用以披露各个企业的养老金会计信息情况,建立专门的养老金会计网站,使相关信息使用者可以更简单方便地进行养老金会计信息检索。

参考文献:

[1] 邱爱伟.企业养老会计信息披露的应用研究.山东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2] 李露.我国与西方国家养老金会计比较与借鉴[J].泰山学院学报,2014(1)

[3] 付敏,孔融博.浅谈我国企业养老金会计核算[J].商场现代化,2013(14)

篇9

论文摘要:农村社会保障是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关系到总人口74. 2写的农村居民目前或将来的生活质量,而农村社会养老保障是其中的关键内容之一。目前河南省农村社会养老保障总体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是农民收入水平低、负担相对过重,自我保障意识薄弱,农村社会保障的资金不足,相关立法保障不健全等原因造成的。因此,我们应在结合自己省情的情况下,认真地分析了解各区域之间的差异性,建立形式多样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提高覆盖全省农村的社会保障事业水平。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但是农业现代化程度低,农村经济发展落后,农民收人水平不高,城乡差别依然很大。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深化发展,以前农民以土地保障为根基、以家庭保障为依托的保障形式的经济基础和社会基础被撼动。在原有保障模式被打破、新制度尚未完全建立之际,中国农民长期游离于社会保障体系的边缘,农村社会保障成为我国社会保障体系中最薄弱的环节。

    河南是农村人口大省,河南的农村社会保障与全国的总体水平相比较也落后许多。要解决城乡居民收人差别以及农村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种种问题,必须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这关系到社会公平,同时也是补偿农村家庭保障不足、建设和谐新农村的必然要求和现实需要。其中,最为基础的就是养老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一、目前河南农村养老保障存在的问题

    虽然河南省农村社会保障工作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然存在着一些本质问题。目前所面临的问题,主要是农民收人水平低、负担相对过重,自我保障意识薄弱,农村社会保障的资金不足,相关立法保障不健全等。

    (一)农村社会养老保障资金严重不足

    农村社会养老保障资金不足制约了农村社会养老保障的发展,这也是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发展缓慢的重要原因之一。

    首先,政府投人保障资金的比例不充分。虽然河南省财政社会保障支出绝对数额一直在增长,但其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仍然较低。财政预算科目中,社会保障支出主要包括抚恤和社会福利救济费以及社会保障补助支出,社会保障补助支出是20世纪90年代后期才设立的支出项目。河南省抚恤和社会福利救济费支出长期以来增速缓慢,大大低于同期gdp和财政支出的增长速度,这导致社会保障支出的比重达不到应有的水平。社会保障是社会政治经济的“稳定器”和“减震器”,社会保障支出过低会给社会的安定带来极大的威胁,也不利于经济的持续发展。其次,农村社会养老保障资金使用不规范。农村社会养老保障资金由中央政府发放到基层政府之后,被挪用挤占的现象较为普遍,或用于解决地方财政困难,或用于投资房地产,或用于建设其他项目,最终使政府对农民的给付承诺无法兑现,使农民的利益得不到应有保障。

    (二)农民负担过重

    河南农村社会保障体制改革的负担主要来自两方面:贫困人口和老年人口。一方面,河南省的贫困人口比重较大,贫困程度深,随着城乡收入差距的拉大,农村人口的贫困情况越来越恶化;另一方面,随着人民生活水平和医疗卫生保健事业的巨大改善,人口死亡率下降,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这些问题的存在都给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造成沉重的压力。

    (三)二元经济的存在

    20世纪80年代进行的农村的改革和后来乡镇企业的蓬勃兴起,曾一度使二元经济结构的强度弱化,但进人90年代初以后,乡镇企业开始衰落,城市下岗职工增加,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受阻,而农业劳动生产率依然较低,这必然导致二元经济结构的强化。二元经济存在的同时,城乡的社会保障制度也有较大差异,即城镇企事业单位职工享受着较为完善、水平较高的社会保障服务,而农村广大农民游离于社会养老保障体系之外,生活保障主要依靠家庭和土地,这些都造成了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落后。

    (四)保障法律法规和管理体制不完善

    首先,农村社会保障没有完善的法律体系,使农村社会保障工作无法可依,无章可循,致使农村社会保障基金管理缺乏法律约束,漏洞较多,基金被挪用现象严重。其次,从管理机构上来看,农村社会保障管理混乱,城乡分割、条块分割、多头管理、各自为政。再次,管理水平低下。社会保障的管理是一项繁杂且技术性很强的工作,对管理者的水平要求很高。但由于管理体制不完善,同时缺乏可供借鉴的经验,缺乏专业人才,农村社会保障的管理漏洞百出,造成社会保障基金征缴、管理和使用集于一身(民政部),不符合国际上将征、管、用分离的惯例,致使社会保障基金的安全性、流动性非常差,挫伤了广大农村居民的参保积极性。

    (五)农民社会养老保障意识落后

    一方面,由于河南农村人口中许多农民受教育程度不高,收人水平偏低,头脑中的“养儿防老”观念仍然很重。另一方面,由于过多地强调国家和集体对被保障对象的给予和帮助,致使农民养成了对国家、集体的依赖心理,削弱了自身的保障意识,使农民的社会保障意识比较薄弱。此外,由于历史原因,有相当一部分农民有“四怕”思想,即怕钱贬值、怕政策变、怕干部换、怕不兑现,对社会养老保险体系持怀疑态度。

    二、加快构建河南省农村社会养老保障体系的建议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农村开始逐步推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一种新型的保障制度,从建立到成熟,需要不断地改革和完善。河南农村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在构建过程中要从以下几方面来推进。

    (一)社会养老保险的形式要灵活多样

    河南农村社会养老情况繁杂,对于不同情况,应采取不同的保障措施。第一种是个人投保,即被保险人向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机构投保,保险费由被保险人或其亲属缴纳。第二种是职业保险,即针对相关职业的保险,其保险费由保险对象和其关联单位按一定比例缴纳,或完全由关联单位缴纳。例如乡镇企业职工保险,个人负担一部分,企业负担一部分,共同形成对被保险人的养老保障。职业保险比个人保险更具有针对性,应加大保障范围,必要时政府应采取相应措施进行督促和规范。

    (二)规范养老保险资金的筹集和缴纳方式

    养老保险资金的筹集以个人缴纳为主,集体补助为辅,政府予以一定扶持。保险费缴纳方式灵活,可以预交、补交,可以按月、按季甚至按年度缴纳。保险金额可以设多个档次,由投保人根据自身的经济状况和意愿来选择。

    (三)提高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的收益率

    目前河南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基金管理成本高,基金收益率低,运营不规范。提高基金收益率,对于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的成败非常关键。而要想提高基金收益率,首先就要规范基金管理,建立分级运营机制。目前保险基金在县级运营,层次较低,规模较小,管理成本高,风险极大。运营中容易出现亏损,而且出现亏损后难以补救。因此,建议采取省、县两级运营模式,分账管理,减少管理机构,削减管理人员,降低成本;同时,增大基金规模,引进高层次人才,树立专业投资理念,增强基金抗风险能力,在确保基金安全的基础上获得稳定的收益。其次,出台基金运营优惠政策,提高基金收益。针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障的落后现状,政府应建议银行给农村养老保险基金更多的优惠政策,明确给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购买国债时的优惠量;特许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优先投向那些风险小、收益高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以确保基金的收益。最后,加大对基金的监管力度。基金的专款专用、基金的稳健收益都需要外在力量的监督才可以得以实现。监管方面,除了政府组织监管外,还可以成立由缴费人、受益人和社会公益组织共同组成的非官方监督机构来进行监管。二者有机结合,形成政府、社会公益组织全方位监督的养老保险监管机制。

    (四)深入调查研究,进一步探索建立养老保险制度的条件和办法

    要认真开展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调查研究活动。根据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分析开展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的基本条件。要配合《河南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规划纲要》,研究农村养老保险事业长远发展目标和战略步骤。在经济发达地区,要适应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保障体系的发展要求,完善农村养老保险各项制度。要从解决“三农”问题的大局出发,研究促进我省农村养老保险事业健康发展的有关政策,为适应我省农村城镇化和人口老龄化的快速发展,研究探索适应进城务工经商农民、小城镇农转非人员、失地农民和农村计划生育人口等群体的养老保险办法。

    (五)增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生命力

篇10

关键词:养老保险;逃费

中图分类号:F840.6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166(2010)020(C)-0088-02

为确保养老保险费及时足额征收,全国各地都在加大对养老保险费的征缴力度,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然而在征缴的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在社会保障基金的征缴上,企业以瞒报、漏报工资基数等手段的逃费现象,近些年来日趋突出。据不完全统计,截止2003年,全国欠缴基本养老保险费累计达436亿元。在北京这样一个制度执行相对严格的城市,经查确认存在漏、逃社会保险费问题的单位6247户次,占全部被审计单位的64.54%。截止到2006年1月底补缴到位7.14亿元。以上几组数据说明,我国养老保险逃费现象的普遍性,隐蔽性和严重性,应该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一、养老保险逃费的表现形式

1、不缴、拒缴、少缴、欠缴养老保险费。用人单位未在养老保险机构登记注册参保,或是已参保的用人单位通过不规范的劳动用工,如不签订劳动合同、减少合同工、频繁使用短期合同工等方式,瞒报、漏报缴费人数。

2、变相减少工资总额,瞒报、漏报缴费基数。2002年全国企业职工人均年工资为12422元,而实际缴费基数为9936元,相差2486元。

3、截留应缴养老保险费。用人单位以效益不好或资金紧张等为由,不仅截留了单位应缴部分还截留了为职工代扣代缴的部分。

4、违规提前退休。职工提前退休,企业就可以提前终止为这部分职工缴纳养老保险费,把养老保险责任过早地转嫁给养老保险机构。

二、养老保险逃费的原因

(一)企业逃费的原因。1、降低劳动力成本。企业缴纳的社会保险费从营业费外列支。因此,养老保险缴费的多少直接影响到企业雇主的利润和市场竞争中的成本优势。2、认识误区。部分企业只顾眼前利益而忽视职工的合法权益,不惜牺牲职工的养老金,甚至错误的认为“税”不能逃避,而养老保险费是可以讨价还价的。3、企业无力缴费。由于历史原因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尤其是中西部地区企业,不能够适应市场竞争环境的变化,导致企业不能摆脱经营困境,无法按时足额缴纳保险费。此外,这些企业退休职工较多,更是加剧了养老负担。

(二)个人逃费原因。1、个人短视行为。只考虑眼前利益,对潜在的风险不予考虑。诸如每年年底出现的农民工“退保潮”反映了逃费和退保被当成了自我经济保护的一种手段。2、养老待遇回报的期望较低,个人对社会保障制度缺乏信心。另外,灵活就业人员等收入不确定,难以做到及时缴纳社会保险费。3、非自愿逃费。由于受到企业要胁,劳动者处于弱势地位不懂得如何维护自身权益,对企业的逃费行为只能被迫形成与企业合谋逃费。

(三)政府的容忍。1、对于经济效益较差的企业,为避免其陷入更差的经济状况政府不愿惩罚;那些作为地方经济的支柱同时又有较大社会影响力的企业,政府出于财政收入、就业等的考虑睁一只眼闭一只眼。2、一些相关部门的工作人员与企业雇主相勾结帮助其逃费。

三、逃费行为的不良影响

养老保险逃费直接损害了养老保险制度的基础,长久下去必将危及整个养老保险制度及政策的可行性、可信度和公平性。(一)逃费导致养老保险资金隐性流失严重,使养老保险基金来源的可持续性受到威胁,并影响到养老保险基金的积累和未来养老待遇的支付水平;(二)养老保险是实现社会公平的再分配制度,而逃费在缴费者和逃费者之间形成了实际缴费的不公平,削弱了养老保险通过社会收入再分配来保障社会公平的功能,影响养老保险制度最终目标的实现;(三)扭曲了劳动力市场的运行规律,增加了福利成本,用人单位和职工为了逃费向地下经济和非正规就业部门转移,降低了经济增长减少了税收,这种畸形劳动力市场的发展又会助长逃费行为;(四)增加国家财政支出,损害政府的公信力。由于政府是社会保险事业的最后责任人,如果基金入不敷出、国家财政必然要增加国家财政支出来弥补养老基金的不足。此外,若由于企业非足额缴费引起养老金不能按时足额发放。退休职工待遇降低。职工投诉等,最终很可能使政府形象和社会保险可信度受到影响,甚至会危及我国现行养老保险制度的可持续性。

四、解决养老金逃费问题的思考

要解决养老保险逃费问题,需要各方面多管齐下。不仅需要完善的法律体系的支持,还要不断改革和完善现行的养老保险制度,加强养老保险费征缴的监管,同时完善相关配套措施。

(一)加快养老保险立法进程。1、提高养老保险立法层次。急需出台《社会保障法》,通过法律形式明确养老保险制度的法律地位、养老保险的基本原则、管理和监督。2、强化养老保险的法律实施机制。如拒不缴纳法定的养老保险费用,非法侵占养老保险基金等,必须依法进行处罚,必要时要追究其法律责任。除加强行政性调节和仲裁外,还要完善养老保险争议处理的司法程序,加强审判机构的建设。3、给予地方行政部门一定的自。在我国,省市县三级行政机构的社会保障相关法规、制度一般由省级行政机构根据法律法规和中央要求制定符合当地实际情况的规章制度。但是,很多省份的不同城市情况不尽相同,例如同样是欠费的企业和个人,有些是有能力上缴因追求利润而逃费,有的是企业经营效益极差,按照最低个人平均缴费基数60%计算仍然无法负担等各种复杂的情况。建议省级行政单位在制定相关规定时能对欠费企业的不同情况区别对待,同时市级行政单位可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制定相关法规,提请省级单位审核后执行。针对不同地区、不同经济状况和不同收入水平人员的养老需求,设计不同的制度来推动不同群体对养老保险的不同需求,有计划、分阶段地逐步缩小不同社会群体之问的差距,逐步过渡到统一的养老保险体系。

(二)完善养老保险制度设计。1、要适应所有制结构调整和就业形式变化的格局,以混合所有制、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从业人员和灵活就业人员为重点,力争将城镇各种性质企业的劳动者全部纳入养老保险范围。提高统筹层次,建立省级统筹不仅能打破区域壁垒,保证劳动力的合理流动,而且能够确保劳动力跨地区流动时养老保险权益的转移和接续。2、首先,建立合理的养老金调整机制。养老保险待遇应当与物价变动挂钩,使之不受物价波动影响。按照物价上涨的幅度,适时地调整养老金的水平。另一方面,随着在职人员工资水平的提高,也必须考虑离退休待遇标准,使退休者也能分享经济增长的成果。3、建立奖惩机制。要严格惩罚逃费行为,使逃费者认识到逃费的机会成本将远远超过期望收益,如果仍继续逃费,未来会面临更严厉的处罚风险。

(三)合理化解历史债务。巨额的历史负债远远超过了目前企业和职工养老保险缴费的承受能力,很难通过养老保险缴费自身来消化,靠“统账”制度本身是不能化解历史债务问题。政府作为养老保险的最后责任人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只有明确自身的责任,采取多途径化解历史债务,才是公平、合理、明智的选择。但要注意以下几点:1、历史债务的偿还与新制度的建设分开进行;2、社会统筹基金与个人账户基金分账管理,从制度上制止个人账户基金的挤占挪用,是做实个人账户的前提。

(四)加强养老保险费征缴的管理。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加大稽核力度、加强信息化管理、加强社会监督、加大宣传与引导。

(五)完善相关配套措施。配套措施的不完善直接为用人单位和职工逃费提供了可乘之机。1、完善工资收入统计制度。缴费基数的核定与真正工资总额统计的准确程度直接关联。而目前,全国统一的劳动保障媒介还没有实行,银行、统计部门的作用发挥不够,没有实现劳动保障、统计、银行等部门之间的联网。工资收入统计混乱,实际工资与名义工资严重不相符,缴费工资基数极不规范,给逃费者有了可乘之机。(1)促使劳动报酬工资化。根据国家统计局规定的工资总额组成范围,逐步将企业支付给职工的工资、奖金、津贴、补贴以及其他工资性收入等劳动报酬全部纳入工资总额管理,统计在职工工资总额中。(2)促使工资收入全货币化。在劳动报酬工资化的基础上,配合当前住房制度和储蓄实名制度等项改革,加大工资改革力度,调整工资结构,逐步取消实物收入。(3)加强工资收入统计工作,提高工资收入统计数据的质量。一方面要适应形势的发展变化,修改调整工资收入统计指标,另一方面要改革工资收入统计方法,在全面调查的基础上进行抽样调查,提高工资统计数据的时效性和准确性。2、规范劳动用工制度。企业只要用工,就必须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劳动合同一经签订,用人单位就有义务为其办理养老保险。当用人单位侵害劳动者个人权益时,劳动者有权向社会和劳动保障部门投诉、举报,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3、控制违规提前退休。认真搞好劳动鉴定工作,各级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在办理职工退休手续时,要严格把关,审批时所在单位须出具原始证明。既要保障职工的合法权益,又要防止违规提前退休的现象发生。

作者单位: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作者简介:张文心,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社会保障09级研究生。

参考文献:

[1]丁瑞.养老保险逃费问题及治理对策探究.科技信息,2009,(12).

[2]胡芳.我国养老保险逃费问题的解决对策研究.财经界(学术),2009,(5).

[3]呼显岗.我国地方政府隐性、或有债务研究.西部财会2007,(3).

[4]刘华.基本养老保险逃费现象的成因及对策研究.中南大学20061101硕士学位论文.

[5]李雯铮,陈莹.我国基本养老保险费基侵蚀原因研究.法制与社会,2008,(9).

[6]蒋春红.河南省非国有企业社会养老保险状况不容乐观.市场研究,2004(7).

[7]严运楼,章萍.商场促销员社保难引发的企业逃费问题思考.商场现代化,2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