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资产价值范文
时间:2023-06-29 17:27:3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金融资产价值,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是指经国务院决定设立的收购国有不良贷款,管理和处置因收购国有银行不良贷款形成的资产的国有独资非银行金融机构。由中国人民银行颁发《金融机构法人许可证》,并向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依法办理登记。它以最大限度保全资产、减少损失为主要经营目标,依法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现阶段,我国已成立了四家国有独资的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根据《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条例》的规定,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在其收购的国有银行不良贷款范围内,管理和处置因收购国有银行不良贷款形成的资产时,可以从事下列业务活动:
1、 追偿债务;
2、对所收购的不良贷款形成的资产进行租赁或者以其他形式转让、重组;
3、债权转股权,并对企业阶段性持股;
4、资产管理范围内公司的上市推荐及债券、股票承销;
5、发行金融债券,向金融机构借款;
6、财务及法律咨询,资产及项目评估;
7、中国人民银行、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批准的其他业务活动。
根据《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条例》的规定,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注册资本为人民币100亿元,由财政部核拨。财政部制定了《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有关财政财务政策的规定》,对此进行了原则规定。为了尽快落实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向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资本划转工作,确保资本尽快足额划转到位,财政部于2000年7月25日印发了《关于资产管理公司资本划转有关问题的补充通知》(财金[200]44号)文件,就资本划转有关问题作了进一步的规定:
一、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实收资本100亿元从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现有资本中划转解决,其中现金资本不得低于应划转资本的25%;
二、以固定资产形式划转的资本应符合以下要求:
(一)固定资产价值不超过应划转资本的30%;
(二)固定资产价值按照银行划转当月的帐面净值计价。
银行在划转时,不得将原以行政划拨方式取得而未作价入帐的土地,作价至固定资产中以增加固定资产净值;不得对固定资产进行重估或盘盈增值;不得调整原已入帐的固定资产净值。固定资产划转当月由银行计提折旧;划转下月由资产管理公司按原折旧率继续计提折旧。
四、以投资形式划转的资本应符合以下要求:
(一)投资不超过应划转资本的45%;
(二)投资必须是银行自身的投资项目。股权关系须明确落实;出资证明书、投资协议或合同、公司章程、经年检的营业执照副本、1999年度资产负债表及损益表、银行历次出资的划款凭证和历年送增股份的入帐凭证等法律文件和会计资料须齐全;
(三)投资项目必须是经资产管理公司确认有效的项目;
(四)投资按照资产管理公司和银行双方审计后的净值划转。
从上述财政部有关的文件规定可以看出,作为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资本金的资产(以下简称资本金资产),包括现金、固定资产、对外投资,其来源均从国有商业银行划转。固定资产价值按照国有商业银行划转当月的帐面净值计价;对外投资均按照资产管理公司和银行双方审计后的净值计价。
依据资产管理公司经营性质,可以对公司的资产分为两类。
一类是待处置资产,就是资产管理公司以买断方式或其他方式从商业银行取得的待处置的贷款及利息、待处置的流动资产、待处置的股权投资、待处置的固定资产、待处置房地产、其他待处置资产。这些资产是要由资产管理公司在最大限度保全资产、减少损失的前提下进行处置。财政部对资产管理公司业绩考核主要是针对这些资产的处置情况,考核资产管理公司处置不良资产的现金收入,考核指标为现金回收净额。
另一类资产是资本金性质的资产(资本金资产)。这些资产是由财政部核拨,从国有商业银行划转的现金、固定资产、对外投资。资本金资产的性质同待处置资产完全不同,这些资产构成资产管理公司净资产的一部分,属国有资本,负有保值增值的任务。
二、资本金资产的价值计量
资产价值的计量是企业财务核算的的基础,正确确认资本金资产的价值是资产管理公司国有资本保值增值的基础。
根据《企业财务通则》,财政部制定了《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财务制度[试行]》。该《制度》对资产管理公司的待处置资产的价值计量作了详细的规定,但没有设置专门的章节对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资本金资产价值的计量作出特别的规定。资本金资产价值计量只能通过该《制度》对投资人投入资产价值计量的规定作出判断。
(一)固定资产
根据《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财务制度[试行]》规定,公司自用固定资产指使用期限在1年(不含1年)以上,单位价值在2000元(含2000元)以上,并在使用过程中保持原有物质形态的资产,包括房屋及其他建筑物、机器设备、交通运输设备等。其中投资者投入的固定资产,除国家特别规定的外,按公允价值计价。该《制度》对公允价值作的定义为:公允价值指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债务清偿的金额。《关于资产管理公司资本划转有关问题的补充通知》(财金[2002]44号)规定的固定资产划转价值以银行划转当月的帐面净值计价,这个价值不属于公允价值,而应认为是“国家特别规定的”情况。
在实务中,银行划转当月的帐面净值同该固定资产的实际价值并不完全一致。根据《制度》规定,“投资者缴付的出资额超出实收资本的差额,资产重估确认增值以及接受捐赠的财产等,计入资本公积”。 帐面净值同该固定资产的实际价值差部份应确认为资本公积。
(二)对外投资
资产管理公司的对外投资按照持有目的和时期长短,划分为短期投资、待处置股权投资和长期投资。资本金资产不包括待处置股权投资。《制度》规定,“公司的有价证券按其取得时的实际成本计价。”按照《补充通知》的规定,资产管理公司取得的划转资本金短期投资是按照资产管理公司和银行双方审计后的净值计价,也就是说有价证券按其取得时的实际成本就是资产管理公司和银行双方审计后的净值。
篇2
关键词 交易性金融资产 公允价值 优点 弊端
中图分类号:F230 文献标识码:A
一、交易性金融资产简介
金融资产属于企业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初始确认所取得的金融资产时根据企业管理目的将金融资产分为四类: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投资、贷款和应收款项和可供出售的金融资产。其中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可以进一步划分为交易性金融资产和指定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
交易性金融资产有三大特点:
1、取得该金融资产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近期内出售或回购;
2、属于进行集中管理的可辨认金融工具组合的一部分,且有客观证据表明企业近期采用短期获利方式对该组合进行管理;
3、属于衍生金融工具。
交易性金融资产初始确认时,应按公允价值计量,相关交易费用应当直接计入当期损益。
资产负债表日,企业应当将交易性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变动计入当期损益。
处置交易性金融资产时,其公允价值与初始入账金额之间的差额应当确认为投资收益,同时调整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二、公允价值简介
公允价值在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第32号公告中定义为“在一项公平交易中,由熟悉情况并自愿交易的双方,能将一项资产进行交换或将一项负债进行结算的金额”。我国的会计准则对公允价值所下定义是:“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债务清偿的金额。”可以看出在公允价值的定义上,我国会计准则和国际会计准则是一致的。
公允价值的基本特征是:(1)公允价值的本质是市场对资产或负债价值的认定。(2)交易双方平等、自愿,熟悉情况是构成公允价值的三大要素。(3)公允价值能够连接过去、现在和未来。
三、以公允价值计量交易性金融资产的优点
1、符合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原则。传统的会计计量是以历史成本为基础的,对于交易性金融资产来说,历史成本反映的是交易性金融资产取得时市场对其价值的评价。当今世界经济发展迅速,交易性金融资产的价值不断变化的,假如以历史成本属性计量,一经入账,就不能随便更改,因此按历史成本入账无法反映市场价格变动对交易性金融资产价值的影响,很不利于信息使用者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决策。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对交易性金融资产进行会计处理,可以动态的反应出不同时期交易性金融资产的价值,从而符合会计信息的相关性要求,有助于投资者等财务报告使用者对交易性金融资产过去、现在或者未来的情况作出评价或者预测。
2、符合会计配比原则。如果交易性金融资产采用历史成本计量计量属性,那么会产生交易性金融资产的成本、费用按历史成本计价,收入却按照市价计量的现象。并且,现行的利润分配制度易导致收益超分配、虚利实分的现象。因此,用公允价值属性计量交易性金融资产符合会计配比的原则。
四、以公允价值计量交易性金融资产的弊端
1、获取准确的公允价值很困难。交易性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按照购买日活跃市场中的市场价值确定;不存在活跃市场的金融工具如权益性投资等,采用估值技术确定其公允价值。而人为地准确确定交易性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需要进行详细准确的市场调查。但是若进行大量而细致的市场调查,必然会耗费企业的大量资金,增加企业的费用。
2、容易被违法控制。由于公允价值是人为确定的,因此容易被一些职业道德不高的会计人员违法控制,人为调整公允价值的变动,从而进一步调整处置交易性金融资产后的利润,以达到一些违法的目的,给会计信息应用者造成严重的损失。
3、公允价值增大了相关人员的工作量。首先,进行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估计的相关人员要随时关注市场的变化,从而在第一时间给会计人员提供准确信息,如实反应公允价值的变动情况;其次,记录公允价值记录的相关会计人员要及时把公允价值的变动反应到账面,给企业管理人员及会计信息应用者提供有用信息,使他们及时作出决策。所以每一次交易性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变动都给企业人员增加了很大的工作量。
五、小结
综上所述,以公允价值属性计量交易性金融资产虽然有利有弊,但是我们可以发现公允价值的弊端主要是在于与公允价值计量相关人员的自身素质。所以,如果我国能进一步健全社会主义法制,注重培养出一批素质出众的相关从业人员,那么就能够有效减小交易性金融资产以公允价值计量的害处,更好地发挥这种计量方法的优势。扬长避短,准确地反应出企业的经营状况和财务信息,从而保证企业的健康经营,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稳定,促进我国经济繁荣发展。
(作者:西南财经大学,本科,主要研究方向:税务,财政学)
参考文献:
[1]葛家澍.关于在财务会计中采用公允价值的探讨.会计研究,2007,11.
[2]许景儒.公允价值计量利弊考量.合作经济与科技,总第309.
篇3
关键词:金融危机;金融资产;公允价值
一 、公允价值计量属性概述
(一)公允价值的定义及其意义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中的定义如下:在公平交易下,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债务清偿的金额。公允价值本质上是一种评价根据市场信息,是市场的价值资产或负债,客观、公正。只有客观、公正的市场价格是公平价值的性能,可作为公允价值计量标准。
基于当前的公允价值建立在现实的公平交易中,使得会计估值从滞后的历史成本会计中摆脱出来,见证了一个伟大的改变。公允价值会计的创意体现为:一是坚持会计要素的定义,强调价值是为企业带来或将导致流出的未来现金流量,回答会计测量的两种不同级别的问题(计量什么?如何计量?);二是会计测量必须基于当前时间,摒弃了传统的静态报表,坚持动态会计概念。到目前为止,FASB建立公平价值理论为核心的会计计量系统框架,在代替历史成本计量模型作为主流在这个过程中,是关键的一步。
(二)公允价值在本次金融危机中的非议
在金融危机的各种分析和批评中,公允价值会计准则加剧金融危机的可能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在所受损失是灾难性的金融圈,一致认为公允价值计量加剧了金融危机,要求修改公允价值会计准则;金融危机爆发后,美国的金融部门和国会成员针对美国的会计准则,公允价值计量的金融工具的需求过于现实,并迅速反映了金融机构的财务状况,因此使危机的严重性进一步加深。他们的主要代表机构和人物是花旗、美林、瑞银、美国国际集团,美国金融家协会ABA ,美联储FR,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麦凯恩等。
会计界和经济界人士则认为,准则的指导方针没有问题,问题是金融机构对准则双向和功利主义的态度,将金融危机归咎于“公允价值”是不公平的,公平价值是忠实地记录和反映金融资产价格真正的改变,并没有恶化金融危机。他们的主要代表机构和人物是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机构投资者委员会,审计质量中心,注册财务分析师协会, Robert Hertz,David Tweedie。Dennis Nally。
二、 金融危机下金融资产公允价值计量面临的问题
(一)各种估计参数的取得具有一定弹性
未来现金流量折现法中的各种参数估计是有一定的弹性。未来现金流贴现的想法简单、容易理解,但在实际应用中,由于各种变量的确定方法是非常灵活的,如果变量的选择不合理,结果并没有一个公平和可比性,从而误导投资者。在正常情况下,可以反映出不同类型的未来现金流量差异因素有五个方面: ①未来的现金流的估计;②在这些现金流的金额和实践各种可能发生变化的预测;③用无风险利率表示资金的时间价值;④存在于资产或负债价中格的不确定性; ⑤其他很难确定的因素,如资产变现困难和市场的不完善。上面的每一个方面需要财务人员的职业判断和评估,不同的参数将直接导致公允价值的显著差异。
(二)资产评估流程尚不规范,资产评估队伍的建设有待加强
如果既不活跃市场中,也不能使用该模型来确定公允价值,那么一个专业的资产评估机构将成为企业获得资产或负债的公允价值是另一个重要的选择。但目前许多专业评估机构不遵循操作规则的实践,影响了机构评估的质量,很难获得客观、公正公平价值。另一方面,评估部门执业时的自我意识和专业水平也是影响公允价值的一个原因,评估人员素质直接影响着公平的公允价值性。金融危机期间,对于美国金融机构来说,公允价值计量很容易导致交易价格下降——提取拨备、核减权益——恐慌性抛售,价格进一步下跌——必须继续增加拨备的条款,并继续减少权益的恶性循环。
(三)容易成为利润操纵的工具
交易性金融资产及持有至到期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记入当期损益,即把潜在的、未实现的投资损益列入资产负债表,从而使利润不变。我国的资本市场还不够完善, 活跃的资产交换二级市场尚未形成,获得的公允价值存在随意性,给人工调整账面价值留下操纵的利润空间。此外,上市公司的控股股东很可能会在公司出现亏损的情况下,或者出于维持公司业绩或者配股的需要,通过债务重组确认重组收益来改变上市公司的当期损益。这种人为因素的影响使资产信息带有一定的主观色彩,甚至带来任意操纵会计数据的可能性,信息的可靠性受到质疑。公允价值计量、债务重组收益可以进利润,使包装利润又有了可乘之机。
三、公允价值计量的改革方向及相关建议
(一)公允价值计量的改革方向
1、不断完善非理性市场环境下的估值技术运用
研究表明,大约有85%的以公允价值计量的金融资产是在以二、三级参数估计体系下来报告的,对这部分资产的估价并非完全建立在市价的基础上, 而是将可观察到的指标和无法观察到的指标添加到模型中来估值。因此,只有建立模型和参数选择的指导,改善其规范和可靠性,才能减少企业人为影响经济后果的动机。我们应该考虑非活跃市场公允价值的确定方法:即当市场价格是非公允的,是否通过考虑价格下滑时间长短、跌幅以及市场流动性等因素,借助内部估值模型和假设条件来确定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
篇4
资产证券化是于20世纪60年代末产生于美国的一种金融创新产品,它是一种新型的结构化融资创新产品,可以降低借款者的融资成本、提高金融机构的资本充足率、转移和分散金融机构面临的信用风险以及增强金融机构的流动性,其中转移风险和扩大流动性是资产证券化的两项基本功能。但是,以上这些关于资产证券化的功能均是针对资产证券化的发行者,也就是对微观主体产生影响和作用,同时目前国内外学者对资产证券化作用和功能的研究很少从宏观角度去进行。但从次贷危机可以看出,资产证券化虽然不是危机爆发的源头,但其确确实实造成了系统性风险的积累、金融体系的不稳定、资产的价格泡沫以及内生流动性的扩张等,同时,资产证券化的基本功能所造成的影响也远远超出了微观主体的范畴,因此,资产证券化也可以从宏观的角度对金融体系的运行产生影响。本文以次贷危机为背景来分析资产证券化对金融体系的影响。
二、资产证券化的基本功能对金融体系的影响
(一)资产证券化基本功能对金融体系的正面影响
我们知道,转移风险和扩大流动性是资产证券化的基本功能。资产证券化诞生的初衷就是为了解决金融机构的流动性不足。但随着金融创新的发展,众多金融机构开始利用资产证券化来转移信用风险,因此扩大流动性和转移风险成为了资产证券化的两项基本功能,它们可以实现金融体系的良好运转。首先,从转移风险的角度来讲,微观主体可以利用资产证券化将其面临的风险转移出去。如果金融市场是一个有效的,则风险在转移的过程中可以在具有不同风险偏好的投资者之间进行分担。虽然风险在转移的过程中不可能被消除掉,但通过在投资者之间来分担资产证券化转移的风险,不仅可以大大的减少每位投资者承担的风险量,还可以使具有不同风险偏好的投资者来分担自己所愿意承担的风险水平,这样风险可以实现最优的分配;其次,从扩大流动性的角度来讲。资产证券化这种金融创新产品在诞生的时候就是为了解决金融机构的流动性问题,同时当经济形势下滑的时候,扩大流动性的基本功能也可以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相配合,因此可以看出,资产证券化扩大流动性的基本功能也可以对整体金融体系的运行产生正面影响。
(二)资产证券化基本功能对金融体系的负面影响
1.资产证券化风险转移功能的负面影响
(1)风险转移功能加剧了金融体系中的道德风险。从次贷危机的爆发和演变过程中可以看出,各微观主体显示出了极强的道德风险,归根结底就是因为他们认为初始借款人的信用风险可以通过不断的证券化给转移出去,只要基础资产的价格是看涨的,证券化就不愁没有销路,这样他们就可以通过不断的证券化来转移风险。在消除了“风险”这个后顾之忧以后,他们就可以放心的从事“谋利”行为,这不可避免的会产生大量的道德风险。
(2)风险转移功能导致金融体系中系统性风险的积累。资产证券化的发行者将初始借款人的信用风险转移给了共同基金、养老基金以及投资银行等投资者,然后投资银行通过各种金融创新手段将初始的证券化进行打包和重组,由此形成了证券化的平方和立方,这些产品又会被其他的投资者购买,风险实现了再次转移。随着监管的放松,这一过程会不断的衍生下去。但是,在风险的不断转移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导致风险的放大和扩散,由此导致系统性风险的积累。一旦为了抑制通货膨胀而产生货币政策紧缩,系统性风险就会转化为损失。
2.资产证券化扩大流动的负面影响
(1)扩大流动导致资产价格泡沫的形成。随着以抵押贷款为基础资产的证券化的发售,抵押贷款机构获得了大量的流动性,这样他们提供贷款的能力大大增强,大量的信贷资金就会流入住房抵押贷款市场,引起房地产的价格不断上涨,形成巨大的资产价格泡沫。
(2)扩大流动导致内生流动性的扩张。发行者通过发行资产证券化实现了流动性的增加,而证券化的购买者,比如投资银行业可以将其持有的证券化进行再次证券化,从而实现流动性的扩张,但这种流动性的增加方式是在金融市场的内部形成的,而没有像银行贷款那样从金融体系延伸到实体经济,因此这只是附属于金融市场的内生流动性扩张。此外,这种流动性的增加和资产价格是密不可分的,一旦基础资产的价格发生逆转,证券化产品就失去了销路,这样其提供流动性的功能就会骤停,流动性危机就会爆发。
(3)扩大流动导致经济周期的波动幅度放大。在次贷危机之前,随着房价的上涨,扩大流动性的功能为房市提供大量的资金,导致房市出现价格泡沫,由此引起经
济过热。但当央行意识到经济过热导致通货膨胀抬头时就会采取紧缩政策,由此刺破价格泡沫。房价的下跌导致主要以房产为基础资产的证券化的价格和评级下降,同时市场中又出现了争先恐后的抛售现象,这又导致证券化的价格和评级下降,这样银行持有的证券化产品不断减值,其已经设计好的证券化产品也渐渐的失去了销路,证券化产品扩大流动性的功能就会骤停,这样市场中就会缺少必要的资金,流动危机就会爆发,并引起了经济的过度下滑,由此可见扩大流动性的功能导致经济周期的波动幅度放大。
(4)扩大流动导致贷款机构的道德风险。在次贷危机爆发之前,抵押贷款机构可以不断的通过证券化来增大流动性,这样流动性的资源增加了,抵押贷款机构发放贷款的动机就会提高,进而就会忽视对借款人信用等级和财务状况的调查,并放松对抵押贷款资产的监督,由此引发道德风险。
三、资产证券化对金融体系融资结构的影响
金融体系中主要有两种融资方式,一种是发行证券的直接融资方式,另一种是通过银行贷款的间接融资方式。如果融资方式以第一种为主,则该金融体系被称为“市场主导的融资体系”;如果融资方式以第二种为主,则该金融体系被称为“银行主导的融资体系”。在资产证券化出现之前,大部分国家的金融体系是“银行主导的金融体系”,直接融资方式充其量只是间接融资的辅助体系。但随着资产证券化出现和发展,同时银行体系由于受到“Q条例”的限制,“金融脱媒”现象越来越频繁,并导致银行与市场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金融体系逐渐由“银行主导”向“市场主导”转变。同时,银行的融资方式在“市场主导”的金融体系中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银行通过将其持有的各种资产进行证券化来转移风险或扩大流动性,从而把传统的间接融资方式演变成隐藏在证券市场中的融资方式,这种转变使传统的银行功能逐渐消失,导致银行类似于一个“影子银行”。在这种影子银行体系中,银行的主要融资渠道是通过证券市场的证券化,这种融资方式不仅降低了银行的融资成本,还使银行转移了信用风险,扩大了流动性。由此可以看出,资产证券化的出现导致金融体系的融资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融资结构已经不再仅限于银行的间接融资,而是向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并存的多层次融资结构转变,同时也导致了金融体系融资效率的提高,增强了“储蓄向投资”的转化效率。
四、资产证券化对金融体系稳定性的影响
(一)资产证券化对金融体系稳定性的正面影响在危机爆发之前,资产证券化确实对金融体系的稳定产生很大的促进作用,这表现在:第一,风险转移功能实现了具有不同风险偏好的投资者承担了相应的风险,这样风险实现了最优配置,并降低了金融体系的系统性风险;第二,资产证券化是连接多个利益主体的产品,在运作过程中,中介机构、评级机构、贷款机构以及投资者都会参与调查最初的信贷活动,这使银行发放信贷过程中的一些隐含风险被公开化,进一步减少了金融体系的系统性风险。
(二)资产证券化对金融体系稳定性的负面影响资产证券化对金融体系稳定性的负面影响主要是它导致金融体系的不稳定,这种现象主要出现在次贷危机爆发以后,主要表现在:
第一,资产证券化的复杂运作机制导致金融体系的不稳定。首先,资产证券化具有非常复杂的基础资产,可以被用来证券化的基础资产很多,但不同的基础资产具有不同的特性,导致收益和风险的评估就变得极其困难,因此对资产证券化价值评估的复杂程度就会增加;其次,资产证券化是由多个利益主体参与的交易系统,这限制了信息披露的发挥,因为在参与主体众多的情况下,披露信息需要很高的成本,对信息的分析也需要大量的成本。由于信息披露是金融市场正常运转的基础,因此这项功能的限制必然会影响金融市场的运行;再次,资产证券化交易系统的复杂性增加了市场预期的难度,因此当资产证券化的价格发生波动时,投资者很难对以后资产证券化的评级以及价值走势进行预测,这不可避免的会导致投资者产生非理,由此影响到金融市场的稳定性。再次,资产证券化的复杂运作机制导致大量委托———问题的存在,比如抵押贷款借款人和贷款发起者、贷款发起者和贷款安排者、贷款人和服务商以及投资者和信用评级机构之间的委托———问题等,这些委托———问题的存在使金融脆弱性不断提高,引起金融不稳定。
第二,基本功能被滥用。资产证券化基本功能的初衷是维护金融体系的运转,优化资源的配置,但从次贷危机中,这两项基本功能被滥用了。首先,从转移风险来看。转移风险的目的是使风险转移给有承受能力和意愿的投资者,从而促进金融体系内部的风险管理能力,并提高金融体系抵御风险的能力。但是,在危机爆发之前,一方面,风险并没有转移给合适的投资者,并且大部分风险被转移到了不受监管的市场中,导致透明度降低,形成了非常严重的系统性风险;另一方面,在逐利的刺激下,资产证券化形成了非常独特的“发起———销售”模式,形成了非常复杂的交易链条,在激励机制缺失的情况下,“高回报”逐渐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而“高风险”却被大家所忽视。
五、结束语及政策建议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资产证券化也可以宏观的角度上也会对金融体系产生影响,甚至会产生负面影响,因此我国在发展和创新资产证券化时必须慎重使用它所带来的各项功能,同时也要考虑资产证券化在宏观上对金融体系的影响。我们在本文中以次贷危机为背景,通过讨论资产证券化对金融体系的各种影响,可以得出以下几点启示:
第一,重视金融创新和金融稳定之间的协调,加强对系统性风险的防范。金融创新在提高金融体系运作效率的同时,也有可能对金融体系的稳定造成影响,资产证券化也不例外。因此,我们应重视金融创新和金融稳定的协调,加强对金融创新的风险管理。此外,如果不能对金融创新产品进行有效的风险控制,其就有可能造成系统性风险的积累,因此我们必须加强对系统性风险的研究和认识,防止系统性风险的过度积累和扩散。
篇5
【关键词】公允价值;公允价值变动损益;投资收益
公允价值不仅是一种新的会计计量属性,也是我国新会计准则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对这个概念的理解与领会,直接影响到对一些新的会计核算方法的掌握程度。笔者在此就公允价值的概念、意义做出阐释,并以金融资产的取得、处置等具体业务为例,对有关公允价值变动的账务处理进行详细分析。
一、关于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思考
对于公允价值,在通用的会计学教科书上是这样定义的:公允价值,是指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在公允价值计量下,资产和负债按照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计量。从公允价值的定义中,我们看出,这一概念不仅强调交易双方的自愿、平等,另一方面还说明运用公允价值计量的前提条件是交易双方必须对市场行情有着清楚的认识,而且不存在信息不对称问题。在笔者看来,这里的公允有两层意思:一是公平,不偏不倚;二是大家普遍认可。这里的“公”指公众;“允”指认可、赞同。通俗地说,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公允价值:是指在一定时点上,某项资产的公认价值。这一价值必须是市场所接受的价值,一般说来,公允价值的运用一般以该项资产存在活跃的市场为前提条件。市场是公允价值最可靠、最理想的参照系。
由于市场行情是不断变化的,公允价值也必然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不断变化。在不同的时点上,同一资产的公允价值就会不同。我们把在不同时点上,公允价值的变化称为公允价值变动。公允价值变动必然使得在不同时点上资产的价值、金额不同,也就是说会导致资产的增加或减少。根据会计恒等式我们知道,资产的增加或减少,必然伴随着相等数量的权益的增加或减少。为了反映资产的增加或减少,我们一般在相应的资产科目下,设置一个明细科目――公允价值变动。(例如,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同时,对有关权益的变动,我们通常用“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这一科目来反映。这样,“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就表明了企业由于市场行情的变动而形成的利得或损失。
在引入公允价值的过程中,我国充分考虑了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中公允价值应用的三个级次,第一,存在活跃市场的资产或负债,活跃市场的报价应用于确定其公允价值;第二,不存在活跃市场的,参照熟悉情况并且自愿交易的各方最近进行的市场交易中使用的价格或实质上相同的其他资产和负债的当前公允价值;第三,不存在活跃市场且不满足上述两个条件的,应采用估值技术等确定资产或负债的公允价值。
在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建设中谨慎地引入公允价值这一计量属性,是因为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越来越多的股票、债券、基金等金融产品在交易所挂牌上市,大量金融资产的交易已经形成了较为活跃的市场,可以说我国已经具备了引入公允价值的基本条件。在这种条件下,引入公允价值,更能反映企业的现实情况,对投资者等财务报告使用者的决策更加有用。而且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趋同。
当然,我国引入公允价值是适度、谨慎和有条件的。因为我国尚属新兴的市场经济国家,如果不加限制地引入公允价值,有可能出现公允价值计量不可靠,甚至借此人为操纵利润的现象。因此,在投资性房地产和生物资产等具体准则中规定,只有在公允价值能够取得并可靠计量的情况下,才能采用公允价值计量。
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的账务处理及其思考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会计处理,与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的会计处理有类似之处,也有所不同。大致说来,有以下几点:(一)初始确认时,都应按公允价值计量,但对于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相关交易费用计入初始成本;(二)资产负债表日,都应按照公允价值计量,但对于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不是计入当期损益,而通常应计入所有者权益。在处置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时,应将取得的价款与该金融资产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计入投资损益;同时,将原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公允价值变动累计额转入投资损益。接下来,笔者通过具体的例子来分析、说明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的账务处理。
2001年5月6日,甲公司支付价款10160000元(含交易费用10000元和已宣告但尚未发放的现金股利150000元),购入乙公司发行的股票2000000股,占乙公司表决权股份的0.5%,甲公司将其划分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其他资料如下:(1)2001年5月10日,甲公司收到乙公司发放的现金股利150000元。(2)2001年6月30日,该股票市价为每股5.2元。(3)2001年12月31日,甲公司仍持有该股票;当日,该股票市价为每股5元。(4)2002年5月9日,乙公司宣告发放股利40000000元。(5)2002年5月13日,甲公司收到乙公司发放的现金股利。(6)2002年5月20日,甲公司以每股4.9元的价格将股票全部转让。①
假定不考虑其他因素的影响,甲公司的账务处理如下:
(1)2001年5月6日,购入股票:
借:应收股利 150000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成本 10010000
贷:银行存款 10160000
在购入时,其中包含的已宣告发放的现金股利应计入“应收股利”。其中的交易费用和该买价格一并计入初始成本,其金额为10010000元,(10160000-150000)。
(2)2001年5月10日,收到现金股利:
借:银行存款 150000
贷:应收股利 150000
(3)2001年6月30日,确认股票的价格变动:
借: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
(5.2×2000000-10010000)390000
贷: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390000
对于这一分录,我们可以这样理解:由于公允价值的变动,资产在6月30日的价值变为5.2×2000000元,而购买日的入账成本为10010000元,两个时点的差额,使资产总额增加390000(5.2×2000000-10010000)元,同时,权益(也就是资本公积)的增加也为390000元。
(4)2001年12月31日,确认股票价格变动:
借: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400000
贷: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 400000
对于这一分录,我们可以参照(3)步的解释,只不过在这里,公允价值下降了,从而导致资产减少,同时权益(资本公积)也减少。减少的金额为400000元(5.2×2000000-5×2000000)。
(5)2002年5月9日,确认应收现金股利:
借:应收股利 (40000000×0.5%)200000
贷:投资收益 200000
(6)2002年5月13日,收到现金股利:
借:银行存款 200000
贷:应收股利 200000
(7)2002年5月20日,出售股票:
对于这一步,注册会计师参考书上给出的是一个合并分录,其内容如下:
借:银行存款 (2000000×4.9)9800000
投资收益 210000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 10000
贷: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成本 10010000
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10000
对于这一分录,初学者往往不容易理解,为了便于理解,我们可以把账务处理分为两步:第一步,确认“出售日”的收益,也可以理解为“出售环节”的收益。这一收益额为收到的银行存款与股票的账面价值之差,并把这一差额计入投资收益。收到的银行存款应为9800000元,股票的账面价值应为10000000元。(10010000-10000)会计分录为:
借:银行存款 9800000
投资收益 200000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 10000
贷: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成本 10010000
第二步,将原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公允价值变动累计额转入投资损益。根据题目的已知条件,原计入资本公积的公允价值累计变动额应为借方10000元,(40000-390000)应该转入“投资收益”的借方。具体分录为:
借:投资收益 10000
贷:资本公积 10000
对于这一分录,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原直接计入资本公积的公允价值累计变动额可以看作股票“持有期内”的收益,也可以理解为“持有环节”的收益。某一金融资产的投资收益,不仅包括“出售环节”的价值变化,也包括“持有环节”的价值变化。由于“持有环节”的价值变化我们已经计入资本公积,所以在金融资产出售日必须把资本公积的金额转入“投资收益”。这一转换,并不影响整个会计期间的平衡。出售日资产的变动额与权益的变动额是一样的。就本题来说,出售日资产减少额为200000元,(10000000-9800000),权益的减少额也为200000元(投资收益为借方200000)。将原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公允价值变动累计额转入投资损益的会计分录没有改变权益的总额,因为在这一分录中,一种权益增加(资本公积),一种权益减少(投资收益可以看做是权益的前身,因为它最终会转化为所有者权益)。只不过,通过两步会计处理,我们所得到的投资收益不仅反映“出售环节”的价值变动,也反映“持有环节”的价值变动。
三、关于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的账务处理
交易性金融资产的有关账务处理与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的账务处理有以下几点区别:(一)取得交易性金融资产的有关交易费用计入当期投资收益,而不是计入成本。(二)资产负债表日,都应按照公允价值计量,累计的公允价值变动额计入当期损益,而不是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处置交易性金融资产时,其公允价值与初始入账金额之间的差额应确认为投资收益,同时调整公允价值变动损益。接下来,我们通过具体例子来说明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的账务处理。
2007年5月13日,甲公司支付价款1060000元从二级市场购入乙公司发行的股票100000股,每股价格10.60元(含已宣告但尚未发放的现金股利0.60元),另支付交易费用1000元。甲公司将持有的乙公司股权划分为交易性金融资产,且持有乙公司股权后对其无重大影响。
甲公司的其他相关资料如下:
(1)5月23日,收到乙公司发放的现金股利;
(2)6月30日,乙公司股票价格涨到每股13元;
(3)8月15日,将持有的乙公司股票全部售出,每股售价15元。②
假定不考虑其他因素,甲公司的账务处理如下:
(1)5月13日,购入乙公司股票:
借:交易性金融资产―成本 1000000
应收股利 60000
投资收益 1000
贷:银行存款 1061000
(2)5月23日,收到乙公司发放的现金股利:
借:银行存款 60000
贷:应收股利 60000
(3)6月30日,确认股票价格变动:
借: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
(13×100000-1000000)300000
贷: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300000
对于这一分录,可以参照我们对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账务处理的分析,不同之处仅仅在于,这里公允价值的累积变动不是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而是计入“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这一科目。
(4)8月15日,乙公司股票全部售出:
注册会计师参考书上的分录是一个合并分录:
借:银行存款 (15×100000)1500000
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300000
贷:交易性金融资产―成本 1000000
―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300000
投资收益 500000
根据以上我们对可供出售金融资产账务处理的分析,我们也可以分两步处理:第一步,确认“出售日”的收益,也可以理解为“出售环节”的收益。这一收益额为收到的银行存款与股票的账面价值之差,并把这一差额计入投资收益。具体分录为:
借:银行存款 (15×100000)1500000
贷:交易性金融资产―成本 1000000
―公允价值变动损益300000
投资收益 200000
第二步,将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的累计余额转入投资损益,具体分录为:
借: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300000
贷:投资收益 300000
对于这一分录的理解可以参照对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处置分录的分析。
注释:
①本例见2011年度注册会计师全国统一考试辅导教材(会计)第37-38页。
②本例见2011年度注册会计师全国统一考试辅导教材(会计)第24页。
参考文献
[1]会计/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编[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1(3).
篇6
一、对“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的简述
(一)“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的涵义
“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属于损益类科目,根据新会计准则的有关规定,“交易性金融资产的期末账面价值便是其在该时点上的公允价值,与前次账面价值之间的差异,即公允价值变动金额需要计入当期损益,”也即利润表上公允价值变动损益项目的填列依据。
(二)“公允价值变动损益”所体现的收益观
资产负债观强调经济交易的实质,收益即某一期间内资产增加的净额。而资产负债表日,企业应该按照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的差额,借(贷)“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贷(借)“公允价值变动损益”。无论期末是否处置出售,都将其变动计入本年利润。所以笔者认为,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的整个账务处理体现的是资产负债观而非收入费用观。
二、现行会计准则下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的账务处理
例.2014年5月4日,龙湖实业有限公司按每股7.50元的价格从二级市场购入淮河有限公司每股面值1元的股票30000股作为交易性金融资产,并支付交易费用1500元。2014年10月31日,该股票收盘价为12元;(单位:元)
(一)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确认与处置在同一年度
2014年11月5日龙湖实业有限公司将淮河公司股票30000股全部出售,每股售价为15元,余款存入银行,账务处理如下:
2014.5.4 借:交易性金融资产―成本 225000
投资收益 1500
贷:银行存款 226500
2014.10.31 借: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 135000
贷: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135000
2014.11.5 借:银行存款 450000
贷:交易性金融资产―成本 225000
―公允价值变动 135000
投资收益 90000
借: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135000
贷:投资收益 135000
2014.12.31 借:投资收益 225000
贷:本年利润 225000
借:本年利润 225000
贷: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 225000
(二)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确认与处置不在同一年度
2015年2月8日龙湖实业有限公司将淮河有限公司股票30000股全部出售,每股售价为16元,余款存入银行,账务处理如下:
2014.5.4 借:交易性金融资产―成本 225000
投资收益 1500
贷:银行存款 226500
2014.10.31 借: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 135000
贷: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135000
2014.12.31 借: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135000
贷:本年利润 135000
借:本年利润 135000
贷: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 135000
2015.2.8 借:银行存款 480000
贷:交易性金融资产―成本 225000
―公允价值变动 135000
投资收益 120000
借: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135000
贷:投资收益 135000
借:本年利润 135000
贷: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135000
借:投资收益 255000
贷:本年利润 255000
借:本年利润 120000
贷: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 120000
三、“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账务处理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若交易性金融资产的确认与处置是在同一年度,则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转入投资收益,期末无余额。若交易性金融资产的确认与处置不在同一年度,则上年期末交易性金融资产的变动仅是持有收益,将纸上富贵直接计入本年净利润中,未免有些不妥。首先,会误导利益相关者对本公司的正确价值判断,不符合会计上所强调的谨慎性原则;而且,可能导致利润的大幅波动,容易成为管理层进行利润操纵的对象;除此之外,需要调整利润总额与税法上规定的应纳税额之间的差异,大大增加了当期计算应交所得税额的工作量。因而,笔者认为不应将持有收益直接在营业利润中列报,而是应在利润表中净利润项目下设置“考虑持有收益后的收益总额”项目进行反映。
四、关于“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处理的建议
(一)改进参考意见
目前有学者建议,对未实现的利润不应确认为当期收益,而应计入净资产账面价值。而针对未实现的损失,基于谨慎性原则,应在当期确认。例如第二种情况下在进行上年期末账务处理时:
借: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135000
贷:持有收益 135000
2015.2.8 借:持有收益 135000
贷:投资收益 135000
借:投资收益 255000
贷:本年利润 255000
借:本年利润 255000
贷: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 255000
篇7
关键词:金融资产公允价值;会计职业判断;信息质量控制
会计中金融资产公允价值的应用体现了计量对象的评估过程,这一过程体现了会计职业判断。金融资产公允价值与会计职业判断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通过对金融资产公允价值的不确定性和会计职业判断的可操控性分析,推断出两者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并以此提出如何构建我国的金融资产公允价值会计职业判断的质量控制机制。
一、金融资产公允价值、会计职业判断和信息质量控制的概述
1.金融资产定义
金融资产是一切可以在有组织的金融市场上进行交易、具有现实价格和未来估价的金融工具的总称。分类为: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投资、贷款和应收款项、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我国新会计准则对于公允价值的定义是: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债务清偿的金额为公允价值。简单来说公允价值实际上是指公允的市场价格。公允价值具有公开性、自愿性、公平性。
2.会计职业判断定义
会计职业判断就是会计人员在会计法规、企业会计准则、国家统一会计制度和相关法律法规约束的范围内,根据企业理财环境和经营特点,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职业经验,对会计事项处理和财务会计报告编制应采取的原则、方法、程序等方面进行判断与选择的过程,即对企业应采用什么样的会计政策进行判断与选择。会计职业判断具有专业性、目标性、权衡性。
3.会计信息质量定义
会计信息质量是指社会公认的会计主体提供的会计信息,能够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共同需要应具备的性质,其中真实性作为会计信息的本质属性,是会计信息质量的核心内容。会计信息质量具有可靠性、可理解性、可比性、实质重于形式、重要性、谨慎性和及时性等特征。
二、金融资产公允价值计量中运用会计职业判断存在的问题
1.金融资产公允价值的可靠性问题
从我国的现状来看,我国尚未构建发达完善的金融市场,绝大多数资产的公允市价难以取得,金融价值公允价值体系存在信息不对称现象,也没有相应的机构定期相关的公允市价和相应的行业参考价格、模型、指数和参数,市场价格等信息数据没有在一个公开的网络或者相应的全国性行业价格平台披露,无法给公允价值一个统一的标准或者评价,而人为判断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现值的主观估计成分偏大,这就会导致公允价值结果的可靠性风险。也必定会对会计信息质量造成不可估量的影响。
2.金融资产公允价值的可操作性问题
公允价值的运用较历史成本在技术和人才方面的要求更高,目前没有对各类金融资产资产规范评估方法,导致对同种金融资产资产运用不同方法得到的结果千差万别,不同财务人员对同种金融资产资产评估得出的结果也是不尽相同。尤其是当缺乏活跃市场时,取得公允市价更需要有高超的专业技术。目前我国对金融资产公允价值评价方法的运用还处于不成熟阶段,导致取得金融资产公允价值的可操作性较差。
三、金融资产公允价值计量中运用会计职业判断问题的防范对策
如何保证公允价值确定的合理性,防范滥用会计职业判断,避免其成为企业随意操控利润的工具。笔者认为:
1.利用网络建立价格参考平台
制定公允价值会计职业判断基本规范,提高公允价值的客观性,广泛的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建立全国统一的价格参考网络,以此来推动信息的公开、透明,保证金融资产公允价值确实公允,在一定程度上防范企业对利润的操控。
2.建立工作底稿存档
建立金融资产公允价值计量中职业判断和评估过程的记录、存档制度以增强金融资产公允价值评估过程的可验证性,以此为基础来评判金融资产的价值是否公允。
3.加强对金融资产公允价值确定方法的披露
目前财务报表列报准则中关于财务报表附注的列举中,没有针对公允价值的附注说明,这不利于金融资产公允价值信息的规范。所以笔者认为,应将金融资产公允价值的确定方法作为重要的会计政策进行附注披露,对于使用公允价值计价的金融资产,应披露运用公允价值的理由,以及确定的方法、对损益的影响等,还应提供关于公允价值的可靠性证明。
4.提高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水平和专业素质
会计人员是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判断和会计信息质量控制中重要的因素,会计职业道德水平和专业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会计信息质量。加之,会计职业判断的主观性以及外界的众多因素,操纵利润或滥用会计职业判断已成为企业进行财务报告舞弊的主要手法之一,因此对源头的治理极为关键,培养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和道德水平就显得尤为重要。
5.加强审计监督
新会计准则体系大量应用公允价值,会计职业判断的范围进一步加大,使得企业更多用于调整经营业绩、操控利润等。审计部门应专门针对金融资产公允价值的职业判断制定具体的审计程序,以平价被审计单位金融资产公允价值计量的职业判断的相关信息是否可靠,以最大限度地通过注册会计师的独立审计遏制企业利用会计职业判断操纵公允价值相关的会计信息。
6.明确相关的法律责任
对于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应用中的恶意职业判断行为造成重大影响和严重经济后果的,司法部门应予以严厉的惩罚,并建立诚信档案,对违反诚信的单位和个人记录在案,并且便于民众和投资者随时查询,如此法律和道德上的双管齐下,以其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金融资产公允价值、会计职业判断与会计信息质量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金融资产公允价值的不确定性,会计职业判断的可操控性,将会对会计信息造成巨大的影响。新会计准则在实践中具有极强的指导和规范作用,随着金融资产公允价值计量的相关理论和使用方法的逐步完善以及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在我国运用环境的改善,金融资产公允价值的使用和会计职业判断的规范必定会进一步提高并改善我国财务会计信息系统的质量,使之向外部投资者提供更真实、有用的企业价值信息。
参考文献:
[1]单秀花.关于新会计准则下加强会计职业判断的思考.新疆农垦经济,2010(11)
[2]夏萍.从会计政策、会计方法选择看会计职业责任.商场现代化,2008(8)
[3]唐丽艳.试析会计政策与会计方法对会计职业责任的影响.商场现代化,2011(10)
[4]万小琴.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改进建议.审计月刊,2008(9)
[5]宋丹阳.新准则视角下的会计职业判断研究.东北财经大学,2010(3)
篇8
关键词:贷款利率下限;风险资产;价格波动
1、引言
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从2013年7月20日开始全面放开贷款利率下限管制,这标志着我国贷款利率将全面市场化,这是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的重要一步。近年来,我国一直在逐步稳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但存贷款利率特别是存款利率上限和贷款利率下限一直受到严格管制,此次贷款利率全面市场化意味着我国金融体系的利率市场化开始向纵深方向发展。从国际经验上看,利率市场化将促使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以及利差产生波动,对金融市场产生重要影响。那么,我国实施贷款利率完全市场化,理论上将对金融资产特别是风险资产的短期和长期价格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在当前我国金融市场环境下,贷款利率市场化将对风险资产价格产生什么样的影响?通过构建与利率或利差有关的风险资产价格模型,利用定量分析方法,本文将给出这些问题的定性结果。
为简化模型结构,传统金融资产定价理论假设市场是完善的,所有投资者的借贷利率相同,这在现实金融市场别是在存款利率上限管制而贷款利率市场化环境下是难以实现的。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中,不同类型投资者的投资成本往往不同,比如,利用自有资金进行
投资的成本与借款进行投资的成本差异明显,而存贷利率不同导致的投资成本差异以及利率市场化后贷款利率或利差的变动,可能影响投资者的投资策略和资产价格。为考察以上提出的问题,我们将市场投资者分为两类:资金充裕者和资金短缺者,考虑不同类型投资者的投
资成本不同,构建风险资产与存贷利率或利差有关的短期和长期价格模型,借助模型,分析贷款利率或利差对短期和长期资产均衡价格的影响机理,在借鉴国外利率市场化后存贷利率或利差波动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央行最新利率改革措施对资产价格的具体影响。
2、市场环境设定
(1)假设市场只有两类可投资资产:一种是无风险资产(存款),一期收益为r,供给具有完全弹性;另一种是风险资产,总供应量固定,标准化为1个单位;
(2)市场有两类投资者,一类是利用自有资金投资风险资产的投资者,称为资金充裕者A;另一类投资者投资风险资产需要向金融机构借款(比如融资),称为资金短缺者B,一期贷款利率(或融资利率)为R,且R>r;
(3)风险资产价格
(4)资金充裕者占全部投资者的比例为,资金短缺者占全部投资者的比例为;
(5)所有交易者都是贝叶斯理性的,风险厌恶系数同为,均以期望效用最大化为投资决策原则。
3、风险资产均衡价格
3.1两类投资者存在下的均衡资产价格
其中,为资金短缺者B在t时刻拥有的财富,为t时刻风险资产购买量,为资金短缺者的融资额(这里我们认为,需要融资来购买风险资产的资金短缺者不会使用资金来购买无风险资产。实际上,即使资金短缺者使用一部分资金来购买无风险资产,严格分析表明,这并不会对以下各结果产生影响)。投资者B的最优风险资产配置为
均衡状态下市场出清时,投资者对风险资产的需求量等于供给量1
将(3)、(5)式代入到(6)式,得均衡资产价格
两类投资者在观察到风险资产历史价格之后,运用贝叶斯法则得到关于的后验分布
则两类投资者对风险资产价格的预测分布为
将(9)式代入到(7)式,得均衡状态下的资产价格
3.2一类投资者存在下的均衡资产价格
在(10)式中,令,则市场只存在资金充裕者,市场达到均衡时的资产价格为
这与市场借贷利率相等(R=r)时的结果完全一样。
在(10)式中,令,则市场只存在资金短缺者,市场达到均衡时的资产价格为
如果R=r,则(10)与(12)对应的均衡价格也完全一样。
比较(11)(10)(12)式对应的价格结果可以发现,价格是逐渐减小的,这表明,均衡价格与市场投资者结构有关,资金短缺者的存在对资产价格产生重要影响,而且资金短缺者的比例越高,短期均衡资产价格越低。但由于R=r时(10)(11)(12)对应的均衡价格完全一样,资金短缺者的存在根本不对资产价格产生任何影响,因此,资金短缺者的存在是否对资产价格产生影响与借贷利差(R-r)有关。
4、模型分析
根据(12)式,令,可得这一市场环境下资产价格的长期均衡为。结合(12)式,容易发现,当市场所有投资者需要融资购买风险资产时,短期和长期均衡资产价格均与贷款利率有关,一般来说,贷款利率的提高会促使风险资产价格走低。
由(10)式,当市场投资者由资金充裕者和资金短缺者构成时,短期均衡资产价格与存贷款利率、投资者结构比例有关,资金短缺者的比例越高,短期均衡资产价格就越低,这一现象的产生正是由资金短缺者的融资成本(贷款利率)高于银行存款利率造成的。同时,我们也发现,贷款利率越高或利差越大,资产价格越低。此外,在(10)式中令,可以得到两类投资者存在下资产价格的长期均衡
容易发现,贷款利率或利差不仅对长期均衡价格仍然产生影响,而且影响方向与对短期均衡价格的影响方向也仍然一致。这一点与市场只有资金充裕者的对应结果截然不同。
5、政策影响解读
央行此次利率市场化改革,虽然没有放开存款利率上限,但贷款利率的市场化显然对金融市场会产生重要影响。根据国际经验,短期来看,全面放开贷款利率下限后,金融机构运用利率手段竞争将日益激烈,贷款利率短期可能下行,存贷利差可能收窄,市场中融资购买风险资产的投资者融资成本将会降低;从另一个方面来说,利差缩小,银行利润降低,将促使商业银行特别是中小金融机构扩张信用总量,从金融体系中产生过多的流动性也会进入资本市场,这会影响到资本市场的稳定运行。但利率市场化的全球经验表明,利率市场化导致利差缩小也仅仅是短期或利率市场化初期的效应,长期看,利差则会稳步提升。这表明,央行这一政策对金融市场特别是对市场利率或利差产生重要影响,那么,这一政策对市场中风险资产价格的具体影响又是如何?我们可以借助于“政策----利率或利差----风险资产价格”这一政策影响传导机制来进行分析。根据模型分析结果,贷款利率或利差波动对风险资产价格的影响与市场投资者结构有关,不同市场投资者结构下其影响有所不同。在央行全面放开贷款利率管制后,贷款利率将由市场来决定,在存款利率上限不变政策下,贷款利率的变动会导致利差的波动,但由于贷款利率或利差波动在不同市场环境中对风险资产价格有不同影响,央行这一利率改革政策将视市场投资者结构的不同而对风险资产价格有着不同的影响。
对一个参与者全部利用自有资金进行风险交易的市场来说,全面放开贷款利率而存款利率上限不变(即模型中的R变动而r不变),按照上述传导机制容易发现,无论从短期还是长期来看,这一政策都不会对风险资产价格产生任何影响;对一个所有参与者需要融资来进行风险交易的市场来说,央行实施的这一利率改革政策通过影响贷款利率R而最终对风险资产价格产生重要影响。实际上,金融市场中风险资产投资者的类型往往并非如此单一:要么都是利用自有资金进行风险交易的投资者,要么都是需要融资进行风险交易的投资者,实际市场投资者结构通常是两种类型投资者共存于一个市场,也就是说,一般情形下金融市场中投资者的结构是由资金充裕者和资金短缺者构成。借助于我们构建的模型,根据以上传导机制,央行此次利率市场化改革,虽然没有放开存款利率上限,但贷款利率的市场化通过影响利率或利差,将促使金融资产重新定价,引起金融资产价格波动。短期看,由于全面放开贷款利率下限后,金融机构贷款利率可能下行,存贷利差可能收窄,根据模型(10)(13)式,这会推动短期和长期风险资产价格上涨,引起资产价格波动;此外,因利差小、利润低而带来的信用总量扩张,将使资本市场获得更多的流动性,进一步推动资产价格上涨,日本和台湾的历史已表明这种现象存在的可能。长期看,利差的稳步提升,将推动短期和长期资产价格走低,促使资产价格逐渐趋于稳定。同时,根据模型(10),我们也可以发现,政策对金融风险资产价格的影响程度与市场中两类投资者所占比重有关,资金充裕者比重越大,也即资金短缺者比重越小,风险资产价格越高,政策的影响越强烈。
一般来讲,在全面放开贷款利率下限管制后利率或利差的变动还与市场流动性的紧松有关。如果市场流动性充足,资金供给大于需求,取消贷款利率下限无疑会进一步降低投资者的融资成本,降低利差大小,充足的流动性和融资成本的降低都会促使风险资产价格上涨;如果市场流动性不足,银行信贷紧张,金融机构并不会由于贷款利率放开而竞争性地向下调整利率以增长信贷规模,利率下行或融资成本下降的概率不大,在这样的背景下,取消贷款利率下限管制的影响有限,短期内对金融资产价格也不会产生太大影响。而当前,国内金融市场流动性正处于紧张状态,央行选择此时全面市场化贷款利率对市场的冲击与影响不会太大,这正是央行在7月19日突然宣布这项重要金融改革政策的原因之一。
参考文献:
[1] Tarhan Feyzioglu,Nathan Porter,and Elod Takats.Interest rate liberalization in China.IMF,WP/0917.
[2] B.K.Kapur. Alternative stabilization policies for less-developed economies[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76,84(4):777-796.
[3] 金玲玲,朱元倩,巴曙松.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影响的国际经验及启示[J].农村金融研究,2012(1):53-57.
[4] 盛朝晖.从国际经验看利率市场化对我国金融运行的影响[J].金融理论与实践,2010,372(7):41-45.
[5] 王晓明.银行信贷与资产价格的顺周期关系研究[J].金融研究,2010(3):45-55.
[6] 黄士国,徐雅静,周丙常.多重异质性与均衡资产价格[J].金融理论与实践,2013(4):72-75.
篇9
按照2011年美元和人民币平均汇率6.48来计算,69.1万亿美元相当于447万亿元人民币。全国约4亿城乡家庭,相当于每户家庭110万元资产净值。
北京大学宋国青教授2002年9月曾在本刊撰文,提出2001年中国居民总资产价值为32万亿元,其中金融资产11万亿元,城乡住房资产价值13万亿元(占到40%),私人拥有的生产性资产价值为7万亿元。按10%的负债扣除后,净资产约为30万亿元。如果69.1万亿美元这一数字是成立的,也就是说2001年-2011年十年间,中国居民资产爆增10倍多。
非金融资产虚实
《调查》未说明其调查的“城市居民”是指城市户籍居民,还是城市常住居民。根据测算,报告所指城市家庭应该仅限城市户籍,但报告中农民工家庭算在哪里,却没有给以解释。
首先,城市居民除房产之外的非金融资产数值偏高。《调查》显示,城市居民金融资产平均才11万元,但除了房产外的非金融资产居然有146万元之多。据《调查》所言:“在中国家庭金融调查中,家庭资产包括非金融资产和金融资产两大部分。家庭非金融资产包括农业、工商业等生产经营资产、车辆资产、家庭耐用品等资产、房产与土地资产。”这部分数值高是因为把私人企业的生产性经营资产都算入家庭资产。
这会造成一个问题,好比说把煤老板的矿井、饲料大王的工厂都算到非金融资产里,只要有一两个这样的亿万富翁在调查中被抽样到,其资产净值与平头百姓一平均,平均值就会很高。这会有很大误导性,也不符合国际规范。如果查阅美国联邦统计署所做的美国居民家庭资产汇总数据,就会发现只有金融资产、房产和车辆等大件,并没有把生产性资产算在内。
即便将私人企业主的生产性资产算入家庭资产,城市家庭平均146万元生产性资产,农村家庭平均12万元生产性资产,按2011年1.5亿城市户籍家庭和2.4亿农村和农民工家庭,合计2011年全国居民生产性资产约为249万亿元(城市220万亿元,农村29万亿元),而不是447万亿元,差距为何如此之大?
释疑房产净值
造成“中国人比美国人富”的第二个误会,是高估了房产净值。《调查》数据称,中国城市住房资产净值为150万亿元(户均100万元乘以1.5亿城市家庭),农村为48万亿元(户均20万元乘以2.4亿农村家庭),合计198万亿元。而2011年中国城市每套住房价值平均为85万元,户均拥有1.22套,所以户均住房价值达103万元。
如果仅限城市户籍,城市家庭户均1.22套住房倒还在可以理解的范畴,但每套住房价值为85万元则明显高估。
2011年中国新建商品住宅销售均价每平方米5011元,当前中国城市住房存量中半数以上是1998年前建成的,其市场价值远无法与新房相提并论。即使全都按照每平方米5011元来计算,套均85万元相当于每套城市住房面积平均下来都有170平方米,这与事实不符。
2006年之后,中国城市住房存量面积没有再公布。2006年的数字为113亿平方米。根据住建部公布的2011年城市人均住房面积31.6平方米乘以4.7亿城市户籍人口,可以得出2011年中国城市住房存量面积约在148亿平方米,即使全按照每平方米5011元来估计,城市住房资产的市场价值应该在74万亿元,不到调查所言150万亿元的一半。
2011年中国GDP为47万亿元,即使保守估计的城市住房资产价值71万亿元,也相当于GDP的1.5倍;如果是调查所提出的109万亿元,则相当于2.4倍;而调查提出的全国城乡198万亿元住房资产,相当于GDP的4倍,这是一个不可思议的数字。国际上一般认为,当一个国家的住房资产价值超过GDP的1.5倍,就具有很强的泡沫风险。
除了直接估测,还可以用房贷数据来推算住房资产价值。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执行报告2011年第四季度》报告显示,2011年末全国个人购房贷款余额7.14万亿元。一般认为住房的负债资产比应该是30%-50%,比如美国2010年居民部门房地产价值为18.19万亿美元,居民房地产贷款就达到了10.07万亿美元,占到55%。
中国城市家庭购房相对较保守,贷款成数很低,提前还款比例高,但也没有理由相信住房负债余额连资产价值的5%都不到。如果按负债是资产的10%推算,差不多城市住房总资产就是70万亿-80万亿元。这些说明该调查大大高估了中国居民的房产净值。
2011年中国农村住房面积约为290亿平方米(住建部公布的农村人均住房面积34平方米乘以8.5亿农业户籍人口),面积上比城市多出50%-80%(根据不同口径),但质量差、流通性差、市价低。按照每平方米1600元的市场价值来估计农村住房资产价值,大约是48万亿元,与《调查》所估计基本相当。这样2011年全国城乡住房净资产合计大概是120万亿元左右,远远低于198万亿元的估计。
不能聚沙为基
根据《调查》中统计的家庭金融资产数据显示,如果撇除城乡私人企业主的生产性资产220万亿元,并把城乡住房资产从198万亿元降到120万亿元,2011年中国城乡居民家庭资产净值的合理估计就应该是149万亿元,折合23万亿美元,相当于2010年美国居民家庭资产净值的40%,与2011年中美GDP的1∶2比例基本相当。
从户均角度看,全国4亿家庭户均37万元。其中1.5亿户城市户籍居民户均净资产58万元(金融净资产11万元,住房净资产47万元),2.4亿户农村户籍居民户均23万元(金融净资产3万元,住房净资产20万元)。考虑美国比中国多发达很多年,居民有更丰富手段积累资产,美国居民收入占GDP分配份额更比中国高,这个估计更加合理一些。
所以且慢唱高调,自认为中国人已经比美国人富有,这种虚假的幻觉可能导致错误的经济决策,从而不利于中国经济的未来发展,也不利于家庭作出合理的经济安排。
篇10
目前,最权威的公允价值定义是FASB于2006年并获IASB认可的、“以脱手价为计量目标” 的概念:公允价值是计量日市场参与者之间的有序交易中出售资产收到的或转让负债支付的价格;“公允价值会计”是关于“公允价值”在企业编制财务报告过程中具体应用情况的会计,包括对企业某些资产或负债计量公允价值并在财务报表中列报或在财务报表附注中披露相关金额等内容。在公允价值会计模式下,当资产价值降低或负债价值上升时企业要报告损失,这些损失减少企业的权益或降低企业的净收益;当资产价值上升或负债价值降低时企业要报告利得,这些利得增加企业的权益或提高企业的净收益。基于上述认识,“公允价值会计”可定义为:要求或允许企业对财务报告中某些资产和负债按公允价值计量并将其变动计入损益或权益。其特点是,动态地反映企业资产和负债的市场价值变动,使企业财务报告与市场对接。因而,在“公允价值会计”模式下,如果经济和市场环境不稳定,企业财务报告的损益和权益数据会有较大幅度波动。
在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2008)的“市值会计研究报告”中对市值会计进行了阐述。SEC(2008)认为,“市值会计准则”是美国公认会计原则中定义公允价值和(或)要求或允许在财务报表中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收益的相关会计准则。依据SEC(2008)的上述解释,“市值会计”可界定为:要求或允许企业对财务报告中某些资产和负债按公允价值计量并将其变动计入损益,它主要应用于金融工具,包括:证券投资、衍生工具、金融资产服务和其他混合金融工具等。
“公允价值会计”与“市值会计”之间的关系可以从两者含义和金融资产计量实务两方面进行阐述。“公允价值会计”要求或允许企业对财务报告中某些资产和负债按公允价值计量并将其变动计入损益或权益;“市值会计”要求或允许企业对财务报告中某些资产和负债按公允价值计量并将其变动计入损益。两者的主要差异体现在被计量项目价值变动的处理上,“公允价值会计”包括价值变动计入损益和权益两种情况,而“市值会计”仅指价值变动计入损益的情况。很显然,“公允价值会计”涵盖“市值会计”。从金融资产计量实务考察,国际财务报告准则(IFRSs)和美国公认会计原则(GAAP)的相关核算方法基本一致(见表1)。金融资产是公允价值应用的核心领域,但该领域的应用实务十分复杂。金融资产被划分为不同类别,据此确定后续计量是选择“公允价值”还是“摊余成本”;即使同是按公允价值计量的资产,价值变动的会计处理也截然不同,有的计入损益、有的计入权益。这种复杂的处理方式给金融机构操纵财务数据留下许多空间,是金融机构和市场监管部门激烈博弈后的权宜之计。对于财务报告数据的波动,金融机构也区别对待,尤其抵触损益数据波动,因为它影响盈利和偿债能力等财务指标,直接影响其股票市场价格。将公允价值计量的证券投资的价值变动划分为“计入损益”和“计入权益”两种情况,表面上看满足了SEC推进公允价值应用的要求,但实质上仍给金融机构留有很大利润操纵空间。依据上述分析,笔者认为,“市值会计”存在的意义是将影响损益的公允价值计量证券投资与影响权益的公允价值计量证券投资区别开来,便于金融机构正确评估其证券投资对损益的影响,及时采取恰当应对措施。从这个角度讲,“市值会计”是为金融机构服务的,而不是为投资者服务的。这可能是“公允价值会计”与“市值会计”的本质区别所在。
二、公允价值会计与资产减值会计
国际会计准则第36号《资产减值》(IAS36)指出,如果资产的账面金额超过其可收回金额,该资产应视为已经减值,要确认减值损失;可收回金额指资产或现金产出单元的公允价值减出售费用与其使用价值两者之中的较高者;使用价值指预期从资产或现金产出单元中形成的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美国财务会计准则第144号《长期资产减值或处置的会计处理》(SFAS144)指出,如果长期资产的账面金额无法收回且高于其公允价值,则发生了减值,减值金额为账面金额与公允价值的差额。依据IAS36,只有在资产发生减值且“公允价值减出售费用”大于其“使用价值”时,减值会计处理中才需要真正使用“公允价值”。在SFAS144中,长期资产减值会计处理使用公允价值的限制条件也比较多。可见,在“资产减值会计”中,公允价值应用受到许多条件约束。
IFRSs和美国GAAP关于金融资产的减值规范与其他资产不同。依据国际会计准则第39号《金融工具:确认与计量》(IAS39),判断金融资产是否减值的根据是发行人或债务人的财务状况或违约概率,不是公允价值;另外,以摊余成本计量的金融资产的减值金额按账面金额与其初始实际利率折现的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之间的差额计量,以成本计量的金融资产的减值金额按账面金额与以类似金融资产当前市场回报率折现的预计未来现金流量之间的差额进行计量。IAS39中的金融资产减值规范较少涉及“公允价值会计”。依据美国财务会计准则第114号《债权人对贷款减损的会计处理》和第115号《对某些债务和权益性证券的会计处理》,贷款发生减值时,应以预期未来现金流量按实际利率贴现的现值计量;以摊余成本核算的证券投资发生非暂时性减值时,其账面金额减计至公允价值。
夏大慰等(2005)依据IFRSs和美国GAAP的资产减值规范,阐释了“资产减值会计”的基本含义及其与“公允价值会计”的关系,指出:资产减值是指资产未来可回收金额或者价值低于账面金额时,减计资产的会计处理;它虽然涉及公允价值,但是单向的,即在可回收金额低于账面金额时确认资产的减值,而在可回收金额高于账面金额时不确认资产的增加,所以不是“公允价值会计”。公允价值会计强调客观性,反映资产持有期间价值波动的负面影响和正面影响,是双向的反映。资产减值会计蕴涵会计稳健思想,它仅反映资产持有期间无法预料因素对其可回收金额的负面影响,是单向的反映。“公允价值会计”和“资产减值会计”的目标和理念具有显著差异。
三、结论
“公允价值会计”以企业持续经营为前提,是计量日或报告日模拟真实市场交易出售资产、清偿负债,从而推导企业当前市场价值的过程,是企业继续持有资产和承贷负债,同时又急于获取市场对其评价的一种操作。“公允价值会计”的宗旨是将企业与市场对接,使财务报告动态、及时地反映企业持有资产和承担负债的价值变动。“市值会计”从属于“公允价值会计”,它的存在说明企业对公允价值计量变动是计入损益还是计入权益具有敏感性,暗示公允价值应用所导致的财务报告波动是其遭遇抵制的主要原因。“资产减值会计”的目标和理念与“公允价值会计”不同,它仅在特定条件下应用公允价值、单向反映资产价值变动,因而不属于“公允价值会计”。公允价值会计与市值会计和资产减值会计的基本特征和相互关系可用表2来直观表达。
本文的分析表明,美国金融机构将贷款减值损失的根源归咎于“公允价值会计”是一个严重的概念性错误;《2008美国紧急经济稳定法案》将公允价值会计与市值会计混为一谈也是荒谬的。这样粗浅的概念性错误出现在市场成熟、会计制度完善的美国,值得深思!
[本文受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资助(批准号:11BJY018)]
参考文献:
- 上一篇:保险公司内部风险管理
- 下一篇:中医药学基础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金融创新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