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资银行发展前景范文

时间:2023-06-29 17:27:2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外资银行发展前景,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外资银行发展前景

篇1

[关键词]外资银行 金融 发展前景 策略

一、我国外资银行的发展现状

1.数量持续增加、经营规模不断扩大、经营状况持续转好。截止2004年底,共有19个国家和地区的62家外资银行在我国设立了204家营业性机构。以上海市为例,截止到2005年3月底,外资银行资产总额为3423.4亿元,同比增长了38.4%,占市场总额的12.8%,上升了2.2个百分点;本外币贷款余额达到1659亿元,同比增速达到50%以上,占上海市贷款市场总额的10.6%。2005年1-3月份,外资银行实现经营利润10.7亿元,同比增长了46.8%。

2.入股中资银行的广度和深度不断增加。在过去一年间,中国四大国有银行相继启动股份制改造,其中一个重要环节,就是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机制更为灵活的股份制银行,开放更是全面提速。截至2005年10月,共有19家境外金融机构入股了16家中资银行,投资总额近165亿美元。目前境外投资者持有的股份,已经占到中资银行总资产的15%。

3.进入范围由京沪深向内地逐步扩散。目前,以京沪深为主的经济发达地区仍是外资银行进入我国的首要选择地域,并且以京沪深为中心不断向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延伸。随着鼓励外资金融机构为西部大开放发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的实施,提供金融支持的政策的不断深入,我国金融服务的对外开放区域将不断扩大,外资银行进入我国后的地域分布也将不断向中西部延伸。

4.经营人民币业务的数量逐渐增多。截至2004年10月末,已有105家外资银行机构获准经营人民币业务,其中61家获准经营中资企业人民币业务,从12月1日开始,中国将进一步按时开放昆明、北京、厦门三个城市的人民币业务,并提前一年开放西安、沈阳两个城市的人民币业务,使开放人民币业务的城市增加到18个。

5.人民币业务主要集中于存贷款。外资银行经营人民币业务主要集中在存款与贷款上,结算方面也趋向活跃,其人民币的来源不仅依靠外商投资企业的存款,而且充分利用同业借款等市场机制来筹集,基本上满足了信贷资产上的需求。据业内人士预计,外资银行在大陆的贷款额将以每年40%速度增长,到2010年,外资银行占大陆总贷款的比例将达8%。

二、外资银行在华发展前景展望

专家分析,外资银行和跨国公司之间的天然联系是割不断的,他们进入中国市场的初衷便是跟踪自己原有客户发展市场的需要。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外资银行的负责人表示,他们已有的外币业务客户群中跨国公司占了绝大多数,目前,该行正在等待着获得人民币业务的经营权,而那些跨国公司、高端客户正是他们首先发展的目标。

对未来更长的时间,即全面开放人民币国内市场后,中国银行机构将继续保持在国内银行市场上的主导地位,而外资银行机构则可能稳步提高它们的市场份额。外资银行机构要显著地提高它们在中国国内银行业中的市场份额,将其地位提升到与现有的若干股份制商业银行相类似的水平,它们还需要进行多方面的准备和开发工作。这包括,在更多的中国城市开设分行,在已经开设分行的城市中开设更多的经营网点,在推销成熟的银行服务产品的同时针对中国客户需求特点进行调整和创新,实行融合中外文化因素的经营和管理策略,推行人力资源上的本土化战略,与国内银行机构以及非银行金融机构开展多样化的密切合作。也就是说,外资银行需要成为被中国国内客户广泛认可的经营机构,为中国国内企业带来并增加直接经济效益,帮助中国经济改善资源配置,促进资金合理流动,降低金融风险,使外资银行真正成为中国经济体系和中国金融体系中的一支重要力量。

1.外资银行并购中资银行的案例将大幅度减少。究其原因,一是一些外资行在限售期后大幅减持中资行股权获取暴利,引起国内舆论争议;二是学术界对海外战略投资者提高中资行公司治理水平、科技水平存不同看法;三是次贷危机后,外资行自顾不暇,光环破灭,中资行已不再盲目崇拜外资行的经验。

2.在我国建立分行或独立法人银行的外资行会越来越多。自2007年花旗等4家外资行率先成立独立法人银行后,在短短两年多时间已成立24家独立法人银行。随着中国经济金融的不断发展,一些新兴市场国家和发达小国的金融机构将不断在中国增设机构,大型外资行则成立独立法人银行。有必要指出的是,台资银行或大举进驻大陆。

3.一些外资行已完成中国境内机构布局并采取本土化策略。东亚、汇丰、恒生等外资行在中国境内分行数已达15个以上,多于所有城商行分行数,在东部沿海地区机构铺设已基本完毕,正在向中西部地区扩展。目前,港资、新资、美资等外资行大多采用了本土化的发展战略。预计今后有更多欧资和韩资银行采用本土化发展策略。

4.外资行市场准入将越来越广泛。一些外资行已经具备发行借记卡的资格,下一步外资行拓展的重点应是信用卡业务。一部分外资独立法人银行提出A股上市及发行次级债的要求。例如,东亚(中国)已经公开表达了A股上市的希望。外资银行业务准入水平将与中资银行相同。

三、结语

综上所述,外资银行希望分支机构能够扩大,能够更关注核心客户,支持当地经济的发展,希望有更多网络的发展以及有更多客户的发展。深化:全球的网络是外资银行的一个优势,但不仅仅是在中国网络的优势,仅仅靠外资银行在中国的分行就要与中国内地银行竞争是很难取胜的,但是可以在这个市场带来国际化的发展,而且能够带来不同的产品和方案给客户。强化:从一个现有客户身上得到更多的收益与获得一个新客户相比是更容易的,外资银行希望通过强化客户关系以获得更多的份额。优化:外资银行希望能够提供良好的服务给客户,只有通过这样的优化才可以使外资银行和其他银行有所不同。

参考文献:

[1]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2008年报.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9.

篇2

尴尬的处境

2009年5月,汇丰银行(中国)有限公司将2年期至5年期的人民币存款利率下调至1%-1.2%,低于1年期的2.25%。与此同时,花旗银行(中国)有限公司的2年期定期存款利率被调低至1.00%,3年期定期存款利率目前为1.10%。

此举打破了传统,标志着在中国的银行首次将零售客户存款利率定在低于央行基准利率的水平。当时,中国央行的2年期存款利率基准为2.79%,3年期为3.33%,5年期为3.60%。此前,还没有银行将存款利率定在低于央行基准的水平。

两大全球性银行巨头汇丰控股和花旗集团在中国下调中期人民币存款利率,这一前所未有的削减成本措施反映了外资银行在中国艰难的运营环境――中国政府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推动中资银行的贷款大量增长,而对外资银行的贷款需求正在减少。

尽管中国4万亿经济刺激计划已经创造了庞大的基础设施项目融资需求,并导致2009年前4个月国内银行信贷出现令人瞠目结舌的增长。但外资银行与这一轮信贷繁荣无缘。最新的数据显示,今年第一季度在华银行总计发放人民币4.6万亿元新增人民币贷款,几乎达到人民币5万亿元的2009年全年政府贷款最低目标。而这一数据掩盖了外资银行同期在华贷款下滑至人民币264亿元的情况。而且,外资银行并未从中国的外资企业获得丝毫的安慰,全球经济危机已经导致它们对贷款兴趣锐减。

对此,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表示,2008年外资银行在中国银行业资产中占比与2007年相比有所下降,今年这一比重将会有更明显的下降。他表示,外资银行在中国内地所服务的客户群体主要是跨国公司、外商投资企业,随着金融危机的深化,这些企业目前的经营比较困难,外资银行的资产业务、负债业务都受到一定影响,存在一定风险。

虽然,外资银行并不像其中资同行那样依赖利息收入,但利息收入仍是其相当大比例的收入来源。根据中国银监会的数据,去年利息收入占外资银行在华收入的半数以上。由于遗留下来的运营成本较高,在华外资银行别无选择,只能在贷款回报萎缩的情况下削减存款利息支出。

总部位于伦敦的汇丰在中国比大多数外资金融公司更为根深蒂固,它是第一批在中国组建分公司的外资银行。汇丰去年在中国的税前总利润为16.05亿美元,不过其中80%来自持股中国金融机构的分红收入。好在中国大陆是汇丰控股旗下代企业大客户从事本地货币、债券和衍生品交易的业务第四赚钱之地,这些业务2008年在华创造了3.53亿美元税前利润,增幅为137%,足以抵消消费银行业务的亏损。但其它在华外资银行可就没有那么幸运。

危机中的生机

由于中国政府去年11月推出了经济刺激计划,本地银行已经掌握了诸如利润丰厚的大型国有企业等大部分优质客户。外资银行只能选择那些规模较小,而且通常风险较大的交易,其中包括那些很难获得本地银行贷款的中国私营企业。

但是,中国经济发展潜力很大,不仅为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也为城市商业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社、邮储银行、外资银行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中国的银行市场远远没有饱和。

值得注意的是,与过去人们印象中外资银行客户主要集中于跨国公司不同的是,其客户基础已经大大拓宽。根据花旗中国的2008年报,企业银行及商业银行客户已经成为其2008年取得亮丽业绩的重要驱动元素,包括服务中小企业、中型企业、本地大型机构和跨国公司在华分支在内的业务部门均大力拓宽客户基础。花旗中国这几年非常重视包括国营企业、大型民营企业以及中小企业在内的国内企业客户,2004年成立了专门负责中小企业业务的商业银行部。作为对政府呼吁扶持中小企业的回应,花旗中国继续为中小企业提供应收账款和应付账款融资产品以满足其营运资金需求,缓解传统上需使用固定资产作抵押的负担。

在零售业务方面,外资银行的拓展步伐已明显加快。据悉,从花旗2007年成功转制为本地法人银行开始,零售业务已成为一条重要的业务线。2008年花旗中国在北京、上海、大连共开设了6个新的零售银行网点,进一步拓展了在已开展业务的国内城市的业务版图。截至2008年底,花旗中国在内地共有26个零售银行网点。

2009年花旗中国将继续拓展零售网点,不断推出创新产品,并加强内部培训,以便更好地为零售客户服务。

外资银行“下乡”

从外资银行2008年业绩报告中还可以发现了另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即“下乡”蔚然成风:汇丰、渣打已经设立了多家村镇银行,花旗在湖北公安县和赤壁县的两家贷款公司也先后开业。

今年八月份花旗又在大连瓦房店开了第三家贷款公司。自首家贷款公司开业以来,几乎每天都有金额不等的抵押和无抵押贷款发放出去。长远来说,除了有助于满足发展中地区对信贷服务的强烈需求、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外,设立贷款公司的主要目标是找到适应当地需求的、可持续的运营模式。

业内专家指出,外资银行“下乡”是2008年中国银行业对外开放的显著特征。2007年12月,国内首家外资村镇银行――曾都汇丰村镇银行在湖北随州挂牌开业,正式拉开外资银行进军中国农村金融市场的大幕。

香港上海汇丰银行主席郑海泉说:“中国农村经济发展前景广阔,尚未完全开发的中国农村市场,将为汇丰银行的业务发展带来新机遇。”预计今后会有更多外资银行参与到开发中国农村市场的行列中来,拓展进度会明显加快。

“中国农村薄弱的金融市场服务,为外资银行适时进入农村抢占先机提供了机遇。”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副所长杜晓山说。统计显示,2006年底全国各乡镇银行业网点平均不到3个,其中超过3300个乡镇连一个营业网点也没有。即使到了2007年底,获得贷款农户为7742万,占比也不到有合理需求并符合贷款条件农户数的60%。此外,有约一半的乡镇企业无法如愿获得贷款。

针对今后国内银行业开放,负责外资银行监管的中国银监会银行监管三部副主任漆艰明说:“银监会将继续鼓励和引导外资银行向银行业金融服务空白地区提供更多的金融服务。”漆艰明表示,中国正在实施振兴东北、中部崛起和西部大开发战略,欢迎更多外资银行到东北和中西部地区发展,这些地区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深耕中小企业市场

国内中小企业的融资困境,在已进入国内开疆拓土的外资银行眼中其实是一座“金矿”。一方面,国内中小企业数量庞大,发展潜力更是不可限量,对金融服务

的需求存在着巨大缺口;另一方面,外资行想在国内加快发展,必须依靠庞大的中小企业客户来破解网点与资源优势欠缺的劣势。

于是,在进入国内之初都是以高端个人客户为主打的外资银行,在近几年的发展中也开始转变策略,将进攻重点瞄准了中小企业客户。

据统计,在2008年底全国99%以上的企业都是中小企业,对GDP的贡献也超过了60%,更吸纳了70%以上的新增就业人口,所以说中小企业已经成为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一支生力军。但在国内不少金融机构眼中,全国企业总数99.8%的中小企业是一支庞大的队伍,却并非一个庞大的市场――按照世界银行的调查,中国中小企业只有12%的资金来自贷款,甚至低于马来西亚的21%和印度尼西亚的24%。

因此,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背后,是一个巨大的服务缺口,而这一点正是外资银行所看重的。因为外资银行在客户资源和网点规模都处于劣势,再加上存款和贷款额度上的政策性限制,中小企业客户无疑是他们发展的一块大蛋糕。

东亚、渣打、汇丰银行的中国业务负责人都认为,金融危机对于外资行来说并不是一个危机,反而带来了更多机遇。因为外资银行拥有强大的全球网络、国际清算系统,除了提供丰富的资产管理解决方案之外,更能帮助中小企业尤其是外向型的中小企业拓展业务,规避风险。

目前,包括渣打、花旗、汇丰在内的外资银行一致将长三角、珠三角地区作为开辟中小企业业务的首选地,很大一部分原因是那里的外向型中小企业较为集中。据汇丰2008年1月的调查,在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年销售额在2亿元人民币以下的中小企业有约96.2万家。其中,以出口主导的外向型中小型企业占两成以上。外资银行在全球网络上的优势,令他们在开发这些地区的中小企业业务中更具有优势。

以汇丰银行为例,该行在86个国家和地区设有约8500个分支机构。这些在全球范围内庞大的分支网点,能够帮助内地企业评估其海外买家的信用记录。并且,汇丰在全球范围有约300万个工商客户,如果内地出口企业所对应的海外买家正好也是汇丰的客户,那么,收款的风险就可以大大降低了。

而对于在新兴市场占有绝对优势的渣打银行来说,金融危机令欧美市场萎缩,中国企业对非洲、中东等新兴市场的贸易量增加,渣打的金融服务平台优势得到凸显。渣打银行在广东市场,不仅致力于为这些中小企业提供各种金融产品,也在利用自身的国际化网络,为它们搭建一个贸易平台。2007年,渣打银行就邀请了自己集团在马来西亚的客户来到中国,与内地的企业进行贸易对接。2008年底,渣打银行又做了一次中非国际贸易通道活动,把他们在非洲的客户带到中国与企业直接建立联系。

早在2003年,渣打银行就开始在中国深耕中小企业市场,重点推广“小企业综合理财业务”计划。2006年5月,渣打从海外引入无抵押小额贷款,在上海、北京、深圳三个城市试点,成为首家在内地实施完全凭企业法人信用担保即可放款的外资银行。2004年,花旗银行也发起了中小企业方案,筹建商业银行部,是外资银行在中国较早针对中小企业设立的专门服务部门。2008年,汇丰全面启动了中小企业业务。这一年,先行者渣打也将其特色产品无抵押小额贷款推广到全国。贷款额度从初期的最高50万元提高到100万元,期限从最长2年提高到3年。

篇3

银行业对外开放措施为外资银行提供了平等的发展环境,中国经济持续稳定也为外资银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经营基础。与入世前相比,外资银行机构设置和业务经营均得到良好发展,已成为中国银行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截至2011年11月末,外资银行资产总额为2.14万亿元,十年间实现了19%的年均复合增长。其中,人民币资产占其全部资产的71%,前五家外资法人银行资产均超过千亿元。外资银行在资产质量、流动性、盈利能力和资本充足方面表现稳健。截至2011年11月末,外资银行资产质量良好,不良贷款率为0.38%,整体流动性充足,流动比例为74.72%;盈利能力得到增强;外资法人银行资本充足、资本质量高,平均资本充足率和核心资本充足率分别为18.2%和17.7%。统计显示,截至2011年11月末,有48个国家和地区的银行来华设立机构,共设有39家外资法人银行(下设247家分行及附属机构)、1家外资财务公司、93家外国银行分行和211家代表处。在法人导向政策推动下,31家外国银行将境内分行改制为本地注册外资法人银行。

二、外资银行在华整体业务战略分析

(一)经营差异战略

与其经营风格相适应,不同的外资银行在中国市场表现出不同的竞争策略。各家银行结合自身的优势领域,在具体业务模式上各有侧重。经营策略的不同,可将在外资银行整体业务战略银行划分为如下几种类型:-进取型。此类银行对中国市场有较大的预期,选择批发和零售兼营的全能发展战略,批发型银行继续拓展企业和银行业务市场。以汇丰、花旗及渣打为代表的全能型银行是进取型外资银行的代表,业务全面发展,中国市场十分有进取型,染指了几乎所有的业务领域,分享中国经济增长带来的巨大利润。-稳健型。此类银行战略上重视中国市场,主要目标客户是在华外商独资企业,对零售业务以及中资企业人民币业务涉入较少。以日韩银行为代表的稳健型外资银行,同国内工商企业存在着长期固定的关系,形成了互相依托,共同发展的局面,采取了“客户跟随”战略。-专业性。此类银行往往致力于专业化发展,并以在某一专门业务领域的特色经营见长。如纽约银行在证券发行者、投资者和金融中介提供服务方面处于全球领先地位,其在华机构以贸易结算和清算业务为主,业务范围只集中于全球托管、存托凭证、现金管理和贸易融资等方面,不包括传统的存贷款业务,是专业型银行的代表。

(二)客户细分战略

外资银行进入中国市场前最重要准备的工作就是进行详尽的市场调查与市场细分,并在此基础上结合自身特点确定目标客户。一般来说,外资银行主要以贡献把客户分为三类:最有价值客户(MVC)、最具增长性(MGC)及负值客户(BZ)。公司客户细分。外资银行一般将公司业务服务对象定位于跨国公司、部分有发展后劲的国有和民营企业。个人客户细分。外资银行一般将其零售服务对象定位于大中城市的高层收入者,其细分个人客户的标准主要是资产资金的多少。外资银行注重对不同层次的客户提供不同种类的服务,以差别化的个人客户服务方式,最大限度地满足客户的业务和心理需求。外资银行最初在中国市场开展零售业务,是以发达地区拥有外汇的高收入群体为目标客户,随着近年内地居民的收入稳步上升,一些外资银行已经开始结合内地百姓的理财需求,对金融产品进行“本土化”的改造,这些创新产品即贴合了本地客户的需求,又突出了外资银行的竞争优势,同时显示出外资银行已经由单纯锁定高端客户开始中低端客户延伸。目前外资银行在华开展个人银行业务的主要客源,并非来自于中资银行,而是外资银行。

(三)经营业务战略

加入世贸组织以来,外资银行规模较快增长,在业务战略上采取“做强外汇业务、在外汇业务带动下精心挑选人民币业务、巩固突出非融资业务、力推八类核心产品(个人理财、外汇资金业务、外汇存货业务、消费信贷、信用卡、企业现金管理业务、证券业务、国际清算结算业务)”的战略。

1、做强外汇业务外汇金融业务一直是外资银行的优势业务领域,也是中国监管当局首先放开的业务,其主要包括外汇存贷款、国际结算、外汇资金业务等几个方面。

2、精心挑选人民币业务外资银行获准经营的人民币业务范围不断扩大,包括吸收存款、发放贷款、办理票据承兑与贴现、提供信用证服务及担保、办理国内外结算、从事外币兑换和同业拆借等。外资银行,5年内“存贷比”需达到75%。之前外资银行贷款资金主要来源是拆借,向母行或境内同行拆借,成为外资法人银行后,需要尽快扩大存款与贷款规模才能达到5年内存贷比75%的要求。扩大人民币资源来源、人民币资金运用渠道多样化是外资银行推进人民币业务发展的主要措施。

3、巩固突出非融资业务相对于人民币业务,外资银行的非融资业务由于先进的服务工具、丰富的经营经验和多种市场营销手段而处于优势竞争地位。即手续费及佣金收入,包括财务咨询、国内外结算业务、信用证及担保业务、汇款业务、账户管理费、外汇买卖业务、买卖政府债券及金融债券以及买卖股票以外的其他外币有价证券业务等。

4、力推多种核心产品a)个人理财业务个人理财将是未来中国市场上最具成长性的银行业务。正是这些“新富阶层”对私人银行业务存在着巨大的潜在需求,他们也成为中外资银行竭力争取的对象20%的高端客户带来80%的收入,这是银行界的“二八定律”。从国际银行业经验看,但凡成功者,都有成功的高端业务。汇丰控股的个人金融服务集团和私人银行集团的利润在全集团利润总额中占比在45%以上。实际上,外资银行在中国一直瞄准这20%的目标。私人银行最显著的特点是具有私密性,根据客户需求提供量身定做的金融服务,服务涵盖资产管理、投资、信托、合理避税及遗产安排、收藏、拍卖等领域,由专职财富管理顾问提供一对一服务,产品组合个性化,服务态度人性化,投资水平专业化。从事财富管理工作的人员是理财经理,而从事私人银行业务的是私人银行家;私人银行对一个人就可能制定一个产品,而财富管理却是对一类人,缺乏个性化。外资银行在客户管理、理财人员的素质、离岸投资选择以及经营技术水平上具有明显的优势。b)网上银行网上银行作为一种新兴的金融业,其低廉成本和广阔前景,已越来越得到外资银行的重视。外资银行主要借助网络无极限的优点,实现远程服务、以弥补其网点少、规模小之不足。c)信用卡信用卡业务已成为外资银行介入零售市场的主要产品。按照国外的一般经验,人均年收入达2000~5000美元的时期是银行卡业务大幅增长的有利时机,目前中国沿海地区和部分社会群体已进入这一收入区间,国内信用卡业务发展潜力十分巨大。另外,信用卡业务具有品牌塑造力强、开发时间短、进入门槛低、捆绑销售能力强以及相对于个人消费贷款来说对网点服务的要求较低等优势。,d)金融衍生产品服务随着中国经济与全球经济融合程度的不断提高,利率市场化及人民币汇率弹性化趋势使国内企业的利率风险和汇率风险凸显,通过金融衍生产品交易规避风险的需求也大大提高。由于外资银行具有在成熟金融市场运作的丰富经验并掌握着金融衍生产品的核心技术,其产品的核心技术,其产品设计水平及品种数目远高于国内银行。e)国际结算及贸易融资业务由于拥有发达的国际网络以及与跨国企业的长期联系,外资银行在国际结算及贸易融资方面一直处于优势地位,目前外资银行办理的国际结算业务已经占国内市场份额的40%以上。在继续发展传统业务同时,外资银行将加大对保理等业务的推广力度。f)现金管理业务现金管理是将银行已有的清算支付、贸易结算、流动性管理、货币市场投资、外汇交易、信息服务等业务产品整体打包,为不同的企业度身定制现金管理方案。通过此项服务,可以帮助客户提高对资金的控制能力,提高资金运用效率,目前已有多家外资银行在国内推广此项业务。另外,全球现金管理等更为复杂、有较高附加值的跨国财务管理服务也都是外资银行积极筹办的业务,如外汇保值和增值、流动性管理、风险管理及跨国财务系统等。

5.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QFII)托管业务相对于中资银行来说,外资银行在争夺QFII托管业务上具有跨国网络发达、增值服务能力较强等优势。

篇4

从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新兴市场国家的金融结构最显著的变化之一就是外资金融机构大量进入其银行体系。外资银行在新兴市场国家市场份额的上升,是成熟市场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进行的银行体系融合的一个表现。在拉丁美洲以及转型经济的中东欧国家,外资银行占到了当地银行资产总量的大部分,而在亚洲,尽管外资银行所占比例比上述地区少得多,但是也成为了当地银行部门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在中东欧转型经济国家,20世纪90年代后半期,外资进入大幅增加,至1999年外资控制率达到了50%以上。90年代上半期中东欧国家发生了金融危机之后,国有银行的私有化进程大大地加速了外资银行的进入的步伐。最初出售的银行大多数是中小银行,但1999年以后,大型的国有储蓄和对外贸易银行也在出售之列。匈牙利在私有化的进程中走在最前列,到了1999年末,银行系统的外资控制率接近了60%。波兰的私有化进程是渐进的,但1999年到2000年有所加快,在1999年中期Pekao银行出售之后,外资控制率也达到了53%。捷克在1998年开始对国有银行实行私有化改造,到了2000年初,四家大型国有银行中有三家被出售,外资控制率将上升至60%。在2001年仅剩的一家国有银行私有化之后,外资控制率达到90%。

在拉美,尽管外资银行进入历史很长,但直至上世纪90年代后半期,其数目才迅速增加,主要是由于西班牙金融机构掀起的并购浪潮。在1994年底,外资银行在阿根廷和智利已占据相当的市场份额,在1996-1997年一系列并购活动之后,外资银行控制的银行资产已经达到了50%。而市场规模较大的巴西和墨西哥,外资渗透率一直较低,但是到了1999年底,外资银行控制的资产已经达到了18%,而且2000年5月第三大银行的出售及2000年6月第二大银行的出售,使得墨西哥外资控制率迅速攀升到了40%以上。巴西是拉美唯一的外资银行在其银行体系中不占主要位置的国家。原因在于大量的银行资产在政府的控制之下,并且有三家大型的、资本充足、管理良好的私人银行。1997年、1998年两家大型欧洲银行的进入,不可避免地改变了该国银行业的格局,并且加剧了竞争,随着一些国有银行的私有化,进一步的外资收购是有可能发生的。

在大多数亚洲国家,外资银行的作用比中欧和拉美国家要小得多,这一现象部分反映了政府对外资进入的限制,尤其是限制其进入零售市场。1997年金融危机后,除马来西亚外,一些国家对外资银行进入放松了限制。韩国第一银行(KoreaFirstBank)出售给新桥资本(NewbridgeCapital)使得外资银行控制率在韩国有所上升。危机后泰国有四家银行出售给外资金融机构,使外资控制率从1994年的0.5%上升到1999年底的4.3%。

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外资金融机构大量进入新兴市场国家。对于这一现象的出现及其背后的推动因素,引起了国际上一些学者的关注和兴趣,他们对此进行了一些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

外资银行在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市场份额急剧上升,从一个侧面体现了近期全球银行业合并整合的大趋势。金融服务行业的国际化使得银行面临非银行金融机构在信贷业务和其他金融服务方面的激烈竞争,尤其是来自证券市场的竞争,使得银行业的净利差和利润大幅减少,降低了银行牌照(Franchise)的价值(Folkerts-Landau和Chadha,1999;VansettiGuarco,和Bauer,2000)。同时,银行业在本质上是信息和计算机密集化的行业,其国内业务和国际业务的成本在近几十年大幅下降。这一方面产生了规模经济,特别是在银行后台业务运作方面;另一方面扩大了银行业务的范围,特别是银行OTC衍生产品出现和快速发展。为了获得这一规模经济和产品范围扩大的好处,银行之间为争取更多的市场份额展开了激烈的竞争,进一步降低了银行传统业务的利润率,促使大型跨国银行为了获得新的利润增长点而涉足其他金融领域,并向海外大规模扩张(Canals,1997)。

中欧转型经济国家只有短暂市场经济历史,在这种条件下,依靠自身的力量迅速建立高效、稳健的银行体系具有相当的难度;另外,向银行系统重新注入资本需要较高的成本,这使得该地区国家的政府认为将国有银行出售给外国战略投资者,是解决银行系统问题切实可行的方案。近期,为了加入欧盟并达到OECD的成员国条件,各转型经济国家政府进一步放松了对外资银行进入的限制。

与此相似,90年代中期墨西哥、委内瑞拉、巴西的银行部门出现了较为严重的问题,促使政府允许更多的外资银行进入,输入重建资本,带来先进的银行技术。在已有大量外资银行的国家,如阿根廷和智利,90年代下半期的金融混乱导致了一系列的银行并购,大大提高了外资银行在当地银行市场的参与程度。

前已述及,到目前为止,外资银行在亚洲增长的幅度远远小于中欧和拉美,但市场参与者预期这一情况会在未来一段时期有所转变。先前的研究提出了以下几个原因来解释亚洲外资参与程度较低的现象。

其一,政府担心在发生危机时,外资银行会迅速、大幅减少对当地的贷款,并从东道国撤出资金,因此认为外资银行不能为当地经济发展提供稳定的资金来源;其二,当地银行的家族所有制和管理结构是外资银行进入的一大障碍,因为家族往往不愿意将所有权转让给外国战略投资者(FitchIBCA,1999);其三,如前所述,在亚洲参与跨国并购的外资银行大多数来自美国、日本和欧洲的一些国家,然而大多数来自欧洲和美国的银行不得不在俄罗斯危机和长期资本管理公司破产之后,处理自身资产负债方面的问题,日本银行也陷于处理国内问题丛生的金融体系,无暇向外扩张(IrvingandKumar1999);其四,亚洲国家的银行中介化程度远远高于中东欧和拉美,所以进一步增长的预期小于上述两地,如果外资银行进入亚洲国家,必然要做大量的重组工作;最后是银行牌照的价值在逐渐降低,许多大型企业借款人转向资本市场融资,加之网络银行的发展降低了建立大型银行网络的价值。

二、新兴市场国家的外资银行发展:进入动因的假说提出

一国银行体系外资银行参与率(控制率)较高,基本上反映了外资银行有意愿进入这一他们认为是有潜在盈利机会的市场,以及当地政府有意愿向外国竞争者开放其金融体系,以提高其效率和稳定性并解决其银行危机的问题。故此,我们认为外资参与率和控制率必然受到市场上已进入的外资银行和当地银行的成本收益的影响,受到政府在危机后重组银行系统的成本的影响,并受当地宏观经济条件以及金融部门市场结构的影响。为此,我们就外资银行进入新兴市场经济国家的动因提出以下假说。

影响外资银行决定是否向海外扩张的因素大致可分为外资银行本身以及即将进入的东道国两个层面来考察,就外资银行本身而言,有两个方面:

(一)扩展业务的成本和收入方面的动力

Focarelli和Pozzolo(2000)曾将衡量外资银行进入程度的变量和银行效率等因素建立模型。研究结果表明,银行的资产收益率和向海外扩张的程度正向相关,而且非利息收入占比较高的银行更可能在海外拥有分支机构。合理的解释是,创新能力强的银行更有能力寻求新的利润机会,会有较大比例的收入来自非传统业务,也会有较大的向海外扩张的倾向。对于新兴市场经济国家而言,这种类型的外资银行的进入会增加该国的福利,当然这还要看他们进入后所提供的银行服务的类型。因此,我们提出:

假说1:外资控制率(或参与率)与外资银行自身的比较优势正向关联。

本文选择三个变量来外资银行在效率方面的比较优势:一是外资银行与本地银行资产收益率或资本收益率之差,以考量两类银行盈利能力的差异;二是外资银行与本地银行的营业费用之差,以考量两类银行经营成本的差异;三是外资银行与本地银行非利息收入占比之差,以考量其高端业务能力(金融创新)的差异。

(二)客户跟随战略

就银行自身而言,在其客户——跨国公司将业务扩展到海外、设立分支机构时,它们有时也会为了追随客户而到海外设立分行或附属银行,在境外为其客户提供银行服务。所以我们可以这样假设,外资银行进入新兴市场的另一个主要原因在于其奉行的客户跟随战略。

对于发达国家外资银行的客户跟随战略的研究始见于Goldberg和Saunders(1980),他们研究了20世纪70年代美国银行向海外扩张的情况,当时美国银行主要投资于英国,两位研究者发现美国对英国的出口额与美国银行在英国的直接投资额(FDI)之间呈现正相关关系。同时他们发现外资银行进入美国也存在相同的情况,并且非银行部门的FDI也是决定银行部门FDI的重要因素。

一般而言,在东道国和母国经济交往密切、经济融合程度较高的情况下,外资银行会本着追随客户的原则来到东道国开展业务,为客户提供不间断、全方位的金融服务。一般用非银行部门的FDI来描述两国经济的融合程度。有许多研究检验了发达国家之间的经济融合程度和银行部门FDI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经济融合程度越高的国家之间的银行部门的FDI也越多,而在新兴市场经济国家中,两者之间的关系却不甚明显。

对发达国家银行部门FDI的研究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分析了外资银行在美国或英国的投资及经营活动,即多国对一国银行部门的直接投资情况;另一种是分析了来自美国、日本、英国和德国的银行在世界各国的投资及经营活动。这两类研究结果都表明,发达国家之间的经济融合程度和外资银行进入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支持外资银行追随境外客户向海外扩张的结论。

Seth,Nolle和Mohanty(1998)通过检验外资银行贷款行为的方法,检验了追随客户假说,发现在外资银行的大多数贷款并没有贷放给来自本国的借款人。他们调查了在美国经营的、来自日本、加拿大、法国、德国、荷兰和英国的银行和来自这些国家的非金融企业在美国的分支机构的借贷模式,发现在1981-1992年的部分和大部分时期中,上述六个国家中有四个国家的银行(日本、加拿大、荷兰和英国),将大部分贷款贷放给了非母国的借款人,所以追随客户假说只能获得有限的支持。

国际上对于在新兴市场经济国家中,外资银行是否奉行追随客户的经营战略的研究并不多见。Miller和Parkhe(1998)研究了1987-1995年美资银行在32个国家的经营,发现对东道国的FDI伴随着外资银行进入的增加,但在发展中国家,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并不显著。Miller等(1998)研究是从对外投资国(美国)的角度进行的,我们试图从东道国的视角重新检视追随客户假说是否可以解释90年代新兴市场经济国家中银行部门FDI剧增的情况。为此,提出:

假说2:外资银行参与率和控制率与FDI上升正向关联。

而就东道国层面而言,其所以能吸引外资银行进入,主要可以考虑下述三个方面:

(一)东道国政府放松管制,进入门槛的降低

东道国法律法规方面的限制对于外资银行进入的影响是直接的,这些限制阻止了外资银行的进入,限制了本国银行部门的竞争,保护了缺乏效率的国内银行。Focarelli和Pozzolo(2000)发现,外资银行更加愿意投资于对银行经营限制较少的国家。Barth,Caprio和Levine(2001)的研究表明,对银行业较严格的限制(无论是对本国的银行还是外资的银行),往往与较高的利差和管理成本相关联。

在20世纪80年代,美国取消了对区域银行跨洲经营的限制,之后各个州自己制定的各项规定对于外资银行进入的性质和程度产生了很大的影响。Goldberg和Grosse(1994)对此进行了研究,表明外资银行在对其经营限制较少的州参与率较大。Buch和Delong(2001)对银行收购兼并活动中的法律障碍方面的问题进行了全面研究,测试了2300个以上商业银行的兼并交易,发现强有力的证据表明,法律环境是影响国际兼并的重要决定因素。

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外资银行进入大多数新兴市场经济国家时,在获得经营执照、分支机构数量限制、经营业务范围、持股比例等方面都受到比较严格的限制。许多亚洲国家90年代后期亚洲金融危机之后,才允许外资银行持有更多的股权。而中东欧转轨国家直到90年代中期,外资银行才被允许进入,当局开始引进外国战略投资者参与国有银行的私有化改革。同样,拉美国家转变对外资进入的态度也发生在90年代中期Tequila危机之后。所以总体而言,外资银行进入新兴市场经济国家的必要非充分条件是在90年代中期以后才具备的。因此,我们提出:

假说3:金融危机后,外资参与率和控制率上升。

假说4:金融管制严格的国家,外资参与和控制率较低。

一般很难找到合适的指标来考量一国金融管制的程度。我们选择本地银行部门的净利差作为金融管制的变量,一般认为,严格的金融管制保护了本地银行业的高利差的垄断收益。另外,对外资银行和本地银行不同的税负政策,也反映出东道国政府对外资银行进入的管制程度。故此取两类银行的税负差作为变量。

(二)外资银行在东道国获得盈利的机会

东道国宏观环境好转,直接导致投资环境的改善,FDI的上升,及银行部门潜在盈利机会的增加。理论上讲,外资银行会选择盈利前景较好的地区进行投资。Brealey和Kaplanis(1996),Yamori(1998)以及Buch(2000)的研究都证实了东道国人均GDP和外资银行对该国的FDI之间存在正向关联。

在Claessens,Demirguc-Kunt和Huizinga(2000)那篇关于外资银行进入的经典文献中,运用了1988-1995年之间80个国家2300家银行的会计方面的数据进行研究,发现在这段期间,外资银行向那些获利丰厚、税负较低、人均收入较高的地区大举扩张。

Wezel(2004)的研究并没有发现人均GDP对于外资银行进入而言是一个重要的决定因素,但是却发现了金融危机发生可能性较小的地区,外资银行进入的可能性会比较大,这一发现表明外资银行更愿意进入经济发展前景稳定的国家和地区。

Focarelli和Pozzolo(2000)在研究中控制了两国经济之间的融合程度之后,发现外资银行在选择向海外扩张的地点时,最重要考虑因素是东道国的预期经济增长率。一般来讲,初始产出水平较低、通货膨胀率较低、入学率较高、金融市场比较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将更有可能获得较快的增长,于是这些国家和地区也就获得了外资银行的特别青睐。此外他们还检验了东道国银行部门盈利情况对于外资银行进入的影响,在文中,他们运用了资产回报率和成本收入比率来度量东道国银行部门的盈利情况。结果表明利润率是银行选择进行FDI的基础。故此,本文提出:

假说5:东道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通胀率相对较低,外资银行参与率和控制率高;东道国银行部门利润率高,可能吸引更多的外资银行进入。

(三)地区特异性因素

诚如前述,我们发现一些地区特异性因素也造成了各地区外资银行进入的显著差异,例如,1999年中东欧转型经济国家希望及早融入欧盟的愿望,极大地促进了该地区各国放松对外资银行进入的各项限制。此外,一些亚洲国家普遍担心,一旦发生危机外资银行有可能大量撤资,外资银行为本地经济提供的资金来源并不稳定,因此对外资银行进入的限制相对严格。

三、中国实践:外资银行进入动因

本文设计了规范的经验分析框架,验证了关于外资银行进入新兴市场国家的动因的五个假说。兹将结论总结如下。

外资银行相对于新兴市场国家的本地银行拥有明显比较优势,能有效地弥补其对本地信息的劣势,这是上世纪90年代出现的外资银行大举向新兴市场国家扩张的动因之一。经验结果表明,进入新兴市场国家的外资银行程度同外资银行与本地银行的资本收益率差呈正相关,与外资银行与本地银行的营运成本差呈负相关,即外资控制率与外资银行自身的效率正向关联。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为什么某些新兴市场国家在很短的时间内外资银行控制率就远远超过许多成熟市场国家。

90年代后大量新兴市场国家的区位优势开始彰显,成为外资银行大量进入新兴市场国家的重要因素。经验结果表明:其一,金融管制程度越高的国家,外资银行进入的比例越低;其二,金融危机后外资控制率上升;其三,GDP增长以及东道国银行部门的利润率与外资进入的数量占比或资产占比正向关联,通胀率与外资进入变量负相关联。90年代后半期新兴市场国家普遍对外资银行进入的管制逐渐放松,而发生金融危机的国家为了减少银行重组和向银行体系注资的成本,往往鼓励境外战略投资者的进入,加之一些新兴市场国家在这一时期经济快速增长,通胀率相对较低,东道国银行部门利润率提升,故此在新兴市场国家的外资银行的监管环境和经营环境得到很大的改善,从而导致了这一时期外资银行的大量进入。

外资银行奉行的追随客户战略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外资银行进入,尽管不像发达国家那样显著。由于当地银行服务市场存在不完全性,外资银行可以通过在新兴市场国家当地设立机构、开展业务而内部化其客户的信息流,从而获得内部化的优势。

基于新兴市场经济国家的经验研究表明,东道国经济稳定增长将会极大地促进外资银行进入。中国经济增长率年均在8%以上,经济发展前景良好,金融深化程度不断加深,为外资银行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发展空间。从这一角度讲,外资银行有强烈的意愿进入中国,以期获得新的利润增长点,分享中国经济成长的收益。但是由于中国对于外资银行在市场准入及经营方面存在严格限制,截止2004年底,在华外资银行的资产总额占金融机构的资产总额的比率仅为1.5%,远远低于工业化国家和其他新兴市场经济国家的一般水平。钟永红、李政(2004)利用生存分析法(survivalanalysis)以2002年12月以前设立的15家外资银行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其1992年到2003年经营情况,得出中国对外开放程度指标有助于增加外资银行的盈利机会的结论。随着外资银行进入中国金融市场准入门槛的降低和经营业务范围的放宽,在华外资银行的盈利前景将会更好。简言之,可以预期,分享中国经济成长的收益,获得较高的盈利,将逐渐成为外资银行进入的主要动因。

篇5

一、优势分析(Strength)

1、本土优势

与外资银行相比,国内银行更了解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熟悉相关的金融法律法规,了解国内客户的金融需求和消费习惯,能够与客户进行较好的沟通,在开发满足国内客户需求的产品、服务上占有很大的优势。他们有一批稳定的客户群和一定的品牌知名度,更容易被本国客户所接受和认可,这些都是本土化所带来的优势,这种优势在一定时期内还将继续保持下去。

2、网点优势

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中资银行有遍及全国的营业网点和分支机构,分销渠道非常广泛,仅四大国有银行的分支机构就超过十万家。而外资银行在中国的营业网点少,只在中心城市有为数不多的分支机构。在间接分销渠道上,网上银行、电子银行、自助银行的建设也在不断加快。庞大的网点优势为国内银行拓展业务、争夺客户、抢占市场、进行有效的服务营销奠定了基础。

3、客户群优势

国内银行由于经营的时间较长,在多年的经营中,与国内企业特别是大型国有企业己建立起长期稳定的共存共荣的合作关系,有一批巨大的稳定的客户群,这种银企关系在短期内仍不容易被打破。在目前存贷款业务中,中资银行仍占据绝大部分份额,大多数企业和居民选择还是中资银行。外资银行的业务范围主要集中在零售银行和中间业务,外资银行的客户群相对较集中于外资企业。我国商业银行应努力提高服务水平,积极改进营销手段,提高营销质量,维系原有的客户群,提高客户的忠诚度和满意度,继续保持与国内客户的原有关系。

二、劣势分析(Weakness)

国商业银行进行服务营销的劣势主要在三个方面:1、综合实力较弱;2、创新能力不足;3、客户满意度不高。

三、机会分析(Opportunity)

1、金融服务需求增加

随着我国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加和消费观念的转变,居民对银行提品的种类和服务层次的要求不断提高,超前消费理念的流行,直接刺激了银行消费信贷和信用卡的发展。

2、信息技术的发展

电子信息技术发展及计算机的普及使用,为银行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自助银行、电话银行、网上银行的推广,使银行业务不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并且大大提高了效率和降低了成本,拓宽了银行的营业渠道,丰富了银行的业务范围,进一步推进了银行的营销活动。

3、WTO的加入

加WTO以后,外资银行先进的营销理念和金融技术,对国内银行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加快中国银行业与国际的接轨。同时,在我国国内金融市场全面对外开始的同时,WTO其他成员国的金融市场也要逐渐向我国全面开放,中资银行在市场准入、开办业务中可以享受国民待遇,在海外设立分支机构,拓展海外业务,这为我国商业银行进行国际化经营提供了宏观环境,有利于其在激烈的竞争中争取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与国际化接轨。

4、金融法规的不断建立和健全

我国日益完善的金融法规为中国商业银行的公平有序的经营提供了制度保障,也为银行营销策略的运用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同时,监管当局对金融分业经营的政策进行了适当的调整和放松,为我国商业银行进行金融创新、有效的开展服务营销提供了政策支持和安全保护。

四、挑战分析(Threat)

1、外资银行的不断进入

外资银行进入我国后定位目标直指大客户和优质客户等高端客户,把与其有密切联系的跨国公司作为其基本客户,并全力争取有发展前景的中资企业和大集团客户。由于外资银行有雄厚的资金实力做后盾,在客户的抢夺中,可以运用渗透定价的策略抢夺客户,这对于中国银行业是一个很大的挑战。从争夺业务方面看,外资银行凭借规模优势、技术优势和资金优势等众多的优势,大举争夺中国有巨大潜力的零售业务市场和中间业务市场,对在这一领域营销经验不足的内资银行产生极大的压力。

2、直接融资市场的冲击

由于银行存款较低,对居民的吸引力越来越小,我国居民的储蓄意向减弱。随着国内资本市场的发展,除投资购买股票外,购买债券、保险、基金、黄金等金融资产的居民大量增加。同时资本市场的快速发展还吸引和分流了一批原来属于银行的优质对公存款客户,使得商业银行传统的以信贷收入为主的收入结构模式受到直接融资市场的冲击。

3、经营风险的增加

随着利率和汇率市场化改革的推进,我国商业银行的外部经营环境的不确定性日趋增加。不仅面临着客户违约的信用风险和操作风险,还面临着汇率、利率、价格变动而引起的市场风险等。我国商业银行在运用各种促销手段的时候,一定要注意风险的防范,不要一味的追求客户,放宽贷款限制和银行卡审批条件,影响资产的质量,加大银行的经营风险。

4、分业经营的限制

虽然国内金融业开始尝试银保合作、银证合作来实现业务的多元化和风险的分散化,以增强竞争力,但混业经营政策尚未出台,真正的混业经营模式还未形成。外资银行的综合经营理念和混业经营管理模式经过长期实践已经达到成熟,金融创新的范围和品种要明显高于中资银行,更能满足客户全方位的金融需求,这给国内商业银行产品与业务的创新与开发造成巨大的压力。

5、银行同业间的竞争日趋激烈

除了国有商业银行、全国性的股份制银行以外,邮政储蓄、不断组建成立的城市商业银行、大批涌入的外资银行,使我国的消费者在满足金融需求的时候有了更多的选择,对银行的服务质量、服务态度、服务速度、网络安全、产品创新有了更高的要求。银行若缺乏持久的服务创新,采用各种形式的营销方式,就很难争夺客户,抢占市场。

篇6

关键词:全面开放;商业银行;挑战

中图分类号:F83文献标识码:A

一、研究背景

2006年底我国金融业向外国金融机构全面开放。在全面开放的背景下,外资银行的经营将没有地域和业务上的限制,使我国商业银行不仅面临国内银行,而且面临外资银行从资本到业务、从技术到人才的全方位竞争。与外资银行相比,我国银行在组织模式、经营管理、技术创新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差距。为此,我国商业银行,尤其是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应该加快经营转型,系统地提高核心竞争力。

二、我国商业银行与外资银行的差距

(一)经营理念的差异。外资银行长期根植于市场环境中,通过竞争机制的洗礼,已形成了一套符合市场发展规律的银行管理思想和经营理念:(1)市场导向理念。外资银行从战略目标的确定到经营策略的选择都是建立在对客户需求和市场充分了解的基础上。(2)全面风险管理理念。外资银行都有着全面风险的管理意识,在行为上,谨慎和理性判断;在范围上,多种类和各环节和全行员工进行风险防范。(3)成本收益比理念。外资银行在意识上,无论是机构设置还是日常运营都必须接受成本收益比的约束。(4)产品创新理念。外资银行有着强烈的创新意识,并在实践中构筑了一套严密高效的产品创新机制。

而我国的商业银行,很多都缺少明确、科学的经营理念和发展规划,在经营方针、产业定位、业务选择等诸多方面,比较粗梳,甚至模糊不清,乃至于造成商业银行之间在市场、客户、业务功能、产品服务等方面同构化倾向较为严重。

(二)业务结构的差异。外资银行特别注重优先发展增值和高收益的中间业务以及其他不占用资产但收益甚高的投资银行业务,商业银行不断加强中间业务的发展将会大大增加其本身的核心竞争力。

一般说来,中间业务收入与净利息收入之比、中间业务收入与营业收入之比是衡量商业银行竞争力的核心指标,两指标的指标值越大说明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综合竞争力越强。2005年外资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与净利息收入之比为54.2%,国内商业银行该指标的平均值为14.97%;外资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与营业收入之比为19.7%,国内商业银行该指标的平均值为3.4%。通过对比可以发现,上述两项指标值,外资银行均高于国内商业银行。

(三)经营范围的差异。目前,外资银行大部分采用综合经营方式,而我国仍然实行较为严格的分业经营制度。相关的统计数据表明,2002年全球1,000家银行排名前25位的大银行中,除我国的四家国有商业银行外,其余均采用综合经营模式。众所周知,欧洲大陆一直都采用全能银行模式。英国、日本等国曾采用分业经营,但分别与20世纪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末之后开始综合经营。分业经营曾经最为严格的美国也于1999年通过《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允许银行、证券、保险相互跨业经营。与综合经营的外资银行相比,我国银行尤其是股份制银行将会处于不平等竞争的地位。

(四)创新能力的差异。由于外资银行的技术优势,决定了其在新产品方面拥有较大的优势。2003年外资银行推出了结构性存款、国际国内保理、卖方付息票据贴现等创新产品。2004年外资银行继续推出了众多的金融创新产品。在零售业务方面,适时推出了外汇远期、外汇掉期、外汇期权等自资金交易产品。在公司业务方面,外资银行从企业客户的需求入手,大力开发能为客户提供便利的金融产品。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近年来在经营上力求创新,取得了不少成果,但总体上创新能力仍显不够。

三、提升我国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几点建议

(一)适度发展投行业务。投行业务在我国基本上由证券公司承担。投行业务有着巨大的利润空间和广阔的发展前景。当前我国可以开拓的业务领域包括:第一,融资券业务。这在金融脱媒趋势下,不仅可以巩固客户,而且可以有效实现业务结构的转变,并以此为基点,扩展与资本市场相关的业务。第二,业务。利用资金汇划和清算系统券商结算是国有银行依托健全网络的优势业务。第三,资产证券化。资产证券化已经成为我国一种新的融资方式,在资产证券化过程中,必须有相关金融机构推荐,股份制商业银行可以充当这个角色。第四,创业板市场业务。主要是针对具有核心技术优势和较好管理水平的高新技术企业,在创业期进行扶持、包装、推荐等一系列融资顾问服务。

(二)提高非利息收入业务占比,大力发展中间业务。当前,股份制商业银行可以在不违反现有分业制度的前提下,根据自身的发展战略和客户的需要,选择重点发展中间业务品种,加强相互之间以及商业银行与非银行金融机构之间的业务合作,加大业务创新的力度,提高非利息收入的占比。

重点发展以下几项业务:一是由国债、中央银行票据、政策性银行证券等所组成的政府证券市场的规模不断扩大,成为商业银行运用资金的重要渠道;二是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推进和汇率形成机制的改进,防范利率风险、汇率风险和利用利率、汇率波动进行投资的衍生业务将有广阔的发展空间;三是企业资金管理、投融资需求的高涨和购并活动的增加将推动商业银行为企业提供的现金管理、财务顾问、信息咨询等业务的发展。

(三)拓展个人银行业务。拓展个人银行业务要明确个人银行经营的实质是客户不是资金,竞争的焦点集中在优质客户上,占有了优质客户就等于拥有了发展的基础。我国商业银行发展个人金融业务的对策有:建立健全个人信用系统、完善营销组织体系、创新个人金融产品、加快电子化网络化进程、提高专业人员素质等。拓展个人银行业务,要一切工作以服务客户为出发点,使其渗透到银行工作的各个环节;树立起市场观念、客户观念和营销观念,增强“市场和客户需要什么就生产什么”的理念,加强产品创新,向客户提供全方位、多功能的金融服务,最大限度地提升客户的满意度,从而留住客户,扩大优质客户群体。

(四)加快综合性金融性控股集团的组建。所谓综合性金融性控股集团,是指在同一控制权下,完全或主要在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中至少两个不同的金融行业大规模地提供服务的金融集团公司。金融控股集团在整体上可视为综合性银行,又能适应分业管理的要求。

股份制商业银行应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革和完善:(1)进一步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是商业银行强化经营创新、规范经营、防范风险的制度条件;(2)加强产品研发,提高综合经营的技术支持能力,培养综合经营的人才;(3)进一步增强防范综合经营风险的意识,提高风险防范能力;(4)加强股份制商业银行之间的合作,共同推进综合化经营的发展。

四、结论

金融业的全面开放情况下,外资银行的进入是一把双刃剑。随着金融业的全面开放,外资银行的进入将不利于我国银行业的生存。然而,对推动我国银行业的彻底改造,引进外资、先进业务品种和管理经验及强化竞争机制等方面是有利的。我国商业银行应充分利用外资银行进入的机会,与外资银行开展多方面的合作,利用其多方面的优势,全面提升我国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

(作者单位:河北大学经济学院)

参考文献:

[1]何世红,高强.中国金融[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148-154.

篇7

关键词:银行  贸易融资  现状  情况

一、我国贸易融资现状

国际贸易融资是外汇银行围绕着国际结算的各个环节为进出口商提供的资金便利的总和。与其它业务不同的是,国际贸易融资业务集中间业务与资产业务于一身,无论对银行还是对进出口企业均有着积极的影响,已成为许多国际性银行的主要业务之一。有的银行设在国外的分支机构,主要的业务就是开展国际贸易结算与融资,其业务收入可占到银行总收入的八成。此项业务的发达程度与否,已被视为银行国际化、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在我国,90%以上的企业是中小企业。相当数量的中小企业具有良好的成长性和发展前景,银行对风险的控制能力较弱,资金扶持和贷款投向普遍向大企业倾斜,中小企业普遍面临着融资难、担保难的发展困境。由于受到人才、资金等方面的制约,中小企业希望银行能够提供一条龙式专业化贸易结算和融资服务。华夏银行就推出了这样的一系列创新产品。比如针对台资企业推出的两岸汇划直通车、美元汇款全额到帐和去年推出的出口票证通等等。其中,出口票证通是以出口收汇权为担保,为客户提供银行承兑汇票和进日开证服务,组成??以应收帐款权益为保证手段、还款来源的业务,也就是说基于应收帐款基础上的贸易金融服务,这是在物权法基础上的一个业务创新,也体现了进出口贸易的自偿性特点。还有近几年推出的华夏贸易宝是为解决中小企业出口结算环节融资难,担保难等问题而推出的出口押汇、出口贴现、福费廷和信保融资四种出口贸易融资产品的组合套餐,这是第一期,第二期还要推出进口产品的服务组合就是在进口环节对进口商进行金融产品组合,进口商可以从产品组合的篮子里选择能够适合他们需要的服务以及产品组合和打包。

众所周知,中间业务与资产业务、负债业务一起被称为现代商业银行业务的三大支柱,中间业务的发展是商业银行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国内各商业银行都把大力发展中间业务,提高中间业务收入列入重要发展内容。据统计,股份制商业银行近50%的中间收入是国际业务带来的。而贸易融资业务能促进国际贸易结算业务的开展,进而拉动中间业务的快速增长。贸易融资以其在风险资本占用和交叉销售等方薅的优势,正日渐成为各家银行竞相发展的业务重点之一,已成为各银行竞争的重要领域。外资银行首先是在中国开展跨国公司的国际结算,然后是做所有外币的贸易结算,接着是傲中国公司的本外币贸易结算,现在才开始人民币零售业务。外资银行在国际业务方面有相当的市场实力和产品优势,比如在上海地区,大概有一半以上的国际业务是被外资银行瓜分的。

中资银行在国际业务方面很早就和外资银行直接竞争,在竞争过程中,中资银行逐渐提高了能力,外资银行也了解了中国。不过由于中国市场潜力巨大,整个盘子也越做越大,所以中外资银行更多的是处于发展状态。并没有太多的激烈竞争。

二、我国银行在贸易融资方面反映的情况及对我国银行贸易融资的建议

篇8

【关键词】商业银行;个人理财;发展;对策

个人理财业务是指个人资产通过银行专家的理财服务实现保值增值的过程。近年来,随着经济金融的发展,个人理财业务已经成为我国商业银行业务发展的重要内容。

一、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发展前景

在我国个人理财业务起步较晚,直到上世纪90年代才开始出现。随着经济的发展,在经济全球化的带动下,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必将拥有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

(一)个人理财业务将随着市场环境逐渐成熟而发展

从改革开放至今的30年来,我国居民的生活水平已经有了大幅度提高。在日常生活需求得到满足的同时,人们有了更多的财富积累,使得人们对理财需求日益旺盛。但由于知识和经验的限制,人们仅靠个人是很难成功地进行理财的。所以,他们需要专业的理财建议,帮助他们实现理财计划。因此,商业银行开展个人理财业务是很有必要的。

(二)投资市场环境的改善将扩大个人理财业务的市场空间

近年来,证监会积极完成股权分置改革、推进证券业务创新。同时,政府大力规范房地产市场、抑制楼市炒作。另外,人民币利率和汇率制度的改革进程在稳健发展。这些政策和措施将极大地促使我国资本和货币市场的发展和完善,使可加入的投资渠道、可选择的投资产品和可投资的规模相应扩张,将会极大地增强居民个人理财的愿望和参与程度。

(三)混业经营趋势的不断强化将从体制上推进我国个人理财业务的发展

2005年国务院正式批准直接投资设立基金管理公司。2005年银监会正式公布《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和《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风险管理指引》,使得我国金融业混业经营的趋势进一步明朗。另外,我国开放金融市场后,国际混业经营的模式将不可避免地从外部影响我国,使我国的金融业混业经营进程在实践中得到实质性的推进。

二、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面临的问题

由于我国的个人理财业务起步相对较晚,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国家金融业政策的限制

目前我国金融业仍然是分业经营的状况,《商业银行法》第43条规定“商业银行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不得从事信托投资和证券经营业务,不得向非自用不动产投资或者向非银行金融机构和企业投资,但国家另有规定的除外。”银行、保险、证券三个市场处于相对分离的状态。这从客观上限制了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发展。

(二)缺乏专门的理财服务系统的支持

随着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与进步,建立和运用客户资料库分析系统是银行个人理财的基础,以客户为基础的客户资料在个人理财业务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我国多数银行的信息系统仍以业务处理、数据保存为主,很少考虑对产品和客户信息的分析整合,因此无法进行准确的银行收益测算和客户价值评估,也就无法真正实现客户的差异性和针对性。服务系统的落后制约了个人理财业务的发展。

(三)客户对理财认识存在误区

由于国内没有积极普及金融教育,客户对个人理财认识存在着误区,目前我国大众的理财意识虽然有所增强,但是大多数人对个人理财的概念缺乏正确认识,理财观念淡薄。不少人认为理财是富人的事,理财就是储蓄,更有甚者认为理财就是赚钱。

(四)外资银行加入竞争

外资银行进入我国市场,在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引起了剧烈的竞争。与外资银行相比,我国商业银行也存在基础建设薄弱、核心产品缺乏、经营观念落后、营销方式单一等问题。同时外资银行拥有丰富的个人理财业务的经验,可见外资银行加入竞争将会给国内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发展带来巨大的冲击。

(五)经营理念落后缺乏创新

一些银行虽然成立了理财中心或个人理财部门,但是由于认识不到位,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在内部组织结构、人员配置、以及网点布局、硬件配备等方面没有认真研究,仔细实施,以至于到最后造成不必要的人力财力方面的浪费。目前,个人理财业务仅仅局限于理财产品方面,没有技术含量,大家一窝蜂挤上去,没有打出自己的品牌,做响自己的品牌,搞出独一无二的特色。我国很多商业银行做的还只是把自己做的产品展示出来向客户推销,而并非是为客户量体裁衣,提供个性化服务,进行专业的理财咨询服务和投资组合建议。

(六)缺乏高素质的专业理财人员

从国外情况来看,理财还涉及到税务、财务、会计、保险、证券甚至法律等方面的知识和实际操作,而理财业务大到人生目标的实现,小到日常的生活开支,方方面面无不囊括在内,因此对理财人员的要求非常高。而我国现有的商业银行的理财人员大多是从柜台业务人员中筛选出来的,即使参加了银行组织的培训,个人理财技能仍以银行类业务为主。但显然,国内的理财人员满足不了这一要求,很难确保服务质量。

三、发展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建议

(一)加强行业合作,积极准备从分业经营向混业经营转变

随着金融业本身的发展及金融市场国际化程度的加深,金融业混业经营将是必然的趋势。因此,商业银行应该加强行业合作,积极准备从分业经营向混业经营转变。商业银行应该与证券、基金、保险等金融机构之间加强跨行业合作,从现阶段相互间业务发展到更广泛的行业间合作。

(二)建立健全信息网络服务系统

目前,我国银行业的科技发展相对落后,远不能满足快速发展的银行业的需求,想要适应以后银行业发展的步伐,就必须在现有的基础上,加大科技投入,建立健全信息网络服务系统。培养信息技术人才,加强信息平台建设,形成专门的理财服务甚至经济网络服务系统。

(三)倡导正确的理财观念,加强理财知识的普及

商业银行应结合自己多网点的优势,利用媒体和中介机构加强宣传、正确引导消费者,加强理财知识的普及,积极培养和开发理财市场。同时,倡导正确的理财观念,寻找适合客户的产品组合。

(四)加强品牌建设

加强品牌建设,强化品牌的管理力度,加强对品牌推广的支持和指导,引领分行统一建设规划、培养标准、服务模式和推广活动,打造统一的财富管理品牌。商业银行在打造个人理财品牌时应体现差异化,提升品牌内涵,增强品牌吸引力和凝聚力,提高客户的品牌忠诚度。

(五)加强个人理财业务的创新,针对不同群体,提供个性化服务

现在金融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而且模仿能力强,在这种情况下,只能获得一时的利益,得不到长久的效益。因此,在上述对客户进行细分的情况下,应该针对不同的群体提供不同的服务,加强产品、服务的创新。没有两个客户的需求是完全相同的,如何做出最适合客户的产品是必须要研究的。当能够根据每一位客户的需求做出最适合他的产品,那么“个性化”服务就达到了极致。

(六)壮大理财专业人员的队伍

理财人员的素质直接影响到银行理财业务的发展情况,因此,各商业银行要积极培养和选拔专业的理财客户经理,提高理财人员的素质,满足理财业务的发展需要。随着金融全球化及混业经营的发展,对我国今后的理财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具备全面的专业知识外,还应具备良好的语言沟通以及抗压能力,组建一支专业的、全能的个人理财专家队伍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篇9

随着重庆对外开放步伐的加快,越来越多外资金融机构竞相进入重庆。

一个城市有一个城市的梦想。历史,现实,梦想,在金融重庆交织,更多资本在这座城市聚集和扩散,重庆正在搭建金融构架,努力实现自己的西南金融中心梦想。

解放碑大都会广场,是李嘉诚旗下香港和记实业在重庆投资的1号作品。国际品牌商家趋之若鹜,甲级写字楼大都会商厦更是挤满了如IBM、西门子、飞利浦等全球知名企业及跨国公司。

大都会商厦29楼,正是汇丰银行重庆分行所在地。在这里,汇丰既雄心勃勃又理性谨慎地迈出其重庆步伐,它的发展脉络正成为外资银行在重庆发展的标本。

抢滩重庆 立足西部

2005年,是吴立峰职业生涯的一个拐点。

作为汇丰银行全球发展战略在中国西部的重要落子,吴立峰奉命出任刚刚才升格为分行的汇丰重庆分行行长。早在1996年他就进入了汇丰银行,先后在汇丰银行上海、香港的网点从事信贷、公司业务等。

“从来不曾远离,从此离你更近”,正如汇丰这句经典的广告词,汇丰与重庆的渊源深远――1946年就已经在重庆设立了分支机构,1999年在重庆设立办事处。2005年,汇丰在西部的首家分行花落重庆。

“立足重庆,也就立足了西部。”作为汇丰银行在重庆的代表,吴立峰认为重庆发展前景广阔,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在汇丰银行的中国发展战略中,沿海城市曾是重心,但这几年重庆金融生态得到了极大改善,重庆银行业不良贷款余额及比例已连续5年下降。2006年底,重庆银行业资产规模已突破6000亿元大关,不良贷款余额仅475亿元,占比为6.4%,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4个百分点;同时,银行业实现利税持续增加,去年实现账面利润70亿元,同比增幅达1.4倍。

吴立峰在重庆的两年,见证了重庆市政府搭建的投融资平台的日趋成熟,见证了诸如商社集团、化医集团等重庆企业的财务状况越来越好,见证了本地企业对外资银行认识的逐渐深入……这些,显然增强了汇丰对重庆的投资信心。

“截止2007年6月,我们在重庆的总资产达到13.18亿元,今年的税前利润为44万元,员工人数从1999年的5人增加到现在的71人。8月底,汇丰在较场口的合景聚容支行开业,年底将在观音桥步行街部署汇丰在重庆的第二家支行。今年的业务量预计会增长200%以上。”吴立峰用数字勾勒出汇丰在重庆的加速度,接下来,汇丰还会在沙坪坝、九龙坡等地逐一建立支行,然后再到重庆周边区县布点。

今后几年,将成为汇丰在重庆抓紧网络拓展与区域布局的“巅峰时刻”。

环球金融 地方智慧

“在全球的任何地方,汇丰都承诺要成为一家本土化银行。我们的投资决策是非常谨慎的,一旦投资了就是长期的承诺。”尽管汇丰重庆分行目前尚处于业务开拓阶段,但其背景不可小觑,汇丰银行在全球80多个国家和地区设立了上万个分支机构,拥有1亿多优质客户。星罗棋布的国际网络是汇丰在重庆迅速起跑的助推器。

如何利用海外的资金、技术和管理优势,迅速找到适合重庆市场发展的战略,成为汇丰在未来市场制胜的关键。

一方面,汇丰把重庆企业推向海外。现在重庆企业要“走出去”,去哪里?中东、非洲、美洲、欧洲……在这些地方,汇丰都有自己的网点,都能够提供“一条龙”服务。另一方面,很多海外企业想到一个地方考察,往往是先联系自己的合作银行。现在重庆有了汇丰的分行,更多的海外客户、跨国企业会被汇丰引荐到重庆考察、投资。汇丰在赚得盆满钵满的同时,也在深刻改变着重庆的金融业,引领重庆银行业从“引资”向“引智”转变。

虽然今年7月汇丰已经取得了人民币业务资格,但吴立峰称汇丰近期在重庆的战略仍将是利用其国际网络,侧重对公服务:“重庆的经济增长孕育了很多优秀企业,汇丰重庆侧重对公业务,为企业提供全面的本外币服务,包括存贷款、票据承兑与贴现、信用证服务及担保、国内外结算、买卖或买卖外汇以及外币兑换等。”

尽管汇丰银行2005年才进入重庆,2005年至2006年,汇丰就为重庆企业提供了超过10亿元人民币的融资,各项指标在重庆外资银行中位居前列。“外汇存贷款业务已经占据了重庆外汇存贷款余额的绝大部分,外汇贷款占全市的30%左右。”吴立峰表示,汇丰重庆已经大大超出了开业初期总部提出的50%的增长预期。

2006年,在重庆市4家外资银行中,汇丰外币的存贷款规模和市场份额已超过50%,比2005年增长50%以上。汇丰重庆分行用两年时间追赶上了其他城市的汇丰分行需要10年才能实现的目标。

重庆分行的快速发展,已引起汇丰高层的关注。汇丰银行计划把今年10月的亚太地区董事会放在重庆召开。在国内,目前只有上海获得过这一殊荣。

突破瓶颈 人才再造

一直以来,细致的服务是汇丰在竞争中最重要的武器。

对于未来的个人金融服务,汇丰的定位是以财富管理为主,“卓越理财”将是汇丰推广和发展的财富管理品牌。在汇丰,“卓越理财”按照统一的标准设计,大到业务柜台,小到理财中心内电视屏所播放的内容、摆放的杂志都有非常具体的要求。汇丰要求客户经理和“卓越理财”客户之间保持良好的关系,通过一定频率的电话联系、约见,了解他们的理财需求,甚至能够记忆客户的习惯、偏好等,让客户们随时随地感受到汇丰对他们的关注,做客户身边的银行。

所有这些服务,都要通过人来体现。

国际经验和本地团队的结合是汇丰的全球扩张模式,汇丰重视人才本土化。他们认为,只有本土化人才才能更好地扎根,本土化人才意味着稳健,有利于企业长期发展。在汇丰重庆分行现有员工中,绝大多数都是重庆本土人才。

招募到最有天分的年轻人,进行严格训练,然后将他们培养成训练有素的汇丰人。只有依靠制度保障,汇丰的人力资源才能得到足够的供应,业务才不会在激烈的竞争中败下阵来。目前,最妨碍汇丰重庆扩张的是重庆金融人才的短缺。吴立峰早在分行开业前半年就进入重庆“寻人”,“懂金融是我们最基本的要求。”他表示。

寻找到足够多的有经验、有天分的员工,还要把他们送往上海的汇丰中国培训中心,在200多种课程中选择适合自己发展方向的进行短期课堂学习,从知识结构到软性培训,甚至要到汇丰的香港、伦敦等地进行岗位实战,重庆本地金融人才正全方面融入汇丰的环球文化。

篇10

关键词:银行;个人理财;创新

1 我国银行发展个人理财业务的必要性

1.1 满足个人日益多样化的金融需求

个人金融投资理念的不断成熟为个人理财业务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市场需求。庞大的个人存款基数产生巨大的市场容量。从个人角度来看,个人居民储蓄的增加,金融投资产品和渠道的多样化,个人资产及消费欲望的增加,人口老年化及老年人口相对贫困化,从一而终就业模式的消失及社会保障体系重建,人生模式的多样化及财务风险的增加,使得专业性的金融系统理财服务成为一种需要。

1.2银行生存和发展的内在要求

利润最大化也是银行的最终经营目标。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专业银行向商业银行的逐步过渡,各银行之间的金融竞争越来越激烈。为改善对客户的服务,各家银行都在努力扩大服务范围,增加服务项目,开发新的业务品种。因此,拓展经营领域,深化服务内涵,寻求功能创新是我国银行业在这种经营环境下的必然选择。

1.3 适应变化的国际竞争环境

个人理财业务将是国内商业银行与外资银行争夺的重点之一。外资银行拥有雄厚的资金实力、灵活的经营机制、丰富的管理经验,早已对我国零售银行领域潜在的巨大发展空间虎视眈眈。为了应对外资银行进入的挑战,国内银行纷纷将发展中心转移到零售业务中来。根据国际通行的“二八法则”,在零售业务中,20%的客户将带来80%的利润。因此,争夺最高端的20%的优质客户资源对银行的发展至关重要。而要在零售业务中赢得优质的高端客户,个人理财业务极为重要。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以其领域广、批量多、风险小、个性化、收入稳定、附加值高等特点,成为银行生存与发展的必然趋势。

2 我国银行个人理财业务所面临的现状

个人理财业务具有市场容量大、风险低、业务范围广、经营收入稳定等特点而成为发达国家银行的主导产品、重要的收益来源及利润增长点。

据有关资料统计,与发达国家相比,个人理财业务在我国国内的发展十分滞后,因而不利于银行利润空间的充分拓展。其特征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规模小,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包括个人理财业务)收入占银行总收入的比重不 足10%,平均约为8%左右;二是品种少,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品种从目录上看有260多种(国 外有1500多种),而实际运用的品种却很少,个人理财品种则更少;三是个人理财业务层次 较低,我国商业银行现阶段提供的个人理财服务基本上是转账、、代收代付、通存通兑 等技术含量比较低的简单业务,无法像发达国家商业银行一样,给客户提供包括证券、保险 、信托等在内的真正让客户获得增值收益的综合性理财服务和理财产品品种;四是产品的特 色和差别化服务不足。虽然各家银行推出的产品名称各异,但内容却大同小异,缺乏特色, 面对形形的顾客,在理财产品的设计或提供的服务上差别不大。而西方商业银行则特别 重视理财产品的品牌和特色,强调个性化服务。

综上所述,从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发展来看,与西方发达国家商业银行相应业务相比,我国商业银行的个人理财业务发展明显滞后。同时,这也可以说明,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还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巨大的发展前景。为了缩小与发达国家商业银行的差距 ,拓宽盈利空间,提高竞争实力,必须深刻分析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滞后的原因 ,并采取相应的对策措施,推进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发展,为我国商业银行提高新的利润源。

3 对个人理财业务提出的几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