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本常识范文

时间:2023-06-29 17:27:2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中医基本常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中医基本常识

篇1

另外,根据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公布的数据表明,在全国出版的1938种报纸中地市级报纸达到882种,占45.51%②,数量占据中国报业市场的半壁江山;另有资料表明,我国现有地市党报社338家,共办有报纸553种,其中地市级党报376种。地市报的广告总收入和发行总收入分别突破了60亿元和30亿元。③2009年4月13日,“评论权”三字载入中国政府第一份人权规划――《国家人权行动计划(2009~2010年)》,意味着评论权作为一种纯粹的表达自由被正式提升到人权高度,这对于优化评论氛围、促进评论繁荣无疑将产生积极而广泛的影响。这应当成为地市级党报繁荣评论论坛的一个契机。

因此,目前地市级党报新闻评论发展的突破口是:如何发挥地缘和主流优势,有效开发自身潜质,满足受众需求,通过更加及时、权威、深入、可信的分析解读,以及广泛的交流沟通,激活本地“观点市场”,以新闻评论的有效传播来打造媒体影响力。

地市级党报在“观点市场”构建中的优势

毋庸讳言,当前区域内的信息传播平台呈现多元化趋势,地市报受区域特点、体制局限和市场竞争的影响,处于在区域、体制与市场竞争的夹缝中生存的困境,普遍面临着一些问题,如受众范围减少、发行难度加大、报纸的角逐力受到极大挑战等。但是,地市级党报在“观点市场”构建中的优势仍然是非常明显的:

一是地市级党报的公信力。地市级党报的舆论引导能力至关重要,其权威性、公信力是其他媒体无法取代的。随着公共信息平台增多和信息来源渠道的增加,受众对有效信息的取舍难度也随之增加。舆论控制需要地市级党报,舆论的正确导向也需要地市级党报,尤其是重大突发事件,地市级党报的快速反应、理性分析,对于消除受众疑虑,引导受众思想发挥着重要作用。

二是地市级党报的影响力。地市级党报的受众群主要是党政领导、机关公务员、企事业单位各级管理者等,这类受众往往掌握着较多社会资源,具有较高的决策话语权,有较高的社会影响力。影响力决定着高度、决定着地市级党报可以很好地利用受众资源,准确把握时代脉搏,办报会更加有的放矢。

三是地市级党报的吸引力。媒体的吸引力来源于内容本身的吸引力,内容是媒体的主要竞争力,而在观点信息内容的占有上,地市级党报有原创性新闻的采访权、权,有专业化的采写、编辑、评论及制作队伍,同时,在接近主流资讯、主流观点及价值观方面,地市级党报的优势更加明显。

抓住受众是关键

对于地市级党报,本地受众是新闻评论传播与交流的主体。信息被受众接受历来被认为是完整的信息传播活动的终端,是实现其价值的最终环节。受众是积极的大众传播参与者,离开了受众,传播就失去了意义,传者只有传播那些符合受众实际需要的信息才会被受众接受,取得好的传播效果。④

我国的党报已经走过了七八十年的风雨征程,在发挥主功能即“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方面积累了极其丰富的经验。今天,地市级党报所面对的受众,无论其构成还是阅读的取向,较之几十年前甚至几年前都有了极大的变化。特别是随着互联网的日益普及,知识结构已发生巨大变化的受众接触并且获知新事物的能力和途径也已经发生了质的飞跃。地市级党报必须抓住现今受众的特点,保持敏锐的评论思维,在实现新闻评论传播的有效服务和有效舆论导向上下工夫。

新闻评论传播的有效服务和有效舆论导向是互为依存的,有效服务是有效舆论导向的基础,有效舆论导向又反过来保证和促进有效服务的实现。在过去的很长一个时期,党报始终处于重导向轻服务的状态,在舆论导向的问题上也是如此。多年来,我们在宣传中反复强调新闻评论的正确舆论导向,然而却往往只考虑要重导向,并不去研究如何使受众接受你的导向,即注意导向的有效性。正确的舆论导向必须考虑传播的有效覆盖以及受众的实际接受程度。有效舆论导向,是要通过对受众需求的有效满足,增强新闻评论的亲和力,充分引发受众的阅读兴趣,进而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将党和政府需要让受众知道的东西,变成受众自然而然的理解,完成新闻评论在舆论宣传中应当完成的感召力和鼓动力。

构建“观点市场”的操作策略

传播学中有一个著名的公式:选择的或然率=所偿的保证/费力的程度。⑤即信息被受众选择的可能性与它提供的报偿程度成正比,与人们获得它的费力程度成反比。新闻评论的传播也受这个规律支配。媒体要以方便受众接收实用、有效的信息为出发点,为受众理解并参与新闻评论的传播创造最方便的条件,做到“传务求通”。对此,地市级党报可以有以下几条思路:

评论版要有鲜明的地方特色。报纸的特色,是指一张报纸所特有的、不同于别家报纸的色彩和风格,是报纸个性和特点的集中体现。报纸特色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地方特色。

地市级党报新闻评论版要办出特色,首先要有鲜明的地方性,即地方的特点、地方的特殊性,像历史、地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风气、风土人情,等等。评论版面和栏目的名称、稿件选择、语言风格及编辑技巧和版式安排等方面可以做到既突出评论的特色,又体现本土文化风格,同时还反映受众的需求,版面特色明显,灵活多样,吸引本地受众的注意力。

从内容方面看,直接的体现就是评论选题的本地化。选题本地化,就是要从本地受众的需求出发,选择他们关注度比较高的论题。这在地理、心理接近两个层面上能让受众有浓厚的兴趣,因为本地的新闻事件和社会问题与本地受众的生活密切相关,受众对此类评论“阅读期待”也是比较迫切的,而且这也体现了“三贴近”原则。

因此,地市级党报要更多地选择与本地受众休戚相关的现实问题来评论,即使是外地新闻,地市级党报也应该更多地采用“本地化”视角的解读方法,满足本地受众的需求。特别是评论内容不能只停留在异地监督的层面,更要敢于反映和回答本地现实生活中受众所关注的热点问题,敢于发表新鲜而中肯的见解,在本地舆论监督方面有所作为。从一定意义上讲,评论选题本地化的功效与独家新闻的功效是一样的,既能做到避免与其他报纸雷同的评论,又凸显了报纸特色。

评论形式多样化,开阔受众视野。运用评论手段传播观点信息,地市级党报应当秉承“严肃、理智、细心的探究态度,有组织地因而也是有效率地进行问题探讨”⑥,采取认真调查、核实、研究的态度,客观并理性地分析新闻事件或社会问题,恰当地发挥正确舆论的影响。

首先要提供“本报独家观点”,发出自己的“声音”。在争取受众的竞争中,地市级党报必然要在认识新闻事件本质的基础上,运用代表本报立场的各种评论形式(社论、评论员文章、短评等),通过理性的分析,发出权威的声音,甄别事实,引导舆论,为受众提供认识、理解或思考问题的路径或方法。对于评论者来说,最重要的责任之一就是激励受众理性地思考问题,进而得出自己的结论。这应当是地市级党报发挥舆论引导功能的最有力亦是必不可少的手段。

其次要舍得拿出一定的版面,刊发“他家”言论精华,做观点信息的“集纳商”,在汇集之中显示“本报特色”。这是媒体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无奈而又高明的做法。无奈在于,现今的新闻媒体数量庞大,受众对于某一个媒体的专一度与忠诚度减弱,迫使媒体必须成为内容的“集纳商”,来最大化地巩固已有的受众群,吸引潜在受众的注意力;其高明之处在于,“汇天下精华”并非只是被动的“二次传播”,一样可以通过相应的手段或方法在形式和内容上做到不落俗套、极富魅力,以此来“扬独家之优势”。

“发言空间”多层次,拓展受众参与面。新闻评论作为意见传播、观点交流的工具,对媒体来说,是体现媒体立场的旗帜和号角;对受众来说,是表达利益诉求,进行利益博弈的渠道和工具。同时,新闻评论还有启迪民智、澄清公理、明辨是非的思想文化价值。正因为如此,使得“具备独到认识、能超越一般受众认知水平”成为多数报纸(特别是主流报纸)言论版的选稿标准,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新闻评论传播与交流的高“门槛”。例如,目前活跃在一些发行量与口碑俱佳的报纸评论版的作者基本上是具有经济学、法学、政治学、历史学等知识背景的专家学者,以及具备丰富阅历感知的媒体人。他们既具表达能力,又有表达智慧。虽然社会精英的身份和其文章所体现的慎重严密使观点信息平添了一种权威性,但是这种对评论作者的选择倾向,在某种程度上必然会带来对普通受众所写的评论文章的弱势处理。这一现象在地市级报纸评论版也有一定的普遍性。

对此,《人民日报》评论员陈家兴曾撰文提醒:“如果我们要提高门槛,要求时评文章有专家的深刻、有精英的独特、有文章家的文笔,则大批的时评作者也就是公众势必就被挡在了门外。如此一来,可能使时评失去了其背后深刻的社会意义,公众的话语权可能就失去了一个自由表达的平台。”⑦

试想,如果所有的新闻评论版面上充斥着某一个群体或某一个阶层的言论,是否有利于观点信息传播的生态平衡?这显然与新闻媒体作为社会公器的本质属性相违背。“如果一种对所有的人都具有头等重要性的工具仅仅供少数人使用,且不能提供人们所需要的服务,那么此时,利用那种工具的少数人的自由就处在危险之中了。”⑧

诚然,由于受版面的限制,报纸不可能给社会当中的每个人提供发言的机会。但是在观点的“精英化”与“草根化”之间,还是需要实现某种平衡的。

在具体操作中,地市级党报有条件实行评论栏目“分层”设置,即:在评论版面上既要有为专家学者开辟的“学者观点”、“学者论坛”,也要有张扬普通受众个体话语的“一家之言”、“各抒己见”和“自以为是”,还要有机动灵活的“编读往来”、“他山之石”;同时,还可以仿效网络新闻媒体的一些做法,如:设置“论坛”,不定期地推出各种有益话题,供本地受众参与讨论;实施“报网互动”,设置“网友之声”,将本报网络版的言论内容延伸至纸媒,使观点信息传播立体化、多样化;另外,评论版面还应开辟“三言两语”评论栏目,有感即发,有疑即质,有错即批,一语中的地表明对某一问题、某一观点或某一提法的意见和态度……

特别应该注重社会底层弱势群体的合理诉求,更多地设置适合他们发言的评论栏目,满足其参与评说的需求,使得社会当中不同阶层、不同职业、不同知识背景、不同见解的受众的“声音”都得到平等的表达机会,借用《中国青年报》总编辑李学谦的话说,就是要“大嘴小嘴都说话”⑨。

注 释:

①按照新华社“舆论引导有效性和影响力研究”课题报告中对“主流媒体”提出的6条判断标准,地市级党报毫无疑问是区域性的主流媒体。见《主流媒体如何增强舆论引导有效性和影响力之三:重视对几类重要报道领域的改革与创新》,《中国记者》,2004(1)。

②朱学文:《地市报现状与发展对策》,《新闻战线》,2009(4)。

③王贵海:《在中国地市报研究会成立20周年大会上的工作报告》,《中国地市报人》,2008(12)。

④笔者曾就此问题撰文探讨,参见谢明辉《新闻评论的受众观念》,《新闻大学》,2000年冬季号,第45~47页。

⑤威尔伯・施拉姆、威廉・波特[美]:《传播学概论》,北京:新华出版社,1984年版,第114页。

⑥李良荣:《当代西方新闻媒体》,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52页。

⑦陈家兴:《时评,让公众思考着》,《新闻记者》,2003(11)。

⑧新闻自由委员会[美](The Commission Freedom of the Press)、展江、王征、王涛(译):《一个自由而负责的新闻界》,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2)

⑨马少华:《冲突与宽容的言论生态:中美报纸言论版的比较研究》,《国际新闻界》,2002(3)。

篇2

一、结构的推广

此题函数y=x+■(x>0)的结构特点是一个正数与其倒数和的形式,由于它的积是常数1,因此符合利用基本不等式求最值的条件。对此结构我们下面逐步的推广。

(1)对项的系数一般化推广:将这两个系数变为非“1”系数,函数解析式为y=ax+■(a>0,b>0,x>0),则y=ax+■≥2■=2■,即当且仅当x=■时,函数取得最小值2■。

(2)对项中字母x一般化推广:在(1)的基础上,还可将上述结构中的x推广为关于x的代数式,且对此代数式符号不做限制,即函数y=af(x)+■(a,b同号),此种结构出现在各类题型中的频率较大。

(3)对系数与字母做一般化推广:在(2)的基础上将结构中f(x)推广为任何一个代数式,即如果不考虑项的系数,那么此结构可理解为:含有未知数的两项具有相对意义上的“倒数”关系,则相关的问题可利用基本不等式来解决。

二、结构的应用

1.求函数的值域

例1 设函数f(x)=4x+■-1(x<0),则f(x)的()。

A.最大值-13 B.最小值-13

C.最大值-11 D.最小值-11

分析:由于x<0,因此函数中含有未知数的两项为负,因此须先将它们变为正值,然后再利用均值定理进行解答。

解:因为x<0,所以-4x>0,-■>0,于是f(x)=

-[(-4x)+(-■)]-1≤-2■-1=-13,即f(x)有最大值-5,当且仅当-x=-4x,即x=-2时取“=”,故选A。

点评:本题函数解析式具有推广(1)的结构,但须注意到两项的符号为负,因此必须首先将两项转化为正项。一般地,利用基本不等式求最值须注意三个条件:(1)“一正”,即项项为正;(2)“二定”,即两项之积(或和)为定值;(3)“三等”,项项相等。

2.解决恒成立问题

例2 当x>1时,不等式x+■≥a恒成立,则实数a的取值范围是()。

A.(-∞,2] B.[2,+∞)

C.[3,+∞) D.(-∞,3]

分析:将不等式恒成立转化为a≤x+■的最小值,因此转化为求x+■的最小值,而此最小值可添减项转化为上述结构进行解答。

解:不等式x+■≥a恒成立等价于a≤x+■的最小值,

由于x>1,所以x-1>0,则x+■=x-1+■+1≥

2■+1≥3,

当且仅当x-1=■,即x=2时,x+■的最小值为3,故a≤3,故选D。

点评:本题虽然是不等式恒成立问题,通过转化实质是求函数的值域问题,而求函数的值域时,通过添项和减项就变了推广(2)的结构。

3.解决恒成立问题

例3 已知x>y>0,xy=1,求证:■≥2■。

分析:由于条件中xy=1,而在(x-y)2的展开式中含有xy,因此可考虑对分子配方,然后裂项,通过求最值来达到证明的目的。

证明:x>y>0,x-y>0,又xy=1,

■=■=(x-y)+■≥2■=2■。

即■≥2■。

点评:本题解答对不等式左边变形是关键点,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结合条件配方变形,二是对分式的裂项处理。在完成了上面两步后,左边的结构就具备推广(3)中的结构,由此不等式得证。

例4 已知a>b>c,且■+■≥■恒成立,求实数m的最大值。

分析:先将所给不等式变形,把实数m分离出来,再加以适当变形,利用基本不等式求最值,使不等式恒成立。

篇3

关键词:资本主义 人口压力 东西方文明

一、引 言

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无疑是一本相当重要的社会学着作,该书初稿在1940年和1950年分两次发表于那个时代最有影响力的刊物《社会科学与社会政治学文献》,表达了一个德意志帝国的公民在国家统一后迅速壮大扩张,成为继英法美等国家之后的一等强国所具有的名族自豪感,这种感情深深印刻在他所推崇的新教伦理对资本主义精神形成过程中所起的重大作用,因此,有理由把《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看做马克斯•韦伯在二十世纪初业已成熟的资本主义精神、秩序、发了和制度所做的一种理论总结和提供了一种新的原理解读。然而在此文发表之初就引发了强烈争论,包括马克斯•韦伯共同编辑《社会科学与社会政治学文献》的维尔纳•桑巴特就持有不同看法。随着马克斯•韦伯在学界的影响深入,再次分析讨论此书以及马克斯•韦伯其他着作中涉及到的宗教观点对于我们今天研究整体社会价值观有新的意义,比如我们想要确定,资本主义在本质的形成过程中以及后来在全球扩张的过程中,作为宗教力量的新教伦理是否或者在大多程度上起到了哪些作用、为什么东西方在1500年以后分别沿着不同的道路发展以及亚细亚文明能否单独发展成功资本主义。另外本人在研读马克斯•韦伯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之时,也有一些不同的看法意愿与方家商榷,并愿意做更进一步的钻研。

二、马克斯•韦伯赞扬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马克斯•韦伯在书籍开篇“作者导论”中开宗明义地阐明了自己的立场“为什么在西方文明中,而且只有在西方文明中,出现了一个(我们认为;原文如此)其发展具有世界意义和价值的文化现象”,从这一个立足点出发,笔者认为马克斯•韦伯在开初就否定了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不同文化现象和生存状态是与他所欣赏的具有世界意义和普世价值的西方文明具有可以同等看待的水平,似乎只有西方社会给世界人民提供了可以学习借鉴的模板,别人只要学习照搬就可以了,甚至于可能如果不接受这样的西方文明和价值观遭遇种族屠杀灭绝也是有道理的!因为在整本书籍当中,我们只看到马克斯•韦伯对欧洲移民,他所称道的新教徒开发了美洲大陆,而够小了对原着名族的掠夺和屠杀。无可否认马克斯•韦伯称赞新教伦理和资本主义精神是有物质基础和科学根据的,正如《韦伯转》作者描述的那样,马克斯•韦伯是有道理自豪的,1904年仲夏他在纽约看到了“耸入云天的摩天大楼和矗立于海岸的自由女神像”。所以马克斯•韦伯再一次被“资本主义精神的巨大创造力量”所震撼。因为此时马克斯•韦伯生活在统一后的德意志帝国已经抛弃了普鲁士时代的诸侯纷争、小邦林立、俯首听认大国宰割的邦国时代成为继英法美之后的一等世界强国,所以有此种名族自豪感情有可原。然而带着这样的心态撰写《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我们就要发现许多当今重视世界多元文化结构很不一样的东西在里面,所以笔者愿意对该书做出一些新的解读,请方家指正。

篇4

当前,在文化创意产业中,随处可见以振兴本土传统文化为名的“文化搭台,经济唱戏”,传统民族文化成了一种吸引眼球的华丽包装。另一方面,我们的视觉环境中充斥着大量西方文化语境下的图形图像,这种西方视觉信息的富裕也体现了一种深刻的本土的视觉文化匮乏。目前,中国文化创意产业正在探索和实践如何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在达成这一目标的过程中,中国传统文化作为本土文化创意产业中内容创意的重要资源,在产业发展和本土品牌打造方面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作为培养艺术设计领域实用人才的高等职业院校,担负着为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责任。面向未来文化创意产业的职业人,“应从‘全球化——本土化’的双视角出发,放眼世界,合理采纳和运用世界文化和文明财富,立足本土,挖掘民族文化的优秀资源,从视觉信息的认识、理解和应用三个方面培养视觉素养;也就是说,这些能力决定了他们在本土文化传统语境下,对于借助‘图’传达的视觉信息和视觉文化,能看懂什么,看懂多少,如何运用”[1]。一般而言,视觉素养是指“可以获得的理解和创造视觉信息的能力”[2]以及“视觉信息交流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课程是高职教育的核心载体,也是培养艺术设计类高职生视觉素养的重要途径。 

一、课程的类别 

“从基础到应用,把专业课程划分为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实践课”[4]的“三段式”结构,仍然是当前国内高职艺术设计专业课程类的呈现状态。而“以工作过程为依据选择课程内容,组织课程结构,并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是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教学设计与实施的根本原则。打破现有的‘三段式’结构,从艺术设计类专业工作过程分析开始,以完成一项完整的工作任务为主要目标,结合各年级学生现有及应达到的目标,可以将课程分为三个类别[5]”。 

第一类是在技能传授基础上的任务驱动课程。主要是通过将本地文化融入课程内容,使学生达到对它的认识和了解,并通过学习艺术设计类专业的相关技术,对该资源做风格化方面的创新。 

第二类是以项目为主的综合实践课程。这类课程一般开设在高年级阶段,主要通过一段相对集中的时间开展校内教学。课程在既定主题的安排下,将校外委托项目、教师研究课题等与专业相关的内容纳入课程,并且将实际项目的时间进度、技术标准、提交产品等作为课程考核的规范。区别于第一类以技术传授为基础的任务驱动课程,此类课程注重对实际项目的整体性把握和创造性完成。 

第三类是“假期课堂”。它是利用假期集中时间开展的一种灵活的设计实践活动。这类课程以校内工作室和校外实训基地为主要场所,所展开的教学活动包括企业项目参与、校际假期交流课程的开展、国际交流课程的开展等鼓励打破专业限制,多方面、多角度实现的体验设计实践。 

二、课程内容的选择、组织与实施 

“对本地文化发展的研究和探索是对生活在这一区域内人的自我文化身份的认识,将其作为课程资源引入高职艺术设计类课程,可以使课程内容的丰富性、复杂性、关联性都有所提高,并构建属于个人的丰富的经验世界”[6]。结合上述课程分类,本文作者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提出了本地传统文化作为教学资源的三种存在形式,并形成了一种课程内容组织方法。 

其一,以造型设计基本元素为主的存在形式。本地传统文化类别中拥有丰富的、且独具艺术风格和高视觉辨识度的视觉元素,如陕西皮影中的人物形象与人物运动方式、苏州桃花坞年画中的色彩配置与形象设计等,无论形象被直接应用还是被归纳提取,都较容易被学生理解和掌握。 

其二,以故事为主的存在形式。针对以叙事为主的专业课程,如动画设计、影视广告设计等,本地传统文化中的传统故事可以经由资源转换运用在课程内容中。这类设计主要通过讲述一个故事,向观众传达设计者的观念和意图。传统文化中丰富且广为流传的故事资源正是当代动画及影视广告设计课程内容不可或缺的重要来源。如2009年上映的动画电影《麋鹿王》即改编自《山海经》原创故事,加上源自中国古代神话的‘麋鹿’形象,使《麋鹿王》一经推出就洋溢着浓郁的中国味道。 

第三,以行为为主的存在形式。提出从行为方式上分析和提炼本地传统文化资源,并将其应用在艺术设计课程中的初衷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在本土化问题上,中国“著名导演特伟早在上个世纪60年代就提出他的理解,‘最初,我们对民族形式问题理解很浅,以为在背景上采用一些中国传统的山水画,或者在拟人化的动物身上加一个中国式的肚兜,在服装上加几块传统的装饰图案就是民族风格了,还要在人物的思想感情、生活习惯、动作姿态以及语言上都力求具有中国民族的特点’”[6]。二是,随着当前互动媒体技术的发展,将本地传统文化引入课程,必须从行为和活动方式上研究一些非物质传统文化,如民俗活动中的特殊活动、传统游戏中的活动等,并将这些行为方式转换到交互设计中,促进传统行为方式与现代生活方式的结合,进而设计出符合现代人行为习惯的交互设计产品。 

从课程内容的组织方法上,依据艺术设计类工作过程的特征,并借鉴计算机软件工程中软件开发的一种模型,即迭代式模型,对课程内容进行新的组织和架构。通过螺旋型的一个项目的完成,实现第一个迭代,并在之后的课程中,通过每一个完整工作任务的完成,实现学生能力的提高和人才培养的目标。

根据如上所述的课程类别,在实际教学中,无论使用哪一种利用本土传统文化资源的方法,都需要要求学生通过影像、图片、文字等资料形式,对设计或制作对象的造型特点、历史文化背景、造型结构、装饰风格、色彩搭配等进行研究。在获取资料的方式上,可以采取实地调研、博物馆参观、图书或音像资料搜集、网络搜索等方法。 

在具体的课程实施过程中,传统文化资源主要作为一种背景资料的形式存在于以技术、技能传授为主的课程,视觉素养的培养着重在视觉信息的识别和理解能力,即解决所见到的“是什么”的问题。这一问题的解决,需要在课程设计与实施过程中拓宽“课堂”概念,不仅将当代社会生活中丰富的视觉信息引入课堂,更要鼓励和带领学生们走出课堂,走出校园,用自己的眼睛,也就是通过运用自身观察力、视觉辨别与理解能力去体认周围真实多彩的传统文化,以此深入认识和理解自己所表现的对象。 

另外,一些以设计和再创造为主要目的的课程,对引入其中的传统文化资源的利用不是简单的利用新手段进行表现,更多的是需要从这些资源中抽象或提炼出一些元素。这其中包含着视觉视角下的设计和交流能力的培养。教学实践者可以从此类传统文化资源中提取色彩、形式、材料、肌理、结构、图式等多种元素,组织成设计资源,通过元素的结构与重构,指导学生对设计主题进行多方面的设计尝试。我校教师“以秦淮灯彩展览馆主题项目为引领,将秦淮灯彩图形设计、秦淮灯彩标志设计、秦淮灯彩展示设计、秦淮灯彩宣传包装设计总和为一个整体进行实训课程教学”[7],这一系列设计就在对“秦淮灯彩”这一主题的应用上涵盖了多种元素的分析、提取和应用。 

三、实施效果 

1. 基于课程的艺术设计类高职生本土视觉素养培养效果问卷设计说明 

本次调查以开展课程实验的三个自然班级为调查对象,专业方向包括视觉传达设计、游戏艺术设计和影视动画(虚拟现实设计)。共发出问卷88份,有效回收76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86.4%。被调查者中男生33名,占43.4%;女生43名,占56.6%。所有学生均为二年级学生。在内容设计上,主要考察学生是否通过课程文化的学习提高了视觉信息的认知、理解能力以及视觉表达能力。 

2. 数据分析 

①直接纳入课堂的传统文化资源再认度较高 

在对直接纳入课堂的传统文化再回忆的调查中,有45位学生可以回忆起课上所涉传统文化的名称及基本内容,占总数的72%。由此可见,将传统文化直接引入课堂,可促进学生们对此视觉信息资源的识别和再认。 

②对直接纳入课堂的传统文化资源的认识和理解类别不足 

对回忆出课上所授传统文化内容的学生进行进一步调查发现,36.8%和27.6%的学生可以对所授资源的内容从建筑造型特征和图形特征两个方面实现进一步理解和认识,而对资源中色彩特征、工艺造型和叙述故事的理解和认识分别只占到13.2%、15.8%和5.3%。可见,学生们从造型设计基本元素出发对传统视觉信息的认识理解类别不够全面。 

③普遍掌握2-3中视觉信息的创造技术 

调查中发现,被调查者由于目前均为高职艺术设计专业二年级学生,普遍掌握的视觉信息创造工具包括photoshop、3ds Max、Illustrator。因专业方向不同,视觉传达专业学生一般掌握上述第一种和第三种工具,游戏艺术设计和影视动画(虚拟现实方向)学生掌握第一种和第二种工具。学生们对上述工具均有1年左右的使用经验,掌握程度良好。 

④要有针对性地教授在设计实践中使用传统文化资源的方法 

在对学生传统文化资源使用情况调查时发现,五分之二左右的学生能将图形、配色、布景结构运用到作业中,另有23%的学生会选择资源中的故事用在作业中。在使用传统文化资源的方法方面,近五分之四的学生选择按照“资料中的某些部分”和“根据资料,进行改编”来做,其中14.5%的学生选择“根据自己对资料的理解,重新做设计”。 

⑤个性化视觉表达意愿强烈,但自我探索实践较少,对作品风格的认识不足 

调查中发现,学生们的个性化视觉表达意愿强烈,60.9%的学生表示希望自己的作品有个性,没有一位学生在此调查栏目中选择“无所谓”或“不希望”。但在对课余时间个人设计实践探索的调查中,90.5%的学生表示,课后有1到2次的设计实践,没有一位同学有过3次以上的自我设计实践。在对作品风格的认识方面更表现得五花八门。学生对作品可能呈现的风格的认识处于极其个人化的感性认识阶段。 

结论 

本项目以培养高职生本土视觉素养的课程设计将现行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课程划分为三种类型,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将本地传统文化作为教学资源引入课程,并将其分为“以造型设计基本元素为主”、“以故事为主”、“以行为为主”三种存在类型,并在课程内容的组织形式上提出依据艺术设计类工作过程的“迭代式结构”。 

从课程实施的效果来看,通过本地传统文化资源的引入,学生对直接引入的内容再认度较高,但对内容的认识深度和广度仍然不足;虽然学生们个性化视觉表达意愿强烈,也掌握了一些视觉信息的创造技术,但对如何将传统文化资源用在各自的设计实践中仍然存在困惑,缺少行之有效的方法,这些都需要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鼓励自我设计实践,有针对性地在使用传统文化资源的方法和作品风格探索方面给予指导。 

参考文献 

[1]张舒予,王帆.视觉素养培养与民族文化传承[J].当代传播.2008.4. 

[2][3]殷宝媛.培养学生视觉素养策略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 

[4]徐国庆. 实践导向职业教育课程研究:技术学范式[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5]徐俊.高职艺术设计类“工作室”课程开发与教学模式构建[J],职业教育研究,2012.4. 

篇5

一、长江中游城市群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的价值意蕴

城市群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建设是消除行政壁垒、实现各种资源要素跨区域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的重要保证,也是推动城市群一体化建设的重要基础。

(一)实现长江中游城市群要素流动、经济一体化的现实基础

公共服务一体化与经济一体化相辅相成。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是促进城市群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只有推进基本公共服务的一体化,才能有效吸引和引导资金、资源、劳动力的配置,促进城市群经济的一体化发展。城市群经济一体化是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的重要保障。因此,实现包括资本、技术、信息、人力资源等在内的各种生产要素的高度集聚和跨区域流动,是区域一体化的重要基础和前提。这就必然要求区域内打破地方行政区划限制,通过推进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实现区域要素的集聚和比较优势的发挥,为长江中游城市群经济一体化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实现长江中游城市群资源共享、人民生活改善的重要保障

推进长江中游城市群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就是要根据长江中游城市群一体化发展的要求和目标,促进公共服务制度的变革和创新,健全公共服务配置机制,使得长江中游城市群内所有公民所享受到的基本公共服务能够突破行政区划的界限,逐步实现对接共享并最终达到同一标准,真正使长江中游城市群内基本公共服务做到资源共享、制度对接、流转顺畅、差距缩小、待遇互认。通过实现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提高公共服务供给效率,促进公共服务消费,为长江中游城市群的人民群众创造美好的生活环境和工作环境,最终改善其生活质量,是建设和谐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必然要求。

(三)实现长江中游城市群区域合作、社会管理体制改革的必然要求

从区域公共治理的角度,区域公共服务一体化跨越了单个行政辖区管理实体的管辖范围,着重解决各种跨行政区域等区域公共服务问题。其实质就是对区域公共服务问题谋求共同解决之道,通过协商合作提供区域公共服务,获取区域公共服务的最佳效益。因此,加强区域合作,消除长江中游城市群不同主体在地方性法规政策、政府管理模式等方面的差异,统一区域内公共服务供给政策和制度,建立起公共服务供给的合作、激励、约束机制以及利益分享与补偿机制,是实现长江中游城市群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的必然要求。这将会从根本上转变传统社会管理观念、体制和模式,有助于中部四省的公共管理体制创新。

二、长江中游城市群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存在的问题

(一)四个子区域内部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差异较大

经济发展水平和政府财政实力是提升区域公共服务水平的物质保障。目前,长江中游城市群四个子区域之间的整体基本公共服务支出水平相差不大,但每个子区域内部却差异较大。虽然各城市对基本公共服务的投资都有所提高,但是从整体而言,各个城市之间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对基本公共服务的财政投入也呈现明显差距。特别是各个子区域内部的小城市,由于地区总体发展落后,政府对基本公共服务投入严重不足,导致各项基本公共服务仍处于较低水平。例如,2013年武汉城市圈中心城市——武汉市的公共财政用于民生领域的支出达703.40亿元,占全市公共财政支出63.70%,而鄂州市的该支出仅为14.48亿元,占全市公共财政支出仅为20.44%。

(二)基本公共服务制度、支出标准及内容不统一

科学合理的制度设计可以更好地实现公共服务的公平、高效供给。目前,长江中游城市群四个子区域之间尚未建立起区域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供给的协作管理机制,在体制机制设计上未充分考虑基本公共服务要素在不同地区之间的自由流动和有效对接,各市政府难以协调决策、统一行动。此外,受多种因素影响,各地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不仅支出标准不完全一致,而且所涵盖的内容也各具特色。如小城市的民生财政支出主要用于转移农村劳动力就业、帮助贫困人口脱贫、实施新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加强义务教育等,而对于诸如武汉、长沙此类大城市来说,其民生财政支出则主要用于城市居民养老保险、高等教育、交通通讯网络、文化娱乐设施等。

(三)基础设施一体化程度有待提高

长期以来,长江中游城市群各区域习惯于利用自身优势在本行政区内配置资源,形成相对独立发展的路径和格局,在短期内未能完全扭转。特别是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虽然总体水平逐步提高,布局渐趋合理,网络日益完善,但由于跨省基础设施的建设和运营涉及到成本和收益问题,基础设施大多被分割在各行政区划内,共建共享有相当大的难度,至今尚未形成一个面向整个城市群的一体化基础设施网络。例如,在城市群内部,部分交通设施不对接、功能不完善,基础设施的共建共享受到很大制约;一些公路设施等级水平较低,相邻行政区的边界处尚存在不少断头路和瓶颈路。

(四)行政壁垒构成长江中游城市群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的最大障碍

长江中游城市群分属于不同的行政区划,各级行政区划层次较多,行政隶属关系复杂,地区之间协调难度加大。且长期以来,各个行政区各自为政,存在明显的行政壁垒和地方保护主义,严重阻碍了资金、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和合理配置,也妨碍了社会管理政策的整合,制约了区域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的进程。同时,武汉城市圈、长株潭“3+5”城市群、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江淮城市群分别处于自己的一体化基础阶段,这必然使得四个子区域内部合作远远大于区域之间的合作;而且,四个子区域之间相互竞争激烈,争资源、争人才、争政策,合作意识与机制尚未形成,导致社会管理体 制改革相对滞后,难以适应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的要求。

三、长江中游城市群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的政策建议

(一)制定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规划纲要,以地方立法的形式给予保障

与长江中游城市群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加快制定《长江中游城市群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规划》,明确各地区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的总体要求与发展目标,保障支撑与配套措施,明确各阶段的工作目标、原则、负责部门、实现途径、绩效考核机制及配套措施等,增强其合理性和可行性,以作为长江中游城市群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的指南。

(二)完善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促进各地政府财力均衡

加快完善长江中游城市群的纵向和横向转移支付制度,提升长江中游城市群各地区公共服务财政供给能力。从纵向来看,应合理划分不同行政级别政府之间的事权,根据财权与事权相对等的原则来实行财政转移;从横向来看,对于不同地区财政能力的差额,要按照财力均等的原则来确定对财力较紧地区地方政府的转移支付额度。通过完善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推动各市的财政力量均衡发展,从而为实现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提供坚实的财力保障。

(三)改善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对基本公共服务的支出水平

加快长江中游城市群公共财政从经济建设型向公共服务型转变,加大对基本公共服务的支出,优先解决民生问题。一是整合交通网络。加快建设长江中游城市群综合交通运输示范区,从发挥区域整体优势出发,大力推进航空、高速公路、铁路、水运整体联动的大交通体系一体化建设。二是实现就业信息共享。必须建设覆盖各城市的就业信息共享平台,打破区域间要素流动壁垒,才能实现就业信息及时、充分的传播,促进人才要素自由流动。三是提高欠发达地区教育和医疗卫生配置水平。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的财政投入,配置更多更高水平的师资力量、教学设施、医护人员和医疗设备,逐步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

(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奠定硬件基础

要实现长江中游城市群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基础设施必先行。各级政府应相互配合,构建互联互通的区域基础设施网络。在交通基础设施方面,优化路网布局,加大公路、铁路、水路、民航等基础设施建设,形成新型综合运输体系。四省会城市应积极争取国家以武广、合武、京九、沪昆、昌吉赣等客运专线为主体,尽快建设武汉—九江、九江—合肥、长沙—合肥等城际铁路快速通道,构建“两小时经济圈”;联合打通四省市之间的“断头路”,建成更加通畅便捷的高速公路网络;加大对长江航道“畅中游”的投入力度,整治长江干线和主要支流航道;推进武汉长江中游航运中心建设,整合武汉新港、岳阳港、九江港等港口资源,构建长江中游港口一体化体系;以天河机场、黄花机场、昌北机场、新桥机场为主体,整合周边机场资源,构建功能完善、优势互补、分工明确的长江中游地区民用机场体系;以推进电子政务建设为突破口,整合信息资源,统筹规划建设信息平台,形成公开透明的信息网络;加强科技领域合作,共享科技信息、专家智库等科技资源,鼓励科技成果、科技人才、创业资本等科技要素在四省区的自由、有序流动,建设数字化、网络化的“智慧城市群”。

(五)实施“整体性治理”模式,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的协调机制

“整体性治理”是指公共服务机构为完成共同的目标而实行的跨部门协作,以及为解决某些特殊问题而组成的联合机构。一是设立长江中游城市群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领导小组,负责制定推进长江中游城市群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建设的方针政策,对跨行政区域的事务进行管理,协调本地区与中央、省的关系,调解长江中游城市群各市内部关系,监督地方政府间协议执行等。二是建立长江中游城市群沟通协调机制与合作对话机制,加强内部沟通和协调。三是构建长江中游城市群政府间利益分享和补偿机制,平衡政府间不同的利益需求。四是建立科学合理的激励约束机制、管理监督机制,努力突破集体行动的困境。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基金项目:“公共服务、家庭结构对劳动力转移的影响及公共政策选择”(13YJC790176)。

篇6

一、调查研究的内容

跨文化交际能力指的是具备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正常而有效沟通的能力。若没有良好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跨文化交际失误、护患沟通不畅在所难免。为了解高职高专护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现状,以为后期的研究提供有力的支撑,笔者对江西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护理专业学生开展了针对其跨文化交际能力现状的问卷调查。问卷调查在护理专业大一和大二的学生中展开,采用无记名的方式、随机发放调查表300份,回收200份,结果较为客观可靠。调查内容以有关英语国家护理相关内容为主,共有4个:(1)有关英语国家的基本常识(3项);(2)护理时间观及社交规则(3项);(3)护理会话原则及语言交际(2项);(4)护理非语言交际(2项)。本研究以参与调查的学生回答各个类别问题的(平均)失误率为后期分析的依据。从调查结果中可以看出,高职高专护生对于有关英语国家基本常识以及非语言交际这两方面掌握的不大理想,错误率达到了51%;错误率最低的是护理时间观及社交规则方面的内容,但也将近30%。

二、调查结果分析

总体来说,本次问卷调查的结果并不尽如人意,笔者发现大部分护生对英语国家的基本常识知之不详,尤其是民俗禁忌,对于护理过程中的会话原则以及言语交际、非言语交际的规则掌握的也不理想,存在跨文化交际意识缺失的现象,这将导致其在跨文化交际中遭遇严重的交流障碍。通过分析,究其原因可归纳为以下两个方面:

(一)对西方国家文化及交际原则缺乏了解影响护生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

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形成,是一个对不同文化知识进行长期的累积沉淀的过程。我国著名的英语文体学家王佐良教授指出:“不了解语言中的社会文化,谁也无法真正掌握语言”。而在研究中发现,高职高专护生对西方社会的文化知识以及非语言交际的知识的掌握并不理想。例如,近75%的护生不知道伊斯兰教教徒不吃猪肉,伊斯兰教在我国新疆等地有不少信徒,但很多护生对此毫无了解,可见其对西方国家的饮食禁忌了解非常欠缺,不知道西方人不吃狗肉。高达66%的护生认为,护士在与病人聊天时不可以翘着二郎腿,究其原因,就是在中国文化语境中这样做为让病人觉得护士不尊重自己、不严谨,殊不知在西方国家看来,这种方式会让人觉得轻松随意,有助于病人情绪放松。因此,有必要在教学中加强护生对主要英语国家的重要历史、风俗禁忌以及交际原则等方面的了解。

(二)中文的负迁移作用对高职高专护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影响巨大

母语对于外语学习的影响是巨大的。当母语对外语学习起到阻碍或干扰作用时,即为负迁移。在本次调查中发现,由于护生对西方国家的文化了解较少,又缺乏跨文化交际的实践经验,使得护生在实际交流中会不自觉地倾向于用本民族自身的文化习俗与交际原则去分析英语的语言现象,错误地将其套用到跨文化交际场景中去,从而导致了母语文化的负迁移现象的出现。例如,45%的护生选择称呼病人为“ManagerWang”“LaoWang”,57%的护生选择“告知病人家属或单位”病人的实际病情,这与西方国家主张告知病人本人实际病情是相违背的,同时还侵犯了病人的隐私权。这个两个问题护生之所以错误率高的原因,正是由于受到中国文化习惯的影响,在实际交流当中不自觉地将中国的文化习惯负迁移到了跨文化交际的实践当中去。

三、提升高职高专护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有效策略

笔者以本次调查为依托,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升高职高专护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一)与现有教材有机融合,在英语教学中融入文化教育

当前,高职高专医学类院校使用的英语教材中有不少涉及西方国家文化背景以及交际原则相关知识的文章。教师在讲解这些文章时可将其具有的文化内涵穿来,使得护生在习得语言的同时其文化视野也得到进一步拓宽。在教学中潜移默化地对护生进行文化熏陶,培养护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增强其今后的竞争力,为其今后在工作岗位能进行流畅的护患沟通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运用“文化移情”策略,有效克服母语负迁移的影响

所谓文化移情,简而言之,就是在跨文化交际中,交际主体自觉地转换文化立场,将自己置于另一种文化模式中,在主动的对话和平等的欣赏中达到如实地感受、领悟和理解另一种文化的目的,它是帮助护生在护患沟通中克服母语文化负迁移影响的一个有效途径。

(三)加强教师培训,提升其自身跨文化交际能力

教师的文化观对学生的文化意识有着直接的影响。教师作为实现护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目标的具体执行者,是护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形成的关键所在。因此,高职高专医学类院校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应加大对英语教师的跨文化方面的培训力度,选派教师去有关英语国家进修学习;鼓励教师通过多种方式、多种渠道获得实践机会。

(四)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增强护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

对比法是比较常见的一种教学方法,通过比较西方国家文化与中国文化,让学生对两者的差异有更为直观的认识。笔者认为,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对词汇涵义、言语行为、非言语交际行为、风俗禁忌、价值观等方面进行文化差异比较,帮助护生克服在英语学习中遇到的文化障碍,从而提升学生的跨文化交际的文化敏感性。

(五)灵活运用多媒体,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外活动,创设跨文化语言环境

篇7

关键词:中医药文化;问卷调查;课程

中医药文化是传统文化中的本质与精髓,反映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性质和特点,包含着中医的医学理论体系与人文价值的固有特证。传播中医药文化对促进中医药事业,培养高素质医学生有着重大意义。为了研究当代医学生对中医药文化认知情况,及探讨符合中医药院校中医药文化课程的构建,我们进行了中医药文化认知情况的问卷调查。旨在为医学类高校中医药文化的课程教学和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提供一点参考。

1 问卷调查的基本情况

1.1 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对象为云南保山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大一大二各医药类专业的学生,共发放问卷1022份,回收1022份,剔除无效问卷140份,有效问卷达86.3%。

1.2 结果

1.2.1 对中医药文化认知调查

在调查对象中,对一些基础的中医文化常识非常了解的有16.10%,一般了解的有25.06%,知道一点的有43.99%,完全不了解的有14.85%。

对于听说过或者阅读过中医名著,有59.3%的同学听说过或者阅读《黄帝内经》,有59.53%的同学听说过或者阅读《伤寒杂病论》,有23.02%的同学听说过或者阅读《神农本草经》,而听说过或者阅读《难经》只有23.02%。

认为被誉为中医“医圣”的是张仲景的有54.20%;认为是扁鹊的有13.61%;认为是华佗的有18.37;还有8.39的不知道“医圣”是谁。

对于认知中医药文化的途径,61.22%的同学通过书籍杂志;34.24 %通过电视;18.03 %通过讲座;16.89%通过网络;12.24%通过中医大夫;10.43%听别人介绍 。

1.2.2对中医药文化的定位及发展调查

对于中医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在被调查中显示,有83.22%的同学认为中医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地位很高;有16.7%的认为一般和不重要。

对于中医药的发展,有73.24%的认为要发扬光大;有53.51%的觉得应该申遗;仍然有17%的同学认为中医药可以置之不理,让其渐渐消失。

1.2.3 对中医和中药的优势及弊端的调查

有17.23%的同学中医的优势是价格优惠;有21.09%的认为觉得治疗效果好,比西医西药好;有37.07%认为副作用少;有 26.87%觉得中医治本。

对中医中药总体印象中,有51.93的认为更注重治本;有34.92%的认为中医无副作用;有32.99%的认为适合治疗疑难杂症;有22%认为中医中药很神秘;仍然有9.41%的同学认为是伪科学,应该取缔。

在中医药发展的弊端的认识中,有27.21%的同学觉得中医药没有明确的科学依据;有19.84%的同学认为过分讲五行阴阳;有32.09%的觉得只依据前人经验,没有创新;有35.83%的认为中医药知识不够普及大众;有40.59%认为中医药事业的涉及面太少,平时接触西药比较多;有12.02%觉得中医不够西医的医生技术好,无法推广到世界。

1.2.4对中医药文化的兴趣及传承教育

在对中医药文化感兴趣的内容中,中医美容减肥的占32.88%;中医养生保健占40.14 %;中医的四诊法的有25.17%;针灸推拿有35.15%;中药方剂和其他中医知识有35.83%。

在提高中医药在大众中的影响一项中,认为政府每年拨出足够的经费,加大中医药宣传力度的有52.72%;积极开展中医义诊活动的有60.32%;多举行中医药相关的讲座的有47.17%;中医药传统技术演示的有39.42%;开放中医药图书馆的有40.82%;还有出版通俗易懂的中医药方面的图书、影视作品的有33.56%。

对于中医药文化讲座及课程,有29.82%的同学很想参加,但机会很少;有45.92%的均表示有时间会去参加;有 19.05%的可能会去;仍然有5.22%的同学不会参加。

当问及在什么阶段开设中医药文化课程的调查中, 26.87%选择中学; 47.28%选择大一;13.38%选择在大二;12.47%的回答为其他。

2 结果分析

2.1 对中医药文化认知程度一般,需要普遍性提高

当代大学生身处在中华文化教育的大背境及医学类学校的特有氛围中,对中医中药及中医文化肯定认知了一些基本知识,但从问卷上仍然看出对一些基本常识不甚了解。所以必须就整个医学生群体及完整的中医药文化知识进行不懈的教育学习提高。

2.2 认为中医药文化很重要,但缺乏传承途径

医学生对中医药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也很认同中医中药在健康领域的作用,但从社会及校园中找不到合适和的中医药文化学习途径,学校也没有完善的传播中医药文化的体系和阵地。故构建一门中医药文化课程及系列的传承途径尤为迫切。

2.3 对中医药文化有一定的践行和保护意识,但需针对性引导和加强

大部分医学生都参加和体验过中医药文化的实践活动,中医老师在课内外就中医药文化也进行过只言片语的熏陶,加之新闻报道的呼吁,激发出学生对中医药文化强烈的认同和保护意识,但不系统不全面,没有针对性的的零散知识毕竟影响不大。

3 建议

3.1 建立完善系统的中医药文化传承体系

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体现中医药本质与特色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总和[1]。包括中医药文化源流、医学文化、中医药理论体系、中医道德精神、中医资源与器物多个方面。中医药文化教育应坚持灌输教育与渗透教育两种方法相结合,灌输是中医药文化传播和延续系统的重要途径;渗透教育弥补中医药文化灌输教育的不足,潜移默化,易于接受,二者相互联系、相互促进。

3.2 构建一门有特色鲜活的中医药文化课程

结合中医药的历史渊源和发展特点,吸收当代医学人文学以及当代文化发展的最新动态与研究成果,构建一门内容丰富,呈现形式多样,充满趣味性的一门中医药文化课程。课程集文字、图片、视频一体,强调师生互动,以轻松化、趣味化的形式将中医药文化知识潜移默化的熏陶在医学生心中。

4 结语

中医药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医药的灵魂和根基。在医学类院校构建开设以中医药文化为主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对树立坚强职业信念和对中医事业的认同有着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文苕. 全国第八届中医药文化研讨会纪要[J].医古文知识,2005(4):46.

篇8

【关键词】山西省;大学生;中医学;认知水平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2-0533-02

中医学即中国传统医学,是以中国传统的社会历史文化为背景、以传统的医学理论和实践为主体的,研究人体生命活动中健康与疾病的转化规律及其预防、诊断、诊疗、康复和健康的一门综合性学科。它蕴含着中国文化的丰富内涵,而且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今天,它仍在有效发挥着积极作用。目前,中医学的发展却遭到严重危机。西医因其严谨的科学依据迅猛发展,中医学日益受到社会的忽视。因此本调查拟了解山西省三所高校大学生对中医学相关知识的了解程度与对中医学的看法,一定程度反映山西省高校大学生对中医学的基本认知水平。比较医学专业以及非医学专业对中医学的不同认识,突出不同院校认知方面的缺陷。以便为进一步在高校普及中医学、弘扬中医文化提供可靠依据。

1 调查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采取整群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在山西省山西医科大学(调查对象中无中医专业学生,调查覆盖率1.9%)、太原理工大学(国家“211工程”院校,调查覆盖率0.78%)、中北大学(国家“小211工程”院校,调查覆盖率0.64%)三所高校中各抽取大一、大二和大三三个年级中各两班,各班专业不定。将抽中班级中所有学生作为调查对象,共抽取三所大学554名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

1.2 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问卷调查,由经过统一培训的调查员告知学生后填写。内容包括30道中医学基础知识问题及大学生对中医学的认知。调查员在调查过程中及时进行复查、补漏,不合格的调查表予以剔除。

1.3 统计分析 用EpiData建立数据库,双人核对后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率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以P

2 调查结果

2.1 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554份,收回有效问卷514份,问卷有效回答率92.8%。其中大一学生32.1%、大二学生35.6%、大三学生32.3%;男生59.9%、女生40.1%;医科大学学生35.02%、中北大学学生35.02%、理工大学学生29.96%。均为非中医专业学生。

2.2 基本知识问题回答情况 514名被调查大学生中有118名及格,及格率为22.96%(以答对18道题以上为及格)。其中山西医科大学共44名,及格率为24.4%;中北大学共40名,及格率为22.2%;理工大学共34名,及格率为22.1%,三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737,P>0.05)。各所大学学生得分情况分布,见表1,经检验,(Hc=1.208,P>0.05),学生的得分评价与所在哪所大学无关。

2.3 大学生对中医学的认知情况 调查显示:①有77.82%的大学生相信中医学的疗效,有17.91%的大学生半信半疑,有4.27%的大学生不相信。②有79.8%的大学生认为在当今社会中医学具有好的发展前途,而仅有6.61%的大学生认为中医学没有前途。有13.6%的学生不知道。③74.3%的学生对中医学感兴趣,有25.7%的学生对中医学不感兴趣。学生对中医学优缺点的看法详,见表2。

2.4 大学生对中医学知识的需求情况 本次调查显示,大学生了解中医学知识的主要渠道有图书、杂志、报刊33.5%;网络、电视、媒体34.6%;亲人、朋友37.7%;中医学讲座21.0%;其他2.3%。大学生中医学知识的具体需求情况,见表3。

3 分析讨论

3.1 高校大学生中对中医学基本知识情况 三所高校学生完成30道测试题后,及格率为22.96%,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说明三所高校生对中医学知识掌握还有不足,尚存一些盲区与误区。提示还需加大中医学基础知识在高校的普及力度。根据卡方检验,三所高校之间优良率无统计学差异。又根据检验,大学生的得分评价与所在哪所高校无关。以上表明各山西省高校学生对中医学知识掌握情况基本相同。即使在医科类大学,学生对中医知识的了解程度仍未有相对提高。究其原因,可能作为西医大学,因其医学理论与中医学有较大差别,教学中涉及中医学理论较少,故学生对中医学过于轻视,对中医学知识掌握程度较低。可见医学类院校学生并非对中医学了解较其他院校深。因此在西医类大学学生亦应增加中医学知识的学习补充。尤其新时期在医科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引入中医药文化相关内容,不仅有利于培养和强化学生的综合专业知识和多维化、整体化的思考理念,更有利于形成传统文化走进校园的学术氛围,使学生产生弘扬传统文化和民族医药事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1]。

3.2 提高与改善大学生对中医学的认知 调查显示,约有77.82%的学生相信中医学的疗效。同时有79.8%的学生认为未来中医学的发展很有前途,说明山西省大学生对中医学仍充满信心,认为中医学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大多数人同意中医副作用小以及临床效果(尤其是对慢性疾病)较好的优点。但不可否认,中医也有一些缺点被大家认同,如见效慢、中药味道苦、中医学原理深奥难懂。但认为中医不科学的人偏少,可能说明近些年随着国家大力支持中医学发展,以及社会及学校对中医学日趋重视,大学生对中医学的认识提高到较高水平,对中医学原理有较好的了解。

虽然大学生了解到了中医学的良好使用价值且对中医学发展抱有较高信心,但大学生对中医学仍存在较多的盲区与偏见。所以各高校应更全面、具体、生动的将中医学知识呈现给学生,重点普及中医学基础知识,纠正易被错解的知识,具体介绍中医学在哪些方面是值得学取的,哪些方面应合理剔除。从而改善大学生对中医学的看法,使大学生更客观完整地看待中医学。

上述调查中可以看出中医学本身仍具有许多阻碍其未来发展的缺陷。其深奥的理论,以及与现代高速运转社会的格格不入,均使得大学生不愿主动学习中医学知识。这些缺陷亟待改善,还需要国家与社会投入更多人力物力,使中医学更适合社会的发展与大众的需要。

3.3 拓宽中医学认知在大学生间的传播渠道,有针对性地推广中医学 首先,可以拓宽中医学知识在大学生间的传播渠道,丰富学习过程中的乐趣。传播中医学知识针对不同年龄段的人群应采取不同的推广途径。大学生作为新生一代,其了解知识的渠道相较其他年龄段人群更为丰富,但对深奥乏味的知识缺乏持久的兴趣[2]。调查显示大多学生都是通过亲人、朋友、电视、网络以及图书、杂志了解中医学知识的,说明大学生了解中医学知识的途径大多是在课外或校外。也从侧面反映中医学知识在课内与校内的普及工作不够,仍需加大校内工作开展力度。可以适当增加中医学讲座次数或将中医学列为选修课甚至必修课。尤其应加大网络传播的力度,使学生更方便地接触中医知识。还可以开展一些中医学知识问答活动,推广中医学常识等,从而激起学生学习中医学知识的兴趣。

其次,有针对性地推广中医学。调查显示,绝大多数大学生对中医学知识最感兴趣的方面是养生保健知识。因此可根据这特点按照学生的意愿开展讲座。这样能使学生更主动地接受中医学,并且学习知识时更加轻松与快捷,同时也能提高学生对中医学实践性的认识。

当前,中医事业的发展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良好形势。医学模式的转变、疾病谱的变化,人们预防保健意识的增强,经济的全球化和文化的多元化,都为中医学的发展提供了广阔而美好的发展空间。与此同时,世界经济竞争日趋激烈,科学发展突飞猛进,使得中医学的继承、发展和创新显得日益紧迫与重要[3]。所以中医学的传承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当代大学生更应该发挥中流砥柱的作用。同时也只有有了社会的支持,大学生才能更好地肩负起这份责任。

参考文献

[1]马科,张丽,唐利龙.中医药文化在医科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探析[J].中国社会医学杂志,2010,27(05).

篇9

1 糖尿病病人易患抑郁症的原因

心理压力过大 糖尿病是慢性终身性疾病,血糖的波动常常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不能根治,心理压力过大而导致抑郁症。

1.2 5羟色胺水平下降 有部分糖尿病病人伴有慢性并发症,进一步带来身心痛苦和生活不便。中枢神经系统的并发症使脑内5羟色胺水平下降,可能与抑郁症有关。

1.3 生活范围缩小 糖尿病的治疗往往要打破原有的生活规律和饮食习惯,限制患者的生活自由。1.4 患糖尿病后对生活的影响,以及经济负担等诸多方面的因素,均会导致抑郁症,而抑郁症又会加重糖尿病,形成恶性循环。

2 抑郁症的表现

2.1 主要表现①情绪低落,有晨重夕轻的特点;②思维迟缓,即记忆力降低,大脑反应慢等;③有自我封闭倾向,活动减少,不愿意参加社交活动,常个人独处;④伴有焦虑;⑤睡眠障碍,早醒为其典型表现;⑥减退;⑦有疲乏、心悸、胸闷、胃肠不适、便秘等躯体症状者。归纳起来是三少:思维缓慢、情绪低落、行为减少;六无:无趣、无助、无能、无眠、无望、无价值。

2.2 程度 从程度上可分为轻、中、重度,轻度抑郁症对工作、社交的影响较小,中度抑郁症则可能表现为做事力不从心,而重度抑郁症会使工作、社交受到明显影响,甚至日常工作都不能自理。

3 抑郁症的预防

糖尿病性抑郁是可以预防的。首先,患者要学会精神调摄,心境要放宽,以乐观、积极的态度对待生活,对待疾

病。平时多参加一些社交活动及适量的运动锻炼,这有助于改善心情。同时,病人家属应多疏导、鼓励、安慰、理解患者,帮助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其次,患者可参加一些糖尿病专题讲座,了解糖尿病及并发症的基本常识及应对措施,纠正错误认识及不良行为。

4 抑郁症的治疗

4.1 治疗原发病

4.2 心理治疗 在不健康思维和抑郁症早期,一般采取心理治疗。重点是改善病人的情绪状态,克服消极情绪反应,合理地安排生活和遵从医嘱,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必要时可去看心理医生。

4.2.1 支持性心理治疗 通过解释、说理、疏导、安慰等,进行支持性心理治疗,以帮助病人消除各种消极情绪反应;

4.2.2 认知疗法 帮助病人对糖尿病基本知识的了解,消除不适当的预测、误解和错误观念。提高治愈疾病的信心。

4.2.3 行为疗法 某些行为疗法技术可帮助病人遵从药物治疗和饮食控制计划,包括血糖自我监测,行为强化,行为塑造疗法等。

4.3 药物治疗 当患者出现中重度抑郁时,可适当给予抗抑郁药物治疗,如5-羟色胺抑制剂,百优解20mg/d等,但必须在医生指导下服用。

4.4 中西医结合 从中医角度看,抑郁症属于抑郁、不眠、心悸、癫病、百合病等范畴,可以用中医配合西医来治疗。需要注意的是,在用中医治疗抑郁症时要用二病同治的方法,这样既可以提高疗效,又可缓解西药的毒副作用。

5 讨论

篇10

中医诊法讲得是望闻问切;西医诊病靠得是望触扣听,两者都离不开望诊。看病看病,病是可以看出来的。可不可以在第一时间看出宝宝有没有生病呢?可以!

通过速成培训,妈咪们掌握了看病的基本常识,会看了宝宝体态、指甲、指纹、舌头、眼睛和二便等等,就可能早期发现宝宝异常,自我进行初步诊断,再同医生进行交流,对宝宝身体健康一定会大有益处的。您想知道其中的奥妙吗?

(天津市河西医院副主任医师,眼科主任,河西区眼科专家组和劳动鉴定委员会眼

科专家)

许多妈咪会看宝宝的眼睛,她们能清楚地说出自己宝宝眼睛的病症、原因和对策:

眼睑肿了――赶快查尿――可别得肾脏病;

白眼红了――又上火了――抓紧上点眼药;

视力差了――快去验光――要不要戴眼镜……

今天,我们要告诉妈咪们的是:学看宝宝眼睛病,五轮学说内容精;眼与脏腑有关联,还要综合来判断。

A.望眼睛,了解内脏

由于宝宝不能诉说或正确诉说病情,所以在中医眼科望、闻、问、切四诊中,望眼睛较为重要。

中医通过对眼睛的望诊,不单单可以诊断眼部疾病,甚至还可以了解一些全身性的疾病。妈咪们了解了这些常识,就可以在家中通过观察宝宝的眼睛,来洞察宝宝的健康状况。

B.五轮学说看眼睛

中医眼科将眼睛由外至内分为眼睑、两眦、白睛、黑睛和瞳孔五个部分,分别内应于脾、心、肺、肝、肾五脏,命名为肉轮、血轮、气轮、风轮、水轮,总称五轮。

中医,借五轮来说明眼睛的解剖、生理、病理及与脏腑的关系,通过观察五轮的形色变化,可以诊察相应脏腑的病变,对眼科临床和内科病症的诊断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妈咪们在家里也可以观察宝宝的眼睛,初步了解宝宝的健康状况。

C.气轮――肺和大肠

气轮所指:气轮是指球结膜与巩膜,即白睛部分。其表层无色,薄而透明,里层白色,质地致密而坚韧,具有保护眼球内部组织的作用。

相关脏腑:肺和大肠。因为肺主气,所以称为气轮。又因为肺与大肠相表里(“相表里”是中医的脏腑学说),所以,气轮疾病常常与肺和大肠有关系。此外,白睛环绕黑睛周围,紧密相连,如有病变,会相互影响。

正常现象:肺气充沛调顺,邪不易入,则白睛色白而润泽。

病理现象:

1.球结膜充血,多为热邪犯肺。

2.球结膜水肿,多为风邪犯肺。

3.球结膜肿胀而混浊,为肺热亢盛。

4.眼分泌物深黄而干结,为肺有实热;淡黄而稀薄,为肺有虚热。

5.巩膜充血肿胀,多为肺热郁结或郁火上犯于肺。

药物选择:

清热利肺:贝母、瓜蒌(中药名天花粉)、前胡、杏仁。

滋阴补肺:生地、麦冬、沙参、百合。

D.风轮――肝和胆

风轮所指:风轮是指黑睛部分(包括角膜和虹膜)。角膜呈球面而透明;虹膜是黑睛后面的棕黄色膜,可以调节进入眼睛的光线。

相关脏腑:肝和胆。肝主风,所以称为风轮。又因肝与胆相表里,所以,风轮疾病常与肝和胆有关系。此外,黑睛后方与瞳孔相邻,二者之间有一间隙,中间充满房水。所以,黑睛部分出现疾病时,会影响瞳孔和房水。

正常现象:肝气和顺,肝阴充足,则黑睛色青而有光泽。

病理现象:

1.角膜溃疡,表面白色为肝热,带黄色为肝脾湿热,此时舌根部常有黄腻苔。

2.角膜溃疡,表面较清洁或呈灰色,为气虚或肝阴不足,后者常伴有淡红色的角膜新生血管。

3.角膜或虹膜新生血管粗大,大多为肝火旺盛或气滞血瘀;血管细小,大多为肝阴不足。

4.瞳孔紧小、充血,多为肾热。

5.睫状压痛明显,多为肝热所致。

6.角膜葡萄肿或眼球突出,多为肝火旺盛。

药物选择:

清肝泻火:桑叶、、栀子、胆草。

补肝滋阴:当归、白芍、熟地、枸杞。

疏肝理气:柴胡、香附、郁金、元胡。

E.肉轮――脾和胃

肉轮所指:肉轮是指上下眼睑,包括眼睑皮肤、皮下组织、肌肉、睑板、睑结膜等。具有保护眼球的作用。

相关脏腑:脾和胃。因为脾主肌肉,所以称为肉轮。又因脾与胃相表里,所以,肉轮上的疾病常与脾胃有关系。

正常现象:脾胃消化吸收与运化的功能正常,则眼睑色黄,丰润而有光泽。

病理现象:

1.眼睑下垂、眼睫无力,多中气不足。

2.眼睛困乏,多为脾虚夹风。

3.眼睑非炎性浮肿,多脾虚夹湿。

4.眼睑红肿,多脾胃积热。

5.眼睑湿烂、痒痛,多脾有风湿热。

6.睑结膜、滤泡增生,多脾胃湿热有瘀。

7.睑结膜颜色变淡,多脾虚血少。

药物选择:

补脾益气:党参、白术、茯苓、甘草。

清热祛湿:石膏、知母、竹叶、栀子。

燥湿化浊:半夏、藿香、白蔻、茯苓。

摄血止血:三七、茜草、地榆、阿胶。

F.水轮――肾和膀胱

水轮所指:水轮是指瞳仁,也就是瞳孔部分,包括眼睛内的房水、晶状体和玻璃体。

相关脏腑:肾和膀胱。肾主水,所以称为水轮。又因肾与膀胱相表里,所以水轮上的疾病常与肾和膀胱有关系。但由于瞳孔结构复杂,经过古今不少医生的实践证明,其生理、病理不仅与肾和膀胱有关,与其他脏腑也有着同样密切的关系。

正常现象:肾阴肾阳充沛,则瞳孔色黑有神,目光炯炯。

病理现象:凡是外眼正常,而自己觉得视物模糊,眼前有黑花飞舞等,都归入瞳神疾患(即内障)的范围。包括现代医学的所有玻璃体病、眼底病、视神经病,多因肝气、肾气不足引起,但是往往这些病在初期时,会出现各种不同的脏腑气血失调的症状。

药物选择:

温补肾阳:肉桂、续断(中药名)、狗脊(中药名)、胡桃。

滋补肾阴:熟地、首乌、枸杞、龟板。

G.血轮――心

水轮所指:血轮是指内外眦的血络,即内眼角和外眼角区域的血管,包括内眼角区域的泪阜和泪点。泪点也叫泪堂,是排泄泪液的通道。

相关脏腑:心主血,所以称为血轮。又因心与小肠相表里,所以,血轮上的疾病常与心和小肠有关系。

正常现象:血脉流畅,则内外眦部血管红润而有光彩。

病理现象:

1.内外眦部充血、刺痛,多因心火而起。

2.内外眦部红肿流脓,多因心火炽盛,兼有瘀滞。

药物选择:

清解心火:黄连、栀子、竹叶、莲心等。

宣痹化瘀:瓜蒌、薤白、桃仁、红花等。

H.五轮学说巧运用

在临床上,会应用五轮理论,通过观察眼睛各轮外显症状,去推断相应脏腑内病变。

巧用1:宝宝出现睑弦红赤湿烂等现象,就说明病位是在肉轮,这是宝宝脾胃湿热的外显特征。

巧用2:若宝宝出现脸部肿硬,并发现白睛红赤,这是宝宝脾肺实热的表现。

巧用3:如果发现宝宝眼睛各部位都有显现,那就要考虑可能是宝宝多个脏腑功能失调。

巧用4:如果先发现白睛红赤,继而又出现黑睛成星点状,应去医院诊断是否肺部出现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