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基本概念范文

时间:2023-06-29 17:27:2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中医学基本概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中医学基本概念

篇1

论文摘要:每一种类的化学知识都有各自的特点,在学习中可以采用不同的记忆策略。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实验贯穿于化学知识的方方面面,它不仅是学生学习化学知识、培养能力的基本途径,还是培养学生科学态度、情感意志的重要手段。 

 

化学基本概念是指中职化学教学大纲里规定的最一般、最广泛应用的概念,通常用词来表示,是中职化学教学中起关键作用的核心内容。因为它不仅是学习化学基本理论、元素化合物等知识的前提,还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基础。学生能够清楚、准确、深刻地理解和记忆化学基本概念,对学好化学十分重要。 

一、知识组块化记忆策略 

记忆心理学研究表明:对于所有正常的成人而言,短时记忆的容量只有7±2个组块。而根据个人的经验和认知,使记忆材料中孤立的事物组合形成更大组块的思维操作过程称为“组块化”。这是记忆活动中最一般,也是最重要的方法,它可以转换记忆单元,使人脑中较小的记忆材料结合成较大的记忆单元,从而扩大短时记忆的容量,提高记忆效果。所以,在教学中有必要将庞杂的化学知识进行组块化,再通过联想和扩充掌握知识,不仅能够增加大脑的记忆量,更能提高记忆的效果。例如,学习电解质概念时,让学生抓住“或”、“化合物”两个关键字词来记忆电解质的概念,就容易把握实质。“化合物”表明只有化合物才可能是电解质,由此可知单质和混合物都不在电解质之列;“或”则表示对化合物而言,无论其熔融态还是水溶液,只要两种状态下有一个满足条件能够导电,该化合物即属于电解质。 

化学基本概念的语言描述是概念本质的抽象概括,任何一个成熟概念的定义都是经过反复推敲和锤炼的语言。所以在教学中,找准并抓住概念的关键字词,进行适当的分析论证、比较对照、综合推理,就可以化繁为简、化难为易,顺利完成概念的教学。抓关键词法就是中职化学基本概念学习中一种行之有效的知识组块化记忆策略,普遍适合于化学概念的理解和记忆。 

二、对比记忆策略 

中职化学有不少容易混淆的概念,如电解池与原电池、电离与电解、取代反应与置换反应、化合反应和加成反应、硝酸的酯化和硝化反应等。为了使学生对概念有较深刻的理解,就要加强不同概念之间的对比分析,弄清并把握它们之间的差异点和相同点,找出它们的内在联系及本质区别,使输入的信息加强对大脑的刺激,从而让记忆变得容易起来。例如,认识原子核涉及三个概念:元素、核素和同位素,这三个概念及其相互关系的理解是难点,学生对这三个概念易混淆。在学习完原子结构表示方法后,通过展示图片,让学生尝试着用原子结构表示方法画出,引出氢的三种原子表示法,再通过层层设疑形式,理清这三个概念及其相互关系。 

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创设一系列层层递进的问题,让学生掌握元素、核素、同位素的概念和相互之间的关系。由具体的实例出发设置驱动性的问题,这样做能够牵制学生的思维,诱发学生质疑、引起探究的冲动,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概念的兴趣和动机。再借助韦恩图,对概念之间的差异和联系加以对比分析,加深对这些概念的记忆和理解。 

三、直观记忆策略 

在中职化学基本概念中,涉及许多抽象的概念,如物质的量、阿伏伽德罗常数、气体摩尔体积、化学键、同素异形体等,对刚刚进入中职阶段的学生而言,掌握起来比较难,常常只是机械地记住他们的定义,难以理解,时间一久概念就模糊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既可以运用生动、形象化的语言介绍概念,也可以充分利用幻灯、视听工具、实物、模型、图表等直观教具,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生活化,充分发挥学生各种感官的功能,提高学生的注意力,从而加深记忆。例如,“电子云”的概念比较抽象难懂,为了便于学生理解,可以根据氢原子瞬间照相图制成一系列幻灯片,在课堂上将幻灯片逐渐重叠放映出来,就不难让学生理解“电子云”的概念。再如,在学习“摩尔质量”、“气体摩尔体积”、“物质的量浓度”等概念时,将其文字叙述形式变形为数学表达式,如“物质的量浓度”这一定义的文字叙述形式为:单位体积溶液所含溶质物质的量。此时,我们可以用“n ”表示“溶质物质的量”,用“v”表示“溶液的体积”,“c ”表示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由此按照定义,物质的量浓度的数学表达式为:c= n/v。通过这一直观的表达式,学生就不难理解物质的量浓度的定义了,记住也更容易。 

基于化学概念抽象性的特点,加强直观教学是提高化学概念教学质量的首要环节。因为只有用鲜明的感性材料,才能使大脑皮层形成兴奋中心,引起学生的注意力,从而形成深刻的概念。其中,实验是向学生提供感性材料最常用的教学手段,即可由实验现象引入概念;或者由旧概念不能说明的问题引入新概念;亦或以学生已有的知识和常识作为感性材料引入新概念,都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概念的浓厚兴趣。在教学活动中,直观、形象的知识总是比枯燥、抽象的知识更能引起学生共鸣,使学生记忆更加深刻。所以,教师应当把枯燥乏味的知识讲得生动、形象、有趣味,增强学生的感知,在不违背科学性的前提下,恰当利用学生生活中熟悉的事物作比喻,便于学生通俗易懂。 

 

参考文献: 

[1]杨志亮等.对化学新教材的研究与实践[j].化学教育,2001,(z1). 

篇2

1.习题数量较多,体现函数知识在高中数学中的重要性

纵观整个章节,我们可以发现,教材习题遍布在例题及其变式、练习、习题以及复习参考题中,其题量统计如下表:

章节例题及其变式练习习题

2.1173037

2.29918

2.3131921

2.4125

2.5675

2.6345

复习参考题 30

从表可以看出,就这一章节中的需要学生独立完成的练习和习题多达182题,而函数这一章节基本内容多,题型方法多,高考中对学生的能力要求又高,表明了本章教材编写依然重视传统的“双基”教学,依然坚守“熟能生巧”的学习传统,通过利用大量的练习和习题对学生所学的知识进行强化训练,以巩固新知.

2.探究题与应用题所占的份量加重,更加注重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

为适应新课标的发展,强调学生创造思维的培养,在习题设置上,除了传统的计算、概念性习题外,还有以实际问题为背景的应用题,以推理、图表等形式出现的探究题,在阅读与思考中出现的研究性开放题.以下是对教材后出现的练习与习题进行的分类,统计如下表:

章节计算、概念性习题应用题探究拓展思考题

2.15488

2.22425

2.33714

2.4611

2.512 1

2.6261

复习参考题2622

从表可以看出,开放型问题的份量在习题设置上较以前的教材大大加重.以实际问题为背景的应用题,将数学与现实生活联系在一起,培养数学应用意识,同时要求我们在数学教学中要培养学生自主思考的空间以及数学建模的能力.

3.习题中蕴含丰富的数学思想方法,更加关注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

在函数知识中蕴含着许多的数学思想方法,比如数形结合,分类讨论,函数与方程等,学生通过习题加强对这些思想方法的运用,使他们的思维能力也有很大的提升.例如在判断函数奇偶性和单调性问题中涉及数形结合思想,在处理 这类“准二次函数”问题中涉及分类讨论的思想,在讨论超越方程根的个数问题中涉及函数与方程的思想等,在解决以实际问题为背景的应用题中,要把实际问题转化为函数问题,再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即涉及转化与化归思想.

二、教学建议

1.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提高学生数学基本素养

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的灵魂,学生对数学思想方法的掌握与灵活应用,体现了学生的数学知识水平与数学能力的高低水平.函数知识作为高中数学的非常重要的一节内容,在习题设置上,习题中蕴涵着丰富的数学思想方法,是提升数学思维能力和提高学生数学基本素养的重要材料.

案例1P94复习题27:若关于x的方程3tx2+(3-7t)x+4=0的两个实根α,β满足0

这是一道简单的求参数取值范围的题目.我们来大致分析一下解答过程:首先将方程3tx2+(3-7t)x+4=0转化为函数f(x)=3tx2+(3-7t)x+4(函数与方程思想),再利用二次函数根的分布列出不等式组解出t的取值范围(数形结合思想).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不能只教会学生机械地套入步骤过程,而是要站在一个“为什么”的高度去解题,潜移默化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使学生的思维在解题中得到自觉提升,真正发展数学能力.

2.组织和安排研究性和探究性学习,促进个体的全面发展

函数习题具有较强的应用性和研究性,因此教材中提供了丰富的开放性习题,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研究性素材,建议在课本习题基础上设计一些研究性、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自行探索解决.

案例2P33探究拓展第13题:已知一个函数的解析式为y=x2,它的值域是[1,4],这样的函数有多少个?试写出其中的两个函数.

这是一道看似简单但富有探究价值的问题,作为探究性学习的素材,可以组织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这样一方面加深了学生对函数三要素的理解,数形结合思想的渗透;另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助于学生体验探究的过程、感受成功的喜悦.

3.指导和加强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培养数学应用意识

篇3

中图分类号:R2-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04(2013)01-0099-02

一切教学任务和目标都要通过富有成效的教学方法来完成,教学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能否正确地选择或运用各类教学方法。就方法而言,无论是传统方法,抑或现代方法,其本身并无好坏,关键是不同的方法有不同的适用范围。因此,针对不同的教学领域,选择适合该学科的教学方法,才能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笔者在长期从事中医基础理论教学的过程中,逐渐体会到框架式教学法十分适合中医基础理论课程,能帮助学生高屋建瓴地接受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和主要理论,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

1 关于框架式教学法

框架式教学法,又称支架式教学法。根据欧盟“远距离教育与训练项目”(DGXⅢ)的有关定义,支架式教学应当为学习者建构对知识的理解提供一种概念框架(conceptual framework)。这种框架中的概念是为发展学习者对问题进一步理解所需要的,为此,事先要把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以便于把学习者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

产生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德国范例教学强调“问题解决学习与系统学习的统一”、“掌握知识和培养能力的统一”、“主体与客体的统一”,其实质就是通过课堂学习来获得系统化的知识结构,把传授知识与科学方法有机结合。而框架式教学法的提出,就是建立在这些理论的基础上,一方面强调课堂着重分析知识和体系的框架结构,力求整体把握学科各章节的主体,另一方面又强调各部分内容的交叉和联系,注意各阶段知识之间的相互渗透。其实质是以学生为主体与师生的双向交流。这既包含了静态的教学知识,又包含了动态性的教学策略,是科学知识、科学思想以及科学方法之间的有机联系。

框架式教学法的基本理念是:学习快一点,回头少一点,偶尔漏一点。主张在知识的前进中化解学习负担。教学如盖楼,封顶再装修。主干挺拔而结实,分支再多也不会喧宾夺主。

2 框架式教学法在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学中的作用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是中医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一门主干课程。它既是中医专业的基础课,又是国内外中医师执业资格考试的必考内容,是继续学习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中医经典著作及中医临床各科的基础。由于中医基础理论涵盖了中医学主要的理论和大量的概念,各中医院校均设置了大量的学时,学习时间跨度较大,且内容庞杂,知识点有100多个,记

忆负担繁重,专业化倾向强,对大多数刚刚从高中进入大学的学生而言,中医基础理论古奥繁杂,学习往往是被动机械的,而记忆的内容又大多是零星和细碎的,所以极易遗忘。部分学生学习方法僵化,只听不记,或死记硬背。因此,选择和使用合适的教学方法是中医基础理论教学能否取效的关键。

如果把中医基础理论中每个知识点即概念比喻为“一粒粒的珍珠”的话,那么,形成单元系统化的中医知识体系则可以看作是“串珍珠的绳子”。有了绳子,珍珠虽然眼花缭乱,但却秩序井然;没有绳子,珍珠即刻散乱满地,无法收拾。而框架式教学法即能把零散的知识点进行串联、归纳、整理,把学生先前的“无序”知识“有序”地自动组织起来,帮助学生努力扩大知识信息中的已知部分,不断消除知识信息中的未知部分,科学地解决中医理论的整体化、系统化和网络化。

3 框架式教学法在中医基础理论课程中的实施

具体到中医基础理论这门课程而言,我们将其划分为三级构架,即模块构架、章构架、节构架。

一级构架为四大模块,即中医学的哲学基础、中医学对正常人体的认识、中医学对疾病的认识、中医学的养生防治观等。四大模块的划分有助于学生把握整本教材的总体框架,实现中医基础理论的系统化和综合化。

二级构架为章构架,如中医学的哲学基础主要划分为元气论、阴阳学说、五行学说三章,中医学对人体的认识主要包括气血津液、脏腑、经络、体质四章,中医学对疾病的认识主要包括病因、发病、病机三章,中医学的养生防治观主要包括养生、预防和治则三章。

三级构架为节构架,如“气血津液”章可分解为四节“气”、“血”、“津液”及三者的相互关系。在节框架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展开精讲细讲。如“气”一节,主要介绍气的五部分知识,即气的概念、生成、功能、运动和分类。这样可使学生很容易把所学知识联系起来。

框架式教学使较为复杂、不易把握的知识程序化、直观化,既有利于对整体教材的把握,使之系统化、明了化,从而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从而达到清晰可见甚至事半功倍的良好教学效果。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和对所学知识的应用能力。

4 框架式教学法对教师的要求

4.1 引导学生构建框架式思维模式

框架式教学十分注重知识的结构化,只有把知识结构化,才能举一反三、融会贯通,才能实践和应用;只有把知识结构化,才能转变为能力的培养,并不断创造创新。中医基础理论的教学内容本身具有极强的条理性和框架式。如前所述,我们在导论中就告诉学生主要介绍四大板块的内容。其中在哲学基础部分,可以告诉学生主要介绍三部分内容,即元气论、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等。阴阳学说中主要介绍阴阳的起源、阴阳的属性、阴阳的概念、阴阳的五大关系,以及阴阳在中医学中的应用。如此层层推进,最终形成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整体框架。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的实施中,无论是每一单元的开始抑或结束,甚至是每一次授课,均应强化学生的框架意识、整体意识,引导学生从整体上去认识和把握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和概念。

4.2 帮助学生把相关知识口诀化

框架式教学同样注重对知识进行口诀化。口诀化的方式有助于学生化繁为简、化简为趣。如在“经络”一章的教学中,知识点十分庞杂,且容易混淆。如关于十二经脉在肢体的循行分布规律,我们可以给学生编出歌诀:“太阴阳明行在前,厥阴少阳在中间,少阴太阳在后面。”对于循行入耳中的经脉,我们把它概括为一句话――“三个胆小鬼钻入耳朵中”,学生就很容易记住入耳中的经脉为三焦经、胆经、小肠经。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把它变为两句歌诀:“肺大胃脾心小肠、膀肾包焦胆肝续。”这样就使十二经脉的前接、后续共24个知识点,两句话便能了然于胸。

再如,在“气机失调”的讲授中,我们概括为“三大类五小类”。“三大类”为气的运行迟缓、升降的失调、出入的失调;在此基础上衍生为“五小类”,即气滞、气逆、气陷、气闭、气脱。

5 框架式教学法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

对学生而言,采用框架式方法进行学习或复习,常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其框架式学习的实施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骨架学习,观其大略,不求甚解;第二阶段为专题学习,深入某一单元,详细到每个知识点;第三阶段为习题学习,温故知新。

在第一阶段的骨架学习中,重在构建框架结构,不必过分追求细节。以骨架为中心,学习中医学的有关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学生也可根据自己的能力和理解,把一些细节部分留在课后自己填补,进一步充实丰富框架内所包含的内容。这样可培养学生自学的意识,增强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力。在第二阶段的专题学习中,要注重对各个知识点的把握,尽可能地把握每一个细节,要学会对相关知识点的融会贯通。如阴阳学说,在哲学基础板块会介绍,在基本病机中也会涉及阴阳失调的知识,二者一定要相互结合。再如,气的理论在气血津液中有介绍,病机部分也有气机失调的内容,此外还要与具体的脏腑进行结合。只有这样纵横交错地进行“砌砖”,才能搭建出浑然一体的知识大厦。第三阶段为习题练习。我们推荐《中医基础理论习题与解析》或《中医基础理论常见错误与对策》。通过习题,学生可以对学过的知识进行自查,同时在做题的过程中,应鼓励学生查阅资料,进行探究性学习。

6 小结

篇4

中医论文是进行中医科研和对中医科研的书面总结。随着中医科研和中医学术的不断发展,中医论文的作用倍受重视。目前,撰写中医论文已列为中医高等学校毕业和授予学位的考核依据,不可等闲视之。毕业论文的完成,首先在于论题的确立,下面就论文的选题谈一些体会:   

 

1.继承与创新结合选题

 

继承性是一切科技论文的共性。但是,由于现实社会的客观需要和中医药学术自身的独特性决定中医论文的这一特性比其他科技论文表现得更为突出。同时,在现今的中医实践活动中,传统的理论和方法仍然起主导作用。

 

对于中医学毕业生来说,通过在校的四年学习,继承前人的学术成就,博系各家学说,有一定的理论基础,撰写这类深入发掘和继承前人学术成就的选題有一定的优越性。但是,其中也包含着一定的创新,做到继承有创新,发掘有深度。走前人没有走完的路,涉猎前人没有完全涉措的领域,解决前人没有解决的问题。这类选题常见种类包括:诠释、补充或阐述发挥前人的学说,总结前人的经验,对前人学说质疑,对中医学基本概念的探讨等等。

 

 2.理论和实践结合选题

 

 中医学学术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几千年的漫长的历史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许多学者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在继承前人学术成就的基础上,从不同的侧面,对前人学说作了一定的补充和发展,进而形成当今中医学的理论体系。毕业学生通过四年的学习,已经掌握了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有一定的理论功底。但是,中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中医学术新成果的形成,新观点的产生,都必须来源于实践,依赖于实践。对于任何一个中医学术问题,如果缺乏在实践中的常任主研究和反复思考,就不可能形成对该问题的具有新意的正确认识。这样就要求中医学毕业生在最后一年的医疗实践中,广泛涉猎,留心观察,运用所学理论科学地指导实践,同时通过临床经验总结反过来重新认识理论。这类论文只要学生勤于总结,勤动脑,勤动手,还是比较容易完成的,常见的这类选题包括:对一种治法的理论认识及临床应用,用某种治法治疗某种疾病等等。

3.主观与客观结合选题

 

主现条件主要指学生的智力和精力。智力包括学生的知识贮备及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技巧。同时还要考虑学生的兴趣和爱好以及自身的特长等等。但是,对于大学毕业生来说,受到许多客观条件的制约:虽接近毕业尾声,但所学的知识有限,很大一部分没有经过医疗实践,尚是纯书本知识,没有更深的理解和认识,毕业论文从研究到写作完成有严格的时间限制,并且在完成论文的过程中,还要进行医疗实习,准备毕业考试和论文答辨,时间紧迫,学生分到各地医院实习,各医院的医疗设备、医疗技术有所不同,带教教师能力参差不齐,对学生医疗实践能力也有一定的影响,学生首次进行医学研究,经验缺乏。同财,中医学毕业论文不同于其他学术论文。目的是对学生的一种训练要求,使他们进行一次全面的、规范的写作,为毕业后写医学类论文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毕业生在选题时,要根据实际情况,所学专业的不同,研究能力的大小,客观条件的不同。选择难度、大小适中的选题。

 

上述三方面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切不可将它们分割开来。学生在确立选题后,再进行详细资料搜集和整理,根据中医论文的结构,便可圆满完成毕业论文。

篇5

关键词:中医病名;诊断;标准;病证结合

病名是中医在长期临床实践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重要概念,是中医学术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辨病是中医临床不可缺少的内容[1]。任何疾病都有原因可查、病机可究、规律可循、证候可辨、治法可用、预后可测,临床治疗的目标主要也是针对病。但目前中医病名几乎处于被取消的状态,临床诊断、论文著作、科研课题等,大部分都使用西医病名,中医病名被弃而不用,或仅称属中医“范畴”。因此,必须制定中医标准病名,作为国家标准加以颁布实施,以保护中医药知识产权,维持中医知识体系的完整性。

1病证结合是中医诊断学的精髓

中医对疾病本质的认识最早即是确定病种,并赋予病名。《黄帝内经》所记述的病名逾200种,张仲景著《伤寒杂病论》,无论是《伤寒论》论外感病,还是《金匮要略》论内伤杂病,都是以病为纲,病脉证治并重。此后历代医著如《诸病源候论》、《景岳全书》、《医宗金鉴》、《证治准绳》等,以及近代临床各科的中医教材,基本上都是以病(症)为纲,进行辨证论治。因此,继承中医学的病名及诊断十分必要。

病证结合是中医认识疾病本质的基本方法,诊断疾病可以有效地把握疾病全过程的根本矛盾,而辨析证候又能准确地把握疾病某一阶段的病位与病性等主要矛盾。对病和证的分层认识,具有较强的互补性,二者的关系犹如经纬纵横交错,使中医对疾病本质的认识在病位的表里上下与脏腑经络,病性的阴阳寒热虚实,以及病势的进退深浅3方面达到3维统一。中医病名融于中医理论体系,能正确引导临床辨证与施治。与证名诊断一样,病名诊断是中医临床诊疗不可或缺的内容,取消中医病名不仅仅是病名被取消了,中医认识疾病本质的病证结合诊断特色也没有了,更谈不上中医的优势、生命力和发展。

2中医临床必须使用中医病名

就临床诊疗的目标来说,中医与西医所针对的都是疾病,在这一点上中医病名与西医病名之间是相互关联的。但由于认识论和方法学的不同,所导出的病名体系必然不同。中、西医的病名,一般都是由病因、病性(病理)、病位和病状相互组合而构成。在病因病性方面,中、西医的概念基本不同,中医的风寒湿热、痰饮瘀血、阴阳虚实、劳瘅痹厥、胀脱痿痛、癌瘤瘕、痈疽翳障等,西医称之为细菌、炎症、变态反应、免疫紊乱、功能亢进、减退、衰竭等等,而气、血、水、脓、毒、火(炎)等概念,中、西医则都将其视作基本的病理改变。在病位方面,虽然中、西医的解剖名称基本相同,但中医学的认识相对笼统而西医学的概念以精细为特征,由于中、西医对各组织器官的生理、病理及相互关系的认识上有所不同,因而对疾病的命名诊断,西医有病因诊断、病理解剖诊断、病理生理诊断、功能诊断、临床综合征诊断等不同形式,并注意几个方面的结合而作出完整诊断,因而其病名限定清楚,但较冗长而复杂。与之不同,中医学病名极为精当简炼,每个病名实际用词一般只有2~4个字,不一定将每个病的病因、病性、病位等本质属性概括无遗,而可通过辨证诊断使之得到补充。正是由于病名诊断与辨证诊断之间的这种互补性,使中医学的病证诊断完整地融入中医学理论体系并具有中医之特色。可见中医病名与西医病名既有关联而又不等同,中、西医病名的对应关系是模糊的,即“是也不是,不是也是”。

中医临床必须以中医理论为指导,使用准确而规范的中医病名。中、西医病名只能并存和相互对照,而不能并用,更不能以西医病名取代中医病名。某些中医病名目前尚不为广大群众所熟悉,主要是由于受西医病名的冲击,加之近代中医一味地强调辨证而不重视病名诊断所致,而不是中医病名脱离了实际,导致广大群众不能接受。只有规范中医病名,坚持并强化中医病名诊断,方可使中医病名逐渐为人们所熟悉和接受,才有益于中医学的发展,也有利于发挥中医学的优势。

3中医病名诊断的必要性

中医的许多病名,如破伤风、托盘疔、胬肉攀睛、鹅口疮、舌菌、痄腮、阴吹等,精炼简捷,见名知义,易于掌握。中医有不少好的病名,如历节风、破伤风、感冒、红丝疔、缠腰火丹、蛇头疔、乳岩、天行赤眼、蟹睛、骨槽风、鼻渊等,其命名科学确切,名实相符,正如宋·张杲《医说·疾症》所谓“古之论疾,多取象比类,使人易晓”。因此,这些中医病名一直沿用至今,为人共晓,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有些病名如痢疾、霍乱、伤寒、破伤风、风湿热、感冒、麻疹、癫痫、子痫、白喉、痔、痈、痛风、风疹、云翳、脚气病、牛皮癣、梅毒等,在西医传入中国时,便为西医所引用。

中医强调辨证,并多以症为病。但辨证毕竟只是反映疾病某一阶段的情况,症则只是疾病本质的外在表现,而通过诊断所确定的病名,代表着对疾病最本质的认识。病名诊断在中医医疗实践中具有极重要的意义,它有利于把握疾病的全局和全过程的一般规律,有利于临床施治,这是中医学术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徐灵胎《医学源流论》指出:“欲治病者,必先识病之名……一病必有主方,一病必有主药。”说明不同疾病可以有自己的专方、专药、专法治疗,如肺痨若不治痨杀虫,则辨证治疗效果欠佳。虽然异病同证时应当同治,但治疗也应根据病而有所区别,如胃疡、久泄均可见脾虚证候,在补脾益气同时,胃疡者常结合理气止痛,久泄者则常兼利湿止泻。同时病名诊断亦可指导辨证,因为每个病演变过程的一般规律往往可体现为不同的“证”,各证出现的频度也不一致,如风眩最常见的证型为肝阳上亢,而阴阳两虚则较少见,有时病人可能仅有血压增高,而其他症状不明显,以致无症而出现无证可辨,此时则可根据风眩而首先考虑为肝阳上亢,采用平肝潜阳的治法。

4取消中医病名必将导致中医学的灭亡

有学者提出,中医病名改革应大部分采用西医病名,或中、西医病名并用,这样方有利于中医现代化,并能成为中医走向世界的桥梁[2]。也有人认为“取消中医病名中医灭亡不了”。这些观点显然都是不对的。中医临床是在中医学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活动,中医学需要与国际接轨,但绝不能用西医病名取代中医病名。因为中、西医学是不同的理论体系,中医的阴阳五行、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病因病机等基本概念不同于西医学的解剖、生理、病理等理论,把西医的病名搬过来,套在中医学的头上,则名实不相符,无异于穿西装戴瓜皮礼帽,这无疑会给中医的诊断和治疗带来思维方面的负面效应。

中、西医这两种不同的医学理论体系,认识疾病的角度不同,那种“西病中证”式的诊断无异于“人头马、美人鱼”之类,似是优势互补、强强相合,但实际上只会使中医学走向灭亡。因为用西医学理论来衡量中医学,不仅只是病名不科学,中医学的阴阳五行、风、寒、暑、湿、燥、火、喜、怒、忧、思之类病因,肝之开窍于目,脾主运化与统血,经络的解剖结构,以及四气五味、升降浮沉等中药理论等等,统统都无科学可言,都应在废弃之列。坚持中医病名是保持和发扬中医学体系的要害所在,是中医学生死攸关的大事。设若中医学取消了病名,则说明中医学对“病”没有认识,中医只知辨证施治,不会诊病治病,那么中医学还有何“术”可言呢?取消病名,就会使中医学术一溃百溃,一发不可收拾。

中医是中华传统文化最优秀的部分,由于西学东渐,中国人已逐渐远离自己的民族文化主体,出现了文化自卑,不少人对中医的知识财富不相信,甚至抵触,这并不足为奇。癀瘕、卑傈、旭痹、瘅等字都不认识,这是由于近现代文化举措对中医学带来的负面影响。落叶知秋,病名的取消就是中医学术消亡的前兆,面对日渐远离传统文化的中医,如何恢复昔日中医与传统文化二者之间的密切关系,如何使中医能够按照其自身发展规律良性发展,这或许是今天有志于振兴中医药事业的人们所应当迫切思考和解决的问题”[3,4]。

历史事实告诉我们,否认中医理论体系,妄以西医病名取代中医病名必然失败。1933年下发的《中央国医馆学术整理委员会统一病名建议书》、《中央国医馆审定病名凡例》及《中央国医馆审定病名录》,之所以遭到反对而没有实施,其主要原因就是武断的认为中医病名不科学,要统一则必以西医病名为标准,这是其夭折的致命之处。现在虽然时过境迁,中医界的认识有了很大的变化,但可以断言,取消中医病名只会是重蹈复辄的命运。恽铁憔在《论医集·对于统一病名建议之商榷》说:“今若以西名为主名,不废中医学说,则名实不相符。若废中医学说,则中医即破产,不为此,则为彼,更无回旋余地。例如《伤寒》一书,包括支气管炎、肋膜炎、胸水乃至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日射病、虎列拉等等,假如使用此诸名色,初步,《伤寒论》本文,将渐次无人研读;进一步,必《伤寒》方无人能用;及后一步,必讲究注射灭菌。如此,则中医消灭、中药消灭。是故用中医病名为统一病名,在此必争,是非得已,不止名从主人而已。”先贤之见在当代中医界已被印证,这不正是废弃中医病名之恶果吗?

我们应从病证结合的角度,站在发展中医理论与保持中医特色的高度,坚持中医病名诊断,并拨乱反正,正本清源,摒弃“重证轻病”、“西病中证”等错误观点,在中医学理论指导下,深入开展对“病”的研究,以提高临床诊疗水平。

5规范中医病名体系

任何学科都是在继承前人学术思想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中医病名学术也不例外。中医病名规范化的研究,首要而根本的原则,必然也只能是继承性原则,要从蕴藏前人丰富经验和理论的历代医籍中整理、挖掘中医病名,切合临床实际者用之,不符合临床实际者改造之。在此基础上本着特色性、实用性、创新性、准确性等原则,全面系统地开展病名体系研究,形成完整而规范的中医病名学术体系。近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中医临床诊疗术语》[5]疾病部分即是本着继承和发展中医学理论的宗旨,采用继承、挖掘、引申、创新、引进等方法对病名进行分化定义,从而使中医病名学术在相对完整的意义上形成体系。

现代医学制定有国际疾病分类(1CD)等国际标准和国内的《疾病分类与代码》。但中医学是具有独特理论和丰富经验的传统医学,中医学是我国的宝贵文化遗产,它与西医学有很大的不同,因而不可能用ICD等外来名词规范中医疾病名称。现在临床上中医的病名被弃用,没有中医的病名体系,这将使中医学术处于灭亡的境地,因而必须加紧中医病名的标准化、规范化研究,国家卫生行政部门应组织中医学者开展中医标准病名的研究,建立中医标准病名体系,一方面充分吸取、反映以往研究的合理内容,另一方面弥补前段标准化研究的不足。中医标准病名研究应按照中医理论体系,严格区分病、证、症概念,在继承原有病名的基础上,参考西医病名,按中医学的理论创新、分化、扩展中医的病名。该研究可为中医学术提供全面标准的“原件”,不断完善中医疾病体系,并能对临床诊断及鉴别诊断起到指导作用,也有利于保护中医学的知识产权。

参考文献:

[1]朱文锋,贺泽龙.论坚持中医病名诊断的必要性[J].辽宁中医杂志,2000,27(2):50-52.

[2]苏玉仑.中医病名应改革[J].中国中医药报,2000,5:31.

[3]刘理想,张其成.近现代文化举措对中医的影响[J].中国中医药报,2006,10(13):8.

篇6

中医原创思维定义存在的问题

界定中医原创思维,是一项相当棘手和难度很大的工作。除了要概括其定义,还必须改变长期因循的理论定势,需要沟通众多自我生发的孤立观点,区分几个外延不甚清晰的基本概念。

1理论定势的偏向需要纠正

理论定势偏向其一,中医原创思维是哲学命题,认定思维活动只是单纯的认识活动。此等认识的结论,大都缘于中医学同哲学的思维功能基本一致,认为思维活动只是认识万物和宇宙自身。尽管认知功能是思维活动的主要功能之一,但是思维的功能还有指导实践和规范行为、梳理层次结构与构建实践规则,创造价值与进行评价的功能。国医大师陆广莘先生曾说,中医学不仅体现了认识论上的知识论,更是实践论。换句话说,中医原创思维,不是为了认识而去认识,其最终目标是为了解决临床实践过程中的具体问题。其二,中医原创思维与中国其他传统学科思维具有共同性,通过对中国传统农学、天学、物候等学科的思维进行解析,能够从外部间接了解中医原创思维。笔者认为,从思维发生的认知基础与基本特征,如天道自然、天人相应等认识的逻辑起点来看,这一思路并无不当。但基础和特征并非思维本身,中医学与其他学科的根本界限不应忽视。中医学是以人体生命现象及其调控法则为对象,要认识的是生命的机制与原理,要解决的是辨证论治的实际问题,故中医原创思维与其他学科思维大相径庭。

2见仁见智的理论认识需要通约

通约,是数学上的一个术语。科学哲学在表述属性或本质相同的两种事物关系时,常常称之为“可通约”。关于中医原创思维的定义,当代不少学者都有论及。如王琦[2]认为:“中医原创思维是‘取象运数,形神一体,气为一元’的整体思维模式”。刘天君[3]提出“具象思维是中医学基本的思维形式”。王永炎[4]主张原创思维具有“特有”、“与众不同”、“创造性”3个属性,“科学与人文交融”、“天人相应、调心与调身并重”两大特点。刘长林[5]曾指出,中医原创思维应以象思维为主导;“象”作为思维单元,是中国思想文化,包括中医学在内的思维方式的共同特征。因此,需要比较各家观点,突出共性,体现个性。研究者应当反思:为何上述研究的对象均有“象”的因素?各类研究之间有何联系,有什么样的共同特点?如果这些结论的孤立情况难以打破,无法体现中医原创思维的全面内涵,设法找出的共同的结构、共同的要素怎么能涵盖中医原创思维的全部活动而形成统一的定义?

3模糊的理论概念需要澄清

思维、思维方法、思维方式、思维模式,这几个理论概念常常干扰我们对中医原创思维的准确把握。对方法、方式、模式的定义,不同的学者认识差异很大。在中医原创思维研究中,三者是否能够剥离开来单独加以研究?比如,辨证论治是方法,还是方式,抑或是模式?只有明确了中医原创思维这个上位概念的定义,才能对上述的若干概念加以澄清。

中医原创思维定义的基本要求

厘清了问题的症结所在,然后就是如何加以定义并确立规则。笔者认为,中医原创思维的定义,需要满足以下4个方面的要求。

1充分展现中国原创文化底蕴

刘长林[6]曾说,中国原创的思维方式,其认识论基础是“道法自然”、“天人合一”与“以时为正”。在时间与空间维度中,侧重于时间维度,并基于此来统摄空间,是中国文化的显著特征。“气化流行,生生不息”是中国文化对于自然整体生命状态的本质描述。中医原创思维的认识对象,是生命过程中的现象与运动、原理与规律,调整的是生命不断生成演化的动力与状态,应充分体现中国原创的文化内涵。

2充分容纳中医学术史上的原生意识活动

所谓原生,就是在中医学术发展历程中自然而然生成,不加任何外界干预。《黄帝内经》奠定了中医学基本理论体系,后世医家在此基础上,根据个人的临床实践,不断对这一理论体系进行丰富与完善。这一过程就是中医原创思维的生发过程。在当前,必须从学术发展的时间维度,来思考中医原创思维的界定问题。同时,在共时条件下,对中医原创思维进行深刻描述。

3充分发掘中医原创思维的普遍特征

对于中医学思维活动的特征,必须从面向临床实践的视角加以总结和归纳。有文字记载的中医学思维,大约出现在公元5000年之前的黄帝时代。直到公元100年左右的汉和帝时代,才对中医学原创思维的4种模式进行总结,也就是医经、经方、神仙与房中4个流派特征。如《汉书•艺文志》载:“医经者,原人血脉经落骨髓阴阳表里,以起百病之本,死生之分,而用度箴石汤火所施,调百药齐和之所宜。至齐之得,犹磁石取铁,以物相使”。发掘中医原创思维的普遍特征,是界定其涵义的基本要求。

4充分考虑中医原创思维的创造特性

鲜活的中医原创思维,更加充分地体现在对临床实践的指导与规范过程中。从历史发展过程来看,每一次思维活动的革新,都会带来中医理论与实践的进步。从临床处方论治视角来看,每一次面对病患都是思维创造的开始。因此,对于中医原创思维的总结及其对临床指导与规范作用、临床层面创新意识活动程序的描述,以及临床疗效的评价等方面,也应在中医原创思维定义中得到体现。

中医原创思维的结构性要素及定义的表述

中医原创思维,同其他思维活动一样,都具备符号—语言、秩序—规律、程序—规则3个最主要的结构性要素。

1符号—语言要素

思维活动是自始至终在符号或语言媒介中运作的思维活动。无论符号表述一种意象涵义还是抽象涵义,其总是作为一种指代流动于思维过程当中。中医原创思维关注的是一种称之为“象”的符号,涵括了物象的自然整体、不加切割的全部信息。“象”是中医原创思维的思维活动单元。“象”是作为认知主体的人的主客相融“感”的结果。中医学大多数的思维活动,都是以“象”为媒介发生的。如自然之象有天象、气象、阴阳五行之象等,人体之象有脉象、舌象,以及证候之象等。由于“象”本身蕴含的信息非常丰富,以至于“大一”和“小一”均难以超越其表征的范围。“象”又是作为意识活动主体的人,以及外界环境信息两相交融的综合反映。因此中医原创思维是在认识与调整人体生命状态时,将人体信息表征“象”化,并在实践中具体加以传递、交流和运用的意识活动。

2秩序—规律要素

思维活动本身就是从混沌或无序中发现或建构秩序的意识活动。中医原创思维是一种认识活动,是以人类生命运动、现象的秩序与规律为解释中心的意识活动,是指导临床实践并促使临床行为与诊疗技术规范化与有序化的意识活动,也是进行临床疗效评价并促使价值模式和尺度标准化和有序化的意识活动。客观地说,中医原创思维决定了中医理论体系框架的层次与结构,后者反映了前者的认知历史过程。中医原创思维也决定了中医临床实践的价值取向,后者反映了前者的秩序与规律。

3程序—规则要素

篇7

中医药文化历史悠久、博大深厚,蕴含着深邃的哲学思想和丰富的人文精神,在促进中医药高职高专学校强化办学特色、提高教育质量等工作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中医经典著作是我国的传承文化,是中国文化的经过岁月的沉积而留下的经典。因此,切实加强中医经典教育,积极探讨以中医经典教育建设促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途径,极具现实意义。

2现行中医高职教育经典教育模式存在的问题

目前,中医人才的培养问题很多,虽然中医药人员数量在增加,但从社会和医疗机构的反馈信息来看,中医药教育质量明显下降。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医药可持续发展,其主要原因与对经典著作的学习重视不够有关。近年来,有学者以改变知识陈旧、内容重复、学科界线不清的弊端为因由,提出取消经典著作的独立课程地位的观点,这一观点忽视了中医学发展的自身规律。阴阳、五行、脏腑、经络等是中医学生命力之所在,是中医理论的核心,其源于经典而且是长期稳定不变的。也有学者提出经典医著的教材应该用现代语言表述经典医著中基本内容,而将原文附其后供学生进一步钻研,否则会加大学生学习的难度,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笔者不否认用现代语言准确、完整地阐明医著的原意,吸收现代研究的成果来充实教材的内容,以更好地体现经典医著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现代临床实践的指导有重要意义,但经典之为经典就在于对其原文原汁原味的学习。中医理论体系的基本思维方式的架构,有别于现代科学的思维方法。通过对经典的学习,把中医的一些基本概念,潜移默化地融入了学生的心灵深处,是形成中医理念、建立中医思维的必备环节。

3中医经典教育的必要性

目前,各高等中医药院校把《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设置为中医学经典必修课程,简称中医“四大经典”。中医“四大经典”历来是中医教育的核心,有着很强的理论性,它们构建了中医的基本理论框架,涵盖了中医基本理论的主要内容,是中医理论的基石,具有很强的实践指导性。

3.1学习经典医著,是帮助学生打牢中医理论功底的需要《内经》标志中医的理论框架的基本形成,为中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而《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则进一步完善了中医理论,建立了外感、内伤杂病和温病辨证论治的理论体系。学习经典医著是系统、全面掌握中医理论的必然要求,是掌握中医理论体系的最直接、最有效方法。中医治学的根柢就作者单位:050081石家庄市,石家庄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是中医学的经典著作,经典可以示人以规矩准绳。清代医家徐灵胎认为:“一切道术必有本源,未有目不睹汉唐以前之书,徒记时尚之药数种而可为医者。”中医要遵循中医自身理论体系发展的轨迹,来探索理论与实践的客观规律和科学的内涵,所以中医经典医著对于中医学生来说理所当然应该努力学习并切实掌握。

3.2学习经典医著,是提高学生临床辨治能力的需要与现代中医教材的只言其常,不言其变的机械性体例不同,《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中有着各自的辨证理论体系,如六经辨证、脏腑经络辨证、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等,贯穿于始终的是整体观和恒动观,从不同的侧面揭示出辨证论治的规律。不仅理法方药一线贯通,示人规矩,而且有常有变,常变结合,从多层次、多角度上去揭示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辨证论治规律。与临床实际中的表里同病,虚实并见,寒热错杂,阴阳混淆,合病、并病,以及误治、失治后的转变等纷繁复杂情况相符,充分地体现了疾病的复杂性、多变性和灵活变通的辨证论治精髓,弥补了目前统编教材的不足,锻炼了学生的辨证思维能力。

4经典教育方法

(1)中医“四大经典”要作为广大中医学生的必修课,学生不仅要弄懂经文含义,还要会背诵一些重要的经文。(2)院校应成立中医读经会,让广大中医学生对中医经典的阅读成为日常的功课。(3)学习经典必须强化“死记硬背”。“死记硬背”一直是教育界人士批判的对象,认为“死记硬背”扼杀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及想象力和创造力。但一味地放弃“死记硬背”的做法,正是当今中医教学的一大失误。“死记硬背”更是中医经典学习最基本的方式。经典医著成书己久,文字古奥难懂,语义有丰富性模糊性等特点,常有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现象。而现代学生在古文字方面的修养远不及古人,因而对经典医著的理解存在不小的难度,而且中医经典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几乎无必然的联系,因此必须死记。关于经典学习的层次,《内经》概括为“诵、解、别、明、彰”等五个字。诵为朗诵,朗朗上口;解为解析,细细品味;别为辨别,不可烂从;明者,识作者之意,文章次序,轻重粗细;彰者得其旨而融汇贯通,举一反三,验于天下。学习“死记硬背”,不是否认教学方法的改革,如理解了当然有助于记忆。当然单纯以经解经,以解释清原文内容为教学的主要目标,是远远不够的。《伤寒论》、《金匮要略》的教学则可采用病案讨论、床边教学等方式,让学生在讨论过程中领悟原著的精髓。在教学手段上也可充分吸收现代科技的方法,如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给学生以听觉、视觉等多方面的刺激,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这一切都可加深记忆,其目的是为了更好的“死记硬背”。

篇8

关键词:中医医案;领域本体;喘症;知识库

中图分类号:TP182;TP315 文献标志码:A

中医医学历史悠久,同时也产生了与中医学有关的大量文献。在中医学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也产生了海量科学研究数据和文献,但是这些资料存在着分散、片面等状况不能被有效地利用。由于历史的久远和中国地域的辽阔,同一事物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域有着不同的名称,更是加大了实现古医学与现代医学资源共享的障碍。

语义检索可以通过从语义网上获取数据从而给出与检索者请求的查询结果以及请求的相关资源,从而解决了关键词一词多意或多词一意等局限性,提高了检索的准确性和全面性,实现了机器理解与人机交互的协同能力[2]。在基于本体的检索系统中,领域本体[3-4]的Ontology层提供共享的术语和概念,而知识库则使用这些语义的共享来表达领域事实,因此本体层是语义搜索引擎的关键所在。本文引入信息工程的知识库架构和基于领域本体的知识库构建理论,将中医喘证知识作为形式背景,使用Protégé 工具及OWL 语言构建了基于中医喘证本体的领域知识库实例,解决了案例知识的表示和组织问题,为下一步中医喘证案例推理的研究奠定基础。

1知识库

知识库是针对某一领域问题求解的需要,采用某种知识表示方式在计算机存储器中存储、组织、管理和使用的互相联系的知识的集合[5]。

领域知识是指在某一专门领域中重要问题或概念以及概念之间的相互关系的集合。领域知识库这一术语源于人工智能领域。在人工智能领域,领域知识主要应用于知识的专家系统和自然语言理解的系统中。

1.1知识 目前,知识这一概念有3种比较有代表性的定义:①Feigenbaum:知识是经过消减、塑造、解释、选择和转换的消息。②Bernstein:知识是由特定领域的描述、关系和过程组成。③Heyes-Roth:知识=事实+信念+启发式。知识常常是模糊、不确定或不完全的。而且知识还处在不断地动态变化过程中。

对于任何知识,通常采用Heyes-Roth提出的知识的三维空间来描述。即知识的范围、知识的目的和知识的有效性。范围由具体到一般,目的从说明到指定,有效性由确定到不确定。知识的三维空间描述,见图1。

图1 知识的三维空间描述

大量的数据经过加工后才会有价值,经过分析处理的数据形成了信息,信息的作用后有时间和范围的限制。为了使信息在较长的时间内有效,必须进行一系列的内部处理,这个过程叫综合,综合后的信息组成了知识。

从计算机科学的观点来看,知识是信息综合处理的结果。在综合过程中,信息传递相互比较,结合成有意义的链接。数据、信息和知识具有层次关系,它们的层次关系,见图2。

图2 数据、信息和知识的层次关系

1.2领域知识 领域知识主要应用在基于知识的专家系统和自然语言理解以及有关概念的约束的集合。知识工程对领域知识进行了3方面的描述:①领域知识是一个概念模型,这个概念模型包括概念和概念之间的关系。②领域知识是概念和概念之间的约束。③领域知识是陈述如何推导计算出新概念和新概念之间的关系的规则。

领域知识的2个基本概念:①领域特征概念:是领域知识的概念化,是各种相关领域内的重要概念的语义描述。②领域特征属性:是指某一领域内的概念所具有的特点,领域特征概念可以是词,也可以根据需要扩展成短语甚至词串。

2本体

2.1本体的概念 本体原本是一个哲学上的概念,在被引入信息科学之后,其定义尚未统一, Studer在1998年对本体的定义得到最多认同,他提出"本体是共享概念模型的明确的形式化规范说明",此定义包含4层含义:①概念模型:本体论的研究对象;②明确:某套概念及其相互之间关系被准确定义;③形式化:计算机可读的精确的形式化描述;④共享:本体中反映的知识是相关领域中公认的概念集。

2.2本体构建步骤 以本体构建[6-8]原则[清晰(Clarity)、一致( Coherence)、可扩展性(Extendibility)、编码偏好程度最小(MinimalEncoding Bias)、本体约定最小(Minimal Ontological Commitment)]为基础,国内外学者提出了一种构建本体的实际操作方法,归纳为两种模式:①利用现有文献和领域专家使用手工的方式创建概念关联;②将已有的叙词表改造成本体,或者采用学习机制,进行自动或自动化的本体构建。

目前国际上被认可的本体手工构建方法主要包括有骨架法、企业建模法、Methontology、KACTUS、循环获取法、IDEF-5、七步法等本体构建方法。

本文架构的中医喘症知识库即采用七步法构建本体。

2.3本体构建工具 目前构建本体的工具有很多种,不同的专业领域选取不同的本体构建工具,本文选择由斯坦福大学研制开发的Protégé(使用Java和开放资源作为操作平台)作为本体的建模工具,OWL(Ontology Web Language)作为描述本体的语言。Protégé提供了本体概念类,关系,属性和实例的构建,并且屏蔽的具体的本体描述语言,只需在概念层次上进行本体模型的构建。

3中医喘证医案的本体和知识库构建

3.1中医喘证医案的研究背景数据整理 收集和整理《吴鞠通医案》、《丁甘人医案・伤寒案》以《中华医典》所收录的75部医案著作中所涉及的喘证医案为研究对象[9],以"喘主证"、"喘息"、"喘逆"、"喘鸣"、"咳喘"、"上气"等关键词为核心概念,筛选整理医案,最终确定相关属性字段10余个,建立了较为完善的中医喘证医案数据库,如图3所示,将此作为研究对象的形式背景,见图3。

图3 喘症医案数据库

3.2形式背景中概念树的组织

3.2.1定义类及层次关系 从喘证本体中自上而下抽象出基本类及层次关系,并采用Protégé建立中医喘证领域本体类关系初步模型。其中,类对应本体体系中的Class,对象对应本体体系中的Instance或Individual例如,外感型喘是实喘的子类,实喘又是喘证的子类,用OWL描述上述关系具体如下。

3.2.2定义并应用各类之间的关系 每种关系相当于一个二元组或多元组函数,各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为喘证本体模型内部的各本体类和子类对象,可分别由各关系所对应的ObjectProperty属性的domain和range两个子属性来设置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以便于本体模型内部各类通过上述关系进行关联,以下显示的是ObjectProperty属性"痰象"以及它的特殊性质,其中"痰象"的定义域是案例,值域是由"痰白"、"痰黄"和"痰清稀"组成的并集构成,说明案例是由值域中的3部分构成的,同时它还具有传递属性()

3.2.3设置各本体类的属性及关系 包括各属性的名称、值、类型及其他约束,对应本体体系中的Datatype Propety。

属性是个体间的二元关系,也就是说,属性把两个个体连接在一起。

本体所描述的概念间的关系主要有4 种:①概念之间部分与整体的关系(Part of);② 概念之间的父子继承关系(Kind of);③概念的实例和概念之间的关系(instance of);④某个概念是另一个概念的属性关系(attribute of)。

概念间的内在联系构成了丰富的概念间的语义关系,通过规则的逻辑推理就能获取概念间的蕴涵关系。

3.2.4定义概念的语义扩展关系如同义、近义、上下位关系等。为了实现关键字的语义检索,本体模型需要实现词语的本义、同义、近义和上下位等关系查询。例如,"微喘"可以具有"喘息"等同义词或近义词,若把其中任何一词作为关键词输入,不仅可以得到关键词的本义信息,并且能查询到关键词的同义、近义信息。这也是将来提高案例检索查全率的关键技术。

3.2.5实例填充 用具体实例填充(1)中定义的类,并对实例的属性及其属性值进行定义和扩展。

3.2.6修正本体模型 采用Jean推理机对已构造本体进行推理,验证本体初步模型是否合理性以及概念是否具有可满足性,并完善不合理之处。

3.2.7设置本体的存储方式。本体存储主要有文件存储和数据库存储两种方式,文件存储指以OWL或RDF等文件格式存储。喘证本体模型以OWL的文件格式存储,知识库中的案例数据以关系数据库形式存储。

应用Protégé工具建立的中医喘证本体片段,见图4。

图4 中医医案喘证本体片段

3.3导出owl本体文件 目前,Protégé 中存在4 种文件类型,本文选择OWL RDF files,导出的本体文件可以支持OWL 浏览和编辑的工具中被保存、阅读和修改,为知识推理[11-12]和检索提供了资源描述。中医喘证医案本体的概念集合语义树,见图5。

图5 中医喘证医案的概念模型

4结论

本体技术作为一种新的知识组织工具,可以多维度、可视化、动态地表示和组织中医知识和相关的信息资源,基于本体的领域知识库可以清晰地表达领域知识的基本概念、属性、处理方法和内在关系,使用这些概念可以完成知识表示和语义推理。本文将本体技术应用于中医喘证的知识库构建,是下一步实现中医喘证的知识检索和案例推理的前期关键工作,旨在为中医信息化和知识传承探索一条新途径。

参考文献:

[1]田甜,高思华.本体在中医药学领域的应用现状及展望[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3,(6):1832-1834.

[2]许德山,张智雄,邢美凤.面向本体知识库的可视化检所研究[J].信息系统,2010,(8):114-117.

[3]李景,孟宪学,苏晓路.领域本体的构建方法与应用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7.

[4]曾召.构建中医药学领域本体的实践[J].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2009,(7):1-5.

[5]马晓丹,邓晓楠,彭文娟,等.基于领域本体的知识库架构和实现[J].河北联合大学学报,2012(10):42-47.

[6]高成勉,包含飞,.本体构建原则及其在中医顶层本体构建中的应用[J].医学信息学,2008,(5):581-583.

[7]李兵,裘俭,张华敏.中医药领域本体研究概述[J].Chinese Journalof Information on TCM,2010,(3):100-106.

[8]张继芳.基于本体的教学领域知识库构建及应用[J].时间与经验,2011,4:58-61.

[9]阎红灿,李丽红,马会霞,等.基于粗集理论的中医喘证临床医案关联规则分析[J].辽宁中医杂志,2012(7):1218-1220.

[10]于楠.基于Ontology的领域知识层次分类体系的构建[J].东北大学,2005.

篇9

【关键词】中职学校 中医学基础 教学优化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14-0184-01

中等卫生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实用型教育,培养学生扎实的卫生职业技能是各门专业课程的共同教学目标。中医学基础作为中职学校卫生教育类各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是学生专业素质形成的重要纽带。为了提高中医学基础的教学效果,我们应从学生将来求职就业的大方向出发,结合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对中医学基础教学进行有效的优化。通过构建新型的教学模式,促进学生卫生职业技能的快速提高。

一 积极实施愉快教学,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说过:“若要使教学成功,最关键的要素莫过于让学生形成浓厚的学习兴趣。”兴趣是一种优秀的学习品质,是推动学生主动求知的内在力量,也是中职中医学基础的教学追求所在。中职学生大多是中考的失败者,由于缺少对学习的正确认识,学习的欲望和信心普遍比较薄弱。因此,中医学基础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积极运用愉快教学,最大限度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学习经络和腧穴时,我们引入武侠电视剧情节,以剧中侠客高超的点穴奇功,创设富有悬念的教学情境,给学生建立关于经络和穴位的感性认识。在学生兴致盎然的基础上,以多媒体课件展示人体的不同经络和穴位,诱发同学间的相互指点。这样一来,学生始终处在轻松愉快的情绪状态下,学习的欲望强烈;并通过自己的探究体验到学习的愉悦,感受到努力的价值,把学习真正当成一件乐事。

二 明确课程教学目标,注重教学直观实用

中职卫生教育的总体办学目标是培养综合素质好、职业适应力强的技能型、实用型医药卫生一线人才。这就决定了中职中医学基础的教学目标不在于培养通晓医理的中医专家,而在于培养学生的中医临床诊断思维能力、中医药知识融会贯通和运用的能力,让学生能运用所学的中医药知识和技能解决临床遇到的中医药实际问题。因此,中职中医学基础的教学目标不应过多地追求理论的深奥,而是要综合考虑学生将来的就业需求和职业发展,表现教学直观性,注重教学的实用性。

三 合理简化教学内容,突出教学重难点

根据教学安排,中医学基础一般只开设一个学期,几十节课。对于这门涵盖了中医基础理论和诊断、中药、方剂、针灸和推拿等多方面内容的课程而言,把书中所包含的所有章节都详细、深入地讲解是不现实的。由于中职卫生教育只要求学生掌握中医的基础理论学说,了解中医的思维方式,增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际应有技能。中医学基础教学就必须结合课时容量简化教学内容,遵循详略得当、条理清晰、循序渐进的原则,将学生需要掌握的基本概念讲解清楚,让学生掌握中医精髓,获得通往中医学宝库的“钥匙”。同时要突出教学重难点,对中医理论中比较抽象复杂的、学生感到困惑和难以理解的内容,浓墨重彩,详细讲解。特别要结合通俗易懂的实例,深入浅出地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中医理论和技能。如对于“五行学说”重点讲授五行的属性和五行相生相克的关系,以阴阳五行学说和脏腑学说为核心,阐述中医的辨证论治。

四 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收获最佳授课效果

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是优化教学过程的核心问题。在中职中医学基础教学中,教师应结合各个章节的内容特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以此打破教学的单调和枯燥,以教学的新颖性和趣味性吸引学生的有效注意,活跃课堂气氛。如在学习针灸方面的知识时,我们在中医实训室里给学生提供数字针灸模型仪、针灸的毫针、穴位挂图、人体模型等学具,让学生通过教师授课基础上的自我实训,内化相关理论,形成操作技能。在讲解情志与五脏关系时,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当外来刺激过于强烈,超过人自身的调节能力,便可伤及五脏,导致疾病发生”的含义,引用“为伊消得人憔悴”来说明“思为脾之志、思伤脾”;用范进中举的故事来说明“喜为心之志、喜伤心”;用红楼梦中林黛玉的人物性格来说明“忧为肺之志,忧伤肺”。

要实现中职学校中医学基础课的教学优化,关键是要全面贯彻中职教育以技能为核心、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理念,结合中职学生的特点,在教学过程、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上实施积极的改革。力求营造出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在事半功倍的中医学基础教学中,促进学生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的稳步提升。

参考文献

篇10

1.1培养中医思维方式:中医学是在浓厚的中国古代哲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具有理性思辨和哲学睿智的医学。对于刚刚接触中医的人来说,《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内容是完全陌生的,与他们之前所学习的现代科学知识及所身处的现代科技环境有很大的差别。而中医学的思辩性思维,也会使习惯于逻辑性思维的学生在学习中产生很多困惑,造成对中医理论的误解以及学习兴趣和效率低下。哈佛大学有句名言:“成功者和失败者的差异,不是知识也不是经验,是思维方式。”因此,初学中医,亟须培养中医思维模式。因此,在讲授基础理论课程之前,我们着重《中医学导论》的讲授,其内容包括中医学的学科性质、先秦百家思想与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中医学的医学模式、中医学的本质特征及中医学对世界科学的贡献等,使其能够认识到中医学是不同于现代医学乃至于现代科学知识体系的传统医学理论体系,有其自身的独特规律和特点,逐步培养中医学整体的、辨证的思维模式,为将来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1A]。

1.2引入人文文化观念: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根基,中医思维方式形成的基础,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水融的关系。而一般来说大学新生的传统文化知识相对贫乏,因此,我们在授课过程中应加强文、史、哲等知识的讲授,注重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渗透。如哲学基础部分是建立中医思维模式的关键,在讲授过程中就可以结合中国古代哲学,以及天文、地理、气象、物候、历法等知识予以阐述[1B]。这不仅能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拓宽学生的知识层面,而且能帮助学生领悟中医理论的内涵,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掌握中医特有的思维方式方法。

1.3创新课堂教学方法:从内容上看,《中医基础理论》教材包括四大知识模块,即:中医学哲学基础、藏象理论(藏象、精气血津液神、经络)、病因病机、防治原则,各知识模块特点不同。因此,采用单一的教学方法显然不适合该课程全部内容,而应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优化教学,从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近年来,我们从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教学规律出发进行中医基础理论多样化教学,采用了互动式、案例式教学等多种引导学生有效学习的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1.3.1互动式教学:课堂上,我们常用讨论法进行互动式教学,按照“选题-分组讨论-代表发言-提问-解答-点评”的步骤,逐步引导学生透彻理解题意,明晰基本概念和相关原理,贯通相关知识,进行分析、总结,得出结论。此种教学活动,强调了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教师与学生的双向交流,调动双方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实现教与学的统一,可使学生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思考、巩固,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1.3.2案例式教学:例证是教学艺术的催化剂,它可使抽象的内容更形象具体,深奥的内容更浅显易懂[2]。而中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作为中医临床实录的医案,能最直接地反映医生的临床思维。因此,案例式教学接近于直观场景,克服了从概念到概念的抽象理论课堂教学方式的弊端,不但能充分吸引学生注意力,而且利于学生理解记忆,适合中医基础理论的任何内容。在实际操作中,可根据学习内容及学生的接受理解能力采取不同的形式。最初可以以讲述为主插入案例分析,例如在讲解“气能生血”时,可以例举临床补血配合补气药治疗相关血虚的病例。而后期由于学生有了一定的基础知识,分析理解问题能力提高,我们就可以选择一些有针对性、内容详尽且通俗易懂的古今医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

1.4配合多媒体教学:多媒体教学是一种新型的教育形式和现代化教学手段。结合图像、文字、音乐、动画等,利用PPT、视频、录像、幻灯片等方式,综合处理授课信息,创造图文并茂、生动形象的教学环境。其优势是它能把多种信息有机地结合起来,学生们能从多角度、多途径获取大量的信息,特别是以往教学中较为欠缺的视觉信息。如经络学说的内容,结合多媒体教学,则图文并茂,更加直观,有利于学生的理解、记忆。但我们一定要注意多媒体的设计要突出重点,而在授课过程中也要注意师生互动[3]。

2加深理解,注重实验教学

实验教学是现代教育的重要形式,尤其在医学教育中,它有着理论教学不可替代的作用,是一种必不可缺的教学方式。《中医基础理论》实验教学是中医基础理论传统教学模式和方法的重大变革,它能使抽象、深奥的理论得到直观的体现,中医方药的神奇效果得到验证,从而加深学生对中医基础理论的理解。

2.1在示教室观察各种示教模型:《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某些内容理论性强、抽象,如经络学说中十二经脉的循行路线、分布规律等,很难如解剖学一样让学生目睹其真实状态,教师讲课费力,学生又难以理解。为了解决此问题,可以让学生走进示教课堂,通过人体经络模拟模型观察十二经脉的循行路线,进而总结其走向规律、交接次序及在人体的分布规律等,如此则改善单纯课堂讲授时枯燥乏味的不足,增强教学效果。另外,舌象仪、脉象仪等各种直观示教模型,都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教学气氛,在提高教学质量上起到重要作用。

2.2通过动物实验理解中医理论内涵:近年来,我们尝试逐步引入动物实验到中医基础理论的教学中。在系统学习理论的基础上,通过现代实验方法和手段对中医基础理论进行验证和阐释,增加了教学的直观性,有助于学生正确理解和掌握中医理论的科学内涵。如学习阴阳学说时可设计如下实验:制作阳证、阴证动物模型,观察阳证、阴证两组动物模型的表现特征如神态、眼球、活动及皮肤血管情况,并测量体温、心率的变化,运用阴阳学说理论对比分析两组动物的症状发生机理,从而加深对“阴胜则寒”、“阳胜则热”理论的理解。

3强化记忆、拓展知识,利用网络资源

由于《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点多、信息量大、学时数少,单纯的课堂教学很难满足学生的需要。因此,创建《中医基础理论》网络资源库,为学生提供一个课后学习的平台是非常必要的。该网络资源主要包括基础知识学习、教学内容拓展、学习水平测试三个方面。

3.1基础知识学习平台:该平台的资源主要包括《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大纲、电子教案、讲稿、教学课件、教学录像等。教学大纲、电子教案可以帮助学生提前预习,使学生对每一次课的教学重点、难点有一个了解,避免听课时主次不分,影响对重点知识的理解掌握。以往的课堂教学,学生往往只顾忙于笔记而忽视了老师的讲解,从而使很多晦涩难懂的中医概念无法真正理解,严重影响了学习效率。注意到这一点,我们把讲稿及全部教学课件上传至网络平台供学生下载,使学生上课时能集中精力听讲,而老师也能在保证重、难点知识讲清讲透的同时,加大课堂教学信息量,如此则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

3.2教学内容拓展平台:拓展平台设立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能够开阔视野,从多角度全面认识中医。如千古中医故事、中医大家讲座视频等,可使学生对中国医学发展的坎坷历史、中医学对中华民族乃至世界医学的贡献等有一个了解,进而增强学习中医的信心;中西医学比较部分通过对中、西医学的医学模式,中、西医对人体生理、病理的认识,各自诊疗疾病的特点等方面的对比学习,使学生初步认识中西医学各自的特点、优势及不足,利于学生中医思维模式的形成,并有助于以后临床诊治疾病过程中充分发挥中医的优势,并利用现代医学先进的方法手段弥补中医的不足;案例教学内容可通过简单的案例分析帮助学生加深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最新研究进展部分则结合现代知识和现代研究成果对中医基础理论进行剖析,这样既有助于其理解和记忆中医理论知识,弥补中医理论较抽象、难理解的不足,还可以扩展学生的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