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监管的必要性范文

时间:2023-06-29 17:27:2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保险监管的必要性,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保险监管的必要性

篇1

【关键词】银行业;存款保险制度;必要性

一、引言

存款保险制度是指由经营存款业务的金融机构按照所吸收存款的一定比例向特定的保险机构缴纳保险金,当投保金融机构出现支付危机、破产倒闭或者其他经营危机时,由特定的保险机构通过资金援助、赔偿保险金等方式保证其清偿能力、保证存款人利益的一种特殊的保险制度,该存款保险制度即所谓的显性存款保险制度。自1933年美国首次使用存款保险制度以来,该制度很快风靡全世界:20世纪60年代有8个国家创建了存款保险制度:70年代增加了9个;80年代频繁爆发的银行危机促使越来越多的国家加入到存款保险的行列中来,十年间就有19个经济体建立了该制度;90年代由于银行问题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银行问题继续恶化,因此约有三分之一的国家在该时期建立了存款保险制度,共有30个国家和地区建立该制度。截至目前,全世界大约有120多个国家建立了存款保险制度。可见,显性存款保险制度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认可和支持。而我国目前仍然徘徊隐性保险制度上,在该制度下,我国商业银行就像生长在温室里的花朵,从不经历风吹雨打、日照雨淋,一切由政府母亲精心呵护和细心照料,已经出现了“银行亏损,政府买单”的局面。目前我国已有个别金融机构因经营管理不善亏损巨大而被中国人民银行宣布破产和关闭,比如大鹏证券破产、德恒、恒信、中富、汉唐等证券公司被托管、“海南发展银行”、“广东国际信托”、“中农信”和150多家城市信用社的关闭破产和停业整顿。在处理这些有问题的金融机构时,由于没有适当的市场退出机制,给存款人造成了相当程度的恐慌,严重影响了公众对金融体系的信心,同时有关部门在处理这些有问题的金融机构成本较大,效率低下,给政府带来了重大的经济负担。随着我国加入WTO深入,国外在华的金融机构也越来越多,他们以更加优质的服务和卓越的管理不断冲击着这颗稚嫩的花朵,我国很可能有更多的银行和金融机构破产和倒闭,因此我国政府是时候放弃隐性保险制度了,让我国商来银行在显性保险制度下经历风雨,这不仅有利于我国与国际银行业接轨,而且可以提高我国银行在国际上的竞争力。

二、我国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的市场条件

(一)国外商业银行在华的发展

2006年12月11日起,我国银行业WTO五周年过渡期宣告结束,银行业进入了全面开放阶段,外资银行在中国境内不再受地域和业务上的限制,从而完全享有国民待遇和更为有利的经营环境。自从我国对外资银行全面开放后,外资银行就利用其在银行管理方面的经验优势与我国银行业展开了激烈的竞争。如在银行客户方面,外资银行利用在本土化过程中风险管理经验,首先聚焦高端客户,汇丰银行“卓越理财”账户为客户提供全球身份认可等专业服务,渣打银行“优先理财”和“创智理财业务。当然中资银行面对外资的竞争并不是束手待毙,而是积极应对,中资银行推出了“金葵花”、“天玑财富”等多个品牌,并且还为拥有一定金额标准的金融资产客户提供专业服务。

截止2010年7月末,14个国家和地区的银行在华设立了36家外商独资银行(下设分行212家)、2家中外合资银行(下设分行6家,附属机构1家)和1家外商独资财务公司;24个国家和地区的71家银行在华设立了90家分行;45个国家和地区的190家银行在华设立了223家代表处。外资银行已在43个城市设立营业网点,已覆盖内地27个省(区、市)。其中,在中西部和东北部地区,外资银行一共设立了78家分支机构。目前,外资法人银行资产已占外资银行资产的85%,成为在华主要经营形式。在业务币种方面,外资银行提供的人民币业务已占其资产总额的60.3%,进一步显示出了本地化的发展趋势,这些都为外资银行在中国竞争提供了基础条件。与些同时,外资银行还积极入股我国商业国内银行,与我国国内商业银行进行合作。如2007年7月,意大利联合圣保罗银行以每股2.6元人民币入股青岛市银行,投入资金约1亿欧元,占青岛市商业银行总股本的19.9%。2007年10月,马来西亚丰隆银行投资19.5亿元人民币收购成都市商业银行6.5亿股,合19.99%的股权。2008年1月,香港恒生银行和永隆银行分别作价8亿元人民币和2亿元人民币入股烟台市商业银行,共持有24.99%的股权,恒生银行因此成为烟台市商业银行的第一大股东。

(二)当今我国商业银行状况

我国银行业股份改制业绩斐然。自从2003年起至2009年1月15日,随着农行完成股份制改制,我国5家大型国有商业银行顺利实现了股权多元化。国有商业银行除国家持股外,国有法人持股,其他内资持股、外资持股、公众自然人持股也占有相当比例。从国有5家商业银行各银行持股的前十名股东的分布情况看,除农业银行的前十大股东没有外资持股,其他几家四家国有银行前十大股东都有外资持股。如截止到2010年6月30日,香港中央结算(人)有限公司持建设银行的股权多达19.05%,此外,美国银行持股也多达10.95%,富登金融控股私人有限公司持股为5.650%,这三大外次金融机构持建行股份分别列二、三、四名;香港中央结算(人)有限公司持工商银行的股权高达20.511%,高盛集团持股为3.946%,美国运通持股为0.191%;香港中央结算(人)有限公司持中国银行的股权更多,达到27.933%,Li Ka Shing持股为1.208%,亚洲开发银行持股为0.200%;在交通银行的前十大股东中,香港中央结算(人)有限公司持建行的股权多达20.317%,香港上海汇丰银行有限公司持股17.263%。与此同时,中资银行也加快了拓展海外市场,截至2009底,5家大型国有商业银行在亚洲、欧洲、美洲、非洲和大洋洲设有91家一级境外营业性机构;收购或参股5家境外机构,股份制商业银行有5家在境外设立了分行、代表处或开展了境外收购。如工商银行已在全球20个国家和地区设立了23家营业性机构,分支机构总数达到了162家;中国银行在中国香港、澳门及29个国家为客户提供全面的金融服务;农业银行在外也设有分行和代表处其中包括香港分行、新加坡分行、东京代表处、纽约代表处、法兰克福代表处等;建设银行在香港、新加坡、法兰克福、东京、首尔、纽约、等处设有海外分行;交通银行也在香港、东京、首尔等处设有分行。  除我国国有五大商业银行成功完成股份改制,我国中小股份制银行也纷纷引进境外投资者,截止到2010年11月,除了渤海银行、广东发展银行、浙商银行、恒丰银行没有完成上市,其它8家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都完成了上市。其中在这8家上市银行中,截止到2010年6月30日,各银行前十大股东外资银行持股情况如表1。由表1可以看出,我国上市的8家中小股份商业银行,只有深发、兴业、光大银行这三家银行的前十大股东没有外资入股,其它5家银行都不同程度的有外资银行入股,并且入股的数量相当大,除了浦发银行外,其它4家外资入股比例都超过15.00%。除此这外,我国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也都在积极寻求股份制改制中,争取完成上市,如北京银行、南京银行和宁波银行早已成功完成上市。 从世界范围内银行产生及发展的历史考察发现,银行,主要是商业银行的资本组织制度始终与市场经济的发展联系在一起。从世界上第一家现代意义上的银行英格兰银行的诞生,到当代国际性大银行的组织制度实践,表明股份制度造就了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现代银行。而在股份制度下,公司是一种“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担风险”的经营机制,因此公司的破产倒闭也就在所难免,这就是我国银行业当前的发展趋势决定了我国有必要实行存款保险制度。

(三)我国各商业银行的储蓄存款持续增加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勤俭节约一直是我国国民的优良传统,在我国采用隐性保险制度,一切亏损都有政府买单,这就决定了居民把钱存入银行当作保值最安全的渠道,这种高储蓄倾向无形种掩盖了银行体系资金不足的问题,如果这种虚假繁荣现象一旦出现资金链断裂将给政府带来不给估量的后果。截止到2010年9月底,我国各项人民币存款总额已经达到701024亿元,各项外币存款总额也达到了2298亿美元,以下图一是我国近几年来各项人民币存款总额变化图。

由上图一分析可知从2002年底到2010年9月底,我国商业银行人民币储蓄存款一直保持这高速的增长,从起初的170917亿元增长到目前的701024亿元,增长了4.12倍,可见,我国储蓄存款增长只能用神速形容,并且一直呈现出增长趋势。如此巨大的储蓄额,迫切需要一种制度来保护广大储户的切身利益。

从以上三种发展趋势分析可知,首先从国际银行业发展看,世界各银行业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区域经济的危机就有可能给世界经济带来巨大的影响,导致世界各国银行的连环倒闭,这种金融业全球化趋势不可逆转。如美国2007年次贷危机的“蝴蝶效应”给世界经济的发展以重创,我以前本来是以出口带动国内经济发展的,受此次危机影响,不能不依靠扩大内需来刺激经济发展。同时由于我国国有商业银行持有大量的美国的次级房贷,在此次危机中也损失惨重。从国内银行的发展看,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已全部完成了股份制改制,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的12家也是8家成功完成上市,城市商业银行和农业商业银行也都在积极筹备上市中,由此引发各商业银行在服务和客户资源上将展开更加激烈竞争,在我国倡导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担风险”的经营机制上,金融机制的破产和倒闭难以避免,而我国国民受传统思想影响较重,储蓄存款居高不下,客观条件要求我国构建一道金融安全网来保护储户的利益不受侵害,从我国当今金融机构发展的市场条件和各国银行业的发展看,建立存款保险制度是最佳选择。

三、我国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的必要性

(一)有利于构建公平市场竞争环境

存款保险制度宗旨为:要求各金融机构按统一的衡量标准参加存款保险,缴纳一定比例的保险金,当任一家参加存款保险的金融机构发生危机时,存款保险机构都给予提供一定的援助或宣告其破产,优胜劣汰,从而可以保护存款人的利益建立银行各金融机构间公平的竞争环境。由我国金融业当前所处的国际环境可知,我国金融业正在走向世界,外资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也在逐步进入我国,而外资银行大部分都是私有银行,个别金融机构的倒闭,很可能给全球银行业带来巨大影响,而国外大多数国家都已建立了存款保险制度来保护本国人民的利益不受侵害,从这一点讲,为了与国际银行业接轨,我国银行业也有必要建立存款保险制度来保护我国储户的利益,使国有银行、外资银行、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和农村商业银行以及其它中小金融机构的商业信誉处于同一水平,而不是如今的参差不齐,只有这样才能建立起公平的竞争环境,使他们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公平竞争。

(二)有助于防范银行业存在的道德风险

我们知道,我国采用隐性保险制度,当我国金融机构出现破产时,一切有政府买单,由政府承担金融机构经营失败的损失,这不仅助长了金融机构从事高风险的行业,同时也弱化了投资者的风险意识而减少了对存款金融机构有效监管,这就引发了严重的道德风险问题。相较于隐性保险制度而言,显性保险制度可以有效地降低道德风险水平。首先,存款保险机构可以有效地监督金融机构从事的经营活动,强制商业银行按时进行信息披露,对于有问题的金融机构给予警告或吊销其营业执照。与此同时,存款保险机构规定一定额度的保险限额,对于超过该额度的存款人不予保险,这样不仅可以使大多数人的利益可以得到保护,而且还可以警示部分存款人要有风险识别意识,有效地监督金融机构从事的商业活动,从而进一步防范了银行业存在的道德风险。

(三)有助于提高处理有问题金融机构的效率

当我国商业银行因经营不善而出现困难时,存款保险制度有明文规则与程序,保险基金来源事先有保障,存款保险机构可以通过以下手段来有效地处理危机中的金融机构:1.监管职能。存款保险制度的宗旨就是保护存款人的利益不受侵害,如果发现银行有违规经营行为、经营管理不善或资本充足率不足时,存款保险机构有权提出指导意见,并要求其改正,从而避免是金融机构的危机进一步深化。2.保险救助职能。当金融机构出现亏损或资金不足时,存款保险机构动用保险基金对出现清偿力危机的银行进行救助,防止银行出现挤兑风波、破产倒闭以及防止银行业出现系统性风险。3.接管破产银行职能。如果援救失败,有问题的金融不得不倒闭时,存款保险机构接管破产银行的资金,通过市场化手段进行重组,从而使危机中商业银行的问题可以得到有效解决,以避免因个别银行破产导致整个银行业危机以及尽可能提高处理危机银行的效率和减少处理危机银行的成本,而隐性存款保险事先无资金来源,处置结果具有无法预见性,常带有任意性和临时性。

(四)有利于减少政府的财政预算压力

隐性存款保险保障当银行出现危机时,由政府提供协助,要么政府拨付给其巨额的贷款以就对其渡过危机,要么宣告其破产或重组,储户的损失全部由政府承担,这样银行从隐性存款保险中只获取收益,而不承担任务成本,实质上政府给银行的一种无偿补贴,这样无形中增加了政府财政的预算压力,如果政府不能有效地处理好危机,很可能演变为金融危机,诺贝尔奖获得者保罗克鲁格曼也曾把东亚银行享有的隐性保险制度作为亚洲金融危机的根源。而显性存款保险制度强制所有银行交取一定保费,不仅可以有效地防止逆向选择,而且可以有效地处理银行危机。当银行出现破产危机时,最终以保费的形式转嫁给银行,政府的财政预算压力也在无形中消失。

四、结语

国外一些学者,如麦金农和肖等人研究发现,发展中国家存在金融资产单调、金融机构形式单一,过多的金融管制和金融效率低下等现象,直接抑制了该国经济的发展,因此随着经济的发展,一个的金融体系是越来越开放的。从我国经济这几十年的飞速发展可以看出,我国对金融业是逐步放松管制,金融业的全球化已成为了不可逆转的趋势,世界各国商业银行的竞争在所难免,优胜劣汰,这样才符合事物的一般发展规律,怎样处理好破产银行是我国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从1933年美国首先采取存款保险制度至今,目前该制度已得到了120多个国家的认可和支持,显性存款保险制度已作为第三金融安全网为银行健康稳定的运行提供了保障,这也就是写本文的意义之所在——我国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刻不容缓!

参考文献

赵鑫.构建我国存款保险制度问题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硕士论文,2009,5:36.

王兆星.中国银行业对外开放的演进[OL].http//finance exam8.com/leadership/mroll/20101103/18008895012.shtml.

篇2

中国存款保险制度已历时十余年的研究和设计,至今仍没有出台的时间表。在此次构建宏观审慎监管框架中,央行呼吁要“加快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完善金融安全网”,并于近日向国务院报送了加快启动存款保险制度必要性的相关材料。但在国务院有关会议讨论时,此案再度遭遇一些质疑。

时穷见节

所谓存款保险制度,是指为存款类金融机构建立专门的保险机构,投保成员机构定期缴纳保费,一旦投保成员机构面临危机或破产,保险机构将向其提供流动性资助或者代替破产机构在一定限度内对存款人予以赔付。这一制度设计的核心,在于通过建立市场化的风险补偿机制,防止因单个金融机构倒闭引发风险扩散。

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存款保险制度对于金融安全网的重要意义日渐显现。以美国为例。自2007年起至今年8月底,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FDIC)先后接管并处置倒闭银行共计109家,却没有因此导致社会动荡。

“后危机时代”对金融监管的反思中,也肯定了存款保险制度的必要性。今年6月27日,在金融稳定理事会(FSB)第一次全体会议上,国际存款保险协会(IADI)与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BCBS)联合了《有效存款保险核心原则》,强调当前显性存款保险已经取代隐性保障制度成为各国政策制定者的选择。“存款保险可以明确当局对存款者的责任,提升公众信心,控制银行倒闭的处理成本,并为处理银行倒闭提供明确的程序。”

截至目前,中国银行业仍由政府提供着隐性担保。遇到金融机构经营失败,便由央行以再贷款埋单。至今中国未出台金融机构破产的有关法规,而央行救助问题金融机构的再贷款在2005年便超过了2万亿元(详见《财经》2005年第15期“细解央行再贷款”)。有专家指出,央行以再贷款方式救助经营失败的金融机构,不但带来道德风险,也会增加基础货币供应。如果以这种方式提供的救助规模很大,理论上可能带来严重的通货膨胀预期,造成经济金融不稳定。

存款保险进入中国决策层语境时日已久。早在1993年《国务院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中,即言明要建立存款保险基金。2007年初第三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正式提出建立存款保险制度,这项工作正式进入启动阶段。国务院明确要求央行提出可行性方案。

“我们测算,中国99%的账户金额都在20万元以下。因此实施恰当的存款保险制度,并不会造成外界担心的存款搬家问题。”央行一位研究人员表示。

危险的妥协

在如何设计存款保险机构问题上,各方一直争论不休。焦点落在这一存款保险公司对加入该体系的金融机构是否有相应的监管权。已经成立的投资者保障基金和保险保障基金均由证监会和保监会代管,虽有“用基金来掩盖监管失败”的道德风险,却因此少了和监管当局“分权”的这一矛盾。而存款保险制度涉及的金额要远大于前述基金,对金融体系的重要性更甚,因而问题就格外敏感。

2008年底,存款保险制度的基本框架由央行报送国务院。当时的设计方案初定为,在央行内设一个存款保险基金,而非作为实体的存款保险公司;存款保险基金对于商业银行的检查权被大大弱化,基本依赖和监管当局共享的监管信息,将先临时性推出“全额保险”,将来再过渡到“限额保险”。未来条件成熟时,再设立完全独立的存款保险公司。

这一妥协的内设基金的方案,回避了和监管当局在监管权方面的冲突,因而在征求各相关部委意见时未遇阻力,最终顺利报到了国务院。但由于当时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复杂而被搁置。

近日,接近央行内部人士认为,得益于近年来的金融改革,此轮全球金融危机,中国金融业并未受到根本性冲击,金融体系整体稳定,基本具备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的预备条件。“目前情况下建立存款保险制度,比较容易获得成功。”

不过,当前金融危机影响尚未彻底涤清,也有观点认为存款保险推出时机仍需考量。另外,现在农信社改革尚未取得成功,农信社是否参保、保费如何确定,均是问题,小银行也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目前尚未形成金融机构退出机制,相关法律框架缺位也将削弱存款保险的效力。

更令人生忧的是,“目前对存款保险制度的方案,整体上和去年底上报时并无大的差别。”接近央行的内部人士说。

“把存款保险基金放在央行内部,容易使人产生误解。”北京正信嘉华管理顾问有限公司执行总裁孙军认为,这容易使得外界将存款保险与存款保证金、再贷款等政策工具混淆,认为这也是由政府操作的保障措施。

篇3

一、我国社会保险基金监管原则

1.审慎原则。

近年来,社会保险基金收缴结余规模日益庞大,基金监管压力日益增强,如出现问题势必会给国家安定及社会稳定造成严重影响,由此社会保险基金监管机构应当提升对社保基金的重视程度,以严格的监督,审慎的态度,检查监督社保基金,确保基金的完整、安全、保值增值。

2.法制化原则。

在法律法规的基础上,以《宪法》、《社会保险法》为根本,其他相关法律法规为辅助,保障社会保险基金监管的权威性、独立性,最大限度的保护基金的安全及保障广大劳动者的社保权益。坚决制止一切干涉基金监督检查的违规违法行为。

3.科学性原则。

为更好的监督检查社保基金的营运管理,适应时代的发展和要求,社保基金监管机构应当采用先进的科学信息技术手段,依托严密、完善的法律监管体系和科学、规范的监管指标体系,不断提升基金监管的质量和水平,确保社会保险基金发挥更大的“稳定器”作用。

4.公平公正原则。

社会保险基金监管机构要按照客观、平等、公开的原则,运用行政、经济、法律及科学手段依法履行监管职责,对基金的经办机构、管理机构及投资运行机构进行检查监督,杜绝违规违法的现象发生。

二、我国社会保险基金监管的主要内容

我国社会保险基金监管的主要内容,包括基金监管组织体系的建立,监管法律法规的制定完善,设定科学合理的监管指标体系,确立监管原则,建立运作规范、监控有效、管理科学的基金收付、投资运营体系,确保监管执行力随着国家经济发展趋势、人民民主诉求的提升而不断与时俱进、不断提高监督管理水平,对基金的各方参与机构给予行政、法律监督检查,确保基金的安全完整,维护广大参保者的合法权益,保证社会保障制度安全有效长期运行,进而维护国家稳定、社会安定、人民安康。

三、社会保险基金监管的特殊性及必要性

1.社会保险基金监管的特殊性。

社会保险基金是国家运用政府公共管理职能,依据社会保障法律规范,依法进行筹集,对参加社会保险的参与者因暂时或永久失去劳动能力或劳动机会所给予的社会救助和津贴的资金。因此,社保基金的监管也就赋予了国家行使政府公共职能的角色。社会保险不同于商业保险,不具有商业利益的追求,是国家为了维护统治给予人民的一种公共权益,为了保证权益的长久稳定,需要社保基金的坚实支撑,由此,社保基金是社会保险制度长期有效运行的物质基础。社会保险是全民参与的保险,具有积累金额大、涉及面广、时效性长的特点,随之而来的社会保险基金监管也就赋予了重要的角色,是社会保险制度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社保事业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与国家发展、人民利益关系密切。

2.社会保险基金监管的必要性。

社会保险与商业保险具有明显的不同,商业保险作为商业机构,在市场环境下具有趋利的天生倾向,面对社会利益敬而远之,这一问题对商业保险机构来说是普遍存在的,面对社会大众权益的投资回报明显低于商业保险的投资回报要求,催生了现代社会保险制度。根据所有权、运营权、监督权的不同,将基金的征缴、经办、运营牵涉到的不同类型主体予以分离并相互制约,从而分化运营带来的风险。加强社保基金监管,首先是国家管理的需要。社会保险基金是百姓的“养老钱”,百姓的“养老钱”出现问题,将会对人民的生活、社会的安定、国家的稳定产生严重的负面效应,导致民心不稳、社会动荡。其次,是为了确保社会保障政策的贯彻执行,准确有效的对社会保险基金管理、营运状态进行评价分析,找出实际与预期的偏差,分析偏差产生的原因及可能产生的危害,及时制定相应的对策,降低分散社会保险基金的投资运营风险,确保基金的保值增值。最后加强监管有利于遏制侵害社保基金的不法行为,减少基金的损失,提升社会保险基金管理机构、经办机构及营运机构的严肃性和自律性。

四、完善社会保险基金监督管理体系

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我国社会保险组织体系日趋成熟,社会保险监管体制渐趋完善,规划统一、执行有序、管理规范。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为主导,政府财政、税务、审计相关部门参与,社会舆论监督,各司其职、各尽其能的社保基金监管体系。同时运用先进的网络技术科技手段进行监督管理。

1.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是我国社会保险基金的行政主管部门。

《国务院关于机构设置的通知》规定,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负责统筹建立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会同有关部门拟订社会保险及其补充保险基金管理和监督制度,参与制定全国社会保障基金投资政策。负责社会保险基金预测预警和信息引导。

2.财政监督。

财政部门作为国家财政收支管理的“大管家”,对社保基金安全负有重大监管责任,是主要监管者。财政部门不但管理社保基金专户的预决算、支付、结余情况,还要对各项社保基金政策法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确保每一笔社保资金的安全完整,责任重大。

3.审计监督。

我国审计法规定审计机关负责对社会保障基金的财政财务收支进行审计监督。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社会保险基金规模不断扩大,社保案件日趋增多,社会对社保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民众的参保意识也越来越强,作为国家民生建设的重要部分,社保基金的安全显得更加重要,由此,社保基金审计已经成为审计机关的重要工作。

4.社会监督充分体现了社会保险基金公正性的外在要求。

篇4

一、保险资金管理的必要性

2015年2月底,国内保险资金余额已达到95559. 66亿元。当前国内保险资金规模扩张较为迅速,而其投资收益率则处于偏低状态,保值增值的功能未充分体现。同时,鉴于无风险利率下行等因素相互交织,优化保险资金配置的必要性也日渐显现。

(一)偿二代体系的客观要求

2015年3月23日开始,国内保险业以风险为导向的偿付能力监管体系简称偿二代、正式进入试运行阶段。该体系的逐步运行,客观上要求保险公司进一步强化资金运用的管理工作,进而提升其市场运营的稳健性。

(二)费率市场化的逐步推进

2015年2月16日,中国正式实施万能险费率改革。这是国内普通型、万能险、分红险费率改革中的第二步。万能险费率的市场化运行,使得各保险公司的实际结算利率竞争趋于深化,保险资金的配置结构也需相应调整。

(三)无风险利率逐步下行

当前,随着基准利率的逐步下行,银行存款的收益在进一步下降。2015年一季度,中国GDP同比增长7. 0%,经济增速的逐步放缓进一步强化了降息预期。然而,国内保险资金投资银行存款的比例接近300/g这一状况使得保险资金的投资收益率面临较大压力。为此,保险公司有必要进一步优化当前的投资组合,此外,行业竞争的日益深化和货币实际价值的下降等因素,也对保险资金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

二、国内保险资金管理的状况

(一)保险资金的运用现状

依据中国保监会的数据统计,截至2015年2月底,国内保险资金运用余额为95559. 66亿元。其中,银行存款为24928. 6亿元,占比26. 09%;债券为35740. 99亿元,占比37. 40%;股票和证券投资基金为11476. 24亿元,占比12. 01;其他投资为23413. 83亿元,占比24. 51 截i1: 2015年2月底,保险资金配置股票和证券投资基金的比例达到12. 01,与30%的监管上限相比仍然具有较人的调整空间。同时,保险资金投资基建等长期性板块的比例仍然较低,有待进一步优化。

(二)保险资金管理的特点

1.资产配置集中度较高。截至2015年2月底,在保险资金投资分布中银行存款和债券合计所占比例为63. 49%.股票和证券投资基金占比为12. 01%}这种配置结构在控制风险的同时也制约了收益率的提升,为此,在国内投资渠道日益丰富的背景下,保险公司有必要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逐步分散资金配置,以获取证券等投资渠道的较高收益。

2.投资收益率的偏低。目前,保险资金较人程度上集中于银行存款和债券等固定收益类产品,其投资收益率整体上处于偏低状况。2001 } 2013年,国内保险资金投资收益率均值为4. 60/g 2014年伴随国内证券市场的向好而上升至6. 30%。

3.风险管理水准有待提升。目前,国内保险资金人都集中于银行存款和国债等利率敏感型产品,容易面临市场利率变动的系统性风险。同时,由于国内风险管理的理论尚不成熟,专业型资产管理公司相对较少,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投资渠道的拓展。

4.资产负债匹配有待优化。目前,国内寿险产品的期限相对较长,而保险公司的资金运用人都集中于银行存款和固定收益类产品,期限错配较为明显。为此,保险公司可适当增加不动产和基建等长期性投资的配置比例。

三、保险资金管理的路径选择

(一)逐步完善国内金融市场

目前,国内金融市场正处于发展的初始阶段,金融体系尚不太完善,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保险资金管理的发展。因此,金融监管部门之间需要加强协调,逐步构建更为完备的金融体系,为保险资金提供多样化的投资环境。此外,金融产品的不断创新也将对保险资金投资产生积极影响。优先股和上证50期权等新产品的市场化运行,将促使保险资金配置的进一步优化。

(二)优化资产配置结构

目前,保险资金的配置机构制约了收益率的提升。随着优先股和基建等投资渠道的拓展,保险资金的配置将迎来更多机遇。

1.普通股。2014年四季度以来,保险资金逐步提高了权益类资产的配置比例,2014年的平均投资收益率也由此提升至6. 3%。2015年,随着证券市场注册制改革进程的日益加速,权益类融资比重将呈现大幅上升趋势,从而为保险资金带来更多投资机遇。

2.优先股。优先股与保险资金尤其是寿险资金的期限较为匹配,且股息率相对较高,已成为保险资金较为适宜的投资渠道。2014年10月7日,中国保监会发《关于保险资金投资优先股有关事项的通知》,进一步拓展了保险资金的配置渠道。目前,国内已有17家公司了优先股发行预案,发行总额为4529亿元。优先股试点的逐步展开,将进一步丰富保险资金的投资渠道。

3.基建投资。基建由于其投资期限的长期性,以及运营过程中所产生的稳定的现金流,较为适宜保险资金进行投资。截至2014年底.保险资金发起的基础设施投资计划已达到1. 1万亿元.较年初增长56.8%。

依据2015年全保会的相关工作部署,保险资金将更加注重对接实体经济。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基建投资将呈现大幅增长,这将为保险资金提供更多投资路径。

(三)强化市场监管机制

随着保险资金投资渠道的多元化,以及金融混业经营进程的加速,完善市场监管机制的迫切性也日益凸显。因此,监管部门需要强化协同监管效应,完善信息披露制度,使保险资金运用更趋于合理化和透明化。

(四)发挥资产管理公司的功能

截至2014年底,国内保险业总资产已达到101591. 47亿元,较年初增长22. 57%。然而,国内已获批的保险资产管理公司(不包括香港)仅有21家,尚有较人拓展空间。2014年9月,中国保险资产管理协会在北京成立,这将促进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的市场化进程,进一步提升保险资产管理能力。

篇5

关键词:金融业;存款;保险;必要性

随着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我国金融市场也不断开放。在这种背景下,我国长期实行的隐性存款保险制度越来越显示出局限性。如何保护存款人利益,维护金融秩序的稳定,尽快建立符合市场化改革要求的存款保险制度已是我国金融业亟待解决的问题。

所谓存款保险制度是指旨在保护存款人利益,维护金融体系稳定的一种制度安排,它要求接受存款的金融机构为其吸收的存款向存款保险机构投保,当投保机构发生危机无力支付存款时,由存款保险机构向其提供财务援助或直接对存款者给予偿付。

一、存款保险制度的历史发展

存款保险制度最初起源于美国。1929年,美国遭遇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引发了银行连锁倒闭的风潮,众多存户损失惨重。为保护银行和存款人的利益,恢复公众对银行体系的信心,美国国会于1933年通过《格拉斯—斯蒂格尔法》,并成立了联邦存款保险公司。

二、存款保险制度的作用

存款保险制度的积极作用主要是防范银行挤兑风险,保护存款人的合法利益,维护金融秩序的稳定,提高金融监管水平。存款保险制度的理论基础是这种制度有助于避免“囚徒困境”问题导致的银行挤兑风潮。同时,存款保险制度还能有效地防止单个银行倒闭的局部风险演化为银行体系风险。但是,存款保险制度又是一把双刃剑,其弊端主要是会导致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问题,其结果可能是更多的银行破产和更频繁的系统性危机。

三、我国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的必要性

1、作为高风险的银行需要存款保险制度。银行是一种高风险的特殊企业。其具有高杠率,其负债率普遍高于90%。同时其资产负债期限结构不匹配,“借短贷长”是银行资金配置的特点。高风险企业的银行业要求建立存款保险法律制度。我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资本金严重不足,远远低于《巴塞尔协议》规定的8%的最低资本充足率。一旦银行发生危机甚至出现破产清理,这会直接有损存款人的利益。如果商业银行参加了存款保险制度,在出现问题时社会公众利益由存款保险公司来保护。这样不但合理的保护了存款人的利益。而且避免银行挤兑的发生,进而稳定了金融市场。

2、居民巨额储蓄需要存款保险制度。2006年底全部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348065亿元,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就有166617亿元,因此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就是保护存款人的利益,特别是中小储户的利益。3、现行隐性存款保护的弊端需要建立存款保险制度。虽然我国没有建立显性的存款保险制度,但政府一直对存款安全履行暗含的担保责任,实际上是实行了隐性的存款保险制度。无论是向国有商业银行注资,还是向被关闭金融机构提供再货款,都可以看作是政府为广大存款人提供了一种暗含的“存款保险服务”。这种现行的隐性存款保险制度虽然在较长时间内保护了存款者利益,但是随着我国金融创新的进一步深化,我国长期实行的隐性存款保险制度显示固有的局限性。

(1)这种隐性存款保护带来更大的道德风险。因为存款者相信银行亏损后,国家会作为其强大的后盾。因而导致存款者在选择开户银行时不关注开户银行的风险状况,存款时很少考虑银行的经营风险等问题。这无形中削弱了对存款银行的监管作用,助长了其高风险经营的行为。

(2)它不利于银行市场的公平竞争。一直以来,我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有国家信用作保障,存款者不用担心银行倒闭会给自己带来损失,但这会加大了其他银行的筹资成本。因此中小商业银行受到其垄断地位的限制,这不利于中小商业银行与四大国有银行竞争的公平性。同时在未来的银行业市场竞争中,中小银行还要受到外资银行的冲击,其生存条件更加困难。因此建立存款保险制度会淡化四大国有银行的特殊优势,有利于营造相对公平的竞争环境。

4、我国建立存款保险制度时机已成熟。

(1)我国经济高速发展,银行的经营状况好转,为存款保险制度提供了良好的经济环境。世界上有许多国家是在经济发展下滑、银行危机爆发以后再建立存款保险制度,不仅成本高、风险大,还会进一步加重银行负担,甚至导致存款保险制度刚刚建立就要面临危机。在经济处于景气的时候建立存款保险制度,不仅可以降低成本,减少风险,还可以起到预防危机的积极作用。

(2)严格的银监会是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的必要条件。银监会成立以来,我国银行业监管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为存款保险制度建立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近年来,国有商业银行相继实施了注资、不良资产剥离、上市等改革措施,整体经营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国有银行不良资产政策性大规模集中处置工作已接近尾声,金融机构市场退出机制也在建立之中。

存款保险制度在国际上虽然是一项比较成熟的制度,但对于我国而言仍是一个新事物。该制度本身在发挥着重要作用的同时又存在着某些弊端。因此,我国要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必须根据实际国情,同时借鉴其他国家该制度推行的情况来分析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应该注意的问题。建立我国存款保险制度,我们拭目以待。

参考文献:

[1]黄宪,赵征.代军勋主编.银行管理学,武汉大学出版社.

[2]魏加宁.建立存款保险制度时机成熟.人民日报,2007.

[3]钱小安.存款保险的道德风险、约束条件与制度设计:金融与研究,2004.

篇6

关键词:社会保险基金;监管;问题;项目;完善对策

一、我国社会保险基金监管存在的问题

第一,政治的不当干预。除了政策性的福利措施外,政治的不当干预造成了社会保险基金管理的不善。如在一般社会保险制度中,保险费率及浮动率的随需求调整,是维系保险制度安全运作的重要机制。一旦政治力介入运作,将使得保费无法反应市场的需求,进而使得保险财务产生严重的亏损。目前社会保险制度存在问题的最大原因,就是保险费率及浮动率无法依据精算结果进行理性的调整。如果忽略了政治因素的干预,而将财政上赤字全归因于社会保险基金制度,无法有效解决监管存在的问题。

第二,基金经营的效率不高。社会保险基金监管不善的另一项重要因素,则是因为政府对于保险基金的不当运用与管理经营的效率不善。长久以来,我国各项保险基金基本为政府政策性的工具,这不仅干预股票市场的正常运作,也损害了保险人的权益。

第三,政府福利界线划分不清,地方政府财源不足。由于政府拨付在一些情况下无法满足地方政府的财政需求,再加上中央与地方政府对于社会保险的责任划分不尽合理,使得地方政府面临着财务危机,无法负担相应的社会福利款项,或是将预算挪为他用,因而造成政府财政大量的缺口。因此,导致地方政府财政状况的持续恶化,各项保险的亏损也将越来越严重。

第四,缺乏系统性的需求调查。目前我国的社会保险基金制度,在某些层面上可说是准“专家、行政式的福利体系”。由于政府的施政往往受制于专家的视野与行政的能力,使得社会保险措施并非完全以民众的福利需求为依托。我国社会保险业务主管机关常委托学者进行各类型的社会保险的需求调查,然而受限于经费或人力,这类的调查不是过于片面,就是因历时过久而无法反应当前民众的需要,再加上调查的结果未能完全反映在政策制订的过程中,因而使得民众需求与专家意见间出现严重的落差。

第五,相关法律不健全。相关法律的欠缺,是我国社会保险基金监管制度不够健全、社会保险基金资源错置与浪费的另一个重要的因素。如为社会保险基金体制定位、规范政府对于福利的责任以及福利预算配置的社会保险基金方面的法规,至今仍未完成立法;而其他亟待完成立法的还包括公民年金保险法、青少年福利法及儿童福利法等。

二、我国社会保险基金监管应包括的项目

第一,社会安全保险基金制度。社会安全保险基金包括生育补贴、疾病补贴、残障补贴、失业补贴、职业灾害补贴、伤害津贴、退休年金、死亡补贴等。社会安全保险基金制度的运作方式分为所得支持(Income Support)、家庭信用(Family Credit)及公民保险方案(National Insurance Scheme)三种。所得支持方案是针对未成年人的个人津贴;家庭信用方案则为免纳税、经资产调查的福利补贴;公民保险方案是社会安全制度的核心,其保险范围包括疾病、失业、工作意外伤害、职业病以及退休(王晨,2008)。

第二,公民健康服务。公民健康服务包括保健与医疗两部份。保健服务涵盖生育保健、预防接种、学校保健及急救保健,医疗方面涵盖免费家庭医生服务及医疗机构服务。

第三,教育服务。教育服务除兴办公立学校免费提供义务教育外,还包括免费学校餐点、学费补助金、就读津贴、免费就学交通服务以及及健康服务(Health Service)等。

第四,住宅服务。住宅服务包括住宅的兴建及改建、购屋贷款、房租津贴、贫民住宅及公民住宅。服务补贴的方式分为住宅补贴(housing Benefit)及费用补贴(Charge Benefit),其乃全国性的、但由地方当局主办的、经财力调查的选择性保险基金补贴。

第五,就业服务。就业服务包括辅导就业及职业培训。前者是针对失业但仍有工作意愿及工作能力者,一方面为其介绍工作,另一方面在其失业期间给予失业补贴;后者针对参加青年培训(Youth Training)或就业培训练(Employment Training)者提供培训津贴(Training Allowance),培训者若为单亲则可在申领子女照顾津贴,培训地点离家路遥者可申请旅费补贴及在外生活津贴。

第六,福利服务。福利服务包括机构照护、社区照护及杂项服务等。机构服务涵盖对于有需求的儿童或老人、残障儿童、精神障碍者及精神病患的收容,并设立母子之家与青少年之家;社区照护涵盖居家护理、在宅服务及儿童寄养;而杂项服务则涵盖饮食照顾及电话、旅游等服务。

三、完善我国社会保险基金监管的有效对策

第一,国内社会保险基金资产配置应以流动性及安全性资产为主,符合政府提供保障目标,避免财务金融学者所称“蓝字倒闭”情形发生,稳定受益对象信心。社会保险基金机关公告基金积存率时,同步公告“流动比率”,降低受益对象发生挤兑机率。社会保险基金若维持资金流动性,则基金仍可逐年补贴受益对象金额,不致造成立即性丧失清偿能力风险(何莉、殷海泓,2010)。

第二,各社会保险基金机关应说明不同职业保险补贴率存在差异原因,避免受益对象由于补贴水平差异而要求逐步提高补贴率情形,导致政府财务缺口扩大。国内社会保险基金监管应建构投资风险管理评断指标,并公告诸如投资标的风险值等,降低此类指标专业度,确保保险受益对象能够了解。另外,社会保险基金政策经济化发展。由于大量社会保险容易导致严重的财政危机,因此社会保险基金政策需进行完善的改革。社会保险基金政策应被纳入成为经济政策的一环,通过各项监管制度的有效运作,达成经济成长的目的。其具体作法包括防止自发性失业、提高劳动意识、调整补贴结构以及善用民间资源等。

第三,社会保险基金监管机制多元化。在回归市场机制的社会保险基金改革政策下,国家不再是唯一或主要的社会保险基金提供者。由强调个人与家庭责任,到鼓励企业、社区与政府分工合作,社会保险基金提供与监管机制应朝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在这种情境下,国家为社会保险基金提供者与监管者的角色应逐步降低,提升个人的就业责任感并提供工作机会、强调家庭亲情与扶养责任、动员社区非营利团体的资源以及扩大市场性的企业活动以增加就业机会并提升经济发展效果等机制的配合运用。在提升个人监管责任与企业机制方面,政府也应制定个人需投保个人年金,企业需办理企业年金,据此,社会保险只提供基础年金,而将所得比例的年金补贴转由个人与企业负担。

第四,加快社会保险基金监管的法制化进程。社会保险基金监管法律体系是基金管理监管得以顺利实行的重要保证,是基金监管体系的法律基础。首先提高社会保险基金监管的立法层次。在《社会保险法》的基础上,将分散在各种“规定”、“条例”中的社保基金监管内容整合,出台专项的社会保险基金监管立法,以规范基金征缴、管理、支付、运营等行为。其次根据实际需要,研究制定单项法规,对社会保险基金监管的工作方式和工作方法做出制度性规定,实现规范管理和依法监管(王国维、张飞、王曦,2012)。

第五,形成社会各方面参与社会保险基金监管的激励机制。为更好地发挥社会保险基金监管作用,可以把劳动保障部门行政监管、财务审计等部门专项监管和群众媒体等社会监管更好地结合起来。在省一级成立由劳动保障厅牵头,财政局、地税局、审计厅、监察厅、人民银行共同参加的社保基金协同监管指导小组(赵金旺,2008)。建立部门责任追究制度,及时查处占用,挪用社会保险基金的行为。

社会保险基金是社会保险制度的物质基础,是社会成员基本生活的兜底保障,是社会和谐稳定的“安全阀”,然而挤占挪用、欺诈冒领、盲目投资等问题却阻碍着我国的社会保险基金的正常运行。因此,我们必须从健全社保监管立法、明确职能部门责任、实行社会化监管等方面着手,构建全面、严密、科学有效的监管体系。

参考文献:

1.王晨.社会保险基金运营与监管若干问题浅议[J].东南亚纵横,2008(12).

2.何莉,殷海泓.“五险合一”征缴方式下加强社会保险基金监管力度必要性探究[J].中国商界(上半月),2010(11).

3.王国维,张飞,王曦.社会保险基金监管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

篇7

【关键词】存款保险制度 信用评级 存贷款总量

存款保险制度总的来说是一种金融保障制度,是指由符合条件的各类存款性金融机构集中起来建立一个保险机构,各存款机构作为投保人按一定存款比例向其缴纳保险费,建立存款保险准备金,当成员机构发生经营危机或面临破产倒闭时,存款保险机构向其提供财务救助或直接向存款人支付部分或全部存款,从而保护存款人利益,维护银行信用,稳定金融秩序的一种金融保障制度。

一国金融安全有三道防线,第一道防线是审慎监管,它是制定游戏规则监管金融机构的行为是否违规。第二道防线是中央银行最后贷款人职能。它主要是防止系统性风险维护金融市场的稳定。第三道防线是以存款保险为核心内容的,包括证券投资者保护机制、保险保障机制在内的投资者全面保护机制。所以讲存款保险制度的确立对稳定金融秩序,保障存款人利益,维护民众信心,安定社会具有重要的作用。

如今全球共有70多个国家建立存款保险制度,这为中国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同时近年来,已经出现了个别金融机构陷入危机或破产倒闭的事件,如大鹏证券破产,海南发展银行,广东国际信托等的倒闭破产都已显示我国金融机构不会破产已成为往事,随着改革纵深发展,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加快推进利率市场化,允许具备条件的民间资本依法设立中小型银行等金融机构等一系列政策,使得未来金融市场变得更加自由化,竞争也会更加激烈。由于银行业准入门槛的降低,金融风险也会逐渐增加,这就使得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维护银行稳定发展变得尤为重要。总之,无论从国外形势,国内现状还是未来趋势都在证明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势在必行!

我国在很早就提出了存款保险制度的想法,在1993年出台的《国务院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中就首次指出,要建立存款保险基金,保障社会公众利益。1997年,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提出要研究和筹建全国性中小金融机构的存款保险机构。2013年,在十八届三中全会上明确提出了“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完善金融机构市场化退出机制”。时至今日,我们的总理指出中国金融改革开放已进入新阶段。我们将以更大决心和力度推动金融改革创新,通过放宽市场准入,允许各类资本平等参与金融市场竞争;通过建立存款保险制度,更好保护存款人利益;有序扩大资本和货币市场对外开放。同时,继续改革和加强金融监管,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风险的底线。从十几年前到如今,关于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的必要性、意义及其路径设计等我国学者都有相关研究。很多学者都认为存款保险制度建设,是完善金融市场体系的要求,能在最大限度上保证利率市场化后的金融稳定性。

通过了解了存款保险制度的现状以及意义,下面我来阐述一下该制度的路径如何去设计。

首先,要实行严格的准入制度,各存款类金融机构在办理存款保险业务之前要通过完善的金融机构体系信用评级,因此首先要建立金融机构的信用评级体系,按照信用等级初步划分投保等级。

其次,在来临的大数据时代,通过数据收集与分析,按照存款类金融机构的存贷款总量与流量来确定保金数额,存贷款总量多特别是贷款总量大的金融机构需要按高标准缴纳存款保险金额。

然后,为避免在金融危机时发生挤兑风波,特别是民营资本进入银行业的趋势下,树立公众信心可以推行部分存款保险制度,将银行存款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存款受到存款保险制度的保护,第二部分存款不受存款保险制度的保护。第一部分受保护的存款只能获得基础利息;第二部分的存款,存款人则可以为承担的额外风险收取风险溢价。由于不受覆盖的存款人将会在银行的破产中遭受损失,此类存款人有两种选择来规避损失:变更存款银行和索取更高的存款利率,通过这两种方式对银行施加约束。

最后,要实行及时退出制度,存款保险制度其目的是保证存款人利益,并不是保证每个参与保险的金融机构都能不折不扣地得到补偿。所以,金融机构一旦因主观原因出现经营危机,保险机构有权要求其退出存款保险体系或由其他金融机构对其接管或兼并,把银行经营不善引起的风险降到最低程度。

接下来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存款保险制度进行可行性的分析。

一是我国经济发展现状

从现阶段我国城市居民金融资产的构成比例以及国际比较来观察,我国居民的存款占有最大比例。有关资料显示2005年即便是以高储蓄著称的日本,其储蓄在居民金融资产结构中保持60%左右,而我国达到了72%。我国现阶段社会保障体系还在完善过程中,但已步入老龄化社会,从稳定现阶段金融秩序和保证社会安定的角度考虑,也表明建立显性存款保险制度极其必要。

二是政策因素

十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完善金融机构市场化退出机制。伴随着普惠金融概念的提出,和允许具备条件的民间资本依法发起设立中小型银行等金融机构,存款保险制度作为一项保障性措施需要走在利率市场化和金融领域改革的前沿。同时,存款类金融机构在市场竞争中的优胜劣汰面临的破产风险的清算,都需要存款保险制度的维持和保障。

三是国际借鉴

从世界各国存款保险制度的具体安排来看暂不存在一个统一的存款保险制度模式,不同国家的制度设计与基本运作过程各具特色,美国的存款保险制度从1933年成立至今,经历80多年的变迁,但是对破产和问题银行的资金援助、存款赔付或收购的主要任务以及对投保金融机构的监管宗旨没有变化。只是根据不同的年代的需求变化具体内容和实施方式,对存款人的利益起到了积极的保护作用。

篇8

关键词:非寿险准备金;准备金评估;链梯法

中图分类号:F8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21-0084-02

一、非寿险准备金的含义和分类

准备金在银行、保险、证券和投资等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在不同的领域,准备金的概念有不同的内涵和外延。保险准备金是指保险人为保证其如约履行保险赔偿或给付义务,根据政府有关法律规定或业务特定需要,从保费收入或盈余中提取的与其所承担的保险责任相对应的一定数量的基金。2004年 12月,中国保监会了《保险公司非寿险业务准备金管理办法(试行)》(以下简称《办法》),并于2005年1月15日实行。按照其规定,保险公司的非寿险业务是指除人寿保险业务以外的保险业务,包括财产损失保险、责任保险、信用保险、短期健康保险和意外伤害保险以及上述业务的再保险业务。“非寿险准备金”就是指经营非寿险业务的保险公司用于支付未来赔付而预留或准备的基金。

一般而言,非寿险准备金包括保费责任准备金、未决赔款准备金和理赔费用准备金三部分,反映了非寿险保险人在评估日之后应当承担的所有保单赔付责任以及这期间发生的费用。保费责任准备金是保险人对评估日之后可能发生的保险事故应当承担的赔付责任,主要包括未到期责任准备金和保费不足准备金。未决赔款准备金是保险人对所有在评估日之前已经发生索赔事故、但没有完全赔付、应当在评估日之后承担的赔付责任。理赔费用准备金则是指对尚未结案的赔案可能发生的费用而提取的准备金。

关于未决赔款准备金,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分类方式。譬如在美国,按照《财产/意外险赔款和理赔费用准备金原则的声明》的规定,赔款准备金主要分成五类:(1)已发生已报案未决赔款准备金(个案准备金);(2)已报告赔案未来进展准备金;(3)重立赔案准备金;(4)已发生未报告(纯IBNR)准备金;(5)已报案未立案准备金(在途准备金)。在中国,按照《办法》第7条的规定,保险公司的未决赔款准备金包括已发生已报案未决赔款准备金、已发生未报案未决赔款准备金和理赔费用准备金。显然,该规定将理赔费用准备金当做未决赔款准备金的一部分。在保险实务中,一般把未决赔款准备金分成两类:第一类是对已报告至保险人的索赔案件(包括已报告未定损和已定损未支付或未支付完毕的赔案)提取的准备金,也就是已发生已报案未决赔款准备金;第二类是对已发生但尚未报告至保险人的索赔案件提取的准备金,也就是所谓的广义IBNR准备金,包括纯IBNR准备金、在途准备金、未决赔案未来进展的资金准备和重立赔案准备金(在某些情况下,结案后支付赔款实际并不重新开案,而是作为已知赔款的未来进展);而不把理赔费用准备金作为未决赔款准备金的一部分来处理。

理赔费用准备金一般分为两种:直接理赔费用准备金(ALAE)和间接理赔费用准备金(ULAE)。前者是指与具体案件的理赔直接相关的费用,如专家勘察费、诉讼费和损失检验费等;后者则是指理赔部门的整体运营费用,包括理赔部门的薪金、办公费用等,不能分摊给具体的赔案。

二、非寿险准备金评估的必要性

自2002年新版《保险法》规定“保险公司必须聘用经保险监督机构认可的精算专业人员、建立精算报告制度”之后,中国保监会相继颁布了《办法》和相配套的实施细则。该《办法》首次提出采用精算方法评估准备金,并建立非寿险业务准备金制度,其实施对保险公司稳健经营、监管机构准确评估非寿险公司负债、防范承保风险、保证充足偿付能力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非寿险准备金自身的性质要求必须对其进行精算评估。保费的一次性收取与风险的长期存在决定了必须提取未到期保费责任准备金;索赔过程中各种延迟的存在要求必须提取未决赔款准备金;未结赔案理赔费用的存在要求必须提取理赔费用准备金;巨灾风险的存在要求提取总准备金或平衡准备金。由于非寿险准备金作为经营非寿险业务保险公司的保险责任准备金,不同于一般的公司企业会计科目上资产类的准备金,如呆账准备金、投资风险准备金等,也不同于由债权债务关系引起的负债,而是由承保业务产生的,是保险公司最主要的负债,其计提结果的准确性对于业务财务核算、客观反映公司经营成果和确保公司偿付能力有着重大的影响。

其次,保险监管部门的监管规则要求必须对其进行精算评估。中国保监会为切实贯彻执行2002年新版《保险法》第108条“保险监督管理机构应当建立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监管指标,对保险公司的最低偿付能力实施监控” 的规定,在《保险公司偿付能力额度及监管指标管理规定》(中国保监会2003年1号主席令)文件中,明确要求产险公司按精算方法提取各项责任准备金,出具由法定代表人、精算责任人和财务负责人签字的“偿付能力报告”,以实现中国保险监管方式逐步向以偿付能力监管为核心的模式过渡,使准备金的提取更加精确和稳健。

三、非寿险准备金评估的方法

(一)保费责任准备金的计提方法

在计算机技术不发达的情况下,保险公司采用一些近似办法从总体上计算未到期责任准备金,常用的方法(以一年期保单为例)有:年比例法(1/ 2法)、季比例法(1/8法)、月比例法(1/24法)。这些方法都是假定在一年(季、月)内保单是均匀签发、保费是均匀流入的,即年比例法假定年内每一天的保费收入相等、季比例法假定本季度内每一天的保费收入相等、月比例法要求本月内每一天的保费收入相等,但在实际工作中这些假设条件往往不能满足,这三种方法的准确性随着假设条件对现实的背离程度增大而下降。为准确计提未到期责任准备金,在精算和计算机技术日益完善的条件下,我们可以采用日比例法(1/365法)逐单计算未到期责任准备金,按1/365法计提未到期保费准备金是针对一年期(含一年期以内)保单,按其未满期日数与一次缴费的保险期限之比,乘以该期保费作为未到期保费准备金,这样做无须任何假设条件。如果提取的未到期保费准备金小于预期的未来赔付(含理赔费用)及保单获得费用,则还应按其差额提取保费不足准备金。可以通过估计未到期风险的总责任及保单获得费用并扣除已经提取的未到期保费准备金数量来计算。

(二)未决赔款准备金的计提方法

有关未决赔款准备金的估计有很多方法,本文则要简介几种。(1)逐案估计法由理赔人员对已报告的全部赔案逐一估计出预估赔款金额,然后汇总出未决赔款估计,按该金额提取准备金。逐案估计法可用于任何险种,多用于赔款明确、赔案件数较少、赔款金额变动较大以至无法采用案均赔款法来预估赔款准备金的险种。(2)平均法是根据以往同类业务的损失数据计算平均赔款,并根据环境变化作必要的修正后,乘以未决赔案数得出未决赔款准备金的方法。平均法适用于理算较快、索赔不会重提、未决赔案件数较多和以近似金额结案的险种。(3)赔付率法则是先用假设的预期损失率乘以满期保费得出最终赔款,然后减去已决赔款得到未决赔款准备金的估计。赔付率法适用于事故数量很大的公司和健康保险。(4)链梯法假设保险公司的赔付支出具有稳定的延迟模式,从而可以根据过去各事故年不同的延迟阶段的累积赔款之间的平均比例和迄今为止的累积赔款数据推算出最终赔付额,再减去已决赔款得出未决赔款准备金的估计值。(5)案均赔款(赔款额与案件数的比值)法是假设不同事故发生年赔案的平均赔付额及其延迟分布是相对稳定的,所以通过已发生赔案在各延迟年的平均赔付额乘以已发生赔案数来预测未决赔款。(6)Bornhuetter-Ferguson法的基本原理是将链梯法和赔付率法相结合,是两种未决赔款准备金的估计值的加权平均,当赔案数据较少,或赔付过程不稳定时,有较好的应用价值。(7)随机模型法首先给出关于赔款的分布假设(通常是指数分布族中的分布),构造出相关数据的广义线性模型,最后求的准备金的估计值的;相比上述的确定性模型,优点是可以给出准备金估计值的置信区间且可以对结果进行假设检验。

(三)理赔费用准备金的计提方法

直接理赔费用准备金既可以并入未决赔款准备金中一起评估,也可以单独评估,视理赔费用模式与赔案赔付模式规律相同与否而定。若是进行单独评估,常用的方法是链梯法和比率法。链梯法与评估未决赔款准备金的链梯法相同,只是把赔款数据换成直接理赔费用,编制直接理赔费用流量三角形而已。比率法综合考虑了直接理赔费用与赔款之间的关系,假设已付直接理赔费用与相应的已付赔款之间存在着一种相对稳定的比率关系,而且该比率关系的发展规律在过于与未来是一致的。由此可以得到直接理赔费用与赔款之间的最终比率关系,将此比率应用于最终赔款的估计值,通过链梯技术,即可以求得直接理赔费用准备金的估计值。间接理赔费用准备金的评估需要求精算师熟悉保险公司的业务流程,熟悉间接理赔费用在各个险种之间的分配方式及其变化情况,通过一定的方法把它分配给各个险种,当分配完成后,就可以按各个险种进行准备金的评估工作。

参考文献:

[1]姚众志.论非寿险准备金精算评估必要性、方法和步骤[J].精算通讯,2003,(2).

[2]吴小平.保险公司非寿险业务准备金评估实务指南[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

篇9

    论文关键词 金融同业 银行保险 业务创新

    一、商业银行保险业务概述

    (一)银行保险业务的含义商业银行的银行保险业务是指银行与保险公司采取相互融合渗透的战略,充分利用双方的优势资源,通过共同的销售渠道,为共同的客户群体提供兼备银行和保险特征的金融产品,以一体化的经营形式来满足客户多元化金融需求的一种综合化的金融服务。银行保险业务是经济全球化、金融一体化以及金融服务融合创新的产物。

    (二)银行保险业务的模式国外银行保险业务的发展主要历经了三种模式:一是银行保险模式;二是合资联盟模式;三是银行与保险公司的金融集团化模式。

    银保业务模式本质上是一种保险产品分销模式,即保险公司开发银保产品并提供给银行,银行销售后按一定比例收取手续费。该模式主要参照以下程序运作:银行作为兼业机构,通过柜面、网上银行、电话银行等渠道,在授权范围内为保险公司推销人身保险产品和财产保险产品,并为银行法人客户和个人客户提供保险业务咨询、投保支持等服务的业务,简称销售业务。这种业务模式目前仍是我国商业银行的主要采用的银保业务模式。

    合资联盟模式是指商业银行和保险公司在协议契约下,为达到共同占有目标市场、扩大自身规模等目标,通过入股、参股等方式在资本层面融合合作。商业银行与保险公司本着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原则,相互提供金融服务、相互融通资金。

    金融集团化模式是指银行与保险公司通过交叉持股、互相兼并、收购,或通过银行直接成立旗下保险公司等方式,实现银行和保险公司更高程度的混业经营方式,这一模式是银保合作的高级模式。

    二、我国商业银行保险业务创新的必要性

    (一)银保业务创新是解决目前商业银行银保业务发展存在问题的重要措施近年来,伴随银保产品合作规模的不断扩大,许多潜在的问题逐步暴露出来,引起了金融监管部门的关注。总体来看,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银保业务存在以下三方面主要问题:

    第一,现有银保产品结构单一,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保险公司的产品主要是五年期、十年期趸交或期交分红产品,各公司为抢夺客户提高市场占用率,在销售时常将客户的注意力吸引在产品的收益率上,这使得银行保险产品与债券、基金等投资理财产品在相同的领域竞争,银行保险产品的保障功能被弱化。

    第二,销售行为不规范,误导销售导致的客户投诉时有发生。银保销售人员有时为了片面追求销售业绩,常出现一些误导现象。例如将保险与定期储蓄产品相比,甚至将保险直接说成“高利率的储蓄产品”,套用定期存款的本金、利息概念介绍保险产品。如果客户中途兑付或者满期赎回时发现收益比银行存款低,就会产生上当受骗的感觉,极易诱发纠纷和投诉。

    第三,银保产品缺乏有效的监管。在我国现行金融体制中,银行、保险实行分业经营,并分别由银监会、保监会监管,银行与保险的相关法律法规也相对独立,这使得金融一体化产物的银保产品缺乏有效的监管缺少必要的法律支持。与此同时,银保产品的发展由于缺乏相应的制度环境也难免遇到瓶颈和障碍。

    以上问题暴露出我国银行业和保险业还处于发展不成熟阶段,对于产品和客户的经营能力不强,需要在创新中不断谋求发展,只有很好的解决了银行保险业务的创新问题,才能推动商业银行银保产品较快的发展到具有成熟的产品体系、强大的经营能力的较高级阶段。

    (二)银保业务创新是进一步拓宽商业银行收入渠道,增强综合盈利能力的有效途径据中国农业银行年报批露,2010年末,农行共与44家保险公司签订了全面合作协议,全年共实现新单保费收入1024亿元,实现保险业务收入43亿元;2011年,上线农行银保通系统的保险公司达32家,农行实现新单保费928.62亿元,实现保险业务收入42.16亿元;2012年,中国农业银行与银保通系统上线的38家保险公司合作,全年共实现新单保费900.3亿元,实现保险业务收入38.32亿元。

    从以上数据分析可知,2012年与2013年农行保费收入均有所减少,分别比上年下降9.31%和3.04%,2012年保险收入与2012年相比下降10.88%.三年来,中国农业银行利润一直保持快速增长的态势,而保险业务收入却呈现持续下降,这充分反映了传统银保业务对农行利润的贡献度在显着下降。

    来自银行业协会公布的数据,2012年至2014年,中国农业银行保险业务收入市场份额一直稳居四大行第一。这说明但受资本市场持续低迷、以及银监会90号文严格监管银保业务等因素影响,商业银行的传统银保业务产品——保险业务同时受到了冲击,此项业务收入在不断减少,因此商业银行亟需通过创新发展新的银保产品来拓宽银保合作渠道,以实现提高银保业务收入的终极目的。

    (三)银保业务创新是我国商业银行进入国际市场参与国际金融集团竞争的必然要求市场经济对金融创新的需求是商业银行业务创新的外在动力。在经济全球化与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世界经济格局中,我国金融市场已逐步加快对外开放,越来越多的全球性金融机构陆续进入国内金融市场,同时我国商业银行也加快了进军国际金融市场的步伐。为了应对开放的金融市场,确保我国商业银行的基础性优势地位,必须加强我国银保业务创新力度,增强银保业务的技术含量,从而增强我国商业银行的国际竞争力。

    三、商业银行银保业务创新模式设想

    (一)借鉴国外银行先进经验,建设新型银保合作模式我国银行保险业务目前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是金融界的共识,银行保险业务的管理者也同样清醒地认识到我国银行保险业务还很年轻,从它诞生以来还没经历过一个完整的经济周期,尤其是在现阶段银行保险业务开始出现萎缩的情况下,必须考虑主动调整银行保险业务的发展策略。

    从世界主要国家银行保险业务的发展经验来看,合资联盟模式与金融集团化模式能更好的推动银行业与保险业深入发展,实现共赢。

    也正是因为经营模式的不断创新,才带来了法国等国家银行保险业务的快速发展。而我国银行保险受监管政策和历史等因素的影响经营模式还处于初级阶段,现阶段的银保合作模式暴露出的合作不够深入、银保产品售后服务得不到有效保障等弊端迫使我国商业银行将建立银保合作新模式提上了议事日程。实现我国商业银行银行保险的创新发展,必须转变现有的银行保险经营模式,逐步采取合资联盟模式和金融集团化经营模式。

    (二)细分市场开发创新,研究设计多元化的银保产品银行保险业务的创新,首先就是产品的创新。目前结构单一、同质性高的银保产品已经不能满足客户的综合保险需求,更不能满足客户多元化的理财需求,因此需要根据不同客户群体的需求细分银保市场,开发创新出多元化、满足各个客户阶层的银保产品。

    银保产品的创新应由商业银行基于产品设计所契合的精算和风险承受能力,结合投资管理能力开发适合银行渠道销售的保险产品,提高银保产品的吸引力。特别要加大银保混合产品和综合性金融产品的开发力度,以满足客户的多层次理财需求。商业银行要将存款计划、投资产品等因素融合于产品开发中,丰富产品类型,提升银保产品的技术含量。结合银行的信贷业务为贷款客户开发出配套的保险产品,从而实现银行传统主流业务与保险的充分融合,丰富银保产品的种类和适用性。如2011年10月,上海银行和中国银行上海市分行以及太平洋保险公司联合开发推出的科技中小企业履约保证保险短期贷款业务,就是银行业务与保险产品的积极创新成果。

    (三)利用IT网络技术,提高银保产品运营效率商业银行和保险公司在建立深层次合作模式的基础上,要积极加大对信息技术的投入力度,充分利用现代IT网络技术的最新成果,在保证保密性和安全性的基础上,规划实现商业银行与保险公司的数据联网,加快业务信息的处理速度,提高作业效率,为银保产品的发展提供高效快捷的技术支持。

    借助信息技术成果,建设网上业务平台。开发在线投保、在线赔付等快捷服务,让客户借助电脑或IPAD、手机等移动终端就能实现银保产品交易。通过网上业务平台的建立,确保不同的客户群体便捷的实现各自的产品需求,完成个性化的保险产品定制,充分提高银保产品的营运效率。

    四、商业银行银保业务创新中风险防范

    (一)构建完善的银行保险监管体制,充分防范化解风险与欧洲主要国家的银保混业经营监管相比,我国的保险业与银行业实行的是分业监管。自2009年开始,我国的分业经营监管政策有所松动。2009年1月,银监会和保监会签署《关于加强银保深层次合作和跨业监管合作谅解备忘录》,商业银行和保险公司在符合有关规定及有效隔离风险的前提下,可开展相互投资的试点。同年4月,保监会批准交通银行、北京银行参股保险公司的方案,随后它们被报至国务院。截止2013年初,五大国有银行各自控股一家保险公司的格局已经形成。监管部门也出台了一系列配套监管政策,银行保险金融集团化合作模式的混业经营监管体制已初步形成,并将紧随银行保险业务的进一步融合与发展不断得以完善。

篇10

【关键词】辽河污染 责任保险

一、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的概念与功能

(一)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及水污染责任保险的概念

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又称“绿色保险”,它所承保的标的是被保险人因污染环境而造成的对周围环境和资源以及他人的人身和财产造成的重大的损失。水污染责任保险是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的一种表现形式,它承保的对象是以被保险人因污染水域环境而应承担的环境赔偿责任或法治责任。

(二)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的功能

(1)加强风险管理,预防环境损害。保险公司对不同程度的污染状况可制定不同的保险费率,还可以通过设有控制性条款的方式来降低自己的风险,这一方面会促进污染企业为可以投保或降低保险费而增加环境保护的投资;另一方面增加了企业经营者们的环境保护意识。

(2)分散风险损失,降低被保险人的损失。通过环境污染责任保险,被保险人将造成的环境损害赔偿责任转嫁给保险公司,保险公司通过损失分散原则,由众人分摊污染造成的风险,避免了单个环境侵权行为人赔偿能力不足而导致救济不足或破产倒闭使受害人无法获得补偿的情况发生。

(3)有利于社会效益的最大化。从经济上讲,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可以实现社会整体效益最优。构建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制度符合交易成本理论,同时该制度所界定的权力格局也将会影响社会资源的配置,最终实现成本——收益的权衡。

二、辽河水污染的严重性分析

20世纪90年代,辽河是全国江河污染最严重的河流之一。辽河的污染程度叫人触目惊心,在辽宁省政府辽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办公室的墙上有一幅比较特殊地图,上边用颜色表明辽河水污染的程度,颜色由浅至深,表示污染由轻及重,而图上的河流绝大部分是最深色的,叫人无不揪心。根据权威的数字统计,辽河流域绝大多数河流的水质均超过地面水5类标准,已基本丧失了一切使用功能。

目前辽河水质的国家评定等级为中度污染,在监测的36个河流断面中,Ⅰ类水质断面占5.6%;Ⅱ类占27.8%;Ⅲ类占11.1%;Ⅳ类占33.3%;Ⅴ类占16.7%;劣Ⅴ类占5.5%。劣Ⅴ类水质断面比例同比下降11.6个百分点。主要污染指标为氨氮。

辽河水质污染历史悠久,不仅对流域内生态造成毁灭性的打击,还严重影响着流域内居民的生活和流域内的经济发展情况。20世纪90年代,辽河的水质污染最为严重的那段时期,辽宁已经不是中国经济领域的佼佼者、工业行业中的领导者,面临的是大面积的下岗失业问题。由于当时的环境污染极为严重,想通过向南方一些城市一样,招商引资、吸引外资来重振辽宁的雄威的方法进行的不是十分顺利。从辽宁省走过的风风雨雨中我们可以看出环境问题与经济问题密切相关、唇齿相依。同时也可以看出辽河水污染治理的必要性,为我们的忧患意识敲响了警钟。

三、辽河水污染责任保险的必要性分析

(一)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水污染责任保险建立的必要性

根据庇古的外部性理论,企业的经济活动对他人和周围环境造成了负面影响,而污染的程度的高低不能影响生产者和消费者交易的多少,同样,这种污染是不能通过市场经济进行自我消除的,只有国家采用一些强制性的经济政策的形式,才能使这一污染得以缓解,便有了庇古税的概念。

庇古还提出,应根据污染造成的危害程度对污染者征税,税收用来弥补排污者生产私人成本和社会成本之间的差距。庇古税是环境税的起源,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庇古税也就越来越不能弥补人们对环境问题破坏。人们对水资源的破坏不仅仅所谓的外部不经济,而实际上,当今水质遭到污染有很大的成分是由于当今社会高科技应用下的突发性事件,像日本福岛发生的地震和海啸使福岛第一核电站几乎完全瘫痪,放射性物质大量外泄,无疑给环境造成巨大的影响。因此,环境责任保险便应运而生。

过去,辽河的水质遭到破坏的原因是由于当时的社会生产者向水域中注入大量的未经处理的工业污水和生活污水;而如今,辽河的主要污染源是来自于非主观的环境破坏行为。因此,需要政府有关部门加强管理的力度,强制实施一些经济方面的政策,如制定排放标准、收取排放税等方法来控制和处理水质的污染问题。

(二)从环境侵权角度分析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势在必行

环境侵权包括两类: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而水污染就是属于环境污染的范围。随着环境侵权行为越来越广泛,环境侵权损害赔偿问题越来越突出。企业既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又是环境污染的制造者,一些国家政府已推出了一系列有关环境污染的法律法规,制定了严厉的处罚措施,此时企业经营者们迫切的将如此负担的责任风险转嫁出去,环境污染责任保险便应运而生。

从环境侵权来分析,辽宁省应当实施水污染责任保险,建立水污染责任补偿制度,将个人损害归结为社会损害,将污染责任分散给社会,一方面能够保证污染的全面、有效治理,另一方面又能减轻企业的经济负担,及时的恢复生产经营。因此,辽河水污染责任保险势在必行。

四、构建我国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的两点建议

(一)应强制实施环境污染责任保险

强制保险由国家强制执行,保证了参与投保企业的数量,为建立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的基金提供保障,促进了环境责任保险在分散所示方面的作用和发挥。

(二)应设立专门的公共性环境社会保险管理机构和基金

依法成立的环境社会保险机构应以社会公共利益为宗旨的政策性组织,不以盈利为目的,实行专人专管的模式。设立环境污染责任保险机构一方面可以有效地管理保险基金,进行资金的有效运作,实现资金的应用最大化;另一方面是抑制环境社会保险产生的负面作用,特别是该制度可能引发的企业道德风险。

五、结论

本文分析了当今辽河水域污染的严重性,提出了辽河水污染责任的必要性,进而提出了关于构建我国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的两点建议:即强制实施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和设立专门的管理机构和基金。相信如果要是在辽宁地区实施水污染责任保险,通过政府及有关部门的监管和社会生产者的环保意识,相信辽河水域环境改善的日期将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