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农业现代化范文

时间:2023-06-29 17:27:2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绿色农业现代化,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绿色农业现代化

篇1

【关键词】中国农业;绿色食品产业;发展。

绿色食品产业化是一项以资源和环境为基础,以技术和标准为依托,以市场和政策为导向,以管理和服务为保障,以市场拉动,政府推动,企业参与,全民共享为发展策略,形成了一个将农工商、产供销融为一体的安全食品生产体系。绿色食品产业化在促进农业产业化,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以及增强我国农产品及其加工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促进食品安全建设,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都将起着重要作用。

1。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现状。

进入21世纪以来,绿色食品的发展与其刚起步时有了很大的不同,至少发生了两方面的重大转变。一是农产品供求格局发生了从长期短缺到总量基本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转变;二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发生了从以国内市场和资源自我平衡为主,到面对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根本性转变。这两大转变说明,不能再就绿色食品抓绿色食品了,而应当站在农村产业经济发展的高度,重新认识绿色食品产业的发展。要以绿色食品的产业化来促进农业经济的现代化。

绿色食品产业发展水平继续提升;产品结构逐步优化。(1)产品总量初具规模,截至2008年底,全国绿色食品企业共有6176家,产品17512个。绿色食品在总量稳步扩大的同时,产品结构不断优化,初级产品比重降至37。2%,加工产品已占62。8%,地方名特优产品日益增多,园艺、畜牧、水产等有出口竞争优势的产品比重逐步提高。(2)标准体系逐步完善。按照“从土地到餐桌”全程质量控制的技术路线,参照发达国家农产品和食品质量安全标准,我国建立起了科学、严格、系统的绿色食品标准体系,整体达到或超过国际先进水平。(3)认证制度基本建立。绿色食品以标准化生产为基础,实行产品认证与证明商标管理相结合的基本制度。

按照国家认证认可的基本要求,结合农产品认证的特点,绿色食品建立了体系完整、程序规范的认证制度,保证了认证的有效性。

(4)监管制度全面推行。为了保证获证产品质量,规范企业使用标志行为,维护市场秩序,绿色食品现已建立并推行了企业年检、产品抽检、市场监察、产品公告4项基本监管制度。

2。绿色食品产业重要理论基础之生态农业。

生态农业原理生态农业的建设为绿色食品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环境和技术基础。生态农业建设的实质如下:首先是保护现存的良好生态环境;其次是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第三是通过科学规划,增加植被面积,保持水土、涵养水源,改善农村生态环境;第四防治工业“三废”的污染,控制和减轻农用化学物质的污染。生态农业建设不但为发展绿色食品创造了良好的生态环境条件,而且,也为发展绿色食品提供了技术基础[5]。发展绿色食品要求良好的生态环境生产基地和质量标准和技术操作规程。这些技术操作规程,是对绿色食品从土地到餐桌的全程式质量控制。

确定绿色食品的这些标准规程和措施的目标是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防治工业“三废”,生活“三废”和化肥、农药等污染。推广绿色食品的技术操作规程,有利于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有利于防治和减轻环境污染。发展绿色食品的生产技术操作标准规程、标准和技术措施与生态农业建设的基本理论、原则和本质特征是一致的。

发展绿色食品与生态农业建设是辩证统一的。因此,推广应用绿色食品的生产技术操作规程标准和技术措施,有利于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3。中国现代农业发展必由之路绿色食品产业。

绿色食品产业化是解决农村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的有效方法。近几年来,我国农村出现了农业增产不增效,农民增收缓慢等一系列问题。为此,中央和各级地方政府都提出了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实施战略性调整的重大部署,调整的中心内容就是以市场为导向,提高农产品品质,发展质量效益型农业。绿色食品是安全、优质的食品,发展绿色食品产业是提高农产品质量,提高农业经济效益的有效途径,是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一项重大战略措施,是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是新时期解决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是解决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所面临的新情况和新问题的迫切需要。

绿色食品产业化是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总体上还比较低,龙头企业的实力还不强,规模效益还不高,品牌还不响,许多在国内外知名的特色资源优势没有及时转化为市场优势。市场的竞争,说到底是产品质量和品牌的竞争。绿色食品标志是优质安全的象征。因此,发展绿色食品产业,有利于提高农产品质量,有利于实现农业的精品名牌战略。农业产业化的基础是产品,没有产品,农业产业化就是一句空话。没有名牌产品,农业产业化就不能快速发展。农业产业化的龙头企业开发绿色食品,有利于提高企业和产品的名牌效应,树立企业的良好形象,提高企业和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从而有力地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

4。中国绿色食品产业的未来发展。

21世纪的主导农业是生态农业,21世纪的主导食品是绿色食品。由于发展绿色食品意义重大,前景广阔,许多地方已开始从“战略制高点”和新的“经济增长点”的高度来部署绿色食品的发展。如黑龙江省把建设绿色食品基地作为由“农业大省”转变为农业强省的战略举措;发挥自身生态环境优势,高度重视绿色食品开发工作。从微观角度看,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广大食品企业对产品质量认证服务的需求将越来越强烈,以增加产品在市场竞争中的筹码;广大消费者则希望权威机构对产品质量进行客观、公正地评判,以监督企业对消费者权益保护的承诺,因此,绿色食品产业将在我国农业发展历程中显现出更为广阔的前景。

【参考文献】。

[1]张勇,梁文举。关于建设绿色食品科技示范园区的探讨[J]。生态学杂志,2001,(3)。

篇2

关键词农业现代化;农业持续化;集约持续农业;持续发展

科学理论是实践变革的指导。本世纪以来,先后出现了四种全球性与农业有关的思潮,即农业现代化、绿色革命、自然农业与可持续农业。作为一种思潮,往往是狂风般的蜂拥而来,也可能是落潮般的悄然而去。各种思潮中科学性强的理论能经受历史的考验推动生产力的发展而经久不衰。也有部分科学性不强或反科学的理论只能热闹一时而自然地退出历史的舞台。当代受各种思潮冲击的人们,必须保持冷静头脑,分析思潮产生的背景、实质性内容、利与弊,进而辨认其科学的真伪,从而从本国本地的情况出发,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任何对农业思潮的盲从或“拿来主义”都会导致行动或决策中的失误。

一、农业现代化思潮--二十世纪的主旋律

从原始农业转变为传统农业,再从传统农业转变为现代农业,实现农业现代化,这是世界上任何国家或地区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十九世纪工业与科学技术发展为农业现代化准备了条件。1892年第一台拖拉机问世,1840年李比希营养归还学说出台,再加上达尔文杂种优势理论与摩尔根遗传学理论等,促进了农业现代化思潮与行动的产生与发展。其主要内容是以现代工业装备农业,实行机械化、电气化、化学化、水利化;以现代科学技术武装农业,用杂交玉米等高产新品种与新耕法替代老品种老经验;以现代经济管理理论和方法经营农业,用开放式的商品经济替代封闭式的自给性传统经济。

农业现代化思潮有力地推动了现代农业的发展,世界农业一反过去几千年老牛破车的步伐,取得了突飞猛进的成就。本世纪四十年代美国率先实现了以机械化为主要特征的农业现代化,到六十年代占世界耕地面积40%人口24%的工业化国家先后实现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从本纪初到八十年代中期,世界人口增加了2倍,但谷物增长2.3倍,农业产值增加24倍,用事实否定了马尔萨斯关于人口增长快于粮食增长的悲观预测。劳动生产率空前提高,美国一个农民人均产粮已达110吨,产肉101吨,可养活80个人。目前,由于发达国家已经实现了农业现代化,加上粮肉生产过剩而将注意力转向环境,因而作为一种思潮的农业现代化已经不再受青睐,但实际行动仍在继续,而且进一步向现代化迈进。发展中国家正在进行的绿色革命实际上也是农业现代化思潮的影响而衍生的一种行动。

现代农业在产生奇迹般增加产品与效益的同时,由于曾对资源环境的忽视而带来某些负面效应。例如能源消耗急剧增加,从1950年的0.36亿吨增加到1985年的2.6亿吨石油当量,因而有人贬称之为“石油农业”;农药、除草剂等化学品对环境与食品安全构成威胁;有人还担心大量施用化肥会不会破坏地力和污染地下水;有人还将主要是工业化引起的水、空气污染也归咎于现代农业。这些问题正引起人们的广泛注意,近来已将资源环境良化纳入并作为农业现代化的一个重要内容。

二、自然农业思潮——一次超凡脱俗的尝试

作为一种对农业现代化的逆反,七十年代西方出现了企图替代现代农业的第一次尝试,即自然农业思潮。其派别与口号多种多样,如生态农业、有机农业、生物农业、替代农业、再生农业、自然农法、超工业农业等等。形成了在学术界颇有影响的农业思潮。较有名气的英国真菌学家霍华德提倡的“有机农业”,1971年美国土壤学家艾希瑞克发起的“生态农业”,日本的福冈正信写了一本《绿的哲学》,提倡无施肥无耕作无农药无除草的“自然农法”等。这股思潮在哲理上提倡归朴还真,与自然和谐一致,尽量减少人类对自然的干预,主张低投入;在技术内容上强调传统农业技术,提倡堆肥、轮作、豆科作物、生物防治等,排斥现代农业科学技术中的人工合成化学品(化肥、农药、除草剂、饲料添加剂)与生物工程技术;在管理上主张小型,自给自足,强调农户(场)内闭合式物质循环而排斥农户外的投入。这股思潮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不大,但受生态至上的环境保护主义的推动,在学术界曾一度时髦。然而就是在西方也争论甚大,提倡者认为这是一种农业的“理想国”,反对者认为是“复古”,是“神话”。

自然农业思潮有其积极与消极的方面。它强调崇尚自然,对唤起环境保护意识起了积极的作用,纠正了现代农业只强调产品与效益而忽视资源环境的不足;它所强调的某些传统农业技术仍有其积极的作用;生态农业、有机农业等作为一种农业的特殊模式,在某些情况下少量应用(如旅游景点、安全食品)也是不足为怪的。另一方面,这股思潮又极端地强调自然而走向否定人的能动作用,反对投入,反对人工合成品,企图返回古代式传统技术而否定现代科学。在理论上,违反最基本的能量转换与散逸定津,企图实行自我封闭式的物质循环模式,而滑向科学上的倒退。因此,作为一种农业的整体战略是不足取的,在实际生产上,由于它只强调保护自然资源环境而忽视生产与经济,因而不能广泛地被农民与政府接受。在欧美试行的各种自然农业模式,比重极少(占耕地千分之几)。八十年代中期以后逐渐衰落下去而被可持续农业思潮所代替。

三、可持续农业思潮——当前的热点

本世纪中后期,为抵制工业化所产生的消极影响,环境保护主义风起云涌席卷全球,罗马俱乐部悲观主义的代表作《增长的极限》译成了几十种文字,“生态危机”、“粮食危机”、“资源环境危机”、“经济滞胀”,以至于“世界末日”等说法震撼人心。在农业上,鉴于自然农业尝试的失败,八十年代中期在西方发达国家出现了可持续农业的思潮,企图以此作为替代现代农业的第二次尝试。

在吸取现代农业、自然农业优缺点及成败教训的基础上,可持续农业思潮既强调粮食安全与发展农村经济,又强调保护资源环境,实现生产、经济、生态三个持续性的统一。既强调发展当前的农业而又不破坏资源环境,兼顾当前与长远,促使农业与农村的可持续发展。

与自然农业受到冷落的处境不同,可持续农业思潮一出现,国际社会即刮目相待。许多国际机构,联合国粮农组织、开发计划署、环境署、世界银行以及许多国际性农业研究机构都纷纷以此作为发展农业的指导思想,有的国家政府或议会还通过相应决议与法律措施。1992年巴西里约热内卢的“发展与环境”世界首脑会议上通过“21世纪议程——可持续发展”的宣言,成为一个里程碑。1993年在北京召开了“国际持续农业与农村发展学术讨沦会”,1994年4月中国国务院通过“中国二十一世纪议程——人口、环境、发展”白皮书,其中将农业与农村的持续发展作为重要内容之一。

作为一种农业发展的战略方向,可持续性获得了国内外各界的广泛赞同。强调农业的当前与长远的结合,重视持续能力的建设,这是具有重要理沦与现实意义的。当然,由于时间尚短,对于可持续农业究竟是什么,仍然仁者见仁、意见各异。可持续性究竟只是一种思路或农业的属性,还是一种策略与模式等问题尚在争论中。至于可持续农业的定义、内涵、技术体系等更是众说纷坛。一些西方国家专家简单地将环境保护技术或自然农业提倡的某些传统农业技术移花接木就作为可持续农业的技术内容,有的甚至以传统技术排斥现代科学技术,或只强调环境而排斥发展。这些观点招致了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异议与批评。越来越多的人倾向干将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农业的思路与战略,而不是一种具体操作的模式,更不能将某些西方生态农业、有机农业等模式嫁接在可持续农业的头上。也有人认为可持续农业内容空洞难以操作,以至在1996年底在罗马召开的世界粮食安全首脑会议上,粮农组织尽管仍强调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思路,但已转而将农业与粮食安全的突出地位让给了“新的绿色革命”。

至于农业现代化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我们的认识是,这两者不是对立或相互替代而是互为补充的关系。农业现代化与可持续化是从不同角度上反映了农业发展的方向与战略,可持续性强调了农业发展的态势与后续能力,弥补了原有农业现代化的不足,但它不能替代农业现代化中有关物质装备现代化、技术现代化、商品化、市场化等各项内容。对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来讲,今后的任务,是将传统农业转变为在可持续发展基础上的现代农业,实现农业现代化与持续化。

四、绿色革命思潮——发展中国家振兴农业之依托

本世纪六十年代,在发达国家基本实现了农业现代化的同时;在发展中国家开展了有声有色的绿色革命。这一思潮与行动的主要内容是通过推广高产新品种(如矮秆小麦、矮秆水稻、杂交稻)带动农业的全面发展,但只改变品种而不改变生产条件收效甚微。因此,在实际推行过程中,形成了种子十化肥+灌溉三驾马车一起上的局面,故有人又称之为“肥水农业”。其实质是农业现代化的一种衍生与前奏曲。由于多数发展中国家经济弱、劳力多、规模小,因而与发达国家不同,其强调的重点不是机械化而是投资少见效快的新品种与化肥、农药等,水利对多数地处热带、亚热带的发展中国家十分重要。绿色革命在亚洲、拉丁美洲取得了积极的效果。六十年代以来,整个发展中国家农业发展快于发达国家。以1961~1965年作为100%,1992年发达国家农业生产指数149,而发展中国家为238(中国280)。八十年代后期与1950年相比,农业总产值发达国家增加0.86倍,而发展中国家达1.64倍,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农业总产值之比也由2:1变力1:1。

可惜,作为一种思潮,绿色革命在七十年代后遭到厄运。一些来自发达国家的专家批评绿色革命造成了农村两极分化,贫苦农民困无力购置新品种种子、化肥、农药等而难以从绿色革命中得到好处。随后自然农业、可持续农业思潮又接踵而起,这样,绿色革命思潮就沉寂了下来。但是,这一思潮指导下的行动却在发展中国家继续开花结果。其中,中国与印度被认为是绿色革命的典范。

最近,在沉寂了1/4世纪以后,绿色革命在罗马世界粮食安全首脑会议上重新被提了出来。出乎许多人的预料,联合国粮农组织并未将当前世界的热点——可持续农业——作为农业发展与粮食安全主要手段,而将“新的绿色革命”放在突出地位。重新肯定了新品种、化肥、灌溉、农药在农业发展中的巨大作用,特别强调化肥与灌溉是“新的绿色革命”的重要部分,也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所谓“新”主要有两点。一是绿色革命的四大技术手段必须与社会经济环境相适应,采取相应的政策与科技进步并增加投入。二是将绿色革命的各项技术建立在可持续发展基础之上,重视对资源环境的保护。也曾有人主张将新的绿色革命建立在生物工程基础之上,但鉴于来自生态保护主义的强烈反对与抵制,联合国粮农组织采取了十分审慎的态度。总的认为生物工程是有前途的,但它“是国际争论的焦点,发展中国家要在10~20年后才能理解到它的好处”。

五、中国农业现代化之路——集约持续农业

以上四种思潮各有所长与所短,各有它的背景与适应性,农业具有极大的地域性与差异性,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发展农业的思路、目标、内容、技术体系都不尽相同。发达国家人均占有谷物750公斤,肉类60公斤,而发展中国家却分别只有250公斤与12公斤。因此,前者已将关注的热点放在环境上,而后者仍将发展生产增加农民收入放在首位。在最近的罗马世界粮食安全首脑会议上与会的60位首脑中,来自发达国家的仅有一位,说明了立场与爱憎的分明。因此,我们在努力吸收世界各种农业思潮与理论精华的同时,一定要冷静地加以辨别,关键在于“中国化”。

1949年以来,中国的农业生产、农民生活与农村生态环境获得了持续的发展与改善。但是目前农业生产与环境形势也日趋严峻,怎样养活养好十多亿中国人已成为世界注目的焦点。在罗马世界粮食安全首脑会议期间一位美国记者提出:“你认为中国真的能够达到粮食自给吗?”我的回答是“在今后一二十年内,如果我们真正去努力搞好农业,而且按适合中国国情的方向道路去进行的话,做到粮食基本自给(95%)不是不可能的”。那么什么是中国式的农业发展的方向道路呢?

首先,我们要力争在30~50年或更长一点时间内实现中国农业现代化。尽管当前发达国家已经实现了农业现代化而不再将这口号作为他们的目标,因而国际学术界农业现代化的声音已甚为微弱,西方已将现代农业称之为常规农业,但对发展中国家来说,仍有待于完成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这一艰巨的历史任务。它的主要内容是:第一,在物质上用现代工业装备农业,实现水利化、化学化、机械化、电气化、信息化。这是农业现代化的物质基础,没有它就谈不到农业现代化。第二,在技术上用现代科学技术装备农业,实现高产化、良种化、耕作制度与农业结构优化、栽培技术规范化、资源利用高效化、节约化。第三,在经济上,用现代的经济管理科学指导农业,实现商品化、市场化、产业化、土地或经营规模化、社会化。第四,资源环境良化。保护资源,减少污染,净化美化农田与农村环境。最后,中国的农业现代化还必须与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同步进行,以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大幅度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最终目的是持续地提高生产力实现农村农民的富裕化。那种匆忙将农民真实的人均年收入还不足200美元时就拔高为“小康”的做法是值得商榷的。

篇3

【关键词】农业机械化;农业现代化;推广

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科技成果的物化,也是农艺科技成果大面积、规范化实施的载体。农业机械化为农业的生产发展带来了革命性的转变,如今我国大部分地区实现机械化的程度都比较高,农民不再为农地流更多的汗,农村也不再是人们想象中的最苦的地方。这些观念的转变,很大程度上与我们进行的农业现代化进程有关。农业现代化是指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化的过程和手段。在这个过程中,农业日益用现代化工业、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经济管理方法武装起来,使农业生产力由落后的传统农业日益转化为当代世界先进水平的农业。实现农业现代化,要素方面有很多,其中有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农业机械化,加大农业机械化技术的推广,对农村土地的合理配置,加快农村的现代化进程均有重要的意义。

1.提高农机作业服务水平

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完善需要政府和社会的双向互动,农机化服务体系是衔接农业机械和农户的桥梁,是农业机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必要途径,主要措施有:第一,加大对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的投入力度。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发展农业机械化,使过去由国家和集体投入为主,变为国家、集体、个人和社会共同投入的新机制。第二,开展市县级农机服务中心站和乡镇农机管理服务重点站建设升级竞赛活动,推广农机科技示范园的成功经验。第三,强化农机技术与质量监督,维护用户权益。一是加强农机化质量标准体系建设;二是加强农机产品质量认证和推广鉴定工作;三是加强农机使用质量跟踪调查。第四,搞好成果转化。一是加强农机新机具的研制开发,将人才资源与资金、市场有机结合;二是认真实施农机科技创新示范工程,加大农机科技投入,加快农机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三是是积极开展送科技下乡活动,尽快改变农机化发展资金不足,技术相对落后的现状,加快农机化科技创新。

2.充分认识农业机械化的地位和作用

我们要改变过去那种只懂服务不懂经营的思想观念,把试验、推广,服务、开发新产品与经营联成一体.走进市场、利用市场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组织技术人员深人农户、田间、地头开展有偿服务,将技术优势、服务优势与信自、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增收增效,发展自身,壮大实力。不仅要积极争取各级政府进一步加大对农机化的投入和农民购买农机的补贴力度,发挥好项目带动和补贴资金的引导作用;还要发挥市场配置资源作用,进一步调动农民和社会工商资本投资农机化的积极性,逐步建立以财政资金为主导的多元化投入机制。

3.完善农业机械技术推广体系

我国目前的农业机械推广体制是以省、市推广总站为基础,以县农业机械推广站做牵头,以乡镇农机站位纽带的纵向推广模式,而今随着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农民更加迫切的需要新的农业机械来提高生产效率,来提高市场的竞争力。所以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满足农民农业生产的需要,需要建立起新型的纵横互补的农业机械技术推广体系。农机推广工作机构既要执行好政府的宏观调控工作,为国家制定相关政策积极建言,又要深入农业生产第一线,及时掌握农民思想动向,及时掌握农业生产对农业机械的需求。各农业机械推广机构还要加强农机生产企业与科研单位的联系,及时向他们提供第一线的信息,帮助他们不断改进农机设备的性能,扩大农机推广的领域。

4.构建农业机械化的绿色设计与推广应用

农业机械作为农业生产的重要工具,在考虑其农作业实用性的同时也要考虑其环境属性,所以,要大力提倡农业机械的绿色设计与推广,具体措施有:第一,农业机械动力装置的绿色选型设计。绿色选型设计应优先选择以电力为动力的农业机械,加快开发太阳能、氢气、植物油、可燃气发动机。第二,农业机械关键部件的绿色设计。技术与生物技术和农业工程装备技术优化组合的变量施肥技术的应用,改进播种机的内部结构,使之节省动力且排种效果好;研制如声控或光电式的新型播种机来降低对能源的需求。第三,农业机械液压系统的绿色设计。农业机械传动采用的液压系统,应加快以水代替矿物油的研究,减少石油消耗和漏油污染。

5.放开思维,勇于创新

农业机械技术推广工作应该遵循市场经济的规律,按照市场需要来组织实施推广项目,引进优势农业机械技术,打破当地以往单一的耕作模式,大力发展经济作物和高效作物。另外,农业机械技术推广也需要与经济相结合,需要采取各种办法,适当的采取有偿与无偿相结合的方式。既能保证先进的农业机械技术得到广泛的推广,也能提高农机推广机构和人员的积极性。从根本上保证了农业现代化的顺利进行。

6.提高农村从业人员的现代化观念

农业机械技术的推广需要适应当地的实际情况。有些农村从业人员科学知识水平有限,不能很好的认识到新型农机机械设备的优势,很多农民因此而错过不少降低劳动成本,增加实际收入的机会。这种现象的产生,一部分是由于农民观念过于保守,不敢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另一个原因就是对高科技认识不足,本身的知识水平限制了他们的眼光,作为农业机械推广机构,对这类事件责无旁贷。农业机械推广人员及机构应坚持技术推广工作的先进性、适用性和成熟性,要注重新形势下新的环保形势的要求,帮助农民提高科学、科技种的意识,提高他们的环保意识,大力推广环保节能技术。

7.总结

农业现代化要做的方面很多,需要调整农村的产业布局,提高农业科技的转化力度,提高农业从业人员的知识水平与现代化耕作的意识。农业机械化作为农业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各级部门的大力支持。农业机械化的普及需要各级、各方的参与,农村因为经济条件的限制,在大力引进先进农机设备时,往往会面临一些经济问题。政府部门还应大力推进并健全农机补贴政策,从经济上帮助农业机械化的尽快普及,提高农民种田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篇4

根据中国政府网5月17日刊载的《2012年政府信息公开重点工作安排》(以下简称《工作安排》),今年各级政府将重点推进财政预算决算、“三公”经费和行政经费、保障性住房、食品安全、环境保护、征地拆迁、价格和收费等信息公开。

根据《工作安排》,除少数按有关保密规定不宜公开部门预算决算的单位外,其他尚未公开预算决算的中央部门,要加快公开步伐;已经公开的,要进一步细化公开内容。各省(区、市)政府要推进省级政府部门公开部门预算和决算,并扩大范围,细化内容。

在推进“三公”经费和行政经费公开方面,《工作安排》要求中央部门细化“三公”经费的解释说明,公开车辆购置数量及保有量、因公出国(境)团组数量及人数、公务接待有关情况等。各省(区、市)政府要制订“三公”经费公开时间表,争取在两年左右的时间内,实现省级政府全面公开“三公”经费。

中央财政奖励发展绿色建筑

财政部和住房城乡建设部近日联合对外《关于加快推动我国绿色建筑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将通过建立财政激励机制、健全标准规范及评价标志体系等多种手段,力争到2020年,绿色建筑占新建建筑比重超过30%。

两部门在通知中明确了推动绿色建筑发展的主要目标与基本原则,除了切实提高绿色建筑在新建建筑中的比重,还要力争到2014年政府投资的公益性建筑和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及省会城市的保障性住房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到2015年,新增绿色建筑面积10亿平方米以上。通知确定了2012年高星级绿色建筑的财政奖励标准:二星级绿色建筑每平方米建筑面积可获得财政奖励45元,三星级绿色建筑每平方米奖励80元。奖励标准将根据技术进步、成本变化等情况进行调整。

治考新规 加大惩戒力度

根据教育部新修订的《国家教育考试违规处理办法》,国家工作人员参与考试作弊、扰乱考试秩序将根据规定“从重处理”。这是2004年5月《国家教育考试违规处理办法》以来,教育部首次对其进行修订。

新办法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视情节轻重,同时给予暂停参加该项考试1至3年的处理;情节特别严重的,可以同时给予暂停参加各种国家教育考试1至3年的处理:(一)组织团伙作弊的;(二)向考场外发送、传递试题信息的;(三)使用相关设备接收信息实施作弊的;(四)伪造、变造身份证、准考证及其他证明材料,由他人代替或者代替考生参加考试的。同时,针对考生对考试作弊的行政复议的案件,新办法增加听证环节,明确视频监控录像的证据效力,提高违规行为认定的科学性和说服力。

我国将对抗菌药临床应用实行分级管理高价抗生素不得列入门诊处方

卫生部5月8日《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规定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不得在门诊使用。这意味着一些价格昂贵的抗生素将不能列入门诊处方。

管理办法提出,要建立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分级管理制度,明确了医疗机构抗菌药物遴选、采购、临床使用、监测和预警、干预与退出全流程工作机制,加大对不合理用药现象的干预力度,建立细菌耐药预警机制。

根据安全性、疗效、细菌耐药性、价格等因素,将抗菌药物分为三级:非限制使用级、限制使用级与特殊使用级。其中,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包括四种:具有明显或者严重不良反应,不宜随意使用的抗菌药物;需要严格控制使用,避免细菌过快产生耐药的抗菌药物;疗效、安全性方面的临床资料较少的抗菌药物;价格昂贵的抗菌药物。

我国农业现代化2050年或实现

达到世界农业中等发达水平

以农业现代化为主题的《中国现代化报告2012》近日在京。报告预计,中国在2030年前后有可能完成第一次农业现代化,达到上世纪60年代农业发达国家平均水平;在2050年前后达到世界农业中等发达水平,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

报告分析指出,2008年中国属于农业初等发达国家,中国农业现代化水平低于中国现代化水平。中国综合农业现代化指数为38,排世界第65位。农业现代化已经成为中国现代化的一块短板。

报告还提出了中国农业现代化的三大战略重点:提高农业效率、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包括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农业综合生产率、农业集约化程度、农业科技投入比例,使畜牧业和有机农业比例上升,并提高农民受教育程度和人均收入。

我国出台首部关于海洋观测预报管理的法律规范

《海洋观测预报管理条例》于6月1日起正式施行,这是我国历史上首部关于海洋观测预报活动管理的法律规范,对促进我国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国防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篇5

关键字:现代生态效益 特色农业 农业现代化

综合国内外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经验,结合我县农业发展现状和基本情况,可以这样认为,“以保障农产品供给、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资源产出率和商品率为途径,以现代科技和装备为支撑,在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在市场机制和政府调控的综合作用下,建成农工贸紧密衔接、产加销融为一体、多元化的产业形态和多功能的产业体系”。生态效益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主要是由以下因素决定的:

第一,目前农业生产力水平还不高。因此,实现农业现代化必须提高农业科技水平,通过增加资本投入、应用现代科技和装备、适度集中土地和强化组织管理等来提高农业效益。

第二,现代农业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主要目的是为市场提供商品,实现利润最大化。我县农户的经营规模普遍较小,农产品商品率和农业资源配置的市场化程度均较低,因此迫切需要加强市场机制和政府调控的综合作用。

第三,以产业化方式经营农业已成为现代农业的重要特征。我县农户,不仅数量多、规模小,而且结构、行为相似,要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有效衔接非常困难,因此,必须建成农工贸紧密衔接、产加销融为一体、多元化的产业形态和多功能的产业体系。在这一过程中,必须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通过各种类型的农民合作社举办多种形式的龙头企业,使农民真正享受到农产品加工、销售等环节的利润。

第四,吃饭问题始终是头等大事。如果吃饭问题解决不好,工业化、城镇化乃至整个经济社会发展都将难以持续进行。

因此,必须把保障农产品供给、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可持续发展作为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首要目标。实现农业现代化,总的思路和措施是: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育新型农民发展农业,提高农业水利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素质、效益和竞争力。在具体工作中,尤其要按照党的十七大报告所要求的那样: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使耕地向农村种田能手和专业大户集中,逐步实现多种形式的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以围绕人的全面发展而制定,其中人的基本生存需求和生存空间的不断被满足,是一切发展的基石。既从经济增长、社会进步和环境安全的功利性目标出发,也从哲学观念更新和人类文明进步的理性化目标出发,它意味着新增财富的内在质量,应当不断地、连续地加以改善和提高。除了在结构上要不断合理与优化外,新增财富在资源消耗和能源消耗上要越来越低;在对生态环境的干扰强度上要越来越小;在知识的含量上和非物质化方面要越来越高;在总体效益的获取上要越来越好。建设现代生态效益特色农业是农业发展的方向,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发展现代农业,也要树立科学发展观,内涵上要准确把握。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是现代农业的重要内容,把现代农业生态效益特色产业发展形态定位在培育优势特色产业,主要基于考虑,有利于构建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战略平台,有利于促进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如加强和发展田东香米的优势,建立田东香米基地。发展现代农业服务业重点从良种服务业、农资连锁经营、农产品现代流通、新型农技服务、要大力推广良种良法,加快新品种和新技术的引进、开发和推广应用。积极推行标准化生产,通过认证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名牌产品等,引导和鼓励创立品牌,提高农产品质量和竞争力。要在产品结构和时间布局上下功夫,最大限度解决结构性、季节性不平衡问题。要在新的优势产品上下功夫,要认真进行科学规划,努力做大做强,创立品牌,发展成为具有区域优势的特色产业。农业产业没有规模,不成片开发,就没有竞争力;在农业结构调整中,要做出特色来: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特,大众化的产品附加值不高。按照因地制宜、多元创办、政府支持、部门指导、市场运作的办法,朝着规模化、专业化、产业化、市场化、品牌化的现代农业之路迈进。

总之,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以市场为导向,结合本地资源特点和农业发展规律,优化种植业区域布局,调整农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引导大宗农产品向优势产区集中,加快农业产业集聚,规划建设一批规模大、特色鲜明、带动效应好、竞争力强的农业产业区(带)。

一是抓农产品基地建设。重点发展香米、香蕉、甘蔗、蔬菜、芒果等高效作物,抓好芒果、甘蔗、香蕉、香米、蔬菜、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特别是建设如中平村的香葱基地。因地制宜发展一村一品的思路,实现县委、县政府提出的山上竹海、山下蔗海目标等等,提倡“持续农业”;重视“绿色农业”;推广“生态农业”;发展旅游农业。

二是积极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加强做好香米加工、绿色食品加工以及农产品的销售企业,产供销一条龙服务,为我县特色农业提供售后服务,提高农业产值。

三是高度重视品牌认证工作。对我县的一些特产,应该做好注册认证,提高产品知明度。

篇6

关键词:农业经济管理;农业现代化;相关性

随着现代生产技术的不断发展,农业现代化建设已经成为我国农业发展的重要方向。农业经济管理能够为农业现代化建设提供可靠的保障,从政府职能发挥、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以及农民综合素质提高等多个方面为农业现代化建设提供有力的支持。探究农业经济管理和农业现代化的内涵,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措施对加快我国农业发展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1农业现代化的主要内涵

农业现代化的概念是指将过去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转变为运用现代工艺进行生产的农业生产方式,现代生产工艺主要是指现代科学以及相关技术设施。与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相比,农业现代化的本质特点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农业现代化是指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利用各种现代化的机械进行生产,并且用相关设备代替人工作业,并且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使用了化肥和农药等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其次,农业现代化在生产技术方面是通过良好的农业环境、高效的农业生产力对自然进行合理、科学的利用和改造进行的,农民的生产经验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并且随着农业现代化建设不断推进,很多生产经验已经不能适应当前农业现代化发展的要求,农业现代化的生产技术就是不断提升农业生产力。最后,在农业生产规模方面来说,农业现代化具有明显的区域性、专业性特点,在生产过程中的分工十分明确,提升了相关的生产效率,提升土地利用率,直接、间接的提高了农业生产规模,农业生产力达到了空前的成绩。

2农业经济管理的内涵探究

农业经济管理是指通过社会上的资源和产品等的分配、交换、消费等过程统筹、调配、协调农业经济活动,促使农业生产、农业经济的有机统一,确保农业的健康有序发展。农业经济管理包括了农业管理、农业经济的各个相关部分以及相关的企业和经营活动管理等等,是包含整体农业生产的管理。随着农业现代化发展的不断推进,农业经济管理也应当随着发生改变,才能够更好地为农业发展服务。首先,农业经济管理要做好技术改进,要根据农业现代化的技术特点和技术要求做好相应的生产技术管理工作。其次,要适应农业现代化带来的农业规模经济,规范相应的经济管理活动和过程。总体来说,农业现代化发展趋势下,农业经济管理要从农业管理的要求和规范、农业管理方式等方面都做出相应的改变。

3农业经济管理和农业现代化相关性提升和发展探究

3.1建立农业现代化的农业经济管理形式

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迫切要求农业经济管理能够有效地延伸农业产业的链条,发展集生产、养殖、加工、销售、产业、商品为一体的农业现代化产业链条。首先,要积极优化农业结构,根据各个地区的农业生产优势确定和调整农业结构,以此来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并逐渐建立安全、生态的农产品生产销售降低。其次,要充分发挥农业企业的积极作用,政府应当加大对相关企业的扶持力度,充分发挥和增加企业的辐射面,增强农业经济发展管理模式。另外,在农业现代化背景下做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和解放工作,降低社会就业压力,构建稳定的基础,这也是农业现代化发展背景下农业经济管理的重要内容。

3.2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

农业现代化的本质就是农业生产技术的科技化,充分的利用现代科学技术能够有效地提高农产品的生产质量和产量,提高农业生产的生产效率。首先,要对农民进行相关技术的培训。农民是整个农业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农民的科学技能就直接提高了农业生产的科学技术。其次,要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工作,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是农业现代化和机械化的重要保证,从农业水利工程、灌溉工程、生产路修建和平整等方面采取积极措施。另外,要在农业技术发展方面加大相关的科学技术投入,强化农业生产与相关科技机构的合作,不断引进新的品种和新的技术,提高科技的转化速度,增加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

3.3积极发展生态循环农业

随着社会上对资源生态环境问题的关注不断提高,农业现代化发展也不仅仅是提高产量和质量,而是要尽量的降低农业生产的耗能,注重农业生产的生态效应和可持续发展,因此要积极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将生态环保、绿色节能和循环农业的理念深入到农业现代化的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并且将减量化和循环再利用作为现代农业生产和农业经济管理的重要原则,在沃土工程、新型农药研发等多个方面采取积极措施,发展生态循环农业。

3.4加强农民的综合素质

农民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占据着主体地位,是农业现代化和农业经济管理的主体和主要对象,要从资金、技术和政策等多个方面强化农业的综合素质。政府应当对农民展开积极的培训,注重农民的转移就业和技术培训,鼓励农学院学生、相关人才和工商企业等参与到农业生产、农业经济活动中,积极改善农民的生活环境,建设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工程,不断引导农民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为农业现代化发展和农业经济管理提供可靠的支持。

4结语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农业经济管理是促进农业现代化建设和发展的重要环节和必备环节,要加强农民现代科学技术的培训,从优化农业结构、加大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生态循环经济等方面为农业现代化发展和农业经济管理提供可靠的支持。

作者:王荔玫 单位:西安财经学院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陈琴.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与农业经济增长的相关性[J].福建农业,2015(,4):32.

篇7

一、农业现代化建设与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之间的关系

(一)我国现代化建设基本要求来看,需进一步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现今,我国工业化已处于中后期发展阶段,而城镇化发展迅速,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三者相融合,相支持,但农业化却拖后腿,因此,要实现“四化”发展,关键还在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步伐,而要实现农业现代化建设,关键还在于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使其向农业现代化方向发展[1]。

(二)从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状来看,大量农村人口及壮劳动力大规模涌入大中城市,农村地区只剩下妇、幼、残、弱无劳动力或低劳动力人群,而面对大面积空留出来的土地,即需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将这些土地充分利用起来,更有利于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和使用,可在农业发展方面走集约化发展道路,进而实现增产增收。可见,只有不断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才能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

(三)从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现状来看,现在农村经济发展缓慢,农业生产成本攀升,人多地少矛盾突出,农业生产规模小,比较效益低,农民就业难度大,农民收入持续下滑,农业资源短缺,生态环境较差,面源污染问题严重,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薄弱,人居环境条件差等现状,迫切需要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大力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

二、对实现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几点建议

(一)强化农业资源生态环境保护,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现代农业是环境友好、资源节约的新型农业,在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还应做好环境保护工作,在现有农业生态模式下要保证不欠新账,将过去的农业经济发展中签下的生态环境历史账还请,保证农业资源与生态环境二者的协调统一。那么还需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开展:(1)做好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工作。随着现代农业生产、种植技术的发展,农药、化肥、地膜等促进农作物增产增收的农产品工具得到极大应用,对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新时期,还应减少化肥、农药、地膜等的使用,鼓励、推广使用缓释肥、有机肥,扩增绿肥农产品种植面积,并采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此外,使用后的地膜要正确处理,建构美丽新农村,全力以赴打造良好的农村人居环境;(2)做好水利设施、耕地、水域滩涂、草原等的保护力度,并严格按照集约节约用地制度与耕地保护制度办事,实现农业资源的最大利用,不断发展生态农业,做好农业资源生态环境保护工作;(3)强化农村清洁能源建设,鼓励农民积极参与到农业现代化建设中来,做好农村地区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设施建设(包括沼气、秸秆气化集中供气工程、水利循环使用设施建设)等。

(二)加强农业产业化经营,提升农业产业竞争力

实现农业现代化建设,关键还在于加快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发展步伐,增强新农村建设招商引资力度,重点扶持市场竞争力强、产业关联度大、辐射带动面较广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加大农产品加工基地建设,大力推进农产品深加工、精加工,尽量延长农业产业链,增强农产品附加值。并加快绿色农副食品、无公害农产品、有机农产品生产步伐,树立绿色、无公害农产品品牌,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实现境外促销,让特色农产品进入国际市场,增强农业产业市场竞争力,提高农产品出口率[2]。

(三)结构的优化与调整,建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针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农业生产结构失衡等问题,还应在加大农村地区有特色的农产品建设,进一步优化农业区域布局,打造具有地区特色的主导农产品,成立特色农产品品牌,建构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做好特色农产品的贮藏保鲜工作。若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允许,还可种植药材、花卉,提升产品市场竞争力。积极鼓励商人到农村地区办厂,包括药材生产与加工基地,花卉加工基地、水果、粮食等加工基地等,并从国内外引进先进的保鲜、加工、储藏技术,将农产品的产前、产中、产后结合起来,用以留住劳动力,增加就业率,实现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实现农业现代化建设。此外,还应大力发展草食畜牧业,将农村地区的土地利用起来,种植黑麦草等,将种植业与养殖业相结合,建构农牧结合、粮饲兼顾的新型农业结构。另外,还应强化生态旅游设施建设,凸显农业的休闲价值、文化价值与生态价值,加大观光旅游项目建设力度,通过刺激旅游业的发展来带动农村地区其他产业的发展。大力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社,农民家庭经营等新模式,为农民节约更多成本,享受国家各项税收优惠政策。另外,还应加大农村地区网络信息建设,在农村地区推行和实施电子商务营销,带动物流业的发展,通过电子商务营销方式的实施,实现农产品的产供销一体化。加大农作物电子商务示范点建设等,将农业产业的发展与一、二、三产业相融合,增强农业产业链附加值。

(四)实现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推进农业机械化建设

要推动农村地区农业产业化建设、实现农民增产增收,就应抛弃过去的靠牛拉土、靠手播种的农作物种植方式,不断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改革,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大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实现农作物的现代化机械种植,尤其是主要粮食作物(玉米、水稻、小麦)等的播种、收获环节的机械化建设,做好农机技术推广工作以及农机后续维护保养工作,提升农民素质,还应教会农民善于利用市场信息,根据市场信息需求进行农产品种植。例如:2009年的大蒜种植热潮等,通过市场流通链条来推动农村地区现代农业经济的发展。

(五)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动农业现代化经营体系

要激发农业现代化发展新动力,以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重,推动农业现代化经营体系。让农民成为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的自觉参与者与真正受益者。以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为重点推动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的实施。以农村“三资”管理平台建设为重点,管好农村集体资产,利用好农村各种资源,推动农村集体经济迅速发展,从而更好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

篇8

大家好!首先要感谢领导和同志们对我的信任,使我有机会在这里发表演讲。今天,我作“刻苦学习提素质,勤奋工作建功业”的演讲,目的是与大家互相交流,共同勉励,促进工作提速高效。

我国是个人口大国、农业大国,要确保全国13亿人民粮食安全,必须实现农业现代化,而要实现农业现代化,首先要实现农业机械化。我市提出将在2015年实现农业现代化,作为一名农业机械管理干部,我要思考如何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为我市2015年实现农业现代化提供坚实的农业机械保障。我觉得必须做到“刻苦学习提素质,勤奋工作建功业。”

“刻苦学习提素质”,我要努力按照政治强、业务精、善管理的复合型高素质要求对待自己,加强政治理论与业务知识学习,特别是学好农业机械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全面提高自己的政治、业务和管理素质,做到爱岗敬业、履行职责,率先垂范,严以律己,吃苦在前,享乐在后,努力成为作风优良、业务精通、熟悉农业机械的行家里手,搞好新形势下的农业机械推广工作,持续推进我市的农业机械化进程。推广农业机械,我要进一步强化宗旨意识,以农业的需要为第一选择,以农民的满意为第一标准,坚持以民为本,深怀尊民敬民之心,努力为农民造福、为农民解难。在推广农业机械工作中,对农民需要解决的事情,再小也要当作大事来抓,再难也要竭尽全力去办,真正做到民思我想、民需我做、民困我帮、民呼我应。

“勤奋工作建功业”,我要有抱负、有志气,实现自己的人生追求;要“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去基层一线摸爬滚打,培养自己吃苦耐劳、坚忍不拔的作风,努力做好水稻机插秧、秸秆机械化还田等工作,提高自己处理矛盾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做农民朋友的知心人。为实现农业机械化,我要做到创新卓越,创新是做好工作、取得工作成绩的基础,没有创新,意味思维僵化、工作守旧,不可能促进工作发展;卓越要有精品意识,务求工作卓越、万事精品,不想卓越,必然是工作拖沓混日子,得过且过,当一天和尚撞一天种。因此,我要按照上级工作精神,结合自身岗位职责,做到积极创新,大胆解放思想,大胆变革求新,实现工作突破,促进工作又好又快发展。要“一丝不苟、精益求精”按时完成工作任务,提高工作效率,确保工作质量,以自身的卓越工作、骄人业绩,促进农业机械化发展,为实现农业现代化铺好路、架好桥。

篇9

关键词:机械化;发展;农业现代化

中图分类号:S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1233127

农业机械化对于发展农业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没有农业机械化,就没有农业现代化。农业机械是现代农业的重要物质基础,是先进科学技术的载体,也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农业机械化对于现代农业的重要作用,体现在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提高了生产力水平。下面就吉林省农业机械化的发展状况,分析农业机械化在农业现代化中的价值。

1 吉林省农业现代化与农机化发展状况分析

农业现代化是指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的过程和手段。作为农业大省、产粮大省,吉林省农业现代化经过多年的发展,确立了支持农业农村发展的政策体系,提高了现代科学技术对现代农业的支撑力度,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期。吉林省自2000年到现在,粮食生产实现了16连丰,总产量跨越了250亿kg、300亿kg和350亿kg3个百亿斤目标,为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2015年底,吉林省粮食总产量再次达到了历史的新高点,单位面积产量478.8kg/667m2,产量又是全国排第一。同年,吉林省率先在全国范围内推行普惠制补贴政策,同时不再对购机补贴者的补贴机具购置数量进行限制,这样一来,购机补贴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决定补贴机具的购置数量,按需购买,只要验收合格即可获得国家相应的补贴。因此,有很多农民积级购置农机具。从2015年开始,吉林省正式启动了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农机装备建设项目,同时推行了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据相关调查显示,近几年,吉林省在农机化发展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成果,截止到2015年底,吉林省机械耕整地达到92.3%,机收水平达到50.2%,机械播种率达到86.6%,主要农作物综合机械化达到80%。

现阶段,吉林省已完成了智慧农业信息化综合平台的建立,总面积可达5000m2,此综合服务平台不仅包含了智慧农业服务平台、农业电子商务平台,而且还涉及到12316三农信息平台、农业农村资源数据中心。现如今,吉林省玉米、水稻物联网示范点已建成数10个,采用PC机、手机及平台大屏幕等先进技术工具对各项产业进行综合监管,实现生产信息管理。同时,自动化采集示范点的相关数据,通过全面分析,实行有效的预警处理,而12316三农信息服务平台更是全网接入、省域全覆盖,2015年,语音平台年均为农民节本增效15亿元左右。目前,全省现有农业类科研机构23所,农业技术推广机构800多个、农机化推广机构600多个,57%达到全省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粮食产量年年升高。

2 吉林省农机化与农业现代化的关系和作用

吉林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农业现代化的总体规划,并对今后10a内的农业现代化建设总目标与具体任务进行了明确。将规划目标定位于“粮食主产省首先实现农业现代化综合实验区”,致力于打造国家粮食主产省结构优化绿色发展示范区、粮食安全保障示范区及现代农业建设改革创新实验区等。将具体任务分解为建设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及经营体系等“三个体系”,同时努力达成20项重点任务,并将总体目标设定为:到2020年,长春市与另外9个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及市(州)城市周边首先实现农业现代化。加快发展适量规模经营,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争取到2020年,能够达到粮食生产机械化的目标,实现主要作物机械化生产,对农业结构进行全面调整,实现农田种植高标准、水利工程现代化、畜牧业全面发展。同时,对园艺特产业进一步扩大发展规模,实现多种农产品加工业的综合发展,促进现代种业建设。另外,进一步加大力度促进互联网现代农业的发展,将物联网技术作为核心技术,实现该技术在生产、加工、管理及产品质量控制等方面的广泛应用,取得良好成果。加快建设农村信息服务站,实现全省农村60%以上的覆盖率,进一步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提升其应用效率,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实现农业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建设生态保育型农业。争取到2025年,在全省范围内实现农业现代化发展,对农业现代化发展目标进一步贯彻。同时,相关部门要在上级总体规划的指导下,保证各项规划任务的有效落实,保证前期工作质量,对新项目的落实奠定允档幕础,通过资金的有效整合,促进各项规划目标的实现。我们要认真谋划、把握重点、全力推进。才能在“十二五”较好的基础上跃上新的台阶、实现新的目标,想要实现农业现代化,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吉林省最主要的任务就是,认真落实3大体系,实现农业产业结构合理化、生产方式科学化发展,从而走出一条现代化农业发展道路。要着力抓好重点:围绕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突出抓好现代农业示范区的建设。

篇10

关键词 农业现代化 经验和教训 启示

中图分类号:F323.2 文献标识码:A

农业现代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不仅包括农业效率的提高,也包括农业结构、农业制度和农业观念的变化。目前,农业现代化的经验有很多,美国是成功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案例国家之一,美国农业现代化的经验可以充分体现以上农业现代化的内涵。分析研究美国农业现代化进程与其特点,对于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和提升中国农业的竞争力, 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1美国农业现代化的进程

黄祖辉等认为,农业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传统农业、常规现代农业和现代持续农业。目前,美国的农业现代化处于第二次农业现代化阶段,其进程可分为两个时期:

1.1第一次农业现代化

这是传统农业向常规现代农业转变的时期。从 18 世纪末起,美国先后发明、改良了许多重要农机具,如轧棉机、铁犁、收割机等。这些按机械原理设计制造的改良农机具逐渐取代以人力和畜力驱动的传统农具。19世纪中期开始,在第二次技术革命带动下,农业开始了内燃机和电力代替畜力,以机引或电动驱动的大型农业机器代替改良的农机具,从而开始了农业机械化的进程。

从1862-1920 年代是美国家庭农场蓬勃成长时期,该阶段也是美国农业现代化起始阶段,该阶段农业生产的主要特征是靠掠夺土地自然肥力,扩大种植面积,提高劳动生产率,以获得较高的农业效益。

1.2第二次农业现代化

这是常规现代农业向现代持续农业转变的时期。这一时期,受高技术、信息革命和生态革命的影响,美国农业发生了深刻变化。信息革命引发了农业的信息化;生态革命引发了生态农业、有机农业和绿色农业等兴起;知识经济和知识社会带动了农业经济的知识和生态转型,知识型农业快速发展。第二次农业现代化目前的特点包括知识化、信息化、生态化、精准化和工厂化,农业比例继续下降等。

2美国农业现代化的特点

美国凭借发达的工业、低价能源和强大的资金优势,以工业装备和技术武装农业,走出了一条以规模化经营、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为主线的现代农业之路。

2.1农业机械化、科学化

美国土壤物理学家认为,美国现代化农业的两个主要特征是农业机械化和农业化学化。因为依靠这两种手段,才可能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率,减轻劳动强度,推行大规模的单一作物连作,达到农产品高度商品化的目标。

2.2分工专业化

专业化分工可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培育企业发展战略的核心竞争力。早在20 世纪初叶,美国农业就已经初步规划和形成了区域化种植、专业化生产的分工格局,1950 年代后,优势农产品的区域化生产经营已经日趋完善。农场逐步从多种经营转变为专业化经营,美国农场一般只经营1 种产品,多的也不过两三种作物,而且专业分工越来越精细。目前,美国已经在全国形成了区域化专业化布局,在行业上形成了较严格的分工,在生产环节上进行了细致的专业化分解。

2.3农工商一体化

在美国,农业社会化程度不断提高,农业中的分工和专业化非常发达,商品化农业经济完全替代了自给自足的经济。为农业服务的第一组织是各级政府的农业管理与服务机构,其次就是分布于全国各地的各种农业专业合作社,形成了一个覆盖全国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和网络。农业生产过程同农产品加工销售以及生产资料的制造和供应紧密结合,实现了农工商一体化发展。

3美国农业现代化中的困境

美国现代化农业虽实现了资源高效利用和集约化投入,但是大量消耗化石燃料,给社会、环境和健康带来的问题,应当予以足够的重视。

3.1 能源消耗量大

美国是以机械化为农业现代化的起步的。机械化意味着高耗能,机械作业、机械喷灌、粮食烘干以及各种运输都离不开石油,同时,化肥、农药、塑料地膜产品包装等石化制品也同样离不开石油。因此这种农业又被称作“石油农业”。但是近几十年来,石油农业越来越受到质疑,它消耗了大量的宝贵能源,且能源利用率极低。

3.2破坏生态环境

美国的现代化农业对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都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破坏。首先,美国现代化农业对土壤造成了破坏,土地自然生产能力严重退化。其次,减少了遗传的多样性,不论在作物和家畜方面都是如此。再次,美国现代化农业大量使用化肥和化学农药,造成环境污染。最后,美国现代的养畜业,特别是肉牛饲养业,对生态环境也造成了很大的破坏。

3.3政府沉重的经济负担

长期农业保护政策的维持消耗了政府大量的财政收入。近十多年来,美国联邦政府一直试图改变这一沉重的财政负担的现状,然而积重难返,在惯性作用力下,反而越陷越深。

4来自美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启示

虽然美国在农业现代化过程中产生了一些问题,但就目前来说,美国的农业生产方式和生产能力在世界上可以被列为最发达国家。从这方面来说,美国的农业是成功的。中国在农业现代化过程中吸收美国农业现代化的经验,避免美国农业现代化中出现的问题, 对于加速中国的农业现代化进程具有重要启示。

(1)美国农业现代化过程中成功的经验与政策方法,可以为中国的农业现代化提供直接的借鉴。一是要加强对土地和能源的管理与使用,制定切实可行、符合中国实际的土地管理、能源使用方面的法律、法规、政策,从立法的角度来保证农业生产的顺利进行。二是要增加对农业的资金投入, 通过多种渠道为农业发展提供资金, 用以保护土壤,优化农作物品种,促使农业向优质、高产、高效方向发展。三是要建立农业生产的风险防范和保险机制, 对农业实行补贴, 以减少自然灾害给农民带来的损失,保证农民基本的收入。四是大力发展农业科技,培养高素质的农业劳动力,提高农业劳动者的整体素质和水平。

(2)美国农业现代化产生的问题, 可以为中国的农业现代化提供反面的借鉴与教训。一是对土壤造成破坏, 降低了土地生产能力。美国在农业现代化过程中使用了大量的化肥、除草剂等药品,造成土壤板结、盐碱化,大量肥沃土壤的生产能力下降。二是能源消耗量非常大,而且对能源的使用效率非常低。这种高能源消耗和低能源利用, 会造成能源的大量浪费, 除非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特别强大, 否则会直接影响其它产业的发展。三是破坏了生态环境, 对环境造成污染,对人体健康带来威胁。大量的农药和化肥的使用, 会污染地下水,改变地下水的水质等。在美国农业现代化产生的这些问题,中国可以认真总结,避免或者减少中国农业现代化中的问题, 以降低农业现代化可能带来的损失。

(3)中国可以参考美国的农业现代化模式,结合本国国情,制定促进农业发展,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的政策。一是要加强党和政府对农业生产的领导,各级党委、政府机关应该根据当地实际情况采取措施, 加速本地的农业现代化进程。二是要长期稳定并不断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 依法保障农民对土地承包经营的权利。三是要大力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良农田,提高农业生产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四是积极进行结构调整, 一方面要对农业种植结构进行宏观调整, 保证农产品种植科学、合理,另一方面要改善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环境, 因为农村富余劳动力在城乡之间双向流动就业是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 费红伟.中国农业现代化道路评述[J].东北师范大学学报,2004(5).

[2] 金方增.浅谈中美农业现代化比较[J].商陈阳场现代化,2004(6).

[3] 张光,程同顺.美国农业政策对中国的影响和启示[J].调研世界,2004(10).

[4] 葛红岩.借鉴发达国家经验走农业产业化之路[J].农业经济,200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