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资与经营的关系范文

时间:2023-06-29 17:27:2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融资与经营的关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融资与经营的关系

篇1

关键词:经营性融资 市场地位 商业信用

商业信用是企业售销商品时延期或提前收取货款而提供给客户或占用客户的资金,是企业十分重要的短期融资来源。任何企业发展的初级阶段大多是以生产和销售产品为主,所以商业信用的占用与被占用与销售产品十分相关;随着各国金融市场不断发展,资金可在资本市场中创造价值,企业会更加重视资金的使用效率,也就更加关注商业信用对于企业资金使用效率的提升。从这一个层面上来说,企业对商业信用的运用实质上是一种基于资产和负债的资本结构调整决策。从企业的融资方式来分,包括内源融资与外源融资,企业对于商业信用的使用是大多数企业进行经营性融资的一种主要方式,也属于外源融资。不是所有企业都可以根据自身经营资金需求灵活地调整商业信用,商业信用作为企业重要的经营性融资来源,其在企业间的分布必然会有较深层次的规律和原因。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Fisman and Raturi(2004)及Van Horen(2005)提出的商业信用竞争性假说认为,企业提供商业信用的动力是在市场中具有竞争力,而将商业信用作为一种竞争手段在企业中进行运用显得更为明显。商业信用买方市场理论认为,那些融资无约束的企业仍然通过商业信用融资来获得供应商的流动性(Fabbri and Menichini,2010)。这两种理论研究的侧重点有所不同,但它们的结论却有相同之处:即竞争压力大的企业通过提供商业信用将自身的融资利益让渡给客户。

在现实的经济运行模式中,商业信用的利用数额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企业利用商业信用推动其经营性融资的能力,也可一定程度上反应企业在行业中的议价能力。Summers and Wilson(1999)通过对英国655家企业的经验研究发现了绝大多数企业都会把商业信用作为一种便宜的融资资源来利用。即当企业具有市场地位,并且其供应商的市场地位不高,议价能力较弱时,企业就会利用延长付款和预收对方货款等方式要求供应商为其提供更多的商业信用。Fisman and Raturi(2004)和Van Horen(2005)认为竞争能够促进商业信用提供的主要原因是竞争使得企业具有了不同的市场地位,市场地位高的企业可以通过施加威胁来要求对方给予更多的商业信用。另外市场地位高的企业即使不提供高商业信用也不会失去客户,这是因为其客户重新建立新的供应商或者客户的成本会更高。当企业具有较高市场地位时,会向供应商要求通过商业信用购买产品以最大化企业作为消费者的剩余,此时,即使供应商具有融资约束,他们也会为市场地位较高的客户提供商业信用。更新的研究,进一步揭示出更深层次的问题,Giannetti et al.(2011)研究发现买卖双方的市场地位对商业信用条款有重要影响,市场地位高的买方将获得更为优惠的条款,同时在竞争激烈的行业中,供应商会为提前付款提供更优惠的折扣。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提出假设: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企业获得的商业信用与市场地位正相关。

数据与方法

(一) 样本

本文以2008-2011年我国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集中筛选的是市场地位高的电力与能源公司,在后续的描述性统计分析这类研究对象时,选择资产值在自然对数为20以上资产总额的电力与能源公司,资产总额在取对数之后不及的样本予以剔除。经过以上筛选本研究的样本数量为220家上市公司,研究所用数据均来自国泰安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提供的CSMAR数据库,所用统计软件为SPSS18.0。

(二) 模型设定

为了检验上述假设,借鉴Van Horen(2007)的基本模型形式,提出回归模型:

Creditit=α0+β1 MPit+β2 SIZEit+β3 EBITit+β4 LIQit+β5 CFOit+εit

CREDIT是本文的被解释变量,分别用了是净商业信用融资NTC、应付账款AP和应收账款AR。其计算公式是:净商业信用NTC的计算公式,净商业信用(NTC)=[(应付账款+应付票据+预收账款)-(应收账款+应收票据+预付账款)]/总资产。该指标表达的经济含义是企业在生产经营中通过商业信用获得的资金净额占总资产的比重。应付账款AP是企业所有应付款项,包括应付账款、应付票据和预收账款也与企业总资产额作相对值。应收账款AR就是企业年度未计提了减值之后的应收账款的净值,以当年企业的总资产标准化而得。

企业市场地位MP是本文的解释的变量,关于市场地位的确认,大致有如下几种方法:通过对企业进行调查问卷的方式,以虚拟变量的形式引入模型(Van Horen,2005;Van Horen,2007),通过衡量企业向单一或少数大客户的销售情况,来判断企业的市场地位(Fabbri and Klapper, 2008)。本文采用的是营业总收入与总资产的比值作为MP值来确定。

本文选定的控制变量还包括其他一些参数。企业规模SIZE定义为企业总资产的自然对数,盈利能力EBIT定义为利润总额与总资产的比值,企业的流动性LIQ定义为流动资产与总资产的比值,企业持有的流动资产数额直接影响提供商业信用的成本(Bougheas et al.,2009),CFO定义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与总资产的比值,衡量企业资产在经营过程中的变现能力。由上述检验假设分解成三个回归模型:

NCRit=α0+β1 MPit+β2 SIZEit+β3 EBITit+β4 LIQit+β5 CFOit+εit (1)

APit=α0+β1 MPit+β2 SIZEit+β3 EBITit+β4 LIQit+β5 CFOit+εit (2)

ARit=α0+β1 MPit+β2 SIZEit+β3 EBITit+β4 LIQit+β5 CFOit+εit (3)

(三)描述性统计

表1列出了主要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特征。整个研究样本为220家电力能源公司,发现净商业信用与总资产的比率的平均值为10.07%,说明我国上市公司当中的电力能源公司都是占用别的公司提供的商业信用的。另外以营业总收入与总资产比率确定的MP的均值与标准差分别为0.35、0.2;以总资产自然对数确定的SIZE值的均值为22.8,标准差为1.4;EBIT能过描述性统计确定的均值与标准差分别0.01和0.08;LIQ的均值与标准差分别为0.2和0.1;CFO的均值与标准差分别是0.01和0.05。

实证结果分析

先用第一个模型进行市场地位对企业商业信用融资影响的回归进行分析:

NCRit=α0+β1 MPit+β2 SIZEit+β3 EBITit+β4 LIQit+β5 CFOit+εit

以企业的净商业信用NTC作为因变量,净商业信用(NTC)=[(应付账款+应付票据+预收账款)-(应收账款+应收票据+预付账款)]/总资产。用以衡量扣除企业应收账款、应收票据和预付账款等被客户占用的资金外,企业获得的净商业信用的数额。我们可以看到模型的有效研究样本为220家公司,决定系数R方为0.135,模型解释力较好(见表2)。从回归分析的系数来看,MP显著为正,这说明市场地位越高,商业信用融资越多,并且从描述性统计的分析也可以看出,样本中的电力与能源公司商业信用的平均值为正值10.07%,说明,电力与能源公司是被商业伙伴占用的资金少,即占用商业伙伴的资金更多。随着企业市场地位的不断提高,市场地位强的公司将更有实力减少自有资金被占用。

控制变量SIZE、EBIT和LIQ的系数显著为负相关,并且是在1%的水平下显著,另外的一个控制变量CFO在10%的水平下显著。这些控制变量的明显显著更好的检测了市场地位MP的解释变量与被解释变量CREDIT的净商业信用融资NTC的正相关关系,这进一步说明市场地位越高,商业信用融资越多,被商业伙伴占用的资金越少,即占用商业伙伴的资金越多。MODEL1有效地验证了本文提出的假设。

在第二个模型的回归分析检测如下:

APit=α0+β1 MPit+β2 SIZEit+β3 EBITit+β4 LIQit+β5 CFOit+εit

MODEL2的因变量是AP,Fabbri and Menichini(2010)、Giannetti等(2010)、Huang and Shi(2011)的研究商业信用时均直接采用应付账款AP,本研究中AP采用的是AP是企业所有应付款项,其中包括应付账款、应付票据和预收账款也与企业总资产额作相对值。

我们发现在此模型的回归分析当中,市场地位的解释变量MP依然显著正相关,这也进一步说明了市场地位高的公司,占用商业合作伙伴的商业信用。市场地位强的企业在生产经营中更多的通过赊购或者预收款的方式来占用合作伙伴的资金。控制变量SIZE和EBIT的系数显著为负相关,并且是在5%的水平下显著,另外的二个控制变量LIQ和CFO也在5%的水平下显著并且与因变量成正相关。这些控制变量更好的检测了市场地位MP的解释变量与被解释变量CREDIT的应付账款AP的正相关关系,进一步说明了市场地位越高,商业信用融资越多,即被商业伙伴占用的资金越少,或者说占用商业伙伴的资金越多。MODEL2也较好地验证了本文提出的假设。

在第三个模型的回归分析如下:

ARit=α0+β1 MPit+β2 SIZEit+β3 EBITit+β4 LIQit+β5 CFOit+εit

MODEL3的因变量是AR,在本文的研究中应收账款AR就是企业年度未计提了减值之后的应收账款的净值,以当年企业的总资产标准化而得。

在此模型的回归分析中,市场地位的解释变量MP依然显著相关,却是负相关,MP显著为负说明市场地位高的企业应收账款比例要低于市场地位低的企业。这体现出市场地位高的企业应收账款的质量较高,或者说市场地位高的企业的应收账款的坏账较少,账龄较短,这与之前的理论分析相一致,市场地位高的企业可以通过对下游企业施加有效威胁(如停止供货,终止合作等)来确保货款及时收回。控制变量SIZE、CFO、EBIT和LIQ的系数呈显著相关性,并且是在1%的水平下显著,其中SIZE和LIQ是在1%的水平下呈正相关,另外的二个控制变量CFO和EBIT是在1%的水平下负相关。这些控制变量的明显显著更好的检测了市场地位MP的解释变量与被解释变量CREDIT的应收账款的AR负相关关系,这也进一步说明市场地位越高,商业信用融资越多,即被商业伙伴占用的资金越少,或者说占用商业伙伴的资金越多。MODEL3也较好地验证了本文提出的假设。

1.陆正飞,杨德明.商业信用: 替代性融资,还是买方市场? [J].管理世界,2011.4

2.余明桂,潘红波.金融发展、商业信用与产品市场竞争[J].管理世界,2010.8

3.Fisman,R.,and Raturi,M. Does Competition Encourage Credit Provision? Evidence from African Trade Credit Relationships.[J]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86:345~352 2004

4.Giannetti,M.,Burkart,M.,and Ellingsen,T. What You Sell is What You Lend? Explaining Trade Credit Contracts.[J]The Review of Financial Studies,24(4)

5.Fabbri,D.,and Menichini,A.M..Trade Credit,Collateral Liquidation and Borrowing Constraints.[J].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96: 413~432 2010

篇2

一、企业金融资本经营的概念及特征

企业的金融资本主要以有价证券为表现方式,如股票、债券等,也可以是指企业所持有的可以用于交易的一些商品或其他种类的合约,如期货合约等。它是与企业资本相对应的资本形态。

企业金融资本经营就是指企业以金融资本为对象而进行的一系列资本经营活动。它一般不涉及企业的厂房、原材料、设备等具体实物运作。企业在从事金融资本经营活动时,自身并没有直接参加生产经营活动,而只是通过买卖有价证券或者期货合约等来进行资本的运作。所以,企业金融资本经营活动的收益主要来自于有价证券的价格波动以及其本身的固定报酬所形成的收获。企业金融资本经营的主要目的是以金融资本的买卖活动为手段和途径,通过一定的运作方法和技巧,使自身所持有的各种类型的金融资本升值,从而达到资本增值。

企业金融资本经营与实业资本运营相比较具有如下特征:

1.经营所需的资本额较少

实业资本运营,尤其是项目较大的固定资产投资经营活动,往往都要求企业投入巨大的人力、财力和物力,需要投入巨额的资金。而对于企业的金融资本经营,只需企业购买一定数量的有价证券或交纳一定数量的保证金,即可从事金融资本的经营活动。所需资金量相对实业资本来说较少,大多数企业都能够承受。所以,金融资本经营是一种适合于大多数企业进行的资本运作方式。

2.资本的流动性和变现能力较强

金融资本投资经营的结果主要体现在企业所持有的各类有价证券上,而这些证券又都是可以随时变现、随时充当支付手段的媒介。由于企业的金融资本在经营活动中,资产的流动性和变现能力较强,也就使企业在从事金融资本运作时有了较大的选择余地和决策空间。换言之,一旦企业察觉到形势有变或者有了新的经营意图,它可以较方便地将资产变现或者转移出来,以及时满足企业的需要。

3.心理因素的影响巨大

社会心理因素对各种资本经营方式都会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从而造成经营行为和经营效果的偏差,而这些影响一般都具有间歇性和偶性发的特点。但在金融资本经营中,心理因素却是每时每刻都在起作用。比如,当证券投资者预感到一种证券价格将要发生变动时,他就会依据自己的心理判断抢先做出行动。当这种意识为多数人所共有时,则会形成集体的“抢先”意识。这种共有的意识构成了证券市场每时每刻的心理潮流,并常常会由此引发价格的剧烈波动,而这种现象又反过来进一步加剧了投资者的心理动荡。

4.经营收益的不稳定性

金融资本经营是一项既涉及企业自身条件,又受外部宏观环境因素干扰的活动。企业的自身条件有:企业的资金实力、决策人员的能力、企业所具有的金融资本经营的经验和技巧等;而企业外部宏观环境因素诸多,如国家的经济形势,政府所制定的相关法律、法规、行业政策,国民经济增长水平,居民收入等。这样就使企业金融资本的经营容易受到不确定因素的干扰,造成其收益的不稳定性。另外,金融资本经营的收益主要是通过有价证券价格的变动来获取的,由于证券交易市场上价格的频繁变化,企业收益发生波动也是必然的。

二、金融资本经营的技术操作原则

1.经营目标明确,制定投资计划

要使企业的金融资本经营取得成效,应首先确定一个明确的目标,在确定目标的基础上,制定相应的投资计划,以避免投资经营的盲目性,保证预期投资效果的实现。企业在拟定投资经营计划时,应充分考虑以下几方面问题:(1)资金的来源与稳定性。(2)投资收益的获取方式,是以股票投资经营为主,还是以债券投资经营为主。(3)处理好可获得的信息,把握机会。

2.组合投资经营,分散投资风险

在金融资本经营过程中,收益和风险是紧密相连的。在风险已定的情况下,应尽可能使投资报酬最高,或在报酬已定的情况下,尽可能使风险最小,这是金融资本经营的基本原则。在这一原则下,企业在金融资本经营进程中,要实行组合投资经营,即将各种不同类型的金融资本运作方式合理搭配起来,以分散企业的投资经营风险。一般是将企业的金融资本分为三部分:一部分资金用于购买安全性高的债券或优先股;一部分资金用于购买具有成长性的普通股;另一部分应作为准备金,以待更好的投资机会或用来弥补意外损失。

3.坚持以人为本的经营原则

企业的一切经营活动都是靠人来进行的,人的潜能最大,同时也是最容易被忽视的资本要素。金融资本运作是一项需要高度智慧性劳动的复杂工作。因而,投资决策者必须具有扎实的相关理论知识以及一定的经营能力,能够把握住金融资本经营的有利时机,做出成熟的决策。

4.机会成本最小原则

在金融资本经营交易市场上,资本的经营方向是可变的。资本要不断地从那些盈利性低的部门退出,进入盈利性较高的领域,以使金融资本运营的机会成本最小。要做到这一点,投资者应该理智、慎重,控制自己的情绪,在对各种类型的经营方式做认真比较的基础上,选择最适合的动作对象和方式。

三、如何选择金融资本经营对象

企业金融资本经营最常见的方式有三种,即股票交易、债券交易、期货和期权交易。金融资本经营对象的选择,主要是指企业选择何种金融资本经营方式的过程,一般需要考虑以下几方面的因素:

1.风险因素

在金融资本经营市场上,不同的投资者由于其财力、物力和人力的不同,风险承受能力也不一样,这就要求企业在金融资本经营中,在充分了解自身情况的基础上选择风险适度的投资经营对象。风险与收益一般成正比例关系,即高风险高收益,低风险低收益。但也不排除会有低风险高收益和高风险低收益的情况。企业在选择投资经营对象时,应注意各种不同经营对象的风险与收益的对应关系,保证在一定的风险水平下有相应的收益相匹配。超级秘书网

2.变现因素

由于证券构成企业金融资本的主体,所以金融资本的流动性主要表现在证券的变现能力上。在没有二级市场的情况下,证券的流动性取决于证券的偿还期限,期限越短,流动性越强;如果存在二级市场,证券的流动性则主要取决于二级市场的发达程度和某种证券的热度。

3.收益因素

追求高收益是大多数投资者的最终目的,但在选择投资对象时,必须要充分考虑价格、手续费、现金等因素,以期在成本——收益原则下,选择出以较低成本获得较高收益的投资对象。

4.便利因素

篇3

关键词:多元化经营的电力集团 资金管理 财务公司

资金是企业的血液,是企业得以生存、发展的外在表现形式,是企业欣欣向荣、蒸蒸日上、不断发展的直接源动力。任何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都必须依赖于有效投入和合理运作,科学的资金管理是企业发展壮大的有利保证,这对目前我国多元化经营的电力集团这种多元化的经济联合体尤其重要。在市场经济迅猛发展的今天,尤其是我国加入WTO以后,来自国内外的竞争日趋激烈,如何加强电力集团公司的资金集中管理,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已成为促进电力集团公司发展的重要课题。

一、多元化经营的电力集团实行资金集中管理的必要性

1.多元化经营的电力集团所属单位较多,分布在全国各地,长期以来企业资金帐户分散,资金基本都沉淀在当地账户,使用效率差,集团公司可掌握、调度的资金量少,难以集中到足够的资金来满足生产、基建的需要,必要时还要依靠大量银行贷款来解决投资和流动资金短缺的问题,使得资金成本居高不下,财务负担沉重。通过资金集中管理,成立资金结算中心,以经济奖罚措施及适当的行政手段,及时集中应上交的资金及部分闲散资金,可以使分散、闲置的资金形成庞大、雄厚的资金优势,来保障重点项目的资金需要。

2.资金集中管理是强化多元化经营的电力集团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需要。资金的不足是制约多元化经营的电力企业集团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公司集团应把资金增值作为增加经济效益的一大支柱来确立。同时,应针对基层各单位经济管理工作有自成体系、相互封闭、互不往来的弊端,通过结算中组织资金调度,来强化企业资金流量的控制管理,加强企业之间的相互沟通、交流,提高企业管理水平。

3.资金集中管理,多元化经营的电力集团可以通过结算中心对基层单位账户的监管,通过预算管理对资金收支性质的审核,降低企业非生产现金的支出,杜绝企业之间违规拆借,减少资金损失。

二、现有资金集中管理模式的不足

1.集权分权的程度掌握制度不合适。资金集中管理的总体原则“总体集中,适度分权”的度把握不好,在某些方面存在控制过细的问题,缺乏灵活性,造成基层单位自主积极性不高,过分依赖集团公司,自身风险防范意识差。同时部分单位为逃避资金集中管理,利用一些不合规的手段套取资金,支付预算外项目,容易违反财务制度。

2.信息网络支持手段滞后。目前只实现了资金预算管理系统和资金支付系统的对接,而资金预算系统只是一个单独开发的小模块,与公司全面预算管理要求还有相当大的差距,不能胜任资金集中管理的需求。财务信息传递及分析功能不足,缺乏有力的信息沟通手段,容易造成母公司信息掌握不完全,在部分事情的处理上形成决策效率低甚至失误的现象,不仅降低了资金使用效率,而且容易给正常的基本建设和生产经营带来负面影响。

3.环节增多,效率降低。由于管理系统和管理软件不能全面满足资金集中管理的需要,造成审批环节增多,而审批手段落后就造成财务人员工作负担加重,时间效率下降,只注重细节和环节上的问题,而缺乏全局考虑。

4.预算管理手段落后。由于目前没有真正做到以全面预算管理为目标的资金集中管理,只是达到了资金集中存放和相对的集中调配。资金管理没有将资金的筹集、投放结合起来,资金的时间价值没有充分得到利用。

三、完善对策

1.适当把握集权与分权的尺度。多元化经营的电力企业集团应按照“总体集中,适度分权”的管理原则,在充分肯定集权的基础上,打破高度集权,吸收集权与分权的优点,适当在某些方面实行分权。在集权方面,母公司主要在方向性和战略性的问题上进行领导管理:在分权方面,各基层单位主要对具体的、战术性的问题,如成本管理、费用控制等自行运作管理,集团予以宏观指导。这样做,既不影响某些集团所属单位的法人地位,有利于总部集中精力,做好市场和宏观规划,把握集团的总体发展方向,又可建立科学合理、分工明确的岗位责任制和有效的激励机制,从而提高全员参与资金集中管理的主动性逐步规范资金运行机制,最大限度地规避和化解财务风险,实现积极规避资金风险、提高资金使用效率、降低资金成本的资金管理目标。综合考虑多元化经营的电力企业集团情况,以下几方面的权力应集中到集团本部:(1)投资决策权:包括对各成员单位新建、扩建、改造、修缮投资和对外股权投资的决策权应该集中。(2)各成员单位接受外部投、融资的决策权。为了更好的控制整个集团的融资风险,保持合理的资本结构,避免因融资不当而危及集团生存,公司应把握以下融资决策权:重大投资项目的融资、超过资产负债率按权限的举债融资、导致股权比例变动的融资、增加注册资本的融资、成员单位的并购融资与租赁融资、发行债券、发行股票以及成员单位改制中所涉及的融资问题。(3)成员单位资产重组的决策权。包括成员单位对外投资、合并、分立、转让、改制等资本运营活动的决策权应集中在集团。(4)重要财务政策的制定权不能分散到各成员单位。(5)基本建设和技术改造项目的贷款权、流动资金的贷款权、对外担保以及企业所得税的结算权应该由集团集中管理。

篇4

论文内容提要:作为国际银行业发展主流模式的综合化经营,是我国商业银行实现经营模式战略转型的关键路径。根据我国现阶段的金融监管环境,以及国内银行的经营管理水平,金融控股公司是我国目前较为可取的模式。综合经营可以为银行业金融机构带来协同效应、多元化优势等战略优势。在金融业全面开放的背景下,我国商业银行必须拓宽业务范围,加快向综合经营的转变,提高核心竞争力。

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直接融资的快速发展和金融业的全面开放, “金融脱媒”现象日益严重,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中资商业银行面临严峻挑战。因此,实现经营模式战略转型已成为我国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选择。商业银行战略转型的重点是向资本节约型经营、收入多元化和差异化竞争等模式转变,其中的关键是综合化经营。作为国际银行业发展主流模式的综合化经营,不仅可以提高服务效率,还能有效地分散和降低经营风险,最终增加盈利。

一、我国商业银行开展综合经营的模式选择

从西方发达国家的实践来看,综合化经营大体可分为两种类型:一是以德国、瑞士、英国为代表的全能银行制。该模式下,银行可以全面经营存贷款、证券买卖、保险销售等业务。二是以美国、日本为代表的金融控股公司模式。该模式下,由金融机构组建金融控股公司,通过并购或投资控股独立的子公司分别从事银行、证券、保险等业务。

随着我国金融改革的不断深化和金融业的逐步开放,为了谋求更好的生存与发展空间,近年来国内一些商业银行开始突破分业经营的界限,通过战略联盟、金融控股公司等模式开展综合化经营的探索与实践。从国内实践看,在分业监管体制下,综合化经营的方式有以下几种:一是浅层次的业务合作,如商业银行与证券、基金、保险、信托共同开发综合性产品并销售;二是大型企业集团组建控股公司,集团本身不经营金融业务,而由其控股的银行、信托、证券、保险多个金融子公司分别经营多种金融业务,如中信集团、光大集团、平安保险集团模式;三是合资模式,如建行与摩根士丹利合资成立投资银行——中金公司;四是境外机构并购,如工商银行通过控股工银亚洲(香港),并通过工银亚洲控制太平保险,渗入投行和保险业,开展综合化经营;五是设立专业性公司如基金公司,进入其他金融领域。这些做法对于推动综合化经营的开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已不能满足我国经济金融发展需要。

根据我国现阶段的金融监管环境,以及国内银行的经营管理水平,金融控股公司是我国目前较为可取的模式。这种模式下的子公司事实上仍实施专业化经营,而在集团层面是“全能”的,这既没有打破分业经营的大原则,又可以达到综合化经营的实际效果,较大限度地减少了对我国当前法律环境及监管体制的冲击。

关于我国金融控股公司的构建途径问题,可以在坚持市场原则的基础上进行多样化的探索。就目前我国金融业的发展现状而言,以商业银行为主体进行金融控股公司的构建应当是我国金融控股公司发展的主要方向或现实选择。也就是说,建立综合性金融控股集团,以商业银行为母体或核心,证券公司、保险公司以及其他金融机构应以辅助角色进入金融控股集团。因为中国的金融企业,以商业银行的资本实力、信誉、稳健性、品牌、风险管理机制等方面都较其他金融企业更为显著。这一点,从国外金融控股集团的案例也可以看出,国外金融集团大都是以银行为核心来组建的,如花旗集团、瑞穗金融集团、瑞士银行集团、汇丰集团、荷兰银行集团、德意志银行集团等国际有影响力的综合性金融集团,都是以商业银行为核心进行运转的。

金融控股公司作为一种特殊的多元化经营企业,不仅具有一般企业多元化经营的基础,而且由于金融业本身的一些特性,比如各种业务、资源之间强烈的相关性,从而使得金融业能够以更低的成本获得协同效应,获得比一般企业多元化经营更多的收益。而且金融业自古以来就有混业经营的内在冲动。金融控股公司在销售渠道、信息资源共享,分散并降低风险,节约管理成本,更充分地发挥品牌效应,增强总体创新能力和竞争优势,综合产品定价等多个方面潜力巨大。

二、商业银行实现综合经营的近期策略

在金融业全面开放的背景下,我国商业银行必须拓宽自身的业务范围,加快向综合经营的转变,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一)发展投资银行业务

随着资本市场业务的快速发展,商业银行传统的以大中型客户为贷款导向的信贷盈利模式受到直接冲击,以承分销为代表的投资银行业务和资金投资业务将面临巨大的发展空间,这不仅有利于增加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和投资收益,还能改善当前商业银行以贷款利息收入为主的单一收入结构,增强商业银行的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

商业银行应当改变观念,积极拓展资本市场业务,主动出击投行业务。当前可以开拓的业务领域包括:(1)融资及财务顾问业务。依托银团贷款等结构化项目融资业务,发展融资及财务顾问业务。通过参与政府主导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融资,积极介入到政府财务顾问和大型国企财务顾问市场,利用银团贷款与证券承销操作程序的相近特性,积累商业银行在分业经营体制下的承销经验。(2)业务。利用资金汇划和清算系统券商结算是商业银行依托健全网络的优势业务。同时,还可利用机构网络优势开展销售证券、基金和保险产品与服务。(3)资产证券化。资产证券化业务历来是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表现竞争与合作关系的主要业务领域,商业银行利用掌握着不良资产和优质住房按揭贷款资源的优势。通过不良资产和住房按揭贷款证券化,实现处置不良资产、盘活长期资产、提高资产流动性等经营目标,同时积累投行业务经验。(4)创业板市场业务。主要是针对具有核心技术优势和较好管理水平的高新技术企业,在创业期进行扶持、包装、推介等一系列融资顾问服务。

(二)积极推进产品创新

综合化经营的着力点,就是以客户需求为导向,通过为客户提供不断创新的综合化金融产品,来提升商业银行的综合竞争力。

商业银行不仅要在传统银行业务领域如票据业务、消费信贷等方面不断推出新的创新产品,而且要积极探索基金、企业年金、信托、资产证券化、企业短期融资券以及金融衍生产品等非银行金融产品,为综合化经营的开展创造必要条件。在这方面,商业银行应该加强跨市场性产品的研发和交叉销售。

(三)提高非利息收入业务的比例

近期商业银行进行全面的综合经营将面临较大的体制风险。但当前商业银行可以在不违反现有分业经营制度框架的前提下,根据自身的发展战略和客户的需要,选择重点发展中间业务品种,加强相互之间以及商业银行与非银行金融机构之间的业务合作,加大业务创新的力度,提高非利息收入的比例,推进综合化经营。重点发展以下几个方面的业务:一是由国债、中央银行票据、政策性银行债券等所组成的政府债券市场的规模不断扩大,成为商业银行运用巨额资金的重要渠道;二是商业银行有其他机构所不具备的网点优势,是品种日益繁多的基金、政府债券、保险等金融产品的重要代销渠道;三是证券市场机构投资数量的增加、社会保障体制的改革和商业保险的发展将会使银行在证券投资基金、QFII投资、社保资金、企业年金、保险资金等金融资产的托管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四是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推进和汇率形成机制的改进,防范利率风险、汇率风险和利用利率、汇率波动进行投资的衍生业务将有广阔的发展空间;五是企业资金管理、投融资需求的高涨和购并活动的增加将推动商业银行为企业提供的现金管理、财务顾问、信息咨询等业务的发展。

(四)拓展个人银行业务

国外发达国家的银行个人银行业务是在80年代前后逐步兴起的,短短十几年间,个人银行业务得到迅猛发展。目前国际上许多银行个人金融业务的利润已占利润总额的30%~70%,成为最重要的利润来源之一,如汇丰控股的个人金融服务、消费金融和私人银行业务利润贡献占到60%以上。

拓展个人银行业务关键是要求商业银行的一切工作必须以服务客户为出发点,使其渗透到银行工作的各个环节;树立起市场观念、客户观念和营销观念,增强“市场和客户需要什么就生产什么”的理念,加强产品创新,向客户提供全方位、多功能的金融服务,最大限度地提升客户的满意度,从而留住客户,扩大优质客户群体。

(五)构建金融机构之间的战略联盟

战略联盟是指企业之间为实现战略目的而达成的长期合作安排。战略联盟有合资企业式、功能协议式、股权参与式和宽框架协议等具体形式。通过战略联盟,各类金融机构之间可以形成长期的战略合作关系,从而获得综合经营功能。此外,通过合作,还能够更有效地利用资源,减低成本和分享客户基础,从而扩大各类金融机构本身的地理、产品服务及客户范围。目前,中国人寿、平安、新华、太平人寿在内的国内各大保险公司已和十几家商业银行普遍建立了业务合作关系。这些都标志着我国商业银行与境内外保险、证券公司战略联盟的实质性启动,开创了我国金融业综合经营的新模式。

(六)加快综合性金融控股集团的组建进程

所谓综合性金融控股集团,是指在同一控制权下,完全或主要在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中至少两个不同的金融行业大规模地提供服务的金融集团公司。其优点是:控股母公司能运用组合理论、协同理论和能力理论对子公司进行战略协调和管理;子公司作为经营实体独立从事经营活动,从而金融控股集团在整体上可视为综合性银行,又能适应分业管理的要求。

(七)加快人才的培养和储备

人才是竞争的关键。国际上实行综合化经营较好的商业银行,基本上都拥有一批适应综合化经营的跨领域、复合型人才队伍。与之相比,国内商业银行还存在很大差距。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随着外资银行的大举进入,国内商业银行将因人才不足在综合化经营的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同时也面临着人才流失的危险。 因此,商业银行应尽快着手,按照综合化经营的需要,超前制定人力资源规划。一方面,选拔一批优秀员工到国外综合型商业银行培训学习,培养一批既精通银行、证券、保险、信托等各项金融业务又拥有法律、管理等多领域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另一方面,应通过建立与国际接轨的薪酬和激励制度,在国际金融人才市场上,引进一些优秀的复合型金融骨干。

(八)建立综合化经营的信息技术平台

先进的信息技术平台,是实施综合化经营的技术保障。目前,商业银行现有的信息系统都是在分业经营框架下建立起来的,综合化经营后,原有的业务系统、风险管理系统、客户关系系统已经无法满足多元化业务需求和风险控制的要求。

因此,要实现综合化经营,必须尽快着手更新或升级现有的信息技术系统,建立起多元化的业务管理和风险控制系统、复合型产品创新和销售的信息技术平台以及满足客户多样化需求的客户关系管理系统。这一点对今后实行控股模式的金融控股公司更为重要。

参考文献:

1.赵锡军. 综合经营还是混业经营—关于中国未来金融发展模式的思考[J], 河南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4):10-13;

2. 夏斌.金融控股公司研究[M].北京: 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1

3.胡浩. 我国商业银行综合化经营问题研究[J]. 宏观经济研究,2006(6):11-16

4.赵立航. 混业经营模式分析与抉择[J]. 上海经济研究,2006(1):81-89

5.陈小宪. 努力构建股份制商业银行综合化经营的平台[J]. 中国金融,2006(12):16-18

篇5

不可否认,大型企业的对外投资和产品出口在经营规模、研究与开发、资本和人才等方面有中小企业不可比拟的优势,然而,面对我国的经济发展现状及国际经济竞争的态势,我认为我国的中小企业的竞争优势仍是比较明显的。

第一,产权优势。从产权关系上看,与大型国有企业相较而言,国有中小企业经过多年的改革,已基本理顺了产权关系;而众多的民营中小企业则无产权之忧。在产权明晰的基础上,企业高层经营者的收入多以股权或提成等形式与企业的经济效益直接挂钩且关系密切, 由此保证了企业经营者的积极性。这非常有利于中小企业跨国经营的健康发展。

第二,速度优势。投资决策过程与企业投资的成败息息相关,可以说是跨国投资最关键的一环。与大企业相比, 中小企业在投资决策过程中政府干预较少,其决策行为更接近于市场决策,投资决策的经济性大大强于国有大企业,这是中小企业进行跨国直接投资较之国有大企业的一个明显优势。“全球之迷”的预言家约翰・奈斯比预言,小型跨国公司在日益增强的全球经济中将拥有更强大的优势。他指出,小公司能够较快地革新产品及公司内部经营以利用更新的技术。相反,大型组织在采用新产品或新的管理方式时,必须通过庞大的官僚程序,而大型组织的官僚程序通常会延迟决策,甚至可能导致在全球市场上错失良机。对小企业来说,速度就是小企业的优势。当大企业对速度变化的条件反应迟缓时,雷厉风行的小企业家就可以利用他们的速度竞争优势,在大公司做出反应之前获取巨大的销售业绩。

第三,比较优势。中小企业在对外投资的过程中,带出去的多是半成品、机械设备等,而很少直接对外输出资金,这是中小企业的比较优势所在。中小企业的设备适用于小规模生产,生产成本比较低,产品价格也更容易被东道国接受。而且中小企业更接近市场,船小好调头。一般说来,他们使用的不一定是最先进的技术,但却是东道国最需要的适用性技术。中小企业在制造业中往往比大企业更具优势,就是因为他们转移到东道国的技术更适合当地的生产和需求。

第四,出口带动优势。在过去 20多年中,我国的对外出口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由于发达国家市场对我国产品的需求逐渐饱和,要维持出口增长,保持国内经济平稳发展,就要大力开发发展中国家市场,通过资本输出带动出口,从而实现双赢。而这恰恰是中小企业的优势所在。目前,我国中小企业跨国经营的投资应以周边发展中国家为主,包括东南亚、南亚与中亚地区,特别是经济上较为落后、正在迅速崛起的东南亚国家,如越南、老挝、柬埔寨等。

第五,创新优势。主要表现在: (1)小企业能对市场变化做出更为迅速、更为有效的反应,而这种能力对在现代竞争环境中的R&D活动是至关重要的。(2)小企业的经理人员往往具有企业家的风格,充满活力,更倾向风险性投资,因而更多地将创新作为企业竞争战略的核心。(3)小企业更渴望从新的市场机会获取利益,即使某种市场机会可能很“小”。(4)小企业组织内部各部门之间的紧密性,能够很好地排除联系和沟通的障碍,特别是 RGD和市场之间的障碍,组织灵活性高,并且能够为创新创造更为宽松和自由的环境。

二、中小企业跨国经营面临的问题

尽管中小企业在对外投资中具有相对于大型企业的若干优势,但是,在实际的经济活动中,中小企业跨国经营仍然面临许多因素的制约。

第一,审批手续繁杂,法律法规不规范。当前我国对企业进行海外直接投资的审批由多个主管部门负责,标准过严、手续繁杂、耗时费力,在商机稍纵即逝的今天是很多企业所不能承受的。对于以船小好掉头、经营灵活为优势的中小企业而言,审批手续繁杂所带来的困难是不言而喻的。另外, 由于到现在对于审批资格的要求仍然较高,一些小企业,尤其是个体私营企业,不得不依靠借船出海、挂靠经营的方式从事跨国经营或兴办境外投资企业。这不仅造成中小企业的经营困难,也给对外投资的管理带来困难,不利于中小企业的持续成长。同时,我国目前尚无一部公开颁布实施的《对外投资法》,不利于企业依法开展跨国经营和政府依法行使管理权。已有的一些法规和政策也往往由于不完备、不配套而难以落实。涉及企业跨国经营的财务、税收、信贷、外汇、统计等方面的制度已不适应企业开展跨国经营的需要。

第二,融资困难。中小企业融资困难一直是世界各国普遍存在的问题。由于企业跨国经营的是海外项目,风险较大,国内银行和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对东道国不熟悉,又没有足够的能力辐射到国外市场, 因此会遇到融资难的问题。在国际上,一国对外直接投资的资金主要来源于该国的国家进出口银行。而在中国,普通大企业要获得进出口银行的优惠贷款尚且不易,对于中小企业就更困难了。在境外企业融资和用汇方面的问题更为突出。很多境外投资企业的投资母体既没有对外担保权和对外融资权,也没有自己的财务公司,从而使境外企业缺乏一个正常的融资渠道。

第三,信息匮乏。面对瞬息万变、错综复杂的国际政治、经济、社会、技术环境,企业开展跨国经营必须有与之相适应的信息收集和反馈系统,但是,与国外跨国公司相比,我国企业跨国经营信息系统对国际信息的收集和处理、反馈功能都很弱,严重制约了企业的国际经营。与大型企业跨国经营相比,中小企业在人力、财力上都存在较大差距,没有能力对投资国的环境、投资机会以及法规等进行详细的研究,其收集信息的能力也相对较差,信息来源的渠道也较少。同时,国内目前为之服务和支持的信息也是不够的。我国跨国经营信息主渠道是来自我国驻外使馆,这些信息一般都反应到中央有关主管部委,按行政隶属关系再向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传递,基本上是一条单向、封闭的线路。这就使得一些有条件的企业特别是中小型企业即使想到境外投资,也十分困难。

第四,海外经营网络尚未形成。我国大多数跨国经营企业的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基本上都在一个封闭的系统中循环, 尚未形成开放有序、纵向横向联系的网络,对于中小企业更是如此。多数境外企业都是由国内遥控,只与母公司进行双向联系,还不能与其他境外子公司形成多向联系和全球化联系,未形成全球化网络,不利于资源共享和减少经营成本,不利于母公司对海外子公司的整体规划和控制,不利于企业形成合理的价值链, 以及不利于利用国际转移价格合理避税。这对于中小企业跨国经营的发展是一个很大的制约。

第五,战略创新和制度创新不足。中小企业跨国经营的发展战略创新主要应集中在产品方向上。我国跨国经营的中小企业普遍存在产品结构不合理、品种雷同、质量低、主要依靠价格竞争开拓市场的情况,结果价格上的恶性竞争又使得一些小企业采取以牺牲质量的方法来降低成本,利润越来越薄,直至无力进行技术创新。同时,中小企业在组织制度选择上存在缺陷,相当部分的私有中小企业仍然是实行家族式管理,其企业制度大都实行业主制或者合伙制,不利于企业的发展壮大。

三、促进我国中小企业跨国经营发展的措施选择

针对中小企业跨国经营发展所面临的问题, 为提高我国中小跨国企业在世界经济竞争中的生存能力和竞争能力,应采取以下积极措施。

第一,完善企业海外投资的法律法规,简化投资审批手续和放松有关限制条件。目前,国际多边的、双边的和各国政府制订的有关国际直接投资的法律法规已经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法律体系,对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境外投资发挥着重要的促进、保护和约束作用,对其跨国公司的发展壮大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我国应尽快制订《中国对外投资法》及其他法律法规,推动我国对外投资的顺利开展;积极、主动地同有关国家商谈并签订投资保护协定和避免双重征税协定;利用多边投资担保机构公约的有关条款保护我国对外投资企业的利益。我国是多边投资担保机构公约的缔约国,不仅要承担义务,也要享受权利。我国政府有关部门应积极引导境外投资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有效利用这个机构及其条款规避风险。同时,应该简化投资审批手续,放松有关限制条件,增加审批的透明度,而且对中小企业跨国经营的审批,在程序上和条件上应该有别于对大型企业跨国经营的审批。可以在项目分类和企业分类的基础上对境外投资申请进行分类管理。凡是符合我国对外投资产业选择方向、产品在国内外市场上有竞争力的中小跨国企业的投资项目,可列为鼓励类项目,实行登记制;凡是不符合我国对外投资产业选择方向、企业竞争力弱的中小企业跨国投资项目,可列为限制类项目,进行严格审查。另外,在外汇管制、对投资者的征税等方面都应该透明化、制度化。

第二,改善中小企业跨国经营的生存环境。(1)加快建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与风险投资基金,与此同时扩大中小企业的信贷额度, 为中小企业跨国经营的产业结构改造与产业(产品)档次的提升提供支持,降低进入门槛与进入风险。(2)规范和完善契约关系,鼓励中小企业与大型跨国公司构建网络关系,从而降低中小企业跨国经营的风险和成本。尤其要鼓励大型跨国企业将产业链中那些劳动密集的环节与中小企业建立合作的契约关系,使中小企业成为其专业化的供应商或零配件商。(3)建立中小企业跨国经营的社会服务体系, 为中小企业跨国经营提供信息服务、经营指导服务、职业培训服务、研发服务、中介服务及咨询服务,降低中小企业跨国经营的生存压力。”)建立商业化的投资咨询机构,帮助中小企业开展跨国业务。这种投资咨询机构应该是民间的、纯商业运作的,因为只有咨询公司与企业的投资项目共存亡,他们才有足够的激励机制进行创新并承担风险。在信息的收集上,应充分利用驻外使馆、经参处的特殊资源,使其成为重要的信息来源。

第三,加入国际产业分工和协作网络。中小企业以其某方面的核心竞争能力可以以最小的代价加入国际产业分工和协作网络,这是我国中小企业进行海外经营的捷径和重要策略。这样,可以利用国际网络中的资源潜能,提高我国中小企业跨国经营的国际竞争力;利用技术转移,获得更多的先进技术;利用市场反应能力,提高市场意识和市场运作水平;利用本土化经营,培养大量的技术和管理人才。我国是国际产业分工和协作网络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许多中小企业在技术密集型项目合作上具有很强的实力,有的具有较高的生产管理水平,具备了与该网络进行大规模生产合作的基础。我国的中小企业加入国际产业分工和协作网络,不仅可以迅速发展壮大企业规模,还可以利用网络中的技术、资金和资源,在我国建立起现代化的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使我国的产业结构得到调整、升级和优化,促进配套企业的生产协作,带动相

关产业发展,同时,为我国企业跨国经营培养大批人才。

篇6

从全球范围来看,金融业主要有两种模式,一种是以德国为代表的全能制经营模式,它是指一个金融集团在同一控制权下,完全或主要由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或至少两个不同金融行业大规模地提供服务。另一种是1929年经济危机后至1999年之前,以美国等发达国家为代表的分离制经营模式。

1.全能制商业银行经营制度。全能制商业银行经营制度是当今国际上现代商业银行最为普遍的经营制度,它是指一国的商业银行在业务范围上不受限制制约,业务多样化、经营多元化,可为社会提供全方位、综合性金融业务的银行经营制度。其突出的制度特征表现为:国家对商业银行的经营范围在短期信贷业务与长期信贷业务、直接金融业务与间接金融业务、银行业务与非银行业务、商业性业务与政策性业务之间不做或较少做法律限制。商业银行只要在现行的法律框架内合规守法经营,就可以在经营银行业务的同时,兼营证券、信托以至保险业务,商业银行资本与工商产业资本可以相互融合。其绩效主要表现在:①占据更大的市场份额,增强市场控制能力;②降低交易成本;③分散金融风险,使商业银行和整个金融体系更趋于稳定;④降低银行经营成本,增强赢利能力;⑤充分动员社会储蓄,提高储蓄向投资转化的速率。其潜在的负面绩效主要表现在:①可能招致新的金融风险,在外延上扩展金融风险;②有可能形成金融垄断,抑制市场竞争,对国民经济的发展产生消极影响;③全能制商业银行在向其客户提供有关投资咨询等理财顾问服务时,有可能在贷款业务与投资业务之间,商业银行与客户之间产生某种程度上的利益冲突等等。

2.分离制商业银行经营制度。所谓分离制商业银行经营制度,是指一国商业银行受法律约束,只能经营短期间接性资产业务、负债业务和中间业务的经营制度。主要特征包括:①商业银行与证券业、信托业、保险业分离;②短期融资与长期融资分离;③商业银行业务与投资银行业务分离;④政策性融资业务与商业性融资业务分离;⑤银行资本与产业资本关系松散。其绩效主要表现在:①防止垄断,保护竞争,充分发挥竞争机制对经济和金融发展的作用;②管理分明,有利于提高管理当局对金融业监管的质量,从而为政府实施宏观调控创造条件;③有利于降低金融风险,防止“泡沫经济”和金融危机的发生,保护存款人的利益,维护金融制度的安全与稳健;④有利于保护和促进弱小资本市场的增长。

但近年来,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程度的提高和国际竞争的加剧,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的金融业纷纷由分离制经营向全能制经营转变。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全能制经营具有规模效应,提升经济效益。全能制经营的金融机构具有更大的资产和业务规模,能为客户提供更多样化的业务,从而降低经营成本;第二,全能制经营能有效地分散风险。商业银行、投资银行和保险等业务具有不同的行业周期,不同产品部门间又可以交叉销售和交叉补贴;第三,全能制经营有利于金融创新。金融机构可以提供多种类、多层次的金融产品和服务,能够满足不同客户的需求。

二、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现状

1.分业经营和分业管理对规范中国的金融秩序起到了积极作用,也为进一步完善金融监管体制奠定了基础。但是在分业经营的框架内,国内金融机构的业务范围比较狭窄,潜在的金融风险程度较高。商业银行只能主要从事存贷款等传统业务,无法利用他们庞大的销售网络销售其他金融产品,比如:保险和证券,因此利润空间有限;而保险公司的投资渠道受到限制;绝大部分收入不能进入资本市场,保险资金的运用效率也较低。特别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许多混业经营的跨国金融集团纷纷进入中国,利用他们强大的综合实力抢占市场份额。

2.我国国有商业银行面对金融混业经营的的状况,面临着许许多多的挑战。首先,监管机构间缺乏规范的信息沟通渠道和有效的联合监督机制。目前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证监会和保监会等行业监管部门难以对金融领域内涉及多个法人实体、业务和复杂资金流的企业进行有效的联合监督。跨行业、综合性的监管人才和监管手段还比较欠缺;其次是政策和法律方面。现行的金融分业经营和分业管理已经实行多年并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当务之急是在现有的基础上加紧制定鼓励金融混业经营的政策法律,为它的发展创造有利的外部环境;第三是金融机构产权改革相对滞后。目前政府对于国内金融资源仍拥有较大的影响力,国有金融机构的产权改革相对滞后于国有企业的产权改革,因此金融改革任务十分艰巨;第三,金融机构还存在一些自身建设方面的问题。包括资本不充足的风险、高财务杠杆的风险、潜在的不正当的内部交易和关联交易、某些企业管理人员的素质还不足以胜任复杂的混业经营的要求等等。

三、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从分离制迈向全能制应如何努力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由分离制经营制度迈向全能制经营制度尚受到诸多现实因素的约束。与此同时,改革的深化也为之提供了越来越多的可能性。未来一段时期仍应坚持分离制经营制度,通过实施分离制经营制度,积极创造出向全能制迈进的有利条件,加快国有商业银行经营制度变迁的步伐。应在以下几个方面不断努力:

1.应建立综合性的监管体系,为混业监管积累经验。在目前初具规模的分业监管体系的基础上,成立一个由各监管机构共同组成的金融业最高监管机构,对金融机构的混业经营实施联合监管;特别是要建立一套有效的信息沟通和政策协调机制。

2.通过立法的方式允许金融机构混业经营。包括制定相应的法律政策鼓励金融机构从事跨行业投资、经营和并购等,为他们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3.进一步深化金融体系的产权改革。通过金融机构股份制和上市融资等方式,提高市场配置金融资源的比例。其中,国有四大商业银行及保险公司的产权改革,将为国内金融机构混业经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篇7

[关键词]银行;证券;混业经营

[中图分类号]F8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4)43-0112-02

近年来,我国金融行业的发展水平显著提高,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各金融机构之间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金融产品的创新也使得金融机构之间的界限模糊不清,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机构开始走向混业经营。目前混业经营还处在发展初期,缺少经营的理念和经验,因此,金融行业相关研究人员要立足于我国银行证券混业经营的现状,同时参考国外的经验,发展出适合我国金融行业的混业经营道路。

1我国银行证券混业经营的现状

11银行为证券机构提供基金托管

银行在不断发展过程中已不再是中介化的金融机构,传统的存贷款业务无法适应金融业的发展。因此,银行开始发展中间业务。作为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重要部分,基金托管是银行和证券机构之间业务合作的主要环节。由于银行稳定收入的主要来源是基金托管的费用,银行也可以利用基金代销业务来获取利润,因而银行都想要取得证券机构的基金托管资格。开发和管理基金是商业银行的一项重要业务,大型商业银行都设有专门的基金管理部门,管理银行的基金业务[1]。

12银行为证券机构提供融资服务

银行与证券机构的业务合作为证券公司提供了更全面的融资服务,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能够在银证合作下打通资金渠道。自国家允许证券公司从商业银行贷款开始,银行对证券公司的融资帮助就得到了制度保障,证券公司的资金问题便得到了比较妥善的解决。

13银行与证券机构协同进行资金清算

资金清算是商业银行的主要功能,商业银行的网络及清算系统为证券机构的资金清算提供了帮助。目前,许多大型证券机构都会利用银行的清算系统进行资金的清算,一些银行工作人员还会直接到证券公司驻点工作,对股票进行资金清算。银行与证券机构在资金清算上的合作既满足证券投资客户的需求,又实现了资金存款的自由,为银行和证券机构的长期合作打下了基础。

14银行资产证券化发展

银行资产证券化是通过证券市场交易,把银行流动性差的信贷资产转让出去而换得现金的一种融资方式,证券公司为银行提供了资产证券的设计和发行等专业性的服务。资产证券化在重组资产结构后能够实现资产的流动或转让,其资产权益也相应集中起来。在资产证券化的过程中,银行与证券机构保持着长期的合作关系,国家为处理不良银行资产,也明确规定了银行具有经营证券业务的权利[2]。

2银行证券混业经营的利弊

21银行证券混业经营的优势

银行与证券混业经营能够实现资源的共享,提高银行和证券的运作效率。金融机构对客户信息的需求有很多相似之处,银行证券混业经营后,在市场调查和客户信息收集方面便能够精简人员,共享信息资源,减少机构运作的成本投入。另外,混业经营后的银行和证券也从外部竞争变为内部竞争,有利于双方业务水平的提高。混业经营还会提高金融机构的整体规模,大型混业经营机构所面临的金融风险更低。并购后的银行有更广阔的存款来源,融资渠道也得到了拓展,混业经营带来了更大的经济效益。大型银行的资产规模也能够提升资金的流动性,扩大银行的市场份额,为银行取得更多的客户资源,通过新的客户群体来增加资金来源[3]。混业经营的金融机构的业务领域也有很大不同,机构中某个部门的低效运营对其他部门收益的影响降低了很多,其内部调整机制也得到了完善。

22银行证券混业经营的劣势

银行证券混业经营的劣势主要有三点。第一,混业经营机构的监管难度更大。并购后的银行会形成非常大的规模,这些银行占据了大部分的金融市场,影响了金融行业的公平性,金融监管机构管理金融市场的难度将大大提高。第二,混业经营未来的发展形势还不明朗。尽管世界范围内的混业经营已成趋势,但金融行业的混业经营并无成熟的发展模式,在我国特殊国情下,银行并购后能否促进金融行业的进一步发展还有待实践来验证。而金融机构集中发展形成的垄断,也会提升金融风险。第三,强化金融机构的关联容易形成风险传递。混业经营带来资源共享的同时,也让金融风险在交易中传递开来。混业经营机构的银行与证券在交易的时候会把资金蔓延到机构的整体当中,这种风险还可能传入到金融市场[4]。

3改善银行证券混业经营状况的对策

31建立健全的金融监管体系

金融监管体系是金融安全的基本保障,面对混业经营的诸多不利因素,我国金融监管机构应当加强监管体系的建设,以严格的金融监管制度与合理的金融监管形式来加强对银行和证券机构的监管,降低金融风险。对此,我国金融方面的法律法规必须根据金融业的发展状况进行完善,防止混业经营形成垄断,严格管控金融市场的不公平交易行为[5]。金融监管机构还要利用先进的技术来管理各金融机构的信息,对其进行透明公开的监督管理。此外,金融监管机构的内部结构也要相应调整,严格管理监管系统的工作人员,以适应新的金融发展形势。

32稳定金融市场的发展

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金融行业的发展具有明显的中国特色。为了适应我国金融市场的实际状况,银行体系需要进行改革,使银行内部的运营机制满足混业经营的要求。金融市场在银行体系的稳定下能够降低金融风险,保持金融市场的良好秩序。当前金融行业的科技应用非常重要,先进的信息科技能够有效提高银行内部的运作效率,为银行证券的混业经营创造条件[6]。除此之外,金融监管部门还要建立完善的市场准入机制和退出机制,提高金融市场的活力。

33借鉴国外混业经营的经验

我国银行证券混业经营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水平都比较匮乏,因此,混业经营的发展应当放眼全球金融市场,从国外金融行业的混业经营中吸取经验,为我国混业经营的发展提供参考。首先,国外的立法规定可以作为我国完善金融法规的依据。其次,我国金融监管机构也可以向国外金融监管机构学习如何控制金融市场的风险。最后,开展跨国金融合作可以作为提升金融发展水平的有效策略,在合作中学习更多国外混业经营的经验。

4结语

综上所述,混业经营已经成为世界金融行业的发展趋势,我国实行银行证券混业经营与金融行业的发展相符。为此,我国金融行业应当建立起适应混业经营的金融体系,不断完善金融监管制度,发展混业经营的金融市场。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我国金融行业的发展水平将逐渐与世界金融接轨,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参考文献:

[1]严正,于瑶美国混业经营制度的产生与中国金融制度的发展[J].当代经济,2012(7).

[2]李志豪基于世界金融业发展探讨我国银行的混业经营[J].时代金融,2012(5).

[3]成娜我国商业银行境内投资设立证券公司的可行性分析[J].浙江金融,2012(8).

[4]马晖,韩李静金融业分业经营与混业经营制度的比较分析[J].商业文化(上半月),2012(3).

[5]司小萌我国金融业混业经营模式的风险及防范研究[J].经营管理者,2012(13).

[6]郑海荣,康雅璇金融混业经营模式下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的发展策略[J].台湾农业探索,2012(3).

[7]杨裕坤浅析证券投资基金发展对银行业的影响与对策[J].中国市场,2010(22).

篇8

一、跨国经营企业的融资优势与风险

我国正处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变革的转型时期,证券市场起步较晚且尚不完善,以银行体系为主的间接融资体系长期占据主导地位,贷款的对象主要为国有企业,且各地区之间金融市场发达程度差距较大(樊纲,王小鲁,2007)。因此,国内企业仍然存在融资的问题,而我国实现跨国经营的企业在融资方面有更广阔的空间。从已有关于“跨国经营企业”的定义来看,虽然不同的界定标准对其定义也有所区别,但普遍认同的一点是跨国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是跨越国界。因此,跨国经营企业的融资不仅依赖于国内的金融市场,也受到来自国际大金融体系的影响,这也决定了跨国经营企业融资环境具有特殊性。通过对跨国经营企业融资环境的特殊性的分析,总结出相较于国内经营的企业,跨国经营企业融资所具有的优势及面对的风险。

第一,跨国经营企业融资的优势。相对于国内经营的企业,跨国经营企业融资方面的比较优势主要集中在:

一是跨国经营企业拥有更广阔的资本市场。跨国经营企业的多国经营使其具有更广阔的融资市场和更丰富的融资手段。比如,跨国企业不仅拥有母公司所在国资金市场、东道国金融市场的融资渠道,还可以向国际资本市场进行融资。同时,由于我国大部分跨国经营企业是集团企业,其内部存在可以进行资金调度的内部资本市场。目前,就有许多跨国企业在母子公司、子公司之间进行关联交易。可以看出跨国企业所具有的这种利用多样化融资渠道和方式的优势,使其能够在短期内筹集大量的企业发展所需资金。不会因为国内市场的融资约束而限制其对有利项目进行投资。这对我国目前尚不完善的资本市场上发展受到融资约束的企业来说是相当重要的。

二是国际化融资能够优化企业整体的资本结构。跨国经营企业在不同的国家拥有子公司,企业可以利用东道国与母公司所在国之间的利率、税收政策等差异,通过协调各子公司间的财务结构,进行税收筹划,最大限度利用各国的优势,使其财务成本最低,最终实现财务结构得到优化。

此外,跨国企业还可以借助国际市场以及其与国外企业的交易活动,学习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理念,得到更多的合作机会,将企业的产品或服务输入国际市场,实现企业的发展壮大。

第二,跨国经营企业融资所面临的风险。由于跨国经营企业的融资环境的特殊性,在给跨国经营企业带来诸多优势的同时也加大了其面临的风险。跨国经营企业所处的特殊环境使其面临着与国内企业不一样的风险。国际政治和经济环境复杂多变,各国汇率和利率走势变化迷离,贸易保护主义仍然存在、新型贸易壁垒抬头,使得跨国经营企业的风险不断增大。总结已有相关文献,各类风险对跨国经营企业融资决策的影响如图1如示。

其中,政治风险主要指与跨国企业经营有关联的国家的政策变化或政治变革而引起的影响企业融资行为的活动,最终对跨国经营企业的融资成本和风产生影响,主要表现在货币控制、利率变动及税法变更等;外汇风险是汇率变动对跨国企业融资带来的折算风险和经济风险,由于跨国经营企业在各国拥有子公司,合并报表的过程中就会产生不同币种折算风险,实际上,这种风险并不影响企业的真实价值,但企业未预料到的汇率变动导致的经济风险会影响其盈利能力和价值;利率风险是由于市场利率变动导致企业外币资产减少或负债增加而造成损失的,如果“重新定价缺口”不为零,则利率变动就会使银行面临利率风险。

二、跨国经营企业融资现状分析

资金的稀缺性决定了世界各国对资金激烈的竞争,特别是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我国目前经济处于转型时期,国家政策上主要以吸引外资为主导,对于跨国经营企业的融资环境的培育重视不够。而且,由于我国政策企业对境外上市的特殊规定以及境外上市的严格标准,使得我国跨国经营企业主要依赖于银行借款融资。这种方式下的融资规模较小,方式比较单一,没有发挥跨国企业利用国际金融市场的优势。我国自2001底正式加入WTO到现在不过10余年,尽管我国的经济地位不断提升,但在国际市场上仍然不能享有平等的待遇和应有的市场经济地位。我国企业要在国际金融市场上公平地融资发展还相当困难。

篇9

关键词:中小企业;现代农业;农业企业;企业战略;农业科技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F306 文章编号:1009-2374(2016)02-0001-02 DOI:10.13535/ki.11-4406/n.2016.02.001

1 我国农业企业的发展现状

虽然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农业大国,并且至今为止仍然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在经济结构中的比重仍然很大,但是农业企业的发展却是起步比较晚,农业企业化经营的发展速度也比较缓慢。我国农业企业化经营的雏形初步形成于20世纪80年代前后,发展于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由于这些地区的经济在改革开放初期得到了快速发展,经济腾飞促使了对农产品的巨大需求,拉动了农业向企业化经营的方向发展,这是农业企业化发展的第一阶段。农业企业化发展的第二阶段形成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一些经济发达的地区,如江浙地区,当时通过对当地一些企业尤其是乡镇企业进行改制,增强了企业的活力,使这些地区的工业化水平在局部得到了空前的提高,拉动了城乡一体化的发展,大量青壮年得到了在工厂或者企业就业的机会,释放和引导了大量的原本务农的劳动力向城镇转移,这也使得这些地区实现了农业机械化、农业规模化和经营企业化。农业企业化经营的第三个阶段是,由于国家相关经济政策,城乡统筹建设,制定和调整了合理的城乡产业结构,开发了大量的农村资源,注重发展农业经济,带动了农业更好更快地进行企业化经营。农业企业化经营的第四个阶段是,国家提出了科技兴农的口号,实行新农村建设,要求农业要往科技化、现代化的方向发展,在农村地区农业发展上引入了由城市工业提供的先进技术、高科技设备、管理人员和资金,涌现了一批经营农产品的企业。

2 我国农业企业经营面临的问题

2.1 融资困难

我国目前的农业企业大多是中小型企业,而且科技含量很低,创新力不够,管理跟不上,种种因素导致企业得不到成长或者发展很慢,这些都会使得企业融资相当困难,没有融资渠道,严重阻碍企业的扩大再生产及科研创新,只能在生存线上徘徊,践行靠天吃饭的传统农业模式。据统计,自1995年以来,我国农村资本缺口一般每年在5000亿元以上,从这些统计数据不难看出,农业企业急需大量的资金而得不到满足,阻碍农业企业的发展就不言而喻了。并不是说农业缺失资金,据另一组数据显示,每年仅仅是通过金融和财政两个渠道从农村流失的资本就超过了10000亿元,明显存在着资金供求的矛盾关系。这些都能够很好地说明融资困难已经是严重阻碍农业企业得到进一步发展和农业企业化经营的重要因素之一了。

针对中小农业企业融资困难阻碍发展提出以下策略:首先,加大科研力度,利用先进的技术积极争取投资,中小企业经营者在做经营决策的时候,应该要清楚地认识到公司目前的发展趋势、市场需求以及企业实力,不可急功近利,盲目乐观,盲目追求企业的暂时效益。笔者认为,中小企业首先要把有限的资源优先考虑到产品的研发上,只有真正做到了创新,做出了与行业巨头有差异化的产品,然后再积极争取融资,争取外源资本的注入。因为,只有做出了好的产品,才是争取获得投资的最好的手段;其次,制定先进的营销战略降低资金压力,中小企业的资金来源有两个方面,一个是内源资金,另一个是外源资金,在外源资金注入比较困难和渠道不通畅的情况下,可以制定比较符合企业实际的先进的营销战略,稳打稳扎,开拓市场扩大份额,尽量为企业多销售产品以及及时回收资金,稳步发展,不要贪多冒进,以及时销售及时回收资金,减轻企业的资金压力,降低企业的财务成本;最后,建立中小企业联盟,中小企业实力往往较差,抗风险能力也差,这种情况下中小企业可以考虑寻找和本企业有合作关系的企业捆绑在一起共同发展,抵抗风险,分工合作,以降低运营成本。在选择企业的时候,要优先选择能够和本企业共同发展的企业作为合作伙伴,互相交换信息及时抓住市场机遇,共同抵御市场的风险,通过整合企业联盟中的企业的各方资源,合作分工,互惠互利,形成一种新型的组织系统。让企业联盟中的每个成员企业都可以借助外力,将企业内外部的优质资源进行整合,提高整体的竞争优势,创造出超常的竞争优势,建立共同的利益体。这种企业联盟是一种合作经营的战略思维,可以让同行业中的各中小企业避免互相残杀导致恶性竞争的思维方式演变成为互相合作、互利共赢的合作体,这种中小企业战略联盟可以实现中小企业的远景目标,并且是最为有效和可行的方法。

2.2 从业人员素质低及组织化程度不高

就目前的情况看,农业公司的大部分从业人员都是农民,而我国目前从事农业工作的农民的文化技术素质较差,只会传统意义上的耕种,不会操作先进的大型机械设备,导致劳作效率比较低下。受过教育的农村新生代青年又不愿意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工作,并且从事农业企业的管理者也普遍缺乏经营意识和现代化企业的管理意识,这些都使得农业企业的组织架构不完善,企业部门功能不健全,组织机构松散,没有市场意识、经营意识、品牌意识、创新意识,缺乏竞争力,经济效益偏低,并且不能创造产品附加值。

2.3 制度不完善、立法滞后

农业企业化经营发展的工作需要相关的制度及法律法规来进行保障,并要不断完善相关的配套措施。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尚没有促进农业企业化经营方面的立法,基本是处于一个相对空白的地位。我国要加快这方面经济立法的步伐,使得农业企业化经营的过程中能够有法律的依据,特别是在促进农地流转方面有充分的法律依据,以有效地保障相关生产资料的有效流转,从制度层面来有效地对农业企业化经营进行保障。

3 现代化农业企业的发展战略

3.1 引入现代企业的经营制度

农业企业的经营者,首先要确定这么一个意识,就是现代企业意识,要用企业化的标准来经营,在生产、经营与管理中要做到标准化,标准化是现代企业的重要特征之一,农业企业在农业生产过程中要力求做到标准化并提高农产品的质量,用现代企业的经营理念来经营。必须要树立品牌意识,农产品走上市场进行销售,那就是商品,就得千方百计打造品牌,进行品牌化运作。利用品牌效应来拉动产品的销售和消费者对本企业的认识度,获得商品的附加值,提高企业利润率,开拓市场销售渠道,赢得消费者对本公司产品的良好口碑。

建立市场销售渠道,在现代市场经济的前提下要摒弃农业发展的传统模式,不能再坐等客源上门收货,要建立完善的营销体系,根据产品特征制定符合产品特质的营销战略,健全和完善产品销售网络,使企业真正走上市场化的道路。

3.2 积极融资,走规模化、产业化发展道路

农业企业的经营者要明白,企业要发展就离不开资金的支持,这就必须要在企业发展的各个重要阶段寻求金融资本的支持,这样更有利于企业的发展,有利于企业的创新和走市场化的道路。寻求资本支持的最有效的手段或者措施是融资,目前我国工业企业融资相对于农业企业而言容易一些,但农业企业不能因为融资困难就放弃,而应该更加积极地寻求资金的注入和国家关于农业经济政策的扶持。农业企业除了寻求国家关于农业支持的政策外,也要把企业置身于市场的大环境下,不能因为自身企业生产的是农产品就认为不同于其他类型的企业,因为只要是企业化运作的主体,它的本质就是一样的,它的现代企业管理模式也是一样的,不同的是产品,仅此而已。

3.3 农业企业走科技企业的道路

农业企业要看清市场形势,把握住市场的同时,更加要看到时代的趋势,在中国乃至全世界,当今的时代是科技化的时代,这是一个不可逆转的大趋势。农业企业在这样的一个时代里,当然不能再固守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靠天吃饭的传统模式,要用高科技的手段积极创新,生产出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利用科技兴农、科技兴企的战略思维来取得突破,获得发展,提高产量,降低成本,让利于中间销售商和消费者,提高市场份额,最终获得企业的快速发展。

3.4 专业化、技能化人才培养

企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农业企业当然也不例外,科技型的农业企业尤其如此,但就目前现状表明,农业企业的人才严重缺乏。但作为企业主体,要注重人才兴企的理念,可以招募有技术、有专业知识、有能力的新鲜血液注入,做好人才储备工作,同时注重现有人力资源的培养,充实人才队伍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撑,保障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以及企业活力。

参考文献

[1] 王积田,段玉环.黑龙江与其他省份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差异分析[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7,(8).

[2] 叶大军,胡敏.浅析我国中小型企业融资现状与对策[J].经济纵横,2008,(8).

篇10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的迅速发展,既为地方政府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也酝酿了经营风险,必须引起高度重视。以某融资平台公司为例,从资产和融资结构的角度探讨了经营风险,并提出通过资源资产化、资产资本化、资本证券化来优化融资平台公司的资产与融资结构,防范经营风险。

关键词:

融资平台公司;资产与融资结构;资源资产化;资产资本化;资本证券化

中图分类号:

F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3)19-0122-02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是指由地方政府及其部门和机构、所属事业单位通过财政拨款或注入土地、股权等资产设立,具有政府公益性项目投融资功能,并拥有独立企业法人资格的经济实体。近十几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发展迅速。应该肯定的是,地方融资平台公司,为促进经济发展,推进城市化进程,推动民生事业改善和生态环境保护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伴随着各地融资平台公司发展进入“急速扩张”期,由于具有投资项目多,战线拉得长,传统的融资成本高,项目资金缺口大,短期资金长期投资,借新还旧现象突出的特点,其负债规模、经营模式与累积的风险等问题已经成为学界和中央政府高度关注的问题。如何防范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发展的风险,也为政府和学界高度关注。本文尝试以某具体的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为例,从资产和融资结构优化的视角,探讨这一问题。

1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资产和融资结构优化势在必行

资产与融资结构是反映一家企业可持续经营的重要指针。据国家审计署审计结果,截止2010年底,全国地方政府性债务余额107174.91亿元,其中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67109.51亿元,占62.62%;政府负有担保责任的或有债务23369.74亿元,占21.8%;政府可能承担一定救助责任的其他相关债务16695.66亿元,占15.58%。毫无疑问,地方政府性债务绝大部分是通过融资平台公司负债的。在没有具体的宏观数据的前提下,地方政府债务总规模,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了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资产与融资结构的不合理现状,因为合理的资产与融资结构不可能出现如此高水平的债务。尽管按国际通行的马约标准,我国地方政府债务的总规模并没有超过警戒线,但由于其巨大的规模,其反映的地方融资平台公司的资产与融资结构问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下面以我们调查的中部地区一工业城市某融资平台公司为例来具体分析。

该融资平台公司是一个集团公司,居其所在城市七大融资平台公司之首,注册资本40亿元,总资产达262多亿元,拥有控规土地56329亩,下设道路公司、开发公司、某新城建设公司3家集权型子公司和排水公司、自来水公司、公交公司、大桥维护公司4家授权型子公司,以及市教育资产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市行政资产经营有限责任公司、市城发体育产业有限公司、市水利建设投资有限责任公司4家分权型一级控股子公司,其产业覆盖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土地经营、公用事业、城市经营性资源等领域。该融资平台公司在2010年底的经营性资产总量为51.6亿元,仅占总资产的24%,经营性收入为3.08亿元,经营性资产的周转次数为0.06次,经营性资产周转一次需要6000天。2010年底的负债总额为88.5亿元,资产负债率为41.9%(见下表)。

数据来源:根据内部资料整理,其中153.68的总资产不包括分权公司资产。

显然,该融资平台公司经营性资产只占32.87%,而非经营性资产所占比例高达67.13%,资产结构很不合理,资产获利能力必然较弱,每年不到总资产零头的经营收入也就在情理之中。此外,41.9%资产负债率虽然在安全警戒线以内,但考虑到资产流动性差、获利能力低等因素,后续融资能力已经十分有限。因此,从防范经营风险的角度出发,该融资平台公司资产结构和融资结构亟待优化。

2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资产和融资结构优化的对策

为有效防范经营风险,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工资必须优化自身资产和融资结构。具体就该融资平台公司来说,我们认为该融资平台公司可以通过“资源资产化、资产资本化、资本证券化”等现代资本运营手段,不断优化集团的资产、业务和融资结构,形成核心经营性资产、经营业务和盈利能力,具体包括:

(1)资源资产化。资源资产化就是把资源转化为资产,其实质是把资源转化为可以经营的资产。首先,公司可以通过将目前已经控制或可以利用的土地资源,加大投入、加快进度,办理土地报批手续,形成可以入账的资产,做大资产总量、优化资产结构、夯实融资能力。其次,公司可以通过捕捉具有开发价值和满足“两型”城市功能要求的城市发展商机(如城市旧城改造、大型停车场、广告使用权、水环境综合治理等),形成新的经营性业务单元。

(2)资产资本化。资产资本化就是把资产转化为资本,其实质是提高资产的货币化程度,来促进资产进入可交换的市场。首先,公司可以依托土地资源优势,延伸土地开发链条,以地招商,通过股权多元化主导和引进社会资金进行城市房地产投资、房地产开发业务,直接形成高效经营的业务单元。其次,公司要积极捕捉的城市发展商机,通过项目包装实施股权多元化策略,引进社会资本,拓展运营资金来源。

(3)资本证券化。资本证券化就是把资本证券化运作,其实质是提高资本的运转效率。首先,公司可以积极推进水务核心资产IPO,或通过“借壳上市”及与市内已上市公司建立业务纽带关系直接对接资本市场,为下一步城市资本运营搭建平台。其次,公司可以通过持续实施投资、并购等资本运营活动和项目包装、项目孵化,培育可以对接资本运营平台进行置换的优质项目资源。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