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镇银行发展中的问题范文

时间:2023-06-29 17:27:1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村镇银行发展中的问题,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村镇银行发展中的问题

篇1

一、村镇银行发展现状

,银监会出台了《关于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更好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放宽了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首批选择四川、吉林等六省区作为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试点。1月,银监会出台《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加快了村镇银行试点工作。10月,在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将试点范围扩大到全国31个省份。到末,全国已有148家村镇银行开业,发放贷款50多亿元,其中支持农户和农民的贷款达60%以上。今年“两会”期间,中国银监会主席刘明康表示,银监会对村镇银行的发展目标是家,凡是有条件的县都可以有一家。村镇银行发展呈现出美好的愿景。

湖南省自开展村镇银行试点以来,已组建村镇银行5家,较好地发挥了服务“三农”的作用。湘西州委、州政府高度重视,来积极争取村镇银行试点,得到了银监部门的批准。但在组建过程中遭遇中梗阻,目前还是一片空白。

二、发展村镇银行的瓶颈

(一)政策失灵:自下而上,本末倒置。按照银监会规定,村镇银行只能实行发起方式设立,且至少应有1家以上境内外银行业金融机构作为主发起人。规定要求村镇银行的最大股东或唯一股东必须是银行业金融机构。根据这一规定,需要试点县市政府从最基层的县域开始向上逐级寻找主发起人。当前我国银行业实行一级法人制度,分支行对机构的设置缺乏审批权限。由于村镇银行的设置处于试点阶段,既没有规定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必须发起设立村镇银行的义务,也没有相应的数量规定,更没有自上而下的特别指定。这样,形成部分试点县市“申请报告无处送,高层领导无法见,村镇银行无法办”的难堪局面。

(二)主体失落:路径单一,一主难求。虽然一些地方性商业银行具备主发起人资格,但在欠发达地区,除农村信用社改制外,几乎没有地方性商业银行。泸溪县为组建村镇银行,成立了专班,明确专人,积极寻找主发起人,从起,先后与省内外10余家银行业金融机构进行联系协调,开出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和条件,但都因经济总量小、地处偏远而被拒绝。一旦找不到主发起人,村镇银行便无法设立,致使这一惠农政策成为空中楼阁,试点县市十分失落。

(三)市场失准:低门槛,高杠杆。根据《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在县(市)设立的村镇银行,其注册资本不低于300万元人民币;在乡(镇)设立的村镇银行,其注册资本不低于100万元人民币。村镇银行注册资金的门槛要求确实很低,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为寻求一定的规模效应,一般村镇银行注册资金均在5000万元以上。加之主发起人难找,形成了“低门槛,高杠杆”现象,导致欠发达地区村镇银行市场准入难。

(四)布局失衡:抓大放小,弃乡进城。按照村镇银行试点初衷,本应在欠发达地区优先发展。据对全国已开业的148家村镇银行调查分析,除先期试点的六个省份外,一般机构都设在相对较发达的县市一级,乡镇村镇银行还没有实现零的突破,呈现出“发达地区多、欠发达地区少,县城多、乡镇少”的不均衡格局。

(五)价值失离:嫌贫爱富,弃农逐工。根据《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服务“三农”是村镇银行的根本宗旨。一些村镇银行的发起人或出资人把实现利润最大化作为自身最大的追求目标,而农民作为弱势群体,农业、农村经济作为高风险、低效益的弱势经济,受自然条件和市场条件的影响巨大。在农业政策性保险严重缺乏的情况下,受利益驱使,村镇银行在价值取向上偏离宗旨,追逐高利润、高回报的工业行业。

三、政策建议

篇2

一、村镇银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机构设立地点城中化。村镇银行设立的重要目的是为了填补农村区域金融网点空白,支持“三农”建设,完善支农金融服务。但从实际设立的情况来看,多数村镇银行的总部设在县域主城区,下辖的支行设立地点也多位于开发园区或各县的经济发展中心地带。未来发展规划中,部分村镇银行甚至没有在乡镇地区设立分支网点的打算,其管理中心和经营重点明显向县城中心地带倾斜。

(2)注册资本规模扩大化。银监会为引导各家银行到农村和经济欠发达地区设立村镇银行,切实改善农村地区金融服务,放宽了准入门槛,规定在乡(镇)、县(市)设立村镇银行的注册资本金最低限额为100万元和300万元。而地方政府却把在当地设立村镇银行作为一种引资项目,希望尽量做大注册资本,以增加信贷投放。同时,主发起人也愿意做大注册资本,以增加单笔贷款额度,但对村镇银行所需承担的资金成本以及业务逐步发展的规律等因素均缺乏通盘考虑。据调查,目前已开业的村镇银行注册资本金普遍在5000万元左右,已远远超过最低限额。

(3)发起人选取规模化。主发起人在组建初期征集其他发起人时,只着眼于未来信贷业务的顺利开展,被企业的规模和影响力所左右,导致村镇银行的股东结构单一,规模化民营企业股东和有政府背景的官股成为其主旋律,投资的融资性目的明显,严重忽视了吸收设立地小企业、种粮大户甚者普通农民在当地的宣传力。因此,村镇银行与国有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相比,既缺乏令农民信服的资金实力又缺少社会认知度,吸储难度很高,由此对村镇银行资金流动性、资本充足率等造成不利影响。

(4)高管人员设置附属化。绝大部分的村镇银行高管人员与主发起行存在着“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一是村镇银行的董事长大多由主发起人派员担任,经营思路和发展模式容易回到主发起人的经营模式,并最终成为主发起人在农村的一个经营网点,难以处理好法人与分支机构的关系。二是村镇银行的高级管理人员也大多来自主发起行,在管理行为、制度设立和办事程序上与主发起行雷同,缺乏配合实际情况的开拓创新精神,影响了业务的开拓。

(5)机制建设薄弱化。一是支付结算体系不畅。村镇银行作为独立法人机构,应当新设各项结算信息系统,但大量资金投入会增加村镇银行的运营成本,为减小经营压力,目前绝大多数的村镇银行仍然是依附主发起人的结算渠道来开展业务,效率差且成本高。特别在主发起行是异地机构的情况下,由于支付结算业务的收费高于本地机构,往往会造成客户的误解和不满。二是人力资源配备不足。村镇银行通常整体人员较少,并且缺乏业务熟练的中层管理人员,在开展贷款额度小、覆盖面广的“三农”业务时明显力不从心。

二、原因分析

(1)商业性和政策性存在冲突。村镇银行是基于商业化模式运行的独立法人机构,首先考虑的是投资回报和自身发展,在资本逐利性和规模经济等内在规律的作用下,村镇银行更加倾向于将机构设立在县城中心或开发园区等易于发展的区域,而不是面向农村,不折不扣地履行政策定位。

(2)市场竞争的压力。一是由于目前股份制商业银行过度依赖贷款增长和存贷利差的发展和盈利模式,使得村镇银行在其发展过程中愈来愈求大求全。主要表现为注册资本不断增加,贷款集中度逐渐提高。在受单户比例控制的情况下,增加注册资本是村镇银行提高贷款额度,争取企业客户的重要途径。二是村镇银行成立时间短,网点少,覆盖范围小,市场认可程度低,与其他类型的银行业金融机构相比明显处于劣势,储蓄存款的增长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制约。因此,寻求财政性存款以及单位存款来实现规模扩张显然更加有效和便捷。

(3)经营管理依赖发起行。村镇银行的发起人主要是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等银行业金融机构,日常运行大都照搬发起行的经营、管理体系,虽然是独立的法人机构,却没有自主创新建设的意识。在机制和业务系统建设等方面也完全依赖发起行,没有因地制宜地探索出一条适合当地的,能够为当地“三农”服务的经营体系和产品体系,导致村镇银行的经营发展渐渐偏离了服务“三农”的政策初衷,不仅没有成为农村金融市场的补充者,反而变成了传统商业银行同质化经营的参与者、效仿者和竞争者。

(4)政策扶持力度不够。目前,国家对村镇银行的财政支持、税收优惠政策不明确,各地区的政策也各不相同。与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相比,村镇银行在营业税率、企业所得税、存款准备金等政策上没有额外获得更多的扶持。再加上农户和农业贷款信贷风险相对较高,信贷风险带来的损失难以弥补,村镇银行的支农积极性面临拷问。

三、对策建议

(1)明确市场定位,服务县域,服务“三农”。在目前村镇银行经济规模较小、辐射范围有限的情况下,定位于“服务县域经济”是比较客观和理性的选择。村镇银行应坚定不移地加强政策定位约束,紧密地扎根县域,支持县域经济发展,吸收县域优质客户。再由县域辐射到乡镇,逐步设立分支机构,并能根据农村市场的实际情况,基于“三农”特色,有针对性、有目的性地提供金融服务。同时村镇银行要加强宣传力度,提高当地企业、居民、农户的认知度和信任度,牢牢抓住县域和农村市场。

(2)转变经营理念,实现差异化经营。一是产品差异化。村镇银行要针对不同客户、不同行业的经营特点和需求特征,积极开发制定适宜的涉农信贷产品。二是价格差异化。村镇银行要充分发挥自身在利率市场化下的优势,灵活调整存贷款利率,给予不同客户不同的利率和收费标准。三是服务差异化。村镇银行要利用自身的地域优势提供客户更便捷、更贴心的服务,提高客户的满意度,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

(3)尊重市场规律,选择适度资本规模。确定村镇银行注册资本规模时,既要充分考虑设立地经济条件、人文环境和生产力发展水平,坚持因地制宜,又要考虑其自身的分红压力、经营需求、股东质量、政策许可及主发起人的现有资本水平等因素。为此,对于经济较发达地区,在科学测算农村地区资金需求及机构饱和度的基础上,采取市场化方式促进民间资本投资参股,促进规模型村镇银行发展;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可设立小型化村镇银行,逐步发展。

(4)加强系统建设,加大金融创新。村镇银行要在借鉴传统股份制商业银行管理模式的基础上,建立适合自身发展的经营管理体系,及时掌握当地农村金融服务的具体情况和需求,积极创新,重点开发与自身及所在地区相适应、与“三农”需求相匹配的金融产品和服务,进一步发挥政策定位效应下的社会职责。人民银行要鼓励村镇银行加大先进支付结算服务设施的投入,加快农村支付结算网络建设,利用跨行资金清算平台,努力实现农村结算网点的资源共享,方便农村客户在就近的结算网点办理业务。

篇3

[关键词]村镇银行;市场失灵;政府干预;策略

从2007年3月首批3家村镇银行挂牌开始,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发起势如破竹,2007年10月开始,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从试点的6个省(区)扩大到全国31个省市区。截至2010年12月底,全国已有395家三类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开业。其中村镇银行349家,贷款公司9家,农村资金互助社37家,有效的缓解了农村的金融供给不足。然而,和其它新生的事物一样,村镇银行发展过程中出现了许多问题,前进的道路困难重重,需要政府对村镇银行进行积极引导,必要时可以适当干预,以解决其发展中的“瓶颈”问题。

一、政府干预村镇银行发展的理论基础

政府对村镇银行发展进行干预的理论基础为市场失灵。市场失灵是指市场机制不能有效解决资源配置、提供符合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产品或服务的现象。造成市场失灵的原因包括信息不对称、外部性、不完全竞争和公共物品。现阶段我国村镇银行的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严重的市场失灵,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信息不对称增加了村镇银行的甄别成本和信贷风险

村镇银行的目标客户是农产和涉农类微型企业,其生产兼具自然风险、社会风险以及贷款者的信用风险,对其进行贷前资信审查是必需的。然而,农村经济货币化程度比较低,农产和企业的市场交易记录缺失,无法全面掌握其信用信息,逆向选择难免发生。即便可以在事前审查中全面掌握贷款申请人资信状况,银行还面临道德风险,即借款人不按照批准用途使用贷款或者悬空、逃废或者拖欠债务等。

(二)资本的逐利性使得村镇银行网点设立不均衡,“农转非”现象突出

资本的逐利性驱使其流向发达地区和效益高的部门追求快速的资本增值,而村镇银行商业化定位恰恰决定了其资本的逐利性。村镇银行大都将网点设立在经济较发达的县(区)内,且银监会把试点由中西部的6个省放开到全国31个省(区、市),东部沿海地区网点数量迅速超过中西部地区。截至2010年4月底,在全国开业的172家村镇银行中,东部地区11个省市设立66家,中部地区8省设立46家,西部12个省份共设立60家。银监会出台的东西部挂钩准入政策加大了发起行设立村镇银行的成本,效果并不显著。此外,不少村镇银行资金外流严重。截至2010年11月,我国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共425家,资本总额150亿元,吸收存款607亿元,发放贷款536亿元,其中农产贷款185亿元,仅占35%,中小企业贷款277亿元,占52%,农产贷款占比远低于中小企业贷款。

(三)设立村镇银行存在正外部性,导致发起人积极性不高

农业生产面临自然和社会的“双风险”,在国内农业保险市场不发达、风险分散机制不完善的情况下,村镇银行服务的对象是农民,帮助发展的产业是农业,故带有一些为政府向农民提供公共金融产品的性质L3,。对于大型国有商业银行而言,害怕村镇银行经营不善会波及到母银行,对母银行的声誉和效益造成损害,远不如设立分支机构划算。目前,农业银行发起的村镇银行有4家,建设银行有9家,交通银行有3家,中行尚且没有。只有城市商业银行、城市信用社和以汇丰银行为代表的外资银行为了规避设立分支机构的政策限制才被迫成为村镇银行的主发起人。

(四)农村金融市场存在非完全竞争,不利于村镇银行发展壮大

农村信用社和邮政储蓄银行等传统金融机构在农村金融市场上一直处于垄断地位,资金实力雄厚,与当地的政府部门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其国字号背景更是让老百姓觉得可靠放心。而村镇银行作为全新的银行,网点少,公信度低,没加入大小额支付系统,不能通存通兑和发行银行卡,服务范围、业务拓展受到限制。加之很少获得农村信用社享有的支农再贷款,免税或低税率等优惠政策,使得其运行成本高,无力与传统金融机构相抗衡。

二、政府干预村镇银行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政府干预村镇银行发展的现状

一是出台政策引导村镇银行发展。(1)自村镇银行试点以来,中央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文件,如《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村镇银行组建审批工作指引》等引导村镇银行发展。(2)一些地方政府出台了相应的地方性政策文件,如江苏省政府出台《关于促进农村金融改革发展若干政策意见》(苏政办发[2009)32号)文件,文件规定:“对新型农村金融组织为农服务业务缴纳所得税地方留成部分和营业税,省财政按其50%给予奖励”。

二是政府干预村镇银行经营。(1)出资参股村镇银行,如2010年6月21日开业的安徽繁昌建信村镇银行引进了繁昌县政府所属的投资公司――繁昌县建设投资公司参股。(2)为本地区村镇银行准入进行限制。(3)界定本地村镇银行的存贷款利率浮动范围等。

三是政府加强本地区的生态环境建设。(1)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截止2010年6月末,全国31个省(区、市)所辖的2657个县(市、区)中已有2426个县(市、区)开展了农产信用档案建设工作,2122个县(市、区)已建立农产信用评价体系。(2)进行征信体系建设。

(二)政府干预村镇银行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政策缺位或效果不明显。(1)一些关键性的问题尚未解决。如人民银行和银监会联合的《关于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小额贷款公司有关政策》的通知,虽然解决了村镇银行开户、资金清算、存款准备金和征信、统计管理等方面的问题,但急解决的央行再贷款、银联入网、支付结算等问题仍未得到明确。(2)政策效果不明显。如按财税[2010]4号《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农村金融有关税收政策的通知》有关规定,对金融机构发放的农产小额贷款(5万元以下)利息收入,免征营业税。但从目前村镇银行向农产发放的贷款结构来看,其贷款额度主要集中在5万至20万,5万以下占贷款总额较少,削弱了优惠政策效果。

二是政府入股村镇银行令人喜忧参半。村镇银行设立之初,由于害怕政府干预经营,不少村镇银行只吸收县域内知名度较高的民营资本入股,而发起银行也不被县域的老百姓熟知,容易被误解为“私人老板开的银行”,导致村镇银行吸储困难。地方政府入股村镇银行有利于提高村镇银行的信誉度,制衡民营股东,令人担忧的是,一旦地方政府干预村镇银行的日常经营,这就对保持发起行的主导地位以及村镇银行的独立性提出了严峻挑战。

三是政府管制限制了村镇银行发展。某些地方政府为了提高农产和中小企业贷款的可获性,使其能够以较低的利率获得村镇银行的贷款,对村镇银行的贷款实行利率管制,利率限制自由波动。但是,村镇银行不具备规模效益,低利率运行很难弥补村镇银行的高成本,而又没有相应的风险补偿,不利于其商业可持续发展。还有一些些地方政府为了追求政绩或者为了快速取得支农效果,对村镇银行市场准入进行了不合理的限制。如:湖北省政府拒绝中小商业银行或股份制银行作为发起人,致使由浙江宁波的中小银行作为发起人、自然人参股的村镇银行计划不能付诸实施。这些政府行为会挫伤村镇银行发起人的积极性,放缓村镇银行建设进展速度。

三、村镇银行发展中的政府干预策略

(一)总体思路

首先,不断提高对政府(中央和地方)干预村镇银行发展的必要性认识,合理界定政府干预村镇银行发展的有效边界。该管的一定要管到位,不该管的坚决不能管。其次,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各司其能,有针对性地采取各种措施。在充分尊重村镇银行自主经营权的基础上,为其发展壮大创造有利环境。

(二)具体思路

1 加快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建设

(1)地方政府应当发挥组织协调能力,领导动员工商、税务、公安等部门继续推进农村征信体系建设,并发挥示范带头作用引导各类市场主体积极使用征信产品。(2)加大对发展农业保险的政策支持。建议颁布《农业保险法》和《农业担保法》等配套法律,通过一定的保险补贴或相关税费减免吸引商业保险公司服务于农村领域。(3)加强农村信用评级、信用担保机构建设,拓宽抵押物范围,允许以机器设备、土地使用证和宅基地作为抵押,并建立信用监督和失信惩戒制度,对不守信的借款者予以警告或处以惩罚。(4)加强推进支付结算系统建设,将村镇银行纳入大小额支付系统。

2 放开村镇银行管制,建立完善的市场退出机制

(1)放宽准入限制。地方政府应立足长远考虑,只要是治理结构先进、机制灵活的银行业金融机构,不论发起人的类型是否为国有银行都予以许可。退出机制建设与放宽村镇银行准入限制同等重要,在优胜劣汰的压力下,村镇银行的相关利益者才会努力把银行办好。例如,由于没有被市场淘汰的担忧,农村信用社的管理者和工作人员就降低了规避经营风险的意识,造成了大量的呆坏账,而地方政府也才能毫无顾忌地经常干预农村信用社的日常经营,造成农村信用社背负大量的政策亏损和坏账。(2)放开利率管制。设立初期村镇银行的运行成本较高,贷款利率太低会进一步压薄村镇银行利润使其无法实现商业可持续。应放开利率浮动范围,由市场供求决定利率水平,在国家规定村镇银行涉农贷款比例的情况下,村镇银行会把贷款利率定到农产可以接受的水平,否则涉农贷款任务就无法完成。

3 进一步加大对村镇银行的优惠扶持力度

(1)通过多种渠道增强村镇银行的资金实力。地方政府可以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给予村镇银行一定的支农再贷款支持;给予其稳定性较好的以工代赈、农田水利等涉农性财政资金的对口支持;在村镇银行建立财政账户,并保证不干预村镇银行经营。(2)正向激励各大银行类金融机构设立村镇银行。可以将发起村镇银行数量和涉农贷款量与发起银行的业绩挂钩,予以适当的奖励。给予外地金融机构较其他村镇银行更多税收优惠和财政补贴,使其增加发起村镇银行的动力。(3)鉴于村镇银行设立刚刚起步,经营风险大收益小,给予村镇银行实行较低的存款准备金率。此外,要充分考虑相关优惠的实施效果,建议政府制定补贴优惠政策时要做到全额补贴。

篇4

关键词:河南省 ;金融体系 ;民间金融

一、前言

金融发展水平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因此,对经济收入水平与金融发展之间关系的研究,已经成为金融行业研究的重心。尽管国内外的学者已经对金融发展有了很多的研究,但是大多数的研究是从一个国家整体上进行研究的,从而得出相应的结论。然而我国各地区、各省份的经济发展水平存在着差异性。因此,把中国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其结果可能存在着一定的偏差,所以,本文对河南省的相关现状进行分析。研究河南农村金融发展现状,对于促进河南地区经济发展,解决三农问题,以及为我省制定金融政策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正确的现实意义。

二、河南省农村金融的发展现状

目前,河南省农村金融体系可以分为正规金融和非正规金融。正规金融主要是指法定的金融机构,包括政策性银行中的农业发展银行,商业性银行中的农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以及正在蓬勃发展的村镇银行,合作性金融中的河南农村信用社。非正规金融主要是指是指相对于正规金融机构而言自发形成的民间金融机构。

近几年来,农村金融体系在河南省已初步形成。随着我省经济的发展,金融市场的竞争更加激烈,农业银行逐步商业化 ,农业银行从农村地区渐渐退出。随着农业银行的撤出,农村信用社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现已成为农村金融体系的主导者。所以,河南省形成以合作性金融为主,政策性金融和商业性金融作为助手,非正式金融作为补充,满足农村各类经济主体的需求的农村金融体系。虽然我省的农村金融体系已初步形成,但是其在发展过程中以及支持农村经济发展方面仍然存在一定的缺陷。目前,河南省农村金融供需严重不平衡,无法满足农村各类经济主体发展的需求。

三、河南省农村金融机构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河南省农村政策性金融存在弊端。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是我省农村金融体系中唯一的政策性银行,在河南省的农村金融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河南农业发展银行长期以来为我省三农发展提供资金支持,有效的发挥了在农村金融中的骨干作用。然而其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很多问题,例如河南省农业发展银行主要为农业龙头企业提供融资服务,而不是为个人提供金融服务,金融服务业务单一,金融服务功能不足等,这些问题的存在都限制了政策性金融作用的最大发挥。农业发展银行主要对粮棉和其它农业龙头企业提供融资服务业务,对象范围比较局限,对其他信贷匮乏的农业项目的支持力度不足。政策性银行的主要资金来源是国家财政拨款,财政拨款的资金往往不能按时到位。因此,这些问题的存在不能满足农村经济发展资金的需求,不利于河南省农村金融体系的进一步完善。

(二)河南省农村商业金融存在的问题。河南农业银行是河南省农村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网点分布广泛,具有雄厚的资金实力和完善的服务机制,对促进河南省农村经济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为适应我国金融发展的新形势,农业银行开始加快向商业银行的转变,业务经营方向逐步从农村转向城市,河南省农业银行大量撤出其在农村地区的营业网。目前农业银行在河南省农村地区的业务主要是针对一些农村地区发展较好的一些企业,农业银行在改革中制定了错误的发展方向,以城市市场为其发展的核心,放弃了潜力巨大的农村金融市场。农业银行忽视了河南省的实际情况,在发展中出现的方向性错误,使其无法进一步满足河南省农村经济的发展的需求。

邮政储蓄银行成立以来主要为河南省农村地区提供发展所需的基本金融服务。然而,邮政储蓄银行曾经长期只能从农村吸收资金, 不能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贷款,使邮政储蓄银行的金融服务业务的发展受到制约,因此无法进一步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服务。邮政储蓄银行的这一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在农村金融发展中的地位。2008年,随着河南第一家村镇银行栾川民丰村镇银行的成立,近几年来村镇银行在我省得到蓬勃发展。截止2013年底,河南省开业村镇银行56家、筹建3家,另有4家已获得银监会正式备案,村镇银行已经覆盖了河南省73个县市,占河南省县市总数的67%。虽然村镇银行在我省取得了一定的发展,然而在其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目前的村镇银行贷款的对象还只限于一些小企业,其服务“三农”所起的作用并不明显,对农民的生产经营活动需求资金却很少能顾及。同时,一些县域城镇政府对村镇银行建设的支持力度不够。这些问题的存在限制了村镇银行在河南省的进一步发展。

(三)河南省农村合作金融存在的问题。随着商业银行逐步从河南省农村地区撤出,近年来河南省农村信用社得到了迅速发展并逐步占据了河南省农村金融市场的主导地位。然而,我省农村信用社在其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例如管理服务不到位、经营理念落后、农村地区经营环境恶劣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我省农村信用社的发展陷入困境。乡镇企业面临着资金需求难以满足,信贷支农资金不足,这些问题严重困扰着农村经济的发展。这些问题的存在不利于河南省农村信用社的支农作用的发挥,不利于河南省农村金融体系的进一步发展。

(四)农村非正规金融发展中的难题。民间金融是一种非正规的金融体系, 在河南省的农村经济发展中广泛存在。近年来,河南省民间金融迅速发展,2012年河南省民间借贷累计额为17.1亿元,同去年同期相比增长80%,这些民间借贷资本主要是满足了一些中小企业的资金需求。民间金融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我省农村经济发展的所需的资金问题,但是民间金融保障体系不健全,抵御风险的能力相对较弱。与此同时,我省的民间金融在法律保障方面还不完善,这些问题的存在不利于我省农村民间金融的健康发展。

四、河南省农村金融市场优化对策

我国农村金融改革应根据不同地区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来进行。就河南省而言, 农村金融改革应该立足于河南省作为一个经济相对落后的中部农业大省, 进一步优化农村金融结构,完善农村金融体系。

(一)政策性金融机构经营策略的改善。农业发展银行作为河南省农村金融体系中的唯一的政策金融机构, 设立的目的就是为了规范金融市场。但是,目前作为农村金融体系中的河南省农业发展银行由于业务范围窄,对农村经济的发展支持力度不足。因此农业发展银行要扩大业务范围,拓宽业务渠道,才能满足多样化农业发展的需要。具体改革措施包括:对于业务范围窄,我们可以拓宽金融业务服务渠道,使农业发展银行真正承担起支农的重任;针对一些乡镇企业缺乏资金,增加对农贷款,同时农业发展银行要从金融服务的各方面增加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持;对于金融业务种类单一,我们需要进一步增加满足各类经济主体需要的金融服务业务;对于农业发展银行资金来源不稳定,我们可以通过发行农业金融证券,从金融市场筹集资金等政策,使其真正的为河南省农业经济的发展服务。

(二) 发挥农村商业金融机构的作用。河南省农村金融市场潜力巨大,从农业银行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看,河南省农业银行发展的优势不在城市而是在农村地区。因此,农业银行要抓住农村这一巨大潜力市场。目前,河南省农村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为农业银行的提供了发展的机遇,农业银行可以在农村金融市场发挥其应有的地位和作用。同时,河南省农业银行应根据我省的具体情况,加大对农村地区的发展力度,满足农村不同经济主体的金融服务需求。农业银行只有面向三农,从新定位其市场,完善支农金融服务,才能更好地发挥农村金融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邮政储蓄银行是我省在农村地区营业网点最多的金融机构,为我省农村金融体系的完善发挥了重大作用。但由于邮政银行长期只存不贷,因此,邮政储蓄的从业人员缺乏金融业务方面知识,需要加强这方面的培训。与此同时,邮政储蓄银行应该利用其在农村地区的网点和资金优势,使其在河南省农村金融体系中占据重要位置,以更好的促进河南省农村经济的发展。目前看来,尽管我省村镇银行建设正在蓬勃发展之中,但是河南的村镇银行建设还存在一系列问题,这需要河南省当地政府加强对村镇银行的重视,拿出具体优惠措施,吸引外地金融机构来河南省进行建设。我省各地政府要积极引导支持村镇银行创新业务的发展,使其更好地为中小企业及农村金融发展服务,各地县域政府要鼓励村镇银行的发展,鼓励其开展业务创新服务,鼓励其加大对三农的支持力度。

(三)完善农村合作金融的作用。河南省农村信用社成立以来一直扎根于农村,农村信用社在我国农村金融机构具有特殊的地位,河南农村信用社一直在我省农村金融机构中占据主导地位。但是,河南省农村信用社在其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问题,需要及时有效的改革。河南省各地区经济发展存在不平衡性,使得河南省农村信用社的改革不能一刀切,应该根据各地区的实际情况进行改革,提供适合农户需要的符合农村实际情况的金融产品,满足农村日益增长的金融服务需求,加大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充分发挥农村信用社在农村地区的优势,促进河南省农村地区经济的发展。

(四)发展农村非正规金融的作用。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河南省出现了许多非正规金融。根据河南省的具体情况,在融资困难的农村地区,由于正规金融机构的不足,难以满足农村各类经济主体的需求,民间金融正好起了一定的辅助作用。

民间金融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正规金融的不足。但是,另一方面河南省的民间金融正在逐步发展,为了使金融体系便于管理,政府应该采取措施积极引导引导农村非正规金融的规范化发展,规范其金融行为,使其便于管理。只有形成正规金融和非正规金融的互补竞争形式,农村经济才能够得到进一步发展。非正规金融对农村的融资能产生很大的作用,因此让这些机构合法化才能更有效的服务于河南省农村经济的发展。(作者单位:云南财经大学)

参考文献:

[1] 张颖慧.中国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民收入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

[2] 杨俊,王燕,张宗益.中国金融发展与贫困减少的经验分析[J].世界经济,2008(8).

[3] 温涛,冉光和,熊德平.中国金融发展与农民收入增长[J].经济研究,2005(9).

篇5

    当前村镇银行(villagebank)的设立和发展已成为国内金融理论界探讨的热点问题。从近几年我国发达县域农村经济发展与融资状况看,资金需求的快速膨胀与资金供给的持续不足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市场配置的结果是导致对农村经济更为严重的信贷配给问题,农村领域的资金供给表现为持续不足。信贷配给(creditrationing)理论中,解释了单靠市场机制即“利率刺激”并不会导致信贷资金过度供给问题,因而保持区域信贷的足额供给不能依赖单一的融资机构。结合西方新凯恩斯学派的逆向选择论和道德风险论,大致可将我国农村经济融资中的信贷配给问题描述出来。图1中,由于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存在,就单一贷款者和特定领域而言,在利率提高到一定程度后,如果再提高利率会引起预期收益下降,贷款者提供的资金将随之减少,导致资金供给曲线S向下弯曲。在利率为R0时贷款者预期收益达到最大值,尽管此时的信贷需求D1大于供给S1,但贷款者不会再提高利率而降低收益,即产生正常的信贷配给问题,D1与S1之间的差额显示着信贷配给的程度。因而可以推出,要保持某一区域信贷总量的有效供给,寻求数量较多的资金供给者是一条短期即可见效的路径。关于县域农村经济发展中的资金供求问题,许多专家学者都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如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需要大量的资金尤其是金融资金的投入和支持,而农村现有的金融制度加剧了农村资金的饥渴(吴念鲁,2006);农村金融已经成为国内金融发展的一个软肋和空白点,但是农村金融市场所蕴藏的能量却不可低估(秦池江,2007)。鉴于县域资金供需矛盾已经聚集多年并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掣肘因素,决策高层对这一问题给予了高度关注,在县域增设新机构如村镇银行就成为一种必然选择。实际上村镇银行在国外金融领域已非新生宠儿,世界上诞生最早的村镇银行是孟加拉国的格莱珉银行(GrameenBank)②,1977年孟加拉国的经济学家穆罕默德?尤努斯(MuhammadYunus)出资成立了格莱珉银行,其经营模式主要是采取无抵押无担保方式贷款给穷人。在三十多年的时间里,格莱珉银行已经发展成为拥有1277个分行、还款率高达98.89%的庞大乡村银行网络,帮助全世界几十个国家数百万人成功脱贫,真正成为“穷人的银行”。2006年10月尤努斯教授来北京参加“中国-孟加拉国乡村银行小额信贷国际研讨会”,奏响了中国设立村镇银行的序曲。村镇银行的出现,打破了农村金融市场多年的沉寂,引起了诸多关注和争论。

    二、威海县域案例:鲶鱼效应与机制缺欠互现

    威海市地处山东半岛最东端,辖区县域经济发展呈现典型的沿海发达地区经济特征。2010年威海市首家村镇银行在下辖的乳山市成立,至目前共组建3家村镇银行,荣成、文登和乳山三个县级市各有1家。截至2011年末,威海辖区村镇银行各项存款达4.92亿元,各项贷款达2.34亿元,其中涉农贷款达1.54亿元,占比达65.81%。威海辖区的3家村镇银行各有特色,荣成的汇丰村镇银行是由外资银行发起成立的,文登的建信村镇银行是由国有银行发起成立的,乳山的天骄村镇银行是由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发起成立的。母行性质的不同决定了威海辖区的村镇银行具有典型代表性,对其经营发展情况进行研究也具有典型意义。

    (一)鲶鱼效应

    从威海辖区来看,村镇银行的建立和发展表现出自身独特的优势:首先是发起条件宽松,政策规定在县域设村镇银行的注册资本不低于300万元即可。以威海的经济发展水平而言,设立村镇银行在注资上是极为容易的;其次是法人机构优势,村镇银行是独立的企业法人,在经营上拥有完全的决策权,这决定了在贷款审批和发放等方面具有其他银行无法比拟的优势;还有一点是村镇银行产权明晰,没有历史债务和遗留包袱,在经营发展上可以轻装上阵,而其他金融机构因种种原因导致不良贷款多、信贷风险大、经营活力差。由于以上经营优势的存在,村镇银行设立后在较短时间内就显现出对县域金融的强势冲击,收到一系列连锁式成效,形成了预想中的“鲶鱼效应”。

    1.县域贷款利率不同程度下降。近些年来威海辖区农村基本处于资金供需失衡、金融缺乏竞争、贷款利率高企的状态,村镇银行为满足快速拓展业务的需要,利率定价机制灵活,实施较低利率策略,抑制了民间借贷的发展,同时也一定程度上迫使其他金融机构采取利率调整措施,引致了县域贷款利率整体出现下降的良好局面。村镇银行营业初的贷款利率比其他金融机构平均低10%左右,目前县域农行的涉农贷款利率比前两年下降约5%,农村信用社的下降约10%。

    2.涉农贷款增长速度明显加快。与其他农村金融机构相比,村镇银行信贷审批具有管理链条短、贷款投放快等明显优势,在信贷审批中重在审查客户的现金流、还款能力和信用状况,而不注重抵押担保,能够根据农村经济的实际需求提供有效的金融支持,涉农贷款投放较快。在村镇银行的带动下,其他农村金融机构也加大了涉农贷款的审批力度来抢占市场,涉农贷款投放速度明显加快。2011年威海的县域涉农贷款新增40.16亿元,同比增长9.58%,高于同期各项贷款增幅,比未成立村镇银行时的2009年涉农贷款增幅高4.38个百分点。

    3.农村金融服务水平极大改善。村镇银行经营的灵活性和贷款的快捷性,打破了农村信用社多年垄断农村市场的格局,引起了农行和农村信用社的高度重视,在改进信贷审批流程的同时,纷纷加大农村金融服务设施投入。如在乡镇增设ATM、在农户家中配置电话POS等,依托较完善的金融服务机具来稳定客户和占据市场,促进了农村金融服务水平大幅提升。2011年威海辖区农村金融机构在县域以下增设ATM441台,同比增长14.25%,增设电话POS9593部,同比增长35.28%,发放惠农卡24万张。

    (二)机制缺欠目前村镇银行这一模式的作用并未得到完全发挥,其生存发展还不同程度地受到制约,这些都应引起决策者的关注。

    1.国有银行难以主动成为发起行。从现行金融监管机制分析,国有银行在资本刚性约束下,更多地希望大力发展低资本消耗业务,而村镇银行的投资回报周期较长、盈利较低,并且在经济发达地区国有银行在县域均设有分支机构,因而国有银行对发起设立村镇银行并不积极。而对于异地扩张需求强烈的股份制银行和地方性银行而言,发起设立村镇银行成为其跨区域经营的最佳路径,因为要到异地设立自身分支机构的门槛很高,审批流程漫长,难获监管部门批准。从威海3家村镇银行来看,只有文登的村镇银行是国有银行发起设立的,并且设立时间最晚,是在国内村镇银行出现五年之久才开始设立的。

    2.村镇银行尚未被完全接纳。由于没有统一明确的标准,村镇银行不能直接加入大小额支付系统,不能以自主身份进行全国统一的划汇结算;没有联行行号,村镇银行不能开具票据、银行汇兑、发银行卡,电话银行、投资理财、担保咨询等新型业务也无法开办,只能依赖存贷款业务来生存,造成业务经营模式单一、缺乏盈利增长点的局面。据调查,威海辖区最早于2010年设立的天骄村镇银行至目前也未能成功加入大小额支付系统,只能依托其母行鄂尔多斯农商行进行结算,交易存在时滞。

    3.村镇银行未将村镇作为主战场。从当前金融运行机制分析,村镇银行的设立虽对农村金融形成了有益补充,但仍未完全冲到支持“三农”发展的村镇第一线,基本上是以县市及周边企业作为主要的信贷服务对象,以拓展中小企业贷款为主流。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是村镇银行成立时间较短,机构单一,如果将服务重点确定在乡镇和农村,不仅经营成本高昂,而且也失去了原有的信息对称优势,这就导致了村镇银行“冠名村镇、身处县城”、“借助服务三农经济而生、依赖支持县域企业而存”的事实。据调查,威海的3家村镇银行所放贷款中,真正投放到农村领域的仅占48.72%,投放到县域企业的占51.28%。

    4.财税政策扶持机制明显不配套。从国家财税扶持机制分析,目前财税部门对村镇银行在营业税、所得税征收方面是比照其他商业银行标准来执行,而同是服务于“三农”的农村信用社在征税方面享受到更大的政策优惠,并且财政对农行和农村信用社发放的农业贷款还进行贴息,相比之下村镇银行在享受国家财税扶持政策方面明显不配套,这些都极不利于其生存和发展。从威海辖区农村信用社与村镇银行比较看,前者营业税率为3%,村镇银行开业两年后为5%,前者所得税免征或减半,村镇银行要全额上缴,一年几项合计可影响利润150万元左右。

    三、发展模式研究:经营风险分析与市场策略设计

    (一)经营风险分析

    1.存款资金筹措的艰难性。村镇银行是新生机构,并且组建股东中有私营企业参与,城乡居民对其认可度和接受度不高,部分企业和居民甚至视其为杂牌银行,质疑其经营实力和信用程度,根本不愿到村镇银行存款。加上村镇银行没有加入大小额支付系统,汇总和结算等业务无法正常及时办理,即使主动出去营销吸揽存款,多数企业和居民也不愿意在村镇银行存款和办理业务,吸收存款艰难、放贷缺乏资金成为一个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据统计,2011年威海县域存款增加87.69亿元,而村镇银行存款增加2.04亿元,市场份额明显弱于其他金融机构。

    2.双重经营目标的冲突性。国家设立村镇银行的初衷是支持农村经济发展,服务的主要对象是农村企业和农户,一定程度上承担着某些政策性业务的职能,但村镇银行又是市场经济下的独立企业法人,发起人必然会把实现利润最大化作为自身经营目标,当其面对服务对象是弱势的农民和质差的农村企业时,政策性和商业性的矛盾日益突出,易导致村镇银行在经营中争取利润最大化而背离扶持“三农”的宗旨,服务对象选择以盈利性较高的县市大中企业为主、逐步舍弃以农民和农村企业为主的初衷。2010年威海辖区村镇银行发放农村领域贷款占比65.93%,县市大中企业贷款占比34.07%;2011年这两项占比分别变化为48.72%和51.28%,大中企业贷款明显占主流。

篇6

【关键词】新型金融 农村 市场发育

一、农村新型金融发展中的政府行为研究及相关理论分析

(一)我国农村金融机构的概念界定

我国农村金融机构主要分为正规金融机构和非正规金融机构。正规金融机构主要有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农村信用社、农村商业银行、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等。非正规金融机构包括私人钱庄、私人借贷、高利贷等。

(二)农村新型金融的概念界定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是相对于传统的农村正规金融机构来说的,国务院《关于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更好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明确规定,农村金融市场面向所有社会资本开放,境内外资银行资本、产业资本、民间资本都可以到农村地区投资,在农村设立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和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银行业机构。

农村新型金融政府服务模式理论

面对发展中国家如何走向金融发展之路这一金融发展理论的难题,美国经济学家麦金农(R.L.Mckinnon)和爱德华·肖(E.S.Shaw)出版了《经济发展中的货币与资本》(1973)和《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深化》(1973),首先分析了发展中国家的货币金融特征,然后提出了适用于发展中国家的货币金融理论和应采取的货币金融政策。并提出了与传统金融发展理论完全不同的“金融抑制理论”和“金融深化论”。“金融抑制理论”是以麦金农的“互补性假设”为前提,论证了金融制度和经济发展既可以相互促进,又可以相互制约的关系。一方面,健全的金融制度能将储蓄资金有效的动员起来,并引导到生产性投资上去,从而促进经济发展;另一方面,蓬勃发展的经济也通过国民收入的提高和经济主体对金融服务需求的增长而刺激金融发展,从而形成一种良性循环。

与“金融深化论”的出发点不同,金融深化是解除金融抑制的结果。在政府放弃对金融的过分干预和管制,取消对利率和汇率的人为压制,使利率和汇率真实地反映资金和外汇的实际供求状况的前提条件下,一方面健全的金融体系和活跃的金融市场能有效地动员社会闲散资金并使其向生产性投资转化,还能引导资金向高效的地区和部门;另一方面,经济的蓬勃发展,通过增加国民收入和提高各经济单位对金融服务的需求,又刺激了金融业的扩展,由此形成金融—经济发展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

由于“金融抑制论”和“金融深化论”从不同角度得出了一致的结论,因此也合称为“金融深化理论”。金融深化理论,其本质是私有制和完全竞争市场前提下,建立起来的一般均衡在金融理论中的运用,是经济自由主义金融理论的代表。我国的农村经济发展中,金融抑制特别严重,除国家准予的正规金融机构以外,所有的民间金融都受到国家的抑制。而我国农村的正规金融机构非常之少,特别是随着农业银行的商业化改革后,农行逐步撤离了农村中的网点,农村所剩的唯一正规金融机构就是农村信用社,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的重任全部落在信用社的身上,而农村信用社不健全的体制使其难以担当重任。因此,农村金融的抑制严重阻碍了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

三、农村金融的市场发育和制度规范相应建议

中国农村金融市场的第三大显著特征是市场发育和制度规范的“双重缺失”。由于人口密度低、市场隔离、风险高等特点,加之季节性因素导致的收入波动和高交易成本,使得缺少传统抵押品的农村金融市场面临无法有效分散风险的困境。在这种情况下,以利润为导向的商业金融机构只能望而却步。我国农村金融市场先天不足,在放宽农村金融限制的条件下,金融机构的信贷分配容易发生失控或寻租现象,问题的累积可能会使许多金融机构丧失清偿能力而面临破产威胁。毫无疑问,当市场缺乏和制度不规范时,政府应当积极培育市场,为市场成长提供合理的政策环境和必要的法规,加强产权和市场约束。但从目前的情况看,在监管法规滞后、监管基础薄弱以及监督约束机制缺失等现实因素的制约下,农村金融监管处于事实上的低效或无效状态。随着准入政策的放宽,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农村金融逐渐出现,而专门针对这些新型金融机构的监管法规,如“合作金融法”、“社区银行法”等监管条例尚未明确,这使得农村金融“加速发展”过程中的监管“真空”成为潜在隐忧。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政策导向下的农村金融发展将再一次引发“金融政治经济学难题”:在强势政府主导信贷资源分配的过程中,政治权利的分布可能会明显地决定信贷的发放过程和结果,并伴随产生大量“权力租”,这对本就弱化的农村金融监管带来了新的挑战。

从某种程度说,目前我国的农村金融监管正处于一种形式与实质的“悖论”之中:形式上的审批制度和行政管制,虽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控制金融风险,但却是以牺牲效率为代价的,而金融寻租和腐败行为在国家针对“三农”异常优惠的政策环境中有了广泛的滋生空间。毫无疑问,如果单纯以短期内放开和做大农村金融市场为目标,而监管制度又长期滞后的话,隐藏在农村金融体系中的风险可能远远超乎我们的想象。因此,实施农村金融扶植和鼓励政策必须是鼓励竞争与加强监管相结合:除了通过有效的法律制度规范金融机构的准入、运作和退出外,还应考虑将广泛存在的非正规金融正式纳入监管框架和监测范围,通过审慎监管减少在相对宽松的政策导向下可能滋生的各种机会主义行为,真正做到积极推动和稳健发展相结合。

参考文献:

[1]侯希红.农村金融保障体系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促进作用[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

[2]马宁.中国农村金融制度创新研究[D].吉林大学,2010.

篇7

一、村镇银行发展状况

(一)机构发展状况。2008年9月2日,重庆市第一家村镇银行-大足汇丰村镇银行开业,至2010年9月末两年时间,重庆市正式开业营运的村镇银行已达6家,即:大足汇丰、开县泰业、梁平澳新、丰都汇丰、璧山工银、巴南浦发村镇银行。

(二)经营发展状况。2009年末,6家村镇银行存款余额2.91亿元,贷款余额0.88亿元,全年实现利润-1149万元,6家银行全部为亏损。截止2010年9月末,6家村镇银行存款余额2.97亿元,比上年末增加0.06亿元,增长2.1%,贷款余额5.83亿元,比上年末增加4.9亿元,增长544.4%,2010年1-9月,6家银行实现利润-339万元,比上年减亏810万元,亏损数由上年的6家降为3家。重庆市村镇银行经营状况详见下表。

(三)支持经济发展状况。重庆市村镇银行虽然成立时间不长,多数银行成立时间还不到一年,但在支持“三农经济”、农业产业化、中小企业及统筹城乡发展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至2010年9月末,6家银行农户贷款余额1.41亿元,比上年末增加1.21亿元,增长605%,占贷款总额的24.1%;农业产业化企业贷款余额0.57亿元,比上年末增加0.56亿元,增长560%,占贷款总额9.8%;中小企业贷款余额2.67亿元,比上年末增加2.21亿元,增长480.4%,占贷款总额的44.5%;其他贷款余额1.26亿元,比上年末增加1.03亿元,增长447.8%,占贷款总额的21.6%。重庆市村镇银行贷款余额及构成情况详见下表。

二、村镇银行发展的制约因素

据对重庆市6家村镇银行的调查显示,当前,有六大因素制约了村镇银行的发展:

(一)公众认知度不高。村镇银行是近几年才开始成立的新型银行,由于成立时间较短,经营规模较小,营业网点较少,金融产品较单一,宣传力度不够,社会公众对其认知度和信任度较低。据对1000户居民和农民的问卷调查表明,86%的城乡居民和农民对村镇银行的信誉持怀疑态度,93.5%的城乡居民和农民都不愿意把钱存到村镇银行,认为村镇银行规模小,把钱存在村镇银行风险大,不安全。公众认知度不高,直接制约了村镇银行各项业务的拓展。

(二)资金来源不足。资金来源不足,严重制约了其信贷投放量。由于公众认知度不高,营业网点少,除大足村镇银行成立时间较早,有一个分支机构外,其余5家村镇银行都只有1个营业网点,村镇银行在组织存款上较为困难。与其他金融机构相比,村镇银行的主要优势在于其是一级法人,具有经营灵活,服务快捷,手续简便的特点,而在存款组织方面,就是村镇银行的弱势,不仅机构网点少,也没有ATM机,而且存款品种单一,没有理财产品业务,导致村镇银行吸储能力较弱。至2010年9月末,6家村镇银行存款余额只比上年末增加600万元,而存贷比已达196.4%,也就是说,不仅把可用的存款、资本金用完了,而且还借用了部分其他资金。资金不足,制约了贷款的有效投放和盈利能力的提升。资金来源不足的问题已成为制约村镇银行发展的最重要因素。

(三)结算渠道不畅通。调查显示:目前重庆市6家村镇银行都没有直接接入人民银行的大、小额支付系统,都采取委托兴业银行、浦发银行等其他商业银行办理资金汇划,无法享受到人民银行现代支付系统带来的资金汇划便捷,人为压票的情况时有发生。支付结算业务渠道不畅,不仅制约了村镇银行结算业务的发展,也制约了其他业务的发展。同时,村镇银行不能发行银行卡,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其业务的发展。根据中国银联规定,加入中国银联需入股300万元,而目前村镇银行刚刚成立,经营规模小,盈利能力弱,没有资金实力来入股,因而只有暂时不发行银行卡,部分储户因不能办理银行卡而不得不中断与村镇银行的业务往来。

(四)征信系统不通。征信系统未开通,制约了村镇银行信贷业务的发展。据调查,重庆市6家村镇银行都没有接入人民银行的征信系统。一方面,村镇银行信贷数据不能纳入人行征信系统,影响了人行征信系统信贷数据的完整性,不利于其他银行机构的信贷风险控制。另一方面,村镇银行不能查询人行征信系统数据库中企业和个人的信用记录,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贷款的投放。目前,村镇银行贷款审批所需企业、个人的信用记录只能通过借款人到当地人民银行去查询,增大了人民银行基层行的工作量。据了解,村镇银行未接入人行征信系统的主要原因是成本费用较高,超过10万元,村镇银行在发展初期盈利能力较弱的情况下都不愿意在征信查询系统方面投入更多的资金。

(五)盈利能力不强。村镇银行作为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由于成立时间短,资本金额度不大,资金实力不强,决定了村镇银行的客户是以农民、个体工商户、规模较小的农业产业化企业、中小企业为主,这样的客户群,决定了每个客户的贷款规模较小,业务经营成本较高,贷款风险较大,盈利水平较低。2009年,6家村镇银行全部为亏损,亏损额在300万元以上的2家,100万元以上的2家,100万元以下的2家。2010年,村镇银行盈利水平虽有好转,但据测算,至年末,6家村镇银行中仍将有3家银行是亏损。较低的盈利水平将制约村镇银行的可持续发展。

(六)员工素质不高。调查显示:6家村镇银行的人员主要是从其他商业银行选调和对外招聘来的,其学历水平相对较高,但业务水平相对较低。至2010年9月末,6家村镇银行共有员工146人,从学历上看:本科106人,占72.6%,专科38人,占26%,中专及高中2人,占1.4%;从专业技术职务上看:有专业技术职务的只有28人,占19.2%,没有专业技术职务的117人,占80.2%。据调查,员工中熟悉信贷、会计、农村金融业务及金融新业务的人员较少,各项差错时有发生。员工素质不高,难以适应现代金融业务发展的需要,必将制约村镇银行的长远发展。

三、村镇银行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加大金融政策扶持力度。一是适当降低村镇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率,增加村镇银行的可用资金量。目前村镇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率是参照农村信用社的缴存比率,相对较高,建议将村镇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率在农村信用社存款准备金率的基础上降低2-3个百分点。二是向村镇银行发放支农再贷款,增加其资金来源,增强其支持“三农”经济发展的实力。一方面建议降低支农再贷款的准入门槛,将村镇银行发放农业贷款额占贷款总额的比例由70%降低到50%,使更多村镇银行特别是经济不发达地区村镇银行能够获得支农再贷款支持。支农再贷款最高限额仍然控制在不超过其资本金总额以内。另一方面适当降低支农再贷款的利率标准,可在现有支农再贷款利率标准的基础上下浮10-20%。三是适当降低村镇银行加入大、小额支付系统和征信系统的费用,使其能够享受到人民银行提供的方便、快捷的现代化金融服务,体现对村镇银行发展的扶持政策。四是适当降低村镇银行加入银联的入会费。对村镇银行实行区别于其他金融机构的政策,建议将村镇银行的入会费降低到20-50万元,以便于村镇银行能够发行银行卡,推动其银行卡业务的发展。五是适当放宽村镇银行存贷款比例的限制,促其业务快速发展。建议在村镇银行发展初期,不实行存贷款比例限制,当村镇银行发展到一定规模后,再实行存贷款比例限制。

(二)加大政府政策扶持力度。一是政府财政资金扶持。建议地方政府根据村镇银行发放“三农”贷款、中小企业贷款额的一定比例将部分财政资金存入村镇银行,以增强村镇银行支持“三农”经济和中小企业发展的资金实力。二是政府实行财政补贴。建议地方政府对村镇银行发放的“三农”贷款给予贴息,贴息率为2-3%,以降低村镇银行发放“三农”贷款的成本支出。由于“三农”贷款户数多、额度小、距离远、费用高,其他金融机构包括有些农村信用社或农村商业银行都不愿意发放,所以对村镇银行发放“三农”贷款给予贴息,适当增加其收益,增强其发放“三农”贷款的积极性,使其更好地支持“三农经济”的发展。三是建立“三农”贷款、中小企业贷款损失补偿机制。建议地方政府建立“三农”贷款、中小贷款损失补偿基金。每年按财政收入的一定比例拨付贷款损失补偿基金,用于对村镇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发放的“三农”贷款、农业产业化贷款、中小企业贷款因自然灾害、政策性因素等造成的贷款损失进行补偿,以减小村镇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的贷款损失风险,增强其放贷的积极性。

(三)强化宣传推介。针对村镇银行普遍公认度不高的状况,村镇银行要利用各种媒体、各种平台向社会公众宣传村镇银行设立的目的,开展的相关业务等,并用支持“三农”、农业产业化和中小企业发展的典型事例开展宣传,正面引导社会公众充分了解和认知村镇银行,通过良好的服务使社会公众积极支持村镇银行发展。

(四)创新金融产品。创新金融产品,是村镇银行生存与发展的必由之路。村镇银行要充分利用自身作为一级法人,具有经营灵活,服务快捷,手续简便等特点,不断创新金融服务产品,增强自身的比较优势,力求做到其他银行机构不能办的业务,我能办,其他银行机构不愿办的业务,我愿办,不断拓展业务范围和领域。

篇8

一、服务的现状

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城乡和谐发展号召之下,服务机构得到了不断的深化和发展,比如在2008年10月9日,三明市永安小陶镇成立了第一家村镇银行(永安汇丰村镇银行有限责任公司,简称永安汇丰村镇银行)。根据该行财务报告数据,截至2011年12月末,永安汇丰村镇银行各项贷款余额19750.48万元,比年初增长了61.4%[1],一定程度上拉动了永安市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但也不能否认的是,经济工作一直存在着向城中心偏倚,资源过度向城镇地区、经济繁荣的区域转移,造成农村金融机构发展速度相对于其他金融机构偏慢,金融抑制现象明显,可以从以下两个角度体现出来。

(一)从供给方的角度分析1998年以后,在商业化改革和经营范围改变的大背景下,商业银行为了缩小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和控制风险,减少甚至撤离其在农村地区的营业网点。有些乡镇以下的地区甚至没有金融服务机构,缺乏农户或农村中小企业发展的资金需求,资金供求方范围的局限性,使得农村金融服务机构为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提供的资金就少了。同时,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对正规金融部门的资金需求也是受到限制的。农村金融服务机构对农户及农村中小企业贷款主要以联保互保和抵押质押方式为主。在联保互保贷款发放中,出于借款人和贷款人考虑,往往是富裕户一起互保联保。即便是小额信用贷款的信用评级,也是以经济因素为主要依据的,导致贫困线以下的农户和已成为农村经济活动有生力量的正在脱贫致富的从事个体经营的大批种植、养殖农户得不到有效的金融支持。这种农村金融制度的安排存在缺陷的现象是产生金融抑制的最主要原因。

(二)从需求方的角度分析三明市作为一个丘陵地貌的农业地区,农村金融服务应该满足那些规模不大、资金需求较小的农户或农村的中小企业,应该尽量提供方便灵活、无抵押无担保的金融服务,不以经济能力作为信用等级评定依据的小额信用贷款。[2](P8-14)再者农户或农村的中小企业对金融服务的需求是浅层次的,基本只有存款需求和贷款需求。大多数的农户和农村企业的资金需求数额也比较小,但是这些资金需求少的农户或农村中小企业的数量较多,满足他们的需求才是村镇银行得到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和意义所在。村镇银行首先是为农村最贫困、最需要扶助的人提供帮助。比如永安有大量的林农,其中中低收入的家庭居多,他们都希望能够在小额贷款融资方面,得到更多的保障性支持,而永安汇丰村镇银行的设立正好为他们解决了这方面的困难。由此可见,村镇银行能更及时地满足小额资金需求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的需要,这就是发展村镇银行需要解决的现状和需求特点。

二、三明市创建和发展村镇银行面临的主要问题

村镇银行是新兴的农村金融机构,在很多方面存在不足,需要其自身不断的自我完善、增强竞争力,需要社会广大媒体的有效宣传,需要国家政策的支持以及在某些方面给予特殊的优惠,才能让村镇银行更加在当今竞争激烈的金融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以下从几个方面来阐述三明市在发展村镇银行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一)经营规模小,业务系统不畅,资金实力不强首先,村镇银行是新型的金融机构,营业网点很稀少,经营规模小,三明市至今只有永安汇丰村镇银行一家。根据该行财务报告数据,截至2011年12月末,永安汇丰村镇银行存款余额为21991.28万元,比年初增加4628.59万元;贷款余额19750.48万元,比年初增加7513.06万元。[1]虽然业务发展水平有了较大的进步,但从永安当地金融市场的总量来看,其目前所占的市场份额还比较小,对当地金融市场的规模和结构性影响仍然有限。其次,永安汇丰村镇银行由于经营时间较短,其业务系统不畅,导致一些业务也受到了限制性的发展。该行运营至今,只能通过兴业银行以间接接入的方式加入大小额支付系统,导致客户办理转账业务时,需先转到当地合作银行或汇丰银行厦门分行,然后再转账到收款人,这样一来增加了客户的汇款成本,因此人们在综合多方面的考虑,大多数都会选择方便自己的金融机构进行存贷或转账业务。再次,农户或农村企业对村镇银行的认知度还不高,人们更愿意把钱存入农村信用社或国有银行。而且,三明市地势以山地为主,耕地面积少,交通不够发达,农民和农村企业的闲置资金不多,从客观上也就限制了村镇银行的存款规模。这些因素导致了“村镇银行贷款支持农村经济发展,却在农村解决不了资金来源的问题”局面的出现。

(二)后发劣势,知名度低,信誉不足首先,与当地原有的金融机构相比村镇银行有明显的后发劣势。比如,企业知名度、稳定的存款来源、机构营业网点的布局等与原有的金融机构都存在明显的差距。[3](P31-34)其次,村镇银行是新型的金融机构,它的知名度低、信誉不足,甚至有的人还不知道村镇银行和农村信用合作社的区别,为什么还要建立村镇银行等。例如,在永安市的林权改革中,与当地同为“三农”服务的农村信用社来看,永安市林业和永安市农村信用社走向了互惠共赢的良性发展道路,更多的林农在已经选择了通过农村信用社来融资的渠道后,就很少会再考虑到村镇银行。因此在同样利率水平的条件下,林农还是会选择较早进入农村市场、较早被认知、有较高信誉度的农村信用社作为林户的融资渠道。截止到2011年年初,永安汇丰村镇银行共发放林权抵押贷款余额670万元,占市场的份额较小。

(三)盈利能力不足农村金融机构的网点,大多数设在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低的地方,这些地区基本上是以传统农业为主,没有形成有规模的、有影响力的、有竞争力的大中型企业。在这种情况之下,村镇银行想要发展,却没有高效益项目支持,盈利空间较小。另外,农民居住的地区大多都较偏远,而且不集中,这样导致了村镇银行业务经营成本高,影响村镇银行的经济效益。[4](P84-85)2010年,永安汇丰村镇银行实现成立以来的首次盈利,全年实现利润8.91万元,利润较少,其他的汇丰村镇银行投资甚至还未实现回报。2011年,该行实现利润473.47万元[1],增幅较大,但是相对于同地区的其他农村合作金融,其运营成本较高。

(四)专业人才匮乏,金融服务的创新性不足村镇银行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提升产品的创新能力,进一步丰富和完善金融产品,提高其竞争能力。虽然在2011年永安村镇银行加大了产品的研发力度,推出了新的产品和服务,但是,相比其他金融机构而言,其金融服务的创新略显不足。比如,永安汇丰村镇银行营业网点的业务主要以存贷为主,只有少量的收费业务,其他中间业务发展不快。在村镇银行中,部分的从业人员是从其他金融机构中招聘,易于把原来的观念带入村镇银行中,但是农村金融市场有其自身的特色,如果沿用原来的老路子,村镇银行很难实现为“三农”服务的目标。而且,由于村镇银行主要为农村市场服务,所以很多营业网点均设立在经济不够发达的农村地区,很难吸引优秀的人才,以致于村镇银行的新生力量不足,创新后劲不大。

三、三明市实现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农村的发展离不开金融的支持,而金融要得到发展更加需要农村市场的支持。最近两年,永安汇丰村镇银行的运行,让人们看到其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和它在农村市场的广大发展前景。但从上面的分析,也能看出三明村镇银行在创建和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挑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三明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拓宽融资渠道,扩大存款来源由于村镇银行是新型的农村金融机构,而且三明市村镇银行正处于创建初期,社会上对它的认知度并不高,对它的具体职能和服务对象范围等都不明确,要改变这种状况,首先就要利用各种媒体对村镇银行进行宣传,让农户和农村企业对村镇银行有基本的认识,让他们认识到,村镇银行的建立对新农村经济的建设会带来更加方便、灵活的服务。甚至深入到农村基层,宣传村镇银行性质、服务宗旨和自身特点,经常拜访客户提高影响力和美誉度。另外,可以与当地的商会、协会进行合作,挖掘有价值的客户资源,寻求合作空间,走银企双赢、共同发展之路。最后,通过大力宣传,让更多的企业了解三明、知道三明的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引导有实力的投资者注入资本,为村镇银行的正常经营运转提供了资本基础,从而获得了持续发展的能力,使其能够健康地发展,使其能够更加周到地为“三农”提供服务,为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作出贡献。

(二)协调内外发展,完善农村金融环境一方面,随着村镇银行贷款规模的不断扩大,对信用评价的需求也越来越多。但是由于永安汇丰村镇银行的征信系统尚不能与人总行正常联网,无法对贷款人征信进行直接查询,影响信贷业务的开展。同时也影响了人总行征信系统数据的完整性和准确性。所以,有必要对当地的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的信用状态进行调查评级,建立银行信贷信用登记咨询系统,早日与人总行的征信系统联网,实现信息共享、共同合作。[5](P61-64)另一方面,尽早开通银行卡、网银等业务,启用TM设备,方便客户存取款,扩大业务的覆盖面,拓宽客户群。

篇9

关键词:小微企业;融资;支持对策

中图分类号:F83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5-0-01

一、小微企业在促进国民经济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一)小微企业的发展促进了城乡的充分就业

小微企业发达的南方地区,城乡居民的就业率和财产收入明显偏高。小微企业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就业,推动了经济的增长。数据显示,经工商登记注册的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有大概4000万户,占中国企业总数的95%,提供了85%的城乡就业岗位。

(二)小微企业是经济技术改革的先锋队

小微企业通常是改革实验田。小微企业创业及管理成本相对较低,社会波动小、新机制引入迅速,还有经营方式灵活、进退市场便捷等优势,使它在经济技术改革时动作更快,效率更高,反应更迅速,改革的结果也更能适应当今瞬息万变的市场和消费者追求自我的需求,这是大企业无法比拟的。再加上小微企业投资领域大多数是第三产业,贴近群众,活跃在市场竞争最为激烈的领域,小微企业的改革成果,为大企业的改革实践提供了有益经验,因此小微企业的技术改革势必促进整个市场经济技术的改革。

二、我国小微企业的融资现状及原因分析

现阶段在全球经济疲软的背景下,小微企业的生存现状并不乐观。资金短缺依然是制约小微企业生存发展的软肋,据有关学者统计,小微企业在争取外部融资时希望的融资选择为:向银行贷款、向亲戚朋友借钱、民间借贷、向小额贷款公司借款、向供应商赊账等。可以看出向银行贷款依然是企业希望的第一选择,但是很多因素却制约了其成功取得贷款。

(一)小微企业内部因素

从小微企业自身来说,与大企业相比,小微企业资本规模和经营规模小,信息观念淡漠,生产技术水平落后,产品结构单一且科技含量低,抵御风险能力差,经不起原材料或产品价格的波动,这种产业属性决定了小微企业在竞争性较强的市场领域中具有较大的经营风险。以上的种种原因导致小微企业难以达到金融机构贷款审查的要求,进而银行偏好于向大企业贷款,而不愿意向小微企业贷款。

(二)外部因素

1.金融机构对小微企业融资的限制。(1)金融机构对小微企业贷款的不重视。在目前的金融体制下,小微企业根本无法与大型企业进行抗争,也不具备和金融机构议价的资本,很难引起金融机构的“关注”。另外,正规金融机构分布范围窄,比如在乡村一级基本没有专业金融机构的身影。而小微企业的特点就是数量多分布广,所以很难进入金融机构的服务半径。据统计尽管近些年来对小微企业的扶持度持续加大,但能够从银行获得贷款的小微企业仍然只占到约1%。(2)专业性小额贷款人员的短缺。就银行信贷人员自身来说,更愿意从事大企业、大项目融资。在对小微企业贷款时,银行的高层不直接参与小微企业的经营活动,对借款人的信息,尤其是小微企业的具体资料掌握片面,主要还是靠信贷人员自己收集汇总,个人发挥的作用大,承担的责任也大,因此大部分银行员工不愿意从事小微企业贷款业务。2.国家政策对小微企业融资的限制。政府针对小微企业扶持的很多政策因为缺乏政策细化和有效的配套措施而效果不佳。其次,小微企业所承担的税负较大。再次,稳健的货币政策势必会很大程度上影响小微企业的融资,也就是说,在信贷资源短缺的情况下,银行更倾向于将信贷资源分配给大企业,从而引致小微企业融资困境的加剧。

三、解决小微企业融资现状的对策

(一)继续强化政策性金融扶持力度

对小微企业中科技含量高、发展前景和经营状况看好的产业,应加大政策性金融扶持力度。更重要的是,它能够向各类企业很好地发出政府在一定阶段特定意图的信号,引导资金、技术、人才的转向。间接的成为国家宏观调控的有力补充手段,调整市场产业结构。小微企业的繁荣与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社会功能突出,应该继续深化政策性金融扶持体系。

(二)量身定制小微企业评级授信体系,实现贷款流程简单化

根据小微企业面广、量多、需求急的特点,对现行小企业信用等级评定内容作调整修订,量身定制一套小微企业信用等级评定和授信体系,并开发评级授信模块,对小微企业实行评级、授信、信贷审批和贷后管理“四合一”,简化信贷流程。

(三)拓宽小微企业融资渠道

1.逐步扩大融资工具。逐步扩大小微企业集合票据、集合债券、短期融资券发行规模,积极稳妥发展私募股权投资和创业投资等融资工具。进一步推动交易所市场和场外市场建设,改善小型微型企业股权质押融资环境。积极发展小型微型企业贷款保证保险和信用保险。发行小微企业转向金融债。2.鼓励企业在证券市场进行直接融资,大力发展经营良好的小微企业上市,直接融资会大大的降低融资成本。在我国的直接融资市场,小微企业占比接近零。直接融资对一些走高科技路线的小微企业最为适合,如果操作妥当的话,会快速缓解资金压力提高生产水平。3.创新多层次的融资产品。商业银行要更多地了解、研究小微企业的特点,要根据各行业、各个生产周期阶段的小微企业不同的融资需求,打造出更多适合的融资新产品。

(四)加大县域金融机构对小微企业的支持

建议银行监管部门在商业银行机构准入审批时采用“城乡结合”的原则,引导各家商业银行在县域设立新的分支机构,增加农村地区的营业网点,提高农村地区金融机构覆盖率,缩小县域金融机构网点数与全国平均水平之间的差距。加快发展村镇银行、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县域金融机构,鼓励按照市场化、规模化、可持续的原则,多渠道筹集资本金,批量布局,统筹管理,促进我国村镇银行快速健康发展。将村镇银行、农村资金互助社的贷款户纳入全国统一征信系统;鼓励地方政府出台政策对在县域设置A T M、P O S机等支付结算设备的金融机构给予财政补贴;降低银联在村镇银行的入会费或给予银联财政支持,推动村镇银行卡业务发展,便利小微企业主支付结算。

参考文献:

[1]余莉娟.我国商业银行小企业贷款定价模式的研究,[D].安徽大学科技出版社,2010.

篇10

一、农业产业化发展中的金融制约分析

(一)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滞后,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不到位

我国农村金融体制经过十多年的改革发展。虽然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但是与农村经济发展特别是农业产业化的快速发展仍不适应。从现行农村金融机构来看,其市场定位虽然是为“三农”服务的,但其服务的对象主要是农户和个体工商户,在贷款期限、额度和方式上很难满足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需要。农业发展银行政策缺位,主要是为粮棉油收购和管理提供信贷资金支持,其他政策性业务,如农业产业化发展、农业的开发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功能并没有有效运作起来,对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乏力。目前已经挂牌成立的邮政储蓄银行,因受自身经营管理的限制,对农村经济的促进作用也十分有限。

(二)国有商业银行发展战略的调整,削弱了其对农业产业化的支持力度

在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方面一直处于主导地位的国有商业银行,深化改革后调整了其发展战略,推行集约化经营,在县域及农村的分支机构向中心城市收缩,信贷业务向大中城市倾斜,占县域及农村信贷市场的份额不断下降,严重影响了农业产业化的持续、快速发展。据统计,4家国有商业银行从1998年开始至今,共撤并3.1万个县及县以下机构,上收了贷款权限。县域网点功能萎缩。

(三)作为农村金融市场上的主力军,农信社潜在的风险仍然突出

一是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难以发挥有效的激励约束作用。股东大会在农信社经营管理和重大事务决策中基本上没有话语权,难以行使监督和决策职能。目前,农信社“三会”制度建设方面取得的进展并不等同于法人治理的完善,这种形式上到位和实质上缺位的潜在风险阻碍了农信社的发展。二是增资扩股并未触及产权制度改革的深层次问题,农信社内部人控制问题仍然突出。在短期利益的驱动下,农信社为了增资而增资,忽视了通过增资扩股改善股权结构、构建有效产权制度的重要意义,出现了存款化股金、承诺保息、甚至贷款入股等违规行为,股本金稳定性较差。

(四)金融中介组织不完善,使众多中小农业企业受资金制约发展缓慢

我国银行业的改革,不但使金融体制发生了重大变化,而且日常经营管理也更加严格、规范和有序。源于民间资本兴建起来的农业中小企业,发展过程中达不到银行贷款所要求的条件,再加之县域范围内基本没有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服务的担保公司、信托公司或者金融租赁公司等金融中介服务机构,中小企业在急需资金时,只能依靠自身的力量,缺乏足够资金的支持,丧失了很多发展的良机,企业只能在缓慢发展中求增长,不能取得规模发展的效益。

二、金融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为农业产业化发展提供多元化的金融组织体系

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具有较强的地域性和层次性,各种需求主体对金融服务的需求也表现出较强的多样性。因此,在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时,应从功能视角出发,以有利于农业产业化发展为标准,逐步开放农村金融市场,健全和完善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政策性银行、邮政储蓄银行、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等多种金融机构并存、功能互补、协调运转的机制,打破和消除垄断格局,真正形成基于竞争效率的多元化农村金融组织体系。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农村金融市场开展竞争、提高效率,增加农业信贷资金供应,满足农业产业化发展对金融服务多样化的需求。

(二)国有商业银行在县域的分支机构,要优先支持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农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基础地位,决定了农业在县域经济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大力推行农业产业化,实施农业工业化发展战略,是当前县域经济发展中出现的新的经济增长点。国有商业银行要抓住这难得的发展机遇,在深化改革实行发展战略调整的同时,及时改变经营思路,把在县域经营的重点放在支持农业产业化和中小企业发展上,并根据各地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实际需求,不断创新信贷产品种类,广泛进行营销活动,积极拓展金融服务方式,扩大金融服务领域,为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提供多层次、全方位的金融服务,把自身的经营定位与支持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在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同时,不断壮大自身实力,提高竞争力。

(三)完善农信社的管理体制,夯实其为农业产业化服务的基础

一是把法人治理制度落到实处,增强决策的规范性和科学性,杜绝管理风险。股东大会、理事会、监事会三足鼎立的分权与制衡治理机制,是农信社顺利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在实际操作中,要充分发挥股东大会的作用,增强重大经营决策的透明性和民主性,确保“三会”各司其职、各负其责,推动农信社不断发展壮大。二是扩大增资扩股的范围,引入一定比例的民间资本或者外资入股,夯实基础,增强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解决内部人控制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