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镇银行发展范文

时间:2023-06-29 17:27:1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村镇银行发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村镇银行发展

篇1

一、完善结算系统,加强风险防控。

由于村镇银行始终没有完全进入到银行支付、结算、清算系统,导致资金的流通渠道不畅,村镇银行和其他银行之间不能进行资金的汇划,必然会影响村镇银行吸收存款的能力。所以在宏观上,需要央行进行改革,将村镇银行划归到整体结算系统中。在改革进行前,村镇银行本身也可以采取租用清算平台和清算系统的方式缓解这一问题。目前,兴业银行已经推出支付系统客户服务端,为村镇银行支付结算提供了一定支持。

前期的村镇银行门槛低,资本金总量小,经营风险本身较大。事实上,一些村镇银行已经出现了流动性问题,资本充足率、资产损失准备充足率并未达到8%和100%的国家标准。村镇银行的客户群是弱势群体和弱势企业,他们无法承受过高的风险,更无法承受银行资金链断裂所带来的严重后果。所以,村镇银行需要在多方面加强风险防控措施。对于流动性风险,村镇银行应当注重资产比率的监控,增强资金的流动性,同时尽量从多种途径拓宽资金来源。对于信用风险,村镇银行在审批贷款时,应当对贷款人进行详细审查,并确定其信用等级,以保证贷款的安全性。同时建立完善的准备金制度,效仿商业银行控制其信贷规模。

二、建立保险制度,设立退出机制。

村镇银行的各项业务风险高,势必在进行内控的基础上,进入到保险体系。尤其是村镇银行现在缺乏银行业最为重要的存款保险制度,无法从根本上保证储户的存款安全。如若短期内不能建立完整的保险制度,也应当以地方政府或国家信用作为其最终保障,保证储户利益,同时提高村镇银行的公信力,也有利于村镇银行的各项业务开展。

篇2

进一步开放农村金融市场,逐渐增加新型农村金融机构,通过增量改革以推进存量改革就变得异常迫切。

农村金融新一轮改革开始进行,各种新型农村机构开始试点。特别是2006年12月22日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公布了《关于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人政策更好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村镇银行、农村资金互助社、贷款公司、小额贷款公司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开始广泛设立。这是新农村建设的需要,也是解决农村地区金融机构网点覆盖率低、金融供给不足、竞争不充分等问题的需要。截至2007年末中国农村金融体系得到了很大的完善,中国已初步形成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的农村金融体系。

二、农村的资金需求情况

中国地大物博,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情况不一样,各地居民的资金需求也难免会存在差异。根据笔者对浙江、河南、四川三地的调查,发现农户主要是通过跨期支出来满足自身的资金需求。根据供求均衡理论及对农村资金供求调查的情况,建立以下等式:

D=I+O

I=a(1-b)Y

其中D表示资金的需求,I表示内援性融资供给,0就是外援性融资供给。a表示当地农户的储蓄率,b表示农民预防性资金储蓄率,Y表示当地的收入水平。

通常来说,农户通过跨期支出来填补资金缺口主要是通过自身的储蓄、亲戚朋友的友情借款、当地非正式的小额信贷组织、商业信用、信用社借款等途径获得。其中,储蓄作为内援性的融资,受当地的收入水平影响较大,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较深。农户除了日常生活所必须的开销以外,其余的收入基本上是全数进行储蓄。所以沿海及东部较发达地区,因为收入水平较高,储蓄总额也就相应较高。以浙江的全国百强县长兴为例,普通家庭进行生猪养殖从修建猪圈、购买小猪及饲料进行生猪饲养初期要投入3万~5万元。但是玄坛庙的村民基本上都是通过自有资金解决。再加上东部沿海社保等机制建立较完善,村民安保意识也比较强,多购买医疗养老保险.所以上式中b也就数值较小。所以在东部较发达地区的O就较小,需要的外部资金也不多。

三、针对不同的经济情况,村镇银行应该采取不同的措施

到2008年12月31日,全国正式开业的村镇银行总共只有70家,其中在东部地区有2l家,中部26家,西部23家。在数量上,三地差别不大。但是70家村镇银行的平均注册资本4516.41万元。其中东部地区平均注册资本8150万元,中部地区2575万元,西部地区平均注册资本为3342万。

1.东部地区发达地区。东部地区的试点村镇银行开设时间短,但是平均注册资本和注册资本总额两项上都是远远高于西部和中部,特别是广东小榄村镇银行和浙江长兴村镇银行注册资本分别为2.5亿元和2亿元,远远高出同类金融机构的平均水平。这些特点与东部地区本身经济比较发达是有直接关系的。同时,充足的资金也为村镇银行进一步发展资金业务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在东部地区,普通村民的自由资金较充裕,贷款需求并不强。例如,长兴联合村镇银行所在地长兴县下属玄坛庙全村的总人口1250,2007年的人均收入达到8600元。当地村民主要从事种植业,其中葡萄种植为其特色产业。部分家庭还从事养殖业或是手工业。对于

在东部地区另外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中小企业较多。这些企业往往因为自身规模小,容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而被认为风险过大,一般的商业银行很少会给他们放贷。但是这类小企业实际上是很具有潜力的。以山东省的莱商银行为例,从1997年的2000万存款,3000多万的贷款到2007年被英国《银行家》评为中国银行业100强中的第66位,‘噪商银行依靠的就是给中小企业贷款。

事实上,大学生创业多数还是集中在服务行业,整个计划的启动资金并不大,通常都在10万以下。对于东部有着较高注册资金的村镇银行,扶持这样的项目在资金上并没有什么困难。但是因为大学生创业之前往往没有什么经验,创业的失败率较高,目前浙江的大学生创业的成功率最高只有4%,所以许多银行在给他们放贷之前都有很多的顾虑。

2冲西部欠发达地区。虽然中西部的村镇银行注册资金都低于全国平均资本,甚至调查中的包商惠农村镇银行、北川富民村镇银行、陇南市武都金桥村镇银行这3家注册资金还不足1000万,但是如果发展战略得当,村镇银行依然可以为当地的经济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

以大邑交银兴民村镇银行所在地大邑为例,全县占地总面积1548平方公里,辖17个镇、3个乡,各个乡镇的发展情况也差异较大,村镇银行应该分区区别对待。比如距大邑县城10公里的新场镇就是典型的西部地区小城镇的代表。当地没有什么支柱产业或者有规模的企业。青壮年基本外出打工,村里只留下老人孩子,进行简单的农业生产,满足自己的需求。村上有一些小店,经营一些简单的日常消费品,经营资本多为自有资金。整个县城只有一家邮政储蓄。

首先类似于新场镇这样的具有深厚历史底蕴的西部小镇很多,随着旅游资源得到进一步的开发,当地就需要配套建设一系列的食、住、行设施。但是因为本身经济不够发达,自有资金数额很少,而旅馆、饭店的初期投入及运营资本较大,村民必然会选择外向型融资方式。村镇银行要脱颖而出,必须尽早布局,并采取低利率、手续简单的一些真正有优惠性质的贷款,吸引当地村民。

在对村民的采访中我们了解到,他们不愿意选择银行贷款的最主要原因除了利率高以外,就是贷款手续过于烦琐。因为农民实际所拥有的资产不多,而金融机构出于安全性的考虑往往需要等值的担保、抵押品,所以很多农户的贷款申请都不会得到批准。在这种情况下,村镇银行可以学习尤努斯教授在孟加拉创办的格莱珉银行的成功经验,推广村民联保制度。在格莱珉银行中,每5个人组成一个小组自己进行管理,格莱珉银行给予每个小组充分的信任和权力,组员自己决定以后要做什么,怎么做。每个礼拜5个组员必须有一个讨论。组员之间相互支持、相互监督。村镇银行可以依样画壶,采取相同的策略。而采取联保方式对村镇银行有以下三点好处:(1)因为村民之间是相互非常了解的,基本上不存在信息不对称性,所以在选择组成小组的时候,村民就会自行剔除那些有可能不能按时还款者,这可以减少村镇银行在信息审核上花费的成本,在最大程度上保证资金安全。(2)形成联保之后,村镇银行只需要定期或者不定期去检查一下各小组总的资金使用情况,为需要服务的对象提供一些建议,这样就可以减少之后监督上的成本。(3)因为组员之间的相互监督必然会产生相互竞争,会刺激各成员,使他们发挥主观能动性,这样不仅可以保证银行的资金安全,而且可以改善农户自己的经济情况,进而带动整个农村的经济发展。

另外,村镇银行在中西部除了在13个国家贫困县、1个省级贫困县设点以外,还有35家村镇银行所在地的经济情况并不是很差,比如大邑。位于成都市半小时经济圈内,大邑工业园区是四川省唯一的现代制造业示范区和四川省首批循环经济示范区,已经逐步形成了以电子通讯、食品加工、服装生产、机械制造为主的“四大产业集群”。种植葡萄来说,由于是特色经济产业乡政府的扶持力度很大。平均每亩地种植葡萄的成本为500元~600元,政府补贴就达到200元~300元。而每亩地的平均年收入可以达到2500元~3000元。农户足以做到自给自足。这种情况下,村镇银行应该把更多的资源放在中小企业和一些规模较大的种植业上。学者们并没有把它作为一个单独的问题加以研究。随着金融全球化发展,国家金融应作为一个重要问题单独研究,这是由它在经济中重要地位及其特殊本质所决定的,著名教授刘丰名曾经指出:国际经济法的研究需要将其重心转向加强国际金融法的研究,逐步建立国际投资金融法、国际贸易金融法、国际货币金融法“三位一体”体系。由此可见其地位的非同寻常。笔者认为,国家金融就是一国对内对外一切金融(货币资金融通)事务上享有独立自主的权利,即金融的独立决策权、操纵权和控制权,它包括货币和金融监管两个方面。面对发达国家及其跨国金融机构的激烈竞争和争夺,发展中国家的金融不断地被弱化并极有可能旁落于发达国家及其跨国金融机构之手,导致发展中国家金融和经济的附庸化和殖民地化。一旦出现这些情况,其国家金融及安全也就无从谈起了。因此在金融全球化过程中,各国家应采取积极而又谨慎的态度来对待它既不能轻易放弃国家金融,又不能不看到全球金融化的大趋势。

二、金融全球化进程中发展中国家金融受到的挑战

(一)美元化。一切经济活动最终都表现为货币问题,货币象征着一个国家的金融,在政治经济生活中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但

比如说在晋原镇我们了解到,该镇经济情况运行良好,2008年人均收入达到了6315元,比2007年增加了10.3%。在采访期间我们走访了一家王姓农户。从2007年起,他们开始进行双孢蘑菇的种植,现在有差不多3亩的菇田,去年收入非常好,把初期的投入时借亲戚朋友的钱都还清了。现在收入算下来比以前外出打工的还要高。因为产品市场销路好,2009年夫妻两人还准备扩大规模。其实在很多小县城,这样的例子非常多。随着全球经济危机影响的深化,中国外向型经济遭受严重的打击。据估计,现在已有2000万农民工失去了工作。各个地方政府都提出了各种优惠政策,鼓励广大的农民工返乡创业。村镇银行应该抓住这一时机,和当地的政府紧密合作,为这些农民工创业铺平资金道路。

虽然村镇银行在中国还是一个新型机构,大多数的村民对他还不够了解,但是只要村镇银行能够切实把握所在地区的经济特色,对结合这些特色推出合适的业务服务,发挥出区域性银行的优势,相信村镇银行是有能力达到设立时的预期,填补农村金融空白,完善农村金融网络的任务。在1999年1月,阿根廷总统梅内姆宣布,阿政府认真考虑将其经济美元化,即让美元彻底取代阿货币比索,放弃国家的金融,而不再实行目前的以美元为储备的货币体制,即实现政策美元化。随后,拉美很多国家包括波多黎各、厄瓜多尔、巴拿马等都实现了美元化。美元化是通过一种强币向若干国家渗透并部分或全部排挤这些国家的弱币所形成的金融区域化的又一种形式。【3】美元化的实质是放弃国家货币金融,即货币发行权和独立的货币政策以借用强势货币来确保经济稳定的经济政策。但是美元化换来的稳定只是暂时的,美元化带来的后果是货币需求的不稳定和汇率波动,甚至产生通货紧缩。2002年阿根廷再次暴发金融危机,这场金融危机令阿根廷银行业遭受了灭顶之灾,所有银行均出现严重亏损,其中主要原因之一是中央银行监管的缺乏,国家金融完全的丧失,导致外资控制了整个银行体系,即阿经济命脉。阿政府根本没有任何办法来应对这场危机。这种美元化金融体制短期效应是明显的,但是长期风险是不可避免的。这种以牺牲国家货币和金融,即放弃用货币政策调控本国、本地区经济的手段行为,将使这些国家逐渐成为美国经济的附庸。正因为如此,曾经大量使用美元的前苏联、东欧国家和埃及,在国内经济形势好转后,又出现了“反美元化”现象,美元存款在这些国家总存款中所占的比例迅速下降。

(二)金融市场的过度开放。发展中国家为了充分加入到国际市场,以谋求更大的利益及更好地条件,积极投身到金融全球化进程中,扩大本国金融开放的程度和消除政府的金融管制成为了出发点和目标。这就使得许多发展中国家盲目地放弃了部分金融。1997年泰国过早地、过度地开放金融市场,撤掉了所有自我保护的屏障,结果导致一场严重的金融危机。泰国金融危机很快发展成为东南亚金融危机,接着发展成为亚洲金融危机,进而导致俄罗斯金融危机和巴西金融危机。引发这些金融危机的主要原因来自于各国内部,概而言之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金融自由化的发展速度过快,脱离了本国实际经济的发展;2.金融资产的增幅在短期内增长过度、金融机构急剧膨胀;3.未对跨国金融交易和资本的流动形成有效的监督;4.在国内初始条件不完全具备的情况下,迅速开放国内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实施资本项目下的货币自由兑换;5.国家内部的金融法律体系不适应国际金融市场的要求。这些国家普遍忽视了金融全球化所需要的条件和时间,同时也忽视了金融全球化下金融体系不能自动防范任何风险的事实,特别是对于那些制度框架差异很大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将带来不可避免的金融风险。

(三)国际金融组织的干涉。随着金融全球化的发展,各国在金融领域越来越依赖、求助于国际金融组织的协调,这些组织利用其所具有的职权不断地对发展中国家(尤其是因发生金融危机而需要援助的发展中国家)施加影响,这在一定程度上对这些国家的金融形成了冲击和影响。IMF——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处理金融危机的实践中,往往对被援助的成员国金融进行干涉,迫使这些成员国放弃部分金融1997年l2月3日IMF与韩国签署援助贷款协议时,要求韩国大幅度开放其金融市场,允许外国银行或非银行金融机构大举进入韩国市场,在韩国的外国银行或企业可以全面参与韩国证券交易活动,政府不得干涉中央银行工作等。这些苛刻的条件严重地限制和削弱了韩国的金融,使韩国在很大程度上丧失了独立选择其金融体制以及对外开放进程的权利。许多国际金融法学家认为,这实际上是让韩国用相当一部分金融来换取贷款援助,以摆脱金融危机。为此,韩国公众把l2月3日定为“国耻日”。印尼面临的情况更严重IMF与其签署协议时,不仅要求削减财政开支、紧缩通货及进一步开放金融市场,同时还要求政府实行政治体制改革,这些要求最终导致了印,尼社会大动荡直至苏哈托政权。tSrIMFX~成员国金融如此干预,致使很多国家对IMF采取的行动产生反感甚至对抗,这对IMF的信誉及存在价值带来灾难性的打击,有的成员国或专家甚至提议立刻废除IMF。确实,当一国已不能独立地确定其金融政策,独立地选择其金融体制,独立地操纵和控制本国金融发展,其国家金融将受到严重影响和冲击。

以上所有挑战无不与西方发达国家所倡导的全球化必然导致国家金融弱化的理论息息相关。这实际上是以美国为主导的少数西方发达国家金融霸权的体现。他们完全掌握着全球金融的决策权、操纵权和控制权,不仅是当今国际金融市场游戏规则的制定者,而且还是司法者。他们剥削和掠夺发展中国家金融资源,弱化发展中国家的金融。美元化直接受益者是美国;金融市场过度开放引发的金融危机正是这些倡导者理论导致的必然结果;东南亚国家和韩国在金融危机中不得不接受IMF的援助,IMF趁此对这些国家金融进行干涉,正是美国等发达成员国以不予拨款及合作相威胁,操纵IMF按他们意志行事的结果,这实际上是从发达国家利益立场上提出的改革措施和进程,在很大程度上会损害发展中国家的利益,也有损于发展中国家的金融。所以,在金融全球化过程中强化金融观念,牢牢把握金融不受损失,是一个必须遵守的原则。以美国为首的少数西方发达国家对本国的金融其实是非常重视和谨慎的,对此他们从未慷慨过。在金融上,他们实行“双重标准”,发展中国家必须认清这一点,认清放弃国家金融的严重后果,重新树立新的金融观,在保证国家金融安全的基础上,谋求各国互利互惠,只有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金融新秩序,才有可能实现真正的金融全球化。

三、金融全球化进程中发展中国家金融的实现

(一)积极参与金融全球化进程.坚持和发展国家金融。在金融全球化进程中,机遇和挑战并存。如果过分担心发达国家的资本控制和剥削而畏缩不前就会痛失良机,被金融全球化所淘汰;然而,不根据本国实际情况制定发展战略,全面放弃国家金融也必将陷入困境。因此,发展中国家在积极参与金融全球化进程时,即要坚持自己的国家金融,又要以发展的观点实现国家金融。金融全球化进程中,各国金融的相互依赖日趋增大,各国已经、并将达成更多的各种调整国际经济关系的协调制度,这些协调制度的本质就是要求各国遵守共同制定或承认的规则和法律文件,以谋求更多的共同利益。以这种协调制度为主导的国际金融法律体系,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各国的金融,但这种冲击是各国在平等互利原则基础上通过理性选择后自愿接受的,是有利于各国利益和发展的是一种正常行使金融的行为而不是对国家金融的放弃。

(二)积极参与金融全球化规则和制度的制定.努力推动国际金融新秩序的建立。面对金融全球化带来的挑战,发展中国家首先要从国际金融制度上为自身的发展争取保障,防止少数西方发达国家将一系列不平等条款强加给自己,并进而侵犯本国的金融。IMF的配额及投票决策机制,使IMF受到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成员的控制,发展中国家成员的任何想法和意见均无法买现,平等原则失去任何意义。发展中国家在本国市场不成熟、特别是在缺乏对国际游资的协调和监控机制的情况下,开放金融资本市场是不可取的,过早开放易使虚拟资本膨胀,引发金融危机。发展中国家只有参与到金融全球化“游戏规则”的制定中,才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意志,才有可能打破西方发达国家对金融全球化主导权的垄断,而不至于被动的遵循由西方发达国家制定的规则,才能维护自身的国家金融和经济利益。唯有如此,新的公正、合理的国际金融新秩序才有可能真正得以实现。

(三)加强南南合作.促进制定金融全球化规则的力量对比的平衡。在金融全球化时代,发展中国家仍应该加强联系和团结,提高在金融全球化冲击下的整体生存能力,以集体的力量改善自己在国际金融中的地位,逐步推动公正、合理的国际金融新秩序的建立。

(四)加快完善国内金融体制.实现市场对生产要素的有效配置.实施有效的金融监管.实现金融和保障金融安全。发展中国家必须加强金融法制建设和国家金融安全意识,健全法律制度以维护自身国家金融。首先要重视金融高科技人才的培养和完善科技创新体制。其次,要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参与金融全球化进程,促进国内金融体制深入改革,使本国金融体制与国际金融体制逐步接轨,更好地吸收国际金融业的经营技术和管理经验。最后,健全金融监管体制,充分行使国家金融。对于任何一个希望通过金融全球化来分享国际经济增长利益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建立一个实质性的金融化体系是唯一可靠的出路。为此,应其采取渐进式的金融自由化方式,在实施中把握好开放的“度”,有关信用评级、公司上市证券业务、外汇买卖等业务,不能完全掌握在外资手中;其余金融业务可在充分有效的监管机制下逐步开放。

总之,发展中国家只有适度的参与到全球金融化进程中才能更好地发挥金融全球化正面效应,减少其负面效应,才能更有效的保护金融安全,真正实现国家金融,实现国家金融体系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秦凤鸣.金融全球化的冲突与矛盾[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l,(8).

[2]陈安.国际经济法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l、

[3]雷娟.浅议拉美国家美元化.武汉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3)

[4]王贵国.国际货币金融法[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5]万国华.从亚洲金融危机看[M]法律机制亟待改革的几个重要问题南开学报,1999,(2)

篇3

关键字:村镇银行;制约因素;发展模式

一、引言

世界各国发展的经验无不表明,一个健全、有效的金融市场能够有效提高农村收入和福利的农民,缩小贫富差距,促进国民经济快速协调发展。农村金融之于农业、农户乃至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至关重要。然而传统的银行金融机构及经营模式在面对农村、农业这个熟悉又陌生的市场时又略显力不从心。以此为背景,上世纪九十年代初许多国家纷纷试水农村金融体制改革与创新,村镇银行就是这一改革创新的产物。

二、亚洲各国村镇银行典范

农业经济相比其他产业而言具有与受自然条件限制多,产品价格波动剧烈,投资回收期长等特点。亚洲诸国除以上共性外还表现出农业人口众多且贫困人口占比大、机械化程度低、经营规模小而分散、不是根据利润决定参加退出而是为了维持生活继续农业经营,与其说是“生意”不如说是“生计”的特性。基于以上特点,相应的农村金融市场也面临着巨大挑战。在这种严峻的挑战下,不少亚洲国家克服重重困难在村镇银行建设取得了成功,为他国农村金融建设提供了参考。

(一)孟加拉格莱珉银行――村镇银行建设经典模式

孟加拉是全世界最贫穷的国家之一,该国的格莱珉银行及“格莱珉模式”的成功为全世界发展中国家开辟了一条消除贫困的新思路。格莱珉银行在经营管理上做出了一系列创新:

首先,该行主要经营的是一种小额、短期信用贷款。无需要客户提供任何担保,手续简便易行,贷款客户即可直接取得贷款资金;

其次,基于农户及贫困人口贷款需求特征,开创 “支持小组+贷款中心”的模式。暨每个贷款者须加入一个由社会背景、贷款目的相似者组成的小组,若干小组构成贷款中心。支持小组是一种典型的团队激励机制,以内生性的激励机制取代抵押担保;

第三,组内顺序放贷。 格莱珉银行在支持组内采用“2-2-1顺序”放贷:最初允许2名成员申请贷款,根据这两人的还贷情况另2名成员再行申请,小组组长最后得到贷款并监督还款情况[ ];

最后,贷、存、股三位一体。贷款者还贷同时存入一笔存款,债务清偿后除可享受更高额度的贷款还将享有一笔可以动用的资金。银行鼓励贷款者持有股份,目前该行国家持有10%股份,贷款者则持有该公司90%的股份[ ]。

格莱珉模式为村镇银行的经营提供了新思路。该国已有58%的穷人通过格莱珉银行提供的小额信贷摆脱了贫困,格莱珉模式还被复制到了全球100多个国家地区,全世界有超过1亿穷人从中受益[ ]。

(二)印度工业信贷投资银行(ICICI)――大银行的村镇银行策略

ICICI的成功得益于创造性地铺设网点增加在农村的业务渗透率。概括说来,暨直接服务模式与间接服务模式结合:

直接服务模式主要是通过自助组。ICICI在原有自助组模式上开发了项目经理、协调员和促销员的三级制度。项目经理属银行从业人员,监督6位协调员,批准地区经理的贷款申请;协调员是自助组成员,负责督导6位促销员工作;促销员的主要任务是推进新小组成立;小组成立初只进行储蓄,存款余额达到5000卢比之后这部分资金以低利率在小组内部贷放,贷款利息收入成员共有,在内部贷款运行一段时间后银行开始向小组发放贷款[ ]。

ICICI又推出了间接服务模式――与小微金融机构(MFI)合作。将互助组、贷款发放和回收、资金管理、等日常事务完全由MFI负责,银行根据各MFI业务经营情况向其发放贷款,MFI再将贷款转贷给农户。随后该行又进一步升级间接服务模式,开发出合作伙伴模式。该模式下MFI不再承担转贷职能,只提供诸如贷前调查、贷后管理等服务。所有贷款由ICICI直接发放,这种设定保证了ICICI对贷款的追索权。介于MFI不再担当贷款者角色,ICICI为对其加以约束采用了“第一损失担保机制”,要求MFI承担不良贷款的一定比例,MFI所管理的贷款质量越高其收益也相应高。同时,ICICI还向有关MFI提供一个透支额度,只有在MFI经手的贷款违约时才会实际动用,一旦动用MFI就要为实际提取的资金支付罚息[ ]。

(三)日本农协系统――立体农村金融体系

当今的日本农村金融体系是一种合作金融与政策金融有机结合的金融体系,其中最具代表的是农业协同组合。早在中世纪日本农村就自发的出现了诸如赖母子会、报德社等以地缘、血缘为中心,共筹劳动力、相互交换为目的的组织,而今更形成了覆盖全国的农村金融体系。

日本的合作金融机构主要是三级农协系统,暨农业协同组合、农业协同联合会、农林中央金库。农协作为基层组织,直接与农户发生信贷关系,吸收农户存款、发放贷款、办理结算、保险等业务。农协联作为中层组织起到在基层与高层中央金库间桥接的作用,帮助基层农协进行资金管理,吸收基层组织的剩余资金并在必要时给基层组织提供融资。中央一级的农林中央金库是各级农协内部以及其它金融机构融通资金的渠道,主要对系统内资金融通、调剂、清算,对会员办理存贷款、汇兑业务,指导农协联并提供咨询服务。

日本的农协系统与一般的农业合作金融相比有许多独到之处:

(1)非营利性。农协不以盈利为主要目的,致力于农协会员利益、支持农业发展。以基层农协为例,日本1947年颁布的《农业协作组合法》规定农协“所从事的各项事业是最大限度的为组员做贡献,不以营利为目的”[ ]。

(2)相互金融。农协在运作上与格莱珉银行有类似的三位一体模式,在日本被成为“出资者=利用者=经营者”三位一体。按照这一原则农协提供的是期待存款人不久可能成为贷款人的“相互金融”[ ]。

(3)地区金融。农协以传统的农村部落共同体为基础,是以地区社会的生产、生活、文化为基础的金融,各地区农协能提供更加符合本地情况的金融服务。组合成员间乃至组合之间甚为了解,是以“对人的信用”为基础的金融。

(四)启示

通过上述案例的展示我们不难发现,在农村、农业生产环境复杂的亚洲成功的组建村镇银行乃至农村金融体系促进农村、农业发展是完全可行的。显然,在这一系列成功典范的背后是存在共性的:

首先,以内生金融需求主导;其次,对农户与农村金融充满信心,如果村镇银行设立、开展业务的初衷不是基于内生的金融需求,那么村镇银行业务“脱农”现象在所难免;再次,基于对农村、农业的深入了解,扎根于农村,始终不偏离农村金融这块阵地以有别于传统金融的方式开展农村金融业务;最后,在发展模式和业务安排上勇于创新,突破了传统商业银行依靠屋里网点推进业务的桎梏,为农户提供有别于传统商业银行、有助于农业生产、有利于农民生活水平提高,设身处地为农民着想的服务。

三、我国村镇银行发展中的制约因素分析

(一)内部制约因素

1.市场定位偏差

服务“三农”是村镇银行的基本定位。但从实践中看,偏离这一目标已成为普遍现象。具体表现为贷款的脱农化、大额化、短期化[ ]。就目前来看不少村镇银行的大客户中非农企业占比明显偏高。另外,该投放在农林牧渔行业的贷款余额占贷款总额的比例也存在逐步下降的趋势。

2.自身业务缺乏吸引力

村镇银行理应提供区别于一般商行、立足于地区情况的差异化金融产品与服务。根据比较,村镇银行不少业务与一般商行雷同。以安徽桐城江淮村镇银行为例,不难发现这些村镇银行经营的业务除个别“农字头”以外,大部分与传统商行交叉重叠[ ]。这导致村镇银行与一般商行间发生竞争,村镇银行绝对优势无从谈起,比较优势也将逐步丧失,长此以往村镇银行势必失去长效发展机制。

3.运营成本高

由于村镇银行经营机构的小型、分散化,在应对储户提现和其他日常运营问题上,所需的高流动性资产与总资产的比例相对较高。另外,村民居住偏散,以当前单纯依靠机构扩张加物理网点覆盖的模式非但不能深入到本地区业务的腹地,还导致业务经营成本增加,双向制约了村镇银行经济效益。

(二) 外部制约因素

1.组建村镇银行的动因不明

近些年村镇银行的发展如火如荼,笔者却不禁要思考村镇银行爆发性增长背后的动因是什么?究竟是以政策为驱动还是以客观需求为目的?究竟是外生主导还是内生金融需求主导?组建村镇银行的动因如果不能厘清,势必给往后村镇银行的发展带来制约。

2.普遍以传统商行发展模式应对农村金融

就目前村镇银行金融许可证发放情况来看,我国村镇银行依然是以扩张村镇银行总行、网点数量来推进村镇银行发展。在中国这样一个幅员辽阔、农村人口众多的大国,单纯的物理网点膨胀能在多大程度上有效支农,是否符合成本效益原则,笔者认为有待商榷。

按照“金融功能观”观点:金融机构的数量、规模大小的变化,并不能有效说明金融体系宏观效率与微观效率的同时进步。事实上,能够表明金融体系演进路径的因素应当是金融功能的升级[ ]。只有金融功能升级才能推动整个金融制度的变革与创新,充分满足来自农村多元化的金融需求。

四、促进我国村镇银行发展的对策

(一)提升自身发展能力的对策

1.厘清村镇银行定位

村镇银行应定位为为区域内农户提供金融服务的微型金融机构。与大银行相比,村镇银行在为农户提供金融服务方面存在显著特征优势:村镇银行处理软数据的能力略胜一筹,这里的软数据是指借款人的特征或管理的能力,这种信息一般只能通过与借款人之间的亲身互动搜集到。村镇银行土生土长,债权债务双方情况互为了解,有利于降低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村镇银行应该扬长避短,充分发挥其“人熟、地熟、事熟”的优势,扎根于农村、农业之中。

2.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

一方面,各村镇银行要抱有“人无我有,人有我新”的产品创新理念,开发设计出更加符合于本地与本行特色,有别于一般银行业务,面向支农金融业务。

另一方面,村镇银行要创新服务手段,摆脱单一凭借物理网点提供服务的经营方式。一改传统银行“坐商”作风,深入到广大农村中去,与农村合作组织、农户建立良好关系,了解他们的需要,为他们提供差异化的服务。此外要积极反馈信息为产品创新提供依据,将产品与服务、手段与目的有机结合。

(二)改善外部环境的建议

1.鼓励以内生金融为主导的村镇银行发展模式

农村内生金融组织的存在不仅有着深厚的理论基础,而且是适应中国农村圈层社会特征以及由此决定的特殊信用结构基础上产生的,具有地适应了农村和农户金融需求的特点[ ]。

农村内生金融具有信用与经济功能的双重属性,各级政府部门应注意引导发挥其内接农户、外联市场的双重作用。鼓励在现有的农民专业合作组内部开展信用合作;对于已建成的农村内生金融组织,依靠组织资金把农户的劳动力、土地与市场结合起来,提高组织化程度,解决市场经济条件下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同时把先进的生产、管理经验、技术应用到农业生产中,调整结构,促进产业升级,增强其经济功能[ ]。注意合理运用股权信贷模式将农民经济合作组织由生产合作、供销合作延伸到信用合作,使农民经济合作组织发生质的变化,使合作机制更加完善,更具保证,配合已初具规模的村镇银行系统共同搞活农村金融、支持三农事业。

2.差别政策安排

篇4

【关键词】村镇银行;问题;建议

一、村镇银行概述

(一)概念

村镇银行是指经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依据有关法律、法规批准,由境内外金融机构、境内非金融机构企业法人、境内自然人出资,在农村地区设立的主要为当地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服务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在县(市)设立的村镇银行,其注册资本不得低于300万元人民币;在乡(镇)设立的村镇银行,其注册资本不得低于100万元人民币;村镇银行是独立的企业法人,享有由股东投资形成的全部法人财产权,依法享有民事权利,并以全部法人财产独立承担民事责任。村镇银行以安全性、流动性、效益性为经营原则,自主经营,自担风险,自负盈亏,自我约束。

(二)业务发展

经银监分局或所在城市银监局批准,村镇银行可经营业务包括:吸收公众存款;发放短期、中期和长期贷款;办理国内结算;办理票据承兑与贴现;从事同业拆借;从事银行卡业务;发行、兑付、承销政府债券;收付款项及保险业务;经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批准的其他业务。村镇银行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可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等金融机构的业务。有条件的村镇银行要在农村地区设置ATM机,并根据农户、农村经济组织的信用状况向其发行银行卡。对部分地域面积大、居住人口少的村、镇,村镇银行可通过采取流动服务等形式提供服务。

(三)成立的背景

2006年10月在孟加拉创立的世界上第一家乡村银行,至今已形成一个有1200个分行、遍及4.6万多个村庄的银行系统,使400多万孟加拉农村的贫困人口脱贫致富。2006年12月20日,中国银监会出台《关于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更好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这是中国农村金融政策的重大突破。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全国各地村镇银行如雨后春笋般应运而生。截至2012年9月末,全国共组建799家村镇银行中,中西部地区481家,占比60%。其中,2010年和2011年是村镇银行设立较多的年份,分别为201家和286家。

二、村镇银行发展的问题

(一)市场准入制度不健全

村镇银行的大规模推建设进度不大的主要原因在于村镇银行的市场准入制度不健全。如根据《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虽然在县(市)设立的村镇银行,其注册资本不得低于300万元人民币;在乡(镇)设立的村镇银行,其注册资本不得低于100万元人民币。但规定要求村镇银行的主发起人、最大股东必须是符合相关标准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对境内银行金融机构持股比例也有相关规定如不得低于20%,由于规定的标准较高,将金融市场的非银行类金融机构和民间资本挡在门外,限制了村镇银行的建设的普及面;此外,由于村镇银行规模有限,盈利水平不高,优秀人才的缺乏等因素,导致发起行对其管理干预度较强,自主性较差,逐渐沦为发起行的分支机构。

(二)社会公信力不够强

从全国整体来看,村镇银行社会公信力不强的问题突出,因为村镇银行规模小、资金不雄厚、网点分布少,导致的社会影响度较低,居民对此种类型的银行不够理解,常常被认为是“个人开的银行”,信用度可能不高,当地居民的质疑较多害怕存款不安全,导致在当地开展业务有一定难度,因此,当地居民更愿意到大中型银行办理储蓄业务,以及信用社和邮政储蓄银行等。村镇银行社会公信力弱、社会影响度不高集中体现吸收存款难的问题。

(三)市场竞争实力不强

大中型商业银行有稳定客户,主要是高端的较富裕客户业务,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和农村信用社在中层客户市场优势较大,低端客户往往金融需求较小。村镇银行在这种竞争环境中压力很大。大中型商业银行在农村开发业务有许多固有优势金,如结算系统完善、公信度较高、服务质量较好等。大银行的固定客户主要是经济状况较好的农户。此外,农村信用合作社进入农村金融市场时间较长,也具有丰富的经营与农村相关的业务经验。如近几年,小额贷款公司在农村市场比较活跃,争夺了部分贷款业务。

(四)政策支持不足

央行给予村镇银支农再贷款支持不够,导致村镇银行的资金实力不够,例如在税收优惠政策方面,农村信用社可获得营业税和所得税降低或减免政策优惠,但是村镇银行却排除在外。此外,对村镇银行的信贷规模调控和利率管制过紧,未实现利率的市场化。

三、完善我国村镇银行发展的建议

(一)改进村镇银行设立模式

村镇银行设立的标准过高,阻碍了村镇银行的发展进程,考虑银行业风险较大和监管部门的监管能力的不足,村镇银行降低设立条件可能性较小。规模化、批量化的成立村镇银行将利于提高效率,降低成本。为推进村镇银行发展,现今,村镇银行共有三种发展模式:“总分行制”、“管理总部制”、“控股公司制”。这三种模式特色很明显,须因地制宜,依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发展模式。虽然这三种模式还没有大规模扩张,现今,这三种模式对村镇银行的设立还没有凸显很好地推动作用,因此,村镇银行设立模式仍需不断探索,不能仅限于此种三种模式,大胆尝试新模式,制定引进人才优先政策,帮助村镇银行走出发展囧境,推动村镇银行更好的发展。

(二)提高村镇银行社会公信力

一是加大对村镇银行宣传力度,利用各种媒体和平台向公众宣传设立村镇银行的作用和功能,宣传村镇银行相关业务优势,提升村镇银行在公众心中的影响力;二是要不断加大支农力度,在服务质量上做工作,争取广大群众的支持,达到提高社会公信力的目的;三是逐步完善结算环境,出台相关优惠政策,为广大农户提供更加丰富的金融服务,将银联系统、支付系统、个人征信等系统等银行功能逐步健全;此外,地方政府应当促进信用环境建设、资金奖励、办公用房等方面的建设,构造一个竞争、有序的金融机构体系,更好地做到服务“三农”。

(三)提高市场竞争力

现今,虽然村镇银行与其他金融机构竞争优势不大,要在农村业务开展开来,就必须面对竞争的压力。村镇银行不能以价格战略为主,争取在竞争中求得共赢。面对金额过大的贷款,可与其他大中型商业银行合作,小额贷款可与小额贷款公司进行合作,这样既不损失客户,又有效地分散了风险。此外,村镇银行要积极学习其他金融机构开展农村业务的经验,必须发挥自己的特色与优势,结合自己机制灵活、决策链条短等优势,研发符合市场需求的金融产品。依据地区发展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产品创新,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

(四)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为增强村镇银行资金充足性,央行应给予村镇银行一定的支农再贷款支持,对村镇银行的信贷规模调控和利率管制应采取宽松政策,实现利率的市场化。如国际上成功的农村小额信贷项目均实行的是商业化利率,在税收优惠政策方面,给予村镇银行在营业税和所得税降低或减免政策优惠。

参考文献:

[1]张炎.我国村镇银行的立法缺陷以及补救研究[J].西部法学评论,2009.

篇5

【关键词】村镇银行,吸储能力,草根银行,小微企业

村镇银行是我国农村金融改革的一次伟大创举,是专门为农村提供金融服务的新型机构。2007年3月1日,四川仪陇惠民村镇银行由南充市商业银行发起成立以来,村镇银行发展迅速,根据银监会资料显示,截止到2012年年初,浙江省全省共设有76家村镇银行及其分支机构。

一、发展村镇银行的意义

村镇银行的特点是资本规模较小、产权结构多样化、治理结构简单灵活、限定范围的金融服务。发展村镇银行丰富了农村金融体系,增加了农村金融市场的有序竞争,有效增加了农村地区的金融供给,有利于农村金融市场的稳定。

1、村镇银行有利于吸收社会资本。《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中规定符合相关规定的境内金融机构、境外金融机构、境内非金融机构企业法人、境内自然人均可以入股村镇银行。村镇银行最大股东或唯一股东必须是银行业金融机构。从现实情况看,社会资本参股村镇银行的比例平均超过50%。因此,村镇银行达到了吸收社会各类闲置资金为农村地区解决贷款需求的目的。

2、村镇银行以满足农村资金需求为首要任务。村镇银行发放贷款应首先满足县域内农户、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村镇银行发放贷款应坚持小额、分散的原则,提高贷款覆盖面,防止贷款过度集中。

3、村镇银行结构简单、贷款审批程序便捷。村镇银行主题明确,产权清晰,结构简单,委托链条短,贷款审批及决策机制灵活高效,成本较低。因此,村镇银行低成本、高效率地提供贷款,真正为有贷款需求的农户服务。

二、浙江村镇银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村镇银行的发展对完善农村地区金融体系、改善农村地区金融生态环境有着重要的意义,但浙江村镇银行在发展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社会认可度不高、吸储能力弱。村镇银行成立及发展的时间较短,经营规模小、经营范围狭窄、结算手段和渠道落后、金融供给能力不强、缺少广告宣传等,造成社会大众对村镇银行的认可度不高,影响村镇银行的吸储能力,造成村镇银行储蓄存款少。大部分村镇银行只能靠资本金来发放贷款,长期将影响村镇银行的可持续发展。

(二)业务品种单一、盈利有限。村镇银行可以吸收存款、发放贷款、办理支付结算及其他各种中间业务,但实际上,村镇银行基本上都没有开展中间业务,主要是吸收存款和发放贷款,业务品种比较单一。另外,有些地区农业产业基础薄弱,高收益项目不多,同时风险较高,限制了村镇银行盈利。

(三)支付结算渠道不畅通。村镇银行条件受到限制,如硬件设施、技术力量、软件网络、风险控制和费用等均达不到人民银行支付系统的接入标准,所以村镇银行不能加入人民银行支付体系,不能直接办理跨行转账汇兑,汇兑业务只能通过转借第三方(县农村信用联社)办理;村镇银行不能使用非现金支付工具,结算方式受到限制,不能提供多品种、高效率的结算服务。

(四)面临较高风险。村镇银行主要是为农村金融服务,面临较高的风险。第一,农业属于弱势产业,具有较大的自然和市场风险,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容易造成农户小额信贷形成呆账坏账;第二,农产品的市场需求量和供给量波动不断,但农产品的生产周期长,农民信息相对滞后,农业生产面临极高的市场性风险;第三,农户贷款一般缺乏抵押品,进行的是信用贷款,存在着极大的信用风险。

三、浙江村镇银行创新发展路径

(一)改进“理念、机制、技术”,发展小额贷款

1、理念。村镇银行要牢固树立只有竭诚为小客户服务才能良好地生存与发展的信念,形成与大银行的差异化竞争定位。通过贷款利率的上浮,小客户可以获得极高的资金回报率。例如以服务小微企业为主的台州市商业银行就是我国资产利润率最高的银行。

2、机制。机制包括营销、激励、风险控制机制。关于营销机制,经营小额信贷,必须具有良好的营销机制,造就强大的客户经理队伍。关于激励机制,建立良好的激励机制,充分激发员工尤其是客户经理的潜在能力,不能简单地以总量衡量,要以小额贷款为导向。关于风险控制,从村镇银行的实际出发,增加有效担保,建立企业信贷文化,落实信贷责任制等方面,造就有效的风险控制机制。

3、技术。村镇银行的发展同样需要极高的技术,特别是关于“信息不对称”。目前,浙江适合村镇银行的小额贷款技术主要有两类:一、本土化的以台商行和泰隆银行为代表的“预先熟悉客户”技术;二、引进欧洲复兴银行的“标准化——小额贷款技术”。目前浙江台商行等不少金融机构引入了该项技术,并获得了不小的成就。村镇银行应当不断学习利用这些业已成熟的小额信贷技术。

(二)向民间资本开放,发展“草根银行”

对于民间资本,放开村镇银行市场准入,允许民间资本依法发起组建村镇银行,甚至可以控制村镇银行,特别允许自然人发起组建并控制村镇银行。“草根银行”指滋长于民间,与小微企业共存共荣的小银行机构。它们虽然规模小,但是具有一系列优点,如产权约束强、机智灵活、敢于创新,熟悉小客户,恰当进行定位。

(三)创新发展村镇银行的政策建议

加大政府对村镇银行的扶持力度,以扩大村镇银行的实力;放开对村镇银行的利率管制,实现利率市场化;明确村镇银行的市场定位以及差异化服务;通过多渠道筹集资金,以解决贷款缺口问题;引导村镇银行建立严密的风险控制机制,在村镇银行内部建立有效的风险评估体系,对信贷风险审批流程制定严格的规章制度,避免因信贷人员素质或主观性评估而造成的信贷风险。

参考文献:

[1]赵志刚,巴曙松.我国村镇银行的发展困境与政策建议 [J].新金融,2011,(1).

[2]高晓燕,隋晓靓.我国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11,(5).

[3]王航.我国村镇银行的可持续发展研究[J].商情,2013,(35).

篇6

【关键词】村镇银行 联合发展 机制探讨

一、村镇银行发展现状

以信阳市为例,2008年8月2日,信阳市第一家村镇银行成立。截至目前,全市已经相继设立了5家村镇银行。截止2013年6月末,辖内村镇银行各项资产总额达到40.15亿元,占全市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总额的2.05%。各项存款余额达到33.07亿元,各项贷款余额达到20.54亿元,其中涉农贷款占贷款总额的86.51%。在信阳境内的村镇银行有两类管理体制:单独的法人和总分制法人。单独的法人的有固始天骄、信阳恒丰、潢川珠江、淮滨珠江,总分制法人即信阳珠江村镇银行,下辖商城、息县、新县、固始、光山、罗山6个支行。

如商城县,信阳珠江村镇银行商城县支行成立1周年了,属联合机制下的村镇银行,是信阳珠江村镇银行的下属机构。截止2013年6月,信阳珠江村镇银行商城县支行合计从业人员16人,各项存款余额2.05亿元,占商城辖区存款的1.51%,各项贷款余额1.2亿元,占商城辖区贷款的2.12%,实现利润314万元,占商城辖区金融机构总利润的5.87%。村镇银行活跃了信阳市农村金融市场,极大地缓解了广大农户和小微企业的资金需求,受到各级政府的称赞和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

二、村镇银行发展的特点

村镇银行在发展过程中呈现以下特点:

(一)布局都在县级以上地域

目前信阳辖内的村镇银行,暂没有机构设置在乡镇。

(二)规模小,注入的民营资本少,抗风险能力差

就潢川、淮滨两家珠江村镇银行看,截止2013年6月底,贷款分别为2.14亿元、2.52亿元,贷款损失准备分别为210万元、400万元。

(三)服务对象的非农性逐步加大

农民作为弱势群体,农业、农村经济作为高风险、低效益的弱势经济,受自然条件和市场条件的影响巨大。在农业政策性保险严重缺乏的情况下,受利益驱使,村镇银行在价值取向上存在一定的偏离宗旨,追逐高利润、高回报的其他行业。

(四)大部分是地方商业银行跨区域设立的村镇银行

因此,缺乏政策性保险机构来加强风险防范。信阳辖内5家村镇银行,除平桥恒丰村镇银行是本地商业银行发起外,其余4家均为地方商业银行跨区域设立。

三、村镇银行在发展呈现出的问题

(一)同业竞争激烈,生存空间狭窄,拓展客户难度大

一方面,资金来源渠道狭窄,吸存难度大。在当前经济背景下,国家宏观调控力度不断加大,各家商业银行都在积极募集资金,除吸收存款外,不断推出理财产品,拓宽了融资渠道,吸引了大量客户。相对于存款,理财产品的收益率也更高、操作也更为灵活,居民对理财产品的投资意愿更加强烈。而目前村镇银行没有权限发行理财产品,其资金主要来源于单位一般存款和个人储蓄存款,因此使本来就比较困难的吸存工作难上加难。

另一方面,优质客户被抢占,贷款营销难。在城区,国有大银行以及股份制商业银行软硬条件优越,贷款利率或比村镇银行低,控制着优质贷款客户,政府的公共资源(融资平台)也早已被其占据,要从“人家的碗里”抢“肉”非常困难;在乡下,农业发展银行、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邮政储蓄银行以及其他商业银行分支机构遍布各乡镇,而村镇银行目前还没有能力在乡镇区域设立营业网点,只有在城乡结合区域,一些信誉较低、资质一般的客户在其他商业银行贷款无望的情况下,以“高利率”为代价在村镇银行寻求资金支持。

因此,在成立时间短、品牌效应差、社会认知度低的情况下,村镇银行的负债业务工作难度非常高,存款上升速度缓慢;资金运用业务大部分只能拾拣其他商业银行的“残羹冷炙”,提升经营规模步履艰难。

(二)结算渠道不畅,辅助系统成本高,经营业务局限多

调查显示,目前辖内村镇银行没有加入央行大小额支付系统和支票影像交换系统,也没有加入银联,无法印制票据,不能实现银行间的直接汇兑,致使其不具备现代银行结算功能,给客户带来诸多不便,因此使拓展客户工作难度增大;在开展业务以及接受监管部门的监管过程中,需要借助辅助系统,如,人民银行的 “征信管理信息系统”、“反洗钱管理系统”等,由于村镇银行资本金少、经营规模小,投入成本高,尚没有接入这些系统,降低了业务办理效率,例如,在开展贷款业务时,只能先行到其他金融机构查阅客户的征信情况,再视具体情况办理,直接影响业务办理速度。

另外,银行卡作为电子货币,其强大的结算属性已经成为其他中外资商业银行重要业务产品,而村镇银行由于网点少、网络结算系统不畅没有发展该项业务,也是影响业务发展的一个因素。

(三)不能享受业内优惠待遇,税赋负担重

目前,村镇银行与一般的商业银行相同,按照5%的税率缴纳营业税,按25%的税率缴纳企业所得税,税赋总额约占营业收入的16%。而辖区内农村信用社却按照3%的税率缴纳营业税,按照12.5%的税率缴纳企业所得税。同样是涉农机构,村镇银行并没有因为涉农工作而获得相应的税收减免,税赋压力相对较重。

(四)先天优势得不到充分发挥,难以做到自主经营

村镇银行在规模上虽然是小机构,但属于一级独立法人,管理上具有扁平化特点,先天具有决策链条短、信贷审批和放款快、经营机制灵活的独有优势。但在实践中,村镇银行的这种先天优势很难得到充分发挥。主要原因在于村镇银行虽然名为独立法人,但受发起行的约束较大,在人员管理、业务经营等方面都受到发起行的制约,尤其是村镇银行缺乏基本的结算功能,跨行支付和异地结算基本上是通过发起行,导致村镇银行实际上“沦为发起行的一个分支机构”,难以真正做到自主经营。

四、联合发展机制下的优势分析

针对以上发展上的问题,在区域内走联合发展的路子,会呈现以下发展优势:

(一)优化了“村镇银行”的品牌,引起地方的重视

地方政府部门加大沟通力度,积极配合人行、银监等部门开展的支持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发展工作,同时,积极争取国家有关货币政策和财税政策支持。无论是相关制度的推出还是各部门之间的有效沟通和配合,都需要地方政府部门进行协调,并帮助解决村镇银行运行过程中遇到的具体问题,发挥作为村镇银行建立运营过程的联络人的作用,如对初创阶段的村镇银行争取减免营业税和所得税政策,支持其发展壮大等。同时,在村镇银行的运营过程中,在地方政府的协调下,充分发挥人民银行、国家政策性银行和大型商业银行的引导作用:人民银行给予村镇银行一定的支农再贷款支持,扩大村镇银行的资金实力,减少村镇银行资金运营风险。国家政策性银行和大型商业银行作为村镇银行的发起人,在村镇银行的建立初期阶段进行提供启动资金,网络技术支持,人员培训以及相关方面的辅导,引导村镇银行逐步建立健全基础设施和管理体系,给予村镇银行一定的风险保障,在村镇银行开始运行并逐渐步入正轨后再从管理上让其独立,而在整个运行过程中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和一定优先的服务,如可以选择加入人行支付系统或通过当地商业银行支付清算,由业务发展部门和营运中心联合提供村镇银行IT系统的一揽子解决方案等。

(二)更能引导民营资本的主动注入

近些年来,民营资本不断发展壮大,投资成为了这些企业管理的新课题。同时,国家进一步放宽了对民营企业投资的限制,民营企业需要有优质的项目进行资本运作。通过联合发展,村镇银行在社会上的地位得到了提高,加大了民营资本参股村镇银行的兴趣,使民营企业可放心地获得资本回报,同时,民营企业通过优质项目的运作获得和政府及银行的合作机会,得到先进的管理经验并服务于社会,使政府和民营资本达到双赢的局面,村镇银行的可持续发展得到一定的保证。

(三)推动地方政府在村镇银行的运行周期内引入保险公司

提供必要的风险补偿机制,建立村镇银行服务“三农”和支持新农村建设的正向激励机制等,为村镇银行的资金安全提供切实保障。

(四)在地域上资源共享,取长补短

篇7

关键词:村镇银行;小微企业:农村金融

中图分类号:F83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92(2013)03-0018-05

一、天津市村镇银行支持小微企业的探索与实践

2008年末,天津市第一家村镇银行一蓟县村镇银行成立。随后,天津市陆续成立了5家村镇银行。截止2012年9月末,天津市6家村镇银行注册资本合计14.63亿元,资产总量已经超过60亿元,贷款接近40亿,成为近几年来天津市金融领域的亮点之一,尤其在支持区县小微企业发展中取得了不俗的成绩。截至2012年9月,6家村镇银行累计办理小微企业贷款2274笔,金额共计58.11亿元:9月末余额24.78亿元,占各项贷款总额的73.01%。远高于13.41%的全市平均水平。

天津市几家村镇银行成立以来,为了做好区县小微企业的信贷支持,在拓展营销渠道、创新产品服务、加大人才培养力度等方面积极采取措施。也取得了相当不错的成绩,真正扎根当地、做出特色,成为以服务当地农民和小微企业为主营业务的草根银行。

(一)积极开展“微创新”,创新特色信贷业务模式

为了更好地服务区域内小微企业,天津市村镇银行在承接主发起行信贷产品的基础上,结合当地实际,积极开展“微创新”,以满足当地多元化的金融需求。如某村镇银行在承接主发起行包商银行成熟的微小企业贷款先进文化和技术的基础上,结合所在区城镇化建设中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特点,先后研发推出了快易贷、商富通、农耕宝、农蔬宝、农具宝、农丰宝等十二项“金月季”系列金融产品,为大批生产加工型小微企业、商贸及农民个体私营业主解决了资金紧缺的问题。同时,将行业的上下游企业作为潜在客户群,利用链条式管理,产生连锁性拓展效果,以大众客户作为有效客户的基础,真正做到为广大农户、商户和中小企业提供了雪中送炭式的温情服务,同时也做到了运用有限的资金以获取更大利益的经营目标。

(二)加快调查审批速度,主动适应“短小急频”信贷需求

针对小微企业信贷需求普遍呈现出“短、小、急、频”的特点,天津市村镇银行充分发挥机制灵活、决策链条短、管理扁平化的一级法人优势。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简化信贷流程,为所在区域小微企业开辟了“绿色信贷通道”。如,某村镇银行担保类贷款,从客户申请贷款到客户经理调查最长时限不超过1天,3天内完成审批,审批当天即进入放款流程,总计所需时间不超过5个工作日。某村镇银行对100万元以下的贷款申请,仅需一个信贷员加上两个审贷委委员就可以完成决策,3天即可发放贷款。

(三)轻抵押担保,重现金流量,第一还款来源成为审核关键

为解决小微企业的有效抵押品少的问题,村镇银行纷纷在抵押担保方式方面进行创新,以某村镇银行为例,该行由客户经理对申请贷款客户的直接经济收入(包括家庭成员收入)进行实地评估和计量。从中减除可支配收入的30%作为借款客户的日常生活消费,其余70%被认定为真实还款能力,即重点考察了第一还款来源。由此,小企业主凭身份证、营业执照即可申办贷款,单笔贷款额度从3000元到1000万元不等,符合条件3至7个工作日即可拿到贷款。

(四)重视培训与考核,有效发挥人力资本作用

小微企业信贷技术的关键在人,可以说是一个劳动密集型产业。以某村镇银行为例。该行信贷业务团队占了全行总数二分之一,而且,与其他银行信贷经理多为科班出身不同的是,该行小微信贷经理有很多都是刚刚毕业初入社会的大学生。该行借助发起行资源优势和完善的培训机制,初步建立了一支由初级信贷员、高级信贷员和业务主管组成的信贷员队伍,并逐步培养自己的培训师队伍,力争实现从业一年以上的信贷人员月放款15笔以上、单个信贷员维护客户数量超过150户以上的目标。除了培训,绩效考核也是该行成功开展小微贷款的关键点之一,通过笔数而不是金额来评价信贷员的业绩,从而极大的激发了信贷经理开拓小微企业贷款市场的热情。

(五)拓展结算渠道,有效突破物理网点限制

为了弥补网点数量少、系统建设不完善的短板,天津市村镇银行纷纷积极拓展结算渠道以突破物理网点的限制,更好的服务于当地小微企业。如某村镇银行成立不久,即开通了大额支付系统实现跨行实时结算,开通了“银银平台”支持与商业银行全国网点的通存通兑,加入了天津人行城域网和同城票据清算,实现了联网核查、数据报送、报表管理、反洗钱管理等联网工作,并能够受理他行支票业务,进一步拓宽了结算渠道:最近,网银工具也准备正式上线,并且计划在初期不收取任何费用,方便结算的同时也为小微企业客户节省财务费用支出。某村镇银行开发了手机银行平台,方便了小微企业在营业外时间进行资金流转,而且采用免费开放的形式,以减少小微企业的经营成本。同时,该行网银系统也计划正式上线。

(六)引入本地股东,有效支持本地经济

按照兴国市长对于村镇银行“本土化、民营化、专业化”的要求,天津东丽村镇银行率先改制。主动降低主发起行持股比例,积极引入当地民营企业和村级经济组织,扎根当地,立足社区,借助当地股东人缘地缘优势,更好的发挥比较优势,与区域内小微企业实现双赢发展。目前。天津华明村镇银行改制后,股本由1亿元增加到5亿元,新吸收当地11家民营企业和9家农村经济组织入股,当地股权比例达到51%。天津北辰村镇银行随之进行改制,新增当地农村民营资本参股,总股本达到4亿元。当地股东占股达55.56%。接下来,已开业的村镇银行将纷纷按照“华明模式”进行改制。即将设立的村镇银行在筹建过程中也将按此标准进行股东的遴选。

(七)与主发起行联动,走特色化支农支小之路

主发起行的信贷文化对于村镇银行的业务发展方向具有决定性影响,巧妙借力主发起行的优势,走特色化支农支小之路,也是天津市村镇银行发展的思路之一。例如西青区霍元甲精武文化爱国教育基地武术馆项目,作为天津市文化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和天津市文化旅游产业重点项目,受到市、区、镇高度重视,但该项目的借款主体属于小型企业,缺乏项目融资经验。为此,某村镇银行借助主发起银行在银团贷款方面的成熟经验,在充分做好前期调查的基础上,主动为主发起行和借款人建立信息互通,落实贷款条件,加快了银团贷款的评审调查和审议进程,及时组成银团,发放贷款,实现了项目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八)借力当地政府,服务一方经济发展

村镇银行作为县域法人金融机构,其在成立的过程和未来的经营中均得到了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天津市村镇银行在与当地政府合作中,除了获得舆论、财税等方面的支持外。也主动探索出一条合作扶持当地小微企业的特色之路。例如,某村镇银行主动与当地政府进行沟通,将用于专户补贴的资金转化为财政贴息,即针对农村合作社、大型农户开展都市型阳光农业贴息,降低单户融资成本的同时,利用村镇银行放大了补贴资金的总量,使得更多的涉农小微企业享受到当地财政和村镇银行的共同扶持。除了从当地政府获得支持之外,市人行在支农再贷款、再贴现方面也给予了村镇银行大力的支持。如北辰村镇银行截至2012年9月末,累计办理再贷款业务2,3亿元,9月末支农再贷款余额9000万元,再贴现余额4000万元,再贷款、再贴现资金均用于支持区内涉农和小微企业。

二、困境及原因剖析

虽然,在过去几年间,天津市村镇银行的发展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但是,我们必须看到,与当地其他银行相比,村镇银行无论从客户基础、拓展渠道、定价能力、资金实力、网点数量、存贷款市场占有率等方面仍处于绝对劣势地位,难以与目前市场竞争对手展开强有力的抗争,风险抵御能力较弱,也有个别村镇银行在经营方向上出现了一定的偏差,

(一)机构网点少、结算渠道窄、社会认知度低,导致存款市场竞争力较差,流动性风险较大

首先,村镇银行机构网点较少、辐射面窄。目前。天津市6家村镇银行中,分支机构设立最多的村镇银行仅有3个支行,新成立的村镇银行在前两年往往只有1-2个网点,通常不足当地乡镇数量的十分之一,与在当地有深厚市场基础和广泛客户资源的农商行、农业银行和邮政储蓄银行相比。短期内无法扭转竞争中的劣势地位。其次,村镇银行的产品单一、支付结算手段尚不够完善。虽然部分村镇银行在拓展支付结算渠道方面投人较大且取得一定成效,但总的来说,村镇银行的产品主要仍以存、贷款为主,缺乏基金、理财产品等投资项目,个别村镇银行尚未加入大小额支付系统,大多数也没有银行承兑汇票、银行卡等便捷的支付结算工具,更没有ATM等电子自助设备,无法满足当地老百姓和小微企业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日益增长的金融服务需求。第三,村镇银行品牌形象尚未树立、社会认知度较低。尽管目前社会各界都在大力推动村镇银行的发展,但是村镇银行在社会上的认同仍然是个问题。相比其他金融机构来说,村镇银行是全新的事物,成立时间较短、网点较少、规模较小,当地的企业和居民对村镇银行的认知程度较低,对村镇银行的安全性存在疑虑,从而不愿意把钱存到村镇银行。限制了村镇银行存款业务的发展。由于上述因素的存在,加之存款利率上限的管制,导致村镇银行在县域激烈的存款资源的争夺中基本没有优势,对当地居民缺少吸引力。

截至2012年9月末,天津市6家村镇银行存款合计39.19亿元,贷款合计31.26亿元。存贷比为79.75%。从存款结构来看,村镇银行存款结构稳定性不足现象也十分明显,9月末,6家村镇银行储蓄存款占各项存款的比重仅为21.95%,此比例最低的村镇银行仅为8.69%。

除了存贷比较高之外,新流动性监管指标也多出现不满足监管要求的问题。反映出村镇银行流动性管理能力的严重不足。

(二)行业集中度风险较高。潜在信用风险突出

从服务对象角度而言。村镇银行面对的是大量的小微企业或者农户,既没有以往的信用记录,也没有完善的财务报表可供评估,加之贷款以信用或联保贷款的发放形式为主,一般无需抵押物,无疑使村镇银行的信贷资金面临较大的信用风险。特别是天津市的各个区县,长期以来,由于以往扎根于此的农信社在信贷扩张时期投放了大量的信用和联保贷款,而自身风险管理水平严重不足,产生了大量的不良贷款,部分农信社改制前的不良贷款率甚至超过了90%,从而导致村镇银行自设立之初就面对了较差的区域金融生态环境。此外,由于经营范围较窄,区县经济往往呈现出行业集中的特点,村镇银行的信贷投放也随之呈现出行业集中度较高的特点,一旦发生风险,不易进行对冲和管理。

除了上述区域特色产业集中导致的信贷集中的问题之外,以服务三农为己任的村镇银行还要面临农业的弱质性特点,由于易受自然灾害影响而遭受损失的天然特性,在农业保险体系不健全的情况下。一旦发生自然灾害,农户贷款还款压力自然会加大,极易发生违约风险。

(三)人员素质较低、产品创新能力较弱,合规风险操作风险突出

目前,由于工作环境、资金实力以及薪资福利等方面的原因,村镇银行在吸引高素质员工方面难度较大,很多岗位都是刚毕业的大中专毕业生,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但从业经验不足,更没有固定的客户群。即使是主发起行委派的高管或从当地其他金融机构吸引过来的员工,也大多来自原有银行的基层单位,不仅缺乏法人机构的管理经验,在经营理念上也往往容易出现盲目拓展业务规模而忽视风险管理的问题。从而偏离了村镇银行最初的市场定位和发展方向,严重制约了村镇银行的稳健发展。

人员素质的低下进一步导致了产品创新意识和能力的不足,容易导致村镇银行对于发起行的过度依赖,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村镇银行自身创新的主动性,仅仅是缺乏针对性的照搬主发起行现有金融产品,往往并不适应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信用环境。

村镇银行设立之初。从业人员较少,部门设置简单。照搬照抄来的主发起行的风险管理制度也往往并不适用。且容易出现以私人感情代替内控制度的现象,自身面临的操作风险较大,加之同业竞争压力较大,业务开展困难,更容易出现重营销轻管理的现象,形成风险隐患。

(四)村镇银行经营与发展方向出现偏差

设立村镇银行的初衷是以坚持支农支小、服务县域作为市场定位,但从运行情况来看,个别村镇银行已经偏离其设立的本来宗旨。一是设立地域的偏离。目前,6家村镇银行总行的设立地点均在区县政府所在地或与市区接壤的街乡,成立初期开设的支行也往往在区县经济最为发达的地方。由此产生了个别村镇银行跨区域将贷款违规投放到市内六区的问题。二是客户群定位的偏离。目前,部分村镇银行存在“嫌贫爱富”的现象,客户多为相对优质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或中型企业,而不涉及风险较大的农业生产领域。纵然有少数村镇银行对农户发放贷款,也大都选择“企业+农户”的模式,要求必须有企业为农户提供担保,真正贫困的农户很难获得贷款,农村的资金需求状况并没有得到实质性改善。

之所以出现经营方向的偏离,与村镇银行经营的双重目标冲突有关。作为“自主经营、自担风险、自负盈亏、自我约束”的独立法人,村镇银行也必须按基本的商业逻辑进行经营,主发起行和其他发起人必然会把实现利润最大化作为自身最终的追求目标,进而在争取最大化盈利的过程中背离支持“三农”和“小微”的初衷。此外,作为大股东的主发起行也必定会将其相对成熟的经营模式带入村镇银行,除了以小微企业贷款为主营业务的银行之外,其他商业银行控制信用风险的常用手段仍以第二还款来源即抵押和担保为主,然而这种风险控制管理体系并不适于村镇银行的主要服务对象——三农和小微企业,一味照搬主发起行的经营和风控模式,必然导致村镇银行经营主业的偏离,进而在与当地其他银行同质化竞争中处于劣势。

此外,经营方向的偏离也与价格管制有一定的关系。按规定,村镇银行同其他银行一样,贷款利率最高可上浮至基准利率的四倍。由于贷款面临的风险较大,信用成本较高,需要更高的贷款利率才能吸引商业资本进入这个领域,提供包括小额信贷在内的各类微型金融服务。而天津市6家村镇银行中,小微企业贷款平均年利率最高的村镇银行也仅有10%,其他村镇银行普遍在8%左右,最低的只有4%左右,各行的营业收入中。税收返还占了很高的比重。在贷款利率受限的情况下。出于追逐利润的动机,村镇银行必然倾向于放贷于成本更低的大额的抵押或担保贷款,在降低成本的同时,急速扩张贷款规模以获得更多的财税补贴。同时,因设立初期的财务难以支撑各项工资福利、房租水电等经营成本,这些都会使村镇银行日后在盈利与政策性市场定位的平衡中发生偏离。

三、启示与建议

(一)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形成适宜村镇银行发展的宽松环境

政策扶持是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的助推力。各级政府和监管部门应为村镇银行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政策保障,出台、落实支持村镇银行的相关优惠政策,特别是在村镇银行成立初期,给予实质性的扶持和帮助。

1 强化主发起行筛选。村镇银行的发展离不开主发起行的大力支持,主发起行除了在业务拓展、信息共享、内部控制、风险管理、公司治理、科技支撑等多方面为村镇银行提供支持和辅导之外,其一贯的经营思路和发展战略也对村镇银行具有确定性的影响作用。由此,在主发起行的引进上,建议引进那些已经在“支农支小”方面具有成熟经验的主发起行,能够帮助村镇银行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以最快的速度拿出合适的产品,通过微调来满足当地小微企业的特殊需求,从而以最快速度打开市场,形成差异化竞争。

2 建立政府资金注入机制。地方政府要为村镇银行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政策保障,出台、落实支持村镇银行的相关优惠政策,对村镇银行的运营进行政策扶持。此外,政府的各种“支农支小”专项资金可以转换为村镇银行的委托贷款或财政贴息,通过村镇银行的资金放大作用帮助更多的目标客户。既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率,也增强了村镇银行的资金实力。

3 发挥政府部门桥梁作用。当地政府应充分发挥信息优势,帮助村镇银行客服成立初期的业务发展困境,帮助村镇银行树立品牌形象,积极引导群众了解在本地设立村镇银行的意义、目的,消除公众对村镇银行的疑虑,增强民众对村镇银行的信心;同时,可以召开企业推介会或帮助村镇银行与当地的农民资金互助组织进行对接,从而为村镇银行提供优质的客户群体,降低信用甄别成本和风险管理成本。

4 适度放宽经营管制。一是适当降低加入大、小额支付系统、征信系统、银联入网等的准入门槛和费用,减少村镇银行建立初期经营成本,提高金融服务能力和同业竞争力。二是放松利率管制,以农村市场作为利率市场化的突破口,允许村镇银行的存贷款利率在央行基准利率的基础上实行更大幅度的浮动,允许村镇银行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水平、资金供求状况、客户贷款用途及信用状况等自主确立存贷款利率,提高村镇银行的资金议价能力。三是推动加快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通过市场化的风险补偿机制,合理分摊村镇银行倒闭而产生的存款和财产损失。

5 建立科学审慎的监管体系。应针对村镇银行出台更为详细的监管意见与从业规范,推动村镇银行的健康发展,同时,加强政策的引导力度,出台科学的支农支小评价体系和激励政策,辅以限制性指标的考核,引导村镇银行通过自我约束确保资金投向。

(二)督促村镇银行修炼内功,着力提高支农支小服务能力

村镇银行的发展除了前述因素的影响,最重要的仍在自身的努力上。

1 明确市场定位和经营战略,找准特色发展路径。服务县域、服务“三农”和小微企业是村镇银行成立的初衷,更应当成为办行的宗旨。村镇银行应当树立竭诚为区域农户和小微企业服务的理念,形成与大银行的差异化竞争定位,真正将“支农支小”固化在银行的经营战略、机制建设、技术开发的方方面面之中,形成特色企业文化,打造核心竞争优势,才能够在区域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下来,并走上特色化发展之路。

2 加强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建立科学的激励约束机制。村镇银行首先应当加强对现有从业人员职业技能和业务素质的培养,尽快提高现有人员素质,适应业务发展需要。其次要加快人才引入步伐,吸纳优秀的应届高校毕业生进入团队。同时可高薪聘请熟悉农村金融、经验丰富、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善于管理的金融专业人才。除此之外,还应充分考虑“本土化”,把当地一些文化素质比较高、在村民中有威信的人吸引到村镇银行的队伍中,对其加以培训,充分发挥其对当地的民风、民俗以及对金融产品和服务需求比较熟悉的特点,利用其人缘地缘优势,加强与当地百姓的沟通。从而更好地推介村镇银行业务,扩大在当地的影响力。当然,还应尽快结合村镇银行的业务特点,建立风险责任制,创新激励约束机制,有效发挥高管与员工的主观能动性。

3 加快产品及服务创新步伐,拓展业务发展空间。村镇银行要想生存和发展。就必须与传统金融机构展开错位竞争。以服务和创新为切入点。因此,村镇银行应当在成本核算、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加快支付结算渠道的拓展,逐步推出适应当地需求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包括保险、担保、个人理财、信息咨询、银行卡等。在获取中间业务收入的同时,提升品牌效应。同时,还应在充分借鉴和吸收主发起行产品技术的基础上,拓展抵押品种,创新担保模式,通过市场细分、客户细分,量身定制适合本区域小微企业和农户的产品和服务,通过独具特色的优质产品和服务来打动和招揽客户,让当地老百姓和小微企业从内心接受和认可村镇银行。

4 加强信用风险管理,创造良性的信贷环境。村镇银行信用风险产生的主要根源是县域脆弱的信用环境和农业本身较低的抗风险能力。由此,村镇银行务必要在风险管理体系上下功夫,切实加强内控机制建设,建立完善的内部风险控制制度和信息管理系统,建立科学的决策机制,提高信用风险管理能力。此外,村镇银行应当利用其贴近当地市场的特点,积极搜集农户和小微企业信誉、道德品质等软信息,在全面采集个人信息的基础上建立一套完整可靠的信用档案,改善当地信用环境。此外,还可尝试与当地政府部门、农村互助组织、担保中介机构等部门合作,本着“共同经营,共担风险”的原则,引入资质良好的第三方中介机构,降低信贷风险。

5 加速股权结构优化调整,推动村镇银行发展走上新台阶。股权结构的优化也能够帮助村镇银行提高公司治理有效性,赢得区域内民营资本的有效支持,进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首先。村镇银行的股权应实现“民营化”,即引入民间资本入股村镇银行,利用民营资本在市场效率、经营机制、产权安排、交易成本、创新能力等方面的比较优势,帮助村镇银行完善公司治理和经营管理。二是村镇银行的股权应实现“本土化”,即引入当地企业人股,利用股东的人缘地缘优势帮助村镇银行提高在当地的知名度,迅速适应当地经营环境。甚至部分解决吸收存款难等问题,从而实现对村镇银行更多的实质性扶持。三是村镇银行的股权应实现“分散化”,即在确保主发起行实际控制权的基础上,适当降低其他股东的持股比例,也有助于防止股东过分干预村镇银行的经营,将村镇银行作为利益输送的工具。

篇8

村镇银行虽然是农民自己的银行,是“穷人的银行”,具有一定的本土优势,但由于经营环境受地域的自然条件、开放程度和居民收入水平等限制,农民和乡镇企业闲置资金有限,客观上制约了村镇银行储蓄存款的增长。营业网点是金融竞争的最前沿,营业网点数量上的多少,服务及时、方便、快捷和多样性也是吸引客户的方面。村镇银行于2007年初成立,还没有能够完全树立自己的品牌与信誉,农村居民对其缺乏了解。相比国有商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农村信用社,农村居民对村镇银行的认可度和接受度也需要一个过程,因此大多数人还采取观望态度,对其存贷汇等业务还不够信任,这对其拓展业务,吸收存款十分不利。另外,村镇银行成立之初没有行号,致使村镇银行汇兑、结算业务无法正常办理,征信系统无法开通,无法开展对公业务,银联卡业务也因此无法办理,导致企业不愿意在村镇银行办理同城票据交换业务。

设立村镇银行的目的就是为解决农村资金短缺,所以其本职业务就是加大对农业、农民的贷款。农民、村镇企业是贷款的主体,但是农户农业生产和中小企业无法获得稳定的现金流,加之保障体系不健全,农业、村镇企业早已被传统商业银行排除于贷款客户之外。所以村镇银行无疑成为农村资金需求者的救命草,资金需求者纷纷向其寻求贷款。

经营模式不成熟,抵御风险能力弱。村镇银行作为一种新型的金融机构,需要在摸索中不断发展,不仅要在本地招聘一些有人际和经验的人员,而且也需要更多具有专业技能和丰富执业经验的人才。按照《关于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更好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要求,在人员素质上的要求并不高,但是农村的经济环境与工资水平不利于招到合适的专业人才,而且符合要求的也大多都分布在已有的金融机构中,村镇银行并不能够提出更优越的条件以吸引具有从业经验的人才。经验不足及业务素质不高的从业人员存在着很大的操作风险。

村镇银行信贷支持的主要对象为弱势产业的农业和弱势群体的农民,农业作为高风险低受益的行业,受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影响巨大,而目前农业保险覆盖率不高,且手续复杂,一旦发生自然灾害,借款人就可能不按时履行还贷责任。即使有抵押,但由于抵押品大多数是农民住房、宅地或农机等,这些抵押品一般都很难变现,所以村镇银行还要承担不良贷款损失。但是其他业务如银行卡及各种票据业务都没有开展试点,所以其利润来源单一,导致利润与风险不对称。

配套政策有待完善。《关于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更好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出台以后,中国银监会又陆续了《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村镇银行组建审批工作指引》等六项新型农村银行业金融组织的行政许可及监管细则,但是对农村新型金融组织的财政支持、税收优惠、存贷款定价、金融监管或监测、融资等具体规定还没有出台。

作为新生事物,由于相关配套措施准备不充分,村镇银行在实际业务操作中遇到很多困难,发展受到一定制约。比如因支付及征信系统无法开通,从而影响村镇银行正常经营,不利于村镇银行规避风险;因银联问题自助设备仍未开通、银行卡业务无法办理,减少了村镇银行的服务手段和品种,降低了村镇银行的竞争力;税收、准备金率等政策缺少扶持措施,不利于村镇银行的发展等等。

完善的对策

鉴于村镇银行在吸收当地农民存款存在一定困难,应避免过分依赖单一存款来源作为放贷资金,争取从各种渠道筹集经营所需资金。有以下几个途径:一是加强与当地的农信社、邮政储蓄等金融机构合作。农村信用社以及农村中的国有银行一直以来是农村金融的主力,其存款资金来源比较充裕,村镇银行可与农业银行、农信社、邮政储蓄等金融机构签定协议,以较低的成本获得资金。比如四川仪陇惠民村镇银行就与当地的农信社签署了业务协议,由县联社提供现金供给和贮运,这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资金短缺的问题。二是争取早日进入全国银行间拆借市场,以市场化的方式取得较低成本的放贷资金。三是充分利用中央对农村地区的扶持政策,争取多向央行申请支农再贷款。四是尽快在政策允许下发行债券、票据等金融工具融通资金。

把选择目标客户群作为首要问题

明确自身定位,重点营销自己的目标客户群。我国村镇银行的建立是解决农村地区金融机构网点覆盖率低、金融供给不足、竞争不充分的创新之举,是解决农民贷款难和全面建设新农村的有效途径。因此,我国村镇银行必须明确自己“服务三农”、“农民的银行”的市场定位,支持区域经济发展,履行支农重任,特别是农村地区贫困户和低收入家庭,以及在家从事劳动的人员提供各种金融服务,并从家庭经济实力和贷款者品德两个方面综合来考察,确定放贷目标,稳固自身在农村市场的主导地位和客户基础。

针对不同客户提供个性化的零售服务。发现客户、选准客户、留住客户、开发潜在的客户,对村镇银行零售服务业务市场至关重要。目前,个性化服务要成为村镇银行最重要的竞争优势,通过提供个性化服务,村镇银行能够将客户从大银行中吸引过来。因此,村镇银行零售业务的目标客户应定位在农村优质客户,主要包括信誉好的个体工商户和农民企业家,实行差别服务。对目标客户群体提供“量体裁衣”式的全程金融服务;对大众客户群体,则提供相对个性化的金融产品的“一站式”金融服务。

深入农村群众,与客户形成良好的互动。村镇银行从管理者至一般员工都应该深入农村群众,利用有利的人缘和地缘,充分了解客户各方面情况,只有知己知彼才能为信贷决策提供最有利的支持,从而进行风险的识别和规避。村镇银行的基本体制特征在于村镇银行的“村镇性”,集中表现在它是依托所在的村镇人际关系网络中开展信用中介活动,例如,村镇银行在审批中小企业和家庭客户贷款时,评估的不仅仅只是一堆财务数据,实际上村镇银行的信贷人员还要考虑这些作为邻居的借款人的性格特征、家族历史和家庭构成、日常开销、基本收入情况特征等个性化因素。只有真正融入村镇才能使得村镇银行具备特定的竞争力优势。

逐步完善村镇银行建设,切实强化其竞争力与执行力

村镇银行企业文化的建设。一家公司如果没有自己的企业文化,就像一个人没有灵魂一样。格莱珉银行之所以能够取得成功,就是因为它有自己健康、成熟的企业文化。首先,要明确的提出村镇银行的宗旨:为“三农”服务,是“农民自己的银行”,并要做到身体力行。其次,建立成熟的信贷模式,并使之推广,如:小额度、每周收款、连续放贷的模式。再次,注意对员工和放贷对象的培训,向他们介绍村镇银行的宗旨、服务的对象以及工作的方式,使他们接受自己的理念。最后,应该鼓励员工独立开展工作,积极发挥自身潜质,为银行的发展集思广益。

村镇银行品牌形象的提升。目前,广大农民对村镇银行认识还有个过程。组织存款困难、资金来源不足几乎成为试点阶段村镇银行的通病。农民由于不看好其发展前景而不愿意将钱存入村镇银行,这是我国村镇银行组织存款难的主要原因。据悉,2010年7月成立的甘肃陇南市武都金桥村镇银行开业4个月吸收存款仅1039万元,发放贷款835万元,贷存比高达80%。因此,我国村镇银行必须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管理水平,提升自身形象,获取广大农民的认可。

建立农村存款保险体系,规范农村金融机构的竞争。我国目前没有存款保险制度,一直由国家承担隐性担保。在金融市场逐步开放,所有制和产权制度日益多元化的背景下,再由国家承担隐性担保已不合时宜,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势在必行。在鼓励发展各种农村金融机构的同时,为保护存款者的合法权益,可先在农村试点,探索建立农村存款保险制度。存款保险制度与金融监管当局的审慎监管、中央银行的最后贷款人功能一起被认为是支撑金融安全网的三大基本要素,它可以提高存款人对农村金融体系的信心,抑制个别金融机构倒闭造成的“多米诺骨牌效应 ”。通过该制度,运用存款保险机制对有问题的农村金融机构采取及时监测和早期纠正措施,有效防止农村金融机构只能存活不能退出市场的情况发生,促进农村金融机构规范健康发展。

篇9

关键词:村镇银行;发展问题;对策

1 引言

村镇银行的发是新型农村机构的主力,在农村地区建立村镇银行是解决“三农”问题以及推动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解决良策。村镇银行的问题也一直是国内外学者研究争论的热点问题。我国村镇银行自2007年正式挂牌以来,对激活农村金融市场以及完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改建农村金融服务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但作为新生事物并处于农村并处于试点时期,其发展还是收到了许多因素的制约。只有理清了其面临的问题并完善其解决方法,才能促进其持续健康的发展。

2 村镇银行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1 村镇银行的发展现状

村镇银行是由我国境内外的金融机构和境内的非金融企业法人、以及境内的自然人出资,在农村地区设立的主要为当地、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服务的银行业金融机构。目前,我国农村的金融还处于一个滞后状态,现有的农村金融机构越来越无法满足“三农”对资金和服务的多样化需求,农民的贷款需求根本无法满足。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主要在于监管部门对农村金融市场实行过度管制,农村金融市场准入门槛过高,新的金融机构无法进入,导致农村金融市场高度垄断,金融服务严重滞后于三农发展的实际需要,供需不平衡的矛盾日益突出。自2007年以来,我国村镇银行经历了一个快速发展期,截至2009年底全国已有148多家村镇银行。村镇银行以支持三农发展为主导思想,积极发展联保贷款,创新金融担保模式,有效缓解了农村金融长期供应不足、金融服务产品短缺的问题,在构建和完善农村金融体制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广大农民提供了方便,快捷、全面的金融服务。

总体来看,我国村镇银行的增速太慢,同时制约因素太多。为此,应从创新信贷产品、拓展资金来源、降低违约风险,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等方面入手,积极采取措施,加快村镇银行发展。

2.2 发展村镇银行所存在的问题

2.2.1 社会认同度低

在我国,村镇银行作为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由于成立的时间尚短,且大多设立在中西部的县域,经济金融较为落后,因此与农村信用社等农村金融机构相比,农户对村镇银行的认可度比较低,甚至存在误解。储户对于资金的安全性持怀疑态度,害怕将钱存放村镇银行会不安全,储户大多倾向于到当地农村金融机构办理金融业务,导致农村银行社会认同感低,其市场竞争力就比较差。较低的社会认可度导致当地居民大多倾向于到当地农村金融机构(主要是农信社)办理金融业务。同时导致村镇银行业务开展面临诸多困难,这样村镇银行就更难吸收到存款了,资金来源渠道变得狭窄,业务的发展也收受了限制。

2.2.2 资金来源缺乏

由于村镇银行在我国出现的时间并不是很长并且设立于我国广大农村贫困地区。由于这些地区受地域自然条件和开放程度等限制在发展初期难以迅速形成规模,缺乏规模效应。缺乏公信力,社会公众对这一新生事物的认知程度不够等原因,农村居民对其缺乏了解,同时村镇银行网点少,现代化手段缺乏,缺乏对绝大多数农村居民的吸引力。这就致使资金来源短缺,难于吸收存款。虽然“三农”政策对村镇银行有一些优惠政策,但是结算系统不畅、融资渠道和融资方式有限,资金来源匮乏。。相比较来说,其他的商业银行由于发展的时间长,其服务的水平更全面和完善,特别是国有四大银行,这样农民就会选择这些现代化程度较高的银行来进行储蓄。

2.2.3 自身市场定位不准

目前,我国的金融机构的分布出现了不合理的局面,虽然拥有较多的金融机构,但是运营效率却相对低下,运营效率与资产负债规模出现反比例增长的趋势。在客户定位上,由于农民和小型企业的经济较弱,创收能力不强,在市场竞争中也处于劣势地位,但是它们却是我国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村镇银行的定位主要以农民和小型企业为主。但由于村镇银行是“自主经营,自担风险,自负盈亏,自我约束”的独立企业法人,各发起人或出资人必然会把实现利润最大化作为经营目的。因此,村镇银行现行制度因素、村镇银行的股权设置导致自身市场定位不准,难以主动去适应农村金融需求的小额、分散的特点。村镇银行将客户定位于县域的一些中型企业和具有优质资产的龙头型企业,对于真正需要资金运作的小型企业和贫困的农户却忽视,甚至对于无法提供担保的农户不予贷款,这就造成了村镇银行客户定位的偏离村镇银行在金融产品开发上以中高端客户群为重点,对于无担保能力的客户群,往往忽视,这也脱离了原有设定的以农村小额信贷为主要产品开发的方向。

3 完善村镇银行发展政策

3.1 加大形象宣传,提高社会公众认知度

村镇银行应主动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宣传其性质、经营方式、服务对象和产品等,让广大老百姓认识并了解村镇银行,如可以通过组织“普及金融知识,便民金融服务”等宣传活动,向群众进行宣传;通过对银行标志、营业厅网点的设计,利用银行网点向客户发放宣传册等方式进行形象宣传,从而达到提升村镇银行社会认知度的效果。

3.2 拓展资金来源

村镇银行在国家原有的资金支持上,要努力降低自身的经营和管理成本,减少经营和管理中产生的风险和损失。利用各种宣传途径,让更多的农户和农村小型企业了解村镇银行设立的目的和意义,让其了解村镇银行所开展的业务,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

3.3 制定精准的市场定位

只有立足于农村地区的金融市场,才能够更好的发挥自己在农村地区的优势,凭借本地化从业人员在当地的社会人际关系,拓展农村金融业务,可持续地发展下去。这不但能够避开和其他银行类金融机构的竞争,还能够巩固自己在农村地区的地位。

参考文献

[1]张效梅.村镇银行发展问题浅析[J].调研世界,2010,(3).

[2]Berger A N,U de U G F.Relationship Lending and Lines of Credit in Small Firm Finance[J].Journal of Business,1995,68:351-382.

[3]夏春萍,李中金.村镇银行经营发展的个案调查[J].经济纵横,2012(7).

[4]廖继伟.村镇银行经营行为趋势与发展方向――基于对四川省村镇银行的实证分析[J].现代经济探讨,2010,(12).

篇10

村镇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是3月创建成立的全省首家村镇银行,是西峰区农村信用合作联社与辖区内5户非金融机构企业法人和76位自然人出资3000万元组建的股份制金融企业。截至20__年4月底,全行资产总额3.1亿元,负债总额2.6亿元,存款余额2.6亿元,贷款余额2.4亿元,实现营业收入4333.9万元,实现利润总额1990.5万元,税后净利润1522.9万元。各项监管指标均达到了良好银行监管标准,服务“三农”的职能作用得到充分发挥,连续两年荣获市企业家协会“优秀企业”称号,被西峰区委、区政府授予“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突出贡献单位”。

村镇银行的成功组建和快速发展,主要得益于政策引导、服务支持和模式创新,基本经验和体会是:

第一,加强协调,引导扶持是瑞信村镇银行快速健康发展的有力保障。瑞信村镇银行从起初筹建到开业运营,始终加强与市、区党政部门和当地企业的协调沟通,多方宣传,争取政策,寻求支持。在筹建阶段,西峰区政府专门组织召开财政、税务等相关部门联席会议,专题研究解决村镇银行筹建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区财政拨付筹建费用15万元,建委、工商等相关部门特事特办,全力配合选址、办证等相关事项,公安、消防、工商免除登记费用3500元,国税部门批准瑞信村镇银行享受与农村信用社同等税收优惠政策。在开业运行中,区政府协调有关单位尽量将农口资金存入村镇银行。市、区党政部门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为村镇银行营造了良好的生存发展环境。

第二,依托城市,面向农村是瑞信村镇银行生存发展的现实基础。从庆阳市情看,农村经济相对薄弱,农户收入水平较低,相当一部分农民进城经商打工,农村资金流入城市的现象较为严重。如果单纯从服务农村经济的角度考虑,将村镇银行设在经济条件较差的偏远乡村,势必导致村镇银行存款来源少,业务发展慢,最终会影响村镇银行支农效能的发挥。鉴于此,他们提出了依托城市、面向农村、服务农民、辐射农业的筹建思路,把瑞信村镇银行设在了庆阳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西峰城区。正是这种区位优势,使瑞信村镇银行吸收存款有了来源,拓展业务有了市场,其业务在短期内得到了快速发展,为支持“三农”奠定了资金基础,起到了城市资金流向农村,依托城市反哺农业的作用。

第三,多元注资,科学构架是瑞信村镇银行健康发展的必然选择。村镇银行是由银行资本、产业资本和民间资本共同出资组建的,其中银行资本占25%,非金融机构企业法人出资占23%,自然人出资占52%。这种资本组合与结构,有利于规避银行机构作为发起人控股过多,把村镇银行视为自己的分支机构控制决策、干预经营的负面影响,有利于促进民主管理、科学决策的法人治理架构形成,有利于更多的企业法人和自然人股东关注村镇银行的经营,支持村镇银行的发展。一些企业法人股东将原在其他银行机构开立的结算账户撤销,在村镇银行重新开户,一些股东把自己的钱转存到村镇银行,并积极向亲朋好友宣传村镇银行业务,吸揽存款,介绍贷款,为村镇银行的快速发展发挥了引导推动作用。